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失去的与得到的》800字
失去的与得到的
随着年龄的一天天增加,慢慢的得到了很多物质东西:家庭、子女、事业、车、房生活也有了改善,可是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好想好想放掉一切,休息半年;在不知不觉当中,慢慢的该有的都已经有了;可是我的心也老了,这些年的奋斗得到的真比失去的多吗?没有了当年充满期待的满足快乐感;找不到曾经的天真、浪漫、无忧无虑的生活、拼搏、斗志;那种生活已经一去不复反了,留下的是越来越多的乏味、疲劳、责任;得到的真的比失去的多吗?用青春换来的真的值吗?30了但我拥有了60岁的心态,对于什么都没有了刺激!不知道什么是快乐,不知道什么样的事物是我期待着,不知道什么叫刺激,在不知不觉中童年离而去,在奋斗当中失去了青春的乐趣,现在只知道什么叫责任,属于自己的自由渐渐离我而去,失去了很多很多,成为了一个只知道为了责任拼命、奋斗、挣扎的孤狼;不知道什么叫激情,也不知道什么叫刺激,不管遇到什么事不知道什么叫害怕,不知道什么东西我能感兴趣!我不知道怎样能使生活的快乐一些!
责任 ;人的一生为了责任,为了那些期待的眼神,为了以后,为了将来,为了这个,为了那个,人真的活得很累,男人活得真的真的很累,为了很多很多数不清的理由,不能停止那没有休止的奋斗,还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去做N多个流水作业的工作,熟悉的人,熟悉的环境,熟悉的工作,拼搏、奋斗、挣扎我真的感到厌烦;好想好想睁开翅膀飞翔!北京啊!10多年了,真的很烦你了!生活真的好想挣脱你!
服务之家网啊!你快点起来吧,在等你5年,如果你在不能起来我真的会疯掉!我付出的太多太多,压得我喘不过气来,2018年我要过属于我的生活,我要迈出北京走出中国,云游世界!生活呀,能给点调料吗?来调理我年轻的心;
心老了,人未老;有梦想就去追,得到后呢,真的就有预期的快感吗?真的值吗?短短一生几十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只为那昙花一现的虚荣;这就是人生!服务之家网 期待!期待!
作文二:《得到的与失去的》8800字
作者:郭廓
创作评谭 1997年12期
鲁迅曾说过:“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世界。”十四年前,胡辛以真诚的声音,感动了我们,亦步入了当代文坛。一个女性选择写作,而且是“女人写,写女人”,这就注定她必须与自己的激情,自己的小说一同承受煎熬。胡辛的写作都是对生命与生活的真诚抒发,在真诚抒发中她总是追求一种崇高的永恒。也正是这种精神追求,使胡辛的小说既具有理想主义的气息,又染上了一层悲剧色彩。对理想的憧憬和实现理想的艰辛体验并存于胡辛的生命与意识的张力之中。她笔下的女性呈现出奋斗与不幸相结合的双重形态。这从她的三个“典型化”的女性柳青、树云、希玮就可以得到证据。尤其是在处理女性追求理想与爱情和现有社会条件的矛盾冲突时,胡辛显得极其沉重和悲愤,我个人认为胡辛的这种苦痛源于她的真诚。积极投入,甚至以一种撕裂自身的方式来写作的作家,她必然会注重自己写作的社会学意义。走近胡辛,我们会发现我们在这个时代里得到的多,失去的也多。
一
当七巧选择白痴的姚宝宝,远飞美国,来求得一种逃离时,(《蔷薇雨》),一个最有魅力,最复杂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女人,你往何处去。女人话题与女性写作作为“别一种声音”,凸现在新时期的当代文坛里借助于人文主义思潮的回复。八十年代初期女性文学的再次崛起,主要以“人”的发现为动力。胡辛承袭丁玲式的质疑,但也克服了偏激的对抗式冲突。因为她深知,女性主体性的寻觅与张扬不是一项单纯的文本虚构,靠改变语言,以“女性话语”来解构“男性话语”,从而来解构“男权中心”的现实,这只是一个天真的想法。尽管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学具有某种颠覆性,但“菲勒斯”中心世界的阴影却无时不在,男性的主体性始终支配着文本中的女性,并且成为一个寻找和依附的潜文本。女性文学的境况,似乎象方方《暗示》中所暗示的女性一样,成为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女。从女性的现实处境出发,胡辛少了一份潇洒,多了一份沉重。“伊甸园是无法走出的,作品的女性或许能走出,生活中的女性,包括女作家和女评论家本人,是无法出走的。”(《我论女性》)的确,文本中的任何一次冒险都只具有“写作”意义。“女性话语”的主体性,并不意味着现实中的主体性的完成。“无法出走”的女性形象使胡辛倍受折磨,也促使她在虚构自己的艺术世界的同时,力求完整、客观地表达女性的现实状态。她放弃了带有个人主义色彩的自由叙述的方式,而通过男性世界和女性世界、灵魂与肉体、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物质与精神、生命与死亡、阳刚与阴柔、保守与改革、善良与丑恶、过去与现在等一系列矛盾体的冲突、沟通、乃至和谐,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胡辛的“女性”写作较其它女作家而言,她写得较为沉稳,较为通达。她始终认为女性意识,首先应该是人的意识,女人的问题根本上是人的问题。女性文学也是人学,它必须置于包括男性在内的整个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把握、表达。这是胡辛创作的“圆心儿”。
