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论语的读后感》800字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 "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我对这句话有较深的体会:我时常会拿起小学时的课本来复习,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有时还能发现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讲的是处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讨厌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别人的身上.不是吗?自己不喜欢的事或物,怎么可以强施到别人身上呢??举个例子吧:开学时,xx要发新课本给同学,如果她/他发现有一本课本缺了个角或有破损,就马上发给了别人,这就是错误的做法.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如果人人都能学习鲁迅先生,这世间该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谐啊!!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读了这句话,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韧不拔,是那么经得起恶劣环境的考验.我们不正需要这种精神吗??不论在如何恶劣的环境中,都应该坚强不屈,高风亮节!!----抗战英烈吉鸿昌,面对着敌人的酷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烈士罗学瓒在狱中坚强不屈,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共产党员贾起面对国民党的严刑拷打,但他沉着冷静,英勇不屈,严守党的秘密……这些烈士,他们这种坚强不屈的品格,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敬礼!^_^】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决不能退缩,应该坚强面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勇往直前!!
通过学习《论语十则》,使我明白了:学习要讲究方法;遇到困难,就得去克服它;还懂得了处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作文二:《论语选读读后感》2400字
论语?选读读后?感?
?
论语选?读读?后感? ?
(一)? ?仔细读?了李?泽厚?的《?论语?今读?》这?本书?,虽??不是大彻?大悟?,但?也触?动心?灵。?《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李泽??厚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它?不是?简单?地对??经典做出?字面?上的?训估?与注?解,?而是?在? 半宗??教半哲学? ?的对话?体里?分离??出 宗教?性道?德? 和? 社会?性道?德? ,前?者成?为个?体的?生活?意义?和人?生境??界的追求?,而?后者?创化?性成?为现?代政?体的?形式?,由?此培?育人?性情?感、??重视和把?握个?体命?运之?偶然?的? 文化?重建? ?。 ?由此,?我第?一次??了解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心灵幸福?才是?真正?实在?的。? ?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所以?我要?放下?多些??烦恼,努?力去?接近?幸福?。? 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 幸?福不光?靠行?动争?取,?还需?要正?确的?心理?。? 论语?选读?读后?感?
(二?)? 细品?《论?语今?读》??后,发现?它所?带给?我的?启示?,绝?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作者?在里?面所?提出?的很?多观?点,?不仅?向我??呈现了?《论语?》的?一副?全新?的面?貌,?让我?开始?摒弃?以往?对《?论语?》的?不合?理?的偏见?,试?图重?新辩??证地去看?待《?论语?》,?而且?给我?的人?生观?、价?值?
观、世?界观?的塑?造注?入了?新的?元素?,我?发现?,《?论语?》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可触?及的?圣贤?之言?,它?与我?们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在?此,?我将?从不?同方?面细?论我?读《?论语?》及?《论?语今?读》??时所得的?体会?。? 对于?求知?,子?曰:?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亦即?,学?习而?不思?考,??迷惘;思??考而不学?习,?(.?9x?an?g.?)?危险。??就我的理?解而?言,?此处?的? 学? 应指?掌握??生活中事?物运?行的?规律?,它?既囊?括了?我们?课堂?上学?习到?的物??理、化学?、音?乐等?科目?的知?识,?也包?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所?聆听?到的?教诲?。由??于经过长?期实?践的?证明?,它??总是具有?正确?性与?客观?性。?因此??, 学而?不?思则罔? ?里的? 学? 是属?于理?性范?畴的?。反?观? ?思 ,思?考,?应指?个人?的对??生活中事?物的?思考?,与?? 学 ?相反,?它是?主观?而感?性的?,虽?然它?未必?总?是正确?,但?因为?它是?由每?一个?个体?独自?进行?的,?因此?它独?特并?且真?实?可感,?对个?体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作用?。? 论语?选读?读后??感
(三??) 最近?看了?《论?语今?读》?一书?,刚?读了?几页?,发??现这本书?读?起来也?不是?那么?费力?,因?为作?者对?二十??篇《论语?》逐?一注?解,?分为?原?文、译?文、?历代?注释??、同时加?上作?者自?己的?解读?,或?讲文?本,?或谈?哲?学?,或发议?论,?明白?透彻?,文?体活?泼。? ?虽然我?对孔??圣人的话?语不??能理?解得那么?透彻?,但?也一?些收?获。?我觉?得孔?子的?儒家?思想?特别?重视?人性??情感的培?养,?其中?? 仁 ?谈得最?多。?孔子?一次?次的?对我?们谈? ?仁? ,而每??一次的角?度都?不同?,在?其众?多谈? ?仁 ?的话语?中,?我最?欣赏?的一?句是? ?仁?者人也?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人?格之?完善?即为?仁,?在孔?子看?来,??这种人?格完善?也是?人的?一种?本性?,当?人的?人格?接近??于完善的?时候?,这?个人?就?是仁者?,这?个仁?者也?就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孔子?还说?仁者?爱人?,? 仁? ?
就是 ?泛爱众? ?,这种?爱又?是由?亲朋?之爱?逐渐?拓展?到对?他人?的博?爱的??爱,因此?,仁?者,?即爱??人。虽然?我对?这位?圣人?讲得?道理?我还?不能?很好??的理解,?但作?为教?师我?觉得?这一?点也?是做?重要?的,??即对对学?生要?充满??仁爱。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更要?以仁?爱之?心对?待学?生。?当学?生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我们?不大?声呵?斥,?而是?温和?地说?一句?:?
