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以德报怨的故事》300字
【拼音】yǐ dé bào yuàn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有人问孔子用恩德去酬报怨恨自己的人是否可行?孔子说:“如果怨恨我的人,我用恩德去酬报他,那么对我有恩德的人该如何酬报呢?因此,怨恨我的人,不如用正直的道理去开导他,对我有恩德的人,才能用思想去报答他。”
【典故】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
【释义】德:恩惠。怨:仇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品德高的人
【相近词】以直报怨、以礼相待、以德报德
【反义词】忘恩负义、无情无义、翻脸无情
【成语例句】
◎ 杨虎城听了**的意见后说:"共产党置党派历史深仇于不顾,以民族利益为重,对**以德报怨,令人钦佩。
◎ 同行的记者"以德报怨",用"狗大爷"这一外号向法笛同志表示了感谢。
作文二:《世说新语,以德报怨的故事》13900字
世说新语,以德报怨的故事
篇一:世说新语经典故事
《世说新语》故事,现代文,
1、 陈仲举礼贤
陈仲举,陈蕃,的言行成为当时读书人的楷模~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南昌就问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主薄说:" 大家伙儿的意思~是请太守您先到官府去。" 陈仲举说:" 从前~周武王乘车经过贤人商容家门口~俯首而立。敬贤礼士~席不暇暖~我要去拜访一下贤人~有什么不应该呢,"
2、泰山桂树
有客人问陈季方,陈谌,:" 您的父亲太丘先生~有何功德而负天下盛名,"季方回答说:" 我爸爸就像生在泰山角落的桂树~上有万仞高峰~下有万丈深渊,上承甘露浸湿~下被渊泉滋润。这时候桂树哪知道泰山有多高~渊泉有多深呢:所以我不知道我爸爸有什么功德。"
3、 割席分座
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视之如同瓦石一样~华歆却拣起来给扔了。俩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读书如
故~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 你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
4、 急不相弃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王朗却说:" 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 一会儿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 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 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5、 王祥事母
王祥侍奉后母朱夫人很谨慎~家中有一棵李树~结的果子很好~后母就让王祥一直看着它。一天突然风雨大作~王祥抱着李树哭泣不已。王祥曾在床上睡觉~后母进来躲在暗处想砍死他~恰好王祥起来撒尿~后母只是砍到被子上~没杀成王祥。
6、 郗公吐饭
郗公,郗鉴,在永嘉丧乱时~避居乡下~很穷困~甚至要挨饿。乡里人尊敬郗公的名望德行~就轮流给他做饭吃。郗公带着侄子郗迈和外甥周翼一起去吃饭。乡里人叹道:" 大家都饥饿困乏~因为您的贤德~所以我们要共同
帮助您~如果再加上两个孩子~恐怕就不能一同养活了。" 从此郗公就一个人去吃饭~把饭含在两颊旁~回来后吐给俩孩子吃。两个孩子活了下来~一同南渡过江。郗公去世时~周翼任剡县令~他辞职回家~在郗公灵床前铺了草垫~为郗公守丧~一共三年。
7、 顾荣施炙
顾荣在洛阳时~曾应人之邀去赴宴。席间他发现~做烤肉的人流露出想吃烤肉的神色~于是就停了下来~把自己的那份给了他。同座的人讥笑他~顾荣道:" 哪有一天到晚烤肉的人~却不知道烤肉的味道呢," 后来遭遇永嘉之乱~大家纷纷渡江避难~每次遇到危急~总有一人帮助自己~顾荣问他缘故~原来正是那个接受烤肉的人。
8、 周镇船漏
周镇被罢临川郡守一职~返回京都。船停泊在清溪渚~周镇还没上岸~丞相王导来看他。当时是夏季~突降暴雨~船很窄小~又漏得很厉害~几乎连坐的地方都没有。王导说:" 胡威的清廉~也不过如此:马上向朝廷进呈~任命周镇为吴兴郡守"
9、 老翁可念
谢奕任剡县令时~有一个老头犯了法~谢奕就让他喝烈酒来惩罚他~老头都已经喝得大醉了~还不让停。太傅谢安当时七八岁~穿着青布裤~在哥哥谢奕的身边坐着~劝道:
" 哥哥~老头很可怜~你怎么能这样做:" 谢奕神色平和下来~说道:" 你是想放了他吗," 于是就把老头放了。
10、范宣受绢
范宣八岁的时候~在后园挖菜~不小心伤了手指头~就大哭起来。有人问他:" 疼吗," 范宣回答:" 不是疼~是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不敢伤毁~所以才哭啊。" 范宣简朴廉洁~豫章太守韩伯曾送给他一百匹绢~他不接受。减到五十匹还是不接受。就这样依次减半~他始终没有接受。韩伯后来和范宣同乘一辆车~在车里撕了两丈绢给范宣~说:" 难道要让老婆没有裤子穿吗," 范宣才笑着接受了。
11、不忘根本
殷仲堪做荆州刺史后~正赶上水灾歉收~所以他吃饭常常只是五碗盘~再没有多余的菜肴了。如果饭粒掉在盘子或席子上~他就拣起来吃了。这样做虽然是要给人做表率~但也是他生性简朴使然。他常常对子弟们说:""不要因为我作了一州的刺史~就以为我会放弃平素的志向~现在我虽然地位变了~但我的志向不会改变。清贫是读书人的本分~怎么会因为地位高了就变了本呢:你们要记住这些话啊。
12、身无长物
王恭从会嵇回来~王大去看他。王大看王恭坐着一张六尺长的竹席~就对他说:" 你从东边回来~一定富裕这种东西~能不能给我一领," 王恭没有回答。王大去后~王恭就把坐着的这张席子给王大送去了。自己没有竹席了~就坐在草垫上。后来王大听说此事~就对王恭说:" 我本来以为你那里多呢~所以才要的。" 王恭回答:" 您不了解我~我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13、纯孝之报
吴郡的陈遗~在家里十分孝顺父母~他妈妈喜欢吃锅巴~陈遗在任吴郡主薄的时候~总是带着一个袋子~每次煮饭~就把锅巴收集在口袋里~回家时送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攻打吴郡~袁府君,袁山松,当日带兵出征~~此时陈遗已经收集了好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就带上随军出发了。沪渎一仗~官军大败逃溃~跑到了山里~很多人都饿死了~惟独陈遗因为有锅巴得以活了下来。人们认为这是他笃行孝道的报答。
14、咏雪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
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15、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注释】?陈太丘:陈寔。参看《德行》第6 则注?。期:约定时间。日中:日到中天,中午。?委:抛弃。
?引:招引,拉。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
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16、荀巨伯不弃友
荀巨伯远道去探望生病的友人~却遇上胡人攻打这里。朋友对荀巨伯说:" 我今天可能没救了~你快点离开吧:" 荀巨伯说:" 我远道来看望你~你却让我离开~这种弃义求生的事~哪里是我荀巨伯做的出的:" 胡人攻进城内~对荀巨伯说:"大军来到~全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 荀巨伯答道:" 我朋友有病~我不忍丢下他一个人。我愿用我的生命换取他的生命。" 胡人听罢互相说道:" 我们这些无义之人~攻进的是有道之国啊。" 于是就撤兵离去了。这座城池得以保全。
