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像山一样思考”》2800字
纵览21世纪的中国美学研究,生态美学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当代作家迟子建笔下充满灵韵的自然世界也获得了新的批评维度。哲学美学界的生态美学研究与文学研究界的迟子建的生态批评均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繁荣的表象下,也存在一些问题。对迟子建的生态批评存在着观点重复、理论深度不够、研究视角单一的遗憾,而当下的生态美学研究也面临困境。当一种理论研究面临困境时,理论自身的学理思辨不一定能解决问题,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思路,从具体的文学艺术等审美实践入手反观理论建设,也许会得到有益的启示。对理论困境的反思,也会给文学艺术等具体审美实践的生态批评找到新的学术增长点。本文试图从反思当下生态美学研究困境入手,解析迟子建的自然世界。
一
中国生态美学研究困境之一就是理论建设与具体的审美实践发展不平衡。生态美学在反现代性的理论建设上卓有成就,但对美学如何深入生态等具体审美实践却鲜少论述,而且在运用生态美学理论分析审美现象时也常常捉襟见肘。
生态美学不仅仅强调自然世界的重要价值,还强调人与自然的有机关联性,强调生命的过程性,要打破传统的静观美学。但在分析具体的审美现象时,生态美学却常常被简化。看一些研究者的论文,读者会以为把自然视为审美观照对象,歌咏“自然大美”,就是生态美学了,在这个过程中审美依然是传统的静观审美。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选择恰当的研究对象把理论深化运用。纵览当代作家作品,迟子建书写的自然世界非常接近生态美学的审美诉求。
“风景如画”常常被用来形容自然景物,可它却表现不出迟子建自然世界的韵味。“画”是静态的、平面的,但在迟子建笔下“自然”却是动态的,有感觉、有生命,充满灵气。
“隐约的晨霜则使玻璃窗有了新鲜的泪痕。落日掉进逝川对岸的莽莽丛林中了。”“凉爽的风尽情地吹过来,四周的绿色在风中跳跃着,快活地打着滚儿。”这是迟子建笔下的自然景物描写,类似的文字比比皆是。粗略看来,这两段文字只是简单地运用了比喻、拟人手法,但修辞方法背后蕴涵的是作家对自然独特的感受。比喻、拟人等修辞方式之所以能产生,要追溯到人对自然神秘的体悟,可随着科技理性的发展,文字的泛滥,它们日益远离了原初的生命,仅仅成为了一种苍白的“语法修辞”。可在迟子建的文字里,自然的生命复活了。自然绝不仅仅是审美观照对象,而是有生命的本体。从这样一种生态观念出发,迟子建作品中经常出现人与自然的相互交流。
《秧歌》中的洗衣婆发现身上有一片杨树叶子,她怕这片落叶离开同伴会寂寞。于是,她就趁着月光明亮地照着路面的时候将这片落叶送了回去。不料回来时却发现身上多了一只小虫,她又走出房门,将虫子放在地上,耐烦地对虫子说:“你走吧,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如果引用参与美学理论来分析,迟子建的这种书写就是打破静观审美的参与模式。“参与美学”是当代生态美学研究中的重要一维。其强调人应该完全沉浸到自然之中,要“像山一样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设身处地融入自然,消除主体和客体的分立。
迟子建及她笔下的人物正是“像山一样思考”,对自然有一种超常的直觉与敏感,这是生命主体与另一生命主体的心灵交流。只有这样的交流才能深切地感受到万物的生命气息,进而丰富自己的生命,体味那生生不息的生命洪流。
二
当下生态美学研究困境之二就是如何处理理性与感性的关系问题。当代生态美学兴起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反启蒙理性,学者们认为是理性主义对自然的“祛魅”,引发了人对自然的征服欲。但是,目前生态美学研究的一个悖论就是生态美学是反理性主义的,希望人类能逐步恢复丢失了的对整体世界的内在感受能力。然而,这一切却都是以理性言说的方式进行的,感性与理性融合的“内在感受能力”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依然是一种理论诉求,而不是真正的内心感悟。
迟子建的作品不深刻也不复杂,却有一种动人心弦的力量。这力量可能就源于“人对整体世界的内在感受能力”,只有这样才可能体会到自然的圣洁与博大。迟子建文字血脉里涌动着“伤怀之美”:“那是一条漫长的雪道,它在黄昏时分是灰蓝色的。大人们抄着袖口跟在雪橇后面慢腾腾地走着,他们之间没有任何言语,世界是如此沉静。快到家门口的时候,天忽然落起大片大片的雪花,我眼前的景色一片迷蒙,我所能听到的只是拉着雪橇的狗的热气沼沼的呼吸声。大人们都消失了,村庄也消失了,我感觉只有狗的呼吸声和雪花陪伴着我,我有一种要哭的欲望,那便是初始体会到的伤怀之美了。”这是大自然的神性、动植物的灵性与人类的心灵悟性之间神秘互渗形成的一种诗化境界。这是纯粹的理性话语表达不出来的,只有文学艺术才能让人身临其境,拥有一种心灵自觉。只有真正拥有心灵的自觉,才能发现自然圣洁博大的美,在人与自然的神秘互渗中随处发现平凡生活中的“诗意微笑”。迟子建作品中描写的都是东北乡村平凡的景物:庄稼、房屋、月光、冰雪、树挂、河川……它们常常带有圣洁感,洋溢着天堂的气息。
生态美学力图把被理性主义“祛魅”的自然逐渐“复魅”。这个过程仅靠理性反思是不够的,只有人拥有内在心灵的自觉才能实现。而这种内在心灵自觉应该是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觉醒的,单纯依靠理论建设只能是缘木求鱼。
三
生态美学研究困境之三是只强调关注自然,忽略了对人的建设性反思。西方生态主义者倡导“关系性的自我”,深层生态学家曾经提出“生态自我”的概念,但我国的大多数研究中,“人”只是“主体至上”思潮中的批判对象,缺少建设性反思。在生态美学中,人的位置何在?人类应该确立怎样的自我?什么样的“人”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存?
迟子建塑造的淳朴乡民也许可以提供一点启示。这些乡民是回归本真人性的“自然人”,他们率真敦厚,对生活的要求极其简单,真正与自然和谐共处。他们的心灵没有被贪婪的物欲污染,带着原初文明色彩,并没有被现代理性主宰。他们对生命是如此敏感,甚至连一片最小的草叶也需要呵护有加。因此那博大脱俗的自然也把这些乡民生命的灰色洗涤透亮,让普通的小人物跳出喧嚣的世俗节拍,连疼痛都融入一种诗样的生存意境——平静的欢愉,灵性的温柔,圣洁的孤寂。这是迟子建营造的诗意人生。但无论作家描写得多么优美,都不能不承认这些小人物都在苦难中挣扎,饱受贫困的侵袭。而且迟子建笔下的“自然人”虽然如孩童一般纯真善良,但缺乏理性反思能力,在生活的洪流中只知道顺其自然、安分守己,没有奋斗的欲望,也没有改变生存状态的能力。这样的“自然人”难道就是符合生态理念的理想形象么?
