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教育的均衡发展》3200字
浅谈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摘要:通过对城乡义务教育现状差异的分析,指出城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问题所在,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最应体现教育公平的领域。抓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就抓住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战略性的工程,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是农村教育问题,尤其是偏远、落后地区的农村教育问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必须根据渐进原则的要求分步实现,结合教育信息化的特点,以教育信息为突破口带动教育的均衡发展。
关键字:教育信息化;义务教育;均衡化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不断向前推进,地域之间的差异不断加大,发展不均衡问题也越来越显著。其中 教育发展,特别是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现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义务教育则是教育的基础环节,可谓是重中之重。 纵观国内外, 义务教育的发展形势并不乐观。 由于城乡差异、 家庭经济背景、 原有文化差异、办学条件、软硬件设施等客观条件的影响,义务教育发展处于一 种不均衡的态势。近些年,各国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逐步改善这种现状。
目前我国城乡基础教育不公平现象之现状
长期以来,我如义务教育投入资金筹措、分配主要由地 方政府或较低一级的政府负责。 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完全视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 收入状况而定。在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下,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 在所难免。 结果义务教育这种国民性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难以均衡发展。国教育投资以政府投资为主,在教 育投资体制上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 。城乡基础教育经费差距十分明显。比如,教育投入在城乡之间的分配很不均衡、合 理。数据统计显示:2002 年全社会的各项教育投资是 5800 多亿元,其中用在城市的占 77,,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不到 40,;占总人口数 60,以上的农村人口只获得 23,的 教育经费。显而易见,农村基础教育没有得到合理的应有的经费投人,就难以与城市基 础教育均衡发展。因此,经费分配失衡是导致城乡基础教育发展失衡的重要原因。
那么,如此严重的失衡是不是让我们束手无策了呢,其实,城乡基础教育发展的失衡具有解决的可能性的。只要我们有信心、想办法,就一定能达到预期效果。
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健全制度。
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性很强,因此,我们在全面贯彻落实有关政策法规的 同时,应该建立健全必要的制度,依法办事,按章操作,提高运作的规范性,减少或避 免实施的随意性。 首先各级责任制,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各有 责任。为了落实责任到位,就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责任制。首先,各级的责任必须明确, 坚决杜绝职责不清的现象,以切实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其次,要把各级履行职责 的情况纳入政绩的考核范围,奖优罚劣。各级的职责虽各有分工,但是分工不能 分家。因此,必须做到分工合作,上下协调,渠道畅通,以充分发挥推进城乡基础教育 均衡发展的整体
效应。 同时,要坚持教育均衡化的内涵发展方略,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 为本,提高办学水平,高质量、抓特色、扬优势,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满足社 会发展的需要,为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在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发展,二者 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正确处理好这一关系,不仅有利于搞好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 现实工作,而且有利于促进城乡基础教育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二)加大教育投入
加大教育投入,尤其是加大对于基础教育、中西部地区教育、贫困地区教育 的投入,以教育的均衡发展为核心目标之一。“均衡配置学校办学 资源,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 建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相关精神。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地 区、贫困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各级政府加大经费配套投入、相关部门关心教育, 重视教育,支持教育,大力发展教育。依据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要求,农 村各中小学配齐了图书、教学实验仪器设备、音体美等器材;校舍面积增大,教 学楼得到改建或重建;按要求修齐教室、专用计算机教室、电子备课室、多媒体 教室、实验仪器室、实验室、团队活动室、图书阅览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 食堂生活设施得到改善; 网络资源到到共享、 班班通工程得到解决。 美丽的教室, 红色的塑胶跑道,宽敞明亮的教室,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硬件设施按照要求得到 了改善,基本达到国家提出的标准,缩小了农村区域之间的明显差距。平衡了教 育资源,促进了教育公平。
(三)缩短教育师资配置的城乡差异。
从总体上看,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偏低,指教水平 亟待提高。农村年龄较大、学历较低的教师多为当时“民转公”教师,而且多集中在农 村小学。 “民转公”教师为当时的教育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发 展,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后,由于自身知识水平和年龄的原因,多数很难适应新形势 下的教育教学工作。一些教师在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变更、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方 面明显不适应, 影响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 从城乡基础教育教师配备情况看, 城区、县镇学校普遍存在超编现象,农村学校,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的学校普遍缺编。 山区农村教师工作、生活的环境艰苦,教师应得的政策性津补贴未得到完全落实,城乡 小学教师待遇存在较大差距。如此,农村与城市师资数量质量的差距就促成了学生受教 育过程的不平等,导致教育结果的差异。
所以我们必须想办法缩短这种差异,使城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发展。
(四)提高教师素质。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均衡化发展。教师是学校的第一教育 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靠全体教师去实现,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是学校教育 均衡化根本。 学校教师队伍要实行现代化,首先要求全体教师具备丰富的现代化 科学知识,要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和相应的文化 知识水平。例如:加大培养骨干教师和名优教 师的力度,特别要利用教科研力量来培养骨干教师。形成骨干、名优教师群体。 以骨干教师促进教科研做法,既全面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的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 水平,又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骨干教师为当地教育发展起辐射和支撑功能。
其实,我们国家已经注意到教育失衡的现象,这些年来也采取了很多措施。2003 年 起,国家相继召开了“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等重 大工作会议,提出实施了“两基”攻坚、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 障、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国培计划”、“特岗计划”、“营养改善计划”等一 系列重大措施。《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指出: “均衡配置学校办学 资源,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 建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相关精神。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地 区、贫困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各级政府加大经费配
套投入、相关部门关心教育, 重视教育,支持教育,大力发展教育。依据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要求,农 村各中小学配齐了图书、教学实验仪器设备、音体美等器材;校舍面积增大,教 学楼得到改建或重建;按要求修齐教室、专用计算机教室、电子备课室、多媒体 教室、实验仪器室、实验室、团队活动室、图书阅览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 食堂生活设施得到改善; 网络资源到到共享、 班班通工程得到解决。 美丽的教室, 红色的塑胶跑道,宽敞明亮的教室,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硬件设施按照要求得到 了改善,基本达到国家提出的标准,缩小了农村区域之间的明显差距。
所以,面对失衡现象,我们就要充满信心,从我做起,从现在 做起,共同努力,为有效的解决,为取得成功作出应有的努力。认识到失衡的普遍性、客观性以及解决的可行性,我们要树立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正确理念,走出悲观论、速效论和齐步论的误区,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作文二:《教育均衡应该是发展的均衡》700字
龙源期刊网 ://.qikan..
