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愚公移山》阅读》4000字
文言文阅读。阅读《愚公移山》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2分)
① 年且九十( )② 寒暑易节( )③ 杂然相..许( )④ 甚矣,汝之不惠( ) ..
15.从文段中另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例。(2分)
①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 ② 面山而居 。 16.将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分)
译文: 17.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 , 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
是 (2分) 18.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3分)
8、选文第三段说“帝感其诚”,所谓“诚”指的
是 。 9、天帝是被什么所感动,因而命夸娥氏的二子搬掉两座山的?
10、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 。 ①
愚
公
移
山
的
目
的
是: 。
③愚公移山面对的困难是: ④愚公移山解决方法是: 。
⑤愚公是怎样开始工作:
⑥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型细节是:
⑦愚公自信能移山的理由是:
⑧愚公移山的最终结果是
1.“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意思是否矛盾?为什么
2.从愚公之妻和智叟说话的语气来分析,两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这两个人说的话对情节的发展分别起怎样的作用呢?
3.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4.《愚公移山》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说2、用原文回答问题:
明了克服困难要下定决心的道理,教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今天,
对于愚公移山的决定,其妻的态度是 : 站在保护大自然的角度,谈谈你对“愚公”挖山的看法。 在移山过程中,其邻人的态度是: 智叟的态度
是: 。 3、上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 ______的人物描写方法。
4、“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话很相似,那么,“其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
5、选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
答) 。 6、选出与这段文字的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 )
A.愚公决定移山,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 B.愚公一家排除困难,决心移山。
C.愚公移山,得到了邻人的帮助。 D.愚公虽有移山的决心,却无具体的办法和行动。
7、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 ”而言的。
1
1、文中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
2、写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其作用是什么?
3、你认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为什么?
4、智叟的话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聪明”呢?
5、愚公怎么驳斥智叟对他的讥笑的?
6、从全文看,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几个方面?文中从哪句话是侧面写出移山的艰难?
14.① 将要 ② 改变、变换 ③ 答应 、赞同 ④ 聪明
15.① 山之一毛(“之”作助词的句子)(1分) ② 聚室而谋(或:笑而止之)(1分)
16.凭着(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连山上的草木都不能除掉,又能把这些土石怎样呢?(“以、曾、毛、如……何”翻译正确得2分,整体表达流畅1分)
17.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得人心(1分) 突出愚公移山意志之坚(1分)。
18.愚公移山体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1分),这种精神可以鼓励人们战胜工作中的困难(1分)。因此,愚公精神永远有价值,有意义(1分)。 【参考答案】
1、两座大山挡在家门前,出入绕远。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语言描写
4、不相同。“其妻”是出于关切,才“献疑”。而且,提出问题也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智叟对愚公移山则完全持否定态度,他嘲笑愚公,并力劝愚公停止挖山。
5、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6、D 7、河曲智叟亡以应 8、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9、天帝是被愚公的诚心和坚强的意志所感动了,因而命大力神搬走了这两座山。
10、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实现抱负的美好愿望。
①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③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④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⑤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或:“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
⑦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⑧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⑨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⑩愚公移山
不矛盾。“杂然相许”表明愚公提议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其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并不是反对愚公移山。
(1)愚公之妻的话是关心的语气,她并不反对移山,只是提出要解决“焉置土石”的问题。
(2)智叟的话带有轻视的(或讥讽的、挖苦的、责备的怀疑的)语
7、深入探求: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气,以阻止愚公移山。
(3)前者“献疑”引出了讨论运土的问题。(4)后者“笑而止之”引出了愚公的反驳。
*挖山不止的顽强意志,排除非议的坚定信心。
示例:像愚公这样挖山不行。因为山上的草木植被遭到彻底的破坏后,会导致沙化、生态失衡,会给人类生存带来祸患。(答案必须是否定的,凡在保护环境、大自然的前提下,从其他方面指出危害或指明做法、提建议均可)
1.写“其妻献疑”,用意有二:
(1)突出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
(2)突出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他有征服自然的信念。
2.写此事有两个作用:
(1)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开山劳作之艰辛,愚公一行之坚毅,“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以此之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 3.愚公不“愚”。
(1)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下定了决心移山——“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成功地说明愚公不“愚”。
4. 表面看起来,智叟好像是聪明。因为愚公毕竟“年且九十”了,两座山又这样大,很难移走。但是,他却没有看到愚公一家子子孙孙不断挖下去,“山不加增”,终究会成功的哲理。他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更说明他不是“智”,而是真正的“愚”。
5.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6.愚公移山困难有(1)山高而且大;(2)运土石的工具很小;(3)运土石的距离远、时间长。
7.这可以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这句话中得知,也从侧面写出了移山的艰难。 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看到人的伟大力量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2
作文二:《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阅读题及答案》1200字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阅读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题:
1.课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智叟认为愚公不能移走大山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晋人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河曲智叟亡以应”而言的。
3.“帝感其诚”,所谓“诚”指的是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4.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实现抱负的美好愿望。
5.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答]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从他们说话的措辞和语气便可看出。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
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
这两个人物对情节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后者的“笑而阻之”,引出愚公的反驳,由此过渡到神话结尾,才显得自然合理。
6.对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应如何理解?