现代文明进程以破坏自然为代价,人类习惯于对大自然无节制地掠夺。为了恢复人与自然的和谐,限制人的欲望,在理性之外发掘人的内在心灵自觉是很有必要的。西方的生态学家在理论上设计了一个理想的“自我范式”,但将其引入中国实践是很有问题的。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并不发达,特别是一些经济落后地区,人们的生活还相当贫困,文化教育也不平衡,相当一部分人缺乏理性反思精神。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地强调生态保护,忽略了人的发展,那就本末倒置了。生态美学的理想是要实现人的“诗意栖居”,这里的“诗意”不应该是作家或美学家用艺术想象营造出来的,这是反观迟子建的自然世界得到的启示之一。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作文二:《像山一样思考》1900字
那么人类“像山一样思考”思考什么呢 ?
首先是对生命共同体完整、稳定与美丽的思考。人类并非孤立的存在,人类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并不是人类所想象的就是资源利用的关系, 从自然到人的直线关系,而是属于同一个生命共同体,万事万物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循环关系。在狼死的一霎那,狼眼中的绿火让作者感受到一种彼此依存的联系, 一种互为整体的关系。狼的的一声嚎叫牵动了这个山区的各种存在物,每一种存在物都在狼的嚎叫声中感受到自身的生存与狼的关系。对于鹿而言,狼是他的宿命,狼死了,他就安全了。对于松树而言,狼意味着大山里面的弱肉强食的纷争,狼死了,松树林子里少了打斗。对于草原狼而言,狼死了,他有剩肉可吃了,对于牛仔而言,狼会吃他的羊,给他带来经济损失,狼死了,他的经济损失减少了。对于猎人而言,狼意味着凶狠的对手,狼死了,他的狩猎变得容易得多。然而狼在这个整体中的存在价值只有大山知道。狼的存在可以让鹿与羊的数量保持平衡,狼抑制住了羊和鹿的数量, 森林中的树木和草原上草就不会被无节制破坏掉,狼的存在是为了 树木与草原的完整,树木与草原的完整是土壤、河流、空气正常循环流动的的保证,土壤、河流、空气正常稳定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才会健康、安全、稳定。因此,狼的存在对于维护整个山区的完整、稳定和美丽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整个生命共同体中不可缺上的动物。“像山一样思考”,就要从整体生命共同体的完整、稳定、美丽的角度思考。
其次是对平衡与相互联系的思考。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只有出现失衡和灾害时才会想到平衡的重要。比如目前我们正遭遇到的雾霾和全球气候异常,无不与我们发展过程中一味地追求利益最大化造成的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相关。“像大山一样思考”,必须从万事万物间存在着平衡与联系的角度出发思考与行为,才能不致于打破生命共能共同体的完整、美丽、与稳定。地球的进化经历50亿年的时间才达到一种平衡,这种平衡是以万事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为基础的。 以狼为例,看似狼的存在威胁到我们的经济利益和生存,然而从环境安全的长远视角看,它确是生态环境完整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无疑,我们为了自身的安全,保护羊群鹿群的安全的确需要打狼,但是把狼赶尽杀绝就是一种打破平衡最终破坏自身生存环境安全的行为了。
第三是对每一种存在物的价值的思考。在大山的眼里,所有的存在物都有它存在的内在与外在价值,都是维护生命共同体美丽、稳定、完整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缺之不可。比如作者在本文中提到了沙碗, 就和狼的缺失有着重要的关系。狼的缺失,造成羊群和鹿群单一物种的泛滥,导致对植被啃噬的泛滥,造成植被的破坏,植被受到破坏,直接造成三水土流失与沙漠化。自然界存在着内在的抑制机制,每一种存在物都在大自然中起到平衡与连接的作用,都在履行着维护生命共同体美丽、稳定、完整的重要职责。人类尊重每一种存在物的存在是对自身在大自然的存在的一种尊重。敬畏自然就是敬畏自然的平衡,敬畏每一种存在物在自然平衡之中的作用,敬畏自身在自然整体中的位置,敬畏大自然的平衡对人类的约束。
第四,是从长远的视角考虑生命的安全与成功。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说“我们都在力争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淡。鹿靠一双灵活机动的双腿,牛仔靠使用陷阱与毒药,政客靠使用笔,我们大多数人靠使用机器、选票、和美元,但是所有这一切都产生同一个结果:目前的和平。这样衡量成功都很好,也许是客观思考的必要条件,但是从长远来看,太安全了似乎要滋生危险。也许这就是梭罗的口号隐含的含义:“世界的救赎在于荒野”也许这既是狼嚎背后的意义,大山早就知道了,而人却很少知道。”这一段隐含着对短期的安全舒适追求的警告与批评。事实上,这也几乎就是事实了。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运行机制的社会发展追求一切方便快捷与舒适,我们开汽车、燃烧化石燃料,坎伐森林,建城镇,修路盖楼建电厂,短时间内享受到了舒适方便快捷的生活,在消费的狂欢中陶醉在物质产品的五花八门的丰富多彩的成功之中, 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提供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极大地延长了人们的寿命。 但是,危机似乎也伴随而来,燃烧石化燃料致使温室气体剧增,导致全球暖化,全球气候异常,导致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砍伐森林造成物种多样性的急剧消失,沙漠化严重,沙尘、雾霾天气加剧,最终导致空气流动、水循环都出现异常直接威胁到地球人生命的安全。
因此,正如利奥坡德所预见的,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利益最大化、科技化的发展,在我们享受到短短的数十年的舒适快捷与方便之后或者同时,我们的生命和生活也被置于极大的危险之中。就像煮青蛙的故事所隐喻的那样,如果不及早从舒舒服服的逐渐加热的水中跳出来,很快水就会开了,生命也就在短暂的舒服中玩完了。
“像山一样的思考” 对人类自以为高明的智慧提出了挑战。“像山一样思考”让人类重新认识“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聪明才智!
