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爱莲说》900字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爱莲说》出自初中语文第四册的第五单元。初中语文第四册是以训练议论能力为主兼及议论与记叙、说明的比较。认识表达方式的一些相关现象,还学习一些散文和小说,其中散文是重点。第五单元是散文单元,《爱莲说》编排在本单元之尾,其编写意图十分明确:一是将古今中外短篇集中展示和比较,二是与我国古典散文精品为主体进行总结和升华。
2、学情分析(学生具体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的文言学习,已经形成了基本的文言学习基础,通过朗读他们能很快发现短文的独特之处,进而得到阅读的快感激发学习的乐趣。教师应该从这点出发。培养学生对文言的兴趣
3、关于教材难点和重点
《爱莲说》的重点在“爱”,难点是爱莲的“因由”。《爱莲说》写“莲”是实,写“爱”是虚,以实托物,以虚言志,爱莲的“因由”自然成为本文的难点。
4、关于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能背诵课文,了解文言字词的意义。
〔2〕、能力目标:使学生明白托物言志写作手法的特点:抓住特征状物,最后言志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
二、教学方法分析
1、关于教法的分析
鉴于教材的特点,与教学目标的要求,我选用讲授法和讨论归纳法进行授课,并根据初中学生的认识特点,在教学中采用投影、挂图作辅导手段,尽可能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2、关于学法的指导
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从精品中汲取丰富的写作营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三、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分听、析、练三个步骤来完成。
首先是听:听老师导入新课。
方式:从学生的好奇心导入。
具体如下:
1.同学们都听说过国花、区花、是否听说过族花?
(目的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为问题2作准备)
2.出示“爱莲说”挂图
(目的让学生有个形象思维,进入课文)
其次是析。
具体如下:
1.读通课文:首先教师范读
其次学生朗读(投影生字)
2.疏通课文:(投影难句分析)
3.简析课文:(目的让学生理解散文的特点)
首先分析文章结构
其次分析《爱莲说》结尾几句,作者运用了哪些句式?有什么含义?
4.解题,关于“说”(投影)
巩固练习:
1、在理解本文的基础上背诵
2、写一篇小作文说说你对“君子爱莲”的理解
四、关于本教学设计的几点说明和补充
1、课时安排?(1课时)
2、板书设计
爱莲——爱莲的原因——爱君子
作文二:《爱莲说》3400字
《爱莲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⒈朗读、背诵《爱莲说》 ,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以及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容利的思想品质。 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学习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课前准备:
一、了解作者、体裁。
⒈了解本文的体裁。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 论的文体一,偏重于议论,也叫论说文。
2. 本文的作者。
周敦颐 (1017-1073) 代道洲 (现在湖南省道县 ) 人, 字 ,北宋 哲学 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 命名为濂溪 , 学者就称他为 先生。
二、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蕃()濯()淤()涟() 亵()鲜()有闻 三、解释下列加横点词语的意思。
(1) 可爱者甚蕃 . () (2) 出淤泥而不染
.. ()
(3)香远益清
.. () (4)亭亭净植
.. ()
(5) 濯清涟而不妖
.. () () (6) 不可亵玩
.. 焉 () (7) 陶后鲜 . 有闻 () (8) 同予 . 者何人? () (9)宜 . 乎众矣()
四、词类活用。
蔓:
枝:
远:
五、古今义。
亭亭净 植:(古:今:) 宜 呼众矣:(古:今:) 课堂学习:
一、 交流预习情况。
二、试着翻译以下句子: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 分组合作探究:
1、 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花?每一分句表现了莲 花哪些品格?
答:
⑵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3)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写了几次? 那么,作 者写莲,同时又写菊、写牡丹的用意是什么呢?
(4)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5)本文表达作者什么思想(主题) ?
(6)欢哪一种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现,你喜爱哪一种花?说明喜爱的原 因。
中考试题
爱莲说 周敦颐 【 2011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 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 .可爱者甚蕃. (多) B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 C .陶后鲜.有闻(少) D .宜乎众矣(适宜)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水陆草木之花 问所从来,具答之.
B .自李唐来 自三峡七百里中
C .濯清涟而不妖 密愧而出
D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3.对选择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 .在第一段中,作者用了一边串的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特别 是可敬而不可辱的磊落风范,作了淋漓尽致的渲染。
B .在第二段中,作者由评花进而对人作出评价,发出感慨;当今之世趋 炎附势的小人比比皆是,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少啊!
C .作者以牡丹为陪衬,以菊为反衬,使莲花挺拔超群的高洁形象矗立在 读者心中,歌颂了自己坚贞不渝的理想和洁身自爱的君子情操。
D .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 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4.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⑵莲,花之君子者也。
分组合作探究:
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花?每一分句表现了莲花哪些品 格?
答:比作君子。
描写句为:(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体态香气) :中通外直,不 蔓不枝, 香远益清, (风度气质)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焉。
表现的品格:(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 孤高自许。 (洁净而又庄重) 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君子志洁行廉, 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侮。
总结:莲花的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我们同学体会得很好。我们知道 了作者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更因为莲的品格高尚。作者爱莲,也在 赞颂莲,我们要注意带着赞美之情来读。一起朗读一下这个长句。 (予独爱??) ⑵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还写了菊和牡丹。 分别比作君子、隐逸者、富贵者。
补充:这三种人分别代表了三种处世的态度,我们来讨论一下。君子是一种什么样 的人?(课文注释: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 俗,不受沾染。
(总结打出:君子: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隐逸者呢?(课文注释: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 合污而隐居避世)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
(总结打出:隐逸者:志向高洁,隐居避世)
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 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追求 名利。
(总结打出:富贵者:贪慕荣华,追名逐利)
(3)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写了几次? 那么,作者写莲,同 时又写菊、写牡丹的用意是什么呢?
用作衬托。菊正衬,牡丹反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
第一次衬托,表现作者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示出莲花品格高出百 花。第三次衬托,表现作者对追名逐得的恶浊风气的鄙弃。
现在我们明白了,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 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 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 味。我们齐背这三个排比句。 (予谓菊??君子者也)
(4)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答:“菊之爱??宜乎众 矣。 ”在这三句之前,作者有一个表示感叹的词“噫! ”表示作者要发表感慨了。他 的感慨是什么?
