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名家文章赏析》17300字
编辑:辅导教师王玉玲
2013年 1月25日
名家文章赏析
一、席慕容《窗前的青春》
青春有时候极为短暂,有时候却极为冗长。我很知道,因为,我也曾如你一般的年轻过。在教室的窗前,我也曾和你一样,凝视着四季都没有什么变化的校园,心里猜测着自己将来的多变化的命运。我也曾和你一样,以为,无论任何一种,都会比枯坐在教室里的命运要美丽多了。
那时候的我,很奇怪老师为什么从来不来干涉,就任我一堂课一堂课地做着梦。
今天,我才知道,原来,他也和今天的我一样,微
笑着,从我们年轻饱满的脸上,在一次次地重读着那我们曾经经历过的青春呢。
点评:喜欢席慕容的文字,我总是喜欢在黄昏时分一遍遍地读她,沉醉于文字间的浪漫,诗行间的唯美。我感动于她对生活的态度,感动于她那颗随处发现美的双眼,感动于她手中那写得出涓涓文字画得出潺潺流水的笔。
而这篇《窗前的青春》,让我对教师的职业心驰神往。我想能与孩子们在一起的人才会永葆年轻吧。接手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看一张张稚气的脸走向成熟,然后又开始下一轮航渡。
年少的时光太瘦,青春的指缝太宽,不经意之间就会流走太多的春秋。让曾经是走出教室的人,走出过这些枯坐教室的时光,重新走进了教室,走进了不一样的教师生活。然后和孩子们一起,坐在教室的窗前遐想外面的世界,这些遐想给了我们梦,给了我们青春的美。
二、秋雨
张爱玲
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
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天地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着蛛丝网的屋顶。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顶上剥落的白粉。在这古旧的屋顶的笼罩下,一切都是异常的沉闷。园子里绿翳翳的石榴、桑树、葡萄藤,都不过代表着过去盛夏的繁荣,现在已成了古罗马建筑的遗迹一样,在萧萧的雨声中瑟缩不宁,回忆着光荣的过去。草色已经转入了忧郁的苍黄,地下找不出一点新鲜的花朵;宿舍墙外一带种的娇嫩的洋水仙,垂了头,含着满眼的泪珠,在那里叹息它们的薄命,才过了两天的晴美的好日子又遇到这样霉气薰蒸的雨天。只有墙角的桂花,枝头已经缀着几个黄金一样宝贵的嫩蕊,小心地隐藏在绿油油椭圆形的叶瓣下,透露出一点新生命萌芽的希望。
雨静悄悄地下着,只有一点细细的淅沥沥的声音。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洗礼。那潮湿的红砖,发出有刺激性的猪血的颜色和墙下绿油油的桂叶成为强烈的对照。灰色的癞蛤蟆,在湿料发霉的泥地里跳跃着;在秋雨的沉闷的网底,只有它是唯一的充满愉快的生气的东西。它背上灰黄斑的花纹,跟沉闷的天空遥遥相应,造成和谐的色调。
雨,像银灰色黏濡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
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
点评:
有的时候不是那么喜欢张爱玲的文字,就像这篇秋雨,别人都会写温暖潮润的气息,而她则写得幽暗而阴森,光是笔触就让人感到寒冷而战栗了。
但也许这正是张爱玲文字的魅力,张扬的,阴暗的,却又是如此真实,探测到人内心的最深处。这篇文章用笔细致,只用了比喻和拟人,就把秋雨写得栩栩如生,又带入了一层沉闷而寂寥的色彩。 于这文来说,充满了灰色、忧郁,黯然,寥落,一种生活无厘头的滑稽,唯一萌芽的一束希望之光,仅是那株低矮的无人问津的桂花树。
写这文时,据说她仅有15岁,我不知道她为什么体会得那么深刻,更不明白她走不出内心的阴霾,是一种什么样的道理。然而,她的文字却是那样的烂漫,繁花似锦,灵动鲜活,精致得大概只有中国文字才能够完整表达的高度
一,、每位参训教师需要完成的内容有: 11门课程~每门课程学习时间不得少于180分钟,2篇作业,4篇研修日志,1篇培训总结,1篇教学设计方案,创新性成果,,5篇主题帖,10篇回复帖。
二,、以下这六位学员不及格~
高忠峰、程云飞、黄燕、刘大鹏、吴月艾、修佰艳。要抓紧时间了。
请大家按培训进度认真完成各项培训任务~内蒙古初中历史十班的全体学员~加油:
教 学 预 案
屈海燕 2013-1-17 20:20:43
人们往往视历史课为“副科”,使得大多数学生对初中开设历史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轻视历史课。在这种情况下想把历史教好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我从长期担任的中学历史课教学中体会到,要想把初中历史教好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充分利用和历史有关的故事导入新课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学生对某堂课是否感兴趣,注意力是否集中,学习效果是否优良,导课是前提。所以,教师一开始上课就应该采用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设置悬念,激发兴趣。通过提问,设置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在讲“汉武帝军事上的大一统”,先问学生:“在2008年举办的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共获得几块金牌,”学生回答:“51块”,我接着问:“那同学们知道这第一名,也就是冠军的称呼从何而来呢,”,学生都摇头,然后我就指出:“这一称呼与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历史人物—霍去病有关,那为什么有关呢,据〈汉书霍去病传〉,霍去病以战功官拜骠骑将军,封“冠军候”,汉代以后战功卓著的武将,也都采用冠军的官衔。那霍去病有什么战功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就知道了。用这样的方式导入新课,学生兴趣浓厚,不感到枯燥。
二、努力钻研,不断丰富积累知识
历史学科是一门无所不包,无不涉猎的社会学科。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具有扎实的历史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不仅要掌握与之相关的语文、政治、地理知识,而且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知识以及艺术、体育、民风民俗等都要有所了解。专业而广博的知识可以使教师在课堂上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如在讲“百万雄师过大江”一目时,我先朗诵**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使学生充分体会**在听到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推翻统治中国二十二年的国民党反动政府时的喜悦心情,同时让学生感受百万雄师过大江时的情景,这样不仅增强了授课的感染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如在学习“革命摇篮井冈山”一目时我先跟学生一起哼唱《红米饭南瓜汤》接着指出,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以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政治观点,就能把知识提高到理论的高度。在平时工作中,教师要多读书、多总结、多反思,不断丰富和更新知识,吐故纳新。只有良好的教学艺术加上优秀的人格魅力,学生才会信服你,在教学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只能被动地服从、接受,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缺乏心理自由空间,而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受到压制。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建和谐、宽松、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根据教学的需要,巧设疑问,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
题,回答问题,给学生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学生回答问题时,会出现答不全或答不上来的情况也是正常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有时会冒出一些所谓的奇谈怪论,教师不但应该允许,而且应该鼓励,关键是正确引导,使学生体验到一种收获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问题回答错了,不一定是学生错了,也有可能是老师错了,所以得慎重对待。错了不要紧,师生互相协商,共同探讨,找出原因,改正错误。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只是引导者,而并不是指挥者,所以教师要放下架子平易近人,为学生做好指导和服务。教师转变角色,成为学生的朋友以后,学生学习起来没有压力,学习氛围轻松愉快,其乐融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思想的火花闪烁生辉,个性的发展畅通无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科学的学法指导,适当的激励机制
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若学生学历史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会事倍功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
为了教学生会学历史,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
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培优补差工作,尤其是补差工作值得我们重视。补差,首先是“治懒”,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的原因首先是“懒”,包括思维上的懒和练习中的懒。思维上的懒常常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的心不在焉、注意不集中;练习中懒的表现为练习速度慢,作业完成不及时,等。针对以上情况,分别要施之有效的措施,在课堂中加强“快速提问”,增加提问的密度,把一些略简单的问题请差生回答,让他们形成一定的自信心;二是课堂作业堂堂清,教师要严格监督,不给他们抄袭的机会;三是不能让他们有拖拉作业的机会,一经发现及时进行批评,并严格处理。
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成绩的进步,更要鼓励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对学生能积极地发言、认真地练习,及时完成作业等都要及时地鼓励。
五、采用多媒体,让教学充满魅力
为了增强学习效果,适当、适量地采用现代化多媒体进行教学是必要的。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形、视频、动画和图像等结合起来,既能产生直观、生动、形象等声像效应,又能使枯燥、抽象、不易理解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历史事件变得具体直观、具有感染力,使得原本艰难的教学活动充满魅力,从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如在学习“五四运动”一目时,可再现当时学生高呼口号、举着标语游行的场面,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感受时代氛围,进而认识当时学生把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在“五四”运动中起了先锋带头作用。又如在学习“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一目时,可放《七子之歌》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使学生感受香港、澳门被列强占领后渴望回归祖国的迫切心情。
总之,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从自身做起,不断丰富积累知识,努力探索最佳的教学方法,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效率,加强能力训练,才有可能上好历史课,真正提升历史教学的效能。
激发学习的兴趣
刘丽艳 2013-1-6 23:14:26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 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 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学习历史最重要的作用是指导今天,也就是以史为鉴。通过历史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我们灿烂的古代文明,从而拥有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学习历史,可以让我们了解我们近代的落后,明确我们今天的努力,并且让我们避免同样的错误再犯;通过学习历史人物,我们看到他们坚忍不拔的精神,以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持,而这种精神与坚持正是我们今天的学习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这些,都可以明确历史学习的重要性,绝对不是在浪费时间,恰恰是为我们以后的学习与工作节省时间,从而纠正学生心中不正确的历史学习的观点。
其次,要努力让学生们去体会历史。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过去的事不能重演,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为同学们努力再现历史场景,让他们置身其中,从而更好地去理解历史,这也是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重要工作——创设情境,通过创设情境,努力再现历史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 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第,课《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时,通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和结合当前形势的特点后认为:这 一课首先要告诉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以及应做怎样的人。所以讲这一课时,我这样开头:“同学们,你们一定 听过或读过许多历史故事,看谁能讲出秦始皇、曹操、秦桧、刘胡兰分别是什么时期的
人物,他们是怎样的人 ,”这一问题的提出,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少学生七嘴八舌在议论。我先后叫了几个学生来回答,但他 们的答案都不够准确。这时,我先指出以上人物分别属于那个时期。在学生聚精会神地听时,我板书第,课课 题《历史告诉我们什么》导入新课:“历史上的人物形形色色,有的光耀千秋,象英雄刘胡兰,受到了世世代 代人民的崇敬;有的遗臭万年,象奸臣秦桧,长跪地上向人民请罪。”这时我指导学生看课文《刘胡兰》、《 秦桧》的插图。进而激励学生:“我们学习了历史,就应懂得怎样做人。我们应当做象刘胡兰那样的人,有远 大的理想,高尚的气节,将来才能为建设祖国多作贡献。”这样的开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 果。
一、讲好插图,引发兴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 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 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 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 。如第8课《战国七雄》中的《商鞅舌战图》。因为“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 ,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或改革来实现的。讲好《商鞅舌战图》,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 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提高学生对商鞅 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即“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的认识,也为以后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打下基础。为起到这 个作用,我在讲课时,让学生看《商鞅舌战图》的同时向学生讲解:“图中就是当时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中 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变法的大臣辨论。你看他手拿竹简,引经 据典,振振有词。他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 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坐在他对面的是两个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这一 场历史性大辩论,最后由秦孝公作决定:他说:“商鞅说得对,就按商鞅说的去办”。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 中,学生全被吸引往了,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二、巧设疑问,以疑激趣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 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 就会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我在讲授第,,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第一目 “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所 起的巨大作用和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时,我作了这样的设计,我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纸在人们日 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哪个同学能够说出首先发明纸的国家和时间,”当学生作出“中国”和“西汉 前期”的正确答案后,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有谁知道我国在纸发明以前用什么作书写材料,”有同学回答 “龟甲、竹木简或帛”后,我简要向学生介绍在纸张发明前我国书写材料的变革:殷商,主要是龟甲和兽骨, 也有铜器和玉石器;西周,主要是铜器;春秋,竹木简盛行,并开
