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钱缪文言文》400字
钱缪,临安石鉴乡人。唐僖宗时,平浙寇王仙芝,拒黄巢,灭董昌,积功自显。梁开平 元年,封镠为吴越王。有讽镠拒梁命者,镠笑曰:?吾岂失一孙仲谋耶!?遂受之。是年,省茔垄①,延故老,旌钺鼓吹,振耀山谷。 一邻媪九十余,携壶泉迎于道左,镠下车亟拜②。媪抚其背,以小字呼之曰:?钱婆留,喜汝长成。?盖初生时光怪满室父惧将沉于了溪。此媪苦留之,遂字焉。为牛酒③大陈,以饮乡人。镠起劝酒,自唱还乡歌以娱宾。时将筑宫殿,望气者④言:?因故府大之,不过百年;填西湖之半,可得千年。?武肃⑤笑曰:?焉有千年而其中不出真主⑥者乎?奈何困吾民为!?遂弗改造。
【注释】①省茔垄:祭扫祖墓。 ②亟拜:急忙下拜。 ③牛酒:即牛和酒,古代用来犒劳、祭祀。 ④望气者:观测云气占卜的人。 ⑤武肃:即钱镠。 ⑥真主:贤明的君主。
19.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3分)
盖 初 生 时 光 怪 满 室 父 惧 将 沉 于 了 溪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
(2
(3
(4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此媪苦留之,遂字焉
22.钱镠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概括回答。(3分)
作文二:《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翻译》21900字
选校网 .xuanxiao. 高考频道 专业大全 历年分数线 上万张大学图片 大学视频 院校库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翻译
一、教学目的:了解并掌握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和技巧“二标准六方法”。
二、教学内容:以“二标准六方法”的理解和运用为重点,通过较多的例子让学生体会翻译的要
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仍沿用去年主观题形式,考查点也同样是“理解并翻译文中句
子”。从试题来看,它虽然侧重于语言形式的考查,但同时也涉及到内容,因而是一种带有综合性的
考查手段,这对考生的要求自然也就比以客观题形式更高。
(二)分析错例,提出“二标准”:
阅读几个文段并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又经常复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先王的遗教,由此获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就可以当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反省就会毫无收获,只反省而不学习就会走上危险的道路”)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怕人家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人家”)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反省一下,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相同之处”)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请学生分别指出其错误,然后概括说明,指出其错误主要在两个方面:意思翻译不准确、无中生有和句子不通。并指出这是我们翻译文言文的大忌:想当然,甚至*想象;译出之后,句子却是不通的。
那么,文言文翻译有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标准呢?
提出“二标准":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解释“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换言之,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对应的关系,原文中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原文中没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不能出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解释“文从句顺”:译文要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三)学习做到“二标准”的“六方法”
那么,我们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到底怎样达到“二标准”呢?我们可以用“六方法”,‘六方法”听起来好像复杂,其实就是六个字,一个标准三个字,简言之,就是“留删换”、“调补猜”,等我们分析完之后,大家就更清楚了,对付文言文翻译可能就更得心应手了。先针对“字字落实”,我们讲三个方法:留、删、换。
1、留、删、换
(1) 结合课文中的一些句子先简单讲解“留”、“删”。
( 7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 8)以资政殿学士行 (留) (行:代理官职)
( 9 )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10)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删)
(11)可烧而走也
(1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换)
留: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
删: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
如果文言文翻译中只有这两种现象,那就很省事了,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就行了。可惜的是,
能留和删的字词却并不很多,所以我们还有最重要的一个方法那就是“换”。
(2)换:将单音词换成双音同,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宇??换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小结:对文句的每个字,我们用这三个方法,就不会有遗漏和增多了,能做到“字字落实”了;一句话一一“字字落实留删换”。
简单重复这七个字的内容。
这是我们文言文翻译的第一招,是不是有了这一招,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呢?我们试着来翻译一
下例题(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李将军之谓也?
②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参考答案:(1)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2)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与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错解分析:主要存在问题有两点,一是对第一句的固定格式翻译不准确,二是对“知与不知”后的成分未能合理补出。
方法技巧:①句主要涉及对文言固定句式的理解与翻译,原句是以疑问的形式表达一种肯定性
的推断,“其”表推测,可译为“大概”;“谓”,说也。翻译时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语气特点。②句中有省略,而且省略的是中心词,“知”指“知之人”,“不知”指“不知之人”,这种情况在《出师表》中也有例句,如“宫中(之吏)府中(之吏)俱为一体”“故五月渡沪,深人不毛(之地)”,等等。这种情况在翻译时要补出来。
2、调、补、猜
叫学生翻译,自己分析。在这个句子里我们会看到如果单单只是用“留删换”的话,可能还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时,我们用第二招“文从句顺调补猜”。
(1)调: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注意,“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虽然不考,但由于这些现象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所以在翻译句子中肯定会有所涉及,再从语言运用角度来讲,你也许没有必要讲清楚这是哪一种句式,但却会要求你能“理解和翻译”的,所以“特殊句式”应该会在翻译中出现,只是考哪种句式,难度大小的问题罢了。
例:
(15)何谓得之于心?
(16)石之铿然有声者
(17)以勇气闻于诸侯
其实,要想所翻译的句子做到‘文从句顺”,单单一个“调’字,还是不够的,还要有一个‘朴”字。
(2)补:即补出省略内容。
古汉语较简约,省略现象是普遍的。
如:“公子闻之,往请,欲遗之,不肯受,日:??”中省去了“侯生”;“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中的“樊哙”;“果地震陇西”中的“于”。
例:
(1 8)公子闻之,往请[ ],[ ]欲遗之,[ ]不肯受
(19)交朝之卫士欲止[ ]不内[ ]
(20)断头置[ ]城上
看看行不行
(21)阅读下文,翻译画横线语句。
后岁余,汉灭项籍,汉王立为皇帝,以彭越为梁王。田横惧诛。而与其徒属五百人入海,居岛中。高帝闻之,以为田横兄弟本定齐,齐人贤者多附焉,今在海中不收,后恐为乱,乃使使赦田横罪而召之。田横因谢日:“臣烹陛下之使郦生,今闻其弟郦商为汉将而贤,臣恐惧,不敢奉诏,请为庶人,守海岛中。”使还报,高帝乃诏卫尉郦商曰:“齐王田横即至,人马从者敢动摇者致族夷!”乃复使使持节告以诏商,曰:“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田横乃与其客二人乘传(传车)指洛阳。
①而与其徒属五百人人海,居岛中。
译文:
②齐人贤者多附焉
译文:
③乃复使使持节告以诏商状
译文:
看来,用了以上五种方法,好像翻译已不存在问题了,事实上也并不尽然。
好的是,我们还有第六个方法——猜。
(23)覆其盾于地,加彘肩 拔剑切而啖之
(24)至七月,乃扶病人觐,奏对称旨
(25)(江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6)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 2 7 )玉人献噗而楚王诛之。
(1)利用汉字形、音、义的联系猜。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虽历经演变,这表意的功能毕竟没有完全丧失,这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比如《鸿门宴》中写樊哙闯入军帐,得彘肩,“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在此之前,或许没有学过“啖”字,但它从“口”“炎”声,意义上与“口”有关,再联系“彘肩”、“切”等因素,是不难“猜”出“吃”的意思的。又如
《谭嗣同》一文说谭“至七月,乃扶病人觐,奏对称旨”。“觐”字较生辟,但从这个字的构成成分大体可以“猜”出与“见”有关,加上其他语境因素,可判断这是去“见皇上”。
(2)利用文言句法的特点猜。文言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这是可供利用的条件。在这样的句了其有可忑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的词性、词义。“急湍甚箭,猛浪着奔”,“奔”与“箭”相对,可判断它是名词,意为“奔马”。“无苗时采则实而沉,有苗时采则虚而浮”,“实”与“虚”相对,意为“充实饱满”,而“浮”与“沉”相对,意为“分量轻”。也可以据此推断省略成分。“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 ]而竭[ ]。”根据排句的特点,空白处的省略成分可以一目了然。
(3)“以文猜文”“以事猜文”、“以理猜文”,“文”“事”“理”指有关的事实背景。有时,注解中给出一些,文章本身有一些,有时则全*读者自己平时的积累。古书中有一句话说,“玉人献噗而楚王诛之。”这个“诛”该怎么讲?讲成‘“杀”是不行的,因为卞和献璞只是被砍去了双脚,事实上不曾被杀。所以“诛”只能讲成“惩罚”。这也是“以事解文”的典型例子。
一般说来,最后一个方法总是最有用的,有些同学看了这个方法就很高兴了,以为前五个都不
行了。但是,必须说明的是,这个“猜”不能随便使用,否则容易像开头所讲的翻译一样。因为对文言文翻译而言,我们首先要“直译”(留删换调补)在“直译”不能完成时,不得已才用“猜”。
小结。从现代汉语看来,文言文之所以不能“文从句顺”,主要就是在于其句式的特殊和省略的
运用,所以“调”和“补”对翻译是很重要的:“猜”虽然作为备用方法,但它的“结合语境”的精神还是极为要紧的。简言之,“文从句顺调补猜”。
总结:打个比方,如果说留删换是看看有没有少了零件的话,那么调补猜就是怎样把这些零件重新组装成一台机器。
映出: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猜
四、课堂练习
根据上面的讲析,我们翻译以下句子。
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换、删——也、调——回也,贤哉!)
(一般的人不能忍受这种忧苦,但颜回却没有改变他的快乐,颜回多么贤德啊!)
2、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呜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留——孟尝君、鸡鸣狗盗,换——雄,调——岂足以得士,猜一—哪里说得上得士不得士呢!)
(孟尝君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辈的头目罢了,哪里说得上得士不得士呢!)
3、陈宠字昭公,少为州郡吏,辟司徒鲍昱府。是时三府掾属专向交游,以不肯视事为高。宠常非之,独勤心物务,数为昱陈当世便宜。(换,补——他自己)
(陈宠经常批评这种现象,(他自己)独自努力专心于工作事务,多次向司徒鲍昱陈说当前社会
上应解决的问题。)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2003年全国高考题)
(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1)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译文:(2)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成*伪;国君喜欢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伪;国君喜欢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伪就会变为忠诚。
五、总结全课:映板书——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猜
话说回来,就文言文翻译而言,这六个字并不是根本所在,而只是一种技巧。文言文翻译的根
本还在于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尤其是实词的积累和辨析,这是硬道理。古文功底好的人,他未必
要学习什么“留删换调补猜”,却仍然能翻译得很好。
但是,对文言功底有限的我们而言,尤其针对考试来说,明确翻译的要求,掌握行之有效的方
法,对我们无疑是很有用的,特别是遇到较难的题目时。
六、布置课后练习
看看行不行
(27)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
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②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试试高考题
(2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化汉语。(2003年全国高考试题)
①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②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2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0)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呜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31)陈宠字昭公,少为州郡吏,辟司徒鲍昱府。是时三府掾属专向交游,以不肯视事为高。宠常非之,独勤心物务,数为昱陈当世便宜。
文言文翻译讲义与练习
读读圣贤书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温故而知新
(7)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8)以资政殿学士行
(9)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10)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11)可烧而走也
(1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试试高考题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
①其李将军之谓也?
②及死之曰,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温故而知新
(15)何谓得之于心?
