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伯牙绝弦的教案》2500字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石滩九义校 杨柳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文言文,主要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喜欢弹琴,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融入到乐曲中去,用琴声表到了他的感受,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管伯牙如何弹琴,子期都能准确的说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大喜。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了。课文层次清晰,先概括写了 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全文共用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境界,成为千古佳话。
【教学目标】
1、 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
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 读好课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 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的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课前谈话:
1、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词语“皑皑白雪”,你们根据这个词语的结构来继续说像这样的词语。(AABC)
2、出示课件1: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萋萋芳草、······
3、 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美丽的景物) 平时如果我们多加积
累这些词语,对我们的写作一定有很大的帮助。
课文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
2、音乐的魅力就在于那些美妙的音符,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享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音乐有关的文章。因为音乐,使两个陌生人成为挚友,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是什么样的音乐这般神奇呢?请欣赏古筝曲《高山流水》。出示课件2:播放《高山流水》
3、悠扬的古筝曲仿佛把我们带入了时光隧道,我们仿佛来到了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在高山流水间,寻着琴声,见到了这首曲子的演奏者,楚国著名琴师俞伯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俞伯牙和他的朋友钟子期的故事。板书课题:伯牙绝弦。出示课件3:25、《伯牙绝弦》
二、 熟读课文
1、这是一篇文言文,同学们先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读不通的地方,可以反复读几遍。指导读音。同学们读得都非常好,但是有些地方还有所欠缺。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五年级时学的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吗?还记得那篇课文是怎样读的吗?老师起头,学生接。读《杨氏之
子》。出示课件4:《杨氏之子》的朗读节奏。
2、现在谁来试着用这样的方法读一读课文?他读得怎么样?学生自由读课文。
a) 现在我们一起来配合音乐读课文。出示课件5:《伯牙绝弦》的朗
读节奏。
4、解题。出示课件6:《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三、 品读感悟
1、同学们读得很好,老师想说,善哉,善哉是什么意思呢?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些句子在读的过程中我们已经理解了,但可能还会有不准确的地方,老师现在就教大家一种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替换法。也就是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吧课文中的生字词替换成易懂的词语。例如课文注释2:“鼓”理解为“弹”,那么第一个句子我们就理解为伯牙善弹琴。
2、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教的方法理解课文,可以分组学习,也可以同桌间相互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a) 看看我们学习的成果怎么样,现在我来问问同学们。出示课件8、
9、10.
b) 单句提问,学生回答。
c) 现在我来看看哪组同学理解得最准确,说得最好。谁能用自己的
话讲讲这个故事。
d) 这则故事虽然很短,只有77字,但却是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经典文
章。他给我们提供了交朋友的最高标准,究竟文章的魅力何在,
让我们来细细品读。
e) 出示课件11:反复朗读,思考问题。文章哪些地方可以体现钟子
期是伯牙的知音?
f) 出示课件12、13,通过这几个句子,我们对伯牙善弹琴,钟子期
善听琴有了更深的了解,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钟子期的赞叹和俞
伯牙的欣喜,更体会到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难怪伯牙会
说: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g) 出示课件14: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翻译句子,伯牙所念,
可能不只是高山流水,还会有什么呢?
h) 出示课件15,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
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除
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情景?你
会怎么赞叹?
i) 学写古文,伯牙可能会弹到明月。你能仿照课文把句子补充完整
吗?注意帮助学生找到更合理的表达。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
j) 知音相遇,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让我们以喜悦的心情在读
读这些句子。
四、 能力训练
1、 我们真为伯牙找到知音而高兴,然而世事难料,相聚的日子
总是短暂,故事的结局是悲惨的。
2、 出示课件16:伯牙是一个技艺高超的音乐家,生活中应该
不缺少别人的赞美,但他因为钟子期的死而“绝弦”了,你
怎样看待他的举动?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3、 出示课件17: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
断绝了什么?
4、 出示课件18: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
见知音人。但见一抔(pou) 土,惨然伤我心!伤心复伤心,
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
三尺瑶琴为君死!
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知音了。于是就扯断琴弦,终身不再弹琴。板书:断琴弦,谢知音。
五、 能力拓展
此时,你能想象伯牙的心情吗?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怎样去安慰伯牙,你认同伯牙的做法吗?
六、 诵经文
1、 一曲高山流水,表现了出神入化的音乐魅力,一段可歌可泣
伯牙绝弦的故事流传千古,他们二人这种相互理解,相互欣
赏的友情,可真谓是中华友谊的楷模。板书:中华友谊,千
古楷模。
2、这样经典的文章,我们真应该熟读背诵下来,下面,就让我们伴随着悠扬的古筝曲,来背诵这篇课文。
七、 作业
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向来重视友谊,历史上赞扬友谊的名言佳句不计其数,为了更深刻的理解文章,请同学们课后收集。
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文言文
中
华
俞伯牙 友 钟子期
替 谊 换
换 千 位
断琴弦 古 谢知音
楷
模
作文二:《《伯牙绝弦》的体会》400字
《伯牙绝弦》的体会 伯牙绝弦》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 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 事。 “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 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 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 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 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 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 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 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 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作文三:《伯牙绝弦的教案》2200字
伯牙绝弦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境,点拨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文化。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1.谈话导入:同学们平时都有哪些爱好?喜欢听歌吗?喜欢何种旋律的音乐?(欢快、悲伤、激昂、舒缓......)下面老师给大家听一段曲子如何?(放音乐)听着听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同学们可真会听,老师听着听着也彷佛骑着马,驰骋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这音乐真是太美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与音乐有关的古文—《伯牙绝弦》。
2.板书课题:
伯牙绝弦
3.读题,解题意。
4.介绍伯牙这个人物,让学生对课题产生疑问。(伯牙为什么不再弹琴了?)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自由,大声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顺。
2.师:读通了吗?请同学来读一读,学生评价。这和我们平时读现代文有什么区别?同学们的朗读还没有读出古文的味道来,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
3.再读课文,要求读出停顿的地方,读出那种节奏感。
4.指明学生读,然后学生齐读。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师:读了这篇课文以后,我们已经知道了这篇文章写了两个人,一人是伯牙,另一人是钟子期。课文中有一句话概括了他们两人的特长?谁能找出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回答。(板书—善)
师:“善”是什么意思?除了下面的注释,你还可以通过查字典的方法来解决。
师:“擅长”的意思是在某方面有特长,比如说老师很会唱歌,你可以说我善歌,老师很会跳舞,你也可以说我善舞。这句话你能解释吗?
学生解释,教师指导朗读该句。
2.学习二到四句,体会“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课文中哪里体现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3.解释第二句话,强调“善”字与第一、二个“善”字意思不一样。注重对语气助词“哉”“兮”的理解。
4.如何体会“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当伯牙的心里想到了高山,作为琴师的他会怎么做?
师:当听到伯牙的琴声,钟子期的眼前仿佛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_。
他忍不住要赞美一番伯牙的琴声,谁试着读读钟子期赞美的话。
师:让我们也一起来赞美赞美。
5.学习第三句话,方法同上。
6.师:二三两句话都告诉我们“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我们读读这两句话,读出两人的特长来。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⑴ 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
(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雪皑皑。??)
