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中国文化精髓之《岑嘉州诗集》》5700字
岑嘉州诗集
岑参(715—769),江陵(今属湖北)人。他二十岁后有十年时间,出入于京洛求仕,三十岁应举及第,授
右内率府兵曹参军,以后又任右补阙、虢州长史等官,后转嘉州刺史,秩满罢官后卒于蜀中。有《岑嘉州诗
集》。
相关馆藏目录:
1.高适岑参诗选译
A区社科旧,索书号:44.3432 X54C
2.岑参边塞诗选
A区社科旧,索书号:44.3532 C26
3.岑参集校注
A区社科旧,索书号:44.3532 C26-1
[ Last edited by 轻蓝 on 2003-7-28 at 17:33 ]
入库时间: 2003-7-28 11:05
岑参
岑参(约715~770),祖籍南阳,出生于江陵(今湖北江陵)。他的曾祖父、伯祖父和堂伯父都
曾做过宰相,父亲做过两任州刺史,但这些都是往日的光荣了。他幼年丧父,家道中衰,全靠自己刻苦学习,
于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兵曹参军。天宝八载(749),他弃官从戎,首次出塞,赴龟
兹(今新疆库车),入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两年后返回长安,与高适、杜甫等结交唱和。天宝十三
载(754),他又再度出塞,赴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入北庭都护府封常清幕中任职约三年。后来他
到灵武,经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又历起居舍人、虢州长史等职。永泰元年(765)出为嘉州刺史,因
蜀中兵乱,他两年后方赴任。次年秩满罢官,流寓成都,卒于客舍。
两次出塞深入西北边陲,是岑参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壮举。与高适一样,他是个热衷于进取功名的诗人,
有着强烈的入世精神。时逢朝廷大事边功,高仙芝、哥舒翰、封常清等,都是以守边博得爵赏的著名将领,
这为当时的士人展示了一条封侯的捷径。岑参在《送郭乂杂言》中说:“功名须及早,岁月莫虚掷。” 《银
山碛西馆》又说:“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追求功业而羡慕富贵,是盛唐士人的普遍心理,也
是岑参不满于在内在的卑官任上虚度时日而慷慨从军的主要思想动机。
原作者: 袁行霈主编 原出处: 中国文学史 入库时间: 2003-7-28 11:07
岑参诗作
岑参第一次出塞就写了不少边塞诗,如《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中作》、《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
《敦煌太守后庭歌》、《碛中作》、《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等,但不知由于何种原因,在当
时未引起注意。
再次出塞,给岑参提供了成为边塞诗大师的又一次机会。这次入幕的幕主封常清,是他每一次出塞时的
幕友,上下和同僚的关系都很融洽。尽管边塞生活比较艰苦,自然环境恶劣,岑参的心情却乐观开朗,充满
了昂扬进取精神。昔日幕友的成功,对他也是一种激励。他这一时期所写的诗,多为献给封常清的颂扬之作,
以及幕友间的道别之作,思想性并不强,但却都是其边塞诗的代表作。因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岑参长于写感
觉印象的艺术才能和好奇的个性,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
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
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
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如没有积极进取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很难产生这种感觉
的,只有盛唐诗人,才能有此开朗胸襟和此种艺术感受。再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
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
与羌笛。纷纷幕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
留马行处。
此诗写得大气磅礴,奇情逸发,最令人称绝的是“梨花开”的意象。此意象在作者第一次出塞时写的诗里就出现过,但均为写实,如《登凉州尹台寺》: “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开。”而此次所写纯属雪花似梨花的夸张感觉。此一感觉印象,不仅体现了戍边将士不畏严寒的乐观精神,也使边地风光更显神奇壮丽。
在这一时期,岑参还写了《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天山雪歌送萧治归
京》、《火山云歌送别》、《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旋歌》等一系列优秀作品。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
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异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艺术表现上,借
鉴了高适等人七言歌行纵横跌宕、舒卷自如的体势而加以创新,形式接近乐府,但完全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
新题。用韵十分灵活,有基本上一韵到底的(《白雪歌》),也有两句换韵(《轮台歌》)或三句换韵的(《走马
川》),视所写内容而定。声韵或轻快平稳或急促劲折,音节宏亮而意调高远。岑参的这些作品,不仅意奇、
语奇,还兼有调奇之美。殷璠《河岳英灵集》论岑参诗说:“参诗语奇体俊,意亦奇造。”其时岑参第二次赴
边塞的诗作尚未问世,他就看出了岑诗的这些特点。而这些特点在岑参后来写的边塞诗里,得到了更为充分
的表现。
岑参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他以边塞生活为题的七绝也多佳作,如《适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赴边塞时对家乡和亲友的思念,情真意切。虽只是用家常话写眼前景致,却道出人人胸臆中语,反
映了诗人感情生活及诗风深沉细腻的一面,遂成为客中绝唱。
在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的盛唐诗人里,岑参是留存作品最多的。他前、后两次出塞创作的边塞诗多达七十馀首。尤其是后一次出塞,他写出了同类题材中最优秀的作品,其艺术成就在某些方面已超过了高适,无愧
原作者: 章培恒 骆玉明 原出处: 中国文学史 入库时间: 2003-7-28 11:07 高、岑并称的荣誉。
岑创作风格、成就等
自天宝八载至至德二年春,岑参曾两度出塞。第一次赴安西(今新疆库车),为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
僚属,第二次入封常清幕府,在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呆了三年,经常往来于北庭和轮台之间。
他的生平遭际和高适有相似之处,如年轻时曾至长安求仕不成,以及一度任卑职而终于弃官从戎,等等。他的思想也和高适颇多相通之处,例如对于从军立功的向往:“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对于权贵的反感:“何处路最难?最难在长安。长安多权贵,珂珮声珊珊。儒生直如弦,
权贵不须干。”(《送张秘书》)这些都可以说是高、岑的共性。但是岑参的想象力更加丰富,并且性格好奇,
在诗歌创作上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个性。
岑参以边塞诗著称。沈德潜说:“参诗能作奇语,尤长于边塞。”(《唐诗别裁集》)翁方纲也说:“嘉州之奇峭,入唐以来所未有。又加以边塞之作,奇气益出。”(《石洲诗话》)
盛唐边塞诗中的高亢乐观之作大多产生于开元年间,如王维诗作于开元十年前后和二十七年赴凉州幕时
期,崔颢诗作于开元十八年到天宝三载前河东代州幕中,王昌龄诗作于开元中期以前,王之涣的诗也成于天
宝元年以前。天宝年间,由于统治集团穷兵黩武的开边政策造成了一系列的恶果,诗人们开始转而采取批判
的态度,杜甫的《兵车行》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岑参两次出塞都在天宝后期,但他处于安西北庭的特殊环
境之中,当时西域地区尚未受到开边政策的波及,仍能保持融洽和睦的民族关系,因而他的诗歌就洋溢着积
极乐观的精神,成为盛唐边塞诗的殿军。
岑诗“诗奇体峻,意亦造奇”(《河岳英灵集》),这个特色在他早期的诗作中已可见到。他的写景诗喜摄
取不寻常的奇观,如:“雷声傍太白,雨在八九峰。东望北阁云,半入紫阁松。”(《因假归白阁西草堂》)他又喜以奇俊语写巧思,如“涧花燃暮雨,潭树暖春云”(《高冠谷口招郑鄠》),从涧花的艳丽生发出燃烧的温
度感,使云雨潭树都浸淫在春暖之中。
“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则把乡愁和客梦化作可捣、可燃之物。
这些诗都可见出诗人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
出塞以后,岑参诗好奇的特点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他喜以瑰丽的笔调,描写带异域情调的新鲜事物
或奇特风光,给边塞诗开拓了新奇的境界。他的一些诗兴致勃勃地描写了由各民族的交流而带来的新事物,
例如《优钵罗花歌》写“叶六瓣,花九房,夜掩朝开多异香”的奇异花草;《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写当地别
具风味的饮筵:“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据有的研究者考证,金叵罗系指饮酒用的吸管,平时可作为簪子插在发髻上,至今藏民饮酒仍普遍使用吸管。《田使君美人
舞如莲花北鋋歌》则对由其他民族传入的音乐舞蹈进行了热情的描述。他还以丰富活跃的想象描绘边塞的异域风光,如写吐鲁番北部的火焰山: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
雨回。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火山云歌送别》)
火云随风雨晨散暮聚,炎热的蒸气弥漫四处,写出了其变幻出没的奇观。又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写水咸不冻的伊塞克湖,借助传闻和想象,以奇崛的语言和夸张手法,写出了一个斑驳陆离的童话世界,给
人留下了极其鲜明的印象。这种瑰丽奇峭的景物描写,在盛唐边塞诗中是独具一格的。
岑诗又好以出乎常情的奇特想象抒发豪迈情怀,化平凡为神奇,使他的诗歌充满奇情壮采,富有力量感。
例如他写对长安友人的思念:“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明日归长安,为君急走马。”(《忆长安曲二章寄
庞灈》之二)把思友之情着落在翩翩翻落的马蹄下。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于诗人二度出塞时,
诗中写道: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
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千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
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
留马行处。
诗人写北方飞雪,却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作喻,这里不仅是因为梨花和雪都有相同的颜色,而且梨花盛
开时花团锦簇的景象恰能传达出大雪纷飞的势态。这一奇想把萧索酷寒顿时转化为绚丽烂漫,从一开始就给
全诗定下了豪迈乐观的基调。
诗中写风中的红旗,却用凝固的字眼来形容。这就在色彩鲜丽的画面中,突出了奇寒的感觉。这些描写
都有意避实返虚,通过想象和虚构,把平凡的生活景象一变而为富有美感的艺术形象,而类似的例子在岑参
诗中可谓俯拾即是(后面举出的几首,也大多可以同时从这个角度来理解)。陈绎曾说“岑参诗尚巧主景”(《唐音癸签》引),胡应麟说他“清新奇逸”(《诗薮》),都指出了岑参与高适不同的风格特征。
岑参诗歌的用韵节奏也表现出刻意求奇的特色。他善于根据不同的内容需要变化旋律,在夭矫多姿、不
拘一格的节奏中追求声情并茂的美感。他的许多诗频频换韵,韵位繁密,这种节奏和疏宕发越、富于跳跃性
的才思互为表里,相得益彰,例如他的《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
漫漫。河曲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
须醉倒。
诗中两句一韵,最后四句为一韵,十二句共换了五韵,各句又多用接字法蝉联而下,造成复沓回旋的声
情,深得民歌风韵。类似的例子还有《蜀葵花歌》以及《韦员外家花树歌》等。
又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
台北。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
缠草根。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
名胜古人。
用韵形式也和上述诗篇相似,两句一转,但与前诗以平声韵为主不同,这首诗通篇的韵脚平仄互间,且
仄声韵中又以“重浊而断”的入声为主,如“角”、“落”、“黑”、“北”、“阔”、“脱”等。其中惟独“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用了上声韵,而这两句又恰好处在全诗的腹心处。这就造成了跌宕起伏的声情,与大
军出征的气氛适相呼应。而同样是送主帅率军远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又是一种节奏: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
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这首诗一反传统上逢双押韵的惯例,而以三句为一用韵单位,句句用韵,且平、上、入三声互换,造成
一种拗峭劲折的音节,似紧锣密鼓,比《轮台歌》更富有紧张促迫的感觉。如果把这两首诗和前引的《白雪
歌》相比较,则后者基本上用仄声韵联贯到底,在声情上就要舒缓平稳得多。可见岑诗在音律上的调度安排,是由诗的内容情调所决定的,反过来它又加强了诗所要表现的基调。这也是岑参创造性的贡献之一。
作文二:《岑参研究的重要收获——读廖立先生的《岑嘉州诗笺注》及其他》7200字
岑参研究的重要收获——读廖立先生的《岑
嘉州诗笺注》及其他 岑参研究的重要收获
——
读廖立先生的《岑嘉州诗笺注》及其他
文/贾玉民
文学研究103
在世纪之交,廖立先生陆续推出了"岑参评传》,"岑参事迹着作考》"岑嘉州诗笺注
等着作,对岑参研究,以至唐代文学研究的贡献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廖立先生的
岑参
研究,既发扬了国学研究的传统学风,又以社会学,历史学,美学等新的理论诠释,表
现
出了鲜明的特点在:求真的精神,历史的高度,审美的境界. 廖立先生是我大学时的老师,而且是对我影响比较大的老 师之一.说影响大并非他对我个人有什么特别的恩惠或关照, 而是说他的精神.从我所接触到的.一是他为人正直.上世纪 4O年代他在河南大学读书.正值胡宗南军队进入延安,国民党 政府宣称不日就彻底消灭"共匪"的时候.他却宣誓加入了中 国共产党,由此可见其人格之一斑.二是他治学严谨.我们刚 上大一时.廖老师给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稍后又讲鲁迅研究 专题,留给同学们的印象是他上课举重若轻,驾轻就熟,轻松 幽默.后来才听说他在河南大学,~lgJ'l"I大学先后开过八门课,其 中还包括苏联文学.他的鲁迅研究讲义虽未出版但是李何林 先生似乎看过,认为有相当深度.
使我感触尤深的是.大约在大三的时候.廖先生准备发表 一
篇关于《狂人日记》的论文.召集若干师生开了一次讨论会.
为了参加这次讨论会,我认真地翻了一些资料.写了一篇几千 字的发言稿,在会上以少年的无知和无忌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而 且恰和廖先生论文的观点相反.我发言以后.冷场了片刻,主 持讨论会的教师刘济献(我的学兄,当时已留校任教)连说"不 锚;廖先生不但没有批评我无知妄说,反微笑着说他也能 自圆其说,能自圆其说."这给我印象很深,足见他对学术问题 的"勿固,勿我精神.也许正是这一次的经历,埋下了我后来 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和研究的种子.
正因为廖先生有如此大跨度的知识结构和严谨的治学精 神,他在上世纪7O年代末调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后.转 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主攻岑参埋头几年,便取得了巨大成 果——说巨大",因为在我看来.他的岑嘉州诗笺注》(中华 书局出版2004.列入国学基本丛书),上,下两册.近六十万 字,完全可以列为岑参研究的巨着!《岑参评传》(人民文学出 版社出版.1990),《岑参事迹着作考》(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1997)两书,可以称为《笺注》的两翼.这三本书对岑参研究, 以至对唐代文学研究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共同构成了当代岑参 研究的一个重镇.受到唐代文学研究界的广泛好评.有的学者 称《笺注》一书是世纪之交我国岑参作品整理的最大成果(史 国强近十年岑参研究综述》,《新疆教育学院》20091). 可以想见.他之所以能够完成从中国现代文学到研究唐代文学 的"华丽转身".在于他早年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一直孜孜不 倦的为学精神.
廖先生这三部书出版时.都曾签名赠给朋友.也包括几个 像我这类的学生.惭愧的是,我对于岑参研究完全外行.所以 接受了廖先生的赠书之后.并不能认真研读.更无法将其成就 与古今研究者进行比较.只能将自己阅读中的点滴直感写下来 以回答廖先生的厚意.
披读廖先生的岑参研究着作.使我感触最深的有三个方面.
一
,求真的精神
岑参生活的时代距今已经一千二百多年,期间研究其生平 和诗文着作者不计其数.然而由于时代的变迁战乱对史料的 毁灭,在岑参研究方面还是留下了许多空白或者异说.对这些 历史公案,一般研究者可能沿袭旧说,或者罗列异闻;而一些 心气浮躁的研究者更会凭空臆说,"标新立异".廖先生却不同. 读他的书.你会惊异于他不仅能够老老实实地接受,汲取前人 的研究成果,而且还进一步沉潜于浩繁的典籍史料,爬梳考证, 从唐代的政治变迁,军事外交,社会风尚,典章制度,掌故名 物,文人交往等等方面确定岑参的生活环境,人生际遇,创作 心态.更可贵的是,对于某些旧说.他并不像一般研究者满足 于案头的功夫还要不辞辛苦地走出去,沿着岑参的足迹亲自 作田野考察",从而纠正了前人的错讹.澄清了一些聚讼多年 104一文学研究
的分歧,矛盾.
比如,唐人有,首南溪别业》五
言律诗,抒写隐居南溪一带山中的生
活原署蒋冽,而到宋代周弼《三体唐
诗》却开始署岑参,《全唐诗》从之,但
仍并见蒋冽集.古代学者之所以将此诗
列入岑参作品大约是根据《水经注》
和一些地方志记载.少室山南麓有一南
溪.为颍水左源而岑参青年时曾先后
隐居于太室和少室山.留有一首五言古
诗《白潘陵尖还少室居止秋夕凭眺》,
也是抒发隐居少室山中的情感."南溪
别业"和"少室居止"方位都在少室山
南麓,研究者也就将两者当做一回事,
将《南溪别业》一诗算作岑参之作了.
一
直到现当代.像闻一多的《岑嘉州系
年考证》,近年出版的《高适岑参诗选
译》(谢楚发译注),《岑参集校注》(陈
铁民,侯忠义校注),《高适岑参诗选》(吴相洲选注)等.都沿 袭此说.其实这样的论断.是失于认真考察的.闻一多之所以 断定"南溪别业"即"少室居止"认为还少室居止》诗中的 火点伊阳村"的"伊阳"是唐朝时的"伊阳县".其主要根据 是地图:"按舆图,少室距登封(嵩阳)与其距伊阳道里略相等, 故自此凭眺.东望嵩角,则暮烟深处时闻远钟,南瞻伊阳.则 数星村火.隐约可辨."然而他只看地图得出的结论却是靠不住 的.
