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中华文化》17300字
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 亦称华夏文化, 也被理解为狭义的所有中国地区的文化, 是指华人社会继承自中 国文化后不断演化、 发展而成的特有文化。 其特征是以中华文化的诸子百家文化与天朝思想 为其骨干而发展。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中的大部分的 “ 中国 ” 、 “ 中华 ” 、 “ 华夏 ” 乃同义词,皆 指黄河、长江流域一带。
中华文化发展于华夏文明,华夏文明的源头有两个,即 [1] 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中华文明 是历经千年以上的时间历史演变, 中国各大古代文明长期相互影响融合。 如今, 一个拥有灿 烂文化的中国,带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东方!
中国古象雄文化是集草原文化、 高原文化、 波斯文化等多种文化的大集合中华文化体。 象雄 文化通过古象雄王国浩瀚的疆域影响着广大的中亚文化。 古象雄文化的宗教体系经过幸饶佛 陀和不同时期的佛陀传播, 将慈悲心、 灵魂不灭、 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等象雄文化中的核心 价值观更有效和深入地在中亚等广大地区传播, 影响着古时印度教、 耆那教、 后来印度佛教 的产生。
如今在俄罗斯、印度、尼泊尔、不丹、外蒙古等地方仍然有很多人称自己为象雄人的后裔, 传播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的寺庙依然存在,传承著古老的象雄文化。现今,藏区以及印度、 尼泊尔、 布丹、 蒙古国、 俄罗斯等地区仍然有很多古象雄文明中产生的宗教文化的遗迹和寺 庙、 僧侣, 从藏区到世界各地有很多的人信奉象雄文化中的古象雄佛法。 中国古象雄文化是 世界佛教的起源。 [2]
中文名
中华文化
外文名
Chinese culture
目录
1简况
2辞源
3历史
4简介
? 民族文化
? 起源
5早期文化
? 远古文化
? 公元时期
6史前文化
? 黄河中游
? 黄河上游
? 黄河下游
? 长江中上游
? 长江下游和淮河流域
? 东北地区
? 南方地区
? 西藏
? 台湾
7地域文化
? 黄河文化(北方)
? 长江文化(南方)
? 其他
8海洋文化
9诸子百家
10神话传说
11符号图腾
12宗教信仰
13中华服饰
14汉字文化圈
? 汉字
? 语言
15教育
16文学
? 宫殿
? 寺庙
? 雕刻
? 墓葬建筑
? 运河
17书法与中国画
18音乐
19舞蹈
? 古代舞蹈
? 现代舞蹈
20戏曲
21戏曲影视
22手工艺
23饮食文化
? 粤菜
? 鲁菜
? 川菜
? 淮扬菜
24体育棋牌
25医学
26华人社会文化
27中华文化圈
1简况编辑
由于中华文化的高度文明, 以及东亚各国国家基于发展的需求, 使得东亚各国的受中华文化 影响甚深。 其中诸子百家文化尤其受到各国君主喜爱,由于其注重君臣伦理、忠诚、华夷之 辨的文化正符合东亚各国的现实需求, 以及频繁互相交流的人口, 使得中华文化能广为传播 至东南亚地区, 从康梁的维新变法、 何子渊的教育革新, 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 无不得益 于华夏炎黄子孙始终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己任、 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屹立潮头、自强不 息的民族精神。到了 19世纪下半叶,因为殖民主义者入侵,并彰显其强大的武力,中华文 化的影响才逐渐减弱。
但在华人主导的地区,除了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在东南亚地区(如马来西亚、新
加坡) 、澳洲、欧洲、北美等华人聚集地,其社会文化通常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汉 语、生活的影响,也即汉化。尽管就地理、政治层面都未必跟中国有密切联系,但因有大量 华人移民,使其文化或多或少带有中华文化的成分。
2辞源编辑
本文中的大部分的 “ 中国 ” 、 “ 中华 ” 、 “ 华夏 ” 乃同义词,皆指黄河、长江流域一带。
炎帝、 黄帝两部落融合成的 “ 华夏民族 ” 多起源于黄河流域一带, 古人认为该民族居住在中央 位置、文化发达、历史悠久,因此称该地为 “ 中华 ” 。 [3]
3历史编辑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中华文化的起源于华夏文明, 从远古至秦、汉,为中国人创造文化及继 续发达之时期;汉朝之后,历经在北方异族多次入侵与统治,而被鲜卑、蒙古人、满洲人等 统治中国的人影响。 汉唐时期借由丝路, 亦传入了大量西域文化。 自汉末以来,则为中国文 化中衰之时期。
其流传年代久远, 虽然较诸古埃及、 古巴比伦、 古印度的古文明, 约晚一千至两千年才产生, 在中国各朝代的统治者虽然由许多民族有所更替, 但是中华文化却始终延续, 所以中华文化 是持续至今的古老文化之一。 [1] 流传地域广至东亚与东南亚地区, 影响层面包含政治意识、 思想宗教、教育、生活文化。其文化概念亦被称为 “ 华夏文化 ” 与 “ 汉字文化圈 ” 。 [4]
4简介编辑
民族文化
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
中华文化
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 中华文明历史源远流长, 若从黄 帝时代算起,已有 5000年。有学者指出,中华民族有 “ 三十万年的民族根系、一万年的文明 史、五千年的国家史 ” 。举世公认,中国是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一般认为,中华文 明的直接源头有多个, 而其中又以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为主, 中华文明是多种区域文明交流、 融合、升华的果实,学术界一般称之为 “ 多源一体 ” 的文明形成模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中华文化定义为中国所有民族 (即中华民族) 的文化总汇, 但由于汉族是 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 并且汉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所以普遍认为汉文化 是中华文化的主体。 由于历史上越南、 琉球和朝鲜半岛曾是中国王朝的一部分, 并长期受中 华文化的影响, 所以有历史学家认为历史上的越南、 琉球和朝鲜的文化亦属于中华文化, 但 由于二十世纪越南和朝鲜废除了汉字教育和汉语教学, 所以今日的越南和朝鲜半岛和中华文 化已没有直接的联系; 而琉球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已被日本长期殖民统治, 其文化和中华文 化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区别; 另外中华文化亦被日本部分人民尊称为 “ 日本文化之母 ” , 所以日 本文化有选择的继承了中华文化, 虽然在日本文化中能寻找到部分中国文化的影子, 但日本 文化和中华文化已是两种不同的文化, 近现代以来由于中国的落后、 日本的崛起导致二者更 大的疏远,所以学者们普遍认为日本文化是中华文化、西方文化和日本土著文化的杂交体。 小中华思想是一种由中华思想派生而来的, 在日本、 朝鲜、 越南等中国以外的东亚文化圈的 国家和地区内存在的 “ 文化认同 ” 和 “ 文明继承者 ” 的思想。
起源
中华民族在神农时代以前的政治形态是部落政治, 而部落的领袖是 “ 巫 ” 。 这种说法与传统的 认知差异很大,在历史上人们的认知中 “ 巫 ” 是迷信的, “ 巫 ” 是装神弄鬼没有知识的。实际上 在先民的原始时代 “ 巫 ” 是科学家, “ 巫 ” 代表知识的权威。
原荒时代, 先民知识未开,见大自然各种现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 气候变化的风雨雷电 等等。因不了解,而心生疑、恐怖。对于这些疑惑要想获得答案,只有去向 “ 巫 ” 请教。 “ 巫 ” 对于这种现象,经过观察,思考,分析等过程后做出的结论是风有风神,雨有雨神,雷有雷 神,电有电神, 其它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无不是各有一位神在主宰。 神主宰论,现代人看来太 不科学,太迷信了。 但谁敢保证当代科学家对宇宙现象所做的解说,等千年以后, 不会被推 翻而指为迷信,反科学的呢?
