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荆轲刺秦王 原文(注音版)》1500字
《荆轲刺秦王》原文
秦将王翦(jiǎn)破赵,虏 (lǔ) 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ya) 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yì)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gāng)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wū) 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lù) 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suǐ) ,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zhan) 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fǔ) 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hán)封之。
於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cuì) 之。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wǔ) 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 yì )冠(guàn)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ha) 而歌,为变徵(zhǐ) 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guān)。於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wai) 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mán)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shǎo)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zha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a),卒(cù)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dǐ) 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chuāng)。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jī)踞(jù)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作文二:《荆轲刺秦王》7900字
《荆轲刺秦王》随堂训练
【典型例题】
1.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 ) A.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 秦王还柱而走。 C.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D.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E. 偏袒扼腕而进。
F .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G. 秦王必说见臣。
2. 从下列各句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并分别写出其古今的不同意义。
A. 仰天太息流涕 B. 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义: 古义: 今义: 今义: C.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 古义: 今义: 今义: 3.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荆轲(kē) 拜谒(yè) 督亢(háng) 戮没(lù) 谬误(miù) B. 偏袒(tǎn) 扼腕(è) 厄运(è) 濡染(rú) 怯懦(ruò) C. 淬火(cù) 猝然(cù) 忤逆(wǔ) 铁杵(wǔ) 拊心(fǔ) D. 创伤(chuāng)创办(chuàng)瞋目(chēn) 箕踞(jī)目眩(xuàn) 4. 解释下列多义词。
5.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② 又前.而为歌曰 ③ 乃朝服..,设九宾 ④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⑤ 使使以闻.大王 ⑥ 箕.
踞以骂曰 ⑦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⑧ 皆白衣冠..
以送之 A. ①②③ B. ④⑤⑦ C. ②③⑧ D. ①⑥⑧ 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2)诸郎中..
执兵 (3)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 1
(4)愿大王少假借之 ..(5)左右既前,斩荆轲 ..(6)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7)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7. 翻译下列句子。
而乃以手共搏之。
(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愿大王少.
假借之 ( 2 )自引而起,绝 . 袖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秦王还柱而走.
(4)而卒惶急无以..
击轲 9. 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回答问题。 (1)秦武阳奉地图函 (一)
(2)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
(3)秦王还柱而走 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北蛮夷之鄙人,(4)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5)秦武阳色变振恐 " 起,取武阳所持图!"
10. 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并指出其用法。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1)秦武阳奉地图函,以.次进 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
(2)愿大王少假借之.
,使毕使于前
2
通 通 通
通 通
(3)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4)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二)
赵威后问齐使
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繁殖)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
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取下)其环 (做耳饰的玉),至
齐王使①使②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 岁(收成) 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上朝。
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 使者不说,曰:" 臣奉使③使
古代妇女有封号的才能上朝,所以这里的" 不朝" 是指未加封号)也?
④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威后曰: 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子仲,
" 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
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 齐有处士(有才能而隐居不出来做官的人)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
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用做动词,成
就功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年老无妻的人)寡,
3
齐国的隐士)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不向王称臣,就是
不做官),下不治其家,中不索(求)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
何为至今不杀乎?" (《战国策·齐策四》)
11. 对下面两句中四个加点的" 使" 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齐王使①使②者问赵威后 (2)臣奉使③使④威后
A. 使①与使③相同,使②与使④相同 B. 使①与使③不同,使②与使④相同 C. 使①与使③不同,使②与使④不同 D. 使①与使③相同,使②与使④不同
1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 以" 字和例句中加点的" 以" 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A. 苟无民,何以有君? .B.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C.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 D. 至老不嫁,以养父母。 .
13. 对" 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难道把卑贱的放在前面,而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B. 难道把卑贱的百姓放在前面,而把我们国君放在后面吗? C. 难道是先轻视我们国王而后再尊重他吗?
D. 难道是把你们国君放在前面而后再尊重我们国君吗? 14. 对" 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 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 A. 北宫的女婴和儿子平安无事吧? B. 北宫的女儿婴儿子平安无事吧?
4
C. 北宫的女儿婴儿子没有生病吧? D. 北宫的女婴和儿子没有生病吧?
15. 下列对本文内容分析得正确的是( )(多项选择)
A. 本文反映了赵威后看重农业(收成)和人民生活而轻视齐王的态度。 B. 本文反映了赵威后把农业(收成)和人民生活看得比国君还重要的民本思想。
C. 本文表达了赵威后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就必须任用贤能、提倡孝道的治国主张。
D. 赵威后认为齐国之所以没有治理好,是因为齐王不重视农业(收成)和人民生活,不能举贤任能,不在齐国提倡孝道。
E. 赵威后认为,只有收成好了,人民生活才能安定;人民生活安定了,国王的统治才能巩固;贤能的隐士被任用了,老百姓都孝顺父母,国家才能治理好。
答案:
1. C 、E 析:A. 反→返;B. 还→环;D. 振→震;F . 卒→猝;→悦
2. 析:A. 涕: B. 币: C. 穷困: D. 提:
3. D 析:A. 亢 kàng B. 懦 nuò C. 淬 cuì,杵 chǔ 4. 顾 ① 只是,不过;② 回头 辞 ① 辞别;② 推辞 微 ① 假如,没有;② 暗暗地
引 ① 身子向上起;② 举起 发 ① 打开;② 出发
就 ① 成功,成;② 靠近,登上 析:积累文言词汇,注意区别词语含义。 5. C 析:皆为名词做动词
6. (1)袒露一只臂膀 (2)宫廷的侍卫 (3)不得志,走投无路 (4)宽容,原谅 (5)近随,近侍人员 (6)殿前的台阶下 (7)有德行的人
析:落实双基,积累文言词语
7. (1)这样,那么将军的仇可报,而燕国被欺凌的耻辱也就洗雪了。(2)事情所以不成,只是想活着劫持你,得到归还土地的凭证来回G. 说报燕太子。
析:翻译时应注意词语释义的准确,例如," 然则"" 乃"" 欲"" 以" 8. (1)稍微 (2)断 (3)跑 (4)没有用来...... 的办法 析: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9. B 析:都是" 回头" 的意思。 10. (1)" 奉" 通" 捧" (2)" 见" 通" 现" (3)" 还" 通" 环" (4)" 卒" 通" 猝" (5)" 振" 通" 震"
5
析:积累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11. (1)以:按照,做介词
(2)之:他,做代词;于:在,做介词 (3)因:于是,做连词;之:的,做助词 (4)其:他们的,做代词
析:积累重点虚词的释义,并能举一返三。 12. B 析:考查一词多义。 使做名词时,当" 使者"" 使命" 讲。 使做动词时,当" 让"" 派"" 出使" 讲。
" 使" ②与" 者" 字构成" 者" 字短语,是" 出使" 的意思。 " 使" ③与" 奉" 连用,是" 使命" 的意思。
13. D 析:考查词多义,多词一义,例句中的" 以" 与D 句中的" 以" 都用在目的复句中,当" 来" 讲。
14. A 析:翻译时注意语境。" 贱" 译成卑贱的,次要的。是形容词做名词用。
15. B 析:考查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注意此句中" 婴儿子" 即" 北宫之女" 。
16. B、C 、E 析:考查筛选信息,把握文章要点。
第一段写赵威后先问齐国的收成和百姓情况,然后才问齐王是否健
6
康,表现了她重视农业生产,重视人民生活的思想,认为这是国君治国的基础。
第二段,通过赵威后问两个隐居的贤士是否任用,一个孝女是否" 入朝" 表达了她主张任用贤人,提倡孝道的治国思想。
【模拟试题】
1. 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
(1)人不敢与忤视( ) (2)而右手揕其胸( )
(3)此臣日夜切齿拊心( ) (4)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 ) (5)使工以药淬之( )
2.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B.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C. 秦王还柱而走。 D. 卒起不意,尽夫其度。
3. 对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秦王还柱而走 ② 图穷而匕首见
