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苏格拉底小故事》5200字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
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并没有智慧,不论大的还是小的都没有。 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收获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以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为他们惋惜。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 ;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那一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
苏格拉底很喜欢和青年人交往,希望青年人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认为,一个人接受教育之后,不仅自身会幸福,能管好自己的家务,而且还能使别人和城邦幸福。他常根据不同情况,对青年人施以不同的教育。对于遗传条件优越而轻视学习的人,苏格拉底告诉他们,越是禀赋好的人越要受教育。这好比烈性而桀骜不驯的良种马,如果在小时候加以训练,就会成为最有力、最骁勇的千里马;否则,将始终是难以驾驭的驽马。一个人如果受的教育不好,他的意志越坚强,就越容易犯罪。对于那些以财富自夸、认为不需要受教育、财富会成就他们的心愿、给他们带来幸福的人,苏格拉底就教导他们,只有愚人才会这样想。他指出,幸福不在于财富,而在于知识,在于对人类做出贡献。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人们的尊敬。
据说,柏拉图的堂弟格老孔,在不到20岁的时候,就朝思暮想做城邦政府的领袖,非常荣耀而潇洒地面对众多的人进行演讲。按理说,一个青年人有这样的理想,并非坏事。遗憾的是,格老孔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和才能都很欠缺。家里人都明白他这是好高骛远,想入非非,真怕他冒冒失失地闯上讲坛,弄得不好被人拖下来,落下笑
柄。可是没有一个人能说服他不要这么做。这件事被苏格拉底知道了,鉴于和柏拉图的关系,他决定开导开导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青年。
一天,苏格拉底看见格老孔迎面走来,老远就喊;“喂,格老孔,听说你决心做我们城邦的领袖,这是真的吗?”为了使格老孔乐意听自己的话,苏格拉底故意装出十分热情的样子,选择了格老孔最感兴趣的话题。
“是的。我的确是这样想的,苏格拉底。”格老孔回答。
“那好极了。如果人间真有什么好事的话,这又是一桩好事了。因为,倘若你的目的能够实现,你想有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你将能够帮助你的朋友;为你的家庭扬名,为你的祖国增光;你的名声在传遍全城之后,还会传遍整个希腊,甚至在异邦中享有盛名。那时,你无论到那里去,都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果然,格老孔听了这番话,大为高兴,就停下来同苏格拉底交谈。
看到格老孔留下来,苏格拉底接着说:“看来很明显,格老孔,如果你想要受到人们的尊敬,你就必须对城邦有贡献。”
“正像你所说的。”格老孔回答。
于是苏格拉底请格老孔谈谈做贡献的打算。正当格老孔思考的时候,苏格拉底问他是不是首先让城邦富裕起来,实现富裕的途径是让税收增多。格老孔表示同意。苏格拉底又问,税收从何而来?总数多少?不足的补充来源是什么?格老孔回答对这些问题没有考虑过。之后,苏格拉底又问他对治理国家所必须考虑的问题的看法,如削减开支、国防力量、防御战略、粮食供应等。格老孔要么回答没有考虑,要么说不清楚,要么推托这类事没必要亲自照管。
看到格老孔为难的样子,苏格拉底进一步开导他说,“国、家一理。国家人口多,一些问题确实很难说上来,但如果能帮助一家,就可以着手帮助更多的人家,你为什么不从增进你叔父家的福利试一试呢?”
格老孔说:“只要叔父肯听我的劝告,我一定能对他们有所帮助的。”
苏格拉底笑了;“怎么?你连叔父都说服不了,还想希望包括叔父在内的整个雅典人都听你的劝吗?年轻人,要当心,你一心想要出名,可不要弄个适得其反呀!看看现实,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些知识最广博的人。反之,都是些最无知的人。如果你真想在城邦获得盛名并受到人们的赞扬,就应当努力对想要做的事求得最广泛的知识。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胜过别人;当处理事务的时候,你也就会很容易地获得你所期望的目标了。”
高傲的、一心想做领袖的格老孔被说服了。
苏格拉底经常和人辩论。辩论中他通过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人产生新思想。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
学到真知。第二步叫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正如苏格拉底自己所说,他虽无知,却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好象他的母亲是一个助产婆一样,虽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够帮助新的生命诞生。
苏格拉底教学生也从不给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用反问和反驳的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的思想影响。请看一个他和学生问答的有趣的例子。
学生: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
苏格拉底: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 学生:是恶行。
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
苏格拉底: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
学生:是善行。
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
这种教学方法有其可取之处,它可以启发人的思想,使人主动地去分析、思考问题、他用辩证的方法证明真理是具体的,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自己的反面转化。这一认识论在欧洲思想史上具有巨大的意义。
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
“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它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
苏格拉底倡导的问答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今天,问答法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苏格拉底教学中有过这样一件事发生,在开学的第一天,苏格拉底对他的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事,每个人尽量把手臂往前甩,然后再往后甩。”说着,他做了一遍示范。“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谁做不到呢。可是一年以后,苏格拉底再问的时候,他的全部学生中却只有一个人坚持了下来,后来这个人继他之后成为新一代思想家,这个人叫柏拉图。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这个矛盾,他
是这样解决的: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人们已在心上怀了“胎”,不过自己还不知道,苏格拉底像一个“助产婆”,帮助别人产生知识。苏格拉底的助产术,集中表现在他经常采用的“诘问式”的形式中,以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命题、学说中的矛盾,以动摇对方论证的基础,指明对方的无知;在诘问中,苏格拉底自己并不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回答,因为他承认自己无知 。这种方式一般被称为“苏格拉底的讽刺”。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是由爱利亚学派的逻辑推论和爱利亚的芝诺的反证法发展而来的。在苏格拉底的讽刺的消极形式中存在着揭露矛盾的辩证思维的积极成果。苏氏自比产婆,从谈话中用剥茧抽丝的方法,使对方逐渐了解自己的无知,而发现自己的错误,建立正确的知识观念。这种谈话也有几个特点:第一、谈话是藉助于问答,以弄清对方的思路,使其自己发现真理。唯在谈话进行中,苏氏则偏重于问,他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他只要求对方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他以谦和的态度发问,由对方回答中而导引出其他问题的资料,直至最后由于不断的诘询,使青年承认他的无知。在发问的过程中,苏氏给予学生以最高的智慧,此即有名的苏格拉底反诘法(Socratic irony)。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在西方哲学史上,是最早的辩证法的形式。
道德
有一回,苏格拉底来到市场上,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人人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
那人回答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
苏格拉底问:“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呢?” “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
苏格拉底反驳道:“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结果突围果然成功了。这种欺骗也不道德吗?” 那人说:“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不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追问起来:“假如你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作为父亲,你欺骗他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这也不道德吗?”
那人只好承认:“这种欺骗也是符合道德的。”
苏格拉底并不满足,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
那人想了想,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
苏格拉底这才满意地笑起来,拉着那个人的手说:“您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您告诉了我关于道德的知识,使我弄明白一个长期困惑不解的问题,我衷心地感谢您!” 寻找快乐
一群学生在到处寻找快乐,却遇到许多烦恼、忧愁和痛苦。他们向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请教:“老师,快乐到底在哪里?”苏格拉底说:“你们还是先帮我造一条船吧!”
这群学生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儿放在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锯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挖空树心,造出一条独木船。独木船下水了,他们把苏格拉底请上船,一边合力划桨,一边齐声唱起歌来。
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
他们齐声回答:“快乐极了!”
苏格拉底说:“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它的时候突然来访。”
苹果的香味
学生向苏格拉底请教如何才能坚持真理。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他拿著一个苹果,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空气中的气味。”
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有哪位同学闻到苹果的味了吗?”有一位学生举手站起来回答说:“我闻到了,是香味儿!” 苏格拉底又问:“还有哪位同学闻到了?”学生们你望望我,我看看你,都不作声。苏格拉底再次举著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边走边叮嘱:“请同学们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回到讲台上后,他又问:“大家闻到苹果的气味了吗?”这次,绝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走到学生中间,让每位学生都嗅一嗅苹果。回到讲台后,他再次提问:“同学们,大家闻到苹果的味儿了吗?”他的话音刚落,除一位学生外,其他学生全部举起了手。那位没举手的学生左右看了看,也慌忙地举起了手。他的神态,引起了一阵笑声。苏格拉底也笑了:“大家闻到了什么味儿?”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香味儿!”
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枚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
求知
一个青年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获得知识?”
苏格拉底将这个青年带到海里,海水淹没了年轻人,他奋力挣扎才将头探出水面。苏格拉底问:“你在水里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空气,当然是呼吸新鲜空气!”
“对!学习就得使上这股子劲儿。”
作文二:《苏格拉底小故事》600字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这样一则故事:
有个年轻人想向苏格拉底学知识。苏格拉底 就把他带到一条小河边,年轻人觉得很奇怪。然而更奇怪的事情在后头,苏格拉底“扑通”一下就跳到河里去了。这个年轻人就想:难道大师要教我游泳?这时,苏格拉底向年轻人招了招手,示意他下来。年轻人也稀里糊涂地跳下了水。
刚一下水,苏格拉底就把他的头摁到了水里,年轻人本能地挣扎出了水面,苏格拉底又一次把他的头摁到了水里,这次用的力气更大,年轻人拼命地挣扎,刚一露出水面,又被苏格拉底再一次死死地摁到了水里。这一次,年轻人顾不了那么多了,死命地挣扎出了水面后,就哗啦哗啦往岸边游,上岸后,他打着哆嗦对大师说:“大,大,大师,你要干什么?”