和大多数女性作家一样,胡辛也在文学中保存和发现了自身。“在我的生命中,有两位女性哺育着我,知识母亲的聪慧灵秀,雇农奶娘的坚忍善良”。(《属于我的蔷薇》),这两种类型的女性是胡辛写作中的两大极。在时空上,她一极指向现在,一极回首历史;一方指归城市,一方又维系着乡村。正因有了这两极的交叉,被称为“城市女性知识分子文学”的女性文学在胡辛的文本中变得更为广博。固然,她的“知识女性三部曲”,《四个四十岁的女人》、《这里有泉水》、《蔷薇雨》构成了一个精神阶梯,成为她创作的主体部分。从柳青——树云——希玮的精神链条中,我们会发现某种写作的延续性。柳青的精神内核富有人文主义色彩,树云的双向追求带有理想主义成分,希玮的双重形态又具有某种个人主义的倾向。这些都是胡辛苦苦追寻的精神痕迹。从“人情——人生——人性”的不断深化的历程中,胡辛的写作方式亦开始了自我超越和突破。“短篇——中篇——长篇”的推进式写作,又使胡辛认识问题和表达问题的能力不断成熟,她是个极具女性意识的作家,但她的女性视角较为广博。她没有沉醉在知识女性的“围城”中。特殊的经历和真切的体验,使她成功地塑造一批善良坚忍的传统型劳动妇女形象。《昌江情》、《糟糠之妻》、《我的奶娘》中的李婶,老婆婆,奶娘,都无不蕴含着承受苦难的倔犟和坚忍。假如说胡辛所有的寻觅和失落,迷茫与困惑都可以从知识女性形象中找到暗示,那么在这些传统型的劳动妇女身上她发现了一种广博无私的爱。有了这种爱的礼赞,胡辛的创作也显示出一种凝重而丰厚的风格。她甚至在文本中明白地写道:“这是冰心所赞颂的柔美的母爱,泛泛的女性的爱,徐氏姊妹都爱这段话。可是,比起糯糍女的一生,这些话语岂不苍白,浅薄,有限得很?”(《蔷薇雨》)这种交叉式的思维,她没有单一地在“寻找男人”和“雄化女人”的套路中设置两性对立。《四个四十岁的女人》并不象开篇提问的尖锐,整个叙述没有流露出过量的女性焦虑,新时期人文主义的刚刚回复,使胡辛能够“负重若轻”,“圆心儿”柳青的精神内核是爱人民,爱自己的事业。对人的意义和人的价值与尊严的评断,胡辛的思考并没有承受多少压力,也没有显示出她在结尾时寻找答案的迷茫。在我看来,以“开篇和结尾”来评断她的成名作,并以此来推断作家的女性意识,掩盖了“圆心儿”柳青的精神含量。胡辛的困惑与迷茫是从《地上有个黑太阳》开始的,而在《蔷薇雨》中才充分的展开。
胡辛最熟悉柳青,树云,希玮们,她写得深刻,也写得最沉重。作为当中的一员,她深知历史在她们的心灵深处留下的伤痕和遗憾,更明了现实对她们的挑战与考验。她们只有背负着这些烙印和伤痕,在变化的时代中完成新的变化,才能获得新的生活。其沉重与艰辛可想而知。首先表现这种“新的变化”的作品,是带有“改革文学”痕迹的《这里有泉水》。树云的爱情创伤和悲痛的历史记忆都因了社会的“改革”而得到了“新的变化”。她的“教育改革”和“情感的转折”都使她成为一个理想的女性形象。(如《人到中年》的陆文婷)对于胡辛而言,这一形象的塑造不在于“理想女性”的寻找,而在于她及时地捕捉并表达了中年知识女性在新的现实面前的“新的变化”。有的评论认为,胡辛每创作一部作品,都能够超越和突破自己,不走重复路,这是很中肯的评价。但不可否认,由于转型社会的不稳定和矛盾交织的内在特征。这种“新的变化”所带来的理性愉悦很快就消失了。“由于内部和外部阻力强大,新行为方式时常遭受挫折,成效受限,这种主动化、积极化过程在80年代中期一度出现加速度之后,到80年代末期表现出后退倾向。”(陆学艺主编《中国社会发展报告》)胡辛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创作中开始了关于转型期“新女性”的描述,也出现了一些“传统——现代连续体”式的女性形象,如谷子、金景景。直至《蔷薇雨》的出现,胡辛完成了一次最为艰辛的突围,但又陷入了因全面转型所带来的一片惶惑的境地之中。她长期体验、熟悉的“角色”正在瓦解,时刻变迁着的社会不仅要求她进行写作转换,而且要求她不断地补充,创造出一个崭新的“新女性”形象。然而现实对于女性而言,并没有提供直线式的上升机会。患得患失的胡辛甚至发出了徐氏姐妹是知识家庭中“最后一代”的沉重宣言。她预感到女性在当代社会中的命运的艰辛,她同样以她的敏感而真挚的心灵呼唤“新女性”的出现。可是她终究在一阵阵反思中迷茫了。关于女性解放的理想设计,都只能是一处“过渡”式的策略。新的矛盾,新的冲突又演绎着女性的“新悲剧”。《蔷薇雨》表现了一个最深刻的主题就是“传统与现代”的纠葛。这些纠葛和缠绕不清的“东西”,在我看来,是胡辛最有价值的地方。尽管女性文学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反传统为己任的。但胡辛的气质与个性使她在所谓的“传统”之中发现了女性的文化价值。而且她认为:“我们得到的是我们从未拥有过的,而我们轻易抛却的也许是我们乃至我们以后的几代人所苦苦寻觅的。”胡辛的历史洞察力和苦难意识都促使她在自己的创作中寻找一份留得下的永恒。她总是想告诉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二
