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大教育家的小故事》600字
大教育家的小故事
有一天,陶行知先生到一位朋友家去,见朋友夫人正在打孩子,孩子正在地上委屈地哭着。
陶先生忙问怎么回事。朋友夫人指着一块被拆的乱七八糟的手表,气呼呼地说:“陶先生,这块表是才买的,竟被我儿子拆成这样。您说可气不可气?“
陶先生听了笑了笑,说:“坏了,恐怕中国的一个爱迪生被你枪毙了。”
夫人有点愕然,“为什么呢?难道这样做不对吗?”
陶先生摇摇头,夫人又接着问:“陶先生,您是大教育家,您说对这样的孩子该怎么办呢?”
陶先生把孩子搀起来,搂在怀里,笑嘻嘻地问:“你为什么要把妈妈的新表拆坏呢?
孩子怯生生地望了妈妈一眼,低声说:“我听见表了有滴答的声音,想拆开看看是什么在响??”
陶先生说:”你很好奇,这没有错,但你要跟大人说一声,不能自作主张,来,跟我一起到钟表店去好吗?“
孩子问:“去店里干什么?”
陶先生说:“去看师傅修表啊!看他怎么拆,又去怎么修,怎么装配,你不喜欢吗?“
孩子高兴得跳起来:“我去!我去!”
陶先生跟朋友夫人大了声招呼,就拿着那只坏表,带着孩子一起到了一家钟表店。
修表师傅看了看坏表,说:“要1元6角修理费。陶先生说:”价钱依你,但我要带着孩子看你修,让他长长见识。“师傅同意了。
陶先生与孩子站在一旁,满怀兴趣地看师傅修表。看他怎样拆开,把零件一个个浸在药水里。又看他加油后,把一个个零件装起来。从头到尾,整整看了一个多小时。
全部装好后,师傅上了发条,表重新发出清晰的滴嗒声,孩子高兴的欢叫起来:
陶先生临走又花了一元钱买了一只旧钟,送给孩子带回去拆装。孩子连声说:“谢谢伯伯,谢谢伯伯,伯伯真好!”
作文二:《艺术教育家李叔同的小故事》1700字
1996年12月在中国文联第六届代表大全期间的一次晚会上,**演唱了《祖国歌》(即东关小学校歌)。这首歌是李叔同根据民间音调《老六板》填词而成的。在我国广为流传的《送别》,是李叔同根据一首美国歌曲《梦见故乡和母亲》填词而成的。这些歌是20世纪初在我国形成的“学堂乐歌”的一部分,李叔同是学堂乐歌的主要编写者之一。李叔同原名文涛,字惜霜,号叔同。1880年10月23日生于天津,去年10月恰值他诞生120周年。他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是一代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师。他不仅精通诗词、金石、书法,而且在介绍西洋音乐、美术、话剧等方面也是先行者,在诸多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这里要说的是艺术教育家李叔同的几则小故事。1913年李叔同到浙江省第一师范担任音乐、美术两科的教学工作。他的到来使学校死气沉沉的风气有了很大变化,音美两科迅速成了热门,校园里歌声回荡琴音起伏,校园内外也常见学生们在认真地写生。他刚到一师时,学生对他尚不了解。预备铃已摇过,学生们才慢慢地走向教室,边说边笑,边打边闹地闯入教室,他们以为老师还没到。谁知这时李老师早已端端正正地坐在讲台前。喧闹声戛然而止,学生们迅即打到自己的位置坐好。李老师的严肃却不失温和。上课铃响过后,李老师站起来深深地向学生们鞠了一躬。从这以后,每到上音、美课时,学生们总是不等打预备铃就早早地在教室里坐好。一次上钢琴课时,十余名学生围站在钢琴四周,看李老师示范演奏。这时一股恶臭味在空气中散开——不知谁放了一个无声的屁。有人掩鼻,有人轻声说“讨厌”。李老师却不动声色地继续演奏。待到下课时,他照例子深深一躬,学生们正要起身时,他说:“大家等一等,我还有句话要说。”还是那严肃而温和的口气,“以后放屁时,到门外去,不要在教室内。”接着又鞠了一躬。此时学生们早已忍不住哈哈大笔起来,跑出教室已很远仍笑得直不起腰来。另一次,一个学生在上课时看小说,以为老师不知。其实,李老师早已看到,只是不愿当众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到下课时,老师累累喊住那个学生,等其他学生走完,他才郑重却很和气地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了。”说完他微一鞠躬,意思是“你可以走了。”话不多却使学生深受教育并能认真改正。对于其他一些不守纪律和随地吐痰等现象,他也照此处理。又一次,一个学生在走图画教室时,大声喊到:“李叔同哪里去了?”他不知李老师就在隔壁。请想,那个时代很讲师道尊严,直呼老师名字,一般老师接受不了甚至会大发雷霆。可李叔同只是和平时一样平静地问:“什么事?”而那个学生早已跑远了。当时一师有个训育主任对学生态度粗暴,学生们普遍反感。有一次丰子恺因与他发生争执,最后两人动起手来,主任很是不满。他要求校方召开紧急会议处理丰子恺。会上气氛很紧张,主任要求将丰子恺开除。在沉寂中李叔同发言了:“学生打先生,是学生不好,但先生也有责任——没教育好。考虑到丰子恺平日遵守校纪无大错,如开除似太重。而且丰是个人材,将来必大有前途,如开除则毁了他的前途,对国家是一损失。我意此番记一大过,我带他一道向主任赔礼道歉,不知大家是否同意?”此时会场上一片同意声。事后,李叫相子恺等几个人到他的房间,打开《人谱》一书,念了一段,大意是学文艺时更要重视人格、道德修养。一个大雪纷飞的下午,学生刘质平在写好一支曲子后去向李老师请教。李老师认真地看,然后又长时间注视着刘,一言不发。此时刘心里颇有些忐忑不安。忽然,李老师说:“今晚8点35分,请你到音乐教室,我有话说,现在先回去吧!”刘诺诺而退。晚风越猛雪更大,气温很低。刘照约会时间提前十多分钟来到教室前,发现走廊上竟然有足迹,而教室的门闭着,悄然无声。刘心存疑虑肃立于廊下,静候先生。十多分钟后,教室内的电灯忽然大亮,随后门开了,李老师拿着手表走出来说:“时间无误。你饱尝了风雪之味,可以回去了。”刘先是有些奇怪,随即又朦胧隐约感觉到什么,一切尽在不言中。此后师生表谊日深。每周课外,老师专门辅导刘两次。李叔同从事教育事业的时间并不长,也未见其写过教育方面的论著,但多这几则小故事中不难看出他教育思想的一面。文中提到的刘质平、丰子恺后来都成了我国著名的音乐家、美术家和艺术家。