?相信你会?努力?完成?的。? ?这就是?仁爱?;当?生病??的学生呕?吐后?,我?们?不去指?使学?生打?扫,?而亲??身清理污?物,?照顾?学生?,这?就是?仁爱?;当?学?生?考试了较?低的?分数?,其?他学?生讥?笑时?,我?们能?及时?制止?、批?评嘲?笑?的同学?,这?也是?仁爱?。仁?爱就?是对?学生?的微?笑,?仁爱?就是?对学?生温?柔?的眼神?,仁?爱就?是对?学生?亲切?的抚?摸? 只要?我们?心中?对学?生有?大爱?,孩??子也会学?会如?何爱?别人?。薪??火相传,?爱才?会传?遍人?间。? ?
?
作文三:《论语别裁读后感》1500字
论语别裁读后感
论语别裁读后感
更好的心情,更多更好的精力再去 学文 ,热爱文学的就做文学家,热爱科学的就做科学家,热爱艺术的就做艺术家等等,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志向所在,兴趣爱好,去以量力而行。 在读到第七篇《述而》中有一句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进一步我能理解到孔子在当时那个年代对富贵、对金钱的认识。 孔子告诉了我们应该追求富有,这是非常符合我们现实人的思想的,如果都追求贫穷,社会怎么发展呢,以孔子的看法就是如果能挣到钱,干什么活都行,但是我们应该有道德上,甚至法律上的底线。该挣的钱我们理直气壮地挣,心里塌实,当然也不能怕吃苦,怕干累活。现实中,确实有这种现象,可以不费力气,得到一笔钱,可以让我们变得富有,生活上一个层次,在这个时候,一定认识到自己,一定把握住自己,一定守住道德的底线。记得看过一个节目《人与社会》,一个农民在自家房子底下挖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如果卖了的话,那么家里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这几个青铜器可以卖上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经过很长时间的思想斗争最终他把青铜器上交了国家。孔子话和这个小故事中我觉得对富有的认识必须保持一份清醒的,说起来容易,真地做起来很难的。这需要我们每个人有一定的修养。随着对教育事业越来越看重,教师的工资也是不断增长,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正确、清醒地面对自己的职业和金钱的关系,为社会和国家培养真正的人。 人就像一块磁铁,吸引思想相近、志同道合的,排斥其他不同类的。如果你想结交仁慈、慷慨的人,自己也必须先成为这样的人,种什么因,收什么果。这也许就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道理吧。确切地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就是:
文明。一个人真正成为文明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为这是很高很难做到的要求,所以我们目前的社会总是在反复提倡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教育工作者呢,也要把握好这个度,虽然孩子们小,但也要将心比心的为他们想想。当你要求孩子们做某件事时,首先想想,你做到了吗,然后再要求孩子,所以自己要以身示范。正所谓 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到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到一个个性;
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到一个命运;播种一个善行,你会收到一个善果;播种一个恶行,你会收到一个恶果。 《论语别裁》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狮子搏物 , 狮子是百兽之王,狮子何以会是百兽之王,因为他对任何事情都很恭敬,很认真,当狮子要吃人的时候,使出全副的力量,绝不放松,当狮子抓一只小老鼠的时候,也是用全部力量,这种狮子的精神,就是无小大,无敢慢,一件事情到了手上,不管小事大事,不要以为容易,如果以为容易往往出毛病,这就是说怎样可以做到泰而不骄。 这就是狮子,对任何事都是认真对待。俗话说 态度决定一切。 其实,任何事业成功的人大都是从小事做起的,为什么会成功,因为他们从来不把小事当作小事看。所以对于毛躁的我来讲,我要做 狮子 ,任何事都当大事来做,竭尽全力做到精益求精,我想我会成功的。 南先生最后说 万事都从做人开始,一个人生,无论做什么事业 做官、经商、做学者、做平民,都是要做人。事业的升沉成败,各有变化不同。但无论如何,总要做人。 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职业要求我们要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有时,在我们的工作中要把计划落实下去,有时需要做一些说服工作,但是,我们发现,没有哪一位哲学家会叫卖自己的观点,因为这不是说服不说服的问题,哲学的深层次,而是你不得不信服他,所以,我们要学习传统文化,学一些哲学,这也是提高我们工作的能力。 以上是我对《论语别裁》一部分浅薄的看法,虽然未能全部领会,但是,我相信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这都是一种境界,我想这也应该是《论语》的价值和意义吧。
作文四:《论语译注读后感》1800字
论语译注读后感
还依稀记得,第一次接触论语是过年的时候妈妈的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那时候太小,不知道是《论语》里的,但是却马马虎虎知道它的意思了,“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妈妈解释的很简单就是对远方朋友的欢迎。自古以来来,中华名族是礼仪之邦,中华五千年文化一直是历史上的一朵奇异之葩,而中华礼仪文化作为其中的一份子自然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而我们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弘扬与传播发展自然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与义务。从小到大,从身边的很多大事小事,生活里的习惯的方方面面上可以看得出来,家长、学校、国家都在这种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与灌输中发挥着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颗种子质量再好还是需要水分和营养才能健康成长的,所以,从小我们就被教导着。