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民风民俗资料5》5700字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
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
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
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
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草原盛会一那达幕:即游艺、联欢的意思,源于七百年前。那达幕之日商贩云集,
说书献艺应有尽有,热闹非凡,最扣人心弦的莫过于赛马、摔跤、射箭。多在草
原牛羊肥壮、稻谷飘香的8月份举行。
蒙古包:蒙古包一词来自于满族人对蒙古族住所的称呼,是游牧生活的产物。
一般高七八尺,宽丈余,先用木杆、牛皮订成网状方架数片,然后连成园仓式,
再用园木组成伞形园顶,顶中 央有一个圆形天窗,晴启阴合,用以流通空气,
吸收阳光,是草原牧区最喜欢的居住用具,也是外地游人最感兴趣的下榻场所。
祭敖包:这是蒙古族传统的宗教活动,敖包是在草原、山坡或沙丘高地上用石
头、土块、柳条等垒筑而成的。“敖包”最早是在茫茫无边草原上建立起来的能识
别方向、道路、边界的标志,后成为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祭敖包多在7、8
月份举行。祭祀时敖包上插树条,上面挂有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在蒙古族人
民心中,敖包是神圣的净地。
献哈达:哈达以白布帛或丝绸为主,长短不一,一段约一尺二寸至一尺五寸长,
两端有丝脱出,约半寸许,其长短均视被交者和场合而定。献哈达是蒙古族迎送
客人、馈赠礼品、年节交往中的礼节,有时还伴随吟唱和祝词,更染敬重的气氛。
手扒羊肉:蒙古语称手扒羊肉为“布和力麻哈”。是草原上蒙古民族简便实惠
的待客食品。做法是刚屠宰后的羊,挑选好的部位,(头蹄下水除外)白水下锅,
原汁清煮。羊吃草原上的五香草,调味齐全,不加任何调味品,只要掌握清煮技
术,就能做得美味可口。在食用时不用餐具,用手扒着吃。
蒙古族敬酒:蒙古族斟酒敬客最考究,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是
最能表达朋友之忠诚的珍贵食品。主人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洁白的哈
达上,唱起感人的祝酒歌,表达自己的真诚与感情,此时客人理应随即接过酒,
能饮则饮,不能饮则品尝少许,然后将酒归还主人,万不可推推让让、拉拉扯扯,
谢绝主人的敬酒,否则他会认为您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交朋友、不能以诚相待
回族 回族主要从事农业,部分经商,与汉族经济文化联系密切,酷爱养花,庭
院中繁花似锦,屋内栽养盆花,讲究清洁卫生。饮食方面,肉食只限于牛、羊、
驼、鸡、鸭、鹅、鱼。禁食猪、驴、骡、狗等肉。饮食有自己的特点,家庭饮食
一般以拉条子、拌面、揪片子、蒸馍、烤饼和香豆子花卷为主,还有肉汤、羊肉
泡馍、蒸肉、清汤牛肉面、凉粉等独具风格的食品,回族喜欢饮茶,主要喝砖茶、
红茶、青茶和沱茶。招待客人时,一般还在茶里加上白砂糖和红枣。
服饰方面,散居在城镇的回族穿着基本上和汉族相同。在回族聚居区,一
般中年以上的男子多戴小帽,穿白色衬衫,外套青色和棕色坎肩。青年妇女爱穿
纯朴素青的黑色大襟衫袄。已婚妇女一般都要盘头,戴白色、青色布帽或头巾。
未婚少女一般都梳辫子,不戴头巾。中青年妇女有佩带耳环、戒指等金银首饰的
习惯。
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
毡房,俗称“蒙古包”。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在农牧区,蒙
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
蒙古族喜欢吃乳酪、奶干、奶皮子、奶油等奶制品,牛羊肉和面食,饮酸奶子、
奶酒,也喜欢喝茶。农牧区的蒙古族主要吃各种粮食和蔬菜,喜喝米酒。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很有特色。男女都喜欢穿镶边的蒙古袍子,腰扎红黄绿彩
色缎带,脚穿皮靴和毡靴,头缠红蓝布。现在除老人外,平日一般都穿制服,只
有在节日或喜宴时才穿蒙古袍。妇女不论冬夏都喜欢穿裙子或连衣裙,用各色头
巾包头。
蒙古族人热情好客。招待客人时,首先摆上奶酪、奶油,各种面制干粮
和奶茶,喝完奶茶后还要敬酒。随后端上手抓羊肉,贵客则上整羊。主人把羊的
荐骨连着尾巴放在盘子里,上面放上不带面颊的羊头,把小刀递给客人。客人把
羊头的一只耳朵割下来,再切一块肉吃下,然后把刀还给主人,主人才动手切肉,
请客人动手随便吃。为了表示对客人尊敬和热情,主人要把自己酒杯里的酒,让
在座的每个人都尝一尝。蒙古族特别尊敬长辈和教师。无论何时,对年长的人都
称“您”,进门、入座、喝茶、吃饭、敬酒等都让年长的人领先,“巴格西”历来被
作为贵客迎送招待。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
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
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
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
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
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
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
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
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
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
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6、藏族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
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
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
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
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7、壮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
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
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
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
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
送灶等等。
8、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的
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
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鲜族敬重
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
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
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
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丰年祭”又称“丰收
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1.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门忌朝西开。房屋呈方形,有较深的前廊,
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树,打扫得十分洁净。室内砌土炕,墙上挂壁毯,开壁龛,并饰以
多种花卉图案。饮食方面,他们以面粉、大米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面粉烤制的馕。饭菜
种类很多,有抓饭。肉粥、拉面、汤面、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烤肉等。喜欢吃甜瓜、
西瓜、葡萄、苹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鸡、鸭、鱼肉;禁食猪肉、
驴肉、食肉动物及凶禽猛兽;禁食一切动物的血。
维吾尔族的传统服装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男子普遍喜欢穿对襟“袷袢”(长
袍),内着绣有花纹的短衫。女子喜着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戴耳环、手锡、戒指、
项链等装饰品,姑娘多梳小辫,现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时装。
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
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
舞蹈轻巧、优美,以旋转快速和多变著称,反映了维吾尔族人乐观开朗的性格。维吾尔族以
农业为主兼营牧业,有经商传统,同时传统手工业十分发达,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他
们制作的地毯、刺绣、丝绸衣料、铜壶、小刀、民族乐器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在父亲节这天,人们选择特定的鲜花来表示对父亲的敬意。人们采纳了杜
德夫人建议,佩戴红玫瑰向健在的父亲们表示爱戴,佩戴白玫瑰对故去的父亲表示悼
念。后来在温哥华,人们选择了佩戴白丁香,宾夕法尼亚人用蒲公英向父亲表示致意。
红色或白色玫瑰是公认的父亲节的节花。父亲节在全美国作为节日确定下来,比母亲
节经过的时间要长一些。因为建立父亲节的想法很得人心,所以商人和制造商开始看
到商机。他们不仅鼓励做儿女的给父亲寄贺卡,而且鼓动他们买领带、袜子之类的小
礼品送给父亲,以表达对父亲的敬重。
另外,在父亲节的那一顿早餐是由子女们做的,父母早上不必早起,可以继续
睡,子女们做好早餐后拿到床前给父母亲用。 父亲节是一年中特别感谢父亲的节日,每个国家的父亲节日期都不尽相同,也有各种的庆祝
方式,大部分都与赠送礼物、家族聚餐或活动有关。世界上有52个国家和地区是在每年6
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庆祝父亲节。
《玉楼春》 宋 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 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 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 且向花间留晚照。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由于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为冬至之后106天,寒食节的后一天。扫墓活动在节前后可延续十天左右。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如果按农历计算,没有确定的日期,即上一年的冬至过了106天就是清明;按阳历计算则在4月4日或5日(以当年二月平或闰而差异),太阳到达了黄经15度时,清明就开始了。这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万木凋零的寒冬已经过去,草木茂盛,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多彩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
“挂纸”在台湾的习俗中称为“压墓纸”。挂纸时,先要将生长在祖先坟墓上的野草,用锄头或镰刀整理清除,在用小石头或砖块将墓纸压在坟上,表示这个坟是有后嗣的,否则很容易被人误以为是无主的孤坟,而受到破坏。墓纸分为白色、红色、黄色的古仔纸以及五色纸(红黄蓝白黑)两类,现在则多用五色纸,其用意是盖厝瓦或表示子孙已祭拜过。至于传统的客家人挂纸时比较慎重,先用锄头挖一块绿色的草皮,并把带来一迭滴有鸡血的黄纸,用草皮压在坟上,然后在坟地四周摆上十二张银纸,除了挂墓纸的目的外,还有血祭的象征。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鸟儿飞在空中
忽然停住
它落在了
阳光的树枝上
门开了
却不见有人
我知道
是春天躲在门后
她一笑
树就绿了
我也仿佛树枝
在春风中摇摆
春天来了
落日也微笑
它撑着一把紫红色的雨伞 向春天说一声:你好
春天来了
我看见一些零星的残雪 还躲在土坡的背面
像一群爱玩的孩子 天晚了,还不肯回家
作文二:《民风民俗资料》2400字
春节:香港:年来,已经很少香港人在农历新年时按传统在家里贴春联、年画的了,取而代之的则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贴上“生意兴隆”、“出入平安”等的挥春。虽然如此,但贴挥春的原意和贴春联和年画一样,取其吉利之意,希望来年事事顺利,平平安安。此外,舞狮、舞龙灯等也会在一些新界乡村、围村中出现,在新年的市区街头上也很难看到的大型的舞狮、舞龙灯的表演了。至于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过自一九八二年开始每年农历年初二的晚上,在维多利亚港上都会举行盛大的烟花表演,这已成为这十多年来迎春的一个节目了。香港被称为“美食天堂”,春节有关吃的习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会在春节期间吃“团年饭”,一般是在家里设宴,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饭。而饭后的一大节目,首选相信是逛花市了,农历新年期间,港九多处都设有年宵市场,其中以维多利亚公园的花市最大、最热闹。香港市民习惯于晚饭后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时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欢度佳节。澳门:澳门年俗,别有风情。 "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给灶神按中国传统也用灶糖,说是用糖糊住灶神之嘴,免得灶神到玉帝面前说坏话。在澳门花街的一澳门人家的灶头见过一张圣诞老人像,奇怪的是,圣诞老人像边贴着"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联儿。澳门人过年是从腊月二十八开始的,腊月二十八日在粤语中谐言"易发",商家老板大都在这岁晚之时请员工吃"团年饭"以示财运亨通,吉祥如意。澳门的年味,从腊月二十八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除夕之夜,守岁和逛花市是澳门人辞旧迎新的两件大事。守岁是打麻将,看电视,叙旧聊天,共享天伦之乐;大概受西方圣诞节和情人节的影响,年宵澳门人还争相购买一些吉祥的花木迎接新春,现今已成了一个澳门年俗。澳门在年宵兴办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桔,花开富贵,竹报平安,鲜花瑞木兆示着新年的美好前程。澳门的花市办三天,这三天给奔波一年的澳门人无穷的慰藉。春节这天,澳门人讲究"利市","利市"就是红包,这天老板见到员工,长辈见到晚辈,甚至已婚人见到未婚人都得"利市"。"利市"纯粹是以示吉利。 澳门人把大年初二叫作"开年"。习俗是要吃"开年"饭,这餐饭必备发菜、生菜、鲤鱼,意在取其生财利路。从"开年"这天起,三天内澳门政府允许公务员"博彩"(赌博)。 "开年"过后,澳门又完全回到中国传统春节习俗中,直至元宵佳节,也是烟节爆竹,玩龙舞狮,欢天喜地。 民风民俗:藏族:1、两个久别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时,你的手不能搭在对方的肩膀上。2、不能跨过或踩在别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别人的衣服上,更不能从人身上跨过去。3、妇女晾衣服,尤其裤子,内裤不能晾在经常有人经过的地方。4、不能在屋里吹口哨或大声哭叫。5、外人不能当着已故人的亲属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6、该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线、织毛衣、织地毯等。7、黄昏时,不能随便到人家里走,尤其人家将有分娩的孕妇及刚生产的产妇或重病人时,陌生人更不能去。8、过了中午以后,不能把家里的任何财产拿出去。9、一个陌生人到你从来没有到过的大山及悬崖峡谷,不能大声喧哗。10、不能跨或踩吃饭的用具、锅碗、瓢盆等。11、家里有两个人同时出门,并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时出家门,必须前后出门而且出门时间要隔开。12、妇女到晚上不能梳头和洗头,也不能披着头发出门。13、在使用扫把和簸箕时,不能直接用手传递,必须先放在地上,然后另一个人再从地上捡起来。14、每当亲朋好友到你家串门或看望你时,会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为礼物送你,客人临走时把东西装出来给你,不能全部腾空,必须留一点在里面或换一点自家的吃的装上。15、有缺口或有裂缝的碗所有人不能用来吃饭,
也不能给客人倒茶。蒙古族: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一定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傣族: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招待跟来的小伙。另外,每年的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满族: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节日期间,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在山岗上、冰面上嗖嗖飞驰。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从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们还自愿组织起来扭秧歌拜年,阵容较强的秧歌队,不仅在本村扭,还到外村去扭。围观的群众常常乐得前仰后合,忘记了疲劳和寒冷。甚至还有热心的观众—直尾随着秧歌队走乡串户,直到天明才归。苗族:在苗家,每年都要举行几次盛大的芦笙节(苗语称基别,为汉语爬高坡之意)。节日里,苗族人民盛装前往,各寨芦笙手云集芦笙坡,平时寂静的青山翠谷,顿时汇成芦笙歌舞的海洋,满山遍野,一望无际。在黔东南的谷陇地区,每年的农历9月27日—29日,要举行三天芦笙节,这已成为苗族的传统节日。
作文三:《各地民风民俗资料》14900字
Ahona_永恒冰翼??|Lv4|被浏览2168次
检举|2013-03-03 16:58
满意回答
