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草木的理想国自序阅读答案》2100字
草木的理想国自序
阿来
①我是一个爱植物的人。爱植物,自然就会更爱它们开放的花朵—这种自然演化的一个美丽奇迹。植物最初出现在地球上时,是没有花的。直到一亿多年前,那些进化造就的新植物才突然放出了花朵。虽然,对于植物本身来讲,花是因繁殖的需要产生的传播策略。但人从有最初的文明以来,就在赞叹花朵匪夷所思的结构,描摹花朵如有神助的设色,提炼或模仿令人心醉的花香。
②是的,我就对观察和记录植物上瘾已经好些年了。有朋友善提醒过我,不要玩物丧志,但我倒自得其乐,要往植物王国里继续深入。文字记录不过瘾了,又添置了相机,学习摄影,为植物们的美丽身姿立此存照。这么做有个缘故,我曾对记者说过,我不能忍受自己对置身的环境一无所知。这句话写到了报纸上,有人认为是狂妄的话,我却认为这是谦逊的话。这个世界就是如此,人走在不同的道上,对世事的理解已可以如此南辕北辙,如此相互抵牾。我的意思并不是自己能通晓这个世界。我的意思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就要尽力去了解这个世界。既然身处的这个自然界如此开阔敞亮,不试图以谦逊的姿态进入它,学习它,反倒是人的一种无知的狂妄。
③这个世界对一个个体的人来说,真的是太过阔大。我开始观察植物的时候,也仅局限于青藏高原,特别是横断山区这一生物特别丰富多样的区域。直到2010年,旧病发作,一时间不能上高原了。每天就在成都市区那些多植物的去处游走。这时腊梅也到了盛放的时节。我看那么馨香明亮的黄色花开放,禁不住带了很久不用的相机,去植物园,去浣花溪,去塔子山,去望江楼,将它们一一拍下。过了拍摄的瘾还不够,回去又检索资料,过学习植物知识的瘾;还不够,再来过写植物花事的瘾。这一来,身心都很愉悦了。
④拍过腊梅,接着便大地回春,阴沉了一冬的成都渐渐天青云淡。玉兰,海棠,梅,桃,杏,李次第开放,也就是古人所说春天的二十四番花信的接踵而至。于是,我便起了心意,要把自己已经居住了十多年的这座城中的主要观赏植物,都拍过一遍,写上一遍。计划一年中,就把成都繁盛的花事从春至秋写成一个系列。
⑤曾经读到过美国自然文学开创者之一,环保主义者先驱的缪尔的一段话:如果一个人不能爱置身其间的这块土地,那么,这个人关于爱国家之类的言辞也可能是空洞的,因而也是虚假的。我在成都生活十多年了,常常听人说热爱成都的话。但理由似乎都比较一致地集中于生活享受的层面。我也爱这座城市,但我会想,还有没有别的稍离开一下物质层面的理由。即便是就人的身体而言,似乎眼睛也该是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感官。而且,眼睛这个器官有个好处,看见美好的时候,让我们反省生活中何以还会有那么多的粗陋。这可以引导我们稍稍向着高一点的层面。帕慕克说过:我们一生当中至少要有一次反思,引领我们检视自己置身其中的环境。
⑥我觉得,自己写这组这座城市的花木记,多少也有点这样的意义在。
⑦因为,这不是纯粹科普意义上的观察与书写—虽然包含了一些植物学最基本的知识,
但稍一深入,就进入了这座城市的人文历史。杜甫、薛涛、杨升庵&&几乎所有与这个城市历史相关的文化名人,都留下了对这个城市花木的赞颂,所以,这些花木,其实与这座城市的历史紧密相关。驯化、培育这些美丽的植物,是人改造美化环境的历史。用文字记录这些草木,发掘每种花卉的美感,同时也是人在丰富自己的审美,并深化这些美感的一个历程。在教育如此普及的今天,我们反倒缺乏美的教育。文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在于这种美的教育。我想,写下这些文字,如果不能影响别人,至少也是写作者自己的一种自我教育。
(有删改)
1.在作者看来,观察和记录花木,除了能愉悦身心,还有哪些重要的意义?请分点简要概括。(6分)
2.第②段中,作者说我不能忍受自己对置身的环境一无所知。这句话,为什么有人认为是狂妄的?为什么我认为是谦逊的?请简要回答。(4分)
3.文章③④两段中,作者对自己记录成都花事的叙述,有什么作用?(4分)
4.借助花木来表达情志,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传统,请以所学过的有关花木的诗文为例,谈谈对本文最后一段中文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在于这种美的教育。这一观点的认识。(4分)
答案:
1.(6分)①让人进入和学习自然,获得对世界的理解;②引导人们反省生活中的粗陋,朝向更高的精神层面;③能丰富审美,深化美感,是一种美的教育。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6分,语意相近即可。
2.(4分)①狂妄:对世事的理解已然不易,还想了解自然环境,自以为能通晓这个世界,这是狂妄的。②谦逊:进入和学习自己置身 的自然环境,尽力去了解世界,这是谦逊的姿态。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4分。语意相近即可。
3.(4分)①表现观察自然与了解环境的自得其乐,为下文对反省生活和美的教育的议论作铺垫。②说明本书的写作缘起。评分标准:每一点答到自得其乐,1分,答到铺垫,1分,答到铺垫的具体内容,1分。第二点,1分。共4分。语意相近即可。