(16)石之锁然有声者
(17)以勇气闻于诸侯
(1 8)公子闻之,往请,欲遗之,不肯受
(19)交朝之卫士欲止不内
(20)断头置城上
看看行不行
(22)阅读下文,翻译画横线语句。
后岁余,汉灭项籍,汉王立为皇帝,以彭越为梁王。田横惧诛。而与其徒属五百人入海,居岛中。高帝闻之,以为田横兄弟本定齐,齐人贤者多附焉,今在海中不收,后恐为乱,乃使使赦田横罪而召之。田横因谢日:“臣烹陛下之使郦生,今闻其弟郦商为汉将而贤,臣恐惧,不敢奉诏,请为庶人,守海岛中。”使还报,高帝乃诏卫尉郦商曰:“齐王田横即至,人马从者敢动摇者致族夷!”乃复使使持节告以诏商,曰:“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田横乃与其客二人乘传(传车)指洛阳。
①而与其徒属五百人人海,居岛中。
译文:
②齐人贤者多附焉
译文:
③乃复使使持节告以诏商状
译文:
温故而知新
(23)覆其盾于地,加彘肩 拔剑切而啖之
(24)至七月,乃扶病人觐,奏对称旨
(25)(江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2 7 )玉人献噗而楚王诛之。
看看行不行
(27)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
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②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试试高考题
(2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化汉语。(2003年全国高考试题)
①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②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2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0)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呜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31)陈宠字昭公,少为州郡吏,辟司徒鲍昱府。是时三府掾属专向交游,以不肯视事为高。宠常非之,独勤心物务,数为昱陈当世便宜。
五、近年全国卷文言文翻译考题解析
[例1] (1995年全国卷)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5. 吾谓汝知天下之理,今闻此言,故犹末也。(3分)
A.我以为你懂得天下的道理,现在听到这话,才知道你仍然没有懂。
B.我以为你懂得天下的道理,现在听到这话,所以才说你仍然没有懂。
C.我以为你懂得治理天下,现在听到这话,所以才说你仍然没有懂。
D.我以为你懂得治理天下,现在听到这话,才知道你仍然没有懂。
[解析]该题干扰点有两处,一是把“天下之理”的偏正关系曲解为动宾关系,“天下”成了前置宾语,“之”成了宾语前置的标志。从统计数据看,约四分之一的考生误选了D项。另一处是“所以才说你??”。因为善果母是在说完这句话后才具体教导善果应该怎样正确对待“秩俸”。此前只能是“才知道你??”,不能翻译成“所以才说你??”。这后一处干扰性不大,选B、C项的很少。[答案]A
[例2] (1996年全国卷)以下16—17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6.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
A.从各县中取来满足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紧迫。
B.从各县中取来满足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苛刻。
C.从各县中取来给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苛刻。
D.从各县中取来给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紧迫。
[解析]该题的立足点实际上是落在对于文言实词的理解上。题目中选择了“给”、“亟”两个常见文言实词,每个实词又各提供了两个义项,于是构成了四个选择项。“给”字作为文言实词的最常见的意义是“丰足”、“使??满足”,而不表示“给予”, 译文用现代汉语中的“给予”义的“给”字来进行干扰;“亟”字作为文言实词,最常见的意义是“急切”、“紧迫”,也常常可以表示“屡次”,译文用“苛刻”来进行干扰,这是凭空生发出来的词义,显然是错误的。[答案]A
17、永械致之府,府为并它县追还。
A.郭永持兵器把他们押送到府,府中因此连同派往其它县的人全都召回。
B.郭永持兵器把他们押送到府,府中因此把郭永连同其它知县全都召回。
C.郭永给他们戴上刑具押送到府,府中因此连同派往其它县的人全都召回。
D.郭水给他们戴上刑具押送到府,府中因此把郭永连同其它知县全都召回。
[解析]同上一道题一样,这道题也是通过对文言文译文的辨识来考查考生对于文言实词词义的掌握。但有所不同的是,这道题中后半段的译文,还牵涉到对文意所作的迥然有别的理解。本题原文的上半段“永械致之府”中的“械”字有两项词义:器械与桎梏。根据上下文文意,这里的“械”字应当是第二项含义,即桎梏,意思是手铐与脚镣,活
用为动词后在句中译作“戴上刑具”。而干扰项选用“械’’字的“器械”义,在句中译作“持兵器”。显然C、D两项的前半段是正确的。后半段则在“它县” 上形成两种不同理解,一指派往其它县的人,二是郭永以及其它知县。综观上下文文意,显然是将原句上文中的派往其他县的“警盗”押送到府,据此则A、C两项的后半段是正确的。比较四项整体表述,C项应当是正确选项。
[例3] (1997年全国卷)以下16—17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6.徒流及死,具有等差(3分)
A. 囚徒流放和处死,都有等级次第
B、囚徒流放和处死,都有相等的差别
C、服劳役、流放直到死刑,都有相等的差别
D、服劳役、流放直到死刑,都有等级次第
[解析]这道题从形式上看是考查文言文的翻译,但真正的立足点却落在对于文言实词的理解上。试题中选择了“徒”、“及”、“等差”三个文言实词词语,每个实词词语又各提供两个义项,于是构成了四个选择项。“徒”字作为文言实词的常用义项是“服劳役”,而不表示现代意义上的“囚徒”;译文用“囚徒”义进行干扰“及”字应为“到”义,采用另一义项“和”义进行干扰,并与“囚徒”这一干扰义项排列在一个选项中,以保持译文的通顺;“等差”的正确义项应为“等级次第”,“等”与“差”是并列关系,干扰义则理解为偏正关系的“相等的差别”。学生只要正确理解“徒”、“及”、“等差”的意义,即能选出D项为正确项。
17.①不惧比干之诛②高宗意乃解(2分)
A.①不怕像比干那样受到指斥 ②高宗的情绪这才缓解
B.①不怕像比干那样受到指斥 ②高宗的主意这才消释
C.①不怕像比干那样遭受杀害 ②高宗的主意这才消释
D.①不怕像比干那样遭受杀害 ②高宗的情绪这才缓解
[解析]同上题一样,这道题也是通过对文言文译文的辨识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掌握。略有不同的是,这里又牵涉到比干是被害还是仅仅受到指斥这一历史知识,不过这在中学课文的注释中曾经出现,不应该成为解题的难点。试题中选择了“诛”、“意”、“解”三个文言实词,每个实词又各提供两个义项,于是构成了四个选择项,“诛”字既可解释为“指斥”,又可解释为“杀害”,学生应当利用已有的知识,以及上下义的文意来判定这里应为“杀害”;“意”可解为“主意”,又可通过“神意”的意思转而表示“情绪”义,“解”可理解为“消释”,又可理解为“缓解”,把“意”与“解”的各自两个义项分别安排在同一选项中,也是为了保持译文的通顺。学生联系上下文,能够看出狄仁杰不怕为守法而死的决心以及高宗主意的变化,即不难完成此题。[答案]C
[例4] (1998年全国卷)以下19—20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9.①其罪当与童贯等 ②,帝殊有难色(3分)
A.①他的罪责应当归于童贯等人 ②皇上有十分为难的神色
B.①他的罪责应当归于童贯等人 ②皇上有特殊的为难神色
C.①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 ②皇上有特殊的为难神色
D.①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 ②皇上有十分为难的神色
[解析]该题从形式上看是考查文言义的翻译,但真正的立足点却落在对于文言实词的理解上。试题中选择了“等”、“殊”两个常用的文言实词,每个实词又各提供两个义项, 于是构成四个选择项。“等”字作为文言实词的常用义项既可以表示“等同”“—样”,又可以用于名词或代词之后构成“??等人”的格式,表示“??之类的人”。文中的“等”字应当是前者,后者只起到干扰的作用。“殊”字也有两种用法,—是表示特别、特殊,一是表示程度很深的很、非常。文中的“殊”字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是,文言中表示程度深的“殊”字,常放在动词之前修饰限制动词,而现代汉语中的“很”和“十分”则常放在形容词之前修饰限制形容词。因而在译文中把“十分”移到了“为难”之前。学生只要正确理解“等”、“殊”在文中的意义,即能选出D项为正确项。
20.①汝归勿遽言②奈并累若属何(3分)
A.①你回去后不要惊慌地说这件事 ②为什么又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呢
B.①你回去后不要惊慌地说这件事 ②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
C.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说这件事 ②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
D.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说这件事 ②为什么又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呢
[解析]同上题一样,该题也是通过对文言文译文的辨识来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掌握。略有扩展的是,这里又牵涉到“奈??何”这种常用的文言句式。不过这在中学课文中曾经不止一次出现过,例如《愚公移山》中“如太行、王屋何?”因而不应当成为解题的难点。试题中选择了“遽”字作为考查点,用“遽”字可以表示“匆忙”、“惊慌”这两个义项进行交*干扰;而“奈并累若属何”的意思应当是“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题目中又用“为什么又把你们一起牵累了”来进行干扰。学生既要能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遽”字表示“匆忙”的意义,又要能对“奈??何”这?—句式有正确的理解,因而这道题的难度比上一题稍高。[答案]C
[例5] (1999年全国卷)
1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在郡多有出息——在郡中有多方面的发展前途
B.径将我入青云间——直接把我带入缥缈的云天中
C.启听淮北取籴——向上报告说应当听任淮北民众来购买粮食
D.遂得商估往还——于是使得商贩之间能够自由交往
[解析]A项中“多有出息”是指道研在南清河郡中设置的产业多有收益。这里的“出息”与现代汉语中表示有前途、有志气的“出息”是不同的,它表示在某方面的“收益”。译文中用“多方面”来干扰对“多”的正确理解,用“发展前途”来干扰对“出息”的正确理解。这一选项是错误的。C项“启听淮北取籴”,是指由于“淮南岁俭”,遇上了灾荒,苏琼向上报告说应当听任淮南人民往淮北地区去购买粮食。由于这句话是承着前面“淮南岁俭”说的,因而“淮北取籴”意思是“往准北取籴”。谁去取籴呢?主语“淮南”承前省略了。考生如果不联系上文来分辩,是不易发现它的错误的。D项“遂得商估往还”,也应联系上下文考察。前文“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即按旧制淮河南北禁止往来,这里讲的“商估往还”,是指淮河南北的商贩可以南来北往,所以下文才有“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道于河北”的说法。译文中把“往还”的范围限定在商贩之间,显然也是不符合文意的。只有B项“径将我入青云间”的译文是正确的。这里是说苏琼见道研来访,揣测他又要提出代为征租一事,于是故意转移话题,讲些虚无缥缈的空话,谈些玄虚的道理。道研只能叹息说,见到苏琼,总是被他直接带入缥缈的云天中,实在无法谈及实实在在的事情。
[例6] (2000年全国卷)
1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毕,复随旅进道——吃完饭以后,又跟随旅伴上路
B.先其将归,请假还家——早就要带他回去,于是请假回家
C.阴资装,百余里要之——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候他
D.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于是拿出先前给自己的绢答谢他,并把他打发走
[解析]前些年考文言语句的理解和翻译,都是选正确的项,该年改为选非题,这实际上是降低了难度,减少了学生解析辨别的时间。A项重在理解“复”、“旅”等词,“旅”在“随”后,作名词“旅伴”。C项主要也是考对词语的理解。“阴”作“暗中、暗地里”解,教材《张衡传》中有“阴知*党姓名,一时收禽”。“要”作“迎候、会合”解,较生疏一点,但根据上下语境还是不难判别其正确性的,况且教材《鸿门宴》中“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意思较接近。D项主要在理解几个虚词了,“因”作承接连词“于是”;“向”为副词“先前”解,教材出现多处,如《桃花源记》“寻向所志”,《石钟山记》“向之噌吰”;“而”作递进连词,连“答谢”和“遣”,应该说,难度都不大。此三项均无误。B项“先其将归”,从前后文来看,都督的“将归”之举是有预谋的,这—预谋且不让胡质察觉,所以“将”字不应译为“带”,而应译为“打算、计划或准备”。“先”字意义和用法跟“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先”字相同,可译为“在??之前”。
[例7] (2001年全国卷)
1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
—一燕国派乐毅攻破齐国,使齐国的城邑全部投降
B.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
—一只怕他率领军队到来,即墨就不能保全了
C.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
—一燕军把坟墓全都挖开,烧化死人
D.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
—一在牛尾上浇油,捆上芦苇,并点燃它的末端
[解析]本题A项中“伐破齐”、“尽降齐城”是难点,“伐破”是一个动补式的词语,意思是征伐并攻破,“破”是“伐”的结果。倘若有考生误认为“破齐”是动宾词组,那么“伐”字就没有了着落;倘若有考生误认为“破齐”是偏正词组,那么与原来的意思就有很大的距离。“尽降齐城”中的“降”字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即“使齐城降”。《考试说明》中注明了2001年度不考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但那是不直接考查词类活用的试题,而不是说不在翻译试题中出现这一内容,更不是说考生无须了解这些用法。A项的译文很好地解决了以上两个难点,译文是正确的。B项中的难点也有两处:一是“他将之来”,二是“残”字。“他将之来”的正确意思当是“其他将领来(攻打齐国)”,这是田单的离间计,目的是除去乐毅。“他”字在文中是指示代词,意为“其他的”、“别的”,充任定语。而试题中却将“他”字误解为人称代词的“他”,把名词的“将”误解为动词的“率领(军队)”,这种有意识的误解形成了正确项的干扰。“残”字的词义是“残缺、不完整”,例如《后汉书·儒林传》:“礼乐将崩,典文残落。”“残”字如果译成现代汉语,意为“不完整”、“不能保全”。不过,B 项中尽管将“残”正确地译为“不能保全”,由于前半句出现了错误,因而整个B项也是有错误的。C项难度较小,可能会引起误解的有两处,一是“垄墓”,“垄”也指坟墓,译文中采用笼统译为坟墓的方式,一般说来不会给考生增加困难。二是“烧死人”,这个句子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有两个,一为把人烧死,二为把死人烧掉,译文中用“烧化”翻译“烧”字,“死人”则采用古今汉语通用的形式,不予翻译。将全句的译文放在上下文去验证,这句的译文是正确的。D项中的“灌脂束苇”略有困难,但“脂”字指油脂并不罕见,“束”字当捆绑讲也是常用义。译文注意到语言的流畅,就不担心考生会由表达上的不准确而误将此项视为错误。本题要求选出译文不正确的一项,应选B
例八、2002年全国卷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其李将军之谓也?