廖先生则不然.他通过细读南溪别业与还少室居止》. 发现二诗所描写的四近景物是有很大差异的.经过他自己在少 室山区爬山涉水实地观察,根据《南溪别业》所写"结宇依青 障.开轩对翠畴.树交花两色,溪合水重流"的景观.认为南 溪别业"只能在少室南溪的上游.揆度地势.当在牛家河村与 三王村之间某处.然而,从这里要向南远眺伊阳",是根本不 可能的,因为:
"唐伊阳县在今嵩县西南,其东北尚有陆浑县,再北又 有伊阙县,再东又有颍阳县,再东才是少室山.少室距伊阳 二百余里,中隔三县,不要说看不见伊阳县村含灯火,就是 大片山火也难得看见.再者,颍水西南有东西长百余里之 耿山横亘,山高近千米,距少室仅三十余里.居于少室山下 低处,遥望南天,青山逶迤,此外一无所见.伊阳境内之山 尽被遮没,更何言什么村火?"
所以.廖先生认定,"南溪别业"与少室居止"并非同一处 能从少室山区远眺的"伊阳"也不是指唐朝的伊阳县,而应
是少室山之西的伊河支流狂水(今名白降河)以北之地."狂水 源出今登封县君召乡北山下之陈家沟村.南流经黄城,陈家窑, 君召,胥店等地之东.再折而向西,流经颍阳乡(唐颍阳县,实 不临颍水)之南.纳南北两山间众多小水流,向西流至伊川,入 于伊河.君召,颍阳均在狂水之北,居伊
水支流之阳.诗称伊阳当因此故.……"
"别业"若在南溪沿岸,则无论在下
游还是上游.均不能望见君召乡一带灯
火.因为南溪与狂水之间均有高山阻挡.
廖先生实地考察认为:住在少室南原的
人要想看到伊河支流狂水一带的村舍灯
火只有于少室山南麓挡阳山南冈上"凭
眺"方可.此冈自挡阳山而南为颍水中源
与狂水分水岭.全较平坦,低于挡阳山南
冈约二百米,站在此冈向西"凭眺",不
仅可见狂水之阳君召乡以东村舍,且可
见其以南,以西.所以岑参诗言"火点伊
阳村"并非想象.堪称写实.
而今此挡阳山南冈下有"粟树扒,陈
家窑二村,有小水泉溢流而南,绿树扶
疏,鸡犬相闻.两村西冈之上,北对挡阳
山,西望十里外君召乡附近村庄,历历可
辨.岑参之'少室居止'须在此一带,方可有'火点伊阳村, 烟深嵩角钟'之句
至于嵩角钟声,现在虽然不能断定唐时其地有何寺庙,但在 栗树扒村东北+余里.有一清凉寺,建于五代时,其先或有唐 寺『Ei址.十里之遥,有山谷回响钟声也可隐约得闻.或者挡阳 山东侧唐时原有寺院.则距栗树扒甚近.
经过如此精细的"田野调查"联系唐代史料.廖先生不仅
使我们如真实地置身于岑参当年活动的环境.领略他隐居于少 室山水的心境且可认定"南溪别业"与"少室居止并非一 处,《南溪别业》一诗并非岑参之作.廖先生将这考察结论凝结 入《岑嘉州诗笺注》中他直接将《南溪别业》列入附录二"窜 入诗及误署诗,并加以说明.
廖先生不仅于内地之少室山亲自观察体验,还步岑参足迹 远赴其边塞诗作的主要背景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走遍 了天山南北,以考察所得与历史文献互相参照,对岑参诗中的 地名,风物一一辨析.因而,廖先生的这些判断.虽不能肯定地 说是对聚讼多年的岑诗公案的最后结论.但是他这种坚坚实实 探索求真的治学精神,却是体现了我国历代学问家的优良传统. 二,历史的高度
岑参诗歌最具特色的是其边塞诗.这些诗歌多描写唐朝西 部边境地区环境的壮丽与严酷,将士作战的英勇与功勋.但是, 在同时期的诗人杜甫笔下一些战争却被写得凄凄惨惨.如着名 的《兵车行》就批评唐朝当权者穷兵黩武,后来司马光也持此 态度.
唐朝进行的这些边塞战争今天看来有的属于和邻国的战 争,有的属于我国境内各民族间,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之间的 战争.因此研究岑参的边塞诗.就不能回避一个重要问题—— 如何看待这些战争的性质.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要正确,合 理地予以诠释,不仅需要研究者对当时史实的全面把握,还要 研究者有高度的理论修养,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这恰 恰是一些国学研究者所缺乏的.
然而廖先生的岑参研究作到了这一点.
他广泛吸收学术界讨论的成果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首 先确立区分战争性质的原则:区分这些战争是正义还是非正义, 进步还是倒退,主要"看它是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还是阻碍发 展,看它是促进中国的统一还是阻碍统一.看它是有利于各民
族间的文化交流还是有害于交流."
以这一原则为大前提廖先生以确切,丰富的史料.对唐朝 开元,天宝年问在西域所发生的几场战争.特别是岑参在西域 期间所接触的战事一一进行了分析对照其有关诗作.令人 信服地阐释了岑参的思想和这些作品的意义.
比如天宝九载十二月到十载五月,与石国,大食等的战争, 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历史事件.据《资治通鉴》和《唐会要》, 石国本已内附唐朝但天宝九载.很可能迫于大食国的进逼,石 国王对唐朝持首鼠两端的态度.于是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向 朝廷禀奏石国"蕃礼有亏",请求讨伐.在此情况下,石国王又 与高仙芝相约来降.然而高仙芝伪与石国约和,引兵袭之,虏 其王与部众以归,悉杀其老弱.仙芝性贪掠瑟瑟十余斛.黄金 五六橐驼,其余口马杂货称是,皆入其家.还把石国王作为俘 虏解到长安.由朝廷处死了.为此石国王的儿子逃走后在中亚 各国宣传高仙芝的贪暴,于是中亚各国倒向大食国.想一起出 兵进攻唐朝的安西四镇.高仙芝想先发制人攻击大食,率领三 万大军向西深入七百多里.但被大食等国联军大败. 廖先生认为,此时唐朝既不能阻遏大食的扩张势头,西域 各小国畏于大食的进逼表现出对唐朝中央的疏离态度,虽不可 取.但唐朝兴师问罪,也应有理有节.而高仙芝对于石国始则 欺骗,继而抢掠,最后又将约降的国王处决于长安.这一系列 作法自然要失去西域民心.高仙芝的大败石国的西附大食.是 唐玄宗昏庸错误政策的直接结果,也是边将欺诱贪暴"的直 接产物.对高仙芝在天宝八载,九载进行的战事,特别是诱骗, 掠夺石国的行为,岑参可能有所忌讳没有在作品中反映,但 在有的诗作里,也隐隐约约透露出一些不满情绪,如早发焉 耆怀终南别业》诗即是.岑参的边塞诗是以充满昂扬奋发精神 而着名的,但这首诗却有着相反的情调.抒发了不少思乡之情, 对连续不断的征战表示出厌倦和消沉,这应是他对这场战事持
消极态度的反映.
但是大食国奴隶主欲攻唐朝安西四镇.这是一种扩张,侵 略行为.所以.岑参对于高仙芝第二次出兵抵御大食,态度就 大不一样了.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诗中, 有一大段直接颂扬高仙芝的军威.虽然高仙芝战败了.但并不 能否定这次出兵的正义性,而岑参诗作的态度.显然是无可非 议的.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高仙芝战败,石国等依附大食后,大食奴隶主对各属国压 文学研究105
迫,剥削十分严重,所以天宝十一载.不堪忍受的中亚九国王 又上书唐朝.请求击退大食.廖先生根据《杨公神道碑》碑记所 说的三征石国",认为被史家忽略的第三次对石国的战争应在 天宝十二载.即继任安西四镇节度使的封常青在西征大勃律的 同时.派将军杨和征讨石国.三征石国"之役.得到中亚九国 相助,将大食彻底驱赶出去,对唐朝,对中亚各国人民都是有 利的.是顺天理合人情的.岑参对封常清战功的歌颂.如《登北 庭北楼呈幕中诸公》,《灭胡曲》,《奉陪封大夫宴》当然应予肯定. 同样,廖先生通过深入的考证,认为岑参脍炙人口的名作 《走马川I行》,《轮台歌》等.所反映的乃是讨伐侵扰唐朝西北边 境的突厥余部的战争.完全是正义的.岑参盛赞唐军阵容的雄 壮,将士的艰苦,这是英雄的赞歌.当时正是开元盛世,唐朝大 一
统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走马川行》等诗正表 现出那个时代精神的某些侧面,表现出一种压倒一切敌人(包 括严酷的自然之力)的战无不胜的英雄气慨,不能不承认是艺 术上的瑰宝.
廖先生的这些论析.既有高屋建瓴的历史高度,又实事求 是,鞭辟入理,令人信服.
三,审美的境界
廖立先生不仅致力于对岑参生平史实的考证和诗文的训释. 而且对岑诗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作了深入的研究,从而把对 岑诗的理解提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我国古代的文艺批评家长于对诗文的品评.各种"诗话", "词话"包含了无数含英咀华的结晶.廖先生吸收了历代对岑诗 品评,鉴赏的成果.再结合岑参创作的实际加以体味,辨析.从 而总结出"悲,壮,奇丽四个字,全面而恰切地概括了岑 诗,特别是其边塞诗的总体风格特色,用壮美凸显了岑诗的 审美特征.
然而.一个艺术家的风格既有一贯性.又是动态的,发展 的,廖先生并没有满足于对岑诗的总体定义还进一步根据岑 参生平的不同阶段,不同际遇对其创作的影响,比较了悲壮 奇丽"在其不同阶段,不同题材诗作中的不同体现,色彩的差 异.如岑参早年隐居嵩山时的山林田园诗表现的是清丽".晚 年的蜀中诗则多愁苦之音.悲而不壮虽受江南山水的滋润.但 写景的明丽中仍带着哀惋.
岑参的边塞诗是"悲壮奇丽"风格最充分的体现.廖先生把 它置放到从先秦到盛唐战争,行役类诗歌之绵长的纵向发展中 进行考察,对岑参边塞诗的风格特色进一步作出更准确的定位. 他认为.在中国古代战争,行役题材的诗歌中大致有两种不 同的格调.一种是《诗经-豳风?东山》类的悲歌感慨而苍凉的 格调,它着眼于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另一种是《楚辞?九 歌?国殇》类的激奋昂扬的格调它突出了为某种崇高原则而 作出自我牺牲的精神.古人对某种崇高原则的认识是从自发到 逐渐自觉的.岑诗在前人的基础上.将这种自觉性更向前推进 了一步,在"悲"与"壮"的结合中.更突出了壮"的一面. 1O6——文学研究
给人以壮美的激荡.
廖先生还把岑诗与同时代其他诗人的边塞诗加以横向比较
在盛唐时期一批杰出诗人创造的辉煌的边塞诗大合唱中.辨析 出岑参的独特音调.比如杜甫对于开元天宝年间在西域和幽州 一
带的边境战争.在《前出塞九首》,《后出塞五首》等诗中.基 本上都持否定态度.廖先生认为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 更多着眼于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痛苦和不幸.岑参是浪漫主义 诗人.他的边塞诗并不着重于战争的苦难方面,而是着重于正 义战争的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再如高适的边塞诗也是悲壮 二者俱有之,不过高诗中的豪情同个人功名过于紧密相连为 原则献身的精神往往被冲淡.岑参也追求功名富贵,但他诗中 往往有一种英雄主义精神,这是他的特点.廖先生这样的精细 品味,把对岑诗审美特征的感受引到一个更深入,精微的层面. 廖先生还突出分析了岑参边塞诗独特的审美个性.认为它 的雄伟壮美主要并不是来自于描写战胜强大的敌人.因为当时 在大唐帝国面前任何敌人都不能成为真正的对手.岑参着力 渲染的是将士们战胜另一种强大的对手一边地严酷的自然. 莽莽黄沙,阴山雪峰,炎风火山,冻断宝刀的奇寒,吹得巨石满 地走的大风,……但是严酷的自然,并没有压倒将士.而是被 将士所克服.这是人和雄伟的自然的决斗.这是人的力量的赞 歌是英雄气概的赞歌.为崇高原则而牺牲奋斗这正是一种 悲剧高度.在古代人类几乎还不能征服的自然伟力面前,岑诗 却显示出人的力量无比强大来.于是,这种雄伟的壮美风格就 反映出盛唐时期那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中,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具有一种磅礴的力量.这是他的艺术个性是所以区别于其他 边塞诗人的地方.廖先生这种精彩的论述,把对岑诗的审美感 受升华到了最高的境界.
廖先生对岑诗的奇和"丽"的艺术特点,也都在如此纵 横的比较中作了深刻而中肯的阐释.