我们经历了小学,初中,高中,现在正在上大学,可以说直接接学习,间接理解到的论语知识有很多很多的,而《论语译注》一本就较好的整合了我们以前学过或者没见过的论语语录知识。在阅读过程中有惊喜,有重逢,有懵懂,有领悟,惊喜其中的奥妙,重逢旧时的“故人”,懵懂于其中的古文言,领悟做人做事的道理。 《论语》这部书基本上可以称之为我们中国人的圣经,几乎所有中国人的道德规范,行为规范,都得从这部书里面找到根源,就像是我们的一个指路明灯,当然暂且不论此明灯指出的道路是否是理想的道路。据不完全统计,光是关于《论语》的这种注解类书籍就至少有3000部之多。这其中的水平自然是参差不齐,有好的,也有坏的。这里面比较著名的,大概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可以说把儒家的学说推向了顶峰。那么,这浩如烟海的《论语》书籍,如何读呢,哪种思想比较正确反映孔子的真实思想呢?答案是《论语译注》——杨伯峻注。
杨伯峻先生,是一位研究古汉语语言文学的专家,生于清末民初时期,自小接受正统教育,对先秦文学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力。读这本书,可以让人相对客观的了解到孔子的真实思想,而不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奴役百姓,而这个客观的思想本身,其实就是孔子所要表达的想法。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其中我特别尊崇的是孔子讲究的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另外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
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作文五:《论语感悟读后感》2200字
论语感悟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论语》的交友观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点好像没有涉及到——如何处理一个朋友群的关系。即,几个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这里面就不仅存在单纯的两两交往的问题,还包含更复杂的一对多,多对多的问题。 四、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
说了这么多《论语》中的交友观,由于《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对孔子的朋友产生了兴趣。我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一处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处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后者不知从何考证,前者看来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孔子有没有纯乎价值认同的“知己”呢?仅看《论语》,似乎没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学生中有没有人能充当这一角色呢?有时,师生关系也可到达一种朋友关系。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颜回和曾参。
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
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矗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
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作文六:《论语今读读后感》4100字
论语今读读后感
论语今读读后感
论语今读读后感
(一) 拜读过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后,内心激动,觉得此书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观察《论语》的角度以及其提出的很多有关《论语》的观点都是十分独特新颖而实用的,让我对《论语》有了一番新的体会。总的来说,《论语今读》主要通过以下这两方面来解构《论语》,即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学的 半宗教 性质与 半哲学 性质。说它是 半宗教 ,主要缘于其雅俗共赏的普遍性、对其他宗教的包容性及 终极关怀 的宗教品格,在《论语今读》中,李泽厚先生更是称, 儒学和孔子的《论语》倒有些像西方基督教的《圣经》一书了 , 它是没有人格神、没有魔法奇迹的半宗教 ;而说它是 半哲学 ,则因为虽然儒学不重思辨体系和逻辑构造,但其中孔子对其学生问题的回答中处处反映了一种深沉的理性思索,是对理性和理性范畴的探求、论证和发现。 正因为是靠理性、哲学而不靠奇迹、信仰来指引人们,所以孔子毕竟不是耶稣,《论语》并非《圣经》。也正因为不是空中楼阁或纸上谈兵,而要求并已经在广大人们生活中直接起现实作用,所以孔子不是柏拉图,《论语》也不是《理想国》。 李泽厚先生的这句话也许正是其所试图阐述的观点所在。 然而,细品《论语今读》后,发现它所带给我的启示,绝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作者在里面所提出的很多观点,不仅向我呈现了《论语》的一副全新的面貌,让我开始摒弃以往对《论语》的不合理的偏见,试图重新辩证地去看待《论语》,而且给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注入了新的元素,我发现,《论语》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可触及的圣贤之言,它与我们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在此,我将从不同方面细论我读《论语》及《论语今读》时所得的体会。 对于求知,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亦即,学习而不思考,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危险。就我的理解而言,此处的 学 应指掌握生活中事物运行的规律,它既囊括了我们课堂上学习到的物理、化学、音乐等科目的知识,也包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所聆听到的教诲。由于经过