作文三:《教育家名人故事:教育家张伯苓的两则小故事》600字
张伯苓(1876年(丙子年)~1951年),生于天津,是中国着名教育家、中国奥运先驱。他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创立天津南开大学,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1948年6月曾出任中华民国的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1949年11月底重庆解放前夕,张伯苓婉拒**赴台要求而留守大陆。? 张伯苓戏说婚姻? 张伯苓先生毕生从事教育工作,40余年如一日,在天津创办“南开大学”,不但使该校成为学术重镇,而且培养了无数的英才,对国家的贡献极大。? 在一次毕业典礼上,张伯苓对学生讲话中,针对当时一对电影明星闹离婚,他幽默地拿狗皮膏、橡皮膏与气球来比喻三种不同的婚姻。他说:“你们毕业后,很快就要结婚。婚姻可分三种,第一种像狗皮膏,贴上去很麻烦,撕下来很困难,譬如老式婚姻;第二种像橡皮膏,贴上去与撕下来都容易,譬如新式婚姻;第三种像气球,飞到哪里,就算哪里,臂如影剧界的儿戏婚姻。”? 张伯苓以身作则戒烟? 1919年之后张伯苓相继创办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他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并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 一次,他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说:“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难,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唤工友将自己所有的吕宋烟全部取来,当众销毁,还折断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袋杆,诚恳地说:“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果然,打那以后,他再也不吸烟了。
作文四:《教育家名人故事:教育家张伯苓的两则小故事》700字
.90house. 高中学习网
教育家名人故事:教育家张伯苓的两则小故事
张伯苓(1876年(丙子年),1951年),生于天津,是中国着名教育家、中国奥运先驱。他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创立天津南开大学,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1948年6月曾出任中华民国的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1949年11月底重庆解放前夕,张伯苓婉拒**赴台要求而留守大陆。
张伯苓戏说婚姻
张伯苓先生毕生从事教育工作,40余年如一日,在天津创办“南开大学”,不但使该校成为学术重镇,而且培养了无数的英才,对国家的贡献极大。
在一次毕业典礼上,张伯苓对学生讲话中,针对当时一对电影明星闹离婚,他幽默地拿狗皮膏、橡皮膏与气球来比喻三种不同的婚姻。他说:“你们毕业后,很快就要结婚。婚姻可分三种,第一种像狗皮膏,贴上去很麻烦,撕下来很困难,譬如老式婚姻;第二种像橡皮膏,贴上去与撕下来都容易,譬如新式婚姻;第三种像气球,飞到哪里,就算哪里,臂如影剧界的儿戏婚姻。”
张伯苓以身作则戒烟
1919年之后张伯苓相继创办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他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并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
一次,他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说:“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难,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唤工友将自己所有的吕宋烟全部取来,当众销毁,还折断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袋杆,诚恳地说:“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果然,打那以后,他再也不吸烟了。
以上内容有:久赢屋高中学习网整理(://.90house./)如想查看更多资料请访问本站。
1
本资料有高中学习网(.90house. )整理
作文五:《教育家的故事》2600字
一、柏拉图甩手的故事
关于哲学家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之间有很多的故事,在这里跟大家分享的是“苏格拉底布置学生每日甩手臂的故事”。