教育均衡应该是发展的均衡
作者:黄解放
来源:《教育》2016年第01期
教育部提出“2020年区域内基本均衡”的工作目标,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正在为这一目标的实现采取各种措施。目前,有多种实验和探索正在进行,比如:教师下派、送教下乡模式;城乡学校捆绑模式;联校走教模式;强弱学校合并模式;学生下山进城模式等。这些模式各有所长,在眼前可能会起到一定作用。笔者认为,教育均衡发展是以“以人为本”为出发点,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落脚点的举措,这种“均衡”应该是发展的均衡,而不是“削足适履”的均衡。
“水桶定律”表明:一只水桶盛水的多少,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木块,而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由此可以推论: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水桶才能盛满水;只要这个水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水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那么,在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推进中,是锯掉长板来补短板,还是以长板为标准来补齐短板呢?事实上,当前个别地方正在做着“削长补短”的工作,这不是真正的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平均发展,更不是拉平式的“均衡”。教育均衡发展是以拓展优质教育、消除薄弱学校为主要内容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求的教育协调发展。因此要加大教育投入,特别要加大农村学校改建造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没有农村教育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均衡发展。目前,我国教育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接受优质教育成为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因此,教育均衡发展绝不能做“削长补短”的事,而应走向“补短为长”,加快高水平的教育均衡发展。 (博客链接:://5016hjf.blog.163.
/blog/static/282162012015101335034874/)
作文三:《教育均衡应该是发展的均衡》700字
教育部提出“2020年区域内基本均衡”的工作目标,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正在为这一目标的实现采取各种措施。目前,有多种实验和探索正在进行,比如:教师下派、送教下乡模式;城乡学校捆绑模式;联校走教模式;强弱学校合并模式;学生下山进城模式等。这些模式各有所长,在眼前可能会起到一定作用。笔者认为,教育均衡发展是以“以人为本”为出发点,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落脚点的举措,这种“均衡”应该是发展的均衡,而不是“削足适履”的均衡。
“水桶定律”表明:一只水桶盛水的多少,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木块,而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由此可以推论: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水桶才能盛满水;只要这个水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水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那么,在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推进中,是锯掉长板来补短板,还是以长板为标准来补齐短板呢?事实上,当前个别地方正在做着“削长补短”的工作,这不是真正的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平均发展,更不是拉平式的“均衡”。教育均衡发展是以拓展优质教育、消除薄弱学校为主要内容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求的教育协调发展。因此要加大教育投入,特别要加大农村学校改建造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没有农村教育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均衡发展。目前,我国教育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接受优质教育成为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因此,教育均衡发展绝不能做“削长补短”的事,而应走向“补短为长”,加快高水平的教育均衡发展。
(博客链接:://5016hjf.blog.163.
/blog/static/282162012015101335034874/)
作文四:《发展均衡教育的体会》1800字
发展均衡教育的体会
丹江口市石鼓中学汪国荃
在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均衡教育的新教育形势下,学校原有格局被打乱,教育资源在重新优化整合,这为我校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契机。在学校党支部的领导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学校在诸多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很大程度地改变了学校落后的面貌,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声誉,这为学校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学校要想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必将面对更多的困难和压力,作为石鼓中学的一员,学校的发展和我们个人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我们要有危机意识,更要有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我们要围绕决定学校命运的核心工作——教学工作拼搏进取,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空间。结合自己的工作,我有这样几点体会:
一、办学理念要坚持以人为本
一年多来,学校的办学理念比以往明确、具体,校风、学风、教风,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学校的教育氛围和文化氛围更加浓厚,教师和学生真正感受到教育的严谨性、知识性、文化性,教师的精神面貌很好,也更加敬业,学生的养成习惯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学校的整体工作秩序井然,成效斐然。我想,在这种好的工作局面下,只要思路明确清晰,工作务实,学校的工作会迈上更好更高的台阶,但关键要坚持以人为本,学校要努力创造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进一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师工作的有效性,而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也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更加关爱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养成习惯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这样便于学校能更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并能取得更的的成绩。
二、进一步提高师德修养
我们学校的教师大都有很强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面对大多数底子差的学生,很想把他们教好,多出成绩,但有时急于求成,用力多,用心不够,往往不注意提高教学方法,甚至违背基本的教学原则。我们应该严格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严格贯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更新观念,在教学工作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爱每一个学生、对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循序渐进地发展。