[答]京城氏之子是“遗男”,年纪又很小,他去帮助愚公移山,必然是得到了他的寡母的同意,可见愚公的事业受到了众人的拥护。
7.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
[答]挖山不止的顽强意志,排除非议的坚定信心。
二:
1.课文选自《 》,作者是_______时______,文体是_______
2.解释加点的词
(1)且 (2)惩 (3)迂
(4)诸 (5)焉 (6)反
3.用原文填空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2)愚公移山的目标是:
(3)愚公移山的方式是:
(4)愚公移山时的土石放置在哪里?
(5)反映移山辛苦的句子是:
(6)写出了挖山的艰难和决心的坚定的语句是:
(7)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的一个典型细节是: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多义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1)( )A.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B.聚室而谋曰/今其室十无一焉
C.杂然相许/遂许先卒以驱驰 D.其妻献疑曰/时而献焉
(2)( )A.达于汉阴/阴风怒号/佳木秀而繁阴
B.其妻献疑曰/其一犬坐于前/其真不知马也
C.以君之力/何以战/以天下之所顺
D.杂然相许/满坐寂然/吴广以为然
5.翻译下列句子
经典成语故事:愚公移山
作文三:《《愚公移山》阅读答案》900字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
(“128815”);《愚公移山》阅读答案
(8分)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来源:学?科?网]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来源:学 科 网]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from本文来自学优网://.gkstk.end#?虽我之死??一厝朔东?
1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A(河曲智叟亡以应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D(何以战,
19.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对于这一点,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简要谈谈你的观点及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7.(2分)?即使?通“措”,放置。18.(2分)D19.(2分)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愁什么挖不平呢,20.(2分)能结合原文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作文四:《《愚公移山》阅读心得》1000字
党员读书心得体会
近日我“温故而知新”,通过阅读《读点经典(第6辑)》,重温了《愚公移山》一文。
愚公移山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愚公移山的精神,曾经教育一代又一代人。尤其是遇到困难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想起愚公的故事,坚信只要像愚公一样坚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 60年转瞬即逝。今天,我国经济形势和发展任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的时代还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吗? 按照现在的眼光来看待愚公,也许有人会这样想: 他为什么不“搬家”呢?一家几口背上行李,翻过大山,走不多远,就可以到达洛阳、郑州、西安这些大城市。如果嫌城市喧闹,还可以定居在华北平原土地肥沃的村庄。
他为什么不找领导解决呢?两座大山,挡的肯定不只他一家的出路。所以,他可以找乡长汇报,还可以找县长汇报。如能争取到国家立项拨款,还可包下一段工程……
也有人说,这样一来,愚公就不是“愚公”了,更不是受人尊敬、值得学习的榜样了。愚公移山的精神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他想了常人不敢想的事,做了常人不能做的事,付出了常人难以付出的努力。愚公精神在当代仍值得我们学习。
学习愚公,要学习他“主动挖山”的精神。在我们的面前,还有很多的“山”。比如落后的西部地区、基层单位和工作较艰苦的行业,都需要有人去“挖”。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主动做当代“愚公”:他们也知道大城市里经济待遇高,生活条件好,
但还是义无反顾地奔向基层,奔向西部,奔向艰苦的地方。因为他们明白,“搬家”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却改变不了艰苦地区的落后面貌。
学习愚公,要学习他“自力挖山”的精神。愚公或许可以把挖山的重任交给领导,推给集体,留给后人。谁也不会要求一位“年且九十”的老人去完成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愚公没有这样做,他说:“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并在统一了家人思想之后,马上付诸行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学习愚公,要学习他“不断挖山”的精神。一个人搬掉一块石头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搬石头,子子孙孙永远搬石头。在挖山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吃饭问题、穿衣问题、工具问题、伤病问题、有人说闲话的问题、做了惊天动地的好事却没有得到奖励的问题等等。可是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愚公都没有动摇,而是矢志不渝,挖山不止。
