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钱钟书》1100字
钱钟书,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晓畅多种外文,包括英、法、德语,亦懂拉丁文、意大利文、希腊文、西班牙文等。[1]曾为《**选集》英文版翻译小组成员。晚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钱钟书在文学、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代表作品《围城》。其夫人杨绛也是著名作家,育有一女钱瑗(1937年-1997年)。钱瑗,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钱钟书和杨绛的女儿。钱瑗于1937年五月生于英国牛津。1997年三月四日,钱瑗因患脊椎癌去世。
寒冬腊月,指农历十二月天气最冷的时候,泛指非常寒冷的冬天或天气非常冷。 北国风光,泛指我国北方寒冷地带的景色风光,比如雪景等。
风刀霜剑 风如刀,霜似剑。形容气候寒冷恶劣。常比喻人情险恶。
塞外边疆 塞外指长城以北的地区, 也称塞北。
漫天飞舞 遍布天空;满天。或形容雪花或轻的东西满天飘的样子。
纷纷扬扬 形容雪花或似雪花般散片细物纷乱飘扬。
银装素裹 素:白色。裹:包。形容雪后一片白色的世界。
雪照云光 云光,太阳从云里发出的光。指太阳光照射在雪堆上,与雪光照映。也用来形容美丽的雪景。
狂风暴雪 狂风:很大的风。 暴:肆虐。雪:下雪。形容风大,雪肆虐地下着。也形容冬天环境恶劣。亦比喻猛烈的声势或处境险恶。
雪上加霜 在雪上还加上了一层霜。比喻一再受到灾难,苦上加苦。
风卷残云 大风把残云卷走。比喻一下子把残存的东西一扫而光。
神清气爽 指人的精神状态。形容人神志清爽,心情舒畅;也形容人长得神态清明,气质爽朗。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山东的最美丽的城市青岛,一路上大家旅途奔波,辛苦了。现在给大家讲一讲我们青岛的历史:美丽的青岛,古老而年轻。说她古老,是因为青岛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越王勾践会盟诸侯,在这里设台;徐福东渡日本,从这里启航;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长城遗址,尚依稀可辨;火牛阵田单破燕,使即墨故城名垂千史;秦始皇三登琅琊,乐而忘返;田横岛五百义士殉节,令后人敬仰;被誉为瑰宝的天柱山魏碑摩崖石刻,使崖壁生辉。
说她年轻,是因为青岛作为港口城市崛起只有一百多年,青岛因为胶州湾而兴盛。进入胶州湾的咽喉,古称" 淮子口" ,在淮子口以东,早有一个海滨渔村" 青岛村" ,一直归即墨管辖。明万历年间朝廷开放了青岛、金家、女姑等海口,从此青岛称" 青岛口" 。
" 相约奥运,扬帆青岛" ,作为北京唯一的奥运伙伴城市,令青岛人倍感骄傲,也为青岛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提供了巨大机遇。今日的青岛如此多娇,明天的青岛将更加美好。一位游客曾口占一绝," 青山碧海映红楼,仿佛人在画中游,天上人间无觅处,岛城美景胜瀛洲" 。希望几天的游览之后,大家也有同感
作文二:《钱钟书》3300字
钱钟书 《围城》
钟书的《围城》,主题是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想冲进去
钱钟书的《围城》是扎在人性那颗鼓胀起勃的虚荣心上的一根刺,在《围城》里,虚荣满街 在跑, 如苍蝇灰尘, 飞粘在每一个人身上, 买假文凭的方鸿渐, 伪造剧作家签名赠书的范小 姐等等,又如三闾大学教授们谈起往日的荣光无不得意地长叹,汪处厚挂念在南京的房产, 陆子潇说在抗战前有三个女人抢着嫁他,李梅亭在上海闸北 “ 补筑 ” 了一所洋房,方鸿渐也把 沦陷区的故宅夸大了几倍, 所以日本人能烧杀抢掠虚荣心里的空中楼阁的房子, 乌托邦的产 业和单相思的姻缘。无独有偶,当方鸿渐夫妇搬入新居时,妯娌俩联袂名为道喜,实为 “ 侦 查 ” 时,都向孙柔嘉虚报当年的嫁妆,一个说家俱堆满了新房,一个说衣服多得穿不完。这 里形成很有意味的对称结构, 一是喝过洋墨水的大学教授, 一是不通文墨的粗俗妇人, 高雅 与粗俗相距甚远,但在虚荣心上具有惊人的一致。我认为钱钟书是刻意设置这种对称结构, 他要通过虚荣心这一普遍的人性弱点来描写来揭示人性的颓败, 自然而然由男及女, 由上层 到下层,由有知到无知。所以读过《围城》的人都说,钱钟书是对人类虚荣心有高度兴趣的 作家。 他对人性弱质的高度兴趣促使他严肃地思考现代文明与人类颓败的关系; 促使他深入 体察辗转于现代文明重压下的人性困境。 当我们对钱钟书的忧患意识大致作了勾勒之后, 就 会发现他对文化, 人生, 人性的文学思考是那么真挚和警拔, 它再也不是那种有感伤色彩的 哀怨掩抑, 悲慨兴怀, 而是一种以人类学哲学为本体的现代忧患意识。 这一点, 钱钟书与鲁 迅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旧体诗中所流露出的传统忧患意识要比小说散文中浓烈得多。 钱钟书的小说散文的色调以幽冷著称, 情感浓度变化起伏不定, 在遣怀, 警世的不同文体选 择中, 他的小说散文中倒是少有传统忧患意识, 更多的是深广的现代忧患意识。 在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鲁迅和钱钟书在起点和终点上都鲜明地代表了中国传统忧患意识的现代心理转 型。但是随着中国社会变革日趋激促和民族危难的日益深重,那种 “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 热 ” 雄沉浑浩的忧患意识又以千汇万状之势扑卷而来,这是历史的必然,在民生如芥,民族 忍辱的时代, “ 大雅 ” 初寂未定, 哀怨又起骚人。 在此再也没有可能对人生人类做哲学思考了, 正如有学者所云:“ 充满苦难的中国社会,难以找出一间浮士德式的书斋,供知识者作哲学 沉思了 ” 。但是,作为大学教授的钱钟书是个罕见的例外,他拥有相对宁静的书斋生涯,本 人又是学贯中西有着很好哲学思维的学者型作家。 这样, 开始呈不断弱化之势的现代忧患意 识在钱钟书创作中出现一次复归和反弹。 在对生命存在的文化哲学反思上, 鲁迅和钱钟书都 以坚劲的否定性力量透视以恶为形式的人性弱质, 但侧重有所不同, 鲁迅着眼于它的阶级性 和族类性, 而钱钟书则究心于它的人类性。 如果说鲁迅是一个坚强的斗士, 荷戟于人生深处 呐喊以醒世,那么钱钟书是一睿智之学者,执卷于人生边上欣然独笑以醒世。一个说是 “ 把 屠夫的凶残化为一笑 ” ,一个说是媚俗卖笑。这是真正觉醒者的冷笑,冷峻和尖刻,挚热而 深沉。
读《围城》,会被它幽默的语言和辛辣的讽刺所吸引;重读《围城》,则被它幽默的语言和 辛辣的刺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所折服; 再读 《围城》, 又会被它幽默的语言和辛辣的讽刺中 所蕴含的人生哲理背后的忧世伤生所感染, 慢慢体会出人生的无奈与悲凉。 普通人对 《围城》 的理解就是一篇写婚姻的小说,大家耳熟能详的是那句关于婚姻的话-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城里的人想逃出来。钱钟书起的书名脱胎于法国成语 TRSSOANIEGEE ,而且在书中通过 苏文纨之口说出来, 再让方鸿渐的婚姻去验证。 看来钱先生就是在传达他对婚姻的看法和他 所参悟的关于婚姻的哲理。 杨绛女士在 《钱钟书写围城》 一文中也提到关于围城的话题-唐 晓芙显然是作者偏爱的人物,作者如果让他们(和方鸿渐)成为眷属,由眷属再吵架闹翻, 那么结婚如身陷围城的意义阐发得更加透彻了。 这就更加印证了围城是关于婚姻或爱情的小 说。偏颇的人却会用社会和阶级的观点去理解《围城》,就像《红楼梦》里具有许多有所意 蕴的人名一样, 围城也有它的特定暗示或警醒。 甚至有的人在方鸿渐与孙柔嘉吵架闹翻后准 备去重庆前 “ 死的样品 ” 的睡眠也会理解为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即将寿终正寝的象征。 究竟 该如何理解 《围城》 , 钱钟书先生在他 《围城》 的 《序言》 中的一段话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他说:“ 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 们是人类
关于《围城》里方鸿渐性格的剖析
内容摘要:嘴上机敏, 内心怯弱不无见识, 而又毫无作为的方鸿渐, 被钱钟书刻画得极尽曲 折入木三分。 方作为围城的主人公, 其性格无疑备受关注, 揣度和琢磨, 其鲜明的性格特征 为这部伟大的作品备添亮色, 同时带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留学归国的青年学子的普遍心态的 深刻烙印。
关键词:怯弱,滑头,爱慕虚荣,用情专一,重情重义。
俗话说:吃人嘴软, 拿人手短。 毕竟是靠了岳丈周先生的资助才得以出国留学, 这就决定了 方性格中既有对岳丈的感激涕零,又不可避免地蒙上了人格上低人一等,寄人篱下的阴影。 父母撮合的婚事确是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骨子里自然少不了对包办婚姻的痛恨之至和对自 由恋爱的热切向往。 但当得知未婚妻丽珍在完婚之前因红颜薄命, 已命丧黄泉, 也不免心生 怜悯与感慨。由此可见,方也是重情重义之人。
怀着对岳丈的愧疚之情, 加上周先生的赏识, 方自然而然地在周家住下。 由于留学期间学业 不精, 未能获得博士学位, 在岳父旁敲侧击追问下, 方竟设法从一爱尔兰人手中搞得一张假 文凭以敷衍过去, 也好为自己证足面子, 证明我方鸿渐留学归来,学业有成, 没辜负您老的 一片栽培。 其实他内心也有挣扎的痕迹, 但最终是读书人的面子占了上风, 因而方的怯弱滑 头可见一斑。
在周家住得时间长了, 难免产生摩擦矛盾。 在周太太看来, 这个未过门的姑爷尽管不能在缅 怀女儿的痛苦中终其一生, 但对感情问题终究是要审慎检点的。 但姑爷所作所为距她要求的 似是相距甚远。一个苏小姐搞不定,又来一姓唐的,什么 “ 芝麻酥糖 ”! 分明是他做的太过了, 已远远超出他们所能承受的道德底线。 方自是既怨又恨, 但只能忍气吞声, 毕竟周家待己不 薄, 好在辛楣为自己谋职的努力似有回音, 这为方及早抽身逃离这是非之地提供了冠冕堂皇 的理由, 再也不用看岳父和同事的脸色了, 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如何跟家里人交待?放着 亲家提供的银行职员不做,偏要去教书。 “ 这两天来,人都气笨了,后脑里象棉花裹的鼓槌
在打布蒙的鼓, 模糊地沉重, 一下一下的跳痛, 想不出满意的遮羞方式, 好教家里人不猜疑 自己为什么突然间回家过不舒服的日子 ” ,由此方内心也痛苦的挣扎,纠缠。
尽管方与几位女性好像都有一段不浓不淡的感情纠葛, 看似放荡不羁, 用情不专的花花公子, 在我看来, 不然。 如果说与鲍小姐有逢场作戏之嫌, 那么与才女型的苏文纨的感情可谓用情 专一, 最后的分手是因为苏的矫情矜持, 本想好好把握与唐晓芙的感情, 谁想苦心经营的感 情却因从前感情的劣迹被唐当面揭穿而终以劳燕分飞的结局落魄收场。 看来他的感情未能一 帆风顺多半是因为用情太专, 女友主动分手令他无法接受这残酷的打击。 但黄天不负他的痴 心, 与孙柔嘉的感情终于经住了时间的考验, 修成正果, 可喜可贺。 书根本没想写什么所谓 的爱情, 只是借几个留学生的生活经历来反映着世上所有的庸俗罢了。 因为书里将爱情也庸 俗化了, 所以看这本书, 并不是关注人物, 也不是关注情节。 而是关注作者想要表达的世态! 这样一来, 你也就不必问这本书的简介了, 只管去看。 体会它的语言, 体会它语言背后厚重 的幽默和讽刺,以及对人生百般丑态的无奈与调侃。
可见,方的性格是多重的,多变的,甚或是分裂的,他既不一无是处,又不完美无缺,正是 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俘获了无数读者。
作文三:《钱钟书》14600字
《围城》,长篇小说,钱锺书(也写作钱钟书)著。
钱锺书是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从1930年在清华大学求学期间开始发表诗文,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诗学专著《谈艺录》、古代文学选本《宋诗选注》、论文集《旧文四篇》(后扩充为《七缀集》)、旧体诗集《槐聚诗存》、文史哲研究专著《管锥编》等。其中《管锥编》是钱锺书的学术代表作,也是20世纪中国和世界人文学术界对人类文化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围城》则代表了钱锺书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围城》写作于1946年2月至1947年1月,先在《文艺复兴》杂志上连载,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单行本。解放后,钱锺书一直拒绝重印《围城》,国内的现代文学史著作也从不提及钱锺书及其文学创作。但国外汉学界却极力推崇《围城》,称之为“中国现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亦是最伟大一部”。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经过钱锺书“有节制的修改”的新版《围城》,以后多次重印,拥有大量的读者。特别是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播出后,更是风靡一时。在互联网上,钱锺书是点击率最高的中国作家之一,仅次于鲁迅和金庸;而以单篇作品而论,《围城》说不定是点击率最高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围城》还被翻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主要语种在国外出版。
《围城》是钱锺书的代表作,是现代文学史上最著名长篇之一。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动乱年代,它展示的不是战火硝烟的世界,而是旧社会中上层知识分子的生活
钱钟书先生, 字默存,号槐聚 1932年在清华结识杨绛女士,次年毕业,赴上 海光华大学执教。 青年钱钟书
1935年,先生与杨绛女士完婚,然后同赴英伦留学。两年以后,先生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 中国》一文获副博士(B.l i tt ) 学位。之后随杨绛赴法国巴黎大学从事研究。1938年,被清华 大学破例聘为教授,次年转赴国立蓝田师范学院任英文系主任,并开始了《谈艺录》的写作。
1941年,珍 珠港事件爆发,先生被困上海,任教于震旦女子文理学 校,其间完成了《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 。
抗战结束后,先生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兼南 京中央图书馆英文馆刊《书林季刊》编辑。在其后的三 年中,其作品集《人. 兽. 鬼》、小说《围城》、诗论《谈 艺录》得以相继出版,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
1949年,先生回到清华任教; 1953年调到 文学研究所,其间完成《宋诗选注》,并参加了《唐诗 选》、《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 的编写工作。
1966年,**爆发,先生受到冲击,并 于1969年11月与杨绛一道被派往河南“五七干 校”。1972年3月回京,当年8月《管锥编》定稿 。
1979年,《管锥编》、《旧文四篇》出版。1 982年起担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 19 84年《谈艺录》(补订本) 出版; 次年,《七缀集》 出版。
1998年12月19日,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 88岁。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故事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少年生活
因为伯父没有儿子,按照惯例,钱锺书一生下来就过继给了伯父。他刚满周岁“抓周”,抓到一本书,因而取名为钟书。钟书四岁,伯父教他认字。六岁,送入秦氏小学,不到半年,因为一场病,伯父让他呆在家不再上学。后来进私塾,伯父又嫌不方便,干脆自己教钟书。上午伯父出去喝茶,给一铜板让他去买酥饼吃,给二铜板让他去看小人书。锺书经常跟伯父去伯母娘家,那有一个大庄园,钟书成天贪玩,耽误些功课;伯母娘家人都抽大烟,总是半夜吃夜餐,生活无规律。一回来,父亲见锺书染上许多坏毛病,大骂,但他总不当着其他孩子的面骂。锺书十一岁,考取东林小学,而伯父不久也去世了。尽管父亲负责他的学杂费,但其它开支无法弥补,没有作业本,他就用伯父曾钉起的旧本子;笔尖断了,他就把竹筷削尖替用。锺书十四岁考上桃坞中学,父亲在清华大学任教,对锺书的作文始终不满意,他从此用功读书,阅读了大量的书,渐渐地他可以代父亲写信、写诗,父亲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撰写围城
有外国记者曾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锺书”。简直把钱锺书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
其实如果没有《围城》,也许多数人并不知道钱锺书,但知道的人中又有谁真正了解他和他的文字?有人甚至认定他是一个爱掉书袋的学究,或把他的绝俗看成老式的清高。
然而面对《管锥编》却有人惊叹:“其内容之渊博,思路之开阔,联想之活泼,想象之奇特,实属人类罕见。一个人的大脑怎么可能记得古今中外如此浩瀚的内容?一个人的大脑怎么可能将广袤复杂的中西文化如此挥洒自如地连接和打通?”
