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廉洁修身读后感》1400字
《廉洁修身》课程论文
廉洁修身读后感
姓 名:
学 号:
系 别: 电子信息工程系 班 级: 自动化(3)班 指导老师:
完成时间: 2012.10.13
廉洁修身读后感
——出自《廉洁修身》 做人要清正 修身要廉洁
一、民众褒贬与为官之道
做官就要有为官之道,而最为民众广为颂扬和推崇的,是历朝历代的清官为官之道。
1.清官与贪官
民间对好的官员称为清官。“清”指的是政事清简,清廉公正之意,它体现了下层老百姓的愿望,是百姓对那些爱民如子,廉洁自守官吏的称呼。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就是这种品格的概括。 从远古开始至明清,历代王朝的百姓都呼唤清官的出现。在封建专制的社会中,面对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贪官污吏的暴虐横行以及繁重的徭役,百姓深受其害,敢怒不敢言。因此,他们非常渴望那些“清官”出来抑富济贫,给百姓主持公道。
2.民众广为传诵的清官之道
为民众最为传诵和赞许的清官之道主要有:
首先,体恤民生,造福一方。在我国的历史上,大凡清官都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把体恤民生,造福百姓作为自己为官的根本。其次,是清廉自守,不谋私利。清廉是对为官为吏者的基本道德要求。即不取不义之财,不贪不义之利。再者,是要奉公守法,伸张正义。身居高位,并不仗着权势欺压百姓,仍然公正无私地处理一切事物,敢于直谏,为百姓伸张正义,是我国封建社会清官的又一重要管德
3.古代知识分子的道德风范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志气。
修身正行,严于律己的风范。
发愤忘食,自强不息的精神。
奉职循理,守官尽职的态度。
坚持真理,舍生取义的气节。
4.古代社会廉洁与贪腐的启示与警示
第一,廉洁修身促使中兴的盛世形成
第二,贪污腐败导致王朝覆灭
感想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具有廉洁修身的可塑性。
一、青年的人格尚处于为定型阶段,是处于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阶段,它使大学生获的独立指导和调控自己行为的可能性。
二、另外,廉洁修身是人生美的一部分,它在任何人身上都不可能孤立存在,总需要人生的其他美德加以烘托和支持,需要丰富的道德储备作为基础。在大学生身上,虽然有某些道德上的不足,但更多的是道德上的优势,如大学生对国家的责任感,对同类的同情,对父母的义务等,这些美德伟大学生的廉洁修身提供了伦理资本,使大学生的廉洁修身的可塑性大大加强。再者,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为大学生的廉洁修身提供了外在压力。因为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不仅需要硬实力,还需要软实力,社会对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突出。
三、最后,社会理想人格也为大学生廉洁修身提供了榜样示范,因为现阶段大学生推崇的是知识、文化、修养和财富兼备的理想人格。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廉洁修身非常重要,我们要培养公仆意识,不为私心移节;要提升忧患意识,不为懈怠误事;要增强参与意识,不为应付学习。我们要用我们实践的学习来发展它,让廉洁的品格在广泛的在社会里发展,让我们能够完善自我的修养,让廉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让我们的思想道德适应新形势,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完善,让社会变得越来越来公正廉明,呈现出一片新的景象,让我们用最廉洁的心去面对我们未来的一切,廉洁成就我们的梦想,也让我们时时刻刻的去提醒自己,做到最好,发展廉洁的作用,让自己修身养性。
廉与洁在我们的社会地位中占了很重要的一席,只有认真实践好廉洁,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繁荣昌盛.我们的素质与道德才能跟得上时代的脚步.
作文二:《廉洁修身读后感》4900字
廉洁修身读后感
廉洁修身读后感篇一:《我国廉洁修身的历史传统》读后感
《廉洁修身》课程论文
《我国廉洁修身的历史传统》读后感
姓 名: 林秋海
学 号: 200930044642
系 别: 机电工程系
班 级: 机械4班
指导老师: 宋娜
完成时间: 2012-10-17
文件综述:
通过学习《廉洁修身》一书,我深刻地理解了廉洁修身是我国的历史传统,是一种崇高的道德修养,它的重要性直接影响一个民族的兴衰。书中关于我国廉洁修身的历史传统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民众褒与贬的为官之道。清官与贪官:古代社会那些廉洁奉公,体恤民生的清
官廉吏,那些修身律己、治国报国的士大夫,对我们今天的大学生仍有借鉴和启示意义。民众广为传诵的清官为官之道:首先体恤民生,造福一方。其次,清廉自守,不谋私利。再次,奉公守法,伸张正义。以上这些清官廉吏的身上凝聚了我国传统道德
的理想人格,寄寓着民众的希望。
二, 古代知识分子的道德风范。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志气。
修身正行,严于律己的风范。发奋忘食,自强不息的精神。奉职循理,守官尽职,坚持真理,舍生取义的气节。
三, 古代社会廉洁与贪腐的启示与警示。廉洁修身促成 中兴盛世的形成,包括首
先是明君贤臣,和裹共济,其次是顺应民生,吏治严明;贪污腐败导致王朝毁灭。 综上可见,我国古代社会廉洁与贪污腐败的后果是,廉洁带来昌盛,腐败导致覆灭。它带给我们今天的重要启示是:我们只有坚持不懈的加强廉洁修身、反腐倡廉建设,才能超脱古代社会所谓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兴亡规则,从而保证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顺利实现。
感想:
对于廉洁修身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我认为我们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必须廉洁修身。
一, 廉洁修身的成才价值。大学生廉洁修身体现的是一种价值观,它包含了大学生的
价值和廉洁修身的价值。前者体现了大学生对他人及社会的意义。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后者体现了廉洁修身对大学生成才的价值。它既体现了大学生成才的内在要求,也为大学生成才指明发展方向,注入前进动力。
大学是传播知识的场所,也是大学生掌握知识、立志成才、培养能力的基地。然而,在现实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一些学生往往更重视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对一个人的发展意义,却忽视人伦知识和道德能力对一个人成才的价值。
二, 廉洁修身的生命价值。生命价值是指人的生命意义,包括生命存在价值和生命延
续价值两种形式。每个人的生命存在价值是一样的,但生命延续价值是有差异的,它强调的是人在生命延续的过程中所创造价值的高低。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要善于从平凡、博学中体现,即从平凡中见精神,从博学中知廉耻。
三, 廉洁修身的社会价值。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人的价值组成部分。一个人的存在
与发展,只对他自己有价值而对社会没有价值,那么谈论自我价值就没有任何意义,个人的自我价值总是在社会中才能得到满足和验证,个人的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集中体现。在现实生活中 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往往不一致,二者之间的矛盾容易导致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冲突。
廉洁修身读后感篇二:《廉洁修身 大学版》读后感
《廉洁修身 大学版》读后感
从《廉洁修身》了解到,凡违反公认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滥用权力和公共资源等谋取私利的行为,都可以称为腐败。腐败并不是现在才有,自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腐败也随之产生。
腐败的实质是公与私的矛盾,人如果不对贪欲加以控制,腐败就会滋生。
与腐败相对立的是廉洁。“廉洁”一词,最早见于《楚辞 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沬。”廉洁从一开始就是作为一种高尚的个人修养被人们认可。廉洁在今天,是指一个人遵守法律和社会道德,不利用自身的权力和职务谋求非法的利益。一个廉洁的人,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具备不贪污、不行贿受贿、不奢侈浪费、不利用权力为亲友谋取私利、不做其他损公肥私的事情等行为规范。
廉洁对于一个国家的良好发展有重要作用。一个廉洁的社会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良好循环。管子将“礼”“义”“廉”“耻”列为治国四大方略。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廉洁清正是为政根本。十八大报告中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并从三方面部署工作。一是必须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个政党存亡取决于人心向背。绝不做危害人民利益的腐败的事情,坚持维护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做到权为民所用。二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近年来,党内出现了一些腐败的行为,对党和人民造成严重的影响。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我们不仅要高压严抓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还要教育党员干部,预防
腐败,而最重要的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和
监督体系,抓好民主和法治两个方面。三是必须严明党的纪律。十八大报告指出,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党的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为此,我们自觉遵守党章,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组织之上;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保证中央政令畅通。
我们大学生是当代社会的文化青年,承担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历史重任。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是感到很骄傲的。但同时,也感到反腐倡廉压力的重大。我们大学生在校期间是培养独立思考、形成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最佳时期,这段时期对我们以后一生会有重大影响。然而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不可避免的进入了大学校园。考试作弊、论文抄袭、靠关系走后门等这些腐败行为屡屡出现。面对这种情况,作为大学生,我们该如何做到廉洁修身,