4.(4分)示例:汉乐府《长歌行》,借阳春中青青园中葵到秋天焜黄华叶衰的变化,形象地表现了时光的易逝,以景寄情,既明白易懂,又发人深省,让人在鲜明的美感中体悟到珍惜光阴的道理。评分标准:举例恰当,2分;能结合美的教育阐述恰当,2分。共4分。
作文二:《2014四川成都中考《草木的理想国自序》阅读答案》2300字
2014四川成都中考《自序》阅读答案
《自序》阅读答案
阿来
?我是一个爱植物的人。爱植物,自然就会更爱它们开放的花朵—这种自然演化的一个美丽奇迹。植物最初出现在地球上时,是没有花的。直到一亿多年前,那些进化造就的新植物才突然放出了花朵。虽然,对于植物本身来讲,花是因繁殖的需要产生的传播策略。但人从有最初的文明以来,就在赞叹花朵匪夷所思的结构,描摹花朵如有神助的设色,提炼或模仿令人心醉的花香。
?是的,我就对观察和记录植物上瘾已经好些年了。有朋友善提醒过我,不要玩物丧志,但我倒自得其乐,要往植物王国里继续深入。文字记录不过瘾了,又添置了相机,学习摄影,为植物们的美丽身姿立此存照。这么做有个缘故,我曾对记者说过,我不能忍受自己对置身的环境一无所知。这句话写到了报纸上,有人认为是狂妄的话,我却认为这是谦逊的话。这个世界就是如此,人走在不同的道上,对世事的理解已可以如此南辕北辙,如此相互抵牾。我的意思并不是自己能通晓这个世界。我的意思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就要尽力去了解这个世界。既然身处的这个自然界如此开阔敞亮,不试图以谦逊的姿态进入它,学习它,反倒是人的一种无知的狂妄。
?这个世界对一个个体的人来说,真的是太过阔大。我开始观察植物的时候,也仅局限于青藏高原,特别是横断山区这一生物特别丰富多样的区域。直到2010年,旧病发作,一时间不能上高原了。每天就在成都市区那些多植物的去处游走。这时腊梅也到了盛放的时节。我看那么馨香明亮的黄色花开放,禁不住带了很久不用的相机,去植物园,去浣花溪,去塔子山,去望江楼,将它们一一拍下。过了拍摄的瘾还不够,回去又检索资料,过学习植物知识的瘾;还不够,再来过写植物花事的瘾。这一来,身心都很愉悦了。
?拍过腊梅,接着便大地回春,阴沉了一冬的成都渐渐天青云淡。玉兰,海棠,梅,桃,杏,李次第开放,也就是古人所说春天的二十四番花信的接踵而至。于是,我便起了心意,要把自己已经居住了十多年的这座城中的主要观赏植物,都拍过一遍,写上一遍。计划一年中,就把成都繁盛的花事从春至秋写成一个系列。
?曾经读到过美国自然文学开创者之一,环保主义者先驱的缪尔的一段话:如果一个人不能爱置身其间的这块土地,那么,这个人关于爱国家之类的言辞也可能是空洞的,因而也是虚假的。我在成都生活十多年了,常常听人说热爱成都的话。但理由似乎都比较一致地集中于生活享受的层面。我也爱这座城市,但我会想,还有没有别的稍离开一下物质层面的理由。即便是就人的身体而言,似乎眼睛也该是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感官。而且,眼睛这个器官有个好处,看见美好的时候,让我们反省生活中何以还会有那么多的粗陋。这可以引导我们稍稍向着高一点的层面。帕慕克说过:我们一生当中至少要有一次反思,引领我们检视自己置身其中的环境。
?我觉得,自己写这组这座城市的花木记,多少也有点这样的意义在。
?因为,这不是纯粹科普意义上的观察与书写—虽然包含了一些植物学最基本的知识,但稍一深入,就进入了这座城市的人文历史。杜甫、薛涛、杨升庵……几乎所有与这个城市历史相关的文化名人,都留下了对这个城市花木的赞颂,所以,这些花木,其实与这座城市的历史紧密相关。驯化、培育这些美丽的植物,是人改造美化环境的历史。用文字记录这些草木,发掘每种
花卉的美感,同时也是人在丰富自己的审美,并深化这些美感的一个历程。在教育如此普及的今天,我们反倒缺乏美的教育。文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在于这种美的教育。我想,写下这些文字,如果不能影响别人,至少也是写作者自己的一种自我教育。
(有删改)
8.在作者看来,观察和记录花木,除了能愉悦身心,还有哪些重要的意义,请分点简要概括。(6分)
答: ? 。
8.(1)让人进入和学习自然,获得对世界的理解;(2)引导人们反省生活中的粗陋,朝向更高的精神层面;(3)能丰富审美,深化美感,是一种美的教育。
9.第?段中,作者说“我不能忍受自己对置身的环境一无所知”。这句话,为什么有人认为是“狂妄”的,为什么“我”认为是“谦逊”的,请简要回答。(4分)
答: ? 。
9.(1)“狂妄”:对世事的理解已然不易,还想了解自然环境,自以为能通晓这个世界,这是狂妄的。
(2)“谦逊”:进入和学习自己置身的自然环境,尽力去了解世界,这是谦逊的姿态。
10.文章??两段中,作者对自己记录成都花事的叙述,有什么作用,(4分)
答: ? 。
10.(1)表现观察自然与了解环境的自得之乐,为下文对“反省生活”和“美的教育”的议论作铺垫。(2)说明本书的写作缘起。
11.借助花木来表达情志,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传统,请以所学过的有关花木的诗文为例,谈谈对本文最后一段中“文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在于这种美的教育。”这一观点的认识。(4分)
答: ? 。
11.示例:汉乐府《长歌行》,借阳春中“青青园中葵”到秋天“焜黄华叶衰”的变化,形象地表现了时光的易逝,以景寄情,既明白易懂,又发人深省,让人在鲜明的美感中体悟到珍惜光阴的道理。
作文三:《阅读的理想国》500字
龙源期刊网 ://.qikan..