他文风恣意幽默,充满智慧与哲理以及对世俗的笑骂与揶揄,他以一册仅仅十篇的散文集就位列现代散文大家,而其为数不多的几篇短篇小说更是风格迥异,寓意深刻,令人惊叹叫绝。
他去世之后,一个热爱他的读者曾在报纸上撰文纪念,标题是《世界上惟一的钱锺书走了》,这句话,可以代表所有对钱锺书有一点点或更多了解的人们的共同心声。
他潜心读书研究,不好拜客访友,也讨厌、憎恨别人拜访,客来常以病谢,积函多不作复。因此,在人们心目中,他的形象便越加扑朔迷离,如云中之龙,见首不见尾,时露一鳞半爪,令人想象、神往。钱锺书非故作高深,故弄玄虚,大学者惜时如金,不借口舌而扬名,不浪掷光阴于交游,此其一;甘于寂寞,不求闻达,此其二。胡思乱想是别人的事,于钱锺书却无关。
与杨绛一见钟情
1932年春,杨绛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不久,就知道已是三年级本科生的钱钟书的赫赫大名了。钱钟书名气真大,新生一入校便都会知道他。但他的架子太大,一般低年级的学生根本不敢冒昧去拜访他,所以许多新生都有觉得他很神秘,更想一睹他的风采。
1932年春天,在一个风光旖旎的日子,杨绛结织了这位大名鼎鼎的同乡才子。杨绛初见钱钟书时,他穿着一件青布大褂,一双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大眼镜。钱钟书的个头不高,面容清癯,虽然不算风度翩翩,但他的目光却炯炯有神,在目光中闪烁着机智和自负的神气。而站在钱钟书面前的杨绛虽然已是研究生,却显得娇小玲珑,温婉聪慧而又活泼可爱。钱钟书侃侃而谈的口才,旁征博引的记忆力,诙谐幽默的谈吐,给杨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两人一见如故,谈起家乡,谈起文学,兴致大增,谈起来才发觉两个人确实是挺有缘份的。1919年,8岁的杨绛曾随父母到钱钟书家去过,虽然没有见到钱钟书,但现在却又这么巧合地续上“前缘”,这不能不令人相信缘份! 而且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与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又都是无锡本地的名士,都被前辈大教育家张謇誉为“江南才子”,都是无锡有名的书香世家。真所谓“门当户对,珠连璧合”。当然最大的缘份还在于他们两人文学上的共同爱好和追求,性格上的互相吸引,心灵的默契交融,这一切使他们一见钟情。
童心苍老
钱锺书的性格很独特,他有一般才子恃才傲物的性格,也有一般才子不具备的童心,然而面对一系列相继而来的风雨,他的童心不得不跟着变得苍老,虽然他的才气仍不减当年,但他的热情与欲望却在逐年递减,钱锺书一度开始沉默。在许多年间,他似乎没有什么新作问世,放下手中犀利的笔,他开始由创作走向研究,用半辈子寒窗的寂寞,默默地为世界文化奉献着自己的智慧。
也许正是由于当年的《围城》和后来的《管锥编》,他不幸成为了神话或靶子。迄今为止,钱锺书被学界关注评论的历史,已经有六十多年了。六十多年来,许多中外著名人士,都对钱锺书作了极高评价,称之为“二十世纪人类最智慧的头颅”。
偶有文章涉及如何评论钱锺书的议题,亦歧见旁出,也有一些人认为,钱锺书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不应该给他过高的评价。一位博士生曾发表《我看钱锺书》一文,声称:“在钱锺书身上体现着中国现当代学人的根本欠缺:缺乏体系性建构的能力。”表示要给钱锺书“上课”;1997年1月《羊城晚报·新闻周刊》上也有人撰文,批评钱锺书不行,钱学有病。
无论别人如何褒贬,钱锺书却等闲视之,1989年《钱锺书研究》编委会成立,他对这事却极力反对,曾向发起人之一、学者舒展抗议:“昆仑山快把我压死了。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又说:“读书人如叫驴推磨,若累了,抬起头来嘶叫两三声,然后又老老实实低下头去,亦复踏陈迹也。”
幽默才子
1929年,钱锺书考入清华,立即名震校园,不仅因为他数学只考了15分,更主要的是他的国文、英文水平使不少同学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到清华后的志愿是:横扫清华图书馆。他的中文造诣很深,又精于哲学及心理学,终日博览中西新旧书籍。最怪的是他上课从不记笔记,总是边听课边看闲书或作图画,或练书法,但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甚至在某个学年还得到清华超等的破纪录成绩。
孔庆茂的《钱钟书传》中曾写到一则趣事:同学中一位叫许振德的男生爱上了一位漂亮女生,在课堂上就不住地向女生暗送秋波,钱钟书本来上课就不听讲,他把许的眼睛向不同方向观看的眼神变化都画了下来,题为《许眼变化图》,没等下课就把画传递给其它同学,一时在班上传为笑谈。直到若干年后,居住在美国的许振德每提起旧事,还禁不住哈哈大笑,传为美谈。这也许是钱氏最得意的绘画作品。
1933年钱锺书从清华外文系毕业,校长亲自告诉他要破格录取他留校,陈福田、吴宓等教授都去做他的工作,想挽留他,希望他进研究院继续研究英国文学,为新成立的西洋文学研究所增加光彩,可他一口拒绝道: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其率真狂傲可见一斑。
痴气率真
虽然是学者,但钱锺书处理起平常的事情也并不是一个“道貌的儒者”,生性率真的他反而有某些学者所不具备的痴气,甚或是“凶玩”。
有一种说法是在“**”期间钱锺书为了夫人杨绛与一对年轻夫妇打架,杨绛在《干校六记》中亦有记载,但后来那对年轻夫妇又站出来说杨绛之说不实。一时间,学界也被搅得沸沸扬扬,许多学者也都卷入了这场纷争,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也许我们并不关心个中曲直,但钱老先生以年迈之躯为妻子与年轻人拼力相殴,其率真痴气反倒让我觉得真实与纯粹,天下又有哪个女子可以接受一个不敢为妻子出头的男人呢?也许正是钱氏曾被神话,当我们看到他平凡的一面时反而会觉得“可爱”。
有句老话:不为雄名疏贱野,惟将直气折王侯。但在钱钟书,也许连折王侯也不必了。
据黄永玉先生讲“**”期间,某天忽然有部门通知学部要钱钟书去参加国宴。钱锺书道:“我不去,哈!我很忙,我不去,哈!”
“这是江青同志点名要你去的!”“哈!我不去,我很忙,我不去!” ------“那么,我可不可以说你身体不好,起不来?” ---------“不!不!不!我身体很好,你看,身体很好!哈!我很忙,我不去,哈!”结果钱先生没有出门。
又一次黄永玉要写一个有关“凤凰涅盘”的文字根据,但一点材料也没有。《辞源》,《辞海》,《中华大辞典》,《佛学大辞典》,《人民日报》资料室,北京城的民族学院、佛教协会都请教过了,没有!忽然想起钱先生,连忙挂了个电话,钱先生就在电话里说了以下的这些话:
“这算什么根据?是郭沫若1921年自己编出来的一首诗的题目。三教九流之外的发明,你哪里找去?凤凰跳进火里再生的故事那是有的,古罗马钱币上有过浮雕纹样,也不是罗马的发明,可能是从希腊传过去的故事,说不定和埃及、中国都有点关系??这样吧!你去翻一翻大英百科??啊!不!你去翻翻中文本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第三本里可以找得到。”结果马上找到,解决了所有的问题。
目光睿智
力行不倦,打造中西文化园林
钱锺书的涉猎广泛与博闻强记是出了名的,有大量的报道说他过目不忘,有着照相机的记忆功能。但说起他的文学成就,真正为人推崇的当属《管锥编》。
对于《管锥编》也有着各种各样的评价,从夏志清到司马长风,从柯灵、舒展到李洪岩,见仁见智,不胜枚举。
我第一次读到《管锥编》,却已是1994年了,在此之前也只是读过《围城》和他的部分散文及短篇小说,虽然喜欢得不得了,但真正在书店里翻动他的《管锥编》时却大有窒息之感,也许是出差在外的心情所致。当时在济南的一个古籍书店,我终于将一套五卷本的《管锥编》捧回了旅馆,连夜拜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五册。其中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前四册从先秦至隋代以来的经史子集1158页内容的增订,而第二部分是对前四册及增订内容进行的再增订。钱氏六十五岁做《管锥编》,七十二岁出版《管锥编增订》,而年近八十又做《管锥编增订》之二,以如此之高龄对自己已经功业垂成的巨著作如此缜密繁琐的订补,且旁征博引涉及中西,仅引文就包括中、英、德、法、拉丁等数种语言。其治学精神着实让人感动且叹服,似在学界未有第二人。
柯灵赞叹道:“散文也罢, 小说也罢, 共同的特点是玉想琼思, 宏观博识, 妙喻珠联, 警句泉涌, 谐谑天生, 涉笔成趣。这是一棵人生道旁历尽春秋、枝繁叶茂的智慧树, 锺灵毓秀, 满树的玄想之花, 心灵之果, 任人随喜观赏, 止息乘荫。只要你不是闭目塞听, 深闭固拒, 总会欣然有得。——深者得其深, 浅者得其浅。”
将自己一生饱学之识汇于一册,将广袤复杂的中西文化如此挥洒自如地连接和打通。有人称钱锺书为文学宝库、昆仑或是大海,但在我看来,《管锥编》更像是匠心别具的文化园林,将世间文化精华移天缩地,巧妙陈置,相映成趣,打造成立体的风景,让人流连其中,惊异忘返。我曾顺着他的目光,情不自禁地爱上了这片“文化风景”,而钱锺书正是这座“文化园林”的向导和打理者。
黄谨曾有言:当代学人,最不可思议者,当数钱锺书。他不仅有惊人的渊博和睿智,更有无与伦比的文化包容力;他能够像魔术师一般,把种种本不亲和甚至相互排斥的东西,不落痕迹、天衣无缝地融和在一起。此言极是。
民国第一才子
钱锺书被称为民国第一才子。
钱锺书还是个幽默大师,他健谈善辩,口若悬河,舌璨莲花,隽思妙语,常常令人捧腹。钱氏的健谈雄辩大有孟子、韩愈遗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几乎无人不晓。俞平伯与钱锺书是文学研究所最为资深的两个学者,文研所内开会,俞平伯总是木讷寡言,独自抽烟,钱锺书则是纵声谈笑,议论风生,每每坐在一起,便构成了有趣的映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可称得上幽默大师的,除了鲁迅、梁实秋、老舍之外,就要推钱钟书了。《围城》的幽默更是中国现代小说中首屈一指的。如:
学国文的人出洋“深造”,听来有些滑稽。事实上,惟有学中国文学的人非到外国留学不可。因为一切其他科目像数学、物理、哲学、心理、经济、法律等等都是从外国灌输进来的,早巳洋气扑鼻;只有国文是国货土产,还需要外国招牌,方可维持地位,正好像中国官吏、商人在本国剥削来的钱要换外汇,才能保持国币的原来价值。 像这类幽默的语言,在《围城》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短篇小说《猫》中写道:“李太太深知缺少这个丈夫不得;仿佛阿拉伯数码的零号,本身毫无价值,但是没有它,十百千万都不能成立。”甚至在《谈艺录》、《管锥编》等纯学术著作中也充满了机趣与幽默。1991年,全国十八家省级电视台联合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录》,要拍钱锺书,被他婉拒了,别人告诉他将要酬谢他钱,他淡谈一笑:“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东西吗?”
因为才高一世,所以他也颇自负自诩,相当的“狂”。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中说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个“狂人”之一,钱锺书的狂,狂在才气,狂得汪洋恣肆,颇类古代庄生。他的堂弟曾说过,钱钟书少年时就狂得惊人,从小就不愿说赞扬别人的话,倒批评、挖苦、调侃过不少人,说话既刻薄,又俏皮,这脾气一直未改,这些被他批评的人中有的是他的同学友人,有的还是他的师长、前辈,像朱自清、周作人、冯友兰、赵万里、吴宓,甚至还包括他的父亲钱基博在内。上大学时他就敢挑剔博学的父亲的学问,断定父亲的学问“还不完备”。大学快毕业时,清华挽留他继续攻读西洋文学研究硕士学位,他曾说:“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其狂如此!
他架子相当大,不愿拜访别人,更不拜访名人,他曾引杜于皇的话说:“即使司马迁、韩愈住隔壁,也恕不奉访!”无怪乎当年他父亲写信命他拜访章士钊,他也懒得理会,无动于衷,后来看到章氏《柳文载要》,他还为当年没有遵父命而感到庆幸呢!
个性乐观
1966年,杨绛和钱钟书先后被打成“牛鬼蛇神”,双双接受“改造”。这对于有些人来说,简直是噩梦。但就是在那些苦难的日子里,钱钟书也保持着一份少有的幽默。比如被迫剃了“阴阳头”,别人会觉得受了莫大的侮辱,而钱钟书却说:“小时候老羡慕弟弟剃光头.. .. .. 果不其然,羡慕的事早晚会实现。”
钱锺书先生字默存,曾用笔名中书君等。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解放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注》、《管锥编》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钱先生还参与《**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他的《宋诗选注》在诗选与注释上都卓有高明识见,还对中外诗学中带规律性的一些问题作了精当的阐述。《管锥编》则是论述《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子张湛传》《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外传》《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学术巨著,体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数十年学术积累的力作,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
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汇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昆仑。60年来,钱钟书先生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淡泊名利,甘愿寂寞,辛勤研究,饮誉海内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培养了几代学人,是中国的宝贵财富。 七律-祭钱钟书 老街味道
管窥锥指自成编 烟海苍茫罩九天
直面沉浮犹戏谑 恣情臧否恁狂癫
中西交错通幽径 今古相承赏妙椽
可叹中书君去后 不知学问只知钱
钱先生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方面的卓越成就,对于我们建设中国新文化,特别是在科学地扬弃中国传统文化和有选择地借鉴外来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钱先生给予中国文化的主要影响:
1、是以一种文化批判精神观照中国与世界。在精熟中国文化和通览世界文化的基础上,钱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为此,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钱先生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以及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
2、是以一种新的学术规范发展和深化中国学研究。中国是诗书礼义之邦,中国的学问源远流长,中国学早已蔚成世界之显学。在这个领域,一方面是勤谨笃实,硕果累累,另一方面却是陈陈相因,难以出新。思想方法上的僵化固守和学术方法上的划地为牢,极大地阻滞了前进的速度。在这种亟待变革的形势下,钱先生的治学方法应运而生。他数十年间所实践的“打通”、“参互”、“比较”的方法,努力使中国学自觉地成为一个科学的、开放的体系,从而获得一个更深、更广、更新的发展。
3、是以一种现代意识统领文学创作。钱钟书先生生活在一个农业国,但是,他却没有小生产所固有的狭隘保守观念;他主要研究的是中国古代文学,但是,他却没有三家村学究的陈腐迂阔做派。
钱先生的创作贯注着一种强烈的现代意识,这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是并不多见的,有别于同时代的一般作品而与世界文学潮流颇为合拍。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他的文学创作都不是那种生吞活剥的东西,而是具有真正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中国人也为外国人所喜爱的作品。
4、是以一种高尚的形象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人格上的榜样。在三、四十年代,钱钟书先生不向恶势力俯首,用文学作品辛辣地嘲弄了那个黑暗社会。1949年以后,钱钟书先生虽然“经过九蒸九焙的改造”,“**”中更是受尽凌辱和折磨,但是,智者是不可征服的。钱钟书先生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忘记他作为一个学者,要为祖国和世界文化做出贡献的历史使命。他不走冷门,不投热机,不计利钝,不易操守,反对树宗立派,只是一心一意地搞研究、出成果。在当今之世,这种品格更其难能可贵。
编辑本段相关信息
纪念钟书先生的最好方式,就是将他作为20世纪中国人文学术的一个杰出象征,总结一代大才成长的基本经验。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特邀顾问、著名学者和作家钱钟书先生,于1998年12月19日,带着他对祖国、对人民、对中华文化的无限挚爱和眷恋,带着他无穷的睿智和学识,离我们而去。时光荏苒,但我们对钱先生的缅怀之情却益发深切。这使我想起俄罗斯伟大诗人涅克拉索夫悼念杜勃罗留波夫的诗句:怎样一盏智慧的明灯熄灭了,怎样的一颗心脏停止了跳动!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正在生机勃勃地走向新世纪。整个学界都在思考,如何通过不懈的努力,产生出一批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家,以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推动中国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因此,纪念钟书先生的最好方式,就是将他作为20世纪中国人文学术的一个杰出象征,走近他,认识他,深刻地探讨他的学术道路和学理体系,总结一代大才成长的基本经验,以往鉴来,开拓21世纪人文社会科学更高历史水平的繁荣鼎盛的前程。 学贯中西
钱钟书先生是中国数千年文化传统在一个风气开通、历史转型时期的特殊结晶。他1910年生于江苏无锡,幼承家学,天资过人,青少年时代就练就了文史方面的“童子功”。1933年钱钟书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两年后到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抗日战争期间归国,曾在多所大学任教。1953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后相继担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
钱钟书的一生,是以生命的极限去探索人文写作和人文学术的极致的。他解放前出版了集幽默睿智于一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描绘旧中国知识分子百相的长篇小说《围城》,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的《谈艺录》;解放后出版了《宋诗选注》、《管锥编》五卷、《七缀集》、《石语》、《槐聚诗存》等,待出版者还有《〈宋诗纪事〉补正》,等等。他还参与了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著《中国文学史》的工作,
并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在1950年他就参加了《**选集》英译委员会,并翻译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60年他又参加了《**诗词》英译定稿小组的工作,断断续续直到“**”开始受冲击“靠边站”,工作才停顿下来。到1972年,他从干校返京后又于1974年参加了英译工作,终于使《**诗词》英译本得以出版。在将**著作推向世界的工作中,钱钟书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但他从不以此为耀,宣示他人。 钱钟书不仅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及拉丁文、西班牙文,而且对西方古典的和现代的文学、哲学、心理学以至各种新兴的人文学科,都有很高的造诣和透辟的理解。
钱钟书先生对我国古代的经、史、子、集都有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他立足于我国的文化传统,努力打通古今中外,使之熔于一炉,并铸广博的知识与精审卓识于一体,使丰富的原创性发现和坚实的学理性论证二者达到完美的统一。《谈艺录》是钱锺书青年时期之作,书中对许多问题都作了前无古人的发掘和辨析,出版之初就以视角的独特、观点的新颖和材料的丰赡充实震动了学界。《宋诗选注》是钱锺书在文学研究所工作期间完成的一项成果,对传统的选学开拓了崭新的境界。这部书既有普及性的一面,可供雅俗所共赏,同时又体现了钱钟书对宋诗乃至全部中国古典诗歌的深湛研究,资料极为繁富,论述多有发明,体例独特别致,充满了创造性,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管锥编》是钱钟书晚年的力作,现已出版的几卷远非钱钟书计划的全部。最初设计为八卷,而只完成四卷,后出的第五卷是前四卷的“补遗”。如果假以天年,这部著作的规模一定还要更加宏伟。但就目前出版的五册来看,它们依托对《周易》、《毛诗》、《楚辞》、《老子》、《左传》、《史记》等典籍的独到研究,而又涉及后代许多文化论著和文学作品,熔铸古今,观照中外,就这些典籍中所涉及的文化、人生的诸多问题都做了深入的探讨并得出许多精辟的结论,堪称当代学术一座高峰。钱钟书的学术成就及其历史地位和价值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自觉而科学地梳理和弘扬中华文化,在人类文化的总格局中把中华文化安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从而推动中华文化有力地走向世界,并努力打通中西之间的隔阂,自觉而科学地吸取和借鉴一切外国文化的优良因素,从而使我国新文化建设的路途更宽广也更健康。钱钟书的全部工作,归根到底,就是提炼和熔铸人类以往文化的精华,并努力把它推向更高更美的境界。他对中华文化的精通,他对外国,特别是西方文化精髓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他以中华文化为基础对西方文化予以大气包举、融会贯通的魄力和驾驭力,在当代学林是高居峰巅,很少人能够企及的。钱钟书是世界级的学者,他的眼光也富有前瞻性。这一点世界上也有公论,法国前总统雅克·希拉克先生唁电中说“他将以他的自由创作,审慎思想和全球意识铭记在文化历史中、并成为对未来世代的灵感源泉”。