前文说过廖立先生早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
教.当时河南大学中文系曾聚集了一批着名学者.特别是李嘉 言先生领军的唐诗研究队伍,曾成为我国唐诗研究的重镇.大 概廖先生那时心里已萌生了唐诗研究的念头虽然后来因工作 需要一度讲授苏联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等课程,似乎距唐诗较 远,但在理论,学识等方面都作了新的积累.廖先生在知命之 年开始岑参研究,学力,见识理论,思维等各方面都已炉火纯 青,他既发扬了国学研究的传统学风.又以社会学,历史学,美 学等新的理论诠释.直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年.方完成了 《岑嘉州诗笺注》.我觉得廖先生的研究也的的确确达到了在历 史,文学,训诂,哲学,美学等领域纵横驰骋,"从心所欲,不 逾矩"的境界.即使他研究中的某些具体结论可能还不完善.但 是,他的精神,方法,对后学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最后笔者再次声明,本人对岑参研究是外行.本文也未经 廖先生过目不妥,甚至错误之处完全由笔者本人负责. 作者简介:贾玉民,郑州I大学文学院教授
编辑:吕有宽
作文三:《花间集序》15800字
花间集序
编辑词条
《花间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词集,后蜀赵崇祚编。共收温庭筠、
皇甫松、韦庄、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 锡、牛希济、欧阳炯、
和凝、顾、孙光宪、魏承斑、鹿虔、阎选、尹鹗、毛熙震、李洵等十
八位词人的五百首词作。其中,温庭筠、皇甫松、薛昭蕴应是晚唐人;
而张泌历仕南唐;和凝历仕后唐、后晋;孙光宪则历仕荆南高氏,皆
非蜀人,故这部词集可以说是晚唐和五代词的总集。该书完成于后蜀
广政三年(940年)四月。词集前附有叙,为当时后蜀武德军节度判官
欧阳炯所写。
目
录
, 1花间集-命名
, 2花间集-作者介绍
, 3花间集-作品简介
, 4花间集-鉴赏与品评
, 5花间集-精读
, 6花间集-相关链接
1 花间集-命名
叙称:「今卫尉少卿字弘基……因集近来诗客曲子词五百首,分为十卷,以炯粗预知音,辱请命题……乃命之为《花间集》……」《花间集》得名于集中作品内容多写上层贵妇美人日常生活和装饰容貌,女人素以花比,写女人之媚的词集故称“花间”。这些词作都是文人贵族为歌台舞榭享乐生活需要而写。绮筵公子、绣幌佳人眉眼传情,当筵唱歌,辞藻极尽软媚香艳之能事。《花间集》内容上虽不无缺点,然而在词史上却是一块里程碑,标志着词体已正式登上文坛,要分香于诗国了。《花间集》是我国第一部词集。花间派是我国第一个词派。 2 花间集-作者介绍
《四库总目》云:「《花间集》十卷,后蜀赵崇祚编。崇祚字弘基,事孟昶为卫尉少卿,而不详其里贯,《十国春秋》亦无传。案蜀有赵崇韬,为中书令廷隐之子,崇祚疑即其兄弟行也。因其作者大多是蜀人(或在蜀任官,或在蜀生活),词风近似,故史称“花间词派”,作者亦被称为“花间词人”。
3 花间集-作品简介
晚唐五代词选集。10卷,选录唐末五代词500首。编者赵崇祚,字弘基。生平事迹不详。据欧阳炯《花间集序》,此集当成书于后蜀广政三年(940),其时赵崇祚为卫尉少卿。在1900年敦煌石室藏《云谣集杂曲子》发现之前,《花间集》被认为是最早的词选集。其内容多为风花雪月的男女恋情,且喜好以女子的口吻抒发感情,这样类型的词作约占三分之二,因此总体说来,风格倾向于香软绮靡。以后世多数评论者的眼光看来,《花间集》格调不高,题材狭窄,感慨不深,且对后世词的创作有着深远却不利的影响。
五代十国时,前蜀王氏、后蜀孟氏割据蜀中,60年间,沉湎于歌舞伎乐,曲子词也因之盛行。《花间集》即为供歌伎伶人演唱的曲子词选本。词作者18人,其中温庭筠、皇甫松为晚唐曲子词作家,列于卷首,表示西蜀词派的源流所自。和凝是北汉宰相,以制曲著名,当时称为“曲子相公”,其词和温庭筠风格相近。张泌或疑为南唐词人,此外,从韦庄到李?14人,都是蜀中文人,为王氏或孟氏的文学侍从之臣。温词?艳华美,韦词疏淡明秀,代表了《花间集》中的两种风格。其他词人的词作,则多蹈温、韦余风。它们的内容,不外歌咏旅愁
闺怨、合欢离恨,多局限于男女燕婉之私。但也有一部分作品,如鹿虔?的《临江仙》抒写“暗伤亡国”之情,欧阳炯的《南乡子》歌咏南方风土人情,较有现实意义。宋人论及《花间集》,都赞扬其文字富艳精工,几乎没有人称许其思想内容。到了清代,常州词派的创始人张惠言却以“比兴”、“讽谕”的观点释温庭筠、韦庄词,认为它们表现了“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词选序》),恐未免流于穿凿附会。
《花间集》古本,今传者有南宋三刻:其一为绍兴十八年(1148)晁谦之校刻本。明陆元大本即依此本翻刻,清末吴昌绶双照楼刻本、邵武徐氏刻本则均据陆本。1955年,文学古籍刊行社曾据北京图书馆所藏晁刻本原本影印。其二为淳熙末年鄂州刻本。此本无刊刻者序跋题识,因每页皆用淳熙十一、十二年鄂州公文纸背印刷,故定为淳熙末年鄂州刻本,旧藏聊城杨氏海源阁。清光绪十九年(1893),王鹏运《四印斋丛书》本即据海源阁藏本影写翻刻。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也依
此本排印。其三为开禧刻本。有开禧元年陆游二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曾引及陆游跋语,可知其著录者即此本。明初吴讷《唐宋名贤百家词集》本似也据此本,但已合10卷为2卷。明末汲古阁《词苑英华》本也用此本。至于宋刻原本,未见近代藏书家著录,不知其存佚。此外,明清刻本尚多,如闵刻套印的汤显祖评点本,《四部丛刊》影印的玄览斋巾箱本,皆非善本。另有李心若《花间集评注》,1936年开明书店版;华连圃《花间集注》,1938年商务印书馆增订四版;李一氓《花间集校》,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
《花间集》的作品具有明显的共同点:第一,体裁上都以起源于民间的“小调”为抒写形式;第二,内容多描写男女相恋,悲欢离恨,离愁别绪;第三,创作风格偏于阴柔之美,有文小、质轻、径狭、境隐等特征。由于“花间词”题材狭窄,内容贫乏,后人往往病其“儿女之情多,风云之气少”。然而,作为文人曲子词的总集与范本,《花间集》被宋代大多数填词家奉为正宗与圭臬,以自己的作品能上逮“花间”为极则。
温庭筠和韦庄为“花间”作家群的领袖人物。“花间鼻祖”温庭筠是文学史上第一位大量作词,且以词名掩盖其诗名的作家,正是在温庭筠手中,词终于在题材、风格上与五七言诗分道扬镳。而韦词的最大特点是把当时的文人词带回到民间抒情的道路上来,又对民间词给予艺术的加工和提高。
以“温韦”并称的两位花间词派大师,温以秾艳细密、婉约含蓄见长,而韦以清丽疏朗、率直明快取胜。其创作风格上最大的不同是温密韦疏,温隐韦显。如温庭筠《菩萨蛮》上阙:“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写出居者和行者在不同环境下的两种心情,意象绵密,曲折隐晦。又如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炉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全词一气直下,明白易解。
王国维评论温、韦两家词风:“?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弦上黄莺语?,端己语也,其词品亦似之。”花间词人除了温、韦之外,他如皇甫松、牛峤、毛文锡、欧阳炯、魏承班、孙光宪、李殉、鹿虔扆等都有佳作传世。
花间词虽主要写男女恋情,但其内容也是多方面的。有写江南风物、劳动生活的,如欧阳炯《南乡子》:“游南浦,笑倚春风相对语。”有写边塞、征战内容的,如毛文锡的《甘州遍》:“青冢北,黑山西,沙飞聚散无定,往往路人迷。铁衣冷,战马血沾蹄。破蕃奚,凤凰诏下,步步蹑丹梯。”还有一些咏物写景的,如孙光宪《风流子》:“茅舍槿篱溪曲,鸡犬自南自北。菰叶长,水葓开,门外春波涨绿。听织,声促,轧轧鸣声穿屋。”此词可谓花间词清淡一派的典范之作。也有一些咏史怀古,抒沧桑之感、寄亡国之痛的词,以古讽今,感慨深沉,寓意隽永,发人深省。
《花间集》集中而典型地反映了我国早期词史上文人词创作的主体取向、审美情趣、体貌风格和艺术成就,真实地体现了早期词由民间状态向文人创作转换、发展过程的全貌。花间词规范了“词”的文学体裁和美学特征,最终确立了“词”的文学地位,并对宋元明清词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4 花间集-鉴赏与品评
五代后蜀赵崇祚编选的《花间集》,是我国第一部词总集,收录了唐文宗开成元年(公元836年)到后晋高祖天福五年(公元940年)间18位作家的500首词作。这本书的主题基调是描写男女之间的恋情,此类作品占绝大多数,呈现出婉约绵缠、妩丽香艳的主要风格特征。由于作者处于社会动乱的晚唐五代,加之夹有几首关于男女性爱生活的鄙俗描写,该书受到一些批评。如南宋诗人陆游在为此书作跋时写到:“《花间集》,皆唐五代时人作。方斯时,天下岌岌,生民救死不暇,士大夫仍流宕至,可叹也哉~或者,出于无聊故耶~” 其实,《花间集》介于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唐诗宋词两大峰巅期的中间,对宋词的繁荣及以后词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文学艺术上的价值、作用、贡献和地位是不可忽视和否认的。就内容来讲,除了恋情外,还有史事古迹、风物人情、边塞旧事、山水花鸟等。
偏爱历史使然,书中二十多首咏史怀古的作品,反复吟读,印象深刻。我认为作者们并非完全失语于社会现实、沉醉于男女情爱。正因处于
兴废争战不断、王朝更迭频繁、暴君独夫横行、人民深受苦难的乱世,作者们以古观今、吊古叹今、借古讽今,抒发的历史感慨才深刻、悲婉、苍凉、沉挚、细蓄~读这些词,所受的裨益不仅仅在文学方面。 解读中国历史,不管喜欢与否,你得解读那些君主帝王。而在他们中,隋炀帝算得上是个昏残荒淫的“顶级”人物。《花间集》的几位作者都讽咏隋炀帝荒淫无度,害民亡国。荆南检校秘书少监兼御史大夫孙光宪的《河传》其一,描写形象,讽意深刻。“太平天子,等闲游戏,疏河千里。柳如丝,隈倚渌波春水,长淮风不起。如花殿脚三千女,争云雨,何处留人住,锦帆风,烟际红,烧空,魂迷大业中。”除隋炀帝外,《花间集》的作者还讽咏了南朝齐帝萧宝卷、春秋吴王夫差、陈后主、唐玄宗等君主帝王的昏残荒淫。
《花间集》咏史怀古词中,有些是咏写故事传说。其中,又以吴越西施题材为多。作者描吴越美景,写西施美貌,从而抒发历史兴替、物是人非之叹。这些词作中,晚唐侍郎薛绍蕴《浣溪沙》其七尤为出色。“倾国倾城恨有余,几多红泪泣姑苏,倚风凝睇雪肌肤。吴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宫殿半平芜,藕花菱蔓满重湖。”他咏的是美女西施卷入帝王争霸的历史故事,叹的是晚唐动乱衰败的末世现实。
《花间集》还通过凭吊历史故迹遗址来抒发世事沧桑的感慨之情。作者笔触之下,有六朝都城、帝王行宫、长江三峡、孤庙古寺,还有秦淮河畔、西北边塞等。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词人凭吊历史故迹遗址,不仅仅发思古之幽情,更是抒发出人民国亡家破的哀痛,不满昏残腐败的统治,企盼社会安定统一。后蜀检校太尉、太保鹿虔扆的《临江仙》其一就是代表作:“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翠华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看来,就是在恶劣社会环境迫冲之下,也不是所有文人的良知都丧尽了。
5 花间集-精读
花间集叙
武德军节度判官司欧阳炯[1]撰
镂玉雕琼[2],拟化工[3]而迥巧;裁花剪叶,夺春艳以争鲜。是以唱云谣
则金母词清[4],挹霞醴则穆王心醉[5]。名高《白雪》[6],声声而自合鸾歌[7];
响遏行云,字字而偏谐凤律[8]。《杨柳》《大堤》[9]之句,乐府相传;《芙蓉》
《曲渚》之篇,豪家自制。莫不争高门下,三千玳帽之簪[10];竞富
尊前,数十
珊瑚之树[11]。则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
玉指,拍按香檀[12]。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自南朝之宫体[13],扇北
里[14]之倡风。何止言之不文[15],所谓秀而不实。有唐已降,率土之滨[16],
家家之香径春风,宁寻越艳;处处之红楼夜月,自锁嫦娥。在明皇朝[17],则有
李太白之应制[18]《清平乐》词四首,近代温飞卿复有《金筌集》,迩来[19]作
者,无愧前人。今卫尉少卿字弘基[20],以拾翠洲边,自得羽毛之异;织绡泉底,
独殊机杼之功。广会众宾,时延[21]佳论。因集近来诗客曲子词[22]五百首,分
为十卷。以炯[23]粗预知音,辱请命题,仍为叙引。昔郢人有歌《阳春》者,号
为绝唱,乃命之为《花间集》。庶使西园[24]英哲,用姿羽盖[25]之欢;南国婵
娟,休唱莲舟之引[26]。
时大蜀广政三年[27]夏四月日叙。
[注释]
1.欧阳炯--(896-971)五代词人。益州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其词见于《花间
集》、《尊前集》。
2.镂玉雕琼--雕刻琼玉。形容刻画工夫。
3.化工--自然的创造力。
4.“是以”句--云谣:白云谣。相传穆天子与西王母宴饮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
子谣,因首句为“白云在天”,故名白云谣。金母:即西王母。 5.“挹霞醴”句--挹霞醴:酌仙酒。穆王:即穆天子。
6.《白雪》--古曲名。师旷所作。
7.鸾歌--鸾鸣。
8.凤律--《吕氏春秋?古乐》:“听凤皇之鸣,以别十二律。”故称音律为凤律。
9.《杨柳》《大堤》--乐府曲名。
10.玳瑁之簪--装饰有玳瑁的簪。晋张华《轻薄篇》有“横簪刻玳瑁”句。三千玳瑁
之簪:形容来客众多且富有。用《史记?春申君传》平原君与春申君夸富事。
11.数十珊瑚之树--用石崇与王恺以珊瑚树争豪事。
12.拍按香檀--以檀板为节拍。
13.宫体--宫体诗,指南朝梁“伤于轻艳”的诗风。
14.北里--唐长安平康里,因在城北,也称北里,是妓院所在地。 15.不文--不文雅。
16.率土之滨--境城之内。语出《诗经?小雅?北山》。
17.明皇朝--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期(712-756)。
18.应制--受皇帝命而作。李太白之应制《清平乐》词四首见《尊前集》。 19.迩来--近来。
20.弘基--《花间集》的编辑者赵崇祚,字弘基,生平事迹不详。编此集时任卫尉少卿。
21.延--收纳。
22.曲子词--词的别称。
23.炯--欧阳炯。
24.西园--三国魏邺都的西园,魏文帝曹丕集文学侍从之臣游宴、赏月的地方。后来代
指游宴地。
25.羽盖--以翠羽为饰的车盖。
26.莲舟之引--即采莲曲,乐府清商曲辞。
27.大蜀广政三年--后蜀年号,相当公元940年。
花间集卷第一
温庭筠五十首
温庭筠(812,-866),字飞卿,晚唐诗人、词人。终仕国子助教。
菩萨蛮十四首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注释]
1.“小山”句--写女子的隔夜残妆。小山:女子画眉的式样之一。 小山重叠:眉晕褪色。金:额黄,在额上涂黄色。金明灭:褪色的额黄明暗不匀。
2.“鬓云欲度”句--鬓发撩乱如云,低垂下来。香腮雪:洁白如雪的香腮。
3.“照花”句--对镜簪花。用前镜、后镜对照以瞻顾后影。 4.“双双”句--罗襦上用金线绣的成双的鹧鸪鸟。反衬自身孤独。 其二
水晶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
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注释]
1.鸳鸯锦--绣有鸳鸯图案的锦被。
2.“藕丝”句--写女子衣裳的颜色。
3.人胜--人形首饰。古代风俗于正月七日(人日)剪彩为人形,戴在
头上。
4.香红--指花。
5.风--因走动而生风。
其三
蕊黄无限当山额,宿妆隐笑纱窗隔。 相见牡丹时,暂来还别离。
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
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
[注释]
1.“蕊黄”句--形容女子的黄额妆。 2.“宿妆”句--宿妆:隔夜妆。隐笑:浅笑。 3.牡丹时--牡丹开花的时节,即暮春。 4.暂--一时。指时间短。其四
翠翘金缕双A*B*,水纹细起春池碧。 池上海棠梨,雨晴红满枝。
绣衫遮笑靥,烟草粘飞蝶。
青琐对芳菲,玉关音信稀。
[注释]
1.A*B*(xi1chi4)--水鸟,又名紫鸳鸯。 A*=溪+鸟
B*=束+力+鸟
2.海棠梨--一种果树,二月开红花。 3.笑靥--笑时出现的酒窝。
4.烟草--草色如烟。指春草茂盛的样子。 5.青琐--门窗上雕刻着花格,涂成青色。 6.玉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北。此处代指边关。
其五
杏花含露团香雪,绿杨陌上多离别。 灯在月胧明,觉来闻晓莺。
玉钩褰翠幕,妆浅旧眉薄。
春梦正关情,镜中蝉鬓轻。[注释] 1.月胧明--月色朦胧。
2.褰(qian1)--提起,挂起。
3.关情--涉及、牵连别后的情思。 其六