首先,自身的素质尤为重要。“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中共十八大后****引用这一条古训。习**的话是对的,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自身素质不高,必定会抵挡不住腐败的诱惑。所以,提高自身素质乃防腐的重要手段。博览群书,参加正能量的活动,学会诚信,都能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博览群书,认识人的生命,从平凡的生命中悟出高尚的精神,从博学中知廉耻,从而认识人的生命的价值。我们坚信,诚信的人是可敬可爱的。诚信的人可能会吃点“小亏”,但这种可贵的精神必然会受到社会的赞颂、得到社会认可。同时,我们
需要坚定的信心。因为坚定的信心对提高自身素质甚至影响别人、促进别人提高自身素质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其次,敢于反对腐败行为。考场上有学生交换草稿纸偷卷。旁边的同学极其反感,然而想到事不关己,且揭发了会令他们难堪,还可能惹来“麻烦”,所以对他们的行为睁一眼闭一眼,置之不理。存在这种心态和行为的同学应该为数不少。这无形中对偷卷行为推波助澜,导致了腐败风气的形成。问题已经相当明显,同学的置之不理其实就是默认了腐败行为。虽然自身做好了,不反对他人的腐败行为,问题还是不能解决。我们要正气凛然地把反对的声音喊出来,不光需要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迈,还需要勇气。古代儒者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说的就是这种正气。共产党提出的“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最根本利益”,“利为民所谋”等理论,是对古代儒者这种精髓的继承与发扬,是一脉相承的。我们思想上要与党保持高度一致,
发挥党的良好作风,敢于反对这种腐败,维护学生的利益,维护社会正义。
遵循法制规范,拥护民主制度。作为大学生,有责任对法律及其法律的社会价值作充分理解和把握,对权利和义务做出价值判断、选择与认同。积极自主参与到与其自身利益相关的国家政治生活的事项中,提高民主素质。这些对于廉洁修身是必不可少的。十八大论述了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法治的目标“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因此,我们需要把个人和国家联系在一起,在廉洁修身中学会尊法守法、参与民主,从而有力支持国家实现法治国家的目标。
正如《廉洁修身 大学生》中所说,大学生廉洁修身追寻的既是一种道德品质,也是一种道德能力,还是一种道德境界。在追寻的道路上,我们要知行合一,提高廉洁修身的认识能力,通过自我修养、自我监督,敢于维护社会正义,树立良好的形象,自觉修身立己。
廉洁修身读后感篇三:《廉洁修身》读后感
《廉洁修身》读后感 开学之初,我有幸获得机会阅读了《廉洁修身》这本书。这本书开篇简述了廉洁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在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廉洁,作为一种社会价值取向,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深入人心,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成为一种具有约束力的道德准则,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行为,引领着社会向前发展,形成一种良性的追求。书中内容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现实,通过典型的实例分析和事理阐述,用历史社会上充满正能量的事迹勉励人们明辨是非,激浊扬清,反腐倡廉,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陶冶高尚情操,真正做到廉洁修身。所谓修身,就是指个人对自己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进行主动,自觉的锻炼和修正,按照社会道德标准的要求,不断的消除,克制自己内心的各种非道德的欲望,努力将自己的品德修养提高到尽善尽美的境界。读完这本书,让我对廉洁修身以及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教师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
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以德治教,以德育人。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教师廉洁修身影响到的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还关系到学生成长的未来。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和道德修养。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也曾说过:“人生最重要的事莫过于提高自己的修养。”而《廉洁修身》这本书就是用
于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最佳的教材。阅读了这本书,我觉得教师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廉洁修身可从以下一些方面做起。 一、要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洁身自好,克己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作为教师,首要任务就是教书育人。教师要端正职业价值观,不能只把教师作为一份谋生的手段,而是要自觉肩负起教师的历史使命,铭记自己的责任,并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向学生与家长传达正确的价值取向。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社会赋予教师很高的道德期望,教师们应该坚守自己的本心,坚决不让社会中的不良风气渗透到教育领域,影响教育系统的正常运作,为教育界留出一片净土。 二、要诚实守信、真诚待人,做事坚持以身作则、身正为范。孔子有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思想、行为和品德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教育无小事”,作为师者,应该处处为学生之表率,用自己的一身正气来影
响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平等、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学生“亲其师”,才会“信其道”。教师倾注满腔的热情,真诚地热爱自己的每一位学生,是师魂的精神根基,也是师魂的具体体现。我们努力做到像陶行知先生一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真诚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情感,了解宽容学生的无心之错,引导他们向善,让学生感受到温暖,让其产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在学习生
活中感受快乐,体验成功。 四、要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要获得知识,就必须多读书;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必须不断读书,不断充实自己。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了翅膀。”开卷有益,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书是陶冶情操的好方法。 总之,此次我利用工作之余对《廉洁修身》进行了通读,深受教育,更加坚定心中的理想信念、也勉励自己要保持廉洁心理,防止思想认识发生偏差。也认识到在读书学习和教育实践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经受住各种考验,努力提高师德素养、提升思想境界,在现实中创造自己的教育梦想,同时在用自己的言和行教育学生。
作文三:《廉洁修身读后感》2100字
敬廉崇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兴国安邦之源,是社会普通认同的道德规范和应予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于谦,可以作为是清正廉明的典范了。他曾经在河南、山西当过巡抚。当时,朝中大权都由一个叫王振的太监掌握。地方官进京办事,都必须给他送礼,留下“买路钱”。可于谦却不屑于这样做,他的手下劝他:“你还是给王振送点礼吧,若没有金银财宝,带点土特产也行呀。”于谦听了,甩甩自己的衣袖,笑着说:“我只有两袖清风,没什么好送的。”于谦的“两袖清风”与那句“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都给后人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还有一位拒收学生送礼的杨震,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杨震到东莱上任时,路经昌邑。昌邑县令叫王密,是杨震的学生。杨震曾把他推荐为秀才,随后又做了昌邑县令。王密时常怀念老师的教诲和推荐之情,很想报答。当他得知杨震路过昌邑,心中十分高兴,便备下黄金厚礼,深夜来赠送给杨震。谁知杨震竟拒不接受,王密说:“我从不贪污受贿,这些金子是我俸禄所得,我拿来报答老师的恩情,有什么不可以呢?”杨震笑笑说:“若为师生之情,看到你当一名好官、清官,不负我多年教诲,胜似黄金万两;我若收下你的黄金,外人知晓,岂不坏了我一世清廉的名声!”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这事。”杨震严肃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王密只好拿着金子惭愧地走了。
而今,却在那么多人因贪污受贿而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无论是行贿的人还是受贿的人,早已把“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抛到了脑后,只当事情没发生过,可他们又何曾想过“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呢?就这样,原本辉煌的人生就毁在这上面了。
今天的莘莘学子,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当一批又一批崇尚廉洁的学子走向社会,就会将廉洁的风尚播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营造扬荣抑耻的氛围,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廉洁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人们国家倡导的主流文化。这种文化存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自古至今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行为,对于人们正确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对于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是一种人们共同的以廉洁为导向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是一种在不断发扬光大的先进文化。一个国家的生存在、发展、壮大,同样也离不开这种文化。一个人的成长,进步发展,成功,同样也离不开这种文化。
