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家风家语寻常事》1000字
家风家语寻常事
家风,就好像“播下了一种行为,收获了一种习惯,播下了一种习惯,收获了一种性格,播下了一种性格,收获了一种命运”这句话,家风给我们播下、收获了一种习惯、性格、命运,最终成就了这么一个我,它还让我有一技之长立足之地,让我的生活多彩多姿、无忧无虑、井井有条。
在中国,很多家庭中都有优良的家风。当然,我家也不例外。我们家的家风就是:百善孝为先,百孝顺为先。
从小,父母就教我要孝顺,要懂得尊老爱幼,在这同时他们自己也在用实际行动给我做榜样。
记得有一回,我们家因为入保险起了一点小小的争执。大家的意见也都各不相同。就在这时,爸爸决定听爷爷奶奶的。为什么呢?用爸爸的话来说,这就是“百孝顺为先”,意思就是说要适当的顺着老人,让他们顺心顺意。如果没有顺,又哪来的孝呢?
爷爷奶奶年纪都大了,难免有时会有一些小矛盾,一遇到这种情况,爸爸妈妈总是耐心的劝说,从不去顶撞爷爷奶奶。尽管他们有时说的很没有道理,但爸爸妈妈也丝毫没有责怪他们的意思。
爸爸妈妈常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就是说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
记得有一年冬天,爸爸正忙着修暖气,忽然来了一个电话,爸爸接完之后就急匆匆的出去了。我心想:“还有什么事比修暖气还重要呢?”爸爸一回来,我就问他:“爸,你刚才干嘛去啦?”“去你奶奶家了,你奶奶的收音机坏了,我帮忙修了一下。”我当时很是不解,奶奶的收音机难道比修暖气还重要吗?要知道,冬天没暖气妹妹会很冷的。后来妈妈告诉了我‘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句话,我才恍然大悟。
记得《弟子规》里有一句话:“亲所好,力为具。”说的就是家人喜爱的东西,要尽力为他们争取。说到这,我就想起了我的堂弟,他9岁。有一天,他和奶奶去赶集,奶奶看上了一条毛衣——90块,奶奶说太贵了,没舍得买。之后堂弟就把每月35元的零花钱攒了下来,再加上家人偶尔给他几元。不出两个月,就攒起了90块钱。他把90元交给奶奶,为奶奶买下了那条心仪的毛衣。这不就应了那句话吗——亲所好,力为具。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风如雨点,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润下,才能健康成长。孩子只有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才能出类拔萃。家风是构成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要的东西,如果没有它,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这个家庭。根本就没有存在的
意义。
家风伴我成长;家风牢记我心;家风世世传承。
作文二:《家风家语寻常事》2300字
家风家语寻常事
因为老师留的作文“家风滋养了我”,我才注意到家风这个词,开始回忆、思索、猜测——我家的家风是什么。
妈妈说,我们家的家风是学习;我笑了,认为这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一个鼓励我上进的标语,在之前的作文中,“学习”被毫不留情的否决了。
现在想来,未必如此,虽然家里的每个人都以不同身份生活着,但也在以不同的形式学习着。
家里的长辈——姥姥,文化程度不高,对学习的渴望却不比我差,她没学过英语,但总是要求我在空闲的时间教她英语,从二十六个字母教起;我把字母一个一个写在纸上,再把读音录到她的手机里,让她慢慢学。那一阵子,我一回到家,就会看见姥姥猫着腰,趴在矮小的茶几上,戴着老花镜,一手按着纸,一手攥着手机,目光随着录音一点一点地挪,嘴里小声嘟囔着??在我努力将姥姥的细小声音从手机夹杂着沙沙声的录音里分辨出时,妈妈恨铁不成钢地插了句:“你说你要是有你姥姥努力,是不是早就好了?”??姥姥的“敬业精神”我望尘莫及啊。姥姥就这样,平淡而安静地学习着。
母亲的工作是很神圣的职业——老师。她带领别人学习,同时自己也在学习。她是教法律的,她会的东西平时教起学生来绰绰有余,而那几个书柜里的书她却时常光顾,我问过她:“有没有把你问住的学生?”她笑着道“你娘很厉害,至少现在还没有,那我也要学习,万一有个学生把我问住了呢”又赶紧补充“所以你一定要多看书,好
好学??”我打算抬头望天,却被她吸引了目光:那笑容就像晨曦中那一朵莲上熠熠闪烁的晨露,让我感到释然。那双如我儿时见到那般明亮的眼里,依旧有宠溺的笑意;在她眼里,我永远是个孩子,一个需要她来亲自教导的孩子。而那双眼睛,好像会说话,好像在告诉我学习,鼓励我前进。妈妈就这样,平淡而安静的教育着,同时也在学习着。
想到这里,我才意识到,说我们家的家风是学习,还挺恰当的。
家风家语寻常事
家风不是言传身教的口号,更多是潜移默化的坏境,平日里的寻常事。
提起我的家风,那就是两个字:严谨。
先说说这个“严”,意为严格也,老爸做事总是一丝不苟,追求完美。他对自己的要求严苛,对我亦是如此。拿我的作业来说吧,就算做的再好,我老爸他老人家也会鸡蛋里挑骨头。一旦他发现我的错误,就会滔滔不绝地讲起来。真不知他哪来这么好的口才,唾沫星子都快要把我给淹死了。训完之后,就让我全部重写。我虽心有不满,但知道抗议无效,何况老爸乃是众人之上,我也只有敢怒不敢言了。不过也是有好处的,我的作业本上几乎全是“优”。
但让我难忘的不是那些“优”,而是那次“不及格”,它让我理解了老爸的一番苦心。那几天老爸出差去了,想到不用那么辛苦地做作业,老爸一走,我便欢呼雀跃。结果,我将作业胡乱写了一番,自不用说第二天老师对我苦口婆心的教育了。更惨的事还在后头,出差
回来,老爸接过我战战兢兢递过去的作业本后勃然大怒,用足以震破人耳膜的声音将我吼得晕头转向,待老爸训完,我才弱弱地说:“以后我不敢了。”有句俗话说得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总算领略到了,自此再也不敢不用心了。
再说说这个“谨”,乃谨慎也,妈妈简直就是个模范。“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是妈妈的口头禅。每当我上学前,总会听到几句嘱咐:“带上伞吧,万一下雨了呢?”“带上水吧,万一渴了呢?”等等,诸如此类的话数不胜数,我甚至称她为“万一妈妈”。妈妈买衣服时总是左挑右选,逛了半天也没买一件衣服。我问她时,她总是说:“现在假货这么多,万一上当怎么办?”搞得我哭笑不得。而我似乎没继承妈妈的谨慎,考试隔三差五地出错,与一百分无缘。如今,我正为改掉这个缺点努力。
正是在这种环境成长的我渐渐优秀,因此,我爱我家!