培根说:“古诗人早告诉我们,那追求海伦的人,是放弃了财富和智慧的。就是神在爱情中也难以保持聪明。”爱情是人性的最亮点,也是最盲点。认为“爱情永恒地与女性意识,女性价值缠绕纠葛在一起”的胡辛,没有回避,也不忌讳在文本中歌颂、礼赞真正的爱情,柳青的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谷子与景兴极富现代意味的“灵肉之爱”,树云与马良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希玮与凌云的“失而复得的爱情”,希瑶与席大鹏的“一见钟情”,蒋经国与章亚若的“生死恋”,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没有道理的爱”,构筑了胡辛的创作历程。但在胡辛的思想视角中,她关注的重点是两性之间的爱情的社会属性,而非自然属性。她礼赞异性之间的爱,她更崇尚一种超乎爱情之上的母性情感,一种广博、深邃无私的爱。“性爱”的描写在胡辛的文本叙述中基本上是缺席的,精神的愉悦和沟通是她安排人物,设置情节的内核所在。这点跟她所关注,所叙述的对象有关。中年知识女性在心理和生理上更倾向于精神上的交融。胡辛作品中“精神之恋”占有很大比重。就是描写较为充分的辜述之与希玮的性爱关系实际上成了一次母性展现的替代行为。希玮与辜述之的感情关系并不是一种对流式的情爱关系。希玮带有母性色彩的怜爱使她很坦然地接受了这个违背常理的“婚外恋”,成为“第三者”的际遇并没有让她感到痛苦。因为她是在以一种近乎于母爱的献身精神来拯救一个软弱的“小孩”,随着希玮的一巴掌,辜述之的软弱,无能,无奈让读者触目惊心。而且,只要通读胡辛全部作品,我们都不难发现“伟大的母爱”,是贯穿她整个创作的一个主题。作为生命的直接创造者和哺育者,女性对生命的热爱,远远超越了生殖本身的意义。女性的这一“生命性”价值和人类最原始,也是最伟大的——母性情感,在胡辛的创作中成为了最自然,最重要的一种女性文化原型。她以独具的才识,特有的文化品味表达了女性这一永恒的价值,“我笔下的女人,在充当妻子角色时,或许有这样那样的抗争,但是作为母亲,她们却心甘情愿,含辛茹苦。”女性的母性情感支撑胡辛的叙述框架,并成为她叙述的主体。依托这一“立场”,胡辛没有采取偏激的抗争,对立式的性别姿态来“写女人”。即使有冲突,其结尾都趋于和解。重视女性协调性价值,讲求女性视野的四维性,开放的“女人——人——社会——历史”的创作空间,都是她力求立体式写作的种种表现。尤其是对男性的深刻认识,使她完成了“另一半”的形象塑造。钱金苟的俗,石平林的硬,凌云的真,辜述之的弱,冯春甫的圆,都极有个性地成为胡辛笔下的“俘虏”。在时而潇洒、时而沉重的情绪化叙述流程中,男女之间的对话又构成了一道诱人的风景。
三
作家的地域视野是受控于自己的精神类型和文化心理的。胡辛的作品富有赣地特色。由于她的特殊经历,两条充满灵性和生命活力的河流昌江和赣江,“人杰地灵”的洪城和四大名镇之一的瓷城,都使她拥有一个文化的制高点。从地域意识上看,胡辛的小说大都可分为“洪城系列”和“瓷城系列”。但她并没有“划城为牢”,当她“渐渐悟出这片红土地社会属性中无私无畏的母性时”,她决定要写一部关于红土地女人的颂歌。尽管她没有从正面去描述红土地上发生的革命场面,但在《我的奶娘》、《情到深处》中隐隐约约的流露出她对这块红土地的思考。奶娘(《我的奶娘》)、二小姐(《情到深处》),糯糍女(《蔷薇雨》)组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折射出“红嫂”的光辉。江西是块红土地,红嫂的历史作用在男性的“历史叙述”近乎于零。胡辛以她特有的历史洞察力和穿透力,打破了“男性英雄中心主义”的历史叙述观,以女性视角作为一个切入点,对这片红土地发生的历史作了一次质疑追问。奶娘们悲壮的故事成了历史的记忆,二小姐的爱情更超乎了年青人的想象,她们的苦难和仁慈,经胡辛的过滤与蒸溜后成为生活的动力。