阅读的理想国
作者:
来源:《出版广角》2013年第12期
我国自古倡导“耕读传家”, 将阅读视为修身持家的必要途径,然而今天国人的阅读情况不容乐观——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次国民阅读率调查显示,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4.9%,比2011年上升了1.0个百分点,数字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40.3%,比2011年上升了1.7个百分点,受报纸阅读率下降等影响,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6.3%,比2011年下降了1.3个百分点。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一时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话题。
小到修身养性、大到齐家治国,人们都需要在阅读中静思、感悟、提升自我,因此,除了掀起轰轰烈烈的读书运动,有关管理部门更应注意营造良好的大众阅读氛围、渗透阅读的价值,引导人们在阅读中汲取营养。这便是润物于无声处了。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抱阅读的理想。倡导全民阅读,须将6亿多农民纳入其中,切实关心农民的阅读需求;倡导全民阅读,须从娃娃抓起,加强学龄前儿童的阅读能力培养,为孩子打好阅读基础。以此为方向,以国家之力倡导全民阅读,完善公共阅读服务设施,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无疑是全民之福。
作文四:《《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1200字
阿来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4 现代人对生活的反抗之一,就是试图脱离机械化的时间,回到自然的节奏中去。阿来把这种愿望变成了文字。这种对自然环境重新萌发的敏感,实际上成了城市人的心灵寄托。因此,虽然书中写了成都四季花开花落的21种植物,但它真正要表现的,却是一种对城市环境的全新感受,尤其强调在中国这个缺少历史建筑的国度,植物也是负载城市历史记忆和文化意味的重要载体,并且,“与集体记忆有关的植物,还是应该成为景观上的主调”,如南京的梧桐、福州的榕树、成都的芙蓉。 中国人对待植物历来是从文化象征的意义上来理解。阿来虽然对此有含蓄的批评,但他其实也无意中延续了这种传统:他对花的偏好也是从自身的审美意趣出发,喜欢简单、原始、自然的花瓣形态,而贬斥繁复之美,因为它大多出自人工培育。这背后的哲学基础其实仍是一种文化态度。(维舟) 《无尾狗》 阿丁著 时代义艺出版社2012.7 初一看,以为阿丁提了一大串阴茎到这部小说里来。读完后发现,确实没有更好的喻体,能象征人这个苟活于大地的物种了。就像羊比喻弱民,生殖器比喻了人自己。 被武斗的舅舅和舅妈,没有出路,想到了行贿,说是祖宗留了个宝贝。夜晚,舅舅将宝贝洗濯干净,用被子包严实,扔到**床上。这个宝贝是舅妈。这就是命。而丁冬与医务主任女儿刘满月的交合,则掺杂着攀附的心理。我们在这土地上活着的父母,用几百年几千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去追县人大主任的女儿,去找商品粮的对象。我很佩服阿丁能把丁冬和刘满月的交欢写得那么兴奋,因为这是事实。皇帝的女儿,再丑都是上品。这就是生活经验、政治经验和生存经验。(阿乙) 《北京土话》 齐如山著辽宁教育出版社2008.11 有关北京方言土语的工具书出了不少,但相较来看,齐如山的《北京土话》仍独具一格。一来书中这些土话是齐如山“凭记忆力”写成,直接源自市井街巷,不像另外一些方言词典,是摘抄他人作品的二手货。二来书中所集的土话来自齐如山所生活的北平,而不是今日二三四五六环围着圈着护着的北京,很多词条说法如今都已不存。三是即便那些如今还在的词条,齐如山当年全凭个人理解所揣定的写法、释义、例句,也与今日各种方言词典里的标准化、呆板气不同。 此书不大适合对北京土话全无了解的读者。似乎还是对书中所列种种词句较为熟悉的,品读揣摩之间才能更得其趣。据说此书作于北平为日人所据时,还说作此书的目的只是“解闷”。也好,他解他的闷,我们解我们的。(东东枪) 《歧途哭返说战国》 刘勃著 京华出版社2011.1 现在市面上的历史通俗读物数不胜数,但与电视上的宫廷剧没有区别,要么没有价值观,要么把厚黑学、成功学、帝王术当作价值观。甚至很多学术著作也不例外,讲到商鞅、秦皇、汉武就是国富兵强,一幅盛世景象。刘勃的这几本书,文字轻松,却有着坚实的价值基础。其中的价值观,说来也不复杂,无非“以人为本”,人不是手段,而是目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历史上的所谓“盛世”,所谓“国富兵强”,多是民不聊生。这种盛世甚至比末世还要可怕,因为民众连反抗的可能性都被剥夺了。(王晓渔)
作文五:《阿来《草木的理想国》》1400字
读书笔记
阿来,茅盾文学奖《尘埃落定》的作者。《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是阿来关于植物的随笔。2012年4月出版,119千字,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21页,定价35元。
阅读时间:2013-10-26,SAT ,19:50-21:20,新华书店三孝口店。
书摘: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以谦逊的姿态去了解它。
芙蓉: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苏轼),芙蓉新落蜀山秋(薛涛)。芙蓉且开且落。清姿雅质,独殿众芳。秋江寂寞,不怨东风,可称俟命之君子矣。(《广群芳谱》)
挣破了苞片的花蕾都是红色的,但盛开的芙蓉却是粉,白,红三色。......因光照强度不同,引起花瓣内花青素浓度的变化。早晨开放者为白色,继而开放者为粉色,下午开放者为红色。因为这个缘故,芙蓉花还有个“弄色芙蓉”的美称。
芙蓉开尽,真正的冬天就来了。
漫长的植物进化史上,开花植物的出现,真正的目的不是为了让我们赏心悦目,而是为了结出种子繁衍种群。也许人工的干预已经改变了一切。
蜡梅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梭罗《瓦尔登湖》,《种子的信仰》,《野果》
好象园艺也是一种人文意义的拓展工作。一方面,是大量可以驯化培育为美丽观赏花卉的野生种自生自灭于荒野,一方面却在少数人工驯化成功的种上弄出相当数量有着细微差别的变种,和种种诗意的命名。蜡梅正是其中的一种。
拉丁文的学名,那是一个科学的但我们看来未免生僻难解的命名系统。
李时珍《本草纲目》:“此物本非梅类,因其与梅同时,香又相近,色似蜜蜡,故此得名。”
宋代谢翱蜡梅诗:冷艳肖香受雪知,雨中谁把蜡为衣?蜜房做就花枝色,留得寒峰宿不归。
贴梗海棠
那花一朵一朵一律五只单瓣,不似绢的轻薄,而有绸子般肥厚且色彩明丽同时沉着的质感。更不用说那海棠花直接开在瘦硬黝黑虬曲的枝干上,像是显示某种生命奇迹一般(生命本身就是种种奇迹),而那枝干上还有不甚锋利却很坚硬的刺让人不能过分亲近亵玩那些花朵。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红楼梦》黛玉咏海棠诗。
玉兰
极致的美带来一种怅然若失的伤感,这是一种有关生命,有关美的深刻的伤感。
李花
白中泛绿的繁花。
迈克尔.波伦《植物的欲望》
梨花
梨花的白是一种真正的纯净的白。
网络诗选2012年度诗歌精选》:
梨花的白是不可言说的
你也许不信,我真的不想提起梨花。洁白的事物
总令人伤感,洁白的事物离死亡仅有半个花季
却让人孤独得想逃离土地。我无法分清此刻
到底该是三月或四月:农历古老,泥制陶罐被搁置
西元纪年摇曳,是谁的腰身紊乱了季候的眼神?
