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以宽容为话题的高考模拟作文:宽容——让明月高照》1500字
本文关键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我的外公,从前会偷东西。”母亲说,“有一天,他去别人菜园偷菜,被菜园主人看见了。可是,那主人看见了,转身就走。”母亲说,外公以为那人要告官,连忙追去。不料那人进了自家的门,还把门关上。外公想想,上去敲门。门开了。外公说“我被你看见了。”那人说:“看见什么?我今天连门都没出。”外公说:“是被你看见了,偷你的菜。”外公还说:“我现在没法做人了。”那人笑道:“你说什么话。咱们是邻居,你想知道我菜为啥长得漂亮,尽管问。我那菜,好看,也好吃。信不?你先尝尝。”说着,真去天井边的悬篮里抱出两棵菜,硬是塞到外公手里。后来,外公成为邻里众口交誉的人。???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材料内容是关于正确对待犯错误的人,使其日后成为一个“众口交誉”的人的。立意的角度是多向的。若从“菜园主人”的角度,可以有以下立意:①宽容、宽恕感化他人,成就他人 ②给别人一次改过的机会 ③尊重别人,给人自尊 ④采用最佳的教育方式若从“外公”的角度,可以有以下立意:①知耻 而 后 进 ② 知 错 就 改 ③ 人 贵 有 自 尊 之 心 ④ 诚 实 乃 立 身 之 本
「 例 文 赏 析 」??????????????????????????? 宽容——让明月高照???? 宽容,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两个烫金的字,这更是全世界的上空那轮皎洁的明月。
那位曾会偷东西的外公因菜园主人的宽容而改过自新,成为邻里众口交誉之人,这让我想起那句古训:“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给人一轮明月,点亮他人黯淡的人生,沐浴在宽容的博大爱河中的人必会还一轮明月。明月高照,照亮全世界宽阔的天空。
明月照到了谁的禅院,让那僧人看见了前来偷盗的人的脸。那人惊慌、羞愧,等待着数落、制裁……然而他等到的不是乌云,而是一轮清澈的明月!“天冷,把他披上吧!”僧人的嘴角是宽容的微笑,他将一件衣服披在贼的肩上,就如将温暖的明月光裹上那贼寒冷瑟缩的身体。一轮明月送给了贼,僧人等到了。翌日清晨,打开门扉,那件衣服整齐地叠着安静地候在门口,如一轮明月,一轮被返还的明月。嗅到了吗?那是宽容的清新的馨香。
明月移动在天际,又将倩影投向了一个牧师的小屋。那里,曾走出一位被世人称颂的冉阿让。曾记否,生活在悲惨世界中的一个小人物冉阿让,曾因偷面包而下狱,并且释放后仍不思悔改。那么是什么造就了一位勇敢无私冉阿让呢?是那位牧师,是那位以宽容为准则的牧师!短暂的一夜,面对着差点偷走他美满自足生活的冉阿让,牧师将一对烛台举起:“连带这对烛台,我也送给你!”泪水,从冉阿让的眼中涌出,映着那对烛台上微弱的光,将冉阿让的心灵洗涤。烛台上明月一般温柔的光啊,载着牧师的仁爱,照亮了冉阿让光明伟大的未来。看到了吗?那是宽容的慈爱的脸庞。
明月划过历史的石碑,映出一个伟大的名字——唐太宗。大堂盛世,贞观之治,太宗垂拱而治,天下太平。“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唐太宗宽容了一个李建成的谋士,一个曾对抗他的敌人,一个多次当庭反驳他数落他的谏臣,一个魏征,送一轮明月给魏征,送一轮明月给天下,于是魏征归心,天下归心,明月高照在大唐盛世,铭记在千古的丰碑上,一直照到今。听到了吗?那是宽容的柔和之风。
宽容,就是明月!清新皎洁的明月,博大仁爱的明月,温柔丰满的明月!继承这一传统美德,宽容,让我们携手,共同托起一轮明月,高照在天空,照亮全世界!
作文二:《【精品推荐】以宽容为话题的高考模拟作文:宽容——让明月高照_19402》1500字
文书文秘
题目:以宽容为话题的高考模拟作文:宽
容——让明月高照
编辑:小小
以宽容为话题的高考模拟作文:宽容——让明月高照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的外公~从前会偷东西。”母亲说~“有一天~他去别人菜园偷菜~被菜园主人看见了。可是~那主人看见了~转身就走。”母亲说~外公以为那人要告官~连忙追去。不料那人进了自家的门~还把门关上。外公想想~上去敲门。门开了。外公说“我被你看见了。”那人说:“看见什么,我今天连门都没出。”外公说:“是被你看见了~偷你的菜。”外公还说:“我现在没法做人了。”那人笑道:“你说什么话。咱们是邻居~你想知道我菜为啥长得漂亮~尽管问。我那菜~好看~也好吃。信不,你先尝尝。”说着~真去天井边的悬篮里抱出两棵菜~硬是塞到外公手里。后来~外公成为邻里众口交誉的人。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材料内容是关于正确对待犯错误的人~使其日后成为一个“众口交誉”的人的。立意的角度是多向的。若从“菜园主人”的角度~可以有以下立意:?宽容、宽恕感化他人~成就他人?给别人一次改过的机会?尊重别人~给人自尊?采用最佳的教育方式若从“外公”的角度~可以有以下立意:?知耻而后进?知错就改?人贵有自尊之心?诚实乃立身之本
「例文赏析」 宽容——让明月高照 宽容~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两个烫金的字~这更是全世界的上空那轮皎洁的明月。
那位曾会偷东西的外公因菜园主人的宽容而改过自新~成为邻里众口交誉之人~这让我想起那句古训:“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给人一轮明月~点亮他人黯淡的人生~沐浴在宽容的博大爱河中的人必会还一轮明月。明月高照~照亮全世界宽阔的天空。
明月照到了谁的禅院~让那僧人看见了前来偷盗的人的脸。那人惊慌、羞愧~等待着数落、制裁……然而他等到的不是乌云~而是一轮清澈的明月:“天冷~把他披上吧:”僧人的嘴角是宽容的微笑~他将一件衣服披在贼的肩上~就如将温暖的明月光裹上那贼寒冷瑟缩的身体。一轮明月送给了贼~僧人等到了。翌日清晨~打开门扉~那件衣服整齐地叠着安静地候在门口~如一轮明月~一轮被返还的明月。嗅到了吗,那是宽容的清新的馨香。
明月移动在天际~又将倩影投向了一个牧师的小屋。那里~曾走出一位被世人称颂的冉阿让。曾记否~生活在悲惨世界中的一个小人物冉阿让~曾因偷面包而下狱~并且释放后仍不思悔改。那么是什么造就了一位勇敢无私冉阿让呢,是那位牧师~是那位以宽容为准则的牧师:短暂的一夜~面对着差点偷走他美满自足生活的冉阿让~牧师将一对烛台举起:“连带这对烛台~我也送给你:”泪水~从冉阿让的眼中涌出~映着那对烛台上微弱的光~将冉阿让的心灵洗涤。烛台上明月一般温柔的光啊~载着牧师的仁爱~照亮了冉阿让光明伟大的未来。看到了吗,那是宽容的慈爱的脸庞。
明月划过历史的石碑~映出一个伟大的名字——唐太宗。大堂盛世~贞观之治~太宗垂拱而治~天下太平。“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唐太宗宽容了一个李建成的谋士~一个曾对抗他的敌人~一个多次当庭反驳他数落他的谏臣~一个魏征~送一轮明月给魏征~送一轮明月给天下~于是魏征归心~天下归心~明月高照在大唐盛世~铭记在千古的丰碑上~一直照到今。听到了吗,那是宽容的柔和之风。
宽容~就是明月:清新皎洁的明月~博大仁爱的明月~温柔丰满的
明月:继承这一传统美德~宽容~让我们携手~共同托起一轮明
月~高照在天空~照亮全世界:
作文三:《以明月孤零群星璀璨为题目作文》600字
以明月孤零群星璀璨为题目作文
俗话说,“一花不成春,独木不成林。”这恐怕是我们儿时最常听见的话了。是的,家长从小就教育我们团结协作。不团结群体的人,就像只有一朵花的花园,只有一棵树的土地。
记得小时候读过这样一则寓言,两个人去野外探险,在吃完干粮,准备回去时发现自己迷路了。过了不久,他们发现前方有一篓鱼和一根钓竿,文末问题是应选择哪一件物品。相信多数人会选择钓竿,因为它可以钓鱼。但他们错了,如果他们之间的一个人选择了钓竿,那么他极有可能死在寻找河流的路上。这正应了“独木难成林”的教训,其实如果他们把两件物品都拿走,一起吃鱼,一起前往寻找河流的路上,生存的可能会更大。
在动物世界中,当蚁穴发生火灾,极少有蚂蚁偷偷从安全地带逃出,而是井然有序地抱成团,蚁后在里面,工蚁在外面,所有蚂蚁一齐努力,逃出火海。尽管有许多工蚁被烧死,但是蚁群的这一做法保全了多数成员以及蚁后的生命,使得这个大家族能继续生息繁衍。这说明,为了集体,为了大局,少数成员可能会作出牺牲,这就是团结的价值。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历史,秦始皇不听建议,重用奸臣,祸害百姓,结果被农民起义推翻,而唐玄宗广纳建议,尊重民意,善待百姓,使唐朝呈现出安居乐业、欣欣向荣的盛世局面。团结与鲜明的等级制度并不矛盾,只要人民同心协力,他们的力量胜过千军万马,可
以掌控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朝代的命运。
在漆黑的夜空中,那一轮明月显得尤为美丽,然而月亮无论
多么皎洁,都比不上满天繁星的璀璨。明月孤零,群星璀璨。
作文四:《重回以作文为中心的语文考试》3200字
中学科目反思:重回以作文为中心的语文考试
郑也夫
据保守的估计,语文考试,50%以上考的是“伪语文”“伪能力”。
我只为语文考核中的两种方式辩护:作文和阅读。建议作文的分数占总分70%,阅读占30%。
考试是为了评价和筛选。但考试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后学们的指挥棒和杠杆。这些年来语文高考方式的一大变化是作文在语文考试中的比重下降,标准化问答题的比重上升。借助历史的眼光,更可洞悉变化之巨大。孙绍振说:
我国1400年左右的考试史,其中,长达1300年的科举考试是作文分占100%的。从民国开始,到1949年,近40年中,作文分占100%,是屡见不鲜的;知识、阅读题型间或有一些,只是某种点缀(如古典诗文的标点和翻译,古典文献名称的解释),从来就没影响作文分占压倒优势。1952年开始统一高考以后,分比仍然没有多大改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作文分值占70%-80%(折合成今天的分值应该是105-120分)。例如1955年和1956年作文分占80%,1957年作文分占100%。1977年福建省高考语文,作文也是100%。这不是偶然的,因为它符合语文课的特殊规律。(钱理群,孙绍振,2005,75)
以后发生了极大的逆转。
2004年《语文考试大纲》规定: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9题,30分;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1题,4分;古代诗文阅读6题,26分,现代文8题,30分;写作1题,60分。??以知识性和被动性的理解为主的共90分,占总分的60%。??作文只占总分的40%。(钱理群,孙绍振,2005,73)
这一转折始于1980年代。我们猜想其中的原因是合二而一的。首先,主考方畏惧作文阅卷的非客观性。第二,正当此时,托福考试进入中国,给了国人一大冲击——语文考试也能这样进行。但是我们忽视了其中重要的一点。美国国内SAT 的语文考试中仍有作文,而托福考试是为外国学生预备的,是低水平的检验,未必适合母语水平的考核。这或许是决策的重要诱发,但以后我们语文考试题中若干题型的荒诞和弱智,是怪不上托福的。托福不过是给了我们客观性和标准化的启示,托福的题型远没有我们语文高考题型那样的荒诞。我们的若干试题测试的是“伪能力”,答对了什么也不说明。
