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世间最美的坟墓》4200字
世间最美的坟墓
教学目的:
1、了解托尔斯泰及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
2、研读课文,把握课文以简朴的语言写朴素的坟墓的特点。
3、掌握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
4、通过阅读课文,提升对美的判断和认识能力,提高审美品味,培养高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一、掌握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
二、通过阅读课文,提升对美的判断和认识能力,提高审美品味,培养高尚的人生追求。
教学难点: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教学设想:
一、利用多媒体,感知托尔斯泰墓的朴素美。
二、插入文学常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启发学生思维,通过对优美散文的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诵读、多媒体演示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人总归有入土的一天。西方的神父在葬礼上常会说这样一段话:尘归尘,土归土。把躯体还给大地,把眼泪还给大海。确实如此,当疲惫的身体回归大地,她的灵魂也在永恒的沉默中找到了最后的安宁。而坟墓,则成了他们的曾生活于这个世界的唯一纪念。一代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又是怎样诠释他生命的最后驿站的呢?今天我们要跟随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脚步,去俄国探访一处世间最美的坟墓。(出示课题 作者)
二、检查预习
组内交流搜集的资料,了解作者和列夫托尔斯泰。教师补充写作背景。 明确: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等。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在生活的平淡中渲染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1942年2月22日,目睹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暴行而自感无能为力,流亡的茨威格和妻子一道自杀于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郊外寓所,以一个弱者的绝望与悲愤,向人间的罪恶不义发出最后的抗议。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
进行改革。他以自己一生辛勤的创作,登上了欧洲批评现实主义的高峰。《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创作的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的一部长篇小说。
写作背景:茨威格于1928年——托尔斯泰诞辰100周年,瞻仰了托尔斯泰墓,被坟墓的朴素及透过朴素流露的伟大精神震撼了。他借《世间最美的坟墓》这篇散文抒发了对托尔斯泰的崇敬之情。
三、出示目标
四、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注意作者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思考:这处坟墓埋葬的是哪一位伟大的人物?
(幻灯显示)托尔斯泰生平(一):列宁称他为“伟大的艺术家”,从事创作60多年,创造出了许多杰出的作品。“由于这些作品提出的社会问题之重大以及艺术成就之高,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了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一个多世纪过去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仍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作品的思想力量仍强烈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2.为什么茨威格认为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将描写坟墓的句子画上线。
3.请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写托尔斯泰墓的句子? (出示图片托尔斯泰墓) 参考:
(1)“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
(2)“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庇。” (极为普通,入土为安,不劳顿他人)
(3)“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淡泊名声)
(4)“风儿俯临,在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5) “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
(6)“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这一节。
4.托尔斯泰墓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什么?(试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参考: 朴素(自然、简朴、不求名声 宁静)
托尔斯泰墓的周围,该有的却什么都没有,我们看到的只是随处可见的阳光、白雪、一个长方形的土堆和稀疏的木栅栏,以及四周盛开的鲜花和几株大树,听到的只是清风拂过树梢时发出的“飒飒”声响。如果要给这样的“朴素”再加一个修饰语的话,那便是文中的一个词——逼人。的确,是“朴素”扑面而来。
5.作者认为朴素的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文中哪些句子直接抒发了作者的这种感情呢?请同学找出文中的词语。
参考:(1)“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
(2)“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3)“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
(4)“看上去再也没有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更宏伟、更感人 最美的 最深刻的、最感人 打动人心
庄严肃穆,感人至深 震撼
7.如此普通的坟墓,在作者的心目中它是世间“最美的”, 显然是和其他的墓相对比而言的,文中将托尔斯泰墓和哪些坟墓做了对比?运用这种对比有什么作用呢?
参考:拿破仑的墓穴,歌德的灵寝,莎士比亚的石棺(出示三幅图片) 运用对比更表明托尔斯泰墓的“朴素”,伟人与伟人相比较,更让人体会到这幽暗的小土丘的伟大,让人感到与众不同。显出托尔斯泰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
8.文中还有对比的运用吗?
参考:作者在描写了托尔斯泰墓逼人的朴素之后,又说明墓中“包容着当代最伟大人物当中的一个。”墓的朴素与墓主人的伟大形成强烈的对比。
可见,对比在写作中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手法,大家在今后的写作中便可以采用,这会使你本来平平的文章出现一点闪光,使你本已出色的文章更加完美。
9.以上三位伟人的墓美不美? 这是一种什么美?
参考:是一种豪华的美、华丽的美。 这种“美”与他们“伟人”的名声是和谐统一的。这是符合常人心理的,伟人死后,人们会用自己认为是最好的方式来纪念他们。
10. 你认为托尔斯泰墓美不美? 这又是哪一种美呢? (学生思考,讨论)
参考:我们感受到了“美”,朴素美。这里景色优美,环境宁静。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这种“美”与他淡泊名利的品格也是和谐统一的。因而,作者认为它是“世间最美的”。
这种对内心的强烈震撼引发的是一种崇高的敬意。时间在行进中,让人感受一颗伟大的灵魂永恒不变;温情的景物描写,流露出对生命的无限沉思。
11.这么一位伟人,为什么不要富丽、豪华的坟墓,而要选择这么一个土丘作为自己的安息之地呢?是他怕别人盗墓吗?
参考:“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
1)“饱经忧患”在文中表现在哪句话?
“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
2)“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含义?(联系生平理解)
(幻灯显示)托尔斯泰生平(二):1828年出生在俄国一古老的贵族家庭。他在从事创作的同时还广泛研究哲学、宗教、道德和伦理问题,更加认清了沙皇专制的黑暗和剥削阶级的腐朽,促使他的世界观由贵族地主向宗法式农民转变。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起,他把土地上所得收益和作品版税全部放弃。晚年,他深感自己的信念和生活方式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几度想离家出走,实现过平民生活的理想。
名人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社会关注,要合乎规矩,符合身份,稍不留神就会遭到非议。托尔斯泰是名人中的名人,但却不能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为声名所累”的感受比谁都深。
3)“新的、美好的启示”是什么?
“埋骨于那些亲手裁种的树木之下”就能获得幸福。托尔斯泰生前精神饱受痛苦,希望死后在这样朴素的坟墓中灵魂获得安宁、幸福。托尔斯泰的选择只源于他小时候的一个游戏,一个奇妙的诺言,从这里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追求自然、朴素的思想。
12.长眠于这片树林中的托尔斯泰感受到幸福了吗?
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第二部分。(学生配乐朗读课文,)
13.请你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说说这种幸福体现在哪些地方?
参考: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最后找到了他追求的朴素,安宁;这里的环境优美。
三.拓展延伸:
托尔斯泰墓如此的普通、简朴,作者说它是“最美”的,那在我们的眼里,什么是美呢?
参考:黄山的奇峰,黄河的咆哮,是一种壮美;桂林的山水、杭州的西湖,这是一种秀美。走在大街上,迎面走来一位妙龄女郎,面目清秀,穿着入时,可谓美矣,当她与你擦肩而过,不经意将手伸入你的腰包,你再回头看她,还会认为她美吗?晨曦中,那为城市美容的环卫工人的身影,我认为是美的。
大家所说的,无论是外表美还是内在美,都是一种感觉,一种体验,也就是心灵上的一种震撼,所以,真正的美食不仅能有一种瞬间的愉悦,还要能引起内心长久的震撼,这种内心的震撼又会赋予事物更持久的美感。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美在内心,让我们记住托尔斯泰的这句名言,让自己的青春因为可爱而在生命中留下一个美丽的回忆。 [教学小结]
很好,以上这些同学从多种的角度、不同的方面谈到了什么是美.比如有自然美、行为美、心灵美,还谈到了对美的认识。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美的事物,关键是要我们能去用心发现它、认识它,这就要求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
眼睛”。罗丹曾说:“艺术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茨威格有这样的一双“眼睛”,但愿我们班的每位同学也能有这样的一双“眼睛”。
板书:
世间最美的坟墓
坟墓的朴素美
托翁的人格美
有一教师上《世间最美的坟墓》,在讨论了因托尔斯泰人格魅力而使坟墓成为世间最美的问题后,老师问怎样装修才能使坟墓更美。 这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体会老托坟墓的朴素和其中蕴藏的高尚人格,也是比较有价值的。可由于问的不是时候,学生反应并不强烈。但若把这一问题在大致感知了坟墓的朴素和寥落后马上插入,学生会八先过海各显神通,给你整出各式各样的“花坟”来。如果有学生在热闹之后幡然醒悟,提出异议说并不需要再作修理,教师可顺水推舟问为什么;如果学生仍沉迷于各自的设计当中,教师可当头“棒喝”:大家设计的坟墓都很美,但作者为什么说这样的坟墓是最美的?引发学生思维兴奋点。同样的问题,问在不同的时候,收效迥异,就看你如何安排。
作文二:《《世间最美的坟墓》》2700字
教 案
学 校:
年 级:
科 目:语文
任课教师:一年级任课教师
级 15
课题:《世间最美的坟墓》[奥地利]茨威格
备课时间:2016年5月 上课时间:2016年5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阅读把握要点、提取精要;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言简义丰、简洁流畅的语言特点,通过叙述故事,提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词语、句子的品读,领悟“朴素美”、“人格美”,进而提高艺术品位,升华内心情感,培养健康的职业人格。
教学重点:
对“朴素美”、“人格美”的理解与感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提高艺术品位,升华内心情感,培养健康的职业人格。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 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总归有入土的一天西方的神父在葬礼上常会说这样一段话:尘归尘,土归土把躯体还给大地,把眼泪还给大海确实如此,当疲惫的身体回归大地,她的灵魂也在永恒的沉默中找到了最后的安宁而坟墓,则成了他们的曾生活于这个世界的唯一纪念一代文豪列夫 托尔斯泰又是怎样诠释他生
命的最后驿站的呢?今天我们要跟随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脚步,去俄国探访一处世间最美的坟墓(出示课题作者)
二.鉴赏课文
1.这处坟墓埋葬的是哪一位伟大的人物?