长期实践的证明,它总是具有正确性与客观性。因此, 学而不思则罔 里的 学 是属于理性范畴的。反观 思 ,思考,应指个人的对生活中事物的思考,与 学 相反,它是主观而感性的,虽然它未必总是正确,但因为它是由每一个个体独自进行的,因此它独特并且真实可感,对个体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作用。 光学习而不思考,则相当于盲目地接受知识。不经过自己的一番考量,别人说它对,你就认为它对,别人说它错,你就认为它错,这样所学习回来的知识,是不会在脑海里停留多久或是对人造成多大影响的,因为它来自于表面的记忆而非深刻的理解,换句话说,学了就是白学,所以即使学习了,人还是会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就好像在一片茫茫大海中航行,由于缺乏方向, 思考 这艘大船是会迷路的,它有可能向任何一个方向前进,却对前方的风暴暗礁毫不知情,所以是十分危险的,要趋吉避凶,踏上正途,只能靠 学习 来当这艘大船指南针。而在《论语今读》中,李泽厚先生引用了康德的一句话来阐述这种有关学习和思考的求知观:
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 ,的确如此。 对于交友,子曰:
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论语今读》里的解释是,晏平仲很善于与人交朋友,虽然交往很久,仍然保持恭敬。 交往很久,仍然保持恭敬 ,这里说的该是如何拿捏与朋友之间的距离的问题。其实只要细看,可以发现,我们在保持与朋友间的关系时所遇到的问题,归根究底似乎都总是 距离 的问题,太亲近反而刹那间反目成仇,太疏远又逐渐关系全失。难怪在香港著名作词人林夕也在他《原来你非不快乐》一书的《一件睡衣的污垢》这篇文章中写道:
拿捏与人之间的距离,比炒股更接近艺术。 对于生死,子曰:
未知生焉知死。 不知道生又谈何死,细想这一句话,觉得似乎看到孔子在对他的弟子说,与其一味掏空脑袋去研究死,还不如不把眼光放在生着的现世上,想想该如何去 生 不是比去想什么是 死 更有意义得多,还活在花季雨季当中,却把时间花在去思考 死 的问题上,是不是有点杞人忧天兼且浪费光阴了,毕竟, 生 是实在的、处于眼前的,而 死 却虚无飘渺遥远得很,至少对于我们这些身强力壮
的祖国的花朵而言是这样。因此在孔子的这一句话中,我所看到的是儒学思想所强调的现世意义,它鼓励人们活在当下,做好每一刻的自己,而不要沉迷于假大空的无意义的猜想当中。从这个方面理解的话,孔子的这句话是积极的、正面的,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 死 真的仅仅是假大空的无意义的猜想吗,仔细思量,恐怕不是。放眼尘世,有多少人临终闭眼的一刻是完全不带一丝遗憾的,他们或许心愿未了,或许心结未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二,
一是 死 来得太突然,生命的意外终结使人来不及去了却心头的孽就不得不含恨而终,
二是在 死 这个终结点前的长长的生命坐标上,人们不愿意花一分一秒来思考 死 这个问题,而等到白发苍苍,再也动不了的时候,才惊觉自己还有余愿未了,余结未解,才怨恨时间太匆匆,而这些愿啊、结啊,又有多少是简单到可以完满终结于人生舞台上布幕落下的短短一瞬间,因着这,大部分人撤手人寰的时候,心里头还是不踏实、不平静的。要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活得好好的时候是不是有必要去想想 死 的问题从而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未知生焉知死,倒过来说,未知死焉知生似乎更加正确。以上是自己对《论语今读》一点粗浅的体会和见解。 论语今读读后感
(二) 对于求知,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亦即,学习而不思考,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危险。就我的理解而言,此处的 学 应指掌握生活中事物运行的规律,它既囊括了我们课堂上学习到的物理、化学、音乐等科目的知识,也包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所聆听到的教诲。由于经过长期实践的证明,它总是具有正确性与客观性。因此, 学而不思则罔 里的 学 是属于理性范畴的。反观 思 ,思考,应指个人的对生活中事物的思考,与 学 相反,它是主观而感性的,虽然它未必总是正确,但因为它是由每一个个体独自进行的,因此它独特并且真实可感,对个体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作用。 光学习而不思考,则相当于盲目地接受知识。不经过自己的一番考量,别人说它对,你就认为它对,别人说它错,你就认为它错,这样所学习回来的知识,是不会在脑海里停留多久或是对人造成多大影响的,因为它来自于表
面的记忆而非深刻的理解,换句话说,学了就是白学,所以即使学习了,人还是会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就好像在一片茫茫大海中航行,由于缺乏方向, 思考 这艘大船是会迷路的,它有可能向任何一个方向前进,却对前方的风暴暗礁毫不知情,所以是十分危险的,要趋吉避凶,踏上正途,只能靠 学习 来当这艘大船指南针。 而在《论语今读》中,李泽厚先生引用了康德的一句话来阐述这种有关学习和思考的求知观:
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 ,的确如此。 论语今读读后感
