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谭嗣同的主要事迹》4500字
谭嗣同的主要事迹
谭嗣同的主要事迹之一
“汤圆满袖,淋滴满于其身”。令太监取小衫来换,因内衣被西太后搜去,可怜一代帝王连更衣自由都没有。
光绪帝被禁后,西太后规定其“不得与臣工交语”,后来,连光绪帝与他弟弟的通讯也被禁止了。光绪帝死后,他的卧室内陈设极陋,仅有一张大床和泥土火炉,裱糊在墙壁的纸张也都破裂霉烂,其所受虐待程度由此可见。
【同步达纲练习】
一、选择题
1.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组织了( )
A.保国会
B.强学会
C.南学会
D.蜀学会
2.被光绪帝任命为总理衙门章京行走的是( )
A.梁启超
B.康有为
C.康广仁
D.谭嗣同
3.支持变法的巡抚陈宝箴所在省是( )
A.直隶省
B.山东省
C.湖南省
D.河北省
4.慈禧太后和荣禄发动政变是在( )
A.1898年6月11日
B.1898年4月11日
C.1898年9月21日
D.1898年4月21日
5.出卖光绪帝和维新派的是( )
A.荣禄
B.李鸿章
C.袁世凯
D.
6.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已发到“瓜分豆剖”“揭竿斩木”地步
的是( )
A.陈宝箴
B.康有为
C.梁启超
D.谭嗣同
7.戊戌变法开始的特点是( )
A.公车上书
B.康、梁组织保国会
C.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D.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8.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要求是( )
A.要求兴“西学”,废科学
B.要求“自强”“求富”
C.要求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
D.要求兴民权,发展资本主义
9.下列官员,支持和赞助变法的是( )
?文廷式 ?翁同龢 ?李鸿章 ? ?陈宝箴
A.???
B.???
C.???
D.????
10.下图是光绪帝被宣扬变法的言词感动,而召见了( )
A.刘光第
B.康有为
C.梁启超
D.林旭
11.戊戌变法中颁布的文化方面的新法不包括( )
A.设立中小学堂
B.设立京师大学堂
C.设立同文馆
D.设立译书局
12.戊戌变法的实质是( )
A.知识分子与政客军阀斗争
B.开明地主与顽固官僚斗争
C.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斗争
D.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斗争
13.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袁世凯的出卖
B.顽固派势力强大
C.脱离群众和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
D.所依靠的光绪帝没有实权
14.下图是在戊戌变法中不愿逃走,甘愿为变法牺牲的是( )
A.康广仁
B.谭嗣同
C.康有为
D.梁启超
15.下列内容对颁布变法诏书不正确的评价是( )
A.有利反对清朝封建统治
B.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C.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D.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二、连线题
16.将下列相关的内容用直线连在一起
三、材料解析题
17.阅读下列材料:
“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愁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阅览奏章,犹不能尽。”
——《戊戌政变记》
回答:
(1)戊戌变法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2)造成“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的情景主要原因是什么?
(3)这种受到人们欢迎的变法为什么失败了?
四、问答题
18.结合戊戌变法内容,谈谈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自设创造
尝试命题,动手动脑,它是对知识的应用与创造,一定要参与。题型、难易、数量不限,已留下创设的空间。
提示:参考本题训练试题,可以用谭嗣同与变法内容之一创设两
个选择题。
参考答案
谭嗣同的主要事迹之二
广义的 历史学 是对 史 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 史有二义 的统一体,reader8.cN为您提供历史学范文参考,以及历史学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写作中的难题。
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离不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而尤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本文拟就历史教学中如何从审美教育入手优化非智力因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一探讨。
沈德立在《非智力因素与成才》丛书中说: 成才过程是一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又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 正由于非智力因素在人的学习、成才过程中的决定性的作用,如何培养学生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即优化非智力因素,一直是人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苦心探讨的课题。根据非智力因素的本质属性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我认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优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审美教育是优化非智力因素的重要途径
首先,这是由审美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教育学认为,无论是自然形态的审美对象,还是社会形态的审美对象,它们都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美育就是通过美的具体的、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引起人的美感;美育也是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
动,从而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性情上得到陶冶。总之,审美教育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并激励着人们去行动。列宁说过: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美育不仅能让人感受美,而且能驱使人去追求美,去创造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并坚强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实现美的追求。
其次,这也是由非智力因素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非智力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参加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智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由先天遗传决定,而非智力因素则主要由后天 习得 决定,优化非智力因素更有赖于后天的培养。中国古代有句名言, 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意思是说,不是不会做,而是不肯做。智力因素决定一个人能不能干,而非智力因素不仅决定一个人肯不肯干,而且决定着他是以积极的方式还是以消极的方式,是以坚韧不拔的方式还是以畏却退缩、望而生畏的方式,是以勤劳的方式还是以懒惰的方式去干,这就要求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而要使学生去想学,去积极主动地学习,去以顽强的意志攀登科学的高峰,就必须从美入手,从情入手,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他,以真情实感去打动他。诚如著名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人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 ?
二、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宝库
中学历史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因素,若 汉魏之文苑、晋之清淡、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无不于教育之中行其美育之作用。 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都雅之人物、事迹,无不于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原素。 ?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宝库。这些具体、鲜明的美的形象不仅能感染学生,激发其对历史学生的浓厚兴趣,而且能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行打下基础。
三、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优化非智力因素的现实作用
1、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指人力求接触、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爱好活动的意识倾向。乌申斯基说过: 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 历史教学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审美因素极为广泛:讲述红军长征时一首《七律 长征》的吟诵;讲述文艺复兴时一幅《蒙娜丽莎》的赏鉴;讲述巴黎公社时一曲《国际歌》的播放;讲述鸦片战争时一部《林则徐》的放映 这些众多的审美因素,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体现,就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
2、培养学生高尚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这一活动,并使之朝向某一目标进行,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一种内部动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
斯基说: 学习愿望、动机的源泉--就在于儿童脑力劳动的特点本身,在于思维的感情色彩,在于美的感受。 ?可见崇高的、美的形象对学生高尚的学习动机的培养的重要。历史教材中,从 匈奴未灭,何以家还 的霍去病,到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文天祥;从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无有责 的报国赤诚,到谭嗣同 甘愿为变法而喋血 的壮美情怀;尤其是 五四 以来,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千万革命者,历尽困苦、艰辛和磨难,为中国人民留下的惊天动地的不朽诗篇, 中华民族在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英雄豪杰、前赴后继的志士仁人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美的品质、智慧和思想,对培养学生 为中华之崛起 而读书、 为人民之利益 而学习的高尚学习动机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一种心理过程。发展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完善个人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意志品质不仅对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达到人生目标有帮助,而且对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也很有意义。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曾说: 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 历史教材中,具备坚强意志的美的形象比比皆是:从手执汉节十九年不降的苏武,到出生入死六次东渡的鉴真;从布鲁诺坚持日心说,虽被宗教裁判所监禁七年而毫不动摇,到司马迁踏遍全国各地,历尽十年艰辛,虽受腐刑却矢志不渝,最
终写成《史记》 ,他们闪光的心灵,不朽的人生,不仅使学生受到强烈的美的陶冶,而且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畏困难去争取成功的坚强的意志品质。诚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在青年时代,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比任何时期都更多地同道德高尚的言行的追求结合在一起。 ?
4、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或对象所持态度的体验。良好的高尚的情感是推动一个人走上成才之路的重要因素,良好的、高尚的情感的培养,决不仅是简单的语言的教育。 假如在言语旁边没有艺术的话,无论什么样的道德训诫也不能够在年轻人的心灵里培养出良好的、高尚的情感来。 ? 感人者莫先乎情 ,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美能感人,美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中华民族悠悠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可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的情感;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革的美的规律,可增强学生的时代紧迫感和振兴中华的崇高责任感;历史上风云人物、民族英雄的惊天伟绩,可激发学生刻苦学习、追求真理、报效祖国的情感。
总之,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切实加强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为培养他们的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打下基础,对于中学生思想观念的升华,情感、意志的磨练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优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使早日成才。
附:本文所引材料:
?《列宁全集》第20卷,255页;
?《我把心献给孩子》39页,苏霍姆林斯基;
?《蔡元培教育文选》第195、196页;
?《我把心献给孩子》57页,苏霍姆林斯基;
?《学生的精神世界》202页,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的艺术》190页,苏霍姆林斯基。
相关推荐链接:
作文二:《谭嗣同事迹》5400字
谭嗣同事迹
谭嗣同事迹之一
reADER8.CN为大家收集整理了《2014年三支一扶考试真题》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请谈谈你参加面试的感受?(重提炼,忌拉杂)
审题:实话实说,重在真诚。
答:现在,坐在评委面前的我,可以说是十分激动,感慨万千,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感受:
1、高兴。我国的公务员考试制度,充分体现了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有利于把各类人才选拔到适合的岗位上去,所以我心里是由衷的感到高兴。
2、感谢。今天,我看到各位评委们,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如此尽心尽力地工作,我的心中充满了谢意。如果我能够代表所有参加面试的考生的话,我愿意用最诚挚的心意向你们说两个字:谢谢。
3、自豪。能以优秀的成绩(全市第四,全县第一)进入面试,这是对自己努力学习的回报,是自我价值的一种体现,感到很是自豪。
4、紧张。尽管我不断提醒自己,别紧张,争取好好发挥,得到评委的认可,但我还是比较紧张,因为,我确实很想成为一名公务员,一想到这里我就忍不住激动的心情。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人的生命价值不是看时间而是看深度,对你有什么启示?
【解析】 名言警句
【此题考核核心】 辩证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答案】 (1)人的生命价值,不在于生命的长短,而在于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正如雷锋所说的”我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2)很多人寿命很长(可以举一些例子),但对社会的贡献却很有限,甚至阻碍历史的发展。而很多人生命很短暂,比如雷锋同志就(可以举一些例子)对社会的贡献很大,人们永远地”记住了”他们。
(3)我们要做的是”珍惜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挖掘”生命价值的”深度”。
作为一名公务员,我深知为人民服务是党和国家对我们的要求,
所以我要在我有限的生命里面做好本职工作,恪尽职守,遵纪守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
【专家点睛】 这是一道名言名句的评析题。这句话具有积极的意义,所以我们应该从正面的角度来评价它。
小组讨论结束后,你作为代表总结发言时,一位小组成员突然指出,你的发言没有正确表达小组的意思,你怎么办?
【解析】 应急类
【此题考核核心】 应变能力
【参考答案】 首先,我会很”坦然”地去面对”质疑”,同时耐心地解释自己的观点,希望消除与”小组成员”之间在沟通上存在的误区,努力消除误解。
其次,我会作”自我检查”,看是否真的存在”没有正确表达小组的意思”。如果有,则坦然承认错误,如没有,估计是个人言语表达上的问题,这个时候,只要”解释清楚”就可以了。
最后,我会在小组讨论之后及时和小组成员沟通,感谢他的意见,希望以后能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专家点睛】 这是一道应急处理题,在”总结发言时”,被自己的成员”质疑”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而这道题目的出题目的就是考查考生在”尴尬”情况下的应变能力。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你是如何理解的?
【解析】 名言警句类
【此题考核核心】 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答题主线】 分析+意义+联系实际
【参考答案】 这句话是文天祥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要死得伟大,死得光荣。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这句名言表达了为国捐躯的爱国主义精神。我国历史上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岳飞、文天祥、史可法及谭嗣同均是为国为民而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他们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我们应该记住他们。
生要生的明白,死要死的值得。
我们不但要有勇于为国家为民族献身的精神,并且要把这种精神落实到实际工作的实处,而且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想到的首先不是放弃,而是如何面对它,解决它。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自己的才智,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而不仅仅是以身殉国了。
【专家点睛】 这句话一般是当作正面的爱国主义教育来理解的。但是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那就是”生要生得明白,死要死得值得”。有的人认为为国捐躯就是值得的,就可以流芳百世,其实有时候我们可以”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积蓄力量,从头再来。这个角度比较新颖。 谭嗣同事迹之二
编者按:reader8.cN小编为大家收集发布了初二历史试题:初二历史上册第七单元测试题(含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历史上册第七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新泰实验中学2011 2012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学案
第21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学习目标:
1.知道詹天佑建成的京张铁路;侯德榜发明了 侯氏制碱法 魏源编纂《海国图志》,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口号;严复译著《天演论》。
2.分析詹天佑、侯德榜、魏源、严复在各自领域里,做出突出贡献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 力。
3.学习科学家詹天佑、侯德榜和思想家魏源、严复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努力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热血报国的赤子之心。
重难点:
重点:通过分析中国近代史上这四位文化名人的典型事迹,概括出本课的主题,从而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产生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
难点: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分析典型事迹,概括主题思想,并且做到,既不平均使用力量,又兼顾到四个典型的基础知识。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找出最能说明问题的具体材料。如詹天佑、侯德榜、魏源和严复四位文化名人的爱国精神的具体表现。
2.指导学生将詹天佑、侯德榜、魏源、严复四位中国近代文化名
人取得成就的共同原因,具体说明。
自主预习:
1.自行设计和施工中国自己的第一条铁路的是 。
2.京张铁路全线通车的时间是 年。
3.侯德榜制出纯碱的时间是 。
4.《制碱》的作者是 。
5.魏源的著作是 。其写作目的是 。
6.中国戊戌变法时期的著名启蒙思想家是 。
7.严复译著的影响最大的著作是 。
导学问题:
1、寻找与判断:詹天佑、侯德榜魏源和严复四人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之处?他们说的对吗?除他们说的以外,还有哪些异同?
