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登幽州台歌》2000字
登幽州台歌
教学目的:1、熟读成诵 2、理解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3、品味赏析名句
教学重难点:1、熟读成诵 2、理解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3、品味赏析名句
教法与学法:启发式 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二、作者简介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三、分析课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本篇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
更苍茫遒劲。
同时,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差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
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缓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四、作品赏析
这首诗在陈子昂的诗歌作品中独一无二,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的。从诗歌形式上来讲,它似乎不能划归任何一种类别,连诗歌的重要特征——押韵,也弃而不用,它确实如题目所指示的那样,它是诗人从心底唱出的无调的“歌”。然而,它那质朴的形式与直白的语言中却蕴涵着巨大的情感力量,千百年来,仍然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发力。
诗的起首两句,突如其来且丝毫不加掩饰地表达了对于自己生不逢辰的愤愤不平感和失落感。由于这首诗写作时间、地点以及诗人当时的处境都相当明确,所以对诗中的“古人”“来者”如何理解,历来没有什么疑义。“古人”即指春秋战国时期能够礼贤下士的燕昭王,“来者”指以后就像燕昭王那样的明君。显然,这两句诗里包含着明显的现实内容,是作者当时所思所感的直接反映。但如果抛开我们所了解的本诗的创作背景不谈,仅从诗歌本身来欣赏和理解这首诗,不必坐实“古人”“来者”的意义,那么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就具有了更普遍的意义,它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第三句“念天地之悠悠”,不少论者认为表现了空间的寥廓无限,未必确切。其实这一句表达的意思直接接续前两句,且把时间无尽及个人生命有限之间的对比进一步强化。前两句在表达时间感时还隐隐有一个“我”作坐标,这样势必限制了读者的思绪,第三句则直接从“天地”落笔,而天地是亘古不变、无始无终的,这样诗人的茫然感、失落感就更彻底、更难以排解,而读者也被带入一个更广阔的诗境中。在这一层深似一层的思绪中,诗人的悲感无可消解,终而至于“独怆然而涕下”,诗人的形象也就此定格。 这首诗纯任感情喷发,没有什么特别的艺术技巧。不过,第三句“念/天地/之/悠悠”与第四句“独/怆然/而/涕下”的节奏完全相应,而第三句中的“天地之悠悠”读起来语调舒缓、平直,第四句“怆然而涕下”读起来语调急促、下挫,语调的变化与感情走向相合,是出自诗人匠心,还是无意而为之,就不得而知了。
五、布置作业:背诵诗歌
作文二:《《登幽州台歌》赏析》2200字
《登幽州台歌》赏析
纤至美官网 ://.xinning88./
这首诗只有四句,前两句各五个字,后两句各六个字。诗歌中有一种杂言体,所谓杂言,就是每句的字数不一样,中间可以有很多长短参差的变化。陈子昂的这首诗,正是属于杂言的古歌体。
知道了这首诗的体式,我们再来看一下它的题目。“幽州台”在什么地方,陈子昂又是什么时候登上了“幽州台”呢,“幽州台”在现在北京的大兴区,它还有一个别名叫燕台。据历史记载,战国时期,燕国在齐国的侵略之下,国势日益穷蹙,国土逐渐缩小。公元前312年,燕昭王继位,“卑身厚币”,以招揽天下的贤能之人,所以“士争趋焉”,很多贤士就都到燕国来了。后来,燕国逐渐强大,终于打败了齐国,而燕昭王也成为燕国的中兴之主。历史上还记载说,燕昭王当年礼聘贤士,曾筑了一个台。因为在中国古代,你如果想表示对一个人的尊敬,就要开一个盛大的聚会;同样,国家要想任用一员大将,也要先筑一个坛,搭起一个高台,然后举行隆重的典礼,这就是所谓的“登坛拜将”了。燕昭王不仅筑了一个高台,还以很贵重的黄金来当作奖赏,所以这个台又叫“黄金台”:因为是燕国的昭王筑的,而且地点在蓟北,即古代的幽州所在的地方,所以又叫“燕台”“蓟北楼”“幽州台”。
陈子昂在万岁通天元年,也就是公元696年,曾随建安郡王武攸宜北征契丹。像武攸宜这班人,虽然地位高、权力大,可都是些不学无术的贪生怕死之徒。当他带兵走到蓟北时,尽管离契丹还很远,他却犹豫不敢向前了。武攸宜不但自己没有勇气,他对手下的将官兵士也非常恶劣,当时陈子昂屡次向他
进言都不被采纳。陈子昂郁郁不得志,经过蓟北时,他游访古燕都遗迹,登上幽州台,感慨于历史上燕昭王招贤纳士的往事和自己不得知用的现实,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在这里,你要注意它的停顿。一般的五言诗每一句都是二、三的停顿,像“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等等都是如此。可是陈子昂这两句诗虽然也是五字句,但它的停顿,不是二、三,你说什么叫“前不”呢,它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或者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也就是一、四或三、二的停顿。现在,我就要把节奏的重点告诉大家了。我说一般的五言句是二、三的停顿,它最后一个节奏有三个字;而五言句的第二、四两个字更重要,因为它是节奏停顿的地方。可是,像陈子昂的这两句诗,它的停顿是一、四或者三、二,所以它最后一个节奏就是两个字或四个字了。在诗歌研究中,我们按照诗句最后一个节奏中字数的奇偶,把奇数的句子叫“单式句”,偶数的句子叫“双式句”。这些本来在讲诗的时候不需要讲,要到讲词的时候才需要重点介绍,因为五言诗基本上是二、三的停顿,七言诗基本上是二、二、三或者四、三的停顿,这都是单式的。词就不同了,在一首词中,或者单式句,或者双式句,它是有很多变化的。现在陈子昂这首诗用的是双式句,所以是诗中的一个例外,接着两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本来,“念天地悠悠,独怆然涕下”就可以了,可他在这两句中加了两个虚字――“之”和“而”,表示了某种语气。我们知道,一般的诗句往往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组合而成的,它不用什么“之、乎、者、也、已、焉、哉”之类的虚词,虚词常常出现在散文之中。现在,陈子昂这两句诗用了类似于散文的句法,这是第二个例外。可见,这首诗之所以有特色,一个原因是它的字数不整齐,属于“杂言”;另一个原因是它的节奏属于“双式”的停顿;再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用了类似于散文的句法。正是由于这首诗用的不是陈言滥调,
它与一般的诗有很多不同之处,所以它才给了我们一种很直接、很鲜锐的感受。
