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春江晓景古诗》》300字
惠崇《春江晓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
1.惠崇:宋初僧人,擅长诗歌和绘画。这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晓景图》所做的题画诗。晓:早晨。
2.蒌蒿:生长在河滩上的一种草本植物,可以食用。芦芽:芦笋。烹调河豚时,用蒌蒿和芦笋做佐料,味道十分鲜美。
3.河豚:一种有毒的鱼,经过加工后可以食用。河豚欲上时:河豚春天要从海里回游到江河,初春正是河豚将要逆流而上的时候。 解说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将要回游的河豚是画家画不出的,诗人用他的想象,把江南初春特有的气氛表现得多么真切啊!
作文二:《惠崇春江晓景古诗》700字
惠崇春江晓景古诗
《惠崇春江晚景》也叫做《惠崇春江晓景》~惠崇是宋朝时期著名的画家、僧人~他能诗善画~《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下面是相关的作文范文~欢迎欣赏与借鉴。
惠崇春江晓景
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意】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刚刚开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春天到来江水变得温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注解:
1、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惠崇春江晓景古诗。
2、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上:指逆江而上惠崇春江晓景古诗。
1 / 2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河豚是看不到的~是馋嘴的苏轼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比东坡肉鲜多了。
惠崇为宋初“九诗僧”之一~跟苏轼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苏轼是只见其画~未见其 人。此僧诗画俱佳~尤其擅长画水乡~再放上几只飞禽走兽~人称“惠崇小景”
明清两朝眼里只有唐诗~从不把宋诗放在眼里惠崇春江晓景古诗。康熙年间大学者、大诗人毛希龄就批评苏轼这首诗说:“春江水暖~定该鸭知~鹅不知耶?”
这老头真有点瞎抬杠。春江水暖~鹅当然也知。宋人还有“春到人间草木知”的诗 呢。这是题画诗~可能画上根本没有鹅啊。
2 / 2
作文三:《古诗两首春江晓景》700字
古诗两首
惠崇《春江晓景》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诗的生字,在诗中理解生字、词。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春天的美好。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2.感受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培养热爱最美好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展示关于春天刚刚到来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春天的生命力,春天的可爱。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歌,惠崇的《春江晓景》。
2. 自主学习与交流
(1)、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
(2)、对诗歌或内容质疑,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3)、结合课下注解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3.合作探究,感知内容
(1)小组代表提出自学古诗时遇到的问题。
a.为什么说“春江水暖鸭先知”?
b.诗歌写了哪些景物?哪些景物画中有?哪些景物画中没? c.难理解的词:竹外、鸭先知、蒌蒿满地、欲上时。
(2)先让学生进行解疑,再由教师小结。
a.因为鸭子总是在水里游,因此鸭子最先知道水变暖了。 b.学生边读边画出诗中的景物。
(竹林、桃花、春江、鸭子、蒌蒿、芦芽、河豚)
其中竹林、桃花、鸭子、蒌蒿、芦芽是图中有的,而春江的“水暖”和河豚的“欲上”是作者的想象,它更增添了画面中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c.竹外:竹林外面 鸭先知:鸭子最先知道 蒌蒿满地:蒌蒿长得很快,满地都是。
欲上时:将要逆流而到春江的时候。
(3)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教师总结。
竹林外开着三两只鲜艳的桃花,鸭子最先知道春江水开始变得暖和了,蒌蒿长得满地都是,芦苇也生出嫩芽,这正是河豚将要逆江而上的时候。
4.总结。
5.作业布置
(1) C组同学书写生字,背诵古诗。
(2) A组、B组同学背诵并默写古诗,同时手机两三首课外关于春天的古诗。
作文四:《必背古诗 -- 苏轼《惠崇〈春江晓景〉》》300字
苏轼《惠崇〈春江晓景〉》
惠崇《春江晓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
1.惠崇:宋初僧人,擅长诗歌和绘画。这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晓景图》所做的题画诗。
晓:早晨。
2.蒌蒿:生长在河滩上的一种草本植物,可以食用。
芦芽:芦笋。烹调河豚时,用蒌蒿和芦笋做佐料,味道十分鲜美。
3.河豚:一种有毒的鱼,经过加工后可以食用。
河豚欲上时:河豚春天要从海里回游到江河,初春正是河豚将要逆流而上的时候。
【解说】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将要回游的河豚是画家画不出的,诗人用他的想象,把江南初春特有的气氛表现得多么真切啊!