愚公移山精神的精髓,就是信仰、信念、信心和实干。信仰正确、信念坚定、信心充足,才会为伟大的事业奋斗终身。事业的成功与实干密不可分。我们今天学习《愚公移山》,就应该像愚公一样直面困难,求真务实,埋头苦干。有了这样一股劲头,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干不成的事业。
作文五:《《愚公移山》比较阅读》2600字
《愚公移山》比较阅读
《愚公移山》比较阅读我恋我秀
《愚公移山》自测
太行,王屋二山,方(1)七百里,高万仞(rn),本在冀州之南,河阳(2)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3)九十,面山而居。惩(4)山北之塞(5),出入之迂(6)也。聚室而谋(7),曰:“吾与汝毕力平险(8),指(9)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10)。其妻献疑(11)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父之丘(12),如太行、王屋何
(13)?且焉置土石(14)?”杂曰:“投诸渤海之尾(15),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16),叩石垦壤,以箕畚(jbn)(17)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ng)妻有遗男(18),始龀(chn)(19),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20)。
河曲智叟(su)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2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22)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23)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24),曾不若孀妻弱子。虽(25)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26)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27)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28)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29),命夸娥氏二子负(30)二山,一厝(31)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32)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青海省西宁市1、解释(1)惩山北之塞 惩: (2)汝心之固 固:
2、翻译:(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 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 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4、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5、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2007年恩施自治州2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惩( )山北之塞 汝之不惠( )
25.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这劳动场面描绘出来。(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6.第二段可分为三层,请用文中语句写出二、三层大意。
第一层:面山而居 第二层: 第三层:
27.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
答:
2007年柳州市、北海市8、下面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亡以应。 同“无”,没有 国恒亡。灭亡B、何苦而不平。 愁,担心 苦其心志使??
痛苦
C、感其诚。 诚实 此诚危急 实在 D、其如土石何 语气词 其业有不精 代词,他们的
9、下列句子编成四组,全部表现愚公移山决心的一组是( )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吾与汝毕力平险。 (3)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5)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6)帝感其诚。
A、(1)(3)(4)(5) B、(1)(2)(4)(6) C、(2)(3)(5)(6) D、(2)(4)(5)
(6)
10、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顽强毅力。
B、河曲智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而嘲笑愚公自不量力,太不聪明了。
C、文中写“太行”、“王屋”二山“高万仞”,始用夸张的手法写两山的高大,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既表明愚公的事业受到众人的拥护,也是为了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11、翻译:(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2)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2007年兰州市河曲智叟??无陇断焉。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毁山之一毛 亡以应 惧其不已 陇断
13.翻译: (4分) 甚矣,汝之不惠!
何苦而不平?