我国廉洁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古代贤哲所倡导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染其心,利害不移其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都充分体现了这种文化的特质和伟大的民族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等都一直十分重视廉洁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重视公民的思想道貌岸然德建设,倡导廉洁奉公、爱国守法、勤俭自强,奉献为民,并上升为治党治国的方略。
廉洁修身——普遍话题与永恒追求
腐败是社会的沉重话题。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腐败就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在古代社会,专制政体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虽然某一国家的政府在特定时期内可能相对廉洁,但总体说来滥用权力的现象几乎没有例外。英、法两国在近代最早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的腐败。英国革命前的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公开鬻卖爵位。法国革命前的专制君主路易十五、路易十六在政治上均实行高度专制,生活奢侈,挥金如土,横征暴敛。路易十五甚至声称,自己一生己经赚够,“死后管它洪水滔天”。王室的专制、腐败最终引发了大规模革命。中国历史上同样充斥着腐败行为。中国封建社会,各朝代的开国之君生活上尚基本上能保持节俭,政治上比较清明,对百姓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但用不了多久,无节制的专制统治必然走向大规模的贪污腐败,卖官鬻爵、索取贿赂几乎成为历史的通例。有些朝代对贪官也采取严厉的惩治,如《大明律》对官吏贪污、受贿等罪往往要处以凌晨、挑筋等刑,清朝将贪治吏作为治理国家的“第一要务”,对贪官多“赐令自尽”、也无法阻止贪污行为的普遍发生。
廉洁——社会永恒的价值追求
在今天,廉洁就是一个道德高尚、公正清明的人应该具备的品德。正因为廉洁与否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本国的廉政问题。各国对腐败的认识和治理都有一个过程,经过长期的认真治理,完善制度后,腐败现象就会减少,官员的廉洁程度就会提高。
修身——反腐败倡廉的主体诉求
“修身”一词最早出现在《墨子.非儒下》篇里:“远施周偏,近以修身。”所谓“修身”就指个人对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主动,自觉的锻炼和修正,按照社会道德标准的要求,不断地消除、克制自己内心的各种非道德的欲望,努力将自己的品德修养提高到尽善尽美的境界。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家都非常重视道德修养。修身的目标包括两个方面,即所谓“内圣外王”。“内圣”是指人具的道德目标,通过修身将自己的道德人格提高到理想的境界,从而成为道德的楷模。
好的制度如同阳光,它有助于依法反腐倡廉。善的美德如同阳光,它有助于以德反腐倡廉。
大学生如同早晨八九点的太阳。拥有光明的前程,充满美好的希望,担当未来的期待。前程,希望,期待是以真、善、美为追求目标的,是以奉献社会、完善自己为标志的。为了阳光灿烂的明天,让我们共同孕育阳光心灵,建设阳光社会。
作文四:《廉洁修身读后感》2500字
《廉洁修身》读后感
初拿到《廉洁修身》这本书时,心里觉得有点奇怪.修身养性倒是自古圣贤所追求的,可廉洁呢?大学生一来手无权力,二来还没工作,没什么财产资本,更不用说追逐什么个人利益,谋取私利. 一直都误以为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攻读专业知识,廉洁修身是以后参加工作的事,读完这本书 才恍然大悟. 大学生是民族希望,祖国未来,正如**所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们的,但是归根到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勃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廉洁修身对大学生成才起着导航和推动器的作用,即廉洁修身为大学生成才指明发展方向,注入前进动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廉洁修身对学生的成才意义往往容易被忽视。改革开放后在文化多元下,一些大学生受西方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认为“舍个人为集体”的价值观难以接受。在这种氛围下,再加上社会上的一些政府工作人员越过道德底线,徇私舞弊贪污贿赂,兴起“人情案”,“关系案”的风波等等,所以 们有必要打预防针。
《廉洁修身》这本书一共有16课,每一课都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去体会。其中有三课让我体会尤为深刻。第八课《公民的责任》讲的是2003年春,“非典”肆虐,北京某高校发现“非典”疑似病例,学校师生被暂时隔离。王女士的儿子就在这所学校读书,由于恐慌,多次打电话要求回家。但这位母亲以高度社会责任感,让儿子在防“非典”中理解什么是责任。我们大学生也应当养成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良好品德,立志做一个有益人民、有益于社会的人。这使我想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国家的兴旺与衰亡,每个人都负有一份责任。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一旦国家处于危难关头,就得挺身而出,奉献自己的力量乃至生命。第12课《公平公正》这篇文章讲了包拯是北宋时期有名的清官,他为官公正廉明,铁面无私,被人们誉为“包青天”。是啊,包青天是为官的榜样,为后人传颂。公平、公正是维护社会和谐安定的道德准则,公生明,廉生威,以公平正直的态度为人处事,人人心悦诚服,社会和谐安定。还有一课体会深刻的是《明辨是非》这一课,讲的是澎湃在中午放学回家途中,经过一片石榴林,伙伴让澎湃一起吃石榴。澎湃知道了石榴是偷摘的,拒绝和他们一起吃偷摘的石榴。从这可以看出,澎湃小时候是一个明辨是非、遵纪守法的好孩子。是啊,是非不明,难以自律;是非分明,才能择善避恶。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明辨是非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我们要记住欧阳修的那句名言:“令在必信,法在必行”。意思是政令一定要讲信用,法律务必要执行。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清代诗人于谦用此诗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希望能够象石灰一样清清白白做人,廉洁从政。作者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他的“清白”,除了对国家耿耿忠心之外,还表现在廉洁的作风上。他尽管当官多年而且在景帝时期极有权势,但从不受贿,所以被抄家时没有什么财物可抄。与此相应的是,他也不肯行贿,早年在地方任职时曾写过此诗来表达这种高尚情怀。于谦以他的浩然正气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尊重,因而流芳百世。
现今社会中,也有许多廉洁的人,尹科长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尹刚科长是个爱抽烟的人。一次他的老乡想调换个技术工种,于是借探亲归来的机会买来两条家乡名烟“苏烟”送到尹科长家里。尹刚问明情况后,特意安排家属买来酒菜在自己家里吃了饭。在老乡离别时,他拿出1000元钱说:“烟本是不能收取的,考虑到你拿回去不好处理,正好我也抽烟,所以我就折成钱给你吧。关于你想学技术、调换工种,想法是不错的,只要你好好工作,积极表现,让干部职工相信你能学好、用好技术,你的愿望是能实现的。如果表现不好,谁说也没有用。”他老乡拿着钱感慨万千。后来他利用业余时间攻读大量技术书籍,积极工作,最终因为表现突出,给他调到了技术工种岗位。拒收一次礼也并不难,可既拒收礼品,又做好送礼者的思想工作,恐怕就不大容易了。而尹刚始终坚持廉洁,树立了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
由此可见,一个人只有廉洁自律,才会让自己的人生之路光明坦荡;才会让世人对你刮目相看。
我由此生出了许多的感慨。是啊!人的一生是漫长而又短暂的,如何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实在是太重要了。一失足成千古恨,让我们不要为了蝇头小利而让自己的人格受到侮辱,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小树立严于律己,廉洁清白的作风,做一个洁身自爱的人吧!
人类终究是贪婪的,就像欧洲的一位部长所说的,每一个官员都存在腐败现象,每一个人都存在贪婪的本性。一语道破天机,腐败不仅仅是指贪污造假,为人为己利用权利谋取方便也属于腐败。腐败例子让我们震惊,也让我们深思,每个人都会对腐败深恶痛绝,随便举个例子都会让人咬牙切齿,这说明我们对腐败没有麻木,我们都崇尚廉洁,那我们又何以什么来阻止腐败的诞生呢?办法是有的,那就是修身。
修身,就是指个人对自己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进行主动的、自觉的锻炼和修正,按照社会道德标准的要求,不断的消除、克制自己内心的各种非道德欲望,努力将自己的品德修养提高到一个尽善尽美的境界。
修身要从小时做起,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一个人要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抱负,那么他的人生将是美丽的,他也将得到人们尊重,
深圳青年歌手丛飞同志服务人民,热心公益,无私奉献,10多年来参加公益演出300多场,义工服务累计3600小时,捐助贫困失学儿童150多人,捐赠财务300余万元,自己身患癌症,却还惦记着奉献社会帮助他人。他以自己平凡而伟大的行动表现了一名文艺工作者乐于助人、扶贫济困的博大胸怀。他的先进事迹广为传颂,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他的离世让很多人流下了眼泪,甚至失声痛哭……。
虽然贪婪是人类的本性,但同时奉献也是人类的本性,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廉洁修身不是空话也不是高不可攀,在奉献中修身,在奉献中陶冶情操,每个人都应当“日三省自身,为人某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那么社会将会因我们而改变。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廉洁修身非常重要。
艺术设计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101班
(大量来源网络)
作文五:《廉洁修身读后感》400字
廉洁修身读后感(一)
这个学期,我读了《廉洁修身》这一本关于青少年修身养性的书,读后,我深受教育,使我懂得了做一名好少年必需具备的基本品质:诚实守信、勤劳节俭、谦虚礼让、自省自律、遵纪守法……其中,最让我感悟深刻的是:诚实、守信。因为我觉得这两点对于是青少年很重要。
说到诚实守信,我记得在这本书里有个故事我印象特别深刻。因为一个读名牌大学的博士,每次去面试用人单位的人都对他很满意,但后来却没有聘用他。我读到这觉得奇怪,为什么大家都没有聘用?原来在他的个人档案中有两次逃票的记录。所以大家都没有聘用他。读完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不诚实的,就无法获得别人的信任,生活和工作自然就会遇到许多麻烦。所以诚实的品德是人生走向成功的"通行证".