苏格拉底理也不理这位年轻人,就上了岸。当他转身远去的时候,年轻人感觉好像有些事情还没有明白,于是他就追上去对苏格拉底说:“大师,恕我愚昧,刚才您对我的那个动作,我还没悟过来,能否指点一二?”苏格拉底看那年轻人还挺虚心的,于是对年轻人说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话,他说:“年轻人,如果你真的要向我学知识,你必须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像你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一样。”
这虽然是几千年的一个小故事,但它同样可以给今天的我们以启迪。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里,我们每个人都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学习各种技能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这时,拥有一个不断进取的心态,会让努力的付出,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请记住,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地汲取新的智慧和思想,它是和生存一样本能的需求。
作文三:《苏格拉底教育小故事》300字
苏格拉底教育小故事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给学生出过一道考题: “今天咱们 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最容易做的事,就是把你的手臂尽量往前甩,再尽 量往后甩。 ”他自己示范了一遍,然后说: “从现在开始,每天甩臂 300 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可能感到这个问题很可笑,这么简单 的事怎么能做不到呢?都齐刷刷地回答: “能! ”一个月后,苏格拉底 问道: “每天甩臂 300 下,哪些同学坚持做了?”90%以上的学生骄 傲地举起了手。两个月后,当苏格拉底再次提到这个问题时,坚持下 来的学生只有 80%。一年以后,苏格拉底再次问道: “请你们告诉我, 最简单的甩臂运动,还有哪些同学每天坚持做?”这时候,只有一个 学生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叫柏拉图,后来成为古希腊的另一位大哲学 家。
作文四:《苏格拉底的小故事》5800字
1、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
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风烛残年之际,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就想考验和点化一下他那位平时看来很不错的助手。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说:“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明白,”那位助手赶忙说:“您的思想光辉是得很好地传承下去……”
“可是,”苏格拉底慢悠悠地说:“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传承者,他不但要有相当的智慧,还必须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你帮我寻找一位好吗,”
“我一定竭尽全力。”
苏格拉底笑了笑。
那位忠诚而勤奋的助手,不辞辛劳地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四处寻找了。可他领来一位又一位,都被苏格拉底一一婉言谢绝。一次,当那位助手再次无功而返时,病入膏肓的苏格拉底硬撑着坐起来:“真是辛苦你了,不过,你找来的那些人,其实都不如……”
“我一定加倍努力,”助手恳切地说,“找遍五湖四海,也要把最优秀的人选挖掘出来。”
苏格拉底笑笑,不再说话。
半年之后,苏格拉底眼看就要告别人世,最优秀的人选还是没有眉目。助手非常惭愧:“我真对不起您,令您失望了~”
“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苏格拉底很失意地闭上眼睛,停顿了许久,才又不无哀怨地说:“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给丢失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一代哲人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他曾经深切关注着的世界。
那位助手非常后悔,甚至自责了整个后半生。
为了不重蹈那位助手的覆辙,每个向往成功、不甘沉沦者,都应该牢记先哲的这句至理名言:“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
2、怎样才能成为学识渊博的学者
有一天,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成为像苏格拉底那样学识渊博的学者。苏格拉底没有直接作答,只是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个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说:“从今天开始,大家每天做三百下,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
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哪些同学坚持了,”
教室里有百分之九十的学生举起了手。
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次问学生:“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动作,有哪几位同学坚持做到了今天,”
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著名哲学家的柏拉图。
3、快乐到底在哪里,
一群学生在到处寻找快乐,却遇到许多烦恼、忧愁和痛苦。
他们向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请教:"老师,快乐到底在哪里,"
苏格拉底说:"你们还是先帮我造一条船吧~"
这群学生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儿放在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锯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挖空树心,造出一条独木船。独木船下水了,他们把苏格拉底请上船,一边合力划桨,一边齐声唱起歌来。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他们齐声回答:"快乐极了~"
苏格拉底说:"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它的时候突然来访。"
4、如何才能坚持真理,
学生向苏格拉底请教如何才能坚持真理。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他拿著一个苹果,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空气中的气味。”
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有哪位同学闻到苹果的味了吗,有一位学生举手站起来回答说:“我闻到了,是香味儿~”
苏格拉底又问“还有哪位同学闻到了,”学生们你望望我,我看看你,都不作声。苏格拉底再次举著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边走边叮嘱:“请同学们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回到讲台上后,他又问:“大家闻到苹果的气味了吗,”这次,绝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走到学生中间,让每位学生都嗅一嗅苹果。回到讲台后,他再次提问:“同学们,大家闻到苹果的味儿了吗,”他的话音刚落,除一位学生外,其他学生全部举起了手。那位没举手的学生左右看了看,也慌忙地举起了手。他的神态,引起了一阵笑声。苏格拉底也笑了:“大家闻到了什么味儿,”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香味儿~”
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个假苹果,什么味
儿也没有。”
5、先想后做
一个黄昏,大哲学家苏格拉底领着他的三个弟子来到一片麦田前。
“现在,你们到麦田里去摘取一颗自己认为最饱满的麦穗。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采摘了就不能再换。”
三个弟子欣然前行。
第一个弟子没走多远,就看到一颗大麦穗,如获至宝地摘下。可是,越往前走,他越发现前面的麦穗远比手中的饱满。他懊恼而归。
第二个弟子吸取前者的教训,每看到一个大麦穗时,他总是收回了自己伸出去的手:更大的麦穗一定在前头。麦田快走完时,两手空空的弟子情知不妙,想采一颗,却又觉得最饱满的已经错过。他失望而归。
第三个弟子很聪明。他用前三分之一的路程去识别怎样的麦穗才是饱满的麦穗,第二个三分之一的路程去比较判断,在最后的三分之一的路程里他采摘了一颗最饱满的麦穗。他自然满意而归。
如果把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归类,那么显然第一个是属于“先做了再说”之列。“先做了再说”,省略了思考过程,必然会导致行为的盲目性与无序性,其结果当然“懊恼而归”。第二个当属于“等等再说”之列。“等等再说”,总是在思索、观望这个台阶上停滞不前,“只想未做”必定两手空空,“失望而归”。第三个弟子则是“先想后做”。对事物有了充分的认识以及足够的判断之后,才不慌不忙地出手,他当然能够“满意而归”。
6、心态
苏格拉底是单身汉的时候,原来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房间里,他一天到晚总是乐呵呵的。
有人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困难,有什么可乐的," 苏格拉底说:"朋友们在一块儿,随时都可以交换思想,交流感情,这难道不是很值得高兴的事儿吗,"
过了一段日子,朋友们一个个成了家,先后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了苏格拉底一个人,每天,他仍然很快活。
那人又问:"你一个人孤孤单单,有什么好高兴的,"
苏格拉底说:"我有很么多书哇,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时时刻刻都可以向它们请教,这怎不令人高兴呢~"
几年后,苏格拉底也成了家,搬进了一座大楼里。这座大楼有七层,他的家在最底层。底层在这座楼里是最差的,不安静,不安全,也不卫生,上面老是往下面泼污水,丢死老鼠、破鞋子、臭袜子和杂七乱八的脏东西,那人见他还是一副喜气洋洋的样子,好奇地问:"你住
这样的房间,也感到高兴吗,"
"是呀~"苏格拉底说,"你不知道住一楼有多少妙处呵~比如,进门就是家,不用爬很高的楼梯;搬东西方便,不必花很大的劲儿;朋友来访容易,用不着一层楼一层楼地去扣问……特别让我满意的是,可以在空地上养一丛一丛花,种一畦一畦菜,这些乐趣呀,没法儿说~"
过了一年,苏格拉底把一层的房间让给了一位朋友,这位朋友家有一个偏瘫的老人,上下楼很不方便。他搬到了楼房的最高层--第七层,每天,他仍是快快活活。 那人揶揄地问:"先生,住七层楼也有许多好处吧~"
苏格拉底说:"是啊,好处多着哩~仅举几例吧:每天上下几次,这是很好的锻炼机会,有利于身体健康;光线好,看书写文章不伤眼睛;没有人在头顶干扰,白天黑夜都非常安静。"
后来,那人遇到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他问:"你的老师总是那么快快乐乐,可我却感到,他每次所处的环境并不那么好呀,"
柏拉图说:"决定一个人心情的,不是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
7、打雷以后必定会下大雨
“苏格拉底的妻子”是悍妇、坏老婆的代名词。她是个心胸狭窄,性格冥顽不化,喜欢唠叨不休,动辄破口大骂的女人,常使堂堂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困窘不堪。一次,别人问苏格拉底“为什么要娶这么个夫人”时,他回答说:“擅长马术的人总要挑烈马骑,骑惯了烈马,驾驭其他的马就不在话下。我如果能忍受得了这样女人的话,恐怕天下就再也没有难于相处的人了。”
据说苏格拉底就是为了在他妻子烦死人的唠叨申诉声中净化自己的精神才与她结婚的。 有一次,苏格拉底正在和学生们讨论学术问题,互相争论的时候,他的妻子气冲冲地跑进来,把苏格拉底大骂了一顿之后,又出外提来一桶水,猛地泼到苏格拉底身上。 在场的学生们都以为苏格拉底会怒斥妻子一顿,哪知苏格拉底摸了摸浑身湿透的衣服,风趣地说:“我知道,打雷以后,必定会下大雨的。”
8、求知
一个青年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获得知识,”
苏格拉底将这个青年带到海里,海水淹没了年轻人,他奋力挣扎才将头探出水面。苏格拉底问:“你在水里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空气,当然是呼吸新鲜空气~”
“对~学习就得使上这股子劲儿。”
9、消费
一天,一位熟知苏格拉底生活节俭的人突然在集市上发现他全神贯注打量几件俗气的陶器,颇觉惊讶,便上前问道:“苏格拉底先生,您今儿哪来的雅兴,”苏格拉底回答道:“我向来有兴趣的是,看看市场上有多少我不需要的东西。”
不要买自己想买的东西,而要买自己需要的东西;不需要的东西即使只花一分钱,也是昂贵的。
10、道德
有一回,苏格拉底来到市场上,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人人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
那人回答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
苏格拉底问:“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呢,” “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苏格拉底反驳道:“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结果突围果然成功了。这种欺骗也不道德吗,”
那人说:“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不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追问起来:“假如你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作为父亲,你欺骗他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这也不道德吗,”
那人只好承认:“这种欺骗也是符合道德的。”
苏格拉底并不满足,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 那人想了想,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 苏格拉底这才满意地笑起来,拉着那个人的手说:“您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您告诉了我关于道德的知识,使我弄明白一个长期困惑不解的问题,我衷心地感谢您~”
11、心底无私天地宽
古希腊的大哲学家家苏格拉底,有一天,和一位老朋友在雅典城里漫步,一边走,一边聊天。忽然有一个莫名其妙的人,冲了出来,对苏格拉底打了一棍子,就逃去了。他的朋友立刻回头要去找那个家伙算账。
但是苏格拉底拉住了他,不准他去报复。朋友说:“你怕那个人吗,”“不,我绝不是怕他。”“人家打了你,你都不还手吗,”苏格拉底笑笑说:“老朋友,你别生气。难道一头驴子踢你一脚,你也要还它一脚吗,”
心底无私天地宽,有博大的胸怀,方能吞吐日月,收放自如~太计较得失、荣辱,人生之路也便越走越窄了~
12、苏格拉底寓言故事里的年轻人
远古时候,曾经有过一个部落,世代生活在暗不见光的地下世界,每个人生下来,就被迫戴上手铐、脚镣,一个个被禁锢在地下,世世代代在黑暗中生老病死。后来,有位部落年轻人,挣脱了桎梏,逃到地上,见着了阳光,尝到了雨露,他兴奋的回到地底世界,惊喜的诉说着阳光的亮丽和雨露的甜美,并游说族人去到地面上去,可他却被族人以异端背叛的罪名逮捕,重新被套上桎梏,最后沦为精神病患,在地下世界郁郁终其一生。
且不说那些部落族人的愚昧与无知,我这里,只说说那位年轻人,他的人生有四次选择幸福的机会,而他最终却选择了痛苦,只因他是一个为了理想而活着的人。
(1)如果他能像其他人一样逆来顺受,安心做地底下部落的奴隶,那么他将永生看不到阳
光,但他至少可以宁静而满足地过他幸福的一生;可是,他选择了逃离,只因为他有一颗跳动的心,有一颗向往阳光,向往光明的心;
(2)如果当他看到了阳光,就别再回地底下去了,那么他将终生享受阳光的温暖,也可以幸福而满足地过他的一生;但那位年轻人不是一个自私的人,光自己享乐,他并不会感到快乐,他要全族人都能享受阳光的温暖,所以,他选择了回去游说,选择了自己的理想,同时也选择痛苦的开始;
(3)如果他回到地底后,说服了他的族人;那么他的所有族人全部就会搬到阳光下生活,而他将得到最大的幸福,实现了理想;可是,那些愚昧无知的族人,怎么能相信他的话呢,这时,如果他选择了再次逃走(他也有机会和能力),他应该心底无憾地在阳光下幸福地生活,但他却没有,他选择了继续游说;
(4)当他又被套上桎梏后,如果他能彻底接受现实,忘了过去曾经见过的阳光,那么他也能像其他族人一样快乐地接受着禁锢,直至生老病死,过着平静而满足的,自己以之为幸福的生活;
但他,终究不是一个普通的人。从一开始的逃离桎梏,就决定了他的与众不同,就决定了他的命运的多炙。他为自己的思想而活着,为自己的理想而煎熬着;
人,失去了理想,就像鸟儿失去了翅膀;
一个拥有理想的人,当理想和现实发生冲突时,就会痛苦;
可是,多少人,仍要痛苦地理想着;
因为,理想就是我们的灵魂,没有了理想,我们就没有了灵魂,也就变成了跟别人没有区别的载体了。
公元前,,,年,月的一个傍晚,雅典监狱中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就要被处决了。只见他衣衫褴褛,散发赤足,而面容却镇定自若。打发走妻子、家属后,他与几个朋友侃侃而谈,似乎忘记了就要到来的处决。直到狱卒端了一杯毒汁进来,他才收住“话匣子”,接过杯子,一饮而尽。之后,他躺下来,微笑着对前来告别的朋友说,他曾吃过邻人的一只鸡,还没给钱,请替他偿还。说完,老人安详地闭上双眼,睡去了。
而他就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他寓言故事中的年轻人,就是他自己的写照;他的一生,完完全全地活在自己的理想之中,为此,他付出了自己一生的幸福。
作文五:《[资料]苏格拉底小故事》5300字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 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并没有智慧,不论大的还是小的都没有。 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收获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以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为他们惋惜。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 ;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那一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
苏格拉底很喜欢和青年人交往,希望青年人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认为,一个人接受教育之后,不仅自身会幸福,能管好自己的家务,而且还能使别人和城邦幸福。他常根据不同情况,对青年人施以不同的教育。对于遗传条件优越而轻视学习的人,苏格拉底告诉他们,越是禀赋好的人越要受教育。这好比烈性而桀骜不驯的良种马,如果在小时候加以训练,就会成为最有力、最骁勇的千里马;否则,将始终是难以驾驭的驽马。一个人如果受的教育不好,他的意志越坚强,就越容易犯罪。对于那些以财富自夸、认为不需要受教育、财富会成就他们的心愿、给他们带来幸福的人,苏格拉底就教导他们,只有愚人才会这样想。他指出,幸福不在于财富,而在于知识,在于对人类做出贡献。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人们的尊敬。
据说,柏拉图的堂弟格老孔,在不到20岁的时候,就朝思暮想做城邦政府的领袖,非常荣耀而潇洒地面对众多的人进行演讲。按理说,一个青年人有这样的理想,
并非坏事。遗憾的是,格老孔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和才能都很欠缺。家里人都明白他这是好高骛远,想入非非,真怕他冒冒失失地闯上讲坛,弄得不好被人拖下来,落下笑柄。可是没有一个人能说服他不要这么做。这件事被苏格拉底知道了,鉴于和柏拉图的关系,他决定开导开导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青年。
一天,苏格拉底看见格老孔迎面走来,老远就喊;“喂,格老孔,听说你决心做我们城邦的领袖,这是真的吗?”为了使格老孔乐意听自己的话,苏格拉底故意装出十分热情的样子,选择了格老孔最感兴趣的话题。
“是的。我的确是这样想的,苏格拉底。”格老孔回答。
“那好极了。如果人间真有什么好事的话,这又是一桩好事了。因为,倘若你的目的能够实现,你想有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你将能够帮助你的朋友;为你的家庭扬名,为你的祖国增光;你的名声在传遍全城之后,还会传遍整个希腊,甚至在异邦中享有盛名。那时,你无论到那里去,都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果然,格老孔听了这番话,大为高兴,就停下来同苏格拉底交谈。
看到格老孔留下来,苏格拉底接着说:“看来很明显,格老孔,如果你想要受到人们的尊敬,你就必须对城邦有贡献。”
“正像你所说的。”格老孔回答。
于是苏格拉底请格老孔谈谈做贡献的打算。正当格老孔思考的时候,苏格拉底问他是不是首先让城邦富裕起来,实现富裕的途径是让税收增多。格老孔表示同意。苏格拉底又问,税收从何而来?总数多少?不足的补充来源是什么?格老孔回答对这些问题没有考虑过。之后,苏格拉底又问他对治理国家所必须考虑的问题的看法,如削减开支、国防力量、防御战略、粮食供应等。格老孔要么回答没有考虑,要么说不清楚,要么推托这类事没必要亲自照管。
看到格老孔为难的样子,苏格拉底进一步开导他说,“国、家一理。国家人口多,一些问题确实很难说上来,但如果能帮助一家,就可以着手帮助更多的人家,你为什么不从增进你叔父家的福利试一试呢?”