始用帛书写;东汉,竹木简和帛仍是重要的 书写材料。继而我又提出第三个问题:“与纸相比,竹木简和帛的缺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竹木简太笨 重,帛的价格昂贵”后,我指导学生看彩图27“汉代木简,”指出这就是汉代以前的书。看到这种用绳子串 木简做成的书,引发了学生很大的兴趣,这时我又加上一句话:“要是你们的书包里的学习材料还是木简的话 ,该有多少木简,会有多重,”学生听后,情不自禁地议论纷纷,都感到纸的发明太伟大了。我紧接着提出第 四个问题:“西汉发明了纸,为什么东汉蔡伦又要改进造纸术,”由于课文中没有涉及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 很难准确,而这个问题又是必须了解的。我告诉学生:“在蔡伦之前造的纸质量差,易脆裂,厚薄不一,急需 改进。”我又指着《蔡伦》图说:“东汉宦官蔡伦在公元105年改进了造纸,造纸原料请同学们在书中找出 。”这样一环扣一环的设疑解难,把学生引向似如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又一村”的境地,这样既激发了兴趣 ,又掌握了知识,也更好地理解了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的伟大意义。
三、创设情境,以情求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 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 ,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 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创设情境可以有几种方式,首先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随着科技的创新,教学工作也不再是单纯的教师讲授,而是不断引进高科技手段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其鲜明逼公共管理论文真的动态画面、情感丰富的音响效果刺激学生的视听,使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从而更易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如在讲八年级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罪行》时关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一段,对于圆明园的描述教师的语言再精彩也只是让同学们去想象,而视频资料可以直观地展现圆明园的恢弘与壮丽,因此教师在讲的时候给同学们播放了史诗大片《圆明园》中的一段展现圆明园场景的内容,通过视觉的冲击让同学们体会了中国各代工匠杰出的技巧。而当这座无与伦比的皇家园林被英法联军的一把大火付之一炬的时候,同学们那种愤怒的心情也就随之被激发出来了,同时也会更深一层地去考虑为什么英法可以在我们的国土上为所欲为。 再如在讲第18课《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一课时,我告诉学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联络大月氏,东西夹 击匈奴。在讲到张骞带着100多人刚走出汉朝边境,就被匈奴兵抓住时,学生为张骞的安危担忧;当听到匈 奴人想让张骞投降,把他拘留了十几年,而张骞始终保持汉节,忠于祖国时,学生被张骞临危不惧,忠心报国 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继而听到张骞终于找到悔会逃出时,学生又为之欢欣鼓舞;当再次得知张骞历尽千难 万险,从大月氏返回汉朝的途中又被匈奴人捉住并扣留一年时,学生又一次为张骞的命运担忧;当知道张骞好 不容易在经受13年的磨难之后,终于和另一个人回到了长安时,学生的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个故事具体 情节的生动描述,不但使学生产生了极大兴趣,尤如身临其境,为张骞的命运时忧时喜,同时又加深了对张骞 这个历史人物的了解,深深地被张骞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这时我又强调张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探险家和 外交家。在他二出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得到频繁的交流,并为后来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使新 疆地区正式归于中央政权的统治之下和开辟“丝绸之路”打下了坚定的基础。这样
以情感人的教学,使学生对 张骞在历史上作出的重大贡献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就能更好地回答课文中提出的“张骞对我国历史上作出 了什么贡献”的思考题。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还很多,如巧讲典故,以奇引趣;精读诗词,以诗牵趣;编写歌谣,以歌 导趣;设置图表,以图增趣等等,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 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提高中学历史课堂发言积极性的对策
石磊 2012-11-15 15:09:12
众所周知,课堂发言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课堂发言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心理素质,增强学生参与意识,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可是在教学实践中,高中的政治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困惑,那就是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沉闷,部分学生发言积极性不高。为什么初中还很喜爱发言的学生,进入高中后,就变得“谨慎”了,声音也越来越低,课堂气氛明显下降,这是为什么呢,
一、影响学生发言的主要因素
学生方面:
性格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学生性格越来越内向,孤僻、沉默寡言,不善于交朋友,不善于表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只满足于听懂老师讲课,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如有疑问之处,既耻于向同学请教,也不好意思向老师提出。
心理原因:心理方面的因素也会影响学生的课堂发言。初中学生年纪小,没有思想负担,而且比较好奇,求知欲强烈,所以常向老师提出问题,并且能探究解决。即使是问错了,答错了,也不怕别人耻笑。但进入高中以后,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思想顾虑也在增加,怕提的问题不得要领,被老师批评或被同学嘲笑,有失“面子”,因而发言次数逐渐减少。
兴趣原因: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怕苦、怕累、怕麻烦,对教学内容不敢兴趣,不肯积极思考,提不出什么问题来,自然也回答不了问题。
方法原因:也有一些学生喜欢提问题,但却不知如何提问题。总觉得老师讲课都听得懂,自己看书也觉得理解了,不知问题是怎样产生的,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容易产生问题,更谈不上主动提问题。听老师提出问题,总觉得自己懂,却不知该如何回答,更没有信心向同学解释清楚。
教师方面:
教育观念陈旧,使学生没有发言的机会。虽然我们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但现实中许多课堂教学仍被教师所主宰,课堂教学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教师在备课时分析教材多,研究教法多,因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失去了锻炼提高的机会。其次,教师在备课时,往往追求教学过程的严密性,各种问题教师都事先考虑到了,让学生无懈可击,使学生无话可说。还有一些老师怕被学生提出的问题难住,产生尴尬,为了保住面子,而不敢放手,限制学生发言。再
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上,老师既要讲书本知识,又要安排时间做练习,担心时间来不及,完不成教学任务,因而课堂上老师把学生当成容器,一味灌输知识,容不得学生思考,无情地占用了学生的思考时间,使学生没有时间发言。同时,教师布置的大量家庭作业,使学生忙于应付,没有时间来充实自己,也没有了发言的资本。
教师的性格、情绪等因素,影响了学生发言的兴趣。一些教师受“师道尊严”影响,或由于性格内向,或因家庭、事业不尽人意而引发的教师情绪不佳,造成课堂气氛严肃,学生对教师产生恐惧心理,即使想说也不敢说。
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发言。学生相对于成年人来说,知识面窄,缺乏生活经验,因而发言较浅显,也可能幼稚,甚至荒诞。有的学生发言时,由于心理紧张,说话语无伦次,意思表达不清,甚至产生思维、逻辑上的错误。如果教师不但没有肯定学生这种敢于表达观点的精神,反而批评、指责、甚至嘲笑他们,会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严重阻碍学生以后在课堂发炎的积极性。
二、培养调动学生积极发言的对策
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发言积极性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实践、思考,我觉得可以采取了以下相应的策略:
1、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探索知识的强大动力。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就要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架子,关心和爱护学生,亲近学生,先让学生对老师感兴趣,而后对学科感兴趣,
“爱,让学生畅所欲言”,实现“亲其师而信其道,信其道而言其道”。其次,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故事悬念法、操作实验法、游戏竞赛法等,引起学生的好奇,让学生觉得有趣、有用,乐于参与其中。最后,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求知欲驱动下,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
2、建立民主课堂,创设良好氛围。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就是要改良产生学生心理障碍的土壤。为师者,需有平等之心,关爱之心,宽容之心,欣赏之心。平等之心,即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平等对话,让学生感受到你的和蔼可亲;关爱之心,就是设计多层次的问题,面向全体,关爱每个学生,尤其要关爱后进生,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宽容之心,即当学生回答发生错误,不仅不可批评、讽刺,还要灌输“课堂上的错误是美丽的”的观点:正因为一些同学的错误,引起我们注意与思考,让我们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所以课堂上的错误是美丽的;欣赏之心,就是对学生的发言要予以积极的评价与鼓励。如此,课堂气氛才会融洽,才有可能达到哑巴也想唱歌的境界。 3、教师优美的课堂语言。在历史课堂教学这个教学大“舞台”上,历史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与学生(演员)共演一台戏。教师的功夫在于教师的教学艺术,为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创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沐浴在情感艺术的享受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可能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
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实际效果。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珂所说的:“同样的教学 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因此,教师必须追求教学语言的艺术美。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你一进教室,学生就兴奋,就会觉得听你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这确实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而这种高超的教学艺术则来自教师渊博的知识和对专业课的精深理解和熟练把握,来自教师的禀赋和气质。
4、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提问题。美国哈佛大学有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德国教育家斯多惠曾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中国的中学生年年能击败众多对手,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的各种个人奖和集体奖,但至今中国的高校从来没有培养出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才,而美国则是初等教育“一塌糊涂”,但美国高校赢得诺贝尔奖的人却是世界上最多的。这种情形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究其原因,美国自由开放式的教育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的氛围,学生放手提出问题,敢于探究未知的事物。有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关注这一问题。
所谓“问题意识”是人们对未知客观事物作出的一种自觉的心理反映,是与生俱来的天然禀赋,其行为表现是对事物的好奇,喜欢探究。学生最初参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讨论,如果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普遍认同与欣赏,他们提出的问题就会更多,思维就会得到拓展
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得以增强。“每节课都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就会有很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教师不仅要创设适合学生积极发展的教学情境,更要运用教育新理念,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创造和谐教学气氛。“问题意识”不只是要求学生能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揭示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
5、合理安排时间,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要让学生积极思考,多提问题,就是要给足学生发言的时间。因此,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积极倡导新课改提出的“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样,课堂上才能腾出足够的时间,使学生有发言的机会。要做到:(1)教师在备课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安排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提出问题;(2)利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方法,在较为宽松的课堂环境中自主思考,让学生提出问题;(3)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课后参加实践,在实践活动中,结合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4)设立“发言卡”,让学生把预习或自学中产生的问题写在“发言卡”上。教师课前收集卡片,进行归类整理,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做,一是可以弥补课堂时间的不足;二是可以给那些性格内向、不愿在大厅广众下发言的学生一次锻炼的机会。
课堂是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节好课的标准也是不尽相同的,但课堂一定离不开学生,一定要有学生的参与,一定
要有师生间的不断交流,一定要有学生间的有效合作。多鼓励、多启发,让智慧的“热烈”发言重现课堂吧~
优雅,行走在时光中
岁月的山峦积淀着沧桑,生命的泉水涤荡着澄澈,心灵的花草弥散着芳香。这梦一般的岁月纯净而美好。悠然行走在美丽的世界里,让自己跨越的姿势优雅而蹁跹。
优雅是一种美丽,是“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淡然;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清高旷远。优雅,是一个冰清而素洁的词汇。
