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作文,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彼此影响》13400字
作文,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彼此影响
篇一:中西方文化差异英语作文
Difference between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Undoubtedlythereare so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such as manners, language and so many others. Maybe history is one of the major cause of it .Chinese culture is older than 5000 years, and Chinese people have developed their own music, musical instruments, painting technique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not to forget, cooking methods as wellwhich is pletely different and unique when pared to Western culture.So this time I’m going to pick some aspects and talk about it.
Like what mentioned above, cooking methods of China is totally different from the westerns’.Not like west people, we have so many
ways to deal with foods.It is said that there are more than fifty ways for a Chinesecook to choose every time he dealing withthe same kind offood.No wander to be a great cook in china you have to start training from young child. ComparedwithChinese, westerns seems to be more casual when they are cooking. They usually cook food by frying or stewing. Because they would like to put emphasis on food’
s nutrition not the taste of it.
When it es to the aspect of men’s behavior, there is a vast
difference in the rules of behavior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s. Westerns are more willing to change the environment rather than adapting themselves to it, which is opposite to Chinese people. Affected by the ancient philosophies of China, we believe in that we must get ourselves into one certain environment. For example, once we e into a new group, we are always told to follow others so that we can bee one of it. But westerners would like to make them change and teach them to work in his way.
Besides the behavior of people from two distinct culture, the realization of self-worth is different for Chinese and westerns. Affected by the Confucius’s philosophy from the ancient time. We
believed that we should put our countryahead of our own interests. One can be respected only by making contribution for his country, like some war heroes. But westerns do respect those who succeed in his own lives. They believe that man who achieve goals of happiness and success by working hard is worth others’ respecting.
Maybe that can explains why so many millionaire inChina can’t
have the equal reputation pared to those westerns’.
Anyway, Westerners usuallyfind the Chinese culture plex, and hard to understand, as the Chinese culture has its own values, background and belief system.
篇二:考研英语作文,文化交流类
文化交流类
An American girl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ostume (服装)
真题分析:
这幅十分有趣的图画刻画的是一位可爱的美国女孩,身着传统的中国服装,脸上带着了甜美的微笑。这是典型的中西合璧。由于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旅游,并且十分感兴趣于中国的文化。文章通过美国女孩穿着传统中国服装,来表明中外交流的日益频繁。首先,我们要注意三个要素:标题(“Cultures——National and Intemational’’)、图画和提纲。经过认真审题之后,确定本文主题是:本文反映是的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的趋势。接着,就所给提纲设计文章段落的内容:第一段,准确描述图画中的内容及其寓意;第二段,解释造成上述趋势的原因及其可能产生的结果;第三段,展望未来,阐明自己的希望。
思路拓展:
中西交流日益频繁,表现在各个方面,高层往来,特别是民间往来拓展了文化交流的细致深入。08年的北京奥运会是一个展示中国各个方面发展的一个大舞台,同时也是外国深入了解中国的窗口,必将极大推重中西文化交流,希望考生予以重视。
范文:
In this interesting picture, a lovely American girl dress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ostume is putting a sweet smile on her face. It seems that the lady is very proud and she will probably take back to her homeland this dress typical of a Chinese minority nationality. Thanks to our open-door policy, more and more foreigners e to visit China and bee very fascinated by Chinese culture, which is rendering it go international.
Examples of benefits of current cross - national munications wave are abundant. It is easy to imagine tha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economy,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s have bee more and more popular and frequent, which is promoting our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friendship with other countries. Many Chinese people have bee more
worldly-wise, while foreigners have more profound appreciation of China, especially its diversity of outstanding cultural traditions or heritages.
As Chinese citizens, we should bee internationally - minded in the era of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We should place a high value on our own culture and liberally learn useful things from
the cultural gems of different nations, which will enable us to make great progress in certain ways. If we can follow the example of the American girl, we will make every effort to, promote cultural development both nationally or internationally.
译文:
这幅十分有趣的图画刻画的是一位可爱的美国女孩,身着传统的中国服装,脸上带着了甜美的微笑。看起来这位女孩十分骄傲,并且她可能将会把这种典型的中国少数民族服装带回她的祖国。由于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旅游,并且十分感兴趣于中国的文化。这使得中国的文化走向了世界。
当今像这样的跨国际交流已成趋势,其益处的例子不胜枚举。不难想象,由于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跨国际文化交流已经越来越盛行而且频繁了。这种交流不仅增强了我们与他国之间的了解而且加强了我们的友谊。许多中国人越来越放眼世界,许多外国人对中国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尤其是中国各种各样的出色的文化传统或文化遗产。
作为中国的公民,我们在信息和技术领域应该有广袤的思维。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我们自己的文化,并且大量地学习来自不同国家的文化精髓。而这些文化精髓能够使得我们有更大的进步。假如我们能够以这位美国女孩为榜样,我们将能够努力促进本国和跨国文化的发展。 闪光词汇及词组:
bee fascinated by: 着迷
abundant: a. 丰富的
mutual understanding: 相互理解 render: v. 导致 promote: v.
促进 profound: a. 深入的
万能句型:
In this interesting picture, a lovely American girl....
Examples of benefits of ...
We should place a high value on...
篇三:湛江一模作文
【关于材料的解读】 题目与 2014 年语文高考(广东卷)作文一样,属“材料作文”,或用广东高考 阅卷场的说法,属“材料引??”题型。但是这则材料与 2014 年广东高考作文题 目又有所不同,这属于事例型的题目,材料提供了一个具体的事例,并没有表明 出题者的主观倾向。 作文的立意需要考生在审读材料后,根据题意所指去概括出 写作的观点。 题目中的材料是作文选取角度、确定立意的出发点,作文不能“脱离材料内容 及含意的范围”,作文是否在材料的“内容”和“含意”范围内写作,是判断作文是 否属于“符合题意”的关键。 所以, 审题的重点应该弄清材料的“内容”和材料的“含 意”。根据张玉金教授在 2014 语文高考(广东卷)作文的解读来看,“内容”应指 字面上的、表层的意思;“含意”应指深层的抽象概括的意思。 一句话概括此则材料的内容应该是:中国同事和美国老师在交往中产生了误 会。由此可见, “中外交往”以及“误会产生的原因”应该是此次写作无法回避 的核心。 1时代背景:
在如今这个全球化的社会中,中外交往已经是一个避不开的内容。 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我们与世界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和普遍。在这种情形下, 我们在面对外国人、 外国文化, 我们如何
理解中外的差异, 理解各国的文化习惯, 成了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解读这则材料时, 如何把握误会产生的原因显得尤其重要。对于这则材料我 们可以运用追根溯源的方法来解题。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双方的误会呢,材料 中的第一句话说到: “一位美国老师在中国任教,很希望了解中国,很乐意与中 国同事交往,中国同事也很喜欢他。 ”这句话肯定的双方都有交往的意愿,双方 交往的意愿也是真诚的。第二、四句话说到“不少中国同事经常对他说??中国 同事又对他说: “我们真的欢迎你随时来家里做客。如果没空的话,随时打电话 来聊聊也行。 ”我们从“经常”和“又” “真的”这些词中可以知道,中国同事是 真心想和美国人交往的。既然问题不是出在中国同事的身上,我们看是不是出在 美国教师身上呢,材料最后一句说“因为中国同事经常这样说,却没有一个人确 定过时间邀请他去做客,这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 ”很显然,问题也不出在美国 教师身上。而其中这一句直接点明了原因: “却没有一个人确定过时间邀请他去 做客,这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 ”美国教师从美国人的思维习惯去对待中国人的 邀请, 而中国人也没有站在美国教师的思维习惯上去与美国人交往。双方的误会 是建立在交流的障碍上的, 这是表层意思。而深层上则是双方的文化差异上造成 的误会。 由此可见, 双方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 思维习惯是造成误会的最主要的原因。 所以,这则题目的立意应该紧扣“交流障碍”和“中外交往”中的文化差异来立 意。其中, “差
异”是核心中的核心。
【关于材料的范围、内容及含意】 1、关于材料的范围 材料的写作范围应该紧扣“中外交往”下来谈的“交流障碍”和“文化差异” 来立意,都应属写作范围。 2、关于材料的内容 在内容层面,可以紧扣“中外交往”下的“交流障碍”来立意。考生可以分析 在与外国交往下,交流障碍产生的原因,如何消除这种交流上的障碍等。
3、关于材料的含意
含意层面,可以紧扣“中外交往”下的“文化差异”来立意。考生可以紧扣 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如何对待这种文化差异, 怎样妥善的处理这种文化差异等, 从这些方面来立意都属符合题意。
【关于作文的立意角度】
【评分标准】 按照《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分项打分。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一等(25, 内 容 基 础 等 级 50 分 表 达 25 分 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书写工整 发 展 等 级 10 分 25 分 21)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 一等(25, 21) 符合文体要 二等(20,16) 三等(15,11) 四等(10,0)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或立意 不当 没有什么内容 感情虚假 四等(10,0)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 语病 多 字迹难辨 四 1
等(2,0)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
别地方有新意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感情基本真实
二等(20,16)三等(15,11)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书写较工整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书写潦草 三等(5,3) 立意略显深刻 材料略显丰富 文句略有表现力一等(10,8) 二等(7,6) 立意深刻 材料丰富 语言有文采 立意较深刻 材料较丰富 语言较有文采
见解、构思新 见解、 构思较新 见解、构思略有新 颖 颖 意
3【评分操作】
一、内容上的分等
1.题意 ?在材料内容和含意内自选角度的,判“符合题意”,在内容的一等、二等打分。 例如可以立意为“尊重差异,了解差异” 、 “不了解差异会导致误会、误解甚至误 判” 、 “明晰文化差异” 、 “不同的文化之间既需要理解, 也需要学习和接受” 等等。
?在材料范围内的其他内容上自选角度, 判“基本符合题意”, 在内容的三等打分; 比喻脱离了差异来谈沟通,而没有抓住核心“差异” 。例如“沟通的重要性”
?仅以“材料”为由头引申话题,离开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判“基本符合题意”, 在内容三等打分。例如立意为 “以诚待人” “注意对方的感受”
?完全离开材料内容(转载自:.BdfQy.Com 千 叶帆 文摘:作文,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彼此影响)和含意作文, 判“偏离题
意”, 在内容四等打分。 “心心相印” 、 “诚信做人”等等。
2.中心、内容、感情 ?判“符合题意”的,综合文章的中心、内容、感情,分辨归属一等或二等; ?凡判“基本符合题意”和“偏离题意”的,原则上在该等打分。
二、表达上的分等
1.根据表达项的细则,在“内容”评等的基础上,除在相应的的等级上评分外,可 考虑在前一等的下或下一等的上打分。例如,内容评二等的 19,表达可在二等 内打分,也可以在一等的下给 21 分,或在三等的上给 15 分。
2.在内容等级判分的基础上,原则上不跨等给分,如内容判三等,表达不能在 一等给分。 三、发展等级的分等
1.原则上随内容或表达的等第考虑给分,如内容二等,表达三等,发展等级一般 在二等给分。 2.发展等级一般不在内容或表达的下一等给分,如内容二等,表达三等,发展等 级一般在二等给分。 3.发展等级在内容给分的基础上,一般不跨等给分,如内容三等,发展等级不能 在一等上给分。 4. 内容在四等的,“发展等级”不给分。
4[说明:作文在原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续写或扩写,总分在 37 分以下。] 四、其他 1.未拟标题扣 2 分。出现错别字,1-2 个不扣分,3 个扣 1 分,4 个扣 2 分,5 个 扣 3 分, 6 个以上(含 6 个)扣 4 分。重复的不计。不足字数者,每少 50 字扣 1 分。 2.关于字数 ?400 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
(少 50 个字扣 1 分) ?400 字以下的文章,20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200 字以下的文章,10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只写一两句话的,给 1 分或 2 分,不评 0 分。 ?只写标题的,给 1 分,不评 0 分。 ?完全空白的,评 0 分。
【例文评析】
一类文:
明析文化之差异
有个朋友向你介绍个外国异性友人, 你们刚见面, 他便靠上前来亲吻你的脸颊。 这时你肯定会摆出防守姿态,阻止其行为,而他也肯定会露出不解迷惑的表情, 这就是文化 2
之差异。 文化之差异是相当普遍的,最明显的,就是语言,语言也是一种文化。那么, 文化之差异从何而来呢,首先, 我们与外国人的生存环境大有不同,以菲律宾为 例,我们中国从古至今地大物博,国民一种以土为母的情怀自然而生,而菲律宾 是个岛国,自古多依靠大海为生,自然十分崇拜、敬畏海洋。而政治、经济制度 又以生存环境为基础而创建和发展。那么两国之文化肯定大有不同了。其次,地 域阻隔也是形成文化之差异的重要原因,两民族之人不能相互交流,日积月累, 肯定会各自发展出独特的文化。 文化差异虽普遍, 但不是每个人都深谙之,这就让其在不同国家人民交往过程 中造成了一定阻碍。 像材料中的故事那样,其实中国同事和美国教师都是真诚地 与彼此交往,但因文化差异,他们表达自己真诚的方式不同,于是造成了误解。 古往今
来,因文化差异造成的不和还真不少。古时,南夷、北胡、东佞等都是中原人给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人的鄙称, 这也造成了中原人和周边地区人们的长久阻 隔;今日,中东的动乱局势,不也是文化之差异在煽风点火吗, 文化差异普遍, 但又可能带来众多不利之处, 因此, 我们应该明析文化之差异~ 面对文化之差异,积极沟通,相互理解才是正确的做法。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外 国政权不承认,不包含新中国于新世界格局中。而在万隆会议上,面对与自己文 化十分不同的世界各国领导人,**总理提出了“求同存异”之理,化解了当 时会议火药味十足的气氛,各国人民也纷纷赞赏他的求同存异方针,后来,该方 针成了各国交往的一条重要原则。 面对文化差异,我们应积极沟通,相互理解,同时也应看到“异”中之“同” 。 唯有做到“求同存异” ,才能使我们与外国人的交往正常化,友谊化。 文化之差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缺乏一颗包容、理解的心。让我们明析文 化之差异,并正确对待它,在与不同文化的人的交往中收获友谊与温暖吧~ 简评:此文开篇即入题,点出观点:文化是存在差异的。接着通过中国与菲律宾 的对比,得出由于地域的不同文化也将不同。再次指出文化差异是普遍的,文化 差异会带来误解。最后指出对待文化差异的方法。文章层层推进,层次分明,始 终围绕着“明析文化差异”这一主题。首尾呼应,结构完整。论证过程中能够用 上一定的材料事例进行论证,是一篇不错的文章。
了解、沟通,筑桥文化之间
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 给中美同事之间的交往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但双方却从 不去了解对方、与对方沟通,导致误会的加剧。事实上,要消除因文化差异所造 成的交往障碍, 了解沟通是最好的途径。 了解与沟通, 能在不同文化间筑起桥梁, 让情谊流通。 中国五千多年的传承, 在儒家思想与农耕社会的影响下,变得与西方社会截然 不同。中国人讲话含蓄,邀人做客时从不约定时间。因而中国同事的做法绝不为 过。然而,西方社会却是开放的,西方人讲话直截了当,清楚明了。这种处于对 立面的文化, 使得中西方人之间的交往尤为困难。 因此, 必须要学会了解与沟通, 才能在中西方文化间筑起桥梁,各人愉快地交往。 《孙子兵法》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虽然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并非是 6战争,但是交往的双方也必须了解对方的文化。试想,若该美国教师了解到中国 文化的特点,他也就不用如此苦恼了。若中国同事了解美国的文化,又何至于胡 乱猜想,了解对方是极为重要的。在人际交往,尤其是身处不同文化的人相互交 往中,了解对方才能免除不必要的麻烦。了解文化的差异,才能让交往变得真诚 与简单。 当遇到问题时,双方不进行沟通,而是将话憋在心中,暗自揣度,这才导致了 文化交往困阻的出现。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既然交往受阻,为何不与对方面 对面地说出心声,若有了沟通, 对方自会明白自己的想法。也会意识到交往方式 有何不妥。 这样不同文化的人之间的交往就会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问题,交往自然 就水到渠成,无所阻碍了。沟通,打通不同
文化之间的隔阂。让人们的交往变得 简易。 中国在迈向世界, 融入世界。 不同文化的涌入带来了人际交往上的困难。 此时, 请用心去了解与你交往的人所处的文化环境,尊重你了解到的文化,不要 3
让文化 差异成为与他人交往的绊脚石。 若交往过程中发现有问题的困扰。请去与对方沟 通,吐露彼此的心声,了解对方所思所想,调节交往的方式,问题自会消失。如 此一来, 深处不同文化的人的交往也就成为可能,友谊的花朵也会盛开在不同文 化之间,散发芬芳。 了解、沟通,筑桥文化之间,传情与交往之中,让交往盛开花朵,收获甜美的 果实~ 简评:此文开篇即概括材料,引出观点:了解与沟通,能在不同文化之间筑起桥 梁,让情谊流通。第二、三段分析了双方产生误解的原因,最后一部分指出解决 问题的方法。此文紧扣题意,逐步推进,层次分明。题目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抽 象的道理形象的写了出来。 二类文: 本土与外地 中国人之所以苦恼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外国人所追求的“较真”的真诚;而美国 人之所以苦恼是因为中国人习惯于“形式”表面的真诚。 “我们真的欢迎你随时 来家里做客”似乎已经成为无数中国人的口头禅。但就我而言,我还是很佩服美 国人实事求是的较真真诚,外国文化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7当两种不同文化观念接触时,往往会产生冲突。 我曾看过一个故事,一位法国学生在中国求学,他认识不少中国朋友,有一次 和朋友告别人,朋友脱口而出“有时间到我们去做客”然后这
位法国学生说他非 常兴奋追问这位中国朋友什么时候去比较合适,这时这位中国朋友显得无所应 对,十分尴尬,然后找个借口推辞了。这是“本土”文化与“外地”文化的冲突, 外国人的较真主义于中国人的“口头”主义水火不容,但在这件事当中,中国显 得有失风度,比不上外国的实事求是精神,他们很少以虚情假意待人,这是让我 们敬佩之处。 当两种不同文化接触时, 我们应该以一颗宽容的心曲体谅理解对方,这有利于 我们的交流。 倘若材料中的中国同事与美国老师道出心中的苦恼, 他们自然会明白对方的行 为错在哪里,这样他们会有更加深入的交往,就不会因此事而苦恼了。其实还有 很多的礼仪差异需要我们去理解的。例如,多数外国人见面时会以拥抱或接吻的 方式表示欢迎。但中国人不习惯这种方式。这是我们应放下自己的架子,不要有 太多戒备,对方并不有非常的想法,只是表示打招呼而已。所以宽容之心显得尤 其重要。 其实,我们深入理解外国人,会发现他们有很多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的。首先 他们具有大方的心情,当他们看见陌生人受伤时,会主动向对方提供伤药,从来 不计较价钱如何。再如他们对事物的探索精神,外国教育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并且做得很好, 他们的学生若对某样事物感兴趣,他们总会锲而不舍地进行学习 探究。这些都是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高尚品格,我们何不借鉴他们这种精神, 本土与外地文化确有不同之处,各有所长。若我们以一颗尊重、体谅的心去与 之交流,那不失为种巨大的收获。 简评:题目上已经表明了两种文化的冲
突,接着文章从以下两方面来阐述观点: 1、当两种不同文化观念接触时,往往会产生冲突。2、当两种不同文化接触时, 我们应该以一颗宽容的心曲体谅理解对方,这有利于我们的交流。这一意义上来 说,此文还是紧扣题意的。但是文章在写作的过程中有时会游离题意,例如倒数 第二段,讲得是外国人的优点,并未抓住文化冲突这一意义来讲。
在文化冲突中学会变通
人皆曰:变,则通。同样的,在不同文化激水中冲突中,我们要学会改变固有 的文化观念和做法,做到灵活变通。 美国老师多次被邀请却始终不至,中国同事认为他不真心。然而,美国老师也 有难言之隐,他认为中国人不真诚,只因中国同事没有确定邀请时间。那么,问 题何在,难道是某一方的态度不真诚所致的吗,非也。 这是因为文化的不同而产 生的观念及行为差异。 在中国, “吃饭了吗”是一句常言的问候,尤其在农村,这种说法更为普遍, 它的产生是与中国的历史背景有关的。许多年来,中国与饥饿做斗争,生存的最 终目的是粮食,由此产生了对土地、粮食深厚的情感。 “吃饭了吗”表达了人与 人之间的关爱与和谐。然而,外国人却浑然不知,你若问他“吃饭了吗,” ,他 便误以为你想邀请他做客,这便是文化差异~ 文化的差异必会导致文化冲突。就像中国同事与被邀的美国同事那样, 4
因为中 西文化的差异,他们都误解了对方。在以前的美国,宗教信仰不同的人们划地而 住,边界地区多次发生文化冲突,信仰
宙斯的人痛恨不信教的人,不戴头巾的人 厌恶缠白头巾的阿拉伯人,文化中冲突使地区无法安宁。然而,随着美国文化的 多元化,各种文化僵局被打破,各式各样的文化在这里焕发新话机,黑白人开始 重新相处。由此,你不惊于黑人总统奥巴马种备受追捧的黑人明星。美国人转变 了狭隘的文化观念,终越过文化差异,使百花齐放。 然而,仅仅改变文化观念是不行的,要达到“通” ,就必须懂得改变一贯的做 法。中国同事如果了解到美国人的时间观念,他就应该事先设好约定的时间,而 并不是让美国人空等。 同样地,在其他文化方面上,更会学会改变。在日本鞠躬问候,在中国则以握 手为主;在中国问“你吃饭了吗,”在西方最好问一句“今天天气如何,” 不同的文化必定会带有文化冲突,处理好这些文化冲突,在己不在人,更在文 化的冲突中学会变通。 变,则通~ 简评:
将题目立为“在文化冲突中学会变通”写作重点应给为“学会变通” ,而 考生却将写作重点立为“文化的冲突” 。其实,写作重点应落在“如何协调文化冲突”为妥。如果单纯罗列冲突的类型,文章就缺乏了作者的主观意见。
三类文:
双赢的真诚
中国同事认为美国同事不真诚,因为他邀请多次,却不见美国同事来;美国同 事也认为中国同事不真诚, 因为他们从不确定时间邀请他。他们都不真诚吗,非 也。他们其实都真诚,只是真
诚表达的方式不一样。是故,这启示着我们对人真 诚,也要用好方式,为他人着想,真诚方可真正进入人心,取得双赢。 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这样才是真诚走入人心的最佳通道。为什么中国同事与 美国同事产生了相同的看法,明显的,他们各自表达真诚时的方式不同。倘若他 们能相互换位思考,了解到对方的文化特点与自己的差异,在转变方式,不就能 两全其美,取得双赢了~所以真诚的传递正不能缺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正如文 艺界的最美志愿者霍勇,喜欢走基层,为基民人民做些什么。他没有厌恶西藏的 恶劣环境,不会另眼看待少数民族,有的只是用自己的心灵去唱的歌,从精神上 给以他最大的真诚,使听着脸上出现微笑,心理感到幸福。他正是用这一种心心 相融的方式传递自己的真诚,最后他与那些民众无疑取得了双赢的真诚。 与其相反,不能正确的理解他人而去真诚,以致感情泛滥,是对真诚的伤害, 也是对受者最大的伤害。就如最近红火的“冰桶挑战”各路人员出动参加,表面 红火。但背后之处,人们看到的,只是冰桶,而那比最原始的病人,甚至受到误 解和调侃。这种化身为娱乐的公益,不能把握尺度,最终是伤了那些冰冻肌肉患 者的心。这又何尝不启示我们尤其是公益的人们要学会把握好真诚的表达方式 呢,不然如此, 那些捐献与援助,因不够真诚或表达方式不对而无法发挥它们的 作用,这又是何等的可惜~ 转变方式,从而使真诚真正深入人心,发挥最大的作用。这简单的,又是困难 的。就如我们都知道艾滋病的传播方式,但就不肯去关爱艾滋病人,惟恐
避而不 及。 在这方面, 恰恰相反, 胡敏华却是一个学会真诚并且用对真诚的方式去关爱, 爱护那些艾滋病患者。 她作为一个护士,用真诚的心切身体会患者的孤独乃至孤 僻从行动到心灵,将真诚传入他们的内心,使双方共同感受真诚中爱的力量,浓 厚的人文关怀。 她便这样取得了真诚的双赢,也成为了我们的榜样——传递真诚 的榜样。若是胡敏华不会去用心传递真诚,将心比心,她更怎样做到真正的“关艾” ,又如何传递社会最急需的人文关怀,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正是传递真诚, 使它深入人心的不二法门。 生活需要真诚,但同样需要深入人心的真诚。而我们正要在生活中用好方式, 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如此我们方能使真诚真正进入人心,取得双赢。 简评:这篇文章跳离了文章的核心“文化差异” ,只是从材料中的某一个词来立 意,我们从材料中不难得出,写作的侧重点并不在真诚,因为中外双方也并不缺 乏真诚。这种立意上的不足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慎之~慎之~ 【关于答 5
作文二:《交叠影响域理论下的家园相互交流模式》1000字
龙源期刊网 ://.qikan..