有一道题是关于朱自清先生的《梅雨潭的绿》的,题目要求考生指出作者的观察点。许多考生都选择了梅雨潭,但是非常不幸的是,正确的答案是“梅雨潭边”。(钱理群,孙绍振,2005,37-38)
我的质疑要比孙绍振先生更不客气。且不要说“梅雨潭”错、“梅雨潭边”对是荒诞的。问作者的观察点本身就是毫无意义的。你找来朱自清,他也全然没有想过什么“观察点”,这不是刑侦学的考试啊。
一位作家说:
有一次,在一本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上,偶然发现自己的一篇文章被选用来作为“现代文阅读材料”。一开始他还感到十分荣幸,后来发现文章后面出了10道“阅读题”,诸如划出了原文中的一句话,询问“作者本意是什么”,下面列有四个备选的答案。他尝试着做了一遍,题目的难度远远超过了他的想象。他写文章的时候也没有耗费这么多的智力和精神。好容易答完了题目,对照后面的标准答案,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结果10道题都做错了。他叹道:那位出题的语文老师比作为作者的他更了解“作者的本意”。(潘新和,2009,40)
孙绍振还介绍:据说前几年把高考语文试卷拿给全国著名的语文教学权威去做,也只能拿到可怜巴巴的七十多分。(钱理群,孙绍振,2005,73)
朱自清和上述作家的例子好像不应该当作批判“标准化试题”的典型例证,它们似乎不是正常的,而是反常的标准化题目。但这两个荒诞的题目给了我们很大的思考空间。这样的题目一问世,本该是一个轰动的事件,导致考生与家长的抗议。但是过后什么也没发生。说明什么?很可能是考生们欣然接受这一试题和判卷,因为他们之前复习过近似的题目乃至标准答案,所以没脾气。那么出题者为什么能出这样荒诞的题目呢?笔者的猜想,很可能是因为“正常的”标准化试题很难在分数上拉开差距。而如果考生们的分数拉不开距离,将是出题者的直接失败,将影响录取,那是无法承受的责任。强行拉开差距导致了荒诞题目的出现,这是笔者的解读。当然即使如此我还是不能理解,为什么这种荒诞的题目没有引发社会上的大争论。我同意潘新和对语文试题的判断:
据保守的估计,语文考试,50%以上考的是“伪语文”“伪能力”。(潘新和,2009,40)
反省三十年的语文考试,得到的第一个认识是,标准化试题在语文考试占据的重头应该让位给作文了。我认为,可以考虑作文的分数占语文考试总分数的
70%-80%,但不是100%。潘新和引用做过语文教师的韩仁均(韩寒之父)的话: 韩寒不止一次地讲过,语文里面,除了作文好,还有什么能代表语文好?我很赞成他这种观点。的确,没有比文章更好的一种形式能包容语文的十八般武艺
了。??所有的语文知识,只有当你在作文时能十分自然而且恰到好处地运用时,那么才是你自己的“知识”了。不会运用知识,你学得再多,最终也不是你的知识,而且考试过后你会忘得一干二净。(潘新和,2009,284)
这话有相当的道理。首先,作文好说明语文好是没问题的。其次,脱离于讲话和作文的语文知识是没有意义的,除非对少数语法专家;如果不是考试的杠杆作用,教学中会不会讲授这么多语文知识是存疑的。我认为,现存的考试题型中的大多数项目可以全部取缔。拼音、解词、“作者的观察点”、“作者的本意”,统统没有必要。
我没看到韩仁均发表此一观点的语境,但我以为,这一观点不可以全然支配语文考试。因为考生中有语文好的,还有中游的、下游的,考试必须将他们统统地、有理有据地区分开来。潘新和说:
只是基于试卷的“区分度”和“保卫母语教育”的需要——“区分”的只是“中等程度”的考生,他们也许单靠作文难以区分,所以用相对容易的客观题来区分,看他们努力的程度,是否读书了,记诵得怎样。这区分的也只是学习态度,
不是真正的素养信度。对于优生来说,作文水平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了。(潘新和,2009,100)
我以为,当学生能很好地用母语来表达时,便不存在“保卫母语教育”的问题,但区分是要紧的。看待旨在区分中等以下程度的学生的考试,我没有潘新和那样消极。我只为语文考核中的两种方式辩护:作文和阅读。建议作文的分数占总分70%,阅读占30%。阅读能力对所有的社会成员来说都是重要的,且阅读能力有高下之分。理解是否准确,阅读是否迅速,是否阅读迅速且理解准确,应该成为重要的考量手段。与阅读试题配套的是标准答案,检查的就是你对文章的理解对不对。准确理解似乎不难,问题是要在速读中完成。
试题中既有现代文,也有古文,这逻辑依然不是为了考死知识,阅读古文的能力是中国人语文能力的组织部分。考核阅读能力的“指挥棒效益”应该是不坏的,快而准的阅读确实是能力,不同于语文知识,更不属“伪能力”。
走过三十年的弯路后,重回以作文为中心的语文考试正在赢得越来越多人的共识。但在回归之前,必须对困难有足够的准备。这是博弈,是前所未有的博弈。说前所未有,在于考生与其老师会挖空心思地想对策,更在于考生的数量是古代科举无法比拟的。
对主考方,作文考试有两个难点。其一在出题。辅导教师一定会押题,还会让学生们准备若干段子,到时候玩“搭积木”,即根据命题,将几个准备好的段子组合起来。出题要尽可能使得押题和搭积木难以得逞。可以考虑写两或三篇小文章,取代一篇的制度安排。
其二在阅卷。古代的科举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今昔的一个本质不同是规模。科举的小规模,可以保证阅卷人的水准。八股文的设计也方便阅卷人去判定考生的水平。
我认为,每份作文试卷至少要由两个阅卷人独立阅卷和打分,两个分数相差不大,最终的分数是二者的平均;若两个分数差距超过规定,上交阅卷小组,由资深教师重新审读和打分。由于这是一场博弈,出题与阅卷不仅要做出精心的制度设计,且须每年在分析、研究、评估考试的基础上做出微调。
作文五:《重回以作文为中心的语文考试》3200字
重回以作文为中心的语文考试
作者:郑也夫
2013-03-15 10:25:55来源: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资料图)
标签
语文
教材
中学教育
作文
据保守的估计,语文考试,50%以上考的是“伪语文”“伪能力”。
我只为语文考核中的两种方式辩护:作文和阅读。建议作文的分数占总分70%,阅读占30%。 考试是为了评价和筛选。但考试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后学们的指挥棒和杠杆。这些年来语文高考方式的一大变化是作文在语文考试中的比重下降,标准化问答题的比重上升。借助历史的眼光,更可洞悉变化之巨大。孙绍振说:
我国1400年左右的考试史,其中,长达1300年的科举考试是作文分占100%的。从民国开始,到1949年,近40年中,作文分占100%,是屡见不鲜的;知识、阅读题型间或有一些,只是某种点缀(如古典诗文的标点和翻译,古典文献名称的解释),从来就没影响作文分占压倒优势。1952年开始统一高考以后,分比仍然没有多大改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作文分值占70%-80%(折合成今天的分值应该是105-120分)。例如1955年和1956年作文分占80%,1957年作文分占100%。1977年福建省高考语文,作文也是100%。这不是偶然的,因为它符合语文课的特殊规律。(钱理群,孙绍振,2005,75)
以后发生了极大的逆转。
2004年《语文考试大纲》规定: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9题,30分;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1题,4分;古代诗文阅读6题,26分,现代文8题,30分;写作1题,60分。……以知识性和被动性的理解为主的共90分,占总分的60%。……作文只占总分的40%。(钱理群,孙绍振,2005,73)
这一转折始于1980年代。我们猜想其中的原因是合二而一的。首先,主考方畏惧作文阅卷的非客观性。第二,正当此时,托福考试进入中国,给了国人一大冲击——语文考试也能这样进行。但是我们忽视了其中重要的一点。美国国内SAT的语文考试中仍有
作文,而托福考试是为外国学生预备的,是低水平的检验,未必适合母语水平的考核。这或许是决策的重要诱发,但以后我们语文考试题中若干题型的荒诞和弱智,是怪不上托福的。托福不过是给了我们客观性和标准化的启示,托福的题型远没有我们语文高考题型那样的荒诞。我们的若干试题测试的是“伪能力”,答对了什么也不说明。 有一道题是关于朱自清先生的《梅雨潭的绿》的,题目要求考生指出作者的观察点。许多考生都选择了梅雨潭,但是非常不幸的是,正确的答案是“梅雨潭边”。(钱理群,孙绍振,2005,37-38)
我的质疑要比孙绍振先生更不客气。且不要说“梅雨潭”错、“梅雨潭边”对是荒诞的。问作者的观察点本身就是毫无意义的。你找来朱自清,他也全然没有想过什么“观察点”,这不是刑侦学的考试啊。
一位作家说:
有一次,在一本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上,偶然发现自己的一篇文章被选用来作为“现代文阅读材料”。一开始他还感到十分荣幸,后来发现文章后面出了10道“阅读题”,诸如划出了原文中的一句话,询问“作者本意是什么”,下面列有四个备选的答案。他尝试着做了一遍,题目的难度远远超过了他的想象。他写文章的时候也没有耗费这么多的智力和精神。好容易答完了题目,对照后面的标准答案,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结果10道题都做错了。他叹道:那位出题的语文老师比作为作者的他更了解“作者的本意”。(潘新和,2009,40)
孙绍振还介绍:据说前几年把高考语文试卷拿给全国著名的语文教学权威去做,也只能拿到可怜巴巴的七十多分。(钱理群,孙绍振,2005,73)
朱自清和上述作家的例子好像不应该当作批判“标准化试题”的典型例证,它们似乎不是正常的,而是反常的标准化题目。但这两个荒诞的题目给了我们很大的思考空间。这样的题目一问世,本该是一个轰动的事件,导致考生与家长的抗议。但是过后什么也没发生。说明什么,很可能是考生们欣然接受这一试题和判卷,因为他们之前复习过近似的题目乃至标准答案,所以没脾气。那么出题者为什么能出这样荒诞的题目呢,笔者的猜想,很可能是因为“正常的”标准化试题很难在分数上拉开差距。而如果考生们的分数拉不开距离,将是出题者的直接失败,将影响录取,那是无法承受的责任。强行拉开差距导致了荒诞题目的出现,这是笔者的解读。当然即使如此我还是不能理解,为什么这种荒诞的题目没有引发社会上的大争论。我同意潘新和对语文试题的判断: 据保守的估计,语文考试,50%以上考的是“伪语文”“伪能力”。(潘新和,2009,40) 反省三十年的语文考试,得到的第一个认识是,标准化试题在语文考试占据的重头应该让位给作文了。我认为,可以考虑作文的分数占语文考试总分数的70%-80%,但不是100%。潘新和引用做过语文教师的韩仁均(韩寒之父)的话:
韩寒不止一次地讲过,语文里面,除了作文好,还有什么能代表语文好,我很赞成他这种观点。的确,没有比文章更好的一种形式能包容语文的十八般武艺了。……所有的语文知识,只有当你在作文时能十分自然而且恰到好处地运用时,那么才是你自己的“知识”了。不会运用知识,你学得再多,最终也不是你的知识,而且考试过后你会忘得一干二净。(潘新和,2009,284)