优雅是生活姿态。优雅的生活,就是在某个细雨霏霏的春日里,双手托腮,独坐窗边,观望窗外细雨独奏的美妙乐声;优雅的生活,就是炎热的夏季,静坐大树下,感受微风带来的丝丝凉意;优雅的生活就是在天高气爽的秋季,漫步原野,与落叶对话,和秋雨相伴;优雅的生活,就是在白雪皑皑的冬季,掬一捧雪花,握一份惬意。
优雅是浅浅欢喜。喜欢,在某个悠闲的午后,泡一杯香茶。找一个无人的角落,悄悄合上眼皮,任往事如涓涓细流漫过心田。而那可多愁善感的心,就像一支灵动的笔,将岁月写成诗,谱成歌,描成图,汇成画。思亲情如灯,在无声无息中照亮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品生活如棋,在每一步前进抑或后退中执一颗平常心。任云卷云舒,看花开花落,曼妙的情是芬芳的花,香了午后,亦香醉了心。
每当谈起优雅,眼前总会幻化出一位美丽的女子,秀发飘飘。拥有林黛玉般的“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明亮的双眸,脉脉含情,浅笑安然。举手投足间温柔可亲,似一株山间的幽兰,超脱红尘般清香淡雅,沁人心脾,使人百看不厌,喜爱非常。
优雅,不只有外在的优美,更包含内心的善良与淡然。善良的心,“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淡然的心,“微笑向暖,浅笑安然”。
疲劳时,不妨让倦了的心晒晒太阳。往事如风,漫过心田的是彩虹般美丽的梦,而这些已足以使我们粲然而笑,抑或感动的泪流满面。
任柳絮飘飞,任花草飘香,任岁月行走。我只愿在这梦样的时光,相守浅笑,安然优雅。
(一)
转变思想提高自己
发布者:雷燕珍 发布时间: 2013-1-21 17:04:34
通过几周的网上研修学习,我认真聆听了很多专家的精彩讲座,积极做好学习笔记,努力用新知识来提高自己。专家们精湛的教艺,先进的理念,独特的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受益匪浅,有了质的飞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我积极投身网络研修的学习当中,应该做到了三个“自觉”:自觉参加网络学习培训,自觉参加讨论,自觉上交作业。通过研修,使我明确了现代教育的本质,明确课改对于教师提出了什么样的素质要求。我通过深入学习,从而明确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否则就要被时代所淘汰,增强了自身学习的紧迫性,危机感和责任感,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二、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寻求问题答案
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在每节课的开始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教师导入新课的教学语言巧妙合理、生动形象,能充分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触发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传统的章回小说,或评书艺人,常在讲到关键时刻,突然停住:“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是卖关子,也就是设置悬念,引起听众对下情的探究。这对我们教学工作很有启发。作为一个教师,如果也能使学生越听越想听,就说明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我们充分调动起来了,达到这种境界就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使教学过程变成一个设疑、激疑、解疑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创设问题情境,具有恰当的提问语,组织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向,帮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寻求问题答案。
三、立足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注重优化历史教学方式,从数量上说,坚持少讲;从质量上说,坚持精讲。整个教学活动,既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又给学生思维以充分的“自由度”。一是提供给学生明确的思考对象,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二是提供给学生独立的思考机会,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师不替代学生的思维。三是提供给学生必要的启发引导,事先设计好有利于学生继续展开思维的问题,不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如:题目要求什么问题,你是怎
样想的,还有其它方法吗,有什么规律吗,等等,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的脑子积极转动起来,促进思维的深入发展。
对于一个教师,通过这次网上研修,让我懂得了网络的重要性;让我懂得了如何运用网络资源。使我学会了制作教学用的课件。学会了设计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依据教育教学原理、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研究、探索教和学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本质联系,然后对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要素进行具体计划。
( 二)
感悟
发布者:张忠华 发布时间: 2013-1-11 18:57:39
通过学习,解决了我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难问题,使自己在师德修养、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驾驭课堂、把握教材、交流沟通、教学设计、班级管理、教学反思的技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更新了教育理论,丰富了教学经验,为今后从事英语教学工作,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结识了许多优秀的教师,开阔了视野,充实了自己。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少走很多弯路。
( 三)
我的骨干教师培训总结
发布者: 萨仁其木格 发布时间: 2013-1-25 0:01:59
我有幸成为区骨干教师培训班的一员,心里特别高兴,因为这这次培训给我提供了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培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培训中,我聆听了几位名师的讲座,感觉是幸福而又充实的,因为面对不同风格的名师,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也感受到了思想火花的冲击。耳濡目染的东西很多
但要采他山之玉为我所用,纳百家之长解我所困却需要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这个过程也许很漫长,也许会走得很累,但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会走下去,也能走下去。前边的路很长,前面的人也很多,我不能走到最前沿,但我会朝这个目标去努力。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是我一生的追求。本次培训,我有如下的体会:
一.知道并理解了新课程理念,创新与策略
1.注重学生基础学习能力的提高.基础学习能力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前提,是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自我完善与发展的基矗。
2.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适应信息化社会,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
3.注重学生创新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教育应该培养胸襟开阔、能够站在全球化视野
考察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公民。
4.强调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在享受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充足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应更加注重精神世界的锤炼,如对真理、正义、诚信、责任感的追求。
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教育向学生生活的世界回归。了解学生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实现因材施教。
二.知道并理解了教师心理健康与教学
1.端正人生价值观,献身教育事业
“崇高的师德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促进教师奋发向上,献身教育事业,不断进取的动力之源。”当前,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为教育改革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但是,随之而产生的人生价值观、生活观念的变化也冲击着学校教师,影响到教师的价值趋向和道德观念,使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一些与教师角色身分不相称的思想意识。有的教师受腐朽生活方式的影响,表现在工作态度上,怕环境艰苦,怕任务艰巨,追求轻松自在,缺乏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遇到困难总是绕着走,“绞尽脑汁”地要求到条件舒适的地方去工作。表现在思想作风上,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缺乏艰苦创业的精神。表现在生活上,畸形消费,花钱大手大脚,生活追求潇洒,吃穿讲究排常作为一名心理健康的教师应该能把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到本职工作中,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对工作怀有持久的热忱,并从工作中获取满足和乐趣。在这方面,我还有所欠缺,在以后的工作中应以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标准,培养自我控制和自我调适能力,学会抵制各种不利因素的刺激和影响,保持良好的心态。
2.塑造良好性格,做到为人师表
心理健康是我们学生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中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巨大的,许多研究表明,教师的学历、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发展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教师性格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因此,教师要为人师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学会鼓励、学会尊重、学会宽容、学会公正、学会激励、学会赏识、学会呵护;应保持乐观、开朗、热情的态度,以饱满的热情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你能行!”、“你可以的!”、“你很优秀!”这样看似简单的话,往往可以点燃学生自信的火把,照亮他的成长之路。我想,作为教师,如果没有客观的认知标准,他的课上得再好,也难走进学生的心,所以教师要为人师表,尤其要具有宽容、公正的良好性格。
3.富有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以及教师体制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对学生的培养不能再循规蹈矩,必须通过教师创造性的工作去寻找适合自己教育对象的方式方法。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应该在模仿、学习他人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思考自己的经验,结合自己的特点及优势,加以创造性运用,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要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和兴趣爱好,以便从各种渠道获取的信息中得到启发。
三、体验教师的职业乐趣
一个健康成长的人应有乐趣相伴,这样他的工作,职业生涯才能获得鲜活的生命,教师的工作环境,工作对象的特殊性更要求教师应有自己的工作乐趣。因此,在我们教师队伍中就出现了这样的人:对待工作不积极,没有热情,得过且过,没有责任心和进取心,没有明确的目标,与学生关系淡薄,排斥学生,不和学生接触,为必须和学生交往而烦恼。究其原因,就是缺乏教师职业自豪感,没能充分认识自己的职业价值。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首先,教师的环境特别是教育对象是不断变换的。那么,教师就应迅速适应教育对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达到预期的目的效果。从而促使教学的高效循环。只有适应教育对象、环境、我们工作起来才能顺心顺手,才能安心,并从中体味到工作的乐趣。
其次,教师的个性是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每个教师都应该时常问自己:我靠什么吸引学生?一个善于反思的教师,一个关注学生感受的教师,一个充满民-主的爱心与学识的教师,一个有着与众不同的教育魅力的教师,到哪儿都是受欢迎的。难怪有的教师和学生相处默契,永远是校园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当然,我这里所说的吸引绝不是庸俗的讨好学生。其实,一个学识和魅力并存的教师,即使你对学生严厉一些,学生仍然爱你、崇拜你。偶尔当你有一些小缺点时,反而会使学生感到亲切甚至“有意思”。再次,教师的工作大部分是定性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是教师工作日的定性工作流程。这些工作都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富于紧张。那么,我们就应学会在紧张的工作背后放松,尽力让自己的工作充满弹性,留下教学以外的时间空间,丰富业余生活,这样也有益提高效益。 最后,教师的工作平凡,惊天动地的业绩很难创造。但我们不能因此心灰意冷,放弃对成功的追求。这时调节自身的成就感就尤为重要了。我们可把一个差生的转化,一次成功的论文交流,一件优秀的课件展示,一次扣人心弦的典型发言,一次推心置腹的家访劝学,一届学生的优异成绩看作成功的驿站,并从中获得成就感,以此收获乐趣。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活动,我收获很多,我要不断地学习,以便适应时代的要求,争做一名优秀的中学教师。
刘丽艳 35小时32分 97.00 李景丽 48小时59分 93.74 石磊 38小时37分 93.50 刘启霞 35小时40分 93.00 山福珍 38小时21分 93.00 于海清 35小时19分 93.00 王敏 74小时8分 92.00 王洪江 35小时5分 92.00 闫志红 33小时54分 92.00 王志艳 33小时42分 92.00 王学保 37小时31分 92.00 李恩华 35小时35分 90.00 印祥林 35小时43分 90.00 任敬君 44小时50分 90.00
初中历史十一班
研修日志: 提交数 239 评论数 35 班级推荐数 79 培训总结: 提交数 76 评论数 15 班级推荐数 39 作业: 提交数 102 评论数 5 班级推荐数 36 论坛研讨: 发帖数 351 回帖数 415 精华贴数 16 创新性成果: 提交数 46 评论数 2 班级推荐数 26 班级学习简报:发布数 10 评论数 1
学员数:59
作文二:《名家好文章摘抄赏析》1900字
精品文档
名家好文章摘抄赏析
与你同行的岁月 再过月余,就要迎来《牛城晚报》二十岁的生日了。重温与你同行的岁月,每一个日子都是那样的明媚,每一个足迹都是那样的深刻。
1993年9月1日,一个难忘的日子。中共邢台市委作出决定,要办两张报纸,一张《邢台日报》,一张《牛城晚报》。从此,邢台这座古城结束了没有晚报的历史。
晚报,宛若一个即将分娩的婴儿,在全市人民,尤其是报人的呵护下,历经试刊,1994年1月1日正式出版了。一座书香之城终于有了自己的晚报。
翻阅那些纸质泛黄,承载着岁月精华的报刊,重温报人那一篇篇在全国,在华北,在晚报系统获奖的版面和稿件,感动依然,激情依然,墨香依然。
晚报,一粒精神家园绿色的种子。一载更迭,破土而出,十年穿越,生机盎然,二十载积淀,一派葳蕤。晚报,犹如一个窗口,再现了这座古城往昔的沧桑,今日的崛起,未来的旖旎。无声地传播着这座古城的新人、新事、新风貌,以及复兴牛城的正能量。
在晚报创刊欢欣鼓舞的日子里,那是一个雪花迎春的午后,我召开部务会,专题研究为《牛城晚报》供稿的有关事宜。大家捧着散发着墨香的晚报,研究着一个个全新的
1 / 3
精品文档
版面,一个个陌生的专栏,激情澎湃,聚焦着晚报的特点和办报规律,努力为办好这张自己的报纸多写稿,写好稿。
二十载四时交替路漫漫,二十载相伴弹指一挥间。时任总编辑的子渊,伯和,衍宝同志,还有一批风华正茂的编辑记者都是我的良师益友,给点子,指路子,教文又交心,常常为一篇稿子而忘食,常常为晚报的未来而憧憬。
一位记协主席曾说过:就报刊而言,与生活最近的是晚报。桥东,邢台的老城区,丰厚的历史底蕴,渊源的历史文化,有着丰富的晚报稿源。便常常深入到一条条幽巷,一座座大杂院,汲取那里的鲜活与感动,并不失时机的撰写成稿件。就在这个静谧的午后,我翻阅那千余篇见报的样报,重温那些头条或获奖的稿件,便会油然一种感动,收获一抹丰腴。
搁浅在时空的往事叫做记忆,镶嵌在岁月里的记忆叫做足迹。晚报创刊之初,就立足于高远,给读者以更多的话语版面,对言论稿件格外看重。便在一、二版分别开设了“茶棚夜话”和“街谈巷议”专栏。那时,言论稿件相对紧缺少,在总编,编辑的指导下,紧紧围绕人们衣食住行所关注的问题,刊发了一大批议论风生的稿件,自己撰写言论的技巧也得以提高。
晚报创刊十周年时,我正在《邢台日报》开设与“青年朋友聊天”专栏,时任《牛城晚报》部主任,后任副总编
2 / 3
精品文档
辑的孙涛同志与我商议,要在晚报有约版面开设一个个人专栏,紧紧围绕儿童入托,老人赡养,食品卫生,等人们关切的问题,针砭时弊,弘扬正气。栏目名称定为“清风茶坊”每周一见报。专栏开设一年,得到人们关注!