检举|2013-03-04 15:03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门忌朝西开。房屋呈方形,有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树,打扫得十分洁净。室内砌土炕,墙上挂壁毯,开壁龛,并饰以多种花卉图案。饮食方面,他们以面粉、大米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面粉烤制的馕。饭菜种类很多,有抓饭。肉粥、拉面、汤面、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烤肉等。喜欢吃甜瓜、西瓜、葡萄、苹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鸡、鸭、鱼肉;禁食猪肉、驴肉、食肉动物及凶禽猛兽;禁食一切动物的血。 维吾尔族的传统服装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男子普遍喜欢穿对襟“袷袢”(长袍),内着绣有花纹的短衫。女子喜着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戴耳环、手锡、戒指、项链等装饰品,姑娘多梳小辫,现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时装。 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舞蹈轻巧、优美,以旋转快速和多变著称,反映了维吾尔族人乐观开朗的性格。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有经商传统,同时传统手工业十分发达,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他们制作的地毯、刺绣、丝绸衣料、铜壶、小刀、民族乐器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大部分从事畜牧业。在牧区,春、夏、秋三季住可以拆卸携带的圆形毡房,冬天住平顶土房。哈萨克族饮食很丰富,他们爱吃用牛、羊、山羊奶制成的奶皮子、酥油、奶酪、奶疙瘩,爱喝马奶、骆驼奶和酸奶、奶茶等。在牧区,牧民多食肉,夏季吃新鲜肉,冬季吃事先熏好的干羊肉,并喜欢吃马肠子。肉煮好后,把它削成片,混以面片、洋葱、大葱、胡椒,便成为哈萨克族最爱吃的“纳仁”。另外,哈萨克族人还吃用马油、小米、白糖混制的“杰尼提”、馕、“包尔沙克”、抓饭等食物。 在牧区,哈萨克男子冬天普遍穿羊皮、狐皮、狼皮大氅和用驼毛絮里的大衣;裤子多用牛皮缝制,名曰“夏里巴尔”。妇女喜欢穿红色和其他颜色的连衣裙,天冷时外罩对襟棉大衣,也穿羊羔皮、狐皮、狼皮大衣。姑娘们穿各种绣花衣服,在花帽上以猫头鹰羽毛作帽缨。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族牧民,夏天戴白毡帽,妇女戴白布披中,天冷时戴绒头巾,伊犁地区的哈萨克族则戴圆形皮帽。哈萨克族牧民都穿长统皮靴,冬天穿用毡子缝制的长袜,外着皮靴。哈萨克族热情好客,招待来客要拿出家里最好的食物,并宰杀羊只。进餐时,主人先将带有羊头的一盘肉献在客人面前,客人将盘中的羊头拿起后,割下羊头右面颊上的一片肉自己吃下,再割羊耳给主人家年幼者,然后将羊头送还主人。 哈萨克族男女都娴善骑术。青年男子喜欢摔跤和刁羊,每逢节日和喜庆,牧民都要举行各种骑术表演和比赛;“姑娘追”是青年们最喜爱的娱乐项目。 回族 回族主要从事农业,部分经商,与汉族经济文化联系密切,酷爱养花,庭院中繁花似锦,屋内栽养盆花,讲究清洁卫生。饮食方面,肉食只限于牛、羊、驼、鸡、鸭、鹅、鱼。禁食猪、驴、骡、狗等肉。饮食有自己的特点,家庭饮食一般以拉条子、拌面、揪片子、蒸馍、烤饼和香豆子花卷为主,还有肉汤、羊肉泡馍、蒸肉、清汤牛肉面、凉粉等独具风格的食品,回族喜欢饮茶,主要喝砖茶、红茶、青茶和沱茶。招待客人时,一般还在茶里加上白砂糖和红枣。 服饰方面,散居在城镇的回族穿着基本上和汉族相同。在回族聚居区,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多戴小帽,穿白色衬衫,外套青色和棕色坎肩。青年妇女爱穿纯朴素青的黑色大襟衫袄。已婚妇女一般都要盘头,戴白色、青色布帽或头巾。未婚少女一般都梳辫子,不戴头巾。中青年妇女有佩带耳环、戒指等金银首饰的习惯。 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 蒙古族喜欢吃乳酪、奶干、奶皮子、奶油等奶制品,牛羊肉和面食,饮酸奶子、奶酒,也喜欢喝茶。农牧区的蒙古族主要吃各种粮食和蔬菜,喜喝米酒。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很有特色。男女都喜欢穿镶边的蒙古袍子,腰扎红黄绿彩色缎带,脚穿皮靴和毡靴,头缠红蓝布。现在除老人外,平日一般都穿制服,只有在节日或喜宴时才穿蒙古袍。妇女不论冬夏都喜欢穿裙子或连衣裙,用各色头巾包头。 蒙古族人热情好客。招待客人时,首先摆上奶酪、奶油,各种面制干粮和奶茶,喝完奶茶后还要敬酒。随后端上手抓羊肉,贵客则上整羊。主人把羊的荐骨连着尾巴放在盘子里,上面放上不带面颊的羊头,把小刀递给客人。客人把羊头的一只耳朵割下来,再切一块肉吃下,然后把刀还给主人,主人才动手切肉,请客人动手随便吃。为了表示对客人尊敬和热情,主人要把自己酒杯里的酒,让在座的每个人都尝一尝。蒙古族特别尊敬长辈和教师。无论何时,对年长的人都称“您”,进门、入座、喝茶、吃饭、敬酒等都让年长的人领先,“巴格西”历来被作为贵客迎送招待。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牧民住的圆形毡房称为“勃孜宇”。夏季多住在平原河流附近,冬季则迁居向阳山谷。定居的柯尔克孜族多住平顶方形土房,有壁龛和天窗,住宅周围种有蔬菜瓜果。柯尔克孜族牧民的食品也很丰富。乳制品有酥油、奶疙瘩等。枚民们喜欢牛羊奶、马奶、酸奶、奶茶,食牛羊马等各种肉食和米面细粮。 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很讲究。男子喜欢戴毡帽,上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冬天穿黑、蓝色“袷袢”,下身穿宽裤,着高筒靴。女子喜欢穿对襟上衣,缀银扣;也有穿多榴长裙和下端带皱悯的连衣裙、外套黑色坎肩和袷袢的。姑娘们普遍喜好红色衣裙,戴红色丝绒圆顶小帽或大红色水獭皮帽。老幼皆喜欢穿绣有花纹的高筒皮靴。未婚女子梳许多小辫,婚后改扎双辫。装饰品多为银器,如手饲、耳环、项链、戒指等。有的还佩带铸有花纹的圆银片胸饰。柯尔克孜族人好客,重礼节,凡有客人来访,都要拿出最好的饮食款待,尤以宰羊待客最为尊敬。在迁居时,邻居们要宰羊互相招待,以示告别或迎送。 锡伯族 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住房自成院落,庭院种植花木蔬菜。大门多朝南开。住室的窗户和箱柜等家具都雕图案,最常见的是牡丹和莲花。锡伯族妇女擅长剪纸,纸糊的窗户都用剪纸装饰得十分美观。,在饮食方面,以面、米为主食,爱食奶茶、酥油、奶油等乳制品。 忌食狗肉。秋天习惯用圆白菜、韭菜、胡萝卜、芹菜和辣椒腌制咸菜,叫花花菜,作为冬春两季的食物。还喜欢在农闲时打猎、捕鱼,并用鱼腌制腊鱼肉。 在服饰上,妇女喜欢穿旗袍,男子穿对襟短衫,裤脚在脚踝扎紧,现在中青年男子爱穿制服、西服,妇女爱穿连衣裙。 锡伯族 注重礼节。在家庭生活中,长幼有序,晚辈对尊长行“打千”礼。 锡伯族的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如春节、清明、端午等。锡伯族迁至伊犁后,将农历四月十八从东北出发西迁时同父母兄弟分别的那一天,作为每年的纪念日,全“牛录”(旗)老少到野外开展娱乐活动。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多吃牛、羊、马肉及其乳制品,日常食品是使和奶茶,喜欢吃库尔达克(上豆炖肉)和蜂蜜、糖浆。“纳仁”是具有民族风味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上好食品。 乌孜别克族 的传统房屋形式有多种,顶楼呈圆形的称为“阿瓦”,一般则为平顶长方形的土房,取暖多用壁炉。 乌孜别克族家庭多是父母与未成家子女在一起,也有祖孙三代住在一起的。有和维吾尔、塔塔尔族联姻的传统。 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小花帽有绣花的、有用灯芯绒或黑绒制作的。妇女有时还在小帽外面加戴头巾。男子穿长及膝盖、斜领,右任名为“托尼”的长袍,腰间束以三角形绣花腰带,妇女穿宽大多榴的连衣裙,不系腰带。一般多穿皮靴。妇女穿的“且特克”(绣花鞋)十分别致美观。男子衬衣的领边、前襟开口处和袖口常绣有彩色图案花边,体现了乌孜别克族工艺美术的特点,乌孜别克妇女善于刺绣,工艺品“派提努斯”花盘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城市乌孜别克人多穿西装。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分布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大小山谷里,每年春天播种青棵、豌豆、小麦等耐寒作物,初夏赶畜群到高山草原放牧,秋后回村收获、过冬,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塔吉克族人衣食起居等都有适应生活环境的特色。男子穿无领对襟长外套,系腰带,寒冷时外加光面羊皮大氅;戴羔皮圆高筒帽,以黑绒为面,上绣数道花边,帽沿下翻时,掩住双耳和面颊,可御风雪,已婚女子系后身围裙,所戴圆顶绣花棉帽缀有后帘可保暖,外出时在帽上系方形白色头巾,新嫁娘则系红色头巾。男女都穿毡袜,穿野羊皮软靴,用牦牛皮作靴底,轻柔坚实,适于攀缘山路。塔吉克人喜食酥油、酸奶、奶疙瘩、奶皮子等乳制品,饮奶茶,以肉食为上好食品。 塔吉克族的村庄里,大都是正方平顶,木石结构的房屋,墙壁多用石块、草皮砌成。屋顶架树枝,抹上拌有麦草秸的泥土。门向东开,一般都靠近墙角。顶部中央开天窗。 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婴儿的出生是件大喜事,亲友闻讯前来祝福。在婴儿身上洒面粉以示吉利。塔吉克人注重礼节,热情好客,谁拿走客人一件东西,意味着恳请客人前去做客。忌用脚踩食盐或食物,忌骑马穿过羊群,忌接近主人的羊圈或以脚踢羊,这会被认为是大不敬。吃饭时忌将饭菜倒在地上,等主人收拾完餐具才能离席,交谈时忌脱帽。 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的饮食,种类多,美味可口。主要有肉汤饭,克孜杜尔玛(一种烤制的食物)、沙里玛阿西(一种煮制的食物)、古拜底埃(用鸡蛋和面粉制成的小馕和用肉、奶酪、酥油、大米等焙烘制成),各种油煎饼、烤饼、煎蒸包子、饼干、酱汁、酿制饮料以及各种炒菜等。 塔塔尔族的房屋多用土坯、砖块、石块、木材等材料建筑。有土、木房之分,房门一般朝阴面开。塔塔尔族多住套间,房外都建有围墙,自成院落,厨房内还有炉灶,馕坑。为防止食品变质,每家仓库或院内都垒挖一深坑,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将积雪和冰块放进去,这种食品储藏室叫“帕孜”,牧区的塔塔尔族适应游牧生活,住帐篷。 塔塔尔族的传统服装,男子一般穿绣花白衬衣,外加齐腰短背心或黑色对襟长衫和黑裤,喜戴黑、白两色绣花小帽,冬季多戴黑色卷毛皮帽。女子以镶有珠子的小花帽为美,喜穿白、黄或紫红色连衫带褶边的长裙。年长者多穿带领、左衽的白衬衣,外加黑色齐腰短坎肩儿。一般情况下,多系布腰带,冬秋两季,戴皮帽,穿各式长短大衣、短袄,年长者外加套鞋。现在,塔塔尔族青年男子多穿西装和时装。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饮食主要以面粉、大米及牛羊马猪肉、家禽肉蛋为主。在新疆因长期与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居住在一起,猪肉虽不在禁忌之列,但也很少食用,与东北地区达斡尔族大相径庭。花样品种有米饭、拉面、汤面、烤馕等,基本上与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相同,喜在春季3-5月份吃凉面,腊月八日吃腊八饭。 达斡尔人的庭院为方形或长方形。门朝南开,一般不能与院大门相对。住室以西屋为贵,西屋又以南炕为贵。达斡尔人有敬老、互助和好客的优良传统。老年人在社会上威信很高,在各种场合都受到晚辈尊重,人们不论彼此是否认识,都有互相帮助的义务,对于客人,即使生活上有困难,也乐于款待。 达斡尔族最大节日是春节,腊月三十那天要祭祖、扫墓,晚上玩个通宵,大年初一大家一起向长辈拜年、请安,然后男女老少穿上节日服装,逐户拜年。达斡尔族请安礼的姿势因本人的性别和对方的身份不同而有所区别。 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过肉孜节和古尔邦节。回族过肉孜节较隆重,维、哈等民族过古尔邦节比较隆重。蒙古族、锡伯族、达斡尔族同汉族一样过春节。 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人死后一般都实行土葬,先由宗教人士给死者擦澡,然后以白布裹尸,用移尸木匣抬到事先挖好的墓穴入葬。出葬时不许妇女和不信伊斯兰教的人到墓地去。死后的第七天、第四十天和一周年均要举行悼念活动,请阿匐念经,请亲友吃饭,此项仪式叫“乃孜尔 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 蒙古族喜欢吃乳酪、奶干、奶皮子、奶油等奶制品,牛羊肉和面食,饮酸奶子、奶酒,也喜欢喝茶。农牧区的蒙古族主要吃各种粮食和蔬菜,喜喝米酒。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很有特色。男女都喜欢穿镶边的蒙古袍子,腰扎红黄绿彩色缎带,脚穿皮靴和毡靴,头缠红蓝布。现在除老人外,平日一般都穿制服,只有在节日或喜宴时才穿蒙古袍。妇女不论冬夏都喜欢穿裙子或连衣裙,用各色头巾包头。 蒙古族人热情好客。招待客人时,首先摆上奶酪、奶油,各种面制干粮和奶茶,喝完奶茶后还要敬酒。随后端上手抓羊肉,贵客则上整羊。主人把羊的荐骨连着尾巴放在盘子里,上面放上不带面颊的羊头,把小刀递给客人。客人把羊头的一只耳朵割下来,再切一块肉吃下,然后把刀还给主人,主人才动手切肉,请客人动手随便吃。为了表示对客人尊敬和热情,主人要把自己酒杯里的酒,让在座的每个人都尝一尝。蒙古族特别尊敬长辈和教师。无论何时,对年长的人都称“您”,进门、入座、喝茶、吃饭、敬酒等都让年长的人领先,“巴格西”历来被作为贵客迎送招待。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牧民住的圆形毡房称为“勃孜宇”。夏季多住在平原河流附近,冬季则迁居向阳山谷。定居的柯尔克孜族多住平顶方形土房,有壁龛和天窗,住宅周围种有蔬菜瓜果。柯尔克孜族牧民的食品也很丰富。乳制品有酥油、奶疙瘩等。枚民们喜欢牛羊奶、马奶、酸奶、奶茶,食牛羊马等各种肉食和米面细粮。 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很讲究。男子喜欢戴毡帽,上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冬天穿黑、蓝色“袷袢”,下身穿宽裤,着高筒靴。女子喜欢穿对襟上衣,缀银扣;也有穿多榴长裙和下端带皱悯的连衣裙、外套黑色坎肩和袷袢的。姑娘们普遍喜好红色衣裙,戴红色丝绒圆顶小帽或大红色水獭皮帽。老幼皆喜欢穿绣有花纹的高筒皮靴。未婚女子梳许多小辫,婚后改扎双辫。装饰品多为银器,如手饲、耳环、项链、戒指等。有的还佩带铸有花纹的圆银片胸饰。柯尔克孜族人好客,重礼节,凡有客人来访,都要拿出最好的饮食款待,尤以宰羊待客最为尊敬。在迁居时,邻居们要宰羊互相招待,以示告别或迎送。 锡伯族 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住房自成院落,庭院种植花木蔬菜。大门多朝南开。住室的窗户和箱柜等家具都雕图案,最常见的是牡丹和莲花。锡伯族妇女擅长剪纸,纸糊的窗户都用剪纸装饰得十分美观。,在饮食方面,以面、米为主食,爱食奶茶、酥油、奶油等乳制品。 忌食狗肉。秋天习惯用圆白菜、韭菜、胡萝卜、芹菜和辣椒腌制咸菜,叫花花菜,作为冬春两季的食物。还喜欢在农闲时打猎、捕鱼,并用鱼腌制腊鱼肉。 在服饰上,妇女喜欢穿旗袍,男子穿对襟短衫,裤脚在脚踝扎紧,现在中青年男子爱穿制服、西服,妇女爱穿连衣裙。 锡伯族 注重礼节。在家庭生活中,长幼有序,晚辈对尊长行“打千”礼。 锡伯族的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如春节、清明、端午等。锡伯族迁至伊犁后,将农历四月十八从东北出发西迁时同父母兄弟分别的那一天,作为每年的纪念日,全“牛录”(旗)老少到野外开展娱乐活动。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多吃牛、羊、马肉及其乳制品,日常食品是使和奶茶,喜欢吃库尔达克(上豆炖肉)和蜂蜜、糖浆。“纳仁”是具有民族风味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上好食品。 乌孜别克族 的传统房屋形式有多种,顶楼呈圆形的称为“阿瓦”,一般则为平顶长方形的土房,取暖多用壁炉。 乌孜别克族家庭多是父母与未成家子女在一起,也有祖孙三代住在一起的。有和维吾尔、塔塔尔族联姻的传统。 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小花帽有绣花的、有用灯芯绒或黑绒制作的。妇女有时还在小帽外面加戴头巾。男子穿长及膝盖、斜领,右任名为“托尼”的长袍,腰间束以三角形绣花腰带,妇女穿宽大多榴的连衣裙,不系腰带。一般多穿皮靴。妇女穿的“且特克”(绣花鞋)十分别致美观。男子衬衣的领边、前襟开口处和袖口常绣有彩色图案花边,体现了乌孜别克族工艺美术的特点,乌孜别克妇女善于刺绣,工艺品“派提努斯”花盘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城市乌孜别克人多穿西装。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分布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大小山谷里,每年春天播种青棵、豌豆、小麦等耐寒作物,初夏赶畜群到高山草原放牧,秋后回村收获、过冬,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塔吉克族人衣食起居等都有适应生活环境的特色。男子穿无领对襟长外套,系腰带,寒冷时外加光面羊皮大氅;戴羔皮圆高筒帽,以黑绒为面,上绣数道花边,帽沿下翻时,掩住双耳和面颊,可御风雪,已婚女子系后身围裙,所戴圆顶绣花棉帽缀有后帘可保暖,外出时在帽上系方形白色头巾,新嫁娘则系红色头巾。男女都穿毡袜,穿野羊皮软靴,用牦牛皮作靴底,轻柔坚实,适于攀缘山路。塔吉克人喜食酥油、酸奶、奶疙瘩、奶皮子等乳制品,饮奶茶,以肉食为上好食品。 塔吉克族的村庄里,大都是正方平顶,木石结构的房屋,墙壁多用石块、草皮砌成。屋顶架树枝,抹上拌有麦草秸的泥土。门向东开,一般都靠近墙角。顶部中央开天窗。 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婴儿的出生是件大喜事,亲友闻讯前来祝福。在婴儿身上洒面粉以示吉利。塔吉克人注重礼节,热情好客,谁拿走客人一件东西,意味着恳请客人前去做客。忌用脚踩食盐或食物,忌骑马穿过羊群,忌接近主人的羊圈或以脚踢羊,这会被认为是大不敬。吃饭时忌将饭菜倒在地上,等主人收拾完餐具才能离席,交谈时忌脱帽。 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的饮食,种类多,美味可口。主要有肉汤饭,克孜杜尔玛(一种烤制的食物)、沙里玛阿西(一种煮制的食物)、古拜底埃(用鸡蛋和面粉制成的小馕和用肉、奶酪、酥油、大米等焙烘制成),各种油煎饼、烤饼、煎蒸包子、饼干、酱汁、酿制饮料以及各种炒菜等。 塔塔尔族的房屋多用土坯、砖块、石块、木材等材料建筑。有土、木房之分,房门一般朝阴面开。塔塔尔族多住套间,房外都建有围墙,自成院落,厨房内还有炉灶,馕坑。为防止食品变质,每家仓库或院内都垒挖一深坑,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将积雪和冰块放进去,这种食品储藏室叫“帕孜”,牧区的塔塔尔族适应游牧生活,住帐篷。
4822
ho2164
|采纳率40%
我有更好的答案,继续回答
其他1条回答
右旋v|Lv0
检举|2013-09-23 19:57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门忌朝西开。房屋呈方形,有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树,打扫得十分洁净。室内砌土炕,墙上挂壁毯,开壁龛,并饰以多种花卉图案。饮食方面,他们以面粉、大米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面粉烤制的馕。饭菜种类很多,有抓饭。肉粥、拉面、汤面、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烤肉等。喜欢吃甜瓜、西瓜、葡萄、苹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鸡、鸭、鱼肉;禁食猪肉、驴肉、食肉动物及凶禽猛兽;禁食一切动物的血。 ? 维吾尔族的传统服装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男子普遍喜欢穿对襟“袷袢”(长袍),内着绣有花纹的短衫。女子喜着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戴耳环、手锡、戒指、项链等装饰品,姑娘多梳小辫,现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时装。 ? 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舞蹈轻巧、优美,以旋转快速和多变著称,反映了维吾尔族人乐观开朗的性格。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有经商传统,同时传统手工业十分发达,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他们制作的地毯、刺绣、丝绸衣料、铜壶、小刀、民族乐器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大部分从事畜牧业。在牧区,春、夏、秋三季住可以拆卸携带的圆形毡房,冬天住平顶土房。哈萨克族饮食很丰富,他们爱吃用牛、羊、山羊奶制成的奶皮子、酥油、奶酪、奶疙瘩,爱喝马奶、骆驼奶和酸奶、奶茶等。在牧区,牧民多食肉,夏季吃新鲜肉,冬季吃事先熏好的干羊肉,并喜欢吃马肠子。肉煮好后,把它削成片,混以面片、洋葱、大葱、胡椒,便成为哈萨克族最爱吃的“纳仁”。另外,哈萨克族人还吃用马油、小米、白糖混制的“杰尼提”、馕、“包尔沙克”、抓饭等食物。 ? 在牧区,哈萨克男子冬天普遍穿羊皮、狐皮、狼皮大氅和用驼毛絮里的大衣;裤子多用牛皮缝制,名曰“夏里巴尔”。妇女喜欢穿红色和其他颜色的连衣裙,天冷时外罩对襟棉大衣,也穿羊羔皮、狐皮、狼皮大衣。姑娘们穿各种绣花衣服,在花帽上以猫头鹰羽毛作帽缨。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族牧民,夏天戴白毡帽,妇女戴白布披中,天冷时戴绒头巾,伊犁地区的哈萨克族则戴圆形皮帽。哈萨克族牧民都穿长统皮靴,冬天穿用毡子缝制的长袜,外着皮靴。哈萨克族热情好客,招待来客要拿出家里最好的食物,并宰杀羊只。进餐时,主人先将带有羊头的一盘肉献在客人面前,客人将盘中的羊头拿起后,割下羊头右面颊上的一片肉自己吃下,再割羊耳给主人家年幼者,然后将羊头送还主人。 ? 哈萨克族男女都娴善骑术。青年男子喜欢摔跤和刁羊,每逢节日和喜庆,牧民都要举行各种骑术表演和比赛;“姑娘追”是青年们最喜爱的娱乐项目。 ? 回族 回族主要从事农业,部分经商,与汉族经济文化联系密切,酷爱养花,庭院中繁花似锦,屋内栽养盆花,讲究清洁卫生。饮食方面,肉食只限于牛、羊、驼、鸡、鸭、鹅、鱼。禁食猪、驴、骡、狗等肉。饮食有自己的特点,家庭饮食一般以拉条子、拌面、揪片子、蒸馍、烤饼和香豆子花卷为主,还有肉汤、羊肉泡馍、蒸肉、清汤牛肉面、凉粉等独具风格的食品,回族喜欢饮茶,主要喝砖茶、红茶、青茶和沱茶。招待客人时,一般还在茶里加上白砂糖和红枣。 ? 服饰方面,散居在城镇的回族穿着基本上和汉族相同。在回族聚居区,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多戴小帽,穿白色衬衫,外套青色和棕色坎肩。青年妇女爱穿纯朴素青的黑色大襟衫袄。已婚妇女一般都要盘头,戴白色、青色布帽或头巾。未婚少女一般都梳辫子,不戴头巾。中青年妇女有佩带耳环、戒指等金银首饰的习惯。 ? 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 ? 蒙古族喜欢吃乳酪、奶干、奶皮子、奶油等奶制品,牛羊肉和面食,饮酸奶子、奶酒,也喜欢喝茶。农牧区的蒙古族主要吃各种粮食和蔬菜,喜喝米酒。 ?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很有特色。男女都喜欢穿镶边的蒙古袍子,腰扎红黄绿彩色缎带,脚穿皮靴和毡靴,头缠红蓝布。现在除老人外,平日一般都穿制服,只有在节日或喜宴时才穿蒙古袍。妇女不论冬夏都喜欢穿裙子或连衣裙,用各色头巾包头。 ? 蒙古族人热情好客。招待客人时,首先摆上奶酪、奶油,各种面制干粮和奶茶,喝完奶茶后还要敬酒。随后端上手抓羊肉,贵客则上整羊。主人把羊的荐骨连着尾巴放在盘子里,上面放上不带面颊的羊头,把小刀递给客人。客人把羊头的一只耳朵割下来,再切一块肉吃下,然后把刀还给主人,主人才动手切肉,请客人动手随便吃。为了表示对客人尊敬和热情,主人要把自己酒杯里的酒,让在座的每个人都尝一尝。蒙古族特别尊敬长辈和教师。无论何时,对年长的人都称“您”,进门、入座、喝茶、吃饭、敬酒等都让年长的人领先,“巴格西”历来被作为贵客迎送招待。 ?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牧民住的圆形毡房称为“勃孜宇”。夏季多住在平原河流附近,冬季则迁居向阳山谷。定居的柯尔克孜族多住平顶方形土房,有壁龛和天窗,住宅周围种有蔬菜瓜果。柯尔克孜族牧民的食品也很丰富。乳制品有酥油、奶疙瘩等。枚民们喜欢牛羊奶、马奶、酸奶、奶茶,食牛羊马等各种肉食和米面细粮。 ? 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很讲究。男子喜欢戴毡帽,上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冬天穿黑、蓝色“袷袢”,下身穿宽裤,着高筒靴。女子喜欢穿对襟上衣,缀银扣;也有穿多榴长裙和下端带皱悯的连衣裙、外套黑色坎肩和袷袢的。姑娘们普遍喜好红色衣裙,戴红色丝绒圆顶小帽或大红色水獭皮帽。老幼皆喜欢穿绣有花纹的高筒皮靴。未婚女子梳许多小辫,婚后改扎双辫。装饰品多为银器,如手饲、耳环、项链、戒指等。有的还佩带铸有花纹的圆银片胸饰。柯尔克孜族人好客,重礼节,凡有客人来访,都要拿出最好的饮食款待,尤以宰羊待客最为尊敬。在迁居时,邻居们要宰羊互相招待,以示告别或迎送。 ? 锡伯族 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住房自成院落,庭院种植花木蔬菜。大门多朝南开。住室的窗户和箱柜等家具都雕图案,最常见的是牡丹和莲花。锡伯族妇女擅长剪纸,纸糊的窗户都用剪纸装饰得十分美观。,在饮食方面,以面、米为主食,爱食奶茶、酥油、奶油等乳制品。 ? 忌食狗肉。秋天习惯用圆白菜、韭菜、胡萝卜、芹菜和辣椒腌制咸菜,叫花花菜,作为冬春两季的食物。还喜欢在农闲时打猎、捕鱼,并用鱼腌制腊鱼肉。 ? 在服饰上,妇女喜欢穿旗袍,男子穿对襟短衫,裤脚在脚踝扎紧,现在中青年男子爱穿制服、西服,妇女爱穿连衣裙。 ? 锡伯族 注重礼节。在家庭生活中,长幼有序,晚辈对尊长行“打千”礼。 ? 