(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答案】(1)“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2分)
(2)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3分)
【分析】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考查考生文言文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这些年来文言文翻译均安排在四选一的选择题中,主要考查对文意的理解。今年的试题则考查考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当然,文言文的翻译含有一定的主观成分。不是纯粹的客观题,所以在对考生答案的要求上,也有一定的灵活性。例如(1)题“其李将军之谓也?”翻译成“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固然可以得满分。如果翻译成“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尽管与前一答案在句式上有不同,但也可以不扣分。文言文翻译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要求较高,不能对关键词语正确把握,就很难准确译出全句。例如(2)题中的“及”、“尽”两词,只有正确理解为“到??时”、“竭尽”,才能算作准确。如果把全句译成“死的时候,??大家都为他哀悼”,尽管大意不错,但未能译出关键词语,全句的译文就不能称为准确,因而也不能得满分。
例九、2003年全国题
16.翻译:
(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此题得分的关键在于能否看出“廷”和“面”是“名词作状语”,因此要翻译为“当廷”、“当面”。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为直言,则佞化为忠。
译文: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佞伪;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佞伪就会变为忠诚。 本题较为简单,大多数考生应该能准确翻译出“佞”、“直言”等知识点。
六、文言文翻译练习
1.良(张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①圯②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史记·留侯世家》)
[注]①下邳:古州名,北周置。治所在今江苏省睢宁北。②《集解》曰:“圯,桥也,东楚谓之圯。音怡。”
翻译: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史记·管晏列传》) 翻译: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晋公子重耳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及齐,齐桓公喜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口:“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翻译: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之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
翻译: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①,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日:“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①音yang。通“怏”,郁郁不乐的样子。
翻译:多多益善,何以为我禽?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越王句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乃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句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遂使之行成于吴。(《国语·越语上》)
翻译: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太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称善者久之。月余,三军皆罢。乃拜亚夫为中尉。
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文帝崩,拜亚夫为车骑将军。(《史记·绛侯世家》) 翻译:即有缓急,周亚失真可任将兵。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谢安南免吏部尚书,还东;谢太傅赴桓公司马,出西,相遇破冈。既当远别,遂停三日共语。太傅欲慰其失官,安南辄引以它端。遂信宿中涂,竟不言及此事。太傅深恨在心未尽,谓同舟曰:“谢奉故是奇士。”
戴公从东出,谢太傅往看之。谢本轻戴,见,但与论琴书,戴既无吝色,而谈琴书愈妙。谢悠然知其量。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 “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世说新语·雅量》)
翻译: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如响。鲍氏之子年十二,预于次,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 (《列子·说符》)
翻译:齐田氏??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如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古微堂内集·学篇》)
翻译: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一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江湖间唯畏大风,冬月风作有渐,船行可以为备;唯盛夏风起于顾盼间,往往罹难。 曾闻江国贾人有一术可免此患。大凡夏月风景,须作于午后。欲行船者,五鼓初起,视星月明洁,四际至地皆无云气,便可行;至于巳时即止。如此无复与暴风遇矣。
翻译全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周处)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翻译: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临川之城东, 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耶?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耶?
翻译: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河东薛存义将行,柳子载肉于俎,崇酒于觞,追而送之江之浒,饮食之。且告曰:“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什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直,怠其事,天下皆然。岂唯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翻译: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吾闻天下有四时,春生冬伐,人有盛衰,泰终必否。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惟贤人乎!蠡虽不才,明知进退。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免已尽,良犬就烹。夫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可与履危,不可与安。子若不去,将害于子,明矣。
翻译: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可与履危,不可与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番译: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始皇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间,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翻译: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李存审出于寒微,尝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①其间出万死获—生者非一,破骨出镞者凡百余。”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②尔曹生于膏梁,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新唐书》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吴佑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宗。佑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佑谏曰:“今大人
逾越五岑,远在海滨,其浴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上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昔马援以薏苡兴谤,王阳以衣囊徼名。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恢乃止,抚其首曰:“吴氏世不乏季子矣。”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担石,而不受赡遗。常牧豕于长垣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谓曰:“卿二千石子而自业*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佑辞谢而己,守志如初。 (《后汉书 吴 传》)
A.昔马援以薏苡兴谤,王阳以衣囊徼名。(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卿二千石子而自业*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①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②发乘矢而后反。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 贵 于 勤
参考答案与提示
1、[译文] (老者)回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取鞋子。”
[要点]只须遵照原文对译,将几个单音词换为有相同语素的现代汉语双音词,无须处处增补省略成分,不然可能失去原文神韵,显得啰嗦累赘。“谓??曰”,古汉语习惯型短语,这里译作“对??说”(还用于命名号,“叫??做??”)。
2、[译文]我曾给鲍叔谋划事情,却反而使他更加困窘,(但是)鲍叔不认为我愚笨。
[要点] “穷困”:不得志、走投无路,不能译作贫穷困难,古今意义有变化,也不能保留为“穷困”,须替换。必须增补“更穷困”的主语(句子的兼语),不然的话,谁“更穷困”没有着落,会产生歧义。“以??为??”句,古汉语凝固结构(习惯型短语),这里表示主观看法,可译为“认为??是??”、“把??看作??”等。
3、[译文]到齐国后,齐桓公给他娶了妻子,有八十匹马。公子认为在齐国可以安居了,(不复有四方之志)。
[要点] “妻”,名词活用于动词。“乘”,“四”的代称,《殽之战》中有“以乘韦先”句,增补量词,按现代汉语习惯,数量词调整移位到名词前。“安之”,似乎只能用意动用法解释,以齐国为可安。
4、[译文]七十岁的老人穿绸吃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做到这样却不能成为王的,没有这种事情啊。
[要点] “衣帛食肉”,并列结构短语,“衣”作动词。“然”,代词。“王”动词。“未之有也”,否定句宾语前置,译文调整移位。
5、[译文] (你带兵)越多越好,为什么被我抓住?
[要点) “多多益善”,增补必要的省略成分。“何以”,介词宾语前置,译文调整。“为”,表被动。“禽”通“擒”。
6、[译文]现在您已经被困在会稽山上了,这种情况下才寻找谋臣,恐怕晚了吧?
[要点)首句从文意为被动句。“既”,已经,教材中出现频率比较高,如,“既祖,取道”(《荆轲刺秦王》),“既其出”(《游褒禅山记》),“既加冠”(《送东阳马生序》)。“栖”,寄居,从文意译作“困居”比较好。“无乃??乎”,古汉语凝固结构(习惯型短语),《殽之战》中有“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句,这里根据句子语气可译成“恐怕??吧”。
7、[译文]如果有危急,周亚夫真可以担任带兵(的职位)。
[要点) “即”,假设连词,《论积贮疏》有“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句。“缓急”,偏义复词,偏“急”。“将兵”,带兵,增补宾语中心词。
8、[译文)谢公与别人正下围棋。一会儿,谢玄从淮水前方派的使者(或:送信的人)到了。(谢公)看完来信,默默地不说话。
[要点]首句谓语只可能是“围”,作动词。“信”、“书”二字,要明了古今词义的变化。“看书竟”,前面打的句号,增补主语,如果直译为“看信完后”或“看信结束”,“信”则“信”矣,却不“达”不“雅”,作必要调整,意译为“看完来信”。教材《语言的演变》举此例。
9、[译文]齐国的贵族田氏??便感叹说:“老天爷对人类真是厚恩大德啊。生长五谷,繁殖鱼鸟,将这些东西作为人们的食用。”各位食客随声附和,就像回声一样。
[要点] “天之于民”,“之”为取独(取消句子的独立成分)助词,译文删削。“殖”、“生”,互文,译文可灵活处理。“以为之用”,“以”后省略了介词宾语,须增补。“响”,本义就是“回声”的意思,《过秦论》有“云集响应”句。“和之如响”,形容食客们的阿谀逢迎之态,是比喻,翻译当忠实于原文,如果译成“赞成他的话”,没有了原文的修辞手法,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原意,次之。
10、[译文]翻看五岳的地图,就以为知道了山,(其实)还不如樵大(在山上)走过一趟;能高谈大海的广阔,就以为了解了海,(其实)还不如航海商人看上一眼;能分条说明八种名菜的菜谱,就以为知道了菜的滋味,(其实)还不如厨师尝过一口。
[要点) “披”的宾语是“五岳之图”,当作“翻开、翻阅”解,《进学解》有“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句。《鸿门宴》有“哙遂入,披帷西向立”,《促织》有“蹑迹披(拨开草丛)求,见有虫伏棘根”。有学生译成“披挂”、“穿上”,就小成一回事了。“樵夫”,专有名,保留,有学生译成“伐木工人”、“挑山工”, 弄巧成拙了。“一足”, 由整句中对应的“一瞥”、“一啜”,也可知是动词性短语,这也是翻译文言文的一种技巧。
11、译文:接触了实际然后才知道真相,实地做了然后才晓得困难,哪有不实践就能够知道的呢?翻阅五岳的地图,以为了解山了,实际不如打柴的人上山走一趟;谈论大海的广阔,以为懂得海了,实际不如做买卖的人在海上望一眼;讲说各种珍品的食谱,以为知道美味了,实际不如厨师尝一口。
译文:在江湖上旅行就是怕大风。冬天,风是逐渐刮起来的,行船的时候可以做准备; 只是夏天,一转眼风就刮起来了,往往遭到灾难。曾经听说在江湖上做买卖的人有一种办 法,可以避免这种灾害。一般夏天起风的现象,在午后发生。想行船的人,一交五更就要起来,看见月亮星星光明洁净,四面一直到天边,一点云雾都没有,就可以出发;到了上午九十点钟就停船。这样,再不会碰到大风了。
12、古人很重视“早晨懂得道理,晚上就死也甘心”的精神,何况你的前途还有希望。(提示:本题重点考查“贵”、“早”、“晚”的词类活用以及语句隐含意义的理解)
13、那么他的这种才能,也只是*他自己的精神和毅力才取得的,并不是天生就有的。(提示:本题重点考查固定结构“亦??非??”和词语“以”、古今异义词语“精力”的理解)
14、情势不相同,可是道理相同,我们的老百姓怎么忍受呢?凡懂得道理的人,能不震惊和害怕吗?(提示:本题重点考查固定结构“如??何”、“得无??乎”和词语“达”的理解)
15、越王的为人,伸长着颈项,长着鸟嘴,像鹰一样地看东西,像狼一样地走路,可以和他共患难,而不能和他共享欢乐;可以和他共度危险,而不能和他共享平安。(提示:本题重点考查“鹰”、“狼”的词类活用和省略成分的增补)
16、事情没有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就主观断定它有或者没有,可以吗?(提示:本题重点考查“目”、“耳”的词类活用和词语“臆”的理解)
17、当两个人还默默尢闻地僻处一隅时,世人凭什么去知道他们?(提示:本题重点考查“方”、“昧昧”的理解和宾语前置的句式)
18.①在这中间经过万死才获得一次生存的险事绝不止一件,剖开骨肉从中取出的箭头共有一百多个。 (2分)②你们这些人都出生在富贵之中,应当记得你们 的父亲当年起家时就象这样艰难啊!(2分)
19.A.以前马援因为薏苡的小事而招致毁谤,王阳因衣着节俭而得到美名。 B.你贵为二千石太守的公子而甘心做如此下*的差事,即使你不以为耻,但你如何对死去的父亲作交代呢?
20.①虽然如此,今天的事是君主命令的事。 ②射了四箭然后回去。
选校网 .xuanxiao. 高考频道 专业大全 历年分数线 上万张大学图片 大学视频 院校库 (按ctrl 点击打开)
作文三:《文言文字词翻译》7100字
文言文字词翻译
41.绝,ju?
(1)动词
断绝
例: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来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野心。
绝交
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译文:如果能够凭借江东的军队同中原的曹操相对抗,不如及早和他绝交。
横渡
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译文:借助舟船的,不是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停,止
例: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译文:忽然听见醒木一拍,各种声音全都停止了。
(2)形容词
达到极点
例:以为妙绝。(《口技》)译文:认为(这段口技)妙到了极点。
陡峭的
例: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译文:独自和儿子苏迈坐着小船来到这陡峭的岩壁之下。 隔绝的
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译文:率领着妻子儿女和同乡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3)副词
很,非常
例: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译文:佛印很像弥勒佛。
全然
例: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译文:心力、眼力、耳力都用尽了,蟋蟀的踪迹和声音全都没有。
42.堪,kn
动词
经得起,受得住
例: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指南录〉后序》)译文:可是处境是那样危急险恶,一个接一个出现,就不是在人世间所能忍受的了。
胜任
例: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孔雀东南飞》)译文:连作一个小官吏的妻子都不能胜任,怎能跟县令的公子相配。
能够
例: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译文:不能回想,在佛狸祠堂前面,祭祀的香火旺盛,非常热闹。
43.克,ka
动词
战胜,攻下
例: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译文:攻打它又攻不下来,包围它又没有后续部队,我们还是回去吧。
成功,完成
例:前虞跋胡,后恐疐zhì尾,三纳之而未克。(《中山狼传》)译文:前边怕踩到狼下巴上的垂肉,后面又怕压到狼的尾巴,装了几次都没有成功。
能够
例: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赤壁之战》)译文:如果这件事能够圆满成功,那么天下的格局就可以定下来了。
克制,约束
例:克已复礼。(《论语》)译文:克制自己,恢复周礼。
通"刻",刀刻,雕刻
例: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史记·李斯列传》)译文:更改器物上的雕刻,统一度量衡和书奏文牍的格式。
44.类,lai
(1)名词
种类
例: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雁荡山》)译文:世上的沟壑等水流冲刷的地方,都有直立的土层或上部凹陷的岩石,也是这一类情况罢了。
事例
例: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译文:它写的事情虽然细小,但主旨却十分重大,所举的事例虽说浅近,表现的意义却十分深远。
(2)动词
类似,相似
例:中绘殿阁,类兰若。(《促织》))译文:中间画的宫殿楼阁一类的东西,很像是寺庙。 类推
例: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墨子·公输》)译文:你坚持道义,不肯杀少数人,却要去杀许多人,不能算是懂得类推事理。
(3)副词。大都、大多
例:近岁风俗尤多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训俭示康》)译文:近年来风气尤其奢侈浪费,当差的人多穿上了士人的衣服,农夫穿上了丝织品做的鞋子。
45.怜,lián
哀怜,同情
例: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您纵然轻视我赵胜,抛弃我,使我投降秦国,难道你就不怜惜你的姐姐吗?
