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庄子逍遥游的论文 庄子选读论文逍遥游》4300字
庄子选读期末考试论文 分数
谈是说非
——读《齐物论》
姓 名: _____
学 号:
指导教师:
专业名称: _
谈是说非
摘要 《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
1
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所谓内篇,乃是郭象所定,可谓庄学之内,一般认为应是庄子所著,是庄子思想核心,七篇可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内七篇篇目都为三字,与外、杂篇取各篇篇首两字为题不同,内篇篇目皆标明题旨,应属后人所加。 本文所探讨的《齐物论》既是其中之一。
“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
读完全篇,着实说,由于哲学是相当难懂的一门问题,《齐物论》也甚是阅读困难,所以也只能读懂部分,至少是知道,庄子在认识论方面的重大贡献是“相对论”,他总能看到事物的“相待性”,看到事物的另一面,颠覆了那种“独尊”的、“自以为是”的思维,是与非、此与彼,总是相对的,我也尤为喜欢“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这句话。
关键字:相对性 齐物 齐论 万物归一
谈是说非——读《齐物论》
目录
2
第一章 《庄子》、《齐物论》之概要
1.1 关于《庄子》P1
1.2 齐、物、论P1
第二章 《齐物论》章节分析
2.1 人籁 地籁 天籁P2
2.2 小聪明与大智慧P2
2.3 无有为有P2
2.4 物无非彼 物无非是P2
2.5 万物归一P3
2.6 德之进乎日者P3
2.7 长悟子谈齐物P3
2.8 罔两问景、庄周梦P3
第三章 谈是说非《齐物论》P3
第四章 尾声P4
导言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哲学家,庄氏,名周。汉族,宋国蒙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
3
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本篇即将介绍和阐述的就是《庄子》名篇之一——《齐物论》。
关于庄子的哲学思想,冯友兰曾用十六个字概括——游于逍遥;论以齐物。超乎象外;得其环中。如果说“游于逍遥”是庄子哲学的最高理想,“论以齐物”则是达到这个理想的哲学方法。“超乎象外”是说这个理想是超越于现实的,“得其环中”是说这个理想最终仍然回归于现实。从中亦可以感受到庄子的内心世界,追逐逍遥最后却仍归现实。这是对我们真实世间的一种无奈。所以仅看到之中的任一心境是不可的,人身处在这个世间,总能体悟到逍遥自由和无奈放弃的两种矛盾。而庄子,正是基于这种心境上,通过所著《庄子》来阐释这种深刻而又厚重的哲学。是我们需要慢慢体会与感悟的。
庄子选读期末考试论文
谈是说非——读《齐物论》
4
正文
第一章 《庄子》、《齐物论》之概要
1.1 关于《庄子》 《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司马迁认为庄子思想“其要归本于老子”。然而就庄子书中寓言、义理及《天下篇》对老子思想所评述,老子与庄子思想架构有别,关怀亦不相同,所谓“道家”思想体系与《庄子》书,实经过长期交融激荡,经汉代学者整理相关材料,方才编定。
所谓内篇,乃是郭象所定,可谓庄学之内,一般认为应是庄子所著,是庄子思想核心,七篇可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内七篇篇目都为三字,与外、杂篇取各篇篇首两字为题不同,内篇篇目皆标明题旨,应属后人所加。 本文所探讨的《齐物论》既是其中之一。 外、杂篇来源驳杂,秦汉以来,多数仍认为与内篇同属庄子作品。宋代苏轼指出其中有四篇,应非庄子所作。清代王夫之论析外、杂篇思想与内篇不同,不是庄子之书。至今,一般认为外杂篇,应是庄子后学及道家相关学者所作,经长期积累,由汉朝人所编汇,附于内篇之后。外杂篇之编纂,反映汉朝人对庄子思想与道家体系的
5
理解。《史记》中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所论道家,与今日学者所论,差异很大,即可见其中梗概。《庄子》外、杂篇,篇目虽杂,大体包括述庄、黄老、无君等主要内容。 1.2 齐、物、论
“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
而《齐物论》意思就是一切道理对于人来说都是“齐”的不会因主观变化而变化,现在看来理论有哲学,物理学,心理学三重意义。
第二章 《齐物论》章节分析
2.1 人籁 地籁 天籁
开篇即以一句“南郭子繤隐機而坐,仰天而噓,苔焉似喪其耦”道出所谓“齐物”的条件。所以人要先使自己犹如灵魂脱壳状,将自身与万物融合于一起,才能去理解名为天籁的真正感悟。篇中又提到人籁,地籁和天籁的三种概念。人籁就是人们日常通过奏乐表演来阐述自己的心境和理想信念的追求。地籁则是指世间万物的自然之声,也可说是大自然的
6
共鸣吧。天籁既是一种最高境界,必须让人与自然相融合,体悟,才能有的一种感受。
2.2小聪明与大智慧
第二篇叙述了是怎样的人才能具备素质去感悟最高境界天籁,那就是“大知閑閑”者,同时也讽刺了社会上许多“小知間間”者的姿态。所以这才是一个社会,有着形形色色的人,庄子以坦然释怀的心态来看待这些负面的现象。小聪明者在小事上也会喋喋不休,不用说让他去感悟天籁了。所以只有拥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去达到这至高的境界。
2.3无有为有
这一篇主要叙述了人们习惯,对于业已形成的观点去遵循、效仿,关于生命的形成的学说,唯独没有这方面的先例,谁也不是这方面的老师。所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是非非者多。经过2000多年后的今天,“無有為有”,才逐步验证了老子的学说。
2.4物无非彼 物无非是
第四篇揭示了:对待事物,人们一旦在思想上形成准则,它的过错是掩盖了真伪。言论一旦形成了理论,它的过错是掩盖了是非。这样一个负面的现象。由此引出“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这样一个道理,可同时庄子又感叹到这些道理会有几个人才会明白。所以庄子写到了“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 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
7
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惟达者
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这就《齐物论》主题和撰写《齐物论》的目的。
2.5 万物归一
此段是本文的主题,概括了《庄子》万物归一的观点。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表达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人类永远都不会超越的伟大哲学思想。同时也点名了要“齐物”,必须有举一反三的思想。
2.6 德之进乎日者
此段借舜帝之口、借王倪之口,谈世人对万物归一,即“齐物”的世俗见解。即“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舜帝将人和万物视为一体。
2.7 长悟子谈齐物
此段这里借长梧子,谈了“齐物论”的观点。诸如“奚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众人役役,圣人愚芚,参万而一成纯,”当时人们能够回答么,而先进社会,很多规则都是人为强加的,其所希望的寓诸无竟当真还是难以所实现的。
2.8 罔两问景、庄周梦蝶
庄子以这两则小故事,结束了《齐物论》。
8
第一则以鬼魂与身影寓意老子的“无”。第二则是妇孺皆知的庄周梦蝶。历代俗儒都以此故事说庄子是“虚无主义”。其实这个故事寓意老子的“有”,是说现在世上看得见、摸得着的物种,其基本成份都是一样的、也可谓“齐物”的。“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这又是何差别呢。
第三章 谈是说非《齐物论》
读完全篇,着实说,由于哲学是相当难懂的一门问题,《齐物论》也甚是阅读困难,所以也只能读懂部分,至少是知道,庄子在认识论方面的重
大贡献是“相对论”,他总能看到事物的“相待性”,看到事物的另一面,颠覆了那种“独尊”的、“自以为是”的思维,是与非、此与彼,总是相对的,我尤为喜欢“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这句话。所以说,世间实质都是自然运行的。而我们所谓在社会生活中已经习惯的法则和规律,都是我们各自的想法。认为对,那就是对,若要说非,也并无错。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庄子想的是人们要达到忘我的境界,任何事情都要破除自己的主观想法;还有破除对待,也可以说是一种偏见吧,我们所需要做到的是将你的贫富或是美丑乃至生死,都要做到绝对的平等;最后,就是化身为道,达到至高的境界罢。