锡伯族的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如春节、清明、端午等。锡伯族迁至伊犁后,将农历四月十八从东北出发西迁时同父母兄弟分别的那一天,作为每年的纪念日,全“牛录”(旗)老少到野外开展娱乐活动。 ?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多吃牛、羊、马肉及其乳制品,日常食品是使和奶茶,喜欢吃库尔达克(上豆炖肉)和蜂蜜、糖浆。“纳仁”是具有民族风味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上好食品。 ? 乌孜别克族 的传统房屋形式有多种,顶楼呈圆形的称为“阿瓦”,一般则为平顶长方形的土房,取暖多用壁炉。 ? 乌孜别克族家庭多是父母与未成家子女在一起,也有祖孙三代住在一起的。有和维吾尔、塔塔尔族联姻的传统。 ? 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小花帽有绣花的、有用灯芯绒或黑绒制作的。妇女有时还在小帽外面加戴头巾。男子穿长及膝盖、斜领,右任名为“托尼”的长袍,腰间束以三角形绣花腰带,妇女穿宽大多榴的连衣裙,不系腰带。一般多穿皮靴。妇女穿的“且特克”(绣花鞋)十分别致美观。男子衬衣的领边、前襟开口处和袖口常绣有彩色图案花边,体现了乌孜别克族工艺美术的特点,乌孜别克妇女善于刺绣,工艺品“派提努斯”花盘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城市乌孜别克人多穿西装。 ?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分布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大小山谷里,每年春天播种青棵、豌豆、小麦等耐寒作物,初夏赶畜群到高山草原放牧,秋后回村收获、过冬,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塔吉克族人衣食起居等都有适应生活环境的特色。男子穿无领对襟长外套,系腰带,寒冷时外加光面羊皮大氅;戴羔皮圆高筒帽,以黑绒为面,上绣数道花边,帽沿下翻时,掩住双耳和面颊,可御风雪,已婚女子系后身围裙,所戴圆顶绣花棉帽缀有后帘可保暖,外出时在帽上系方形白色头巾,新嫁娘则系红色头巾。男女都穿毡袜,穿野羊皮软靴,用牦牛皮作靴底,轻柔坚实,适于攀缘山路。塔吉克人喜食酥油、酸奶、奶疙瘩、奶皮子等乳制品,饮奶茶,以肉食为上好食品。 ? 塔吉克族的村庄里,大都是正方平顶,木石结构的房屋,墙壁多用石块、草皮砌成。屋顶架树枝,抹上拌有麦草秸的泥土。门向东开,一般都靠近墙角。顶部中央开天窗。 ? 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婴儿的出生是件大喜事,亲友闻讯前来祝福。在婴儿身上洒面粉以示吉利。塔吉克人注重礼节,热情好客,谁拿走客人一件东西,意味着恳请客人前去做客。忌用脚踩食盐或食物,忌骑马穿过羊群,忌接近主人的羊圈或以脚踢羊,这会被认为是大不敬。吃饭时忌将饭菜倒在地上,等主人收拾完餐具才能离席,交谈时忌脱帽。 ? 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的饮食,种类多,美味可口。主要有肉汤饭,克孜杜尔玛(一种烤制的食物)、沙里玛阿西(一种煮制的食物)、古拜底埃(用鸡蛋和面粉制成的小馕和用肉、奶酪、酥油、大米等焙烘制成),各种油煎饼、烤饼、煎蒸包子、饼干、酱汁、酿制饮料以及各种炒菜等。 ? 塔塔尔族的房屋多用土坯、砖块、石块、木材等材料建筑。有土、木房之分,房门一般朝阴面开。塔塔尔族多住套间,房外都建有围墙,自成院落,厨房内还有炉灶,馕坑。为防止食品变质,每家仓库或院内都垒挖一深坑,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将积雪和冰块放进去,这种食品储藏室叫“帕孜”,牧区的塔塔尔族适应游牧生活,住帐篷。 ? 塔塔尔族的传统服装,男子一般穿绣花白衬衣,外加齐腰短背心或黑色对襟长衫和黑裤,喜戴黑、白两色绣花小帽,冬季多戴黑色卷毛皮帽。女子以镶有珠子的小花帽为美,喜穿白、黄或紫红色连衫带褶边的长裙。年长者多穿带领、左衽的白衬衣,外加黑色齐腰短坎肩儿。一般情况下,多系布腰带,冬秋两季,戴皮帽,穿各式长短大衣、短袄,年长者外加套鞋。现在,塔塔尔族青年男子多穿西装和时装。 ?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饮食主要以面粉、大米及牛羊马猪肉、家禽肉蛋为主。在新疆因长期与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居住在一起,猪肉虽不在禁忌之列,但也很少食用,与东北地区达斡尔族大相径庭。花样品种有米饭、拉面、汤面、烤馕等,基本上与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相同,喜在春季3-5月份吃凉面,腊月八日吃腊八饭。 ? 达斡尔人的庭院为方形或长方形。门朝南开,一般不能与院大门相对。住室以西屋为贵,西屋又以南炕为贵。达斡尔人有敬老、互助和好客的优良传统。老年人在社会上威信很高,在各种场合都受到晚辈尊重,人们不论彼此是否认识,都有互相帮助的义务,对于客人,即使生活上有困难,也乐于款待。 ? 达斡尔族最大节日是春节,腊月三十那天要祭祖、扫墓,晚上玩个通宵,大年初一大家一起向长辈拜年、请安,然后男女老少穿上节日服装,逐户拜年。达斡尔族请安礼的姿势因本人的性别和对方的身份不同而有所区别。 ? 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过肉孜节和古尔邦节。回族过肉孜节较隆重,维、哈等民族过古尔邦节比较隆重。蒙古族、锡伯族、达斡尔族同汉族一样过春节。 ? 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人死后一般都实行土葬,先由宗教人士给死者擦澡,然后以白布裹尸,用移尸木匣抬到事先挖好的墓穴入葬。出葬时不许妇女和不信伊斯兰教的人到墓地去。死后的第七天、第四十天和一周年均要举行悼念活动,请阿匐念经,请亲友吃饭,此项仪式叫“乃孜尔 ? 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 ? 蒙古族喜欢吃乳酪、奶干、奶皮子、奶油等奶制品,牛羊肉和面食,饮酸奶子、奶酒,也喜欢喝茶。农牧区的蒙古族主要吃各种粮食和蔬菜,喜喝米酒。 ?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很有特色。男女都喜欢穿镶边的蒙古袍子,腰扎红黄绿彩色缎带,脚穿皮靴和毡靴,头缠红蓝布。现在除老人外,平日一般都穿制服,只有在节日或喜宴时才穿蒙古袍。妇女不论冬夏都喜欢穿裙子或连衣裙,用各色头巾包头。 ? 蒙古族人热情好客。招待客人时,首先摆上奶酪、奶油,各种面制干粮和奶茶,喝完奶茶后还要敬酒。随后端上手抓羊肉,贵客则上整羊。主人把羊的荐骨连着尾巴放在盘子里,上面放上不带面颊的羊头,把小刀递给客人。客人把羊头的一只耳朵割下来,再切一块肉吃下,然后把刀还给主人,主人才动手切肉,请客人动手随便吃。为了表示对客人尊敬和热情,主人要把自己酒杯里的酒,让在座的每个人都尝一尝。蒙古族特别尊敬长辈和教师。无论何时,对年长的人都称“您”,进门、入座、喝茶、吃饭、敬酒等都让年长的人领先,“巴格西”历来被作为贵客迎送招待。 ?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牧民住的圆形毡房称为“勃孜宇”。夏季多住在平原河流附近,冬季则迁居向阳山谷。定居的柯尔克孜族多住平顶方形土房,有壁龛和天窗,住宅周围种有蔬菜瓜果。柯尔克孜族牧民的食品也很丰富。乳制品有酥油、奶疙瘩等。枚民们喜欢牛羊奶、马奶、酸奶、奶茶,食牛羊马等各种肉食和米面细粮。 ? 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很讲究。男子喜欢戴毡帽,上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冬天穿黑、蓝色“袷袢”,下身穿宽裤,着高筒靴。女子喜欢穿对襟上衣,缀银扣;也有穿多榴长裙和下端带皱悯的连衣裙、外套黑色坎肩和袷袢的。姑娘们普遍喜好红色衣裙,戴红色丝绒圆顶小帽或大红色水獭皮帽。老幼皆喜欢穿绣有花纹的高筒皮靴。未婚女子梳许多小辫,婚后改扎双辫。装饰品多为银器,如手饲、耳环、项链、戒指等。有的还佩带铸有花纹的圆银片胸饰。柯尔克孜族人好客,重礼节,凡有客人来访,都要拿出最好的饮食款待,尤以宰羊待客最为尊敬。在迁居时,邻居们要宰羊互相招待,以示告别或迎送。 ? 锡伯族 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住房自成院落,庭院种植花木蔬菜。大门多朝南开。住室的窗户和箱柜等家具都雕图案,最常见的是牡丹和莲花。锡伯族妇女擅长剪纸,纸糊的窗户都用剪纸装饰得十分美观。,在饮食方面,以面、米为主食,爱食奶茶、酥油、奶油等乳制品。 ? 忌食狗肉。秋天习惯用圆白菜、韭菜、胡萝卜、芹菜和辣椒腌制咸菜,叫花花菜,作为冬春两季的食物。还喜欢在农闲时打猎、捕鱼,并用鱼腌制腊鱼肉。 ? 在服饰上,妇女喜欢穿旗袍,男子穿对襟短衫,裤脚在脚踝扎紧,现在中青年男子爱穿制服、西服,妇女爱穿连衣裙。 ? 锡伯族 注重礼节。在家庭生活中,长幼有序,晚辈对尊长行“打千”礼。 ? 锡伯族的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如春节、清明、端午等。锡伯族迁至伊犁后,将农历四月十八从东北出发西迁时同父母兄弟分别的那一天,作为每年的纪念日,全“牛录”(旗)老少到野外开展娱乐活动。 ?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多吃牛、羊、马肉及其乳制品,日常食品是使和奶茶,喜欢吃库尔达克(上豆炖肉)和蜂蜜、糖浆。“纳仁”是具有民族风味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上好食品。 ? 乌孜别克族 的传统房屋形式有多种,顶楼呈圆形的称为“阿瓦”,一般则为平顶长方形的土房,取暖多用壁炉。 ? 乌孜别克族家庭多是父母与未成家子女在一起,也有祖孙三代住在一起的。有和维吾尔、塔塔尔族联姻的传统。 ? 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小花帽有绣花的、有用灯芯绒或黑绒制作的。妇女有时还在小帽外面加戴头巾。男子穿长及膝盖、斜领,右任名为“托尼”的长袍,腰间束以三角形绣花腰带,妇女穿宽大多榴的连衣裙,不系腰带。一般多穿皮靴。妇女穿的“且特克”(绣花鞋)十分别致美观。男子衬衣的领边、前襟开口处和袖口常绣有彩色图案花边,体现了乌孜别克族工艺美术的特点,乌孜别克妇女善于刺绣,工艺品“派提努斯”花盘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城市乌孜别克人多穿西装。 ?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分布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大小山谷里,每年春天播种青棵、豌豆、小麦等耐寒作物,初夏赶畜群到高山草原放牧,秋后回村收获、过冬,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塔吉克族人衣食起居等都有适应生活环境的特色。男子穿无领对襟长外套,系腰带,寒冷时外加光面羊皮大氅;戴羔皮圆高筒帽,以黑绒为面,上绣数道花边,帽沿下翻时,掩住双耳和面颊,可御风雪,已婚女子系后身围裙,所戴圆顶绣花棉帽缀有后帘可保暖,外出时在帽上系方形白色头巾,新嫁娘则系红色头巾。男女都穿毡袜,穿野羊皮软靴,用牦牛皮作靴底,轻柔坚实,适于攀缘山路。塔吉克人喜食酥油、酸奶、奶疙瘩、奶皮子等乳制品,饮奶茶,以肉食为上好食品。 ? 塔吉克族的村庄里,大都是正方平顶,木石结构的房屋,墙壁多用石块、草皮砌成。屋顶架树枝,抹上拌有麦草秸的泥土。门向东开,一般都靠近墙角。顶部中央开天窗。 ? 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婴儿的出生是件大喜事,亲友闻讯前来祝福。在婴儿身上洒面粉以示吉利。塔吉克人注重礼节,热情好客,谁拿走客人一件东西,意味着恳请客人前去做客。忌用脚踩食盐或食物,忌骑马穿过羊群,忌接近主人的羊圈或以脚踢羊,这会被认为是大不敬。吃饭时忌将饭菜倒在地上,等主人收拾完餐具才能离席,交谈时忌脱帽。 ? 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的饮食,种类多,美味可口。主要有肉汤饭,克孜杜尔玛(一种烤制的食物)、沙里玛阿西(一种煮制的食物)、古拜底埃(用鸡蛋和面粉制成的小馕和用肉、奶酪、酥油、大米等焙烘制成),各种油煎饼、烤饼、煎蒸包子、饼干、酱汁、酿制饮料以及各种炒菜等。 ? 塔塔尔族的房屋多用土坯、砖块、石块、木材等材料建筑。有土、木房之分,房门一般朝阴面开。塔塔尔族多住套间,房外都建有围墙,自成院落,厨房内还有炉灶,馕坑。为防止食品变质,每家仓库或院内都垒挖一深坑,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将积雪和冰块放进去,这种食品储藏室叫“帕孜”,牧区的塔塔尔族适应游牧生活,住帐篷。
我回答的不错吧!!!!!
15
分享到:
(?68,257?在线网友?)
立刻提问
今日网友热议
遇到恐怖袭击怎么办?
3月1日晚昆明恐怖袭击令人震惊和痛惜,在哀悼死伤者的我们也需要反思,学会在遇到类似的灾难时进行自救...
提问
帮助
用户反馈
侵权投诉
论坛
官方微博
短信反馈:18510682360
QQ反馈:1330002360
作文四:《民俗民风的资料》2100字
民俗民风的资料
民俗民风的资料2016-10-06浏览:分享人:郝丽冠手机版
关于民俗民风的资料有哪些的呢。看看下文~希望可以帮助到你。可以借鉴的哈。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高兴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
1 / 4
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南方人还在祭祖之后~查看历书上所载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灯笼火把~提壶挈酒~奉香鸣爆竹~开门出行~迎接喜神~称“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寻”~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为趋吉、祈求神灵保佑一年百事顺遂。除夕守岁是整夜不睡、通宵达旦的。是夜~主妇们忙着挂灯结彩~张贴春联~剪窗花~贴年画~红红绿绿把房子装饰得花团锦簇~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气氛。孩子们最盼望的事也许就是压岁钱了。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
2 / 4
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
人们的传统观念~总是喜欢在过年时~多讨些好彩头~希望一切顺利~这其中有许多旧习俗。如各地都有禁止使用扫帚之俗~以为新年使用扫帚将会把运气扫走~扫去财运~新的一年会难交好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为使此俗流行~还定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新年也不可骂孩子~说话必须特别留意。如果小孩子粗心大意砸碎了饭碗~大家也绝不骂他~反而说他“岁岁平安”~因“碎”“岁”谐音冲一冲不祥的气氛。新年里~大人最怕小孩子说溜了嘴~开年讲些不太吉利的话~除了横关照竖关照~有的地方还用块红布或草纸向孩子们口上揩抹~其意思是把嘴当作屁股~即使说出不吉利的话来~也等于放屁。还有的人把橘子、荔枝置于枕边~叫做“压岁果子”。橘子、荔枝谐音“吉利”~以求来年大吉大利。有的地区还有一种习俗~就是偷财神爷像~而且偷到后要把它藏在裤裆里~以取“财神入库(裤)”这句成语的意思。在这些异想天开的趣俗之中~埋藏着历代多少劳苦百姓献媚命运之神的良苦用心。
3 / 4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的新年。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这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因为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们也把这个节日叫“春节”。
中国人过春节有很多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要大扫除~买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做好各种食品~准备辞旧迎新。
春节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团聚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笑笑~直到天亮~这叫守岁。除夕零点的钟声一响~人们还要吃饺子。古时候叫零点为“子时”~除夕的子时正是新旧年交替的时候~人们在这时吃饺子~是取“更岁交子”的意思。这也是“饺子”名称的由来。
过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从初一开始~人们要走亲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节的重要习俗。拜年时~大家都要说一些祝愿幸福、健康的吉祥话。
4 / 4
作文五:《民风民俗资料》1600字
民风民俗资料:
1.民族
白族:大年初一起得最早的是白族小孩,起床开自己的“财门”;然后找还没有开门的人家帮忙开“财门”。在小孩开“财门”的时候,各家主人争打第一桶井水;回家后烧泡米花茶喝。
藏族:藏族喜欢在春节邀约亲朋好友郊游野餐,弹唱祝福歌。
壮族:贺吉祥。居住在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
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居住在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被大家认为是最勤劳的姑娘。
哈尼族:荡秋千。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小伙子们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撒尼族:食汤圆。撒尼语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汤圆”和“过新年”是同一个词,叫“阔期玛”,过春节必食汤圆。
黎族:黎族青年男子要在初一或初二,举行一次“春节围猎”活动,猎物全村共享。 土家族:土家族初三举行有万人参加的“摆手舞”会。
独龙族:独龙族把过年叫做“卡雀哇”节,而最隆重的庆祝仪式是上演中国版的西班牙斗牛——牛祭天。族长把牛拴在广场中央的木桩上,由年轻的女孩子把链珠挂在牛角上,接着,一位勇猛强壮的小伙子,手持锋利的竹矛,向牛腋部刺去,直到将牛刺倒死去。然后,人们就跳起“牛锅庄”舞,分吃牛肉。
侗族: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布依族:布依族在初一,各家要扎彩灯,晚上一起点燃。
水族:在水历每年4月(农历12月) 的第1个丑日过年,水语称苏念喜。节日这天男女老少打扮一新,欢歌笑语,还给孩子煮红鸡蛋,蒸红糯米饭吃,祝孩子健康成长,人们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节日气氛中。
2.各族风情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 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
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 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作文六:《民风民俗作文资料》8200字
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 的特色。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 园吧! 一、凉茶 广东人最爱饮凉茶, 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 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多为王老吉),婴幼儿 2-3 天 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广东凉茶之一,有清热下火,生津 止渴,润肺排毒之疗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凉茶,都是由 味苦性寒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四时感冒、头痛发热等 积滞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药性最为寒凉,五花茶和夏 桑菊相对平和一些。小儿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药 物组成,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烦躁咬牙等症。适用 于体质强壮、素来火旺湿盛、经常咽喉肿痛、大便干 结、舌红苔黄腻者。但是,喝过凉茶的外地人唯一的 感受就是一个字“苦”!我喝凉茶的时候,喝一口, 一下子就塞进去好几片陈皮去苦。
二、广东迎春花市 广州美称“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 为世人所瞩目。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 鲜花、盆桔,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 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拱起花架,四 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十里长街, 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 这就是广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广州种花为业, 已有 100O 多年的历史。 早在五代 南汉时代, 珠江南岸庄头村一带, 就有许多素馨花田, 南汉王刘怅的宠姬素馨就是庄头的种花女。 金桔象征 “大吉大利”。与其相类似的还有代代果,寓意代代 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诚膜拜,飘逸 肃穆,深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腊月初,市面上有从福建漳州运来的大批水 仙头,人们买回后,精心培植,通过对水温和日照的 调节来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 除夕合家吃团圆饭时,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声中依次 开放,这情景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俗语说,“花 开富贵”,这正巧取了个好兆头。加上水仙花外形清 秀、亭亭玉立,香气袭人,所以家家必备。
当然,广东还有好多民风民俗。比如:煲汤、舞 狮、种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还有舞牛的??每个地 方的民风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着我们去发现它 呢!
