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怎样写诗歌赏析文章》2900字
怎样写诗歌赏析文章
诗歌赏析文章一般有两种写法:
⑴综合分析法——通过对全诗的整体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这种体式下,较完整的写法是:
A. 作者简介。
B. 作品写作背景简介。
C. 作品意象分析(诗句的解释或翻译,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诗句表 达的意境)。
D. 作品艺术手法分析(通常结合在作品意象分析之中)。
E. 作品艺术特点的综合评价(往往带有总结的意味)。
如果不要求很完整,则可不写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两部分。
⑵主题分析法—就诗歌最突出的方面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采用这种写法时,往往只抓住一个方面,如意境、语言表现力、某一手法的 表达思想情感的妙处等等。 对于其他方面, 则不论及, 因而它的篇幅一般较短小。 必须指出的是, 无论采用那一种写法, 都应该有欣赏者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 分析,力戒人云亦云、甚或抄袭。
怎样评析诗歌的艺术特点
意境的鉴赏:宏伟壮丽、雄浑阔大、雄奇壮丽、清新明丽,雅静秀丽、宁静 淡泊、悠闲平和、柔婉幽深、含蓄深远、迷离恍惚、奇伟诡谲
语言的鉴赏:赏析评论诗歌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法:从品味语言入手。 语言的鉴赏可以注释含义, 词语的解释要注意什么:既要考虑词语的本身意 义, 又要注意词语的具体语言环境, 才能更好地把握诗人的原意, 进入诗的境界。
语言的特点:朴素通俗、自然平淡、 (平淡之中现出丰富的感情和深邃的意 蕴)清新优美、华丽奇谲、语言富有节奏感:音乐性、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朗 朗上口。
语言的作用:
1)形象性作用――在叙事写人,绘景状物中语言有鲜明、具体、生动传神 的形象性作用;
2〕情感性作用――语言有表达作者对作品中的人和事的鲜明的情感作用, 包括褒扬或贬斥等;
3〕结构性作用――语言还有过渡照应作用
4〕精确性作用――主要是指在表达概念时的准确恰当,修饰、限制、补充 性词语在表意方面的精确、严密;
使用典故的作用:典故可以使作品含意丰富,蕴藉深厚,语言精炼,还有一 些作品借史抒怀,托古见志。
多种表达方式的使用:多指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一般的说诗歌大多是 先记叙或描写,然后抒情或议论。也有情景交融,情在描写之中的。还有些诗歌 是属于托物言志的通过物,一种象征意义,表达作者的情志,描写景物的特点, 远近结合,动静相衬,以虚写实,虚实结合,声、画、意结合,创造了一个优美 的形象,又给人以无限的想象:诗中有画:读一首诗,又象是在看一幅画,听一 曲音乐。是在体验一种情。画面外,诗歌外还有一片天地。
表现形式的鉴赏:主要是指对比、映衬、反衬、象征
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喻和比拟的作用:生动、形象、具体;拟物常常对描写的对象表示憎恨和 蔑视
对比的作用:使相反或相对事物的特征或本质更为突出,更为鲜明
设问的作用:引起读者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反问的作用:加强语势,鲜明有力,感情更强烈,更富启发性
想象和联想:阅读欣赏和评价还应该驱遣自己的想象进入作者创设的境界, 甚至插上联想的翅膀,对境界中的景和物,人和事作出进一步的补充、发挥,使 之更加完美。想象是读者通过语言,进行想象,勾勒描绘图景,联想是在画面的 基础上由此及彼给予联想。
比较与质疑:
从质疑方面说, 提出与作品不同的观点或见解, 树立靶子, 即揭示评论者所 要批驳的观点学习质疑这一评论的方法时,可以结合“评论要知人论世” “评论 的角度”和评论的另一方法“比较”来进行,比较,可以是全面比较,也可以是 某个方面比较, 如:主旨的比较, 体裁的比较, 语言的比较等, 既可以同一作者、 同一题裁的不同表现形式、 不同思想感情比较, 也可以不同作者、 不同题裁的相 同表现形式、 相同思想感情比较, 要着重解决如何选择和把握可比之点。 比较时, 不要只注意细枝末节而忽略了主要方面。
文章赏析之表达技巧
一、鉴赏角度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艺术形式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内容
二、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
①叙述种类: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②描写种类:人物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 节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景物描写)。
③描写技法:以动衬静、化静为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 暗结合;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正侧结合; 声色结合、 绘形绘色绘声; 远近高低, 粗笔勾勒,白描等。
④抒情方面: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托物言志,叙述式抒情,描写式抒情,议论式抒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 景衬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2)表现手法
联想、想象、象征、衬托、对比、渲染、烘托、抑扬、虚实、托物言志、借 景抒情、寓情于景。
(3)行文构思
①开门见山,卒章显志,首尾照应,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先总后分,先 分后总,承上启下,起承转合,层层深入,前后照应,浑然天成,结构严谨,思 维严密等。
② 线索、过渡、铺垫、伏笔、暗示、照应、呼应、悬念、起伏、波澜等。 ③ 构思精巧,别具一格,不落窠臼,自出机杼,有创新,一波三折,错 落参差,曲折有致。
(4)选材剪裁:
材料与中心一致,主次详略得当,材料典型、真实、新颖、有力等。
三、文章赏析写作的基本要求
(1)要读懂文本,弄清步骤
赏析正确与否,最关键的是要读懂文本。阅读文本时,一般采用“总体-部 分-再总体” 的步骤。 一般写作步骤不妨这样:精读作品——确定赏析对象—— 作出基本评价——精选复述、节录内容——用准确精炼的语言写作成文。
(2)要点准确,角度宜小、稳
评分标准中首要的考查内容是把握 “赏析要点和角度” 。 在正副标题都存在 的情况下, 正标题往往是文章赏析内容的暗示和指向, 副标题则是文章赏析要点 和切入角度。 要点准确还包括准确理解。 把握题目中的专有名词。 应尽量选择那 些切入点小, 最能结合作品的、 最能深入地阐发的、 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角度。
(3)定位准确,述析评有机结合
文章赏析要有明确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从所选题目中的要点和切入点出 发,从文本的实际出发,找到一个赏析要点范围内的中心观点,然后围绕中心, 结合文本进行赏析。 “述” 是引用原文中那些关键性的能证明中心论点的典型事 件、 情节描写及语句来作例证。 “评” 即对作品作出的正确、 客观、 公允的评价, 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析”就是根据确立的中心论点,用“述”的材料来证明、 揭示中心的过程。
(4)安排好结构 结构混乱、层次不清会导致表达不清,表达不清会导 致中心水明,中心不明会导致得分不高。常见的结构形式是“总——分”或“总 ——分——总” 。 总:提出观点 (看法) , 分:从文章中找出支撑观点的材料 (选 准内容、条分缕析、突出效果),总:归纳总结(或拓展或照应或评价)。
(5) 要运用术语, 讲究文采 适当运用鉴赏术语不仅有助于准确、 简洁、 生动地表达鉴赏内容。写作赏析短文要讲究文学性。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所 以赏析文章要有文采。
四、如何写“表达技巧”类的文章赏析
(一)一般结构:
1、 第一自然段 准确点出该文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 或者写出自己对 这篇文章表达技巧上的总体评价。
2、 第二自然段 结合文章内容和语句进行概述分析与评价。 (或分几个自 然段)
3、小结,可以写自己的感受。(也可不写) (二)分析文章表达技巧一定要联系文章主题。
作文二:《诗歌赏析文章的写法》2000字
诗歌赏析文章一般有两种写法:
⑴综合分析法——通过对全诗的整体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这种体式下,较完整的写法是:
A.作者简介。
B.作品写作背景简介。
C.作品意象分析(诗句的解释或翻译,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诗句表达的意境)。
D.作品艺术手法分析(通常结合在作品意象分析之中)。
E.作品艺术特点的综合评价(往往带有总结的意味)。
如果不要求很完整,则可不写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两部分。
⑵主题分析法—就诗歌最突出的方面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采用这种写法时,往往只抓住一个方面,如意境、语言表现力、某一手法的表达思想情感的妙处等等。对于其他方面,则不论及,因而它的篇幅一般较短小。 必须指出的是,无论采用那一种写法,都应该有欣赏者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力戒人云亦云、甚或抄袭。
如何赏析古代诗歌作品
赏析古代的诗歌作品,是我们古代文学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我们进一步进行研究的一个基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古典诗歌进行分析呢?