最近数年,在主管副刊的总编辑牛琪和部主任张勇的指导下,每月也能在副刊发些诗歌,散文之类的拙作。努力把那些感悟蜕变为文字,把文字蜕变为精神的钙质。就这样默默地延展着与晚报相伴的文字之旅。
其次,我又是《牛城晚报》的忠实读者。报纸一到,先读晚报,这已成为我多年的阅读习惯。丰富的版面,鲜活的文字,承载着岁月的变迁,城市的巨变,人们的期待。同时,也使自己的视野得以丰富和扩展。
再次,我还是晚报的“卖者”。在宣传部工作的十多年,总和部里的同志一起,把《牛城晚报》的发行作为一件大事,牢牢地抓在手上。使老城区晚报订阅数量逐年攀升,成为全市晚报的订阅大户。
在《牛城晚报》二十岁生日之际,回味与其一路同行的岁月,倍感欣慰。能作为《牛城晚报》的作者,读者,卖者而荣耀。愿《牛城晚报》深深地植根于时代,植根于生活,植根于读者,成为牛城精神家园枝繁叶茂的一片绿荫。
3 / 3
作文三:《名家作品之易白文章《三三自训》赏析点评》2600字
名家作品赏?析之
易白文章《三三自训》解读点评
《三三自训》是易白20?16年8月?10日发表?的一篇总编?笔记,该文主要记?录了易白从?事总编工作?的工作实践?和经验总结?《三三自训》一文,首次发表于?5星文学网?,被四川文化?网、今日头条、青年文学网?、搜狐等媒体?转发,被称为:“三三体”写作新格式?。
四川文化网?总编对这篇?文章做出了?高度评价。读者评价《三三自训》一文创造了?新的写作格?式,既“三三体”。按媒体编辑?对该文的研?究分析“三三体”是指通过一?一一、三三三、四四四、五五五、六六六、七七七、八八八、九九九、十十十等叙?述顺序和文?体结构,有规律性地?对工作经验?进行内容记?录。
简介:
2016年?8月10日?,易白写的总?编手记《三三自训》一文,首次发表于?5星文学网?,被四川文化?网、今日头条、青年文学网?、搜狐等媒体?转发。《总编手记》一文通过一?一一、三三三、四四四、五五五、六六六、七七七、八八八、九九九、十十十等叙?述顺序和文?体结构,有规律性地?对工作经验?进行内容记?录。被称为:“三三体”写作新格式?。
格式:
一、一般全文可?分为多个部?分
二、每个部分共?分为三个段?落,三层意思
三、按一一一、三三三、四四四、五五五、六六六、七七七、八八八、九九九、十十十的顺?序排列,序号横竖对?齐之后顺序?不乱
四、每个段落写?法讲究一定?规律
举例:
例如:三三三,每个“三”为一段话,那么段话里?面就必须得?分为三个排?比句或分句?,或词语
再如:五五五,每个“五”为一段话,那么段话里?面就必须得?分为五个排?比句或分句?,或词语
范文:
《三三自训》全文
一想一念一?命
一想:牢记5星文?学网的核心?思想不断努?力奋斗
推动文学创?作人才建设?战略,不断地挖掘?和培养文学?新人,扶持社会底?层弱势创作?群体,力将优秀文?学作品推向?世界,为进一步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努力奋斗。
一念:牢记5星文?学网五个发?展目标的运?营理念
(1)团结所有“最纯粹、最仁爱、最理想、最奋进、最担当”的文学领域?人士; (2)共建中国“最爱党、最爱国、最拥军、最利民、最科学”的联合征稿?平台; (3)营造中国“最学术、最权威、最新颖、最思想、最时尚”的原创文学?门户; (4)为了将“5星文学奖?”打造成属于?我们国人的?“中国诺贝尔?” 而努力奋斗 ?;(5)为了将中国?更多真正纯?粹的文学精?品推向世界?并被广泛认?可,而努力奋斗?。
一命:牢记5星文?学网办网使?命需坚持做?到两点
(1)联合所有作?家,以马列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研?究创作文学 ?。(2)联合各大社?团组织、报刊媒体、企业事业和?杰出的文学?创作教研人?员,互学互帮互?助,促进学术交?流,推动文学发?展。营造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当代新?锐文化并存?的多元化交?流平台。
二识二性二?观
二识:既能以字识?人,又能以文识?人;
二性:既有理性的?一面,又有感性的?一面;
二观:既能保持主?观,又能坚持客?观。
三思三有三?创
三思:思维开阔、思想独立、思路清晰;
三有:有文字功底?、有审美水平?、有审稿能力 ?;
三创:创意、创造、创新。
四心四感四?懂
四心:善心、决心、恒心、良心;
四感:创作感、责任感、正义感、紧迫感;
四懂:懂策划、懂指挥、懂协调、懂管理。
五常五度五?行
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度:学习的态度?、采写的态度?、讨论的态度?、编稿的态度?、审稿的态度 ?;五行:读书行动起?来、写作行动起?来、编稿行动起?来、爱国行动起?来、公益行动起 ?来。六审六编六?校
六审:一审选题、二审结构、三审全文、四审标点、五审文思、六审优劣; 六编:编辑提炼标?题、编辑提炼文?字、编辑修改标?点、编辑稿件字?体、编辑选配插?图、编辑全文排?版;
六校:校对稿件标?题、校对稿件全?文、校对稿件思?想、校对稿件结?构、校对稿件图?片、校对稿件版?式。
七看七察七?推
七看:看法律法规?、看国家政策?、看政治时势?、看舆论导向?、看文化需求?、看稿件定性?、看读者需求?;
七察:观察编辑点?评、观察读者评?论、观察阅读数?量、观察转发次?数、观察社会反?响、观察传播力?度、观察读者需?求;
七推:推动稿件关?注度、推动稿件曝?光率、推动稿件传?播力、推动稿件影?响力、推动作者知?名度、推动品牌权?威度、推动媒体公?信力。
八多八讲八?谈
八多:多读书、多写作、多交流、多鼓励、多批评、多反思、多总结、多梳理; 八讲:讲党性、讲人味、讲团结、讲服务、讲知识、讲经验、讲技巧、讲科学; 八谈:谈理论、谈写作、谈能量、谈思想、谈观点、谈审美、谈创业、谈梦想。
九记九敢九?为
九记:记住家国、记住缺点、记住失败、记住老师批?评、记住对手反?思、记住朋友、记住战友、记住目标、记住方法;
九敢:敢拒稿、敢想象、敢提议、敢理论、敢反驳、敢演讲、敢尝试、敢挑战、敢冒险; 九为:为心灵,为情感,为理想,为记录,为读者,为文友,为人民,为社会,为祖国。
十能十力十?办
十能:能策划、能起草、能修改、能校对、能拍照、能摄像、能剪辑、能配图、能修图、能排版;
十力:挖掘力、策划力、执行力、洞察力、分析力、判断力、应对力、意志力、亲和力、凝聚力;
十办:办微博、办微页、办专题、办网刊、办网站、办专题、办报刊、办社团、办书店、办活动。
点评:
易白的总编?手记《三三自训》一文很有特?点,该文通过一?一一、三三三、四四四、五五五、六六六、七七七、八八八、九九九、十十十等叙?述顺序和文?体结构,有规律性地?对工作经验?进行内容记?录。被称为:“三三体”写作新格式?。无论是横看?还是竖看,每个二级标?题中的1、3、5个字都能?形成一一一?、三三三、四四四、五五五、六六六、七七七、八八八、九九九、十十十顺序?,非常有条理?,是一种崭新?的写作格式 ?。
作文四:《着重写赏析诗词的文章,名人名家的最》1700字
经商网.822.la
着重写赏析诗词的文章,名人名家的最好
[标签:礼品知识]提问者: 游客 浏览次数:2183 提问时间:2009-02-15 10:40 RT~
1 有同感 收藏 站内分享 分享到: 最满意答案该答案已经被保护 我来完善答案 《诗词三百首》是蹉跎岁月的积累;是丰厚历史的沉淀;是多彩人生的浓缩;是天地精华的提炼。非智者不能窥其门径,非仁者不能望其项背。(王怀军)
在你的神韵中,我们获得了永恒;在你的圣律中,我们拥有了完美。
《诗词三百首》永远是人们心目中的蓝天、大地、高山、大海。因为你象蓝天一样胸怀宽广;象大地一样包容万物;象高山一样坚韧不拨;象大海一样吸纳百川。
如果把《诗词三百首》比作大海,那么其他各流派的诗则是缥缈在海平面上的一层雾,尽管雾有着迷人的风姿,有着如梦如幻的意境。但大海自有她汹涌澎湃、浩瀚深邃、无边无际、包罗万象的壮观。
《诗词三百首》既是一部鸿篇巨著的高度概括,又是一部盛世经典的精确简化。几乎每一首诗词的背后,都曾经有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传奇故事。
我们需要空气~我们需要阳光~我们更需要《诗词三百首》~每一次读到她,我们的灵魂就会得到一次彻底地净化~过去,我们为之沉醉不醒;现在,我们为之流连忘返;将来,我们也会为之永远记住一个时代~
伟哉~《诗词三百首》。读了你,我们可以触摸到诗人的高风亮节~
壮哉~《诗词三百首》。读了你,我们可以呼吸到诗人的浩然正气~
打开《诗词三百首》,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厚的文化气息,这股气息来自高山、来自大海;来自天涯、来自海角;载满芬芳、载满激情;上下澎湃,纵横驰骋;沁人肺腑、发人深省;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画家戴熙说过:“让人惊不如让人喜,让人喜不如让人思。” 《诗词三百首》记录的是一段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描绘的是一种世所罕见的人生感悟。(陈青才)
旧的两千年过去了,《诗词三百首》为我们留住了旧世纪的最后一道美丽的晚霞;新的两千年开始了,《诗词三百首》又为我们带来了新世纪的最初一缕迷人的晨曦。(曲修刚)
“和平、自由、春天”,是《诗词三百首》的一个永恒主题~
经商网.822.la
《诗词三百首》让我们在充分享受灿烂阳光的同时,眷顾到夜晚的宁静与温馨;在尽情沐浴温暖春风的同时,感慨到寒冬中蕴育的无限生机。
《诗词三百首》有四大特点:恰到好处的平仄合一,恰到好处的诗画合一,恰到好处的古今合一,恰到好处的天人合一。她切合民众的心态,理解民众的感情,倾听民众的呼声,尊重民众的选择。(张锡龄)
《诗词三百首》把世界上最神秘、最奇妙、最完美的文字,进行了一次最神秘、最奇妙、最完美的组合,进而把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诗词歌赋的境界推向了有史以来的新高峰.