甲说: 他们都是中国人。他们都生活在近代。
乙说: 他们都去外国留学过。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
2、畅所欲言:选择一位你最喜欢的科学家或者思想家,讲述他的故事。并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他?
课堂小结:
达标测试:
1.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这句话出自 ( )
A侯德榜 B詹天佑 C魏源 D严复
2.如果给詹天佑画像,可以选择的背景是 ( )
A楚望台军械库 B江南制造总局的机器旁
C大生纱厂 D 人 字形路轨
3.侯德榜是我国近代化学工业奠基人之一,他的主要成就是 ( )
A制成我国第一架飞机 B探索出一种制碱方法
C自行设计和建造了我国第一条铁路 D建成钱塘江大桥
4.20世纪20年代,闯入万国博览会获金质奖章的是 ( )
A景德镇瓷器 B 红三角 牌纯碱
C京张铁路设计 D活字印刷技术
5.反映了鸦片战争以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里的先进人物,开始面向世界,注重研究现实问题的是 ( )
A侯德榜 B詹天佑 C魏源 D严复
6.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的观点出自于 ( )
A《天演论》 B《四洲志》 C《三国志》 D《海国图志》
7.比较严复与魏源的相同之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都参加了抗击英国侵略的战争?都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都深受民族危机的触动?都主张向西方学习?都具有资产阶级思想 ( )
A??? B??? C??? D???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42年,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
夷 ,并主张设立工厂,制造轮船枪炮,兴办民用工业;学习西方养兵练兵的方法,培养掌握西方技术的人才,鼓励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材料二:中日战争爆发后,民族危机越来越严重,严复深感有必要向全国人士敲响警钟。在天津的《直报》接连发表了许多文章,无情地抨击了封建顽固派的 谬论,批驳了洋务派的妄想,全面提出了他的 鼓民力 开民智 新民德 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主张,他所译著的《天演论》出版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请回答:
(1)读材料一,说明魏源提出的主要救国观点是什么?救国措施中,首要的措施是什么?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的意义是什么?
(2)材料二的中日战争指的是哪场战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思想特点是怎样的?
(3)比较魏源和严复两位思想家思想的异同点。
链接中考:
1、(2011年 江西)作为第一批官费留美学生,他以炽热的爱国热情表示 中国人要用自己的工程师和自己的钱来修铁路 。京张铁路圆了他的这个梦,他是 ( )
A.张謇 B.詹天佑 C.侯德榜 D.严复
2、(200 9年 福州)打破西方国家对碱业的垄断,为我国的制碱工业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是
( )
A.侯德榜 B.严复 C.林觉民 D.陈景润
3、(2011年 南京)魏源故居 小卷阿 坐落于南京乌龙潭边龙蟠里,1842年,魏源在此编成一部系统介绍南洋、欧美各国历史地理的著作。该著作是 ( )
A.《海国图志》 B.《水经注》 C.《天工开物》 D.《天演论》
4、(2011年 泰安)严复被鲁迅先生称为中国 十九世纪末最敏感的人 ,因为他( )
A.提出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思想 B.主张民主共和思想
C.提出 自强 求富 的主张 D.宣传 物竞天择 观点
学后反思:
我的收获
。
我的不足
。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学习目标:
1.记住新式学堂的出现到新式教育体制的拟定再到科举制度的废除的基本史实。知道在中国近代后期,文学艺术领域里,涌现出的一代文化巨匠。
2.通过对新式学堂出现到新式教育体制的拟定再到科举制被废除等内容的学习,培养
学生把握历史脉络的能力。
3.认识中国近代后期的时代特征是宣传进步科学,反对落后迷信;追求人民民主,反对专制独裁;讴歌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及对文学艺术领域产生巨大影响。
重难点:
重点:1.新式教育的开端。
2.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家。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众多的知识点。
学法指导:
1.教师指导学生结成小组进行合作,归纳民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指导学生朗诵自己喜欢的文学家的作品,从而加深对他们作品的理解和记忆。
自主预习:
1.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高等学府建立于 时期。
2.科举制度建立于 朝,废除于 朝。
3.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课程的设置中最多的是 。
4.中国近代创办的新式学堂最早出现在 时期。
5.文学巨匠鲁迅的代表作有 、 。
6.人民音乐家是 和 ,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 和 。
7.最擅长画马的人是 。
8.活跃在解放区的文学家有 、 。
导学问题:
1.阅表分析:下面是《奏定学堂章程》里的中学堂一二年级的课
程与课时,请对照今天你们的课程与课时, 看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2.读书会:举办小型读书会,谈谈阅读鲁迅小说或杂文的体会。
课堂小结:
达标测试:
1.今天的北京大学,前身就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 )
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清华园 D燕京大学
2.表明近代中国教育迈出了重要一步的是 ( )
A创办私学 B创办书院 C创办新式学堂 D创办学院
3.有一外国人在1906年来到中国,那么他在当时不可能看到和做到的是 ( )
A读到严复译著的《天演论》 B听人们讲述谭嗣同的事迹
C看到一些人参加科举考试 D去京师大学堂参观
4.听到雄壮激昂的国歌,你定能想到作者 ( )
A冼星海 B丁玲 C聂耳 D徐悲鸿
5.被**称为 为抗战发出怒吼和为大众谱出呼声 的著名作品是 ( )
A《义勇军进行曲》 B《黄河大合唱》 C《松花江上》 D《大刀进行曲》
6.在反对国民党文化围剿的斗争中,起了 匕首 作用的 是 ( )
A鲁迅的杂文 B郭沫若的历史剧 C茅盾的小说 D徐悲 鸿的绘
画
7.张之洞对中国近代化作出的主要贡献有?率兵收复新疆?开办汉阳铁厂?创办京师大学堂?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普遍兴办学校 ( )
A?? B?? C?? D??
8.《义勇军进行曲》中有一句: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这个时候最初指 ( )
A九一八事变后 B西安事变后 C七七事变后 D全面内战爆发后
9.2010年是北京大学112周年诞辰,这所大学的前身创建于 (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取的科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英国大百科全书
材料二 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作文三:《谭嗣同名言,谭嗣同的诗》2100字
谭嗣同名言: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不骄方能师人之长,而自成其学。
谭嗣同的诗:
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晨登衡岳祝融峰
身高殊不绝,四顾乃无峰。但有浮云度,时时一荡胸。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熔。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龙。
角声
江汉夜滔滔,严城片月高。声随风咽鼓,泪杂酒沾袍。思妇劳人怨,长歌短剑豪。壮怀消不尽,马首向临洮。
菊花石秋影砚铭
我思故园,西风振壑。花气微醒,秋心零落。郭索郭索,墨声如昨。
兰州庄严寺
访僧入孤寺,一径苍苔深。寒磬秋花落,承尘破纸吟。潭光澄夕照,松翠下庭荫。不尽古时意,萧萧雅满林。
牡丹佛手画幛七绝
妙手空空感岁华,天风吹落赤城霞。不应既识西来意,一笑惟拈富贵花。
潇湘晚景图
袅袅箫声袅袅风,潇湘水绿楚天空。向人指点山深处,家在兰烟竹雨中。 我所思兮隔野烟,画中情绪最凄然。悬知一叶扁舟上,凉月满湖秋梦圆。
河梁吟
沙漠多雄风,四顾浩茫茫。落日下平地,萧萧人影长。抚剑起巡酒,悲歌慨以慷。束发远行游,转战在四方。天地苟不毁,离合会有常。车尘灭远道,道远安可忘。
江行
野犬吠丛薄,深林知有村。岸荒群动寂,月缺暝烟昏。渔火随星出,云帆夹浪奔。橹声惊断梦,摇曳起江根。
似曾诗(柳花夙有何冤业)
柳花夙有何冤业?萍末相遭乃尔奇。直到化泥方是聚,祗今堕水尚成离。焉能忍此而终古,亦与之为无町畦。我佛天亲魔眷属,一时撒手劫僧祗。
似曾诗(无端过去生中事)
无端过去生中事,兜上朦胧业眼来。灯下髑髅谁一剑,尊前尸冢梦三槐。金裘喷血和天斗,云竹闻歌匝地哀。徐甲傥容心忏悔,愿身成骨骨成灰。
似曾诗(死生流转不相值)
死生流转不相值,天地翻时忽一逢。且喜无情成解脱,欲追前事已冥蒙。桐花院落乌头白,芳草汀洲雁泪红。隔世金环弹指过,结空为色又俄空。
似曾诗(同住莲花证四禅)
同住莲花证四禅,空然一笑是横阗。惟红法雨偶生色,被黑罡风吹堕天。大患有身无相定,小言破道遣愁篇。年来嚼蜡成滋味,阑入楞严十种仙。
断送古今惟岁月,昏昏腊酒又迎年。谁知羲仲寅宾日,已是共工缺陷天。桐待凤鸣心不死,泽因龙起腹难坚。寒灰自分终消歇,赖有诗兵斗火田。
除夕感怀(内顾何曾足肝胆)
内顾何曾足肝胆,论交晚乃得髯翁。不观器识才终隐,即较文词势已雄。逃酒人随霜阵北,谈兵心逐海潮东。飞光自抚将三十,山简生来忧患中。
除夕感怀(我辈虫吟真碌碌)
我辈虫吟真碌碌,高歌《商颂》彼何人。十年醉梦天难醒,一寸芳心镜不尘。挥洒琴尊辞旧岁,安排险阻著孤身。乾坤剑气双龙啸,唤起幽潜共好春。
除夕感怀(年华世事两迷离)
年华世事两迷离,敢道中原鹿死谁。自向冰天炼奇骨,暂教佳句属通眉。无端歌哭因长夜,婪尾阴阳胜此时。有约闻鸡同起舞,灯前转恨漏声迟。
除夕感怀(断送古今惟岁月)
旧作除夕诗甚伙,往往风雪羁旅中,拉杂命笔,数十首不能休,已而碎其稿,与马矢车尘同朽矣。今见饶君作,不觉蓬蓬在腹,忆《除夕商州寄仲兄》:“风樯抗手别家园,家有贤兄感鹡原。兄曰嗟予弟行役,不知今夜宿何村。”风景不殊,幽明顿隔,呜矣陈言,所感深焉,亦不自知粗放尔许。
题残雷琴铭
破天一声挥大斧,干断柯折皮骨腐,纵作良材遇已苦。遇已苦,呜咽哀鸣莽终古!
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别意
志士叹水逝,行子悲风寒。风寒犹得暖,水逝不复还!况我别同志,遥遥千里间。缆祛泣将别,芳草青且歇。修途浩渺漫,形分肠断绝。何以压轻装,鲛绡缝云裳。何以壮行色,宝剑丁香结。何以表劳思,东海珊瑚枝。何以慰辽远,勤修惜日短。坠欢无续时,嘉会强相期。为君歌,为君舞,君弟行,毋自苦。
道吾山
夕阳悬高树,薄暮入青峰。古寺云依鹤,空潭月照龙。尘消百尺瀑,心断一声钟。禅意渺何著,啾啾阶下蛩。
冬夜
班马肃清霜,严城暮色凉。镫青一电瞬,剑碧两龙长。调角急如语,寒星动有芒。遥怜诸将士,雪夜戍氐羌。
武昌夜泊
秋老夜苍苍,鸡鸣天雨霜。星河千里白,鼓角一城凉。镫炫新番舶,磷啼旧战场。青山终不改,人事费兴亡。
戊戌入都别友人
家国两愁绝,人天一粲然。只余心独在,看汝更千年。世界几痕梦,微尘万座莲。后来凭吊意,分付此山川。
儿缆船并叙(北风蓬蓬)
友人泛舟衡阳,遇风,舟濒覆。船上儿甫十龄,曳舟入港,风引舟退,连曳儿仆,儿啼号不释缆,卒曳入港,儿两掌骨见焉。
北风蓬蓬,大浪雷吼,小儿曳缆逆风走。惶惶船中人,生死在儿手。缆倒曳儿儿屡仆,持缆愈力缆縻肉,儿肉附缆去,儿掌惟见骨。掌见骨,儿莫哭,儿掌有白骨,江心无白骨。
桂花五律
湘上野烟轻,芙蓉落晚晴。桂花秋一苑,凉露夜三更。香满随云散,人归趁月明。谁知小山意,惆怅遍江城!