首先要读懂诗歌作品,这要求我们对一首诗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要有正确的理解。如果连诗的本意都没有弄懂,那么我们又如何去对一首诗进行分析和鉴赏呢?吴小如先生在讲到诗歌的鉴赏时,曾经提出“通训诂”、“明典故”,这是读懂一首诗的基础。对于我们来说,古典诗歌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语言障碍,对有些诗歌,我们必须依靠前人的注释才能够读懂。而且古典诗歌中经常会运用典故,正确地理解典故的含义,对于读懂诗歌也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诗无达诂”,对一首诗的理解自然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毕竟还是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的,那就是要合乎情理,至少自己感觉这样理解是合乎情理的,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才可能有说服力。
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诗歌进行分析:一是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及写作情况,要深入分析诗歌作品,必须先了解作者。孟子曾经提出“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所谓的“知人论世”也就是要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时代的状况,这对我们正确理解作品有很大的帮助。比如,我们了解了中唐的政治形势和柳宗元的遭遇之后,也就更能理解《渔翁》中那种回避尘世、寄情山水的处世态度了。二是对作品自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对较短的作品,如律诗、绝句等可以逐句分析,对较长的作品可以作问题分析或段落分析。这是作品分析的主体。我们所分析的作品必然具有赏析的价值,我们在阅读一首诗歌的时候,也多多少少会有一些自己的体会感悟,我们写分析文章就是为了把作品的价值展现出来,把自己的体会感悟表达出来,作品的分析同时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因此要注意辞采,要尽可能做到语言的优美凝练。三是可以结合与作品有可比性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在比较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例如杜甫的《登岳阳楼》和孟浩然的《临洞庭》都是描写洞庭湖的佳作,但是我们通过对比就会发现《登岳阳楼》向我们展示了“诗圣”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悲悯,而《临洞庭》却只囿于对个人遭际的自伤自怜,相比之下,两位诗人
的胸襟品格、思想境界高下立判。四是了解作品的地位及影响,这也是我们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一个途径,如我们了解了《橘颂》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意义上的咏物诗,也就能更好地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是《橘颂》的独创,而这一手法对后代的咏物诗词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解答技巧
(一)解题入格
1、诗歌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体会诗歌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10、概括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二)、答题程式
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
(1)注意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确定了诗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
如《题李凝幽居》思考:从这个诗题中可以看出什么内容
【提示】说明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
(2)仔细推敲关键词句.
(3)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
诗歌表达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个意思.
如
(4)调动知识积累.
例:提到王维和岳飞你会想到什么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诗歌赏析的一般的步骤是叙析评.
作文三:《诗歌赏析文章de写法_20113331129171954》1700字
诗歌赏析文章de写法
诗歌赏析文章一般有两种写法:
?综合分析法——通过对全诗的整体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这种体式下,较完整的写法是:
A.作者简介。
B.作品写作背景简介。
C. 作品意象分析(诗句的解释或翻译,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诗句表达的意境)。 D.作品艺术手法分析(通常结合在作品意象分析之中)。
E.作品艺术特点的综合评价(往往带有总结的意味)。
如果不要求很完整,则可不写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两部分。
?主题分析法—就诗歌最突出的方面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采用这种写法时,往往只抓住一个方面,如意境、语言表现力、某一手法的表达思想情感的妙处等等。对于其他方面,则不论及,因而它的篇幅一般较短小。
必须指出的是,无论采用那一种写法,都应该有欣赏者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力戒人云亦云、甚或抄袭。
解答技巧
(一),解题入格
1,诗歌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一),解题入格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一),解题入格
9,体会诗歌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10,概括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二),答题程式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
(1)注意诗歌的题目
诗歌地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确定了诗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
如《题李凝幽居》思考:从这个诗题中可以看出什么内容
【提示】说明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
(2)仔细推敲关键词句.
(3)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
诗歌表达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个意思. 如"知否 知否 就是是绿肥红瘦".
(4)调动知识积累.
例:提到王维和岳飞你会想到什么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
(二),答题程式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诗歌赏析的一般的步骤是叙析评.
赏析文章一般有两种写法:
赏析文章一般有两种写法:
?综合分析法——通过对全诗的整体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这种体式下,较完整的写法是:
A.作者简介。
B.作品写作背景简介。
C. 作品意象分析(诗句的解释或翻译,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诗句表达的意境)。 D.作品艺术手法分析(通常结合在作品意象分析之中)。
E.作品艺术特点的综合评价(往往带有总结的意味)。
如果不要求很完整,则可不写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两部分。
?主题分析法—就诗歌最突出的方面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采用这种写法时,往往只抓住一个方面,如意境、语言表现力、某一手法的表达思想情感的妙处等等。对于其他方面,则不论及,因而它的篇幅一般较短小。
必须指出的是,无论采用那一种写法,都应该有欣赏者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力戒人云亦云、甚或抄袭。
作文四:《文章赏析》3700字
文章赏析
文章包括四部分内容。 第一, 它批评了 “ 文人相轻 ” 的陋习, 指出那是 “ 不自见之患 ” , 提出应当 “ 审己以度人 ” , 才能避免此 累。 第二, 评论了 “ 今之文人 ” 亦即建安 “ 七子 ” 在文学上的才力 及不足,分析了不同文体的不同写作要求,说唯有 “ 通才 ” 才 能兼备各体。第三,提出 “ 文以气为主 ” 的命题,说 “ 气之清浊 有体 , 不可力强而致 ” , “ 虽在父兄, 不能以移子弟 ” 。 这里的 “ 气 ” , 实际上指的是作家的气质和个性。 曹丕 的这一观点,表明他 对创作个性的重要性已有比较充分的认识。第四,论述了文 学事业的社会功能,将它提到 “ 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 的 高度,又说 “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 ” ,都不如文章能 传诸无穷。
关于《典论 ·论文》作者曹丕的生平
曹丕,字子桓,出于东汉灵帝中平四年(187),卒于魏 文帝黄初七年(226)。沛国谯(今年徽亳县)人, 曹操 次 子。建安二十一年(216)操称魏王,二十五年操死,丕袭 位为魏王。 后废 汉献帝 自立, 称魏文帝, 在位七年。 《典论 ·论 文》是曹丕精心撰著的《典论》中的一篇。《典论》一书, 据 《隋书 ·经籍志》 著录, 共有五卷二十篇。 所谓 “ 典 ” , 有 “ 常 ” 或 “ 法 ” 的意思。所谓《典论》,主要是指讨论各种事物的法 则,在当时被视为规范文人言行的法典。据《三国志 ·魏志》 记载, 明帝太和 四年,曾将这一名著刊该于 洛阳太学 的石碑
上,凡六碑,供人阅读。据 严可均 《全三国文》考证:“ 唐时 石本亡, 宋时写本亦亡。 ” 只有 《自叙》 见载于裴松子注, 《论 文》 见收于南梁萧统的 《文选》 中, 因而保留完好无缺至今。 又据《 艺文类聚 》卷十六《赞述太子表》,知成书尚在丕为 太子时。另观《论文》中有 “ 融等已逝 ” 的话,可知成书当已 在汉献帝建安末期。