家风家语寻常事
在中国,很多人家中都有家训家风,当然了,我家也不例外。但我家家训就只有一句话:百善孝为先,百孝顺为先。
从小,父母就教我要孝顺,要懂得尊老爱幼,在这同时他们自己也在用实际行动给我做榜样:
有一回,我家因为入保险起了一点小小的争执。大家的意见也都不同。就在这时,爸爸决定听爷爷奶奶的。为什么呢?用爸爸的话来说,这就是百孝顺为先,意思就是要适当的顺着老人,让他们顺心。
如果没有顺,又哪来的孝呢?
爷爷奶奶年纪都大了,难免有时会有些小矛盾,一遇到这样的情况,爸爸妈妈总是耐心的劝说,从不顶撞爷爷奶奶。尽管他们有时说的很没有道理,爸爸妈妈也丝毫没有要责怪他们的意思。
爸爸妈妈常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就是说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
记得有一年冬天,爸爸正忙着修暖气,忽然来了一个电话,爸爸接完之后就急匆匆的出去了。我心想:“还有什么事比修暖气还重要呢?”爸爸一回来,我就问他:“爸,你刚才干嘛去啦?”“去你奶奶家了,你奶奶的收音机坏了,我帮忙修了一下。”我当时很是不解,奶奶的收音机难道比修暖气还重要吗?要知道,冬天没暖气妹妹会很冷的。后来妈妈告诉了我‘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句话,我才恍然大悟。
《弟子规》里也曾说到:“亲所好,力为具。”说的就是家人喜爱的东西,要尽力为他们争取。说到这,我就想起了我的堂弟——壮壮,他9岁。那天,他和奶奶去赶集,奶奶看上了一条毛衣,90块,奶奶说太贵了,没舍得买。于是壮壮把每月35元的零花钱攒了下来,再加上家人偶尔给他几元。不出两个月,就攒了90多块钱。他把90元交给奶奶,为奶奶买下了那条心仪已久的毛衣。这不就应了那句话吗——亲所好,力为具。
百善孝为先,百孝顺为先,是我家家训,同时我也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亲所好,力为具。’视为我的家训。从今天
开始,我一定把这几句话牢牢记住。从现在开始,做一个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的人。
这就是我家家风,它在我心中是最棒的。我一定把它告诉我的同学们,让我们大家一起做新时期的优秀少年!
作文三:《王晨聪家风家语寻常事》900字
家风家语寻常事
于浮华中执着朴素,于荣耀中不变初衷,于家风家语中领悟寻常事的奇特瑰丽。
光鲜亮丽的衣物被母亲置之度外,母亲用她穿了数年的整洁大衣,教会了我朴素的含义。
我和母亲冒着小雪回到家,母亲的大衣,我的大衣都晕上了点点雪花。打开有些暗的灯光,只见母亲脱下大衣,手指缓缓拂过雪花,大衣在母亲弹指间又恢复整洁。母亲稍加折叠,将大衣轻轻挂在衣架上,大衣乌黑的光泽霎时消逝了衣架的五彩。我有些不解的看着这母亲穿了数年的大衣,不明白母亲为什么对一件平淡无奇的大衣如此呵护,如果旧了为什么不买件新的?母亲知晓我早已存有疑虑,于是便给出了解答。“衣服不在多,而在精,在实用。衣服不在美,而在质感,在合身。人虽靠衣装,效果却因人而异,重点在你自身的气质。何必执着于光鲜的表面,你应该去发现平淡中的瑰丽,塑造自身的气质。”
在母亲的影响下,我很少去光顾商场,只是偶尔去采购一两件合身、实用、能长久穿戴的衣物,这使得我和母亲在某些高端场所中鹤立鸡群。不过我和母亲并不在意,自成风气。当身旁的人们经过时,会感到有一种名为朴素的风景扑面而来。
透明澄澈的奖杯被母亲抛之脑后,母亲用她平淡无波的内心,为我讲述了什么是初衷。
母亲带了一个晶莹的奖杯回到了家,将它与一众她的、我的奖杯一起,束之高阁。动作是一贯的漫不经心,表情里没有骄傲,没有谦虚,没有喜悦,平淡的
一如她的内心。见我又是一脸的疑惑,她又带着笑容予我解答。“是的,这些是我所得的荣耀,我是应该为之自豪喜悦的。但是,荣耀的所得并不是我的初衷。我本来为的就不是这些,又为什么要为了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荣光而失了我的本心?变得自满?变得虚荣?”是的,母亲参加这些竞技,本就是源于她对竞技内容的兴趣。前一段时间,我就经常能看到她在书房里埋头研究着些什么,想来,研究问题的乐趣才是她的初衷吧。
在母亲的影响下,渐渐的,我望着那些奖杯、证书的眼神变了。慢慢的,也如母亲那样,平淡如水,不含杂质,只含初衷了。当人们望向我和母亲的眼睛时,会感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平淡,名为初衷。
朴素中忘却浮华,荣耀中只顾初衷,不觉中,形成了一种风气,同于家里的一贯作风,同于母亲的一贯教导,同于寻常事的一贯平常,使过往的人们不觉肃然起敬,恍然大悟:有一种气质叫做朴素,有一种平淡叫做初衷。
于家风中成朴素淡然,于家语中忘浮华荣耀,于寻常事中见奇伟瑰丽。
作文四:《记得寻常事》1500字