另外,人类有两件事情无法自己处理,必须求助于他人。一是生理的,人没有不生病的,人 生了病必须要请医生诊治。二是心理的,人要做一件事情,事前总是患得患失,东想西想, 犹豫不决, 这时就要请教他人提供意见作参考。心中有犹豫不决的事, 要请教至亲好友,或 者向专家咨询。在原始时代,这两件事发生了,求助于同一人,就是 “ 巫 ” 。由古 “ 殹 ” 字写作 “ 医 ” ,及卜筮的 “ 筮 ” 字可做证明。
(一)先谈一谈 “ 巫 ” 的治病
原始时代,先民所害的疾病是很简单的。多数是饮食不适合,所引发的肠胃病 “ 腹泻 ” 之类, 和气候不适应所引起的 “ 感冒发烧 ” 等。当先民生病去求助 “ 巫 ” 的时候, “ 巫 ” 最初也是用祈祷 的方式求助于神。但是病是现实的, 正在腹泻的病人靠祈祷是止不住的。聪明的 “ 巫 ” 便改换 用食疗的方法,顺手采一些植物给病人吃。当然没有经过白老鼠、白兔子、猴子做试验,直 接做临床,是非常危险的事。所以病人吃的结果,有的病好了,有的没有影响,有的更严重 了。 “ 巫 ” 又把它记录下来,什样的草治什么病,把植物的形状绘出来。到神农时候又把它整 理归类汇编成《神农本草经》 ” ,所以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就是指此事,绝对不会是用自己 做试验。
(二)再关于问事
先民所问的事, 以气象为主。主要是为了打猎。让我们回想一下, 气象台具有最新的科学仪 器,尚且无法预测气象的变化, “ 巫 ” 又有什么本领可以确实预测呢?然后 “ 巫 ” 发现对于事情 发展的推断, 不如用药治病一样那么直接, 那么明显, 会产生极大的落差。 对于人民的问题, 又不能不回答。 聪明的 “ 巫 ” 对于人民所提的问题不再予以明确的答案, 而改采比喻的方式给 对方一个暗示。 而其比喻多随兴采用民谣歌词。一直流传到伏羲, 把历代的 “ 巫 ” 回答人民的 答案加以整理归纳成六十四个个案,这就是《易经》的由来。 “ 医 ” 和 “ 易 ” 是一对双胞胎,是 人类文化的两大主轴,有关《易经》的版本流传:在人类没有符号文字之前,是采用结绳记 事, 《易经》的八卦的 “ 阳爻 ” , “ 阴爻 ” 是用一个大结,和二个小结分别做代表。一串一串绳 子结挂在墙壁上就是 “ 卦 ” 的由来。 而六十四卦是由八卦重叠而组合成的, 因此每一个六十四 卦的卦是由二个三爻卦相联结,所以便称做 “ 连三 ” 。又因为三爻卦中没 “ 三 ” 这一卦,只有 “ 山 ”“ 艮为山 ” 。由结绳进步到符号文字以后,把 “ 三 ” 连结起来就像 “ 山 ” 如干卦的排列是「」 好像两个山字连结起来的样子, 故把 “ 连三 ” 改为 “ 连山 ” 了。 由于文明的进步, 人类知识渐开, 对周遭事务的认知也有改变,故对 “ 连山 ” 易有所修订整理。至黄帝时代,发明了文字,把原 先挂在墙壁的 “ 连山 ” 易,修改成平面的符号。发现易的排列,应该由坤干两卦开始。而且人 类生活最重要的地方是大地, 故把坤、 干排在干卦前面, 排在第一, 为了正名故改为 “ 归藏 ” 。 一直延用到殷朝。 周文王被纣王政治迫害, 被囚在羑里。 周文王被囚困在羑里为了避免纣王 对他起谋反的疑心,所以对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书籍不敢读。只有弄一本 “ 归藏 ” 易来 读, 以示胸无大志。 即是文王羑里演易故事的由来。 “ 归藏 ” 易经周文王修订整理即改名为 《周 易》 。对《周易》发扬最有力的是孔子。孔子周游列国反鲁,六十八岁获得《周易》 ,发现自
己心中一切的疑问,在《周易》中都可以得到满足的答案。孔子读《周易》 “ 韦编三绝 ” 可见 其用功夫之勤。并为《周易》写了十篇文章,阐扬《周易》的理论。最后感叹 “ 加我数年, 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 自叹读易太晚了,假如在五十岁读到《周易》的话,就不必 周游列国,到处问道了。 《周易》经过孔子整理后,就定稿了,以后再也不会有人敢更改只 字词组。所以《连山》 、 《归藏》 、 《周易》实际上是一本书,由于版本不同而书名亦有所异。 5早期文化编辑
远古文化
智人时代, 已经开始出现文化, 此时期考古发现有织缝衣物和葬礼, 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懂 得耕作。在湖南已有文献记载有第一个的人工耕作,群居文化开始出现,形成氏族公社。在 中原地区考古发现西元 7000年前至 10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贾湖文化等,已经进入以原 始农业、畜禽饲养业和手工业生产为主,以渔猎业为辅的原始氏族社会。
后来陶器和玉石和文代开始兴起, 其中以仰韶文化以彩陶 (在红底上描绘出彩色的陶器) 与 龙山文化的黑陶为主要特色。仰韶文化年代约为西元前 5000年 ~前 3000年前,属于新石器 时代前期的范畴。生产工具以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常见有刀、斧、锛、凿、箭头、纺织用 的石纺轮等,骨器也相当精致。各种水器、甑、灶等日用陶器以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 主要呈现红色, 红陶器上常彩绘有几何型图案或动物型花纹, 是仰韶文化最明显特征, 故也 称为彩陶文化。 从挖掘的墓地遗迹证据显示, 仰韶时期为母系社会。 后来在黄河下游与长江 中下游发现的龙山文化, 出土了大量黑色陶器, 而且拥有更先进的建筑技术, 除了石锄和石 锹与兽骨与木制的锹之外, 还使用石制的菜刀与镰刀与贝类制的刀子, 陪葬品多在男性的墓 中,似乎变成已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了。
公元时期
从前 21世纪到前 17世纪夏王朝晚期的河南洛阳二里头文化已有出现中国最早的都城, 二里 头遗址其中青铜爵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 还有镶嵌录松石的兽面铜牌饰, 是目前 所知最早的铜镶玉石制品。玉器有圭、璋、琮、钺、戈、刀等用品,与制作精美的陶器。而 二里冈文化的遗址经研究确认为商的初期王朝所在, 商初期到中期政权历经多次变动, 盘庚 迁都到殷墟之前,应该已经迁都多次,二里头遗址可能也是被废弃的首都之一。
除了黄河下游出现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以外,还有处于西元前 2500年 ~前 1500年的河姆 渡文化, 这些遗迹说明了在新石器时代的前半期, 无论在中国的北方与南方都已经发展出农 耕文化。随着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古代四川一带 (古蜀)有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的文明, 证明 巴蜀地区等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是同等为中华古文明发祥地。 而且各地的文化互有交流, 并 且一起继承之前的文化遗产, 也可证明中华文化早期也是多元发展的, 而中原文化是主体。 。 后来经过尧、舜、禹和夏、商、周等时期的发展而日臻成熟,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 化、齐鲁文化、楚文化等,这些地域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文化早期的主体 — 华夏文化。 6史前文化编辑
黄河中游
南庄头遗址: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老官台文化、贾湖文化;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庙底沟类型、 下王岗类型、 西王村类型、 大河村类型、 大司空村类型、 庙底沟二期文化;
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陶寺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
黄河上游
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 、齐家文化 黄河下游
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济南龙山文化
长江中上游
彭头山文化、城背溪文化、汤家岗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宝墩文化 长江下游和淮河流域
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
东北地区
兴隆洼文化、赵家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老虎山文化
南方地区
甑皮岩遗址、石峡文化
西藏
卡若文化、曲贡文化
台湾
大坌坑文化 ·卑南文化
7地域文化编辑
中国地域辽阔, 各地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 逐渐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并且具有中华文化 的共性。除了主体民族汉族外,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也拥有具有自己特色的地方文化。 中华文化主要可分几个地区:山东、 河南、 山西、 陕西、 河北一带的黄河流域; 四川、 云南、 贵州一带的长江上游;湖南、湖北、江西一带的长江中游;安徽、浙江、江苏一带的长江下 游;东北地区;内蒙古地区;新疆地区;西藏、青海以及四川西部等地的藏区;广东、广西 一带的珠江流域,福建的闽江流域等。
黄河文化(北方)
中原文化、胡同文化、秦陇文化
长江文化(南方)
楚文化、荆楚文化、湖湘文化、吴文化、越文化、徽文化、赣文化、江淮文化、巴蜀文化、 岭南文化、闽文化、
潮州文化、客家文化
其他
东北文化、傩文化、藏文化、大坌坑文化
8海洋文化编辑
妈祖信仰、郑和信仰、天妃宫、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
9诸子百家编辑
在春秋战国时代,文化泛滥成灾,诸侯们互相讨伐,促成了封建制度的萌芽。中国的知识份 子或探讨救世的学问,或发明各种学术以利诸侯争霸,造就了中国思想史上最活跃的年代。 那时期产生的各学术,总称为诸子百家。
中华文化之根
10神话传说编辑
中国神话,中华文化与历史的瑰宝,通过口耳相传或书面文字记载等各种形式流传在寓言、