(三) 我们在高中和大学的时候都学过《论语》,但当时也只是应付考试,虽然在添鸭式的教育中我背会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问心里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和随意的。今年寒假,我收到学校的礼物是李泽厚的《论语今读》,拿到这本厚厚的书,我心里一阵窃喜,因为这正是我想读的书~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平凡的我虽然从不需要考虑 治天下 的大事,但是对《论语》的魅力却十分向往,而且书中讲自身的修养的名言警句比比皆是,所以闲暇之余,我总爱背几则论语,慢慢咀嚼其中蕴涵的道理。李泽厚先生的这本《论语今读》视点独特,是自已心中所理解的孔子思想,对我有很大的启发。 翻开书,第一章 学而第一 熟悉的句子映入了我的眼帘。但是李泽厚先生的解读远远比我的理解深刻的多。对我熟悉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作者谈到与西方 罪感文化 、日本 耻感文化 相比较,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文化的精神是 乐感文化 。(.9xang.) 乐感文化 的关键在于它的 一个世界 (即此世间)的设定,即不谈论、不构想超越此世间的形上世界(哲学)或天堂地狱(宗教)。它具体呈现为 实用理性 (思维方式或理论习惯)和 情感本体 (以此为生活真谛或人生归宿,或日天地境界,即道德之上的准宗教体验)。 乐感文化 实用理性 乃华夏传统的精神核心。为讲明这 乐 ,李先生还引申了陶渊明思念朋友的诗,以体现真正友谊情感的快乐。 读《论
语今读》对于我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有很大的启发。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
不刺激便不能启发,不疑虑便没有发现。指出桌子一个角,不知道还有另外三个角,我也就不再说了。 ) 孔子的启发诱导教学方法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实施启发诱导教学方法必须抓住合适的时机、把握好 度 ;
二是实施启发诱导教学方法必须明确要求、触类旁通。 愤 是学生经过思考理解了教学内容中的部分意思,但又未能彻底弄明白而产生着急的心情; 悱 则是学生经过思考想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时,却又找不到恰当的言语来说清楚自己的意思因而十分着急的情形。以前我们在教学时往往在学生 愤 与 悱 的时候,不是点拨,让学生去悟。而是着急于学生吞吞吐吐的话语,替学生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如果学生处于 愤 与 悱 的状态时,教师先给学生讲解课文和点拨学生表达。针对那些 似懂非懂、似会非会 的东西因势利导、启发点拨,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迫切地希望通过主动学习来掌握它。 就这样由自己喜欢的孔子及弟子的言论到李泽厚先生解读,通过先生的指引,我深入论语的精髓和意境之中,连带着发掘自己意识深处的文化皈依与人生目标。,感觉《论语今读》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读它的过程,也就是同先生交心谈心的过程,先生以其敏锐的视角、渊博的知识与沉重的人生经历,给我们阅读论语,审视自我,打开了一扇美丽的窗户,因此,这本书我读得很慢,边读边思考边学习,感觉对论语的理解越来越多了。
作文七:《《论语别裁》读后感》1200字
《论语别裁》-读后感
这几天我认真拜读了台湾国学大师南怀谨老师的《论语别裁》。书中,南老师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以通俗、风趣的语言阐释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的理解,让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深深折服于他那丰厚的文化底蕴、探究学问一丝不苟的精神和独特而精辟的见解,和南老师的谦虚和虚怀若谷,把学问做透的执着态度。书中对“仁”的阐释和讲解,让我更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仁”的认识,更坚定了“仁在心,学做人”的信念。
南怀瑾老师认为“仁”是人如何处在仁的境界,要求我们重视个人修养,强化精神提炼,追求“仁”的境界。这就引导我们以“仁为美”,让修养、学问、做人达到智慧之境,达到真善美的境界。要树“仁”之人生观,做到知行合一;坚信心中有爱,以仁爱之心爱人;聆听圣人启迪,提升综合素养。
而研究学问,不能盲目崇拜权威,要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朱熹,可谓宋朝一代大儒,
六、七百年来,人们对于《论语》的认识一直笼罩在他的思想之下,读书人学优入仕、求取功名,必以他的注解作为标准答案。然而,时至今日,在南老师的《论语别裁》里,我们却听到了另外一种声音。例如《论语》中,孔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对此,朱熹的解释是:君子如果不板着一幅冷冰冰的面孔,就不会显得威严,学问也不稳固,要讲求忠诚信用,不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错不要怕改。而南老师给了我们另一种解释:做人要自重、自尊、自信。只有这样,知识才有用武之地,忠诚守信,要看得起朋友,没有任何人不如自己,知错必改,善莫大焉。同时,他用调侃的笔调写到:“无友不如己者,按照他们的解释,交友不要交到不如自己,那司马迁、司马光这些大学问家不知道该交谁了。大学校长只能跟部长交朋友,部长只能跟院长做朋友,院长只能跟总统交朋友,当了总统就只能跟上帝做朋友了?”很显然,朱老夫子的解释与孔圣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思想背道而驰,是严重的谬误。难怪南老师笑言:朱文公及其后儒们,真该打屁股三百大板了。相信如果朱老夫子在天有灵,听了这话会汗颜的。但是我们也要从先贤圣人那里学习做人之道,以“恭、宽、信、敏、惠”要求自己,真正成为“至仁之人”,以此才能行于天下。在生活工作中,以“恭”要求自己,坚持做到必恭必敬,对世界、对他人有恭敬之心,做到恭则不侮;以“宽”勉励自己,以自然宽和之态善待他人,以宽容和美汇聚人心;以“信”立人品,做守信之人,讲求信用,力争做到诚以修身,信以立世;以“敏”提升做事效率,在工作中以敏锐、敏捷的态度抓住机遇,能以敏锐的应变能力力争敏则有功;以“惠”警示自己,能以慈惠之心感动别人,发挥精神感染力。
总之,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学习中,我都会以“仁”为追求人生向善的动态的进取过程,进行自觉地地“仁道”选择。大浪淘沙,始见真金闪烁!《论语》等经典著作历经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对我们当代人的人生观依然具有很好的现实指导意义,我们要努力将它的精髓发扬光大!