那些顺理成章的岁月,日常流年,寻常生活里,自然总会受些冷落。有人说:事情总这样发生,这样或者那样,都是一样。万物生灭,时序流转,草木荣枯,春去秋来,或许仅对多愁善感之人,才显得忧戚相关。花应人事的传说,惜花人因花开缘起,因花谢又缘灭,固然美到极致,却多少有些残忍、也有些突兀。那些寻常事、寻常日子被人遗忘,说来无可厚非,却也使人深深遗憾。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后人看去,燕子来时,斜风细雨,岁岁年年相似,自然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我们也再难想像当时的燕过莺啼,花影沉碧,而我们记住了这只寻常燕子,一遍遍传诵。可见,寻常事物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在你的记忆中、在你的感情渲染之下变得不寻常。这也正是我们要感谢是诗人的地方;那之后,你若在一个芳香四溢的春天,看到燕子翠尾分开红影,你知道,也许它就是,诗句里的堂前燕。
花自飘零水自流,自然不必勾起每个人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那些红藕香残的秋季,也许很快被一场助人遗忘的雪掩埋,而关于雪的记忆,又在开满丁香的荒原里渐渐消解;真的不免几分伤感。我也曾思考过,为何许许多多的人,津津乐道他的忧伤;虽然这个词被用得如此泛滥,很多人也不再相信;在我看来,不至于无病呻吟,不至于为赋新词强说愁;我倒愿意相信,那是对遗忘的无可奈何,是对记忆的强制挽留,是对自身存在的确证。人在向自己的灵魂倾诉孤独的过程中,慢慢理解生命:生命给人忧伤的天赋,是它假装出来的残忍,它接受人的忧伤,其实是赐予人幸福的权力。这个过程,让那些寻常之事,具有了恋爱的质感和永恒意味。
诗最柔软的地方,是它的人间烟火。现实世界里,最令人的向往的,是对诗的世界的靠近。
人们曾发明过很多节日,意在时常提及那些易被忽略或遗忘的寻常事,希望人们在不停说我的时候,提到他人。节日的意义,自然也不全在纪念,更重要的是,它表达的是一种关怀,是对记忆的救赎。我甚至幻想过有个寻常事节日,这天,人们在静谧平和的回忆世界里,静静回想自己历经过的寻常琐事,静静品味它们所言说的震撼,发现它们未被发现的意义。可以相信的是,不管你说出的事多么琐碎,多么微不足道,一定有很多人经历过,而且慢慢被忽略了;如今重新提起,我们会心一笑,深刻了彼此间的理解,泯灭曾经的陌生。
今天是母亲节。我思索很久,终于还是决定写些东西。我的母亲不识字,也不会用手机,我没有给妈妈发短信,也没有在任何地方,用华丽的语言说对妈妈的祝福;我只是希望做一些让妈妈听到看到,或者至少在未来能看得到的事。我知道妈妈会原谅我。接连好几年,我都会在这一天给妈妈打电话,我问妈妈,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妈妈每次都说不知道。我知道,妈妈会牢牢记住我出生的日子,每到这天,妈妈都会特地给我寄来一百块钱,让我买些好吃的;但我知道,她一定不会记得她自己的节日。
如今,我已不再企图提醒妈妈记住这个日子,因为妈妈不会去刻意记一个对她的家人、
她的孩子都无关的节日。我用了一整天,回忆一切和妈妈有关的往事,她脸上一道一道新的皱纹,她发间一丝一丝增添的白发。我感到痛苦,感到无能为力。我甚至无以为报,也报答不了;只能尽一切努力,实现妈妈对我的希望,让她欣慰,让她快乐。我从每日的吃饭中,知道妈妈不舍得吃什么;从她的穿戴中,知道她不舍得穿什么。我希望妈妈长命百岁,在未来日子里,所有妈妈不舍得吃的东西、不舍得穿的衣服,我会让她吃个够、穿个够。
或许,你会说,这些过去的琐事毫无诗意;但对我来说,它依然承载着一个生命特有的诗情;就像那堂前的燕子,诗人笔下的落花流水,甚至比它们更感人、更值得深思。过去的是回不去了,却可以长留在记忆里,常常想起它;记得那些寻常事,幸福或者忧伤,也无需回避。
作文五:《千般笔墨寻常事》1500字
初识王强,是24年前的事。彼时我刚到中央财经大学教书,与他一个教研室同事。起先不熟。寻常只见一个身型颀长的男子在黑暗的楼道里晃来晃去,穿件绉绉巴巴的短袖茧丝衬衫,瘦得有点儿不大像话。开会时坐在一侧,手里把弄一柄折扇,翻着一册旧书,使一支钢笔在上面批来批去。就觉得他年龄大出我不少去,是个做学问的人。又与几位老先生过从甚密,谈的都是些古代的人和事,我却与他说不上话。
就在一块儿混了。混得长了,渐渐相熟了,才知道他比我也就大出三岁去,早我一年半来到此地工作,北师大中文系毕业,诗词受业于杨敏如先生,书法受业于启功先生,史记受业于韩光琦先生,训诂之学则受业于许嘉璐先生。又知道他当过知青头儿,调理过百十号北京大爷姑奶奶。上大学后却对古人的事迹有了兴趣。通史记、究研唐宋词,而且,自己亦写得一手好诗词。平时闲来无事,总要到北京各处园子里走走,看赏各路花色,捎带着去一些有名的馆子极专业地点些吃食。端的是模样儿周正,见过大的世面,不是我等这样从小地方考学到了京城的人所能做到的。八十年代初时,大学残废既久,学问稀薄,见到这等仿佛民国初期的人物,恍若隔世,真也是不知身在何处。
过从多了,就看到了他的书艺:先是一叠词稿,细笔行书写在自荣宝斋买来的水印花笺上,笔墨疏朗清癯,略参启功书法意思,却与王强长相更似。再看他日常钢笔手书字体,亦是仿佛,却比他的书法略微扁圆,只是结体更为随意几分。
