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与夏十二登岳阳楼》900字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是诗人李白的五言律诗,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80卷第25首。
[1] 这首诗此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诗中描写了在岳阳楼极目远眺所见到的景象,表现了一时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2]
作品原文
与夏十二1登岳阳楼2
楼观岳阳3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4,天上接行杯5。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6。[1]
2作品注释
1.
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2.
岳阳楼坐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716年(开元四年)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 3.
岳阳即岳州,以在天岳山之南,故名。治所在巴陵,即今湖南岳阳市。 4.
下榻用汉代陈蕃礼徐穉、周璆事,见《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诗注。 5.
行杯谓传杯饮酒。
6.
回回荡,摆动。[2]
3作品译文
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
看见大雁南飞引起我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
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传杯饮酒。
醉酒之后兴起了凉风,吹得衣袖随风舞动我们随之而回。[2]
4创作背景
此诗是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回江夏至岳阳时所作。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3]
5作品鉴赏
诗的一两句写登高临远所见到的辽阔景象。“尽”字,形容登上岳阳楼,俯瞰下界,岳阳一带的自然景色一览无余。“川迥洞庭开”一句紧承“尽”字而下,具体展示八百里洞庭浩邈无垠、横无涯际的景象。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把秋色中洞庭湖那种汪洋浩瀚、澎湃动荡的气势,写得很动人。此处一个“开”字,即是对那种景象的集中概括。句中“川迥”二字,是写更为辽远的长江。洞庭湖的北面与长江相连,人们在岳阳楼上,隔着那壮阔的湖水,迷茫中长江依稀可见。这两句意境阔大,诗人炼词造句给人一种雄浑豪放的感受。
上两句是俯视下界所见,三四两句便写仰观天宇所感。鸿雁南飞,月升东山,这本是人
作文二:《与夏十二登岳阳楼》2400字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译文
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 看见大雁南飞引起我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
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传杯饮酒。 醉酒之后兴起了凉风,吹得衣袖随风舞动我们随之而回。
注释
1.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2.岳阳楼:坐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716年(开元四年)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
3.岳阳:即岳州,以在天岳山之南,故名。治所在巴
陵,即今湖南岳阳市。
4.下榻:用汉代陈蕃礼徐穉、周璆事,见《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诗注。
5.行杯:谓传杯饮酒。
6.回:回荡,摆动。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在南游岳阳时,写下这首诗。
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县西南。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
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蒙眬中的幻景。诗人是有些醉意了:“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潇洒自如,情调舒展流畅,态度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诗的一两句写登高临远所见到的辽阔景象。“尽”字,形容登上岳阳楼,俯瞰下界,岳阳一带的自然景色一览无余。“川迥洞庭开”一句紧承“尽”字而下,具体展示八百里洞庭浩邈无垠、横无涯际的景象。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把秋色中洞庭湖那种汪洋浩瀚、澎湃动荡的气势,写得很动人。此处一个“开”字,即是对那种景象的集中概括。句中“川迥”二字,是写更为辽远的长江。洞庭湖的北面与长江相连,人们在岳阳楼上,隔着那壮阔的湖水,迷茫中长江依稀可见。这两句意境阔大,诗人炼词造句给人一种雄浑豪放的感受。
上两句是俯视下界所见,三四两句便写仰观天宇所感。鸿雁南飞,月升东山,这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客观景物,但是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之下,能够荡人心
神,触发人的情怀。正如刘勰所说:“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诗人处于浩渺无边的洞庭之上,那种忧戚烦闷的心情顿时为之一畅,所以“愁心去”、“好月来”便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畅然一适的愉悦心情。句中的“引”“衔”二字,并不是客观景物的实写,而是写诗人此时此景之下的主观感受。这两句是全诗诗眼的所在,写得精采传神。
五六两句极言岳阳楼高耸入云。意在表明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令人快慰。“连”、“接”,二字,是夸张之笔,用于此处同样是为了突出心情的愉快。七八两句写酣饮之乐,诗人醉后翩翩起舞,习习凉风吹拂着人的衣袖,似有仙举之妙。如上四句叙写诗人与友人饮酒放乐的情景,因为是在岳阳楼上,所以叙事中又表现了岳阳楼的高耸。这样,全诗就完整地写出了秋风明月下的浩荡无边的洞庭夜景,通过优美的意境描写,表达了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
这首诗是一首五律。就其风格而论,意气豪放,境界阔大,抒情写景有一种长风浩荡的笔力。李白一生的律诗并不少,但他的作品中较为出色的大多不是律诗。五七律之中,以五律为主。这首诗代表了他的五言律诗的风格。《唐诗品汇》说:“盛唐五言律旬之妙,李翰林气象雄逸。”《李诗纬》也说:“若太白五律,犹为古诗之遗,情深而词显,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归,开郁宣滞,特于《风》、《骚》为近焉。”这是说他的五律依然保留着古诗的遒劲特色,但其中又有情深词显、出乎自然的新的特点。
此诗是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回江夏至岳阳时所作。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s://.adyunwm.