有第一天,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儿:每个人把胳膊尽量都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 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情,有什么做不到的? 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
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再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同学只剩下了八成。 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大家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候,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这个人就是柏拉图,后来他也成为古希腊另一位伟大哲学家。 点评:古埃及有句谚语云:“能登上金字塔的生物只有两种:鹰和蜗牛”。鹰凭借自己强大的飞行本领攀上金字塔的顶峰,我们自然无比羡慕;但蜗牛凭坚韧不拔的耐力攀上金字塔的顶峰,蜗牛的精神在我们心灵深处镌刻上一道印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既要有老鹰的志向,但也要有蜗牛的奋斗精神!
或许你可以5分钟看完,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我想到的是在自己的生命中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坚持!敢问路在何方,路就在脚下!
二、苏格拉底和麦穗的故事
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学生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成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学生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就陆续走进了麦地。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学生们埋头向前走。看
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以为最大的麦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学生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学生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突然,大家听到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学生们才如梦初醒。
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苏格拉底的学生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了那颗粒饱满的“麦穗”,旧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单把眼前的麦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 点评: 对苏格拉底的这道考题,答案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学生们根据自己平时的经验,先在自己的心里定下一个大体标准,走上一段特别是在走过一半或三分之一的路程后,遇见差不多的便摘下来。也许这就是最好的,也许后面还有比这更好的,但不能好高务远,就这样“认”了。另一种答案是一直往前走,总觉得前面会有更好的麦穗。这时要么放弃选择,宁缺毋滥,要么委屈自己,凑合着摘一束,而心里却是万分懊悔。
在追求目标时要把握好选择度。我们在自己的奋斗和追求过程中,应为自己定好坐标,通盘审视,在适宜自己发展的情况时就要当机立断,莫要迟疑,选择属于自己的那束“麦穗”。
三、品格教育
卢梭是法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乡镇上。他小的时候,家里非常贫穷,所以卢梭没能进入学校读书识字。不但如此,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卢梭小小年纪就只好外出打工,被一位伯爵招到家里当小佣人。
伯爵有一个女儿,长得非常漂亮,而且她还有一条非常漂亮的小丝带,很多人看到都很喜欢。有一天,卢梭经过小主人的房间时,趁附近没人,悄悄拿走了侍女放在床头上的小丝带,快速跑到院子里玩赏起来。说来也巧,有个仆人这时从卢梭身后经过,他发现卢梭手中拿着小丝带,便马上向伯爵作了报告。伯爵听后大为恼火,他怎能容忍自己的庄园里有小偷呢!于是,伯爵命人八路所教导自己的客厅,严厉地追问事情的原委。卢梭听后,非常紧张,心中暗想:如果承认自己拿了丝带,那一定会被伯爵辞退,而且还将背上小偷的名声,再想找工作可就困难多了。卢梭想了半天,也结结巴巴了大半天,最后狠下心撒了个弥天大谎:“是玛利永将这条丝带带给我的。”伯爵听了卢梭的话,半信半疑,立即派人将玛利永叫来对质。
玛丽永年龄很小,心地善良,而且非常老实,是专门在厨房帮助大人做饭的。她听到伯爵的追问,当时就吓懵了,眼泪顿时流了下来,口中为自己申辩道:“老爷,我没有拿丝带,我保证不是我拿的!”