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 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
画罗金翡翠,香烛消成泪。
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
[注释]
1.玉楼--闺楼的美称。
2.袅娜--轻柔细长的样子。
3.草萋萋-春草茂盛的样子。此处借春草起兴,比喻思远怀人的意绪。
4.“画罗”句--罗帷上画有金色的翡翠鸟。翡翠鸟:即翠鸟。
5.子规--杜鹃鸟,其叫声如“不如归去”。 6.绿窗--此处代指闺人居室。
其七
凤凰相对盘金缕,牡丹一夜经微雨。 明镜照新妆,鬓轻双脸长。
画楼相望久,栏外垂丝柳。
音信不归来,社前双燕回。
[注释]
1.“凤凰”句--衣上盘绣着成双的金色凤凰。 2.画楼--闺楼。
3.社前--社日之前。春社在立春后,燕子归来。 其八
牡丹花谢莺声歇,绿杨满院中庭月。 相忆梦难成,背窗灯半明。
翠钿金压脸,寂寞香闺掩。
人远泪阑干,燕飞春又残。
[注释]
1.牡丹花谢--形容春天已过。
2.“翠钿”句--翠钿:以翠玉镶嵌的金首饰。压:遮掩。
3.阑干--眼泪纵横的样子。
其九
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 金雁一双飞,泪痕沾绣衣。
小园芳草绿,家住越溪曲。
杨柳色依依,燕归君不归。
[注释]
1.关山--泛指边塞之地。
2.金雁--筝柱。这里指弹筝。
3.越溪曲--越溪:相传为越国美女西施浣纱之溪。曲:深隐处。
其十
宝函钿雀金A*B*,沉香阁上吴山碧。 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
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
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
[注释]
1.“宝函”句--宝函:枕头。钿雀:金钗。金A*B*:形似A*B*(水鸟
名)
的嵌金头饰。
A*=溪+鸟
B*=束+力+鸟
2.“沉香阁”句--沉香阁:此处泛指精美的亭阁。吴山:又名胥山,在
浙江
杭州市西湖东南。
3.鸾镜--饰有鸾鸟图案的妆镜。 其十一
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 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 时节欲黄昏,无聊独倚门。 [注释]
1.一霎--一阵子。
2.却--再,又。
3.屏山--画着山水的屏风。 其十二
夜来皓月才当午,重帘悄悄无人语。 深处麝烟长,卧时留薄妆。
当年还自惜,往事那堪忆。
花落月明残,锦衾知晓寒。
[注释]
1.当午--月在中天。
其十三
雨暗夜合玲珑月,万枝香袅红丝拂。 闲梦忆金堂,满庭萱草长。
绣帘垂A*B*,眉黛远山绿。
春水渡溪桥,凭栏魂欲消。
[注释]
1.夜合玲珑日--夜合:又名合欢。古时赠人,以消怨合好。玲珑:空
明。
2.萱草--草本植物,又名忘忧,传说能使人忘忧。 3.A*B*(lu4su4)--同“C*D*(lu4su4)”。此处指帘的穗。
A*=穴秃盖+录用的录
B*=穴秃盖+敕令的敕
C*=四字头+梅花鹿的鹿
D*=四字头+敕令的敕
4.眉黛远山--用黛画眉,秀丽如远山。
其十四
竹风轻动庭除冷,珠帘月上玲珑影。 山枕隐浓妆,绿渡金凤凰。
两蛾愁黛浅,故国吴宫远。
春恨正关情,画楼残点声。
[注释]
1.庭除--庭前阶下。
2.山枕--枕头形状如山。
3.“绿檀”句--绿檀:指檀枕。金凤凰:金凤钗。 4.两蛾--双眉。
5.吴宫--吴地的宫阙。此处暗用西施入吴的典故。 6.残点声--即残漏将尽的声音。表示天将明。 更漏子六首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
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注释]
1.迢递--遥远。
2.谢家池阁--原指唐李德裕之妾谢秋娘居所。后泛指佳人所居的豪华
池阁。
3.红烛背--红烛燃尽。
其二
星斗稀,钟鼓歇,帘外晓莺残月。 兰露重,柳风斜,满庭堆落花。 虚阁上,倚栏望,还似去年惆怅。 春欲暮,思无穷,旧欢如梦中。 [注释]
1.虚阁上--登上空阁。
其三
金雀钗,红粉面,花里暂时相见。 如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 香作穗,蜡成泪,还似两人心意。 山枕腻,锦衾寒,觉来更漏残。 [注释]
1.香作穗,香燃烬。比喻君心如死灰。 其四
相见稀,相忆久,眉浅淡烟如柳。 垂翠幕,结同心,待郎熏绣衾。
城上月,白如雪,蝉鬓美人愁绝。 宫树暗,鹊桥横,玉签初报明。 [注释]
1.“眉浅”句--形容眉薄如淡烟、形如柳叶。 2.结同心--用锦带制成的菱形连环回文结,表示恩爱同心。
3.鹊桥横--星星移动。比喻天将晓。 4.玉签--报更所用的竹签。
其五
背江楼,临海月,城上角声呜咽。 堤柳动,岛烟昏,两行征雁分。 京口路,归帆渡,正是芳菲欲度。 银烛尽,玉绳低,一声村落鸡。 [注释]
1.角--古乐器名。多用作军号。 2.京口路--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 3.玉绳--星名。其两星。
其六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黛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注释]
1.不道--不管,不顾。
归国遥二首
香玉,翠凤宝钗垂A*B*。 钿筐交胜金粟,越罗春水绿。 画堂照帘残烛,梦余更漏促。 谢娘无限心曲,晓屏山断续。 [注释]
1.香玉--头饰。
2.A*B*--钗的穗。
A*=穴秃盖+录用的录
B*=穴秃盖+敕令的敕
3.“钿筐”句--钿筐、金粟等饰物交互为美。
4.“越罗”句--用越罗制成的衣服,色绿如春水。
5.谢娘--泛指闺中女子。
其二
双脸,小凤战蓖金A*艳。 舞衣无力风敛,藕丝秋色染。
锦帐绣帷斜掩,露珠清晓簟。 粉心黄蕊花靥,黛眉山两点。 [注释]
1.“小凤”句--小凤:形如小凤的梳发用的篦。战:通“颤”,颤动。
金:篦的颜色。A*(zhan3)艳:光彩闪动。
A*=风字旁+占卜的占
2.“藕丝”句--形容舞衣的颜色。 3.簟(dian4)--竹席。
4.花靥--面部妆饰。
酒泉子四首
花映柳条,闲向绿萍池上。 凭栏干,窥细浪,雨萧萧。 近来音信两疏索,洞房空寂寞。 掩银屏,垂翠箔,度春宵。 [注释]
1.疏索--稀疏。
2.箔--帘。
其二
日映纱窗,金鸭小屏山碧。 故乡春,烟霭隔,背兰A*。
宿妆惆怅倚高阁,千里云影薄。
草初齐,花又落,燕双双。
其三
渭阙宫城秦树凋,玉楼独上无聊。
含情不语自吹箫,调情和恨,天路逐风飘。 何事乘龙入忽降,似知深意相招。
三清携手路非遥,世间屏障,彩笔画娇娆。 [注释]
1.渭阙宫城--秦的宫城,因地近渭水,故称。 2.乘龙入忽降--用《列仙传》春秋时入萧史善吹箫,作凤鸣。一夕吹
箫引凤。
萧史乘龙,与秦穆公女弄玉乘凤升天而去的事。 3.三清--仙人所居地。
4.屏障--屏风。
5.娇娆--美人。指弄玉。
其四
江绕黄陵春庙闲,娇莺独语关关。
满庭重叠绿苔斑,阴云无事,四散自归山。 箫鼓声稀香烬冷,月娥敛尽弯环。
风流皆道胜人间,须知狂客,拼死为红颜。
[注释]
1.黄陵春庙--即黄陵庙。此词咏湘妃。 其五
素洛春光潋滟平,千重媚脸初生。
凌波罗袜势轻轻,烟笼日照,珠翠半分明。 风引宝衣疑欲舞,鸾回凤翥堪惊。
也知心许无恐成,陈王辞赋,千载有声名。 [注释]
1.“素洛”句--素洛:清澄的洛水。潋滟:水波摇荡。 2.“凌波”句--洛神步履轻盈。语出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
生尘”。
3.陈王辞赋--陈思王曹植作《洛神赋》。 其六
柳带摇风汉水滨,平芜两岸争匀。
鸳鸯对浴浪痕新。弄珠游女,微笑自含春。 轻步暗移蝉鬓动,罗裙风惹轻尘。
水晶宫殿岂无因,空劳牵手,解佩赠情人。 [注释]
1.弄珠游女--用《列仙传》中江妃二女逢郑交甫,解佩玉赠关交甫事。
2.水晶宫殿--神女所居处。
3.情人--指郑交甫。
其七
洞庭波浪A*晴天,君山一点凝烟。 此中真境属神仙,玉楼珠殿,相映月轮边。 万里平湖秋色冷,星辰垂影参然。
桔林霜重更红鲜,罗浮山下,有路暗相连。 [注释]
1.洞庭--洞庭湖。
2.君山--洞庭山,在洞庭湖中。
3.“此中”句--《拾遗记》卷十《洞庭山》:“洞庭山浮于水上,其下有
金堂数百间,
帝女居之。”
4.参(cen1)然--参差不齐。
5.罗浮山--传说中的仙山。在广东省增城、博罗、河源等县间。
6.“有路”句--用谢灵运《罗浮山赋序》关于洞庭与罗浮山相连的记载。
酒泉子
枕转簟凉,清晓远钟残梦。
月光斜、帘影动,旧炉香。
梦中说尽相思事,纤手匀双泪。
去年春,今日意,断离肠。
生查子
春山烟欲收,天淡稀星小。 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注释] 1.重道--再次说。
2.“记得”两句--因芳草与罗裙同色,故因物及人。
中兴乐
池塘暖碧浸晴晖,A*A*柳絮轻飞。 红蕊凋来,解梦还稀。
春云空有雁归,珠帘垂。
东风寂寞,恨郎抛掷,泪湿罗衣。 A*=三点水+蒙古的蒙
谒金门
秋已暮,重叠关山岐路。
嘶马摇鞭何处去,晓禽霜满树。 梦断禁城神鼓,泪滴枕檀无数。 一点凝红和薄雾,翠蛾愁不语。
[注释]
1.枕檀--檀木枕。
2.翠蛾--美人的眉毛。此处指思妇。
欧阳炯四首
浣溪沙三首
落絮残莺半日天,玉柔花醉只思眠,惹窗映竹满炉烟。 独掩画屏愁不语,斜掩瑶枕髻鬟偏,此时心在阿谁边。 [注释]
1.阿谁--谁。
其二
天碧罗衣拂地垂,美人初着更相宜,宛风如舞透香肌。 独坐含颦吹风竹,园中缓步折花枝,有情无力泥人时。 [注释]
1.宛风--柔风。
2.泥人--这里指人醉如泥。
其三
相见休言有泪珠,酒阑重得叙欢娱,凤屏鸳枕宿金铺。 兰麝细香闻喘息,绮罗纤缕见肌肤,此时还恨薄情无。
[注释]
1.金铺--门上铺首,用以衔环。此处代指闺房。
三字令
春欲尽,日迟迟,牡丹时。 罗幌卷,翠帘垂。
彩笺书,红粉泪,两心知。 人不在,燕空归,负佳期。 香烬落,枕函欹。
月分明,花淡薄,惹相思。 [注释]
1.罗幌--丝织帷幌。
2.枕函欹--枕头倾斜。欹(qi1):倾斜。
花间集卷第六
欧阳炯十三首
南乡子八首
嫩草如烟,石榴花发海南天。 日暮江亭春影绿,鸳鸯浴。 水远山长看不足。
其二
画舸停桡,槿花篱外竹横桥。
水上游人沙上女,回顾,笑指芭蕉林里住。 [注释]
1.停桡--停桨,停船。
其三
岸远沙平,日斜归路晚霞明。
孔雀自怜金翠尾,临水,认得行人惊不起。 其四
洞口谁家,木兰船系木兰花。
红袖女郎相引去,游南浦,笑倚春风相对语。[注释]
1.相引去--相约去。
其五
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莲。
耳坠金环穿瑟瑟,霞衣窄,笑倚江头招远客。 [注释]
1.二八花钿--代指少女。二八:十六岁。 2.瑟瑟--绿宝石。
其六
路入南中,桃榔叶暗蓼花红。
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树底纤纤抬素手。 [注释]
1.南中--南国。
2.桃榔(guang1lang2)--树名。常绿树。 其七
袖敛鲛绡,采香深洞笑相邀。
藤杖枝头芦酒滴,铺葵席,豆蔻花间A*晚日。 [注释]
1.鲛绡--相传为鲛人所织的绡。此处指手帕。 2.A*(suo1)晚日--指太阳跌落。趁:走。 A*=走字旁+请坐的坐
其八
翡翠A*B*,白萍香里小沙汀。
岛上阴阴秋雨色,芦花扑,数只渔船何处宿。 A*=交流的交+鸟
B*=青天的青+鸟
献衷心
见好花颜色,争笑东风。
双脸上,晚妆同。
闭小楼深阁,春景重重。
三五夜,偏有恨,月明中。
情未已,信曾通,满衣犹自染檀红。 恨不如双燕,飞舞帘栊。
春欲暮,残絮尽,柳条空。
[注释]
1.三五夜--农历十五日夜。
贺明朝二首
忆昔花间初识面,红袖半遮妆脸。 轻转石榴裙带,故将纤纤玉指,愉A*双凤金线。 碧梧桐锁深深院,谁料得,两情何日教缱绻。 羡春来双燕,飞到玉楼,朝暮相见。[注释] 1.缱绻(qian3quan3)--牢结,不离散。 A*=提手旁+必然的然
其二
忆昔花间相见后,只凭纤手,暗抛红豆。 人前不解,巧传心事。
别来依旧,辜负春昼。
碧罗衣上蹙金绣,睹对对鸳鸯,空A*泪痕透。 想韶颜非久,终是为伊,只恁偷瘦。
[注释]
1.暗抛红豆--暗中抛掷红豆,以表相思情。 2.蹙(cu4)金绣--用金丝银线剌绣成绉纹状。 3.A*(ye4)--沾。
A*=竖衣旁+城邑的邑
4.韶颜--美好容颜。
5.只恁--竟然如此。
江城子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释]
1.金陵--今南京。
2.六代繁华--东吴、东晋、宋、齐、梁、陈都定都在金陵。
3.姑苏繁华--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为春秋时吴国修筑。
4.江城--指金陵。
凤楼春
凤髻绿云丛,深掩房栊。
锦书通,梦中相见觉来慵,匀面泪脸珠融。
因想玉郎何处去,对淑景谁同。
小楼中,春思无穷。
倚栏A*望,暗牵愁绪,柳花飞起东风。 斜日照帘,罗幌香冷粉屏空。
海棠零落,莺语残红。
[注释]
1.绿云丛--发丛。
2.淑景--美景。
3.A*(yong2)望--仰头远望。
A*=偶人的偶-单立人+一页纸的页 和凝二十首
和凝(898-955),字成绩,五代词人。曾官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
小重山二首
春入神京万木芳,禁林莺语滑,蝶飞狂。 晓花擎露妨啼妆,红日水,风和百花香。 烟锁柳丝长,御沟澄碧水,转池塘。 时时微雨洗劫风光,天衢远,到处引笙簧。 [注释]
1.神京--帝都。
2.“禁林”句--禁林:禁苑的园林。莺语滑:莺叫声流利。
3.啼妆--妇女以粉薄拭目下,好像啼痕。
4.天衢--通往京师的路。
5.笙簧--竹制乐器。
其二
正是神京烂熳时,群仙初折得,郄诜枝。
乌犀白A*最相宜,精神出,御陌袖鞭垂。
柳色展愁眉,管弦分响亮,探花期。
光阴占断曲江池,新榜上,名姓彻丹墀。
[注释]
1.郄诜枝--事见《晋书?郄诜传》。郄诜自称:“臣举贤良对箫,为天下第一,
犹桂林第一,昆山之片玉。”此处指科举及第,即折桂。 2.乌犀白A*--乌犀:黑犀,装饰物。白A*--白布衣服。 A*=绞丝旁+宁静的宁
3.探花期--指进士初宴的时间。唐时进士在曲江、杏园初宴,称探花宴,以进士
少俊者二人为探花使。
4.丹墀--漆成红色的石阶,代指皇宫。
临江仙二首
海棠香老春江晚,小楼雾A*B*C*。
翠鬟初出绣帘中,麝烟鸾D*苹风。
碾玉钗摇E*F*战,雪肌云鬓将融。
含情遥指碧波东,越王台殿蓼花红。
[注释]
1.雾A*--原指如薄雾的轻纱,此处指薄如轻纱的云雾。 A*=士字头+秃宝盖+系+没有的没-三点水,左右结构 B*=三点水+天空的空
C*=三点水+蒙古的蒙
2.苹风--微风。
D*=提王旁+佩带的佩-单立人
3.E*F*战--E*F*鸟形首饰在头上颤动。战:通“颤”。 E*=溪流的溪+鸟
F*=束+力+鸟
[注释]
1.金鸭--金属的鸭形香炉。
2.背兰A*(gang1)--背:熄。兰A*:用兰膏点的灯。 A*=金字旁+工本的工
其三
楚女不归,楼枕小河春水。
月孤明,风又起,杏花稀。
玉钗斜簪云鬟髻,裙上金缕凤。
八行书,千里梦,雁南归。
[注释]
1.楚女--此处指所思念的女子。 2.八行书--代指书信。
其四
罗带惹香,犹系别时红豆。 泪痕新,金缕旧,断离肠。 一双娇燕语雕梁,还是去年时节。 绿阴浓,芳草歇,柳花狂。 [注释]
1.红豆--又名相思子。
2.金缕--金丝绣衣。
定西番三首
汉使昔年离别。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
千里玉关春雪,雁来人不来。 羌笛一声愁绝,月徘徊。
[注释]
1.汉使--此处代指出使西番的官吏。 2.攀弱柳--攀折柳枝,表示赠别。 3.折寒梅--折梅寄远,表达思念之情。 4.千里玉关--泛指边塞。其二
海燕欲飞调羽。萱草绿,杏花红,隔帘栊。 双鬓翠霞金缕,一枝春艳浓。
楼上月明三五,琐窗中。
[注释]
1.帘栊--帘与窗。
2.翠霞金缕--此指华丽的首饰。金缕:钗的穗。 3.三五--农历十五日的夜晚。
4.琐窗--雕刻有花纹的窗。
其三
细雨晓莺春晚。人似玉,柳如眉,正相思。 罗幕翠帘初卷,镜中花一枝。
肠断塞门消息,雁来稀。
[注释]
1.肠断--形容极度思念。
杨柳枝八首
宜春苑外最长条,闲袅春风伴舞腰。 正是玉人肠绝处,一渠春水赤栏桥。 [注释]
1.“宜春苑”句--宜春苑:秦宫苑名。最长条:指柳条。
2.赤兰桥--桥名。隋时香积渠水流经此桥入京城。
其二
南内墙东御路傍,须知春色柳丝黄。 杏花未肯无情思,何事行人最断肠。 [注释]
1.南内--唐时兴庆宫。
其三
苏小门前柳万条,毵毵金线拂平桥。 黄莺不语东风起,深闭朱门伴舞腰。 [注释]
1.苏小--苏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 2.毵毵金线--形容细长的枝叶。 3.朱门--豪贵家的大门。
其四
金缕毵毵碧瓦沟,六宫眉黛惹香愁。 晚来更带龙池雨,半拂栏干半入楼。 [注释]
1.碧瓦--琉璃瓦。
2.六宫眉黛--代指皇帝的嫔妃。 3.龙池--在兴庆宫内。据说“常有云气,或见黄龙出其中,谓之龙池”
(《长安志》)。
其五
馆娃宫外邺城西,远映征帆近拂提。 系得王孙归意切,不关芳草绿萋萋。 [注释]
1.“馆娃”句--馆娃宫:春秋时吴国宫殿名,故址在今江苏省吴县市西
南。
邺城:三国时魏都,故址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 2.“系得”两句--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语。
