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未来的海绵城市》1600字
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祉,深刻改变了农业、水利和人居建设的方法和技术,其核心是将基于农业时代技术与智慧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打破,以图获得对自然的更大程度的控制和掠夺。但当工业技术及其对自然的控制力和破坏力被无所顾忌地滥用时,被逼到墙角的自然便以无可抗拒的破坏力给人以报复。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至今的集大成产物,它集中体现人类所有的成功和失败。目前全球约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带来高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腾飞,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15年的56.1%,但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带来城市功能不完善的弊端。由于城市开发建设破坏了自然的“海绵体”,导致“逢雨必涝、雨后即旱”,同时引发了水环境污染、水资源紧缺、水安全缺乏保障、水文化消失等一系列问题。
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视角下,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水问题的系统性和复杂性。针对城市目前凸显的城市内涝、水质退化等水文安全问题,我国政府已将海绵城市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 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时谈到“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4年3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5次会议上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战略,同时再次强调“建设海绵家园、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Sponge City)”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以“海绵”来比喻一个富有弹性、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为特征的生态型城市,是对工业化时代的机械的城市建设理念,及其对水资源和水系统的片面认识的反思,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是一种完全的生态系统价值观。“海绵城市”既是一种城市形态的生动描述,更是一种雨洪管理和生态治水的哲学、理论和方法体系。这个生态基础设施有别于常规的、机械的、以单一目标为导向的“灰色”的工程性基础设施,而是以综合生态系统服务为导向、用生态学的原理、用国土和区域生态规划的方法以及景观设计学的途径和技术,来实现生态防洪、水质净化、地下水补给、生态修复、生物保护、气候调节和人居环境改善等综合目标。
国外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领域研究与实践始于20世纪60年代,代表性的理论和实践包括美国的最佳管理措施(BMPs)、绿色基础设施(GI)和低影响开发(LID),德国的自然开放式排水系统(NDS),英国可持续排水系统(SUDS),澳大利亚的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欧盟的水框架指令(EUWFD)等。我国应结合城镇化的特点,借鉴上述国家的经验,在城市建设和治水方面强调绿色、低影响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推广低影响开发、可持续排水系统、水敏感设计等技术,采用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的方法,降低雨水径流量和高峰流量,减少对下游受纳水体的冲击;保护利用自然水系,保证透水地面比例,使土地开发时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的自然水文特征和生态系统。通过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达到防治内涝灾害、控制面源污染、合理利用雨水资源的目的。
海绵城市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可促成,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集中建设可以成就,它是一项系统性和长期性的工作。我们有五千年的农业文明给我们留下的丰厚遗产和智慧、又有发达国家应对环境问题的经验积累,更重要的是有一个坚强和高效的政府及其协调机制,理应更高效地化解这场危机。作为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旨在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海绵城市建设应该包括哪些方面?投资问题如何解决?世界各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又有哪些做法和理念值得重视和借鉴?海绵城市建设需克服哪些困难?本期《未来的海绵城市》策划,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技术途径和存在问题进行探讨,以飨读者。
――《学术前沿》编者
作文二:《海绵城市的概念》4300字
基本介绍折叠编辑本段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
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城市建设折叠编辑本段
海绵城市就是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今后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道路透水铺装形成海绵体
建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建设海绵城市,关键在于不断提高“海绵体”的规模和质量。
原有的“海绵体”要有效保护。过去,城市建设追求用地一马平川,往往会
填湖平壑。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各地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等“海绵体”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受到破坏的“海绵体”也应通过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手段逐步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有条件的还应新建一定规模的“海绵体”。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建设要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比如让城市屋顶“绿”起来,“绿色”屋顶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还起到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道路、广场可以采用透水铺装,特别是城市中的绿地应充分“沉下去”[1]。
上海市政总院总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张辰:
海绵城市建设,要以城市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水系等建设为载体,城市规划、设计、施工及工程管理等各部门、各专业要统筹配合,突破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对于建筑与小区,可以让屋顶绿起来,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起到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人行道、广场可以采用透水铺装;有条件的小区绿地应“沉下去”,让雨水进入下沉式绿地进行调蓄、下渗与净化,而不是直接通过下水道排放;可将小区的景观水体作为调蓄、净化与利用雨水的综合设施。
城市道路是径流雨水及其污染物产生的主要场所之一,对城市道路径流雨水的控制尤为重要。人行道可采用透水铺装,道路绿
化带可下沉,若绿化带空间不足,还可将路面雨水引入周边公共绿地进行消纳。
城市绿地与广场应建成具有雨水调蓄功能的多功能“雨洪公园”,城市水系应具备足够的雨水调蓄与排放能力,滨水绿带应具备净化城市所汇入雨水的能力,水系岸线应设计为生态驳岸,提高水系的自净能力。
维持和恢复城市绿地与水体的吸水、渗水、净水能力,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手段。因此,在保证城市道路、绿地原有功能的同时,还要合理规划用地布局与竖向设计,使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与“灰色”基础设施协同作战的能力。
落实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邵益生:
海绵城市建设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就能完成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首先,城市人民政府要扮演好“决策者”和“指挥者”角色。统筹协调规划、国土、排水、道路、交通、园林等职能部门,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的引领作用,因地制宜确定海绵城市 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中分解和明确各地块低影响开发主要控制指标,并通过相关专业或专项规划编制及实施,具体落实建设任务。
其次,相关从业人员要扮演好“设计者”和“建设者”角色。在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过程中,相关人员要严格落实各层级相关规划中确定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指标和技术要求,统筹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应与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再其次,低影响开发设施维护运营单位要扮演好“养护者”角色。要做好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检修和维护管理,保障设施正常、安全运行。要配备相应的监测手段对设施的效
果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设施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
最后,社会公众要做海绵城市建设的“支持者”、“参与者”。社会公众可因地制宜“创造”各类低影响开发的新模式、新技术,如在房前屋后建设各类雨水花园、绿色阳台、微型湿地、屋顶菜园,建设成千上万的“海绵社区”、“海绵校园”、“海绵公园”……应大力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在全社会普及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的理念,让海绵城市建设蔚然成风,成为一种自发、自觉、自愿的行为。
延伸
海绵城市建成后能够给百姓生活带来哪些变化,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邵益生表示,海绵城市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城市内涝灾害、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突出问题,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还可以带来综合生态环境效益。如,通过城市植被、湿地、坑塘、溪流的保存和修复,可以明显增加城市“蓝”、“绿”空间,减少
城市热岛效应,改善人居环境。同时,为更多生物特别是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水平。
大力推广海绵城市建设是否意味着会增加城市建设投资,专家认为,海绵城市建设注重对天然河道、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的保护和利用,可以大大减少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同时,海绵城市建设注重利用适宜当地的生态化设施,如植草沟、雨水花园、雨水塘、多功能调蓄水体等,这些设施可以与园林景观相结合,与城市绿地和景观水体相结合,“净增成本”较低。这些设施还可以充分利用雨水资源,缓解城市径流污染和内涝风险,降低水环境污染巨额治理费用,减少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立足长远、日积月累的过程,从长远看,非但不会增加城市建设投资,反而会节省成本。
南水进京,并不意味着北京就此脱掉“贫水”的帽子,节水仍是重要战略。昨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市水务局了解到,本市正在通过透水铺装、调蓄池、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等雨水吸纳、蓄渗和利用工程,打造“海绵城市”。据悉,2014年,本市累计收集利用雨水量2781万立方米,约14个昆明湖的水量。
据介绍,今年,本市完成公园综合雨水利用改造、雨水收集池、透水路面、下凹式绿地、集雨樽等250余处城镇雨洪利用工程,蓄水池容积达到16147立方米,透水砖和下凹式绿地48.42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城镇雨水利用工程967处,雨洪综合利用能力达2153万立方米。
市水务局排水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本市将进一步加强雨洪水综合利用工程建设。以不增加外排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为目标,城市开发建设、旧城改造和市政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应按照“先入渗、再蓄滞、后排放”的原则,充分利用公园、停车场、居民小区、产业园区、绿化带等,建设必要的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等雨水吸纳、蓄渗和利用工程,推进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家园、海绵城市”建设。