过战鸟山
冰玉相生愧独顽,可儿豪胆镇心关。悲秋剩有桓宣武,雪涕重经战鸟山。
三鸳鸯篇
辘轳鸣,秋风晚,寒日荒荒下秋苑。辘轳鸣,井水寒,三更络绎啼井栏。鸳鸯憔悴不成双,两雌一雄鸣铿锵。哀鸣声何长,飞飞入银塘。银塘浅,翠带结。塘水枯,带不绝。愁魂夜啸缺月低,惊起城头乌磔磔。城头乌,朝朝饮水鸳鸯湖。曾见莲底鸳鸯日来往,忘却罗敷犹有夫。夫怒啄雄,雄去何栖,翩然归来,闭此幽闺。幽闺匿迹那可久,花里秦宫君知否?不如万古一丘,长偕三百首。幽闺人去灯光寂,照见罗帏泪痕湿。同穴居然愿不虚,岁岁春风土花碧。并蒂不必莲,连理不必木,痴骨千年同一束。
作文四:《谭嗣同名言,谭嗣同的诗》2100字
谭嗣同名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不骄方能师人之长,而自成其学。谭嗣同的诗: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晨登衡岳祝融峰身高殊不绝,四顾乃无峰。但有浮云度,时时一荡胸。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熔。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龙。角声江汉夜滔滔,严城片月高。声随风咽鼓,泪杂酒沾袍。思妇劳人怨,长歌短剑豪。壮怀消不尽,马首向临洮。菊花石秋影砚铭我思故园,西风振壑。花气微醒,秋心零落。郭索郭索,墨声如昨。兰州庄严寺访僧入孤寺,一径苍苔深。寒磬秋花落,承尘破纸吟。潭光澄夕照,松翠下庭荫。不尽古时意,萧萧雅满林。牡丹佛手画幛七绝妙手空空感岁华,天风吹落赤城霞。不应既识西来意,一笑惟拈富贵花。潇湘晚景图袅袅箫声袅袅风,潇湘水绿楚天空。向人指点山深处,家在兰烟竹雨中。 我所思兮隔野烟,画中情绪最凄然。悬知一叶扁舟上,凉月满湖秋梦圆。河梁吟沙漠多雄风,四顾浩茫茫。落日下平地,萧萧人影长。抚剑起巡酒,悲歌慨以慷。束发远行游,转战在四方。天地苟不毁,离合会有常。车尘灭远道,道远安可忘。江行野犬吠丛薄,深林知有村。岸荒群动寂,月缺暝烟昏。渔火随星出,云帆夹浪奔。橹声惊断梦,摇曳起江根。似曾诗(柳花夙有何冤业)柳花夙有何冤业?萍末相遭乃尔奇。直到化泥方是聚,祗今堕水尚成离。焉能忍此而终古,亦与之为无町畦。我佛天亲魔眷属,一时撒手劫僧祗。似曾诗(无端过去生中事)无端过去生中事,兜上朦胧业眼来。灯下髑髅谁一剑,尊前尸冢梦三槐。金裘喷血和天斗,云竹闻歌匝地哀。徐甲傥容心忏悔,愿身成骨骨成灰。似曾诗(死生流转不相值)死生流转不相值,天地翻时忽一逢。且喜无情成解脱,欲追前事已冥蒙。桐花院落乌头白,芳草汀洲雁泪红。隔世金环弹指过,结空为色又俄空。似曾诗(同住莲花证四禅)同住莲花证四禅,空然一笑是横阗。惟红法雨偶生色,被黑罡风吹堕天。大患有身无相定,小言破道遣愁篇。年来嚼蜡成滋味,阑入楞严十种仙。断送古今惟岁月,昏昏腊酒又迎年。谁知羲仲寅宾日,已是共工缺陷天。桐待凤鸣心不死,泽因龙起腹难坚。寒灰自分终消歇,赖有诗兵斗火田。除夕感怀(内顾何曾足肝胆)内顾何曾足肝胆,论交晚乃得髯翁。
不观器识才终隐,即较文词势已雄。逃酒人随霜阵北,谈兵心逐海潮东。飞光自抚将三十,山简生来忧患中。除夕感怀(我辈虫吟真碌碌)我辈虫吟真碌碌,高歌《商颂》彼何人。十年醉梦天难醒,一寸芳心镜不尘。挥洒琴尊辞旧岁,安排险阻著孤身。乾坤剑气双龙啸,唤起幽潜共好春。除夕感怀(年华世事两迷离)年华世事两迷离,敢道中原鹿死谁。自向冰天炼奇骨,暂教佳句属通眉。无端歌哭因长夜,婪尾阴阳胜此时。有约闻鸡同起舞,灯前转恨漏声迟。除夕感怀(断送古今惟岁月)旧作除夕诗甚伙,往往风雪羁旅中,拉杂命笔,数十首不能休,已而碎其稿,与马矢车尘同朽矣。今见饶君作,不觉蓬蓬在腹,忆《除夕商州寄仲兄》:“风樯抗手别家园,家有贤兄感鹡原。兄曰嗟予弟行役,不知今夜宿何村。”风景不殊,幽明顿隔,呜矣陈言,所感深焉,亦不自知粗放尔许。题残雷琴铭破天一声挥大斧,干断柯折皮骨腐,纵作良材遇已苦。遇已苦,呜咽哀鸣莽终古!潼关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别意志士叹水逝,行子悲风寒。风寒犹得暖,水逝不复还!况我别同志,遥遥千里间。缆祛泣将别,芳草青且歇。修途浩渺漫,形分肠断绝。何以压轻装,鲛绡缝云裳。何以壮行色,宝剑丁香结。何以表劳思,东海珊瑚枝。何以慰辽远,勤修惜日短。坠欢无续时,嘉会强相期。为君歌,为君舞,君弟行,毋自苦。道吾山夕阳悬高树,薄暮入青峰。古寺云依鹤,空潭月照龙。尘消百尺瀑,心断一声钟。禅意渺何著,啾啾阶下蛩。冬夜班马肃清霜,严城暮色凉。镫青一电瞬,剑碧两龙长。调角急如语,寒星动有芒。遥怜诸将士,雪夜戍氐羌。武昌夜泊秋老夜苍苍,鸡鸣天雨霜。星河千里白,鼓角一城凉。镫炫新番舶,磷啼旧战场。青山终不改,人事费兴亡。戊戌入都别友人家国两愁绝,人天一粲然。只余心独在,看汝更千年。世界几痕梦,微尘万座莲。后来凭吊意,分付此山川。儿缆船并叙(北风蓬蓬)友人泛舟衡阳,遇风,舟濒覆。船上儿甫十龄,曳舟入港,风引舟退,连曳儿仆,儿啼号不释缆,卒曳入港,儿两掌骨见焉。北风蓬蓬,大浪雷吼,小儿曳缆逆风走。惶惶船中人,生死在儿手。缆倒曳儿儿屡仆,持缆愈力缆縻肉,儿肉附缆去,儿掌惟见骨。掌见骨,儿莫哭,儿掌有白骨,江心无白骨。桂花五律湘上野烟轻,芙蓉落晚晴。桂花秋一苑,凉露夜三更。香满随云散,人归趁月明。谁知小山意,惆怅遍江城!过
战鸟山冰玉相生愧独顽,可儿豪胆镇心关。悲秋剩有桓宣武,雪涕重经战鸟山。三鸳鸯篇辘轳鸣,秋风晚,寒日荒荒下秋苑。辘轳鸣,井水寒,三更络绎啼井栏。鸳鸯憔悴不成双,两雌一雄鸣铿锵。哀鸣声何长,飞飞入银塘。银塘浅,翠带结。塘水枯,带不绝。愁魂夜啸缺月低,惊起城头乌磔磔。城头乌,朝朝饮水鸳鸯湖。曾见莲底鸳鸯日来往,忘却罗敷犹有夫。夫怒啄雄,雄去何栖,翩然归来,闭此幽闺。幽闺匿迹那可久,花里秦宫君知否?不如万古一丘,长偕三百首。幽闺人去灯光寂,照见罗帏泪痕湿。同穴居然愿不虚,岁岁春风土花碧。并蒂不必莲,连理不必木,痴骨千年同一束。
作文五:《永远的谭嗣同(四川)》800字
永远的谭嗣同(四川)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发布时间:2008-8-20
(一百年前,谭嗣同为变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沧海浮生、岁月如潮,谭嗣同永在时间里轮回,吾国吾民永远铭记。)
春风无色黯河山,
东航不敢望马关;
神州病骨似秋草,
六朝古道啼血鸟;
国破方知人种贱,
马关条约不忍看;
连年战乱烽火寒,
三军挥泪洒台湾;
青山幽径横尸骨,
驿路桥边闻鬼哭。
百年风雨血倒流,
青山白骨无人收;
金銮殿内郁苍苍,
君臣相顾泪沾裳;
何处犹唱后庭曲,
一曲悲歌诉兴亡;
亡国条约亡国恨,
何堪此时亡国声;
回首故国与山川,
满目苍夷有谁怜?
南海举子万言书,
石破天惊动地文;
陈述维新与变法,
雪雨纷纷绕宫门;
巨风吹浪紫焰开,
雷霆波涌向天拍;
皇都少年与袖斗,
唤得日月不沉沦;
提倡西学废科举,
西宫太后泪如雨;
祖宗之法不能变,
亡国不能亡祖先;
君王一去入瀛台,
风卷落花扫芳尘。
道是天公感秋色,
染得晴空透碧红;
嗣同今年三十余,
从此不见结发妻;
国之昌盛需流血,
流血请从嗣同始。
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
快哉!快哉!
刑场吟哦万人惊,
三十三年化碧土;
黄河呜咽向天注,
抽刀一断断红尘;
可怜闺妻守空房,
夜闻黄梅雨敲窗。
花冠不整小窗开,
疑是君郎化蝶来;
但见池塘淡淡风,
烟柳何处觅郎踪;
小径一片残花色,
不是花红是血红;
却把相思入哀筝,
怨曲重招断头魂;
曲中有恨细细思,
君在黄泉可闻知?
纤指玉手十三弦,
破镜分飞幽恨传;
贱妾独剪巴山雨,
暮雨朝云血杜鹃;
恍然湖上有归船,
一帘幽梦半湖萍;
闻君江上和琴声,
翻作蝴蝶浇风铃;
朱弦琴声九天来,
风吹庭竹蒙玉尘;
阴阳相隔分歧路,
和妻浅唱回五声;
曲终人散魂已远,
画船东去橹声迟;
攀折柳条题血书,
随江悠悠随君王;
“前尘往事不可追,
一成相思一层灰;
来世化作采莲人,
与君相逢横塘水。
点评
(借谭嗣同还魂,树一有血有肉有情有爱之人,铮铮铁骨与柔情似水,真英雄耳。其妻曰:“前尘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层灰。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水”意思就是:今生把你遗忘,来世再续前缘。谭嗣同为英雄被铭记,被妻忍痛忘记今生之情,其实,两者一样刻骨铭心。)?
作文六:《永远的谭嗣同》3000字
永远的谭嗣同
他是那个在死亡面前不曾低头的那个人,那个在刀下高呼“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曾经他也有机会逃到国外。但是,他没有,他选择了一条令许多人称为傻子的路,一条让众人所不能理解的路,一条无悔之路。因为别人的不理解,所以他在去刑场的路上被人拿菜帮子扔,他何尝不想受到人们的支持,何尝不想在那个封建社会有个大的作为。可是他做不到,因为他生活在一个名叫封建的社会,他想改变这个事实却力不从心。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他尽力了。为了社会的前进,他置身于变法,最后失去了最宝贵的生命。谭嗣同,你不愧是我们人民心中永远的英雄!