以上,我们是从外表的形式讲这首诗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它的情意内容了。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你回头向从前看,你看不到古代的那些豪杰圣贤;你向以后的历史看,你也看不到未来的圣贤豪杰,因为在历史长流之中,你的生命是非常短暂的。陈子昂的这首诗可以说是道出了千古才人共同的悲哀,所以它的感发力量非常强大。
后边两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前面两句的延展。茫茫天地,悠悠宇宙,你,一个生不过百年的渺小生命,尽管你有多么美好的理想与才智,但你究竟完成了什么,你一旦消失了,你美好的生命也就白白地落空了,以前没有你,以后也不会有你,你就在这个长久的时间与广远的空间中永远地消失了。千百年以前的屈原早已作古,而后来的人,像杜甫、韩愈等人尽管他们都是那样推崇、赞美陈子昂,可在当时,他居然冤屈地死在监狱之中~“前不见古人”,想当年,燕昭王筑黄金台礼聘天下贤人,最终使燕国复兴,打败了齐国;今天,如果有燕昭王那样的君主,他会欣赏我陈子昂吗,我还有这样的机会吗,唐王朝还有这样的转机吗,面对茫茫天地,个人的生命显得如此微渺,我悲怆欲绝,流下泪来。这里你要注意,同样是写悲哀,你可以说悲凄、悲惨,而陈子昂说的是悲怆。文学作品的感发生命的传达是非常细致的,“凄”字显得很纤细,李清照是一个女子,她写自己晚年的孤苦,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而陈子昂的悲哀跟李清照的悲哀一样吗,比较起来,李清照的悲哀就显得狭小了。而且,“怆”字的声音很响亮,给人一种广阔苍凉的感觉,所以是“独怆然而涕下”。
(节选自《叶嘉莹说初盛唐诗》,中华书局)
纤至美官网 ://.xinning88./
作文三:《登幽州台歌说课稿》3700字
《登幽州台歌》说课稿
《唐诗三首》之一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唐诗三首》,因为时间关系,我只讲第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翻阅整套职高《语文》教材,《唐诗三首》是其中唯一的一组唐诗, 这三首诗的选择上也是很有特点的,第一首《登幽州台歌》是初唐的古风,第二首《登金陵凤凰台》和第三首《登岳阳楼》分别是盛唐和中唐的近体诗。由此可见,它是根据唐诗的体裁发展顺序来编排的。所以,在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和了解唐诗的概貌上,这篇课文都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针对《登幽州台歌》,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2. 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古诗几种体裁,掌握古风和近体诗体裁的不同。
(2)能力目标: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独特的感情。
3. 重点,难点设置:
重点:感受意境,提高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难点: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
下面,我再从教法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职业中专高一年级文秘班的学生,他们在语文能力上略高于其他专业,所以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多拓展一些。
我准备的教学方法为:
2.教学方法
移情法:用多媒体音乐、画面等营造浓厚的氛围帮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
诵读法:反复诵读,甚至背诵,体会唐诗音韵的和谐和凝练的语言。可以加深了解,加强记忆。
设疑讨论法: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探究学习中的问题,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比较阅读法:对比这一组唐诗,比较体裁的变化,格律的不同。比较课内外不同诗文,感受不同意象营造出的不同意境。
学生对应的学法为:
三. 说学法
1. 课前自习法(课前预习,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
2. 诵读感知法 (学生先听范读,后反复诵读)。
3. 合作探究法 (学生自由选择课堂任务、合作伙伴,组织学习
讨论,分析解决问题)。
4. 比较阅读法 (通过比较阅读分辨不同体裁,或者通过不同的意象表现不同的意境展延伸课堂知识,培养诗文鉴赏能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一共由四个环节组成,导入—鉴赏—练习—总结
第一个环节是导入和提示教学内容
采用多媒体手段,以名家名句导入。(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鹿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唐朝是诗歌的黄金时代,诗写得好会被人追捧,写诗是一件很时尚的事,不仅文人墨客写诗,就连出家的和尚都写诗。七岁的骆宾王写了“鹅、鹅、鹅、”一夜成名。既有七岁就写出咏鹅的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也有八十五岁写出《回乡偶书》的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既有皇帝甚至女皇帝写的《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也有村夫张打油的打油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我采用大量的旧知识和少量的课外知识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迅速处于一种比较熟悉却又略有陌生的情感体验中,对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期待。
提示:我们将要学习鉴赏的是一组唐诗,既然是一组,那么我们就应该从了解唐诗整体的概貌。古代诗歌从唐代开始,逐渐进入了一个严格要求格律的近体诗阶段。
强调:这三首诗虽然题目中都有一个“登”字,都可以算登临抒怀诗,但是体裁也有不同。风格、意境更不相同。
要求:不仅仅象初中一样要求能理解、会背诵,在高中阶段要要扩大知识面,学会鉴赏诗歌的主要方法,学生们在课外应多了解唐诗。
接下来交代学习任务,提醒高中阶段的学生不仅要象初中一样要求理解,背诵,还要扩大知识面,掌握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
第二个环节是具体鉴赏《登幽州台歌》
首先是采用多种方式诵读诗歌:
(1)、范读,分读、齐读等等(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体会诗歌的意境,我精选了一个埙曲《哀郢(yǐng)》曲风沉重悲凉,与此诗的意境十分符合。)同时在读的时候提示学生注意该怎样停顿,该有怎样的情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