可以说,钟书先生在文学上是一个全才,既是一位大学者,又是一位大作家。他最早成名之作是旧体诗,受到许多学界耆宿的称许。特别是长篇小说《围城》,影响更大。钱钟书文学创作上的成就,是一个与他的学术成就相平行而又相关联的课题,值得我们仔细地研究
嗜书如命
我们回顾钱钟书的学术创新机制,更感到他的学术战略眼光高人一筹。他总是想方设法,尽量广泛地汲取有实质价值的世界人文学术的前沿知识,用以激发和培植自己独立创新的能力。钟书先生精熟典籍,许多人以为他是位“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的老先生,实际上这是一个大误会。虽然钱钟书安坐斗室,晚年几乎是足不出户,但是世界思想界的动态对他来说并不陌生。伦敦的《泰晤士报》的每周文学增刊,他是每期必看的,而且看得很细,所以一些新观点、新学说都逃不出他的视线。
他对学术事业的态度,用严肃认真、兢兢业业这样的词语来形容是远远不够的,他的顶真严谨几乎到了苛刻严酷的程度。他的书几乎没有一部在重印或再版时不作大大小小的修改。他的《谈艺录》初版于1948年,到1984年再版,所作的补订,篇幅几与原作相等。补订本不但增加了对中国古代文论的辨析和阐发,还大量吸收了西方
新学科、新理论的成果,使这部30多年前的书依旧能够傲然屹立在当今时代的学术前沿。《管锥编》虽然1979年才出版,但很快就有了新的补订,第五卷就是“补订”的结集。
凡是钱钟书的朋友、同事或学生,或者哪怕是仅仅与钱钟书交谈过一次的人,都会对钱钟书学问的广博、思维的深刻、反应的敏捷、悟性之高、记忆力之强,叹为观止。钱钟书的天资禀赋我们很多人不具备也学不到,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是他那超常的勤奋。他的成就再一次雄辩地说明:勤奋,唯有勤奋,是实现和完成天才的真正必要条件。
关于钱钟书的勤奋,流传着许多感人的故事。
据50年代在文学研究所工作的一些同志回忆,他们当时还是青年人,而钱钟书早已是名震遐迩的大学者了,可是,他们每次进入线装书库,几乎都会见到钱钟书。钱钟书拿着铅笔和笔记本,不断地翻检书籍,不断地抄录、作笔记,常常不知不觉地就过了半天。有时,他会在那里向青年人介绍各类古籍,告诉他们这些书的插架所在,历历如数家珍。文学研究所图书馆馆藏线装书十分丰富,许多线装书的借阅卡上只有钱钟书一个人的名字。文学研究所图书室当年收藏有许多好书,特别是珍贵的外文书,其中不少就是他帮助订购或搜寻来的。据说他精读的每一部书都反复批点,有的连天地两头和页边都写满了,再也找不到一点空地方。现在整理出版的《〈宋诗纪事〉补正》就是批注在《宋诗纪事》空白之处的。他的夫人杨绛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说,钱钟书撰著《管锥编》时,她为他整理、检点笔记本,整整费了两天工夫,装了几大麻袋。《管锥编》印出的书虽然只是5本,可是钱锺书为它作了多么长期、多么深厚的学术积累!在河南的“五七”干校无书可读,他就反复地读随身所带的字典和笔记本等。
还应该一提的是,钱钟书在为人、治学上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在学术上直言不讳,对于自己不同意的意见,总是坦诚地谈出自己的看法。与此同时,对一些向他请教的青年人,尽管问题不大,甚至比较浅薄,他一般也从不表示不屑,更不以自己的学问骄人,而是循循善诱,问一答十,把他们的问题和思考引向深入。他就是这样不仅在学问上,而且在为人和言行上也为后辈学子树立了楷模。
爱国情怀
钱钟书先生留学英、法,谙熟西方文化,但从不以此为傲。早在1945年,一位友人就在一篇记述钱锺书的文章中写道:“他为人崖岸有骨气,虽曾负笈西方,身上却不曾沾染半点洋进士的臭味,洋文读得滚瓜烂熟,血管里流的则全是中国学者的血液。”这段话很能再现钱钟书的风貌。打开《槐聚诗存》便可以看到许多怀念家乡与祖国和凝聚着爱国激情的篇章。1938年,他留学英、法结束时,像他这样杰出的俊彦,当时在英、法找个收入丰厚的工作本是轻而易举的事,但是此时祖国正处在日寇侵略的水深火热之中,他怀着“相传复楚能三户,倘及平吴不廿年”(《槐聚诗存·巴黎归国》)的赤诚的爱国之心,毅然地回到了“忧天将压、避地无之”、“国破堪依、家亡靡?”(《谈艺录》)的故国。1949年北京解放前夕,有的人流亡国外,可是钱锺书偏要留在大陆。杨绛先生后来在《干校六记》中怀着诚挚的感情忆及这件事时说:“默存常引柳永的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们只是舍不得祖国,撇不下‘伊’。”“**”中,钱锺书受到冲击,并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杨绛先生曾问钱锺书:“你悔不悔当初留下不走?”钱锺书毫不犹疑地回答说:“时光倒流,我还是照老样!”表现了钱锺书对新中国、对中华这块热土和对安身立命基础的传统文化无限的热爱,不管国家怎样贫困落后,也不管在前进的道路上有多少曲折和苦头,自己受到过多么不公正的对待,他都不更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几十年来,他同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一道,历经风风雨雨、共度艰难险阻,也共享收获与成功。他始终积极地工作着,用他满腹才华和生花妙笔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提供着最好的精神产品,也为世界的知识宝库积累着财富。他为此贡献了自己全部的力量和生命。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最重要、最可宝贵的品格。
钱钟书自己虽未参加共产党,但他的唯一的女儿北京师范大学教
钱钟书和妻子女儿
授钱瑗(不幸先于钱钟书病故)就是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钱钟书和杨先生还拥有不少共产党人的朋友。钱钟书与胡乔木同志是清华的先后同学。乔木同志对钱钟书的人品、学问、诗才一贯佩服之至,曾一再向不了解钱锺书的人宣传钱锺书是“稀有金属”,并批评过个别人对钱钟书的误解和诋讦。乔木同志在遇到问题时也经常向钱锺书请教,钱钟书也总能给他一个满意的答复。80年代前期,中国社会科学院特聘请钱钟书担任了副院长的职务。院里当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一般的事情不轻易地打扰钱钟书,但学术方面的重大事情,则一定要请示他,并充分尊重他所提出的意见。而钱钟书也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并力所能及地为扩大本院的国际影响而努力。依我看,乔木同志与钱钟书之间的友谊,不仅是两个人之间的私人交谊,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我们共产党人与知识分子良好关系的典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包括人文学术发展的新纪元。它所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给我国的学术文化发展带来了一个崭新的春天。钱钟书对这一新的方针政策是由衷拥护、全力支持的。他的长达100余万字的《管锥编》开始写作于“**”未终、“四人帮”尚在肆虐之时。而这部体大思深的著作中没有一句趋时的话语,完全是钟书先生郁积多年思考的集中表达。《管锥编》的写作正像一朵迎春花预示着繁花似锦的春光就在眼前。钱钟书的学术成就是与国运同兴的。我们应该高度重视钱钟书的学术文化创造成果,也应该充分珍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方针路线给我们国家所开创的发展机遇。
淡泊名利
我和钱钟书先生相识得较晚,但也是钱钟书著作的热心读者。我到社科院工作之前,曾在几次会议上见到过钱钟书,每一次我都特意趋前问候,并曾专门去看望过他。到社科院工作之后,我先后有几次去医院探望他,钱钟书和杨绛慢慢和我熟悉了,有什么心里话,也愿与我坦诚交换。去年11月,恰逢他88华诞,我曾和几位同志特意到北京医院,向他献上一束花,祝愿他早日康复。那一天他和杨先生都显得很愉快。
尤其需要提到的是,党中央和****及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也一直关心、惦记着钱钟书的病情。我每次见到**,他总是十分关切地询问钱锺书的近况。1998年12月19日晚8时三刻许,**看到中国社会科学院12月18日晚关于钱钟书病危的报告,心里十分着急,即给杨绛打电话。通话后,**默然良久,后在病报上写道:“本拟去看望,后考虑给杨绛同志打一电话,不料钱老已于凌晨7时许逝世。我向她表示沉痛哀悼。”杨绛后来专门让我转达她对**和中央其他领导的关心表示诚挚的谢意。
杨绛坚持钱钟书的遗愿,要求后事一切从简,遗体由二三亲人护送,不举行任何悼念仪式,不保留骨灰,并恳辞花篮花圈。我们既为二位先生崇高的思想境界而感动,又觉得那样做未免简慢了些,难以充分表达对这位大学者的哀悼之情。但是为了尊重二位,经过反复研究,我们还是尊重了他的遗愿。钱锺书生前淡泊名利,去世也希望能摆脱掉一切虚礼和俗套。按照他的遗嘱,连骨灰也不曾保留。但是,钱钟书先生是不朽的,他的音容笑貌、崇高品质和等身著作将永远地留存于天地之间,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新华社发)
编辑本段钱钟书故居
钱锺书故居,位于无锡市健康路新街巷30号、32号,系钱家祖遗产业--钱绳武堂,建于1923年,占地面积为二亩四分八厘八毫,系七开间三进明清风格又吸取西式建筑之特点。目前,除小部分被拆毁外,大部分尚保存基本完好,是无锡不多的书香宅第。 这所宅第,系钱锺书的祖父钱福炯于1923年筹建的,是一组江南常见的具有传统风格的民居建筑:前后共两进,面阔均为七间。 1926年钱锺书的叔父钱孙卿先生因子女较多,在征得其父同意后,于后园西北角添建楼房三楹;之后又接建楼房一楹,因园内有一树盛开的梅花,故名“梅花书屋”。
故居大门东侧的三间房,除最东一间是家祠外。其余两间为先生的父亲钱基博教授寒暑假回家期间课子讲学之所,名为“后东塾”。先生少年时期常和几位堂兄弟在此读书、听讲、习字、作文。钱教授所著的一本散文集,就是以此塾为书名的,叫作《后东塾读书记》。
钱氏旧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极具历史人文价值。仅从本世纪以来,在“爱国、爱民、爱学习”的家风熏陶下,江南钱氏家庭中人才辈出。仅“钱绳武堂”一脉,有钱基博、钱锺书父子这样的文化学术泰斗,也有钱钟韩、钱钟教、钱钟鲁、钱钟泰这样的科学院院士、学者教授,还有著名工商人士钱基厚、钱钟汉父子。在迎接黎明的日子里,钱钟汉受父亲委托,代表无锡工商界代表荣德生先生过江到苏北解放区,同我党领导人洽谈迎接解放大军解放无锡事宜,发挥了重要作用。更有年仅22岁为革命惨遭杀害的共产党员钱钟仪烈士。钱氏家庭的众多成员为了拯救苦难深重的祖国,有的走上科学救国之路,有的走上实业救国之路,有的走上武装革命之路。他们按照自己的抱负,走各自的道路,但他们最后又都集合在社会主义旗帜下。
编辑本段语录摘抄
作文四:《钱钟书》10800字
第十八章 40年代小说
第一节 40年代小说概述
40年代的小说创作具有一种独特的现象,即作家们分属在国统区、解放区、“孤岛”和沦陷区,当时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激烈。从小说内容和主题上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 抗战题材小说,它直接反映抗战现实,富有战地实感,留下了时代剪影。
比如:丘东平的《第七连》、《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取材于淞沪抗战,对爱国军民浴血奋战的壮举给予了真实描写。
还有姚雪垠的《差半车麦秸》,表现了在战火中锻造国人灵魂和民族新性格的主题,现实了抗战小说内涵的深化和成熟。
2. 以社会剖析和世情讽刺为主要内容的小说。这类小说上承30年代左翼作家传统,直面民族解放战争的大时代,侧重用分析的眼光深入反映社会现实,剖析格式人的性格心理,标志着作家对现实认识的深化。
比如:张天翼的《速写三篇》(《谭九先生的工作》、《华威先生》、《“新生”》)。
沙汀的《在其香居茶馆里》、《淘金记》、《还乡记》。吴组缃的《山洪》等,刻画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示并分析了由于民族矛盾刺激而迅速变动中的社会人群之间的复杂关系,容纳了相当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并形成了一波讽刺文学的浪潮。
政治的积弊、历史的陈垢,乃至落后的农民,都在作家冷峻的笔下,被淋漓尽致地显露出真相。
3. 注重文化分析的小说,是作家对民族历史与现实进行文化探询与反省的结晶,它把抗战初期高昂的民族激情,深化到了理性的层次。
比如废名的《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沈从文的《长河》、老舍的《四世同堂》,或比较东西文明的不同,或追索传统田园生活方式在现实代的常与变,或拷问中国式家族文化。
4. 侧重于人生探索的小说,主要表现知识者对人生与生存意义的求索追寻。
比如钱钟书的《围城》朝向人本的、形而上的层次,路翎的《财主的儿女们》着重于社会范畴内的人生选择,注重主观感情的渗入,追求心理描写的深度。
40年代上海文坛的一批女作家,张爱玲、苏青等,都是从女性视角探视女性。《金锁记》、《倾城之恋》、《结婚十年》。
小结:在40年代小说中,艺术成就比较高的有:钱钟书的《围城》、老舍的《四世同堂》、巴金的《寒夜》、张爱玲的《金锁记》和《倾城之恋》。
钱钟书《围 城 》
? 一、钱钟书及其文学风格
? 二、《围城》
? 1. 海外对《围城》的高度评价
? 2. 人生与人性的双重嘲讽
? 3. 丰富的文化知识
? 4. 幽默讽刺与心理深度
? 钱钟书在现代文学史上,很有戏剧性。在建国以后的文学史上,没有钱钟书的名字,
在80年代初期的时候,他是作为出土文物被挖掘出来。在广泛的社会阅读过程中,钱钟书的文学价值才浮现出来。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中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很多人把他看作是现代文学的第一流作家。
一、钱钟书及其文学风格
? 钱钟书(1910——)江苏无锡人。字默存,号槐聚。父亲是汉学家钱基博,从小受
家庭的熏陶,才华出众。在小学、中学,数学极差。国文特别突出。字写得也不规矩,难得把字规规矩矩地写在格子里。酷爱古典小说和林纾翻译的外国小说。酷爱外国的侦探小说,他出众的外语,就和读外国侦探小说有关。
? 1929年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成绩非常特殊。数学15分,英语成绩特别优秀。一
入学在学校就很有名气。个性狂傲,任意臧否人物,在二年级的时候,在随意言谈之间,就挑战朱自清、冯友兰的学识。甚至断言他父亲学识的“不足”。吴宓还推荐他到外语系当临时的教师。钱钟书在学识唯一敬佩的就是吴宓。还在《新月》上发表过书评。
? 1935年毕业到上海光华大学任英语教师。同年到英国的牛津大学留学。1937年获得
副博士学位。牛津聘任他为讲师,他没有接受。1937——1938在法国生活过一段时间。1938年回国。先后在西南联大、震旦女子文理学院等地任教。
? 1941年出版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6年出版短篇小说集《人·兽·鬼》,
1946——1947年,在《文艺复兴》杂志上连载长篇小说《围城》。《围城》奠定了钱钟书在现代文学上的地位。建国以后,任清华大学教授,1952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任研究员。
? 钱钟书的学术成就很高,他的两部学生著作《谈艺录》(1948)《管锥篇》,显示了他
渊博学识。有人说,钱钟书是现代中国第一博学鸿儒。钱钟书不仅对精通古典学术,而且对欧洲的文学知识、文化知识也非常精通,他精通中文, 法语, 英语, 日语, 意大利语. 还有俄语, 德语, 奥大力亚语,据说《管锥篇》就用了八种语言来写。. 甚至令西方学者相形见绌。所以,现在有“钱学”的说法。
? 钱钟书性格很特别,从小有一种“痴气”,一生都有痴气,混混沌沌,疯疯傻傻,没
有正经的那种性格。抓青蛙,放到鞋里,拿着鞋上学。青蛙跳出来,老师罚他,他也不太在意。分不出左右来,上中学时候,穿皮鞋,不分左右脚,随意穿。当班长,因为左脚和右脚分不开,只当了两个星期。
? 在清华大学的时候,上课不做笔记,一边看书,一边听课,有时还画漫画,同桌总
是看女生,他画一幅漫画《许眼变化图》。但是,考试总是全班第一。在清华大学时候,总是看书,不分什么粗的俗的,喜欢的就看。
? 给杨降画花脸,在英国留学时候,杨降中午练毛笔字睡着了,他拿毛笔给杨降画花
脸。女儿睡觉的时候,在肚皮上画花脸。刚解放的时候,养猫,他的猫和林徽音的猫打仗,他拿竹竿帮着他的猫。
? 钱钟书是非常富有个性的作家,其文学风格与现代文学主流作家存在巨大的差异。
他和张爱玲的共同之处是远离文学主流,凭借着纯粹的个人化的人生体验和文学理念进行创作的,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讽刺性文学风格。
? 钱钟书属于讽刺小说家,但是不同于现代文学的那种社会讽刺,而是具有现代主义
意味的人生讽刺。他似乎洞察了人生的虚无、荒谬,然后以一种超然的态度,俯视人生,对芸芸众生进行辛辣的嘲讽。
? 钱钟书很幽默、尖刻。无论是什么样的人或者事情,他都能够看出可笑、可卑的地
方。比如:在小说《灵感》中,对于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专门化的嘲讽。瑞典文学院诺贝尔文学奖评定委员会的一个专家问其中的唯一一个汉学家,中国的某个作品是什么意思。这个汉学家说:“亲爱的大师,学问贵乎专门。先辈毕生专攻汉文的圈点,我四十年来研究汉文的音韵,你问的是汉文的意义,那不属我研究的范围。至于汉文是否有意义,我在自己找到确实证据以前,也不敢随人武断??”大家都称赞他治学严谨。但是他还很谦虚,说自己还比不上得本届诺贝尔医学奖的眼病学者,他“只研究左眼,不诊治右眼的病,那才算专家。”
? 他的学识,对他的小说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现代文学中,学者型作家并不少见,
但是,惟独钱钟书把学者的知识熔铸在小说中。他把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与小说叙述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自然贴切。在现代文学史上,没有第二个人能够做到这一点。
?
? 短篇小说《上帝的梦》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钱钟书讽刺小说的特色: ? 作品把学者的知识与作家对文明、人性的思考容为一体,对现代文明和人性欲望进
行了尖锐的嘲讽。小说文体是比较特殊的,是属于那种荒诞小说。他把《圣经》中上帝造人的神话进行现代的改造,用来嘲讽现代文明和人性丑陋。作品中的上帝和人,是对现代文明和人性的最尖锐的嘲讽。文明高度发展产生了上帝,而上帝却是人性丑陋的体现,他创造的人同样如此。
? 作品一开始就嘲讽了现代文明。小说把上帝看作是20世纪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结
晶。在科学高度发展以后,人类灭绝了,然后产生一个上帝。那时候,我们的世界已经给科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训练得驯服,沿着创化论、进化论、层化论、优生学、“新生活运动”的规律,日新月进。今天淘汰了昨天的生活方式,下午增高了上午的文化程度。生活和文明瞬息万变,变化多得历史不胜载,快到预言不及说。那时候,人生历程的单位是用步来计算;不说过了一年,说又进了一步,不说寿终,说行人止步,不说哀悼某人逝世,说白步笑五十步——笑他没多向前进几步。
? 进化的定律是后来者居上。……所以当天演的力量,经过数不清的年头,创化出一
位上帝时,人类已在这世界里绝迹了。
? 然后,对于上帝和他创造的人的描写,既是对现代文明的嘲讽,更是对人的嘲讽。 ? 上帝由于是人类现代文明的创造物,所以具有人性丑恶欲望。他在权利欲望、虚荣
心的支配下,创造了黑夜、白天,和人。
?
? 上帝在创造人的时候,考虑的是三个条件:
1、要了解自己。便于中肯的赞美自己。
? 2、要出自内心的赞美自己。
? 3、要忠诚自己。
? 上帝在自己身上挖一团泥巴,按照自己的样子造了一个人,男人。男人第一句话就
是:“全知全能的真主呀!我将无休止地歌颂你。”上帝感到非常高兴。但是,上帝感到这个人还不太完美,还粗糙。就造了第二个人。于是,用最好的材料——林黛玉葬花用的土,用朝露和泥,用朝霞的嫩光做脸色,用蓝天做眼睛,用流水的波纹造体型。于是,又造出一个漂亮的女人。感到非常满意。
? 上帝为两个人造了很多吃的东西。他们每天都感谢上帝。但是,造人以后,世界的
格局发生变化。世界变成了三个人。上帝和男人、女人。三个人各自怀着自己的欲望。
? 上帝权利失落。
? 1、上帝发现,两个人之间很亲密,对他只是表面上应付,把他抛在一边了。上帝
成了第三者。有一种被排斥的孤独。
? 2、上帝成了两个人佣人了。两个人只是在需要什么东西的时候找他,否则就躲着
他。
? 3、男人与女人各怀自己的欲望。男人背着女人要造一个女人,而女人却让上帝造
一个男人。
? 因此上帝非常生气:造出猛兽,威胁人类,结果人躲到山洞里,猛兽之间自相残杀,
人却从中获利。女人可以用兽皮做皮大衣。上帝最后使用了细菌战,造了一些有毒的蚊子,还有大量的苍蝇,男人和女人同时病倒死去。但是,人都死了,上帝又感到非常寂寞。
? 《纪念》也是一篇讽刺小说,但是,这里是一种人生讽刺。
表现了人生的荒谬、尴尬的境遇。和《上帝的梦》相比,这篇小说是典型的写实小说。没有加入更多的知识,也没有夸张的幽默,而是追求一种写实小说的真实,在真实的日常生活的描写中,显示人生的荒谬和尴尬。作品是写一个女人的秘密外遇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战期间的重庆,主人公曼倩是一个少妇。她和丈夫才叔虽然有爱情,但是,丈夫是那种不会钻营,不会发财的男人,所以,她有一种微微的空虚。感到没有稳妥的依靠,没有那种在男人的保护下,奢侈的感情享受。一切女人情感上的奢侈品,象撒娇、顽皮、使性子之类,只好和物质上的奢侈品一同禁绝。但是,飞行学院的学生,她丈夫的表弟天健,却激发了她的感情欲望,天健正是一个喜欢招花惹草的人。天健恰好填补了曼倩的欲望空白,并且怀孕。才叔什么都不知道。在一次空战中,天健牺牲。蒙在鼓里的才叔为了纪念天健,决定妻子肚子里的孩子将来就叫“天健”。
? 在这样一个偷情的故事中,人生真相与假相构成对照,人生假相覆盖了真实人生,
从而揭示了人生的荒谬、尴尬,构成对人生的讽刺。作品中人生真实的一面是女人在感情上背叛了丈夫,并且怀孕。而且,这种结果也并不是爱情,而是在一种盲目的虚荣心和欲望的支配下,造成了这样一个结果。但是,这样真实的东西,却永远地隐藏在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对生活不具有任何支配力,永远无法浮现到生活中来。 ?