⑵ 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⑶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⑷ 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正如课文中所说的“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预设答案:真正的知音。) 二三四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读出那一份心心相通的感觉。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⑴ 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2) 师:当他听不到像子期一样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预设答案:1、失望。2、寂寞。3、忧虑。4、渴望。??)
(3) 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预设答案: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⑴ 师:伯牙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2、断了他的心弦。3、断了他的希望。??)
⑵ 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
(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⑶ 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
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五、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1、师: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那么凄美的故事,“伯牙绝弦”的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交友的千古楷模。“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让我们在这曲高山流水中再次深情地朗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
2、学生齐读,个别读全文。
3.总结全文
师:社会发展到今天,也许我们不需要像伯牙那样有断弦的方式来谢知音,如果你的一生中遇到了知音,老师希望同学们去珍惜,去呵护这份友情。
六、布置作业
查找其他有关知音的故事来阅读。
【板书设计】
伯牙善鼓琴 不复鼓 伯牙绝弦 知音 钟子期 善听 子死
作文四:《《伯牙绝弦》的正解》3500字
《伯牙绝弦》的正解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绝,断绝。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
古时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寡。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惋惜。这就是“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当时伯牙是朝廷中人,而钟子期不过是个樵夫。两人生活环境迥然。却仅仅因为一首琴曲而相知相交,
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有句话叫闻弦音而知雅意
他们两个互为知音
知音已死。。
留琴何用
断弦以鸣念知音而绝琴之意
当时伯牙是朝廷中人,而钟子期不过是个樵夫。两人生活环境迥然。却仅仅因为一首琴曲而相知相交,
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原文: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简单翻译: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
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伯牙绝弦》
《吕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关于伯牙鼓琴,钟期知音的故事,史书多有记载,如《列子·汤问》、《说苑·尊贤》等,文字略有不同。《荀子·劝学》和《淮南子·说山训》还记有“伯牙鼓琴,驷马仰秣”的事。
俞伯牙,中国古代著名的音乐家,相传生于春秋时代。他善于弹琴,荀子认为他高超的琴艺乃“积学而成”。据《乐府解题》: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后随成连至东海蓬莱山,闻海水澎湃,群鸟悲号之声,心有所感,乃援琴而歌。从此琴艺大进。琴曲《水仙操》即为伯牙当时所作。古曲《高山流水》相传也是他的作品。伯牙和钟子期是一对好朋友。伯牙喜欢弹琴,而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两人经常在一起研究音乐,切磋琴艺。伯牙听说成连先生的琴艺十分高明,便想去拜师学艺;钟子期全力支持他。于是伯牙背起行囊,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找到成连先生隐居的山中,虚心求教。三年过去了,伯牙的演奏技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还未能得心应手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达到创作新乐曲的高度境界。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他说:“伯牙,我的琴艺你已学得差不多了,我再也无法教你什么了。我有一位老师,住在东海。我就带你去向他请教,帮助你完成学业吧!”于是,师徒两人驾着一叶扁舟,乘风破浪来到东海蓬莱山。成连先生让伯牙上了岸,要他自己去拜老师,便驾舟径自回去了。岛上荒无人烟,伯牙一个人登上了岸,面对着四顾茫茫的浩瀚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啁啾的鸟语,不由心潮起伏,涌起了创作激情。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就在这时,成连先生又撑船回来,出现在伯牙面前,向他表示祝贺。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成连先生听了伯牙的弹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拜别成连先生,回到家乡,钟子期前来为他接风。伯牙弹起了《高山流水》。弹到“高山”章节时,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太山屹立在我的面前!”弹到“流水”的乐章时,钟子期如痴如醉,击节称快:“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不久,钟子期因病不幸去世。伯牙抱着琴来到他的灵前,《高山流水》一曲送别朋友,伯牙悲痛欲绝,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便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王安石《伯牙》诗
作文五:《伯牙绝弦的意思》1100字
伯牙绝弦的意思
伯牙绝弦的意思 参考资料一:
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因此就“破琴绝弦”,终生不再弹琴了。
参考资料二:
伯牙绝弦的原文及意思翻译[由Www.DuanMeiWen.Com整理]
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因此就“破琴绝弦”,终生不再弹琴了。
原文:开幕式邀请函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
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语文书版本: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游戏公会名字
注释:
绝:断绝
善:擅长,善于。鼓:弹。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也表示”啊”的意思。
峨峨:山高峻的样貌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像……一样。
洋洋:广大。
念:心里所想的。
必:必须,必定。
之:他。谓:认为。
知音:明白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就。
复:再,又。
弦:在那里读作“闲”的音。
伯牙绝弦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作文六:《伯牙绝弦的停顿》700字
篇一:伯牙绝弦的停顿
伯牙绝弦朗读节奏划分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说明:“/”为句间停顿
篇二:伯牙绝弦的停顿
六年级上册语文25课伯牙绝弦我要停顿符号
课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语文二鹏专用01302014-10-22
篇三:伯牙绝弦的停顿
停顿是对的的相关内容日期:2015-04-17
停顿,为了下次更精彩 人生就像旅游,因为风景的美丽,人就越想往前走,cSpeNgBo.COm 蓬勃 范文 网:伯牙绝弦的停顿)但力量有涯,不可能永不停息,停息片刻,才能更好
1
地前进,达到心中的梦想。
人生又像是一场马拉松赛跑,需要中途补充能量,才能够跑到终点。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虽一生操劳,却仍碌碌无为,短暂的停息,
篇四:伯牙绝弦的停顿
这里 是【正确】的停顿,你对照着就知道答案了.
注:“/”为停顿处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
玉雕伯牙移情,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选 2,应该是 洋洋兮/若/江河描写霞光的四字词语 描写霞光的词语 金色的脚印视频
2
作文七:《伯牙绝弦读后感400 伯牙绝弦的读后感》2200字
伯牙绝弦读后感400 伯牙绝弦的读后感
伯牙绝弦的读后感 文中的第一句“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一句开始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作用,可是当我仔细思考后,我觉得这一句不可不有。这句话不仅写了事情的原因,而且交待了本件事情的人物及他们的特长。
我迫不急待想知道这二人是怎么“善”鼓琴和“善”听的,所以继续往下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在读过老师提供的资料后,我知道了钟子期居然只是一句名山野村夫,只不过喜好听别人奏乐 而已,可是却能听懂边,连音乐家都难以真正理解的《高山流水》。这说明了钟子期一定也是音乐奇才,也说明音乐这种奇妙的东西是人与人心灵的桥梁。
我的目光继续贪婪地在文字间穿行,读到了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时,我感动得差点落下眼泪。因为他有多种选择:他可以用他的第二生命――鼓琴,来祭奠他的知音,为钟子期创作出许多传世佳作;也可以再次踏上寻找第二个知音的路。可是,他偏偏选择了最痛苦的一种:那就是在失去知音后,用自己的第二生命来悼念这位难得的知音。或许这么做是由于极大的痛苦,只有用摔琴来发泄,用不弹琴来忘却。
《伯牙绝弦》让我又一次懂得了友情无价,知音难遇。我小小的心中充满了感动与对未来的期待??