明确:列夫.托尔斯泰(幻灯显示)托斯泰生平
托斯泰生平(一):列宁称他为“伟大的艺术家”,从事创作60多年,创造出了许多杰出的作品“由于这些作品提出的社会问题之重大以及艺术成就之高,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了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复活》一个多世纪过去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仍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作品的思想力量仍强烈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2.下面我们一边听示范朗读录音,一边看书,请学生 思考:为什么茨威格认为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将描写坟墓的句子画上线
3.请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写托尔斯泰墓的句子? (出 示图片托尔斯泰墓)
参考:(1)“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
(2)“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 (极为普通,入土为安,不劳顿他人)
(3)“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淡泊名声)
(4)“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5)“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人物当中的一个”“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这一节
4.托尔斯泰墓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什么?(试用文中 的词语回答) !
参考:朴素(自然、简朴、不求名声 宁静)
5.作者认为朴素的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文 中哪些句子直接抒发了作者的这种感情呢?
参考:(1)“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 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
(2)“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 最感人的坟墓”
(3)“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 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
(4)“看上去再也没有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7.如此普通的坟墓,在作者的心目中它是世间“最美 的”, 显然是和其他的墓相对比而言的,文中将托尔斯泰墓和哪些坟墓做了对比?
参考:拿破仑的墓穴,歌德的灵寝,莎士比亚的石棺(出 示三幅图片)
8.以上三位伟人的墓美不美? 这是一种什么美?
参考:是一种豪华的美、华丽的美 这种“美”与他们“伟 人”的名声是和谐统一的这是符合常人心理的,伟人死后,人们会用自己认为是最好的方式来纪念他们
9.你认为托尔斯泰墓美不美? 这又是哪一种美呢? (学 生思考,讨论)
参考:我们感受到了“美”,朴素美这里景色优美,环境宁 静,很美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10.这么一位伟人,为什么不要富丽、豪华的坟墓,而 要选择这么一个土丘作为自己的安息之地呢?是他怕别人盗墓吗?
参考:“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一个新的、更美好
的启示”
1)“饱经忧患”在文中表现在哪句话?
“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
2)“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含义?(联系生平 理解)
参考:名人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社会关注,要合乎规矩, 符合身份,稍不留神就会遭到非议托尔斯泰是名人中的名人,但却不能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为声名所累”的感受比谁都深
托尔斯泰生平(二):1828年出生在俄国一古老的贵 族家庭他在从事创作的同时还广泛研究哲学、宗教、道德和伦理问题,更加认清了沙皇专制的黑暗和剥削阶级的腐朽,促使他的世界观由贵族地主向宗法式农民转变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起,他把土地上所得收益和作品版税全部放弃晚年,他深感自己的信念和生活方式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几度想离家出走,实现过平民生活的理想1910年10月27日晚上出走,只有一个医生和他一道坐上去南方的火车,着凉得肺炎,在一车站下车,死在这个小站上这位伟大的老人对儿子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爱真理,非常地爱真理”
3)“新的、美好的启示”是什么?
“埋骨于那些亲手裁种的树木之下”就能获得幸福托
尔斯泰生前精神饱受痛苦,希望死后在这样朴素的坟墓中灵魂获得安宁、幸福托尔斯泰的选择只源于他小时候的一个游戏,一个奇妙的诺言,从这里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追求自然、朴素的思想
11.长眠于这片树林中的托尔斯泰感受到幸福了吗?让 我们有感情的朗读一下第二节(学生朗读课文,配乐)
12.请你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说说这种幸福体现在哪些 地方?
参考: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最后找到了他追求的朴素, 安宁;这里的环境优美
三.拓展训练:
托尔斯泰墓如此的普通、简朴,作者说它是“最美”的, 请谈谈你对“美”的认识
教师小结: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美的事物,关键是要我 们能去用心发现它、认识它,这就要求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罗丹曾说:“艺术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茨威格有这样的一双“眼睛”,但愿我们班的每位同学也能有这样的一双“眼睛”
四.拓展延伸
我们就要向托尔斯泰墓告别,如果在我们面前有一本留言簿,请你用一句话来抒发你的感想.要求表现景仰之情,运用对比手法(背景音乐《神秘园》)
参考:你是一棵参天的大树,也是一株不起眼的小草(教 师出例句)
最简陋的生命形式表现出最崇高的生命价值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北岛
作文三:《世间最美的坟墓》4200字
《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运用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从题材、技巧、思想内容三个方面入手,指导学生带着情感阅读文本,揣摩语句,概括提炼文章主旨。
2.学习课文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主题、情感的艺术技巧。
3.学习课文通过写景状物体现主旨的方法,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
4.引导学生理解“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感悟生命真谛,培养学生崇高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1.了解、掌握、运用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理解托尔斯泰墓“美在何处”,“为何最美”。
2.体会文章如何运用清丽简洁的语言描绘景物的“朴素美”,感受“朴素美”的震撼力,结合实际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教学难点
1.本文涉及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死观,学生首先会对文章的取材及内容有疑惑;另外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必须了解两位文学家的精神内涵,这对学生又是一难点。
2.引导学生挖掘“朴素美”的内涵,把握文本的主观性和学生的个人体验的结合点,避免产生距离感。
教学课时
三课时
? 教学方法
阅读法、诵读法、问导法、点拨法
?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学生课前借助名著类书籍或上网查资料,以PPT的形式完成《寻找托尔斯泰》、《寻找茨威格》这一主题作业,准备介绍给全班同学。
2.课前阅读或者欣赏影视:托尔斯泰的《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阅读茨威格的《回望昨日的忧伤》等作品。
二、课堂导入(结合学生的介绍对托尔斯泰加以总结)
以《追梦人·神秘园》为背景音乐配以说明文字如下:
列夫·托尔斯泰
一个震撼世界文坛的响亮名字;
一位出身贵族却心系平民的杰出作家、文学巨匠;
他被誉为“19世纪俄国的巨人”、“最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和“天才艺术家 ”; 他是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他是世界进步人类的骄傲,他被公认为全世界的文学泰斗;
他是一位文学巨匠,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战争与和平》是他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
《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
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不懈追求,登上了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那么,拥有着如此辉煌成就的伟人最终会将自己的灵魂安息于何处?
让我们怀抱最真挚的感情和作者一起瞻仰托尔斯泰灵魂的安息之地吧!(出示课题)
三、课文学习
(一)介绍阅读法:
通过反复的诵读来疏通音义、理解内容、体味感情。朱熹说:“文须多诵数遍,自然上口,永久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现’,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四级阅读法:
音义读——文意读——情境读——美感读
(二)分级阅读。
一级阅读(音义读)
1.词语积累
尘嚣chénxiāo 荫庇yīnbì 禁锢jìngù
飒飒sàsà 穹隆qiónglóng 墓冢mùzhǒng
2.多音字
当 即jí
既jì 然
二级阅读(文意读)
1.速读课文找出客观描写托尔斯泰坟墓的句子,概括托尔斯泰墓的特点。(在文本中圈画出关键句、关键词)
(1)描写托尔斯泰墓的句子。
明确:
①“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
②“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
③“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④“风儿俯临,在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2)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托尔斯泰墓的特点。
坟墓特征——朴素
只有:长方形土丘、几株大树、开满鲜花、不关闭的木栅栏
没有:守护者、管理者、十字架、墓碑、墓志铭、姓名
2.跳读课文画出作者对托翁墓直接评价的句子,讨论作者为什么认为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1)作者对托翁墓直接评价的句子
明确:
①“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 ②“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③“人们重新感到,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能打动人心的
了。”
④“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 ⑤“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
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2)概括茨威格对托尔斯泰墓的评价。(也用文中的一个词)
总体评价——最美
(3)探究:联系两次阅读的结论,我们可以在“朴素”与“最美”之间替茨威格画上等号,那么你是否认同呢?请从以下的一些世界著名的陵墓与托尔斯泰墓的对比中去思考,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请同学简单介绍托尔斯泰和茨威格的背景资料——知人论世,深入挖掘伟人的人格力
量。
明确:
坟墓的风格与主人的人格完美的结合——“返朴归真”之美
作者的思想与托翁的思想惊人的一致——“心灵相通”之美
开放的圣地与游人们的呵护配合默契——“世人认可”之美
尽管这是一个极普通,极朴素的墓地,但它和伟人高尚的心灵联结在一起,也可以说,正是墓地惊人的朴素与墓主人的伟大形成鲜明的对比,感动了作者。作者又将自己被剧烈震撼的情感通过朴素的语言传达出来,多少情思、多少感慨,都包含在平淡朴素的文字中,使文章的形式与内容、情感的表达与理性的思考都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级阅读(情境读)
1.要求学生以导游者的身份,根据课文的描写,向前来瞻仰的游客介绍托尔斯泰墓。
2.采用的艺术手法:对比(详讲)、排比(略讲)、白描(略讲)
排比:“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突出托尔斯泰墓的朴素)
白描:(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本文是一篇寓情于景的散文,借助于对景物的描绘抒写个人情感。
例如:“夏天,风儿俯临,在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A:在庄严肃穆
的氛围中,活泼的景物可增添一点生气和温暖的色彩,使读者不仅感受到“严肃”,更感受到美好、动人。B:墓地周围的自然与其他墓地的奢华装饰形成对比,更显示出坟墓的朴素。C: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反衬出墓地的宁静。)
3.探究:作者是如何让我们身临其境去感受到坟墓之美的?