17、王戎不摘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注释】?折枝:使树枝弯曲。 ?信然:确实这样。
【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有一次和一些小孩儿出去游玩~看见路边的李树挂了很多果~压弯了树枝~小孩儿们争先恐后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别人问他~他回答说:“树长在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的李子。”拿李子来一尝~果真是苦的。
18、武帝不忘哺乳恩
汉武帝乳母尝于外犯事~帝欲申宪~乳母求救东方朔?。
朔曰:“此非唇舌所争~尔必望济者~将去时~但当屡顾帝~慎勿言。此或可万一冀耳。”乳母既至~朔亦侍侧~因谓曰:“汝痴耳:帝岂复忆汝乳哺时恩邪:”帝虽才雄心忍~亦深有情恋~乃凄然愍之~即敕免罪?。
【注释】?”汉武帝”句:汉武帝奶妈的子孙在京都长安横行霸道~官司奏请把奶妈流放到边远地区~武帝批准了。申宪~申明法令~指执行法令。东方朔~汉武帝时任侍中。?心忍:心狠。凄然:形容悲伤。愍:怜悯。
【译文】汉武帝的奶妈曾经在外面犯了罪~武帝将要按法令治罪~奶妈去向东方朔求救。东方朔说:“这不是靠唇舌能争得来的事~你想一定要把事办成的话~临走时~只可连连回头望着皇帝~千万不要说话。这样也许能有万一的希望呢。”奶妈进来辞行时~东方朔也陪侍在皇帝身边~奶妈照东方朔所说频频回顾武帝~东方朔就对她说:”你是犯傻呀:皇上难道还会想起你喂奶时的恩情吗:”武帝虽然才智杰出~心肠刚硬~也不免引起深切的依恋之情~就悲伤地怜悯起奶妈来了~立刻下令免她的罪。
19、锦被风波
陈元方遭父丧~哭泣哀恸~躯体骨立。其母愍之~窃以锦被蒙上。郭林宗吊而见之~谓曰:“?衣夫锦也~食夫稻也~于汝安乎?,?吾不取也。”奋衣而去?。自后宾客绝百所日?。
【注释】?是则:则是~指效法你。
?“衣夫”句:出自《论语~阳货,~原文作“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孔子的弟子宰我认为~为父母守孝三年~时间太长~孔子以为不到三年期满~吃大米饭~穿绸缎~心里不安。夫,fú,~那个。
?奋衣:振衣~等于拂袖~甩手。
?百所日:百来天。所:约数词。
【译文】陈元方遭遇到丧父的不幸~哭泣悲恸~身体骨瘦如柴。他母亲心疼他~在他睡觉的时候~偷偷地用条锦缎被子给他盖上。郭林宗去吊丧~看见他盖着锦缎被子~就对他说:“你是国内的杰出人物~各地的人都学习你~怎么能在服丧期间盖锦缎被子,孔子说:?穿着那花缎子衣服~吃着那大米白饭~你心里踏实吗,?我不认为这种做法是可
取的。”说完就拂袖而去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脩~脩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注释】?饷:送。盖头:覆盖用的丝麻织品。
20、杨修啖酪
【原文】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提「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译文】有人送给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就在盖头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没
有谁能看懂是什么意思。轮到杨脩去看~他便吃了一口~说:“曹公教每人吃一口呀~还犹豫什么:”
21、画地为方
何晏七岁~明惠若神~魏武奇爱之?。因晏在宫内~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
【注释】?“何晏”句:何晏的父亲死得早~曹操任司空时~娶了何晏的母亲~并收养了何晏。?庐:简陋的房屋。按:这里指何晏不愿改姓做曹操的儿子。
【译文】何晏七岁的时候~聪明过人~魏武帝曹操特别喜爱他。因为何晏在曹操府第里长大~曹操想认他做儿子。何晏便在地上画个方框~自己站在里面。别人问他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这是何家的房子。”曹操知道了这件事~随即把他送回了何家。
22、日近日远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注释】?“晋明帝”句:按:晋元帝司马睿原为安东
将军~镇守建康。后来京都洛阳失守~怀帝逃到平阳~不久~长安也失守。晋愍帝死后~司马睿才即帝位。其长子司马绍后继位为明帝。?“具以”句:按:晋元帝为琅邪王时~住在洛阳。他的好友王导知天下将要大乱~就劝他回到自己的封国~后来又劝他镇守建康~意欲经营一个复兴帝室的基地。这就是所谓东渡意。
【译文】晋明帝才几岁的时候~一次~坐在元帝膝上。当时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起洛阳的情况~不觉伤心流泪。明帝问父亲什么事引得他哭泣~元帝就把过江来的意图一五一十地告诉他。于是问明帝:“你看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远,”明帝回答说:“太阳远。没听说过有人从太阳那边来~显然可知。”元帝对他的回答感到惊奇。第二天~召集群臣宴饮~就把明帝这个意思告诉大家~并且再重问他一遍~不料明帝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惊愕失色~问他:“你为什么和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现在抬起头就能看见太阳~可是看不见长安。”
23、为卿作驴鸣 孙子荆以有才~少所推服~唯雅敬王武子。武子丧~时名士无不至者。子荆后来~临尸渤哭~宾客莫不垂涕。哭毕~向灵床曰?:“卿常好我作驴鸣~今我为卿作。”体似真声~宾客皆笑。孙举头曰:“使君辈存~令此人死:”
【注释】?灵床:停放尸体的床铺。
【译文】孙子荆倚仗自己有才能~很少推重并佩服别人~只是很尊敬王武子。王武子去世~当时有名望的人都来吊丧。孙子荆后到~对着遗体痛哭~宾客都感动得流泪。他哭完后~朝着灵床说:“你平时喜欢听我学驴叫~现在我为你学一学。”学得像真的声音~宾客们都笑了。孙子荆抬起头说:“让你们这类人活着~却让这个人死了:”
24、望梅止渴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海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
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注释】?汲,jī,:取水。
?饶子:果实很多。
【译文】魏武帝曹操率部远行军~找不到取水的路~全军都很口渴。于是便传令说:“前面有大片的梅树林子~梅子很多~味道甜酸~可以解渴。”士兵听了这番话~口水都流出来了。利用这个办法得以赶到前面的水源。
25、王戎中签轻女
王戎女适裴 ~贷钱数万。女归~戎色不说,女遽还钱~乃释然。
【译文】王戎的女儿嫁给裴 ~曾向王戎借了几万钱。女儿回到娘家~王戎的脸色就很不高兴,女儿赶快把钱还给他~王戎这才心平气和了。
26、徐孺子赏月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注释】
?若令:如果。物: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译文】
徐孺子九岁时~有一次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更加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好比人的睛睛里有瞳人~如果没有这个~一定看不见。”
27、钟氏二子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译文】
钟毓、钟会兄弟二人少年时就有很好的名声~十三岁的时候~魏文帝,曹丕,听说了兄弟二人的名气~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 让你的两个儿子来见我吧。" 于是下令召见。见面时钟毓脸上有汗~文帝问他:" 你
脸上怎么出汗了," 钟毓回答:"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又问钟会:" 你脸上怎么不出汗," 钟会回答:" 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篇二:世说新语经典故事
