作文一:《记忆中的美食》1200字
记忆中的美食
我生来就没吃过一口奶,我是吃面糊糊长大的。面糊糊味道怎样?没有印象。但我见过妹妹吃面糊糊。家里蒸馒头的时候,顺便蒸一盘面粉,蒸熟后再在锅里炒成焦黄色,炒面算做好了。吃的时候,用勺子舀两勺,再用开水冲成糊糊放点葱花就好了。妹妹竟然吃出1米7的个子。
小时候,玉米是主食。我们应该感谢印第安人培育的美食:玉米、红薯、马铃薯、花生、南瓜、辣椒、西红柿等。他们培育的美食是我们在饥荒年代的主食,不知拯救了多少人的生命。特别是玉米,中国人民把它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玉米珍是每天必吃的食物。玉米稀粥经常作为早饭,饭量打的的人,一顿可吃两碗。如果有红薯,在稀粥里加点红薯块,饭就会很香甜。蔬菜以咸菜为主,腌咸菜是每个家庭主妇必须会的一门手艺。漫长的冬天就靠咸菜弥补没有菜吃的空白。红白萝卜是冬天常有的蔬菜,就着稀粥吃。偶尔也吃炒豆芽菜,只是那种香味太特别,我在长大以后,再也未能吃到
那么香的豆芽菜。
玉米面做馍缺乏粘性,我们关中人创造性的做出杠子馍、锅塌塌馍。当馍蒸在锅里的时候,我就到地里摘点青辣椒,切碎,调上盐和醋,油就免了。热馍出锅加点青辣椒也算是一种美味。偶尔,用热馍加点猪油撒点盐,吃着更香。聪明的巧妇会根据季节的不同,天才般的做成槐花贴苞米饼子、榆钱钱贴饼子、榆树面拎煎饼等“美食”调剂一下饮食结构。至于大米、白面等,只能在年节的时候打打牙祭!父亲是大队油坊的榨油工,经常晚上上班,拿点馍去,回来把它变成油炸馍,那是我们家能偷偷享受的美食。这算不算父亲腐败呢?
玉米面打搅团也是一道美食。先把水烧热,然后一把一把的撒面,用擀面杖不停的搅动。这既是力气活又是技术活,等搅不动了,搅团也就差不多了,稍煮即可。用铁勺舀一勺到碗里,放盐、醋、油泼辣子,有葱花更好,一碗“水围城”做好了。用漏鱼赛赛漏鱼,也是一道美食。把搅团舀到容器里,冷却后,切成小块,凉拌便成了一道菜。锅底加以烤制就是天然的锅巴。
玉米也可做零食。嘴馋了,便用玉米炒豆豆,用手抓着吃。炒豆是放点油盐便成为五香豆,放沙子或土便能爆出一些玉米花来。也可等到村里来了打玉米花的,舀一碗玉米排队等候,一锅炒好后,只听嘭的一声玉米神奇的变成了花。
零食没有,我们自己找零食。渠畔我们挖一种草根,白色的,吃起来是甜的,估计那是的人们都吃过。地里有一种草本植物,我们摘它的成熟的果实,我们叫黑豆豆。酸枣也是我们的“猎物”,核大果肉少。
最高兴的莫过于过年了。大家排队去分油、分肉、分豆腐。肉最好是肥肉,油多。那时的猪肉味道与现在的不一样,那种感觉现在再也吃不出来。白萝卜大肉饺子是盼望已久的。出了嫁的女子要在初二给娘家送包子我们自然盼望肉包子。娘家要给出嫁女子送花馍,必须是纯麦面才能做成。母亲曾抱怨说“吃女子的是空空馍,还回去的是实实的”。说归说,做起花馍也请用心的,我也学着做。 现在,到觉得那是颇不得已吃的粗粮,倒是很健康的生活。日子过的穷,但健康的食物,少了许多心脑血管疾病。现在,人们又孜
孜以求过去的食物,于是,农家乐便成了人们追求的地方,农家乐正在中国遍地开花。
作文二:《记忆中的美食》1500字
记忆中的美食
记忆中的美食
在我们生命中,一切美好的回忆似乎总与食物有关。
苏东坡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巨匠,也是一位热爱生活的美食家。他发明了东坡肉,还特地写了《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他喜欢吃河豚,并留下名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东坡的诗文,很多都与美食有关,如《菜羹赋》、《食猪肉诗》、《豆粥》、《鲸鱼行》、《酒颂》以及著名的《老饕赋》。东坡以老饕自嘲,并戏谑地宣称: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意思是说,全天下的美味呀,你们的存在都是为了供养我老馋鬼的哦!
我平素不大爱吃肉,相对来说,对东坡肉还算是有些兴趣,说起来这点喜好可能要归功于苏东坡老人家了:一块约二寸许的方正形猪肉,一半为肥肉,一半为瘦肉,入口香糯、肥而不腻,带有酒香,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十分美味。想想如此极具美味的东坡肉,带给食客们的不仅是一种舌尖上的享受,更是对美好食物的一种回味。
在儿时的记忆里,酸酸甜甜的果丹皮算是我的最爱了。那时小卖部里的零食,无论是种类还是口味都比较单一。那时的果丹皮总是裹在透明的玻璃纸里面,长长的一卷儿,一毛钱就可以买一根。每次吃的时候,我总是轻轻的咬上一小口,待其在嘴巴里慢慢溶化之后,再打开包装一点一点地品尝,一根果丹皮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消灭完。那种皮革般有嚼劲的感觉,如今回想起来,还是那么的难以忘怀。
另一种美食,便是冰棍了。冰棍儿就是一根棍上一块冰,5分钱一根,有山楂的,红小豆的,巧克力等各种口味。夏天吃着有冰有味儿,舔着吃好吃,嚼着吃解渴,最喜欢了。雪糕1毛钱一根儿,雪糕的棒子是扁扁的,不像冰棍儿是方的。与现在各种味道的冷饮、冰淇淋相比,儿时吃的冰棍儿实在是太普通不过了,现在想来,也许因为是小时候的记忆才格外好吃吧。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如此看来,食物与人类真是密不可分的朋友呢。只是看着如今问题不断的食品、药品、物品,虽然好吃、好用、好玩,可总觉得缺少了一种安全感。说到底,没有安全感的东西,永远都是冷冰冰的,毫无感觉可言,更谈不上有美
好的回忆了。唉,或许那种美好的感觉,只能永远停留在儿时的记忆中了。
猜你感兴趣:
?【美文欣赏】新年好(2017-02-04)
?【美文欣赏】书签(2017-02-04)
?【美文欣赏】我和闺密(2017-02-05)
?【美文欣赏】时间银行(2017-02-05)
?【美文欣赏】老井断想(2017-02-05)
作文三:《记忆中的美食》400字