我越来越弄不懂那些花儿该在什么月份开放了
桃花是红的,却以婚纱模样呈现,疑似与情爱有关
杏花是白的,出墙的姿势总让人牵挂戴脚镣的女子
我不想责怪任何一种花朵,西风时常吹乱春雨
她们应时而开该多么不易!我理解花的薄命和心事
花一片一片堆积春天;我理解花的脆弱和心碎
花一瓣一瓣包裹和打开……我不会责怪带雨的梨花
甚至不想见带雨的梨花,哦,那些洁白的事物
除了流泪,还能做些什么?……总之,她是洁白的
总之,她是凋零的;总之,她总被无情伤透了心
看见暖暖的春风,她的身子便软了下来 ://fxt.ucdesk./11_EtK3
作文六:《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5500字
女贞
六月里,满城花放。
一周,又一周,差不多又是一周。
这花势还没有稍稍减弱的意思。
开花的是这座城中最多的常绿行道树。这些树,从春到冬,就那么浓郁地绿着。当天气开始变得炎热,这座城中这些数量最为众多的树就高擎起一穗穗细碎密集的小花构成的圆锥状花序。天气热得日甚一日,车流滚滚,人群匆忙,更是增加了城市的热度。也许是这花开得太触目可及,太普遍,都没有人愿意抬眼看看它们。直到黄昏,城市累了,喧嚣声渐渐消褪。
穿上宽松的衣服,穿行在这些浓荫匝地的高大的树下。感到白昼时被热浪与喧嚣所湮没的花香开始在空气中浮动。落日彤红,从街道尽头那些参差的楼群后慢慢下坠,下坠,然后消失,只剩下灰蓝的天空中淡红的晚霞。当那些晚霞因为自身的燃烧变成了灰黑色,路灯便~盏盏亮起来。投射下来的树影和那隐约浮动的花香就把人湮没了。这时候,行在道上的人们表情与身体才都松驰下来,都似乎意识到了人和人群之外的别物之存在。
不由得想起古印度吠陀《创世颂》中的诗句:
幼芽的基座为激动之力,
我栽种在下,竭尽之力在上。
然而,谁能成功地探出?
现在我会轻易给出答案:“成功探出”的是头顶上满树的花朵。沿着南二环路宽阔的人行道漫步,经过一棵树又一棵树――一棵棵树上开满了花朵。那些和丁香非常相像的细密的簇生的花朵组成花序在树顶挺立向上;而另外的一些。随着平伸并略微下坠的枝条轻拂过肩头,簌簌有声,那些丁香般大小,且有着桂花般浅黄的小花便离开枝头,落在身后和身前。按古印度人的想法,花开是创世之神的激情集中绽放,那么,这些花朵的坠落呢?我想,是树的生命激情的迸射――香气四溢的激情迸射。
还读过一首外国诗《邀至野外》:
研究樱桃树。
路旁的白色接骨木:
五根茎,五个花瓣。
五个雄蕊。
好精确,妹妹――
我搂住你。
一日一次
直正地看。
粗略地看,
这就足矣。
这首诗,说明另外一种文化对于自然深究的态度。之所以如此观察与深究,端的是因为观察对象所饱含的生命奇迹般的美丽与激情。而现在,树也一行行、一片片长在城里、在窗前、在街角、在广场、在水边……散步回来,躺在床上看书,鼻端还似乎有隐约的香气缭绕,那些美丽深致的文字也就更加余韵悠长。是的,我在读那些关于刚刚经过的那些花树的文字。
那些花树的名字叫做“女贞”。
上床前,我在微博上发了一张女贞开花的照片。有朋友马E告诉我,在他们的地方,这开花的乔木叫“冬青”。“冬青”是女贞的又一个名字,因为其常绿,冬日里,那绿色的稍带蜡质的叶片总是淡淡发光;想必因为这缘故,它得到“冬青”这个名字。女贞叶片闪闪发光,是因为含有较多油脂,用蒸馏法可以提取。而“女贞”这个中文中的正式名字,却有着道德的诉求。古书上说:“负霜葱翠,振柯凌风,而贞女慕其名,或树之于云堂,或植之于阶庭。”传统的男权社会,用这种寻找象征意义的方法,为一种树总结出一种品德,并将其与女子追求贞节联系在一起――不是女子们自动追求,而是男人们祈使她们追求。
看到过一则史料:明代,杭州城某官员令城中人家必须栽植女贞。我却想,这个官员到底是一个真正的道德家还是一个虚伪的道德家?虚伪的道德家我们几乎天天见到,可以略过不提。如果这位官员是个真正的道德家,那才有些意思。以我们日常得到的官员印象,能以道德求诸人的,普遍;而以之律于自己者,稀罕。当然还会想到,为什么宋、明以来,中国男人突然会把女子的贞节视为理想社会的命门?就像今天,也时时有人把社会良心与道德的建设系于一些可笑的说法上一样。这种古今一致、没有建立系统的植物学体系,却弄出来一套树木社会学或树木道德学,弄得^一会儿要向松树学习,一会儿又要向荷花学习。某天,也是在女贞树影中散步时,就听见公园里唱红歌的人们在唱“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但我知道,那是退休老人们闹着玩的,就又恢复到松驰的心态。
就像今天,更多的人看见这树,还不至于立即就产生禁锢女性身体欲望的想法。他们走近这些开出满树繁花的树时,看见的还是诗情画意。