所以,我们也许并不需要去拘泥于很多细枝末节,为了些小事的对与错非要争个面红耳赤,你死我活才作罢。只要合
9
理的看待社会,一切也会变得轻松许多。当然,我们也无需做到像庄子所说的可以称之为圣人的境界。毕竟《齐物论》的哲学思想内涵委实很高,不敢班门弄斧。
第四章 尾声
通过这个学期的课程,发现古代圣人的思想的确很难懂,但即使如此,还是受益匪浅。至少在平日的大学生活中,似乎没有这样一个时间,可以定下心,来慢慢品读诸如《庄子》之类的著作。也感谢凤老师,能给予我们这样的一个机会。《齐物论》中的思想内涵,我觉得也可以被专家研读更久,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解答更多在这篇文章中的我的疑惑。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您的在线图书馆
10
作文二:《庄子的逍遥游思想》2600字
何以逍遥游
林卉 13级中英文秘 20130100084
摘要:《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逍遥游思想是庄学的精华,它体现的是庄子追求精神自由的的最高境界。本文从传统的庄学观点出发,从实现“逍遥游”的前提与实现“逍遥游”的途径两方面谈对庄子的逍遥游思想的认识
关键词:小大之辩 自由 无己、无功、无名
“逍遥游,庄子之志也”1,对于“逍遥”二字,自古以来研究庄学的学者们对此二字释义者众多:支遁说“物物而不物于物,故逍然不我待;玄感不疾而速,故遥然靡所不为。以斯而游天下,故曰逍遥游”。 郭庆藩引司马彪云:言逍遥无为者能游大道也。又有唐释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引王瞀夜云: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虽然各家之言略有偏差,但是在将“逍遥”解释为心灵自得,向往自由的指向却基本一致。因此,逍遥游可以看作是庄子所向往的超脱乎心灵的“绝对自由”。
(一)小大之辩
“逍遥游”是心灵上的绝对自由,而如何才能达到“逍遥游”呢?在《逍遥游》中,“小大之辩”是庄子阐述的主要内容之一,理解“小大之辩”是实现逍遥游的前提。
庄子的《逍遥游》从鲲鹏写起:北海有鱼,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鲲化而为鹏,翼震旋风,直上九万里高空,徙于南海。
然而蝉和斑鸠却嘲讽它,“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又有斥鴳认为“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庄子认为,这就是“小大之辩”。
庄子所谓“小大之辩”,不仅指的是形体上的大小之别,更是心灵境界的差别。世间万物都存在“小大之辩”,正如不知晦朔的朝菌和不知春秋的蟪蛄、在楚南的冥灵与上古之大椿。朝生而暮死的小虫自然不懂“以五百岁为春”的大龟,大龟固然长寿,但也不能理解“以八千岁为春”的大椿。
斥鴳固然也可徜徉于自己的天地而怡然自得,但和振翅于九万里高空的鲲鹏相比,便是“小”,这里说的小,指的是所达到的精神境界之小,获取自由程度之小。而斥鴳竟因此嘲讽鲲鹏,便是“小知不及大知”。“知”亦有大小之分,造成的原因在于不同的个体所处的不同环境对其认知的限制,然而小智者以其鄙陋之境度人,固步自封,便很可悲了。
再将目光放到人世间,那些才能可以胜任一官之职,善行可以联合一乡之众,德行合乎一国之君的人,也如斥鴳一般自视,以小知为真理而自鸣得意。这是小知。而宋荣子不受外界的赞誉和非议影响,在内心对自身与物、荣誉与耻辱有明确的认识。因为这样,使他有别于蜩与学鸠之类的世俗之人。又有列子御风而行,技术高超精湛,可驾风十五日。他对于幸福的追求,并没有执念,而是持淡然的态度。所以列子也应在“大知”之列。
然而,之二人犹如鲲鹏,亦是逍遥于天地之间,甚于许多其他生物,但仍是“有所待者”。鲲鹏之徙于南冥,乃“去以六月息者也”,若“风之积也不厚”,则无力负载鲲鹏的大翼。列子虽数数然致于福,出行五日而后反,但也是总归是“御风而行”,要借助风之力量,所以和鲲鹏一样,也是有所待。由此,庄子道出逍遥之真谛:“若夫成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就是说,顺应自然本性,驾驭六气的变化,在无境的空间和无尽的时间内遨游,这才是真正的“无所待”——即其心之所向的脱离外物羁绊的绝对自由。并得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结论。这是说,达到最高精神境界能获得绝对自由的人顺应自然、物我不分,不求功利,不执着于声名。
(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所追求的绝对自由,要实现真正的“逍遥游”,则要做到“无所待”,摆脱精神的束缚,“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达到“无己、无功、无名”。这告诉我们,因循自然的本性,顺应六气的变化,以遨游于无边无际的境域,便能做到无待,所谓无待逍遥,就是“无己、无功、无名”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这是庄子所认为的实现逍遥游的根本途径。
在《逍遥游》中,庄子举了“惠施不善用大瓠,庄子驳以不龟药”和“树大樗树于无何有之乡”的例子。这两个故事分别说明了“小大之用”和“无用之用”的道理2。惠施拙于用大,庄子嘲讽它“犹有蓬之心”,因为心灵闭塞,见识迂曲浅陋,不能摆脱物我对立的认识束缚,用自己狭隘的思想认知去认识事物,具有片面性,使自己对事物的偏见最终影响到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最终为其所累。庄子所说“至人无己”,向秀注曰:“无己,故顺物,顺物而至矣”。 这就是说要做到无己,需要破除外物的束缚和依赖,顺应自然事物的本性,达
到忘我的境地。
“神人无功”, 无功”即“无为”3,就是对功名持淡然超脱的态度,一起顺其自然。“夫物未尝有谢生于自然者,而必欣赖于针石,故理至则迹灭矣。今顺而不助,与至理为一,故无功4”。这是社会对人的束缚,人人忙于追名逐利,内心自然有所羁绊,难以达到自由。
许由拒绝尧而不治天下,说“名者,实之宾也”,“予无所用天下为”。许由看来,做天子治理天下劳心费神,这般便会限于俗务,失去自由。姑射山的神人,“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 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 ?糠,将犹**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让万物顺其自然而以约而束之,不对其有所要求,只追求自身内心的自由逍遥,便是做到了无功。
圣人形象在《庄子》其他篇章亦可寻得踪影。《齐物论》中,“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名,不求名声5”。庄子所塑造的圣人形象,都是淡泊于名,无谓于俗。再所谓无名,就是“不以天下为事”。“名者,实之宾也”,只有放弃对“名”的追求,抛开社会的桎梏,才能达到真正的无所待而寻得绝对自由。
庄子生活在宗法制分崩离析的战国时期。这是个尔虞我诈、割据争霸的历史时期,捭阖纵横泛滥。庄子内心向往的自由,很大程度上来说,是身处于黑暗时代而生的对淡泊的心灵境界的美好向往。庄子的绝对自由的“逍遥游”思想,阐释了物我、事功、名实的关系,为后人描绘了无拘无束,不为外物所累的纯粹自由的心灵境地。而将庄子思想放到拜金盛行、心为物役、道德溃败的现代社会来看,同样具有现实意义,能发人深思。 1
2 孙嘉淦 《南华通》 毕丽丽 《庄子思想探究》
郭象 《庄子注》
曹础基 《庄子浅注》 3 姜智 《庄子人生哲学的理想人格论》 45
作文三:《理解庄子的逍遥游》500字
理解庄子的《逍遥游》
一、播放流行歌曲《 两 只 蝴蝶》: 亲爱的 / 你慢慢飞 / 小心前面带刺的玖瑰 /亲爱的 / 你张张嘴 / 风中花香会让你沉醉 /亲爱的 / 你跟我飞 / 穿过丛林去看小溪水 /亲爱的 / 来跳个舞 / 爱的春天不会有天黑 /我和你缠缠绵绵翩翩飞??能和你一起枯萎也无悔。
二、让同学们描绘听这首歌曲时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春风, 亲柔地吻着大地; 各种花儿竞相开放, 争奇斗艳, 红的、黄的、白的, 千娇百媚, 五彩缤纷;小河缓缓的流向远方; 两岸的杨柳随风飘舞欣赏着河中自己的舞姿: 万物都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两只蝴蝶在花丛中翩翩飞舞, 它们时而停留在一朵花上, 时而在水中照个 影 , 时 而 拍 打 着 翅 膀 ,好像在叮咛: 亲爱的, 前面的玫瑰花有刺, 小心; 亲爱的, 风中的花儿真 香 , 你 嗅 嗅 ; 亲 爱 的 ,前面有条美丽的小河, 我带你去看
看。”
三、交流研讨:这一画面与庄周理想是否一样
1、面对这位同学描述的画面,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呢
2、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与爱融合在一起, 真是让人陶醉。既然如此, 在功名, 财富面前, 你愿意抛弃享受自然, 享受美好情感的生活吗?
