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修炼心性》3600字
修炼心性,莫让机会擦肩而过
人们常说,机会面前人人平等,然而,在相同的机会面前,把握机会的人可能一举成名,错失机会的人可能抱憾终生,机会往往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那么面对转瞬即逝的机会,我们该如何蓄势待发呢?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尅戎从机会与环境,机会与素质,机会与机智,机会与创新,机会与选择五个方面为我们讲述了把握机会对人生的重要性,相信会给人们带来启迪。
——编者
修炼心性,莫让机会擦肩而过
一、不拼命争取机会,人生就会少一些色彩
今天我从一个记者讲起,他是一个有名的大报记者,准备采访一些研究生,把他们的奋斗史写成一篇大文章,但是他一连采访了6个研究生,最后不得已下了个结论:没有故事,这些人都是平平淡淡地读完小学,中学,大学,没有特别值得欣喜的事,也没有深切的悲伤,一切都没有悬念,没有激情,谈到未来,他们都是犹犹豫豫,没什么太伟大的抱负,讲到理想时有些不好意思,他们20多年的生活基本上是走一步看一步。
那么,这些研究生到底缺少了什么?缺少的是机会,如果他们能拼命争取身边的机会,那这二十年的故事多着呢。
机会是事情发生或发展的枢纽,能对事情的成败起到关键作用。也就是说,有了它,我们面前的事物会充满生机,或者,我们会面临巨大转机。机会是偶然的,是一种巧合,也是一种冒险。
总之,一个人能否得到机会和把握机会,跟他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跟他本身的素质,机智程度,创新程度密切相关,跟他所做的选择也密不可分。
二.身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积累对于把握机会举足轻重
很多机会都取决于大环境、
知识是什么?有人下了这么一个定义,说知识就是
Know-what, Know-why, Know-how, Know-who,即晓得这个东西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我们怎样做出来,谁知道怎样做。
Know-what,有关是什么的知识,是关于事实的知识。Know-why,有关为什么的知识,它涉及一些自然原理也规律,比如说,为什么病毒性感冒一定要一个礼拜才慢慢好。 Know-how,就是说怎样去做,也就是技艺和能力。 Know-who,
就是我知道万一有了问题,我该找谁。其实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种人力知识。比如,你要开公司,要招经理,我给你介绍,因为我知道谁在这方面的技艺最高,这就是人力知识。
我把这四部分分成了两大类。第一类叫可表述知识,这种知识是能够讲出来的,我讲你就懂,可表述明确的知识,它可以用文字,公式,录像,图表精确地表达,前面讲的Know-what和 Know-why,就是这种,第二类叫默会知识,就是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那种知识,
比如骑脚踏车,车往这边倒你就往这边歪,车往那边倒你就往那边歪,以为会了,但一骑就摔下来了,讲的再多,也是不会,所以,这是很难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的一类知识,或者说我们知道的比我们能言传的要多。
这种默会知识就是Know-how和Know-who,是一种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这种知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特别重要。譬如说,有推销商来推销医药器械,我差不多一听就能判断这个器械是好是坏,这就是默会。我需要一个工程师做外面的合作对象,我为什么偏偏会挑这个工程师,这也是默会。另外还有很多实验操作技能也是如此。所以在这一点上,有人说Know-how是存在于个人心里,或自己单位,科室里的,是知识产权的真正内涵,我可以不告诉你,你也学不会。 所以从知识产权的角度来看,发表论文是第一个层次,一旦论文发表了,大家就会纷纷共享,都可以学。申请专利是第二个层次。我申请了专利,你也可以学,但是你得付钱,这叫有偿共享。第三个层次才是Know-how。这样大家可以知道这个Know-how的厉害,并不是“剃头匠”就能掌握的。也就是说在我把成果公开以前,你根本不可能与我共享,只有我知道怎么做。Know-how是一种独门绝技。
默会知识相对于可表述知识,在理论上具有优先性,在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一种领会,一种经验,一种控制能力,在人类活动的各个层次上要起着很主要的作用。在座的各位要从学习可表达知识尽快的过渡到掌握默会知识,否则永远受制于人。这种知识的积累就决定了我们利用机会的成功率,默会知识不够,机会到来时,你会非常
犹豫或者作出错误的决策;也决定了机会到手后你能利用多少,是利用皮毛,还是深入下去,所以无论是可表述知识还是默会知识,对于我们应用和选择机会都举足轻重,不可或缺。
三。机会面前并非人人平等
有人说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其实不平等。不同的人掌握机会,利用机会,获取机会的能力是完全不同的,跟他的素质密切相关。谈素质,就要谈一个人的情商,竞争意识,抗挫折能力和精神状态。
第一,情商。大家都知道IQ是智商。其实,除了智商外,情商(EQ),逆境商数,健康商数等也很关键。
智商表现的是一种思维能力,是看你在观察,注意。想象,记忆的基础上发挥思维的能力有多大,而非智力因素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社会公德,行为习惯,劳动观念,情绪自控力,心里承受能力等。情商是什么呢?简而言之,首先是驾驭自我的能力,你能否控制自己,在不公平的情况下怎么为维护自己或集体的利益作斗争;其次,三个人就是一个团队,你驾驭团队的能力有多大,你能否胜任;再次,实现愿望的意志。情商是一种智慧,一种自我知晓,一种对人生战略的总体把握能力,以及对矛盾冲突的克服技巧。
所以,人们说成才有三要素;一是人生观,二是兴趣,三是机遇。上述三条哪一条与智商有关?都没关系。所以,你不得不承认,是有那么一样东西比智商还重要。心理“修炼”到位,才能确保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成功者大部分都是情商高的,而不是智商高的。
第二,竞争意识。没有竞争就没有社会进步,也没有自己的进步,如果你感受不到竞争,你肯定是在生命和工作的激流之外。竞争能激发人,也能扼杀人。
第三。抗挫折能力。讲机会要讲得不到机会怎么办,选错机会怎么办,这就是挫折,挫折的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事业,生活,家庭,社会上遇到的挫折可能摧毁一个人的精神支柱,甚至改变人的一生,这是非常残酷的。
在挫折面前的态度不一样,结果也会千差万别。在挫折面前,我们应该再控制一下情绪,再努力一下,百折不饶,充满自信。有时候你已经完全绝望了。但咬牙再来一下,没准就成功了。成功后再回想一下,其实很简单,可如果没有那最后一下,那就有可能什么都没有。
世界上的事情永远都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他站上去可以看的更远;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这是巴尔扎克说的,大家应该相信。弱者与强者的分水岭,不是他的IQ分数,而是他对挫折的反映。
第四,良好的精神状态实际就是政治上的坚定。每个人的生命都有相同的开始和结束,而区别就在于生命的过程。没有一模一样的。要记住一个规则,叫落子无悔。一步失误可能满盘皆输。
四.在机会面前做回智者,多动脑筋,但不轻易改变
一个人的成功需要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相互支撑。成功者往往是天资一般却勤奋上进的人,天才并不一定能成功。
什么人更易取得成功?聪明人的特点是多变。他心眼灵活,触类旁道,看到一个马上想到另一个;但也有坏处,易受诱惑,不大愿意积累,对需要重复和长期积累的事情,他觉的不合算,因此他容易变,在过多的变化中失去方向,难以成为最后的成功者。不聪明的人,他的特点是不变,只知道死做,但在做的过程中,在慢长的重复过程中也会慢慢变得有智慧,这种人不见得就会彻底失败。
当然智者最好,他是善变,不是不变,也不是多变,大事少变,小事多变,因而事半功倍,所以我们要做一个智者,要多动脑筋,但不要轻易改变。
五.思维创新是制造机会,提供机会的源头
机会来到时,用什么样的心态和方法去利用它?创新是对原有理论或实践的突破和超越。创新是独一无二的,纵向看是前所未有,横向看是与众不同。创新的核心,灵魂是创新思维,这是创新的价值之源。
六.个人越成熟,对机会的判断也会越准确
人一生有很多机会,也有很多机会,人生必然要在无数选择和放弃中度过。当你面对两个选择时,得与失将各占一半;当你面对五个或更多选择时,得到的是两成或更少,失去的八成或更多。人与人不同就在这里,你放弃的是这80%,他放弃的是那80%,这两个人的人生就不一样了。
所以人生的得与失常常跟你的选择大有关系,有的选择甚至影响到人的一生,有的选择比较次要,但也将影响人的一时,一事。众多的得与失累计起来就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生,有挫折也有成功。
人的选择有主观因素,因为每个人的人生哲学和信念不一样,另一个是客观因素,比如环境,国家和社会的环境,家庭的需求。还有一个因素是个人的成熟度,要有自知之明,有自我知晓的能力。对机会,社会发展判断准确,对自己能否胜任作出选择。
我们以为选择的方向是可以持续的,可以越走越宽,而不是强弩之末,而且我们能够把握它的发展趋势,并兼顾所处的环境。选择方向也是永无止境,直到生命的终点。
作文二:《心性修炼 投资的最高境界》2900字
心性修炼 投资的最高境界
心性修炼--投资的最高境界
金韶青
笔者研究投资经历过三个阶段,首先:技术分析阶段。也就是看图做股,总是想抓到马上启动的黑马,几年下来也没大收获;2005年开始潜心研究价值投资理论,几年下来也算有点收获,通过价值投资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笔者感觉到要想学习巴菲特,不但要学习巴菲特的投资方法,更要学习他的心性,所以,笔者目前正向进入投资的第三个阶段--投资心性的学习。
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论不难,但为什么很多人都采用了与巴菲特相同的投资理念却很少有人取得巴菲特那样的成就呢?差别就在投资心性的修炼上。巴菲特的投资心性主要表现在爱心、耐心、平和心。正是有这样的投资心性,才成就了巴菲特的投资成绩:对社会有爱心,把自己大部分的钱投入到公益事业,正是克服了对金钱的贪心,面对金钱游戏才能够坦然自若;拥有了耐心,只要公司基本面不发生变化,就一路持有,才能持有好股票多年,获得超额的回报;拥有了平和心,才能正确对待名利和金钱,把为社会、为大众做贡献当作自己人生最大的乐趣,清心寡欲、淡泊名利,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面对金融市场的震荡坦然自若,闲庭信步。
巴菲特的心量绝非常人所能及,前一段时间,巴菲特又将自己19亿美元的股票捐献给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基金会,并和比尔盖茨一起宣布百年之后将90%以上的资产捐献给社会。所以,要想做价值投资的成功者,除了掌握娴熟的价值投资技巧,还必须有与其财富相匹配的心量,只有心量扩大了,成就才会大。
说到投资心性的研究,不得不提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教人修心。而巴菲特的投资心性已经接近中国传统文化中古圣先贤的境地,所以巴菲特能取得那样的投资成就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仔细研究巴菲特,他的行为与中国传统文化古圣先贤的教导完全吻合。
"大道至简"。价值投资理论完全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大道至简"的道理,价值投资理论的核心非常简单:就是在权衡公司内在价值和市场价格的基础上,买物超所值股票,就是在股票存在一定安全边际时买进,用巴菲特的话说就是"
。价值投资理论的核心是如此简单,简单就是清在正确的时间买进正确的股票"
静,宇宙的本源就是清静,就如佛学经典《无量寿经》的核心思想就是几个字"清静、平等、觉"。
"无为而治"。"无为"就是按照规律办事,不去刻意作为,破坏事物体运行的的内在规律。只有坚持这种"无为",才能做到"无所不为"。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一旦找到成功投资的规律,照着做就可以,用不着再去刻意改变。正如巴菲特所说的:如果你一开始就确实取得成功,那么就不必在做新的尝试。价值投资是资本市场持续投资成功的秘诀,发现了这一规律,认真按照这个规律做就可以,如果违背这一规律,独出心裁,必将受到市场的惩罚。巴菲特在发现价值投资是唯一可以从资本市场持续获利的方法后,就始终坚持这一方法,而不是别出心裁,破坏自己的操作纪律。按照规律办事就是"无为",所谓的无为就是不乱作为,就是不做违背投资规律的事,达到了投资的最高境界--"无为
。 而治"
"看破放下"。认识到价值投资规律是投资成功的不二法门,就会心情坦荡地去做,这也就是所谓的看破。只有看破这一事实真相后,才会下决心放下其他杂念,认真做价值投资。佛学经典《金刚经》的核心思想就是"看破、放下"。只有看破真相,才能放下杂念,潜心修行。看破放下另一更深的层次是对人生、世界的认识,明了人生的意义后,就会树立一心为社会大众服务的思想。巴菲特不但看破了投资的真谛,还明了人生的真正意义。就如巴菲特所说,最快乐的是莫过于能帮助股东赚钱,帮助别人就是他最大的人生目标。有了这种心胸,才会有"财富中小部分是自己的,再多就是大家的,再多就是国家"的境界。所以,巴菲特做出捐出自己90%的财富的行为并不难理解。而正是因为巴菲特能看破、放下,所以他才能在股市暴跌时淡定从容,吸纳绩优潜力股。更能在成为世界首富后清心寡欲,生活俭朴,过一种真正身心愉悦的生活。而正是由于淡泊明志,巴菲特才能从容投资,准确把握住市场的脉搏,真正做到宁静致远。
"无我境界"。纵观古今,各行各业凡是能取得大成就的人,无一不是能达到无我的境界。正如道德经所说"无私故能成其私"。正因为他们达到了无我的
境界,才能流芳百世。《金刚经》上说:"无住而生心"功德最大。就是既不考虑自己、对方、以及所做的事情而发心做的好事最有功德,这也正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如果在投资中一味算计自己市值的得失,就会产生很多的私心杂念,恐惧和贪婪就会随时产生,就不可能客观的认识市场,也很难做出符合市场规律的正确决策。巴菲特为社会大众捐款是体现无我最好的特征,能把自己大部分财富都能无偿捐给社会,自然就克服了贪念;而把自己绝大部份的财富都奉献给社会,可见巴菲特已经达到无我的境界。正因为如此,巴菲特才能很少受"我执"的影响,能比较准确地判断市场。
通过多年的修炼,巴菲特已经将"贪嗔痴慢"等人性的弱点逐渐克服:大量地布施钱财就是克服了贪;看到别人大炒网络股获利而不为所动,仍能坚持价值投资理念,坚持只做自己看得懂的公司,没有丝毫的嫉妒和怨恨,这就是克服了嗔;坚持价值投资的理念而不盲目投资,就是克服了投资中的痴;身为世界首富,生活俭朴,待人谦和,就是克服了人性的傲慢。可见,离金钱最近的资本市场,恰恰能成为修行心性的最好场所,而巴菲特的成功告诉我们,资本市场中真正的成功者得到的不但但是使财富升值,更重要的是境界的提升和人性的升华。
所以巴菲特的成功绝对不是仅仅掌握价值投资理念就能做到,还必须有着高尚道德德的支撑,这正是周易所说的厚德方能载物的道理。所以说,巴菲特的成功是可持续的,其成功只是其一个表象,其背后有丰富而强大的投资和做人的思想体系支撑,而非像一些投资者少年得志后轻狂,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把握不住自己的心性,在突如其来金钱和地位面前毁掉了自己的一生。
笔者不知道巴菲特研究过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但是巴菲特的所作完全是集中国传统文化于大成者,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是"道",也就是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遵循"道",即是德。巴菲特在投资中遵循了投资之道,是投资界的大德者。可以说:巴菲特正是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利人才能利己的宇宙大道。所以,学习巴菲特,不但要学习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方法,更要注重学习巴菲特的投资心性,只有心量拓宽了,价值投资理念掌握了,在资本市场取得好的业绩只是时间问题。
投资者要想短时间达到巴菲特的心量很难,那种心性修炼的功夫绝非一朝一夕。但投资者拓宽心量可以从日常小事做起,循序渐进。平时做到处处与人为善,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多做好事,就会有一种非常平和的心态。平时生活要俭朴,不能奢华,降低自己的欲望。一旦赚了钱要热心公益事业,要有一颗热爱家庭、热爱社会的心。经常阅读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的经典著作对提高心性非常有益。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心量才能逐步拓宽,再加上认真秉承价值投资理念,获得投资成功是可以期盼的。当然,到那时,投资者对金钱的看法会有所改变,不会把金钱看得过重,而会把提高自己的心性会变为人生最高的最求。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作文三:《心性修炼 及 五项修炼》3700字
心性修炼 及 五项修炼
一、素质
二、情绪
三、道德
四、服务
五、习惯
六、生涯
心理素质
我们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
(一)对事物认知上的偏差:盲人与大象
(二)对事物情感上的偏差
(三)意志上的脆弱
(四)受所处时代价值观的影响
? 50年代只奉献没想过索取
? 60年代只奉献不好意思索取
? 70年代奉献了就要索取
? 80年代不奉献要索取
? 90年代自我实现
一、培养意志(心力)
? (一)体力、脑力、心力
? (二)心力取决于情商和耐挫商
? (三)心力是人成功的关键
? 许三多的故事!
二、五项修炼
读书 读事 读人 读人生
第一项修炼:自我超越(变态)
? 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是改变的力量;
? 人的发展是不断自我完善、否定自我的过程;
? 学习(反思)——顿悟(启发)——改变(创新) ;
? 新愿望——全身心投入——超越自己。
第二项修炼:改善心智模式
? 心智模式是处事习惯,评判事物的标准,自己行为的依据; ? 心智模式不好的话,知识越多越反动;
? 心态不好的话,聪明反被聪明误。
? 选人的标准 =素质 +能力
? 素质的核心就是你的心智模式
第三项修炼:建立共同愿景
? 团队必须建立共同目标与价值观;
? 个人意愿符合团队愿景;
? 3个人团队,只有 1个人是创造价值的;
? 正应中国一句老话: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 英雄主义的时代已经过去,真正体现团队价值的时代
? 容多少人,同多少伍,做多少事;
? 互相欣赏,不抛弃,不放弃,人生因您他同在而更加绚丽——惜缘!