记忆中的美食 在我的记忆里,我最喜欢吃的是蚕豆炒鸡蛋。 那一年,我一回家,就有一股香味扑鼻而来。我立马问外婆:外婆,您做了什么呀?这么香?这不,给你做了你最喜欢吃的蚕豆炒鸡蛋!我过去一看,外婆正在炒蚕豆鸡蛋。绿绿、青青、脆脆的蚕豆,放入锅里去和金黄的油在快乐地做游戏。炒了一下,脆生生的蚕豆就变软了,鸡蛋的蛋清一下变白,再加一些白开水焖一下,炒好后,一股甜甜的香味一下子窜入你的鼻子里,让你胃口大开。 每次吃这道菜,都有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吃完了还想再吃,而且口里不时还有点清清的甜味儿呢!可能你还不知道,如果你还想更好吃的话,你可以加上一点甜甜的酱,吃起来心里会有一些奇妙的愉悦感。 每次我吃完了,都像一种飞天的感觉,像人见了金子那样开心。每次我吃这道菜的时候,都看见外婆看着我在笑,好像看见我很爱吃,打心眼里很高兴,那笑一样很温暖,很回味! 如果天天能吃到这人间美味,那不是飞天是什么?每次我想到这道菜,就会想到外婆那慈爱的笑。
作文四:《记忆中的美食》500字
记忆中的美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我的记忆中有两种最喜欢吃的食物,也不知是否称得上美食。这两种食物,自从我第一次吃到嘴里,就再也爱不释“口”了。
我喜欢吃辣,但不是特别辣。大庆路靠右边二七宿舍东大门旁,有一家不久前开的板面店。一次路过,正好饿了,出于好奇就前去看了一下。那家店不大,有四十平米吧,是一个整体,呈一个长方形,中间没隔开房间,走到尽头就是厨房——做板面的地方。我要了一碗,店主先在那儿拿一块面,用板面机压成线条状,紧接着抛入锅中,用铁勺过了几下,就好了。放入碗中,加满汤,放上料,问我,“要辣吗,”“要,放多点。”“好嘞。”一碗热气腾腾的面就做好了。
放在桌上,坐在凳子上,香气扑面而来,那细嫩滑溜的面浸在浮满辣油的汤汁中,很诱人,辣椒不辣,却很香,均匀地分布在汤中。待面凉,用筷子夹了一股送进口中,顿时,鲜香伴随辣气溢满口腔,细嫩滑溜的面条在口中乱跑,仿佛不受控制似的。一口接着一口,一碗面不知不觉已经吃完了。那味道又鲜又辣,令我回味无穷。
在通往白云山的上坡路上,有一家卖酱香饼的,名字是“土家酱香饼”。饼是面饼,上面有葱花。买了几个一尝,“啊,”饼热乎乎的,绵软极了,入口有些咸,但葱香和咸味结合,
1 / 2
那就是"完美"了。
记忆中的美食,记忆中的味道,总令我难以忘怀。
2 / 2
作文五:《记忆中的美食》3200字
记忆中的美食
岁月的流逝总会留下痕迹,那些伴随我们成长的,曾经认为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食物,常常会在不经意间滑过心头,引人遐思。
或许有些再也吃不到,或许有些已索然无味,也许,记忆中的美食永远是最好吃的。
下期话题:中秋漫谈 又是一年中秋到,如今的中秋节似乎已经商业化得有些变味。您家里还会沿袭边吃月饼边赏月的传统吗,还会吃什么中秋传统食物呢,比如芋艿、鸭子,您对目前月饼过度包装有何看法,请发送到邮箱:sfdlf05@hotmail.或写信至:上海市吴中东路513号《食品与生活》杂志社 雪莉有约栏目收,邮编200235。每月我们都会选出独具风格的来信刊登在栏目中并送出一份礼品~
饼干
家里的茶几上总有好几种样式的饼干放着,都是亲戚朋友同学同事乔迁新居或子女结婚喜宴时的赠品,这是传统的习俗。随着喜事的增多,这东西谁家都不缺。这些饼干非常地精致,模样千奇百怪,有圆的有方的,有图案的有光板的,有单片的有夹心的,有甜的有咸的;包装也十分美艳,花花绿绿,赏心悦目,拿到手后总是舍不得拆开,先摆放一段时间,当作艺术品欣赏一番,即便饼干食完,包装盒也舍不得扔。
想当年我在外地上学,那时每个学生的床头都放着一个铁质的饼干盒,买了各种各样的饼干放进去,晚自修过后躲在蚊帐里边看书边吃上几块,仿如美味佳肴,心情十分地美好。因为经济的缘故,却不敢多吃,尝尝而已,也算是做做样子,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那时,想吃一块饼干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平日很少有吃好吃饱的机会,就连开水泡冷饭都觉得味道好极了。
小时候最高兴的事情是遇到亲戚或邻居家娶新娘,不但在酒宴上能分到饼干,闹新房时也能从新娘新郎那里硬抢到几块饼干。有一次邻居家盖新房,我们几个小孩子盼望着新房早一些上梁,因为上梁时为图吉利,主人家都要骑在梁上放挂鞭炮,撒一些好吃的。只要一听鞭炮响,大家就在地上摸呀抢呀,得到一块饼干一蹦三尺高。吃一块饼干,费了那么多劲还乐在其中。
过去的事只能作为美好的回忆,想吃而吃不到的才显得珍贵。如今的孩子面对高档的饼干都无动于衷,因为比它好吃且对身体有益的美食实在是太多了。物质的富足使我们渐渐对很多东西显得麻木。
江苏宿迁 高同先
难忘美味的槐花
少年时每到槐花盛开的时节,母亲总会带着我来到村外的槐树林里摘槐花。回到家里,母亲会用清水把槐花冲洗干净,然后做出清新爽口的凉拌槐花和槐花饼。凉拌槐花是用蒜泥和盐水拌成的,那时虽然没有麻油和味精等佐料,吃起来却格外可口。槐花饼是槐花和玉米面糅合在一起,蒸熟就可以吃了,松软而香甜。
在那满怀梦想的少年时代,每到春天黄昏时分,放学之后,先回到家里拿上两个母亲做好的槐花饼,爬上枝干遒劲的老槐树,让美丽素洁的槐花拥抱着我,面对着恬静的故乡原野,一边吃美味的槐花饼,一边浮想联翩。点点洁白的槐花散发着清香,仿佛亲人深情款款的问候与呵护,槐花饼的香甜让我不再饥饿,也让我感到无比幸福。
如今只要春天一来,我总会想起故乡的槐花。在浓郁的绿叶之间,那一串串洁白素雅的花朵,又该在柔风中轻轻摇曳了。可是,如今栖居于城市一隅的我,却无法再爬上槐树枝头,欣赏和享受乡村晚归的美丽风情,也再品尝不到母亲用槐花做的清爽可口的食品了。但是,
我依然希望自己能够在今夜做一个幸福的梦,梦里,让清幽素雅的槐花香静静落满我的心怀,让我再好好品尝一回母亲做的凉拌槐花和槐花饼。
河南中牟 王吴军
童年的味道
那日逛七宝老街,吃到海棠糕,路上我给朋友发短信:“海棠糕有童年的味道。”童年的味道,足以影响人一生的味觉吧,
以前有个同事不吃早餐,买了一大瓶花生酱放在办公室里,时不时打开来挖一调羹垫垫饥。一旁的同事很不屑:“花生酱黏黏的有什么好吃的,”我却怀旧兮兮的说:“花生酱是天下美味。”小时候,我经常揣着外婆给的5分硬币,去酱油店拷花生酱,回家挑出一部分放在小碗里,兑了温盐开水拌一拌,当零食或下饭吃,滋润美艳至极!