③ (秦王)乃以手共搏之 ④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A.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4. 指出下列句中词语活用类型并解释。
(1)函封之( ) (2)太子迟之( ) (3)群臣怪之( ) 5.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攻城略地( ) (2)略无慕艳意( )
(3)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 (4)今操芟荑大难,略已平矣(6.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 (2)君既若见录( ) (3)乃遂私见樊於期( )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7. 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攀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古: 今: (2)则秦未可亲也 古: 今: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 今:
(4)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古: 今:
8. 从下列每组中分别找出两个词义相同的加点词。
(1)A. 进兵北略地 B. 略无慕艳意 C. 今操芟荑大难,略已平矣 D. 攻城略地 E.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答:( )与( )
(2)A.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 莫我肯顾 C.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D. 顾计不知所出耳 E.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答:( )与( ) 9. 翻译下列句子。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2)乃今得闻教! (3)乃为装遣荆轲。
(4)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5)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荆卿曰:"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
7
)
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轲曰:"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樊於期乃前曰:" 为之奈何?" 荆轲曰:"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遂自刎。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今行而无信 信:相信。
B. 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C.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 悦" ,喜欢,高兴。 D. 进兵北略地 略:掠夺、夺取。
1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8
12. 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A. 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B. 果断坚决,见太子丹" 不忍" ,便" 私见樊於期" 以促成其事。 C. 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D. 心狠手辣,为取" 信物" 诱使樊将军自刎。 13.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8题。
牛存节,字赞正,青州博昌人也。事诸葛爽于河阳,爽卒,存节顾其徒曰:" 天下汹汹,当得英雄事之。" 乃率其徒十余人归梁太祖。存节为人木强忠谨,太祖爱之,赐之名字,以为小校。张晊攻汴,存节破其二寨。梁攻濮州,战南刘桥、范县,存节功多。李罕之围张全义于河阳,全义乞兵于梁,太祖以存节故事河阳,知其间道,使以兵为前锋。是时岁饥,兵行乏食,存节以金帛就民易干葚以食军,击走罕之。 梁兵攻郓,存节使都将王言藏船郓西北隅濠中,期以日午渡兵逾濠急攻之。会营中火起,郓人登城望火,言伏不敢动,与存节失期。存节独破郓西城门,夺其濠桥,梁兵得俱进,遂破硃宣。硃瑾走吴,召吴
兵攻徐、宿。存节谋曰:" 淮兵必不先攻宿,然宿沟垒素固,可以御敌。(《新五代史·汉臣传》) " 乃夜以兵急趣徐州,比傅徐城下,瑾兵方至,望其尘起,惊曰:" 梁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兵已来,何其速也!" 不能攻而去。已而大祖使者至,授存节军机,悉A. 太祖以存节故事河阳 故事:旧例。
与存节意合,由是诸将益服其能。迁潞州都指挥使。太祖攻凤翔,使B. 言伏不敢动,与存节失期 失期:错过了约定的时间。 召存节。存节为将,法令严整而善得士心,潞人送者皆号泣。 C. 乃夜以兵急趣徐州 趣:通" 趋" ,奔赴。 太祖即位,拜右千牛卫上将军。从康怀英攻潞州,为行营排阵使。晋D. 病革,召归京师 革:急,重。
兵已破夹城,存节等以余兵归,行至天井关,闻晋兵攻泽州,存节顾
15. 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诸将曰:" 吾行虽不受命,然泽州要害,不可失也。" 诸将皆不欲救之。A. 存节戒士卒熟息,已而谓曰:" 事急不赴,岂曰勇乎!" 举策而先,士B. 卒随之。比至泽州,州人已焚外城,将降晋,闻存节至,乃稍定。存C. 节入城,助泽人守。晋人穴地道以攻之,存节选勇士数十,亦穴地以D.
应之,战于隧中,敌不得入,晋人解去。
16.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牛存节智勇的一组是(同州刘知俊叛,奔凤翔,乃迁存节匡国军节度使。硃友谦叛附于晋,① 存节独破郓西城门,夺其濠桥 西连凤翔,存节东西受敌。同州水咸而无井,知俊叛梁,以渴不能守
② 乃夜以兵急趣徐州
而走,故友谦与岐兵合围持久,欲以渴疲之。存节祷而择地凿井八十,③ 存节为将,法令严整而善得士心 水皆甘可食,友谦卒不能下。蒋殷反徐州,遣存节攻破之,以功加太
④ 存节选勇士数十,亦穴地以应之
尉。梁、晋相距于河上,存节病痟,而梁、晋方苦战,存节忠愤弥激,⑤ 存节祷而择地凿井八十,水皆甘可食 治军督士,未尝言病。病革,召归京师,将卒,语其子知业曰:" 忠孝,⑥ 存节忠愤弥激,治军督士,未尝言病 吾子也。" 不及其他。
A. ①②④⑤ B. ①③⑤⑥ C. ②③④⑤ D. ②④⑤⑥
9
)
1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牛存节之所以投奔梁太祖,是因为他觉得梁太祖是一位能平定天下的英雄。他后来也得到了梁太祖的重用。
(3)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 为怪 5. (1)夺占 (2)丝毫 (3)谋划 (4)大致 6. (1)接见 (2)我 (3)会见 (4)被
B. 牛存节治军严明,不侵扰百姓。援救全义时,缺少军粮就用钱买,7. (1)眼泪;鼻涕 (2)亲近;父母,亲人 不白拿老百姓的粮食。在潞州任都指挥使,深得民心,离开时," 潞人送者皆号泣" 。
(3)处境困难;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4)袒露一只臂膀;袒护双方中的一方。
C. 牛存节听说晋兵攻泽州,虽然没有得到太祖的命令,但当机立断,8. (1)A ;D (攻占,夺取) (2)B ;C (顾及) 赶去援救。晋人挖地道攻城,牛存节也派人挖地道对抗,晋人攻不进去,只好撤去。
D. 牛存节一生忠心耿耿,转战沙场,为国分忧,最后战死沙场。临死前,还不忘嘱咐自己的儿子,要对国家尽忠,对家庭尽孝。 18.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瑾兵方至,望其尘起,惊曰:" 梁兵已来,何其速也!" (2)" 事急不赴,岂曰勇乎!" 举策而先,士卒随之。【试题答案】 1. (1)wǔ (2)zhèn (3)fǔ (4)chéng (5)cuì 2. B 3. C
4. (1)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2)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 为迟
10
9. (1)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2)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3)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4)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5)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 10. A 11. D 12. D
13. (1)就是太子不说,我也要来拜见您了。(只是)现在空着手没
有什么凭信,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2)这样,将军的仇就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就除掉了。 14. A 15. C 16. A 17. D
18. (1)硃瑾的军队正往这里赶,望见牛存节带领的士兵扬起的尘土,惊叹地说:" 梁兵已经到了,他们是多么的迅速啊!"
(2)" 事情紧急而不前去援救,哪里称得上勇敢呢?" 于是牛存节拿着马鞭冲在前面,士卒在后面跟着他。
11
作文三:《荆轲刺秦王》12500字
荆轲刺秦王
【课文分析】
司马迁撰写《史记 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文章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家安全,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英雄——荆轲的形象。文章对荆轲行刺前的精心准备做了较详细的叙述,对行刺的过程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教学目标】
①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②疏通文意,体会荆轲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英雄气概。
③学习本文用词精当,塑造人物简练传神的特点。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
表现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
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串讲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易水送别》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问:诗中的壮士是指谁?
附:赏析
[注释](1)易水:在今河北省北部易县境内。战国时期,侠士荆轲受燕国太子丹(即诗中的燕丹)的重托,到秦国刺秦王赢政(统一中国后的秦始皇)。临行时,燕丹等人在易水为其送行。荆轲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歌,与众人诀别。后来刺杀秦王未遂而被杀。
(2)壮士发冲冠:壮士,指荆轲;发冲冠,即怒发冲冠,愤怒到头发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形容非常愤怒。
[译文]想当年,荆轲和燕太子丹在此诀别,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昔时的侠士已经不在了,然而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第二联“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这两句用对仗的句式,由前一句自然地引出后一句。这后一句也就是全诗的中心所在。它寓情于景,景中带比,不仅意味着荆轲那种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而且还隐含了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诗中用“已”、“犹”两个虚词,既使句子变得自然流利,也使音节变得纡徐舒缓,读来给人一种回肠荡气之感,更有力地抒发了抑郁难申的悲痛。
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我们送的是何许人。然而,人们却完全可以由它的内容想象出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壮别的场景,也可以想见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
此诗题为送人,却纯是抒怀咏志。作为送别诗的一格,这首绝句可说是开风气之先吧。
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简介荆卿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
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 结交名人勇士。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 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 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 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
战国四大刺客:要离、专诸、聂政、荆轲,
专诸
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 与其交好。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x ū),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 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手握兵权的弟弟掩余、烛庸和儿子庆忌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h? lǘ]。
要离
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公子光刺杀了自己的堂弟吴王僚,篡位自立,史称吴王阖闾。但是在吴国发生政变,一片混乱的时候,吴国的另一位有万夫之勇的公子庆忌却逃亡国外。他招纳死士,训练士卒,准备伐吴为前吴王僚报仇雪恨。为此吴王阖闾寝食难安,必欲除庆忌而后快。此时伍子胥再次帮助了阖闾,他物色了一名勇士,名叫要离。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
陆游:
?生拟入山随李广,死当穿冢近要离。
一樽强醉南楼月,感慨长吟恐过悲。?