老师感言:
这多半是课堂之上的成就。结尾是课下续写完成的,但从情感上来看,我没有感觉到生硬与牵强,秋天的心中满是对钟子期和俞伯牙的感动与崇拜。这样的语文学习,对于他,这不只是学习一篇文言文,更是一次美丽的人生际遇,他在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一个人物,他觉得事情的结局还有n个选择,但是伯牙的选择仍然是最具有震撼力的。语文之于一个孩子的成长,真的是功德无量的呀~
昨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伯牙绝弦》。这篇主要讲的是: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钟子期就成了俞伯牙的一个知音。钟子期去世了以后,俞伯牙以为世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就摔坏了琴,折断了弦,终身不再弹琴了。
我很了解他的这种心情,因为我也想找到我自己的知音,我的手风琴已经练到八级了,可是还是没有遇到我的知音,我好伤心呀。
俞伯牙学琴时还有一个小故事呢,这个故事是这样讲得:俞伯牙和他的师傅学琴,可是他弹得音准了,却没有感情。他的师傅就把他带到一座岛上,让他感受大自然。十几天后他的师傅来接他,他不但弹得有感情了还做出了《高山流水》这首曲子。后人就用“高山流水”这首曲子来比喻知音难觅了。
读了这篇我读懂了干什么都要重情重义,还懂了知音难觅——寻找知音真困难呀~
《伯牙绝弦》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第八单元主要是让我们感受艺术的魅力。读了这组课文,让我们的心灵受到熏陶和启迪也让我们倍感亲切,深受启发,也应正了海頓说的那名话:“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伯牙想到什么、弹到什么,子期都能答出来,而且子期等到伯牙弹完一首曲子,他就真心的夸赞或鼓励他。伯牙琴技出神入化,子期欣赏水平同样高超,只有子期能真正听懂他琴里的故事和情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这样心心相通。伯牙与子期的交友真情成了千古典范。通过读这篇让我知道了:知音难求。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一句话“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绝弦的读后感相关内容:红楼梦读后感 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开朗,这是嫉妒.我在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醋意.说来也真是惭愧,但是有几个男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周围无缘无故的缠绕着数不胜数的美女而不心酸呢~...
妈妈走了读后感 书中讲的是一个幸福的家庭,他们每天过得愉快而充实。直到有一天,妈妈去世了。孩子们才发现,原来妈妈是多么重要。妈妈走了,生活变得乏味。他们再也听不到妈妈讲的故事,再也吃不到妈妈煮的美味佳肴,再也不能分享妈妈出远门回来后讲的...
兰亭集序的读后感 文中作者在兰亭集会上心情愉悦,此时的他却突然领悟到,快乐时光的短暂。死生亦大矣表明了王羲之对
人生的眷恋和热爱。我想每个人都期望好景常在,好花常开,王羲之也不例外,他也想留住现在,尽情地享受在生的乐趣中,和志同道合的人畅谈...
皮皮鲁读后感 他进了三眼国,谁看他势利眼了都闪红光,不理他,好不容易有个人的势利眼闪绿光了,竟然是便衣警察,他被抓了,他宁死不当势利眼,被关进了牢房。
永远的蝴蝶读后感 台湾作家陈启佑在小说《永远的蝴蝶》中,娓娓讲述了这样一个令人感伤万分的故事。那是一个阴雨绵绵的春夜,街对面有一对避雨的年轻男女,他们好像是要到绿色邮筒这边来寄信。因为只有一把小雨伞,所以只能一个人过来。
潘先生在难中读后感 潘先生在难中读后感...
巴金的读后感 不可否认,在写完以上这段字后就陷入了迷惘无言中,这本书我前前后后读了两个版本无数次.也曾经和大多数人一样,对于一个文学巨匠,一个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殿堂级作品的老人,却为什么会在既将滚下海的时候写出如此忽略文字技巧,笔调平谈的返真之...
随想录读后感 初次接触老先生的作品并不是在一个多么成熟的年龄,只是进入初中时,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他的《随想录》。当然大多是无法读懂的,所以对于仅少明白的几篇,记忆是不敢模糊的。
作文八:《[伯牙绝弦中绝的意思]《伯牙绝弦》特等奖》12600字
[伯牙绝弦中绝的意思]《伯牙绝弦》特等奖 篇一 : 《伯牙绝弦》特等奖
第八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伯牙绝弦》特等奖 人教版六上
执教:浙江省上虞市阳光学校 罗才军
评析: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王崧舟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古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这个课题?
生:伯牙绝弦。
师:念得真准,一板一眼,尤其是最难念的“弦”你也念准了,我们一起来。
师:“绝弦”是什么意思?
生:“绝弦”是弹完这一曲,这一生就再也不弹琴了。
师:那么“伯牙绝弦”呢?
生:伯牙是个人,他把琴弦割断,从此再也不弹了。
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137页,按照自己的感觉至少读三遍,努力把它读正确。
师:一读就能明白,课文讲述的是谁?
生:伯牙和子期。
师:抓住了这两个人物,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毕竟是古文啊,你们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
点评:学习的起点在哪里,学情。初读的标准是什么,正确。“毕竟是古文啊”一句,是对学习起点的自觉尊重,也是对初读标准的坚定捍卫。“生本理念”,既非一厢情愿的“尽可能多的尊重学生”,也非一意孤行的“尽可能多的要求学生”,而是“尽可能多的尊重学生”与“尽可能多的要求学生”的融为一体。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有些语言,我们是因为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生:钟子期去世了,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所以就把琴摔了,把琴弦也剪了,这一生再也不弹琴了。
师:这里的“谓”是什么意思?
生:想。
师:古文中的有些字眼确实不太好懂,没有注释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你觉得“谓”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
谓:?称为;?认为,以为;?评论。
生:认为、以为。
师:那么“乃”呢,
生:“乃”是“于是、就”的意思。
师:理解了之后,我相信能读得更好。
师:真有古文的味道。还有哪个句子比较难读?
生: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我觉得这句话比较难读,是因为要在字和字之间分开,尤其是这个“兮”字后边要做一下停顿。
师:你知道了怎么断句。我想问问你,为什么要在“兮”字后边断句?
生:因为注释里说“兮”是个语气词。
师:你看,借助注释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还能帮助我们朗读呢。这个“兮”和前边的“哉”一样都是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在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不信我们来找个同学读读。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注意读好“哉”和“兮”后边的停顿。难读的句子都会读了,谁能一口气把这篇古文读下来?
师:没读几遍就能把一篇古文读成这样,我真想说一句:善哉。
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高山流水明知音
师:我们能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
生:可以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中体会到。
师:怎么理解?