作文五:《古诗两首(《惠崇春江晓景》《清明》)·教案教案教学设计》2000字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会读、会写、会用。
2.诵读、背诵两首古诗。
3.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激发学习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积累古诗。
教学重难点:反复吟诵,领悟诗句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表现春天情调和表现凄凉情调的乐曲磁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谈话引入课题
l.孩子们,你们喜欢春天吗?老师也喜欢春天,能向大家说说你眼中的春天吗?
2.是啊,春天是个五彩缤纷的季节。正因为春天的美丽,从古到今,有很多诗人赞美春天并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描写春天的古诗。
(喜欢)
说说自己了解到的情况。
读课题。
二、学习《惠崇春江晓景》
春天令人心旷神怡,你们想知道宋代诗人苏轼是怎样写春天的吗?课件展示《惠崇春江晓景》诗。这首诗就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晚景》而写的。
1.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请大家翻开第5课,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首诗,读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2)出示词语卡片:
惠崇蒌蒿河豚。
指名读、齐读。
强调崇是翘舌音。
蒌蒿是一种植物,上面草字头表意,下面表音,这两个字是形声字,并且是上形下声的字。
了解河豚(课件出示河豚资料)。
(3)把词语送回诗中去,老师相信孩子们会读得更好。
2.理解诗意。
(1)请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遇到不懂的怎么办呢?
(2)春天江水温暖,群鸭最先感觉到。老师和同学都想知道你是从哪句诗知道的。读出来。春天江水温暖,我们看得见吗?这一句是诗人怎样体会到的呢?(变换方式读诗句)
(3)多么聪明的一群孩子啊!知道了这么多,还有不懂的地方吗?大家一起来讨论讨论。正是河豚欲上时,欲上时是什么意思?
指名答。
春天,诗人想到河豚逆江到上游去产卵了。诗人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巧妙地结合起来,这首诗美吗?美丽的画,配上优美的诗。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们再把这首诗美美地读一读。
3.体会意境。
(1)画画。
这么美的面面,咱们也来学惠崇,用灵巧的小手把这美丽的画画出来。也可以与你的合作伙伴把你对诗意的体会画出来。画好后,一边欣赏,一边读。
(生在音乐声中画画)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孩子们用手中心爱的笔,表现诗的意境。
(2)投影出示学生的画。
你能给这美丽的画卷配上优美的诗吗?(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
还有小诗人想给自己的画配上诗吗?(学生诵读)
生齐背诗。
1.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2)学习词语:惠崇蒌蒿河豚。
学习形声字。
了解河豚:又叫江猪,其形状身大,尾小,头圆小,背部黑褐色,有花纹,腹部有白色肉刺,其味奇特而鲜美,河豚的血液、肝脏
含有剧毒。河豚原来是近海的鱼类,在开春之时,从海中逆江而行,游入长江产卵。
(看注释、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
(看不见)
(想到的)
了解词意。
(美)
读诗。
画画
体会意境。
配诗。
背诗。
三、归纳学法
今天,孩子们学得真不错,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不但理解了诗的意思,还会背古诗了。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刚才是怎样学这首诗的。
抽生说。
课件展示学法:
学生读诗。
讨论学法:
1.初读感知。
(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2.理解诗意。
(读懂诗句意思,提出不懂问题)
3.体会意境。
(画画、朗读、表演)
4.反复吟诵。
四、学习《清明》
1.小组合作学习。
请孩子们根据这样的学习方法,在组长带领下,一步一步学习另一首诗《清明》。
2.小组汇报。
(1)刚才老师参与到孩子们的学习中,发现孩子们真会学习,现在请孩子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向大家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收获。通过小组学习,读懂了什么?(生汇报后,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读诗句)
(2)理解欲断魂。
(3)体会意境。(小组通过朗读、表演、对话等形式)
①学习伙伴一起学习,选择喜欢的方式体会意境。
②抽小组上台表演。
(4)吟诵。(小组读、分角色读、齐读)
合作学习。
分组汇报。
读诗。
理解诗意。
五、课外拓展
孩子们,《惠崇春江晓景》和《清明》这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的,但诗人笔下的春天各不相同。第一首诗《惠崇春江晓景》表达诗人对春天的喜爱,第二首诗《清明》表达了诗人惆怅、茫然的心情。老师还收集了其他写春天的诗句。
1.课件出示诗句。
2.齐读诗句。
3.老师相信孩子们也收集了许多关于春天的古诗。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愿大家多读,多背诗歌,用心去品味诗人笔下的诗所蕴含的意境。