而对于首次提出的“海绵城市”概念,该负责人解释道,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法宝一:
下凹式桥区建调蓄池 非汛期时还可存多出的再生水
昨日,北青报记者走进左安门桥东北角的一处小房,别看这间小房只有五六平米大,但它的地下却连通了8026平方米的大水池,专门用来收集方圆5公顷的雨水。而进入地下空间,只能靠水电筒的光亮探路,左右大小池子相隔,各司其职。小池子容积1977立方米,负责收集初期15毫米的雨水,干净的雨水则被送进容积6048立方米的大池子,排入河道或者被再利用起来。
市排水集团相关负责人强调,初期雨水在之前没有蓄水池的情况下,会直接入河,但这些水中的污染物会对河道甚至地下水造成污染。“初期雨水中除了垃圾、沙土等,还含有大量有机污染物,有些指标跟生活污水相差无几。像化学需氧量(COD)的含量约在300毫克/升,生活污水的为450毫克/升。而之后的干净雨水,COD则只有70,80毫克/升。所以,对初期的雨水,我们收集起来之后,会输送到再生水厂进行处理,再排到河道之中,这样既扩充了再生水的来源,也减轻了河道的污染,算是变相节水了。”
据悉,目前本市已经在下凹式立交桥雨水泵站建起了25个调蓄池,今年一年,25个蓄水池的初期雨水池就已经累计收集9万多立方
米的脏水。明年,还将在部分下凹式立交桥建设26个蓄水池,用来收集雨水,而这些收集起来的雨水也将被越来越广泛地用于道路降尘、绿化灌溉、洗车、补充河道景观用水等。
同时,对于在非汛期,这些池子也将被利用起来。一旦再生水的产量有所“富裕”,也可先进入调蓄池进行“存放”。
“海绵城市”法宝二:
透水砖加装垫层雨水不外流
北青报记者又来到月坛公园南园,在满是丹麦草的草地下,雨水的汇集池以及处理池隐身于此。“今年起,就将月坛公园以前直接外
排的排水管截流起来,统一流至汇集池,经过处理之后直接用于公厕用水、绿地灌溉,已经利用了8000方雨水,做到了雨水不外流。”西城区节水办主任王学斌说。同时,草地种植丹麦草,因为其比较耐旱且不易生病虫害,也节约了用水。
据悉,西城区今年建设了110项雨水利用工程,其中铺装透水砖89项。而说起透水砖的加装,王学斌透露了为提高“海绵”性而增加的一道程序:在透水砖铺设前,加装60至70厘米的垫层。垫层分三层,由下到上为粗颗粒、细颗粒、砂土。“以前铺设透水砖,基本没什么垫层,吸水的也就是那块砖,能力不足;加上垫层之后,吸水、储水能力大增,确保无
积水,同时太阳出来,蒸发出的水汽还使小气候变得宜人。”
王学斌说,如果所有单位都能保障自己区域内的雨水不再外流,市政的排水压力将大大减轻,同时水源的紧缺也将得以缓解。
作文三:《俞孔坚的海绵城市》800字
俞孔坚的海绵城市
这个象征着大地与天空的小型雨水花园“方与圆”,坐落于法国的
ChateauChaumont,“天圆地方”是它通过曲线与方形等形式化语言对中国传统园林进行的重新解读,借助封闭式环境体验策略使得空间小中见大。
一
这个象征着大地与天空的小型雨水花园——“方与圆”,坐落于法国的ChateauChaumont,“天圆地方”是它通过曲线与方形等形式化语言对中国传统园林进行的重新解读,借助封闭式环境体验策略使得空间小中见大。该项目将当代雨洪管理理念与中国造园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哲学思想相结合,并且为观赏和实施提供了一次亲密而愉悦的体验。
二
中国传统园林师法自然,一般是由文人、诗人,和前朝廷官员所建,园子通常由院墙、池塘、山石、树木、花草及与曲径相接的各式凉亭所围合。通过一系列精心组织的场景,传统的中国园林逐渐成为大自然的缩影,即“人工自然”。
三
空间处理上,中国人习惯以小见大,形成了一种封闭式的景观,与西方开敞的、点至点的辐射式景观形成对比。方与圆的设计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对中国传统园林进行了提炼。一个9×9m的正方形雨水花园处于场地正中心,洼地减缓了周边的雨水径流。通过开挖和填充,栽植着竹子的池塘旁山体环绕,从而形成了一个密集的屏障,将其与外界环境隔开。中国的太极符号,传达着万物循环,生生不息的观念,年、月、季,甚至人类生命,正是由此激发灵感,设计中创造了一条弯曲流动的路堤将水面一分为二。通过两个看似反差的元素:方与圆,化冲突为互补,将理念整合。
四
借鉴中国传统园林中师法自然的手法,“方与圆”阐述了一种超越了100平方米所
能承载的生态极简主义美学。夏季开花的中国莲将雨水很好地蓄留在洼池中,项
目中,中国植被的应用营造了一个兼具感觉与物质层面的宁静空间。竹子的分支被视为场地边界,并且在场地中收集和重复利用,红色的竹竿沿着曲线路径(象征“圆”)反射在池面上。结合垂直的竹竿,不仅营造了跨越水面对角线的路线连接,也提供了中国古典园林中所倡导的“曲径通幽”式体验。
作文四:《海绵城市的起源》8600字
海绵城市的起源
摘要:“海绵城市”是应对当前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新思路。古代人类在长期水资源管理及与各种水灾害斗争过程中,积累了朴素的具有生态价值的经验,表现为城乡聚落选址、城市水资源管理、城市形态等方面的适应性景观,集中体现了海绵城市的思想,对城市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介绍了近几十年国内外学术界对古代城市水适应性景观经验的探索,其中对中东地区、古希腊、古罗马、古玛雅文明等研究的成果最为丰富,引水、蓄水设施是大多数研究的关注重点。水适应性景观的内容和形式受降水、地形特点等因素影响。当前,传统城市水景观的研究已从传统的防洪、抗旱等单要素研究转向综合研究,探讨水景观的复杂结构和复合功能。随着现代水利技术的发展,古代城市水景观遗产正日渐破坏消失,面对危机四伏的水生态和水环境,如何借鉴古代城市水适应性景观经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完善和发展,是当代景观设计的重要课题。关键词:海绵城市;水适应性景观;干旱区;湿润区;古代城市
Thoughtofancient"spongecity":experiencesofapplyingwater-adaptivelandscape//ChenYiyong,YuKongjianAbstract:"Spongecity"isregardedasanew approachtodealwithseriousecologicalandenvironmentalproblemsunderthepr ocessoffasturbanizationatpresent.Inancienttimes,wehaveaccumulatedvalu ableexperiencesofbuildingadaptivelandscapesintheprocessofwaterresourc esmanagementoveralongperiodoftimeandfightingagainstvariouswaterdisast ers,suchasselectionofsiteofsettlement,waterresourcesmanagementincitie sandformationofcities.Thisapproachhasreflectedthethoughtof"spongecity "thathasgreatsignificancetothedesignofcitylandscape.Researchandstudie sonadaptivelandscapeinancientcitiesbyacademicfieldbothhomeandabroadin recentdecadesareintroduced,amongwhichthestudyresultsfromtheMiddleEast, AncientGreece,AncientRomeandancientmayancivilizationareplentyandmosto fthestudiesfocusonwaterdiversionandstorageworks.Thecontentsandtypeofa daptivelandscapeareaffectedbyprecipitationandlandscapecharacters.Thek eyareasofcurrentstudieshavetransformedfromsinglefactorssuchasfloodcon trolordroughtreliefintoprehensiveresearchincludingexaminingplex
structureandplicatedfunctionsofwaterlandscape.Alongwithdevelopment ofmoderntechnology,howtoimprovetheoriesof"spongecity"constructionandp racticehasbeeakeysubjectformodernlandscapedesign,facingtheincreasi nglydegradationofwaterenvironmentandecosystemandthefactofheritagesofw aterlandscapeinancientcitieshavebeendamagedanddisappearedwitheachpass ingday.Keywords:spongecity;wateradaptivelandscape;dryarea;wetarea;ancientcity
中图分类号:TV2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2015)17-0019-04
一、古代海绵城市思想———
因而,“海绵城市”这一概念一经提出部编制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水适应性景观
即得到国内城市和景观研究学者的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广泛认可。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行)》,用于指导各地海绵城市建设。
近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海绵城市思想是把城市比作像快,城市水问题正日益突出,雨洪、内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号),要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涝、干旱等多种多样的水灾害频繁发求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遵生,生态系统的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化的海绵城市。随后住房和城乡建设
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
收稿日期:2015-07-27
作者简介:陈义勇,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文化地理和文化景观研究。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078004)。
19水
水生态文明论坛
CHINAWATERRESOURCES2015.17工措施结合。海绵城市的目标是要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本质上是转变排水防涝思路,遵循“渗、滞、蓄、净、用、排”的六字方针,把雨水的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使用和排水密切结合,统筹考虑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和水生态修复等多个目标。
在长期的水资源管理及与水旱灾害斗争的过程中,古代文明不断适应和改造城市与区域的水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水灾害的影响,积累了大量具有朴素生态价值的经验,增强了人类适应水环境的能力,形成城乡的水适应性景观(俞孔坚等,
常被污染,另一方面是水不能往高处流。城市选址往往放弃河流而寻找一处更高的水源,开渠引水入城,如西安、北京皆是如此。
干旱区城镇和聚落通常分布在泉水出露的山前平原区、河流两岸、沙漠中的绿洲等水源丰富的地方。有水就有了农业,也就有了聚落。埃及绝大部分城镇都分布在尼罗河两岸,得益于尼罗河丰富的水资源。沿塔里木盆地南北边缘的绿洲,两千年前开始就分布着一系列聚落。也有许多因为水源问题导致社会和文明衰败的例子,如干旱导致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
谷分布,这种特点是沿临近河流高地的松散的平原导向型分布系统,是受水源地、耕地、林地、防洪安全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三、适应性传统水利设施
1.干旱区
(1)雨水收集
为应对干旱缺水环境,古代人类采取多种多样的雨水收集和储存措施。两千多年前古代约旦城市就开始通过水库、大坝、沟渠、地下水库等设施,收集和储存雨水,建设完善的供水系统。Petra 城核心为水池系统,包括雄伟的水池综合
体、从附近山体引水的精致管网系统、市中心形似花园的水塔台地,体现了干旱环境下水系在城市布局中的重要地位。Petra 城内还有大量蓄水池,通过水资源管理技术,维持不同季节稳定的供水系统,发达的供水系统成为Petra 城长期繁荣的基础。约旦南部的Humayma 城供水系统也具有类似特点。
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传统的城镇规划与雨水收集供应结合,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其传统水工程通过径流收集-储存系统,收集集水区内的径流,可保证城镇几千名居民的用水。该系统一般由输水渠、地下蓄水池、地下水库和一系列地上水库组成。
(2)城市供水
供水系统是古代城市内最重要的水利工程,尤其是干旱区城市。土耳其西北部Zonguldak 城的供水系统显示,古罗马工程师在选择水源、水资源管理方面表现出高超的技艺,综合考虑水量、水质、水温、地形等要素,弃近从远,选择了离城更远的喀斯特泉水作为水源。建于公元4世纪、废弃于12世纪的君士坦丁堡供水系统,从250km 外的伊斯佟尼亚山区引水直至市中心,是古代地中海地区最长的城市供水系统。
供水安全也影响着古代城市发展。古希腊Syracuse 城和Acragas 城
Akkadian 帝国、墨西哥的Xochicalco
文明、墨西哥的Puuc 文明、部分玛雅文明等的衰落;古纳巴秦文明的中心城市Petra 城的衰落,可能源于地震破坏了发达的供水系统;大型水资源管理系统的衰落和最终废弃,导致了吴哥文明的衰落;古印度河的改道,是导致古印度河文明衰落的重要因素。
2014)。这些生态经验和水适应性景
观作为独特的文化遗产,对完善海绵城市理论、发展海绵城市技术、促进海绵城市实践仍有借鉴意义。
无可否认,水资源管理在早期城市聚落发展中至关重要。许多传统城市在长期发展演变中,形成适应水的城市形态格局。以埃及开罗为例,其传统城市形态
是数百年城市环境和土地管理系统不断适应季节性洪水泛滥的产物,开罗的水网格局不是在一次综合的城市总体规划框架下孕育而成,而是在洪泛背景下城市长期扩张演变的产物。围绕人类对水环境的利用和改造,本文综述传统的水适应性景观思想、工程和技术,从聚落选址、水利设施、城市形态三方面,按照干旱区、湿润区两种不同气候类型,探讨古代城市水适应性景观的经验。
2.湿润区