作文三:《与夏十二登岳阳楼》1000字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释 读
登上岳阳楼,放眼远眺,天岳山一带,无限风光,尽收眼底。 江水浩淼,流向茫茫天边;洞庭湖面,波阔浪涌,汪洋无际。 大雁南归,高翔的翅膀,带走了我愁闷的心。
月出山缺,仿佛是君山衔来了浑圆的美好之月。
酣卧畅饮,恍若在天上飞杯换盏。
醉后,凉风四起,不胜寒意。
凉风习习,直吹得人,衣袖翩翩,飘舞不止。
猜 读 你流放夜郎,顺流而下,放舟江陵,南游岳阳,携夏十二,秋登岳阳楼,览景赋诗,感怀言情。
岳阳楼,临湖而起。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气蒸腾,直衬得岳阳楼,飞阁流丹,雄伟壮丽。气蒸云梦,波撼岳阳,便是最好的明证。
登斯楼,凭栏望,极目湖光山色,蔚为大观,壮阔不已。大江际天,湖开新景;归雁列阵,愁心远引;山月初升,山缺衔月;层楼下榻,如卧青云;推杯换盏,如饮天庭……凉风吹送,衣袂飘舞,诗人你仪态潇洒,风流自如。你临风赋诗,心中快意,顷刻之间,妙句天成。
读罢,谁能想象你,此时竟是一个获罪流放的诗人?你的胸襟犹如岳阳之景,阔大豁然,敞亮高远。因为雁引愁心,山月照临,正好登楼畅饮,举杯对天倾!正是身景相融,心境相随,物我合一,神与境契!难怪,你人生的失意,流放的冤屈,旅途的劳顿,皆随了登楼远眺而荡然无存!
天地悠悠,湖水荡荡,秋雁远引,楼阁巍巍,你登楼一吟,遂成千古孤鸣。不过,你毕竟大劫刚过,获罪在身,元气未复,与你的诗弟杜甫的登楼一吟、洪波共振、天地皆惊相比,中气略感不足,气势稍逊些许。
水天空阔,去途迢迢,恨好风不惜世间英物,诗人你即便壮词撼天,栏杆拍遍,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依然不改其志,不变其愿,亦是枉然。是忧是乐,个中滋味,谁晓?范希文虽能解得千古忧乐,那已是几百年以后的事了,你若西天有知,不知然否?
赏读
岳阳楼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岳阳楼高三层,建筑精美,气势宏伟。历为迁客骚人的登临览胜之地。登临者,莫不凭栏赋诗,抒怀言志。
大诗人李白,携友同登,神酣兴起,遂吟成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精美篇什。诗人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洞庭湖一带的大好风光,塑造出“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的优美意境,登临时的畅快豁达之情,飘举飞逸,充盈天地。
此诗还使用了衬托、夸张的手法写岳阳楼,高居俯瞰,身入青云;周围之景,开阔渺远,更显岳阳楼的雄伟壮丽,气势非凡。诗中不言高楼,却处处显见高楼。诗中那些纯乎天然的佳丽之句,似是俯身即拾的璞玉,绝无斧凿之痕,雕刻之迹。
作文四:《与夏十二登岳阳楼》1500字
目录[隐藏]
作品概况
作品原文
作品译文
创作背景
作品赏析
作者简介
[编辑本段]
作品概况
作品名称: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创作年代:唐代
作者:李白
作品体裁:五言律诗
[编辑本段]
作品原文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编辑本段]
作品译文
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雁儿高飞,带走了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
[编辑本段]
创作背景
759年(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秋季作这首诗。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岳阳楼座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716年(开元四年)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历代迁客骚人,登临游览,莫不抒怀写志。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1]
[编辑本段]
作品赏析
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县西南。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蒙眬中的幻景。诗人是有些醉意了:“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潇洒自如,情调舒展流畅,态度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1]
[编辑本段]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自称与李唐皇室同宗,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少年时居住在四川,读书学道。二十五岁出川远游,先后居住在安陆、鲁郡。在此期间曾西入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后来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不久因受谗言出京,漫游各地。安史之乱起,为了平叛,加入永王李军幕僚;后来永王为唐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遇赦东归,投奔族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不久病逝。他因写诗而闻名,为当时的人们所激赏,称赞他的诗可以“泣鬼神”。他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2]
作文五:《与夏十二登岳阳楼》1000字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
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岳阳楼座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开元四年(716)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历代迁客骚人,登临游览,莫不抒怀写志。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附近)。少居蜀中,读书学道。二十五岁出川远游,客居鲁郡。游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至天宝初,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不久便被谗出京,漫游各地。安史乱起,入永王李璘军幕;及永王为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身陷囹圄,流放夜郎。遇赦东归,客死当涂令李阳冰所。唐朝另一诗人白居易诗“但是诗人最薄命,就中沦落莫如君”,正是他寂寞悲凉身世的写照。但他以富于浪漫主义的诗歌反映现实,描画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千古的伟大诗人。
[诗文品读]
整首诗,诗人将自己隐在楼、川、雁、山等景观后,让楼去观览,川去迂回,让雁牵愁心飞去,山衔好月走来。天地万象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的生命和感情的载体了。
首联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登上岳阳楼,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颔联中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了生命,你看,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山衔好月来”一句,想像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颈联写诗人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朦胧中的幻景。
尾联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何等潇洒自如,情调何等舒展流畅,态度又何其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可谓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作文六:《与夏十二登岳阳楼》1900字
第一周早读一
【资料卡片】
[文学常识]
《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这是《诗经》的精华,如《伐檀》、《硕鼠》。“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诗歌的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文化常识]
人的称谓
1(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2(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能力扩展】
[成语积累]
1(鼎足而立:像鼎的三足分立那样,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错例:春秋时期,战争频繁,最终形成齐、宋、晋、秦、楚等几个大国鼎足而立的局面。
正例:本次活动已接近尾声,三大热门人选鼎足而立,鹿死谁手即将揭晓~
2(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和遭遇灾难。
错例:第二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据专家测算,在首都市内的空气污染中,汽车尾气的排放可算首当其冲,竟占了污染总量的百分之四十五。
正例:信产部力清网络垃圾,电子邮件首当其冲。
[诗词赏鉴]
春行即兴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