王孙:代指游子。不关:不相关。 其六
两两黄鹂色似金,袅枝啼露动芳音。 春来幸自长如线,可惜牵缠荡子心。 [注释]
1.幸自--本自。
2.荡子--久行在外、流荡忘返的人。 其七
御柳如丝映九重,凤凰窗映绣芙蓉。 景阳楼畔千条路,一面新妆等晓风。
[注释]
1.九重--天子所居之处的九门。 2.“凤凰”句--凤凰窗:宫内雕窗。绣芙蓉:绣帐。
3.景阳--宫名。在今江苏江宁县北。 4.新妆--指楼中佳人晓妆。
其八
织锦机边莺语频,停梭垂泪忆征人。 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南歌子
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
偷眼暗形相,不如从嫁与,作鸳鸯。 [注释]
1.形相--端详,打量。
2.从嫁与--任从嫁给他。
其二
似带如丝柳,团酥握雪花。
帘卷玉钩斜,九衢尘欲暮,逐香车。 [注释]
1.“似带”句--比喻美人腰细。
2.“团酥”句--形容美人面容白皙。
3.九衢(qu3)--四通八达的道路。 4.香车--装饰豪华的车。
其三
鬓堕低梳髻,连娟细扫眉。
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 [注释]
1.“连娟”句--形容眉毛画得娟秀细长。 其四
脸上金霞细,眉间翠钿深。
倚枕覆鸳衾,隔帘莺百啭,感君心。 其五
扑蕊添黄子,呵花满翠鬟。
鸳枕映屏山,明月三五夜,对芳颜。 [注释]
1.“扑蕊”句--取花蕊以饰额背。 2.呵花--吹去花上露珠。
其六
转盼如波眼,娉婷似柳腰,花里暗相招。 忆君肠欲断,恨春宵。
其七
懒拂鸳鸯枕,休缝翡翠裙,罗帐罢炉熏。 近来心更切,为思君。
[注释]
1.“罗帐”句--不再以炉香熏暖罗帐。 河渎神三首
河上望丛柯,庙前春雨来时。 楚山无限鸟飞迟,兰棹空伤别离。 何处杜鹃啼不歇,艳红开尽如血。 蝉鬓美人愁绝,百花芳草佳节。 [注释]
1.丛祠--乡野林间的神祠。
2.兰棹--船的美称。
3.“艳红”句--指杜鹃花开的灿烂。 其二
孤庙对寒潮,西陵风雨萧萧。 谢娘惆怅倚兰桡,泪流玉箸千条。 暮天愁听思归乐,早梅香满山郭。 回首两情萧索,离魂何处飘泊。
[注释]
1.西陵--西陵峡。长江三峡之一。
2.兰桡--兰桨。代指船。
3.兰箸--比喻眼泪。
4.思归乐--杜鹃鸟的别名。其鸣声近似“不如归去”。
5.山郭--山的四周。
其三
铜鼓赛神来,满庭幡盖徘徊。
水村江浦过风雷,楚山如画烟开。 离别橹声空萧索,玉容惆怅妆薄。 青麦燕飞落落,卷帘愁对珠阁。
[注释]
1.“铜鼓”句--鸣铜鼓以迎神。赛神:旧俗酬神活动。
2.幡盖--幢幡华盖之类。
3.过风雷--指迎神的车,行如风,声如雷。 4.“青麦”句--青麦:青麦时节,约在三月。落落:多。
女冠子二首
含娇含笑,宿翠残红窈窕。
鬓如蝉,寒玉簪秋水,轻纱卷碧烟。 雪胸鸾镜里,琪树凤楼前。
寄语青娥伴,早求仙。
[注释]
1.“宿翠”句--写女子隔夜残妆。 2.“寒玉”句--玉簪清凉如秋水。 3.“琪树”句--女子妆成树立于凤楼前。 4.青娥伴--这里指身边美女。
5.早求仙--此处指入道观为女冠。此词就词调而作,咏女道士。
其二
春山夜静,愁闻洞天疏磬。
玉堂虚,细雾垂珠A*,轻烟曳翠裙。 对花情脉脉,望月步徐徐。
刘阮今何处,绝来书。
[注释]
1.洞天--道家称仙人所居处。
2.玉堂--仙人所居。
A*=提王旁+佩带的佩-单立人
3.刘阮--用刘晨、阮肇采药遇仙女事。 酒泉子四首
寂寞青楼,风触绣帘珠碎撼。 月朦胧,花暗淡,锁春愁。
寻想往事依稀梦,泪脸桃红色重。 鬓欹蝉。钗坠凤,思悠悠。
其二
雨渍花零,红散香凋池两岸。 别情遥,春歌断,掩银屏。 孤帆早晚离三楚,闲理钿筝愁几许, 曲中情,弦上语,不堪听。 [注释]
1.雨渍--雨浸。
2.三楚--战国楚地。今黄淮至湖南一带。 其三
秋雨联绵,声散败荷丛里。 那堪深夜枕前听,酒初醒。 牵愁惹思更无停,烛暗香凝天欲曙。 细和烟,冷和雨,透帘旌。 其四
秋月婵娟,皎洁碧纱窗外。 照花穿竹冷沉沉,印池心。 凝露滴,砌蛩吟,惊觉谢娘残梦。 夜深斜傍枕前来,影徘徊。 [注释]
1.影徘徊--指月影徘徊。
望远行二首
春日迟迟思寂寥,行客关山路遥。 琼窗时听语莺娇,柳丝牵恨一条条。 休晕绣,罢吹萧,貌逐残花暗凋。 同心犹结旧裙腰,忍辜风月度良宵。 [注释]
1.晕绣--用彩线绣成颜色凋和的花纹。 2.辜--辜负。
其二
露滴幽庭落叶时,愁聚萧娘柳眉。 玉郎一去负佳期,水云迢递雁书迟。 屏半掩,枕斜欹,蜡泪无言对垂。 吟蛩断续漏频移,入窗明月鉴空帷。 [注释]
1.鉴空帷--照空帷。
菩萨蛮三首
回塘起波纹细,剌桐花里门斜闭。 残日照平芜,双双飞鹧鸪。
征帆何处客,相见还相隔。
不语欲魂消,望中烟水遥。
[注释]
1.平芜--杂草繁茂的原野。 其二
等闲将度三春景,帘垂碧砌参差影。 曲槛日初斜,杜鹃啼落花。 恨君容易处,又话潇湘去。 凝思倚屏山,泪流红脸斑。 [注释]
1.等闲--平常,随便。
2.“恨君”二句--怨恨你轻易说离别。潇湘:泛指湖南湘江流域。
其三
隔帘微雨双飞燕,砌花零落红深浅。 捻得宝筝凋,心随征棹遥。 楚天云外路,动便经年去。 香断画屏深,旧欢何处寻。 [注释]
1.征棹--征人的船。
2.动--不觉,不经意。
西溪子
金缕翠钿浮动,妆罢小窗圆梦。
日高时,春已老,人来到,满地落花慵扫。 无语倚屏风,泣残红。
[注释]
1.圆梦--解说梦中事,从而附会人事,推测吉凶。 虞美人
金笼莺报天将曙,惊起分飞处。
夜来潜与玉郎期,多情不觉酒醒迟,失归期。 映花避月遥相送,腻髻偏凤。
欲回娇步入香闺,倚屏无语捻云篦,翠眉低。 [注释]
1.垂凤--风钗。
河传二首
去去,何处,迢迢巴楚,山水相连。 朝云暮雨,依旧十二峰前,猿声到客船。 愁肠岂异丁香结,因离别,故国音书绝。 想佳人花下,对明月春风,恨应同。 [注释]
1.巴楚--巴江、楚江。
其二
春暮,微雨。送君南浦,愁敛双蛾。 落花深处,啼鸟似逐离散,粉檀珠泪和。 临流更把同心结,情哽咽,后会何时节, 不堪回首,相望已隔汀洲,檐声幽。 [注释]
1.送君南浦--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2.粉檀--指傅面涂唇的化妆品。
作文四:《精骑集序》900字
《精骑集序》原文、译文、和习题答案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乎!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云:“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对下面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B )
A、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B、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C、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D、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2、解释下列词语
(1)辄:就、立即、便。 (2)比:等到。
3、翻译文中划线句
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我用三千精锐的骑兵,足以对抗你众多疲弱的士兵。
4、秦观在少时读书和后来治学的道路上分别遇到了什么问题?
答:少时读书:少而不勤。或: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后来治学:长而善忘。或: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5、秦观的经历给了你哪些启示?
答:如:(1)不能倚仗自己天资聪颖就不愿用功学习。
(2)要注重后天的努力,勤于学习和总结,善于吸收前人智慧提升自我。
(3)学习中遇到问题时要主动想办法解决。
参考译文: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有多大的错误。然而我倚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没有几天在看书。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
近几年,我非常勤奋,以此来惩戒自己,后悔以前的所作所为;然而听觉和视力都已经衰退,大概比不上从前的十分之一二。但阅读一件事,一定会从头到尾翻寻几次,(但)合上书后就感到茫然不知,(这样)反复多次仍然记不住。所以虽然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因善忘而荒废。
唉!损害我的学业的,常常是这两种情况。最近读《齐史》,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这样的句子:“我用三千精骑,足以对抗你众多疲弱的士兵。”心中赞同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经”“传”“子”“史”中的语句,
摘录几千条,编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
唉!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作文五:《花间集序》400字
花间集序 (欧阳炯 )
镂玉雕琼, 拟化工而迥巧; 裁花剪叶, 夺春艳以争 鲜。是以唱云谣则金母词清,挹霞醴则穆王心醉。名 高白雪,声声而自合銮歌;响遏行云,字字而偏谐凤 律。杨柳大堤之句,乐府相传;芙蓉曲渚之篇,豪家 自制。莫不争高门下,三千玳瑁之簪;竞富尊前,数 十珊瑚之树。则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 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 之词, 用助妖娆之态。 自南朝之宫体, 扇北里之娼风。 何止言之不文, 所谓秀而不实。 有唐以降, 率土之滨。 家家之香径春风,宁寻越艳;处处之红楼夜月,自锁 嫦娥。在明皇朝,则有李太白应制清平乐词四首。近 代温飞卿复有金筌集。迩来作者,无愧前人。今卫尉 少卿字弘基, 以拾翠洲边, 自得羽毛之异; 织绡泉底, 独抒机杼之功。广会众宾,时延佳论。因集近来诗客 曲子词五百首, 分为十卷。 以炯粗预知音, 辱请命题, 仍为叙引。昔郢人有歌阳春者,号为绝唱,乃命之为 花间集。庶使西园英哲,用资羽盖之欢;南国婵娟, 休唱莲舟之引。时大蜀广政三年夏四月日叙。
作文六:《重刊袁中郎集序》3900字
林语堂先生创议重刊《袁中郎全集》,刘大杰先生担任编订,我觉得这
是很有意义的事.公安派在明季是一种新文学运动,反抗当时复古赝古的文
学潮流,这是确实无疑的事实,我们只须看后来古文家对于这派如何的深恶
痛绝,历明清两朝至于民国现在还是咒骂不止,可以知道他们加于正统派文
学的打击是如何的深而且大了.
但是他们的文字不但触怒了文人,而且还得罪了皇帝,三袁文集于是都
被列入禁书,一概没收销毁了事,结果是想看的固然没得看,就是咒骂的人
也无从得见,只好闭了眼睛学嘴学舌的胡乱说一番而已.我们举一个例,《直
介堂丛刻》中有《苌楚斋随笔》,正续各十卷,庐江刘声木十枝撰,有己巳
五月序,即民国十八年也,《随笔》卷三第十六则云:
明末诗文派别至公安竟陵可谓妖妄变幻极矣,亡国之音固宜如此,
时当末造,非人力所能挽回,世多不知其名氏撰述,■记之于下,以昭
后世之炯戒.公安三袁,一庶子宗道,即士瑜,撰《海蠡编》二卷.一
吏部郎中中道,撰述无传.一吏部郎中宏道,独宏道撰述甚富,撰有《觞
政》一卷,《瓶花斋杂录》一卷,《袁中郎集》四十卷,《明文隽》八
卷.竟陵为钟惺谭友夏,俱天门人.
又《续笔》卷四第十一则云:
瑞安陈怀孟冲父(案此处原文如是)撰有《独见晓斋丛书》,其第
一种为《辛白论文》一卷,共九篇,其篇目有云文性文情文才文学文识
文德文时等目,只须见其目即知其深中明季山人之习,坠入竟陵公安一
派,实为亡国之音.
此书作者是桐城派,其反对公安本不足异,唯高谈阔论而伯修之《白苏斋类
集》与小修之《珂雪斋集选》似均未见,又于中郎集外别列《觞政》,可知
其亦未曾见过此集也.其实珂雪斋虽是难得,白苏斋与梨云馆本中郎集在道
光年均有翻刻,而或因被骂太久之故也竟流传不广,以致连骂者亦未能看见,
真真一大奇事.这回把中郎集印了出来,使得大家可以看看,功德无量.无
论意见如何,总之看了再说,即使要骂也有点儿根据.
中郎是明季的新文学运动的领袖,然而他的著作不见得样样都好,篇篇
都好,翻过来说,拟古的旧派文人也不见得没有一篇可取,因为他们到底未
必整天整夜的装腔作势,一不小心也会写下一小篇即兴的文章来,如专门模
仿经典的扬子云做有《酒箴》,即是一例.中郎的诗,据我这诗的门外汉看
来,只是有消极的价值,即在他的反对七子的假古董处,虽然标举白乐天苏
东坡,即使不重模仿,与瓣香李杜也只百步之差,且那种五七言的玩意儿在
那时候也已经做不出什么花样来了,中郎于此不能大有作为原是当然,他所
能做的只是阻止更旧的,保持较新的而已.
在散文方面中郎的成绩要好得多,我想他的游记最有新意,传序次之,
《瓶史》与《觞政》二篇大约是顶被人骂为山林恶习之作,我却以为这很有
中郎特色,最足以看出他的性情风趣.尺牍虽多妙语,但视苏黄终有间,比
孙仲益自然要强,不知怎的尺牍与题跋后来的人总写不过苏黄,只有李卓吾
特别点,他信里那种斗争气分也是前人所无,后人虽有而外强中干,却很要
不得了.中郎反抗正统的"赋得"文学,自是功在人间,我们怀念他的功绩,
再看看他的著作,成就如何,正如我们读左拉的小说,看他与自然主义的理
论离合如何,可以明了文学运动的理想与现实,可以知人论世,比单凭文学
史而议论得失,或不看作品而信口雌黄,总要较为可靠乎.
中郎喜谈禅,又谈净土,著有《西方合论》一卷,这一部分为我所不大
喜欢,东坡之喜谈修炼也正是同样的一种癖.伯修与小修,陶石篑石梁,李
卓吾,屠长卿,也都谈佛教,这大约是明末文坛的普通现象.正统派照例是
儒教徒,而非正统派便自然多逃儒归佛,佛教在那时虽不是新思想,却总是
一个自由天地,容得他们托足,至于是否够说信仰,那我就不好代为回答了.
反对这些新文学潮流的人骂他们妖妄变幻,或者即侧重此点,我看《苌楚斋
随笔》中屡次说到明朝之亡由于李屠诸人之信佛教毁伦常,可以参证,不过
李屠以及二陶三袁固然与佛有关,竟陵的钟谭似并不这样,然则此文所云又
是疑问了.正统派骂公安竟陵为亡国之音,我疑心这句话自从甲申以后一直
用到如今了罢,因为明朝亡了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究竟明朝亡于何人何事也
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且更是死无对证,我想暂不讨论,但是什么是
亡国之音,这件事似乎还可以来探讨一下.
有人说,亡国之音便是公安竟陵那样的文章.这样的干脆决断,仿佛事
情就完了,更无话可说.然而不然.所谓亡国之音这是有出典的,而且还出
在经书里.查《礼记 乐记》第十九云:"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孔
颖达疏云,"亡国谓将欲灭亡之国,乐音悲哀而愁思,亡国之时民心哀思,
故乐音亦哀思,由其人困苦故也."后又云:"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
郑玄注云:"濮水之上地有桑间者,亡国之音于此之水出也.昔殷纣使师延
作靡靡之乐,已而自沉于濮水,后师涓过焉,夜闻而写之,为晋平公鼓之,
是之谓也."在同一篇中,有两样说法,迥不相同,一说乐音哀思,一说靡
靡之乐,令人无所适从.郑玄虽然也是大儒,所说又有韩非做根据,但是我
们总还不如信托经文,采取哀思之说,而桑间濮上应即承上文而言,至于其
音是否哀以思,是否与上文不矛盾,则书缺有间,姑且存疑.中郎的文章说
是有悲哀愁思的地方原无不可,或者这就可以说亡国之音.《诗经 国风》
云:
有兔■■,雉离于罗.
我生之初,尚无为.
我生之后,逢此百罹.
尚寐无吪!
这种感情在明季的人心里大抵是很普通罢.有些闲适的表示实际上也是
一种愤懑,即尚寐无吪的意思.外国的隐逸多是宗教的,在大漠或深山里积
极地修他的胜业,中国的隐逸却是政治的,他们在山林或在城市一样的消极
的度世.长沮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与易之 "便说出本意来.
不过这种情形我想还应用《乐记》里别一句话来包括才对,即是"乱世之音
怨以怒,其政乖."孔颖达解亡国为将欲灭亡之国,这也不对,亡国便干脆
是亡了的国,明末那些文学或可称之曰乱世之音,顾亭林傅青主陈老莲等人
才是亡国之音,如吴梅村临终的词亦是好例.
闲话休提,说乱世也好,说亡国也好,反正这都是说明某种现象的原因,
《乐记》云,"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其情之所以动,则或
由世乱政乖,或由国亡民困,故其声亦或怨怒或哀思,并不是无缘无故的会
忽发或怨怒或哀思之音,更不是有人忽发怨怒之音而不乱之世就乱,或忽发
哀思之音而不亡之国会亡也.中郎的文章如其是怨以怒的,那便是乱世之音,
因为他那时的明朝正是乱世;如其是哀以思的,那就可以算是亡国之音,因
为明末正是亡国之际,"时当末造,非人力所能挽回,"所可说的如此而已,
有什么可以"昭后世之炯戒"的地方呢 使后世无复乱世,则自无复乱世之
音,使后世无感亡国,则自无复亡国之音,正如有饭吃饱便不面黄肌瘦,而
不生杨梅疮也就不会鼻子烂落也.然而正统派多以为国亡由于亡国之音,一
个人之没有饭吃也正由于他的先面黄肌瘦,或生杨梅疮乃由于他的先没有鼻
子.呜呼,熟读经典者乃不通《礼记》之文,一奇也.中郎死将三百年,事
隔两朝,民国的文人乃尚欲声讨其亡国之罪,二奇也.关于此等问题,不佞
殆只得今天天气哈哈哈矣.