湿润区许多城市的选址都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综合考察世界主要城市与河流、海运、湖泊等水体关系,发现城市的选址受水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优良的港口条件、便捷的航运交通、用水及防洪安全、防御条件等。如伦敦的选址源于凯尔特人修建的一座跨越泰晤士河的桥梁,连接两岸成为水陆交通要道,随后桥边兴建了一个城镇,伦敦由此而诞生。法兰克福,其意为法兰克人的涉水过河处,城市的起源和发展源于古渡口。这类城市还有德国的汉堡、美国的芝加哥等。
古罗马人将城镇建在河流、溪流沿岸或易获取泉水水源的地方。孟加拉洪泛平原区聚落选址充分反映适应洪水的思想,洪水过程中优先保护住房和庭院,其次为稻田和鱼塘,住房和庭院选址于最不易受洪水袭击的区域。堪萨斯州Mario n 地区聚落呈线性分布和沿自然防洪堤、沿河流峡
二、适应性传统聚落选址经验
1.干旱区
古代城市选址一般遵循“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的原则。出于地理条件和防洪的考虑,许多城市选址远离水源,必须引水入城。然而,即使那些为了商业和交通的便利而建在大河岸边的城市,也很少使用河水作为水源,一方面是河水
水20
水生态文明论坛
2015.17中国水利
的地下供水系统受到水源、水质、防街道。克里特岛Knossos 的考古发现蓄水池、渡槽、地下导管、拱廊等工污染等观念影响,包括储水设施、水了建于公元前18世纪的排水系统,程。除了少量用作饮水和生活用水管系统等的供水系统完全建在地下,其地下管道连接了支管和卫生设施,外,其主要为公共浴池供水。古代雅给排水系统的规划和建设先于城市建可容许人进入清洗。古印加文明的
典城的水分配系统包括了供水干管设。古罗马城的11条供水干管几乎全Ma chuPicchu 排水工程成功应对每年
和分支、krenai 储水节点。由于泉源和
部建在地下。古代耶路撒冷为保障和高达2000mm 的降雨量及陡峭的斜kren e(早期形式为泉房) 位置不一致,
平时期和战争时期的水供应,发展了
坡、滑坡等严峻自然条件。其排水工雅典人设计了精致的陶管输水。早期3种地下供水系统获取、储存、分配水
程是城市建设的核心,占城市所有建泉房是古希腊、古罗马城市中的重要资源(Warren ’sshaft ,theSiloamchan-
设量的60%以上。
景观,用于储存泉水,供给城市居民生nel ,Hezekiah ’stunnel )。通过该系统,
近代以来,伦敦、巴黎、东京等大活用水,最有名的包括Enneakrounos 、 居民可在城墙内获取城外泉源的水。
城市相继建设了宏伟的地下排水系Perachora 泉房等。Perachora 泉房外观
(3)中水利用
统。19世纪早期,伦敦城市人口大规为爱奥尼亚式建筑,背后为3条深嵌入干旱区城市内,人们还发展多种模增长,抽水马桶广泛使用,原有排水岩石中的长条形水池,设计十分巧妙。
中水利用途径。古希腊城市厕所中水利系统严重不足,引发严重的环境卫生
(2)蓄水池系统
用已有成熟技术,厕所用水来自厨房或问题。这种背景下建设完成的伦敦排在干湿季气候区,干季数月内无浴室的中水、房屋集水池中收集的其他水系统,包含5条平行于泰晤士河、贯降水,而湿季集中全年大部分降水,生活用水,有中水系统的房间不仅见于穿市区的地下排水干渠,收集城市街这些地区的城市通过建大型蓄水池,普通住宅,还见于公共建筑和圣堂。
道的雨水和污物,排入泰晤士河城市收纳储存雨洪,供干季使用。Petra 城2.湿润区
下水方向。在1894年洪灾之后,新奥的洪水收纳储存系统即通过建设大(1)防洪系统
尔良市为解决城市低洼区的排水问堤和挡水坝、挖蓄水池和水库存蓄雨城墙和护城河系统具有重要的题,市政部门利用现有运河系统和新水,将洪水收纳储蓄到水库。古印度
防洪功能。尽管主要用来抵御敌人入开挖的沟渠,1900年前后逐渐建成主D holavira 城考古发现,城市用水系统
侵,巨大的城墙在洪水中扮演着防洪要依靠重力自流的排水系统。因排水由雨水收集系统(供饮用和宗教礼仪堤的角色,尤其是低地城市。建设城系统失灵,也可对城镇造成巨大影响。用)和洪水储存系统组成,雨水收集墙、大坝、堤坝,是古代城市防洪的主突尼斯CapZebib 城的下水系统及街系统收集城市内部的屋顶雨水。城市要措施。Ur (乌尔)、Kish (基什)、Fara 道常被洪水冲积物阻塞,经历几次修周围建有16个巨大水柜,深7m ,长(法拉)、Nineveh (尼尼微)等地的考古复重建失败后,该聚落最终被废弃。
最多达79m ,在洪水期将附近河流中发现指出,古巴比伦人较好地适应了(4)供水系统
的水引入,其蓄水可供城市居民一年洪水。古巴比伦城有完善的城墙和护湿润区水源丰富,城市供水多元以上的生活之用。
城河体系,城内还建有运河系统,可化发展。一些岛屿供水系统取得令人2.湿润区
有效抵御洪水。
惊奇的成绩,引起学者的关注。威尼斯(1)适应洪水的城市形态(2)运河系统
的主要水源包括收集和储存雨水的
幼发拉底河下游本为沼泽地,古数千年的文明历程中,人类修建Venitian 蓄水池,及从大陆通过管道
巴比伦人挖掘沟渠排干沼泽,建设农了大量运河,用以沟通地区或流域间输送的水资源。古代墨西哥Texcoco 业聚落和城市,在城市周边建水坝和水运,连接大小城镇,极大地节省了湖上岛屿供水系统,通过复杂、精湛的蓄水池抵御洪水。中世纪开罗的城市劳动力,改善了人类的生活环境,在输水技术,引山泉水跨湖入岛。
形态受尼罗河洪水的强烈影响,与洪运输、灌溉、分洪、排涝、给水等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关于运河研究的四、适应性传统城市形态
水的关系、农业及城市文化生活成为城市形态演变的3个主要因素,运成果举不胜举。
1.干旱区
河、湖泊、池塘组成的洪水管理系统(3)排水系统
(1)引水、供水管网格局
吸收尼罗河的季节性泛滥。经过数千排水系统是城市水景观系统的引水和供水管网是干旱区城市年演变,格网运河系统贯穿于整个河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降水量大的城景观重要元素。古罗马城壮观的输水谷,不仅连接了低地,也连通了洪水市。古罗马帝国大规模的排水和卫生工程充分体现出古罗马帝国的雄心不易到达的高地;洪水深入城市内设施体现了精湛的排水技术,统一规和财力,这些输水景观至今仍令人惊部,灌满运河及自然洼地,成为运河划的排水系统和污水系统遍布所有
叹,其供水系统包括封闭的引水渠、
和湖泊中的水资源。运河系统让开罗
21水
水生态文明论坛
CHINAWATERRESOURCES2015.17城形成独特的变化的景观,洪水期城市形态类似于威尼斯水城景观,而洪水期过后水体变成绿色的河滩。中国黄泛区城镇形态深受黄河泛滥影响,长期的洪涝灾害斗争中,其古代城市形成三大主要防洪治涝的适应性景观遗产:择高地而居,城墙和护城堤,以及蓄水坑塘。这些景观遗产折射了洪泛平原特有环境下真实的人地关系,饱含着古人应对洪涝旱灾害的生存经验。
威尼斯城市的起源和建设过程是一个与海水长期斗争的过程,海水涨落与地面沉降综合作用下,威尼斯先民不断夯实抬高地基,适应海水过程。柯布西耶评价威尼斯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城市,其城市形态是水陆间的精确平衡”。在南亚及东南亚季风区,季节性的干湿气候变化,形成湿润多雨和强烈干旱的循环,人们建设巨大的蓄水池、宽阔的城壕蓄水。考古发现吴哥城巨大的水系统,包括大型水库、宽阔的城壕、运河等。吴哥宫殿被宽
明空中花园最重要的是供水系统,该系统通过压水和引水系统将水引入高台蓄水池,再通过水渠引入各园地,其压水思想至今仍在两河流域广泛使用。
城市河道被填埋、水体被侵占,传统水景观逐渐消失。传统开罗城市水系统是数千年古代人类与尼罗河泛滥斗争经验的结果,在19世纪运河、水塘、湖泊
被填埋,城市形态彻底改变。中国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也面临河网格局破坏的困境。适应于水乡河网环境,上海老城形成了发达的运河系统,它们在城市交通、公共空间、雨洪调节、城市景观和生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功能。近代上海的填浜筑路过程,促使近代上海由传统的水乡景观向现代城市景观转变,也带来生态和景观方面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的概念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而传统城市水适应性景观道出了解决城市水生态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城市水系统建设中,如何集防洪、抗旱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如开罗的运河水网系统、黄泛区的洼地系统那样,建立应对洪水、内涝、干旱等的综合水适应性景观,是海绵城市实践的重要课题。参考文献:
水热条件
表1干旱区
不同气候条件城市水适应性景观对照
湿润区
山前平原水源地:北京、西安、优良的海港:纽约、新加坡、中国香港、厦门、青岛
大河入海口:伦敦、东京、汉堡、广州、杭州Petra
绿洲:塔里木盆地、古印度河大河沿岸:巴黎、罗马、柏林、费城、南京 聚落选址文明大湖沿岸:芝加哥、日内瓦、岳阳
大河沿岸(因防洪一定程度上河流交汇处:圣路易斯、莫斯科(两河转运处) 、武汉远离大河) :曼彻斯特、伊斯兰山区河谷:维也纳、慕尼黑、里昂堡、米兰、济南、北京高原:巴西利亚、布吉提雨水收集:古约旦、叙利亚、巴勒斯坦
城市水利
城市供水:君士坦丁堡、
设施景观
Zonguldak 城
中水利用:古希腊、古罗马城市形态
城墙和护城河体系:古巴比伦、广州运河系统:京杭运河、伊利运河 排水系统:克里特岛、MachuPicchu 排水工程、伦敦、奥尔良等
城市供水:威尼斯、墨西哥Texcoco 湖上岛屿
水城形态:开罗、黄泛区城市、东南亚水城
引水供水管网:古罗马、古雅典
城镇格局:荷兰6种水乡古镇模式
蓄水池系统,Petra 、Dholavira 城
水景园林:苏州园林、空中花园等
五、结论和展望
①古代人类在长期水资源管理
及与各种水灾害斗争过程中,积累了朴素的具有生态价值的经验,表现在城乡聚落选址、城市水资源管理、城市形态等方面的适应性景观,如城市水系格局、水利设施等。当今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传统水景观消失的问题更加严重,洪水、内涝、缺水、污染、环境恶化等问题威胁着城市水安全和水生态。传统城市水适应性景观正蕴涵着丰富的海绵城市思想,对当代城市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00m 、长约6000m 的城壕包围,吴哥
城郊还有4个巨型水库,其容积达7万~48万m3。泰国早期城堡外有两重甚至三重城壕,规模十分巨大,考古学家认为它们可能有多种作用,首要作用应是蓄水。在城外,辐射状的运河系统与周边的聚落相连接。泰国北部的班清城壕,总面积达38hm2,城壕建设中挖走的土方量估计达10万m3。
(2)适应水系统的城镇格局水系统动力过程对城镇选址和城市形态演变至关重要,尤其是洪泛区。荷兰低地至少有6种水乡古镇形式:自然沙堤城镇、人造高地城镇、沿河城镇、海岸城镇、教堂中心型城镇、大坝型城镇,每种类型城镇呈现不同空间格局,而水是影响低地城镇形态和布局的核心因素。
(3)山水园林景观
以自然水系为基础营建园林景观,古今中外乐此不疲。苏州的私家园林、法国凡尔赛花园等享誉世界。空中花园是古巴比伦人重要的创造,研究表
②古代城市水适应性景观内容
和形式受到气候干湿类型、地形地貌特点等因素影响。湿润区以防洪排涝为核心,城市内常有大面积水体、发达的运河系统。干旱区以蓄水系统为核心,各种引水设施、蓄水设施构成干旱区水景观的主体。平原、丘陵、山区、沿海等不同地形的城市水景观表现出不同特点。
摘编自:水生态文明论坛
作文五:《海绵城市的实践》1900字
海绵城市的实践
城市的发展和膨胀,大量地面硬化,阻挡了地表水的下渗,既不利于城市绿化的繁茂,且造成排涝的压力剧增。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我国2015年和2016年,先后有二批30个城市列入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上海市是第二批试点城市之一。目标是通过对降水的渗、滞、蓄、净、用、排,使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上海市的目标是径流控制率达80-85%。
本人有幸参与上海世博最佳实践区(简称UBPA )海绵城市项目设计、建设、完善、运行的全过程,提出了一些建议,编制了运行手册,起了一定的作用。
要理解海绵城市,先要了解一个水文概念“径流系数”:径流系数α是一定汇水面积内总径流量(毫米)与降水量(毫米)的比值,是任意时段内的径流深度Y 与造成该时段径流所对应的降水深度X 的比值。径流系数说明在降水量中有多少水变成了径流,它综合反映了流域内自然地理要素对径流的影响。其计算公式为α=Y/X。而其余部分水量则损耗于植物截留、填洼、入渗和蒸发。
不同场合的径流系数对照表
UBPA 被半淞园路分隔为南北两个区域,我们的这次实践是北区5#雨洪井和活水公园的改造完善。
北区雨洪规划了5个井,土建完成2-5#井,其中5#井已完成设备安装。北区总汇水面积63408平方米,设计进水量为929立方米(以中雨为主)。
UBPA 北区1000平方米的水景,雨洪井收集的雨水主要用作景观水、中水、灌溉、渗透等。
5#雨洪井2013年建成,后因故未用。2015年11月,本人受命对5#雨洪井系统考察后,提出了改造思路,原设计的雨水收集系统是人工感知降雨,人工操作开机,时间控制初雨抛弃,这也是许多雨水收集系统的通用做法。人工感知降雨和时间控制初雨抛弃是很不准确的,本人提出用翻斗式雨量计感知降雨和雨量统计;使用计数器对雨量计的翻斗信号进行计数,能做到初雨抛弃精确测量;收集的雨量经过电磁式流量计,做到即时流量可观察和累积流量的统计。系统中新增雨量计、计数器、电动阀门、电磁流量计等设备。改造后的收集系统做到了:降雨自动感知,初雨定量抛弃,收集自动计量。 我们的这个改进,受到行业内许多领导和专家的肯定,目前雨水收集方法众多却极少有量化的,难以对雨洪收集系统的运行效果做出评估,UBPA 对雨量、初雨、收集量提供了量化数据,为雨洪系统的研究分析提供了原始数据,有着极大的科研价值和意义。
收集到的雨水做什么用呢?目前常见的雨水收集系统都是通过过滤、沉淀、曝氧、消毒等一系列物理净化过程,然后加以利用。而UBPA 则不同,它拥有世博遗留的微缩版“成都活水公园”,利用人工湿地对雨水进行净化和直接利用,这个净化过程是全天然的,不需添加任何化学药剂,不需要大量的机械设备,仅需少量提升或循环的动力。
人们说森林是地球的肺、湿地是地球的肾,UBPA 的活水公园在500平方米内设置了31口植物塘和植物床,通过不同种类的水生植物及填料,对雨水进行净化,通过厌氧池、兼氧池、植物塘、植物床、氧化沟等构筑物,使得轻度污染的地表五类水,达到地表三类水指标,这些构筑物既是净化系统的一部分,又是水景和绿化景观。
活水公园还具有下渗功能,公园荷花池设置11个下渗孔,汛期可以通过它涵养地下水资源。经实践,当开启6个下渗孔时,24小时可下渗200立方米。
本人参与了活水公园的改造和完善,提出许多合理化建议,2014年10月后的两年来,UBPA 活水公园自来水补水量逐年减少,基本上实现了雨水运行。
在认真研读设计理念,结合实践和参观学习,本人起草了《上海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北区雨洪系统管理手册(2016版)》,经业主方仔细推敲审核修改后,付诸实施,成为UBPA 海绵城市项目的第一本实务性作业指导书。
UBPA 5#雨洪收集井和活水公园组成的雨水收集系统,若同时开启下渗功能,对于中雨(2015年第7期
SPONAGE CITY AND GREENSCAPE>本期专题·海绵城市与绿地景观
“忽如一夜春风来,神州到处吹海绵”。随着2015年4月份国务院三部委推出的16个海绵城市试点尘埃落定,海绵城市的话题充斥着各大媒体,各种海绵城市培训班也纷至沓来。
在这些声浪当中,园林的专家学者很少发声。试点城市的各种举措似乎也是水务部门的居多。那么,海绵城市是水务部门的事情,还是一个综合性的城市系统工程?园林部门在此是应该唱主角还是被边缘化?眼花缭乱的海绵城市概念潮水般地涌现出来,如何辩识真伪?