小说、宗教、舞蹈、戏曲中。某方面而言,上古神话会被假定是历史真实的一部份,最初的 文字记载散见于《山海经》 、 《水经注》 、 《尚书》 、 《史记》 、 《吕氏春秋》等古典中。晋代至明 清时, 中国文学史上又出现了一种被称为 “ 志怪小说 ” 或 “ 神魔小说 ” 的类别,当中很多是参考 了神话、传说和仙话,其中有名的当属《封神演义》 、 《西游记》及《聊斋志异》等。
11符号图腾编辑
一只龙与一只凤组成,意思代表阴阳,也就是男女,由于汉族人口众多,占据了中国历史发 展大部分, 所以延续了中国最古老的动物龙和凤, 作为自己民族的标志。龙飞凤舞,是中原 地区与南方地区的民族标志。
中国人自称是 “ 龙的传人 ” 。中国的帝王自称 “ 真龙天子 ” ,具有权威的象征。龙是一种在中国 传说中虚构的动物,具有蛇身、蜥腿、鹰爪、蛇尾、鹿角、鱼鳞、口角有须、额下有珠的形 象。龙在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龙与凤凰、麒麟、龟一起并称 “ 四瑞兽 ” 。 (也有许多典籍和 史书著作中提到 “ 四瑞兽 ” 分别为:猰貐、居、貔、狻猊。 )青龙与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国 天文的四象。
12宗教信仰编辑
八卦
道教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宗教形式。
佛教自从汉代传入中国后, 在不断和中华文化交流中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被称之为汉 传佛教。
儒家不是纯粹的宗教形式, 但儒家却有宗教所无可取替与到达的高度。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 为主体,宗教信仰上以祖先信仰为主。历史上汉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后来天主教、 基督教传入中国,又有一些人开始信仰这些宗教。 几千年来, 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 育, 由孔子、 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此外还有其他各种中 国本土及各地地方性信仰,比如关公信仰、妈祖信仰、三山国王信仰、 以岳王崇拜为代表的 忠烈信仰等等。祭祀祖先轩辕黄帝、祭孔都是代表性的具有信仰色彩的活动。
萨满教是一类涉及到诊断、 治疗与引发疾病等能力的传统信仰及实践, 有时因为与灵魂的特 殊的关系、或对灵魂的控制而造成人们的苦难。萨满(珊蛮, Shaman ,巫师)曾被认为有 控制天气、 预言、解梦、占星以及旅行到天堂或者地狱的能力。 萨满教传统始于史前时代并 且遍布世界。 最崇拜萨满教的地方是伏尔加河流域, 芬兰人种居住的地区, 东西伯利亚与西 西伯利亚。朝鲜人也是萨满教的信徒,他们的东学党据说是由此而来。
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又称为喇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藏传佛教,与汉传 佛教、 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体系。 藏传佛教是以大乘佛教为主, 其下又可分成密教与显教 传承。虽然藏传佛教中并没有小乘佛教传承,但是说一切有部及经量部对藏传佛教的形成, 仍有很深远的影响。 藏传佛教始于松赞干布时期, 自寂护论师传入大乘佛教及随瑜伽行自续 派, 莲花生大师来到西藏, 制服了外道苯教, 逐渐建立了密教的基础, 此一时期称为前弘期。 此后经过朗达玛灭佛的波折, 佛教经过灭佛运动的破坏后重新振兴, 并逐渐形成了宁玛、 噶
举、 噶当、 萨迦、 格鲁、 觉囊等各派的传承, 此一时期称为后弘期。 在宗喀巴大师创格鲁派, 成为藏传佛教的主流后,在西藏出现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 13世纪,开始流传于蒙古地 区,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传佛教。近现代,藏传佛教逐渐流传到世界 各地。
13中华服饰编辑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被现代中国人称之为汉服的服饰, 从三皇五帝到明代千年岁月中代 表了中华文明的主体服饰, 明朝末年清朝满族统治者进入关内后, 通过剃发易服的方式强制 汉族人民身穿满族服饰, 使得中原地区的汉族传统服饰一度中断。 当前可以看到的中华服饰 主要有:汉服和各少数民族服装等。
深受中华服饰影响的有:和服、韩服、越服、琉球服饰等。
14汉字文化圈编辑
汉字文化圈是指中国以及受中国皇帝册封的周边国家或民族。 这些中国周边的国家或民族以 文言文作为交流的媒体, 从中国历代王朝引进国家制度、 政治思想并发展出相似的文化和价 值观。 在政治方面, 上述的国家或民族与中国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 汉字文化圈的覆盖地域 与现代地域区分所指的的东亚地区有的很大的重合部分, 包括了中国、 越南、 朝鲜半岛、 琉 球和新加坡等地, 此外还包括世界各地保留着中华文化传统的华人世界。 通常日本学者也会 把自己包括在 “ 汉字文化圈 ” 内,但也有部分日本人觉得自己是西方文化世界中的一员。 汉字
汉字不仅在华人地区中存在,也被日本、 韩国、 越南等非华人国家使用, 是传承中华文化的 主要载体。 汉字是在图形符号的简化过程中形成的。 在山东省泰安市发现 “ 大汶口陶符 ” 距今 约 6000年, 已是汉字诞生的雏形, 比殷墟甲骨文要早 2000多年。 商朝的殷墟出土的动物甲 骨上的甲骨文为现在所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同时青铜器上的钟鼎文也有很高的历史价 值。 先秦的文字颇不统一,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将汉字发展分化, 直到秦始皇统 一六国后,改秦国的大篆为小篆,结束了文字分化的历史。
小篆在发展过程中, 不断有新的形声会意字出现, 让文字记载更为准确精密。 小篆笔画以曲 线为主,后来逐步变得直线特征较多、更容易书写。到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书体。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的一大进步,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今天人们书写方式有隶书、楷书、宋书、行书等等。由于现代中国大陆进行简化字改革,如 今的华人社会里存在繁体中文和简体中文两种主要书写系统。
语言
汉语、蒙语、藏语、维吾尔语、俄语、朝鲜语、日本语、琉球语、越南语、汉语方言、官话、 北方话、东北话、江淮话、中原话、西南官话、湘语、吴语、粤语、赣语、客家话、闽南语 等。
15教育编辑
自汉朝开始独尊儒术后,中国开始了 2000多年的儒学教育。隋朝时确立科举制度,宋朝时 开始兴建书院。
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 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引入西学,创办新式学校, 将平民教育纳入满清朝廷的视野。清政府 迫于形势压力,不得不对教育革新网开一面,于 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 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虽然直到宣统元年(1909年) ,沿袭中国 1300多年的 “ 八股取士 ” 制度才真正废除,地方科 举考试才真正停止。 但是, 教育方式的这一根本性变革, 从思想体系上动摇了满清皇权的根 基, 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社会精英, 以及血气方刚的年轻新锐随即脱颖而出, 为辛亥革 命积蓄了巨大能量,为满清王朝的覆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大陆地区主要实行高考制度来选拔学生进入大学; 台湾地区则是以学力测验制度来选拔 学生进入大学。
国子监太学科举制私塾
书院四大书院翰林院
高考学力测验
16文学编辑
中国神话、中国寓言、中国典故、中国小说、中国四大古典小说、新文化运动、中国诗词、 唐诗、宋词、元曲、现代诗、建筑、万里长城、园林
道观:
鹿邑太清宫,坐落于老子故里。在唐代时,被奉为皇家祖庙。现属于全真道。
终南山楼观台,为老子向尹喜传道之所,相传始建于周代。
龙虎山天师府,为历代张天师居所和正一道的总部。
青城山常道观,又称 “ 天师洞 ” ,是张道陵修道之所。现属于全真道。
北京白云观, 丘处机在此长住且葬于此, 是全真道总部和三大祖庭之一。 现为中国道教协会 所在地。
北京大高玄殿,位于北京故宫西北角,是明、清两朝的皇家道观。
泰山岱庙,位于山东泰安城区。现属于全真道。
嵩山中岳庙,因为临近宋代首都开封,而受到历代北宋皇帝的尊崇。
天津天后宫,三大妈祖祖庙之一。现属于全真道。
芮城永乐宫,以其精美的壁画而闻名天下。
解州关帝庙,位于关羽的家乡 —— 山西运城,是普天下关帝庙的祖庙。
沈阳太清宫,现属于全真道。
苏州玄妙观,观内三清殿为今已罕见的宋代古建筑。
武汉长春宫,祭祀丘处机,故名 “ 长春 ” 。
武当山太和宫,是世界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的主体。
成都鹤鸣山,是张天师创立道教的地方
青羊宫,传说是老子的出生地。现宫观为清代所修,属于全真道。
昆明太和宫,以拥有铜铸的 “ 金殿 ” 而闻名。现存建筑主要为吴三桂所修。
西安八仙宫,相传是吕洞宾修仙得道之处。慈禧太后、光绪皇帝避难时曾来此居住。现属于 全真道。
宫殿
阿房宫、故宫、沈阳故宫、超然楼
寺庙
十大名寺
雕刻
八大名窟
墓葬建筑
十三陵、秦始皇陵
运河
京杭运河、灵渠、鸿沟
17书法与中国画编辑
书法和中国画是中国独特的艺术。
书法: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硬笔书法
对联
18音乐编辑
中国民族音乐、中国戏曲、传统民歌
19舞蹈编辑
古代舞蹈
周朝雅乐、大舞、小舞、汉朝乐府、唐朝乐舞
现代舞蹈
彩带舞、武功莲香、扇子舞
20戏曲编辑
京剧又称京戏, 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京剧是十九世纪中期, 融合了徽剧和汉剧, 并吸收了 秦腔、昆曲、梆子、弋阳腔等艺术的优点,在北京形成的。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得到了 空前的繁荣。京剧的腔调以西皮