关于《典论 ·论文》的文学批评论
首先, 曹丕 分析自己时代 “ 文人相轻 ” 陋习产生的原因:一 是创作主体在认识论上的根源, 表现为既对自己长处的 “ 善于 自见 ” ,又表现为对自己短处的 “ 闇于自见 ” 。二是创作客体在 掌握写作技巧上有差异, “ 文非一体,鲜能备善。 ” 一个人不 可能完全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各有所长也就必有所短。 解决的办法就是 “ 审己以度人 ” 。即从自我出发,正确地审视 别人。这是儒家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的道德观在文艺领域 的具体应用。 其次, 曹丕认为阻碍掌握文学批语正确标准的, 还有两点:一是 “ 贵远贱近 ” ;二是 “ 向声背实 ” 。这种 “ 尊古卑 今 ” 的思想向来有之。如西汉时 桓谭 就曾指出:“ 世咸尊古卑 今, 贵所闻贱所见也。 ” (《全后汉文》 卷十五引桓谭 《新论 ·闵 友篇》) 曹丕 继承其论点而加以发挥,这就有助于打破当时 文学批评那种徒慕虚名,迷信权威的思想模式,进而为正确 掌握批评标准, 推动诗文创作的发展, 促进各类风格的繁荣, 开辟了道路。
关于《典论 ·论文》的文体论
唐开元时五臣共注之《文选》中, 吕向 说:“ 有此篇,论 文章之体也。 ” 曹丕 “ 论文章之体 ” 是其批评论的逻辑的展开。 他说:“ 夫文本同而末异。 ” 在他看来, “ 体 ” 包蕴有
文选
“ 本 ” 与 “ 末 ” 两层涵意。 “ 本 ” 虽内含有文章本身的道德教化 作用,以及文学创作的基本法则之意;但更重要的是,这个 “ 本 ” 却必须建立在作家 “ 体气 ” 的基础之上。 这也就是要求建立 在由于 “ 文的自觉 ” 所带来的创作个性的基础这上。 “ 文以气为 主,气之清浊有体 ” ,这是分而言之,为 “ 主 ” 就是为 “ 本 ” 。指 人的禀赋修养之不同, 形成 “ 清 ” 与 “ 浊 ” 之不同个性气质, 通过 语言这一象征性符号, 表现为舒缓的 “ 齐气 ” , 或奔放的 “ 逸气 ” 等。 “ 孔融体气高妙。 ” 这是合而言之,指孔融的创作活动非 常美妙地体现了他的个性气质。在 曹丕 来看,建发七子的艺 术风格之差异,正是根植于他们禀气之裂变。
理论构想
可见 “ 文以气功为主 ” , 正是一种以作家个性气质为最大参 照系,来审视文学作品风格特征的理论构想。这种基于创作
个性的风格特征,与社会心理、风俗习尚、师承关系及至时 代矛盾等, 都有一定的关系, 但从他所说 “ 至于引气不齐, 巧 拙有素, 虽在父兄, 不能以移子弟 ” 看来, 则似以强调个人素 质中的先天禀赋为其主要方面,因而不是后天 “ 力强 ” 所能改 变。这看似强调唯心主义天才观,实则包含着对民族文化心 理传统所历史积淀而成的 “ 集体无意识 ” 的一种不自觉的猜测 和把握,有一定的合理因素。
文章体裁
“ 末 ” 即指 文章体裁 , 体裁之 “ 异 ” 即在 “ 奏议宜雅, 书论宜理, 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 。这是 曹丕 在体裁特征的艺术把握上, 所作的准确的理论概括。他所说的雅、理、实、丽,都是指 文章体裁的具体要求,给读者所带来的艺术体认。他所说的 清、浊、和、壮、密、高妙等,则均指体气之性给读者所带 来的审美感受。其中清和浊是先天禀赋所致;和与壮既是先 天的又是后天的。 齐气和不密、 未遒等, 则又后天重于先天, 即可通过创作实践来逐步解决。因此, “ 壮而不密 ” 的 刘桢 要 比 “ 和而不壮 ” 的应玚为优;具有齐气的 徐干 亦得与体弱的王 粲相匹。正是这种先天禀赋和后天教养、体气之 “ 本同 ” 和体 裁之 “ 末异 ” 的彼此交融、渗透和互补,形成了建安七子的创 作各有偏至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宏观地从整体上审视, 曹丕 所倡导的又正是一种 高爽 刚健的时代风格,并以此来作 为规范、引导和评价各个作家个性风格的依据。
创作风格
独创性的创作风格总是要通过不同文章体裁的熔铸,而 呈现在具体作品之中。其中, “ 诗赋欲丽 ” 一句,把文艺作品 从非文艺作品中界限出来了。它已远远超越于其划分文体论 的价值, 而具有划时代的美学意义。 它开始突破儒家 “ 诗言志 ” 的理论框架,标志着 “ 文学的自觉时代 ” 纯文艺观的萌芽。这 也意味着民族文化审美心理的历史积淀的成果,在 曹丕 心灵 中的破土而出。正如 鲁迅 所说, “ 汉文慢慢壮大是时代使然, 非专靠曹氏父子之功的, 但华丽好看, 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 ” (鲁迅《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 《典论 ·论 文》论文学的价值论与社会作用
建安以前,文学受经学束缚,少有独立地位。盛极一时 的汉赋, 竟被 扬雄 斥之为 “ 童子雕虫篆刻。 ” (《法言 ·吾子》 ) 曹丕之弟 曹植 也认为:“ 辞赋小道, 固未足以揄扬大义, 彰示 来世也。 ” (曹植:《与杨德祖书》)然而,曹丕却提出:“ 盖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 他认为文章有两大功能:一是 “ 经国之大业 ” , 有利于国家; 二是 “ 不朽之盛事 ” , 有益于 自身。这已开始把写文章与对生命个体的自身价值的思考联 系起来了。 据此, 曹丕号召作家要以古代圣贤 “ 不以隐约而弗 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 为榜样,努力改变目前这种 “ 贫贱则慑 于饥寒, 富贵则流于逸乐 ” 的精神状态, 培养自己具有一种超
功利的审美心态。 这样从事诗赋创作, 亦可以 “ 不假良史之辞, 不托飞驰之势 ” ,亦可以 “ 声名自传于后 ” ,亦可以 “ 不朽 ” 。 可见,这个 “ 不朽 ” 说,固然是从《左传》 “ 三不朽 ” 中 “ 立言 不朽 ” 的命题
左传
中引申而来的传统说法,但在这里,已经被曹丕赋予 “ 不 朽 ” 这一语言符号以崭新的现实涵意和历史意义。 曹丕把诗赋 也列入 “ 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 这一对文学自身价值思考 的历史视野之中,这充分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也是当时文 学趋向自觉的深刻表现。 正如 李泽厚 所说:“ 曹丕 所以讲求和 提倡文章华美, 是与他这种对人生 ? 不朽 ? 的追求 (世界观人生 观) 相联系的。文章不朽当然也就是人的不朽。 ” 这反映了曹 丕同时代人,由于 “ 文学的自觉 ” 所带来的人的新觉醒。人们 已不满足于生前的建功立业,而是思索和追求死后怎样才能 “ 不朽 ” 。于是感到 “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 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 。
人们终于找到了、明确了诗赋确实是这样一种可以 “ 不必 寓教训 ” , 而却可寄寓自己思想感情、 欢欣、 苦恼和追求的艺
术载体。这样,尽管 “ 日月易逝 ” ,人生易老,生命无常, “ 志 士大痛 ” , 感性个体的血肉之躯难免要消逝, 然而理性个体的 精神信念,却可以包孕于 “ 不朽 ” 的诗赋的深层意蕴之中,以 表达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无限留恋、执着追求的蕴藉之情 和愤发之意。可见, “ 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 两者之间, 确乎体现了文学的功利目的和审美的的历史统一。 《典论 ·论 文
作文五:《文章赏析》3500字
江 南
陈 犀
水上,拱着古老的石桥,像一弯清秀的眉毛;
石桥下,还有水中的桥,还有,人和伞,狗和栀子花,竹笠,卖蒸糕的担子,都在潋滟的波光中,晃着影儿;
河的两岸,是窄而陡峭的;岸上有走马转阁的回廊,有伸向河面的茶楼,书场,酒肆;还有住家户,住家户后门的石梯坎,姐儿妹儿们蹲在石梯坎上,洗菜,濯足,淘米; 她们的印花巾,像一朵朵彩色的香草;
她们轻柔的话语,像紫燕归来,在弹奏呢喃的春歌;
在桥上,桥下,篾箩里,是活鲜鲜的鲋鱼,刀鱼,鳜鱼;
竹篮里,是水淋淋的荸荠,莲藕,茨菰,菱角;
小街,虽是用石板铺的,但却像泡在水里,像一条条河道港湾,腥也腥得有味儿…… 也许,这就是江南。江南一角的素描。
那苏州评弹,那轻柔俏丽的丝弦之声;
那比西施更美,更为聪慧的少女;也许,这就是江南的形象和性格……
淡抹素描江南图
——《江南》赏析
散文诗《江南》是一篇美文:美在具有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美在其清丽隽永的妙语佳句。情感美同语言美融合成了本文的特殊格调。《江南》是一篇秀美的江南水乡图,读来令人陶然神往。
以《江南》为题,写起来有一定难度:偌大江南,可写景物风情太多,如何下笔,如何选取角度都是颇费斟酌的。此文恰到好处地选取了“江南水乡”这个独具特色的地域,以舒展而简洁的笔墨对水景、人物淡笔勾画,全文仅285字,所写的仅是江南的一角。但这一角是江南的缩影,是凸现了江南特色的典型化的江南。确有一叶而知秋之妙。
波清水秀是江南的特色。“水景”自然成为《江南》一文描写的文眼。文章开首要言不烦,落笔点睛:“水上,拱着古老的石桥,像一弯清秀的眉毛。”作者用一个“拱”字,一个清新比喻,呈献给读者一个水乡小桥流水的画面,可谓“开门见图”,一言立骨,引人入胜。第二自然段写人、物、情景。不是直接描述,而是描述其水中的影子,如此烘云托月,虚实相映,反笔曲描,别开生面,情趣盎然,激人遐想,诱人神往。第三自然段写狭窄而陡峭的河岸及依岸而建的房屋建筑,这更成为水乡一大景色。“有伸向河面的茶楼,书场,酒肆”,这一描写充满情趣,让人感到分外新奇。接着写临岸而居的“住宅户”:“后门的石梯坎,姐儿妹儿们蹲在石梯坎上,洗菜,濯足,淘米”,由物及人,画龙点睛,让人非常羡慕生活在这清秀恬适环境中的人们。第四、五自然段承接第三段,着力描写江南娇柔水灵的少女,像速写一样,抓住特点,简笔勾勒,着意写她们的“印花头巾”“轻柔的话语”,用了两个生动的比喻,就把妩媚的江南少女形象凸现了出来,呼之欲出,跃然纸上――斯景斯人,地灵人秀。第六,七,八自然段写水乡处处有丰富的水产,“腥也腥得有味儿……”:江南秀美而富饶。
文章最后三个自然段,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热爱之情,若喃喃絮语,如痴如醉。这种真挚的热爱之情沉淀为文章基调隐于字里行间,所以,作者笔下所描绘的一切才那么宛然美丽,富有灵气,文字才那么清丽畅达,珠圆玉润。可谓:因情生文,文字感人。
本文标点的妙用,使文字生色不少。如“石桥下,还有水中的桥,还有,人和伞,狗和栀子花,竹笠,卖蒸糕的担子,都在潋滟的波光中,晃着影儿”句,其逗号的妙用,使文字自然
生发简明之美。通篇前七个自然段段末不用句号用分号,营造了一气呵成的文调,结构浑然天成。
《江南》好,意美语清丽。
永远的苏武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了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衰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驾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才是历史的永恒;铭记,才是它的精神家园。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永远的苏武。