在惊叹黄土地文学的凝重、丰厚,领略散发着阳刚激情与北方民族爽气热情和古朴民风的“黑土地文学”的同时,“红土地文学”的理论讨论和实践创作也趋于成熟了。号为“怪才”的熊正良创作的“红土地系列”,既让你领略到赣人的倔犟与坚韧,又让你感受到贫瘠酸瘦红土地所培育出来的顽固,保守与落后。粗犷和荒凉的环境,血猩式的冲突,透露出一股凄凉蛮荒的阴森之气。一样钟情于这方水土的胡辛,因她拥有“瓷都”这一富有“母系社会遗址”意味的创作根据地,却呈现出另一种因灌注聪灵的女性气息而焕发出生命的激情。这不能不说是江西作家创作个性的成熟表现。陶瓷文化与女性的主体性交叉比较,胡辛在陶瓷的制作过程中发现了人类生命诞生的同构性。女性的变迁和女性的抗争都在火的炼狱中孕育,成长。于是那孕育生命的“窑”与“门”成了胡辛一个最富有激情的艺术顿悟。凭借这一顿悟,胡辛站在走向女性,走近深层的民族文化心理的道口。窥见了女性那段辉煌。出土的母系氏族社会陶器表明了远古先民对女性生殖器的崇拜与图腾,窑与门的形态与功能,自然是女性生殖器崇拜的“活化石”,胡辛创造了这一独特的审美意象,但并没有欢欣鼓舞,很快她就被一个残酷的现实困扰。昔日的图腾,沦落为今天的禁忌,窑门成了男人的圣地。广博、深厚的母性之门,拒绝了女性,也淹没了一段辉煌的历史。抗争是必然的,冲突也就发生。胡辛的倔犟和坚韧让她的笔尖划破了横在窑门上的“封条”。首先她让年少的谷子闯入窑门,并发出抗争的质问:“倒窑啊,倒窑啊,怎么还不倒呢?”接着,顶天立地的女子汉椒椒也闯入窑门,寻找自己的“爱情”,但惯于思考的胡辛并没有把这一冲突乐观化。她深知,寻找失落了的女性价值与尊严,重建女性的主体地位,在“窑门”里绝对不能得到。而且寡妇椒椒本身也不具备这一“条件”,“窑门”只能成为女性的一个悲剧性能指符号,胡辛走出窑门,又开始了自己的艺术旅程。
借助于瓷都给予的灵性,胡辛以一些原型意象和非理性、情绪化的言语叙述,创造一些具有超越意义的艺术意象。这种探索起源于《“百极碎”启示录》,发展于《地上有个黑太阳》,成熟于《蔷薇雨》。尤其是《地上有个黑太阳》,人物的命运,性格的不可捉摸性,精神状态的不稳定性,使这部作品富有浓厚的非理性的神秘色彩。“黑太阳”作为一个象征性符号,它不能得到精确的定义和充分的解释,在作者的叙述中,它成为某种模糊未知的,人们无法了解的“宿命性”存在物。形式上叙述者“我”的转换,使作者获得了叙述自由和审美选择,因了这一“转换”,作者的叙述语言更显得飘逸和虚幻,人物关系的“谜中之谜”都似乎表达了“人生常有一种超越常规的力量”的宿命论。
胡辛比较注重女性的潜意识在各种具体的心理现象和行为上的表现,她采取原创作性思维,在她的文本中设置能够穿越时空的符号性人物。如果说胡辛的“黑太阳”,“窑门”具有非理性和神秘性倾向,那么《蔷薇雨》中的“徐老太”和她的本白布就为我们提供了寓言性的指令。徐老太在胡辛的刻意设计下,成为一个穿越时空的“符号”,她那“一代不如一代”的九斤老太式的言语,那阴森、神秘,而又庄严的“徐氏家训”,那被墨汁沾污的本白布都散发出深层的文化心理气息。它们不仅成为小说的背景,也是中国特有的女性贞节观的载体。胡辛作品中表现最透彻的东西,即生命的创造性和情感性也都常常借助这些原型来传达它不可言说的“神圣”和“悲凉”。另外,致力于乡土风情的描摹,以民俗来折射出民族心理和个性,也使胡辛最透彻的母性情感体验,融入最恒远的民风之中。
由于江西城市发展的不完备性和城市文化的稀簿,江西作家的小说大都带有乡土小说的气息。如陈世旭的《小镇上的将军》、《镇长之死》、宋清海的《鸡鸣店》,熊正良的“红土地系列”,傅太平的《小村》、李志川的《漂流的村庄》等。
胡辛,作为研究民俗的学者,她更乐意在她的创作中描写乡风民俗,并以此来揭示人物的深层历史结构和文化心理。《昌江情》那棒锤声声的洗衣场面,《街坊》中人情的往来,尤其是在《蔷薇雨》中,胡辛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一大绝活——赣菜的“烹调”。“勺勺居”和巷陌里的南昌小吃,在作者的巧妙构思下成为一个独立的风景。它是人物的“行业性”模拟叙述的活动空间,具有文化上的“耗散”功能。但应当指出,在一个乡风民俗特征不甚鲜明的创作环境里,选择民俗作为自己小说的背景是要冒相当大的风险的。它不仅需要勇气,需要激情,更需要一种可行的策略和技巧。否则,它将会成为文本中的游离物。
四
在八十年代末期的先锋小说难以为继的形式下,池莉、方方、范小青以其女性特有的敏感性,准确把握了人物的生存状态,她们以平实直白的叙述,形而下的经验直接性表露,对具有现代性特征的宏大叙事进行了反拨,开始了后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多向度取向和多元化选择。到九十年代,女性写作致力于女性内心探索和哲理性分析,她们改变了“纯美的注视”方式,对“性爱”在恋爱、婚姻、家庭中的“核心”地位深信不疑,宣告“对空泛的爱情已经不感兴趣”(张欣《仅有情爱是不能结婚的》)。如张抗抗的《情爱画廊》把“性爱主题”发展到了一个极致。在九十年代女性写作发生了巨大的语境变化时,胡辛恰恰中止了小说创作,这不能不说是她的一个遗憾。进入女性传记文学领域,胡辛有得有失。也许选择一种写作方式,是作家自己的必然,作为一个女性文学研究者,这恐怕是她进行长篇传纪创作的“学术缘由”吧。而且胡辛的女性传纪文学对于整个中国传记文学来言,她的反拨和冲击力都是具有“先锋”意味的。