三、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
引导教师在转变教育观念,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培养教师强烈的研究意识。使大家认识到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把教育教学工作自觉纳入研究的轨道。通过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掌握教育科研的方法,从而不断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当学者型教师。要求全体教师具有较高的追求,逐步具备对教育教学深刻的洞察力和研究能力,善于捕捉与教育教学联系紧密的关键性课题,并能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研究探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出观点新颖、见解深刻、说服力强、有助于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法与规律;要能够把丰富的教育经验升华为教育理论,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个人的教学成绩,也有利于大幅度提高整个学校
的教学质量。为了提高这项工作的实效性,要进一步完善机制,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增强教育科研的奖励力度,可以与教师的评先晋级挂钩,从而提高全体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四、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工作的管理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核心,质量是学校的生命,而科学管理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结合我校目前的实际情况需在目前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完善教学常规工作的管理制度,制定出具体的量化标准与细则;同时完善教学常规工作的检查制度,抓好落实,发现问题及时督促相关人员进行改善,并且做好检查记录与学期的评比工作,根据评比结果进行奖惩。这样,把工作的要求量化、制度化,从很大程度上可以让老师们足够的重视自己的教学工作,这样才会把学校的工作真正当作自己的工作,才会真正用心考虑怎么去做好自己的工作,才会把个人的命运融入到学校的命运中,才会进一步增强学校的凝聚力,才会创造出上下一心真正干事创业的氛围。
五、学校的各学科、学生的各学科应均衡发展
现在教育要均衡发展,学生要全面发展,同样在教学工作中,各学科也应均衡发展。今年是学校的教学质量年,学校要想在去年中招成绩的基础上取得更好的成绩,应更重视各学科的均衡发展,我们不仅要站在整体角度上正确认识,而且必须想办法,采取具体、切实可行的措施尽快对学校的薄弱学科加强,比如数学、物理要从开头抓,增加学时,设竞赛辅导班,从大的方面营造出学生积极学习这些学科的氛围,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尤其是优等生的各学科要均衡发展。这会从整体上带动学校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作文五:《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2200字
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
东只甲小学
目前,基础教育阶段有一种普遍现象:学生家长总是通过各种手段想尽办法把孩子往优质学校送,期望子女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造成优质校生源爆满,普通校生源短缺。究其原因,主要是校与校之间不平衡所致,这种平衡主要表现在:师资力量、教学水平、学校环境等方面诸多因素。归根到底就是“基础教育的不均衡”。试想:要是学校之间各方面差距较小,校与校发展比较均衡,上述现象应能避免。由此可见,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提高和完善基础教育最终目标。笔者就怎样提高和完善基础教育,达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调整学校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改善办学条件。这是教育的均衡发展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硬资源。要对教育发展态势进行分析与解剖,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立足于全局和长远的发展。在上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本着“全面规划与合理布局相统一,办学规模与效益相统一,适当集中与学生就近入学相统一”的原则,结合农村城市化进程,和改造的实际情况,积极稳妥地制定并实施《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意见》,把基础教育作为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盘活教育资源。随着信息化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应用在教育也成了历史的必然。教育要均衡发展、就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构筑现代化的信息平台,实现教育信息共享,盘活教育软资源。做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建立合理的师资培养机制,开发教师潜能。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制度;严格规范管理,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发挥各级教育业务部门的作用,有计划、有针对性对教师进行培训,通过举办各种研讨会、讲座、个人专场汇报等形式,提供广大教师学习交流、展示才能的平台,开发教师潜能,使不同层次的教师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其次,强化学校内部教研,提高教师的专业实力。建立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学实际问题为研究目标的教研模式,把个人反思、同事互助、专业引领落实在“以校为本”的研究工作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研究,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发展,引导教师树立专业发展意识,通过教育实践与研究不断提高专业实力。
三、创新调配交流机制,优化师资结构。古语说得好:“好钢用在刀刃上。”教师是教育的主宰,校园长又是教师的管理者。我们既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同时更要加强完善教师管理制度,促进教师合理流动。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政策,提高教师管理水平;建立校级领导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领导任用制度,对校级领导实行聘任制,使领导结构更趋合理,有计划地进行领导交流,提拔任用素质较强业务能力的年轻教师。
四、探索发展模式,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探索发展模式,支持传统优势项目,打造学校特色品牌,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利用政策与资金杠杆作用,积极引导学校对传统教育活动、强势教育项目进行挖掘,在继承和发扬传统优势项目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教育理念,精心策划学校的特色,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使传统优势项目发展为办学特色。逐步创建和完善基础教育发展多样化的办学特色,打造具有特色教育亮点和品牌的学校。鼓励学校,立足校情,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多渠道寻求学校特色发展。