点评:
这是一篇颇有历史知识和文化知识积淀,颇有才气和灵气的考场佳作。作者深刻领悟话题的精髓,用辩证的方法,把目光投向历史的苍穹,精心选取民族英雄苏武为挥洒情思的素材,热情讴歌了他为了“汉匈和睦”,为了民族团结,“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的伟大精神和民族气节。历史的苏武啊,永远的苏武!他“给人性涂上了最浓重的一笔”,他为历史唱响了“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作者满含崇敬,饱蘸激情,用一句“永远的苏武”做文题,亮人眼眸,概括凝练、准确中肯。不但高度概括了苏武的精神品质,而且突出了其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文章通篇采用对比手法,始终把苏武放在历史的天平上进行衡量,弘扬了人间正气,彰显了英雄的高风亮节,生动深刻地阐释了话题。由于大量地使用了对偶、比喻、排比、引用、反复等修辞手法,骈散句结合,长短句参差,使得文章气韵流畅,音韵铿锵,读后,不但使人豪气在胸,而且满口留香。(唐仕伦 郑兴利)(新华网:中国教育在线)
放心吧,有我们在
中国的文化,绝版的文化,我们来迟了。
天空,流动岁月的云。那场火还在烧吗?美得心痛的风景固化为刺,鲠在您的咽喉,红肿、发炎、结疤。之后,成了不堪回首的耻辱。飞溅的血泪湿透你最苍白的灵魂。飘的风轻轻地,翻越沉重的黄袍。看,记忆之外的笑容,没有了内容。中国的文化,绝版的文化,我们来迟了。
你用含泪的声音,一千次一万次地呜咽,辗转于历史的莽莽余音。你在永恒中相思、相望,你在这迷茫的世界中,不可抑止的流泪,泪水缓慢地坠于地上,忧伤难诉。中国的文化,绝版的文化,我们来迟了。
袅袅的萧声撞击着你酸涩的痛楚,一双女人的手锁住了一个崩溃的王朝,一个男人不小心输掉了半壁江山。所有抗争都成了徒劳,生命不可承受离别的凝重的伤痛,沉闷的绝望笼罩着你那脆弱的心灵。中国的文化,绝版的文化,我们来迟了。
风雨千年,沉默千年。你那沉默忧郁的灵魂,孤独地跋涉着,那凄婉的故事在风中流传,在水中漫朔。穿过苍苍莽莽的地平线,飞越泪水斑斑的守望,悲怆而来。在时光的隧道里,一群群石匠,弯下腰,挥动着凿刀,一刀,便凿开一个泣血的故事。一切,便凿开一段圣洁的伤感。中国的文化,绝版的文化,你流着泪,淌着血,穿越了千年的风雨,也震憾着千年的沧桑。
走近你,没有陌生的词能修饰你苍凉的华丽,只有白发插满时光的隧道,猎猎张扬。一个民族,因为你而自豪。走近你,我无法诠释你生命的密码。但我驻足之时,面对着沉默的你的时候,我却总能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冲动、力量的翻滚。走近你,我才发现你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哪里,都交融着你的历史。日月穿梭,回时转序都融入你那高耸的身躯。
中国的文化,绝版的文化,请停止你的哀怒,停止你的哭泣,停止你的悲伤,停止你的迷茫,因为有我们在。放心吧,有我们在,你的生命会再度辉煌!放心吧,有我们在,你的精神会带着绚丽!放心吧,有我们在,绝版的你从此不再绝版!
名师点评
这篇思接千载的佳作,有两点颇值借鉴:一是角度不凡:对历史风云、古典文化不了然于心,是无法写出如此佳篇的。从这个角度说,写“坚守绝版的文化”这一话题,是需要勇气、智慧与才情的,作者显然做到了,而且写得很漂亮!不管是阿房宫里那场大火,还是长城边的血泪,虽然满载历史的辛酸,但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怎能忘记。二是情感独特:文章不仅能充分展示考生的才华,更能看出其内心对传统文化的固守与热爱,这种情感超越了一般的情感范畴。
作文六:《赏析文章》6600字
赏析文章,有析有评。有析,就要有的放矢,这就要求赏析者恰当地摘取原文语句、段落,并注意结合赏析点剖析;有析,就要有据,这就要求赏析者注意使用引证法,引用文艺理论作为论证的前提,结合摘文进行剖析;有评,就要深刻评出别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新义来。因而,对比法、例证法、归纳法又是赏析文章常用的方法;至于因果论证、演绎推理,在赏析文章中虽用得不多,但决不是不用。
赏析文章又分单项赏析与全面赏析,特别是全面赏析,要求篇幅长,内容多,中学生不易掌握,中学生应以注重练单项赏析为好。
赏析文章与一事一议的“小议型”文章有其严格的区别,前者是以析为主,对其作品作出公正的评价,不枝不蔓;后者既可就事论理,又可借题发挥,意在哲理升华。
(一)据理剖析归纳式
1、套路特点
依据理论 选倒剖析
本套路要求赏析开篇先用简洁的文字介绍作品内容、主题等,并明确提出赏析点,然后有针对性地摘引有关文艺理论作为评析的依据,再据理选取作品内容剖析评价,最后得出结论,归纳全文。
【套路模式】
述——言简意赅,介绍作品确定赏析点。
理——列举理论,作为依据。
析——选取例子,剖析评价。
结——顺理成章,提出结论。
【套路口诀】
述作品,立中心,再把理论来转引。
举例子,深剖析,水到渠成得结论。
2、范例与评析
【范例】
谈《雷雨》的戏剧冲突
《雷雨》是著名剧作家曹禺的代表作。剧本通过描写一个具有浓厚封建意识的资本家周朴园的家庭内部纠葛和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深刻地揭露了反动资本家的罪恶本性。艺术地反映了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的中国社会现实。该剧结构缜密,语言个性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戏剧冲突别具匠心的巧妙安排。(述作品立观点)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这是戏剧文学的一般规律。戏剧是运用矛盾冲突来揭示人物性格的。而人物性格上的对立又组成了戏剧冲突。二者是相互依存的;人物性格要在戏剧冲突中得到展现,戏剧冲突要以人物性格的对立为基础。(理) 剧中有一场描写周朴园和鲁大海见面交锋的戏。大海一上场,就点明自己的来意,要求周答应罢工的条件;狡猾的周朴园先是不露声色,同大海绕圈子,进而才把另外三个工人代表妥协的事告诉大海,以此来分化和要挟大海。大海听后,痛恨、气愤、着急的感情一下全涌了上来,他怒斥周朴园的卑劣行径。周朴园眼看自己虚伪的面纱被撕下,急得直嚷:“胡说!”“下去!”(这是选取例子) 两人的矛盾冲突至此达到了高峰。从这场充满火药味的戏中,我们可以看出周朴园的凶狠、残暴、毒辣而又虚伪的反动本性,可以看到大海的反抗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性格。周朴园是一个反动资本家的典型代表,他的那些反动本性正是他那个阶级的本质;大海
是一个已经觉醒了的工人代表,他的性格反映了工人阶级的阶级性。这种性格的对立实质是阶级的对立,而不是父与子之间的家庭矛盾。这种对立,构成了两人见面交锋,水火不相容的戏剧冲突。(析)
作者巧妙安排的这场戏剧冲突,突出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剧本的主题,使人们强烈地感受到了当时中国正在酝酿的一场巨大的社会变动。这种对戏剧冲突别具匠心的巧妙安排,也正是《雷雨》一剧能成为中国文坛上具有极大影响的优秀话剧的一个主要原因。(结)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二)
第二个十年
(1928-1937年6月)
第五章
第二个十年的文学运动和 文学思潮
第一节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与中 国左翼作家联盟
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兴起的原因
1、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
2、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蓬勃发展的促动
3、作家思想的进一步革命化
二、革命文学的论争
1、创造社、太阳社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张及其局限
2、革命文学的论争及其意义
三、“左联”的功绩及其局限
1、“左联”的主要成就
①有力地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的迅猛发展
②开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学习和运用
③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
④积极进行文艺思想斗争和论争。
⑤重视青年文学作者的培养。
2、存在的问题
①政治上的“左”的倾向
②理论上的教条主义倾向
③组织上的关门主义、宗派主义倾向
四、“两个口号”的论争及其意义
第二节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自由主义文学两大文学思潮及其论争
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和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1、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指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
2、强调文艺独立品格、主张文艺疏离政治的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二、“左联”时期三次大的文艺思想斗争和论争
1、与新月派的论争
2、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
3、与“民族主义文学”的斗争
复习题:
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兴起的原因。
2、革命文学论争的概况及其意义。
3、“左联”的功绩及其局限。
4、“两个口号”论争的概况及其意义。
5、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和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概况。
6、“左联”时期三次大的文艺思想斗争和论争的概况。
第六章 茅 盾
第一节 茅盾的思想发展与初期创作
一、茅盾的生平和思想道路
二、茅盾的初期创作
第二节
《子夜》--创作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碑
第二节
《子夜》--创作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碑
一、《子夜》的成因
二、《子夜》的杰出成就
1、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①通过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相当生动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处境和面貌。
②形象地展示了30年代初期国民党新军阀统治下,社会一片腐败、黑暗,阶级关系错综复杂,以及城乡工农革命斗争风起云涌的形势。