海绵城市的背景回顾
中央在2013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为什么这么多的城市缺水?一个重要原因是水泥地太多,把能够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给占用了,切断了自然的水循环。雨水来了,只能当污水排走,地下水越抽越少。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比如,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地利用自然的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统计显示,过去3年,中国超过360个城市遭遇内涝,其中1/6的城市单次内涝淹水时间超过12小时,淹水深度超过半米。但与此同时,全国有1 100座城市严重缺水。城市排水标准偏低和雨水利用系统的缺乏,让这些城市紧缺的资源成为了灾害发生的诱因。
暴雨淹城谁之错?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李俊奇说,城市对雨水追求“一排了之”,正是造成上述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像北京城区一年流走的雨水径流总量能超过3亿(立方),整个大北京全部流失的雨水一年超过10亿(立方),这是严重的浪费。问题是,该检讨的仅仅是“一排了之”吗?
下水道规划建设不足和堵塞成了众矢之的。还有人对欧洲可以开汽车的下水道羡慕至极。那中国再花上万亿重建一个城市排水系统?
其实是我们的绿地太少,我们应该多建绿地(绿地率50%以上);改建透水路面、透水广场,让雨水回归大地;多建屋顶绿化,让雨水暂留屋顶。
我们还要改变多年来,城市建设中的随意改变地形地貌的大挖大填和对雨水只排不蓄的落后理念,转而建立“渗、蓄、滞、用、排”五位一体的新型城市雨水处理系统,把80%左右的雨水留住,以便降峰减流,涵养水源,打造海绵城市。
其实,我们的老祖宗就有“天水不外泄”“四水归堂”“南面风水塘”等截留利用雨水的朴素环保理念。赣州的宋代福寿沟,更是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将排水沟和水、旱塘排蓄结合。可以说,
这就是中国几百年前的海绵城市。
四川阆中古城的四水归堂岭南民居的半月形风水塘
>2015年第7期13
赣州宋代城墙边的福寿沟蓄水池宋代赣州福寿沟
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就是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最大限度减少雨水外排或形成洪水,并通过自然或人工系统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海绵城市的概念来自于“低影响开发系统(LID )”(Low Impact Development)。低影响开发技术是上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城市雨洪及污染控制的管理技术,旨在利用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来达到对暴雨产生的径流及污染的控制,使开发地区尽量接近自然的(开发前的)水文循环。
那么,搞大规模渗水属不属于LID ?发达国家庞大的排水系统属不属LID ?显然不是。LID 的关键词——源头、分散、小规模蓄水设施。每栋建筑、每段道路、每个平台、每片绿地都应因地制宜考虑小型雨水截流和蓄水设施,对降雨实施降峰减流和资源利用。如每千平方米屋顶建一个20立方米的蓄水池,就可储存20毫米(屋顶面积)的雨水。
海绵城市与下沉式绿地
下沉式绿地要大量建造吗?有海绵城市报告中提出,下沉式绿地要达到70%!而多个城市出台文件要求下沉式绿地达50%。如北京《新建建设工程雨水控制与利用技术要点(暂行)》提出凡涉及
14>2015年第7期
SPONAGE CITY AND GREENSCAPE>本期专题·海绵城市与绿地景观
绿地率指标要求的建设工程,绿地中至少应有50%作为滞留雨水的下凹式绿地。《广州市建设项目雨水径流控制办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中建议“凡涉及绿地率指标要求的建设工程,除公园之外的绿地中至少应有50%作为用于滞留雨水的下沉式绿地。”
更有甚者——“2012年7月北京洪灾以后,由于某些专家和媒体大力宣传城市绿地的滞洪作用,中国江南地区个别城市的领导曾下令园林部门将所有公共绿地改造成一律下凹20厘米,遭到业务部门的抵制。2014年第6期《中国园林》刊文《“下沉式绿地”的概念、理念与实事求是原则》,作者也持保留意见:“稍有些园林知识的人都知道——如果盲目执行这个政策会带来很多后果:大片地被植物和一些灌木被毁坏;大片土壤表层被破坏;树根裸露出来一截,会大量死掉,特别是老树和古树名木;一旦暴雨,许多植被会被淹死,若一律改种耐水植物,将损害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大雨后,很多公共绿地难以迅速启动为市民服务的活动;绿地对地震、战争等灾害的防灾功能可能出现大问题。如果这些灾害和大雨同时发生的话,文物古迹可能受到影响,许多园林精品将被毁灭。”
“提出‘下沉式绿地’作为绿地建设的一种特定形式,更适用于干旱地区和解决节水问题,而对于特大暴雨的滞洪作用相当有限,特别在潮湿多雨和地下水位很高的地区应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因地制宜合理使用,而不能使其成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念。”
济南园林科学研究所的园林专家蒋三登认为,下沉式绿地要达70%,将是中国园林的一场浩劫!笔者也十分赞成这些意见。不能随意地把绿地变成“泄洪道”和“黄泛区”!在没有充分安全的绿地排水改造措施的前提下,不要让绿地随便承担公共绿地以外的“滞洪”指标!
