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古诗文阅读 得张正字诗 [宋]陈与义》700字
精品文档
古诗文阅读 得张正字诗 [宋]陈与义 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
得张正字诗
[宋]陈与义
送老茅屋底,天寒人迹稀。
一觞犹有味,万事已无机。
古诗文阅读 得张正字诗 [宋]陈与义古诗文阅读 得张正字诗 [宋]陈与义
岁暮塔孤立,风生鸦乱飞。
此时张正字,书札到郊扉。
#from 古诗文阅读来自学优网://.gkstk./ end#
古诗文阅读 得张正字诗 [宋]陈与义文章古诗文阅读 得张正字诗 [宋]陈与义出自://.gkstk.//wk-78500000893568.html
,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注】?此诗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冬,诗人因对朝廷竭力“主和”心生失望,引疾辞要职,闲居江州。 8(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答:
1 / 2
精品文档
9(请结合全诗首、颔、尾联内容,简要分析该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古诗文阅读 得张正字诗 [宋]陈与义古诗词鉴赏 答:
8(颈联运用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孤寂悲凉的画面。
9(时到岁末,闲居江州的诗人眼前看到的是寺塔孤立、风生鸦飞的景象,一静一动,互相映衬,“风声”“鸦飞”更显示了环境的荒凉,也烘托出诗人隐退闲居的孤寂之感。
2 / 2
作文二:《好诗不易得张咏《访人不遇》[权威资料]》2400字
好诗不易得 张咏《访人不遇》
宋朝人写诗其实真的很不容易。为什么呢,因为唐朝人的诗写得太好了。――什么是好的诗歌呢,如果问文学批评家,他们一定有很麻烦的解释。但如果简单一点说,就是能够让你的心因为这样的诗歌而“咯噔”一下,然后莫名的快乐或者悲伤起来了。这样的诗无论如何都是好的。唐朝人很会写诗,而且将诗歌创作推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上,这就给宋朝的诗人们出了难题。大家诗歌鉴赏的水平因为创作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了,对于诗歌的期望值也就提升了。你的诗歌如果不能被如此挑剔的读者所接受,你都不好意思拿出来让人欣赏。
所以宋朝的诗人开始讲“理”,发表议论,也是不得已的套路,情趣上不能和前辈一较高下,就在“理趣”上下功夫,殊不知讲理并不是诗歌的强项,所以宋朝的诗歌就显得羸弱了。不过也有一些诗人能够写出具有唐代风格的诗歌,但是甘做人后,不成气候。关键还是被唐人框住了手脚。最近读到张咏的一首诗《访人不遇》,觉得很有说一说的念头。
旧径莓苔合,儿童独闭门。
踏霜归远店,凉月照空尊。
雁响蒹葭浦,风惊橘柚村。
知音在何处,凝寂欲销魂。
张咏是个很了不起的人,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钞票”(宋代称为“交子”)的发明者。英格兰银行的院子里至今种着一棵桑树,据说就是为了纪念中国人发明纸币这件事的。这首诗有晚唐时候那种萧索落寞的气质,顺便说一下,这种萧索落寞的气质,被后人定义为“文艺”了,似乎文艺就应该是这样落拓的样子,其实这是后人将文艺看得狭隘的结果。
这首诗写的是访友人不遇之后回旅馆一路上的感受,很多细节都写得有意味。比如第一句,一句话就把“访人不遇”的意思都写完了。首先是“旧径”,隐含了“访”的意思,隐含了“友人”的意思,也暗示了“不遇”的意思。这就是汉语美妙的地方了。旧,就是曾经来过,也有敝旧荒芜的意思,既提供了信息,也表达了情感。而“莓苔合”也就是久无人迹,则更增添了这种荒凉感。“儿童独闭门”,一个“独”字,将友人不在、自己怅然而回的意思申述完毕了。既破题入扣,又富有意境,而且起笔就有一种情调在,实在难得。――但是如果允许我细思的话,我觉得似乎有不合情理的地方:旧径长时间没有人踩过了,说明主人不在,而且也很久没有访客了;但是主人既然久不在家,那个独居的童子是怎么回事呢,如果童子在家,自然还是要进进出出,那么“莓苔合”又没有落脚处了,这就很费猜详了。而我以为这就是宋人讲究诗歌的章法,急欲在首联破题造成的问题,为“意”造“境”,已经不是圆融自然,而是刻意营造,这就是唐人和宋人的差别了。――一样艺术有了套路之后,技巧再高明也会沦落为技艺或者手艺的。
但是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都是写得比较有味道的。店是“远”的,月是“凉”的,踏霜,说明诗人一大早就来到友人家,其急切心情,我们自然可以想见,但是却没有能够遇上,然后又踏霜而回,一个“远”字把其中的失落之情表达殆尽。而凉月,既表明时间,又暗示时令――几乎一整天都因为访人不遇而怏怏不乐,更何况是在那样一个月凉如水的深秋时节。那个“空”字,既是酒樽实景,也是诗人内心的写照。而更具有情绪性的是“雁响蒹葭浦,风惊橘柚村”,如果说从“踏霜”到“凉月”,还体现了一定的纪实性的话,这一联就纯粹是用画面来抒情了。
风致,真的是一个好词,这些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真切切地让人感受到的,中国文学的好处,就是将这些心中有口中无的东西,变得如此真实,仿佛触手可及。比
如说“雁响”,首先是一个宁静的背景,一只大雁的鸣叫破空而来。大雁这个意象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意蕴,再加上宁静背景下的一声长鸣,如果你是一个敏感的人,或许会为此而流下两行清泪,更何况还有一个“蒹葭浦”。蒹葭,已经不再只是芦苇的别称(我认为它们根本就是两样事物),它具有太多诗意的象征了,而“浦”特殊的地理位置,更让人有许多对生命的感喟。而所有这一切,让那一种悲凉甚至具有了形而上的意义。而后一句的“风惊橘柚村”,最传神的莫过于那个“惊”字了,这个“惊”字几乎可以和杜审言的“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中的“惊”字相比肩了,都是那种忽然意识到生命消逝的刺痛感,一个在春天,一个在秋季。橘柚累枝,原本是一个美好的形象,但是在“雁响蒹葭浦”的前提下,这个橘柚累累的景象只有让秋风感到惊瞿,其实就是让诗人的内心感到惊瞿了。――这是将生命无穷的感慨化为两个具象的场景,对场景本身理解的开放性,赋予了诗句更丰富的情感内涵,让这两句诗更有韵味了。这就是所谓的“风致”。