过春节
在爆竹声中,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曰 ——春节,家家喜气洋洋,挂上红红的灯笼,贴上红 红的春联,忙忙碌碌?? 正月初一,又是一个快乐的曰子。 以往我都是起得最晚的人, 可今天我争了个第一, 因为
极想闻闻那香气扑鼻的爆竹烟味儿。一串串鞭炮 在人们手中点燃,声音真大,四处飞溅,仿佛要把每 一个祝福送到千家万户,一阵阵爆竹声接连不断,噼 里啪啦的,热闹非凡。 在鞭炮声过后,就没有什么好玩的了。还是吃早 餐吧,待会儿出去玩一玩! 吃过饭后,我邀几个朋友一起去玩,在街上点燃 的爆竹在地上开出了美丽的花,漂亮极了,袋里装着
父母给的零花钱,甭提多高兴了。今天的小鸟也出来 凑热闹,大概它们心里也很高兴吧。 街上不愧是街上,玩的吃的样样俱全。看到的大 多数是一些小孩, 我瞧了瞧, 就数麻辣摊的生意最好: “我要一串年糕!”一个胖孩子叫道。 再去别的地方瞧瞧如何?在一家文具店摊前, 我又 停下了脚步。那里有各种玩的东西:飞机模型、望远 镜、电动汽车??尽是一些玩的东西。我发现最受欢 迎的是那些玩的东西。 在其它地方,我还看见有的在卖气球、手枪、跳 绳,有的在卖小吃、点心、水果,穿的用的吃的样样 俱全,真是无奇不有。 玩了一上午,下午我又要去走亲访友拜新年了, 这无疑也是一件高兴的事。 今天真是玩得太痛快了!算是一饱眼福二饱口福 三饱手福了。最为幸运的是那些卖主了,今天可是生 意兴隆啰! 真心希望今天全国的小朋友在新的一年里快快乐 乐,没有烦恼,但千万不要“玩物丧志”哟!
北京四合院
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着许多由东、 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的住宅,这就是四合院。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都在东南角或者西北角,院中北面 的房间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 的房屋大, 是院主人的住室。 院子的两边有东西厢房, 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 在正房和厢房之间还建有走廊, 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因为外面的环境比较吵杂,所 以四合院的围墙一般不对外开窗,因此院中的环境封 闭而幽静。 四合院的四面房屋都各自独立,又有走廊连接彼 此,所以起居十分方便。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子 中央。一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宽敞的院子中还 可以植树、栽花、养鱼。花园就是院子中一道迷人的 风景线,微风吹来,花园里传来阵阵迷人的花香,是 人神清气爽。 四合院虽然是居住建筑,但它的装修、雕饰、彩 绘处处体现着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 比如, 以蝙蝠、 寿字组成的图案, 意思是“福寿双全”; 在花瓶内插月季花,意思是“四季平安”;而嵌于、 门头上的吉祥语,抱柱上的楹楹联,和悬挂在室内的
书画,都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有如一座中国传统 文化的殿堂。
畲族是居住在中国浙江
省和福建省之间 的内地边界山区的民族之一。 畲乡人自古以来古朴、淳厚、热情、好 客的民俗是畲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源出华 夏,承续瓯越。随着经济以及自然条件的变 化发展, 不断由广大人民创造出农作、 撑船、 饲养、饮食、服饰、生育、丧葬、婚嫁、祭 祖、建房、砌灶、三月三、传统节日、时令 节日、 宗族、 婚礼、 迷信等独特的生活习俗, 还有敦厚淳朴、重人情的畲乡风习俗。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社 会的进步,许多习俗也在不断的演变中,而 那些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也渐渐淡出生活 的舞台。畲族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其 中民歌是畲族的口头文学,素来以歌叙事, 以歌抒情,以歌传史,在节庆、丧葬、劳动 场合及日常生活当中都有不同的演唱形式; 畲族舞蹈主要留传于丧事、祭祀与传师学师 活动中,现今也开始出现反映新生活的内
容;畲民善刺绣和编织,旧时新娘出嫁衣、 鞋、围裙及系腰彩带都绣有别致的图案花 纹,美观雅致。 畲族的饮食也富有特色,一年约有三分 之二的时间吃热锅,锅内以萝卜、笋干或青 菜垫底,上铺豆腐及肉片。节日主要有除夕 留火种、二月二种竹、清明送农具、四月八 牛生日、六月尝新米等。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畲族的风俗 就是那么富有特色。 廊桥造桥习俗 时间:2009-09-29 14:47 来源:沈亮 作者: 沈亮 点击: 237 次 庆元是我国现存木拱廊桥数量最多、历史最 早的县,由于庆元县山高林密,溪流纵横, 数百年来就一直延续着砍树架桥,斫石铺路 的历史传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因地制宜建造了各种形式的桥梁。据光绪版 《庆元县志》记载,庆元自宋朝以来修建的 各式廊桥 230。庆元是我国现存木拱廊桥数 量最多、历史最早的县,由于庆元县山高林
密,溪流纵横,数百年来就一直延续着砍树 架桥,斫石铺路的历史传统,充分发挥了他 们的聪明才智,因地制宜建造了各种形式的 桥梁。据光绪版《庆元县志》记载,庆元自 宋朝以来修建的各式廊桥 230 多座,庆元的 木拱廊桥建造技术是庆元古代劳动人民实 践和智慧的结晶,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 历史、艺术价值。 庆元人把造桥筑路一直是作为一种非常神 圣的事情来做,在建造的整个过程中都有一 系列相应的仪式。造桥技艺的发展与成熟, 伴随着造桥习俗的产生,这种劳作习俗也是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份。造桥习俗主要有 以下几项: (1) 择日起工 (2) 立鲁班神橱 (3) 置办栋梁(又称采梁) (4) 祭河动工 (5) 发锤 (6) 上梁喝彩 (7) 取币赏众 (8) 踏桥开走
(9) (10)
成桥福
礼 修桥移佛
清明时节吃“清明粿” 清明时节,家家户户都会做“清明粿” 吃。庆元的“清明粿”别具一格,其主料是粳 米,辅料则是以炊熟的香菜干为主,配之肉 丝、香菇丁、嫩笋碎等等。制作方法是将佐 料入锅, 加入油盐红酒之类香料, 烹烧熟后, 倒入粳米饭中捣拌均匀,再用木槌轻轻杵 之,杵软后捏成鹅蛋形状的饭团,即为“清 明粿”。
香菇谚语 1、霜冻多,少做樯;雨水调匀多做樯. 2、菇樯南北倒,樯身容易烂;菇樯东西倒,添得一 年饭. (前者雨淋日晒,菇樯易霉烂,后者阴凉,菇樯寿命 长,可延长产菇时间.)
3、砍花无鬼,看樯开嘴,楮柴大粒米;乌于砍米 碎;银栗、火香龙翻边(鬼即指特殊计谋,意思是砍 花没什么特技,不过要根据菇樯的性质,采取不同的 砍花方法。楮柴、乌于、银栗、火香均为阔叶树。)。 4、砍花老鸦叮,做花还未精;砍花如水槽,香菇 保勿牢;若砍戴帽花,力气白白花;砍得两边伏,不 愁没香菇。 5、硬汉多遮衣,软汉薄薄披。 (硬木多盖柴草遮 挡,木质较软的则不宜多盖) 6、压绝收,晒半收,遮阴、通风保全收。 7、火面加草灰,香菇好色水。(指焙菇时,炭火 表面撒一层灰,降低火温,以文火烘焙) 8、山场阳,香菇花又重;山场阴,香菇薄又轻。 山地光又实,香菇多又密;山地蓬松松,十樯九是空。 9、 一年开衣, 二年当旺, 三年二旺, 四年零散散。 (指菇樯从开衣起到第四年的出菇规律。开衣:揭开 樯上的遮挡物。) 10、一年雪,三年歇。(已开衣的樯如遇大雪, 可连第三年的香菇都一起长出。) 11、香菇旱龙精。(指野外香菇生产怕雷雨和暴 雨。)
12、雷雨惊樯空旋转,雨后惊樯够盘缠。 (惊樯: 用斧头、木槌敲击菇樯,催发香菇生产速度。本条意 思是:惊樯要掌握正确的自然火候。) 13、若要高山香菇多,米楮、红栲、檀香、乌枫 来当家;若要低山香菇多,杜英、乌于、楮柴、锥栗 来当家。(高山、低山是指高海拔和低海拔。米楮、 红栲、檀香、乌枫、杜英、锥栗、乌于、楮柴均为做 香菇的树名。) 14、枫树落叶,夫妻分别;枫树抽芽,丈夫回家。 (菇民外出做菇及次年回家时节。) 15、年情落沙,香菇无渣;年情落灰,香菇成堆。 (落沙,即浓雾,对出菇不利;落灰,即微雾,轻霜、 露、雪天,对出菇有利。) 16、压樯无一寸,晒樯有一半。(压樯,遮阴的 枝叶太厚,对发菌不利;晒樯,即遮阴物不足,则菇 木两侧近地部能出菇。) 17、中间落土两头翘,来年更衣成干樵。(菇木 须整根接触土,不能仅中间触土,否则次年更换遮阴 物时菇木要干枯。) 18、黄
云层叠蕈无见,求师惊蕈莫怨天。 (黄云, 即后期黄色菌丝。 常遇菌丝发育良好, 到期却不出菇,
菇民即以草鞋或木片在菇树两侧拍打,谓之惊蕈,效 果甚佳。) 19、童生只要文章好,头科不中望二科。(喻只 要菌丝发得好,头批出不好菇,下批可望出好。) 20、上山打拳落山退,香蕈当饭饭当菜。(菇民 上山以两手向前攀,形似打拳;落山无路,山陡只好 俯身后退。旧社会菇民受菇主剥削,饭吃不饱,以鲜 菇充饥。)
?
[庆元话] 闲话“乌鳢” 日期:2009-09-29 15:01:38 点击:170 好评:2 庆元方言中有个叫乌 liu(音近乌柳)的词语, 是个贬义词,专指那些平素不太安分,喜欢捣乱 闹事的人。 为什么人们要把爱捣乱的人叫做乌 liu?这个 liu 字又该如何写?笔者常常百思不 得其解, 虽然也曾多方向见多识广的老庆元讨教, 但终归问不出个所以然来。 不久前...
?
[庆元话] 庆元方言中的四音节固定词组 日期: 2009-09-29 15:01:13 点击:127 好评:4
庆元方言中有一四音节的固定词组, 读作 lian fu lian liu,其意为言语繁杂,讲话颠三倒四,胡说 八道或行为违悖常理。这个词语,外乡人觉得难 懂, 许多本地人则不知这四个字该如何书写。 据 吴式求同志考证,这四个字应为謰弗謰謱。謰謱 一词可在《说文》、《广韵...
?
[庆元话] “词负而意正”的“不堪言” 日期: 2009-09-29 15:00:52 点击:135 好评:2 据吴式求同志考证,庆元方言中的夥颐等词语皆 为汉语古语词。庆元方言口语中沿袭运用古语词 者多有所见,试举一例为吴式求同志的《庆元方 言》补苴。 不堪言,一望而知属古语词,而庆元 口语中则有不堪言等特定句式。譬如甲征求乙对 某事的意见,乙表示同意,可说...
?
[庆元话] “??之故”出自村妇之口 日期: 2009-09-29 15:00:28 点击:160 好评:0 之故是地道的文言,在庆元,却经常可从丁字弗 识搭岂边(庆元方言,意即文盲)的村妇口中听 到用之故来表述感情的口语。 譬如, 腊月里农家 做黄粿准备过春节,黄粿是粳米加碱水制成的年
糕,碱水的好坏直接影响黄粿的质量,当由于碱 水不好造成黄粿质量欠佳而有人...
?
[庆元话] 庆元方言罕见的词类活用现象 日期: 2009-09-29 15:00:05 点击:200 好评:0 形容词的主要语法特点是受副词、特别是受程度 副词的修饰和限定。在现代汉语词汇中,这类程 度副词数量并不多。因此,我们通常形容一件事 物,只能用很好、特别高、非常美、十分珍贵之 类来表现,显得单调、乏味。而庆元方言中的形 容词,却具有形象生动、形容切...
?
[庆元话] “灰暖”一词的由来 日期: 2009-09-29
14:59:35 点击:121 好评:2 庆元方言中有一种非常独特而且优秀的形容词程 度表示方法,这就是:差不多每一个形容词都拥 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修饰词,比如普通话很硬很 黑很滑很穷这些词,庆元话的说法分别是铁硬墨 乌鳅滑丐穷。采用名词来修饰形容词,十分形象 而且贴切,确实使得原来的形容...
?
[庆元话] “鸟”的古音读“diao” 日期: 2009-09-29 14:57:14 点击:213 好评:4
天上飞的鸟,浙江庆元的方音习惯上叫作 diao(音近吊)。 这个 diao 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古 音,也是庆元方言古音多的又一注脚。 查阅《康 熙字典》,鸟字的读音共有六种, 《汉语大字典》 也罗列了四种读音。读音虽多,但其中大都属于 变通运用或假借范畴,并非字的本音...
?
[庆元话] 庆元方言俗语巧对——[五言对] 日 期:2009-09-29 14:56:51 点击:93 好评:0 ▲ 容儿是害儿, 有时思无时。 养(猪)三日新, 见水七分白。 养鸭会生卵,留蜂弗做糖。 一帐 床好睏(睡觉),两碗饭难咥(吃)。 一铳抐(打) 百鸟,三代弗相朝。 ▲ 黄螘(蚂蚁)扛黄飞(蜻 蜓),鸭儿听天雷。 黄昏莫讲鬼,长老(和尚)弗 咥(吃)荤。 黄鰪(鱼名)朆(不曾)...
?
[庆元话] 庆元方言俗语巧对——[五言对] 日 期:2009-09-29 14:56:33 点击:97 好评:2 ▲分钱謷(哭)得起,丑话讲在先。 分钱謷(哭) 得起,万事开头难。 ▲ 刀弗磨弗快,酒越陈越 香。 刁侬(聪明人)做倯(傻)事, 名师出高徒。 当 面三鞠躬,背后(骂)祖宗。 驼背两头翘,荒田
对半收。 钱财如粪土,习惯成自然。 钱财如粪 土,后头无叔伯。 长线放远鹞...
?
[庆元话] 庆元方言俗语巧对——[五言对] 日 期:2009-09-29 14:55:43 点击:194 好评:0 [五言对] ▲ 平地踣(跌倒)好汉,顺水翻大船。 平地踣(跌倒)好汉,山坑浸海军。 朋友弗吓 (多),冤家无(不可以)多。 皮笑肉弗笑,糠箩 跳米箩。 报喜弗 菇神庙会
凡菇民聚居的地方,都建有菇神庙,菇神庙中中 丰富多彩的庙会活动形成了庙会文化。菇神庙会是菇 民政治、商业、文化、体育活动的中心,是香菇文化 的形成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吴三公发明了“砍花法”和“惊蕈术”使广大劳 苦人民得以种香菇谋生。在吴三公去世后,菇民们感 念吴三公的恩德, 建起了菇神庙以纪念这位香菇鼻祖, 同时,也满足了精神上的信仰和寄托需要。庆元最早
出现的菇神庙是宋咸淳元年建在西洋村的“灵显庙” (即现在的西洋殿)。 菇民们建造菇神庙不单是为信仰而建,更重要的 是希望通过它来联络菇民,通过节菇神庙中菇民的上 层人物出面商量、调处一些矛盾等。因而,它既是菇 民精神上的寄托,
同时也是菇民利益的保护者。 菇民们每年都是冬去春回,在他们印象中没有过 年和元宵这些概念,每年在菇神庙中所创设的菇神庙 会成了他们的节日。 在庙会期间, 菇民们或会亲访友, 或切磋技艺,或练习武功,或赛歌演戏,或商谈“生 意”。技术交流自然是菇神庙会的重要内容,其中主 要是各省的菇场情况,菇树资源,砍花法等等。所有 这些都为翌年菇民的动向奠定了基础。 解放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赋予庙会文化以 新的形式和内容。一些旧的陋习已被革除,丰富多彩 的文艺演出、看电影、传授香菇生产新技术等,使整 个菇神庙会充满了清新、高雅的文化气氛。同时还吸 引不少国内外文化艺术工作者前来采风观光,在 1999 年的中国第四届摄影艺术节期间,70 多名来自国内外 的摄影家来此地采风,拍摄了大量富有特色的艺术作 品,并产生本届艺术节抓拍活动的最高奖。
秋收后吃麻糍“洗桶” 时间:2009-10-16 23:31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172 次 往昔, 庆元菇民每年冬季去异乡砍树制菇, 路上往 往要步行半个月或几十天,受尽了挨饿受冻的苦楚。 为免途中炊灶之难,菇民在出门前选用上等糯米洗净 浸透,然后放入舂臼用舂槌捣成稠寥粘性的团状,俗 称“麻糍”。麻滋阴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 便于菇民路途食用。 庆元农家秋收后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做麻糍,称之 为“洗桶”(过去脱粒用的谷桶)。意思是说,秋收 时节庄稼人遍身粘着谷壳芒屑,使人皮肤发痒,甚至 难免将谷壳芒屑吸入肚里以至发病,通过吃麻糍,就 能将这些谷壳芒屑粘走排净。 刚出臼的麻糍可用豆粉、
芝麻蘸着吃,其味香甜、柔韧,深受人们喜爱。
农历四月初八吃乌饭 农历四月初八吃乌饭是庆元黄田、竹口一带的民 间习俗。乌饭的做法是,用一种叫“乌饭芦”的灌木 叶子放在锅中煮烂,然后取其乌黑色的汁液拌入糯米 之中,再加上瘦肉搅拌,经文火炊透便成乌饭,其味 清香可口,使人食欲顿增。 相传,古时候黄田有一位叫石驮的农民触犯了官 府,被抓到县衙里去坐牢。古时,坐牢的人要家里给 送饭,否则会饿毙身亡。其妻明珠挑着大米到县城, 找一家亲戚住下, 一日三餐把米饭用油盐炒得香喷喷, 送到大牢里给丈夫过活。牢卒们一见到亮油油、香喷 喷的大米饭,馋得口水直流,明珠送去的炒饭都被牢 卒扣除,吃到自己的肚子里,所乘无几给石驮。有一 日探监,明珠隔着铁窗看着皮包骨头的丈夫,泪珠涟 涟,无计可施。 回到亲戚家,明珠痛哭了一场之后终于想出了送 饭的好主意。 天微微亮, 她就上山采回一篮“乌饭芦”
叶,放在窝里煎了一大碗乌黑的叶汁,然后用它煮了
一小锅饭, 一锅米饭变得乌黑发亮, 味道比原来更香。 牢卒们一见到“乌饭”, 都以为一盘烂饭, 捂着鼻子, 叫明珠自己直接送给丈夫。明珠把饭端到石驮面前, 石驮亦感到莫名其妙,待妻子把“乌饭”的来由告诉 他后, 石驮感激地接过“乌饭”, 不久就恢复了体魄。 一年后,石驮期满被释放回家。 明珠死后,这一带人们便在四月初八明珠的生日 这天做“乌饭”吃,此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勤劳聪慧的庆元人民在创 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大量传承启迪后辈的精 神财富, 孕育了丰厚的、 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 2005 年以来, 在县委、 县政府及县文化广电新闻出 版局的统一部署下,由文化馆及各乡镇文化站人员共 同组成了民族民间艺术普查工作组,深入到我县 20 个乡镇的 345 个行政村, 开展民族民间艺术普查工作,
收集、 整理、 掌握了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初步情况。 2006 年列入第一批庆元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的有 20 项(县政府公布): 表演艺术类(5 项):二都戏、唱灯、马灯、提 线木偶、香菇功夫。 造型艺术类(4 项):木雕、陶器、漆画、刺绣。 制作工艺类(3 项):木拱廊桥营造工艺、银器 制作、竹编。 传统手工技艺类(3 项):香菇砍花法技艺、家 酿红酒技艺、黄粿制作工艺。 民俗民风类(2 项):社粿节、乌米饭。 民间文学类(2 项):香菇的传说、忖忖乌传说。 语言文学类(1 项):庆元方言。 (责任编辑:admin)
作文七:《中国民风民俗资料》7900字
中国民风民俗资料
民风民俗推荐范文
?中国民间民俗礼仪大全
民风民俗相关范文
?中国民风民俗资料?有哪些民族风俗?如何祭拜财神?中国古代五礼分别是什么意思?中国传统文化详解?十二生肖神话故事?中国礼仪文化的起源概述?“抓周儿”风俗习惯
民风民俗
中国民风民俗资料
2017-04-10 查阅次数:0次 发布人:yanxiao
更多
document.getElementById(“bdshell_js”).src = “://bdimg.share.baidu./static/js/shell_v2.js?t=“ + new Date().getHours();
/*300*250,创建于2014-07-31*/
var cpro_id = “u1454772”;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今天小编为大家收集资料整理回来了关于民风民俗的
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希望大家会喜欢。同时也
希望给你们带来一些参考的作用,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
们(.yxtvg.)的后续更新吧!