什么,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古文延伸]
猩 猩
(唐)裴炎
猩猩在山谷,行常数百为群。里人以酒并糟设于路侧。又爱著屐。里人织草为屐,更相连结。猩猩见酒及屐,知里人设张,则知张者祖先姓字,及呼名骂云:“奴欲张我,舍尔而去。”复自再三,相谓曰:“试共尝酒。”及饮其味,逮乎醉,因取屐而著之,乃为人之所擒,皆获,辄无遗者。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作文七:《登岳阳楼其一-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21400字
精品文档
登岳阳楼其一-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 赏析《登岳阳楼》 赏析《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翻译,
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 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主旨,
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抒发了诗人年老多病、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和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限伤心,反映了他对亲人的怀念,对国事的忧思。
,手法,
表现手法:写景抒情、情景交融
诗的首联扣住“登”字,着眼洞庭风光的特色“水”,写出了年轻有抱负时向往洞庭湖,而今年老多病时才得以一
1 / 36
精品文档
观的感叹,为下文的写景、抒情拉开了序幕。颔联极写洞庭湖水的浩瀚无际,创造了一个无限广阔、气魄宏大的境界,并暗含着对国家时局的担忧。颈联则借助湖上孤舟,写出了自身遭遇和处境的孤苦,寄托着诗人对不能报效国家和人民的痛苦和不平。
修辞手法:夸张描写、对比抒情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这句的“昔闻”表现出渴望向往已久 ,“今上”则是如愿以偿甚喜,今昔心情作对照,强调了登楼时的喜悦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句就用了对比,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手法相同的诗,
杜甫的《登高》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颈联表现感情,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全诗就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也跃然纸上。
,问题,
1.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2 / 36
精品文档
情,
2.颔联写的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广阔无边、水势浩瀚的雄奇壮观阔大景象,而颈联写的却是作者身世的孤苦和处境的凄凉,两者对于表达中心思想分别有什么作用,
答案:
1.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经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颔联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象,衬托了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颈联写个人的不幸遭遇,但是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之间,作者却置个人于度外,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感情。
登岳阳楼赏析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
3 / 36
精品文档
,、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分裂。 ,、乾坤:指日、月。
,、戎马:指战争。
,、关山北:北方边境。
,、凭轩:靠着窗户。
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
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
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
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
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赏析
,,代宗大历三年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是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开头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二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三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4 / 36
精品文档
末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赏析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预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注:?黄庭坚,于绍圣二年谪官涪州,驾黔州安置,元符元年再徙戎州,至元符三年放还,先后在蜀六年。?滟预关,即滟滪滩。?湘娥,即湘夫人,相传舜之二妃溺死后为神,住在洞庭湖中的君山上。?当:正对着,指在湖上面对着湖水。
22(前一首的“未到江南先一笑”中“笑”,向来被人认为意蕴、情感丰富。你如何理解这一“笑”,请作简要赏析。
23(后一首诗中,诗人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分别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5 / 36
精品文档
【参考答案】
22(首句写被放多年,历尽坎坷,九死一生,次句谓不曾想还活着出了瞿塘峡和滟滪关,表示劫后重生,不免庆幸的喜悦。三四句进一步写放逐归来的欣幸心情,还没有到江南的家乡就已欣然一笑;还能在这岳阳楼上欣赏壮阔景观,意兴洒脱,乐观豪爽之情可以想见。对回到了家乡,对后面的生活充满自信、乐观和欣慰。
23(前两句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湖中君山空蒙/秀丽美妙之景;后两句借虚写实,想象人在湖面的情景,写出了湖面浪峰滔天,青山相应,烟波浩渺的壮阔之景。
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赏析 渡荆门送别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押韵的字有游、流、楼、舟。题材:送别诗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
6 / 36
精品文档
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
7 / 36
精品文档
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而又初次离别的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他。
这首诗写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诗以浓重的怀念与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登岳阳楼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注释】
?羁心,羁旅之心,即客心。?永昼,整天。?扰扰,纷乱动荡的样子。?悠悠,形容忧思不尽。?夕霁,傍晚的晴晖。
【简析】
大自然的各种景致,表现在诗人的作品中时,往往随着诗人的心情变化而变化。同是春雨,杜甫和许多诗人感到
8 / 36
精品文档
“喜”,而陈与义却感到“惊”。前两联用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意,而不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意境,所以,一场春雨过后,看不到杜甫“花重锦官城”的美景,而看到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落花无数”,和自己眼前的“雨湿高城”。听不到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而听到杜甫“恨别鸟惊心”。一个“孤”字,把为避兵乱的诗人孤独凄凉的心境传出,似乎有秦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砌成此恨无重数”的意境。而“蛛丝”又和辛弃疾“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非絮”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只是陈与义写得更含蓄些。
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写景,一”东”一”西”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 “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从” 帘旌”到”夕阳”,描绘出了一幅静谧而惨淡的的夕阳入山图.面对这样的景色,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活,诗人不由悲从心来.