交叠影响域理论下的家园相互交流模式 作者:叶妍
来源:《知识窗 ·教师版》 2016年第 05期
学前教育发展至今,幼儿园逐渐意识到克服小学化倾向、解决新旧育儿理念冲突等问题已 经刻不容缓。因此,各幼儿园积极利用家园合作方式,解决一系列问题。其中,在交叠影响域 理论指导下的家园合作方式异军突起。有的幼儿园教师说:“ 如果家庭能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 好,我们也能做好我们该做的工作。 ” 同时,家长也说:“ 我养育了这个孩子,现在该轮到幼儿 园来教育他了。 ” 这些话都是分割影响域理论的观点。还有的幼儿园教师说:“ 没有幼儿家长的 帮助和社区的支持,我很难完成幼儿教育工作。 ” 而有的家长也说:“ 为了帮助我的孩子,我很 想知道幼儿园到底是怎样教育孩子的。我要怎么做,才能和幼儿园教育衔接好,与幼儿园教师 一起助力孩子的成长。 ” 由此可见,交叠影响域理论就是要把家长和教师、家庭教育和幼儿园 教育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全面帮助幼儿更好地成长。
在交叠影响域理论中,构建家园双向沟通的有效形式,就是要家长及时与幼儿园交流幼儿 的表现等,这也是家园合作的重要活动类型之一。它强调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家园密切 配合,形成合力,达成共识,实现家园同步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一、积极开展多形式的交流活动
1.专题性的家长互动讲座
在开学之初,教师可针对小班刚入园的情况,举行小班家长专题讲座,让家长进一步了解 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讲座以家园交流沟通互动为主,家长和教师共同探讨 教育幼儿的热点问题,分享教育心得。这样一来,教师可以更加了解幼儿的全面发展,家长也 能科学合理地配合幼儿园教育孩子。
2.班级主题沙龙
在开学初和学期末,教师可以开展班级家长会和幼儿园家长经验交流会,形式可设计成宽 松、民主的家长沙龙形式,以缩小家长和教师的距离感,让家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交流幼儿 经验,畅谈育儿问题,而活动主题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设计。如针对小班幼儿家长,教 师可以设计《如何让孩子更快地适应新的环境》这个主题活动;针对在中班和大班幼儿家长, 教师可以设计《培养良好习惯从小抓起》这个主题活动等。
3.家长知识竞答
《 3— 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不仅需要幼儿教师活学活用,也是家长的育儿宝典。对 此,教师不仅可以深入社区发放和宣传《 3— 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内容,还可把《 3— 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主要内容制成广告展板,投放在幼儿园的《家园宣传栏》《家长
作文三:《第二节 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交流与相互影响》3900字
第二节? 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交流与相互影响
我国各少数民族之间民间文学的交流与相互影响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这种交流与相互影响,首先表现在杂居或相邻的各民族之间,由于地域和语言的关系,为各族民间文学的相互传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从而使各民族民间文学在内容、情节上呈现出互相接近或基本相同的现象。例如西南、中南地区各民族中,都有关于开天辟地、人类起源和射日月的神话。
其中关于开天辟地的神话多具盘古型。壮族《开天辟地歌》唱道:“盘古开天地,造山河多美!划洲来住人,造海来蓄水。盘古开天地,分山地平原,开辟三岔路,四处得相连。盘古开天地,造日月星辰,因为有盘古,人类得光明。”广西瑶族《过山榜》说,天地是由瑶族祖先盘古圣皇开辟的。云南白族《创世纪》神话也说,宇宙是由盘古、盘生两兄弟创造的,盘古变成天,盘生变成地,两兄弟化身为巨人木十伟,木十伟又变成万物。彝族史诗《梅葛》中也有这样的内容:“盘古的老虎牙是钉天针,胡子就是钉天线。盘古的四大骨头撑天,盘古筋撑地。”“盘古硬毛变成树,软毛变成草,骨头变石头,虱子变五谷。”“盘古的肚子变成海,大肠变成大河,小肠变成井,盘古尿变成水,脑子变成盐。”流传于彝族支系阿细人中的史诗《阿细的先基》里,天地则是盘古叫手下人造的,如叫阿福放空气成了天,又叫阿晏放空气成了地,还叫李娃去造山川岩石等。类似这样的神话在少数民族中还有许多,只不过神的名字不一样,功绩也不一样而已。
人类起源神话方面,西南、中南各民族的洪水—兄妹婚神话最为丰富。其基本情节是:一家兄妹二人,他们的父亲与雷公斗,捉住雷公关在笼里,兄妹无意中救了雷公,雷公怒而发洪水,并预先告诉兄妹,使他们藏于葫芦内。洪水过后,天下只剩兄妹二人,经过种种周折,天意叫他们结为夫妻。彝族《阿细人的先基》说,两扇石磨滚在一起,丢出去的筛子簸箕滚在一起,抛出去的针和线也穿在一起,“你们兄妹二人,应该做一家,应该配成夫妻了”。纳西族《创世纪》说:“除了利恩兄弟,天下再没有男的;除了利恩六姊妹,世上再没有女的。兄弟找不到妻子,找上自己的姊妹;姊妹找不到丈夫,找上了自己的兄弟。兄弟姊妹成夫妇,兄弟姊妹相匹配。”此外,苗族有相两相芒兄妹结婚神话,布依族、彝族、怒族、独龙族、壮族、瑶族等也有类似的神话。
关于射太阳和月亮的神话,四川彝族神话说,古代英雄吉支呷洛用箭射掉五个太阳,六个月亮,只留下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太阳是女的,很害羞,出来时撒下一把针,使人不敢看她。广西瑶族说,古代创世女神密洛陀把十个太阳射落下海,剩下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密洛陀怕它们再生儿育女,就将它们阉了,所以直到现在只有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苗族也有关于杨亚射落七个太阳七个月亮的神话,说杨亚离家到遥远的地方射太阳月亮,去时还年轻,回来时头发已白了。大约远古时代曾经过严重的干旱和炎热,所以才会有射去几个太阳的神话。壮族神话说,“河里的鱼虾全渴死,垌里的禾苗尽枯焦”“十二个太阳天上排排挂,,晒得人们的脑壳焦烂像瓜渣”。在这关系人类存亡的关头,出了个英雄特康,用箭一连射落了十一个“毒太阳”,最后一个因惊怕而潜入海底;后来特康叫母鸭背着公鸡到海里去请,公鸡连叫三声,才把太阳请了出来。傣族、彝族也都有类似的说法。
各民族民间文学的具有相似或相同的情节,除了由于各民族的文化交流、相互影响之外,还由于各民族都经历过共同的发展阶段。
如各族都经历过血缘群婚生活,于是就有了兄妹结婚的神话情节。马克思曾指出:“在原始时代,姊妹曾经是妻子,而这是合乎道德的。”①又如,根据考古学、地质学的印证,远古时代曾发生过洪水泛滥。这必然反映到世界各民族民间文学中去。不仅中国各民族有洪水滔天的神话,东半球的印度、希腊、波斯、叙利亚、巴比伦等各国也有,西半球的印第安土人也有。因此,从世界范围来看,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洪水神话,未必都是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结果,很可能是对远古时期洪水泛滥的记忆,折射出历史的影子。但是在中国范围内因许多民族历史上就有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其洪水神话如此大同小异,应该说是相互影响的结果。上面列举的其他情节相似或雷同的神话,也属于这种情况。
传说、故事方面,杂居或相邻的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相互影响更为明显和普遍。
例如西南、中南地区各民族都有两兄弟型故事、百鸟衣型故事、蛇郎型故事、羽毛衣型故事、灰姑娘型故事以及问活佛型故事等。其中问活佛型故事,以大同小异的形态流传在我国19个民族中,如壮族有《穷人寨》《日卡孤儿》、,苗族有《孤儿和龙女》,彝族有《淌来儿》,黎族有《九代穷》,藏族有《株本的由来》等。这些故事虽然在不同民族中,关于人物心理和生活情景的叙述各不相同,但是他们的情节都是叙述主人公在寻找幸福的过程中,热心帮助别人解决了三个疑难的问题,而随着别人的问题得到解决,自己也由此获得了幸福,表现了各族人民的美好心灵。
又如在云南傣族、白族、纳西族、彝族、景颇族、基诺族中,都盛传着关于汉族历史人物诸葛亮的传说。傣族传说,他们的竹楼是仿诸葛亮的帽子建造的,而傣族妇女的筒裙则是诸葛亮的一只袖子;基诺族也说他们的竹楼是诸葛亮教盖的,对诸葛亮敬如神明;景颇族甚至将诸葛亮当作祖宗来崇拜。其实,历史上的诸葛亮并未到过这些少数民族地区,有关他的传说之所以在各民族中广泛流传,是因为诸葛亮南征时,有一部分汉族士兵留在滇中与各族杂居。明代《云南通志》记载:“孔明既凯旋,汉人有遗于此者,聚庐而居,至今犹称为旧汉人。曹遇诗:‘孟获生擒雍闾平,永昌南下一屯营,僰人也解前朝事,立向斜阳说孔明。’”这里的“僰人”当是白族等民族的先民。由此可见,这些传说是各少数民族,接受汉族民间传说故事之后,又相互交流的结果。
在民族杂居地区,民歌、民间叙事诗和民间戏剧的交流和相互影响也很直接和迅速。白族是西南地区较古老、文化较发达的少数民族,因而白族民歌对邻近其他少数民族民歌的影响很大。云南鹤庆县彝族说话用彝语,但其民歌却用白语创作,并用“白族调”传唱。傣族
5
见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2页,注①。
的长诗《娥并与桑洛》,在景颇族、佤族中也有流传。甘肃、青海、宁夏一带的“花儿”,则是当地回族、汉族、撒拉族、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等的共同财富,各民族的“花儿”都共同使用汉语创作和传唱,既便于相互交流,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由于共同的习俗和宗教信仰,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也很容易产生交流和相互影响,从而产生内容相似的作品。
火把节是我国西南地区彝族、白族、傈僳族、哈尼族、纳西族、拉祜族、普米族、景颇族等的一个盛大节日,因此这些民族也都有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其中彝族的火把节传说异文最多,几乎每个彝族支系都有。撒尼人支系中传说,天王命令大力士神到人间,要把人间的庄稼全部毁掉。可是天上的大力士神碰上了人间的大力士朵阿惹姿,被朵阿惹姿摔倒了。朵阿惹姿拯救了庄稼,也拯救了大家,所以人们把他胜利的这一天定为火把节。撒梅人支系的火把节传说又是另一个样子。生活在滇池周围地区的撒梅人受到外族的入侵,为了保卫家园,撒梅王率领人们持火把奋起反抗,结果战败了逃亡他乡,其后人便以节传说记之。罗武人支系的火把节传说则是一个美妙动人的爱情故事。说有位名叫喜鹊的姑娘,自幼与阿龙相亲相爱。姑娘16岁了,长得赛过马樱花,惹得12个部落头人的儿子都想娶她为妻,并扬言若不答应,便血洗山寨。姑娘的父母为难了,喜鹊却爽快地应允下来,并约定6月24日在山头上相亲。这一天,阿龙在山头上点起一堆堆大火。喜鹊姑娘来了,她厌恶这12个有权势的人,而深爱着阿龙,但为了山寨的安全,她悲伤地看了阿龙一眼,纵身跳入火中。阿龙一把抓去,只抓下一条布,便叫着姑娘的名字,也跃入火中。此后,罗武山寨为了纪念这对为维护山寨安全而以死殉情的年轻人便兴起火把节。阿细人支系则说,奴隶主那召召的奴隶比星星还多,但他为了和皇帝比高低,还到处抢人当奴隶。奴隶们不堪忍受那召召的非人折磨,在阿真的带领下,于6月24日晚,将火把捆在羊角上,冲进奴隶主家,烧死了那召召,救出了被抓的奴隶……为什么彝族的火把节传说如此丰富?有的学者进行了探索,认为这些火把节传说虽然不能作为火把节的真正起因,但都围绕着一个中心来展开,这个中心就是彝族人民极为崇拜火。火把节就是彝族的新年,就像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一样。①其理由是:原始人在新石器时代便开始了积极的有目的的农耕生产,但这样的生产只能产生于用火之后。火为农耕生产的确立提供了极好的条件。火烧过的土地肥力充足,抑制了杂草的衍生,土壤松软、害虫少,用一根木棍戳洞下种也能有可观的收获;火在战争中还可成为强有力的武器。正因为火在生活、生产、战争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以及它那不可思议的奇特形态,使火变成了人类的崇拜物。而当人们将自己的理想、愿望、美学趣味寄托于这崇拜物的时候,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绚丽多姿的火神话、火传说、火节日,乃至以火为中心的原始宗教信仰。因此,火把节可能是由彝族传到其他民族,从而演变成为西南许多民族群众的共同节日。
再如信仰佛教的民族,一般都有佛祖的传说。蒙古族的《狐狸和狼的故事》中,当狼问起狐狸多大年纪时,狐狸回答说:“当须弥山还是土丘的时候,当大海还是浅滩的时候,我还年轻的哩,那时我有三个崽儿,最小的一个跟你一般大。”其中的“须弥山”及其表现手法,在纳西族东巴经的某些开场白中也可以看到。这是因为蒙古族与纳西族都共同信仰佛教,而佛教则称佛像的底座为“须弥座”,并以“须弥山”为圣地。共同信奉一种宗教的几个民族,由于受宗教经典和宗教观念的影响,故事传说多有共同之处,实例甚多,不胜枚举。可见,宗教对各民族民间文学的相互交流有很大的影响。
6
唐楚臣《彝族火神话与中华火文化》《彝族文化》1985年刊,注①。
作文四:《论宋元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及相互影响》27100字
《论宋元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及相互影响》
李寅生
第一章
引言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自古以来,两国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的影响。早在中国的史书《汉书》中,就有关于日本的记载。而在日本的史书中,关于中国的记载更是不胜枚举。就地理形势而言,在古代社会中,中国一直是距离日本最近的且各方面都较为先进的大国,因而日本吧中国看成是自己民族学习的榜眼。
古代的日本劳动人民以他们高度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创造了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日本文化。同时,他们也虚心地向已具有高度农耕文明的中国学习。早在秦始皇时代,虽然航海等交通条件还很不发达,但古老的中华文化却已开始传入日本了。古代的中国劳动人民以惊人的智慧和非凡的胆略开辟了中日交通的道路。与此同时,中国秦汉时代的铜器、兵器等物品也经朝鲜横渡对马海峡传入了日本北九州等地区。
两汉三国时,中国与日本北九州一带地区的交往逐渐增多。《汉书》中首次记载的“倭国”、“倭人”,即是指北九州一带的居民。《三国志?魏书?倭人传》也载,三世纪时中国的养殖业已传入日本北九州。这一时期传入日本的中国文化,是随着《论语》传到日本的儒家传统的诗教思想。
四世纪中叶以后,中国的“南朝”开始了与日本的正式通聘,《宋书》中所记载的“倭国”范围已由北九州扩展到整个日本。五世纪时,日本人民在假名发明之前已开始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叙的工具,并借用汉字作日语标音,即“万叶假名”。“万叶假名”的产生,为中日文化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此以后,日本的知识界开始学习汉文典籍,日本社会一般的文教和礼俗也深受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七八世纪时,中国唐朝最盛期先开了中华文化史上最为光辉的一页,古代的中日文化交流更是达到了空前的繁荣。盛唐之时,国势强盛,声威远震,成为了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家。贞观、开元
时期,统治阶级十分重视兄弟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及与邻国的友好关系,于是历史上出现了“中国即安,四夷自服”的盛况。唐太宗在他的诗中所谈到的“指麾八荒定,怀柔万国夷。梯山咸入款,驾海亦来思。”(李世民:《幸武功庆善宫》,《唐太宗全集》第21页,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车轨同八表,书文混四方。”(李世民:《正日临朝》,《唐太宗全集》第19页,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便是当时中外团结友好状况的反映。而当时的邻近诸国,对唐朝也莫不仰慕,其中尤为突出者为日本。当时的日本政府向唐朝派遣了大量留学生,其知识界更是直接来唐探取中华文化的源泉。日本政府向唐朝派遣留学生是两国文化史上一个十分重大的事件,由是揭开了日本历史一千余年学习中国的序幕。在这一千多年中,中国文化尤其是盛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这种影响使得日本文化在许多方面都带有即为身后的唐代文化色彩。直到今天,这种影响在日本依然存在着。由于中华文化的直接影响,孤悬在海上的日本列岛的先民并未被人类最先进的文明所排斥,而是非常幸运地在灿烂光辉的古代中华文明的哺育下成长。与西方“黑暗的中世纪”相比,中华文明至少领先一千年,其思想雨露滋润着整个东亚。如果谈起日本的历史与文化,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中华文化与日本文化的渊源关系都是无法否定的。
当中国的历史进入到宋元时代,中日关系的发展也进入了与唐代不同的发展阶段,两国的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在《宋史》之前的官修史书中,中国历朝正史对日本的记载均将其列入四夷之部,所记多为奇风异俗、朝贡封赐等内容,这些内容尚谈不上是对日本的研究。宋元之际的中日关系与在此之前的中日关系相比,变得曲折复杂起来,不仅有和平友好的一面,也有兵戎相见不愉快的一面;既有中国文化往日本的输出,也有日本文化反过来影响中国文化的内容,中日关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第二章
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概述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史称北宋。经过十多年的统一战争,到了太平与国四年(979),宋太宗赵匡胤又消灭了各地的封建割据势力,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历史。北宋末期,由于奸臣当道和统治者的昏庸腐朽,从而使政治日趋腐败,阶级矛盾更加尖锐。而位于北宋北部地区、由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政权却不断地崛起,最终在靖康二年(1127)灭掉北宋。同年,康王赵构即位,并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南宋时,由于国家的综合国力并不强大,因而其统治范围只能局限于江南一隅,与雄踞于淮河秦岭以北的金朝构成对峙局面。在当时的中国,除了金朝之外,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还有辽和西夏。这三个少数民族政权都先后不断地侵扰宋朝,使得宋朝的民族矛盾变得异常尖锐。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同时,宋朝统治者还把防范、镇压农民的反抗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面对强敌的入侵,统治者只能不断地割地赔款,一味的妥协退让。由于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宋王朝的国力日趋衰弱。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宋王朝只维持了三百二十年的统治,最终为元朝所灭。
宋王朝的建立,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而言,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由于宋朝统治者采取了“守内虚外”的政策,特别是宋太祖实行的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官僚机构进行改革、集兵权于皇帝一身等政策,较为有效地维持了内部统治局面的长期稳定,使社会经济处于了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生产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各行业的发展水平大大地超过了唐朝时期的水准,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又一高峰。南宋政权迁都临安之后,封建经济的中心同时南移。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带的浙西平原,引起物产丰富、经济条件较好而成为了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宋朝在世界上最早发行了纸币,同时又是海上贸易的大国之一,输出品大多是原料。以手工业制品为主的商品输出,反映了宋朝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宋朝在于辽、西夏、金进行军事攻伐对抗的同时,在经济上也与他们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往。不仅有官方许可的贸易,也有存在于民间的走私。经济上的互通有无以及相互补充,沟通了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往来,推动了各个政权的经济发展,为我国多民族的融合统一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在文化方面,北宋统治者在其政权建立之后,立即下令恢复、完善各级学校及典章制度,为封建统治大力培养人才。书院制度也在宋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书院,成为了学术发