这时的卢梭已经骑虎难下,如果此时承认自己拿了丝带,就会背上小偷和撒谎的双重罪名。为此,卢梭只能一口咬定,丝带是玛丽永交给自己的,并把事情的“经过”编得像真的一样。伯爵听着两人的辩解,一时无法分辨真伪,当即就辞退了卢梭和玛丽永。当两个孩子离开伯爵家的时候,有一位长者意味深长地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肯定有一个无辜的人,而那个说谎的人将会受到良心的惩罚!”
事实正如长者所言,童年的这件事给卢梭的一生带来了巨大的精神上的痛苦,以至于他在四十年后的自传《忏悔录》中坦言说:“沉重的负担一直压在我的良心上??促使我决心撰写这部忏悔录。残酷的回忆使我苦恼,在我苦恼的时候,便看到可怜的姑娘前来谴责我的罪行??”
点评:孩子的成长,是身心全面发展的统一过程。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绝对不能对孩子所犯的小错误漠视不管,须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因此,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的早期品德教育,而且要早要严,时刻纠正孩子的不良思想和行为,以免今天的小偷窃行为发展为明天的大偷窃行为。
对待孩子的偷窃行为,家长应从哪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管理呢?
首先,家长要对孩子的偷窃行为给予适当的处罚。家长必须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是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的。例如:当面向对方道歉;用孩子的零花钱买相同的东西赔偿对方;禁止孩子接触可能发生同类事情的环境或人。
其次,家长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在发生偷窃行为后,家长首先要分析孩子偷窃行为的起因,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
再次,家长要适当限制孩子的行为。当看到孩子有占据他人物品的企图时,家长要及时制止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变为行动。
此外,家长要帮助孩子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孩子喜欢上某件东西时,家长要给孩子讲解喜欢与得到之间的差异和相互间的关系,告诉孩子如何才能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家长可以对孩子说:“你想要什么东西可以告诉爸爸妈妈,我们认为对你有益的东西便会给你买,你还可以自己攒零用钱自己购买。”最后,就事论事,不要涉及以往的事情。
作文六:《教育家的故事》3300字
教育家的故事:教育家张伯苓的两则小故事
张伯苓(1876年(丙子年)~1951年),生于天津,是中国着名教育家、中国奥运先驱。他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创立天津南开大学,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1948年6月曾出任中华民国的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1949年11月底重庆解放前夕,张伯苓婉拒**赴台要求而留守大陆。
张伯苓戏说婚姻
张伯苓先生毕生从事教育工作,40余年如一日,在天津创办“南开大学”,不但使该校成为学术重镇,而且培养了无数的英才,对国家的贡献极大。
在一次毕业典礼上,张伯苓对学生讲话中,针对当时一对电影明星闹离婚,他幽默地拿狗皮膏、橡皮膏与气球来比喻三种不同的婚姻。他说:“你们毕业后,很快就要结婚。婚姻可分三种,第一种像狗皮膏,贴上去很麻烦,撕下来很困难,譬如老式婚姻;第二种像橡皮膏,贴上去与撕下来都容易,譬如新式婚姻;第三种像气球,飞到哪里,就算哪里,臂如影剧界的儿戏婚姻。”
张伯苓以身作则戒烟
1919年之后张伯苓相继创办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他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并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
一次,他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说:“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难,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唤工友将自己所有的吕宋烟全部取来,当众销毁,还折断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袋杆,诚恳地说:“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果然,打那以后,他再也不吸烟了。
教育家的故事: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故事