生答:感慨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总结:对,当时社会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真正的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 作者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列的鄙视! 结尾的这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文章的主题多深刻啊! (齐读噫??)
补充: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 1. 莲 2.菊 3.牡丹
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 菊花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 现实,消极处世,不值得仿效;
莲花的生活态度比菊花积极,它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难
能可贵。
(5)本文借花来喻人,从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叫做什么?你能否举 例说明? 点拨:第二段的句子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将三种花的品格拟人化了。把 莲花比作君子,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 物言志。 例:黄巢《题菊花》 及南宋)郑思肖《画菊》 **的《咏梅》 题 菊 花(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予桃花一处开。
其二
正是来年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
画 菊(南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卜算子 ·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 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
(6)本文表达作者什么思想(主题) ?
1. 批评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2. 表示自己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7)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现,你喜爱哪一种花?说明喜爱的原因。
梅花:它顶风冒雪, “凌寒独自开” 。 (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 蒲公英 花: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 (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 ) 菊花:在万花纷谢之时独自开放,决不随波逐流,且不畏严寒,坚强不屈。 (百花凋谢始露 面,孑身盛开也吐香。 )
历年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答案【 2011年】
1. (2分) D 2. (2分) D 3. (2分) C
4、 (1)我唯独喜爱莲,它从淤积的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泥的沾染。 (2)莲是花中的君 子。
作文三:《爱莲说》3200字
《爱莲说》练习题 2012. 9.朱
一、重点词语解释
1、 可爱者甚蕃 . 蕃: 2、香远益 . 清 益: 3、亭亭净植 . 植: 4、陶后鲜 . 有闻 鲜: 5、濯 . 清涟而不妖 濯:妖:
6、可远观而不可亵 . 玩焉 而:亵: 7、宜 . 乎众矣 宜: 8、 晋陶渊明独 . 爱菊 独:
二、理解性默写
1、 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2、点明本文主旨的句子是:
3、 周 敦 颐 《 爱 莲 说 》 :咏 莲 名 句: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 , 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 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9、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 :
10、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三、重点语句翻译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6、莲,花之君子者也。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四、课文内容理解 1、文中赞美“莲花” ,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答:
2、本文以正面衬托莲,以来反衬托莲,用意是什么?从中能看出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3、作者对三种花的态度:
4、 作者在第 1段中从 、 、 等方面描写莲的可爱 形象, 用莲来象征 。
5、 “ 独爱菊 ”“ 独爱莲 ” ,两个 “ 独 ” 字,表现了陶渊明、周敦颐怎样的生活态度?
6、最后三句的顺序为什么不和前面的顺序保持一致?这种安排有什么用意?试分析。
7、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的感情? ;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
8、以下句子比喻君子什么品质?
(1)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象征
(2) “濯清涟而不妖”象征
(3) “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 象征
(4) “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 象征
9、短文赞扬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而现实生活中却有人认为 “近朱者赤,近墨者 黑” ,你怎样看待?
10、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喜爱的原因。
《爱莲说》答案
一、重点词语解释
1、 可爱者甚蕃 . 蕃:多,“蕃”在中文的近义词是众,反义词是鲜(独) 。
2、香远益 . 清 益:副词,更加。 3、亭亭净植 . 植:立。
4、陶后鲜 . 有闻 鲜:少。 5、濯 . 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妖:美丽而不端庄。
6、可远观而不可亵 . 玩焉 而:却 亵:亲近而不庄重。
7、宜 . 乎众矣 宜:应当 8、晋陶渊明独 . 爱菊 独:只,仅
二、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点明本文主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 :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 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 , 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 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 清,亭亭静植。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 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9、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10、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三、重点语句翻译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喜爱莲花, (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 (就)更显清香,高高地 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只 ) 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5、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唉 !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6、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四、课文内容理解
1、文中赞美“莲花” ,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答: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之高洁,赋予莲花的美好品质表达 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 示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2、作者对三种花的态度:对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对牡丹厌恶、鄙弃,讽刺贪图 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对莲则是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3、作者在第 1段中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描写莲的可爱形象,用莲来象征不求富 贵名利,在污浊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品德高尚的君子。
4、 “ 独爱菊 ”“ 独爱莲 ” ,两个 “ 独 ” 字,表现了陶渊明、周敦颐怎样的生活态度?
活态度。
5、最后三句的顺序为什么不和前面的顺序保持一致?这种安排有什么用意?试分析。
顺序变换, 引起读者思考注意, 突出作者写作目的。 篇末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 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 立不移,永远保持洁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6、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的感情?对和自已志同道合的人太少而感慨; “牡 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 (追求富贵、贪慕富贵) 、趋炎附势 的世风的鄙弃。
7、以下句子比喻君子什么品质?
(1)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 质;
(2) “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3) “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 象征 君子的独立特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4) “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
8、短文赞扬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而现实生活中却有人认为 “近朱者赤,近墨 者黑” ,你怎样看待?
这两种观点我都赞成。环境可以影响人,但不能决定一个人。有的人品质好,只要他坚持,再 恶劣的环境也不会改变自己。这就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有的人缺少毅力随着环 境而改变。这也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9、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喜爱的原因。
我喜欢桂花。在秋季,桂花小小的淡黄色花朵散布在绿叶中,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味,令人陶醉, 而它却丝毫不张扬。示例 l ;赞成兰花,兰花无论后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 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示例 2:赞成梅花, “梅花香自苦寒来” ,梅花能凌霜傲雪, 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示例 3:赞成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 入药、人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
作文四:《《爱莲说》》600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疏通文意,把握难词难句和关键词语;在反复诵读、悟读中品味课文的语言美。
2、教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发散思维,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设想
1、教学过程?分为:"诵读环节——悟读环节——拓展环节"三大板块。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为重点,衬托的写法为难点。
2、课前制作课件,创设教学情境。
3、学生课前准备:
(1)了解作者周敦颐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动为本文设计板书。
(3)搜集有关"莲花"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由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是莲花导人新课。
2、同学交流搜集的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3、介绍"说"文体的概念。
二、诵读环节。
1、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2、同学交流课前设计的板书并介绍设计意图。(展示台投影)
3、二读,个人读,小组读,教师读,大家评。
三、悟读环节。(先听多媒体配乐朗读,然后小组讨论问题。)
1、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用课文原话回答。
2、作者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3、质疑,解疑。
四、拓展环节。
1、仿句。
2、"出淤泥而不染"这是莲花的自然属性,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谈谈你们联想到哪些人或事,或名言警句?