(2)、设疑讨论、合作探究:
1、 诗给大家怎么的感受?(感悟情感)
2、 诗中抒情的句子是哪句,在抒情之前在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究竟是怎样的思想感情?(体会意境)
3、 请试着联想想象诗人登幽州台的情景。(再现情境)
4、 这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写孤独的诗,写孤独,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分析写法)
5、 莫非有莫大的忧伤?究竟是什么而导致诗人产生这种旷世的孤独感呢?(了解背景)
我设置了这样五道问题。第一道问题凭借前面朗诵的环节是比较容易感悟得到答案,诗中蕴涵的情感是孤独,但是最难体会到的是诗中那种旷世的孤独,这就必须从诗文的词句入手,思考第二个问题。 诗歌的前三句用粗笔勾勒,仿佛是写“古人”、“来者”,写“天地”岁月,似乎没有写景而实际上是景被虚化了,我们可以联想到古今沧桑易变的人事和一个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而在这无垠的时空诗句中嵌入两个感官动词 :“不见”和“念”字,就突出了一个视极四野,思及古今的孤独的思索者的形象。他“念”而无法得到解答,愁怀无法得到排解,自然就悲怆,转化出最后的结句 “独怆然而涕下”。结合前面的三句诗,诗人陈子昂应该是思考到的了人类一个宿命的问题:即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岁月易逝而功业难就。这个矛盾对于当时的诗人来说,是无法作出解答的,意境显得就十分的悲怆和黯然。整首诗就
成就出这样一个情境,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志士在当朝复杂的人事面前无能为力,报国无门,只空怀一腔怨愤,在这无垠的时空中黯然悲歌。这就是旷世的孤独。自然引起无数人的共鸣,所以诗歌流传千古。这道题的完成为教学难点的突破打下了基础,为了让学生能更进一步感悟到意境,我要求学生完成第三题,以联想再现的方式来感受情境。这道题是开放性的,并不要求一个标准答案,如果学生能联想到时空的浩渺无情和人的渺小无力,得出对比,突出孤独感觉即可。 第四题的目的把握这首诗的特点,实现从感悟到到理论的提升。这首诗的意境是通过设置情境得以实现的,情与景是密不可分的,把握意象、感受情境是体会诗歌意境的最重要的途径。懂得了这点,就为以后鉴赏诗歌奠定了基础。 第五题实际是介绍诗人陈子昂的背景材料。我希望同学在这堂课上能体会到对一首诗的理解是有层次的,当他了解背景后才会体会到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旷世的孤独。让同学们懂得鉴赏一首诗歌是一定要知道作者的背景的,甚至要知道诗人当时所处的时事环境。
这五道题目,我实际上是按照感悟—体会—探究的顺序来进行的,基本完成诗文的鉴赏。
(3)、分析体裁
这一步是让同学们掌握唐诗的体裁。
(古风:唐代以前,写诗不讲究平仄、对仗,用韵自由,句式句数不拘,每句则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古体诗、七言者较多),唐人因而将这类诗歌称为古体诗。三类:“歌”、“行”、“吟” 唐人也有写古风的。)
(4)、小结
到这里,我要为这首诗的鉴赏学习做一个小结,提醒同学们,每一首诗歌,都应该采用了解背景、感受音韵、感悟意象、体会意境、辨析技巧、分析体裁等方面来鉴赏。
第三个环节是拓展练习
比较阅读,鉴赏一些诗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同样是写孤独感,使用的意象不同,我们能感受意境的有何不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柳宗元《江雪》 的孤独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刘禹锡《柳枝词》物是人非思念伊人的孤独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夜泊枫桥》清幽寂远思念亲人的孤独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孤寂愁苦,国破家亡的孤独
“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缺少知音, 第四个环节是课堂总结
完成练习后,提醒同学们,我们十年来所学过的诗歌有近百首,从现在起,我们应当从以上六个方面以鉴赏的态度去对待每一首诗歌,如果在鉴赏当中遇到了问题,我们可以去网络搜索和查阅工具书。(特别提醒同学们,我们学过的每首诗都可以从百度百科中搜索到大量资料)同时告诉他们我很乐意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优秀的唐诗。到这里为止,我已经完成了我所有教学内容,但是我希望这个教学活动远远没有结束。
6、 板书
这是我这节课的板书设计:
五、最后陈词
我这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是按照“大语文”的观点来进行的,我试图告诉学生,所谓语文教材和课堂教学,仅仅是提供了一些优秀文章范例,我能教给学生只是一点点学习方法。而最重要的是学生自主阅读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这次说课能表达我这个意思的一二,我也就满足了。还请各位专家及同行不吝赐教,谢谢!
作文四:《《登幽州台歌》赏析》500字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原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
幽州台:即蓟北楼,又名蓟丘、蓟门。故址在今北京市北部,因唐代属幽州,故名。 古人:这里指古代圣人贤士。 来者:指后世贤能有为的人。
怆然:悲伤失意的样子。
【赏析】
据卢藏用《陈氏别传》载: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讨伐契丹,陈子昂怀着报效朝廷、建功立业的愿望,随军参谋。武攸宜轻率无将略,次年出征失利,举军震恐。陈子昂慨然进言,且请求分兵万人以为前驱,不允。他基于忠义,“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结果触怒了武攸宜,被降职为军曹。于是登幽州台,怀古伤今,挥泪而作此诗。
诗人登台远眺,独立苍茫,仰天长啸,慷慨悲歌,抒发了理想破灭、负剑空叹的郁闷和痛苦,表达了封建社会中正直而有抱负的士人怀才不遇、遭受压抑的悲愤和孤寂情怀,具有深刻意义。
这是一首登临抒怀之作。诗人没有对收入视野的景色进行具体描绘,也无意于主观感情的曲折倾诉,而是着力于传达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岁月已逝而功业难就的深沉、强烈的情绪,与一般登临之作不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俯仰古今写时间悠长。“念天地之悠悠”写空间辽阔。“独怆然而涕下”写诗人孤独寂寞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这首诗用词造句上受楚辞影响,但意境更加苍凉刚劲。句式上打破了五、七言的规律,长短交错,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作文五:《评析《登幽州台歌》》900字
一曲心声谁人知?