裴斯泰洛齐(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是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他热爱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对教育革新的执着追求,在教育理论上许多独创的论述,不仅为世界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一切教育工作者树立了一个令人十分崇敬的形象。
早年受卢梭教育思想的影响,放弃神学研究,38岁开始从事一项教育贫苦儿童的计划,让学童一面纺织一面学习,以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他深信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发展机能和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这项计划最后终于失败了,只是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由于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他就转而从事写作。
1798的,瑞士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海尔维第(瑞士)共和国。在斯坦兹城,由于贵族和天主教教士的煽动,爆发了农民暴动,政府从法国借兵进行镇压,受到顽强抵抗。法军大肆烧杀,祸及无辜,斯坦兹城遭到了空前的浩劫,留下了111个老人和169个孤儿,还有237个儿童无家可归。
新政府决定在斯坦兹成立孤儿院,裴斯泰洛齐谢绝了友人所荐的高官厚禄,于12月5日毅然接受了政府的委托,负责孤儿院工作。当时他很兴奋,说道:“我为实现我一生的梦想,不惜牺牲一切,我的热情达到了那样的程度,几乎可以说:只要让我开始工作,即使在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上,.52. 没有火、没有水的地方,都是可以的。”
裴斯泰洛齐到斯坦兹以后,把修道院改成孤儿院,收容了80个(此数由政府规定)孤儿,这些孤儿“大部分患有严重的疥癣,无法行走,头上长满溃烂的脓疮,身上穿着生满虱子的破烂衣服。个个面黄肌瘦,牙齿暴露,深锁愁眉,并以猜疑的目光望着人。头额上的皱纹充分表现了他们饱经忧患与疑虑的生涯。有的养成虚伪等恶习,难以纠正;有的受悲惨环境的折磨,虽然表面意志坚定,却猜疑、冷酷、胆怯……;懂得ABC的,十个中无法找到一个。”面对贫儿的这般境况,一般人早就会望而却步;裴斯泰洛齐却迎难而上,一心扑在了工作上。
除雇用一名妇女做饭以外,裴斯泰洛齐承担了孤儿院的一切工作。象慈父一样,他以极大的耐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孤儿。他说;“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中间……,我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我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随着他们微笑而微笑,他们不知有世界、有斯坦兹,只知道跟我形影不离。他们的饮食就是我的饮食。我没有家园、没有朋友、没有仆人,只有他们……,晚上我最后一个就寝,睡在他们中间,陪他们祈祷、读书,一直到他们睡着;早上我最早起床,替他们换洗脏衣服,并给他们洗涤身上的污垢。”
这位慈父以孤儿院为家,视孤儿们为亲儿子,在这个大家庭里,他充分发扬民主,培养孤儿们的道德习惯,并提高他们读、写、算的能力。
战乱再次降临了。1799年6月8日孤儿院被迫关闭(被法军征为野战医院)。裴斯泰洛齐为此声泪俱下,但无济于事。他因伤心与劳累过度,以致吐血。
裴斯泰洛齐在功成名就、成为世界名人之时,竟不顾高官厚禄的诱惑,以其崇高的品质,把整个心灵和爱心都献给了孤儿,为贫民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这种无私的情怀,这种伟大的精神是常人无法理解的。
教育家的故事:陶行知拜人民为师
早在办晓庄师范学校的时候,陶行知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等理论,教导师生们与劳动人民相结合,“教人民进步者,拜人民为老师”。
山海工学团刚成立的时候,农民的孩子有了读书的地方,烧香拜佛的红庙成了教室,可是没有孩子们用的桌椅。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带来自己的凳子,有大有小,高低不一。一星期以后,学校请来了木匠师傅,他闷着头做凳子,一天能做好几个。陶行知走过来,看见木匠师傅满身是汗,就递给他一杯水,说:“我们不是请你来做凳子的。”木匠疑惑地望着陶行知:“那叫我来做什么?”
“我们是请你来做‘先生’的。”
“我可不识字。”木匠慌了。
陶行知笑着说:“我是请你来指导学生做木工的。你如果教会一个人,就可得一份工钱。如果一个也没教会,那么就算你把凳子全做好了,还是一文工钱也得不到。”木匠显出为难的样子。陶行知亲切地说:“不要紧,你不识字我们教你。我们不会做木工,拜你为先生。我第一个向你学。”说着,陶行知拿起一把锯,对准木板上划好的线就“吭哧”“吭哧”地锯起来。