1、蒙古族 (měng gǔ zú)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被誉为“草原骄子”。每年七、八月的“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
禁忌:吃肉时须用刀,给人递刀时忌刀尖冲接刀者,忌用碗在水缸中取水,忌碗口朝下扣放,忌从衣、帽、碗、桌、粮袋、锅台、磨台、井口、绳上跨过,忌乱摸乱动有宗教意义的法器、经典、佛像、佛阁等,敖包上的石头、树枝忌随便拿走。
2、回族 (huí zú)
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
禁忌:禁食猪、狗、驴、骡、马、猫及一切凶猛禽兽,自死的牲畜、动物以及非伊斯兰教徒宰的牲畜;禁止抽烟、喝酒等;禁止崇拜偶像(雕像、神像)、禁止玩赌,禁止放高利贷等。
3、苗族 (miáo zú)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
禁忌:在苗族人家做客,切记不能去夹鸡头吃。客人一般也不能夹鸡肝、鸡杂和鸡腿,鸡胆、鸡杂要敬老年妇女,
鸡腿则是留给小孩的。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
4、傣族 (dǎi zú)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
禁忌:不能抚摸“小和尚”的头部,若被外人(特别是女性)摸过头,被视为仇人,而且"小和尚""修身"时间会一切作废,必须从头开始。所以,外来游客,若到寺院参观千万记住此习俗。他们的卧室是不容外人窥看的,过去的习俗规定,若主人发现外人窥看主人的卧室,男人就要做主人的上门女婿,或到主人家做三年苦工,即使是女客人也要到主人家服役三年。
5、傈僳族 (lì sù zú)
傈僳族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禁忌:祭鬼神或祭龙树时,忌妇女参加。产妇分娩,
基家门口挂茅草叶或刺枝,防鬼闯入,若生男,客人不可带弓箭和长刀入门;生女,不可穿鞋进家。村子有人去世,全村人在葬前禁吃辣椒,只有与死者有仇的人才会故意吃辣椒。小孩夭亡,全家忌吃羊肉、葱、蒜,否则以为会冲犯鬼神,会导致更重的灾祸。
6、藏族 (zàng zú)
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
禁忌:无论到寺院的大殿经堂,还是到佛塔、转经亭、烧香台、玛尼堆等处参观旅游,都必须顺时针方向即从左到右绕行;进寺院大殿前,要脱帽;忌摸寺院内的各种佛像、经书、法器;觐见活佛、堪布时,说话举止要恭顺、文雅,递接东西时要双手献接,离开时要倒退几步,不得突然转身离去,否则被视为不礼貌;不能随手翻动玛尼堆上的石块;到寺院朝佛只能上午清早去,不得下午去朝佛;忌用食指指点佛像,应五指并拢,掌心向上,以示崇敬;进寺院大殿经堂或家里经堂时,不得吸烟。
7、壮族 (zhuàng zú)
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
禁忌:忌吃青蛙肉;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
鞋。家有产妇,要在门上悬挂袖子枝条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送婴儿一套衣服、一只鸡或相应的礼物,做孩子的干爹、干妈。
8、朝鲜族 (cháo xiǎn zú)
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
禁忌:朝鲜族妇女怀孕后有许多禁忌,如不能吃鸭、兔、狗和猪肉。据说孕妇吃了鸭肉,生下的孩子手脚会长蹼;吃了兔肉,孩子会长出红眼睛;吃狗肉,孩子会早死;吃猪肉,孩子的皮肤粗糙。
9、高山族 (gāo shān zú)
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禁忌:忌生双胞胎,迷信双胎是野兽所在,预示着灾祸将至,必杀其一以为禳灾。
10、纳西族 (nà xī zú)
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由神灵主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 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禁忌:进入纳西人家时不能打主人家的狗;有的地方还忌在家里唱山歌,吹口哨。
11、布朗族 (bù lǎng zú)
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为3天。
禁忌:打扫寨子期间,不准人进出寨子。过新年期间出门玩耍,不准在外住宿。登入布朗族人竹楼时要脱鞋,表示尊重主人。
12、阿昌族 (ā chāng zú)
阿昌族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
禁忌:兄弟都结婚以后,互相不能进对方的卧室;不能让妇女住在楼上,男人在楼下;妇女不能跨坐在家堂屋的门坎上,认为这样会破财。家里“运气”不好,要和尚念经,杀鸡一口,门上插一杆小红族,并在堂屋正中挂一个花圈,用一条草绳沿屋檐把院子围起来,以转“好运”。施行此法后,七天内不准外人进家,否则不吉利,要破财。
13、怒族 (nù zú)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仙女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
日。
禁忌:按照怒族的礼节,到怒族人家做客应带些烟、酒之类作礼物。儿童要禁食熊、虎、豺肉,禁食鸡爪、鸡血,妇女在40岁前不吃心肺。
14、鄂温克族 (è wēn kè zú)
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但也举行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除春节等节日与临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鄂温克族还要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的“米阔勤”节。
禁忌:产妇未满月前,忌外人带枪或钥匙进屋,以防产妇断奶。父母在世时,儿子不得蓄胡须;下午忌理发、刮脸;忌说“死”,若老人死,要说“成佛了”;小孩死,要说“小活了”;搬家时,忌在曾死人的地点留下不洁之物,如指甲、头发、破布包、包脚布等。
15、鄂伦春族 (è lún chūn zú)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鄂伦春的先人们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篝火无比亲近。
禁忌:晚辈不许直呼长辈的名字,也不许把长辈名字告诉别人,否则生下的孩子会没有骨头节。
16、赫哲族 (hè zhé zú)
赫哲族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
禁忌:他们规定,猎人进山后,不许说怪话和谎话。在山林中遇到大树桩子不许坐,他们认为这是山神爷老把头坐的,别人是不准坐的。冬季在山里狩猎,看到其他猎人的脚印不许踩。
17、门巴族 (mén bā zú)
“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门巴族沿用藏历,节日也与藏族相同。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
禁忌:忌讳在客人面前走动,须从客人身后绕行。客人吃饭时不要吃光喝尽,须让主人家的锅里、碗里剩一些食物。客人未睡时,主人不能先睡。家里有人出远门,当天不能扫地。若家有病人,要在门口压有带刺的树枝,谢绝外人来访。
18、白族 (bái zú)
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
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禁忌:访友或探望病人,不要在上午,以下午和晚间为宜。年节或正月初一这天,不能到别家串门。斟茶只能斟半杯,喝完再续,斟满杯茶。端给客人,被视为不礼貌,妇女分娩,忌外人上门。
19、保安族 (bǎo ān zú)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保安族的节日同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禁忌:保安族的禁忌渗透着伊斯兰教文化的意识。所食牛、羊、鸡肉,必须经阿訇或懂经典的穆斯林屠宰,否则禁食。严忌食猪、驴、骡、马、狗肉以及凶禽猛兽的肉。禁食自死牲畜和一切动物的血。忌用手去抚摸食物。严忌客人进入女人的寝室。
20、布依族 (bù yī zú)
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禁忌:“扫寨”时不准外人进寨;“戊日”、“甲子日”忌生产,忌出行;正月初一至初三不能动土,十五不能动刀、干活,四月初八不能让牛犁田;每年第一次打雷后的几天之内,不能
种地;布依族村寨的山神。
21、达斡尔族 (dá wò ěr zú)
“达斡尔”意即“开拓者”。他们称春节为“阿涅”,也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禁忌:忌妇女上房顶、坐灶门、睡西炕。忌用刀、剪、筷子指点人,背手或拿马鞭进入屋内。
22、德昂族 (dé áng zú)
(崩龙族)德昂族原名“崩龙族”。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崩龙”是他称,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
禁忌:妇女不与男客同桌吃,妇女不得在男子面前跷二郎腿。妇女衣裤不能晾晒在男人穿行地方。忌同姓婚姻,因为他们认为,只要同姓,就会有血统上的相同。血统相同的人相婚配,不利子孙后代的繁殖和健康。
23、东乡族 (dōng xiāng zú)
东乡族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
禁忌:禁食猪马、驴、骡、狗、猫等肉和一切动物之血。所食牛、羊、鸡、骆驼肉,必须经阿訇或念过经的年长穆斯林的屠宰,宰者须在屠宰前小净,否则禁食。妇女在厨房掌勺炒菜时,忌尝咸、淡,先试口味。忌不经允许和穿鞋进入清真寺大殿。
24、侗族 (dòng zú)
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炮节等。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 水牛王”。
禁忌:户内供奉祖先的神龛为最神圣之处,一切凶器(刀、松、剑、戟、戈、矛、弓、弩等)甚至棕索都不准放置其上,否则,视为对神大不敬,会招致惩罚,寨内举行祭礼活动期间禁忌外人入寨。
25、独龙族 (dú lóng zú)
独龙族过去的宗教信仰尚处在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阶段,即使是唯一的年节(独龙语: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各地时间不一),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
禁忌:独龙族的禁忌主要有产妇不得在室内分娩,认为其“不洁”之气,会冲犯室内的弓弩等狩猎用具,致使狩猎无获。分娩时,忌男人照料,否则认为不洁之气会导致男人
一生不吉,甚至双目失明。
26、俄罗斯族 (é luó sī zú)
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前苏联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东正教,俄罗斯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复活节”最为隆重。过节前一周,不吃荤,只吃素。
禁忌:俄罗斯人忌送黄色礼品,认为黄色表示不忠诚,蓝色代表友谊。去俄罗斯族人家作客时要先敲门,得到主人允许后,方可进屋,进屋后不能戴帽子,不能坐在主人家的床上。忌讳数字“13”,被他们称为是鬼数,最不吉利。忌食马肉、驴肉。饮酒时不可以左手举杯。喝汤不得用左手拿勺。
27、哈尼族 (hā ní zú)
据史书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哈尼族自称很多,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还有火把节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禁忌:走路不能从老人面前走过,要从老人身后绕过。杀鸡时,鸡头、鸡肝等要敬奉给老人。当然,当家里有客人时,为了表示对客人的敬重,主人常把鸡头夹给客人。这时客人应以双手接过鸡头,然后把它转敬给在座的老人或年长者。
28、哈萨克族 (hā sà kè zú)
哈萨克族过去信仰萨满教,公元十一世纪前后,改信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那吾热孜”节。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
禁忌:主人割给客人吃的肉或是送给客人晚上住宿用的被褥一定不能拒绝,要愉快的接受,否则主人会认为你瞧不起他;在哈萨克族家做客,一般不要超过两天;借用的马在归还时要卸下马鞍,否则会认为是不礼貌的。
29、基诺族 (jī nuò zú)
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原始宗教,但对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具体时间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农历腊月间进行。每年阴历九月,基诺族就要过一年一度的新米节了,当地人称“好希早”。
禁忌:祭鬼之供品,忌人触摸,认为有鬼附其上;住室忌无男,大竹楼里必须有男性家长。若某家男性死光,须拆掉房子,令妇女回娘家或改嫁。
30、京族 (jīng zú)
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唱哈节等。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歌节)。唱哈多在哈亭举行,哈亭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物。
禁忌:孕妇不得入哈亭,民间供奉神祗的场所。怀孕
个月以上者,忌他人在其房内煎东西,否则婴儿会歪嘴。逢初一、十五忌别人进门借火、借盐腌鱼,否则,家里“水头”(钱财)会给别人借走。
31、景颇族 (jǐng pō zú)
目瑙纵歌(目脑纵歌)是景颇族人民驱恶扬善,预祝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为期2—3天。在景颇族的传说中是天上太阳召集地上万物参加的一种大型歌舞盛会,并由犀牛传播至人间,后成为景颇族最盛大的节日。
禁忌:该族所信奉的鬼种类繁多,对鬼的忌讳亦极多。每户都有特为鬼开辟的鬼门,忌外人通过;祭鬼的地方不可去;不许在“鬼桩”上拴马、晒衣及在附近解手。客人到村寨的“官庙”(寨内一空屋,内挂牛头)要下马;寨边祭“地物神”时,围上的石头忌人搬动和触弄。到景颇人家做客,进门必须脱鞋,到晒台处,则在过道门前脱鞋。进屋后,忌在房内久站不坐,应按一定位置入座。
32、柯尔克孜族 (kē ěr kè zī zú)
“柯尔克孜”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多种解释:“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山里放牧人”或“草原人”等。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按柯尔克孜族的历法,新月每出现一次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即过诺若孜节,类似于汉族的春节。
禁忌:客人在吃肉前,要先取出一些分给主人家的妇女和小孩,吃其他食品时,摆在盘里的要留一部分不要吃光,以表示主人招待的丰盛。如吃不完,切忌将剩菜剩饭倒在地上,在客人使用的餐具里,不能剩下残羹剩饭,这一禁忌不仅非穆斯林的客人要切记,就是穆斯林的客人也不能例外。
33、拉祜族 (lā hù zú)
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祜族传统节日有拉祜年,也吃扩塔节(即春节)、火把节、月亮节和尝新节等节日。其中最隆重的节日是过拉祜年。传说拉祜族兄弟是从葫芦里走出来的。大年初一,拉祜族男女老幼都要用葫芦盛水洗手,洗去过去一年的贫困,迎来新一年的五谷丰登。
禁忌:主人杀鸡待客,客人不能主动拿鸡头吃,如主人拿给客人吃时,客人要接受,不得推辞或转让给别人。禁止打狗杀狗。
34、黎族 (lí zú)
黎族自称“孝”、“歧”、“美孚”等。黎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和“三月三”等。黎族大多数节日与汉族相同,如春节,与汉族过春节的情形基本一致。黎族特有每年农历的节日“三月三”源于黎族先人繁衍后代的一个传说。
禁忌:忌头朝门口睡觉,因尸体才头朝门口待抬出埋葬。若客人犯忌,主人亦不悦,认为可能有祸事临头号。
  更多关于民族习俗的文章内容,请点击
://.yxtvg./tags/minxisu
标签
民族习俗
作文八:《民风民俗资料》6000字
那达慕是中国蒙古族人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开始的那达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那达慕或以嘎查(村屯)、苏木(区乡)为单位,或以旗县为单位举行。那达慕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大型那达慕,摔跤选手为512名,骏马300匹左右,会期7~10天;中型那达慕,摔跤手256名,马100~150匹,会期5~7天;小型那达慕,摔跤手64名或128名,马30或50匹左右,会期3~5天。无论何种民族与宗教信仰的人,均可报名参加。那达慕的前身是蒙古族"祭敖包",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造和流传下来的具有独特民族色彩的竞技项目和游艺、体育项目。"那达慕"有久远的历史。据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载,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他为检阅自己的部队,维护和分配草场,每年7~8月间举行“大忽力革台”(大聚会),将各个部落的首领召集在一起,为表示团结友谊和祈庆丰收,都要举行那达慕。起初只举行射箭、赛马或摔跤的某一项比赛。到元、明时,射箭、赛马、摔跤比赛结合一起,成为固定形式。后来蒙古族人亦简称此三项运动为那达慕。在元朝时,那达慕已经在蒙古草原地区广泛开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军事体育项目。元朝统治者规定,蒙古族男子必须具备摔跤、骑马、射箭这三项基本技能。到了清代,那达慕逐步变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游艺活动,以苏木(乡)、旗、盟为单位,半年、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此俗沿习至今,每年蒙古族人民都举行那达慕。过去时那达慕期间要进行大规模祭祀活动,喇嘛们要焚香点灯,念经颂佛,祈求神灵保佑,消灾消难。现在,那达慕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赛布鲁、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排球、篮球等体育竞赛项目。此外,那达慕上还有武术、马球、骑马、射箭、乘马斩劈、马竞走、乘马技巧运动、摩托车等精彩表演。参加马竞走的马,必须受过特殊训练,四脚不能同时离地,只能走得快,不能跑得快。雪顿节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中叶,那时雪顿节是一种纯宗教活动。民间相传,佛教的戒律有三百多条,最忌讳的是杀生害命。由于夏季天气变暖,草木滋长,百虫惊蛰,万物复苏,其间僧人外出活动难免踩杀生命,有违“不杀生”之戒律。因此,格鲁派的戒律中规定藏历四月至六月期间,喇嘛们只能在寺院待着,关门静静地修炼,称为“雅勒”,意即“夏日安居”,直到六月底方可开禁。待到解制开禁之日,僧人纷纷出寺下山,世俗老百姓为了犒劳僧人,备酿酸奶,为他们举行郊游野宴,并在欢庆会上表演藏戏。这就是雪顿节的由来。到17世纪下半叶和18世纪初,据记载,参加雪顿节演出活动的是扎西雪巴、迥巴、降嘎尔、香巴、觉木隆、塔仲、伦珠岗、郎则娃、宾顿巴、若捏嘎、希荣仲孜、贡布卓巴共十二个藏戏团体。因此这个有三百余年历史的民族传统节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个藏戏节。藏戏渗入到雪顿节的初期,是宗教活动和文娱活动相结合的开始,但范围仍局限在寺庙内。先是以哲蚌寺为活动中心,故人称为“哲蚌雪顿节”。五世达赖从哲蚌寺移居布达拉宫后,每年六月三十日的雪顿节,也总是先在哲蚌寺内进行藏戏会演,第二天到布达拉宫为达赖演出。十八世纪初罗布林卡建成后,成为达赖夏宫,于是雪顿节的活动又从布达拉宫移至罗布林卡内,并开始允许市民群众入园观看藏戏。这以后,雪顿节的活动更加完整,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节日仪式。在西藏民主改革前,每年藏历六月二十九,各地戏团一早到布达拉宫向地方政府管藏戏的“孜洽列空”报到,并进行简单的仪式表演。然后赶到罗布林卡向达赖致意,当晚返回哲蚌寺。第二天(六月三十日)为哲蚌雪顿节,演出一天藏戏。七月一日,由拉萨、日喀贝、穷吉、雅隆、堆龙德庆、尼木等地的五个剧团,六个“扎西雪巴”戏班子,一个牦牛舞班子和一个“卓巴” 舞即打鼓舞在罗布林卡联合演出。七月二日至五日,再由江孜,昂仁,南木林,拉萨等四个地方剧团轮流各演一天广场戏,雪顿节五天中,政府放假,全体官员要集中到罗布林卡陪达赖看戏,每天中午设宴招待全体官员,席间要吃酸奶子。1959年,西藏进行民主改革后,雪顿节的内容更加丰富。节日期间,拉萨市附近的藏族人民三五成群,老少相携,背着各色包袱,手提青稞酒桶,涌入罗布林卡内。节日时,除本地西藏藏戏剧团外,还有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的藏戏剧团来到圣城拉萨切磋戏艺。人们除了观看藏戏外,还在树荫下搭起色彩斑斓的帐篷,在地上铺上卡垫、地毯、摆上果酒,菜肴等节日食品。下午各家开始串幕作客,主人向客人敬三口干一杯的“松准聂塔”酒,在劝酒时,唱起不同曲调的酒歌,各帐篷内,相互敬酒,十分热闹。近年来,自治区各机关,单位将大型的文艺活动,学术讨论会,经验交流会安排在雪顿节期间,使雪顿节更显得意义重大。
皖南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宏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40余幢。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动静相宜,处处是景,步步入画。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西递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代表徽派民居建筑风格的“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在此得到完好的保留。青瓦、白墙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态,这与山西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皖南民居以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大量古建筑而驰名。新安为文化之乡,历史上多出官宦商贾,仅歙县举人以上的士官即达数百人。徽商更是遍及皖南。“富室之称雄者,江南首推新安”,他们巨大的财富,营造了皖南这个精美的古民居博物馆。今存徽州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主要集中在黟县、歙县、绩溪、休宁。黟县今存古村落十余处,要者如西递、宏村、碧山、屏山等。黟城古建筑更多。全县保留有价值的古建筑数百处。仅西递就有122幢。歙县共有古建筑365处,有价值的一百余幢,古祠堂27座,集中在雄村、呈坎、潜口、棠樾、深渡等村。绩溪今存古建筑一百余处,集中在磡头、坑口、冯村、上庄等处。古村落一般由牌坊、民居、祠堂、水口、路亭、作坊等组成,有的村落规模很大,如呈坎有街巷99条,陌生人进去后往往会迷失方向。许多村落布局井井有条,宏村的水系就是一例。宏村在村头依山筑坝,村内水渠从街道两侧进入每户,汇于村中部的月塘。再分流至户,流入南湖。每户都有大、小水渠,分供洗涤和饮用水。民居的布局一般是以天井为中心的三合院或四合院,两层高度。中型、大型宅院采用多院落组合,建筑全是粉墙黛瓦。旧时大户人家的许多建筑群,规模庞大,采用徽州三雕装饰,布局精巧,错落有致。一片片皖南古建筑镶嵌在黄山、九华山、新安江广阔的名山秀水之中,天造地合,宛然一个无须妆点的世界级公园。皖南民居为两层以上的楼房,中间围合一个很小的天井,厅堂设在天井的北侧。厅堂与天井之间不设墙壁与门窗,属于开阔的空间。在厅堂的北侧,也就是后部是木质的太师壁,太师壁的两侧为不装门扇的门。太师壁的前面放置长几、八仙桌等家具。厅堂东西两侧,分别放置几组靠背椅与茶几,人们常常将一些器具放置在上面作为装饰。皖南古民居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都以周易风水理论为指导,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筑群与大自然紧密相融,创造出一个既合乎科学,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环境,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精髓。村落独特的水系是实用与美学相结合的水利工程典范,深刻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卓越智慧。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