3、那么你们认为庄子会选择哪种生活?
4、 “庄周梦蝶”与上面的画面一样吗?
5、 哪个同学描绘一下这个画面?
作文四:《《庄子》中的“逍遥游”》1700字
《庄子》中的“逍遥游”
刚开始读《庄子》的时候,我便十分向往庄子的逍遥自在。
庄子说:“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古代的真正懂得生命奥秘的人,没有觉得拥有生命有多么可喜,也不觉得死亡来临有多么可怕。
真正的君子对生死的态度从来是不刻意的,不追问自己从哪里来,也不担忧自己往哪里去。因为,生和死只不过是一个生命形态的变化。 .
庄子妻子去世的时候,鼓盆而歌,这都是大家熟知的故事了。庄子说,古之真人不悦生也不畏死,不要觉得:生命在拥有的时候,有多么多么可喜,死亡来临的时候,有多么多么可怕。这样的态度,说起来潇洒,但是贯穿到每一个凡人的生命中,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一个人这一生在忙忙碌碌、紧紧张张,在整个这个匆忙过程中,其实对于越来越短的时光,都心存畏惧,又有多少人能做到笑谈生死呢?
《列御寇》篇记庄子将死时的一段话说:“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廓,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济送,吾葬具岂不备耶,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鸟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生死变迁在一般人看来是相当严重的,但庄子说来却淡似春梦,了然无痕。对于自己的死生看得如此轻淡,所以对于妻子之死,他就“箕踞鼓盆而歌了”。庄子视死生变迁,不过如春秋冬夏四时变迁而已,于自然的变化是不可抗拒无以逃避的,只有顺从依随,才是人间至道。
庄子的生死观当然是建立在他“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基础之上的,他认为每个人都是“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既然如此,我们除了顺其自然,不要把生死看得太重,节哀自便之外,还能做什么呢?正所谓“大道合乎自然”。
可这世界上,有几人能做到和庄子那样呢?
人的身体、人的生命是可以消耗掉的,但是人的思想仍然可以传承。对庄子来讲,思想的传承远远胜于一个生命。这就是庄子对于生和死这个形态的一种感悟。
当代社会,人的寿命得以延长,已经远远胜于远古。但是,在心理上,对于死亡的畏惧,对于生命的留恋也远远超乎从前。应该说,在今人的生活里,有太多太多的隐私,有太多太多的牵绊,有太多太多的人忽略了“心”。
一个人一生在追逐自己不喜欢的事是悲哀的,但更悲哀的是他连自己喜欢什么都不知道,以至于死亡到来时感到畏惧。
道家面对残酷的现实,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从自然中寻找一条自我拯救的人生道路。庄子的无己无功无名、逍遥放达的精神境界,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固执地守护着人的精神的尊严,辛勤地开垦着人的精神的荒漠,把人生从一切无法消除的痛苦和灾难中拯救出来,超越人生困境和世俗情欲,使人获得一种宁静的自由和圣洁的心境。庄子是隐士,但他又不同于一般的隐者。他的退隐不单单是为了规避无法改变的罪恶现实,也不仅仅是为了避免为虎作伥、助纣为虐,更重要的是为了寻求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自由。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以
只要开始接触庄子,你便会不自主地神往于他所开辟的思想园地。在那里,没有所谓的标准,没有疲惫的奔波,也没有恐怖的空虚,更没有压迫的痛苦。
凡是纠缠于现代人心中那些引起不安情绪的因素,全都在庄子的价值系统中烟消云散。他扬弃世人的拖累,强调生活的朴质。蔑视人身的偶像,夸示个性的张扬,否定神鬼的权威??总之,接近他时便会感到释然,在他年开创的世界中,心情永远是那么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或许,人们在这样的世界里才能找到自己的追求。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而在天地间,我们每个人的心合乎自然大道.每个人的生命都在我们自己手中,我们的命运也在我们自己的手中,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其实在你的内心中都会不经意的流露,你的心态会决定你以后的生活,是幸福还是奔波,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生命应该有所坚持,而生存是可以随遇而安的,当你有这种境界的时候,你就不会为生活的一些小事去烦恼。
生活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烦恼,用一棵平静的心去生活去面对发生在身上的不幸,换种心态你会发现原来不幸也是一种美。
当我们真正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看见我们可以活下去的那个希望时,其实我们是可以做到活在当下,顺应自然,活好每分每秒。真正到生死大限来临的时候,有一份微笑的坦然,可以面对死亡说:我此生无憾。
作文五:《读庄子的《逍遥游》》1700字
读庄子的《逍遥游》 阅读庄子的《逍遥游》,我认为首先要对庄子的思想有所了解。他的思想中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张“自然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现实,否定事物之间的区别,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无所羁绊的精神的绝对自由;他突出“道”的自然属性,多游走在人的精神层面,强调“道”的独立、无所依持的逍遥。《逍遥游》正突出表达了这一思想。
《逍遥游》中有两个最重要的概念,即“有待”与“无待”,源于文中“犹有所待”和“恶乎待哉”两句。所谓“有待”,就是有所依赖、有所对待,是指人的某种愿望、要求的实现要受到一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谓“无待”,即无所依赖、无所对待,是指人的思想、行为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庄子认为,造成人生不能自由的根本原因是“有待”,摆脱有待,达到无待,才能实现自由,从而达到逍遥境界 。
庄子开篇描绘了巨大的鲲鹏纵横驰骋的雄奇画卷,展现出充盈于天地之间的大气磅礴,逍遥的境界由此可见一斑。我认为,庄子所谓的逍遥首先是要有一种大气魄。接下来,作者为了说明“有所待”与“无所待”、小与大的区别,以及小与大之间思想境界和见识的悬殊,而运用了一系列的比喻。之中以水与舟的比喻,说明“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正如同“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证明了大鹏翱翔天际,凭借的是九万里的大风,还是“有所待”的,没能做到真正的“逍遥游”。之后,庄子又讲了蜩与学鸠之短见,可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表现了它们的可怜和可笑,从而说明了 “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此为大和小的区别。然而,无论是鲲鹏还是蜩与学鸠,无论是“不知晦朔”的朝菌还是春秋八千的大椿,它们之间虽然有着大小之分,长短之别,但都是“有所待”的,都达不到无所待而至于逍遥的境界。