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这一年清朝与日本的战争称为甲午战争。这场战争的硝烟虽然早已散尽,但是它当时却以失败与屈辱烙印在满清王朝的额头,事后也铭刻在中国近代史上。公元1886年以后,日本以“富国强兵”为根本国策,进行了一系列政治与经济改革,这就是日本近代史上所美称的“明治维新”。不到十年,日本的国力和野心一起强盛,它所制定的“大陆政策”,就是先取台湾和中国的藩属朝鲜,继而占领东北与蒙古,进而征服中国,最后称霸世界。当满清帝国与中华民族均处于危急存亡之秋,腐败的满清政府与慈禧太后仍然不知大难之将至,仍然只知搜刮民脂民膏寻欢作乐。1894年7月下旬,日本海陆两军入侵朝鲜,废去原来的朝鲜王而成立傀儡政府,中日战争已如箭在弦。然而,慈禧却一门心思张罗她的“六十大寿”,挪用一千万两左右的巨额海军经费,重修西郊的废园清漪园,后来改名为颐和园,并且把持朝政,培植腐朽保守的“后党”,压制主张变法与抗日的光绪皇帝和他的“帝党”。日本帝国如一支刚锻冶出炉的精钢利剑,政治腐败、科技落后的满清王朝,则像一张百孔千疮不堪一击的劣质盾牌,于是,在黄海之战中,中国的北洋水师几乎全军覆灭,日军继而水陆并进,攻陷辽宁的旅顺口和山东的威海卫等军事要塞,北洋水师至此已片甲不留,完全付诸东洋。
谭嗣同此时正在长沙。以前他曾去岳阳,设计打击倒运粮谷的奸商,组织船户运粮回乡,救济因湘东大旱而缺粮断炊的穷苦农民。这时,《马关条约》签订和公车上书的消息传来,谭嗣同也不禁悲愤填膺,他仰天长啸而壮怀激烈,《有感一首》从胸臆中奔迸而出: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
光绪皇帝载湉在他的老师翁同龢等人的扶助下,决心维新变法。其时谭嗣同在湖南协办时务学堂,成立南学会,举办《湘报》,发展工矿与交通事业,使封闭保守的湖南成为了“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其品格与声望已经随风远扬。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谭嗣同等人,都得到侍读学士徐致靖的上书保举。他在保举谭嗣同的奏章中说:“江苏候补知府谭嗣同,天才卓荦,学识绝伦,忠于爱国,勇于任事,不畏艰难,不畏谤疑,内可以为论思之官,外可以备折冲之选。光绪皇帝载湉在他的老师翁同龢等人的扶助下,决心维新变法。其时谭嗣同在湖南协办时务学堂,成立南学会,举办《湘报》,发展工矿与交通事业,使封闭保守的湖南成为了“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其品格与声望已经随风远扬。1898年农历
七月初五,谭嗣同由浏阳而长沙而武汉而南京,经过大半个月的舟车劳顿,长途辗转,终于在这一天到达他三十四年前的出生地北京。这是他短促生命的最后一个驿站,也是他生命的起点与终点。”谭嗣同是改良派中的激进人物,他的思想远远超出康有为、梁启超之上。梁启超在评论谭嗣同的思想时说:“其思想为吾人所不能达,其言论为吾人所不敢言。”谭嗣同这些激进的思想,突出的表现是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因为变法会变革当时社会的一些制度,这便必然会触及高层机关和社会既得利益者的现有利益,所以变法必将遭到部分官僚阶级和平民中的既得利益者们的集体抵触.而变法者却要依靠他们的力量推行变法.当开始赋予他们权力的人发现这套变法会剥夺自己的利益之时,他们自然会将权力收回,所以变法的失败几乎全部是由于开始支持他们的人撤权而造失败的,诚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可是他失败的那么高傲,是一种成功的失败。是一种无悔的失败。[1]
“戊戌变法”的推动者都是很有才华的人,还有那么多的背景,他们最后决策的时候孤注一掷,寄希望于袁世凯身上确实是失策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出身都是秀才,他们没有更多的政治经验。戊戌变法认为他们这些人做了一个最不应该做的事,就是挑战当时统治集团的核心利益。“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等都跑到日本使馆去了。日本政府对维新人士持一种同情与支持的政策,陈天华、邹容、**、何应钦、汪精卫都是在日本学习的,国民党也是在日本成立的社会革命也好,改良也好,近代日本对近代中国都有重要影响。正因为日本国情跟我过不一样,所以我们的变法失败了。
变法是封建大国改变控制办法,实行某些改革,以期对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结构内无组织力量进行遏制。在政治上主要是抑制特权,精简机构,整肃吏治,反对腐化;在经济上是抑兼并,稳定小农经济;在意识形态结构中则是整顿纲纪,恢复王朝威信。死期的临近,他没有半点胆怯、犹豫、后悔。读他在狱中的题壁诗,不得不为他的民族精神所感动。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他无悔的写照,是一种无悔的心态,是祖国的骄傲,是中国的脊梁,更是人民的幸福。
一条浩荡的长河,有它最早的源头;一株苍郁的大树,有它最深的根系。湖湘文化的源头与根系,当是两千多年前的屈原和他的作品。谭嗣同是近代湖湘文化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也曾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收养分,曾吮吸湖湘文化那源远流长的乳汁。一个高度集权的黑暗时代,可以令人畏惧,可以叫人消沉,可以命人屈服,也可以使人同流合污,助纣为虐,但是,它也可以磨炼和促使真正的人愈发坚强与伟岸。即使风雨如磐,也有雷鸣与电闪,谭嗣同,就是撕破黑暗王国的一道雪亮的电闪,就是报道破晓的一声惊世的雷鸣。给黑暗的星空增加了光明,给人民带来了希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的步伐。[2]
爱与恨的交织,情与理的交融,忘记与铭记的沉思,组成了这一曲英雄的悲情交响乐,弹奏出这一阙惊天地、泣鬼神的绝唱。谭嗣同,这位在几千年封建王朝即将土崩瓦解、灰飞烟灭的前夕,提倡“革去故,鼎取新”,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奔走呼号、英勇献身的“戊戌六君子”之一,中华民族永远的英雄。他的笑声,在时间的长河里化作汹涌的波涛,永远澎湃!他死后,革命运动风起云涌,革命志士前仆后继。历史不会忘记,历史让我们铭记,
那段屈辱的岁月中,发生过多少凄美的故事,凄美的故事背后,又有多少不屈的灵魂。
他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他们以及他们的变法已经成为过去时了,不过他给我们留下的影响是永远不可磨灭的。变法不仅给国家注入了新的血液,还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旧时候,我们生活在封建社会中,受封建社会的影响,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循规蹈矩,不敢有半点逾越。所以当谭嗣同他们想向我们国家注入新鲜血液的时候,受到百般阻挠,受到人们的谴责。并且,他们的变法损害的当时朝中许多人的势力,他们的金钱受到了伤害,所以他们不曾考虑到危在旦夕的国家,想的只有自己的权势和利益,他们这种自私的做法也正是导致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在国外,人们不受封建思想的束缚,最先考虑到的是国家的存亡,所以他们的变法是成功的。可是,在我们国家文化政治的不同,人们思想观点的不同是我们不能借鉴别的国家实施变法的原因。
“戊戌变法”虽然时间很短,可是就是这短短的时间内我们看见了中国的希望,看见了这么多爱国之人。是的,他们已经成为历史,可是在对今天的影响中,谁又能说你忘记了还有一个戊戌变法,还有无戊戌六君子,还有一个谭嗣同呢!
参考文献:
[1] 《永远的谭嗣同》
作文七:《烈士谭嗣同的故事》2600字
谭嗣同
(1865-1898)
XX浏阳人。父继洵,官至XX巡抚兼署湖广总督。自幼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讲求经世致用。1884年入新疆巡抚刘锦棠幕。时值中法战争爆发,愤而作《治言》。后漫游西北、东南各省,阅读西说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译著,深受影响。中日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振,要求变法图强。在浏阳筹设谟学格致馆,未成。后游历北京,结识梁启超等维新名士。1896年捐资为候补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学》两卷,提出冲决封建“网罗”的口号。1897年,与梁启超等协助XX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新政,参与设立时务学堂,筹办新式工矿企业。次年,倡设南学会,创办《湘报》,宣传变法。主张对顽固派予以反击。8月,应召入京,受光绪帝召见,授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变法事宜。9月21日政变发生后被捕。28日临时刑前愤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英勇就义于北京菜市口,为戊戌六君子之一。遗著辑为《谭嗣同全集》。
详细介绍:
字复生,号壮飞。他的父亲谭继询曾任清政府户部郎中、XX道台、XX巡抚等职。生母徐氏出身贫寒,作风勤朴,督促谭嗣同刻苦学习。10岁时,嗣同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在欧阳中鹄的影响下,他对王夫之的思想发生了兴趣,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他读书务求广博,好讲经世济民的学问,文章写得很有才华。他对传统的时文八股非常反感,在课本上写下“岂有此理”几个字。他仰慕那些锄强济弱的草莽英雄,曾与当时北京的一个“义侠”王五结交,二人成为生死不渝的挚友。1877年,在浏阳,他又师涂启先,系统学习中国的典籍,开始接触算学、格致等自然科学。此后又到兰州,在他父亲的道署中读书。1884年,他离家出走,游历直隶(今XX)、XX、新疆、XX、XX、XX、XX、XX、XX、XX、XX、XX等省,观察风土,结交名士。劳动人民反封建斗争精神的濡染,开阔了他的视野,使他的思想富于斗争性。1888年,他在著名学者刘人熙的指导下开始认真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汲取其中的民主性精华和唯物色彩的思想,同时又广为搜罗和阅读当时介绍西方科学、史地、政治的书籍,丰富自己。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妥协退让,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1895年5月2日,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000多名举人上书清政府,要求拒和、迁都、变法。深重的民族灾难,焦灼着谭嗣同的心,他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义愤填膺,坚决反对签订和约,对清政府“竟忍以四百兆人民之身家性命一举而弃之”的妥协行径极为愤慨。在变法思潮的影响下,开始“详考数十年之世变,而切究其事理”,苦思精研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大计。他感到“大化之所趋,风气之所溺,非守文因旧所能挽回者”,必须对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实行改革,才能救亡图存。1897年夏秋间,写成重要著作《仁学》,它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他认为物质性的“以太”是世界万物存在的基础,世界万物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而变化的根源在于事物的“好恶攻取”、“异同生克”。他把“以太”的精神表现规定为“仁”,而“仁”的内容是“通”,“通之象为平等”,“仁――通――平等”是万物的发展法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他在这部著作中,愤怒地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所造成的“惨祸烈毒”和三纲五常对人性的摧残压抑。指出,封建纲常礼义完全是那些独夫民贼用作统治的工具,特别是君臣一伦,更是“黑暗否塞、无复人理”。因此,对于那些昏暴的专制君主,不仅可以不为其尽忠死节,而且可以“人人得而戮之”。1898年初,接受了倾向维新的XX巡抚陈宝箴的邀请,回到XX协助举办新政。他首先加强了时务学堂中维新派力量。自己担任了分教习,又安排唐才常任中文教习,协助任总教习的梁启超,在教学中大力宣传变法革新理论,“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多言清代故实,胪举失败”。孔子改制、平等、民权等学说由此而乘风扬波,日益恢张。他还把《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含有民族主义意识的书籍发给学生,向他们灌输革命意识,使时务学堂真正成了培养维新志士的机构。1898年3月,他又与唐才常等人创建了维新团体南学会。南学会以联合南方各省维新力量,讲求爱国之理和救亡之法为宗旨,“演说万国大势及政学原理”。为了加强变法理论的宣传,他还创办了《湘报》,作为南学会的机关报,由他任主笔。由于对XX新政的尽力,使他以“新政人才”而闻名。光绪“诏定国是”后不久,就有人向光绪推荐谭嗣同,光绪同意召见。8月21日,他抵北京。9月5日,光绪下诏授给他和林旭、刘光弟、杨锐四品卿衔,参预新政。次日,光绪又召见他,表示自己是愿意变法的,只是太后和守旧大臣阻挠而无可奈何,并说:“汝等所欲变者,俱可随意奏来,我必依从。即我有过失,汝等当面责我,我必速改。”光绪变法的决心和对维新派的信赖使谭嗣同非常感动,觉得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已经在握。他参政时,维新派与顽固派的斗争已是剑拔弩张。慈禧等人早有密谋,要在10月底光绪去天津阅兵时发动兵变,废黜光绪,一举扑灭新政。9月18日,谭嗣同夜访袁世凯,要袁带兵入京,除掉顽固派。袁世凯假惺惺地表示先回天津除掉荣禄,然后率兵入京。袁世凯于20日晚赶回天津,向荣禄告密,荣禄密报西太后。21日,西太后发动政变。慈禧连发谕旨,捉拿维新派。他听到政变消息后并不惊慌,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但措手不及,计划均告落空。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谭嗣同把自己的书信、文稿交给梁启超,要他东渡日本避难,并慷慨地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日本使馆曾派人与他联系,表示可以为他提供“保护”,他毅然回绝,并对来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在狱中,意态从容,镇定自若,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9月28日,他与其他5位志士英勇就义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当他们被杀时,刑场上观看者上万人。他神色不变,临终时还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充分表现了一位爱国志士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1899年,他的遗骸运回原籍,葬在XX浏阳城外石山下。墓前华表上对联写道: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其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
猜您喜欢
作文八:《我心中的谭嗣同》1700字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一句荡气回肠的诗句涤荡在历史的长河中,是血染了的声音,是爱国青年发自肺腑的呐喊,既是慷慨就义时的大无畏又是无力回天时的无奈。年仅三十三岁的他,就这样,在菜市场旁的刑场从容就义。热血洒溅乾坤,洒进了又一批热血青年的心里,泼向了国内封建势力的面前,直接逼视封建势力的束缚。他,就是谭嗣同。
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深重的民族灾难,焦灼着谭嗣同的心,他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义愤填膺,坚决反对签订和约。此时,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迅速传播开来,逐步形成为变法维新的思潮,并发展成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于是,在变法思潮的影响下,谭嗣同苦思精研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大计。他感到必须对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实行改革,才能救亡图存。
谭嗣同作为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还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这一系列举措,都对中国的经济起了一个很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对于中国当时封闭的思想来说更是一盏明灯,点亮了有识之士的智慧之火。在物质方面,谭嗣同给中国带来了发展;在精神方面,谭嗣同传播了先进的火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少了灵魂,那将会离没落不远。“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于是,谭嗣同的鲜血没有白流,于有识之士来说更鼓舞了他们的心;于愚昧的国民的来说,麻木的他们虽并未开始苏醒,但他们最起码能听见了些新的不同的声音;于今天的我们来说,爱国热血注入了一代又一代人,让我们时刻谨记繁荣国家的重任。