疼爱,爱惜
例: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译文:男人也疼爱他的小儿子吗?
爱戴
例: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陈涉世家》)译文:项燕做为楚国的将军,多次立功,爱护士兵,楚国人爱戴他。
46.弥,mí
,满,遍
例:夜雪初霁,荠麦弥望。(《扬州慢》)译文:一夜的大雪刚刚停止,满眼都是荠菜和野麦。
(2)副词,更加,越发
例: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译文:奉送的越多,侵犯得就越厉害。
47.莫,m?
,通"暮",晚上("暮"的本字)
例: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译文: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独自和儿子苏迈坐着小船来到这陡峭的岩壁之下。
(2)代词
没有(谁)
例: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赤壁之战》)译文:除了刘备没有谁能够抵挡曹操的。
没有(什么)
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者,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译文:假如人想要得到的没有什么比生存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使人生存下去的方法有什么不能使用的呢?
(3)副词
表否定,不
例: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促织》)译文:成名在仓促之间不知用什么办法来解救,跺着脚,急得变了脸色。
表禁止,不要
例: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赤壁之战》)译文:希望及早确定对策,不要采纳那些人的意见。
表测度,或许
例:其事体莫须有。(《宋史·岳飞传》)译文:那些事情或许有吧?
48.内,读音一:nai
里面
例:少时,帘内掷一纸出。(《促织》)译文:不多会儿,帘子里面扔出一张纸。
皇宫,宫内
例: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不敢会友。(《训俭示康》)译文:近来士大夫家庭,就如果不是按照宫内方法制造出来的,……不敢约会亲友。
内部,常指国内、朝廷内
例: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译文:内部订立法令制度,致力于农业生产。
内心
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赤壁之战》)译文:现在您表面上假托服从的名义,内心却怀着犹豫不决的打算。
读音二:nà,通"纳"
动词
让进
例: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译文: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
放进
例:内狼于囊。(《中山狼传》)译文:把狼放进口袋里。
接纳,收容
例:亡走赵,赵不内。(《屈原列传》)译文:(怀王)逃到了赵国,赵国不肯收容他。
交纳
例: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史记》)译文:老百姓缴纳一千石粮食,就授官一级。
49.期,读音一:q
限定或约定的时间
例: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译文:赶上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耽误了约定的期限。
日期,时候
例: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梅花岭记》)译文:谁是到时候帮助我成就(殉国)大节的人? 约会
例:与老人期,何后也?(《留侯世家》)译文:和老年人约会,为什么落在后面?
约定
例: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孙膑》)译文:约定说:"晚上看到(树下)点起火就一齐放箭。" 期望,希望
例: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察今》)译文:好的宝剑是指望用它砍断东西,不是指望他一定是镆铘剑。
读音二:j
名词。一周年,一整月。
例: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满一年之后,即使有想要进谏的,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50.奇,读音一:qí
(1)形容词
奇特,罕见
例: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译文:前进越是困难,见到的景物也越发奇特。 特殊,不平常的
例: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六国论》)译文:拿事奉秦国的心思来礼待天下有特殊才能的人。 珍贵的,稀奇的
例:里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居为奇货。(《促织》)译文:乡里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笼子把它们养起来,当作珍奇的货物储存起来。
出人意料的(措施)(计谋)
例:若兵来则出奇兵击之。(《失街亭》)译文:如果魏军到来,我们就派出他们意料不到的军队来攻打它。
美好的,合宜的
例: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孔雀东南飞》)译文:现在如果违背了他的情意,恐怕这件事不太合适。
惊异
例: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促织》)译文:每当听到弹奏琴瑟的声音,就会按照节拍跳舞,(宫里的人)更加感到惊异了。
认为出众
例: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张衡传》)译文: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才能出众。
读音二:j
,命运不好,运气不好,常"数奇"连用
例: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史记·李将军列传》)译文:认为李广老了,命运不好,不叫他与匈奴的单于对敌。
(2)数词,表单数、零数或余数
例: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核舟记》)译文:船从头到尾大约八分多一点,高约两个米粒左右。
51.迁,qin
动词
由下面移至上面,泛指迁移
例: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指南录〉后序》)译文:当时元兵已迫近京城门外,无论是迎战、拒守、迁都都来不及了。
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
例: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译文:安帝素常听说张衡擅长术数之学,派公车特意召请,任命他做郎中,后来又提升为太史令。
有时也指降职
例: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琵琶行(并序)》)译文:被此人的话所触动,这天晚上才有了被贬官的感觉。
放逐,征发
例: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译文:然而陈涉是以破瓮做窗户,用草绳拴门轴的穷人家的孩子,是农村中耕田为生的人,又是被征发戍边的人。
改变,改动
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译文:齐国人没有贿赂秦国,结果还是在五国之后政权易主,为什么呢?
52.请,qng
请求。请人做某事。
例: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我听说赵王喜欢音乐,请你弹瑟吧。 请人允许自己做某事
例: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石壕吏》)译文:我老太婆虽然年老力衰了,还是请允许我跟你们连夜回去。
谒见,问候
例: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听说这个人,就前去问候他,想要送他厚礼,他不肯接受。
邀请,约请
例: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就邀请门客,准备了百余辆兵车,想率领着门客前去与秦军拼命。
请教,请示
例: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五人墓碑记》)译文:之后又以苏州百姓作乱为名向朝廷请示。 说情
例:文嬴请三帅。(《殽之战》)译文:文嬴为三个被俘的秦军将领说情。
(2)副词,表示尊敬,不翻译
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五步之内,我要用我颈上的血溅在您的身上。
53.穷,qi?ng
处境困难,环境险恶
例: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指南录〉后序》)译文:处境险恶,饥饿无所依靠,敌人悬赏追捕的又很紧迫。
不得志,不显贵
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译文:在不得志的时候,则更加坚强,不放弃自己高远的志向。
贫困
例: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译文:(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供养,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
终了,穷尽,用尽
例: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译文:用尽我毕生的时光来治疗病梅啊!
寻到尽头
例: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译文:又向前走,想要走到那桃花林的尽头。
54.去,qù
离开
例:欲呼张良与俱去。(《鸿门宴》)译文:想要叫张良和他一同离开。
距离
例: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赤壁之战》)译文:距离曹军二里多时,同时点起火来。 除掉,去掉
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译文:替汉室除去奸贼,清除污秽。
前往,到……去
例:僧富者不能去,而贫者至焉。(《为学》)译文:富和尚不能前往,穷和尚却到了那里。 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例: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译文:那舞榭歌台等昔日的豪华景象和英雄业绩全都被风雨吹打掉了。
(2)形容词,过去的
例: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行》)译文:我自从去年离开京城,被贬官到浔阳,疾病缠身。
55.劝,quàn
动词
劝勉,勉励
例:果行,国人皆劝。(《勾践灭吴》)译文:正式出征的那一天,国内的百姓都互相勉励。 劝说,劝告
例: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赤壁之战》)译文:当时周瑜接受使命到番阳去了,鲁肃劝孙权召周瑜回来。
56.却,qua
退
例:相如因持壁却立。(《廉颇涵相如列传》)译文:于是蔺相如拿着宝玉退后站立。
使退,击退
例: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译文:后来秦国又两次进攻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他们。
拒绝,排斥
例: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谏逐客书》)译文:作王的不排斥百姓,所以能成就他的功业。 回头
例: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译文:回头看妻子儿女的忧愁都到哪里去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都高兴得像要疯了。
去掉,消除
例: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聂夷中《伤田家》)译文:医治了眼前的病痛,挖掉了心上的肉。
(2)副词,表将要重复或继续。还,再
例: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译文:什么时候能够(和你)一同坐在西窗下,剪烛夜话,再说说巴山夜雨时的情景。
(3)连词,表转折
例: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旅次朔方》)译文:没有来由的再次渡过了桑干河,却又希望并州就是自己的故乡。
57.如,rú
往,到……去
例: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屈原列传》)译文:就和齐国绝交了,派使者到秦国去接受土地。 顺
例: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赤壁之战》)译文:万一遇到不顺心的情况,就回来找我。 如同,好像
例: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译文:(桃花源中的)男女穿着都和外面人一样。 及,赶上
例: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鸿门宴》)译文:沛公默然了,说:"本来就赶不上他啊。" 按照
例:先生如其指,内狼于囊。(《中山狼传》)译文:东郭先生依照老丈的意思,把狼装进袋子里。
(2)连词
表假设,假如,如果
例: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译文:您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您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表选择,或者
例: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译文:遇到祭祀,或者诸侯会盟,我愿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4)助词,形容词词尾
例: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译文:君子拉开弓不放箭,作出跃跃欲试的样子。
58.若,ru?
像,好像
例: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像我这样的人,可以使百姓安定吗?
及,比得上
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徐公不如您这么漂亮啊。
(2)代词
表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译文:不然的话,你们这些人都要被他俘虏。
表近指,"这""这样""如此"
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凭这样的做法,去追求您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爬上树去逮鱼一样。
(3)连词,表假设,"如果""假如"
例: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活板》)译文:如果只印两三本,不算简单易行。
59.善,shàn
好的,善良的
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译文:征求询问好的道理,考察采纳正确的意见。 好
例: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晋鄙如果听从,很好;如果不听从,可以让(朱亥)击杀他。
友好的,亲善的
例:不如因而善遇之。(《鸿门宴》)译文:不如借这个机会好好的对待他。
(2)名词
好人,好事,好的行为
例: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译文:积累善行,成为美德,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好的方法
例: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谋攻》)译文:不必作战就使对方的军队屈服,这是高明中最高明的办法。
(3)动词
交好,亲善
例: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译文: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与留侯张良交好。
长于,善于
例: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译文: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
做好,处理好
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译文:工匠想要做好他的工作,一定先使他的工具锋利。
喜欢,羡慕
例:善乃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译文:羡慕世间万物遇到了大好时节,感叹我的生命已经快要走到尽头。
通"缮",修治,引申为擦拭
例: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译文:因此感到心满意足,把刀子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4)表示应答之词。
例:王曰:"善!"(《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齐威王说:"很好!"
60,少,读音一:sho
,数量少,不多
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论积贮疏》)译文:生产(粮食)的人很少,而浪费(粮食)的人却很多,天下的财产怎能不枯竭呢?
缺少
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遥想在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每个人身上都插上茱萸,却少了我一个人。
削减,减少
例: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贾谊《治安策》)译文:想要使天下政治安定,不如多封一些诸侯国,以削弱他们的力量。
瞧不起,轻视
例:议者以此少之。(《晋书·陈寿传》)译文:评论的人因此瞧不起他。
(3)名词,少数人
例: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译文:你坚持道义,不肯杀少数人,却要去杀许多人,不能算是懂得类推事理。
读音二:shào
,青年,少年
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译文:众多名流贤者都来到这里,老老少少全聚集在一起。
(2)形容词
年少,年轻
例:衡少善属文。(《张衡传》)译文:张衡年轻的时候就善于写文章。
小
例: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触龙说赵太后》)译文: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没有出息。 读音三:sho
副词,表程度,稍微,略微
例: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五人墓碑记》)译文:被砍下的首级挂在城门上,脸色一点也没有改变。
作文四:《文言文翻译1》1600字
文言文复习之语句翻译
【课型】复习 【课时】1课时 【使用日期】10月16日 【学案序号】
【编写人】王亚绒 【审核人】魏玉强 【学科联系人签字】_傅强_【学习目标】
1. 了解高考文言文语句翻译的标准和原则。
2. 明确考卷中翻译存在的问题,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3. 感受中国古代语言文字的魅力。
【学法导航】
结合例句,分析病因,总结方法,实战训练。
【自主学习】
一、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信:就是准确,即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要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畅达,即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优美,即要求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合作探究】
1. 分析下列语句的翻译存在的问题。
(1) 吾方从仕,未能利物,乃先厉州里乎?
① 我刚刚做官,还没能使物产丰富,怎么能先搜刮州里的东西呢?
② 我正要做官,不能够对百姓有好处,怎么能先严明州中法纪呢?
③ 我刚刚做官,还没能对事物有利,竟然要先对州里严厉盘剥吗?
