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独坐敬亭山》1000字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马上乡第四小学 周艳静
【学习目标】
1.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会认读本课中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独坐敬亭山》。
【学习重难点】
领悟诗意,感悟诗情,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媒体运用】
1.硬件媒体:计算机 幻灯片
2.软件媒体:文字 画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地域辽远广阔。其间大好的河山受无数中外游客的青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独坐敬亭山》,领略一下我们祖国美丽的风光。出示课题,齐读。
二、学习《独坐敬亭山》
出示课件《独坐敬亭山》图文,全班齐读古诗正音
(一)解诗题,知作者
1.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1)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3)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自由读,汇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云: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3.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
4.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5.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6.师小结: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为什么呢?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情感,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的学习有了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
1、练习背诵并默写《独坐敬亭山》。
2、搜集一些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板书设计】
鸟飞 云去 孤独、寂寞
独坐敬亭山
两不厌 敬亭山 坚定、乐观
借景 抒情
【教学反思】
作文二:《独坐敬亭山》2600字
独坐敬亭山【唐】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忆江南【唐】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乡村四月【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鹧鸪天 送人【南宋】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四时田园杂兴【南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渔歌子【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将至桐城【清】 王士禛
溪路行将尽,初过北峡关。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
乡信凭黄耳,归心放白鹇。龙眠图画里,安得一追攀。
登快阁 【北宋】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金 缕 衣 无名氏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清平乐·村居 宋 辛弃疾
茅檐②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音同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hè)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逢入京使 唐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马 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赠花卿(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浪淘沙 唐 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乌衣巷 唐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村居即事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桑蚕又插田。
江村晚眺 宋·戴复古
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搁岸斜。
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池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天净沙·秋思(其一)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示儿【宋】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墨梅 元·王冕
吾(我)家洗砚池边树,个个(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②。
桃花潭水深千尺③,不及汪伦送我情。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朝】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游园不值(南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己亥杂诗》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卜算子·咏梅》[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清平乐 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浪淘沙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①,去年天气旧亭台②。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③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④独徘徊。
清平乐·留春不住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点绛唇·感兴--王禹偁(宋)
雨恨云愁 江南依旧称佳丽 水村渔市 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 遥认行如缀 平生事 此时凝睇 谁会凭栏意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年代】北宋【作者】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虞美人 舒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问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水调歌头 苏轼(北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文三:《独坐敬亭山》3200字
独坐敬亭山
〖学习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及课外相关资料,通过自主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
2、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与情感,受到心灵的陶冶。
3、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诗题,读题解题
1、课始,抽学生逐次背诵已经学过的几首李白诗。
根据学生的诵读,随机点拨,如:
《静夜思》 ── 一个浪迹天涯、乡愁满怀的李白。
《送孟浩然之广陵》 ── 一个有情有义的李白。
《望庐山瀑布》 ── 一个寄情山水、想象丰富的李白。
2、学生齐读诗题。
3、教师简介敬亭山。
二、通读诗句,感知诗意
1、通读诗句,读通读顺;
2、初解诗意,读出韵味;
3、再读全诗,自由质疑。
三、解 “ 独 ” 、悟 “ 独 ” , “ 坐 ” 出孤寂
1、解 “ 独 ” 进入情景:
解 “ 独 ” :
逐句找 “ 独 ” ,分句朗读。
2、悟 “ 独 ” 感受孤独:
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李白的孤独?
鸟飞,云去本是大自然的自然景象呀,为什么现在使得李白倍感孤独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背景资料课件出示:
《独坐敬亭山》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 ,当时距李白被罢官离开京城长安已整整十年时间 了。长期过着飘泊不定的生活,使李白饱受了人间的辛酸苦辣,倍添了孤独与寂寞的感情。
四、析 “ 看 ” 想象,释放孤寂
1、相看想象:
播放画面、背景音乐。想象那是怎样的一番情景。
2、人山对话:
课件出示写话练习:
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道: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道:
3、组织交流:
通过创设一个连续语境来展开组织交流。
五、联系拓展,安慰孤愁
1、补充《秋浦歌》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从秋浦歌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从哪读出的?
