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速度与质量的对决》1200字
中文名 : 速度与质量的对决
英文名 : Gnomon Speed Vs Qulity In Vray
资源格式 : DVDRip
版本 : 聚光网翻译版
发行日期 : 2007年
地区 : 大陆 , 美国
对白语言 : 普通话 , 英语
简介 :
If there is one thing that can truly control the balance of speed versus quality in Vray it is image sampling. Image sampling is basically part of anti-aliasing. This tab can take your renderings from 20 second quick tests to 30 minute high quality renders without having to adjust any other aspect of the rendering. They control anything from fine detailed textures,
to glossy reflections and refraction, to aspects like depth-of-field and motion blur, all at once. This tutorial helps to make sense of each one and simplify the process, so that the user can easily control the quality of the rendering in the most efficient way.51Render.
Sample scene requirements: Max 8 or higher, Vray 1.5rc3 or higher. All textures provided except HDR. Users must provide their own HDRI for testing.
Gnomon 出品的一个 VRay 渲染优化教程 :速度与质量的对决。通过一个简单的渲 染实例向大家介绍 Vray 渲染过程中各项参数包括抗锯齿、几种不同的渲染引擎 及其组合、材质属性、景深、运动模糊等对渲染速度与质量的影响,及其占用资 源的大小。通过观看本教程可以使大家学会,如何让 Vray 渲染的图片在速度与 质量之间达到最大的平衡。
该教程的样图如下:
有网友想要这个视频的中 文字幕 , 这是在聚光 CG 网 上下载的收费视频 , 可惜现 在很少更新视频了 ~~发了 那么多聚光的译版视频 , 在 此对聚光的全体人员表示
感谢 ~
最近正在学习 sketchUP, 希望有 sketchUP 模型的朋 友可以共享共享 ~~小弟在 些谢过了 ~~
作文二:《VUE速度与质量的平衡》4600字
Vue 速度与质量的平衡 作者 :Steven James 翻译 :liber8721
RENDER SETTINGS FOR VUE
VUE 速度与质量的平衡
在教程 开始之前 , 先看下 上个 星期我 在 经 过一些 测试之后常 用的渲染设置。 (30-07-2009)
上图中你需要了解的几个要点
1. 对 于大 多数场景来 说你 不需要 blurred reflections模糊反射 或 者 blurred transparency模糊透明 , 所以 关闭它 . 除非你 的场景里 面 有个 特写镜头 是主要 表现 一个 反射表面 的 , 材 质上的 blurred reflections模糊反射 在渲染上 真 的 很费时间 , 除了那 些 你 需要 特别表现反射效 果的 材 质, 其他 的 材 质 都只 使用 bump map凹凸贴图 或 者 dispalcement 置 换贴图 .
2. Depth of field景 深效 果 . 你 的场景需要使用 吗 ? 如 果不需要 就 关闭它 . 单独 渲染 Z 通 道无 论 在 哪 个 方 面都 比这个要 快 得 多 , 在渲染 Z 通 道 的 时 候记 得 统 一的 吧 场景里 面 所有的 物 体都 赋予白色 或 者 黑色 来 缩减 时间 .
3. 你 的场景需要 motion blur 运 动模糊 吗 ? , 包括 wind on plants 植物 上的 风 效 ? 如 果不需要 关闭它 . 同 样 的 关闭 Optimize Volumetric Lights优化 体 积光 , 除非你 的场景需要使用 体 积光 .
4. Optimize last render pass优化上 次 渲染通 道 , 关闭它 .
5. 大 多数的场景 都 不需要 pute physically accurate caustics计算精确地物理焦散 效 果 所以 关闭它 , 但是在 水 下 场 景 中你 需要 表现 水 面 投 射 到 水底地 面 上的 焦散 效 果 或 者 玻璃投 射 到 其他 物 体表面 焦散 效 果的 时 候 , 你 一定要 记 得 把 这 个 选项打 开 . 再 或 者 阳光照 射 在 书桌 上 香水瓶 时 投 射 到 桌 面 的 玻璃焦散 效 果的 时 候 你 也需要 打 开它 .
6. Advanced Effects Quality高级 效 果 品 质 通 常 来 说 50%就已 经 足够 了 .
7. DPI 分辨率 , 忘记 大 家 常说 的 什么印刷 需要多 少 多 少点 之 类 的 , 在数 字软 件 渲染 中 不要 牵涉 到 印刷 的 概念 , DPI 设置 为 72. 对 于 印刷 来 说 , 经验 法则是 :你 需要 每英寸 300个 象素点 来 获得 高品 质的 印刷 图 像 。 假如 它 有 足够 大 的 初 始 尺寸 来 防止“马赛克” 现 象 , 那 么 我们 就 可以在 Photoshop 里 面 扩 大 这个 已 经 比较 大 尺寸 的 图 片 到 更 大 的 尺寸 来作 为印刷 使 用。 我 渲染一 张 1680x1050尺寸 的 图 打印 到 30x20cm 的 纸 上 非 专业 人 根 本不 能发 现 两 者的 区 别 。
8. 除了 做 动画之 外 一般 我们都 不 怎 么 需要用到 texture antialising贴图 抗锯齿 , 在 动画中我们 一般 只 需要 33%左右 就足 够 了 . 所以 除了动画之 外 你 可以 直 接 关 掉 它 .
9. 在 Anti-Aliasing options 抗锯齿 设置 面 板 里 面 , Systematic 系 统 预置 的参数 都非常 高 ,但是速度是 非常 慢 的 , 所以 我们 一般 选 择 optimized 优化 就 可以 了 . 设置 minimum 最 小采 样 为 1, maximum 最 大 采 样 为 8, 同 时 勾 上
10. 另外 , 请 注意 一个 重 要的 问 题 , 我 在 另 一个教程里 面 提 到的 ! 如 果 你 在场景 中 使用 了 玻璃 或 类 似 的 透明材 质 (包括 透明 容 器 里的 水 ), 你 必须编辑
不同参数下的一些渲染对比
注意 : 因 为 这个场景里 面 有一个 很大 的 体 积 材 质 物 体 所以渲染 时间 可 能 看 起 来有 点 慢 , 这也是 我 拿 这个场景来 做 测试 的原 因 , 毕竟太简 单 的场景 测试 起 来 没 有 什么 代 表 性 . 同 时 这个场景里 面 有 大 量的 垂直 的 木板 贴图 , 常 规 参数渲染 锯齿 比较 严重 ,也 很具 有 代 表 性 . 我 在这个场景里 面 使用的是标准的 默认 大 气 , 标准 灯 光 , 阳光 开了 软 阴影 (2度 ). 没 有 霾 和雾 效 . 渲染 尺寸 1680 x 1050.
图 1
预置的
图 2
预置的
抗锯齿 效 果比 我 的设置要好一 点
图 3
预置的
效 果比 图 2的要 稍 好一 点点 .
图 4
使用 我前面 提 到的设置参数渲染 , 4分 钟 .
你 可以 注意 到有一 点 改进 了 , 还 是比较 明 显 的 .
图 5
90%的 抗锯齿 Quality threshold 质量 阈值
从 这 张 开始 的 几张 图我开始 做 一些比较 大 的参数 修改 , 所 以 我 降低 了 minimum 最 小采 样 值 .
Minimum 4 (上 面那 张 图 是 6), maximum 24, 7分 钟 比 之前 的 效 果好 !
图 6
95%的 抗锯齿 Quality threshold 质量 阈值
Minimum 4, maximum 24, 12分 钟
效 果 很 好 !
图 7
99%的 抗锯齿 Quality threshold 质量 阈值
Minimum 4, maximum 24, 35分 钟
效 果 非常 的好 .
图 8
100%的 抗锯齿 Quality threshold 质量 阈值
Minimum 4, maximum 24, 58分 钟
是 95%抗锯齿 渲染 时间 的 四倍 , 将 近 99%的 两倍 .
上 面图 3效 果
预置的
通过上 图 对比 得 到结 论 :预置的 “ Ultra ”级 别 渲染 时间 要 长 一些 , 但渲染 效 果并不是 那 么 好 , 差 别 不是 很大 , 但 还 是有 明 显 的 区 别 .Custom settings自 定 义 设置速度要 快 一些 . 所以在这里 自 定 义 设置比 Ultra 预置 模 式 要好 .
预置的
.
通过上 图 对比 得 到结 论 : 在 把 抗锯齿抗锯齿 Quality Threshold 质量 阈值提升 到 90%以上 之后图 像 质量 得 到 了 显 著 的 提 高 . 对 于 最平 滑 的 效 果来 说 , 像 场景 中 人 体 光 滑 的 皮肤 , 你 可 能 想设置 为 99%来渲染 , 但对 于 场景 中其他表面 比较 粗糙 的 物 体 , 像 一些 地 形 风 景 效 果 , 或 者比较 大 的 物 体 , 像 建筑 之 类 的 东西 ,99%对 于 这些 物 体 又 并不 适合 , 所以 90%这个 值 在 速度与质量上是比较 折 中 的。而且 , 就 我 个人而 言 非常 平 滑 的 表面效 果并不好。
抗锯齿 Quality Threshold质量 阈值 为 60%
Minimum 4, Maximum 24 , 4分 钟
抗锯齿 Quality Threshold质量 阈值 为 60%
Minimum 4, Maximum 64 , 4分 钟
通过上 图 对比 得 到结 论 : 增加 最 大 采 样 值 在渲染 效 果上并 没 有 什么 显 著 的 改 变, 效 果 基 本一 样 。 因 此 就 这个场景而 言 只 要最 大 采 样 达到 24就已 经 可以 得 到 很 好的渲染结果 了 。
抗锯齿 Quality Threshold质量 阈值 为 60% Minimum 4, Maximum 24 , 4分 钟 抗锯齿 Quality Threshold质量 阈值 为 60% Minimum 24, Maximum 24 , 7分 钟
通过上 图 对比 得 到结 论 : 增加 最 小采 样 值 在渲染 效 果上也 没 有 什么 显 著 的 改 变
抗锯齿 Quality Threshold质量 阈值 为 60% Minimum 4, Maximum 24 , 4分 钟 抗锯齿 Quality Threshold质量 阈值 为 60% Minimum 4, Maximum 16 , 4分 钟
抗锯齿 Quality Threshold质量 阈值 为 60% Minimum 4, Maximum 24 , 4分 钟 抗锯齿 Quality Threshold质量 阈值 为 60% Minimum 4, Maximum 8 , 4分 钟
通过上 图 对比 得 到结 论 :在 maximum 最 大 采 样 8 和 24两 个不同 值 的 时 候 渲染 得 到的结果并 没 有 什么 不一 样 , 即 使 在 Photoshop 里 查 看 也 看 不 出 什么 区 别 , 就 这 张 图 来 说 , 最 小采 样 4, 最 大 采 样 8已 经 足够 了 ! 而且 由 于 渲染 时间 一 样 , 那 么 我们 可以 认 为 这 已 经 是 提 高 渲染速度在参数设置上的一个 下 限值 了 !
抗锯齿 Quality Threshold质量 阈值 为 95% Minimum 4 , Maximum 24 , 12分 钟 抗锯齿 Quality Threshold质量 阈值 为 95% Minimum 1 , Maximum 8 ,8分 钟
抗锯齿 Quality Threshold质量 阈值 为 95%
Minimum 1, Maximum 8 ,8分 钟 预置的
.
通过上 图 对比 得 到结 论 :使用 minimum 最 小采 样 1,maximum 最 大 采 样 8, 和 最 小采 样 4最 大 采 样 24, 无 明 显 差异 , 并 且在 抗锯齿 Quality Threshold质量 阈值 为 95% 的 情况 下 , 时间 缩 短 了 1/3.
在相同渲染 时间 的 情况 下 Custom settings自 定 义 设置 得 到的渲染结果比预置的 “ Ultra ” 模 式 要好 得 多 .
因 此 , 在这个场景 中 这 就 是速度与质量的平衡 !
我 个人 常 用的渲染设置 就 是在这个场景渲染设置的 基础 上, 将 maximum 最 大 采 样 提 高 到 16 抗锯齿 Quality Threshold质量 阈值 设置设置 为 99%,但是 就 一般渲染来 说 本 文 的设置参数 就已 经很 好 了 , 基 本达到 了 速度与质量的平衡 :)
下面这幅图就是本文最终渲染的基本设置
作文三:《惯性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900字
惯性概念本身并不难理解,即,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属性。但在应用中,有些理解不深的网友会受到一些错误说法的疑惑,比如速度和惯性到底是什么关系?是不是速度越大,物体的惯性就越大呢?本帖专门就此做个探讨。
根据惯性的定义,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属性,那么衡量惯性的大小,就是看物体保持这种状态的能力,这种能力越强,当然惯性就越大。但如何衡量这种保持能力呢?根据牛顿第一定律,我们知道,要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只有通过外力作用。那么施加同样的外力,物体速度改变越慢,自然就表示物体状态保持能力越强,惯性越大。而速度改变的快慢,可以用加速度来衡量。反过来看,同样的加速度,需要施加的外力越大,自然也表示物体惯性越大。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外力和加速度这2个物理量来量化惯性的大小,即F/a。我们都知道牛顿第二定律m=F/a,这样,物体质量的大小,自然成了衡量惯性大小的量化指标。
前面是从运动状态保持能力去理解惯性,同样也可以用运动状态改变难易程度去理解,根据前面对应,同样外力,加速度越大,运动状态越容易改变,惯性就小;同样加速度,需要外力越大,运动状态就越不容易改变,惯性就越大。
从上面分析,我们可以明白,反映惯性的不是速度的大小,而是速度改变的情况。可能有的网友还会疑惑,速度越快,越不容易停下来,怎么就不是惯性越大呢?对于同一个物体,速度越快确实越不容易停下来,但在同样的外力下,它速度改变的快慢并没有不同,要停下来的时间长,是因为速度快的物体,要改变的速度量大。就比如我们要衡量汽车加速能力,一定是单位时间内增加的速度,而不是增加的总速度。同样道理,我们不能因为要改变的速度多,就认为物体的惯性大。比如100kg物体,速度分别10m/s和1m/s,在1N力作用下,停下来时间分别需要1000s和100s,但同样速度变化的时间里,他们速度减小是一样的,所以惯性大小相同。
其实从牛顿第一定律直接就可以知道,物体保持自己运动状态的能力,跟自身的速度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同时从参照系方面考虑,也可以知道速度跟惯性是没关系的。因为速度大小完全取决于采用不同的参照系,是人为的。惯性大小是物体自身属性,当然不会因为人为的参照系变化而变化。
作文四:《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冲突》15800字
作者:向宽虎陆铭
财经研究 2015年09期
中图分类号:F201;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952(2015)04-0004-1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这一原则对于未来中国经济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权衡经济增长与区域平衡一直是国家战略层面的一个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和区域差距的扩大,中国的区域战略从率先发展东部逐步过渡到区域间平衡发展。尤其是在2003年前后,区域差距已经扩大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因而这一时期,国家在诸多政策领域都加大了区域平衡的力度。要实现区域间人均收入均等化的目标有两条备选路径:一是通过行政干预使得经济资源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二是加强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在经济集聚的同时实现人均收入的地区间均等化。在中国,由于户籍和土地制度的制约,劳动力在地区间不能充分流动。而当前户籍和土地制度形成根源颇深,要对其进行改革需要等待合适的历史时机。因此,当区域差距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时,通过行政手段来推动欠发达地区发展以实现区域平衡可以应一时之急。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通过政策手段干预资源流动方向来实现区域平衡,会造成经济效率的损失。当前得到政策倾斜的欠发达地区能否持续发展取决于其生产效率,重速度轻质量的增长是难以持续的。从全国层面来看,忽视效率的区域发展政策也会影响整体的资源配置效率。中国资源配置效率在2003年之后的恶化与政策上区域平衡倾向的加强不无关系(陆铭和向宽虎,2014)。因此,从长期来看,通过改革户籍和土地等制度来消除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障碍,才是解决中国区域发展差距问题的根本。
本文以开发区为例分析一项具体政策上的区域平衡如何影响了经济效率。作为经济特区政策的延续,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发区在中国经济中发挥的作用在逐渐改变。早期的开发区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承担着经济改革和制度创新的任务。但当其运营模式逐渐成熟之后,开发区的角色开始发生变化,慢慢变成国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政策手段。因此,中国区域战略的转变会反映在开发区在区域间分布的变化上。本文则通过分析开发区政策上的区域平衡对企业的影响,来揭示平衡政策将如何影响地区经济和效率。
本文利用工业企业数据库,分别计算了各个城市开发区企业平均的权益资本回报率和资本要素生产率,并利用这两个指标与该城市到香港、上海和天津的最近距离之间的相关关系在2003年前后的变化,来反映开发区政策的区域平衡倾向对企业在地区间的分布和企业效率的影响。两个指标中,前者能够反映出企业在各个城市的开发区进行投资获得的收益率,后者反映的是资本要素的利用效率。如果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开发区企业没有出现明显的权益资本回报率差异,那么说明企业在哪投资都有相似的收益,此时,政府政策的确可以影响企业的选址。我们的基本发现是,2003年之后,开发区政策上的区域平衡倾向相对限制了东部发展,这使得相对更多的企业投资于中西部地区。但是,权益资本回报率本身可能是政府政策倾向(如减税和补贴)的结果,对资源配置来说,更为重要的不是权益资本回报率,而是资本要素的利用效率,如果效率低下,则增长的持续性将受到危害。本文发现,2003年之后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资本要素生产率的差距在扩大。因此,开发区分布的区域平衡只能在短期内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同时却造成了宏观经济效率的损失。
本文后面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二部分展示了开发区分布的区域平衡倾向不断加强的历史进程。在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我们利用企业数据,分析了2003年之后开发区政策的中西部偏向对平衡和效率的影响。其中,第三部分揭示了开发区政策的中西部偏向对企业分布的作用机制;第四部分结合文献分析了区域平衡政策的加强如何影响了地区间资本生产率的差距,并以此说明政策的区域平衡对经济效率的影响。第五部分为结论及政策含义。
二、东部优先到地区平衡:开发区政策的地理推进
中国的开发区政策是始于1980年的经济特区政策的延续。作为改革开放政策试验的载体,经济特区取得了巨大成功,使得国家有了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动力。1984-1990年,中国又陆续开放了其他一些沿海城市和地区,这一时期开放的城市和地区都在沿海,反映了国家率先发展东部的区域战略。而1992年之后,开放政策的区域平衡倾向越来越明显,1992年5月,中央4号文件决定开放5个长江沿岸城市、9个边境城市和全部30个省会城市,赋予这些城市经济特区的特权。在开放政策的重心向内陆地区偏移之后,开发区的设立也向内地转移。1992-1993年间,内陆省份设立了18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2002年期间,又有17家在内陆省份成立。
由于经济开放范围的扩大总是伴随着新的国家级开发区的设立,因此,国家级开发区在区域间分布的变化,能够直接反映经济开放政策的地理推进。图1给出了1984-2005年期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四类国家级开发区①累计总数量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分布及变化。②可以看出,到1990年为止,国家级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开区”)都只设立在东部地区,而1991年新增的18个国开区中,中西部占了11个。1992年**南巡讲话之后,国开区数量在两年间猛增64个,仅东部就新增45个。这既反映了经济开放程度的加深,也反映了当时率先发展东部的基调。1994-1999年开发区数量变化比较小。2000-2003年间国开区又经历了一轮较大的数量变化,四年新增开发区56个,其中东部30个,中西部共26个。这一轮数量变化首先反映了中国加入WTO前后开放程度的加深,其次也反映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国家在开发区的设立上对内陆地区的政策偏向。
图1 国家级开发区数量在东部和中西部的变化
注: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06年版)》。
国家级开发区在区域间的分布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国家的区域战略,但是省级及以下开发区的地理分布还受到地方政府发展本地经济的激励和土地资源分布地区差异交互作用的影响。而土地资源中,对开发区设立影响最大的是建设用地指标,其在地区间的分配受到2000年以后区域平衡战略的影响,也更加偏向中西部地区。但是,由于监管不严,省级及以下开发区的设立在2003年以前并没有受到建设用地指标的严格限制。而2003-2006年开发区的清理整顿使违规占地和违规设立开发区的现象得到治理。这使国家在成功控制了开发区过度扩张的同时,无疑也加强了省级以下开发区分布的区域平衡。由于省级开发区在数量上要大大超过国家级开发区,③因此这一轮的清理整顿也是一次对开发区分布的重大调整。
省级及以下的开发区和国家级开发区的区别在定义上仅仅是审批机构的级别差异,但由于不同级别的行政机构掌握着不同程度的权力,二者在政策优惠上也存在显著差异。根据《关于清理整顿现有各类开发区的具体标准和政策界限的通知》(发改外资[2003]2343号),国家级开发区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各类开发区,而省级开发区则是指省级政府批准设立的各类开发区。《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06年版)》中,得到国家部委承认其合法性的省级开发区有三类:省级经济开发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及省级特色工业园区。而省级以下的开发区在2003-2006年的清理整顿中全部被撤并。政策优惠上,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开发区最大差别的在于所得税的优惠程度。例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其中,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经企业申请、市税务机关批准,从开始获利的年度起,第一和第二年免征所得税,第三至第五年减半征收所得税(“两免三减半”)。但对于省级开发区,由于省级政府并不拥有和国务院同等程度的税收权利,因此其税收优惠与国家级开发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多是给予符合一定条件的企业地税返还或者财政奖励。
省级及以下开发区的数量和面积扩张,一方面是受到国家级开发区取得的成功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地方政府之间招商引资竞争加剧的结果。所谓的“开发区热”现象,就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为了竞争企业,在建设开发区上加大投入,这使得很多地方建设用地快速扩张,并引起了征地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第一轮的开发区热始于1992年。根据张璞和李晓文(2007)提供的数据,截至1992年底,全国开发区的数量已达到1 951个,规划面积1.53万平方公里,但已开工建设的面积仅307平方公里。针对开发区数量面积扩张过快、耕地数量锐减的问题,1993-1994年国家土地管理局开展了第一次开发区清理整顿。然而,这一轮清理整顿并没有止住开发区扩张的势头。1997年初,开发区的数量达到4 120个,规划面积1.24万平方公里,实际占地面积2 322.5平方公里,4 120个开发区中绝大部分是省级以下违规设立的(张璞和李晓文,2007)。为了控制建设用地的扩张,1997年4月15日至1998年4月14日期间国家直接冻结了建设用地的批准。
虽然在2003年之前,国家对省级及以下开发区的过度扩张进行了两次清理整顿,但这并没有对开发区在地区间的分布产生太大影响。从原则上讲,省级及以下开发区的建设要遵循1999年4月国务院批准的《1997-2010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而这一规划纲要强调的统筹平衡各区域用地主要体现在对东南沿海区和环渤海区建设用地规模扩大加强限制。但是,由于监管薄弱,地方在用地时并不一定严格遵循这一规划。且前两次清理整顿的力度也非常有限。可以说,在2003年以前,省级及以下开发区的分布受到建设用地区域平衡的限制比较小,在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激励和对本地发展潜力的判断。
然而,这一状况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有所改变。2003年7月开始,国土资源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开发区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清理整顿。7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暂停审批各类开发区的紧急通知》(国办发明电[2003]30号),暂停审批各类开发区。同年12月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清理整顿现有各类开发区的具体标准和政策界限的通知》(发改外资[2003]2343号),详细指出了对各级开发区清查和整顿的要求。整个清理整顿过程持续了3年时间。由于力度比较大,这次整顿的效果非常明显,到2006年为止,全国开发区数量由6 866家减少到1 568家,减少了77.2%,规划面积由3.86万平方公里压缩到9 949平方公里,减少了74.0%。④其中,2003-2004年,开发区数量减少了4 813个,面积减少了2.46万平方公里,减少的比重分别约为70%和64.5%。⑤
2003-2006年的开发区清理整顿使得国家在成功地控制了开发区过度扩张的同时,也加强了省级以下开发区分布的区域平衡。由于缺乏数据,我们无法获得2003年清理整顿之前开发区在地区间的分布,但从清理整顿开始后建设用地被控制得更严这一点来推断,清理整顿之后的开发区在地区间的分布比2003年之前更能反映国家的区域平衡的倾向。并且,运用1998-2008年全部国有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⑥,我们可以获得开发区企业的空间分布,以此来检验开发区政策的平衡倾向在2003年前后的变化。
图2 开发区企业数量和有开发区企业的区县数量的变化
注:数据来源于1998-2008国有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库。
在用工业企业数据检验2003年前后开发区政策的区域平衡倾向的变化之前,我们首先要证明这一数据能够反映开发区政策的变化。为此,我们给出了开发区企业⑦总体数量和有开发区企业的区县数量⑧在2003年前后的变化,并看这一变化是否能够反映2003-2006年开发区清理整顿的影响,如图2所示。由于我们关注的是数量变化的程度而非数量本身,图2给出的是每年开发区企业数量和有开发区企业的区县数量相对于2003年⑨同一数量的倍数。结果显示,2003年前后,两个数量的下降幅度都是比较明显的。2003年到2004年间,开发区企业数量下降了约41%,而有开发区企业的区县数量下降了约61%。与清理整顿中2003-2004年间开发区数量的减少幅度相比,这两个数字看上去比较低⑩,但至少能够反映清理整顿带来的开发区数量和开发区企业数量的大幅度下降。
数据分析显示,开发区清理整顿之后,相对来说,东部的开发区受到了更大的压缩。我们计算了东部地区开发区企业数量占全部开发区企业数量的比重,以及有开发区企业的区县数量占全国有开发区企业的区县数量的比重,图3显示了这两个比重在1998-2008年期间的变化。两个指标中,后者反映了开发区的地理分布,而前者还反映了企业在不同地区的开发区之间的选择。图3给出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结果是,2003年之后,东部地区的开发区企业数量和有开发区的区县数量占全国的比重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这表明,2003年开始的清理整顿,的确明显地加强了开发区分布的区域平衡,而清理整顿带来的开发区分布的区域平衡,也影响了开发区企业的空间分布。2003年以前,东部有开发区企业的区县数量比重缓慢下降,说明开发区分布的区域平衡趋势是在逐步加强的,但是东部地区开发区企业数量占比在这一期间维持不变,表明这一时期开发区政策的区域平衡并没有使得中西部地区在招商引资上获得了明显的好处。其原因是东部地区的开发区对企业的吸引力比中西部要强得多。但是,2003年之后,东部地区开发区企业数量占比也有所下降,并且企业数量占比的下降幅度比有开发区企业的区县数量占比下降的幅度要大。这表明,2003-2006年的清理整顿不仅影响了开发区的地理分布,还对企业向东部的集聚造成了负向影响。
图3 东部地区开发区比重的变化
注:数据来源于1998-2008国有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库。
这部分的分析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发区政策越来越偏向于中西部。而通过对企业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2003年以前,开发区分布的区域平衡倾向变化比较平稳和缓慢,同时在这一时期,开发区分布的区域平衡并未导致开发区在招商引资数量上的区域平衡。但是,2003-2006年的开发区清理整顿却大大加强了开发区政策的中西部偏向,其表现为开发区分布更加偏向于中西部地区。并且,在2003年以后,开发区分布的中西部偏向也导致了开发区企业分布的同向变化。从这一角度来讲,2003年以后开发区政策的区域平衡似乎相对改变了中西部地区在招商引资上的劣势。然而,在接下来的分析中,我们将指出,之所以出现开发区企业分布向中西部倾斜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东部地区受到了更多的限制。而试图通过在开发区政策上限制东部地区来推进区域平衡,不仅不一定能实现平衡的目标,还会导致宏观上的效率损失。
在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我们分别利用城市层面开发区企业的平均权益资本回报率和资本要素生产率两个指标的空间分布及其在2003年前后的变化,分析了开发区政策上的区域平衡倾向对企业空间分布的影响,以及该政策倾向对效率的扭曲。
三、开发区的区域平衡政策如何影响了企业的空间分布?