? 而在才叔那里,却生活在假相之中,对真相毫无任何知觉。他仍然认为,他们三个
人的关系是表兄、表嫂与表弟的关系。仍然认为,天健经常到他家是处于兄弟感情,或者同乡感情。连他妻子肚子里的孩子,也不知道是天健的,还以为是自己的,甚至要用天健的名字来给孩子命名。他对天健真诚感情,就是建立在这样一种生活假相的基础上。而这种生活假相却占据了支配地位。才叔要用天健名字给孩子命名,曼倩虽然很反感,但是提不出任何理由来反对。在生活中,才叔的生活假相永远占支配地位。
由此可以看出人生的荒唐、尴尬和可笑。生活完全是又假相来支配,人们津津乐道的不过是一些虚假的东西,人生却被虚假的东西所支配。真相却永远处于秘密状态,无法进入生活中。
二、《围城》
(一)、海外对《围城》的高度评价
? 《围城》最初连载于《文艺复兴》(1946-1947),1947年出版单行本。当时在上海、
香港曾经有人发表评论,但是,很快新中国成立,社会文化和文学都发生天翻地覆地变化。《围城》这样风格的作品,几乎没人问津。一直到**时期,大陆文学史上没有钱钟书的名字。80年代处中国文学界才开始研究钱钟书的《围城》。80年代中后期,逐渐进入文学史。
? 钱钟书和《围城》在大陆默默无声的时候,却在世界产生了影响,被翻译成多种文
字,香港不断盗印《围城》,有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者,把《围城》看作是中国现代最优秀的作品。
?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夏志清教授,在他的1961年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对《围
城》进行了高度评价:“《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由于夏志清的介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有人专门研究钱钟书。70年代有人专门以钱钟书做博士论文。在1980年《围城》重新出版时候,英译本《围城》被美国图书协会评选为1980-1981的卓越的学术著作。
? 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乔纳森·斯宾塞在《纽约图书评论》(1980年4月17日)
发表评论文章,认为,“这是本极有才华、技艺精湛、非常引人入胜的小说,文笔高雅,结局带有含义深刻的悲观主义色彩。”他说,西方人最熟悉的中国长篇小说是茅盾的《子夜》和老舍的《骆驼祥子》,但是,《围城》与这两部作品完全不同,它将会迅速改变西方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看法。
? 美国的《民族评论》(1980年6月13日)发表文章,认为《围城》是最伟大的现代
中国小说。相见恨晚。惋惜翻译得太晚了。
? 英国最有影响的文学评论刊物《太晤士报文学增刊》(1980年6月27)发表了霍克
斯长篇论文,标题《大卫·霍克斯论一部现代的中国经典》,认为《围城》是中国现代最好的一部小说。
? 俄罗斯对《围城》也有很高的评价。1980年的俄文译本出版后,前苏联著名汉学家
艾德林写了很长的序言,高度评价围城是现代文学中的最优秀的长篇小说。
(二)人生与人性的双重嘲讽
? 《围城》以抗战为背景,却与抗战没有任何意义上的关系。作品以知识分子为表现
对象,以方鸿渐中心,在方鸿渐生活与追求中,串联起众多的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不是以往的小知识分子,而主要是高级知识分子。几乎都是留过学的教授、专家,西装革履,满口外语。在现代文学中,很少有人这样描写这样的知识分子。由于《围城》是以知识分子为表现对象,所以,有人称《围城》是新《儒林外史》。把《围城》看作是对知识分子精神弱点的批判、嘲讽。
? 实际上,《围城》不是对知识分子的精神、道德的批判;而是对人生和人性进行思
考和嘲讽的作品。知识分子只是表现对象,作品要通过知识分子道德状态和人生状态叙述,来嘲讽人生的本质与人性的本质。在本质上,《围城》是一部具有哲学意味的小说,而不是社会批判小说。
? 人生嘲讽与人性嘲讽,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1、人生嘲讽
? 张爱玲把人生看作是“苍凉”,社会无论是升华,还是浮华,个人总悲剧的,无法圆
满的。在本质上是一种虚无的悲剧。而钱钟书也同样具有人生虚无的悲剧意识,但是,他和张爱玲的不同是,他把人生理解为一种盲目的过程,人不断追求,又不断的落空,最后总是一无所有,无法获得自己渴望的东西。世界好象总是与人开玩笑,人在世界的无形的巨手的拨弄下,总是变得可笑。
? 说中的两个人物对话,就是这样的人生悲剧的象征:
? 褚慎明这样说:关于菩蒂结婚离婚的事,我也和他谈过,他引一句英国古语,
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 苏小姐说:法国也有这末一句话。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
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 围城就是人生本质,人生不过是出来、进去的无休无止的循环过程。不过是由无数
个追求——幻灭组成的一个过程而已。就象方鸿渐在去三闾大学的途中,看到的那个大门一样:
? “好象个进口,背后藏着深宫大院,引得人进去,原来什么也没有,一无可进的进口,
一无可去的去处。”
? 方鸿渐的人生历程,就体现了这种人生本质。他在回国的船上,追求鲍小姐,而鲍
小姐只和他逢场作戏而已。他不爱苏小姐,却被苏小姐当作知音。他拼命地追求唐小姐,但是,阴差阳错,他和唐小姐失之交臂。他到三闾大学,也碰壁而回。在三闾大学,并不爱孙柔嘉,但是,却和孙柔嘉订婚。回到上海,和孙柔嘉无法维持婚姻。决定还要走。方鸿渐总是在寻求。但是,最后是一无所有,空空荡荡。作品中唐小姐,是理想的象征。但是,理想仅仅是理想而已,人永远也无法得到。
? 方鸿渐总是在“走”。有人说有点和外国的流浪汉小说相似。这种走,是在追求,同
时,更是流浪,没有家园,没有安身立命的所在。他走的路线也很有意思。是一个圆圈。从海外回国,从上海出发,最后又回到上海。等于转了一圈,什么也没有得到。
2、人性嘲讽
? 这种人生状态,与人性本质具有密切联系。人生之所以是一个盲目的过程,是因为
人性本质上是一种盲目的欲望。人并无理性可言,只是被他的大大小小的世俗性欲望所支配。钱钟书对人的理解,受叔本华意志主义哲学影响极大。
? 我们发现,在作品中,所有的人,都被个人化欲望所支配。《围城》中的欲望,主要
不是那种极端的欲望,而是那种普遍的世俗性欲望。自私、虚荣心,嫉妒心理,权利欲望,以及微妙的心理需求等等。他们互相之间的关系,都是这些欲望的碰撞。
如,对虚荣心,特别是女性的虚荣心讽刺是非常出色的:苏文纨误以为方鸿渐、赵辛楣都爱上她了,感到非常高兴,她喜欢两个男人为她争风吃醋。作品这样写:“她喜欢赵方二人斗法比武抢自己,但是她担心交战得太猛烈,顷刻就分胜负,二人只剩一人,自己身边就不热闹了。”
? 在三闾大学,范懿(yi )为了炫耀自己,故意把带有作者签名的书借给别人。书上
有作者这样的签名:“给懿——作者”“给我亲爱的宝贝,本书作者赠”。
? 韩学愈花钱买假博士文凭,把自己在国内娶的白俄老婆说成是美国小姐,用求职广
告当学术文章。
? 褚慎明专翻外国杂志,然后写信吹捧外国哲学家,骗取回信,用一些回信,招摇撞
骗,骗倒无数人。
? 就是在一些正义的行为的背后,钱钟书也能够看到虚荣心。比如,在上海的报社,
主编王先生因为言论激烈而被迫辞职,方鸿渐也一同辞职。作品没有否认王先生的正义感,但是也不忘对他的虚荣心进行讽刺:“王先生是个正人,这次为正义被逼而走,喜欢走得热闹点,减少去职的凄黯,不肯私奔似的孑身溜掉。”他知道辞职吃亏,还是希望方鸿渐也一起辞职,显出自己轰轰烈烈。
? 还有李梅亭的自私、权利欲望。在去三闾大学的途中,孙柔嘉有病,他带着一大箱
子药,下了很大决心才拿出几粒仁丹来。作品写, “虽然仁丹值钱无几,他以为孙小姐一路上对自己的态度也不够一包仁丹的交情。”
? 在大家都很困难的情况下,他一个人偷偷地买烤红薯吃。到三闾大学,发现系
主任的位置被别人占去,就怒气冲天,最后校方高价收下他的药,他才平息了怒气。 ? 方鸿渐在船上对鲍小姐的追求,完全是身体欲望。鲍小姐下船以后,亲近苏小姐,
也是被一种莫名其妙的欲望所支配,他觉得苏小姐是个很好的女朋友,带他到各种场合都可以。他不想和孙小姐有更深的来往,生怕孙小姐爱上他,但是,还是鬼使神差地和孙小姐在一起。回到上海,还是去找孙小姐。他和孙柔嘉的爱情,也是被一种莫名其妙的欲望所促成。他并不爱孙柔嘉,但是,在孙柔嘉的一系列富有心计的手段下,不知不觉上了贼船。
? 在散文《魔鬼夜访钱钟书》中,那个魔鬼,就是人的各种欲望。魔鬼对钱钟书说: ? “我就是魔鬼;你曾经受我的引诱和试探。”
? “你不认识我,虽然你上过我的当。你受我引诱时,你只知道我是可爱的女人、
可信的朋友,甚至是可追求的理想,你没看出是我。”
? 人有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欲望,所以才有魔鬼的引诱,魔鬼不在外部,而在
人的心灵深处。人本身就是魔鬼。
?
? 在现代文学中,一般都是社会讽刺,人丑恶欲望,都是社会、文化造成的,通过对
人的讽刺,达到对于社会文化的讽刺。比如,鲁迅的《肥皂》、《高老夫子》、张天翼的《华威先生》、沙汀的《在七香居茶馆里》等都是社会、文化讽刺。钱钟书认为,中国文学没有纯粹的幽默小说,只有大量的社会讽刺。中国作家从不深入探讨人的性恶本质,他们只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的传统观念,不伤大雅地嘲弄人的行为。 ? 但是,钱钟书这里却是人生和人性的嘲讽。他基本上把人定位于一种动物。在《围
城》的序言中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部分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人在本性上是动物,人生也不过是动物一样的盲目过程。
? 对于人生与人性的这种嘲讽,体现出一种现代主义的人生观。30、40年代,钱钟书
在国外受到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比如叔本华。同时,世界、中国的动荡,千疮百孔,二次世界大战等,都使他感受到人生的盲目、人性丑陋。
(三)丰富的文化知识
? 钱钟书是博学的学者。在现代文学中学者型作家并不少见,但是把学者的知识写进
小说的却只有钱钟书一个人。围城把古今中外的许多文化典故、知识都写进小说,
在现代文学上是第一次。作品涉及到众多的古今中外的文化典故、知识、生活习俗等。从古希腊神话,到现代西方哲学,从殷商的伯夷、叔齐到现代的徐志摩,上下几千年知识进入小说。涉及到的中国作家,就有陶渊明、苏东坡、黄庭坚、梅尧臣、元好问,龚自珍、黄遵宪、苏曼殊等人。最容易变成炫耀知识,脱离小说的叙述、描写,但是,钱钟书小说却没有这样的缺点。他把知识写进小说,知识变成了一种表现手段,增加了小说的表现力,使小说具有了独特的美感。作品在描写、叙述、比喻等等都巧妙地容入知识、典故。
? 如写方鸿渐留学欧洲时的那种落拓不羁、玩世不恭的性格:方鸿渐到了欧洲,既不
抄敦煌卷子,又不仿《永乐大典》,也不找太平天国文献,更不学蒙古文、西藏文或梵文。四年中倒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
?
? 方鸿渐在爱尔兰人那里买假博士文凭,觉得自己成了骗子,但是在心理却这样安慰
自己:
? 方鸿渐进过哲学系的——撒谎欺骗有时并非不道德。柏拉图《理想国》里就说
兵士对敌人,医生对病人,官吏对民众都应该哄骗。圣如孔子,还假装生病,哄走了儒悲,孟子甚至对齐宣王也撒谎装病。父亲和丈人希望自己是个博士,做儿子女婿的人好意思让他们失望么?买文凭哄他们,好比前清时代花钱捐个官,或英国殖民地商人向帝国府库报效几万英镑换个爵士头衔,光耀门楣,也是孝子贤婿应有的承欢养志。
? 他买假文凭,作品这样讽刺说:
? “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小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 ? 他用三十美元就买来假文凭,把爱尔兰人骗了,作品这样写:
? “这事也许是中国自有订商约以来唯一的胜利。”
? 方鸿渐回到家乡给中学生演讲,也是玩世不恭的那种调侃:
? 西洋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各位在任何历史教科书里都找得到,不用我来
重述。各位都知道欧洲思想正式跟中国接触,是在明朝中叶。所以天主教徒常说那时候是中国的文艺复兴。不过明朝天主教士带来的科学早过时了,他们带来的宗教从来没有合时过。海通几百年来,只有两件东西在整个中国社会里长存不灭。一件是鸦片,一件是梅毒,都是明朝所吸收的西洋文明。
? 然后就讲鸦片是怎么回事,梅毒是怎么回事。这里,表面上好象胡说八道,而实际
上却是对近代以来,中国吸收西方文化的嘲讽。
(四)幽默讽刺与心理深度
? 钱钟书的讽刺,是一种人生、人性的讽刺。他本身是站在高位,象上帝一样洞察人
生、人性的可笑、荒唐的。所以,他的讽刺的既有生活广度,又有人性、人生的深度。
1、从讽刺广度看
? 他不是只讽刺某一种人,或者某种社会现象,而是什么都讽刺,一切在讽刺之内。
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形形色色的人物,不论是普通市民,还是大学教授,官员等等,凡是涉及到的都不忘了讽刺。
? 方鸿渐在中学做报告,大讲鸦片、梅毒,记录的女生脸红了,作品这样讽刺:“仿佛
听了鸿渐最后一句,处女的耳朵已经当众丧失了贞操。”方鸿渐与苏小姐的关系,被父亲知道了,他父亲这样说:“?人家不但留学,而且是博士,所以我怕鸿渐吃不消她?——好象苏小姐是砖石一类的硬东西,非鸵鸟或火鸡的胃消化不掉的。”
? 对张小姐进行讽刺:“张小姐是18岁的高大女孩,着色鲜明,穿衣紧俏,身材将来
准会跟她老太爷那洋行的资本一样雄厚。”
? 写唐小姐的眼睛漂亮,却要讽刺政治家:“她的眼睛并不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
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象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
? 对学中文留学生的讽刺,有讽刺了官员、商人:学国文的人出洋深造,听来有些滑
稽。事实上,惟有学中国文学的人非到外国留学不可。因为一切其他科目像数学、物理、哲学、心理学、经济、法律等等都是从外国灌进来的,早已洋气扑鼻;只有国文是国货土产,还需要外国招牌,方可维持地位,正像中国官吏、商人在本国剥削来的钱要换外汇,才能保持国币的原来价值。
?
? 讽刺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 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是位老科学家。这老字的位置非常
为难,可以形容科学,也可以形容科学家。不幸的是,科学家跟科学大不相同,科学家像酒,愈老愈可贵,而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
2、从讽刺深度上看
? 善于发掘人的心理。一般讽刺小说往往是写人的行动,透视人的心理。但是这篇小
说却善于进行心理剖析,对人的心理进行讽刺。
? 对苏小姐嫉妒鲍小姐的心理这样讽刺:她只穿绯霞色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裤,
镂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红的指甲。在热带热天,也许这是最合理的装束,船上有一两个外国女人就这样打扮。可是苏小姐觉得鲍小姐赤身裸体,伤害及中国国体。那些男学生看得心头火起,口角流水,背着鲍小姐说笑个不了。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真理。”
?