2、安慰诗人:
背诵《静夜思》 ,李白你不要孤愁,你时刻想着家乡的亲人,家乡的亲人此时也正想着你。
背诵《赠汪沦》李白,不要孤愁,因为你拥有,你不忘故人,你的好朋友汪伦同样也念叨着你呢。 背诵《望庐山瀑布》李白,不要孤愁,因为你拥有,你一生游历了名山大川,此时庐山的瀑布也正 想着你呀!
李白啊,李白,你永不孤愁,因为你拥有,时隔千载的今天我们仍在传承,仍在大声诵读你那不朽 的诗篇。背诵《独坐敬亭山》 。
【说课】
“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 (唐)李白《独坐敬亭山》
坐 ── 这字义实在太寻常不过了,没什么可多说的。但若加一 “ 独 ” 字,那就大不一样了,其内蕴就够人 玩味咀嚼的了。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题目就用了 “ 独坐 ” 两字。这里,让我们结合自身的体验和感受,来看看它是怎 样构思和写作的。
解读文本使我我也陷入了独坐苦思:
是李白的独享清闲,还是他无奈的孤独,或者是他超脱万物在瞬间灵感激发下的绝妙情感的表达。若 是这样,岂不是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的了,那又如何形成有条有理,有形有味的课呢?虽说我选上了它, 是因为对它有感触有兴趣,但这首诗该当如何化解教学呢?教参的所言人所共见,学生的理解有所局限, 时空的距离更是沧海桑田难以沟通。
独坐苦思中我搜索查阅了大量的文字资料。我了解了李白壮志难酬的无奈。李白一生以 “ 安社稷,济苍 生 ” 为己任。他恃才而傲,故终生未能得志;他蔑视权贵,鄙弃功名,又常抒悲愤,自然得罪了许多人。这 从杜甫的《不见》中可窥一斑:“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 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 头白好归来。 ” 独坐冥想中, 我对李白思乡的惆怅有所了解。 如 《宣城见杜鹃花》 :“ 蜀 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 我了解了李白遭贬流放的愁楚。如 作于公元759年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 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 我在李白的身后找到了与他不谋而合之句 “ 我见青山多妩媚,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 (辛 弃疾《贺新郎 》 ) 。我了解了《独坐敬亭山》的写作背景:据清人黄锡圭《李太白年谱》考证, 《独坐敬亭 山》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 ,当时距李白被罢官离开京城长安已整整十年了。长期的飘泊不定, 饱受了人间的苦辣酸辛,倍添了孤独的感情。我找到了李白《独坐敬亭山》的姊妹篇《望木瓜山》 :“ 早起 见日出, 暮见栖鸟还。 客心自酸楚, 况对木瓜山。 ” 两诗比照,我看到了李白的见与不见:见日出, 见栖鸟, 不见众鸟,不见孤云。两诗比照,我感受到了一脉相承的是诗人那孤独的情怀。略有不同的是前诗的委婉, 后诗的直白。委婉也好,直白也罢,同样流露了诗人无可奈何的孤寂心声。那是白居易《夜雨》 :“ 我有所 感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 的无限向往和百结愁肠。恰是李后主的 “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 头 ” 的感慨;恰是辛稼轩的 “ 把酒问嫦娥 ” 与 “ 何处望神州 ” 的无奈。
当有了以上对文本外延的解读后,便自然转入了对文本内部文字信息的细读。那同样是独坐的咀嚼, 而后便是独坐的拥有。
捧读这首诗,让人产生孤寂之感。不是吗?一群争鸣的飞鸟,从树丛中掠起、飞走,天上飘来的一片 孤云,也独自悠闲而去,离开了敬亭山,消失在苍茫的太空,面前只有这座敬亭山并不走开。青山与我相 对而坐,在这茫茫天宇之间,似乎只有你才和我不离不弃,不厌不怨。为何李白独以此山为友, “ 相看两不 厌 ” 呢?敬亭山连绵起伏,气势磅礴,却又如老人独坐,闲淡恬静,泰然自若。 “ 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 云卷云舒 ” ,并不在乎众鸟、浮云的远去。山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性情节操是何等的相似乃尔!