2003年之后,开发区政策出现了明显的中西部偏向,这一偏向确实起到了改变经济布局的作用。有两个渠道可能导致这一结果:一是更多地限制东部,二是为中西部的开发区提供更多的政策优惠。在开发区清理整顿关闭了70%以上的开发区这一背景下,我们强调:导致2003-2007年期间开发区企业的分布向中西部倾斜的主要原因是东部地区在清理整顿过程中受到了更多限制。
开发区的区域平衡实际上形成了企业资本流动的障碍,对资源在区域间的配置效率产生了影响。从理论上讲,开发区企业在地区间的分布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在开发区内和开发区外以及不同地区的开发区之间进行选择的结果。在不考虑开发区政策的情况下,如果不存在资本跨地区流动障碍,企业在地区间选择的结果是所有地区的投资回报率都相等。但是现实中存在的资本流动障碍,使得地区间存在着资本回报的差异。在进入壁垒强的地方,能够进行投资的企业会获取更高的回报。对中国而言,从2000年左右开始,区域发展政策总体上更加偏向于中西部而对沿海地区有所限制,一些企业由于这些限制并没有选择东部地区,而那些能够在沿海地区投资的企业则享受了更高的投资回报。图4中,我们计算了各地区(市、州)(11)非开发区企业平均的投资回报指标,这个指标能够反映出企业所有者在各个城市进行投资获得的收益率。数据显示,更靠近三大港口(以到香港、上海和天津的最近距离度量)的城市,其非开发区企业平均的投资回报率确实是比中西部地区更高,并且这一相关关系在2003年前后并没有什么变化。(12)在这种情况下,2003年之后,开发区政策的区域平衡能够使得企业相对更多地投资于中西部,必须通过两个渠道:一是对东部地区进一步加强限制;二是让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区提供更高程度的政策优惠,从而使这些地区的开发区对企业投资回报的作用更强。虽然两种渠道可能同时存在,但我们更强调前者。中西部地区存在先天的地理劣势,比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条件增加了生产和运输成本,因此内地的开发区在招商引资时给予了企业更多的优惠,但正是由于先天的地理劣势,更多的政策优惠并不一定带来更高的投资回报。
2003年开始的清理整顿对东部地区的限制可以从2003年前后开发区企业规模的变化在东部和中西部的差别中看出端倪。从图5可以看出,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清理整顿前后开发区企业规模(13)下降的趋势比较平稳,但是对东部地区而言,2003年之后,企业的平均规模却有所上升。造成这一差别的最可能的原因,我们认为是在清理整顿过程中,东部地区由于各种压力不得不关掉一些能够成功地招商引资、但是区内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的开发区;而对中西部地区而言,清理整顿的压力并没有大到需要关闭能够招商引资的开发区的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2003年之后,开发区政策的区域平衡确实使得东部地区面临更紧的政策约束。
利用企业数据,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区更能提高企业投资回报的渠道也可以被排除。一方面,2003年之前,中西部地区开发区对企业投资回报的作用并不比东部地区更高。我们利用那些受到2003年开始的开发区清理整顿影响而从开发区退出的企业与那些不受清理整顿直接影响的企业数据,对比二者平均投资回报在2003年前后变化的差异,来识别开发区对投资回报的作用。(14)对于受影响的企业,我们的定义是在2003-2004年从开发区企业变成非开发区企业,同时其所在地的六位行政代码(区县一级)并未发生变化的企业;作为参照组的不受清理整顿直接影响的企业,是指那些2003年前后都在开发区内或者都不在开发区内的企业。如果开发区对企业投资回报的作用为正,那么我们应该看到受影响企业投资回报率减去不受影响企业的投资回报率这一差值,在2003年之后应该缩小。从图6中可以看到,在2003年之后,不论是中西部地区还是东部地区,受开发区压缩政策影响的企业投资回报率均值减去不受影响的企业投资回报率均值的差值都是缩小的,这意味着2003年之前开发区对企业投资回报的作用在东部和中西部都为正。
图5 开发区企业规模变化趋势的地区差异
注:数据来自1998-2008年国有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库。
图6 利用清理整顿识别开发区对企业投资回报的影响
注:数据来自1998-2008年国有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库;横轴为年份,纵轴为受影响企业投资回报的均值减去参照组企业投资回报的均值。投资回报的计算同图4,roe=利润总额/权益资本。图中阴影表示95%置信区间。
从差值变化的幅度来看,对于中西部地区平均而言,清理整顿使得受影响的企业和不受影响的企业投资回报率的差距在2003年之后下降了2.46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中西部地区,开发区使企业的投资回报率提高了2.46个百分点。而在东部地区,这一数字为2.58个百分点。二者的差距为0.12个百分点,相对于开发区企业平均的投资回报率(15%左右),这一差异是非常小的。但是,通过置信区间的变化可以看到,中西部地区受影响组和参照组企业投资回报均值的差值在2003年前后的变化是不显著的,这意味着在统计上甚至不能确认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区对企业的投资回报有正向的作用。
图7 2003年前后开发区企业投资回报的地区差异
另外,中西部地区开发区企业的投资回报在2003年之后也并没有比东部地区更高。图7中,我们计算了2003年前后每一个地级城市(或地区、州)开发区企业平均的权益资本回报率。可以看到,不论是2003年之前还是之后,随着到港口距离的增加,这一指标几乎都没有什么变化。2003年之前,开发区企业平均的权益资本回报率不随距离变化,进一步印证了我们上一段的发现。而2003年前后拟合线的斜率并没发生明显变化则说明,即使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区在2003年之后可能给予企业更多的政策优惠,但这并未改变其在吸引投资上的相对劣势。因此,我们认为,开发区清理整顿中,区域平衡倾向所带来的企业分布的中西部偏向,更主要的原因是更多地限制了东部地区。
四、区域平衡政策如何扭曲了效率?
开发区给企业带来了财税、金融和土地上的优惠(15),这些政策优惠是国家干预要素流动的重要手段。可以说,开发区是中国实现其区域经济战略的主要载体。而开发区的分布在2003年之后更偏向于中西部,则反映了区域平衡政策的力度在加强。以开发区为例,我们发现政策平衡确实起到了使更多的企业投资于中西部的作用。但是政策上的区域平衡不一定带来经济发展的区域平衡,原因是那些旨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对投资效率的影响也是存在地区差异的。不仅如此,用政策手段来干预要素流动,可能会造成宏观的效率损失,并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债务风险,这将使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
2003年前后,为了实现区域平衡,国家在财税、金融和土地各方面政策的中西部偏向都有所加强(16),如果企业仅仅关注自己的权益资本收益,那么,优惠政策的确可以引导企业跟随政府的区域发展政策。但是,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来说,更重要的是企业的资本要素生产率。行政力量干预资源的空间分布会改变地区间企业资本要素生产率的差距,而这个差距在空间上越大,说明资源在区域间的配置效率越低。
那些改变企业TFP(全要素生产率)和资本-劳动相对使用量的因素都会改变企业的资本生产率。而偏向于中西部的政策会通过直接影响企业和影响企业所在地区投资环境两个层面,对企业TFP和资本-劳动比产生影响。中西部地区的企业相对于东部而言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获得生产要素,同时享受了更低的税率和更高的财政补贴。而土地、财政和金融方面的优惠对企业的效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税收优惠使得企业提高效率的激励加强,因为当税率更低时,企业自身可以从效率提高产生的收益中获得更高的分成。而企业面临的其他方面的政策优惠都会降低企业的效率。土地和金融方面的优惠降低了企业土地要素和资本要素的成本,在成本最小化的目标下,企业将会相对更多地使用这些要素,从而降低了其边际生产率。财政补贴一方面会放松企业的资金约束,使得效率提高的迫切性下降。另一方面,财政补贴的获取有一定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往往会使得企业做出一些有损效率的行为。例如,开发区对企业的奖励和企业的投资规模有关,为了获取更多的补贴,企业的实际投资规模可能会超过没有补贴时的最优规模。
政策偏向对中西部地区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还会来自外部经济环境改善对企业的正外部性,这对企业效率的影响是正向的,但这一正向作用很有限。政策对中西部的偏向除了改变企业的资源约束之外,更加明显的表现是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对于企业而言,基础设施的改善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高企业效率的作用。例如,当交通更为便捷时,运输成本会下降;同时,由于运输速度的提升,采购和销售环节的时间也会缩短,对于一些特定行业,也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耗。然而,基础设施的投资也存在效率的问题。和沿海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活动密度较低,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相对过剩,这就导致了其利用效率的低下(Shi和Huang,2014)。因此,虽然政策的中西部偏向会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提高企业效率,但是这一正向作用非常有限。
总体而言,政策对中西部的偏向弱化了中西部地区改善效率的激励,而政策对东部地区的限制使得东部地区的企业要有更高的效率才能在这些地区生存。2003年之后,地区偏向政策使得东部地区的企业经历了生产成本的上升。在建设用地总量控制的约束下,土地政策的中西部偏向相对降低了东部地区的土地供给。这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用地成本,还通过推升房价的渠道间接地推升了工资,提高了劳动力成本。东部地区房价上涨推动工资上涨的机制,主要是在2003年之后出现的,而中西部地区则因为土地供给相对充裕,没有出现房价上涨推动工资上涨的现象。此外,2003年之后,对中西部投资增加引致的劳动力需求上升,以及惠农政策对农民工保留工资的推升,降低了东部地区劳动力供给的增长速度,进一步推升了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陆铭等,2015)。除了直接的要素成本提升之外,近年来东部地区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加强,也提高了企业的成本。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03年之后,东部地区的企业只有进一步提高效率才能生存。
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2003年以后政策对中西部偏向的加强,正反两个方向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使得中西部地区企业的效率相对于东部的劣势更加恶化。图8中,我们根据企业数据计算了每个地级市(地区、州)2003年前后资本生产率的平均值。结果显示,2003年以前和以后,随着到三大港口距离的增加,城市的平均资本生产率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说明沿海地区平均投资效率要高于中西部地区。同时,对比2003年前后可以发现,2004-2007年,城市平均资本生产率和距离之间的拟合线的斜率绝对值更大了,这意味着2003年之后中西部地区在企业投资效率上相对于东部的劣势,并没有由于政策的偏向而有所改善,反而更加恶化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分析仅仅采用了企业数据,如果考虑政府的投资,中西部地区投资效率的劣势会更加明显,并且2000年之后中西部地区政府投资的相对增加进一步降低了这些地区政府投资的效率。Shi和Huang(2014)估计了每个省份1997-2011年间基础设施投资边际产出相对于私有资本边际产出的倍数,并以此来衡量基础设施投资的效率。从他们的估算结果可以看出,总体而言,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的效率要低于东部地区,并且从2000年左右开始,一部分中部省份和绝大多数西部省份出现了基础设施投资过度的现象。
图8 2003年前后地区间资本要素生产率差距的变化
注:数据来源于1998-2008国有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库;对资本要素生产率的度量为消胀后“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存量”。由于2008年的企业数据增加值这一变量整体缺失,此处的分析无法将2008年的情况包括进来。
当然,远离港口的地区资本生产率更低,有可能并不是因为政策效果在地区间存在差异,而是在招商引资的时候,中西部地区招到的企业就是低效率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平衡政策对中西部地区企业的效率有改善作用,也会看到2003年之后企业效率地区差距的扩大。但是,我们近期的一项对开发区政策的研究,确认了开发区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TFP)的作用,并确实发现了开发区对企业效率的作用存在地理异质性。我们对开发区如何影响TFP的研究显示,在到三大港口(上海、香港和天津)距离短于500公里的地区的开发区在平均意义上提高了企业的TFP,但是在到大港口距离超过500公里的地区,开发区对企业TFP的作用却是负向的(Chen等,2013)。这一研究结果支持了区域平衡政策使得中西部地区投资效率的劣势更加恶化这一逻辑链条。至于为什么同样的政策在不同地区的作用不同,文献强调了政策对象地区的外部经济环境的差异。对地区偏向政策的研究指出,政策效果取决于政策目标地区是否有更高的生产率以及经济集聚是否带来更大的生产率提升(Glaeser和Gottleib,2008)。对中国而言,海岸线相对国土面积较短的地理特殊性,以及改革开放由沿海逐步向内陆地区推进的发展历程,决定了那些更加靠近三大港口(上海、香港和天津)的城市市场发育程度更高,经济集聚程度更强,民营经济发展更好。我们对开发区的研究发现,企业所面临的本地竞争程度越高、市场潜力越大、非国有企业占比越高的地区,开发区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作用越倾向于为正向作用(Chen等,2013)。除了这三方面的因素之外,城市经济集聚给企业生产带来的外部性,也会影响开发区对企业效率的作用。开发区政策放松了企业面临的资源约束,从而使得企业更容易扩大生产规模,而生产规模的扩大可以使企业获得规模经济,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率。而集聚经济在分享、匹配和学习三个方面产生的提升生产率的正效应(17)是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而增加的,这将使得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好处在规模更大的城市中更大。由于到大港口距离更近的城市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更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许政等,2010;陆铭和向宽虎,2012),集聚经济的作用机制也会使得开发区对TFP的作用在地理上存在差异。
图9 内地省份的城投债占比
注:原始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比例经作者计算所得。
政策效果存在地理异质性意味着政策层面的区域平衡是有损于经济效率的。一方面,一些获得更多政策优惠的地区在投资总量和结构方面出现偏差,生产效率受损,因此,即使中西部地区由于有更多的政策扶持而能够吸引更多企业,但这对这些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也会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平衡政策使得资源更多地流向了那些效率更差的地区,这又降低了地区间资源配置的效率(陆铭和向宽虎,2014)。如果内地倾向的政策牺牲了效率还不足引起重视的话,那么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大量内地的投资是政府推动的,这些投资直接伴随着中西部部分省份债台高筑的现象。图9给出了2006-2012年城投债中中西部地区占比的变化。可以发现,不管是城投债发债的支数还是规模,内地省份所占的比重近些年来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在2012年,这两个比重均已经超过50%。而城投债仅是地方政府总体债务的冰山一角。运用2015年年初各省审计署公布的地方债务审核公告,可以计算出各省总体的负债率水平,如图10所示。我们发现,除上海、天津和北京三个直辖市之外,其他省和直辖市的负债率与其人均GDP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比较明显。最为突出的是贵州省,其人均GDP水平是全国最低,但其负债率却远高于其他省市,超过了70%。经济总量区域平衡的目标要求中西部地区有更快的发展,然而由于其地理位置上的劣势,中西部往往只能通过更低廉的要素(最主要是土地)和更好的基础设施来招商引资,而国家的区域偏向性政策正好给予了欠发达地区实施这些措施的条件。然而,陆路运输成本高于海运,这就限制了内陆地区在制造业领域参与全球分工的能力。这意味着内陆地区的地理劣势限制了其发展工业的潜力,并制约了未来的偿债能力。那么,在负债较高的内陆省份,债务违约风险也将会越来越大。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以开发区在地理上的推进为例,分析了国家区域战略的变化。本文发现,国家级开发区的地理推进进程体现了区域发展战略由东部优先到区域平衡的逐步转变。而省级及以下开发区分布的地区平衡倾向在2003年之后有较大幅度的增强。这主要是由于2003年下半年开始的开发区清理整顿,落实了国家区域战略对省级开发区分布的影响。运用工业企业数据,我们证实了开发区以及开发区企业的分布在2003年之后更偏向于中西部地区。但同时也发现,造成2003年前后企业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区对投资的吸引力增强,而是东部地区受到了更多的政策约束。
图10 各省负债率水平
注:数据来源于2014年初各省(不包括西藏)债务审核公告;由于目前还未获得2013年各省的GDP数据,总体负债率的计算为2013年6月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加上折算后的或有负债除以2012年各省的GDP总量。根据《2013年第32号公告: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和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是政府的或有负债,其中只有一部分由政府资金实际偿还。2007年以来,这两个部分或有负债当年偿还本金中,由政府资金实际偿还的比例最高分别为19.13%和14.64%。我们采用这两个比例对省级层面的或有负债进行折算。
本文的分析也指出,政策的区域平衡虽然能够改变企业在地区间的分布,但同时也造成了效率损失。效率损失来自两个层面:一是更多的政策支持反而降低了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利用效率。我们发现,2003年之后,内地资本生产率相对于东部地区的劣势反而被加强了。二是政策干预使得资源更多地流向了利用效率较低的地区,损害了地区间的资源配置效率。比效率损失更为严重的是,中西部偏向的政策也伴随着近年来部分中西部省份政府债务的逐步累积,影响了地区偏向政策本身和落后地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本文的政策含义是,通过政策手段来促使要素向中西部流动,只能在劳动力未能充分流动的情况下解一时之急,促进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收敛。但从本质上看,与市场力量相左的区域平衡政策既有损于效率,又未必能在长期实现区域平衡,甚至还加剧了欠发达地区的债务风险。欠发达地区短期内由于投资总量的快速增长,与发达地区的经济总量差距有所缓解,但是长期来看,投资持续增加的趋势必定会放缓,而低效率的问题则会导致这些地区未来的增长乏力。欠发达地区债务高,一方面是政策对这些地区有所偏向的表现,另一方面也说明投资增加带来的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并不足以减轻高投资带来的债务负担,而其根本原因仍是投资的低效率。这些因素使得平衡政策既不利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对中国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一种威胁。要实现区域差距的收敛,不能仅仅依靠干预生产要素流动的政策手段,而必须通过打破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障碍来实现人均收入和生活质量意义上的地区平衡,这才是解决中国区域差距问题的必由之路。
本文也是“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经济与社会工作室”的成果。感谢陈钊、李辉文、陈斌开、杨汝岱、范子英、罗长远,以及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和工业经济研究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报告会参与者的讨论,感谢杨汝岱、陈斌开、范子英、钟辉勇和张航在数据处理中提供的帮助。
①根据《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06年版)》,国家级开发区有六类,剩余的两类为边境经济合作区和其他国家级开发区。这两类开发区和其他四类开发区的差别在于,一方面经济上的作用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其设立包含了对于特殊地区的特别政策照顾。因此,我们的分析并没有包含这两类开发区。
②本小节分析开发区数量变化的数据都来自《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06年版)》。这一目录是对2006年当年存在的开发区的一个完全统计。在本文所依赖的企业数据的样本区间内(1998-2008年),其他年份并没有对开发区的准确统计。
③《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06年版)》中,各类国家级开发区有222个,而省级开发区则有1346个。
④数字来源于《印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全国各类开发区清理整顿工作总结的报告要点的通知》(发改外资[2007]591号)。
⑤来源同上。
⑥我们剔除了工业企业数据库中的一些异常样本,其中包括不在营业状态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低于5000元的;关键变量,如企业年龄、企业从业人数、出口、行业代码等变量缺失的;从业人数小于8人的;企业年龄为负或者大于100年的;以及其他一些包含明显错误信息的样本,比如资产折旧、本年应交增值税等财务信息为负数的样本。全部样本经过这一剔除程序,由2 224 380个观察值减少到1 779 032个,减少了约20%。
⑦我们识别企业是否位于开发区内的方法是,如果某个企业在这几个字段中,只要出现“开发”、“工业园”、“工业区”、“园区”、“高新”字样,则认定该企业为开发区企业。
⑧工业企业数据库给出了企业所在地的六位行政区划代码,而这一代码恰好代表区县一级。
⑨在我们的数据中,2003年开发区企业数量为19 481家,而有开发区企业的区县数量为1 010个。
⑩由于我们使用的数据不包含中小企业,并且清理整顿中关闭的开发区更可能是那些在招商引资的表现上更差的开发区,因此我们从国有和规模以上企业数据中,看到了开发区企业数量的变化小于宏观上开发区数量的变化。另外,一个区县之内,可能存在多个开发区,而这一现象在清理整顿前可能更加明显,因此有开发区企业的区县数量的下降幅度也会低于宏观上开发区数量的减少程度。
(11)我们剔除了那些主要依托于资源的城市,包括东营、大庆、陇南、乌鲁木齐和克拉玛依。我们也剔除了拉萨的数据。
(12)我们用利润与权益资本的比值来衡量企业的投资回报,一个替代的衡量指标是利润与企业总资产的比值,但相对而言,前者的意义更接近企业所有者的目标。为使结果稳健,我们也采用了利润与企业总资产的比值作为企业回报的度量,其结果和前者差异并不大,为了节省篇幅,这部分内容没有报告。
(13)运用企业的增加值来度量企业规模,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
(14)这实际上是利用倍差法(difference in differences)的思想进行识别。
(15)见葛顺奇和田贵明(2008)的总结。
(16)见陆铭和向宽虎(2014)的总结。
(17)Gill等(2007)总结了经济在城市集聚带来的分享、匹配和学习三个方面的规模效应。分享是指在城市里,生产者可以从更大的范围获得广泛的投入品供给,从而发挥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在生产规模提高时降低平均的生产成本。对于投入品的分享也使得供应商能够根据客户的需求来提供高度专业化的产品与服务。匹配是指在更大的市场范围里,各种生产要素可以更好地匹配。企业可以更好地选择所需要的投入品和特殊技能的劳动力,满足特定的市场需求;同时,在一个有众多企业的地方,劳动力也更可能找到合适的雇主。学习是指空间集聚可以加速知识的传播,方便职工和企业家之间以及不同产业之间相互学习。
作者介绍:向宽虎(1986- ),男,四川安岳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陆铭(1973- ),男,安徽马鞍山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上海 200252),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433)。
作文五:《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3600字
§4.2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涟水中学 王成超
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是典型的探究性实验,在新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科学探究在课程中的作用。在内容安排中,不断给学生渗透这种思想。在本节中,学生第一次遇到用实验探究一个物理量同时跟两个物理量有关的多元问题,所以应引导学生去寻找研究问题的实验方法,与研究运动学的方法相似,仍然从简单的实例入手。如先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研究它的加速度跟外力的关系;再保持外力相同,研究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的关系。也就是让学生研究问题时逐渐具有控制变量的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利用所提供的实验器材完成实验,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评价和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实验方案,正确处理实验数据,掌握科学的处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想,建立严谨的科学实验观。 学情分析 学科知识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过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而从前一节牛顿第一定律中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学生对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理解只是简单的定性关系。
学生能力分析:
本节是学生第一次遇到用实验探究一个物理量同时跟两个物理量有关的多元问题,所以学生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方面能力有限。另外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探究性实验的研究方法,在本实验中,老师只要作一些必要的指导,学生应能完成实验操作及数据处理。
教学重点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加速度的测量方法;及实验数据的处理 教学器材
① 附有滑轮的长木板2块;②小车2个;③带小钩或小盘的细线2条;④钩码(牵引小车用);⑤砝码(用于改变小车质量);⑥刻度尺;⑦夹子;⑧细绳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的快慢,也就是物体加速度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
有关,
例:一般小汽车从静止加速到100km/h,只需十几秒的时间,而满载的货车加速就慢得多。
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的快慢,也与物体受力有关
例:竞赛用的小汽车,质量与一般的小汽车相仿,但因为安装了强大的发动机,能够获得巨大的牵引力,可以在四五秒的时间内从静止加速到100km/h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事实总结得出定性结论:
物体的质量一定时,受力越大,其加速度越大;物体受力一定时,它的质量越小,加速度也越大。
(提出问题)物理学并不满足于这样的定性的描述,物体的加速度与它受的力、它的质量有什么定量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设计 实验方案的确定
(教师活动)加速度的大小既与物体的受力有关,又和物体的质量有关,那么我们应采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加速度的大小与物体的受力和物体的质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呢?