园林绿地是自然的海绵体,可以承受略高一些的截留雨水的指标要求,但要科学和适度,不能使绿地遭受大的破坏。下沉式绿地可以因地制宜做一些,比例应该控制在10%以下
。
张乔松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2015年第7期15
作文九:《海绵城市的规划思考》6500字
海绵城市的规划思考
刘佳福,杨滔
摘要:目前海绵城市不仅涉及局部性的工程设计,而且与整体性的城市规划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如何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去认识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利于优化城市规划体系。本文从规划统筹作用、规划原则以及规划内容三方面去思考海绵城市的内涵,以规划步骤为主线,初步构筑海绵城市综合性规划的雏形,“以器载道”,系统性地体现海绵城市的规划理念,力图重塑城市的水生态文明。
关键词:海绵城市,规划统筹,整体思维,分步实施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被定义为:通过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管控,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技术措施,控制城市雨水径流,实现低影响城市开发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对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将城市建设成“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体”,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丰水期吸水、蓄水、渗水、净水,枯水期将蓄存的水“缓释”并加以利用,从而实现“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城市水资源、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水安全、复兴城市水文化”的多重目标。而目前很多地方对于海绵城市的理解还是偏工程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海绵城市规划的深入探讨。本文重点探索在现行城乡规划体系下,如何创新与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规划理念、框架以及编制方法,从而各层级法定规划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并初步建构海绵城市规划的方法体系,最终实现“一法得道,变法万千”。
1 海绵城市的规划注重统筹引领
海绵城市建设虽然针对城市水的问题,塑造具有吸水、蓄水、净水和释水功能的“海绵
体”,但绝不能“就水论水”,因为要实现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城市水资源、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水安全、复兴城市水文化等目标,它涉及城市开发建设的方方面面,必须以规划为先导,通过城市总体规划统筹协调、明确控制目标,并落实到控规、修规和各相关专项规划中。规划的统筹引领作用体现在如下方面:
(1)实现“一张规划蓝图”。海绵城市建设涉及规划、建设、市政、园林、水务、交通、财政、发改、国土、环保等多个部门。然而,目前城市管理体制碎片化问题非常突出,各司其政、政出多门,导致各自规划或建设“蓝图”不协调,相互掣肘。因此,各部门都可依据的“一张规划蓝图”显得十分必要,用于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与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各项工作。
(2)协调“纵横两类规划”。海绵城市建设是全周期、全方位、全过程的活动。既涉及纵向分层级的规划,如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修建性详细规划,也关联横向各个专业规划,如水系统规划(包括城市供水、节水、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排水防涝、防洪、水系等分项规划)、绿地体系规划、道路交通综合规划、用地规划、生态规划等。纵横两类规划彼此脱节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海绵城市的规划宜充分统筹其他相关规划,在不影响其他相关规划主体功能的情况下,增强复合功能,实现相互协调与衔接,发挥综合效益。
(3)整合“各类系统技术”。海绵城市建设既包括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以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等,也涉及渗、滞、蓄、净、用、排的具体技术和设施等,其功效不一,纷繁复杂。海绵城市的规划建构了各层级的目标和指标体系,环环相扣,定量分解,从而以技术体系的方式,对应与之相关的各类系统与技术,实现了目标与手段的统筹协调。
(4)借助“系统性的法定规划”。近期各地组织编制的“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或专题研究等规划并不是独立的法定规划,即缺乏现有城市规划体系的法定效应,也不构成实施体系。借助法定的城市规划体系,海绵城市的各种规划设计成果可分层级、分步骤转化成为各类法定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使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原则、方法以及技术措施能够系统性、综合性地体现城市规划实施体系之中。
2海绵城市的规划原则
(1)系统性建构。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城市规划应立足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从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等方面提出系统控制目标,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衔接生态保护、河流水系、绿地、道路、污水系统等基础设施系统,建立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城市水系统,完善或修复城市生态本体。
(2)水文干扰最小化。应在各层次的规划上强调分散和生态的海绵城市开发模式,实现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规划目标,防止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河道侵蚀、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等。
(3)保护性开发。顺应自然地貌,尽量避免大挖大填,结合蓝线和绿线的划定和管理,严格保护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并结合这些区域及周边条件进行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倡导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等规划策略。
(4)分类指导。针对不同区域的水文气象条件、地理因素、城市发展阶段、社会经济情况、文化习俗等,或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不同的地区的特征,分门别类地制定海绵城市规划目标和指标系统,针对性地选择相关的技术路线和设施,整体平衡,确保各层次规划方案的可实施性和有效性。
(5)全过程管理。海绵城市的规划成果需要完整地纳入城市规划实施的全过程之中,落实到项目立项、土地出让和用地许可、规划审批、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建设许可、竣工验收等城市规划管控环节,并建立相应的长效管理制度,实现海绵城市规划实施的制度化和常态化,确保低影响开发设施应与主体建设项目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6)科学支撑。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城市规划编制应有科学依据,对重大问题、关键指标以及重要技术环节需要多方实证数据支持和校验,强调水文、降雨、地质等基础资料积累,并鼓励运用数字模拟和可视技术等,突出量化指标和直观表达,便于考核、管理以及决策。
3 海绵城市的规划主要内容思考
结合现有城市规划体系,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城市规划涉及总体规划(含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含控制性和修建性)两大层次,力求同时解决宏观、中微观两方面的问题,通过指标确定和分解的科学方法,相互支持,无缝衔接,共同构建整体的规划框架。
一方面,总体规划是整合系统、明确目标,即识别“山水林田湖”这一生命共同体和完整的生态系统,明确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或水文化等战略目标,严格保护诸如湿地滩涂等 “大海绵体”。总体规划中的专项规划是分解系统、深化细节,例如绿地系统规划中细化与海绵城市相关策略,充分挖掘绿地的调蓄和净化功能。
另一方面,详细规划是落实指标、确定坐标。对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就是明确分区、分解指标,即运用科学模型,分解总规和专项规划的战略目标和总体指标,在空间上精准定位,划定海绵城市的中微观层面的分区;对于修建性详细规划就是深化竖向、确定设施,即从项目落地的角度,细化竖向设计,优化地段布局,明确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型和布局等。
3.1城市总体规划
(1)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是顶层设计,注重战略性和系统性,勾画“山水林田湖”生态格局,正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或“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主要是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战略加以明确,并在现有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框架下,明确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控制目标和相关指标,制定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策略、原则和重点实施区域,将有关要求和内容落实、协调到各相关专项规划中,并在下一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作为用地和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前置条件。重点包括(且不限于)如下几点:
①多层次保护并完善水系:基于降水和地质条件等本地条件,在区域范围内识别、完善、并规划自然与人工的水系统,优化循环路径和机制;对于城市规划区内的河湖、坑塘、沟渠、湿地等需要划定蓝线的对象进行分析,提出蓝线控制的宽度,划定城市蓝线,以保护城市河湖水系。城市蓝线划定时应考虑与雨水的源头径流控制、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
系统相衔接。
②科学划定水生态敏感区:在城市用地选择中,科学分析城市规划区内的山、水、林、田、湖等生态资源,尤其是要注意识别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并纳入城市非建设用地(禁建区、限建区)范围。分析识别城市局部低洼地区、潜在湿地建设区、内涝高风险地区,并尽可能划定为城市限制建设区。
③综合建构控制目标:从“源头、中途、末端”三个阶段,因地制宜地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明确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水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规划控制指标和要求。
④因地制宜确定海绵城市的大分区:切实落实保护优先的原则,根据地区的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的状况和实际需求,重点依据降雨、土壤、地形等客观条件,结合用地布局,划定海绵城市大分区,如渗透能力较弱的地区,并因地制宜地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目标、措施等。
(2)专项规划
从横向专业深化角度,海绵城市的总体理念和思路需要通过各类专业规划进一步分解和落实,如竖向规划中体现“流注随地势,洼坳无定质”的朴实观点;同时,从横向专业协调角度,海绵城市以水系统和水生态的切入点,也为统筹各个专业规划提供了一种方法。这部分专项规划主要包括:道路交通体系规划、绿地系统规划、排水防涝规划、水系规划等。
①道路交通体系规划注重控制污染物外排量:城市道路是径流及其污染物产生的主要场所之一,城市道路专项规划应以消减地表径流与控制污染物外排量为主,雨水收集利用为辅。在满足道路交通安全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城市道路自身及周边绿地空间落实低影响开发设施,结合道路横断面和排水方向,利用不同等级道路的绿化带、车行道、人行道和停车场建设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透水铺装、渗管/渠等低影响开发设施,通过渗透、调蓄、净化方式,实现道路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
②绿地体系规划注重雨水消纳和生态净化:城市绿地主要具有生态服务功能、休闲游憩
功能及保护和控制城市结构无序扩张的功能。城市绿地对自身及周边区域雨水具有较强的雨水渗、滞、蓄、净能力,是海绵城市建设中重要的载体,应在保障其吸热、吸尘、降噪、保持生物多样性、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景观等功能的基础上,合理的预留或创造空间条件,因地制宜的规划径流路径,合理选择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复合生态净化功能。
③城市水系统规划注重水生态循环和水系统整合:所谓城市水系统,是指城市供水、节水、污水与再生利用、排水防涝、防洪、河湖水系等城市规划范围的涉水系统总称。建设海绵城市,一定要将完整的水系统规划进行统筹,通盘考虑,不能肢解,也不能各做各的,供水不管污水、污水不管排水、排水不管洪水、污染治理不管资源利用、资源利用不管综合防灾。从城市水生态本底修复的角度,同步规划低影响开发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以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注重水系统的网络化、毛细化以及离散化,实现城市水生态多重循环和自我修复。
3.2 详细规划
详细规划是规划实施和项目落地的重要抓手,分解和细化城市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提出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及要求;描绘了地块层面上的生态愿景,如“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同时,也点明了诸如源头控制的重要性,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它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两个层次。
(1)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依据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提出各地块的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并纳入地块规划设计要点,并作为土地开发建设的规划设计条件,实现指标控制、布局控制、实施要求、时间控制这几个环节的紧密协同,将顶层设计和具体项目的建设运行管理衔接在一起。
具体包含以下内容:划定海绵分区,明确各分区低影响开发策略,指导指标落实和技术措施应用;分解和细化上层次规划及相关规划总中提出的低影响开发控制具体指标及要求; 落实蓝线,明确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蓝线)及控制要求,保护水文敏感区域;落实绿线,提升绿色开敞空间的生态品质,融入雨水的渗、蓄、滞、净、用等复合功能;结
合排水防涝(雨水)综合规划,明确内涝风险地区,采用综合措施达到排水防涝的规划标准;结合道路红线及本地道路雨水径流水量与水质,提出适宜当地体现海绵城市理念的道路横断面形式。
(2)修建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指导,通过建设条件分析、场地的平面布局与设计、竖向设计、道路交通设计、绿地设计、低影响开发设施设计等布置手段,落实和细化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海绵城市建设的开发控制指标以及低影响设施的类型、布局等要求,以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维护城市良好的生态功能。不同地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应根据当地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求的修规深度,分别将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内容纳入到修规的不同编制内容中。
4 讨论:海绵城市建设的综合规划
现阶段,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思路体现了“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生态理念,同时也强调了“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综合方法。但规划内容则依附于现有城市规划体系,分散到各层次、各类型的规划之中,并未完全形成独立的规划体系,其中也遇到了一些疑惑。例如,各个专业规划中有关海绵城市的内容是否能用于控制指标的考核?具体而言,绿地系统或水系对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影响是否可被考核?又如,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分区指标又怎样与专业规划的海绵城市内容衔接?
为此,本研究认为,如果能够从城市的整体层面,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同时,基于海绵城市建设专题研究,编制海绵城市建设综合规划能够更加有力的引领和推动各层级规划的落实。该综合规划强调以规划步骤为主线,强化从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的编制流程。总体规划包括七步骤:前期调查、问题明晰、规划定位、目标建构、空间布局、专项协调、措施整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包括四步骤:海绵分区划定、空间优化、地块控制指标分解、规划条件优化;修建性详细规划包括四步骤:场地勘探和分析、场地设计优化、设施组合、项目评估。借助上述规划步骤,初步构筑综合规划的雏形,“以器载道”,系统性地体现海绵城市的规划
理念,重塑城市的水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Z]. 2014.
[2]仇保兴. 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建设科技,2015(03):11-18.
[3]车伍,杨正,赵杨,李俊奇. 中国城市内涝防治与大小排水系统分析[J].中国给水排水. 2013(8): 13-19.
[4]李小静,李俊奇,王文亮. 美国雨水管理标准剖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给水排水,2014(6): 119-.
[5]唐磊,车伍,赵杨,宫永伟. 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系统决策[J].给水排水. 2012(7): 28-33.
[6] 董淑秋,韩志刚. 基于“生态海绵城市”建构的雨水利用规划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12): 37-41.
[7]邢薇,赵东泉,陈吉宁. 王浩正.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可持续城市雨水系统[J].中国给水排水,2011(10): 13-16.
[8]刘滨谊. 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 2011, 27(20):13-16.
[9]刘滨谊. 以生态和景观资源保护为导向的城市化[J].中国勘察设计, 2007(3):69-69.
[10] JP Newell,M Seymour,T Yee,J Renteria,T Longcore.City of Los Angeles, Development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Handbook[J].Cities, 2012, 31(2):144-155.
[11] M Surma.New York City, Guidelines for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Stormwater Management Systems[J]. Journal of Water & Land Development, 2015, 25(1):3-12.