14.从课文学习中知道, “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2分)
江(长江)阴___________洛(洛河)阳 _______ 衡(衡山)阳____ ___华(华山)阴___________;
15.在人和山这对矛盾中,愚公和智叟态度截然不同.愚公认为:子孙无穷,人力无限,而山不加增,人定胜山;智叟认为:人是“残年余力”,山却高大难平,愚公不自量力。谈谈你对二人的评价。(4分)
2007年福建龙岩市6.解释惩山北之塞 ( )吾与汝毕力平险( )河曲智叟亡以应( )
7.翻译:甚矣,汝之不惠!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8.你从“愚公移山”这则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3分)
2008年达州市《愚公移山》16﹒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年且九十(将近) B.惩山北之塞(苦于) C.汉之阴(〈汉水的〉北岸) D.亡以应(通“无”)
17﹒翻译:(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2分)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3分) 18﹒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作文六:《愚公移山对比阅读》5300字
愚公移山练习
原文: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一)阅读甲乙两个有关“人物对话”的文言文段,做8—10题。(8分)
(甲)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乙)原文第二段
一: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
(1)何苦而不平( ) (2)河曲智叟亡以应( ) ..
(3)立有间 ( ) (4)臣是以无请也 ( ) ...
(5)达于汉阴 ( )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 ....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
B﹒而山不加增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
D﹒以残年余力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
3、翻译甲文中的画线句子。(2分)
甲:
4.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下面这一劳动场面描绘出来。 ....
(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1)甲文刻画了蔡桓公什么样的形象?(1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分) 答:
(2)乙文刻画人物给我们什么启示?(2分)
答:
6.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 ,
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 。(2分)
7.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3分)
8.下面两人说的话,在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上有无异同?请作简要说明。(3分)
①愚公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②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二:阅读原文2、3段,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 .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 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 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1)
(2)
5、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
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甲]愚公移山
[乙]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③瓶:
水瓶。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⑤顾:难道,反而。
1、下面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同“无”,没有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亡:灭亡
B、何苦而不平。 苦:愁,担心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苦:使??痛苦
C、帝感其诚。 诚:诚实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诚:实在
D、其如土石何。 其:语气词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其,代词,他们的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4分)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 ②汝之不惠 惠:
③帝感其诚 感: ④越明年 越: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 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 ....
C.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 D.吾欲之南诲/辍耕之垄上 ....
4、下列句子编成四组,全部表现愚公移山决心的一组是( )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吾与汝毕力平险。 (3)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5)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6)帝感其诚。
A、(1)(3)(4)(5) B、(1)(2)(4)(6)
C、(2)(3)(5)(6) D、(2)(4)(5)(6)
5.翻译下面句子。(3分)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6.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7.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3分)
(四)《愚公移山》《铁杵磨针》比较阅读
【甲】愚公移山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年且九十( ) (2) 方磨铁杵 ( ) ..
(3)始一反焉( ) (4)媪自言姓武 ( ) ..
2.【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且焉置土石 无陇断焉 C 以君之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
B 惧其不已 其如土石何 D 操蛇之神闻之 告之于帝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 (1分)
5.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2分)
6.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2分)
【人物】 【事例】
【人物】 【事例】
7.【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__________ ”,移山的目的是“ __________ ”(用原文回答,2分)
8.【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
(五)《愚公移山》《夸父逐日》比较阅读
【甲】愚公移山
【乙】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逐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分)
(1) 固不可彻( ) (2) 寒暑易节( ) ..