(学生活动)可以先研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的关系,再研究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的关系。
(教师活动)当研究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先要保持某个量不变,研究另外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再保持另一个量不变,研究其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然后综合起来得出结论。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是物理学中研究和处理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方法。同学们刚刚提到的研究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在这个实验中应如何控制?
(学生活动)在这个实验中,可以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测量物体在不同的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力的关系;也可以保持物体所受的力不变,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在该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制定实验方案时的两个问题
思路: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三个:物体的加速度、物体所受的力、物体的质量。质量可以用天平测量,本实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怎样测量加速度和怎样提供和测量物体所受的力。
1、怎样测量(或比较)物体的加速度 (学生活动)
① 物体做初速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测量物体加速度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用刻度尺测量位移并用秒表测量时间,由公式a= 算出加速度
② 可以在运动物体上连一条纸带,通过打点计时器打点来测量加速度。
2xt2
③ 也可以不测加速度的具体数值,而测不同情况下(即不同受力时、不同质量时)物体加速度的比值。根据a= 2,测出两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运动在相同时间内发生的
ta1x1
?位移、x1、x2,位移比就是加速度之比。即
a2x2
学生在探究中,运用已有知识,通过小组讨论,老师点拨,上面的几种方法还是能得出的。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讨论各种方法,由学生作出评估,然后归纳出可行的方案.有条件的还应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探究实验,定量得出加速度和所受力及小车质量的关系,然后交流汇报、对实验的可靠性进行评估。多数学生还是愿意用打点计时器求加速度,他们对这种方法比较熟悉,而且认为这样测出的加速度比较准。
在课本给出的案例中,测量不同情况下物体的位移之比,从而求出加速度的比值。舍弃了以往测量加速度具体数值的方法,使实验探究的内容更加符合牛顿第二定律的本义,所以这种方法也应引导学生使用,当然,在这种方法中画图象时的难度增加了。
2、怎样提供和测量物体所受的恒力
(教师活动)在现实中,仅受一个力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一个单独的力的作用效果与跟它大小、方向都相同的合力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因此,在实验中我们只要测出物体所受的合力即可。如何为运动的物体提供一个恒定的合力?又如何测出这个合力呢?
(学生活动)可以在绳的一端挂钩码,另一端跨过定滑轮拉物体,使物体做匀加速运动的力就是物体的合力,这个合力等于钩码的重力。通过测量钩码的重力就可测得物体所受的合力。
(教师活动)在上面的方案中做匀变速运动的物体,受的合力等于钩码的重力吗? (学生活动)由于物体在相对运动,还要受到滑动摩擦力。
(教师活动)那么如何减小滑动摩擦力,使我们所测得的钩码重力尽可能接近于物体所受的合力?
(学生活动)讨论减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1)使用光滑的木板;(2)平衡滑动摩擦力。将木板一端垫高,让物体从木板上匀速滑下,此时物体的重力分力就等于物体所受的摩擦力。
(教师活动)提醒学生注意,即使平衡了摩擦力,拉力与所挂钩码的重力也不相等,当盘和砝码的质量比小车的质量小很多时,两个力才近似相等。但现有知识不能证明。
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思路: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测量物体在不同的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教师活动)当我们改变物体受到合力时,物体的加速度也会改变。那么我们如何改变物体所受的合力呢?
(学生活动) 改变挂上钩码的个数就可以改变对物体的合力。
2x
(学生活动)具体进行实验 (教师活动)巡回进行指导 (学生活动)实验数据分析:
1、设计表格,把同一物体受到的力与对应的加速度填在表中。
2、以a为纵坐标、F为横坐标,根据数据作a—F图象,用曲线拟合测量点,找出规律,分析a与F的关系。
a O
F
结论:由于图象上的各点在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上,所以当m不变时,a与F的关系是 。
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思路:保持物体所受的力相同,测量不同质量的所需物体在该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教师活动)如何能达到改变小车质量的目的?
(学生活动)通过向小车上增减不同质量的砝码,达到改变小车质量的目的。 (学生活动)具体进行实验 (教师活动)巡回进行指导 (学生活动)实验数据分析:
1、设计表格,把不同物体在相同的力下物体的质量与对应的加速度填在表中。 2、以a为纵坐标、m为横坐标,根据数据作a—m图象,分析a与m的关系。 根据a—m图象反映出F不变时,质量m越大,加速度a越小,由此判断可能是a与m成反比,但从图象中并不能看出这种关系,也可能是a与m2反比,或是更复杂的关系。
11mm11 为横坐标建立坐标系,根据a— 图象是不是过原点的直线,就能判断a是不是
mm
能想到a与m成反比,实际上就是a与 成正比,转为探究a与 的关系。以a为纵坐与质量m成反比。
结论:由于a—1/m图象上的各点在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上,所以当F不变时,a与m的关系是 。
aa
O
O
1/m
本课小结
教师总结出本节课的内容、方法 课后作业 略 教学反思
1、本节所要探究的问题,无论从探究的内容或从实验的实际操作过程,难度都比较大。因此,学生认真、主动地看书,明确以下问题:实验要探究的内容、探究实验的设计思路、实验仪器的操作方法、数据处理方法以及如何画出图象并且从图象探究到什么规律。
2、在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时,学生往往忽视盘和砝码的质量要比小车的质量小得多的条件,有的甚至将应放在小车上的200g砝码放在盘中,以达到改变拉力的目的,使所作的图线线性变差。
3、在课本给出的参考教学案例中,由于操作难度较大,数据处理较为复杂,要作出a2/a1—F2/F1及a2/a1—m2/m1两个图象,能力要求高,所以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一案例往往不够重视,学生也就避开这一探究方式。甚至于在完成这一节教学后,还搞不清如何处理实验数据。
作文六:《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冲突》19600字
经济学报
二○一五年第三期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冲突———为什么开发区政策的区域分散倾向是不可持续的?2向宽虎1,陆 铭1,()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上海21.00252;2.00433
作为国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政策载体,开发区政策的地理推进反映了区域发 摘 要:
展战略从东部优先到地区间平衡的变化。文章指出,开发区在地理上的分散分布并不一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区域平衡,并有损经济的可持续性。我们的研究表明,内陆地区的开发区在提高企业盈利能力方面的确并不逊色于沿海地区的开发区,这使得中西部偏向的政策确实提高了这些地区的投资规模。但是开发区政策对企业生产效率的作用存在地区差异:在沿海地区,开发区提高了企业效率;而在内陆地区,开发区降低了企业效率。同时政策的区域平衡也伴随着欠发达地区的高债务风险。这意味着开发区政策的区域平衡既有损总体效率,又损害了欠发达地区和总体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因此,开发区政策的区域分散倾向是不可持续的。
区域平衡;投资回报;资本生产率 关键词:
()F201;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中图分类号:-9952201504-0004-14
一、引 言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
”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这一原则对于
未来中国经济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权衡经济增长与区域平衡一直是国家战略层面的一个 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
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和区域差距的扩大,中国的区域战略从率先发展东部逐步过渡到区域间平衡发展。尤其是在2区域差距已经扩大到了003年前后,
不容忽视的程度,因而这一时期,国家在诸多政策领域都加大了区域平衡的力度。要实现区域间人均收入均等化的目标有两条备选路径:一是通过行政干预使得经济资源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二是加强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在经济集聚的同时实现人均收入的地区间均等化。在中国,由于户籍和土地制度的制约,劳动力在地区间不能充分流动。而当前户籍和土地制度形成根源颇深,要对其进行改革需要等待合适的历史时机。因此,当区域差距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时,通过行政手段来推动欠发达地区发展以实现区域平衡可以应一时之急。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通过政策手段干预资源流动方向来实现区域平衡,会造成经济效率的损失。当前得到政策倾斜的欠发达地区能否持续发展取决于其生产效率,重速度轻质量的增收稿日期:2015-01-1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ZD015,12AZD04571133004,71273289
,作者简介:向宽虎(男,四川安岳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1986-)
,陆 铭(男,安徽马鞍山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73-)转型与发展
30原发期刊-财经研究2015年第4期第4-17页
长是难以持续的。从全国层面来看,忽视效率的区域发展政策也会影响整体的资源配置效率。中国资源配置效率在2003年之后的恶化与政策上区域平衡倾向的加强不无关系(陆铭和向宽虎,2014)。因此,从长期来看,通过改革户籍和土地等制度来消除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障碍,才是解决中国区域发展差距问题的根本。
本文以开发区为例分析一项具体政策上的区域平衡如何影响了经济效率。作为经济特区政策的延续,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发区在中国经济中发挥的作用在逐渐改变。早期的开发区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承担着经济改革和制度创新的任务。但当其运营模式逐渐成熟之后,开发区的角色开始发生变化,慢慢变成国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政策手段。因此,中国区域战略的转变会反映在开发区在区域间分布的变化上。本文则通过分析开发区政策上的区域平衡对企业的影响,来揭示平衡政策将如何影响地区经济和效率。
本文利用工业企业数据库,分别计算了各个城市开发区企业平均的权益资本回报率和资本要素生产率,并利用这两个指标与该城市到香港、上海和天津的最近距离之间的相关关系在2003年前后的变化,来反映开发区政策的区域平衡倾向对企业在地区间的分布和企业效率的影响。两个指标中,前者能够反映出企业在各个城市的开发区进行投资获得的收益率,后者反映的是资本要素的利用效率。如果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开发区企业没有出现明显的权益资本回报率差异,那么说明企业在哪投资都有相似的收益,此时,政府政策的确可以影响企业的选址。我们的基本发现是,2003年之后,开发区政策上的区域平衡倾向相对限制了东部发展,这使得相对更多的企业投资于中西部地区。但是,权益资本回报率本身可能是政府政策倾向(如减税和补贴)的结果,对资源配置来说,更为重要的不是权益资本回报率,而是资本要素的利用效率,如果效率低下,则增长的持续性将受到危害。本文发现,2003年之后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资本要素生产率的差距在扩大。因此,开发区分布的区域平衡只能在短期内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同时却造成了宏观经济效率的损失。 本文后面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二部分展示了开发区分布的区域平衡倾向不断加强的历史进程。在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我们利用企业数据,分析了2003年之后开发区政策的中西部偏向对平衡和效率的影响。其中,第三部分揭示了开发区政策的中西部偏向对企业分布的作用机制;第四部分结合文献分析了区域平衡政策的加强如何影响了地区间资本生产率的差距,并以此说明政策的区域平衡对经济效率的影响。第五部分为结论及政策含义。
二、东部优先到地区平衡:开发区政策的地理推进
中国的开发区政策是始于1980年的经济特区政策的延续。作为改革开放政策试验的载体,经济特区取得了巨大成功,使得国家有了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动力。1984-1990年,中国又陆续开放了其他一些沿海城市和地区,这一时期开放的城市和地区都在沿海,反映了国家率先发展东部的区域战略。而1992年之后,开放政策的区域平衡倾向越来越明显,1992年5月,中央4号文件决定开放5个长江沿岸城市、9个边境城市和全部30个省会城市,赋予这些城市经济特区的特权。在开放政策的重心向内陆地区偏移之后,开发区的设立也向内地转移。1992-1993年间,内陆省份设立了18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2002年期间,又有17家在内陆省份成立。
由于经济开放范围的扩大总是伴随着新的国家级开发区的设立,因此,国家级开发区在区域间分布的变化,能够直接反映经济开放政策的地理推进。图1给出了1984-2005年期向宽虎陆铭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冲突
31
经济学报
二○一五年第三期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四类国家级开发②可以看出,区①累计总数量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分布及变化。到1国家级开990年为止,)发区(以下简称“国开区”都只设立在东部地区,而1中西部占991年新增的18个国开区中,了1国开区数量在两年间猛增6仅东部就新增41个。1992年**南巡讲话之后,4个,5个。这既反映了经济开放程度的加深,也反映了当时率先发展东部的基调。1994-1999年开发区数量变化比较小。2四年新增000-2003年间国开区又经历了一轮较大的数量变化,开发区5其中东部3中西部共26个,0个,6个。这一轮数量变化首先反映了中国加入WTO前后开放程度的加深,其次也反映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国家在开发区的设立上对内陆
地区的政策偏向
。
国家级开发区在区域间的分布比较准
确地反映了国家的区域战略,但是省级及
以下开发区的地理分布还受到地方政府发
展本地经济的激励和土地资源分布地区差
异交互作用的影响。而土地资源中,对开
发区设立影响最大的是建设用地指标,其
在地区间的分配受到2000年以后区域平
衡战略的影响,也更加偏向中西部地区。
但是,由于监管不严,省级及以下开发区的
设立在2003年以前并没有受到建设用地
指标的严格限制。而2003-2006年开发
区的清理整顿使违规占地和违规设立开发
区的现象得到治理。这使国家在成功控制图1 国家级开发区数量在东部和中西部的变化
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 注:
了开发区过度扩张的同时,无疑也加强了(》。2006年版)
省级以下开发区分布的区域平衡。由于省
分布的重大调整。③因此这一轮的清理整顿也是一次对开发区级开发区在数量上要大大超过国家级开发区,
但 省级及以下的开发区和国家级开发区的区别在定义上仅仅是审批机构的级别差异,
由于不同级别的行政机构掌握着不同程度的权力,二者在政策优惠上也存在显著差异。根
(据《关于清理整顿现有各类开发区的具体标准和政策界限的通知》发改外资[2003]2343
,号)国家级开发区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各类开发区,而省级开发区则是指省级政府批
》准设立的各类开发区。《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中,得到国家部委承认其合2006年版)
法性的省级开发区有三类:省级经济开发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及省级特色工业园区。而省级以下的开发区在2国家级003-2006年的清理整顿中全部被撤并。政策优惠上,》,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国家级开发区有六类,剩余的两类为边境经济合作区和其他国家级开2006年版)①根据《
发区。这两类开发区和其他四类开发区的差别在于,一方面经济上的作用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其设立包含了对于特殊地区的特别政策照顾。因此,我们的分析并没有包含这两类开发区。
转型与发展
32》。这一目录是对2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06年版)006年当年存②本小节分析开发区数量变化的数据都来自《,在的开发区的一个完全统计。在本文所依赖的企业数据的样本区间内(其他年份并没有对开发区的准确1998-2008年)统计。》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中,各类国家级开发区有2而省级开发区则有12006年版)22个,346个。③《原发期刊-财经研究2015年第4期第4-17页
开发区和省级开发区最大差别的在于所得税的优惠程度。例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其中,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经企业申请、市税务机关批准,从开始获利的年度起,第一和第二年免征所得税,第三至第五年减半征收所得税(“两免三减半”)。但对于省级开发区,由于省级政府并不拥有和国务院同等程度的税收权利,因此其税收优惠与国家级开发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多是给予符合一定条件的企业地税返还或者财政奖励。
省级及以下开发区的数量和面积扩张,一方面是受到国家级开发区取得的成功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地方政府之间招商引资竞争加剧的结果。所谓的“开发区热”现象,就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为了竞争企业,在建设开发区上加大投入,这使得很多地方建设用地快速扩张,并引起了征地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第一轮的开发区热始于1992年。根据张璞和李晓文(2007)提供的数据,截至1992年底,全国开发区的数量已达到1 951个,规划面积1.53万平方公里,但已开工建设的面积仅307平方公里。针对开发区数量面积扩张过快、耕地数量锐减的问题,1993-1994年国家土地管理局开展了第一次开发区清理整顿。然而,这一轮清理整顿并没有止住开发区扩张的势头。1997年初,开发区的数量达到4 120个,规划面积1.24万平方公里,实际占地面积2 322.5平方公里,4 120个开发区中绝大部分是省级以下违规设立的(张璞和李晓文,2007)。为了控制建设用地的扩张,1997年4月15日至1998年4月14日期间国家直接冻结了建设用地的批准。
虽然在2003年之前,国家对省级及以下开发区的过度扩张进行了两次清理整顿,但这并没有对开发区在地区间的分布产生太大影响。从原则上讲,省级及以下开发区的建设要遵循1999年4月国务院批准的《1997-2010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而这一规划纲要强调的统筹平衡各区域用地主要体现在对东南沿海区和环渤海区建设用地规模扩大加强限制。但是,由于监管薄弱,地方在用地时并不一定严格遵循这一规划。且前两次清理整顿的力度也非常有限。可以说,在2003年以前,省级及以下开发区的分布受到建设用地区域平衡的限制比较小,在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激励和对本地发展潜力的判断。
然而,这一状况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有所改变。2003年7月开始,国土资源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开发区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清理整顿。7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暂停审批各类开发区的紧急通知》(国办发明电[2003]30号),暂停审批各类开发区。同年12月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清理整顿现有各类开发区的具体标准和政策界限的通知》(发改外资[2003]2343号),详细指出了对各级开发区清查和整顿的要求。整个清理整顿过程持续了3年时间。由于力度比较大,这次整顿的效果非常明显,到2006年为止,全国开发区数量由6 866家减少到1 568家,减少了77.2%,规划面积由3.86万平方公里压缩到9 949平方公里,减少了74.0%。①其中,2003-2004年,开发区数量减少了4 813个,面积减少了2.46万平方公里,减少的比重分别约为70%和64.5%。②
2003-2006年的开发区清理整顿使得国家在成功地控制了开发区过度扩张的同时,也
①数字来源于《印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全国各类开发区清理整顿工作总结的报告要点的通知》(发改外资[2007]591号)。
②来源同上。向宽虎陆铭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冲突
33
经济学报
二○一五年第三期加强了省级以下开发区分布的区域平衡。由于缺乏数据,我们无法获得2003年清理整顿之前开发区在地区间的分布,但从清理整顿开始后建设用地被控制得更严这一点来推断,清理整顿之后的开发区在地区间的分布比2003年之前更能反映国家的区域平衡的倾向。并且,运用1我们可以获得开发区企业的空间998-2008年全部国有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①,分布,以此来检验开发区政策的平衡倾向在2003年前后的变化
。003年 在用工业企业数据检验2前后开发区政策的区域平衡倾向的变化之前,我们首先要证明这一数据
能够反映开发区政策的变化。为此,
我们给出了开发区企业②总体数量和
有开发区企业的区县数量③在2003
年前后的变化,并看这一变化是否能
够反映2003-2006年开发区清理整
顿的影响,如图2所示。由于我们关
注的是数量变化的程度而非数量本
身,图2给出的是每年开发区企业数
量和有开发区企业的区县数量相对
于2003年④同一数量的倍数。结果
显示,两个数量的下降 注:2003年前后,数据来源于1998-2008国有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幅度都是比较明显的。2003年到据库。
开发区企业数量下降了约2004年间,
而有开发区企业的区县数量下降了约641%,1%。与清理整顿中2003-2004年间开发区数量的减少幅度相比,这两个数字看上去比较低⑤,但至少能够反映清理整顿带来的开发区数量和开发区企业数量的大幅度下降。
开发区清理整顿之后,相对来说,东部的开发区受到了更大的压缩。我 数据分析显示,
们计算了东部地区开发区企业数量占全部开发区企业数量的比重,以及有开发区企业的区县数量占全国有开发区企业的区县数量的比重,图3显示了这两个比重在1998-2008年期间的变化。两个指标中,后者反映了开发区的地理分布,而前者还反映了企业在不同地区的开发区之间的选择。图3给出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结果是,东部地区的开发区2003年之后,
企业数量和有开发区的区县数量占全国的比重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这表明,2003年开始
其中包括不在营业状态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低于5关键000元的;①我们剔除了工业企业数据库中的一些异常样本,
变量,如企业年龄、企业从业人数、出口、行业代码等变量缺失的;从业人数小于8人的;企业年龄为负或者大于1以00年的;及其他一些包含明显错误信息的样本,比如资产折旧、本年应交增值税等财务信息为负数的样本。全部样本经过这一剔除程序,由2减少了约2224380个观察值减少到1779032个,0%。
、“、“、如果某个企业在这几个字段中,只要出现“开发”工业园”工业区”②我们识别企业是否位于开发区内的方法是,
“、“园区”高新”字样,则认定该企业为开发区企业。
而这一代码恰好代表区县一级。③工业企业数据库给出了企业所在地的六位行政区划代码,
而有开发区企业的区县数量为12003年开发区企业数量为19481家,010个。④在我们的数据中, 图2 开发区企业数量和有开发区企业的区县数量的变化
转型与发展
34并且清理整顿中关闭的开发区更可能是那些在招商引资的表现上更差的开发⑤由于我们使用的数据不包含中小企业,区,因此我们从国有和规模以上企业数据中,看到了开发区企业数量的变化小于宏观上开发区数量的变化。另外,一个区县之内,可能存在多个开发区,而这一现象在清理整顿前可能更加明显,因此有开发区企业的区县数量的下降幅度也会低于宏观上开发区数量的减少程度。原发期刊-财经研究2015年第4期第4-17页
的清理整顿,的确明显地加强了开发区分布的区域平衡,而清理整顿带来的开发区分布的区域平衡,也影响了开发区企业的空间分布。2003年以前,东部有开发区企业的区县数量比重缓慢下降,说明开发区分布的区域平衡趋势是在逐步加强的,但是东部地区开发区企业数量占比在这一期间维持不变,表明这一时期开发区政策的区域平衡并没有使得中西部地区在招商引资上获得了明显的好处。其原因是东部地区的开发区对企业的吸引力比中西部要强得多。但是,2003年之后,东部地区开发区企业数量占比也有所下降,并且企业数量占比的下降幅度比有开发区企业的区县数量占比下降的幅度要大。这表明,2003-2006年的清理整顿不仅影响了开发区的地理分布,还对企业向东部的集聚造成了负向影响
。
这部分的分析表明,随着时间的
推移,开发区政策越来越偏向于中西
部。而通过对企业数据的分析我们
发现,2003年以前,开发区分布的区
域平衡倾向变化比较平稳和缓慢,同
时在这一时期,开发区分布的区域平
衡并未导致开发区在招商引资数量
上的区域平衡。但是,2003-2006年
的开发区清理整顿却大大加强了开
发区政策的中西部偏向,其表现为开
发区分布更加偏向于中西部地区。
并且,在2003年以后,开发区分布的
中西部偏向也导致了开发区企业分
布的同向变化。从这一角度来讲,图3 东部地区开发区比重的变化
注:数据来源于1998-2008国有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
2003年以后开发区政策的区域平衡据库。
似乎相对改变了中西部地区在招商
引资上的劣势。然而,在接下来的分析中,我们将指出,之所以出现开发区企业分布向中西部倾斜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东部地区受到了更多的限制。而试图通过在开发区政策上限制东部地区来推进区域平衡,不仅不一定能实现平衡的目标,还会导致宏观上的效率损失。 在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我们分别利用城市层面开发区企业的平均权益资本回报率和资本要素生产率两个指标的空间分布及其在2003年前后的变化,分析了开发区政策上的区域平衡倾向对企业空间分布的影响,以及该政策倾向对效率的扭曲。
三、开发区的区域平衡政策如何影响了企业的空间分布?