——评析《登幽州台歌》(适于做朗诵稿)
一人独登幽州台,一歌写尽千古愁。初唐诗人陈子昂凭这首《登幽州台歌》便足以横笔天下、力压“初唐四杰”了。
从某种程度来讲,这不是一首诗,而是一首歌,这歌可不是凡夫俗子能唱的了的,唱这首歌的必须是诗人,是情种,是英雄。陈子昂不是诗人,不是情种,也不是英雄;他,只不过是一个落魄的文人,一个有凌云之志却没有机会施展满腔热情的文人。大唐初建,四境不安,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陈子昂本来是没有时间吟诗的。可是,他来到了幽州,在彼时彼地,不知怎的,就吟诵了这首诗,确切的说,是高唱了这首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唱此歌时,他顿时成了诗人,成了情种,成了英雄。
幽州荒凉,当时的幽州就是今日的北京,那时候它属北方蛮荒之地,陈子昂为何而去已不可知。在这荒凉甚至可以说是荒野的地方,陈子昂忽生一股幽情,不见了曹孟德,他就成了诗人;不见了周幽王,他就成了情种;不见了赵武灵王,他就成了英雄。这股幽情,腾跃在血液中,重压在胸口,像北方的天风,化作了嘶鸣似的高歌!
此歌中无景,却又处处有景。前顾后看,是寻人?不是,是寻景。景在哪里?在陈子昂的心中?不对,在陈子昂的眼中。这景千百年来未曾改变,何以见得?天地悠悠可见。这里除了荒野,还是荒野,景处处有,却又跟没有一样。
没有景,总该有人吧?陈子昂看到人了吗?他本应看到的是征战幽并沙场的自己,却只看到了历史上已逝去的英雄;他还应该看到自己心爱的女人,却只看到了朔风的晃动野草里自己的身影。一瞬间,他化身为诗人、情种、英雄。而就在一只孤独的大雁从眼前掠过后,他又回归了自己。他什么都没有看到。
宇宙浩大,天地长久,“念”之,是恨自己。恨为何自己的生命如此短暂,来不及做诗人,来不及做情种,来不及做英雄。白驹已过,青春将逝,建功立业的大好时光就要结束了。来不及了,在幽州这荒凉的地方荒芜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吧! 于是,陈子昂只能悲伤,不见古人,不见来者,这悲伤只能留给自己。未能出师,何谈捷报?泪满襟,痛满心,陈子昂只能涕下四条,流落一地的情思,高歌一时的才情。
幽州台上生幽情,此间滋味到心头。这首思古之诗,除了是首歌之外,还是陈子昂一段泣血的内心心曲!
作者——张德坤
作文六:《11、登幽州台歌》2500字
◆古诗天地
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知诗人】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四川) 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光宅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敢于陈述时弊。曾随武攸宜征契丹。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陈伯玉集》传世。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
《蓟丘览古赠卢
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
【解诗意】
⑴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⑵前:过去。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⑶后:未来。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⑷念:想到。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⑸怆(chu àng )然:悲伤凄恻的样子。涕:古时指眼泪。
全诗大意: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明诗情】
这首诗写于公元696年(万岁通天元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
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 ,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奈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在艺
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从结构脉络上说,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风格成语
怀才不遇 抱璞泣血 白璧三献 才高运蹇 珠沉沧海 善贾而沽
◆名言警句
1、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
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2、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
3、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
4、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5、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6、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国学启蒙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
的职责和才能。
2、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趣味小故事
伯玉毁琴
陈子昂,字伯玉,是唐初的文学家、诗人。他从家乡四川到都城长安,千里迢迢,图展鸿鸪大志。然事与愿违,四处登门,赠诗献文,不是被拒之门外,就是受冷言相讥,功名事业,一筹莫展,忧愤交集。
有一年,陈子昂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虽然他胸藏锦绣,才华横溢,却无人赏识。这天,陈子昂在街上闲游,忽然看见一位老者在街边吆喝:“上好的铜琴,知音者快来买呀!”陈子昂便走过去,看看这把琴确实是好琴,便对老者说:“老伯,我想买这把琴,你老出个价吧……”老者把陈子昂打量一番后说:“先生果真想买这把琴吗?我看先生举止不俗,定非寻常之辈,实话对你说,别人买不能少于三千钱,先生若买就两千钱吧。只要这把琴寻到真正知音之人,能够物尽其用,老朽也就心安了……”其实,一把琴两千钱在当时也是天价了,陈子昂却毫不犹豫的将琴买下了。围观的人见这位书生花这么多钱买了一把琴,都觉得这“琴”、这“人”都有些不凡!陈子昂看看众人说:“在下陈子昂,略通琴技,明天我要在寓所宣德里为大家演奏,敬请各位莅临……”
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第二天一早,很多人都来听琴,其中不乏文人骚客,各界名流。
陈子昂抱琴出场,对观者抱拳一揖道:“感谢各位捧场,但我陈子昂弹琴是假,摔琴是真!”话音刚落,陈子昂将琴高高举起当众“啪”地往地上一摔,立刻弦断琴碎,把众人惊得个个目瞪口呆!陈子昂朗声笑道:“我陈子昂自幼刻苦读书,经史子集烂熟在心,诗词歌赋,长文短句,件件做得用心,但我却处处遭人冷遇。今日借摔琴之由让众位读一读我的诗文,这才是我的真正目的……”陈子昂说罢,从箱子里取出大叠诗词文稿,分发给在场的人。在场的一些名流看了陈子昂的诗文后,个个感叹不已,这一首首诗、一篇篇文章果然字字珠矶,精美绝伦!