?千金匕首土花斑,儿女恩仇事等闲。
他日与君论剑术,要离冢畔买青山。?
聂政
战国时期魏国人,年青侠义,因除害杀人偕母及姊荌(àn )避祸齐地
聂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独自一人仗剑入韩都阳翟,以白虹贯日之势,刺杀侠累于阶上,继而格杀侠累侍卫数十人。因怕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荌,遂以剑自毁其面,挖眼、剖腹自杀。其姊在韩市寻认弟尸,伏尸痛哭,撞死在聂政尸前(一说因悲伤过度,暴死于聂政尸前)。
荆柯
战国末期燕赵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赢政,功败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户晓,也就不多写了。
荆柯的朋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高渐离的师傅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韩娥。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
秦始皇未遂,被杀。
电视剧《神话》高渐离
选文:
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逐太子丹、
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
击筑旁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座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座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始皇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关于荆轲,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
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 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这种评价。
二、解题:
1、文学常识
《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
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全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总结:
《左传》
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因它和《公羊传》、《谷梁传》都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并称?春秋三传?。它记载了从鲁隐公到鲁哀公250多年的史事。
《战国策》
记事上起周贞定王年间下至秦二世元年,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史实,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战国策》在语言运用上很成功,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史记》
分为?八书? 、?十表? 、?十二本纪? 、?三十世家? 、?七十列传?。它记述了黄帝到汉武帝时长达三千年的历史,其人物传记开我国史传文学的先河。《史记》是古代散文史上的一座丰碑,给后人以无穷的启示和深远的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简介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 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 燕国被灭了,然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由于其悲壮动人而传诵千古。
三、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现在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要求划出疑难词句。
1、疏通字词。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
虏赵王(l ǔ) 樊於期(w ū) 拊心(f ǔ)
戮没(l ù mò) 骨髓(su ǐ) 刎(w ěn )
揕其胸(zh an ) 变徵(zhǐ) 濡缕(r ú)
偏袒扼腕(t ǎn a wàn ) 惶急(hu áng ) 箕踞(j ī)
被八创(b ai chuāng )夏无且(j ū)
2、梳理内容
围绕课文标题,梳理概括情节
荆轲刺秦王
第一部分——开端(从1、2):行刺的缘起
第二部分——发展(从3-9):行刺的准备
第三部分——高潮(从10-17):行刺经过
第四部分——结局(18):行刺结果
按故事情节分为三部分。
1、准备(1--6)
2、诀别(7--9)
3、刺秦(10--18)
3、根据课文下的注解,学习古文的方法。
①借助注释,逐句理解古文。
②借助译文,整体把握古文。
③结合理解,读准读通古文划出重点字词,标出疑难句
四、作业:
预习1-9段,熟读课文,翻译并归纳整理字词句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1—6准备):
2、思考: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提示: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课文写形势,连用6个动词短语,以短促的语气写出秦所向披靡燕危如累卵,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1、 字词要点:
旦暮、信、亲、穷困、伤(辜负)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词:
句式:
岂:如何, 怎么 可:能够、可能
练一练: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李密《陈情表》 ?无以?相当于?没有用来…的办法?
马之千里
晋军(于) 函陵, 秦军(于) 汜南 (省略介词?于?)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
2、思考: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提示: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之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1、字词要点:
句式:
)
2、思考: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提示: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激之以智。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樊将军热肚直肠,义勇刚烈。荆轲长于辞令,老于心计。俩人肝胆相照。
1、字词要点:
句式:
译文:
人马冻死者相望。——冻死的人马随处可见。
楚人有涉江者。——有个渡江的楚国人。
规律一:用?者?字结构将定语后置。这种定语后置,有个特殊标志,总是用助词?者?来煞尾。有时,在中心词与定语之间插上?之?(或?而?
,或?有?)
字。
我们把握住这一点,只要在句中(或偏正短语中) 找出哪是中心词哪是定语,看看定语是否置于中心词后,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的,便是定语后置。翻译时应改为前置。
具体如下:
如: ——十二卷军书上,每一卷上都有爷的名字。 (?军书?是中心词,?十二卷?是数量词修饰?军书?的,作定语,后置了,翻译时改作前置。下列诸句同。)
②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肴之战》)
——用四张熟牛皮作先行礼物,再用十二头牛犒劳军队。
(?十二?是数词
)
如:
——佩带着光闪闪的长剑,戴着高耸耸的切云冠。后代也有用这种句式的。——处在高高的庙堂,就为那老百姓操心;住在远远的江湖,就为那君主担忧。
如:
用它对读这本书的国人(
进行) 勉励。
③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
?梁惠王下》) ——这四种人是天下没处伸诉的穷苦百姓。
如:
⑤ 信至国……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前往自己的封国(楚国) ……召来曾侮辱过自己让自己从他胯下爬过去的那个青年人,叫他担任楚国中尉。
说明:这第三种类型的定语后置,有很多人赞成,也有很多人反对。作为句法分析可以进一步讨论。我个人是赞成的,因为承认定语后置说较有利,译出的句子也较简洁;再者,就是现代汉语中,也有定语后置的句式。如:?党员革命意志衰退,不履行党员义务,不符合党员标准,经多次教育帮这种定语后置的句式,有突出中心词的作用。
如:
① 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对清朝统治者) 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像汹涌的洪水冲出山沟一样……(
?怨愤?是中心词,?所积?——?所?字结构作定语,后置,翻译时前置。) 注意与?所?字结构作定语前置的区别。
②——得到的刘表的军队最多不过七八万人。 (?所得?的对象是?表众?,作?表众?的定语,前置与例①不同。)
2、思考:太子丹求?天下之刮匕首?并?以药淬之?、?令秦武阳为副?为何略写?
提示:不是主要情节,因而只作必要的交代。详略得当,剪裁合理。
四、小结:
这一部分写行刺秦王的准备工作,包括商议计谋、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7—9诀别):
1、 字词要点:
句式:
A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B.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C .佚之狐言于郑伯 D.夫晋,何厌之有
判断句 、被动句、状语后置、宾语前置
A .秦王购之金千斤 B .敢以烦执事
C .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省略句:
欲与 ( 之 ) 俱
A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B 、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C 、晋军(于) 函陵, 秦军(于) 汜南 (省略介词?于?)
状语后置
例:译一译:
2、思考: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提示: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土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忍无可忍,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文中荆轲与太子丹有多次分歧。这些分歧既表现了荆轲的足智多谋,果敢勇决,也暴露了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的弱点。
1、 字词要点:
句式
2、思考: 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提示: 写什么内容?(什么事,哪些人?还有什么?) 怎么写?(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什么作用)
⑴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⑵ 写荆轲的同时为什么写太子、宾客、高渐离及士,特别是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有什么作用? ⑶有没景物描写,找出来,说说它的特点和作用。 ⑷找出音乐描写,说说它的作用?
⑸人物的活动安什么顺序来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怎样描写易水诀别
① 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
② 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 点面结合:重点写荆轲,又写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特别是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运造悲壮慷慨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③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 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④音乐描写: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
⑤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
小结:易水诀别,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荆轲以此得名,而短短的两句乃永垂于千古。
汉 无名氏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杜诗说:?风急天高猿啸哀?, 谢灵运的《岁暮》?朔风劲且哀?这里都写到风。?风萧萧兮易水寒?,?萧萧?二字诗中常见,古诗:?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风萧萧?三字所以自然带起了一片高秋萧瑟肃杀之意。秋原辽阔,寒水明净,独立在风声萧萧之中,凛然有壮士的胸怀。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感情的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易水歌》以轻轻二句遂为千古绝唱,我们读到它时,何尝一定要有荆轲的身世。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专诸刺吴王,身死而功成,荆轲刺秦王,身死而事败。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英雄。
白衣冠送之
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慷慨羽声,士皆瞋目……
凄凉悲绝、同仇敌忾
(易水送别烘托荆轲之悲)
①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几个层次?
②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怎样描写?有何作用?
2.讨论思考题。明确:
①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为五层:
计见秦王(11—13自然段)
顾笑武阳(14自然段)
秦庭搏击(15—17自然段)
倚柱笑骂(18自然段)
遇难离世(19自然段)
②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方法:
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怎样描写?有何作用?
a.通过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
荆轲:取——奉——发——把——持——逐
——引——倚——笑——踞——骂
秦王:惊——起——绝——拔——操——走
——拔——击——复击——目眩
荆轲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c .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
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
写秦王?恐急?,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四、课后思考:
哪个人物的形象最鲜明?