读其他诗。
等闲识得春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唐杜甫《春夜喜雨》
池塘牛春草,
园柳变鸣禽。
南北朝谢灵运《登池上楼》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白居易《忆江南》
作业
1、读背古诗。
2、课外阅读其他描写春天的古诗。
作文六:《古诗两首:清明、惠崇春江晓景 教案教学设计》1400字
5.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
2.诵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像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反复吟诵古诗,领悟诗句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炼、意境的深远,音韵的和谐,陶冶情操,激发对祖国的语言文字的热爱。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古诗中的生字同,理解其在古诗中的意思。
2.诵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重点难点
反复吟诵古诗,领悟诗句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教学插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了解作者(8)
1.说说你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给大家介绍你看过的描写春天的文章或诗歌。
2.想知道古人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古诗《惠崇春江晓景》和《清
明》。
3.读题,简介苏轼和杜牧。
二、初读古诗,熟读成诵(12)
1.学生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2.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古诗,相机指导认读生字,纠正容易读错的字音。
3.齐读。
三、背诵古诗,默写古诗(15)
1.多种形式背诵古诗,并交流自己的记忆方法。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3.默写古诗。
四、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5.古诗两首
天气雨纷纷
行人欲断魂
清明惆怅、凄凉
酒店何处有
远处的杏花村
竹林、桃花盛开
鸭群江中戏水
惠崇春江晓景喜春惜春
蒌蒿、芦芽满地
河豚逆江而上
教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上节课内容。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炼、意境的深远,音韵的和谐,陶冶情操,激发对祖国的语言文字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齐读两首古诗(5)
指名释义文中的生字、新词。
二、理解诗意,体会情感(20)
1.示范引路,学会方法学习《惠崇春江晓景》。
⑴想。自读古诗,想想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⑵看。看课后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将自己还未明白的地方在组内和同学讨论。
⑶猜。根据自己的理解猜一猜诗句的意思,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⑷议。师生对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⑸说。学生说出诗句的意思。
⑹悟。感悟诗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⑺诵。感情朗读并背诵。
2.小组合作,自学探究学习《清明》。
⑴师生共同小结学习《惠崇春江晓景》的方法。
⑵学生小组内研读。
⑶全班交流汇报学习情况。师生共同评议。
三、课外延伸,学会积累(10)
1.说说自己知道的写春天的名句。
2.师生互相介绍自己知道的写春天的诗歌和文章。开展课外读书竞赛。
四、作业设计
1.比一比,组词语。
芦()借()放()蒌()
户()惜()牧()楼()
2.先解释加点的字,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⑴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默写古诗《清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后感
作文七:《古诗两首:惠崇春江晓景、游园不值教案教学设计》1600字
教学目标:
1.了解两首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吟诵、背诵两首古诗并会默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诗《惠崇春江晓景》,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
教学步骤:
(一)出示《春江晓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组内交换意见,扫除障碍。
3.指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深入探究,引发学生展开想象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节奏、语调、语速)。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抓住诗中具体景物,展开丰富想象。