南货店里买来的西湖藕粉,也是我所钟爱的。喜欢看灰白的粉状物被凉开水浸没,调匀,加入热开水,再调匀,慢慢地变得半透明,还有桂花香袅袅逸出,沁人心脾。
前一阵路过旧南市,弄堂口小店里有眼熟的食物一晃而过,我忙叫出租车掉头回去。到那儿一看,果真是老虎脚爪哎~赶紧买了几个,付完钱,当场就嚼起来。当年的早点心,不就是这老虎脚爪以及它的弟兄们——大饼、油条、糍饭、豆腐浆嘛~
上海 潘真
自制酸奶找回记忆中的味道
乳酸菌的存活时间很短,它的死亡速度是用小时来计算的。时间一长,酸奶中的活性乳酸菌数量会有所减少,酸奶的营养价值就会打折扣。自制的酸奶较黏稠,所含活性乳酸菌较多,而且不含任何食品添加剂,营养丰富而味道纯正,令人回忆起瓶装酸奶的味道。还可以根据家人的喜好,在做好的酸奶中任意加入水果、巧克力粉等,调制出不同的口味。
材料:500ml白口塑料饮料瓶(可耐90?高温)5个,温度计一根,大电饭锅一个,新鲜牛奶1升,达能原味酸奶一杯(约100克),糖适量。
制作方法:
1、将牛奶倒入洗净的白口塑料瓶中,不要装满,留约50毫升的空间。
2、将加好牛奶的塑料瓶盖盖后在沸水中,煮5,10分钟至牛奶温度达80?左右,以防做出的酸奶被细菌污染而变味。为使做出的酸奶口感更好,可在煮沸时加15毫升熔化的白糖糖浆。
3、经煮沸杀菌后的牛奶,冷却至40?,用手摸瓶外不烫手为宜。
4、接菌种。将达能原味酸奶倒入塑料瓶中,至满后盖紧,上下摇动以使菌种混合均匀。
5、发酵。在电饭锅中加水煮沸后断电,锅中水倒掉,冷却片刻将塑料瓶放入锅中(如果家里电饭锅较小,则要收集小的白口塑料瓶)。盖好电饭锅盖,上面用干净的毛巾或其他保温物品覆盖,利用锅中余热进行发酵,温度一定要控制在40?左右。最好是过1,2个小时后测量温度,如果低于40?则插上电源使其升温。
6、约6个小时后,稠稠的美味又健康的酸奶就做好了。
小贴士:
1、为达到良好的发酵效果,所用菌种酸奶不可用果味,只能用活性菌含量较高的原味酸奶。
2、不可用电饭锅的保温档进行发酵,因为保温的温度过高。发酵时电饭锅必须断电。
3、有抗奶(含有抗生素)或还原奶(用奶粉还原成的牛奶)都不适合制作酸奶,只能用新鲜牛奶作为原料。
4、成功的酸奶呈半凝固状,表面洁白光滑,没有乳清(淡黄色透明液体)析出,闻之有
奶香味,吃起来酸味更浓厚。
5、自制酸奶保质期为,,,天。
上海 谢志镭
酸梅汤:夏天里的最爱
小时候总盼望夏天的到来,因为喜欢酸梅汤酸酸甜甜的味道。那时冰箱还没普及,就提着热水瓶去商店零拷,喝到嘴里的感觉嘛,就像现今流行的一句话——爱情的滋味。
读小学时到北京玩,喝到的酸梅汤有桂花香,至今难忘。也不知从何时起,在上海和北京我再也没有喝到过酸酸甜甜的酸梅汤了。虽然超市里有卖酸梅饮料,但似乎配方换了,只有甜味,根本没有过去自然的酸甜味。可不能让我记忆中的美食消失了,那就自己动手,找回童年的饮料。
今年夏天,我下决心自己做酸梅汤。一边问家中老人,一边翻书找配方,终于找回定格在我的记忆中的味道,现在拿来与大家分享。
到中药店或茶叶店买乌梅10粒及山楂、甘草,将乌梅用水洗净泡一天,与山楂、甘草同放入不锈钢锅中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熬煮半小时(想喝酸点儿的可多加点山楂),端出前加入一点糖桂花或糖玫瑰,然后就只等晾凉,入冰箱冷藏即可。
如果你也爱喝酸梅汤,不妨尝试一下哦。
江苏苏州 武嘉骅
雪莉点评:儿时的记忆重拾可不易,现在许多传统美食不是消失就是变味,自己动手也许可以帮助找回美好的记忆。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东西是不能重现的,记忆中的美食会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
作文六:《记忆中的美食》2200字
小时候我和姐姐最喜欢的吃的就是弹子糖了。圆圆的五颜六色的像子弹似的糖,其实也不是什么高级货,主要是价钱便宜,一把可以有很多颗,可以和伙伴们分享,也可以收买人心。
上海人都是喜欢吃零食的吧。每次探亲回来,妈妈总带回来很多的零食,咸橄榄,卫生橄榄,考扁橄榄,奶油话梅,桃半,甘草芒果,盐津枣、嘉应子......