展的一个有利因素。书院的发展,也堪称是宋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此外,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都较前代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在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中,印刷术、火药、指南针都是在宋代得到开发应用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之一,奠定了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卓越地位,是宋代文化高度发达的一个重要象征。
第一节 宋代文化发展概况
宋代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文化从唐朝末年出现了一个大的流转,从唐型文化转向为宋型文化,亦即从相对开放、相对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转向为相对封闭、相对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
宋代的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极其璀璨的一章。宋代的诗歌虽不像唐代的诗歌那样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性文学,但却思虑深沉,注重理性,在艺术上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宋词是宋代文学的代表形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虽然宋词的风格表现有所不同,但仍以婉约幽隽,细腻雍容为主。宋代的散文,舒徐和缓,阴柔澄定,各体兼备,独具风采,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宋代的话本,是中国文学史上开辟的一个新的纪元,它比过去的文学作品更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对后世的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宋代杂剧、南戏的出现和繁荣,标志着中国古典戏曲臻于成熟。宋代的理学,集前人思想的精华,彙(hui)经、玄、佛、老于一体,着意于知性反省,造薇于仙性之间,以孔孟儒学为主干,形成一个包罗万象、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宋代的建筑崇尚的是白墙黑瓦,槛(kan,jian)枋(fang,bing)梁栋不设颜色,专用土木之本色,表现了宋人一种淡雅平和的心态。其他如宋代的瓷器、书法、绘画等,已脱略繁丽丰腴的外部形势,而更加注重意态,表现了简朴清秀的典雅格调。
宋代的文化,在文化发展史上已由内省、精致趋向于市井文化勃与的发展阶段,其在文化史上承先启后的作用是极其巨大的。
一、文学上的承先与启后
北宋王朝建立之后,中国古代士人的地位有了一个显著的改变。以封建世俗地主经济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赵宋政权明确昭示:“(本朝)与士大夫治天下。”(《续资治通长篇》卷二二一)在这一方针
的指导下,宋代文官多、俸禄高、赏赐重的现象超过了以前各朝。宋太祖赵匡胤还“勒不杀士大夫之誓以昭子孙”,以至于“终怂之世,文臣无殴刀之辟”(王大夫之:《宋论》卷一)。在这种时代文化氛围下,所培育形成的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士大夫阶层。与前代文人相比,他们的文人意识更为自觉,其文艺创造活动也渗透着更为强烈的文人气质。
中国的诗歌发展到晚唐时期出现了一个大的转折,这边是文人词登上了文坛,并成为了一代文学的主要样式。虽然如此,是在宋代仍有相当的地位和自己的特色,正如明人陈子龙所说:“言理而不言情。”(《古今词话?词品》卷上引陈子龙语。)由于理学盛行,文以载道,“以议论为诗”、“以用事为博”的风气盛行一时,使宋诗出现了一些背离形象思维、走向抽象思维的倾向。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看,主意主理的宋诗自有其独特的文化性格,它像一个思虑精微的宇宙,以意索理,冷静地对外在物象展开概念化思考,进而从凝思中省悟到人生和宇宙的真谛。宋诗与书、画的结合,格调高雅,体现了文人士大夫外在的理想品格。宋诗独特的文化性格,对明代前后七子及以后的诗歌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词是宋代一领风骚的文学样式,它虽然起源与民间,但仍与诗一样,以抒情为职志。宋词由俗到雅,其柔美钟秀、香艳婉媚、细腻精致的一面,开创了一个“阴柔美”的世界。宋词中虽有豪放一派,但最能反映宋代文人士大夫心境和意绪的依然是居于词坛主导地位的“婉约”,“阴柔”词风。尤其是柳永等人的词作,语言通俗流畅,音调谐婉,善用铺叙,深受市民大众的欢迎,对后来的词人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宋代的散文创作较为繁荣,继唐代韩愈、柳宗元之后,宋代又相继出现了欧阳修、曾鞏、王安石、三苏(苏洵、苏轼、苏澈)等杰出散文家。他们师承韩愈的“文道合一”、“文以载道”创作主导思想,在作品内容方面,大都指陈时弊,反映社会现实;在创作形式上,他们的散文各体兼备,独具风采,不仅在文学史上,而且在思想史上也都具有特殊的地位。
宋代的文学,除了上述的诗、词、散文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表现形式。在中国文学史上,宋代文学继承了唐代文学中一些文学形式和体裁,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进而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色由于独具时代特色,它又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就此而言,宋代文学在中国文
学史上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二、儒学的复兴
唐代的安史之乱以及其后的社会动乱,在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结构造成动摇的同时,也造成了思想界的空前活跃。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久已消沉的儒家学说也逐渐复苏,并日益强大。经白居易、元稹倡导的新乐府运动,韩愈、柳宗元领导的古文运动以及啖助、赵匡所发动的新经学运动交相推引,一个强劲的儒学复兴运动出现在中晚唐后的思想界。
宋朝建立之后,宋太祖认识到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宋初三朝,虽然实行了儒、道、佛三教相融的方针,但特别注重扶持儒家的思想地位。宋太祖执政之初,便下诏增葺国子监祠宇,塑绘先圣、亚圣、十哲、七十二贤等人的像,他还亲自撰写孔子、孟子赞(马瑞临:《文献通考》卷四四十三《学校?四》。)。此外,还大兴礼乐,重建儒学,修缮孔庙,印刷儒经,收集儒教书籍,改进考试制度,整顿和重建某些祭祀制度等等。过去在战争中被废弃和忽略的礼仪,也逐渐得到了恢复。真宗即位后,追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他还亲赴曲阜,到孔庙行礼,亲撰《文宣王赞》,称孔子为“人伦师表”,称儒学是“帝道之纲”,认为“儒術汙(wu)隆,其实应大,国家宗替,何莫由斯”(宋真宗:《崇儒術论》)。由于朝廷做出了榜样,各地的学校和文庙也都先后恢复和重建起来。正是由于有了皇帝的扶持,儒学才在宋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另一方面,从北宋中期以后,儒学既吸收了佛老的一些积极思想因素,又能适应宋代的政治需要,积极地为政治服务,因而成为了宋代思想学术的主流。
宋代儒学是社会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的思想反映,是对这个历史时期的现实问题的积极问答。作为一种时代精神,他以儒家思想为主干,吸收佛学、道学,形成了特殊的理论命题,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表现出不同于前代的鲜明特征。不仅有北宋的王安石新学、周敦颐濂学、二程洛学、三苏蜀学等,还有南宋的朱熹闽学、吕祖谦婺学、陆九渊心学等,自庆历之后,这些代表宋代儒学观点的学派,陆续登上了思想舞台。宋代儒学是吧汉代经学、唐代佛学的精髓吸收过来,扬弃经学专事注疏的僵化和佛学追求虚汗的消极而发展起来的。它把佛学养神修行、涅槃寂静和祈求来世的出世,引入到儒学“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又把儒学简单的伦理纲常上升到“存天理,去人欲”的伦理高度,最后完成
了以儒学为主干,包容佛、老及诸子的理论创造。宋代儒学不仅对佛教产生了影响,而且对文学创作也有不小的影响。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宋代科技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不仅有火药、指南针等重大技术发明,而且也有被看成是中国科技史坐标的科技著作——沈括的《梦溪笔谈》。在这部代表宋代科技最高水平的著作中,包括了天文、历法、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内容和文学、史学、音乐、艺术等社会科学内容。而这些内容所体现出来的思想观点,具有明显的宋代儒学特征,如沈括以“气”解释“物”的本质便是这方面的一个代表(参见沈括《梦溪笔谈》卷七。》。宋代儒学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后一座高峰,其学术成就不仅高于宋以前的汉、唐两代,而且也为宋以后的元、明两代所不及。宋代儒学堪称是儒家传统思想的一次大总结,它的复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理学的形成
中、晚唐以后,以日益壮大的儒学文化复兴为前导,以韩愈、李翱开启的由外向内转化,由斥佛、排佛到“援佛入儒”为契机,北宋诸子思想家经过多方面的努力,终于创建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宋代理学。
理学,因为是在汉唐儒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也称为“新儒学”,又称为“道学”或“宋学”。之所以称之为理学,是因为两宋诸子所创建的思想体系以“理”为最高本体,以“理”为哲学思辨结构的最高范畴。理学虽有众多名称,但究其实质,是一种以儒学为主体,吸收、改造佛、道哲学,在函泳三教思想精粹中上建立起来的理论主体性的本体论。
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开山之祖,在其所著的《太极图说》中,周敦颐建立了“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男女”?“万物”的宇宙生成图式,并从中导出了“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的结论,从而为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周敦颐还依据《易》与《中庸》之论,以“诚”为最高道德伦理境界。周敦颐的理学观点借佛、道宇宙论、认识论的理论成果构成了伦理哲学的基本趋向。
邵雍依据道教的《先天图》,提出“先天象数学”,构造了一个包括自然和人类历史在内的世界图式。他将“天下之物”所具的“理”与人的“心”、“性”沟通为一体,并增加了诸如“公而为明”的价值判断。邵雍的理论观点为后世理学诸子的“天理”、“人欲”对立论开启了道路。
张载是为唯物论的气一元论者,他以“气”为本体,解说了宇宙万物的自然形成及其变化等方面的原因,驳斥了从鬼神的原始迷信到佛、道理论的各种唯心主义。在宇宙论的基础上,张载深入的探讨了“天”(宇宙)“人”(伦理)合一的关系,其代表作《西铭》便体现了把人之为人的“所以然之故”,上升为宇宙(“天地”)的“所以然”的致思趋向,从而将“人性”与“天地之性”混然为一体,使伦理学获得了本体论的论证。
二程(程颢、程颐)是周敦颐的学生,是建立宋代理学的重要人物,他们在建立理论的本体论上提出了“天理”的观念。“天理”的观念后经朱熹的一番推扬,所谓永恒、无限、普遍、必然的“理”成为不增不减、无所欠缺的本体存在。二程在构建自身思想体系时,还十分注意吸收佛、道思想的精粹,正是在充分吸收佛、道思想观点,并融合其他宗教之说的基础上,二程纔(cai)提出了“天理”的观念,并进而构造出包括自然观、认识论、人性论在内的完整的思想体系。
宋代理学经过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等人的发展和创新,已完成了基本的理论基础和体系构架。到南宋朱熹时,理学更以集大成的姿态臻于成熟。朱熹和北宋其他理学家一样,对佛、道之学十分留心。在“集诸儒之大成”并充分汲取佛、道哲理的基础上,朱熹对理学展开了一次系统的、创造性的总结,从而成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理论体系的最高范畴是“理”(“太极”),“理”借“气”而存在,并在逻辑上先于、高于、超越于万事万物的现象世界,同时又高于万事万物的本体而存在。正如朱熹所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现有此理。”(朱熹:《朱子语类》卷一)“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此理。”(朱熹:《朱子语类》卷四十)。朱子所构建的理学体系,不仅将纲常伦理确立为万事万物之“天理”,而且高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为了指明自觉认识天理的途径,朱熹突出了“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人生奋斗轨。正是由于朱熹的构造,一个庞大的以人的伦常秩序为本体轴心的儒学体系才得以建立。孔孟的一系列思想在这一体系中被加以新的形而上学的解释,佛、道两教关于个体修炼与宇宙论、认识论的思想精粹亦被广为摄取。自汉代以来的多元发展思想意识形态越过“正”——“反”阶段而进入“合”的集大成境地,宋代理学至此便形成了。宋代理学的产生,在当代和以后都产生了广泛而极为深远的影响,他将中国文化重伦理、重道德的传统精神
推到极致,被视为影响中华文明七百年的正宗道统之学,对中国社会的思想伦理道德发展产生了极为复杂的文化效应。
四、其他文学形式的形成与发展
两宋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时期之一。主要文学形式有诗、词、散文、话本小说、戏曲等,它们从多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描绘了宋代三百多年历史变迁的风貌。
由于宋代分为北宋(960-1127)和南宋(1127-1279)两个历史时期,并且这两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始终尖锐地交织在一起,因此面对内忧外患,统治集团内部的激烈斗争也是一直伴随两宋时期而相始终的。与统治者为加强专制统治和思想统治相适应,理学也应运而生。这种特殊的历史局面,对两宋时期的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印象。终宋一代,其文学并未出现“盛唐气象”的景观,即使偶尔赶上过盛唐文学繁荣,但也缺乏盛唐文学开阔恢弘的气象。宋代的文学,除了诗、词、散文之外,其他一些文学形式也开始形成并得到了很大发展。宋代的杂剧、南戏,特别是宋杂剧,不仅是瓦舍勾栏中演出的最重要的项目,也是封建社会文化范围内对应市民审美心理结构的物态形式。这些杂剧、南戏现在虽然大都失传,但他们的出现和繁荣,表明中国古典戏曲已趋于成熟,并为后世的戏剧,尤其是元代戏剧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重要形式,产生于北宋的诗话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以严羽的《沧浪诗话》最为著名,影响最大。它以对诗歌内在审美特质的精辟揭示,继司空图之后吧中国的古典诗歌理论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并影响到后世的文学理论。此外,宋代的文论、词论与前代相比,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宋代的话本,是中国早期的通俗白话小说,它上承魏晋志怪和唐传奇,但题材更为广泛;下启明清小说,内容更趋于现实。在宋代众多瓦舍技艺中,最能体现市民口味和意趣的是“说话”。他是宋代民间文学中最为重要、影响也最为巨大的一种技艺,由于贴近百姓生活,所以很受广大市民的欢迎。尤其是其新颖别致的文学语言,更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大发展。宋代话本的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对后世的小说及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整个宋代,文学形式的形成和发展是多样性的,正是由于其文学形式的形成和发展不同于以前
各个时代,所以才使得宋代文学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璀璨的一章,其所取得的成就也是极其巨大的。
第二节 宋代的周边环境及其对外政策
北宋建立之前,中国历史又一次经历了二百余年的封建割据时期。宋太祖建立北宋之后,并没有完全消灭各地的割据势力。在内忧不断的情况下,外患也并没有减少。整个两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存,相互之间既争斗又融合的重要时期。北宋建立时,当时在中国境内与之长期对峙的还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宋与辽、西夏之间,辽与西夏之间都爆发过战争,其中尤以宋与辽夏之间的战争持续时间较长。十世纪末至十一世纪时,崛起于东北的女真族政权,在其首领完颜阿骨打(1068-1)的率领下,不断地扩张壮大,并于公元1115年建立了金朝。金天会三年(1125)和天会五年(1127),金军相继灭掉了辽和北宋。在北宋灭亡的同时,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史称“南宋”,改元建炎,是为宋高祖。南宋初期,南宋与金之间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在宋、金战争中,南宋的军事力量有所增长,因而南宋政权由此保住了江南的半壁江山。十三世纪初,蒙古族政权从草原大漠上崛起。一代天骄成吉思汗(1162-1227)在统一蒙古各部后,先后灭了西夏和金。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即位后,建立了元朝,并于至元十三年(1276)攻陷南宋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再一次完成了中国的统一。
面对周边的强敌,宋朝的统治者始终处于一种矛盾的心态。宋太宗即位之初,是很想有一番作为的。在对辽作战多次失利后,宋太宗完全丧失了锐气,对辽的政策也改攻为守,并把对内防范的重点转移到防范农民起义和反抗的方面上,采取了“守内虚外”的消极防御政策。
由于宋初统治者实行了“守内虚外”的国家消极防御政策,除了签订了一系列的所谓“议和”协定之外,还订立了“澶渊之盟”之类的丧失主权条约,这些做法对其后代皇帝影响较大。在整个宋代,国家的对外形势是非常严峻的,家国的忧患贯穿始终,以至于当蒙古大军跨过南宋统治集团一心倚仗的长江天险,不战而取临安时,南宋统治集团便只能屈膝投降了。
在对外关系方面,宋代的对外交往是全方位的,但主要是以与亚洲国家的交往为主。其中经济方面的往来超过了政治方面的往来,尤其是与朝鲜、日本的往来最为频繁。神宗在位时,“待高丽人最
厚”,沿途皆设有高丽亭接待(朱彧:《萍洲可谈》卷二)。在州的所在地还“筑馆”以候高丽使者,高丽使者回国时,宋朝官员还要郊送,备极厚礼(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二)。同样,宋朝的使者到高丽也受到很隆重的礼遇。
高丽在开京(今朝开城)特设华丽的别宫(后称顺天馆)“以待中朝人使”(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二十七《顺天馆》)。除了政治、经贸往来之外,宋朝与高丽的“贡”、“赐”关系也极为频繁。在文化方面,两国之间的交往更是源远流长,关系极为密切。
中国与日本的关系自古以来就很密切。唐朝时,中日经济贸易和文化往来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但是到了十一世纪,日本的统治者藤原氏,在对外贸易上采取了消极的闭关政策,严禁日本人民私自渡海,违者严惩,所以日本船只很少入宋。二当时的北宋政府却对海外贸易采取了积极政策。到了南宋时代,中日两国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又得到了新的加强。
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诸国的友好关系与经济贸易的交流,从秦汉时就已经开始,到了两宋时代,中国的封建社会经济和海外贸易在唐代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当时东南亚、南亚等地区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已达到五十多个。其中有印度、菲律宾、缅甸、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尤其是交趾(今越南北部)、占城(今越南南部)、三佛齐(印尼古国)等国与中国的关系更加密切。
另据《宋史》、《岭外代答》、《诸藩志》等书记载,在宋代由海路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国家还有阿拉伯、中亚、非洲等地区的一些国家。
综上所述,宋代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对外经济贸易,比唐代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不仅宋朝与北非、东非国家有了直接交往,而且对其他国家的贸易也有了新的发展。从贸易的物品上看,除丝织品外,瓷器贸易占有突出的地位。其他日常生活、生产用品的出口增多,表明民间贸易较之前代更加发达。由于中外贸易量的增大,中外巨商的资本都达到了相当可观的地步。宋代三大发明的进一步发展和传播,影响并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历史进程,为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宋代周边国家封建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宋代向外国学习的东西也有所增多,朝鲜、日本、阿拉伯等国独特的民族文化等,都对宋代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对世界历史所作