五、建章立制,保障弱势群体的教育公平。在我们社会主义大家庭中,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弱势群体,教育也是如此。教育要均衡发展,更不能忽视弱势群体的教育公平,要建章立制,用制度来保障弱势群体接受教育。因此,要根据国家关于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有关对教育弱势群体保障制度的文件精神,与实际相结合,制定相应保障制度,保障弱势学生群体都能获得必要的就学资助,确保他们完成义务教育。针对不同的学习群体采取不同的措施:一是民办教育问题。民办学校相对公办学校来说,不管是从校舍、教育经费上来讲,还是从师资等方面来说,也是弱势群体之一。因此,加强对民办学校扶持管理力度,提高其办学水平,筹措资金,改善其办学条件,建立和健全组织机构,促进民办事业蓬勃发展也是很有必要的。完善制度,建立扶贫助学的长效机制,以确保弱势群体的教育公平。二是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农民工子女就学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产生的新问题,也是很现实很难操作的问题。为此,我国政府特别重视,这也体现了我国公民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公平。要贯彻落实好国家关于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方针,基本满足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需求,解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就学问题,确保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公平。三是关注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本来就针对在智力方面有欠缺人群,保障其接受教育也是教育均衡的一部分。要关注特殊教育的健康发展,扶持特殊学校。在教育经费的投入、教学设备的采购等方面应该采取优惠政策,为特殊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财政支持;为适应新形式下特殊教育的需要,制定相应的组织管理模式、教学管理体系等方面制度,加强对特殊教育学生的动态性管理,确保教育质量。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离不开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好坏牵动着每个家庭,受到社会的关注。而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提高和完善基础教育的最终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应克服地域、办学条件、学校管理、师资结构等方面与现代教育要求的差距,特别是改革创新意识与新形势的步伐不合拍。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还任重道远,我们必须不懈努力,积极参与教育的改革,关注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才能真正达到高质量、高水平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使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
2012.2
作文六:《教育的均衡化发展》1400字
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近年,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成了共同关注的话题,大家慢慢认识到了其重要性。但不少认识停留在表面化,以为采用电脑派位、就近入学的招生方式就可以解决教育均衡化发展问题了。其实,真正要实现教育的均衡化发展至少要具备4个条件:办学条件的均衡,师资力量的均衡,学校布局的均衡,生源质量的均衡。实行电脑派位、就近入学充其量只解决了生源质量均衡。
从我国的现状来看,办学条件的均衡还远未实现。总体来讲,乡村学校不如城镇学校。城镇学校大都有漂亮的校舍,完善的教学、生活设施,宽阔的水泥马路,平整的运动场,优美如画的环境。部分学校宿舍里还安装了空调和热水淋浴系统,教室里安装了多媒体设备,运动场上铺了松软的塑胶等。很多乡村校舍破旧不堪,教学、生活设施严重缺乏,校园里杂草丛生,蚊蝇乱舞,操场上雨天两脚泥,晴天一身灰。条件更差的学校甚至没几张完整的课桌、凳子。办学条件如此不均衡,乡村学校怎能留得住教师和学生?各级政府必须加大对乡
村学校的投入,尽快缩小乡村学校和城镇学校在办学条件上的差距。 师资力量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要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必须实现师资力量的均衡化。令人遗憾的是,城乡学校的师资力量不仅没有朝着均衡化方向发展,而是差距越来越大。总体来说,城镇学校教师学历高,培训机会多,年龄结构比较合理;而乡村学校科班出身的教师较少,有些从民办教师转化而来,有些是学历很低的代课教师,
初中生教小学生、高中生教初中生的现象依然存在。我市某县乡镇中学英语教师不下百人,学英语专业的只有十余人。这些先天本就不足的教师又很少有后天学习的机会,教育教学水平可想而知。由于条件艰苦,年轻教师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到乡村学校任教,即使去了也是削尖脑袋往城镇学校钻,导致乡村学校教师年龄结构严重老化。我市某县有一所乡办学校,教师的平均年龄竟高达五十六岁!这样的师资力量又怎能留得住学生,怎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呢?要缩小城乡学校师资的差距,除改善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还必须对乡村教师高看一眼,厚爱一层,给他们比城镇教师更高的待遇,更多的培训机会,从而吸引更多的年轻教师到乡村学校工作。
目前,城镇学校的布局多半比较合理,要不是择校的话,家门口就有学校可上,而且都是比较好的学校。而乡村就不一样了,学校基本建在人口聚居区,很多村落离学校相距十几二十里,给孩子们上学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那些家境贫寒住不起校的孩子,要么是每天早出晚归,来回几十里的奔波,要么是早早辍学流向社会;那些家境虽过得去但由于学校没有住宿条件而住不了校的孩子,要么是早早辍学,要么是每天来回奔波,要么是转往其他具备住宿条件的学校。乡村学校布局的不合理,或者是给孩子上学带来了极大的麻烦,或者是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或者是提高了辍学率。无论是哪一种后果,都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各级政府近年出于对办学效益的考量,大规模撤并乡村学校,这并不是明智之举。学校当以培养人才为第一要务,不能过多考虑办学效益。西方国家的学校办学规
模普遍都很小,千把人的学校就算大学校了,据说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也就三千多人。学校规模太大,管理起来困难重重,教育教学质量根本得不到保证,这也许是中国出不了世界名校的原因之一。要解决乡村学校布局不合理的问题,首先要充分认识教育的意义,淡化功利主义思想,其次要对农村孩子多一份同情心,对农民多一份同情心!对农村孩子的同情,对农民的同情,实际上是对教育事业的负责,对国家和民族的负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农村孩子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必将严重阻碍国家的发展。
作文七:《发展均衡教育的体会》2200字
发展均衡教育的体会
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质量的一个结合点, 是提 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 是中国教育史、 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 要的里程碑,也赢得了全世界同行的赞誉。我们看到,党中央、国务 院立足长远, 谋划未来, 率领全国人民绘制的中国普及和实施免费义 务教育的路线图与全景图在逐渐清晰; 我们看到, 在破解均衡发展难 题的探索实践中, 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渐建立, 教师队伍配置逐步优 化,弱势群体权益逐步保障,教育督导评估逐渐被强化。