《世说新语》故事,现代文,
1、 陈仲举礼贤
陈仲举,陈蕃,的言行成为当时读书人的楷模~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南昌就问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主薄说:" 大家伙儿的意思~是请太守您先到官府去。" 陈仲举说:" 从前~周武王乘车经过贤人商容家门口~俯首而立。敬贤礼士~席不暇暖~我要去拜访一下贤人~有什么不应该呢,"
2、泰山桂树
有客人问陈季方,陈谌,:" 您的父亲太丘先生~有何功德而负天下盛名,"季方回答说:" 我爸爸就像生在泰山角落的桂树~上有万仞高峰~下有万丈深渊,上承甘露浸湿~下被渊泉滋润。这时候桂树哪知道泰山有多高~渊泉有多深呢:所以我不知道我爸爸有什么功德。"
3、 割席分座
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视之如同瓦石一样~华歆却拣起来给扔了。俩人
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 你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
4、 急不相弃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王朗却说:" 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 一会儿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 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 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5、 王祥事母
王祥侍奉后母朱夫人很谨慎~家中有一棵李树~结的果子很好~后母就让王祥一直看着它。一天突然风雨大作~王祥抱着李树哭泣不已。王祥曾在床上睡觉~后母进来躲在暗处想砍死他~恰好王祥起来撒尿~后母只是砍到被子上~没杀成王祥。
6、 郗公吐饭
郗公,郗鉴,在永嘉丧乱时~避居乡下~很穷困~甚至要挨饿。乡里人尊敬郗公的名望德行~就轮流给他做饭吃。郗公带着侄子郗迈和外甥周翼一起去吃饭。乡里人叹道:
" 大家都饥饿困乏~因为您的贤德~所以我们要共同帮助您~如果再加上两个孩子~恐怕就不能一同养活了。" 从此郗公就一个人去吃饭~把饭含在两颊旁~回来后吐给俩孩子吃。两个孩子活了下来~一同南渡过江。郗公去世时~周翼任剡县令~他辞职回家~在郗公灵床前铺了草垫~为郗公守丧~一共三年。
7、 顾荣施炙
顾荣在洛阳时~曾应人之邀去赴宴。席间他发现~做烤肉的人流露出想吃烤肉的神色~于是就停了下来~把自己的那份给了他。同座的人讥笑他~顾荣道:" 哪有一天到晚烤肉的人~却不知道烤肉的味道呢," 后来遭遇永嘉之乱~大家纷纷渡江避难~每次遇到危急~总有一人帮助自己~顾荣问他缘故~原来正是那个接受烤肉的人。
8、 周镇船漏
周镇被罢临川郡守一职~返回京都。船停泊在清溪渚~周镇还没上岸~丞相王导来看他。当时是夏季~突降暴雨~船很窄小~又漏得很厉害~几乎连坐的地方都没有。王导说:" 胡威的清廉~也不过如此:马上向朝廷进呈~任命周镇为吴兴郡守"
9、 老翁可念
谢奕任剡县令时~有一个老头犯了法~谢奕就让他喝烈酒来惩罚他~老头都已经喝得大醉了~还不让停。太傅谢安
当时七八岁~穿着青布裤~在哥哥谢奕的身边坐着~劝道:
" 哥哥~老头很可怜~你怎么能这样做:" 谢奕神色平和下来~说道:" 你是想放了他吗," 于是就把老头放了。
10、范宣受绢
范宣八岁的时候~在后园挖菜~不小心伤了手指头~就大哭起来。有人问他:" 疼吗," 范宣回答:" 不是疼~是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不敢伤毁~所以才哭啊。" 范宣简朴廉洁~豫章太守韩伯曾送给他一百匹绢~他不接受。减到五十匹还是不接受。就这样依次减半~他始终没有接受。韩伯后来和范宣同乘一辆车~在车里撕了两丈绢给范宣~说:" 难道要让老婆没有裤子穿吗," 范宣才笑着接受了。
11、不忘根本
殷仲堪做荆州刺史后~正赶上水灾歉收~所以他吃饭常常只是五碗盘~再没有多余的菜肴了。如果饭粒掉在盘子或席子上~他就拣起来吃了。这样做虽然是要给人做表率~但也是他生性简朴使然。他常常对子弟们说:""不要因为我作了一州的刺史~就以为我会放弃平素的志向~现在我虽然地位变了~但我的志向不会改变。清贫是读书人的本分~怎么会因为地位高了就变了本呢:你们要记住这些话啊。
12、身无长物
王恭从会嵇回来~王大去看他。王大看王恭坐着一张六尺长的竹席~就对他说:" 你从东边回来~一定富裕这种东西~能不能给我一领," 王恭没有回答。王大去后~王恭就把坐着的这张席子给王大送去了。自己没有竹席了~就坐在草垫上。后来王大听说此事~就对王恭说:" 我本来以为你那里多呢~所以才要的。" 王恭回答:" 您不了解我~我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13、纯孝之报
吴郡的陈遗~在家里十分孝顺父母~他妈妈喜欢吃锅巴~陈遗在任吴郡主薄的时候~总是带着一个袋子~每次煮饭~就把锅巴收集在口袋里~回家时送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攻打吴郡~袁府君,袁山松,当日带兵出征~~此时陈遗已经收集了好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就带上随军出发了。沪渎一仗~官军大败逃溃~跑到了山里~很多人都饿死了~惟独陈遗因为有锅巴得以活了下来。人们认为这是他笃行孝道的报答。
14、咏雪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
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15、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注释】?陈太丘:陈寔。参看《德行》第6 则注?。期:约定时间。日中:日到中天,中午。?委:抛弃。
?引:招引,拉。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
他的父亲~
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
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16、荀巨伯不弃友
荀巨伯远道去探望生病的友人~却遇上胡人攻打这里。朋友对荀巨伯说:" 我今天可能没救了~你快点离开吧:" 荀巨伯说:" 我远道来看望你~你却让我离开~这种弃义求生的事~哪里是我荀巨伯做的出的:" 胡人攻进城内~对荀巨伯说:"大军来到~全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 荀巨伯答道:" 我朋友有病~我不忍丢下他一个人。我愿用我的生命换取他的生命。" 胡人听罢互相说道:" 我们这些无义之人~攻进的是有道之国啊。" 于是就撤兵离去了。这座城池得以保全。
17、王戎不摘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注释】?折枝:使树枝弯曲。 ?信然:确实这样。
【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有一次和一些小孩儿出去游玩~看见路边的李树挂了很多果~压弯了树枝~小孩儿们争先恐后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别人问他~他回答说:“树长在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的李子。”拿李子来一尝~果真是苦的。
18、武帝不忘哺乳恩
汉武帝乳母尝于外犯事~帝欲申宪~乳母求救东方朔?。朔曰:“此非唇舌所争~尔必望济者~将去时~但当屡顾帝~慎勿言。此或可万一冀耳。”乳母既至~朔亦侍侧~因谓曰:“汝痴耳:帝岂复忆汝乳哺时恩邪:”帝虽才雄心忍~亦深有情恋~乃凄然愍之~即敕免罪?。
【注释】?”汉武帝”句:汉武帝奶妈的子孙在京都长安横行霸道~官司奏请把奶妈流放到边远地区~武帝批准了。申宪~申明法令~指执行法令。东方朔~汉武帝时任侍中。?心忍:心狠。凄然:形容悲伤。愍:怜悯。