出的巨大贡献,是居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的前列的,由此也奠定了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卓越地位。
一、积贫积弱的国家优势
从唐末五代开始,西北草原荒漠的游牧民族再次对中原的农耕世界发动了规模日益巨大的撞击。于北宋立国相先后,契丹、党项、女真相继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建立了政权,形成了北宋——辽——西夏;南宋——金——西夏相对峙的格局。十三世纪初期,“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崛起于大漠,彪悍的蒙古族铁骑南征北战,在空前辽阔的版图上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大蒙古帝国。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于一个草原游牧民族之手。
北宋建立后,面对虎视眈眈的一组入侵者,宋太祖赵匡胤充其量只能中气不足地喝一声:“卧榻
”而他的后世子孙在朔方草原游牧民族的强劲冲击面前窘迫万分,手足无措,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拱手江大好河山让与他人。
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圣宗及其母萧太后亲帅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围攻定州(今河北定州),来势凶猛。在辽军的重压下,宋朝以每年交给辽朝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作为辽军北撤的条件,签订了屈辱的“澶渊之盟”。
仁宗康定元年(1040)只庆历二年(1042),西夏兵大举南侵,进攻延、渭二州。宋军在战争中接连失利,“师维不出,出则丧败”(《宋史?夏国传》)。庆历四年(1044),北宋朝廷被迫签下了以每年输西夏十三万匹绢、五万两银、两万斤茶的“和约”,以换取虚假的“安定”局面。
庆历二年(1042),辽国军队在燕京大规模集结,并扬言南下,听闻此消息的宋仁宗惊恐万状,急忙允诺每年赠送十万两银、十万匹绢,以祈求(和平)。
在签订了“澶渊之盟”等一系列屈辱苟安条约之后,北宋北方的州县得以维持安定,生产有所恢复和发展,“生育蕃息,牛羊盖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毕仲游:《西台集》卷十六《丞相文简公形状》)。这一和平局面维持了近百年之久。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北宋开放对辽的边境商场贸易,利用经济优势,赚回了大批钱物,补偿了对辽的岁币损失。而从辽方来看,为了缓和双方边境地区的民族对立情绪,适当的减轻一些剥削,废除了一些民族歧视法令,对辽的边境也起到了很好的安定作用。
如果从中国各民族历史发展上看,“澶渊之盟”也有他积极的一个方面。
徽宗宣和七年(1125),灭亡辽王朝的金兵向北宋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面对巨大的军事打击,北宋统治者束手无策,接连丧师失地。钦宗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陷宋都汴京,俘徽宗、钦宗及宗室、后妃,大掠金银币帛、珍宝异藏、百工技艺及图书文物,北宋王朝至此灭亡。
宋高宗建立的南宋定都临安后,并没有抗击北方入侵的强敌的决心,他重用秦桧等投降派,对主张抗金的岳飞等人采取压制、打击的方针。当金兵大举进攻时,宋高宗及其臣僚竟一度被迫逃之海上。绍兴九年(1139),南宋以每年纳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的“绍兴议和”与金王朝达成了妥协。
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南宋与金王朝达成了“隆兴和议”。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南宋又与金王朝达成了“嘉定和议”。南宋王朝虽一味地与金王朝妥协,但并没有换来长期的安定局面,相反,更为沉重的打击却接踵而至。以铁骑踏平金王朝与西夏的蒙古大军,跨过长江天险之后,在宋帝赵炳祥与二年(1279)挥师灭掉了南宋。
二、严密的政治统治措施
北宋建立之后,宋太祖赵匡胤为了不使北宋成为继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耗费了许多心思。为了改变五代以来的君弱臣强及兵变割据的问题,宋太祖决定从“权”、“钱”、“兵”三个方面入手,即把政权、财权、兵权从藩镇手里拿过来,统一到中央政府,以便严密政治统治,加强君主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
1、改革官僚机构
宋太祖对官僚机构的改革内容主要包括:
一是中央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三权分立,宰相只有管理民政的权利,而把军政大权归枢密院掌握,财政大权归三司掌握。
二是实行职官的官、职、差遣三者分离的制度。
宋朝建立之初,针对后周官僚制度的弊端,宋太祖对官员的任用,实行了管制名称与实际职务相脱离的制度。官名只用来表示官位和俸禄的高低,称为正官、寄禄官,简称官。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称为差遣,也称职事官。“官、职、差遣”是宋代官职中特有的制度。宋初的三省、六部、九寺、五
监,除少数机构外,大都只管理部分职务,甚至成为闲散机构,名存实亡。“三省、六曹、二十四司??事之所寄,十亡二三。”(《宋史》卷一六一《职官志》一)。这种制度的实行,有利于中央对各部门、各地方进行有效的控制,巩固了宋初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三是改革、完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自隋唐至五代,逐渐成为朝廷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宋太祖即位之初,为争取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支援,开科取士,广泛地吸收知识分子参政。但是为了防止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竭诚政治集团,危害中央统治,宋太祖还命令进士及第的人不得称主考官为“恩师”、“师门”,自己也不能称“门生”,此举主要是为了避免新老官僚借门生故吏之名结成宗派。此后,朝廷又举行殿试,由皇帝亲自录取进士。这样经过殿试录取的进士,就成就了“天子门生”。此外,北宋科举制中创立的“糊名”。“謄(teng)录”等考试辦法,在科举考试史上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科举制在宋初的几十年间,其选拔人才的方法显示出了较强的优越性,“时取材唯进士、诸科为最广,名卿钜公,皆由此选”(《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制》)。选举之为北宋初年朝廷选拔人、巩固中央集权,起到了积极作用。
2、集中财权
北宋建立之初,藩镇割据势力具有较强的经济条件。乾德二年(964),宋太祖下令,每年各州的赋税收入,除支度给用外,凡属钱帛之类,“悉辇送京师”(《续资治通长篇》卷五“乾德二年末”)。原来送到京师的税物,归于三司掌管的左藏库。在宋初地方行政逐渐完备之后,转运使、通判、主簿又把地方的财政统一起来,把以前藩镇以“留州”、“留使”等名目截留的财物,一律上缴中央。宋初的这套财政政策,对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3.集中兵权并整顿军队
建隆二年(961)秋,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手段,把总领禁军的全部权利集中到皇帝手中,避免了一场大的流血斗争,加速了中央集权的速度。宋王朝还根据唐末五代以来的经验,在中央设立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或枢密副使。“凡天下兵籍、武官选授及军师卒戍(shu)之政令,悉归枢密院。”(《宋会要?职官》十四之一)。这样,朝廷便把三帅的统兵权归枢密院的调兵权指责分开了,以防止军队发生兵变。宋太祖还大力整顿军队,把五代时留下的几十万军队中的老弱病残加以裁剪,挑
选精壮者留军,限其兵额,并注重训练,以增加其战斗能力。通过整顿军队,军权集中到了皇帝手里,解决了五代以来分裂割据的根源。但是,这种整顿也有负面的作用,兵不知将,将不知兵,严重的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由于采取了严密的政治统治,北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唐末五代时期那种君弱臣强的局面。种种加强皇权的措施,使得北宋确立了皇权空前膨胀的中央集权制度。
三、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
北宋建立之时,与之相先后的还有契丹、党项羌、女真相继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建立的地方少数民族政权,形成了北宋——辽——西夏对峙的格局。
1、北宋与辽的关系
辽朝是契丹族在中国北方地区建立的一个王朝。在建国前,契丹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其部族的主要活动区域在潢河(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土河(今内蒙古老哈河)流域。
北魏时,契丹各部落已开始对外掳掠,并以马匹、皮毛与北魏交换物品。唐太宗时,唐在契丹驻地设松漠都督府,封其部落首领为松漠都督,并赐姓李氏。武则天时,契丹背唐,依附于突厥约二十年。玄宗开元三年(715),契丹首领李失活再度附唐。唐末国力衰弱时,契丹得到了发展的机会,此后便不断地向外扩张。唐哀帝李祝天佑三年(906),契丹的耶律阿保机冲任联盟长可汗。契丹神册元年(916),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辽大同元年(947),辽太宗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耶律阿保机被尊为辽太祖。
辽太宗即位后,领兵南下掳掠。其后,辽世宗耶律阮、辽穆宗耶律璟、辽景宗耶律贤等不断侵犯北宋。宋太平与国四年(979),宋太宗集中兵力,亲自北征。宋军在白马岭大败辽兵,辽将耶律敌烈败死。宋太宗灭北汉后,又乘胜北伐辽国,企图收复石敬唐割让给契丹的幽云十六州,但被辽兵打败。宋雍熙三年(986)六月,宋太宗趁辽圣宗耶律隆绪年幼,承天皇太后执政失误,再度发兵三路北伐,以取幽云地区。辽国以南京(今北京)留守耶律休哥抵挡宋曹彬部,耶律斜轸领兵抵挡宋潘美部,辽承天皇太后、圣宗耶律隆绪领大军到南京督战,相继出援。涿州一战,宋军主力溃败,伤亡惨重。宋
太宗两次北伐失败,便放弃了以武力收复失地的打算,辽兵气焰日盛。宋对辽由攻势转为守势,而辽对宋却步步进逼,不断掠夺土地、人口和财物。宋太宗为了防守辽军,在河北沿边的平原上,西起保州(今河北保定)西北,东至泥姑海口,利用河渠塘泊,筑堤储水,东西过九百里,作为防守辽军的屏障,借以遏制辽国的兵马。宋军还置寨二十六,军铺一百二十五,士兵三千余人,“部舟百艘,往来巡警”(《宋史》卷二七三《何承矩传》),以防辽军骑兵的突然袭击。对于辽军的入侵,“但令坚壁清野,不许出兵,继不得已出兵,只许批城布阵,又临阵不许相杀”(《续资治通长篇》卷一五三“庆历四年十二月乙卯”)。这样做的结果束缚了宋军的手脚,在对辽军的作战中,不能发挥积‘极的军事作用。由上可知,宋太宗晚年及宋真宗初年,宋已向辽示弱。辽国统治者看到这种情况,在宋咸平二年(999)以后,不断派兵想送挑衅,辽军深入到霸、雄、贝、冀、邢、青、淄、齐(齊)等州郡之内,掠夺人畜财物,屠杀无辜百姓,给河北、山东一带的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国大军南下,在黄河北岸的重镇澶渊州(今河南濮阳),逼迫宋朝签下了“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的签订,给老百姓增加了一副沉重的经济枷锁。在此之后,宋派何承矩、杨延朗等一批精干的官员和将领分驻北边要地,是河北地区稳定了下来,北方州县的生产力也有所恢复和发展。在整个北宋阶段,北宋与辽经历了战——和——再战——再和的过程,双方处于了一种对立——缓和——对立——缓和的复杂关系。
2、北宋与西夏的关系
唐朝时,在今宁夏、甘肃、陕西一带, 居住着党项族。唐末,其首领拓跋思恭因率军镇压过黄巢起义,受到唐僖宗的赏识,被封为定难军节度使(治所夏州,今陕西横山县境内)、夏国公,赐姓李。夏州李氏正是成为唐朝的藩镇。五代时,由于中原连年混战,李氏在西北偏安一方,名义上先后是梁、唐、晋、汉、周的臣属,但实际上却是割据一方的武装势力。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加封该地区节度使李彝殷为太尉,乾德五年(967),李彝殷死,宋赠封为夏王,子李光睿继位。太平与国三年(978),李光睿死,子李继筠继位。第二年,宋太宗率军讨伐北汉,李继筠也派兵渡过黄河,到太原支援宋军。继筠死,其第继捧继位,他因无力解决族属内部的矛盾,便于太平与国七年(982)亲自到开封朝谒,表示愿归京师,献其所管之地。宋太宗认为这是消灭封
建割据势力的好机会,就改封李继捧为彰德军节度使,并派兵前往接收统治权。但李继捧的族弟李继迁是个野心勃勃的人物,他反对降附,率领族属逃奔夏州东北三百里的地斤泽(今内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境),进行反宋活动。雍熙元年(984),宋知夏州尹宪偷袭李继迁,对其反宋活动进行了坚决的镇压,一度把李继迁打得大败,俘其母、妻,夺起牛羊武器,使其极为狼狈。不就,李继迁利用李世家族在党项族中的威望,拉拢各部族的豪族势力,逐渐恢复起了自己的军队。雍熙二年(986)李继迁攻占夏州。雍熙三年(986),正当宋军第二次攻燕云的时候,李继迁乘机结援于辽,辽封其为西夏王,并把义成公主嫁给他,双方实际上已成为了军事同盟。宋太宗因屡次出兵征讨无效,便试图招降李继迁,当这一政策失败后,又于至道二年(996)派大将李继隆灯分兵出击,结果未能成功。其后,宋太宗派人押运四十万石粮草赴灵州(今宁夏灵武),途中被李继迁的军队所劫夺,“将士丁夫,相枕而死”(《续资治通长篇》卷五十“咸平四年十二月丁卯”),西部重镇灵州处于了孤立无援的境地。至道三年(997),宋太宗死,其子真宗即位,为了缓和矛盾,刚即位的宋真宗授予李继迁“定难节度使”的称号,把已经归宋朝版图的夏、银、绥、宥等州归李继迁管辖,这实际上便承认了李继迁在西北独霸一方的局面。但是,李继迁并不满足背诵所做出的妥协,继续向北宋进攻。经过几年的攻掠,咸平五年(1005),李继迁攻陷西北重镇灵州,并与此建都,作为自己的政治活动中心。灵州是北宋控制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枢纽,也是北宋购买西北地区马匹所必经的地方,它的失陷,对北宋朝野的影响极其重大。次年,李继迁在攻打西凉府(今甘肃武威)的战争中,为吐蕃所败而死。其子李德明继位,痛感于连年对宋战争给党项族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示愿意与宋修好,以便全力向河西走廊一代发展。宋真宗答应了李德明的要求,封其为定难节度使、平西王,给予他内地节度使的薪俸,每年赠与金、帛、缗钱各四万,茶二万斤。至此,宋朝正式承认了西夏的割据政权,宋、夏之间的战争也告一段落。在以后的几十年里,双方一直维持着和平的局面,彼此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得以顺利进行,这种状况对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宋、夏边境的稳定起到了有利的作用。
四、金灭辽和北宋政权
金是由女真族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政权,它崛起之后,实力发展迅速,在十余年的时间里,先后灭掉了辽河北宋政权。
1、金王朝的建立
北宋末年,国内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宋徽宗的腐朽统治已经摇摇欲坠。与此同时,东北地区由女真族建立的金朝迅速崛起,使得北宋王朝面临着覆灭的命运。
女真族是中国历史上古老的民族之意,世居黑龙江下游、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和长白山地区,隋唐时称为黑水靺羯。八世纪时,唐政府在黑水靺羯居住的地区设置黑水州都督府,其州治在伯力(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后来当粟末靺羯建立额渤海王国日益强盛后,统治了黑水靺羯地区。唐末五代时,女真的名字逐渐代替了黑水靺羯。契丹族建立的辽王朝灭掉渤海国后,女真族又受辽王朝的统治。
辽王朝为了削弱女真族的实力,将其中数千户强宗大族迁往今辽阳以南,编入辽王朝的户籍,被称为熟女真。仍在原地的十余万户女真人,过着原始社会末期的生活,他们没有编入辽王朝的户籍,称为生女真。建立金王朝的完颜部,就是其中的一个部落。
十一世纪末,盈歌继任完颜部的酋长。他不断扩充、发展自己的势力,其领土北到今黑龙江两岸,东达今日本海,东南至今图们江、鸭绿江流域,辽王朝遂任命他为生女真节度使。辽王朝对生女真各部进行残酷压迫,引起了包括生女真在内的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十二世纪前期,杰出的完颜部酋长阿骨打继任生女真部落联盟的酋长,积极组织反抗辽王朝压迫的斗争。徽宗政和五年(1115)元旦,阿骨打在混同江(今松花江及同江以东的黑龙江)边建立起奴隶制国家,他改称皇帝,改名旻,国号大金,建元收国,定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是为金太祖。
2、金灭辽政权
金王朝建立后不久,辽王朝两次遣使持国书到金招降,并直斥阿骨打之名。金王朝在答书中亦直斥辽帝之名,并要其降服。收国元年(1115),辽天祚帝亲率号称七十万的辽军攻打金朝,阿骨打以两万人迎战。辽军刚到前线,聊都见张家奴起兵反辽,天祚帝只得退兵。金军继续攻打辽朝,于同年九月攻占黄龙府(今吉林农安)。次年,攻占了辽东京辽阳府。此后,金军连年对辽作战,不断取得胜利。
辽朝在金兵的追击下屡战屡败的消息传至北宋,宋徽宗、蔡京、童贯等人为了稳定其摇摇欲醉的
统治和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决定连金攻辽。重和元年(1118),宋遣马政等从登州(今山东蓬莱)渡海到辽东同金朝商议共同伐辽之事,宋、金同好也由此开始了。宣和二年(1120),宋命赵良嗣赴金,金也遣使来宋。宋、金订立了“海上盟约”,其重要内容包括:宋、金从两个方向同时攻辽,金取辽的中京大定府,宋取辽的燕京。灭辽之后,宋把过去每年给辽的岁币转给金国。宋、金还约定,任何一方不得接受辽的投降。
“海上盟约“签订后,金朝对辽开展新的猛烈攻势,并接连获胜。而宋朝由于发生方腊起义,宋徽宗不得不令原先准备攻辽的军队转而去镇压方腊起义。由于宋徽宗听说辽王朝已知宋、金“海上盟约”的内容,害怕辽军进行报复,他“深悔前举,意欲罢结约”(《三朝北盟会编》卷五?宣和三年五月十三日,引《北征纪实》)。方腊起义被镇压后,宋徽宗才于宣和四年(1122)派童贯、蔡攸率十万大军向燕京地区进发。此时,在金兵的追击下,辽在长城以北已无立足之地,天祚帝向西京大同府方向狼狈逃窜,是年三月,天祚帝又被金军打得大败,留守燕京的辽宗室耶律淳自立为帝,号为“北辽”,辽的分崩败亡之势已很明显。宋朝君臣考虑如果再不出兵,燕京势必为金兵所占,燕京地区就不能归宋所有,于是仓促命令童贯、蔡攸出兵。童贯、蔡攸自以为燕京只是辽军的残余势力,他们根本不作战斗准备,结果遭到辽军的袭击,被打得大败。宋徽宗听到宋军被打败的消息后,立即下诏“班师”,第一次攻辽就这样结束了。
耶律淳在宋军败退后不久病亡,辽国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自相残杀。宋朝君臣认为有机可乘,再次派二十万大军攻辽。由于主将刘延庆从根本上丧失了战胜辽国的决心,在燕京附近刚一遇到辽兵,还未曾开战就烧营逃遁,而辽兵则趁势追击,打败宋军,第二次攻辽也就这样结束了。
宋军两次攻辽失败,童贯邀请金军进兵燕京。宣和四年(1122)十二月,金太祖完颜旻亲率大军从古北口、南暗口、居庸关三路越过长城,攻占了燕京,辽朝灭亡。
3、金灭北宋政权
金军在灭辽和与北宋交涉燕京归属的过程中,一方面军事实力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也看到了北宋朝政治和军事上的腐败无能。宣和七年(1125)二月,辽天祚帝被金军所俘,辽国除西辽以外的残余势力已全部被肃清。同年十一月,金太宗完颜晟下诏侵宋。金军兵分两路,西路以完颜宗翰(粘罕)
为主将,由大同进攻太原;东路以完颜宗望(斡离不)为主将,由平州进攻燕京。两路金军计划在北宋都城东京会合。西路完颜宗翰在出兵攻宋的同时,派使臣到太原见童贯,要求宋朝把河东、河西地区割给金朝,宋、金以黄河为界。童贯慌忙从太原逃回东京。金兵直抵太原城下,由于遭到王禀领导的宋朝军民的顽强抵抗,太原城长期未能攻下。东路完颜宗望率军到达燕山北府,北宋守将郭药师降金。金兵以郭药师为向导,长驱南下,渡过黄河,直达东京城下。
金兵南下,宋徽宗惊慌失措,急忙传位给太子赵恒,赵恒即位后,改元靖康,是为宋钦宗。在军民同仇敌忾形势下继位的宋钦宗与靖康元年(1126)下诏亲征,命主战派李纲为兵部侍郎,在东京城内阻击敌人。由于李纲率东京军民英勇抵抗,金兵被迫退去。
金军兵临城下,派使臣前来议和,并提出了输金五百万两,输银五千万两、牛马万头、绢帛一百万匹、割太原和中山等地的一系列苛刻条件,宋钦宗竟想同意。后由于各地勤王军队陆续增援东京以及李纲等人的反对,宋钦宗的主张才没能实现。宋朝军民的顽强斗争,挫败了投降派丢弃京师逃跑的
卷下),积极备战。但最终李纲被贬官图谋,李纲等主战派“训练士卒,休整器甲”(《靖康传信录》
出知扬州,北宋朝廷还是在割地、赔款的苛刻条件下材保住了首都东京。
靖康元年(1126)八月,金军经过夏天的休整后,再度南下攻宋。金军以完颜杲为都元帅,以完颜宗翰为左副元帅,分东西两路进兵。宋钦宗听到金军南进的消息后,对金屈辱求和。完颜宗翰、完颜宗望两路金军渡过黄河,对东京展开钳形攻势。他们一面与宋议和以麻痹北宋君臣,一面迅速南侵,并逐步提高议和条件,诱使北宋步步屈服。当完颜宗翰的使者来到开封,直接提出以“黄河为界”时,宋钦宗竟然“一一专听从命,不敢依前有违”(《大金吊伐录》卷上《宋主书告和愿割三镇》(靖康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甚至还收取民间武器,以防止人民反抗。靖康二年(1127)正月上旬,金军促令宋钦宗再次到金营,并将其扣押,声称等金银交足方能放回。北宋政府只得下诏增派大员二十四人,进行彻底搜刮,他们发掘宗室、国戚、宦官、僧道等家室藏金,弄的“人不聊生,悲戚愁叹,皆欲自尽”(《三朝北盟会编》卷九十七,引《宣和录》)。金军除掠夺金银绢帛外,又强索皇帝玉玺、仪仗、天下州府图籍及珍宝古玩,掳走百工、后妃等。金军还对宋都进行大肆破坏,先后把宋徽宗、宋钦宗拘留在金营。靖康二年(1127)二月六日,金太宗下诏废宋徽宗、宋钦宗为庶人。三月七日,另立宋