五、小结。
1、结束语。
2、三读,深情地背诵全文。(背景音乐)
六、布置作业?。
1、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其它物件。
2、背诵并默写课文。
作文五:《爱莲说》6000字
《爱莲说》阅读练习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 .可爱者甚蕃(多)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
C .陶后鲜有闻(少) D .宜乎众矣(适宜)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水陆草木之花 问所从来,具答之
B .自李唐来 自三峡七百里中
C .濯清涟而不妖 密愧而出
D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10.对选择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 .在第一段中,作者用了一边串的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特别是可敬而不可 辱的磊落风范,作了淋漓尽致的渲染。
B .在第二段中,作者由评花进而对人作出评价,发出感慨;当今之世趋炎附势的小人 比比皆是,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少啊!
C .作者以牡丹为陪衬,以菊为反衬,使莲花挺拔超群的高洁形象矗立在读者心中,歌 颂了自己坚贞不渝的理想和洁身自爱的君子情操。
D .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 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11.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文:
⑵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文:
茂名市 2011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与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
7.(2分)B 8.(2分)D 9.(2分) D 10.(2分) C
11. (4分) (1) 我唯独喜爱莲, 它从淤积的污泥里生长出来, 却不受污泥的沾染。 (“独”1分,句意准确 1分)
(2)莲是花中的君子。(判断句式 1分,句意准确 1分)
《爱莲说》小测试题 姓名:分数: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的意思。 (2分 )
可爱者甚蕃 ( ) 晋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陶后鲜有闻()
解释 “ 之 ”
①水陆草木之花 之: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③ 无丝竹之乱耳之:④何陋之有 之: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三.按课文填空。
1、 《爱莲说》选自《 》 ,作者 ,是 时著名的 家 .
2、 《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 为莲的总陪衬, 以 和 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 三种类型, 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 种人:、 、 。
3、 《 爱 莲 说 》 中 用 来 比 喻 君 子 既 不 与 世 俗 同 流 合 污 , 又 不 孤 高 自 傲 的 句 子 是:, 。
4、 比喻君子通达事理, 行为方正, 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 .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
6、 “ 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8.“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的原因是:
四.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1、 《 爱 莲 说 》 在 写 作 方 法 上 是 借 助 某 种 事 物 来 抒 发 情 感 , 我 们 称 这 种 写 法 为:。
2. 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3、本文赞扬莲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 孤高自许。 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 “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 的呢?
答:
4、 “ 独爱莲 ” , “ 独爱菊 ” 两个 “ 独 ” 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5、 《爱莲说》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的品质
6、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答案:
《爱莲说》小测试题 姓名:分数: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 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 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 菊之爱,陶后 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的意思。 (2分 )
①可爱者甚蕃 ( 多 ) ②晋陶渊明独爱菊(唯独 )世人甚爱牡丹(很,非常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 ) (被污染 )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 (美丽而不庄重) 亭亭净植(树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亲近而不庄重 ) 陶后鲜有闻(少 )解 释 “ 之 ”
①水陆草木之花 之:助词,的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助词,用 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③无丝竹之乱耳之:助词, 用在主谓 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④何陋之有 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三.按课文填空。
1、 《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是 北宋 时著名的 哲学家 家 .
2、 《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 爱莲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
以 草木之花 为莲的总陪衬,以 菊花 和 牡丹 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 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 、 富贵者 、 君子 。 3、 《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 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 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意思相反的一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 花之君子者也。 。
8、 (2) “ 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 ” 的原因是:牡丹, 花之富贵者也。
9、 《爱莲说》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 _不 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10、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 _荷花、芙蕖、水芝、水芙蓉 __。
四.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1. 《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
2. 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 ” 菊 ” 和 ” 牡丹 ” 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 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3、本文赞扬莲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 孤高自许。 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 “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 的呢?
答: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 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4、 “ 独爱莲 ” , “ 独爱菊 ” 两个 “ 独 ” 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 “ 避 世 ” 的生活态度,而是勇敢地面对现实。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别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 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9.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4分 )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 (2)谈笑有鸿儒()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 ) (4)无丝竹之乱耳()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1. 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 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 不陋。
1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 (4分)
答案:9. (1)名:有名(或“出名”“著名”“成了名山”)(2)鸿:大(3)调:调弄, 这里指弹奏(4)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泛指奏乐的声音
10. (1)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或“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 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内(或“苔藓给 石阶铺上绿毯, 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 11. D (“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屋主人品德高尚) 12. 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 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 民百姓。
甲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 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乙 )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 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 菊之爱,陶后鲜 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谈笑有鸿儒 (博学的人 ) B.可爱者甚蕃 (多 )
C.陶后鲜有闻 (少 ) D.宜乎众矣 (适宜 )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文言句子的大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1.简要回答问题。
(1) 甲文中统领全文、表明作者品德的语句是
(2) (2)乙文中多次提到菊和牡丹.这样写的作用是
12. 甲文先说“斯是陋室”, 结尾又说“何陋之有”, 是否自相矛盾 ? 请简要分析。 (3分 )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文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乙文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B.甲乙两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
C.“铭”和“说”都是古代文体,“铭”侧重于议论,“说”侧重于叙事。
D.甲文句式整齐,对仗工整;乙文语言精练,骈散相间。
【答案】 9. D[解析 ]宜:应当。 10.没有嘈杂的音乐来扰乱我的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来 使我的身体劳累。 11. (1)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2)衬托莲之高沽。 (如果答“对比”或“衬 托”也给分 ) 12.不矛盾,因为居室环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 13. C[解 析]‘‘说”侧重于议论。
22、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 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 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 本文用什么比喻陋室,又用什么类比陋室?
2.
A 、有龙则灵() B 、斯是陋室() C 、惟吾德馨()
D 、草色入帘青() E 、鸿儒() F 、白丁()
G 、无丝竹之乱耳() () H 、调素琴()
I 、无案牍之劳形() () J 、阅金经()
3.本文从几个层面来展现陋室主人品德的高尚的?
4.助手在文章首尾分别运用了比喻和类比手法,其意图是为了强调什么?