此后又不断看到了他为他人不断写的大字,或中堂巨制,或诗词挑山,或五七言对仗楹联,或名号横竖匾额,多是受人之托随手写来,字体却多是启先生体式。因为他人知道王强是启先生登堂入室得其亲传的弟子,启功又是名家,便总要他以此体式作书,王强亦总是不欲拒人。其实王强古学底子极是深厚,诚同龄人中之鲜见者。90年代初时我与他一并作书法专门研究,成《中国书法导论》一书,知道他于此道已臻纵横通达之境,书艺又潜习多年,参用诸家法式,加之学养在那里搁着,平时与人诗文书札酬唱往还中的字,有启先生书法之俊朗疏日厂风致,但少了一点儿妩媚婉约。结体婉延欹斜,略参汉碑意思,竖笔侧锋直下,粗重波折,浑然多变,早有一家之面目,其实不必要作启体示人。但王强是个从不将书法当个什么大事儿来看的人,有人央求了,手书一纸,不过是顺适他人的意思,为的是叫人高兴。至于是不是自家面目,好象也是从不当意。
这其实是有另一种的好。彼时国中不似当前嚣攘不堪,大家日常俱多闲意,王强又是个地道的美食家,平时吃酒聊天儿,说着说着,便会顺手写出各种菜式做法示人。我手中存有不少王强手书而成的菜谱,信手涂抹,点划潦草,披改随性,端的是无意乃成的上品。古时留下来的书法范本,其实多是这样俗常日用的文字,或书札往复,或碑铭行状,或中药单子,或账薄笔记,或遣兴诗文。检视千余年来书家身份,或高官大吏,或平素书生,或不名凡夫。哪里有什么书法艺术?哪里是什么书法名家?不过就是朱子所说,乃“即其所居之位,而乐其日用之常”。并不要像今日的艺术家那样,临池之时如临深渊,端出个什么架式,定要有一番煞有介事的“创作”。古人活着,是千般事故皆化为稀松寻常的意思。看艺看术,无非是个匠作手段。但千般手段,终了总要化作个人的修为境界。看古人写字,风格殊异,但从不说起是形而上的艺和术,却片片字纸俱有一番个人性情的风神境界。人说看古人字今人字,有书家字,画家字,还有文人学者字。这也是无以为分的强作分别。依照这个意思,王强的字,大概要算作是文人的字罢,我说不定。但我宁愿如此看待他的书法字纸,因其中意思深蕴契合我的知解所好。我与王强共事凡二十余年,总觉如与一古代书生为伍,风神萧散,于书艺了无滞着与功利,却在在俱是个人的学养修为,缘故似在此端。
作文六:《齐门家国情,寻常事》2100字
苏州广播电视报 szgdb.2500sz. (2013-1-21 14:31)
摄于1932年前的齐门水城门
苏州城门传说之三
文/星华摄影/葛雷
齐门,古称望齐门,位于苏州城北,据说当年日本人就是从齐门进入的苏州城。在北寺塔边上,就屠杀过苏州守城被俘军民。只是,当年的齐门,现如今早已经不存在了,我们只能从仅存的一张照片里,寻找当年齐门水陆两城门的辉煌,也许时光荏苒,多年以后,齐门也能如平门那样恢复,哪怕仅仅是部分,也了却了我们内心的遗憾。
【壹·消失了的齐门】
苏州有条平齐路,从平门一直走到齐门。
簇簇新的平门,巍然耸立,马路上人也不多,倒是有点2500年前城门前的肃穆感的。
只是走着走着,城墙没有了,一抬头,变是一座同样巍然耸立的现代大桥,2500年的齐门,早已是不见踪影了的,只剩下几块古老的城墙砖,散落在桥堍,仿佛述说着往日的辉煌。
本不该是这样的。
按照史志的记载,齐门因为正对着当时的吴国劲敌齐国而建,因此,内外三道城墙,显得更为固若金汤。
三道城墙,各有一个城门,内城河在现在的平齐路南侧,外城河和当年的阊门一样,有一座吊桥,吊桥以南,是第一道外城墙,半圆形,与第三道内城墙连成一个“凸”字,中间地带被称为城郭,里面还有商业店铺,并隔有第二道城墙,内城门顶上有两层城楼,当时要出齐门,必须要经过三道城门,城郭里面的道路又是曲折回旋,可是当时城池军事防御的一个重镇。
早就是没有了的。
上世纪50年代初,因为交通不便,首先拆除了城门城楼,1978年建水闸时,连水城门也一并拆除了。
据说,在齐门城墙上,还有一座其他几个城墙所没有的建筑:九层高的飞阁,大概三四十米高吧,这可是当时的一大难题。
要知道以当时的技术,都是用榫头接榫头的办法,把房屋往高里造、往大里造,本身就是一大难题,更别说九层高了。
不过,香山匠人办到了。
同期的姑苏台,高三百丈,宽八十四丈,登上高台可饱览方圆二百里内湖光山色。
更不要提九层飞阁了。
【贰·一个家国梦】
齐门本不叫齐门,只有一个寻常的名字,北门,九层飞阁也是后来添建的。这里面却还有着一个有关家国梦的凄美故事。
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叫少姜的女子。
这个女子,本是齐景公的掌上明珠,无奈身在帝王家,却有逃不过的命数。
当时的吴王阖闾靠着伍子胥和孙武,雄心勃勃,“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军队,从平门出发,浩浩荡荡,一交手,齐景公就吃了败仗。
面对来势汹汹的吴国大军,齐景公不得不提出示好的要求:把自己最心爱的女儿少姜,嫁给阖闾的儿子太子波。
阖闾自然是满口答应,随机退了兵,可大家都知道,齐国公主看似与吴国太子联姻,实际上,就是人质,一旦齐国对吴国有不利的举动,那么公主少姜可就性命堪忧了。
政治永远充满了血雨腥风。
为了家国,年少的齐国公主少姜只好背井离乡,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吴国。
所幸的是,太子波是个好人,平时待她也不错,小两口恩爱,也缓解了公主的思乡情。
只是好景不长,没几年,太子波去世,公主少了精神支柱以泪洗面,更思念起家乡来。
回是回不去了。
当时的规矩,诸侯国王嫁出去的女儿,如果不是碰到失宠被废、亡国失位等情况,是不能回国的。