【译文】汉武帝的奶妈曾经在外面犯了罪~武帝将要按法令治罪~奶妈去向东方朔求救。东方朔说:“这不是靠唇舌能争得来的事~你想一定要把事办成的话~临走时~只可连连回头望着皇帝~千万不要说话。这样也许能有万一的希望呢。”奶妈进来辞行时~东方朔也陪侍在皇帝身边~奶妈照东方朔所说频频回顾武帝~东方朔就对她说:“你是犯傻呀:皇上难道还会想起你喂奶时的恩情吗:”武帝虽然才智杰出~心肠刚硬~也不免引起深切的依恋之情~就悲伤地怜悯起奶妈来了~立刻下令免她的罪。
19、锦被风波
陈元方遭父丧~哭泣哀恸~躯体骨立。其母愍之~窃以锦被蒙上。郭林宗吊而见之~谓曰:“?衣夫锦也~食夫稻也~
于汝安乎?,?吾不取也。”奋衣而去?。自后宾客绝百所日?。
【注释】?是则:则是~指效法你。
?“衣夫”句:出自《论语~阳货,~原文作“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孔子的弟子宰我认为~为父母守孝三年~时间太长~孔子以为不到三年期满~吃大米饭~穿绸缎~心里不安。夫,fú,~那个。
?奋衣:振衣~等于拂袖~甩手。
?百所日:百来天。所:约数词。
【译文】陈元方遭遇到丧父的不幸~哭泣悲恸~身体骨瘦如柴。他母亲心疼他~在他睡觉的时候~偷偷地用条锦缎被子给他盖上。郭林宗去吊丧~看见他盖着锦缎被子~就对他说:“你是国内的杰出人物~各地的人都学习你~怎么能在服丧期间盖锦缎被子,孔子说:?穿着那花缎子衣服~吃着那大米白饭~你心里踏实吗,?我不认为这种做法是可
取的。”说完就拂袖而去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脩~脩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注释】?饷:送。盖头:覆盖用的丝麻织品。
20、杨修啖酪
【原文】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提「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
一口也~复何疑,」【译文】有人送给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就在盖头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没有谁能看懂是什么意思。轮到杨脩去看~他便吃了一口~说:“曹公教每人吃一口呀~还犹豫什么:”
21、画地为方
何晏七岁~明惠若神~魏武奇爱之?。因晏在宫内~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
【注释】?“何晏”句:何晏的父亲死得早~曹操任司空时~娶了何晏的母亲~并收养了何晏。?庐:简陋的房屋。按:这里指何晏不愿改姓做曹操的儿子。
【译文】何晏七岁的时候~聪明过人~魏武帝曹操特别喜爱他。因为何晏在曹操府第里长大~曹操想认他做儿子。何晏便在地上画个方框~自己站在里面。别人问他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这是何家的房子。”曹操知道了这件事~随即把他送回了何家。
22、日近日远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
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注释】?“晋明帝”句:按:晋元帝司马睿原为安东将军~镇守建康。后来京都洛阳失守~怀帝逃到平阳~不久~长安也失守。晋愍帝死后~司马睿才即帝位。其长子司马绍后继位为明帝。?“具以”句:按:晋元帝为琅邪王时~住在洛阳。他的好友王导知天下将要大乱~就劝他回到自己的封国~后来又劝他镇守建康~意欲经营一个复兴帝室的基地。这就是所谓东渡意。
【译文】晋明帝才几岁的时候~一次~坐在元帝膝上。当时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起洛阳的情况~不觉伤心流泪。明帝问父亲什么事引得他哭泣~元帝就把过江来的意图一五一十地告诉他。于是问明帝:“你看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远,”明帝回答说:“太阳远。没听说过有人从太阳那边来~显然可知。”元帝对他的回答感到惊奇。第二天~召集群臣宴饮~就把明帝这个意思告诉大家~并且再重问他一遍~不料明帝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惊愕失色~问他:“你为什么和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现在抬起头就能看见太阳~可是看不见长安。”
23、为卿作驴鸣 孙子荆以有才~少所推服~唯雅敬王武子。武子丧~时名士无不至者。子荆后来~临尸渤哭~宾客莫不垂涕。哭毕~向灵床曰?:“卿常好我作驴鸣~今我为卿作。”体似真声~宾客皆笑。孙举头曰:“使君辈存~令此
人死:”
【注释】?灵床:停放尸体的床铺。
【译文】孙子荆倚仗自己有才能~很少推重并佩服别人~只是很尊敬王武子。王武子去世~当时有名望的人都来吊丧。孙子荆后到~对着遗体痛哭~宾客都感动得流泪。他哭完后~朝着灵床说:“你平时喜欢听我学驴叫~现在我为你学一学。”学得像真的声音~宾客们都笑了。孙子荆抬起头说:“让你们这类人活着~却让这个人死了:”
24、望梅止渴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海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
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注释】?汲,jī,:取水。
?饶子:果实很多。
【译文】魏武帝曹操率部远行军~找不到取水的路~全军都很口渴。于是便传令说:“前面有大片的梅树林子~梅子很多~味道甜酸~可以解渴。”士兵听了这番话~口水都流出来了。利用这个办法得以赶到前面的水源。
25、王戎中签轻女
王戎女适裴 ~贷钱数万。女归~戎色不说,女遽还钱~乃释然。
【译文】王戎的女儿嫁给裴 ~曾向王戎借了几万钱。女
儿回到娘家~王戎的脸色就很不高兴,女儿赶快把钱还给他~王戎这才心平气和了。
26、徐孺子赏月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注释】
?若令:如果。物: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译文】
徐孺子九岁时~有一次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更加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好比人的睛睛里有瞳人~如果没有这个~一定看不见。”
27、钟氏二子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译文】
钟毓、钟会兄弟二人少年时就有很好的名声~十三岁的时候~魏文帝,曹丕,听说了兄弟二人的名气~就对他们的
父亲钟繇说:" 让你的两个儿子来见我吧。" 于是下令召见。见面时钟毓脸上有汗~文帝问他:" 你脸上怎么出汗了," 钟毓回答:"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又问钟会:" 你脸上怎么不出汗," 钟会回答:" 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篇三:世说新语小故事
世说新语小故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翻译成现代文是这样的: 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朋友的病情~恰逢匈奴攻城。荀巨伯的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要死去了~你赶快离开吧:”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败坏道义而苟且偷生~难道是我荀巨伯的所作所为吗,”匈奴已经到了~对荀巨伯说:“大军到了~整个城的人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留在城中,”荀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性命来取代朋友的性命。”匈奴听了~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有仁义的国家。”