至于最后的两句,我分明能够感到作者的词穷,显然是用尽心力之后的颓唐与敷衍,它让整首诗歌的内涵一下子降低了许多。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它将本来更开阔、更朦胧、更多义的情境一下子坐实了,诗也因为主旨一下子明确了而显得无趣起来。――作一首好诗,有时候就是这么难。
好在张咏也不指望自己留名诗坛,因为作为一名经济学家,他已经够了不起了。
文档资料:好诗不易得 张咏《访人不遇》 完整下载 完整阅读 全文下载 全文阅读 免费阅读及下载
阅读相关文档: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模式探析 自主学习理论下的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及对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的影响研究 大学生法治思维养成研究 大学生挫折心理及其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研究 中国民族音乐作品编创中的服饰造型研究 图画书的童趣美学 长笛音色练习方法研究 大学英语FCM学习适应性干预策略研究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去行政化论要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
分析与对策思考 四川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资助政策比较研究 压迫、疯癫和“胜利” 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及其文化意蕴 后现代语境下微电影的叙事范式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变译视角下《红高粱》文化诠释与英译策略
感谢你的阅读和下载
*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或者发站内信息。我将尽快删除。*
作文三:《秋凉诗 寄正字十二兄》3100字
秋凉诗 寄正字十二兄
秋凉诗 寄正字十二兄,是一首五言古体诗,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李贺,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原文】:秋凉诗 寄正字十二兄 作者:李贺闭门感秋风,幽姿任契阔。大野生素空,天地旷肃杀。露光泣残蕙,虫响连夜发。房寒寸辉薄,迎风绛纱折。披书古芸馥,恨唱华容歇。百日不相知,花光变凉节。弟兄谁念虑,笺翰既通达。青袍度白马,草简奏东阙。梦中相聚笑,觉见半床月。长思剧寻环,乱忧抵覃葛。 注音:bì mén gǎn qiū fēng ,yōu zī rèn qì kuò 。dà yě shēng sù kōng ,tiān dì kuàng sù shā 。lù guāng qì cán huì ,chóng xiǎng lián yè fā 。fáng hán cùn huī báo ,yíng fēng jiàng shā shé 。pī shū gǔ yún fù ,hèn chàng huá róng xiē 。bǎi rì bú xiàng zhī ,huā guāng biàn liáng jiē 。dì xiōng shuí niàn lǜ ,jiān hàn jì tōng dá 。qīng páo dù bái mǎ ,cǎo jiǎn zòu dōng què 。mèng zhōng xiàng jù xiào ,jiào jiàn bàn chuáng yuè 。zhǎng sī jù xún huán ,luàn yōu dǐ tán gě 。 翻译:无 秋凉诗 寄正字十二兄字词解释:1:正字十二兄:正字,秘书省官员,掌图书。十二兄,长吉族兄,排第十二。2:闭门感秋风,幽姿任契阔:幽姿,言十二兄也。契阔,疏阔,久不见也。3:大野生素空,天地旷肃杀:大野,见前注。素空,秋清貌。4:房寒寸辉薄,迎风绛纱折:寸辉薄,言灯暗也。绛纱,窗帏也。 5:披书古芸馥,恨唱华容歇:古芸,《典略》云:”芸香辟纸鱼蠧,古藏书台称为
芸台。” 华容歇,颜易老也。言声容俱损。6:百日不相知,花光变凉节:百日,与十二兄别已百日也。花光,春时也。凉节,秋时也。7:青袍度白马,草简奏东阙:青袍,正字从九品,服青。度,过也。东阙,汉有东阙名曰鳯阙,指长安也。8:梦中相聚笑,觉见半床月:半床,或半窗。9:长思剧寻环,乱忧抵覃葛:寻环,循环。太白诗:”颓思如寻环。”覃葛,〈〈诗〉〉:”葛之覃兮。” 鲍照诗:”历乱如覃葛。”葛 藤蔓延,言其乱也。 赏析:无 李贺人物轶事:李贺的小布袋究能装得下多少好诗。明代著名思想家李卓吾在评论《水浒传》时曾指出:“非世上先有是事,即令文人面壁九年,呕血十石,亦何能至此哉~”这里所说“呕血”一事,跟晋代大名士阮籍因他母亲丧逝而喝酒二斗后,便大哭起来并“因吐血”之事大为不同。李卓吾所用的典故,正是唐人李商隐所写《李长吉传》里的李贺少年写诗故事。 李贺天才早熟,他在七岁时便写得一手好诗文,而且当即就名动京城。其时担任吏部员外郎的大文豪韩愈及侍郎皇甫湜听说有这种奇事后,开始还不大相信,说:“要是古人,那还罢了;而今天居然有这样的奇人,那我们怎么能失之交臂呢,”说罢,二人便联袂着要去探访个究竟了。 见到李贺还是个小不点儿的孩子时,两位大人当即遂出题让他写作,以便验证李贺到底有无真才实学。这李贺却也并不惊慌,向两位大人深施一礼,然后便援笔写了一首在文学史足以流传的名作《高轩过》,这首古诗说的是: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元精耿耿贯当中。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庞眉书客
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韩愈他们见李贺诗中所展现出来的那种自信和渊博,谦虚和恭敬,是他们很久都没有见到过的,当即便惊喜万分地对之夸赞不已:“天才,天才~果然是名不虚传哪~”从此,李贺的诗名传遍天下。~”在离开时,他们还热忱地邀请李贺到他们府第中作客。经过这次来访,李贺的诗名遂越发大了。但许多嫉妒李贺的人说他父亲名字叫“李晋肃”,其中的“晋”跟进士的“进”同音,那是“家讳”,是不能去参加进士考试的;这害得大文豪韩愈写了一篇著名的《讳辨》来为之辨解。然而,李贺此后的仕途竟因这些小人的恶意中伤,终究没能去参加进士考试,从而埋下了他一生生活中那辛酸和贫困的因子。 但李贺的写作状态却是使人感慨以至于赞叹的。他写诗不急着立题,而是先要到生活中去发现题材,挖掘题材。他经常骑着一匹瘦马,带着家中的小童子,边走边思索,一旦有了好句子或是来了灵感,他便把所想到的灵感火花急速记录下来,并把它们投进小童子所背负着的小锦囊里。一到家里,他连饭也来不及吃,遂从小锦囊里拿出他白天所投进去的断章零句,当即进行整理,并把它们写成一首首令人叫好的诗作。他母亲看到这种情况,既心疼又欣慰地说道:“唉,看来我这宝贝孩子写作时非要呕出心吐出血来,才肯罢休的呀~你怎么竟连饭也要忘记了去吃呢,” 事实上,正是李贺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之中,所以他所创作的大量诗作都成为后人一再赞叹的对象。如: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首五言绝句,绝大多数人在小学时就已读到过的。而人们面对那些恶劣环境下的现实时,动辄就