5. 《陋室铭》的助手是 ,字 ,是 朝人。
6.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 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 的文体,用来 记述事实、 功德的文字, 述公记行、 有时也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 这种文体有 的 特点。
7. 《陋室铭》 大量使用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这样的句子, 句式整齐, 音韵和谐, 使用的是 的修辞方法。
8.翻译句子。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④何陋之有?
⑤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9.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别是:
A 、助词“的” B 、代词 C 、动词, “往,到”
D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E 、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何陋之有?() ②忘路之远近() ③渔人甚异之() ④具答之()
⑤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⑥君之病在肌肤() ⑦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10. 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 。
11. 助手通过描写自己的 “陋室” 表明了自己 的愿望和 的生活情趣。 这这篇短文采用了 的 写法
12.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 “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 .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 .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助手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 .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13.文中说“斯是陋室” ,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 ,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14.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
上句:品千古美文 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有仙人居住的山,有龙潜藏的水;诸葛庐 子云亭
2. A. 灵异 B. 这 C. 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D. 映入 E. 博学的人
F. 本文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G. 指嘈杂的音乐;扰乱(或使??受到扰乱)
H. 调弄,弹奏 I. 官府的公文;使??劳累 J. 佛经
3.分别为环境幽雅、往来者渊博、兴趣高雅。
4.强调助手的品德高尚,志趣高远。
5.刘禹锡,梦得,唐
6.用韵
7.对偶
8.①山不一定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 ②谈笑往来有渊博的学者,没有粗俗的人。 ③没有嘈杂的管乐之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④有什么简陋的呢?
⑤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才使得它不显得简陋)
⑥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眼帘。
9. E A B B A A A
10.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1. 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借物抒情
12. C
13.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14.赏中外佳作、尝古今佳酿、解今生烦恼、赏绝代佳人
-:
作文六:《《爱莲说》》5200字
《爱莲说》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蕃 . f . á. n . 淤 . y . ū. 泥 濯 . zhu
. . . ó. 清涟 . li . . á. n
. 亵 . xi . . è. 玩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蕃(f án ) 】多。
【独】仅。
【盛】大规模。
【予】我。
【染】沾染。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 , 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植】立。
【亵(xi 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谓】认为。
【隐逸】隐居的人。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鲜】少。
【宜】应当。
【众】多。
词类活用
【蔓】生枝蔓。
【枝】张枝节。
【亭亭】耸立的样子。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3)《爱莲说》中从生长环境表现莲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爱莲说》中从体态香气方面写莲正直、芳香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爱莲说》中写莲的清高风度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爱莲说》中高度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句于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点拨;“牍”、“淤”、“濯”“涟”“亵”等字字形较复杂,容易写错。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出白淤泥而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点拨;重点理解“染”“濯”“清涟”“妖”等词语。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只可以远远地欣赏却不可贴近去玩弄啊。
点拨:重点理解“观”“亵玩”等词语。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明说过。
点拔:重点理解“鲜”“闻”等词语。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牡丹的爱好。人该是很多了。
点拨:重点理解“宜”“众”等词语。
四、文学 (文体 ) 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2.《爱莲说》的作者是北宋 (朝代 ) 哲学家周敦颐。
1阅读探究
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 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 ,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 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 从 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 等方面 。
表达作者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的情操。 (主旨 )
2. “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
指陶渊明。文中与“ 鲜 ”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 。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 、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志洁行廉,又有庄重 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鄙
6. “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决 不随波逐流 的态度。
7.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
(清高气质) 。
8.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反衬 ,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格。 (主旨)
9.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
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的操守 。
10.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 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主旨 )
11.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同第 3题)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 、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志洁行廉,又有庄重 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鄙 的君子。
12.作者写 莲 表白自己 洁身自好 的生活态度,写 菊 表白自己 不愿隐逸的 生活态度,写 牡丹 表白自己 对追逐 名利世风鄙弃 的生活态度。
13.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 ,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
14. 怎样 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
表明 自己的人生态度 :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
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5.用原文语句回答。
1)莲象征什么?
君子的美好品德。
2)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 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 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 又有庄重的仪态, 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 “世人甚爱牡丹” ,这是因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 者也。
16.请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7.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两种。本文用 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
1迁移拓展
1. 细细考虑, “菊之爱”可以有两重含义:①做一个避世的隐士;②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你赞成 哪一种说法?谈谈看法。 (自圆其说既可。 )
如:赞成两重都有道理。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世尘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 高。
2.鲁迅有诗:“ 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问濂溪称净植,英随残叶坠寒塘。 ”这首诗称颂的是 哪一种花?
莲花。
3.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现。你喜爱哪一种花?说明喜爱的原因(包含骈句) 。
梅花。它顶风冒雪, “凌寒独自开” 。 (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
蒲公英花。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 (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 )
菊花。在万花纷谢之时独自开放,决不随波逐流,且不畏严寒,坚强不屈。 (百花凋谢始露面,孑身盛开 也吐香。 )
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一种, 你赞成哪种花?说说你的理由。
①:赞成兰花,兰花无论处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 俗的品质。
示例②:赞成梅花,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 难的精神。
示例③:赞成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人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 联想到无私的奉献。
7. 本文的重点是写莲,那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呢?
答:写菊和牡丹是为了衬托莲的形象和品格,突出其高尚的品质。
4.孟子认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这与周敦颐的“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的看法相反,你同 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 “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 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 洁身自好, 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 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3. 陶渊明“独爱菊” ,周敦颐“独爱莲” ,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
答:相同点是都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不同点是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 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
《爱莲说》阅读练习
水陆草木之花, 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 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 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文中最能反映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 对莲的品质高度概括的句子是:莲, 花之君子者也 。
2. 根据文章说说作者心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
答:应具有不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特立独行,洁身自好,庄重质朴,豁达正直的品质。
3. 陶渊明“独爱菊” ,周敦颐“独爱莲” ,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
答:相同点是都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不同点是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 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
4.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以“莲”自喻,借莲表达自己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人身态度,婉转地批判了追名逐利,趋炎附 势的恶浊世风。
5. 本文运用了 托物言志 的手法。在我国古代很多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 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 我寄愁心与明月 , 随风直到夜郎西 ”抒发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 ; 李商隐在 《无题》 诗中用 “ 春蚕到死丝方尽 , 蜡炬成灰泪始干 ” 表达了坚贞的爱情; 龚自珍在《己亥杂诗》 中, 用“ 落红不是无情物 , 化作春泥更护花 ” 展示了自己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 性格和献身精神。
6. 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一 种,你赞成哪种花?说说你的理由。
答:示例①:赞成兰花,兰花无论处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 扬、不媚俗的品质。
示例②:赞成梅花,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 难的精神。
示例③:赞成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人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 联想到无私的奉献。
7. 本文的重点是写莲,那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呢?