朝投降派头目张邦昌为傀儡皇帝,国号楚,宣告了北宋王朝的灭亡。
五、南宋与金的战和以及蒙古灭南宋
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中旬,康王赵构被宋钦宗派往金营求和。当他走至磁州时,被知州宗泽所劝,于是赵构便留在了相州。
在金兵掠走徽、钦二帝及后妃、宗室后,宋朝嫡亲宗室中只有哲宗废后孟氏及在外的康王赵构幸免于难。宗泽得知金兵掠走徽、钦二帝北去的消息后,在军事上做过一些布置,企图劫回二帝。由于计划未能实现,宗泽便上书赵构,劝他继位,重建宋王朝。
金兵退去之后,伪帝张邦昌不仅遭到京城百姓的唾弃,而且京城内的朝官和京城外的宋将也都拒绝接受张邦昌的楚政权的命令,以吕好问为首的一部分旧宋臣僚,也要张邦昌退位。加上“勤王”的兵马也陆续到来,并声讨张邦昌。于是,张邦昌表示自己充当伪帝只是“权宜之计”,他请哲宗废后孟氏出来垂帘听政,又以孟太后的名义向在外的康王赵构下手书,要他继位。赵构这才前往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靖康二年(1127)五月一日,赵构在南京应天府正式即位,改年号为建炎,是为宋高宗。这个重建的赵宋王朝,史称南宋。
1、南宋与金的战和
宋高宗即位后,面临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如何对付入侵的金朝,即是抵抗还是投降。以李纲、宗泽为首的主战派主张抵抗;以黄潜善、汪伯彦为首的主和派主张投降。宋高宗与其父兄一样害怕同金朝打仗,更害怕由于抗战而壮大起来的人民群众的队伍影响到他的统治。南宋王朝刚一建立,投降派就派人赴金朝求和。李纲冲破投降派的阻挠,提出十条抗金建议,为宋高宗筹划重振超纲。但宋高宗听信投降派的谗言,罢免了李纲的职位。
继李纲之后,同投降派作坚决斗争的是老将宗泽。他被推荐位开封府尹后,他立即着手整顿城市秩序,在安定人心和团结义兵的基础上,积极营建开封的防务。
北宋灭亡后,中原地区的人民纷纷组织义军抗金。其中规模较大的队伍有八字军(因其将士在面部刺上“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字,故称“八字军”)、红巾军、梁山伯水军灯,这些抗金义军活跃于大河南北、太行东西,成为反抗金兵侵略的重要力量。与广大兵民愤气抗金相反,宋高宗、黄潜善、
汪伯彦一伙,排挤抗战派,畏敌如虎,由于惧怕金兵的进攻,他们有应天府沿运河逃到扬州。
金朝得知宋高宗南逃的消息后,于建炎元年(1127)十二月分兵三路在此向中原大举进兵。面对金兵的进犯,宗泽坚决要求北伐,他多次上书宋高宗,要求皇帝回京领导抗金战争。宋高宗对宗泽的要求,照例不予回答。宗泽见自己多年辛苦准备好的渡河收复失地的计划已成为泡影,不禁忧愤成疾,于建炎二年(1128)七月十二日疽发于背而死。临终时还三呼“过河”(《宋史》卷三百六十《宗泽传》),念念不忘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斗争。
宗泽死后,宋高宗派投降派杜充为东京留守,他的所作所为与宗泽完全相反,宗泽所招抚的抗金义军,因不满杜充的倒行逆施而纷纷离去。金兵垂涎不已而又不得进的都城,已经成为不设防的城市了。
宋高宗及其投降派一伙,打击、排挤了李纲、宗泽灯抗金派领袖人物,对金朝屈膝言和。这种自毁长城的无耻行径,更加助长了女真贵族的南侵野心。建炎二年(1128)秋,金兵再次南侵,目标直指扬州。宋高宗逃出扬州,后渡江逃至镇江,有仓皇逃到杭州。建炎三年(1129)三月,南宋将官苗傅、刘正彦灯利用军民愤恨投降派的情绪,打着“为民除害”的旗号,在杭州发动兵变,迫使宋高宗让位给三岁的儿子,由孟太后垂帘听政。由于吕颐浩、张浚、韩世宗等人起兵,高宗很快得以复辟。“苗刘之变”虽然最后流产,但这一事变却暴露了南宋王朝的虚弱与无能。
“苗刘之变”时间刚过,宋高宗就派洪皓使金,表示“愿去尊号”,“比于藩臣”(《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二十三?建炎三年五月乙酉),女真贵族根本不为宋高宗的无耻哀求所动。建炎三年(1129)闰八月末,金兵在完颜宗弼(兀术)的率领下,向江淮地区大举进攻,准备一举消灭南宋政权。宋高宗听到金军再次南下的消息后,惊慌失措,不顾大片的领土丧失,连连逃窜。金军一路上的烧杀抢掠,激起了中原地区百姓的极大愤慨,韩世忠、岳飞、张浚等抗战派将领指挥军队,奋起抗击金兵,给金兵以沉重的打击。
金兵被迫撤走后,政治局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在金朝支援下建立起来的刘豫齐国傀儡政权,于绍兴二年(1132)迁到东京(今河南开封)。金朝把齐国作为蜀国,把中原和陕西交给刘豫管理。
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从海上回到越州,绍兴二年(1132)正月返回杭州。早在建炎三年七
月,宋高宗就已有把杭州升为临安府作首都的打算。金兵退走后,东起淮河,西至秦岭是北宋于金朝双方出现的一条比较稳定的战线。后来,北宋与金朝之间的战争尽管持续多年,交战的区域也有所变动,但始终没有改变沿淮河、秦岭一线相对峙的格局。
2、蒙古灭南宋
宋、金对峙之后,金朝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不再发动大规模的南侵战争,但南宋王朝的内部却仍然存在着主战派与投降派之间激烈、曲折的斗争。
绍兴三十二年(1161),宋高宗退位,传位给孝宗赵昚。孝宗即位后,改年号“隆兴”。他积极主张抗金,和主战派张浚等发动了第一次北伐。由于军事上的失误和投降派的干扰,第一次北伐失败。隆兴二年(1164),南宋与金王朝达成了“隆兴和议”。
开禧二年(1206),宋宁宗、韩侂胄灯又发动了一次北伐,史称“开禧北伐”。由于内部出了叛徒和权力之争,最终遭到投降派的破坏而失败。嘉定元年(1208),南宋与金王朝订立了又一次和议—“嘉定和议”。 —
开禧二年(1206),当韩侂胄发动北伐,宋、金两军在江淮地区进行大决战时,蒙古的成吉思汗已崛起于漠北。成吉思汗建国后,就开始向周边邻国扩张,并发动掠夺性战争。开禧元年(1205)、开禧三年(1207)和嘉定二年(1209),成吉思汗率大军三次攻入西夏,迫使西夏称臣纳贡。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蒙古灭掉了西夏。同年,成吉思汗病逝于西征的途中,幼子拖雷负责监国。绍定二年(1229),蒙古贵族大聚会,遵照成吉思汗遗命推举窝阔台为大汗。窝阔台即位后,决定亲征金朝,绍定五年(2)底,南宋与蒙古达成协定,联合灭金。在南宋和蒙古军队的打击下,端平元年(4)年初,金哀宗自杀,金朝灭亡。
早在蒙古灭金之前,窝阔台就已做好了进攻南宋的准备。端平二年(5),窝阔台发布大举侵宋的命令,开始对南宋发动第一次大规模攻势,占领了南宋的荆襄及四川部分地区。宝佑六年(1258)初,蒙古军队分三路对南宋发动了第二次大规模攻势,蒙古大汗蒙哥、其弟忽必烈等皆亲率兵马出征,他们计划先占据长江上游和中游,再顺江而下,一举灭宋。由于在合州钓鱼城收到南宋军民的坚强抵抗,蒙古军队遭到严重打击,蒙哥战死,蒙古贵族们为了抢夺汗位,不得已才全线撤退。
南宋景定元年(1260)三月,忽必烈在开平举行贵族会议,即大汗位,称皇帝,是为元世祖。五月,定年号中统,蒙古从此开始使用年号。忽必烈继位后,任用汉族士人,建立起中书行省、十路宣抚司以及负责中原汉地政务的燕京行中书省灯行政机构,以吐蕃僧八思巴为国师,统领佛教,管辖西藏事物,以此来巩固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
中原汉地成为了忽必烈政权的重心,他全面推行“汉法”,改革蒙古统治者对汉地的统治方式。元朝至元八年(1271)十一月,忽必烈昭告天下,正式建国号大元,诏书说:“诞膺景命,奄四海以宅尊;必有美名,绍百王而纪统。”(《元史》卷七《世祖传》)。从而表明元王朝是封建正统,为灭亡南宋王朝作了最后的舆论准备。
从此以后,元军加紧了想南宋的进攻。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十一月,忽必烈在平定蒙古贵族的内部叛乱后,采纳了刘整的建议,绝顶先取襄阳,再取樊城,由汉水入长江,再沿长江而下直取南宋都城临安。由于南宋军民的坚决抵抗,元军直到咸淳九年(1273)才相继攻下襄、樊二城。以贾似道为首的南宋统治者拒绝一切抗元救亡的建议,置南宋王朝的安危于不顾,文过饰非,依然歌舞升平,过着荒淫无耻的糜烂生活。咸淳十年(1274)九月,忽必烈下诏,水陆并进,大举灭宋。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元军先后攻下鄂州、池州等南宋重要城市。左丞相伯彦于德佑元年(1275)三月进驻建康,在建康分兵四出,攻占长江下游的一些战略要地。德佑元年(1276)二月,元兵逼近临安。三月,伯彦率军进入临安。宋恭帝、全太后以及官僚和太学士被俘,被押送到大都(今北京)。恭帝被元世祖废为瀛国公,后来入寺为僧。太皇太后谢道清因病暂留杭州,不久也被押往大都。
偏安一百五十余年的南宋王朝至此宣告灭亡。从建隆元年(960)开始的宋朝同时,先与辽、西夏,后与金、西夏,最后与蒙古和后来的元朝南北对峙,在经历了三百二十年之后,到祥兴二年(1279),终于结束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宋朝自建立之日起,便一直处于契丹、党项羌、女真以及蒙古势力的长期包围中,在外族的长期包围与轮番撞击下,宋代社会生活与文化生活变现出与前代截然不同的特质。外族冲击的文化效应之一,是使两宋文化系统中引发出一种极为深重的忧患意识。北宋人因被动挨打而产生的忧患,与南宋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的忧患交织在了一起,渗透于送文化的各个层面。因为忧患,以“婉约”、“阴柔”
为正宗的两宋词坛别生出一番情调或苍凉凄楚或慷慨激昂的歌唱。两宋忧患意识孕育了岳飞、张元干、张孝祥、李清照、陆游、辛弃疾灯一大批优秀词人。他们的忧患之作与悲愤之唱,使宋词于婉约之外别开生面,更加熠熠生辉。忧患不仅出诗人,而且出政治家。北宋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以及王安石的变法都是中国政治史上的重要改革运动。范仲淹新政的着意处在于整顿腐败的官僚制度,王安石的变法则旨在通过理财与整顿军备以富国强兵。“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虽然都属于政治、经济改革范畴,但却又都不约而同地触及文化教育。外族的冲击不仅促使宋文化系统内产生了忧患意识,造成了风格特异的文学、哲学和政治变革,而且还将具有异族情调的文化因素输入到宋文化系统内。从整个宋代的历史而言,其政治、文化不仅收到外族政治、文化的冲击与影响,而且在与国外交往方面,也有着广泛的交流和影响,其中尤以与日本的交流最为频繁。
第三章 宋代以前日本社会的发展概况
指中日之间的日本列岛位于亚洲的东部,与中国仅为一水之隔。“一衣带水”的成语,似乎是专地理位置而言的。但据科学考证,在距今约八万至两万年前,亚洲大陆与日本列岛是连在一起的,当时的渤海和黄海之间大部分是草原地带,而日本海则是一个内陆湖。日本人所说的“先土器文化”、“前绳纹文化”,相当于中国的旧石器文化。到了新生代,由于地壳的变动,日本西部与中国东部的毗连处陷落成日本海。从此,日本列岛与亚洲大陆之间遂无陆路可通,中日之间的交流减少了,但并没有断绝。
在日本,关于其历史的形成,历来的说法是有所不同的。但大多数学者的观点和文物史料及地下发掘说明,在距今数万年至十余万年前,日本民族的祖先就已劳动、生息、繁衍在日本的土地上了(参阅1980年9月15日《朝日新闻》、9月16日《读卖新闻》),日本的历史也曾经历过漫长的原始社会。
在距今约一万年左右,日本由旧石器时代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而绳纹文化时代(在日本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大量手工制作的陶器,其外部由草绳样花纹,这种陶器被称为绳文式陶器。与之相适应的历史时期,称之为“绳纹文化时代”)的日本,已处于了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在绳纹文化中期,原始农耕已开始出现,原是手工业也已出现了萌芽。
当日本列岛处在绳纹文化时代时,与之隔海相望的中国正处在奴隶社会和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先进的中华文明在绳纹时代晚期通过朝鲜半岛陆续传传入了日本列岛。先进中华文化的传入,对日本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大约在公元前一世纪左右,日本列岛上出现了许多部落小国,中国的史书《寒暑?地理志》记载了当时日本境内的社会概况(参见《汉书?地理志》燕地条)。公元一世纪末二世纪初,北九州地区出现了新兴国家政权——邪马台国,邪马台国是日本列岛上第一个国家政权。这个国家政权拥有军队并建立了国家机器,早期国家政权所具有的阶级制度、行政机构、法律和刑法都已具备。
四世纪末五世纪初时,大和国终于统一了日本列岛地区。五世纪末至七世纪中叶的一百五十余年,史称“飞鸟时代”,这是日本社会变化相当剧烈的时期,围绕着崇佛和排佛,社会矛盾变得错综复杂起来。圣德太子(574~622)摄政时,制订了《十七条宪法》,这部宪法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而具体的提出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纲领,为大化改新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圣德太子摄政期间,特别加强了同隋朝的联系,他派小野妹子为使节,携带国书前来隋朝,谋求与中国发展对等的外交关系。
隋朝灭亡后,日本遂于唐朝开战了更为频繁的交往。从唐贞观四年(630)至乾宁元年(894)的二百六十四年间,日本政府共向唐朝派遣了十九次遣唐使,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是为世界文化交流史上所罕见。遣唐使是连接中日两国的桥梁,日本的先进分子随同遣唐使到中国,又把大量的中国典籍文物制度带回日本,加速了日本封建化的进程,为日本后来进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七世纪初叶,面对激烈动荡的社会形势以及国内复杂的政治斗争情况,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等发动宫廷政变,拥戴孝德天皇(597~654)即位。孝德天皇即位后,宣布年号为大化,是为日本天皇使用年号之始。在留唐留学生僧旻、高向玄理的影响下,孝德天皇以唐代的政治制度为蓝本,颁布《改新之诏》,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史称“大化改新”。以大化改新为起点,日本进入了律令国家的形成期。大化改新标志着封建制度在日本的确立。与此同时,在对中国文化的引进上,日本政府的态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过去专门从朝鲜半岛引进南北朝文化转入直接引进唐文化。
日本从和铜三年(710)定都平城京(今奈良)至延历三年(784)迁都长冈京的奈良时代,以及延历十三年(794)定都平安京(今京都)至宽平六年(894)遣唐使停止的平安前期,是日本全面模
仿唐朝的过渡阶段。此后,随着遣唐使的废止,大规模的中日文化交流进入了低潮。
从日本宇多天皇宽平六年(894)遣唐使废止到后鸟羽天皇建久三年(1192)源赖朝开镰仓幕府的近三百年间,为日本的平安后期,亦称“藤原时代”,这个时代对日本民族文化的形成具有极大的意义。平安前期(794~894)的文化是奈良文化的继续,其主流仍受唐文化的影响,是晚唐文化的反应。公元907年,唐帝国灭亡,作为唐文化一环的平安后期日本文化,已和中国周围许多民族的文化一样,开始逐渐摆脱中国文化的影响,走上了独立的民族文化发展道路。
到了中国的宋代,中日关系的发展较之前代又有了很大的不同,双方的往来,尤其是文化交往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又有了新的变化。
第一节 日本国家的形成简史
关于日本的历史,来历说法不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多数学者认为,日本的历史始于新石器时代,而不认为日本有过旧石器文化和原始人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日本的学术界思想得到了解放,日本人对日本列岛上可能存在旧石器时代的信念增强了,他们对日本历史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大量的考古发现和地下文物证明:在距今数万年至十余万年前,日本民族的祖先就已劳动、生息、繁衍在日本这块土地上了,日本的历史也曾经历过一般人类所经过的漫长的原始社会。
在距今约一万年左右,日本有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当日本与大陆的陆地连接次第断裂,成为孤悬于西太平洋上的弓形列岛时,日本文化由此进入了“绳纹时代”。
公元前三世纪前后,不堪秦朝苛政的秦人以及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吴越先民,东徙日本,将先进的中华文明移植到一块上未开化的蛮荒之地。日本文明的自然进程被彻底打乱了,弥生文化以极大的优势取代绳纹文化,并迅速从九州向列岛各地扩散。
铁器的使用和农耕的普及,是日本社会的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弥生人形成了一个个相互独立的部落。在长期的兼并战争中,那些与中国保持联系的部落逐渐强盛起来。公元二世纪,以卑弥呼为王的邪马台有三十个部落,已初步具备了国家形态,国内“尊卑各有秩序,足相臣服”(《三国志?魏志?东夷传》)。此时的邪马台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统治机关。
公元三四世纪之交的大和国家兴起时,象征大和国家统治者权威的遗是古墳。所谓的古墳,是指
从三四世纪至七世纪日本贵族所建筑的规模宏大的陵基。在日本的考古学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古墳文化时期。以大和朝廷为盟主的政治联合体正在逐步推进统一日本的大业。
进入五世纪后,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大王,先后由赞、珍、济、与、武五人担任,史称“倭五王”,这种称谓见于中国的史书——《宋书》。他们分别相当于《日本书记》(《日本书记》为全书均用汉文写成的日本史书,约成书于公元720年)中的哪位天皇,却见解各异。据日本学者考证:赞即仁德天皇,珍即反正天皇,济即允恭天皇,与即安康天皇,武即雄略天皇。为了巩固大和政权,倭五王先后采取各种措施,建立了比邪马台更为完备的政治、经济制度。在外交方面,倭国采取远交近攻的政治策略:一方面多次向中国朝贡,另一方面屡屡渡海征伐朝鲜半岛上的国家。日本在朝鲜半岛上的几番进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有的文明秩序,但同时又把新的文明种子播散到新的区域。唐代以前的日本,主要的周边国家只有中国和朝鲜半岛上的新罗、百济、高句丽,日本的对外政策是根据日本的国内政治情况以及周边国家的国力强弱来指定的,具有很大的实用性。大约五世纪前后,日本才开始使用汉字,《倭国王五上宋顺地表》、《船山古墳太刀铭》、《隅田八幡宫人物画像镜铭》等表文,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这标志着日本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汉字,并开启了文明的帷幕,成为了汉字文化圈中的一个新成员。
一、传说中的日本与历史上的日本
关于日本民族与国家的形成,正史与野史均有不同的记载。早期的日本民族与国家形成的历史,在日本已无文字记载,只能在中国的历史文献中才能找到。但即便是在中国的历史文献中,关于日本的记载也不尽相同。
1、传说中的日本
在地质新生代,由于地壳的变动,日本西部与中国东部的毗连处陷落成日本海。从此,日本列岛与亚洲大陆之间遂无陆路可通,中国人如果要到日本去,只有走海路。
春秋战国时代,尤其是公元前二三世纪左右,中国大陆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秦朝统一中国后,秦始皇采用铁腕统治来治理国家,苛政猛于虎,秦人为避苛政,希望能到一块陌生的土地上谋生。方士徐福对百姓水深火热的处境深表同情,决心带领他们脱离苦海,他利用秦始皇迷信方术的心理,于
公元前219年上书,说东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山上有长生不老之药。秦始皇命徐福带领五百童男童女前去采药,徐福一去不返,带领五百童男童女在那里繁衍生息了下来。所谓的蓬莱、方丈、瀛洲即为今天的日本列岛,五百童男童女即为日本的祖先。
中国的正史记载:
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汉书?地理志》
建武中元二年(57),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
——《后汉书?东夷传》
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之中,依山岛国邑。旧百余国,汉时有朝见者,今使译所通三十国。
——《三国志?魏志?倭人传》
中国其他文献也有关于日本的记载:
东海中。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今人物一如长安??又日本国亦名倭国,在
东北千余里,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莱。其山峻,三面是海,一朵上聳,顶有火烟;日中,上有诸宝留下,夜则却上,常闻音乐。
徐福至此,谓蓬莱。至今,子孙皆曰秦氏。
——《释氏六帖》
男子无大小,皆鲸面而文身,闻其旧语,自谓太伯之后。
——《魏略》
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之中,自谓太伯之后。昔其少康王子,封于会稽,断发文身,以避蛟龙之害,今倭人好沉没捕鱼蛤,文身亦以厌大鱼水禽。
——《册府元龟》
《释氏六帖》一名《义楚六帖》,为五代后周时济州开元寺淄徒义楚所撰,此段引文见该书《城廓?日本》。徐福乘船入海求仙之事,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又因有东方朔《海内十洲记》作为佐证,所以这段记载可以看作是史实。虽然《史记》中所载徐福所止之地是“平原广泽”,但到了《三
国志》则被说成是“澶州”,而最后到了《释氏六帖》却被认定为日本,其中固然有史料衍变的因素在内,所说的徐福之事也都未必是历史事实,但无疑折射出了秦汉移民东徙的历史真实。
《魏略》为鱼豢所撰,因其所记载的内容有魏、倭频频通使之事,故史料价值极高。其书现已亡佚,但后世文献多有辑录(《天平御览》中层载有《魏略》中所记之事)。泰伯是周太王长子,当他得知父王有意传位给三子季历后,便携二弟仲雍逃到南方荆蛮之地,断发文身,立国号为吴,泰伯被后世无人奉为始祖。倭人自认为是泰伯之后,其风俗又近吴越,这说明东南沿海一带亦有大批移民从海陆迁徙到日本。