第四项修炼:团队学习
? 过去的知识解决不了未来的问题;
? “北大毕业等于零”;
? 发展的速度取决于学习的速度。
? 25岁以前成功靠智商, 35岁以前靠心力, 45岁以前靠学习, 55岁以前靠胸怀。 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
? 事物产生的多个因素,自己与世界连接;
? 所以,当问题出现后:
? 要把由某人造成的观念,转为自己的行为造成什么问题,承担哪些责任。
? 不单就某个人,某件事影响自己,要考虑事情发生的前后关联因素
? 中国有句古话“事出有因” ,思想要缜密也是这个道理
通过五项修炼,最终建立:
正见;
正思维;
正语;
正精进;
正念。
三、财务人员的心理素质
(一)诚实,诚心
(二)感恩,自明
(三)忍耐,适度(黑白论)
(四)严己,宽人(优点、缺点)
(五)双赢,正向
(六)水性,和谐
一、情绪表现
(一)喜:愉快、爱慕
(二)怒:生气、恐惧、惊讶、厌恶
(三)悲:悲伤、羞耻
二、情绪特性
(一)两极性
得到满足——肯定的情感
得不到满足——否定的情感
(二)传染性(不迁怒) :不做气氛和情绪的污染者,不做破场的事。
(三)可调性:色难,相随心生,口耐心之门户
三、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
(一)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是事业成功的前提(两个病人的故事) 乐观的人在忧患中找到机会,悲观的人在机会中看到忧患。
把梳子卖给和尚的故事
(二)热爱本职工作
1. 知识——技术——能力
2. 处理单一业务——掌控综合业务
3. 做事——做人——悟人生
4. 出纳——核算会计——主管会计——财务主管——财务专员——财务总监
5. 自己做事——合作做事——管理做事
四、调控情绪
不要让这张脸破坏家庭的风水,团队的气氛,企业的氛围。
学会调控情绪:
(一)注意力转移:抛开引起烦恼的事情
(二)走出环境
(三)倾诉苦恼
(四)增强心力(抗压力)
(五)忍耐等待
(六)换位思考
(七)前瞻激励
(八)心理保健(乐观)
(九)岗位调整
(十)音乐调整
一、企业存在价值之一——服务
(一)顾客理念
企业=客户 +员工 +自己
企业价值——满足顾客需要=产品+服务
1. 产品=品牌+质量+价格
2. 服务=热情+主动+效率+方便+解难
(二)服务是公司的软实力
1. 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
2. 企业越来越重视服务;
3. 服务的水平体现了公司的差异化。
21世纪营销是体验营销,体验的过程就是服务的过程
客户进来一个笑脸,一个问候,一杯水
现代商场的布局
星巴克咖啡
二、服务
(一)服务
服务是通过人际交往来实现的,包括功能服务和心理服务两个方面。
(二)心理服务
1. 了解客户的心理需求,情感上有所投入;
2. 多考虑别人的意见,少谈自己的主张;
3. 修练面部形象 , 消除孤独感,增加亲切感,平易近人。
4. 提高语言艺术
创造一种良好的沟通交流气氛;
学会倾听,不轻率的赞同或反对;
学会谦让与宽容;
多用肯定语气,少用否定语气;
赞扬人放开喉咙,批评人讲究艺术;
懂的维护他人的自尊心,语言的伤害比刺刀伤害更可怕。
在一个人遇到挫折的时候,你是送上一盆火呢还是一把刀?
(三)追补式服务
不满足或不合理——形成挫折感——导致攻击反应或逃避反应——追补式服务
职业道德
一、理性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
(一)对金钱的认识
1. 金钱的弹性与泡沫;
2. 金钱的所有与消费;
3. 金钱的双重性:带来幸福、带走幸福。 (二)对幸福的理解(围城)
1. 幸福来自工作、家庭、时间和金钱的平衡;
2. 幸福在追求之中;
3. 幸福在别人眼里。
(三)对生命的反思
1. 生命的脆弱;
2. 生命的长度;
3. 生命的价值。
二、积极应对市场经济
(一)职业化
(二)自主化
(三)法制化
(四)信誉化(案例)
三、职业道德
道德是财务人员的第一素质和第一防线。
(一)抗诱惑
(二)公私明
(三)不贪心
(四)依规范
(五)不隐瞒
(六)把好关
(七)守秘密
习惯
习惯是行为的累积而成定型,而这种定型的行为就会形成一个人的性格,而性格是人生命运 中的决定因素;
没有好习惯,成功很难;
没有坏习惯,失败很难。
一、主动
二、负责
三、思考
四、认真
五、学习
六、助人
不断思考--
第一个问题
? 我在团队中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切记:不要问公司能为你做什么,
问问你能为公司做些什么?
第二个问题
? 钱以外的工作动力是什么?
切记:要么享受工作,
要么忍受工作!
第三个问题
? 什么可以成为我下一步的目标?
切记:知道自己要去哪里,
才有可能到达那里。
第四个问题
? 为了到达目标我必须进行哪些准备?
切记:大舍大得、小舍小得,
做人最怕舍不得!
第五个问题
? 一旦出现任何问题我该怎么办?
切记:永远把焦点放在:
我该怎么做,
而不是别人该怎么做!
HP 大中华区总裁孙振耀退休后的感言
? 职业生涯就像比赛, 有初赛、 复赛和决赛。 在复赛阶段要想胜出需要很强的坚忍精神, 团队的力量,人心的所向,长远的眼光,失败的多是没有了耐性,没有容人的度量, 更没有清晰长远的目光。
? 你不快乐的根源, 是因为你不知道要什么! 你不知道要什么, 所以你不知道追求什么, 你不知道追求什么,所以你什么也得不到。职业生涯首先要关注的是自己想要什么? 你想要健康, 那就去锻炼身体, 而不是治病。 想要成功, 那就好好工作, 而不是跳槽。 ? 承认自己是普通人,在想自己要什么的时候,要“现实”一点。职业生涯的道路上, 我们常常会被攀比的心态蒙住眼睛,忘记了我们追逐的是成功带来的快乐,而非成功 本身。李嘉诚比你有钱 50万倍,不代表他的快乐也是你的 50万倍。
? 工作需要积累,有些人变成熟手开始陷入不断的重复就会厌倦,其实这个时候比赛才 刚刚开始,这个时候很多人的感觉都很良好,但还没真正地了解你的客户,老板,手 下,凭什么要求他们来帮助你一下子获得更大的成功呢?
? 等待,满怀信心地去等待。虽然浮躁更容易得到别人的附和,但最笨的办法是退出比 赛。
? 入对行和跟对人。行业并无好坏,关键在于你在行业中的积累。跟对人,一是领导要 有宽广的心胸, 二是领导要愿意从下属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三是领导要敢于承担责任。 和那些比你强的人打交道,看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学习他们,然后跟更强的 人打交道。
? 我不敢说所有的事情你都得有选择,但绝大部分事情你有选择,只是你往往不把这当 做一个选择。 比如每天你可以选择是否为客户服务更周到一些, 是否对下属更耐心些, 是否把情况了解得更细些等等。
? 500强的 CEO 最多是销售出身,第二多的是财务出身,加起来大概超过 95%,销售的局 限性在于只看人情不看数字,财务的局限性在于只看数字不看人情。公司小的时候更 想的是“能做什么” ,等到大了想的是“不能做什么” ,这是领导为什么都保守一点, 而你更激进些。
一位盎格鲁主教的反省
当我年幼时,充满无限的幻想 , 我梦想着要改变世界。
当我长大一点,我发现世界不会改变,我决定放短我的目光,去改变我的国家。但是, 国家好像也不可以改变。
到了暮年,我决定做最后的尝试,我只要改变我的家人,那些与我最亲近的人。
然而,他们也不曾改变,现在我的生命快要结束,我突然醒悟到如果首先我改变了自己, 然后通过以身作则,我可能改变了我的家庭。
而受到他们的鼓励,我可以使得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好一些;说不定,我还改变了整个世界。
? 职业生涯规划是自己的事,要从自己做起
? 规划的核心在于成员感、成就感、成长感,在于能够真正地善待自己
? 规划就是知道“该做”和“不该做” 。 “该做”的部分是能力问题, “不该做”的部分是 责任问题。
? 职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积极、正向、平和的心态
? 职涯没有捷径,需要在读书、读事、读人中不断地体悟
? 规划是要从现在开始的事,孙振耀已经有点晚了
老木匠的房子
作文四:《修炼一种好心性》1400字
管理资料 ://.downhot./ 最好的管理资料下载网站
修炼一种好心性
这是一篇有关于修炼一种好心性的文章,由成功励志网收集整理,希望修炼一种好心性能帮助到您
如何做人:修炼一种好心性
岁月流逝,人世更迭,许多人在活到半生后,便突然注意到了心性的问题,即自我的日常心念与生活的关系。
所谓的心性,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善恶成分——好与坏,正确与错误,是判断自我与外界关系的一种综合反映。
人是很奇怪的,对同样的一件事物,今天可能这样看,明天也可能就那样看。人生中的某些艰难与不顺,甚至危险与可怕的事件,往往也就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上事先形成了。
说“事先”是因为人的动态左右了许多事情。世间的不少事,皆是人为形成的,是人的动念起因决定了后果。人想谋利、想得名,或想做贼、想变得崇高,这些想,都是“事先”动念。念先有了,事才会跟上。
而动什么念,向哪里去,就是心性了。
心性的外在表现,大多反映的是人的品行。
长期以来,人们把个人的品行过于社会化,个人品行的好坏,在更多的时候,只被强调为一个人社会公德如何。仿佛只有在公众的场合里,品行才能显示好坏,而对个体的自我无妨。
其实,心性最主要、最直接的,并不在对外部他人的影响力,而最严重的,是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如何,做事成功与否,生活得是否美满,乃至悲欢离合的遭遇,都是在这个心性之中,由这个心性在作怪。 心性健康的人,会注意到阳光、友情、温暖,寻找到欢乐,不缺乏自我安慰的办法,并有回避危险的能力。在这个自然的层面上,好心性的人,会把日子过得舒畅,就是遇到挫折,也能自我调整,能较自然地处在一种对事物的全面理解中。
这种心性,使人保持了一种起码的生活基调,并能获得此生的和谐。 而心性糟糕的人,生活起来便会遇到问题,总是事多,处在不顺畅中,内心黯淡,日日阴郁。这种人,往往也是过分自利的人,人在过分自利的状态下,本身就是一种艰难,负担会很重。心性丑恶的人,自然常常存有不好的念头,生出不利于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容易走入褊狭,自身也会产生郁闷,步入迷雾,常与谬误为伴而不知,内心也总是阴云密布。这样的人,就是不做什么事,也已经活得很累、很不开心。
心性自然是指人的内心,连我们自己也并不一定每时每刻都能够看得很清楚。好的心性与坏的心性,也不是随时随地都能区分开的。但它却明明白白作用着一个人对事物和生活的整体看法,指导着人的每一个行为,紧密联系着人的喜怒哀乐。人的情感往往就从这里出发。人生的幸福与不幸福,命运的畅通与否,甚至你到底能做多大的事,你的成功与失败,在长时间的过程中,往往都PPT模板下载 ://ppt.downhot./ 最好的PPT模板下载网站
管理资料 ://.downhot./ 最好的管理资料下载网站 取决于你自己的心性。
所以心性首先是一个人自己的事情,关系着自己的命运与实际的生活。其次才体现出影响他人与社会的那个外部品行——道德。
为了自己的幸福与命运的顺畅,我们应该随时注意自己的心性,并有意地修炼出一种好的心性,以作为生活的保障。
这篇有关于修炼一种好心性的文章,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
PPT模板下载 ://ppt.downhot./ 最好的PPT模板下载网站
作文五:《修炼一种好心性》21500字
博客首页登录注册记录下你的微生活 发博文 博文 qinqin的博客
://blog.sina../qinqin1970 [订阅][手机订阅]首页 博文目录 图片 关于我个人资料
qinqin
播客 微博
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648 博客访问:188,790 关注人气:208
相关博文
博客生活的最佳伴侣
新浪官博
破晓读《明朝那些事儿》
当年明月
第六百八十六篇&bu
马未都
故宫博物院疑遭凿墙盗宝7件展
三峡在线
巩俐素颜罕见照,雷人吓人惊人
丑鱼尼莫
5月14日萨苏上海新书发布会
萨苏
张馨予为何如此美艳,(组图)
马善记
名人其实就是一个人名
修炼一种好心性
岁月流逝,人世更迭,许多人在活到半生后,便突然注意到了心性的问题,即自我的日
常心念与生活的关系。
所谓的心性,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善恶成分--好与坏,正确与错误,是判断自我与外界关系的一种综合反映。
人是很奇怪的,对同样的一件事物,今天可能这样看,明天也可能就那样看。人生中的某些艰难与不顺,甚至危险与可怕的事件,往往也就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上事先形成了。
说"事先"是因为人的动态左右了许多事情。世间的不少事,皆是人为形成的,是人的动念起因决定了后果。人想谋利、想得名,或想做贼、想变得崇高,这些想,都是"事先"动念。念先有了,事才会跟上。
而动什么念,向哪里去,就是心性了。
心性的外在表现,大多反映的是人的品行。
长期以来,人们把个人的品行过于社会化,个人品行的好坏,在更多的时候,只被强调为一个人社会公德如何。仿佛只有在公众的场合里,品行才能显示好坏,而对个体的自我无妨。
其实,心性最主要、最直接的,并不在对外部他人的影响力,而最严重的,是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如何,做事成功与否,生活得是否美满,乃至悲欢离合的遭遇,都是在这个心性之中,由这个心性在作怪。
心性健康的人,会注意到阳光、友情、温暖,寻找到欢乐,不缺乏自我安慰的办法,并有回避危险的能力。在这个自然的层面上,好心性的人,会把日子过得舒畅,就是遇到挫折,也能自我调整,能较自然地处在一种对事物的全面理解中。
这种心性,使人保持了一种起码的生活基调,并能获得此生的和谐。
而心性糟糕的人,生活起来便会遇到问题,总是事多,处在不顺畅中,内心黯淡,日日阴郁。这种人,往往也是过分自利的人,人在过分自利的状态下,本身就是一种艰难,负担会很重。心性丑恶的人,自然常常存有不好的念头,生出不利于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容易走入褊狭,自身也会产生郁闷,步入迷雾,常与谬误为伴而不知,内心也总是阴云密布。这样的人,就是不做什么事,也已经活得很累、很不开心。
心性自然是指人的内心,连我们自己也并不一定每时每刻都能够看得很清楚。好的心性与坏的心性,也不是随时随地都能区分开的。但它却明明白白作用着一个人对事物和生活的整体看法,指导着人的每一个行为,紧密联系着人的喜怒哀乐。人的情感往往就从这里出发。人生的幸福与不幸福,命运的畅通与否,甚至你到底能做多大的事,你的成功与失败,在长时间的过程中,往往都取决于你自己的心性。
所以心性首先是一个人自己的事情,关系着自己的命运与实际的生活。其次才体现出影响他人与社会的那个外部品行--道德。
为了自己的幸福与命运的顺畅,我们应该随时注意自己的心性,并有意地修炼出一种好的心性,以作为生活的保障。
? 培养自控能力
人要活得有意义,学会自控则必不可少。而自控是需要理性的,不是唯唯诺诺地去充当强者的垫背,更不是在逆境中屈膝地生存。自控的内涵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欲望的自控;二是情绪的自控。如果一个人在欲望和情绪的自控能力上都出了问题,那么这个人一定是很失败的人。
欲望是和动物的生命同生共灭的产物。人和动物不同之处,就在于能用理性支配或主导自己的欲望,而动物这方面与人类就没有可比性。举个例子,有一个《猩猩嗜酒》的寓言故事,说的是人在路旁摆了一个盛满甜酒的酒樽,并放了些酒杯。一伙猩猩见了便晓得人类的用意,坚持不去喝。可是熬了不一会儿,一只猩猩说:"这么香甜的酒,何不少尝一点~"于是各自战战兢兢地喝了一小杯。喝罢,相互嘱托说:"可千万不要再喝了~"谁知,一阵酒香随风扑来,它们个个垂涎三尺,又都喝了一杯。"如是者四",最后"不胜其唇吻之甜",忘乎所以,竞相端起大酒樽狂饮起来,结果一个个酩酊大醉,一并为人所擒。