会说“这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呀~”至于以前有人对知名作家余秋雨进行攻击时所集纳的一本名叫《石破天惊逗秋雨》的书,如同上述列举的,究其实,这书名如同上述所引诗句也都是李贺诗作中的句子。由此可见,李贺诗篇的应用机率至今仍是很高的。而李贺之所以能有这么个令人欣喜的结果,跟他当年不是敷衍了事,而是进行“呕心沥血”的创作态度大有关系。 李贺在长安时,居崇义里,与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为密友,常偕同出游,一小奴骑驴相随,背一破锦囊。李贺有得诗句,即写投囊中,归家后足成完篇。母郑夫人常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死前曾以诗分为四编,授其友沈子明。死后15年,沈子明嘱杜牧写了序。人们出于对李贺的怀念,传说李贺临死时,见天帝派绯衣使者相召到天上白玉楼作记文;又传其母一夕梦见李贺,说他正为天帝作白瑶宫记文(李商隐《李贺小传》及张读《宣室志》)。昭宗时,韦庄上奏请追赐李贺进士及第,赠补阙、拾遗官职。但因宫廷发生事变,所奏被搁置。 李贺曾自编其集。有《李贺诗歌集注》。 李贺个人资料: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
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秋凉诗 寄正字十二兄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你想要的诗句、古诗词,这里都有~ 关注微信公众号:miyu_88,精彩内容每天推送~
作文四:《张好好诗赏析》9200字
张好好诗赏析
篇一:张好好诗并序
张好好诗并序
《张好好诗》卷~唐~杜牧书~纸本~行书。纵28.2cm~横16.2cm。
唐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人。字牧之~中进士第~曾官司勋员外郎~后迁官中书舍人。工行草书。唐代著名诗人~有《樊川集》二十卷传世~因前有杜甫~所以后人称为小杜。《张好好诗》~杜牧大和九年作并书。书体为行书。杜牧传世墨迹只此一件。其书字体姿媚~用笔劲健~转折处如孙过庭《书谱》。历代评之甚多~清包世臣赞曰: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倖致。中实之妙~武德以后~遂难言之。古今书诀~俱未及此~惟思白有笔画中须直、不得轻易偏软之说~虽非道出真际~知识固自不同。其跋杜牧之《张好好诗》云“大有六朝风韵”者~盖亦赏其中截有丰实处在也。,《艺舟双楫》,又云:花到十分名烂漫者~菁华内竭~而颜色外褪也,草木秋深~叶凋而枝疏者~以生意內凝~而生气外敝也。书之烂漫~由于力弱~笔不能摄墨~指不能伏笔~任意出之~故烂漫之弊至幅后尤甚。戏
鸿堂摘句《兰亭诗》、《张好好诗》~结法率易~格致散乱~而不烂漫者~气满也。气满由于中实~中实由于指劲~此诣甚难至~然不可不知也。,《艺舟双楫》,
《张好好诗》是唐代诗人、书法家的仅存墨迹~也是稀见的唐代名人书法作品之一。张好好是一名歌妓~容颜娇美~才华出众。杜牧的这首五言长诗~就是为她而作~并对她的不幸寄以无限同情。诗载杜牧《樊川集》中~墨迹的末二句~因伤残缺“洒尽满”、“一书”五字~然不伤书诗的整体精神。
该卷书用麻纸~制作相当精细。书用硬笔~笔法劲健~颇多叉笔。这些都是唐代书法的用纸、笔法的特点。《宣和书谱》一书评杜牧书法:“气格雄健~与文章相表里”~是说作者诗文、书法有统一的风格。卷前有宋徽宗赵佶书签“唐杜牧张好好诗”~并钤有宋徽宗的诸玺印~保存着当时内府装潢式样。兹后曾递藏于宋贾似道、明项元汴、张孝思、清梁清标等人~乾隆年间入藏内府。据《式古堂书画记考〃卷七》所记~该卷后元人诸跋~是从唐赵模《千字文》后移来。《宣和书谱》、《悦生所藏书画别录》、《平生壮观》、《大观录》、《吴越所见书画录》、《石渠宝笈〃初编》等书著录。
该卷曾被清逊帝溥仪携出宫外~流散民间后归张伯驹所有。1956年张伯驹先生将其捐赠政府~此珍贵文物重为故宫博物院收藏。
牧太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
善歌来乐籍中。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臵 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岁~为沈著作述师~以双 鬟纳之。后二岁~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翠茁凤生尾~丹睑莲含跗。高阁倚天半~章江联碧虚。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吴娃起引赞~低徊映长裾。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盼盼乍垂袖~一声雏凤呼。繁弦迸关纽~塞管裂圆芦。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主公再三叹~谓言天下殊。赠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旌旆忽东下~笙歌随舳舻。霜凋谢楼树~沙暖句溪蒲。身外任尘土~樽前极欢娱。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 [著作尝任集贤校理。] 聘之碧瑶佩~载以紫云车。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洛城重相见~婥婥为当垆。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门馆恸哭后~水云秋景初。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
篇二:杜牧诗选及鉴赏