于是就把军队撤回去~整个城都因此获救。
荐世说新语,以德报怨的故事 荐世说新语,以德报怨的故事 荐世说新语,以德报怨的故事 荐世说新语,以德报怨的故事
作文三:《以德报怨(历史故事)》1700字
以德报怨,历史故事,
[真诚为您服务]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可能是有史以来大多数人对待对手最容易采取的手段和方式了。古往今来,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人类演绎了太多的冤冤相报和世代为仇的历史悲剧。古希腊与特洛伊进行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战争,双方元气大伤,却仅为争夺一个女人;二战后,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无休止的流血冲突,给中东稳定及世界和平带来灾难性后果,也和双方 ;互不相让 ;和 ;睚眦必报 ;有关。回望历史,冤冤相报给人类造成太多痛苦和悲剧,留下无数遗恨和灾难。诚然,许多悲剧性事件的发生具有复杂的原因,但争端无不起源于双方的互不相让和冤冤相报。
如果人们在面对仇恨时能够平和心态,宽以待人,能够放弃不必要的争斗,以德报怨,许多悲剧是可以避免的,甚至历史可能会呈现一种别样的美丽。
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睿智的伟人。他在与公子纠争位时曾挨过政敌管仲的一箭,差点要了他的性命。应该说齐桓公与管仲之仇不共戴天,可是,当他登上国君之位后,却以政治家的敏锐,桓公意识到齐国的发展需要管仲这样的人才,听从了师傅鲍叔牙的劝说,以博大的胸襟宽容并重用了管仲。由于齐桓公以毫无芥蒂的重用回报当年的一箭之仇,深深地感动了管仲,从此,管仲便尽心效力国事,鞠躬尽瘁,最终助齐桓公实现富国强兵,成功进行了 ;尊王攘夷 ;,率先登上春秋霸主之位,成就了彪炳千秋的历史伟业。
战国时期的另一名人蔺相如也是一个以德报怨的楷模。他以超人的勇气和智慧,让赵国的镇国之宝和氏璧在秦王眼皮下遛了一圈又完整地回到了赵国,功盖朝廷;后
来,在秦赵两国的渑池之会上,当赵王处境非常尴尬的之时,他又凭借自己的睿智和胆略,帮助赵王摆脱了受辱的困境,维护了国家的尊严。由于其功劳显赫,得到赵王的重用和封赏顺理成章,天经地义。可是,生性刚直粗犷的廉颇却偏偏对蔺相如很不服气,扬言一定要找个机会羞辱居自己之上的蔺相如。而蔺相如听说后,不但没有嫉恨和报复,反而为了避免发生不愉快,宁愿一直躲着廉颇,即使是两人的马车在路上不巧相逢,蔺相如也让车夫退避以礼让廉颇。蔺相如以如此忍让的宽厚和仁义回报廉颇的盛气凌人,最终感动了廉颇,使廉颇意识到自己的小肚鸡肠和无理取闹的不仁。后来,惭愧难当的廉颇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请求蔺相如的原谅和惩罚,原来不睦的文武二臣终于消除了仇隙和误解,从此结为生死之交,在战国后期风雨飘摇的形势下,共同支撑和维护着赵国的江山社稷。
历史上还有很多这样的佳话。秦汉时期,功成名就的韩信没有杀掉当年让他受胯下之辱的青年,使这人感激涕零,愿意终生为他效劳;三国鼎立时期,孟获的叛乱严重危害了蜀国的稳定,但诸葛亮在讨伐南中时,却一次次放走对手孟获,最后使桀骜不驯的孟获心悦诚服,从此效忠蜀汉,听命于诸葛亮的调遣,成为蜀国巩固后方的基石……
齐桓公的不记前嫌,蔺相如的相忍为国,韩信的宽宏大量,诸葛亮的以德服人,无不让我们看到历史上智者的容人肚量和仁者的博大胸怀,让我们看到人类真善美的瑰丽动人。原来,用宽仁来回报伤害,用仁德来回报怨恨,可以让我们的生命呈现雨过天晴的美丽,可以让我们的世界呈现化干戈为玉帛的祥和。
记得佛家曾记录过这样一个故事,师问弟子: ;如果别人把口水吐到你的脸上,你该怎么办, ;弟子回答说: ;把他擦干。 ;师说: ;应该让他自己干。 ;多么高的思想境界啊~西方的基督耶酥也曾说过: ;如果有人打了你的右脸,那么,你就把自己的左脸也伸过去让他打。 ;为什么东西方的智慧竟会那么不约而同地用如此过激的语言告诫人们 ; ;以德报怨呢,
我想,当那个吐别人口水、打别人脸的狂妄无理之人,面对这样宽厚仁德的回报该会受到怎样的震撼呢,或许,他满腔的怒火会刹时化为一汪宁静的秋水,他眼中的灰暗阴冷的世界会瞬间变得春光灿烂~
〔作者简介〕:樊时勇,1966年出生,1989年历史系本科毕业,获史学学士学
位。四川省凉山州宁南县高级中学历史高级教师,已有二十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育科学论坛》、《云南教育》、《教师教育科研》、《中学政史地》、《凉山教育研究》、《考试报》等报刊杂志上;多篇文章被各大网站收录转载。2006年被凉山州人民政府批准为 ;凉山州第四届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
作文四:《以德报怨的智慧》2600字
“报怨以德”的智慧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老子》第六十三章
大概意思是说:
大要从小做起,多要从少做起,报答怨恨,从“德”做起。
解决困难要从容易的开始,想要成大事要从细微的开始;天下所有难事,必定从容易的开始;天下再伟大的事情,必定从细微的开始。所以有道的人从来自以为大,也不做什么大事,因此能成就其伟大。
报答怨恨 从“德”做起
解读老子文章背后的含义
老子的这一章,很多人都解读过,有不少歧义,不同的人解读不一样。解读成什么样没关系,关键是要体会老子背后想要表达的意思。
我读这章的时候,有一种空旷的感觉,一下子感觉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所有的困难都不是困难;再难的事情,也是从容易开始解决;再伟大的事情,也是从细微开始积累;再牛逼的人,都是在做一些小事啊;人家马云、比尔盖茨、李嘉诚那么牛逼,也是一步一步做起来的;淘宝上那些每年卖上亿的大卖家,以前也是慢慢搞起来的。看到这里,老子的这一章,还很有鸡汤味道。
有人说:“我平时强迫自己读很多书,也读传统国学,但读几年也读不出什么感觉。”
有人读书只是学习知识,记性不错,甚至能背下来全文,这种读书意义就少了很多。读国学经典,你应该结合自己,结合人生,结合社会,结合历史有一些思考。一旦你开始结合,你会发现很容易跟古人对话。并非对书中的内容一定要认同,但你一定要理解,他有他的观点,你有你的观点,你们相互比较,莞尔一笑。
孔子区别德和怨 老子没有区别
孔子和老子不同的“德怨观”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每个人都有焦虑和担心,我以前经常对某件可能要发生的事情特别担心。但每每想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我就很容易释怀。管它呢,再大的事情,也是一步一步来的。我每时每刻需要面对的,都是小事。
这些都好理解,这一章,最难理解是“报怨以德”。报怨以德,字面理解就是别人对我不好,我还要对别人好。但为什么要这样?
这些圣人,都是一些怪异的人。老子说:“报怨以德。”耶稣说:“别人拿走你的衬衣,你把外套也给他。”
真是费解啊,世界上还有这么傻的人嘛?不只是你觉得费解,连孔子没得道之前也很费解。
孔子学生问:“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说:“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的回答很合乎世人的理解:“别人对你不好,你就不要忍让,用正直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如果让孔子回答耶稣的话,孔子会说:“谁拿走了你的衬衣,你要立马抢回来!谁要是送你衣服,你也要送他衣服。”
从这个回答看,孔子和老子的境界高下立判。孔子区别德和怨,而老子没有区别。孔子以直报怨,但怨依然在。
报怨以德 是怨恨唯一的解决方式
老子在第七十九章说:“和大怨,必有馀怨。”
意思是无论你如何调节怨恨,总会有些一些是消除不了的。而报怨以德,是唯一的解决方式。
真的可以做到报怨以德么?当然,当你理解了怨、理解了德、理解了爱,你就能做到。
首先,“怨”从何来?