值得一说的是,虽然庄子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但又义正辞严地驳斥了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有“小大之辩”,并且通过描绘了大鹏的雄伟形象,表达自己的赞赏。而庄子的这种感情也是基于自身的经历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则表示,他不会为千金之重利和卿相之位而出仕,宁肯做一只游戏于污渎中的龟,也不愿“为有国者所羁”,即便要面对贫穷饥饿也不改变志向。
后文庄子逐次展开了对处于不同思想境界的几种人的描写和评论,告诉我们:有些人智慧能胜任一个官职,行动能庇护一乡之众,道德能符合一个国君的要求,才能得到全国的信任,因此他们自感荣幸。然而宋荣子嘲笑这样的人。宋荣子能做到让全社会都赞誉他,却不会因此更加努力;整个社会都批评他,也不会因此而沮丧。能认清自身和外界的区别,明白光荣和耻辱的界限,但这样也不能达至逍遥,因为他执着于功名。御风而行的列子毕竟还要有所依靠和凭借。庄子以为如果能够顺应大自然的规律,而把握好阴阳风雨晦明这“六气”的变化,遨游在无边无际的空间,那么还需要依靠和凭借什么呢?所以他的最后结论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意为修养高的人,会忘掉小我;修养达到神秘莫测境地的人,不再去建功立业;修养达到圣人境界的人,更不再去追求任何名位了。此处,庄子道出了《逍遥游》的主旨与中心,是“道”的精髓所在。阅读此处,我不禁为之感叹,忘我、无为、无所待,如此大彻大悟的境地,人的心灵彻底摆脱了尘世的种种束缚,任精神自由往来于天地自然间,漫游于宇宙无穷中,与天道自然为伴,逍遥自得,泰然自足,无往而不适,这是当今那些追名逐利以至不择手段的庸人们所不及万一的。
基于以上的感悟,我认为庄子所追求的“至人”、“神人”、“圣人”的境界在今天仍具有建设性,若我们能广泛学习这种摒弃世俗名利,修身养性,提高理想与追求的信念,我们的社会风气一定会得到净化,人们会相处得更加和谐。
《逍遥游》除了追求逍遥的境界高远外,其写作手法也非同一般。文中多引用寓言故事,想象瑰奇,比喻生动,处处闪烁哲理的光芒。文章不拘一格,肆意洒脱,齐崛瑰丽,玄虚漫衍,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颇有地负海涵,异峰突起,鱼龙变幻之势,也正表现了庄子其人飘逸、洒脱的个性。使人读之如饮美酒,酣畅淋漓。
沧海桑田,时过境迁,庄子愈行愈远,但时至今日其深邃的思想依然带给我们无限的启迪与憧憬。当我们的心灵备受束缚,不堪疲惫时,不妨走进庄子的世界,让心灵随其进行一番逍遥之旅吧。
作文六:《读庄子的《逍遥游》》1400字
初见“逍遥游”三个字,很自然的联想到这样一幅悠然惬意的风景:一位学者立于竹筏之上,没有船桨,竹筏顺着水流漂游,两岸青山徐徐向身后远去。若问我庄子的自由该如何形容,很自然的想到那句“像诗人一样自由”。
但读完并深入学习《逍遥游》一文后,才发现上面的两个“很自然”的反应与庄子以及他所崇尚的“逍遥”真是差了百万里。庄子逍遥,是近乎忘却凡世间的一切复杂,纤尘不染的绝对的精神与灵魂上得到自由。那些诗人学者,要么触景生情,要么因势感怀,都是为外在客观和内在主观所限,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
“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诗经·郑风》己有“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这里的 “逍遥”是安然自得之意,与形体之怅然徘徊相关。但是《庄子》中的“逍遥”不拘泥于形体之逍遥飘摇,而主要是喻心态逍遥自得。《逍遥游》表现的是庄子所向往的一种人生境界。他把现实生活中的功名利禄看得很淡,在他看来,追求功名利禄,就不会有无忧无虑的生活,辩乎荣是人的枷锁。至人无己、神人无功无为、圣人无名,与天道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便有了真正的逍遥、绝对的自由。
从本篇内在主线看,庄子借助一组组寓言,层层推进,重重否定,最后导出了一个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的人生境界。《逍遥游》要说明的是“人”怎样才能逍遥,目的落在“人”上。文中最先出场的鲲鹏,其势不可谓不盛,然而,它的飞翔离不开风,因为对风的依赖,他难以达到真正的逍遥。相对于鲲鹏,斥鴳的存在又有所不同,它认为逍遥的最高境界即“飞之至”便是翱翔蓬蒿之间,相对于鲲鹏,斥鴳为外部境遇所限制的同时,又受到自身视域的限制,包含着某种意义上的自我限定,这是对逍遥更内在的否定。
鲲鹏与斥鴳的存在方式,是对人之“在”的一种隐喻。就人本身而言,存在形态也是具有多样性的。那些 “知效一官,行比一乡,
德合一君,能征一国”的“人”,庄子例举的这些人或热衷功名,为君所召,高登显位,得意忘形,以为天下莫不如己,却正如鸠之流,自得于蓬篙之间而已,这恰是不能逍遥之根。宋荣子虽不为外物所动,不汲汲于个人功名,但他窃笑他人,自以为是,却仍有内外荣辱之分,还不能“物我两忘”超脱净尽。
列子能乘风遨游,不汲汲求福,但若不御风则寸步难行,充其量与大鹏同列,所以“犹有所待”未得逍遥之妙,接着便引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一语,强调“无所待”。紧接着说“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而在这里,庄子强调的是“至人无己”。所谓“至人”,就是道德修养达到了炉火纯青之境的人,“无己”是这种至高无上的“至人”所达到的境界。
反过来说,没有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不能说是“至人”。“无己”就是忘记自己。这就是说,人要达到逍遥,必须达到忘记自己的境界,不达到这种境界,就不能排除“物”的干扰,为物所累,就不能逍遥。
庄子所讲的“逍遥”是一种绝对的自由,而不是相对的自由。庄子把人生之最高境界描绘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那是一种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没有功利目之、心中无我之崇高境界。只有如此,才能潜心学习,为人生之腾飞打下厚实之基础,才能不畏险阻,翱翔于九万里之蓝天,才能战胜自我,不被荣誉所累,才能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以热爱作为奋斗之动力。
“逍遥游”是庄子哲学的总纲,是庄子对人生的理想的追求,对精神自由的祈向,是精神从主观形体和客体现实环境中的提炼。《逍遥游》的主旨是人应该摆脱一切功名利禄权势的束缚,在精神上达到一个超然物外、悠游无为、绝对自由的境界。庄子借《逍遥游》为人们开辟了一个自由空灵、超脱时空的天地。
作文七:《庄子逍遥游的意义》1400字
庄子逍遥游的意义
我向来倾慕老子的大巧不工,庄子的恣意汪洋,但相较而言,庄子于我,更具现实意义,盖因庄子是拂拭我心灵尘埃的一剂良方,正如庄子所说,安所困苦哉,
逍遥游讲述的鲲化鹏而一飞冲天,固然振奋人心,但之前,也需蛰伏深海,静待六月,时至则怒飞,振翼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九万里。但如风之积也不厚,其负大翼也无力,自然谈不上一飞冲天了。大鹏背负青天,俯视大地,再也没有东西能遏制祂向南了。不知大鹏在高空看大地时,是一种什么感受,我们看到的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天空,在大鹏的俯视中,也就是一些空气中的尘埃而已。
知了和麻雀对大鹏的南飞,是不能理解的,在它们看来,用尽全力的飞翔,不过是这片树林到几里外的树林,状态不好时,还飞不过去,为什么大鹏要飞到九万里外去呢,飞九万里,只是个神话。就像有些人,因当了一个官,管了一群人,或是取得了一个什么成就,而感到自豪,那也和知了麻雀没什么区别,身体上有瞎子有聋子,精神和见识上同样也有瞎子和聋子。知了麻雀,正是如此。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叫“我”的东西,这个“我”,就是基于社会的认知,积累,与社会的利益纠葛,和社会的情感交涉等一切价值的集合,构成了心理上称为“我”的名称。世事如潮,滚滚而下,人人都在其中,各自用“我”隔绝和交流着潮水,随着潮水而飘荡,不能自已,所能看到的,听到的,也只能是周围的东西。世人都如“知了与麻雀”,只能