杜牧诗选及鉴赏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后赴
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杜牧太和八年,834,所书~此时年32岁。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
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杜牧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文学成就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堪称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江南春,江南春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注释】
?郭:城郭。酒旗:酒帘~高悬在酒店外的标志。
?南朝:东晋后在建康,今南京,建都的宋、齐、梁、陈四朝合称南朝。当时的统治者都好佛~修建了大量的寺院。?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大概数字。?楼台:指寺庙。
【译文】
辽阔迷人的江南水乡~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树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镇~随处可见酒家迎风招展的旗子。南朝统治者建造的四百八十多座寺庙~如今有多少楼台都笼罩在蒙蒙的烟雾般的细雨之中。
【赏析】
本篇是一首描写江南风光的七言绝句。江南水乡的迷人风光~历来都是令人想往的~杜牧同时代的诗人白居易以短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句诗就把它描绘得如诗如画。不过白诗展示给我们的是江南风光大的轮廓~是江南风光的整体感官形象。而杜牧则不同~他不仅从整体上描绘了江南春光的明媚~而且还具体到描写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树红花~到处酒旗招展~具体到描写江南烟雨
蒙蒙的楼台景色~使读者从一个个具体的景点去体会江南风光细微之处的色彩多姿~妩媚动人。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一开篇~诗人首先把我们带入了江南那柳绿花红~燕舞莺歌的境界~随后又向我们展示了“水村”和“山郭”“酒旗”处处迎风招展的繁荣与祥和。“千里”极言地域之辽阔广大~一个“千里”把“莺啼”响彻了整个江南~把“绿映红”掩映了整个江南,“水村”与“山郭”又把迎风招展的“酒旗”挂遍了整个江南。令人迷恋~令人心驰神往。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两句是把诗作由写自然景观转移到写具有人文景观特征的庙宇~这一转就巧妙地揉进了历史的沧桑~也使其自然地融进了诗人对南朝朝政的讥讽与批判。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在蒙蒙烟雨中若隐若现~更给江南春色增添了一抹扑朔迷离的美。诗人在这里不说“江南四百八十寺”~而说“南朝四百八十寺”~显然不仅是为了写眼前的景致而写景~而是在赏叹之中蕴含着讽刺~这一来无疑就大大地丰富了诗作的内涵。
在这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中~诗人描绘的既有体现具体时代特征的景观~又有渗透着历史沧桑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同时还以“千里”一词形象化地概括了整个江南~难怪诗人选择了《江南春绝句》这一命题。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山行:在山中行走。?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径:小路。?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坐:因为,由于。?斜:此字读xiá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居然还有人家。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的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
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
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释】
?折戟:指残破的戟,兵器,。?销:锈蚀。?前朝:以前的年代。?周郎:吴国的年青将领周瑜。?铜雀:即铜雀
台。?二乔: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译文】
沉埋在沙中折断的战草还没有腐蚀~自己拿起来磨洗认出是前朝的兵器。如果不是东风给周郎方便~铜台中深锁的就会是二乔。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有情有致。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注释】
?银烛:一作红烛。?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轻罗:柔软的丝织品。?流萤:飞动的萤火虫。?天阶:露天的石阶。?牵牛织女星:两个星座的名字。
【译文】
初秋时节~屋内烛光摇曳~那摆在一隅的画屏被染上了一层清冷的色泽~身穿轻罗衣衫的宫女手执小团扇~在屋外追捕着飞萤。夜色渐深~凉意渐浓~她来到宫殿台阶旁的草地上~侧卧在上面~仰头观看那银河两边的牛郎织女星。
【赏析】
这是一首宫怨诗。诗人通过阴冷索寞的环境的描绘~暗示出宫女孤凄索寞的命运~表现出宫女孤寂的情思和幽怨。通篇未写一个「愁」字~而愁情浓郁~意在言外~极委婉含蓄之致。清人孙洙评此诗说:「层层布景~是一幅暮色人物画。」~说得极是。
长安秋望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天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注释】
?秋望:在秋天远望。?倚:靠着~倚立。?霜树:指深秋时节的树。?外:上。
?镜天:像镜子一样明亮、洁净的天空。?毫:非常细小的东西。?气势:景象、气派。