③再现了30年代初期其他阶级、阶层的面貌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道德风尚。 2、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为中国现代文学做出了独特贡献
①吴荪甫形象
②赵伯韬形象
3、在艺术表现上,也取得了突出成就
①宏大严谨的艺术结构
②颇具特色的语言
③出色的心理描写
三、《子夜》的不足及历史地位
第三节
《林家铺子》和《春蚕》等短篇小说
一、深切的思想内容
①通过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展现主人公的悲剧,深刻地揭示出了导致这些悲剧产生的社会原因。
②通过主人公的悲剧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反抗。
二、成功的人形象塑造
①林老板形象
②老通宝形象
三、巧妙的艺术手法
①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
②人物描写以细描为主,辅以简笔
③语言的成功运用
复习题:
1、茅盾的创作道路和思想发展概况。
2、茅盾初期创作的概况。
3、《子夜》的成就。
4、吴荪甫形象及其这一形象的意义。
5、茅盾短篇小说内容的深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6、林老板形象和老通宝形象。
7、《林家铺子》和《春蚕》的艺术特色。
第三章
老舍的小说创作
一、 老舍的生平及创作概况:
(一)、老舍先生的生平见课本
1937年“七? 七事变”之后,老舍先生出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领导工作。老舍在入会的誓词中说:“我是文艺界中的一名小卒,十几年来日日操练在书桌上和小凳之间,笔是枪,把热血洒在纸上。可以自傲的地方,只是我的勤苦,小卒心中没有大将的韬略,可是小卒该做的一切,我确实做到了,以前如是,现在如是,希望将来也如是。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愿有人给我一块短碑,刻上: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老舍先生去世之后,他的墓碑上就刻着这样一句话:“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二)、创作概况:
1、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勤奋而多产的作家,有文艺界的“劳动模范”之称。相比于鲁、郭、茅、巴、曹,老舍真正来自生活的底层,他熟悉劳动人民,以城市市民为主要描写对象,他是现代中国的市民诗人,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圣手。老舍大大提高了“五四" 以来为数不多的描写城市市民作品的艺术水平,这是他对这是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一大贡献;
2、 老舍的作品反映了满族的某些生活特点;
3、 老舍作品中的反帝色彩相当突出;
4、 老舍是文化型(文化伦理型)的作家;
5、 老舍创作风格的多样性:
幽默的风格——“幽默”是老舍创作风格中最为突出的一个。早期小说如《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表现出来的是“笑骂”,自小说《离婚》之后,老舍的幽默风格向更成熟的方向发展,由于他追求生活化,从庸常的人性矛盾中创造喜剧意味,溶入深厚的思想、文化底蕴,产生了喜剧与悲剧、讽刺与抒情的渗透、结合,获得了一种丰厚的内在艺术力量。因而有研究者将老舍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大的笑匠”。
写实的风格——以《骆驼祥子为代表》,“《骆驼祥子》是抛开了幽默,正正经经地写。这主要是写实的风格,而不是由文字里硬挤出的笑料。”
散文式的抒情风格——以《月牙儿》为代表。这篇作品带着浓郁的抒情气氛,运用象征的手法来写。
二、 老舍的代表作品分析:
(一)、《骆驼祥子》的思想和艺术特征:
1、 骆驼祥子的典型形象
贯穿祥子性格发展全过程的线索是“希望——追求——奋斗——挣扎——失败——堕落”,最后以祥子个人奋斗道路的破产而告终。
*小说用祥子命运的三次起落来发展祥子的性格:
祥子是一个破产的青年农民,他流落城市当上洋车夫,唯一的理想是做个独立的个体劳动者。他要有自己的车,有了自己的车,才能使自己的人格独立、自由,拉别人的车,祥子感到就没了自己。为了实现这个卑微的理想,祥子以顽强的意志、坚忍不屈的精神,走个人奋斗的道路。经过“三起三落”,祥子的理想破灭了。
第一次,
祥子经过整整三年的奋斗,凑足了一百元,买了一辆新车。这时,祥子激动得几乎要哭出来。但只拉了半年,遇到兵灾,祥子连人带车被兵捉去。在兵逃跑时,祥子得了三匹骆驼,“骆驼祥子”的绰号由此而来。
第二次, 祥子重新攒钱,把钱存在夜壶里,但钱尚未存齐,就被孙侦探诈去。
第三次, 祥子与虎妞结婚后,用虎妞的钱买了一辆新车,但虎妞难产死去,为办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
在这三起三落中,祥子以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意志,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搏斗,这种毅力、意志、精神代表了东方劳动人民所共有的品质。但是,不管祥子怎样挣扎,仍摆脱不了惨遭失败的命运。祥子终于堕落了。
*祥子的悲剧是性格和命运的悲剧,不仅表现在事业的失败上,还表现在爱情、婚姻的失败上。
首先表现在与虎妞的悲剧性婚姻上。(见课本)
其次祥子与小福子的爱情也具有悲剧性。小福子的不幸人生使得她能和祥子在精神上达到沟通。祥子也觉得小福子是最美的女子,他能从小福子身上得到精神的安慰。祥子临别时对小福子说:“等着吧,等我混好了,我来!一定来!”可是,小福子最终受不了生活的压迫,吊死了。她的死吹灭了祥子希望中最后一盏灯。祥子的全部精神支柱倒塌了,他堕落了下去。
2、“祥子”悲剧的深刻性在于:
通过祥子挣扎奋斗的失败证明:旧社会各种反动势力对底层劳动者的打击,小生产者狭隘眼界和个人奋斗的方式都使得他们难以实现自己的解放。不仅祥子个人奋斗的道路走不通,其他所有的车夫也都走不通,像作品中出现的“二强子”、“老马”、“无名无姓的?高个子?”车夫等等,尽管他们都有自己的车,但是到头来仍然摆脱不了车夫们共同的悲剧命运
。
2、《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
(1) 通俗朴实,带有北京地方色彩的“京味的语言”。
(2)
严谨的单线结构,以骆驼祥子为中心人物,通过他和社会的接触,把各种不同阶级的生活面貌,各个不同家庭的命运和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交织成一幅复杂的社会图景。
(3) 工细的心理描写与心理分析。
(二)、《四世同堂》
(1)、《四世同堂》中的人物形象:
钱默吟:从艺术的角度来讲,钱默吟这个人物没有祁老人写得丰满。从文化的角度来讲,钱默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典型:从他的人生哲学、文化观念、传统情趣上来看,他是一个正直的旧式文人。他的生活方式、嗜好、心理显示出他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他的儿子钱仲石为国殉职,被冠晓荷告密,使得钱家家破人亡,他的性格便开始转变。钱默吟性格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①个人英雄主义或复仇主义阶段(宣传复仇暗杀)
②合作的爱国主义阶段(不再是报私仇,而要雪国耻)
③由复国报仇到要整个消灭战争,打击穷兵黩武,争取人类的永久和平。
祁老人:富善先生说他是一个正直的前清人,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在他的心中根深蒂固。他以四世同堂为荣,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生儿育女,不断香火。“和平、忍气、吃亏”是他的性格特点,也是中国传统道德中为人处世的一种哲学。但是现实打破了这种哲学,一系列的打击动摇了他从前清一来就坚信不移的人生经验。他是一个正直、老实的城市市民的形象,在他的身上集中着中国传统道德的优点和弱点。
祁瑞宣:祁老人的长孙,是一个正直善良、有思想少行动、爱国、爱民族文化传统,同时忠孝观很强的知识分子形象。(可与《家》中的觉新来比较)他始终处于救国与养家这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中,由于现实的处境,加上较深的传统观念,他始终不能从家中“走出去”,但他却始终坚持了民族气节,拒绝参加庆祝保定、太远陷落的游行,不给日本人作事。在家中他是一个孝子、慈父、温存的丈夫;在汉奸、鬼子面前,他是一个硬铮铮的中国人,决不屈膝投降。他又是一个文弱的知识分子,他的身上也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弱点。他是一个衰老的北京文化在新思潮冲击下的矛盾机体。
《四世同堂》中除了上述人物,还有一系列的喜剧形象,如蓝东阳、胖菊子和祁瑞丰、冠晓荷和大赤包。请大家结合作品和教材自学。
(2)、《四世同堂》的艺术特色:
①、《四》是老舍多种创作风格的集中体现
这部小说荣机智的幽默诙谐、浓烈的主观抒情和严峻深沉的叙述笔调为一炉,描绘出在国土沦陷的特定背景下,老北平儿女的种种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尤其深刻地描述了近乎僵死的市民性格在战争的巨大创痛刺激下复苏的过程。是整个作品具有史诗般的辉煌气度。 ②、简洁、细腻而又传神的人物心态的描写;
③、庞大的艺术结构显得针线紧密而又简约明快;
④、溶合了古典小说与西洋小说的长处,是作品内容既俗白浅显又蕴含深厚,洋溢着本民族的清浅质朴的审美情趣;
⑤悲剧与喜剧的交融
小说写的是血泪现实,写北平在生于死的间隙中的挣扎,写了北平市民的苦闷、彷徨和内心搏斗的痛苦。小说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传统道德观念中的精神弱点,隐含着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并指出在侵略战争大背景下这些精神弱点与顽劣的国民性最终所毁灭的恰恰是整个中华民族性格中美与传统道德中的美。但这种悲剧的气氛是深含在作品中的,作家在语言上成功地运用幽默手法讽刺了民族败类,创造出一系列现代文学中难得的喜剧形象,同时也对市民悲剧性格中的喜剧因素作了开掘,不仅挖掘了他们卑微可笑的精神弱点,而且沉痛地批判了产生这种精神弱点的文化背景。
(3)《四世同堂》的文化反思色彩(参见教材)
思考题及答案:
1、 结合作品谈谈老舍先生创作风格的多样性
(幽默的风格——《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离婚》之后,老舍的幽默风格向更成熟的方向发展,由于他追求生活化,从庸常的人性矛盾中创造喜剧意味。老舍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大的笑匠”。
写实的风格——以《骆驼祥子为代表》,“《骆驼祥子》是抛开了幽默,正正经经地写。这主要是写实的风格,而不是由文字里硬挤出的笑料。”
散文式的抒情风格——以《月牙儿》为代表。这篇作品带着浓郁的抒情气氛,运用象征的手法来写。)
2、 《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性格是如何发展的?