浙菜基于杭州、宁波、绍兴、温州四个流派,就整体而言,有比较明显的特色风格,又具有共同的四个特点。选料讲究:原料讲究品种和季节时令。爆墨鱼花:以充分体现原料质地的柔嫩与爽脆,所用海鲜、果蔬之品,无不以时令为上,所用家禽、畜类,均以特产为多,充分体现了浙菜选料讲究鲜活、用料讲究部位,遵循“四时之序”的选料原则。选料刻求“细、特、鲜、嫩。”1、细:即精细,注重选取原料精华部分,以保持菜品的高雅上乘;2、特:即特产。注重选用当地时令特产,以突出菜品的地方特色;3、鲜:即鲜活,注重选用时鲜蔬果和鲜活现杀的海味河鲜等原料,以确保菜品的口味纯正;4、嫩:即柔嫩,注重选用新嫩的原料,以保证菜品的清鲜爽脆。烹饪独到:浙菜以烹调技法丰富多彩闻名于国内外,其中以炒、炸、烩、熘、蒸、烧6类为擅长。“熟物之法,最重火候”,浙菜常用的烹调方法有三十余类,因料施技,注重主配料味的配合,口味富有变化。其所擅长六种技法:1、炒,以滑炒见长,要求速度快速成菜,成品质地滑嫩,薄油轻芡,清爽鲜美不腻;2、炸,菜品外松而里嫩,力求嫩滑醇鲜,火候恰到好处,以包裹炸、卷炸见长;3、烩,烩的技法所制作的菜肴,汤菜荣获如愿了鲜嫩,汤汁浓醇;4、溜,溜的技法所制作的菜品讲究火候,注重配料,主料多需鲜嫩腴美之品,突出原料的鲜美纯真之味;5、蒸,讲究配料和烹制火候,主料作到鲜嫩瞍美;6、烧,烧的技法所烹制的菜品,更以火工见长,原料要求焖酥入味,浓香适口。另外,浙江的名厨高手烹制海鲜河鲜有其独到之处,适应了江南人民喜食清淡鲜嫩之饮食习惯。烹制鱼时,
多以过水处理程序,约有三分之二的鱼菜是以水传热介质烹制而成,突出了鱼的鲜嫩味美之特点,传统菜当首推杭州的西湖醋鱼,系活鱼现杀,经沸水汆熟,软熘而成,不加任何油腥,滑嫩鲜美,众口交赞。注重本味:口味注重清鲜脆嫩,保持原料的本色和真味。清,杭州人李渔《闲情偶记》中曾认为“世界好物利在孤行”,意思是要吃上等原料的本味。但是烹饪的发展证明,所谓突出原料本味,并非原料经合理的科学的烹饪,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去其糟粕,即除用熟处理外,还需要用葱、姜、蒜、绍酒、醋等调味品,达到去腥、膻,增香的功效,驱逐原料的不良之味,增加原料的香味。在海鲜河鲜的烹制上,浙菜以增鲜之味和辅料来进行烹制,以突出原料之本。制作精致:浙菜的菜品形态讲究,精巧细腻,清秀雅丽。这种风格特色,始于南宋,《梦粱录》曰:“杭城风俗,凡百货卖饮食之人,多是装饰车盖担儿;盘食器皿,清洁精巧,以炫耀人耳目”。据南宋人笔记载,赵宋偏安江南,都在临安(今杭州),宫廷中就设有“意思蜜煎局”,专制各色雕花蜜煎以供御用。意思蜜煎局的厨师,或以木瓜雕成“鹊桥仙故事”,或“以菖蒲或通用草雕刻天师双虎象于中,四周以五色染菖蒲悬围子左右。又雕刻生百虫铺子上,却以藓、榴、艾叶、花朵簇拥。”由此可见南宋时期厨师食雕技艺之高超。纵观当今浙江名厨综合运刀技法之姻熟,配菜之巧妙,烹调之细腻,装盘之讲究,其所具有的细腻多变幻刀法和淡雅的配色,深得国内外美食家的赞赏,均体现了浙江厨师把烹饪技艺与美学的有机结合,创造出了一款款美馔佳肴。如传统名菜“薄片火腿”,片片厚薄均等、长短一致、整齐划一,每片红白相间,造型尤似江南水乡的拱桥;南宋传统名菜“蟹酿橙”,色彩艳丽,橙香蟹美,构思巧妙,独具一格;创新菜肴“锦绣鱼丝”,9厘米长的鱼丝整齐划一(足见刀工底之深厚),缀以几线红绿柿椒,色彩艳丽和谐,博得广大食客的赞许。许多菜肴,以风景名胜命名,造型优美。许多菜肴都富有美丽的传说,文化色彩浓郁是浙江菜一大特色。 浙菜具有悠久的历史。黄帝《内经·素问·导法方宜论》曰:“东方之城,天地所始生也,渔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盐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史记·货殖列传》中就有“楚越之地??饭稻羹鱼”的记载。由此可见,浙江烹饪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另外,我国的考古学家在1973年从浙江余姚河姆渡发掘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大量的籼稻、谷壳和很多菱角、葫芦、酸枣的核和猪、鹿、虎、麋(四不像)、犀、雁、鸦、鹰、鱼、龟、鳄等40余种动物的残骸。同时,还发掘出了陶制的古灶和一批釜、罐、盆、盘、钵等生活用陶器。据科学家考证,这些文物距今约有7000年左右的历史,是长江下游,东南沿海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最早的地层之一。吴越春秋时期,春秋末年,越国定都“会稽”(今绍兴市),利用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资源,在中原各国的经济、文化和技术的影响下,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钱塘江流域的农业、商业、手工业生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越王勾践为复国,加紧军各,并在今绍兴市的稽山,过去称“鸡山”,办起了大型的养鸡场,为前线准备作战粮草用鸡。故浙菜中最古的菜要首推绍兴名菜“清汤越鸡”。其次是杭州的“宋嫂鱼羹”,出自“宋五嫂鱼羹”,至今也有880年历史。从杭州近郊的良渚和浙东的余姚河姆渡两处人类活动的古遗址中发现,从猪、牛、羊、鸡、鸭等骨骸中证明,浙菜的烹饪原料在距今四五千年前已相当丰富。东坡肉、咸件儿、蜜汁火方、叫化童鸡等传统名菜均离不开这些烹饪原料。南北朝以后,江南几百年免于战争,隋唐开通京杭大运河,宁波、温州二地海运副业的拓展,对外经济贸易交往频繁,尤其是五代吴越钱镠建都杭州,经济文化益显发达,人口剧增,商业繁荣,曾有“骈墙二十里,开肆三万室”之称。经济的发展,贸易的往来,无不为烹饪事业的发展和崛起产生巨大的推动力,使当时的宫廷菜肴和民间饮食等烹饪技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南宋建都杭州,浙菜在“南食”中占主要地位。被称为中华民族第二次迁移的宋室南渡,对进一步推动以杭州为中心的南方菜肴的创新与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在此次大迁移中,北方的名流达官贵人和劳动人民大批南移,卜居浙江,把北方的京都烹饪文化带到了浙江,使南北烹饪技艺广泛交流,饮食业兴旺繁荣,烹饪技术不断提高,名菜名馔应运而生。吴自牧的《梦梁录》、西湖老人的《西湖老人繁胜录》、周密的《武林旧事》等书都记载了杭州城饮食市场的繁华和齐味万方的市食佳肴。据《梦梁录》卷十六“分茶酒店”中记载,当时杭州诸色菜肴有280多种,各种烹饪技法达15种以上,精巧华贵的酒楼林立,普通食店“遍布街巷,触目皆是”,烹调风味南北皆具,一派繁荣景象。自南宋以后的几百年来,政治中心虽在北方,但言物力之富,文化之发达,工商之繁庶,浙江必居其一。 北方大批名厨云集杭城,使杭菜和浙菜系从萌芽状态进入发展状态,浙菜从此立于全国莱系之列。
作文九:《太原民风民俗资料》12000字
太原民风民俗
太原年俗 生活中有节日, 节目中有民俗; 风俗使节日代代传承, 节日使生活五彩斑斓。 旧时,太原地区月月有节日,而最隆重、最热闹,风情最浓厚的要数过年了。 旧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间称过年,为区别于公历元旦,后来又称过大年。 旧日,腊八节过后,太原人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二十三日祭 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 到高潮。过去太原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 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贴扎,指各种对联、年画、 窗花、门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 遍,即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 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 以压岁钱,以取吉利。按照传统习惯,太阳出来之前就要吃罢早餐。早饭之后, 出门拜年,亲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点头,互道吉祥话语,无非“恭 贺新禧”、“恭禧发财”、“一年如意”之类。 商户人家在过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 月二十二为祭祀财神之日。民国以后仅在过年时于钱垛、钱柜或专设神位神龛致 祭,焚香燃炮,供以鸡、鸭、猪、羊。祭罢财神,方赴有买卖往来的各商户家中 拜年。 旧日过年,时间拖得很长,一直持续到二十五日天仓节之后。初五日俗称破 五,民间俗言“破五不出门”,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举行开市,居民方始探亲。 初七俗称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气朗则利人口繁衍。初八黄昏后祭星神,于院内点 灯七盏,象征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顺遂吉利。初十俗称“十不动日”, 相传是日老鼠娶亲。十三到十六为元宵佳节,几日之内,夜间灯火辉煌,社火秧 歌,热闹非常,俗称“灯节”。二十俗称“小添仓”,二十五为“老添仓”,东西米市 设立仓官神位,众往致祭,燃放火花。过了天仓节,新春期间的热闹方告结束。 社火 社火实际上就是太原人俗称的红火。古老的太原大地,久传着一句民谚,那就是 “老百姓,要快活,赶会唱戏闹红火。” 太原的红火规模大、形式多、内容广, 生活气氛浓烈,地方特色别具一格。主要有太原锣鼓、太原秧歌、狮子龙灯、高 跷旱船、背棍、铁棍、莲花落、二人台、哑老背妻、二鬼摔跤、刘三推车、大头 娃娃、跑场秧歌……不一而足。
每年的正月十五,万人空巷,老百姓上街看红火, 不亦乐哉! 太原锣鼓 太原锣鼓, 是指流行于太原地区民间的经常散见于农村、 工厂演奏的那种“流水”, 七种锣鼓曲牌套路的总称。相传,它始于公元 947 年,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妹妹 所居住的太原南郊古寨村, 据说, 当年皇姑一出动, 便用锣鼓迎送, 演奏的曲调, 就是传自今日的“流水”,取“福如东海长流水”之意。 太原锣鼓的最大特色,在于两队摆开阵势,互相对抗。这种对抗的出现,常见于
喜庆之日,两队互见于街头。每逢这种情况,双方互不相让,各显身手,一曲接 一曲,一阵连一阵,一会儿急似一会儿,不争个山高水低,决不歇手。这种对抗 和较量,成为太原锣鼓的一个传统习俗,恰似两军对垒,誓必决一胜负。其演奏 技艺之娴熟,场面之激烈,实属国内罕见。它反映出太原人自古以来粗犷剽悍的 地方特性,也反映出太原人不屈不挠,对胜利的向往和追求的民族特性。它构成 了太原锣鼓声色雄壮的地方特色, 也奠定了太原锣鼓在太原民间社火习俗中独占 鳌头的地位。 提示:每年的正月十五,太原市各城区都要组织锣鼓表演,欢庆节日! 徐沟铁棍、背棍、担棍、 徐沟铁棍、背棍、担棍、划棍 棍的民俗文艺活动,也是太原传统闹红火的主要内容之一。所谓“棍”,无论是极 高的铁棍,一人肩背的背棍,两人肩抬的担棍,还是由四人抬起前后高低滑动的 划棍,都是以棍抬人进行表演的一种民间文艺活动形式,只不过因其活动位置和 形式的不同,而分别名之。 铁棍,又称为抬铁棍,是一种较为大型的棍式表演形式。 “铁棍 铁棍”的表演,是在长杆后面有高七、八寸,宽五寸的横条小高台,两端竖起两 铁棍 支直径为三公分的铁棍,前面平台上也竖起同样的一支铁棍,棍之间,为演员们 打制了一对脚踩的铁耳,上端在齐腰的地方,打制了一个铁腰卡,演出前,用白 布将演员从足到腰和支撑他(她)的铁棍紧紧捆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当在这 三支铁棍上绑好三个孩子之后(一般是女孩子) ,导演就根据自己的构思,让演 员在铁棍上扮演出许多剧目来。自然,演员中也包含了抬起横杆的十六个男青年 的走步与动作。 背棍,一般由两人表演。下面的男子汉肩背一种专制的三角形铁架,铁架下扎于 背棍 腰,中搁于肩,上部为一个铁插座。上面的表演者,亦为八九岁的灵巧女孩。 提示:铁棍、背棍是每年正月十五最重要的民间文艺表演节目。最有名的当数徐 沟铁棍,曾多次上京演出,引起轰动!您可以在正月十五白天乘车到徐沟欣赏精 彩的铁棍表演,顺便
品尝一下徐沟的美味小吃--灌肠! 清徐架火 清徐架火其实是典型的南庄架火。南庄架火,始于明代初年,距今已有六百余年 的历史,工艺独特,有许多令人惊叹之处。 架火, 由描龙绘凤、 金匾高悬的十数层殿宇楼阁顶架而成, 形如古塔, 气势宏伟, 颇为引人注目。架火有平年与闰年之分。平年架十二层,闰年架十三层。这些殿 宇楼阁,层层飞檐高挑,铃铛垂吊,从底到顶足有十三米开外。塔顶,城斗高矗, 旌旗飘扬,别具情趣;塔身,彩炮成串,幡缀相连,五彩缤纷;塔底,人物山水 和牌坊亭台相衬托,主次分明,恰似一座别具特色的古代建筑。架火上悬挂着数 百个彩炮,外饰以精致的彩色图案,全部用五颜六色的手工纸和瓦金纸裁成细如 发丝的纸条编织而成,图案各异,风格奇特。图案有八卦、二龙戏珠、丹凤朝阳 等,悬挂架火之上,恰似锦上添花,颇为别致、好看。 提示:清徐经济发达,每年正月十五都有盛大的架火,远近村民都成群结队地前 往观望架火,就连外地的客商也要借此机会观赏架火,并洽谈生意。您可在正月 十五当晚乘车到清徐县城观看精彩的架火表演。
唱大戏 晋剧,即中路梆子,是山西的代表性剧种,为山西省的四大梆子之一。由于它的 活动地区在山西中部,尤其是在太原附近、晋中一带,而且这一剧种历来受到山 西中部广大群众的欢迎、喜爱,故称中路梆子。 中路梆子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 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风格。 山西省晋剧院设在太原,现有演职人员近三百人。这个剧院,在历史上曾经汇集 了山西省内晋剧的老艺人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梁巧云、冀美莲等人。这些 老艺人,经过舞台生活的千雕百琢,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表演风格、唱腔,在 群众中留有很深的印象和很高的威信。 现在,这个剧院的著名演员有王爱爱、田桂兰、冀平、马玉楼、刘汉银、郭凤英、 王宝钗等。山西省晋剧院的代表剧目有传统戏《打金枝》 《空城计》《含嫣》 、 、 、 《小宴》《杀宫》《算粮》等。 、 、 提示:在太原周围的许多村庄每年都有赶会唱戏的习俗,游客可以到村里亲自体 验晋剧的艺术魅力! 莲花落 太原较早的曲艺表演,似乎要数太原莲花落了。太原莲花落,是一种说唱兼有的 曲艺艺术。20 世纪 60 年代初,太原市曲艺演员曹强对晋中莲花落加以改造而成 现今的太原莲花落。 莲花落的说唱词,基本上是七言四句为一段,全用太原方言来合辙入韵。表演之 时,先扣大竹板,间配小竹板,打板三巡之后,开始说唱,以唱为主,间以
夹白, 边唱边说,抑扬顿挫,尾音稍长,颇合当地人的口胃。太原莲花落的传统曲目, 多为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当地人熟悉的民间传说。长篇的有《五女兴唐传》 、 《万花楼》和《呼延庆打擂》 ;短篇的有《小两口打架》《小寡妇上新坟》和《夫 、 妻格水》等。 提示:曹强老先生的莲花落脍炙人口,在广播中还经常播放,游客也可以在音像 店中购买到曹强先生的莲花落专辑,您可以大饱耳福! 太原剪纸 剪纸,是一种用纸造型构成各种图案的艺术表现形式。或用剪刀在纸上裁剪,或 用刻刀在纸上裁刻,是太原农村已经普及了的一种人民喜闻乐见的工艺品。 剪 纸的图案内容,丰富多彩,不拘一格,取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比较惯用的图 案有花草鸟兽、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人物、吉祥文字、喜庆图案。色彩绚 丽,乡土气息浓郁。各色剪纸贴在新换的窗纸和明净的玻璃上,清新、别致、大 方,使农家院落喜气盈盈,生机勃勃,节日气氛非常浓烈。 提示:快过年时您在大街小巷随处可看到卖剪纸的摊点,花样繁多,做工精致, 一般一元一对。您不妨买一些贴在窗户上,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 太原地方名品特产·传统工艺推荐 太原地方名品特产 传统工艺推荐 榆次堡子酒 榆次堡子酒系历史名酒,1900 年慈禧太后曾饮此酒,故称为御酒。据《榆次
县志》记:“烧酒性香烈,行销远近,以产高家堡、乔家堡者为最,人称堡子酒。” 民国四年(1914 年) ,堡子酒在巴拿马国际赛酒会上获得一等奖。 玻璃圪嘣 玻璃圪嘣 玻璃圪嘣是一种薄玻璃响器,是太原地区节庆应时的一种儿童玩具,头大, 呈扁圆形,中接细长管,用嘴吹,极薄的玻璃在气流鼓动下发生“圪嘣、圪嘣” 的声音,清脆悦耳,极受儿童欢迎。 段亩砚 段亩砚产于五台县城南 40 公里滹沱河南岸的段亩山(又称文山) 。文山石色 有紫、黑、绿三种,以紫色石最佳。文山西麓素有“砚乡”之称,选料精细,制出 的仿古砚台精美异常。 《兰亭序》砚、仿明抄手海水池砚、雕龟兽池砚、五蝠捧 寿砚已经成为山西名砚。 仿古铁器 太原晋祠宋铸铁人闻名天下,是太原古代冶金技术的杰出代表。近年来,太 原北城区金属工艺厂以优质生铁作原料,陆续生产仿古铁器,产品品种繁多,用 工精良,如“马踏飞燕”、“明九龙鼎”、“云冈佛头”、“晋祠铁人”等酷似原作。 汾酒 汾酒是山西杏花村汾酒厂生产的白酒,始酿于南北朝时代,距今已有 1500 多年的历史。汾酒“入口绵、落口甜、酒后有余香”,以色、味、香三绝著称,是 我国八大名酒之一。曾在 1916 年巴拿马国
际博览会上获得一等优胜金质奖章。 新中国成立后,多次获得国务院颁发的金质奖,行销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 晋祠大米 晋祠大米产于太原晋祠乡一带,是山西大米中的优质品种。这种大米晶莹饱 满,呈半透明状,米色微褐。做出饭来颗粒分明,香气四溢。生产晋祠大米的稻 田,是晋祠难老泉水浇地,含有多种矿物质。 晋中剪纸 晋中,太原郊区农村,年年剪窗花,已成传统。剪纸的内容广泛,惯用的图 案有花草鸟兽、神话传说、喜庆图案、吉祥文字等,色彩绚丽,乡土气息浓郁。 民间剪纸目前已成为节庆市场上的红火商品。 琉璃制品 太原盛产琉璃制品,古已有之。太原马庄苏家所制琉璃,始于唐朝,明清时 已远销外省。这些琉璃制品,装点了众多的古文物、古建筑。 面塑 面塑也称“面人”,是平鲁县的工艺品。用白面粉捏成各种禽兽、果 品或各种 人物形象,蒸熟再进行彩绘。 面塑细致精巧,形体生动,常当作吉祥物品供人 欣赏馈赠亲友。
山西老陈醋 老陈醋产于清徐县,为我国四大名醋之一。老陈醋色泽黑紫清亮,气味酸醇 浓烈,还具有甜、绵、香、酸,不沉淀,储存越久,其味愈浓和久储不变质的特 点。老陈醋不仅是调味品,且可供药用,对高血压、肝炎、皮肤病具有一定疗效 和预防作用。 推光漆器 推光漆器,以手工操作工艺得名,就是在油漆木器家具时,涂漆以后磨,磨 了再漆,反复数次,再用手推出光泽来。然后,经过推凸、描金、彩绘等多种工 艺流程,出现人物、花鸟、山水各种图案。推光漆器又叫金漆家具,具有绘画精 致,内容丰富,永不褪色等特点。太原地区生产的推光漆器自唐代就已闻名,具 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俗称山西漆器,以太原金漆厂和平遥推光漆厂的产品著名, 主要产品有:屏风、挂屏、古腿沙发桌、首饰柜、绣墩、书桌、烟具等。 竹叶青 竹叶青酒是汾酒的再制品,由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酿造历 史悠久。竹叶青以汾酒为原料,配以陈皮、砂仁、当归、零陵香、公丁香、广木 香、紫檀香等十余种中药材经蛋青、竹叶、冰糖浸泡而成,酒精含量为 45 度。 正品竹叶青经 120 道工序反复检验合格才能上市,色泽青绿、晶莹透明,具有和 胃、消食、除烦的功效。 晋中砂子饼 砂子饼,亦名疤饼。这种疤饼,直径一般是 26 厘米到 33 厘米,饼既薄而且 脆,饼脸用卵石烙成,凸凹不平,因而有“疤饼”之称。 烙制疤饼时,先将面粉、 食油、鸡蛋、盐、五香粉等原料和起,用擀面杖擀成又圆又薄的饼坯,把平底鏊 置于火上加热,再把大小不一的河中捡来的卵石洗净,放在平底缝里
,等卵石烧 到极热以后,把饼坯放在烧热的石子上用文火烤熟即成。这种饼的原料配比,可 按食用需要而定,但食油不可多放,以免影响存放。如果喜欢甜食,可加糖去盐 制成精疤饼。 六味斋酱肉 具有百年历史的“六味斋”酱肉店, 原为开设于民国二十七年 (1937 年) 的“福 记六味斋酱肘鸡鸭店”,百年老字号的信誉早已深入人心。“六味斋”产品颇多, 色香味俱佳,在众多的产品中,酱肘花独占鳌头。人们说“六味斋”百年老汤煮出 的酱肘花“看着亮格晶晶,闻着香格喷喷,吃着美格津津”,以“肥而不腻,瘦而 不柴,淡而入味,香而醇郁”闻名三晋。 清徐老陈醋 山西醋很有名,老陈醋是山西醋中的珍品。 据传周代时,在山西就开始了醋的生产,而老陈醋在春秋战国时代,古晋阳 就有一些作坊开始酿造。在清徐县城东湖湖畔建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醋博物馆。 山西醋品种繁多,老陈醋为其代表性的名产。其它还有陈醋、普醋、双醋、特醋、 名特醋等许多品种。如从生产醋的原料区分,则有高梁醋、玉米醋、小米醋、柿 子醋、果醋、酒糟醋、粉渣醋、红薯醋、银杏醋等多种。
老陈醋,具有一般醋的酸醇、味烈、味长等特点,同时,还具有香、绵、不 沉淀的特点。另外,老陈醋储存时间越长越香酸可口,耐人品味。而且,过夏不 霉、过冬不冻,颜色深橙,为山西醋中独具一格、质地优良的佳品。 太原特色饮食文化 太原的面食最为有名,品种多,历史久,制作方法各异,浇头菜码考究。炒 莜面、拉面、猫耳朵、搓鱼儿、莜面烤佬、红面糊糊、肉丝炒剔尖、刀削面、炒 疙瘩等应有尽有,特色独具。 头脑: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医学家傅山发明,为医用食品,对人体有着滋补 头脑 作用, 效果甚佳。 头脑是太原市特有的一种名早点, 为汤状食品。 在一碗汤糊里, 放上三大块肥羊肉,一块莲菜,一条长山药。汤里的佐料有黄酒、酒糟和黄芪。 品尝时可以感到酒、药和羊肉的混合香味,味美可口,越吃越香。具有滋补、活 血功能。每年农历白露到立春期间,太原市各清真饭店大都有“头脑”上市。 太 原市清和园饭店的“头脑”和“帽盒子”以其独特的清真风味, 誉满并州, 闻名全国。 特点:益气调元,滋补虚损,活血健胃,富有营养,具有抚寒喘和强壮身体、延 年益寿的作用。 苹果脯:是太原市清徐露酒厂于 1979 年试制成的著名产品,1985 年曾被评 苹果脯 为轻工业部优质产品。 核桃仁罐头:是太原市清徐露酒厂的著名产品,有咸核桃仁、琥珀核桃仁两 核桃仁罐头 个品种,均曾获省优产品称号。 太原大曲:是太原
市徐沟酒厂产品,属清香型大曲酒。曾被评为山西省商办 太原大曲 工业系统优质产品,1983 年获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称号。 清徐葡萄: 清徐葡萄:清徐县是山西省著名的葡萄产区。裁培历史悠久,葡萄酒更是闻 名遐尔。 孟封饼:孟封饼是清徐县孟封村独特的传统名食,以香、酥、软、甜、凉的 孟封饼 特点久负盛名。凡品尝过它的人,无不称其为饼中佳品。孟封饼创制于清光绪十 年,距今已有 100 多年的历史。 六味斋酱肉:是太原市的名食、素以肥者不腻、瘦者不柴、酥烂鲜香、味美 六味斋酱肉 可口而著称省内外。1982 年,六味斋的酱肘花被商业部评为优质产品。 老陈醋:山西酿醋历史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太原市“益源庆”醋厂 老陈醋 所生产的名特醋,1987 年被评为省优产品。可谓酸香飘三晋,驰名五大洲。 刀削面:尤以太原酱园巷饭馆的刀削面有名,面条根根粗细均匀,柳叶形, 刀削面 筋软爽口。 羊(牛)肉蒸饺:是太原的著名风味小吃。认一力饺子店的蒸饺皮薄、味香、 肉蒸饺 佐以老陈醋、味道绝佳。可谓肥而不腻馅成丸,一家蒸饺万家赞。
羊杂割:是山西著名的传统风味小吃,历史悠久。这种小吃物美价廉、营养 羊杂割 丰富,颇受欢迎,尤为冬令美食。 提浆月饼、五仁月饼 提浆月饼、五仁月饼:是太原食品三厂生产的名点之一,素以皮酥馅足、甜 香绵软而久负盛名。1985 年被轻工部评为优质产品。 桃酥:是太原食品三厂生产酥点中独具一格的品种,成块整齐、色泽金黄、 桃酥 裂纹均匀、油润香甜。 稍梅(烧麦) :是太原著名风味小吃,用特制的擀而杖打成花褶,形同梅花, 稍梅(烧麦) 食后齿颊留香而闻名山西。 鸡蛋醪糟:太原市荣茂园海子边小吃部的鸡蛋醪糟久负盛名,至今还流传着 鸡蛋醪糟 “海子边醪糟王,美酒不如醪糟强。” 太原号腐干:是山西省著名的“三腐”之一,早在宋代已有名,迄今 800 多年 太原号腐干 的历史。此品由“太原豆腐干”演变而来。这种号腐干质地密实细腻。 金银枣:是太原市传统名点,历史悠久。炸制好的金银枣,外黄内白,酥脆 金银枣 而无硬心,味美香甜。 清真什锦细点:始于清宫光绪二十年,选料精细,配料严格,装璜美观,深 清真什锦细点 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全套点心由夹糖糕、 桃酥、 烫面包馅, 起皮包馅四大类组成。 规格整齐、甜而不腻、新颖美观。 太原旅游风景·名胜古迹 名人 太原旅游风景 名胜古迹·名人 名胜古迹 太原市的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古典园林晋祠风景优美,文物荟萃,祠 内周柏、 难老泉、 宋塑侍女像堪称晋祠
三绝,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天龙山石窟, 包容了东魏、北齐、隋、唐、五代近五个世纪的作品,是领略东方石窟艺术魅力 的好去处;龙山石窟是全国最大的、保存完好的元代道教石窟群;有太原城市标 志之誉的双塔寺、塑有千手千眼 11 面观音的祟善寺、展览有名贵殷代铜觥的山 西省博物馆,都是游览观光的好去处。 位于市内汾河边上的汾河公园,是太原市政府近年来兴建的大型城市公园,沿河 而下的几公里内,花草繁茂,鸟啭莺啼;天龙山、庞泉沟等地还有保护完好的森 林植被 24 万亩,内有珍奇的野生动物褐马鸡和金钱豹等。 山西省博物馆:位于太原市上官巷东,原是文庙。博物馆占地约 1.3 万平方米, 山西省博物馆 由照壁、六角井亭、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东西庑和崇圣祠组成。棂星门内 东西厢房、大成殿及东西庑均为陈列室。馆内藏品丰富,省内出土的古代珍贵文 物甚多,有殷代铜觥、春秋时吴王称王前所用的铜戈、北魏木板漆画、东晋名画 家顾恺之笔法、明代名将戚继光手书《致李小山归蓬莱》诗轴等。 乔家大院:现为祁县民俗博物馆,是清末民初金融商业资本家乔致庸的宅地。始 乔家大院