谭嗣同作为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之一,所提出的大部分主张必定不为大多数百姓所接受,如剪掉辫子、穿便装等等。因为清朝长期闭关锁国,国民的思想都过于封建和封闭,甚至愚昧无知,所以当国民听到了新的声音必定认为谭嗣同等人物所提出的主张是异端邪说,所以才会有谭嗣同赶赴刑场时老百姓对戊戌六君子乱扔剩菜等垃圾。但,毕竟,谭嗣同给中国带来了新声音,带来了新的血液,带来了新思想。我认为新思想的来临很重要,对于闭关锁国的中国来说,就像对于干涸土地的甘霖。其次,谭嗣同等人提出的主张特别是政治主张严重地与掌权者的利益相冲突,因此掌权者才不可能同意这样的主张。要让掌权者被动地接受这些主张,就要有制约着掌权者的砝码,而谭嗣同没有。再次,谭嗣同等人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身上,希望能实现自上而下的改革,当发现光绪帝没有实权的事实后,请求袁世凯发动政变,而袁世凯的利益和掌权者的利益也密切相关,于是袁世凯背叛了谭嗣同等人。因为袁世凯的背叛,而打草惊蛇,惊动了慈禧太后的利益集团,于是,谭嗣同等人的维新运动只能画上休止符了。若未寄希望于袁世凯,未打草惊蛇,谭嗣同继续兴办学校、搞经济、培养维新政治群体,可能又有另一番景致了。
纵观历史,英国的光荣革命取得了胜利,而且是不流血的自上而下的改良革命。我们把光荣革命和戊戌变法来作比较,可以发现光荣革命取得胜利是有它背后的原因的。在英国,是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革命,而他们的工业革命已经很发达了,因此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已经有了很强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而在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还很薄弱,根本无法跟封建旧势力抗衡,中国大部分人都是无产的小老百姓,而这些小老百姓根本就没有改良的意识,谭嗣同兴办的学校也只是招收维新之士,根本就没有面向百姓。英国的光荣革命者把改良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身上,即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身上,而谭嗣同则把改良的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和与改良有利益冲突的袁世凯身上。于是,不难发现,由谭嗣同等人发动的维新运动只能是昙花一现,因为没有强大的后备力量。
谭嗣同,永远的谭嗣同,拥有满腔热血和学识,为中国的存亡真的是抛头颅洒热血了。
但只可惜谭嗣同途有满腔的热血和学识,缺乏对中国当时现状的了解和对政治的嗅觉,不够沉得住气,于是百日维新只能昙花一现了。但谭嗣同那昙花一现时的明艳永远印在了我们的心中。
作文九:《谭嗣同的资料》18900字
谭嗣同(1865一1898)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湖南浏阳人。少时博览群书,并致力于自然科学的探讨,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后为新疆巡抚刘锦堂幕僚,曾往来于直隶、
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数省,察视风土,结交名士,有“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的感慨。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异常不满,即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组织算学社,集同志讲求钻研,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
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开湖南全省维新风气之先。1896年2月入京,结交梁启超、翁同龢等人。旋奉父命, 入赀为江苏候补知府,供职南京。曾游历天津、湖南、湖北等地。同年
底重抵南京,闭户养心读书, 成《仁学》2卷。(?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的原质所构成,其本体是“仁”, 世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于“仁”的作用,故称其哲学为“仁学”。“仁”是万物之源,它“以通为第一义”。?而“以太”则是沟通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的桥梁。由于“以太”“不生不灭”,所以就肯定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是静止的、停顿的,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批判了
“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顽固思想,从变易中论证其改革社会制度的政治理想。?并且认为封
建“名教”是维护专制主义的精神支柱,号召人们冲决君主、伦常、利禄、俗学、天命、佛法
等封建网罗。对秦汉以来封建专制制度的抨击尤为猛烈,认为君主专制是一切罪恶的渊薮,提出“彼君之不善,人人得而戮之”。?在批判专制制度的同时,还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政
治、经济以及变法等主张。)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等人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筑铁路等新政。1898 年,创建南学会,主办《湘报》,积极宣传变法,成为维新运动
的激进派。同年4月,得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推荐,被征入京,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林旭、杨锐等人参与新政,时号“军机四卿”。当宫中后党密谋政变,光绪帝传密诏康有为等
设法相救时,即“拔刀以救上自任”。9月8日夜,赴北京法华寺访袁世凯,请袁发兵相救。袁
佯为应允。9月20日袁回天津向荣禄告密。9月21日,政变遂起。9月25日被捕,9月28日与林旭等5人同时被害。时年33岁。临刑绝命词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
哉快哉!”生平遗著编入《谭嗣同全集》。
留有名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众所周知,梁启超和谭嗣同是戊戌变法中的两位先驱。其中,梁是变法的主要发起者和
领导人,并在变法失败后坚持和自己的维新式君主立宪制观点;谭则是变法的主要思想者和
组织者,在变法失败后作为六君子之首英勇就义,召起了人们爱国的热潮,点燃了日后革命
的火种。无需置疑,他们都为变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他们两个人,结局却是截然不同
的。
在西太后决定兵变之前,康、梁、谭等变法领导人都已从光绪的衣带密诏和民众的流言中得
知了事泄。光绪密劝“三日之内出逃”。康、梁风行雷厉,迅速逃往日本,准备往后死灰复燃。
谭嗣同在他们走时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留者,无以酬圣主。”于是作为“留者”,他毅然留了下来。他坚决地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
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就这样地去了,而梁启超却继续主持变法。当我们现在看到那时的风云,该怎样评价
谭和梁的行径呢?谭的话是否有矛盾呢?
和谭来比,我们也许可以说梁贪生怕死;和梁来比,我们也许可以说谭木讷不化。但是,从
整个历史来看,变法需要谭嗣同这样舍己为公,用自己的鲜血来换取民心的;也需要有梁启
超这样的人,以保存实力,东山再起的。如果没有谭嗣同,变法行动必将像他所说的那样因
为无流血者,国之所以不昌也。变法失败时,就是需要这样一位有号召力的人的死,来唤起
人们对变法需求和信任。没有谭,那么梁启超就是上天入地,也无力阻止变法的早早草草地
收场。要进步就是需要有所牺牲,这是历史的必然性。
但是,谭的另一句话说得更有道理: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梁启超就是此“行者”。要使变
法再次成功,就必须要保存实力。因此,梁启超无可厚非地作为“保留品种”留了下来。虽说梁最后还是没有力挽狂澜,再次发动变法,但是,谭嗣同的眼光是相当有远见的。全像他那
样就义了,当然不可能“图将来”。但是,他选择了自己留了下来以酬民心,梁启超去继续他
们的事业。这,都显出了他舍己为公的精神。
在知道了梁和谭的事迹后,我们的同学不是笑谭“愚鲁”就是骂梁“怕死”,但是,宏观上来看,变法有谭嗣同,又不能缺梁启超。历史也就是这样,既要歌功“舍己为公”的壮烈,又要发扬“东山再起”的魄力。但是,两者不可兼得而不可缺一,不是吗? 谭嗣同选择英勇就义,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变法的决心,这无疑是对顽固派的有
力冲击,而且坚定了仁人志士的变法救亡的决心,但是,谭嗣同把变法失败归结为中国历来
没有为变法流血牺牲者是片面的,但他的死,正表现了中华儿女不怕牺牲的英勇斗志,他死
得其所。
如果谭嗣同和梁启超等人一起逃跑,也不失为明智之举。这样,一来可以为变法保存有生力
量,有望他日东山再起,为中国尽力,又可以减少牺牲。 但是,不管谭嗣同的选择如何,都已经成为历史,站在今天的角度,我们仍然视
他为英雄,戊戌变法的流血牺牲者
浏阳,由一首叫《浏阳河》的歌而闻名于世。浏阳,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启蒙思
想家,民族英烈谭嗣同的家乡。
去岁初冬,搭乘单位便车去浏阳,寻访先烈谭嗣同的足迹。
谭嗣同故居座落在市中心最繁华的商业街上。街道由磨光大理石铺就,街中心每隔不远设
一花坛,花坛也是由大理石建成,并有台阶供游人小坐休憩。故居旁辟一广场,广场装饰极
美,各色彩灯,音乐喷泉令人眼花缭乱。弯曲的小径将广场分割出许多形状各异的花园,各
种花木按季依次而开,令人赏心悦目。阵阵花香袭来,使游人不忍离去。广场连着故居的山
墙,现代化的设施与古老的故居融为一体。
进入谭嗣同故居,将闹市的嘈杂挡在了门外,深深的庭院幽静得听不到一点儿街市的喧闹。
谭嗣同故居占地762平方米,座北朝南,有房24间及两处天井,是那种典型的江南庭院式
民居的建筑风格。前院是谭嗣同夫人李闰的卧房和客厅,故居的最深处是谭嗣同和其父谭继
询的卧室、会客厅和书房。也是谭嗣同读书会友、寻求救国真理,从事维新变法活动的地点
之一。
一个念头闪现在我的脑海中,如此一座普通的民居,为什么能走出一位为中华民族的进步、
强盛而献身的英烈?默默地看着谭嗣同的书房,看着他睡过的雕花木床,我的思绪也仿佛回
到了百年前,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年月……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好任侠,喜剑术。少时博览群书,从学于欧阳
中鹄。好金文经学,喜《船山遗书》,致力于西方自然和社会科学著作。对魏源,龚自珍甚
为赞赏。后为新疆巡府刘锦棠幕僚,游历直隶、陕甘、晋、鲁、豫、新疆及大江南北各省,
察视风土民情,结交有志之士。有“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的感慨。发挥王夫之“道不离器”学说,提出“器既变,道安得独不变”,为后来的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谭嗣同异常不满。他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在浏阳创
立算学会。学会以传播科技知识来唤起民众,思图救国救民之路,开我国学会之先河。同时
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等新式课程,开湖南维新风气。1896年2月入京,结识梁启超、翁同和等人。同年,从父命捐监为江苏候补知府,供职南京。著《仁学》一书,尖锐抨击封
建“纲常名教”,批判“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顽固思想,从变易中论证其改革社会制度的政治
思想。针对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人民无民主可言,提出,改官制,开议院等变法主张。
他认为,“封建名教”是维护专制的精神支柱,号召人民冲决君主伦常、利禄、俗学、天命
等封建罗网。对秦汉以降的封建专制制度的抨击尤为激烈:“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号召“冲破君主之罗网”,认为君主专制是一切罪恶的渊薮,提出,“彼君之不善,人人得而戮之”。
在批判封建专制的同时,还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以及变法等主张。
1897年,他协助湖南巡府陈宝箴等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筑铁路等新
政。创办《湘报》,团结维新志士,积极宣传变法,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
1898年8月,得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推荐奉旨入京,以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于新政,
与林旭、杨锐、刘光第四人被号为“军机四卿”。
走出谭嗣同故居就跨上了繁华的街道。和暖的阳光下,只见一对对情侣依偎着,坐在街心
花坛的台阶上低声细语说着什么;脸上流露着幸福的少妇们,手牵着可爱的孩童悠闲地散步、
玩耍;几个环卫工人打扫着并不脏的街道……人们在和平的环境里无忧无虑的生活。有谁能
在此时此刻想起那些为了今天的一切而献出生命的人们呢?在我参观谭嗣同故居的近一个
小时里,故居里自始至终只有我和陪同我去参观的亲家翁,记得参观秋收起义记念馆时,也
同此景,形容门可罗雀倒是恰如其分。相比之下,一些游乐场、夜总会、舞厅一类的场所就
热闹非凡了。还有不少地方的烈士陵园都被用来搞一些乌七八糟、上不了台面的商业性演出。
现在有谁还记得刘胡兰、**?前几天中央电视台采访一些大学生,问知不知道聂耳、
冼星海和他们的作品,令人难过的是,很多人居然回答不知道,倘若人民音乐家地下有灵……
抛开民族感情和政治因素不提的话,中国人真该向日本人学学。
在历史大变革大动荡的关键时刻,中国的知识分子是机智的,他们不能用自己的意志影响
社会现实,便会躲进一个自在的小天地里自娱自乐。说不清他们是在消磨志向,还是折磨自
我,还是以此抗争什么?安贫乐道、忍辱负重、逆来顺受的达观休养,虽然为少数血气方刚
的知识分子所不齿,但毕竟个人的道德完善影响不了几千年来文化人所尊崇、信仰的传统习
俗。初时,他们或许是在沉默抗争,逐渐就变成避世消遥,再发展下去就把这种消沉当成了
志向。这种腐朽的人生观就像刚发掘出的一座坟墓,散发出一种浓重而又刺鼻的霉气,就像
一片片腐烂的树叶,布满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上。
不是有人指责说,谭嗣同首开了暴力革命的先河吗?当时的顽固派也指责他“乘光绪倾向变法之时,阴谋革命”,借变法之说“借以谋乱而已”。
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封建的半殖民地国家,官场腐败,人民苦不堪言。拯民于水火,救中华
于危难,就必须变法、改革。
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结合,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
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只要我们把戊戌维新运动摆在中国人民近百年来反帝反封建的
革命斗争全过程去看,就不难看出,它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新兴
的资产阶级尝试通过和平的方式自上而下夺取政权,改变社会政治制度,并且提出君主立宪、
民权、平等的口号。
谭嗣同不顾个人安危,为变法呼喊奔走。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给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提
供了教训和经验。辛亥革命吸取了维新的教训,才取得了成功。
没有1898年的戊戌维新,也就不会有1911年的辛亥革命。
清王朝实际上的统治者慈禧住在颐和园,静观着光绪发布的一道道新政诏旨,冷眼看着维
新派的一举一动。维新百日之时,终于忍不住发动了政变,第三次临朝“训政”,软禁光绪帝,杀六君子于菜市口。谭嗣同临刑前写下绝命词: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历史的进步,都是以牺牲先进人们的躯体为代价的。而人民和历史最终记住的,是为中华
民族的进步、强盛付出了生命的英烈。
谭嗣同入军机不到一月,变法失败被杀,从而也铸造了他生命的辉煌。
如今,谭嗣同的故居、旧居、新算馆、墓地都被列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尤其是故居,
在浏阳市的中心地带,据说,那里的地价已达一万多元一平方米。在这寸土寸金的地方,能
保留下这么一大片老房,在如今金钱至上的时代,的确难能可贵,真该感谢当地政府。
叩访谭嗣同故居 文 / 孙喜伦
在偌大的京城寻访谭嗣同故居不难,因为有大名鼎鼎的菜市口为标志,百年前的菜市口
是个刑场,谭嗣同就是在这里喊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之后血溅
家门的。出乎预料的是,当我轻轻地踏进故居的大门,面对的却是二十余户居民切割成七零
八落的大杂院,昔日的浏阳会馆残破不堪,很难看出原有的形态,让我顿感困惑而又悲凉、
凄然而又忿然,这可是本可远避却甘愿以死来震醒国人的中华第一人的故宅啊,而今居然被
活着的人挤占,不能不使我这个远道而来的叩访者生出几分酸楚,几许无奈。
我沿院内的小径拐来拐去,只见原来的正房依稀可辨,门窗多以翻修,椽、檐、梁、柱
等居然还是百年前的旧物,这便是谭嗣同自题“莽苍苍斋”的居所。院中有两棵高大的槐树,枝干挺拔,郁郁葱葱,据说有近百年的历史了。大杂院里少有人进出,人们用审视的目光打
量着我。我上前和一位老汉攀谈起来,老人姓雷,今年71岁,高高的个子,耳聪目明,很大的两个眼袋。老人一家三口多年居住在只有18平方米的小屋里。我探头向里面瞧了瞧,只见黑洞洞的,还有些下窖。
“常有人来参观吗?”我问。
“很少有人来”老汉回答。
“听说过这里的住户动迁吗?”