面对发展均衡教育的新形势,学校原有格局被打乱,教育资源 在重新优化整合, 这为我校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契机。 在学 校校长的领导和全体老师们的努力下,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 学校在诸 多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很大程度地改变了学校落后的面貌, 极大 地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声誉,这为学校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学校要想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必将面对更多的困难和压力, 作为红 卫小学的一员, 学校的发展和我们个人的发展息息相关, 所以我们要 有危机意识, 更要有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 我们要围绕决定学校命运 的核心工作——教学工作拼搏进取,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学校的 社会声誉, 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空间。 现浅谈几点体会如 下:
一、办学理念要坚持以人为本
一年多来,学校的办学理念比以往明确、具体,校风、学风、教
风, 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学校的教育氛围和文化氛围更加浓厚,教 师和学生真正感受到教育的严谨性、 知识性、文化性, 教师的精神面 貌很好,也更加敬业,学生的养成习惯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学校的 整体工作秩序井然,成效斐然。我想,在这种好的工作局面下,只要 思路明确清晰,工作务实, 学校的工作会迈上更好更高的台阶,但关 键要坚持以人为本, 学校要努力创造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环 境, 进一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教师工作的有效性,而教师 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也要坚持以学生为本, 更加关爱每一个学生的发 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养成习惯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这样便于学校能更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并能取得更的的成绩。 二、进一步提高师德修养
我们学校的教师大都有很强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面对大多数底 子差的学生, 很想把他们教好, 多出成绩, 但有时急于求成, 用力多, 用心不够,往往不注意提高教学方法,甚至违背基本的教学原则。我 们应该严格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严格贯彻各级教育行政部 门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更新观念,在教学 工作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爱每一 个学生、对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循序渐进地发展。
三、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
引导教师在转变教育观念,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 导的现代教育思想的基础上, 培养教师强烈的研究意识。 使大家认识 到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把教育教学工作自觉纳入研
究的轨道。通过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掌握教育科研的方法,从而不 断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当学者型教师。 要求全体教师具有较高的追求, 逐步具备对教育教学深刻的洞察力和研究能力, 善于捕捉与教育教学 联系紧密的关键性课题, 并能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研究探讨教 育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出观点新颖、见解深刻、说服力强、有助于指 导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法与规律; 要能够把丰富的教育经验升华为教育 理论, 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 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个人 的教学成绩, 也有利于大幅度提高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 为了提高这 项工作的实效性,要进一步完善机制,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增强教 育科研的奖励力度,可以与教师的评先晋级挂钩 , 从而提高全体教师 参与教科研工作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四、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工作的管理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核心,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 而科学管理是 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结合我校目前的实际情况需在目前的基础上再 进一步完善教学常规工作的管理制度,制定出具体的量化标准与细 则; 同时完善教学常规工作的检查制度,抓好落实,发现问题及时督 促相关人员进行改善, 并且做好检查记录与学期的评比工作, 根据评 比结果进行奖惩。这样,把工作的要求量化、制度化,从很大程度上 可以让老师们足够的重视自己的教学工作, 这样才会把学校的工作真 正当作自己的工作, 才会真正用心考虑怎么去做好自己的工作, 才会 把个人的命运融入到学校的命运中,才会进一步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才会创造出上下一心真正干事创业的氛围。
五、学校的各学科、学生的各学科应均衡发展
现在教育要均衡发展,学生要全面发展,同样在教学工作中, 各学科也应均衡发展。 今年是学校的教学质量年, 学校要想在去年中 招成绩的基础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应更重视各学科的均衡发展, 我们 不仅要站在整体角度上正确认识,而且必须想办法,采取具体、切实 可行的措施尽快对学校的薄弱学科加强, 从大的方面营造出学生积极 学习这些学科的氛围,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尤其是优等生的各 学科要均衡发展。这会从整体上带动学校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总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不仅要致力于提升教育理念和教育 水平,更要致力于让公平、正义在阳光下闪耀恒久光辉。这一点,不 应动摇,也不能动摇!
作文八:《均衡教育是教育发展的趋势》3100字
均衡教育是教育发展的趋势
本刊评论员
不久前在北京市人大举行的“科技和教育专题座谈会”上,现行的小学升初中“电脑派位”办法受到人大代表的关注,有好几位代表在发言中谈到,“电脑派位”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完全解决“小升初”的公平招生问题,择校的浪潮并没有平息,家长千方百计找门路、托关系或者交高额赞助费上好学校,而没有门路和经济实力的学生和家长,只好“认命”。这种现象,存在一定弊端。会上人大代表和市领导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招生公平”问题,就要加快北京均衡教育资源的步伐,尽快缩小区域间、校际间的差距。会上透露:北京市将通过布局调整、重组,撤并100所不合格校。
最近中国教育报头条刊登了题为《对公办学校转制亮“红灯”》的文章,文章说,一些地方将优质教育资源出售、拍卖,或者以改制为名实行高收费的做法,引起社会和群众强烈不满。不少全国政协委员认为,这种做法不应该、不合理,应该坚决予以制止。