①边吟诵,边想象画面。
②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明确: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明确: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明确: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引发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对照画面朗读。
2.背诵古诗,想象画面。
游园不值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2、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学生的理解、想象、作画、写作能力。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揭题,明确本课时学习目标:学习游园不值
2、解题:诗中的园是我们常说的公园吗?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
3、介绍作者(用网上资料示作者情况)。
4、初读,大体了解诗的内容。
5、师示范朗读。
6、生随师小声朗读,体会读音的准确性。
7、投影课本上的插图:生自读诗,借助字典和插图,想句子的意思,并标出不懂的词语。
8、字词质、释疑。
(应:原意应该,这里当大概、可能讲。
怜:爱惜。这个词在此不当可怜讲。
屐齿:木底鞋下的横梁。
小扣:轻轻地敲。
柴扉:柴门。
久:很长时间。)
9、指名逐句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大概主人爱惜园中的青苔,怕前来赏园的人的木底鞋把青苔踩坏。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好
久地没有人来开。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看,一枝粉红的杏花正伸出墙头来。)
10、指导读,读出诗的韵味来:
师读,生仿读:自读,指读,齐读。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1、启发想象:
①、诗人并没有进园,他怎么知道园中早已是满园春色呢?
②、园中的景象是怎样的?(4人组讨论)
(有柳树和各种美丽的花;有蝴蝶、蜜蜂;有浓郁的花香等。)
12、将诗中的内容通过画面展示出来。(学生各自据诗意画画)
13、交流:投影学生的画,师生评议。
14、试试:将本诗用自己的话改作一下(可以是诗,也可以是散文。)
15、习作,交流,评议。
16、背诵诗句。
17、小结:作者看花虽然进不了门,但他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今天通过学习和体会诗意,也使我感到了春天的气息和美好的春景。
五、作业:背诵、默写《游园不值》。
作文八:《古诗两首:惠崇〈春江晓景〉、游园不值教学设计》1700字
3、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会认惠、崇、欲等几个字;会写晓、鸭、芦、怜等生字。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理解重点的字、词、句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两首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这两首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美好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导学生对诗歌中不理解的地方质疑,整体感知诗歌。
三、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理解《惠崇〈春江晓景〉》。
教学过程:
一、出示《春江晓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二、自读诗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小组内交换意见,扫除障碍。
3、指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深入探究,引发学生展开想象。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节奏、语调、语速)。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抓住诗中具体景物,展开丰富想象。
①、边吟诵,边想象画面。
②、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明确: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明确:不是,是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明确: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引发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对照画面朗读。
2、背诵古诗,想象画面。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惠崇《春江晓景》
桃花三两枝
河豚欲上时
水暖鸭先知
(想象)
蒌蒿满地、芦芽短
(观察)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游园不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作者简介:
叶绍翁是南宋中期诗人,作为南宋江湖诗派的一员,写下了许多描写田园风光及生活的诗作。
2、释诗题:
①、齐读诗题。
②、从诗题上你知道些什么?读懂了什么?