说到这里,或者有人要问,足下莫非是公安派或竟陵派乎 莫非写亡国
之音者乎 这个疑问也问得当然,但是我惭愧不能给他一个肯定的答语.
第一,我不是非宗教者,但实是一个无宗教者.我的新旧教育都不完全,
我所有的除国文和三四种外国文的粗浅知识以外,只有一点儿"生物的知
识",其程度只是丘浅治郎的《生物学讲话》,一点儿历史的知识,其程度
只是《纲鉴易知录》而已,此外则从蔼理斯得来的一丝的性的心理,从弗来
则得来的一毫的社会人类学,这些鸡零狗碎的东西别无用处,却尽够妨碍我
做某一家的忠实的信徒.对于一切东西,凡是我所能懂的,无论何种主义理
想信仰以至迷信,我都想也大抵能领取其若干部分,但难以全部接受,因为
总有其一部分与我的私见相左.公安派也是如此,明季的乱世有许多情形与
现代相似,这很使我们对于明季人有亲近之感,公安派反抗正统派的复古运
动,自然更引起我们的同感,但关系也至此为止,三百年间迟迟的思想变迁,
也就不会使我们再去企图复兴旧庙的香火了.我佩服公安派在明末的新文学
运动上的见识与魄力,想搜集湮没的三袁著作来看看,我与公安派的情分便
是如此.
第二,我不是文学家,没有创作,也说不上什么音不音.假如要说,无
论说话写字都算是音,不单是创作,原来《乐记》的所谓音也是指音乐,那
么,我也无从抵赖.是的,我有时也说话也写字,更进一步说,即不说话不
写字亦未始不可说是音,沉默本来也是一种态度,是或怨怒或哀思的表示.
中国现在尚未亡国,但总是乱世罢;在这个时候,一个人如不归依天国,心
不旁鹜,或应会试作"赋得文治日光华"诗,手不停挥,便不免要思前想后,
一言一动无不露出消极不祥之气味来,何则,时非治世,在理固不能有好音,
此查照经传可得而断言者也.国家之治乱兴亡自当责有攸归,兹不具论,若
音之为乱世或亡国,则固由乱世或亡国的背景造成之,其或怨怒或哀思的被
动的发音者应无庸议.今之人之不能不面黄肌瘦者真是时也命也,不佞岂能
独免哉,不佞非公安派而不能逃亡国之音之谥者亦是时也命也.吾于是深有
感于东北四省之同胞,四省之人民岂愿亡国哉,亦并何尝预为亡国之音,然
而一旦竟亡,亦是时也命也.我说时与命者,言此与人民之意志无关,与文
学之音亦无关也.音之不祥由于亡国,而亡国则由于别事,至少决不由于音
之祥不祥耳.人苟少少深思,正当互相叹惋,何必多哓哓也.
闲话说得太多了,而实于中郎无甚关系,似乎可以止住了.重刊《中郎
集》鄙意以为最好用小修所编订本,而以别本校其异同,增加附录,似比另
行编辑为适宜.标点古书是大难事,错误殆亦难免,此在重刊本体例上似有
可商者,附识于此,以示得陇望蜀或求全责备之意云尔.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十一月十三日,识于北平.
□1934年11月17日刊《大公报》,署名知堂
□收入《苦茶随笔》
作文七:《读精骑集序后感》300字
讀〈精騎集序〉後感
讀書貴在於「能勤」,因學問乃為廣博深遠而無窮無盡之物,豈為一朝一夕可盡得之,此乃眾人所知者。是故,人若不勤,則僅能學得皮毛,上不足見用於世矣,再者,非天下之人皆天資聰穎,皆能「一見輒能誦。暗疏之,亦不甚失。」故惟勤勉方能補拙,方能使駑鈍之人亦能與常人之列。
為學尚須四字,專心致力,因心煩於塵務,則無法致力於書本,必定學無所成。是故為學必先定其本心,使之心無旁鶩,方能靜其所慮,靜其所慮,方能安其心,使其心不躁動,如此,為學定能有所得也。
自余閱古文觀止之精騎集,吾更體認其序中所述,「不勤」、「善忘」,此兩物亦吾為學之過失,閱其文,吾深自反省,復得一大缺失,為學輒心有旁鶩,無法專心致力於書冊,幸吾讀此文,從今爾後,便引以為戒,望以前人為鏡,深自懲艾,並以此為座右,盼能有所成。
作文八:《《花间集序》研究述论》16000字
2012年3月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Mar(2012
筮2翅 』Qg四?!Ql:塑,i,Bl旦2Qk?,Q!l型iQB?Bg?l女虫,? 趟Q: 2
《花间集序》研究述论
郭 丽
摘要: 《花间集序》是有词以来的第一篇词论。自它问世一千多年以来,学者们对之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并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其中也存在关于序文中个别词句的解读、((花间集》的命名缘由以及序文所表达 的词学思想的争议。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反思,以推动今后《花间集序》以及《花问
集》乃至整个词学研究的进展和深化。
关键词: ((花间集序》;研究现状;词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K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17(2012)02(0099 —08 明代万历萧山来行学在其写刻的袖珍本《花间 五代后蜀人赵崇祚选编了唐至五代18位词人 的词作500首,名为《花间集》,欧阳炯为之作序, 集》的《刻花问集袖珍序》中说:“是集集于赵少
是为《花间集序》。 《花间集序》是有词以来的第 师,序于欧阳舍人,纪年广政。”? 一篇词论,正 确解读该序对了解晚唐五代词人词学 清人张宗槁在《词林纪事》云: “欧阳炯,即 首序《花间集》者,每言愁苦之音易好,欢愉之语 观、品评《花间集》、研究唐五代甚至整个词史都
有重要价值。然而,迄今为止,关于《花间集》的 难工。其词大抵婉约轻和,不欲强作愁思者也。”@
研究成果极为丰硕,而对《花问集序》的研究却颇 清人吴任臣《十国春秋》日: “炯善文章,尤 为冷寂,对该序的研究历史进行总结的综述文章更 工诗辞。 炯著有《武信军衙记》、《花问集序》
是廖若星辰。w因此,有必要对其研究进行回顾和 传世。’’?。反思,以推动今后《花间集序》以及
《花间集》乃 以上三条史料虽未对序文内容做出评价,但这 至整 个词学研究的进展和深化。 些记载至少可以说明,来行学、张宗楠和吴任臣对
欧阳炯的首序之功是肯定的。欧阳炯所处的时代,
一、《花问集序》的研究现状 词的发展历史还不长,词学批评还是一片荒芜的原 野,在这样的状况下,作为首篇词论的《花间集序》 综观从晚唐五代直至现在《花间集序》的研究 的价值就是不言而喻的了。以上三条资料记载就说 状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明了这一点。《十国春秋》甚至征引了《花间集序》 的整篇序文,这尢疑也是对《花问集序》开创地位 (一)民国以前的滥觞期
的充分肯定。自《花间集序》诞生之后,从宋代到民国关注
清人钱曾在《读书敏求记》中的论述则直接言 和评述《花问集》的鸿学硕儒不少,但却鲜有学者 及序文本身,其文日:“赵崇祚集唐末才士长短旬。 对序文做出评价。笔者翻检了这一时期的史料,仅 欧阳炯为之弁语,可继孝穆《玉台》序文。”@这 发现四条记载言及欧阳炯及该序。
?李一氓《跋明万历来行学写刻袖珍本》,《光明 ?如今仅见一篇,刘志华,刘荣平4--十世纪以来研究综述》,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 ?[清]张宗槁《词林纪事》,成都古籍书店,1982年,卷2, 4期。 第52页。 收稿日期:2010(07一 ll?[清]吴国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中华书 作者简介:郭丽(1981(),陕西宝鸡人,南开大学文学院 局,1983年,卷56,第812页。 古代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唐代文学。 ?[清]钱曾撰,丁瑜点校《读书敏求记》,书目文献出版社, ?99?
万方数据
段记载明确的表达了钱曾对《花间集序》的看法, 唐五代文学批评史》中说: “至《花间集》的为赵
他将《花问集序》和《玉台新咏序》相比况,认为 崇祚所编,不足以说明《花间集序》的不是欧阳炯
《花问集序》是《玉台新咏序》的直接承继,揭示 的意见,相反的倒可以知道赵崇祚也持这种意 了两序之间的渊源关系。仔细考察可以发现, 《花 见。 创作香艳文学,编辑香艳文学,为香艳文 问集序》和《玉台新咏序》确有许多相似之处,如 学作序鼓吹,当然是提倡香艳文学了。”@复旦大 四六骈文的写作形式,富艳夸饰的文风,描写艳情 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编《中国文学批评史》也
为主的内容,“豪家”、“花笺”、“纤手”等语 认为: “序文对于这些题材狭窄、内容庸俗、风格
浮艳的作品,称为‘清绝之辞’、 ‘羽毛之异’, 词的袭用等。由此可见钱曾此论实有所本。尽管如
此,但也应该看到,钱曾的观点仍是有些偏颇的。 并且和《阳春》《白雪》相比,表示对这些作品的
传统观念所认可的诗、词的功能本就不同,孔子认 特别赞赏。这种赞赏,说明了他的庸俗的艺术趣味, 为诗有“兴、观、群、怨”四大作用, 《诗大序》 以及对于淫靡浮薄文风的提倡;同时也反映出在晚 更是明确规定了“诗苦志”的基本功能。而词却是 唐五代的历史环境下艳体诗词的流行风气。”? 诞生在花间樽前,是佐酒言欢的产物。这就规定了 (三)20世纪90年代至2-000年的酝酿期 诗必须写的端庄雅正,词却可以写的柔靡冶荡。?宫 这一时期的研究表现出两个走向,一是研究者 体诗和花间词就像一母所生的一子一女,儿子脂粉 们住文学史、批评史、词学论著中述及该序,这些 气太浓会令人反感,而女儿盛装打扮反倒被认为是 沦述主要是从宏观上对序文内容作大致的分析研 合于天性的。因此,简单地说《花问集序》就是《玉 究。基本观点有三种: 台新咏序》的承继还是不甚贴切的。 一种观点认为序文概括了花问词的历史渊源与 (二)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沉寂期 生存环境,评说了《花问集》内容及风格香艳的基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花间集序》研究大体 处本特征。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杨海明《唐宋
于寂寥状态,这一时期大陆出版了三部在《花问 词史》?以及《唐宋词论稿》?,方智范等的《中国
集》研究领域影响深远的力作,一是华连圃《花问 词学批评史》?,沈祥源、傅生文《花间集注》?前
集注》,?一是李冰若《花间集评注》q,一是李一 言都持此看法。 氓《花间集校注》?。遗憾的是这三
部著作仅对《花 另一种观点认为序文表明赵崇祚编选此集的目
间集序》做了文字上的笺注,并未对其中的词学思 的是供“绣幌佳人”们在酒筵舞席上演唱的,即明 想作任何评述。 确了词的娱宾遣兴功能和唱本性质。这一点欧阳炯 这一阶段《花问集序》的述评多出现在《文学 在序文中说得十分明白,学者们也基本达成了共识。
批评史》著作中,基本观点有两种: 第三种观点虽然承认该序是词史上的第一篇词
。一是认为序文概括了花间词的唱本性质和娱乐 论,但对其理论价值评价不高甚至持否定态度。有
功能。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编的《中国 代表性的是吴熊和的《唐宋词通论》,他说《花间
文学批评史》认为: “这篇文章说明了当时的曲子 集序》“并没有什么高明的思想和见解”?。罗宗 词是豪家的歌儿舞女配合音乐而歌唱的作品,而其 强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也认为: “这篇序 功能,只能是供给上层社会用以在花间月下,伴酒 文,把为淫乐生活而创作与欣赏的目的说得很明白, 助欢而已。”。 ?罗根泽《晚唐五代文学批评史》,商务印书馆,1943年, 二是认为欧序主张词体风格的香艳,并由此推 第21页。 知欧阳炯本人艺术审美趣味的庸俗。罗根泽在《晚 ?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编《中国文学批评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年,第338页。
1983年,第152页。 ?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宋元以来的文人论及诗词时常主“诗庄词媚”之说,其源 ?杨海明《唐宋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 头实 肇自花间词人。参看方智范等《中国词学批评史》, ?杨海明《唐宋词论稿》,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中 国社会科学出舨社,1994年,第26页。 ?方智范等《中国词学批评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年。?华连圃《花间集注》,商务印书馆,1935年。 ?李冰若《花问集评注》,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 ?沈祥源、傅生文《花间集注》,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 年。?李一氓《花问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编《中国文学批评史》, ?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第 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年,第338页。 283页。 ?100?
万方数据
基本思想与徐陵《玉台新咏序》并无二致,是娱乐 究视野扩大,思路有所拓展,讨论更为深入、细化;
说的再次出现而已,理论上并没有新建树。”w 二足专著相继涌现。 该时期《花间集序》研究的另一个走向是逐渐 这一时期出现的专著有高锋《花间词研究》@, 转入了微观分析阶段,学者们对序文进行J,吏细致、 朱崇才《词话史》@和李冬红《花间集接受史论稿》 更深入、更全面的观照,表现在对序文所表达的词 ?等。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章是彭国忠《花间
学观点的重新把握以及对前辈学者观点的质疑。期 集序——一篇被深度误解的词论》吲,李定广《也
刊论文是这一时期最大的亮点。 论花间集序的主旨——兼与贺中复、彭国忠先生商 此期出现的首篇专论文章是岳珍的《花问集序 榷》唧以及彭国忠的回应文章《再论花间集序—— 在传统词体观念形成过程中的意义》?,岳文指出 兼答李定广先生》?。 欧序认识到了诗词别体,并 对词之题材选择、语言 在各家之中,争论最为激烈的观点也来自彭、 风格、创作目的等特性进行理论上的系统总结和阐 李两位先生:述,从而形成了“词为艳科”的词学
观。他认为这 彭国忠认为,首先欧序中有一条明确的词史线
索,即从西周穆王时的《云谣辞》——春秋战国时 种词学观是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的,它要求的娱乐
是包括市民等下层社会阶层在内的人共同享有的, 宋玉的《阳春白雪》歌——汉魏乐府歌辞——到南 它反应了时代的要求,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在岳文 朝宫体影响下北里俚俗之曲——唐前期李白《清平 的影响下,也有学者开始对序文进行重新的审视和 乐》——唐后期温庭筠的《金筌集》——迩来的诗 定位,并给予了相应的文学史地位,如朱崇才在《词 客曲子词。而这条重要的线索却一直被忽略了;其
次,他认为欧序的词学观被颠倒了,即欧阳炯是“扬 话学》中将欧序定位为:“第一篇现存的、毫无疑
义的、且具有一定理论形态的词籍序跋题记”。甘这 清贬艳”的,而不是主张富艳的;第三,他认为导
从词体观念形成角度肯定了欧序的建树之功。 致误解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受《花问集》的影响,
这一时期在内容上对传统解释提出质疑的最有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花间集序》当作《花间集》 代表性的学者是贺中复。他在《花间集序的词学观 的宣言和编辑纲要;二是受文体的影响。这篇序文 点及花问词》?中从分析欧阳炯的行文思路和写法 用的是骈体文字,通篇对偶,词藻华丽,又使用了 两个角度着眼,批判以前学者将“自南朝之宫体, 大量的典故,致使他的词学主张淹没在其中,同时
扇北里之倡风”作为欧序词学观点的立论基石,认 也给读者造成一种欧阳炯本人赞同华丽、富艳文风
为“何止言之不文,所谓秀而不实”才是序文的关 的错觉;三是受欧阳炯自己词作的影响。欧阳炯词
键所在,由此他推断欧序是否定南朝宫体歌辞的。 被《花问集》收录17首,虽然风格不一,但总体
上 文章还对吴熊和“不外乎宫体与倡风的结合”的论 说他的词确实不避浮艳之辞,近乎香艳之风。四是 受《玉台新咏》及《玉台新咏序》的影响。 断进行了详尽剖析,认为花问词不能用“宫体”、 “倡 风”为其定性。贺文具有颠覆性的观点为后来 李定广认为,首先,《花间集序》的主旨是“崇
的争论埋下了导火索。此后学者的争论也主要围绕 雅黜俗”,针对民问曲子词的质木无文之俗,提出
“诗客曲子词”的概念,要以文雅的“诗客曲子词” 欧序对齐梁宫体究竟持何种态度?其词学宗旨究竟
是什么等问题展开。但是在刚开始,贺氏的一系列 来取代鄙俗的民间词,以为文人雅士宴集娱乐之用;
观点并未引起学者的关注,应者也聊聊无几。直到 其次,他认为文人词的雅化主要表现在乐调、声律 新世纪之初,广泛的争论才正式展开。这就是《花 和语言形式上。在唐五代至北宋文人的观念中,“雅” 间集序》研究的第四个阶段,即: 和“艳”是可以统一起来的,欧序所确立的“词为
艳科”的词学观中,本身已有“雅”的内涵,是“雅” (四)2000年至今的争鸣期 和“艳”的统一。
这一阶段争论激烈,其研究主要呈现出三个特 点:一是研究者和研究成果数量急剧增加;二是研
?高锋《花间词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朱崇才《词话史》,中华书局,2006年。 年,第439页。 ?李冬红《花间集接受史论稿》,齐鲁书社,2006年。 ?《社会科学研究》,1990年第6期。 ?《学术研究》,2001年第7期。 ?朱崇才《词话学》,中华书局,2006年,第12页。 ?《学术研究》,2003年第4期。 ?《文学遗产》,1994年第5期。 ?《中文自学指导》,2006年第6期。 ?10l?