猩猩为了满足贪杯的欲望,所以被生擒活捉,究其缘由,均系失去了自我控制能力所致。如果那伙猩猩面对飘香的甜酒,心既不痒嘴也不馋,想必不会被人掠去。故事虽为虚拟,但细细品味,对那些欲望自控力差的人而言,还真有启迪和教化作用。
历数当今社会一个个因为欲望自控力差而不同程度地犯错或犯罪者,尤其是那些因为"贪"字纷纷落马的贪官污吏,他们与如上的"猩猩嗜酒"岂不是很相似,所以有人道:人格沦丧,怎一个"贪"字了得,比如官场上的那些贪官,谁都晓得贪污腐败是要掉脑袋的--无论你有多大功劳,无论你有多硬的后台。所谓"欲火难耐,贪心过盛"所诟病的就是这种自控力差的意志薄弱者。
此外,自控力差者还时时地表现得情绪失控。比如有些年轻人心浮气躁,遇到不顺心的事三下两下急躁得很,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不是动嘴就是动手动脚与人相向,这都属于不冷静的处事态度。不冷静的人心态是有问题的,古人说"心贼难防",意思就是说心态有问题者的最大敌人不是别人,恰恰是他自己。
情绪自控力与人的性格有关。性格过于敏感的人总想在众人面前证明自己的能力,但奇怪的是,这种人在临场的时候水平往往发挥很失常。比如有的人平时有相当不错的口才,可是到上台演讲时,便发挥不出来了;比如有的运动员,平时成绩很好,到了重大的比赛时,就发挥不好。这种情况,无一例外地属于因为紧张而导致的情绪失控。一个人如果经常性地情绪失控的话,那么这个人的人格就有问题了。
情绪紧张是生活中无法回避的正常现象,所有的人都经历过冲突和挫折,有的人在冲突和挫折中成长起来,有的人在冲突和挫折中消沉下去。但凡那些沉下去者,绝大多数人在事前给自己定的期待太苛刻,以至一而再,再而三地警告自己不能输,如果输了,将让自己万劫不复。殊不知越是持着这种求胜心切的态度,在关键时刻就越容易鬼使神差地掉链子。挫
败就更是难免了。
《羊皮卷》中提到,自然界万物都在循环往复的变化中,人也不例外,情绪会时好时坏。因此,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是很有必要的。
古语云:"塞得物欲之路,才堪辟道义之门;驰得尘俗之肩,方可挑圣贤之担。"强化"自控力"的唯一途径即是:忍劳苦,制嗜欲。也只有如此方能做到极俭以奉身,极勤以为民。陶行知先生有联语云:"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节欲守操的根本,也是律己修德之所在。
练好自控力,增强自控力,就会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少一些失言、失手、失足,多一分珍重。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要把你变成什么样,只有自己要把自己变成什么样。完善人格修养,以自律为前提地把握好自控能力,你才会立于不败。
? 不做性情中人
清人傅山说过:愤怒达到沸腾时,就很难克制住,非"天下大勇者"不能做到。中国古语讲:"小不忍则乱大谋。"如果你想和对方一样发怒,你就应想想这种爆发会产生什么后果,随即就应该约束自己、克服自己,无论这种自制是如何吃力。
汉初名臣张良外出求学时曾遇到一件事。一天,他在下邳桥上遇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衣服,在那里坐着,见张良过来,故意将鞋子掉到桥下,冲着张良说:"小子,下去给我把鞋捡上来~"张良听了一愣,本想发怒,因为看他是个老年人,就强忍着到桥下把鞋子捡了上来。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捡了鞋,好事做到底吧,就跪下来给老人穿鞋。老人穿上后笑着离去了。一会儿又返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小伙子可以教导。"于是约张良再见面。这个老人后来给张良传授了《太公兵法》,使张良最终成为一代良臣。
老人考察张良,就是看他有没有遇辱能忍并自我克制的修养,有了这种修养,"孺子可教也",今后才能担当大任,才能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艰巨的事情,才能遇事冷静,知道祸福所在,不意气用事。我们在平时要注意这种修养,克制、忍耐,处理好所遇到的人和事。 唐代宰相娄师德的弟弟要去代州都督府上任,临行前,娄师德对弟弟说:"我没多少才能,现位居宰相,如今你又得州官,得的多了,会引起别人的嫉恨。该如何对待,"他弟弟回答说:"今后如果有人往我脸上啐唾沫,我也不说什么,自己擦了就是。"娄师德说:"这正是我担心的。那人啐你,是因为愤怒,你把它擦掉了,这就是抵挡那人怒气的发泄。唾沫不擦自己也会干的,倒不如笑而接受呢。"
娄师德兄弟的这番谈论,有打比方、开玩笑的成分,其中意思就是要忍耐、要退让,不要去和对方"针尖对麦芒"。不然,就会更加激怒对方,使矛盾尖锐化,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在法国发生了这样一则故事:
阿兰?马尔蒂是法国西南小城塔布的一名警察。一天晚上他身着便装来到市中心的一间烟草店门前。他准备到店里买包香烟。这时店门外一个叫埃里克的流浪汉向他讨烟抽。马尔蒂说他正要去买烟。埃里克认为马尔蒂买了烟后会给他一支。
当马尔蒂出来时,喝了不少酒的流浪汉缠着他索要烟。马尔蒂不给,于是两人发生了口角。随着互相谩骂和嘲讽的升级,两人情绪逐渐激动。马尔蒂掏出了警官证和手铐,说"如果你不放老实点,我就给你一些颜色看。"埃里克反唇相讥:"你这个混蛋警察,看你能把我怎么样,"在言语的刺激下,二人扭打成一团。旁边的人赶紧将两人分开,劝他们不要为一支香烟而发那么大火。
被劝开后的流浪汉骂骂咧咧地向附近一条小路走去,他边走边喊:"臭警察,有本事你来抓我呀~"失去理智、愤怒不已的马尔蒂拔出枪,冲过去,朝埃里克连开四枪,埃里克倒在了血泊中……
法庭以"故意杀人罪"对马尔蒂做出判决,他将服刑30年。
一个人死了,一个人坐了牢,起因是一支香烟,罪魁祸首是失控的激动情绪。
生活中我们常见到当事人因不能克制自己而引发争吵、打架甚至流血冲突的事情。有时仅仅是因为你踩了我的脚,或一句话说得不恰当。在乘地铁时争抢座位,在公交车上挨了一下挤,都可能成为口舌大战或拳脚演练的导火索。在社会治安案件中,相当多的案件都是由于当事人不能冷静地处理事情而发生的。
人皆有七情六欲,遇到外界的不良刺激时,难免情绪激动、发火、愤怒,这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本能和心理反应。但这种激动的情绪不可放纵,因为它可能使我们丧失冷静和理智,使我们不计后果地行事。因此,我们在遇到事情时,在面对人际矛盾时,要学会克制,学会忍耐,而不要像炮捻子,一点就着。
如果你忍不住别人的刺激快要如火山一样爆发,就试试美国前总统杰弗逊所教的方法:"生气的时候,开口前先数到十,如果非常愤怒,先数到一百。"
? 控制你的不满情绪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到处充满着矛盾纠纷,不可能事事都一帆风顺,不可能使每个人都对我们笑脸相迎、洗耳恭听。因此,把什么都"看开了",是最好的自我调节方法。就像人们常在心里描绘出理想的结婚对象,但现实很少与理想吻合,到头来,就会发现理想归理想,现实归现实,理想和现实根本就是两码事儿。如果我们能看开一切,就找个虽然与理想相差甚远但又可以接纳的人结婚罢了。又如许多文学创作者,他们很想创作出流行、格调高雅的作品,一方面满足自己的创作欲望,另一方面可以获得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但事实上,往往因为曲高和寡,不具备商品价值,其作品不被大众所接受。所以,我们最好凡事都想开些,把"阳春白雪"改为"下里巴人",这不失为一种明智的为人处事选择。
当然,做个完美的理想主义者本身没有错,但是要结合自己所处的境况。一切不切实际的幻想都是毫无用处的,无异于白日做梦。由此不难发现,人活着总会有向现实妥协的地方,这不是懦夫无勇的表现,而是以退为进。
有时候,我们也会受到他人的误解,甚至嘲笑或轻蔑。这时,如果我们不善于控制自己
的情绪,就会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都将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当我们遇到意外的沟通情景时,就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轻易发怒只会取得反效果。
这种看得开的心理倾向,有时也被用来处理自己无法满足的欲望。比方说,某人在公司里工作干得不理想,认为自己不受领导的赏识和重用,在他无法出人头地的时候,可以这样劝慰自己:这又有什么呢,到公司上班只不过是为了生计而已,至于自己未来的前程,一定会比目前的情况好得多。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当人的强烈欲望无法得到满足时,就把现实当做"假想的现象"或"非现实世界"。同时告诫自己,未来的世界绝不是如此,将现实与理想加以简单的区别,不如意的现实只是暂时的,并非永久的,这样就会使情绪变得好起来。
一般而言,使用这种方法排解不满情绪的人,只要一离开所处之地,就会表现得无所谓,心情也能保持平静,不会因不满意而说出许多不好听的牢骚话。如此看来,一离开公司就不谈公事的人,以及不在家里抱怨工作辛苦的人,可以说他们都想得开、看得开。因为对这种类型的人来说,现实中的一切都是假的,所以无需那么关心。他们也不觉得辛苦,因为他们能将现实的不满从自己的意识中完全排除掉。
凡是允许其情绪控制其行动的人,都是弱者,真正的强者会迫使自己的行动控制其情绪。一个人受了嘲笑或轻蔑,不应该窘态毕露、无地自容。如果对方的嘲笑确有其事,就应该勇敢承认,这样对你不仅没有损害,反而大有裨益;如果对方只是横加侮辱,盛气凌人,且毫无事实根据,那么这些对你也是毫无损失的,你尽可置之不理,这样会更加显现出你的人格。
有的人在与人合作中听不得半点"逆耳之言",只要别人的言辞稍有不恭,不是大发雷霆就是极力辩解,其实这样做是不明智的,这不仅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反而会让别人觉得你不易相处。不轻易露出自己的不满情绪,采取虚心、随和的态度,将使你与他人的合作更加愉快。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年轻时体力比不上别人。有一次,他与人到野外去伐树,到晚上休息时,他们的领队询问白天各人伐树的成绩,同伴中有人答道:"塔尔砍倒53株,我砍倒49株,罗斯福使劲咬断了17株。"这话对罗斯福来说可不怎么顺耳,但他想到自己砍树时,确实和老鼠筑巢咬断树基一样,不禁也觉好笑起来。
反过来说,假如能刻意地表现某种情绪或某种行为,那么你就能利用这种感情的本身使其产生变化。正如你有意让态度变得积极,情绪就会跟着开朗起来,再配合雄壮有力的歌曲,精神饱满地踏着步伐,本来情绪还是很低沉,但随后就会高涨起来。这是以行动来影响心理的一种方法,它有助于个人的情绪调控。
诚然,能否很好地控制自己的不满情绪,取决于一个人的气度、涵养、胸怀、毅力。历史上和现实中气度恢弘、心胸博大的人都能做到有事断然、无事超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正如一位诗人所说:忧伤来了又去了,惟我内心的平静常在。
? 做一个感情成熟的人
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感情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维,它既浅薄又深厚,既纯真又费解。它像一只无形的手,不时地左右着你对各种事情的处理。但是,一个真正有理智的人是不会
轻易地让感情控制住自己的,他在处理事情的时候绝不会感情用事,而缺乏冷静的思考。
人都有感情,但感情绝不是体现在感情用事上。如果那样的话,对于许多事情,你将后悔莫及。
在莎士比亚著名的戏剧《奥赛罗》中,男主人公奥赛罗就是由于缺乏理智,感情用事,一味地轻信小人伊阿古的谗言,而亲手杀死了自己心爱的妻子苔丝狄蒙娜。当事情真相大白之后,奥赛罗终于明白是自己冤枉了妻子,后悔不已,最终以自杀来向妻子谢罪。这当然是艺术而不是现实生活,但谁也不能否认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这样的悲剧。
即使是今天的社会,也还在不断发生着同样的悲剧。有许多夫妻不和,是因为一方偏听偏信,不冷静思考,脑袋一热,便感情用事,最终酿成悲剧,而后又追悔莫及。
感情用事表现在多方面。在工作上,特别是一些搞政治工作和搞人事工作的人,更容易犯这个毛病。他们喜欢凭主观、凭自己的直觉去判断、处理问题,而不是理智、冷静地去分析,然后找解决的办法。在学习上有时也容易犯感情用事这个毛病,特别是在考试过程中,有的学生由于紧张,头脑不冷静,考虑往往欠周全,感情一上来便像脱缰的野马,实际上与正确的答案相差甚远。
所以,我们说遇事,不管遇的是大事还是小事,千万要冷静,切不可感情用事。实际上,遇事冷静地考虑一下,可能会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效果通常是好的。比如,当你的朋友因为某个问题与你争吵起来,你可能很有理由,但你的朋友却不讲理,且对你步步相逼,这时你很可能压抑不住自己,想动手。如果这时你强制自己冷静一下,控制住自己的感情,或是暂时避开一会儿(这绝不是你弱的表现),等对方也平静下来,再与他讲道理,那么你既可以不失去这个朋友,而且还可以表现出你的大度。相反,假如你控制不住自己,对朋友大打出手,失去朋友不说,还可能酿成恶果,得不偿失。
当然,我们说遇事要冷静,并不等于做事犹犹豫豫,毫不果断。遇事冷静只是做事前的充分准备,而且冷静需要的时间并不长,可能只是几分钟或几秒钟的时间,但这短短的几分钟或几秒钟可能会帮助你更好地解决问题。可以这样说,经常进行理智地思考,遇事冷静,不但不会延误时机,相反会培养你的果断力,在关键时刻、紧急关头能够当机立断,正确地处理问题。
人的感情是很复杂的,而且并非很容易就能掌握,这就更需要我们用理智来控制感情,把握感情的流向。感情是流动的,但有时候让它安详宁静一会儿也是很必要的。让感情平静下来,在宁静中回味一下,思索一下,只有这样你才不至于在人生的路上枉自宣泄。因为情感作为一种超自然能量,它既有源且有限,譬如你超越理智无限度宣泄,不懂得控制自己,那么你的感情早晚也会枯竭而变成一个缺乏感情的人,那时你后悔也晚了。
人的感情就像笼罩在人的外表的一团七色云雾。不懂得保护自己的感情,不珍惜它,遇事全凭感情,那么你会逐渐变得丑陋而且干枯,缺乏光彩。
感情用事者多是感情不成熟的人。也许有人会说,"感情也会成熟吗?"是的,人的感情也像果实一样,有一个成熟的过程。感情成熟的人相应地很有理智,能够控制自己的感情,
而绝不会感情用事。所以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感情,让它逐步成熟起来。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感情成熟的人呢?记得有一篇文章曾经列举了六个方面,我们不妨借鉴其中的某些方面:"首先,感情成熟的人并不以幻想做自我陶醉,能面对现实,勇于接受挑战;对前途不过分乐观或悲观,均持审慎的态度,不凭直觉,悉依实际,因而有良好的判断力。其次,感情成熟的人,没有孩提时代的依赖,能自觉自爱,自立自强,每遇困难,自谋解决,不求他人的同情与怜悯。因为性情恬逸,所以得失两忘。享得繁华,耐得寂寞。再次,感情成熟的人,能冷静地支付运用感情,也能有效地控制其升华,因此他(她)的感情,被人称做像陈年的花雕(著名的绍兴黄酒),是那么清醇馥郁,又如经霜的寒梅,是那么冷艳芬芳……"这虽然不能全面地概括感情成熟的人,但用来作为大致衡量的标准,还是适用的。
人生有许多艰辛,而且也很坎坷,如果我们的感情还很幼稚,那么为人处事,成就事业,就很难获得成功。当然,感情的成熟需要一个过程,它是人的感情经历、生活经验、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的具体体现。同时它又与个人气质、心理、修养有关。因此,从现实的角度讲,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不管是从事什么样职业的人,都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感情,因为那样会使你的家庭更幸福,事业更辉煌。切忌做感情的奴隶,应努力做一个感情成熟的人!