正在表演京剧的男演员
和二黄为主,主要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
豫剧、越剧、昆曲、汉调、徽剧
潮剧, 又称潮州戏, 用潮州话演唱的地方剧种,潮剧历史悠久,是中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 一。
评剧、淮剧、黄梅戏、吉剧、吕剧
粤剧,原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 唱做念打、 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 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 的服饰打扮。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 到了清朝末期,知识分子为了 方便宣扬革命,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广州话,使广东人更容易明白。粤剧名列于 2006年 5月 20日公布的第一批 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
赣剧、采茶戏、湘剧、花鼓戏、湖南花鼓戏湖北花鼓戏、长沙花鼓戏、凤阳花鼓戏、曲艺、 相声、 快板、 坠子、 大鼓、 歌仔戏、 皮影戏、 布袋戏、 南曲、 南音、 高甲戏、 川剧、 秦腔 (即 墨柳腔)
21戏曲影视编辑
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史、中国电视、中国电视史
22手工艺编辑
青铜器、漆器、陶器、瓷器、玉器
缂丝:本缂丝(南通缂丝) 、 明缂丝(苏州缂丝)
刺绣:四大名绣
染缬:夹缬(印花) 、蜡缬(蜡染) 、绞缬(扎染) 、蓝印花布
织造:南京云锦、苏州宋锦、四川蜀锦、广西壮锦、湖北土锦、海南黎锦
翡翠、印章、云子、木刻
剪纸、皮影、泥玩具
23饮食文化编辑
中华饮食文化, 在日本和韩国称为中华料理或中国料理, 欧美称之为唐餐, 是中华文化的组
成部分, 深远的影响了东亚地区的饮食文化。 米食和面食是主要的两大类型, 中国南方和北 方种植稻类地区,以米食为主,种植小麦地区则以面食为主,此外,各地的其他粮食作物, 例如玉米、 高梁、谷类、薯类作物作为杂粮也都成为不同地区主食的组成部分。中国东南方 仍以米食为主,大米制品种类繁多,如米饭、米糕、米粥、饭团、米面、糍饭、汤圆、粽子 等; 西北、 华北则以面食为主,馒头、包子、面条、 烙饼、馅饼、饺子等都为日常喜爱食物, 其他如山东煎饼、陕西锅盔、山西刀削面、西北、华北抻面、四川担担面、江苏过桥面等都 是有名的面制风味食品。 菜谱来源于中国各个地区和民族的菜肴, 中国菜主要八大菜系组成; “ 八大菜系 ” 是指川菜 (四川菜) 、 湘菜 (湖南菜) 、 粤菜 (广东菜) 、 苏菜 (江苏菜) 、 鲁菜 (山 东菜) 、浙菜(浙江菜) 、闽菜(福建菜) 、徽菜 (安徽菜) 。著名菜肴有北京烤鸭、牛肉面、 麻婆豆腐、拉面 等,日本拉面亦源自中国。起源于中国的食具筷子亦为流传至东亚饮食文 化。
中华饮茶茶文化与欧美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 亦有中国十大名茶与台湾十大名茶, 并以 茶艺以区分, 茶风格各地不同, 最有名气的要数四川成都的盖碗茶和广东潮州的功夫茶。 日 本茶道、朝鲜茶礼等其他东亚地区的茶仪式虽源自中国,但自行发展后有很大分别。
酒是全人类的饮料。 不过与古希腊等西方世界最早的葡萄酒不同, 中国人最早是以谷物 为原料酿酒的。酒在中华民俗活动不可分开。近现代民间风俗的婚礼酒、丧葬酒、月米酒、 生期酒、节日酒、祭祀酒等等,都可以在周代风俗文化的 “ 八礼 ” 中寻找到源头。诸如农事节 日、婚丧嫁娶、生期满日、庆功祭奠、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会在活动出现。也常在祭 祀、会盟、祝捷等公务活动出现,还出现于民间的喜丧礼仪、欢聚迎送等场合。
老人生日, 子女必为其操办生期酒。 摆酒宴请乡邻好友, 并作携赠礼品以贺等。提亲与 结婚亦是常备有酒, 各种礼品其中又必不可少酒。 婚礼后新人入洞房必要共饮 “ 交杯酒 ” 。洞 房仪式完毕,新人要双双向参加婚礼酒宴者敬酒致谢,此时也亦会向新婚夫妇劝酒。
祭拜酒因袭于远古对祖先诸神的崇拜祭奠。 一般在立房造屋、 修桥铺路要行祭拜酒。 凡 破土动工, 有犯山神地神,就要置办酒菜,在即将动工的地方祭拜山神和地神。祭拜仪式要 备上酒菜纸钱以求保佑。工程中,凡上梁、立门均有隆重仪式,其中酒为主体。然后逢年过 节、遇灾有难时,要设祭拜酒。除夕夜,各家各户要准备丰盛酒菜,燃香点烛化纸钱,请祖 宗亡灵回来饮酒过除夕, 娱神活动其形式仍是置办水酒菜肴。 在传统意识中, 认为万物皆有 神,若有扰神之事不以酒菜祭拜,就不会清静。端午节也会喷洒雄黄酒,小孩要挂香袋并在 额头上用雄黄酒画一个 “ 王 ” 字;大人喝雄黄酒。
中国酒文化和诗歌、戏曲也有着丰富的联系,如 “ 太白醉酒 ” 、 “ 武松醉跌 ” 、 “ 鲁智深醉 打山门 ” 、 “ 醉八仙 ” 等,现代流行文化亦有以出现创作的功夫电影-醉拳等。
饮食特色
筷子
粤菜
由于广东处于我国大陆南部, 位于南岭之南, 属岭南地区, 北回归线横穿境内。 它背山靠海, 区域内有沿海、
粤菜
有内陆、有山地、有丘陵、有平原,也有一些小海岛。海岸线长达 3368公里,平原上河网 交错,土地肥沃,山地丘陵,树林茂密。该地区处于热带、亚热带、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使得物产丰饶,四季富足,奇花异草遍野,珍禽野味满山,海鲜水产生猛,瓜果时蔬常青, 家畜家禽满栏, 粮油糖酱充足。 广东夏长冬短, 天气偏于炎热, 使得粤菜菜口味以清鲜为主, 讲究口感的脆、嫩、爽、滑,即清而不淡,清中求鲜。
粤菜的基本特征有:1. 选料广、博、奇、精、细,鸟兽蛇虫均可成菜。 2. 菜肴注重良好的口 感,讲究清、鲜、爽、脆、嫩、滑,有浓郁的岭南特色。 3. 五滋六味,调味基础;因料施味, 味型鲜明;惯用酱汁,浓淡得宜。 4. 成菜讲究刀工、火候,造型美观。 5. 烹调技法以我为主, 博采中外为我所用,尤其擅长软炒、软煎、软炸、煨、炖、蒸、煲、熬、焗、卤、浸等;烹 调方法运用灵活,创新品种层出不穷。 6. 粤菜讲究料头的使用。 7. 广州菜、客家菜、潮州菜 相互交融,争相辉映,各出其色。
广州菜的特点有:选料精奇、品种众多、范围广泛、口味讲究清鲜爽脆嫩滑,技艺精湛,善 于变化,尤其擅长炒、浸、煨、焗、炸、煲等烹调方法,自古有 “ 食在广州 ” 的美誉。
客家菜的特点有:由于客家人在历史上是由中原南迁的汉人组成, 所以在饮食风俗上还多少 保留着中原人的习俗。 所以客家菜的主料突出, 朴实大方, 口味偏于浓郁, 尤其擅长砂锅菜, 具有独特的乡土风味。
潮州菜的特点有:由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 潮州菜受到了闽南菜和客家菜等影响, 以烹制 海鲜见长,汤菜功夫独到,擅烹素菜与甜食,卤菜也别具风味,口味清醇,注重保持原料的 鲜味,偏重香、鲜、甜。
鲁菜
山东省位于华北平原东部、黄河下游,其半岛部分突出于渤海与黄海之间。 境内平原、 洼地 及湖河水域占总面积
鲁菜
的 65%,余为山地和丘陵。该省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特点是夏热多雨,冬寒干燥。 山东的烹饪原料丰富,海参有刺参、鲍鱼、海螺、乌鱼蛋、对虾、黄花鱼、鱼翅、西施舌、 扇贝、海蜇等;黄河、微山湖的淡水产品有鲤鱼、甲鱼、青虾、螃蟹等。畜禽原料有鲁西南 肉牛、菏泽青山羊、寿光鸡、微山湖的麻鸭等。植物原料名产有大明湖所产的蒲菜、茭白、 汶上马蒂、 以及章丘大葱、 苍山大蒜、 莱芜姜、 胶东大白菜、 潍县萝卜、 烟台苹果、 莱阳梨、 肥城桃、东陵小枣、青州银瓜等。调味品有济宁玉堂酱园的黄酱、黑酱、味珍酱油;济南天 然酱油;洛口王村醋;羊口虾油等。
鲁菜源远流长,风格高贵大方、旷达洒脱。
因为山东是中国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儒家思想的奠基人 —— 孔子的故乡。 大汶口文化、 龙 山文化出土的红纱陶、黑陶等烹饪器皿、 酒具,反映了新石器时代齐鲁地区的饮食文明。春 秋战国时期,鲁国孔子提出了 “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 的饮食主张,并从烹饪的火候、调味、
饮食、 卫生、饮食礼仪等多方面提出了要求, 对齐鲁的烹饪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北魏时期有 一书《齐民要术》中有关烹饪的论述,对鲁菜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菜以后 历经唐、宋、金各代的提高和锤炼,逐渐北方菜的优秀代表。元、明、清时期,鲁菜深入宫 廷成为了御膳珍馐,并且远播华北、东北和京津等地。 《金瓶梅》和《水浒传》都曾生动地 描述过山东地区的市井饮食生活。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 鲁菜发展迅速, 餐饮 市场繁荣, 传统鲁菜精品不断被挖掘出来, 又在消化吸收川、 粤、 苏等地菜肴风味的基础上, 创制出一大批鲁菜新肴。
鲁菜由济宁、济南、胶东等地方菜组成。济宁菜历史久远,选料讲究,加工精细,素以烹制 河鲜以及干鲜珍品见长,同时宴席礼仪规格也庄重分明,具有中国传统的宴席规格和特色。 济南菜以济南为中心, 流行于德州、 泰安一带。 其烹调方法擅长爆、 烧、 炒、 炸, 菜肴以清、 鲜、脆、嫩著称。特别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调制方法精 美细致。胶东菜以烹制海鲜见长,擅长爆、炸、扒、蒸等烹调方法。口味以鲜为主,偏重清 淡,注意保持主料的鲜味。
总体上看,鲁菜常用的烹调方法有炸、熘、烧、扒、炒、爆、蒸、氽、炖、焖、烤、熬、熏、 拔丝等,其中尤以爆、炒最能体现鲁菜快速成菜的特色。鲁菜讲究调味纯正,以咸鲜为主, 善于葱、蒜,常用的味型还有咸甜、酸辣、糖醋、椒盐、蒜泥、纯甜等。
川菜
四川省(包括重庆市)位于我国西南的长江上游。地形为高原、盆地、山地,主要河流为长 江及其支流。气候受
川菜
地形影响,差异较大。东部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冬暖、春早、夏长、和多云多雾 的特点; 西部为温带, 、 亚热带高原气候。 四川、 重庆的食物原料丰富而有特色, 自古就有 “ 天 府之国 ” 之称。川渝地区盛产 “ 三椒 ” (辣椒、花椒、胡椒) ,为其基本风味的形成奠定了重要 的物质基础。