诗人与山独坐,直呼其名 ──“ 敬亭 ” 。敬亭啊,我独自一人找你坐坐!敬亭山默默无言,却又善解人意
般地凝望着诗人,仿佛它深谙诗人的内心世界,仿佛它读懂了诗人的心语。而李白也灵犀一点,一样地心 领神会。他们亲密无间,感情交融 ──“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或 “ 相看两不厌,只有李青莲 ” ) 。这种 只有极亲密的朋友才达到的境界,诗人把它寄予敬亭山,而敬亭山也把它寄予了诗人。真是知己相逢,心 照不宣,于是清山寂寂我不语,只是长久地对坐,彼此凝望,意会神交。畅快处,不辨 “ 敬亭 ” 不辨李白。 又哪有什么厌倦与满足可言呢?
当文本在胸后,我便有了底气,随之而来的是对教学理念的思索。
一、感受诗歌的意象
“ 意 ” 是诗歌中的意境情感, “ 象 ” 是诗歌中的形象事物。 “ 意象 ” , 则是 “ 情 ” 与 “ 景 ” 两者的合二而一。 读 《独 坐敬亭山》 ,意象翩翩,浮于眼前:
众鸟、孤云、敬亭山,有清晰有模糊,有实体有虚象,有眼里的更有心中感悟的。
二、咀嚼诗歌,捕捉诗眼
诗歌的语言凝练,其传神之处即是诗眼:
《独坐敬亭山》 “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题目中有 “ 独 ” ,诗句里句句 藏 “ 独 ” 显 “ 独 ” 。解 “ 独 ” 悟 “ 独 ” ,大有嚼头。
三、体验诗歌的情感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 诗歌教学应让学生深刻体验其中所蕴涵的情感。 《独坐敬亭山》 前两句的 “ 尽 ” 与 “ 闲 ” 以 “ 动 ” 写 “ 静 ” ,以 “ 动 ” 衬 “ 静 ” 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后两句中的人山对视,脉脉含情,看似写山 的 “ 有情 ” 实际是表现人世的 “ 无情 ” 。短短 20字,诗人那孤寂无奈之情就在那静谧的场景中显露无遗。 四、品味诗歌的韵律
诗歌是音乐性最强的文学体裁。诗的音乐性必须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才能深切的体悟。 《独坐敬亭山》 “ 读 ” 占鳌头,在通读,深读,精读,在了解读,理解读,感悟读上得花力气琢磨。
纲举目张,这之后教学设计文字稿,便如此地于独坐中酝酿而生了。
独坐敬亭山
作文四:《独坐敬亭山》1600字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设计人:张华林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诗中的生字“亭”。
2.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文并默写。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光辉。同学们喜欢古诗么?如果喜欢古诗就应该对李白这个人不陌生了。关于他你们了解多少呢?(学生交流收集的关于李白的资料)谁能把他写的诗背给大家听一听。
李白的确是一个文学大家,唐代著名诗人,被人们称为诗仙,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一个流芳千古的作品《独坐敬亭山》吧。(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解诗题:对于问题你们是怎么理解的呢(生自由汇报)
师明确:敬亭山是一个山名。坐,对坐,意思就是诗人独自对坐在敬亭山。这首诗就是李白独自对坐敬亭山时的所见所感。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出示生字,生交流学习情况。
②指读全诗。(正音)你读得很准确,很有味道了!