(2) 因析产与侄,属以妾子。
①周允文就分析计算遗产交给侄子,嘱托他给小妾的儿子。
②周允文于是收回了给侄子的财产,托付给妾的儿子。
③于是分出一部分财产给侄子,剩下的给了妾生的儿子。
(3)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1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②我妻子回来,时常到项脊轩中,向我询问古时的事,有时靠在几案旁学习书籍。 ③我的妻子嫁到家中来,经常到项脊轩中,向我询问古代的事,有时靠着桌子读书。 ①我的妻子从娘家回来,有时到项脊轩中,向我询问古代的事,有时凭靠在几案上学习写字。
2. 总结文言语句翻译的方法:
【实战演练】
1.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2.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①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②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节选自《三国志·关羽传》)
(1)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下列文言语段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陈(蕃) 仲举①言为士则,行为士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曰:“君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②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1)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作文五:《文言文翻译原则》1000字
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讲解 由:四快高效学习法 ://.lrzbbs./ 收集整理nasw00e发布 一 文言文直译的原则——信、达、雅
“信”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
“达”就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
“雅”就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表达出来。
注释:“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注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二 文言直译的方法——“九字法”
(一)针对实词
(1) 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例如:
a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日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杨、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b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c 江宁之龙皤,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
d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2) 译。译出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活用现象和通假字等文言现象。 a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b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
c 以旌其所为
d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3) 意。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例如:
a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b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c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d 振长策而御宇内。
(二)针对虚词
(4) 删。删去不译的词,例如:
a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b 五人者,盖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c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d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作文六:《文言文翻译》7700字
文言文翻译
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直译和意译。
直译就是针对那些一般的判断句、陈述句,逐字逐句地用组词法一一对应地翻译。但是有些语句完全直译有困难,这时就要运用意译的方法了。意译即是把原文的大意,用描述法将语句所表达的意思准确完整地反映出来。在翻译一篇文章的时候,总的原则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例如:⑴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侵伐我国。(指鲁国)
⑵晋太元中,武陵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晋朝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捕鱼作为职业。
⑶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漫步徐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任意游览。
⑷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岳阳楼记》
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限。
以上这4个例子中,⑴⑵句是直译,而例⑶⑷则是意译的成分较多。
即使学生知道了古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这两个原则,还是要教给他们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总结出了以下一些方法。
〈一〉组词法:所谓组词法就是在原句的每一个字以加字变成双音词的办法来解释,当然所组的词要是最准确最贴切,最能恰当地反映原句意思的词。 例如:(5)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仅仅
译为:一个屠夫傍晚归家,担子中的猪肉卖尽,只有剩下的骨头。
(6)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戊守巴陵郡。
〈二〉译准关键字词的意义。
例如:(7)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译为:那些吃肉的人目光短浅,没有能够深远谋划。
(8)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译为: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三〉 译准通假字的意思:有些句子办要译准了句子中通假字的意思,其他的内容就可以不言而喻了。
例(9)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译为:河曲智叟没有(说话)来应答。
(10)亲戚畔之。《孟子》三章
译为:亲人外戚都背叛他。
〈四〉 将古今词义相同的词照抄,指的是原文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器皿名度量单位名,年号、国号、帝号及今义相同的词照抄下来,不必再翻译。 例如:(11)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
译为:扁鹊拜蔡见桓公。
(12)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醉翁亭记》
译为:太守谓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五)补后译:古文在行文的过程中,常常省略一些成分,这样在翻译时,就要先把省略了的内容先补上再翻译出来,这样句子才通顺,才完整补充的内容一般要用括号括起来,以示区别。
例(13)( )①缘溪行,( )②忘路之远近。( )③忽逢桃花林,( )④夹岸数百步,( )⑤中无杂树。
这段话中的①②③处省略了主语渔人,而④⑤两处省略了主语桃花林,翻译时都应该先补上再译主样意思就清楚明白了。
(六)调整语序后再译,古文在表达的过程中,常常改变现代:主语+谓语+宾语这样的结构,在翻译时要将它们的倒装形式罗列出来,并教给学生们调整好词序的方法再按现代汉语的顺序来译。
(1)主谓倒: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这句话的语序应该是:汝甚不惠矣。(你很不聪明啊!)
(2)宾语前置:何陋之有?应为:有何陋?《陋室铭》。译为:(它)有什么简陋?
(3)宾语后置:马之千里者。《马说》
应为:千里马者,(那些千里马呢)
(4)状语后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 命于危难之间。《出书表》
这种句子应该将它调整为:(我)于败军之际受任,于危难之间奉命。
(七)省后译:这个方法是说古文中有些虚词,在现代汉语中找不到相对应的记号,无法翻译,不译它们也不影响句子的意思的表达,翻译时就可以省掉它们再译,如作为发语词的" 夫" ,表示判断或提顿语气的"...... 者...... 也" ,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的" 之" 等就是这样。
例如:(14)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译为:作战,(主要靠)勇气。
(15)陈胜者阳城人也,名字叫涉。
译为:陈胜,是阳城人,名字叫涉。
(八)译准字(词)类活用,每一个词一般都属于固定的词类。但在古文中有时也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环境活用作另一类词用。这种由固定一类词用作另一类词的现象叫做词类的活用。在古诗文的翻译中,有些句子,只有很清楚地知道了哪个字词活用的情况,才能将译得更准确更贴切。常见的词类活用有以下几种:
(1)名词用作动词
①愿为巿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巿:到巿上购买]
②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鼓:击鼓]
(2)名词用作状语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犬:象狗一样]
②而分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日:一天天]
(3)动词用作名词:
①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伏:埋伏的军队]
②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射:射等的技术]
(4)形容词作动词
①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亲:亲近 远:远离]
(5)形容词用作名词
①众妙毕备。《口技》[妙:妙处]
②日星隐耀。《岳阳楼记》[耀:光辉]
(6)使动用法
①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劳:使..... 劳累]
②汗牛塞屋。《黄生借书说》[汗:使...... 流汗]
(8)意动用法
①若毒之乎?《捕蛇者说》[毒:认为...... 痛苦]
②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苦:以...... 为痛苦]
(8)被动用法
①升死其印为予群所得。《活板》[为:被...... 所得到]
(9)译准多义词的不同含义,古文有很多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代表不同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准确地译出它们指代有意义。
例①屠大宭,恐前后其敌。《狼》[其:它,指狼]
②场主积薪其中。《狼》[其:指麦场]
③屠乃奔倚其下。《狼》[其:指柴草堆]
④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卖油翁》[之:他指陈康肃公]
⑤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之:他,指卖油翁]
⑥又何问焉?《曹刿论战》[问:参与]
⑦又问令吴广之厕所旁......... 《陈涉世家》[问:暗中]
⑧立有问。《扁鹊见蔡桓公》[问:一会儿]
(十)译准有转折、假设、反问、疑问等语气的句子:
例①此用武之四,而其主不能守。《隆中对》[表转折]
②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隆中对》[表假设]
③人病主坛场,呜角振铃。《越丞》[表假设]
④岂信然邪?《墨池记》[表反问]
⑤岂其学不如彼邪?《墨池记》[表反问]
⑥然则何对而乐耶?《岳阳楼记》[表疑问]
⑦戎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表疑问]
翻译古文,要尽可能忠实于原文,符合作者原意,不但要把文中有实在意义的词语翻译过来,而且语气,感情色彩也要和原文相符。翻译时,不能机械地将文中的词语一一对应翻译壶过来,还要考虑上下文,使语句通顺意思连贯。
俗语说:" 见过不如做过。做过不如做得多。" 熟能生巧,在将上述翻译古文的方法技巧教给了学生以后,最重要也是最关键一个环节,就是,要学生多实践,多练习,运用者师教给的方法,多做一些古文翻译的综合性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在评讲的过程中纠正错误,指出不足,在纠正错误的实践中,提高学生们的翻译古文的能力。
一、 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 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晏子使楚》) 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 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 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 余" 为我," 尔"" 汝" 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三、中考文言文翻译方法十字诀例析 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中考文言文翻译也随之有了根本的改革,绝大多数的试卷都增加了直接翻译题型。这既能考察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和句子间语意关系的掌握和领会,又能考察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这比以往的选择题型,难度加大了许多。因此,要做好文言文翻
译题,就必须掌握必要的方法 (一) 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 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例3:“君与具来。”“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 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 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 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四种情况: 1、前置谓语后移。 例:“甚矣! 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 何以战? ”可调成“以何战”。4、介宾短语前移。“ 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 扩。就是扩展。 1、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例:“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译句:“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 ”“役”、“赋”扩展为双音节词。
2、对于一些紧缩复句或言简义丰的句子,在翻译时,要根据句义扩展其内容,才能使意思表达清楚。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译句:“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 (六) 缩。就是凝缩,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实用繁笔,在翻译时应将其意思凝缩。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句:“(秦) 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七) 直。即直译,就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词句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对于文言文的实词、大部分虚词、活用词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译的,否则,在考查过程中是不能算作准取得翻译。例:“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八) 意。即意译,就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 1、互文不可直译。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例1:“秦时明月汉时关”译句:“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例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译为:“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2、比喻。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3、借代。例:“臣本布衣”
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 “万钟”代高官厚禄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还有把上厕所说成“更衣”。
(九) 替。就是替换, 1、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把古词替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或词组。例1:“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 “悉”,要换成“都”; “咨”,要换成“商量”。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换成“出身卑微,见识短浅”。 2、把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替换成现代词或结构。例:“然则……”:换成“ 既然这样,那么……”; “何以………? ”换成“ 根据什么……”。 (十) 选。就是选择,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很常见,因此要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才能使句子正确。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是一个多义词, 它有“兵器; 士兵、军队、军事、战争”等义项。例句中的“兵”翻译时应选择“兵器”。 为便于同学们记忆,特将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编成一段顺口溜: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增、删、调、留、扩、缩、直、意、替、选”是中考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的,我们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 四、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一) 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 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最近两年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考察由选择正误改为笔译。这就增加了答题难度,而且所出试题均出于课外,仿佛无迹可求,无从下手。其实,还是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1. 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 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3. 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 4. 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只要平时努力,并注意以上四点,加以灵活掌握,要翻译正确是不难的。 五、文言文翻译得分点把握技巧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
高考考试范围,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最大的可能是在翻译题中体现,因此,如何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已成为考生们关注的焦点。 1、看词性——从词类活用现象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它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翻译时,对活用的词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及词义。 2、观句式——从文言句式特点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文言句式已纳入高考考查范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点,特别要掌握好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而这些句式一般说来都有语言标志,因此,可以通过对这些语言标志的识别,来判断它们是属于哪种句式特点。
3、悟词义——从关键实词意义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所谓关键实词,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句子中的关键实词,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4、辨用法——从主要虚词用法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虚词是句子构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试大纲18个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有“而、以、于、因、用、乃、其、为、则、之”等,考前应当注意把它们的用法进行归纳并强化训练以加深印象。翻译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注意上下文的关系,注意意思的衔接和连贯。 所以,在文言文翻译中,一定要注意通过看词性、观句式、悟词义、辨用法等方法,敏锐地发现这些得分点并准确地把它们翻译好,翻译得通顺流畅。这样,才能在文言文翻译中得到高分。
作文七:《初中文言文翻译》1500字
与朱元思书: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露出阳光。 马说: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送东阳马生序: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屈伸,也不敢停止。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
定的期限。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阅读很多书。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书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来不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侍侯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人斥责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回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我虽很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籍,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刮着凛冽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都不知道。到了旅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拿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店,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像神仙一样。而我却穿着破棉祆,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心思,因为我心中有自己的乐趣,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时的勤恳艰辛情况大体如此。
五柳先生: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连饭都忘了吃。他有嗜酒的天性,
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有这种嗜好,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他一来就要把酒喝尽,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很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然自若,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了自己的一生
本文描写了醉翁亭的秀美风光,勾勒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作文八:《七下文言文翻译》2300字
伤仲永
翻译: 溪乡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哭叫着要这些东西。他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向邻居借来给了他,(仲永)立即写下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了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同一宗族的人为内容,传给全乡的秀才欣赏。从此指定物品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写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拉着仲永四处拜访本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事已经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老家,在舅舅家看到了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和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
回乡,又到了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最
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 明,如此有才智的
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
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孙权劝学》
起初,孙权对吕蒙说道:“你现在当权掌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为理由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军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认为大有益处。”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与吕蒙讨论事情,非常惊奇地说:“以你如今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离开了。
第 1 页 共 3 页
《口技》 京城里有个擅长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大摆酒席请客,在大厅的东北角安放一个八尺长的屏障,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屏障里,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快醒木罢了。客人们围坐在一起。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屏障里面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敢大声说话的。 只听到远远的深巷里一阵狗叫声,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呵欠,伸着懒腰,她的丈夫说着梦话。一会儿小孩子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被吵醒。妇人拍着孩子,给他喂奶,小孩口里含着奶头还是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呜呜地哼唱着哄他入睡。又一个大孩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中呜呜哼唱的声音,小孩子含着奶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全场的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凝神听着,微笑着,默默地赞叹着,认为妙极了。
没隔多久,丈夫打鼾的声音响起来了,妇人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地拍一会儿停一会。隐隐约约地听到有老鼠悉悉索索的声音,盆碗等器具打翻的声音,妇人在睡梦里的咳嗽声。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把身子坐正了一些。
突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喊道:“失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呼叫,妇人也起来大声呼叫。两个小孩子一齐哭了起来。刹时间,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了起来,成百上千条狗汪汪地叫。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发出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还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在火中抢夺物件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大腿索锁直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撤去屏障一看里面,仍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25《短文两篇》翻译:
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没没赶到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从前,共工和颛顼争夺帝位,(共工于战中大败)怒而用头去撞不周山,天柱折了,
第 2 页 共 3 页
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向移动;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泥沙向东南方流去。
狼
翻译:
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中的肉卖光了,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跟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拿起一块骨头扔给它们。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随。屠夫又拿起一块骨头扔给它们,后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光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夫非常困窘,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在打麦场里堆积柴草,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夫。
过 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几刀杀死狼。屠夫刚想走,转到柴草堆的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
攻击。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杀死了狼。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第 3 页 共 3 页
作文九:《文言文翻译》11200字
【蜀鄙之僧】世上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努力去做则困难的事会变容易,不努力去做则容易的事也会变难。
四川的偏远山区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朝佛,你看行吗?”富和尚说:“您凭着什么去?”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水瓶和一个饭钵就够了。”富和尚不以为然:“我几年前就想雇条船下南海,到现在还没去成;您凭着什么去?”