中国传记文学,多是以“男性中心”为标准的。如《史记》、《世说新语》,女性最好的命运只配作个“夫人”。为女子立传的《烈女传》,它要告诉女性的就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由于男性与女性的对抗与疏离,女人与权力,女人与政治的失之交臂,都使她们的言行无法人传。传记文学成为手握圣剑的男性英雄的替代品。
中国新文学史上,最早为女性作传的是胡适。他的《李超传》以六、七千字,为一个素不相识的女子作传。胡适认为:“我觉得替这一女子做传比替什么督军做墓志铭重要得多”。至此,中国女性在传记文学中的“文本遭遇”(冷落、歪曲、缺席)才有所改善。从这点上来说,胡辛的三部女性传记《蒋经国与章亚若之恋》、《最后的贵族—张爱玲》、《陈香梅传》无疑是九十年代中国女性传纪文学扎实的力作。她扩展了属于女性自己的女性传纪文学空间。在这三部长篇传纪文学中,胡辛释放了自己的女性意识。如果说,对女性颇有研究的胡辛因生活给女性带来的复杂性使她不能在小说中自由发挥自己的“女性评论”,那么在她的传纪文学中,她较为自由地、理性地评断传主的得失。胡辛选择传主的难度系数相当高。在一般人看来,章亚若、张爱玲、陈香梅都是爱上“有妇之夫”的“第三者”。“人们总爱以情妇的粗糙框架去禁锢一个活生生的女性。”(《蒋经国与章亚若之恋》)在还原这些女子的本来情感的同时,胡辛延伸了自己的女性触角。在与传主同受煎熬的灵魂悸动和情感纠缠过程中,她也虚构了一些原本并不属于传主的个性:倔犟与坚韧。这是胡辛自己的情感辐射。于是,在被规定的有限空间中,她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体性叙述,没有陷入传主的迷悯陷阱中。胡辛在传纪文学中梳理了自己曾一度迷茫的思绪,但愿这能成为她日后小说创作的一个支撑点。
胡辛在九十年代中止小说创作,亦使她失去了一个机会,胡辛面临着对自身的超越和对他人超越的严峻局面。九十年代女性写作的颠覆性和超越性是与女性作家不断锐变,不断探索紧密相连的。一个优秀的作家就在于她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创作的多种可能性。作家要有勇气用一种新的写作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艺术感受。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的“语言革命”愈演愈烈,叙述策略、方法、技巧已成为作家突破自己的先行条件。女性文学中个人化写作的涌现和后现代性特征的“稗史”叙事无疑是一个成功的突围。王安忆、铁凝、张抗抗、陈染、池莉、方方、林白、海男都纷纷在肉体的自觉和性爱的自主中完成了“新生代”女性的纪实与虚构,并成为后新时期女性作家群体性的写作趋势,但同时她们又面临着一次更为艰难的选择:商业社会所带来的女性异化。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现实生活中女性的商品化;另一方面是女性作家写作的商品化。女性文学承受巨大压力。
在经济市场化的同时,模糊和困扰女性作家视线的两大根源——文化意识中的作家男性视角与阅读中的男性视角没有得到多少调整,“看”与“被看”的权力秩序并没有改变。“肉体抚摸”与“肉体自觉”文本在流传,阅读过程中的“误读”、“被看”遭遇,使陈染、林白的女性觉醒的“语言乌托邦”撕裂为碎片。东南亚女作家戴小华对女性被“性化”和“物化”的悲凉境地深有感触。“商人借女体吸引消费者的视线、靠撩拨原欲使观众忍不住意乱情迷。同时,让顾客用‘注视’的方式,对女性身体大量的剥削,甚至用眼睛作为武器,来侵犯女性的身体。”(《在赌城见到的那位陌生女子》)在全面转型的时代,女性的解放和独立不是一个文本冒险,叙述策略的问题。女性文学的“过渡状态”依然存在,女性话语的边缘化地位没有改变,“男女双性化”和“伙伴关系”都只能是个遥遥无期的理想。必须走向未来的女性文学并没有在单一的那一派,那一家中得到权威性的导向。后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多元化选择特征照样明显。九十年代的女性文学必须纠正后现代性叙述的虚伪和装饰,消除“做作”的痕迹,尤其是必须调整“泛性论”的视线。否则,它将会进入一个误区,遭受“难以继续”的命脉。而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胡辛那些看似保守、传统而更有说服力和可行性的主张:“年轻女性袒露着的潇洒的心是很难不受伤害的,她们和她们的母辈不会生活在太不相同的空间!或许应该为女性的心护上一件甲胄,我以为那便是贞节。这种贞节不是经过千百年男权的无限强化,异化的贞节观……”(《我论女性》)。女性心理和性意识过于暴露的写作,会使女性自身伤痕累累。以沉稳和含蓄著称的胡辛在这个不易感动的年代里,能否再以真诚的叙述感动我们呢?时间会证明一切的。在这得到的多、失去的也多的时代,胡辛让我们拥有的也许就是那份真诚吧!