颔联中,” 登临吴书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此句仿杜诗中”吴楚东南” 意境雄伟, 让人想起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怀古伤今,怎能不让人” 徙倚”在山水之间.在这样美丽的岳阳楼畔,诗人却提不起半点观赏山水的雅兴,仅”徙倚”二字,便把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颈联从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脱胎而来,而又未生搬硬套,”万里””三年”说明了诗人逃难时
9 / 36
精品文档
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恰当的表现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
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这样的苍凉气韵,与杜诗中”无边落木潇潇下”,”艰难苦恨繁霜鬓”相同.同样的国破家亡,天涯沦落,此时此刻,杜甫成了诗人患难中的知己,因此,诗中自然有了杜诗中雄阔慷慨的风格
人教八上登岳阳楼赏析 登岳阳楼
宋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帘旌(jīng):酒店或茶馆的招子。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迟,缓慢。
?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瓜分。
?徙(xǐ)倚(yǐ):徘徊。
?三年多难:公元1126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凭危:指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
10 / 36
精品文档
?吊古:哀吊,凭吊。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在湖山黄昏下徘徊。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全诗紧紧围绕“悲”字展开。
首联第一句“洞庭之东江水西”,横空出世,从大处着笔,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直接点出:在烟波浩淼的洞庭湖的东边,在奔腾浩荡的长江之西。不由得让人想起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看到这气势非凡的语句,让人不由得心驰神往,但第二句却笔锋一转,不再是空阔无边的壮景,而是描绘出一副宁静的画面,“帘旌不动夕阳迟”,举目所见的是苍茫的暮色,帘旌一动不动,夕阳缓缓西沉,残阳如血,铺于水面,湖面一般冷绿一半红,看上去风平浪静,有些惨淡,有些寂寞,有些苍凉。景之凄迷衬托人之悲愁。此句乃以景传情也。
颔联由上句平静的景物描写转而进行强烈的抒情。“登临吴蜀横分地”,既说登临的地理位置,也在回顾历史,当年吴蜀争夺荆州的历史似乎再度重现,吴蜀两军相争,互相厮杀,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人声,马蹄声,兵器撞击声,,声声不绝于耳。历史的辽远、战场的血腥似乎又出现在眼前,
11 / 36
精品文档
战争,战争,战争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思及此,“徙倚湖山欲暮时”,面对满眼的湖光山色,诗人却无心欣赏,独自徘徊,是因为有满怀的愁绪,有满腹的心事啊,而在这苍茫的湖山暮色之下,徘徊的身影拉长,拉长,正如作者理不清、剪不断的愁情,更增添了几许怅惘、落寞之感。忆历史,思往事,感时世,心悲切。
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诗人发出了痛苦的呐喊,为什么偏偏会忆起吴蜀之战,那是因为诗人在历靖康之变后饱尝战争之苦:万里逃难,南奔襄汉,颠沛湘湖,流离失所。这正是诗人悲之所在啊。“万里”、“三年”分别从时空的跨度来叙其遭遇之悲,读之让人感慨万千。登高望远不但不能减轻心中的悲苦,反而更添几许愁绪。这无边无际的愁绪当“望远”“凭危”时更如一江秋水滚滚而出。如李煜“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如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登高望远怀乡思家,乃人之常情也,更何况饱尝无限家国之痛的诗人呢,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早已深入骨髓了啊,此句将诗人的悲、伤、哀、痛推向了极致。
尾联“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似乎是诗人顾影自怜的喃喃自语,未老先
衰头已白,为国事,为家事,为自己,为那些与自己一样国破家亡的同乡们焦虑、忧愁,吊古伤今,感怀伤时,在
12 / 36
精品文档
秋霜的季节里,更觉时世如风霜相逼,冷峭之极。那衰老的枯木、那苍凉的湖面,何尝不像自己呢,沦落天涯无尽的凄凉,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一切尽在不言中。
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仕途失意之思和忧国忧民之情融于一体。
登岳阳楼诗作赏析 苍凉的气氛,悲怆的心境
——陈与义《登岳阳楼》诗作赏析
登岳阳楼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在诗的长河里,历来不缺感怀伤世悲秋之作。陈与义的诗作《登岳阳楼》只是其中一例。 靖康之变,颠覆了北宋。诗人陈与义也由此颠沛流离。登岳阳楼,虽凭危而望,只徒增伤感而已。满目苍凉,暗合诗人悲怆的心境。
首联,交待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楼危高耸,难免有孤立之感;“帘旌不动”,表象是风平浪静,我读出的却是一派萧条;夕阳迟暮,画面虽美,却太惨淡,李商隐不是有诗云:“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颔联,紧承首联,从历史角度再次介绍岳阳楼。诗人在
13 / 36
精品文档
此徘徊不已,夜幕降临,何处是家呢,观赏山水的雅兴全无,却有满怀愁绪。
颈联,我们看到的是:诗人为避难颠沛流离,背井离乡的生涯。真是“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三年,诗人居无定所,过得很不好吧,不远万里,来此洞庭,排遣心中的愁绪,又怎能如愿呢,