作文八:《论语读后感》5200字
论语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书,设计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文学,艺术,音乐,绘画还有人生的各个方面。论语往往是只言片语,但大多数是警世恒言,往往即兴而发,编排缺乏逻辑,但其思想自成体系。
论语这本书的主线是围绕为人,为学,为政三位一体展开的。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主要讲的是治国安邦的学问。
为人方面
为人概括为四个方面:修己,孝悌,处世,交友。
修己:就是修身的意思。修己包过三个内容。
第一个内容:追求理想的人格。理想人格有三种。1.君子的人格:“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可以用义引导,小人只能用利引导。“君子求诸己君子,小人求诸人。”君子非常严格的要求自己,小人只把过失推到别人身上。“君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是内在的本质,文就是外在体现,如果本质胜过外在体现就显得粗野了,外表胜过本质就显得轻浮,本质和外表的和谐统一,这样才是真正的君子。2.中和的人格:中和人格是中庸之道在人格中的具体体现,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指的是要排除过和不及两个极端。中庸之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我们每个人的自我修养,在一个就是处理问题的方法和原则。中庸之道可以概括为:不偏不倚,博采众长。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人格无非有三种。一个是狂,一个是狷,在一个是中行。孔子强调做人不能过于张扬,也
不能过于畏缩,所以强调中行的人格。论语中这样描述孔子“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3.独立人格: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每个人必须要有一种不可夺之志。“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志士仁人没有因为苟全性命而破坏仁义的。杀身成仁不知感染了中国古代多少志士仁人,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三种人格都是君子人格的具体体现。
第二个内容:人格要素。孔子提出的人格要素包过知、仁、勇三达德。具体来说叫:“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司马迁评价知仁勇三大德为天下之通德。中庸解释道: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第三个内容:修己目的。孔子把修己看作是为政的前提,孔子讲:“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安人安百姓实际上就是治国平天下。”
孝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弟子回到家中要尽孝,走到社会对长辈要尊敬,说话和做事情要谨慎而且讲信用,广泛的爱他人。论语当中有两句话:“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仁的基础就是孝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一个人在家中孝悌,走上社会会犯上作乱,犯贱作科的就比较罕见。比如说我们观察一个人对他的父
母的态度就可以判断这个人的为人,中国传统的重要价值观有大孝和小孝之分,所谓小孝就是善事父母,所谓大孝叫寓孝于忠,这里讲的孝道指的是小孝。孔子认为小孝有四个方面:第一赡养,赡养父母,事父母能竭其力,侍奉父母要尽其力,而且要在各个方面对父母加以关照,所以孔子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第二礼待父母,不要违背礼仪礼节,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第三色敬,就是说对父母有好的脸色,和颜悦色。“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所谓孝不仅仅是赡养父母,但如果对父母没有敬意,赡养父母跟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第四层劝谏,孔子并不强调愚孝,父母有过失,我们要小心的劝谏。
处世。为人和处事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孔子再讲处世的过程中提出一些原则,到现在为止仍然没有过时。孔子讲的处世之道第一大原则:忠恕之道。忠恕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曾子讲:“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就是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大原则:恭、宽、信、敏、惠,这5个字实际上是忠恕之道的具体化。“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恭则不悔:对人尊敬就不会遭受侮辱;宽则得众:为人宽厚,对人宽容,就能得到众人的支持;信则人任焉:自己讲信用就能得到他人的任用;敏则有功:办事讲效率,这样才有事功;惠则足以使人:努力给他人好处,这样就足以使他人为你所用。第三大原则:爱憎
分明,人与人交往不是无原则的,要建立在是否符合仁的原则。孔子提倡:“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而不提倡“以德报怨”,用正直的行为去报答怨恨过你的人,用恩德去报答对你有恩的人。同时自己要反省,别人为什么会对自己有怨恨,是不是自己做错了,如果是自己做错了要向人道歉,如果自己没有做错那么不要去迁就他,该怎样做继续怎样做。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爱憎要分明。第四大原则:义利自辨。如何对待利益问题,“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富贵是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的,贫贱是每个人都不喜欢的,孔子还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天下国家处上正道的时候,人还处在一个贫贱的状态,那是一种耻辱。因为这只有两种可能:一不够勤奋,不够努力;二没有本事。从社会的角度也肯定了追求富贵的合理性,正因如此,孔子认为,富贵是要追求的。但是还有一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如果说富贵是通过不易手段得到的,就好像浮云一样,没有意义,君子求财,取之有道,孔子认为义利之辨的最高境界是“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这样才能平添魅力,增加社会的和谐因素。现在社会有些暴发户因为没有文化,突然有钱之后喜欢人前炫富,为恐他人不知道,这都是没文化的体现。
交友。论语中关于如何交友涉及内容很多。大体可以概括几个内容。第一个内容:交友的目的。“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君子以诗文来交朋友,以朋友来增进自己的德行。第二个方面内容:择友标准。孔子提出三大标准: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
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朋友为人正直可交,朋友讲信用可交,朋友见识广博可交。与此相反,趋炎附势,阿谀奉承,夸夸其谈没有真才实学这三种人不可教。第三个方面内容:交友方法。孔子讲三点:交友的前提:知人善教。第一条:听其言而观其行。第二条: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考察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人生经历,志向安在。孔子还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孔子讲:乡愿德之贼也。谁都不得罪的好好先生正是败坏道德的人。每个人都讨厌的人不一定就是小人。对于有正义的人孔子讲: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这才是善之善者。交友的第二个原则:诚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富兰克林说信用就是金钱,时间就是金钱。孔子讲: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诚信必须建立在仁义的基础之上,如果不符合仁义,那就是小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诚信。孟子讲:大丈夫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是从。交友的第三个方法:忠告。朋友有过失要有忠告的义务。论语讲:忠告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朋友有过失要给与忠
告并引导,如果朋友不听就算了,不要自取其辱。
为学方面,
为学目的:仁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仁。孔子认为学习好了,就能去造福百姓,就可以去当官,就可以去追求自己想要的。
为学的内容:文行忠信。文包括六经,孔子以六经来教育学生。行是指品行。
为学的要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明确讲,士志于道,志士仁人追求的就是形上之道。孔子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非常重视,孔子讲:德不孤,必有邻。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依于仁就是指遵循仁义精神。志士仁人任重道远,不可以不积极进取。游于艺:小六艺,具体的技能,礼乐射艺书数,虽然君子不器,但是对具体的技能还是要掌握的。孔子强调,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言之不文,行之不远。说话没有文采的话,影响力有限的。
为学途径:《庄子·渔父》讲的一段故事,孔子带着学生游学,徘徊于茂密的丛林之中,累了孔子就坐在高高的杏坛之上,一边弹琴,一边唱歌,弟子在旁边读书,这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教育场景。孔子提出教育的几个原则。1.有教无类:对受教育者不加区别,孔子创办私塾,使广大的贫苦子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
2.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例如,孔子对子路和冉有同样的问题:闻斯行诸?孔子用了两种不同的方式回答。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不到这个学生