看完这个诚实守信的单元,我总结了一个道理:谎言再美丽,总是害人害己,终究也被人识破;诚实是做人的根本,这种美德好比盛开的鲜花。
读完了《廉洁修身》这一本书,使我受益无穷,我们是祖国的接班人,所以,我们从小做起,要诚实、守信、节俭……做一名知荣辱,树新风的新时代好少年,立志向,接好班,为国家的未来做贡献,我们要把传统美德记在心。
作文六:《《廉洁修身》读后感》1800字
《廉洁修身》课程论文
做一个廉洁的人
姓 名: ***
学 号: 200*******
系 别: 机械工程学院
班 级: 机械(1)班
指导老师: ****
完成时间: 2012年11月17日
做一个廉洁的人
文献综述
古代社会廉洁和贪腐的启示和警示
一、 历史上“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康乾盛世“这三大盛世出现的
主要原因,首先是以开明节俭的君主出现微前提,开明君主的社会阅
历、政治见地、品德修养,对于盛世的出现有决定作用。开创“文景
之治”的汉文帝,长期生活在远离京都的藩地,能体验民间疾苦;开
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对治理国家和驾驭群臣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清代的康熙,从执政之时起,一直处在内忧外患的局势中,这一切都
使康熙皇帝不得不日谋夜思、慎重决策。盛世明君大都以节俭著称,
为臣子和民众树立了好的榜样。除此之外还需要有一大批清官廉吏的
辅助,其次是顺应民生,吏治严明,就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政权的稳
固和社会的安定,出现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力强大。总结我国历
史上盛世的出现,固有其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但更与明君贤臣的励
精图治、廉洁奉公,实施顺应时代与社会发展的执政治国方案有着直
接的关系。这其中,廉洁修身及吏治起到了社会发展催化剂的作用,
推动了古代封建盛世的兴起。
二、 盛世的出现是有明君及吏治严明等因素。相反,像殷纣亡国、隋炀帝
暴政及晚晴政府奢靡骄怠导致的倾覆,固然从根本上讲,是由于封建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腐败,但也与君主的昏庸,重用奸佞,横征
暴敛,吏治腐败有非常大的关系。商纣王是一位暴虐、凶恶、奢侈、
贪婪的统治者。整天沉湎于酒色歌舞中,过着荒淫无度的糜烂生活。
隋炀帝也过着奢华糜烂、暴殄天物的生活。每次出巡都有数十万人随
从,所有享乐御用之物业一应俱全。清朝到乾隆中后期,奢靡浮华之
风就迅速蔓延开来。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相互交织,然而统治者却
依旧奢华无度。慈禧太后朝夕沉浸于修园、避暑、祝寿、游幸、宴庆
之中,其一年的生活费用至少可以装备一致海军舰队。慈禧太后60
大寿花费的庆典费用相当于当年财政收入的20%左右,令人瞠目。
可以说,贪腐导致王朝覆灭。吏治腐败贻害无穷,引发了社会政治、
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的腐败,最终导致了古代封建王朝走向
衰亡、覆灭的结局。
感想
看完这本书后,我发现一个国家的兴亡与它国家公民的修养有很大的关系,而廉洁修身又是其中的重点。“人生唯有廉洁重,世界须凭气骨称”这句话说明了廉洁的重要性。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社会主义建设的重担就肩负在大学生的身上。我觉得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不仅在学业和体质上有一定的成就,而且在廉洁修身方面也得有所造诣。也许有人认为廉洁修身这观点早过时了,那是古时候做官的人学的。很明显,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在我看来,廉洁修身无论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地方都是不会过时的,我们大学生将来有可能走上国家各级领导岗位,或者是做一些公司的领导之类的,如果做上领导的那些人都是很贪腐的,那么那个国家肯定是会衰败的。只有向古代那些清官学习、加强自身的廉洁修养,才能造福人民、奉献社会,从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
那么如何加强自身的廉洁修养呢?首先,我们得认真学习好廉洁修身这门课程,要在自己心中树立一个观念:廉洁带来昌盛,贪腐导致覆灭。并且要重视这个观念,而不是随便说说,要把廉洁修身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其次,我们要端正自己的价值观,不攀比,不盲目追星,讲诚实话,做一个诚信的人,不找关系,加强自律。最后,我们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做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学习固然是我们的主要任务,但是我们也要自己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强体育锻炼,最重要的就是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一个人的修养是很重要的,它可以令一个人更加有魅力,当然修养是有很多的,不仅仅就廉洁修养这一种。廉洁修养只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内容,加强自身的廉洁修养,不但对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对一个国家的兴盛也是有关系的。
我们要铭记历史,要时刻提醒自己兴盛由廉洁来,衰败由贪腐来。在这个不断发展的社会,一个人,一个公司,一个国家,都要有廉洁的意识,并切实实行。这样才能在这个多变的世界立足,才能提高自己的地位,才能一直强盛下去。
贪婪会桎梏你的手脚,廉洁会让你幸福一生.。
作文七:《《廉洁修身》读后感》8000字
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传统美德深深熔铸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今天,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永不枯竭的道德教育资源。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青少年身上,寄托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i] 建设廉政,要有制度上的保证,同时也要有文化上保证,讲廉政必须讲廉政文化。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弥足珍贵的思想宝库,可以为中国廉政文化提供充分的思想资源支持。本文要讨论的是如何吸取中国传统精华推动中国廉政文化的建设,并认为中国优秀传统中有关“立志”、“畏”、“知耻”的论述,对当下廉政文化建设具有直接的关系。
一、志在“立志”
树立廉政之风,应该提倡“立志”,志即“意志”。我们不主张唯意志论,也不主张精神决定主义,然而人的行动总被意志决定。意志不会凭空产生,意志一旦树立,就会变成行动的方向与动力。意志有高远、平庸之分。有高远的意志,就有明确的生活目标,远离腐败与堕落的陷阱。意志,也是一种“关心”将什么放在心中,耿耿以怀,成为意志高洁低庸的分界。
**说:“我回忆起有一次在一位青年的家里,这位青年谈起要买肉的事,他在我面前把我的仆人叫来,同仆人讨论了半天买肉的事,才叫他去买了一小片肉。我心里非常不安,以后就不再和这位青年见面了。我和我的朋友们,只高兴谈论大事情——中国人类的本性和人类社会、世界、宇宙。” [ii] 在**看来,关心“人类的本性和人类社会、世界、宇宙”,这样的人,意志高远,可与共大事,仅关心个人的物质生活,将其放在生活追求的第一位置,这样的人连做朋友的资格都没有。
不能说,**没有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自小读孔夫子的书,崇拜过曾国藩。他相信过一种理论,即“意志本源论”,意志与精神之间是对立同一的关系,一方面物质决定精神,一方面精神一旦决定,又反过来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影响着生活、工作与行动,成为力量之泉。离开意志,人成为软骨动物,失去方向与动力。
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这是孔子对他学生曾参说的一番话。一个读书人,应该将遵行发扬道义作为志向与目标,如果不是这样,总以穿不上时髦光鲜的衣服,吃不到山珍海味而觉得羞耻,这个人就不值得与他讨论问题,大概作朋友的资格也都没有。将孔子的话与**的回忆联系思考,是不是可以说:**在立志这个问题上确实受过孔子的影响呢?