这话有相当的道理。首先,作文好说明语文好是没问题的。其次,脱离于讲话和作文的语文知识是没有意义的,除非对少数语法专家;如果不是考试的杠杆作用,教学中会不会讲授这么多语文知识是存疑的。我认为,现存的考试题型中的大多数项目可以全部取缔。拼音、解词、“作者的观察点”、“作者的本意”,统统没有必要。 我没看到韩仁均发表此一观点的语境,但我以为,这一观点不可以全然支配语文考试。因为考生中有语文好的,还有中游的、下游的,考试必须将他们统统地、有理有据地区分开来。潘新和说:
只是基于试卷的“区分度”和“保卫母语教育”的需要——“区分”的只是“中等程度”的考生,他们也许单靠作文难以区分,所以用相对容易的客观题来区分,看他们努力的程度,是否读书了,记诵得怎样。这区分的也只是学习态度,不是真正的素养信度。对于优生来说,作文水平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了。(潘新和,2009,100)
我以为,当学生能很好地用母语来表达时,便不存在“保卫母语教育”的问题,但区分是要紧的。看待旨在区分中等以下程度的学生的考试,我没有潘新和那样消极。我只为语文考核中的两种方式辩护:作文和阅读。建议作文的分数占总分70%,阅读占30%。阅读能力对所有的社会成员来说都是重要的,且阅读能力有高下之分。理解是否准确,阅读是否迅速,是否阅读迅速且理解准确,应该成为重要的考量手段。与阅读试题配套的是标准答案,检查的就是你对文章的理解对不对。准确理解似乎不难,问题是要在速读中完成。
试题中既有现代文,也有古文,这逻辑依然不是为了考死知识,阅读古文的能力是中国人语文能力的组织部分。考核阅读能力的“指挥棒效益”应该是不坏的,快而准的阅读确实是能力,不同于语文知识,更不属“伪能力”。
走过三十年的弯路后,重回以作文为中心的语文考试正在赢得越来越多人的共识。但在回归之前,必须对困难有足够的准备。这是博弈,是前所未有的博弈。说前所未有,在于考生与其老师会挖空心思地想对策,更在于考生的数量是古代科举无法比拟的。 对主考方,作文考试有两个难点。其一在出题。辅导教师一定会押题,还会让学生们准备若干段子,到时候玩“搭积木”,即根据命题,将几个准备好的段子组合起来。出题要尽可能使得押题和搭积木难以得逞。可以考虑写两或三篇小文章,取代一篇的制度安排。 其二在阅卷。古代的科举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今昔的一个本质不同是规模。科举的小规模,可以保证阅卷人的水准。八股文的设计也方便阅卷人去判定考生的水平。 我认为,每份作文试卷至少要由两个阅卷人独立阅卷和打分,两个分数相差不大,最终的分数是二者的平均;若两个分数差距超过规定,上交阅卷小组,由资深教师重新审读和打分。由于这是一场博弈,出题与阅卷不仅要做出精心的制度设计,且须每年在分析、
研究、评估考试的基础上做出微调。
作文六:《以学生为中心的小学作文教学.doc》2700字
以学生为中心的小学作文教学
摘要:我国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由于受传统儿童观教育观及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成人化的倾向。这种倾向不但严重影响了小学生作文的兴趣,导致小学生作文效率低下,儿童化缺失,而且影响了小学生人格的形成,使小学生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教育模式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或“以课程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是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必然途径。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 我们首先要理解这一概念的深刻内涵, 还要考虑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既要提倡以学生为中心, 又要从实际出发, 通过多元协调发展最终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刘正学生作文错误应以学生为中心来展开, 并贯穿于整个写作过程。其宗旨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习, 通过与同伴、师生交流,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达到学习目的。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脸, 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学生;中心;小学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老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可见作文教学是语文的教学重点,然而学生普遍表现出“谈文色变”,畏难情绪严重,每次作文总是拼拼凑凑地写上那么几段,作文思路狭窄,内容空洞,言之
无物。面对这样的情况,想要提高学生的
作文水平,我认为首先要解决学生作文的两大难:恐惧作文和言之无物。针对这两个难题,可以从两方面人手:
一、“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涵义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 年写进
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的。《宣言》指出:在当今日新月异的世界,高等教育显然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教育部于2005 年9 月1 日正式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管理规定》进一步在高等教育领域明确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精神。这一规定为新时期高校工作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是要以学生为本,要求管理者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一切要从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一切要从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出发,真正代表学生的利益,为学生做好服务。
二、小学课堂的主动性问题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幼年,好动的时期。他们初步接触这个世界,内心渴望尽快了解这个世界,这恰恰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本能性行为。小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对世界,对社会的初步性认识。小学的课堂教学应该反映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学生的这种活泼,好奇的天性。换而言之,
小学生天性中好奇,率真,活泼好动的天性应该在小学课堂中得到有效的满足和释放。课堂的主动性对于教学的效果是有利的,具体表现为:
首先,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能够有利的教学氛围,直接帮助教学目的的达到。不难理解,小学生由于身体与心智的不成熟,其自律能力,自控能力远远无法与中学生,大学生相比。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强行要求小学生和军人一样整齐划一地行为,往往会压抑甚至扭曲了小学生的天性,对其身心健康是极其不利。在无法改变小学生的天性的情况下,应该对其天性进行科学的疏导。在这种情况下,合理培育小学生主动的课堂教学氛围比用严格的纪律约束他们要更加能够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其次,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化教学环境能够较好培育学生的团队参与,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培养出综合素质更高的学生。
三、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时,有时候烦恼的无话可说,有时候越写越有劲,一股无穷的动力推动着你战胜作文中的一切困难,这股动力就是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可以设计一系列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他们喜欢的活动中积极、主动的接受作文训练。如在写记寒假中的一件趣事时,我在班上搞了一次有趣的逗笑比赛,看谁最有办法把别的同学逗笑。在轻松的气氛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将他们在暑假中遇到的趣事讲了出来,还学会了表达不同程度的笑。如“哈哈大笑”“捧腹大笑”“扑哧一笑”等等。眼看他们“进入角色”,我便顺水推舟,出示习作要求,最后完成习作。结果这次作文训练的效果十分理想,达到了预期吕的。
四、让学生言之有物。感悟生活让学生习作有见地
每一个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是千差万别的。习作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对
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思维角度、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从而得到对生活的不同见解。因为学生是在用自己独具个性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独具个性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独具个性的心灵去体悟。如学生在写自己的成长故事中,我先是带给同学们一些有独特感受的文章引路,让学生真正明白一件事情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那不一样的感受就是自己对生活独到的理解,是自己生活的精彩。刚开始作文的学生最大的困难就是会碰到“无话可说”,“无材料可写”的困难,如果单靠老师传授抽象的写作知识,是难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的。因此为了让学生的作文“言
之有物”,我觉得应做好以下两点:
(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加强观察的指导,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特点的习惯,从而克服“无材料可写”的缺点。其实,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在学校里,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学习、文娱、课余兴趣等活动;在家里,有生活、外出旅游等各种形式活动。然而学生面对这么多的材料仍无从下笔,那是因为他们不留意身边的事情,缺乏体验。
(二)注重词汇的积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鲁迅先生讲过,要把作文写好,最可靠的是看课外书。但读课外书只求数量,不求质量。阅读的作用就会大大减弱。因此,阅读要注意精读,积累词汇,把文章精彩的部分记录下来,如能把平常的积累运用到写作当
中,作文一定增添光彩。
结语:
我们学生要写出好文章,当然同样要“深入生活”。因此我们的作文课,应该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生活、了解生活、感悟生活,才能最终解决学生摄取生活素材的问题。但是当前,我们教作文大多将阅读范文加点评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上,范文和点评不是不要,但是一定要认识到它们是生活的“流”而不是生活的“源”,要根本解决问题,还要从生活的“源头”人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 1版 ,2003年2月第11次印刷.
[2]教育部墓础教育司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北京师 范大 学 出版社,2002年5月版.
作文七:《英语作文:以学生为中心课堂的好处》1500字
英语作文:以学生为中心课堂的好处
话题:学生 课堂 教育学习
以学生为中心课堂的好处The Advantages of
Student-centered ClassIn the past, the majority of classes are teacher-centered, which means teachers talk all the time, students are just listeners. But now, such form has changed, teachers start to focus on students, they let students bee more active in the class, student-centered class has many advantages.在过去,大多数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这意味
着老师总是在讲,学生只是旁听者。但是现在,这样的形式
已经改变了,教师开始把眼光集中在学生身上,他们让学生
在课堂上变得更活跃,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有很多优势。First,
student-centered class involve more students, it can catch students’ attention easily. Teachers are no more the only roles, students play an active part in the class. They can catch up with teachers’ idea quickly, students need to focus their attention highly, because the teacher will ask them question any minute.第一,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有更多的学生参与,这很容易吸
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角色,学生在课上扮演
更活跃的角色。他们可以很快跟上老师的思想,学生需要高
度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因为教师会随时提问问题。Second,
students can enhance learning and ability of creativity. Student-centered class needs students to be active, teachers are trying to motivate their enthusiasm and let students free to talk about their ideas, so that they can enhance the ability of creativity.Creativity is very importance for a student.第二,学生
可以提高学习和创新能力。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需要学生变
得活跃,教师努力去激发学生的热情,让他们自由表达思想,
这样他们就能提高创新能力。创新对学生来说很重要。
Student-centered class is more and more popular now, teacher now pay more attention on students, this is a good trend. I think it is a good way for teaching students.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现
在变得越来越受欢迎,教师现在更加关注学生,这是很好的
趋势。我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
作文八:《大学英语作文1400字: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还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1500字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大学英语作文1400字:以
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还是以
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大学英语作文1400字:以教师为中心
的课堂,还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Teacher-Centered o.
teacher-centered or students-centered class
提纲
1(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
2(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3(结论。
most of the chinese classes are
teacher-centered. students are always busy listening to their teacher and taking notes, while the leacher speaks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in the class. but i don,t think the
teacher-centered class has many advantages. it will make students passive listeners. in my opinion, the class should be students-centered.
a students-centered class has more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advantages than a teacher-centered class. firstly, the students are more likely to concentrate their minds. if the teacher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ir students and attaches much importance to whether their students are interested in what he says, it will be less easily for their students to daydream. secondly, the students will cooperate better with their teacher, and the teacher can get the feedback through their students, questions and improve
his teaching accordingly. thirdly, the students will be more active and creative. they can discuss or debate with each other, therefore they may get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r sometimes even present creative ideas which will arouse the inspiration of the teacher.
in a word, in the students-centered class, the students will feel that they want to study rather than teaches want them to. so i think students-centered class is better than teacher-centered class.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作文九:《作文赏析:以你为中心》900字
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感谢我的母亲。为什么,因为今晚发生了一件事,一件看似平凡却表明了一位母亲对儿子的那份关爱的一件事,因此我才写这篇文章。 今晚母亲要炒包菜饭,但我不喜欢蔬菜炒饭,所以她话一出口我就否定,可家里人都很久没吃包菜饭,,都赞成。我见此便默不作声。母亲突然跑过来问我:“要不省点白饭给你,”我点了点头,母亲知道我爱吃白饭,我一直认为母亲会留一些中午的剩饭给我,因为她炒的饭就是中午的剩饭。至少在我吃饭之前我是这么认为的??