概括人物性格特征,文中找依据。(勾画,批注)
荆轲?
太子丹?
秦王?
秦武阳?
樊於期?其他?
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其他表现手法?
荆轲---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赴汤蹈火
荆轲: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言出必行)
?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智勇双全)
太子丹:?恐惧?…… (急躁)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软弱)
太子: ?迟之??疑??乃复请之??先遣秦武阳?
(浮躁多疑,谋事不周)
荆轲: ?怒??叱??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刚直不阿,秉性刚烈)
太子丹反衬荆轲
白衣冠送之
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慷慨羽声,士皆瞋目……
凄凉悲绝、同仇敌忾
(易水送别烘托荆轲之悲)
秦武阳:色变振恐
荆轲:顾——笑——前——谢
荆轲:取——奉——发——把——持——逐
——引——倚——笑——踞——骂
秦王:惊——起——绝——拔——操——走
——拔——击——复击——目眩
群臣惊愕、左右惊呼——?尽失其度?
(沉着机智、英雄虎胆、视死如归……)
秦王--正衬--荆轲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陶潜
?江湖侠骨?——龚自珍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
?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朱熹
荆轲是你心目中的?英雄?吗?
讨论:
1.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速读课文,根据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放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2.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提示: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
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第 三 课 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二、文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 a,高兴。 使工以药淬火 淬,通?焠?,cu ì,淬火,烧刃使红,
渍于水中。
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请辞决矣 决,通?诀?,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慑。
设九宾 宾,通?傧?,傧相 (bīnxi àng) ,
傧,旧读b ìn 。 迎宾赞礼的人。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
卒起不意 卒,通?猝?, cù,仓促,突然。
2、一词多义
【之】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
使工以药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
②结构助词,?的?/不译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③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而】
①连词,表转折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连词,表并列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③连词,表修饰
伏尸而哭/荆轲和而歌/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
④连词,表承接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图穷而匕首见 ⑤连词,表递进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以】
① 介词,因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②介词,用
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③介词,按照
以次进
④已经
日以尽矣
⑤连词,表目的,?来?/不译
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
⑥连词,表修饰
箕踞以骂曰
【为】
①动词,做,整治
乃为装遣荆轲
②介词,被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③介词,替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其】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它(们)(的)
尽收其地/疑其有改悔/剑长,操其室
② 指示代词,那
其人居远未来
3、古今异义现象:
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 今义:年长之人。
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 今义:今有?故意?之意。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
古义:对待。 今义:遇到,碰以。
深:
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在这时 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终已不顾
古义:不回头 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左右乃曰
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秦王购之金千斤金:
金:
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 今义:特指黄金。
4、词类活用现象:
(1)进兵北略地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2)函封之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3)前为谢曰 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4)樊於期乃前曰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5)左右既前 同上。
(6)其人居远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7)使使以闻大王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8)太子迟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9)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状语,向上。
(10)群臣怪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11)箕踞以骂曰 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12)秦兵旦暮渡易水 名词作状语,马上。
(13)乃欲以生劫之 形容词作状语,活着。
(1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名作动,穿白
帽
(15)使使以闻大王 闻:使动,使……闻,禀告
(16)乃朝服,设九宾 朝服:名作动,穿朝服
(17)秦兵旦暮渡易水 旦暮:名词作状语,马上
5、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衣,戴白
(2)省略句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 省略介词?以? )
取之 ( 以 ) 百金 ( 省略介词?以? )
欲与 ( 之 ) 俱 ( 往 ) ( 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
待吾客与 ( 之 ) 俱 ( 往 ) ( 同上 )
皆 ( 穿 ) 白衣冠以送之 ( 省略谓语 )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 ( 之 ) 留待 ( 省略介词宾语 )
嘉为 ( 之 ) 先言于秦王曰 ( 同上 )
乃 ( 穿 ) 朝服,设九宾 ( 省略谓语 )
见燕使者 ( 于 ) 咸阳宫 ( 省略介词 )
使 ( 之 ) 毕使于前 ( 省略兼语 )
群臣侍 ( 于 ) 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 省略介词 )
献 ( 于 ) 秦王 ( 省略介词 )
比 ( 于 ) 诸侯之列 ( 省略介词 )
而 ( 按 ) 秦法…… ( 根据文意省略 )
皆陈 ( 于 ) 殿下 ( 省略介词 )
(3)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4)倒装句
常痛于骨髓 ( 介宾短语后置 )
嘉为先言于秦王 ( 介宾短语后置 )
燕王拜送于庭 ( 介宾短语后置 )
使毕使于前 ( 介宾短语后置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定语后置 )
群臣侍殿上者 ( 定语后置 )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邑万家 ( 介宾短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 )
6、文言固定结构:
【足下】对对方的敬称,你/您 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有以】有用来……的(办法)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奈何】怎么办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何如】怎么样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乃今】现在,这才 乃今得闻教
【顷之】不久 顷之未发
【所以】表原因,……的原因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所?+动词】荆轲有所待 意为:有……的人 ( 东西 ) 。?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宾语。
【岂……乎】将军岂有意乎 表反问,是否……呢。
【岂……哉】荆卿岂无意哉 表反问,难道……吗。
7、 成语典故
(1)切齿拊心:语出本文,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2)一去不复返:语出本文。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发上指冠:语出《庄子? 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
(4)图穷匕首见:语出本文。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5)无可奈何:语出本文。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6)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我们把握住这一点,只要在句中(或偏正短语中) 找出哪是中心词哪是定语,看看定语是否置于中心词后,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的,便是定语后置。翻译时应改为前置。
操作示例:
如:
——十二卷军书上,每一卷上都有爷的名字。 (?军书?是中心词,?十二卷?是数量词修饰?军书?的,作定语,后置了,翻译时改作前置。下列诸句同。) ④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肴之战》)
——用四张熟牛皮作先行礼物,再用十二头牛犒劳军队。
(?十二?是数词)
如:
——佩带着光闪闪的长剑,戴着高耸耸的切云冠。后代也有用这种句式的。——处在高高的庙堂,就为那老百姓操心;住在远远的江湖,就为那君主担忧。
如:
用它对读这本书的国人(进行) 勉励。
⑧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 ——这四种人是天下没处伸诉的穷苦百姓。
如:
⑩ 信至国……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前往自己的封国(楚国) ……召来曾侮辱过自己让自己从他胯下爬过去的那个青年人,叫他担任楚国中尉。 说明:这第三种类型的定语后置,有很多人赞成,也有很多人反对。作为句法分析可以进一步讨论。我个人是赞成的,因为承认定语后置说较有利,译出的句子也较简洁;再者,就是现代汉语中,也有定语后置的句式。如:
?党员革命意志衰退,不履行党员义务,不符合党员标准,经多次教育帮这种定语后置的句式,有突出中心词的作用。
如:
③ 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对清朝统治者) 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像汹涌的洪水冲出山沟一样……(
?怨愤?是中心词,?所积?——?所?字结构作定语,后置,翻译时前置。) 注意与?所?字结构作定语前置的区别。
④——得到的刘表的军队最多不过七八万人。
(?所得?的对象是?表众?,作?表众?的定语,前置与例①不同。)
作文四:《荆轲刺秦王》2500字
荆轲刺秦王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受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
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鸿门宴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
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作文五:《荆轲刺秦王》1400字
5课题: 荆轲刺秦王2
1、通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2、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
1. 先精读一遍教材,用红色笔进行勾画;再针对预习自学二次阅读并回答;
2. 若预习完可对合作探究部分认真审题,做不完的正课时再做,;
3. 找出自己的疑惑和需要讨论的问题准备课上讨论质疑;
【预习案】
一. 通读课文,理出故事梗概
《荆轲刺秦王》的结构,全文可以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二、重点突破,强化点拨:固定结构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 ) 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意为: ) 3、将奈何 (“奈何”,意为: ) 4、 荆轲有所待(“有所” 意为: ) 5、将军岂有意乎( “岂??乎”,意为: ) 6、 荆卿岂无意哉 (“岂??哉”,意为: ) 7、仆所以留者 (“所以”,意为: ) 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探究案】 三、合作探究: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第二部分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2.太子丹求“天下之刮匕首”并“以药淬之”、“令秦武阳为副”为何略写? 3.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4.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5.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训练案】