格老孔说:“只要叔父肯听我的劝告,我一定能对他们有所帮助的。”
苏格拉底笑了;“怎么?你连叔父都说服不了,还想希望包括叔父在内的整个雅典人都听你的劝吗?年轻人,要当心,你一心想要出名,可不要弄个适得其反呀!看看现实,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些知识最广博的人。反之,都是些最无知的人。如果你真想在城邦获得盛名并受到人们的赞扬,就应当努力对想要做的事求得最广泛的知识。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胜过别人;当处理事务的时候,你也就会很容易地获得你所期望的目标了。”
高傲的、一心想做领袖的格老孔被说服了。 苏格拉底经常和人辩论。辩论中他通过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人产生新思想。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叫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正如苏格拉底自己所说,他虽无知,却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好象他的母亲是一个助产婆一样,虽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够帮助新的生命诞生。
苏格拉底教学生也从不给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用反问和反驳的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的思想影响。请看一个他和学生问答的有趣的例子。
学生: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
苏格拉底: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
学生:是恶行。
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
苏格拉底: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
学生:是善行。
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
这种教学方法有其可取之处,它可以启发人的思想,使人主动地去分析、思考问题、他用辩证的方法证明真理是具体的,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自己的反面转化。这一认识论在欧洲思想史上具有巨大的意义。 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
“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
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它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
苏格拉底倡导的问答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今天,问答法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苏格拉底教学中有过这样一件事发生,在开学的第一天,苏格拉底对他的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事,每个人尽量把手臂往前甩,然后再往后甩。”说着,他做了一遍示范。“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谁做不到呢。可是一年以后,苏格拉底再问的时候,他的全部学生中却只有一个人坚持了下来,后来这个人继他之后成为新一代思想家,这个人叫柏拉图。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这个矛盾,他是这样解决的: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人们已在心上怀了“胎”,不过自己还不知道,苏格拉底像一个“助产婆”,帮助别人产生知识。苏格拉底的助产术,集中表现在他经常采用的“诘问式”的形式中,以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命题、学说中的矛盾,以动摇对方论证的基础,指明对方的无知;在诘问中,苏格拉底自己并不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回答,因为他承认自己无知 。这种方式一般被称为“苏格拉底的讽刺”。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是由爱利亚学派的逻辑推论和爱利亚的芝诺的反证法发展而来的。在苏格拉底的讽刺的消极形式中存在着揭露矛盾的辩证思维的积极成果。苏氏自比产婆,从谈话中用剥茧抽丝的方法,使对方逐渐了解自己的无知,而发现自己的错误,建立正确的知识观念。这种谈话也有几个特点:第一、谈话是藉助于问答,以弄清对方的思路,使其自己发现真理。唯在谈话进行中,苏氏则偏重于问,他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他只要求对方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他以谦和的态度发问,由对方回答中而导引出其他问题的资料,直至最后由于不断的诘询,使青年承认他的无知。在发问的过程中,苏氏给予学生以最高的智慧,此即有名的苏格拉底反诘法(Socratic irony)。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在西方哲学史上,是最早的辩证法的形式。
道德
有一回,苏格拉底来到市场上,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人人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
那人回答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 苏格拉底问:“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呢,”
“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 苏格拉底反驳道:“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结果突围果然成功了。这种欺骗也不道德吗,”
那人说:“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不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追问起来:“假如你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作为父亲,你欺骗他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这也不道德吗,” 那人只好承认:“这种欺骗也是符合道德的。”
苏格拉底并不满足,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
那人想了想,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
苏格拉底这才满意地笑起来,拉着那个人的手说:“您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您告诉了我关于道德的知识,使我弄明白一个长期困惑不解的问题,我衷心地感谢您~”
寻找快乐
一群学生在到处寻找快乐,却遇到许多烦恼、忧愁和痛苦。他们向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请教:“老师,快乐到底在哪里,”苏格拉底说:“你们还是先帮我造一条船吧~”
这群学生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儿放在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锯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挖空树心,造出一条独木船。独木船下水了,他们把苏格拉底请上船,一边合力划桨,一边齐声唱起歌来。
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
他们齐声回答:“快乐极了~”
苏格拉底说:“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它的时候突然来访。”
苹果的香味
学生向苏格拉底请教如何才能坚持真理。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他拿著一个苹果,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空气中的气味。”
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有哪位同学闻到苹果的味了吗,”有一位学生举手站起来回答说:“我闻到了,是香味儿~” 苏格拉底又问:“还有哪位同学闻到了,”学生们你望望我,我看看你,都不作声。苏格拉底再次举著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边走边叮嘱:“请同学们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回到讲台上后,他又问:“大家闻到苹果的气味了吗,”这次,绝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走到学生中间,让每位学生都嗅一嗅苹果。回到讲台后,他再次提问:“同学们,大家闻到苹果的味儿了吗,”他的话音刚落,除一位学生外,其他学生全部举起了手。那位没举手的学生左右看了看,也慌忙地举起了手。他的神态,引起了一阵笑声。苏格拉底也笑了:“大家闻到了什么味儿,”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香味儿~”
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枚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
求知
一个青年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获得知识,”
苏格拉底将这个青年带到海里,海水淹没了年轻人,他奋力挣扎才将头探出水面。苏格拉底
问:“你在水里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空气,当然是呼吸新鲜空气~”
作文六:《苏格拉底故事》23800字
篇一:苏格拉底故事
爱雅阁书馆欢迎您
苏格拉底的寓言故事
怪题
古希腊有个青年人自认为自己比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还聪明。
有一天,苏格拉底问他一个问题:“世间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
青年人不假思索地回答:“鸡是从蛋中孵出来的,自然是先有蛋罗!”
“蛋是鸡下的。没有鸡,蛋从哪里来,”
青年人想了想说:“那还是先有鸡!”
“你刚才已经说过,鸡是从蛋中孵出来的。没有蛋,鸡从哪里来,”
1
青年人抱怨说:“你怎么提出这样一个怪问题呢,现在我也问你一个问题。”
“请提吧。”
“你说说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
苏格拉底老老实实地回答:“我不知道。”
青年人笑了:“这样看来,你和我其实差不多啊!”
苏格拉底说:“不,你是以不知为知,我是以不知为不知。以不知为知非知,以不知为不知非不知矣!”
选择
几个学生向苏格拉底请教人生的真谛。
苏格拉底把他们带到一片果林边。这时正是果实成熟的季节,树上枝上沉甸甸地挂满了果子。
“你们各自顺着一行果树,从林子的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摘一枚自己认为最在最好的果子。不许走回头路,不许做第二次选择。”苏格拉底吩咐说。
学生们出发了。在穿过果林的整个路程中,他们都十分认真地进行着选择。
等他们到达果林的另一端时,老师已在那里等着他们了。
“你们是否都选择到自己满意的果子了,”苏格拉底问。
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肯回答。
“怎么啦,孩子们,你们对自己的选择满意吗,”苏格拉底再次问。
2
“老师,让我们再选择一次吧,”一个学生请求说,“我刚走进果林时,就发现了一个很大很好的果子。但是,
我还想找一个更大更好的。当我走到林子的尽头后,才发现第一次看见的那枚果子就是最大最好的。”
另一个学生紧接着说:“我和师兄恰巧相反。我走进果林不久就摘下了一枚我认为是最大最好的果子。可是以后我发现,果林里比我摘下的这枚更大更好的果子多的是。老师,请让我再选择一次吧!”
“老师,让我们都再选择一次吧!”其他学生一起请求。
苏格拉底坚定地摇了摇头:“孩子们,没有第二次选择。人生就是如此。”
愁人
学生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获得快乐,
苏格拉底想了想,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
一人郁郁寡欢,骨瘦如柴,似乎一阵风就可以把他吹到天上去。
天使问他:“你为什么老是不快活,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吗,”
这人说:“人们都说太阳宝石、月亮宝石是无价之宝,我什么时候能得到它们呢,”
天使非常同情他,便满足了他的要求。
过了一段时间,天使见这个人仍是愁眉不展,比过去更瘦了,又问:“你还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呢,怎么还是这样满面
3
愁容,”这人双眉紧锁,长叹短叹:“唉,我日日夜夜都担心失去这些宝贝啊!”
天使摊开双手,摇摇头说:“想得到的时候,害怕不能得到;已以到手了,又恐怕失掉它。这样的人,怎么能够享受欢乐呢,”
头发
苏格拉底年轻时有一头非常漂亮的头发。后来,由于他潜心研究哲学,用脑过度,年纪大后,脑门和后脑勺上的头发都掉光了。
一个有着一头漂亮金发的年轻人揶揄地问他:“尊敬的大哲学家,是否头发越少,就意味着学问越多呢,”
苏格拉底说:“不一定。不过,如果脑子里面是空的,即使长着一头浓密漂亮的头发,又有什么用,”
远山
苏格拉底和拉克苏相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游览一座大山。据说,那里风景如画。人们到了那里,会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许多年以后,两人相遇了。他们都发现,那座山太遥远太遥远。他们就是一辈子,也不可能到达那个令人神往的地方。拉克苏颓丧地说:“我竭尽精力奔跑过来,结果什么都不能看到,真太叫人伤心了!”
苏格拉底掸了掸长袍的灰尘说:“这一路有许许多多美妙风
4
景,难道你都没有注意到,”
拉克苏一脸的尴尬神色:“我只顾朝着遥远的目标奔跑,哪有心思欣赏沿途的风景啊!”