从上面的记载可以看出,在中国的史料中,无论是正史还是在其他文献,一般都认为日本是秦人东渡后的后代,而且日本人自己也认为是吴越人的后代。
以上的说法只是中国的史料中所记载的内容,他与日本史料中所记载的此类内容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有相当部分包含着传说的成分。
古事记》、《日本书记》、《日本风土记》中辑录了大量古代关于日本民族与国家的形成,日本的《
传说。传说中最早的创世神是伊奘诺尊和伊奘冉尊兄妹。相传他们创造了淡道之穗之狭别岛(淡路岛)、築紫岛(九州)、壹岐岛等“大八洲国”。接着又创造了岛国的山川草木,生育了治理国土的神。在众神中
作文五:《【精品】中国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交流与相互影响》12200字
第六章 中国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交流与相互影
响
【学习提示】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的友好相处与往来有着悠久的历史。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带来了民间文学的广泛交流。这种交流增进了民族团结,活跃了民族文化生活,推动了各民族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学习本章,要求理解和掌握少数民族与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民间文学的交流与相互影响及其基本特点。
第一节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和汉族民间文学的交流与相互影响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和汉族民间文学的交流,首先表现在汉族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创新选择和吸收方面。这种情形可以追溯到《诗经》时代。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大部分是周王朝经过各诸侯国的协助,对各地民间口头创作进行采集记录,然后命乐师整理、编纂而成的。如十五国风,就是流传在周南、召南、邶、卫、郑、齐、魏、唐、秦、陈、郐、曹、豳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西周时期,周王朝的民族成分颇为复杂,如西周灭商,就有西北、西南、中南地区的庸、蜀、羌、微、彭、濮等族群参加,东北的肃慎族也在周胜利后成为周之“北土”。所以,十五国风并不是统一的某一民族的民歌,《诗经》实际上是包括有许多民族民歌在内的诗歌总集。
汉代以后的乐府民歌中,也不乏少数民族的民歌之音。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乐府民歌中有许多就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口头创作。如描写草原风光的杰作《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据《乐府广题》记载:“北齐神武(高欢)攻周玉壁,士卒死者十四五,神武恚愤疾发。周王下令曰:‘高欢鼠子,亲犯玉壁,剑弩一发,元凶自毙。’神武闻之,勉坐以安士众,悉引诸贵,使斛律金唱《敕勒歌》,神武自和之。其歌本鲜卑语,易为齐言,故其句长短不齐。”表明它是一首鲜卑族民歌。另一首乐府民歌《木兰辞》已很难辨别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的民间作品。诗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很像个汉家姑娘的口气;而且全诗语言形象朴素、节奏明快、情节完整、叙事简洁,亦颇具汉族民歌的特色。但从诗中所表现的内容看,又有许多北方少数民族生活的痕迹。如“昨日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等诗句中,“可汗”是古代西域和北方少数民族对君王的称谓;“胡骑”是对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泛称;“金柝”据《博物志》载“番兵谓刁斗曰柝”;“明驼”在《酉阳杂俎》中指的是“驼卧腹不贴地,屈足漏明,则行千里”。又蒙古族传说,古时专用于喜庆佳节的骆驼,躯体精壮,平时善加饲养,用时盛饰彩珠,即称之为“明驼”。因此,《木兰辞》即使不是少
数民族作品,至少也是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
从东晋到隋唐,由于军事、通商和宗教传播,各民族间的关系比过去更为融洽,文化交流也比过去更为活跃、普遍。汉族传统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乃至日常生活的饮食、服饰,都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而有很大发展。其中音乐的发展,不仅有助于诗歌的入乐传唱,而且直接促成了词的产生。《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曾定《九部乐》,其中有《西凉伎》、《龟兹伎》、《天竺伎》、《康国伎》、《疏勒伎》、《安国伎》、《高丽伎》等是当时外国和边疆少数民族的音乐;并指出曲颈琵琶、竖头箜篌之类,均出自西域,并非华夏旧器。《旧唐书?音乐志》说:“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所谓胡夷之曲是指当时外国和边疆少数民族的乐曲。这些外来的曲调,在汉族先民间而后宫廷盛行,对唐诗和宋词的发展繁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元代的杂剧也是在汉族民间戏剧的基础上,通过创新的选择和吸收少数民族民间歌舞而发展起来的。一般认为,汉族戏剧大约形成于唐代至宋金时代。唐代的各种艺术都获得了高度发展,它们从多方面推动了戏曲的产生。唐太宗制定的《燕乐》,集中了隋唐时期汉族民间以及外国和边疆少数民族乐曲的成就,完成了汉族音乐声律的大转变,宋元戏曲的乐调主要就是按照《燕乐》的宫调来分配的。王骥德《曲律》说:“曲入元而益蔓衍,其制栉调北声,北曲遂擅盛一代。”不仅如此,由于“金、元时代,女真蒙古诸族语言,随政治势力之伸张,亦盛行于各地,故保存于元剧中者尚多。”“常见者,如‘曳剌’为契丹语,意为勇士、士卒;??‘阿妈’为女真语,是今满语犹呼父为‘阿嘛’;盖其遗也。‘哈喇’(杀)、‘把都儿’(勇士)、‘虎剌孩’(贼),均系蒙古语,剧中屡见不鲜。”1这些少数民族的音乐和歌辞,促进了汉族民间戏剧的发展,也促进了元杂剧的形成和发展。
此外,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辑录、翻译和整理,也是汉族吸收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重要表现。西汉刘向的《说苑?善说》记载了古老的越族民歌《越人歌》,《元史?地理志》也记载了彝族仲牟曲的传说,清代李调元的《粤风》和吴淇的《粤风续九》都选录了不少壮、瑶族民歌;“五四”时期的歌谣学运动,不仅搜集了大量的汉族民歌,也搜集了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作品;解放后,汉族和少数民族亲密合作,大规模地搜集整理了大量的优秀民歌和民间故事,打开了少数民族灿烂夺目的民间文学宝库,推动了全国民间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但是,由于汉族是中国境内各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部分融合而成的民族共同体,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历史和高度发达的文化,因而汉族民间文学和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相互交流,更重要的还是汉族民间文学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影响。这种情形主要表现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
中国各少数民族中流传着许多汉族的民间传说和故事,有的甚至家喻户晓,代代相传。例如汉族的《孟姜女》、《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四大传说以及关于《水浒》、《西游记》、《杨家将》、《包公案》等故事,就在西南、中南、西北、东北、华东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得到广泛流传。这些传说和故事传入少数民族地区后,各民族都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文化心理加以改造,使其带上了浓厚的民族色彩,并在本民族中扎根。如汉族的梁祝传说传到壮族地区后,壮族人民用“欢”的形式将其改编成叙事长诗《唱英台》2。,分为序歌、入学、分别、拒婚、寻访、殉情、尾声七章,并对原传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进行了一番改造。主题方面,长诗保留了原传说反封建的思想,但具体表现已有所不同。汉族梁祝传说中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造成了梁祝的爱情悲剧,作品的批判锋芒指向罪恶的封建礼教;
1 《元剧(曲)辞语诠释举例》,《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第2期。 2参见欧阳若修等《壮族文学史》(第一册),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4,141页
而《唱英台》所表现的则主要是土司马家对祝家的欺压,诗中揭示了造成梁祝爱情悲剧的直接原因,是土司马家的“压”、“逼”和“抢”,封建礼教已退居从属地位。这与壮族地区曾实施土司制度紧密相关。
人物塑造方面,壮族《唱英台》中的梁山伯和祝英台成了壮家人,家住东兰峒(今广西东兰)和怀远府(今广西宜州),到柳州读书。壮族妇女素有从小参加体力劳动的习惯,故长诗中的英台热爱劳动,能吃苦耐劳。她动身去柳州读书时,自己半夜起来煮饭吃,自己备马架鞍;求学三年中,没有书童或丫环随身,生活完全自理。更为突出的是她那大胆泼辣的性格,长诗第二章《分别》中,英台唱道:“贤兄送我到树林,老林清幽蝉儿叫,树上两只牛奶果,兄弟吃了解疲劳。”这里通过暗喻来表白爱情是那样的爽朗和大胆,甚至显得有点“粗野”。第五章《寻访》中,英台虽已被迫许给马家,但她还托梁母将信物带给山伯,希望山伯赶在马家之前来迎娶。第六章《殉情》中,她虽然已坐上了马家的花桥,仍千方百计企图甩掉马家郎,奔往梁家??这一切都表明,英台已不是汉族梁祝传说中的富家小姐,而是一个在封建土司制度下敢作敢为的壮族姑娘。
此外,长诗中还大量运用了壮族地区的特有风物如八角、香蕉、柚子、槟榔等来叙事言情。壮族有请吃槟榔表达爱情的习俗,故英台在分别路上也请山伯吃槟榔。类似这些都增添了长诗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
再如牛郎织女传说,流传到清水江流域凯里、西江一带的苗族地区后,其风格也与汉族传说大异其趣。特别是传说的后半部分,说水牛让牛郎和他的儿子骑在自己背上,跳进奔腾的清水江,然后到了天宫。破坏牛郎织女幸福生活的也不是玉皇大帝,而是织女的父亲——天公。天公几次想害死牛郎均未得逞。一次,天公叫牛郎砍伐杉树,织女在他头上缠了长布条,天公先让牛郎爬到树上剥皮,然后抽掉梯子,牛郎在树上下不来,便解下缠头的长布条,一头结在树枝上,顺着布条溜下来。据说苗族的包头布就是那时传下来的。又有一次,天公用毒药毒死了牛郎,尸体装入棺材后,织女将一只公鸡放在棺材前头,公鸡便请来花蛇和鱼吮食牛郎身上的毒药,牛郎又活转过来。所以至今花蛇的牙是有毒的,鱼的胆是苦的。牛郎复活后,去找天公算账,天公凶相毕露,张牙舞爪扑过来,牛郎的儿子见了,举起弹弓,两弹打中了天公的双眼,迸裂的眼珠变成了满天的星星。天公疼得哼哼乱叫,这就是隆隆的雷声。最后,牛郎织女一家坐着铜鼓,回到人间,过着幸福的生活。据说清水江畔的“牛头山”就是牛郎的那头神牛变的。3
关于《水浒》、《西游记》、《三国》、《杨家将》等故事,在少数民族中也广泛流传。西北地区的民族有将这些故事的人和事融进“花儿”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如“西天取经是唐僧,通天河淌掉了圣经;留下了花儿孙悟空,留在阳世上宽心。”“你唱个杨家的杨令公,我唱个三国的赵子龙,我们是维人的真君子,半路里不闪缠4你们。”
总之,中国各少数民族的民间口头创作,曾大量地从内容上吸收了汉族民间文学的养料,并融进本民族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使之成为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晶。
在艺术形式方面,汉族民间文学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也有深远的影响。中国许多少数民族民歌中,既有本民族的民歌,又有用汉语和汉族民歌形式创作和传唱的民歌。后一类民歌一般称为“汉歌”,有些民族则另有称谓。这是长期以来各民族与汉族频繁交往,有些民族与汉族人民杂居,汉族民歌形式流传到少数民族,并被接受的结果。其中以“四句头”在各民族中运用得最为普遍,“十二月调”、“五更调”也很流行。如广西壮族歌剧《刘三姐》中
3李廷贵搜集整理。《民间文学》1979年第4期。 4闪缠:青海方言,不耽误青春之意。
双方对唱的民歌,就都是以汉语唱的七言四句头;云南镇康的佤族也用汉语传唱这样的民歌: “怒江坝子怒江波,怒江坝子紫竹多,风吹紫竹根根动,爱砍哪棵砍哪棵。”这种情况在许多少数民族民歌中相当普遍。
少数民族民间戏剧也吸收和借用了汉族民间戏剧的形式。有些少数民族将汉族民间戏剧直接移植过来,使之成为本民族的戏剧艺术。如锡伯族的“小曲子”,在化装、道具、表演上与汉族的秧歌剧大同小异,显然是从汉族流传过去的。有些少数民族的戏剧,是在汉族戏剧的直接影响和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如白族的“吹吹腔”,除唱腔独特外,其他打击乐器、舞台艺术与滇戏很相似。“地戏”是布依族地区产生较早、流行较广的剧种,但在明代调北征南以前,仍处于原始形态,后来汉族军队大批移来,并有一部分在这里定居,出现了民族融合和民族文化交流的新局面,“地戏”因而得到较大发展。还有一些民族接受了汉族的曲艺形式。如解放后,由于广播、电视的普及,汉族的相声、快板也开始被维吾尔族、藏族和西南一些少数民族所采用,丰富了各民族的民间文艺创作。
第二节 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交流与相互影响
我国各少数民族之间民间文学的交流与相互影响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这种交流与相互影响,首先表现在杂居或相邻的各民族之间,由于地域和语言的关系,为各族民间文学的相互传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从而使各民族民间文学在内容、情节上呈现出互相接近或基本相同的现象。例如西南、中南地区各民族中,都有关于开天辟地、人类起源和射日月的神话。其中关于开天辟地的神话多具盘古型。壮族《开天辟地歌》唱道:“盘古开天地,造山河多美!划洲来住人,造海来蓄水。盘古开天地,分山地平原,开辟三岔路,四处得相连。盘古开天地,造日月星辰,因为有盘古,人类得光明。”广西瑶族《过山榜》说,天地是由瑶族祖先盘古圣皇开辟的。云南白族《创世纪》神话也说,宇宙是由盘古、盘生两兄弟创造的,盘古变成天,盘生变成地,两兄弟化身为巨人木十伟,木十伟又变成万物。彝族史诗《梅葛》中也有这样的内容:“盘古的老虎牙是钉天针,胡子就是钉天线。盘古的四大骨头撑天,盘古筋撑地。”“盘古硬毛变成树,软毛变成草,骨头变石头,虱子变五谷。”“盘古的肚子变成海,大肠变成大河,小肠变成井,盘古尿变成水,脑子变成盐。”流传于彝族支系阿细人中的史诗《阿细的先基》里,天地则是盘古叫手下人造的,如叫阿福放空气成了天,又叫阿晏放空气成了地,还叫李娃去造山川岩石等。类似这样的神话在少数民族中还有许多,只不过神的名字不一样,功绩也不一样而已。
人类起源神话方面,西南、中南各民族的洪水—兄妹婚神话最为丰富。其基本情节是:一家兄妹二人,他们的父亲与雷公斗,捉住雷公关在笼里,兄妹无意中救了雷公,雷公怒而发洪水,并预先告诉兄妹,使他们藏于葫芦内。洪水过后,天下只剩兄妹二人,经过种种周折,天意叫他们结为夫妻。彝族《阿细人的先基》说,两扇石磨滚在一起,丢出去的筛子簸箕滚在一起,抛出去的针和线也穿在一起,“你们兄妹二人,应该做一家,应该配成夫妻了”。纳西族《创世纪》说:“除了利恩兄弟,天下再没有男的;除了利恩六姊妹,世上再没有女的。兄弟找不到妻子,找上自己的姊妹;姊妹找不到丈夫,找上了自己的兄弟。兄弟姊妹成夫妇,兄弟姊妹相匹配。”此外,苗族有相两相芒兄妹结婚神话,布依族、彝族、怒族、独龙族、壮族、瑶族等也有类似的神话。
关于射太阳和月亮的神话,四川彝族神话说,古代英雄吉支呷洛用箭射掉五个太阳,六个月亮,只留下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太阳是女的,很害羞,出来时撒下一把针,使人不敢看她。广西瑶族说,古代创世女神密洛陀把十个太阳射落下海,剩下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密洛陀怕它们再生儿育女,就将它们阉了,所以直到现在只有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苗族也有关于杨亚射落七个太阳七个月亮的神话,说杨亚离家到遥远的地方射太阳月亮,去时还年轻,回来时头发已白了。大约远古时代曾经过严重的干旱和炎热,所以才会有射去几个太阳的神话。壮族神话说,“河里的鱼虾全渴死,垌里的禾苗尽枯焦”,“十二个太阳天上排排挂,晒得人们的脑壳焦烂像瓜渣”。在这关系人类存亡的关头,出了个英雄特康,用箭一连射落了十一个“毒太阳”,最后一个因惊怕而潜入海底;后来特康叫母鸭背着公鸡到海里去请,公鸡连叫三声,才把太阳请了出来。傣族、彝族也都有类似的说法。
各民族民间文学的具有相似或相同的情节,除了由于各民族的文化交流、相互影响之外,还由于各民族都经历过共同的发展阶段。如各族都经历过血缘群婚生活,于是就有了兄妹结婚的神话情节。马克思曾指出:“在原始时代,姊妹曾经是妻子,而这是合乎道德的。”5又如,根据考古学、地质学的印证,远古时代曾发生过洪水泛滥。这必然反映到世界各民族民间文学中去。不仅中国各民族有洪水滔天的神话,东半球的印度、希腊、波斯、叙利亚、巴比伦等各国也有,西半球的印第安土人也有。因此,从世界范围来看,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洪水神话,未必都是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结果,很可能是对远古时期洪水泛滥的记忆,折射出历史的影子。但是在中国范围内因许多民族历史上就有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其洪水神话如此大同小异,应该说是相互影响的结果。上面列举的其他情节相似或雷同的神话,也属于这种情况。
传说、故事方面,杂居或相邻的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相互影响更为明显和普遍。例如西南、中南地区各民族都有两兄弟型故事、百鸟衣型故事、蛇郎型故事、羽毛衣型故事、灰姑娘型故事以及问活佛型故事等。其中问活佛型故事,以大同小异的形态流传在我国19个民族中,如壮族有《穷人寨》、《日卡孤儿》,苗族有《孤儿和龙女》,彝族有《淌来儿》,黎族有《九代穷》,藏族有《株本的由来》等。这些故事虽然在不同民族中,关于人物心理和生活情景的叙述各不相同,但是他们的情节都是叙述主人公在寻找幸福的过程中,热心帮助别人解决了三个疑难的问题,而随着别人的问题得到解决,自己也由此获得了幸福,表现了各族人民的美好心灵。又如在云南傣族、白族、纳西族、彝族、景颇族、基诺族中,都盛传着关于汉族历史人物诸葛亮的传说。傣族传说,他们的竹楼是仿诸葛亮的帽子建造的,而傣族妇女的筒裙则是诸葛亮的一只袖子;基诺族也说他们的竹楼是诸葛亮教盖的,对诸葛亮敬如神明;景颇族甚至将诸葛亮当作祖宗来崇拜。其实,历史上的诸葛亮并未到过这些少数民族地区,有关他的传说之所以在各民族中广泛流传,是因为诸葛亮南征时,有一部分汉族士兵留在滇中与各族杂居。明代《云南通志》记载:“孔明既凯旋,汉人有遗于此者,聚庐而居,至今犹称为旧汉人。曹遇诗:‘孟获生擒雍闾平,永昌南下一屯营,覺人也解前朝事,立向斜阳说孔明。’”这里的“覺人”当是白族等民族的先民。由此可见,这些传说是各少数民族接受汉族民间传说故事之后,又相互交流的结果。
在民族杂居地区,民歌、民间叙事诗和民间戏剧的交流和相互影响也很直接和迅速。白族是西南地区较古老、文化较发达的少数民族,因而白族民歌对邻近其他少数民族民歌的影响很大。云南鹤庆县彝族说话用彝语,但其民歌却用白语创作,并用“白族调”传唱。傣族
5见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2页注?。
的长诗《娥并与桑洛》,在景颇族、佤族中也有流传。甘肃、青海、宁夏一带的“花儿”,则是当地回族、汉族、撒拉族、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等的共同财富,各民族的“花儿”都共同使用汉语创作和传唱,既便于相互交流,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由于共同的习俗和宗教信仰,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也很容易产生交流和相互影响,从而产生内容相似的作品。火把节是我国西南地区彝族、白族、傈僳族、哈尼族、纳西族、拉祜族、普米族、景颇族等的一个盛大节日,因此这些民族也都有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其中彝族的火把节传说异文最多,几乎每个彝族支系都有。撒尼人支系中传说,天王命令大力士神到人间,要把人间的庄稼全部毁掉。可是天上的大力士神碰上了人间的大力士朵阿惹姿,被朵阿惹姿摔倒了。朵阿惹姿拯救了庄稼,也拯救了大家,所以人们把他胜利的这一天定为火把节。撒梅人支系的火把节传说又是另一个样子。生活在滇池周围地区的撒梅人受到外族的入侵,为了保卫家园,撒梅王率领人们持火把奋起反抗,结果战败了逃亡他乡,其后人便以节传说记之。罗武人支系的火把节传说则是一个美妙动人的爱情故事。说有位名叫喜鹊的姑娘,自幼与阿龙相亲相爱。姑娘16岁了,长得赛过马樱花,惹得12个部落头人的儿子都想娶她为妻,并扬言若不答应,便血洗山寨。姑娘的父母为难了,喜鹊却爽快地应允下来,并约定6月24日在山头上相亲。这一天,阿龙在山头上点起一堆堆大火。喜鹊姑娘来了,她厌恶这12个有权势的人,而深爱着阿龙,但为了山寨的安全,她悲伤地看了阿龙一眼,纵身跳入火中。阿龙一把抓去,只抓下一条布,便叫着姑娘的名字,也跃入火中。此后,罗武山寨为了纪念这对为维护山寨安全而以死殉情的年轻人便兴起火把节。阿细人支系则说,奴隶主那召召的奴隶比星星还多,但他为了和皇帝比高低,还到处抢人当奴隶。奴隶们不堪忍受那召召的非人折磨,在阿真的带领下,于6月24日晚,将火把捆在羊角上,冲进奴隶主家,烧死了那召召,救出了被抓的奴隶??