明确:
对比的运用:
(1)无名墓冢 ——伟大声名
(2)托尔斯泰墓的朴素--其他伟人墓的奢华
(3)瞻仰者的心情 --观赏者闲情
(4)尊严圣地 --孤寂冷清
(5)永为后人敬畏朝拜--无人守护、无人管理
4.想一想:与几位伟人的坟墓的比较能表明什么?
明确:托尔斯泰墓与拿破伦墓穴和莎士比亚石棺的奢华美相比:“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反衬出托尔斯泰墓的朴素和“宏伟”,使读者产生更具体深刻的印象。
5.品味语言:文字清丽简洁,行文朴素自然,简朴的语言写朴素的坟墓,却蕴含作者深挚动人、油然而生的热烈感情。
四级阅读(美感读)
1.拓展阅读,体会感受。
(1)世间最美的坟墓——逼人的朴素。
对有的人来说,墓地就是他的一种生命体态,一副心灵表情。托翁墓便和其作品一样,为世间添设了最壮阔最优美的人文景观。这位一生都梦想作农民的人,终于有了一间朴实得可被称作“农舍”的茅舍,他睡在自己亲手种下的阴凉里,那阴凉将随着时间的飘移而愈发盛大??
墓地——如果非要为生命留下遗址的话,那它应该是富有美感的,应充分体现“生命”特征(而非“死亡”特征),应注重地理节约、以不破坏自然的和谐与完整性为前提。如此,墓地将不失为人类生态中的一抹重要风景。
应以对生命的尊重态度对待它,应最大限度地赋予它以爱意和活性。一块好的墓地,看上去应像“家”一样,是适于生命居住的地方:干净、朴素、安谧、祥和、自由,阳光、水分、草木、风雨、呼吸皆充足,符合生命本身的审美设计和要求。因为,它是一个灵魂永远栖息和长眠的田园,是生者为自己保存一段情感一场怀念的地方,是人间离上帝和天堂最近的所在。因此它最神性、最人道、最纯净??
世上有些墓地,虽巍峨巨硕,如宫殿般豪华,却由于缺乏自然感和生命性,并不感人。比如埃及法老的金字塔、中国的秦始皇陵、明孝陵??凸起的都太夸张、太生硬,有意突出“业绩”反将生命格式化,强调权力至尊反使人格符号化,扎眼的体形,空荡荡捆着一团死气和历史瘴雾,太具表面的公共色彩和彰显意味,太具物质的膨胀力??总之,有一种疏远人世的工具味,让人觉得那只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庙宇或殿堂,高高在上,流布奢华糜烂之感,虽威风凛凛,反远离了人间体息和泥土的温情,一点儿不像生命栖息的地儿。
(2)《有的人》节选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2.总结
尽管这是一个极普通、极朴素的墓地,但它和伟人高尚的心灵联结在一起,也可以说,正是墓地惊人的朴素与墓主人的伟大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感动了作者。作者又将自己被剧烈震撼的情感通过朴素的语言传达出来,多少情思、多少感慨,都包含在《世间最美的坟墓》平淡朴素的文字中,使文章的形式与内容、情感的表达与理性的思考都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作者深切的歌颂托尔斯泰不重名声、追求朴素自然的高贵品格。在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歌颂中,也体现了作者的价值判断——最朴素最动人。
三、介绍阅读散文的方法:
写景状物的作品
景 对比 情
物 志
(客观存在物) (主观情思)
情景交融、物志一体
例: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景语、情语融为一体,给人悲壮之感)
四、写作训练
谈“美”
以 最美的 为题进行写作。
可作以下点拨:
1.首句落笔点题,用凝练的语言准确地对事物作评价。
2.描写运用白描,淡淡几笔便揭示出景物的本质特征。
3.在平淡的叙述中蕴含深远的意味。
五、拓展延伸
1.以《豪华落尽见真淳》为题,谈谈你对“朴素美”的理解。
2.阅读《回望昨日的忧伤》一文,加深对作者的了解。
作文四:《世间最美的坟墓》2900字
《世间最美的坟墓》 (1课时)
【课前预习】
1. 为生字词注音释义。
尘嚣() 墓冢() 荫庇()
栅栏() 禁锢() 飒飒()
2.搜集资料,了解作家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的有关知识。
【相关课程标准】
欣赏文学作品, 能从散文中领会托尔斯泰的人格美,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能从诗意的语言中感悟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美与崇敬。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理解坟墓朴素美、人格美的内涵。
2.品味文章中对墓地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评价任务】
1. 找出文中描写墓地的相关句子,体会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深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2. 精思揣摩,欣赏作者于语言表达上的精致细腻与优美。
【教学过程】
一、积累、能力训练
1.给学生出示“泰姬陵”、“十三陵定陵”图片,让学生说说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这些陵 墓?你知道的形容建筑物的词语还有哪些?(让学生说)
参考示例:美轮美奂 雄伟壮观 金碧辉煌 独具匠心 精雕细刻
富丽堂皇 雕栏玉砌 琼楼玉宇 精美绝伦 雕梁画栋
独具匠心 鬼斧神工 别有洞天 巧夺天工 精美绝伦
(设计意图:让学生积累有关描绘陵墓或建筑的词语,丰富学生词语的积累,也为后面描 绘托尔斯泰墓的朴素进行对比。 )
2. 让学生选用上面描写陵墓或建筑物的词语, 描绘一个你见到的一个建筑物的华美。 (100字左右) (找学生回答)
参考示例:那尖耸入云端的天顶,彷佛要穿透苍穹般去一窥天堂的神秘;巍峨的宫殿正
廊绵延至遥远的尽头,目及所见皆是璀目眩烂的珐琅彩绘窗棂和栩栩如生的大理石浮雕,似 罗丹的手,似米开的魂,似达芬奇的灵气,似拉斐尔的洒脱……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能够用描绘建筑物的词语描写出建筑物, 让学生感受一般怎样描写建筑物,同时也与托尔斯泰墓的朴素进行比较,体会作者是如何表 现其朴素美的。 )
过渡语:我们已经描绘了华美的陵墓或建筑物,再看看在茨威格笔下描绘的托尔斯泰的陵 墓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世间最美的坟墓》 。
(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简介托尔斯泰的成就。
托尔斯泰,十九世纪末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 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 代表作有 《安娜 . 卡列尼娜》 、 《战争与和平》 、 《复活》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列 宁称赞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使“全人类艺术发展中向前跨进的一步”。 鲁迅称赞他是 “ 19世纪俄国的巨人”。
就是这样的一个伟人,他的坟墓应该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托尔斯泰的伟大成就, 可以与他坟墓的朴素形成对比,让学生对托 尔斯泰这个伟大的人物的伟大的灵魂的感慨与赞美! )
三、速读课文,体会托尔斯泰墓的美。
1. 勾画出描写托尔斯泰墓环境和形状的句子。
(找学生回答)
(1)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
(2)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 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3)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 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4)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 冢那样能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2.那么,同学们,你们想一想,这些优美的文字里蕴含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呢?
明确:
朴素 逼人的朴素美。(幻灯显示)
3. 作者对托尔斯泰墓的朴素美是怎样评价的?(从原文中找出)
明确:
(1)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
(2)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
(3)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 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4. 为什么托尔斯泰墓的这种朴素是最美的?
提示 :坟墓的平凡普通与伟人的英名似乎不相称,但这正是作者立意之所在,普通中蕴 含伟大,对比中使人发现一种不同寻常的精神力量(淡泊名利),这也正是文章打动的基础 之所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对托尔斯泰墓描写的句子,体会托尔斯泰墓的特点远 离尘嚣、 没有装饰、 没有墓碑, 让学生理解这种朴素的美, 体会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敬仰之情。 )
四、体会写法,学习语言表达上的细腻与优美。
1. 与其他伟人的墓相比托尔斯泰墓缺少哪些东西,又拥有哪些东西?
明确:
“没有”:十字架、墓碑、墓志铭、名字
“只有”:小小长方形土丘、鲜花
“没有”:好奇(破坏宁静)
“只有”:敬意
2.托尔斯泰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墓地?
明确:晚年的托尔斯泰在追求一种恬静、自然的幸福。
教师提示 :他儿时听到关于幸福的古老传说,就和哥哥在庄园里亲手种树,多么天真无 邪,多么富有童趣。而饱经忧患、历经磨难的托尔斯泰晚年回想起这些往事,突然觉得“自 然、宁静、远离世俗”才是幸福的,于是他愿意将自己埋骨于此处。要理解这段话其实并不
很难,只要我们善于抓住其中的一些语言信息,比如:“远离尘嚣” “饱经忧患”等,再结合 我们对托尔斯泰生平的了解。
3. 找出夏天、冬天墓地的景物描写,说说通过哪些词语描绘出怎样的意境?