去某大学听个讲座,在校园里散步时,突然想到前两年,就是这所大学几个女学生,在报纸上高调宣称,要保持处女之身到新婚之夜。此事结果如何不得而知,今天,炒作这种事件的媒体同时也把“炒作”这个词教给了我们。所以,我们并不追问这件事的真伪,更不会要求媒体把这几个女同学发布宣言后实行的结果如何告诉我们。这件事,我也只是等待讲座开始前偶然想起,当然又想到了好玩的树木命名的政治学。想这事时,正好有这所大学的女博士在旁边,便有意问她认不认识头顶上正在开花的树。说不认识。我告诉她这株树的名字,但人家并没有想到这树的道德意义,只是淡淡说,好像有味中药也叫这名字。对,女贞子,就是这树开花后结的籽。今天是科学时代,所以,当我们的女人看到一种植物,联想到有关植物的药理学,而不是树木道德学,也说明男人对女人树立起的权威是多么快就丧失殆尽了。
今天中国女人脑子里如果塞了一些花的知识,也是来自于西方习俗系统中的所谓“花语”。但我在开写这组《成都物候记》时,就严诫自己,不去中医学中开掘植物的药理学内容。中国的植物知识,一个缺点是太关乎道德;再一个缺点,就是过于实用,或者是可以吃,或者是因为有什么药用价值,否则,这些植物就会被排除在我们视野之外。道德主义与实用主义,首鼠两端,正是我们身处其中的文化的病灶所在。
打住吧,我要自己记得,写这些文字的唯一原因,是“多识花鸟草木之名”,从身边的草木学习一点植物学。像惠特曼诗中所说:“学习欣赏事物美感。”
女贞的确是一种美丽的植物。如果不是树姿如此优美,它们不会成列成行,如此广泛地站立于这个城市的街角道旁,在台湾人称为“石屎”的水泥堆砌的坚硬建筑中洒下温情的荫凉。在人群过于聚集时必然会散发污浊气味时,用它的香气使我们心清目明。女贞是木犀科植物。与同科的丁香相比,女贞的香气不是那么浓烈;与也是同科的桂花相比,它又不是那样的“暗香浮动”。感谢木犀科的植物――丁香、女贞、桂花,用绿叶消化着我们所制造的废气的同时,还提供着那么的荫凉;更要感谢女贞、丁香和桂花,向我们播撒着如此的芬芳,因为这样的香气,至少让我们有了清净的情感追求。 夏至已到,丁香已经开过,桂花要等到秋天,而女贞也已经开到了尾声。这时走在街上的女贞树下,脚下会有一地细密的落花――我们看到树上的一簇簇的花其实是这些细密小花的集合。现在,它们分散开来,一朵朵自顾自坠落到地面,色彩渐渐黯淡,香气也渐渐消散。
桂
我要再来说一种以单字命名的花:桂。
记得我在某篇写成都花事的文章里说过,差不多所有以单字为名的植物,一望而知,都是古老中国的原生种。那时书写介质得之不易,用字都省。但检阅古籍,知道桂花树,在中国最早的神话和地理书中就出现了,这部书是《山海经》。这部书中就有“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这样的记载。
这个招摇之山位于何处?《山海经》的叙述渺远迷离,我这个对古地理知识近于白痴的人,不敢臆测那个可以用作参照的“西海”是今天的哪一片水面。但由此知道,那个时候的人们就已经识得桂树了,欣赏并珍视桂花了。不然,那时候山上草木远比今天繁多茂盛,何以独独提出桂这一种来和地下的宝藏金玉并列呢?坡上坡下,有了这么些宝贝,这座山是值得“招摇”一下的。古往今来,金是有点俗气的,但这种香气四溢的花与温润生氤的玉并列一起,也是一种雅致。所以,这座《山海经》中的山也算是颇有品位,不像我们今天的人、今天这个时代,仅仅因为多金就招摇得厉害。
今年中秋的第二天,也是在一座临海的山上,就看到了桂花已然开敬。那海是今天中国地图上的东海,这座山叫“莫干山”。漫山竹林之间,凡有大路小径,都立着树形浑圆的桂花。只是当时只顾看竹林,没怎么在意桂花。都晚上了,坐在宽大的临着峡谷的阳台上看浑圆硕大的月亮,突然有香气袭来。月色如水,俯瞰山下平原,都笼罩在朦胧的月光中间。正是古^诗中的意境:“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脑子里闪出一个词:“桂花”!抬头再望月亮时,心里就有了吴刚,有了吴刚被罚在月宫中砍伐那一株永远不倒的桂树的神话。
又想起杨万里写桂树的诗:
不是人间种,
移从月中来。
广寒香一点,
吹得满山开。
杨诗人干脆直接声称这树本“不在人间”,是从“月中来”的。现在,原先广寒宫中凝结的一点冷香,来到温暖的人间,被热汽熏蒸,被风吹送散,就这样弥漫开来,充满世界。这个世界不单是指外部,是包括了我们内心情境的那个世界。
过几天,从浙江回到成都,桂花真的是盛开了。
坐在十楼上开窗看书。楼下两株桂花散发的香气不时扑鼻而来,忍不住下楼去看桂花。看了这两株不够,又开车去城北的熊猫基地。那里有起伏的山丘、迂回的小径、葱郁的林木;从那里望出去,还可以看到这座城市残留的几角乡野,总之是成都一处可以尽情欣赏花树的好地方。仿佛是为了应和人的心情,一路上,阳光越来越明亮,远望见那株成都不多见的高大的蓝花楹,看见蓝花楹漂亮的羽状叶在阳光下闪烁不定时,就知道到地方了。