想发奋学习学的时候,不用去启发他。不到这个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不要去点拨他,这样就能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4.诲人不倦:前提是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这是强调教师本身必须有教育学生的能力
为学原则:1.敏而好学: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究学习的三个境界。论语里记载,孔子入太庙必问事,进入周公庙,必然问各种各样的礼仪之事,这也是孔子敏而好学的体现。2.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杨万里讲过:学而不思非学也,思而不学也非学也。孔子讲到“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说的都是这个道理。3.温故知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学以致用:学用相结合。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5.当仁不让: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情,必须要坚持,同于孟子所讲,虽千万人吾往矣。
为政方面
在论语中为人、为学最终都是为为政服务的,落脚点在为政。论语的为政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领导素养。1.以德服人:突出的是德字,孔子讲:“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尚之风必偃。”君子的道德就好像风一样,小人的道德就好像草一样,风在草上吹过,草必然会向风吹过的方向倒,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所以孔子非常强调领导者一定要有好的道德修养,而且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如果为政以德,那么领导者就会像北极星一样,达到众星拱月的目的。2.子帅以正:领导者自身必须正义,一身正气。孔子讲:“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政治就是应该引导社会走向正道,如果领导者一身正气,还有谁敢做不正义的事呢?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3.尽忠尽职:突出一个忠字,忠有两层含义:一个是忠于职守,在一个是以道事君。所谓忠于职守,就是敬业的意思。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身居要位要不知疲倦,忠于职守,这是忠的一层含义,还有一层含义叫以道事君:对上级要忠诚。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国君有过失要加以劝解,如果领导不听就算了。4.慎言慎行。突出一个慎字,因为领导者的一言一行可以丧邦也可以兴邦,不可不慎。言寡尤,行呱悔,禄在其中矣。
领导角色:1.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以措
手足。”如果是名不正言不顺,最后会导致老百姓手足无措。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每个领导者要搞好职责范围之内的的事情。如果各个部门的职责不清楚,职责不清,矛盾重叠,对组织的发展是不利的。
领导职责。领导者抓的是组织的战略问题,至于策略问题应该放手让部下去干,这样一方面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精力来思考组织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发挥部下们的积极性和长处。归纳概括为: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举直错诸枉首。先要让各个部门的官员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对部下的小过失要宽容,把俊杰之士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把正直的君子提拔起来,不正直的小人摆下去。
领导艺术。领导艺术主要有三点:1.德主刑辅,这是重要的治国理念。具体主要体现在:“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羞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2:尊五美。“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给别人好的利益,对自己没有牺牲损害;部下们勤勉的工作而毫无怨言;欲则可以,不可过分贪求;心胸宽大,不骄傲,不要流露出骄傲的神情;领导者应该有威严,但是不应该给他人留下凶猛的印象。3:屏四恶。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平时
不加强教育不下一旦犯下错误就诛杀这叫虐;部下平时有小错误不及时加以劝诫,等到酿成大错再加以惩罚,这个叫暴,政令迟迟下达,但是有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必然会导致部下急功近利,该给的报酬没有及时足额给到,像小官员一样斤斤计较。
领导境界。“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关于这个问题孔子和老子不谋而合,但是无为而治并不是说什么事都不做,无为而治有两个前提:顺应自然而为,不要乱作为,这是老子的思想;第二个前提是建立在有为的基础之上的,有为主要有两点:先有司、举贤才。
论语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经典,穿越2000多年的历史隧道,至今不仅未减其色,而且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熠熠生辉,散发着普世价值之光,孔子的思想虽然不可能完全解决当今现实存在的种种的社会问题,但是他的思想的智慧之光的确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重要的启迪。
作文九:《论语学而篇读后感》1200字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细细读来、慢慢品位,仍觉对于在教育岗位上的自己有许多益处。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一段,集中反映了孔子教育思想的体系和重点,即德育和智育。而且是德育为先、德育为重。“孝、悌、谨、信、爱众”都是德育的内容和范畴;而且这段话由内到外,由小到大,由对自己到对别人,讲了一个德育的顺序。这个顺序,先讲纵的血缘关系——孝;再讲横的血缘关系——悌;然后发展到普遍的社会关系——爱众人。试想,如果连至亲的血缘关系都不能爱,怎么可能爱众人?对于如何要求自己,这里又讲了两点:一是谨,二是信。细细推究,这两点也是爱的表现形式,小心谨慎、言行诚信不正是对众人的爱吗?这说明“谨慎”和“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修身的重点。也体现了孔子一贯倡导的“仁”,而“仁”又以孝悌为本。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对于我们今天的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仍具很多的借鉴价值。
时代已进入21世纪,我们要从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变化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艰巨性,从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复杂性,从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进入21世纪,便是进入了“三化”时期,即“经济全球化、社会知识化、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为各种政治、思想和文化的交流铺平了道路,也为腐朽意识形态的传播制造提供了机会。电脑的应用和互联网的开通,使人们能够摄取的信息量之大、之快,之广泛无法估计,无可阻挡。正是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我们的各种社会问题更加突出,矛盾更为错综复杂。最近青少年中出现了一系列恶性事件,都与我们忽视德育教育,德育实效性不大有直接关系。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确是新世纪学校的首要工作。
从课时的要求和各种德育活动的安排,到庞大严密的组织和众多的人员投入,可以说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和政府象我们这样重视德育教育,但是显而易见的是,我们的德育教育实效性不大,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原因固然是复杂的。但是,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长期忽视养成教育,德育工作高、大、空。目标太高、内容空洞,体系太庞大,成人化,搞一刀切,恐怕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21世纪的德育工作,要更加重视养成教育,做到高要求,低起点,让德育教育真正具有实效性。养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础,没有养成教育,德育教育是空洞的。人的良好道德品质的生成,一方面需要现代德育把人类在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传统美德作为道德内容传授给
受教育者,另一方面,必须引导人们自觉地加强德育养成。这就需要继续倡导“孝、悌、谨、信、爱众”等德育内容。
孔子的德育教育,没有校园的局限,家庭、学校、社会、对己、对人融为一个整体。联系今天的教育工作来看,这段话仍具有鲜明的生命力和鲜明的针对性,可谓亘古常新。
作文十:《论语读后感 3000》2900字