明确:“风儿” “俯临” “和暖” “嬉戏” “温柔” 。营造了宁静、轻柔、和谐、静穆、温煦的 意境。这种自然宁静、远离世俗、不为名声所累的境界,正是托尔斯泰毕生的追求,同时也 印证了他生前的选择。
4. 作者在描写了托尔斯泰墓逼人的朴素之后, 又说明墓中 “包容着当代最伟大人物当中的一 个。”此处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通过对比,更能衬托出托尔斯泰的伟大,给读者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三位伟人的墓是一种庄严的美、华丽的美。这种“美”与他们“伟人”的名声是和谐统 一的。这是符合常人心理的,伟人死后,人们会用自己认为是最好的方式来纪念他们。而托 尔斯泰坟墓的朴素美与他淡泊名利、追求平民化的生活也是和谐统一的。因而,只有伟人与 伟人相比较, 才能让人体会到这幽暗的小土丘的 “宏伟” , 才能让人感到托尔斯泰的与众不同。 作者认为它是“世间最美的” 。
教师总结 :可见,对比在写作中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手法,大家在今后的写作中便可以采用, 这会使你本来平平的文章出现一点闪光,使你本已出色的文章更加完美。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让学生总结本文通过对比的手法,通过坟墓的朴素正展示了托尔 斯泰的博大胸怀、崇高人格。同时也让学生学习作者这种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特点。 )
五、探究主旨、教师小结。
找学生总结
教师小结:
尽管这是一个极朴素的墓地,但他与伟人高尚的心灵联结在一起。作者受到感动,将自己 的情感融入这世间最美的坟墓中。使文章内容与形式、情感表达与理性思考完美统一,具有 震撼人心的力量。 (幻灯显示)
【教学反思】
对比手法, 是本文写作上的特色之一。 课文教学中, 我也充分利用这种方法来帮助对文 本的分析,以实现教学目的。新课分析中,我把托尔斯泰坟墓的“朴素”与其本人的伟大贡
献和伟人身份对比,以及托尔斯泰坟墓与其他人的坟墓对比,来让学生充分理解托尔斯泰的 伟大人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不足之处是对学生的引导还要再耐心些,学生读的设计还有点少。
作文五:《世间最美的坟墓》2200字
世间最美的坟墓
苗晓丽
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揣摩语句提炼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2、引导学生理解朴素美、人格美的内涵,争做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3.培养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鉴赏美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最美”?
教学难点:“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
教学设想:运用提问、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的事物总是给人以享受和愉悦。谈谈你眼中的美。今天我们就去瞻仰一座伟人的坟墓,感受另一种撼人心魄的美,就是茨威格笔下的《世间最美的坟墓》。(出示课题及作者)
二,知人论事
1、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 )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和翻译作品。自幼喜好文学作品。早期推崇唯美主义,相信通过抽象的道德教育可以改变人的精神面
貌。他从唯美主义到人道主义到反法西斯主义,始终没有跨出资产阶级意识范畴。最终携妻在巴西自杀。
2、2、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 十九世纪后半期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但是都没成功。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创作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最深刻、最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学生交流教师补充
完成导学案
三、品读感悟
1、找出四处描写托尔斯泰墓环境形状的句子。
明确:(1)“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
(2)“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
(3)“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4)“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2、用一个词概括托尔斯泰墓的特点?
明确 朴素、
3、这种朴素对到他安息地来的人又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影响?
明确:“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作纪念。” 这种对内心的强烈震撼引发的是一种崇高的敬畏。
(仅仅因为坟墓的朴素吗?)
四、研读探究
作者为什么将这位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世界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作家的坟墓称为“世间最美的坟墓”?(分几个小问题进行探讨)
1、这么一位伟人,为什么愿意埋葬在这样一个荒郊野外“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之中呢?
明确:我感受到晚年的托尔斯泰在追求一种恬静、自然的幸福。 他儿时听到关于幸福的古老传说,就和哥哥在庄园里亲手种树,多么天真无邪,多么富有童趣。而饱经忧患、历经磨难的托尔斯泰晚年回想起这些往事,突然觉得“自然、宁静、远离世俗”才是幸福的,于是他愿意将自己埋骨于此处。要理解这段话其实并不很难,只要我们善于抓住其中的一些语言信息,比如:“远离尘嚣”“饱经忧患”等,再结合我们对托尔斯泰生平的了解。 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末,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高峰。他出身于
俄国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家庭,他却对贵族生活报批判态度。他始终认为贵族应走向平民化。于是他努力从事体力劳动,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放弃贵族的种种特权。把自己的庄园分给农民。因为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最终毅然与贵族家庭决裂,以八十二岁的高龄离家出走,孤独地病倒在一个小站上。
2、我们再来看一看夏天、冬天墓地的景物描写,说出这两幅画面的意境吗?
明确:宁静、轻柔、和谐、静穆、温煦。
3、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明确:“风儿”“俯临”“和暖”“嬉戏”“温柔”。
4、这些词语多么温情,让人感到这位伟人安睡在这样的环境中是一种幸福,享受到了一种宁静、自然、和谐的幸福。哪位女生给大家读读这段文字?用自己有声的语言来表现这种意境,传达其中的感情。
明确:这种自然宁静、远离世俗、不为名声所累的境界,正是托尔斯泰毕生的追求,同时也印证了他生前的选择。
小结:其所以美,正是因为朴素的坟墓里埋葬着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这坟墓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建成的,它深深地打上了托尔斯泰人格的印痕。或者说它直接呈现了托尔斯泰的一种人格——平民化的朴素。声名盖世的托尔斯泰苦嗜朴素,朴素是他人格的呈现和象征。坟墓的平凡普通与伟人英名似乎不相称,但正是作者立意之所在,普通蕴含伟大,对比中使人发现一种不同寻常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可以长久地震撼人们的心灵,并让人们永久记住。所以说这座坟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五、拓展延伸
仿句:托尔斯泰墓是美的,美在逼人的朴素透视了他崇高的人格。
我们的校服是美的,美在简单的样式表现了集体的意识和平等的观念。 是美的,美在 。
六、课堂小结
美,有很多种,它是茨威格笔下托尔斯泰墓逼人的朴素,也是欧阳修醉翁亭上与民同乐的心胸;它是席慕蓉乡愁中雾里挥手的意境,也是王维山居秋暝时明月清泉的美景:它是李白送友人时浮云落日的深情,也是王小玉明湖居上如同天籁的歌声。美,无处不在。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拥有这么一双慧眼,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作文六:《《世间最美的坟墓》》2700字
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揣摩语句提炼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2.引导学生理解朴素美、人格美的内涵,争做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3.领会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4.培养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鉴赏美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最美”?
教学难点?:“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
教学设想:运用提问、讨论法,借助多媒体一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 课前三分钟演讲:我所看到的美
二、? 导入??课文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人类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关于“美”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美的标准多种多样,美的种类五彩缤纷,美的事物更是不胜枚举。我们也学过不少描写美的文章,如写月下荷塘“朦胧美”的《荷塘月色》,写北平秋天的“清”、“静”、“悲凉”之美的《故都的秋》等,那么,十九世纪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关于美的标准是什么呢?他要展示给我们的美的事物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共同讨论的就是茨威格的。(出示课题及作者)
三、? 出示图片:奢华浩大的秦始皇墓(兵马俑)、金碧辉煌的明十三陵、奇特神秘的古埃及法老墓金字塔、典雅华丽的印度泰姬陵、简陋寒伧的托尔斯泰墓。你们认为哪座墓最美?
四、? 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为什么茨威格认为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五、? 分析课文:
1.找出文中最能概括坟墓特点的词语。(朴素)
2.“朴素”的外在具体表现在哪里?
1) 远离尘嚣的长方形土堆; (极为普通)
2) 无人守护,无人管理; ???? (入土为安,不劳顿他人)
3) 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甚至连名字也没有。 (淡泊名声)
3、托尔斯泰墓是如此的平凡普通,但他却是一个不平凡的人,是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一位世界“重量级”作家。[介绍托斯泰生平(一):列宁称他为“伟大的艺术家”,从事创作60多年,创造出了许多杰出的作品。“由于这些作品提出的社会问题之重大以及艺术成就之高,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了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一个多世纪过去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仍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作品的思想力量仍强烈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这么一位伟人,为什么愿意埋葬在这样一个荒郊野外“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之中呢?(找原句回答)
“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
1)“饱经忧患”在文中表现在哪句话?
“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
2)“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含义?(联系生平理解)
托尔斯泰生平(二):1828年出生在俄国一古老的贵族家庭。他在从事创作的同时还广泛研究哲学、宗教、道德和伦理问题,更加认清了沙皇专制的黑暗和剥削阶级的腐朽,促使他的世界观由贵族地主向宗法式农民转变。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起,他把土地上所得收益和作品版税全部放弃。晚年,他深感自己的信念和生活方式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几度想离家出走,实现过平民生活的理想。1910年10月27日晚上出走,只有一个医生和他一道坐上去南方的火车,着凉得肺炎,在一车站下车,死在这个小站上。这位伟大的老人对儿子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爱真理,非常地爱真理。”
名人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社会关注,要合乎规矩,符合身份,稍不留神就会遭到非议。托尔斯泰是名人中的名人,但却不能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为声名所累”的感受比谁都深。
3)“新的、美好的启示”是什么?