“那就太遗憾了。”苏格拉底说:“当我们追求一个遥远的目标时,切莫忘记,旅途处处有美景!”
拾麦穗
两千四百多年前的一个黄昏,大哲学家苏格拉底领着他的三个弟子来到一片麦田前。
“现在,你们到麦田里去摘取一颗自己认为最饱满的麦穗。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采摘了就不能再换。”三个弟子欣然前行。
第一个弟子没走多远,就看到一颗大麦穗,如获至宝地摘下。可是,越往前走,他越发现前面的麦穗远比手中的饱满。他懊恼而归。
第二个弟子吸取前者的教训,每看到一个大麦穗时,他总是收回了自己伸出去的手:更大的麦穗一定在前头。麦田快走完时,两手空空的弟子情知不妙,想采一颗,却又觉得最饱满的已经错过。他失望而归。
第三个弟子很聪明。他用前三分之一的路程去识别怎样的麦穗才是饱满的麦穗,第二个三分之一的路程去比较判断,在最后的三分之一的路程里他采摘了一颗最饱满的麦穗。他自然满意而归。
5
如果把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归类,那么显然第一个是属于“先做了再说”之列。“先做了再说”,省略了思考过程,必然会导致行为的盲目性与无序性,其结果当然“懊恼而归”。第二个当属于“等等再说”之列。“等等再说”,总是在思索、观望这个台阶上停滞不前,“只想未做”必定两手空空,“失望而归”。第三个弟子则是“先想后做”。对事物有了充分的认识以及足够的判断之后,才不慌不忙地出手,他当然能够“满意而归”。
快乐
群学生在到处寻找快乐,却遇到许多烦恼、忧愁和痛苦。
他们向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请教:“老师,快乐到底在哪里,”苏格拉底说:“你们还是先帮我造一条船吧~”
这群学生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儿放在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锯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挖空树心,造出一条独木船。独木船下水了,他们把苏格拉底请上船,一边合力划桨,一边齐声唱起歌来。
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他们齐声回答:“快乐极了~”
苏格拉底说:“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它的时候突然来访。”
苹果的香味
学生向苏格拉底请教如何才能坚持真理。苏格拉底让大家
6
坐下来。他拿著一个苹果,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空气中的气味。”
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有哪位同学闻到苹果的味了吗,有一位学生举手站起来回答说:“我闻到了,是香味儿~”苏格拉底又问“还有哪位同学闻到了,”学生们你望望我,我看看你,都不作声。苏格拉底再次举著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边走边叮嘱:“请同学们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回到讲台上后,他又问:“大家闻到苹果的气味了吗,”这次,绝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走到学生中间,让每位学生都嗅一嗅苹果。回到讲台后,他再次提问:“同学们,大家闻到苹果的味儿了吗,”他的话音刚落,除一位学生外,其他学生全部举起了手。那位没举手的学生左右看了看,也慌忙地举起了手。他的神态,引起了一阵笑声。苏格拉底也笑了:“大家闻到了什么味儿,”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香味儿~”
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枚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
求知
一个青年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获得知识,”
7
苏格拉底将这个青年带到海里,海水淹没了年轻人,他奋力挣扎才将头探出水面。苏格拉底问:“你在水里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空气,当然是呼吸新鲜空气~”
“对~学习就得使上这股子劲儿。”
打雷以后必定会倾盆大雨
“苏格拉底的妻子”是悍妇、坏老婆的代名词。她是个心胸狭窄,性格冥顽不化,喜欢唠叨不休,动辄破口大骂的女人,常使堂堂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困窘不堪。一次,别人问苏格拉底
“为什么要娶这么个夫人”时,他回答说:“擅长马术的人总要挑烈马骑,骑惯了烈马,驾驭其他的马就不在话下。我如果能忍受得了这样女人的话,恐怕天下就再也没有难于相处的人了。”
据说苏格拉底就是为了在他妻子烦死人的唠叨申诉声中净化自己的精神才与她结婚的。
有一次,苏格拉底正在和学生们讨论学术问题,互相争论的时候,他的妻子气冲冲地跑进来,把苏格拉底大骂了一顿之后,又出外提来一桶水,猛地泼到苏格拉底身上。
在场的学生们都以为苏格拉底会怒斥妻子一顿,哪知苏格拉底摸了摸浑身湿透的衣服,风趣地说:“我知道,打雷以后,必定会大雨倾盆的。”
8
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风烛残年之际,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就想考验和点化一下他那位平时看来很不错的助手。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说:“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明白,”那位助手赶忙说:“您的思想光辉是得很好地传承下去……”
“可是,”苏格拉底慢悠悠地说:“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传承者,他不但要有相当的智慧,还必须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你帮我寻找一位好吗,”
“我一定竭尽全力。”苏格拉底笑了笑。
那位忠诚而勤奋的助手,不辞辛劳地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四处寻找了。可他领来一位又一位,都被苏格拉底一一婉言谢绝。一次,当那位助手再次无功而返时,病入膏肓的苏格拉底硬撑着坐起来:“真是辛苦你了,不过,你找来的那些人,其实都不如……”
“我一定加倍努力,”助手恳切地说,“找遍五湖四海,也要把最优秀的人选挖掘出来。”
苏格拉底笑笑,不再说话。
半年之后,苏格拉底眼看就要告别人世,最优秀的人选还是没有眉目。助手非常惭愧:“我真对不起您,令您失望了~”
“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苏格拉底很失意地闭上眼睛,停顿了许久,才又不无哀怨地说:“本来,最优
9
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给丢失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一代哲人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他曾经深切关注着的世界。
那位助手非常后悔,甚至自责了整个后半生。
为了不重蹈那位助手的覆辙,每个向往成功、不甘沉沦者,都应该牢记先哲的这句至理名言:“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
苏格拉底是单身汉的时候,原来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房间里,他一天到晚总是乐呵呵的。
有人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困难,有什么可乐的,”
苏格拉底说:“朋友们在一块儿,随时都可以交换思想,交流感情,这难道不是很值得高兴的事儿吗,”
过了一段日子,朋友们一个个成了家,先后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了苏格拉底一个人,每天,他仍然很快活。
那人又问:“你一个人孤孤单单,有什么好高兴的,”
苏格拉底说:“我有很么多书哇,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时时刻刻都可以向它们请教,这怎不令人高兴呢~”
几年后,苏格拉底也成了家,搬进了一座大楼里。这座大楼有七层,他的家在最底层。底层在这座楼里是最差的,不安静,不安全,也不卫生,上面老是往下面泼污水,丢死老
10
鼠、破鞋子、臭袜子和杂七乱八的脏东西,那人见他还是一副喜气洋洋的样子,好奇地问:“你住这样的房间,也感到高兴吗,”
“是呀~”苏格拉底说,“你不知道住一楼有多少妙处呵~比如,进门就是家,不用爬很高的楼梯;搬东西方便,不必花很大的劲儿;朋友来访容易,用不着一层楼一层楼地去扣问……特别让我满意的是,可以在空地上养一丛一丛花,种一畦一畦菜,这些乐趣呀,没法儿说~
过了一年,苏格拉底把一层的房间让给了一位朋友,这位朋友家有一个偏瘫的老人,上下楼很不方便。他搬到了楼房的最高层--第七层,每天,他仍是快快活活。
那人揶揄地问:“先生,住七层楼也有许多好处吧~”
苏格拉底说:“是啊,好处多着哩~仅举几例吧:每天上下几次,这是很好的锻炼机会,有利于身体健康;光线好,看书写文章不伤眼睛;没有人在头顶干扰,白天黑夜都非常安静。”
后来,那人遇到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他问:“你的老师总是那么快快乐乐,可我却感到,他每次所处的环境并不那么好呀,”
柏拉图说:“决定一个人心情的,不是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
不踢驴一脚
11
古希腊的大哲学家家苏格拉底,有一天,和一位老朋友在雅典城里漫步,一边走,一边聊天。忽然有一个莫名其妙的人,冲了出来,对苏格拉底打了一棍子,就逃去了。他的朋友立刻回头要去找那个家伙算账。
但是苏格拉底拉住了他,不准他去报复。朋友说:“你怕那个人吗,”不,我绝不是怕他。”人家打了你,你都不还手吗,”苏格拉底笑笑说:“老朋友,你别生气。难道一头驴子踢你一脚,你也要还它一脚吗,”
心底无私天地宽,有博大的胸怀,方能吞吐日月,收放自如~太计较得失、荣辱,人生之路也便越走越窄了~
一天,一位熟知苏格拉底生活节俭的人突然在集市上发现他全神贯注打量几件俗气的陶器,颇觉惊讶,便上前问道:“苏格拉底先生,您今儿哪来的雅兴,”苏格拉底回答道:“我向来有兴趣的是,看看市场上有多少我不需要的东西。”
不要买自己想买的东西,而要买自己需要的东西;不需要的东西即使只花一分钱,也是昂贵的。
有一回,苏格拉底来到市场上,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
“人人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
那人回答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
苏格拉底问:“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呢,”
12
“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苏格拉底反驳道:“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结果突围果然成功了。这种欺骗也不道德吗,”
那人说:“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不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追问起来:“假如你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作为父亲,你欺骗他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这也不道德吗,”
那人只好承认:“这种欺骗也是符合道德的。”
苏格拉底并不满足,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
那人想了想,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
苏格拉底这才满意地笑起来,拉着那个人的手说:“您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您告诉了我关于道德的知识,使我弄明白一个长期困惑不解的问题,我衷心地感谢您~”
有一次,苏格拉底的一位门生匆匆忙忙地跑来找苏格拉底,边喘气边兴奋地说:“告诉你一件事你绝对想象不到的……”
“等一下~”苏格拉底毫不留情地制止他,“你告诉我的话,用三个筛子过滤过了吗,”
13
他的学生察觉情况不妙,不解地摇了摇头。
苏格拉底继续说:
“那就应该用你的第二个筛子去检查,如果不是真的,至少也应该是善意的,你要告诉我的事是善意的吗,”
“不,正好相反。”他的学生羞愧地低下头来。
苏格拉底不厌烦地继续说:“那么我们再用第三个筛子检查看看,你这么急着要告诉我的事,是重要的吗,”
“并不是很重要……”
苏格拉底打断了他的话:“既然这个消息并不重要,又不是出自善意,更不知道它是真是假的,你又何必说呢,说了也只会造成我们两个人的困扰罢了。”
苏格拉底曾说:“听信搬弄是非的人或诽谤者的话,因为他不会是出自善意告诉你的,他既会揭发别人的隐私,当然会同样地对待你。”
因此,他订出了说话前的三个筛子,不做始作俑者,当然也不要受人利用成了是非的传播者。
急事,慢慢的说;
大事,清楚的说;
小事,幽默的说;
没把握的事,谨慎的说;
没发生的事,不要胡说;
做不到的事,别乱说;
14
伤害人的事,不能说;
讨厌的事,对事不对人的说;
开心的事,看场合说;
伤心的事,不要见人就说;
别人的事,小心的说;
自己的事,听听自己的心怎么说;
现在的事,做了再说;
未来的事,未来再说;
知人不必言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口德与己。
责人不必苛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肚量与己。
才能不必傲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内涵与己。
锋芒不必露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深敛与己。
有功不必邀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谦让与己。
得理不必抢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宽和与己。
不知道亲爱的朋友做到了吗,大家共同努力吧,闲谈莫论人非,静坐常思己过,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最优秀的人是谁
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风烛残年之际,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就想考验和点化一下他那位平时看来很不错的助手。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说:“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15
“明白,”那位助手赶忙说:“您的思想光辉是得很好地传承下去……”
“可是,”苏格拉底慢悠悠地说:“我需要一
位最优秀的传承者,他不但要有相当的智慧,还必须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你帮我寻找一位好吗,”
“我一定竭尽全力。”
苏格拉底笑了笑。
那位忠诚而勤奋的助手,不辞辛劳地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四处寻找了。可他领来一位又一位,都被苏格拉底一一婉言谢绝。一次,当那位助手再次无功而返时,病入膏肓的苏格拉底硬撑着坐起来:“真是辛苦你了,不过,你找来的那些人,其实都不如……”
“我一定加倍努力,”助手恳切地说,“找遍五湖四海,也要把最优秀的人选挖掘出来。”
苏格拉底笑笑,不再说话。