建于清乾隆年间,占地 8724.8 平方米,分六个大院,内套 20 个小院,共计 313 间房屋,从高空俯瞰,形成了一个巧妙的“喜喜”字城堡式建筑。四周高达 10 余 米的全封闭砖墙内,院与院相衔,屋与屋相接,院中有园,院内有园,造型精巧, 匠心独具,充分体现了我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 平遥古城: 规模最大一座明清古城, 始建于公元前周宣王时期, 平遥古城 是山西历史较早、 明朝曾重筑扩建,其城墙、街道、名居、店铺、庙宇等古建筑保存基本完好。整 个城池面积 2.25 平方千米,平面布局形似龟状,俗称“乌龟城”。城墙周长 6163 米,墙高 12 米,有垛口 3000 个,敌楼 72 座,象征“孔子七十二贤人,三千弟子” 之说。清道光三年(1823 年) ,在平遥古城内诞生了全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 “日升昌”的创立,在中国金融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每年九月在平遥举办的“平 遥国际摄影展”,是中国最大的国际摄影展, 这里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图片交易市场。 土堂大佛:位于太原市西北 20 公里处上兰镇土堂村西侧净因寺内的土堂大佛, 土堂大佛 始建于北齐,金泰和五年(公元 1205 年)重建,土佛为释迦牟尼,高达 10 米, 是目前世界上罕见的保存最完美的土佛。 晋祠: 古建筑和自然式园林水景双璧合一的大型风景区, 现存有楼、 阁、 晋祠 以文物、 殿、台 100 多处,碑迹 300 幢,千年古树 20 余株, (最
老的已达 3000 年树龄) 。 园内圣母殿前的“鱼沼飞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立交桥”。园内现存有唐李世民亲 手书写的“晋祠之铭并序”碑刻,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行书碑。 “晋祠三大国宝建筑”:圣母殿、献殿、鱼沼飞梁 “晋祠三绝”:难老泉、宋塑侍女像、周柏 “晋祠匾额”:难老、对越、水镜台 另外还有晋溪书院、金人台、水母楼、晋祠公园等景观 纯阳宫: 简称省博物馆二部, 位于五一广场西北隅。 纯阳宫 是山西省博物馆专题陈列部, 该部利用道教建筑纯阳宫展出历史文物。纯阳宫是明万历年间兴建的,清代做过 整修,宫宇建筑精巧,布局独特,雕饰富丽,是别具一格的建筑群。馆内展出陶 瓷、铜器、玉石、竹木、牙雕、石刻、书法、绘画、碑帖、刺绣、珐琅、漆器等 10 多个专题。这些展品对研究我国历史、文字学、工艺美术和冶炼铸造技术等 具有重要价值。 蒙山大佛:蒙山在太原西南约 20 公里处,晋祠以北的寺底村,主峰高 1325 米, 蒙山大佛 蒙山晓月为旧太原八景之一。北齐高洋帝于天保二年( 551)将东魏大庄严寺扩 建为开化寺,开凿了高 200 尺的摩崖大佛,称为西山大佛,比目前全国最大的 乐山大佛略高。隋文帝时新建了庇盖大佛的殿阁,唐高宗和武则天曾来此礼佛, 赐宫内袈裟。由于寺毁阁倾,大佛淹没于乱石瓦砾之中,仅见胸颈部分,胸宽 25 米,高 17.5 米,颈部直径宽五米。目前做为旅游资源正在规划开发之中。 古 清真寺:古清真寺,位于太原市内解放路南段东侧,在群楼耸立中独居街畔。门 前牌楼雕镂精致,装饰精美。横匾“清真古寺”四个镀金大字,笔力雄健,分外醒 目,引人观瞻。寺为唐代贞元年间创建,去又经宋代重修。现存寺字,是明代重 建后的遗物。寺内大殿为砖木混合结构,殿内为阿拉伯式古典装饰,富丽典雅。 柱周木壁,刻有阿拉伯文《古兰经》 ,经文雕刻工整、清晰、精细、优美。整个
大殿,宽大疏朗,布局严谨。进入院内,装点颇觉雅致,布局合理、紧凑。院中 央有明代建筑省心楼,外形美观,重檐歇山顶,楼角、飞檐挑起,彩色熠熠,颇 为壮观。省心楼两侧,左右碑亭对峙,亭阁风雅秀丽,气度不凡。亭内,有宋代 著名书法家黄庭坚碑刻草书,元代赵子昂、清初傅山观后题铭碑刻,字迹劲秀, 笔力挺拔,给古寺添色不少。院内,多处坚有书法榜题,这愈益加重了清真寺古 朴、苍老的气氛。 太山寺:又名太山龙泉寺,位于太原市区西南 23 公里处风峪沟北山腰。太山之 太山寺 名,始见于沈约撰写的《宋书》 ,相传北汉时有山民石敢当,以勇敢闻名,他居 住的山也
由此闻名于世。寺名取自“泰山石敢当”的谐音。据碑文记载,太山寺创 建于唐代景云元年( 710) ,原为道观,名“昊天祠”,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 重建改为佛寺。入寺庙山门依次为钟鼓楼、东西厢房、大雄宝殿。大雄殿顶二层 叠起,上座六角形观音阁与文殊、普贤二殿。阁周塑有十八罗汉、四大金刚。泥 塑极富明代塑像俏丽俊秀的风格。六角亭后为石构建筑“莲花宝洞”。寺左另有水 神祠,祠底有龙泉一脉,汩汩细流。佛寺别名龙泉大概由此而得。山脚有名将李 存孝之墓, 李存孝本名安思敬, 唐末晋王李克用养子, 做战极为勇猛, 屡建奇功, 后在太原被李克用车裂。其墓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主教堂:位于解放路 367 号,是一座古罗马风格的高大建筑,通体铁红色, 天主教堂 间以白线装饰。天主堂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 ,庚子年(1900)被毁,光绪 三十一年(1905)重建,占地约 13.3 万平方米,现存 4300 平方米。主建筑为礼 拜堂,旁有两座西式尖顶钟楼。天主堂是太原市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友活动场所, 也是省市天主教爱委会的所在地。 南十方院:在太原市南,原名白云寺,建于明初,万历年间增修,清康熙年间建 南十方院 藏经阁。因临近狄村“白云飞处”古碑,巡抚图纳改名白云寺。又因太原城北门外 有禅院曰十方院,故通称此寺为南十方院。寺院宏敞,风景清幽。现为文物保护 单位。 傅山书法碑林公园:傅山书法碑林公园,位于太原市迎泽大街迎泽桥东南,汾水 傅山书法碑林公园 之滨。 公园占地二万二千多平方米, 建有一进四院仿明清建筑。 园内回廊、 池水、 石山、亭阁,一派古色古香。各种建筑多以傅山书写的条幅题名,如园内人工湖 池,按傅山题写的“得造花香”命名为“得香池”。另有承颜堂、鼎臣殿等大型殿堂 建筑。 傅山不仅是杰出的思想家和伟大的爱国者, 而且也是著名的书画艺术大师。 他的书法从晋唐入手,上溯篆籀,博采诸家之长熔于一炉,真草隶篆行各体无所 不精。为继承和发扬这一宝贵文化遗产,山西傅山书法研究会广泛收集整理了傅 山书法中的大部巨帧墨迹,并摹勒石上,在碑林公园室内外竖起一百八十四块书 法石碑。现在还在继续收集刊刻中。整个傅山书法碑林公园气势宏大阔广,古朴 典雅,是繁华城市中难得的一处“山林野趣”之地。 晋阳湖:在太原市董菇村一带,距市区三公里,湖水面积 4.8 平方公里,为太 晋阳湖 原热电厂冷却循环水。晋阳湖水由汾河西干渠引入,水质良好,水深平均四米, 最深处八米,夏季最高水温达 33 度,冬季为 8 至 15 度。常年
不结冰。太原市 政府已经决定兴建晋阳湖公园。占地面积 11.2 平方公里。公园规划为环湖绿带、
水上乐园、垂钓区、文化娱乐区、植物公园、度假村、野营区、狩猎场、生活服 务区等九大区域。第一期工程是填筑沿湖堤坝,植树造林,修筑沿湖公路。同时 配备游艇、钓鱼等游乐设施。公园建成后将成为全省乃至华北面积最大的湖水公 园。 张氏祖祠台骀庙: 晋祠圣母殿南侧和晋祠东南一公里许王郭村 张氏祖祠台骀庙 张氏祖祠台骀庙, 之东北各有一座。台骀是开拓太原最早的人。 《左传·昭公元年》记载,说黄帝之 子金天氏少昊青阳有裔孙,叫昧,任治水官,生两个儿子,叫允格、台骀。台骀 能继父职,治理了汾河、洮河和大泽。大泽也称晋泽,经台骀治理后,人们始处 太原, 故又称台骀泽, 即今晋祠之东盛产晋祠大米的大片稻区, 誉为“北国江南”。 台骀治水有功,受到帝颛顼嘉奖,封于汾川,为汾河之神。台骀是一位早于大禹 的大禹式治水人物,后人建庙祭祀,即台骀神庙。 晋祠台骀由明代东庄高汝行所建,据说原因有二:一、高氏东庄地处台骀泽之西 畔, 东庄百姓首获其利; 二、 高汝行任浙江按察副使赴浙拒倭, 途中涉江遇风浪, 而救其脱险者,自称叫台骀。为感神恩,修建了台骀庙。 王郭村台骀神庙始建 无考,据史、志载,早在唐代就有此庙,唐大中六至九年( 852—— 855) ,河东 节度使卢钧,“不欲称名”,改“汾水川祠”。五代后晋天福六年(941)封“昌宁公”, 又称“昌宁公祠”。宋真家天禧四年(1020) ,封“灵感元应公,赐额宣济”。明洪 武七年(1374)重修。清顺治六年(1649) ,毁于兵火。嘉庆十七年(1812) ,又 受汾水漫淹。道光十九年(1839)重修,仅建正殿三间,东西耳房、厢房各五间, 山门、钟鼓二楼及西偏院一所。之后失修,殿宇倾圮,古木被代,庙院荒芜,只 有台骀神像为村民保护至今,藏于原废正殿改修的平房内,现在庙址东西 39 米, 南北 37 米,总面积 1248 平方米。 台骀神庙是张氏祖祠。唐林宝《元和姓纂》和宋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皆载黄帝子少昊青阳生挥, 为弓正, 始制弓矢, 赐姓张氏, 为张氏之祖。 《尔雅·释 诂》 :“正”即“长”。“弓正”即“弓长”,合起来便是“张”。明、清张氏族谱记载:“始 祖挥公受封之国在山西太原府太原县。 挥生昧, 昧生台骀”, “庙在太原县尹城里”, 所居张氏“尹城派,天下通派之祖也”。尹城里即今王郭村。 王郭村西五里有天龙山,东麓神仙峁下有青阳河,古有青阳庙,祀张氏先祖少昊 青阳,有张孟谈配
享。战国初,张孟谈相赵襄子抗智伯解晋阳之围,功成身退, 隐于“负丘”,即此。南有张氏祖茔,张家坟沟。再南为南峪,有张三丰墓。王郭 村内有明、清张氏民宅古建、张家巷等,皆张氏古迹。台骀不仅是一位早于大禹 的治水人物,受到后人的尊敬,他还是张氏先祖。台骀神庙——张氏祖祠无疑是 海内外张氏寻根谒祖的圣地。 迎泽公园:迎泽公园是太原市最大的综合性公园,位于迎泽大街中段,全园总面 迎泽公园 积 70 余公顷,其中迎泽湖约占三分之一。园内布局基本按地形划分,分为北湖 景区、中部景区、南部景区和南湖景区。动物园位于新建北路中段东侧,占地面 积 50 多公顷,公园中心为龙潭湖,它是山西惟一的专业性动物园,是城市居民 亲近自然的好去处。儿童公园位于市中心的海子边,旧称文瀛湖,是太原最早的 公园。森林公园位于尖草坪区大同路南段,是太原目前面积最大的公园,目前正 在加紧建设。汾河公园是位于城市中心的大型城市生态景观公园,通过四道橡胶 坝及复式河槽实现三级蓄水,展现出一幅波光潋滟、水天一色的画面。
太 原 民 俗 资 料
系别: 系别:历史系 班级: 班级:0903 班 姓名: 姓名:王 芳 学号: 学号:2009091336
作文十:《民风民俗资料》14300字
篇一:民风民俗资料
民间风俗 有关民风民俗的内容知识和学习资料大全,传统的民俗文化是一种博大精深、内容宏富的中国文化现象。篇二:民风民俗资料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 逐水草而迁徙 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 草原骄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 那达慕 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 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
1
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一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 傣族 。傣族自称 傣仂 、 傣雅 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 桑勘比迈 。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5.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称为 栗粟 。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
2
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僳僳族自治县。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 刀杆节 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僳僳人具有 刀山敢上,火海敢闯 的精神而设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 博 ,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 博巴 。素有 世界屋脊 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7.壮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 布壮 、 布土 、 布侬 、 布雅依 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 僮族 ,后来改为 壮族 。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 中国四大名锦 。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 三月三 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
3
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
高山族 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 森林宝库 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丰年祭 又称 丰收节 、 丰收祭 、 收获节 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0.纳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
4
纳 有大或尊贵之意, 西 意为人。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有神灵主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 转山节 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11.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
唐时称 朴子蛮 ,元、明、清时称 蒲蛮 ,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为3天。
12.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还有 蒙撒 、 蒙撒禅 、 对撒 、 汉撒 等自称。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
13.怒族
5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 怒苏 、 阿怒 和 阿龙 。与僳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怒族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仙女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当地又称鲜花节,於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
14.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 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 。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 北极村 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但也举行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除春节等节日与临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鄂温克族还要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的 米阔勤 节
15.鄂伦春族
鄂伦春 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 ,二是 使用驯鹿的人们 。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 索伦部 、 打牲部 或 使鹿部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
6
习俗。鄂伦春的先人们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篝火无比亲近。
16.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曾有 黑斤 、 黑真 、 赫真 、 奇楞 、 赫哲 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 东方 及江 下游 的人们。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
17.门巴族
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
门巴 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门巴族沿用藏历,节日也与藏族相同。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
18.白族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自称 白伙 、 白尼 、 白子 等,汉语意为 白人 。1956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
7
愿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 三月街 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 三月街民族节 。另外还有 火把节 (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19.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 保安回 。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省一带。保安族通用汉文,多信仰伊斯兰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尤为藏族人民所喜爱。保安族的节日同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20.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 仲家 、 水户 、 夷族 、 土边 、 本地 、 绕家 等。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 布依 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 二月二 、 三月三 、 四月八 、 牛王节 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 六月六 。
21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
8
在新疆塔城县。
达斡尔 意即 开拓者 。族源契丹。十七世纪中叶,这个民族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响了武装抗击沙俄入侵的第一枪。达斡尔族称春节为 阿涅 ,也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正月十六为 黑灰日 ,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2.德昂族(崩龙族)德昂族原名 崩龙族 。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
崩龙 是他称,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称 德昂 ,意思是 石岩 。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
23.东乡族
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按伊斯兰教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九月是斋戒月份,这一月的开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期满的次日,即为节日。因此,它既是民族节日,也是宗教节日。
9
24.侗族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 骆越 。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 僚 ,侗族即 僚 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炮节等。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 水牛王 。
25.独龙族
独龙族曾被称为 俅人 、 曲人 等。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河谷。本世纪中叶,独龙族还处于原始公社的解体阶段,妇女还崇尚纹面的习俗。独龙族过去的宗教信仰尚处在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阶段,即使是唯一的年节(独龙语: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各地时间不一),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26.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在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被称为 归化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前苏联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东正教,俄罗斯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 复活节 最为隆
10
重。过节前一周,不吃荤,只吃素。
27.哈尼族
据史书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哈尼族自称很多,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 年首扎勒特 (10月)、 吃扎扎 (五月节)。此外还有 栽秧节 (又称 黄饭节 )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28.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源远流长。西汉时,天山北部的乌孙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这些东迁的牧民得名 哈萨克 ,意即 避难者 或 脱离者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数分布在甘肃阿克赛和青海等地。哈萨克族过去信仰萨满教,公元十一世纪前后,改信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 那吾热孜 节。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抛撒 包尔沙克 、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
29.汉族
汉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是原称为 华夏 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汉族最隆重的节日是春节,还有中秋、端午、清明等。汉族与其他民族一样,节日食品是丰富多采的。它常常将丰富的营养成分,赏心悦目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比较
11
典型的节日饮食文化。
30.基诺族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基诺族自称 基诺 ,汉文译称 攸乐 。1979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中国的第55个少数民族。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原始宗教,但对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具体时间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农历腊月间进行。每年阴历九月,基诺族就要过一年一度的新米节了,当地人称 好希早 。
31.京族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 京族三岛 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京族,历史上自称为 京 、 越 或 安南 ,1958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唱哈节等。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 唱哈节 (歌节)。唱哈多在哈亭举行,哈亭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物。