“埋骨于那些亲手裁种的树木之下”就能获得幸福。托尔斯泰生前精神饱受痛苦,希望死后在这样朴素的坟墓中灵魂获得安宁、幸福。
4.作者认为他获得了安宁、幸福吗? (获得了)?????? ?????????????? ?????????????? 从哪里体现的??? ?????????????? (墓地的宁静,写景部分)
“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1)用“风儿”、“俯临”、“嬉戏”、“温柔”等温情的词语,让人感到在这样的环境中,这位伟人安睡其中是何等幸福。
2)选取“夏天”“冬天”两个季节中的景物来装饰托尔斯泰墓,表明时间在行进中,让人感到一颗伟大的灵魂永恒不变,永世长存。
5.人们参观此墓时的心情如何?(用原文回答)
“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
“没有一个人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6.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庄重肃穆?
因为人们尊敬、敬仰这位伟人。
7.人们如此敬仰他,是否仅仅因他的坟墓极为朴素?
不是,因为他生前具有伟大的成就、高尚的人格,即人格美(不重名声,淡泊名利,品格高尚,精神崇高)
8.文中还提到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墓地的奢华,其作用是什么?
这里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反衬托尔斯泰墓逼人的朴素。伟人与伟人比,使人体会到这幽暗小土丘的“宏伟”,更能震撼人的心灵。
9.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有什么作用?
无名墓冢与托尔斯泰伟大声名的对比,庄严肃穆的气氛与观赏闲情的对比,这些对比都形成极大的反差,无不使人感受到托尔斯泰墓的“逼人的朴素”和托翁的崇高精神境界,突出了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这一主题,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除此之外,文中还有一处正面对比,即托尔斯泰与“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的正衬,强化突出了托尔斯泰的平凡普通。
10.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是最美的?
墓的外形:朴素美
}? 最美
墓的实质:人格美
11、文章对托尔斯泰墓这一中心意象作了四次描写,这四次描写有什么不同?(从课文中找出这四次描写)。
文中四次用平淡朴素的文字描写朴素的托尔斯泰墓这一中心意象,语义上层层拓展,步步加深。
六、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七、讨论:学完本文后,同学们对美有什么新的认识?
1)平凡朴素也是一种美;
2)人格美是永恒的伟大的美。
八、总结:
在商品经济大潮中,人们对美的认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许多人羡慕那些花枝招展、风流倜傥然而心灵扭曲、沾满铜锈的人,而鄙视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满身灰土的环卫工人。有些同学抛弃纯朴、纯真美,一味追求“轰动效应”,刻意讲究穿着打扮。其实,只要我们高举文中关于“美”的两面大旗,那么在我们的眼里、心中,《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永远是“潇洒的俊男”,而夏朝的桀、商朝的纣虽仪表堂堂,却永远是“人渣”、是“暴君”。
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中说:“有的人活着……人们永远记住他。”让我们以之共勉吧。
九、作业?:写一篇读后感。
作文七:《世间最美的坟墓》5800字
作品全名:《世间最美的坟墓 ——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选自《当代世界散文名作》。作者是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作家茨威格于1928年到俄国旅行,拜谒了托尔斯泰墓,他有感于托墓的逼人的朴素,称颂它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有关于: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 十九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它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创作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战争与和平》: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康斯基、罗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小说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肯定了1812年俄国人民反拿破仑入侵战争的正义性质。
《安娜.卡列尼娜》:交织着安娜追求爱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会出路这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通过这两条情节线索,小说不仅形象地反映了俄国社会的变动,同时也鲜明地暴露了托尔斯泰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复活》: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对地主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尖锐无比的批判,表达了他对国家、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看法。他以强烈的愤怒,揭发专制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主人公: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
编辑本段有关人物作者: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年),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
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伟大的悲剧》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
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他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斯蒂芬·茨威格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他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但他的作品中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
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其作品在世界范围都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国内多家出版社在近年内出版过几乎所有他的传记著作和小说文集。
其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人的命运转折点》(又译《人生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又译《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滑铁卢之战》、《危险的怜悯》等;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异端的权利》、《麦哲伦航海记》、《断头王后》、《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又译有《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三作家》等。 他被世界上公认为最杰出的中篇小说家之一。[1]
列夫·托尔斯泰:全名为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他的作品《七颗钻石》《跳水》《穷人》已被收入人教版和冀教版小学语文书。 [2]
编辑本段作品原文(1)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块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
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2)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nulla crux,nilla corona——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还是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老残军人退休院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候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编辑本段课文解析《世间最美的坟墓》是一篇平淡其外激情其中的散文。表面看这似乎是一篇游记——记游托尔斯泰墓,但在实质上它是一篇抒情散文,借游览托尔斯泰墓抒发作者对这位伟大作家的崇敬之情
,并表达这样一种观念:精神的力量可以长久地震撼人们的心灵,并让人们永久记住。学习这篇散文,应注意引导学生体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引导学生注意理解“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3]
编辑本段问题研究第一段中的“宏伟”在文中的含义是:
答: 托尔斯泰的坟墓在外观上并不宏伟,相反是“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说它“宏伟”特指托尔斯泰伟大的思想,伟大的作品和伟大的人格给后人以精神上的震撼。 “朴素”的外在具体表现在哪里?体现了托翁什么精神?
答:远离尘嚣的长方形土堆;(极为普通)
无人守护,无人管理; (回归自然,不劳顿他人)
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甚至连名字也没有。(淡泊名声)
纵观全文《世界最美的坟墓》题目中的“美”在文中具有哪几层意思?
答:①通过它形式上的朴素之美,反映了托尔斯泰朴素纯洁而高尚的心灵世界和平易而伟大的人格。
②它的美还源自于托尔斯泰童年关于植树与幸福的传说。所以树下的坟墓还包含着幸福和美好的启示。
③美还体现在人们对托尔斯泰无比的敬仰之情,这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感情。
本文第一段可分几个层次?请你从下面的几种答案中选出正确的一项,并说明理由。(序号代表句子的顺序,“∥”表示层次的划分。)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答:本文第一段可分为3个层次。
上面选项选择B比较合理一些。因为第一句“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是全段的总领句,归为一层;第2和第3句是描写托翁坟墓的概况,归为第二层;而4、5、6、7、8句是插叙一段关于种树的传说,说明托尔斯泰把墓地选择在此处的原因,归为第三层。
“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起到什么作用?
答:这句话运用了类比的说法。类比说法说明托尔斯泰的坟墓与流浪汉和不为人所知的士兵一样平凡,说明托尔斯泰的平易朴素的精神内核。然而显然托尔斯泰和流浪汉和不为人所知的士兵是不同的。这种类比其实也是衬托了托翁的伟大高尚。
“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在这段文字中,没有直接描写托尔斯泰
的坟墓,而是把笔墨放在人们在墓地的表现,说说其写作上运用的手法和其表达效果。
答:没有直接描写托尔斯泰的坟墓,而是把笔墨放在人们在墓地的表现上。这是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能够通过人们对托尔斯泰的崇敬的表现烘托出托尔斯泰伟大的人格魅力。侧面描写是从一个侧面来达到表现主题的作用,往往更有说服力。
文章对托尔斯泰墓这一中心意象作了四次描写,这四次描写有什么不同?(从课文中找出这四次描写)。
答:文中四次用平淡朴素的文字描写朴素的托尔斯泰墓这一中心意象,语义上层层拓展,步步加深。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作为一个平凡的伟人的无比崇敬的心情。
“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
“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 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
“这将被后代怀着敬仰之情来朝拜的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其中的“敬仰”、“朝拜”、“圣地”和“远离尘嚣”、“孤零零”形成了强烈反差。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到什么作用?