? 忍耐是一把保护伞
俗话说得好,君子不度小人之嫌,无论小人如何兴风作浪,君子都泰然处之,那是一个"忍"字的力量。乌龟有一万年的寿命,也是因为忍,韦小宝在桌上和小郡主的脸上都刻过"乌龟"的图案,看来乌龟便是他心中的图腾。
龟者,乃忍者也~
韦小宝最初是一个痞子气十足的市井小人物,但他知道忍耐一时之气,尽管有时连忍耐一时之气都做不到,但他做得最好的就是有时忍耐着不说话,忍耐着怒气不发,忍耐着一切不利于自己的事情。
这些忍耐没有什么说教,但你能在一个小人身上看到"忍耐"二字的重要。韦小宝是不忍之忍中的智者,是该忍又不忍的莽人、匪人。从韦小宝的身上会发现"忍耐"背后的诸多奥妙。
每个人来到这个大千世界,都不甘平庸和寂寞,都想有一番惊天动地的作为。当你没有获得成功的时候,也许你会抱怨上天没有给你一个良好的机会,自己的运气又不佳,于是就有可能从此消沉下去,甚至会对所有成功的人产生巨大的嫉恨。
由嫉妒而产生仇恨,则言语会有所表露,行为会有所展示,别人也会因此而疏远你,你也就更找不到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和空间了。
记住:当你怀才不遇的时候,一定要泰然处之,要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寻找新的机遇,而不是怨声载道地挖苦别人。事实上,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许多机遇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只是你没有抓住罢了。失去机遇固然可惜,但因为失去机遇就自甘于人后那就更不可取了。要想成功就要积极努力地变不遇为遇,这也是最好的忍耐方式。
还有另一种情况,你虽然有了机遇,却在工作之中遇到不顺心的事、不公平的对待,这样就有不满情绪产生,有了不满情绪就要发泄出来,这样才觉得心中畅快无比,可是这样做反而会让情况变得异常糟糕。
其实冷静地对待自己的不利处境,把它看成是对自己毅力、品德、品质的综合考验,不要让自己时刻处在风口浪尖之上,是能够忍耐住不平之气的关键。
不这样看待这个问题,就会觉得自己受了莫大的委屈,干什么事情都将患得患失、争名争利;更有可能因不能忍耐一时的不平、不满而发泄出来,鲁莽地冲撞领导、同事和朋友,结果导致了众人纷纷弃你而去。连最起码的人际关系都无法处理好,又何谈干大事业呢,只有忍耐克制自我的欲望,才能最后获得胜利。
有时候,如果要想有所作为就得适时地表现自己,但不是去图私利、图盛名。争名只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烦恼,得不到名、得不到利,自然愤愤难平,弄不好要口出诽谤之词,惹来是非,行动中图一时之痛快,自以为得逞,其实失去的远远要比得到的多得多。
这也就是古人讲的"小不忍则乱大谋"。历史上因图小利而招致大祸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应该记住这样的教训。
一个人选择正确的道路,就要采取忍耐克制的态度对待所遭遇的困难,不屈不挠地向着目标奋进,那时候什么委屈、不平和愤懑都不在话下,心中有的只是奋斗后成功的愉悦。
韦小宝的"忍耐"与以上所阐述的"忍耐"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不同的是韦小宝没什么目标,只有关系到他的利益和安全时他才有忍耐之想。韦小宝不知道忍耐是个什么东西,他只本能地感到海老公早晚会杀了他,他得不停地装傻,不停地说好话,说海老公爱听的话,做海老公喜欢的事,小心翼翼地说话、办事,寻找着逃出海老公的巨大魔掌的办法……
人生需要沉稳与忍耐,爱因斯坦认为自己与普通人最大的区别,就是能够把散落在草垛里的针全部找出来,这是一种何等的耐性啊~
诚然,忍耐的人生有时不免要甘于寂寞,好在寂寞是生命中的多数事实之一,是提升自己的源泉,而成功者正是在此种忍耐寂寞的跋涉中走出了平凡的世界,让自己最终接近于不平凡的世界。
? 凡事三思而后行
不论你有多么正当的理由,怒火攻心永远是一种失败的表现,属于消极的精神现象。虚火上升,智力下降,形象丑恶,举措失当,伤及无辜,亲者痛而仇者快,这是必然的一连串反应。
"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是克服冲动的最佳良药,是古代先贤留下的不朽名言。这两条警句不但应该让那些冲动型的人熟记,而且也应该让所有中国学子都深刻领悟。
三思而后行,思考些什么东西呢?思考的是问题的根源和起因。问题发生后,就需要知
道发生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导致问题的诱因是什么。只有当这些问题的正确答案都找到后,才能考虑解决的方法。
之所以要三思,是因为问题的发生是很多原因导致的,其背景是复杂的,单凭直觉很难得出正确结论,往往需要一段时间的分析归纳或者调查研究,才能理出头绪。而且也有被人制造假象,提供虚假线索的可能,一不小心就有误入歧途的危险。所以,思维必须要精细缜密。思考一遍还不够,还需要检查一遍,然后在行动之前还要复查一遍,确保行动万无一失。
三思以后,在解决问题的方案上,还要再考虑,这就是"谋定而后动"的道理。谋就是计划、方略,是解决问题的方针和策略。只有行动方针确定了,才能采取行动。这种行动方针是经过思考的,而不是那种本能冲动想到的。谋略思考是为了寻找合适的方案。本能冲动型的人总是只想到一种行动,只考虑解决面上的问题,对后续行动和影响却不考虑。仔细考虑对策后,就有可能既把问题解决,又避免了出现副作用。这样才能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
谋定而后动就需要在发生问题时沉着镇静,不急于立即采取行动,而是静下心来想一想。心急的人往往会不耐烦地催促赶快采取行动,因为他们总是担心时间紧急,再不采取行动就来不急了,其实,越忙就越容易出差错。如果事先没有考虑好,路子没走对,反而会耽误时间。所以,中国古代有句俗话,叫"磨刀不误砍柴工"。先把刀磨快了,看起来耽误了工夫,但是在砍的时候由于刀口锋利,效率高,反而节省了工夫。也像出门开车,事先把地图看好了,顺着标志一路开去,就可以不绕弯路,节省时间。如果慌忙上路,看起来节省了看地图的时间,但是一旦走错了路,可能就会浪费比看地图长很多倍的时间。
虽然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肯定有最便当、最短路程的捷径。我们不可能一条条地找,然后才发现最短的路。如果事先花时间研究,问清路线,就可以免去在路上摸索的时间,这样一出发就能登上最佳的路线。解决问题也是这样,一个问题可能会有许多解决方案,但是肯定有的方案是不好的,有的方案可以省时省事,其中肯定有一个最佳方案。而谋定就是要找到最佳方案。
所以,凡是冲动型的人,一定要认识到自己的莽撞行事往往会带来更多更大的麻烦。要时刻记住王蒙的话:"在任何处境下保持从容理性的风度。心存制约,遇事三思,留有余地。"让自己成为有勇有谋的人。
实在没有控制住,发了火,生了气,失了态,怎么办?无他,赶快降温灭火。这还算你的一个好处,你的火来得快去得也快,叫做不黏不滞,叫做日月之蚀,叫做迅雷暴雨之后,仍然是雨过天晴。人做不到无过无咎,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将错就错,变本加厉,讳疾忌医。
? 乐于接受别人的忠告
世外桃源平息无波的生活是人人所向往的,然而人世间果真有这种生活存在吗?这只不过是大诗人陶渊明的一种理想和追求罢了,没有人愿意自寻烦恼。但是在人生中,总是蕴藏着或多或少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必须正视它,寻求解决之道,如此,才能使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每个人在性格或在待人处事方面,难免有不曾发觉的死角或
是一时疏忽。若在此时,有人提醒我们的缺点,我们应衷心感激。所谓朋友之道,贵在劝导忠告。"忠告如雪,下得越静越长留心田,也越深入心田"(瑞士,希尔泰,《书简--友情》)。忠告是别人送给你最丰富的礼物。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人受谏,则圣;木受绳,则直;金受砺,则利。"(孔子家语)。然而现代社会,能够直言不讳地指责他人缺点者已日渐减少。无论是你的上级、长辈或同事,大都不愿意冒着使别人恼恨的危险去忠告别人,而都抱着独善其身的态度漠视一切,追究其原因,如果人人皆能诚恳、虚心地接受别人的忠告,而且人人都期待他人的忠告,则这种现象又如何会出现呢?平心而论,真正能够苦口婆心地劝告我们,指责我们的人是谁呢?不外乎父母、师长、兄弟、妻子、朋友或子女等。他们的目的无非是希望我们在人际关系上更圆满,在事业上更成功。但是,忠言逆耳,大多数人对于忠告总是有一种逆反心理,从而导致原有的密切关系破裂。从某种程度上说,忠告确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如在这种情况下仍有不顾后果提出忠告者,一定是对我们怀有深厚感情之人。一个从来不曾受到他人忠告的人,看似完美无缺,实际上可以说他是一个毫无良好人际关系的真正孤独者。
由此看来,受到忠告说明你周围有人在关心你。"不闻不论,则智不宏。不听至言,则心不固。"(汉,荀悦,《申鉴》)但是,若接受忠告时的态度不够坦然,则将会使你的朋友弃你而去。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忠告者也能从你的态度中得知你是否是一个坦诚的人,或是个骄傲自大的人,或冥顽不灵的人,进而影响对你整个人格的评价。一个谦虚上进、追求完美的人一定是个能够接受任何善意建议的人。如此,即使是与你只有点头之交的人,也将乐于对你提出忠告。
具体而论,接受别人的忠告,应把握以下几点:
1(要"照单全收"
忠言必须"照单全收",不管正确与否,事后再慎加选择,切莫拒绝,更不能当场轻下诺言。很多人受到忠告,但只有智者才能从中得到裨益。
2(诚恳地道歉
"啊!是我疏忽了,十分抱歉,今后一定改进。""对不起,这是我的错,请你原谅。"如能诚心地道歉,对方一定能原谅。
3(不逃避责任
别人忠告你时,如果你用"但是"、"不过"、"因为"等词一味地辩解,或急欲掩饰过错、保护自己,只会使你的过失更加严重,使存在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因而无法寻找正确的解决之道。
4(不强词夺理
有些人在犯错误之后,受到长辈的指责,非但不思悔改,反而理直气壮地陈述自己的不正确的理由,说什么"你也曾年轻过呀!难道你年轻时就那么十全十美从没犯过错误吗?"如此
的态度将使长辈甩袖而去,再也不管你的事了,这对自己有害无益,而且将会阻碍你人格的发展。
5(不自我宽恕
许多人遭到失败时,总是找许多理由和借口来宽恕自己,或认为不是自己能力不高,而是时运不济等等。如持这种态度,则最终仍将无法克服自己的缺点,而使自己更显孤独。对于别人的忠告不要默然置之,必须表现出乐于坦诚接受的态度。
6(对事不对人
对于别人的忠告,应仔细反省其所指责的事物,而绝不应该耿耿于怀。敞开胸怀接受批评,彻底反省、思过、改进,接受忠告并善加活用,使他人的忠告成为自我成长的原动力,这才是一个正常人应持的正确的处世态度。
? 避免干蠢事
史蒂芬?马克是个有成就的人。毕业于哈佛大学的他,36岁时已成为福克斯电视台和福克斯新闻处的总裁。但去年夏天,马克的事业忽然翻船,因为抢了上司的风头,使上司大失面子,他突然被通知"下岗"了。
为什么像史蒂芬?马克这样的聪明人会干这样的蠢事,弄清聪明人为什么会犯自毁前途的错误,有助于我们避免重蹈覆辙。以下是聪明人干蠢事的几点缘由:
1(骄傲自大
"聪明人总是比一般人多知道些事情,"纽约市洛克菲勒集团的副总裁布兰丹?塞克斯顿说,"因此很容易就会以为自己无所不知。"
1990年,有人揭发名校斯坦福大学要纳税人负担一些与政府研究工作无关的开支,例如买了一艘22米长的游艇,以及为大学校长唐纳德?肯尼迪的新夫人举行了一个欢迎酒会。可是肯尼迪不认错。他承认曾用公费支付一些"间接研究费用",包括购买餐巾、桌布以及在他住宅里举行一次晚宴的开支。他还说:"我甚至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这屋里每一朵花都应该用间接研究费用来购买。"
肯尼迪用这种狂妄态度处理这宗引起公愤的事,结果是自掘坟墓。"他似乎认为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完全正当的--因为是他做的。"斯坦福大学里一个熟悉内幕的人说。不到几个月,肯尼迪宣布辞去校长职务。
2(孤立无援
一个人如果特别聪明,那么他从小就容易离群索居。聪明的少年会觉得自己和其他儿童格格不入,于是很自然地会物以类聚,只和别的聪明少年交往。这种现象也会在公司里发生。
"聪明人多半只喜欢和其他聪明人在一起,"美国国际通讯公司的执行总裁詹姆斯?韦斯利说,"那本来是好事,可是,当这些人开始倚靠聪明,排斥经验,就大事不妙了。"
危险之一就是不愿意承认有改变的需要。"当一班聪明人一致同意了一个计划,"韦斯利说,"他们会对这个计划坚持到底,即使其他人都已看到方向错误,他们也不会回头。"
不久前,万国商业机器公司就发生了一个这样的例子。几十年来,这家公司在电脑行业一直独霸一方。后来,大型电脑的市场开始衰退,消费者转为需要较小、较便宜的系统。然而,万国商业机器公司的经理阶层没有料到这场革命的步伐那么快速,结果如何,该公司在过去两年共亏损了78亿美元,创下了空前纪录,被迫大量裁员。
要和别人合作顺利,听取别人的意见是非常重要的。可是,有些聪明人因为对思想比他们慢的人不耐烦,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而这种不耐烦,可能是危险的陷阱。"国际通讯公司的总裁罗伯特?舒佛说。
某规模庞大饮品制造公司的市场推广主管聪明又能干,但是他负责推销的一种新饮品在市场上反应冷淡。后来,他的上司发现他的下属曾向他提出许多忠告,但他一概置之不理。他的解释是:"无能的主管才会听下属的意见。"他的事业不久之后就走向下坡。
3(不顾后果
聪明人脑子里总是在想:"我的下一个高招……"他们老是觉得自己无所不知。聪明人都喜欢行险招,结果往往是聪明反被聪明害,就像美国前参议员加利?赫特那样。赫特曾被纽约时报誉为"当代美国政界最有智慧的人之一",1987年初,他竞选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胜望极浓。当时有传言说他有婚外情,他于是向新闻记者提出挑战:"跟踪我吧。"他们真的去跟踪他,结果发现他和29岁的模特当娜?莱斯在一起。一张小报刊出了赫特在游艇"胡闹"号上把莱斯抱在怀里的照片后,赫特想成为总统的美梦随即破灭了。这是他自己不顾后果的结果。
4(过分好胜
许多聪明人都不了解一个简单的事实:在这方面胜人一筹,并不等于在另一方面也一定能成功。
哈佛商学院毕业生维克托?奇亚姆利用电视广告推销他的雷明登产品,赚了好几百万美元。1988年,奇亚姆收购了职业足球队"新英格兰爱国者"队。可是,经营一支正在挣扎求存的足球队和推销电动刮胡刀完全是两回事,他不久就亏损惨重。到奇亚姆把球队出让的时候,他已经损失了几百万美元。
许多有杰出成就的聪明人都会从这些大错中取得教训。他们愿听别人的意见,不会目空一切。他们积极征求下属的建议,知道自己的弱点在哪里。
美国的萨姆?沃尔顿是一位商界奇才,把一家卖廉价商品的铺子发展成为有资产550
亿美元的华尔市场集团。他的成功之道是不把自己关在总部里面。他常常坐他自己的飞机到全国各地巡视各分店,听取"合作者"的意见,甚至向顾客赠送巧克力花生糖。
沃尔顿的谦虚是他成功的另一因素。这会令竞争者低估他,而他的雇员则觉得什么都可以对他说。"我们并不是精明过人,但我们肯改革。"沃尔顿去世前不久曾这样说。我们只需相信这句话的后半句。
哈罗德?丁克尔在39年教书生涯中注意到一件事。他说,进入社会后取得杰出成就的学生,几乎没有一个是从前在学校里成绩最优异的学生。其中一个原因是那些聪明学生会犯愚蠢的错误而自毁前程。但更重要的原因是:那些成功的人知道,如果你只是第二名,就要加倍努力。
? 面对挫折要沉着应付
人不到社会做事则已,如果到社会上做事,总免不了遭受挫折,往往是做大事遇大挫折,做小事遇小挫折。本来如果做事能始终得心应手一帆风顺,那就是成功。做大事的大成功,做小事的小成功,不做事的人不成功。但是如果希望全世界无论智愚贤肖,都是成功的人,那么也是一种幻想,绝不会成为事实,而且事情无论大小,做起来都没什么不顺的话,那就分不出谁是智,谁是愚,谁是贤,谁不肖了。而一帆风顺在贤者智者看来,反而觉得波平如镜毫无刺激,生活的意味也太平淡了。
有本领的人,多半希望生活能有曲折,多变化,才觉得够刺激而时时有所收获。所以做事的曲曲折折,是给你的一点刺激,正可提高你的注意力,考验你的能力,训练你的品性。
从表面看,挫折是你的失败,然而再做进一步探讨的话,挫折对你是有益而无损的,在很多情况下说教是无用的,而必须经过实际的挫折才能成功。
有些人在遭遇挫折后,总是不先自己设法应付,却先想到可以求救,朋友有力,就向朋友求救,教别人来冲锋,自己坐享其成。这样虽然遭到挫折,却和未遭到挫折一样,他的生活还是安适顺当的,不必苦其心志,不必劳其筋骨,也不必饿其体肤、横于虑、困于心。因此他的生活经验一点也不会丰富,即使成功,这成功也好像芝草短根,豆泉短源,一点也不稳固。
有些人遭到挫折时,并没有后援可以求救,逼得他不得不自己去应付,然而一面应付,一面却感到棘手,于是就发牢骚,以为"我生不辰,逢此鞠凶",以为人为其易,我为其难,于是奋斗精神就打了很大的折扣,如此一来,小挫折还能勉强应付,大挫折就一定应付不了了。他的牢骚,绝不是对挫折而发,而是对人而发,以为一切亲戚朋友,都是见义不为,都是坐观成败,却不知道自己的奋斗程度,达不到引起亲戚朋友同情的程度呢!
有些人在遭遇挫折时,把自己的能力估计得太低,把挫折估计太高,因此心慌意乱,不敢与之奋斗,立即竖起了白旗,自愿投降,认为前面的路既然走不通,倒不如向后退去,以保全实力,与其前进而玉碎,不如退后求瓦全。于是他的人生,只有采用"混"字诀,混到哪里算哪里,抱着混的人生态度,还有什么成功可言?只好做人的附庸,受人支配,受人指挥,做些无关紧要的工作,希望工作越简单越好,责任越轻越好。望见了困难,便往别人身上推,
或急急躲到后面去,免得遭遇挫折,他自以为这是所谓的不吃眼前亏呢!
有些人遭遇挫折,便发脾气,不想想应付的办法,只是一味顶撞、好勇斗狠,不计得失、不问成败,什么曲线战术,什么迂回战术,什么侧击包围,什么把握要紧,他概不注意,只知固执不化,只知蛮干到底,结果是小事变大事,大事变成不可收拾的局面。历史上项羽就是这种典型,到了兵临城下,四面楚歌,还要以斩将扯旗,表示他的本领,直到自刎以前,还要说:"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谁知他的失败,却是失败于发脾气和一味顶撞呢!
有些人遭遇挫折时,一面应付,一面忍耐,但并不是想立即解决困难,而在维持现状,认为只需控制时间,深信挫折是会随时间而有变化,等变化到有利于他的时候,挫折自会化为乌有。这种长期应付办法,在绝对劣势的局面下,的确是很好的战略,但是在均势局面上,便不需要这个旷日持久的办法了。而且一味地拖,而不把发展的趋势控制在手里,单单控制时间,会养成贻患、铸成大错呢!