但事实上我错了,当我打开电饭煲的锅盖,看见里面是一片整齐、雪白的饭时,我的内心像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心中被某种奇妙的感觉所填满,我想应该是感动。只是为了我一人,母亲还特意煮了两碗白饭给我。我相信,看到这儿时,你可以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如果是你,你会和我一样吗,我在笑,很开心、很快乐、很幸福。母亲,妈妈,谢谢你,谢谢你给予我爱,谢谢你给予我生命,谢谢你让我体验到为人子女的感受,我爱你~ 我相信,一个女人一生中最最最幸福的事也许就是她怀孕的那一天,一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个结婚的女人,当你知道你体内孕育着一个生命时,会怎样,肯定是幸福,你会记住医生的话,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总之,凡是与孩子有关的,不怕记多,只怕记少。从那一刻起,母亲就开始爱我,并以我为中心。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意思是,即使用几辈子的时间也无法回报母亲怀你的那十个月。怀孕的过程是艰辛的,而对母亲来说,那是她一生仅有的几个月;分娩的过程是撕心裂肺的,而对母亲来说,那是她孩子出世的象征。即使再怎么痛苦,当母亲听到孩子的哭声,见到孩子那小小的脸蛋时,我想,她可能忘了分娩的痛苦,至少在那个时候。我问过母亲:“当时生我的时候,痛吗,”她说:“当然很痛,不过一想到你这小家伙就快出来了,
简单的一句话,却包含了母亲对儿子的那份思念,我也就顾不了那么多,只想快点见到你。”
那份无比纯真的爱。
容我放肆一下吧~母亲,你真傻,你一直想着我们,却很少想到你自己;你很笨,你一直做我们爱吃的东西,却从不做自己爱吃的东西;你非常蠢,因为有付出就有收获,而你所做的都是亏本生意,永远付出,从未想过回报。母亲,你是世界上最无药可救的人??
作文十:《不要以自我为中心作文》14200字
不要以自我为中心作文
篇一:2016届茂名二模作文题目
2016届茂名二模作文题目解读、评分细则、命题质疑及考场范文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一场电视访谈节目中,清华大学的学生梁某表达了他的人生迷茫:拥有法律本科、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博士三项清华学历,他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针对梁某的困惑,三位嘉宾作出了这样的人生提示:
甲:你不问自己能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却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乙: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丙:我觉得,你先弄清楚“我是谁”、“我要去哪里”。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
以上甲乙丙的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更有道理,请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和价值判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和
抄袭。
一、材料的基本解读:
题目延续广州一模的作文类型,呈现材料,并对作文作出具体的写作任务指令,属任务驱动型作文。它由材料主体与作文要求两个部分组成。
(一)材料主体
1、学生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
“拥有法律本科、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博士三项清华学历”,这是学生梁某大学期间的求学经历。说明他求学勤奋努力,追求卓越,并且,他取得的学历是与法律、金融、新闻传播相关的专业,这些专业是当今社会的热门专业,取得这三者任何一个学历,都可以成为将来毕业后获得理想物质生活,进入上流社会的敲门砖。
基于此可知,学生梁某的人生困惑“他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并不是指找不到好工作,而是“不知道做什么工作”,或者说他的困惑是不知学与用的关系,人生缺乏明晰的职业方向。
对学生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进行探究,可能存在以下一些原因:
(1)只知努力学习,对进入社会有一种本能的抗拒,还没做好足够的准备,从而产生迷茫;
(2)人生因拥有太多可能,有太多选择,爱好太多,不知如何取舍;
(3)对自己适合做什么并不清楚,从而迷失了自我;
(4)好高骛远,现实太近,理想太远,不知如何抉择;
(5)所爱非所学,所学非所爱;
2、甲乙丙三位嘉宾给的是“人生提示”:
(1)甲的人生提示是“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本材料共有两句话:第一句话“你不问自己能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却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觉得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甲的这句话是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说的,人读书的目的不应只是想着为自己,而应多为社会着想,这里的核心是“读书的价值”,读书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也就是材料中甲所说的“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
第二句话“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是对第一句话的进一步延伸,这是高晓松所作的歌曲《这世界不止眼前的苟且》里的一句话, 讲的是近与远的关系,人不
应只看眼前,而应志在远方,胸怀理想,追求超越现实的理想生活。材料里的“近”是指“苟且”的生活状态,只顾自己,只图眼前,“远”是指胸怀远大抱负,“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选择职业当把目光放长远点,应志存高远,问问自己心中的理想是什么。
(2)乙的人生提示是“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
乙强调职业选择应立足当下,脚踏实地。它是“诗”和“远方”的基础(前提)。但并不完全否定“诗和远方”,乙只不过更为强调“眼前的苟且”(当下)的重要性~“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
有”是以“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为前提的~
相对于甲的人生要有高远的目标(远大的理想),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等宏大的主题,乙更为强调“近”与“小”。从这一角度出发,脚踏实地,才能奔向远方,或者是做好“眼前”,不要奢谈“大而空”的东西。
(3)丙的人生提示是职业选择要先弄清楚“我是谁”、“我要去哪里”。
丙谈的是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中的铭言“认识你自己”。人只有先正确地认识自己,有清晰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然后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并把事情做得好。这里的“认识自己”与爱好、特长、责任、理想、现实等有关。
“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尽管天空高远,但鱼不能“迷恋”,因为鱼只适合海洋;尽管海洋辽阔深蓝,但鸟不能“痴情”,因为鸟只属于天空,这句话用假设推论从另一角度进一步阐明了人在进行职业选择时要在对自己的爱好、特长、责任、理想、现实等有到位的认识基础上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
相比前两位嘉宾大且远的建言,丙的建言更实际,更具针对性。
(二)材料要求:
1、以上甲乙丙的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更有道理,
一是甲乙丙三个人都有道理,二是谁更有道理。
特别注意“更”字:“更”是副词,有“更加”的意思,表示程
度上又深了一层。结合本题来说,应该是甲乙丙三个人都有道理,但谁最有道理呢,这就要求考生写作时必须对甲乙丙三个人进行比较(对比),表明了必须用“比较(对比)的写法”作文,在比较(对比)中说明你的理由。
值得注意的是,考生在作出选择后,主要笔墨应该集中在更有道理的那个人上面,而不应把大量的笔墨放在否定论述上,否则,中心将难以突出,主题也就不够鲜明了~
考虑到本材料作文审题有一定难度,考生只要紧扣主体材料分析,并对三个嘉宾的建议作出选择,并充分阐明选择理由,亦算符合题意。
2、请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与价值判断。
【1】所谓“综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就是要求考生围绕材料中的核心事件,形成像样的、可以阐述的看法,体现自己的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其他非核心事件可以涉及,但是不能“喧宾夺主”,叙述非核心事件只是为了更好地议论核心事件。就本材料而言,学生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是核心事件,考生不能撇开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而谈其他。
【2】体现你的思考与价值判断。
“思考”的含义是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判断”的前提是要先进行“权衡”与“选择”。要求中虽然没有明确说明“权衡”与“选择”,但“权衡”与“选择”却是“判断”的一个逻辑前提~“权衡”的含义是比较、衡量、考虑;“选择”的含义是挑
选。
写作任务就是要思考、权衡、选择,然后作出价值判断。
在这里,要特别注意“价值判断”中的“价值”这两个字:这不是一般的判断,而是“价值”判断。什么是价值,一般来说,价值是一种客体和主体之间的关系。就本材料而言,也就是作为主体的学生梁某和作为客体的社会(世界)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这是有关“人生价值(意义)”的问题,学生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关键是因为他不知道人生的价值(意义)是什么,换句话说,他不知道人为什么而活,更遑论人怎样生活,——这是人生价值观的范畴,考生不能脱离这个“价值”要求~
【3】选好角度。针对这一点,教育部考试中心(余闻)明确指出,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角度有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次要角度、沾边角度之分。因此考生写作时就事要抓住核心事件来确立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明白了这些要求,再按照这些要求来写就符合命题者命题意图。