2003年之后,开发区政策出现了明显的中西部偏向,这一偏向确实起到了改变经济布局的作用。有两个渠道可能导致这一结果:一是更多地限制东部,二是为中西部的开发区提供更多的政策优惠。在开发区清理整顿关闭了70%以上的开发区这一背景下,我们强调:导致2003-2007年期间开发区企业的分布向中西部倾斜的主要原因是东部地区在清理整顿过程中受到了更多限制。
开发区的区域平衡实际上形成了企业资本流动的障碍,对资源在区域间的配置效率产生了影响。从理论上讲,开发区企业在地区间的分布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在开发区内和开发区外以及不同地区的开发区之间进行选择的结果。在不考虑开发区政策的情况下,向宽虎陆铭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冲突
35
经济学报
二○一五年第三期如果不存在资本跨地区流动障碍,企业在地区间选择的结果是所有地区的投资回报率都相等。但是现实中存在的资本流动障碍,使得地区间存在着资本回报的差异。在进入壁垒强的地方,能够进行投资的企业会获取更高的回报。对中国而言,从2区域发000年左右开始,展政策总体上更加偏向于中西部而对沿海地区有所限制,一些企业由于这些限制并没有选择东部地区,而那些能够在沿海地区投资的企业则享受了更高的投资回报。图4中,我们计①非开发区企业平均的投资回报指标,算了各地区(市、州)这个指标能够反映出企业所有者在各个城市进行投资获得的收益率。数据显示,更靠近三大港口(以到香港、上海和天津的最近距离度量)的城市,其非开发区企业平均的投资回报率确实是比中西部地区更高,并且
②在这种情况下,这一相关关系在2开发区政策003年前后并没有什么变化。2003年之后,
的区域平衡能够使得企业相对更多地投资于中西部,必须通过两个渠道:一是对东部地区进一步加强限制;二是让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区提供更高程度的政策优惠,从而使这些地区的开发区对企业投资回报的作用更强。虽然两种渠道可能同时存在,但我们更强调前者。中西部地区存在先天的地理劣势,比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条件增加了生产和运输成本,因此内地的开发区在招商引资时给予了企业更多的优惠,但正是由于先天的地理劣势,更多的政策优惠并不一定带来更高的投资回报
。
003年开始的清理整 2
顿对东部地区的限制可以从
2003年前后开发区企业规
模的变化在东部和中西部的
差别中看出端倪。从图5可
以看出,对于中西部地区而
言,清理整顿前后开发区企
业规模③下降的趋势比较平
稳,但是对东部地区而言,
企业的平均规2003年之后,
模却有所上升。造成这一差
别的最可能的原因,我们认图4 2003年前后非开发区企业投资回报的地区差异
数据来源于1对投998-2008国有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库,为是在清理整顿过程中,东 注:
利润/权益资本”这一指标;城市级数据是通部地区由于各种压力不得不资回报率的度量我们采用“
;关掉一些能够成功地招商引过对企业投资回报率在城市层面取平均值获得我们剔除了平均投资回
资、但是区内企业规模相对
较小的开发区;而对中西部报在2.但保留这些城市的5%分位点以下和97.5%分位点以上的城市,数据并未改变拟合线的斜率,图7和图8也采取了同样的处理方式。地区而言,清理整顿的压力并没有大到需要关闭能够招商引资的开发区的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发区政策的区域平衡确实使得东部地区面临更紧的政策约束。2003年之后,
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区更能提高企业投资回报的渠道也可以被排除。一 利用企业数据,
包括东营、大庆、陇南、乌鲁木齐和克拉玛依。我们也剔除了拉萨的数据。①我们剔除了那些主要依托于资源的城市,
转型与发展
36一个替代的衡量指标是利润与企业总资产的比值,但相对而②我们用利润与权益资本的比值来衡量企业的投资回报,言,前者的意义更接近企业所有者的目标。为使结果稳健,我们也采用了利润与企业总资产的比值作为企业回报的度量,其结果和前者差异并不大,为了节省篇幅,这部分内容没有报告。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③运用企业的增加值来度量企业规模,原发期刊-财经研究2015年第4期第4-17页
方面,2003年之前,中西部地区开发区对企业投资回报的作用并不比东部地区更高。我们利用那些受到2003
年开始的开发区清理整顿影响而从开发区退出的企业与那些不受清理整顿直接影响的企业数据,对比二
者平均投资回报在2003年前后变
化的差异,来识别开发区对投资回
报的作用。①对于受影响的企业,我
们的定义是在2003-2004年从开
发区企业变成非开发区企业,同时
其所在地的六位行政代码(区县一
级)并未发生变化的企业;作为参照
组的不受清理整顿直接影响的企
业,是指那些2003年前后都在开发
区内或者都不在开发区内的企业。
如果开发区对企业投资回报的作用
为正,那么我们应该看到受影响企
业投资回报率减去不受影响企业的图5 开发区企业规模变化趋势的地区差异
注:数据来自
投资回报率这一差值,在1998-2008年国有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
2003年之据库。
后应该缩小。从图6中可以看到,
在2003年之后,不论是中西部地区还是东部地区,受开发区压缩政策影响的企业投资回报率均值减去不受影响的企业投资回报率均值的差值都是缩小的,这意味着2003年之前开发区对企业投资回报的作用在东部和中西部都为正
。
(a)东部地区 (b)中西部地区
图6 利用清理整顿识别开发区对企业投资回报的影响
注:数据来自1998-2008年国有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库;横轴为年份,纵轴为受影响企业投资回报的均值减去参照组企业投资回报的均值。投资回报的计算同图4,roe=利润总额/权益资本。图中阴影表示95%置信区间。
从差值变化的幅度来看,对于中西部地区平均而言,清理整顿使得受影响的企业和不受影响的企业投资回报率的差距在2003年之后下降了2.46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中西部地区,开发区使企业的投资回报率提高了2.46个百分点。而在东部地区,这一数字为2.58个百分点。二者的差距为0.12个百分点,相对于开发区企业平均的投资回报率(15%左
①这实际上是利用倍差法(difference in differences)的思想进行识别。向宽虎陆铭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冲突
37
经济学报
二○一五年第三期,右)这一差异是非常小的。但是,通过置信区间的变化可以看到,中西部地区受影响组和参照组企业投资回报均值的差值在2这意味着在统计上甚至不003年前后的变化是不显著的,能确认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区对企业的投资回报有正向的作用
。中西部地区开发区企业的投 另外,资回报在2003年之后也并没有比东部地区更高。图7中,我们计算了2003年前后每一个地级城市(或地区、州)开发区企业平均的权益资本回报率。可以看
到,不论是2随着003年之前还是之后,
到港口距离的增加,这一指标几乎都没
有什么变化。2开发区企业003年之前,
平均的权益资本回报率不随距离变化,
进一步印证了我们上一段的发现。而
2003年前后拟合线的斜率并没发生明显
变化则说明,即使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区图7 2003年前后开发区企业投资回报的地区差异
在2但这并未改变其在吸引投资上的相对劣势。003年之后可能给予企业更多的政策优惠,
因此,我们认为,开发区清理整顿中,区域平衡倾向所带来的企业分布的中西部偏向,更主要的原因是更多地限制了东部地区。
四、区域平衡政策如何扭曲了效率?
金融和土地上的优惠①,这些政策优惠是国家干预要素流动 开发区给企业带来了财税、
的重要手段。可以说,开发区是中国实现其区域经济战略的主要载体。而开发区的分布在
则反映了区域平衡政策的力度在加强。以开发区为例,我们2003年之后更偏向于中西部,
发现政策平衡确实起到了使更多的企业投资于中西部的作用。但是政策上的区域平衡不一定带来经济发展的区域平衡,原因是那些旨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对投资效率的影响也是存在地区差异的。不仅如此,用政策手段来干预要素流动,可能会造成宏观的效率损失,并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债务风险,这将使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
为了实现区域平衡,国家在财税、金融和土地各方面政策的中西部偏向都003年前后, 2
有所加强②,如果企业仅仅关注自己的权益资本收益,那么,优惠政策的确可以引导企业跟随政府的区域发展政策。但是,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来说,更重要的是企业的资本要素生产率。行政力量干预资源的空间分布会改变地区间企业资本要素生产率的差距,而这个差距在空间上越大,说明资源在区域间的配置效率越低。
全要素生产率)和资本-劳动相对使用量的因素都会改变企业的FP( 那些改变企业T
资本生产率。而偏向于中西部的政策会通过直接影响企业和影响企业所在地区投资环境两个层面,对企业TFP和资本-劳动比产生影响。中西部地区的企业相对于东部而言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获得生产要素,同时享受了更低的税率和更高的财政补贴。而土地、财政和金转型与发展
38融方面的优惠对企业的效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税收优惠使得企业提高效率的激励加强,)的总结。2008①见葛顺奇和田贵明()的总结。2014②见陆铭和向宽虎(原发期刊-财经研究2015年第4期第4-17页
因为当税率更低时,企业自身可以从效率提高产生的收益中获得更高的分成。而企业面临的其他方面的政策优惠都会降低企业的效率。土地和金融方面的优惠降低了企业土地要素和资本要素的成本,在成本最小化的目标下,企业将会相对更多地使用这些要素,从而降低了其边际生产率。财政补贴一方面会放松企业的资金约束,使得效率提高的迫切性下降。另一方面,财政补贴的获取有一定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往往会使得企业做出一些有损效率的行为。例如,开发区对企业的奖励和企业的投资规模有关,为了获取更多的补贴,企业的实际投资规模可能会超过没有补贴时的最优规模。
政策偏向对中西部地区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还会来自外部经济环境改善对企业的正外部性,这对企业效率的影响是正向的,但这一正向作用很有限。政策对中西部的偏向除了改变企业的资源约束之外,更加明显的表现是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对于企业而言,基础设施的改善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高企业效率的作用。例如,当交通更为便捷时,运输成本会下降;同时,由于运输速度的提升,采购和销售环节的时间也会缩短,对于一些特定行业,也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耗。然而,基础设施的投资也存在效率的问题。和沿海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活动密度较低,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相对过剩,这就导致了其利用效率的低下(Shi和Huang,2014)。因此,虽然政策的中西部偏向会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提高企业效率,但是这一正向作用非常有限。
总体而言,政策对中西部的偏向弱化了中西部地区改善效率的激励,而政策对东部地区的限制使得东部地区的企业要有更高的效率才能在这些地区生存。2003年之后,地区偏向政策使得东部地区的企业经历了生产成本的上升。在建设用地总量控制的约束下,土地政策的中西部偏向相对降低了东部地区的土地供给。这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用地成本,还通过推升房价的渠道间接地推升了工资,提高了劳动力成本。东部地区房价上涨推动工资上涨的机制,主要是在2003年之后出现的,而中西部地区则因为土地供给相对充裕,没有出现房价上涨推动工资上涨的现象。此外,2003年之后,对中西部投资增加引致的劳动力需求上升,以及惠农政策对农民工保留工资的推升,降低了东部地区劳动力供给的增长速度,进一步推升了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陆铭等,2015)。除了直接的要素成本提升之外,近年来东部地区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加强,也提高了企业的成本。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03年之后,东部地区的企业只有进一步提高效率才能生存。
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2003年以后政策对中西部偏向的加强,正反两个方向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使得中西部地区企业的效率相对于东部的劣势更加恶化。图8中,我们根据企业数据计算了每个地级市(地区、州)2003年前后资本生产率的平均值。结果显示,2003年以前和以后,随着到三大港口距离的增加,城市的平均资本生产率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说明沿海地区平均投资效率要高于中西部地区。同时,对比2003年前后可以发现,2004-2007年,城市平均资本生产率和距离之间的拟合线的斜率绝对值更大了,这意味着2003年之后中西部地区在企业投资效率上相对于东部的劣势,并没有由于政策的偏向而有所改善,反而更加恶化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分析仅仅采用了企业数据,如果考虑政府的投资,中西部地区投资效率的劣势会更加明显,并且2000年之后中西部地区政府投资的相对增加进一步降低了这些地区政府投资的效率。Shi和Huang(2014)估计了每个省份1997-2011年间基础设施投资边际产出相对于私有资本边际产出的倍数,并以此来衡量基础设施投资的效率。从他们的估算结果可以看出,总体而言,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的效率要低于东部地区,并且从2000年左右开始,一部分中部省份和绝大多数西部省份出现了基础设向宽虎陆铭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冲突
39
经济学报
二○一五年第三期施投资过度的现象
。远离港口的地区 当然,资本生产率更低,有可能并不是因为政策效果在地区间存在差异,而是在招商引资的时候,中西部地区招到的企业就是低效率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平衡政策对
中西部地区企业的效率有改
善作用,也会看到2003年之
后企业效率地区差距的扩
大。但是,我们近期的一项
对开发区政策的研究,确认
了开发区政策对全要素生产
率(的作用,并确实发TFP)图8 2003年前后地区间资本要素生产率差距的变化
。由于2本要素生产率的度量为消胀后“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存量”008
年的企业数据增加值这一变量整体缺失,此处的分析无法将2008年的
情况包括进来。注:数据来源于1对资998-2008国有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库;现了开发区对企业效率的作 用存在地理异质性。我们对开发区如何影响TFP的研
究显示,在到三大港口(上
海、香港和天津)距离短于5但是00公里的地区的开发区在平均意义上提高了企业的TFP,在到大港口距离超过5开发区对企业T00公里的地区,FP的作用却是负向的(Chen等,
)。这一研究结果支持了区域平衡政策使得中西部地区投资效率的劣势更加恶化这一2013
逻辑链条。至于为什么同样的政策在不同地区的作用不同,文献强调了政策对象地区的外部经济环境的差异。对地区偏向政策的研究指出,政策效果取决于政策目标地区是否有更
。对中国高的生产率以及经济集聚是否带来更大的生产率提升(Glaeser和Gottleib,2008)
而言,海岸线相对国土面积较短的地理特殊性,以及改革开放由沿海逐步向内陆地区推进的发展历程,决定了那些更加靠近三大港口(上海、香港和天津)的城市市场发育程度更高,经济集聚程度更强,民营经济发展更好。我们对开发区的研究发现,企业所面临的本地竞争程度越高、市场潜力越大、非国有企业占比越高的地区,开发区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TFP)
)。除了这三方面的因素之外,作用越倾向于为正向作用(城市经济集聚给企Chen等,2013
业生产带来的外部性,也会影响开发区对企业效率的作用。开发区政策放松了企业面临的资源约束,从而使得企业更容易扩大生产规模,而生产规模的扩大可以使企业获得规模经济,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率。而集聚经济在分享、匹配和学习三个方面产生的提升生产率的正效应①是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而增加的,这将使得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好处在规模更大
)总结了经济在城市集聚带来的分享、匹配和学习三个方面的规模效应。分享是指在城市里,生产者可ill等(2007①G
以从更大的范围获得广泛的投入品供给,从而发挥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在生产规模提高时降低平均的生产成本。对于投入转型与发展
40品的分享也使得供应商能够根据客户的需求来提供高度专业化的产品与服务。匹配是指在更大的市场范围里,各种生产要素可以更好地匹配。企业可以更好地选择所需要的投入品和特殊技能的劳动力,满足特定的市场需求;同时,在一个有众多企业的地方,劳动力也更可能找到合适的雇主。学习是指空间集聚可以加速知识的传播,方便职工和企业家之间以及不同产业之间相互学习。原发期刊-财经研究2015年第4期第4-17页
的城市中更大。由于到大港口距离更近的城市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更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许政等,2010;陆铭和向宽虎,2012),集聚经济的作用机制也会使得开发区对TFP的作用在地理上存在差异
。
政策效果存在地理异质性意味
着政策层面的区域平衡是有损于经
济效率的。一方面,一些获得更多
政策优惠的地区在投资总量和结构
方面出现偏差,生产效率受损,因
此,即使中西部地区由于有更多的
政策扶持而能够吸引更多企业,但
这对这些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也会
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平衡政策使
得资源更多地流向了那些效率更差
的地区,这又降低了地区间资源配
置的效率(陆铭和向宽虎,2014)。
如果内地倾向的政策牺牲了效率还
不足引起重视的话,那么需要指出图9 内地省份的城投债占比
注:原始数据来源于
的是,由于大量内地的投资是政府wind数据库,比例经作者计算所得。推动的,这些投资直接伴随着中西部部分省份债台高筑的现象。图9给出了2006-2012年城投债中中西部地区占比的变化。可以发现,不管是城投债发债的支数还是规模,内地省份所占的比重近些年来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在2012年,这两个比重均已经超过50%。而城投债仅是地方政府总体债务的冰山一角。运用2015年年初各省审计署公布的地方债务审核公告,可以计算出各省总体的负债率水平,如图10所示。我们发现,除上海、天津和北京三个直辖市之外,其他省和直辖市的负债率与其人均GDP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比较明显。最为突出的是贵州省,其人均GDP水平是全国最低,但其负债率却远高于其他省市,超过了70%。经济总量区域平衡的目标要求中西部地区有更快的发展,然而由于其地理位置上的劣势,中西部往往只能通过更低廉的要素(最主要是土地)和更好的基础设施来招商引资,而国家的区域偏向性政策正好给予了欠发达地区实施这些措施的条件。然而,陆路运输成本高于海运,这就限制了内陆地区在制造业领域参与全球分工的能力。这意味着内陆地区的地理劣势限制了其发展工业的潜力,并制约了未来的偿债能力。那么,在负债较高的内陆省份,债务违约风险也将会越来越大。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以开发区在地理上的推进为例,分析了国家区域战略的变化。本文发现,国家级开发区的地理推进进程体现了区域发展战略由东部优先到区域平衡的逐步转变。而省级及以下开发区分布的地区平衡倾向在2003年之后有较大幅度的增强。这主要是由于2003年下半年开始的开发区清理整顿,落实了国家区域战略对省级开发区分布的影响。运用工业企业数据,我们证实了开发区以及开发区企业的分布在2003年之后更偏向于中西部地区。但同时也发现,造成2003年前后企业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区对投资的吸引力增强,而是东部地区受到了更多的政策约束。向宽虎陆铭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冲突
41
经济学报
二○一五年第三期
图10 各省负债率水平
数据来源于2不包括西藏)债务审核公告;由于目前还未获得2014年初各省(013年各省的GDP数 注:
据,总体负债率的计算为2013年6月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加上折算后的或有负债除以2012年各省的GDP
:》,总量。根据《年第号公告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和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201332
任的债务是政府的或有负债,其中只有一部分由政府资金实际偿还。2这两个部分或有负债当年007年以来,
偿还本金中,由政府资金实际偿还的比例最高分别为19.13%和14.64%。我们采用这两个比例对省级层面的或有负债进行折算。
政策的区域平衡虽然能够改变企业在地区间的分布,但同时也造成 本文的分析也指出,
了效率损失。效率损失来自两个层面:一是更多的政策支持反而降低了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利用效率。我们发现,内地资本生产率相对于东部地区的劣势反而被加强了。2003年之后,
二是政策干预使得资源更多地流向了利用效率较低的地区,损害了地区间的资源配置效率。比效率损失更为严重的是,中西部偏向的政策也伴随着近年来部分中西部省份政府债务的逐步累积,影响了地区偏向政策本身和落后地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通过政策手段来促使要素向中西部流动,只能在劳动力未能充分流 本文的政策含义是,
动的情况下解一时之急,促进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收敛。但从本质上看,与市场力量相左的区域平衡政策既有损于效率,又未必能在长期实现区域平衡,甚至还加剧了欠发达地区的债务风险。欠发达地区短期内由于投资总量的快速增长,与发达地区的经济总量差距有所缓解,但是长期来看,投资持续增加的趋势必定会放缓,而低效率的问题则会导致这些地区未来的增长乏力。欠发达地区债务高,一方面是政策对这些地区有所偏向的表现,另一方面也说明投资增加带来的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并不足以减轻高投资带来的债务负担,而其根本原因仍是投资的低效率。这些因素使得平衡政策既不利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对中国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一种威胁。要实现区域差距的收敛,不能仅仅依靠干预生产要素流动的政策手段,而必须通过打破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障碍来实现人均收入和生活质量意义上的地区平衡,这才是解决中国区域差距问题的必由之路。
转型与发展
42
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经济与社会工作室”的成果。感谢陈钊、李辉文、陈斌开、杨汝岱、范子 *本文也是“英、罗长远,以及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和工业经济研究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报告会参与者的讨论,感谢杨汝岱、陈斌开、范子英、钟辉勇和张航在数据处理中提供的帮助。原发期刊-财经研究2015年第4期第4-17页
参考文献:
[1]葛顺奇,田贵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经济发展及其面临的问题[J].世界经济研究,2008,(12):10-16.