③ 杂然相许( )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
2.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夸父与日逐走。
3.夸父和愚公都是我国神话寓言中塑造的英雄人物,请说说他们感人的精神品质。(3分)
参考答案
一、 (1)愁 (2)通“无”(3)有一会儿(4)不问,不再说话(5)汉水南岸(6)用箕畚运2. B(两个“而”均表转折关系)3、(1)扁鹊远远地看到蔡醒公就转身跑了(2)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4、参考: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稍长的三人挑着担,拿着镐上了山,凿岩石,挖泥土,挥汗如雨,号声震天,再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山路上踏下的那一道道足迹成了山脊里最美的一道风景线。加入描绘语句的给2分,只翻译的给1分。 5、(1)“讳疾忌医”的人(掩饰错误,顽固坚持、不愿改正错误的人);要点: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2)要点:正视困难,战胜困难
6.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得人心(1分) 突出愚公移山意志之坚(1分)。
7.愚公移山体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1分),这种精神可以鼓励人们战胜工作中的困难(1分)。因此,愚公精神永远有价值,有意义(1分)。
8.共3分,分三个得分点。
(1)意思上的相同点,1分:都是对愚公移山这件事的怀疑(质疑、产生疑问、不相信、置疑)。 (2)情感上的不同点,2分,愚公妻、智叟的情感各1分。
愚公妻是关心(担心,关爱,担忧,忧心,忧虑)(1分),但是写出“关怀”,“爱护”不给分。智叟是轻蔑(挖苦,蔑视,轻视,讽刺,嘲讽,嘲笑,看不起,笑话)(1分)。
二、1、(1)苦于 (2)顽固 2、略。意思表达符合原意,能准确表达言者的语气即可。
3、嘲讽、怀疑 语言、动作 4、示例:夸父逐日 精卫填海等
5、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认识,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三、1、C(帝感其诚的诚是“诚心”的意思) 2.①用箕畚 ②通“慧”,聪明 ③被??感动 ④到、及3.D(A.人称代词,他/表反问,可译为“难道” 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C.把/因 为 D.都是“去、往”的意思。)4、D(第1句交代移山的原因,第3句交代放置的地点) 5.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汉”“阴”“陇”“断”译错一处扣1分,扣完3分为止。)6.A(愚公之妻只是有疑,而不是坚决反对。)7.①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1分)②甲文以神话结尾,(1分)乙文以议论结尾。
四.1.(2分)(1)将近 (2)正在 (3)同“返”,往返(4)说 (各0.5分)2.(2分)D
3.(2分)(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1分)(2)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1分)(注意译准“固” “彻” “感” “卒”,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4.(1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5.(2分)【示例】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符合题意,语言简明通顺,言之成理,即可视情况给分)6.(2分)【示例】匡衡凿壁偷光 / 孙康 映 雪照读 / 车胤 囊萤读书等。 (要求写出真实姓名,事例言简意赅。各1分)
7.(2分)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各1分)8.(2分)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五.1.(1)通,变通 (2) 改变、变换 (3) 答应 、赞同 (4)穷尽
2.(1)你真是太不聪明了! (2分) (2)夸父和(跟)太阳竞胞。(2分)
3.(1)他们具有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欲望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不畏艰
险,坚持不懈的坚强意志和毅力。(2分〉
作文七:《愚公移山阅读答案》500字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其如土石何( ) (2)固不可彻()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4)河曲智叟亡以应(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甚矣,汝之不惠!
翻译:
3.与以残年余力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B.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C.臣以王吏之攻宋也(《公输》)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从文中画线句子看,你认为愚公愚吗?为什么?(3分)
答:
参考答案;
1.(4分)(1)加强反问语气。(2)通,变通(3)穷尽(4)通无
2.(3分)你太不聪明了!
3.(3分)D
4.(3分)不愚。因为从这个句子里可以看出愚公具有不怕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而且具有长远、发展的目光,尽管凭他个人能力不能实现目标,但他坚信只要后代子孙坚持奋斗,总有一天会移掉大山!