作文三:《失去的与得到的》500字
失去的与得到的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当你正在寻找一件你急于使用的东西时,却又一时找不到,苦思冥想也毫无结果。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这东西却自动出现在你的视野。不过,这时,或许你已经不需要它了。于是,你发出由衷的感叹:来的不是时候。
得到了,并不需要;需要时,又得不到。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情况?也许是你的记忆发生了问题,也许是别人已经拿走了它,也许是那个东西根本就不存在。
有的人为此长时间耿耿于怀,怨天尤人,或自我谴责,诅咒话说了一大堆,结果又能怎么样?枉费时间,一无所获!与其浪费时间,于事无补,不如集中精力,干你所干。
我想,人生的机遇就是如此。当你千方百计地刻意寻找难得的机会时,机会却总不光临你,令你倍感心理疲惫,斗志懈怠,丧失信心。此时,诅咒只能令你身心受损,使你失去的增加,使你更加失落。冷静地三思,此时的机会也许不再适合你,也许已经离开了,也许你的努力还不够。
得之,不过喜;失之,不过悲。患得患失没有任何意义。在失去时,更要自我激励,快马加鞭,更加努力地奔向目标。也许下一次的机会正在那里等待着你,即便依然失败,也应该肯定:其实,你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增加了知识,积累了经验,这是莫大的收获。在今后的道路上,你将受益匪浅。
花儿凋谢了,果实出现了;阳光遮住了,阴凉出现了。在失去中寻找,依然有美丽的收获。
人生重在每一步都有收获。
作文四:《失去的与得到的》400字
失去的与得到的 下课了,我哼着小调走出教室, 突然觉得脚下一滑, 摔了一 “四脚朝天” 。我抬头一看, 啊!原来是一支“转转笔” 。可要知道,在这时候,得到一支“转转笔”是我除生日外都不 敢与家长提的要求。我想:反正一支“转转笔”值多少钱,买得起第 1 支就买得起第 2 支。 况且,又没人发现它,这到手的东西,我又怎会甘心放下呢!于是,我就心安理得地把它揣 进了口袋,好像它本来就是我的。 可走了一会儿,我回头一想:如果拿走了它,那我就得整天堤防失主,也玩得不开心; 即使我玩得开心了,如果有一天我玩得正开心,失主走过那儿发现了它,那场面又该是多么 地尴尬呀! 于是,经过再三思考,我决定把它归还于失主,我便把那快到手的“诱惑” ,放到了讲台 上。果不出我所料,不一会儿,那位找“转转笔”找得焦头烂额的失主来了,那样子,真称 得上是“心急如焚”了。我跑过去告诉他“转转笔”在讲台上,获得了他一声诚恳的感谢。 通过这件小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在我们漫长的人生岁月中, 我们会遇到许多不正当的 诱惑,只要我们敢于拒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力量、勇气与朋友的信任。那你将会跨出光 辉成功的人生第一步。
作文五:《得到与失去的名言 得到与失去》1700字
得到与失去的名言 得到与失去
得到与失去 人生的旅程一直在前进,在成功与失败中掠过,在得到与失去中穿梭,在欢乐与悲伤中徘徊。当沉重的步伐再也支持不了疲倦的身躯时,人倒在了旅途中的路边。
或许如朱自清先生所说,“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最终又“赤裸裸”地离去。人生在世,每个人都不可能毫无所获,尽管两袖清风,但人生也不会空白。直到最后连生命也失去了,才看到原来得到和失去之间有一个等号。
人从诞生的那一刹那,失去的命运也无法逃避了。每一次得到的,都注定要失去。但如果想到连宝贵的,唯一的生命都有失去之时,那其他的又何必耿耿于怀。像那些因为恋爱、学业、求职失败的人,选择自暴自弃,有的甚至选择轻生。但却忘记了在从未得到这一切的时候,自己也不是同样地生活着吗,只要生命还在,一切都可能再得到。
生活在安史之乱时期的杜甫,从叛乱爆发,他就陆续失去了地位、金钱、名利等,每一样都是以他的努力所得到的。受到沉重打击的杜甫却没有放弃生命。他有才华,他还有真诚的友谊。最终他得到了“诗圣”的美称,这正是因为他有过人的才华和那不断失去的悲剧人生,还有那永远也不会失去的,一种坚强的信念。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所,失去也是得到的开端,有句俗语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不正是这个道理吗,苏轼是个豁达的人,完
全的乐观主义。在屡次被贬官的情况下,居然有心情游览山水,闲时写诗作画,而且还创作出如“东坡肉”“东坡豆腐”等至今仍然被人称道的美食。谁能说他不是失去了很多,谁又能说他不是得到了很多呢,对苏轼来说,无悔此生才是最重要的,是他那乐观的精神,使他在失去很多的同时,得到了更多。
得到与失去是互相转化的,而且是并存的。或许它们之间的区别更多的是体现在对待的心态。被欲望驱使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失去,殊不知得到的珍贵的健康却在精神的折磨下渐渐失去,忽视了自己得到的其实也很多了。而在乐观的人看来,尽管百病缠身,但却还有友谊、亲情,还能学习,就像张海迪一样,同样可以演绎精彩的人生。
失去是苦难吗,没有人可以下这个结论。失去的价值有时可能比得到的更高。起码失去不是失败,或许恰恰却是成功的开始。
得到与失去相关内容:绿色之旅 经历了七天烈日的考验之后,我们又来到东方绿洲,继续我们的绿色之玈。换上迷彩服的我们显得越发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匍匐前进是我们学的第一个科目。...
人生处处有风景 生活在大千世界里的我们,身边总有许多美丽动人的风景,它们在春夏秋冬中不停地变换着,可是,我们是否留意过人生道路上的风景,我庆幸,我看到了最美的风景。那天,我走在回家的路上,步履匆匆,只是一味的想赶紧回家天气很冷,很冷。
心中的生命 时间的车轮不停地驶向远方,我们来不及考虑就要迈向生活的前方。无忧无虑的笑声,无法无天的任性不再属于我们,谱写在我们脸上的又是一番天地。远望天空,朵朵白云,洁白无暇。
竞争作文 竞争作文(1)古罗马名士奥维德说过:一匹马如果没有一匹马紧紧追赶着它,就永远不会疾驰飞奔~这句话充分地阐释了竞争的重要性,谈起竞争,也许你会想到的是残酷,友谊的破碎,事业的衰败。但这仅仅是停留在其的负面影响上。
珍惜时间作文 珍惜时间作文(1)时间,他是人们生命中的匆匆过客,往往在我们不知不觉中,他便悄然而去,不留下一丝痕迹。人们常常在他逝去后,才渐渐发觉,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也正是如此,才有了古人一声叹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读《少年中国说》有感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在烦恼中成长 在成长的历程中,再眼总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这些烦恼就像一根根稻草向我袭来,也许,在这些烦恼积压到了一定量的时候,再添上一根烦恼稻草,仅仅一根,就能把我压垮。
爱看电视 一直以来,我都钟爱电视机。我爱电视就像鱼儿爱
着海,熊猫爱着竹。鱼儿爱海是因为海给了鱼儿家,熊猫爱竹是因为竹给了熊猫食物。我爱电视是因为电视让我学到了知识,获得了经验,明白了生活爱爱电视之新闻新闻有政治新闻,经济新闻,娱乐...