[2]陆铭,向宽虎.地理与服务业———内需是否会使城市体系分散化?[J].经济学(季刊),2012,(3):1079-1096.
[3]陆铭,向宽虎.破解效率与平衡的冲突———论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4):1-16.
[4]陆铭,张航,梁文泉.房价影响竞争力:偏向内地的土地供应如何推升了工资?[J].中国社会科学,2015即
将发表.
[5]许政,陈钊,陆铭.中国城市体系的“中心-外围模式”[J].世界经济,2010,(7):144-160.
[6]张璞,李晓文.防止开发区违法圈地新思考[J].中国土地,2007,(2):15-19.
[7]Chen B,Lu M,Xiang K H et al.Geography versus policy:How remoteness to sea reverses the effect of de-velopment zone on enterprise efficiency in China?[R].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ndFunan University,2013Working Paper.
[8]Gill I S,Kharas H J,Bhattasali D.An east Asian renaissance:Ideas for economic growth[R].2007WorldBank Publications.
[9]Glaeser E,Gottleib J.The economics of place-making policies[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2008,39(1):155-239.
[10]Shi H,Huang S.How much infrastructure is too much?A new approach and evidence from China[J].
World Development,2014,56:272-286.
Speed versus Quality:Why Regional Dispersion
Tendency of Development Zone Policy is not Sustainable?
Xiang Kuanhu1,Lu Ming1,2
(1.Anta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52,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
Abstract:As a carrier of national policy that promotes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geographical coverage of development zone policy reflects the change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from the priority of Eastern China to regional balance.This paper pointsout that,the geographically dispersed distribution of development zones does not definitelyresult in regional balan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will do harm sustainable economy.It shows that,the development zones in inland areas are not inferior to their coastal coun-terparts a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corporate profitability in deed,leading to the increase ininvestment scales in Central China and Western China owing to the policy giving priority toCentral China and Western China.But the role of development zone policy in firm produc-tion efficiency varies with regions.In the coastal area,development zones improve firm effi-ciency,but in the inland area,development zones have a negative effect on firm efficiency.At the same time,regional balance of development zone policy is also acpanied by thesoaring debt risk of underdeveloped areas,meaning that regional balance of developmentzone policy harms not only overall efficiency,but also the sustainability of economic growthin less developed regions and the whole country.Therefore,the regional dispersion tendencyof development zone policy is not a sustainable way to promote regional balance. Key words:regional balance;return to capital;capital productivity
(责任编辑 石 头)向宽虎陆铭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冲突
43
作文七:《速度与质量》1000字
龙源期刊网 ://.qikan..
速度与质量
作者:宋鑫陶
来源:《商周刊》 2014年第 23期
互联网时代新词不新,但当下中国经济的 “ 新常态 ” 却势必会是未来较长一段时期的主要特 征。因为这一新词赋予的全新意义,既为解决当下经济问题而来,又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而去。
如果深究, “ 新常态 ” 也并不算是一个新词。它最早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 提出,指的是危机过后,经济发展缓慢而痛苦的恢复过程。套用中国经济,其进入 “ 新常态 ” , 则是指我国经济在告别 30余年近 10%的高速增长后 . 正进入结构性减速期。
速度与质量,这对在物理学里相关联的词汇,如今也越来越多地被经济学界所讨论。先说 速度,从 2011年我国经济增速为 9.2%,跌破之前连续几年 10%以上的增长率开始, 2012年下 降为 7.8%, 2013年为 7.7%。而根据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的最新预测结果显示, 2014年的经济 增速将降至 7.3%左右, 2015年还将继续下滑至 7%。
面对经济的持续下滑,更多人在问:我国经济增速的底线在哪里?我们能容忍多大的增速 下滑?
曾经一度被担心的、意味着下滑或 “ 硬着陆 ” 的增速数字,在人们对产业结构、质量结构、 区域结构和金融结构等的优化和平衡的考量中,在一次次 “ 触破 ” 之前认定的底线后,正在一点 点被容忍和接纳。
国务院总理**说:“ 外界总有种误解,觉得 7.5%是个底线。但我早就说过,所谓 7.5%左右,就是高一点、低一点都可以,关键在于就业有没有增加,收入有没有增长。 ” 而现在, 告别 7.5%似乎也已经成为一个可以接受的现实。
经济增速当然不能无限制下滑,但设定一个底线似乎也非明智之举。当下问题的关键不在 于速度,就像我们在试着 “ 去 GDP 化 ” 一样,我们应该意识到,盲目追求速度和 GDP 的时代已 经过去了。 “ 新常态 ” 下的中国经济,要求经济增速趋向潜在水平、物价涨幅趋于适度、新增就 业趋于稳定、经济结构趋于优化,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过度追求速度的弊端,早已在诸多领域显现出来。只是在习惯了高速增长之后,对于中高 速或低速难免会有一定的不适应。
如果说各国经济的竞争是一场马拉松,那么谁也不可能永远保持在冲刺的加速度上。在我 国经济进入内外红利衰退期、结构失衡调整期和改革的深水区时,对于速度的放缓和对于结构 与质量的偏重,就势必会是一个 “ 新常态 ” 。
作文八:《速度与质量》800字
速度与质量
小灵通,智能手机;防盗门,指纹密码;人工,智能机器人 …… 一切一切器物的升级创 新,无不意味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意味着我们正由传统走向智能。
传统, 是钻木取火, 是手工, 是滚滚历史长河中不被湮灭的文化, 给人们以质朴, 自然, 却也陈旧的感受。 智能, 是人类运用智慧能动地运用改造世界来方便自己的活动, 给人们以 便捷,舒适的感受。
智能生活给我们带来太多太多好处, 我们不再需要在冷风中吹很久等待一辆出租车, 打 开手机, 滴滴打车, 一下就能解放双脚。 一个人在家的时候, 不想下厨, 也不愿下楼买吃的, 打开手机,点个外卖,就能无需出门且饱餐一顿。家里的地太脏了,哪里哪里又有垃圾,不 再会让妈妈腰酸背疼,因为有智能的扫地机器人 ...... 然而智能带来的好处真的好吗?
诚然, 智能是让我们生活更加方便快捷, 但是,这是舒适?还是懒惰。 曾经看见过一张 漫画图,一个人猿慢慢进化成人类, 先是使用工具后开始用电脑, 可怕的是,渐渐挺直的身 躯却因为蜷缩在电脑前, 又慢慢弯了回去,又退化成人猿。想必这会引起我们的深思吧。智 能带给我们速度,但不能带给我们质量。
或许是越来越多人们发现了这点,很多人向往桃源生活, 羡慕那“采菊东篱下”悠闲惬 意的生活。 向往瓦尔登湖畔的小木屋, 羡慕望着一湖碧水的青山绿水的生活。 向往仓央嘉措 通透风情踏雪寻梅, 羡慕那只为诗意不畏严寒的生活。 许许多多的人搬去山林, 与群鸟相栖, 与青山相伴,与流水相依。然而现实是, 诗情画意总是令人神往, 但真正有谁可以脱离智能 生活呢?没有。 人们羡慕的其实是诗意点缀的智能生活, 并没有人希望自己过的是自给自足, 男耕女织的小农生活,住的是茅草屋,每天起得比鸡早,晚上点着蜡烛度夜,要担心屋漏, 担心连夜雨,相信无人会喜欢这种落后的生活。
从前,车马很远,书信很慢。这样的慢生活带着浓厚的诗意与浪漫,是一种质量。而如 今, QQ ,微信上动动手指,就能告诉对方你想说什么,是一种速度。质量与速度相辅相成, 才能促成我们未来的美好,让我们在享受了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丰富精神生活。
作文九:《高中物理备课资料卡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速度与平均速度)素材》24100字
【知识点名称】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沪科K)怎样描述运动的快慢(一)
【三维目标】
(鲁科J)1(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即位置变化的快慢可以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来描述。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为速率。
(鲁科J)2(初步了解和体会极限思想和方法在建立瞬时速度概念时的作用,知道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在描述运动快慢方面的区别和联系。
(鲁科J)3(知道速度是矢量,速度的方向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向。
1((人教J)了解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理解瞬时速度的概念。
2((人教J)培养学生观察、概括、推理的能力。
3((人教J)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和德育思想教育。
【过程与方法】
(鲁科J)通过速度建立过程,学习运用比值法、近似法、微元法、极限法等科学研究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鲁科J)领略自然界运动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认识物质运动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鲁科J)通过“神舟”5号和上海“磁悬浮列车”等介绍,让学生关心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感和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重难点知识】
(鲁科J)1(本节的重点是对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理解,但是教学中要切忌“灌输”和对定义的“死记硬背”,要特别重视概念的引入和建立过程的教学。
(人教J)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内容结构概述】
(鲁科J)物体在做机械运动时,位置的变动有快有慢,为了粗略地描述物体在一段位移或一段时间内的位置变动的快慢,教材引出了平均速度;为了精确地描述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快慢,教材引出了瞬时速度。在引入r速度概念后。紧接着引出r下面问题:用什么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呢?答案是加速度。速度和加速度就构成了本章第3节的内容。教材中设置了二个信息窗:某些物体的平均速度、速度计。体现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有利于学生对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加速度的感性认识,教材中图2—23和图2—24是为r加深对瞬时速度的建立过程的理解而设置的,通过学习,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体会微元法和极限思想在物理学中的作用,这里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培养目标。
(鲁科J)综上所述,本章从机械运动的描述入手,引出了参考系、空间位置的描述、时间的描述、质点、位移、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加速度,一环紧扣一环,体现了教材的系统性和顺序性,其落脚点又都是运动的描述,突出了本章的主题。以上编写思路,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鲁科J)需要说明的是,运动是自然界最常见、也最直观的现象,因此,高中物理教材从物体运动的描述开始,既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又加强了与初中知识的联系。
(鲁科J)从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有一个大的台阶,在教学中,能否让学生成功地跨越这一台阶,对学生学习高中物理起着关键的作用。除绪论外,本章是高中物理的启蒙课,要注意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两者之间的梯度,既要在初中基础上有所提升,又要特别注意学习的难度和深度,不能让学生萌发高中物理特别难学的感慨,挫伤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高度的学习热情,这是高中物理教师所必须做到的。
(人教J)教材进一步说明如何用坐标和坐标的变化量来表示质点的位置和位移,为速度概念的叙述作好准备。教材的重点是速度,从平均速度引人,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过渡到瞬时速度,说明瞬时速度表示物体在时刻t的速度。教材最后说明速度的应用,特别以“STS”栏目形式从一个侧面说明速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建议】
(鲁科J)1(本节的重点是对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加速度的理解,但是教学中要切忌“灌输”和对定义的“死记硬背”,要特别重视
这三个概念的引入和建立过程的教学。
(鲁科J)2(建议采取下列简单探究的方法引入和建立“平均速度”的概念。第一步教师提出问题:物体做机械运动时位氍发生了变化即发生了位移,但运动的快慢如何描述?第二步,具体讨论两种简单情况的运动快慢的描述方法:位移相同时比较其时间,运动时间相同时比较其位移。第三步,如果位移和时间都不相同时采用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来描述,比值越大,说明运动越快,反之越慢。水到渠成之时,教师再告诉学生,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就叫平均速度。这样,学生既知道了为什么要引入平均速度,理解rr平均速度的概念,又了解了比值定义法,体会到了比值定义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鲁科J)教师要很好地运用好教材中的图2—22和表2—3,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计算平均速度时,必须明确求的是哪一段时间或哪一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在这节课内,教师是否要补充一些较复杂的求平均速度的问题,要根据学生情况而定。 【教学建议】
(鲁科J)位移是了解速度、加速度、功等概念的基础。要注意位移的引入。首先提出问题“如何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然后在复习初中学习过的路程,分析讨论得出用路程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存在着一些困难的情况下,才能引入位移,并要体现用位移来描述位置变化的优点,可以以跳远或投铅球等为例。由于学生对路程的概念印象深刻,从某种意义上说,会干扰对位移概念的理解。通过具体实例,采取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知道位移与路程的区别和联系:?位移是从初始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而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位移与运动的路径无关,而路程与运动的路径有关;?位移是矢量,而路程是标量;?一般情况下,路程与位移的大小不相等,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两者才相等。
【导语引入】
(沪科J)课题引入:可利用本章序言中欧阳中石描述飞船快捷的诗句:“转瞬翔天过太空”,其中含有时间和位移,与物理学描述物体的运动不谋而合。
(沪科J)课题引入:对物体的运动可从多角度进行描述,前面我们介绍了诗人以文学语言、物理学中用公式(数学语言)对运动的描述。物理学中还可用图像对运动作出描述,就像我们在前一节的“课题研究”中所做的那样。这些图像能形象化地反映物体运动的规律,帮助我们深化对运动的认识。
【知识点讲解】
(人教K)速度
不同的运动,位置变化的快慢往往不同,也就是说,运动的快慢不同。要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相同时间内,比较物体运动位移的大小,位移大,运动得快。例如,自行车在30min内行驶8km,汽车在相同时间内行驶50km,汽车比自行车快。另一种是位移相同,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时间短的,运动得快。例如,百米赛跑,目前男子百米世界记录是9(78s,而某位同学跑完100m
用了13(5s,这位同学跑得慢些。
那么,怎样比较汽车与百米赛跑运动员的快慢呢?这就要找出统一的比较标准。物理学中用位移与
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velocity),通常用字母代表。如果v
,x在时间内物体的位移是,它的速度就可以表示为(1) v,,t,x,t
,1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是m/s或m?s。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每时(km/h
,1,1或km?h)、厘米每秒(cm/s或 cm?s)等。
速度也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速度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大小,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沪科K)什么叫速度
(沪科K)速度是经典力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我国古代由于一直没有建立速度概念,影响了物理认识的发展,亚里士多德也没有抓住速度,而从产生运动的原因去划分运动,导致得出一些不正确的结论伽利略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抓住速度这一基本特征对运动分类,从而揭示出运动的一些规律。
(沪科K)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我们从简单的直线运动开始研究。
(沪科K)如图1-12所示,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行驶,请仔细分析围中秒表的示数和汽车的位移,判断汽车在做怎样的运动?
(沪科K) 物体沿直线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遭直线运动(uniform rectilinear motion)。
(沪科K)在物理学中,把物体通过的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做速度(velocity)。用。表示速度,则有
sv, t
-1(沪科K)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 m?s),
(沪科K)速度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是一个矢量。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人教K)一般说来,物体在某一时间间隔内,运动的快慢不一定是时时一样的,所以由(1)式求得的速度,表示的只是物体在时间间隔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称为平均速度(averageve locity)。 ,t
(人教J) ?学生认为平均速度好懂,有的学生误认为平均速度与初中学过的速度没有区别,我们可通过实例让学生注意到,初中
的方向相同。 学的速度定义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它没有方向。现在说的平均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与位移,x
一辆汽车10 s内向东行驶120 m,另一辆汽车10 s内向北行驶120 m,这两辆汽车平均速度大小相等但方向不同,它们的平均速度不同。
(人教K)速度的测量
我们学过了匀变速运动的规律,并且已经知道自由落体的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就可以用一个更简单、更准确的方法测量重物下落时的瞬时速度了.
如图5.9-2,A、B、C是纸带上相邻的三个点,由于已经知道纸带以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所以A、
C两点的距离可以表示为
12 x,v(2,t),a(2,t)A2
x式中“”是A,C两点间的时间间隔.这样,A、C之间的平均速度可以写成,2,tv,,v,a,tACA2,t
另一方面,所以 v,v,a,tv,vBABAC
这表明:做匀变速运动的纸带上某点的瞬时速度,等于相邻两点间的平均速度.
(人教J)?关于速度的测量
课文中介绍了测量瞬时速度的另一种方法,有详细的导出过程(学生不但应当懂得公式导出的道理还应当会推导公式,并且可以结合v-t图象了解瞬时速度和时间中点的平均速度相等的物理意义(如图5-13所示(
?处理纸带时,如果时间间隔取O(1 s,可能出现纸带上的点数不够用的情况,所以计时时间不要取得太长(
?要求学生写好实验报告,教师一定要评阅或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学生自己写实验报告是实验能力的一个方面(尤其是对实验结果可靠性的评估,要求学生不但会动手,更要会动脑(
(4)参考实验数据,m=0(30 kg
计数点n 4 5 6 7 8 9 10
ts()0.08 0.10 0.12 0.14 0.16 0.18 0.20
-2 2.92 4.62 6.70 9.18 12.03 15.28 18.92 h(10m)
0.945 1.14 1.33 1.53 1.72 ,h v,(m/s),t
0.134 0.195 0.265 0.351 0.444 12 ,,Emvk2
,,Emgh 0.136 0.197 0.270 0.354 0.450 p
平均速度
(鲁科K)大自然中,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天空,日升日落;草原,骏马奔驰;树丛,蜗牛爬行(图2-20)。
(鲁科K)仔细观察物体的运动,我们发现,在许多情况下,物体运动的快慢会发生改变:飞机的起飞(图2-21)、汽车的行驶、运动员的奔跑等。
(鲁科K)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物体的运动状态各不相同且不断变化。在长期对运动的思索、探究过程中,为了比较准确地描述运动,人们逐步建立了平均速度的概念。
(鲁科K)运动物体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叫这段位移(或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average velocity)。平均速度通常用来表示。 ,
s,, t
(鲁科K)在变速运动中,可以用平均速度来粗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段位移或者某段时间内的运动快慢。例如,让小球从斜面的顶端滚下 (图2-22),小球通过OA、AB、BC,哪一段运动得更快?
(鲁科K)为了比较各段的运动快慢,我们可以计算各段的平均速度,填人表2-3。
(鲁科K)表2—3 小球沿斜面滚下实验的部分数据
OA AB BC
s/m 0.07 0.09 0.11
t/s 0.1 0.1 0.1
-1/m?s 0.7 0.9 1.1 ,
(鲁科K)计算结果表明,物体经过OA、AB、BC段的平均速度是逐渐增大的,物体经过BC段时运动最快。
(鲁科K)从以上测量结果还可知,物体在变速直线运动过程中,不同时间内或不同位移内的平均速度一般不相等,因此描述平均速度时,需要指明是哪一段时间或哪一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沪科K)平均速度
(沪科K)亚里士多德说过:“我们不仅田时间计量运动,也用运动计量时间(囚为它们是相互确定的。”
(沪科K)通过这个实例,请你给变速直线运动下一个定义
(沪科K)匀速直线运动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实际物体的运动往往是变速运动,在每个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不等,如图1-15中的汽车,在开始三个5min内的位移逐渐增加,第4个5min内的位移减少。汽车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s显然,公式算出的仅是某段时间(或某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由于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在不同时v,t
间(或不同位移)内算出的速度不等,所以在实际问题中,计算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时,必须指明具体的时间间隔或位移区段。否则,它们的意义就不明确了。
如果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任意选取一段时间(或位移),算出的平均速度有什么特点?
平均速度的计算
(鲁科J)平均速度是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做变速运动的物体,一般情况下,在不同的时间内(或不同的位移内)其平均速度是不一样的。所以,计算平均速度时,首先要知道是求哪一段时间内(或哪一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然后再用平均速度的定义来求这一段时间内(或这一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学生往往会受数学上求平均值方法的影响,形成思维定势,而不注意物理情境,在计算时出现如下的错误。 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
(鲁科J)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鲁科J)平均速度是位移跟时间的比值,它是矢量,其方向与位移的方向一致。平均速率是路程跟时间的比值,它是标量。平均速率与平均速度的大小也是不同的。由于位移的大小一般不等于路程,所以,一般情况下,平均速率不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两者才相等。只要物体在运动,平均速率不可能为零,而平均速度可以为零。
(人教K)速率
与所有矢量一样,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speed)。汽车速度计不能显示车辆运动的方向,它的读数实际是汽车的瞬时速率。日常生活和物理学中说到的“速度”,有时是指速率。
【生活应用】
【课本习题】
2. (鲁科K)右图是高速摄影机拍摄的子弹射过扑克牌的照片,子弹的平均速度是900m/s,请你估算子弹穿过扑克牌的时间。
(鲁科J)解答:估计扑克牌的尺寸(宽度)为5 cm即0(05 m。
3. (鲁科K)我国列车第四次提速后,T14次列车从上海始发,途经蚌埠、济南等城市,最后到达北京。T14次列车运行时刻表如下,根据该时刻表可知,列车在蚌埠至济南区间段运行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____m/s。
T14次列车时刻表
停靠站 到达时刻 开车时刻 里程(km)
上海 ? 18:00 0
蚌埠 22:26 22:34 484
济南 03:13 03:21 966
北京 08:00 ? 1463
4(鲁科J)解答:已知列车22:34从蚌埠开出,次日03:13到达济南,则从蚌埠到济南共用时4小时39分钟,合1(674×10s。蚌埠
5与济南的距离为济南到上海的距离减去蚌埠到上海的距离,则蚌埠到济南的距离为966-484km=482 km=4(82×10m,所以平均速度为
(人教K)问题与练习
8101(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3(0×m/s。
(1)1光年(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相当于多少米?