喜欢这个地方还有一个原因:园子大,有一两个角落在不通往熊猫馆舍的路上,人少,有些荒芜,因此有些山野的自然意趣,不像所有公园,太多人,太多人工意趣的刻意痕迹。进了园子,先看到四季桂在道边出现。桂花细小,又隐在繁密的叶下,如果不是香气盈溢,很难引人注意。特别是四季桂,植株本就矮下,还时常被修剪成树篱状,顾名思义,虽然四季都在开放,却不像有些种桂花那样香气浓郁,被人注目的时候,自然不多。
但今天,我却是专程来寻看桂花开放的。只不过,不是这种四时都开却不起眼的四季桂,而是秋天开放的丹桂与金桂。
不等看到花树出现,已经有香气袅袅飘来;循香而去,便见几株桂花树和一些女贞、一些栾树相间着站在了面前。
桂花在植物分类上属于木犀科。
至少我所认识的木犀科的植物都花朵细密,同时香气浓烈,比如在这组物候记中写过的丁香和女贞。在细花浓香这点上,桂花也与同科的丁香与女贞相仿;也有不同,就是桂花远不如丁香与女贞花那么繁密,以至可以形成一个个引人注目的圆锥花序。
桂花,用植物志上的话说是“花序簇生于‘叶腋’。”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这个“叶腋”的意思。植物学上的定义还是很专业:“叶片向轴一面的基部称叶腋”。没有植物学基础的人还是不太明白,但大家都看见过叶子长在树上的样子。桂花是一种阔叶树,所以我所说的不是松树那样的针叶树长叶的样子,而是阔叶树长叶的样子――桂树也是相同的样子。这一类的阔叶树,叶子从树干或树枝上长出来的时候,每枚叶子都有个“把”,然后,叶子才展开在这“把”上(也就是在“叶柄”上展开)。叶柄与树干间,就有了一个夹角,就像人的胳肢窝――“腋”,叶腋。“腋”,这个比方,就是从^身上取譬来的。是的,桂花就是从桂树叶子的腋间长出来,紧贴着枝干,相当低调到隐身在闪烁着皮革光亮的对生叶下。所以,平视或俯视的时候,往往只见一树纷披的绿叶。好在桂花树总能长得比较高大,所以,一旦站在高出我们身量的树前,那些叶子就失去了掩蔽的功能,稍稍仰视,淡黄或橙黄的簇簇桂花就显现在眼前了。
色分两种,橙黄的叫“丹桂”,淡黄的叫“金桂”。金桂颜色淡雅,香气却十分浓烈;丹桂颜色较为艳丽,香气却若有若无。
这也是植物界的普遍现象。花色艳丽者并不若我们所想象的有那么浓烈的香气;而香气浓烈的花,未必花色绚烂。这是因为,颜色和香气,其实都是花朵吸引昆虫前来传粉的招数。对头脑简单的虫子们来说,色彩和香气用上一“招”,就足够诱惑了。无须两招并用,耗费那么的能量,因为对植物来说,最耗费养分与能量的,就是开花这件事情了。
看见过一本外国人的观花指南上,有一个建议:带一只十倍的放大镜。桂花就是这种该用一只放大镜细细观赏的细花植物:每一朵花都是四只花瓣,护卫着中间两只顶着褐色花药的雄蕊;雄蕊下面,是暗藏的娇嫩的子房。
前面说过,喜欢到熊猫基地观赏植物,是因为与其他公园相比,还保留有较多的野趣。如果不是只有园艺种的植物,还是在这样的地方观赏可以得到更多自然意趣。桂也是先野生而后被栽植的。朱熹写过桂花:
亭亭岩下桂,
岁晚独芬芳。
叶密千层绿。
花开万点黄。
都说宋诗说理多而意趣少,朱熹是这个时代产生的理学大家,但这首诗却只是观察与呈现。我看这是一株野生的桂花。成都这个地方,西面靠着横断山,北面靠着秦岭,这两个山区,是报多原产的中国植物的故乡。桂花也是中国的原生种,其老家,也就在靠近成都的大山里面。
据说,桂花驯化引种是在汉代。汉初引桂树于帝王官苑获得成功,唐、宋以后,桂花栽培开始盛行。特别是在唐代,文化人植桂十分普遍,因为对于需要能过科举考试的走向成功的人来说,考试高中叫做“蟾宫折桂”,就是从月亮上吴刚砍伐不休的那株桂花树折得一枝馨香的花枝了。故有人称桂花为“天香”。但无沧如何,馨香的桂花是来到人类身边了,进到人家的庭院了。“桂花留晚色,帘影淡秋光”,这样的诗句描摹的,已经是桂花站在人家窗前的隋景了。
陆游诗句“重露湿香幽径晓,斜阳烘蕊小窗妍”,写的也是桂花进入庭院中的情形。
当然,成都看桂花最好的地方应该是桂湖公园。那里有位俊才年少得意时种植桂花的传说,真实性却难以确定,但他留下的一首咏桂花的诗却是真的:“宝树林中碧玉凉,秋风又送木樨黄。摘来金粟枝枝艳,插上乌云朵朵香。”
呵,由此知道,那个时候,女子们是喜欢把馨香的桂花插在美丽的头发上的;那时,“插上乌云朵朵香”的,就不仅只是桂花本身了。
作文七:《草木的理想国读后感》1700字
草木的理想国读后感(一)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戴望舒《雨巷》中那个美丽幽怨的女人,跃然纸上,在仲春时节,路过一树或一丛丁香,那浓重而热烈的芬芳气味,带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思绪,深长悠远的哀愁与缠绵,亦如此树此花,阿来在《草木的理想国》中进行很好的诠释,正如他说:“一个城市是有记忆的。凡记忆必有载体作依凭。然而,当一个城市的建筑不可能再来负载这个城市的记忆时,那么,还有什么始终与一代代人相伴,却又比人的生存更为长久?那就是植物,是树。”