所以,在遭遇挫折时最现实的应付办法,是在事情未发生之前就注意到它的警示,预先做好准备,挫折虽大也要处之泰然,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注意事情的变化,控制事情的动向,将情势从被动转到主动,不焦急不懈怠,该做事的时候做事,该休息的时候休息,不轻敌不悲观,沉着应付,不怕打击,用冷静的头脑及高度的毅力,与对方周旋到底,那么就不愁胜利不属于你。万一真的失败了,也不必怨恨,慢慢图谋东山再起的机会,只要一息尚存,仍有做最后决战的本钱。
? 努力克服书呆子气
有些男人常常带一种"书呆子气",也被称为"书生气"。这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读书人身上,主要有如下特征:
(1)处世不精明,不善于适应环境,不善交际,不懂人情世故。呆板木讷,说话做事多不合时宜,令人好气又好笑。不知不觉就得罪人。
(2)性格多半内向、孤僻,不好动,不合群。兴趣少但专注,注意力常集中于一点而不能灵活转移,对所感兴趣的事常沉醉痴迷,对兴趣以外的事漠不关心。终日晕头晕脑,稀里糊涂,丢三落四。健忘,常常忘记自己要做什么,或四处找手里拿着的东西。
(3)看问题偏激,易走极端。有时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有时又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处理事情要么主观武断,要么优柔寡断。喜欢沉思、幻想,有时又易冲动。有时多心多疑、神经过敏,有时反应迟钝。思想行为古板,不合潮流。
(4)缺少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决策能力,不会见机行事、随机应变。处理事情常出漏洞,遇上麻烦多采取退避态度。常自命清高,与世无争,又自以为是,固执己见。有夸大性自卑心理。喜欢引经据典,咬文嚼字。
(5)生活散漫拖拉随便,无条理,不善计划安排,不拘小节,不修边幅,常显得窝窝囊囊、缺少派头。但也有的恰恰相反,特别讲究生活细节,非常拘谨、严肃,不苟言笑,一本正经。
书呆子气是怎样形成的呢?有书呆子气的人几乎都是书呆子,都与读书有关系。但是,书呆子不是先天智力低下,不是神经系统发生了毛病。相反,他们的智商通常都较高,而且对于某些方面的知识知道得比一般人要多,只是因为他们终日把自己的兴趣和活动范围局限于书本上,不与人打交道,不问世事,远离复杂的社会生活,脱离社会实际,所以认识能力、思维能力便会形成一种刻板的固定模式,一旦离开书本,面对复杂纷纭的大千世界就一筹莫展,给人留下一个迂腐的形象。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的心理正常发展,除了需要必要的书本知识外,更重要的是需要社会生活经验,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长期独处,人的心理就得不到完善发展,就难以应付社会生活。
我们常可以在书呆子身上看到这样两种现象:有的少年老成,小小年纪就一副老先生的样子。有人认为这是成熟的表现,实际上这是心理发展不完善、有缺陷的表现。有的人老大不小,说话行事却显得很幼稚,带着童稚的天真,令人发笑,这也是心理发展不完善的表现。
不少人有书呆子气自己并不知道,只是常感到自己缺乏为人处世的经验,虽然这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不少困难,但并不在意,有的人甚至把书呆子气看做是清高,是读书人的修养,因而瞧不起那些精明圆滑的人,认为他们狡猾、虚伪、势利眼。有的人一身书呆子气,又不愿意承认,便利用这种消极的自我防卫心理机制,自我辩护,自我安慰,这是不利于克服书呆子气的。有的人一旦发觉周围的人都将他看做书呆子,便感到很自卑、丧气,夸大自身书呆子气的严重性和书呆子气对心理发展和个人事业前途的危害性,这就更影响自己克服书呆子气的信心,从而加重了书呆子气。实际上,人们对书呆子的评价一般都是很宽容的,一般人都认为:书呆子往往都是老实可靠的人,他们有知识,因为一心做高深的学问,所以才不懂人情世故;书呆子多是清高雅静的道德君子,没有那种庸俗的市侩气,非市井小人可比;书呆子多半诚实、憨厚,不虚伪,不做作,不搞阴谋诡计,不背地里整人,埋头做学问,不问俗事,不争名夺利。所以如果你发觉自己是个书呆子,不要背思想包袱、把它看成"不治之症"。当然,书呆子气毕竟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现象,如果认为书呆子气是文人的一种优良气质,应加以保留或发展,则只能强化这种不正常的心理。
书呆子气一经形成就不那么容易改变,因为它已成为人的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并非完全不可改变。心理学家总结的下面建议对改变书呆子气会有所帮助:
1(解除消极的自我防卫机制
自我防卫机制是人为了保护心理免受创伤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心理功能,但它可起消极作用。一个人为了掩饰不符合社会价值标准、明显不合理的行为或不能达到个人追求目标时,往往在自己身上或周围环境中找一些理由来为自己辩护,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正当合理的。如把自己无能、不善为人处世说成是清高、不愿与俗人同流合污;明知自己一身书呆子气,硬说这是"文人"的特征,是道德高尚的表现,竭力诋毁精明人,以"难得糊涂"为自己开脱。这种自我防卫可以起到维护心理平衡的作用。
但从心理学的认识失调理论看,人们只有在体验着心理失谐的紧张痛苦时,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达到新的心理平衡。如想改掉书呆子气,就必须充分认识到书呆子气的弊病,
为克服它提供充分的理由,以造成心理和谐。所以首先应解除消极的自我防卫机制,尽量不为自己的书呆子气辩护。
2(积极主动地进行人际交往
形成书呆子气的根本原因是埋头书本,不喜欢与人交往,缺少社会经验,又因为缺少社会经验,不能应付复杂的社会生活,便采取退缩回避的策略,不与人打交道。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必须强迫自己与人交往,多参加集体活动,感受集体活动的兴趣,培养活动兴趣,培养对客观事情的好奇心。通过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通过实践,了解人情世故,掌握处世艺术。应像规定自己每天的学习任务一样,规定自己每天的交往任务。同时,要正确估计自己的交际能力,估计过高易受挫折,估计过低会使自己失掉交往的信心,都将影响自己的交往活动。
第九章 如何在职场上步步走高
就算你在办公室受了多大冤屈,苦水满腹,都不应该向同事诉苦。原因有二:其一,牢骚如同狐臭,人人避之惟恐不及,没有人有义务当你的情绪"垃圾桶";其二,办公室不是你找心理医师的地方,有些人会以为互相交换心事是两人结盟的保证,但万一有一天两个人不再是朋友呢,
? 赢得上司器重的八种方法
除了最高层领导外,每个员工都有上司。如果你的工作完成得很好,你的业绩也不错,但你的上司却有可能不喜欢你。因为你只知道埋头做自己的工作,却不注意上司怎么看你。所以,不管你是什么样的职员,都要知道怎样让你的上司喜欢你、器重你、提拔你。想要获得这样的效果,你可以依照下面提供的建议去做:
1(主动报告你的工作进度
上司的心中往往有些疑虑:下属每天好像都很忙,但又不知道他们在忙些什么,又不好意思经常去问。因而下属一定要主动报告自己的工作进度,让上司放心,不要等事情做完了再讲。有时小小的一点错误,发展到后面就会变得很大,所以最好早早地向上司汇报你的工作进度,一旦有错误,他可以及时地纠正,避免大错误的产生。
作为一个下属,你有多少次主动向上司报告你的工作进度,须知,经常地向上司报告,让上司知道你的工作进度,让他放心,才能让他继而对你产生好感。对上司来说,管理学上有句名言:下属对我们的报告永远少于我们的期望。可见,上司都希望从下属那里得到更多的报告。因此,下属越早养成这个习惯越好,上司一定会喜欢你向他报告的。
2(回答上司的询问时要做到:问必答,答必详
许多员工在回答上司问题时不太注意回答方式,一些回答方式可能让上司暗地里觉得受不了。"张小姐,昨天下午说过的那个报表今天一定要交给我。""知--道--了,老--总,你没看到我在写吗,"如果下属这样子回答上司的问题,上司可能当时不说,但一定会非常地不
喜欢。也许就因为那天你的言语让他不舒服,导致他对你心生厌恶。
如果上司问你话,你一定要有问必答,最好是问一句,答三句,让上司清楚地了解情况。你回答的比上司问的多,则可以让上司放心;若你回答的比上司的问话还要少,则会让上司忧虑,这不是一个聪明员工的做法。
回答上司的问题时,有一件小事不能随便。上司进来问话时,立即站起来回答是基本的礼貌,很多人没有这种习惯,上司问话时依然稳坐钓鱼台。这一点,日本公司的员工做得很到位。日本上司在问下属问题时,下属通通都是马上站起来回答。通常中国的员工对上司讲话不够礼貌,更不要说有问必答而且答得清楚了。这虽然是细节,但想要让上司喜欢你、满意你,在这方面还是不能随便的。
3(学习上司的能力,了解上司的语言
做下属的,脑筋要转得快,要跟得上上司的思维。
你的脑筋会不会转得比你上司快,一般不会,那你要不要去努力地学习,肯定要的。
今天他有资格当你的上司,肯定有他自己的一套方法,有比你强的地方。因此,你不仅要努力地学习知识技能,还要学习你的上司,这样才会听得懂上司的言语。当他说出一句话时,你能知道他的下一句话要讲什么吗,这就需要你知道他的言语,能够跟得上他的思维。若不努力地学习上司的优点,那当你的上司已想到十年之后的发展宏图,你才看到下个月的计划,你跟他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此时,想要他重用你、提拔你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下属想超越他的上司,是非常可贵的精神,但要超越自己的老板却并非易事。想要超越自己的老板,首先就要学会老板的本领,然后再谈超越。你若连老板的那一套都没有学会,何谈超越呢,因此,一名优秀的员工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才会提升自己,获得上司的赏识和提拔。
4(知错就改,不犯同样的错
一个经典的故事。日本一家电器公司的老板准备物色一位职员去完成一项重要的工作,在对众多的应聘者进行筛选时,他只问一个问题:"在你以往的工作中,你犯过多少次错误,"他最终把工作交给了一个犯过多次错误的员工。开始工作前,他交给该员工一本《错误备忘录》,嘱咐道:"你犯过的错误都属于你的工作成绩,但是你要记住,同样的错误属于你的只有一次。"这说明,上司会给员工犯错的机会,但总是不希望下属犯同样的错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员工也一样,不论多么优秀的人都是会犯错误的,只有无所事事的人才不会犯错。聪明员工的可贵之处是能在每次犯错误之后,接受教训,及时总结经验,同样的错误绝不犯第二次。但一个人要真正做到不犯二次过错,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一个人犯第一次错误叫不知道,第二次叫不小心,第三次则是故意。不要以不小心作为犯错误的借口,更不能故意去犯错误。如果你能对上司说:"老板,您放心,这是我第一次犯这个错误,也是最后一次。"那就非常不简单了。不过你能够说到做到吗,如果能,那你的上司会相信你的毅力,认同你的素质,并进一步地赏识你。
5(了解上司的处境,尽力帮助他
上司在工作中出现失误时,千万不要持幸灾乐祸或冷眼旁观的态度,这会令他极为寒心。此时的你应该帮他总结教训,多加劝慰。持指责、嘲讽的态度易把关系搞僵,使矛盾激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你犯错、失败的时候,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劝慰而非冷嘲热讽甚至落井下石吧,你的上司也是如此,如果你能体谅上司的处境,并且在他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的话,你定会得到上司的信任,而上司以后也会对你另眼相看。
6(接受任务时毫无怨言
最完整的人事规章,最详细的职务说明书,都不可能把人应做的每件事都讲得清清楚楚,有时会临时跳出一些事来,下属也会临时接受一个工作任务。假如公司一位重要的客户要来,为表诚意,公司要派人去接他。这是临时的事情,职务说明书里是不会有的。那么被派的人如果说:"凭什么要我去,我已经下班了。我来时,你们有没有讲过要这样做,"如果你这样计较,你在一个组织里是很难出头的。临时的事是一定要有人做的,你要一口答应,一肩挑起。最难的是:要毫无怨言。如果你毫无怨言地去做,你的上司会非常地感激你,他即使当时不说,也会利用另外的机会表扬你、奖励你、回报你。
人不要太斤斤计较。中国有一句话:吃亏就是占便宜。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你在一个地方付出了,会在别的地方得到回报。一个公司的成功要靠全体的努力,你要毫无怨言地接受任务。
7(对自己的工作主动提出改善意见
这是最难做到的事情。如果你的上司说:"各位,我们来研究一下,工作流程是否可以改善一下,"严格说来,这样的话,不应该由你的上司来讲,而应该由你说出。所以每过一段时间,你应该想一下,工作流程有没有改善的可能,如果你才是你所做的工作的专才,而你的上司不是,却由他提出了改善计划,想出了改善办法的话,你应该感到羞愧。
你敢说你的工作流程都很完善,事实上,任何一个工作流程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改善的可能。最糟糕的是大家都无所谓,安于现状,不对它进行改善。一个组织没有进步,这点做得不好是重要的原因。大家都不想改善,而你却做到了,你就同他人不一样,上司也会喜欢你、看重你。
8(了解上司的喜好
无论是谁,都会喜欢听别人说一些赞美的话。你的上司也不可能摆脱这种情绪。下属要了解上司的喜好,倘若你在汇报中插入一些上司平素喜欢使用的词,就会让他另眼相看。此外,对上司的工作习惯、业余爱好等都要有所了解。如果你的上司是一个体育爱好者,你就不应在他的球队比赛失败后,去请示一个需要解决的其他问题。一个精明老练、有见识的上司是欣赏了解他,并能知道他的愿望与心情的下属的。
作文六:《解读《西游记》禅宗的心性修炼》4700字
经 典 重 释
解读 《西游记》 禅宗的心性修炼
◎刘
(海口经济学院
绯
570203)
海南?海口
摘 要 本篇结合中国古典名著 《西游记》 阐释禅宗思想 “明心见性” 另辟蹊径, 说, 认为受儒释道思想尤其是受佛教思想 影响的禅宗 “心学” 《西游记》 对 有着多方面的审美观照, 论述一部 《西游记》 其实就是修心的历程,西游记》 “心” 《 以 为媒介, 指出当中的主要人物孙悟空、 唐僧、 八戒、 白龙马的成长过程都是禀承以修心为宗旨, 磨砺意志, 躬行践履, 证明人生的价 值就在于修炼心性, 奋斗努力, 充分肯定了人存在的价值和主体地位, 彻见了心性的本源, 从而展现禅宗所蕴含的对本性 的关怀, 凸现人类精神澄明高远的境界。 关键词 西游记 明心见性 禅宗 佛教 修心
阳焰般的想蕴非实, 芭蕉般的行蕴空虚, 幻 翻开历史, 西游记》 《 的诞生过程与中国哲学史上 “心学” 泡般的受蕴不有, 的发展历程同步。从学术史角度而言, 《西游记》 的产生、 发 展、 完善过程与 “心学” 紧紧相连。 从宋明理学的概貌来比照, 其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体系深深影响到 《西游记》 哲学思想的总 体框架。衡量一部作品的哲学思想基础, 必须联系那个时代 的方方面面。或云: “三教合一” 思想潮流震撼了作品; 或云: 王阳明的学术思想是作品的精神支柱; 《西游记》 或云: 是形象 化的 “心学” 众说纷纭, 。 显示了学术界、 思想界对这部作品的 关注程度。 这促使我们寻根究源, 以求得科学、 客观的阐释。 结合吴承恩的思想而言, 儒释道三教思想兼具, 中年 早、 以儒为主, 晚年趋向佛、 《西游记》 道。 受影响最深的是禅宗思 想, 即融合了儒释道思想的中国化的大乘佛教。禅宗是中国 化般的识蕴无依。 通观 《西游记》 满篇充斥着 , “心” 之概念、 思想。 据初步统 计, 涉及到 “心” 字眼的回目共计二十九个, 如第一回 “心性修 持大道生” 十四回 、 “心猿归正” 十九回 、 “浮屠山玄奘受心经” 、 五十回 “神昏心动遇魔头” 五十四回 、 “心猿定计脱烟花” 五十 、 八回 “二心搅乱大乾坤” 七十六回 、 “心神居舍魔归性” 八十八 、 回 “心猿木母授门人” 等等, 几乎涵盖了全篇主要内容, 起到点 明题意、 提纲挈领的作用。再从基本章节看, 开篇所云 “灵台 方寸山, 斜月三星洞” “心” 即 之别称, 悟空修心之所原来正在 此地, 多么巧妙的设计。当悟空 “大闹三界” 失败被绑赴斩妖 台之时, 书中写道: “富贵功名, 前缘分定, 为人切莫欺心。正
忠良善果弥深。观音见悟空被压在五行
山下, ” 便叹惜 佛教八大宗派之一, 也是最中国化的佛教, 因主张 “教外别传, 大光明, 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而得以在中国长久存在和蓬 勃发展。 儒道二家思想虽对禅宗思想体系的形成起了不可忽 视的作用, 但是作为佛教宗派之一, 禅宗思想的主要渊源无疑 应该是佛教本身。 禅宗因主张修习禅定而得名。它的宗旨是 以参究的方法, 彻见心性的本源。禅宗所蕴含的对本性的关 怀, 以及由此出发而展开的处世方式、 人生追求、 直觉观照、 审 美情趣、 超越精神、 凸现着人类精神澄明高远的境界, 从而保 持了它对禅宗爱好者的持久魅力。 禅宗的终极关怀是明心见性, 这在很大程度上受《楞严 经》 心经》 、 《 等大乘佛典的影响。 《心经》 的根本思想是运用般 若观照, “五蕴皆空” 证得万法空性, 照见 , 以获得澄明自在的 审美襟怀。 人人皆有佛性, 只因被无明所遮蔽而不能彰显, 妄 执五蕴为真实的我是无明的表现。体证五蕴皆空, 就能高蹈 浊世, 在尘出尘, 获得澄明自在的审美襟怀。 “五蕴皆空” 的般 若观照, 深刻地影响了禅宗思想, 使禅宗思想沐浴着空明的意 趣。 禅宗用般若观照五蕴皆空, 体证到浮沫般的色蕴虚无, 水 不已, 作诗一首:堪叹妖猴不奉公, “ 当年狂妄逞英雄。 欺心搅 乱蟠桃会, 大胆私行兜率宫。 十万军中无敌手, 九重天上有威 风。自遭我佛如来困, 何日舒身再显功!” 后悟空表示: “知悔 了。 又有一诗:人心生一念, ” “ 天地尽皆知。 善恶若无报, 乾坤 必有私。别开生面的 ” “紧箍咒” “定心真言” 又名 。 作品处处以 “心” 为媒介, 巧为经营, 妙作安排, 以生动形 象的语言、 人物、 情节组成美妙动听的故事。 第五十回写孙悟 空划圈让唐僧坐中间, 一再叮嘱: “若出圈子, 定遭毒手。八戒 ” 不以为然, 挑动唐僧走出圈子, 进入一座大楼, 桌上三件纳锦 背心, 八戒、 沙僧穿上, “背剪手贴心捆了” 惊动了魔头, 却被 , 又遇一难。可谓 “情乱性从因爱欲, 神昏心动遇魔头。 事后, ” 孙悟空对唐僧说: “只因你不信我的圈子, 却教你受别人的圈 子。两个圈子, “心” ” 正是 的两种反映, 原来是圆心圈子护住唐 僧, 让师徒三人守心待命, 勿生二心, 而八戒却生二心撺掇沙 僧、 唐僧走出心圈, 误入魔心之圈。 二心相斥, 终让三人蒙难。 而这一难则显系唐僧、 八戒、 沙僧生出二心所致, 心” “ 意油然