于是,陈子昂的名字和他的锦绣诗文便在京城传开了!从此,陈子昂的住所每日来访者络绎不绝,后来,陈子昂的诗名传到了朝廷那里,使这位才华出众的诗人终于得到了重用。
作文七:《登幽州台歌赏析》1100字
登幽州台歌赏析
公元696年~契丹攻陷了营州~陈子昂奉命出征~带兵的将领是个草包~接连打了几次败仗~陈子昂提了很多建议~也未被采纳~眼看着报国的良策无法实现。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台~想起了战国时广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愤之极~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而长短不齐的句法~抑扬变化的音节~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唐朝初期的诗歌?说是唐的头~倒不如说是六朝的尾(闻一多《类书与诗》)。?经?初唐四杰?对六朝糜浮颓废之风狂风暴雨式的冲击后~虽带来一股清新的风~但未开创一个新的领域~陈子昂是结束初唐百年间的齐梁余风、下开盛唐雄浑浪漫一派的重要诗人~他在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都具有重大的历史功绩~是盛唐诗歌美学理想的先驱。在诗歌理论方面~他高举建安风骨大旗~在创作中实现了内容的革新与苍劲诗风的建立。在唐诗发展史上~卢照邻、刘希夷、张若虚与陈子昂等人是唐诗美学理论的重要探索者~对诗歌的时空意识、宇宙观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重大成果~唐诗浑厚磅礴的气象于此初现倪端。
陈子昂最负盛名的作品~是他的《登幽州台歌》。该诗是他随建安王武攸宜东征时所作。由于武攸宜的轻率和无能~致使东征军前军陷没~陈子昂两次进谏~并自告奋勇~?乞分麾下两万人以为前驱?~结果武攸宜恼羞成怒~反将他贬为军曹。陈子昂满怀悲愤~?因登蓟北楼~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
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该诗的审美内涵十分丰富~作者的孤独与悲愤在诗中强烈地反射出来。诗中尽管没有提到什么具体环境~却创造一种辽阔幽远、空旷苍茫的意境。?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主人公在时间上的孤独~无论在前朝~还是后代~都无与我相知的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表现了主人公在空间上的孤独~纵有天地之阔~依然没有能与我相知之人。于是~在时间仿佛凝固的、寥阔无限的大地上~寂寞地站着一位诗人~感叹着沧凉与孤独~潸然泪下。这是一种绝对的孤独~是时间和空间的交汇处一个孤独的点~这个点以浩瀚的天宇和沧茫的原野的浑然交融为背景~无限辽阔且沧凉。
人是孤独的~能面对孤独的人的内心是充实的~狂欢放纵是对孤独的逃避与慌张。面对孤独会体悟到人生的另一种真谛:超然物外~敢问苍天。人的尊严不是身居高官要职的显赫~也不是名利双收后他人的青眼~人的尊严是孤独地展现自我。
陈子昂感念天地~怆然涕下~他的背景浩瀚辽远~这使得陈子昂给人一个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文人形象~其大气超然~更象一个仰天长叹的孤独的英雄。
作文八:《登幽州台歌陈子昂》2500字
1、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2、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咸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4、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5、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月下独酌(zhou)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7、国风.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8、沁园春.长沙 **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gě)争流。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liáo kuò),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zhēng róng)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qiú )。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9、蜀相 杜甫
蜀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10、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⑸,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⑹,尘满面, 鬓如霜⑺。
夜来幽梦忽还乡⑻,小轩窗⑼,正梳妆。 相顾无言⑽,
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⑾
,明月夜, 短松冈⑿
。 11、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sì)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2、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3、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14、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5、忆秦娥 娄山关 **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6、梦游天姥(mu)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7、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8、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实。之子于归, 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zhēn)蓁。之子于归, 宜其家人。 19、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20、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1、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2、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23、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杯古 辛弃疾
24、琵琶行 白居易
25、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6、蜀道难 李白 27、静夜思 李白 28、离骚 屈原
29、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30、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31、虞美人 李煜
32、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33、长恨歌 白居易 34、沁园春。雪** 35、水调歌头 苏轼、 36、将进酒 李白
作文九:《登幽州台歌教案》2600字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教科中心 朱玉林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意,感情朗读并背诵。
2、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准备1:背背诗歌。《敕勒歌》《峨眉山月歌》《子夜吴歌》《秋浦歌》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找规律,板书:歌。提醒:歌的笔画,生在笔记本上写一个“歌”字。
介绍汉乐府诗集,介绍以后将会学到的《长恨歌》《明日歌》等都是这种体裁的歌。
贴士:标题带有“歌”字的诗一般是古乐府诗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汉武帝时,设有机构专门采集各地歌谣,整理和制订乐谱,这个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和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到了唐代,这些歌词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是这种形式却相传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2、出示课题——《登幽州台歌》,讲解幽州台,辨析“州”字。
比较“州”“洲”
州——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中国的别称是九州。如:冀州、衮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青州、梁州。再如:兰州、杭州、广州。
洲——①水中的陆地 如:橘子洲 天兴洲 珠江三角洲 ②大陆 如:亚洲、欧洲等
3、读题。注意停顿——登/幽州台/歌
4、学生五分钟预习。
①读准,检查。
②读通,检查。
③读熟,检查。背诵检查。
④读会,借助注释。
指导点:念——惦记,常常想
指导点:古人、来者
【小贴士】
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国国君燕昭王一心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燕昭王始终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整天闷闷不乐的。 后来有个智者郭隗(kuí )说:“你要招揽人才,首先要从招纳我郭隗开始,像我郭隗这种才疏学浅的人都能被国君采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强的人,必然会闻风千里迢迢赶来的。” 燕昭王采纳了郭隗的建议,拜郭隗为师,为他建造了宫殿,后来没多久就引发了“士争凑燕”的局面。投奔而来的有魏国的军事家乐毅,有齐国的阴阳家邹衍(yǎn),还有赵国的游说家剧辛等等。落后的燕国一下子便人才济济了。从此以后一个内乱外祸、满目疮痍的弱国,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接着,燕昭王又兴兵报仇,将齐国打得只剩下两个小城。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右拾遗”、属唐朝时的小官,是咨询建议官员。左、右拾遗为从八品官职,微不足道。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监察科科长。
译文: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人生苦短、时不我待)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
5、体会诗情
①了解诗人写作背景
贴士: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而后随武攸(yōu )宜东征契丹,反对外族统治者制造分裂的战争,多次进谏,未被采纳,却被斥降职。其时。
史料记载1:青年时期,他任侠使气,一心报国,“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感于时世而生报国之思。奋然拔剑走出乡原。)二十四岁中进士,升任右拾遗。
史料记载2: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
史料记载3: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攻陷了营州,陈子昂奉命出征,带兵的将领是个草包,接连打了几次败仗,陈子昂提了很多建议,也未被采纳,眼看着报国的良策无法实现。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台,想起了战国时广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愤之极,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②找对比,体会孤独
远与近的对比:远指圣贤之君太远,昏庸之人太近。
冷热与的对比:冷指现实冰冷,热指满腔热血;
大与小的对比:大指苍穹广大,小指个人渺小;
长与短的对比:长指岁月长河漫漫无期,短指人生苦短,时不我待;
廖廖数字,内涵丰富……
③形成画面:远望原野茫茫,仰视天穹无比浩瀚。个人在幽州台上显得那么渺小。
④感情朗读。
⑤讲君子之骨
? 少年之时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东林书院
? 长大没有入仕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明.顾炎武
? 长大之后入仕 带兵打仗则 精忠报国 ——宋.岳飞
立于庙堂则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
? 国家遇到危难 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曹植
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宋.苏轼
这些立于天地之间的君子们,是国家真正的栋梁,他们不为自己名利,只为天下苍生;把个人幸福和国家的幸福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才会有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陆游临死才会写下“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才会有抗金名将宗泽临死前,用足力气,高喊“过河!过河!过河!” 天地悠悠,人生苦短,空怀壮志,报国无门哪。能感受到陈子昂的悲愤吗?