【译文】
楼台高耸~屹立在一片秋树之上,天空明净~像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秋色是这样高远寥廓~同峻拔入云的南山相比~气势难分高低。
【赏析】
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首句点出“望”的立足点。“楼倚霜树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强调自己所登的高楼巍然屹立的姿态,“外”~是“上”的意思。秋天经霜后的树~多半木叶黄落~越发显出它的高耸挺拔~而楼又高出霜树之上~在这样一个立足点上~方能纵览长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领略它的高远澄洁之美。所以这一句实际上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基础~没有它~也就没有“望”中所见的一切。
次句写望中所见的天宇。“镜天无一毫”~是说天空明净澄洁得象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没有一丝阴翳云彩。这正是秋日天宇的典型特征。这种澄洁明净到近乎虚空的天色~又进一步表现了秋空的高远寥廓~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当时那种心旷神怡的感受和高远澄净的心境。“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第三句转笔写到远望中的终南山。将它和“秋色”相比~说远望中的南山~它那峻拔入云的气势~象是要和高远无际的秋色一赛高低。
南山是具体有形的个别事物~而“秋色”却是抽象虚泛的~是许多带有秋天景物特点的具体事物的集合与概括~二者似乎不好比拟。而此诗却别出心裁地用南山衬托秋色。秋色是很难描写的~它存在于秋天的所有景物里~而且不同的
作者对秋色有不同的观赏角度和感受~有的取其凄清萧瑟~有的取其明净澄洁~有的取其高远寥廓。这首诗的作者显然偏于欣赏秋色之高远无极~这是从前两句的描写中可以明显看出的。但秋之“高”却很难形容尽致,在这一点上~和写秋之“凄”、之“清”很不相同,~特别是它那种高远无极的气势更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在这种情况下~以实托虚便成为有效的艺术手段。具体有形的南山~衬托出了抽象虚泛的秋色~读者通过“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的诗句~不但能具体地感受到“秋色”之“高”~而且连它的气势、精神和性格也若有所悟了。
这首诗的好处~还在于它在写出长安高秋景色的同时写出了诗人的精神性格。它更接近于写意画。高远、寥廓、明净的秋色~实际上也正是诗人胸怀的象征与外化。特别是诗的末句~赋予南山与秋色一种峻拔向上的动态~这就更鲜明地表现出了诗人的性格气质~也使全诗在跃动的气势中结束~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
晚唐诗往往流于柔媚绮艳~缺乏清刚遒健的骨格。这首五言短章却写得意境高远~气势健举~和盛唐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有神合之处~尽管在雄浑壮丽、自然和谐方面还不免略逊一筹。
篇三:杜牧书张好好诗
篇四:杜牧与少女张好好的感情轶事
杜牧与少女张好好的感情
杜牧唯一传世真迹就是写给张好好的诗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人们提起唐代大诗人杜牧~一定记得《山行》中的这个佳句。大自然的美景能让他停车驻足~其实~当朝一个绝代佳人才让他真正留连忘返。
如今杜牧留下来的唯一真迹~竟是送给这个名叫张好好的女孩子的。诗题就叫《张好好诗》~序中写道:
牧太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来乐籍中。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臵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岁~为沈著作述师~以双鬟纳之。后二岁~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从这序中我们知道~太和三年~30岁的才子杜牧遇到了年仅13岁的张好好~直到好好18岁那年~两人才郎里个郎。想起重庆被裁的黑局长文强花钱买女学生初夜~不禁让我们对怜香惜玉的杜才子肃然起敬:
太和三年~杜牧游遍扬州杭州之后~来到了湖州。湖州当时有名~除了产书
法工具湖笔之外~还因了一个少女张好好。看来~要创建文化名城~美人是少不得的。
杜牧刚到湖州~就心急火燎扯上剌史陪他逛街~那时的地方最高首长不像现在以陪投资商为乐~与杜才子走到街上~剌史脸上写满了自豪。其实杜牧逛街是假~想看到传说中的张好好是真。这风流才子就是走风流运~果然在路上遇到一个老太太牵着一个还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子~第六感官告诉杜牧~这就是张好好。于是迎上前去说:“你不施脂粉淡妆好~你歌舞好~所以叫好好。如果没猜错~请我为跳一支舞。”
张好好见剌史介绍说的杜才子能一下解读她的名字~像遇到知音似地~当即应允~于是在剌史府中~杜牧击拍~剌史吹笛~张好好跳起了胡族舞~类似于现在的肚皮舞。好好娇柔的舞姿~清纯的笑容~让杜牧醉了。本来只打算在湖州停留三日的~结果呆了一个月:这一个月里~杜牧天天叫好好来到剌史府中~吟诗和舞~或帮助好好补习文化课。好好虽然只有十三岁~却对眼前这个才子产生了丝丝依恋~杜牧见她若一朵含苞待放的花~甚为怜惜~一个多月里~连她的手都没碰过。
但是~这美好的日子终究要结束~杜牧还要去参加国考~赢取功名。与好好分手时~杜牧写下了著名的《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意思是鲜嫩欲滴的好好呀~扬州城里所有的名妓都比不上你。杜牧对好好承诺说~十年后~我一定
请求皇上赐我来此为官~你等着我~我一定娶你:可以想像~当时对情爱似懂非懂的张好好是如何的激动不已:
一年后~杜牧果然被授官监察御史~相当于现在的中纪委或监察部官员。当他在芜湖检查工作时~当地官员投其所好~将张好好从湖州临时借调到芜湖名妓歌舞团~为杜牧献舞时~杜牧一眼就认出了张好好~张好好不顾一切地像小鸟一
样扑入杜牧怀中~撒娇道:“老师~您看我长高了么,”这时的张好好~显然是将自己当成了文艺青年~曾经受教于杜老师的教诲~可是~杜牧的心里岂止只将自己当作好好的老师呢,只是看到好好依然娇嫩~“枝软不堪攀折处”~不忍破坏心中的那份美好。完美主义者杜牧两天后与张好好分手时~张好好已情窦初开了~两人长亭更短亭了好久。