有一种咸味糖和陈皮糖味道特别的怪,是妈妈的最爱,很多人都喜欢吃。
我最喜欢的糖是椰子糖和话梅糖,大白兔也不错,可惜奶糖咬起来粘牙齿。
有一种上海出的维c硬糖,是有大红的塑料糖纸,上面有字母C,味道有点酸,非常好吃。我收集了很多维C的糖纸,可以透过糖纸看东西,一片红红的世界很好玩。
上海的梨膏糖是最神秘的了,听说梨膏糖是可以治咳嗽的,一般只有咳嗽厉害的时候才可以吃到。梨膏糖是一块长方形的糖,包在透明的塑料糖纸里,感觉很黏,糖纸不容易完整的剥下来,略微透明的糖里包裹的东西各不相同,看糖纸上的字,知道有的含有松子,有的含有桂花,还有的居然是玫瑰丝。很奇怪这些东西怎么可以治病呢,梨膏糖很硬,一口下去是咬不动的,只有含在嘴里一点一点的化开。一般是两块梨膏糖要用刀分成两半,我和姐姐就有不同的两个半块。吃梨膏糖是要有耐心的,大概一个月才能吃完一块梨膏糖。我做什么都是三分钟热度,所以我的梨膏糖最后都是不知道怎么就没了,大概是化掉了或被人偷吃了吧。
2010年我去城隍庙玩,顺便买了几块梨膏糖,已经完全没有小时候的味道了,几乎放嘴里就化了,全是白砂糖,现在的人为了钱不顾质量,梨膏的分量大概也就是百分之一吧。儿时的梨膏糖也就成了传说。
五香豆也是上海的传统零食。五香豆是装在一个纸袋子里,每次只能吃几粒,但是五香豆绝对是磨牙的好东西,慢慢的一点一点的在嘴里磨着,把味道全部嚼出来才肯咽下肚。
有一种糖长长的,彩色的像现在的拐棍糖,那种糖没有糖纸,是换废品的人带来的,可以用家里的旧塑料鞋底,牙膏皮子去换。妈妈说那种糖不卫生不准我们换。不过我拿弹子糖和别的同学换过,味道其实很不错。有种绿绿的是薄荷味,是我最喜欢吃的。
还有一种硬糖是中间有朵彩色的花,那是最普通的硬糖,过年的时候每家都有,吃那种糖的时候会不时地吐出来看看花成什么样子,到最后中间会有个大洞,可以含在嘴里当哨子吹。后来再没见过那种糖了。
我还是喜欢吃炒大豆,很香,咬起来“嘎嘣嘎嘣”的。妈妈说“出屁豆”吃多了要放屁,女孩子要保持斯文,严禁我们吃。我不怕,放屁就放屁,若是响屁在上课的时候可以当“炸弹”,若是闷屁这可以赖到别人的头上。想象不出上课没人防屁,那是多么的无聊的事情呀~
北方人会做面食,自己做小麻花或油果果。我家有次叫人帮着做了一饼干箱的油果果。油果果就是把面和好,用擀面杖擀成薄薄的一大块,再用刀切成三角形的小块,撒上芝麻,放油锅里炸,炸出来的油果果又香又脆,很好吃。不过油果果的坏处就是不能放口袋里,只能拿手上,而且吃过以后手上太油,没地方擦手,只好把油抹在手背、手臂甚至是脸上,以及别人的手上脸上。
爆米花的老爷爷来了,那是全连最轰动的。小孩子们忙回家拿着钱,一杯子大米,一个大脸盆 ,去排队。来爆米花的人总是个老爷爷,黑黑的脸黑黑的棉衣,头发又黑又乱,胡子也是黑黑的,爆米花的机器也是黑黑的,也不知道是本来长的黑,还是爆米花多了被炸黑的。爆米花的机器有点像小钢炮,老爷爷把小孩子拿来的大米放进机器,盖好盖子就开始摇呀摇,快爆的时候他会让我们捂上耳朵“砰”的一声震耳欲聋,“好喽~好喽~”又一家的大米爆好了喽~数数人数,离我家的越来越近了。
有人家用玉米爆米花,但大部分人家都是用大米爆的。爆好的米花放在饼干箱子里,想
吃的时候抓一把,和人家换玉米爆米花吃也行。有时候把米花装到小碗里,加上开水和糖吃米糊糊。现在我住的地方,有时也会遇见爆米花的人,只是少了排队的孩子,爆米花的人显得落寞和寂寥。
洋芋是蔬菜,但是连队来换洋芋的卡车来时,却也是孩子们的节日“洋芋日”。洋芋不是新疆的特产,每年的洋芋是从甘肃运来的,洋芋不是拿钱买的,是要用大米换的。小孩子最起劲,两人抬着一盆子的大米,去换洋芋。一斤大米换几斤洋芋。换回来的洋芋大的留着过冬,小的家长就会在水里煮熟,剥了皮沾糖吃。水煮洋芋是“洋芋节”那天最好吃的零食。我家都是女孩饭量小,剩下的大米多,因此换的洋芋多。那么多的洋芋都靠小伙伴们帮忙才运回来的,因此妈妈会叫上帮忙的人一起吃洋芋,大家在一起开开心心真好。水煮洋芋吃起来有点麻嘴。
冬天,爸爸在晚上压炉子的时候会放几个小洋芋在煤灰里,早上就可以吃到烤洋芋了,味道也很好吃。那也算是一种奢侈的零食了吧。
松子和小核桃偶尔会有人从上海带回来,因为带硬壳,大人几乎从来不吃,到是便宜了我。
五年级时爸爸出差去佳木斯,带回来两盒酒心巧克力,因为是酒心,妈妈也是不许姐姐吃的,两盒全部归我,那是我吃过的最好的酒心巧克力了,个大皮薄里面的酒是全国名酒。味道各不相同,汾酒,竹叶青,茅台都是那时留下的印象。
牛肉干,蜜枣,酥心糖,果丹皮是北京的特产,我经常能从北京的同学那里吃到。还有同学会带芝麻,花生这类的东西到学校,总之回老家的人都会带些零食回来给小孩子吃。就算是贫困偏远的新疆也常有些好吃的东西。
文档来源:铣挖机 ://.diandongwajueji.net 收集整理rhlg整理上传
作文七:《记忆中的春节美食》700字
记忆中的春节美食
记忆中,孩提时的春节是热闹非凡的。那时候没有电子产品,没有微信抢红包,一年中最期待的时光就是过年那么几天。不仅大人小孩都有新衣服穿,更幸福的是,从腊月开始就有吃不完的美食。
如今的年味是越来越淡,曾经费心费力去做的手工美食也渐渐淡出视野。不知道下面这些,你还记得吗?
热气腾腾的豆腐制作现场,俗语中有“二十五,做豆腐”。腊月二十五这一天,长辈们都该用泡好的大豆做豆腐了。
挤压以后,才会有成形的豆腐。
新鲜出锅的豆腐,加入火锅中作配菜,或者油煎,味道都是极好的。
乡亲们抡起木槌捶打年糕,确实很有过年的感觉,这样的画面现在的孩子们是再难见到了。年糕在春节中那是必备的食物之一,俗话说吃年糕,年年高,南方人过年是一
定少不了年糕的。
山泉水的甘甜,柴火的清香,酝酿出淳朴原香味的年糕。经过反复的捶打,做出来的年糕更有嚼劲,更Q
。
油炸糯米圆子做起来也不是特别简单,离开家乡很多年,在外从未吃过那般好吃的圆
子了。小时候每年的腊月里,奶奶会煮满满一锅的糯米,熟了以后放入盐和切碎的姜末等,捏制成一个个小小的圆子。姑姑们则聚集在奶奶家,帮忙炸圆子。我们一群孩
子总是会在出锅的那一瞬间,出现在厨房里,欢喜雀跃的抢着金灿灿的圆子吃。
炸糯米圆子的那一天,还会有的一道美食就是红薯圆子,与前者的咸味不同,红薯圆
子又软又香甜。
炒米糖也是非常地道的春节糕点,家家户户都会在腊月里去买上十几斤甚至几十斤,
给家中的孩子作零食,也可以在正月里招待亲友。
白切,外面一层密密的白芝麻,又甜又薄又脆。这大概是我们安徽的特产吧,只是近
几年也很少吃到了,过年的糖果盒里高档的巧克力,饼干取代了这传统的甜食。不知
下次品尝,是否会会想起遥远的童年时光。
本文作者:天天说美食
作文八:《追寻记忆中的美食》600字
记得小时候,爸爸有次带我到福州,在“上海西餐厅”里吃过一次点心,
那是我第一次进西餐厅,第一回见到那么多精美的小点心,看得我边咽口水边纠结该吃什么好呢
记忆中其中有一款就是这个豆沙排,
外边的皮烤得酥脆,面上的蛋黄皮一揭就起来,中间的豆沙细滑,甜而不腻
不过那家“上海西餐厅”前几年关门结业了,不过每回路过,都会小小怀念一下
毕竟算是我生平第一次迈进的西餐厅嘛
偶然见在海岸家看到这款豆沙排,泛黄的记忆立刻鲜亮了起来
只听见一个声音:“我一定要尝试一下,做给爸爸尝尝!”