作者简介
刘佳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主任,研究员;
杨滔,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主编。
作文十:《海绵城市的园林解读》14100字
园林论坛
海绵城市的园林解读
◎张乔松
“忽如一夜春风来,
神州到处吹海绵”。随着2015年4月“建设海绵城市,一是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二是继承我份国务院三部委推出的16个海绵城市试点尘埃落定,海绵们祖先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三是通过海绵城市的建城市的话题充斥着各大媒体,各种海绵城市培训班也纷至沓设统筹解决地下水下降、逢大雨必涝等等问题;四是海绵城来。
市是城市文明重要标志;五是稳增长的需要。据估算,海绵城在这些声浪当中,园林的专家学者很少发声。试点城市市每平方公里投入1—1.5亿元,是巨大的投资空间。面对当各种举措的报道也是水务部门的居多。管辖着城市大部分覆前经济下行的压力,做好这件事就是为党分忧,为国分忧,为盖面积的园林部门好像被边缘化了。
民分忧。”
那么,海绵城市是水务部门的事情还是一个综合性的城2015年10月1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市系统工程?园林部门在此是应该唱主角还是被边缘化?眼设的指导意见》,从加强规划引领、统筹有序建设、完善支持花缭乱的抄自国外的海绵城市概念潮水般地涌现出来,如何政策、抓好组织落实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十项具体措施。明确辨识真伪?下面就我的学习和理解,谈谈一名园林老兵的看要求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法。
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1海绵城市概念与由来
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事件回顾:**在2013年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说:“为2016年3月2日,三部委印发了《2016年海绵城市建设什么这么多城市缺水?一个重要原因是水泥地太多,把能够试点城市申报指南》,启动了新一轮的海绵城市试点城市的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给占用了,切断了自然的申报。2016年3月11日,住建部发布《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水循环,雨水来了,只能当污水排走,地下水越抽越少。解决制暂行规定》,要求各市10月底编制完毕。
城市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比如,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海绵城市建设提出的现实背景:统计显示,过去3年,全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国超过360个城市遭遇内涝,其中六分之一单次内涝淹水时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间超过12小时,淹水深度超过0.5米,北京、济南等城市甚2014年11月2日,住建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至发生了造成伤亡的严重内涝。但与此同时,全国有1100座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建城函〔2014〕城市严重缺水。城市排水标准偏低和雨水利用系统的缺乏,275号,以下简称《指南》)。2014年12月,住建部、财政部、水让这些城市紧缺的资源成为了灾害发生的诱因。
利部联合启动了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申报工暴雨淹城谁之错?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李俊作。
奇说,城市对雨水追求“一排了之”,正是造成上述问题的最2015年1月19日三部门下发通知,开展中央财政支持主要原因:“像北京城区一年流走的雨水径流总量能超过三海绵城市试点工作,试点城市直辖市每年补助6亿元,省会个亿(立方米),整个(北京)行政区划全部流失的雨水一年超城市5亿元,其他城市4亿元,一定三年。
过十个亿(立方米),这是严重的浪费。”问题是,该检讨的仅2015年5月28日住建部在南宁开会,陈政高部长说:
仅是“一排了之”吗?
065
浙江园林
还有人对欧下水道规划建设不足和堵塞成了众矢之的。
洲可以开汽车的下水道羡慕至极。那我们再花上万亿重建一个城市排水系统?
其实是我们破坏大自然之后保留的绿地太少,我们应该多建绿地(绿地率50%以上),改透水路面透水广场,让雨水回归大地;建屋顶绿化截留雨水,让雨水暂留天上(屋顶)就是智慧的事半功倍之道!
我们还要改变多年来城市建设中随意改变地形地貌的大挖大填和对雨水只排不蓄的落后理念,转而建立“渗、蓄、滞、用、排”五位一体的新型城市雨水处理系统,把80%左右的雨水留住,以便降峰减流,涵养水源,打造海绵城市。
其实,我们的老祖宗就有“天水不外泄”、“四水归堂”、“南面风水塘”等截留利用雨水的自然而然的朴素环保理念。赣州的宋代福寿沟,排水沟和水、旱塘排蓄结合,更是体现了我们古人的智慧。可以说,赣州古城就是中国几百年前的海绵城市。
还有北京的团城,在2012年7月21日的那场六十年一遇的暴雨中,处于暴雨中心的团城仅仅是雨过地皮湿,无任何水淹和外排径流,原因就是600年前的排蓄渗系统仍在起作用!
因此,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我们不应不加分析比较,照搬国外的所谓先进经验,而是应该首先把我们老祖宗对雨水利用疏导的智慧发扬光大。更不应该让国外的那些以破坏绿地,荼毒植物为主的所谓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遍地开花。
海绵城市就是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最大限度减少雨水外排或形成洪水,并通过自然或人工系统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海绵城市概念来自于“低影响开发系统(LID)”(lowimpactdevelopment)。低影响开发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一种城市雨洪及污染控制的管理技术,旨在利用分散、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来达到对暴雨产生的径流及污染的控制,使开发地区尽量接近自然的(开发前)水文循环。
那么,搞大规模深隧属不属于LID?发达国家的庞大的排水系统属不属LID?显然不是。LID的关键词是源头、分散、小规模蓄水设施。每栋建筑、每段道路、每个平台、每片绿地都应因地制宜考虑小型雨水截流和蓄水设施,对降雨实施降峰减流和资源利用。如每千平方米屋顶建一个20立方米的蓄水池,就可储存20毫米(屋顶面积)的雨水。
2海绵城市的技术指标
2.1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应与开发建设前后的径流排放量基本一致。开发前的自然绿地的年径流总量外排率为15%—20%(相对于年雨量径流系数0.15—0.20)。借鉴外国经验,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最佳为80%—85%。这个目标主要通过控制频率较高的中小降雨事件来实现。以北京为例,当年径流控制率为80%和85%时,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为27.3毫米和33.6毫米,分别对应半年一遇和一年一遇的一小时降雨量。
2.2径流峰值的控制目标按照LID的就近、源头、小规模的原则确定截留设施和截留量,这对一般频率较高的中小雨
表1.我国部分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一览表
城市酒泉拉萨西宁乌鲁木齐银川呼和浩特哈尔滨太原长春昆明汉中石家庄沈阳杭州合肥长沙重庆贵阳上海北京郑州福州南京宜宾天津南昌南宁济南武汉广州
不同年径流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
60%4.16.26.15.87.59.59.19.710.611.511.712.312.813.113.113.712.213.213.414.014.014.814.712.914.916.717.016.717.618.423.5
70%5.48.18.07.810.313.012.713.514.915.716.017.117.517.818.018.517.418.418.719.419.520.420.519.020.922.823.523.224.525.233.1
75%6.39.29.29.112.115.215.116.117.818.518.820.320.821.021.321.820.921.922.222.823.124.124.623.425.026.827.927.729.229.740.0
80%7.410.610.710.814.418.218.219.421.422.022.324.125.024.925.626.025.526.326.727.317.828.929.729.130.432.033.433.535.535.549.5
85%8.912.312.713.017.722.022.223.626.626.827.028.930.330.331.331.631.932.033.033.634.335.736.636.737.828.940.441.343.443.463.4
066
岭南民居的半月形风水塘
海口
园林论坛
的降峰减流效果较好,
对特大暴雨则效果不显。因此,《指南》两大绿地率———市域绿地率(目前没有人提)和建成区绿地提出,为保障城市安全,城市雨水管渠、泵站的设计重现期、率两个关键指标,这是海绵城市的基础。前者通过规划好市径流系数等设计参数仍然应当按照城市排水的国标———《室域的生态保护线(保留的不开发区域)来做基本的落实,后者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执行。窃以为这个提法值得商榷,通过建成区的详细绿地系统规划来落实。
这个国标编制时应该没有考虑海绵城市对雨量的控制目标,两个绿地率指标应该是多少合适呢?市域绿地率应该在或会造成标准偏高而浪费,这里带出了一个重大问题,LID60%—70%以上,建成区绿地率应该在40%—50%左右。目前控制年径流总量的设计降雨量不能解决特大暴雨问题。如北园林城市的建成区绿地率(园林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分京年径流总量控制到85%的设计降雨量为33.6毫米,而北别为31%和35%)标准应该是一个最低标准,任何新的城市京要求每万平方米建筑物要建500立方米的蓄水池,即可截规划都不应低于国家园林城市的这个最低的标准,而在有条留50毫米的雨量,这超过了设计降雨量要求。但北京2012件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建成区的绿地率标准。
年7月21日遭遇六十年一遇暴雨,平均降雨量为164毫米,根据现有资料,深圳、广州、北京、珠海的市域绿地率在最大降雨点房山河北镇是460毫米,如果这些由排水系统负65%—80%之间,最近珠海总体规划要求生态控制线区域不担,那可能就要搞深隧、大型蓄水池这样的LID了。