③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三、理解新词,掌握生字:
同学们读得非常有感情!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老师相信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对诗已经有了自己的了解。
一、二句(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师小结: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句: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师小结: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师:“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五、回顾,扩展:
1、师生共同回忆本节课的内容。
2.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六、板书设计:
众鸟高飞
敬亭山→← 独坐
孤云独去
五、布置作业
1、熟背《独坐敬亭山》。
2、说说“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意思。
3、诗中表现作者对敬亭山喜爱的句子是: ?
作文五:《《独坐敬亭山》》2500字
《独坐敬亭山》.txt
一、课前谈话:
T:你认识我么?(S回答略)
T:苏东坡认识么?杜甫知道么?李白知道么?知道的把手举高点!你知道李白有几个名字?(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李白 李太白 )
S:青莲居士。(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李青莲)
T:那我们就可以说是“李青莲”。
T:回顾李白的诗。谁来背几首?谁来!(S都比较紧张)
静夜思 望庐山瀑布(学生齐背)
T:静夜思,永恒的话题……古老与现代(老师用抒情的语言来描述,略)。那是一个怎样的话题?
S:思念家乡。
T:是啊,那是一个乡愁(板书:乡愁满怀),还有么?
S:望庐山瀑布。(紧张)S齐背。
T: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S:潇洒的李白。
S:很爱游玩。
T:是一个寄情山水的李白。(板书:寄情山水)
T:从《赠汪伦》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李白?
S:恋恋不舍 (板书:有情有意)
T:从上面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丰满的李白,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
二、初读。
1、读题。解题。
(1)T:谁知道敬亭山?(讲解:很多大诗人都去过敬亭山,留下了很多诗篇,所以后来又叫做“诗山”。——让学生理解江南诗山的来由。)
(2)再读题。
T:敬亭山前面有独坐,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它带着点什么?
S读(读得很慢)
T:你为什么这么读?
T:再请个小朋友读。(再读课题)引:为什么这么轻?
S:李白很孤独。
2、读诗歌。
(1)自由练读。
老师提示:读文章,先练习。按自己的节奏读两边。(好像没有特别的要求,只是叫学生读2遍,目标不是很明确。)
(2)指名读。
T:读的多好啊!字正腔圆。
T:谁再来读给其他同学听听。
T:谁来做个小小讲解员啊,来评价评价啊。(学生比较紧张)
S1:他读得孤独一些
S2:他读的比较漫长,说明他看到了敬亭山很久很久。
(3)齐读。
(4)质疑:
T:小朋友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啊!
S:为什么相看两不厌?T: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S:为什么只有径庭山,世界上有很多山啊!
S:为什么只有一多云飘来飘去?
S:为什么这里的鸟都飞走了?
T:李白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走进《独坐敬亭山》
T:请同学们读课题。(S读)
(5)独:说词语。
S:孤独、独自、独一无二……
(6)再读题。
三、细读。
1、找
T:下面的古诗里面分别也写了作者一个人
,那些词语告诉你只有李白一个人呢?一句一句的读,一个一个的划。
S找
2、交流:
S:众鸟高飞尽的“飞尽”
T:这句话写了什么?
S(回答略)
T:一只鸟也没有了,那是一座怎样的敬亭山啊?还有么?
S:孤云独去闲的“独去”。就是说……(略)
T: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上空不见一朵白云……这是一座怎样的径庭山啊?!
S:死气沉沉
S:清闲
3、指读。齐读。
T:最后的云也不见了,李白的心里悠闲么?
S再读。
T:“你的眼里只有我,我的眼里只有你。相看两不不厌,只有敬亭山!
T:还有么?
S:“只有径庭山。”
T:在李白的眼里有云么?
S:没有!
T:有鸟么?
S:没有!
T:还有么?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T:两个人看来看去,怎么也看不厌。……李白看敬亭山,敬亭山看李白,谁也看不厌。
板书“厌”字(繁体字)
T:一张口在山旁,大口大口地吃肉,给你怎样的感觉?S回答(略)
T: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怎么看也看不厌。谁来读。
S读
T:人山相望,人山的融合。
S再读。
四、研读。
1、体会孤独
T:好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径庭山”。李白啊李白,你游历了那么多名山……为什么这么深情地看着径庭山呢?(孤独)
T: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了“孤独”呢?