就本材料而言,核心角度或者说重要角度是:面对学生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他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三位嘉宾分别给出的人生提示——甲的人生提示是“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乙的人生提示是“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丙的人生提示是“先弄清‘我是谁’,‘我要去哪里’”。
二、评分细则
1、评分尽可能打开分差,体现差距,要敢于打高分,对于特别优秀作文可以考虑55分以上, 甚至可打至58分,59分。
2、能从背景材料切入,亦能只对三个嘉宾中的人生提示作出选择,但仅将它作为一个由头延伸出去,将文章写成话题作文,评40分以下;
3、只从三个嘉宾中的人生提示作出选择,但仅将它作为一个由头延伸出去,完全不扣主体材料,将文章写成话题作文,评35分以下;
4、没有完成任务,只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主题,如人要有远大理想等,评30分以下;
5、优秀卷要达到8%左右
6、错字一字一分,不封顶
7、没有题目扣2分
三、命题质疑
监考时阅读2016届茂名二模语文作文题目,很为考生们担忧起来。当时我就很有把握地猜测,考生们会有三种表现:一是读不懂题目,二是容易脱离梁某事行文,三是作文思路混乱。事后,我询问阅卷同事及考生,他们的反映果然符合我的猜测。
我想,考生们之所以如此,一部分责任在考生自身,另一部分责任却在命题者——这不是一次成功的作文命题,它有着太多缺陷与错误。
(一)关于题目材料真实性与价值性
这道作文题目的材料取自于爱奇艺制作的真人秀娱乐节目《奇
葩说(第一季)》,主持人为马东,嘉宾为高晓松和蔡康永,材料中梁某即梁植。
百度百科对《奇葩说》的介绍是:
《奇葩说》是2014年爱奇艺打造的中国首档说话达人秀,仅靠蔡康永、高晓松、马东,以及十八位“奇葩”辩手的三寸不烂之舌,便吸引了大批80后、90后拥趸。华西都市报记者获悉,该节目自2014年11月底上线以后,总点击量已经破亿,微博话题阅读量也轻松破10亿大关。
2015年2月第一季已完结,第二季于2015年6月26日起每周五、六晚20:00在爱奇艺独家上线播出。第三季于2016年3月每周五、周六20:00在爱奇艺播出。
百度百科对梁植的介绍是(节选):
梁植,1987年9月30日出生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国内地男主持人,毕业于清华大学法学院2010届本科,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2012届硕士研究生,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2013.09至2014.01,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研究员(Visiting Researcher),2014.01至2014.12,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Visiting Scholar)
2007年,获得清华大学第十七届校园歌手大赛十佳歌手(第一名) 。2009年,获得清华大学第八届英语风采演讲大赛冠军 。2011年,参加“艾诗缇杯”第六届中央电视台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最终以全国第五名的成绩获得铜奖 。2013年10月,获得第
四届北京大学生戏剧节最佳男演员奖 。2014年,获得“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全国主持人选拔大赛”全国总冠军 ;同年,出演清华大学原创话剧《马兰花开》,在剧中饰演邓稼先。2015年1月24日,获得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全国总冠军;同年,担任湖南卫视趣味代际对抗益智节目《好好学吧》的代班主持人;同年,担任北京卫视《档案》节目讲述人。
题目材料提到的内容,在网上有一个八分钟零三秒版的完整视频,名称叫《清华男神梁植出现某节目,这次被骂惨了》,另外还有一个五分钟版的。这个八分钟零三秒版的视频,我反复观看了,发现事实是这样的:
题目材料中的甲嘉宾是高晓松,他确实说了题目中所示的“甲”的话。但视频中蔡康永和马东没有说过题目所示的“乙”和“丙”的话。其中,“丙”所说的“我是谁”、“我要去哪里”其实是高晓松说的。
这样,我们便会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命题者将高晓松在节目中的话生生拆开,把其中一部分给予命题者捏造的“丙”,然后让考生在“甲”和“丙”中选择一个“更有道理”的。这是非常荒谬的逻辑错乱——高晓松的话本是要表述同一观点、同一态度的,现在却要把它拆成两半,然后让考生用这二者来“掐架”,看谁“更有道理”。
由此我们还可以发现,命题者捏造了“乙”与及“乙”所说的话,也捏造了“丙”和丙所说的“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
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
命题者的这种捏造,如果是合理的,我们可以称之为“改造”或者“创造”,并无不可。但是,如果它是不合理的,则是相当严重的“造假”了。这在命题原则和学术道德上都是不允许的。
高晓松的“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大意可以如此概括:“我们不能仅是马虎敷衍地得过且过,我们应该思考我们能做些什么,有什么理想可以追求。”它的含意,与“丙”所说的“我是谁”(我能做些什么)、“我要去哪里”(我有什么理想可以追求),是一致而不是矛盾的。命题者在命题过程中,既不能严格核查材料内容真伪,又不能细致审察材料含意是否合理,很不应该。
另外,《奇葩说》本是一个说话达人秀节目,它的言谈追求的是娱乐性的“奇葩”效果,命题者却把它作为考场严肃讨论的作文材料,是否合理呢,在视频中,三位男嘉宾穿着长裤皮鞋,却又套着类似苏格兰风格的裙子,高晓松手里摇着一把写着“晓松奇谈”的白扇子,说话腔调、神情举止都很随意而带着油滑与调侃。这样的场合发生的“奇谈”和事件,很难适宜作为考场作文严肃讨论的人生观、价值观吧。连梁植也在视频中总结说:“我觉得,就是既然来这个节目,就很放松地想陪几位老师聊聊天,没有想太多的竞技性或者功利性的东西。然后我也只是作为我个人来的,也没有代表怎样的群体。晓松老师拔高了。”我们的命题者,是不是也把这件事的意义和价值“拔高”了呢,
(二)关于甲嘉宾的人生提示
题目中甲嘉宾的人生提示是:
你不问自己能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却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对此,《参考答案》的解读较为合理。不过,我们分析此“提示语”的结构,可以发现它是先由具体的找工作,再提升至“苟且”和“远方”的高度的。这样,考生的读题和论证时,能够很自然地扣住梁某找工作的内容进行分析评论,并且能在论析此事的基础上自然上升至“苟且”和“远方”的高度。这与“乙”和“丙”提示语中只谈大道理而不及梁某找工作内容大不相同。这种不同将会导致这样的结果:论及“甲”语时,考生能够紧扣梁某找工作的内容,但论及“乙”语和“丙”语时,往往会忽略、遗忘梁某找工作的内容。——也就是说,这种提示语的结构缺陷,是导致考生作文时未能扣住梁某找工作内容论述的重要原因。
同时,我们对于高晓松“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理解,应该是全面而不是片面的。一方面,高晓松虽然提倡“还有诗和远方”,但他并不割裂、抛弃“眼前的苟且”,因为他说的是“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而不是“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他虽然反对“苟且”,但并非对其完全否定。另一方面,高晓松反对的是“苟且”,而不是“当下”。这二者有很大的不同。“苟且”指的是“只顾眼前,得过且过 ,敷衍了事,马虎”。而
“当下”是生活现实。否定“当下”,“远方”便无以存在。相反,反对“苟且”,“当下”便更积极健康,“远方”便更有可能追求与实现。
另外,高晓松的“你不问自己能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却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需要辩证看待。一方面,高晓松确实是站在“读书的价值”、“对社会的贡献”的宏大层面来表述的。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高晓松这种观点的不足:读书找工作,也是在实现读书的价值,也是在对社会进行贡献——高晓松将“读书的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的含义僵化与狭隘化了。价值与贡献,不一定要高大上,也可以是矮小下。陆步轩北大毕业而成为“猪肉佬”,也是在实现价值与贡献。读张中行的回忆性文章,说他会北大母校参加校庆时,发现有很大校友“混得并不光鲜”,是很“矮小下”的一族,但他们确实是在默默无闻地为社会做贡献。这就说明,高晓松的言论是偏颇的。高晓松本人也是清华毕业,现在却在娱乐圈“苟且”。如果他对梁植的批评成立,则拿他的话来批评他自己也是很适合的。
(三)关于乙嘉宾的人生提示
题目中乙嘉宾的人生提示是:
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参考答案》的分析是:
乙的人生提示是“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
乙强调职业选择应立足当下,脚踏实地。它是“诗”和“远方”的基础(前提)。但并不完全否定“诗和远方”,乙只不过更为强调“眼前的苟且”(当下)的重要性~“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是以“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为前提的~
相对于甲的人生要有高远的目标(远大的理想),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等宏大的主题,乙更为强调“近”与“小”。从这一角度出发,脚踏实地,才能奔向远方,或者是做好“眼前”,不要奢谈“大而空”的东西。
无论是“人生提示”还是“参考答案”,都有着明显的常识性错误。
在表述上,此“人生提示”极欠严谨。
我们按语法理解,“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是脱离于前句而独立成句的,它强调的是远方的遥远与虚无,并无命题者所要表述的“以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为前提”之意。而一旦“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是独立语句,则考生大可否定乙语的正
篇二:2016南通一模作文仰望与被仰望解析及范文
2016南通一模作文审题立意及标杆作文
作文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选好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些人习惯于仰望别人,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着。
一、审题与立意
1.对材料的理解
材料为两句话,前一句指出有些人“仰望别人”的人生习惯,后一句揭示了“仰望别人”的人“被别人仰望”的看似奇怪实则合理的社会现象。这是一道关于期望、追求,蕴含矛盾、相对等哲理意味的命题。
这则材料的第一关键词是“仰望”,“仰望”意为“敬仰而有所期望”(《现代汉语词典》)。当我们看到别人的优点或优势时,习惯于总喜欢仰望别人,促使自己追求更高的目标,实现人生理想,如见贤思齐,从这一点上可以说“仰望别人”是一种好习惯。但如果只是一味仰望别人,却看不到自身的优点,那么这种“仰望”就失去价值,如此仰望只能使人矮化自己,失去自信。
其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我们只顾仰望别人,其实自己也是别人仰望的对象,这当中