作文三:《像山一样思考》2200字
摘 要:《沙乡年鉴》是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奥尔多?利奥波德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自然随笔和环境哲学智慧结晶,被誉为绿色经典。本文将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分析《沙乡年鉴》,希望对当代人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的生态关系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态中心主义;土地伦理
作者简介:马园园(1991-),女,山东菏泽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7-0-01
一、 奥尔多?利奥波德与其《沙乡年鉴》简介
奥尔多?利奥波德( Aldo Leopold,1887 -1948)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和环境保护的思想先驱,他的著作《沙乡年鉴》被认为是环境保护主义的圣经。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 中全面阐释了 “土地伦理”思想,被学界认为是西方历史上第一次从道德的角度提出人与自然关系的标准。[1]
二、 生态批评角度下的《沙乡年鉴》研究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催生了生态批评。中国生态批评家王诺,在总结各生态文学大家的观点之后,对生态批评给出下列定义:
“生态批评是在生态主义、特别是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指导之下探讨文学与自然之关系的文学批评。他要揭示文学作品所蕴含的生态思想,揭示文学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生态危机之思想文化根源,同时也要探索文学的生态审美及其艺术表现。” [2]
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 生态批评的目的在于探究文学和自然的关系。本篇文章将利用生态批评理论分析《沙乡年鉴》。
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 中列举很多社会事实来批判当前社会人类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他指出“每一条河流的生命都在唱着它自己的歌,……过得的放牧,先破坏了植物,然后又破坏了土壤,……公园的建立给很多人带来了音乐,然而到了很多人把它调到听得见的时候,那里除了噪音,就几乎没有什么音乐了。” [3]这些都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表现,“人类中心主义是否定的环境伦理观,体现人类以己为中心,将其利益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的环境理念” [4]。人们为了自身利益及喜好,长时期对自然进行无限索取及破坏,影响了生态平衡,也损害了人类自身利益却不自知。
利奥波德探索生态破坏根源的同时,寻求出路,倡导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中心主义的转变。生态中心主义认为自然是一切事物的中心,人类知识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利奥波德呼吁人们对生态进行重新认识,我们对于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有一种伦理的责任感。利奥波德通过扩大人类伦理共同体的界限系统提出了“土地伦理”理论。利奥波德认为:“土地伦理是要把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敬,也包括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敬。” [5]把人看成是土地共同体中的一员,也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利奥波德把自然中的其他成员,动物、植物等都看作自己的朋友和邻居,他和家人准时欣赏雄丘鹤的空中舞蹈,并与松树相恋,为鸽子立墓碑。利奥波德通过对共同体的定义,把人类放在共同体中普通的一员,打破了“人类中心论”的禁锢,重新阐释土地伦理观念,同时,也给出了衡量土地伦理的标准“当一个事物有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它就是正确的,当它走向反面时,就是错误的。” [6]这就要求共同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包括人类都有义务维护共同体的和谐、稳定与美丽。履行义务的同时,每个共同体成员享有共同的权利,“只有当人们在一个土壤、水、植物和动物都同为一员的共同体中,承担起一个公民角色的时候,保护主义才会成为可能;在这个共同体中,每个成员都互相依赖,每个成员都有资格占据阳光下的一个位置。” [7]
利奥波德通过自身经历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早期的利奥波德是人类中心主义者,机械地看待自然,把自然当成了一种人类可控制的工具。他原先一直以为总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大肆捕杀狼来增加鹿的数量,直到年轻的他在山中打死一只母狼的时候,母狼临死前眼中闪现的“那一团燃烧着的绿色火焰”使他难忘,当他“亲眼看见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看见所有可吃的灌木和树苗都被吃掉,先变成无用的东西,然后则死去。”[8]意识到“没有狼的地方是猎人的天堂”的想法是不对的。至此,利奥波德开始转变为生态中心主义者,认为人类不应该为自己的利益和喜好对自然界中的其他成员生活进行干预,人们应该像山一样思考,培养生态意识,保持生态平衡。
三、 结论
利奥波德提倡生态中心主义,呼吁人们“像山一样思考”,即从生态的角度,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保持土地健康的角度来思考,培养一种“生态良心”[9]。正是从利奥波德开始,美国的自然主义写作才摆脱了人类中心论的桎梏,踏上真正的生态哲学之路。
参考文献:
[1]侯文蕙:《征服的挽歌――美国环境意识的变迁》,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第110页。
[2]王诺: 《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7页。
[4]方红:环境伦理观与社会语境――对比研究《老人与海》与《沙乡年鉴》,当代外国文学,No.4,2010,第61页。
[3][5][6][7][8][美]奥尔多 ?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侯文蕙译,第 194 页。
[9]程虹:《寻归荒野》,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04页。
作文四:《像山一样思考》4500字
苏教版 45分钟课堂达标测试(像山那样思考)
筑基达标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嗥叫(háo) 兆头(shào) 迸发(bèng) ...
B.驯服(xún) 蔑) 挑战(tiǎo) ..视(miè.
C.饿殍(fú) 艾蒿(hāo) 蠕动(rú) ...
D.嬉戏(xī) 疲惫(bèi) 扳机(bǎn) ...
提示:“兆”“驯”“殍”读音错误。
答案:D
2.改正下列句中的错别字。
(1)在一秒钟之内,我们就把枪弹上了膛,而且兴奋的程度高于准确:怎样往一个徒峭的山坡下瞄准,总是不大清楚的。( )
(2)我看见过许多刚刚失去了狼的山的样子,看见南面的山坡由于新出现的弯弯曲曲的鹿径而变得皱皱吧吧。( )
(3)我现在想,正像当初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那样,那一座山将要再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 )
(4)当一只被狼拖去的公鹿在两年或三年就可得到补偿时,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复源。( )
提示:本题考查对课文中重点字形的识记。
答案:(1)徒——陡
(2)吧吧——巴巴
(3)再——在
(4)源——原
3.给下列句子的空缺处加上标点。
我们看见一只雌鹿 当时我们是这样认为 正在涉过这条急流 它的胸部淹没在白色的水中 当它爬上岸朝向我们 并摇晃着它的尾巴时 我们才发现我们错了 这是一只狼 提示: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相关知识。
答案:—— ——,。,,:。
4.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荡漾 预言 拾遗
B.内涵 圈套 腐乱
C.撕鸣 瞄准 复原
D.枪堂 鞍角 皱巴
提示:B项,乱—烂;C项,撕—嘶;D项,堂—膛。
答案:A
综合应用
一、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①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回响到另一个山崖,荡漾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和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②每一种活着的东西(大概还有很多死了的东西),
亡的警告;对松林来说,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对郊狼来说,是就要来临的拾遗的允诺;对牧牛人来说,是银行里赤字的坏兆头;对猎人来说,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然而,在这些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这个含义只有这座山自己才知道。只有这座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去听取一只狼的嗥叫。
③不过,那些不能辨别其隐藏的含义的人也都知道这声呼唤的存在,因为在所有有狼的地区都能感到它,而且,正是它把有狼的地方与其他地方区别开来的。它使那些在夜里听到狼叫,白天去察看狼的足迹的人毛骨悚然。即使看不到狼的踪迹,也听不到它的声音,它也是暗含在许多小小的事件中的:深夜里一匹驮马的嘶鸣,滚动的岩石的嘎啦声,逃跑的鹿的砰砰声,道路上云杉的阴影。只有不堪教育的初学者才感觉不到狼是否存在,和认识不到山对狼有一种秘密的看法这一事实。
5.第②段里“这些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一句中的“这些”指代的内容有哪些?(用原句回答。)
提示:一般在代词的前面搜索内容。
参考答案:“这些”指代文中的“对鹿来说,它是死亡的警告;对松林来说,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对郊狼来说,是就要来临的拾遗的允诺;对牧牛人来说,是银行里赤字的坏兆头;对猎人来说,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
6.画线句子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语言上的特点首先要想到修辞手法,其次再考虑它的作用。
参考答案:画线句子运用了铺陈排比的手法。作者用这种手法列举了狼的一声嗥叫声可能带来的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突出了灭狼的危害之多、之严重,为下文写要像山那样思考作铺垫衬托。句式整齐,读起来富有气势,有力度。
7.作者说:“在这些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这个含义只有这座山自己才知道。”这段话怎样理解?结合全文解答。
狼被灭杀后,除了那些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还会有生态链条被破坏,人类将受到惩罚的后果,所以说还有深刻的含义。而这个严重的后果却极少为人类所领悟。
二、语言运用
8.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