有限的看到和听到“我”附近的东西,这些东西,对于他们来说,就是生命的全部了。
庄子说,至人是无我的,人人都在世界的潮水中,但是如果没有“我”这个防御圈,化我于潮水为一体(即老子的和光同尘),顺势而为,即是庄子所言乘天地之正,,既于潮水一体,那么潮水的各种变化也就能了然于心,即是庄子所言御六气之变,这样,就能“以游无穷”了。通体而言,即是无为而无不为。
关键的问题又来了,怎样才能做到无我呢,确保我与潮一体时,明了自我,这个问题,儒家,佛家,各有详细而系统的理论,庄子在后面的齐物论上也有具体描述,逍遥游只是纲领性的思路,有人说,这些东西很虚,知道了,也做不到,知易行难,又有什么用呢,引用庄子的内容解释,应该是最好的答案。
惠子对庄子说:“我用魏王送我的葫芦种子结果了,长了好大的葫芦,做装水的吧,太脆,做舀水的吧,太大,没办法用,于是就砸碎了。”庄子说:“你老人家真不会用东西,宋国有一家人,世世代代做洗衣工,有家传防冻的药,有人知道这个事情,就出百金收购,那户人家开了个会,说:我们世世代代洗衣服也就几金,现在有人出百金,卖了吧。那人那了药方,就献给吴王,后来吴王在冬天和越国打水战,赢了,那个献药的人被吴王封侯了。同样的药,不同的人用,一个封侯,一个洗衣服,用法不一样而已,你那个葫芦为什么不可以用在江河里游泳呢,多逍遥。看来夫子你心里都是蓬草啊。
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颗树,长的好大,但是树上都是瘤结,奇形怪状的,成不了材,不能用,长在路边上,都没有人去搭理它,我的这个树就和庄子你的言论一样,虚的很,没什么用。庄子回答说:你看山上的野猫和黄鼠狼,躲在草里抓老鼠,从这个树跳到那个树,忙忙碌碌的,最后还是中了猎人的机关,死在网里,我的言论就像嫠牛,和天上的云那么广大,但是不会抓老鼠。如果我有你那样一颗树,还担心没有用,把它种在你的精神乡里,舒舒服服的躺在树下不好吗?没用,才不会被刀斧所伤啊,有什么好值得苦恼的。
张凯记于十二月初八
作文八:《庄子《逍遥游》的启示》1300字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是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名周,约前369-前286)的代表作。庄子散文想象奇伟,言辞瑰奇,设喻贴切,句式灵活,汪洋恣肆,别具一格。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高度评价庄子,说他“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当代文化学者余秋雨在《何谓文化》将庄子列为先秦诸子文学作品的第一等级,盖源于此。
《逍遥游》旨在论证达到绝对自由境界,既追求一种超越时空限制的绝对自由,也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逍遥游》启示我们,任何个人,在万物纷纭的现实世界中,要进入自由的境界,从客观上来说,“犹有所待者”,也就是要依赖客观条件;从主观上来说,要不断加强理想人格的修养,以至臻于“无己”(顺应自修,忘掉自我)、“无功”(不求有功)、“无名”(不求有名)的思想境界。
巨大的鲲,变化为鹏,其背“不知其几千里”,之所以能徙于南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也就是它只有凭借九万里风才能起飞。所以《逍遥游》中说:“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大鹏离不开“海运”,即“海风动”。宋人林希逸解释“海运”道:“海运者,海动也。今海濒之俚歌犹有‘六月海动’之语。海动必有大风……”言必有此大风,而后可以南徙也。蜩与学鸠是小虫、小鸟,力气不够,“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蜩与学鸠碰到榆树、枋树就停落在上边。有时力气不够,飞不高,飞不远,落在地上就是了。因此,庄子的结论是:“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没有一定的客观条件,主体自然不可能到达自由境界。
就主观上来说,任何个人要进入自由境界,必须摆脱现实世界种种物质上、思想上的束缚。庄子所以说的“至人’是他理想中修养最高的人;“神人”,次于“至人”;“圣人”,又次于“神人”。庄子《逍遥游》中列举了传说中古代道德修养高尚的人。宋荣子“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宋荣子对于世俗的名誉,是未曾汲汲追求的。列子“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列子顺应自然而能不热切于求福,如此者,世间亦不见多。尧知高士许由贤明,以“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时雨降矣,而犹浸灌”为喻,“自视缺然,请致天下”,树立了至人“顺应自然”“忘掉自我”的崇高理想人格的理念。许由以“名者,实之宾”“予无所用天下为”(“名是实的影子”,“天下对我是没有用的”)辞谢尧的禅让。庄子以宋荣子、列子、尧、许由等传说中的人物“无己”“无功”“无名”的具体而又生动的传说,形象地说明了要达到自由的精神境界,就必须摆脱对物质、名誉、地位、金钱的汲汲追求。
既然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个人类,要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臻于自由境界,要依赖客观条件,那么当客观条件还没有具备,或者还没有完全具备的时候,个人与人类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从而进入自由境界;既然个人与人类要进入自由境界,要有高尚的品德,那么就必须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养成理想人格。
《庄子·逍遥游》所宣扬的是一种超越时空限制的绝对自由。我们在阅读时应该认识到,任何个人,乃至整个人类,都是生活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之下的。因此,超越时空限制的绝对自由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作文九:《读逍遥游的启示 读庄子逍遥游有感》800字
读庄子《逍遥游》感想
庄子的逍遥游实际上讲的就是心的开悟。通俗理解是:同样的一件事,在一个人的心里是一种想法,在100个人的心里是100种想法,虽然可能会有几种统一的观点,但是是对事物的理解还是各不相同。 有人做同样的一件事,说一句话。有的人接解后,听了后。会很苦恼,有的人会大怒,有的人会大笑,有的人会感到很愉快。事情还是同样的事情,心境不同,产生的后果不同。就像老子说过的话“无产生有”,本来是一句话,每个人对它的理解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思想会指导不同的行动,这会产生不同的物质能量。
这让我们读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有人认为庄子是疯了了,有人会大笑之,有人会无法理解而深入其中。
这其实表示的是一种心境。北冥,也许是北方,也许是北方的星际,也许是北方的宇宙。这都是有可能的。
1
我的肤浅理解是:如果有人说一句话,就会死数以千万的人死于非命,有人说一句话就可以毁灭一个国家。有人说一句话就可以使数以亿万的生命不复存在,其实道理和庄子的原文意思是相通的。
近代战争,都是因为一个人的想法,而使得无数人死于非命,古时候,有的国家一个外交官司一句话就可能发动战争,毁灭一个国家。有的人因为自已的私利,就可以毁坏一片地球的生态系统,使无数的生命,物种消失。
还有人认为庄子是疯了吗,它的逍遥游说的话是可笑吗,一个思想
就可以使鲲变为鹏,一个思想就可以发动巨大的能量。
人事间的烦恼,痛苦都是来源自已的心,来自自已对外界事物的分别心,何以逍遥游,就是使自已的本心打开,放下分别心,去除外在的烦恼和痛苦。人自可逍遥游。
有人认为庄子的书很难理解,远不如别的读本,这就好比一个人对知识的认识一样。越是复杂的理论,理解的人就越少,它的名气也就不会很大。