(小说用祥子命运的三次起落来发展祥子的性格:第一次,祥子经过整整三年的奋斗,凑足了一百元,买了一辆新车。这时,祥子激动得几乎要哭出来。但只拉了半年,遇到兵灾,祥子连人带车被兵捉去。在兵逃跑时,祥子得了三匹骆驼,“骆驼祥子”的绰号由此而来。第二次,祥子重新攒钱,把钱存在夜壶里,但钱尚未存齐,就被孙侦探诈去。第三次,祥子与虎妞结婚后,用虎妞的钱买了一辆新车,但虎妞难产死去,为办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在这三起三落中,祥子以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意志,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搏斗,这种毅力、意志、精神代表了东方劳动人民所共有的品质。但是,不管祥子怎样挣扎,仍摆脱不了惨遭失败的命运。祥子终于堕落了。)
3、 结合作品谈谈《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
(①通俗朴实,带有北京地方色彩的“京味的语言”。②严谨的单线结构,以骆驼祥子为中心人物,通过他和社会的接触,把各种不同阶级的生活面貌,各个不同家庭的命运和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交织成一幅复杂的社会图景。③工细的心理描写与心理分析。)
4、 结合作品分析《四世同堂》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5、 请谈谈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以及对国民性的批判
(结合祁老人和祁瑞宣的形象特征以及作家所运用的悲喜剧相结合的创作手法来回答该问题,同时参考教材P224、P239)
作文七:《赏析文章》3300字
赏析文章,重在?赏?、?析??评?,即鉴赏、分析、评价原作。而赏
析的关键就在于读懂原文,审清题意,把握写法细节。具体说来可从以下两个
方面入手。
一、掌握阅读赏析的步骤与方法:
1、用相应的符号圈点标记关键词句,并在旁用红笔作批注。
①标题 (限定话题、明确内容、寄寓思想、暗示主题、交代背景)
②核心词语
(概括特点的词语、反复出现的词语、表达情绪的词语)
③重点句
(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解说句、反复出现的句子)
2、逐段概括内容大意
(把握文章行文思路和结构框架)
分析全文结构,如总—分—总、总—分、分—总、分—分;主体部分采用哪
种结构: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交错式结构等;
3、重点赏析:
A、内容、主题;
B、语言特色;
C、写作手法
二、掌握一些赏析文章的专业术语,提高赏析的准确性。
(一)内容、主题的赏析:
答题格式:
(打省略号的地方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添加,不一定都有。)
1、本文通过记叙(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在第……句、段揭示了……的主题,或突出了人物的性格)。
常用术语
有:
主旨深远,意韵丰富;耐人寻味;深刻独到,精辟入里;反弹琵琶、
逆向思维、突破定势,标新立异;人无我有,人有我奇等;
例:反对隔绝与仇视,呼吁博爱与亲和,是《柏林墙的碎片》的主题思想
. (二)选材组材或构思的赏析
答题格式:
(打省略号的地方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添加,不一定都有。)
1、……是《……》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
2、《……》构思上最大的特点是……
常用术语有:
以小见大、由此及彼、层层深入;由实到虚、多角度描写,层层铺垫、层层剥笋;巧设线索、首尾照应、伏笔铺垫、详略得当;欲扬先抑、跌宕起伏等
例:
《柏林墙的碎片》是一篇主题大气的文章,给人以浓烈的历史厚重感和创造
一个进步、文明世界的使命感.文章写作上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思路严谨有序, 主题层层推进。
(三)语言特色的赏析
2 答题格式:
(打省略号的地方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添加,不一定都有。)
1、本文(段)语言生动、优美而又亲切自然,充满文雅的书卷气,特别是多
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的画面, 令人读后久久沉浸于这种美的享受之中。
2、本文(段)句式灵活多变,长句、短句、排比句、对偶句、反问句等等,
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尽显华彩,富有很强的节奏感和表现力,令人百读不厌, 回味无穷。
3、本文(段)中的……,抓住了……的特点,运用……几个极富表现力的动
词,
把……写得惟妙惟肖,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的图画,令人读后有身临其境
之感,所见之景如在目前。
4、本文(段)所表达的……感情,深沉隽永,感人至深,读者无不为那份真
挚而浓烈的感情而动容。
5、本文(段)语言极富……的味道,特别是……几句,把……的形态刻画得
入木三分,令人捧腹大笑之后又进入对……的深深思考,令人受益匪浅。
6、本文(段)语言极富哲理,特别是……几句,告诉我们……,使我们读后
懂得了……的道理,并能启发我们对……进行更深层的思考,令人受益匪浅。
7、本文(句)语言含蓄,令人回味。如?-------
?,作者字面上是说-----
而实际上又是说
-----让人联想不断,回味无穷。
示例:
整体赏析:
《绝版的周庄》一文成功地运用了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例如……
将作者内心对周庄的爱和追忆之情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出来.
其中,拟人手法的运用堪称绝妙.
局部赏析:
1、人生如同一袋核桃,当你发现一个坏了时,
你不该恼怒和气馁,
而是应该耐心地看下
一个,因为在这袋子中,本来就有好有坏,人生中既有痛苦、烦恼又有快乐、希望,我不能 因一时的痛苦而放弃得到快乐的机会,这个机会是靠我们去争取,去发现,去追寻的。 (开
头)
〔点评〕:
小作者将人生比做一袋核桃,多么巧妙多么新奇,由此自然引出人生既有痛苦又 有欢乐的道理。
2
、学会追寻,我们就是那运筹帷幄的将军;学会追寻,我们就
是那指点江山,豪情冲天的
领袖;学会追寻,我们就是那生命之舟的掌舵人;学会追寻,善于追寻,做惬意而成功的现 代人。
(结尾)
〔点评〕:
这些整句,读来琅琅上口,抒情酣畅,可使语势增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是文 章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3、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
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点评”:
作者通过动作描写,很好的表现了农村孩子的优秀的特点。?跳?