半年之后,苏格拉底眼看就要告别人世,最优秀的人选还是没有眉目。助手非常惭愧:“我真对不起您,令您失望了~”
“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苏格拉底很失意地闭上眼睛,停顿了许久,才又不无哀怨地说:“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给丢失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一代哲人就这样永远
16
地离开了他曾经深切关注着的世界。
那位助手非常后悔,甚至自责了整个后半生。
为了不重蹈那位助手的覆辙,每个向往成功、不甘沉沦者,都应该牢记先哲的这句至理名言:“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
精神助产术
苏格拉底习惯到热闹的雅典市场上去发表演说和与人辩论问题。他同别人谈话、讨论问题时,往往采取一种与众不同的形式。
这一天,苏格拉底像平常一样,来到市场上。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对不起~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向您请教。人人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
那人回答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
苏格拉底装作不懂的样子又问:“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呢,”
“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苏格拉底反驳道:“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结果突围果然成功了。这种欺骗也不道德吗,”
那人说:“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不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追问起来:“假如你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作为父亲,你欺骗他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
17
这也不道德吗,”
那人只好承认:“这种欺骗也是符合道德的。”
苏格拉底并不满足,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
那人想了想,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
苏格拉底这才满意地笑起来,拉着那个人的手说:“您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您告诉了我关于道德的知识,使我弄明白一个长期困惑不解的问题,我衷心地感谢您~”
苏格拉底把这种通过不断发问,从辩论中弄清问题的方法称作“精神助产术”。
教择偶
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曾求教老师,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苏格拉底没有直接回答,却让他们走麦田埂,只许前进,且仅给一次机会选摘一支最好最大的麦穗。
第一个弟子走几步看见一支又大又漂亮的麦穗,高兴地摘下了。但他继续前进时,发现前面有许多比他摘的那支大,只得遗憾地走完了全程。
第二个弟子吸取了教训,每当他要摘时,总是提醒自己,后面还有更好的。当他快到终点时才发现,机会全错过了。
第三个弟子吸取了前两位的教训,当他走到三分之一时,
18
即分出大、中、小三类,再走三分之一时验证是否正确,等到最后三分之一时,他选择了属于大类中的一支美丽的麦穗。
虽说,这不一定是最大最美的那一支,但他满意地走完了全程。
苏格拉底的幽默
幽默是一种有价值的思维品质,它表现为机智地处理复杂问题的应变能力。幽默来源于对世间事物的洞察,含笑去面对人生中的矛盾或冲突,它常是人们处于困境时实现自我解脱的一种方法。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人们的思想变化有着透彻的洞察和了解,他是古今中外能使别人心服口服的第一个人。苏格拉底对别人的错误从不采取指责的态度,而是采取一种迂回的方式,即幽默感。
据记载,苏格拉底的妻子是一位性情非常急躁的人,往往当众给这位著名的哲学家以难堪。有一次,苏格拉底在同几位学生讨论某个学术问题时,他的妻子不知何故,忽然叫骂起来,震撼了整个课堂。续而,他的妻子又提起一桶凉水冲着苏格拉底泼了出去,致使苏格拉底全身湿透。当学生们感到十分尴尬而又不知所措的时候,只见苏格拉底诙谐地笑了起来,并且幽默地说:“我早知道打雷之后一定要跟着下雨的”。这一忍让的幽默虽话语不多,仅仅是一句话而已,却
19
使妻子的怒气出现了“阴转多云”到“多云转晴”的良性变化。大家听了都欣然大笑起来,更敬佩这位智者明哲的高招文化素质、艺术修养和坦荡胸怀。
从苏格拉底这一幽默的言语中,不难看出智才明哲的高超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幽默是智慧的闪光,幽默不是庸俗的、轻浮的笑语,或是油嘴滑舌的表现,而是洞察世界,入木三分,又言简意赅,含蓄诙谐,寓意微妙深邃,给人以启迪和韵味。
从苏格拉底这一幽默的言语中,给人以最强烈的印象是他的乐观自信,它可以使人遇难而乐观进取。这种人不论是与人交往,还是沙龙聚会,总是不紧不忙地侃侃而谈,而且逻辑缜密,自然地流露出自己的内心感情,轻松自如地表现出这种内心情感。这种乐观自信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来自扎实的文化素养和完美的内心世界。
从苏格拉底这一幽默的言语中,可以观察到他那机敏的应变能力。机敏是一种优秀的素质,他能使人反应灵敏,巧解人意,并能以惊人的自制能力防止在对方刺激下诱发出不良情绪,使双方的对抗情绪得以缓解,消除困境。机敏的人是最容易受到众人好评的。
从苏格拉底这一幽默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他那心胸开阔、襟怀坦荡的性格。能成大气候的人,不会为那些鸡毛蒜皮的细微小事而斤斤计较,大动肝火,凡事都抱达观随和的态度,
20
做到谈笑自若。
难和易
有一天,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成为像苏格拉底那样学识渊博的学者。苏格拉底没有直接作答,只是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个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说:“从今天开始,大家每天做三百下,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哪些同学坚持了,”教室里有百分之九十的学生举起了手。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次问学生:“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动作,有哪几位同学坚持做到了今天,”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著名哲学家的柏拉图。
篇二:苏格拉底故事
愁 人
学生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获得快乐,
苏格拉底想了想,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一人郁郁寡欢,骨瘦如柴,似乎一阵风就可以把他吹到天上去。
天使问他:“你为什么老是不快活,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吗,”
这人说:“人们都说太阳宝石、月亮宝石是无价之宝,我什么时候能得到它们呢,”
天使非常同情他,便满足了他的要求。
21
过了一段时间,天使见这个人仍是愁眉不展,比过去更瘦了,又问:“你还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呢,怎么还是
这样满面愁容,”这人双眉紧锁,长叹短叹:“唉,我日日夜夜都担心失去这些宝贝啊!”
天使摊开双手,摇摇头说:“想得到的时候,害怕不能得到;已以到手了,又恐怕失掉它。这样的人,怎么
能够享受欢乐呢,”
头 发
苏格拉底年轻时有一头非常漂亮的头发。后来,由于他潜心研究哲学,用脑过度,年纪大后,脑门和后脑勺
上的头发都掉光了。
一个有着一头漂亮金发的年轻人揶揄地问他:“尊敬的大哲学家,是否头发越少,就意味着学问越多呢,”
苏格拉底说:“不一定。不过,如果脑子里面是空的,即使长着一头浓密漂亮的头发,又有什么用,”
远 山
苏格拉底和拉克苏相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游览一座大山。据说,那里风景如画。人们到了那里,会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许多年以后,两人相遇了。他们都发现,那座山太遥远太遥远。他们就是一辈子,也不可能到达那个令人神往的地方。拉克苏颓丧地说:“我竭尽精力奔跑过来,结果什么都不能看到,真太叫人伤心了!”
22
苏格拉底掸了掸长袍的灰尘说:“这一路有许许多多美妙风景,难道你都没有注意到,”
拉克苏一脸的尴尬神色:“我只顾朝着遥远的目标奔跑,哪有心思欣赏沿途的风景啊!”
“那就太遗憾了。”苏格拉底说:“当我们追求一个遥远的目标时,切莫忘记,旅途处处有美景!”
拾麦穗
两千四百多年前的一个黄昏,大哲学家苏格拉底领着他的三个弟子来到一片麦田前。
“现在,你们到麦田里去摘取一颗自己认为最饱满的麦穗。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采摘了就不能再换。”
三个弟子欣然前行。
第一个弟子没走多远,就看到一颗大麦穗,如获至宝地摘下。可是,越往前走,他越发现前面的麦穗远比手中的饱满。他懊恼而归。
第二个弟子吸取前者的教训,每看到一个大麦穗时,他总是收回了自己伸出去的手:更大的麦穗一定在前头。麦田快走完时,两手空空的弟子情知不妙,想采一颗,却又觉得最饱满的已经错过。他失望而归。
第三个弟子很聪明。他用前三分之一的路程去识别怎样的麦穗才是饱满的麦穗,第二个三分之一的路程去比较判断,在最后的三分之一的路程里他采摘了一颗最饱满的麦穗。他
23
自然满意而归。
如果把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归类,那么显然第一个是属于“先做了再说”之列。“先做了再说”,省略了思考过程,必然会导致行为的盲目性与无序性,其结果当然“懊恼而归”。第二个当属于“等等再说”之列。“等等再说”,总是在思索、观望这个台阶上停滞不前,“只想未做”必定两手空空,“失望而归”。第三个弟子则是“先想后做”。对事物有了充分的认识以及足够的判断之后,才不慌不忙地出手,他当然能够“满意而归”。
快乐
一群学生在到处寻找快乐,却遇到许多烦恼、忧愁和痛苦。
他们向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请教:”老师,快乐到底在哪里,”苏格拉底说:”你们还是先帮我造一条船吧~”
这群学生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儿放在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锯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挖空树心,造出一条独木船。独木船下水了,他们把苏格拉底请上船,一边合力划桨,一边齐声唱起歌来。
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他们齐声回答:”快乐极了~”
苏格拉底说:”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它的时候突然来访。”
24
不踢驴一脚
古希腊的大哲学家家苏格拉底,有一天,和一位老朋友在雅典城里漫步,一边走,一边聊天。忽然有一个莫名其妙的人,冲了出来,对苏格拉底打了一棍子,就逃去了。他的朋友立刻回头要去找那个家伙算账。
但是苏格拉底拉住了他,不准他去报复。朋友说:“你怕那个人吗,”“不,我绝不是怕他。”“人家打了你,你都不还手吗,”苏格拉底笑笑说:“老朋友,你别生气。难道一头驴子踢你一脚,你也要还它一脚吗,”
心底无私天地宽,有博大的胸怀,方能吞吐日月,收放自如~太计较得失、荣辱,人生之路也便越走越窄了~
一天,一位熟知苏格拉底生活节俭的人突然在集市上发现他全神贯注打量几件俗气的陶器,颇觉惊讶,便上前问道:“苏格拉底先生,您今儿哪来的雅兴,”苏格拉底回答道:“我向来有兴趣的是,看看市场上有多少我不需要的东西。”
不要买自己想买的东西,而要买自己需要的东西;不需要的东西即使只花一分钱,也是昂贵的。
有一回,苏格拉底来到市场上,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
“人人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
那人回答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
苏格拉底问:“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
25
计地去欺骗敌人呢,”
“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苏格拉底反驳道:“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结果突围果然成功了。这种欺骗也不道德吗,”
那人说:“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不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追问起来:“假如你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作为父亲,你欺骗他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这也不道德吗,”
那人只好承认:“这种欺骗也是符合道德的。”
苏格拉底并不满足,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
那人想了想,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
苏格拉底这才满意地笑起来,拉着那个人的手说:“您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您告诉了我关于道德的知识,使我弄明白一个长期困惑不解的问题,我衷心地感谢您~”
26
有一次,苏格拉底的一位门生匆匆忙忙地跑来找苏格拉底,边喘气边兴奋地说:「告诉你一件事你绝对想象不到的……」
「等一下~」苏格拉底毫不留情地制止他,「你告诉我的话,用三个筛子过滤过了吗,」
他的学生察觉情况不妙,不解地摇了摇头。
苏格拉底继续说:
「当你要告诉别人一件事时,至少应该用三个筛子过滤一遍~第一个筛子叫做真实,你要告诉我的事是真实的吗,」
「我是从街上听来的,大家都这么说,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那就应该用你的第二个筛子去检查,如果不是真的,至少也应该是善意的,你要告诉我的事是善意的吗,」
「不,正好相反。」他的学生羞愧地低下头来
苏格拉底不厌烦地继续说:「那么我们再用第三个筛子检查看看,你这么急着要告诉我的事,是重要的吗,」
「并不是很重要……」
苏格拉底打断了他的话:「既然这个消息并不重要,又不是出自善意,更不知道它是真是假的,你又何必说呢,说了也只会造成我们两个人的困扰罢了。」
苏格拉底曾说:「不要听信搬弄是非的人或诽谤者的话,因
27
为他不会是出自善意告诉你的,他既会揭发别人的隐私,当然会同样地对待你。」
因此,他订出了说话前的三个筛子,不做始作俑者,当然也不要受人利用成了是非的传播者。
急事,慢慢的说;
大事,清楚的说;
小事,幽默的说;
没把握的事,谨慎的说;
没发生的事,不要胡说;
做不到的事,别乱说;
伤害人的事,不能说;
讨厌的事,对事不对人的说;
开心的事,看场合说;
伤心的事,不要见人就说;
别人的事,小心的说;
自己的事,听听自己的心怎么说;
现在的事,做了再说;
未来的事,未来再说;
知人不必言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口德与己。