可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朝佛回来了。他把自己的云游经过讲给富和尚听,富和尚听了,有惭愧的脸色。从四川到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和尚无法到达然而穷和尚却到达了。一个人树立志向,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这个和尚么?
【齐桓公好服紫】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全城的人都穿紫色的衣服。在那时,5匹生绢也换不到一匹紫色的布。齐桓公对此十分忧虑,对管仲说:“我喜欢穿紫色的衣服,所以紫色的衣料昂贵的厉害,但全国的百姓却喜欢穿紫色的衣服没个完,我该怎么办呢?”管仲说:“您想制止这种情况,为什么不试一下您自己不穿紫衣服呢?您可以对身边的侍从说:?我非常厌恶紫色衣服的气味。?”在这时,侍从中如果有穿紫衣来晋见的人,桓公就说:“稍微退后点,我厌恶紫色衣服的气味。”那人说:"是." 就在这一天,没有侍卫近臣再穿紫色衣服了;到第二天,城中也没人再穿紫色衣服了;过了很多天,国境之内也没人再穿紫色衣服了。
【扶苏自杀】 于是他们就一同商议,伪造了秦始皇给丞相李斯的诏书,立胡亥为太子。又伪造了一份赐给长子扶苏的诏书说:“我巡视天下,祈祷祭祀各地名山的神灵以求长寿。现在扶苏和将军蒙恬带领几十万军队驻守边疆,已经十几年了,不能向前进军,而士兵伤亡很多,没有立下半点功劳,反而多次上书直言诽谤我的所做所为,因不能解职回京当太子,日夜怨恨不满。扶苏做为人子而不孝顺,赐剑自杀!将军蒙恬和扶苏一同在外,不纠正他的错误,也应知道他的谋划。做为人臣而不尽忠,一同赐命自杀,把军队交给副将王离。”用皇帝的玉玺把诏书封好,让胡亥的门客捧着诏书到上郡交给扶苏。使者到达之后,打开诏书,扶苏就哭泣起来,进入内室想自杀。蒙恬阻止扶苏说:“皇上在外,没有立下太子,派我带领三十万大军守卫边疆,公子担任监军,这是天下的重任啊。现在只有一个使者来,您就立刻自杀,怎能知道其中没有虚假呢?希望您再请示一下,有了回答之后再死也不晚。”使者连连催促。扶苏为人仁爱,对蒙恬说:“父亲命儿子死去,还要请示什么!”立刻自杀而死。蒙恬不肯自杀,使者立刻把他交付法吏,关押在阳周。
【妄心】 在市场上有一个特别贫穷的人,吃过早饭不知道晚饭还有没有。有一天偶然拣到了一个鸡蛋,特别高兴得去告诉他的妻子说:“我们有家当了!”妻子问他在哪里,这人拿着鸡蛋给妻子看,说:“这就是,只是需要十年之后,我们就完备家当了。”然后与妻子计划说:“我拿着这个鸡蛋,去管邻居借一只鸡,抚养它。等到这鸡长大了,我们取一只母鸡。拿回来生蛋,一个月可以获得15只鸡。两年之内,鸡长大了又生小鸡,可以得到三百只鸡,可以换来十个金子。然后拿金子买5头母牛,母牛又生小牛,三年可得到25头牛,母牛生的牛,又再生母牛,三年之中可以换三百个金子了。我拿着金子放债,三年之中可得500金。拿其中的三分之二买田地和宅院,剩下的三分之一买仆人和小妾,我与你非常清闲的可以过剩下的日子,那时多快乐的一件事啊!”
他的妻子听他说要买小妾,怫然大怒,用手把鸡蛋打碎了,说:“不能留下祸种。”这人非常愤怒的鞭打了妻子一顿,然后带到衙门见官,说:“败坏我的家产的人,就是这个混蛋妇人,请官吏判他死罪。”官吏问他家财在哪里,破败成什么样了。这人于是从鸡蛋讲起,讲到买小妾为止。官吏听完说道:“这么多家当竟然被这妇人一拳打毁了,真是可恶,可杀啊!”于是下令烹死。这妇人号叫着说:“我丈夫所说的都是没有发生的事情,为什么就要烹死我啊?”官吏说:“你丈夫要买小妾也是没有发生的事情,你为什么要吃醋呢?”妇人说:“话虽然这样,, 但是祛除祸患要趁早啊!”官吏闻言大笑然后释放了她。
【三余】一个叫董遇的人,字季直,性格质朴,迂腐而又好学....... 有人想跟着他学习,他却不肯轻易去教,说:“必须把书读够百遍.”说是书读够百遍它的意思自然就明白了.跟从他学习的人说:“想学习却没有时间.”董遇说:“应该做到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中的时间过得最慢的,夜晚是一天中最长的, 阴雨天是平时最难熬的.”由于这样,诸多儒生渐渐跟从董遇学习了.
【纸上谈兵】赵括从小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讲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抵得上他的。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然而(赵奢)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用兵打仗,本是生死所关的场合,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给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末)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了。”……
赵括代替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军官。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事,派了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败退,截断了赵军运输军粮的道路,把赵国的军队一切为二,(于是)军心离散。经过四十多天,军中兵士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结果)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兵士便投降了秦国,秦
【晚游六桥待月记】西湖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有月亮的日子。白天最美时候,是烟雾弥漫的早晨,是山岚缭绕的傍晚。今年春雪很盛,梅花被寒雪抑制住,后来才和桃花、杏花次第开放,尤其是难得一见的奇观。吾友陶望龄多次告诉我:「傅金吾园中的梅花,是宋代张功甫玉照堂中的旧东西,应该要赶紧去欣赏欣赏啊!」我当时被桃花迷恋住了,竟然舍不得离开湖上。
从断桥到苏堤这一带,绿草如烟、红花似雾,弥漫有二十多里呢!歌吹的声音恍若微风阵阵吹来,仕女的粉汗有似纷纷的细雨飘落,穿罗衫、著纨裤,游客之多,还多过堤畔的小草。真是艳丽极了!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仅在午、未、申三个时辰(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其实翠绿染著湖光的美,岚色添加山岭的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的时候才最浓丽! 有月的夜景,其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容颜、水的心意,更是别有一番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僧人和识趣的游客享用,那能够和凡夫俗子去说呢!
【晏子谏杀烛邹】齐景公喜欢射鸟,叫烛邹掌管那些鸟,但鸟全都逃跑了。景公大怒,诏告官吏要杀掉他。晏子说:“烛邹的罪有三条,我请求列出他的罪过再杀掉他。”景公说:“可以”。于是召来烛邹并在景公面前列出这些罪过,晏子说:“烛邹,你为国君掌管鸟而丢失了,这是第一条罪;使我们的国君因为丢鸟的事情而杀人,这是第二条罪;使诸侯们知道这件事了,以为我们的国君重视鸟而轻视人,这是第三条罪。我把烛邹的罪状列完了,请杀了烛邹。”景公说:“不要杀了,我受教了!”
【曳尾涂中】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楚王)想将国内的事务劳累您啊!”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
【得人心者得天下】孟子说:“桀和纣失去了天下,是因为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
人民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替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替树丛赶来鸟雀的,是鹞鹰;替汤王、武王赶来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哪怕他不想称王天下,也不可能了。
【纪昌学射】纪昌又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说:“你先学会看东西不眨眼睛,然后我们再谈射箭。”纪昌回到家里,仰面倒下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用眼睛注视着梭子练习不眨眼睛。练习三年之后,即使是锥子尖刺到他的眼皮上,他也不眨一下眼睛。纪昌把自己练习(不眨眼)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说:“这还不够啊,还要学会视物才行。要练到看小物体像看大东西一样清晰,看细微的东西像显著的物体一样容易,然后再来告诉我。”纪昌用牦牛尾巴的毛系住一只虱子悬挂在窗口,朝南面远远的看着它,十天之后,看虱子渐渐大了;三年之后,虱子在他眼里有车轮那么大。转过头来看其他东西,都像山丘一样大。. 纪昌便用燕地的牛角装饰的弓,用北方出产的篷竹作为箭杆,射那只悬挂在窗口的虱子,穿透了虱子的心,但牦牛尾巴的毛没有断。纪昌把自己练习(视物)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高兴地手舞足蹈,拍着纪昌的胸膛,说:“你已经掌握了射箭的诀窍了。”
【破釜沉舟】项羽诛杀了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扬诸侯。他首先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二万人渡过漳河,援救钜鹿。战争只有一些小的胜利,陈余又来请求增援。项羽就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部队抵达前线,就包围了王离,与秦军遭遇,交战多次,阻断了秦军所筑甬道,大败秦军,杀了苏角,俘虏了王离。涉间拒不降楚,自焚而死。这时,楚军强大居诸侯之首,前来援救钜鹿的诸侯各军筑有十几座营垒,没有一个敢发兵出战。到楚军攻击秦军时,他们都只在营垒中观望。楚军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士兵们杀声震天,诸侯军人人战栗胆寒。项羽在打败秦军以后,召见诸侯将领,当他们进入军门时,一个个都跪着用膝盖向前走,没有谁敢抬头仰视。自此,项羽真正成了诸侯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隶属于他。
【草书】张丞相喜欢书写草书(草体字),但是很不工整。人们都讥笑他,他却不以为然。一次,他忽然得到佳句,赶忙索要笔墨奋笔疾书,字非常潦草,写了满纸。他当即让侄儿把诗句抄录下来。侄儿抄到笔画怪异的地方,感到迷惑不解,便停下笔来,询问张丞相念什么字。张丞相仔细辨认了很久,也没认出来自己写的是什么字,于是就责骂侄儿说:“你怎
【曹沫劫齐桓公】曹沫是鲁国人,因为有勇而为鲁庄公办事。鲁庄公欣赏他的勇。曹沫做鲁国的将军,跟齐国作战,多次战败而逃。鲁庄公害怕了,就献遂邑的地方给齐国来求和。鲁庄公还是又让曹沫做将军。
齐桓公答应跟鲁庄公在柯地相会并结盟。齐桓公和鲁庄公在坛上结盟以后,曹沫手里拿着匕首挟持齐桓公,齐桓公左右的人没有一个敢动,齐桓公于是问曹沫说:“你想要做什么?”曹沫说:“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可是你们强大的齐国侵略鲁国也已经太过分了。现在鲁国都城的城墙倒下来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注:此处极言齐国侵占鲁国地方之多)您还是好好考虑一下该怎么做吧。”齐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国土。齐桓公说完以后,曹沫扔下匕首,走下坛,面朝北方坐在群臣的位置,脸色没有改变,说话跟原来一样若无其事。齐桓公很生气,想违背约定。管仲说:“不能这样做。如果为了贪图小利来使自己痛快,就会在诸侯间失去信义,最终失去天下的援助,不如把土地给他们。”于是齐桓公就割让所侵占的鲁国土地归还鲁国。曹沫三次战败所失去的土地全部回到鲁国手中。
【诫子书】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记先夫人不残鸟雀】我在少年的时候, 所居住的书房前, 种有翠竹松柏以及一些花草, 郁郁葱葱地长满在庭院里, 许多鸟在上面筑巢。武阳君对杀生的行为很痛恨,嘱咐家里的小孩、奴婢及仆人,都不能捕捉鸟雀。几年的时间下来,鸟巢把树枝都压弯了,鸟巢里孵的小鸟低下头去都可以偷偷地看得到。四、五月的时候,还有一种叫桐花凤的鸟,飞翔在院子里,这种鸟的羽毛是最为珍贵很难得见得到的,但(这种鸟)却能很驯服不受干扰(地待在那儿),而且也不怕人。乡村里的人见到这种现象,都认为是很奇怪的事情。(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原因,(是)不嫉妒(这些鸟雀)的诚心,对待这些不同于人类的动物一直守信用的原因。民间有一种古老的说法:鸟雀的巢建得离人太远, 那么它们的孩子就会有被蛇、鼠、狐狸、鸱鸢吃掉的忧患; 人不杀鸟雀, 那么(鸟就) 自愿接近人, 想免除这个灾患(指孩子被蛇、鼠、狐狸、鸱鸢吃掉的忧患). 从这件事情看, 那个时候鸟雀不敢接近人的原因, 是人的作为比蛇鼠之类牲畜的作为更加残暴(为了说明下面的“苛政猛于虎”,(指残酷压迫剥削人民的政策比老虎还要凶恶暴虐).“苛政猛于虎”这句话, 相信了。
【奈何姓万】译文:有个老地主,家产很是富裕,可是祖祖辈辈都不识字。有一年,他请了楚地(两湖区域) 的读书人来家教他的儿子读书识字。老师开始教地主的儿子执笔描红写字,在纸上画一笔,对他说:“这是一字。”画两笔,说:“这是二字。”画三笔,说:“这是三字。”地主的儿子刚写完,便高兴得不得了,把笔一丢,回到他父亲那里,告诉他:“我已经学会了,我已经学会了,不必再麻烦老师,花费那么多的钱请老师了。”老地主当然喜欢,依着儿子,拿出钱来把楚地老师辞退了。 过了几天,老地主准备邀请姓万的同辈亲友来喝酒,一早就叫儿子写一份请柬。过了很久还没有写成,父亲去催促他,儿子怪生气地说:“天下的姓氏那么多,干吗非要姓万不可。我从一大早开始写到现在,才写完五百画。"
【书斗鱼】我到南京做客,见有养波斯鱼的人,这鱼就是俗话叫做师婆鱼的鱼。它大小和手指头差不多,腹鳍和背鳍有五彩的颜色,两腮之上有如眉笔点上的小黑点,它们的性格骄傲凶悍善于打斗。人们分别用缶单独养着它们,折藕叶盖在水面上,喂蚯蚓或者苍蝇,鱼在荷叶侧畔悠闲地吐着泡沫。人们知道它的勇猛可以为人所用,就将大缶装满水,将波斯鱼合放在里面。它们各自竖起鳍鼓起眼睛对视,因为怒气的原因,身体拳曲得像弓一样,鳞变成了黑色。对恃很久,猛然如同秋天的鹰隼一样出击,水砰然有声,水珠溅到人们的衣服上。接连几个回合,又分开。当接战时,如同弦上发出的箭,绝对无法遏止。后来互相纠缠,盘旋在一起难分难解。其中有一只败了,胜利者发威驱逐它。败了的鱼害怕,自己将自己抛出缶外,看它的身体已是纯白的。我听说有血气的人必定有争斗的性格。然而这鱼,它也是有争斗的性格吗?又或者是愚蠢不开窍而至于这样吗?悲哀啊!让我悲哀的又难道只是鱼吗?