S:“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T:我们一起读前两句。
S读。
T:那无情的鸟儿在弃他而去,在李白的眼里,那是高傲的云在弃他而去。
S:再读。
过渡:
T:在自然环境中,鸟飞云走,是很自然的。为什么这时候的李白却是那么孤独?你想过么?
S(略)
2、介绍背景
T:老师来介绍一下背景。(李白罢官的时候,……孤独寂寞)
T:现在你明白了么?谁再来读读前2句。
3、读。
S读。个人读,齐读。
4、配乐,范读。
T:闭上眼睛,想想,那是怎样的一翻情景呢?人看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
(朗诵)
S齐读
T这哪是人和山。分明是两个李白,分明是两座敬亭山。李白啊李白啊。你有有什么话想对敬亭山说呢。敬亭山啊敬亭山,你有什么话对李白说呢。(T的朗诵是深情的,深沉的。)
5、练习:
(1)、出示:
李白神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2)、S写,T巡视。
(3)、交流。
S:敬
亭山你知道我多孤独么,连云和鸟都遗弃我了。
S:李白,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不会遗弃你!
S:朋友,现在只有我俩在一起,你看我,我看你,我们都很孤独。
S:李白,我真为你感到孤独!
(4)、引读。
T:啊!鸟儿和云朵也讨厌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边。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T:是啊,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真有点死气沉沉啊。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T:不用答不用问,一切都在——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精彩!!师生的交流语言连起来像一首诗,教师用诗般的语言把几个学生的交流穿起来。)
T:相看两不厌,只有李青莲!
五、拓展。
补充。《秋蒲歌》出示。
1、自由读,感受李白。
T:大家展示的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
S读。齐读,指名读。
2、读。(有思考要求)
带着“这是一个怎样李白?”再读《秋蒲歌》。
S读。
3、交流。
T: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读出来了么?
S:这是一孤独的李白。
S:发愁的李白。
S:孤独,哀愁。
T: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想安慰安慰他吗?
S:你应该乐观起来,要坚强。
S:你要开朗些……
S:大家会想你的,你要乐观些。
T:哪些人会想着他?
S:劳动人民会想着他。
S:家乡的亲人会想着他。
T:还记得《静夜思》么?(S背)
T:还记得《赠汪伦》吗?(S背)
T:还记得《望庐山瀑布》吗?(S背)
T:李白啊李白啊,你不孤独!
六:升华吟诵《独坐敬亭山》。
作文六:《独坐敬亭山》2700字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这首五绝作于753年(天宝十二载)秋游宣州时,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射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
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诗人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写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作者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 首句写景,兼点季节与泛舟洞庭事。洞庭在岳州西南,故称“南湖”。唐人喜欢吟咏洞庭,佳句累累,美不胜收。“南湖秋水夜无烟”一句,没有具体精细的描绘,却是天然去雕饰的淡语,惹读者联想。诗人夜里来到湖上,能见“无烟”,这表现了湖上的光明。诗人没有写月,而已得“月色”,用词极妙。清秋佳节,月照南湖,境界澄沏如画,这种具有形象暗示作用的诗语,淡而有味,其中的好处,是具体的描写难以做到的。
在被月色净化了的境界里,最易使诗人忘怀尘世一切琐屑的得失之情而浮想联翩。湖光月色激起“谪仙”李白羽化遗世的想法,所以次句说:“耐可乘流直上天?”传说天河通海,所以诗人会有这样的想象。诗人天真的异想,又间接告诉读者月景的迷人。