答:这里用了对比的手法。两个看似逻辑上相反的事物相映衬:一。更体现出托尔斯泰朴素而高尚的人格魅力。二。因为一,也更使人们愈发对托尔斯泰敬仰到膜拜的地步。对比手法在此起到了更强调这两层意思的作用。
“而通常,人们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体会这句话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答:这是运用了对比手法。体现出托尔斯泰和一般伟人的区别,那些“好奇”、“观赏”和“闲情”与托尔斯泰无缘,鲜明地体现了他强大的精神感召力。
“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 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请指出这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并说出句中的加点词语的修辞作用。
答:这里的景物写了不管是夏季还是冬季,自然界的风儿、阳光和白雪都来到墓地,在自然的烘托下,更显出墓地的美好,也更好地体现了文章歌颂托尔斯泰美好朴素和高尚人格的主题。
“俯仰”、“嬉戏”和“温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风儿、阳光和白雪以人的行为、灵性和情感,体
现大自然也被托尔斯泰的精神感动,渲染了托尔斯泰墓地圣洁美好的氛围,也加强了文章的主题。
请说出“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含义?(联系生平理解)
答:1828年出生在俄国一古老的贵族家庭。他在从事创作的同时还广泛研究哲学、宗教、道
德和伦理问题,更加认清了沙皇专制的黑暗和剥削阶级的腐朽,促使他的世界观由贵族地主向宗法式农民转变。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起,他把土地上所得收益和作品版税全部放弃。晚年,他深感自己的信念和生活方式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几度想离家出走,实现过平民生活的理想。1910年10月27日晚上出走,只有一个医生和他一道坐上去南方的火车,着凉得肺炎,在一车站下车,死在这个小站上。这位伟大的老人对儿子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爱真理,非常地爱真理。”
名人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社会关注,要合乎规矩,符合身份,稍不留神就会遭到非议。托尔斯泰是名人中的名人,但却不能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为声名所累”的感受比谁都深。 你觉得《世间最美的坟墓》这篇文章,体现的美学思想在当代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在商品经济大潮中,人们对美的认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许多人羡慕那些花枝招展、风流倜傥然而心灵扭曲、沾满铜锈的人,而鄙视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满身灰土的环卫工人。有些同学抛弃纯朴、纯真美,一味追求“轰动效应”,刻意讲究穿着打扮。学了这篇文章我们懂得美的最高境界是朴素,是体现在人格中的质朴、纯净、高尚的美。
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中说:“有的人活着??人们永远记住他。”在这个问题上谈谈你对托尔斯泰的认识。
答:托翁虽然已经去世,他的坟墓连名字也没有 “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但是朴素的坟墓所展现的伟人纯洁美好的精神却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心灵。人们永远记住他。从这个意义上说,托尔斯泰虽死犹生。[4]
作文八:《世间最美的坟墓》7900字
世间最美的坟墓
——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斯蒂芬·茨威格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块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后事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nulla crux,nilla corona——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还是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老残军人退休院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候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课文解析
《世间最美的坟墓》是一篇平淡而激情其中的散文。表面看这似乎是一篇游记——记游托尔斯泰墓,但在实质上它是一篇抒情散文,借游览托尔斯泰墓抒发作者对这位伟大作家的崇敬之情,并表达这样一种观念:精神的力量可以长久地震撼人们的心灵,并让人们永久记住。学习这篇散文,应注意引导学生体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引导学生注意理解“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1]
世间最美的坟墓作品简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它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创作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战争与和平》: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康斯基、罗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小说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肯定了1812年俄国人民反拿破仑入侵战争的正义性质。
《安娜.卡列尼娜》:交织着安娜追求爱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会出路这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通过这两条情节线索,小说不仅形象地反映了俄国社会的变动,同时也鲜明地暴露了托尔斯泰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复活》: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对地主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尖锐无比的批判,表达了他对国家、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看法。他以强烈的愤怒,揭发专制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主人公: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年),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
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他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斯蒂芬·茨威格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他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但他的作品中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其作品在世界范围都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国内多家出版社在近年内出版过几乎所有他的传记著作和小说文集。
其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人的命运转折点》(又译《人生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又译《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滑铁卢之战》、《危险的怜悯》等;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异端的权利》、《麦哲伦航海记》、《断头王后》、《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又译有《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三作家》等。
他被世界上公认为最杰出的中篇小说家之一。[2]
问题研究
第一段中的“宏伟”在文中的含义是:
答: 托尔斯泰的坟墓在外观上并不宏伟,相反是“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说它“宏伟”特指托尔斯泰伟大的思想,伟大的作品和伟大的人格给后人以精神上的震撼。
“朴素”的外在具体表现在哪里?体现了托翁什么精神?
答:远离尘嚣的长方形土堆;(极为普通)
无人守护,无人管理; (回归自然,不劳顿他人)
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甚至连名字也没有。(淡泊名声)
纵观全文《世界最美的坟墓》题目中的“美”在文中具有哪几层意思?
答:①通过它形式上的朴素之美,反映了托尔斯泰朴素纯洁而高尚的心灵世界和平易而伟大的人格。
②它的美还源自于托尔斯泰童年关于植树与幸福的传说。所以树下的坟墓还包含着幸福和美好的启示。
③美还体现在人们对托尔斯泰无比的敬仰之情,这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感情。
本文第一段可分几个层次?请你从下面的几种答案中选出正确的一项,并说明理由。(序号代表句子的顺序,“∥”表示层次的划分。)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答:本文第一段可分为3个层次。
上面选项选择B比较合理一些。因为第一句“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是全段的总领句,归为一层;第2和第3句是描写托翁坟墓的概况,归为第二层;而4、5、6、7、8句是插叙一段关于种树的传说,说明托尔斯泰把墓地选择在此处的原因,归为第三层。
“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起到什么作用?
答:这句话运用了类比的说法。类比说法说明托尔斯泰的坟墓与流浪汉和不为人所知的士兵一样平凡,说明托尔斯泰的平易朴素的精神内核。然而显然托尔斯泰和流浪汉和不为人所知的士兵是不同的。这种类比其实也是衬托了托翁的伟大高尚。
“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在这段文字中,没有直接描写托尔斯泰的坟墓,而是把笔墨放在人们在墓地的表现,说说其写作上运用的手法和其表达效果。
答:没有直接描写托尔斯泰的坟墓,而是把笔墨放在人们在墓地的表现上。这是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能够通过人们对托尔斯泰的崇敬的表现烘托出托尔斯泰伟大的人格魅力。侧面描写是从一个侧面来达到表现主题的作用,往往更有说服力。
文章对托尔斯泰墓这一中心意象作了四次描写,这四次描写有什么不同?(从课文中找出这四次描写)。
答:文中四次用平淡朴素的文字描写朴素的托尔斯泰墓这一中心意象,语义上层层拓展,步步加深。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作为一个平凡的伟人的无比崇敬的心情。
“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
“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 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
“这将被后代怀着敬仰之情来朝拜的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其中的“敬仰”、“朝拜”、“圣地”和“远离尘嚣”、“孤零零”形成了强烈反差。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到什么作用?
答:这里用了对比的手法。两个看似逻辑上相反的事物相映衬:一。更体现出托尔斯泰朴素而高尚的人格魅力。二。因为一,也更使人们愈发对托尔斯泰敬仰到膜拜的地步。对比手法在此起到了更强调这两层意思的作用。
“而通常,人们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体会这句话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答:这是运用了对比手法。体现出托尔斯泰和一般伟人的区别,那些“好奇”、“观赏”和“闲情”与托尔斯泰无缘,鲜明地体现了他强大的精神感召力。
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请指出这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并说出句中的加点词语的修辞作用。
答:这里的景物写了不管是夏季还是冬季,自然界的风儿、阳光和白雪都来到墓地,在自然的烘托下,更显出墓地的美好,也更好地体现了文章歌颂托尔斯泰美好朴素和高尚人格的主题。
“俯仰”、“嬉戏”和“温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风儿、阳光和白雪以人的行为、灵性和情感,体现大自然也被托尔斯泰的精神感动,渲染了托尔斯泰墓地圣洁美好的氛围,也加强了文章的主题。
请说出“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含义?(联系生平理解)