刚烤出炉,递了一份给爸爸,没好意思问他,是否记得20多年前,带我吃过的那次点心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份记忆珍藏在我心底就好
【豆沙排】(方子来自海岸fanfanyang)
配方:
低筋粉150克、无盐黄油90克、糖粉 40克、盐1克、奶粉5克、蛋液30克、豆沙120克左右
制作方法:
一张A4大小的烘焙纸,对折,豆沙放在上面,轻轻擀平。
一张A4大小的烘焙纸,对半开。两张1/2的A4烘焙纸。
1、黄油和糖粉用打蛋器搅拌到发白膨胀,松发
2、发白变厚黄油,分两次加入蛋液,搅拌均匀。
3、筛入所有粉类,切拌,轻轻揉成面团
4、面团放到硅胶垫上,擀到均匀平滑。
5、对半切成2片,一层面皮,刷上清水,均匀铺上豆沙层
6、另一层面皮,刷水,盖在豆沙层上。
7、用锋利小刀轻轻划出斜菱格纹。
8、刷上2层蛋液,待第一层蛋液略干,再刷第二层。
9、放入预热好的烤箱,180度,15分钟。到时间后最好再焖两三分钟。
10、出炉后,趁热修边,切块。
作文九:《记忆中的美食作文》1900字
记忆中的美食作文(一)
前年,我跟随轮岗交流的妈妈来到了黄土塘小学,那时候,我才刚上二年级。时间过得真快,一晃都快两年了,在黄土塘小学读书的日子,留给我许多美好的记忆。记得那一次,学校开展“舌尖上的黄土塘”美味品尝活动,现在想来,依然记忆犹新。
一开始,我还不知有什么好吃的,心想:我家里好吃的东西可多了!学校里能有什么好吃的东西呀?只见王老师首先拿出一把水果刀,把一盒马蹄酥切成一块一块的,然后把那香喷喷的马蹄酥发下去,每人一块,庄子蝶咬了一口,开心地喊道:“呀!这马蹄酥真是人间美味呀!以前,我竟然把这么好吃的东西给忽略了,我回家之后一定要叫妈妈买!”岳航宇连声说:“对呀!对呀!这么好吃的东西,我只听说过,但从来没吃过,今天尝了尝,原来味道这么好!”说完,还用舌头舔了舔嘴唇,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我们看着他那憨厚可爱的样子,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接着,老师又从食堂里搬来了好几笼小笼包,我眼睛一亮,看着我们每个人都爱吃的小笼包,我和同学们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小笼包依旧一个一个地发下来,拿在手里,我忍不住说:“哇!我心爱的小笼包终于来了!”我先咬一大口,旁边的文娱委员范婕妤急忙提醒我:“小心!你得先咬一小口,把汁水先喝掉了,然后再吃。”她的话还没说完,小笼包的汁水已经洒到了我雪白的衣服上,我情不自禁地大喊一声:“啊!”王老师听见了,“呵呵”笑了一声,赶紧跑到讲台边,从包里拿了一张湿巾,帮我擦干净了污渍,我连声说:“谢谢王老师!谢谢王老师!”这时,王老师又递给我一块马蹄酥,我心里忽然感到一阵温暖,老师对我真好!
最后,老师又拿出了一袋子的黄烧饼,我心里想:这可是黄土塘远近闻名的特产呀!今天真是太棒了,享口服啦!同样,老师又一块一块地发下去给同学们吃,我吃到的是猪油荠菜馅,一听这个名字时我以为可能不太好吃呢,可当我咬上一小口时,甜甜的,香香的味道,顿时让我胃口大开,我一口气全部把它装进了我的肚子,哈哈哈!
这一次活动,让我品尝到了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不管以后我身处何方,这一切将永远是我心中最美好的记忆。
记忆中的美食作文(二)
在我的记忆里,我最喜欢吃的是蚕豆炒鸡蛋。
那一年,我一回家,就有一股香味扑鼻而来。我立马问外婆:“外婆,您做了什么呀?这么香?”“这不,给你做了你最喜欢吃的蚕豆炒鸡蛋!”我过去一看,外婆正在炒蚕豆鸡蛋。绿绿、青青、脆脆的蚕豆,放入锅里去和金黄的油在快乐地做游戏。炒了一下,脆生生的蚕豆就变软了,鸡蛋的蛋清一下变白,再加一些白开水焖一下,炒好后,一股甜甜的香味一下子窜入你的鼻子里,让你胃口大开。
每次吃这道菜,都有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吃完了还想再吃,而且口里不时还有点清清的甜味儿呢!可能你还不知道,如果你还想更好吃的话,你可以加上一点甜甜的酱,吃起来心里会有一些奇妙的愉悦感。
每次我吃完了,都像一种飞天的感觉,像人见了金子那样开心。每次我吃这道菜的时候,都看见外婆看着我在笑,好像看见我很爱吃,打心眼里很高兴,那笑一样很温暖,很回味!