158
2009 年第
5期
安徽文学
经 典 重 释
” “一念才动生百魔。所以, ” 而生。 第五十八回, 两个孙悟空的故事, 耐人
深思, 书中写道: 有。(十七回)七十八回开篇诗也说: “悟空有不睦之心, 八戒、 沙僧亦有嫉妒之意, 师徒都面是背 非” 正由此 , “二心” 遂生出六耳猕猴假冒孙悟空打伤唐僧, 并 导出 “二心搅乱大乾坤” “一体难修真寂灭” 的美妙故事。 作者 并赋诗一首: 人有二心生祸灾。……禅门须学无心诀, “ 静养 婴儿结圣胎。细心品味, “心学” ” 这与 之关联是十分紧密而明 显的。众生苦难的根源在于以自我为前提。若通达法性无 我, 则苦海波平, 爱河浪息。 又如 “观音院僧谋宝贝” 一回, 孙悟空将唐僧的锦斓袈裟 拿给观音院主看, 老和尚见了宝贝,果然动了奸心” 引得 “ , “广 智” “广谋” 出奸计火烧唐僧师徒。 孙悟空得知后, 并没立即制 止, 却去请天王借了 “辟火罩儿” 罩住唐僧, 自己却 “望巽地上 吹一口气将去, 一阵风走, 把那火转到刮得烘烘乱着。将观音 ” 观烧得 “处处通红” 引得黑风山妖精来救火, , 见到袈裟动了 心, 不救火, 不叫水, 拿起就跑了。引得唐僧西行又遭劫难。 这一回由袈裟为媒介, 引出和尚奸心, 以致身败名裂; 又引出 悟空 “起这不善之心, 只顾了自家, 就不管别人” 引得妖怪窃 , 衣、 再添新劫难。这形象地证明, 为人须诚心正意, 方可避外 魔摄心, 去魔还须正心。 第十七回, 观音收黑熊精, 书中道:那黑熊才一片野心今 “ 日定, 无穷顽性此时收。均明白无误地说明, ” 修心才是人生最 佳的选择, 最理想的途径。 因此, 《西游记》 一部 说的就是修心 过程, 所取的佛经即是 《心经》 是人类实现自我、 , 走向圆满的 心路历程。 《心经》 《西游记》 是 反复写到的一部佛经, 作品以丰富多 彩的故事, 在洋洋八十余万言的字里行间, 充斥着 “心学” 的诸 多言词、 概念、 义理。 心经》 《 是浮屠山乌巢禅师传授给唐僧的 (十九回), 他在西行途中时时念诵。 《心经》 大旨主 “色空” 以 , 万法为心所幻造, 众生当打破此迷执: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色 即是空, 空即是色。 ……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 修炼心性, 驱除心中的迷惑, 是最为要紧的。从这个意义说, 一路去西天取经的历程, 不仅是以有字真经的取得为究竟, 而 且也是成佛成圣的心路历程。 或许西行本身的意义还远不及 这过程中所获得的内心觉悟。 小说中悟空多次表露此意, 如: 佛在灵山莫远求 , 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 , 好向灵山塔下修。 ( 八十五回 ) 作为师傅, 唐僧却往往无法参透此意, 虽然他诵经不辍, 反倒不及悟空一朝彻悟, 三十二
回里师徒的对话便很可玩味: 师徒正行赏间, 又见一山挡路。 唐僧道: “徒弟们仔细, 前 遇高山, 恐有虎狼阻挡。 行者道:师父, ” “ 出家人莫说在家话。 你记得乌巢和尚的 《心经》 ‘心无挂碍;无挂碍, 云 故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之言?但只是 ‘扫除心上垢, 洗净耳边尘, 不受 苦中苦, 难为人上人’” 。 禅宗强调 “万法唯心” 、 “唯我独尊” ,认为 “心” 是世界的 本源, 万物都是由 “心” 触缘所现, 并无自性, 世界六尘而已, 乃 一心之迷妄所化, 本不实有, 念生即有, 念去即无, 世间万事万 物都是转瞬即逝的, 但同时也充分地肯定了人存在的价值和 主体地位, 从根本上否定了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人格神和上帝 的存在, 否定了神权, 肯定了人权, 把现实个体的人当作主体 推上至尊的地位。禅宗信奉的 “万法唯心” 的世界观, 从根本 上确立了人的精神的主体地位。 人的主体精神作为世界观的 基石和核心, 支起了禅宗哲学辉煌灿烂的精神大厦; 它向世人 当头棒喝: 昂起你神圣的头颅, 做自己的主人! 修身诚意, 清心寡欲, 以求得精神的永恒至上, 这就从精 神上与传统的追名逐利、 蝇营狗苟划清了界限, 步入了近代新 兴人生价值取向的行列。孙悟空、 唐僧、 八戒、 白龙马的成长 过程, 孜孜追求的努力方向及克服困难、 永往直前的精神虽是 以修心为宗旨, 却以磨砺意志, 躬行践履的实践为基础, 证明 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奋斗努力中。 作者讴歌了取经路上的孙行
“ 的出现标志着理性精神的制约力量。 不减。 是故, 空中无 色, 无受、 行、 , 想、 识 无眼、 鼻、 身、 者的人生之路,紧箍咒” 耳、 舌、 意, 无色、 香、 触、 ……心无挂碍;无挂碍, 声、 味、 法。 故无有恐 怖, 远离颠倒梦想。乌巢法师传此经时说过, ” 如遇到魔障,但 “ 念此经, 自无伤害” 心经》 。 《 传授诵持历史上确有此事,大慈 《 恩寺三藏法师传》 “莫贺延碛, 记载: 长八百余里, 古日沙河。 上 无飞鸟, 下无走兽, 复无水草。 是时顾影, 唯一心但念 ‘观音菩 萨'及 《般若心经》 。……逢诸恶鬼, 奇状异类, 绕人前后;虽念 ‘观音’ 不能全去, , 即诵此经, 发音皆散, 在危获济, 实所凭 焉。 小说中, 心经》 ” 《 所体现的也就是破灭心中贼的观念。玄 奘悟解 《心经》 有一诗偈, 开首便是: 法本从心生, “ 还是从心 灭。 (二十回) 从这个观念来说, ” 所谓妖魔鬼怪首先是心中所 生的惑见, 观音言: 菩萨妖精, “ 总是一念。若论本来, 皆属无
参考文献: [1]杨俊. 《西游记》 与心子新
论.河东学刊,1988-1. [2]李淼, 郭俊峰著.佛经精华.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02-01. [3][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岳麓书社, 1999-7-1. [4] 张锡坤, 吴作桥, 王树海, 张石等.禅与中国文学.吉林文史出版 社, 1992. [5]陈洪.佛教与中国古典文学.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3 年. [6]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 年.
总之, 西游记》 《 与禅宗 “明心见性” 说的关系是十分紧密 的。“观古今于须臾, 抚四海于一瞬” 禅宗的心学思想融汇 , 成了洋洋大观的神魔宏篇 《西游记》 呈现出源于心学、 , 超越心 学的新格局, 为中国小说的理性构造、 哲理把握提供了新的探 索途径。
2009 年第
5期
安徽文学
159
作文七:《试论领导干部的五官修炼和心性砥砺》4800字
office operations
办公室业务? 行政管理
文 /杭州市数字城管信息处置中心 李楠
试论领导干部的五官修炼和心性砥砺
【摘要】遍览当今贪腐官员邪念生成之 始, 归根结底, 皆因眼、 耳、 鼻、 舌、 身等五官首 先 “城池失守” 而起。因此, 每一位党员领导 干部, 要时刻警钟长鸣, 坚决切断 “五官” 由 “外部信息接收器 ” 向 “内在贪欲触发器 ” 的转 变。只有 “五官” 端直了, 领导干部的心胸自 然较常人豁达敞亮, 无论何时何处, 都能经受 住风浪的冲击和考验。
【关键词】 领导干部 ; 五官 ; 修炼 ; 砥砺
遍览当今贪腐官员邪念生成之始, 归根结底, 皆因眼、 耳、 鼻、 舌、 身等五官 首先 “城池失守” 而起。作为新时期的党 员领导干部,面对令人目眩神迷的名利 诱惑, 如果放弃对 “五官 ” 这第一道关隘 的坚守, 任由目自恋于乱色、 耳自醉于靡 音、 鼻自迷于浮气、 舌自贪于美味, 身自 失于流毒, 则心智便不能自持, 必然会使 心中邪欲如草样疯长,迟早要“河边湿 鞋” , 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因此, 每一 位党员领导干部, 要时刻警钟长鸣, 坚决 切断 “五官 ” 由 “外部信息接收器” 向 “内 在贪欲触发器”的转变,使其在联系群 众、 广开言路、 感时知世、 投身实践和卓 立风骨等方面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帮 助领导干部养心性, 正品行, 励官德, 始 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一、 目平视, 贴近群众
“一朝权在手, 便把令来行” 的官本 位思想,使一些领导干部逐渐形成了高 高在上的优越感, 他们习惯于颐指气使, 整天吆五喝六, 眼中不见人民, 心中没有 群众, 久而久之, 便疏远了民情, 隔离了 民智, 也失掉了民心, 给党的事业发展造 成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和损害。** 同志在建党九十周年讲话中指出:只有 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 放在心上; 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 群众 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 只有心中始终装着人民,眼睛始终对着 人民, 政策始终向着人民, 观民风, 察民 情, 知民需, 把实现好、 维护好、 发展好最
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
点和落脚点, 做到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
系、 利为民所谋, 在社会面临转型、 经济正
在转轨的新时期, 创造性地贯彻好党的群
众路线, 以最大的诚心和最佳的业绩赢得
人民群众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二、 耳洞开, 察纳雅言
任何一名领导干部, 知识再渊博, 能
力再出众, 也总有自己的短板, 而善于接
受他人的意见建议正是接长自身短板的
有效途径之一。察纳雅言,要求领导干
部首先要虚怀若谷, 要有闻过则喜、 从善
如流的精神气度, 能够抛掉面子, 放下架
子, 直起身子, 随时准备接受各方面的意
见建议, 不只能听好话恭维话, 也要听得
进怨话刺耳话, 努力营造知无不言、 言无
不尽的良好氛围。其次要广开言路。常
言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
野。领导干部要真切了解知晓自己执政
的得失, 就要经常到基层群众中走走, 在
与不同群众的闲谈饶磕中虚心接受批评
意见。再次就是去芜存菁。来自群众的
意见建议, 由于角度的不同, 难免良莠不
齐, 泥沙俱下, 领导干部得有明辨是非的
能力,对采集到的意见建议进行一番去
粗取精, 去伪存真的淘洗和提纯, 知于言
而不止于言, 在兼顾特殊性的基础上, 进
一步提高政策举措的科学性和普适性。
三、 鼻舒展, 感时知世
个人只有始终具备灵敏的嗅觉,才
能准确感知周边环境的变化,并及时作
出准确的判断和科学的决策。每一名党
员领导干部,作为党的事业的具体组织
者和领导者, 首先得有敏锐的政治嗅觉,
具有成熟的政治品格。要能准确把握国
际国内形势的重要变化,具有敏锐的洞
察力、 透彻的分析力、 精准的判断力和卓
越的执行力, 无论身居何职置身何地, 都
能在正确的时机作出正确的决策,始终
保持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 的高度一致;要能应对外部环境的复杂 变化, 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清醒, 爱憎分 明, 立场坚定, 具有高超的应变技巧、 处 变不惊的气度和纵横捭阖的能力,在与 各种有损于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的不 良苗头作斗争中始终掌握主动,化危为 机,努力成为推动本地本部门事业的领 航者和 “定海神针 ” 。
四、 舌健硕, 筚路蓝缕
常言道:花房里跑不出千里马。历 经实践的艰苦磨练,尝遍生活的酸甜苦 辣,这是每一名领导干部不断走向成熟 的个中真谛。身当改革盛世,肩负着推 动一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为人民群众谋福 祉的重任,每一名领导干部都要本着对 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 敢于担当, 乐 于奉献, 勇于吃苦, 努力在丰富的实践中 磨砺意志, 积累经验, 增长才干。 当前, 对 每一名领导干部来说, 最大的政治任务就 是身体力行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伟大事业, 把职业当事业, 把使命当生命, 既要身先士卒, 群策群力, 努力收获事业 成功的喜悦和甘甜; 也能善待工作上的挫 折和失败, 勇于在低谷中休整, 在迷茫中 顿悟, 在挫折中奋起, 将一路披荆斩棘的 苦酸酿造为点铁成金的美酒; 要树立 “爱 岗是主题, 在哪都一样 ” 的 “螺丝钉 ” 精神, 不拈轻怕重, 不挑肥拣瘦, 努力为破解改 革发展的难题贡献心力和才智。
五、 身挺直, 卓立风骨
脊梁挺直,是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 和纯洁性的重要前提。每一名党员领导 干部, 不仅要有 “才 ” 有 “学” , 更要有 “德” 有 “品 ” 。而 “德” 与 “品” 的一个重要表现 就是 “身板挺直” , 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 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节操, 始终保持 “身 板” 硬朗, 不向权与势屈服, 不为名与利 折腰。随着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每个 领导干部面临的诱惑日 (下转第 20页)
office operations 办公室业务? 行政管理
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受到企业外部 环境的严重影响和制约,同时各群众的 切身利益也和企业稳定与否息息相关。 因此, 在维稳工作中, 我们应该始终坚持 以人为本,对各群体的疾苦进行深入了 解, 倾听呼声, 解决困难, 从而切实维护 好他们的切身利益及合法权益。
在日常的维稳工作中,我们应该认 真贯彻落实企业的各项政策,把实事办 好做实;给予不同群体必要的关心和帮 助, 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 解疑释惑; 坚 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他们遇到的各项 困难进行有效的解决,从而切实维护他 们的合法权益。比如, 每逢重大节日, 切 实做好送慰问金、 道问候、 发慰问信、 介 绍企业发展形势、征求对企业发展的建 议和意见这五项工作,并分门别类梳理 大家的建议和意见。此外,广泛开展帮 助困难员工、 协调群众纠纷、 探望住院员 工、 参与员工的婚丧事宜、 解决群众的思 想情绪、节日时做好问候工作这六项活 动。 通过对国家再就业政策的有效宣传, 向群众传递就业和技能培训信息,并将 《再就业故事集》 等编写出来等, 从而将 有益的就业经验提供给各群众。将《帮 扶基金管理实施细则》 制定出来, 同时将 困难家庭档案建立起来, 实施 “送温暖” 工程,切实做好各项救助工作等。通过
营造和谐向上的小环境,促进企业凝聚
力和向心力的不断提升。
(三) 提升服务水平
维稳工作覆盖面十分广泛,涉及面
极为复杂,需要工作人员实施面对各种
各样的人, 处理各种各样的情况, 因此在
工作中,我们必须保持饱满的热情和深
厚的群众感情,不断对工作机制进行合
理的创新,并促进自身业务素质的不断
提升, 加强稳定队伍建设, 从而显著提升
服务水平。
在日常维稳工作中,应该对以往经
验和方法进行深入的总结,同时对沟通
交流的新途径和新举措进行不断的深入
探索。将企业与各群体人员、主管部门
与各群体人员、基层领导与不同群体人
员的沟通平台搭建起来,通过设立网络
信息箱、 联系电话、 公开工作人员的联系
方式、 走访慰问、 日常接待等渠道, 增进
交流, 加深感情, 从而多渠道及时反映和
解决运功群众的诉求和建议。同时,在
沟通交流中疏通思想、 化解矛盾、 加深感
情,让员工群众清晰理解自身利于与企
业发展的紧密联系。在接访工作中,学
会换位思考, 想群众之所想, 急群众之所
急, 帮他们出主意、 想办法, 并将接待来
访的过程当成宣传政策法规和了解各群 体思想状态及发现苗头矛盾和问题的过 程, 切实解决员工群众遇到的各种问题, 从而赢得各群体的理解和信任,为下一 步工作更好地展开打下坚实的基础。 维护企业稳定是企业稳定健康发展 的基础和前提,它既是我们日常工作中 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也是一项值 得我们深入分析和研究的学问。作为企 业政工人员,我们应该随时对社会和企 业的维稳形式进行认真的研究,并依据 维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深 入研究, 探索方法, 从而更好地做好企业 维稳工作,为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做出 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唐云 .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全力推动 信访工作科学发展 [N ]. 党建新闻 ,2012.