万方数据
二位先生的观点无疑都对《花问集序》的研究 这些风格艳丽的词作中,另有一些风格清逸的作品
起到了推动和深化作用。如彭国忠提出的词史线索 也未尝不可。但是若这样讲的话和下旬“用助娇娆 问题就颇值得注意。欧阳炯在不足400字的一篇短 之态”又会产生矛盾。难道风格清逸的唱辞就能增 序中花大量笔墨描述这些内容不会是毫无理由的。 加歌妓演唱的妖娆姿态,而风格艳丽的唱辞反而不 他探索词的源流,其实是在为文人雅词,即“诗客 能增加这种姿态吗?若要说唱辞的风格真能有助于 曲子词”的出现寻找存在的理由和价值。这一点用 歌者的媚态的话,那艳丽的唱辞似乎更具备这种功
钱钟书的话来解释倒颇为恰当: “新风气的代兴也 能。因此,此处的“不无清绝之辞”的“清”当指
常有一个相反相成的表现。它一方面强调自己是崭 “清”的第二层涵义,即音调的清越,听众听了所
新的东西,和不相容的原有传统立异;而另一方面 唱之辞后所产生的听觉感受。意指这些歌辞被歌妓
们唱出来之后,音调清越动听,听者心神怡悦,愈 更要表示自己大有来头,非同小可,向古代也找一 发觉得歌妓们娇娆多姿。厘清了“清”、“艳”二 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套用钱氏所论来理解, “花间词”就是一种新东西,“《云谣》”、“《白 词的涵义可以看出,二者在这篇序文中不是一个层 雪》”等曲就是欧阳炯为花问词在古代找到的“传 面上的矛盾关系。而从欧阳炯在序文中提出的对词
的语言精美华丽的要求以及《花间集》中词作内容 统”。而李定广提出的崇雅黜俗的观点也无疑有其
合理因素,但李氏对于“雅”和“艳”的解释似乎 的香艳特征看,他是更倾向于词的华艳的。 较为牵
这一时期涌现出的专论文章还有彭玉平《与词体清艳观念之确立》?,该文对“花问”
关于两位先生争论的焦点“清”、“艳”的问 的命名纠葛, 《花间集序》与《花问集》的关系以
题也一直是众多学者关注的核心,有的认为欧阳炯 及清艳词风的社会和时代背景做了剖析。张英《也
谈的主旨》?一文对序文中争议激烈的 是“扬清贬艳”的,有的认为是“旨定词为艳科”
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文本解读问题进行了辨析,其中对“秀而不实”和 笔者以为,之所以产生争议的原因在于对“清” “华而不实”的分析尤为详尽。郭锋《从花间集的 和 “艳”的理解不同。“艳”的含义有两层:一是 编纂标准看花间集序清雅的词学思想》@从词选本 指 的角度探讨了序文所体现的词学思想。另有高灿灿, 内容的香艳,即多描摹女性之美及男女恋情;二
何永福《与词体侧艳品格的确立》@, 一是指风格语言的华美艳丽。“清”的含义也有两层:
是指词作语言风格的清逸;二是指音调的清越, 李其霞《是侧艳,还是清艳——浅评的
即听众听了所唱之辞后所产生的听觉感受。序文中 词学观》?,冯晓莉《也谈的词学观》。, “清”共出现两次: ‘为“是以唱《云谣》则金母 曲向红《的词学观》倒等文章。这些论 词清,挹霞醴则穆王心醉。”一为“不无清绝之辞, 文都在一定程度上对《花问集序》的研究起到了推 用助娇娆之态。”细读序文不难看出,从“金母词 动作用。尤其是彭文一改以前研究将序文与花间词
清”到“清绝之辞”,整段文字都在讲歌辞的演唱, 割裂开来,各论各事的做法,注意到将《花间集序》
“金母词清”、“穆王心醉”、“响遏青云”等词 和《花间集》结合起来讨论,更是非常可贵的尝试。
都是在说明歌辞的演唱以及听者的感受,而不是说
二、对《花问集》命名的不同看法歌辞的风格。加之序文第一句已言“镂玉雕琼,拟 化工而迥巧;裁花剪叶,夺春艳以争鲜。”开篇就 由于《花间集序》对《花问集》命名的缘由语 在强调唱辞语言风格的精美艳丽,若“金母词清”
焉不详, “花问”一词词义究竟该作何理解一直都 指的是风格的清逸的话,那岂不是自相矛盾?再来 是学界争议较多的问题。 看第二处的“清”,在该旬之前欧阳炯说“则有绮
艳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 ?《江海学刊》,2009年第2期。
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极称花间词的文辞华美, ?《中国韵文学刊》,2007年第3期。合律可歌。紧承这旬将“不无清绝之辞”理解为在 ?《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大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ii期。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搬》,2007年第2期。 ?钱钟书《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礼,1994年,第2页。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中文自学指导》,2006年第6期。 ?《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期。
?102?
万方数据
欧阳炯在序文中说: “以炯粗预知音,辱请命 中“裁花”、“春艳”、“花笺”、“香径”等语
题,仍为叙引。昔郢人有歌《阳春》者,号为绝唱。 彼此衬合,可以说是书名的上佳之选。甚至认为这
乃命之为《花间集》。”w据此可知,其命名是由 与欧阳炯本人的语言习惯以及对“花问”一词的偏 赵崇祚授意。但何以由郢人歌《阳春》而命此集为 爱也不无关系,因为欧阳炯在词作中经常用到“花 《花问集》,序文语言跳跃,很难从文字表面来索 间”一词。?
解。对此,诸家学者说法不一: 也有学者认为序文从“昔郢人有歌阳春者,号
认为欧阳炯关于《花间集》命名的解释很不明 为绝唱,”一下子到“乃命之为《花间集》”,两
晓,但古今中外都有以“花”喻“诗”的例子,《花 旬之间跳跃性太大,当是中间有阙文。唧 问集》就 是“诗集”的意思。此说见于施蛰存《历 上述诸家观点各有其独到之处。在分析各位前 代词选集叙录?花间集》,他首先认为“集名花间, 辈观点的基础上,笔者以为:第一,如彭玉平所言,
炯序中所释,取义殊不明晓。”@接着例举古今中 欧阳炯在说到命名原因时采用“阳春白雪”之典,
外以“花”喻“诗”的例子,认为“花”与“诗” 是为了表明《花间集》的特异非常。这其实也体现
二字可以彼此代替,因此《花问集》也就是“诗集” 了欧阳炯在序文中所表达出的求雅的词学观,即该
的意思。 集中之词是与当时所普遍传唱的鄙俚的市井之词不 认为《花间集》在用于酒宴歌唱的功能上而言, 同的,这些词全是文人创作的词,即“诗客曲子词”, 而不是出自乐工、歌妓之手的歌辞。这些词比时下 具有与《尊前集》相同的性质,“花问”即是与“尊 流行的歌辞更文雅,这其实正好与“阳春白雪”的 前”相对应的名称,表明其用以酒宴歌唱的意思。
典故意义相符。也就是说,序文从“歌《阳春》” 王小盾在《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词研究》?中持此
看法。 一下子跳到了“命之为《花间集》”,是为了说明
从语源上来考察,认为“花问”一名,始于《五 《花间集》和阳春白雪歌一样是不同流俗的雅辞; 国故事》所记宋齐丘所说之“花问柳曲”一语,但 第二,“郢人有歌阳春者,号为绝唱”表明《阳春》 却对欧阳炯命名的原因未作进一步讨论,此说见饶 是具有可歌性的歌词,紧承这个意思就说名此集为 宗颐《词集考》?。 《花问集》,确如土小盾所言,“花间”与“尊前”
认为“花间”之“花”乃是《花间集》的产地 相对,表明其酒宴歌唱的意思。也就是说此二句如
成都“锦城”的转称,或者说是“歌妓”的意思, 此衔接,就是为了强调《花间集》的可歌性:第三,
因为歌妓也素称“烟花”。剖 传统文化素有以“花”比喻女性的习惯,《花间集》
认为以“花间”两字命名,就其字面本义而占, 中也有“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温庭筠《菩 并 萨蛮》)等词句。因此,以“花间”命名当也有这 无深意,指的就是“花丛”。@ 认为“花问”就是比喻“美文”的意思。? 层含义在里面。张雁在《从到一
认为欧阳炯在序中先用宋玉《对楚王问》中“阳 一从词集名称看宋人词学观念的演进》一文中说:
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极言《花问集》之特 “王沂孙《花外集》即通过‘花外’二字表明他的
异非常,后面又由“阳春”之时“万物知春,和风 词虽多咏花咏物之作,然其寓意绝非仅限于花鸟鱼 淡荡”引出“花问”的意思,不仅自然贴切,与序 虫之内,读者自当于花外物外求之。”@反其意求 之,则“花间”的意思就是这些词作仅限于“花内”,
是用于花问娱乐场合的。再结合集中词作多表现女?[五代后蜀]赵崇祚选编,华钟彦注《花问集注》,中州书 画社,1983年,第2页。 性美貌以及男女情感的内容,女性在词集中占了很 ?《历代词选集叙录》,见夏承焘,唐硅璋,施蛰存,马兴 大的比例,这些词作又是作为歌唱蓝本由女妓们在荣《词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一辑, 酒宴尊前演唱的二重因素考虑,则此“花”为“女 第279页。 ?王小盾《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中华书局1996 年,第231页。 ?彭玉平《花问集与词体清艳观念之确立》,《江海学刊》,
2009年第2期,第181页。?饶宗颐《词集考》,中华书局,1992年,第330页。
?萧鹏《群体的选择:唐宋人词选与词人群通论》,凤凰出 ?彭国忠《花间集序——一篇被深度误解的词论》,《学术
版社,2009年,第149页。 研究》,2001年第7期,第101页。 ?王水照《半肖居笔记?花间集命名之由》,东方出版中心, ?张雁《从到——从词集名称看宋人词学 1998年,第96页。 观念的演进》,《文学遗产》,1999年第4期,第105 页。?艾治平《花间词艺术》,学林出版社,2001年,第4页。
?103?
万方数据
性”之喻似更为恰当。 义而被使用; ‘娼’在极少数情况下,具有‘唱’
之义,其最常见之义乃是‘娼妓’;而‘娟’除了
三、对两句序文含义的广泛争议 ‘娼妓’之义外,别无他义。”@。 在唐代,妓女聚居的长安平康里被称之为北里, 《花间集序》用骈文写成,骈文的用典、押韵、 而居住在北里的妓女们又唱着被称之为靡靡之音的 对仗等特征使得文意具有较大的跳跃性,远不如散 “北里”(《史记?殷本纪》)。因此,“北里之
文透彻明白,因此在理解上会产生因人而异的偏差, 倡风”兼有以上二位先生所说的意思:一是娼妓之 这是产生争议的重要原因。以下笔者将争议较为激 风的盛行,二是靡靡之音的盛行。此二者是难以分 烈的两个问题拈出,对各家观点做一罗列比较,以 割的关系,妓女大多唱曲,娼妓的盛行必然会引起 期能在比较中得出较为公允的看法。 靡靡之音的盛行。 (一)对“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含 综卜,“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意 义的不同解读 为在南朝宫体诗中的艳情色彩和对女性狎玩的态度 在欧序“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一句 的影响下,市井里巷、青楼妓馆中的唱曲之风兴盛 中,“自”一词有两种可能的含义:一是“承自”, 二是“自从”。在传统的解读中,许多人了起来。 选择了第 (二)对“何止言之不文,所谓秀而不实”的含 一种解释,并由此认为欧阳炯将宫体诗看成是花间 词的文学渊源。代 义及其所针对的对象的不同诠释 表性的观点有以下两例: 学术界关于这句序文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对“言 吴熊和认为“上承南朝宫体,下附北里倡风, 之不文”和“秀而不实”二词含义的解释以及所针 这两句话可以概括花问词的历史渊源与生存环境。 对的对象的分歧上。首先来看学者们对此二词所针 花间词就其主要倾向来说,不外乎宫体与倡风的结 对的对象的看法的分歧: ,,? 厶口 0 有学者以为针对的是南朝宫体和北里倡风。持 方智范说: “欧阳炯认为,词乃朱门豪富享乐 此看法的为吴世昌,他在《花问词简论》一文中说:
生活的佐料,是于酒宴歌席供佳人歌唱而助其‘娇 “欧阳炯的序文说这部五百首的《花间集》是‘广 娆之态’,以资宴饮之欢的。因此他主张,词应上 会众宾’所收集来的近来‘诗客曲子词’。其所以 承齐梁宫体,下附里巷倡风,亦即以绮靡冶荡为本。” 必要结此一集,乃是因为编者感觉到当时的‘南有 ? 朝宫体’和‘北里倡风’,不但形式不好(‘言之 以上学者都将“白”解释为“承自”,即认为 不文’),而且没有真实内容(‘秀而不实’)。” 花间词是承接宫体诗而来。但是,仔细考察序文, ?
似乎并不是这个意思。贺中复、彭国忠都曾指出, 有学者以为针对的是南朝梁、陈宫体诗风作用 序文中存在着一条较为清晰的历史线索。从这一条 下所产生的宫体歌辞。贺中复认为: “所批评的对 明晰的时间线索中可以确定,“自”并不是“承自 象只能是南朝以来的宫体歌辞,如陈后主的亡国之 于”的意思,因为在论及“南朝宫体”和“北里倡 音《玉树后庭花》之类。”@其对“言之不文”和 风”时,迩来作者所写的“诗客曲子词”还没有出 “秀而不实”的解释与吴世昌相同,认为其从形式 现,不可能作为“自”的主语。因此,“自”应该 到内容都揭示了宫体歌辞的倡风实质。彭国忠也认 是表示时间的“自从”的意思。 为这句话批评的对象是梁陈宫体,但对“言之不文” 另一个有争议的词是“倡风”。李定广将“倡 和“秀而不实”二词未作解释?。风”解释为“民问的唱曲之风。”@彭国忠认为“古 还有学者认为针对的对象既非宫体,也非倡风 籍中, ‘唱’、 ‘倡’、 ‘娼’、 ‘昌’有通用、 互用的现象。”“到唐五代, ‘唱’已经取得其本 ?彭国忠,贾乐园《再论花间集序——兼答李定广先生》,
《中文自学指导》,2006年第6期,第35—36页。 ?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 ?吴世昌《花间词简论》,《文史知识》,1982年第10期, 284页。 第8页。 ?方智范,邓乔彬,周圣伟,高建中《中国词学批评史》, ?贺中复《的词学观点及》,《文学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21页。 产》,1994年第5期,第71页。 ?李定广《也论花间集序的主旨》, 《学术研究》,2003 ?彭国忠《花间集序——一篇被深度误解的词论》,《学术 年第4期,第i18页。 研究》,2001年第7期,第101页。 ?104?