写出了他们的轻快活泼;?拔??聚??点??磕??退后?等动词,写出了
3 他们分工的明确,配合的默契,都是划船的行家里手了;?陪?写出了他们的 友好、懂事。
(四)写作手法的赏析
1、小中见大:本文从我们所熟知的……入题,抓住……的……特点,让我们
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道理。(或从平常小事中体现出了崇高的思想境
界;或从平常小事中表现出美好的精神品质。)例《 》。
2、对比:本文巧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
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的变化(或说优劣好坏),从而鲜明地表现出……。
3、象征:本文运用象征的写作手法,抓住了……与……相似的特点,通过
对……准确的描写刻画,更好地达到了表现……的目的。
4、巧合:本文巧妙地运用了巧合,……,既在读者的意料之外,却又在生活
的情理之中,很好地表现了主题,令人读后不免颔首称许。
5、抑扬:本文运用了抑扬之法,作者的本意是……,而先……,令读者更全 面深刻地认识……,使所表现的对象更丰满,更鲜明。
6、衬托:本文运用了衬托之法,用……的……衬托……的……,使作者对自 己的表现对象的表达意图更明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7、烘托:本文大量运用环境烘托,把表现对象的……心理,放在一个……的 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8、托物言志: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紧紧抓住……的…… 的特点,精心刻画,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理想
(或人生观或生活态度或精神品质)。
9、卒章显志:本文运用了卒章显志的写作手法,层层铺叙,直到最后才突然 揭开谜底,……,令人有恍然大悟之感,然后又转入深深的思考。
10、悬念: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悬念的写作手法,先把……抛给读者而又并不 说明原因,层层设疑,紧紧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达到了表达自己主题 的目的。
赏析文章示例:
例㈠
一曲由衷的赞歌
——谈《那些遥远的读书人》的主题思想及表现
这是一篇文化色彩浓郁的散文,
对岳麓书院读书人的由衷敬佩和对岳麓书院
的颂是本文的主题思想。
首先,
作者是通过直接描写来表达对先贤的敬佩之情的,如文章第五段?他
们胸怀大志,充满自信,对待自己和对待社会十分清醒
,
一开始就抱准了?学以致用?的信条?等句子,
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先贤的敬佩显得情真意切;而第八段中?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荆楚之地之所以英才荟萃,湖湘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 ,不能不说有岳麓书院的功劳?则直接赞扬了岳麓书院的贡献。
其次,作者还通过引用典故来表达对先贤的敬佩,
如第一段中引用?饮马池?的典故,
4 第十段中引用?朱张会讲?典故,既赞扬了朱熹、张栻等先贤具有渊博的知 识和人格魅力,也流露出对那些千里求学的学子的无比敬意。
洪烛的《那些遥远的读书人》为岳麓书院以及来此求学的读书人由衷地谱写 了一曲赞歌!
例㈡
纵横驰骋
万流归宗
——谈《那些遥远的读书人》的构思技巧
《那些遥远的读书人》一文在构思上独具匠心:,既联想丰富、思接千载, 又收放自如、形散神聚,体现出纵横驰骋而万流归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是联想丰富。作者一走近岳麓书院,就联想到了那些先行者,接着又想到 王夫之、魏源、曾国藩等从书院走出的人,想到《聊斋志异》里的落魄书生,想 到他们读书的目的……堪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大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二是形散神聚。文章虽然涉及的历史人物很多,写到的内容也不少,有远足 求学的,有真心交流的,有拒做高官的……但这一切都是以岳麓书院为聚焦点, 以作者对岳麓书院的读书人由衷的敬佩和对岳麓书院的颂扬为主线组织在一起 的。文章无论是记叙、议论还是抒情,也都是围绕这条主线展开。没有精心的构 思,再好的材料也建不成漂亮的房子。
总之,本文之所以如此精美,正得益于作者以上的巧妙构思。
作文八:《文章赏析》700字
文章赏析
--------- 夏末秋初
经过一个夏季的炙烤,一场大雨终于来临了,在立秋前的头一个晚上,一阵雷鸣电 闪、大雨飘泼的渲泄过后,积聚了一个夏天的暑气很快消散,吹来的便是习习的凉风 了,迎风呼吸一口,如同吃下一个人参果一般,全身有着说不出的熨贴。
朋友从遥远的地方回来了,象在读书时一样与她疯玩了一个暑假,清晨爬山观日出, 白天顶着毒辣辣的太阳逛商场书店,晚上散步到南门桥头吃辣得满头生汗的田螺,到 临别时,相对笑语盈盈,彼此都感叹:这个夏天怎么过得这么快!
天很蓝,即便在城市,视野感觉比往日更加的开阔,广场也显得格外的空旷和静谧, 在阵阵凉风里,漫步的人们,正悠闲从容的走在大街上。
走过林荫的小道,昨夜的那场雨,已吹打下了一些落叶,拾起一片,夹在书页里,晚 上对着灯,看到湿润的落叶上青绿的脉络,不带一点焦黄,又让我的思绪平添了一些 震动。
曾经煞有介事的在雨后池塘的个人介绍里写上:在秋日聆听心语,享受心的成熟与宁 静。私语秋日,原以为要在漫天飞舞的落叶中,踏满地枯黄,聆听树叶与大地相触时 所激荡的悠远回音,才能体会生命蜕变成熟的魅力,却不料在这初秋的一片落叶中, 那绿色流淌着的不息生命,分明让我感到的是一份执著的震撼。
初秋,拾起一片落叶,知秋如此,就不会在 “ 无边落叶萧萧下 ” 和 “ 满地黄花堆积 ” 里独自 的伤感了。那个年少时一脸故作深沉,摇头晃脑的唱着候德建的 “ 三十以后才明白,该 来的早晚会来 ” 的女孩,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在时而让自己振奋又时而让自己落寞的 理想实现中,已经将一些不为人知的痛苦化作了坚韧,也懂得说一句,却道天凉好个 秋了。
夏未秋初,伫立于时间长河的岸边,在季节交替的拐角上,我心情恬淡,明白自己此 刻所愿做的,只是送夏的一缕风,知秋的一片叶!
作文九:《文章赏析》600字
因为有爱
记忆中,最不能忘记的,就是父亲的那杯清茶了。因为有爱,那杯清茶变得更加清香。因为有爱,让我享受温暖。
那是一个月明风清的夜晚。夜幕下,满天星斗,一同引燃着原本荒芜的天空,月光铺洒在静谧的大地上。我正在写作文。桌角的台灯笼出一圈柔和的光,温暖地透射着手指握笔的影子。然而写作的灵感并不青睐我,笔尖似一个顽皮的孩子,走走停停,我的心也无法平静,显得躁动不安。
就在我无从下笔的时候,一股清新淡雅的茶香扑鼻而来。抬起头,发现不知何时父亲已在身旁。在与父亲的目光交融的那一刻,他慈祥的目光抚遍了我的身心,传递着温馨的爱。因为有爱,我与父亲的目光再次定神。才发现,父亲那乌黑的头发中已夹杂了许多白发,脸上的皱纹也逐渐加深,宛如一条条蜿蜒的龙,纵横交错??
“喝点茶清醒清醒,累了就早点睡,晚上别熬夜,对身体不好。”说完,将茶水放在桌上,转身走出了房间。灯光下,父亲的背影被拉得很长很长??
我望着那杯充满父亲的清茶,它不会动,稳如泰山 地站在那里。可是我却觉得它在吟唱,我的心中不禁泛起一丝感动,慢慢地涌着??刹那间,所有的美的思绪一齐绽放开来,一杯清茶叩启了我的记忆之门。往昔如梦呓般的生活渐渐浮现。家里最美丽的那盆花,最美味的那碟菜,最可爱的小家伙,还有,父亲那份清新的爱??