区区22个字,字字含泪泣血,短短4句,句句赤子之心,难怪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
小结:壮志未酬的悲愤是理想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它意味着诗人对理想的态度是更加执着和珍惜,而不是放弃和冷漠。时代条件提供了驰骋的舞台,理想之歌高昂、奔放;时代条件未能提供舞台,浩歌激烈,愤慨悲凉。这些都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6、写推荐词
师:2011年武汉大学文学院王兆鹏教授等人推出了“唐诗排行榜”前十大唐诗颇有争议。如果请你为《登幽州台歌》写份推荐词,你准备怎么写?
7、结课
陈子昂越行越远,但他诗歌中表达出的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至今熠熠生辉。多读多记多体会,让这些美好的古诗成为滋养我们精神的营养,让我们在这些诗人的带领下成长为一个精神丰满,人格独立的大写的人。
作文十:《登幽州台歌改写》7900字
语文版高一必修二《登幽州台歌》教案
教学目标:
1( 感受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并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2( 背诵这首诗。
说明:
《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广为传唱的经典诗作,读经典就要读出经典中的文化。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是语文课一项重要的任务。唐朝是悠悠历史中一座奇峰,唐诗是诗歌王国的奇葩。读唐诗,品唐朝之气象,会滋润我们年轻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家园。
《登幽州台歌》是体现陈子昂诗歌主张的代表作。它的出现,标志着齐梁浮艳、织弱诗风的影响已一扫而空,盛唐诗歌创作的新潮即将涌现。韩愈《荐士》诗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指出了他对唐诗的开启作用。读《登幽州台歌》不仅要读出陈子昂的怀才不遇的悲慨,还应该读出盛唐的端倪来。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感受诗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
1
2( 难点: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说明:诗歌是情绪的抒发,读诗的重点首先是读出诗人的情绪情感。当然,诗无达诂,教师不要强求统一答案。另外,为了更好的读懂诗歌,也应该注意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盛唐气象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但是,从初唐诗歌中读出这点来对于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是有难度的。教师适当讲解,让学生有初浅的感受也就可以了,不必急于求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怀。 范读,或者放录音;
指导齐读。
在听读中感受;
在朗读中沉浸。 带动学生积极的主体体验,更好、更快地走进文本。
描述诗人形象 提问:用几句话描述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提示:外貌、动作、语言等。) 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与想象。
朗读: 诗歌是形象的,也是个性化的;读诗首先也应该是感性的,想象是读诗不可缺少的环节。
理解诗人的悲慨。 补充注释与背景资料,更好读懂全诗。
(?幽州:郡名,唐属河北道,治蓟,故城在今北京市西
2
南。幽州台:即蓟丘、燕台。因燕昭王置金于台延天下士,又称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德胜门外。?者:古音“诈”,与“下”押韵。?涕:眼泪。)
(背景资料略) 理解诗句的内涵。
背诵。
(作者以北方苍茫广阔的原野为背景,俯仰古今,视通万里,抒发天地之大、知音难觅的孤苦悲痛的情感,感喟岁月无情时不我待。全诗呈现出苍凉悲壮的气氛。) 知人论世;
推敲词句;
仔细品味。
初识盛唐气象 借助前人评论,感受诗歌的阔大的境界,雄浑的格调。
(韩愈:“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柳宗元:“张说工著述,张九龄善比兴,兼备者子昂而已”;马端临:“惟诗语高妙,其他文则不脱偶俪卑弱之体”;胡应麟:“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胡城亨:“大泽一呼,为众雄驱先。”) 理解评论。
回忆境界宏大的唐诗。
背诵本诗。 读出文化,读出经典的价值。
思路点拨
1( 朗读全诗,感受、沉浸;
2( 画出诗人登临幽州台的情景,或者将诗歌改写为一个
3
故事、一篇散文。
3( 班级交流,互相评议。
4( 找朋友:从登高抒怀、怀才不遇、陈子昂的诗作等不同角度为《登幽州台歌》找“朋友”。
5( 加深体验,强化感受。
练习举隅
1( 默写《登幽州台歌》。
2( 划出朗读时的停顿节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3(《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来自:.zaidian.cOm
在 点 网:登幽州台歌改写)》是《登幽州台歌》的同时之作,诗中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了无限钦羡。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宫亲师事之。燕昭王还接受郭隗建议,筑黄金台以延请天下奇士。未几,招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国势骤强。《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诗前有序,序中写道:“丁酉岁(697),吾北征。出自蓟门,乃观燕之旧都,其城池霸迹已芜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
4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登幽州台歌》主旨的理解。
4(有人说陈子昂这首感伤之作是由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触发的,但是可以引导我们从哲理的高度来思索人生的奥秘,从诗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宇宙的伟大与永恒。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说说你的理解。
篇二: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习,以及相关资料,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
5
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
2、指名回答。对,就是陈子昂,大家通过预习,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这里也有一份阵子昂的资料,请个同学读一读。
3、这样一位才子,这样一位胸怀大志的诗人写下的诗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登幽州台歌》