尽管《诗词三百首》在当今诗坛上以全新的姿态独树一帜,但骨子里依旧保留着唐诗宋词的基因,血液里依旧流淌着唐诗宋词的神韵,这也正是她拥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赵希山)
《三百首》在追求简单、崇尚自然方面作了最为大胆的偿试和探索。这类原始生态式的诗词本来就是对天籁最直接、最真实的记录和描绘,实际上,最能震撼人的心灵的往往就是这类诗词。(葛金军)
作者所到之处,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趟雷区、涉奇险,用热血和汗水,为青春、为时代,谱写了一曲不折不扣的自强者之歌。(李玉军)
弘扬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几代人的努力方向。用最吝啬的笔墨,勾勒出最饱满的艺术形象,是画中的上品。同样道理,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最丰富的思想感情,必然也是诗中的上品。《诗词三百首》用最大众化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最大众化的精彩画卷。(杜林)
作文五:《名家赏析》6200字
郑伯克段于鄢记叙了发生在公元前722年5月,郑庄公在鄢打败其弟共叔段的历史事件。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郑庄公:
阴险狠毒,老谋深算。工于心计。姜氏为共叔段请封给“制”这个地方。庄公因为“制”是险要地方,坚决不给,足见其精明;共叔段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庄公表面不动声色,内含杀机,故意纵养其恶。等到时机成熟,火候已到,这才一举击败共叔段。庄公在一怒之下幽禁了母亲,后又怕担上不孝的坏名,采纳颍考叔的计策,为自己摆脱不孝之名找了个台阶。表现他的虚伪。
表现人物所用手法:
1,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庄公寤生”使姜氏受惊,由此厌之,表现了姜氏乖戾偏狭。颍考叔“食舍肉”既写出了其纯孝,更突出了其聪慧机敏,“隧而相见”则表现了庄公与统治阶级宣扬的孝道的虚伪可笑。
2,衬托手法的运用,使人物性格更为鲜明生动。
以共叙段的贪婪妄和愚昧无知,衬托庄公的老谋深算;以姜氏的昏愦和随心所欲,映衬庄公的精明和藏而不露;蔡仲和公子吕为国除害的迫切心情,衬托出庄公的城府之深,手段高明。
3,颍考叔的“纯孝”反衬庄公的不孝与虚伪。
另外,给你找了个很长的,关于庄公的分析,有时间可以慢慢看……
提起郑庄公,人们自然会想到《郑伯克段于鄢》。而几乎所有评论者都一致认为,《郑伯克段于鄢》深刻揭露了郑庄公及其母、弟极端自私、残忍、为权力而骨肉相残的阶级本质,客观_创乏映了宗法制度的崩溃及伦理道德的沦丧。并认为其中最该批判的就是郑庄公,因为他阴险、虚伪、狡诈。
然而,看过《左传》全文,尤其是仔细分析了其中有关郑庄公的描写,又使人不得不认为,如此给郑庄公下断语,长见太片面,也太武断了些I郑庄公在位招年,《左传》从鲁隐公元年记起到鲁桓公n年庄公去世,22年中,他的事迹在《左传》中是有许多记载的。他是这段时间内《左传》记载的最活跃的一个人物。
马克思主义认为,分析评价任何作品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要从文学创作的实际出发,对文学作品、文学现象进行全面地具体地分析,这样才能作出科学的评价。《左传》严格地说算不_仁是真正的文学作品,它是一部具有较强文学意味的历史著作。而对于郑庄公这样的厉史人物,我们更要以历史的、科学的、公正的态度,从全面的、
整体的角度出发,去实事求是地分析,这样才能给其以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本着这一原则,我们不妨先来看一看在《左传》的全部描写巾郑庄公是怎样一个人,然后再分析《郑伯克段于鄢》,看人们对郑庄公的评价是否公允。
首先,在《左传》的有关描写中,郑庄公是尊王崇礼的。他的一些作为在当时王权日趋衰落的形势下是很受时人称许的。
比如,鲁隐公8年.郑庄公因周天子久已废弃了对泰山的祭祀,就想用泰山旁的初地交换鲁国的许田。鲁桓公元年为此事又增加玉璧给鲁国,才换得许田,以便祭祀周公。可见郑庄公是很重礼仪的。
鲁隐公5年,郑庄公到周都朝拜周天子,周桓王不加礼遇,7年秋,又通过齐人朝王,{(春秋》称其“礼也”。
鲁隐公10年,“宋公不王。郑伯为王左卿士,以王命讨之。”夏5月,郑、鲁、齐攻宋,郑连战连捷,但却将占领的宋足领土全部都给了鲁国。《左传》说:“郑庄公于是乎可谓正道矣!以王命讨不庭,不贪其土以劳王爵,正之体也。”
鲁桓公5年,“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结果大败王师并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郑国大夫祝聊请求追击周王,郑庄公说:“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樱无损,多矣!”意思是说,君子都不愿出人之上。我又怎么敢侵陵天子呢!如果能自救使国家不受损失,就不错了。并且连夜派遣祭仲去慰问周天子及其左右。可见郑庄公是尊王重礼的。
其次,郑庄公具备了当时作为一个出色政治家所必须有的良好素质,但却一直也没有称霸诸侯的野心,更加说明了王权意识、道德观念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郑主公善于纳谏。鲁隐公9年对北戎之战和鲁桓公5年的对周之战,都是由于采纳了公子突的建议而大获全胜的;郑庄公还善于用兵。《左传》是一部善写战争的历史著作,它记载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全过程。在郑庄公活跃的这22年中,((左传》也记载了大小战争无数,其中有郑国参战的就有十多次。除了其他诸侯国攻打郑国的几筑战役没写结果,《左传》中记载的有郑庄公参加的战役几乎都是郑国取得了胜利。如鲁隐公5年,伐燕大败之,伐宋,攻进了宋的外城,石年,“郑伯侵陈,大获”,9年,大败一北戎,10年,大败宋师;11年伐许,齐、鲁、郑联合用兵,也是郑兵率先登城萝同年,“郑、息有违言(口舌之争),息侯伐郑,郑伯与战于竞,息师大败而还”,鲁桓公5年又大败王师。如此等等,·《左传》中没有一字提到庄公用兵如何,但通过上述记载,郑兵几乎每战必胜,联系他当初对付共叔段时的沉着稳重,’以及所用的诱
敌深入、欲擒故纵之法,郑庄公会用兵这一点是很清楚的。除此之外,郑国在经历了共叔段之乱后内部一直很安定。祭仲、子封等一批大臣围绕身边,积极为他出谋划策。太子和公子们也都相安无事,效力于国家,这不能说与郑庄公的领一导无关。说明郑庄公是颇懂治国安邦之术的。在他身上,具有一种较高的领袖的素质。当时,周王室权力日趋衰微,各国诸侯都在积极行动,谋为霸主。而郑庄公却一直也没有称霸诸侯的野心。作为周王室的执政官,他一心一意辅佐周天子,替他出兵攻打不朝不敬之人,连攻占的土地都不肯据为已有,但却两次被周王夺了权。鲁隐公3年,因为周平王不再信任郑庄公,因而周郑互换了人质。平主死后,周桓王即位却单方面撕毁合约,想移政于孩公。于是郑庄公一气之下派人割了温地之麦,收了成周之禾,一度与周王结怨。但不久又去朝拜周天子。在 “王不礼焉”的情况下,想方设法通过齐人打通关节再来朝王。第二次被周王夺了权,生气不朝王,王却兴师来犯。在不得己御敌且又大败王师的情况下,又派使臣前去慰间周王及其左右。可见为了做到尊王守礼,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当时的道德要求,郑庄公是多么地忍辱负重!