? 苏小姐看到鲍小姐和方鸿渐抽烟,对火产生这样心理:“苏小姐气得身上发冷,想
这两个人真不要脸,大庭广众竟借烟卷来接吻。”
? 苏小姐在船上,替方鸿渐洗手帕、钉扣子。方鸿渐有这样的心理:方鸿渐看大势不
佳,起了恐慌。洗手帕、补袜子、缝纽扣,都是太太对丈夫尽的小义务。……他和苏小姐在一起,不是怕袜子忽然磨了洞,就是担心什么地方的钮子脱了线。他知道苏小姐的效劳是不好随便领情的;她每钉一个纽扣或补一个洞,自己良心上就增一分向她求婚的责任。
作文五:《钱钟书》5700字
钱锺书(1910
年11月
21日-1998年12月19日)中国作家、文学研究家。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锺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晓畅多种外文,包括英、法、德语,亦懂拉丁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等。中国著名作家、诗人兼讲座教授余光中分析当代中文时,常称道钱西学列于中国人之第一流,两岸三地之作家如陶杰、宋淇,行文之时,亦多交许赞之。钱氏于中文一面,文言文、白话文皆精,可谓集古今中外学问之智慧熔炉。 其妻杨绛为翻译家、作家,女儿钱瑗为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
无锡钱钟书故居钱绳武堂
1934年,杨绛和钱钟书在北平 生平 早年
錢鍾書是古文學家錢基博之子,幼年過繼給伯父錢基成,由伯父啟蒙。伯父上茶館聽說書,錢鍾書都跟去。伯母娘家是江陰富戶,抽大煙,早上起得晚,婆媳彼此看不起,後來伯父也染上大煙。父亲不敢当着哥哥管教锺书,可是抓到机会,就着实管教。六歲入秦氏小學,上學不到半年,大病一場,在家休養。十一歲,和錢鍾韓同考取東林小學
一年級,這年秋天,伯父去世。十四歲考上蘇州桃塢中學。二十歲後,伯母去世。1929年,鍾書考上清華大學,數學只考得15分,當時的校長羅家倫破格錄取。當時任文學院院長兼哲學系系主任的馮友蘭曾說,錢鍾書「不但英文好,中文也好,就連哲學也有特殊的見地,真是天才。」錢鍾書十八及二十學年的總成績為甲上,十九年則得到超等的破紀錄成績。1933年夏,毕业於清华大学外文系,獲文學學士,赴上海光華大學任教。1935年與楊絳結婚,後考取第三屆庚子賠款公費留學資格,名列榜首,平均分數87.95是史上最高,留學英国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學院,其間女兒錢瑗出生。1937年获得B.Litt.学位(其夫人楊絳翻譯為副博士學位),隨後赴法國巴黎大學從事一年的研究。
§教師
1938年9月回國,錢剛回國時,在湖南藍田國立師範學院教書,月薪300元。1939年暑假,錢鍾書去上海探親,再也沒有回藍田。錢鍾書在小说《围城》中成功塑造了一批特点鲜明的知识分子,生动地再现当时知识分子的普遍状态与心态,与他在西南联大的经历是有关系的。書評家夏志清先生認為《围城》是“中國近代文學中最有趣、最用心經營的小說,可能是最偉大的一部”。此後在西南聯大、震旦女子文理學院、暨南大學任教。1949年任清華大學外文系教授,後獲評爲一級教授。
§著述
1938年,錢鍾書留居藍田兩年,寫了《談藝錄》的一半。兩年後回到上海,又寫了《談藝錄》的後一半。此書於1942年完稿。《談藝錄》問世後,廣受好評。文史家曹聚仁說:“勝利以後,回到上海,讀了錢鍾書先生的《談藝錄》,才算懂得一點舊詩詞”。夏志清認為“錢著《談藝錄》是中國詩話裡集大成的一部巨著,也是第一部廣采西洋批評來譯註中國詩學的創新之作。”然而,海外學者一開始對於《談藝錄》的評價並不高。夏志清就說過,“儘管該書‘眼光正確,範圍驚人,旁徵博引……卻沒有能替中國詩的急需重新估價立下基礎’”。 1950年到1953年,钱锺书担任《**选集》1-3卷英译委员会委员,花费了大量精力翻译**著作,几乎没有发表文章。1957年,錢鍾書的《宋詩選注》出版,不久即遭到批判。他在序言中指摘宋诗的缺点称:“宋诗还有个缺陷,爱讲道理,发议论;道理往往粗浅,议论往往陈旧,也煞费笔墨去发挥申说。”當時在台灣的胡適看過這本選注說:“黃山谷的詩祇選四首,王荊公、蘇東坡的略多一些。我不太愛讀黃山谷的詩。錢鍾書沒有用經濟史觀來解釋,聽說共產黨要清算他了。”“他是故意選些有關社會問題的詩,不過他的註確實寫得不錯。還是可以看的。”錢鍾書本人則表示因为“从未出过风头,骂过什么人……享受了“沉默的自由””。
1960年,钱锺书又了参加**诗词英译本的定稿工作。 1969年11月,下放至河南罗山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五七干校”,不久,随“五七干校”迁至淮河边上的河南息县东岳。1970年7月,杨绛也来干校。在“五七干校”,钱锺书一度担任过信件收发工作。1970
年6月,女婿王德一在清查“5.16”运动中被逼自杀。1972年3月回京,开始写作《管锥编》。1979年,在其学术代表作《管锥编》中,钱锺书不仅通过传统的训诂方法澄清了许多学术史上之公案,更在大量文献梳理与互证的基础上,作了大量精辟与独到的评论。是集數十年功力的學術钜著,尤其對比較文學有所貢獻。該書為集合各種學科知識,對中國古典如《周易正義》、《毛詩正義》、《左傳正義》、《史記會注考證》、《老子王弼注》、《焦氏易林》、《楚辭洪興祖外傳》、《太平廣記》和《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等進行論述,自成一家之言,他也因此被推為現在中國的文化批評大師。《管錐編》據說起草於1972年,是**中期,錢當時無家可歸,住在文學所的一間小辦公室裡。據《談藝錄》、《管錐編》責任編輯周振甫記載,錢當時的書桌既是飯桌,晚上還要當床。
§晚年
1978年赴意大利出席第26届欧洲汉学会议。1979年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赴美国访问。1982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時38分病逝于北京医院,享年88歲。钱锺书临终遗言:“遗体只要两三个亲友送送,不举行任何仪式,恳辞花篮花圈,不留骨灰。”。
§軼事
1935年,钱锺书初到牛津,就吻了牛津的地,磕掉大半個門牙:「锺书摔了跤,自己又走回來,用大手絹捂著嘴。手絹上全是鮮血,抖開
手絹,落下半枚斷牙,滿口鮮血。」楊絳急得不知怎樣能把斷牙續上。幸同寓都是醫生,他們教楊絳陪锺书趕快找牙醫,拔去斷牙,然後再鑲假牙。
當年在清華大學外文系有龍虎狗“三傑”之說,狗是翻譯家顏毓蘅,虎是劇作家曹禺,龍則是錢鍾書,實為三傑之首。夏志清說錢鍾書「才氣高,幽默,很會諷刺人。他什麽人都看不起,當時聯大的教授恨他的也不少。他雖然一方面仍是謙虛,但是恃才傲物。」,據說錢對西南聯大外文系幾位教授有這樣的評價:「葉公超太懶,吳宓太笨,陳福田太俗」。錢讀書愛做眉批,於是清華圖書館的藏書上便到處有了“錢批”。錢鍾書早年“好義山、仲則風華綺麗之體,為才子詩,全恃才華為之”,陳衍則批評他:“湯卿謀不可為,黃仲則尤不可為”,因而改弦易轍,奉衍若神明。宋以后集部殆无不过目。
§評價
夏承燾在1948年9月17日的《天風閣學詞日記》中說過,“閱錢鍾書《談藝錄》,博聞強記,殊堪愛佩。但疑其書乃積卡片而成,取證稠疊,無優遊不迫之致。近人著書每多此病”。
錢鍾書在文學国故,比較文學,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錢學」。錢氏雖通宋詩,而《宋詩紀事補正》成書過於倉促,不免瑕疵,有人甚至以為刪削過多。亦有人指出钱的批评是“尖刻无情地科学”。
钱锺书去世后,著名学者余英时、王元化评价说:钱锺书的离开标志着出生于20世纪初的那一代学者的终结。 §著作
论文:《十八世紀英國文學裏的中國》(牛津大学B.Litt.学位论文,1937),《古典文学研究在现代中国》(錢鍾書参加意大利米兰举行的欧洲汉学家第26次大会的演讲,1978);
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1);
小说:《猫》(1945);
中短篇小说集:《人·兽·鬼》(1946);
长篇小說:《围城》(1947);
诗集:《槐聚诗存》(1995);
学术著作:《管锥编》(1979)、诗论《谈艺录》(1948)、《七缀集》(1985)、《宋诗选注》(1958)等。
其他作品:《诗可以怨》(后收入《七缀集》)(《文学评论》1981年1期)、《也是集》(1984)、《模糊的铜镜》(《随笔》1988年第5期)、《石语》(1996)、《容安馆札记》、《钱锺书英文文集》(2003)、《宋诗纪事补正》(2005)
。
://zh.wikipedia.org/wiki/%E9%8C%A2%E9%8D%BE%E6%9B%B8#.E7.94.9F.E5.B9.B3 钱锺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原名仰先,字哲良。曾用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清宣统二年十月二十日(1910年11月21日)生于江苏无锡。一九九八年病逝于北京。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是中国
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幼承家学,天资过人,青少年时就喜好古经典籍,故而练就了文史方面的“童子功”。他在文学上是一个全才,既是一位大学者,又是一位大作家。他学贯东西,在中国古典诗词,西方语言文化方面都有所建树。是中国数千年文化传统在一个风气开通、历史转型时期的特殊结晶。[2]台湾著名作家、诗人兼讲座教授余光中分析当代中文时,常称道钱西学列于中国人之第一流,两岸三地之作家如陶杰、宋淇,行文之时,亦多交许赞之。钱氏于中文一面,文言文、白话文皆精,可谓集古今中外学问之智慧熔炉。
(注:“钱锺书”的“锺”字简化后本作“钟”,故本应称“钱钟书”,但锺,是“集聚”的意思,由此引申出“感情专注”之义,如“锺情”,“锺爱”等。钱锺书周岁抓周时,一手抓住了书,父母认为孩子爱书,便取名“锺书”,意思是“锺爱读书”。锺字简化后与钟(古代打击乐器)意义混淆,根据钱老生前意愿,故作“钱锺书”。)
性格特点
痴气率真
虽然是学者,但钱钟书处理起平常的事情也并不是一个“道貌的儒者”,生性率真的他反而有某些学者所不具备的痴气,甚或是“凶玩”。
有一种说法是在“**”期间钱钟书为了夫人杨绛与一对年轻夫妇打架,杨绛在《干校六记》中亦有记载,但后来那对年轻夫妇又站出来说杨绛之说不实。一时间,学界也被搅得沸沸扬扬,许多学者也都卷入了这场纷争,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也许我们并不关心个中曲直,但钱老先生以年迈之躯为妻子与年轻人拼力相殴,其率真痴气反倒让我觉得真实与纯粹,天下又有哪个女子可以接受一个不敢为妻子出头的男人呢?也许正是钱氏曾被神话,当我们看到他平凡的一面时反而会觉得“可爱”。
有句老话:不为雄名疏贱野,惟将直气折王侯。但在钱钟书,也许连折王侯也不必了。
据黄永玉先生讲“**”期间,某天忽然有部门通知学部要钱钟书去参加国宴。钱锺书道:“我不去,哈!我很忙,我不去,哈!”
“这是江青同志点名要你去的!”“哈!我不去,我很忙,我不去!”
“那么,我可不可以说你身体不好,起不来?”
“不!不!不!我身体很好,你看,身体很好!哈!我很忙,我不去,哈!”结果钱先生没有出门。
又一次黄永玉要写一个有关“凤凰涅槃”的文字根据,但一点材料也没有。《辞源》,《辞海》,《中华大辞典》,《佛学大辞典》,《人民日报》资料室,北京城的民族学院、佛教协会都请教过了,没有!
忽然想起钱先生,连忙挂了个电话,钱先生就在电话里说了以下的这些话:
“这算什么根据?是郭沫若1921年自己编出来的一首诗的题目。三教九流之外的发明,你哪里找去?凤凰跳进火里再生的故事那是有的,古罗马钱币上有过浮雕纹样,也不是罗马的发明,可能是从希腊传过去的故事,说不定和埃及、中国都有点关系……这样吧!你去翻一翻大英百科……啊!不!你去翻翻中文本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第三本里可以找得到。”结果马上找到,解决了所有的问题。[7]
个性乐观
1966年,杨绛和钱钟书先后被打成“牛鬼蛇神”,双双接受“改造”。这对于有些人来说,简直是噩梦。但就是在那些苦难的日子里,钱钟书也保持着一份少有的幽默。比如被迫剃了“阴阳头”,别人会觉得受了莫大的侮辱,而钱钟书却说:“小时候老羡慕弟弟剃光头……果不其然,羡慕的事早晚会实现。”[8]
淡泊名利
还会迷恋钱吗
1991年,全国18家省级电视台联合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录》,要拍钱钟书,被他婉拒。别人告诉他会有很多的酬金以及曝光率。他淡淡一笑:“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东西吗?[8]
何必认识那下蛋的鸡
很多人不远万里从各地甚至国外慕名来拜访钱钟书,而他却常常闭门谢客,避之不及。有位英国女士打电话说非常喜欢他写的文章,想到家中拜见作者。他在电话中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8]
从不侧身大师之列
**后的学术界,对钱钟书的文学称颂日渐声高,然而钱钟书一如即往的平静安详。他谢绝一切记者和学者的见面,曾有人把他的行为误读为“自命清高”。但深知他的杨绛说:“他从不把自己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是想安安心心,低调的做学问。
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识了字,上印刷品的当。——钱钟书,《围城》
牛惯做牺牲,可以显示?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并且,世人好吹牛,而牛决不能自己吹自己,至少生理构造不允许它那样做。——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
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钱钟书《围城》
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假使人生真是这样,那么,我们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书评家,具有书评家的本领,无须看得几页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书评一篇写完交卷。——钱钟书
《写在人生边上·序》有一种人的理财学不过是借债不还,所以有一种人的道学,只是教训旁人,并非自己有什么道德。——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论教训》
有种人神气活见,你对他恭维,他不推却地接受,好像你还他的债,他只恨你没有附缴利钱。另外一种假作谦虚,人家赞美,他满口说惭愧不敢当,好象上司纳贿,嫌数量太少,原壁退还,好等下属加倍再送。——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
做文章时,引用到古人的话,不要引用号,表示辞必己出,引用今人的话,必须说?我的朋友?——这样你总能招揽朋友。——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 为别人做传记也是自我表现的一种;不防加入自己的主见,借别人为题目来发挥自己。反过来说,作自传的人往往并无自己可传,就逞心如意地描摹出自己老婆、儿子都认不得的形象,或者东拉西扯地记载交游,传述别人的轶事。所以,你要知道一个人的自己,你得看他为别人做的传。自传就是别传。——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
不料你的见识竟平庸到可以做社论。——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 ://baike.sogou./v105326.htm
作文六:《钱钟书》4100字
钱钟书,字默存,号槐聚,1910年生于江苏无锡。10岁入东林小学,在苏州桃坞中学、
享有“文化昆仑”之誉的钱钟书,是当代“第一博学鸿儒”。有位外国记者曾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把钱钟书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但博学多才的钱钟书幽默、率真的个性更有看点,这里选录数则,以飨读者。 有趣的名字来历
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生于江苏无锡,自幼过继给伯父钱基成。据长辈说,钱钟书出生那天,有人送来一部《常州先哲丛书》,字“哲良”。
翌年,钟书“抓周”。结果他抓了一本书,父亲钱基博为他正式取名“钟书”。后来他成了一个“只要有书可读,别无需求”的学者,竟应验了“抓周”和父亲取名的期望。于是“钟书”成了他的学名,“仰先”就成了小名,家人便习惯叫他“阿先”、“先儿”、“先哥”。鉴于“先”与“亡”近义,又将“先”字改为“宣”。
1920年,10据夫人杨绛介绍:钟书曾说“我闭上眼睛,还能看到伯伯给我写在练习簿上的?哲良?”。这也许是因为他思念伯父的缘故。杨绛觉得他确是又哲又良,不过他“痴气”盎然的胡说乱道,常使他不哲不良——假如淘气也可算不良。“默存”这个号显然没有起到克制作用。因为他放下书本,又全没正经,专爱胡说乱道。钱家人爱说他吃了痴姆妈的奶,有“痴气”。
痴气率真的天性
钟书打小就爱看书,常跟伯父上茶馆喝茶,伯父花一个铜板给他买一个大酥饼吃,又花两个铜板向小书铺子或书摊租一本小说给他看。家里的小说只有《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等正经小说。钟书在家里已开始囫囵吞枣地阅读这类小说,把“同呆子”读成“岂子”,也不知《西游记》里的“呆子”就是猪八戒。书摊上租来的《说唐》、《济公传》、《七侠五义》之类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家里不藏。钟书吃了酥饼就孜孜看书,直到伯父叫他回家。回家后便手舞足蹈地向两个弟弟演说他刚看的小说:李元霸或裴元庆一锤子把对手的枪打得弯弯曲曲等等。他纳闷儿的是,一条好汉只能在一本书里称雄。关公若进了《说唐》,他的大刀只有80斤重,怎敌得李元霸的那一对800斤重的铁锤子;李元霸若进了《西游记》,怎敌得过孙行者的13000斤的金箍棒。妙的是他能把各件兵器的斤两记得烂熟,却连阿拉伯数字的1、2、3都弄不灵清。这倒不是钟书笨,而是他不喜欢数学,以至考大学时数学只考了15分。他的同乡好友严宽回忆说:幸亏那时是因材施教,倘校方死抠考分,那么这位“文化昆仑”就有被淹没的可能。
一次雨天上学,路上看见许多小青蛙满地蹦跳,觉得好玩,就捉来放在脱下的鞋里,抱着鞋光脚上学;到了教室里,把盛着小青蛙的鞋放在讲台桌下。上课的时候,小青蛙从鞋里出来,满地蹦跳。同学都忙着看青蛙,窃窃笑乐。老师问出因由,知道青蛙是从钟书鞋里出来的,就叫他出来罚站。有一次他上课玩弹弓,用小泥丸弹人。中弹的同学嚷出来,老师又叫他罚站。可是他混混沌沌,并不觉得羞愧。
钱钟书最怪的是上课从不记笔记,总是边听课边看闲书或作图画,或练书法,但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甚至在某个学年还得到清华超等的破纪录成绩。
孔庆茂的《钱钟书传》中曾写到一则趣事:同学中一位叫许振德的男生爱上了一位漂亮女
生,在课堂上就不住地向女生暗送秋波,钱钟书本来上课就不听讲,他把许的眼睛从不同方向观看的眼神变化都画了下来,题为《许眼变化图》,没等下课就把画传递给其他同学,一时在班上传为笑谈。直到若干年后,居住在美国的许振德每提起旧事,还禁不住哈哈大笑。这也许是钱氏最得意的绘画作品。
他总有些混沌表现。例如他老是记不得自己的出生年月日。小时候他不会分辨左右,好在那时候穿布鞋,不分左右脚。后来他和钟韩同到苏州上美国教会中学的时候,穿了皮鞋,他仍然不分左右乱穿。在美国人办的学校里,上体育课也用英语喊口号。他因为英文好,就当上了班长。可是嘴里用英语喊口号,两脚却左右不分,因此只当了两个星期的班长就给老师罢了官,他也如释重负。他穿内衣或套脖的毛衣,往往前后颠倒,衣服套在脖子上只顾前后掉转,结果还是前后颠倒了。或许这也是钱家人说他“痴”的又一表现。
据杨绛回忆,钟书小时最喜欢玩“石屋里的和尚”。曾听他讲得津津有味,以为是什么有趣的游戏:原来只是一人盘腿坐在帐子里,放下帐门,披着一条被单,就是“石屋里的和尚”。别人都不懂那有什么好玩。晚上伯父伯母叫他早睡,他不肯,就玩“石屋里的和尚”,玩得很乐。所谓“玩”,不过是一个人盘腿坐着自言自语。这大概也算是“痴气”吧。
据说在“**”期间,钱钟书在“五七干校”曾为了夫人杨绛与一对年轻夫妇打架,杨绛在《干校六记》中亦有记载。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我们并不关心个中曲直,但钱老先生以年迈之躯为妻子与年轻人拼力相殴,其率真痴气让人觉得真实与纯粹,天下有哪个女子可以不为一个敢为妻子出头的男人感动呢?也许正是钱氏曾被神话,当我们看到他平凡的一面时,反而会觉得其“可爱”。
伉俪趣事
1932年春,杨绛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读外国文学专业时,钱钟书还是大三学生,但已赫赫有名。新生一入校都会知道他,一年级学生根本不敢冒昧去拜访他。而杨绛进入清华时才貌冠群芳,追求她的男生多达70余人,谑者戏称为七十二煞!但她芳心未许。当她结识这位大名鼎鼎的同乡才子时,文学上的共同爱好,使他俩一见钟情。
1933年初秋,钱钟书从清华毕业后在家度假,还没有把他与杨绛的关系告诉父亲,只是与杨绛书信往来谈情说爱。
一天,杨绛给钱钟书寄来一封信,不巧被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老先生看到了,老先生招呼也不打就擅自拆阅了。待老先生看到信后,对杨绛大加赞赏。杨绛在信中对钱钟书说:“现在吾两人快乐无用,须两家父亲兄弟皆大欢喜,吾两人之快乐乃彻始终不受障碍。”老先生边看边赞:“真是聪明人语。”在老先生看来,杨绛大方懂事,能体贴对方父母,对于不谙世事的儿子来说,是再适合不过的好女孩。老先生为自己一心只知道读书的“痴气”儿子感到欣然,他也不待征求儿子的意见,便自作主张,直接提笔给未过门的儿媳妇写了一封信,把她大大夸奖一番,并郑重其事地把儿子“托付”给她。