尾联,景语皆情语,一个“悲”字,更是全诗的诗眼。白发与风霜相映照,是何等的凄凉;老木与苍波恰似“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又是何等的悲壮。此情此景,诗人悲从中来:祖国灭亡,山河破碎;自己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于国于己,诗人怎不感伤呢, 综观全诗,其中笼罩着苍凉的气氛,四处彰显着诗人悲怆的心境。当然,这一切来自于诗人高超的弄诗技巧。
先看诗作中的意象:“夕阳”、“白头”、“风霜”、“老木”、“苍波”等等,虽是眼前实景,却皆显苍凉之感。以景寓情,诗人历经风霜后的憔悴悲愁之绪彰显得一览无遗。 再看诗作中的用词:“徙倚”一词,意为徘徊。诗人徘徊是留恋欣赏洞庭之湖光山色吗,不是,诗人徘徊,实为排遣心中的愁绪。因为诗人笔下并没有美丽的洞庭景色,只有风霜,只有沉沉暮霭,只有老木苍波。“吊古”一词,诗人的思绪回到了三国时期吴蜀荆州之争。吊古,实为伤今,北宋朝廷的避敌政策,多少仁人志士空怀凌云志,徒有报国心。诗人乃一
14 / 36
精品文档
介书生,岂奈何之,一个“悲”字,再加上“无限”二字修饰,更渲染了诗人此时悲怆的心境。 最后看诗作的布局:首联交待岳阳楼的地理位置,直接入题写景,由近及远;颔联虽紧承首联,却加入了抒情的因素。“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诗人思绪拉到三国, 自己却在湖山徘徊,在思索,融入了自己些许怅惘之情;经过前面的蓄势,诗人在颈联中道出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发出了最为高亢的呐喊:“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作为书生,万里逃难,是迫不得已吧,诗人心中的苦闷在此联得以显现;尾联以“悲”字收尾,诗人心中的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中。这样的诗作布局,一波三折,将诗人的感情推向了极致,诗意含蓄蕴藉,意味深长,苍凉悲壮,颇为壮阔。 题破山寺、登岳阳楼赏析 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闻钟磬音。 ? 写出自然之景,又写出心灵之境的诗句/既是写景的过程又是悟性的过程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3、写出了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生的启示/传世绝唱的句子:
4(答: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幽静、寂静的环境;主要运用了以静写动、以动衬静的手法: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5 / 36
精品文档
5.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6.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1、这是一篇写禅寺景观的名篇,它表现了禅院特有的幽深宁静境界,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希望隐逸的情怀。
2、“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写出了哪些感受,“悦”“空”各有什么意思,禅寺风光使作者尘念消除,内心空明,想超然物外,过隐逸生活。悦、空见上题
3、诗中有一成语,这个成语是:“万籁俱寂”或“曲径通幽”。
4、“曲径通幽处”有的版本作“竹径通幽处”,你觉得用“曲径”和“竹径”哪个更好,为什么,
16 / 36
精品文档
“曲径”更好,有蜿蜒幽深的意味,有韵味;“竹径”缩小了范围,限制了读者的联想。
5、诗中既说“万籁此俱寂”又说“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这是运用了以静写动以动衬静的方法。若周围一片嘈杂,人们也不会在意钟磬的袅袅余音,只有钟磬余音,没有世俗之音才会与诗人向往佛门清净的心情相吻合。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的诗句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好在何处, 既有实写,又有虚写,“坼”、“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
绘得壮阔而又生动,气势磅礴恢弘,被誉为描写洞庭湖的千古绝唱。
3(首联点明登临之意。有人认为表达喜悦之情,有人评价暗含抑郁悲凉。你同意哪种看法,说说理由。答:种看法,认为表达作者喜悦之情,因为作者早就盼望登上岳阳楼,今天初次登上,自然满含喜悦之情。种看法,认为作者暗含抑郁悲凉之情,因为杜甫一生怀才不遇,结合“亲朋无一字”“凭轩涕泗流”可知此时作者的坎坷落拓,在平淡的叙述中
17 / 36
精品文档
寄予了作者深沉和抑郁和壮志难酬的感慨。
4(这首诗历来被称为意境开阔雄伟之作,请结合颔联和尾联具体分析。答:颔联将洞庭湖的广阔无边、水势浩翰描绘得雄奇壮观。尾联突出诗人虽孤寂多病,但仍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两联上下衬托,相得益彰。
1(作者登上岳阳楼,为什么竟“凭轩涕泗流”,
作者眼观浩荡烟波,想到自己举目无亲,年老多病,子能以孤舟为家,而落得如此境地,皆因战乱未平,国家多难,想到这些,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禁不住老泪纵横,哭得非常伤心。
登岳阳楼鉴赏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
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18 / 36
精品文档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注释】
?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坼: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日夜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无一字:杳无音讯。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年老多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诗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戎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