第二天,广场上摆着木匠工具,老师带着孩子们来学做凳子。有个小朋友嘟囔着:“我们是来读书的,不是来做木匠的。”一个大人看见孩子拿起工具,不小心就很容易弄破手,也皱起眉直摇头。这时,陶行知笑着说:“我有一首诗读给大家听听:‘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你们看写得如何?”小朋友都拍手说好,那个大人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从此,每天孩子们都学做凳子,他们也当“小先生”,教木匠师傅认字。3个月后的一天,教室里的50个孩子,都坐着自己做的凳子。讲台上还有孩子们自己制作的杠杆、滑车等玩具和仪器。家长们挤在窗口、门外,信服地点头叫好。陶行知在讲台前,念起了一首刚写好的诗:“他是木匠,我是先生。先生学木匠,木匠学先生,哼哼哼,我哼成了先生木匠,哼哼哼,他哼成了木匠先生。”孩子们看看坐在他们身边一起听课的木匠,大家都笑了。
姚文采是陶行知的同乡,陶行知请他到晓庄学校教生物课。第一次上课,陶行知就让他先把书本摆到一边去,要“随时教育、随地教育、随人教育”。姚老师教了10多年生物课,从来没有不带书本去上课的时候,他弄不懂陶行知是什么意思。傍晚,他看见陶先生与两个叫花子在亲热地交谈。陶先生和那两个人谈完话,就叫学生领他们去洗澡,然后告诉姚文采:“这是我从南京夫子庙请来的两位老师,来教大家捉蛇。晓庄附近有许多蛇,经常咬伤人,让蛇花子来教大家捉蛇,你看怎么样?”姚文采没说话。蛇花子开始为晓庄师生上生物课了,课堂就在山里。
几天以后,最胆小的女孩子也敢捉蛇了,她们说:“只要击中要害,蛇并没有什么可怕呀!”大家还懂得了蛇没有脚为什么跑得快,蛇没有耳朵怎么听得见声音,以及蛇是老鼠的克星等知识。姚老师终于理解了陶先生的用心。他带领学生采集标本;把挖草药的老农请来教认草药;请种花木的花匠来教种植花木的方法;请中国科学社的专家来教怎样辨别生物科别及定学名。晓庄附近的花草树木都挂起了学名牌,生物课从此上得生动活泼。
陶行知身为高等学府的教授、全国着名的教育家,却没有一点架子,时时注意拜普通的劳动人民为老师,他是我国千百万教师的楷模,更是知识分子最早和劳动人民相结合的先驱。
更多励志故事 1 2 3
本文标题:教育家的故事
本文地址:://.52./lizhigushi/5729.html
作文七:《教育家名人故事: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故事》1300字
裴斯泰洛齐(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是19世纪瑞士注明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他热爱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对教育革新的执着追求,在教育理论上许多独创的论述,不仅为世界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一切教育工作者树立了一个令人十分崇敬的形象。? 早年受卢梭教育思想的影响,放弃神学研究,38岁开始从事一项教育贫苦儿童的计划,让学童一面纺织一面学习,以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他深信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发展机能和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这项计划最后终于失败了,只是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由于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他就转而从事写作。? 1798的,瑞士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海尔维第(瑞士)共和国。在斯坦兹城,由于贵族和天主教教士的煽动,爆发了农民暴动,政府从法国借兵进行镇压,受到顽强抵抗。法军大肆烧杀,祸及无辜,斯坦兹城遭到了空前的浩劫,留下了111个老人和169个孤儿,还有237个儿童无家可归。? 新政府决定在斯坦兹成立孤儿院,裴斯泰洛齐谢绝了友人所荐的高官厚禄,于12月5日毅然接受了政府的委托,负责孤儿院工作。当时他很兴奋,说道:“我为实现我一生的梦想,不惜牺牲一切,我的热情达到了那样的程度,几乎可以说:只要让我开始工作,即使在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上,没有火、没有水的地方,都是可以的。”(《教育改革家》英文版第358页)? 裴斯泰洛齐到斯坦兹以后,把修道院改成孤儿院,收容了80个(此数由政府规定)孤儿,这些孤儿“大部分患有严重的疥癣,无法行走,头上长满溃烂的脓疮,身上穿着生满虱子的破烂衣服。个个面黄肌瘦,牙齿暴露,深锁愁眉,并以猜疑的目光望着人。头额上的皱纹充分表现了他们饱经忧患与疑虑的生涯。有的养成虚伪等恶习,难以纠正;有的受悲惨环境的折磨,虽然表面意志坚定,却猜疑、冷酷、胆怯……;懂得ABC的,十个中无法找到一个。”面对贫儿的这般境况,一般人早就会望而却步;裴斯泰洛齐却迎难而上,一心扑在了工作上。? 除雇用一名妇女做饭以外,裴斯泰洛齐承担了孤儿院的一切工作。象慈父一样,他以极大的耐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孤儿。他说;“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中间……,我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我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随着他们微笑而微笑,他们不知有世界、有斯坦兹,只知道跟我形影不离。