杨绛也把钱钟书介绍给自己的父亲,杨荫杭先生非常赏识钱钟书。两人门当户对,甚是般配,本当就定了下来,但结婚前还多一道“订婚”礼。本来,两人完全是自由恋爱的,但还得颠颠倒倒地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钱钟书由父亲领着,羞羞答答地来到杨家,见杨绛的父母亲,正式求亲。然后请出男女两家都熟识的亲友作为男家女家的媒人来“说媒”,然后是订婚。当时杨绛的父亲正值生病,诸事从简,但还是在苏州一家饭馆举办宴席,请了双方的族人至亲好友。订婚礼仪相当隆重。
半个世纪以来,钱钟书杨绛夫妻二人相濡以沫,即使不得已分开,也总是鸿雁频传。这种夫妻之情为他们的健康长寿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据杨绛回忆,钱钟书写《围城》时,她曾自愿包揽了劈柴、生火、烧饭、洗衣等家务。两年里他“锱铢积累”地写,杨“锱铢积累”地读,读完后夫妇“相视大笑”。
1966年“**”开始了,钱钟书夫妇先后被“揪”了出来。那时候,钱钟书在文学所,杨绛在外文所,同属一个部,命运也相同。每天上班,他俩各自挂着自己精心制作的牌子,自己用毛笔工整地写上“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等罪名,然后穿上绳子各自挂在胸前,互相欣赏。一天,钱钟书在被揪斗中,头发给人剃掉纵横两道,成了“十”字怪头,亏得杨绛一向是钱钟书的“理发师”,赶紧将“学士头”改为“和尚头”,抹掉了“十”字。尽管被批斗,但他们的感情融洽到给人一种“胶着”的亲密感。在被批斗的日子里,他们一同上下班,互相照顾,走时肩并肩,手挽手,被学部的人誉为“模范夫妻”。当时部里的人在背后羡煞了眼:“看人家钱钟书一对儿,越老越年轻,越老越风流!”他们在这场灾难中不消沉,不畏缩,不卑不亢地做人。 后来,钱氏夫妇曾被“流放”到穷乡僻壤。两位老人过着集中营式男女宿舍的日子,但他们仍像年轻人那样悄悄地雪地探亲,隔溪幽会,偶尔聚拢在一起,便美如新婚燕尔。改革开放后,钱钟书夫妇闭门避嚣,专心治学。他们谢绝了众多国内外邀请,过着“很惬意的日子”。 与爱女淘气
1937年女儿瑗瑗出世,钟书爱之深切,经常想着法子逗女儿玩。据杨绛回忆:暑假他们从牛津回上海,大热天女儿熟睡(女儿还是娃娃呢),他在她肚子上画一个大脸,挨他母亲一顿训斥,他不敢再画。沦陷在上海的时候,他多余的“痴气”往往发泄在叔父的小儿小女、孙儿孙女和自己的女儿阿瑗身上。这一串孩子挨肩儿都相差两岁,常在一起玩。有些语言在“不文明”或“臭”的边缘上,他们很懂事似的注意避讳。钟书却变着法儿,诱他们说出来,又赖他们说“坏话”。于是一群孩子围着他吵呀、打呀,闹个没完。他虽然挨了围攻,还俨然以胜利者自居。他逗女儿玩的方式也特别,每天临睡在她被窝里埋置“地雷”,埋得一层深入一层,把大大小小的各种玩具、镜子、刷子,甚至砚台或大把的毛笔都埋进去,等女儿惊叫,他就得意大乐。女儿临睡必定小心搜查一遍,把被里的东西一一取出。钟书恨不得把扫帚、畚箕都塞入女儿被窝,博取一遭意外的胜利。这种玩意儿天天玩也没多大意思,可是钟书百玩不厌。
据杨绛回忆,钱钟书常以女儿为乐。他对女儿说,《围城》里有个丑孩子,就是她。阿瑗信以为真,却也并不计较。他写了一个开头的《百合心》里,有个女孩子穿一件紫红毛衣,钟书告诉阿瑗那是个最讨厌的孩子,也就是她。阿瑗大上心事,怕爸爸冤枉她,每天找他的稿子偷看,钟书就把稿子每天换个地方藏起来。一个藏,一个找,成了捉迷藏式的游戏。后来连杨绛都不知道稿子藏到哪里去了。
钟书曾“痴气”地对杨绛说:“假如我们再生一个孩子,说不定比阿瑗好,我们就要喜欢那个孩子了,那我们怎么对得起阿瑗呢。”
钱锺书主要著作年表
1937《十七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
《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
1941《写在人生边上》
1945《猫》
《人兽鬼》
1947《围城》
1948《谈艺录》
1958《宋诗选注》
1978《古典文学研究在现代中国》
1979《旧文四篇》 《管锥编》
1980《诗可以怨》 1981《管锥编增订》 1984《也是集》 《谈艺录》(补订本) 1985《七缀集》 1988《模糊的铜镜》 1995《槐聚诗存》 1996《石语》
作文七:《钱钟书》1900字
浅谈钱钟书“化境”理论基础
钱钟书先生是我国当代最博学的学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大精深,在很多重要的文化学术领域都有着卓越的建树,尤其是在翻译领域,更是因其独到的见解对当代译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我们都知道钱钟书先生的“化境”理论,本文就探讨“化境”的理论基础。
译界所熟知的“化境”说,就是指原文的思想、情感、风格、意韵都原原本本地化到了译文的境界里。也就是说化即是转化(conversion),即将一种语言转成另一种语言”,也是归化(adaptation),将外文用自然而流畅的本国文字表达出来,即能表达出原文的意思,又不失原文的风韵。而这些理论自然不是凭空设想的,首先,它受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所影响。自玄奘进行佛经翻译之后,在中国就出现了一大批翻译活动,产生了翻译理论。钱钟书对中国古代的佛经翻译进行了评价,并考证了翻译的历史材料,其翻译理论就是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其次便是西方的翻译理论,除了中国的翻译理论,钱钟书还阅读了许多西方翻译家的作品,并在他的相关文章中予以引用,在《管锥编》和《七缀集》中,他征引了摩尔根斯特坦,塞万提斯,雨果,叔本华等人的话,来说明他对翻译的含义和性质的理解。这些足以说明他的理论起源于西方的翻译理论。
除却国内及国外理论对化境理论的基础作用,哲学也对翻译产生了影响,首先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生在中国,与古代哲学观念和美学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直接反映在思维模式及讨论翻译时使用的术语上。例如,早期佛经翻译重质轻文的倾向就深受道家尚素朴,反浮华以及玄学的所谓“得象忘言" ,“得意忘象”的影响。严复的“信达雅”更是直接来自儒家的文章,钱钟书的“化境”说脱胎于上述提到的理论中,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中国传统哲学理论的影响。中国传统哲学最突出的一个思想就是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这种思维模式也是被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公认的,而且,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还包括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不必通过政治或法律来实现,而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道德和情感约束就能实现的意蕴,也就是儒家的“仁" 和孟子的人性善论,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他精通中国的古代哲学,特别是对先秦时期的孔子" 老子" 庄子" 列子等代表的哲学思想流派都有很深刻的理解! 在广泛阅读这些古代典籍的基础上,钱钟书批判地继承了这些思想并把它们应用到他的学术领域之中。
最后的基础便是美学。从古代到现代,中国的翻译理论一直都是把传统的文艺美学作为发展的基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钱钟书指出,严复提出来的翻译的三字标准在支谦所翻译的佛经序言中早已出现过了。傅雷的“神似”说和钱钟书的化境说也是来源于古代的文艺美学理论。所有这些都表明,在中国,翻译活动毫无例外地被看作是一种艺术,而不仅仅是翻译,美学的独特影响远远不止于我们所认识的程度。中国古典美学最突出的优点在于,它是从个人与社会统一以及人与自然统一的理论角度来考察美和艺术的问题。孔子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仁学的基础上的,他认为真正的美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爱。道家的美学思想则是 从无为角度出发,认为达到人与自然地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便是美。作为道教和佛教混合体的禅学,其美学思想强调人只有凭借本能和自律才能进入到精神的自由国度,即成佛中国传统美学的关键就是如何好处理情" 景" 思" 境" 意和象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也就是心与物的关系。心和物的和谐统一是古代中国美学的最高境界! 受到中国美学传统极大影响的钱钟书,吸收了它的精髓,同时,批判地接受了西方古典美学中诸如黑格尔等人的观点步形成了他的美学思想。对于比较
诗学的研究是钱钟书比较文学研究的核心之一,钱钟书认为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即所谓的比较诗学是一个重要而且大有可为的研究领域,如何把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术语和西方的术语加以比较和互相阐发,是比较诗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比较研究,钱钟书首先从大量的具体的文学现象的鉴赏和对比入手,对中西方的诗歌并行研究,通过对创作原则" 接受心理" 艺术方法" 风格和艺术概念的对比,旨在找出其隐藏着的共同的诗心文心,作为自己文学创作的理论判断标准在中国古代,作为两种主要艺术形式的诗歌和绘画被认为是同根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家把文学的内部因素看作灵魂,并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索。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任何理论都有其依据,绝非凭空捏造,弄清其理论来源的基础,我们也就能更好地理解化境这一理论,同时作为中国最伟大的翻译家之一,钱钟书的理论及译作都为我们学习翻译提供了平台,可以说,钱钟书为中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为我们今后凡以事业的发展设定了新的目标。
作文八:《钱钟书》19500字
百科名片
钱钟书钱钟书,原名仰先,字哲良,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曾为《**选集》英文版翻译小组成员。晚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钱钟书在文学,国故,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其夫人杨绛也是著名作家,育有一女钱瑗(1937年-1997年)。
中文名: 钱钟书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江苏无锡县
出生日期: 1910年11月21日
逝世日期: 1998年12月19日
职业: 作家,文学研究家,翻译家
毕业院校: 清华大学,牛津大学
主要成就: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代表作品: 围城、管锥编、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人·兽·鬼
目录[隐藏]
履历
主要著作年表
著作解析评价
人物轶事
人物评价
纪念钱锺书
钱锺书故居
[编辑本段]履历
宣统二年(1910年)出生
农历庚戌年十月二十日(公历11月21日),钱钟书出生于江苏无锡县。伯父钱基成,父亲钱基博(子泉),叔爷钱基厚(孙卿)。
宣统三年(1911年)一岁
钱锺书出生那天,曾有人送来一部《常州先哲丛书》,伯父为他取名 “仰先”,取“仰慕先哲”之义,字“哲良”。至此周岁抓周,抓了一本 书,父亲为他正式取名“锺书”。“钱锺书”的“锺”字简化后本作“钟”,但锺是“集聚”的意思,由此引申出“感情专注”之义,如“锺情”、“锺爱”等。 意思是“锺爱读书”。锺字简化后与钟(古代打击乐器)意义混淆,根据钱老先生生前意愿,应作“钱锺书”。
1916年 六岁
在亲戚家的附塾附学,曾念《毛诗》。以后由伯父教他读书。读了《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以及《说唐》、《济公传》、《七侠五义》等小说。
1920年 十岁
入无锡东林小学。父亲为钱锺书改字“默存”,有要他少说话的意思。
1923年 十三岁
考入美国圣公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大量阅读《小说世界》、《红玫瑰》、《紫罗兰》等刊物。
在苏州桃坞中学、无锡辅仁中学接受中学教育,十九岁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钱钟书出生于诗书世家,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中学时擅长中文、英文,却在数学等理科上成绩极差。
1925年 十五岁
返家度暑假,乃得知《古文辞类》、《骈体文钞》、《十八家诗钞》 等大型选本,从此开始系统阅读,是一生治学之始。
1929年 十九岁
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报考时,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其中英文更是获得满分,于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录取。
1929—1933年 十九—二十三岁
在大学期间,建立了比较文化和比较文学观念,知识结构正式形成。 因出众的才华受到罗家伦、吴宓、叶公超等人的欣赏,被看作特殊的学生。
1932年,结识杨绛。
1933年,与杨绛订婚。
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
1935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取英国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赴英国牛津大学埃克塞 特学院英文系留学。与杨绛结婚,同船赴英。
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
B.litt 学位。之后随杨绛赴法国巴黎大学从事研究。女儿钱瑗出生。
1938年,秋,与杨绛乘法国邮船阿多士Ⅱ(Athos Ⅱ)回国。
被清华大学破例聘为教授,次年转赴国立蓝田师范学院任英文系主任,并开始了《谈艺录》的写作。
在湘西两年。其间于1940年暑假曾回家探亲,因道路不通,半途折回。完成《谈艺录》最初部分,约相当于《谈艺录》初稿的一半。完成《围城》 的布局、构思。有《中书君近诗》一册(非卖品)。有论文《中国诗和中国画》(1940)。此文后来收入了《开明书店二十周年纪念文集》(1947)、《旧文四篇》(1979)和《七缀集》(1985)。
1941年,暑假由广西乘船到上海,珍珠港事件爆发,被困上海,任教于震旦女子文理学校,其间完成了《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散文随笔集《写在人生边上》由开明书店出版,是“开明文学新刊”之一。写作《围城》。其时困顿于上海沦陷区时期的经历和情绪,对《围城》题旨和书名的确定有重要的影响。
1945年,抗战结束后,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兼南京中央图书馆英文馆刊《书林季刊》编辑。在其后的三年中,其短篇小说《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诗文评《谈艺录》得以相继出版,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
1947年,长篇小说《围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1948年再版, 1949年三版。是“晨光文学丛书”之一。《谈艺录》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1949年再版而止。是“开明文史丛刊”之一。 1949年,回到清华任教;1953年调到文学研究所,其间完成《宋诗选注》,并参加了毛选翻译工作和《唐诗选》、《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
1949—1953年 三十九—四十三岁
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并负责外文研究所事宜。1953年院系调整,清华改为工科大学,文科部分并入北京大学。钱锺书摆脱教务,在文学研究所工作,实际干的是《**选集》英译的定稿工作。极少发表作品,以静静读书为主。 1955年 四十五岁
翻译德国海涅的《精印本〈堂·吉诃德〉引言》,刊载于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编的《文学研究集刊》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1月版)。
1955—1957年 四十五—四十七岁
在郑振铎、何其芳、王伯祥等人的支持下,穷两年之力完成了《宋诗选注》,选注了宋代81位诗人的297首作品。 1957年因父病到湖北省亲,有《赴鄂道中》五首绝句,寄寓了对当时形势的感受。此年父亲钱基博病逝。
1958年 四十八岁
《宋诗选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列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
五十年代末
成立《**诗词》英译本定稿小组。袁水伯任组长,乔冠华、钱锺书、叶君健任组员。小组的工作至**爆发暂时中断。
1966年 五十六岁
“**”爆发。钱锺书、杨绛均被“揪出”作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经受了冲击。有人写大字报诬陷钱锺书轻蔑领袖著作,钱锺书、杨绛用事实澄清了诬陷。
1969—1970年 五十九—六十岁
1969年11月,钱锺书作为“先遣队”去河南省罗山县的“五七干校”。不久,“五七干校”迁至淮河边上的河南息县。1970年7月,杨绛也来干校。在“五七干校”,钱锺书一度担任过信件收发工作。1970年6月,女婿王得一被逼含冤自杀。 1972年3月回京,开始写作《管锥编》 。
1975年 六十五岁
此年前后,海外误传钱锺书的死讯,在港、台、日本等地引起了一阵悼念活动。此误传于1977年前后被澄清。《管锥编》初稿完成,此后又陆续修改。
1976年 六十六岁
由钱锺书参与翻译的《**诗词》英译本出版。诗作《老至》寄寓了对形势的感受。
1979年 六十九岁
4月至5月,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赴美国访问。访问了哥伦比亚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贝克莱分校等,大受欢迎。《管锥编》 1—4册由中华书局出版。《旧文四篇》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书收有 《中国诗和中国画》、《读〈拉奥孔〉》、《通感》、《林纾的翻译》等4 篇文章。《宋诗选注》重印。 1980年 七十岁
11月,赴日本访问。在早稻田大学作《诗可以怨》的演讲。
《围城》重印。
1982年 七十二岁
《管锥编增订》出版。本年起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1983年 七十三岁
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的身份主持中美比较文学双边讨论会,并致开幕词。《人兽鬼》和《写在人生边上》被列入“上海抗战时期文学丛书”,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4年 七十四岁
《也是集》由香港广角镜出版社出版。此书上半部是1979年以后发表的三篇论文:《诗可以怨》(1981)、《汉译第一首英译诗〈人生颂〉及有关二三事》(1982)、《一节历史掌故、一个宗教寓言、一篇小说》(1983);下半部从《谈艺录》补订本摘选。《谈艺录》补订本由中华书局出版。
1985年 七十五岁
《七缀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书包括《旧文四篇》和《也是集》上半部的3篇文章,共7篇文章。
1989年 七十九岁
《钱锺书论学文选》(六卷本)由舒展编成,由广东花城出版社出版。此书包含有钱锺书新补手稿约20余万字的内容。 1990年 八十岁
12月,电视连续剧《围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获得普遍好评。
1991年 八十一岁
全国18家电视台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钱锺书为首批36人之一,但他谢绝拍摄。
1998年 八十八岁