《草木的理想国》可谓图文并茂,面对一张张精美的照片,感觉这是一场鲜花的盛宴,蜡梅、梅、贴梗海棠、早樱、玉兰等等,21种鲜花姹紫嫣红,依次开放,就像朱自清在《春》中所言,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阅读此书,跟随阿来的目光,徜徉于鲜花的海洋,翻阅书页,绿色主色调,让人感觉安静、平和,亦如生命的颜色,焕发出勃勃生机。
所有的花中,我犹爱白玉兰,喜欢她玉石般莹润的白,喜欢它发出的淡淡幽香,不浓烈张扬,大方典雅,幽幽的,在灰色的世界中绽放出亮丽的色彩。
阿来说过,我不能忍受自己对置身的环境一无所知。有人认为这是狂妄的话,他却认为这是谦逊的话。既然我们身处如此开阔敞亮的自然界,为什么不试图以谦逊的姿态进入它、学习它呢?阿来认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尽力去了解这个世界。于是,我们有幸读到这本与众不同的小书。
成都的物产丰富,享有“天府之国”美誉,花草树木在这里竞相绽放,正如杜甫诗云: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草木的理想国读后感(二)
尽管我未曾去过成都这个城市,但是最近所读的阿来的《草木的理想国》让我走入成都这个城市的某处跳动的脉搏。尽管未能亲临其处,但是通过读书也仿佛置身于一曲最为优雅动人的草木圆舞曲。作为一部现当代文学作品,这是我迄今为止读到的比较另类的一种表达手法。里面没有太多人为因素的干扰;里面没有太多都市喧嚣的嘈杂;里面没有太多令人心烦意乱的杂物,里面唯有一片清新的红花绿叶将你我紧紧拥抱。对作者而言,他便是以一个当局者的身份静观着这些成都的生灵。生活在如此的一个不断发展的大都市,映入他眼帘的不是那些光怪陆离的城市风貌。(m.lz13.)相反的,那些无声的,却又有形有色有味的草木是他最为魂牵梦绕的精灵。
感知着这些的植物们,他其实更渴望着以一种谦逊的姿态能够深入地去了解它们。个人以为其中的一句“这是现世恐惧的美丽,还是历史忧伤的回眸”既押韵,又有深意地揭示着全书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解读这个属于草木的理想国,欣赏这段专属于草木的圆舞曲,品味一个属于成都物侯的记录,感悟人生的某种境界和层面。本书的整体设计其实很是耐人寻味。深绿色的封面,浅绿色的页面,结合入诸多作者想要表达和介绍的植物花朵图片。就是在那么一瞬间,正本书的意境变得那么得有点纯,有点味,有点美,有点舒畅------透过这些花花草草,我们跟随着作者共同领略着那些看似随意记载却又有着话里有话的弦外之音。
全书的内容通过不同花木进行着相关的介绍和分解。尽管讲述的只是一些静态的植物们,但是它们却在作者的心意之下展现着最为美丽的一面。有图,有味,有历史,有诗句,有作者的感情。所有的一切在如此和谐的意境之下作者用他的文在表他的情。欣赏着阿来和这些草木的故事,我也不知不觉地感染于草木所营建的美的意境。原来,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一个城市有着多种多样的角度可以去渗透。成都武侯记的形式便是透过草木的理想国引导读者进入自然的包围之中。草木圆舞曲演出中,我们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放下以往的束缚,重新回归到一个和平宁静的环境之内。我们来自于自然,却因为世俗的约束而奔波忙碌。可是一旦当我们某时的驻足而再次回首之时,我们依然可以感知到那片来自于草木的和谐天地。这是一种精神上的顿悟,这更是一堂人生的哲理课程。
* 不用上补习班的第一名读后感
* 藏羚羊的跪拜读后感
* 曹文轩的作品读后感
作文八:《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700字
作者:阿来
内容简介:
一个城市是有记忆的。凡记忆必有载体作依凭。然而,当一个城市的建筑不可能再来负载这个城市的记忆时,那么,还有什么始终与一代代人相伴,却又比人的生存更为长久?那就是植物,是树。阿来说过,我不能忍受自己对置身的环境一无所知。有人认为这是狂妄的话,他却认为这是谦逊的话。既然我们身处如此开阔敞亮的自然界,为什么不试图以谦逊的姿态进入它、学习它呢?阿来认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尽力去了解这个世界。于是,便有了这本与众不同的小书。帕慕克说过:我们一生当中至少要有一次反思,引领我们检视自己置身其中的环境。阿来写就的这组关于成都的花木记,其意义也正在于此。
正文
自序第一章 蜡梅 冷艳清香受雪知,雨中谁把蜡为衣?