《郭沫若传记》有以下一段记载:一九四六年“皖南事变”中被非法逮捕的叶挺出狱,前后关押达五年零两个月。当天晚上,沫若去红岩村看望叶挺,两人热烈拥抱,淌着热泪纵声欢笑。叶挺第一句话就说:“沫若,记得,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这是叶挺最喜欢的两句话,当他初任新四军军长的时候,郭沫若与他同住在汉口太和街,曾应他的索求,把这两句话写成一幅中堂。“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这句话正出自孔子的《论语》。
立志,需要“明志”。儒家之志乃“内圣外王”。中国自古以来没有自己的主体宗教,然而儒家思想却有类似宗教的意义。内圣,就是加强自我修养、树立理想境界、磨砺坚强意志;外王,即是服务社会,管理国家、平治社会。[iii]中国传统文化有“修齐治平” 的说法,即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国家公务员,不是圣人,总当洁身自好,服务国家。“法乎其上,得乎其中”,志向立得高远,受腐败诱惑的力度才有可能加强。即便没有“圣人”之志,起码的君子之道还要遵循。“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今天的情况是,不是等到“穷”了以后才独善其身,而是在“达”的时候既不“兼善天下”,也不“独善其身”。有道说:“晚景从良,一世之烟花无碍;白头失守,半生之清苦俱非”,一生即便有诸多不是,晚年改错,总归可取;有人到了老年失去应有的操守,半世辛劳付之东流。[iv]传统告诉我们,保护晚节,是基本的立志,节志晚全,是“底线”的要求。 怎样才能做到立志呢?中国古代格言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所谓淡泊,就是清简素朴,少一点私欲。这样,谋私的心不再像火焰一样燃烧,浪花一样翻滚,酒醉一样躁热,而像镜子被擦拭干净,像池水被沉淀透明,这时候高远纯洁的志向也就自然浮现,主宰原本飘荡无主的心。方志敏在《清贫》一文中写道:“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今天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干事业更需要耐得住清贫。方志敏的一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的最好注脚。历史告诉我们,无欲则刚,胡长清、成克杰作为典型的腐败分子为的是贪得无厌,骄奢淫侈。他们以权力为工具,追求享乐、谋取私利,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以至国家财产严重损失。与胡长清“情如手足”的“大款”周雪华在交代他们的犯罪“心路”时说:“我是一个钓者,把有副省长之尊的胡长清钓住了。但有时又想,我也是一条贪吃的鱼,这不正是因为他的权力,钓走了我的金钱吗?”[v][4]这段话值得我们反复吟味深思。
王阳明是将孔子思想作发扬光大的中国明代思想家,留给后人一本重要著作《传习录》。王阳明一生主张“良知、致良知、知行合一”。他说,人都有良知,这种良知与生俱来,愈是到了后来,被私欲蒙蔽,人心也就一天天坏下去。他主张在生活中,对后天所染的心灵垃圾作不断的清除,通过知行合一的工夫至于“致良知”的境界——良知的恢复与重光。“至良知”是崇高的心境,高远的志向,同时也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立志的思想里程。
王阳明说:立志就要“收放心”。一个人总要清心寡欲,持志不动,这是人心向上的最好状态。然而很多时候,人心是浮荡与浮躁的,受声色犬马的诱惑,东
追西逐,不知所至。人心不再是美好的“良知”,而变成发狂的“牲口”,放逐于名疆利场。所以,王阳明说:鸡鸭放出去了还要收回来,更何况是自己的心!王阳明的思想对今天还是有用,因为我们的一部分官员的良知真的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就像放出去的鸡鸭牛羊,收回来难,也不想收回来。
《论语·学而》载:“吾曰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说一个人要养成“吾曰三省吾身”的习惯,日日反思行为,检点作风,及时发现不足与错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总之,在立志这个问题上要讨论的问题很多。什么是志?怎样立志?要回答这些问题,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是一个可贵的资源宝库。这个宝库不用,那就是“资源浪费”了。
二、畏的哲学
行廉政,拒腐败,心中应该有个“畏”字。下面我们来说“畏”的哲学。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反复提到的一个问题。我们本来受到的教育是“天不怕,地不怕”、“无所畏惧”、“人有多胆地有多少产”。总的说来是无畏。然而,我们生活在这个世上真可以“无所畏惧”吗?也不是。
从宗教学的意义上说,世界上有三个宗教区,这就是基督教区、佛教区与伊斯兰教区。立一个宗教,就是立一个可以值得畏惧的东西,叫你去怕,用这个来维系社会与人心的秩序。因此,西方人怕上帝,怕死了以后入地狱。信佛教的人就怕如来佛,怕一个生死报应。伊斯兰教不像其他两个教有偶像崇拜,庙宇中不设偶像,就是告诉你安拉无处不在,有个看不到的眼睛,看不到的手在主宰你的命运,让你做什么事情都有一个怕字。共产党人不信神,革命时代讲“无法无天”,说的是大无畏的精神。这是当时历史条件所规定的。然而,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当我们的党已经成为一个执政党的时候,就要在心中立个怕字,有个“天”字,这个天不是神,不是佛,不是安拉,是“民”!
陈毅有一首诗,大家都知道。这首诗有以下的句子:“手莫伸,汝言惧捉手不伸,伸手必被捉。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汝言惧捉手不伸,人民咫尺手自缩。”其实这里就说到了一个怕字,一个畏字。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不敢伸手,怕的是“党与人民在监督”,怕的是“万目睽睽难逃脱”。
**在《共产党员要接受监督》一文中说过: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太大也不好,做事要有所畏,有所怕,不能无所顾忌。小平的话是很有深刻的含义的,其中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这就是共产党一方面要不怕,一方面要有一个怕字放在心头。说不怕是因为我们正处在改革的时代,许多事情我们是头一回遇到,这就需要无所畏惧的精神,大胆实践,勇往直前。说一个怕字,是自我修养而言,凡是遇到个人利益得失的时候,就要三思而行、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时刻记住,一失足将酿成千古之恨。根本的区别还是为公还是
为私。为一个公字,要敢字在前,为一个私字要慎字当头。有了这样的自觉,就可以建立起来廉洁的党风,就使我们的干部走在河边不湿鞋。孔子曰:“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矩,在今天来说,就是党纪国法,就是规范我们行动的规矩。有了这个规矩,对其有敬畏之心,时刻想到“不越矩”,得到的将是更大的精神自由。[vi]
畏是一个哲学,这哲学是中国传统提示我们的。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在此三畏之中,孔子强调的是畏天命。他在很多地方说到天命。他说:“五十知天命”(《论语》:《为政》)。他将命与“天”联系起来,而强调天的可畏可敬:“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天生德于予,桓其如予何?”(论语:《述而》)
在孔子看来是“天”是宇宙人间的绝对主宰,是人间伦理的终极根据。天将给予一切,也可以收取一切。天可以认可一切,也可否定一切。如果在人间之上还有一个客观意志的存在,那么这个绝对意志就是“天”,具体说来是“天意”,是“天命”,是不为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上苍意志。
“畏天命”,等于宗教信仰,中国古代没有宗教的形态,而有宗教哲学。“一句非常简单的话,越说越使人不懂,就是哲学。”这虽是笑话,也蛮有道理,由此可见哲学之难懂。中国的乡下人往往是大哲学家,很懂得哲学,因为他相信命。至于命又是什么?他不知道,反正事好事坏,都认为是命,这就是哲学,他的思想有一个中心。天命也是这样,这“畏天命”三个字,包括了一切宗教信仰,信上帝、主宰、佛。这些都是“畏天命”。一个人有所怕才有所成,一个人到了无所怕,不会成功的。
上面这些话是台湾一个学者叫南怀瑾说的。有的说得不对,有的说得还有道理。其实我们不妨将天命理解为“规律”,自然的规律,社会的规律;理解为民意,人民的呼声、人民的意志、舆论与心愿;可以理解为全球化的世界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趋势,即所谓的“历史潮流滚滚向前,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里,人民最重要。天命是人民的意愿与“命令”。一个人在做腐败的事情的时候就要有所畏惧,因为他已经在违背规律,违背人心,违背潮流。个人是这样,政党也是这样,没有一怕字在心里放着,就会出大问题。孔子说:放于利而行,多怨。这个放,就是放任,就是无所顾忌。当一个人拿着人民给的权利,肆无忌惮地去做营私的买卖,必然召来人民的怨恨。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云:“只见火光烧润屋,不闻波浪覆虚舟。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一时来看,贪污腐败可以得到满足贪鄙的心理,然而等着他的是火光烧屋、波涛覆舟,引来灭顶之灾。
古代有君权神授的说法,实际上现在是“政权民授”。我们手里有了权,这权是谁给的?是人民给的。民如水,执政者驾着一条船,心里哪一天,没有了人民
的“天”,水随时都有“覆舟”的可能,这怕不怕呢?想通了这些,我们的干部就保得住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抗得住各种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vii]