无论是“招生公平”问题,还是公办学校转制问题,其实质都与均衡教育的理念有关。什么是均衡教育?我们这里说的均衡教育,指的是:政府提供给每个孩子的学习条件、权利、机会是平等的,它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平原则,让所有的孩子——不管他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不管他有怎样的家庭背景,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这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和目标。保证受教育者接受基础教育所需的校舍、设备、师资等基本条件,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是让全体适龄儿童少年享受平等教育的基本体现,也是各级政府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由此产生了“办好所有学校,教好所有学生”的教育理念。
一、教育的不均衡状况是社会分层现实的反映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淡松华教授前不久在一个论坛上说道:中国社会是一个二元性的社会,从历史上看,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是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的,在东部的沿海地区讨论发展知识经济的时候,西部农村还处在前工业时期。中国国民收入分配的差距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教育就面临着这样一种社会的不公平状况,必然会受到这种社会分层的现实影响——这使得在地区、人群之间存在着教育供给的不平衡,尤其存在着高层次、高质量的教育供给与广大人民群众教育需求之间的尖锐矛盾。产生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是长期以来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产物。
二、教育均衡化要求与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是基础教育的新矛盾
当
前教育的基本矛盾是什么?有一种说法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与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最近,河北省教育厅副厅长、国家督学韩清林在一篇文章里写道:教育普及程度和教育质量的逐步提高与经济社会发展对国民素质快速提高的需要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更高普及程度、更高教育质量的教育机会的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是基础教育的基本矛盾。而基础教育的基本矛盾在新时期又派生了两个新矛盾:一是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要求与区域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现实的矛盾;二是学校均衡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学校非均衡发展的现实之间的矛盾。随着人民收入水平差距的拉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高水平基础教育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国家办的重点校、“名校”的招生压力日趋加大,学校非均衡发展的趋势在强化。
教育均衡发展要求与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是基础教育的新矛盾,李连宁司长说“均衡教育问题不解决,基础教育只能恶性循环”,“要把均衡发展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面大旗高高举起来”,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基础教育的差距,解决基础教育的基本矛盾,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必然成为21世纪初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重点要解决的战略任务。
三、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种种思考
1.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应成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正确的行为选择尽管教育的非均衡状况产生的原因很复杂,但值得我们重视的应该是导致教育非均衡发展现象产生的政策性因素,例如在政府职能、公共政策层面上,我们是否做到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有没有把公平、公正配置公共教育资
源作为当前的政策导向?是努力缩小还是人为地扩大现存的差异?不可否认是,在一些同志心目中,教育均衡化只是一种远大理想和遥远目标。他们认为,在“教育欠帐太多”的今天,只能“让部分人先富起来”,因而做出的更多选择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2.改造薄弱学校、建设规范化学校,是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大措施
1997年广东省政府提出:用5年时间,把全省的薄弱学校改造成为规范化学校。经过5年的努力,有一批原来办学条件、领导班子、教师队伍、学校管理、教学质量等方面比较薄弱的学校,已被改造成为达到省规范化学校标准的学校,教育的整体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教育的不均衡状况得到了缓解。但应该看到,即使已通过了“改薄验收”的地区,也不表示该地区已经没有薄弱学校、全都成为规范化学校了。实际上,有些地方在一开始定“薄弱学校”的时候,就不是把所有未达
到省规范化学校标准的学校都列为薄弱学校,而是从本身的财力考虑,只把部分改造难度不大的学校确定为薄弱学校,例如有的镇中心小学是薄弱学校,而其它更差的学校反而不是薄弱学校。
3.教育均衡发展不等于学校办学水平的划一化
李连宁司长说: “均衡发展不是平均主义,而是缩小差距,均衡发展不搞一刀切,也不是要把高的拉下来,而是要保证所有的学校办好”。在政府对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基本均衡的前提下,我们不仅应坦然面对学校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而且应该鼓励和倡导学校之间开展符合教育科学规律的办学水平竞争,创建办学特色,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对于这种基于学校自身发展内在机制的差异,我们应看作是教育整体发展的动力。因为在学校群体中,只有部分学校的发展取得突破,才有可能引领同类学校群体的整体发展。所以,作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在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的前提下,不断地运用激励和扶持手段去鼓励冒尖,推动发展,促进平衡,从而使本地区学校群体在“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实现整体办学水平的螺旋式上升。
4.办示范高中也要贯彻均衡教育的原则
办示范高中是基于大学扩招的需要,为使普通高中学校为高等教育提供更大量的优质生源而采取的一种措施,这当然是一种良好的愿望。但从均衡教育的观点看,人们关注的可能:一是继续用加大对原有的重点中学投资的方式来办的示范高中,它们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是否得到发挥?我们非常有限的资源是否应该这样去用?只有示范高中才能提供优质学位吗?二是选择哪些学校办示范高中更符合均衡教育原则,更有利于本地区高中教育的均衡发展?例如,可否加快现有的还未达到基本办学标准的四、五类高中(或完中)的改造,在城乡结合部建设一些新的、按较高标准配置的、全寄宿的高中或完中?三是我市原有的一些重点完中,已有几十年甚至过百年的办学历史,为了办示范高中,一定要初、高中分离,这妥当吗?符合育人的规律吗?
5.我们可否也来个“达标工程”
为了实现均衡教育,上海市从2000年开始实施一个具有非常重要战略意义的中小学“达标工程”,此项工程的目标是让全上海市的中小学在办学条件、资源配置等方面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合格标准以上。本文开头也提到:北京市将通过布局调整、重组,撤并100所不合格学校。无论是上海,还是北京,他们的观念已非常明确:只要是打开门办的学校,都必须是“达标学校”以上的。广州的经济实力不比上海、北京差多少,我们可否也来个“达标
工程”呢?听说,广州市人大和政协的代表或委员已经提出了这样的议案或提案,建议市政府把它列入广州“十年一大变”的规划。可否认为,这是关系我市基础教育发展战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建议呢?