(1)每逢深秋时节, 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2)远眺群山环抱,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③白云缭绕,层林叠翠
④层林叠翠,白云缭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提示:本题中的(1)句,“每逢”为六字句,若选①,“置身山顶”是四字句,“俯瞰松竹山茶”又是六字句,显得参差杂乱,极不平稳;若选②,两个六字句相对,接下来是四个四字句,不仅句式对称,而且“瞰”与“览”也押韵。所以第(1)句应该选②,这样,A、B两项就可以排除了。(2)句“远眺”与“近看”形成对称,后面各跟三个四字句。但从押韵上看,若选③,韵脚是“抱”“翠”“水”“茂”,显然读起来不大和谐;若选④,韵脚字成了“抱”“绕”“水”“茂”,韵脚和谐自然,表达流畅自如。选③显然没有选④更好。这样,C项又可以排除了。只有D项最符合题干的要求。
答案:D
9.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形式美”下定义。
①构成事物外形的物质材料具有自然属性(色、形、声)。
②这种自然属性(色、形、声)以及它们的组合规律(如整齐、比例、对称、均衡、反复、节奏、多样的统一等)呈现出一种审美特征。
③这种审美特征就是形式美。
提示:下定义的格式为“形式美是??”或“??就是形式美”。
参考答案: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形、声)以及它们的组合规律(如整齐、比例、对称、均衡、反复、节奏、多样的统一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征。
三、写作训练
1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著名钢琴大师帕德雷夫斯基的演出就要开始了,帷幕拉开,灯光闪耀。令所有人吃惊的是,一个小小的男孩,居然坐在钢琴前面,天真无邪地敲打着简单的儿歌——《小星星,亮晶晶》,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坐到那里的。
此时,帕德雷夫斯基蹑手蹑脚地快步跑到小男孩身边,俯身对他说:“别停下,继续弹奏。”
随后,他坐下来,左手演低音,右手环抱着男孩,弹奏着助奏声部。美妙的音乐缓缓升起,征服了所有的观众。就这样,大师和男孩收获了一份新鲜有创意的作品,大家收获了一个美妙难忘的时刻。
请以“收获”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答案:(略)
回顾展望
11.2010江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动物细胞生长繁殖的规律是左右对称发展。细胞系统左右两侧细胞的生长繁殖总是互相竞争,右侧增长引起跟左侧不对称不平衡,促使左侧细胞生长繁殖;其生长繁殖的惯性使其超过右侧,又促使右侧细胞生长繁殖以趋于平衡,就是在这样的“对称——不对称——对称”中,两侧竞相生长繁殖,直至成形。动物进化是由机体的不对称向两侧对称发展,而两侧对称发展正是从低级动物通向包括人类在内的高级动物的至关重要的一环。现在为多数人所知的最早的两侧对称多细胞动物化石,是在距今5.4亿年前的寒武纪地层中发现的。大量的多细胞动物化石在寒武纪地层中的发现,表明地球上的生命在这个时期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演化,古生物学家称之为“寒武纪大爆发”。1909年,在加拿大落基山脉的布尔吉斯页岩中,发现了5.15亿年前的软体组织动物化石,证明现生动物界的所有门类在寒武纪时已经出现。 然而,2010年11月我国古生物学家在贵州瓮安县北斗山区的岩石层中,发现了5.8亿年前生活在海洋中的两侧对称多细胞动物的化石。这一新发现在古生物学界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为我们翻开了地球早期生命演化史册的重要一页,首次将两侧对称动物化石的可靠记录提前约4000万年而到了寒武纪之前。
北斗山区发现的化石中的这种多细胞动物非常小,它的体长只有0.2毫米,还不及两根头发丝的宽度,肉眼无法看清,只能通过显微镜观察。尽管这一古老动物躯体很小,科学家还是辨别出了它内部的几个器官:一对体腔和成对排列的感觉窝,消化道前端有向腹部开口的口部和紧接其后为多层构造的咽壁所包绕的咽道等。它的形状像是压扁了的龟壳,机体由外胚层、内胚层和完全中胚层组成。它的组织构造的复杂性表明它已经处于成年期的发育阶段。这一化石是迄今为止已知的最古老的真体腔两侧对称动物化石的代表,而真体腔动物的起源至今仍是科学之谜。
由于这种两侧对称动物很小,它所生存的时期又非常特殊,相当于地球演化过程中严冬
刚刚过去、早春悄然而至的瞬间,于是我国古生物学家就将这一化石命名为“小春虫”,并冠以化石产地名,称为“贵州小春虫”。
(1)下列关于“小春虫”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春虫”是我国古生物学家在贵州发现的5.8亿年前的两侧对称多细胞动物化石。
B.“小春虫”是在比多细胞动物大规模演化的寒武纪还早的岩石层中发现的。
C.“小春虫”化石是根据这种动物的体形特点和它生存的时期、季节、地点来命名的。
D.“小春虫”这种动物的外形像压扁的龟壳,它虽然很小,但已经有了三胚层的构造。 提示:C项,命名与生存的“季节”无关。文中“严冬刚刚过去、早春悄然而至”是对生存时期的一个比方。
答案:C
(2)关于发现“小春虫”化石的意义,下列表述错误的—项是( )
A.可以作为否定“寒武纪大爆发”理论的一个有力的例证。
B.翻开了地球生命进化史研究的新的一页。
C.验证了动物细胞生长繁殖总是左右对称发展的自然规律。
D.首次将两侧对称动物化石的可靠记录推到了5.8亿年前。
提示:A项,文中无相关表述,无中生有。
答案:A
(3)下列理解与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中介绍了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两侧对称动物化石“小春虫”的有关情况,包括它的组织构造、命名由来以及这一发现的重大意义。
B.1909年加拿大落基山脉发现的5.15亿年前的软体组织动物化石,有力地证明了“寒武纪大爆发”理论。
C.称“小春虫”为两侧对称动物,是因为它的外形、内部器官呈对称状态,其内部器官的对称主要表现为具有一对体腔和成对排列的感觉窝。
D.“小春虫”这种两侧对称多细胞动物,组织构造相当复杂,已经处于成年期的发育阶段,表明这种动物已经生长成形。
提示:D项“相当复杂”夸大其词,“生长成形”属对“成年期”的误解。
答案:D
(4)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研究以“小春虫”为代表的多细胞动物化石,将有助于我们探索人类起源的奥秘。
B.“小春虫”已经具有了原始状态的感觉器官,表明它具备了对外界的感应能力。
C.“小春虫”可能是通过位于消化道前端的口部和紧接其后的咽道来获取土壤中养料的。
D.“小春虫”的发现,表明真体腔可能是两侧对称动物的一个特征,这将为研究真体腔动物的起源提供重要线索。
提示:C项“获取土壤中养料”缺乏依据。
答案:C
作文五:《像山一样思考》3900字
像山一样思考
奥尔多〃利奥波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进一步掌握“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阅读方法。
能力目标:
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情感目标:
1、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2、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体味此篇文章诗意且富含哲理的语言中蕴含的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课时安排】一课时
【板书设计】
像山一样思考
人听 特写狼嗥
山听 狼嗥含义
人思 狼死
山想 危险与安全
由表及里 写尽忧患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们看到的画面上是什么动物啊?(图片)你能说出有关这个动物的成语吗?这些词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感情色彩上)贬义。即使我们提到的“与狼共舞”这个源自美国经典电影的讲述人与狼和谐关系的词语,传到中国便成了“与邪恶的人或事物接触”的意思。狼,成了“邪恶的化身”,但鲜为人知的是,我们如果再不留意,就将与狼诀别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散文《像山那样思考》。
二、作者简介
“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 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这位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1949年,《沙郡岁月》出版,是其最重要的著作。
《沙郡岁月》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
《像山那样思考》是《沙郡岁月》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三、文题解读
本文选自《沙乡年鉴》,是书中收录的一则随笔。像山一样思考,是作者对人与自然的处理方式的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意表达。人并不是自然的主人,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
文章借助一声狼嗥所引起的反应,将深刻的生态理论表达了出来:人类没有山那样处理自己同大自然的关系,把自己看成高于一切的自然的主宰,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文章告诉人们要保护自然。
四、写作背景
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过高的物质追求,不断的向大自然索取,以及错误的生态观念,使我们的地球已变的满目疮痍。森林植被骤减,水土流失严重,工业三废的污染,滥捕滥杀滥伐,这一切做法严重的破坏了生态平衡,地球面临荒原化的危险。
五、课文分析
(一)文章结构层次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3)借助一声狼嗥而引起的反应,将深刻的生态伦理表达出来。 第二部分(4-9)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 第三部分(10)启示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应该像山那样思考要有生态意识
(二)文本研读
1、文章开篇就是对这声狼嗥的特写,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明确:我们可以先从文中找出一些反映此种情感的词语,然后再从这些词语中体味出这声狼嗥中所饱含的情感。
如:“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蔑视”等。
表现出这声嗥叫既是狼痛苦的哀号,更是它用来反抗的号角。
2、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它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明确:留意的事物可以分为两类: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属于一类,它们的反应是“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
第二类为:这座山,它的反应是“深刻的、长久的”。
这里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排比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排比。增强文章气势。作者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
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伦理,本是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所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
3、文章往下还写到一般的人,“不能辨别其隐藏含义的人”对这声狼嗥的反应,他们其实也属于第一类事物,他们的理解也是肤浅的、直接的、表面的。那么文章接下来写到,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还有谁呢?