第三,郑庄公虽然尊王崇礼,但并不因循守旧。他的某些行为体现了人们对于主道和礼仪制度的新认识。带有阴显的时代特色, 郑庄公所活跃的时代,正是我国社会的春秋时期。这是一个由宗法制社会向封建让会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王权衰落、诸侯争霸、宗法制度崩溃、伦理道德沦丧,各种礼仪制度及社会风俗也都遭到了严重破坏。在这种社会环境中,就父杀兄、盗母偷婶、背信弃义,统治阶层中的一些腐朽荒淫者真是无所不为。生活主这样一个现实环境中的郑庄公也难免受到影响。比如鲁桓公2年春,宋臣华父督因见孔父之妻美丽,于是就杀了孔父占有了他的妻子。宋君疡公不满此事,华父督就又杀了疡公。对于象华父督这种杀人夺妻又轼君犯上之人,当时的诸侯们并没有作出任何反应。相反,齐、鲁、陈、郑、等国却都由于接受了贿赂而一起扶持建立了华氏的政权。鲁国还把接受的贿赂一从宋国取得的部国的大鼎公然摆放到太庙中,说明当时人们的道德意识已是衰落到了顶点。在这种现实环境中,郑庄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也难免受到冲击。比如鲁桓公6年,北戎伐齐,齐侯乞师于郑。郑派太子忽帅师救齐。“六月,大败戎师,获其二帅大良、少良,甲首三百.以献于齐。”当时其他诸侯国也都有兵来救齐,但只有郑师有功。齐侯送来慰劳品,让替周王室主持礼仪的鲁国人分发
,而鲁国却按周天子封爵的次序把有功的郑国排在了后面。这种格守等级差别秩序的守旧做法引起了郑庄公的不满,所以才引发了后面郑与鲁郎地之战。周王两次夺郑伯的权,郑伯也都作出了相应的反应,说明,郑庄公的思想认识上虽有较浓厚的尊王崇礼的传统观念,但却不墨守成规。他的思想行为同样也打上了时代的印记,客观上反映了当时王权意识的衰落。
以上我们对郑庄公形象作了全面分析。可以看出,郑庄公的思想行为虽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但他基本上还是一个具有较强传统道德观念的人物。他是尊王重礼的。当然,尊王守礼是当时统治阶级用来评价人物的是非标准,它所依据的也是统治阶级的政治观和道德观,这是我们阅读《左传》时所必须注意分析和批判的东西,不能作为今天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但是它却可作为我们认识人物性格的依据,对全面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有重要作用。所以,在分析了有关郑庄公的大量史实,对其个性特征有了总体把握之后,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郑伯克段于邸》,看会不会得出和前面相同的结论。
发生在鲁隐公元年的《郑伯克段于邸》是为一般人所熟悉的。人们之所以批评郑庄公,理由有二:
一、郑庄公明知段图谋叛乱,却故意纵容他,让他的罪行发展下去。等他举兵谋叛时,再一瑟将他铲除。反映了郑庄公的阴险狡诈。
二、郑庄公对母亲姜氏假仁假义。他把姜氏赶出宫外,还发出“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誓言,反映了他的冷酷无情,等到颖考叔来谏,他又假惺惺地“阔地及泉”迎回姜氏,说明了他的虚伪。
这些意见表面上看起来很有道理。但是,在全面了解了郑庄公的性格特点后,仔细分析全文,它们似乎又有站不住脚的地方。文中开头即说:“压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巫请于武公,公弗许。”‘可见庄公和段虽是一母同胞,但出生后的待遇是不一样的。庄公是在完全没有母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寤生”之责任不在庄公,而母亲的偏心却必然会给庄公造成很深的心理影响。等到庄公即了位,姜氏就出面为段请求制这个地势险要的地方作封邑,庄公没有答应。“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而京作封邑超出了先王规定的法度,“非制也”.庄公是知道的。所以当有大臣来谏,庄公道:“姜氏欲之,焉辟害?”母亲要这样,我又能怎么办?所以就这点看,一做错事的首先是姜氏,而不是庄公。因为姜氏是庄公的生母,段是母亲最宠爱的儿子。母亲的请求可以一次不听,却不能次次回绝。等到段一步一步扩张自己的势力,庄公也只作不
知,直到段图谋袭郑,姜氏欲为内应,才命师伐之。
这里,流行的观点的确有正确的地方。庄公对段的确是使用了诱敌深入、欲擒故纵的手段。“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明白表示了这一点。以此说庄公老谋深算确不为过。然而,设身处地为庄公着想,这么做又是势之必然:姜氏是庄公的生母,一姜氏要做的事,庄公怎么能回绝?段是姜氏的爱子,如果没犯什么大错就收拾他,姜氏焉能许之?所以,只有任其罪行发展到无可收拾,才能一举根除,免留后患。以此见之,庄公耍一点手腕,是势之所迫。如果不是这样,有姜氏作后盾,权欲熏心的段将作为郑国的隐患而使庄公永无宁日。
庄公平叛之后,将姜氏赶出宫外.“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亲生母亲帮着亲弟弟朔谋用武力夺取自己的政权,不惜弓!起内乱,虽在意料之中,也实在令人痛心。但“既而悔之”。庄公是重礼的。姜氏再怎么不好,也是自己的母亲,母子之情又岂能一旦割舍I所以,当颖考叔“食舍肉”时,引起了庄公的悲哀:“尔有母遗,繁我独无!”一种被遗弃的悲凉溢于言表。所以他欣然接受了颖考叔的建议,“阔地及泉”迎回了姜氏。这里,庄公的冷酷是一时之气,庄公的孝道也不能算虚伪。对待姜氏这样的母亲,能做到“遂为母子如初”本身就证明了这一点。真正的不孝不涕,在《左传》中描写了很多。为争权夺利,轼父杀兄者比比皆是。郑庄公驱逐共叔段,以及一气之下把姜氏赶出宫外,和他对待周天子的表现一样,它是在礼仪制度崩溃、道德观念沦丧的社会中的思想矛盾的体现,在当时实在算不得什么。
而且,郑庄公也没有要把段置之死地之意。在《左传》中,为争夺权利而引起的兄弟之间的互相杀伐是极其普遍的。并且这种权力之争都是你死我活的。鲁隐公谦逊仁爱,代鲁桓公摄政十一年.甚至不敢以国君自居,而鲁桓公长大后却派人杀了他;晋国遭 遇骊姬之乱,太子中生被迫自杀,公子夷吾、重耳逃亡在外。而夷吾回国为君后却拒不接纳诸公子,怀公继位后甚至连跟随重耳逃亡在外的人的亲属都要杀。在这些人眼中, 权势就是一切。对于给自己地位造成威胁的人,总是要置之死地而后快,否则将寝食难安。而郑庄公对共叔段做乱后逃奔到共地,却不再过问,仔其自生自灭。甚至,对段之 出奔在外,还时常感到内疚不安。比如鲁隐公n年夏天,齐、鲁、郑联合伐许。鲁隐公 将占领的许国领土都让给了郑庄公。郑庄公让许国的大夫百里辅佐许君住在许都的东部, 并说:“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 亿,其敢以
许自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口于四方,其况能久有许乎?”
对段之出奔念念不忘,但又无可奈何。于是只留下公孙获帮助白里辅佐许叔,自己则撤兵回国了。说明郑庄公驱逐共叔段实在是情非得己,他并不是个冷酷无情的人。
基于以上事实的分析,我们认为在“克段于鄂”事件上,人们对庄公的评价是失之偏颇的。诚然,庄公对段的确是费了些心思,要了点手腕,但如上分析那是势之所迫。
对待段这样一位权欲熏心且有姜氏这样的坚实后盾的人,无沦是从国家和庄公个人哪个角度着.序葵的伪渗都果必要的。它厅睡了序公朴束的机智果断、谋略过人。而对待姜氏,就和对待周天子一样,庄公的思想是有矛盾的。但最终能做到“母子如初”是由于他头脑中的传统道德观念的作用,.而不是由于虚伪。因为在当时社会为夺权父子兄弟互相残杀都不算什么,对待姜氏这样的母亲,如果不是出于真正的亲情,赶出宫外也是名正言顺,他没有必要委曲自己,装出一付假仁假义的面孔。
以此可见,同一部作品中的同一个友物,如果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而郑庄公是一个实际存在过的历史人物,所以如何评价郑庄公也就涉及到一个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问题。列宁曾经说过:“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在社会现象方面,没有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方法了。……如果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实,那末,事实不仅是‘胜于雄辩的东西’,而巨是证据确凿的东西”〔“二。恩格斯也说:“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实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睁钻研的科学工作,……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这些论断不仅说明了研究课题要以历史的科学的观点,从整体的、全面的角度出发,而且同样也适用于对历史人物
的评价。也就是说,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从全部史实出发,把人物放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再从辩证法角度进行分析评判,这样才会得出科学的正确的结论。决不能只从个别事例上作武断地分析研究。具体到郑庄公,在《左传》的全部记载中,他是一个具有较强传统道德观念的人。他的思想行为尊王重礼,基本上是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道德规范的。把握了他的这一基本性格特征后,回过头再看《郑伯克段于鄢》就会发现,认为他阴险、虚伪、狡诈的观点,与他的性格特点不符。再以辫证观点来分析,就
会得出结论:克段于鄂,实出迫不得己;耍点手腕。正见出他的能干;而尊王重礼的守旧思想注定了他一生在政治上不会有太大的作为。所以我们认为,郑主公其实是一个颇具才干但思想守旧的政治家,他既不虚伪,也不狡诈。鲁迅说:“我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入,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
近乎说梦的”。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也一定要顾及全篇和招体,从历史的全部史实出发,决不能以偏盖全,断章取义。
作文六:《名家诗作赏析点评之易白文章《披着狼皮的羊生如蝼蚁》》3400字
易白文章《披着狼皮的羊生如蝼蚁》赏析点评 作品介绍:
《披着狼皮的羊生如蝼蚁》 一文是易白 2016年创发表的一篇杂文, 别名 《披 着羊皮的狼生如蝼蚁》。文章在媒体转发过程中,由于笔误问题,文章经常被误 写成 《披着羊皮的狼生如蝼蚁》 。 文章的原标题应是 《披着狼皮的羊生如蝼蚁》 。 文章就国际作家协会的故事展开叙述, 从人的名字谈到团体的名字, 又谈了 国际作家协会纯文学创作者的生活现状和创作感悟及其对文学的感悟, 对生命的 感悟。 并在文章中暗讽某些机构打着官方的旗号, 胡作非为搅乱文坛的现象。 文 章以类似散文诗叙述语言和极有思想深度的行文手法, 无形之中说出了许多边缘 文人、角落文人、草根文人的真实心声。
《披着狼皮的羊生如蝼蚁》一文先后发表于 5星文学网、 5星诗词网、青年 文学网、四川文化网、搜狐、今日头条等网络媒体。文章发表后很快引起了社会 关注。
作者介绍:
易白,字一心,本名王增弘, 1986年 4月 25日生于广东揭阳,移居汕头, 祖籍普宁;幼学四书五经、唐诗宋词,涉略琴棋书画,先后在北京、云南、四川 等地参加工作,发表大量文学、美术、音乐而作品而闻名,长期从事文学艺术创 作和学术研究,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独立学者。
文章正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 甚至有些人不止一个名字。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笔 名,甚至有些作家不止一个笔名。
但我相信,人如其名,名如其人,的确真的。
以前在部队,我认识一个科长,他的名字叫:李爱国。李爱国穿上军装就是 为了爱国, 为了爱国而奉献了十几年的他, 至今还在军队奉献他那所剩无几的青 春。他那些堆满整个抽屉,用来应付旧疾的药罐,让我看到什么叫作人如其名, 名如其人。
名字,对于一个人来说,真的很重要!
而一个团体的名字则不仅仅是名字, 那是一面精神旗帜, 这面旗帜会引领一 个团体走向精神思想的高地。
在那片高地上,名利如风,空洞透明。
去到那片高地的人, 只是为了看一眼世间的风采, 在风中默默地将自己生命 中最为厚重的几笔文思刻进读者的灵魂。
2015年 1月 1日,三个“创业合伙人”共同起草了国际作家协会的章程, 我们讨论着,修改着,朗读着,一遍又一遍,直至凌晨。
我隐约记得,黎明中的那点星火!点燃了漆黑的夜空。
2015年 1月 6日,伴随着国际文艺有限公司的成立,国际作家协会以香港
公司旗下分行的形式也正式登记注册。其实,我们是为了“国际作家协会”这个 名字, 才注册国际文艺有限公司。 因为登记注册香港公司分行时, 可以不用填写 “有限公司”四个字。
对我们而言,这就像生娃,首先得给“娃”取个好名字。这样“娃”长大成 人之后,才能有一番大作为!
但是,我们也有预感!将来它的“母亲”可能不会拨一分钱供养它,因为它 的“出生证明”不是在内地登记的。
但它不是野种,更不是混血儿!它拥有纯正“中国血统”。而它,将来也许 能向全世界证明一点:洋人用“个人主义”设立的“诺贝尔文学奖”没啥了不起 的。
这个“娃”可不是“个人主义”产下的洋毛怪态!而是“爱国文人”造出的 “东方巨人”。
当然,这个“巨人”起初只是一个香港公司的分行,分行就像一家子公司, 是不具备法人资格的,这个“巨人”就像未成年的“娃”。
那么,该怎么办?读者是我们将来的“客户”, “客户”看了这块牌子误以 为我们是“非盈利性”的公益社团?不买单怎么办?这可不行!
我们得让“客户”知道,我们不仅是“盈利性”子公司,而且是能够担起法 律责任的有限公司。
结果呢,我们的能力真的非常有限!