【金圣叹先生传赞】我读先生所评的各种书,标新立异,见解卓越,超乎常人所想,我感觉千百年来,到他这里才开拓出极有生气的一面。唉!多么优秀啊!虽然遭遇悲惨的灾祸,却并不是因为他犯了罪,有德行的人都为他悲伤。然而评价他的人说文章奥妙的秘诀,就是天地奥妙的秘诀,如果阐明得太透彻,不可避免会触犯鬼神的忌讳,这样看来先生的灾祸,大概也有一些致祸的原因啊!但是先生画龙点睛的评论,教人写作诗文的方法,使普天下后来求学的人,完全领悟写文章布局构思的方法,这是先生的功劳啊,这功劳又怎么会小呢!他的灾祸虽然冤屈一时,但是他的功劳确实为以后千年万代开拓了局面,难道不卓异吗!我路过吴门,去拜访先生的故居,然而没有人知道他的住处,于是我就写诗来凭吊先生,并写下象这样一篇关于他的生平大概的传记。
【贾诩论战】曹操连续攻打张绣,一天早上带领军队撤退,张绣亲自追赶曹军。贾诩对张绣说:“不可以再追了,如果再追赶的话一定会被打败的。”张绣不听从(他的话),带领士兵和曹操交战,大败回去。贾诩对张绣说:“现在赶快再去追,再去交战一定可以胜利的。”张绣拒绝说:“刚才没有听您的话,落得此番田地。现在已经被打败了,再追又有什么用呢?”贾诩说:“战争形势有变化,赶快前往一定会取得胜利。”张绣相信了他,就收拾闲散的士兵追赶,大战后,果然胜利而归。张绣问贾诩说:“我用精英的士兵和追赶他们撤退的军队,而你说一定会兵败;我撤退后用被打败的士兵去交战胜利的士兵,而你说一定会战胜他们。全部都真的如你所说的,可是为什么反过来的都灵验呢?”贾诩说:“这个很容易知道。将军虽然善于用兵,却并非能和曹操匹敌。军队虽然刚刚撤退,曹操一定会行军时走在最后面;追赶的士兵虽然是精英,将军虽然不凡,他们的士兵也很锐利,所以知道肯定是会失败的。曹操攻打将军没有失算,力气并未用尽就撤退了,一定是国内出现了重要的问题;已经被打败的将军,一定率领了轻快的军队迅速进攻,虽然留下众多将领行走在最后面,众多的将领虽然英勇,也仍然不是将军的对手,所以即使用打败的士兵交战也一定会胜利。”张绣因此很佩服贾诩。
【异宝】古代的人不是没有宝物,只是他们看作宝物的东西与今人不同。
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灾祥。所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道之人之所以不同于世俗的原因。
假如现在把百金和黄莺摆在小孩的面前,小孩一定选择黄莺了;把和氏之璧和百金摆在鄙陋无知的人面前,鄙陋无知的人一定拿走百金;把和氏之璧和关于道德的至理名言摆在贤人面前,贤人一定听取至理名言了。他们的智慧越精深,所取的东西就越珍贵;他们的智慧越低下,所取的东西就越粗陋。
【王献之】王献之字子敬。很小的时候就有很大的名气,超然洒脱,即使终日在家闲居,举止容貌也不懈殆,他的风流洒脱成为当时之冠。在他几岁大的时候,曾经看门人玩樗蒱,说:“南风不竞。”(这局不行了)门人说:“这小孩是管中窥豹,时见一斑。”(讥笑他见识不广,随口乱说)王献之生气地说:“远的人有愧于荀奉倩,近的人有愧于刘真长。”于是就拂衣而去了。他曾经和王徽之、王操之一起拜访谢安,两个哥哥都说一些生活琐事,王献之只是和谢安寒暄几句。出去之后,有人问谢安,王氏兄弟谁优谁差,谢安说,小的那个好。客人问为什么?谢安说: “优秀的人说话少,因为他说话少,就知道他的优秀了。” 有一次,王献之和王徽之在一个房子里,家里失火。王徽之吓得鞋也顾不得穿,逃了出去。王献之面色不变,被仆人扶着走了出来。有一天半夜,王献之睡在书斋里,家里来了个小偷,把东西都快偷光了。王献之发现后,慢慢说:“偷儿,那青毡是我家祖传的,就把它留下吧。”小偷被吓跑了。王献之善于写隶书,也很会画画。王羲之偷偷跟在他后面,想要[趁其不备,在他手中]夺走他的笔,但是失败了,叹息说,“这个人以后一定会有很大名气!”王献之曾经在墙上写一丈见方的大字,王羲之认为他非常出色,有几百人围观他写字。桓温曾经他画扇面,他不小心下错了笔,就顺着墨迹花了一条黑色的小牛,十分巧妙。
【月能移世界】邵茂齐曾经说过,天上的月色能改变世界。果然是这样的。那些假山、石头,山间流出泉水小溪,佛寺、寺院的园亭,房屋竹子树木等,一切常见的东西,月亮照耀它就显得深邃,覆盖其上就显得这么的干净透明,金黄和碧绿的色彩,有月光就显得纯净,惨悴的容貌,有月光就显得奇特,浅深浓淡的色调,按着它画成图画,就屡屡有所变化显得不像了。就连河山大地,遥远地像远古时代一样,犬吠松涛,比岩谷还远,草生木长,闲在的如人们坐卧,人们在月下,也会忘了我就是我。
今天晚上,严叔向在破山僧舍摆了酒,我走到了院子里,幽幽的月光显得那么的令人喜爱。白天一看,酒水吃食的盘盆摆了到处都是,瓦石遍地都是,就把这段场景写下来以证明茂齐的话。
今天是万历丙午三十四年十月十六日。
【智伯索地】智伯向魏宣子索要土地,魏宣子不给。任章说:“为什么不给他?” 宣子说:“没有理由就来要土地,所以不给。”任章说:“没有理由就来索要土地,邻国肯定恐慌。他的贪得无厌的欲望无法满足,天底下其他的国家必定恐惧害怕。大王您给他土地,智伯必定骄傲轻敌,邻国必定害怕而与我国亲近联合,用联军来对抗轻敌的国家,那么智伯的性命不长了。《周伯》说:?想要打败他,必须暂且先辅助他;想要夺取他,必须暂且先给予他。?大王您不如给智伯土地使他骄傲。而且大王您为什么要放弃借助天下力量来共同对付智伯的机会,而仅使我国成为智伯攻击的目标呢?”魏宣子说:“好。”于是就给智伯一个万人的大邑,智伯很高兴。于是向赵索要土地,赵不给,因此兵围晋阳,韩魏在晋阳城外反戈一击,赵在城内接应,智伯自取灭亡。
【史鰌尸谏】史鰌,字子鱼,生病到了弥留之际。他告诉他儿子说:“我既不能使蘧伯玉被提拔,也不能使弥子瑕被辞。我活着不能匡正国君(纠正国君的错误),死了又不成礼节,把我的尸体放在北堂就足够了。”
史鰌死后,卫灵公来吊丧,史鰌的儿子把史鰌的这些话具体告诉给了卫灵公。卫灵公说:“夫子活着的时候推荐贤人,弹劾不肖之人,死了还要用尸体来进谏,可以称得上是?忠?了。”于是(卫灵公)召见蘧伯玉,封他为卿,辞退了弥子瑕,把尸体迁移到正堂,行礼后返回。卫国因此而进入治世。
【司马光爱书】司马光独乐园中的读书堂中,藏有文史类书籍一万多余。其中司马光每天早晨常常阅读的书,虽然读了几十年,看上去都新得像是从没用手摸过一样。司马光曾经对他的儿子公休说:“商人们爱收藏钱财货物,儒家所收藏的,只是这些(书),应当知道要珍爱它们。我每年在上伏到重阳期间,遇到天气晴朗的日子,就把几案设在对着太阳的地方,将那些书斜放在上面,晒穿订书的线。所以虽然时间很长,书还是没有损坏。说到打开看书,必然先把几案打扫干净,用褥子铺垫在书下面,然后端坐好,才看书。有时候(不能端坐着看)需要边走边读,那就把书放在方的木板上(读),从来不敢直接用手捧着书,这不只是担心手汗浸到书页上去,也担心碰到穿订书的线。每到看完一页,就用右手大拇指的侧面贴着书页的边沿,再用食指(与姆指相配合)捻起书页,这样翻过一页,因此可以不把纸弄烂。我常看到你们翻书时直接用手指撮起书页,这很不合我的意思。现在佛教徒和道教徒仍知道尊敬他们的经书,我们儒家怎么能反而不如他们呢?应该要记住我的话。”
【佝偻承蜩】孔子前往楚国,行走在一片树林中,看见一个驼背人在捕蝉,就像拾取蝉一样容易。 孔子(上前)问道:“您真灵巧啊!有什么诀窍吗?” (驼背人)答道:“我有诀窍啊。练习了五六个月。在竿头上叠放着两个泥丸,这两个泥丸不掉下来了,然后再去粘蝉,那么失手的概率就很小了。后来在竿头上叠放三个泥丸,然后再去粘蝉,失手的机会只有十分之一,再后来在竿头上叠放五个泥丸,这五个泥丸仍不掉下来,然后再去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容易了。(粘知了时)我的身子站定在那,就像没有知觉的断木桩子;我举着的手臂,就像枯树枝;虽然天地很大,容有万物, 而(此时)(我)就只知道有蝉翼。我不回头不侧身,不因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这样)还有什么得不到呢!” 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运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
【齐人有一妻一妾】齐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那丈夫每次出门,必定是吃得饱饱地,喝得醉醺醺地回家。他妻子问他一道吃喝的是些什么人,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他妻子告诉他的妾说:“丈夫出门,总是酒醉肉饱地回来;问他和些什么人一道吃喝,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但我们却从来没见到什么有钱有势的人物到家里面来过,我打算悄悄地看看他到底去些什么地方。”
第二天早上起来,她便尾随在丈夫的后面,走遍全城,没有看到一个人站下来和她丈夫说过话。最后他走到了东郊的墓地,向祭扫坟墓的人要些剩余的祭品吃;不够,又东张西望地到别处去 乞讨--这就是他酒醉肉饱的办法。 他的妻子回到家里,告诉他的妾说:“丈夫,是我们仰望而终身依靠的人,现在他竟然是这样的!--”二人在庭院中咒骂着,哭泣着,而丈夫还不知道,得意洋洋地从外面回来,在他的两个女人面前摆威风。
在君子看来,人们用来求取升官发财的方法,能够不使他们的妻妾引以为耻而共同哭泣的,是很少的!