二、初步感知
1、板书课题(提醒学生认真看师书写课题,注意字的笔顺笔画,“幽”字中间一竖要写长些),齐读课题
2、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幽州台在哪儿,(登上幽州台的感受)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心旷神怡、豪气、空旷、不妨融入自己的想象再读课题吧)
3、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千古流传的诗吧。
4、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2)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相机划出诗的节奏)
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6
三、深入理解
(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了解古诗我们还要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体会。下面是老师找到的一份资料,请大家用我们刚学到的默读的方法读读吧。)
1、学生自读
出示学习要求:(1)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3)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体会
师:诗人登上幽州台,放眼山河,思绪万千。他心中到底是忧虑大唐社稷还是感伤文化的萧条呢,我们一起谈谈自己的感受吧
(预设: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质感、“怆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3、升华朗读
(苍天无语,只能静静的听他倾诉,北风呼啸,替他把
7
满腔悲愤宣泄,情何以堪,——让我们把把诗人的情感宣泄出来吧,)生齐读古诗。
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想替诗人把感情宣泄出来,(师配乐朗读)
4、练习背诵
有没有谁能像老师这样抒发一下感情的,
四、总结全文、默写古诗
1、小结学习古诗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
2、默写古诗。
师:是的,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生默写古诗)
五、拓展
1、课外读读陈子昂的诗作。
2、试着改写这首诗,注意人物的心里描写。
板书设计
8
登幽州台歌
前 后
(寂寞苦闷)
悠悠 怆然
篇三: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
教学目标:
1( 感受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并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2( 背诵这首诗。 说明:《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广为传唱的经典诗作,读经典就要读出经典中的文化。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是语文课一项重要的任务。唐朝是悠悠历史中一座奇峰,唐诗是诗歌王国的奇葩。读唐诗,品唐朝之气象,会滋润我们年轻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家园。
《登幽州台歌》是体现陈子昂诗歌主张的代表作。它的出现,标志着齐梁浮艳、织弱诗风的影响已一扫而空,盛唐诗歌创作的新潮即将涌现。韩愈《荐士》诗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指出了他对唐诗的开启作用。读《登幽州台歌》不仅要读出陈子昂的怀才不遇的悲慨,还应该读出盛唐的端倪来。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感受诗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
2( 难点: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9
说明:诗歌是情绪的抒发,读诗的重点首先是读出诗人的情绪情感。当然,诗无达诂,教师不要强求统一答案。另外,为了更好的读懂诗歌,也应该注意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盛唐气象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但是,从初唐诗歌中读出这点来对于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是有难度的。教师适当讲解,让学生有初浅的感受也就可以了,不必急于求成。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怀。 范读,或者放录音; 指导齐读。 在听读中感受;
在朗读中沉浸。 带动学生积极的主体体验,更好、更快地走进文本。 描述诗人形象 提问:用几句话描述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提示:外貌、动作、语言等。) 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与想象。
朗读: 诗歌是形象的,也是个性化的;读诗首先也应该是感性的,想象是读诗
不可缺少的环节。
理解诗人的悲慨。 补充注释与背景资料,更好读懂全诗。
(?幽州:郡名,唐属河北道,治蓟,故城在今北京市西南。幽州台:即蓟丘、燕台。因燕昭王置金于台延天下士,又称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德胜门外。?者:古音“诈”,与
10
“下”押韵。?涕:眼泪。)
(背景资料略) 理解诗句的内涵。 背诵。
(作者以北方苍茫广阔的原野为背景,俯仰古今,视通万里,抒发天地之大、知音难觅的孤苦悲痛的情感,感喟岁月无情时不我待。全诗呈现出苍凉悲壮的气氛。) 知人论世;
推敲词句; 仔细品味。
初识盛唐气象 借助前人评论,感受诗歌的阔大的境界,雄浑的格调。
(韩愈:“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柳宗元:“张说工著述,张九龄善比兴,兼备者子昂而已”;马端临:“惟诗语高妙,其他文则不脱偶俪卑弱之体”;胡应麟:“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胡城亨:“大泽一呼,为众雄驱先。”) 理解评论。
回忆境界宏大的唐诗。
背诵本诗。 读出文化,读出经典的价值。 思路点拨
1( 朗读全诗,感受、沉浸;
2( 画出诗人登临幽州台的情景,或者将诗歌改写为一个故事、一篇散文。 3( 班级交流,互相评议。
4( 找朋友:从登高抒怀、怀才不遇、陈子昂的诗作等不同角度为《登幽州台歌》找“朋友”。
5( 加深体验,强化感受。 练习举隅
1( 默写《登幽州台歌》。
11
2( 划出朗读时的停顿节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3(《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是《登幽州台歌》的同时之作,诗中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了无限钦羡。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宫亲师事之。燕昭王还接受郭隗建议,筑黄