明确:是“我”对这声狼嗥的理解,是“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
“我”对这声狼嗥的认识,从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经过了一个过程的。
4、作者对狼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明确:从前认为自然界是被人类明智而高效的利用的,是应为大多数人提供最大的善,这种“善”即是认为狼是坏的捕食者,吃掉了对人们有用的鹿,该杀。 用文中的话说:“在那些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当时我很年轻,而且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期。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1)后来作者还是这样认为吗?他的想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转变的呢?是不是一个人闷在家冥思苦想得出的结论?
明确:不是。
(2)那作者的想法、观点是什么时候转变的呢?
明确:“自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
(3)再具体点,哪一刻?哪一场景触动了作者的心灵?
明确:“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4)“这种观点”是什么观点?
明确:从前的观点
(5)“新的东西”又是什么?
明确:新的观念,对狼的负罪感。
我们憎恶狼,是因为它伤过过人类,我们对此总是念念不忘,但我们反过来想想,我们人类伤了多少只狼呢,却不曾有人提起。我们总讲人类有情,有怜悯心怀,讲求“道德伦理”,但当十余种狼在地球上永远的消失,当T型台上的裘皮大衣满世界的招摇时,我们还有何面目向大自然说人类敬天惜物?我们跟纳粹点的人皮灯又有什么两样呢?物极必反,人类终究会为这一切付出高昂的代价的。
2、自然界失去了狼会怎样?
那我们就来看看,人类大肆捕杀狼,狼在地球上消失,等待人类的将是什么结局?
明确:“自那以后,我亲眼看见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我看见过许多刚刚失去了狼的山的样子,看见南面的山坡由于新出现的弯弯曲曲的鹿径而变的皱皱巴巴。我看见所有可吃的灌木和树苗都被吃掉,先变成无用的东西,然后则死去。我看见每一棵可吃的、失去了叶子的树只有鞍角那么高。这样一座山看起来就好象什么人给了上帝一把大剪刀,并禁止了所有其他的活动。结果,那原来渴望着事物的鹿群的饿殍,和死去的艾蒿丛一起变成了白色,或者就在高出鹿头的部分还留有叶子的刺柏下腐烂。”
(1)“……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复原。”为什么说狼消失了,草原得不到复原呢,狼与草原什么关系?
明确:生物链:狼少——鹿多——草光——食草动物的灭亡——山秃。
(2)于是大自然会报复人类,于是“……有了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去。”这句话什么意思?
明确:人类将不再有未来!
3、山听到了狼的嗥叫,听懂了这声嗥叫的含义。这声狼嗥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这声狼嗥对于整个生态环境来说,具有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狼的消失,意味着为某种生存现状吹响了告别的号角,意味着我们的后代失去了一种可贵的生存经验。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无可挽回的退化。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声狼嗥也是作者充满生态忧患意识的大声疾呼。
4、为什么作者说“只有山能够客观地去听狼的嗥叫”?
明确:因为山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山能够尊重自然,平等地看待自然万物。
5、说说“像山一样思考”的内涵。
明确:“像山一样思考”是一种诗意的表述,作者的真正用意在于,让人们意识到,由于人类一直把自己看成高于一切的自然的主宰,已经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无可挽回的退化。自私而又自大的人类,是在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人类没有像山那样对待自己同大自然的关系。
6、面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明确:我们应该体会到,人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因此我们应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爱护生态。
大家还记得这样一幅公益广告吗?拍卖最后一滴无污染的水,最后一株无污染的植物,当我们一味的追求物质进步,而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那留给我们的只能是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要知道人类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 大地上的一切生命,包括那些无言的和无助的、甚至濒临绝迹的动物与植物,都拥有自己不可抹煞的生命的尊严、履历与故事。芸芸众生,他们都是自然的子民,任何一个物种的灭绝都势必影响到整个生物链的平衡,都会给这个世界带来可怕的灾难。
六、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人们追求物质建设固然是很好的,但必须心装自然,切不可以牺牲自然,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古人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小鸟消失,天空不语,狼的嗥叫,大山不言,他们都在默默的思考,而这种沉默给人带来的则是更大的悲剧。《像山那样思考》作者一文似惊醒梦中人,用诗一般的语言,来表达深层的含义,深入浅出,像山那样思考,那样客观的思考,与狼共舞!