责人不必苛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肚量与己。
才能不必傲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内涵与己。
锋芒不必露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深敛与己。
28
有功不必邀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谦让与己。
得理不必抢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宽和与己。
不知道亲爱的朋友做到了吗,大家共同努力吧,闲谈莫论人非,静坐常思己过,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苏格拉底的故事,,
最优秀的人是谁
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风烛残年之际,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就想考验和点化一下他那位平时看来很不错的助手。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说:“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明白,”那位助手赶忙说:“您的思想光辉是得很好地传承下去……”
“可是,”苏格拉底慢悠悠地说:“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传承者,他不但要有相当的智慧,还必须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你帮我寻找一位好吗,”
“我一定竭尽全力。”
苏格拉底笑了笑。
那位忠诚而勤奋的助手,不辞辛劳地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四处寻找了。可他领来一位又一位,都被苏格拉底一一婉言谢绝。一次,当那位助手再次无功而返时,病入膏肓的苏格拉底硬撑着坐起来:“真是辛苦你了,不过,你找来的那些人,
29
其实都不如……”
“我一定加倍努力,”助手恳切地说,“找遍五湖四海,也要把最优秀的人选挖掘出来。”
苏格拉底笑笑,不再说话。
半年之后,苏格拉底眼看就要告别人世,最优秀的人选还是没有眉目。助手非常惭愧:“我真对不起您,令您失望了~”
“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苏格拉底很失意地闭上眼睛,停顿了许久,才又不无哀怨地说:“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给丢失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一代哲人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他曾经深切关注着的世界。
那位助手非常后悔,甚至自责了整个后半生。
为了不重蹈那位助手的覆辙,每个向往成功、不甘沉沦者,都应该牢记先哲的这句至理名言:“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
精神助产术
苏格拉底习惯到热闹的雅典市场上去发表演说和与人辩论问题。他同别人谈话、讨论问
题时,往往采取一种与众不同的形式。
这一天,苏格拉底像平常一样,来到市场上。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对不起~
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向您请教。人人都说要做一个有
30
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
那人回答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
苏格拉底装作不懂的样子又问:“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
骗敌人呢,”
“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苏格拉底反驳道:“当我军被
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
去。结果突围果然成功了。这种欺骗也不道德吗,”
那人说:“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不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追问起来:“假如你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作为父亲,你欺骗他说,
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这也不道德吗,”
那人只好承认:“这种欺骗也是符合道德的。”
苏格拉底并不满足,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
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
那人想了想,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
31
苏格拉底这才满意地笑起来,拉着那个人的手说:“您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您告诉
了我关于道德的知识,使我弄明白一个长期困惑不解的问题,我衷心地感谢您~”
苏格拉底把这种通过不断发问,从辩论中弄清问题的方法称作“精神助产术”。
教择偶
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曾求教老师,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苏格拉底
没有直接回答,却让他们走麦田埂,只许前进,且仅给一次机会选摘一支最好最大的麦穗。
第一个弟子走几步看见一支又大又漂亮的麦穗,高兴地摘下了。但他继续前进时,发现
前面有许多比他摘的那支大,只得遗憾地走完了全程。
第二个弟子吸取了教训,每当他要摘时,总是提醒自己,后面还有更好的。当他快到终
点时才发现,机会全错过了。
第三个弟子吸取了前两位的教训,当他走到三分之一时,即分出大、中、小三类,再走
三分之一时验证是否正确,等到最后三分之一时,他选择了属于大类中的一支美丽的麦穗。
32
虽说,这不一定是最大最美的那一支,但他满意地走完了全程。
苏格拉底的幽默
幽默是一种有价值的思维品质,它表现为机智地处理复杂问题的应变能力。幽默来源于对世间事物的洞察,含笑去面对人生中的矛盾或冲突,它常是人们处于困境时实现自我解脱的一种方法。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人们的思想变化有着透彻的洞察和了解,他是古今中外能使别人心服口服的第一个人。苏格拉底对别人的错误从不采取指责的态度,而是采取一种迂回的方式,即幽默感。
据记载,苏格拉底的妻子是一位性情非常急躁的人,往往当众给这位著名的哲学家以难堪。有一次,苏格拉底在同几位学生讨论某个学术问题时,他的妻子不知何故,忽然叫骂起来,震撼了整个课堂。续而,他的妻子又提起一桶凉水冲着苏格拉底泼了出去,致使苏格拉底全身湿透。当学生们感到十分尴尬而又不知所措的时候,只见苏格拉底诙谐地笑了起来,并且幽默地说:“我早知道打雷之后一定要跟着下雨的”。这一忍让的幽默虽话语不多,仅仅是一句话而已,却使妻子的怒气出现了“阴转多云”到“多云转晴”的良性变化。大家听了都欣然大笑起来,更敬佩这位智者明哲的高招文化素质、艺术修养和坦荡胸怀。
33
从苏格拉底这一幽默的言语中,不难看出智才明哲的高超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幽默是智慧的闪光,幽默不是庸俗的、轻浮的笑语,或是油嘴滑舌的表现,而是洞察世界,入木三分,又言简意赅,含蓄诙谐,寓意微妙深邃,给人以启迪和韵味。
从苏格拉底这一幽默的言语中,给人以最强烈的印象是他的乐观自信,它可以使人遇难而乐观进取。这种人不论是与人交往,还是沙龙聚会,总是不紧不忙地侃侃而谈,而且逻辑缜密,自然地流露出自己的内心感情,轻松自如地表现出这种内心情感。这种乐观自信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来自扎实的文化素养和完美的内心世界。
从苏格拉底这一幽默的言语中,可以观察到他那机敏的应变能力。机敏是一种优秀的素质,他能使人反应灵敏,巧解人意,并能以惊人的自制能力防止在对方刺激下诱发出不良情绪,使双方的对抗情绪得以缓解,消除困境。机敏的人是最容易受到众人好评的。
从苏格拉底这一幽默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他那心胸开阔、襟怀坦荡的性格。能成大气候的人,不会为那些鸡毛蒜皮的细微小事而斤斤计较,大动肝火,凡事都抱达观随和的态度,做到谈笑自若。
难 和 易
34
有一天,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成为像苏格拉底那样学识渊博的学者。苏格拉底没有直接作答,只是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个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说:“从今天开始,大家每天做三百下,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哪些同学坚持了,”教室里有百分之九十的学生举起了手。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次问学生:“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动作,有哪几位同学坚持做到了今天,”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著名哲学家的柏拉图。
篇三:苏格拉底故事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故事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着名的大哲学家和大教育家,他教学生的方法总是别出心裁。
开学第一天,他对学生们说: 今天,我们只学一样东西,就是把胳膊尽量往前抬,然后再尽量往后甩。
他示范了一下,结果,所有学生都笑了。
老师,这还用学吗, 一个学生打趣道。
当然, 苏格拉底很严肃地回答道, 你不要觉得这是件很简单的事,其实它很困难的。
35
听到这话,学生们笑得更厉害了。
苏格拉底一点也不生气,他宣布说: 这堂课我就教大家好好学这个动作。学会以后,从今天开始,每天你们都要把它做100遍。
10天之后,苏格拉底问: 谁还在坚持做那个甩手动作, 大约80%的学生举起了手。
20天之后,苏格拉底又问: 谁还在坚持做那个甩手动作, 大约50%的学生举起了手。
3个月之后,苏格拉底又问道: 那个最简单的甩手动作,有谁在坚持做, 这一次,只有一位学生举起了手。他,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大思想家的柏拉图。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故事启示: 坚持是世界上最简单同时也是最困难的事情,因为人人都能做到,却未必人人都做得到。只有那种即便一件简单事都能坚持做到底的人,才可能有所成就。篇四:苏格拉底故事
10.认识你自己
人生在世,免不了与他人打交道。人往往会以为赚足了这方面的经验,便觉得有足够的知识畅行天下。这样的人
妄图通过了解他人的来路,揣测他人的心意,支配他人的行为,预测他人的去路来获取自己的利益或完成自己的某项目的。殊不知真正公平的还是造物主,他们的无知,恰恰是上天给他们的对方一反客为主的机会。其结果往往会使自己
36
碰得“头破血流”,叫苦连天。因而一再声称:别人欺骗了我,俗世蒙蔽我的眼睛。
兴许到未雨绸缪这里,我们会有一种很自然的想法,那便是应该反躬自省一下了。也许这对那些伤及皮毛之人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过很多时候,木已成舟,那种目不忍睹的局面实在是难以收拾,很多人至此已经沦丧。因此,我强调的并不是仅仅回过头来检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
兵家上常讲: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因而可以说这些人一开始便在“知己”到“知彼”之间出现了逻辑性的错误。对于这一错误,我们不妨用思维的力量凿开时光的隧道,回到两千年前的希腊,向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寻求一个正确的解释。
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总是自称一无所知,并说服人们不要急于专注身外之物的追求,而应该先去改善自己的灵魂,去寻求真理与智慧,做一个道德完善、真正的人。因此它围绕人自身的修养提出哲学命题。他的名言就是:认识你自己。
据说当时的苏格拉底根本不认为自己有知识上优势。当神谕说苏格拉底是人间最聪明的人后,他非常诧异,就到处寻找有知识的人谈话,想证实神谕。结果他发现这些有知识的人既缺乏知识,又不聪明,同时他明白了神谕之所以
称他是人间最聪明的人,其根本原因在于认识到了自己的无知。从此,苏格拉底以自知无知为自豪,认为人人都应该
37
首先承认自己的无知,以自身的修养为哲学命题。
提起自身的修养这一哲学命题,又不免让我想起了中国儒家的修身。其实在自身的修养上我想中国古人早已毫不逊色。中国的儒家很早便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主张。以后很多读书人一直把他作为实现自己伟大报负的宏伟蓝图,从而更加强调了‘知己’到‘知彼’这一理论逻辑上的正确性与重要性。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
气。这‘浩然之气’与希腊先哲所寻求的知识想来也颇有些异曲同工之妙。但不管怎么说,他们共同准确地表达出了自身的修养即认识你自己这一普遍真理。
斯人已去,真理也随历史的波涛滚滚飘过了两千年。而今,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问题是处在现实的立场,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你自己或自身的修养要以何为意义,
昔日我们所谓的为人处事的技巧或巧言善辧的能力,要是缺少了对道德最基本的判断力,一切也不过是白搭的材料。因此认识你自己要以练就敏锐辨别是非、观察细微,同时还要新颖的目光。
以企业家为例。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之所以发现别人不多发现的赚钱机会,是因为他们具有了一双明察秋毫的眼睛。换言之,他们自身的修养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看清一切”为意义的。
他们能够具有政治家那样的素质,绝不会轻言出动。他们
38
会静安其地,站得高,也看的远,有全局观和长远的战略眼光。进而拥有了军事家那样的谋略,就是未雨绸缪,运筹帷幄,而这一切却有赖于自身丰富的想象力。他们的内心如此纯洁,思维也如此之开阔。一切俗世的记忆会在脑海中愈加显得模糊渺小,直至会想到自身正处于一种绝妙的仙境,这时俗世中茫然已绝然忘却。世界上最安全的措施莫过于此了,他们会在这样的时候,看清了一切,也因此而看清了市场,他们认识到自己应以何为修养,直至他们精于了一种稀有本领。他们在积蓄中酝酿一种酣畅淋漓的释放。
因此,认识你自己,并不意味着放弃了去认识别人。相反,你会在认识别人之前练就一双明察秋毫的眼睛,看清了险些忘却的东西。为此心只要有意识的努力,便可以高高地超乎任何行为及其后果之上。要想到自己正处于一种仙境,你能看到自己因生活本拥挤,互相干扰,彼此牵绊的尴尬局面;也能够看到自己相安无事,埋头苦干,直至获取了真正的本领。从而避免了公开争吵,以致面红耳赤。诚如梭罗所说的那样:我能够远远地看自己犹如看别人一样。
本文来自CSDN博客
收起回复12楼2011-07-01 12:17|篇五:苏格拉底故事
为你推荐的名人故事:
| | |
苏格拉底是伟大的哲学家,许多哲理来自于,生活中的故
39
事是哲理最好的出处。苏格拉底身上有许多小故事值得我们。出国留学网栏目为您准备了一篇《苏格拉底的故事》,对您会有所帮助。
【篇一:苏格拉底的故事】
苏格拉底继续说: 当你要告诉别人一件事时,至少应该用三个筛子过滤一遍!