川渝菜有 “ 一味一菜,百味百菜 ” 之称。川菜以家常小炒为主,渝菜以火锅为主。
川渝菜以擅烹饪肉菜、禽蛋菜、 水产品菜见长。在菜品形态上是古朴与精巧并重, 新品菜艺 术性较强。常用的烹调技法有:蒸、炒、爆、煸、炸、熘、煎、烧、焖、烩、氽、煮、炖、 熏、卤、拌、炝、腌、糟等数十种,其中蒸法使用广泛,最能表现其用火特色的是小炒、干 烧、小煎、干煸等技法。
川渝菜的常见味型有:咸鲜、咸鲜辣(家常味、蒜泥味、煳辣味等) 、咸鲜甜酸(糖醋味、 荔枝味等) 、咸鲜麻(椒盐味、椒麻味) 、咸鲜酸、咸鲜麻辣味、咸鲜酸甜辣(鱼香味) 、咸 鲜酸辣(酸辣味、芥末味) 、咸鲜甜酸麻(陈皮味) 、咸鲜甜酸辣麻(怪味) 、甜香味等。尤 其以麻辣、鱼香、怪味更具特色。质感以嫩、酥、脆、糯、软烂为主。
川渝菜菜式多样、荤素并举、汤菜并重、朴实无华,经济实惠,家常性强,大众气息浓郁, 具有深厚的食客基础。
淮扬菜
淮扬菜是江苏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菜的杰出代表。
江苏菜主要由淮扬菜、金陵菜、 苏锡菜、 徐海菜四个地方风味菜构成, 影响遍及长江中下游 广大地区,在国内外
淮扬菜
享有声誉。
江苏位于我国东南,东临黄海,中贯运河,长江贯穿腹地,气候温和,文化名城众多,一年 四季水产禽蔬联翩上市, 海味山珍不绝于时, 是举世闻名的 “ 鱼米之乡 ” , 是名厨辈出的地方。 江苏菜菜品精美,烹饪文化历史悠久。据淮安青莲岗、吴县草鞋山等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 至迟在距今 6000多年前,江苏先民已用陶器烹调。夏、商、周三代,为江苏菜的早期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江苏已经有全鱼炙、露鸡,吴羹和讲究刀工的鱼脍等。两汉、三国和南北朝 时期为江苏菜最初发展时期,出荤素菜肴外,面食、素食与腌制食品之类已达到一定水平, 隋唐、两宋时期是江苏菜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不少海味菜、糟醉菜成为贡品,有 “ 东南佳味 ” 之称的美誉。元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是江苏菜发展的第二个高潮。
江苏菜菜式组合亦有特色。 除日常饮食和各档次宴席的菜式搭配, 讲究层次, 各有章法之外, 还有三类宴席具有独到一处:一为船宴,二为斋席,三为全席。
金陵菜以南京菜为代表,制作精细,玲珑细巧,可分可合,讲究刀工,注重火候,在口味上 兼有四方之美, 适应八方之味。 其菜口味平和, 咸淡适宜, 辣而不烈, 肥而不腻, 以鲜、 香、 酥、嫩著称,烹调方法以炖、焖、烤见长。清真菜的烹制独特居全国之首。
淮扬菜以扬州、镇江、南通、盐城菜为代表。淮扬菜选料讲究,制作精细,讲究刀工,突出 主料,力求鲜活,一物一味,注重火候,精于调汤。烹调方法以炖、焖、煨、焐见长,口味 保持原汁原味, 擅长制汤, 清澈见底, 浓则乳白, 咸甜适中, 其菜品鲜嫩、 酥软、 清新味美、 苏锡菜以苏州、无锡、常州、常熟为代表。苏锡菜水产最甚,浓淡各异,适口益身,注重火 候,调味、白汁、清炖别具一格,善用细曲、糟制调味,以烹制河鲜、湖蟹、蔬菜见长。 徐海菜以徐州、连云港为代表。连云港海产丰富,徐州蒜苔、韭黄、山楂糕等名扬四海,徐 海菜咸鲜适度。
除四大菜系外, 中国菜肴还有许多风味流派, 各有其浓厚的地方特色。 少数民族在长期历史 发展中, 也形成了各自的饮食文化模式, 曾出现了不少著名的菜肴风味流派, 主要有清真菜、 蒙古族菜、满族菜、朝鲜族菜等。 (西湖醋鱼是浙菜)
24体育棋牌编辑
中国人在古代发明了中国象棋、 围棋和五子棋等重要棋类游戏。 武术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 中国也是古代足球的故乡。中国还是相扑的起源地,司马迁在《史记 ·黄帝本记》中曾记载:“ 蚩尤氏头有角,与黄帝头,以角抵人,今冀州为蚩尤戏。 ” 直至西元七世纪,在允恭天皇的 葬礼上(西元四百五十三年) ,中国派遣特使到日本表演素舞致意,被认为是中国相扑首次 传入日本,对日本原有的相扑造成一定影响。
象棋、围棋、五子棋、武术、功夫、气功、气、蹴鞠、射箭、龙舟、相扑
25医学编辑
由传说时代的神农氏尝百草开始, 中国的医学源远流长已数千年。 重视临床实验和全面性的 调整。
中医:针灸、中药、气功、导引、房中、食补
藏医、蒙医、云药、苗医
26华人社会文化编辑
华人的社会关系是一个典型的互惠型的社会关系。 这种社会关系通常是以 “ 家庭 ” 的称呼进行 表达的,例如 “ 儒家 ” 、 “ 道家 ” 、 “ 法家 ” 、 “ 兵家 ” 、 “ 帝王家 ” 、 “ 武家 ” 等。除了这个之外,还 有诸如 “ 书院 ” 、 “ 门派 ” 、 “ 宗教 ” 等称呼。
个人与社会的联系被称作 “ 关系 ” , 而这种联系里面的情感被称作 “ 感情 ” 。 华人之间的社会关 系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 礼仪 ” 为核心的。 这一传统,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周礼》 。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弟子整理出来的《春秋》 ,助推了 “ 礼仪 ” 在中国本土文化的发展。 华人的社会关系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面子的概念。 这一点, 跟华人对权利、 名利等的 重视程度有很大的关系。 除此之外, 还有一些跟宗教或者自身修养等相关的概念。 例如与道 家有关的概念 ——“ 性分 ” 和 “ 时遇 ” 之说, 与道教或者道家相关的概念 —— 自然等。 这些概念 亦影响了华人对事情及人物的观感,往往以利害关系来判断事情好坏。
和其他民族、 社会习惯于把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比喻为大小箱子关系的观点不同, 华人更趋向 于把社会关系比喻为 “ 网 ” 。 因此, 华人评价与他人的社会关系的好坏是亲疏远近而不是里外。 27中华文化圈编辑
自古以来, 中华文化对中国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中华文化圈、 儒 家文化圈,这一地区除了中国外,还包括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琉球等地。
中华文化也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 以及科举制度、 四大发明、航海造船等等,是欧洲近代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源泉。
虽然汉族开创了中华文化的起源, 但在千年以上的时间, 文化亦逐渐扩散至东南亚诸国, 与 其他同样持有中华文化的不同地区民族共同发展。 所以虽然中华文化包含汉文化本身, 且使 用汉字记载传承思想,但中华文化的范畴大于汉文化,所以中华文化亦包含满族、 藏族、蒙 古族等不同民族的文化。
日本文化是指在日本群岛形成的独特文化。日本文化在历史上曾深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 朝鲜战争后朝鲜半岛的南北对峙导致了南北朝鲜现代文化的差异, 但双方传统文化却一脉相 承。朝鲜半岛在历史上与中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朝鲜半岛传统文化深受中国文化影响, 不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比,朝鲜半岛的传统文化略有不同和独特之处。
越南由于在历史上曾是中国的一部分, 所以其文化特征和中国民族非常接近, 亦是汉字文化 圈的一部分。
琉球曾是中国的附属国, 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被日本占领并长期进行殖民统治, 但琉球文化 亦属于中华文化圈。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词条图片 (9张 )
1/1
参考资料
1. 英国学者认为 “ 中国是最古老的且持续存在的文明 ” , 原文:
2. 象雄文化是佛教的起源 . . .新华社亚太日报 . . . 2014-08-04 [引用日期
2015-01-4] .
3. 夏朝在上古为中央大国, “ 夏人 ” 即为 “ 中国之人 ” , “ 华夏 ” 即为中国的代名词
4. 冈岛昭浩, “ 汉字文化圏 ” とは(日文)
作文二:《中华文化》1100字
第五课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一框题 《灿烂的中华文化》 一、认清目标 明确要求
知识与技能 :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 深;代代传承的中华美德;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过程与方法 :查找资料、链接所学历史知识把握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并能以 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弘扬中华传统美 德。
教学重点 :理解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 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中 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识记中华传统文化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难点: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三、自主学习 认真准备
课堂预习(15分钟) (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预习题,并在教材中做出相应的标记)
(1)中华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2)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一个 重要原因是什么?
(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包括哪些内容?
(4)中华文化的特点。
(5)中华文化的地位及影响?