作文六:《三十年的得到与失去》600字
“多多”的三十年收获与失去
这是一部二十年前的老电影,影片所讲述的是男主公“多多”回忆自己三十前的故事。
一)离开的原因
离开故乡的萨尔瓦多又如何在罗马:逃避失恋,向往成功,亦师亦友阿尔夫莱多的一句话; 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就会以为这就是全世界
阿尔夫莱多:不是,多多,没有人说过。这次是我自己说的。生活并不像电影, 生活……更艰难。这是也许仅是个理由,一个走出去的理由,一个30年不回家的官冠冕堂皇的理由,成了不要写信,不要回头,不要想我们,永远地离开这里理由。
多多内心早已想出去,萨尔瓦多也想走出去,他失明了,需要继承者
二)“你属于罗马。”
多多在罗马打拼的30年,电影并没有多说,仅在影片的开头部分,他的妹妹跟妈妈说:他很忙,到处跑,他一定不记得(阿尔夫莱多)了。算了,他已经三十年没有回来了。
30年也许获得了事业成功,却难免身心孤苦。也许博得了许多女人欢心,却没有真正得到爱情。
也许每一天多多,就象窗外的风铃,
三)一个母亲的守候
多多进门,妈妈第一句话是:“房子不错吧!多亏了你,才得以整修。”
四)生活并不像电影
阿尔夫莱多:不是,多多,没有人说过。这次是我自己说的。生活并不像电影,生活……更艰难。“life is not what you see in films,Life is much harder”
看着
“多多,不准回来,永远不要妥协,不准给我们写信。”
。多多的母亲说:“每次都有不同的女人接我的电话,但是我听得出,那里没有爱。
作文七:《“放任”后的得到与失去(作文)》900字
“放任”后的得到与失去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曾以一个“放任”的态度去处理事情,无论是你身边的与你息息相关的或是与你毫无干系遥不可及的那些或大或小的事件点滴。的确,因为世俗中看似有太多的因素致使我们对一些事物视而不见:总也处理不完的鸡毛琐事,事不关己而冷眼旁观,没有勇气尝试或力不从心的自卑与贬低等等。也许我们终究忽略了两个问题:选择去忽略问题并放任错误行为的做法带来了什么,对待事物的放任最终使我们失去了什么,
很多时候人们因有着对恶势力的惧怕或对小事的忽略而不经意间对事物采取了放任的态度,一如寓言中惧怕疯狗的村里人们,只考虑保全自身而放任了疯狗咬人的行径,以为那只是小事情不需要认真严肃的对待,最终换来的只是好狗疯狗一同作恶的混乱局面。寓言不仅体现了一个哭笑不得的故事,更表现出了“放任”恶习而带来的后果。
我们都知道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对科学与真理的坚持,却很难真正体会到他心中的犹豫与彷徨:到底是放任错误的理论愚昧着人民的思想,还是冒着风险,承担起反抗教会的第一人,在贯穿宇宙的思绪过后世人最终看到了哥白尼的抉择:也许我会经历折磨的苦难,但我不愿,不愿让这追求与探索的道路永世埋没于无人踏足的荒蛮之地。面对事物的抉择我们尤其不应该选择去放任,放任谬误的存在。也许这需要勇气,也许那冒着十足的风险,但在失去了谬误的存在后,人们得到的将是真理的永存。
人们常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小事情,但大部分都因为其“太过寻常”“太过渺小”而被自然而然地抛到了脑后:忽略,同是一种于事物的放任。在你透过车窗玻璃望向外面的美景时,你是否想到这行驶的安全拜一位法国科学家所赐,他便是别涅迪克。别涅迪克实验时操作失误而发现了一个不会产生碎渣的烧杯,因为细心的科学家没有把这奇特的现象忽略而最终完成了安全玻璃的发明。总有人抱怨生活平淡无奇毫无新意,那是因为他不懂去发现,有着一颗会忽略的心,才会对那些灵感与创意视而不见,放任成功的可能无情流逝。无论大小,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人一旦放任了它们,便也放任了人生。
忽视问题之后我们失去了什么,是成功的机会,是未来的可能。重审生活之后我们得到了什么,是追求的勇气,是真正放任的心。
文by through777
作文八:《失去与得到》300字
得到往往都比失去好,但是,当你的得到一件好东西的时候,总会失去一些。
就像老师给我讲的那个故事《失落的一角》一样,当你找到了你那失落的一角,但又失去了跟花儿和蝴蝶一起聊天的机会。
放长假的时候,爸爸妈妈带我一起出去旅游,游览了许多的名胜古迹,参观了许多的建筑物,让我得到了许多在书上没有的知识。虽然玩的很开心,同时也失去了宝贵的时间,错过了在家品尝课外书的乐趣,错过了跟同学们玩耍的机会。
在课余时间我学了一些兴趣班,我喜欢画画,画画可以让我发挥自己的想象,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我喜欢舞蹈拉丁恰恰、伦巴、牛仔;只要音乐一响起我就会无比的兴奋,跟着欢快的节奏跳起来。在这里我觉得得到的要比失去的多的多。
著名钢琴家贝多芬失去了听觉,但他经过自己勤奋努力弹出那么多动听的曲子,得到的是台下观众热烈的掌声。
虽然,得到东西同时也会失去东西,但我相信,得到的往往比失去的多。( )
作文九:《浅谈得到与失去》900字
得到了就是失去!