在人生这个短暂而又漫长的旅途中,带给你快乐可能是你的朋友,带给你感动的可能是你的老师,但带给你爱的一定是你的父母。
夜色像凡·高的油画般密不透风地张贴在窗户上。仰望星空,天上那颗最亮的星依旧在。因为又爱,整片天空变得璀璨无比。
作文十:《诗歌赏析》4000字
临江仙·即席和韩南涧韵
微风细雨催促着春天,寒食的节日快要来到了。平原上,桃红柳绿一片春天。我们散步在原野上。来到了流水潺潺的溪边,在溪头,叫唤渡船渡我们过溪去玩。风吹着红花乱飞,蝴蝶狂舞,初生的野蚕,吃着桑树的嫩叶。我要学习绿野先生,清闲袖手,不管回家的大事,把诗酒当作功名去寻求。不管明天是阴是晴。今天晚上就算是我一个人醉了,但是我却看得清楚,可笑的是那些自以为清醒的人,却是糊里糊涂。
这是一首春游抒怀词。作者在春游时,看农村的一片大好时光,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平原一片丹青。”这是说农村的春天,桃红柳绿,麦稻青碧。“花飞蝴蝶乱,桑嫩野蚕生。”在这一派春光如画,生机盎然的平原上,作者却想自己罢职退居,而无法施展才能,为这美好的山河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在下片里以消极与牢骚来抗议和派对他的迫害。他要学缘野先生的“闲袖手。”不问国家事。这虽然是一种消极的思想,但它是因南宋王朝的迫害而产生的。国事的前途如何,这是作者始终最关心的大事,尽管是下决心向诗酒里寻功名,也难免流露出:“未知明日定阴晴。”
酬李穆见寄
《酬李穆见寄》是唐代诗人刘长卿为酬答李穆而写的。诗前两句巧妙地隐括了李穆原唱的诗意,毫不著迹,运用入化,后两句则进而写主人盼客至的急切心情。全诗既描写了诗人盼客到来的兴奋和喜悦,又表现了诗人因家贫而不能盛情款待远方来客的歉然心情。 白话译文
你乘着一叶扁舟溯新安江而上,到这偏僻的地方来看望我;一路之上,在白云之下、山岭之间的迢迢水道上艰难地盘桓。我多么想将这简陋的茅屋打扫干净,来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我的房前屋后已生满碧绿的青苔,枯黄的树叶也落满了在我的院落。[2]
南乡子·诸将说封侯 《南乡子·诸将说封侯》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的作品。词人对自己一生经历的风雨坎坷,表达了无限深沉的感慨,对功名富贵予以鄙弃,抒发了纵酒颓放、笑傲人世的旷达之情。全词用语质朴,感情真挚,豪放中隐隐有一股凌厉之气。
白话译文
在诸将都谈论封侯之事的时候,我独倚高楼,和着竹笛,放声长歌。世事在风吹雨打中悄然而逝,刘裕在重阳登临戏马台,与群臣宴会的盛景已一去不复返了。快快畅饮不要留下,酒味醇香依旧。花在老人头上羞笑,白发簪花不消解忧愁。
文学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的一首绝笔词。词的开头两句就描绘了一组对立的形象:诸将侃侃而谈,议论立功封侯,而自己却悄然独立,和着笛声,倚楼长歌。对比何等鲜明,大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楚辞·渔父》)的意味。
封建社会中,封侯显贵历来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但作者眼中,这一切都只是梦幻一场,所以他此时只一边冷眼旁观,沉醉音乐之中。这一组对比用反差强烈的色调进行描绘,互为反衬,突出了词人耿介孤高的形象。此词借助笛声与歌声把读者带入了一个悠长深远的意境中,超然之情蕴含于这不言之中,自有一种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吹笛倚楼”用唐赵嘏《长安秋望》诗中的名句“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正切此词写重九登高远望之意。 “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一切的是非得失、升沉荣辱,都淹没时光流逝的波涛中。“休休”,算了吧,还有什么可说呢!即使是像宋武帝刘裕彭城戏马台欢宴重阳的盛会,也成为历史的陈迹而一去不复返了。用“戏马台”之典正切重阳宴集之题,而“金络头”,用鲍照《结客少年场行》“骢马金络头,锦带佩吴钩”,既切戏马台之马,又照应开头说封侯的“诸将”。词人受佛老思想的浸润,人生观中有着消极虚无的一面,随着政治上的连遭打击,这种思想时有流露。这里表现的就是这种思想感情,但更为含蓄深婉。
下片遂转而为开朗达观。词人举杯劝酒:“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一作“酒似今秋胜去秋”)。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还是开怀痛饮,莫辜负这大好秋光和杯中酿。以功名之虚无,对美酒之可爱,本于晋人张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之语(见《世说新语·仕诞》)。古人咏重九,常由美酒而兼及黄花,作者沿用此法,却又翻出新意。他运用拟人手法,借花自嘲。词人老兴勃发,插花于头,而花却笑他偌大年纪还要簪花自娱。其造语则是脱胎于苏轼的两句诗:“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吉祥寺赏牡丹》)词人热爱生活的不服老精神跃然纸上,他并不因处境的拂逆和年事的增高而消沉,相反觉得秋光和美酒都与去年不殊,表现出开朗豁达的胸襟。
这首词“以诗为词”
的创作方法,从遣词造句到意境格调都体现出诗的特点。不借助景物渲染,而直抒胸臆,风格豪放中有峭健。
《水调歌头·亭皋木叶下》是宋朝词人蔡伸的作品。该词表现了作者借今忆昔,满腔热血,忧心国事,希图建功立业的种种情绪。然而却是报国无门,一腔悲愤,无处可消,只有借酒浇愁。 ①皋:水边高地。
②隰:低下的湿地。
③彭门往岁:彭门,
指彭城。为徐州治所,蔡伸曾以徐州通判的身份率领过一支部队北上援助燕山,与辽兵战斗,第二年方回。
④看剑引杯长:用杜甫《夜宴左氏庄》“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原句。
《水调歌头·亭皋木叶下》是一首抚今思昔之作。上片由写景入词,映入作者眼帘的是亭边的树木。树叶凋零,飘落地上,野外低湿处的菊花也已盛开。登高临远,秋意已浓,原来是重阳节就要到了。先点明时间、地点。眼前之景使作者不禁陷入了美好的回忆之中,他想起了彭门往事。那时自己才三十七岁,正值盛年、英姿飒爽、豪情满怀,带领着一支精壮的部队,驰骋于战场。闲暇时光,将士们在古球场欢宴,抚剑豪饮,议论古今兴亡。这几句话描写了从前戎马生活的一个消闲场面,用杜甫原句“看剑引杯长”入词,把他们满腔热血,忧心国事,希图建功立业的种种情绪暗含其中。
下片以“感流年”三句承上启下,从上片的慷慨激昂转入下片的萧瑟凄凉。当时座中的英豪,一半都已凋亡了,而宋王朝也只剩下半壁江山。自己平生那豪情壮志、抗金的决心和愿望,早已被现实消磨殆尽,只落得两鬓如霜,飘泊在江南水乡。一腔悲愤,无处可消,只有借酒浇愁。
《水调歌头·亭皋木叶下》上下片情绪反差很大,上片豪放激烈,下片愤慨悲凉,在雄健俊爽之中蕴含着深沉的抑郁。
闻雁寄故人 闻雁寄故人[1] 徐铉
【格律】
押五微
五言律诗 首句仄起不入平韵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经炀帝行宫
《经炀帝行宫》是唐代诗人刘沧的作品。此诗托古讽今,借隋炀帝的荒淫误国以讽刺晚唐统治阶级醉生梦死的享乐生活。全诗语言清新自然,写景状物极富韵致,显得情真意远,尤其是结尾情韵悠长,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白话译文
这里曾经是御驾亲临的地方,而今一片萧然。浮云流水之间,一代王朝就这样销声匿迹了。美人们香消玉殒,她们将自己的满腹怨恨化为芳草,随东风生长蔓延,如今这行宫已是断垣残壁,满目疮痍,凄凄芳草在无言地诉说着炀帝当年的荒淫残忍。夕阳西下,水面上烟波浩渺,满眼凄迷,行宫前那几棵残存的柳树已失去了往日的风姿,枯枝败叶在风中萧索地摇曳。我正陷于行宫兴废的沉思之中,微风吹来,明月当空,古渡上响起了悠扬的渔歌声。 经炀帝行宫文学赏析
此诗借咏隋炀帝行宫,讽谕时政。首联“此地”,即指炀帝行宫。炀帝于此玩美女、杀无辜,极尽荒淫残暴之能事。但曾几何时,一个广袤四海的美好江山,便付诸东流了。开篇以反诘句陡峭而起:“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人言“浮云流水”转眼而逝,但不能
赶上隋炀帝败亡的速度。这“竟如何”三字,尽情地嘲弄了这个昏君的迅速亡国。这种寓严肃于调侃的笔法,最为警策。
颔联转入对炀帝罪行的控诉:“香销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此联之妙,在于实景寓意。以实景论,它是写行宫的破落、荒凉,宫内早已空无一人。从这情景中也清楚地看到了炀帝的荒淫残暴。“香销”,香销玉殒,蛾眉亡身;而且已是“南国美人尽”。为了满足一己的淫欲,搜罗尽了而且也毁灭尽了南国的美女,真是罪恶滔天。“怨入”承上句,主要写“美人”之怨。美人香销,其怨随东风入而化为芳草;芳草无涯,人怨无边。这就把抽象的感情写成了具体而真实可感的形象。如为一般郊野旅游,“东风芳草”自然不失为令人心旷神怡之景;但此处为炀帝行宫,这断瓦颓墙,芳草萋萋,却是典型的伤痍之景;这萋萋的芳草,犹含美人怨魂的幽泣。“多”字更令人毛骨悚然。
颈联写出宫所见。炀帝喜柳,当年行宫之前,隋堤之上,自是处处垂柳掩映。而此时是“残柳宫前空露叶,夕阳川上浩烟波。”上句以残柳“点缀”行宫,自见历史对其暴政的嘲弄;“露叶”冠以“空”字,自见诗人慨叹之情。下句,烟波浩浩,川水渺渺,空余堤柳,龙舟不在。且各冠以“残柳”和“夕阳”,给晚照之景笼上一层凄凉黯淡的色彩。这里虽无一讥讽语,却得思与景偕、物与神游之妙。
尾联回应诗题,却不是直吐胸中块垒。《乐府指迷》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语结情最好。”这“行人遥起广陵思,古渡月明闻棹歌”,就是“以景语结情”。它既切合咏“炀帝行宫”之意,又扣紧讽晚唐当世之旨。“行人”,作者自指,诗人游罢行宫,自然地想起这些广陵(即扬州)旧事──由于炀帝的荒淫残暴,激化了尖锐的阶级矛盾,末次南游,酿成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不久隋朝即告灭亡。但诗之妙,却在于作者写得含而不露,只写诗人“遥起广陵思”的情怀;所思内容,却留待读者去想象,去咀嚼。只见诗人沉思之际,在这古渡明月之下,又传来了琅琅渔歌。作者亦不明言棹歌的内容是什么。但联系诗人“喜谈今古”、“深怨唐室”的身世,自然地使人想到屈原《渔父》中的名句:“举世皆浊兮我独清,众人皆醉兮我独醒!”“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古贤和隐者的唱答,也正是诗人此刻的心声;从而将咏古和讽今融为一体,以景语完成了诗的题旨。
此诗之可贵,在于诗人咏古别具一格,写得清新自然,娓娓动听,挹之而源不尽,咀之而味无穷。全诗共八句,句句是即景,句句含深意;景真、情长、意远,构成了此诗特有的空灵浪漫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