这本是一个可能很完美的情感故事~但是~杜牧却终于把持不住~上了抬轿子的人的当。三年后~当他巡查到扬州时~客居此地的一个兵部尚书久仰杜牧的才华~竟然将自己的宠妾紫云姑娘拱手相送~正在为国家前途忧郁不已的杜牧~见到才貌双全的紫云~只得借美色而浇愁了~便纳了紫云为妾。不久~杜牧带着紫云来到了宣城~宣城一个官儿知道杜牧与张好好的旧事~便秘召好好从湖州赶来宣城与杜牧见面。年已十八的好好出落得令杜牧眼花缭乱~当夜便行鱼水之欢。令杜牧愧疚不已的是~他没想到~十八岁的好好拒
绝了许多大款和官员的诱惑~一直为他守着处女之身:
杜牧再次发誓~一定要到湖州来为官~迎娶张好好。可是~直到三年后~杜牧才如愿以偿调任湖州剌史~他满以为可以圆那个梦~谁知张好好在杜牧离开后写了许多信件~杜牧都没收到~又闻听杜牧与紫云的事~便只得嫁人~隐居乡下。
忧伤不已愧疚不已的杜牧便写下了《张好好诗》~从此不再风流~直到五十岁时忧郁而终。而张好好闻悉杜牧西归~悄悄来到杜牧坟前自尽了~结束了一段令人扼腕叹息的故事。
作文五:《张好好诗并序》1400字
张好好诗并序
《张好好诗》卷,唐,杜牧书,纸本,行书。纵28.2cm,横16.2cm。
唐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人。字牧之,中进士第,曾官司勋员外郎,后迁官中书舍人。工行草书。唐代著名诗人,有《樊川集》二十卷传世,因前有杜甫,所以后人称为小杜。 《张好好诗》,杜牧大和九年作并书。书体为行书。杜牧传世墨迹只此一件。其书字体姿媚,用笔劲健,转折处如孙过庭《书谱》。历代评之甚多,清包世臣赞曰: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倖致。中实之妙,武德以后,遂难言之。古今书诀,俱未及此,惟思白有笔画中须直、不得轻易偏软之说,虽非道出真际,知识固自不同。其跋杜牧之《张好好诗》云“大有六朝风韵”者,盖亦赏其中截有丰实处在也。(《艺舟双楫》)又云:花到十分名烂漫者,菁华内竭,而颜色外褪也;草木秋深,叶凋而枝疏者,以生意內凝,而生气外敝也。书之烂漫,由于力弱,笔不能摄墨,指不能伏笔,任意出之,故烂漫之弊至幅后尤甚。戏鸿堂摘句《兰亭诗》、《张好好诗》,结法率易,格致散乱,而不烂漫者,气满也。气满由于中实,中实由于指劲,此诣甚难至,然不可不知也。(《艺舟双楫》)
《张好好诗》是唐代诗人、书法家的仅存墨迹,也是稀见的唐代名人书法作品之一。张好好是一名歌妓,容颜娇美,才华出众。杜牧的这首五言长诗,就是为她而作,并对她的不幸寄以无限同情。诗载杜牧《樊川集》中,墨迹的末二句,因伤残缺“洒尽满”、“一书”五字,然不伤书诗的整体精神。
该卷书用麻纸,制作相当精细。书用硬笔,笔法劲健,颇多叉笔。这些都是唐代书法的用纸、笔法的特点。《宣和书谱》一书评杜牧书法:“气格雄健,与文章相表里”,是说作者诗文、书法有统一的风格。卷前有宋徽宗赵佶书签“唐杜牧张好好诗”,并钤有宋徽宗的诸玺印,保存着当时内府装潢式样。兹后曾递藏于宋贾似道、明项元汴、张孝思、清梁清标等人,乾隆年间入藏内府。据《式古堂书画记考·卷七》所记,该卷后元人诸跋,是从唐赵模《千字文》后移来。《宣和书谱》、《悦生所藏书画别录》、《平生壮观》、《大观录》、《吴越所见书画录》、《石渠宝笈·初编》等书著录。
该卷曾被清逊帝溥仪携出宫外,流散民间后归张伯驹所有。1956年张伯驹先生将其捐赠政府,此珍贵文物重为故宫博物院收藏。
牧太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来乐籍中。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 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岁,为沈著作述师,以双 鬟纳之。后二岁,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翠茁凤生尾,丹睑莲含跗。高阁倚天半,章江联碧虚。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吴娃起引赞,低徊映长裾。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盼盼乍垂袖,一声雏凤呼。繁弦迸关纽,塞管裂圆芦。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主公再三叹,谓言天下殊。赠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旌旆忽东下,笙歌随舳舻。霜凋谢楼树,沙暖句溪蒲。身外任尘土,樽前极欢娱。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 [著作尝任集贤校理。] 聘之碧瑶佩,载以紫云车。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洛城重相见,婥婥为当垆。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门馆恸哭后,水云秋景初。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
作文六:《杜牧>》1600字
《张好好诗》卷(下为局部),唐,杜牧书,纸本,行书。纵28.2cm,横16.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更多[1][2][3][4][5][6][7][8][9][题跋]
杜牧(803-852)
唐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人。字牧之,中进士第,曾官司勋员外郎,后迁官中书舍人。工行草书。唐代著名诗人,有《樊川集》二十卷传世,因前有杜甫,所以后人称为小杜。
《张好好诗》,杜牧大和九年作并书。书体为行书。杜牧传世墨迹只此一件。其书字体姿媚,用笔劲健,转折处如孙过庭《书谱》。历代评之甚多,清包世臣赞曰: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倖致。中实之妙,武德以后,遂难言之。古今书诀,俱未及此,惟思白有笔画中须直、不得轻易偏软之说,虽非道出真际,知识固自不同。其跋杜牧之《张好好诗》云“大有六朝风韵”者,盖亦赏其中截有丰实处在也。(《艺舟双楫》)又云:花到十分名烂漫者,菁华内竭,而颜色外褪也;草木秋深,叶凋而枝疏者,以生意內凝,而生气外敝也。书之烂漫,由于力弱,笔不能摄墨,指不能伏笔,任意出之,故烂漫之弊至幅后尤甚。戏鸿堂摘句《兰亭诗》、《张好好诗》,结法率易,格致散乱,而不烂漫者,气满也。气满由于中实,中实由于指劲,此诣甚难至,然不可不知也。(《艺舟双楫》)
释文:
张好好诗并序