有人偷了我的衬衣,我心生怨气!记住,是我心生怨气。如果衬衣对我很重要,我怨气非常重;如果衬衣对我不重要,我怨气比较小;如果那件衬衣本身就是我要丢掉的,那我没有怨气。这个解释逻辑你能接受吧。好,再仔细看,怨气大还是小,更多依赖于我自己是否看重衬衣,而和人家关系不大。这个解释还是表面的,你接着往下看。
衬衣丢失,是物理现象,是一个事情的发生。我们内心把这个现象定义为“偷”,而我们从小被教育,偷东西是可耻的,于是有怨气;衬衣被定义为是“我的”,我的东西被偷了,是个损失,我们从小被教育要保护好自己的东西,于是有怨气。如果一个三岁的小盆友衬衣不见了,他会不会有怨气?小盆友可能会着急,但一定不会有怨气。得道的人,就像小孩子。
明白了么?所有的怨气,都来自于我们的内心。
其次,何为“德”?
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好的行为,但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你去追求德行,已经不符合德了。有人为了让自己是道德模范,每天都要去做好事,这种就不是真正的德;如果有人从内心觉得清洁工人辛苦,每天都给他们送茶倒水,这种是真正的德行。真正有德的人,并不会刻意去分别这个行为是不是符合德行。
如果有人为了做到“报怨以德”,可以忍气吞声,做出高姿态还对别人好,但内心只是为了获得外界评价,这时候早已远离了“德”。
再次,向内求。
别人对我好,我用一种方式做事;别人对我不好,我用另外一种方式做事。这看上去好像很有道理,但仔细想来,自己的做事方式是随着别人的行为来变化,自己的情绪也是随着外界而变化的。我们希望得到的幸福、安宁,都在依赖外界环境。我们想住更大的房子,买更好的车子,穿更漂亮的衣服,好像得到了这些我们就会幸福一样。实际并非如此,社会发展这么快,很多人积累了很多财富,但从来没觉得幸福。这些都是向外求。
对于得道的人来说,他会向内求。怨气会不会生气?这完全是内部产生的;谁对我不公平,只是内心的标签;周围社会的关系,都是内心的投射。得道的人,不会去分别是德行或者非德行,只会抱着本心做事。所以老子说:抱一为天下式。
一个得道的人,根本不会对人起“怨”。因为他明白所有的怨都来自自己,所有的怨只是“自我”的演化。一个得道的人,其行为符合德行。不只是报怨以德,报什么都是以德。报怨以德,是说给我们世俗人听的。
最后,什么是“爱”?
有人说:理解是理解了,但我不是得道的人,怎么可能做到报怨以德?来,我们看看每个人都见过的报怨以德的例子。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以德报怨的最好体现
父母对小孩子的爱就是如此。首先父母不会对自己小孩产生怨恨,无论是什么行为。父母对小孩子的行为,也不会判断是否有德行,只是在为他好。这不正是抱怨以德么!
父母为什么可以这么爱小孩?因为在很多父母心里,小孩就是他们的一切。就像年轻人坠入情网,对方就是他的一切!到底是因为小孩是父母的一切,父母才爱小孩,还是因为父母爱小孩,小孩才是父母的一切?答案是分不开。有一点是肯定的,当某项东西是你的一切时,此时你就爱它。其实此时你就是爱,也就是一。
爱就是一,或者爱就是合一,或者爱就是你能意识到的合一,理解了这点,你会明白你本身就是爱,只是被情绪所掩盖。算了,我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来一步一步解读爱,讲多了只会让你更糊涂。
重回老子智慧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或者感情里,若能做到报怨以德,那么怨恨才会彻底消失。圣人之道,以德报怨,以德报德,以德行天下。
总有人说,我不是圣人,我不可能做到。嗯,说了你也不信,每个人都是圣人,你也是。
作文五:《以德报怨的郑庄公》600字
以德报怨的郑庄公
郑庄公是郑国的国君,在位期间,把郑国治理得井井有条,使郑国从一个小 国变成春秋初期非常强大的国家。
郑庄公的父亲是郑武公,母亲是武姜,弟弟叫叔段。
武姜不管有什么好的事情都想着叔段, 就好像自己只有叔段这一个 儿子一样。在郑武公病重的时候,武姜就经常在郑武公面前说叔段的好话, 希望郑武公能让叔段当太子继承王位,但被郑武公拒绝了。郑武公去世后, 郑庄公继承了王位,这让武姜很不高兴。
郑庄公刚当上国君的时候, 武姜就要他将一个叫制邑的地方赐给叔 段。庄公没有答应武姜的请求,因为制邑这个地方的地势很险要,是一个非 常特殊的地方,它是关系着整个国家安危的军事要地。 虽然郑庄公 一直向武姜解释,但武姜还是很生气,但是没有办法强迫郑庄公,于是就要 郑庄公把另一个非常好的地方——京邑封给叔段。 京邑是郑国的最大的都城, 四周不仅有高大的城墙保护着,而且还有众多的人口和丰富的物产。郑庄公 本来也不愿意的,但看到武姜已经很生气了,他只好答应了。
郑庄公将京邑封给弟弟时,朝廷中就有大臣向郑庄公说:“京邑这 个地方比郑国的都城还要大,不能将它封给您的兄弟啊!否则将来会出问题 的!”因为按照当时郑国的法令规定,所有作为封地的城池,最大的不能超 过京城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能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九分之一,而 现在京邑的大小远远超过了法令规定规模,这是很危险的。
可是郑庄公却回答说:“这是我母亲提的要求,我这个当儿子的怎
么能不听呢?”
作文六:《以德报怨的李吉甫》600字
龙源期刊网 ://.qikan..