诗人并没有就此上天,后两句写泛舟湖上赏月饮酒之乐。“且就”二字意味深长,意思是虽未上天,却并非青天不可上,也并非诗人自己不愿上,而是洞庭月色太美,不如暂且留下来。这样的措辞很巧妙。苏轼《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数句,意境与这首诗近似。湖面清风,湖上明月,自然美景,人所共适,所以李白曾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襄阳歌》)。说“不用一钱买”,是三句“赊”字最恰当的注脚,还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这个字的巧妙。这个字的用法看起来好像很无理,“月色”不可能“赊”,也根本用不着去“赊”,然而用这一字,就将自然人格化。八百里洞庭犹如一位富有的主人,拥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风等等无价之宝(诗人只说“赊月色”,读者却可以举一反三),而又十分慷慨好客,不吝借与。著一“赊”字,人与自然有了娓娓对话,十分亲切。这种别出心裁的拟人化手法,是高人一筹的。作者《送韩侍御之广德》也有“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渊明”之句,也用了“赊月色”的词语,读者可以互相参考。面对风清月白的良宵不可无酒,很自然地引出了末句。诗人明明在湖上,却说“将船买酒白云边”,也是看似无理,而实际上值得玩味。原来洞庭湖面辽阔,水天相接,诗人遥看湖畔酒家,就在白云缭绕的地方。诗人说“买酒白云边”,表现了湖面的壮阔。同时又与“直上天”的异想呼应,人间酒家被诗人的想象移到天上。这即景之句又充满奇
情异趣,丰富了全诗的情韵。
总的说来,这首诗的巧妙不在于景物具体描绘的工致,而在于即景发兴,艺术想象奇特,铸词造语独到,能启人逸思,通篇有味而不能句句分
庭山,位于洞庭湖中。相传娥皇、女英曾游此处,故名君山。两句意为:明净的洞庭湖,好像一面拂去灰尘的玉镜;君山耸立在湖中,宛如一幅图画。
作文七:《独坐敬亭山》500字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这首诗写作的顺序是从( 远)写到( 近 )
2、诗中的哪些字词体现孤独__独____尽______孤 ____闲______只有________
3、写出下列字词的意思。
闲: 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厌:满足
4、请画一画诗人与敬亭山相对的画面。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 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___青螺________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2、 这首诗的写作顺序是:_____由近到远
3、 写出这首诗后两句的意思
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1、 这是一首_____词_____,作者是唐朝的白居易,你还知道他写过哪些诗吗?
______________《_暮江吟______》、《卖炭翁》__________
2、从哪一句,看出诗人来过江南?________能不忆江南?
3、江南美在哪?抄出两句。______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4、"能不忆江南?"是(B )A、设问句B、反问句C、陈述句
作文八:《独坐敬亭山》900字
阳猛小学跨界大课堂登山型语文创感学道
姓名: 编号: 1 日期:2月20日 编制人:四年级语文组
自学促能力形成!展示让魅力飞扬!
课题:1、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 【自研课导学】
晨读课主题(15分钟) 1、自由朗读《古诗词三首》,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结合资料书理解诗意,并尝试背诵。
检测: 组内检测古诗的朗读。 预习课主题(20分钟)1、生字;2、诗意; 3、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资料准备:作者的相关资料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学习主题(1分钟):通过自读自悟,交流展示,我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展示课导学】(时段: 上午)
“日日清过关”巩固提升三级达标训练题
书写等级 达成等级
〃基础题 (你一定能过关!)