有些事情,有些人,有些东西当你得到的时候你就已经失去了。所以还是盼望的好。得到了成功你就失去了失败的机会,得到了孩子的出生你就失去了孕育的时候,得到了果实你就失去了成长的过程!
心痛的时刻,咬咬牙,一切都会过去;心酸的时候,忍一忍,快乐会来的;寂寞的时候,静一静,夕阳会更美好。人生就是一次次的经历,经历所没经历的,享受所没享受的。在人生的路上总会有难过的山峰,一步一步走,不看山有多高,只想坚持用脚去量。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人生因为坎坷和崎岖才更加美丽!
也许你真的累了,那就歇一歇。把自己整理清晰。舔好伤口,把心情重新调整。自己的唾液是最好的良药,动物在受伤的时候,都是用自己的唾液愈合伤口,人也一样。在夜深人静的夜晚,轻轻的舔舐!虽然很痛,可必须这么做,因为明天还要出发!太阳不会因为你的伤痛,就不升起。更不会为谁停留!
人生总要失去很多东西,不管你多么不情愿,缘分都会带走许多人,带走许多事。在你快要疯的时候,要想一想未来的路。也许这些都是上帝对你的考验,所以你必须承担。正因为失去了,所以要加倍珍惜你现在所拥有的!不让人生再有遗憾。
每个人都喜欢回忆,无论是痛苦还是欢乐,都那么诱人。可回忆总是过去。也许你总是不愿意忘记,可是与你真的没有好处。忘记吧!不该记住的总要忘记。只有善于忘记过去的人才最快乐!拿得起就要放得下,不管有多不情愿,有多么的心痛,有多么的不舍!还要活着,还要做你该做的事情,还要走该走的路!没有人陪伴,就一个人走,走到阳光下,走到有人的地方,走到有人读懂你的时候!
迎接新的生活吧!把眼泪留给值得哭泣的人!未来的路上还会有坎坷不平,还会有欢笑歌声。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人生,这就是真理!因为得到的那一刻,就已经是失去的开始。很多事情都如昙花一现,虽然美丽,虽然让人心动,虽
然意乱神迷,终究是要离去!有过了,就是一种幸福,就是一种美丽,就应该满足了!我们的生活丰衣足食,家庭和睦,朋友真心,事业有成,拥有了其中之一就是幸福了。世事岂能尽如人意!唯有知足才可常乐!生活其实很简单,只是人的欲望太多了。有了事业的成功还要家庭的和谐,有了爱你的人还要找你爱的人,有了可爱的女儿还想有聪明的儿子,有了美丽的夕阳还想朝阳也能同时升起!太多的欲望,让老天都感到棘手。平平淡淡才是真!
请相信:得到了就是失去!
作文十:《得到与失去》800字
得到与失去
人生的旅程一直在前进,在成功与失败中掠过,在得到与失去中穿梭,在欢乐与悲伤中徘徊。当沉重的步伐再也支持不了疲倦的身躯时,人倒在了旅途中的路边。
或许如朱自清先生所说,“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最终又“赤裸裸”地离去。人生在世,每个人都不可能毫无所获,尽管两袖清风,但人生也不会空白。直到最后连生命也失去了,才看到原来得到和失去之间有一个等号。 人从诞生的那一刹那,失去的命运也无法逃避了。每一次得到的,都注定要失去。但如果想到连宝贵的,唯一的生命都有失去之时,那其他的又何必耿耿于怀。像那些因为恋爱、学业、求职失败的人,选择自暴自弃,有的甚至选择轻生。但却忘记了在从未得到这一切的时候,自己也不是同样地生活着吗?只要生命还在,一切都可能再得到。
生活在安史之乱时期的杜甫,从叛乱爆发,他就陆续失去了地位、金钱、名利等,每一样都是以他的努力所得到的。受到沉重打击的杜甫却没有放弃生命。他有才华,他还有真诚的友谊。最终他得到了“诗圣”的美称,这正是因为他有过人的才华和那不断失去的悲剧人生,还有那永远也不会失去的,一种坚强的信念。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所,失去也是得到的开端,有句俗语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不正是这个道理吗?苏轼是个豁达的人,完全的乐观主义。在屡次被贬官的情况下,居然有心情游览山水,闲时写诗作画,而且还创作出如“东坡肉”“东坡豆腐”等至今仍然被人称道的美食。谁能说他不是失去了很多?谁又能说他不是得到了很多呢?对苏轼来说,无悔此生才是最重要的,是他那乐观的精神,使他在失去很多的同时,得到了更多。
得到与失去是互相转化的,而且是并存的。或许它们之间的区别更多的是体现在对待的心态。被欲望驱使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失去,殊不知得到的珍贵的健康却在精神的折磨下渐渐失去,忽视了自己得到的其实也很多了。而在乐观的人看来,尽管百病缠身,但却还有友谊、亲情,还能学习,就像张海迪一样,同样可以演绎精彩的人生。
失去是苦难吗?没有人可以下这个结论。失去的价值有时可能比得到的更高。起码失去不是失败,或许恰恰却是成功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