第二章 梅 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第三章 贴梗海棠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第四章 早樱 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第五章 玉兰 翠条多力引风长,点破银花玉雪香
第六章 李 无言路侧谁知味,惟有寻芳碟与蜂第七章 梨 闻道郭西千树雪,欲将君去醉如何
第八章 苹果属海棠 猩红鹦绿极天巧,叠萼重跗眩朝日第九章 紫荆 风吹紫荆树,色与春庭暮
第十章 桃 影遭碧水潜勾引,风妒红花却倒吹第十一章 迎春 迎得春来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
第十二章 桐 晞发行吟日正长,桐花落尽又新篁第十三章 丁香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第十四章 含笑 只有此花偷不得,无人知处自然香第十五章 鸢尾 千点真珠擎素蕊,一环明月破香葩
第十六章 栀子 孤资妍外净,幽馥暑中寒第十七章 荷 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
第十八章 紫薇 谁道花无红百日,紫薇长放半年花第十九章 女贞 女贞叶落尽,当秋必主淋
第二十章 桂 摘来金粟枝枝艳,插上乌云朵朵香第二十一章 芙蓉 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作文九:《草木的理想国读后感》1100字
《草木的理想国》读后感 在没上文化植物鉴赏这门课之前,我从来没有将植物和文化联系在一起过,直到上课后发现,原来植物与文化之间有这么多相通的地方,原来文化与植物是息息相关的。也因为这门课,我才会看了阿来的《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这本书。在这本字数不多的写景散文中,我看到了那个为花而欢乐而伤感的作者,行走在成都的大街小巷,只为寻找那最早开放的花朵,那最摄人魂魄的芳香。 一个城市是有记忆的。凡记忆必有载体作依凭。然而,当一个城市的建筑不可能再来负载这个城市的记忆时,那么,还有什么始终与一代代人相伴,却又比人的生存更为长久?那就是植物,是树。他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个生物品种,更是一座城市的生活印记,几代人的美好回忆。阿来说,他不能忍受自己对置身的环境一无所知。有人认为这是狂妄的话,他却认为这是谦逊的话。既然身处的这个自然界如此开阔敞亮,不试图以谦逊的姿态进入它,学习它,反倒是人的一种无知的狂妄。
刚看到这个书名时,我就对这本书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什么是草木的理想国?随着深入阅读,我才读懂了阿来。在阿来的文字里,绵密生活之余的种种暇想都与看花的心情相关,虽然有时错过了花期,但触目可及的调谢之处,仍有圆满的花朵正在绽放,于是似顽童般顿生欢喜。阿来笔下的花草,专注着成都的地方色彩。从普通花草过渡于一城的花草,阿来之所见也多了些城市的人情滋味。这种味道来自于对成都这座城市的喜爱,也因为喜爱,而不停地反思与叹息。他便是以一个当局者的身份静观着这些成都的生灵。生活在如此的一个不断发展的大都市,映入他眼帘的不是那些光怪陆离的城市风貌。相反的,那些无声的,却又有形有色有味的草木是他最为魂牵梦绕的精灵。感知着这些的植物们,他其实更渴望着以一种谦逊的姿态能够深入地去了解它们。
尽管我未曾去过成都这个城市,但是最近所读的阿来的《草木的理想国》让我走入成都这个城市的某处跳动的脉搏。尽管未能亲临其处,但是通过读书也仿佛置身于一场花草之间的相会。从十二月腊梅到九月芙蓉,成都都沉浸在花的芳香中。人们闲来看花开花落。花开花落正是我们可以历经的多次的生命重现。
读这本书,你要学会会在喧嚣中找到一份平静,一份对人与自然的深刻思考。阿来静心观察的成都的花草,或许就是在忙碌生活工作之间我们忽略的角落里某朵不知名的小花,路边某棵我们日日看见却叫不出名儿的树木,又或许是我们在物欲横流的时代里逐渐缺乏的那双发现美的眼睛。与其说阿来在描写的是草木的理想国,不如说是我们的心灵栖息地,更是人与自然能够达到的最
和谐共处的境界。这样看来,那些对花木的描写不是文字,而是对生命的赞歌;作者也不仅仅是写景寄情的文人,更是熙熙攘攘的现代都市中,抛开浮躁,沉静心来品味生活的普通人。而这个人,也可以是你,是我,是他。
在繁华的城市里,总有一颗植物能牵动你的心。不妨放下手头上的琐事,去看一眼这草木世界,去寻找内心的宁静。
作文十:《草木的理想国 草木关情物事见理》800字
面对纷繁的生活,我们常常有许多感悟:当看见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的时候,我们也许会感悟青年人的朝气蓬勃与旺盛的生命力;当看见叶子从树上落下,我们也许会感悟生命的短暂,而应该珍惜时光,发奋进取;当看见一株青松从泰山的岩缝中长出来,傲立山巅时,我们也许会感悟到逆境与磨难更能造就坚强的性格……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思路引擎:这是一道提示性的材料作文题目。第一段里材料提示的三种现象当然可以作为写作立意的切入点,但更多的立意切入口是在无限丰富的省略号里。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你没有上面的三种经历,也就自然没有文中的三种“感悟”了,但你总会有另外的“经历及感悟”。还有值得
1
注意的是,材料里列举的都是从自然景观里获得的人生感悟,实际上,如果是生活的有心人又何止是从大自然中获得人生感悟呢,比如某天在阅读某本书或某篇文章时,作者一句话引发了你的无限感慨;比如某天你行走路上,看到了一只可怜的流浪猫或狗,引发了你深深的思索;比如某天你看到某人一个小小的举动,让你无比激动或异常愤怒,使你产生了对社会或人生的思考……大千世界,万事万物,只要我们保有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只要我们有良好的思考生活的习惯,那些在别人看来不起眼的东西,就会成为你的“经历”,会让一个心灵敏感的人获得某种“感悟”。
这篇文章最好写成随感。可由两部分组成,先简要写出引发感悟的某个小小的由头,一人、一事、一景或一物等,然后浓墨重彩地书写由此获得的感悟。文体上说,因为要谈“感悟”,可以写成议论文,或以议论为主的散文。有人写成类似“一件有意义的事”的文章,主要篇幅用来叙述曾经的一件事,文末几十个字的议论感悟,这样的文章虽然看起来也谈了感悟,但此“感悟”从何而来,它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树。把“经历”写成了主体,把“感悟”变成了附属,本末倒置,所以说此“感悟”非彼“感悟”,是不符合该题目要求的。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您的在线图书馆
2
3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草木的理想国自序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