第一个筛子叫做真实,你要告诉我的事是真实的吗? 我是从街上听来的,大家都这么说,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那就应该用你的第二个筛子去检查,如果不是真的,至少也应该是善意的, 你要告诉我的事是善意的吗? 不,正好相反。
他的学生羞愧地低下头来。
苏格拉底不厌烦地继续说: 那么我们再用第三个筛子检查看看, 你这么急着要告诉我的事,是重要的吗? 并不是很重要
苏格拉底打断了他的话: 既然这个消息并不重要,又不是出自善意,更不知道它是真是假,你又何必说呢?说了也只会造成我们两个人的困扰罢了。
【篇二:苏格拉底的故事】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
其师徒间有几个比较著名的故事
柏拉图的启示(恐为后人假借希腊贤哲之名杜撰)
40
柏拉图有一天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
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可以摘一次
柏拉图觉得很容易,充满地出去
谁知过了半天他仍没有回去
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
很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却不知是不是最好,
不得已,因为只可以摘一次,只好,再看看有没有更好的,
到已经走到尽头时,才发觉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
那就是爱情
柏拉图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婚姻
苏格拉底叫他到彬树林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
在途中要取一棵最好、最适合用来当圣诞树用的树材,但只可以取一次
柏拉图有了上回的教训,充满信心地出去
半天之后,他一身疲惫地拖了一棵看起来直挺、翠绿,却有点稀疏的杉树
苏格拉底问他: 这就是最好的树材吗?
柏拉图回答老师:
因为只可以取一棵,好不容易看见一棵看似不错的又发现、体力已经快不够用了,也不管是不是最好的,所以就拿回来
41
了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
那就是婚姻
柏拉图又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外遇
苏格拉底还是叫他到树林走一次,可以来回走,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
柏拉图又充满信心地出去
两个小时之后,他精神抖擞地带回了一支颜色艳丽但稍稍焉掉的花,
苏格拉底问他: 这就是最好的花吗?
柏拉图回答老师:
我找了两小时,发觉这是最盛开最美丽的花,但我采下带回来的路上,它就逐渐枯萎下来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
那就是外遇
又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生活
苏格拉底还是叫他到树林走一次,可以来回走
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
柏拉图有了以前的教训,又充满信心地出去
过了三天三夜,他也没有回来。
苏格拉底只好走进树林里去找他,最后发现柏拉图已在树林里安营扎寨。
42
苏格拉底问他: 你找着最好看的花么?
柏拉图指着边上的一朵花说: 这就是最好看的花吗。
苏格拉底问: 为什么不把它带出去呢?
柏拉图回答老师:
我如果把它摘下来,它马上就枯萎。即使我不摘它,它也迟早会枯。所以我就在它还盛开的时候,住在它边上。等它凋谢的时候,再找下一朵。这已经是我找着的第二朵最好看的花。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
你已经懂得生活的真谛了
【篇三:苏格拉底的故事】
苏格拉底:孩子,你为什么?
失恋者:我失恋了。
苏格拉底:哦,这很正常。如果,失恋了没有悲伤,恋爱大概也就没有什么味道。可是,年轻人,我怎么发现你对失恋的投入比对恋投入还要倾心呢?
失恋者:到手的葡萄给丢了,这份遗憾,这份失落,您非个中人,怎知其中的酸楚啊。
苏格拉底:丢了就是丢了,何不继续向前走鲜美的葡萄还有很多。
失恋者:,等到海枯石烂,直到她回心转意向我走来。
苏格拉底:这一天也许永远不会到来。你最后会眼睁睁地
43
看着她向另一个人走去。
失恋者:那我就用自杀来表示我的诚心。
苏格拉底:如果这样,你不但了你的恋人,同时还失去了你自己,你会蒙受双倍的损失。
失恋者:踩上她一脚如何?我得不到的别人也别想得到。
苏格拉底:可这只能使你离她更远,而你本来是想与她更接近的。
失恋者:那我该怎么办2?我真的很爱她。
苏格拉底:真的很爱?
失恋者:是的。
苏格拉底:那你希望你所爱的人吗?
失恋者:是的
苏格拉底:如果她认为离开你是幸福的呢?
失恋者:不会的!她曾经跟我说,只有跟我在一起的时候她才感到幸福!
苏格拉底:那是曾经,是过去,她现在并不这么认为。
失恋者:这就是 说,她一直在骗我?
苏格拉底:不,她一直 对你很忠诚,当她爱你的时候,她和你在一起。现在她不爱你,她就离去了,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大的忠诚,如果她不再爱你,却还装得对你很有情谊,甚至跟你结婚,生子,那才是真正的欺骗。
失恋者:那我为她所投入的感情不是白白浪费了吗?谁来补
44
偿我?
苏格拉底;不,你的感情从来没有浪费,跟本不存在补偿的问题。因为在你付出感情了同时,她也对你付出了感情,在你给她的时候,她也给了你快乐。
失恋者:可是,她现在不爱我了,我却还苦苦地爱着她,这多不公平啊!
苏格拉底:的确不公平,我是说你对所爱的那个人不公平。本来,爱她是你的权利,但爱不爱你是她 的权利,而你却想自己行使权利的剥夺了别人行使权利的自由。这是何等的不公平啊!
失恋者:可是,现在的是我,而不是她,是我在为她痛苦。
苏格拉底:为她而痛苦?她的日子可能过的很好,不如说是你为自己而痛苦吧。明明是为自己,却还打着别人的旗号。年轻人,德行可不能丢。
出国留学网为您提供
失恋者:这么说,这一切倒成了我的错?
苏格拉底:是的 ,从一开始你就错了。如果你能给她带来幸福,她是不会从你的生活中离开的,要知道,没有人会逃避幸福。
失恋者: 可她连机会都不给我,你说可恶不可恶?苏格拉底:当然可恶。好在你现在已经摆脱了这个可恶的人,你应该感到高兴,孩子。
45
【篇四:苏格拉底的故事】
一天,哲学家苏格拉底在课堂上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们说: 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
一位学生很快便举手回答说: 是苹果的香味。
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位学生身旁走过,并要求大家仔细地闻一闻,空中是否有苹果的气味?
这时已有半数的学生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回到讲台,又重复刚才的问题。这一次,除了一名学生外,其余的学生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问那位没举手的学生说: 难道你真的什么气味也没有闻到吗? 那位学生肯定地说: 我真的什么气味也没闻到! 这时,苏格拉底对大家宣布: 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假苹果。
这位学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
【篇五:苏格拉底的故事】
有学生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修学到他那博大精深的学问,苏格拉底听后并未直接作答,只是说: 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
苏格拉底示范一遍后说: 从今天起,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
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 每天甩手300下,哪些了? 有九
46
成的学生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再次问学生时,有八成的学生举手。
一年后,苏格拉底再次问大家: 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动作,还有哪位同学坚持了? 这时,只有一位学生举了手,这位学生便是柏拉图。
【篇六:苏格拉底的故事】
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亚里斯多德)的老师)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曰: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他对这二者的选择还有一个故事:
曾经,柏拉图讲述自己对人的含义的定论:
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脚直立的。
于是,亚里士多德便想出了办法来推翻老师的谬论
他将一只公鸡的毛全部拔光立于众人面前,和他的老师开了一个玩笑:
这就是老师的 人 !
【篇七:苏格拉底的故事】
苏格拉底经常和人辩论。辩论中他通过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人产生新思想。他从个别抽象出普遍的东西,采取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四个步骤。
讥讽 即通过不断追问,使对方自相矛盾,承认对此问题无知; 助产术 即帮助对方抛弃谬见,找到正确、普遍的东西,即帮助真理问世; 归纳 即从个别事物中找出共性,通过对
47
个别的分析比较来寻找一般规律; 定义 即把单一的概念归到一般中去。
苏格拉底教学生也从不给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用反问和反驳的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的思想影响。请看一个他和学生问答的有趣的例子。
学生: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
苏格拉底: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
学生:是恶行。
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而不是敌人。苏格拉底: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学生:是善行。
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
这种教学方法有其可取之处,它可以启发人的思想,使人主动地去分析、问题、他用辩证的方法证明真理是具体的,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自己的反面转化。这一认识论在欧洲思想史上具有巨大的意义。
48
【篇八:苏格拉底的故事】
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不信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他曾获得逃亡雅典的机会,但苏格拉底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
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傍晚,雅典监狱中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就要被处决了。只见他衣衫褴褛,散发赤足,而面容却镇定自若。打发走妻子、家属后,他与几个朋友侃侃而谈,似乎忘记了就要到来的处决。直到狱卒端了一杯毒汁进来,他才收住 话匣子 ,接过杯子,一饮而尽。之后,他躺下来,微笑着对前来告别的朋友说,他曾吃过邻人的一只鸡,还没给钱,请替他偿还。说完,老人安详地闭上双眼,睡去了。这位老人就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
【篇九:苏格拉底的故事】
苏格拉底很喜欢和青年人交往,希望青年人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认为,一个人接受教育之后,不仅自身会幸福,能管好自己的家务,而且还能使别人和城邦幸福。他常根据不况,对青年人施以不同的教育。对于遗传条件优越而轻视学习的人,苏格拉底告诉他们,越是禀赋好的人越要受教育。这好比烈性而桀骜不驯的良种马,如果在小时候加以训练,就会成为最有力、最骁勇的千里马;否则,将始终是难以驾
49
驭的驽马。一个人如果受的教育不好,他的意志越,就越容易犯罪。对于那些以财富自夸、认为不需要受教育、财富会成就他们的、给他们带来幸福的人,苏格拉底就教导他们,只有愚人才会这样想。他指出,幸福不在于财富,而在于知识,在于对人类做出贡献。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人们的尊敬。
据说,柏拉图的堂弟格老孔,在不到20岁的时候,就朝思暮想做城邦政府的领袖,非常荣耀而潇洒地面对众多的人进行演讲。按理说,一个青年人有这样的,并非坏事。遗憾的是,格老孔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和才能都很欠缺。家里人都明白他这是好高骛远,想入非非,真怕他冒冒失失地闯上讲坛,弄得不好被人拖下来,落下笑柄。可是没有一个人能说服他不要这么做。这件事被苏格拉底知道了,鉴于和柏拉图的关系,他决定开导开导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青年。
一天,苏格拉底看见格老孔迎面走来,老远就喊; 喂,格老孔,听说你决心做我们城邦的领袖,这是真的吗? 为了使格老孔乐意听自己的话,苏格拉底故意装出十分热情的样子,选择了格老孔最感兴趣的话题。
是的。我的确是这样想的,苏格拉底。
格老孔回答。
那好极了。如果人间真有什么好事的话,这又是一桩好事了。因为,倘若你的目的能够实现,你想有什么就会得到什
50
么;你将能够帮助你的朋友;为你的扬名,为你的增光;你的名声在传遍全城之后,还会传遍整个希腊,甚至在异邦中享有盛名。那时,你无论到那里去,都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果然,格老孔听了这番话,大为高兴,就停下来同苏格拉底交谈。
看到格老孔留下来,苏格拉底接着说: 看来很明显,格老孔,如果你想要受到人们的尊敬,你就必须对城邦有贡献。
正象你所说的。
格老孔回答。
于是苏格拉底请格老孔谈谈做贡献的打算。正当格老孔思考的时候,苏格拉底问他是不是首先让城邦富裕起来,实现富裕的途径是让税收增多。格老孔表示同意。苏格拉底又问,税收从何而来?总数多少?不足的补充来源是什么?格老孔回答对这些问题没有考虑过。之后,苏格拉底又问他对治理国家所必须考虑的问题的看法,如削减开支、国防力量、防御战略、粮食供应等。格老孔要么回答没有考虑,要么说不清楚,要么推托这类事没必要亲自照管。
看到格老孔为难的样子,苏格拉底进一步开导他说, 国、家一理。国家人口多,一些问题确实很难说上来,但如果能帮助一家,就可以着手帮助更多的人家,你为什么不从增进你叔父家的福利试一试呢?