答:1828年出生在俄国一古老的贵族家庭。他在从事创作的同时还广泛研究哲学、宗教、道德和伦理问题,更加认清了沙皇专制的黑暗和剥削阶级的腐朽,促使他的世界观由贵族地主向宗法式农民转变。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起,他把土地上所得收益和作品版税全部放弃。晚年,他深感自己的信念和生活方式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几度想离家出走,实现过平民生活的理想。1910年10月27日晚上出走,只有一个医生和他一道坐上去南方的火车,着凉得肺炎,在一车站下车,死在这个小站上。这位伟大的老人对儿子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爱真理,非常地爱真理。”
名人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社会关注,要合乎规矩,符合身份,稍不留神就会遭到非议。托尔斯泰是名人中的名人,但却不能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为声名所累”的感受比谁都深。
你觉得《世间最美的坟墓》这篇文章,体现的美学思想在当代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在商品经济大潮中,人们对美的认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许多人羡慕那些花枝招展、风流倜傥然而心灵扭曲、沾满铜锈的人,而鄙视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满身灰土的环卫工人。有些同学抛弃纯朴、纯真美,一味追求“轰动效应”,刻意讲究穿着打扮。学了这篇文章我们懂得美的最高境界是朴素,是体现在人格中的质朴、纯净、高尚的美。
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中说:“有的人活着……人们永远记住他。”在这个问题上谈谈你对托尔斯泰的认识。
答:托翁虽然已经去世,他的坟墓连名字也没有 ,“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但是朴素的坟墓所展现的伟人纯洁美好的精神却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心灵。人们永远记住他。从这个意义上说,托尔斯泰虽死犹生。[3]
梭罗木屋
张 炜
多少人向我推荐梭罗的《瓦尔登湖》。几年前我看了。我得承认这是一本不会消失的书。不是因为它有什么惊心动魄的主题和思想,也不是耸人听闻的事件和故事,更不是令人沉迷炫目的才华。它的不可磨灭,是因为作者透过文字所表现出的那种怪谲异常的思路,那种执拗的不愿苟同性,那种认真而非矫情的实验精神。
他在林中生活了一年左右,而且那片林子离人烟稠密的康科德镇很近,在当年步行也不过三十分钟;现在步行大概二十分钟即可。据许多人回忆,那一阵的梭罗时不时地到爱默生家饱餐一顿,并在回去时带走大量吃物。再说那里有一个美丽的湖泊,湖里有鱼,梭罗常常
垂钓。总之在那里住一年二载不是想像的那么困难。瓦尔登湖边也绝非蛮荒老林。见过真正的苦难,瓦尔登湖边的苦太不算什么了。这是一个书生之苦,多少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
他的动人,在于精神。一个没有出路的大学生,一个被人嘲讽的年轻人,采取了近乎极端的方式,给眼前的文明世界来了一家伙。这需要勇气、勇敢,需要敢为人先的那么一种倔气和拗气。这才不容易。在一个文明世界敢于放弃,自我流放,敢于自愿地走向所谓的落魄,这绝没有什么好事在等着他。
梭罗一去不回头。不是不从林子中回头,他很快就返回了;而是他在已经选择的人生道路上再不回头了。从林中,从瓦尔登湖边回来的人,已经不能再像过去一样地做个好孩子了。他也从不打算去做。他因不纳税而遭捕,还在里面写了《论公民的不服从》,准备在放他的那一刻宣读,对抗他认为的坏政府。人的自由,包括对坏政府的不服从,在他看来是一个人的基本尊严。一篇《论公民的不服从》,即可概括梭罗的全部精神。不服从,就是不服从,不服从既成的一切陈规旧习与偏见。人生需要许许多多的探索和实验,勇于投身进去的,就一定是真正的人,大写的人,堂堂正正的人。
梭罗去瓦尔登一场,其实不过是一次行动的宣言,这宣言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写在大地上,写在了瓦尔登湖上。
人们都愿意用诗人式的偏激来原谅梭罗式的言行。这其实是一种对探索者的侮辱。原谅者摆出一副宽容的样子,只是不知道自己的平庸与恶劣。
我来到了瓦尔登湖。
我不想夸张,而是实实在在地说,我极少看到过这么美丽的湖。它看上去既不过大又不过小,而是正好。在视野里,它正好。碧绿碧绿,无一丝污染,四周都是高山,山上被绿色全部覆盖。湖的南面就是那片有名的林子了,梭罗就在那里亲自动手盖了一幢小木屋。这座小屋吸引了多少人的注意,引出多少意趣,已经是人人皆知了。当年梭罗费尽心思搭起的屋子早已坍塌。而且我还怀疑是被好事之人给拆毁了的。中国、外国在这点上差不多,那就是都太愿意破坏了,而不太愿意建设。不过这个世界上的多情者,懂得事物价值者,也大有人在。所以后来林子里又建起了一幢小木屋,并且与当年的一丝不差。不仅如此,而且里面的陈设也一一依照原样。
现在与过去的不同处,除了人去屋空之外,再就是小屋前面添了一尊梭罗雕象。他在那儿伸着手,好像在继续向人们诉说倔犟的理由,不服从的理由。棕黑色的木屋和雕象,简朴得就像梭罗自己。从小窗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屋内的摆设:一床,一椅,一桌。这些都在他的书中写得明白。
这屋子太小了,屋里的设备也过于简单了。这是因为一切都服从了主人回归自然、一切从简的理念。他反复阐述道:一个人的生活其实所需甚少,而按照所需来向这个世界索取,不仅对我们置身的大自然有好处,而且对我们的心灵有最大的好处。一切的症结都出在人类自身的愚蠢和贪婪上。人的一切最美好的创造,无不来自简单和淳朴。他的理念是美的,因为饱受现代病摧残的当代人,越来越明白过分地消耗资源所造成的不可挽回的恶果,明白我们自身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因此我得说,我在瓦尔登湖畔看到的小木屋,是人世间最美的建筑之一。它非常真实,就像梭罗那么真实。而我们知道,时下的世界上,有诸多东西都是谎言堆积起来的。
作为一个作家和诗人,梭罗并没有留下很多的创作;但是他却可以比那些写下了“皇皇巨著”的人更能够不朽。因为他整个的人都是一部作品,这才显其大,这才是不朽的根源。 一个用行动在大地上写诗的人,我们要评价他,也就必得展读大地。
他是一个如此放松的人,亲近自然,与周围的一切和善相处。他在当年出门时几乎从不锁门。他发现来光顾这间小屋的人也大致友好,他们既不破坏也不拿走这里的东西。他觉得一切既是大地所赐,那么他也就没有理由将这些东西据为己有。他把木屋向着世界开放。
而今我看到的却是一个锁闭的小屋。他离我们远去了,于是后人就把他的小屋禁锢起来。
(选自《张炜散文》,有删节)
11.文章以“梭罗木屋”为题,但作者在文章的前半部分花了大量笔墨写自己阅读《瓦尔登湖》引发的思考,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6分)
答:①《瓦尔登湖》记录了梭罗在湖边木屋的生活和思考,由阅读体验引出实地寻访,行文自然且真实可信。(2分)
②《瓦尔登湖》所表现出的怪谲异常的思路,执拗的不愿苟同性,认真而非矫情的实验精神给予作者动人的体验,丰富了文章的内涵。(2分)
③为后文通过梭罗木屋来诠释梭罗的精神世界作铺垫。(2分)
12.结合作品,理解下面语句的含义。(6分)
(1)这是一个书生之苦,多少有点“为赋新诗强说愁”的意味。(3分)
答:⑴梭罗搭建小木屋,在瓦尔登湖畔生活,这并没有多少物质的艰苦;他的苦更多的是一个知识分子自愿对文明世界叛逆的精神之苦。(3分)
(2)用行动在大地上写诗的人,我们要评价他,也就必得展读大地。(3分)
答:⑵梭罗以一种勇敢的实践精神深入自然,来到瓦尔登湖畔生活和探索;我们要评价梭罗,也就必须以一个实践者的身份走进自然,去了解和感受他。(3分)
13.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末“他离我们远去了,于是后人就把他的小屋禁锢起来”所蕴含的作者的观点。(4分)
答:表达了作者对梭罗的思想精神在后世渐渐消失的忧虑和痛心;(2分)体现了作者对现代社会人们精神世界一种深沉的反思和批判。(2分)
14.为什么说瓦尔登湖畔的小术屋“是人世间最美的建筑之一”?请联系全文,加以探究。(8分)
答:①小木屋临近瓦尔登湖,环境优美,亲近自然,具有自然之美。(2分)
②小木屋简单朴素,体现了主人回归自然、一切从简的理念之美。(2分)
③小木屋真实本色,也是梭罗探索真理之地,呈现一种精神之美。(2分)
④小木屋曾向着世界开放,启发了无数人,展示着一种价值之美。(2分)
作文九:《世间最美的坟墓》2600字
教学目标:①通过预习查字典理解文中字词。
②准确感知景物描写的具体内容及景物的特点。
③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
④了解托尔斯泰对后世的影响以及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感情和文中的哲理。
教学重点:①阅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②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阅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方法:①朗读法。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从朗读中体会文章的美。
②设问法。设置问题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深刻的含义。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提起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我们都不陌生。有很多同学听过他的故事,读过他的作品。谁能说一说,你印象中的托尔斯泰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说。
托尔斯泰是伟大的。他是一位家资丰厚的伯爵和世袭大贵族。但是他一生致力于贵族平民化人生道路的探求。为了实现这一政治理想,他远离城市的奢华,长期生活在乡间,身穿农民的服装,和农民一起在田间耕耘,收获。他创作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那》、《复活》等作品深为我们喜爱。列宁评价: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托尔斯泰的创作是“全人类艺术发展中向前跨进的一步”。鲁迅的评价: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的巨人”。大家想一想,按照我们常人的思维,这样伟大的一个人物,他去世后的安身之所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答。
托尔斯泰的安身之所到底是不是我们想象的这样呢?只要我们学了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散文《世间最美的坟墓》我们就会了解了。
二、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和翻译作品。自幼喜好文学作品。早期推崇唯美主义,相信通过抽象的道德教育可以改变人的精神。《世间最美的坟墓》是他在俄国瞻仰托尔斯泰墓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三、检验基础知
1.尘嚣(xi1o):人多喧闹。
2.冢(zh7ng):坟墓。
3.荫庇(b$):也作庇荫,(1)(树木)遮住阳光。(2)比喻包庇或袒护。
4.禁锢(g*):(1)封建时代统治集团禁止异己的人做官或不许他们参加政治活动。(2)关押;监禁。(3)束缚;强力限制。
5.飒(s4)(1)形容风、雨声。(2)衰落;衰老。
6.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召力,使人心情激动。
7.穹(qi6ng)窿:〈书〉指天的形状中间高四周下垂的样子,也泛指高起成拱形。
四、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1.请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
2.这一段中作者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
明确:①瞻仰托尔斯泰墓的感受:“我在俄国见到的景物再也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
②初步描写托尔斯泰墓的外观。:“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
③介绍托尔斯泰墓的由来。
3.请同学朗读读第二段。
4.这一段作者又描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答。
明确:①从多角度,多侧面描写了“托尔斯泰墓”。
直接描写。如“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从墓地宁静的气氛来描写。如“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
从瞻仰者的心情和感受。如“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做纪念。”
②对比的手法描写。如用托尔斯泰墓和其他几位伟人墓对比。
5.请同学们根据注释自己了解歌德、莎士比亚、拿破仑。
6.读完这篇散文后你认为托尔斯泰墓有什么样的特点?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学生答。
明确:自然简朴。
(二)重点分析
了解了文章的内容之后,请大家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1.作者说瞻仰托尔斯泰墓的感受:“我在俄国见到的景物再也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我们都知道俄国历史悠久,疆域广大,文明昌盛,在众多的建筑中作者为什么会认为托尔斯泰墓是最宏伟的呢?为什么不是克里姆林宫或圣彼得堡或其他的著名建筑呢? 学生答。
明确:联系上下文,再结合托尔斯泰的生平,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所指的宏伟感人已经不是墓碑本身。而是墓中安息者。墓中安息者——托尔斯泰的人格是伟大的,他的灵魂是伟大的。他一生追求平民化的思想和行动是另人感动的。
2.文中题目说“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开头又说“我在俄国见到的景物再也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而实际上托尔斯泰墓“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作者这样说是否矛盾?