低于全市陆域面积的53%,建成区绿地率达到50%。成都最因此,城市雨洪的管理应该是分级管理,以LID的源头新的规划要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这些城市都是很好的控制为基础,充分利用城市河流以及洪涝管理系统进行综合楷模。
治理。
在这两个大的绿地率指标得到控制落实的基础上,我们2.3径流污染物控制指标城市径流污染物当中,悬浮物还要注重单元的绿地率的落实,如住宅小区的绿地率、单体(SS)往往与其他污染指标有相关性。因此,一般可以采用SS建筑的绿地率、每条道路的绿地率等,应该在规划设计及竣作为径流污染物的指标。LID的年SS总量去除率一般可达工验收环节严格评审把关(遗憾的是,十多年前取消综合验40%—60%,因为污染物会随径流量的下降而下降。换言之,收之后,多数城市的把关形同虚设),使绿地能够均匀分布,控制了径流量多少,就相当于污染物下降了多少。年SS总量合理连片。
去除率可以用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乘以LID对SS的平均去除绿地率我们在规划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等环节确保率得出。
了建设单元绿地率落实之后,其实还有一个问题———已经在我们园林人手中的公园绿地中的绿地如何以各种理由和名3海绵城市的规划要求
义不被侵占和蚕食的问题。
《指南》对规划原则、城市总体规划和四个专项规划都做这些问题有些是政府以公共利益的名义进行侵占,有些了详细的指导。我认为还有许多盲目照搬和值得商榷的地是以建设绿道的名义进行毁绿开道,有些则是以满足老百姓方,这里就不赘述了。我们还是把注意力集中到第四点,我们活动场所的名义将公园绿地硬底化。凡此种种,都使我们的园林人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好了。
绿地海绵体受到破坏,这样的例子可谓俯拾皆是……
我们还要在城市园林绿地的建设和管理中,想方设法保4海绵城市与园林规划建设
护和拓展绿地,以增加自然海绵体。原有的自然林地自然植4.1绿地率———寸土必争绿地率是城市化过程中控制人被是最好的海绵体。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以保护保留为类聚居地的开发强度,保留保护市域地块中的自然成分(最主。充分尊重原有的地形地貌和植被,要原装绿地,不要改造大的自然海绵体),维护聚居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健康的重要的绿地,不搞大挖大填。
指标。研究指出,未开发的自然绿地的年径流量的外排率在这就需要落实“不动土”“、少动土”和“最少土方量”的规15%—20%,维持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的重点应该是尽可能划设计原则。还要想方设法保护自然土壤的肥沃表土。上海地制定一个高绿地率的指标。使市域的自然海绵体在制度上园林所编制的表土保护规范和上海迪士尼工程的表土保护获得最大的保护,建设海绵城市自然就事半功倍了。
工程堪称表率,值得学习。
遗憾的是,绿地率目前行内行外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4.2土地有了足够的绿量与层次后,我们不能忽略绿地甚至有学者提出节约型园林的第一个节约就是节约绿地。让的质量———单位绿地面积上的绿量,特别是人工绿地。绿量那些对公园绿地虎视眈眈、企图瓜分占用的人不战而胜。更的多寡是绿地质量的标志之一。一般而言,绿量越多,生态效有离谱的将绿地率夸大、造假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问题不解益越好;绿量越多,留蓄雨水的量越大,海绵体就越有效。在决,城市园林绿地就无法为城市的生态安全以及海绵城市营这里,绿地的生态效益和海绵效益是高度一致的。
造提供切实的基本保障。
绿地滞留雨水层次自上而下可分为三个层次:冠层滞绿地率有几个层次———
市域绿地率,建成区绿地率,建留、表土疏渗和根际滞留:
设单元绿地率和绿地中的绿地率(我们园林人手中的公园绿4.2.1冠层滞留树木越高,树冠越密,层次越多,叶片越地的绿地率)。我们在市域绿地系统规划中,首先要争取定好
细,滞留的雨水越多。因此植物配置首先要考虑绿地上的乔
067
浙江园林
(>70%)和多层植物覆盖率,要配置多种参天大树木覆盖率
和冠大荫浓的树种,不让人进入的密林部分植物搭配上要考虑多层结构,乔木本身都可以考虑三层。植物叶形的选择可多考虑细密枝叶的树种,小雨时使树冠滞留更多的雨水。
广州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规范》里面就有“植物的配置形式以自然多层次混合植物群落为主体,乔、灌、草三层配置种植面积应占公园绿化种植面积的70%以上,避免大面积使用单一植物的配置形式”的规划。
那么种什么树能有大冠幅,多层次?这个问题牵涉到我们的育苗方式和工程用苗标准,也是目前园林行业存在的重大问题。滥挖滥移之风还在盛行,屡禁不止,砍头树、残废树充斥各地苗圃,未种先残。苗木标准重胸径,轻冠幅,绿地树木有胸径,无冠幅。
我们建议,应该种没有短截修剪的原冠树(原装树)!清华大学杨军教授如是说:“一棵树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其枝丫的生长分布是长期自然选择下形成的最优结构,当人为将其截头定干后,即使能促发长出新的枝条,但这些枝条集中在一个断面内,其组织结构已经发生变化,树枝在树干的附着强度显著降低,难以抵抗风吹、雪压的破坏,导致砸车伤人事故的发生,为城市绿化埋下很多安全隐患。这样的树尽管也在长,也具有生态价值,但与原冠苗相比差别就大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已经丧失了成长为一棵树的完整价值。”
砍头短截后,部分萌芽成枝力强的树种,如法桐、国槐、秋枫等也有可能恢复较好的树冠,但它们也无法长成本来可以长成的参天大树。因为,断掉主根和主干有强烈的矮化作用。那么,对于希望长成高大树冠的树种,如何在育苗过程保护主根和培育健康树冠就成为了苗圃业升级换代必须考虑的问题。
双十标准和适时移植技术———种植多大的树才能获得最好的移植及后续效果,实际就是一个适时移植技术的问题。多年前我曾提出一个双十标准:选用苗龄≦10年,胸径≦10厘米的适龄苗。这个标准与国际树木学会(ISA)提出的树木规格建议十分吻合。结合最近原冠苗的讨论,故本文认为8—10厘米左右,没有经过砍头截枝的原冠苗是理想的用苗规格标准。
4.2.2表土疏渗。绿地表土的性状、植被层次等对雨水的疏渗速度和疏渗量是十分关键的。特别是当表土因为土质黏结、雨水、浇水冲刷和人车践踏而板结,将严重影响雨水疏渗,使落到地面的雨水大部分成为径流。而影响表土疏渗的因素有四个方面:
4.2.2.1表土性状。表土不板结、含沙量适中的沙壤土,有机质和团粒结构丰富的土壤,疏渗及截留雨水能力好,反之则差。
表土疏渗速度和疏渗量是绿地海绵体是否有效的重要一环。要做好表土疏渗,除了增加植被层次、适当改良过于黏性的土壤以及及时中耕松土以外,还要通过保留绿地落叶、推广有机质的绿地地面全覆盖、开放绿地的轮流开放等管理和技术措施来实现。有机覆盖物的来源可以从养护过程中粉碎修剪的树枝叶中来获得。
4.2.2.2植被层次。植被覆盖度高,层次丰富,枝叶密集
068
北京植物园植被
者,雨水下落到表土的速度减缓,疏渗能力就高,反之则低。
4.2.2.3根系状况。根系越发达,根系拓展宽而深,则疏渗和蓄留雨水效果好,反之则差。要使根系发达,土壤质量、树穴质量就要高标准严要求,而这方面恰好是园林界目前的通病和痛处。土壤质量合格的几乎是凤毛麟角,树穴规格也普遍偏小。
4.2.2.4雨水状况。微风细雨,时间短,总雨量少,则疏渗好,狂风暴雨,时间长,总雨量大,则疏渗差,径流量大。
4.2.3根际滞留有利于雨水疏渗的表土性状改良以后,雨水的疏渗速度和疏渗量就主要依赖良好而有活力的根系,根系拓展越深越广,雨水的疏渗量就越大。这就需要良好的土壤基础———建议种植树木的时候用国际标准的树穴种树,彻底改良不好的树穴土壤。
我国部分城市树穴与国际标准对比:法国巴黎,一般规格2米×2米×2米,大树规格3米×3米×3米;国际树木学会,树穴大小为土球的三倍,而土球是必须是胸径的10—15倍;上海树穴规格行道树标准是1.5×1.25×1米;合肥的行道树施工导则是1.6×1.6×1.6米。这些标准在国内可以说是堪称楷模了,但和国际树木学会的标准相比,还是有差距。
2012年8月布拉万台风过境长春,瞬间风力最大达到8级,行道树倒伏上万株。调查发现这些树是因为其根延伸到
上海徐家汇公园的陶粒覆盖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的树皮覆盖
树坑外不到20厘米且很细,加之树坑内土壤水饱和,支撑力
园林论坛
北京植物园
大减,
造成倒伏。4.3地形与水体(竖向设计)4.3.1地形
4.3.1.1重在保护地形。在所有的绿地规划设计中充分尊重和保护原有的地形地貌和植被,是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不能随意搞大挖大填,移山填海。保护地形地貌和原有植被其实就是保护自然的海绵体,是海绵城市的题中应有之意。
4.3.1.2适当改造地形。我们在充分尊重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也可以从降峰减流的角度,在地形的低洼处尽量保留和改造一些小尺度的水塘、旱塘、旱溪,搞一些小型的拦水坝,增加降雨时的雨水汇集与滞留。过于平坦的地形或在原有农田上建设公园,也可以适当挖湖堆山,增加公园的水体北京植物园的旱溪,
雨季可以截留雨水面积。水体更不应随意地硬底化,阻塞补充地下水的通道。漏水也是自然过程!
但我不赞成大量参照建造西方的雨水花园。这些雨水花园的设计首先是以破坏绿地为前提,在绿地下面挖地三尺,建造雨水的渗、排、蓄设施,然后覆土种植植物。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这些设施上面的植物能否健康成长?是不是相当于把宝贵的地面绿化变成不接地气的屋顶绿化了?在路边排水沟增加渗排设施和建筑与铺装下面做蓄排水工程还可接受。
4.3.1.3园道设计与排水(园道、小平台的断面设计对排、渗水影响)。园道、平台的断面设计要结合地形选线,要考虑如何充分利用地形自然排水,达到节省投入(排水沟的投
济南千佛山的山坡汇水处沿线的雨水湿地069
浙江园林
有利于自然渗透、减少雨天安全隐患入)、有利于分散排水、等的作用。这就牵涉到园道的规划选线以及园道断面位置、断面高度、断面结构等方面:
(1)断面位置要综合考虑,选择最佳的布线位置。平地的位置可能相对容易选定,坡地则宜选择平缓地段,土方工程量相对较低的地段,还要注意不要选在最低洼的位置,使园道变成排水沟(如果一定要这个位置,则要增加排水沟的设置)。至少要有一侧是比园道更低,才有利于自然排水和分散排水,减少排水沟的投入。集雨面积较大的路段,其内侧(高侧)还是需要增设排水沟。
(2)断面高度除了前述的将园道放在有利于自然排水的位置以外,园道的断面高度设计也是十分重要的。断面高度宜略高(5—10厘米)于道的两侧地面或一侧地面,使雨水向一侧或两侧排水,分散自然渗透。因此,不应设置高于道面的路侧石,因为这些路侧石很容易成为慢行道的排水障碍,使下雨时的慢行道变成排水沟,集中变成洪流,危及行人安全,增加排水压力。
(3)断面结构最好采用透水透气的生态铺装。(后述,参看4.4)
总结一下园道的排水(海绵)技术:①园道结构:透水结构最理想。②园道断面位置:有利于向两侧排水。坡地:平缓处布线,最小土方量。不在最低处,易成排水沟。可在次低点,
一侧自然排。平地:略高于地面,两边自然排。不设高侧石,方便两边排。③道旁绿地因地制宜设置雨水渗滤沟。④道旁低洼处增设拦水坝营造蓄水池。⑤低洼路段的园道下面可以考虑建造蓄渗结合的蓄水池。
在这里,特别要指出,上面讲的是公园绿地的园道,可以略高于两侧或一侧地面,让雨水向两边的绿地渗透和蓄留,很多人而不是指所有的道路———特别是城市的交通大马路!(包括《指南》)把国外的道旁绿地当做消纳雨水和过滤污水的所谓“生物滞留设施”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推广,这是十分错误的事情,我们园林人应该坚决反对。
为什么这样做不行?这些大马路集雨面积大,在很多情况下初雨污染严重,这样不分青红皂白地往我们宝贵的绿地倒脏水,合适吗?