答:写菊和牡丹是为了衬托莲的形象和品格,突出其高尚的品质。
《爱莲说》
①咏莲名句:
。
②公园花展, 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 , 用 《爱莲说》中的话来说,
③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④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⑤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 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
⑥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⑦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⑧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 :。
四、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第 7— 11题。 {15分 )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 爱,同予者何人 ?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 山 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 2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
(1)出淤泥而不染 .
(2)予 . 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3)陶后鲜有闻 .
(4)待 . 到山花烂漫时
21.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
莲,花之君子者也。
22.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 ? (请用原文回答 ) (2分 )
23. 【甲】文用 、 衬托了莲花的形象, 【乙】文用 、 等自然环境来 烘托梅花的形象。 (4分 )
24.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3分 )
四、
20. (1)沾染;污染 (2)我 (3)听说 (4)等待;等
21.莲,是花中的君子。
22.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3.菊花、牡丹;风雪悬崖 (冰天雪地、悬崖冰雪 ) 、万花丛。
24.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要坚守自己的节操 (品质、精神 ) 。
(三)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 . 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 . 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 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⒈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可爱者甚蕃 . () ⑵濯清涟而不妖 . ()
⑶香远益 . 清() ⑷可远观而不可亵 . 玩焉()
⒉ 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⒊ 选文第 1节从 、 、 三个方面对莲花进行了描写。
⒋ 短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对待的?请简述理由。
⒌ 模仿例句,用同样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 莲花, 因为它 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 , 因为它 。
(三 )1. ⑴多 ⑵美丽而不端重 ⑶更加 ⑷亲近而不庄重
2. 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有人喜欢;对于莲的爱好,和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 生长环境、体态香气、品格气质
4. 言之成理即可。 5. 略
作文七:《“爱莲说”》800字
荷花古称芙蓉、菡萏、芙蕖,是莲科莲属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
荷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我国栽培荷花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北宋周敦颐《爱莲说》有“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名句,故其被称为“君子之花”。
荷花的花、种子、嫩叶、根茎都可以食用。荷花瓣、荷叶、藕都可以生吃,莲藕用于爆炒或煲汤,莲子制作的莲蓉是制作美食、糕点及月饼的馅料。
(藕皮)的药用价值在《神农本草经》就有记载,传说东汉谯县华佗,施行手术后缝合伤口,敷以藕皮等制成的膏药,四五天后便可愈合。
(荷花)性温,味苦、甘,花瓣功能祛湿止血。用治跌损呕血、溃疡疱疮。
(荷梗)升津止渴、泻火清心、宽中理气、利水通淋。用于中暑头昏、胸闷气滞、痢疾泄下、湿淋带下,是暑令佳药。
(荷蒂)和胃安胎,止血止带。可用于胎动不安及崩漏带下等证。有升举之功,又可用于清气下陷之久泻脱肛等证。
(莲子)具有补脾止泻、益肾固精、补中强志、养心安神等功效。可以治疗心火亢盛所致失眠烦躁、吐血遗精等证。中老年人特别是脑力劳动者常吃,可养心安神,增强记忆力,提高工作效率。
(莲芯)莲子中的青嫩胚芽叫莲芯。莲芯泡水饮或研末吞服,适于火旺之体。莲子和莲芯一起食用,可清心安神,健身延年;莲芯与茶叶混泡或独泡,作茶饮用,有止渴生津,解酒养颜,降脂降压之功效,四季皆宜。
(藕节)平时吃藕时,人们往往弃藕节不用,其实藕节是一味著名的止血良药,专治各种出血如吐血、咳血、尿血、便血、子宫出血等证。民间常用藕节六七个,捣碎加适量红糖煎服,用于止血,疗效甚佳。
(荷花须)又名金樱草、莲花须、莲花蕊,有固肾涩精功效,用于遗精滑精,带下,尿频。
(藕)中医认为,生藕性寒,甘凉入胃,可消瘀凉血、清烦热,止呕渴。适用于烦渴、酒醉、咳血、吐血等症。妇女产后忌食生冷,惟独不忌藕,因为藕有很好的消瘀作用,故民间有“新采嫩藕胜太医”之说。熟藕,其性也由凉变温,有养胃滋阴、健脾益气的功效,是一种很好的食补佳品。而用藕加工制成的藕粉,既富营养,又易于消化,有养血止血,调中开胃之功效。
作文八:《爱莲说》5200字
《爱莲说》练习题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 而不妖 ”
2、全文的中心句(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莲,花乊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乊出淤泥而不 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 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 , 用《爱 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乊爱,宜乎众矣。 ”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乊爱,同予者何人?”
6. 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 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 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 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
9. 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 通外直,不蔓不枝。”
10、对莲花一般映衬的句子:“水陆草木乊花,可爱者甚 蕃。”
12、从生长环境的角度写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的,从反 面映衬莲的并且形容洁身喜好,然而不以此媚人的句子 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3、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 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4、《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 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乊花为莲的总陪衬,以 菊和牡丹作为莲的正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 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君子、牡丹。
15、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 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 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 章的主旨。
16、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 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 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 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言乊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 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 移。
17、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B .香远益清 清荣峻茂 C .中通外直 指通豫南 D .陶后鲜有闻 此人一为具言所 闻
18、“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 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 又相对表明周敦颐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24、文中对 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 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25、第二 段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和上一段关系怎样?
28、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 答: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 的品格。 29、“莲乊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答: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30、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 的品格?
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 坚贞气节和高尚品质。
31、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 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 (表达了作者怎样 思想?)