方的自由民主,大势鞭挞、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殊不知西方人却在深入研究中国儒道文化,更好地实现“天人合一”,因此,只仰望别人是虚无主义,只夜郎自大是闭关主义。正
确的做法是”仰望别人”,向别人学习先进的思想、技术,
同时又充满自信,将两者有机结合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促
再从材料内容上看,应分清两句话的主次关系,前句“有些人习惯于仰望别人”只是引子,从“习惯”这个词来看,这句话也
带有否定的意味,而后句“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着”才是材料内涵的重点,旨在告诉人们不要只是仰望别人,自己也会被别人仰望,要有一定的自信心,所以本材料“仰望”只是表面的,而实则隐含的中心是“相信自己”,这也是这则材料的审题关键所在,也是难点所在。
2.本次作文的立意注意点
本次作文的正确立意应该是:人生需要仰望,但更要相信自己。如果只写仰望,而触及不到中心“自信”,可降低一个档次赋分。
在行文时要力避笼统,可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阐明“仰望”“自信”的具体内容。可以写人,也可以写物,可以写景,也可以从“文化”“艺术”“民族”等领域入手,如个人粉丝膜拜、古巷仰望闹市的繁华,乡村仰望城市的繁华,文化哈韩,思想崇欧等,都是失去自我,缺少自信的表现,可多角度联系领域中的某个要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理性认知,深入剖析或生动描述,在思辨中显现哲思灼见,表现某种特定的价值追求,展现正能量。
二、作文阅卷情况分析
学生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次作文题的特点是审题方向相对集中,有核心关键词“仰望”。写人生需要仰望,来向更高的目标奋进可以,写人生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也可以。在触及仰望的事例中,能分析“仰望”的行为、原因、意义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佳。
审题上,未设太大的障碍,具体阅卷中没有发生大面积脱离材料中心的问题。
但阅卷中也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存在:
1.套作,偷梁换柱的现象仍然存在,没有该有的
思想性。比如,记叙文中用一个已有的故事套用本次作文的“仰望”,生硬牵强;议论文中,把“仰望别人”当做“羡慕别人”,“不仰望”就是“不羡慕”,就是“要知足”等。
2.表意过于宽泛,不能紧扣材料,有游离之嫌。比如,随意泛化材料,只写仰望,没有注意到材料的其他限制,主次关系,“仰望”与“被仰望”平均使力,没有自己的态度。再如,随意缩小话题,由“不必仰望别人”,到应该“欣赏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做自己”、“看清自己”、“正视自己”甚至“仰望自己”等等,撇开“仰望”,只谈欣赏看重自己的意义价值,偏离材料中心。(主题是相信自己)
3.当然,也有跑题现象的存在。比如,不要仰望,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要知足常乐,要懂得满足。再如,别以为自己正在被别人仰望着,就盲目自大,而应当谦虚,谦虚使人进步,实力说明一切,等等。
4.语言较为粗陋,记叙文叙事不具体,不完整,低幼化倾向仍然明显。比如,有学生写一个学霸的故事,写学霸成绩被人仰望,但体育上他要仰望别人,敷衍材料没有深意;同样的,有学生写在长跑中,他先仰望别人,跟着别人跑,后来人家跑不动了,被
他
超越,一回头,人家也在仰望他。
5.拟题上,缺乏斟酌,或粗浅不堪,或刻意而为,云遮雾绕,不知所云。
6.书写仍是问题,没有得到大的改善。
对作文教学的建议
1.“审题决定生死”,作文的审题仍然应当作为平时作文教学的抓手。
2.“立意决定高下”,要求学生全方位的审读材料,注意材料的限制条件,梳理材料内部的逻辑关系,有自己的感悟思考,不空泛,不套话。
比如:有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切入,谈中国文化不必以仰望之姿示人,而应抬头挺胸,有自己的“文化之姿”,阔步自信的走在新世纪的前沿,这样的文章,入题小,立意高远,有自己的见地,很受阅卷人的喜爱。
3.作文书写当是常抓不懈的工程。
4.多做阅读,提高思维品质。
三、样卷
样卷1
篇三:以对自己负责为话题的作文
一个在家乡读书的女孩,总觉得自己屈才。和班上的同学比,自己的成绩稍差,他就抱怨老师的“水平太低”;参加县里的作文
比赛没有获奖,她又埋怨比赛的组织者“有眼无珠”;父母过早双亡,兄妹相依,他更是责怪当局长的哥哥不设法把他送到省城更好一点的中学去读书。
一天,有人倾听了她的哭诉,沉默了许久,才说:“为什么我听到的全都是别人的错误和责任呢,每个人在他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应该学会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让自己对自己负责啊~”
请以“对自己负责”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2、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审题构想】
“对自己负责”,负什么“责”,那就是“应该学会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构想:
(一)理论到现实,针砭时弊。先讲“应该学会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因“内因是根本原因,外因是条件”。接着说“当代存在的弊端”。最后阐明正确的观点。
(二)观点:对自己负责——应该学会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什么:内外因。怎么样(心态):善于自我批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成功时,不以物喜,挫败时,不以己悲。要“知己知彼”方“百战不殆”。要学会“换位思考”。要有“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思想。
【材料理论】
1、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孙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5、俗语:“好汉怨自个儿,赖汉子怨别人。”
确立标题:对自己负责
基本思路:由责任是一种义务谈起,提出我们应对自己负责——为什么要对自己负责——什么是对自己负责——联系眼前现实,作结
对自己负责 责任是一个人应尽的义务,是一种良好素质的体现。人来到世上,就要负起应付的责任,否则,白来一世。对学习也好,对工作也好,对生活也好,对友谊也好,都要尽职尽责。这样,我们自身素养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完善,社会也才能得到健康发展。反之,全社会的人都是一种“无责任心态”,社会就会腐败畸形,我们个人也必然身受其害。我认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的我们,首先应该做到对自己负责。 为什么首先要对自己负责,因为我们是学生,还在“修身”阶段,暂时还不能“治国平天下”,也就是“干预社会”的能力十分有限。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管好自己,对自己负好责。又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个细胞,每个个体作好了,那么,社会整体就好了。从这一点看,对自己负责,也就是对社会负责;要对社会负责,首先要对自己负责。 那么,什么是对自己负责呢,具体点说,我认为如宽以待人、
严于律己,处变不惊、沉着应对,审时度势、顺应规律,排除万难、勇创辉煌等等就都是的。 飞将军李广爱兵如子,军需供应紧张时,士兵不吃饱喝够他不吃不喝,它的宽厚待人,留下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美誉;诸葛亮因用人不当导致街亭失守,而自贬三级,成为严于律己的楷范;列宁取消有关部门给自己工资从500增至800卢布的决定,并给作
此决定的苏维埃官员以严重警告处分,给官员树立了清廉自律的榜样。他们这样做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 刘邦面对项羽对他的死亡的威胁,处变不惊,从容应对,终于转危为安;韩信在长安市上宁可忍受小无赖的“胯下之辱”,没有“小不忍而乱大谋”,最终拜将封侯;埃德蒙〃邓蒂斯被囚伊夫堡,他沉着准备,成功逃脱,实现了完美的报恩和悲壮的复仇。他们处变不惊、从容应对,就是对自己负责,也给人们留下人生过程的诸多思考。 连战、宋楚瑜相继来大陆“通款”,声明反对**,愿与大陆携手合作,达到“互动双赢”,他们审时度势顺应潮流作出明智举动,这是对他们自己负责,也是对两岸人民的福祉负责。
经过20年的等待,中国女排在雅典奥运会上重夺桂冠;刘翔以“12秒91”的战绩,改写了亚细亚百年的历史,为中国人、亚洲人乃至所有黄色人种争得了荣光。他们排除万难、勇创辉煌,这也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国家和民族的负责。 毫无疑义,上述人们在对自己负责的同时,也就实现了对社会的负责。 那么眼下怎样做到对自己负责呢,我觉得就是沉着冷静,从容面对考卷对我
们的挑战,精心答好每一道题,力求使自己的水平发挥到最佳,实现国家对自己光荣的选拔,将来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回报社会,出色履行社会赋予自己的应付的责任。
学会对自己负责
有人生于富贵之家,却成了一贫如洗的穷汉;有人生于诗书世家,却站在目不识丁者之列;有人生于帝王之家,却苦求为一布衣而不得。他们责备他人或苛求命运,却自命不凡地吟诵着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诉说着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感慨。然而他们为自己做了什么呢?他们既没有对自己的国家负责,也没有对自己的家庭负责,更没有对自己负责。
小仲马初涉文坛时,屡屡碰壁。他的父亲大仲马对他说:“如果你写上你是大仲马的儿子,情况或许会好一点。”“不,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摘到的苹果不甜。”小仲马为自己拟了大量笔名,以免使人把他与大仲马连在一起。终于,他的《茶花女》问世出版,一鸣惊人,堪与其父的《基督山伯爵》相提并论。
小仲马抱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不苛求父亲的帮助,不怨天尤人,而是用自己的泪水打拼出自己的事业,这是对社会负责,对家庭负责,更对自己的八斗之才负责。
仲永不对自己的才华负责,将其当作哗众取宠的资本,结果文坛上只留下了警示世人的《伤仲永》。而西蜀的阿斗,东吴的孙皓,南唐的李煜,则是臵家国于不顾,或沉迷酒色或残暴凶恶或沉湎于风花雪月。而蜀国后主孟昶更是自甘堕落,14万大军在区区3
万宋军前投降,只留下“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的千古嘲讽。
他们没有对自己负责,他们没有用自己的努力,没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承担起责任,是十足的懦夫!倒让人对毫无权柄却自强不息力图变法的光绪帝肃然起敬。
生在顺境中的人尚且对自己负责,而身处逆境中的人更应自强不息,对自己的命运负责,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反问的陈胜、吴广,在报馆中孜孜求学的狄更斯,在火车上专心致志实验的爱迪生,惜时发愤在厕所里读
书的童第周,哪一个不是对自己的命运、才华负责?命运给了他们黑色的眼睛,他们却用来寻找光明!