《论语》读后感 3000字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 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 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 一个多才多艺、 诲 人不倦的孔子, 一个食不厌精、 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 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 据说是 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 道不行,乖桴浮于海 ” ,这 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 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 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 儒家思想 ―― 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 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论语》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前年经典绝学,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的书, 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后所做的记录; 有一部分是回答诸侯国 君、 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问题; 还有一部分没有问题, 只是记录孔子的一些言论。 因此, 《论语》中记载的言论涉及方方面面,虽然在《论语》中,我们看到了一 些带有明显时代色彩, 透露出封建社会的腐败气息的言论, 但从整体上看, 它带 给我们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则、治家治国道理,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 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对我们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对于我们现代社会, 现 代人的生活,还有实际意义, 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 灵产生触动。
在现在社会中, 所谓的孔孟、 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 圣贤与经典也逐渐 模糊, 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 而于 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 以经典诠释智慧, 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 社会, 对生活, 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 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 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论语, 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 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 是对身边朋 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 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 《论语》 的精华之一, 就是告诉我们, 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 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 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 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 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 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 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 什么样的为人, 好朋友就是一本书, 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 我们经常说物以 类聚, 人以群分。 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 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 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
在 “ 君子之道 ” 章节, 作者对君子进行了精辟讲解。 但书中有个观点让我费解, “ 君 子的社会角色是变通的、 与时俱进的。 一个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为, 而在于 他所为背后的动机。他们是社会的良心。 ” 用动机而不是用行为判断人,这是早 已被唾弃的谬论, 让人联想起卫道、 道德杀人等不雅字眼, 作者放在自己钟情的 君子身上所为何来 历史上心怀悲悯手举利刃和流着眼泪杀人的人着实不少,莫 非他们也是君子 不知该敬佩还是同情作者,一位《论语》的信徒,却无心快语 道破了 “ 君子 ” 的伪善本质。 扪心自问, 我没有达到君子的境界, 漫漫人生途中, 我会用生命去体会, 用行动去感知, 用至高无上却又简单至纯的精神去和千古的 先贤圣人进行心灵的对话。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 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 事父母能竭其力; ” 等。即孔子 说; “ 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 要观察他的志向; 在他父亲死后, 要考察他的行为; 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 这里讲了 什么是孝,同 “ 事父母能竭其力 ” 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 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 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 具有良好的品德, 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 所以为父 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 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 教诲行事做人, 对 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当然,孔子也有很多朋友。子曰:“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 天乎! ” (宪问) 退而求其次, 孔子的学生中有没有人能充当这一角色呢?有时, 师生关系也可到达一种朋友关系。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颜回和曾参。
印象深刻的是 “ 自行束修以上,我未尝无诲焉。 ” 它的意思是:学生主动带一 束肉干来见我,我是不会不教他的。我认为,当今社会的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尊 敬老师, 老师爱护学生, 这些都不需要物质来衡量的, 而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 学生要送礼才可以得到老师的赐教,这足以反映出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 “ 温故 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这句话中,孔子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已经学过的知识; 在 “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 这句话中, 我们知道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 所知,只空想而不读书就必然会产生疑惑等等。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 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 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 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这两句话虽 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 “ 三人行,必 有我师焉。 ” 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 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 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 值得我们去学习, 亦可成为我 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 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 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 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 …… 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 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 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 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 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 就
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 一个几岁 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 …… 但是正是这样的 “ 不耻下问 ” 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纵然, 《论语》经历了两千个春秋,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毕 竟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过期,我们要批判地继承这些中华传统文化, 让《论语》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总之, 《论语》是我们必读之经典,我受它的 感化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