(诗人前去游园,园主人不在,没能进到园子里。)
③、释园、不值。诗中的园,是我们常说的公园吗?(区分园古今含义)
古:唐宋时期富人多有私人花园,供自家观赏,因而指私人花园。
今:公园,公开供人们游玩的场地。
不值:没有遇到要访的人。
三、抓字眼,明诗意。
1、出示插图。
春季的一天,诗人望着窗外春天的景象,不由得兴致勃勃,想去朋友家的园子里畅游一番,欣赏园中春景,于是便乘兴前往。到了朋友的住处,在园子门外看到了什么?(请生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2、学生汇报。
3、诗人是怎样写下自己看到的景象?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歌。
4、哪些诗句描写了诗人所看到的景象?请生读诗句。
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及诗歌的内容。
5、小组讨论交流,学生质疑。
应:原意应该,这里指大概、可能。
怜:爱惜。
6、汇报小结。
大概是园主人爱惜青苔,怕前来赏园的人的木底鞋把青苔踩坏。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看,一枝粉红的杏花正伸出墙头来。
四、读诗句,悟诗情。
1、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诗人虽然未能进园观赏,但春天的勃勃生机依然到处可见,一枝露出墙头的红杏使诗人联想到满园繁花似锦的春色。此时此刻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愉快、高兴、陶醉、赞美)
2、指导感情朗读。
你们能读出这种感情吗?请生读、齐读。
3、指导背诵课文。
你们也仿照诗人来到园子门外,看到这美丽的春景时,你又是如何情不自禁地吟咏出这首诗歌的。(根据板书,加入动作)
五、总结全文,齐背诵课文。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课外读一读、背一背其他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设计:
游园不值
想到:
看到:
印苍苔
柴扉不开
春满园
红杏出墙
作文九:《改写惠崇春江晓景》400字
改写《惠崇春江晚景》
春天来了,温暖的春天,给大地的万物带来了活力,使他们都充满了生机。 竹林里都长出了竹子,翠绿翠绿的,给人一种凉爽、舒服的感觉。在这片竹林的 不远处,绽开着几株俏丽的桃花,桃花大片开放了,远远望去好像火红的朝霞, 沐浴着春天的阳光欢笑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江面上,几只可爱的小鸭在 水里游来游去,玩耍嬉戏,那么快活。看,那不是小草吗?他们懒洋洋地向外张 望着,好像要看看这一片美丽的景色。在柔柔的春风里,在幽幽的蓝天下,小草 自由自在的舞蹈,显得那么逍遥自在。在江岸边长出了蒌蒿,芦苇的嫩芽也刚刚 悄悄地冒出了地面。 春水融融, 蒌蒿碧绿。 我想: 河豚一定会趁着这时逆江而上, 在江中产卵, 并随着江水游到岸边来美食蒌蒿。 在这嫩绿的小草、 翠绿的竹子中, 不时有些星星点点的野花点缀其中,真有了“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韵了。 这里的景色真美,好像一幅绝妙的山水画,而这幅画的作者就是春天,她正 拿着五彩的画笔酣畅淋漓的勾勒着、描绘着,描绘出了我们这绚丽多彩的世界。
作文十:《惠崇春江晓景》500字
《惠崇春江晓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插图、生活实际,理解古诗大意,从“桃花”“蒌蒿”“芦
芽”中展开想象,勾勒出早春江景图。
3.了解题诗画特点,运用“化静为动”“变无为有”的特点感悟题画诗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重点
了解题画诗的特点,勾勒出早春江景图。 三、教学难点
了解题画诗的特点,对比诗画,动静相生,虚实结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教学方法
微视频讲解、自主、合作、探究
四、教学过程
(一)看有关题画诗的微视频。
1.了解题画诗的含义和特点。
2.爱上题画诗。
(二)习文读诗,明了诗意。
1.学会有节奏地读诗。
2.借助图画猜古诗的大概内容。
3.明了诗意后有感情地读诗。
(三)精读品诗,感悟诗情。
1.抓住“桃花”“蒌蒿”“芦芽”读出美丽的春景,想象画里没有的春景,诗中隐藏的春图。
2.从想象的春景中体会题画诗的特点:化静为动、变无为有。用自己的话解释诗的意思。
(四)拓展迁移,温故知新
以龚开的《瘦马图》为例,先让学生看《瘦马图》这幅图,借助图和诗的大意,结合题画诗“化静为动”“变无为有”的两大特点,从中感悟题画诗的真正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