为什么彝族的火把节传说如此丰富?有的学者进行了探索,认为这些火把节传说虽然不能作为火把节的真正起因,但都围绕着一个中心来展开,这个中心就是彝族人民极为崇拜火。火把节就是彝族的新年,就像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一样。6其理由是:原始人在新石器时代便开始了积极的有目的的农耕生产,但这样的生产只能产生于用火之后。火为农耕生产的确立提供了极好的条件。火烧过的土地肥力充足,抑制了杂草的衍生,土壤松软、害虫少,用一根木棍戳洞下种也能有可观的收获;火在战争中还可成为强有力的武器。正因为火在生活、生产、战争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以及它那不可思议的奇特形态,使火变成了人类的崇拜物。而当人们将自己的理想、愿望、美学趣味寄托于这崇拜物的时候,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绚丽多姿的火神话、火传说、火节日,乃至以火为中心的原始宗教信仰。因此,火把节可能是由彝族传到其他民族,从而演变成为西南许多民族群众的共同节日。
再如信仰佛教的民族,一般都有佛祖的传说。蒙古族的《狐狸和狼的故事》中,当狼问起狐狸多大年纪时,狐狸回答说:“当须弥山还是土丘的时候,当大海还是浅滩的时候,我还年轻的哩,那时我有三个崽儿,最小的一个跟你一般大。”其中的“须弥山”及其表现手法,在纳西族东巴经的某些开场白中也可以看到。这是因为蒙古族与纳西族都共同信仰佛教,而佛教则称佛像的底座为“须弥座”,并以“须弥山”为圣地。共同信奉一种宗教的几个民族,由于受宗教经典和宗教观念的影响,故事传说多有共同之处,实例甚多,不胜枚举。可见,宗教对各民族民间文学的相互交流有很大的影响。
6唐楚臣《彝族火神话与中华火文化》,《彝族文化》1985年刊。
第三节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各民族民间文学交流与
相互影响的特点
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汉族之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以及临高人、苦聪中
人、克木人、勒布人等有待识别的族群。这些民族和人类族群统称为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而形成的。
考古学研究表明,早在远古时期的旧石器时代,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就已经生活着许多不同的原始人类。如早期的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中期的马坝人、长阳人、丁村人,以及晚期的柳江人、山顶洞人、资阳人等。到了新石器时代,细石器文化已经遍布全中国,并出现了依次发展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小屯文化等。半坡氏族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的发掘,更清楚地表明,中国原始社会文化的发展是多元的,同时也表明在中国各地的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原始人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吸收,密切往来的,这就为中华民族多元统一体的形成奠定了最早的基础。
进入阶级社会后,中国一开始便以多民族国家的姿态出现于世界舞台。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就是由以夏族为主体的部落联盟发展起来的。商朝时也包括了众多的“尸(夷)其臣商”的“方国”。西周灭商,则有西北、西南、中南地区的庸、蜀、羌、微、卢、彭、濮等许多民族参加,东北的肃慎族也在周胜利后臣服。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各民族的交错杂居就更为明显:齐国中有东夷,秦国中有羌、戎,楚国是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国家,北方的燕与骆,赵、韩与狄的往来也很频繁。后来,在这些诸侯先后称霸和兼并的过程中,“蛮夷戎狄”被纳入各诸侯王国的现象就更为普遍。
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同时,也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古代中华民族的形成时期。在秦汉建立规模空前的统一大帝国的过程中,南方的荆楚和百越等族与中原华夏族融合的结果,产生了新的民族共同体——汉族。由于汉民族继承了华夏族的传统,并吸收了南方民族的精华,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一直处于先进地位,加之拥有中央王朝的统治权力,便历史地成为主体民族。在这个大一统的局面下,汉族加上周围的其他兄弟民族,以及各民族间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的加强,就为古代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7
西汉至隋唐期间,虽然出现过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割据,但这仅仅是一个国家中几个政权并存的暂时局面,况且即便是分裂时期,无论哪一个王朝也都包括了众多的民族成分。因此,经过这一阶段的大同化和大迁徙,至隋唐时,中国出现了空前强盛和统一的局面。史载的唐朝疆域,北方已达大漠南北,回纥臣服;东北的奚、契丹也悉朝贡;西部则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诸民族的管辖和统治;唐还与南诏建立臣属关系,与吐蕃建立“和亲”关系。这些都表明中华民族多元统一的格局有了新的发展。
宋元至明清时期,蒙古族和满族先后入主中原,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元、清王朝,对中华民族多元统一的格局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元史?地理志》载,元朝的疆域 “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唐所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大大超出了汉唐盛世时的疆域。清朝时,除顺天府和盛京外,还包括时称
7黄崇岳《中华民族形成的足迹》,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01页。
本部的十八行省和时称藩部的内蒙古、青海蒙古、喀尔喀蒙古、唐努乌梁海、西藏、新疆等地,形成了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大帝国。
总之,今天的中国之所以拥有50多个民族和有待确定的人类群团,空前团结和统一,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更重要的是,数千年的历史还表明,中国的统一是由各民族共同完成的,不仅汉族在统一大业中起了重要作用,蒙古族和满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也起了作用。就是匈奴、鲜卑、契丹、党项、女真、藏、维吾尔、彝、白等民族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时,他们在局部地区的小统一,也都为全国的大统一准备了必要的条件。中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多次大的分裂,但每一次分裂的结果总是被新的、更大范围的统一所取代。而每次新的统一,都促进了各民族社会制度的进步,促进了各民族的互相联系和友好往来,促进了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影响。正因为这样,作为民族文化组成部分之一的中国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交流与影响,也就成了一种必然的趋势。
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交流与影响,和中华民族多元统一格局的形成是共时同步的,因而具有以下的基本特点:
首先,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交流与影响不是偶然和突发的,而是在长期历史进程中自然而然地进行。我国境内50多个民族中,汉族居住在全国各地,少数民族则大都分布在各边疆地区,其中有些又和汉族及其他民族交错杂居。这种民族分布格局是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因而其民间文学的交流也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自然而然进行的。这些条件和原因包括民族迁徙、杂居、毗邻、通婚、通商、屯田、戍边、和亲、战争、宗教的传播以及作品的翻译介绍,等等。
其次,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交流与相互影响不是对等的,而是不平衡的。一般地说,先进的民族或各民族在某个历史时期产生的优秀作品,对其他民族的影响要大些、深远些,如汉族对少数民族,白族、傣族对云南其他一些民族,藏族的《格萨尔王传》对蒙古族等。其所以产生这种不平衡的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起较大作用的是各民族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各民族人民为了提高生产水平、改善生活条件,总是不断地吸取先进民族的生产技术、文化等,与此同时,往往也就将先进民族的口头文学作品一同吸收过来,用以教育和激励本民族的人民。
第三,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交流与影响不是兼收并蓄,而是创新的选择和吸收。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认为,每个民族为实现自己文化上的某些目的,都从某一点上强化其经验,并通过创新的选择,使采借来的异族文化元素充分适应本民族文化,从而使本族文化达到整体或完全的状态。8我国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交流与影响,也是这样。各族人民在吸取别的民族民间文学时,往往总是从本民族的实践出发,并根据自己民族的生活习惯、思想愿望、心理情趣、艺术传统等进行再创造,使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第四,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交流与影响,还促成了中国民间文学既具有多民族性又具有统一风格的特点。各民族民间文学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民族和地域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特定民族的生活、理想、愿望和美学情趣的反映,其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都有自己显著的风格和特色。这就构成了中国民间文学的多民族性。另一方面,随着各民族文化的长期的交流融合,也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民间文学的中华文化特色的形成。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从宋代以后大体上是在儒、道、佛互补合流的大格局中向前发展的。9加上中国又是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封建农业国。所以,由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投射于中国民
8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中译本,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5,47页。 9 《了解、改选、创新——张岱年、丁宋和、方立天谈传统文化》,《光明日报》1990年2月20日。
间文学整体上的中华文化特色,可以从农、儒、道、佛这四个方面反映出来。
由此可见,交流与影响不仅为民族民间文学的百花园增添了新的花朵,而且是各民族民间文学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各民族民间文学交流与相互影响的过程,也就是各民族民间文学相互丰富的过程。但是,在旧中国,由于民族压迫、阶级剥削的存在,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交流受到种种限制和阻挠,因而只能自发地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社会为各民族民间文学的相互交流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党的民族政策不仅废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使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族人民在政治上翻身做了主人,形成了空前的民族大团结,还有意识地推进各族文化包括民间文学的交流,从而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展现了美好的前景。
思考与练习题
1 汉族和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交流与相互影响有哪些表现?
2 我国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交流与相互影响有哪些表现?
3 为什么说我国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交流与相互影响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4 我国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交流与相互影响有哪些特点?
作文六:《作文---名言佳句(quote)并相互交流》1100字
你校正在进行“英语读书周”活动,该活动要求学生摘录名言佳句(quote)并相互交流。以下是某同学摘录的句子:”Your future depends on many things but mostly on you”:请按下列要求用英语写一篇100-120个词的短文:
1.?针对摘录句中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2.?举例说明理由
注意:短文的开头已给出(不计词数)
In the English Reading Week, one of my classmates remended a quote to us, which goes like this: " Your future depends on many things, but mostly on you. "
One possible student version
In the English Reading Week, one of m classmates remended a quote to us?which?goes like this : "Your future depends on many things but mostly on you. " I can't agree more with this view. It's true that our future is determined by many things, such as opportunities and help from others, but our own attitude, determination, and hard work play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other words, we are the master of our own future.
Take Abraham Lincoln, for example. He was born in a poor family, and only received a limited education in his childhood. Yet through his painstaking efforts, he changed not only his own fate but also the history of America. Even to this day, Lincoln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inspiring figures in the world. Therefore, I firmly believe that our future is in our own hands.
作文七:《[语文]放手互评作文,促进学生养成相互交流的习惯(教师论文)》1800字
放手互评作文,促进学生养成相互交流的习惯
温意善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们只有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使自己有更大的进步。到了中高年级放手让学生互评作文,无疑是促进学生养成相互交流习惯的一个良好途径。实践证明学生互评作文,有很多好处:减轻老师的批改负担,缩短作文反馈周期,学生在互评中受益。这里仅谈第三个方面,即如何让学生在互评中受益,
一、在互评中取长补短,从他人身上汲取营养。
同一个题目,不同的思路。互评作文时看到其他同学的同题作文,感受到别人选材的角度各不相同,开头的方法各有绝招,写作手法也多种多样,新颖巧妙。读罢每一篇作文,大家都能从中增长不少的见识,领悟到不少写作的秘诀,懂得要多搜集素材、提炼思想、多角度分析,这样的文章才有新意和深度。同学们自读自悟,在互评中取长补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节省了老师不少精力。 (下面列举两个例子)
, 金秋十月,“菊花黄时蟹正肥”,热气腾腾的蟹粉小笼出锅了~
说到我们无锡的传统名点,那就多了,什么香炖排骨呀,三鲜馄
饨呀,清水油面筋呀??真是数不胜数,但是,最好吃,最美味
的,应该是蟹粉小笼了~ ——作者 倪正泓 《蟹粉小
笼》
(先列举各种小吃,然后引出蟹粉小笼的写法真妙~ ——点评 黄亦旸)
, 《那一次,我懂得了真正的亲情》——作者 胡逸凡
(清秀的字体,朴实的语句,字里行间无不溢满浓浓的爱意。这
是怎样一个父亲,尽管工作繁忙,但得知女儿生病时,却推掉一
切应酬赶回家。当汽车载着父爱和担忧闯过红灯时,我却认为它
早已超越了爱的界限。无价的亲情,是能给人温暖和幸福的,读
着你的作文,我仿佛也进入了一个小小的被爱溢满的空间。期待
你的作文能多一些创新,能比父爱更精彩~
——总评 马欣仪)
二、在互评中褒贬优劣,在习作中自我修正。
同样的稿纸,不同的打造。每位同学所得到的稿纸都是完全相同的,但善于动脑筋的同学精心“打造”的作文格式,不仅吸引读者的“眼球”,而且也十分“养眼”,令人心情愉悦。尤其那横平竖直、飞扬飘逸、刚劲有力的各式字体,有如棱角地欣赏着一幅幅赏心悦目的名画。凡事有比较就有鉴别。有些同学的作文相比之下似乎就有些逊色了,拿在手上都有种“丢弃”的冲动。晦涩的词语、陋旧的结构、潦草的文字,劳神费力地匆匆浏览全文,毫不犹豫地挥笔打分似乎不需要半点的怜悯。这些评改作文的心得,想必每位老师都曾经有过,也不厌其烦地给学生反复讲过,但能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一点点印象的却微乎其微。学生在互评作文的过程中亲身经历了这个过程,有了切肤之痛后马上顿悟其中的奥秘:思路决定文路,博才决定文采,细节决定成功。而别人犯过的错误,自己在写作时就会引起注意,不再重蹈覆辙。
(下面列举两个例子)
, 《魔方正流行》 ——作者
杨雨欣
(第一段和第二段中有些细节写出了魔方的流行和对同学们的吸
引力,但后面的文章显得太过口语化了,没有文学色彩,结尾也
没有升华,似乎有些偷懒吧~如果再多几处重点描写同学们玩魔
方的细节,点面结合,就生动形象了。好好加油,要把你的水平
完全发挥出来呀~——总评 胡逸凡)
, 四川,群山环抱,一面傍山的黄河南岸,素来就被人称为山清水
秀、人杰地灵的宝地。这块宝地中有许多小吃,品种繁多,那可
是非常美味的,吃上一口上“西天”,吃上两口上“天堂”,吃
上三口“昏迷不醒”,这就是美味的力量,让人魂不守舍,只有
这种境界才能称得上是美味。---作者 徐恺程
(这里的环境描写很好,在这青山绿水的优雅环境里吃东西一定
别有一番情趣。但是,你对“美味”的描写也太夸张了,用词不
当。看了你的作文,谁还敢去四川吃你的麻辣烫呀,
——点评 顾嘉润)
这个学期,我们班上进行过四次互评,看着学生独到、精辟的见解,看着他们的作文一天天进步,我由衷地感到培养学生互评作文是一条省时高效的作文教学之路。
作文八:《相互关爱的作文》2800字
相互?关爱的作?文?
?
一关爱?,就?是关?心爱?护,?它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关?爱,?生活?上也?少不?了关?爱,?别人?给予?我们?关爱??,那我们?更应?该?去关心?爱护?他人?,这?样世?界上??才会充满?——?爱?!关爱?他人?可以?从小?事做??起,?譬如你帮?助一?个同?学辅?导功?课,?一个?好老?师的?一句?诤言?或几?句鼓??励的话,?往往?能给?学生?带来?不懈??的动力,?还比?如你?扶一?个盲?人过?马路?,陪?老人?谈心????这都?是关?爱他?人的?表现?,如?果你?给予?了别??人关爱,??那你自己?心里?都是?美滋?滋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
“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正?因为??爱,所以?会有?创造?的喜?悦,?正?因为有?创造?的喜??悦,所以?对教?育、?对学?生更?加充?满爱?的情?感。?老师?对?我们有?关爱?,她?的爱?是无?私的?!?父母给??予了我们?关爱?,他?们的?爱是?伟大??的!我们?自己??也要学会?关爱?,关?爱别?人,?关爱?自己?!?二每个??人都要去?关?爱身边?的每?一个?同学?,每?一个?朋友??,你去关?心他?们,?反过?来,?他们?也?会去关?心你??。今天,?我要?讲一?件我?和朋?友之?间互?相关?爱的?故事?。? 一天??中午,我?约好?朋友?锶锶?出去?玩。?锶锶?是我?最好?的朋?友,?虽然?她有?时候??惹人讨厌?,但??是我还是?喜欢?她。?我来?到平?时约?定地?点,?等她?出现?。“??喂!”我?老远?就看?到她?了,?向她?招手?。锶?锶跑?过来?,和?我拍?了一?下手?。?“去哪?儿???玩什么??”我?问:? ?