[2]曹世杰 . 做好新形势下信访工作的体会 [J ]. 通辽日报, 2010:55.
[3]**关于社会德定问题 [J ]. 新华文摘 , 2008(17) .
[4]马建中 . 政治稳定论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 的政治稳定问题研究 [M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 ,2010.
[5]孙立平 . 断裂 :20世纪 90年代以来的中国 社会 [M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上接第 18页) 益增多, 如何对待名与利、 权与势,是检验党员领导干部党性强弱 的试金石。因此,每一名领导干部一定 要本着对党、 对国家、 对人民、 对家庭和 对自己高度负责的态度, 始终洁身自好, 及时擦拭思想尘垢, 勇于与拜金主义、 利 己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等各种不 良风气、 思想和苗头划清界限, 用心编织 “ 安全网 ” , 加固 “防护网 ” , 摧毁 “俺希望 ” , 多练 “紧箍咒 ” , 筑牢 “防腐剂” , 常打 “预 防针” , 时时自警、 自省、 自励, 讲党性, 重 品行, 做表率, 以久经历练的身体 “盾牌 ” , 坚决抵挡住腐化堕落之风等各种糖衣炮 弹的明抢和冷箭,始终保持脚下一方净 土在。
党员领导干部的 “五官 ” 端直, 有效 避免了外来的各种不良影响和冲击,就 能为自己撑起了一片朗丽的心空。
六、 心敞亮, 信仰坚定
“五官 ” 端直了, 接受的外部信息都
是格调高雅、 健康向上的东西, 领导干部
的心胸自然较常人豁达敞亮,无论何时
何处, 都能经受住风浪的冲击和考验, 丝
毫不改业已扎根脑海的对马克思主义的
坚定信仰。每位党员领导干部,务须将
清扫心房作为每日的必修课,不给杂草
以生长空间, 不让污浊肆意泛滥, 始终保
持心房的纤尘不染; 要勇于斩断名与利的
绳索, 突破权与位的藩篱, 襟怀坦荡, 心底
无私, 能够正视前进路上的挫折和坎坷,
不为一时之困而负性任气、 自暴自弃, 不
因一处之失而心怀耿耿、 愤世嫉俗, 始终
保持思想的朗朗晴空; 要坚定对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眼界开阔, 心境阔大, 志存高远, 相信 “道 路是曲折的, 前途是光明的 ” , 将个人的前 途发展与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崇高理 想有机结合起来, 自觉进行世界观、 人生 观、 价值观、 利益观、 权力观和地位观的马 克思主义改造, 展示一名谦者、 贤者、 智 者、 能者、 廉者形象, 努力成为一名具有坚 强党性的新时期领导干部。
参考文献:
[1]陈列明 . 政治生态环境视域下领导干部道 德失范的原因剖析 . 改革与开放 ,2011(18) .
[2]沈小璇 . 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若干思 考 .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0(3) .
[3]王青, 房晓军 . 论**加强领导干部党 性修养思想 . 学术论坛 ,2010(4) .
作文八:《关于理学心性论与禅宗心性论的思考》5000字
关于理学心性论与禅宗心性论的思考
摘要:南宋理学家胡宏的学术渊源,鉴于文献有缺,难有定论,而其学术思想,主要反映在《知言》一书。五峰《知言》中含有大量批佛之处,然仔细推敲,其“非正宗”的心性论思想,确有诸多观点与禅宗分灯禅思想契合。笔者试就五峰关于“性”、“心”与分灯禅心性论关系等诸方面分别论之,以期对探究五峰学术渊源及儒佛心性论比较研究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胡五峰;分灯禅;心性论 中图分类号:B244.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87(2013)01-0130-04 胡宏(1106-1161),字仁仲,祖籍福建崇安,南宋时因避战乱寓居衡山五峰,故学者称其五峰先生。五峰乃南宋有造诣的理学家,著述不多,然其理学思想确有独到之处,于本体论、理欲观、心性论以及道物、名实诸关系方面,见解颇别开生面,具有“非正宗”的思想倾向,而全祖望则对其学问十分推崇,谓“中兴诸儒所造,莫出五峰之上”,“卒开湖湘之学统。”可见其思想在理学史上之重要地位。而正如前所言,五峰之“非正宗”心性论思想,亦屡遭正宗学者非难。佛教方面,在各宗派心性体系之内,禅宗心性思想的整体性特别强,尽管可以从理体与心体、心性与成佛等方面去分析,但许多命题亦往往包含诸意蕴于一体。禅宗心性论在如来禅之后,大体经历北宗禅、南宗禅及分灯禅各阶段。而其中的南宗禅以后又分为石头宗、菏泽宗、洪州宗三个派系。笔者试就南宗禅分灯之后的三派心性论视角,对五峰的多重l生心性论作相关分析诠释。 (一)五峰“尽心成性”与菏泽系“寂知指体” 关于心与性之关系,五峰语日:“气之流行,性为之主。性之流行,心为之主。”“性定,则心宰。心宰,则物随。”五峰重视心之“形著”作用,正是由心之“形著”方使自性成为真实具体之性。道体陛体之流行,乃即寂即感;其流行之真实义、具体义,正在于心体之“形著”落实。又见:“尽其心以成吾性”,“心也者,知天地宰万物以成性者也。”此中之“成性”,非由心派生“性”之义,而是指心能使性呈现出来,性本有之,只是不尽心则不显,无法知性。由此可见,性乃心存在的依据。综上可知,性为天下之大本,而心与性乃同体,心体显现,则性体随之“明著”。 禅宗菏泽神会系心性论方面的特点,可用“寂知指体”概括。“寂知指体”,众生原本具有的空寂灵知便是心体。宗密后于《圆觉经大疏释义钞》语:“寂是知寂,知是寂知。寂是知之自性体,知是寂之自性用。”至于寂与知的关系,宗密以寂为体,以知为用,认为二者乃体用一致。神会否定其前禅僧的“识定”心性思想,强调“知”性,“知”乃指心体,此源于《大乘起信论》之“本觉”说之视“本觉”为心体。神会在此乃以“知”来释“本觉”,“知”为人心体本具,同时,其又是依体发用的般若智慧。通过人心对事物的知解,抑或离开生灭之“见闻觉知”心性思想,而最终证悟灵澈清净的“自性之体”。可见,菏泽系之“寂知指体”思想极似五峰“以心著性”所述之意。另,从五峰《知言》中,我们亦可看出其“性体心用”的思想趋向,而神会“无念为宗”心性思想正属“心用”之范畴。所谓“无念”,非指通过外力抑制主体的见闻觉知而实现,乃指由自身而发的自然而然之境界,主体之心不受世俗万物的感染,而将其对外界的感受自然地转化为自心之内的体悟。“一切唯心造”。由此,菏泽宗便将禅宗“三无”之旨归贯彻于日常实践之中。五峰“性之流行,心为之主”所欲表达的正是此义。 (二)五峰“即事明道”与石头系“即事而真” 五峰《知言》“天命”篇、“修身”篇即首言“道”与“事”、“物”之关系,“道充乎身,塞乎天地,而居于墟者不见其大;存乎饮食男女之事,而溺于流者不见其精。”“道不能无物而自到,物不能无道而自物。道之有物,犹风之有动,犹水之有流也,夫孰能间之,故离物求道者,妄而已矣。”此即谓“即事明道”、“即理明道”。“事”,指行为所及,以己身为本所涉及的日常生活,以及与日常生活所关联的一切有关之事;“道”则指通过道德实践所要彰著之道,亦即道德法则,道德“实理”。一方面,“事”与“物”不离“道”,个人社会行为及道德实践本应围绕此“理则”进行,由此,方能与宇宙生化之本然秩序契合,不违“性命之道”;另方面,“道”亦不离“物”,“离物求道者,妄而已”,正是指的“道”对“物”
的寄寓关系。可见,五峰的“道”,不是超然物外的“道”,而是寓于物中之“道”。惟作到此,“心”方能显道德性之实体,进而开启本心,清澈生命本体。 与洪州派、菏泽派重视心性现实作用、突出具体的、可见的现实之心不同,石头禅系着重强调的是心体隐微难现,形而上的“真心”本体。即从真如理体、本觉真心一边来解释“真心”。石头希迁思想的中心即是由理事、心物、内外关系上立论。希迁曾语:“灵源明皎沏,支派暗流注,执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灵源”是性理的代称,亦即心。心乃“明沏”,而由心源所发生的一切为“支派”,是与心贯通的,则一切均是佛性的表现,不过只是不明显的贯通于物(“暗流注”)。此正为五峰“道无不在”之意。反之,如不了解心物本体,执着于事则迷,即使契悟“理”亦不能算悟。而其“触目会道”、“即事而真”思想亦是强调应侧重理体一边,应破除知见执着以彰显清净无著的心体。此正与五峰心性论中“即事明道”思想不谋而合。然五峰终不自知,以致曾语“即物而真者,圣人之道也;谈真离物者,释氏之幻也。” (三)五峰之“性”与洪州系、菏泽系之“自心” 对于性的内在涵义,在伦理观方面,五峰以“仁义”、“五常”作为性的内涵规定。“贵贱,命也。仁义,性也。”。而在哲学宇宙观上,五峰则将性看作宇宙之本体。但具体到人性善恶问题上,五峰却有不同于前人的观点。《知言》曰:“或问性,曰“性也者,天地之所以立也’。曰:‘然则孟轲氏、荀卿氏、扬雄氏之以善恶言性也,非欤,’曰:“性也者,天地鬼神之奥也,善不足以名之,况恶乎,’”。“先君子曰:‘孟子道性善云者,叹美之辞也,不与恶对。”五峰认为,孟子的性善说,固然优于荀子的性恶说以及扬雄之性善恶说。然而,正如上所言,伦理观上的“性”仅为宇宙本体之“性”的外在表现,此“性”从本质意义而言,乃天地万物生存之依据,其终极性与普遍性远非与“恶”相对的“善”所能表达,而我们无法找到比“善”更能描述作为宇宙本体的“性”之崇高与神圣的词汇。故此“善”非“善”、“恶”意义上而言,而是一超越的绝对体,其承载着更深奥、更丰富的内涵。 禅宗心性论方面,与传统佛教将本体之心落实于“本寂真心”,以及北宗禅视人的“自心”为真妄二元混合之心不同,南宗禅心性论则将“心”与“性”合一,用“自心”范畴来标识。众生之心的本质乃“自性清净”,“本觉”是此“心”的本来状态。正如《坛经》所言,“自心”是超越真妄对立的当下“现实之心”,而其之所以“妄染”,则完全为主体之心对外界的迷执所致。此处,人之自心的无“真妄”可言,亦即五峰之性的“非善恶能名”所表达之义。(区别在于五峰将“性”看作生命、宇宙的本体,南宗禅则以“自心”视之。)有学者认为,五峰之“性无善恶”非佛教意义上之“无善无恶”之义,此说有一定根据,但笔者在此亦想强调一点,南宗禅心性论之“善、恶”亦非完全等同于佛教之传统意义上的“善”、“恶”,而是在此基础之上,承载了更形而上之义,或者说亦已超出传统道德伦理意义上的“善、恶”所涵有之义。南宗禅之后的洪州禅以及菏泽禅,继承了南宗禅的“本觉”心性思想。此两宗均突出现实心的作用,强调通过“性在作用”、“知”等修行方式,以彰显“自性清净”的心体。在笔者看来,此同五峰之“性无‘善’‘恶’对待相”的心性观点完全是在同一范畴体系之内所作出的思考。 (四)五峰“心之永恒遍在性”与洪州系“平常心是道” 在五峰思想体系中,性是其“本体论”思想的根本,而性在道德实践及日常生活中之贯彻落实,则完全取决于心。正是由于心的永恒遍在性,从而为其完成认识自然、指导实践的本性奠定了基础,“心无不在。本天道变化而为世俗酬酢。参天地,备万物。心之为道,至大也,至善也。”此即心之永恒遍在义。“心无不在”,小起“饮食男女之事”,大至“充乎身,塞乎天地”之“道”,皆因心之“体物不遗”而彰显。“本天道变化”之“本”,乃随顺、相应之义。随顺天道变化,在于相应天理之流行。扩而言之,本心之呈现,正在于依天理而行,天理遍在,心亦遍在。道之实现与落实,正存在于心“酬酢世俗”之参天地、备万物的过程之中。 关于洪州宗心性论方面的特点,可大致用“任心”、“触类是道”综述。该宗将人的生心起念、一举一动,均看成佛性的表现。对于形而上的本体论,洪州宗一般不讨论,他们更为关注的是整个心灵的现实
作用,突出可见的、具体的现实之心。因而,此宗提出“平常心是道”,“性在作用”的命题并将其贯彻到日常实践及修行解脱之中。“平常心是道”,即是区别于上述石头希迁之“本觉真心”,而转为与日常生活相关联的现实之心,此心无所取舍,不执著于外物,随顺自然,相应日常实践而任性无为。另,洪州禅之“性在作用”的具体贯彻方式亦区别于希迁之“无心合道”,采取“即心是道”的修行方式。由此,五峰之“永恒遍在之心”,“心无不在”,“本天地变化”所体现的随顺“天理即道”的思想,正是对洪州禅心性解脱体系的具体阐释,亦可以说前者为后者从“天理”、“人道”意义之上作了更为系统化、理论化的哲学诠释。 (五)五峰、分灯禅之“性”、“心”同与异 在“性”与“心”的实现途径方面,正如前文所述,五峰主张“以心著性”,“尽心成性”,“性”与“心”分别遵循“自性”、“形著”原则。然对于“性”与“心”为同体还是异体的问题,五峰亦有自己独特的诠释与理解。“天命为性,人性为心。不行己之欲,不用己之智,而循天之理,所以求尽其心也。”正如邵雍在《观物外篇》所言,“天使我有之谓命,命之在我之谓性。”五峰认为,天使我有“命”,“命”之在人谓“性”,而“性”聚成形质之体现形式则为“心”。“尽其心”之“心”为遵循天理,而已自然远离“己欲”与“己智”。“性譬诸水乎,则心犹水之下,情犹水之澜,欲犹水之波浪。”以“性”譬诸水,则心犹水之“实体”,亦可视为对外界事物感应之“体”。由此,“情”、“欲”之发便为应“心”所感而呈现。此同于神会以“水以湿为体”譬喻净心之“寂知指体”,即心以“知”为体。笔者认为,尽管在五峰思想体系之内,以心著性,“心”为“性”之外在体现形式,且“性”与“心”在诸多情境下乃指代同“体”;然而,五峰毕竟重视“性”之“天下大本”的本体地位,性乃“天地之所以立”之根据,“心”究竟不能完全与“性”等而视之,此可看作五峰在“性”、“心”关系方面的二重性(此点亦区别于理学之明道一系)。蔡仁厚先生曾经将此总结为“由超越而内在”。又见“或问王通曰:‘子有忧疑乎,’曰:‘乐天知命,吾何忧,穷理尽性,吾何疑,虽然,天下皆忧,吾独得不忧,天下皆疑,吾独得不疑,’又日:‘心迹之判久矣,吾独得不二言乎~’或问曰:‘通有二言,何也,’曰:‘仁则知通之言一,不仁则以通言为二。若心与迹判,则是天地万物不相管也,而将何以一天下之动乎,’”在五峰看来,王通已深谙天地深奥之义,故对于其来讲,“乐天知命”、“穷理尽性”,犹如一物之两面,无甚分别,皆为“尽其心”的过程;心迹既已一体,又有何忧疑可言。 具体到分灯禅意识形态,至少对于洪州禅与菏泽禅而言,“性”与“心”可看作同体异名的概念。二宗所言之“心”,均指现实、当下之“自心”。分别言之,洪州禅主张“性在作用”,触类即道,“道”之实现即伴随于无所执著、随顺心体的主体日用见闻与觉知之中;平常心即道,表层的任性无为正是在遵循清净心体的逻辑。据笔者看来,此种寓“道”于“心”的修行方式,亦即五峰“尽心成性”之诉求;而菏泽禅主张的“寂知指体”,“知”乃清净心体本具,又是依体发用的般若智慧。神会认为,依靠人心对事物的知解,以及体验空寂心体的般若直观,便可识其“自性”,见性成佛,将“性”与“心”看成不别因果、体用相即的关系模式。由此,我们便可理解五峰与分灯禅之洪州禅、菏泽禅对于“性”与“心”所作诠释与体悟的一致性。所不同的是,在双方心性论体系之内,五峰将“性”视作本体,而分灯禅则以“心”为本体;也正是由于两者“性体心用”以及“自心”思想体系,《知言》与分灯禅心性论之“性”与“心”又体现出各自的特殊性。
作文九:《关于理学心性论与禅宗心性论的思考》5100字
关于理学心性论与禅宗心性论的思考
做微商怎么找客源
://club.1688.//58331084.html