19 / 36
精品文档
中一带。
?凭轩:倚着楼窗。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写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二年,杜甫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泊岳阳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鉴赏一】
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0 / 36
精品文档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
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首联叙事,颔联描写,颈联抒情,尾联总结。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
21 / 36
精品文档
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全诗以自叙和抒情为主,真挚感人;写景只是三,四两句,既是实写,又想象,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
【鉴赏二】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一定高兴。
22 / 36
精品文档
但仔细品味,句中又见不到高兴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联系下文更是如此。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
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他高兴不起来。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来了,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这一声长叹,就像那咏叹调的引子,开启了下面一个个乐章。这里还要注意到一个?水?字,题目是?登岳阳楼?,头一句却先写洞庭湖,第二句才写岳阳楼,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这个?水?字显然是要突出的,这是抓住了洞庭风光的主要特点,说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出现水字,却是专门写洞庭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
23 / 36
精品文档
?坼?字用的很好,有动态感。仿佛湖水在延伸,大地被切割开。后一句?乾坤?就是天地,包括天地万物。?乾坤日夜浮?是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四面眺望,到处都是无边无际的洞庭水,仿佛整个天地万物都被湖水漂浮起来,仿佛天地万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动漂游。?浮?字也有动态感。使人想到整个苍穹都被湖水托住的—个半球,而万物的运动,都是湖水荡动的结果。这两句都是写洞庭水,境界宏阔。一是极写水面的宽阔,二是极写水的力量。能够割裂大地,能够浮动乾坤,这是极写它的力量。而被割裂、被浮动东西之庞大,则显示出湖水的宽阔。这不是简单的夸张手法,这里有个视觉、感觉和想象的问题。由于地球是圆的,人的视觉是有限的,面对茫茫的湖水可能看不到岸边,即使看到了,远远望去也只是一条线,这就造成了湖水无限大,而远地十分狭小的感觉。
诗人准确、真实地抓住了这视觉和感觉上的错觉,就把湖水描写成了四际无垠,仿佛大地四处都是水乡泽国,这是视觉感觉的真实。但诗人又借助想象,把本来看不到的吴楚大地和整个乾坤四际,也融进了这个视觉和感觉的画面。从而构成了一个想象的吴地楚地被裂开,整个乾坤被浮动的广阔无垠的画面。这就是借助想象而形成的意象。这是将想象中的更广阔的景象纳进了视觉画面的结果。这是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视觉错觉加上想象的产物,这是一个很
24 / 36
精品文档
成功的宏观意象。它的主要特点是境界广阔、气魄宏大。像这样大的宏观意象、气魄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很少见的。如孟浩然也有咏叹洞庭湖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但没有杜诗境界更为高远。这两句是写景,但不能看成是纯写景,写景中渗透着诗人的胸怀。?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无一字?指的是没有一点消息,一点音信。?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的。?孤舟?是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理解这两句应与前两句联系起来看,前两句是远望,随着湖水向四际望去,水天相接,联想到吴楚,联想到整个乾坤。这两句近看,看到了孤舟,孤舟是近景中映入眼帘最能触动他的东西。于是使他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处境。
可以说这两联都是由观景引出,只不过前两句以写观景所见为主,后两句以写观望所见而引起的联想为主。这两联在内涵上也是一脉相通的。表面看起来毫无联系,实际上是一脉相通的。既然这后两句是写他的孤苦悲惨处境,由此应
25 / 36
精品文档
推想到前两句也绝非是单单写景,实际上前两句是借写远景象征性地、比拟性地暗示国势的动荡不安。这里包含着安史之乱的后遗症:唐王朝的衰败,人民的痛苦,外族的侵扰,国家的四分五裂和社会的不安定,栋梁之臣的缺乏等等,这一切都是杜甫飘泊中念念不忘的大事。正是由于诗人心中牵挂着国事民事,才牵肠挂肚。所以当他看到广阔无垠洞庭湖水时,也会想到仿佛大地裂开了,乾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动。
从杜甫一贯的优国忧民的思想境界来看,他登上岳阳楼极目远眺,也必定会想到这些。可以说没想到这些就不是杜甫。也正是由于诗人胸中翻腾着叫人牵肠挂肚的国事民事,所以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再施展抱负的痛心。于是这孤舟飘泊,老弱多病,消息也听不到的可悲处境,也就顺理成章地涌上心头。这两联中,上联境界极大,下联境界却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其间也包孕着诗