(6)请列举中华传统美德。
(7)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
提出质疑:(2分钟) (在预习过程中,你还有那些不懂的或者你发现的问题请 写下来)
四、互动交流:(13分钟)
五、课堂检测(10分钟)
(一)填空题
(1) 几千年来, 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 饱受磨难, 却 ________ 、 ___________。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 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之中。
(2) 独具特色的 _________、 浩如烟海的 ____________, 名扬世界的 __________异彩芬呈的 ____________, 充满智慧的 __________, 完备而深刻的 _________等,共同组成 ____________的中华文化。
(3)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的中华文化, 是世界大花园中一朵璀璨 的奇葩。
(4)作为传统道德的精华,中华传统美德具有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的 品质。
(二)分析说明题
汉语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 除了其特有的书法, 对联、 诗词等艺术形式 外,还有能极为准确的表达语意的成语,这更是其他语言文化所不能比拟的。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中华文化的特点
2、请说出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 并列举一些代表中华传统美德的成语 (至少三个 成语)
3、请说明中华文化的影响
4、你还知道哪些中华文化特有的文化形式,试举二、三例。
教学后记
作文三:《中华文化》2200字
我读论语
——谈君子
君子二字,众所周知。然而对其含义,又有几人了解颇深?谈君子,古往今来, 又有几人可配得上这二字?浅尝了一遍论语,我却对这二字的印象更深了,更懂了, 更了解了君子二字的分量!
所谓君子,广义上讲,是一种对人格的追求。论语中的君子之道,正是在教导人 做一个不同于平凡的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论语之中,也是十分地推崇君子之道 的,二十篇论语,每篇无一不涉及于君子之道。人们常言人活于世,关心的无外乎 衣食住行。然而君子之道则是轻衣食住而严于行。我且把论语中提及的君子之道分 为四类:衣食住之道、言行律己之道、待人处世之道、修身养性之道。
所谓衣食住之道,论语中提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 (学而) ; “ 君子不以 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 ” (乡党) ; “ 君子谋道不谋食 ” 、 “ 君子忧道不忧贫 ” (卫灵 公) 。意思就是所谓的君子,吃食物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不用青色和红色 来装饰自己,红色和紫色的服饰不能当成便服来穿戴;忧愁关心的是自身修养道义 不足,而不是生计与贫富。衣食住的要求或许很简单,但是这是论语中对君子的最 基础的要求。没有做到这些,那么无论这人再怎么聪明才智,那么他也称不上君子 二字。
接着是言行律己之道。由于它的重要性,这一道也众所周知,至今仍是这世界上 为人的根本,即言行一致,慎言慎行。论语中言:“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 (为政) ; “ 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 (里仁) ; “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 (宪问) ; “ 君子一言以 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 (子张) 。其意思也就是说:君子做事在说 话前,然后按照他做的说。而且说话要谨慎,行动要敏捷。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 为耻辱。君子可以由一句话表现出他的明智,由一句话表现出他的不明智。说话不 可以不谨慎!由此可知,君子的一言一行,都将是经过深思熟虑而做的。
在谈到待人处世之道,论语中谈到很多,有几句如是道:“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 ” (学而) ;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为政) ; “ 君子无所争。必也 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 (八佾) ; “ 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 (里 仁) ;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 、 “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 (颜渊) 。也 就是说,君子不被人了解,也不怨恨恼怒。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 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在比赛中君子应该努力争夺,赛后无论输赢都应该 有礼貌。君子知晓义,而小人知晓利。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 君子用文章学问来聚会朋友,用朋友来帮助修养仁德。
还有就是修身养性之道了。论语中提到:“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 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 (尧曰) ; “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 (卫灵公) “ 君 子不器 ” (为政) ; “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後君子 ” (雍也) 。意思 是,君子给人以恩惠自己却不需什么耗费;役使老百姓,老百姓 却没有怨恨;有欲 望却不贪心;泰然自若却不骄傲;威严却不凶猛。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会
担心别人不赏识自己。君子不象器具那样,仅仅限于一个方面,而应当努力完善自 己各个方面。君子应当把自己的质朴与文饰的比例控制得适当。
当然,论语中也不仅仅谈到了这五个方面。还总的提及了君子之道的三愆:躁、 隐、瞽;三戒:色、斗、得;三畏:天命、大人、圣人;九思:视思明,听思聪, 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三愆、三戒、 三畏、九思也为我们讲明了君子日常的具体点的要求。
谈到这,由此可见,古人对于君子界定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是以有了 “ 君子多 乎哉?不多也! ” 的感叹。再把视界放到现在,能配得上君子二字的人已经几乎没有 了。放眼望去,众人皆因利而趋之。虽然现在憧憬君子的人也不再少数,可是有着 君子之志的人却越来越少了。当小学生第一篇作文:谈谈自己的理想发布时,答案 满是 “ 宇航员 ” 、 “ 医生 ” 、 “ 老师 ” 等, 却毫无例外没有一个孩子说 “ 我想成为一名君子 ” 。 为什么?这难不是家庭教育的问题么! 因为他们的父母明白, 正如一句俗语所说, “ 在 这个世界上,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 ” 。随着科技与金融的发展, 君子二字正逐渐沉入历史的河流中去,成为了人们可望不可即的一种存在。这难道 不是我们人类精神文明的一种悲哀么?
就衣食住之道而言, 现在的人们打拼努力一辈子的目的只为生活, 而没有了什么 为国为民的大志向;民风也从原来的近邻都是亲,到了现在的近邻多年不知其何许 人也。而今言行律己方面也每况愈下,许多人说假话已经面不红心不跳了,汇报工 作时也总是夸大其词,言不符实。待人处世之风也从原来的见义勇为成了现在的事 不关己高高挂起,修身养性在现在也成了众多老年人的专属了。君子之风何在啊!
但是,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而今这个社会上,肯定还是有着不为人知 的君子正在言行着三愆、三戒、三畏、九思。所以,请不要认为君子已经可望而不 可即。至少,在你做事时,多想想论语,多想想君子之道,言传身教于后辈。不要 让百十年后的今天,君子之词已作古,而是天下之人皆君子!
这便是我读论语后的感想。
作文四:《中华文化》700字
《国学小名士》观后感
田家炳小学 六年级五班 孔智昳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工整的方块字,气势磅礴的诗词,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我看了《国学小名士》之后,深深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浩瀚,受益匪浅。
“国学小名士”,一听到这个名字,一定会联想到中国优秀的传统经典诗词。可是,这是一场比赛,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比赛,是一场残酷的比赛。
比赛分为四个阶段,第一环节:初露锋芒,选手们轮流说诗句,说不出立刻淘汰,告别现场。是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刚上场就从容淡定的女生。她一路披荆斩棘,经历了二十多轮,可是就在关键的一轮中,她遇上了难题,多次重复诗句,失去了比赛的机会,遗憾离开了现场,全场观众都感到可惜。
令我紧张的是最后决定胜负的关键一环节,第四环节:楹联对决。这一听名字就知道是高手与高手之间的对决,撑到最后的是刘康宁和谢奕晨,两位大师不相上下,每轮都能以优秀的对联让评委啧啧赞叹。她们前两回合打平,第三回合是最后决胜的时刻。每个人都屏气凝神,望着两个选手的对联,看谁能笑到最后。最终,评委在小细节当中选出了冠军。刘康宁以“四海五洲六合同春”战胜了谢奕晨的“四书五经六艺贯通”,取得了第一名。全场观众都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为刘康宁夺冠欢呼。
看完整场比赛,我才感到自己的知识是那么渺小,那么微不足道。
“国学小名士”的各个种子选手都比我强,我真的要向他们学习,学习读书的方法,让自己的知识更充沛。
同样,我又一次被中国文化所震撼。从古代的唐诗宋词到现在的千字小说散文,无处不散发着中国的韵味和魅力。孔圣人周游列国,取得了庞大的成就,为后人开辟了国学道路。就连外国友人听闻中国的无穷知识,也都迫不及待地学习汉语,感受中国文化,体会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浩瀚。
少年强,则国强。中国如此博大的知识宝库向我敞开大门,张开双臂迎接我,身为龙的传人的我,怎能不去好好参观呢?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为国争光,争取也做一个优秀的国学小名士!