万方数据
本身,而是倡风下歌妓们所唱的民间歌辞。李定广 而终未至成者也。”吲因此,“秀而不实”是对那
说: “何止言之不文,所谓秀而不实两句批评的对 些开始具有美好才质,但由于主观或者客观的原因 象既非宫体,也非倡风本身,而是倡风下歌妓们所 而最终没有取得应有成就者的惋惜。?这种评价对 唱的民间歌辞。”?并认为,“言之不文”是说歌 开始的“秀”是肯定的、赞赏的,对后来的“不实” 词没有文采,“秀而不实”是说曲调虽好听,却没 是惋惜的。有像样的歌辞,“秀”比喻乐曲,“实”
比喻歌词。 “华而不实”在《词源》中有两种解释:一是
笔者以为,“言之不文,秀而不实”批评的对 指有名无实,言过其实;二是指文体浮华而无内容。
象当是在宫体诗的艳情色彩影响下、北里娼妓所唱 这两个解释都指评价的对象同时具备表面华丽,内 的、产生于坊曲里巷歌妓乐工之手的歌辞。综观《花 容空虚两个方面的特征。它与“秀而不实”在含义 问集序》,是在以时间为序描述歌辞的发展历程。 上有着根本的区别。 而欧阳炯在序文中表达的一个 观点就是歌辞要具有 综合二词词义可见, “秀而不实”所说的是在
合律性、可歌性,序中“唱云谣”、“自和鸾歌”、 宫体诗的艳情色彩影响下,北里娼妓所唱的、产生
于坊曲里巷歌妓乐工之手的歌辞尚处于曲子词发展 “偏协凤律”、“拍按香檀”等字眼都说明了这一
点,因此,“言之不文,秀而不实”的主语应该是 历程的初期阶段,虽已“秀”,即蕴含着曲子词的
歌辞,但是南朝宫体显然是属于诗的范畴。 美好品质,但还“不实”,即没有达到完美、成熟 那么,“言之不文”、“秀而不实”究竟是什 的状态。“言‘之不文”是说这些歌辞缺乏文采。
么含义呢?“言之不文”首见于《左传?襄公二十 五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吲意为没
四、 《花间集序》的主要词学思想 有文
采,对这个词的含义学者们普遍达成了共识。争议 当前学术界对《花问集序》中所传达的词学思 较大的是对“秀而不实”的解释,之所以争议较大, 是因为“秀而不实”和“华而想的主要看法有如下几种: 不实”二词的混淆。 吴熊和在《唐宋词通论》中认为《花间集序》欧阳炯在《蜀八卦殿壁画奇异记》中有“有气韵而 说明了花问词的词风特点,即齐梁宫体与晚唐五代 无形似,则质胜于文;有形似而无气韵,则华而不 倡风的结合。这一观点在很长时期内都占据主导地 实。”?学者多将这个“华而不实”与《花间集序》
位,几成定论。赞成此观点的学者颇多,如杨海明 巾的“秀而不实”等同视之,这样做的结果是造成 《唐宋词史》、方智范等《中国词学批评史》等。了自相矛盾:因为“言之不文”批判的是缺乏文采, 这一观点后来也招致了一些反对意见,有些意 “华而不实”意在批判其缺乏思想性,但“华”本 见相当激烈,几乎造成了对这篇词论的重新定性。 身指的就是有文采的,那就是在批判其缺乏文采的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贺中复,贺先生不同意被普遍 同时又承认其有文采了。因此,必须厘清“秀而不 认可的关于《花间集序》说明了花间词的词风特点 实”与“华而不实”的含义。 是齐梁宫体与晚唐五代倡风的结合的观点,他认为: “秀而不实”首见《论语?子罕》: “子曰: 苗而 “序文‘自’、 ‘扇’二句连同紧接其下的‘何止 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秀 言之不文,所谓秀而不实’,都不是揭示花问词的 而不实”是颜回早卒,孔子痛惜,以万物有生而不 渊源、环境,更不是旨在说明花间词的词风特点, 育作为比喻。赵杏根在《论语新解》中解释得很明 而是对南朝梁、陈宫体诗风作用下所产生的宫体歌 晰: “人本来都可能成才,但事实上却并不是人人
辞的否定。”。刘扬忠在其《唐宋词流派史》中也 都能够成才。像庄稼一样,有的苗未能抽穗开花, 赞同贺先生的看法,批评吴熊和、方智范等为误读。 有的虽能抽穗开花但未能结实。此乃惜青年才质美 (苜 ) ?李定广《也论的主旨——兼与贺中复、彭国忠 先生商榷》,《学术研究》,2003年第4期,第i18页。 ?赵杏根《论语新解》,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73 页。?[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上海 古籍出版社,1990年,卷36,第623页。 ?张英《也谈的主旨》,《中国韵文学刊》,2007
年第3期,第i00页。 ?[宋]黄修复《益州名画录》,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
卷上,第24页。 ?贺中复《的词学观点及》,《文学遗 ?[魏]何晏注,[宋]邢爵疏《论语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产》,1994年第5期,第71页。 1990年,第79页。 ?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105?
万方数据
彭国忠沿着贺中复的观点又有新的发明,他继 是完全不同于当时流行的出于乐工、歌妓、僧侣等
承了贺文“《花问集序》否定宫体歌辞之说”,但 人之手的“但取就律,不重文理”@,“语多鄙俚”, 进一步认为:反宫体就是反艳情,就是反对整个《花 “字多别误”?, “别字声病满纸皆是”@, “触目 间集》的香艳词风,古今学界一向认可的欧序提倡 皆俗文,又为衬字及平仄通叶所眩,几乎不能句读” 唧的市井俗词的;再次,花问词不仅文辞精美而且 艳情之说,是对欧序的深度误解。?此论一出,又 合于音律,相比较于“推其用心,正不在文字之求 引起了更为热烈的讨论。李定广在《也论花间词的
主旨——兼与贺中复、彭国忠先生商榷》一文中认 工,而务合于管色”?的市井俗词而言确实是高出
为欧阳炯并不是反对宫体诗,提倡“清”、“清绝” 一筹,是具有文雅和俚俗的重大区别的。 的审美标
准以反对艳情。其主要意图是标举雅词, 最后,应该肯定《花问集序》筚路蓝缕的开创 倡雅贬俗。他还认为在唐五代人的观念中“雅”和 之功是不可埋没的,其作为词学批评权舆的认识价 “艳”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 值是不可替代的。而且,欧阳炯在提倡词的雅化时 提出了“诗客曲子词”的概念并列举知名文人的作 综合上述各家观点,笔者以为序文所体现出的
词学思想主要有如下两端: 品相印证,将词体概念和具体作品相印证的做法本
首先,肯定词的词采、音乐性和娱乐性。亦即 身在词学史上就很有价值。加之, 《花问集序》所 词
的语言形式、声律和乐调及其娱宾遣兴的功能。 确立的“词为艳科”的观念及其娱宾遣兴的作用构 如彭国忠所言,序文确实通过对歌辞的历史发展过 成了传统的词体观念,后世的词体革新和尊体运动 程的勾勒和描述,理出了一条词史线索。其目的是 都很难将其改变。正如贺中复所说:“《花间集序》 为《花间词》寻找存在的理由和价值,认为《花问 仍以它的实绩表明:词之为体在理论上首次得到关
词》要继承的是这条词史线索上的歌辞文采上的精 注和颇有见地的解说,其奠基作用与开创之功不可
美,音乐上的协律性和功能上的娱乐性; 泯没。”眇同时,学界关于序文的激烈争论本身也
其次,倡导雅词,崇雅黜俗。这是贯穿整篇序 正证明了它在后代的广泛影响。但是,我们也应该 文
看到, 《花间集序》作为词论之始,在观点上还存 的一条主线。“雅”的对立面是“俗”, “雅者 俗之反,雅俗是一对相反相承的概念。”?“雅”既 在着明显的局限:首先,序文虽然认为今体词是承 可以指思想内容的雅正,也可以指风格语言的雅正。 袭汉魏乐府歌词而来,但却把词的题材内容囿于柔
思想内容的雅正要求作品要体现儒家教化的内容。 情的狭小范围之内;其次,虽然也主张词要讲究思
风格语言的雅正要求文辞要文雅、不俚俗、不粗鄙。 想性,但序文通篇着重凸显的又是形式之美,其理
欧阳炯在序文中所崇尚的“雅”当指后者,即风格 论主张与趣味上的实际追求之间尚存在一定距离。 语言的文雅。 未来在对《花问集序》的研究中,似可尝试将序文 “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欧序中所崇尚的文 和花问词结合起来讨论,这样或可使问题的解决更 人曲子词的“雅”是相对于当时流行的出于歌妓乐 为全面、可靠。 1二之手的市井歌辞而言的。其 拙作承孙克强教授指导,特致谢忱。“雅”首先表现为词
作者都是具有很高文学修养的文人士大夫,而不是
(责任编辑:闫丽)没有多少文学修养的乐工、歌妓、僧侣;其次表现 为文辞的精致华美,欧阳炯在序中说是“镂玉雕琼, 裁花剪叶,文抽丽锦”,这是被后人评价为“蹙金 ?[宋]陈振孙撰,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卷21,第614页。 结绣而无痕迹”@,“精巧高丽,后世莫及”的吲。 ?王易《词曲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64页。 ?王易《词曲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64贞。 第75页。 ?王圊维《唐写本春秋后语背记跋》,见《观堂集林》,中
?彭国忠《花间集序——一篇被深度误解的词论》,《学术 华书局,1959年,卷21,第1024页。 研究》,2001
年第7期,第101页。 ?冒广生《新校云谣杂曲子》,见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
?李定,“《也论的主旨——兼与贺中复、彭国忠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03页。 先生商榷》, 《学术研究》,2003年第4期,第120页。 ?赵尊岳《读词杂记?云谣集杂曲子跋》,见陈人之,颜廷 ?孙克强《论“雅”》, 《复旦学报》,1991年第6期, 亮《云谣集研究汇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 第87页。 164页。 ?[清]王二仁稹《花草蒙拾》,见唐硅璋《词话丛编》,中华 ?贺中复《的词学观点及》,《文学遗 书局,1986年,第1册,第675页。 产》,1994年第5期,第73页。
?106?
万方数据
作文九:《陶渊明集序翻译》1300字
陶渊明集序翻译
有人说陶公的诗篇篇都有酒字,我认为他本意并不在酒,而是以酒为线索.他的文章与一般的不一样,辞藻精简,跌宕生姿,远超非凡.文章爱恨分明,敢说敢写,并无太多拘束.其意境或恬静婉约如小桥流水,或气势磅礴直干云霄.谈时事则有针对性且值得人深思;论抱负则远大而真切.加上陶公为人不变的志向,不懈的努力,安于道义,苦守节操,不以躬耕为耻,不以穷困为意,如果不是圣贤,没有不渝的志向,怎么能出污泥而不染呢?
新城游北山记 翻译
离新城的北面三十里,越往里走山就越深了,尽是野草树木、泉水岩石,环境越来越幽静。开始时还骑马行进在乱石纵横,的路上。旁边都是大松树,松干弯曲的像车盖,笔直的像垂筒形的旌旗,挺立的像人,平卧的像有角的小龙。松树下的草丛间有泉水,在低洼潮湿的地方时隐时现;泉水落人石井中,发出锵然的鸣声。松树之间有藤长数十尺,弯弯曲曲像一条大蛇。树上有鸟,黑色羽毛很像八哥,红顶长嘴,俯而啄食,发出清脆的声响。稍稍往西,一座山峰很高,山下一条小路,窄得只可容人行走。把马的缰绳系在岩石的尖角上,大家相扶相携着往上攀登。竹子一片,抬头看不见太阳,走了约四五里,才听到鸡叫声。有僧人穿着布袍踩着鞋子前来相迎,跟他交谈,他惊愕地与你对视着,像麋鹿一样不可接近。山顶有数十间房屋,曲折回旋,依崖壁而建,筑有栏杆,要像蜗牛一样爬行,老鼠一样攀援,迂回着走,才得以出奉,而这间屋的门和那间屋的窗正好相对。坐定之后,山风一阵吹来,堂殿上的铃铎都响了起来。大家相视而惊慌,不知道自身正在什么地方。将近黄昏了,就都睡在山上。
此时正是九月,天空高旷,露水清莹,山间空寂,月光明亮,仰看星斗都大而光亮,好像正在人头顶上。窗间数十竿竹子互相摩擦,不停地发出凄厉的声响。竹子间的梅树和棕榈树森然耸立的样子,如同相对而立鬓毛突出的鬼魅。大家又面面相觑惊恐不安而未能人睡。等到天亮,就都离开那里。
回家几天之后,还是恍恍惚惚地脑海中浮现出山上的情景,于是追记了这些。后来,我没有再到北山去,然而往往想起这次游山的事。
游黄牛山翻译
江水又东经黄牛山,山下有石滩,名叫“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面的高崖间,有一山石很像人的样子,背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轮廓较为分明;这个地方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这块岩石已经很高了,又加上江流湍急,纡回曲折,即使沿途经过,住上两夜,还是能够望见此物。所以在这里行走的人有歌谣唱道:“早上从黄牛山出发,晚上寄宿在黄牛山,三天三夜,黄牛山依然像以前那样。”
1.为上文划分层次并写出层意
第一层:“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描写地理位置
第二层:“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描写地势和黄牛石。
第三层:“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经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描写黄牛滩之深、险。
2.本段文字主要是围绕哪两个字来写的?
黄牛
3.作者在写南岸山石时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描绘?用原文语句回答
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
4.篇末引用歌谣是为了说明文中哪句话?
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经信宿,犹望见此物。
5.歌谣中的三个“黄牛”分别指代什么?
朝发黄牛:黄牛滩
暮宿黄牛:黄牛滩
黄牛如故:黄牛石
作文十:《萧统《陶渊明集序》2000字
夫自炫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不忮不求者,明达之用心。是以圣人韬光,贤人遁世,其何故也,含德之至,莫逾于道;亲己之切,无重于身。故道存而身安,道亡而身害。处百龄之内,居一世之中,倐忽shūhū比之白驹,寄寓谓之逆旅,宜乎与大块而荣枯,随中和而任放,岂能戚戚劳于忧畏,汲汲役于之间。
炫耀自己推销自己的人,是女子的丑陋行为;不嫉妒无所求的人,他们的心就光明通达。所以说圣人隐藏自己的锋芒,贤人躲避俗世。什么原因,追求品德,最重要的是不要超越道德的规范;爱惜自己,最重要的是注重自己的身体。所以说道理在自己一边,自身就平安,道理不在自己一边,自身就要受到伤害。在
一百年之内,一辈子当中,时间快得就像白驹过隙,寄居遭遇就像住旅店。应该和大气一样散散合合,随着时间任意放纵,怎么能总是为担心的事情操劳,庸庸碌碌的在人间生活~
齐讴赵舞之娱,八珍九鼎之食,结驷连镳之游,侈袂执圭之贵,乐则乐矣,忧亦随之。何倚伏之难量,亦庆吊之相及~智者贤人居之,甚履薄冰;愚夫贪士竞此,若泄尾闾。玉之在山,以见珍而招破;兰之生谷,虽无人而犹芳。庄周垂钓于濠,伯成躬耕于野,或货海东之药草,或纺江南之落毛。譬彼鸳雏,岂竞鸢鸱yuān chī之肉,犹斯杂县,宁劳文仲之牲~
齐国赞扬赵女沉迷欢乐,各种珍稀的食物,豪华气派的车马,锦衣玉器的贵重,快乐倒是快乐了,忧愁也随之而来。祸福相互依赖难以预料,庆贺与哀悼相互依存。智慧贤能的人,生活就像如履薄冰;愚昧贪婪的人,争相追逐利益就像大水流淌。玉石产
在山中,因为珍贵最终被开采;兰草生在山谷,就算没人观赏也依然吐出芬芳。所以庄周在濠水边上垂钓,伯成在田野耕种,有人贩卖大海东边的药草,有人纺织江南鸟类的落毛。就像那鸳鸯的雏鸟,怎么能和鸢鸱的肉相比;就像那小小的州县,怎能获得文仲的祭品~
至如子常、宁喜之伦,苏秦、卫鞅之匹,死之而不疑,甘之而不悔。主父偃言:“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卒如其言,亦可痛矣~又有楚子观周,受折(侮辱)于孙满;霍侯骖(can,一声)乘,祸起于负芒。饕餮之徒,其流甚众。
至于子常、宁喜等人,苏秦、卫鞅等人,为自己的信仰就算死了也不怀疑,沉迷于它从不后悔。主父偃说:“活着享用不到五只鼎规格的食物,死了也要被五只鼎烹死。”真的像他所说,岂不痛快~又楚子到周朝参观,被王孙满羞辱;霍光官爵尊贵,因为锋芒太露导致灾祸。贪婪的人,非常的多。
唐尧四海之主,而有汾阳之心,子晋天下之储,而有洛滨之志。轻之
若脱履,视之若鸿毛,而况于他乎~是以圣人达士,因以晦迹。或怀玉而谒帝,或披裘而负薪,鼓楫清潭,弃机汉曲。情不在于众事,寄众事以忘情者也。
唐尧,是天下的主人,却有隐居在汾阳的意愿;子晋,是天下的储君(国君接班人),却有隐居洛滨的志向。放弃君位就像脱鞋一样轻松,看待君王就像鸿毛一样轻,更何况其他人呢,所以高明的人,总是隐藏自己的才能。有人揣着遗书被皇帝接见,有人穿着粗布衣服背柴生活,在清潭上击鼓,放弃政务享受乐曲。他的情趣不在于百姓政事,把政事寄托在情趣之中了。
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章,独超群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
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者乎~
有人怀疑陶渊明的诗篇篇都有酒,我认为他本意不在酒,也是把自己的情趣寄托在酒中。他的文章卓而不群,言辞精彩,跌宕豪迈,超过众多的文章,抑扬爽朗,没有能跟他能相比的。其意境或恬静婉约如小桥流水,或气势磅礴直干云霄.谈时事则有针对性且值得人深思;论抱负则远大而真切.加上陶公为人不变的志向,不懈的努力,安于道义,苦守节操,不以躬耕为耻,不以穷困为意。如果不是圣贤,拥有不渝的志向, 并且(无论世道盛衰都)安于道义,怎么能达到这种境界?
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更加搜求,粗为区目。白璧微瑕者,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必摇其笔端,惜哉,亡是可也。并粗点定其传,编之于录。
尝谓有能读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岂止仁义可蹈,爵禄可辞~不劳复傍游太华,远求柱史,此亦有助于风教尔。
我非常喜欢他的诗文,爱不释手,我崇拜他的品德,恨自己没有和他生活在一个时代。所以搜集校正他的作品,简单的作了一个集子。白色的玉璧也存在瑕疵,他的作品的瑕疵只有《闲情》赋,扬雄所说的作品要起到劝百讽一的作用,如果没有劝谏世人的作用,何必写出来呢,可惜啊~陶渊明不写这篇就更好了。我简陋的给他写了传记,收录在这个集子里。
我曾说有能理解陶渊明的文章的人,追逐名利的心思就会消散,粗鄙吝啬的想法就会祛除,贪婪的人就能清廉,懦弱的人就能自立,不强求能奉行仁义,官爵俸禄也能舍弃,不必到皇帝身边任职,追求名留青史,这篇集子也有助于教化世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中国文化精髓之《岑嘉州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