对于交通道路的雨水截留利用,正确的做法是实施初雨分流,让污染大的初雨流入城市污水管道,相对干净的后雨回收利用。
4.3.2绿地水体。设法适当增加低洼处水体、水景、溪流的景观蓄水小坝、蓄水池等蓄留雨水,达到降峰减流的目的。起伏山地公园更要尽可能保留原有小面积的山塘、洼地、湿地,以利蓄水。洼地、园路与建筑周边的排水系统可适度增设地下蓄水池设施。
还可考虑增加一些规范性指标:新建公园要达到景观水体面积大于20%的要求,以及各类绿地的永久性或临时性水体、溪流拦水设施、蓄水池的指标要求。
4.3.3下沉式绿地。什么是下沉式绿地?下沉式绿地(SunkenGreenbelt)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下沉式绿地又称为低势绿地、下凹式绿地,其典型结构为绿地高程低于周围硬化地面高程5—25厘米左右,雨水溢流口高于绿地且低于硬化地面。广义的下沉式绿地还包括洼地、雨水花园、雨水塘、雨水湿地、多功能调蓄等生态雨水设施。总而言之,下沉式绿地即下雨时可截留雨水的低洼绿地。
下沉式绿地要大量建造吗?我在微信上看到一个权威人士的海绵城市报告,说下沉式绿地要大于70%,实在吓我一跳。我就收集了一下这方面的资料,发现多地出台文件要求
070
山东日照绿道侧石高于路面
下沉式绿地要达50%。如北京《新建建设工程雨水控制与利用技术要点(暂行)》的通知(市规发〔2012〕1316号)要求凡涉及绿地率指标要求的建设工程,绿地中至少应有50%作为用于滞留雨水的下凹式绿地。广州2014年1月29日下发的《广州市建设项目雨水径流控制办法(草案征求意见稿》要求,“凡涉及绿地率指标要求的建设工程,除公园之外的绿地中至少应有50%作为用于滞留雨水的下沉式绿地”。
—邱巧玲老师在论文中写道:2012年7月更有甚者——
北京洪灾以后,由于某些“专家”和媒体趁机炒作城市绿地的滞洪作用,我国江南地区个别城市的领导曾下令园林部门将所有公园绿地一律改造成下凹20厘米,遭到业务部门的抵制。(邱巧玲,2014.“下沉式绿地”概念、理念与实事求是原
广州增城莲塘绿道下雨天一片汪洋
则,中国园林,第6期)
园林论坛
她还说,
稍有些园林知识的人都知道———如果盲目执行疏渗能力。选择适应性强的两栖植物,特别是可以耐突然性这个政策会带来很多后果,大片地被植物和一些灌木被毁短期水淹的植物。同样,应该以乔木为主,多层结构,不能只坏,大片土壤表层被破坏,树根被裸露出来一截,会大量死种草坪。两栖植物的乔木有水杉、池杉、落羽杉、枫杨、水椰子掉,特别是老树和古树名木;一旦暴雨,许多植被会被淹死,等。不要选择不耐水淹的植物,如木兰科植物。我们还可以充若一律改种耐水植物,将损害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分利用潮间带(消落带)两栖植物选择配置的研究成果(如重和景观多样性;大雨后,很多公园绿地难以迅速启动为市民庆的消落带绿化示范区、广东水库潮间带植物选择应用等),服务的活动;绿地对地震、战争等灾害的防灾功能可能出现选择本地的两栖植物,为下沉式绿地服务。
大问题,如果这些灾害和大雨同时发生的话;文物古迹可能4.4生态铺装
受到影响,许多园林精品将被毁灭。
覆盖城市地面的除了绿地以外,还有建筑和各种地面铺邱巧玲老师总结道:“下沉式绿地”作为绿地建设的一种装,如果这两部分都能接近绿地海绵体雨水吸纳水平,就基特定形式,更适用于干旱地区和解决节水问题,而对于特大本上天下太平了。各种地面铺装包括道路、平台的铺装,以及暴雨的滞洪作用相当有限,特别在潮湿多雨和地下水位很高所有自然地的铺装或覆盖,包括常常被忽略的河湖水体的底的地区应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因地制宜合理使用,而不能覆盖、堤岸覆盖等。
使其成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念。
4.4.1道路与平台铺装。所有道路平台铺装理想状态应杭州的园林前辈施奠东先生指出:最近有人振振有词地该是透水透气、不污染土壤的生态铺装。透水铺装已经成为提出,城市因洪涝受淹的根本症结在于绿地的标高高了,因世界潮流,从快车道到休闲平台,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透此,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案”是向绿地开刀,把城市绿地水铺装可透气透水,截留雨水,并为植物根系呼吸带来好处,的标高降低到比周边地面低20厘米,成为城市滞洪地,真可更可以为地面降温。遗憾的是,这方面还有大量问题有待解谓信口开“溏”。一些研究城市雨洪控制的专家乘势而上,擎决,如铺装的真透水问题、铺装水泥成分对土壤的污染问题、起“景观水文”的牌子,为城市绿地系统杜撰了个新名词,称铺装的水稳层对植物根系的封堵等问题。透水铺装亟待解决其为“低势绿地”,它的标准是低于周边硬化地表5—25厘的问题有:
米。而如此毁灭绿地、玩弄概念的“新思维”,还真吸引了一批(1)铺装面层的孔隙堵塞问题。堵塞导致孔隙失效很快,
人的眼球。面对这种没有论据、伪造数据、“倾覆”城市绿地,使绿地涵养水源的生态功能沦为泄洪功能的“美丽谎言”,我只有“悲”从中来。(引自施奠东先生的《世界名园胜境》自序)
国务院参事刘秀晨先生说:海绵城市概念听起来很好,理论上也没问题,但在实践中一定要注意不能成为概念口号或花架子,要用解题的思维来建设海绵城市,要实事求是分门别类地开展工作,决不能让承担海绵城市建设的大片绿地成为淹没地被植物的脏水池、臭水沟。(2015年9月11日全国乡土景观培育及城市绿化技术研讨会济南会议)
济南的园林前辈蒋三登老师说,下沉式绿地若达70%,将是中国园林的一场浩劫!我十分赞成这些智者的意见。不能随意地把市民保命的绿地变成“泄洪道”和“黄泛区”!不要让绿地随便承担公园绿地以外的“滞洪”指标!不要让我们城市绿地再次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
2015年夏天,我在北京的一些公园看到的海绵城市推广措施,几乎所有绿地的乔灌木的地下都围绕树头挖了一些沉下去的鱼鳞坑,据说是为蓄留雨水!把最好的表土刮倒一边,植物的根系裸露出来,雨水的确能截留一些,但对植物有好处吗?连天暴雨时那些不耐水湿的树种更是危在旦夕!
园林绿地是自然海绵体,作为这些市民生命线的守护人,我们认为可以承受略高一些的截留雨水的指标要求,但要科学和适度,不能使绿地遭受大的破坏。下沉式绿地可以因地制宜做一些,比例应该控制在10%以下。
下沉式绿地的土壤、植物选择与配置土壤具有良好的疏松透水特性,黏性较重的土壤适当进行沙化的改良,加强其
北海公园园路
071
浙江园林
严重影响透水功能的持久性。
(2)铺装垫层的透水性、水稳性和无污染问题。很多的垫层不透水,有的是水泥石粉,透水性差并污染土壤,而光用砂石,则水稳性不好,都有待解决。
(3)垫层下面土壤的透水性问题。如果素土压实(一般压实系数0.9—0.97),基本上是不透水的。如何做到水稳性和透水性的高度统一,仍有待研究和突破。这些技术问题应该加大研发力度,成为我们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抓手。
4.4.2水体与堤岸覆盖。城市各种水体、河流常常因为所谓的建设而进行各种非自然的人工覆盖,最常见的是将原有的建成区河道或排水渠进行全面覆盖,变成一个人工的排水渠,使河道和水渠里的水与大地完全隔开。有的甚至连河道的上面也被覆盖变成道路,使天然的河流变成一个不见天日的下水道,如著名的首尔清溪川,李明博当市长时顶着压力,
鸟巢前面的龙湖边上道路的透水铺装
把道路拆掉,恢复成一条美丽的城市人工河流,很多学者把它当做海绵城市的一个成功案例。
但这个新的清溪川是自然河流吗?堤岸和河底被水泥覆盖,只能说这是人工河流、景观河流和泄洪渠。因此,在我看来,清溪川项目不能算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
我们来看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2012年将一条全覆盖的直直的排水渠恢复为蜿蜒的自然河流,还把原来覆盖的水泥块全部循环利用,没有一点浪费,值得我们借鉴。
我们应该在园林绿地上尽量减少或完全不做河流、水体的非自然覆盖,已经做了的应逐步恢复回来,使城市水系统回复自然循环和自然渗透。
4.5屋顶绿化
在我们的建成区地面上,可以说是三分天下。绿地、道路
072
北海公园的树脂石透水铺装
清溪川人工河流
园林论坛
铺装和建筑大概各占三分之一,绿地和道路铺装解决了,剩全可以全部吸纳。
下的就是屋顶了。占建成区三分之一的屋顶完全可以用绿化4.5.2屋顶绿化首选是简单式屋顶绿化。屋顶绿化主要来降峰减流,增加生态环保等效益。
有两种类型:
因此,海绵城市无法忽略屋顶绿化。如果全面推进屋顶(1)简单式屋顶绿化(extensiveplantedroof)。仅以地被绿化,就相当于建成区的三分之二海绵城市建设面积归入园植物和低矮灌木绿化的天面,种植土层一般不超过10厘米,林人的手中,掌握着城市大半壁江山的园林人在海绵城市建适应于天面荷载每平方米200千克以下的建筑物天面,是一设中被边缘化,怎么也说不过去吧?
种投资较小,推广前景较大的天面绿化方式。
如深圳建成区661平方公里(2012年),深圳有280平(2)花园式屋顶绿化(intensiveplantedroof)。配置乔木、方公里的屋顶,占深圳建成区42%的面积(和首尔相当),用灌木和地被植物,种植土层需要50厘米以上,并设置园路或恰当的方式将这280平方公里的面积绿化起来,将有极大的园林小品等。适应于天面荷载500千克以上的建筑物天面,生态效益、环保效益和截留雨水的海绵效益。因此,海绵城市是一种投资较大,可与新楼同步设计施工,多用于高档宾馆无法忽略屋顶绿化。
及私人楼宇的天面绿化方式。
4.5.1屋顶绿化的海绵效益。屋顶绿化截留雨水的效益为什么要首推简单式屋顶绿化?首先是经济性,投资省,十分巨大,它可以通过以下四个途径截留雨水:
维护省,不奢侈。省了什么?荷载、各种材料、耐根穿刺层。简(1)植被层截水。10厘米高的地被层的地上部分可以截单式屋顶绿化一般不需要加固屋顶结构,其造价在150元到留2—5毫米的雨水。
300元1平方米左右,而花园式屋顶绿化每平方米要增加约(2)土壤层截水土壤基质和土壤空隙均可截留雨水,10800千克到1000千克的荷载,造价超过3000元,是简单式厘米的土壤层(孔隙率≥50%)可以截留40—50毫米的雨屋顶绿化的10倍以上,故大面积推广十分困难。其二是安全水。
性,荷载轻,保安全,风吹不倒。其三是易推广,性价比高,旧(3)蓄水层截水屋顶绿化可以通过结构蓄水层或蓄水容楼也可,前景看好。
器截留雨水,5厘米高度的蓄水层可以截留20—35毫米雨为什么屋顶绿化目前推广不顺?主要是政策不到位。如水。
果我们能做到“新楼强制做,旧楼补贴做,管理政府出,列入(4)蓄水系统截水。我们将屋顶的排水系统整合之后,把公园绿地的预算管理”。那就好办多了。目前我们已经有了只最后溢出的水收集到地下水池中蓄留利用,每1000平方米用3—5厘米土壤,种植佛甲草、垂盆草、铺地锦竹草等节水屋顶设置20立方米的地下蓄水池就可以截留20毫米雨量。植物,可以坚持十多年不浇水、不施肥,只是拔除杂草的低成那么四层雨量相加可截留62—110毫米的雨水。按广州控制本管理的屋顶绿化成果,只要政策到位,相信推广不难。
径流85%的标准43毫米(一年一遇的一小时雨量)计算,完
4.5.3不能搞奢侈的立体绿化。最近看到某权威人士的
屋顶绿化
073
浙江园林
屋顶排水管空调冷凝水收集系统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的屋顶绿化雨水、空调冷却水收集系统示意图
挡房间的通风采光等弊端。另外,世博会以后大行其道的造(贴植—容器结构式墙面绿化价昂贵、奢侈浪费的舶来品——绿墙),我们更是应该擦亮眼睛,果断丢弃,把纳税人的钱用到最该用的地方去———地面绿化和屋顶绿化。
如何看待这些“高科技”的新生事物?窃以为,如果是重要的短期展览,或一些重要地方的装饰性园艺,少量用一下还是可以的。有人说这种贴植绿墙不低碳,不自然,不生态,不健康,不节约,我们该不该反思一下他们说的有没有道理?
为什么这些“高科技绿墙”不应大量推广?一是人为地扭曲自然,原本垂直地面生长的植物扭转了90度种植,违反了植物的自然习性,当然也不可能耐久。二是昂贵造价,复杂的种植基础结构(支撑结构和种植结构),造价1000—3000元1平方米。不低碳、不节约,与节约型园林背道而驰。三是昂贵管理费用,年管理费用要80—200元1平方米,是地面绿化的十倍以上。四是放弃好传统,我们早就有了用爬墙虎、薜荔、扶芳藤进行墙面绿化的好传统,为什么要放弃这些顺应自然,节约持久的墙面绿化方式,去盲目追逐这些貌似先进、实则不然的东西?
立体绿化重点应该放在哪里?应该放在简单式的屋顶绿化!因为,屋顶绿化可开发利用的面积、对城市环境改善作用以及截留雨水的效益都是最大的,更是海绵城市的必然选择。
最后,期待我们园林人擦亮眼睛,对铺天盖地的海绵城市理念进行认真的甄别和讨论,明确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该抵制的,使园林绿地的海绵城市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074
墙面垂直绿化
说要推进“垂直园林建筑”,实在令人不解。这海绵城市报告,
样的东西在技术上没有难度,但是投资昂贵,光是种植基础结构就比建一层楼还贵。还有相当于花盆种树无法持久,遮
作者简介:
张乔松/男/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