七、课后作业:如果你是一名环保志愿者,请写一段宣传文字。
作文六:《像山一样思考》3000字
推荐给朋友们的《像山一样思考》一文,是选自著名的环保作品《沙郡岁月》的一篇美文, 当你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您会为作者阿尔多·李奥帕德,竟然能用那么优美精练的文笔, 举重若轻的构思,展现出他的土地伦理理念,和他深邃的哲学心灵。
李奥帕德于一八八七年出生于美国爱荷华州,从耶鲁大学毕业后不久,他进入美国林务署, 担任新墨西哥州和亚利桑纳州的助理林务官, 从此投身环保工作, 并成为美国环保运动先驱。 1948年,就在《沙郡岁月》手稿完成后不到一个月,李奥帕德不幸在协助扑灭领居农场的 一场大火时丧生,本书遂成为他对环保工作的最后宣言。 阿尔多·李奥帕德, 在他去世五十 多年后的今天, 其成就早已得到了人们的公认,并且他也成为 “环境伦理” 的播种者和将人 伦延伸到“生命伦理”的哲学家,环保主义者中的“绿色符号”。他被公认为举世闻名的三 大自然写作者之一, 与被尊为“第一个环境保护主义者” 、一位关注人类生存状况的哲学家 梭罗,及一生致力于自然保护、被誉为美国“国家公园之父”的约翰·缪尔齐名。
《沙郡岁月》 属于美国四十年代的自然写作, 是作者在三十余年对自然的观察、 经验与反思 过程中, 而写就的一本文字优美动人、 意象恬静和谐的自然观察思考随笔结集。 此集在其去 世的前一年即 1947年开始整理, 在他离世的次年即 1949年本书得以出版, 由于书中所描述 的生态环保观念,所描述的简朴生活和自然观,影响着后世许多人对生态的保育观念。 《沙 郡岁月》与梭罗的《瓦尔登湖》、约翰·缪尔的《夏日走过山涧》并誉为自然人文写作的三 大典范作品之一,正如《沙郡岁月》中文翻译者吴美真所说的,“是美文,也是经典”。 下面就是经典中的经典——《像山一样思考》, 因为喜爱, 所以我情不自禁地把原文加在这 里:
——————
一个深沉、来自肺腑的号叫在各个悬崖之间回响,然后滚落山下,隐入夜晚遥远的黑 暗之中。那叫喊爆发出一种狂野、反抗性的悲愁,爆发出对于世上一切逆境的蔑视。
一切活着的生物 (也许包括许多死者)都留心倾听那声音。对鹿而言, 它提醒它们死亡近在 咫尺; 对松树而言, 它预测了午夜的格斗和雪上的血迹; 对郊狼而言, 那是一种有残肉可食 的应许; 对牧牛者而言, 那是银行帐户透支的威胁; 对猎人而言, 那是獠牙对于子弹的挑战。 然而在这些明显而迫近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藏着一个更深奥的意义:只有山知道这个意义, 只有山活得够久,可以客观地聆听狼的嗥叫。
无法理解那声音中所隐藏的意义者, 仍知道它就在那儿, 因为在整个狼群出没的地区都可以 感觉到它, 而且它使得这儿有别于其他地区。 所有在夜晚听见狼嚎者, 或者所有在白天查看 狼之足迹者, 都可以感到隐约有股寒意袭上背脊。 即使没有看见或听见狼, 许多小事件也暗 示着它们的存在:一只驮货之马半夜的嘶叫、 石头刺耳的滚动声、 一只逃命之鹿的跳跃,以 及云杉之下阴影的情况。 只有不堪造就的新手才察觉不出是否有狼, 或无法察觉山对狼怀有 秘密的看法。
我自己对这一点的坚信不疑, 要追溯到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 那时, 我们正在一个高 耸的悬崖上吃午餐, 一条汹涌澎湃的河流在悬崖下推进着。 我们原以为看见了一只胸部浸在 白色水花之中,正涉水渡过急流的鹿,当它爬上岸,朝我们走来,并且甩动着尾巴时,我们 才明白我们错了:那是一只狼。 其他六只显然已长大的小狼从柳树丛跳出来, 一起摇摆尾巴, 同时嬉戏着相互殴打, 以示欢迎。 所以我们的确看到一群狼, 在悬崖下一个空旷的平地中央 打滚。
在那些日子里, 没有人会放弃一个杀狼的机会。瞬间,子弹已经射入狼群里,但是我们太兴 奋了, 无法瞄准:我们总是搞不清楚如何以这么陡的角度往下射击。 当我们用完了来福枪的 子弹时, 老狼倒下来了, 另外有一只狼拖着一条腿, 进入山崩造成的一堆人类无法通行的岩 石堆里。
我们来到老狼那儿时,还可以看见它眼睛里凶狠的绿火渐渐熄灭。 自那时起,我明白了,那 只眼睛里有某种我前所未见的东西——某种只有狼和山知道的东西。 我当时年轻气盛, 动不 动就手痒, 想扣扳机; 我以为狼的减少意味着鹿会增多, 因此狼的消失便意味着猎人的天堂, 但是,在看了那绿色的火焰熄灭后,我明白狼和山都不会同意这个想法。
自此之后, 我看到各州不断地扑灭狼; 看到许多刚刚才失去狼的山的面貌, 看到向南的斜坡 出现许多鹿刚踩出来的纷乱小径。我看到每一株可食的灌木和幼木都被鹿吃去细枝和嫩叶, 然后衰弱不振, 不久便告死亡。 我也看到每一棵可食的树, 在马鞍头高度以下的叶子都被鹿 吃得精光。 看到这样的一座山, 你会以为有人送给上帝一把新的大剪刀, 叫他成天只修剪树 木,不做其他事情。 到了最后, 人们期望的鹿群因为数量过于庞大而饿死了,它们的骨头和 死去的鼠尾草一起变白,或者在成排只有高处长有叶子的刺柏下腐朽。
现在我猜想:就像鹿群活在对狼的极度恐慌之中, 山也活在对鹿只的极度恐慌之中; 而或许 山的惧怕有更充分的理由, 因为一只公鹿被狼杀死了, 两三年后便会有另一只公鹿取而代之; 然而,一座被过多的鹿摧毁的山脉,可能几十年也无法恢复原貌。
牛的情况也是如此。 牧牛人除去了牧场的狼, 却不明白自己正在接收了狼的一项工作:削减 牛群的只数, 以适合牧场的大小。 他没有学会像山那样地思考, 因此, 干旱尘暴区便出现了, 而河流将我们的未来冲入大海里。
我们都在努力追求安全、繁荣、舒适、长寿,以及单调的生活。鹿用它柔软的腿追求,牧牛 人用陷阱和毒药,政治家用笔,而大多数人则用机器、选票和钱。但是,这一切都只为了一 件事:这个时代的和平。 在这方面获得某种程度的成功是很好的, 而且或许是客观思考的必 要条件。然而,就长远来看,太多的安全似乎只会带来危险。当梭罗说“野地里蕴含着这个 世界的救赎”时,或许他正暗示着这一点。或许这就是狼的嗥叫所隐藏的意义;山早就明白 了这个意义,只是大多数人仍然不明白。
————————
当我们读完了上面这篇美文的时候, 谁能想到这是半个世纪之前李奥帕德的孤单呐喊。 因为 那个时候“人和土地的关系是完全经济性的,只包含了特权,但不包含义务” (见《土地伦 理》), 人类对于自然和环保根本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人类要做的只是对土地和自然的无 休止的掠夺。只有到了70年底初, 随着环保意识的普及,人们才真正地开始思考,李奥帕 德所指出的“绿火”的熄灭,正是不注意环保的人类灭亡的先兆。
作为一位具有强烈的自然人文情怀的作者,李奥帕德的《沙郡岁月》可谓篇篇珠玑。如他在 《环河》一文中,从描述美国威斯康辛州奇观——一条循环流向自己的河流——环河(Rou nd River)开始,认为能量也是一条环河,进而提出了“生态是一条环河”的观点,他认为, 保护环境要做到人和土地要和朋友一样和谐共存。 而在他的《土地伦理》一文中, 更加进一 步加深了他的哲学思考, 并开创了土地论理学和生态论理学研究的先河, 而本书的中文翻译 者吴美真认为《土地伦理》一文,当是本书的“压轴之作”。
对于人类来说, “历史是由连续的从同一起点展开的旅行累积而成的, 人类不断回到同 一个出发点,为再次出发寻求另一套永恒的价值观做准备”(见《野地捍卫者》),因此, 人类需要而且也必须“象山一样思考”, 才能“为依然可厌的人类心智培养感受力” (见 《管 理意识》)。
作文七:《像山那样思考的读后感》1500字
像山那样思考的读后感
《像山那样思考》是美国作家、“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创作的一则随笔,揭示了在人类的愚蠢下种种短视行为背后隐藏的巨大的自然破坏和生存危机,像山那样思考的读后感有哪些,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像山那样思考的读后感【一】 读了《像山那样思考》,我知道虽然在我们人类看来,山什么都不会想,但山也有他的“思考”。
我们在这个地球上生存,取之,用之。地球对我们的奉献,真是太大了。
我生活的地方就是地球,我们踩的是地球的身体。难道它就不痛吗,难道它就没有思想吗,答案是它有。对于父母我们需要感恩。对于社会我们需要感恩。对于跟我们息息相关的自然,我们更要感恩。
但现在,我们人类不仅不感恩,反而做出过份的行为。乱砍滥伐,大量取石油,煤碳等,地球的身体器官。它的身体被严重伤害了。
其实,地球它也并没要求我们报答。可是地球心想:如果不给你们一点小小的惩罚,你们是不知道要保护我。于是,大地震,台风,海啸贫繁出现地震要夺走几万人的性命,台风也能造成巨大灾难。
山或许只会对幼狼感到遗憾,可地球却不会坐以待毙。
我们现在提倡精神文化;
要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
要感恩社会的塑造之恩;
要感恩祖国的保护之恩;
可是,谁又去感恩地球。地球之恩,无以为报,感恩地球,就不会有地震,海啸,台风等灾害。
懂得感恩可以让父母欢心。
懂得感恩可以让社会发展。
懂得感恩可以让祖国强大。
那懂得感恩可以让地球变得平静,就像《像山那样思考》一样,任何物种都有他生存环境,生存的必要。地球也是一样。
让我们用感恩的心去面对地球吧。
像山那样思考的读后感【二】 大自然的美,不在于山有多高,水有多深。我认为在于大自然创造了一条食物链,汇集成食物圈。
狼的嗥叫被群山所理解,却被其他所无视。那声声嗥叫,猎人认为狼牙与子弹的较量,羊群认为是死亡的讯息。只有山在思考??