他们的饮食就是我的饮食。我没有家园、没有朋友、没有仆人,只有他们……,晚上我最后一个就寝,睡在他们中间,陪他们祈祷、读书,一直到他们睡着;早上我最早起床,替他们换洗脏衣服,并给他们洗涤身上的污垢。”(见《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证着选》第196至199页)? 这位慈父以孤儿院为家,视孤儿们为亲儿子,在这个大家庭里,他充分发扬民主,培养孤儿们的道德习惯,并提高他们读、写、算的能力。? 战乱再次降临了。1799年6月8日孤儿院被迫关闭(被法军征为野战医院)。裴斯泰洛齐为此声泪俱下,但无济于事。他因伤心与劳累过度,以致吐血。? 裴斯泰洛齐在功成名就、成为世界名人之时,竟不顾高官厚禄的诱惑,以其崇高的品质,把整个心灵和爱心都献给了孤儿,为贫民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这种无私的情怀,这种伟大的精神是常人无法理解的。
作文八:《教育家名人故事:教育家蔡元培的故事》700字
.90house. 高中学习网
教育家名人故事:教育家蔡元培的故事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我国近现代着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格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蔡元培于1912年就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后,无意中读到一个叫胡玉缙的人写的一篇文章。由于内容生动、材料丰富、详实,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他一连读了几遍后,便决定将其聘请到部中任职。于是,他指示下属官员起草了一封信。
后成为着名国学大师的胡玉缙在当时学术界还是无名小卒,他与蔡元培素昧平生,有蔡元培这样的大人物来举荐他,本应是感激不尽。可出乎预料的是,胡玉缙接到邀请信后,非但没有感激,还给蔡元培写了一封抗议信。
原来,问题出在蔡元培让下属写的信中的个别字上。信的全文是:“奉总长谕:派胡玉缙接收(教育部)典礼院事务,此谕。”按字面理解,“谕”和“派”两个字是上级对下级的,包含着必须服从的意思。而胡玉缙这时还不是教育部雇员,不存在上下级关系,因此他感到不是滋味。特别是“谕”字,本来是封建专制时代使用的一个“特定词”,所以,胡玉缙认为无法容忍。
蔡元培接到胡玉缙的抗议信后,内心深为不安。他立即给胡玉缙复信表示歉意,称“责任由我来负责”。
因部属拟稿用字失当,蔡元培主动承担责任,向人道歉,此事看似虽小,但从中折射出的这种律己不苟的高尚精神却是十分可贵的。
以上内容有:久赢屋高中学习网整理(://.90house./)如想查看更多资料请访问本站。
1
本资料有高中学习网(.90house. )整理
作文九:《教育家名人故事:教育家蔡元培的故事》500字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我国近现代着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格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蔡元培于1912年就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后,无意中读到一个叫胡玉缙的人写的一篇文章。由于内容生动、材料丰富、详实,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他一连读了几遍后,便决定将其聘请到部中任职。于是,他指示下属官员起草了一封信。? 后成为着名国学大师的胡玉缙在当时学术界还是无名小卒,他与蔡元培素昧平生,有蔡元培这样的大人物来举荐他,本应是感激不尽。可出乎预料的是,胡玉缙接到邀请信后,非但没有感激,还给蔡元培写了一封抗议信。? 原来,问题出在蔡元培让下属写的信中的个别字上。信的全文是:“奉总长谕:派胡玉缙接收(教育部)典礼院事务,此谕。”按字面理解,“谕”和“派”两个字是上级对下级的,包含着必须服从的意思。而胡玉缙这时还不是教育部雇员,不存在上下级关系,因此他感到不是滋味。特别是“谕”字,本来是封建专制时代使用的一个“特定词”,所以,胡玉缙认为无法容忍。? 蔡元培接到胡玉缙的抗议信后,内心深为不安。他立即给胡玉缙复信表示歉意,称“责任由我来负责”。? 因部属拟稿用字失当,蔡元培主动承担责任,向人道歉,此事看似虽小,但从中折射出的这种律己不苟的高尚精神却是十分可贵的。
作文十:《教育家的教育故事》2300字
教育家的教育故事
教育话题
04-18 16:30
苏霍姆林斯基——永不凋谢的玫瑰
在前苏联的一所学校,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美丽的玫瑰花,每天都有很多同学前来观看,但都没有人去采摘。 一天清晨,一个四岁的小朋友(就读于该校幼儿园)进入花房,摘下了一朵最大、最漂亮的玫瑰花。当她拿着花走出花房时,迎面走来了该校的校长。校长十分想知道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便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可以告诉我你摘下的花是送给谁的吗?”