虽说阖闾在这件事情上要负责任,但平心而论,他为了讨儿媳妇的欢心,也是花了心思的。
九层飞阁,就是阖闾为了能让公主少姜登高望远,以缓解思乡之情而造,而原本寻常的北门,也被改叫望齐门,后来简称齐门,都是正对着少姜的家乡——齐国(山东)的。
只不过是望梅止渴的想法而已,齐吴两国相距千里,即使站在了九层飞阁上,又岂能看得见呢,无端徒生伤悲而已。
没几年,公主少姜就抑郁而亡了,临死,她立下遗嘱:把她葬在常熟虞山之巅,这样,可以离家乡更近一点。
【叁·寻常生活,齐门帮】
传说毕竟是传说,生活还是生活。
无论老城门还在不在,老百姓的生活,依然是波澜不惊的。
齐门外,有条马路,叫齐门外大街。
小时候每年清明,都可以坐在老爸的自行车的前杠上,穿过齐门外大街去上坟。这条马路,是最初连接苏州城北,城里城外的一条重要路线。
齐门外大街往北,走着就到了蠡口。
这里是现在苏州著名的家具集散地。
为什么在这里?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苏州有个齐门帮。
我们有必要来了解一下苏式家具。
按照传统,苏式家具制作分二部分,一部分为生产白坯家具的作坊业主和流动木器工匠,一部分为专门收购白坯家具而油漆后出售的作坊业主。
生产白坯家具作坊业又称“巧木作”,其中又分成两类,一类称红木作,一类称白木作,其中红木作专制红木、香红木等高级木材家具,作坊集中在仓街一带,称仓街帮;白木作主要是以榉木等非红木木材为原料,作坊聚居在齐门一带,称齐门帮,刘荣根、曹阿水、瞿天福、温天生、沈阿金都是当年“名气乓乓响”的匠人。
红木自然不是所有老百姓都用得起的,相比较而言,自然是白木作的“齐门帮”更普罗大众些。
至于把蠡口作为一个家具集散地,那却已经是后来的事情了,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齐门帮主要做的,还是单件的家具,一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才开始做成套的房间家具。解放后,仓街帮和齐门帮几经撤并,成立了平江木器厂,已经是1958年的事了。
所以,如果你来到蠡口,无意找到一家家具小厂,厂长声称自家世代做家具,已经在这里耕耘百年了,千万不要完全不信,说不定,这真是齐门帮的后代呢。
作文七:《品说人生寻常事》1500字
回顾这27年的酸甜苦辣,真是五味俱全。但回忆起来,心里宛如暴风雨冲刷过的大海,格外平静。我患癌期间在国营955厂理化实验室主管化学分析,是高级化验工,后调入北京市公安局六处。在国营955厂和北京市公安局六处工作时都立过集体三等功,没有因病而掉队。目前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经常参加抗癌组织的各种活动及其他社会活动,并能操持家务,和正常人的劳动量相同。
难忘的1976年,我国正处在政局不稳定,国家主要领导人先后逝世,“四人帮”妄图篡党夺权,又遭受唐山大地震等自然灾害。举国上下,人心思危,惶恐度日,我同样是处于心情紧张、惊恐、压抑、不安的精神状态中。7月,发现乳腺上长了个疙瘩,时大时小。在这非常时期,单位要求很严,不准轻易请假进城。工厂坐落在河北与北京交界的山区,交通十分不便。一直拖到10月份才到北京联系医院。由于唐山大地震威胁着北京,多家大医院都不愿收诊。几经周折,北京同仁医院终于同意我住院手术。由于病情发展快,来不及等活检结果,门诊大夫和家属商量决定当即做根治性乳腺癌手术。
在手术中大夫没有采取全身麻醉,而是用局部麻醉加针刺方法。当打开胸肌后发现癌组织较大,还有扩散,手术必须向大处扩展,此时麻药又不能增加,使我在手术中疼痛难忍。当天夜里险些一命归天。多亏医生、护士寸步不离地守护在病床前,通过及时抢救使我重获生命。
术后连续抽积液、化疗(赛替派)、放疗(CO60),住了近两个月的医院。出院后又服用广安门中医研究院梁富义大夫开的中药,同时还进行针灸治疗,大约坚持有七、八年时间。在出院后半年内,后背发现纤维瘤,做了两次手术,在家休息了6个月就上班,一直工作到退休。退休后又被返聘干了近3年,因家务事多,才离开工作岗位。
患癌前,我在955厂做原材料进厂的化学分析,业务上争攀高峰,技术上精益求精,车间的工人们和技术人员都信任我,我所做的实验数据上报厂领导也很放心。从建厂到离开的13年里,都被选为厂工会女工委员(兼职),受到女职工的尊重。数年如一日,思想要求进步,工作认真负责,然而突然降临的癌魔却缠绕我前进的路途。
当时我年仅43岁,术后几乎成为半残废,自己以为再也不能为国家做贡献,成了社会、家庭的包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和信念,十分悲观。当看到幼小的女儿才2周岁,活泼可爱,孩子们需要照顾,更需要母爱时,我想为了家庭、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也要坚强地活下去。对于前进中的一切困难,我都努力克服。比如在术后不久,我被调到一个新的工作单位,由于同志之间互相不了解,就误解我娇气、怕累,还有的害怕被我传染上癌症,洗澡时残缺的身体也被别人多看两眼。这种被冷落、受歧视、不理解,使我感到自卑辛酸。同时我又想,天有不测风云,人也要走过坎坷的道路。不管他人的闲言碎语,我一定要战胜顽疾。待遇我不争,荣誉我谦让,累脏苦活我抢着干。夜里经常出虚汗,白天照常工作,终于赢得了同志和领导的理解和好评,自己也感到无愧无悔。