(1) 除太阳外,最靠近地球的恒星是半人马座中的比邻星(很遗憾,在北半球看不到),它离我们4(0×101’km,它发出的光要多长
时间才能到达地球?
(人教J)1(解答 (1)1光年=365×24×3600×3(Ox lO。m=9(5x 1015m。
164.010×(2)需要时间为 s=4(2年 159.510
2(汽车A制动到停止下来共用了5s。这段时间内,汽车每1s前进的距离分别是9m、7m、5m、3m、1m。
(1)求汽车前1s、前2s、前3s、前4s和全程的平均速度。这五个平均速度中哪一个最接近汽车关闭油门时的瞬时速度?它比这个瞬时速度略大些还是略小些?
(2)汽车运动的最后1s的平均速度是多少?汽车的末速度是多少?
(人教J)2(解答
(1)前l s平均速度v=9 m/s 1
前2 s平均速度v=8 m/s 2
前3 s平均速度v=7 m/s 3
前4 s平均速度v=6 m/s 4
全程的平均速度v=5 m/s 5
v最接近汽车关闭油门时的瞬时速度,v小于关闭油门时的瞬时速度。 11
(2)l m/s,O
说明 本题要求学生理解平均速度与所选取的一段时间有关,还要求学生联系实际区别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3(右面是京九铁路北京西至深圳某一车次运行的时刻表,设火车在每个车站都能准点到达,准点开出。
(1)T107次列车由北京西站开出直至到达聊城站,运行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T107次列车由聊城站开出直至到达菏泽站,运行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T108次列车在9时30分的瞬时速度是多少?
(人教J)3(解答
(1)24(9 m/s, (2)36(6 m/s, (3)0
说明 本题说的是平均速度是路程与时间的比,这不是教材说的平均速度,实际是平均速率。应该让学生明确教材说的平均速度是矢量,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平均速率是标量,日常用语中把平均速率说成平均速度。
(沪科K)家庭作业与活动
5. (沪科K)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行驶,先以速度v通过前三分之一的位移,冉以速度v=50km/h通过其余三分之二的位移。若整个12
位移中的平均速度为37.5km/h,则第一段位移中的速度为多少?
(沪科J)设汽车通过的整个位移为s,整个运动时间为t,通过第一段位移s和第二段位移s,所用的时间分别为t和t。则有 1212
ss1,,t13vv11
2ss2 ,,t23vv22
s,,ttt12v
vv37.5,502v,,km/h,25km/h解得第一段位移中的速度 13v,2v3,50,2,37.52
1((沪科K)平均速度跟速度的平均是不是一回事?
(沪科J)不是一回事,平均速度是物体运动的位移与发生这一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而速度的平均是各个速度求和后再取平均。
2((沪科K)平均速度等于零是否表示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沪科J)平均速度等于零不表示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如物体先向某一方向运动一段距离,再向相反的运动方向运动相同的距离,其位移和平均速度均等于零,但物体一直处于运动状态。
3((沪科K)京沪铁路线长约1463km,特快列车从上海到北京的运行时间是14h。生活中(我们把京沪铁路线长度除以列车运行的时间得到的速度(跟物理学中的平均速度意义是否一样?
s1080(沪科J)特快列车从上海到北京的位移大小为1080km,其平均速度km/h=77km/h,方向为从上海指向北京,它与把京v,,t14
沪铁路线长度除以列车运行时间得到的速度不相同。
4((沪科K)关于平均速度的下列说法中,含义正确的是
A(汽车出发后1Os末的平均速度是5m/s
B(汽车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5m/s,
表示汽车在这段时间内每1s内的位移都是5m
C(汽车经过两路标间的平均速度是5m/s
D(汽车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一定等于它在这段时间内最小速度与最大连度之和的一半
(沪科J)C。
A错。平均速度是针对一段时间而言的,而10s末指一个时刻。
B错。汽车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5m/s,并不表示它在这段时间每1s内的位移都是5m。可举一反例:汽车在2s内的平均速度是
5m/s,它可能在第1个1s内的位移是3m,而在第2个1s内的位移是7m。
C正确。汽车经过两路标间需要一定的时间,通过一定的位移,具有一定的平均速度。
D错。可举一反例说明,汽车在第1个1s内以2m/s的速度运动,在第2个1s内以6m/s的速度运动,在第3个1s内以7m/s的速度运动,汽车在整个3s内的平均速度是5m/s,而它在这段时间内的最小速度与最大速度之和的一半为4.5m/s,不等于平均速度。
5((沪科K)美国田径运动员刘易斯,在1991年的世界田径锦标赛上创下了9(86s的百米跑世界纪录。下表中给出了当时的实测记录。请算出每个10m内的平均速度,并填入表中。
位移s/m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时间t/s 0 1.88 2.96 3.88 4.71 5.61 6.46 7.30 8.13 9.00 9.86 通过每10m的时间?t/s 1.88 1.08 0.92 0.83 0.90 0.85 0.84 0.83 0.87 0.86
-1每10m内的平均速度v/(m?s)
(沪科J)
位移s/m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时间t/s 0 1.88 2.96 3.88 4.71 5.61 6.46 7.30 8.13 9.00 9.86 通过每10m的时间?t/s 1.88 1.08 0.92 0.83 0.90 0.85 0.84 0.83 0.87 0.86 每10m内的平均速度 5.32 9.26 10.87 11.24 11.90 11.76 11.90 12.05 11.49 11.63
-1v/(m?s)
【基础例题】
(鲁科J)例题:一航班从甲地飞往乙地,前半程以平均速度v飞行,后半程以平均速度v飞行,飞行的路径可以看成直线,求该航班l2
从甲地飞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鲁科J)错误解答:
(鲁科J)分析:只有当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或匀减速直线运动时,上述计算公式才成立。一般情况下,不能采取上述方法求平均速度。
正确解答:
(鲁科J)例题1:某物体沿一半径为r的圆周运动,在时间t内运动了5(5周,求时间t内物体的平均速率和平均速度的大小。
解答:由于路程为11πr,而位移为2r,所以平均速率为11πr,t,平均速度的大小为2r,t。
(鲁科J)例题2:某物体从甲地出发,以速度v沿直线运动到达乙地,紧接着又以速度v原路返回到甲地。求该物体全程的平均速度12
和平均速率。
(鲁科J)解答:由于在全程中物体的位移为零,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为零。
(鲁科J)设甲、乙两地的距离为s,从甲地到乙地所用的时间为t,从乙地返回甲地所用的时间为t,则全程的平均速率为 12
(沪科K)案例
上海到南京的列车已迎来第五次大提速,速度达到 v=180km/h,为确保安全,在铁路与公路交叉的道口处需装有自动信号灯。当列车1
还有一段距离才到达公路道口时,道口应亮出红灯,警告未越过停车线的汽车迅速制动,已越过停车线的汽车赶快通过。如果汽车通过道口的速度v=36km/h,停车线至道口栏木的距离s=5m,道口宽度s=26m,汽车长=15m(田1- 14),并把火车和汽车的运动都看成匀速直线l20
运动,问:列车离道口的距离L为多少时亮红灯,才能确保已越过停车线的汽车安全驶过道口?
(沪科K)分析 为确保行车安全,要求列车驶过距离L的时间内,已越过停车线的汽车的车尾必须能通过道口。
(沪科K)解答 汽车越过停车线至车尾通过道口,汽车的位移为
s′=+s+s=(15+5+26)m=46m l0
汽车速度v=36km/h=1Om/s通过这段位移需要时间 2
,s46v,,s,4.6s v102
高速列车的速度v=180km/h=50m/s,所以安全距离 1
L=vt=50×4.6m=230m 1
实际情况下,还应考虑到关闭栏木需要的时间以及预留的安全时间等,所以在列车离道口更远时,道口就应该亮起红灯,发出警告。
(沪科J)这里的“案例分析”旨在让学生熟悉运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解题,注意从开始就要求学生注意解题规范,像教材中所做的那样,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不同的位移、时间、速度用不同的字母相区别。
(沪科J)作出结论时,注意把解题结果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其他习题】
(鲁科J)1(在没有“斑马线”的乡村公路上,当人们横过公路时,要“一停、二看、三通过”。人急行的速度大约是2 m,s,人急行横过6 m宽的马路需要的时间大约是——s;如果一急驶的小车的速度是80 km,h,人至少要在距行驶过来的小车——m处开始穿越马路。
答案:3,67
(鲁科J)2(坐在行驶汽车上的一位乘客,欲估测前方隧道的长度。在进、出隧道口时,分别看了一下手表,如图甲、乙所示,汽车通过隧道时的平均速度是30 km,h,由此可计算出此隧道的长度大约为——km。
(鲁科J)答案:2(5
(鲁科J)3(短跑运动员在100 m的赛跑中,测得5 s末的速度是9 m,s,10末到达终点的速度是10(2 m,s,则运动员在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A)9 m,s (B)9(6 m,s
(C)10 m,s (D)10(2 m,s
答案:c
(鲁科J)4(火车紧急刹车时,在15 s内速度从54 km,h均匀减少到零,火车的加速度为
(A)1 m,s2 (B)—1 m,s2
(C)1(5 m,S2 (D)—1(5 m,s2
(鲁科J)答案:B
(鲁科J)8(下表是在北京西与长沙区间运行的T1,T2次列车运行时刻表。假设列车准点到达和准点开出,且做直线运动。求:
(1)列车由长沙开出到达武昌的过程中平均速度为多少?
(2)列车由郑州开出到达岳阳的过程中平均速度为多少?
(3)T1次列车在5:05的速度是多少?全程的速度又是多少?
北京西 自北京西起北京西 站名 长沙T1次 里程(km) 长沙T2次
17:00 0 北京西 8:14
23:29 23:35 690 郑州 1:40 1:39
5:01 5:09 1226 武昌 20:12 20:04
7: 12 7:18 1441 岳阳 17:58 17:56
8:38 1588 长沙 16:36
(鲁科J)答案:(1)104.4,km,h。
(2)98.6 km,h。
(3)0;101.6 km,h。
(鲁科J)9(在一段时间内或一段路程内,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叫平均速率。平均速率没有方向,是标量。请根据下面的部分城市间公路里程表,解答下面问题:
(鲁科J)(1)一辆小轿车以100 km,h的平均速率从北京开往至锦州,要多少时间?
(鲁科J)(2)一辆小轿车要求在9个小时内从大连开至天津,在以100 km,h的平均速率行驶了5个小时后,司机花了30分钟吃饭和休息,要想按计划到达天津,后阶段轿车的行驶的平均速率至少要多大?
(鲁科J)答案:(1)
(鲁科J)(2)前5个小时行驶的距离s=v×t=100×5 km=500km 后阶速率至少需 1ll
【基础探究活动】
实践活动
(鲁科K)我们可以用光电门这个实验装置来测量瞬时速度,实验装置如图2-24所示,A管发光,B管接收。一旦光线被遮光板阻挡,阻挡的时间便能被光电计时器测出:根据已知的遮光板宽度?s和测得的时间?t,求出小车在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可认为它就是测得的瞬时速度。
(鲁科J)1(关于“瞬时速度测量”的演示实验,在教师简单地介绍实验装置后,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几个学生上台共同完成该实验。建议同时使用两个光电门,测出小车在同一次由斜面滑下时经过斜面的上下两点的瞬时速度的大小,或者使用一个光电门测出先后两次小车由同一斜面的同一点静止开始滑下时经过斜面的上下两点的瞬时速度的大小。让学生比较两点的瞬时速度的大小,初步感受加速直线运动,并与教材中的图2—22相呼应。
2(观察速度计
(鲁科J)让学生乘坐汽车时观察驾驶室中速度计的指针摆动情况,看看与汽车的实际行驶速度是否相符。实际感受瞬时速度的概念。 注意:在观察时不要影?向驾驶员驾驶汽车。
(沪科K)STS
(沪科K)利用匀速运动公式和哈勃定律估算宇宙年龄
(沪科K)天文观测表明,几乎所有遥远的恒星(或星系)都在以各自的速度背离我们而运动。离我们越远的恒星,背离我们运动的速度(称为退行速度)越大,也就是说宇宙在膨胀。
美国天文学家哈勃(E(P(Hubble)根据观察总结出一条规律:不同星体的退行遵度v跟它们离开我们的距离,成正比。用公式表示为
v=Hr
-18-1式中H=3(17×10s,称为哈勃常数。
现在关于宇宙的起潭较为认同的一种理论,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大爆炸的火球开始形成的。假设大爆炸后形成的各星体从爆炸中心以速度。向外匀速运动,并设想我们恰位于这个中心(设当它们离我们的距离为r时,经历的时间为t(则由匀速运动公式知
r v,t
结合哈勃定律,我们就可以得到形成如今尺度为,的宇宙所经历的时间,即宇宙的年龄约为
1117 t,,s,3.15,10s,18H3.17,10
请估算一下,这灼等于多少年?
(沪科J)如果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任意选取一段时间(或位移),算出的平均速度相同。
17(沪科J)宇宙的年龄 t=3(15× 10s
17,3.1510,年` ,,365243600
10=1.0×10年
【其它探究活动】
(沪科K)课题研究
(沪科K)用DIS研究匀逮直线运动
在初中,已对匀速直线运动做过初步的研究。现在,可以运用DIS实验子段做进一步研究。 DIS是digital information system的缩写,意思是数字信息系统。
DIS实验系统由物理量传感受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和数据处理软件组成,它可实时采集、处理实验数据,实验结果可用数字、图形等形式显示在屏幕上。
实验时,挂图1-17所示安装器材,把运动传感器的发射器固定在小车上,把接受器固定在木板上,并使它们正对暑放置。在木板的一端垫上木块,仔细调节垫块的位置(使小车能做匀速直线运动。
接通发射器电源,运行计算机辅助系统软件,在实验菜单上点击“研究匀速直线运动”。推动小车后(点去“数据采集”,屏上全显示位移一时间图像(图1-18),再点击“v-t图像”,显示速度一时间图像(图1-19)。通过图像,可以直观地分析小车的运动规律。
(沪科J)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图1-12所示的汽车的运动,它在相等的10。的位移大小都为300m,方向都是向右。注意匀速直线运动定义中的“位移相等”的含义为位移大小和方向相同,速度也是一个矢量,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沪科J)研究人步行的运动
如果你在一条直线上行进,并且保持最均匀的步伐,例如 1s跨两步,那么你一定认为你是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是这样的吗?做了下面的实验,你就可能有更深的认识。
请一个学生协助你共同完成这一实验。把一条长5m的纸带别在你的腰带上,纸带穿过桌上的打点计时器的带孔,启动打点计时器电源,你从背靠桌边开始均匀向前运动(图t-1- 12)。在行进中,纸带随同你前进,留下了一系列打点的痕迹。
做完实验后取下纸带,用前面清楚可辨的一点作为计数零点,每隔10点圈一个计数点,标上计数点序号n,再用直尺测出各计数点到计数零点的位移s。计数周期T=O.02×10s=0.2s。 n
某一点n的即时速度可以这样来计算:测出某计数点n到其后0.02s的另一点间的位移丛。(注意:这一点并非计数点),求出其间的平均速度?s/?t(?t=0.02s),由于所取的时间很短,可以把这个平均速度看作是第n点的即时速度。用这样的方法逐一算出各计数点的n
即时速度。将上述测量数据记录在下表中,作出s-t和v-t图像,对步行运动的性质进行分析、讨论。
-1计数点序号n s/cm ?s/cm v/cm?s nnn
1
2
3
4
5
6
?
【开放题】
(人教K)做一做
设计方法,分别测量自行车在不同情况下行驶(如长距离和短距离)时的速度;测量蚊香燃烧的速度。对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做出评估。
常见物体的速度
8光在真空中传播 军用喷气式飞机 约600 103.0×
4地球绕太阳 大型客机 约300 103.0×
3人造卫星或飞船(近地圆轨道) 火车(快车) 可达60 10约7×
3洲际弹道导弹远程炮弹 高速公路上的汽车 最快33 10约5×
3远程炮弹 野兔 约18 10约2×
3普通炮弹 远洋轮船 8,17 10约1×
步枪子弹 约900 赛马 约15
巡航导弹 约800 (人教K)说一说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费恩曼(R(P(Feynman,1918—1988)曾讲过这样一则笑话。
一位女士由于驾车超速而被警察拦住。警察走过来对她说:“太太,您刚才的车速是60英里每小时!”(1英里=1(609千米)。这位女士反驳说:“不可能的!我才开了7分钟,还不到一个小时,怎么可能走了60英里呢?”“太太,我的意思是:如果您继续像刚才那样开车,在下一个小时里您将驶过60英里。”“这也是不可能的。我只要再行驶10英里就到家了,根本不需要再开过60英里的路程。”
从物理学的观点看,这位女士没有认清哪个科学概念?
(人教J)“说一说”栏目的教学
费恩曼所举的有趣的例子可组织同学阅读、议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警察所说的超速指的是瞬时速度,女士说的是一段时间走的路程和将要走过的路程,这位女士不懂瞬时速度。
(沪科K)讨论与思考
2((沪科K)目前,百米赛跑的世界记录是9(78s。根据上面的公式得速度v= ,这是否表示运动员始终都以这么大的速度运动呢?
(沪科J)v=10(2m/s,并不表示运动员始终都以这么大的速度运动,比如他起跑阶段的速度小于该速度。
3((沪科K)用速度公式算出的速度,跟汽车速度计上指示的速度数值是不是一回事?
(沪科J)用速度公式算出的速度,跟汽车速度计上指示的速度数值不一定相等,只有当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两者才是一回事(注:
用速度公式算出的速度指的是平均速度,汽车速度计上指示的速度是瞬时速率)。
(沪科K)讨论与思考
据说,有一次在某国某城市,一位交通警察拦住了一辆超速行驶的轿车,于是发生了这样一段对话:
警察:“对不起,夫人,你违反了交通规则,超速行驶,你的车速已达到1小时60千米。”
“哦,这是绝对不可能的,”驾车女士以不容置辩的口气说:“我总共才行驶了15分钟,远远不到1小时,怎么谈得上1小时 60千米呢??
警察:“夫人,我的意思是,60千米的路程你可用1小时赶到。”
“那也是绝对不可能的。我只要再行驶10千米就到家了,根本不要赶60千米的路程。”
(沪科K) 请讨论一下:他们两人为什么无法沟通?不同年代交通工具的最大进度
不同年代交通工具的最大速度
年代 最大速度 交通工具
km/h
1630 16 公共马车
1810 24 火车
1880 32 汽车
1947 1300 超音速喷气机
1957 29000 人造地球卫星
1968 32000 “阿波罗”号飞船
1977 63000 “航海家”号飞船
2004 ? ?
(沪科J)“讨论与思考”中的这段对话幽默诙谐,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讨论、思考生活中的物理问题。交通警察指出轿车速度达到了60km/h,超出了所在路段的限速。而驾车女士以为交通警察说她开了1h车,行驶了60km。
【资料链接】
(鲁科K)信息窗
-1(鲁科K)表2-4 某些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m?s ,
8真空中的光速c 3.0×10
5太阳绕银河系中心运动 2.0×10
4地球绕太阳运动 3.0×10
2子弹发射 9×10
2民航客机飞行 2.5×10
自行车行驶 约5
人步行 约1.3
-3蜗牛爬行 约3×10
-9大陆板块漂移 约10
(鲁科K)信息窗
(鲁科K)速度计
通过汽车中的速度计(图2-25)能够直接读出汽车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瞬时速度。
速度计有一个与电流计相连接的发电机。该发电机的旋转快慢与汽车的速度成正比。电流计得到的电流示数被转换成速度的示数。
(鲁科J)速度计
教材中所介绍的速度计是一种磁转速表,它的原理是通过测量旋转磁场跟它在金属感应罩内产生的电流间的相互作用力测出车速的。 (鲁科J)图2-19是速度计工作原理图。在速度计转轴的下端通过一系列传动机构同汽车驱动轮相连(随驱动轮旋转而旋转。在转轴的上端铆接一个永久磁铁,磁铁外面罩着铝罩,铝罩固定在指针轴上,当磁铁随驱动轮旋转时,铝罩中就产生了感应电流。根据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磁场与磁铁磁场的相互作用,要阻碍磁铁与铝罩的相对旋转。于是铝罩克服游丝弹簧的弹力扭转一个角度,这个角度与磁铁的角速度成正比,也就是与驱动轮的转速成正比。因此,在表盘上用均匀的刻度标出车速值,从指针的示数就可以知道车速。
(人教K)STS
速度与现代社会
人类自发明木轮车直到制成时速500km/h的磁浮列车,以及超音速飞机,为了获得高速交通工具,奋斗了几千年。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人类发明的各种机械中,交通工具最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所用的物品,几乎没有一件不是由铁路或公路运输而来。不难想像,如果没有了火车和汽车,现代社会将要瘫痪。
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发展史上看,大城市规模的大小与车速的提高密切相关。大城市的直径一般就是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在1h内走行的距离。以北京为例,清朝末年北京的“内城”大约是一个边长5km的正方形,马车的速度大约就是 5km/h;今天,有了发达的公路系统,有了快速轨道交通,汽车、城铁的速度大约是几十千米每时,北京市城区的直径也扩大到了几十千米。
城市中的车速不能无限提高,城市的规模也就不能无限扩大。“摊大饼”式的城市规划可能带来以交通问题为主的许多矛盾。 目前许多人认为,合理的发展模式是建立中心市区与卫星城组成的城市群。
运兵工具和武器运载工具的发展改变了战争的面貌。现代战争的“战场’’已经与过去的意义完全不同。相距几千千米、几万千米的敌对力量之间很短时间内就能爆发大规模战争。空中打击的力量大大加强,过去的一些战术方法已经不再适用。由于车辆的使用,部队的机动性大大提高,速战速决的战争理论有所发展??
交通网络的形成大大缩短了不同地域的时空距离,促进了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物资交流和人员往来。贸易上的互补,可以优化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配置,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不同文化的交融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然而,大量汽车带来了交通堵塞、频繁的事故、能源的过度消耗、尾气与噪声污染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不仅妨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而且制约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如何处理这些矛盾,一直是人们努力探索的课题。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人们对发展交通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例如,研制各种绿色汽车(使用压缩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的汽车、太阳能车、电动车??),对现有汽车的使用在时间和道路上进行限制,根据城市规模发展地上、地下快速的立体化交通和轨道交通??