“去年有人来丈量过,但又没信儿了。”老汉又补充说:“要说动迁可不容易,连鲁迅故居的96间房子,如今也住着平民百姓呢。”
我不便在院中久留,索性退出院落,在故居门前俳徊逡巡。
悲中有喜,故居恰好在宣南北半截胡同的西侧,在近年城建大拆迁中幸免于难,而东侧
的房屋全部拆除,辟为大街,饱经沧桑的浏阳会馆凸出于大街西侧,站立门前举目北望,菜
市口犹在眼前。
此时,我脑海里上演这样一幕:百年前的那个秋日,谭嗣同端坐在自己的莽苍苍斋中,
安然品茶,以平静的心情等候清兵上门拘捕……
这是何等的沉稳与凛然!
我一直在想:面临生死决择,谭嗣同何以选择后者,他是想用自己的鲜血说明什么?
回溯19世纪末,尽管西方殖民列强已经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然而在古老而又自满的
中国大地上,除了个别有识之士外,各阶层人依然生活在浑浑噩噩之中,不知外面的世界发
生了什么变化,不知国家正百临豆剖瓜分。甲午海战的失败,台湾、辽东土地的割让以及二
万万两银子的空前赔款,使中国这头睡狮惊醒了。面对沉重的民族灾难,谭嗣同写出了一首
悲怆痛切的诗句:
世间无物抵春愁,
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
如何使炎黄子孙的神州大地存立于天地之间?谭嗣同开始“详考数十年之世变,而切究其事理。”最后得出结论:要救亡图存,必须“尽变西法”,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谭嗣同将自己所著《仁学》称为“冲决网罗之学”,他要冲决一切封建网罗。这表明他对维新变法的艰难性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是甘愿为之献身的。作为坚定的维新改革思想家,其
主张不仅要从政治上维新变法,而且明显带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倾向,这使他成为中
国近代由维新到革命的过渡人物。
在戊戌变法面临夭折关头,谭嗣同拒绝了梁启超等人出逃避难的苦劝,傲然宣称: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
请自嗣同始!
在狱中,谭嗣同镇定自若,于壁上题写一首绝笔诗: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诗中的张俭、杜根都是为国蒙冤的汉代忠臣。前者因疏劾奸佞侯览而遭迫害,流亡在外,
却得到人民的掩护,张俭“望门投止”,而人民则“破家相容”。后者因劝邓太后归政于皇帝而被判处死,因行刑者手下留情得以逃生。关于“去留肝胆两昆仑”一句,谭嗣同借寓春秋时公孙杵臼与程婴的故事。公孙杵臼与程婴皆为赵朔门客,赵朔被屠岸贾所杀,遗有孤儿,危急
关头,公孙杵臼问程婴:扶养孤儿成人与一死了之哪个更难?程婴答道:死容易,扶养孤儿
难。公孙杵臼便说:就让我做那件容易的事吧。于是公孙杵臼带着一个别人的孩子藏在山中,
而程婴假装告密,使公孙杵臼被屠岸贾所杀,程婴乘机带真正的赵氏孤儿逃走,并忍辱负重
将其扶养成人,最终得以为父报仇。谭嗣同显然是以杜根和公孙杵臼自比,表明自己的担子
轻,别人的担子重;无论“去”(逃生)还是“留”(献身)同样庄严,都像昆仑山一样顶天立
地。他想借此宽慰逃难中的战友,暂时避难是为了保存实力,将来完成振兴中华的伟业。
这是何等开阔的胸怀,多么无畏的气概!真乃中华民族的伟丈夫。
不难看出,谭嗣同早已做好了为事业献身的精神准备,他不怕失败,也不怕牺牲,失败
和牺牲会教育人们寻找新的救国之路,谭嗣同要用自己的鲜血唤醒国人,不能再幻想通过改
良变革中国的命运。
可悲的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良知,常常要靠一些能够不死的人的死来唤醒。当1898年
9月28日(农历戊戌年八月十三),年仅33岁的谭嗣同与其它五位维新志士在菜市口刑场
身首分离、热血喷溅的那一刻,恐怕正是我们民族魂苏醒的一刻啊。
故居的门外,有一座人行过街天桥,我登上天桥久久俯瞰着这个不寻常的院落。我想,
一个民族无论何时,在满足今人所需的生存空间时,总不要挤占那些为这个民族的利益不惜
肝脑涂地的英烈们的精神空间、心灵空间,只有懂得去尊重和保护先人的英灵所需的空间时,
这个民族才更成熟,才值得世人尊重。一个民族在为生存而忙碌奔波时,总不要忘记那些为
民族的昌兴而献身的人,经常光顾他们的精神空间,凭吊他们的在天英灵,学会敬畏英烈尊
重先贤,这个民族才具有生机和活力,生存才有价值。一个忘记历史、忘记先烈的民族是可
悲的民族,是精神空虚的民族,是缺乏希望的民族,中华民族永远不应该健忘。
告别谭嗣同故居,我一步一回头。只见故居凸出的门脸儿挤占了街边的人行道,猜想这
大概是修路时有意留下的一个伏笔吧。谭嗣同故居,你何时能够重现百年前的莽苍苍呢?人
们何时能够真正走进这个可供景仰的精神空间呢?
戊戌变法失败,慈禧开始清算维新派,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谭嗣同临死前作诗:“有
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慷慨就义。
有心杀贼,愿望不错;无力回天,没有条件;死得其所,既然一事无成,自己也就没有再
留人世的价值了;快哉快哉,自己该做的已经做了,思想上再没有任何挂碍,清清爽爽地走
掉算了。
谭嗣同是仁人君子,我不知上面所说是不是他的真正的意思。不过我觉得,像他那样一心
为君为民办事而不成,他内心的痛苦与愤懑可想而知。事业失败,自己所热爱的君主也被软
禁,谭嗣同身为人臣,其心如焚。这时候,对他来说,最可怕最难受的不是自己还能否再做
官发财,不是自己能否能保住生命再苟延残喘地活下去,而是维新能否再继续,光绪能否无
恙。但是,事实上,他也知道,他是彻底失败了,他们的维新变法已经彻底失败,光绪也是
自身难保。此时,他真的是无力回天了,他真的是没有活下去的趣味了。 (借谭嗣同还魂,树一有血有肉有情有爱之人,铮铮铁骨与柔情似水,真英雄耳。
其妻曰:“前尘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层灰。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水”
意思就是:今生把你遗忘,来世再续前缘。谭嗣同为英雄被铭记,被妻忍痛忘记
今生之情,其实,两者一样刻骨铭心。) 知识分子脱离生活,这是由来已久的。所以当人民群众有机会咬他们一
口的时候,便呼他们“臭老九”,揪上台来,好好地批斗一番。这也是
公平的,虽然说每个知识分子对基层人民都有无意或有意的亲切感,但
他们心态始终是有点形而上的。批斗一下,有利于民族团结,平衡大家
的心态。所以在维护阶层的公平性上,主席还是作出了贡献的。
话掉回来说,知识分子脱离群众,也使得其文化主张乏力,政治主
张无所凭藉。这跟我们现在的作家不一样,农民作家以写农民起身,写
着写着自己到城里去了。不过为了打入文化话语权的中心地带,这也是
没办法的。但是作品难免显得空中楼阁,难有重力。
文学作品反映人生,这可以作老百姓茶余饭后闲谈之饷。但是政治
主张这东西攸关国家存亡之大业,可不能如文学作品权当儿戏。政治主
张这东西要想实现,就得好好宣传,深入民心,尤其是在体制变革的时
候,比如所有权制度变革,当然了有利的要大力宣传,无利的等执政了
暴力推行就好了。炎黄子孙源于黄河2岸,小农经济乃是根本,所以在
不妨碍其自给自足的前提下,随你皇帝怎么改,无论天下姓李姓朱对他
来讲都是一样的。但在我们谭先生出世的年头,我们处在的社会并非如
先人们遇到的。(不妨作个假设,如果我们生活在与世隔绝的世界里,
没有八国联军的利船坚炮,或许现在我们还活在以前的生活方式中。读
义理,就中医。)
当然了,在那个时代,改良思想宣传也是无益的。不过对于个体而
言,当你为某种价值牺牲时,或为某个群体牺牲时,这种价值难以被该
群体接受,无论如何,这都是很悲哀的。当然,杀身成仁,死得其所。
或许谭嗣同看不见明澈的未来,觉得要以一腔热血醒天下,这未必不是
一件快事。(还是一件傻事?!)唉,不过爱国之心是可以了解的,遇
国之困境,任何有血有肉的中国人都会苦思冥想,要寻出一个道来。这
颗忧国忧民的心,是好样的。有所求,也是幸福的。
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
氏、廖天一阁主等。湖南人,清末巡抚谭继洵之子,善文章,好任侠,长于剑术。著
名人物。在北京半截胡同14号是他在朝为官时的故居,也是在这里被清政府逮捕.1898年参加,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
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六人并称“”。代表著作《仁学》,后人将其著作编为
《谭嗣同全集》。其候刑时,据说曾题诗“望门投趾思,直谏陈书愧。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而据史学家黄彰健考证,后两句应为“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我自……”两句是由和所改(中学语文课本为“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
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及“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
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他的父亲谭继洵曾任清政府户部郎中、、等职。生母徐氏出身贫寒,作风勤朴,
督促谭嗣同刻苦学习。10岁时,嗣同拜浏阳著名学者为师。在欧阳中鹄的影响下,他
对的思想发生了兴趣,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他读书务求广博,好讲经世济民的学
问,文章写得很有才华。他对传统的时文八股非常反感,在课本上写下“岂有此理”几个字。他仰慕那些锄强济弱的草莽英雄,曾与当时北京的一个“义侠”结交,二人成为生死不渝的挚友。1877年,在浏阳,他又师涂启先,系统学习中国的典籍,开始接触
算学、格致等自然科学。此后又到兰州,在他父亲的道署中读书。1884年,他离家出走,游历直隶(今河北)、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
江、山东、山西等省,观察风土,结交名士。劳动人民反封建斗争精神的濡染,开阔
了他的视野,使他的思想富于斗争性。1888年,他在著名学者刘人熙的指导下开始认
真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汲取其中的民主性精华和唯物色彩的思想,同时又广为搜
罗和阅读当时介绍西方科学、史地、政治的书籍,丰富自己。1894年,爆发。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妥协退让,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1895年5月2日,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000多名举人上书清政府,要求拒和、迁都、变法。深
重的民族灾难,焦灼着谭嗣同的心,他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义愤填膺,坚决反对签订和
约,对清政府“竟忍以四百兆人民之身家性命一举而弃之”的妥协行径极为愤慨。在变
法思潮的影响下,开始“详考数十年之世变,而切究其事理”,苦思精研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大计。他感到“大化之所趋,风气之所溺,非守文因旧所能挽回者”,必须对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实行改革,才能救亡图存。1897年夏秋间,写成重要著作《》,它
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他认为物质性的“以太”是世界万物存在的基础,世界万
物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而变化的根源在于事物的“好恶攻取”、“异同生克”。他把“以太”的精神表现规定为“仁”,而“仁”的内容是“通”,“通之象为平等”,“仁――通――平等”是万物的发展法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他在这部著作中,愤怒地抨击了封建