孔子又说到“畏大人”,这个大人并不是一定指官做得大。对父母、长辈、有道德学问的人有所怕,因为他们的人生中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去吸取与参考。第三“畏圣人之言”,这是叫我们去读书,因为许多总结历史经验的好书都是“圣人”,也就是历史上的有知识有道德的人写的,从书本上学习,并抱着敬畏之心,按照所说的去实践。
有了这个三畏,孔子告诉我们还要有“三戒”。孔子说过:“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这就是说:有道德、有学问的君子,应该有三件事情时刻警惕和戒备:年轻人身心尚未完全成熟,不能贪图女色;壮年体魄强壮,精力旺盛,不能一味地去争胜夺强;老年疲惫衰弱,不可以贪得无厌。问题就出在到了老年的时候往往特别的贪财。这就是说愈是到了晚年,快到退休年龄的时候,也是最危险的时候,这时候就要特别做到如履薄冰,将一个畏字,一个戒字放在心上。
许多贪官落马,走上不归之路,就是心中少一个畏字。至少是这个畏字没有对他产生最大的威慑力量。以下是关于成克杰走向死路的一个心理记录:“在成克杰的大力支持下,有一块地最终以低价改批给银兴公司。不久后的一天,当周坤将一提包钱递到成克杰手里时,打开拉链后成克杰着实吓了一跳。他本能地把钱推了回去”,“那一晚,满屋都是钞票的墨香,成克杰和李平头枕着钱,脚踏着钱,身子压着钱,通晚睡在钱床上真可谓过足了?钱瘾?,而钱带来的不都是快乐,据李平后来交待:?那晚一上床就有种恐惧感?”。然而无论是成克杰的“吓一跳”与他的情妇的“有种恐惧感”,都没有让他们在的道路上站住脚。对他们来说只是出现片刻的犹豫金钱的诱惑力还是把他们带到了死亡的深渊。[viii]
从一个畏字引出一个戒字还引出“慎独”的概念。《礼记·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道义如同人们的性命是不可有一刻离开的。假如这“道义”是可以离开的,那也就不成其为道义了。所以君子找到自己信仰的真理,会将它如生命一样珍视,每时每刻把它作为生活的指南,行动的准则,时时生怕违背了它,怀着戒慎与恐惧心情。这里又要知道“不睹”与“不闻”是什么意思。这是说道义、真理作为一个意识思想有的时候看不到与听不到,处在“隐”与“微”的状态。然而就是这样,君子对道义与真理要格外留意,不可以有丝毫的麻痹。用今天的话来说,人常处在两种状态之下。一种状态是有人监督与提醒,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什么不应该做。这个时候保持头脑清醒容易做到。然而也有这
样的时候,你是一人独处,离开了受监督与提醒的环境,这时候应该怎么办呢?道义与真理不彰不显,处于“隐微”的状态,那就全靠你自己了,这就是慎独。[ix][8]
三、知耻与道德建设
新中国成立不久,**和他的一个亲属谈话时说过:"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臣下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国民党是这样,共产党也会是这样。杀张子善、刘青山时,我讲过,杀了他们就是救了二百个,二千个,二万个啊。我们共产党不是明朝的崇祯,我们决不会腐败到那种程度。谁要是搞腐败那一套,我**就割谁的脑袋,我**若是腐败,人民就割我**的脑袋"。重温**的这句话,使我们明确廉政文化建设与知耻文化的建立有很大的关系。
美国有学者出了一本论述日本文化的书,书名叫《菊花与刀》。书中她定义西方文化是罪的文化,而日本文化是“耻”的文化。西方人那里对罪有特别的敏感性,基督教文化教育他们,人天生有罪的,这就是原罪。此后的人生中又添加了新的罪。罪的积累将把人带入地狱。然而在日本文化中,对耻的畏惧却远远超过对罪的恐惧。耻辱作为一种精神紧张,严厉地约束着日本人一生的思考与行动。笔者在日本留学生活时也注意到,当一个日本人犯下罪行,他承重难当的不是罪恶引起的内责,而是罪行带来的耻辱。可以看到,一个政府官吏发生重大错失,耻辱会让他走上自杀道路。警视厅将一个贪污犯押上刑车,都要在他的头上蒙上黑套,并一定将他的领带卸去,原因也是为防止他自杀免辱。
死是令人可怕的,而羞耻可足以让人去死,可见耻给人带来的压力有多重,所产生的精神威慑力有多大。
这又使启发,规范一个社会秩序的有两个东西,其一是刑法,其二是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规范。耻是文化,不是刑律,但已经成为精神意义上的刑律。其与法律刑制一起担当着社会秩序的管理工作。其所起到的社会约束作用,有时甚至超过刑律与法制。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说,前者是物质法制,后者是精神法制。前者是表层法制,后者是深层法制。耻的文化与东方传统中的伦理理念,就是这样的精神法制与深层法制。
前面举的多是日本的例子,其实关于耻的文化,是从中国传播到日本的。关于耻的文化中国古代典籍中比比皆是。《论语》说:“行己有耻”。孔子这里说的是作为一个人都要有自尊、自爱之心,不要做出令自己感到羞耻的事情。丧失了耻辱心,一个人就到了药石难救的地步。他还说:“知耻近乎勇”,是说知道什么是耻辱,这样的精神自觉会给人带来勇气。胜己者,胜人。人最大的勇气是战胜自己的勇气,而这样的勇气孔子说是“知耻”的结果。人生道路上有许多陷阱,人们的性格上有许多弱点。中国佛教说:人身上都缠着三条毒蛇,这就是好女色——痴、想权位——嗔、爱金钱——贪。许多人被这三条毒蛇缠死的。怎样才能从三
条毒蛇的缠绕中解救出来呢?没有其他方法,就是需要自己解救自己的勇气,而这勇气是从“知耻”的道理中来的。
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又说:“羞耻之心,义之端也”。欧阳修也讲过,“廉耻,是立(做)人之大节”。这也就是说,自我修养,应该从知耻开始,一旦有了羞耻之心,社会上的道德建设也就开了一个头。做人有小节大节之分,知道什么的羞耻是做人的“大节”,万不可轻视。康有为则讲过,“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这也是说纠正上的风俗,要从之耻做起,让社会上每一个人都知道世界上原来还有一个羞耻之心,社会就会有希望,许多新事物、新风尚的推行就会变得容易得多。现在贪官犯赃,怕的是刑法,就是不怕羞耻两字。法网恢恢总有漏洞,道德自省无处不在。只是依靠刑法而不教育干部明德知耻,就不可能从思想根子上铲除腐败。
“教人,使人必先知耻;无耻,则无所不为。既知耻,又须养护其知耻之心,督责之使有所畏,荣耀之使有所慕。督责荣耀,皆非所以为教也。”这又告诉我们,必须在社会上培养知耻明德的风气,重在教育与“督责”。要让民众,首先是干部懂到什么是可耻,什么是光荣。要像做启蒙工作一样地去做知耻的教育工作。耻字从耳,“耻”字的原义是对可恶不伦之事的舆论鞭打与精神谴责,是骂声不绝的斥责。社会舆论正在谴责腐败,力度还要加大,要让腐败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一切与此有悖的思想论点都要扫除干净,诸如“市场经济必然产生腐败”、“腐败搞活经济”等谬论都会使腐败分子对自己的作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让这样的歪理盛行其道,根治腐败将只能是一个乌托邦理想。
以上我们重点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个重要的思想,即“立志”、“畏”与“知耻”。不是说中国传统文化优秀部分仅此而已,其如大海,选择以上几点开展讨论,仅是瀚海拾贝。也不是说中国文化传统对廉政文化建设起支持作用的只有以上诸思想,只是作者认为这三个思想与廉政文化建设具有比较直接的关系,以此举一反三,直至对中国优秀传统取得深切体认。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将其作为封建余孽,批判有余,承传不够。我们要做的是披金淘沙,更新再造,使其中优秀成分复兴光大,成为社会主义文明大厦的有益资材。假如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这样的新认识,假如我们真觉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果真对廉政文化建设有所助益,那么相信中国廉政文化乃至中国新世纪新文化建设将开拓出一个新的局面。
作文八:《廉洁修身读后感》2600字
《廉洁修身》对我们的意义 读了《廉洁修身》,我不禁感触良多。古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而何者是最重要的?古往今来,冥冥之中达到一个共识:廉洁修身,乃是齐家之始,治国之源,平天下之基。
“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廉洁,作为一种社会价值取向,始终引领着社会向前发展,形成一种良性的追求。这种价值追求早在战国时期便已出现,见屈原的《楚辞. 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求沫”。随后一直沿用,直至今天。在发展的过程中,它也由个人的修养发展到对官员的道德要求,进而到今天早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的价值取向,一种社会的价值追求。已经深入人心,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形成的是一种具有约束力的道德准则,现在更是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法律准则。
一个廉洁的社会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反之,腐败现象的频繁发生将会导致一个社会承受沉重的政治代价和经济代价。所以,自古以来,“廉”与“礼”、“义”、“耻”并列为治国的四大方略,是国家管理的四大支柱。古语云:“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所以,针对国内的情况,早在2005年,****便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鲜明指出了要注重廉洁,坚持社会道德的正确取向。从而才能维持国家机器的高速运
转,保障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事实表明,只有稳定了,才会有发展;而廉洁正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筹码。自古至今,“廉则国昌,腐则国灭”。自古以来,多少鲜活的例子,真实的故事,都说明这样的一个道理。所以,各国都明确的指出,我们要发展、要和平就需要廉洁作为保障。