如果天天能吃到这“人间美味”,那不是飞天是什么?每次我想到这道菜,就会想到外婆那慈爱的笑。
记忆中的美食作文(三)
记得,我从小就爱吃面包。尤其是老家面包店里的一种果酱毛毛虫面包。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已经不曾在柜台上看见这种面包了。
前段时间去买面包,看到几个毛毛虫面包,心中竟不由自主地生出几分欣喜,拿起一看,却发现是奶油味的,我有些失望,便拿起一个问面包店店员:这种面包有果酱味的吗?店员瞟了一眼我手上的面包:“没有,这种面包几年前就不卖果酱味的了。”“哦。”我略有失望的答了一句,(m.lz13.)把手上的“毛毛虫”扔到了货物蓝里。妈妈似是看出了我的失望,便安慰我道:“没关系,下次我到其他面包店看看有没有果酱味的”好的!“我甚是欣喜地点了点头。
前几天,我在地摊那儿买了一支糖笔(曾经我很爱吃的一种糖)。所以又碰到了,不禁买了一支,迫不及待地吃了一口,却被那又甜又腻的味道弄了个激灵,忍不住恼怒地把它扔进了垃圾箱,但看着垃圾桶中的糖笔,我不禁怔住了,我似乎想起了什么:年幼的我拿着一支糖笔,吃得津津有味……
那天晚上,妈妈对我说:“今天去仟吉没有买到果酱毛毛虫,下次去米希儿看看……”
“不用了。“我打断了妈妈的话。“为什么?”我却没有回答妈妈的话。
有时候,会嗅到记忆深处的芬芳与色彩但也许有时光的面纱蒙着,是它不甚清晰,但也不必如此心急地揭开那层朦胧的纱。因为,揭开时,心中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
* 家乡的美食
* 学校美食节作文
* 关于写美食的作文
作文十:《记忆中的平民美食》8500字
平凡中的不平凡,简单中的不简单,追求贫乏中的完美,这正是旺盛的生命活力和乐观的生存态度的体现。
我家的一个在媒体工作的小朋友,每次来都要求吃麻辣烫。别看她瘦瘦小小,面色白得像新出笼的馒头,患有贫血症,可吃起那热气腾腾、喷出诱人又吓人的麻辣烫,堆满炸得通红的尖辣椒的大盆毛血旺时,简直是脸不改色心不跳,“埋头苦干”;哪怕大家都热汗淋漓、面如火烧、眼泪鼻涕、唏嘘不止。
小朋友吃过上万元的燕窝席、鱼翅席、山珍野味席,我猜想黄金宴大概她也领受过的。说起那些名贵菜肴和富丽席面,她总是不以为然。菜贵得没有道理吃过就忘不说,同席的人互不熟悉还得互相应酬干杯,还得费尽心思没话找话,还得时时注意自己的仪表姿态动作是否得体,真累得可以;再若碰上暴发户炫耀富有,谈判生意各方明争暗斗,那顿饭就没法儿吃了!哪有朋友们在一起这么畅快,爱怎么吃怎么吃,拿上一大摞餐巾纸擦汗擦泪擦鼻涕,多痛快!她还满怀豪情地说:咱就是平民百姓的命,就该爱吃毛血旺!
我问她,毛血旺能算平民美食么?
她说,那当然。
要是和燕窝鱼翅黄金宴相比,毛血旺是够平民化的。但是今日的毛血旺内容已经很丰富,除了毛肚、猪血两种菜名上标出的成分外,还加了鳝鱼片、猪肠、鸭肠等杂碎,用生菜垫底;其味复杂,麻辣咸鲜香俱全;三十元左右,说起来也算价格不菲。还是我的这位小朋友年纪轻,没有跟我们这一代一起走过过去。她大概没有尝过真正的平民美食。那种美食之美是不仅仅在于食品本身的。
大约十年前,我第一次到贵阳。
那时候贵阳的城市现代化建设刚刚起步,大多数城区和郊外都还让人联想起“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分银”的旧时民谚。惟有离城十数公里外的花溪公园,山环水绕,水清山绿,绿树葱茏,鲜花遍野,充满勃勃生机。我攀山亭,观瀑布,登了龟山麟山,又去走一步一磴的百步桥;还没有游遍十里花溪,已经饿得腿脚发软了。不知是我对此地太生疏,还是确实旅游设施不全,偌大的公园里我竟没找到哪怕一个小吃店,更别说饭铺酒楼了。
夕阳中饿着肚子等公交车回城,那滋味实在不大好受。旁边那位好心大娘指点我,朝前走,见路口右拐,那条街上有茶铺也有面铺。
面铺很小,只卖光面和肠旺面。光面就是江南一带所称的阳春面,肠旺面似乎是贵阳这边的特产,城里的小面铺都挂着它的招牌。我看到当地工人和小职员上班前多吃一碗肠旺面当早点,有时下班也买一饭盒带回家。在上档次的饭馆面馆的菜谱上,肠旺面因价格低廉排在最后,一碗大约五角钱,好歹比光面贵一点。我不想亏待自己,就要了一碗肠旺面。
从字面上能猜出这碗面里有大肠有猪血,对于在北京能吃卤煮火烧和炒肝的我来说,不会产生像上海姑娘对生葱生蒜的抗拒心理,但我怎么也想不明白,它为什么这样好吃!面条很柔韧,大肠很烂但又很有咬头儿,浇在面上的菜料又香又脆味道又美,都说不清是些什么东西。于是,这碗面让我体验了从未经历过的某种美味;于是,从那天起到我离开贵阳止,像上了瘾似的,每天必要吃一次肠旺面。
贵阳那家小面铺的掌勺老板,大概被我的虔诚感动,向我介绍了肠旺面的制作方法。老先生一口贵阳话,可我也是半个四川人,听得毫不费力,一清二楚。
肠旺面的面很有讲究,和面时一定要加鸡蛋,不能硬也不能太软;压好的面条绕成扁圆的饼,不能太松也不可黏连;面饼一团团地堆放在扁箩里晾着,不能当天用,也不能让它干,放一夜,第二天吃起来才会有劲。面的浇头有三样最要紧;大肠必须反复洗净洗白,另锅煮透,务求不膻不腥;旺子可用猪血或鸡血,火候要恰到好处,才能又嫩又不生;脆哨必得用
,把油炸出后,烹上糖、猪颈肉——俗称刀头肉——切成小丁炸(其他部位的肉没这么香脆)
甜酒酿和醋,不用醋就不脆了。
不得这么好吃!样样有讲究嘛。可我最感兴趣的是它的“红油”,辣得合度辣得香,能均匀地沾附在面条上,而不附碗、不腻舌,原料是猪油,吃起来却比菜油还清淡,真是一绝。我向老先生请教“红油”的做法,他只笑着告诉我只有花溪辣椒能做地道的“红油”,再就不肯深说了。我恍然悟出这是人家的专利,商业秘密,不该多问的。
大肠和猪血,绝对是上不得席面的,但到了平民百姓手里,能打整出这样的美食,不能不佩服中国人在食物制作方面的天才。、肠旺面终究还有一份刀头肉做的脆哨,还有点儿高级,四十多年前一碗正宗的平民美食——羊血粉汤,却叫我至今难忘。
那时候我在上高中二年级,正逢“**”大炼钢铁。我们学校不知跟哪个兄弟单位合作,他们炼钢铁我们炼焦炭。分配给我们班的任务是洗煤,全班同学日夜三班倒,围着三口直径两米的大锅不停地搅和煤和水。原本是可以用铲子铁锹翻洗的,团支书认为那样洗不干净。影响炼钢质量谁负责?必须手洗,才能洗透洗净。每一锅她都亲临检查,不合格就返工。一来大家政治热情高涨,二来也慑于支书的威严(现在想想也奇怪,都是同班同学,她怎么就能如此厉害),就都老老实实手洗。时已初冬,白天还罢了,夜班可就苦了,锅里水面结了薄冰的时候,真得咬着牙才能坚持了。就是这么一个夜班上,我突然肚子痛起来,怕人家说我装病,那会儿一旦上纲上线也是不得了的事情,只能硬撑着继续洗煤。但终究是瞒不过去的。
我至今感谢那晚与我一同洗煤的同学,一直记着她的名字——孙新玲。她悄悄对我说:看你脸色都变了,快去街角拐弯那儿喝点热汤,这里有人问我替你说着。
出校门往东二百米,就是那处卖“热汤”的小摊儿。小摊儿上方高高挂着一只电灯,灯光照出腾腾的白气,在这寒冷的夜晚,老远看着都觉得温暖。走得越近,热气和香味儿越浓,透过团团白色水雾,看到了挂在墙边的蓝布招子:羊血粉汤。二尺口径的汤锅架在柴灶上,火舌轻轻舔着锅边,锅里一层通红通红的辣油,轻轻地翻滚着,把冒上来的热气都映红了,也像火焰一样了。一路冷得浑身发抖的我,顿时被感染,寒意渐消。当五分钱一碗的羊血粉汤终于递到我手中的时候,那滚烫、那香味儿、那红红紫紫白白绿绿黑黑的色泽,竟使我掉了几滴眼泪在碗里,端碗的手也有点儿哆嗦,红的是辣油,紫色的长条儿是羊血,在汤里透明、挑起来白亮亮的是细粉丝,绿的是葱花儿和香菜,黑点点是花椒粒儿。我和围着小摊儿的所有顾客一样,吸溜吸溜地吞咽着羊血粉丝,吞进了麻辣也吞进了热和火;然后咕噜咕噜地喝汤,喝一口有一口的鲜美,丝毫不亚于肉汤。喝到大碗底朝天的时候,便浑身滚烫、大汗淋漓,头上像刚揭盖的蒸笼一样冒起了白气。在寒冷的冬夜,这是什么样的幸福啊!疼痛真的消失了,想必腹中郁结的是一股寒气,被这火热赶走了。
要是连羊血都没有呢?我还能记起更早的一次经历。
那是1950年,我还没上学,跟着妈妈走亲戚。妈妈十三年前偷偷跑到延安参加革命,如今作为二野直属机关的干部回到自己的家乡,自然有好几处姨妈舅公家该去探望的。重庆这地方,出门就是上山下山,我们走的又是乡间小路,买糖买炒米花毫无希望。我很快就开始耍赖,饿了,渴了,走不动了。