人的无限感慨。就景象来说,上联展现的是浩瀚的洞庭湖水,下联则画出了水面上的一点孤舟。湖水动荡,孤舟飘浮,虽然大小悬殊,却统一在一幅画中。如果将洞庭湖水比作整个国家,那么那一点孤舟就是诗人杜甫自己。这里是象征,这鲜明对照的谐调之中,既包含着诗人对自己终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体现了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诗人站在岳阳楼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国家,想到自己,万种感慨,萦绕心头。?不阔则狭处
26 / 36
精品文档
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乾坤?与?孤舟?对比,阔大者更为浩渺,狭小者更显落寞。
尾联?戎马关山北。??戎马?,就是战马、兵马,指战争。?关山?,泛指,并非专指那道关,那座山。?关山北?,指打仗的地方。从诗人来说,从洞庭湖向长安望去,隔着一道道关,一座座山,而战火就在北面燃烧。?戎马关山北?,具体指的是当时吐蕃入侵,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凭轩涕泗流?是说杜甫倚靠岳阳楼的窗户,向北眺望,虽然隔着道道关山,他看不到长安,也看不到战火,但在他心中却呈现出吐蕃入侵,长安危急,人民遭难的情景,于是他就禁不住伤心的老泪纵横了。
这两句是两个景象:一个是西北长安附近的战火,一个是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老诗人。两者构成了一幅画,前者是诗人心中想到的,后者是诗人自身实景。长安与岳阳楼相距千里,但在诗人心中却没有这个距离。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长安。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同时?戎马关山北?一句,明确写出了诗人在登岳阳楼时心中想的是国家的不安宁。这就更可以说明了第二联绝非仅仅是写景。第三联也决不只是写自己的孤苦无依。?凭轩涕泗流? 一句中,则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比照后,感到无可奈何,感到万分压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晚年时的精神痛
27 / 36
精品文档
苦。精神痛苦主要是无可奈何。
这首诗的主要艺术成就表现为以下两点。
第一,作品运用了变化多样的表现手法。作品虽然只有八句话,但是却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开篇两句运用的是叙述的手法,交代的是登临岳阳楼的缘由。三四两句运用的是描绘的手法,绘制了岳阳楼的宏阔壮观图景,并且在描绘中,又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作品最后两句又运用了抒情的写法,揭示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开拓了作品的意境。
第二,作品内容和感情两方面大跨度的跳跃。从内容方面说,开篇一联写的是诗人登楼的过程,其中蕴含了?昔?与?今?的时间跳跃过程。颔联中,诗人由上联的写自己推进到写洞庭湖,这里有一个从小到大的跨度。在写景中,又由吴、楚之地面到日、月之天空的空间跳跃。到了颈联,诗人又转回自身的描写,前后联之间有一个从大到小的跨越。到了尾联,诗人又从个人身世遭际的描写扩展到国事的描写,上下联又是一个从小到大的跨越。在写国事时,又有一个从国难的跳跃到诗人感情抒发的过程。这就构成了纵横开阔,跳跃性强的特点。从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上说,首联蕴含喜悦,颔联带有雄壮,颈联转为凄苦,尾联变为悲伤。诗人的感情随着诗篇的进展,显示出不断变化,跳跃性强的艺术特点。 《登岳阳楼》鉴赏 《登岳阳楼》
28 / 36
精品文档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che彻),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这是杜甫晚年写就的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千古佳作。也是登临览胜之作,真切地描绘了江山之壮、风光之美与景物之奇,除了表现自然景观之外,还融进了诗人的胸襟气度,写出特定的名胜所给予登临者的深切感受,使得奇情与壮采一齐飞腾,达到情景合一的化景。这首诗篇幅虽极短小而气魄非常雄大,它把湖山之胜与诗人心中家国多难的悲哀结合起来抒写,造成了沉雄悲壮的高超艺术境界,在古往今来多如牛毛的登临岳阳楼的诗篇中,它几乎可以说是无人能及的绝唱。诗为大历三年(768)杜甫携眷自夔州出峡后,暮冬流寓岳州(今湖南岳阳市)时所作。首联二句,即揭示登楼的题旨,写自己宿愿终偿的欣喜之情。“昔闻”、“今上”云云,用时间概念联接两个描述诗人行动的句子,使得登临者兴高采烈的情状溢于言表。颔联二句,极度夸张地写出登楼所见。坼吴楚而浮乾坤,这是形容楼前浩渺无垠的洞庭湖的水势。吴楚,指春秋战国时吴楚两国的旧地。大致说来,吴国在洞庭湖东面,楚国在湖西及湖南一带,所以诗人说吴楚之地好象被这个大湖分为两半。“乾坤”,指天地,包括日月。这一
29 / 36
精品文档
句说,洞庭湖太阔大了,天地日月都象是在其中漂浮着,不论白天还是夜晚。 以上四句,既已写出登临所见之景;后面四句,则写登临所生之情。
然而并非上四句只写景,与情不相关,下四句只写情,与景不搭界。前后两部分的关系是情因景生,景以衬情,浑然一体,组成有机的抒情感怀意境。颈联二句,因湖山之景而触动身世之悲,写满腹的孤身漂泊之感与万里乡关之思。衡塘退士在《唐诗三百首》此首下批道,“亲朋”句承“吴楚”句,“老病”句承“乾坤”句。这是有眼光的。当时杜甫从蜀中东下,在岳阳楼上必然想起吴楚的亲友,故“吴楚”跟“亲朋”连接起来了。他出峡之后,长期在水上漂泊流浪,所以看到“乾坤日夜浮”的泱泱大水,就跟自己“老病孤舟”的凄惨晚景联系起来了。此处的哀情和上四句的阔景就是如此有机结合的。中间这两联,上联侧重景,下联侧重情,而又连为一体,以景物的阔大和孤身漂泊的痛苦互相映衬,艺术效果极为佳妙。末联仍是登楼时所感,然已由身家及于时事国运,,表现了诗人愈在个人不幸之时愈不忘政局国情的高尚品格。当时吐蕃入侵,西北边疆不宁。不为个人身世而哭,而是为国家的危难而哭,这样的结尾使得全篇境界更高,格调更高了。全诗抒写的感情是孤苦沉郁的,但描绘的景物却是壮阔无比的。从壮阔无比的景物中可以窥见老杜胸次之高,决不因身世的漂泊就意气消沉。这就是“诗圣”的可敬
30 / 36
精品文档
佩之处吧!