庄子的思想就是指导人们放下一切痛苦和烦恼的巨作。什么困扰着我们的心境,也许读过庄子的思想,可以给人不一样思维开拓。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
2
92to.,您的在线图书馆
3
作文十:《庄子逍遥游思想的现代意义》8900字
庄子逍遥游思想的现代意义
2008年第12期
(总第166期)
世纪桥
ShiJiQiao
No.12,2008
(GeneralNo.166)
?
文学与艺术?
庄子逍遥游思想的现代意义
吕秋薇
(东北财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辽宁大连116023)
摘要:庄子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而《逍遥游》
是庄子的代表作品,是《庄子》的
思想核心.实现独立的生命价值,成就理想人格,认识事物的相对性三个方面是庄
子在《逍遥游》中向我们传递的逍
遥游精神.
关键词:庄子;道家思想;生命价值;理想人格;相对性
中国人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主张积
极人世,道家思想主张消极避世;儒家思想讲求的是人的社
会存在价值,而道家思想讲求的是个体生命的人生理想;儒
家思想要求人们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则,而道家思想更加鼓励
人们追寻心灵的自由.这两种相互矛盾的思想在中国人的
内心中交替作用着,道与儒相抗衡,相补充,共同铸就了中华
民族的哲学与艺术.尽管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一直在排斥
着道家思想,但道家从超越现实人生,追求个体生命的自由
等方面仍深深地影响和塑造着中华民族性格,并随着时间的
流逝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老庄思想的价值.
庄子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是我国古
代典籍中的瑰宝,无论是在思想史上,还是文学史上,都占有
极重要的地位.他对后世的影响,无论是积极方面,或消极
方面,意义都十分深远广泛.其作品想像力丰富,文笔变化
多端,善于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富有幽默,讽刺,哲理的意
味,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庄子》共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而《逍遥
游》是内篇的第一篇,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讲都是庄子
的代表作品,是《庄子》的思想核心,同时也是庄子所追求的
最高境界,正确理解《逍遥游》的主旨是把握庄子其人其书的
一
个关键.庄子在《逍遥游》中告诉我们:人生的最高境界是
逍遥游.但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这个”逍遥游”的境界似乎
很难达到,但庄子在《逍遥游》中更多的是给我们一种生命的
引导,无论我们从哪个层面解读,也都可以把《逍遥游》中的
点点滴滴转化为今天的生活态度.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阐释
庄子在《逍遥游》中向我们传递的逍遥游精神,或许会给我们
现代人的生活带来某些启示.
一
,实现独立的生命价值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以”消极逃避”,”虚无主义”等
词汇来形容道家的人生哲学,其实这里有一些误解,只要我
们深入了解道家博大精深的人生哲学就不会这样草率地得
出结论.道家是在以一种特有的方式维护自己心灵的净土:
在动荡不安的时代里蔑视礼法和权贵,不与统治阶级合作,
以追求内心的调和.而庄子的退隐也不单单是为了逃避无
法改变的黑暗现实,不单单是为了避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
污,更重要的是为了寻求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自由,以实现
独立的生命价值.
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一个动荡不安而又积极有为的时
代.虽然庄子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但在
他的内心深处充满着对当时社会黑暗的悲愤与绝望.虽然
“清静无为”,”顺于自然”是庄子人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庄子的”无为”是指”上必无为,下必有为”,这种”下必
有为”,即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庄子在《逍遥游》中对”人为
物役”的现实发出强烈抗议,要求回归自然,向我们提出一种
理性的生活态度,要超越现实,任其逍遥遨游.而”逍遥游”
中的”游”就告诉我们要在世界上超乎功利,实现独立的生命
价值,追求人生的真实自我.《逍遥游》中讲到的”至人”“神
人”“真人”都是以个体生命为本位的人生理想,这是庄子心
中的理想世界.
庄子的《逍遥游》开篇就酝酿了一个庞大恢弘的背景: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
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
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由鲲
而鹏,由北冥而南冥,气势磅礴,意境恢弘.作为庄子”至人”
理想人格化身的象征——鲲,自然而然地生长,无拘无束地
畅游于天地之间,而鲲不满足于北冥的空间,有种超越自我
的生命冲动.鲲转化为鹏,抟扶摇而上九万里,这种不一味
地顺应眼前的生活环境而追求更加宽阔的生活空间,追求更
大的自由所表现出的生命活力,恰恰是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的人生境界.
庄子的自我价值取向还体现在他主张的”无用之用”和
“巧用”上.在《逍遥游》中,庄子通过与惠施的两段对话阐
述了关于”无用之用”和”巧用”的观点.惠施对庄子说.:
“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
能自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然大也,吾为其无
用而掊之.”庄子说惠施原来不会使用大的东西.庄子随即
讲了一个故事说明事物的用处是多方面的:”宋人有善为不
龟手之药者,世世以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
日:’我世世为,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
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
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於,则所用之异
也.”庄子指出:”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於
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建
议他可以把葫芦做成腰舟,拴在腰间,用以漂浮于江河之上.
从这段对话中可以发现,庄子是很注重事物的内在价值的,
庄子认为”无用”的是事物的外在价值,而”用”是事物的内
在价值.现在看来没有什么用处的东西,人们会在未来的实
践中发现它的用处;而现在看来有一定用处的东西,人们以
后还会发现它的另外的用处,更多更好的用处.因此,我们
可以看到,庄子在《逍遥游》中体现的实现独立的生命价值表
现在:以生命为首要自我价值,以”无用之用”和”巧用”来体
现自我价值,去实现自我.