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钱锺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当晚,****亲自给钱先生的夫人杨绛打电话,对钱先生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在翌日新华社播出的新闻通稿中,出现“永垂不朽”字样。
[编辑本段]主要著作年表
1937 《十七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毕业论文)
1941 《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开明书店1941年12月出版)
1945 《猫》(《文艺复兴》1月10日);《人·兽·鬼》(著名短篇小说集)(开明书店6月出版)
1947 《围城》(著名长篇小说集)(晨光出版公司5月出版)
1948 《谈艺录》(开明书店1949年6月初版) 1958 《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8月出版)
1978 《古典文学研究在现代中国》(《明报月刊》7月) 1979 《旧文四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9月出版);《管锥编》(中华书局8月初版)
1980 《诗可以怨》(《文学评论》1981年1期)
1981 《管锥编》、《管锥编增订》(中华书局1982年9月出版)
1984 《也是集》(香港广角镜出版社3月出版);《谈艺录》(补订本)(中华书局9月第1版)
1985 《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2月出版) 1988 《模糊的铜镜》(《随笔》1988年第5期) 1995 《槐聚诗存》(三联书店3月出版)
1996 《石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月出版)
[编辑本段]著作解析评价
《管锥编》是钱锺书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本书用典雅的文言写成,引用了大量英、法、德、意、西原文,是一部不可多得、必然传世的多卷本学术著作。三联书店版4册(中华书局版5册)近130万字,是他研读《周易正义》、 《毛诗正义》 、 《左传正义》 、 《史记会注考证》 、 《老子王弼注》 、 《列子张湛注》 、《焦氏易林》、 《楚辞洪兴祖补注》 、 《太平广记》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十种古籍时,所
作的札记和随笔的总汇。
此书考论词章及义理,打通时间、空间、语言、文化和学科的壁障,其间多有新说创见,皆发前人之覆者,颇能开拓万古之心胸,推倒一时之豪杰。书中引述四千位著作家的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所论除了文学之外,还兼及几乎全部的社会科学、人文学科。
此书未刊部分尚有考论《礼记》 、 《庄子》 、《全唐文》 、 《杜少陵诗集》 、 《玉溪生诗注》 、《昌黎集》 、《简斋集》等十种书的札记。显而易见,这部高品位的著作是钱先生数十年心血的结晶。
本书出版后,在海内外学术界引起重大反响。尽管出版者中华书局起初并没有为该书申报“国家图书奖”,然而,博学的评委们还是公正地将其列入了首届获奖名单。
《谈艺录》是中国最后一部集传统诗话之大成的书,也是第一部广采西方人文、社科新学来诠评中国古典诗学诗艺的书。全书45万字,古来诗家作品多所评骘,唐以后一些有代表性的诗人更被重点论列。
本书征引或评述了宋以来的诗话近130种,中国诗话史上的重要著作几乎都被涉及。举凡作者之心思才力、作品之沿革因创、批评之流敝起衰等等,都包容其中。各节论述具体入微,多所创见,行文则或兼综、或条贯,或评点、或专论,长短自如,不拘一格。采二西而反三隅,引述西方论着500余种,内容包括曾作为思想理论界显学的佛学、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文化人类学、新批评和较新起的流派如超现实主义、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等。
本书是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必读书。
《七缀集》是文艺论集。本书基本上是《旧文四篇》和《也是集》的合编。收入本书的是七篇被钱先生戏称为“半中不西、半洋不古的研究文章”。此书当与《管锥编》参互而读。集中每篇文章就是《管锥编》中某一节之铺张扬厉、充类至尽;《管锥编》中每节札记则如本书各篇之缩略提纲。
《围城》是钱先生唯一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现代文学经典,有论者认为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围城》内涵充盈,兼以理胜于情,是小说中的宋诗。所谓“围城”,如书中人物所说,是脱胎于两句欧洲成语。英国人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法国人的说法是:结婚犹如“被围困的城堡fortressassiegee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本书的主人公方鸿渐本来不知道有“围城”之说,然而,当他听人说到“围城”,并且经过后来的坎坷,便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想法。”“围城”是对一种人生情境的形象概括,也是对一种心理意态的巧妙把捉。“围城”所描绘的,乃是人类理想主义和幻想破灭的永恒循环。古往今来,多少人都是从自以为天佑神助开始,而从意识到造化弄人结束。《围城》中时起时伏,处处申说的,都是理想的不断升腾和一再破灭。经常是事将成矣而毁即随之,浪抛心力而已。许多人终身处于“围城”境遇而不察,因此,“围城”完全可以作为人类身处困境、屡遭挫折的象征。钱锺书先生旁观浮生,思虑沉潜;指点世态,寄慨遥深,以形而下示形而上,使读者对人生恍然如有所知。本书风格幽默,妙譬可人,读之颇可领略汉语文字的丰赡粹美。
《人.兽.鬼》是钱先生的短篇小说集,共收作品四篇。其中, 《上帝的梦》描写了人的孤独和人际关系的疏离;《猫》讽刺了一群无聊的知识分子,可以看作《围城》的雏型;《灵感》所表现的是自作自受和精神产品的异化;《纪念》则是写家人、夫妇间无法弥合与沟通的疏隔。
《写在人生边上》是钱先生的散文集。收入《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等十篇。作者带着“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以旁观者的姿态对世道人心发表看法,博闻善说,睿智幽默,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算得上一个独特的品种。
《槐聚诗存》是钱锺书先生自己选定、并由杨绛先生抄录保存下来的旧体诗集。钱先生自幼读书学诗,几十年间所作至
少也有上千首。但钱先生自觉比较满意而收入本集的,却尚不足三百首,足见其标格之高。书中言志、抒情、感时、论诗之作,应有尽有,殊耐吟咏。其中古意、无题诸章,最具李义山风致。作者在序中自叙少年学诗门径以及编定本书之原则与经过,皆是首度披露,必能引起读者极大兴趣。
《宋诗选注》
人们习惯于并称唐诗、宋词和元曲,其实宋诗自有其独树一帜的创造和唐诗不可替代的地位,情文并茂的佳作也不在少数。历来的宋诗选本中,钱锺书先生的《宋诗选注》是最富有影响的选本之一。钱氏对宋诗素有研究,在其40年代所著《谈艺录》一书中有关宋诗的评述已多创见,上世纪五十年代选注宋诗时,更在论述宋诗的特色与成就、评价诗人和诗歌流派及诗歌的注释等方面言人之所不曾言,提出一系列富于启发性的见解,在海内外引起广泛的反响。本书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中文学科指定书目。
《钱锺书文集》
文集收录了钱先生的《围城》《人兽鬼》《写在人生边上》《管锥编》《谈艺录》《七缀集》《槐聚诗存》等部分著作,书后附有钱锺书年表。
[编辑本段]人物轶事
【钱锺书的少年生活】
因为伯父没有儿子,按照惯例,钱锺书一生下来就过继给了伯父。他刚满周岁“抓周”,抓到一本书,因而取名为钟书。钟书四岁,伯父教他认字。六岁,送入秦氏小学,不到半年,因为一场病,伯父让他呆在家不再上学。后来进私塾,伯父又嫌不方便,干脆自己教钟书。上午伯父出去喝茶,给一铜板让他去买酥饼吃,给二铜板让他去看小人书。锺书经常跟伯父去伯母娘家,那有一个大庄园,钟书成天贪玩,耽误些功课;伯母娘家人都抽大烟,总是半夜吃夜餐,生活无规律。一回来,父亲见锺书染上许多坏毛病,大骂,但他总不当着其他孩子的面骂。锺书十一岁,考取东林小学,而伯父不久也去世了。尽
管父亲负责他的学杂费,但其它开支无法弥补,没有作业本,他就用伯父曾钉起的旧本子;笔尖断了,他就把竹筷削尖替用。锺书十四岁考上桃坞中学,父亲在清华大学任教,对锺书的作文始终不满意,他从此用功读书,阅读了大量的书,渐渐地他可以代父亲写信、写诗,父亲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写《围城》时的钱锺书
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
假使人生真是这样,那么,我们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书评家,具有书评家的本领,无须看得几页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书评一篇写完交卷。
但是,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他们觉得看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书评或介绍。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他们不慌不忙地浏览。每到有什么意见,他们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
这种零星随感并非他们对于整部书的结论。因为是随时批识,先后也许彼此矛盾,说话过火。他们也懒得去理会,反正是消遣,不像书评家负有指导读者、教训作者的重大使命。谁有能力和耐心做那些事呢?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一时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钱锺书《写在人生边上》
●锺情于书 两耳不闻窗外事
有外国记者曾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锺书”。简直把钱锺书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
其实如果没有《围城》,也许多数人并不知道钱锺书,但知道的人中又有谁真正了解他和他的文字?有人甚至认定他是一个爱吊书袋的学究,或把他的绝俗看成老式的清高。 然而面对《管锥编》却有人惊叹:“其内容之渊博,思路之开阔,联想之活泼,想象之奇特,实属人类罕见。一个人的大脑怎么可能记得古今中外如此浩瀚的内容?一个人的大脑怎
么可能将广袤复杂的中西文化如此挥洒自如地连接和打通?” 他文风恣意幽默,充满智慧与哲理以及对世俗的笑骂与揶揄,他以一册仅仅十篇的散文集就位列现代散文大家,而其为数不多的几篇短篇小说更是风格迥异,寓意深刻,令人惊叹叫绝。
他去世之后,一个热爱他的读者曾在报纸上撰文纪念,标题是《世界上惟一的钱锺书走了》,这句话,可以代表所有对钱锺书有一点点或更多了解的人们的共同心声。
他潜心读书研究,不好拜客访友,也讨厌、憎恨别人拜访,客来常以病谢,积函多不作复。因此,在人们心目中,他的形象便越加扑朔迷离,如云中之龙,见首不见尾,时露一鳞半爪,令人想象、神往。钱锺书非故作高深,故弄玄虚,大学者惜时如金,不借口舌而扬名,不浪掷光阴于交游,此其一;甘于寂寞,不求闻达,此其二。胡思乱想是别人的事,于钱锺书却无关。
●童心苍老,不幸成为神话或靶子
钱锺书的性格很独特,他有一般才子恃才傲物的性格,也有一般才子不具备的童心,然而面对一系列相继而来的风雨,他的童心不得不跟着变得苍老,虽然他的才气仍不减当年,但他的热情与欲望却在逐年递减,钱锺书一度开始沉默。在许多年间,他似乎没有什么新作问世,放下手中犀利的笔,他开始由创作走向研究,用半辈子寒窗的寂寞,默默地为世界文化奉献着自己的智慧。
也许正是由于当年的《围城》和后来的《管锥编》,他不幸成为了神话或靶子。迄今为止,钱锺书被学界关注评论的历史,已经有六十多年了。六十多年来,许多中外著名人士,都对钱锺书作了极高评价,称之为“二十世纪人类最智慧的头颅”。 偶有文章涉及如何评论钱锺书的议题,亦歧见旁出,也有一些人认为,钱锺书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不应该给他过高的评价。一位博士生曾发表《我看钱锺书》一文,声称:“在钱锺书身上体现着中国现当代学人的根本欠缺:缺乏体系性建构的能
力。”表示要给钱锺书“上课”;1997年1月《羊城晚报·新闻周刊》上也有人撰文,批评钱锺书不行,钱学有病。
无论别人如何褒贬,钱锺书却等闲视之,1989年《钱锺书研究》编委会成立,他对这事却极力反对,曾向发起人之一、学者舒展抗议:“昆仑山快把我压死了。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又说:“读书人如叫驴推磨,若累了,抬起头来嘶叫两三声,然后又老老实实低下头去,亦复踏陈迹也。”
●横扫清华,风华绝代的幽默才子
1929年,钱锺书考入清华,立即名震校园,不仅因为他数学只考了15分,更主要的是他的国文、英文水平使不少同学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到清华后的志愿是:横扫清华图书馆。他的中文造诣很深,又精于哲学及心理学,终日博览中西新旧书籍。最怪的是他上课从不记笔记,总是边听课边看闲书或作图画,或练书法,但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甚至在某个学年还得到清华超等的破纪录成绩。
孔庆茂的《钱钟书传》中曾写到一则趣事:同学中一位叫许振德的男生爱上了一位漂亮女生,在课堂上就不住地向女生暗送秋波,钱钟书本来上课就不听讲,他把许的眼睛向不同方向观看的眼神变化都画了下来,题为《许眼变化图》,没等下课就把画传递给其它同学,一时在班上传为笑谈。直到若干年后,居住在美国的许振德每提起旧事,还禁不住哈哈大笑,传为美谈。这也许是钱氏最得意的绘画作品。
1933年钱锺书从清华外文系毕业,校长亲自告诉他要破格录取他留校,陈福田、吴宓等教授都去做他的工作,想挽留他,希望他进研究院继续研究英国文学,为新成立的西洋文学研究所增加光彩,可他一口拒绝道: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其率真狂傲可见一斑。
●痴气率真,未将直气折王侯
虽然是学者,但钱锺书处理起平常的事情也并不是一个“道貌的儒者”,生性率真的他反而有某些学者所不具备的痴气,甚
或是“凶玩”。
有一种说法是在“**”期间钱锺书为了夫人杨绛与一对年轻夫妇打架,杨绛在《干校六记》中亦有记载,但后来那对年轻夫妇又站出来说杨绛之说不实。一时间,学界也被搅得沸沸扬扬,许多学者也都卷入了这场纷争,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也许我们并不关心个中曲直,但钱老先生以年迈之躯为妻子与年轻人拼力相殴,其率真痴气反倒让我觉得真实与纯粹,天下又有哪个女子可以接受一个不敢为妻子出头的男人呢?也许正是钱氏曾被神话,当我们看到他平凡的一面时反而会觉得“可爱”。
有句老话:不为雄名疏贱野,惟将直气折王侯。但在钱钟书,也许连折王侯也不必了。
据黄永玉先生讲“**”期间,某天忽然有部门通知学部要钱钟书去参加国宴。钱锺书道:“我不去,哈!我很忙,我不去,哈!”
“这是江青同志点名要你去的!”“哈!我不去,我很忙,我不去!”
“那么,我可不可以说你身体不好,起不来?”
“不!不!不!我身体很好,你看,身体很好!哈!我很忙,我不去,哈!”结果钱先生没有出门。
又一次黄永玉要写一个有关“凤凰涅盘”的文字根据,但一点材料也没有。《辞源》,《辞海》,《中华大辞典》,《佛学大辞典》,《人民日报》资料室,北京城的民族学院、佛教协会都请教过了,没有!
忽然想起钱先生,连忙挂了个电话,钱先生就在电话里说了以下的这些话:
“这算什么根据?是郭沫若1921年自己编出来的一首诗的题目。三教九流之外的发明,你哪里找去?凤凰跳进火里再生的故事那是有的,古罗马钱币上有过浮雕纹样,也不是罗马的发明,可能是从希腊传过去的故事,说不定和埃及、中国都有点关系……这样吧!你去翻一翻大英百科……啊!不!你去翻
翻中文本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第三本里可以找得到。”结果马上找到,解决了所有的问题。
●目光睿智的钱锺书
力行不倦,打造中西文化园林
钱锺书的涉猎广泛与博闻强记是出了名的,有大量的报道说他过目不忘,有着照相机的记忆功能。但说起他的文学成就,真正为人推崇的当属《管锥编》。
对于《管锥编》也有着各种各样的评价,从夏志清到司马长风,从柯灵、舒展到李洪岩,见仁见智,不胜枚举。
我第一次读到《管锥编》,却已是1994年了,在此之前也只是读过《围城》和他的部分散文及短篇小说,虽然喜欢得不得了,但真正在书店里翻动他的《管锥编》时却大有窒息之感,也许是出差在外的心情所致。当时在济南的一个古籍书店,我终于将一套五卷本的《管锥编》捧回了旅馆,连夜拜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五册。其中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前四册从先秦至隋代以来的经史子集1158页内容的增订,而第二部分是对前四册及增订内容进行的再增订。钱氏六十五岁做《管锥编》,七十二岁出版《管锥编增订》,而年近八十又做《管锥编增订》之二,以如此之高龄对自己已经功业垂成的巨著作如此缜密繁琐的订补,且旁征博引涉及中西,仅引文就包括中、英、德、法、拉丁等数种语言。其治学精神着实让人感动且叹服,似在学界未有第二人。
柯灵赞叹道:“散文也罢, 小说也罢, 共同的特点是玉想琼思, 宏观博识, 妙喻珠联, 警句泉涌, 谐谑天生, 涉笔成趣。这是一棵人生道旁历尽春秋、枝繁叶茂的智慧树, 锺灵毓秀, 满树的玄想之花, 心灵之果, 任人随喜观赏, 止息乘荫。只要你不是闭目塞听, 深闭固拒, 总会欣然有得。——深者得其深, 浅者得其浅。” 将自己一生饱学之识汇于一册,将广袤复杂的中西文化如此挥洒自如地连接和打通。有人称钱锺书为文学宝库、昆仑或是大海,但在我看来,《管锥编》更像是匠心别具的文化园林,将世间文化精华移天缩地,巧妙陈置,相映成趣,打造成立体
的风景,让人流连其中,惊异忘返。我曾顺着他的目光,情不自禁地爱上了这片“文化风景”,而钱锺书正是这座“文化园林”的向导和打理者。
黄谨曾有言:当代学人,最不可思议者,当数钱锺书。他不仅有惊人的渊博和睿智,更有无与伦比的文化包容力;他能够像魔术师一般,把种种本不亲和甚至相互排斥的东西,不落痕迹、天衣无缝地融和在一起。此言极是。
●民国第一才子
钱锺书被称为民国第一才子。
●钱锺书是“钟情于书”的大学者
钱锺书还是个幽默大师,他健谈善辩,口若悬河,舌璨莲花,隽思妙语,常常令人捧腹。钱氏的健谈雄辩大有孟子、韩愈遗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几乎无人不晓。俞平伯与钱锺书是文学研究所最为资深的两个学者,文研所内开会,俞平伯总是木讷寡言,独自抽烟,钱锺书则是纵声谈笑,议论风生,每每坐在一起,便构成了有趣的映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可称得上幽默大师的,除了鲁迅、梁实秋、老舍之外,就要推钱钟书了。《围城》的幽默更是中国现代小说中首屈一指的。如: 学国文的人出洋“深造”,听来有些滑稽。事实上,惟有学中国文学的人非到外国留学不可。因为一切其他科目像数学、物理、哲学、心理、经济、法律等等都是从外国灌输进来的,早巳洋气扑鼻;只有国文是国货土产,还需要外国招牌,方可维持地位,正好像中国官吏、商人在本国剥削来的钱要换外汇,才能保持国币的原来价值。
像这类幽默的语言,在《围城》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短篇小说《猫》中写道:“李太太深知缺少这个丈夫不得;仿佛阿拉伯数码的零号,本身毫无价值,但是没有它,十百千万都不能成立。”甚至在《谈艺录》、《管锥编》等纯学术著作中也充满了机趣与幽默。1991年,全国十八家省级电视台联合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录》,要拍钱锺书,被他婉拒了,别人告诉他将要酬谢他钱,他淡谈一笑:“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
会迷信这东西吗? ”
因为才高一世,所以他也颇自负自许,相当的“狂”。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中说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个“狂人”之一,钱锺书的狂,狂在才气,狂得汪洋恣肆,颇类古代庄生。他的堂弟曾说过,钱钟书少年时就狂得惊人,从小就不愿说赞扬别人的话,倒批评、挖苦、调侃过不少人,说话既刻薄,又俏皮,这脾气一直未改,这些被他批评的人中有的是他的同学友人,有的还是他的师长、前辈,像朱自清、周作人、冯友兰、赵万里、吴宓,甚至还包括他的父亲钱基博在内。上大学时他就敢挑剔博学的父亲的学问,断定父亲的学问“还不完备”。大学快毕业时,清华挽留他继续攻读西洋文学研究硕士学位,他曾说:“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 ”其狂如此!
他架子相当大,不愿拜访别人,更不拜访名人,他曾引杜于皇的话说:“即使司马迁、韩愈住隔壁,也怨不奉访! ”无怪乎当年他父亲写信命他拜访章士钊,他也懒得理会,无动于衷,后来看到章氏《柳文载要》,他还为当年没有遵父命而感到庆幸呢!