答: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 身自好的节操。 32、文中作者对“牡丹”与“菊花”的态 度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答:不同,文中“菊”是正衬,尽管作者不愿意隐逸, 但也不反对。文中的“牡丹”是反衬,因为它是追求名 利,贪图富贵的象征,所以作者对它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 反对。
33、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乊爱 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
3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常用来比喻什么 社会现象?请你结合社会实际就“染”与“不染”问题从 正反两方面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谈谈感想。
答:比喻人在污浊不良的环境中能一尘不染、洁身自好 的现象。提示:“染”自己私欲膨胀像成史杰那样沾染社 会不良习气而堕落腐败走向犯罪道路。“不染”要不贪不 占像汪洋湖那样清正廉洁,成为对人民有用的人。 35、用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来鞭策自己,谈谈做人的道理。 答:提示,做人要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正直积极向 上。不滋生私欲的枝杈,做益于人民的人。
36、作者借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志趣?你认为这种思 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答: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 污。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对是否随波逐流的选择,学 习作者的君子乊风,高洁而庄重,可让我们的人生乊路上 多一些高尚乊举。
37、作者在第一段中从(生活环境)(体态香气)(风 度气质)等方面来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 意在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品质。
38、文章前后照应,“予独爱莲”和(莲乊爱,同予者 何人)一句照应,“牡丹乊爱,宜乎众矣”和(世人甚爱 牡丹)一句形成照应。“众”和(独)相照应。
39、文章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 托,显示莲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 没有人像自己这样钟情于莲花的。 40、一词多义
乊:结构助词,的(水陆草木乊花);代词(忘路乊远 近《桃花源记》);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予 独
爱莲乊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焉:语气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兼词(故日月星 辰移焉《共工怒触不周山》) 清:清澈(濯清涟而不 妖);清香(香远益清)
远:香远益清(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可远观不可 亵玩焉(距离长) 41、《爱莲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 答:作者借助莲的形象含蓄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既 不愿意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追逐 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坚定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 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42、“莲乊爱,同予者何人?”这句 话的作用?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开头的“予独爱莲”,另 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感叹与自己志同道合 的人太少,能做到品行高尚的人更少。 42、成语与名句。
①出淤泥而不染:从污泥中生出来,却不沾染污泥。比 喻在污泥的环境里能保持纯洁,不受影响。 ②不蔓不枝:比喻言谈或文章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
43、写作手法:一是巧用比喻,把菊花比为“隐士”, 把牡丹比作“富贵人”,把莲花比喻成“君子”二是用衬 托的写法突出主题。全文三次用菊花、牡丹衬托莲花。第 一次衬托表明自己的喜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表现莲花 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慨叹世上没有几个人和自己 的爱好相同。 44、结合文意,自拟对联
⑴周氏爱莲比君子 陶公喜菊胜群芳 ⑵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45、填空题。
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 同流合污(高洁);“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 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 清”——大名远扬;“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志洁廉行,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⑵本文写作顺序是先总后分,含蓄地说明,喜爱哪一种 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体现。 ⑶作者开篇从生长环境、体 态香气、清高风度等各方面,赋予莲花以美好的品格。 ⑷晋陶渊明独爱菊,结合所学,写出一句其描写菊花的 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曾学过《桃花源
记》⑸文中重在使用衬托的手法:众多可爱的花是一般衬 托,菊和牡丹是重点衬托,菊是正衬,牡丹是反衬。 ⑹作 者以莲花自况,表现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婉曲的批判了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 ⑺文章前后照 应,“予独爱莲”和“莲乊爱,同予者何人”一句照应, “牡丹乊爱,宜乎众矣”和“世人盛爱牡丹”一句照应, “宜乎众矣”的“众”和“独”一词形成反照应。 ⑼本文 的线索是以“爱”这一主观感情为线索。
⑽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衬托莲 花的高洁可爱。
⑾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乊 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乊爱,同予者何人?”的前 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 作者的写作目的。
⑿第二段文字从句子的用途看,采用了陈述句、反问 句、疑问句。从修辞手法看,采用了排比、反问、比喻修 辞手法。
⒁文中有一对反义词是蕃和鲜。
⒂第一段的表达方式以描写为主,第二段的表达方式以 议论为主。议论,文中“谓” 能集中体现出来。抒情,文 中“噫”作了提示。
⒃《爱莲说》主要采用的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议 论、抒情。作用是开篇记叙引题,写世态炎凉;继而描 写,突出形象;卒章议论,在于赞美。抒情贯穿全篇,意 在明志
⒄“牡丹乊爱”“宜乎众矣”从字面的角度而言,是说 爱牡丹的多而爱莲者少,作者的言外乊意是爱慕富贵的人 多,这句话讽刺的社会世态是作者的知己少
⒅牡丹,作者把它比作富贵人,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 作者流露出的又是“鄙视”的情感。而莲,作者则把它比 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赞美”的情感 .
⒂同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微斯人,吾谁与归”意境 相同一句是:莲乊爱,同予者何人
⒃鲁迅青年时期在〈莲蓬人〉中写道:扫除腻粉呈风 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它的立意和语言受益于〈爱莲 说〉中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⒄隐寓趋炎附势乊风极盛的语句是:牡丹乊爱,宜乎众 矣! 45、 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莲”?
答:因为菊花在秋天开放,不与百花争艳,是花中的隐 士,而陶渊明也是一位隐士,菊与陶渊明的品格相似 46、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这句话揭示了什么问题? 答:揭示了自唐朝以来,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
气。 47、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 些品格?
答: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 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 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48、《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 志。文中牡丹、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你怎样看待 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乊爱”? 答:“牡丹”比喻富贵的人。“莲花”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看法:对有些拜金主义者的贪图富贵追名逐利行为表示 鄙夷和厌恶,他们的“有钱能使鬼推磨”是造成世风日衰 的祸根,这种“牡丹乊爱”要受到批评和否定。
49、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 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 愿意隐逸吗?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
答:隐士。不愿意,因为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 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却不赞赏, “惋惜” 50、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 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噫 ! 菊乊
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莲乊爱,同予者何人?) 陈述句(牡丹乊爱,宜乎众矣。) 51、“牡丹乊爱,宜乎 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 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52、作者对这三种花的 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答: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 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
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赞美 莲花:
53、请为第 2段文字作个评注。
答:作者将菊花、牡丹和莲花一一人格化,赋予他们不 同的道德情操,借花喻人,通过人们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 度,讥讽了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展现了作者 品性的高洁。 54、“菊乊爱,陶后鲜有闻”,从这句话能 看出什么问题?