“嗯???去?你家?门口?,玩?踢毽?。”?锶锶?说。?“哦?,走?吧。?一会?儿?到了后?,你?在门?口等?一下?,我?回家?拿毽?子。?”我?和锶??锶喜欢我?一气?踢?几个,?然后?你再?一起?踢几?个的??玩法。正?当我?俩玩?得正?高兴?时,?我叫?了?
起来。?“哎?呦?!”“?怎么?了??”锶?锶听?到叫?声后??跑过来?(她当?时正?在望?车?呢!)?。“?我被?砸着?了。??”“倒?!不就?是被?砸着?吗,?我也?被砸?过呢?。”?“可?是很?疼,?早知?道不?扔了?。”?“扔???你扔什?么??”“?我当?时想?看?看能扔?多高?,结?果下?来是?砸着?脑袋?了。?”“??我还以为?什么?呢,?这点?小?事没什?么的?,一?会儿?就好?了,?我帮?你揉?揉。?”锶?锶揉?过后?真的?好了?。?“谢谢?啦?!”之?后我?们开?始玩?扔毽?,你?扔给?我,?我扔?给你?,不?可以?砸着??对方。我?们玩?得可?高兴?了,?可是?锶锶?突然?愣了?一下?,毽?子砸?着锶?锶的??鼻子上了?。“?啊?!对不?起?!”我?急忙?跑过?去安?慰锶?锶,?“你?没事??吧?”我??的心“咚??咚”的跳?。“????没事?。”?锶锶?马上?就好?了,?就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这?么快?!?到底怎?么样?啊???”“不是?说没?事吗???接着玩?!”?“啊???哦。”?我大??脑瞬间短?路。?今天?真危?险啊?!?下一次?一定?要小?心一??点,否则?又会?被砸?着。? ?那一天?就那?么草?草地?过去?了,??我和锶锶?都明?白?了干什?么事?都必?须一?心一?意,?否则?会出?现像?那天?一样?的后?果。?还有?,?多多关?心别?人也?有好??处,做朋?友的?友谊?会更?加亲?密。? ?如果世?界是?一间??小屋,关?爱就?是小?屋中?的一?扇窗?;?如果世?界是?一艘?船,??那么关爱?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盏?明灯?。被?人关?爱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关爱?他人?是一?种?高尚美?好的?品德?。? 我们?需要?别人?的关?爱,?别人?同样?需要?我们?的关?爱。??只要你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你?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人?都需?要你?去关??爱。三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未来?。我?们应?该相??互关爱,?这个?世界?才会?变的?美好?。在?我身?边处?处有?人互?相关?爱,?其中??一位陌生?人帮?助我?的是?记忆?深刻?。九?岁那?年的?暑假?,我?去姑?姑家?带两??个六岁以?下的?小表?弟,?才发?生了?那件?事。?记得?有一?天,?我和?几位?小伙??伴、两个?表弟?在后?花园?的小?巷奔?跑时?,看?见了?一把?破烂?不堪?的雨?伞。??我们几个?好奇?地望?望雨?伞,?一下?玩性?大发?,一?个接?一个?跳到?伞的?另一??
边去。我?也正?在向?前跑?,突?然,?一块?大石?头绊?住了?我,?我一?个踉?跄,??跌了下去??,一根又?尖又?长的?东西?划伤?了膝?盖,?我爬?起来?一看?,惊??呼;“天?啊?!”一??条又深又?粗的?伤口?正在?不停?地流?血。?我急?了,?疼痛?难?忍的我?嚎啕?大哭?,声?音穿?过了?好几?条巷?子。?小伙?伴和?表弟?问?;“你?怎么??样了??我们去?找人?来救?你。?”我?点了?点头?。姑?姑出?去忙?了,?不能??求助于?她。正?在小?伙伴?和表?弟满?世界??找人的时?候,?邻居?阿姨?闻声?出来?,一?看?见我正?在淌?血的?膝盖?,马?上翻?出医?药箱?,提?着跑?了过?来。?她从?医药?箱?里翻出?了一?瓶碘?酒,?用棉?花蘸?一下?,涂?抹在??我的伤口?上。?我咬?咬牙?,?望了一?下阿??姨,她头?上大?汗满?淋,?嘴里?还喃?喃地?说?;“你?是怎?么回?事???伤成这样?是很??严重的???”?我感?动了?,轻?轻地?说?;?“谢谢您?,阿?姨?!”?她正在?为我?的伤?口治?疗,?无心?去听?我的?话。?不一?会儿??,伤口完?全包?扎?好了。?我正?要感?谢阿??姨时,她?却走?远了?,边?走边?说?;“你??下次小心?点儿?,希?望别?留下?疤痕?呀?!?”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别人?七嘴?八舌?地说?些什??么,我也?听不?进去?了。?后来?,我??的膝盖上?还是?留了?伤疤?,我?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位外?表冷?酷,?内心?热情?的品?德高??尚的邻居?阿姨?。人?们最?害怕??的是变化?无常?,要?学习?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变化?中另??找创新,?并不?是停??留在变化?的痛?苦中?。?
?
作文九:《相互关爱的作文》1800字
相互关爱的作文
相互关爱的作文
一关爱,就是关心爱护,它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关爱,生活上也少不了关爱,别人给予我们关爱,那我们更应该去关心爱护他人,这样世界上才会充满——爱!关爱他人可以从小事做起,譬如你帮助一个同学辅导功课,一个好老师的一句诤言或几句鼓励的话,往往能给学生带来不懈的动力,还比如你扶一个盲人过马路,陪老人谈心??这都是关爱他人的表现,如果你给予了别人关爱,那你自己心里都是美滋滋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正因为爱,所以会有创造的喜悦,正因为有创造的喜悦,所以对教育、对学生更加充满爱的情感。老师对我们有关爱,她的爱是无私的!父母给予了我们关爱,他们的爱是伟大的!我们自己也要学会关爱,关爱别人,关爱自己!二每个人都要去关爱身边的每一个同学,每一个朋友,你去关心他们,反过来,他们也会去关心你。今天,我要讲一件我和朋友之间互相关爱的故事。 一天中午,我约好朋友锶锶出去玩。锶锶是我最好的朋友,虽然她有时候惹人讨厌,但是我还是喜欢她。我来到平时约定地点,等她出现。“喂!”我老远就看到她了,向她招手。锶锶跑过来,和我拍了一下手。“去哪儿?玩什么?”我问:
“嗯??去你家门口,玩踢毽。”锶锶说。“哦,走吧。一会儿到了后,你在门口等一下,我回家拿毽子。”我和锶锶喜欢我一气踢几个,然后你再一起踢几个的玩法。正当我俩玩得正高兴时,我叫了起来。“哎呦!”“怎么了?”锶锶听到叫声后跑过来(她当时正在望车呢!)。“我被砸着了。”“倒!不就是被砸着吗,我也被砸过呢。”“可是很疼,早知道不扔了。”“扔?你扔什么?”“我当时想看看能扔多高,结果下来是砸着脑袋了。”“我还以为什么呢,这点小事没什么的,一会儿就好了,我帮你揉揉。”锶锶揉过后真的好了。“谢谢啦!”之后我们开始玩扔毽,你扔给我,我扔给你,不可以砸着对方。我们玩得可高兴了,可是锶锶突然愣了一下,毽子砸着锶锶的鼻子上了。“啊!对不起!”
我急忙跑过去安慰锶锶,“你没事吧?”我的心“咚咚”的跳。“??没事。”锶锶马上就好了,就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这么快!到底怎么样啊?”“不是说没事吗?接着玩!”“啊?哦。”我大脑瞬间短路。今天真危险啊!下一次一定要小心一点,否则又会被砸着。 那一天就那么草草地过去了,我和锶锶都明白了干什么事都必须一心一意,否则会出现像那天一样的后果。还有,多多关心别人也有好处,做朋友的友谊会更加亲密。 如果世界是一间小屋,关爱就是小屋中的一扇窗;如果世界是一艘船,那么关爱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盏明灯。被人关爱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关爱他人是一种高尚美好的品德。 我们需要别人的关爱,别人同样需要我们的关爱。只要你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你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人都需要你去关爱。三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未来。我们应该相互关爱,这个世界才会变的美好。在我身边处处有人互相关爱,其中一位陌生人帮助我的是记忆深刻。九岁那年的暑假,我去姑姑家带两个六岁以下的小表弟,才发生了那件事。记得有一天,我和几位小伙伴、两个表弟在后花园的小巷奔跑时,看见了一把破烂不堪的雨伞。我们几个好奇地望望雨伞,一下玩性大发,一个接一个跳到伞的另一边去。我也正在向前跑,突然,一块大石头绊住了我,我一个踉跄,跌了下去,一根又尖又长的东西划伤了膝盖,我爬起来一看,惊呼;“天啊!”一条又深又粗的伤口正在不停地流血。我急了,疼痛难忍的我嚎啕大哭,声音穿过了好几条巷子。小伙伴和表弟问;“你怎么样了?我们去找人来救你。”我点了点头。姑姑出去忙了,不能求助于她。正在小伙伴和表弟满世界找人的时候,邻居阿姨闻声出来,一看见我正在淌血的膝盖,马上翻出医药箱,提着跑了过来。她从医药箱里翻出了一瓶碘酒,用棉花蘸一下,涂抹在我的伤口上。我咬咬牙,望了一下阿姨,她头上大汗满淋,嘴里还喃喃地说;“你是怎么回事?伤成这样是很严重的??”我感动了,轻轻地说;“谢谢您,阿姨!”她正在为我的伤口治疗,无心去听我的话。不一会儿,伤口完全包扎好了。我正要感谢阿姨时,她却走远了,边走边说;“你下次小心点儿,希望别留下疤痕呀!”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别人七嘴八舌地说些什么,我也听不进去了。后来,我的膝盖上还是留了伤疤,我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位外表冷酷,内心热
情的品德高尚的邻居阿姨。人们最害怕的是变化无常,要学习适应环
境的变化和变化中另找创新,并不是停留在变化的痛苦中。
作文十:《相互关爱的作文》4200字
相互关爱的作文
相互关爱的作文“因为船才到达彼岸,因为冷候鸟才飞向南,因为有瞬间阴霾阳光才更灿烂”每当听到这首诗歌,我就想起了5.12这个非同寻常的日子,这天下午14:28人们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工作着,这时,一阵剧烈的摇晃突袭而来,不久,这场摇晃埋葬了汶川及周边几个县城的一切,死伤万余人。
5.12真是可悲的日子啊!地震过后,我看见的汶川再也不是热闹繁荣的县城,而是尸体遍布街头的荒地;我看见了许多人无家可归、失去双亲,成了孤儿;我看见了因地震而失去双腿或双臂的人在呻吟着;我看见了人们都沉浸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之中;我看见了一幢幢的房子变成一片片的废墟……然而就在这悲惨之中那一种舍己为人、不畏牺牲的精神却是不灭的。
5月12日14:28就在地震发生的那一瞬间,就在天花板塌下来的一瞬间,一位普普通通的乡村教师将他的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激励着他们不要放弃、不要睡觉,睡了就起不来了。当救援队赶来的时候,他却因疲劳以及伤口疼痛的双层压迫下,不幸遇难,而他身下
的4个学生全部获救。他就是我们舍己为人的民族英雄谭千秋。当救援人员拔开倒塌的楼板时,他们惊讶地发现了这感人的一幕。正是由于他的保护,他身下的学生才得以脱险。在死神面前,他毫不屈服,毅然用自己那宝贵的生命换来了四名学生的美好明天。 让我们一起为在为民族英雄谭千秋老师颂诗:花谢了,你走了,在那个静静的下午,那个悲惨的下午,你用双臂去撑起一片蓝天护住了那四个幼小而又宝贵的生命,而你却付出了你的——那重于泰山般的生命……
谭千秋老师你做的好!你永远的活在我们心中!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不单行”,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7.8级特大地震,人员伤亡数万,财物无数。年过花甲66岁高龄的温总理拔涉千里,当天亲赴震区,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在震区前沿亲自指挥救灾工作。
地震后第二天,5月13日温总理是您赶赴四川洙江堰看望受灾群众,泪籁籁而下,心情沉重地说:“同志们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前来看望你们,我们调动了解放军、武警公安和医务人员奔赴灾区,抢救受伤人员。党和国家全国人民不惜代价,决不放去一个生命”。5月14日温总理亲临灾区,爬山越岭与受伤群众握手,并且鼓励现场抢救伤员官兵和医务人
员面临震区房屋倒踏狼藉现象,流下了泪水。5月15日温总理再一次亲临现场,爬上房顶滑下,手臂摔伤,血流不止。当医务人员看见时慌手忙脚前来帮助总理包扎时,却被总理一手推开,他说:“赶快抢救受压伤员,不要管我,我没事”。就是这样几句话,医务人员流下了激动的眼泪。救起了压在地下三天的母女三人,在旁的总理却忍着伤痛而满脸笑容地说:“又救了三人”。在场的人们个个感动得热泪盈眶。
我看了以后,心里久久不能平近,总理呀!所有震区你都走遍了,北川留下了您的脚印,绵阳留下了您的声音,汶川留下了您的关怀……。您是人民的好总理,您心中装的是人民,人民也永远不会忘记您。祖国万岁!人民的好总理万岁!我相信四川灾区的人民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战胜灾难,重建家园。
【扩展阅读篇】
作文是决定语文考试成绩的“半壁江山”,因此作文的成败往往决定了整个语文考试的成败。那么怎样让考试作文得高分呢?我觉得以下几点必须注意。
1、题和立意凡考试作文必须审题,原因是考生要在同一环境下,作公平的竞争。审题,就是要对试题展现的所有内容
作全面、准确的审读和理解,把命题者的意图读出来,把题目的各种限制审清楚,明确要我写什么,怎么写,写到什么程度,真正做到全面领会,深刻把握,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写作文。高考作文评判明确规定,凡审题有问题的试卷最后得分一般都不超过二类卷最低分。由此可见,审题的准确与否是作文成败的关键因素。立意,就是要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去观察、认识生活,提炼主题,使主题体现时代的精神,既反映时代,也作用于时代,跳动时代的脉搏,推动着时代的前进。文章的“意”, 其实就是作者在体验生活中逐步孕育而成的一种思想,是作者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撞击”的产物,它反映作者的思想水平、认识水平以及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近两年的作文教改提倡学生写真实生活、真实自我,有些同学忽视了对文章思想倾向的把握,看问题不全面,观点偏激,更有甚者由腐败现象而怀疑党的领导和党的政策。尽管当今的中国社会政治清明,言论自由,话说错了不会追查什么政治问题,但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正确的是非观还是应该有的。这一点必须注意。
2、标题和段落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阅卷老师对文章的第一印象,特别是自拟题目写作,阅卷老师很看重考生所拟的标题。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可见题目的
重要性。有些考生先写正文再拟标题,文章写好后也许是没有时间写标题,也许是忘了补写标题。虽然评分规定无标题扣2分,但实际结果却远非2分。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几篇写得较好的作文,按保留标题和隐去标题两种类型请两组老师分别予以阅卷,其分数差别一般都在5分以上。这是因为阅卷老师对无标题作文产生了一种心理距离,不知不觉便降低了分数等级。至于如何拟题,我觉得应做到这样几条:?确切。指符合文章内容,也指遣词造句符合规范)。?精练。指标题字数恰当。?生动。指题目能体现出一种活力,具有可读性,饶有情趣。?新颖。指有新视角、新思路、新感悟,能够给人一种新鲜感。?有意蕴。指有内在的含义。拟题方法多种多样,可以运用修辞拟题,可以引用俗语拟题,可以化用古语拟题,可以借用成语拟题,可以套用流行语拟题,也可以巧用其他学科公式或符号拟题等等,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运用。段落:考试作文最忌首、腹、尾三段式的结构。把文章分为几段更好?千字以内的作文,我觉得分为5-8个自然段就可以了。因为自然段分得越自然,越显得你成熟老练。另外,要把每一段的首句写好。每一段的首句犹如人的眉目,把首句写好,“眉清目秀”,整个段落都显着精神。
3、文体和内容高考作文试题对文体的要求有两类:一类是
规定必须写某种文体,如“写一篇议论文”;另一类是排除写某种文体,如“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考生必须按规定的文体去写。近几年高考作文题中“文体不限”,让考生自由选择文体,这里要特别注意,文体不限不是不要文体,而是要你在选择了一种文体后,一定要按这种文体特点写作,要写什么象什么。不可随心所欲,写成不伦不类的“四不像”文章。文章内容方面:不假思索就能想到的东西,绝对不要写;稍加思索想到的也不要写;花上几分钟,想别人想不到的内容来写。记叙文最好将主人公设定为自己,用第一人称入文,让“我”的激情在文章中闪光,情真意切,引起共鸣。议论文切忌大话、套话、废话,要避免空发议论,无病呻吟,滥提口号,乱发号召,空表决心等等。作文可以虚构,“允许”编写故事,但不等于提倡“编写故事”,编写故事要做到“大胆想象,自圆其说”。滥编、胡编,绝对不会得高分。
4、开头和结尾应试作文的开头结尾,就是文章的刀刃。平时在课内外所学的各种开头结尾的方法完全可以用在应试作文上。不管你使用什么方法开头和结尾,必须做到开头起笔入题,结尾点明主旨。为了给评卷老师一个好的印象,开头结尾千万不要涂抹。有道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可有些考生犯“入题慢”的毛病:有的把大段的原材料全部照搬;有的把本来简洁的原材料进行扩展;有的开篇摆材料,古
今中外,慢慢道来。开篇松散,占去了大量的篇幅,后面的真正应该说的内容却“千呼万唤不出来”,有的只是一笔带过,草草收兵,比例严重失调,使老师难以衡量其实际写作水平。古人写文章讲究“凤头”、“猪肚”、“豹尾”,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可有些考生作文来不及刹尾,或用一句话硬断,或点上一串省略号,这样即使你雕出了“凤头”,壮大了“猪肚”,也会因为没有“豹尾”而不成其好文章,得不到高分。阅卷老师衡量一篇文章的好坏,首先是看其整体。所以,考生交给老师的无论如何也应是一篇完整的作文。
5、语言和字数考试作文语言要规范准确,具有个性和活力。不要文白夹杂;不要使用别人看不懂的方言和词汇;少用长句多用短句;可引进部分时代新词汇,引用名言警句,引用流行的通俗歌曲歌词,引用百姓口头民谣,但取向一定要积极向上,真正让语言亮起来。照理说,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似乎不应有字数的限制。但考试作文,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作文,为了达到一定的考查目的,并考虑到考试时间等因素,一般对字数都作了规定。我们必须按照规定去做。限最低字数的,一定要写够数量或稍微超过50—100字才好。如果字数不足,虽然评分标准规定,不足字数的,每少50字扣1分,但实际情况是,字数不足往往被认为文章内容单薄,分数很难上档次。限最高字数的,不
要超过。否则,给人一种臃肿的感觉,再说,作文写得长,花的时间多,解答前面的题用的时间少,必定会受到影响。如果没有限最高字数,一般就是以作文纸为限,即要在作文纸格子内行文。千万不要自作多情,超出作文格子,以免出力不讨好。
6、书写和卷面近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书写都占相当的比分。一般不要求写得好看,但要求书写整齐易辨认,一笔一画清清楚楚,不写草字。标点符号书写也要规范,特别是格式要正确,句号、逗号、问号、叹号、顿号、分号不要出现在一行之首;引号、括号、书名号前半不出现在一行之末,可以在这些符号后面挤着写一个字;引号、括号、书名号后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首,可以把这些符号挤在上一行之末。省略号、破折号占两个格,不能断开,写不下时挤在一行之末。至于作文的卷面,正如人的容貌一样,给人的印象是重要的,尤其是高考作文,卷面整洁与否直接影响着阅卷老师的心理和情绪,书写工整,卷面清洁,让人一看心中先喜三分,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7、检查与修改考试作文试题和其他试题一样,做完后也需要认真检查,看有没有笔误的错别字,有没有不通顺的句子,有没有需要调整的内容。审查发现了错别字、错用了词语一
定要修改过来,对于句段该删的要删掉,该增的要增补,只是要改得清楚、整洁,使人一目了然。不能因为修改而影响了卷面的整洁。
【推荐阅读】
考场作文万能写作技巧:万能写作技巧
本站更多精品作文:作文频道
作文频道网址: ://.oh100./o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作文,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彼此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