君主专制所造成的“惨祸烈毒”和三纲五常对人性的摧残压抑。指出,封建纲常礼义完
全是那些独夫民贼用作统治的工具,特别是君臣一伦,更是“黑暗否塞、无复人理”。因此,对于那些昏暴的专制君主,不仅可以不为其尽忠死节,而且可以“人人得而戮之”。1898年初,接受了倾向维新的湖南巡抚的邀请,回到湖南协助举办新政。他首
先加强了中维新派力量。自己担任了分教习,又安排任中文教习,协助任总教习的梁
启超,在教学中大力宣传变法革新理论,“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多言清代故
实,胪举失败”。孔子改制、平等、民权等学说由此而乘风扬波,日益恢张。他还把
《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含有民族主义意识的书籍发给学生,向他们灌输革
命意识,使时务学堂真正成了培养维新志士的机构。1898年3月,他又与唐才常等人创建了维新团体南学会。南学会以联合南方各省维新力量,讲求爱国之理和救亡之法
为宗旨,“演说万国大势及政学原理”。为了加强变法理论的宣传,他还创办了《》,
作为的机关报,由他任主笔。由于对湖南新政的尽力,使他以“新政人才”而闻名。光绪《明定国是诏》后不久,就有人向推荐谭嗣同,光绪帝同意召见。8月21日,他抵
北京。9月5日,光绪下诏授给他和林旭、刘光弟、杨锐四品卿衔,参预新政。次日,
光绪又召见他,表示自己是愿意变法的,只是太后和守旧大臣阻挠而无可奈何,并说:
“汝等所欲变者,俱可随意奏来,我必依从。即我有过失,汝等当面责我,我必速改。”光绪帝变法的决心和对维新派的信赖使谭嗣同非常感动,觉得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已
经在握。他参政时,维新派与顽固派的斗争已是剑拔弩张。等人早有密谋,要在10月底光绪帝去天津阅兵时发动兵变,废黜光绪帝,一举扑灭新政。9月18日,谭嗣同夜访,要袁带兵入京,除掉顽固派。袁世凯假惺惺地表示先回天津除掉,然后率兵入
京。袁世凯于20日晚赶回天津,向荣禄告密,荣禄密报西太后。21日,西太后发动政变。慈禧连发谕旨,捉拿维新派。他听到政变消息后并不惊慌,置自己的安危于不
顾,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帝。但措手不及,计划均告落空。在这种情况下,他决
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谭嗣同把自
己的书信、文稿交给梁启超,要他东渡日本避难,并慷慨地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日本使馆曾派人与他联系,表示可以为他提供“保护”,他毅然回绝,并对来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
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在
狱中,意态从容,镇定自若,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
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9月28日,他与其他5位志士英勇就义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当他们被杀时,刑场上观看者上万人。他神色不变,临终时还
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充分表现了一位爱国志士舍
身报国的英雄气概。1899年,他的遗骸运回原籍,葬在湖南浏阳城外石山下。墓前华
表上对联写道:“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其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
根据著名历史文化学者先生长期调查研究,谭嗣同于一八九八年九月二十八日被
清政府杀害。他的遗体是浏阳会馆的老长班{管理员}刘凤池收殓的。刘凤池在谭嗣同
行刑当天自始至终在场,谭嗣同被杀之后,他趁着午夜无人之机,用芦苇把谭嗣同的
遗体盖上,扛回到了北半截胡同的{位于北京宣武区北半截胡同41号},又花了纹银六十两购买棺材把谭嗣同遗体收殓。到第二年{一八九九年},谭嗣同的亲属进京将谭
嗣同的遗骨运回家乡浏阳。现传的大刀王五收尸之说,没有史实根据,而王五也没找
到付诸行动的机会。
字复生,号壮飞。他的父亲谭继询曾任清政府户部郎中、甘肃道台、湖北巡抚等职。生母徐
氏出身贫寒,作风勤朴,督促谭嗣同刻苦学习。10岁时,嗣同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
师。在欧阳中鹄的影响下,他对王夫之的思想发生了兴趣,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他读书
务求广博,好讲经世济民的学问,文章写得很有才华。他对传统的时文八股非常反感,在课
本上写下“岂有此理”几个字。他仰慕那些锄强济弱的草莽英雄,曾与当时北京的一个“义侠”王五结交,二人成为生死不渝的挚友。1877年,在浏阳,他又师涂启先,系统学习中国的
典籍,开始接触算学、格致等自然科学。此后又到兰州,在他父亲的道署中读书。1884年,他离家出走,游历直隶(今河北)、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
浙江、山东、山西等省,观察风土,结交名士。劳动人民反封建斗争精神的濡染,开阔了他
的视野,使他的思想富于斗争性。1888年,他在著名学者刘人熙的指导下开始认真研究王
夫之等人的著作,汲取其中的民主性精华和唯物色彩的思想,同时又广为搜罗和阅读当时介
绍西方科学、史地、政治的书籍,丰富自己。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由于清政府的
腐败无能和妥协退让,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1895年5月2日,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000多名举人上书清政府,要求拒和、迁都、变法。深重的民族灾
难,焦灼着谭嗣同的心,他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义愤填膺,坚决反对签订和约,对清政府“竟
忍以四百兆人民之身家性命一举而弃之”的妥协行径极为愤慨。在变法思潮的影响下,开始
“详考数十年之世变,而切究其事理”,苦思精研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大计。他感到“大化之所趋,风气之所溺,非守文因旧所能挽回者”,必须对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实行改革,才能
救亡图存。1897年夏秋间,写成重要著作《仁学》,它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他认为
物质性的“以太”是世界万物存在的基础,世界万物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而变化的根源在
于事物的“好恶攻取”、“异同生克”。他把“以太”的精神表现规定为“仁”,而“仁”的内容是“通”,“通之象为平等”,“仁――通――平等”是万物的发展法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他在这部著
作中,愤怒地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所造成的“惨祸烈毒”和三纲五常对人性的摧残压抑。指出,
封建纲常礼义完全是那些独夫民贼用作统治的工具,特别是君臣一伦,更是“黑暗否塞、无复人理”。因此,对于那些昏暴的专制君主,不仅可以不为其尽忠死节,而且可以“人人得而戮之”。1898年初,接受了倾向维新的湖南巡抚陈宝箴的邀请,回到湖南协助举办新政。他
首先加强了时务学堂中维新派力量。自己担任了分教习,又安排唐才常任中文教习,协助任
总教习的梁启超,在教学中大力宣传变法革新理论,“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多言清
代故实,胪举失败”。孔子改制、平等、民权等学说由此而乘风扬波,日益恢张。他还把《明
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含有民族主义意识的书籍发给学生,向他们灌输革命意识,使
时务学堂真正成了培养维新志士的机构。1898年3月,他又与唐才常等人创建了维新团体
南学会。南学会以联合南方各省维新力量,讲求爱国之理和救亡之法为宗旨,“演说万国大势及政学原理”。为了加强变法理论的宣传,他还创办了《湘报》,作为南学会的机关报,由
他任主笔。由于对湖南新政的尽力,使他以“新政人才”而闻名。光绪“诏定国是”后不久,就有人向光绪推荐谭嗣同,光绪同意召见。8月21日,他抵北京。9月5日,光绪下诏授给他和林旭、刘光弟、杨锐四品卿衔,参预新政。次日,光绪又召见他,表示自己是愿意变法的,
只是太后和守旧大臣阻挠而无可奈何,并说:“汝等所欲变者,俱可随意奏来,我必依从。
即我有过失,汝等当面责我,我必速改。”光绪变法的决心和对维新派的信赖使谭嗣同非常
感动,觉得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已经在握。他参政时,维新派与顽固派的斗争已是剑拔弩张。
慈禧等人早有密谋,要在10月底光绪去天津阅兵时发动兵变,废黜光绪,一举扑灭新政。9月18日,谭嗣同夜访袁世凯,要袁带兵入京,除掉顽固派。袁世凯假惺惺地表示先回天津
除掉荣禄,然后率兵入京。袁世凯于20日晚赶回天津,向荣禄告密,荣禄密报西太后。21日,西太后发动政变。慈禧连发谕旨,捉拿维新派。他听到政变消息后并不惊慌,置自己的
安危于不顾,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但措手不及,计划均告落空。在这种情况下,他决
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谭嗣同把自己的书
信、文稿交给梁启超,要他东渡日本避难,并慷慨地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
者,无以召后起。”日本使馆曾派人与他联系,表示可以为他提供“保护”,他毅然回绝,并对来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
也。有之,请自嗣同始。”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在狱中,意态从容,镇定自若,
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
仑”。9月28日,他与其他5位志士英勇就义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当他们被杀时,刑场
上观看者上万人。他神色不变,临终时还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
快哉!”充分表现了一位爱国志士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1899年,他的遗骸运回原籍,葬在
湖南浏阳城外石山下。墓前华表上对联写道: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
奔赴若波涛。其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
公元一八六一年秋,北京。
这个秋天与往日不同。在承德,逃避死亡的大清咸丰皇帝终于死在了避暑山庄。
在宣宗皇帝的灵柩装着因久末发丧,已经腐烂的尸体赶回秋风肃杀的北京时。大清的西太
后——咸丰宠爱的叶赫那拉氏精心地为北京黄苍苍的秋天硬是染上了一抹红色。这红色来源
于人血,八个人的血。史书上说死者是八位辅政大臣,据说首辅肃顺是位改革者。
然而,无论这个秋天被染成什么颜色,只是在历史上留下了四个字——“辛酉政变”
消息传到了北京,如同核能的扩散力一般将这场政冶瘟疫传播到了京城的每一条胡同。
北京沸腾了。
于是,在各个大小茶馆、茶楼,在“莫谈国事”的木牌警语下,泡茶馆的老北京开始大声说
道:
“我早知道那个臭娘们不寻常。哦,应该是太后,是老佛爷,是它妈的女皇帝,哈哈哈…”
接着,老北京警觉的环顾着四周的动静,眼晴机灵的转了一圈,便心安的坐下,高声叫道:
“伙计儿,来二斤烧酒,一盘花生——酒可不要给老子掺水哟!”