我能获得今天的幸福生活,首先是医务人员尽职尽责的高尚医德和领导的关怀。唐山大地震还在继续,频繁地发生余震,北京受影响也发生地震。在抗震救灾中危险随时会发生时,医务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抢救治疗我这个癌症患者,他们救死扶伤的精神感人肺腑。在百忙中单位派专人陪床,同事还帮助我照料孩子的生活。上班后,同志们让我干轻活,以往对我有看法的人也来关心我,照顾我,人间真有真情在。
坚强的意志和要活下去的强烈愿望,是我战胜癌症,获得幸福生活的重要原因。我胜利了,经过与癌症艰苦的较量,最终得到了生存的权利和幸福。
朋友们,患了癌症千万不要灰心,要尽快从癌症的阴影中走出来,创造人生美好的第二个春天。
作文八:《人生起伏寻常事》1200字
我做什么事情喜欢追求完美,都想力求做到最好,一点点的瑕疵,一点点的失误都会令我懊恼不已甚至茶饭不思。我知道这使我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更深深的知道这种性格正是我现在生活和工作中痛苦的根源。
细究起来,这种性格的形成是从小开始的。小时候我就十分争强好胜,对于学习,对于游戏我都尽我所能做到最好,而一连串的成功恰恰是这种性格形成的助推剂。从小学到中学,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学校的前矛,各种儿时的游戏也玩的分外的精通,于是我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孩子王。高考也是以学校最好的成绩进入大学。于是我总认为,只要我想做,努力去做,肯定能做到我心目中的最好。
大学毕业后我还是以这种性格对待工作。当然,工作上也是十分的顺利,业务水平提高的很快,也很得老师们的欣赏,因此,那段日子总生活在自得自喜的状态中,总觉得我野心不大,今后的一切应该可以在我的掌控中。可是我彻底的错了,生活远比想象中的要复杂得多。
第一次大的挫折出现在1995年。那年科室老主任退休,退休前他找我谈话,言之凿凿的对我说让我做科室的一个副职,虽然那是我还年轻,虽然之前我对这个“副职”想也没想过,但老主任的一番话挑起了我好胜的心,我觉得我是有这个能力来做好这个工作的;我也考虑过我在科室是有这个群众基础的。应为他言之凿凿;也因为我认为顺理成章。那段等待的日子是令人期待和欢愉的。可是等到公布结果时,单位以科室太小不能设两个副职为由将我刷了下来。这个结果对于一路坦途的我是个极大的打击,在一段时间内我对工作、对生活都提不起精神来,觉得眼前的天空时灰色的,世界的一切美好都与我无关。值得庆幸的是,我有一群很好的同事,他们理解我,关心我,使我的心情慢慢得以平复,而天性乐观也在这个时候帮了我,不久我就走出了“失败”的阴影,重新振作起来。一切慢慢又步入坦途。等到2001年我再接过这个职位时,我已经变得从容、坦然且波澜不惊了。
第二次大的冲击是在去年。那年“医闹”在我市越演越烈。我们科室也不幸受到波及。作为科室的协调者,我在患者家属和医院之间来回周旋着。家属来势汹汹的威胁、恐吓、不分昼夜的骚扰;医院强硬且毫不妥协的态度,令我在中间左右为难,虽然我不畏恐吓,但事情总不在我可以控制的范围内,我只是一个无关紧要但常被推倒风口浪尖的人物。那种身心俱惫的感觉是如此的明显。等到事情告一个段落,一向好强的我也低下了倔强的头,向院领导递交了辞职的申请。尽管最后辞职没有成功,但我已经知道,事业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人生还有更多的精彩等待我去发现。
如今年过不惑的我,虽然知道我并没有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东西,但我知道,人生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风风雨雨、起起伏伏是常有的事情,太执着于眼前的成功、名利以及太追求完美都会令我们失去很多的生活乐趣。用一颗寻常的心来对待生活,对待身边的一切,我们会生活得更从容、潇洒与自在。而这将是我今后需要调整的生活目标。
※本文作者:妙手书生※
作文九:《写好寻常事》2300字
摘 要: 写文章不一定非得写大事,用心写小事一样可以写出精彩。作者在“写好寻常事”作文指导课上选取了学生最常经历的“考试没考好,面对家长”的情形来指导写作。指导中选了学生习作中的三个片段让同学们进行比较品析,使同学们发现寻常小事,只要善于发现、体悟,注意写作技巧的运用,一样可以成就精彩篇章。
关键词: 写好小事 细节描写 情感 景物描写
“每次布置完作文题目,总听到有同学小声叹气:‘哎,又要写作文了,又没啥大事,写啥呀?’有时候,我点评范文,也会听到有同学小声嘟囔:‘他经历过这些事,当然可以写出来,我没有,当然写不出了……’”
“其实,写文章不一定非得有大事,人不可能一辈子总经历大事,我们都是平常人,过着平常的人生。既然没有什么大事,那就只有一个选择:把小事写好。话又说回来,小事咱都写得有声有色,大事还用说吗?”