就这时候,随着一声长长的吆喝,眼看有个挑担子的人远远地从小路上走过来。妈妈显得很高兴,扬手招呼了一声,那个人加快了步子,很快到了我们跟前,原来是卖担担面的。
这是真正的担担面,如今满大街都有的、所有面点馆食谱上都写着的担担面,是根本无法与之相比的。卖面师傅围着头帕,穿一件蓝黑色长衫,前襟撩起塞进腰带里,精精瘦瘦一个人,却能担着这么大这么重的担子在四乡叫卖,在我看来,简直是奇迹。担子的一头是炉灶面锅柴禾,另一头才惊人呢,下面三四层笼笼大概装了面和碗筷等杂物,上面放一个四方大木盘,盘上二三十个小碗,排得整整齐齐。全是担担面的调料!我记得的、能说出名称的,有盐、糖、酱油、醋、红油、麻油、花椒水、生姜水、蒜水、酒酿、水豆豉、干豆豉、葱花、蒜苗末、辣椒粉、胡椒粉、榨菜末、芽菜末、冬菜末、绿豆芽等等。
师傅很快就在那口铜锅里煮好了面,水很清,面条又白又细又长,盛在宽宽扁扁、底圈很高的面碗里;他一只手端两只碗,另一只手飞快地把所有调料依次一一朝碗里加,我这个七岁小女孩儿眼珠子够多么灵活,也跟不上他的动作。当我吃进第一口喷香油辣的担担面的时候,简直气都透不过来了。老天爷,世上还有这么好吃的面条!吃了一碗又一碗,怕妈妈又
要说我见了好吃的就没命,起先还不敢再要;可一看妈妈都吃第四碗了,我也就不客气地又要了第三碗。说实在话,这以前和这以后,我再也没吃过这么美妙的担担面了——尽管它没有肉没有鸡蛋也没有任何贵重的佐料。
这才是真正的平民美食。平凡中的不平凡,简单中的不简单,追求贫乏中的完美,这是旺盛的生命活力和乐观的生存态度的体现。
中国的平民百姓真是太伟大了。文 - 汉语汉字 编辑词条
文,,从玄从爻。天地万物的信息产生出来的现象、纹路、轨迹,描绘出了阴阳二气在事物中的运行轨迹和原理。
故文即为符。上古之时,符文一体。
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爻)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尚书序》
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说文》序》
仓颉造书,形立谓之文,声具谓之字。--《古今通论》
(1)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2) 同本义 [figure;veins]
文,英语念为:text、等,从字面意思上就可以理解为文章、文字,与古今中外的各个文学著作中出现的各种文字字形密不可分。古有甲骨文、金文、小篆等,今有宋体、楷体等,都在这一方面突出了"文"的重要性。古今中外,人们对于"文"都有自己不同的认知,从大的方面来讲,它可以用于表示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从小的方面来说它可用于用于表示单独的一个"文"字,可用于表示一段话,也可用于人物的姓氏。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字义
1(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锦。
2.刺画花纹:,身。
3(记录语言的符号:,字。,盲。以,害辞。
4(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凭。,艺。,体。,典。,苑。,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采(a(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b(错杂艳丽的色彩)。
5(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化。,物。
6(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
7(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
8(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质彬彬。
9(温和:,火。,静。,雅。
10(指非军事的:,职。,治武功(指礼乐教化和军事功绩)。
11(指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552,言。,白间杂。
12(专指社会科学:,科。
13(掩饰:,过饰非。
14(量词,指旧时小铜钱:一,不名。
15(姓。
16( 皇帝谥号,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信接礼曰文;能定典礼曰文;经邦定誉曰文;敏而好学曰文;施而中礼曰文;修德来远曰文;刚柔相济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万邦为宪、帝德运广曰文;坚强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圣谟丕显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纯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与贤同升曰文;绍修圣绪曰文;声教四讫曰文。如汉文帝。
折叠编辑本段字源字形
字源演变与字形比较
折叠编辑本段详细字义
〈名〉
1(右图是
“文”字的甲骨文图片,资料来源:徐无闻主编:《甲金篆隶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91年7月第一版。
“文”字的甲骨文字绘画的像一个正面的“大人”,寓意“大象有形”、“象形”;特别放大了胸部,并在胸部画了“心”,含义是“外界客体在心里面的整体影像、整体写真、整体素描、
整体速写”。
许慎《说文解字》把“文”解释为“错画也”,意思是“对事物形象进行整体素描,笔画交错,相联相络,不可解构”,这与他说的独体为文、合体为字的话的意思是一致的。“说文解字”这个书名就表示了“文”只能“说”,而“字”则可“解”的意思。“文”是客观事物外在形象的速写,是人类进一步了解事物内在性质的基础,所以它是“字”的父母,“字”是“文”的孩子。“文”生“字”举例(以“哲”为例):先对人手摩画,其文为“手”;又对斧子摩画,其文为“斤”。以手、斤为父母,结合、生子,其子就是“折”(手和斤各代表父母的基因)。这个“折”就是许慎所谓的“字”。“字”从宀从子,“宀”表示“独立的房子”,子在其中,有“自立门户”的意思。故“字”还能与“文”或其他“字”结合,生出新“字”来。在本例,作为字的“折”与作为文的“口”结合,就生出了新的字“哲”。
2(
同本义 [figure;veins]
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东汉?许慎《说文》
五章以奉五色。——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
美于黼黼文章。——《荀子?非相》
茵席雕文。——《韩非子?十过》
织文鸟章,白旆央央。——《诗?小雅?六月》
斑文小鱼。——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3(又如:文驾(彩车);文斑(杂色的斑纹);文旆(有文彩的旗帜);文绣(绣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刺花图案);文织(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文鳞(鱼鳞形花纹)。