钱锺书狂者的风度中却又表现出狷者的性格,他狂得直率、自然、可爱、可敬而复可亲。其实,人们往往忽视了钱钟书性格中很重要的另一面,那就是谦虚、谨慎,并不以自己的博学才华而固步自封,沾沾自喜,他对自己要求更高、更严格,尤其在学问上。他的《谈艺录》、《管锥编》、《围城》,皇皇巨著,可谓尽善尽美了,但他并不满意,并不引以自豪自傲。他说他对《谈艺录》“壮悔滋深”,对《围城》“不很满意”,对《宋诗选注》”实在很不满意,想付之一炬”,因此他对这些既成著作不厌其烦地修正、补订,逐渐地自我完善。他对自己著作中每个字句,每一条中、外引文都要逐处地查找核对,从不轻易放过,人们很难在他的书中挑出错误来,戏称之为“文正公”,他却自谦为“文改公”,尤其是愈到晚年,立论愈谨严、愈认真;成果愈大,他愈谦虚,这才是一位真正的大学者最令人
肃然起敬的可贵的精神和品格。
来源:《钱锺书文集》
钱锺书:七律一首
阅世
阅世迁流两鬓摧,块然孤喟发群哀。
星星未熄焚馀火,寸寸难燃溺后灰。
对症亦知须药换,出新何术得陈推。
不图剩长支离叟,留命桑田又一回。
来源:槐聚诗存
[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钱锺书先生字默存,曾用笔名中书君等。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解放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注》、《管锥编》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钱先生还参与《**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他的《宋诗选注》在诗选与注释上都卓有高明识见,还对中外诗学中带规律性的一些问题作了精当的阐述。《管锥编》则是论述《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子张湛传》、《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外传》、《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学术巨著,体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数十年学术积累的力作,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 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汇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昆仑。60年来,钱钟书先生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淡泊名利,甘愿寂寞,辛勤研究,饮
誉海内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培养了几代学人,是中国的宝贵财富。
钱先生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方面的卓越成就,对于我们建设中国新文化,特别是在科学地扬弃中国传统文化和有选择地借鉴外来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钱先生给予中国文化的主要影响:一是以一种文化批判精神观照中国与世界。在精熟中国文化和通览世界文化的基础上,钱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为此,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钱先生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以及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二是以一种新的学术规范发展和深化中国学研究。中国是诗书礼义之邦,中国的学问源远流长,中国学早已蔚成世界之显学。在这个领域,一方面是勤谨笃实,硕果累累,另一方面却是陈陈相因,难以出新。思想方法上的僵化固守和学术方法上的划地为牢,极大地阻滞了前进的速度。在这种亟待变革的形势下,钱先生的治学方法应运而生。他数十年间所实践的“打通”、“参互”、“比较”的方法,努力使中国学自觉地成为一个科学的、开放的体系,从而获得一个更深、更广、更新的发展。三是以一种现代意识统领文学创作。钱钟书先生生活在一个农业国,但是,他却没有小生产所固有的狭隘保守观念;他主要研究的是中国古代文学,但是,他却没有三家村学究的陈腐迂阔做派。钱先生的创作贯注着一种强烈的现代意识,这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是并不多见的,有别于同时代的一般作品而与世界文学潮流颇为合拍。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他的文学创作都不是那种生吞
活剥的东西,而是具有真正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中国人也为外国人所喜爱的作品。四是以一种高尚的形象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人格上的榜样。在三、四十年代,钱钟书先生不向恶势力俯首,用文学作品辛辣地嘲弄了那个黑暗社会。1949年以后,钱钟书先生虽然“经过九蒸九焙的改造”,“**”中更是受尽凌辱和折磨,但是,智者是不可征服的。钱钟书先生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忘记他作为一个学者,要为祖国和世界文化做出贡献的历史使命。他不走冷门,不投热机,不计利钝,不易操守,反对树宗立派,只是一心一意地搞研究、出成果。在当今之世,这种品格更其难能可贵。
[编辑本段]纪念钱锺书
纪念锺书先生的最好方式,就是将他作为20世纪中国人文学术的一个杰出象征,总结一代大才成长的基本经验。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特邀顾问、著名学者和作家钱锺书先生,于1998年12月19日,带着他对祖国、对人民、对中华文化的无限挚爱和眷恋,带着他无穷的睿智和学识,离我们而去。时光荏苒,但我们对钱先生的缅怀之情却益发深切。这使我想起俄罗斯伟大诗人涅克拉索夫悼念杜勃罗留波夫的诗句:怎样一盏智慧的明灯熄灭了,怎样的一颗心脏停止了跳动!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正在生机勃勃地走向新世纪。整个学界都在思考,如何通过不懈的努力,产生出一批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家,以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推动中国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因此,纪念钟书先生的最好方式,就是将他作为20世纪中国人文学术的一个杰出象征,走近他,认识他,深刻地探讨他的学术道路和学理体系,总结一代大才成长的基本经验,以往鉴来,开拓21世纪人文社会科学更高历史水平的繁荣鼎盛的前程。
学贯中西,熔铸人类文化精华
钱锺书先生是中国数千年文化传统在一个风气开通、历史转型时期的特殊结晶。他1910年生于江苏无锡,幼承家学,天资过人,青少年时代就练就了文史方面的“童子功”。1933年钱
钟书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两年后到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抗日战争期间归国,曾在多所大学任教。1953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后相继担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
钱锺书的一生,是以生命的极限去探索人文写作和人文学术的极致的。他解放前出版了集幽默睿智于一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描绘旧中国知识分子百相的长篇小说《围城》,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的《谈艺录》;解放后出版了《宋诗选注》、《管锥编》五卷、《七缀集》、《石语》、《槐聚诗存》等,待出版者还有《〈宋诗纪事〉补正》,等等。他还参与了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著《中国文学史》的工作,并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在1950年他就参加了《**选集》英译委员会,并翻译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60年他又参加了《**诗词》英译定稿小组的工作,断断续续直到“**”开始受冲击“靠边站”,工作才停顿下来。到1972年,他从干校返京后又于1974年参加了英译工作,终于使《**诗词》英译本得以出版。在将**著作推向世界的工作中,钱钟书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但他从不以此为耀,宣示他人。
钱锺书不仅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及拉丁文、西班牙文,而且对西方古典的和现代的文学、哲学、心理学以至各种新兴的人文学科,都有很高的造诣和透辟的理解。 钱锺书先生对我国古代的经、史、子、集都有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他立足于我国的文化传统,努力打通古今中外,使之熔于一炉,并铸广博的知识与精审卓识于一体,使丰富的原创性发现和坚实的学理性论证二者达到完美的统一。《谈艺录》是钱锺书青年时期之作,书中对许多问题都作了前无古人的发掘和辨析,出版之初就以视角的独特、观点的新颖和材料的丰赡充实震动了学界。《宋诗选注》是钱锺书在文学研究所工作期间完成的一项成果,对传统的选学开拓了崭新的境界。这部书既有普及性的一面,可供雅俗所共赏,同时又体现了钱钟书
对宋诗乃至全部中国古典诗歌的深湛研究,资料极为繁富,论述多有发明,体例独特别致,充满了创造性,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管锥编》是钱锺书晚年的力作,现已出版的几卷远非钱钟书计划的全部。最初设计为八卷,而只完成四卷,后出的第五卷是前四卷的“补遗”。如果天假以年,这部著作的规模一定还要更加宏伟。但就目前出版的五册来看,它们依托对《周易》、《毛诗》、《楚辞》、《老子》、《左传》、《史记》等典籍的独到研究,而又涉及后代许多文化论著和文学作品,熔铸古今,观照中外,就这些典籍中所涉及的文化、人生的诸多问题都做了深入的探讨并得出许多精辟的结论,堪称当代学术一座高峰。钱钟书的学术成就及其历史地位和价值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自觉而科学地梳理和弘扬中华文化,在人类文化的总格局中把中华文化安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从而推动中华文化有力地走向世界,并努力打通中西之间的隔阂,自觉而科学地吸取和借鉴一切外国文化的优良因素,从而使我国新文化建设的路途更宽广也更健康。钱钟书的全部工作,归根到底,就是提炼和熔铸人类以往文化的精华,并努力把它推向更高更美的境界。他对中华文化的精通,他对外国,特别是西方文化精髓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他以中华文化为基础对西方文化予以大气包举、融会贯通的魄力和驾驭力,在当代学林是高居峰巅,很少人能够企及的。钱钟书是世界级的学者,他的眼光也富有前瞻性。这一点世界上也有公论,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先生唁电中说“他将以他的自由创作,审慎思想和全球意识铭记在文化历史中、并成为对未来世代的灵感源泉”。 可以说,锺书先生在文学上是一个全才,既是一位大学者,又是一位大作家。他最早成名之作是旧体诗,受到许多学界耆宿的称许。特别是长篇小说《围城》,影响更大。钱锺书文学创作上的成就,是一个与他的学术成就相平行而又相关联的课题,值得我们仔细地研究和总结。
嗜书如命,超常勤奋成就天才
我们回顾钱锺书的学术创新机制,更感到他的学术战略眼光高人一筹。他总是想方设法,尽量广泛地汲取有实质价值的世界人文学术的前沿知识,用以激发和培植自己独立创新的能力。钟书先生精熟典籍,许多人以为他是位“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的老先生,实际上这是一个大误会。虽然钱钟书安坐斗室,晚年几乎是足不出户,但是世界思想界的动态对他来说并不陌生。伦敦的《泰晤士报》的每周文学增刊,他是每期必看的,而且看得很细,所以一些新观点、新学说都逃不出他的视线。 他对学术事业的态度,用严肃认真、兢兢业业这样的词语来形容是远远不够的,他的顶真严谨几乎到了苛刻严酷的程度。他的书几乎没有一部在重印或再版时不作大大小小的修改。他的《谈艺录》初版于1948年,到1984年再版,所作的补订,篇幅几与原作相等。补订本不但增加了对中国古代文论的辨析和阐发,还大量吸收了西方新学科、新理论的成果,使这部30多年前的书依旧能够傲然屹立在当今时代的学术前沿。《管锥编》虽然1979年才出版,但很快就有了新的补订,第五卷就是“补订”的结集。
凡是钱锺书的朋友、同事或学生,或者哪怕是仅仅与钱锺书交谈过一次的人,都会对钱锺书学问的广博、思维的深刻、反应的敏捷、悟性之高、记忆力之强,叹为观止。钱锺书的天资禀赋我们很多人不具备也学不到,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是他那超常的勤奋。他的成就再一次雄辩地说明:勤奋,唯有勤奋,是实现和完成天才的真正必要条件。
关于钱锺书的勤奋,流传着许多感人的故事。据50年代在文学研究所工作的一些同志回忆,他们当时还是青年人,而钱锺书早已是名震遐迩的大学者了,可是,他们每次进入线装书库,几乎都会见到钱钟书。钱钟书拿着铅笔和笔记本,不断地翻检书籍,不断地抄录、作笔记,常常不知不觉地就过了半天。有时,他会在那里向青年人介绍各类古籍,告诉他们这些书的插架所在,历历如数家珍。文学研究所图书馆馆藏线装书十分丰富,许多线装书的借阅卡上只有钱钟书一个人的名字。文学
研究所图书室当年收藏有许多好书,特别是珍贵的外文书,其中不少就是他帮助订购或搜寻来的。据说他精读的每一部书都反复批点,有的连天地两头和页边都写满了,再也找不到一点空地方。现在整理出版的《〈宋诗纪事〉补正》就是批注在《宋诗纪事》空白之处的。他的夫人杨绛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说,钱钟书撰著《管锥编》时,她为他整理、检点笔记本,整整费了两天工夫,装了几大麻袋。《管锥编》印出的书虽然只是5本,可是钱锺书为它作了多么长期、多么深厚的学术积累!在河南的“五七”干校无书可读,他就反复地读随身所带的字典和笔记本等。
还应该一提的是,钱锺书在为人、治学上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在学术上直言不讳,对于自己不同意的意见,总是坦诚地谈出自己的看法。与此同时,对一些向他请教的青年人,尽管问题不大,甚至比较浅薄,他一般也从不表示不屑,更不以自己的学问骄人,而是循循善诱,问一答十,把他们的问题和思考引向深入。他就是这样不仅在学问上,而且在为人和言行上也为后辈学子树立了楷模。
历经风雨,爱国情怀终生不悔
钱锺书先生留学英、法,谙熟西方文化,但从不以此为傲。早在1945年,一位友人就在一篇记述钱锺书的文章中写道:“他为人崖岸有骨气,虽曾负笈西方,身上却不曾沾染半点洋进士的臭味,洋文读得滚瓜烂熟,血管里流的则全是中国学者的血液。”这段话很能再现钱钟书的风貌。打开《槐聚诗存》便可以看到许多怀念家乡与祖国和凝聚着爱国激情的篇章。1938年,他留学英、法结束时,像他这样杰出的俊彦,当时在英、法找个收入丰厚的工作本是轻而易举的事,但是此时祖国正处在日寇侵略的水深火热之中,他怀着“相传复楚能三户,倘及平吴不廿年”(《槐聚诗存·巴黎归国》)的赤诚的爱国之心,毅然地回到了“忧天将压、避地无之”、“国破堪依、家亡靡 ”(《谈艺录》)的故国。1949年北京解放前夕,有的人流亡国外,可是钱锺书偏要留在大陆。杨绛先生后来在《干校六记》中怀着
诚挚的感情忆及这件事时说:“默存常引柳永的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们只是舍不得祖国,撇不下‘伊’。”“**”中,钱锺书受到冲击,并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杨先生曾问钱锺书:“你悔不悔当初留下不走?”钱锺书毫不犹疑地回答说:“时光倒流,我还是照老样!”表现了钱锺书对新中国、对中华这块热土和对安身立命基础的传统文化无限的热爱,不管国家怎样贫困落后,也不管在前进的道路上有多少曲折和苦头,自己受到过多么不公正的对待,他都不更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几十年来,他同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一道,历经风风雨雨、共度艰难险阻,也共享收获与成功。他始终积极地工作着,用他满腹才华和生花妙笔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提供着最好的精神产品,也为世界的知识宝库积累着财富。他为此贡献了自己全部的力量和生命。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最重要、最可宝贵的品格。
钱锺书自己虽未参加共产党,但他的唯一的女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钱瑗(不幸先于钱锺书病故)就是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钱锺书和杨先生还拥有不少共产党人的朋友。钱锺书与胡乔木同志是清华的先后同学。乔木同志对钱钟书的人品、学问、诗才一贯佩服之至,曾一再向不了解钱锺书的人宣传钱锺书是“稀有金属”,并批评过个别人对钱锺书的误解和诋讦。乔木同志在遇到问题时也经常向钱锺书请教,钱锺书也总能给他一个满意的答复。80年代前期,中国社会科学院特聘请钱钟书担任了副院长的职务。院里当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一般的事情不轻易地打扰钱钟书,但学术方面的重大事情,则一定要请示他,并充分尊重他所提出的意见。而钱锺书也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并力所能及地为扩大本院的国际影响而努力。依我看,乔木同志与钱锺书之间的友谊,不仅是两个人之间的私人交谊,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我们共产党人与知识分子良好关系的典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包括人文学术发展的新纪元。它所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
给我国的学术文化发展带来了一个崭新的春天。钱钟书对这一新的方针政策是由衷拥护、全力支持的。他的长达100余万字的《管锥编》开始写作于“**”未终、“四人帮”尚在肆虐之时。而这部体大思深的著作中没有一句趋时的话语,完全是锺书先生郁积多年思考的集中表达。《管锥编》的写作正像一朵迎春花预示着繁花似锦的春光就在眼前。钱锺书的学术成就是与国运同兴的。我们应该高度重视钱钟书的学术文化创造成果,也应该充分珍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方针路线给我们国家所开创的发展机遇。
淡泊名利,人格风范永留人间
我和钱锺书先生相识得较晚,但也是钱锺书著作的热心读者。我到社科院工作之前,曾在几次会议上见到过钱钟书,每一次我都特意趋前问候,并曾专门去看望过他。到社科院工作之后,我先后有几次去医院探望他,钱锺书和杨绛慢慢和我熟悉了,有什么心里话,也愿与我坦诚交换。去年11月,恰逢他88华诞,我曾和几位同志特意到北京医院,向他献上一束花,祝愿他早日康复。那一天他和杨先生都显得很愉快。
尤其需要提到的是,党中央和****及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也一直关心、惦记着钱钟书的病情。我每次见到**,他总是十分关切地询问钱锺书的近况。1998年12月19日晚8时三刻许,**看到中国社会科学院12月18日晚关于钱锺书病危的报告,心里十分着急,即给杨绛打电话。通话后,**默然良久,后在病报上写道:“本拟去看望,后考虑给杨绛同志打一电话,不料钱老已于凌晨7时许逝世。我向她表示沉痛哀悼。”杨绛后来专门让我转达她对**和中央其他领导的关心表示诚挚的谢意。
杨绛坚持钱锺书的遗愿,要求后事一切从简,遗体由二三亲人护送,不举行任何悼念仪式,不保留骨灰,并恳辞花篮花圈。我们既为二位先生崇高的思想境界而感动,又觉得那样做未免简慢了些,难以充分表达对这位大学者的哀悼之情。但是为了尊重二位,经过反复研究,我们还是尊重了他的遗愿。钱
锺书生前淡泊名利,去世也希望能摆脱掉一切虚礼和俗套。按照他的遗嘱,连骨灰也不曾保留。但是,钱锺书先生是不朽的,他的音容笑貌、崇高品质和等身著作将永远地留存于天地之间,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新华社发)
[编辑本段]钱锺书故居
钱锺书故居,位于无锡市健康路新街巷30号、32号,系钱家祖遗产业--钱绳武堂,建于1923年,占地面积为二亩四分八厘八毫,系七开间三进明清风格又吸取西式建筑之特点。目前,除小部分被拆毁外,大部分尚保存基本完好,是无锡不多的书香宅第。 这所宅第,系钱锺书的祖父钱福炯于1923年筹建的,是一组江南常见的具有传统风格的民居建筑:前后共两进,面阔均为七间。 1926年钱锺书的叔父钱孙卿先生因子女较多,在征得其父同意后,于后园西北角添建楼房三楹;之后又接建楼房一楹,因园内有一树盛开的梅花,故名“梅花书屋”。 故居大门东侧的三间房,除最东一间是家祠外,其余两间为先生的父亲钱基博教授寒暑假回家期间课子讲学之所,名为“后东塾”。先生少年时期常和几位堂兄弟在此读书、听讲、习字、作文。钱教授所著的一本散文集,就是以此塾为书名的,叫作《后东塾读书记》。
钱氏旧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极具历史人文价值。仅从本世纪以来,在“爱国、爱民、爱学习”的家风熏陶下,江南钱氏家庭中人才辈出。仅“钱绳武堂”一脉,有钱基博、钱锺书父子这样的文化学术泰斗,也有钱钟韩、钱钟教、钱钟鲁、钱钟泰这样的科学院院士、学者教授,还有著名工商人士钱基厚、钱钟汉父子。在迎接黎明的日子里,钱钟汉受父亲委托,代表无锡工商界代表荣德生先生过江到苏北解放区,同我党领导人洽谈迎接解放大军解放无锡事宜,发挥了重要作用。更有年仅22岁为革命惨遭杀害的共产党员钱钟仪烈士。钱氏家庭的众多成员为了拯救苦难深重的祖国,有的走上科学救国之路,有的走上实业救国之路,有的走上武装革命之路。他们按照自
己的抱负,走各自的道路,但他们最后又都集合在社会主义旗帜下。
作文九:《钱钟书》1000字
分析《围城》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
思想内容:
1、 《围城》的含义,用作者的话说,就是人生的婚姻好比一座被围的城,已婚的恰好是处于 被围的城中,极力要冲出城出,而未婚的则如攻城的勇士,拼命想冲进城去。
2、小说所反映的要远比它所命名的“围城”有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它象征这当时的人生 “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的绝境。
3、作品以留法回国的青年方鸿渐为中心,描绘了一群留学生与大学教授,在生活、工作、 婚姻恋爱等问题上遇到的矛盾纠葛,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猥琐灵魂和灰色人生。
艺术特色:
1、 作品中高超的讽刺幽默手法,大量的奇妙譬喻,以及丰富的知识容量, 构成了小说独特 的风格。十分熟谙地在说天道地中掺入讽喻的喜趣。
2、 作者在小说中妙语连珠,新意迭出,明明在写某件事物,却往往旁逸斜出,多方引喻, 使事物的特征愈见鲜明。
3、 中外典故、理论学识、生活印象,都一齐奔汇笔下。
钱钟书的讽喻小说:《围城》
1.钱钟书与 40年代讽喻小说:
40年代的讽刺小说最后是由钱钟书来结束的。这无论是从讽刺主题的现代性上,还是讽刺小说的体式上, 或者是中国小说与世界文学的联结上,都是十分精彩的一笔 。
钱钟书(1910-19--)是一位学者型的讽刺小说家。他的小说主题的独特性在于以《儒林外史》的描写气魄, 揭露抗战期间中上层知识界的众生相。他的笔力具有穿透性。他以冷峻的笔力撩开爱情、亲情以及家庭关系 的面纱,让人们清晰地看到那些受封建传统文明与现代西方文明夹击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病态,从而进行 道德的探索和批判。
钱钟书的小说并不多,仅有短篇集《人·兽·鬼》和长篇《围城》,后者是钱钟书的代表作。
2.《围城》的主题意蕴:
表层意蕴。中国知识分子在抗战背景下表现出来的弱质化和中国知识社会的某种官场化特征。如方鸿渐、 孙柔嘉、苏文纨、李梅亭与三闾大学。《围城》通过这些人物的性格和他们的生活,表现了部分中国知识分子 在抗战环境下的彷徨和空虚。
深层意蕴。人生的“围城”—结婚如同“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是一 个象征意蕴。其实何止结婚如此, 这是现代人对自己生命处境的哲理思考。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对人类 生存困境和精神孤独的哲理思索。
3. 《围城》的艺术特色 :反讽—就是人类对自己生存处境的一种自我嘲讽;小说的描写聪明、俏皮,在
4.谈天说地中充满讽刺的机趣;诡奇、尖刻、富有知识容量的书面讽刺语言,特别是新奇、犀利、多样的
5.比喻,顺手拈来,皆成妙语。
作文十:《钱钟书》900字
杨绛先生曾撰文披露,钱钟书先生年轻时在牛津大学求学期间,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以后迄未间断。后回国,历经战火、流离、动荡,仍在不断的积累中,在 “ 铁箱、木箱、纸 箱、以至麻袋、枕套里进进出出 ” ,除成书的著作以外,这些笔记有多少呢?据杨先生文章, 可知:第一类,外文笔记,包括英、法、德、意、西班牙、拉丁文等文种,内容包罗万象, 此类笔记 178册,共 3.4万多页。第二类,中文笔记,也有 3万多页,与第一类相等。第 三类为日札即读书心得, 23册, 2000多页,分为 802则。
商务印书馆已将钱先生的全部笔记手稿扫描制版, 影印出版, 书名为 《钱钟书手稿集》 。 这些笔记,加上钱先生的其他业已多次重版的各类名著,其质与量,就个体的创造力而言, 是何等浩瀚磅礴的超常功夫,是何等郁积万仞的思想伟力。
钱先生的著作,是对文明史及人类文化的修缮、质疑、显影、解构,更有对其所经历的 现时代本质的解剖和透析。在先生的作品中, 诸如求是循实的作风,民主主义的理念, 关心 民瘼的情怀,启蒙思想的探求,人性本原的辩证,都创见极富。
海外汉学界无不承认钱钟书先生为文化超人, 其意有二, 一谓先生成就之高; 一谓先生 智力超常。 早几年, 杨绛先生的回忆文章曾谈到钱先生留学归来, 因在国外大图书馆手不释 卷,如老饕般苦读思索,曾留下头疼的病根,为此近一年时间不能观书。而钱先生上世纪 70年代初从干校回到北京,首先就是清理装满几个麻袋的大量笔记本,那是钱先生大半生 心血的凝聚。这些笔记本,内容就是如今杨先生披露的中外文笔记及读书心得。由此可知, 钱先生不但智力超绝,同时更付出了常人几乎不可想象的巨量艰辛劳作。
钱钟书先生以辩证唯物论为神髓, 对文明史所涉古今中外的考量比勘, 不是某个侧面也 不是某个问题、 某条路径的打通解决,而是囊括时间与空间的全盘打通,其循环畅达, 有如 作为小宇宙的人体身上的血脉一样, 自成体系, 精深详博。 钱先生后半世的治学所达到的天 马行空纵横捭阖的自由境界, 缘于他以雄厚的基础工作为底蕴, 这种基本功与其睿智融通为 一,二者相互作用,还原分蘖,辩证联类,变化无穷,纵横莫测,观其刊行的巨量笔记手稿 即可窥一斑。由此,我们也可悟到:做学问,是没有任何捷径可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