这是我在“写好寻常事”作文指导课上的“开讲词”,目的是激发同学们对“写好寻常事”的兴趣。为此,我选了一个对于学生来讲最寻常的话题:考试。“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得不好的情况,难免会出现。我先请同学们点评一位学生写他没考好面对家长的片段:
片段一:我回到家,害怕地把卷子递给爸爸。爸爸十分生气。我低着头,不敢作声。后来,爸爸说:“学习去!”我赶紧回到自己的房间。
好不好呢?学生们说不出,因为他们平时就是这样写的。有比较才有鉴别,我请同学们看另外两个片段,并进行点评。
片段二:那个黄昏,我把考得一塌糊涂的数学考卷带回家。我站在沙发前,大气不敢出,等待着爸爸发落。屋子里灰蒙蒙、静悄悄的,只有闹钟滴滴答答的声音。爸爸来回端详着试卷,好半天不吭声。终于,他闷声闷气地说了一句话:“前面的几道题太粗心了,以后要注意!写作业去吧!”说完,把试卷丢在一边,再也不理我。
妈妈走进厨房里开始切菜,夕阳的光辉沉静地洒在窗台上的紫色三角梅上,窗外几个小孩轻快地跳着橡皮筋。我原本以为会惊天动地的事情,就这样过去了。
片段三:我拖着沉重的步子慢慢走着,今天的书包格外沉。一想到里面那张该死的卷子,我的心就一提。怎么办?怎么办?!我简直无法想象爸爸看到卷子后的情形。一阵冷风袭来,被秋霜打过的落叶飘转着落到地上,又被一个个行人踩过去,踩过去。
……
“啪”的一声,碗被爸爸重重地摔在地上,碎片四处飞溅。我脚下的那一片还盛着一小汪水,就像残缺的小船,晃动着,晃动着,渐渐模糊了……我抬头看爸爸,我看不清,但我能清晰地感觉到那失望的目光。那目光就像一把利剑,直穿透我的心。
这下同学们有话说了。有的说:“片段二好,比如‘我站在灶膛前,大气不敢出’‘爸爸坐在炕上来回端详着试卷,好半天不说一句话。’‘我’考得不好,心虚,当然不敢出大气;爸爸看这张卷子越看越生气,还得想着怎么教育儿子,一时就不知道说什么好。这些地方给人感觉很具体,很真实。”有的说:“片段三的细节描写也挺好的。比如‘我拖着步子’‘书包格外沉’‘一想到里面那张该死的卷子,我的心就一提’表现了‘我’没考好时沉重紧张的心情。”“片段一没有细节描写,干巴巴的。”……通过讨论,同学们发现成功的细节描写,可以以小见大,使人物丰满真实;并且因为这些细节来源于生活,所以往往最能引起读者共鸣。
除了细节描写之外,同学们还谈到了景物描写。有的说“文段三中‘一阵冷风袭来。被秋霜打过的落叶飘转着落到地上,又被一个个行人踩过去,踩过去。’烘托了人物沮丧的心情。”有的说:“文段二‘屋子里灰蒙蒙的,有静静的尘土在浮动’烘托出人物紧张的心情;‘母亲在院子里专心地喂猪,鸡们踱着方步进了鸡窝,夕阳的光辉沉静地洒在邻家的东墙上’表现这位同学终于逃过一顿打,放松的心情,连周围的景物在他眼里也变得闲适美好了。”这两位同学点评得是比较到位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情景相生,使读者在美的享受之中,被文中流露的情感深深打动。整篇文章还会很有韵味。
同学们还谈到了修辞的作用,感受到比喻的修辞给文章带来的感染力,表现力。
这堂作文指导课结束的时候,我对同学们说:“我们是平凡的,但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又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只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再认真写出对人生独特的观察体验和感悟,你就一定能写出精彩的文章!”