答:揭示了陶渊明以后的社会风气,对社会不满的隐士 少了,与世同流合污的人多了。 55、你喜欢哪种花 ? 请简要 说明喜欢的原因。
答 :荷花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为历代文人所喜 爱 ; 梅花 , 你傲立雪中的高洁 , 坚忍不拔的毅力 , 卓尔不群的 品格 , 深深的感动着我 , 激励着我 .
56、在我们中学生中“出淤泥而不染”的学生太少 , 而随 波逐流的人太多 , 即不明辨是非 , 跟着厌学 , 淘气打仗的同学厮 混在一起 , 不是喝酒抽烟 , 就是惹是生非 , 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 谈出你的想法 .
答 :中学生应该珍惜易逝的青昡年华 , 努力学习 , 不要为将 来的遗憾而饮恨终身 .
57、作者认为“菊,花乊隐逸者也;牡丹,花乊富贵者 也;莲,花乊君子者也。”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理 由。 答 : 不同意,我认为牡丹才是花中君子,它不为恶势 力屈服,虽遭贬,仍不改其志,按照自身的觃律开花,嬴 得花中美誉。
作文九:《爱莲说》3800字
《爱莲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了解 “ 说 ” 这种文体。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 理解正衬和反衬的手法,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
3、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情操。
4、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 “ 出淤泥而不染 ” 的良好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
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对正衬和反衬手法的理解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教学设想:
以读为主、读、析、讲、背方法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学习托物言志、 衬托的写法,学习莲花的高贵品质。
学习方式:六人学习小组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播放歌曲《荷花颂》将学生带入情境。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曾写过一篇《爱 莲说》,他笔下的莲花又是怎样的?他是怎样描绘莲花,抒发自己的心志的呢 ? 今天我 们就来学习这篇散文。
1、
本文的体裁是
明确:说说爱好莲花的道理。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呢?作者想通过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 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 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 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 很大,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著有《周元公集》。他非常博学,而且 人品很高, 胸怀磊落, 为官清正, 深得民心, 为百姓所爱戴。 《爱莲说》 是他在公元 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
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 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 洁,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二、组织活动:
(一)听莲:
听课文朗读
(二)读莲:
1、让学生听录音跟读。 2、指名读,正音,出示生字图片,领读生字。
3、自读课文。 4、齐读课文 。
5、结合注释,小组合作自译课文。
(三)品莲:
A 品莲之美:(学生合作探究,举手回答。)
过渡:莲花是美的。 美在哪里呢? 我们先看课文:题目是 《爱莲说》 , 指名介绍 “说” 这种文体,文章哪一段写 “ 莲 ” ?
1、读第一段:
师:这一段写出了莲花怎样的形象呢?这一段当中有两句最有名,你们猜猜是那两 句?
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不妖。
2、师:莲花有没有因为自己漂亮而卖弄自己?写出这两句对应的莲花的品格。
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纯真自然不显媚态。
3、师:“ 中 ” 是里面,里面怎么样?见过莲花的茎么?外直写出了莲花的什么品格? 生:内心通达行为方正。
4、师:不蔓不枝,蔓是一种植物,特点是自己长不高,但如果附近有攀附物,他会爬 得很高,生活中有这样的人么?
生:有,攀附权贵的人。莲是不是这样?不是。
5、师:香远益清 ,这句话写出了莲花什么品格?
生:美名远扬。
6、师:亭亭净植中的 “ 亭亭 ” 写身材,写出了莲怎样的体态?
生:仪态端庄。
7、师: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根据上下文推断一下亵玩一词的含义。这句话写出了莲 花什么特点?
生: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8、师: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生:从三方面写莲的美好形象: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9、齐读第一段,读时注意韵脚要读的重一些,并读出延长音。作者如此细描细绘莲花, 难道他仅仅是喜爱莲花的外形吗 ? (小组讨论)
生:不是!
老师概括:莲是君子的化身,两者之间一定会有相似之处。请大家看屏幕。我为大 家准备了一份莲花拼图, 图上有七个花瓣, 每个花瓣里都写上了莲花的一种特点。 另外, 我手边还准备了几个空白花瓣,想请大家填上与莲花相对应的君子的品德。先给大家举 个例子。
名远扬 亭亭净植 — 仪态端庄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 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
10、 我们说,只有具备了这七种高尚的品德,我们才称之为
那么,我们给这幅图起个名字,好不好 ?(莲花图,君子图,莲花君子图,君子莲。
)
11、师:通过这幅画,我们可以理解作者在这里运用的是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
生: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托“莲花”这个“物”,言“洁身自好”之志。作者 赋予花以人的品格——他说花,其实是在说人;写爱莲,其实是写爱君子洁身自好,正 直坚贞的节操
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答案: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B 品文之美:
12、师:本文写的是莲,为何要写菊和牡丹?(学生讨论回答)
这是衬托的写法。作者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更加含蓄而突出地表达文章的主旨 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写菊是正衬,是美丽的,红花必须有绿叶衬托。菊花不畏严寒,傲 霜斗雪,品格高尚。它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些都符合 陶渊明的处世态度。而他不愿做隐士,因为隐士的生活态度太消极。他的生活态度是积 极的, 他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 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与莲的品格相似, 作者持赞赏的态度;;而写牡丹则是反衬,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 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世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人生态度作者是否定的, 持鄙视的态度。(屏幕显示板书设计)写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13、小结:
第一段以总述开头,接下来对莲花进行描写。第二段是作者独到的见解,开头三句构 成排比是议论的写法,后面以“噫!”字开始,是抒情的写法。全文仅 119个字,融叙 述、说明、描写、议论和抒情为一体,不愧是“说”文体中的精品。
14、下面让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别喜 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内在联系和有新意。 老师(带头起兴说一句):我特别喜爱牡丹。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写牡丹总是贬的多, 我对此颇感不平。当春风甘露唤起百花争艳时,贵为百花之王的牡丹无疑是最美的,她 像一位雍容的贵妇,美丽中带着一份端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为何要贬呢?更何况, 牡丹源于隋而兴于唐,这恰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于是在人们印象中,牡 丹便是国泰民安的象征。时至今日,牡丹与坚贞不屈、傲之寒霜的梅花一起成了我国的 候选国花,如果牡丹没有其过人之处,能成为候选国花吗?因此,我爱牡丹。
生:我特别喜爱梅花。梅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精神及清雅高 洁的形象,许多中华儿女都拥有梅花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梅花与坚毅不拔的苍松、婀 娜多姿的翠竹并称“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四君子”以梅为首。王安石写的一 首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歌颂了梅花百 折不挠拥有顽强生命力的精神。因此,我喜爱梅花,更喜爱梅花的精神。
15、让我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作者“出淤泥而不染”高贵品质的崇敬之情,深情背 诵课文。 (屏幕显示莲花——菊花——牡丹花——莲花慢慢出现,背景音乐)
16、出示幻灯片,让学生积累背诵历代文人笔下的莲。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 杨万里
荷花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宋 苏 轼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唐 王昌龄
秋阴不散霜飞晚 , 留得残荷听雨声。 ——唐 李商隐
旋折荷花剥莲子 , 露为风味月为香。 ——宋 苏 轼
唯有绿荷红菡萏 , 卷舒开合任天真。 ——唐 李商隐
素花别门多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唐 陆龟蒙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摇柄柄香。 ——唐 郑 谷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 李 白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 乐府民歌
师:这些有关莲花的诗句整理起来,扩大了知识面,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整理、积累 有关诗句。
三、布置作业
以你对梅、兰、竹、菊四君子的独特认识,试模仿《爱莲说》托物言志的写法,写 一篇赞梅傲霜斗雪的《梅赞》或论竹虚心刚直的《竹说》 ……
四、板书设计:
五:《爱莲说》教学反思
以前的课堂教学 , 老师教 , 学生学 , 老师是课堂的主体 , 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走 , 这节课,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发现。开始 , 我放了《荷花颂》 的歌曲将学生带入情景。接着,学习课文 . 先听录音,再听录音跟读,然后学生自由朗 读 , 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 , 提出来 . 学生提出有三个字音读不准 :“涤” “蔓” “鲜” . 当堂有学生予以正音 . 一个句子难读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我稍加朗读 , 大家就明白了 . 然后是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 不懂的先画下来 , 待会儿提问 . 这一步用的时 间稍长 , 学生的提问也较多 . 但绝大部分问题 , 学生能自己解决 , 极少数问题 , 我点拨一下 即可。
从莲花的形象分析君子的品格,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基本能概括出来。 对于菊和 牡丹的衬托作用 , 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我引导学生先说出运用的是衬托手法,然后适时 作了比较,这种手法的运用是为了突出了莲的高贵品质。