作文五:《中华文化之我见》2100字
中华文化之我见
00926038 亓明文
中华文化又称华夏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其源头有三个: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北方草原文明。这三个文明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相互交融相互借鉴并最终融为一体,即是中华文化。
在古代中华文化长期繁荣并在很长时间内领先世界,其主要原因如下:
经济发达,国力昌盛。众所周知,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和综合国力一直处于世界前列,为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民族融合,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升华。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相对独立的文化,几千年的民族交融导致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形成中华文明。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华文化广泛的吸收外来文明,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不断开拓创新,造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华古代文化。
国家政策推动,诸如开发的对外政策,科举制度等。
纵观中国古代史,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文化雏形形成的时期,有三项重点:甲骨文,《易经》,干支纪年法。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全面奠基时期。形成中国古代文化的“灵魂”,儒、道两教以及墨、法思想相互碰撞交融,形成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
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繁荣,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奠定
了中国科技文化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气势雄伟的长城,威武气派的秦兵马俑,贯通古今的《史记》,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秦汉高潮过去之后的平淡,少了恢宏,多了细腻,文化科技继续进步,思想方面儒道佛三教合一。
隋唐时期,是古文化全面辉煌的时期,兼收并蓄,全面辉煌,泽被后人,影响周边,世界领先,地位突出。
宋元时期,是又一文化高峰。四大发明有三个是发明在这时候完成的,商品经济对文化艺术影响力加深。
明清时期,中国古文化史的尾声。承古启新,西学东渐。一些集大成的科技著作,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期,尤以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市民文学兴起,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西学东渐。
古代中国文化有如此辉煌灿烂的文化,给我们留下丰富的精神财富。从“四书五经”到“二十四史”,从《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有《九章算术》、有“地动仪”,有四大发明,有圆周率的精确计算,有《神农本草经》《千金方》《本草纲目》,有《水经注》《山海经》,有《齐民要术》《农政全书》,有《授时历》《大衍历》等,也有十三陵,故宫,还有《清明上河图》,古代中国在各个领域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方面,有些还领先世界。
1840年的炮火来了,它打破了天朝大国的美梦,将中国从封建转向资本主义社会的附庸。中华文化第一次受到西方文化如此强烈的冲击,洋务运动中国有了第一次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当时传统文化的
巨无霸地位仍旧不可撼动。然而伴随西方入侵的进一步加深,中国人逐渐开眼看世界,开始系统的西方的各种知识,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却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甚至于反传统,企图隔断中华文明的血脉相承,新文化运动就是一个例子,“打倒孔家店”,**时,“打倒孔老二”,一代圣贤竟被如此贬抑。
新中国建立后,似乎对传统文明的继承依旧有些不力。我们几乎全盘接受了西方的所有知识和价值观,而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日渐削弱。经济决定政治文化,经济上的落后让中国人觉得腰板不那么硬。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外资而来的是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人有一部分有了崇洋媚外的陋习。他们似乎是出于自卑而无选择的去喜欢,甚至是崇拜。另外,由于现代教育体制的问题,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也仅限于某些专业研究的人,而现今的教育的导向也并非更多的去关注传统文化,中国文化又被冷落的危险。
在我看来,与我国的现代文化相比,古代文化更重要。并不是可以要贬抑当代文化,而是中国文化的现状的确堪忧。混乱的文坛,缺乏大师的时代,无聊的玄幻爱情小说,的确令人对其未来不表乐观。现在大家都在提中国的软实力,它是决定中华民族能否复兴的重要因素。在当代,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实在有限,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确“软”,打开电视,美片,韩剧,台剧的比例都相当高,中国文化贸易逆差令人寒心,中国文化市场受到全面的冲击。
我个人对中国的古代文化很感兴趣,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有必要学习一些传统知识。同样作为一个国家,尤其是一个有悠久历史
的国家,更要好好地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其中一些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集体的关系的论断十分值得我们深思。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如果每个人都能静下心来四书五经,我想这世界一定会更和谐,每个人能够更平淡更正确地对待人生。
但是要怎样才能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复苏吗?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让更多人从心里从眼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学习它的必要性。其次,必须从教育上狠下苦功。我觉得应当开设传统文化必修课,精选传统文化适应现代社会的有益于社会的部分,对新一代从小开始传统文化教育,要他们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培养他们具有传统文人的责任感与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同样,在其他阶段的教育中,都要把传统教育放在重要位臵。 让每个人对得起“中国人” 这三个字,让每个人在别人问及我们的古典文化时都能侃侃而谈。让我们共同努力,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作文六:《传承中华文化》800字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读后感
聊城冠县店子镇化村小学五年级高云娜
在寒假里我读了《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让我 知道了中国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数不胜数。 古老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涌现出无数伟大光辉的人物。
读了这本书之后, 我认识了古代的名人,有至圣先师孔子、伟大 的哲学家老子、 爱国诗人屈原、 历史学家司马迁、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豪放派词人苏轼、曲家圣人关汉卿、著名小说家曹雪芹等。他们有着 优秀品质、是古代文化的传承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为我国文 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后人们留下了众多优秀诗篇作品。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的血脉, 是所有中华民族五千年融合中, 古人智慧的结晶,他们创造的宝贵财富,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在《民族精神光照千秋》篇章中,我知道了具有民族精神的历史 故事。如热爱祖国的《戚继光抗倭》 、团结统一的的《郑成功收复台 湾》 、爱好和平的《文成公主入藏》 、勤劳勇敢的《大禹治水》 、自强 不息的的《范仲淹勤奋读书》等。我们应该学习这些民族人物及他们 的精神,将这些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正如****说过:“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一个民 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明 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 ”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要 知道民族精神,发扬民族精神,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这本书中我知道了《传统美德世代传扬》的故事,有《寇母救子,
修身为民》 、 《赵焯守法,仗义执言》 、 《颜回煮饭敬师》 、 《韩信“一饭 千金” 》 、 《仁义胡同》 、 《六尺巷》 、 《岳云随父出征》 、 《**为中华 之崛起而读书》等。这些故事让我们知道做人、做事要仁义礼智信, 在当今社会更要这样美德传承下去。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人口大国、 正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社 会主义大国。 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重要源 泉。在这历史时刻,我们更应珍惜、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做好中华 文化的传人。
作文七:《中华文化传承》1100字
中华文化传承
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中国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现在我们也需要传承中华文化。
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中华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数千年来,汉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和继承性。我们要继承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我们需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取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对于传统文化,不管是赞同还是反对,谁也不能不面对它的影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在继承中华文化的同时也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到晋朝法显的南亚之行,从唐朝玄奘西行到明代郑和下西洋,历代志士仁人、学者高僧、工役商贾不远万里、不避艰险的文化之旅,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外域文化也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创新。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当然,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而重头开始。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传承中华文化,就是在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耕耘。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要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作文八:《中华文化论文》4800字
四川大学中华文化(哲学篇)结课论文
题 目 一己遍照——己学之灵魂 学生姓名 杨 婷 婷 课 程 中华文化(哲学篇) 学 号 2015141624130 专 业 医学技术类 学 院 华西临床医学院
2016年 6 月 8 日
1
四川大学中华文化(哲学篇)结课论文
一己遍照——己学之灵魂
绪 论:贯穿儒学改造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易本体”。易本体,即自我的易的本体。“己学”讲述自我与本体的浑然一贯。综合宋以来的主物、主心、主理的为己精神,可以建立起物、心、理三元的不离不弃的本体构造。讲述自我本体的涵养学问之哲学史的三理路。于无物处见物,于无心处见心、于无理处见理,而最为重要的是于无己处见己——一己遍照。