参考文章:
刘原 《关注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韩清林 《“十五”期间基础教育的矛盾、机遇和风险》
尹后庆 《均衡化非划一化》
作文九:《教育均衡——教育发展的终极诉求》3700字
教育均衡——教育发展的终极诉求
——读《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
近日,带着对芬兰教育的许多向往和疑问,翻阅了《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一书,感触良多。《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之所以引发众多家长拜读、教师热议、学生向往、机构和政府关注,其实并非偶然,在当今全球教改的背景下,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国力日增强盛,同时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而人才要求尺度也大幅提高关键时期,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未来社会的建设人才成了政府和民众共同思考的问题。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的作者陈之华,以一位有两个女儿就读芬兰基础教育学校的中国母亲的身份,通过参观、走访、调研以见闻报告的形式把芬兰教育呈现给中国读者,本书从芬兰生活、教育的特点、基础教育、走访各地的感动及教育的未来等五个章节解析当今全球第一的芬兰教育,文思清晰,语言朴素。作者认为,当前的芬兰教育,作为全球第一的支撑点主要表现在:
1.芬兰是全球课时最少、课后复习时间最短,假期最长的国家。
2.芬兰的高等教育,几乎被每一届世界经济论坛评为最佳。
3.芬兰中学生被“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评为整体表现全球第一。
4.芬兰教育是全球最均衡、学生成绩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
而教育均衡正是我国近几年政府作为民生工程中重抓的一件大事,通过本书的透析,也许能为家庭、学校、社会乃至我们普通的基础教育工作者直面教育均衡的问题提供很好的借鉴。这里重点探讨一下芬兰教育的教育均衡。
作者陈之华在奔波访谈中,无论是教师或各个专业领域教育机构的学者们都跟她强调:“我们这样的小国,不能容许社会上出现学习落差与失衡”,他们不仅这样说,并且他们做到了。
2008年2月,美国《华尔街日报》拍摄了一部短片,片中显示出美国与芬兰中学生间的学习成果差异距。影片中特别以图表展示出芬兰中学生成绩高低程度的落差只有4.7%,但美国学生的差距却是芬兰的6倍,并高达29.1%,此外英国的落差是23.5%,澳洲19.8%,泰国25.6%,墨西哥25.5%。我想特别注重精英教育的中国一定不会低。
也许你会觉得,如此小的落差,一定是芬兰老师把学生操持的很紧,学生课业一定很重,学生一定承受着来自教师和家长很大的压力,而事实恰好相反。他们没有三
天一大考,两天一小考,即便是中学生在校时间最多也不超过每周35小时,也不会出现晚上留到7、8点或晚自习,更谈不上周末补习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促使芬兰的教育均衡的呢,我想,大概可以从三方面来概括:
一、尊重每一个学生,回归人性,造就学生素质相对平衡
“世界上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评量成就,让芬兰举世惊艳,但绝非侥幸和偶然。华尔街日报记者的一篇《什么原因使芬兰的孩子如此聪明》吸引了好多世人好奇的目光,世界各国大小教育参访团集体蜂拥而入,都想找出芬兰教育如此均衡的原因。可是,所有到来的考察者发现,芬兰并没有什么“资优班”(类似于我国的快班、实验班),学校没有制服、没有督学、毫不标榜精英培养、考试次数不多、学校不作排名、老师不作绩效考核等待,一一打破他们原先的看法。
事实上,芬兰教育最可贵之处正如作者解析的那样,当世界上许多国家以“大量制造”的方式来教育下一代之际,他们却在几十年前就选择回归人性的基本面,不鼓励、不强调学生从小就与人争,而是启发、协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同时建立可以一生追寻的正面学习态度。这种不祈求学生“赢在起跑点”的教育非常有道理,因为人生不是百米冲刺,而是漫长的马拉松。芬兰教育信奉的是:“我们尊重每个独立自主的个体,我们非常需要各种不同的人才”。
我想学生素质的相对平衡必定是“一个都不能放弃”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使然。
二、信任每一位教师,人文评价,铸就教师队伍和谐共生(发展)
芬兰的教育制度在1994年经历了重大变革后,老师获得了充分的教学自由度与课程自主权,可以在核心纲目的前提下,自行决定教材与教学内容的进度。这种模式也贯彻在孩子们的身上,如学生经由协作、参与、讨论、分组学习与实践等,孩子的数学作业大多不会由老师批改,而是学生们在课堂上对答案,或教师讲解完相互批阅、订正。用当地教委会的领导的话说:“教师的工作已经相当多了,老师花了很多时间在做教学与课程的策划,老师教学的目的是带大家去寻找一个思考和自我学习的动力,而不只是帮学生提供答案”
在芬兰,老师与学生一样,就是尽可能的不比较、不评分,也不给老师打考核,也不设督查,套用教育官员的话就是:“我们的教师,都一样的好~”
如果教育体制对老师有评比、考核,那会是种什么情形呢,月瓦斯曲莱大学教育主管学院院长如是说:“我们可以保证,那芬兰教师必定集体罢工,大家不干了~”
您一定会问:“为什么呢,”他会这样回答你:“如果社会体制对教师自己都没了最基本的信任,那还谈什么教育呢,”此话发人深省。难道在芬兰真的对教师就没有评估了吗,回答是否定的。
芬兰教育认为,当社会从小到大都在 “比”,从学业成绩、工作绩效、职场成就等等无所不比时,不管资源配置及个体差异的不同,把大家搅在一起去比成效、打考核,丧失的不再人心的良善与互助,更让长期社会发展趋向狭窄的功利与恶性竞争。而且,在他们看来,对不在同一起点的赛跑评估本身就有失公平。
在芬兰,教师能否胜任他的工作,一年中只需与校长讨论几回,请教师与学生、家长参与进来,针对自己的工作满意度进行正面公开的满意或不满意进行评估,让教师自己找到生涯规划的真谛,找到自我成长、鞭策、激励的动力。因此,在芬兰,教师是高中生首选的职业,在《赫尔辛基日报》国际版的一项问卷调查中显示,竟然有26%的学生希望成为教师,而希望成为工程师的为19%,希望成为心理学家和艺术家的均为18%,而在芬兰,教师的薪资远远不及律师与医生。
(三)关注每一所学校,政府给力,成就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芬兰的学校建设,无论是硬件设备还是软件资源,处处力求均衡。基础教育学校无论大小,即便是只有15个、30个学生罗亚市乡镇袖珍小学也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其实,现在的芬兰人人有着从学前教育到终身教育的平等机会,他们的做法包括(1)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宗旨是在不给学生应试、升级和获证书压力的前提下,满足孩子们天生的求知欲,循序渐进地教授他们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2)保证人人免费接受教育的平等机会。政府教育工作的基本目标,是使所有居住在不同地区、智力不等的同龄人,都有机会免费接受同样的教育,没有因贫困、交通困难、智力差或身体有残疾而上不了学或辍学的学生,同时最大程度满足有才华学生的求知欲和个人发展。(3)政府教育投入持续增长。中央政府和城乡政府共同提供充足的教育经费,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学生享受免费教育、午餐、医疗服务,以及在学校发生意外事故或疾病的医疗保险。(4)重视教师培训。教师享有相当于国家公务员的工资待遇。教育法规定,所有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教师,都必须具备硕士以上学历,并通过教师资格考试,才能申请教师职位。为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更新知识,各教育机构鼓励教师开展积极的自主学习和研究,免费为他们提供在职或脱产培训以及攻读学位。(5)完善的图书馆网络服务。中央和城乡政府联合投资建立
全国图书馆网络服务,为所有人免费提供借阅全国各图书馆图书的服务,既保持了芬兰人喜爱读书刊的传统,又能充分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
掩卷反思,芬兰的教育制度、教育理念特别是“一个都不能放弃”的理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理念与教育行为,彰显了教育发展的终极诉求,很难想象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所谓的“有教无类”如今竟然在这个欧洲边陲小国率先实现了。
我想,“一个都不能放弃”的理念和我们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要真正落实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带来的结果必然是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整个社会的高度和谐。教学行为的改变是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不能局限于教师的个人行为,她必须是转化了的教育管理行为、政府行为和社会行为。