生:伯牙鼓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就说:好啊,高高的犹如泰山一样。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就说:好啊,广大的像江河一样。
师:这两个句子中的“善哉”和第一句当中“善鼓琴、善听”的“善”意思一样吗,怎么个不一样,你要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生:这里善哉的“善”是“好”的意思,第一句当中的“善”是“擅长、善于”的意思。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
师:你会联系上下文学,真好。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里很常见。这里的“善哉”是子期听了伯牙琴声后一种由衷的称赞。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
生:好啊~
师:在古代就说成——
生:善哉!
师:谁来读一读,看能不能把这种由衷赞叹的感觉读出来。
师:善哉!“哉”字后边一延长,好像琴声都落到心里去了。我觉得你不仅“善哉”读得好~你这个“峨峨兮”“洋洋兮”也读得真好啊~当你读着这个“峨峨兮”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怎样的画面,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高的泰山,显得很巍峨。
师:巍峨高耸的泰山,请你再读,读出这种画面来。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耸人云的、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
师:体会得真好,把这样的画面读出来。
师:不愧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不愧是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第二句谁来读?
师: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宽广的“江河”。呼应着上边的泰山,这里的“江河”也不是一处随意的江河。“江河”在古文里是有特指的,我觉得咱们班的同学肯定能猜出来。
生:我认为这里的“江河”是指长江和黄河。
师:你的古文底子真厚。这里的“江”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江——长江,“河”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河——黄河。想到这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跳出了哪些词语或者诗句,
生:我的脑中跳出了“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师:我听你说这两个词语的时候,一点波浪都没有。
生: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师:就是这样“波澜壮阔、波涛汹涌”的江河,请你来读!
生:我想到了一句诗“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
师:正是这样磅礴雄伟的泰山,正是这样汹涌澎湃的江河,一起读。
师:无论你伯牙弹什么,我钟子期都能知道。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讲——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这里“伯牙所念”的“念”与前面句子当中的哪个字意思一样?
生:这里的“念”和前面的“志”意思一样,都是“心里想”的意思。
师:没错。有时候咱们可以用现代词汇去代替古文词汇来理解古文的意思。无论伯牙所志、所念、所想,钟子期必得之。我想问问,钟子期必得的到底是什么?
生:伯牙心里的想法。
师:看来善听的子期不仅听懂了琴声,还听懂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心声。这样想来,钟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的也不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吧,
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生:也说出了伯牙的心声。
生:它不仅说出了伯牙的琴声,还道出了伯牙的志向和胸怀。
师:什么样的志向,什么样的胸怀,
生:像泰山一样屹立在人间的志向,像江河一样心胸宽广、能
撑万里船的胸怀。
师:原来钟子期不仅在说琴声,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
峨峨泰山一般的志向,洋洋江河一样的胸怀。
师:这样想来,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不仅仅是想,那是“志存高远”的志,“胸怀大志”的志啊~请你想象,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你的琴声,你的内心充满了无边的寂寞与孤独。可是在这里,无论你弹什么,无论你寄托着怎样的志向和情怀,钟子期都能“善哉、善哉”地“必得之”时,你是怎样的心情,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拿出课前发下的练习纸,请你顺着“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接着往下写。
“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 ”
点评:
师:你想伯牙得遇钟子期,什么感觉?
生:非常高兴。
师:是啊,欣喜若狂啊~怎么说?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世间知音唯有钟子期也。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此人知我所志,明我所念,真乃知己也!
师:以前我是欲觅知音难上难,如今我是得遇知音——
生:不再孤!
师: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师:好啊好啊,先生你听我的琴声,听到的志向和情怀简直和我心里所想的——
生:一模一样。
师:志想像犹吾心,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用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讲——
生:心有灵犀、心心相印。
师:是啊,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志、知念又知心的人,才可以叫做——
生:知音。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就是这样的心灵相契。读着读着,你发现这些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感觉每一句的前半句和后半句都是相对应的。
师:一句伯牙——
生:一句子期~
师:这样的形式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伯牙和子期,一个鼓——
生:一个听!
师:一个倾诉——
生:一个回应
师:写得多妙啊~让我们仿佛看到伯牙和子期是何等幸福,何等默契~何等的和谐~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
点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但是,对语文教学而言,不但不能忘言,更应辨言、悟言、得言。语言形式从来就不只是一个形式问题,语言形式是更高层面的语言内容,正如学生在教师引领下所悟到的那样:一句伯牙,一句子期,这样的形式不正是知音在心灵上“精诚默契於苍穹”的自然写照和深刻呼应吗?
破琴绝弦祭知音
师: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了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终于等到第二年的中秋,当伯牙兴致满满地赶来与子期相会,只可惜天意弄人啊!伯牙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语,天地之间也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黯然失色啊!
师:从此还有人能知我之志吗,
生:没有!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念吗?
生:没有!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心吗?
生:没有!
师:子期已逝,知音不再,知音难觅啊!一起读!
师:伯牙绝弦,那是绝了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这真是一曲肝肠断,天涯无处觅知音啊!
千古传唱怀知音
师:同学们,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荡气回肠。从此,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传诵着它~课文后边有个资料袋,就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请你快速地浏览一下。
师:同学们,伯牙和子期,这知音的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就在故事发生300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一齐读!
生: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时间在流逝,500多年过去了,秦朝的《吕氏春秋》依然为我们呈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男生一起读!
男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
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1000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在古诗中也都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叹息不已——女生一起读!
女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2000多年后的明朝,人们又用小说传诵着这个千古佳话读!
师:2500年后的今天,就在这个课堂上,我们六班的孩子也在无限神往地传诵着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能背的背,不能背的就捧着书朗诵。
师: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知心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
生:知音。
师: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将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
生:知音!