一、 区别组词,我能行。
座( ) 厌( )
谙( ) 篮( ) 坐( ) 庆( ) 暗( )
蓝( ) 二、 默写《独坐敬亭山》。
三、 理解诗句意思。 1、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2、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四、请你填一填。
1、《独坐敬亭山》是( )代诗人( )写的。这首诗写了( )天的景色的,是看( )。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诗人最喜欢的景物是( )。
五、拓展快乐园
李白是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被称为“诗仙”,他写的诗十分优美,再自学一首,如何?试着把你课外学到的抄写并背诵下来,如果有的地方不明白,可以请教别人,也可以查阅有关资料。
(培辅期望)
1、今晚你需要培辅吗?要( ) 不要( )2、培辅内容:( )掌握不好 教师评定:
【自主反思】(日反思)
知识盘点 心得描述
作文九:《独坐敬亭山》2100字
独坐敬山
亭
李
白 众鸟 高尽飞孤,独云闲。
去
相 看不厌,两有只亭敬山。
亭山在敬宣州(所在治今徽安城)宣,宣州六是以朝江来名郡南,大诗如人灵谢运、谢朓等在曾里这做太过守李。白一生凡七宣游城这,五绝首于天宝十作载(二573秋)宣游时,距州他迫于天被宝载离开三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长间了长期。飘泊生活,李使饱尝白了人间辛酸味滋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深加对现实的了不,满添了孤增之寂感此。诗独写坐敬山时的情趣,亭正诗人是带怀着才不而遇产生的独与寂寞的感情,孤大到然怀自抱中寻安慰的生求活写。
照
前二 句众“高鸟飞,孤尽独去闲”云,似看写眼之前景其,实,把独孤之写感了尽:天上几鸟只高飞远儿去,直至无影踪;无寥的长空还廓一有片白云,也却愿停不留慢慢,越地飘越远似,乎世万物都间厌弃诗人。“在”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一入“个”的静境:界佛仿在是群山一的鸟喧声消闹之后除格感到外静清在翻;的厚云滚消之后感失特别的清幽到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静种”,烘正出托人诗灵的孤独心和寂。这种寞动形生象写法,的给能者读以联想并,暗示且了诗在人敬亭游览山观之望,久画出他勾独坐“”出的神形,象为下“相联看不厌”作两铺垫了。
诗
的下运用拟半人法写手人诗敬对山的喜爱亭。飞鸟云之后,去悄静地悄剩只下诗和人敬亭山。了人凝诗着视丽秀的亭山敬,敬而亭似乎也在山动不一动看地着诗。人这使人很动诗-世情上大概界只有它愿还和作我吧?伴相“两看厌不表达”了人与敬诗山之亭间深的感厚。“情”相两”二“同字重义,复诗人与把亭山紧敬紧联地一起在表现,出强烈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的也是过经锤的炼,更突诗出对敬亭人的喜爱。“山人生一知得己矣足,”鸟云飞又何足挂齿去!这句两所创造诗的境意然是仍静”的“,面看来表是写了,人与敬亭诗相山对视而,脉含情。实际脉上,诗人是愈写山“有的情,愈”是现表出人的无“”;情而那横他遭遇冷,寂寞凉凄处的,境就也在静谧的场这中面透露出了。
来
“ 静”全是的诗血。这脉平首淡静恬诗的所以如此动之人,在于就人的思诗感情与自然景物的想度融合高而创造来的“寂出静的境界,”无怪沈德乎在潜唐《诗裁》别中夸要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一、
课件播演引入,题课
:师学同们假,我们游期了览少地方吧?不
⒈课呈件庐山,西现岭山等风雪景图。问师这是:里?你能哪一用些古诗
句
来说说一这景象些吗(?学生说望庐《瀑布山》《绝句,等。)
》
再⒉以课件式呈现“江南形色”“洞春胜景”“庭独敬坐”亭等幅三写画。
意
师
这些:地方漂吗?亮道这知是些地方哪吗?(如果知道,不师教明这分别点敬亭是、山洞庭湖江南及光风)
。
师:现在们我就去略领这些美的风丽光!吧翻读书课1古诗《三首》词(师。书板题课1.古诗词三首“)”
[
设意计图]件演播风景课图,看图说诗画句激,发生学学习的趣兴开;呈现敬亭山、洞课庭湖江南风光等及意画,写以帮助可生学诗读时词一个有总印体,象学为生理解词诗到起向发定动作的。
用
二借助注、释自,明义
读
:师们我今天学先习一第诗《首独敬坐亭》山。
⒈
简作介者敬及山。亭
我今们天学的习是唐诗人李白的诗代。,读亭íntg,我 学们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这。字个见常于子亭的名上称,如晚亭爱醉、亭翁等。
敬山,在今亭天安徽的宣州市北5省公里山,高826。
米
⒉师范读古诗教生试,读音正,再利流读。朗
.学3生助注借,初步了解诗释意句思。
4交.流
:
(
)学1了诗古,明你了白些哪容内?