关 键 词:己学;一己遍照;哲学;自我本体;儒学
一、何为“己学”,
“己学”是麻尧宾老师所创立的以“己”为本体,“理”、“物”、“心” 不即不离,浑然一体,上达宇宙本体,下致人伦日用的一门即本体即工夫即境界的超融意义的现代新儒学学派。
“己学”即关切自我。至于“关切自我”,究竟怎样一个自我呢,尔乃当下之自我,无论徒倚彷徨或欣喜若狂,也不论掩涕泣亦或焕容光;尔乃生活之自我,行走坐卧,所感、所思、所想。诸粲然之自我便是人伦日用中最为真切的自我。“己学”的一件大事就是想要将伦常中之自我实现出来、体贴出来而得一全幅之新面貌、新精神、新架构。然则并不仅限于此,自我乃彻上彻下者,必有形而上之根源,故己学又将其推括到宇宙面来立说,欲从宇宙界之自我徐徐下贯至人伦界之自我,逐一展开。吾敢断言,在座诸位都是人伦的自我,都有自我之烦恼、感受与惶恐、自我之迷茫、信念及沉淀。遂“己学堂”之切要任务便是引领诸位寻一心灵休憩之地,觅一心田安顿之处,于汝之未来,汝之人生都将助莫大焉。
二、“己学”的根底来自何处,
“己学”根底来自于两个系统:一、来自于传统的儒家哲学系统。特别是儒家所强调之“为己之学”。二、来自于西方哲学的系统。其重分辨、重分析、重力行。总之,中国哲学直接面对的是生命本体,由生命本体的这个“己”,面对他者的宇宙本体。而西方哲学系统,虽然其不直接呈现生命本体,但在自然、物理学之后所存在或者说所面对的还是生命本体。二者在不同的路径上的发展最终却实现了殊途同归。它以“为己”、“仁”、“一己遍照”、“灯镜遍有”、“照体三聚”、“即镜即己”、“三如一贯”等为核心,是对儒家思想的接力,是对人本主义的打破与转拨,它从宇宙本体出发,然后逐步细致入微到现实当下的人伦社会中来,而我们所面对的当下人伦生活又无不包含着政治经济问题。这样一来,“己学”就弥补了历史上儒家各种一方,内圣外王不能圆融的问题。也适应了当今世界的多元化,让传统儒学在现代社会的面貌焕然一新、与时俱进。
三、“己学”与“儒学”的关系
说到“己学”与儒学的关系,我们首先应明确“己学”与儒学各自的含义和范围,找到异同点,才能从各个方面进行比较。
2
四川大学中华文化(哲学篇)结课论文
先从儒家思想说起: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私人讲学”,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 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封建皇权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十分丰富。
再来看“己学”:“己学”是麻尧宾先生所创立的以“己”为本体,“理”、“物”、“心” 不即不离,浑然一体,上达宇宙本体,下致人伦日用的一门即本体即工夫即境界的超融意义的现代新儒学学派。
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得出,“己学”是儒学在现代的全新的诠释,它是“切己之学”,是置于儒学之下、关切自我以及自我生存的学问,并非普通的学问。
“己学”之中的“危”指的是:危殆、危机、危险等。这些“危”涉及我们的信仰、生活、情感、选择等等。
【尚书.大禹谟】之中有: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传说,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当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是华夏文明的火种;而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便是以“心”为主题的这十六个汉字。其寓意深刻,意义非凡:道心指体察天道或宇宙本源之心。微指微妙而不可言传。精指精微之功夫。一指专注于精微的、主一无适的功夫,即内心的世界有所主宰,浑然一体,没有纷扰。中指中道和正中。 “己学”之中的自我是科学的起点,也是哲学的起点。其观念世界涉及道德、法律、宗教、音乐、文学、经济等的观念世界。儒学中的内容涉及到了危机的多种方面,如:“君不君,臣不臣”即涉及到自我生存的信仰的危机的解决。“仁者爱人,以礼杀人,则非礼也”涉及到自我生存的情感的危机的解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涉及到自我生存的生活的危机的解决。
在我们研读儒家经典著作或者探讨“己学”的内容时,我们都应从各个方面的危机的解决出发,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反思问题,从中找到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的方法。
四(何为“一己遍照”,
“一己遍照”简单地讲,就是整个宇宙莫不由自我之本体来加以统摄。
何谓“一”,乃绝对、纯粹、超越,有终极、唯一之意的“一”。与朱子“宇
3
四川大学中华文化(哲学篇)结课论文
宙之间一理而已”之“一”切近,宇宙间终极之“一”,在他言天理,在“己学”讲自我本体。“一”与“多”相对应:指向单一、独立、唯我独尊的存有。“一”与“殊”相对应:指向普遍意义、共相意义的一般存有。
何谓“己”,“己”是自我之意涵,更确切而言乃自我之本体,其通贯于宇宙终始、本末、体用,交通于上下、前后、古今,既涵盖空间,亦有时间意涵,乃诸如此类底时空概念的方方面面:既为时空的存在,又是超时空的存在;既在时空之内,亦不受时空限制。如何理解,于时空有本然和分与之别,自我本体穿行于本然时空。而分与时空存在于主观世界,乃人类思维世界所建立、赋予,若阳历、阴历等历法,自我本体不以主观世界的限定为转移,即超时空的存在。故本然时空是客观界定,超时空是主观界定。
此外,“己”既为群体结构的自我,又为个体结构的自我。大千世界,任一自我本体莫不为群体结构之存在,大至星云、星系,微至粒子皆然。然自我又为个体结构,故既在群体结构之外,又在群体结构之内:不存在于较低的群体结构之内,却无不在系统中、并扮演一定的角色。又因任一自我本体皆存在坎限,故“己”之自我本身亦有自我坎限;自我本体普遍存在,故自我坎限于宇宙当中无不普遍地存在,自我坎限乃自我本体永恒的伴生物,既摆脱不掉、又突破不了。 西方与东方对“自我”存在两种不同理解:西方倾向于生生不已之“自我”,即自我本体之自我;东方倾向于自我坎限之“自我”,以儒家为甚。因此东西方构成两截态度:西方对自我本体的坎限不遗余力推扩、推展,东方对自我本体的坎限不遗余力收缩。西方达尔文、霍布斯、亚当斯密诸人在提出理论时,心中皆有自我本体之观念,并从正面去推动、展开。如达尔文进化论言每一动物、生物都在彰显自我的存在;霍布斯《利维坦》强调国家、政治体如怪兽般在彰显自我的存在;亚当斯密经济人假定也无非是任一个体都在主张自我的存在。于儒家而言,亦有自我本体的存在,如孟子“万物皆备于我”之中,“我”即自我本体意涵而不是自我坎限;但“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时“己”是自我坎限底意涵,“四毋”说中“我”亦为自我坎限。“克己复礼”乃是对自我本体的一种调控、约束,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朱子“存天理,灭人欲”在肯定正常欲望存在的基础上,强调不要过分的欲望;既有自我本体的意涵,亦有自我坎陷的意涵:正常欲望如衣食住行等生存之需,即自我本体生生不已展开的一面;过分的欲望如一个女朋友不够,想要有十个女朋友,去除过分之欲即突破自我坎限。
何谓“遍”,“遍”即普遍,乃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底存有,既为时间意义上的普遍,亦是空间意义上的普遍。“遍”首先为自我本体之普遍,同时乃是“照体三具”之普遍。自我本体由物心理构成、不离不杂,既是构造的三元,又是功能的一元。“构造的三元”即物、心、理三个侧面,功能的一元即作为宇宙本体其功能上是一元。落实到构造的三元,它是不杂,即不混杂;落实到功能的一元,它是不离,即发挥作用时必须一体,不能截然分离。
“照体三具”,其哲学背景主要来自儒家传统:宋明以来,主张理本论的程子朱子一系、主张心本论的象山阳明一系、主张物本论的龙川水心一系。“己学”从更高的角度照察三系:其无非在照应着自我本体、与儒家为己之学,而“己”即自我本体,“为”即涵养,故儒家亦即涵养自我本体,“己学”将其做三个方面的统摄即“照体三具”:物具、心具、理具。
同时,“照体三具”亦有来自西方的传统:唯物论、唯心论和唯名论(唯理论),统括起来亦为物本论、心本论、理本论,其与中国哲学的发展虽或有不同,
4
四川大学中华文化(哲学篇)结课论文
然架构相似:皆言自我本体。如唯物论马克思“人本主义”乃言自我构造意义之人,“异化”即自我本体的异化、工具化。又如唯心论康德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乃就知识论讲真,为基础;“实践理性批判”乃围绕伦理学建立善,某种意义上为纯粹理性的应用;“判断力批判”乃围绕美学建立美,言人伦世界自我本体的构造:人类理智世界的理性即血肉之躯本体的理性。再如黑格尔“绝对精神”落到理智世界亦即自我本体的展开;再如笛卡尔唯名论哲学“我思故我在”,“思”即怀疑—我怀疑故我存在,即言人类理智世界的自我。总之,于西方哲学传统中,三系亦无非条贯着自我的本体在疏通、下贯。
“己学”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三系构架进行统合,即物心理构造的三元、功能的一元,以上即为其渊源。
小 结:儒学通盘都在讲为己之学,“吾养吾浩然之气”,就是在讲本体的自我涵养。程朱理学的理本论,陆王心学的心本论,陈龙川叶水心的物本论,实质都是自我涵养的理论,不过分别从理,心,物的不同角度切入,统合为自我的本体。“一己遍照”是为己学之灵魂,万事万物都有自我本体,我们每个人都是生生不已的自我本体。
5
作文九:《传中华文化》900字
传中华文化,筑精神家园
湖东学校九(2)班 郑晓静
时间如水,生命如歌,二十一世纪的朝阳已冉冉升起,历史飞越,增写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在这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中华民族秉承了代代传承的美德:“天下兴之,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等等。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自古以来,中华传统美德就熔铸在,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之中,我们不能忘记!
无数的中华儿女,一代接一代,传承着家风家训家规。传递着家族精神的圣穴。在发展道路上,我们不难看到家族道德的实践者。
忘不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杜环侍老。
忘不了,“凡人之所以贵于兽者,从有礼也”的孔融让梨。
忘不了,“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的陶母拒鱼。、
忘不了,“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朱冲还牛??
古人如此,今天亦如此。只因家风家训家规在中华儿女
的心中。
家族精神几千年延续下来的气节,奋发有为,诗礼传家,勤俭持家。尊老爱幼,明事知礼,正直善良,诚实守信和修身立业做人等家族美德已经深深的植根在我们现代人的身上,萌芽和生长。
君不见生死关头舍生救学生的最美女教师张丽丽老师。用无私的大爱谱写出人生中最美的赞歌。
君不见在死亡旅途中的汽车上,肝胆破裂的吴斌司机,危急关头,强忍剧痛,用他生命中的最后1分16秒完美的诠释了作为一名普通司机的责任与担当,用生命为我们树立了坚守岗位,舍己为人的光辉榜样。
君不见航空报国,英模——罗阳,铁肩担起报国老,用生命诠释了航空情怀!
《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倍感自豪和骄傲的是我们的传统中华文化和民族,锐意进取,浩然正气,居安思危等等,始终要我们民族脊梁们在不断变化着的社会政治实践中面对各种矛盾和危机,逐步积累起来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自觉意识,这种自觉意识以危机感为基础,寄托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从而汇聚在中华民族爱国的长江与黄河,在世界的东方,一路前行。
我们要肩负起传承家风家训家规的优秀家族道德,发扬
我们美好的家族精神。
作文十:《传承中华文化》700字
传承中华文化 共筑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
史,自古就被誉为“礼仪之邦”。中华美德——礼仪的历史也源远流长。从孔融让梨,程门立雪,到雷锋的感人事迹,再到今天的21世纪,礼仪体现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在马路上扶盲人过马路,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礼仪就像是一朵美丽的花,开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弘扬着中华美德——礼仪。
今天,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也应该注重礼仪。见到老师要问好,碰到同学要点头微笑,不小心伤害别人要道歉,这都是我们基本需要做到的。可是就仅仅这些又有多少人做到了呢?我认为是很少很少。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和新世纪的小主人,我们不仅应该做到懂礼仪、做礼仪,还应该向社会呼吁,弘扬礼仪这个中华美德。
尊老爱幼,这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礼仪之道,可是这又有多少人做到了呢?我曾看看到这样一段公益广告:在公交车上,一站到了,上来一位拿着重物的花甲老奶奶,可是车上已经没有座位了,老奶奶环顾四周,只见车上的年轻人们都熟视无睹,有的在玩手机,有的在看窗外,权当没看见。这是,一位挺着大肚子的孕妇竟然站起身为老奶奶让座,老奶奶只得唉声一叹,车上的人们脸都红了。最后,广告上出现一排字:礼仪,尊老,在哪? 这个广告,令我感慨万千。
21世纪,科技越来越先进,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可是在社会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素质却退步了。那流传下来的礼仪之道渐渐的在社会上消失不见,人们面对需要帮助的人们,只是冷血嘲笑;面对自己的亲生父母,甚至都大打出手;人与人之间再也没了心平气和的沟通,只有互相难听的谩骂。这些,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所以,让我们行动起来,礼貌待人、尊老爱幼。用一声问候,一个微笑,一次点头,把礼仪带到生活中,带到社会上,把礼仪的种子播撒在人们的心中。 崇尚礼仪,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