牧太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 始以善歌来乐籍中。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 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岁,为沈著作述师,以双 鬟纳之。后二岁,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 伤怀,故题诗赠之。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翠茁凤生尾,丹叶莲含跗。高阁倚天半,章江联碧虚。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吴娃起引赞,低徊映长裾。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盼盼乍垂袖,一声雏凤呼。繁弦迸关纽,塞管裂圆芦。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主公再三叹,谓言天下殊。赠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旌旆忽东下,笙歌随舳舻。霜凋谢楼树,沙暖句溪蒲。身外任尘土,樽前极欢娱。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 [著作尝任集贤校理。] 聘之碧瑶佩,载以紫云车。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洛城重相见,婥婥为当垆。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门馆恸哭后,水云秋景初。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
[附录]下列资料来自故宫博物院网站
张好好诗卷
《张好好诗》卷,唐,杜牧书,纸本,行书。纵28.2cm,横16.2cm。
是唐代诗人、书法家的仅存墨迹,也是稀见的唐代名人书法作品之一。张好好是一名歌妓,容颜娇美,才华出众。杜牧的这首五言长诗,就是为她而作,并对她的不幸寄以无限同情。诗载杜牧《樊川集》中,墨迹的末二句,因伤残缺“洒尽满”、“一书”五字,然不伤书诗的整体精神。
该卷书用麻纸,制作相当精细。书用硬笔,笔法劲健,颇多叉笔。这些都是唐代书法的用纸、笔法的特点。《宣和书谱》一书评杜牧书法:“气格雄健,与文章相表里”,是说作者诗文、书法有统一的风格。卷前有宋徽宗赵佶书签“唐杜牧张好好诗”,并钤有宋徽宗的诸玺印,保存着当时内府装潢式样。兹后曾递藏于宋贾似道、明项元汴、张孝思、清梁清标等人,乾隆年间入藏内府。据《式古堂书画记考·卷七》所记,该卷后元人诸跋,是从唐赵模《千字文》后移来。《宣和书谱》、《悦生所藏书画别录》、《平生壮观》、《大观录》、《吴越所见书画录》、《石渠宝笈·初编》等书著录。
该卷曾被清逊帝溥仪携出宫外,流散民间后归张伯驹所有。1956年张伯驹先生将其捐赠政府,此珍贵文物重为故宫博物院收藏。
(撰稿人:肖燕翼)
你可以通过这个链接引用该篇文章:://molling1945.bokee./viewdiary.15702850.html
作文七:《张打油的诗》600字
张打油的诗
作者:贾宝珍
来源:《视野》2007年第11期
后唐南阳出了个诗人名叫张打油。某年冬天,一场大雪,张打油大发诗兴,吟出名作《雪赋》一首:
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名作”一说,并非讽刺。此诗论文雅虽上不得台面,但如此意趣盎然之诗实是千古未有,是以在市井之间,流传至今。
第二年头里,又是大雪飘飞,恰逢大诗人路过某官员私邸,又是诗兴大发,忍不住提笔在墙上刷了一首《雪赋》:
六出飘飘降九霄,街前街后尽琼瑶。
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
官员发现此诗,大为光火,得知是张打油所题,立刻将其拘来审问。张打油不慌不忙地说:“我虽没有什么才能,但还懂得写诗作文,哪会如此胡说八道,扯这种不合音韵的东西?大人不信,不妨马上出题试试!”
当时南阳被叛军围困,正求朝廷派兵救援。官员就以此为题,叫张打油写诗一首。张打油出口成章:
天兵百万下南阳,也无救兵也无粮。
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
——明明嘴上不认,但音韵句法却一模一样!官员听之,狂笑不止,于是此事不了了之,但张打油也就这么出了名。从此后,人们就把通俗易懂、不拘平仄音调的诗叫做“打油诗”。 张打油放浪不羁,实有魏晋狂士之风,无论才华人品,均为俊才;后人模仿,往往得其形而不得其意,是以“打油诗”一词,逐渐流为贬义。
像这种被后人糟蹋了的名词,不知还有多少。
(祝均一摘自陕西人民出版社《新世纪文化百科》)
作文八:《张新颖的诗》800字
纸
我总是浅尝辄止
节制 恪守限度
停留在表面
表面足够迷恋不已
不会去触及表面以下一寸的地方
更不要说深入一尺
所以我喜欢纸
纸 让偏执深度的人恼怒
他装出不屑的样子欺骗别人
安慰自己
我喜欢纸中的宣纸
绵软 温润 柔韧
好像没有重量
揉皱了再展开
平整如初
不留一点受伤的痕迹
这一张宣纸
吸收了墨
就把字迹保存在那里
保存着八百年前一个写字人的信息
古旧了 还栩栩如生
没有人能把八百年的时间深度压平
压平得像一张纸那么薄
可这张薄的、轻的宣纸
把时空的纵深一直保持在表面
触目可及
包括未来的历史
新产出的宣纸
表面空白
有所等待 有所邀请
也是缄默无语
或者
没有等待 没有邀请
无需缄默 本来无语
就这样表面空白
书 页
翻一本新书
页边划破了手指
血渗出,聚成殷红的小珠
你这才知道
纸的锋利
纸刃
纸锋
是书页的边
而书页是柔软的
遭遇这样的书
一个猝然降临的机缘
你承接得住
杯 子
杯子倒了,半杯水洒出来
杯子倒了,满杯牛奶洒了一桌子
杯子倒了,什么也没有洒出来
杯子跌落到地上,碎了
杯子沿着反抒情的方向
自由落体的途中
你心里已经听到了
尖利的爆炸声
杯子跌落到地上碎裂的瞬间
你听到真实的声音,其实清脆
你舒了一大口气
一本书的三个读者
三个读者
一个来自过去
一个来自未来
一个说,他就是现在
三个人互相争吵
结果是
过去不足信
未来更可疑
现在,过去说,哪里有现在?
现在这句话还没有说完
现在就已经成为过去
他们吵到后来
忘记了他们的读者身份
忘记了那本书
他们关心起他们自己
一个忽然发现
他们是在一个人的梦里
原来他们比他们争吵的东西更虚幻
他们都惊恐起来
要是那一个人的梦没有了
他们也就没有了
做梦人很高兴他们意识到了他的存在
虚荣心满足了一下
却只是瞬间的事情
他想起了那本书
他想起他是读者
他困惑他是这本书的
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读者?