格老孔说: 只要叔父肯听我的劝告,我一定能对他们有所
51
帮助的。
苏格拉底笑了; 怎么?你连叔父都说服不了,还想希望包括叔父在内的整个雅典人都听你的劝吗?年轻人,要当心,你一心想要出名,可不要弄个适得其反呀!看看现实,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些知识最广博的人。反之,都是些最无知的人。如果你真想在城邦获得盛名并受到人们的赞扬,就应当对想要做的事求得最广泛的知识。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胜过别人;当处理事务的时候,你也就会很容易地获得你所期望的了。
高傲的、一心想做领袖的格老孔被说服了。
52
作文七:《苏格拉底的小故事---相关链接》1200字
学绘画的同学都看过苏格拉底的头像
苏格拉底是谁呢?他留下了什么,他又是怎么死的?
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希腊语:Σωκρ?τη?,英译: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
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他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论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
苏格拉底留下了很多小故事-----
1、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因此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以及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什么知识和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家?如果是,关于统治你学会了什么?你是不是教师?在教育无知的人之前你怎样征服自己的无知?
2、
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把哲学定义为“爱智慧”,他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自己知道自己无知。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向他请教,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3、苏格拉底的助产术,集中表现在他经常采用的“诘问式”的形式中,以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命题、学说中的矛盾,以动摇对方论证的基础,指明对方的无知;在诘问中,苏格拉底自己并不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回答,因为他承认自己无知。这种方式一般被称为“苏格拉底的讽刺”。
4、苏格拉底教学中有过这样一件事发生,在开学的第一天,苏格拉底对他的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事,每个人尽量把手臂往前甩,然后再往后甩。”说着,他做了一遍示范。“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谁做不到呢。可是一年以后,苏格拉底再问的时候,他的全部学生中却只有一个人坚持了下来,后来这个人继他之后成为新一代思想家,这个人叫柏拉图。苏格拉底其实有一个助手,这个助手才是他真正的继承人。
5、一天,在课堂上,哲学家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站在讲台前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一位学生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面前走过,并叮嘱道:“大家再仔细闻一闻,空气中有没有苹果的香味?”这时已有半数的学生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回到讲台上,又重新提出刚才的问题。这一次,除了一个学生没有举手外,其他人全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走到这位学生面前问:“难道你真的什么气味也没闻到吗?”那个学生肯定地说:“我真的什么也没闻到!”这时,苏格拉底对大家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假苹果。”这个学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
作文八:《名人苏格拉底小故事(可编辑)》2100字
名人苏格拉底小故事
苏格拉底小故事 苏格拉底的太太非常凶悍有一次她大发脾气把苏格拉底大骂一顿后还余怒未息於是就提了一大桶水浇在苏格拉底头上苏格拉底究竟不愧是大哲学家涵养功夫特别到家他非但不生气反而搔了搔淋湿的头发笑道「雷声以后必有大雨这是自然法则也证明这是真理」 苏格拉底小故事 苏格拉底的婚姻生活过得不很幸福可是他却能从自己的不幸中取得一个幽默的结论「不管怎麼样还是要结婚如果娶到一位好太太那麼你很幸福如果你娶到一位 坏太太你会变成一个哲学家」 《苏格拉底对话录》 人物苏格拉底 希波克拉提 苏格拉底是希腊三哲人中的第一位大家都说他是最聪明的人
希我想请您敎我数学有一天希波克拉提来找苏格拉底希望苏格拉底能敎他数学
只有在数学里才有可靠的东西 苏不过你一定要自己决定想学数学没有人比你自己更了解自己了我能做的就是我问你问题你回答因为照这种方法能使你脑海中已有的知识种子开花那你就会更清晰地看到你已经知道的东西 苏什麼是数学既然你要研究数学我想你能下个定义的 希数学是一种科学而且是最精巧的一种 苏那它存不存在呢就像医生处理的是存在的东西呢还是不存在的呢要是没有医生疾病还存在吗 希当然存在甚至比现在的病还多 苏现在告诉我年轻的朋友数学的目的是什麼数学家们研究些什麼 希数学家研究数字和几何形状 苏好答得对但是你说这些东西存在吗要是没有数学家会有质数吗要是有又在那里即使我们能读数字写数字数字在现实世界依然是不存在的啊 希当然 苏我们能算出这儿牧场的羊或是海港的船对不对那麼羊跟船存在吗 希当然存在罗 苏要是羊存在它们的数目也总该是某种存在的实体吧 希苏格拉底您真好笑数学家不数羊那是牧羊人的事 苏你的意思是指数学家不研究羊船或其他存在的东西的数目而只研究数字本身他们只关心那些看不到的东西罗 希我正是这个意思 苏刚刚你说
数学家研究数字和几何形状那你对形状有什麼看法要是我问你形状是否存在你怎麼回答呢 希当然是存在的譬如说我们能看到一个美丽花瓶的形状而且还可以用手去触觉到它 苏你注视一个花瓶你是看花瓶呢还是看它的形状 希我都看 苏可是你能把花瓶的形状从花瓶本身分开吗 希当然不行 苏既然这样你还相信你能看到几何形状吗 希我开始怀疑了 苏所以我说数学家在研究几何时不管存在物体的形状只管那些他们思考里存在的形状你同意吗 希我同意 苏数学比其他科学能给我们更可靠更值得信赖的知识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希在现实里永远不可能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东西没有两个蛋是完全一模一样的即使普赛顿庙的柱子彼此也都有轻微的差别但是每个人都可以确定的说长方形的两条对角线完全相等 苏这例子使我相信在数学里我们得到的知识是不用怀疑的但是要是在其他科学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却不可能获得这种知识 现在我们试著把对数学本质的探讨结果做个总结认为数学概念是数学家自己创造出来的数学是研究不存在的东西而且数学能够找出跟它们有关的所有真理这样对吗 希是的数学家就好像是大胆的水手航行在思想的未知大海中 苏我只再补充一点数学家在他创造新概念的时候也是个发明者事实上每个发现者在某种程度内也必定是个发明者 希不过我们还没有回答底下的问题探索人类这个思想大海有什麼用 苏如果数学的世界不管有多奇异竟然在某些意义下和我们的现实世界相似那你还会觉得数学能用来研究现实世界很神奇吗 苏我们回顾一下数学的抽象概念是怎麼发展出来的我们说数学家只管纯数字不理实际物体的个数可是你想想看没有算过实际物体的人又怎能了解数字的抽象概念呢 希数学能提供确实的知识在明白数学为什麼能提供这些知识后留下来的问题是这些知识的用途我们发现数学不过是自然世界在我们心灵的映像罢了 苏要是我们能研究物体本身的话研究它的映象又有什麼意义现在你能回答我的问题吗看地图比看风景好在那里呢 希用地图我们能浏览很长的距离地图不说明细节只告诉我们重要的事情所以要是我们想做个远航的计划地图是有用的 苏非常好不过对我来说还有些别的研究数学映象为什
麼会有用处譬如数学家发现了圆的某些特质我们马上对所有圆形的物体多些资料所以数学的方法能使我们同时处理不同的事物 希是是是不过现在我又饿又渴且时间已晚如果您还有耐性我想路上再问您最后一件事情 苏好走吧你可以问你的问题了 希我们的讨论使我完全相信我该研究数学而且对这点我很感激您可是请告诉我为什麼您自己不研究数学呢 苏我认为把相同优越的逻辑标准用在其他方面譬如用在哲学和政治上用在讨论每天私人和公共生活的问题上这就成为我的目标 苏格拉底小故事 苏格拉底既仁慈又聪明可是他却敢於冒犯掌权者所以当时的权要把他拘禁起来判他死刑苏格拉底接到了这死刑宣告只是一笑置之 人
们说「你该准备接受死刑」
他摇摇头还是笑著说「我一生都准备有一天会死」
人们问「你怎麼准备的」
苏格拉底大义凛然地说「无论是大众面前或是私底下我从未做过一件对不起人的 事」 苏格拉底小故事 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雅典盖了一间住屋有一位朋友去参观时觉得屋子很小就问以苏格拉底这样有名望的人为什麼不建一间适合他身分
的屋子」
这位哲学家回答「如果这样狭小的屋子能够挤满真正的朋友我就满意了」 1 2
3 4
作文九:《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小故事》400字
(2010-02-19 14:19:18)
转载▼
想起了这样一个故事: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天给他的学生上课。他说:同学们,我们今天不讲哲学,只要求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动作,把手往前摆动300 下,然后再往后摆动300下,看看谁能每天坚持。过了几天,苏格拉底上课时,他请坚持下来的同学举手,结果,90%以上的人举起了手。过了一个月,他又要求坚持下来的同学举手,只有70%多的人举手。过了一年,他又同样要求,结果只有一个人举手,这个人就是后来也成为了大哲学家的柏拉图。此时的柏拉图很年轻,在学识上与后来的哲学家柏拉图相比仍显稚嫩,但已表现出一个杰出人物所具有的执着追求、坚持不懈的优秀心理素质。他在成为哲学家之前,大部分时间仍然显得平淡无奇,所不同的是在那些人们看似平淡、枯燥的重复中,柏拉图能认准目标、始终坚持。甩手固然甩不出一个哲学家,但是目标游移、耐不住寂寞的人是很难有大的作为的。两个同等条件的人,一个学习坚持不懈,一个学习浅尝辄止,两年以后,差别会很明显。这个故事会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呢?值得我们深思。
作文十:《小苏格拉底学派》700字
苏格拉底死后,他的众多弟子由于对老师观点理解不同等原因,形成了许多派别。因为柏拉图的思想博大精深,所创立的学园在规模、成就和影响等方面都是别人所无法与之比拟的,所以哲学史上一般把苏格拉底的其他学生所创立的派别统称为“小苏格拉底学派”,以区别于柏拉图这个大门派。
小苏格拉底学派虽然
,但是
的问题上,
一、
道德实在。虽然人们用诸如明智、神、理智
等
应该不动的只有思想在此不仅无能为力,而且是骗人的。
、
、
“某人说他在说谎,他的话是真还是假?”如果这句话是真的,他真的在说谎,那么这句话就是假话,因而不是真的;如果这句话是假的,那意味着他没有说谎,这句话就是真的。
“隐藏者”的大意是:有人问:“你认识你父亲吗?”答曰:“认识”;又问:“你认识隐藏在幕后的那人吗?”
答曰:“不认识”;问者说:幕后就是你父亲,所以你不认识你父亲。
“谷堆”是说:一粒谷不成堆,再加一粒仍不成堆,在什么时候再加一粒而成堆呢? “秃头”则相反:掉一根发不成秃头,再掉一根也不成,掉到何时才成秃头呢? 显然,这些论证的情形不尽相同,
有的是利用概念的灵活性玩文字游戏,有的则反映了
二、Aristippos,公元前435-350年)出生于
北非的昔兰尼城而得名。。
,
总和,其中包括过去的和将来的快乐。
注重的是肉体而不是灵魂。一旦快乐来临,
三、
Antisthenes,约公元前445-360年)经常在一”)的体育场与人交谈而得名。这个生活方式的特点。犬儒派的另一重要代表是
西诺普(404-323年)。
,每天行40里去听课,从他那里学会了忍耐,并着意
摹节制、禁欲。他
智慧他是实践犬儒派哲学的典型,并自号为“犬”。
他四住在雅典的大街和市场上,有时也睡在木桶里。据说亚历山大大帝遇到他的时候,曾经同情地询问能够为他做些什么。第欧根尼的回答是:请你让开,你挡住了我从而以极端的消极手段来表示对社会的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