2(你还)哪有些容不内明?白提出讨论。来
[设意图]鼓计励生在正学朗读确的础上熟基自练,再通过注读,初释读步懂句的意思。
三、诗介背景,探究绍其义
.教1介师李白作绍背景。(这首诗诗李是于天白十宝二年(公元537)年秋安徽省游州宣时作。当所年,诗人被离开长安迫已整十年,整态世炎,凉期长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的辛间的滋酸,孤味寂之倍生。)感
2.
读再诗古,自问问互。:师通过介,大绍再家读诗,看古有什新么体的或会问疑。
3.
班再全,教读师问追
。
(1)独“”坐是“谁独”?坐
(2
读诗),仔细会体,诗人坐独敬亭,看到山什么?些诗人听些什么?会到想些到么什?
()本来3,还有多众相鸟;本伴来还有一,朵孤云伍为但是,在它现们都离而去,作者想了些什我呢?么这句两与题话的目个字哪应呼?呢
4)“相(”看是互看。相明明有诗只人个人在一亭敬,谁山和他互相呢看,这你读懂了些什么?生里读“试看相两不,厌有敬亭山”,你只得应觉该哪些把语词读才重体现出能作者情的。(感只有)
(
若生学已问过上经述某些问题此,节的问环题就可删减。以若生学能未入,深师教需要追再)
[设问计图]教意师绍诗介作诗背人,景让生学能过诗透句字里行间的会体人诗内的感心;情教师“问追的”的,既目引导是学生入深体会诗诗境义诗,又是情测检反馈学的学生效习。
果
四诵、尝试读,背默诵写
1.过通究探我们明,白诗意了诗境,头你中有一幅什脑么样的图画呢?(什么的样人什,么的景样什,么样的?)能不能试情着一读读,你的用音声的快慢轻、来重塑造这些面画?
.2试读,用后铅笔重在读的字词下划“Δ”,在音后划“长/,”读给再桌听同
。
.3全班交流,师点拨教(学擦生自己用铅掉笔注的标错误号记再用,钢把正笔确的音、长重音示标出来)学生作。记标后再读诵
。
4
背.古诗诵,写古默。
诗
作文十:《独坐敬亭山》800字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默写《独坐敬亭山》。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诗句大意。
二、教学重点: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三、选文目的:通过对诗句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累。
四、教学准备: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李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诗人了,我们学过不少他写的故事,大家能背诵出几首吗?(学生背诵古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手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课件出示课题,生书空、齐读)
(二)知诗人,解诗题(课件出示诗人背景)。
1.知诗人。李白,唐代诗人,他写的诗又多又有名,所以人们又称它为“诗仙”,(介绍历史背景。)
2.解诗题。“独”是指独自一个人。请同学们看注释了解敬亭山。 师:李白一个人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朗读全诗,体会李白的心情。
3.检查生字,朗读全诗。
课件出示生字生词,指名认读,领读。出示全诗,全班齐读,教师指导古诗停顿并范读。
(三)悟诗意,觉诗境(看画感受)。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诗的前两句,说说你的理解。
1.重点引导“众”与“孤”之中蕴含的多与少之意,“尽”与“闲”对比教学,结合历史背景,理解诗人当时的心情。
2.小结前两句: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的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3.师:请同学们读一读后两句,后两句诗中作者又看到了什么?(诗人观望画面)
4.读诗句,小组讨论诗句含义。
5.小结后两句:我静静的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相互交流,彼此谁也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敬亭山了。
6.过度:作者为何心中什么也不想,只有那座不言不语的高山呢?古人写诗往往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心情,(了解李白不同时期的诗和他当时的境遇,体会本诗抒发的情怀。)(诗人感触画面)
四.朗诵全诗,熟读能诵。
五.总结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