“送给奶奶的。奶奶生了重病,我告诉她学校里有一朵很大的玫瑰,奶奶不信,我这就摘下来送给她看,希望她早点好起来,等奶奶看完了之后我会把花送回来。”
听完孩子的回答,校长的心颤动了。他牵着小女孩的手,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说道:“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奶奶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这位校长是谁呢?他就是伟大的教育家、万世景仰的育人楷模苏霍姆林斯基。
陶行知——宽容的力量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叶圣陶——民主的楷模
我国著名作家和语文教育家叶圣陶(1894—1988年)有二儿一女:至善、至美、至诚。
有一次,吃罢晚饭,碗筷收拾过了,植物油灯移到了桌子的中央。叶圣陶戴起老花眼镜,坐下来改孩子们的文章。孩子们各据桌子的一边,眼睛盯住父亲手里的笔尖儿,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指摘,争辩。有时候,让父亲指出了可笑的错误,孩子们就尽情地笑了起来。
每改罢一段,叶老就朗诵一遍,看语气是否合适,孩子们就跟着他默诵。至善、至美、至诚的原稿好像从乡间采回的野花,蓬蓬松松的一大把,经过了父亲的选剔跟修剪,插在瓶子里才像个样儿。说是叶老改,实际是商量着共同改。
叶老一边看孩子们的习作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子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
从表面上看,叶老是在指导子女练习写作,实际上,他更是在教育子女为人。
张伯苓——以身作则
我国著名教育家张伯苓,1919年之后相继创办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他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并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
一次,他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 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难,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唤工友将自己所有的吕宋烟全部取来,当众销毁,还折断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袋杆,诚恳地说:“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
果然,打那以后,他再也不吸烟了。
皮尔保罗校长——一句话改变学生的命运
“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一定会是纽约州的州长”,一句普通的话,改变了一个学生的人生。 此话出自美国纽约大沙头诺必塔小学校长皮尔保罗之口,话语中的“你”是指当时一名调皮捣蛋的学生罗杰罗尔斯。 小罗尔斯出生于美国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这里环境肮脏、充满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汗的聚集地。因此,他从小就受到了不良影响,读小学时经常逃学、打架、偷窃。 一天,当他从又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校长皮尔保罗将他逮个正着。出乎意料的是,校长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诚恳地说了上面的那句话并给予语重心长的引导和鼓励。
当时的罗尔斯大吃一惊,因为在他不长的人生经历中只有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说他可以成为五吨重的小船的船长。他记下了校长的话并坚信这是真实的。
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象一面旗帜在他心里高高飘扬。罗尔斯的衣服不再粘满泥土、罗尔斯的语言不再肮脏难听、罗尔斯的行动不再拖沓和漫无目的。
在此后的40多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
51岁那年,他终于成了纽约州的州长。
魏书生——班主任的自述
我属于愿意当班主任的那类老师。我总觉得做教师不当班主任。那真是失去了增长能力的机会,吃了大亏。班级、班集体,从她们形成那天起,人们生长在其中,变化在其中,关心
她,爱护它,为她吃苦,为她的荣誉奋斗;离开她后,留恋
这怀念的感情,经过滔滔时间长河的冲刷,非但没有消失,反倒经年累月,越积越深。许多人愈到晚年,对其思之愈切,念之愈深。
班级和人个维系得这么紧,班主任这职业便具有了一定的诱惑力。班级像座长长的桥,通过它,人们跨向理想的彼岸,班级像一条长长的船,乘着它,人们越过江河湖海,奔向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高山、平原、乡村和城镇;班级像一个大家庭,同学们如兄弟姐妹般互相关心,帮助.一起长大、成熟,直到离开这个家庭,走向社会。
我常常觉得班级更像一个小社会,社会上有什么,一个班级便可能有什么。学生们走出家一定的适应大社会的能力。既然是社会,就有一个管理问题。管理得合理,就能人心所向,形成强人凝聚力。集体中的每个人都发挥自身的潜力,集体的实力就能得到增强、事情才能做得顺利。社会如此、家庭如此,学校如此,班级亦然。
世界也许很小很小,而心的领域却很大。班主任是在广阔的心灵世界中播种、耕耘的职业,这一职业应该是神圣的。愿
我们以神圣的态度,把属于我们的那片园地管理得天清日朗,无愧于我们的学生,无愧我们生命长河中的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