摘要:南宋理学家胡宏的学术渊源,鉴于文献有缺,难有定论,而其学术思想,主要反映在《知言》一书。五峰《知言》中含有大量批佛之处,然仔细推敲,其“非正宗”的心性论思想,确有诸多观点与禅宗分灯禅思想契合。笔者试就五峰关于“性”、“心”与分灯禅心性论关系等诸方面分别论之,以期对探究五峰学术渊源及儒佛心性论比较研究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胡五峰;分灯禅;心性论
胡宏(1106-1161),字仁仲,祖籍福建崇安,南宋时因避战乱寓居衡山五峰,故学者称其五峰先生。五峰乃南宋有造诣的理学家,著述不多,然其理学思想确有独到之处,于本体论、理欲观、心性论以及道物、名实诸关系方面,见解颇别开生面,具有“非正宗”的思想倾向,而全祖望则对其学问十分推崇,谓“中兴诸儒所造,莫出五峰之上”,“卒开湖湘之学统。”可见其思想在理学史上之重要地位。而正如前所言,五峰之“非正宗”心性论思想,亦屡遭正宗学者非难。佛教方面,在各宗派心性体系之内,禅宗心性思想的整体性特别强,尽管可以从理体与心体、心性与成佛等方面去分析,但许多命题亦往往包含诸意蕴于一体。禅宗心性论在如来禅之后,大体经历北宗禅、南宗禅及分灯禅各阶段。而其中的南宗禅以后又分为石头宗、菏泽宗、洪州宗三个派系。笔者试就南宗禅分灯之后的三派心性论视角,对五峰的多重l生心性论作相关分析诠释。
(一)五峰“尽心成性”与菏泽系“寂知指体”
关于心与性之关系,五峰语日:“气之流行,性为之主。性之流行,心为之主。”“性定,则心宰。心宰,则物随。”五峰重视心之“形著”作用,正是由心之“形著”方使自性成为真实具体之性。道体陛体之流行,乃即寂即感;其流行之真实义、具体义,正在于心体之“形著”落实。又见:“尽其心以成吾性”,“心也者,知天地宰万物以成性者也。”此中之“成性”,非由心派生“性”之义,而是指心能使性呈现出来,性本有之,只是不尽心则不显,无法知性。由此可见,性乃心存在的依据。综上可知,性为天下之大本,而心与性乃同体,心体显现,则性体随之“明著”。
禅宗菏泽神会系心性论方面的特点,可用“寂知指体”概括。“寂知指体”,众生原本具有的空寂灵知便是心体。宗密后于《圆觉经大疏释义钞》语:“寂是知寂,知是寂知。寂是知之自性体,知是寂之自性用。”至于寂与知的关系,宗密以寂为体,以知为用,认为二者乃体用一致。神会否定其前禅僧的“识定”心性思想,强调“知”性,“知”乃指心体,此源于《大乘起信论》之“本觉”说之视“本觉”为心体。神会在此乃以“知”来释“本觉”,“知”为人心体本具,同时,其又是依体发用的般若智慧。通过人心对事物的知解,抑或离开生灭之“见闻觉知”心性思想,而最终证悟灵澈清净的“自性之体”。可见,菏泽系之“寂知指体”思想极似五峰“以心著性”所述之意。另,从五峰《知言》中,我们亦可看出其“性体心用”的思想趋向,而神会“无念为宗”心性思想正属“心用”之范畴。所谓“无念”,非指通过外力抑制主体的见闻觉知而实现,乃指由自身而发的自然而然之境界,主体之心不受世俗万物的感染,而将其对外界的感受自然地转化为自心之内的体悟。“一切唯心造”。由此,菏泽宗便将禅宗“三无”之旨归贯彻于日常实践之中。五峰“性之流行,心为之主”所欲表达的正是此义。
(二)五峰“即事明道”与石头系“即事而真”
五峰《知言》“天命”篇、“修身”篇即首言“道”与“事”、“物”之关系,“道充乎身,塞乎天地,而居于墟者不见其大;存乎饮食男女之事,而溺于流者不见其精。”“道不能无物而自到,物不能无道而自物。道之有物,犹风之有动,犹水之有流也,夫孰能间之,故离物求道者,妄而已矣。”此即谓“即事明道”、“即理明道”。“事”,指行为所及,以己身为本所涉及的日常生活,以及与日常生活所关联的一切有关之事;“道”则指通过道德实践所要彰著之道,亦即道德法则,道德“实理”。一方面,“事”与“物”不离“道”,个人社会行为及道德实践本应围绕此“理则”进行,由此,方能与宇宙生化之本然秩序契合,不违“性命之道”;另方面,“道”亦不离“物”,“离物求道者,妄而已”,正是指的“道”对“物”的寄寓关系。可见,五峰的“道”,不是超然物外的“道”,而是寓于物中之“道”。惟作到此,“心”方能显道德性之实体,进而开启本心,清澈生命本体。
与洪州派、菏泽派重视心性现实作用、突出具体的、可见的现实之心不同,石头禅系着重强调的是心体隐微难现,形而上的“真心”本体。即从真如理体、本觉真心一边来解释“真心”。石头希迁思想的中心即是由理事、心物、内外关系上立论。希迁曾语:“灵源明皎沏,支派暗流注,执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灵源”是性理的代称,亦即心。心乃“明沏”,而由心源所发生的一切为“支派”,是与心贯通的,则一切均是佛性的表现,不过只是不明显的贯通于物(“暗流注”)。此正为五峰“道无不在”之意。反之,如不了解心物本体,执着于事则迷,即使契悟“理”亦不能算悟。而其“触目会道”、“即事而真”思想亦是强调应侧重理体一边,应破除知见执着以彰显清净无著的心体。此正与五峰心性论中“即事明道”思想不谋而合。然五峰终不自知,以致曾语“即物而真者,圣人之道也;谈真离物者,释氏之幻也。”
(三)五峰之“性”与洪州系、菏泽系之“自心”
对于性的内在涵义,在伦理观方面,五峰以“仁义”、“五常”作为性的内涵规定。“贵贱,命也。仁义,性也。”。而在哲学宇宙观上,五峰则将性看作宇宙之本体。但具体到人性善恶问题上,五峰却有不同于前人的观点。《知言》曰:“或问性,曰“性也者,天地之所以立也’。曰:‘然则孟轲氏、荀卿氏、扬雄氏之以善恶言性也,非欤,’曰:“性也者,天地鬼神之奥也,善不足以名之,况恶乎,’”。“先君子曰:‘孟子道性善云者,叹美之辞也,不与恶对。”五峰认为,孟子的性善说,固然优于荀子的性恶说以及扬雄之性善恶说。然而,正如上所言,伦理观上的“性”仅为宇宙本体之“性”的外在表现,此“性”从本质意义而言,乃天地万物生存之依据,其终极性与普遍性远非与“恶”相对的“善”所能表达,而我们无法找到比“善”更能描述作为宇宙本体的“性”之崇高与神圣的词汇。故此“善”非“善”、“恶”意义上而言,而是一超越的绝对体,其承载着更深奥、更丰富的内涵。 禅宗心性论方面,与传统佛教将本体之心落实于“本寂真心”,以及北宗禅视人的“自心”为真妄二元混合之心不同,南宗禅心性论则将“心”与“性”合一,用“自心”范畴来标识。众生之心的本质乃“自性清净”,“本觉”是此“心”的本来状态。正如《坛经》所言,“自心”是超越真妄对立的当下“现实之心”,而其之所以“妄染”,则完全为主体之心对外界的迷执所致。此处,人之自心的无“真妄”可言,亦即五峰之性的“非善恶能名”所表达之义。(区别在于五峰将“性”看作生命、宇宙的本体,南宗禅则以“自心”视之。)有学者认为,五峰之“性无善恶”非佛教意义上之“无善无恶”之义,此说有一定根据,但笔者在此亦想强调一点,南宗禅心性论之“善、恶”亦非完全等同于佛教之传统意义上的“善”、“恶”,而是在此基础之上,承载了更形而上之义,或者说亦已超出传统道德伦理意义上的“善、恶”所涵有之义。南宗禅之后的洪州禅以及菏泽禅,继承了南宗禅的“本觉”心性思想。此两宗均突出现实心
的作用,强调通过“性在作用”、“知”等修行方式,以彰显“自性清净”的心体。在笔者看来,此同五峰之“性无‘善’‘恶’对待相”的心性观点完全是在同一范畴体系之内所作出的思考。
(四)五峰“心之永恒遍在性”与洪州系“平常心是道”
在五峰思想体系中,性是其“本体论”思想的根本,而性在道德实践及日常生活中之贯彻落实,则完全取决于心。正是由于心的永恒遍在性,从而为其完成认识自然、指导实践的本性奠定了基础,“心无不在。本天道变化而为世俗酬酢。参天地,备万物。心之为道,至大也,至善也。”此即心之永恒遍在义。“心无不在”,小起“饮食男女之事”,大至“充乎身,塞乎天地”之“道”,皆因心之“体物不遗”而彰显。“本天道变化”之“本”,乃随顺、相应之义。随顺天道变化,在于相应天理之流行。扩而言之,本心之呈现,正在于依天理而行,天理遍在,心亦遍在。道之实现与落实,正存在于心“酬酢世俗”之参天地、备万物的过程之中。
关于洪州宗心性论方面的特点,可大致用“任心”、“触类是道”综述。该宗将人的生心起念、一举一动,均看成佛性的表现。对于形而上的本体论,洪州宗一般不讨论,他们更为关注的是整个心灵的现实作用,突出可见的、具体的现实之心。因而,此宗提出“平常心是道”,“性在作用”的命题并将其贯彻到日常实践及修行解脱之中。“平常心是道”,即是区别于上述石头希迁之“本觉真心”,而转为与日常生活相关联的现实之心,此心无所取舍,不执著于外物,随顺自然,相应日常实践而任性无为。另,洪州禅之“性在作用”的具体贯彻方式亦区别于希迁之“无心合道”,采取“即心是道”的修行方式。由此,五峰之“永恒遍在之心”,“心无不在”,“本天地变化”所体现的随顺“天理即道”的思想,正是对洪州禅心性解脱体系的具体阐释,亦可以说前者为后者从“天理”、“人道”意义之上作了更为系统化、理论化的哲学诠释。
(五)五峰、分灯禅之“性”、“心”同与异
在“性”与“心”的实现途径方面,正如前文所述,五峰主张“以心著性”,“尽心成性”,“性”与“心”分别遵循“自性”、“形著”原则。然对于“性”与“心”为同体还是异体的问题,五峰亦有自己独特的诠释与理解。“天命为性,人性为心。不行己之欲,不用己之智,而循天之理,所以求尽其心也。”正如邵雍在《观物外篇》所言,“天使我有之谓命,命之在我之谓性。”五峰认为,天使我有“命”,“命”之在人谓“性”,而“性”聚成形质之体现形式则为“心”。“尽其心”之“心”为遵循天理,而已自然远离“己欲”与“己智”。“性譬诸水乎,则心犹水之下,情犹水之澜,欲犹水之波浪。”以“性”譬诸水,则心犹水之“实体”,亦可视为对外界事物感应之“体”。由此,“情”、“欲”之发便为应“心”所感而呈现。此同于神会以“水以湿为体”譬喻净心之“寂知指体”,即心以“知”为体。笔者认为,尽管在五峰思想体系之内,以心著性,“心”为“性”之外在体现形式,且“性”与“心”在诸多情境下乃指代同“体”;然而,五峰毕竟重视“性”之“天下大本”的本体地位,性乃“天地之所以立”之根据,“心”究竟不能完全与“性”等而视之,此可看作五峰在“性”、“心”关系方面的二重性(此点亦区别于理学之明道一系)。蔡仁厚先生曾经将此总结为“由超越而内在”。又见“或问王通曰:‘子有忧疑乎,’曰:‘乐天知命,吾何忧,穷理尽性,吾何疑,虽然,天下皆忧,吾独得不忧,天下皆疑,吾独得不疑,’又日:‘心迹之判久矣,吾独得不二言乎~’或问曰:‘通有二言,何也,’曰:‘仁则知通之言一,不仁则以通言为二。若心与迹判,则是天地万物不相管也,而将何以一天下之动乎,’”在五峰看来,王通已深谙天地深奥之义,故对于其来讲,“乐天知命”、“穷理尽性”,犹如一物之两面,无甚分别,皆为“尽其心”的过程;心迹既已一体,又有何忧疑可言。
具体到分灯禅意识形态,至少对于洪州禅与菏泽禅而言,“性”与“心”可看作同体异名的概念。二宗所言之“心”,均指现实、当下之“自心”。分别言之,洪州禅主张“性在作用”,触类即道,“道”之实现即伴随于无所执著、随顺心体的主体日用见闻与觉知之中;平常心即道,表层的任性无为正是在遵循清净心体的逻辑。据笔者看来,此种寓“道”于“心”的修行方式,亦即五峰“尽心成性”之诉求;而菏泽禅主张的“寂知指体”,“知”乃清净心体本具,又是依体发用的般若智慧。神会认为,依靠人心对事物的知解,以及体验空寂心体的般若直观,便可识其“自性”,见性成佛,将“性”与“心”看成不别因果、体用相即的关系模式。由此,我们便可理解五峰与分灯禅之洪州禅、菏泽禅对于“性”与“心”所作诠释与体悟的一致性。所不同的是,在双方心性论体系之内,五峰将“性”视作本体,而分灯禅则以“心”为本体;也正是由于两者“性体心用”以及“自心”思想体系,《知言》与分灯禅心性论之“性”与“心”又体现出各自的特殊性。
做微商怎么找客源
作文十:《佛家功强调对心性的修炼,功法则以禅修为代表》1500字
佛家功强调对心性的修炼,功法则以禅修为代表
佛家功特别强调对心性的修炼,功法则以禅修为代表。在对气功流派进行对比时常有这样的特点总结:"儒家执中,道家守中,佛家守空",所以,"空"字集中体现了佛家功的特点。 佛家功在进行禅修时要求结跏趺坐,结跏趺坐又叫做"双盘",就是我们现在旅游时看到的佛像、菩萨像的打坐形式,即将左脚放在右腿上,右脚放在左腿上,或者相反也可以,但是两脚的脚心必须向上,我们一般人现在要做到有点难度。
打坐的方式主要有吉样式和降魔式两种。《慧琳音义》卷八中解释说:先用右趾押左股,再以左趾押右股。手也是左手在上,这叫做降魔坐。各禅宗流派都是用这种打坐方式。至于吉祥坐,就是先用左趾押右股,后用右趾押左股,让双脚掌仰于二股之上,手也是右押左,然后安仰在跏趺之上,叫做吉祥坐。在结跏趺坐时要求"闭目,以舌柱腭,定心令住,不使分散",此时一般用自然呼吸法,主要在于以此来调息调心、诱导入静,所以,佛家禅修重在求精神超脱,但不重视修命。
佛家功以修禅为本,不过,由于佛教的流派教多,所以功法也有很多区别。修禅一般分成小乘法和大乘法两种。小乘追求的是个人的自我解脱,把"灰身灭智",证得"阿罗汉"作为最高目标,修习时注重三十七道品的宗教道德修养。阿罗汉即罗汉,这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其功法可以分为准备阶段、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神通六个阶段: 在准备阶段,主要是解决练功者身心方面的一些缺陷,以便为曰后提高功力打好基础。用的方法叫做不净观法,主要包括四种:不净观、慈悲法、思维法、数息法,针对不同的对象区别对待使用。
其中数息法又分为数息、随息、止息、观息四个阶段。此法后来被天台宗发展成为六妙法门和止观法门,不净观具有较强的止念除欲功能,是一种很重要的入手功法。 初禅的目标是排除一切欲念而生"喜"。"喜"的出现是完成第二个阶段的标志。二禅的目的是除喜。除喜即能生"乐"。在佛教概念中,"乐"和"喜"不同,喜是从心里高兴,乐是浑身上下都高兴。乐的出现,标志着二禅的修习已经完成。
三禅修习的过程主要是除"乐",无所谓苦、无所谓乐的出现是完成三禅的标志。 四禅的修习目的是让不苦不乐即极乐境界的情绪完全稳定下来,实现完全的如如不动的静定。
四禅完成后便具备了神通、神变的基础。但要运用和发挥自如,还必须有一个较长的掌握、学习、提高的过程,即"十遍行"、"十遍行"即地遍、风遍、水遍、火遍、青遍、赤遍、灵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虚空遍等十种功法。这种功法具有提高定力的特点,而定力至极时,参以某些意念就可以实现更高层次的神通。据说这种功法的功效很大,能显现各种功能,对开发智力作用很大。其实这就是一种排除杂念,提高记忆力的方式,并没有什么神奇的地方,我们常说的专心致志就是这种意思,不过佛教的功法更系统化一些。
大乘宣传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度世、建立佛国净土作为最高目标。在修习方面,大乘提倡以"六度"为主要内容的菩萨行。
六度,就是六种从生死此岸到达涅磐彼岸的方法或途径。包括1、布施;2、持戒;3、忍、4、精进;5、定;6、智慧。
"布施"是指施与他人财物、体力和智慧等,为他人造福成智而积累功德,直至解脱的一种修行办法。"持戒"指遵守一切佛教教义所允许的思想、言行,屏弃相反的行为。"忍"则指安于苦难和耻辱。"精进"指在修善断恶、去染转净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用功修炼。"定"指为获得佛教智慧或功德、神通而修习的心专一境的功法。"智慧"指以"假有性空"理论去观察一切现象的特殊观点和方法。
大乘佛教的教义比小乘的要求宽松,适合一般百姓接受、修炼,所以在我国古代的传播过程
中被广大百姓以及封建统治者所接受,并形成了众多中国化的流派,如著名的天台宗、禅宗
和密宗。在这些流派当中,修禅的方法也有了各自的突出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