【《伊索寓言》四则】1、驴在野地行走,听到草中昆虫鸣叫,十分喜欢,就想模仿它们的鸣叫声。问虫子说:“你们平常的食品是娜一类啊,鸣叫起来如此(好听)?”虫子回答说:“也就是(草叶上面的)露水而已。”驴子认为饮用露水是有益的,于是就不再吃草而使用露水。连续十日,驴就饿死了。
2、冬天的时候,蚂蚁拿出夏天收获的粟米,别的虫子饥饿,走到它的身旁,向蚂蚁企讨粟米。蚂蚁回答说:“那么你为什么不在夏天储藏粮食啊?”那个虫子说:“我那个时候忙于对着夏天(温暖)的风歌唱了。”蚂蚁笑着说:“(尊贵的歌唱家)您在夏天歌唱,就应该在冷天时节冬眠啊,怎么能说饥饿啊?”
3、两个人一同走路。一个人在道上拾到一把斧子,对同伴说:“我拾到一把斧子。”他的同伴(纠正)说:“不要说?我?,应该说?我们?。”后来,在路上遇到寻找斧子的人。拾到斧子的说:“我们危险了。”同伴(纠正着)回答说:“不要说?我们?,但是可以说?我?。”所以说啊,世间上只有能够共同面对危险,才可以与之共同享用收获的啊。 4、有个人要出远门, 就赁了一头驴. 当时天气很热, 太阳晒得人精疲力尽,那个人想找块树荫凉快一下可是没找到,就趴在驴肚子下边遮阳。但是驴肚子下只能趴一个人,行人和驴夫都抢着要趴。驴夫说:”我把驴租给了你,但并没把驴的影子租给你.”行人就说:”我赁了你的驴,那驴的影子就也应该是我的.”两个人争论了好长时间,回头一看驴已经被晒死了.
【戴震难师】戴震10岁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蕴藏,积蓄的太久,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后。(戴震) 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文公说的。”(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戴震问老师):“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 说:“周朝人。”“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戴震问老师):“既然这样朱文公怎么知道这些?”老师无法回答,说:“这不是一个寻常的孩子啊。”
【不辨锡饧】戴元礼是明朝的名医。有一次,他因事进京,听说京城里有一位远近闻名的医生,医术高明,治病往往很快见效,于是,他决定去拜访这医生。到了那里一看,果然门庭若市,应接不暇。这时,刚好一位病人取药从戴元礼旁边经过,忽见那名医追了出来,对病人说:“煎药时可别忘了放入一块锡” 戴元礼想:我行医这么多年,只听说金银玉石铜铁可入药,唯独没听说过锡能入药。这难道就是他的过人之处?于是,他请教问这么做的原因。 那名医认不得戴元礼,不屑地说:“难道你没见仲景与小建中汤的?饧?字吗?” 戴元礼一听,乐了。如今,平庸的医生胡说的熟悉古方,大都不分辨锡糖的啊!
作文十:《文言文翻译技巧》5700字
中国古文译英要准确理解汉语古今词义的差异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Semantic Nuances between Ancient Chinese and Modern Chinese Is the Key to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into English
Abstract: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who adopts the method that translation theories must e from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presents his points that one should not prehend the meaning of ancient Chinese word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eaning of modern Chinese words and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nuances between the meaning of ancient Chinese words and the meaning of modern Chinese words when one renders the ancient Chinese writings into English. The solution to the prehension of the meaning of ancient Chinese words and of the modern Chinese ones is to grasp the meaning of Chinese words of ancient times, especially their primary meanings.
Key words: meaning of ancient Chinese words; big difference, slight difference; primary meaning
近年来, 随着对外交流的飞速发展, 古汉语英译工作同样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一大批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己经译成了英语, 有的古文还有英语重译本, 令人十分欣慰。但是, 当你坐下来仔细阅读这些英译集本, 包括国内一些著名英译集本时, 你会发现现在所出版的一些中国古文英译本都有大大小小的问题。翻译中国古文时如何正确理解原文的词义, 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笔者想就此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以期共同提高中国古文译英的质量。
古文翻译的准确性, 最难的是对原文的理解。例如: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或师焉, 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师说》)被人翻译为: "如果我们想学会阅读, 而不是驱散无知, 我们学到的较少, 放弃的较多, 这不是聪明的。(If we want to learn to read but not to dispel ignorance, we are learning lesser and giving up the greater, which is hardly
intelligent." (1))。" 它既把 "句读之不知 (小孩不懂得文句), 惑之不解 (自己有了疑难问题不去解决。)", "小学而大遗" (小的方面到注意学习, 大的方面却放弃) 误译了, 又把 "或师焉 (有的 (不知句读的) 从师, 或不焉(有的人 (不解惑的) 不从师" 漏译了。这种对原文误解、不解并非少数, 令人担忧。正如有的翻译大家所说, 不懂原文, 即使文笔畅达, 行文优雅, 也不能算是翻译。要理解原文, 难。
英译中国古文时, 要理解古文又难在什么地方呢? 汉语言从古至今, 绝大多数词汇的意义已经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 正是这种变化造成了我们理解文言文的困难。难处既然在此, 我们翻译中国古文时, 就要在理解上注意古今词义显著不同的词, 特别是要注意古今词义只有细微差别的词。弄懂古今词义差别的方法是要了解词的古义, 特别是它的本义。这是理解中国古文, 进而翻译好中国古文的有效途径。
中国古文译成英文时, 如遇专有名词或己被淘汰的词, 要勤查工具书, 决不可望文生义, 否则要闹不该闹的笑话。如《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的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中的 "章台" 本是秦宫名, 却被误译为 "亭子" (‘The King of Qin sat in his pleasure pavilion to receive Lin Xiangru." (2))。同文中的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中的 "布衣" 也被误译为 "穿着家织布的人" (If even fellows in homespun clothes can trust each other,” (3)), 而在古代它指 "平民, 老百姓"。这类词不是理解中国古文的难点。
英译中国古文理解上的难点:
一是汉语古今字面相同, 而含义和用法不同的词。《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 "公子再拜, 因问" 中的 "再", 在古代汉语中, 不是 "再一次" 的意思, 而是 "第二次, 两次" 的意思。有人把这两句译成 "当信陵君鞠躬请求他的建议时。" (‘When the Lord of Xinling bowed and asked for his advice,” (4)), 姑且不谈译句句式不能正确表达原文的意思, 它漏"再" 而误译 "拜"。同文中的 "公子自知再以毁废", 其注释: "再以毁废: 再一次地因受诽谤而被废置不用." "再" 被误译为 “再一次", 这里应当作 "第二次" 讲。同文中的 "赵王再拜曰" 中的 "再拜",被误译为 "鞠躬", 而漏译 "再" 字 (“with a bow”(5)), 准确的译文是 "拜了两次", 同一 "再" 字, 注释者, 翻译者都犯了以今义解释古义的错误。至于 "拜"《说文解字今释》》): "拜, (首)[手]至地也。" "拜" 不同于今之 "鞠躬"。韩愈在《师说》中, 拿 "古之圣人" 与 " 今之众人" 进行鲜明对比, 而译者却把 "众人" 误译为 "众多之人" ("Most men of today are far below those sages," (6))。"众人" 此处只能作 "普通人,一般人" 讲。《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 "亲戚" 的解释是: "内外亲属, 包括父母和兄弟。"有的译者却把 "亲戚" 只解着 "亲属", 如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 "亲戚", ("We left our kinsmen to serve you because we admired your lofty character", (7))。"再"、"众人"、"亲戚", 这些形同而实际意义相差很远的词或词语, 只有掌握了它们的古义, 才能读懂原文, 翻译也就会"信"了。
二是古今词义相同的部分是主要的, 相异的部分是次要的, 在大同而小异的情况下, 还有微殊的地方, 译者常常容易忽略这个细微的差别, 造成错误。例如: "所以" 在古代汉语中有两种用法, 一是表示 "??的原因", 一是表示 "用来??的"。现代汉语只用前者, 其后者却不用了。"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有人译为 "老师, 传递真理, 驱散无知。" ("Since ancient times to learn all men must have teachers, who pass on the truth and dispel ignorance.(8))。除了误译, 这里还漏译了 "所以"、"授业"。 “??者, ??也。" 是典型的判断句式, 这句话应译为: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Teachers are the persons who impart truth, teach students and clear up difficult questions.)。"迁", 在 "迁移" 这一意义上古今相同, 但古义又有 "升官"、"贬官降职" 的意义。如遇之, 必须依据上下文审慎用之。如 "迁客搔人。" (范仲淹《岳阳楼记》有人把 "迁客" 误译为 "被放逐的人" (‘many exiles', (9)), 其实这句应译为 "那些被贬职调到远方做官的人和诗人们" (those who were transferred to distant p1aces to be officials after being demoted and poets)。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
的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的 "当" 字, 作 "对面、应当" 讲, 古今词义相同, 但作 "判罪" 讲, 只在古汉语中用。此例句中的 "当" 就被误译为 "应当、应该" (“ l know I deserve death for deceiving you", (10)), 而正确的解释是 "判罪"。 "所以"、"迁"、"当" 这类同中有异的词译英时, 千万不可忽视它的细微差别。
三是古今词义相同的部分是次要的, 而相异的部分是主要的。在基本意义不同的情况下, 有小的相同。"国" 先秦时常用来指诸侯的封地, 到西汉时, 诸侯王的封邑也叫 "国"。现在 "国" 指 "国家" 就是由古代 "国" 的这一意义发展而来的。"国" 字在上古还有 "首都" 的意思, 这是今义所没有的。《论语一英译 今译》: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今译为 "我孔丘听说有国的诸侯和有家的卿大夫。"英译为: "I have heard that those who had a state or serf do not worry about scarcity." 此译本对 "国" (诸侯的封地) 和 (卿大夫的封地) 的理解是正确的。但是 >本对 "国" 字的理解就错了。"寡人之于国也, 尽心焉耳矣。" 《孟子 今译·英译》为: "我对于国家真是竭尽心力了。"英译为: "I have devoted myself and sou1to the government of my state."
(11))。这里把"国" 字直译为 "国家” 而没译成 "诸侯的封地"。另外, 在《殷之战》中 "国可得也" 的 "国" 字, 前文已有 "郑人使我 (祀子)掌其北门之管 (钥匙)", 但《孟子》的汉译本和英译本都把它译为 "国家", 其实它是指"首都"。"颜色", 在古代汉语中是个联合词组, "颜" 本指两肩之间, "色" 是脸上的气色。现代汉语的 "颜色" 是双音词, 一般指某种色彩, 有时也指脸色, 相当于古代的 "色”, 但都不能与古代的 "颜色" 混为一谈。《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 "公子颜色愈和。" 此句中的 "颜色" 用的就是古义, 但有人把此句英译为 "but he saw no signs of impatience ( 但他看见了不耐烦的迹象)"。(12))。正确的译文应是: "信陵君的面部表情愈益温和。"
从前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 由于不知词的古义, 要么漏译, 要么望文生义误译, 即使对古今词义有所知之, 稍一疏忽, 也要犯以今释古的错误。掌握词的古义办法只有一个, 这就是抓住词的本义。
汉字是表义文字, 它的形体结构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 特别是甲古文、金文,在字形辨认上又有所补充。因此, 历来的文字学家都是从分析字形入手探求本义的。如:
从甲古文1) 的形体上看, 上为 "佳”,《说文解字》: "佳, 鸟之短尾总名也。象形。" 上古, 佳、鸟本一字, 下为木。金文2) 基本上与甲古文相同, 不过有的在 "木" 上是三个 "佳”。小篆3) 的木上, 也与金文一样有两种写法。4) 为楷书的形体, 只留下一个 "佳"。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集" 的本义是 "群鸟在木上"。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沙鸥翔集" (White gulls are hovering in bevies)。这个 "集" 字就是用其本义, 只不过是指一群沙鸥停在沙洲上面而己.
从甲古文1)的形体可以看得很清楚, 是两个人背靠着背地站着。所以 "北" 字本义是 "背" 或"相背"。《国策 齐策六》: "士无反北之心。" 其中的 "北" 就
是 "背" 的意思。古时作战, 打了败仗逃跑, 总是以背向敌 , 所以 "北" 亦有败的意思, 如: "佯北勿追" (not to pursue the enemies when they pretend to be defeated (13))。贾宜《过秦论》"追亡逐北" 中的"北", 作名词, 指败逃者(defeated troops)。"北" 字又假借为方位名词, 指北方。古籍中经常见到 "北面" 一词, 是 "面朝北" 的意思, 与今之 "北面" 不同。古之 "北面" 有两个意思: 第一是指古代君主面朝南坐, 臣子见君主时则面朝北, 所以对人称臣则为 "北面", 如司马光《赤壁之战》的 "北面而视之" (译文: 称臣而伺候他(曹操) (be his subject and wait on him))"。第二是指学生敬师之礼。老师面朝南而坐, 而学生面朝北聆听老师的教诲。总之, "南面" 为上, "北面" 为下。 翻译大师严复说: "求其信, 已大难。" 所以有大方之家在谈到翻译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时, 殷切期望翻译者学习古汉语知识, 并非空穴来风, 实在是针对翻译时弊开出的一剂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