32.景颇族
景颇族由唐代 寻传 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近代文献多称为 山头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县,1956
12
年改为自治州。目瑙纵歌(目脑纵歌)是景颇族人民驱恶扬善,预祝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为期2—3天。在景颇族的传说中是天上太阳召集地上万物参加的一种大型歌舞盛会,并由犀牛传播至人间,后成为景颇族最盛大的节日。
33.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 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多种解释: 四十个部落 、 四十个姑娘 、 山里放牧人 或 草原人 等。柯尔克孜族多数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按柯尔克孜族的历法,新月每出现一次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即过诺若孜节,类似于汉族的春节.
34.拉祜族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
拉祜 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 拉 为虎, 祜 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 猎虎的民族 。祜族传统节日有拉祜年,也吃扩塔节(即春节)、火把节、月亮节和尝新节等节日。其中最隆重的节日是过拉祜年。传说拉祜族兄弟是从葫芦里走出来的。大年初一,拉祜族男女老幼都要用葫芦盛水洗手,洗去过去一年的贫困,迎来新一年的五谷丰登。
13
35.黎族
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等地,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 百越 族的一支发展而来。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南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最早的居民。黎族自称 孝 、 歧 、 美孚 等。黎族名称的使用始于唐代末期,沿用至今。黎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和 三月三 等。黎族大多数节日与汉族相同,如春节,与汉族过春节的情形基本一致。黎族特有每年农历的节日 三月三 源于黎族先人繁衍后代的一个传说.
36.珞巴族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人口只有2300多人,是目前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隶制。1965年8月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居住在墨脱、米林一带的珞巴族沿用藏历,所有的节日和祭祀活动与藏族无多大区别。希蒙的珞巴族称年节为 调更谷乳术 节。不少地方还保留有 氏族集合 的古老习惯。
37.满族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居第二位。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传统节日
14
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有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 珍珠球 、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颁金节是满族 族庆 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 颁金节 。
38.毛南族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广西环江县上、中、下南山区,毛南族是岭西的土著民族。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们的祖先。史籍记载称毛南族为 茅滩 、 毛难 ,198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今称。毛南族的节日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开展唱歌对歌活动。毛南族民间最大的节日是每年夏至后的分龙节。农历五月的庙节,清明节 赶祖先圩 和元宵节 放飞鸟 也是他们独有的纪念活动。
39.仫佬族
仫佬族,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中, 仫佬 一词就是 母亲 的意思。主要聚居于广西罗城等县,仫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使用汉文。仫佬族过去崇信多神,节日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三年一次的 依饭 节也叫 喜乐厚 是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
依饭 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还愿,祈保人畜平安、五谷丰收。
40.普米族
普米族的族源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 普米
15
意为白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普米族过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节日大都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如大过年(春节)、清明、立夏、端午节、火把节、尝新节等节日。过去普米族民间每隔三年一年举行一次较大的小天地神灵的祭祀活动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举行。
41.羌族
羌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称 尔玛 ,意为 本地人 。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中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羌族居住的山区产有世界上稀有的熊猫、飞狐、金丝猴等。农历十月初一为羌族年节。年节的宴会又称 收成酒 。年节这天全寨人到 神树林 还愿,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每逢节日、婚丧、祭祀、聚会、待客或换工劳动,除饭菜丰盛外,还必备美酒。
42.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处黄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区。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通用汉文。撒拉族男儿,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为生。此外,养蜂是撒拉人最喜爱的副业生产,园艺也是他们的特长。撒拉族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等。最大的传统节日为古尔邦节,每当节日来临,撒拉族都要宴请宾客,煮手抓羊肉,炖鸡肉,做糖包、油炸
16
蛋糕、炸馓子,做 比利买海 (油搅团)、 木丝日 (一种以油、熟面等为馅的包子)和各种烩菜。
43.畲族
畲族自称 山哈 ,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1984年6月30日建立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
三月三 是畲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亦称 乌饭节 。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
44.水族
水族自称 海水 ,意为水人。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WwW.cSpengBo.cOm
蓬 勃范 文网:民风民俗资料),据考水族是从其中一个叫做 骆越 的部落发展起来的。清代人们称其为 水家苗 、 水家 ,解放后正式定名为水族。水族的节日中最隆重的是端节(借端)和卯节(过卯),端节是水族民间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端节水语叫 借端 ,是水族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最初的端节在每年农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进行。
45.塔吉克族
17
塔吉克族虽然有欧罗巴人种的特征,但从远古时代起,他们就生息繁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现百分之六十的塔吉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沙东、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县。1954年7月17日建立塔吉克自治县。塔吉克族的节日与当地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基本相同,其节日食品也大致相似。每年斋月前的一个月,塔吉克人都要举行巴罗提节。奇地前笛尔节是塔吉克族人最重视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多在三月举行
46.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古称鞑靼。
塔塔尔 一词原意为 茅舍 。塔塔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现一般通用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主要经营商业和手工业,信仰伊斯兰教。塔塔尔族节庆、礼仪食俗同当地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相似。塔塔尔族的 撒班节 ,又称为 犁头节 ,多在春天风景优美的地方举行,有歌舞,还有摔跤、拔河、赛马等集体活动。
47.土家族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四川。土家族自称 毕兹卡 (意为本地人),有自己的语言。大多数人通汉语,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土家族民间
18
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重阳节打粑粑,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48.土族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甘肃天祝等地。土族自称 蒙古勒 或 蒙古尔孔 (意为蒙古人),旧称 青海土人 ,藏族称之为 霍尔 。土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尤其精于养羊。
七日会 是土族庆祝丰收的狂欢节。土族许多节日与宗教的关系十分密切,节日期间要伴有各种祭祀活动,并备有节日食品。
49.佤族
佤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原称 卡佤族 ,196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现称。在一年一度的 取新火节 上,佤族人都将旧火熄灭,然后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钻木取火的形式燃起新火,预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每年凡遇重大节日和祭祀活动,佤族都要举行 剽牛节 ,以此来表达渴望丰收、祈求平安的心愿。
50.维吾尔族
维吾尔 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 团结 或 联合 。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一带,族源可追溯
19
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过生活的 丁零 人。融合了汉人以及后来迁来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繁衍发展而形成了维吾尔族。维吾尔族的节日大都来源于伊斯兰教,是用回历来计算的。维吾尔族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前两个源于伊斯兰教,日期是按回历计算的,每年都在移动,因此有时是在冬季,有时则是在夏天或其它季节。
篇三:民风民俗资料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 逐水草而迁徙 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 草原骄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 那达慕 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 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
20
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一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 傣族 。傣族自称 傣仂 、 傣雅 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 桑勘比迈 。届时要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5.族
族在唐代称为 栗粟 。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族自治县。节日:
21
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 刀杆节 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人具有 刀山敢上,火海敢闯 的精神而设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 博 ,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 博巴 。素有 世界屋脊 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7.壮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 布壮 、 布土 、 布侬 、 布雅依 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 僮族 ,后来改为 壮族 。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 中国四大名锦 。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 三月三 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22
8.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
高山族 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 森林宝库 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丰年祭 又称 丰收节 、 丰收祭 、 收获节 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0.纳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
纳 有大或尊贵之意, 西 意为人。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有神灵主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 转山节 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23
11.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
唐时称 朴子蛮 ,元、明、清时称 蒲蛮 ,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为3天。
12.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还有 蒙撒 、 蒙撒禅 、 对撒 、 汉撒 等自称。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
13.怒族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 怒苏 、 阿怒 和 阿龙 。与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怒族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仙女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
24
日。当地又称鲜花节,於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
14.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 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 。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 北极村 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但也举行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除春节等节日与临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鄂温克族还要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的 米阔勤 节
15.鄂伦春族
鄂伦春 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 ,二是 使用驯鹿的人们 。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 索伦部 、 打牲部 或 使鹿部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鄂伦春的先人们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篝火无比亲近。
16.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曾有 黑斤 、 黑真 、 赫真 、 奇 、 赫哲 等
25
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 东方 及江 下游 的人们。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
17.门巴族
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
门巴 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门巴族沿用藏历,节日也与藏族相同。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举行各种宗教活动。
18.白族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自称 白伙 、 白尼 、 白子 等,汉语意为 白人 。1956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 三月街 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 三月街民族节 。另外还有 火把节 (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19.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
26
保安回 。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省一带。保安族通用汉文,多信仰伊斯兰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尤为藏族人民所喜爱。保安族的节日同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子、油、蜜圈圈和油香。
20.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 仲家 、 水户 、 夷族 、 土边 、 本地 、 绕家 等。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 布依 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 二月二 、 三月三 、 四月八 、 牛王节 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 六月六 。
21达尔族
达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
达尔 意即 开拓者 。族源契丹。十七世纪中叶,这个民族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响了武装抗击沙俄入侵的第一枪。达尔族称春节为 阿涅 ,也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正月十六为 黑灰日 ,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7
22.德昂族(崩龙族)德昂族原名 崩龙族 。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
崩龙 是他称,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称 德昂 ,意思是 石岩 。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
23.东乡族
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开斋节又称 尔德节 ,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按伊斯兰教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九月是斋戒月份,这一月的开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期满的次日,即为节日。因此,它既是民族节日,也是宗教节日。
24.侗族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 骆越 。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 僚 ,侗族即 僚 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炮节等。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
28
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 水牛王 。
25.独龙族
独龙族曾被称为 人 、 曲人 等。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河谷。本世纪中叶,独龙族还处于原始公社的解体阶段,妇女还崇尚纹面的习俗。独龙族过去的宗教信仰尚处在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阶段,即使是唯一的年节(独龙语: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各地时间不一),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篇四:民风民俗资料
CNBANBAO网友112.255.233.*发表于2016-04-10太难画了没有简单一点的吗楼CNBANBAO网友112.255.233.*发表于2016-3-27 10:28:36太难画了~有没有简单一点的,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