毕竟,经历了风霜血雨的神经总会麻木,太无知的大脑总不会去思考明日之国家。于是,
在不祥的秋风中,北京茶馆里欢声依旧。
北京城里,除却那些只晓得在荼余饭后乱谈国事的粗庸百姓外,更关心这场政潮的人是官
员们,这联系到他们的荣辱命运。
离皇城很近的一条胡同,两棵青松树挺拔在一扇紧闭的大门两旁。树上的喜鹊与乌鸦同时
叫着,令人意乱。大门上挂着楷书大字的匾,上面清秀的写着四个字——“浏阳会馆”。
这座会馆的主人,一名湖南男人正在里面来回的踱着步子。政变的消息传到了这位京师郎
曹的耳中——他姓谭,名继洵,字敬甫。对于政变,他具有完全的未知性。他不知道这倒底
是福是祸,是否会将他带离这个不死不活的京师,放个外缺什么的。
二
公元一八七七年,清光绪二年。年轻的宠儿刚刚登上王位不久,上天似乎特别的眷顾这位
相貌英俊的新皇帝,苟延残喘的爱新觉罗王朝渡过了比较平静的一年。
但对于北京来说,这一年,却绝对是一场恶梦。光绪二年的秋天,北京城传播着一场大瘟
疫。秋风中的落叶与死者开路的银钱共同在天空中飞舞着,伴随着苍白阴沉地喊魂之声。
北京的秋天更深了。
那条离皇城很近的胡同,依旧屹然。那块“浏阳会馆”的匾,依旧如新。
十二年了,物是人非。
在这大宅门上挂着些许白棱,昭示着屋中的悲痛。来自湖南的谭家在这场劫难中死去了三
个人。
灵堂中,用厚实的木头制成了考究的三口棺材,按长幼顺序排列了起来,让活人来显现对
死者的哀思。
这种场合往往需要成河的泪水。然而,湖南谭家从骨子中带有的烈性与硬气却使他们脸上
尽是肃穆之情。
立在首位的人双眼坚毅,他便是谭继洵,这位湖南籍的官吏脸上满是苍桑与悲愁。作为这
个封建大家庭的主人,他必须带领家庭成员们不留下那怕是一滴的眼泪。
就在这样一个死寂与严肃的场面中,站在前排戴着重孝的一位少年再也强忍不住无比悲恸
的心情,终于放任决堤的泪水汹涌冲出,他澎湃的哭声震慑了这个家庭,惊动了这北京的秋
天。在谭家,这样是有违家训的。
谭家老爷怜惜地看了一眼自己心爱的儿子,又无奈的叫管家将儿子请回内堂。
十二岁的少年挣开了管家,拼命的跑到了天井中的一棵青松下,狠命地用手将树皮撕下了
一大块。他难以控制心中的悲愤,他不明白,丧失了母亲及兄妹的苦痛要用什么方式来表达
与渲泄,难道竟是一家人木然的站立?在他的哲学里,想哭的时候会有磅礴的泪水,不想哭
的时候即使是割下了高贵地头颅也不会心生哽咽之情。
这是另一种硬气——谭嗣同的硬气。
在晚上,谭嗣同缓步于花园中,他清楚地听到了从父亲书房中传出的苍老的泣声。他立住
了,思索着:作为一个男人,决不能只是在无人的秋夜才敢于抚摸伤口。男人,顶天立地的
汉子,不仅要会笑对一切,怒对一切,更应该在面对悲痛时,要有放声大哭的勇气与洒脱。
这种气概与境界,会让笑更舒长,怒更壮烈。
十二岁的谭嗣同难于理解这个成人世界的种种逻辑,他疑惑着,彷徨着,他渐渐地觉得:
当他步入这个成人的世界时,他将要改变他,至于如何来改变,他也摸不着头脑,只是先定
下一个框架,等待岁月与时光将内容充实。
三
公元一八八一年秋日的一个午后,湖南浏阳。
一座精致的官宦庭园中,谭嗣同急步穿过菊园向书房走去,他赶着去上今天的午课,他迟
到了。
由于父亲的调任,谭嗣同回到了故乡,这一年,他十六岁。
在这间谭嗣同自名为“石菊影庐”的书房中,他的老师,欧阳中鹄正等待着。
谭嗣同的书房取名中有“石”与“菊”二字。这是缘于浏阳特产菊花石雕之由。书桌的正中便
置有一盆斗大的石菊上品。花梨木书柜的右边是一幅珍贵的王右军手书《晴雪》帖立轴,在
左边是一口乌龙青霜剑,屋内正中的黑檀木茶光几上随手摆着一支精致的玉屏洞箫。
不一会儿,谭嗣同到了,午课开始,今天开讲《晋书》。
对于中国文人中这最风流的一脉,向来是倾注了太多世人的目光。对于受程朱理学影响甚
深的清朝来说,魏晋的风流只是记忆中遥远的绝响。然而,对于乱世中的人们,多半不再从
纯学术的意义去思考历史了,只是从人性的探求上来寻求一丝精神的慰籍。
在讲完了今天的正史后,照例开始了一些师徒闲谈。
谭嗣同对于魏晋人物的认识与欧阳中鹄有着根本的抵触。
欧阳以教道的口吻说道:“复生,对于那样一个彻底的乱世,文人能有什么作为,保住脑
袋,安分守己才是根本。与统治者的不合作态度是他们保持贞节的唯一途径了。”
谭嗣同用近于激烈的口气打断了:“没有国家的存在,还谈什么个人的操守,真正的人生
道德,是要以国家安定为前提的。”
“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一部青史,混乱的朝代中不仅仅造就英雄,那些道德极加的名士也
是不乏其人的。”欧阳也渐渐开始力争。
“老师,我说的道德,是兼济天下的大德,绝非是独善其身的小德。魏晋的清谈,是误了
国家,误了民族的,没有任何经世治用的目的。我们看历史,总要与现世相结合,我大清正
值绝警关头,若再提倡那些无用的玄学,再变出个什么竹林七贤来,国家绝无富强之望了”
“复生,看历史,更重要的是置身其时,万不可隔岸观花,那样的混乱世面,换作你又如
何?”
“哼!若是我,我会站出来,直言朝弊,为国图强”谭嗣同针锋相对,一脸锐气。
“那么,复生,你对于魏晋竞无一好感吗”欧阳口气软了些许。
“不是的,魏晋的洒脱,在对于国事上时,是万万不可的,但对于一些世间俗事上,是可
以效仿的。比如对于科举考试。我们应该看得开些,要知道,真正的文章与学问是绝不能从
那一纸八股上得到体现的。而这种选材制度,也许会选出几个极标准的人才来,但在这其中,
又会埋葬了多少天才的光芒!”
“复生,你想的过于天真了,科举一路你不需作任何无谓的怨怒,你要成功,就必需面对
他,跃过他,到另一片天地去施展,去发光。对于这一点无奈,你只有坦然的妥协。”
年轻的谭嗣同听后,沉重地低下了头。
欧阳接着问:“复生,那么对于魏晋中的名士呢?你又偏爱谁?”
“嵇康!”谭嗣同回过神来答到:“我极佩服他对于强权不惧死的品质,这与我极其敬仰的
文天祥很相似,只不过一个死于放浪形骸,一个死于国家命运。同是不惧死,却是两种境界。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是死在两个世界里的人。”
“哦,谈到嵇康,我倒更喜欢他的一位朋友,是阮藉。对于统治者的强权,他并不蛮抗,
而是聪明的迂回,达到以迂为直的效果,连嵇康也想学他,然而就是学不成,最后得罪了贵
族公子钟会,被司马昭诛杀了。只可惜了一曲《广陵散》,在嵇中散之后,成了绝响。”
“老师,我不同意你的看法。嵇康的死,是骨子里的傲性,是血”
液中的硬气,绝不为外力所改。当然,阮藉则更富于韧性,而也只有韧性才最具有抗争的
持久性。然而,硬气与傲性的价值在于,他以鲜血为后人榜样,他让后人踏着他血的道路来
发扬韧性,成为韧性者精神的支柱与偶像,他昭示着斗争的必要,他让韧性者走的更远……”
师徒二人在瑟冷的秋风中交流着,不觉黄昏己近。天上的夕阳影射着飘落的黄叶,红的憧
憬与黄的落漠交织在一起。谭嗣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慷慨之音,给这大宅园的秋色,添
上了一丝缤纷。
黑夜很快到了,只有“石菊影庐”的灯,还忽明忽喑的闪着。
对于谭嗣同所偏爱的嵇康,百年之后也被一双冷峻的眼睛所发现与敬仰,并在一个个充
满恐怖的夜晚,于灯下,为嵇康校编文集。
这个人便是鲁迅。
历史的种种巧合,往往令人玩味。
四
公元一八九五年,光绪二十年秋。古战场井陉关。
三十岁的谭嗣同来到了这片古时侯的英雄角斗场。他凝神仰视着韩信在这里大败赵军的事
迹,想到今日国家之沉沦,心中的怆然情绪顿时不知如何排遣。他叫贴身随从取来心爱的文
天祥曾用的“焦雨琴”,看着文天祥所写的琴铭:“海沉沉,天寂寂,芭蕉雨,声何急,孤臣泪,不敢泣!”
孤臣的泣哭与英雄的长啸交织于心,难分难解。
他轻拨琴弦,刹时间,万籁俱静,只有乐声远传。伴着琴音,谭嗣同浑厚的声音吟到:
平生慷慨悲歌士,今日驱车燕赵间
无限苍茫怀古意,题诗独上进陉关。
他铿锵的语句吸引了另一位游客,他走到嗣同根前,询问道:“您好,先前听到先生的琴音诗声,好不悲壮,敢问先生从何处而来?”
谭嗣同抬眼一望,与来者如电目光对视着说道:“在下从湖南来。”
那人继续问道:“哦,湖南?那先生可知道湖南巡抚的一位公子,叫谭嗣同。”
“正是在下,不知朋友有何见教?”
“你就是谭嗣同!我早便听闻过你了。”
“敢问听到了那些?”
“我听说您是一位不同一般的文士,不是文弱学者的气质,而是身怀武功,仁侠渡世。对
国家的积弱不振,您也忧心如焚。”
“是的,民族存亡之时,我们万不能再流连于中国固陋的辞章考据之学,要从旧学之罗网
中走出来,向西方寻找真理,。”
来者点点头,想了想,说到:“那么,您应该到北京,去见一见一个人,一个叫康有为的
人,在那里,您也许可以得到真理的答案。”
谭嗣同猛一抬头,琴声停住了:“你晓得康有为?”
“嗯,很熟。”
谭嗣同说道:“我会去见他的。朋友,我俩素不相识,今日遇见,可说是缘份,此穷乡僻
壤之地,无以为赠,我就送你一首浅作吧!”说罢,取来笔墨,挥笔急书,将写好的笺纸递
给了这位朋友。
那人看见笺纸上雄劲的书法写着四行诗: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体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他没有说话,知道这是谭嗣同为《马关条约》写下的血泪诗行,他想:能写这样诗的人,
将来注定是与康先生一路的。他向嗣同告辞后,转身要走。
谭嗣同叫住他: “这位朋友,我竟一时大意,忘了问你姓名了”
那人一回头,说道:“我叫梁启超,我们会再见面的!”
随着梁启超北去的脚步声,他抬头,朝北边的天空望了望,似乎看到了笼罩在北京城上空
那些奇特的光,红的、白的、蓝的、紫的,黑的,但最重的颜色还是秋日落漠的黄。他思索
着,对于他的北京秋天,是福?是祸?是成?是败?是阳光道,抑或是———不归路!
尾声
公元一八九九年,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秋风中的北京。
戊戌的秋风刚刮完,历史上便多出了几个重要的名词: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六君子……
对于数百年后的人来说,我们必需回忆得出的是:在砍刀即将落到颈上时,谭嗣同向对他
劝退之人说出慷慨之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末闻为国变法而流血者,
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当他在监狱里,他从容自若,题诗于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在临刑前,谭嗣同大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刽子手大刀一挥,砍下了一颗高贵的头颅,他的热血,从已断的脖颈中喷薄而出———中国人震撼了,历史颤抖了。谭嗣同的血为这秋日带来了春之希望与夏之灿烂!
四万万中国人的脊梁从此挺得笔直……
是的,我们不必再说什么了,对于这样一段历史,只要知道了这些人,这些事,也便可以
缓缓结束了。
在众多关于谭嗣同的文章中,我最喜欢的文章之一就是这篇,如果大家也喜欢,那就帮忙顶一下.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使我们的谭嗣同吧越来越兴旺!
作文十:《永远的谭嗣同》1300字
永远的谭嗣同
(一考生)
一百年前,谭嗣同为变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沧海浮生、岁月如潮,谭嗣同
永在时间里轮回,吾国吾民永远铭记。オ
春风无色黯河山,东航不敢望马关。
神州病骨似秋草,六朝古道啼血鸟。
国破方知人种贱,马关条约不忍看。
连年战乱烽火寒,三军挥泪洒台湾。
青山幽径横尸骨,驿路桥边闻鬼哭。
百年风雨血倒流,青山白骨无人收。
金銮殿内郁苍苍,君臣相顾泪沾裳。
何处犹唱后庭曲,一曲悲歌诉兴亡。
亡国条约亡国恨,何堪此时亡国声。
回首故国与山川,满目疮痍有谁怜?
南海举子万言书,石破天惊动地文。
陈述维新与变法,雪雨纷纷绕宫门。
巨风吹浪紫焰开,雷霆波涌向天拍。
皇都少年与袖斗,唤得日月不沉沦。
提倡西学废科举,西宫太后泪如雨。
祖宗之法不能变,亡国不能亡祖先。
君王一去入瀛台,风卷落花扫芳尘。
道是天公感秋色,染得晴空透碧红。
嗣同今年三十余,从此不见结发妻。
国之昌盛须流血,流血请从嗣同始。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刑场吟哦万人惊,三十三年化碧土。
黄河呜咽向天注,抽刀一断断红尘。
可怜闺妻守空房,夜闻黄梅雨敲窗。
花冠不整小窗开,疑是君郎化蝶来。
但见池塘淡淡风,烟柳何处觅郎踪。
小径一片残花色,不是花红是血红。
却把相思入哀筝,怨曲重招断头魂。
曲中有恨细细思,君在黄泉可闻知?
纤指玉手十三弦,破镜纷飞幽恨传。
贱妾独剪巴山雨,暮雨朝云血杜鹃。
恍然湖上有归船,一帘幽梦半湖萍。
闻君江上和琴声,翻作蝴蝶浇风铃。
朱弦琴声九天来,风吹庭竹蒙玉尘。
阴阳相隔分歧路,和妻浅唱回五声。
曲终人散魂已远,画船东去橹声迟。
攀折柳条题血书,随江悠悠随君王。
“前尘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层灰。
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
借谭嗣同还魂,树一有血有肉有情有爱之人,铮铮铁骨与柔情似水,真英雄耳。其妻曰:“前
尘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层灰。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意思就是:今生把你
遗忘,来世再续前缘。谭嗣同为英雄被铭记,被妻忍痛忘记今生之情,其实,两者一样刻骨
铭心。
点评:
爱与恨的交织,情与理的交融,忘记与铭记的沉思,组成了这一曲英雄的悲情交响乐,弹奏
出这一阙惊天地、泣鬼神的考场绝唱。谭嗣同,这位在几千年封建王朝即将土崩瓦解、灰飞
烟灭的前夕,提倡“革去故,鼎取新”,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奔走呼号、英勇献身的“戊戌六君
子”之一,中华民族永远的英雄,与小作者亲切接触,亲密相拥。作者机智地将彩笔一挥,
就成就了一篇令人拍案叫绝的考场佳作。
佩服作者的真情,他将谭嗣同的一腔爱国情,一腔爱家意渲染得令人落泪;佩服作者的深厚
文学功底,他化诗用典,巧用修辞,不但使诗歌音韵铿锵,雍容华贵,而且使诗歌极有历史
厚重感,极富文学的底蕴。诗前小序,高度概括,巧妙入题;诗末后记,巧扣话题,凸现主
旨,使诗歌首尾圆合,浑然一体。(唐仕伦 郑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