廉洁,即公正不贪,清白无污。
当今世界,物欲横流,而廉洁修身,总是在人追逐金钱,名利所遗忘,被人的利欲和个人利益抛之于脑后。腐败和道德败坏日益猖狂。因此,反腐败,廉洁修身更加势在必行。但人的利欲、道德缺欠之风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因此,廉洁修身绝非一朝一夕就能达成,可谓是任重而道远。俗话说: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内心最深处都有着人性最纯朴的一面,相信背离廉洁道德的绝非是最初的意愿。可见,廉洁修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做为大学生,我们虽然不能像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但我们至少在道德素养有一定的内涵,静心修身,做文明的“四有”的大学生。
大学生是当代社会的文化青年,正处于迅速成长、成才的人生阶段,承担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历史重任,在大学生中开展廉洁修身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也是民族振兴的希望所在。对大学生而言,廉洁修身与对祖国
和人民的强烈责任感紧密相连,它不仅仅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手段,而且是振兴国家的精神支撑。
廉洁是与腐败相对的一种高尚的道德品格,一个廉洁的人要具备以下行为规范:不贪污,不行贿受贿,不利用权力为亲友谋取私利。而修身是指个人对自己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进行主动、自觉的锻炼和修正,不断克制自己内心的各种非道德的欲望,努力将自己的品德修养提高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廉洁修身是社会对我们大学生的殷切期望。在大学生身上,祖国和人民寄托了许多的期望,廉洁修身便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殷切期望之一。在党的十六大会议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使命,既是全国人民的历史使命,也是大学生的崇高使命。社会腐败现象一直是大学生廉洁修身的主要制约因素,其负面影响既体现在大学校园之内,更多体现在大学生走出校园之后。很多腐败分子在大学阶段也是品学兼优的学生,但步入社会以后,廉洁修身的道德免疫力在强大的腐败面前瓦解。尽管很多大学生知道腐败可能破坏廉洁的美德,甚至可能剥夺自己的自由,在思想的利益博弈中,一旦腐败的合理性占了上风,腐败便由可能走向了现实。所以引导大学生抵御来自社会腐败的侵扰,是廉洁教育的根本目的。
廉洁修身是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当前社会上种种不良风气正在日益侵蚀着大学生的肌体。另外,近年来党内的一些高级领导干部腐化堕落的案件被查处,一些领域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被曝光,再加上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也造成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上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廉洁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甚至道德人格分裂等问题。而大学校园里学生的家庭背景有着差异。正因如此,大学生面对廉洁修身可能存在个性心理差异,有的将廉洁修身看成是立身之本,有的看成是精神束缚,个别同学甚至可能看成是道德虚伪。因此大学生廉洁修身显得迫切需要。
众所周知,我们大学生的廉洁修身具有可塑性。做为年青的一代,思想人格都尚未成型,处于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阶段。随着社会刮起大学生道德缺陷论,青少年犯罪案连连,廉洁修身在大学生之间开展势在必行。为此,我们的廉洁修身就得从现在做起,要抵制腐败,就必须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遵守社会道义,是大学生廉洁修身的重要课题。主要有端正廉洁修身的价值认识,坚持廉洁修身的发展方向,掌握正确的廉洁修身的方法。
我们应在大学期间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通过自觉、主动的修身,使自己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拒绝一切不义之财的道德习惯,进入社会的大熔炉后成功地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为社会带来清新之风。
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面对马加爵后悔莫及的脸;面对?熊猫烧香?的李俊找不到工作的尴尬的地步;面对长江大学大学生救人事件引发的道德论等。我们心寒,我们反思,我们感悟,誓要把思想道德的理念时刻记在心间。廉洁养德、修身为日后的生活保驾护航。
因此,作为年轻的我们,更应该重视自己的修养。“君子博学而日叁省乎己”,通过“反省”自身,思考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提高自己的道德层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走人民群众的道路。拥有一个高的起点,将来步入社会才会有个低落点。我们要把廉洁修身付与实际的行动。多一份心胸的坦荡,少一份无谓的争吵;多一份真诚的微笑,少一份待人的无礼;多一份辛勤的付出,少一份考试的作弊,论文的抄袭;多一份理智,少一份情绪化……然而,我们就在一得一失之间把廉洁修身拉入了生活的正轨,把道德上的不组缺陷处,一点一滴去弥补。当今社会正在努力创建和谐的社会,而这些又是廉洁修身的目标追求。做为新世纪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我们,要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气慨,把廉洁修身进行到底,在和谐社会的浪潮之中脱颖而出,把中华美德的精华发扬光大。 让廉洁修身之风在校园之中飘起来。
最后,让我们扬起廉洁修身的风帆,遨游于人生的海洋
之中。
作文九:《《廉洁修身》读后感》1300字
最近,我读了《廉洁修身》这本书,它通过典型事例分析和事理阐述,教育引导我们明辨是非,激浊扬清,反贪倡廉,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达到陶冶高尚情操的目的。
在这本书中,那位深圳市第4566号的义工给我的印象最深。他虽然是一位普通的义工,它没有令人刮目相看的特殊才能,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是他用一颗博大的爱心,温暖了一个又一个需要帮助的人,用点点滴滴的实际行动,奉献社会,服务他人。人生最高价值的体现在于奉献,即自觉自愿地为他人,为社会贡献力量。奉献意味着大公无私,超越自我,服从整体,先人后己。孔繁森所说的“把自己当作泥巴,让众人把你才成一条路”,就是这种无私奉献观的生动写照,也是做人的最高境节。就拿这次四川大地震来说吧,繁华的城市一瞬间变成了一片废墟,许多活生生的生命埋在瓦砾和石头下面。这次大地震造成了6万多人死亡,3万多人失踪,24万多人受伤。危难之处见真情,危难之处显英雄。全中国人民上下同心,团结一致,手牵手,心连心。每一个人都在奉献着自己的爱心与力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挽救每一个生命,帮助四川人民重建家园。在解救的过程中 ,官兵和所有的志愿者都日以继夜地工作着,他们从不放弃任何一个挽救生命的机会与希望,即使再大的困难还是坚持着,因而,奇迹就这样一次次地产生了,生命、奇迹、感动,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奉献之歌。在后方的人民,也在默默的奉献,中国各界的人士都纷纷捐款,甚至是外国的朋友,都献出了自己的一份爱心,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尽自己所有的能力,帮助每一个受灾的人。虽然,地震震垮了我们的家园,但震不了我们13亿中华人民的心!这就是爱的奉献。
其次,是原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别人为了达到某一项目的,重金收买他,使他得到了不计其数的财物,他不但不顾人民利益,也不告诫自己是一个服务大众的领导,不以身作则,只顾自己的利益,最后受到国家法律最严厉的制裁,终于使自己走上了不归之路。国家花了那么多的精力培养一个领导,年轻有为。就是希望他们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着想,但他们不但没做到,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用自己的权力为自己谋利,接受他人的钱财不顾国家的安危,也从没想过廉洁奉公。从这个事例中,我联想到,在当今的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不是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吗?我曾经听妈妈说,有一个小朋友在一次回家的路上,他捡到了一张100元的钞票,这其实是骗子设下的陷阱。骗子走过来对小朋友说:“这一百元见者有份,我也看见了,我们把它分了,怎么样?”那个小朋友因为一时贪心,便答应了:“怎样分?”骗子见小朋友上当了,心里暗暗高兴, 得意洋洋地说:“你把你那50元给我,这100元就归你。”小朋友一下子爽快地答应了。回到家后,小朋友才明白自己上当了。同一种情况,另一个小朋友又有不同的做法。他对骗子说:“这不行,这一百元是失主辛辛苦苦地赚取的,我们不能这样,走!我们一起去警察局,把这一百元交给警察叔叔。”骗子以听取警察局,马上逃走了。这几个事例让我们明白:一个人不能有私心和杂念,不能只顾自己,不管别人。不要因为一时的贪心,否则只会换来沉重的教训。
祖国的未来在我们脚下延伸,我们要尊荣弃耻、廉洁自律,在学校里当一个好学生,在社会上当一个好公民,为人民服务,为祖国效力,做一个合格的接班人!