板书:
伯牙绝弦
知音 志 念 心
曾经评过钱锋执教的《伯牙绝弦》,我以“绝了”相叹。再评罗才军执教的《伯牙绝弦》,我以“知音”相赠。知音是关系的产物,没
有关系就没有知音。知音是一种古典情怀,也是一种现代情缘。知音不仅指向人人关系,也不妨衍而化之,由人人关系,推及人与自己、人与自然、人与天地万物、宇宙乾坤的关系。就教学而言,知音也是一种值得建构的新课堂文化。语文教师,成为文本的知音、课程的知音、学生的知音,乃至自我本色的知音,岂非一种全新的生命体验和巅峰状态。
一、做文本的“知音”
教师首先应该成为《伯牙绝弦》这个文本的知音。为执教《伯牙绝弦》,才军细读此文,沉入语词,玩索不已,几达“三月不知肉味”的境界。我细读过他为此写就的长达7000余字的《伯牙绝弦》文本细读,可谓研精阐微、识见卓荦,深得文本的个中三昧。如:
关于友谊的典故颇多,如:管仲与鲍叔牙的“管鲍之交”,郑少谷与王子衡的“生死之交”,角哀与伯桃的“舍命之交”等。然而,比较起来,伯牙与子期的友谊更得“知音”之精髓。具体想来,原因有二。其一,管鲍之交、舍命之交皆赖于直接言说、行为激赏,其交情是在切切实实的交往中愈渐浓厚的。而伯牙子期则不同,他们之间既无惯常的耳鬓厮磨,亦无全然忘我的付出,只在善鼓善听的一念之间。其二,伯牙子期的相交系于一张古琴,可谓“自琴而始,破琴而终”。在民族文化中,古琴是与名士隐者的高贵气节相依傍的,所谓“士,无故不彻琴瑟”。显然,伯牙子期相交的格调,是高于管鲍、角哀之流的。
……
很为这类细读感动。以其昏昏,如何使人昭昭,在我看来,《伯牙绝弦》的全部精神都在文中的一“志”上。在点评中,我已强调,“志在高山”者,“高山之志”也;“志在流水”者,“流水之志”也。志者,藏之于心的怀抱也。用当下一个时髦的语词来说,就是“愿景”,它是生命修炼的第一要义。伯牙以琴声写志,子期呢,则以诗言度志。子期的回应,妙就妙在“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诗性应答。正如后世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中夸赞严子陵“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一样,以苍苍云山、泱泱江水隐喻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子期的应答,也正是以峨峨泰山、洋洋江河来隐喻伯牙的高远志向和宏大怀抱。在文学,有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谓;在文化,则是一切景语皆志语也。
知音者,知志也。
读懂了“志”,也就读懂了“知音”,你就成了文本的知音。
二、做课程的“知音”
作为文本的《伯牙绝弦》和作为课程的《伯牙绝弦》是有区别的。作为文本的《伯牙绝弦》要解决“有什么”的问题,而作为课程的《伯牙绝弦》则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有什么”并不能也没必要全部转化为“教什么”。因此,作为课程的《伯牙绝弦》要集中解决的是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
那么,做课程的“知音”,就是要求教师能敏锐而精准地把握和凸显《伯牙绝弦》这一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
作为古文的《伯牙绝弦》,其语文核心价值又该如何定位呢?
习得一些文言词汇、文言句式吗?
习得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若干技巧和规律吗?
感受并表现文言文诵读的特有韵律和情味吗?
了解《伯牙绝弦》这个故事的情节和大意吗?
这些当然有其课程论的价值,但未必就是本文的“语文核心价值”。
王荣生先生用“定篇”“样本”“例文”和“用件”的概念来分别描述、规范不同文本在教学中的功能。其中,被标为“定篇”的文本,如先秦诸子、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其主要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传承优秀文化上。
《伯牙绝弦》,正是这样的“定篇”。其语文核心价值正在于“知音文化”的阐发和传承中。教材编排中的“资料袋”,正是对知音文化传承的一种自觉担当。才军的设计,所以精彩,正源于他本人对“知音文化”这一语文核心价值的阐幽探赜、高屋建瓴上。
知音文化滥觞于《伯牙绝弦》,“高山流水”则成了“知音”的文化标识。
我们从全课的教学流程中,就不难窥见这种知音文化的传承秘妙。课的结构大体上与《高山流水》的曲式相应,分“起、承、转、合”四段,一波三折、风生水起。“课起”为“纵情吟诵识知音”,“课承”为“高山流水明知音”,“课转”为“破琴绝弦祭知音”,“课合”为“千古传唱怀知音”,显然,知音文化作为全课主线,起到了穿针引线、凝神聚气、融会贯通的作用。
在具体的课堂策略上,才军巧妙地将教材的资料袋梳理成在时间长河中川流不息的五个知音文化节点,以一种类似于电影蒙太奇的手法,一帧一帧还原故事画面和场景,配以原汁原味的古文诵读,将知音文化演绎得荡气回肠、扣人心弦。
再如,板书的设计,通过呈现“志、念、心”和“知音”,擦去“志、念、心”和“知音”,最后又重书“知音”这样一种一波三折的教学艺术,将这一古典情怀的当代守护与守望,挥洒得既含蓄蕴藉又酣畅淋漓。
凸显了“知音文化”,你就成了课程的知音。
三、做学生的“知音”
语文教师倘若做不了学生的“知音”,则文本的知音、课程的知音必将黯然失色、茫然不知所措。语文教师的专业性,既反映在课程开发上,更体现在学情理解上。没有对学生、学情、学力的细致入微、全面周详的体认与把握,就不可能有语文教学的优质高效。
此课的现场效果据说十分理想。无论是学生的诵读水平还是应答质量,都出乎意料、令人叹服。我看课堂实录,发现全场自发的掌声不下6次之多,这在大型公开课中是鲜有的感人场景。这样的课堂效果,学生的基础和准备是一个方面,教师本人对学情的充分估计和动态把握,也是毋庸置疑的一个要素。
譬如,初读时,对“谓”和“兮”的处理,就是教师在充分估计学情的前提下取得的实打实的课堂效果。
又譬如,对“志”“念”的理解,由一开始的“心想”到后来的“志向”,解读中教师精心安排了几处台阶:先是设问——“钟子期必得的
到底是什么?”再是探问——“钟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的也不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吧?”最后才是追问——“什么样的志向,什么样的胸怀,”每一步都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每一步都促进了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协同发展。
学情从来就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情总是和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师经验、教学策略等变量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生命之网,笼罩在课程的每一个当下。教师只有不断地在课堂的每一个当下洞察学情、把握学情、顺应学情,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个性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每一次理答应对,是“教在当下”的最典型的真实写照。且看才军的精彩理答:
——你看,借助注释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还能帮助我们朗读呢。这个“兮”和前边的“哉”一样都是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在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
——注意到没有,他在理解这两句话的时候,有注释的就借助注释,没注释的就联系着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来补充,这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
——真妙啊!“知我所志,明我所念”,多会说话啊,我看你不仅是伯牙的知音,也是文言文的知音哪!