4(字,文字(“文”,在先秦时期就有文字的意思,“字”,到了秦朝才有此意。分别讲,“文”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笼统地说,都泛指文字。) [character]
饰以篆文。——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分文析字。——东汉?班固《汉书?刘歆传》
夫文,止戈为武。——《左传?宣公十二年》
距洞数百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文曰“天启壬戌秋日”。——明? 魏学洢《核舟记》
文曰“初平山尺”。
5(又如:甲骨文;金文;汉文;英文;文迹(文字所记载的事迹);文书爻(有关文字、文凭之类的卦象);文异(文字相异);文轨(文字和车轨);文狱(文字狱);文钱(钱。因钱有文字,故称);文状(字据,军令状);文引(通行证;路凭);文定(定婚)。
6(文章(遣造的词句叫做“文”,结构段落叫做 “章”。) [literary position]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孟子?万章上》
好古文。——唐? 韩愈《师说》
属予作文以记之。——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能述以文。——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摘其诗文。——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7(又如:文价(文章的声誉);文魔(书呆子);文会(旧时读书人为了准备应试,在一起写文章、互相观摩的集会);文移(旧时官府文书的代称);文雄(擅长写文章的大作家);文意(文章的旨趣);文义(文章的义理);文情(文章的词句和情思);本文(所指的这篇文章);作文(写文章;学习练习所写的文章);文魁(文章魁首);文价(文章的声价);文什(文章与诗篇)。
8(美德;文德 [virtue]
圣云继之神,神乃用文治。——杜牧《感怀诗一首》
9(又如:文丈(对才高德韶的老者的敬称);文母(文德之母);文武(文德与武功);文命(文德教命);文惠(文德恩惠);文德(写文章的道德);文薄(谓文德浅薄);文昭(文德昭著)。
10.文才;才华。亦谓有文才,有才华 [literary talent]
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11(又如:文业(才学);文英(文才出众的人);文采风流(横溢的才华与潇洒的风度);文郎(有才华的青少年);文彦(有文才德行的人);文通残锦(比喻剩下不多的才华)。
12(文献,经典;韵文 [document;classics;verse]
儒以文乱法。——《韩非子?五蠹》
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说文解字?叙》
13(辞词句。亦指文字记载 [writings;record]。如:文几(旧时书信中开头常用的套语。意为将书信呈献于几前);文倒(文句颠倒);文过其实(文辞浮夸,不切实际);文义(文辞);文辞(言词动听的辞令);文绣(辞藻华丽)。
14(自然界的某些现象 [natural phenomenon]
经纬天地曰文。——《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15(又如:天文;地文;水文;文象(日月星辰变化的迹象);文曜(指日月星辰;文星);文昌(星座名)。
16(文治;文事;文职。与“武”相对。 [achievements in culture and education;civilian post]
文能取胜。——《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文不能取胜。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文武并用。——唐?
精神折冲于千里,文武为宪于万邦。――明《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诰》
17(又如:文臣,文吏(文职官吏);文席(教书先生的几席);文品(文官的品阶);文帅(文职官员出任或兼领统帅);文烈(文治显赫);文员(文职吏员);文阶(文职官阶);文道(文治之道);文业(文事);文僚(文职官吏)。
18(法令条文 [s of decree]
而刀笔吏专深文巧诋,陷人于罪。——《史记?汲黯列传》
19(又如:文劾(根据律令弹劾);文法吏(通晓法令、执法严峻的官吏);文丈(规矩;制度);文移(官府文书);文牓(布告;文告);文宪(礼法;法制)。
20(文言。古代散文文体之一;别于白话的古汉语书面语 [literary language]。如:半文半白;文语;文白(文言文和白话文)。
21(文教;礼节仪式 [rites]
则修文德。——《论语?季氏》
22(又如:文丈(崇尚礼文仪节);文俗(拘守礼法而安于习俗);文致(指礼乐);文貌(礼文仪节);文绪(文教礼乐之事);文仪(礼节仪式)
23(指表现形式;外表 [form;appearance]。如:文服(表面服从);文榜(告示、布告之类);文诰(诰令)
24(指鼓乐,泛指曲调 [music;tune]。如:文曲(指乐曲);文始(舞乐名)
25(谥号,谥法:勤学好问叫文 [study deligently]
何以谓之文。——《论语》
是以谓之文。
26(姓
〈动〉
1(在肌肤上刺画花纹或图案 [tatto (the skin)]
被发文身。——《礼记?王制》。注:“谓其肌,以丹青涅之。”
文绣有恒。——《礼记?月令》
2(又如:文笔匠(在人身上刺花的艺人);文身断发(古代荆楚、南越一带的习俗。身刺花纹,截短头发,以为可避水中蛟龙的伤害。后常以指落后地区的民俗);文木(刻镂以文采之木)
3(修饰;文饰 [cover up]
身将隐,焉用文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天下。——《荀子?非十二子》
4(又如:文过饰非;文致(粉饰;掩饰);文冢(埋葬文稿之处)
5(装饰 [decorate]
舍其文轩。——《墨子?公输》
此犹文奸。
文车二驷。——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文马四百匹。——《史记?宋世家》
若将比予文木邪。——《庄子?人间世》
6(又如:文巧(文饰巧辩);文竿(以翠羽为饰之竿);文舫(装饰华丽的游艇);文饰(彩饰);文榭(饰以彩画的台榭);文舟,文艘(装饰华丽的船);文剑(装饰华丽的剑);文舆(饰以彩绘的车)
7(撰写文章 [write]。如:文匠(写文章的大家);文祸(因写文章而招来的灾祸);文雄,文
杰(指文豪)
〈形〉
1(有文采,华丽。与“质”或“野”相对 [magnificent;gorgeous]
其旨远,其辞文。——《易?系辞下》
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2(又如:文巧(华丽奇巧);文朴(文华与质朴);文服(华美的衣服);文砌(华美的石阶);文背(不文雅,粗俗);文轩(华美的车子);文质(文华与质朴)
3.柔和,不猛烈 [mild;gentle]。如:文烈(指火候温猛)
4(美,善 [fine;good]。如:文徽(华美);文鸳(即鸳鸯。以其羽毛华美,故称);文衣(华美的服装)
5(通“紊”。紊乱的 [disordered]
惇宗将礼,称秩元祀,咸秩无文。——《书?洛诰》
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怀柔百神,咸秩无文。——《汉书?郊祀志上》
王者报功,以次秩之,无有文也。——庆劭《风俗通义?山泽》
〈量〉
1(用于旧时的铜钱。如:一文钱
2(用于计算纺织物
五扶为一首,五首成一文。——《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