金台以延请天下奇士。未几,招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国势骤强。《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诗前有序,序中写道:“丁酉岁(697),吾北征。出自蓟门,乃观燕之旧都,其城池霸迹已芜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登幽州台歌》主旨的理解。
4(有人说陈子昂这首感伤之作是由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触发的,但是可以引导我们从哲理的高度来思索人生的奥秘,从诗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宇宙的伟大与永恒。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说说你的理解。
篇四:又见幽州台
又见幽州台
作者:彭庆生《光明日报》( 2016年03月24日 07版)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登幽州台歌》是陈子昂的代表作之一,这应已成为定论,不料近年却有人提出了异议。
12
先是在王兆鹏先生所作《唐诗排行榜》中,《登幽州台歌》竟名落孙山,其原因据称是“唐、宋、明二十二种选本都没有提到它,清代只有两种选本有收”(陈尚君《唐诗凭什么排名》)。此与事实不符。明钟惺、谭元春选评的《唐诗归》就选了此诗。在清代,黄周星《唐诗快》、王夫之《唐诗评选》、沈德潜《唐诗别裁》、孙洙《唐诗三百首》等选本都选录了此诗。作排行榜,本来就费力不讨好,很难令广大读者满意,但作者用力甚勤,不失为一家之言。值得注意的是,《东方早报》2012年2月19日载陈尚君先生《唐诗凭什么排名》云:“这首诗在陈子昂友人卢藏用为他编的《陈伯玉文集》中是没有的,文本来源最早是卢藏用记述其事迹而写的《陈氏别传》。说陈进谏不被采纳,‘因登蓟北楼,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云云。’陈子昂在幽州作过一组诗,题目是《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序称‘作七诗以志之,寄终南卢居士’,当时卢在终南隐居,不在陈身边,他如何知道陈流涕所歌,如果有此歌,又为何不编入文集,今人已经揭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二句,是南朝宋孝武帝读到谢庄《月赋》时感慨的原话,见孟棨《本事诗》。后两句则是屈原《远游》‘惟天地之无穷兮??心愁凄而增悲’两句的改写,类似的感慨在《蓟丘览古》这组诗里也有表述。我比较倾向认为此诗是卢藏用根据陈寄诗的大意,根据前人的旧句所作之改写。”此说误甚。
13
首先,说“这首诗在陈子昂友人卢藏用为他编的《陈伯玉文集》中是没有的”,这句话就大有语病。现存陈集最早的版本是敦煌唐写本,卷尾署《故陈子昂集拾卷》,可证卢编本原名《陈子昂集》,直至《百川书志》《铁琴铜剑楼》之著录及明弘治杨澄校刻本始改称《陈伯玉文集》。敦煌本虽已残缺,幸最后两卷还保存完整,其卷十末篇《上薛令文章启》之后,即赫然载有《陈氏别传》。后世诸本陈集皆附有《别传》。由此可见,在卢编陈集中,原本就有这首诗,只是没有收入卷二之“杂诗”而已。这是卢藏用的疏忽。也许,他以为,此歌既已载《别传》,则无须编入“杂诗”矣,如同《别传》载有子昂向武攸宜进谏之言,长达五百二十二字,实际上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但卢氏亦未编入卷九“上书”类。
其次,《别传》记载确凿可信。盖卢藏用与子昂素为挚友,子昂卒后,藏用为之作祭文、赋悼诗、编集、撰序、立传、抚孤,交谊之笃,可谓“四海之内,一人而已”。其所作《别传》,堪称实录。其中有关子昂从武攸宜东征之事记述尤详,占全文五分之二强。如子昂向武攸宜进谏之言,深切著明,情辞慷慨,其风格与子昂书疏完全一致,此绝非卢藏用“根据大意”所能“改写”者,适可证子昂还朝之后,归隐之前,曾与藏用晤谈,详述其在幽州之行事、言论与作品,故《别传》载之详明,确凿可信。
林庚先生曾在《陈子昂与建安风骨》一文中指出:“如果
14
没有真正异常深厚的思想感情,可能写得出《登幽州台歌》那么俯视千古的雄伟诗章来吗,”卢藏用有没有如此深厚的思想感情呢,没有~此公早年隐居终南山,但他走的是“终南捷径”,一门心思想当官;做官之后,则如《旧唐书》本传所言:“趑趄诡佞,专事权贵,奢靡淫纵,以此获讥于世。”至于其诗歌才能,亦平平而已。他现存诗八首,多为应制侍宴之作,了无可取,只有一首追悼陈子昂与赵贞固的《宋主簿鸣皋梦赵六予未及报而陈子云亡,今追为此诗答宋兼贻平昔游旧》,尚差强人意。如此人品如此才学,又岂能写出“俯视千古”的《登幽州台歌》,
有人根据孟棨《本事诗》,断定《登幽州台歌》的前两句是宋孝武帝的原话,进而否定此诗是陈子昂的作品。事关重大,不可不辩。《本事诗?嘲戏》云:“宋孝武尝吟谢庄《月赋》,称叹良久,谓颜延之曰:希逸此作,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昔陈王何足尚邪,延之
对曰:诚如圣旨。然其曰‘美人迈兮音信阔,隔千里兮共明月’知之不亦晚乎,帝深以为然。及见希逸,希逸对曰:延之诗云‘生为长相思,殁为长不归’,岂不更加于臣邪,帝拊掌竟日。”
学界公认:孤证单行,难以确信。何况,这孤证又经不起验证呢,须知《本事诗》原非信史,而是一部笔记小说,所记多有讹误或夸饰。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其中《士
15
人代妻答诗》一首,韦縠《才调集》作葛鸦儿,二人相去不远,盖传闻异词。‘蔷薇花落’一诗,乃贾岛刺裴度作,棨所记不载缘起,疑传写脱误。其李白‘饭颗山头’一诗,论者颇以为失实。”又如所记刘禹锡“司空见惯”诗之本事亦误,岑仲勉《唐史余渖》卷三《司空见惯》条、卞孝萱《刘禹锡年谱》考辨甚详。而且,《本事诗》所记宋孝武帝赞谢庄《月赋》事,《宋书》不载,始见于《南史?谢庄传》:“孝建元年,迁左将军。庄有口辩,孝武尝问颜延之曰:谢希逸《月赋》何如,答曰:美则美矣,但庄始知‘隔千里兮共明月’。帝召庄,以延之语语之,庄应声曰:延之作《秋胡诗》,始知‘生为久离别,没为长不归’。帝抚掌竟日。”知《南史》原无“希逸此作,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等语。且《本事诗》所记颜延之《秋胡诗》之“生为长相思”,《文选》卷二一、《玉台新咏》卷四、《乐府诗集》卷三六均作“存为久离别”,是与《南史》同,而与《本事诗》异;又《本事诗》引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信阔”,《文选》卷十三、《艺文类聚》卷一均作“美人迈兮音尘阙”。是皆可证《南史》可信,而《本事诗》失实。
据《唐会要》卷六三,李延寿于显庆四年(659)撰成《南史》《北史》,唐高宗亲自作序,从此开始流传。这一年,正是陈子昂诞生之年。后来他曾在“掌邦国经籍图书之事”的秘书省任职六年,当是读过《南史》的。至于《本事诗》,据
16
孟棨自序,作于光启二年(886)十一月,其时上距子昂之卒已一百八十六年了。我们是相信陈子昂诞生时便已流传的信史呢,还是相信子昂卒后近二百年的多有失实的笔记小说呢,这大概无须费辞了。
《楚辞?远游》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学者早已指出,《登幽州台歌》受过《远游》这几句的影响,但诸贤的论断都很严谨。如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唐诗选》言其“思想感情彼此相类”,袁行霈先生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谓“诗用其意”,《唐诗鉴赏辞典》载王运熙先生的文章说得比较明确:“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远游》有云??本篇语%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