这里有学法的巧妙点拨,有发自内心的赏识和激励,有信手拈来的精准评价,有峰回路转、更上层楼的教学引领,而这一切,无不基于教师对当下学情的瞬间、敏锐的理解与顺应,这是颇见功力的教
学机智,是直指心性的课堂智慧。
教在当下,你就成了学生的知音。
这正是,伯牙绝弦神未绝,知音说与知音听。
罗才军
一、阅读方法的学习和运用
《伯牙绝弦》并不是学生学习的第一篇古文,这一课中,学生理解上最大的困惑是“谓”,学生认为已知其实未知的语言是“志、念”,因此,我就在这两处分别设置“没有注释,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有时候我们可以用现代问汇代替古文词汇”这两种学法,真正实现顺学而导。
二、古文阅读的体验和积累
在这个课中,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为“熟读成诵”!在课堂上,我设置了不同层次、逐步推进的朗读,从读通到读好再到读懂,最后读出情味,还有老师的范读、师生的对读穿插其间,意在渗透古文诵读的断句、延长等技巧,渲染古文抑扬顿挫、古朴悠然的情味。如此梯度化的设计,目的就是适时运用恰当的诵读使学生不断丰厚古文的语感图式,以声求气,回环复沓,直至能够水到渠成地背诵。
三、语言形式的品味和感受
这个文本语言最大的秘妙在于:前四句是伯牙一句,子期一句,成一应一答,一鼓一和之势;再加上语言的起伏有致,正好体现伯牙子期由相遇到相知最后奉为知音,那情绪从平静走向兴起激越最后转为喜悦的过程。语言整齐对应,仿佛能让我们感受到当时的伯牙子期
也是—个鼓、一个听;一个倾诉,一个回应;两人不觉欣喜若狂,继而起舞旋走,击掌欢笑,当时之煌灿烂可见一斑,最后又不免惺惺相惜,促膝长谈,回复平静的过程。而到第五句,急转后合,句式开始出现长短错乱形式,3字、8字、5字,没有规律,没有对应,如此也正好凸显出伯牙当时悲苦哀绝的心境,唯有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方能宣泄当时那无边的痛苦,无限的失望。可以说,语言形式在直观上就恰切地表现了语言内容。在教学中,我运用感性的师生对读方式让学生真切感受前四句语言的特点,并顺势引导学生体味到这处语言的特点。在最后一句的处理上,我大刀阔斧地简化过程,重在形成情感落差。如此“简约写意”的方式正好与前四句的“工笔细描”形成强烈的对比,篇章的意识和语言的特点在这—课堂过程中同时栽种到了学生的心里。
四、审美情感的熏陶和悦纳
细读文本,不难发现文章第一句是呈现知音的“志趣相投”,第二、三、四句是呈现知音的“心灵相通、互为激赏”,第五句是呈现“不离不弃、知音难觅”。初读几遍,学生也能模糊感知“知音”的意义,但那只是逻辑层面的理解,不是感性的刻骨铭心的体验。而如果没有真切的体验,“知音”的内涵、“痛失知音、绝弦”的审美趣味就会成为无根之木,水上之萍。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从学生已知中揭示出未知——“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的仅仅是高山和流水吗,这是学生认识的进一步刷新。说到底子期作为伯牙的知音,其实他听懂并且一语道破的就是伯牙琴声中的志向、情怀、抱负和心声,与此
同时我又将文中最为重要的富含知音内涵的“志、念”等字逐步呈现,并在此基础上,练笔纵深,继而引入《列子?汤问》中伯牙得遇钟子期的感慨“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如此层层推进,最终明确只有“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知志、知念又知心的人才可以称作是知音”。
五、经典文化的感知和传承
这个文本本身就埋藏着相当丰厚的文化内涵,比如“古琴”文化、“知音”文化、“高山流水”文化,“泰山、江河”文化,“绝弦”文化等等,这些都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符号,只有理解和传承了这个符号、这种密码的人才是真正延续中华文化血脉的人,才是真正延续中国语文香火的人。在这一点的落实上,我主要分散在理解语言、诵读语言、品味知音等过程中,最为集中的是课的最后,结合资料袋进行的诵读。
篇二 : 伯牙绝弦
[人教版课标本第十一册课文]
25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
?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绝:断绝。?鼓:弹。?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哉:语气词,表示感叹。?峨峨:高。?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洋洋:广大。篇三 : 伯牙绝弦的意思,急,谢谢伯牙绝弦的意思
伯牙绝弦的意思,急,谢谢
伯牙绝弦的意思
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
篇四 : 《伯牙绝弦》:《伯牙绝弦》-作词,《伯牙绝弦》-作曲
《伯牙绝弦》是王力宏Chinked-out的招牌作品,虽然中国风编曲难有突破,但此次王力宏与中央广播民族乐团的合作减少了大量使用各种传统乐器的花哨,只保留戏曲采样、古筝、大鼓等作为背景,搭配更为丰富的多层次和声,反而让作品表达更为完整。
伯牙绝弦mv_《伯牙绝弦》 -作词
阿璞 / 阿信 伯牙绝弦mv_《伯牙绝弦》 -作曲
王力宏 伯牙绝弦mv_《伯牙绝弦》 -专辑
《十八般武艺》 伯牙绝弦mv_《伯牙绝弦》 -演唱者
王力宏 伯牙绝弦mv_《伯牙绝弦》 -歌词
《伯牙绝弦》 王力宏 知人知面知己知彼又知心
古人说这就是所谓知音
相知相惜相亲相爱也相忆
朋友你会不会常把我想起
何年何月何日何时再相聚
何时能把酒言欢畅回忆
很多很多很深很深的回忆
很多歌我只想要为你唱起
春秋时期远近知名伯牙琴艺
沉鱼也出水马儿仰秣聆听
聆听寂寞的声音
举世知名不如1个知音
直到子期闻琴解开伯牙心境
高山流水风景似有灵悉
高山青流水静如镜
无言却胜过有言的天地
听宫商角徵羽
那歌词未写上的是那份弦外的延长音
斟一杯酒一抱拳一句关心
在千年之后再延续不变的旋律
当春雪融夏景
秋风为我捎封信
冬冬锣卢墙冬冬锣隆卢墙墙
又是思念的四季
某年某月某天伯牙再访子期
风景依旧绿子期却已归西
触景触琴即伤情
伯牙绝弦只因再无知音
千年过去当我再度拨弄琴韵
更多冷箭更多冷言冷语
请你听请轻轻倾听
唱给我永远不离弃的知音
冬冬锣卢墙冬冬锣隆卢墙墙
,,伯牙绝弦mv_《伯牙绝弦》 -创作背景
《伯牙绝弦》王力宏 当王力宏遇上五月天阿信,犹如现代伯牙遇上子期,两人绝妙合作?伯牙绝弦?,成华语音乐界的绝配?知音?~王力宏创Chinked-out极致,找来自己的好友五月天阿信合作「伯牙绝弦」;这也是继?在梅边?后,两人再度携手合作词曲创作。勤读古书来学成语的力宏,在创作?伯牙绝弦?时,就是以?知音难寻?这句成语出处为背景;这位在春秋时代知名音乐家?伯牙?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之遇,后来因为子期归西,知音难寻毅然将琴弦割断,而有「绝弦」之意。力宏读完后很有共鸣,写出?伯牙绝弦?的曲,但写完后苦恼歌词难填,因为既要把故事说完整,字
数多又要唱起来好听,真是高难度的挑战~后来力宏想到了帮他写?在梅边?讲出牡丹亭故事的阿信,因为阿信就是擅长以精巧文字传神诠释出古代感人故事的天才写词人,力宏直觉阿信是写这首歌的不二人选~于是两位好友再次合作,犹如现代伯牙与子期再相遇,在阿信填词下,把?伯牙绝弦?也得栩栩如生~阿信果然不负所托,再一次让力宏惊叹他的才华~让力宏笑说,两人这次的合作,也堪称是1种知音之遇啊~
由于对于?知音难寻?这个成语故事太有感觉,因此在拍摄电影之时,王力宏还将这个故事融入了电影情节之中,让力宏饰演的?伯牙?与刘亦菲饰演?子期?在电影中?重逢?;力宏表示因为想传达男女主角在恋爱前惺惺相惜的感觉,犹如?伯牙与子期?相遇,因此才在电影「恋爱通告」中,特别把这个故事融入其中,把男女主角的两人的相遇相知,写成也有「知音」的感觉~而力宏也因此特别将「伯牙绝弦」这首歌定为电影的概念主题曲,作为两人恋爱之前的知音之遇的最佳注解~为了能完整传达这首歌的意境,在编曲上王力宏特别大量的融入古筝的弹奏来表现古代的意境,王力宏则用西式的嘻哈节奏说书般的阐诉整个故事;为了让这古筝听起来更为精彩,王力宏特别邀请了「女子十二乐坊」的团员中的古筝高手周健楠来为这首歌弹奏古筝,有了她的绝妙好琴来帮衬,果然让这首歌更加活灵活现的穿越古今。
?伯牙绝弦?MV重现电影?恋爱通告?唯美山水场景,力宏化身为现代?伯牙?,穿越时空神游到故事中;而唱片公司特别找来?山寨
版刘亦菲?,扮成美丽古装的?子期?,与力宏在MV中?弹琴?说爱,好不浪漫~因为?恋爱通告?中力宏饰演的?阿德?只要一听到女主角刘亦菲弹琴,就会神游到山水间,并幻想两人在美仑美奂的山水景色间?弹琴?说爱;因此这次?伯牙绝弦?MV中,特别把电影故事场景?延续?,让力宏化身?现代?伯牙,回到过去重新与?子期?相会,在MV中与女主角再续前缘~由于刘亦菲在内地忙于拍片,在无法请到本尊的状况下,导演比尔贾特别找来同样留有长发、会古筝并具有古典气质的?山寨版?刘亦菲,让力宏跟MV女主角?弹琴?说爱~而MV中精致的湖间场景,加上各色古香的泼墨山水的后制动画,相辅相成,让?伯牙绝弦?MV犹如?恋爱通告?的唯美短版,也让?伯牙?与?子期?得以在现代相遇~
伯牙绝弦mv_《伯牙绝弦》 -乐评
五月天阿信应该是明白力宏想怎么唱,所以写出来的感觉就很统一,这两人应该就是互为知音吧,否则也不会出现这么精彩的一首作品。知音是什么,是1个人动,1个人静;1个人听,1个人说;1个人渴望被理解,1个人愿意理解;1个人展示,1个人欣赏;1个人拥有,1个人瞭望。动的是拨琴的灵动,静的是聆听的静谧,听的是周遭的反应,说的是自己的畅言,渴望被理解,愿意被理解,我展示我的才华,你欣赏我的才华,我拥有我的技能,你仰望并且欣赏它。阿信在词里有这样一句我觉得就是对现代的1种讽刺意义:“千年过去,当我再度拨弄琴韵,更多冷箭,更多冷言冷语。”这说明现代人不想要,不愿意也强迫自己不去欣赏别人,或许是嫉妒,或许是不屑,