四、合作探究,限时训练,课堂提升: 1、课内巩固
(1)指出下边各组字词的具体意义
兵 A 、不得持尺兵 B 、不及召下兵 C 、秦兵旦暮渡易水
见 A、乃私见樊於期 B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C、图穷匕首见 D 、未尝见天子
穷 A、图穷匕首见 B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
丹
陛下A 、至陛下 B 、窃为陛下惜之
顾 A 、荆轲顾笑武阳 B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C、莫我肯顾 D 、顾不知计所出
(2)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B 、又前而为歌曰
C 、使毕使于前 D 、左右既前,斩荆轲
(3)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轲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2、课外练习 试着用散文语言把这一情节描绘成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的可感画面。 提示:送行者的穿着、表情、动作、心理 荆轲的高歌:表情、动作、精神 荆轲的离去:动作、心理 易水边的环境??? 五、课堂小结: 我的反思与感悟
作文六:《荆轲刺秦王》1900字
《荆轲刺秦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上午好,我是 号考生,我申请的是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荆轲刺秦王》。下面我将就说教学、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时安排及教学过程等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荆轲刺秦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五课的讲读课文。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对于学生了解先秦文学,体悟中华文化的精华,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的名篇。课文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过程,再现了荆轲献图和血染秦廷的壮烈场面,塑造了一个扶危济困、助弱锄强、视死如归的侠士形象。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同时,根据本课人物形象个性化描写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如下(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学生翻译的能力。依据:课标指出“阅读浅近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中举一反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质疑、自主探究、合作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依据:目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使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刻骨铭心在自己的脑海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一)诵读课文,大概理解文意
(二)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疑难词句,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
(一)疑难词句的翻译理解
依据:学生认知能力有限,不能完全正确翻译,需要老师详细讲解。
(二)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分析人物形象,从对话、动作、神态的角度入手
二、说教法
那么,究竟怎样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呢?下面说一下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感悟、熏陶和积累。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
此,本课教学主要采用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当中的精彩华章。在讲这篇课文之前我们来看一个3分钟的视频,也就是《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刺秦王的精彩片段,看过视频后,我们再一起学习这篇课文,对荆轲进行更深入的了解。本课以此导入,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同学们的无意注意转变有意注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 落实基础,整体感知(30分钟) a. 引导学生了解《战国策》以及故事背景相关知识。
b. 指导学生朗读,指导学生参照注释,圈点、勾画、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完成课后练习。以此突破教学重点。
c. 探究荆轲刺秦王的过程。了解行刺的缘由,认识荆轲“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借助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理解人物的形象,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3. 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本节内容、重点、疑难点。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使学生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做到当堂内容当场消化。
4.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整理把握文章疑难词句,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5.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解文章主要内容。行刺的缘由:“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 行刺的准备:白衣冠——荆轲刚烈勇武行刺的过程: “顾”“笑”“前”——超人的胆识和非凡的气质 行刺的结果: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
教师工作不仅仅是一项职业,更是一项事业。作为教师应热爱自己的事业,对自己拥有一颗平凡心,对工作拥有一颗事业心,对学生拥有一颗责任心。爱我们的学生,爱终身的学习
兴国必兴教,兴教必重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十八大报告的这一重要论述,既延续了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对广大教师的期许和希望,也是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准确理解教育发展新形势,切实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书育人荣誉感和责任感,是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不仅是社会美好价值的坚守者和弘扬者,更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和创新者,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力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教育战线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大使命和任务,必须抓紧抓实抓好。
作文七:《荆轲刺秦王》2800字
《荆轲刺秦王》里面荆轲迟迟不发等的那个人是谁?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版本比较多,分别是:盖聂、鲁勾践、高渐离、狗屠。 逐一分析一下
首先:荆轲等待的这个人,这个人至少有下列三个条件:一是与荆轲关系密切,能以生命相托;二是要有胆量,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三是要有武功,剑术出众,因为荆轲的剑术只能说一般。
那么这个人的能力至少 应该强过太子丹配给他的助手秦武阳。荆轲对助手秦武阳,并不信任,尽管他“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不过是仗势杀人(史记·匈奴传--燕国猛将秦开之孙)。后来,在秦廷拜见秦王时,“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1.先说说盖聂
参考一:《东周列国志》,“荆轲曰:‘臣之所善客盖聂未至,欲俟之以为副。’” 参考二:。“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囊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史记?刺客列传》)
考虑到:《东周列国志》的文体属性,以及太史公行文的风格,盖聂和荆轲的关系并不好,甚至可以说有过节,觉得不可能是盖聂。
2.鲁勾践
荆轲游于邯郸时,与鲁勾践下棋,由于争执棋路,鲁勾践发怒,呵斥荆轲,荆轲默默溜走了,于是不再跟鲁勾践见面。《史记?刺客列传》有下列记载:“鲁勾践已闻荆轲之刺秦王,私曰:‘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甚矣吾不知人也!囊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
虽然鲁勾践剑术很好,但与荆轲非同道之人,他自己也这么认为,所以有此一叹。鲁勾践也不是荆轲要等的人。
3.高渐离
“至易水上,祭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 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旁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座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座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始皇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荆轲临行前高渐离是来送过行的,且荆轲刺秦失败后高渐离的行为来看,高渐离确属荆轲至交,但貌似音乐台服更高,所以也不可能。
4.狗屠
从荆轲交往的“燕北三友”(即荆轲、狗屠、高渐离)来看,三人关系莫逆,生死相托。史书记载,高渐离在荆轲刺秦失败后,到处流浪,后“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就弄瞎他的双眼,让他在身边击筑。“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虽“不中”,但其举动,惊天动地。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与高渐离饮于燕市”,三人合称燕北三友,和荆轲的交情关系应该和高渐离难分伯仲。高渐离能为朋友复仇而死,狗屠应该也可以。 因为 以荆轲的性格,能和他与高渐离“相乐”、“相泣”与燕市的狗屠,胆气不应在二人之下。
荆轲易水临行,击巩的还是高渐离,荆轲变成“独唱”了,狗屠似乎不在场?
关于狗屠的剑术,没有记载。但有一点,战国时期,屠夫尤其狗屠可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职业”,从中"转职"成为刺客大侠猛将的比例相当高,能明确确认的就有专诸,朱亥,樊哙,聂政??三国燕人张三爷跟着刘大哥投身革命前也是干屠夫的??后人诗中感叹: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屠夫干的就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生计,屠夫中的狗屠多出大侠刺客是因为那年头当然不可能有多余粮食办养狗厂,很多时候要自己去杀野生狗,身手不好干不了这个。。
看过刺客列传,觉得太史公也许在已经暗示了那个人,可能他不愿没找到论据就下结论,所以只是留下了一笔描写。
综合太史公行文有伏笔的风格,狗屠和荆轲的交情,以及职业特点,个人认为狗屠是最有可能等待的人。
133
赞同 133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编辑于 2015-03-20 13 条评论 感谢
更多
? 作者保留权利
浅斟浮生,材料人,历史控。
哦垃圾啊、空舟、格兰特希尓 等 5 人赞同
《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燕策三》。题主所问荆轲有所待一句原文是"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前面有答案已经提到盖聂,高渐离,鲁勾践,狗屠。首先要注意这句"其人居远未来",那么可以推测荆轲等待的不可能是高渐离和狗屠,因为毕竟荆轲,高渐离,狗屠人称"燕北三友",经常一起饮酒为乐,所以高渐离,狗屠不存在"居远"。而盖聂是卫国人,鲁勾践是鲁国人,符合"居远"的条件。但是据《史记》记载荆轲和盖聂鲁勾践都有过矛盾,在刺秦这件性命攸关的大事上,荆轲是不会向这二人求助的。毕竟道不同,不相为谋。因此这二人也不可能。
那么除了这四人呢还有没有其他可能的人呢?《史记》中记载的刺秦有三次,除了荆轲,高渐离,还有博浪沙刺秦的力士和张良。《史记.留侯世家》是这么记载的"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在荆轲刺秦之前韩国已经灭亡,所以张良在韩国灭亡后一直在寻找刺杀秦王的机会。如此,我们可以大胆假设:荆轲有所待,待的人可能就是张良张子房。战国末年,六国贵族反秦于情于理都是势在必行,所以很可能燕荆轲等的就是张良。既然有赵人徐夫人提供的匕首,很有可能还有其他国家的助力。不妨大胆假设荆轲有所待待的正是张良,而张良居远未来,所以荆轲在太子丹的催促下不得已启程前往。而张良在听说荆轲刺秦失败后必定物色其他人继续他的刺秦之路,之后得沧海君的力士于博浪沙刺秦。 年轻时期的张良国仇家恨集于一身,愿舍身与荆轲共入秦廷刺秦,无奈荆轲不待他
至先发,而在博浪沙力士又袭击错了秦王的马车。张良不甘刺秦大业落空,转身投入武装推翻秦帝国统治的事业中。。。
首先荆轲等的不会是盖聂。因为盖聂是当时秦国第一剑客,肯定不会跑到燕国再跑回秦国去刺秦。
高渐离呢?虽然说高渐离的水寒剑排名第七,但送别的时候他也在,作为一个独立音乐人,他根本没有和荆轲一同去的打算。并且小高就在燕国,没必要让荆轲等。
燕丹武功虽高,但很明显也不是荆轲等的人。
至于墨家其他人如大铁锤和雪女,大铁锤是秦军破燕时被燕丹所救,雪女和高渐离被追杀的时候高渐离的兄弟荆轲竟然一直没露面,可知二人加入之时已经在刺秦之后了。
这么说来,有可能的还有这几个人。
盗跖。从其盗千机铜盘的表现来看,身手足以潜入秦王宫刺杀嬴政,更可以趁着荆轲展地图的时候大家注意力集中,一举击毙。不过盗跖武功略差,说不定分分钟被拿下了。
六指黑侠。江湖传闻六指黑侠被卫庄所杀,说明六指黑侠也在荆轲这个时代。荆轲作为墨家头领,等候六指黑侠前来相助也合情合理。至于等不到肯定是因为六指挂掉了。
其余各家。目前没显示出除墨家外还有人想在那个时候刺秦??