山,孤僻,神秘,深邃,危险??在这文中,山成了智者,他与每一晚的嗥叫,枪声相伴,他看破红尘,却无力改变。狼应声倒地,狼牙仍露在凌风中,眼里泛着绿光。山不知是在心痛还是在担忧,我发现山在讽刺,山在嘲笑,山在鄙视。人类的无知,
无知的人类。
在那泛着绿光的眼睛里,那位猎人看到了未来,看到山再荒芜,鹿再死去,树再倒下,变成了沙漠,没有绿洲,只有沙子,沙尘暴来了,无知的人类仍在捕杀动物。那位猎人学会了像山那样思考,知道了山在思考些什么,他懂得了狼的一声声嗥叫。
“没有狼的地方意味着猎人的天堂”年轻的猎人追求这样,但他的无知让他亲眼看到一只只鹿的倒下,绿色再荒芜,山在报复。
“太多的安全可能会产生长远的危险”老猎人对年轻的猎人说。
在一座山中,听不到狼的嗥叫,意味着这座山已濒危了,无可否认这是无知的人类所索取的后果。他们并不知道山一直在思考什么,或许已经知道了,却为了利益??一座山,是一条食物圈,狼没了,羊就多了,草就少了,山就荒芜了,人类就灭亡了。山是智者,他懂得该放几只狼,多少羊,人是愚者,他只在乎自己的利益。
生态平衡,再熟悉不过的话题了,可是在中国,有多少人学会了像山那样思考。政府官员吃着国家的饭,拿着国家的钱,拉出来的屎却好无用处。
如今中国,环保是骗人的,政府更加是骗人的,国家养他们是干什么吃的,整天打飞机啊!
像山那样思考,我认为在如今不仅仅是生态平衡,可持续发
展更为重要。
狼于羊的故事会启示着无知的人类,像山那样思考,学会聆
听狼的嗥叫。
作文八:《像山那样思考读后感》1100字
精品文档
像山那样思考读后感
狼的一声声嗥叫,像警棍一样敲击着人们日益麻木的心。也许有些人还没有听到,但利奥波德却从这声声无助的嗥叫中觉醒了!他用最犀利最真诚地文字观照忏悔着自己。一弹射出,一狼倒下,一只小狼拖着一条腿走去。当我们看到老狼眼里闪烁着令人难受的垂死的绿光时,那久已麻木的灵魂才为之悸动,为之振颤,我们才发现了某种新的东西,是某种只有狼这个生命和山才知道的东西。这东西是什么呢?正如作者开头所言:秘密。
秘密即生态规则,这个规则有点神秘。狼可以吃掉鹿群中的弱者,但人却不能为了所谓的安全而打死狼。这是自然的隐秘。可人类却不顾这个隐秘,自高自大,忘乎所以。
“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天堂。”有多少人曾像作者这样自以为是自作聪明过!可是结果呢,带来的却是地狱般地恶梦。随着狼的一只只倒下,大肆繁殖的鹿群,毫无止境的争食,就像潘多拉打开了魔盒,让灾难接踵而至:山体上,美丽的灌木树林大-片大-片地消失;泥石流、沙尘暴随时逞威,人类全然没有了安全可言。鹿群中,同类相残,白骨累累,惨不忍睹!人类啊,原是想呵护他们一厢情愿中的生命,却不曾想残害了它们!这一切,似乎是对人类漠视秘密的一种讽刺,一种无情地莫大地讽刺。
1 / 2
精品文档
在所有存在物中,只有人类才能倾听存在的声音。海德格尔曾这样颂扬人类。可当无知地掠夺无情地漠视酿成一幕幕悲剧时,利奥波德有了深深的忧患。是啊,人类何曾尖起耳朵去倾听去细辨狼嗥的忽高忽底或近或远?又何曾谦卑地低下高贵的头颅,去思考狼的嗥叫中隐藏着的潜在含义?狼也是自然万物的一分子,它有感情,也有生命的尊严;山也是会思考的,它深知狼对于它的重要作用。万物都是造化的神手刻意丢下的,有灵性的埃文中,作者似乎想告诉人类这一切。
利奥波德深知,人类只是自然链条中的一环,他们没有权利拆散破坏这个链条,甚至超拔于自然之上。人类与自然是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成员的关系,有共生,有寄生,也有竞争。如此,才构成了恒久的秘密系统或者说神秘的系统。这秘密和神秘,容不得人类如此地漠视和亵渎。所以,作者以最深切敏锐的文字,表达了自己心灵的惊觉和沉思,以期引起人们的警醒。应当说,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2 / 2
作文九:《像山那样思考读后感》2300字
像山那样思考读后感
像山那样思考读后感(一)
读了《像山那样思考》,我知道虽然在我们人类看来,山什么都不会想,但山也有他的"思考"。
我们在这个地球上生存,取之,用之。地球对我们的奉献,真是太大了。
我生活的地方就是地球,我们踩的是地球的身体。难道它就不痛吗,难道它就没有思想吗,答案是它有。对于父母我们需要感恩。对于社会我们需要感恩。对于跟我们息息相关的自然,我们更要感恩。
但现在,我们人类不仅不感恩,反而做出过份的行为。乱砍滥伐,大量取石油,煤碳等,地球的身体器官。它的身体被严重伤害了。
其实,地球它也并没要求我们报答。可是地球心想:如果不给你们一点小小的惩罚,你们是不知道要保护我。于是,大地震,台风,海啸贫繁出现。大地震要夺走几万人的性命,台风也能造成巨大灾难。
山或许只会对幼狼感到遗憾,可地球却不会坐以待毙。
我们现在提倡精神文化;
要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
要感恩社会的塑造之恩;
要感恩祖国的保护之恩;
可是,谁又去感恩地球。地球之恩,无以为报,感恩地球,就不会有地震,海啸,台风等灾害。
懂得感恩可以让父母欢心。
懂得感恩可以让社会发展。
懂得感恩可以让祖国强大。
那懂得感恩可以让地球变得平静,就像《像山那样思考》一样,任何物种都有他生存环境,生存的必要。地球也是一样。
让我们用感恩的心去面对地球吧。
像山那样思考读后感(二)
《像山那样思考》是《沙乡年鉴》收录的一则随笔。文章第一段是对一声狼嗥的特写。文笔简洁传神,携裹着作者深深的忧虑意识--他把诗意的叙写和深刻的生态忧虑杂糅在这声狼嗥中,给人以灵魂的震撼。接下来的一段记写了鹿、郊狼、牧羊人、猎人对这声狼嗥的反应。作者进而指出,在浅层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有更深刻的、只有这座山能听懂的含义。作者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第四至九段在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这些平实的记叙之后,人们渐渐能够意识到,狼的嗥叫声中所饱含的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狼的消失,意味着为某种生存现状吹响了告别的号角,意味着我们的后代失去了一种可贵的生存的经验??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无可挽回的退化。自私的人类,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利奥波德在文中的悲悯和忧虑让读者看到了一颗高贵而敏感的心灵,读过此文,应该能够听到利奥彼德的大声疾呼了。
像山那样思考,是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的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的表达方式。人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
文章文笔简洁洗练,从中可以体验到哲人的深刻,又可以领略到诗人的激情和想像。这一切,构成了文章显明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科学的事实和诗的描述合拍合辙,让读者首先沉浸在一种诗的氛围之中,然后开始评论和思考。最后,回归于心灵的顿悟和思想的升华。
像山那样思考读后感(三)