学生答。
明确:不矛盾。二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个问题的。文中写美和宏伟并不是指墓地的建筑和豪华的装饰。恰恰相反,由于墓地逼人的朴素,从而显示墓地主人品格的伟大崇高。这墓地正是因为有了这伟大的主人,有了伟大的灵魂才显得美丽,显得宏伟。
3.伟大的托尔斯泰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种简单的方式来安置自己呢?这是他的本意吗? 学生答。
明确:从他外孙女讲的故事当中,我们了解到这是完全按照托尔斯泰本人的意愿做的。儿时听到的关于幸福的传说,以及和哥哥在一起栽树的情景都会唤起饱经忧患的托尔斯泰对恬静、自然的幸福的追求。所以在他去世之后,他的亲人们按照他的意愿,为他修建了这“世间最美的坟墓”。
4.通过作者多角度的描写我们能够更清楚的看到托尔斯泰墓以及坟墓周围的环境。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说的“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风儿俯临,在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林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的?
学生答。
明确:这段用拟人的手法,从季节的不同来描写景物的不同,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渲染墓地的朴素。
5.如何理解“无论你在夏天或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
学生答。
明确:这里用对比的手法突出托尔斯泰墓的朴素。也突出墓主人追求朴素美的。高尚品质。
6.正因为墓主人有如此崇高的品质,所以作者才说,这座远离尘嚣的墓冢打动每一个人的心,震撼着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的感情。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五写作手法
① 多角度多侧面描写。
② 对比的手法
③ 寓情于景的表达方式。
六课堂延伸
我们常常听到朴素美、自然美、心灵美、社会美等这样一些关于“美”的词语。结合课文请谈谈你对“美”的看法。
七作业
课外阅读余秋雨的散文《这里真安静》,并与本文作比较。体会两篇文章有何相似之处。
作文十:《世间最美的坟墓》3600字
《世间最美的坟墓》教案
——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长春市中铁十三局职业技术学校 杨超群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哲理。
2.体会以小见大和运用对比增强表达效果的写法。
3.体会散文情、景、理的完美结合。
4.领悟作者对伟人列夫·托尔斯泰的无限崇敬之情,培养学生对
高尚人格的追求。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领会托尔斯泰墓的最朴素与最美的辩证统一。
2.引导学生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体会以朴素的语言表现朴素美的文章风格。
2.领会文章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学生研讨与教师讲析结合。
3.情感探究法。
4.分组讨论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讲新课之前,我先为大家朗诵一段诗,“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体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同学们,这首诗是赞美哪位作家的?(学生回答)这首诗通过对比歌颂了鲁迅伟大的人格,如果用它来歌颂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也极为恰当。1928年奥
地利作家茨威格到俄国旅行,拜谒了托尔斯泰墓,称颂它为“世间最美的坟墓”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托尔斯泰墓之“美”吧!(板书标题)
二、背景介绍
1928年夏天,苏联举行盛大的列夫·托尔斯泰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茨威格应邀参加了这一庆典,并瞻仰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墓地。令他最难忘的是托尔斯泰的墓地,它是那样的平凡和简陋,简陋得让人震惊。以托尔斯泰的资财和地位、荣誉和贡献,比任何人都更有权利来显示他的高贵、富有,然而他却彻底挣脱了世俗的羁绊,义无反顾地去追寻平凡。托尔斯泰对自己墓葬的选择和设计,充分表明了他对功名利禄、金钱地位的彻底否定以及他对平民化理想的追求。回归平凡,回归大众,回归自然,不为声名所累,这蕴涵于墓地上的声音,始终回荡在茨威格的耳畔。他认为托尔斯泰质朴无华的墓地折射出他人生的魅力,“成为世界上给人印象最深的墓地。”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让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
2.教师总结: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它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19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创作带有总结性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四、作者简介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1904年后任报社编辑。他早期致力于诗歌创作与翻译。欧战爆发后,流亡瑞士,从事反战和平活动。战后埋头写作。曾出访过苏联与高尔基相识。1933年法西斯上台,他再次流亡,加入英国国籍,
后辗转巴西,终因对欧洲前途的绝望而偕妻自杀。他一生中著有多种名人传记,能突出再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运用精湛的心理分析手法表现人物。中短篇小说《狼子野心》在这方面取得了独特的成就。其著名作品有刻画中产阶级妇女感情生活和不幸命运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及谴责法西斯迫害的《象棋的故事》等。他仅有的一部长篇小说是《烦躁的心》。
五、分段朗读(找学生朗读、师生评析学生的朗读技巧。并及时给予正音正字。)
1.正音正字
尘嚣(xiāo) 荫蔽(yìn bì ) 墓志铭(míng) ....
禁锢(jìn gù) 飒飒(sà sà ) 墓 冢(zhǒng) .....
六、课文研读
1.整体感知(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1)用一句话概括托尔斯泰墓的基本特征及作者的感受。
基本特征:朴素
作者感受:满怀敬意
(2)筛选文中描写托尔斯泰墓的文字。
“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
“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无论你在夏天或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像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人物当中的一个。”
2.研读课文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本段共有8句话,先标上序号,然后说说这8句话之间有何联系。 先总述(a),介绍坟墓(b、c、d),然后从树的来历入手,引出托尔斯泰的愿望( e、f、g、h)
(2)“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提问:谈谈你对这句描写所体现的托尔斯泰墓的朴素美的理解。
坟墓极为普通,逝者入土为安,不劳顿他人,也无意让人凭吊,托尔斯泰墓的美在于朴素。
③作者为什么要写托尔斯泰的儿时的故事?
提示托尔斯泰对美和幸福的追求,使托尔斯泰墓的朴素之中有了一种不平凡的内涵。
七、本课作业
1.诵读课文,体会作者蕴涵在文章里的思想感情。
2.体会本文在写法及语言方面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品读赏析(继续研读第二段,师生合作回答下列问题。)
1:“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 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如何理解这句描写所体现的托尔斯泰墓的朴素美?
四个“没有”使死者生前淡泊名声的品格和坟墓的外观和谐统一,缀以鲜花,形成了一种朴素美。
2:托尔斯泰 “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姓名地被人埋葬了”,这一类比有什么作用?
进一步强化突出了托尔斯泰墓的平凡普通,正因如此,人们对他的感情才愈加深沉。
3:作者把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与托墓进行比较,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意在衬托出托尔斯泰墓逼人的朴素中所蕴含的不平凡。人物英名盖世,坟墓却平凡普通,在这个似乎不相称的统一体中,人们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4:作者说托尔斯泰墓“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从文中找出两个具体描写参观者这种崇敬之情的句子。
“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 “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二、课堂讨论
讨论题:如何理解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提示:其所以美,是因为朴素的坟墓里埋葬着一位品格高尚、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坟墓的平凡普通与伟人英名极不相称,对比中让人发现一
种不同寻常的精神力量。这正是作者的立意所在,普通中蕴含着伟大。
三、中心思想(由学生归纳总结)
作者借游览托尔斯泰墓,抒发了对这位伟大作家的崇敬之情,并表达了这样一种观念:精神的力量可以长久震撼人们的心灵,并让人们永久地记住。
四、鉴赏要点(把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研究,教师点拨指导。)
1.语言朴实,感情诚挚。全文共800多字,十分简短;遣词造句,朴素凝练,绝无赘词。作者伫立墓前,萦思怀想,心灵的那份震撼自不待言,但没有铺彩陈文,他让我们感到的是有效的节制:情感的节制,行文造句的节制。他对托尔斯泰的仰慕,他为伟人这普通的墓穴所受的感动,从中体悟到的深刻哲理——多少情思、多少感慨,全部隐匿在平淡朴素的文字背后。因此我们说,感动作者的是那伟人墓的朴素,感动读者的除此之外,还有作者行文的朴素。如此,形式与内容、情与理的完美统一,使本文具有摄人心魄的力量。
2.寓理于景。本文用抒情的笔调,描写了托尔斯泰墓地极其朴素幽静、简陋的环境。墓的朴素平凡和墓中人的伟大崇高,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和对比,在作者内心引起了强烈的震撼,作者的笔端自然地流露出对托尔斯泰的无限敬仰之情。同时也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普通蕴涵着伟大,平凡衬托着高尚。人格的魅力能震撼人心。
3.寓情于景。这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借助于对托尔斯泰坟墓的朴素、幽静的描写,抒发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精神的力量可以长久地震撼人们的心灵,并让人们永远记住。
4.借助对比,突出托尔斯泰追求平凡、挣脱世俗羁绊、不为名声所累的人格魅力。文中将托尔斯泰的坟墓与老残军人退休院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作了鲜明的对比,突出托尔斯泰惊人的朴素和惊人的魅力。
五、知识拓展:(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正确引导。)
通过本节课文的学习,请你谈谈你对“美”的认识和感受。
六、课后作业:
你可能参观过名人故居或对家乡的一山一水、一树一屋有着不同寻常的感慨,请用300字左右写下你的所见所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