2016年 5月 3日, 我们掏空腰包, 才足够支付大约 1500多元的更名手续费, 将“国际文艺有限公司”更名为:国际作家协会有限公司。
我们觉得,这件大事关系到“客户”对我们的第一印象。
于是乎,钱花啦啦甩出去了!但响声还是有的,我们总算把“有限公司”四 个字给码了上去,自从我们的“娃”正了名,客户终于认可这家“盈利性”公司 了,我们从此不用担心“客户”今后不买单了。谁是我们的客户?读者就是我们 将来要服务的“客户”。
虽然 “客户” 没有上帝那么神圣, 没有喂我们吃草! 但是 “客户” 就像土豪, 需要我们用心去服务,他们才会赞赏或网购。用“文字贩”形容我们,那是不正 确的。
我们只是纯粹的“商人”,我们卖给“客户”的不是文字,而是自己的心, 自己的血!还有那夜灯下掏空神思写下的文。
我们相信眼睛雪亮的客户将会为此买单, 只因物质已经无法满足他们心灵深 处的渴求。
我们用这些文滋润这些渴求, 顺便赚点毛利放进钱包里。 那样, 在昏暗的夜 里书写时,可以吃点宵夜暂时糊住这张不懂圆滑的“口”。
写着写着,我们才领悟!真正用良心服务“客户”的“商人”,其实骨子里 并无油水。
我们这群不卖文字,出卖文思的文人,即使披上商人那身“狼皮”,但是在 条条框框的键盘上敲打内心对社会, 对生活, 对人生的所见, 所闻, 所思, 所想, 所悟时,却掩盖不住自己骨子里那清癯的魂。
每一次敲打!似乎能听见讽笑,听见愤怒,听见悲悯!
是的,国际作家协会就是一家公司,我们就是“盈利性”的公司?
我们就是一群所谓的“商人”。我们是一群为了“毛利”批着“狼皮”走到 一起的“中国合伙人”。我们怀揣着那颗被陌路人评价为“太天真!”的心,一 心想把公司出品的文卖到世界每一个角落。
我们像一群披着“狼皮”的“绵羊”,出卖夜里的神思,文里的血肉! 商场的竞争是残酷的, 商场上没人会相信我们的眼泪! 我们只能抱团取暖或 羊角一致对外,重挫那些前来偷袭的“狼群”。
羊是需要吃草的, “客户”都喜欢有血有肉的“肥羊”,那样不仅能吃出味 道,并且有助于消化!
这种原生态的血肉, 对于土豪而言, 那是挣扎在痛苦与绝望中所需的心灵慰 藉,也是身陷无知与迷茫中所需的温暖和启迪。
“客户” 细心翻阅我们用血肉书写的 “羊皮卷” , 对我们肃然起敬, 在他 (她) 眼里,我们好像不是在创业,倒像在做公益。我们的一些“合伙人”,偶然心软 留下自己笔迹,“客户”如获至宝,珍藏在家中慢慢拜读。
他们一页一页地翻阅,我们一页一页地苦写!
到头来, 连吃夜宵的毛利都舍不得赚, 他们那颗认真阅读的心, 对我们而言 又是多么实在的认可。
原来, 世间对生命最大的认可, 并非来自那遥不可及并且虚无的玄空, 而是 自己脚踏实地向往心中那面精神旗帜走去,一路留下的印迹。
好好翻阅法律文献吧!世界上哪个国家,哪条法律明文禁止“商人”被扣上 “盈利性”的“帽子”就不能做“非盈利性”的事情?而我却看到很多批着“羊 皮” 的 “狼” , 带着 “非营利性” 的帽子, 到处捞油水。 他们高呼为了 “某某某” , 为了“谁谁谁”,声音太大,差点震聋了我的耳,却没有一次震撼过我的心。 你们也不需要这样如狼似虎盯着我。
难道“商人”没有创作文学的自由吗?“商人”就不能写点解决社会问题或 启迪读者思想的文学作品吗?” 哪怕只是慰藉读者的心灵?商人就不热爱自己的 家国吗!
我们只是一群羊,却被披上了“狼皮”,戴上了“帽子”,生如蝼蚁。 如果感到心虚,那么你们可以戴上那副“有色眼镜”,躲在镜框后面睁大双 眼,好好盯着我。
也许有一天我会死去,但我皮下这副骨头还能给许些蝼蚁糊口。
蝼蚁虽小, 团结在一起可以撬动一个家园; 蝼蚁精神, 汇聚在一起足以撬动 整个世界。
作品点评:
《披着狼皮的羊生如蝼蚁》 一文借鉴了散文诗的语言展开叙述。 既有平实浅 显易懂的语言,也有深层思考抽象的语言,通篇行文深入浅出,形散而神不散, 但其实这又是一篇杂文, 文章同时又具有杂文写作的特质, 也有散文的写作特质。 而在语言上,则用的是类似散文诗的语言。
文章既有故事,又有感悟,也有批评,还有思考,是一篇无论情感或思想都 非常丰满的文章。
在文章中, 作者将一心想推动中国纯文学发展的文人们比喻成没有野心而只 有志气的羊, 但又由于许多现实的社会因素以及复杂的社会背景所制约, 一心想 为中国文化圈办点实事的作者及其纯文学团体被官方及一些别有用心之徒蒙上 了不好的社会形象。
作者把这种不好的形象比喻成是一层狼皮,高度概括了中国文化圈的复杂, 也表现了当代纯粹文化工作者的被动局面。
而文中隐喻的狼象征着贪婪的肉食动物, 暗指那些与政府腐败官员勾结, 搅 乱中国文化圈的群体。
作者将某些打着官方名义, 依托官方支持而胡作非为的群体比喻成了狼, 暗 讽这些群体搞垮中国文化圈的道貌岸然的姿态,并在文章的最后以宣战的口吻, 表明了作者对文学的态度,并引用了颇为经典而让人震撼的蝼蚁典故。
通篇文章耐人寻味,乃是少见的佳作。
作文七:《名家文选赏析点评之易白文章《这个时代需要全民觉醒》》1700字
易白文章《这个时代需要全民觉醒》赏析点评
作品介绍:
《这个时代需要全民觉醒》一文是著名学者独立易白2015年11月9日在翠萝山房写的一篇随笔短评文章。文章首次发表于5星文学网,后被中国网、四川文化网、青年文学网等媒体转发,很快引起了读者的共鸣。《这个时代需要全民觉醒》就中国当代文坛的乱象为论点,展开论述。其中,作者重点论述了文化对社会,对人民群众的深远影响。作者从生活的底层出发,以平实的语言进行论述。赢得了读者的广泛认可。
文章作者:
易白,字一心,本名王增弘,1986年4月25日生于广东揭阳,移居汕头,祖籍普宁;幼学四书五经、唐诗宋词,涉略琴棋书画,先后在北京、云南、四川
等地参加工作,发表大量文学、美术、音乐而作品而闻名,长期从事文学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独立学者。
作品正文:
这个时代,多少真正有才华的文人渴望出版自己的书籍,却没有钱自费出版,即便自费出版了书籍,也没有渠道上架发行。这是中国当代文坛的普遍现象,也是当代社会文化的典型缩影。
文人是从人民群众中走来的先进思想者,他们的文艺作品,浓缩了人民群众最真实的声音和思想。
这个时代,很多文人的梦想未能得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代表的不正是全民族吗,很多文人就站在群众中,却成就不了自己的文学梦。中国梦,究竟是一个人的梦,还是全民族的梦,
人民群众的思想智慧不能发表和传承,如何形成百家争鸣的民间思潮,人民群众的思想智慧不能解放,如何形成百花齐放的社会文化,
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究竟要靠谁来推动,是靠国家各级部门下发文件来推动,还是靠人民群众的思想智慧来推动,
这个时代,有关部门审批的许可资质就像通行证,没有通行证就是违法违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第一条这样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
这个时代,新闻媒体是国家的,出版社是国家有关部门主管或审批的。人民群众想办国家有关部门合法承认的报刊媒体,或合法出版发行图书,为何需要办理那么多许可资质,办理这些许可资质,为何就那么难,为何需要经过那么多繁琐程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第二条这样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方网站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文16499字,估计正常人不用1个小时都能全文读完。
这个时代,究竟有多少国家公务员曾静下心认真阅读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反思自己该如何服务人民群众,
这个时代,使用毛笔或普通书写笔在写字的人越来越少,使用键盘和手机写字的人越来越多。
这个时代,能识得中文繁体字的国民越来越少。通过网络效仿掌握各种无厘头热词,或通过进口文化载体,效仿掌握各种国外文化形成的潮流越来越多。
这个时代,很多人在为衣食住行而忙碌着,中华民族的传统语言和文字,谁来传承,这个问题难道不该被重视吗,
这个时代,一些少数民族早已被汉化,在这些民族中,又有多少人掌握了祖先发明的语言和文字,倒是国内的旅行社越来越多,不少国人出国旅游,跑去感受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
这个时代,需要文人们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这个时代,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人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个时代更需要的是所有国家公务员和所有人民群众自我觉醒,从上而下,由内而外,全国奋斗。
(二〇一五年十一月九日凌晨 翠萝山房 草) 赏析点评:
《这个时代需要全民觉醒》从社会的文化面切入,以谈论中国文坛的乱象和人性的自我觉悟,文章以点代面,以小见大,文笔精炼,行文流畅,并而论述到人性的自我觉醒和全民族的进步。从文章中,不难看出作者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让人想起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名言。
读者评论道:“是啊。全民需觉醒。觉醒须有智慧,而智慧由仁善而来。仁善是全民当下必修的一堂课~”也有读者评价道:“语言犀利,内容精彩,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力,对当代文学现状提出了自己的不满~的确,中国文坛确实需要改革了~”
作文八:《经典文章|名家文章阅读》300字
经典名家散文、诗集大全
罗兰散文集
(12篇)
泰戈尔散文集
(5篇)
阿英散文集
(7篇)
泰戈尔诗集
(66篇)
琦君散文集
(68篇)
杨莹散文集
(29篇)
丁立梅散文集
(34篇)
铁凝散文集
(10篇)
冯骥才散文集
(19篇)
梁遇春散文集
(17篇)
孙犁散文集
(30篇)
秦牧散文集
(31篇)
丁玲散文集
(5篇)
茅盾散文集
(34篇)
许地山散文集
(24篇)
刘墉散文集
(64篇)
周作人散文集
(22篇)
名人故事
(17篇)
张抗抗散文集
(43篇)
李广田散文集
(24篇)
俞平伯散文集
(23篇)
贾平凹散文集
(37篇)
杨朔散文集
(25篇)
郁达夫散文集
(38篇)
杏林子散文集
(24篇)
七堇年散文集
(20篇)
雪小禅散文集
(24篇)
季羡林散文集
(54篇)
李碧华散文集
(34篇)
梁晓声散文集
(15篇)
龙应台散文集
(15篇)
林徽因散文集
(9篇)
65条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作文九:《名家美文赏析》900字
名家美文赏析
本文是名家美文赏析,推荐参考~
我喜欢出发。
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太深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有双脚,还有未来。
怎么能不喜欢出发呢,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没见过大漠的广袤,依旧遗憾;见了大漠的广袤没见过森林的神秘,还是遗憾。世界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
我自然知道,大山有坎坷,大海有浪涛,大漠有风沙,森林有猛兽。即便这样,我依然喜欢。