注释
[1]坼(che彻):分裂。
[2]戎马:指战事。
关山:泛指关隘山川。
[3]轩:楼殿前檐下有栏杆的平台。
登岳阳楼解析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1]
?坼: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据《 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乾坤:原指天地。此指日月。 ?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诗人晚年是在小船上度过的。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戎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戎马:战争。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凭轩:倚
31 / 36
精品文档
着楼窗。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涕泗:眼泪肆意地。
2、首联点明登岳阳楼,引出下面对岳阳楼所见情景的描绘。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中一般。写出了在岳阳楼上所见的洞庭湖水水势浩大、无边无际的壮观景象。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这是诗人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尾联写: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凭倚窗轩,胸怀家园,我不禁涕泪交流。
诗人在尾联中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
首联叙事,颔联描写,颈联抒情,尾联总结。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
32 / 36
精品文档
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
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这首诗中写景的是哪句,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请
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自己早就
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B(颔联用比喻写洞庭湖
的阔大,意境宏丽。C(颈联是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
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
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3( 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
感伤涕零的诗句是:
33 / 36
精品文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有何妙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7(“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8(杜甫“凭轩涕泗流”的原因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本诗中后四句从个人感受自然地转入了对_______________的关怀,从景到情相互结合,浑然一体。
【参考答案】
1、答:写景的诗句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诗既是写实,又寓想像,一“坼” 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丽而又生动。
2、C
3、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34 / 36
精品文档
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5、“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
6、一“坼”一“浮”,摊贩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下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形在读者眼前。
7、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表达了诗人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帮助;“老病有孤舟”,写出了诗人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泊,以舟为家,前途茫茫,无处安身的孤苦无依。
8、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不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这可以从“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两句诗中看出。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国家风雨飘摇,天下到处兵荒马乱,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
9、祖国安危、人民疾苦
35 / 36
精品文档
36 / 36
作文八:《《登岳阳楼》《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导学案》1500字
《登岳阳楼》《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导学案
一,《登岳阳楼》写作背景:见课下注释,另见《必修三》p38.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写作背景:此诗写于公元759年,诗人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时。
二,简要概括《登岳阳楼》每一联的内容。
首联叙事,写登上岳阳楼,点题。
颔联写景,写登楼所见
颈联和尾联叙事抒情。
颈联:登楼引起的身世之感:亲朋音信全无,老病孤独,飘零天地间。 尾联: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报国无门的哀伤
三,本诗首联“昔闻”、“今上”对照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既有初次登临向往已久的岳阳楼的喜悦之情,更多的无限辛酸之感。因为诗人是在人生迟暮之年,怀着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凉,辗转漂泊来到岳阳楼的。
四,赏析诗歌的颔联:诗歌颔联描绘出怎样的景象?表现出洞庭湖怎样的特点?试分析颔联写景与本诗情感的关系。
景象(结合注释):浩瀚无垠的洞庭湖将广袤的吴楚大地一分为二,日月星辰昼夜漂浮在洞庭湖上。
洞庭湖的特点:浩瀚无边,雄阔壮丽。
景情关系:以景衬情,浩瀚无边,雄阔壮丽的洞庭湖正与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相映衬。
※五,解释《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每一联诗句的含义并赏析(每人必做,各小组可任选一联回答)
首联:登楼远眺,整个岳阳城尽收眼底,洞庭湖浩渺无垠,与那渺远的长江相连。 (赏析:意境阔大。此联写登楼俯视、远眺所见)
颔联:仰视天空,鸿雁远飞,也带走了我的愁心;山似有情,为我衔来一轮明月。 (赏析:颔联写诗人仰观所见所感。诗人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遇赦后的愉快心情。其中的“衔”字用比拟的手法,既描绘出明月挂在山口的情景,又写出了山的多情,景中融情,表达了作者遇赦后的愉快心情。)
颈联:在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
(赏析: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极言岳阳楼高耸入云)
尾联:诗人醉后翩翩起舞,习习凉风吹拂着人的衣袖。
(赏析:尾联写酣饮之乐,通过描写凉风以及醉后翩翩起舞的动作表现诗人遇赦后的欢快喜悦。)
六,试着比较两首诗,说说它们在风格上有何不同?
杜诗:沉郁顿挫(沉郁悲壮)
李诗:豪放飘逸。
※七,试分析杜甫的《泊岳阳楼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他的《登岳阳楼》以及《陪裴使君登岳阳楼》有何不同?(可先让学生结合后面的补充内容弄清《泊岳阳楼下》颈联和尾联的含义)
《登岳阳楼》感情悲怆,既感叹个人的身世之悲(亲朋音信全无,老病孤独,飘零天地间),也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报国无门的哀伤。
《泊岳阳楼下》感情悲壮豪迈,格调昂扬,主要表达穷且益坚、老当益壮的情怀。诗歌颈联写诗人即使滞留异乡,心中的雄才大略也不会消退,艰难和危险反而更增添了豪气。尾联更是以大鹏振翅南飞比喻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仍有实现的可能,对未来充满信心,可谓豪气干云。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则主要表达对裴使君盛情款待的感激之情,与其同登岳阳楼的喜悦之情。(结合颔联和尾联分析,具体分析略)
补充:①“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用《庄子﹒逍遥游》 的典故: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②徐孺子:即徐孺,徐孺经常造访陈藩的太守府,陈藩为其专设一榻。陈藩:东汉名士。
谢宣城:即谢朓。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出身高门士族,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曾任宣城太守,所以又称“谢宣城”。
颔联句意:主人待我就像当年陈藩对徐孺的礼仪一样,那么我就只有勉力赋诗,来唱和才如谢朓一样的主人。
③“渔父问”用了《史记﹒屈原列传》的典故。以屈原之典故,写自己四处漂泊,孤苦无依之苦。以渔父喻裴使君,表达对裴使君的感激之情。
尾联句意:怎好拒绝您的好心见问呢?您如此盛情使我哪还忍心南去呢?
作文九:《《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答案》500字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答案
(“128815”);《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
为什么,(4分)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from本文来自学优网://.gkstk.end#法做简要分析。(2分)
参考答案:
10.(6分)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意思对即可)
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作文十:《《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答案》700字
精品资源~临风文档。
://.docin./afeiz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答案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开元二年(公元X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
(,)这首诗运用烘托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岳阳楼的特点: ? ,请用一个词语概括,。,2分,
(,)这首诗的颔联千古流传~最妙的当属"引"和"衔"二字~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3分,
?
参考答案:
8.,5分,
,1,,2分,高,高耸、高大、高耸入云等。意近即可,
,2,,3分,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写
1
出了大雁和山懂得人的心意~把愁心带走~把好月送来的情境,1分,~表现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1分,。
,1,诗人登楼后观赏到哪些景物,,3分,
? ?
,2,颔联"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使用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效果。,3分,
?
?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答案网整理
6.,6分,,1,,3分,岳阳城、山川、洞庭湖、大雁、月亮、云,不少于3种,。
,2,,3分,拟人修辞手法~赋予雁子、高山以人的情感~生动地表现作者内心激动、喜悦、愉快之情。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