自十一五来,我们的政府以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基础,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促进城乡教育、区域教育、校际教育之间的均衡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应该说我们已经看到我国未来教育均衡发展的蓝图,但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如:加快建立图书、体育和科技馆等网络的建设,针对我国现行招生考试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还需进一步借鉴国外的改革经验加以完善,学校要探索并建立有助于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的多元化考评体系等。
虽然我们有着与芬兰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教育制度、社会环境和历史变迁,但就均衡而言,芬兰教育有着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合理借鉴“芬兰教育模式”,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改革和推进新课程的科学实施,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我们所希冀的未来教育均衡也正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
2011年2月24日 参看文献:
1.《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实施素质教育》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 2010.02.24 2.《教育均衡化:韩国、日本、芬兰的经验》刘文海
3.《芬兰教育考察报告》 济南市教学研究室 唐锡炳
4.《关于芬兰高中教育体制改革调研》驻芬兰使馆研究室和教育组
作文十:《师资配置均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2000字
摘 要:师资均衡配置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我国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存在数量、质量、结构等配置存在失衡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政策制度不完善以及教师自身的因素。解决的思路是提升教师经济待遇,落实与完善国家政策,转变教师自身思想观念,强化教师入职后的继续教育。
关键词: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发展
一、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均衡配置的重要性
师资均衡配置对义务教育的关键性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从空间结构来看,师资的均衡配置是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重要标志和体现;从时间进程来看,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逻辑思维能力、辨别是非能力以及自我教育能力都是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深刻。因此,义务教育阶段内的教师质量及均衡配置关系到学生未来的教育生涯与前景。
二、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配置不均的表现及原因
(一)师资配置不均的表现
1.数量配置的不均;
2.质量配置的不均;
3.结构配置的不均。
(二)师资配置不均的原因
1.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社会经济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是教育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性条件。优质的教师资源大批从西部落后地区流动到东部发达地区,从农村学校流动到城市学校,这使得东部地区和城市地区教师资源越来越丰富,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越来越匮乏。
2.政策制度的不完善
首先,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教师招聘途径主要为教师招聘考试和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两种方式。教师招聘考试在很大程度上主要针对县区以上地区,并且只要一经录取就是在编教师,而特岗教师主要针对县级以下地区或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的学校,即使录取,也要经过三年考核期才有可能成为在编教师。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区域之间的师资配置不均。
3.教师自身的利益追求
教育应当以人为本,而作为教师,除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外,安全需要也是满足其他需要的基础。影响教师安全需要的因素主要是生活环境的不安定和心理焦虑。选择在城市和发达地区任教既是教师追求自身利益的选择,也是符合人的发展需要的选择。
三、师资配置不均对义务教育发展的影响
(一)地区义务教育质量发展不均衡
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校的教育质量,这在事实上导致地区间义务教育质量的严重不均。
(二)出现入学“城市中心热”的现象
我国很多城市地区的中小学,尤其是教学质量高的名校,在开学前夕,家长日夜排队领取报名号,造成学生爆满、名额超标的现象。这种入学“城市中心热”的现象影响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增加了落后地区学生的就学成本。
四、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配置不均的解决对策
(一)加快经济发展,缩小地区间教师的待遇差距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要想吸引大量的优秀教师,首先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物质生活条件,只有物质生活环境得到改善,教师的生理安全需要才会得到满足。其次,适当提高落后地区的教师工资待遇,建立和完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教师的津贴补助制度,并对补贴标准作出明确规定,将提高教师待遇落到实处,给教师确切的经济保障,消除教师对生活的焦虑感与不安定感,缩小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待遇差距。
(二)完善落实国家的各项教育政策,稳定教师队伍
1.完善与改革国家各项关于教师的政策制度。比如,将教师招聘的两种主要形式,即教师招聘考试和特岗教师招聘考试进行统一,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城市教师与农村教师的质量要求、薪资待遇以及一经录取是否入编等问题进行统一规定。
2.在完善教师聘任制度的同时,各级政府和学校要建立和完善教师的激励和考核制度,对于职业道德差、不认真履行教育教学义务的教师,要暂时停职并接受培训。
3.政府和当地应制订和完善教育专项督导政策,加大对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师资配置情况的监督和检查。
(三)转变教师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1.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作为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不能只把教师看作是自己谋生的职业,更要将其视为奋斗终身的事业。
2.教师应转变原有的职业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教师要摒弃原有的旧观念,要意识到新时期、新课程改革下的压力感和紧迫感,顺应改革潮流,不断接受新知识。
(四)加大农村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各级各地中小学,尤其是农村偏远地区,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教师法》的规定,抓紧进行学历补偿教育,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可以在农村学校教师中广泛开展教学技能比赛,通过比赛逐级选拔各学科、各学校及各地区的教学能手。由此,从下至上形成不同级别的骨干教师队伍群体,通过这种方式,增强农村教师提升自我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顾月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质及其实施[J].教育发展研究,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