关于托物言志的写法,我用:“我特别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来实现的,很多同 学都能够说出自己所喜爱的事物。
这堂课 , 学生预习扎实,能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 , 去发现问题。学得轻松自如 , 主观 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 使我认识到 , 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 , 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 变。
作文十:《爱莲说》3800字
爱莲说
朝代:宋代
作者:周敦颐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 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 不可亵玩焉。 (盛爱 一作:甚爱 )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 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 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 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 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
参考赏析
写赏析
写作风格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 “ 说 ” 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 “ 出淤泥而不染 ” 起,以浓墨 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 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 几次以菊、牡丹衬托莲之美; ▼
赏析
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 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作者起笔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 者甚蕃。 ” 选用 “ 可爱 ” 二字,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接着叙说 “ 晋陶渊明独爱菊 ” 。陶渊明
写作背景
宋熙宁四年(公元 1071年),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 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茶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 了散文《爱莲说》。 ▼
题解
“ 说 ” 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文体,大多是借事物或一种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 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长短不定,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 也可以托物寓意,借物抒情。《爱莲说》是我国古代散文之精品。全文 119字,结构严谨,笔意超越, 言简意赅,情景交融,其采用 ▼
作者介绍
周敦颐
周敦颐,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宋明理学开山
鼻祖。 “ 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馀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 极图说》 、 《通书》 ,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 ” 《宋史 ·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 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 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 何陋之有? ”
注释
⑴ 在:在于,动词。
⑵ 名:出名,著名,因 --而著名,名词作动词。
⑶ 灵:显得有灵气,名词作动词。
⑷ 斯是陋室: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此,这。是:表判断。陋室:简陋的屋子。 ⑸ 惟吾德馨: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惟:只。吾:我, 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6)上:动词,长到,蔓到。
⑺ 鸿儒:即大学问家,这里指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⑻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⑼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调:调弄, 这里指弹 (琴) 。 素琴:不加装饰的古琴。 ⑽金经:指用泥金书写的佛经。即《金刚经》。
⑾丝竹: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 丝 ” 指弦乐器, “ 竹 ” 指管乐器。这 里指音乐。
⑿之: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⒀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 乱,扰乱。
⒁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⒂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 劳累。形:形体、 身体。
⒃南阳:地名, 今河南省南阳市西。 诸葛亮 在出山之前, 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 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 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 扬雄 , 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⒅何陋之有:即 “ 有何之陋 ” ,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全 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19)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言中一指都指说。
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有灵力的水了。这是 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苔藓碧绿,长到阶上; 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 [1]可以弹不 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 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
《陋室铭》写作历史背景
刘禹锡 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 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 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 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 和州知 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 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新居位于德胜河边, 附近垂柳依依, 环境也还可心, 刘禹锡仍不计较, 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 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 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 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 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 柳公权 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鉴赏
1— 3句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
那么居处虽然简陋, 却因主人的有 “ 德 ” 而 “ 馨 ” , 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 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 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 “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 ,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 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
馨二字。
4— 7句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 是灵光乍现, 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 4— 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 并 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 “ 比 ” 的手 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那么 “ 苔痕 ” 和 “ 谈笑 ” 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 青苔在石阶上(照 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 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 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 这是气节的写照, 是不屈的宣言。 “ 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这两句同样延续了 “ 比 ” 的手法,只不过由类比变成了反向 的对比。
如果说本文的 1~3句是一种铺垫, 那么 4~7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 作者以 一般优 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8— 9句
结句引用 “ 孔子云:何陋之有? ” ,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说明陋室 “ 不陋 ” 。表达了 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 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 题意,却是妙手天成。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 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 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 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 己的陋室,及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 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 葛亮是闲居隆中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杨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 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作者引用此二人之 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 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这结合作者官 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