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山。它以其厚重的底蕴孕育出大千世界的繁华美丽,神妙莫测的景象淡出山的境界。
一曰静。寂静地思考,沉默的储备,默默地收集落红衰绿。史铁生像山那样思考,当他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在废弃的古园里思考生与死的问题。朱红淡褪,高墙坍圮,玉砌雕阑散落的环境和走过他车辙的母亲的脚印像山一样让他清楚:坚忍地面对困难,勇敢地活下去。培根说过“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山的最高境界是以静孕育根基,以静衬托生命的灵动。
绿叶衬红花,高山凸深境,境由心生,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
二曰厚重。观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山有万般形态,却拥有一个共同赞词:厚重。像山那样思考的康熙深谙“厚积薄发”之理,博览群书,攻满文通汉经引外国先进文化创先进观念。纵然皇宫里的繁华处处,可终比不过搁置重重如山的字来得震撼——那是康熙一生毫不间断的字帖。天天练的态度推而广之,查水利访民情造望远镜。正如那首歌“我真得还想再活五百年”,成为现实的话,华夏儿女又怎么会被外国侵略至二百年抬不起头来。康熙的孜孜不倦,借鉴古今中外,持之以恒的品质来源于他的厚重。
相比而言,秦始皇的残暴、周幽王的失败、崇祯的亡国自杀则源于他的浅薄无知。不会像山那样思考的他们,非千古骂名即遗臭万年,倘若有例外,也只是眼前盛后世熊,揠苗助长的功业怎会长久,
地有基,人有本,山的境界在于强基固本,此可谓不可催也。
三曰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不放弃大树亦恋爱小草,有此则千百年来年年树壮岁岁花红草绿。像山那样思考的社会才会孕育出千般境界。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放,笑对人生;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定,超然物外;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胸怀天下。
“求同存异”是社会前进的保证,“和合为坤”使社会和谐多姿。
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只因荒野的山让人像他那样思考,因思考山的境界而找到自己的目标,找到社会发展的方向。
作文十:《像山那样思考读后感》1900字
精品文档
像山那样思考读后感
《像山那样思考》是美国作家、“近代环保之父” 奥尔多?利奥波德创作的一则随笔,揭示了在人类的愚蠢下种种短视行为背后隐藏的巨大的自然破坏和生存危机,发人深省。
像山那样思考读后感 《像山那样思考》是《沙乡年鉴》收录的一则随笔。”真正睿智的教师应该知道,多让学生自主尝试阅读,哪怕学生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离谱,教师都要不急不忙,缓缓点出其理解方向的谬误,鼓励其再一次变换角度品读文本。他用最犀利最真诚地文字观照忏悔着自己。可是结果呢,带来的却是地狱般地恶梦。人类啊,原是想呵护他们一厢情愿中的生命,却不曾想残害了它们~这一切,似乎是对人类漠视秘密的一种讽刺,一种无情地莫大地讽刺。
在所有存在物中,只有人类才能倾听存在的声音。海德格尔曾这样颂扬人类。可当无知地掠夺无情地漠视酿成一幕幕悲剧时,利奥波德有了深深的忧患。是啊,人类何曾尖起耳朵去倾听去细辨狼嗥的忽高忽底或近或远,又何曾谦卑地低下高贵的头颅,去思考狼的嗥叫中隐藏着的潜在含义,狼也是自然万物的一分子,它有感情,也有生命的尊严;山也是会思考的,它深知狼对于它的重要作用。万物都是造化的神手刻意丢下的,有灵性的啊。文中,作者似乎想告诉人
1 / 4
精品文档
类这一切。
利奥波德深知,人类只是自然链条中的一环,他们没有权利拆散破坏这个链条,甚至超拔于自然之上。人类与自然是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成员的关系,有共生,有寄生,也有竞争。如此,才构成了恒久的秘密系统或者说神秘的系统。这秘密和神秘,容不得人类如此地漠视和亵渎。所以,作者以最深切敏锐的文字,表达了自己心灵的惊觉和沉思,以期引起人们的警醒。应当说,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像山那样思考读后感 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山。它以其厚重的底蕴孕育出大千世界的繁华美丽,神妙莫测的景象淡出山的境界。
一曰静。寂静地思考,沉默的储备,默默地收集落红衰绿。史铁生像山那样思考,当他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在废弃的古园里思考生与死的问题。朱红淡褪,高墙坍圮,玉砌雕阑散落的环境和走过他车辙的母亲的脚印像山一样让他清楚:坚忍地面对困难,勇敢地活下去。培根说过“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山的最高境界是以静孕育根基,以静衬托生命的灵动。
绿叶衬红花,高山凸深境,境由心生,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
二曰厚重。观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山有万般形态,却拥有一个共同赞词:厚重。像山那样思考
2 / 4
精品文档
的康熙深谙“厚积薄发”之理,博览群书,攻满文通汉经引外国先进文化创先进观念。纵然皇宫里的繁华处处,可终比不过搁置重重如山的字来得震撼——那是康熙一生毫不间断的字帖。天天练的态度推而广之,查水利访民情造望远镜。正如那首歌“我真得还想再活五百年”,成为现实的话,华夏儿女又怎么会被外国侵略至二百年抬不起头来。康熙的孜孜不倦,借鉴古今中外,持之以恒的品质来源于他的厚重。
相比而言,秦始皇的残暴、周幽王的失败、崇祯的亡国自杀则源于他的浅薄无知。不会像山那样思考的他们,非千古骂名即遗臭万年,倘若有例外,也只是眼前盛后世熊,揠苗助长的功业怎会长久,
地有基,人有本,山的境界在于强基固本,此可谓不可催也。
三曰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不放弃大树亦恋爱小草,有此则千百年来年年树壮岁岁花红草绿。像山那样思考的社会才会孕育出千般境界。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放,笑对人生;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定,超然物外;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胸怀天下。
“求同存异”是社会前进的保证,“和合为坤”使社会和谐多姿。
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只因荒野的山让人像他那样思考,因思考山的境界而找到自己的目标,找到社会发展的方
3 / 4
精品文档
向。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