以德报怨的李吉甫
作者:
来源:《作文评点报 ·作文素材初中版》 2015年第 17期
唐朝宰相陆贽在位时,听信了一面之词,认为太常博士李吉甫和某些人拉帮结伙谋私 利,没做调查了解,就让皇帝把李吉甫从京城长安贬到明州去做长史。人们对李吉甫表示了深 切同情,也极不满于陆贽的主观臆断,但是李吉甫却认为陆贽的用心还是为国为民的,绝不能 由于陆贽冤枉了自己,就以牙还牙。
没过多久,皇帝听信了谗言,免掉了陆贽的宰相官职,把他贬到长江三峡附近的忠州当 别驾。后任的宰相明知李、陆有这点私怨,便特意提拔李吉甫为忠州刺史,让他去当陆贽的顶 头上司,意在借刀杀人,让陆贽永远回不了宰相的位子上来。
曾受陆贽委屈的李吉甫,成了前任宰相陆贽的顶头上司。人们议论说:往后有陆贽的苦 果子吃了。但是,没有想到,李吉甫一上任,就特地和陆贽饮酒结欢。在处置州里的政事时, 李吉甫也十分尊重陆贽,征求他的意见,采纳他的建议。对此,陆贽自然深受感动,他便积极 地出点子,忠州的政绩,一天比一天好。
李吉甫不计前嫌,宽待别人,也帮助了自己,最终成为唐朝著名的宰相之一。
【素材解读】
做人,修身难,容人更难。李吉甫在钩心斗角的官场,能够放开心怀,以德报怨,实在 难得。而他的经历也告诉人们,宽待别人,有时也是在帮助自己,有容人之量,才能成他人所 不能成之事。
【适用话题】
宽以待人 ; 成功的钥匙 ; 敞开心胸 ……
作文七:《做一个以德报怨的好人》2200字
作者:彭红
演讲与口才 2009年02期
战国时期,梁国有位名叫宋就的大夫。他曾在与楚国相邻的一个小县当县令。两国的边境都种瓜。梁人勤快,每天都挑水浇地,瓜秧长势良好。楚人懒惰,不常浇灌,却又出于嫉妒之心,趁天黑偷偷去糟蹋梁人的瓜秧。梁人发现后非常恼火,请示宋就,是不是也要去践踏楚人的瓜秧。宋就回答说:“为什么要这样呢?仇怨,是灾祸的根由。因为别人嫉恨你,你就去报复别人,这太偏执啦!”随后,他派人每晚悄悄地去为楚人浇灌瓜地。楚人清早到瓜地查看,发现总是被人浇过水,瓜秧长得一天比一天好,觉得很奇怪,就留意观察,原来是梁人干的。这事很快传到了楚王的耳中,楚王深受感动,便主动与梁国示好,并对梁国有如此好的官员表示赞赏。梁王见宋就为梁楚的友好往来立了大功,也重重地赏赐了他。
宋就得知楚人的小人之举后,没有采纳百姓的建议去“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而是教导百姓用宽广的心胸和善意的行动去感化对方,结果不仅教化了一方百姓,还促使楚人自省,并最终化敌为友,在历史上留下了“梁楚之欢,由宋就始”的美名。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难免有吃亏、受委屈的时候,如果以怨报怨,往往会使得怨再生怨,结怨更深;如果做一个以德报怨的好人,则能使对方反躬自问,心悦诚服,从而让双方化解矛盾,冰释前嫌。一举多得,又何乐而不为呢?
一
徐滔是北京电视台《法治进行时》栏目的记者,经常随警出击,深入一线,由于业绩突出,被誉为“战地记者”,获得过“范长江新闻奖”,深受观众喜爱。她走在大街上,会有很多陌生人跟她打招呼,拉着她的手问长问短,或是请她签名。
有一次,徐滔正在逛街。突然,一个陌生女人冲上来揪住徐滔,“啪啪”就是两记响亮的耳光,接下来又是一顿责骂。从那个女人的叫骂声中,徐滔终于听明白了,原来她是一名毒贩的妻子,她丈夫因为贩毒数量巨大,前段时间被执行了死刑。徐滔采访过这个案件,十分熟悉。而那个女人却把自己丈夫的死,全记在徐滔账上,所以一见到徐滔就大打出手。
围观的群众打110报了警。民警赶到现场,问明情况后,要把那个女人带到派出所。徐滔却对民警说:“这个案子我前后采访了半年,非常了解,她跟她丈夫的贩毒行为没有一丁点儿关系。”民警说:“但她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打你,让你受了屈辱,也得处理啊。”徐滔淡淡地说:“不必了,让我跟她再聊一聊吧。”
徐滔真诚地对那个女人说:“你的境况,我也很同情。你实际上也是一个受害者,成天担惊受怕的。但你不应该恨我,你知道那么多毒品能祸害多少人?会使多少个家庭家破人亡……”徐滔这番入情入理的话,解开了那个女人的心结。
那年过春节的时候,徐滔收到了那个女人寄来的贺卡,贺卡上写了这样一句话:徐滔,从你身上我明白了什么叫替别人着想,什么叫以德报怨。徐滔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她知道自己那天的言行,不但赢得了一个人的心,而且改变了一个人。
面对陌生人突如其来的羞辱,一般人可能会下意识地选择反击,但徐滔不是这样做的。她用真心去感化,用诚意去关爱,最终赢得了对方的信任和感激:一是不与之恶语相向;二是耐心地跟民警解释,替其开脱;三是虽满腹委屈,却没往心里去,心无芥蒂地与“仇人”坐在一起,以一个普通女人的身份同情对方,解开了对方的心结,得到了对方由衷的赞誉。徐滔“替别人着想”,“以德报怨”,其言其行让人倍感亲切,这充分体现了她崇高的交际品德和人格魅力,难怪有那么多人尊敬并喜欢她。
二
1999年7月,时任伊利集团副总裁的牛根生,因不断受到总裁郑俊怀的嫉恨和排挤,被迫离开伊利,然后创建了蒙牛集团。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事业越做越大。
2004年12月,郑俊怀因涉嫌挪用公款被检察机关带走。牛根生得知这个消息后,并无一点欣喜,考虑到郑俊怀及其家人生活上有困难,便当即托人给郑俊怀捎去1万元,给他妻子和他90岁的母亲各1万元,以解其燃眉之急。牛根生不愿对此事多作评述,只是重复两句话:“草原品牌就一块——‘中国乳都·呼和浩特’,蒙牛、伊利各占一半。没有郑大哥的知遇之恩,就没有我牛根生的今天。”
2005年2月,郑俊怀在法国留学的女儿每年要交的30万元学费没了着落,郑妻四处借钱,无奈之下找到牛根生。牛根生心想:如果一下子借给她30万元的话,有施舍之嫌,会让她心里不好受,因为在别人看来,这岂不是明摆着幸灾乐祸,故意羞辱郑家么?于是,牛根生首先自己掏出10万元,然后请求同样来自伊利的四位董事会成员帮忙,很快筹集了30万元。捧着牛根生亲自送来的钱,郑妻当时就忍不住放声痛哭起来:“老牛,你不计前嫌,是难得的好人啊……”
在职场,有些人遭受打击离开单位后,就撕破脸皮,恶语中伤,说领导的坏话。牛根生则不同,他始终坚持“君子交绝不出恶声”的交际原则,尊重郑俊怀。因此,当郑俊怀出事后,他毫无落井下石之意,还托人捎钱给郑俊怀和他的家人;对郑俊怀的评价,除了感激之情,没有半句怨言;当郑家缺钱时,牛根生又急人之困,伸出了援助之手,并且全心全意为郑妻着想,充分考虑对方的感受,力求做到帮助别人而不伤其自尊。《菜根谭》上说:“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牛根生不计前嫌的宽广胸怀和以德报怨的交际之道,正好印证了这一点,确实难能可贵,值得我们学习。
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冤家宜解不宜结”,做一个以德报怨的好人,时时替他人着想,常常感念他人的恩德,往往能变怨情为友情,化干戈为玉帛,赢得世人的尊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你的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你在交际中付出的点滴德行,收获的将是人际和谐的整个春天!
作文八:《以德报怨——做华莱的境界》1400字
你们听过以德报怨吗? 那你们做过以德报怨吗?