收稿日期:2008—10—24
作者简介:吕秋薇(1972一),女,辽宁本溪人,东北财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
究方向:古代文学.
?
72?
虽然庄子追求的”逍遥游”的境界,是一种天地间根本不
可能有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但庄子认为精神世界是有
绝对自由的,也应该有.庄子主张的逍遥人生,是对生命质
量的重视,对生命价值的提升,也是对生命未来的定位.这
种从本质上对人的肯定,对后人影响巨大,特别是给后来的
文人以极深的影响,像陶渊明,李白,苏轼都打上了庄子的印
记.当然,这也是庄子对中国哲学的贡献.而作为现代人,
当我们真正进人社会之中,当我们被一个个社会角色所规范
的时候,当我们追求名利的时候,我们已经被束缚住了.在
这个过程中,没有别人可以帮助自己,只有自己解放自己的
心灵,释放自己的灵魂,所有的一切都可以自然顺畅.这就
启示人们要认识逍遥人生的相对性,应该不断地有所追求,
放弃对生命外在价值的追求,而应该注重生命独立的内在价
值的追求.在人的内心应该坚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随波逐
流,在追求某一项事物或实现自我价值时,应根据自身的客
观因素,作相应的努力,做到各尽所能实现自我价值,而不应
作盲目地攀比.为了生存与发展,为了精神境界的提升,我
们应静心沉思,只有真正清醒地认知了自己,才可能获得成
功的人生.
二,成就理想人格
庄子常被看作是道德的否定者,其实,庄子的道德是自
然之道,是与孔子社会伦理道德观相对的一种个体生存的道
德观.庄子看起来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他生活在战国时
期,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做过漆园小吏,生活很穷困,却
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在道德上庄子其实是一位非常廉
洁,耿直的人.庄子认为道德是人类的自然本性,它不是外
在于人,而是人内在的真性情.庄子要求重视内在德性的修
养,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庄
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是庄子对其所生活现实的回应和超
越o
《逍遥游》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
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在庄子看来,列子御风而行,仍有待于
风,还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真正的逍遥,是”无所待”的心
灵大自由.即不依赖外在条件的绝对的自由.大鹏虽然可
以”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然
而却仍有所待,仍要”搏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
青天,然後图南.”庄子又写到:”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
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但庄子认为他们时时
刻刻追求如何效一官,比一乡,合一君,信一国,仍有所待.
而宋荣子能做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已不容易,然而他能”存我”而未能”忘我”,更未能物我兼
忘,仍不是最高境界.列子略胜一筹.列子”御风而行,泠然
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
行,犹有所待者也.”但他仍有所待.他御风而行,没有风他
就无能为力了,仍不能谓为逍遥之游.庄子认为,比列子境
界更高的人应该顺应万物的本性,随自然的变化而变化.应
该”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
待哉?”因为”无所待”才能达到至人,神人,圣人的逍遥极
境,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
界.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
名.”这”无己”“无功”“无名”正是至人的本质特征.”无
己”,就是忘掉自己,不计生死,超越自我,物我两忘.”无
功”,就是不讲功名利禄,不一味的追求外物,只有维持生存
的基本需要而无更多的奢望.”无名”,就是忘记荣辱得失,
褒贬由人.在庄子的眼中,任何人只要摆脱功名利禄束缚,
忘记世间毁誉得失,超越自己的生死界限,胸怀就会宽广,精
神就能超脱,真正达到”至人”的境界,享受怡然自得的逍遥.
庄子不仅向人们提出和描绘了”无名”,”无功”,”无己”的理
想人格.而且还指出了达到这种理想人格的方法和途径.庄
子所描绘的”无名”,”无功”,”无己”的理想人格,以常人的
观点看来是根本达不到的,因为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生
与死是相互对立无法超越的.而在庄子看来,这些对立其实
是根本不存在的,因为以常人的观点看,这些问题是对立的
无法超越的,但以”道”观之,这些问题又不是问题.拿是非,
善恶,美丑来说,不存在着什么根本对立不能化解的.人经
常要受限于于名利,权势,毁誉,而在庄子看来,仁义道德是
人们给自己精神增加的重负.因此,要放弃一切违背生命本
性的东西,只有无所待,人才能超脱一切与原始自然生命无
关的东西,使心灵的活动超出物质世界的形相的局限,达到
真正的心灵自由.而人只有在不断的自我完善的过程中才
可以成就理想人格,才可以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庄子对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的描述,我们不能理解为那是
他真的认为可以达到的状态,而应该理解为,那是人们心目
中与的理想环境与理想状态.庄子哲学对于提高人的心灵
境界,培养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乐趣,实现人的心灵
自由,具有极重要的价值.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在追逐
名利,追逐目标的时候往往会迷失自己,我们太需要有庄子
这样的心态,这样我们一定会少了许多牵绊和痛苦.最终释
放自己,尽可能达到一个逍遥游的境界.当我们为了一个辉
煌的目标,或者为了一个诱惑的物质利益,沉溺其中时,我们
千万要学会给自己留个心灵的出口,这样我们就不会迷失自
己.在人生的征途中,始终不放弃对自身人格的完善,看破
功名利禄,不被物质利益所迷惑,我们才能成就理想人格,才
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认识事物的相对性
道家学派的先驱老子已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有矛盾的对
立面,而且会互相转化,他提出”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
损.”“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辩证观点.庄子继承并
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庄子发现了事物和价值的相对性
和统一性,发现了价值本体的多元性,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他对事物相对性的认识.在庄子的眼里,
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
存的.
在《逍遥游》中,庄子指出了自由的相对性,庄子用隐喻
的方法论述了”有待”与”无待”的哲学问题.他在《逍遥游》
中说,大鹏的高飞,要有一定的条件,即”有待”,这不能算是
绝对的自由;而要真正地达到自由,就要无条件的,即”无
待”,这样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自由自在地邀
游于无穷无尽的天地之间,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
我为一”的精神世界.庄子认为,所谓”有待”,就是有所依
赖,有所对待,是指人的某种愿望,要求的实现要受到一定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谓”无待”,即无所依赖,元所对待,是
指人的思想,行为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庄子认为一般事物
的存在和变化都要依赖一定的条件,所谓条件就是与一事物
相互联系的周围的事物.
庄子在《逍遥游》中还通过寓言故事阐述了”大”与”小”
的相对性,庄子用大鹏与小鸟的对比,说明各自价值的相对
性.大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而蝉与斑鸠用足力气才从这棵
树飞到那棵树,有时飞不到还不免坠落地上.然而,他们并
不羡慕大鹏的九万里,反而嘲笑大鹏”奚以九万里面南为?”
而另一种小雀也嘲笑大鹏的远举高飞:”我腾跃而上,也不过
飞了几丈高,在野草之间展翅回旋,这便是我最得意的境界
了.而大鹏将要飞到哪里去呢?”小鸟们认为,尽管他们飞得
高不过数丈,远不过两棵树之间,不能与大鹏的远飞九万里
相比,但他们已尽力而为之,也达到了自己的最佳境界,也就
实现了相对的自我价值,从而获得了相对的人生幸福.所
以,也没有必要一定去和大鹏比.庄子认为这种小鸟的自我
价值与大鹏的区别是”小大之别”.因为物与物由于自身天
然的限制性和规定性,是不能够相攀比的,只有凭自身的客
观因素,任其自然地发展,如果不顺乎自然的话,就是违背了
道,违背了自然规律.这说明,人也只能根据自身的自然因
素,去实现相对的自我价值,而不应作一种盲目的,妄想的或
攀比式的价值追求.所以,他告诫人们不要去追求无限的知
识.而要去追求相对有限知识.这种有限的生命对无限的知
.就是实现了自身的相对价值. 识的相对掌握
全文的最后一段,极为生动幽默地写了庄子与惠子论辩
有用与无用,小用与大用的相对性.在对待”大瓠”的问题
?