流沙。荆轲应该没钱雇他们??
作文八:《荆轲刺秦王》400字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
秦将王翦破赵, 虏赵王, 尽收其地, 进兵北略地, 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 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 臣原得 之 . 今行而无信, 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 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 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 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 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戳没。今闻购将 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 息流涕曰:“吾每念之,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 耳! ”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 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 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 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 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
作文九:《荆轲刺秦王》6000字
《荆轲刺秦王》教案
教材概述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刺秦王》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围绕着一个“刺”字展开,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从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描写和场面描写两方面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现,这是学习的重点
思路方法
学习文言文要坚持熟读,在读的基础上做一个欣赏者:故事的主人公是荆轲,故事的主线是“刺”行刺的缘起,行刺的准备,行刺的实施,无一不处处时时撩拨着你的心弦在这场慷慨悲壮的斗争中,我们结识了忠义刚直、果敢机智的荆轲,也认识了外勇内怯的秦武阳,还有豪爽慷慨的樊於期,更有贪残怯弱的秦王在身临其境地欣赏了历史故事后,还要去做一个积极的知识积累者和储存者,做一个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判者在波澜起伏的故事回味中,完成下列知识的“囤积”:
1.归纳整理本文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和文言句式,这是学习的重点;
2.摘抄积累一些你认为重要的词语、精彩的句子和段落,并分别进行直译和意译;
3.对本文进行评价性阅读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维目标
1.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2.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通假字:“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3.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和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故事导入
“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军事手段,其核中是斩杀最高军事指挥首脑在2003年对伊拉克的战争中美国就使用了这一手段孰不知,在九千多年前的中国,就有人也使用过这一“现代化战争手段”,只不过它完全靠个人的力量这就是发生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末期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一方是势单力孤的燕国刺客荆轲,一方是势力强大的秦国皇帝秦始皇想知道这场实力悬殊的斗争是如何展开的吗?想知道这场波澜壮
阔、惊心动魄的故事的结局吗?想去“亲历”这场惊雷乍起、剑拔弩张的扣人心弦的历史场面吗?那就让我们随着汉代刘向的笔触,走进两千年前的秦国吧!
情景导入
我们学过《战国策》中的《触龙说赵太后》《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很大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选自《战国策》的另一篇文章《荆轲刺秦王》
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1)《战国策》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史书,杂记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之事,包括了自春秋以后至秦统一天下约二百四十年的部分历史《战国策》是由战国末期至秦汉间一部史料汇编,西汉刘向重新整理,分为33卷,定名为《战国策》该书记叙了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的言论及其纵横捭阖的斗争,从中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大事和多种矛盾全书侧重记叙了纵横游说之士急功好利、朝秦暮楚、玩弄权术的行为和耸人听闻、放言无惮的辞令,突出表现出纵横家的思想:政治上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肯定举贤任能;在人生观上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全书对当时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多有鲜明生动的描绘,尤其描写了一系列的“士”的形象《战国策》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有时还运用虚构的手法
《战国策》在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就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其文章风格是: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战国策》文章的特点还体现在:用大量的寓言故事、轶闻掌故来增强辩词的说服力;大量运用对偶排比,增强文章的气势;长于铺张渲染
(2)相关背景
燕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时,秦王嬴政没有礼遇他,他十分愤恨,就逃回燕国,后来秦兵进攻各国,兵临易水,直接威胁到燕国,太子丹就让荆轲到秦国刺杀秦王,企图达到既报前仇,又救国难的目的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件事情的始末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庆卿,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又叫荆卿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他的朋友之一燕太子丹为了刺秦王,先找智能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2.基础积累
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设九宾(“宾”通“傧”,迎宾赞礼的人)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卒起不意(“卒”通“猝”,仓促,突然)
秦王方还柱走(“还”通“环”,绕)
信息筛选
找出本文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常见文言句式
明确:1.词类活用:
进兵北略地: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函封之: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前为谢曰:前,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其人居远: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使使以闻大王: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太子迟之: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发尽上指冠: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群臣怪之: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乃欲以生劫之:生,形容词作状语,活着
2.古今异义
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 今义:生活穷困,经济困难
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的人 今义:年长的人
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有心意,此处引申为同意、愿意 今义:有“故意”之意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古义:对待 今义:遇到,碰见
深,古义:刻毒 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在这时 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终已不顾 古义:不回头 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左右乃曰 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 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3.常见文言句式
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秦王购之(以)金千斤(省略介词“以”)
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词“以”)
欲与(之)俱(往)(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省略介词宾语)
见燕使者(于)咸阳宫(省略介词)
使(之)毕使于前(省略兼语)
群臣侍(于)殿上者 (省略介词)
献(于)秦王(省略介词)
比(于)诸侯之列(省略介词)
而(按)秦法??(根据文意省略)
皆陈(于)殿下(省略介词)
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倒装句
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
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
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介宾短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
能力提升
梳理课文情节:根据故事发展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全文可以分为四部分(一)开端(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缘起(二)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行刺准备(三)高潮(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廷刺秦王(四)结局(末段):荆轲被斩
分析鉴赏
分析第一部分的作用及人物形象的特点
明确:开端写行刺的缘起,文章一开始,就连用
“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太子“恐惧”,心急如焚,“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一语,婉转含蓄,微带责难,使他与荆轲之间的矛
盾也初露端倪荆轲在此危难之际,毅然回答,“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体现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然而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他提出要取信秦王,则非献“樊将军首”和“燕督亢之地图”不可主人公一亮相,就表现出他勇而多谋、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但由于太子丹“不忍”,与荆轲意见分歧,事情起了波折。
合作探究
1.讨论第二部分人物动作、语言及场面描写的作用
明确:第二部分是故事的发展,写了行刺的准备这一部分包括准备信物、利刃、配备助手、怒斥太子、易水送别五个场面,其中“准备利刃”“配备助手”是行刺的必备条件,然属次要情节,只一笔带过其他三个情节均突出了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特别是“准备信物”的关键是激樊於期献头荆轲体谅太子“不忍”,果断地决定“私见樊於期”一席对话,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三言两语使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继而“偏袒扼腕而进”,甘心自刎献头这一段对话和动作描写,展示了两个异中有同的人物的精神风貌:两人都是燕赵慷慨之士,一个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老于心计,侠士风度跃然纸上;一个义勇刚烈,热肚直肠,武将形象栩栩如生
“怒叱太子”表现了荆轲性格的另一个侧面古来侠士,一诺千金,而太子疑其“有改悔”,开口“先遣秦武阳”,这种不信任之举无异于是对荆轲人格的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一反平日之谦和,“怒斥太子”,正是他刚烈性格的表现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复请之”,一方面表明他在大兵压境之时的惊恐、焦急,同时也说明他浮躁多疑、谋事不周,恰好形成对荆轲的鲜明反衬
“易水送别”拉开了慷慨悲歌的一幕,是“行刺准备”中的高潮“皆白衣冠以送之”,一笔道出一场生离死别,加以萧萧易水,变徵歌声,垂泪涕泣,形成一种凄惊悲怆的氛围,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然而作者笔锋轻转,“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悲凉变为悲壮,低沉变为高昂,生离死别变为同仇敌忾这慷慨悲歌的场面,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去赴汤蹈火、义无反顾!描写这一场面,作者像一位高明的电影摄影师,运用点面结合和“蒙太奇”的手法,将全景镜头(“皆白衣冠以送之”)、特定镜头(“既祖,取道”)、全景镜头(“士皆垂泪涕泣”)、特定镜头(“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交错次第展开,将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写,真是匠心独运
2.分析第三部分:这一部分写“廷刺秦王”,是故事的高潮,主要写了哪些场面?人物的语言、动作有什么特点?人物的性格如何?