以德报怨听起来很困难:别人欺负我们,我们还要反过来对他好,这个太矫情了吧。
连我们至圣先生孔子都说以德报怨就可以了。
年轻的我认为要以牙还牙,以暴制暴,讨回公道,才是王道。 长大以后我开始尝到以德报怨的滋味。原来它可以扭转乾坤,它可以创造奇迹。
多少人想要扭转乾坤,创造奇迹?举手!我看好多人,每个人都渴望。
在台湾,男生都要当兵,有一次我顶撞了一个班长,他就开始百般地刁难我,我常常在半夜被他叫出去,不能睡觉,还有一群班长,彻夜体罚羞辱我,他们叫我趴在一个很大的水沟上,做俯卧撑,我做不起来就会掉下那个水沟。我非常的恨他。班长告诉我说:“如果你屈服我就放过你。”我那时候充满了恨,我说你就算把我打死,我也不会屈服。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的仇恨日益的激烈。有一次站卫兵的时候我对他说,如果你再欺负我的话,我小心会枪毙了你。他停止了吗?没有。变本加厉,愈演愈烈。我远在家乡的母亲,非常的担心我,她寝食难安 ,只有彻夜地为我祈祷,希望我不要出事。有一天这个班长报了一大叠书,在我面前跌了一大跤,书本散落一地。天哪!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我终于可以好好给他幸灾乐祸一下。可是我没有,我却蹲了下来,帮班长把书一本一本捡起来。这个班长,他很惊恐地对我说:你,你要干什么。我说报告班长,我帮你把书捡起来。他说
你为什么要帮我捡书?我说因为你需要帮助。我拿枪威胁他的时候,他都没有那么怕我。突然他最后对我说了一句话:你有病啊你!然后抱着书,就抱头鼠窜,落荒而逃。亲爱的朋友,那一刻我心中的仇恨全都离开了,我感到我获得了自由。我曾经是那么地恨他,但是我体会到,爱的力量比恨更大。
以德报怨,去帮助你的敌人,你才是真正的强者而且你叫他羞愧。 我曾经担任过艺人协会的理事长三年。艺人协会就是许多艺人为了公益我们组成一个团体。有一个知名的艺人,他因为一些误会竟当着所有人的面,狠狠地指责痛骂我。最后他狠狠地撂下一句话说:只要你在这里的一天,我就不会来。我那时候已经忍无可忍了,这时候我心里最想说的话是:你留我走,老子不玩了可以吗。可是这时候突然世界安静了,就好像好莱坞打斗的电影一样,突然停格。我在前面看到有两个选择:一,我一走了之,不要再受气了;但是我看到第二个选择,化干戈为玉帛,但是我必须先道歉。我突然站了起来,握住他的手,我说我向你道歉,我不应该生气,你说的我都会改,我们谁都不要走,我们一起为公益为这个协会一起打拼。当我说完这些话后他哭了,我也哭了,所有人都哭了,然后我们相拥和好,从那天开始我们感情变好,我们一起做了许多美好公益的事情。
我要跟各位讲以德报怨,拥抱你的敌人,你可以创造团结。这么多年来,我仍然在学以德报怨的功课,很难,但是很多很难的事情才有价值,不是吗?
亲爱的朋友,我想跟你们说:也许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名字,
或是很多名字,他们伤害我们,我们想到我们恨得牙痒痒的,我们想报复,我们不想放过他,有时我们想忘记,可是我们挥之不去,隐隐作痛,我们要告诉你,你越抓住仇恨你越痛苦,你越想报复你越不快乐,而且你越来越跟那个人一样。以德报怨,从来不是便宜对方,以德报怨是放过自己,以德报怨是让你的生命更有意义,更加的快乐,你才得到最后的胜利。
最后我要说,想着宽恕他,祝福他,甚至去帮助他,然后去爱你的敌人,你会放下你心中所有的苦,而且你会得到真正的自由。能够以德报怨,以善报恶,以爱报恨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才是最好的赢家。
作文九:《善的境界:以德报怨》800字
2010-03-17 10:18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刘固盛
在如何解除矛盾、化解怨愤上,老子主张“以德报怨”,老子认为,对待怨愤的的最好方法是以德报怨,这也是老子之善的最高境界了。
在如何解除矛盾、化解怨愤上,老子主张“以德报怨”(第63章)。《老子》第79章指出:“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什么是“和大怨”呢?河上注云:“杀人者死,伤人者刑,以相和报也。”这一解释是可取的。而孔子所主张的“以直报怨”,其意正与“和大怨”相近。当然,在老子看来,这种“和报”怨愤的方式,必然损害人情,留下余怨,因而不可为善,所以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老子认为,对待怨愤的的最好方法是以德报怨,这也是老子之善的最高境界了。
相对于孔子的以直报怨来说,老子的以德报怨更显示出一种宗教式的情怀。这点恰在以后的道教教义中得以印证,如南朝道士顾欢在诠释《老子》时发挥曰:“自然无情,以与善为常,司契之人,是道之所与也。然则此经所明,是自然之道,可以与善,不可示恶也。问曰:盖闻常善救人,则善恶无弃,天道普慈,无物不育。善者己善,何须此与?恶者宜化,何为不示耶?答曰:道教真实,言无华绮。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下士闻道,大而笑之。闻而勤行,以成其德,闻而大笑,只增其罪。故以道与善,成人之美也;不以示恶,不成人之恶也。”(《敦煌本老子道德经顾欢注》,《中华道藏》第10册)天道以与善为常,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这是老学之要义,也是道教的宗旨。应该看到,老子所倡导的以德报怨思想,实际上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其一,从道的层面来看,以德报怨即是道的体现,乃为大善。其二,从社会个人的角度看,以德报怨思想的重点在于为善去恶,而不是无限度地容忍或者放纵邪恶。
上善若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以德报怨实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反映了老子之善的主要内涵。老子论善,既体现出了中华文化中固有的为善、求善精神,同时又保持着道家特有的清醒与智慧。对道家关于善的思想的继承与弘扬,将有助于矫正我们民族性格中的某些偏颇之处,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作文十:《以德报怨--何等的境界》600字
良心的扩充
一位老人,为了让儿子们多一些人生历练,便对他的三个儿子说:“你们三人出门去,三个月回来,把旅途中最得意的一件事告诉我。我要看你们哪一个所做的事最让人敬佩。”他的三个儿子听完后,就动身出发了。
三个月到了,三个人都回来了,老人就问他们每人所做的最得意的事。长子说:“有个人把一袋珠宝存放在我这里,他并不知道有多少颗宝石,假如我拿他几个,他也不知道。等到后来他向我要时,我原封不动地归还他。”老人听了之后说:“这是你应该做的事,若是你暗中拿他几颗,你想你会变成什幺样的人?”
长子听了,觉得这话不错,便退了下去。
次子接着说:“有一天我看见一个小孩落入水里,我救他起来,他的家人要送我厚礼,我没有接受。”
老人说:“这也是你应该做的事,如果你见死不救,你心里过得去吗?”次子听了,也没话说。
最小的儿子说:“有一天我看见一个病人昏倒在危险的山路上,一个翻身就可能摔死。我走向前一看,竟然是我的仇敌,过去我几次想报复,都没有机会,这回我要弄死他,可说是不费吹灰之力,但是我不愿意暗地里害他,我把他叫醒,并且送他回家。”
老人不等他说完,就十分赞赏地说道:“你的两个哥哥做的也是符合良心的事,不过你所做的是以德报怨,那就更难得了。”
◆ 启示:
做该做的事,是不昧良心,但做到原来不易做到的事,更能彰显良心的光芒。故事中的三兄弟,他们的作为皆遵从了自己良心的要求,长子的不贪非份之财与次子的不见死不救,是我们一般人都能确认的伦理原则。至于小儿子的宽恕仇敌并适时的援助对方,他的良心让他不仅不做恶事,更积极地促使他行人所不易行之善,更彰显了人性的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