打破生活的平静便是另一番景致,一种属于年轻的景致。真庆幸,我还没有老。即便真老了又怎么样,不是有句话叫老当益壮
吗,
于是,我还想从大山那里学习深刻,我还想从大海那里学习勇敢,我还想从大漠那里学习沉着,我还想从森林那里学习机敏。我想学着品味一种缤纷的人生。
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于是,我想用青春的热血给自己树起一个高远的目标。不仅是为了争取一种光荣,更是为了追求一种境界。目标实现了,便是光荣;目标实现不了,人生也会因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在我看来,这就是不虚此生。
是的,我喜欢出发,愿你也喜欢。
【感悟】
喜欢出发是一种不停的追求,确切地说,这种追求实际上是时刻在追求着进步、给自己不断充电。人不可能生来就见过大山的巍峨、大海的浩瀚、大漠的广袤和森林的神秘,但正因为有追求的想法,有充实自我的需要,才没有了遗憾,感受到了出发带给我的人生的完满。
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从这句话中我们明白喜欢出发应该具有的素质,那就是志向与意志,只有如此,一生才会变得丰富而充实,才能不虚此生~
从汪国真的喜欢出发,我们感受到一种探险,触摸到了一颗年轻的心和体会到一种柔情,终于明白比路更远的只能是人的脚和那颗永远追求完美的心灵。
作文十:《名家名作赏析》3900字
名家名作赏析
---The Last Supper
《最后的晚餐》是意大利艺术家列奥纳
多〃达〃芬奇所创作,是所有以这个题材创作
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画面中的人物,其惊
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
神和行为,都刻化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现
收藏于米兰圣玛利亚德尔格契修道院。
画作高4.6米,宽8.8米,画面利用透视原理,
使观众感觉房间随画面作
了自然延伸。为了构图使
图做得比正常的就餐距离
更进,并且分为四组,在
耶稣周围形成波浪状的层
次。越靠近耶稣的门徒越
显得激动。耶稣坐在正中间,他摊开双手镇地自若,和周围紧张的门徒形成鲜明的对比。耶稣背后的门外是祥和的外景,明亮的天空在他头上仿佛一道光环。他的双眼注视画外,仿佛看穿了世间的一切炎凉。
《最后的晚餐》壁画取材自圣经马太福音第26章,描绘耶稣在遭到罗马兵逮捕的前夕和十二门徒共进最后一餐时语言“你们其中一人将出卖我”后,门徒们显得困惑、哀伤与骚动,纷纷询问耶稣:“主啊,是我吗?”这时,唯有坐在耶稣右侧(即画面正方左边第四位)的叛徒犹大惊慌地将身体往后倾,
一手抓着出
卖耶稣的酬劳、一个装有三十块银币的钱袋,脸部显得阴暗。
更令人惊讶的是,在《最后的晚餐》这幅画中,桌子上有很多个小面包,把它们按音乐的顺序排列可以排列出一首将近一分钟的歌曲,曲调很悲伤。
在空间与背景的处理上,达〃芬奇利用食堂壁面的有限空间,用透视法画出画面的深远感,好像晚餐的场面就发生在这间食堂里。他正确地计算离地透视的距离,使水平线恰好与画中的人物与桌子构成一致,给观众造成心理的错觉,仿佛人们亲眼看见这一幕圣经故事的场面。在这幅画的背景上有成排的间壁、窗子、天顶和背后墙上的各种装饰,它那“向心力”的构图是为了取得平衡的庄严感的对称形式,运用得不好,很容易形成呆板感。明暗是利用左上壁的窗子投射进来的光线来表现的。所有人物都被画在阳光中,显得十分清晰,唯独犹大的脸和一部分身体处在黑暗的阴影中。这种象征性的暗示手法,在绘画上是由达〃芬奇开始的。
《最后的晚餐》 的创造的历史
1.1463年-由建筑师索拉里兄弟修建圣玛利亚感恩修道院Santa Maria delle Grazie。
2. 1470年代-公爵卢多维科〃斯福尔札,扩建修道院。公爵找来了当时28岁的画家达芬奇与另一位米兰建筑师布拉曼特一同设计,建筑师布拉曼特将修道院后部的半圆顶穹窿改为挑高的圣坛。此外也增建了方形回廊、餐厅等。
3. 1495年-1497年-在有公爵庐多维科王徽装饰的主窗下。达芬奇选择了大厅北墙绘制他打稿已久的油画“最后的晚餐”,就连颜料也是他自己的发明,是一种油彩与蛋彩的混合颜料。而非中世纪时期广被运用的湿壁画颜料。此颜料因混合了有机物,据知是鸡蛋与牛奶,而且达芬奇涂的很薄,导致“最后的晚餐”
在五十年后就因湿气而开始严重剥落,修道院费尽心力修补此画多次。
4. 1652年-修道院在墙上开了一道小门,因此将画中耶稣与三个门徒的脚给截去了。
5. 1796年-拿破仑占领米兰,修道院被军方占用,据记载该大厅被用来当做马房。
6. 1943年-二次大战期间,米兰遭受剧烈的轰炸,所幸修道院并没有被完全摧毁,为保护画作,军方与人民以沙包、钢架、木板将整面墙做了严密的保护,战后修复了顷倒的其他屋体之后,才重新公开此画。今日去参观此画,仍可看到当时的照片纪录。
7. 1982年-意大利成立修复小组,并在奥利外提公司的资助下,开始用科学仪器辅助清洗并修补“最后的晚餐”,主持修复计划的是米兰的一位艺术史女教授比宁〃布拉姆比拉(Pinin Brambilla Barcilon)。此举虽满足世人长久以来的愿望,但也引起艺术界的一些争议,因此修复过程相当久,直到1999年3月才重新公开展示此画。
8. 2000年-“最后的晚餐”并没有停止修补,而外界的争议却越来越大,有些评论家认为此画被清洗的太过明亮,而艺术史家和宗教学家则在修复过的画中发现了许多与众不同的线索。
争议:
9. 2003年3月18日-美国作家丹〃布朗(en:Dan Brown)出版小说:达芬奇密码(en:The Da Vinci Code),书中指出此画中耶稣右手边的门徒约翰,其实是位女人,是抹大拉的玛利亚,因此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至今仍无结论。注意画中有一只握着匕首的手,令人着迷的是这只手似乎不属于画中任何一人。俄国艺术史
家拉扎列夫有一段话,细腻地描绘了画中十二个门徒各自的心境:“如同向水里扔一块石头,激起轩然大波,在死一般的寂静中,耶稣的这句话,在晚餐桌上引起了最强烈的激动,一刹那间使晚餐处在一种绝对寂静之中。对耶稣的话特别冲动的是坐在他左手边的三个门徒。他们形成了不可分的一组,被一个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动作支配着。年轻的菲力浦从座位上蹦起来,困惑不解地转向耶稣。老成的雅可夫,抑制忿怒,摊开双手,向后挪了挪身子。福邓举起一只手好像急于弄清所发生的事。位于耶稣另一方的几个人,则处于完全不同他们离中心人物有一大段距离,他们的动作要矜持得多。犹大明显地急转过身子不安地抓住钱袋,惊慌地看着耶稣;他阴暗、丑陋、粗俗的侧影,与委决不下地把头侧于肩际、沉静地把手臵于桌上、美丽的脸庞被照得鲜明的雅安,成了强烈的对比。犹大和 雅 安 之 间 伸 过 来 彼 得 的头,他向 雅 安 弯 下身子,左手放在他的肩上,在他的耳边悄悄说着什么;在这同时,好像他的右手毅然握住佩剑,想用它来保卫自己的师长。坐在彼得旁边的三个门徒都转向了同一个方向。他们凝视着耶稣,向他询问变节者。在桌子对面的一端是另一个人,年事已高的法捷依,好像要从他那里得到对眼前事件进一步的解释。然而,后者困惑不解的手势表明,他也苦于不知底细。”到此为止,画里13个人的外貌、情绪和性格特征,活灵活现地印入我们的脑海中,观赏画的人好像跟随画中人经历了这一严重的时刻。这是一群典型的人物,具有典型的性格,处在典型的环境中。画面具有戏剧冲突的舞台艺术效果,是一幅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情节性历史画。在达〃芬奇以前有不少画家都描绘过这一题材,但只有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成为空前的杰作。在艺术形式的处理上,《最后的晚餐》也是极为完整和成功的。达〃芬奇在使每一个人物具有充分表现力的同时,把这 13个人物有机地组合起来,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保持着完整和统一。这样的一致,首先来自于作为中心形象的基
督无可臵疑的领导作用。画家尽可能调动了一切艺术手段,着意表现出耶稣的从容不迫、神态自若。大师把基督安排在既是画面中心,又是视觉中心的位臵上,背景中明亮的门洞的透光,使基督的形象更加清楚,并且有意识地将基督与两侧的门徒分开,初看基督似乎很孤立,实际上用情绪和感情以及事件把他和门徒始终紧密连在一起。一切都以基督为中心,同时整个环境和道具的处理比较单纯,为的是更加突出激动这些独具匠心的艺术处理,使艺术显出高度凝炼,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达〃芬奇的创作达到如此高的成就,与他辛勤的艺术劳动是分不开的。他的创作态度极其严肃、认真,为创作《最后的晚餐》,他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在创作之前,他的准备工作做得周详而细致,画了大量的速写,构思时进行了深思熟虑的推敲,还深入地研究了每个登场人物的动作与表情,并且为每个人规定了行为举止的意图。为这幅画所作的笔记中,他写道:“一个人饮了酒并把杯子放下来,把头转向说话的人,另一个人合拢双手的手指,眉毛紧蹙,看着自己的伙伴,又一个人伸出两手的掌,把肩耸到耳边,嘴上显得惊奇的样子??”在笔记中虽然没有注明门徒的名称, 但在构思中,达〃芬奇对于具体塑造每个门徒,已经做了严格的选择和规定,根据每个门徒的外貌和性格特征,设想了他们各不相同的举止,以及在整个构图中的位臵。因此,现在画幅中的每个人物都有与自己性格、身份相适应的动作和表情。在《最后的晚餐》中淡定的耶稣和姿势耐人寻味的圣人以及身份不明的女性出现在同样的一副画中,似乎有些矛盾。当然首先这些地方在整幅作品中看起来还算正常,与画面整体还较为协调,这些分析也可以是超脱于作品之外对单独个体的赏析。还有就是,这种对神或者是高尚人性的向往与追求和种种对神的疑虑和人性化,是和“文艺复兴”息息相关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干将们往往是提倡人的精神、人性解放,但同时相信神的存在,达?芬奇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在这种矛盾中反
复回旋并渐进是可以理解的。达?芬奇是人类智慧的象征,他怀有神灵般的无限理想,试图重新创造世界的美,解释世界的奥秘。可是他只有常人的生命和力量。他的抱负是发现一切、研究一切、创造一切。他的生命是一条没有走完的道路,路上是撒满了崇高的未完成作品的零章碎片,他在临终前心酸地说过:“我一生从未完成一项工作。他在自己的科学笔记的一页上,曾经潦草的写上,多才多艺是件多么容易的一件事情啊!”。如果你听完一个普通人发出如此的感叹,你反馈给他的,一定是对他自大的一种反讽,但是对达?芬奇,你却给于瞻仰替代你原本希望给予的讥讽。但,即便这样一个天才,他的伟大也不仅仅来源于其非凡的天赋,在他各种各样解决问题的纪录中,人们会发现他多才的一些原因,或者说,他如何可以精通如此多的学科,最大的原因在于他懂得如何类比和对比,并且在其中和善的接受矛盾的存在。在达?芬奇眼里,一切单独的事物并不会令他着迷,只有事物与事物之间有趣的联系才令他觉得艺术的可行性,在他的笔记中,不止一次的明显将联系和类比作为自己了解事物的途径。譬如他将水的涡流和人的头发比较,他将山脉河流类比于人类的血管,达?芬奇将类比对比作为他研究事物的重要手段。这个方式超越他其他任何手法。总之,无论是他的艺术作品还是他的艺术风格都永远值得我们后人去学习、领悟。
THE LAST SUPPER
建筑100108
赵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