明确:这一部分描绘荆轲与秦王正面交锋,可谓波澜迭起,荆轲的性格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部分情节可概括为:厚遗蒙嘉——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四个场面
“厚遗蒙嘉”,得以引见,可见行事周密献图时,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竟“色变振恐”,眼看事情就要败露在这猝然生变的节骨眼儿上,荆轲面不改色心不跳,几句话,既遮掩了秦武阳失常的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圆转,滴水不漏,使秦君臣上下疑窦冰释再加上一“笑”一“顾”一“前”,沉着机智、镇定自若,表明他的确具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可谓神勇之人而与秦武阳的“色变振恐”对照,孰勇孰怯,判然分明,与上文太子丹的疑荆轲信武阳的情节相照应“图穷而匕首见”,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毫无
精神准备的秦王“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与此同时,荆轲“取——奉——发——把——持——揕”,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霎时间,庄严的秦廷上,荆轲“逐”,秦王“走”,群臣“愕”,上上下下“尽失其度”,最后竟出现“乃以手共搏之”的戏剧性场面眼看着秦王要成为剑下之鬼,由于侍医夏无且以药囊投轲,荆轲反被秦王“断其左股”,转瞬之间由优势转为劣势,最后反“被八创”,完全失去战斗力这一部分多用急促短语,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在这惊心动魄的搏斗中,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倚柱而笑”,绘形传神,突出了荆轲的视死如归“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陶潜语),今日读之,谁不为之感慨欷歔?
拓展探究
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明确: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而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荆轲刺秦王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发展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局限性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北宋苏洵非议荆轲“始速祸焉”南宋鲍彪说“轲不足道也”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肯定荆轲的人也很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8226;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课堂小结
《荆轲刺秦王》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围绕着一个“刺”字展开,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从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描写和场面描写两方面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现我们要学习这种写法,在作文时加以运用
作业设计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对于同一个问题,多换几个思考的角度,也许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会有“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
1.在你眼中,荆轲是怎样的一个人?
2.陶渊明有诗评价荆轲刺秦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荆轲笑骂秦王说:“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也有人认为“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使得荆轲仓促成行,造成行刺秦王失败??你认为荆轲刺秦王为什么没有成功呢?
3.你认为荆轲应该刺秦王吗?“刺秦”是进步的还是落后的?如何看待“刺秦”这一事件呢?
板书设计
开端:行刺缘起
发展:行刺准备
高潮:廷刺秦王
结局:荆轲被斩
作文十:《荆轲刺秦王》7600字
课题: 荆轲刺秦王
课型:新课
课时安排:4课时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战国策》的基本知识,理解与本文有关的历史背景。
2、积累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3、体会本文写作特色,学习在矛盾中体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阅读文本,梳理文意,理清叙事脉络,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
情、神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神态的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
性格。
【教学方法】阅读法、自主探究学习法、谈论法
预习布置
课前预习:结合《步步高》和课文注释理解文章,通过查阅工具书扫清字词
障碍;了解《战国策》的文学常识和本文的历史背景。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初中时,我们学过这样一段文字:“专诸之刺五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
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这段文字是出自《唐雎
不辱使命》,其中专诸、聂政、要离和荆轲被称为“战国四大刺客”,在那篇文章
里我们了解到了前三位刺客的故事,那么,荆轲的命运又将会是怎样的呢?今天
我们走进《荆轲刺秦王》来寻求答案。
二、预习检测
1、《战国策》有关知识
《战国策》又称《国策》,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
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载了谋臣的
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一枝奇葩,既有
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本文的历史背景
荆轲刺秦王发生在秦统一中国前六年(公元前227年)。当时,秦已灭韩(公
元前230年),破赵(公元前228年), 一直向北进军,逼近了燕国 。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
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
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
燕。
3、荆轲简介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
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
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
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
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4、字音 王翦(jiǎn) 淬(cu ì)火 忤(w ǔ)视 变 徵(zh ǐ) 卒(c ù)惶急 提(d ǐ)轲 被八创(chu āng ) 揕(zh èn )之 拊(f ǔ) 樊於(w ū)期 夏无且(j ū)
三、朗读课文,分析文章
1、请全班同学齐读文章,注意生字词。
2、解题,理清文章脉络:从题目看,哪一个字是关键?
【明确】
刺,为何要刺(秦王)?如何刺?刺的经过和结果怎样?根据这些我们可以
把文章分文四个部分:
(一)行刺的缘起(1-2)
(二)行刺的准备(3-9)
(三)行刺的经过(10-17)
(四)行刺的结果(18)
3、首先,请学生个别读第一部分,学生自己翻译,同桌之间相互补充,教师点拨重点字词。
【明确】
破:攻破。
兵:n.---状语,向北。
旦暮:n.---状语,早晚。
足下:对对方的尊称,可译为“您”。
亲:亲近,接近。
谒:拜会,这里是“请”的意思。
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购:重金征购。(古今异义)
诚:果真,如果,表假设。
有以:固定结构,有办法可以用来或有办法。
穷困:走投无路。(古今异义)
私:adj.---n. 私心。
长者:品德高尚的人。(古今异义)
(1) 荆轲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场的?
【明确】
秦破赵,虏赵王,向北进攻,直逼燕国,燕国危在旦夕。
(2) 荆轲与太子的对话,表现了荆轲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
表现了他城府很深,有谋略,胆识过人,气魄非凡。
(3) 文章写太子“不忍”有什么作用?
【明确】
反衬荆轲智谋非凡,英勇果敢。
4、小节第一、二自然段:行刺的缘起(开端)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1、生字词
2、重点字词:北、旦暮、穷困、私、长、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二、文章分析
1、学生齐读全文。
2、学生个别读第3-9自然段,并结合注释自己翻译,教师点拨重点字词
【明确】
私:私下。
将奈何:将怎样。奈何,怎么样。
涕:古今异义,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痛:古今异义,古义,恨。今义,疾痛。
顾:表轻微转折的连词,只是。
何如:固定搭配,怎么样。
樊於期乃前曰:前,上前。n---状语。
见陵:被欺凌。见,表被动句的标志。陵,通“凌”,欺侮。
岂??乎:表疑问,是否,是不是。
偏袒:古今异义。古义,坦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此??也:表判断,“这是??”。
(1)太子不忍用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那么荆轲是怎样使樊於期慷慨献身的?
【明确】
荆轲三问樊於期,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再从解祸患报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樊於期的反应。最后,在樊於期急于知道有什么办法的情况下,他和盘托出行刺计划,征询意见。荆轲胆大心细,对樊於期有深刻的了解。樊於期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他对荆轲的理解和信任。
3、学生个别读4-6自然段,结合注释翻译课文,教师点拨重点字词。
【明确】
既已:既、已,都表示已经。
函封之:函,n---状语,用匣子。封,封装。
于是:古今异义。古义,在这时。今义,表承接关系。
取之百金:(以)百金取之,状语后置。
装遣:装好派遣。
忤视:正眼看。忤,逆。意思是迎接着目光看。
(1)荆轲与太子因为刺秦王做了哪些准备?哪些详写?哪些是略写?
【明确】
求取信物(樊於期的头颅)、准备匕首、配副手、燕督亢之地图。
详写:求取信物
略写:准备匕首、配副手、燕督亢之地图。
没写:燕督亢之地图(现成的不用写)
(2)第6自然段中写秦武阳平时的勇猛,有何作用?
【明确】
与后文秦武阳的怯懦形成对比,来衬托荆轲才是真正的大智大勇。
4、学生齐读第7-9自然段,结合注释翻译,教师点拨重点字词。
【明确】
荆轲有所待:所待,“所”字结构,“所”+v.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 一个名词,等待的人。
顷之未发:过了些时日没有出发。
太子迟之:迟,以??为迟,意动用法。
岂无意哉:无意,不愿意。岂??哉,表反问。
往而不反:反,通“返”。
所以留者:??的原因。
决:通“诀”,诀别。
(1)荆轲与太子丹在准备工作中有些什么分歧?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
太子催促荆轲、荆轲怒斥太子
太子:浮躁多疑、谋事不周。
荆轲:刚烈英勇。
(2)荆轲为何怒斥太子?