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作文八:《愚公移山 对比阅读》3400字
[甲]愚公移山
大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阳,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鄙:边境。?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瓶:水瓶。?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顾:难道,反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4分)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 ?汝之不惠 惠:
?帝感其诚 感: ?越明年 越: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 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
C(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 D(吾欲之南诲,辍耕之垄上
3(翻译下面句子。(3分)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4(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5(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3分)
1(?用箕畚 ?通“慧”,聪明 ?被??感动 ?到、及
2(D(A(人称代词,他,表反问,可译为“难道” 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C(把,因为 D(都是“去、往”的意思。)
3(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汉”“阴”“陇”“断”译错一处扣1分,扣完3分为止。)
4(A(愚公之妻只是有疑,而不是坚决反对。)
5(?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1分)?甲文以神话结尾,(1分)乙文以议论结尾。(1分)
【甲】 《愚公移山》(节选) 《列子》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日:“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日:“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 《小儿不畏虎》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注释:?浣(huàn)衣:洗衣服。?庶几:在这里有“希望”的意思。?意:估计。
16(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惩山北之塞 ( ) (2)固不可彻 ( )
(3)甚矣,汝之不惠 ( ) (4)虎亦寻卒去 ( )
17(翻译下列文言语句。(4分)
(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18(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在后面括号内分别打“?”或“×”。(2分)
A.甲文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说的话角度不同,但都对移山持否定态度。 ( )
B.乙文中“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面对凶猛的老虎,妇人急中生智,跳到水里躲起来,其反应之敏捷,动作之迅速令人称赞。 ( )
C.甲乙两文均运用了对比衬托的写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 )
D.甲文中的“遗男”和乙文中的“二小儿”均阅世不多,天真可爱。 ( )
19(甲文愚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乙文二小儿“初生牛犊不怕虎”。对此你有何感想?请简要谈谈。(2分)
答案与解析:
16.(1)苦于 (2)通 (3)通“慧”,聪明 (4)不久(4分,每对一个得1分)(给出评分标准,后同)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解释。特别是(3)中的“惠”是通假字,要特别注意;(4)中的“寻”可根据《桃花源记》中的“寻病终”解释为“不久”。
17.(1)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2分)
(2)老虎把孩子看了很久,甚至用脑袋去碰他们,希望其中有一个害怕。(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翻译和理解能力。(1)句中,注意“曾”和“如何???”的解释;(2)句中应注意“至”“庶几”的解释。
18. A.× B.× C.? D.? (2分,每个0(5分)
【解析】A项错在“都对移山持否定态度”,其妻虽有疑问,但对愚公持支持态度。B项“仓皇”两字即可看出此句不能表现妇人的急中生智、反应敏捷、动作迅速。
19.示例:人生有时会面对如大山般的艰难险阻甚至或是突如其来的灾难,只要我们有信心,有毅力,镇定自若,勇敢无畏,就能克服困难,战胜灾难。(能就一篇文章谈感想即可得满分,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提炼概括能力。完成此题时,应紧密联系所给语段和生活实际,进行归纳、总结。
精卫填海
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鸟,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谘。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作文九:《《愚公移山》阅读答案》1400字
阅读《愚公移山》中的两段文字,完成6—10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A..。.....。。
毕力平险
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
B..。.....。。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争高直指《与朱元思书》)
C..。.....。。
杂然相许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D..。.....。。
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忱患,死于安乐》)
7.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2分)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C.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捕蛇者说》)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9.本文语言简洁,但又不失生动,请以“始龀,跳往助之”为例作简要分析。(2分)
10.文中画线的句子是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提出的看法,请加以比较,说说有什么不同之处。(3分)
参考答案:
6.C
7.D
8.译文: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运到渤海的边上。
9.寥寥六字,把一个邻家小孩积极参与挖山的动作、神情写活了。作者不直接写孩子小,
而是用“始龀”这一典型特征来表现他的幼小,孩子天真、可爱的样子跃然纸上。“跳
往助之”中只一个“跳”字,就把孩子兴奋得跳来跳去的那种稚气生动地描摹了出来。
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
10.不同一:出发点不同。其妻是在“杂然相许”的前提下“献疑”,一个“献”字表明她对愚公的关心;智叟不是提出疑问,“笑而止之”是对愚公的否定,“甚矣,汝之不惠”更加强了否定的意思。不同二:语气不同。两人虽然都用了反问的句式,但其妻的语气是委婉的,智叟的语气是刻薄的。如“以君之力”与“以残年余力”相比,前者是委婉的提醒,后者则带有不敬之意;“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与“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相比,前者是一种担心,后者则是一种嘲讽。
作文十:《愚公移山阅读答案》1400字
阅读《愚公移山》,完成1~4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将近)
B、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苦于)
C、冀之南、汉之阴(阴:〈汉水的〉北岸)
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B、而山不加增??????????????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D、以残年余力??????????????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阅读答案:
1、C (“阴”指江河的南岸)
2、B(两个“而”均表转折关系)
3、(1)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将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只要译准“荷担者三夫”、 “箕畚”,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
(2)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还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再说,把泥土石块放到哪里去呢?(只要译准“以”、“且”、 “焉”、“如…何”,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
4、A(该项中的“妻子”是从关心的角度提出疑问,并非反对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