朋友,行动起来!鼓起你的勇气,激起你的热情,让日月为证,让头脑定夺,用你的行动对自己负责!
为自己负责
南方的天空,阳光照在身上如沐春风的温暖,心柔柔的.从不认为只有寂寞的夜里才有灵感,才有萌动,就在今天,我在无聊空闲的工作中找个角落,有阳光的角落,我独个缩在这里,感受大自然给我的温暖,给我的幸福.
我喜欢自然,喜欢一切未作雕饰的东西,蓝的天,白的云,清的水,冬的阳光......虽然这些在离我们渐渐远去,我仍为偶然获得欣喜万分,而激动嘘嘘.
同一片天空下,有的人感恩快乐,有的却冷如窑水,太多人在
麻木生活着,而那些为所谓物质东奔西波,却不知在追求这些东西时,我们本质上的东西被它们掳去,看似我们在享受感官快乐的时候,我们与生俱来的快乐被它们享受,作自己的主人,而不是被物质所控制,所役使.
常常抱怨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常常不平富人与穷人的不公,愤恨背叛,诉说情深缘浅的无奈......而这些只会加重我们更大的不公,更大的愤恨,我们把握不住敌人会何时袭击我们,爱人何时会背叛我们,我们能把握的唯有自已,y对我说:有空时多做义工,关心那些癌症病人,你的心会多些感恩,多些平和......好久没有联系大哥了,前几天打过电话去,问他好不好?y说:我没有事,到现在我还能工作就是上帝对我最大的恩赐......曾几何心情低落时,一个花白头发却快乐满足,奔波风雨中的香港老头跃现眼前,感动着我.
不要丢失我们的爱,去爱我们周围的人,虽然他们中间的那个人突然成了敌人,有一天朋友离弃我们,爱人会背叛我们,但我们不会有损失,收获得将是他们今生的疚愧~收获得是我们立于天地的无愧之心!
写了这么多,是缘于今日的阳光,缘于众多的良朋益友,我做不到这么好,但我会慢慢做.
一些与生带来的东西还是不要丢掉的好,为自己负责吧.
有阳光,今日真好
自知智明
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也就是说,人要做到智慧、
通达,就要做到知己知彼。办何事、处何人,自己是主动者,做事、为人前,要充分了解自己,不能依靠他人。这样,我们心态就会端正,心理就会平衡,对于成功、失败也会坦然处之了。
人,处于社会中,不可能离开环境。有人说,人是生活在网中的。然而,这张生活的网,个中不如人意者十常有八九。出生时,人不可能选择父母,父母具有唯一性,而父母的地位,有可能让你不满意;学生时,你所在的班级和老师有可能不尽人意;工作时,你的单位及你的职位有可能不如意;有家时,你的家庭有可能不全美满??
于是乎,地位不显赫,经济不充裕,我们埋怨父母无能;学业不理想,成绩不突出,我们疾恨老师低能;单位不如意,工作不顺利,我们感叹生不逢时;家庭不美满,孩子不争气,我们痛恨对象不好??我们怨天尤人,我们牢骚满腹。
成功时,人往往称自己能耐;失败时,人常常说环境无奈。究其原因,我们不敢面对现实,不惮正视生活,甚至是不愿解剖自我。越王勾践认清了自己,没有抱怨,从自身出发,公开自我批评,什么地方倒下,什么地方爬起,十年积蓄,终报仇雪恨。假使当时栖于会稽之上的勾践,恨父亲与吴结仇,怨越国小而无能,他可能就自暴自弃,终身为奴于吴了,也决不会有东山再起的辉煌了。齐王纳谏,认识自我,战胜于朝廷;李士民接收魏征,认清自己,贞观之治??古明君,之所以圣明,流芳百世,主要是他们有自知之明,敢于接受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敢于承担自己
的重担,担负自己的责任。
古今中外成功人士大都具有这种品质,而大多数人都在迷失了自我。面对复杂的人生,怎样才能拥有一份坦然,
关键是认识自我——自己的品质,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地位。知道“我是谁,”遇事常常从自身想想:缺什么,还应做什么;什么是属于自己的范畴,什么是自己能力达不到的。这样,我们可能就缩短与成功的距离,我们也不至于失意一生。基于此,我们可能减少了盲目的攀比,消灭了失衡心态,做一个“知足常乐”的人。
让我们为快乐人生而努力奋斗吧,找回自我。俗语说:“好汉子怨自己,赖汉子怨别人。”就让我们做一个“好汉”,挑起为自己负责的担子,使自己成为自知智明的人吧~
对自己负责
在全球500强中,有人做过统计,近20年来,从美国西点军校毕业出来的董事长有1000多名,副董事长有2000多名,总经理或董事这一级的也有500多名。为什么不是商业学院培养了企业领导,而是西点军校呢,因为西点军校培养了他们一种素质,也就是对自己负责。
记得以前学过的文章“卧薪尝胆”,越王勾践战败被俘之后仍然不自我抛弃,而是寻找复国的机会,一雪前耻,这是对自己负责。齐王纳谏,使自己的国家变得强盛一时,这是对自己负责。苏武牧羊,不畏威逼,不贪利诱,名垂青史,这是对自己负责。李世
民,倾听魏征的劝谏,才使得自己治理的国家出现“贞观之治”的盛世之景,功盖千秋,这也是对自己负责。
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臶,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他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祖国永远记住了他。他,对自己是负责的。
有人生于富贵之家,却成了一贫如洗的穷汉;有人生于诗书世家,却踏入目不识丁之列;有人生于帝王之家,却苦求成为一个平民。他们责备他人或渴求命运,却自命不凡的读着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犯怆然而涕下”诉说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然而他们为自己做了什么呢,他们既没有对自己的家庭负责,也没有对社会对国家负责,更没有对自己负责。
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人,不少青少年迷恋网络,不懂得珍惜时光,不求上进,严重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让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时期结束,让自己终日生活在悔恨之中。这种对自己和父母都不负责任的学生,怎么指望他们对集体对国家负起责任,
季羡林大师在《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中如是说:“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恐怕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
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负起自己的责任就是对自己负责,对自己负责才能让自己的青
春无悔,让自己的一生无悔~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以宽容为话题的高考模拟宽容——让明月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