讨论:交通工具的速度是不是越快越好?
(人教J) (4)速度教学中渗透STS的思想
STS强调的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而不仅仅是科学在技术中的应用。本节教材在“STS'’栏目中设置了“速度与现代社会”的文章。介绍了车辆速度的提高与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关系,并讨论了环境、资源等问题。在涉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问题时,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思考,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文章的最后提出这样的问题:“交通工具的速度是不是越快越好?”
另外,对教材中所列的常见的速度表,可让学生补充一些感兴趣的、重要的速率,如:空气中0?时的声速为3(3×102m,s,大陆
-9板块移动速度约10m/s等。
3((人教J)平均速度的意义
平均速度是作为精确定义瞬时速度的前提而引入的,没有平均速度就无从定义瞬时速度,当很小时,平均速度逼近瞬时速度。 ,t
瞬时速度v简称速度,是描述质点运动状态的基本物理量,无论是运动学中还是动力学中以及物理学的其他部分中都有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理解v引入是必要的,v是 在?0时的极限,在实际应用所要求的精确度内,只要?t取得相应地小就可以认为=v vvv,t
dr4((人教J)准确理解速度的定义 v=dt
速度不是位移对时间的变化率。速度定义中的r是位矢r不是位移,因此,定义明确说明速度是位矢对时间的变化率,而不是位,r
移对时间的变化率。
有的学生认为某一时刻物体在某一位置,没有位移,谈某一时刻物体的速度没有意义,这种说法使我们想起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提出的著名的“飞矢不动”的悖论,芝诺认为飞行的箭在某一时刻占有一确定位置,另一时刻又在另一确定位置,箭在一确定位置即箭是静止的,飞行的箭原来是由许多静止的箭形成的,静止和运动是矛盾的,箭的运动是不可能的。
机械运动时,某一时刻物体既在某一位置又不在某一位置,我们习惯说物体某一时刻在某一位置,对运动的物体这句话只说了一部分,还应该接着说此时刻物体要离开此位置(不在此位置)、物体有一定的速度。对运动的物体只说“某一时刻物体在某一位置”一句话,其含义不够确切,包含着多种可能,如:物体可能静止在某一位置,可能快速或慢速通过此位置,可能向东或向南通过此位置??对运动物体
我们说:某一时刻物体正经过或通过位置A可能更确切一些。
学生对某一时刻速度的疑问不是不需要解释的,我们应该从运动、变化的角度来理解瞬时速度,我们说某一时刻t物体的速度为v的
,r含义是:从此时刻t,经过时间,物体位移为,在?0时的极限就是该时刻的速度v,也就是说,我们谈到t时刻物体的速度,r,t,t,t
v时,要考虑t?t+时间内物体的位移,以及与的比,如果只是停留在t时刻上,或只是说物体在某一位置,不考虑、,r,r,r,t,t,t就不能体现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就是不能体现出速度v的意义,我们说到物体的瞬时速度为v时,“瞬时”的含义不只说时刻v,还包含-O,t的变化过程。
有人认为对瞬时速度v不一定要强调?0,理由是:我们实际测量瞬时速度时,都是在有一定大小的情况下完成的,精确度要求,t,t
越高取得越小,但不会是无穷小,因此,我们只要认为足够小时就是瞬时速度,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t,t,t
应该区别物理量的定义与应用时的近似需要,我们在研究一类物理现象,引入相关的物理学概念、物理量,建立物理理论时,应该是
dr,在实际应用时,由于物体不是质点,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我们可以按照实际需严密的、准确的、速度v应该有准确的定义,即v=dt
,r要选取的一定值,认为速度v近似是,但不能以此代表速度的准确定义。 ,t,t
dr,当然,对于刚开始学习高中物理的学生来说,理解是困难的。我们是从简总之,我们应该从r的变化率的角度来理解速度vv=dt
,x单的直线运动人手,先说明平均速度,再通俗地介绍在取?0时?v的思想方法,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能够接受初步的、浅显,tvv,,t
的取极限的思想,我们应该注意,变化率是学好高中物理极为重要的概念,我们不能回避它,例如: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力等于动量变化率,电流是通过截面电量的变化率,感应电动势的大小等于磁通量的变化率等等。因此,我们应该想办法让初学高中物理的学生逐步理解变化率的概念。
(人教J)联系生活、科技和社会资料 -11(常见的速度/(m?s)
跑得最快的人 lO
奔跑的猎豹 35
最快的车 341
最快的飞机 1 000
通讯卫星 3 000
2(风力等级表
等级及名称 风速,(m?s-1) 状 况
0无风 0,0(2 烟直上,海面平静
1软风 O(3,1(5 烟随风飘动,海面起微浪
2轻风 1(6,3(3 树叶微响,海面小波
3微风 3(4,5(4 树叶及微枝摇动不止,海面水波加大
4和风 5(5,7(9 尘土飞起,海面小白浪颇多
5清劲风 8(O,10(7 小树摇晃,海面中浪
6强风 10(8,13(8 大树被摇动,海面大波浪开始形成
7疾风 13(9,17(1 全树摇动,海面轻度大浪
8大风 17(2,20(7 小树枝折断,海面中度大浪
9烈风 20(8,24(4 风掀开屋瓦,海面狂浪
10狂风 24(5,28(4 树木连根拔起,海面狂涛
11暴风 28(5,32(6 有广泛损坏,海面异常狂涛
12飓风 32(7, 摧毁力极大
(沪科K)信息浏览
(沪科K)速度计是怎样工作的
如图1-26是汽车速度计的基本结构(其工作原理如下:
速度计的转轴通过一系列传动装置与汽车躯动轮相连,速度计转轴的上端铆接了一个永久磁铁,磁铁上罩了一块铝片,铝片又固定在指针轴上。当磁铁随转轴旋转时,在铝片中会产生感应电流,这时铝片相当于一个电磁铁,与永久磁铁产生力的作用,使指针转动(由于弹簧游丝的弹力作用,最终指针会稳定地指在一个刻度上。汽车运动越快,转轴旋转越快,指针偏转的角度就越大,从指针的示数就可知道汽车的瞬时速率。
(沪科K)请你思考:当汽车在冰面上打滑时,速度计能正确指示车速吗?
(沪科J)“信息浏览”较为详细地介绍了速度计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可利用第1节“家庭作业与活动”第4题的结论,说明汽车运行速度与车轮边缘各点绕轮轴旋转的速度相等。
(沪科K)STS
(沪科K)应用运动相对性的杰作——风洞
(沪科K)在汽车和飞机的制造中,常需要研究它们在高速运动中所受空气用力的影响。为了方便(可以根据运动的相对性作一次逆向转换——研究以同样速度运动的空气流对静止的汽车或飞机部件的作用。风洞就是这样的一种实验设备。
(沪科K)如图1-27,一个很大的管子,通过强大的风扇能产生一股高速的空气流。当气流进入狭颈吹向工作段时,建度会进一步提高。被测试的机翼或整部汽车悬挂在中间,受到这股气流的狂吹,就仿佛它们正在高速行驶一样。通过风洞对静止的汽车或飞机部件进行实验得出的结果,完全可适用于实际工作。
(沪科J)这里的“STS”介绍了风洞,风洞在研制交通工具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世界顶级F1车队都投入巨资,建设精良的风洞,对赛车在不同赛道上比赛的状态进行细致的研究。此外,风洞在大型桥梁、高层建筑的设计中也大显身手。教学中可要求学生通过网络等搜集资料,写出研究报告,在班上进行交流。
(沪科J)当汽车在冰面上打滑时,速度计不能正确指示车速,因为此时车轮在旋转,速度计有一定示数,而汽车并未运动。 (沪科J)风洞
(沪科J)如今“风洞”这个名词已为许多读者,乃至广大青少年所熟悉。风洞,是指在一个管道内,用动力设备驱动一股速度可控的气流,用以对模型进行空气动力实验的一种设备。最常见的是低速风洞。位于四川绵阳的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和发展中心已建成具有世界水平的2(4m跨声速风洞(风洞常以试验段尺度命名),这样大尺度的跨声速风洞,以前世界上只有美国和俄罗斯等少数国家才有。风洞是发展航空航天事业的关键设备,研制任何飞机,包括军用飞机、民用飞机以及航天飞机,都必须首先在风洞中进行大量试验,试验飞机能不能飞起来,能飞多高多快和多远以及其他各项飞行性能等。2(4m跨声速风洞的建成表明,我国已进入世界航空航天大国的行列。
(1) (沪科J)风洞——研制飞行器的先行官
决定一架飞机或其他飞行器的飞行性能,如速度、高度等,除飞机重量、发动机推力等要素外,最重要的因素是作用于飞机的空气动力。空气动力主要决定于飞机的外形。在设计和研制飞机时,首先是设计其外形,由此就可以确定作用于飞机的空气动力并推算飞行性能。但是,这项工作只能做在最前,不能在飞机造出来以后才做。确定飞机空气动力的实验设备主要是风洞。人们把风洞和风洞试验叫做航空航天的先行官是恰如其分的。
(沪科J) 风洞实验的基本原理是相对性原理和相似性原理。根据相对性原理,飞机在静止空气中飞行所受到的空气动力,与飞机静止不动、空气以同样的速度反方向吹来,两者的作用是一样的。但飞机迎风面积比较大,如机翼翼展小的几米、十几米,大的几十米(波音747是60m),使迎风面积如此大的气流以相当于飞行的速度吹过来,其动力消耗将是惊人的。根据相似性原理,可以将飞机做成几何相似的小尺度模型,气流速度在一定范围内也可以低于飞行速度,其试验结果可以推算出其实际飞行时作用于飞机上的空气动力。
(沪科J)飞行器(包括飞机、直升机、巡航导弹等)在风洞中的试验内容主要有测力试验(测量作用于模型的空气动力,如升力、阻力等,确定飞行性能);测压试验(测量作用于模型表面压力的分布,确定飞机载荷和强度);布局选型试验(模型各部件做成多套,可以更换组合,选择最佳的飞机布局和外形)等等。随着飞行器性能的提高和改进,风洞试验所需要的时间不断增加。20世纪40年代,研制一架螺
如洲际导弹、卫旋桨飞机,风洞试验时间是几百小时。至20世纪70年代初,一架喷气式客机的风洞试验时间是4万,5万小时。航天器(星、宇宙飞船等)大部分航行在大气层外,基本上与空气无关,但其发射和返回是在大气层中,仍然需要在风洞中进行试验。如美国的航天飞机,在不同风洞中总共进行了10万小时的试验。
(2) (沪科J)风洞的发展
世界上公认的第一个风洞是英国人于1871年建成的。美国的莱特兄弟于1901年制造了试验段0.56m见方,风速12m/s的风洞,从而于1903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实用的飞机。风洞的大量出现是在20世纪中叶。
为了试验炮弹的气动力作用和研究超声速流动,瑞士阿克雷特于1932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超声速风洞,试验段面积为0.4m×0.4m,马赫数(风速与声速之比)为2。为适应跨超声速飞行器的发展,1956年美国建成世界上最大的跨超声速风洞,试验段面积488m× 4.88m,
5kW。1958年美国航天局建成试验段直径为0.56m,马赫数可高达18,22的超高声速风洞。 马赫数为0.8,4.88,功率为1.61× 10
为了提高风洞实验的雷诺数(描述空气等黏性流体流动状态的无量纲数),1980年美国将一座旧的低速风洞改造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全尺
5寸风洞,它可以直接把原形飞机放进试验段中吹风,试验段面积为24.4m× 12.2m,风速达150m/s,功率为1 × 10kW。1975年英国建成
46了一座低速压力风洞,试验段面积为5m× 4.2m,风速95,110m/s,压强达3atm,功率为1.4× 10kW,试验雷诺数为8× 10。20世纪80年代美国建成一座低温风洞,以氮气(氮气凝固点低,适于低温下工作)为工作介质,温度范围为340,78K,压强可达9atm,试验段面
6积为2.5mx 2.5m,马赫数为0.2,1.2,雷诺数高达120× 10。
我国的风洞建设发展迅速,1977年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建成亚洲最大的低速风洞,其串联双试验段面积为8m× 6m和16m × 12m,风速达100m/s,功率为7800 kW。1999年又建成具有世界规模的跨声速风洞,试验段口径为2.4m,马赫数为0.6,1.2。
(3) (沪科J)风洞应用扩大到一般工业部门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风洞试验(主要是低速风洞)从航空航天领域扩大到一般工业部门。各行各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空气动力学和风洞试验的参与,已经形成了新的学科:“工业空气动力学”和“风工程学”。
例如,当汽车速度达到180 km/h时,空气阻力可占总阻力的1/3。对小汽车模型进行风洞
试验,合理修改形状可使空气阻力减小75%。对建筑物模型进行风载荷试验,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设计方法和规范,大型建筑物如大桥、电视塔、大型水坝、高层建筑群等,已规定必须进行风洞试验。这方面已有深刻教训,1940年美国的一座大型钢索吊桥——塔科马(Taa)大桥,由于并不很大的风载荷,导致桥体发生强迫振动和共振,引起断塌,引起建筑学界强烈震惊。
对于大型工厂、矿山群,也要做成模型,在风洞中进行防止污染和扩散的试验。为此,许多“大气边界层风洞”应运而生。在这种风洞中,试验段的气流并不是均匀的,从风洞底板向上,速度逐渐增加,模拟地面“风”的运动情况(称为大气边界层),我国已建成了十几座这样的风洞。
(4) (沪科J)风洞试验模拟的不足及其修正
风洞试验既然是一种模拟试验,不可能完全准确。例如,风洞试验中的边界干扰,不可避免的支架干扰,以及风洞与实际流场的不完全相同等,因此在应用中除了相应地发展了修正方法外,还需要在实践中加以矫正。
(沪科J)亚里士多德对运动的分类
亚里士多德在科学上并不是一个坐在椅子上空想的学者,他对周围的环境进行了敏锐的 观察。在对运动的观察中,亚里士多德注意到某些运动无需帮助即可维持,而另外一些运动只有借助外界作用才能维持。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无需帮助的运动例子是:当你把一块石头推出石梁,它在无明显帮助的情况下向地面落下。亚里土多德把这种能够自己维持的运动称为自然运动。
除固体下落外,亚里士多德还察觉到另外三种自然运动:泻下或沿坡流下的液体,上升的气体和向上跳动的火焰。在亚里土多德看来,这四种运动代表了地球上能发生的四种自然运 动。他认为,由于地球上所有的东西都由四种不同物质或元素——土、水、气和火构成,而每一种元素都力图到达不同的自然位置,所以就产生了自然运动。虽然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元素不同于化学元素,但元素这个词仍沿用至今,意指那些构成万物的物质。
每个亚里士多德元素都有各自固有的自然运动和力图到达的固有自然位置:土元素向下运动,因为地球中心是它的自然静止位置(有学识的古希腊人知道大地是一个球);水向下流动,因为它的自然位置刚好在土的上方;气上升,因为大气层是其自然位置;而火焰向上跳,这是因为其自然位置在气之上。
亚里士多德认为万物皆由这四种元素构成,一个物体的自然运动由该物体所含的每种元素的多少而定。岩石在水中下沉,因为岩石主要由土构成;木头浮在水面,因为它除含土外还含有气;而热气上升,因为它含有火。
所有这些自然运动要么竖直向下,要么竖直向上。水平运动有所不同。当你沿着道路拉一辆小车,或水平抛出一块石头,或在地板上推一个箱子时,是你的活动维持着物体运动:你使小车运动;石头因你抛出而运动;你必须推这个箱子。推和拉是让小车、石头和箱子运动所必需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之所以需要推与拉,是因为物体必须受到强制才会背离其自身的本性行事,换句话说,才会做与其自然运动完全不同的运动。亚里士多德把所有这些强制的运动归类为强迫运动,意思是需要外界的推或拉来维持它。
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上所有的运动不是自然的就是强迫的,但是他觉察到天上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他相信月亮、太阳、行星和恒星是由地球上找不到的第五种元素——以太(来自希腊文,意为使燃烧或发光)构成。与地上的四种元素不同,以太没有重量,不会腐朽(不变的,永恒的)。以太在一切方面都是完美的,它的自然位置是在天空,它的自然运动是环绕地球的完美的圆周运动。这第三种运动叫做天体运动。
这个理论用几条普遍原理解释了相当大范围内的观察结果。它是一个胜任的和有用的理论,并得到广泛的认可,这种情况可部分地归因于这个理论似乎言之成理。岩石的确是自动下落,为了维持水平运动的确需要推动,而天上的运动也的确与地上的运动不同。然而我们将看到,牛顿物理学与所有这些观念完全对立。
亚里士多德理论支持了希腊人关于地球在宇宙中地位的另一个观念,即地球是静止的,星星围绕它运行。亚里士多德物理学解释了这一切的原因:地球之所以不能运动,是因为它主要由土元素构成,其自然静止位置在地球中心;而星星做圆周运动则由以太的本性决定;地上的物体不能像星星那样运动,因为地上没有以太。亚里士多德物理学解释了地上与天上为什么如此不同。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发现古希腊物理学和天文学与它非常合拍。地心宇宙、由可腐坏的元素构成的地球、由可腐坏和易朽的元素构成的人类、万物之自然安息位置、处于永恒的天体运动中由不朽的以太构成的完美天国——所有这一切都与教会神学配合得很好。因此,一直到公元 1600年前后,地心天文学和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仍在欧洲文明的哲学与文化中起着核心作用。
大约从公元1500年开始,哥白尼等人建立了新天文学理论。新物理学理论也在孕育之中。笛卡儿、伽利略等人大约在公元1600年前
后开始重新考虑亚里士多德物理学。
作文十:《提高作文素材整理的质量》10400字
高二305班读写要求
一天不落,考前停三天,考后停一天。 有日期,有类型
1. 每月读一本书,每周至少写一篇感悟(含摘抄),每月(第四周)完成一篇读书推荐文章,不少于1000字。
2. 每周积累一篇文章(可粘贴),圈划优秀文句,点评、感悟、仿写不少于300字。
3. 摘抄+自创文字(感悟、仿写、化用不少于200字)(用不同颜色笔)
每周安排同组互批,推选优秀进行展示。
本月每周摘抄一首诗歌(可改写)(点评、感悟不少300字,可仿写)
那时慢
木心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 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素材积累三大方面:意象法
象:景、物、人、事
意:情(理)
法:结构、技巧
四大方向:人与自然、社会人文、人生哲理、道德情感
青春万岁(70分)
(《方向》样卷一)
(随处可见的生活细节,真实,可感。——欲扬先抑,为青春不朽的主题挖掘
蓄势。)
片要褪色,时间的洪流??(叙事过程中适当的抒情,表达方式多样,自然。)
怎么回事?我面对着两摞一模一样对的《简明日语教程》,水蓝色的封面微微打卷儿,
粗犷一绢秀的署名清晰可辨。(清晰可触的情感变化,紧抓人心。)
见他们的眸子“咯噔”一下,
春记忆)打开的声音。
“当年《排球女将》可真火啊!
“小鹿纯子算现在的‘女神’,当时叫‘大
众情人’。
(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场景细腻可感。)
经把家里的气氛“捂暖和”了,我感叹它的魔力。
一发不可收拾。那堆旧书像个兔子洞,老爸老妈的青春洪水一般从那洞口里涌出,堵都堵不住。
爸爸的《山乡巨变》、《活动变人形》,妈妈的池莉、王安忆、陈丹燕,书里夹着手绘的藏
书票。
“找到了!
(语言形象生动,不着痕迹,而于信手拈来的比喻中显现文作者的语文素养。)
是青春的梦幻。(青春记忆中的又一不朽符号——诗。元素嵌入,自然,
有巧。为下文进一步表现父母不老的青春状态作铺垫。)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他那声音雄厚,我估计全楼道都听得见。
那是多么动人的一幕;光河里,旧书里的碎屑逆着光纷飞。老爸不知疲倦地,一首一首地读着朦胧诗,像演讲的青年。老妈蜷着腿,抱膝,目不转睛地盯着老爸,像听吉他的姑娘。(“老爸”的诗朗诵也将大家带入对青春记忆的美好想象中去。从开篇的抑到此处的扬,文章情感达到一个高潮。文篇也自然转入下文的抒情,主旨深挖水到渠成。)
他们的赘肉和皱纹,都被光影模糊,我只看见两双清澈闪亮的眸子。(简洁却极有表现力的语言,对比手法的使用,深刻地表现了青春万岁这一主题。)这陋室束缚不了他们,这凌乱
的鸡毛蒜皮束缚不了他们,门口探头邻居惊奇的目光束缚不了他们。
他们心中的火还没有熄,他们从未被世界磨平。
虽然时光不能倒流,那么这一幕只能证明青春万岁,青春不朽。(巧妙,不刻意地抒情,恰到好处。)
老爸大口喘着气,坐回床沿上歇息,他的老式衬衫彻底汗湿。
他的眼中分明有泪。(细节场景结尾。含蓄,意韵深长,回味无穷。)
倒回头,想想考生当时的写作过程。
1. 审题立意——(意)
场,照片要褪色,时间的洪流??
他们心中的火还没有熄,他们从未被世
界磨平。
虽然时光不能倒流,那么这一幕只能证明青春万岁,青春不朽。
“理”的积累,在记叙文素材积累中往往被忽视,但这恰是学生能否突破55、58、60的关键,没有哲理的升华就没有二类卷。
上海命题组长周宏
材料的观点不是你的论点,而是你论点的出发点。写作时必须在原意和己意之间有所交待。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1、抓住材料中的核心词。
2、弄清材料的观点(材料观点一般是正确的,最好在此基础上有所补充)
3、弄清你的观点(补充材料,但不能改
核心词)
例:
红头绳(60分)
“丫头,给我一根红头绳!”
奶奶的呼声急切地传来,我忙不迭递上一根,瞬时惊住了:早已苍白的头发稀稀疏疏,半长的头发扎起小辫,只有寸把长,再绕上红头绳整个一个“冲天炮”,我忍不住抽搐嘴角。 “丫头,好看吗?”
“好看……”,奶奶顿时笑得像个小姑娘,竟有些害羞,动作也不似平时泼辣,有几分扭妮,突然听见有人唤,顿时眼神一亮,小碎步迈得生风。
看着远去的奶奶,早已发福的身躯,斑白的头发,却扎着红头绳,裹着短裙,迈着小碎步,顿时脑海里闪过两个字:青春。
带着好奇,尾随着奶奶一路走到公园广场,到底什么让奶奶如此兴奋?当夜晚的灯光亮起,高亢的音乐响起,原本零散的人群神奇地“列队”,有模有样地摆出几个方阵,竟似训练有素。
周围花花绿绿的服饰,有的亮片光芒四射,各种吊带连衣裙,热裤,黑丝袜,定睛一看,却几乎个个头发花白,都是些退休的老头老太。
我突然想起以前同学过生日开个小舞会,十几岁青春四溢的孩子也不过如此。五六十岁的老头老太竟不输一分,若不注意,竟是一个青春派对。
不,这就是青春派对,看,音乐想起,那一致的步伐,飘舞的裙摆,飞扬的长发,伸展到极致的身体,额上亮亮的汗水,脸上灿烂的微笑,这就是青春!