【参考】
古代侠士,一诺千金,而太子丹疑其“有悔改”,开口“先遣武阳”,这种不信任之举无疑是对荆轲的侮辱,所以他才“怒斥太子”。表现了他刚烈的性格。太子丹“迟之”“疑之”“复请之”,一方面表现他在大军压境之际的惊恐焦急,同时也说明他浮躁多疑,谋事不周,与荆轲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正是太子丹与荆轲的这个矛盾,预示了刺秦的悲剧结局。
(3)学生个别读第9自然那段,师生共同分析本段。
【明确】
宾客知其事者:知其事宾客,定语后置。
白衣冠:n.---v. 穿白衣服,戴白帽子。
既祖:祖,n.---v. 临行前祭奠路神。
瞋目:形容发怒时瞪大眼睛的样子。
发尽上指冠:上,n.---状语,向上的样子。
就车而去:就,登上。
不顾:顾,回头看。
(4) 送行的人“皆白衣冠”,说明了什么?
【参考】
“白衣冠”来送荆轲,说明送行的人,都明白此次刺秦是凶多吉少,或是有去无回,简单的三个字,写出了秋水般寒冷的悲伤。
(5)作者是如何写易水送别的过程的?
【参考】
A 、抓住特点:白衣冠
B 、突出重点,顾及全面:重点写荆轲,同时顾及到了太子、宾客、高渐离等在场的所有人物。
C 、详略得当:详写慷慨悲歌,略写“既祖,取道”。
D 、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照时间顺序描写。
E 、善于通声音、周围环境渲染气氛:通过“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来渲染悲怆氛围;“慷慨羽声”“发尽上指冠”又将悲凉变为悲壮,生离死别变为同仇敌忾。
F 、结合写景,情景交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情景交融,展现那种悲凉的氛围。
(6)小结第3-9自然段:行刺的准备(发展)
三、作业布置
1、熟读全文,背诵第9自然段“易水诀别”。
2、结合这次运动会,运用“易水诀别”的描写手法,写一两个场景。
第三课时
一、导入
1、学生齐读“行刺缘起”“行刺准备”并复习其中的重要实词,虚词。
2、阅读第10-17自然段。
二、文章分析
1、学生个别读第10-12自然段,自己翻译本段,教师点拨重点字词。
【明确】
币:礼品。币、物同义,币物,礼品。
厚遗蒙嘉:遗,赠送。
嘉为先言王于秦王:省略句,嘉为(之)先言于秦王。
诚:实在。
振怖:振,通“震”。振怖,惧怕。
给贡职如郡县:给,供。如郡县给供职,状语后置。
谨斩樊於期头:谨,特地。
拜送于庭:于庭拜送,状语后置。
使使以闻大王:使使,派遣使者。前者为v., 后者为n. 。以,来。闻,使??闻。
朝服:chao ,n.---v. 穿上朝服。
见燕使者咸阳宫:(于)咸阳宫见燕使者,状语后置。
(1)思考:“厚遗蒙嘉”表现了荆轲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利用蒙嘉使自己得以被引见,行事周密。
2、学生齐读第13-17自然段,同桌之间翻译,并相互补充,教师点拨重点字词。
【明确】
群臣怪之:怪,以??为怪,认为??奇怪。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因,趁机。
时恐急:恐急,恐惧着急。
还柱而走:还,通“环”,环绕。走,跑。
不得持尺兵:兵,兵器。
不及召下兵:兵,士兵。
断其左股:股,大腿。
荆轲废:废,倒下。
箕踞:箕,n.---状语,像箕一样地。
事所以不成者:所以,??的原因。
(1)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秦廷行刺的场面的?
【参考】
A 、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
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
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
写,层次分明。
B 、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顾笑武阳: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沉着机智、镇定自若、超人的胆略、非凡的气质
图穷匕见:动作描写---神勇
倚柱笑骂:神态描写---视死如归
C 、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
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3、小结第10-17自然段:廷刺秦王(高潮)
4、小结第18自然段:荆轲被斩(结局)
三、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梳理总结本文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第四课时
一、导入
1、展示本课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梳理。
(1)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高兴。
使工以药淬火 淬,通“焠”,淬火。
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请辞决矣 决,通“诀”,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慑。
设九宾 宾,通“傧”,傧相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 卒,通“猝”,仓促,突然。
卒惶急无以击轲 同上。
卒惶急不知所为 同上
(2)词类活用:
进兵北略地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函封之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前为谢曰 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樊於期乃前曰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左右既前 同上。
其人居远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使使以闻大王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太子迟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状语,向上。
群臣怪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箕踞以骂曰 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秦兵旦暮渡易水 名词作状语,马上。
(3)古今异义:
A 、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B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C、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
今义:年长之人。
D 、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
今义还有“故意”之意。
E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古义:对待。
今义:遇到。
深:古义:刻毒。
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F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在这时,
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G 、终已不顾
古义:不回头。
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H 、左右乃曰
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
今义:表两种方向;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I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J 、秦王购之金千斤
古义:指金属总称,文中指铜。
今义:特指黄金。
(4)固定搭配: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将奈何
荆轲有所待
将军岂有意乎
荆卿岂无意哉
仆所以留者
事所以不成者
(5)省略句: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 ( 之 ) 留待 ( 省略介词宾语 )
嘉为 ( 之 ) 先言于秦王曰 ( 省略介词宾语 )
欲与 ( 之 ) 俱 ( 往 ) ( 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
乃 ( 穿 ) 朝服,设九宾 ( 省略谓语 )
使 ( 之 ) 毕使于前 ( 省略兼语 )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 省略介词“以” )
取之 ( 以 ) 百金 ( 省略介词“以” )
而 (以) 秦法?? ( 省略介词“以” )
见燕使者 ( 于 ) 咸阳宫 ( 省略介词“于”)
群臣侍 ( 于 ) 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 省略介词“于” )
献 ( 于 ) 秦王 ( 省略介词“于” )
比 ( 于 ) 诸侯之列 ( 省略介词 “于”)
皆陈 ( 于 ) 殿下 ( 省略介词“于” )
(6)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7)状语后置:
常痛于骨髓 ( 介宾短语后置 )
嘉为先言于秦王 ( 介宾短语后置 )
燕王拜送于庭 ( 介宾短语后置 )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邑万家 ( 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 )
见燕使者咸阳宫 (状语后置)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置)
群臣侍殿上者 ( 定语后置 )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邑万家 ( 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 )
使毕使于前 ( 介宾短语后置 )
(8)一词多义:
A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轲既取图奉之。
B、诸郎中执兵。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
秦兵旦暮渡易水。
C、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2、评讲《研讨与练习》(重点评讲第四题)
二、对荆轲的评价
1、学生齐读陶渊明《咏荆轲》,谈谈学生对荆轲的评价。
【参考材料】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有人认为荆轲一个漠视他人和自己生命的冷酷刺客。冷酷无情是其本质特征,冷静、沉稳、视死如归是其主要个性。这样一个冷面杀手,一个暴力狂徒,一个恐怖分子,即以封建道德观念评判,亦难称“恭、信、惠、勇”。荆轲的玩命绝不是为了某种理想,仅仅是为了报答太子丹的所谓知遇之恩。因此,荆轲性格不应肯定。如朱熹就认为荆轲是“匹夫之勇”。
但也有很多人对他表示称赞,比如,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陶潜说“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有人认为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当然,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反映了他的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
【参考评价】
性格:刚毅, 慷慨,胆大心细,机智过人。不畏强暴, 视死如归。
结论:荆轲是一个豪爽任侠、深谋远虑、沉着勇敢、不畏艰险、以“士为知己者死”为行为准则的侠士。行刺秦王虽然失败,但他那种刚毅不屈,慷慨赴难的精神,千秋万载令人感奋。
小结:荆轲刺秦王, 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为。但秦统一六国, 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 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 这一行为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三、板书设计 行刺的缘起(1-2):开端---大军压境、临危受命
行刺的准备(3-9):发展---准备信物、准备匕首、配副手,
怒斥太子、易水送别
荆轲刺秦王廷刺秦王(10-17):高潮---厚遗蒙嘉、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
柱笑骂
荆轲被斩(18):结局
四、作业布置1、完成本课《一文一练》
六、教学反思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荆轲刺秦王原文(注音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