这堂课的课后习作虽然还是稚嫩,但“灵感”的“小火花”已经开始有所呈现。比如一位同学写《妈妈为我买苹果》:
自从上了初中,回家的次数明显减少了,要隔一两个星期才能回去看看。每次回去都是那么匆忙,住一晚就得走。
母亲知道我极爱吃苹果,每次走时,总要细细嘱咐:“多带几个苹果,每天下晚自习吃一个,别饿着。再说还能补充维生素。”我轻轻应一声,便拿着袋子去装苹果,那一个个苹果又红又大又亮。
初二的学习变得紧张了很多,生活节奏也因此加快了许多,一时没有适应的我成绩悄然滑落下来。我依然每星期带一些苹果,但却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悠闲地倚在宿舍的窗台上吃了。学习竞争那么激烈,稍不留神,就会输得很惨。因此,吃苹果的时间没有了,只是偶尔想起来,狼吞虎咽地吃一个,便又埋入书海之中。
一次,作业终于写完了,忽然记起抽屉里还有几个苹果。打开看时,一股刺鼻的腐臭味扑面而来――苹果已烂了大半。我一下子愣住了,泪水直涌上来。我不是心疼那几个苹果,只是想起这些苹果曾经红彤彤、水灵灵的那样美丽;只是想起妈妈每一次精心挑选水果时那专注的眼神……我拿起苹果,把烂了的部分削掉,慢慢咀嚼,细细品味。
时光飞逝,转眼已经要面临中考了。现在,每逢学习感到疲惫的时候,我总要拿一个最红最大最亮的苹果摆在面前,让它给我继续前进的力量。
作文十:《阅读本是寻常事》1600字
“阅读本是寻常事,繁华静处遇知音。”
――林语堂
我至今还记得,读高中时的一个周末,我们几个家在农村的同学没有回家,留在教室自习。周围同学埋头在题海里不断演算,我把几个桌子拼在窗前,头枕几本字典,手握一本《平凡的世界》,躺在桌上静静地阅读。一个上午,我的心随着孙少平的经历起伏,忘了腹中饥饿,忘了作业蹉跎。再抬眼时,只感到窗外阳光明媚,浑身已没有了一周学习的疲惫。
那时候的升学压力也很大,但阅读似乎是茫茫题海中的小岛,让人暂得逍遥,忘却了许多的烦恼。所以总是四处借书来读,总是费尽心机挤时间来读。周末如有大块的时间读书,就觉得特别的奢侈,也感觉到发自内心深处的享受。现在想想,如果没有那时候自己主动的阅读,我的高中岁月将会减色许多,也许难以挺过那段考试、排名最频繁的紧张岁月。
其实,人生在世,随着年岁渐长,每一个阶段都有许多要做的事情。学生有日复一日的作业要去完成,工作后更要面临职业的竞争、家庭的责任,没有哪个时间表是专为阅读而设计的。将阅读作为一件寻常的事情,才不会放弃生命中每一个可以阅读的瞬间,才会养成阅读的习惯,自然而然地去汲取书中的营养,去获得心灵的滋养。
所以,在成为一名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后,阅读成了我与孩子们交流的心灵密码。我从不反对学生挤出时间来阅读。即使在升学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即使我的学生面对成堆的作业、频繁的课外培优,我仍然鼓励他们不要放弃阅读。
我倡议孩子们组建班级图书角,大家都把喜欢的书籍带到班上来,写上自己的阅读感悟后,再推荐给班上的同学。让这些好的书籍,成为大家共同的朋友,在枯燥紧张的学习之余,又多了一个可以进行心灵交流的知己。
我把周末的语文作业布置为阅读经典作品,并做批注、摘抄和赏析,就是想要孩子们从题海之中暂时解脱出来,去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去享受文学带给人轻松、安宁的气息。
在我的班上,很多孩子的课外书上,都留下了他们思维的印记,孩子们在阅读,更是在与书中的人物或是作者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有人喜欢读《南渡北归》这套书,那段动荡的历史和那些可爱的大师丰富了这群孩子枯燥的课余生活;有人喜欢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这个中国历史上近乎完美的男人影响了许多男孩的性格养成……他们会去赏析文字,也可能去点评思路,读孩子们的批注,我似乎在与他们召开一次次的读书会。
特别欣赏一个女孩,对历史有着执着的喜爱。在课堂上一旦打开了话匣子,就会滔滔不绝地将一个个历史掌故娓娓道来,让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直到被老师打住话头。我问她为什么记得住那么多的人名、地名,怎么分得清那么细的时间、事件?她告诉我因为喜欢。钻到书里去了,就会用心去记,所有这些细节就不是负担,而是享受了。
“那么你的功课有时间做吗?”我刚教她时,担心地问。
“我做功课也沉入进去了,完成得快。”她自信地回答。
还有一名学生,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却从不见她显露学习的倦容,也不曾抱怨课外培优的繁重。翻开她的随笔本子,一篇篇文章写得有声有色,充满了思想的光芒。家访时我走进她家的书房,一排排的书里都有她做批注的痕迹,从歪斜幼稚的字体到成熟圆润的笔迹,看那些批注,就像在欣赏她成长的过程。
“她从不上课外培优班,只是从小跟我一起写读后感。我和她经常同读一本书,然后比赛写读后感。这孩子从小思维活跃,读书让她更能沉住气。”孩子的妈妈向我欣慰地介绍。
当阅读不再是为了做某个选择或填空题时,孩子,请珍惜这难得的奢侈享受,在文字的田园让心情自由地起舞。读那些动人的情节,让你的内心也跟着主人公穿越;读那些充满作者个人风格的语言,去品味那些文字背后的情感。总有一些文字,会让你感受到心灵的温暖;总有一些文字,会让你感受到思想的深远……
阅读好书,本是最寻常不过的事情,但在今天考试竞争的重压下,如能淡定地读书,深入地读书,相信你们定能做成不寻常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