偶然看到一个穿背心的老头也在跳着舞,不禁想问问:“大爷,跳舞好玩么?”
“好玩。锻炼啊!年轻时跳过,现在还能跳,多好啊!”是啊,年龄不会停止增长,人不可能不会老,但心却可以不老,心永远可以装着青春,活得青春。
看到这样的青春热血,又想起正值青春的我们,突然觉得是否少了几分激情,竟不如这些老人,陪伴着身旁的老人,伴着他们的舞步,踩着青春的舞步,踩着青春的舞步,学着他们扬起灿烂的笑容,夜色下格外美丽动人。
青春是一朵永不凋谢的花,正如人所言,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
看,那红头绳上下翻飞,是舞动的青春,是不朽的青春。
2. 选材组材——(像) 人物——
“老妈有远视了,细小的东西,她得拿远,挤着眼看,小扣子,小绳头,都攒着,慢条细理地装进一个素净的小布袋里。”“他们的赘肉和皱纹,都被光影模糊,我只看见两双清澈闪亮的眸子。”成功的细节描写使文中的“老爸”“老妈”这个平凡形象焕发出独特的魅力,人物形象丰满立体真实可感。
事物——
在《青春万岁》一文中,书、手抄诗这些极具文化素养的物的元素嵌入很成功,它使文本内涵表现富有张力。而在《红头绳》中,作为文章线索的“红头绳”将物在记叙类文本中的意蕴价值体现的恰到好处。可以想象,多为一线老师的阅卷者在批阅中学生的考场记叙文时有了一种阅读文学类文本的收获,那他的鼠标点击将会是怎样的分值。
另外《朽叶的栀子花》中的栀子花,《薄暮依旧炒米香》中的炒米,《琴》中的琴,《桂香中弥漫的青春》中的桂花糕,这些成功地体现文本意蕴的事物形象给考场作文增添了可贵的借鉴亮点。
环境——
临别前,父亲叮嘱我常回山看看。我几步一回头。父亲,正静静地倚在门槛旁。西沉的落日,在他的身上打出昏黄。此刻,炊烟正从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晚霞中四射,分散,消隐。女人们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茶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
这是《荒山种茶人》一文中的最后一段。文章亮点很多,环境描写贯穿行文,尤其末段的环境描写给读者无穷的韵味。
3. 结构成文——(法)
《青春万岁》中文章欲扬先抑的叙事方法,使故事叙述跌宕起伏,平常小事却讲述的极有情致。
“他终于又一次站在了这座桥上。”“他慢慢地摸索到了桥边的缺点,步幅缓慢而无力……做着最后的挣扎。”《跳水》一文中“比这座已经五十多年的桥还要大上几岁的他”“在他人生的最后时刻”超越自我,发出“人至死都是少年”的呼喊。文章叙事,开篇欲扬先抑,行文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那时慢
这是一个速成速朽的时代。而那时,慢,那时的慢生活,现在是想象里的一道心灵鸡汤。
我在乡下的赵叔,七十多岁了,慢悠悠吆喝着一头牛,一大半天就耕了一块田。中途,赵叔还要歇息好几次,他把牛牵到田边,吃那些绿油油的青草。牛吃草时,赵叔就躺在一棵树下哼唱山歌。黄昏,赵叔牵着牛回家,炊烟袅袅中回了家,赵叔先搓一个澡,再把牛牵出来,给它也好好洗一个澡。赵叔对我说,做牛也不容易,人得对它好一点,一不留神下辈子也就做了一头牛。多年了,牛也成为赵叔相依为命生活中亲人的一种。
我在城里的表舅,是供销社采购员,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差时爱上了另一个县城的姑娘。表舅给县城的姑娘写信,一周一封,写了一年信,姑娘给他回了几封。姑娘说,她爹说了的,以事业为重,姑娘是县城饮食公司做馒头的。表舅真是好脾气,他说,做馒头也是事业嘛,我等,等她事业成功。 后来,县城里的饮食公司倒闭了,姑娘成为了下岗工人,表叔还在等待。两年后,表叔才牵了姑娘的一次手。卖馒头的姑娘,在县城里开起了食店,生意红火。有天夜里,
表舅因为思念实在是难以入睡,又没有了班车,就索性徒步去姑娘所在的县城。一百多公里的路程,表舅足足走了一天一晚,到达县城,早已是灯火通明了。见到那姑娘,轻声说自己是徒步而来的,姑娘大为惊讶,望着表舅露出几个洞的鞋子,落泪了。其实就是那天晚上,事业红火的县城姑娘,再次遇到了有人前来提亲,对方是县城一个官员家的儿子,有房,有摩托车。但表舅的这次壮举,让姑娘感动透了心肠,终于赢得了她的芳心。表舅后来以长者的语气告诉我,爱情这个东西,急不得,急不得。中年以后,面对这个爱情如速食的年代,回想起表舅的爱情,才发现,爱的温度,如炭火与壁炉,是慢慢烤热的。难怪今天,一些看似烈火的爱情,很快成了灰烬。
还有一个人,他就是龙老大。龙老大在八十年代初,就是城里万元户了,九十年代,成了百万富翁。十多年前,过了一千万。十年前的一天,龙老大突然一个举动,把经营的企业处理掉了,买了城里一座百多年老宅住下。龙老大在老宅里养花植树,坐在老藤椅上听古筝,或者练毛笔字,一个人去河流边,望着滔滔河水,一坐一大半天,步行去火车站看火车,火车一列一列飞驰而去??龙老大说,这些慢下来的生活,让自己内心腾空后,轻盈如蝶。龙老大缓缓地说,一个人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安全感来自于人内心的清流。过后我才知道,龙老大为他的家乡修路修养老院,几乎把自己的金钱都捐献出去了。
前不久,我收到了一封信,是用笔写的,邮戳是西北一个小城的地址。读了信,我才知道,我的朋友鲁二毛,和妻子开始了他们的漫漫人生旅途。五
十岁的鲁二毛说,他打算用十年时间,徒步考察有地理风情的三百座小城、三百个村庄,然后,慢慢静下来过滤,写一本书。
我童年的春节,老奶奶洗净了一个腊猪
蹄膀,放到快成古董的黑鼎罐里,奶奶守在柴火旁,罐子里响起咕嘟嘟咕嘟嘟的声音,我们一群小孩在山梁上奔跑着,放纸糊的风筝。那猪蹄膀,要炖上一天一夜呢,幸福的等待比这更漫长醇厚。我的堂伯伯,他把一头猪,像牛一样送到野外放养,吃那猪肉,我的嘴巴要香上好几天。我的母亲,去公社取一封挂号信件,要开两个村社的证明,而母亲等一封信件,是那么隐秘的喜悦。我,一个单薄的乡村少年,夜晚中追赶一只萤火虫,也足足走了好几里地。
那些慢下来的生活,原来就是生活本身
的模样。一个人这样活下去,慢下来,就能够不变形。(李晓)
用什么对抗生活
你跟我说某个人多么优秀多么出色,我可能还不感兴趣,但说到她有个不一样的特质我会感兴趣。因为这些才是可以学习的。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门罗,是个家庭主妇,人到中年才开始写字,每天都写,从未停下来过。家里四个孩子,忙完孩子就是写字,也不认为自己写得多好。她说:“生活琐琐碎碎,写字也就是出口,我每天对自己的写作有个定量,强迫自己完成。这和年龄增长有关。人们变得强迫自己做某些事情。配合写字的是每天步行五公里。如果我知道有哪天我没有办法走那么多,我必须在其他时间把它补回来。”她说,这其实是在保护自己,这么做会让你觉得如果你遵守所有好的规矩和习惯,就没有什么可以打败你。 她是不是得诺贝尔奖我不关心,在这之前我也没看过她的作品,但我真的为她的好习惯喝彩。 村上春树年过半百,每天都在长跑,从未间断过。他只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耐力。他说,跑步时可以做很多事情,可以思考,可以听音乐,可以漫无目的地放松,可以呼吸到新鲜空气??我不认为自己喜欢村上的书,但我倒是欣赏他的方式。到一定年龄,才知道人真的需要坚持点什么来“对抗”生活的无能为力。
没有人天生是奇才,只是他们一定有个好习惯让他们看起来不那么失败。他们有自己对抗世界的方式,这个方式不是怨言不是愤世嫉俗,而是悄悄地改变着自己。
著名作家卡夫卡当了一辈子公司小职员,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作家,卡夫卡没当这个职员,也许写得更多,但也可能写得更少,无所成就。所以,你处于什么位臵,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一种个人的品牌。只有倒闭的企业,没有倒闭的个人。卡夫卡只是安安分分当个小职员,业余做点喜欢的事,互不干扰,他不抱怨不纠结,不整
天怨天尤人,好像全世界都欠他的。
看过蔡澜先生提到的一件小事:他去一家餐厅吃饭,看到一个小伙扮着小丑,用球扎出各式各样动物图形,把来吃饭的孩子逗得很开心,每周来两次各一个小时,一次700元,这只是他的副业,主业是送快递,蔡澜先生问他怎么学得的这一手绝活儿,他笑着说,自学,买书自学,多试几次就会啊,可以增补收入,还能很开心,何乐而不为?蔡澜先生佩服不已。他如果只是抱怨他爹妈拼不过别人,工作太辛苦,整天愁眉苦脸,那么他的生活过得怎样可想而知了。他有属于自己“对抗”世界的方式。
木心先生说,如果研究麻将,坚持研究五年,你都会不一样。试着钻一件事情试试。对抗生活,除了动嘴,找点别的方式吧。
再说一件不起眼的事,我的一位友人说她父亲看上去特别年轻,为什么?每天饭后散步时带上一把熟花生米,几十年都这样。花生米,这么简单,但你试试每天吃,把枯燥的事重复一千遍试试吧。 前几天,有朋友推荐我看谭元元的芭蕾舞视频,她说她每天早上起来时就要看这么一段,享受毛孔被唤醒的感觉,谭元元的名气我不太了解,但我记住了她某次访谈中的一段话:“比如你一个星期休息两天,但你如果超过两天,第三天你就会觉得什么东西不对劲了。每天训练,肌肉对于你的动作产生记忆,形成自然反应。一旦你停下来,这种肌肉反应马上就减弱了。所以舞蹈最辛苦的不是动作,是日复一日,重复做着已经做过无数次的动作。仅此而已。”
马德:只愿沉溺在这小小的细节里 一、
我一直以为,麻雀是蹦着走的。那天,我看到一只麻雀,它逡巡着,碎步双挪,那一刻,小小的它,寂静的,像个公主。
我一直以为,麻雀们嬉闹的时候,只会在一棵树高高的枝头,倚着高远的天空,腾挪跌宕,上下翻飞。那天,在一丛低矮的柏树里,我看到它们竟收敛翅膀,紧锁身子,在密密匝匝的叶脉与枝缝里,互相追逐。 这种顽劣,看得我心疼与欢喜。
二、
出去开会,同住一个房间的,是一个素昧平生的人。
没话。
我在看书,他在剪指甲。
他低着头,剪得很慢,尽量让刀口一点一点地行进,按压指甲刀时,也小心翼翼的,生怕弄出一点响动。
后来,他睡着了。我合上书,静静地,躺在那里,不发出一点声响。
那一晚,那间客房的空气中,浮动着,最人性的寂静。
三、
我一直以为,大凡野性的动物,总是要避人的。
然而,它却一直在我们的视线里。在教学楼前一株高耸的针柏树上,它筑窝在树杈的交汇处,产蛋,孵雏,两年多了。每天下课铃响后,学生们都要倚着走廊的栏杆,围着它看,而且,指指点点,品头论足。 它呢,有时候,脖子挺得直直的,眼睛瞪得圆圆的,仿佛是很警觉的样子。但更多的时候,安卧在那里,一动不动,沉静得如入定的僧。
走廊的栏杆与那棵树仅一步,但,它没有怕过。
是的,两年多了,没有一个学生动过它的窝,动过它产的蛋。动过它的雏儿。当一个生命的尊严得到
最高敬畏与尊重的时候,这一小步,便成了世界上最美的一段距离。
我该羡慕它,那只安卧着的,幸福的野鸽子。
四、
进门的时候,后边跟着一个扎着小辫的
小女孩。
她离我还有两三步远,我扶着门,一直
等到她走进来。
她进来后,盯着我看,一脸的纯净。随
后,她回过身来,用小小的手,吃力地扶住了门框的边缘。
我说,你要干什么。
小女孩说,叔叔,你什么时候出去啊,我也想为你开一次门。
五、
雨后,大街上有许多积水。
驱车走,每当有骑自行车的或者行人经过的时候,我故意开得很慢,慢的,几乎要停下来。
我注意到,好多人都会因此而向驾驶室的我投来一瞥。那一瞥里,含着亲切、友善、赞许,以及无上的敬意。
我常在这尊贵的一瞥里,触摸到自身生
命的芳香。
梁晓声:我们为什么对平凡的人生深怀恐惧?
“如果在三十岁以前,最迟在三十五岁以前,我还不能使自己脱离平凡,那么我就自杀。”
“可什么又是不平凡呢? ”
“比如所有那些成功人士。”
“具体说来。”
“就是,起码要有自己的房、自己的车,起码要成为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吧? 还起码要有一笔数目可观的存款吧? ”
“要有什么样的房,要有什么样的车? 在你看来,多少存款算数目可观呢? ”
“这,我还没认真想过... ...” 以上,是我和一名大一男生的对话。那是一所较著名的大学,我被邀讲座。对话是在五六百人之间公开进行的。我觉得,他的
话代表了不少学子的人生志向。
我已经忘记了我当时是怎么回答的。然此后我常思考一个人的平凡或不平凡,却是真的。
平凡即普通。平凡的人即平民。《新华词典》特别在括号内加注——泛指区别于贵族和特权阶层的人。
做一个平凡的人真的那么令人沮丧么? 倘注定一生平凡,真的毋宁三十五岁以前自杀么?
我明白那大一男生的话只不过意味着一种“往高处走”的愿望,虽说得郑重,其实听的人倒是不必太认真的。但我既思考了,于是觉出了我们这个社会,我们这个时代,近十年来,一直所呈现着的种种文化倾向的流弊,那就是——在中国还只不过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现阶段;在普遍之中国人还不能真正过上小康生活的情况下,中国的当代文化,未免过分“热忱”地兜售所谓“不平凡”的人生的招贴画了,这种宣扬尤其广告兜售几乎随处可见。
而最终,所谓不平凡的人的人生质量,在如此这般的文化那儿,差不多又总是被归结到如下几点——住着什么样的房子,开着什么样的车子,有着多少资产,于是社会给以怎样的敬意和地位;于是,倘是男人,便娶了怎样怎样的女人... ...
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也很盛行过同样性质的文化倾向,体现于男人,那时叫“五子登科”,即房子、车子、位子、票子、女子。一个男人如果都追求到了,似乎就摆脱平凡了。同样年代的西方的文化,也曾呈现过类似的文化倾向。区别乃是,在他们的文化那儿,是花边,是文化的副产品;而在我们这儿,在七八十年后的今天,却仿佛的渐成文化的主流。这一种文化理念的反复宣扬,折射着一种耐人寻味的逻辑——谁终于摆脱平凡了,谁理所当然地是当代英雄? 谁依然平凡着甚至注定一生平凡,谁是狗熊。并且,每有俨然是以代表文化的文化人和思想特别“与时俱进”似的知识分子,话时话外地帮衬着造势,暗示出更其伤害平凡人的一种逻辑,那就是——个时事造英雄的时代已然到来,多好的时代! 许许多多的人不是已经争先恐后地不平凡起来了么? 你居然还平凡着,你不是狗熊又是什么呢?
一点儿也不夸大其词地说,此种文化倾向,是一种文化的反动倾向。和尼采的所谓“超人哲学”的疯话一样,是漠视、甚至鄙视和辱谩平凡人之社会地位以及人生意义的文化倾向。是反众生的。是与文化的最基本社会作用相悖的。是对于社会和时代的人文成分结构具有破坏性的。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下一代,如果他们普遍认为最远三十五岁以前不能摆脱平凡便莫如死掉算了,那是毫不奇怪的。 人类社会的一个真相是,而且必然永远是一牢固地将普遍的平凡的人们的社会地位确立在第一位置,
不允许任何意识之形态动摇它的第一位置。更不允许它的第一位置被颠覆。这乃是古今中外的文化的不二立场。像普遍的平凡的人们的社会地位的第一位置一样神圣。当然,这里所指的,是那种极其清醒的、冷静的、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能够在任何时代都“锁定”人类社会真相的文化;而不是那种随波逐流的、嫌贫爱富的、每被金钱的作用左右得晕头转向的文化。那种文化只不过是文化的泡沫。像制糖厂的糖浆池里泛起的糖浆沫。造假的人往往将其收集了浇在模子里,于是“生产”出以假乱真的“野蜂窝”。
文化的“野蜂窝”比街头巷尾地摊上卖的“野蜂窝”更是对人有害的东西。后者只不过使人腹泻,而前者紊乱社会的神经。
当社会还无法满足普遍的平凡的人们的基本拥有愿望时,文化的最清醒的那一部分思想,应时时刻刻提醒着社会来关注此点。而不是反过来用所谓不平凡的人们的种种生活方式刺激前者。尤其是,当普遍的平凡的人们的人生能动性,在社会转型期受到惯力的严重甩掷,失去重心而处于茫然状态时,文化的最清醒的那一部分思想,不可错误地认为他们已经不再是地位处于社会第一位置的人们了。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平凡而普通的人们,永远是一个国家的绝大多数人。任何一个国家存在的意义,都首先是以他们的存在为存在的先决条件的。
一半以上不平凡的人皆出白于平凡的人之间。
这一点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同样的。
因而平凡的人们的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成为不平凡的人们的心理基因。
倘文化暗示平凡的人们其实是失败的
人们,这的确能使某些平凡的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变成较为“不平凡”的人;而从广大的心理健康的、乐观的、豁达的、平凡的人们的阶层中,也能自然而然地产生较为“不平凡”的人们。后一种“不平凡”的人们,综合素质将比前一种“不平凡”的人们方方面面都优良许多。因为他们之所以“不平凡”起来,并非由于害怕平凡。所以他们“不平凡”起来以后,也仍会觉得自己们其实很平凡。
而一个连不平凡的人们都觉得自己们其实很平凡的人们组成的国家,它的前途才真的是无量的。反之,若一个国家里有太多这样的人——只不过将在别国极平凡的人生的状态,当成在本国证明自己是成功者的样板,那么这个国家是患着虚热症的。好比一个人脸色红彤彤的,不一定是健康;也可能是肝火,也可能是结核晕。
我们的文化,近年以各种方式向我们介绍了太多太多的所谓“不平凡”的人士们了,而且,最终往往的,对他们的“不平凡”的评价总是会落在他们的资产和身价上。这是一种穷怕了的国家经历的文化方面的后遗症。以至于某些呼风唤雨于一时的“不平凡”的人,转眼就变成了些行径苟且的,欺世盗名的,甚至罪状重叠的人。
小镇茶座
[宿迁]姚大伟
来这吃茶的都是小镇常客,两人一凳,八人一桌。通常他们从北面正门来,坐定叙话,茶就从南边上。
对于小镇人来说,小镇茶座的存在,既特别,又难得。
这屋子坐南向北,两面是墙,两面是古香古色的四抹隔扇门。隔扇门,面北的为两扇,是正门,常开。面西的为六扇,不开,屋内上栓,屋外上锁,六扇联缀起来,并排而立。作用恰似围墙,隔尘,隔音,不隔阳光。大概就是因为这隔扇门的关系,屋子虽在楼底,但给人的第一印象却是:敞亮。尤其是夏日的傍晚,阳光从格心而来,窗花就落在桌子上,条凳上,地板上和人的身上,静美十分,巧妙十分。茶座的桌子是老式八仙桌,深色,显暗紫,腿如马蹄的那种。桌面罩着一方白色蓝边台布,四角包实,用图钉压紧。桌身没有抽屉,镂空雕的是“富贵牡丹图”。若仔细看,图下尚有小楷一行:有桌四面,待客八方。这
里的凳子,用的是长条凳,面厚,腿稳,表面薄漆一层,简单,朴素,又实用。
来这吃茶的都是小镇常客,两人一凳,八人一桌。通常他们从北面正门来,坐定叙话,茶就从南边上。一个托盘,上面是一只海壶,八只盖碗。海壶,颈长,体胖,嘴弯且细,似猴尾巴。肚上远山近梅,村落隐隐,而且有诗有款,极其赏心悦目。盖碗,身矮,口阔,下无茶托,依着海壶近旁,不精致,但也算素雅。上茶的人,是这家店的老板,有些岁数,但技艺精湛。看他上茶,犹如表演。他脸常挂笑,不善言辞,一手擎着托盘,一手放在腰间,从南面的茶房来,身体在人群中起伏,躲闪,脚步平稳、踏实。待靠近桌边,只一瞬间,手腕如施展魔术,就那么平淡无奇地顺势一转,茶具便在客人的眼下了。
茶器无声,茶水氤氲。上茶的人退下,吃茶的人便开始分茶吃茶了。吃茶,热闹,不雅观。但这种热闹,与酒有区别,喝酒会猜拳喊令词,热闹在场面。茶的热闹则在内心,在交谈,在于约定俗成的规矩。小镇茶座的各色规矩中,有一种叫“吃地主”的,很有意思。这“地主”是轮流的角色,今儿是我,明儿是你。有专座,也有专职。专座在最东首。专职是伺候茶水和垫付茶钱。这“地主”不好做,除了给人服务,人前人后的忙,还要给人娱乐--当日的话头都指向他,扒他的历史,演绎他的笑话。他呢,保持笑脸,一不得恼怒,二不得还嘴。
在小镇茶座里吃茶,吃的是一种自在,心理和身体的无限自在。大家坐下来,腰弓着,直着,侧着,拐着,怎么舒服怎么来。大家知根知底,说的人,话的事,彼此也都知道,都了解,极容易产生
共鸣和归属感。他们坐在一起,在我眼里,不像是
在喝茶,更像是在清点着彼此的时光。
断绝照搬照抄的念头,正是这种念头让我们对读书、素材积累“心灰意冷”,产生总是用不上的“读书无用论”。
今年一篇《家里养着月亮》的文章由天堂直坠地狱的得分变化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家里养着月亮》是一篇最初被打高分的作文,但最终只得了20
为抄袭。 因而要灵活运用积累的素材,不偷懒简单套用是关键。
“临别前,父亲叮嘱我常回山看看。我几步一回头。父亲,正静静地倚在门槛旁。西沉的落日,在他的身上打出昏黄。此刻,炊烟正从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晚霞中四射,分散,消隐。女人们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茶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
这是江苏卷高分记叙文《荒山种茶人》的最后一节。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节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
这是现代文阅读《活着》的最后一段。
《荒山种茶人》写的是不同于《活着》的“自己”(借鉴)的故事,只是在文末借用了《活着》末节的环境场景描写。灵活借鉴,为我所用,因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