73?
上,惠子”为其无用而掊之”,实际上是批评庄子的理论大而
无用;在对待”大樗”的问题上,惠子的批评更加直白:”今子
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惠子对庄子理论的态度正是
世人态度的典型代表,也是庄子的最直接遭遇.所以,面对
惠子的责难,庄子批评他”犹有蓬之心也夫”,并回答了惠子
的诘难,在惠子这样的”小”世人面前,庄子越发体现出大智
慧的从容.”小大之辩”贯穿全文,是文章的脉络.庄子认为
小用不如大用,无用就是大用,只有”无所可用”,才能”物无
害(之)者”,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才能达到逍遥游的
境界,从而结束了全篇.
庄子认为事物总是相对而又相生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
都有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正反两个方面.庄子的相对
主义.虽然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但他意识到了认识的相对
性,指出了物质的不确定性,对后来唯物辩证法的进一步发
展是有启迪作用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
判断事物,有那么多的社会标准摆在我们的面前,人人渴望
成功,而世俗的成功标准也许就是名和利的获取.那么我们
怎样才能不被物质利益所诱惑,不为功名成就所拘泥呢?庄
子的思想对于那些急功近利的追求,是一个很好的提醒,所
有的荣华富贵,是非纷争都是毫无意义的,只有站在更高的
境界上,懂得以逆向思维的方式去观察周围的事物,才能获
得成功的人生.
闻一多曾说过:”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
印.”如果说孔子思想教会我们积极进取,那么庄子哲学教给
我们的是境界和眼光.而庄子的逍遥游的境界,教会我们现
代人如何构筑我们的精神世界,教给我们处事的智慧.要想
”的境界,就一定要能够超越名利,有 真正感悟庄子”逍遥游
一
个淡泊的心态.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如果可以在庄子宁静
的思想中去实现自己独立的人生价值,去完善自己的理想人
格,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的相对性,我们会活得有价值,有意
义,乐观而豁达.
参考文献:
[1]张利群.庄子美学[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2]崔宜明.生存与智慧——庄子哲学的现代阐释[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李锦全,曹智频.庄子与中国文化[M].贵阳:贵州人
民出版社.2001.
.论庄子”逍遥游”的人生美学[J].武汉大学学 [4]王凯
报,2O06.
[5]梁银林.论庄子的生命意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o5,(6).
[6]徐春根.论庄子”无待”的自由观[J].广西师范大学
学报,2005,(4).
[责任编辑:张秀文]
(上接第71页)
管,并能够将其和我国的监管有效结合起来,这样,更有利于
监管机构对之进行有效监管.
综上所述.我国网络银行监管制度存在许多问题.因
此,如何改进和完善我国网络银行监管的法律,法规,应成为
我国监管部门的重中之重.
二,完善我国网络银行有效监管的立法建议
我国作为巴塞尔委员会的成员国,理应遵守《巴塞尔协
议》,应在其确立的原则指导下,不断地完善我国网络银行监
管的法律规范.
(一)加快金融法规的修改,促进我国统一监管体制的
形成
目前,我国分业监管体制与网络银行全能化发展的矛盾
已受到监管当局的高度重视.为了避免因信息不沟通而造
成监管真空和监管重复,中国银监会,保监会,证券会于2004
年6月28日签署了分工合作备忘录,建立了”监管联席会议
机制”,以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机构问的协调配合,提高监管
效率,保障金融业稳健运行和健康发展.这些措施在一定的
程度上暂时缓解了我国分业监管体制与网络银行混业经营
的矛盾,但是却无法从根本上化解这一矛盾.针对我国当前
分业混业经营的形势,本人认为,我国监管部门也应采取分
业混业并存的体制.在借鉴香港的一些做法的基础上,我国
监管体制的变革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我国银监会可以在
内部设立一个”网络银行专责处”,负责人可以从银行,保险,
证券,信息技术等部门挑选,组成一个专门的小组.然后在
各个地区设立分部,其职能包括:监管全国的网络银行服
务,,制定网络银行政策银监会,与政府其他部门合作有关互
联网安全问题.第二步,经过两年的跟踪研究,银监会在全
面掌握我国网络银行的基础上,制定《网络银行技术风险管
理指引》,并在一些发达地区开始试行统一监管体制.第三
步,制定《网络银行法》,完善与其有关的法律法规,形成我国
的统一监管体制.
(--)完善我国网络银行的法律法规,规范网络银行的经
营行为
笔者认为,完善我国网络银行监管法律制度应从以下几
方面着手:首先,制定一部专门的《网络银行法》,明确规定监
管主体,扩大调整对象,完善网络银行营运的法律法规,完善
监管制度等,是其成为指导网络银行业务开展的根本性法
律,也是实施金融监管的基本依据.其次,应尽快完善我国
?
74?
《网络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对网络银行的市场准入,风险防
范,做出具体细致的规定,对网上交易涉及的各方权利和义
务加以清晰的界定,设计一套完整的法律纠错机制,并对网
上跨国交易涉及的交易和约和法律认定进行原则性的规定
等.第三,应完善其他相关法律,如现行的《票据法》,《会计
法》,《合同法》,《商业银行法》等都缺少有关网络银行的条
款,不适用网络银行的发展要求.第四,制定具体的持续监
管制度,落实对网络银行的监管.最后,监管当局要对未来
发展情况进行预测,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先行立法保
护.
(三)加强国际合作的立法规定,对网络银行实施双重监
管
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可在网络银行的立法中规定,任
何一家在我国境内开展网上银行业务的外资银行,都要受到
母国监管机构的有效监管,同时这种监管是建立在统一和综
合的基础之上的.这样既能体现《巴塞尔核心原则》中的
“母国监管”原则和”综合监管”原则,又能弥补我国网络银
行监管中存在的漏洞,从而避免其给我国带来的金融风险.
例如对跨国交易的法律适用和管辖权,对借用网络银行方式
进行非法避税,洗黑钱等行为的监管;对利用网络银行方式
进行跨国走私,非法贩卖军火武器及贩卖毒品等活动进行监
管等.所有这些通过网络银行进行的跨国活动,都需要国际
间的协调合作,才能对网络银行实施有效的监管.因此.我
国在立法中应加强对网络银行监管国际合作的规定.
总之,加快健全我国网络银行监管法律制度,不但为国
内网络银行的发展提供制度支持和法律保障,同时也有利于
我国对外资网络银行实行有效监管.
参考文献:
兼论混业与分业经营 [I]叶辅靖.全能银行比较研究——
[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3—5.
[2]张强.我国分业监管协调合作的制度安排思考[J].
财经理论与实践.10—15.
[3]吕明瑜.网络银行的风险与法律对策[J】.法学与实
践.62—64.
[4】马卫华.WTO与中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研究[M].北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150.
[责任编辑:李红]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庄子逍遥游的论文庄子选读论文逍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