他看着自己的梦
他看着梦里人的惊恐
他想让他们忘掉惊恐
返回到无休止的愚蠢争吵里面去
可是他知道,而他们却不知道
他没有办法保证自己的梦不醒
作文九:《杜牧《张好好诗》》1500字
杜牧《张好好诗》
唐代晚期大诗人、书画家杜牧,23岁时写下了闻名天下的《阿房宫赋》,之后也写下了如“远上寒山石经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等众多绝句和七律的名诗。 杜牧,字牧之,陕西西安人,曾官拜中书舍人,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曾注释兵书《孙子》,为区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二十卷。
《张好好诗》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翠茁凤生尾,丹叶莲含跗。 高阁倚天半,章江联碧虚。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 主人顾四座,始讶来踟蹰。吴娃起引赞,低徊映长裾。 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盼盼乍垂袖,一声雏凤呼。 繁弦迸关纽,塞管裂圆芦。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 主人再三叹,谓言天下殊。赠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 龙沙看秋浪,明月游朱湖。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 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 旌旆忽东下,笙歌随舳舻。霜凋谢楼树,沙暖句溪蒲。 身外任尘土,樽前极欢娱。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
聘之碧瑶珮,载以紫云车。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 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洛城重相见,婥婥为当垆。 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 门馆恸哭后,水云秋景初。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 洒尽满襟泪,短歌聊一书。
《张好好诗》行草书,作于太和八年(834年),时年杜牧32岁,此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字。书法气势连绵,墨酣笔畅,有六朝之风韵,具朴实无华之美。 杜牧一生著作众多,又会画事,曾临摹顾恺之《维摩百补图》,所存墨迹仅此《张好好诗》书法一幅,(上图为局部)。卷首尾有宋人贾似道、明人项子京、明人张孝思、清人梁清标的题签、题跋印章,收入书刻《秋碧堂法帖》,传入日本后,《昭和法帖大糸》中有影印。杜牧的文学成就以诗、赋、古文称为名家,主张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形成了自己特殊的艺术风貌。
----
这是一件纸本,纵28.1厘米,横161厘米,原诗作于大和九年(835)秋,长卷写成的时间可能稍晚。书体挥洒华赡,墨痕浓淡相间,偶有枯笔飞白,显得古朴流美。卷前有宋徽宗赵佶题签,钤“宣和”及双龙圆印。后经南宋贾似道、明项元汴、张孝思、清梁清标等人收藏,乾隆间入内府。卷首公私收藏印鉴甚多,卷后有明张孝思、清年羹尧
跋语。这件国宝,民国时被溥仪带出宫外,后流散于民间,最终被收藏家张伯驹购得,于1956年捐献给国家。
《张好好诗》是杜牧在洛阳任监察御史时写的。从诗前的“并序”中可知,好好是一位歌女。杜牧与她是大和三年在南昌沈传师的江西观察使幕府任职时相识的。杜牧参与宴会,逢场作戏,两人经常见面,极为亲昵。大和四年,沈传师调任宣歙观察使,杜牧随之到了安徽宣城,这时好好也被带到宣城,所以他们依旧朝夕相见。后二岁,好好被沈传师之弟沈述师看中,纳她为妾,就此互相隔绝。大和七年,沈传师调任吏部侍郎,宣城幕中的故旧同事也就各奔前程。可是没有几年工夫,张好好却被薄情的丈夫遗弃而在洛阳东城的一家酒店当垆卖酒。杜牧感旧伤怀,遂写了这首《张好好诗》。
全诗58句,在不足三百字的诗中,诗人以缠绵旖旎的笔调,把这位才貌出众、能歌善舞艺人的天真、善良和她凄凉的结局写得感人至深,诗中“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洒尽满衿泪,短歌聊一书”乃长歌当哭,正与白居易《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为同一意境。对于这件墨宝,清叶奕苞《金石录补》称赞说:“读其诗歌,使千载下有情人惊魂动魄;何况云烟满纸,笔致绝尘乃尔耶~”
作文十:《张海波的诗》700字
长城这块古老的砖
1
在罅隙里抠出一捧声音
金戈铁马,掩盖着羌笛幽咽
长城就在这幽咽里
一步步长长
左手攥着硝烟滚滚
右手舞着鼓乐升平
一天沙如雪 一天月似钩
长城一瘦再瘦
剔除一瘦再瘦的形销骨立
也终不见 半片
秦时瓦 汉时霜
而鸿雁,依旧
往来 南北
2
没有什么
是刻进风里
留下疤痕的
一场甘霖
从昨天潮湿的
唐宋元明清滋生
绿苔只在墙角
偷偷拔高一毫米
绿色 尚布不满一块青砖
一个朝代
已大呼小叫着
一掠而过
然后被整齐划一地
分割 排列
在每一块青砖下
3
有哭声在传递
我听不到
羌笛呜咽
每一块砖都在想着家乡
有车从这头穿越到那头
看不到熟悉的人
也
听不到熟悉的歌
那些熟悉的啊
都压在几百年前 沉睡
沉睡的墙砖
被并列排挤在固定的方格里
编年陈列
纵成齑粉
也注定要横卧八百里燕川
旷古铄今
4
崇山峻岭静卧千年
修禅
横的光线 与
竖的历史 交错
织网
千年 眨眼间
明镜为台
菩提为树
印上再多脚印
也终无生命的重荷
长城
闭眼,修禅
看横横纵纵
阡阡陌陌
明镜 非台
菩提 无树
长城,肢解了自己
还原
长安 还有楼兰
的破砖碎瓦
断墙残垣
5
长城这块砖
站在骨骼的上头
看尽八百里诸侯烽火
敌不过红尘一笑
长城什么也不说
只把世态炎凉嚼进骨子里
吞吐着凡尘俗事
用沉默契合着历史的断带
再一一压实
成薄薄的一页书简
闲时攥在手里
睡时枕在头下
悉心把玩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古诗文阅读得张正字诗[宋]陈与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