作文十:《《廉洁修身》读后感-》3100字
《廉洁修身》读后感
摘要:
关键词(廉洁修身,大学精神,教育精神,改革)
《廉洁修身》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一本精神读物,它里面有一些很好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很好的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水平,为即将步入社会的我们提供一道丰富的精神盛宴,让我们可以更加适应中国正在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法治社会。里面有很多很多我们也许注意过但没重视过的价值观念,而且这本书还插有一些真实的例子让我们去思考,并没有纯理式的说教。
比如说在第六章“大学生廉洁修身的取向与方式”中的第三点“探索廉洁修身的正确方式”第265页上写着:做人要“实”,做人要“廉”。“实”从更深一层意义上来说,它包括重信义,守诺言,说真话,办实事,不搞浮夸、不阳奉阴违、不沽名钓誉、不阿谀奉承等等。这些价值观都是值得大学生将之列为人生重要的价值观并进行深入学习的。但是现实又是如何呢?恐怕有很多大学生在有了什么赚钱的方法后第一选择的不是与好朋友分享,本来这并不是值得指责的地方,但是有的人却会在朋友问了为什么要这样做之后还是选择欺骗说他没有赚钱并且希望帮帮他,这就不得不让人感到伤心了,在自己以为可以帮助朋友的时候居然得不到朋友的坦诚,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这种价值观也许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但我们都没有真正地将之列为人生的信条去执行,我们总是认为只要我一口咬定没有利益,朋友就不知道这件事。但我们知道,只要有一次这样的事情被发现,那么朋友以后还会信任你吗?我们对这些道德精神都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学习。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都只是停留在这么做事是道德或者不道德的程度上,但我们并没有考虑不道德之后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没有仔细想想长远的利益与短期利益该如何比较,这将会导致无数的人诱惑的深渊面前失足,原因就是从来没有想过这么做的后果是怎么样,在亲身经历过这种伤害后才追悔莫及。
再比如说《廉洁修身》第六章“大学生廉洁修身的取向与方式”中的第三点“探索廉洁修身的正确方式”第267页写着认知与行为统一是做人与做事的原则,也是为人处事的基本方法,这句话看似很简单,很容易做到。我相信很多人在看到这句话后就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了,是正确的了,自己也理解为什么是正确的,但自己能否想过自己做到了认知与行为统一吗?我们总是在阅读书籍的同时问自己为什么?在自己知道为什么了之后就放弃继续深入去思考,不过还是比没有思考的好。不过思考到这一步还远远不够,还要从中找到有益于自身成长的成分,否则阅读的书籍就像纸上谈兵,从而导致认知与行为不统一,因为认知的深度不够,自己还没有吃透这些养分,这些养分自然没有成为我们的骨头帮助我们更好的生存。所以说行为很容易受到个人当前知识水平与思想深度的限制,从而在做事的时候没有考虑到长远利益而导致人生的失败与悔恨。一些感情或者规则与道德在金钱的攻势下还是很容易就败下阵来,这有一部分原因是他们认为在没人知道的情况下获得金钱是没有成本的利润并且被发现的机会很小,但实际上一旦事发那么就会给自己的形象染黑,在自己的人生上留下难以擦去的污点,而这种代价之大是难以想象的。举个例子:人民日报政文部报道说: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正国级领导干部**严重违**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保密纪律,泄露党和国家机密,滥用职权帮助亲属,情妇、朋友从事经营活动获取巨额利益,与多名女性通奸并进行权色、钱色交易,被党开除党籍。**懂的道理肯定很多,但却没做到知行统一。值得注意的是我认为这种知行统一应该是相对的,都要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来进行适当的调整,而不是单一机械地遵循道德原则。比如说道德原则上我们是不能说谎的,人与人之间要坦诚,但实际上涉及到一些为了国家利益而说谎话的时候又并不能说这不是知行统一,所以认知是相对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写着“辩证唯物论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和客
观具体的历史统一,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如说善意的谎言就是根据特定的情景与符合长远利益而产生的。古人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句话是值得我们去思量思量的,我的理解是:认知是我们行动的根据,行动成功与否取决于我们的认知深度。通过这句话我们就可以知道认知的重要性,这认识很容易就被我们忽略。
《廉洁修身》这本书的意义不仅仅是我们在这本书上所看到的字与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本书我们要学会如何自己去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如何提高自己的思想深度,成为一个活生生的《廉洁修身》模范。
但是很悲哀的现实情况是我几乎没上过《廉洁修身》这门课程,就要抱着这本书死啃。廉洁修身在端正廉洁修身的正常认识上写着大学生对廉洁修身的三种态度中(肯定,否定,忽略)忽略的人数最多,总是在说大学生忽略《廉洁修身》,我以前也并不是如何喜欢《廉洁修身》,但在我阅读这本书之后,我开始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我虽然是一位工科生,但我对自己的思想与精神还有综合素质是非常看重的,我非常喜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廉洁修身也是人文科学,可惜现实的情况就是我没有接受到这种精神的熏陶。所以与其说大学生对廉洁修身忽视,不如说大学并没有向我们这些大学生展示它独特的魅力。
大学的廉洁修身教育是如此模样,而中小学的情况也差不多。中小学教育普遍存在注重学生智力及智能的培养,忽视廉洁修身教育,这种忽略会导致我们的精神世界不够丰富,无法进行创新,因为创新总是独一无二的,连自己的道德与精神都没有?谁敢说创新?这种教育的缺失才是我们最应该重视与改正的,智力可以慢慢培养,但道德习惯一旦养成,那么想要改变那无疑是极其艰难的,而且要犯错乃至犯法才有可能改变一直以来养成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陈寅恪在1929年所作王国维纪念碑中首先提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我将之列为大学精神,每次我想到有一天大学可以把每一个人都培养成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人格的大学生时,何愁中国不强?但实际上的情况是很多很多学生都在为自己专业所奔波,埋怨自己专业的不好,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毕业后不一定要从事这个专业,与80年代的人相比,我们慢慢注重专业知识,我们的思想也受到了局限,当年有无数的大学生满腔热血为国为民,争先为国发展贡献计策与人力,那时根本就没有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之分,那时的这些如政治学,教育学,历史学文科专业都很热门,与当前情况反差实在相差太大。这都是因为当年我们国家的大学改革偏离了教育以人为本的精神,如果大学仅仅是教会我们专业知识,那我们也就没有了向其他方向发展的潜力,只会做工人,没有思想的机械人。这种奴化教育是非常可怕的,我们是人,本身就蕴藏有极其大的可能性,怎么可以被专业套住了自己的思想?我们社会主义要永远记住一点的就是:以人为本。大学要先保证培养出一个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人格的人才可以发展他的其他方面潜力。专业知识容易学,精神难以培养的情况我也知道,但我们却不能舍本逐末。
正是因为我们大学精神“独立之精神,自由之独立”的缺失,才导致我国大学生总是在创新方面远远落后,试想每个人在大学所接受的专业知识都是一样的,如果大学并没有对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熏陶的话,又怎么能进行创新呢?创新需要独特、独立、自由的思想,而太过注重的专业知识教育就会导致我们这些大学生过于注重知识的学习,进而把知识限制在已经学到的知识身上,而思想发展的不完善怎么可能会让专业知识差不多的我们进行创新呢?这是我对钱老问题的思考,虽然我并没有看过其他人对钱老问题的回答,但我坚信自己思想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人民日报**相关报道 《大学精神》 蔡元培著
陈寅恪评传 汪荣祖著 《大学,究竟读什么》覃彪喜《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肖前、李秀林、汪永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