或许就是不想承认别人比自己强所以越来越看重自己,不用1种欣赏的眼光去生活,所以知音在古难觅,在今更难求。很高兴听到歌中所讲述的朋友,把酒言欢畅回忆,幻想很多老友聚在KTV一起唱这首歌之际大家欢庆的场面,很温馨。
作文九:《伯牙绝弦的教学反思》1500字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大家知道,《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是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第,课的课文。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我们现在的五年级学生只在上学期见识过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在新课标的倡导下,我们学生应大量积累古诗文,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思路我是在阅读教学中紧紧抓住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让学生读出意,品出情,激活思。
读出意。阅读教学第一要务是读。境远、情深的课文,要反复诵读。如古人所说,“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 因此,这节课堂上的“读出意”,我应用了“两读”的方法。第一读:让学生自由练读,初知课文。要想读出意,首先必须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在课堂上,个别同学将“弦”的读音读错,为了能让学生加深印象,我适时的统一纠正了“弦”的读音。并且,能让学生更好的读通课文,在这一环节我采用了课件提示整篇课文的节奏。让学生能初步地读出文言文的美感。第二读,在学生再读课文时,我采用了指导学生联系注释尝试疏通文意,在这一环节,对一些文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学生一起解释出来,如:古文中的
1
“善”字,译成现代文的“擅长”,“志”字译成现代文的“想到”。在学生理解了文言文中个别字的现代译法后,再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我也注重了朗读的结合体味。检验学生是否“读出意”,通过本届课堂上学生对“为什么破琴绝弦”的回答——为他的朋友钟子期。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学生在这一环节的的确确是读出了意。
品出情。我在本节课课堂上,我预设的目标是让学生在又一次的阅读中品出伯牙和子期的友谊,在这个环节我对学生进行了提醒,从哪些语句中感悟到伯牙、子期就是知音,让学生勾划出相关的语句,进一步读一读,品一品。学生在重读课文时,勾划出了“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并且,在学生勾划出来后,让学生带着感情读一遍,带着想象用称赞的口气再读一读,最后我和孩子们一起读,孩子们通过这“三读”,读出了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同时,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也激发了孩子们对古文语言的热爱。
激活思。在阅读教学中,我也注重了激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了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所以,我在学生“品出情”之后,趁热打铁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高山流水》的音乐中,让学生在音乐中静思默想,写下自己的感受。然后,我扮演伯牙,孩子们就是善听的子期,孩子们在音乐中想到了白云,杨柳,大地等等。这一次的交流我抓住了孩子们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和他们展开了交流,是这一节课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舞台,成
2
为老师培育和绽放创新思维之花的沃土。
我认为,“语言是文言文教学的根” ,“读出意,品出情,激活思”是从“语言”这个根上长出来的树。没有对语言的深入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将成为无本之木。但是认真总结这堂课的教学,还有着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我进一步努力提高:
,、教学语言的精练需要进一步提高。个别的时候,我的语言还有些碎,没有达到最凝练的效果,影响了课的精彩。
2、把薄书读厚,我曾在教学设计中在文本未能详尽的地方或有机补充课外资料(如伯牙为怀念子期所写的小诗和短歌),或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感悟去揣摩,去补白、去发挥(如让学生对伯牙或安慰或劝说或赞美),但可惜因为时间的关系,在授课结束之际,我不得不忍痛割舍。没有让学生由文本了解更多的知识,这也是我本节课的一个遗憾。
3
作文十:《《伯牙绝弦》我的教案》3600字
《伯牙绝弦》教案
讲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文字游戏,举例:“杨柳依依”,请大家也说几个跟这个词语形式相同的词。(引导学生说词)我再来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 杨柳依依 明月皎皎 炊烟袅袅 流水淙淙 芳草萋萋 霞光灼灼 春雨绵绵) 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好游戏到此结束,我们开始上课。
一、导入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配乐)
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图叫——“伯牙鼓琴图”。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一身长袍,羽扇纶巾,他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这位凝神听琴的,青布包头,两截布衫,他是楚国的一个打柴樵夫——钟子期(板书)。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他俩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题目叫《伯牙绝弦》。
师:谁来读一读课题?(指名读课题)。“琴弦”的弦右半边读“玄”,加了“弓”字旁就读“弦”(xián)了。
师:“绝”是什么意思?(明确:断绝)
师:“绝弦”是什么意思呢? (明确:割断琴弦)
师:既然是割断琴弦,为什么不用伯牙断弦,而用绝弦呢?(明确:用“绝”字,表明更割得更坚决。)
师:我们一起来追溯“绝”的小篆写法,(出示: ),右下 是古代跪坐的人形,右上的 是“刀”,左偏旁 (糹)是一束丝(不是一根丝),“人”用“刀”把一束“丝”全部割断,一丝不剩。伯牙弹的是古琴,古琴有七根弦,七根弦全断了,才叫什么?(明确:绝弦)一根不剩,这就表明他绝不再弹琴了。
师:理解了意思,我们再读题目。(生齐读题)
二、初读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两遍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懂句子,自己读不熟悉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好的同学请举手示意。
师:我们还是先听一遍范读。(范读课文)
师:谁能试一试给大家读一遍?(找同学读课文,正字音)
师:在读文言文的时候,语气词后面延长、停顿一下,一咏三叹,颇有音乐美,我们试一试。(男生读、女生再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全班来试着读一遍全文好吗,要读出文章的感情?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相信你们已经知道这篇文章讲的是谁和谁之间的故事了吧?(明确:伯牙和钟子期。)
师:那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讲讲这个故事吗?这是一篇文言文,我们要用我们现代的语言来描述它,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把他翻译成我们现代的语言,刚才我们在解题的时候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很会学习,我们总结一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课件出示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好,现在我们就用这些办法去读读这个故事,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一讲。(生自由讲故事,师巡视指导。)
师:请一生讲故事。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没有,这篇文章中有一个字出现了几次。(明确“善”。)
师:去找找有几个地方,说说它们的意思相同吗?(明确:前两个“善”是擅长的意思,后两个“善”是好的意思。)
师:善哉,又是什么意思?你们想想,猜猜。(明确:赞美伯牙弹琴的,好啊!)
师:对,“善哉”就是好的意思。那这句话连起来应该是??(明确:好啊,高高的好像泰山啊!)你说得真好呀,让我仿佛看见了高高的泰山。
师:现在我再请一名同学讲讲这个故事。(再讲故事,十分完整。)
三、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师:听了同学的讲述,大家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钟子期和伯牙了吗?(明确:知音。)
师:什么是知音?(明确:就是朋友。)
师:朋友都是知音吗?(明确:不是,知音就是相互了解、理解得很深的朋友。)
师:说得好!“知”字,我们现在一般指“知道不知道”,可是,在古文里,经常表示“熟悉”、“了解”的意思。“知音”就是相互了解很深。
师:还记得伯牙、子期何许人?(出示插图、出示资料)
师:当两个人的资料集中展示在你眼前的时候,你有什么疑问?(疑问是:这样的两个人怎么会成为知音呢?或为什么说他们是知音呢?)
师:是呀,这样两个身份、地位相去甚远的人,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了一起?(明确:音乐、鼓琴。)
师:伯牙擅长的是——(弹琴),钟子期擅长的是——(听琴)。课文的哪句话是这个意思?(明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可见对音乐的共同理解是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基础。除了对音乐的共同理解,还有什么促成两人成为知音呢?我们来一块交流吧,小组讨论。(明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课件出示此段))
师:这一段中的“峨峨”就是——(高);“洋洋”指的是——(广大);这里的“江”、“河”指的是什么?(学生说出来更好,说不出教师明确)
师:《伯牙绝弦》最早出自《列子汤问》,当时的“江”就是指长江,“河”就是指黄河。 师:同学们,当年的俞伯牙是晋国的上大夫而且琴技名满天下,他会缺少赞美吗?(不会。)
师:你说他会听到一些什么样的赞美?(生发挥想象说)
师:他们也能听出俞伯牙琴声的美妙,来赞美他,但是,他们能听出俞伯牙内心到底想要表达的东西了吗?古人常常以会托物言志,你们说伯牙在弹琴的时候,真的只是想到那高高的山和那洋洋的流水吗?(教师引导明确:伯牙心里想到的是他高远的志向。)
师(鼓掌):同学们,把掌声送给他,如果伯牙今天在,他一定不会破琴绝弦,因为你也懂得了他。伯牙的确是在用琴声表达自己的高远的志向。你们说那些赞美他的人听出来了没有?(明确:没有。)
师:谁听出来了?(明确:钟子期。)
师:那江河又是想表达什么呢?(明确:江河应该是表达自己宽阔的胸怀。)
师:你也是伯牙的知音。钟子期作为他的知音听懂了吗?(明确:听懂了。)
师:钟子期虽然只是一个樵夫,但是他和名满天下的伯牙一样,精通音律,也跟他一样有着高远的志向和宽阔的胸怀。所以只有他才能真正懂得伯牙。所以,当伯牙来到江边鼓琴,抒发自己那高远的志向的时候,钟子期听见了,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用琴声表达自己拿宽阔的胸怀时,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才是真正相知的的知音呀!不管伯牙弹什么,想要表达什么,钟子期都好像能听懂。真是??(大屏幕出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明确: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俗话说:人生得一知己,足以。当伯牙遇到自己的唯一的知音的时候,他的心情怎
么样?(生各抒己见)
师:好,我们就带着这种感受来读读这段话吧!(全班有感情齐读。)
这就是知音啊。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里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他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生想象一些场景:如1: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2:一望无际的草原。3:鸟语花香。4:潺潺的小溪。等等)
师:老师这也想出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潺潺流水、蒙蒙细雨??)现在老师是伯牙,你们就是子期,也来吟上几句赞赞我伯牙吧。
师:我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赞曰: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我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赞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师:我伯牙鼓琴志在细雨 赞曰:善哉,蒙蒙兮若细雨
师: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无论是清风也罢,明月也罢,伯牙所念—(明确:钟子期必得之。)
师:这就叫——知音!
师:据记载,这次相遇,伯牙、子期洒泪惜别,相约第二年的八月十六再相会。夏去秋来,当伯牙赶到楚国,万万没想到子期因病去世,伯牙做出了怎样的举动?(明确: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从伯牙的举动你体会到什么?(明确:伤心、肝肠寸断、悲痛欲绝)
师:是啊,子期死了,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心声再也无人能明白。意味着他要回到以前孤独寂寞的日子中了,他不堪承受这种痛苦,所以最后以这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以此谢知音之情。让我们带着伯牙悲痛欲绝的心情,再读这句话。(生感情朗读)
师: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曲动人的乐曲又弹给何人听?于是伯牙就扯断琴弦,把琴箱摔向祭台,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吟诵着为子期写的挽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他用这种“为知己者死”的方式悼念知音,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地伤痛一起来读这首诗。(生读(读得很伤情))
师: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四、作业:1、背诵课文
2、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五、板书:
25.伯牙绝弦
伯牙 善鼓琴 所念 绝弦
钟子期 善听 必得之 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