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狂人日记结尾》9200字
论外国文化对鲁迅创作的影响
摘要 鲁迅作为现代文学的领导者,他的文学创作中受到了多种外来文化的影响,但是其中影响最深刻的还是果戈里和尼采,所以这里主要探讨下果戈里对鲁迅创作的影响。
关键字 鲁迅 外来文化 果戈里 尼
鲁迅(1881-1936),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无产阶级民主战士。鲁迅的作品一方面揭露和批判了中国旧社会的黑暗、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强压在国人身上的精神枷锁、旧中国人民的劣根性、民众的、麻木不仁和缺少民主觉悟性;另一方面他倡导个性解放,呼吁个人自觉敢于参与社会变革,并且和封建势力及反动派进行抗争。他不仅对中国民族文化有很好的发扬,且始终采取开放的文化态度,吸收了许多外来文化,而这些外国文化对鲁迅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俄苏文化、日本小说、尼采的哲学思想、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西方的象征主义及浪漫主义对他的影响尤其较大。 在各国文学中,鲁迅最为关注的就是俄国的作品,因为中俄两个国家现实生活中有一些相似处,两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时代情绪上也有某些相似处。但在俄国文学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惨烈、安
1
德烈夫的惊恐、勃洛克的基督式悲悯、在中国文学中很难找到,也许是鲁迅从中找到了一丝光亮。在绝望中的人,若能苦苦斗争,不惜与黑暗抗击,甚至同归于尽,那么生命的力量就显得格外强大了。鲁迅不仅翻译了许多俄苏文学作品,介绍到中国来,并且还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在许多作品中都可以找到俄苏文化的影子。
谈及果戈里对鲁迅的影响,一定不会错过两部《狂人日记》的对比,果戈里笔下的“狂人”与鲁迅先生塑造的“狂人”在对现实的批判上确有相似之处,两部作品都选以日记体裁,主人公都是狂人,都采用讽刺手法表现现实的残酷,但两个“狂人”在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艺术典型。前者是一个受沙俄时代封建统治制度迫害而发疯的小人物,是一个真正的疯子。而后者却是一个觉悟了的青年受到封建制度压抑而癫狂,他更多的是象征、影射。作者的情感也是不同的,果戈里虽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沙俄统治的黑暗,但更多的是对小人物痛苦生活经历的同情,以及一种悲观厌世的情绪。而鲁迅却从反映封建社会吃人本质的角度出发,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正如他在《灯下漫笔》中指出的:“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他号召中国的青年奋起“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宴,毁坏这厨房”。鲁迅是通过这个封建社会叛逆者的狂人形象,召示更多的人
2
们投入反封建的斗争。故鲁迅的小说在思想深度上比果戈里更加“忧愤深广”。
俄国作家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中写狂人波布里希钦的出世,喊出了被侮辱、被损害、被摧残的小人物内心的不满和愤怒,反映了在沙皇统治下,在农奴制度的桎梏下,俄罗斯人民内心的痛苦与叹息、哀鸣。它用“狂人日记”的形式来表现人物性格与主题思想,这给了鲁迅重大启发这种艺术构思和表现形式直接影响了鲁迅写出同名小说《狂人日记》,但是鲁迅的这个中国狂人又与俄罗斯狂人截
然不同,它表现的是对于旧制度吃人本质的深沉的忧愤,将矛头直接指向整个封建旧制度,呼喊、反抗、斗争。
鲁迅先生塑造的“狂人”与果戈里笔下的“狂人”在对现实的批判上确有相似之处,作者都是借主人公狂放不羁、荒诞杂乱的言语写胸中块垒,倾吐不平与愤恨;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日记体形式。但中外文学上的两个“狂人”在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艺术典型。前者是彻底的不妥协的反礼教斗士,后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俄国官场的某些黑暗,归根结底却是渺小的个人主义者。前者的“救救孩子”是要掀掉“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延宴”,后者更多的却是力图挽救自己于穷困潦倒的境地,达到升官发财的目的。上述种种,正是鲁迅比果戈里“忧愤深广”之主要所在。鲁迅的《狂人日记》固然明显地取法于果戈里的同名小说,但鲁迅对旧世界弊害
3
的深入发掘和彻底否定,使他的小说的现实主义有了极其丰富的历史内涵,与十九世纪一般的现实主义有显著的不同。
鲁迅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忧愤深广。它与果戈里的的《狂人日记》,在主题、人物、情节、风格、语言这些方面有什么渊源呢,从思想内容上看,都是把揭露、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制度,控诉封建制度对人的迫害。
果戈里的《狂人日记》在于揭露沙俄时代封建统治制度对人的迫害,对小人物表示同情;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揭露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呼唤年青人站起来拯救未来。相同之处是都带有普通人不同的狂人色彩。不同的是果戈里的《狂人日记》写的单纯是个受迫害至疯的小人物,而鲁迅的《狂人日记》写的是个反封建的战士。主要表现在:?发狂的原因不同。果戈里小说中描写了发狂的原因是受不住俄国官僚等级制度,失恋、对科长的女儿单相思、痛极至疯,是因为个人受压抑发疯。鲁迅小说中的狂人是反封建统治受到迫害而发狂,旁边人把他对封建社会的批判看作是疯话,把他的反封建行为当人疯子行为,是痛极至疯。?发狂的程度,发狂的表现不一样。波普里希钦的行为真正是疯子,如:他看懂狗写信??他以上等人自称,看不起下等人,认为自己是上等人,生活目的是为了当上校、将军,是只关心自己的卑微的小人物。鲁迅笔下的狂人是封建地主家的知识分子,敢
4
于“成年流水”铺子上踹上一腿,不是因为个人私利而疯,不为世人所容,精神压抑导致发疯,没有完全丧失理智。“语多错杂无伦次”兼具发狂和清醒两重性,以清醒为主,用狂人做掩护,尖锐、泼辣地揭露封建本质,原型来自多个人。鲁迅塑造狂人形象既借鉴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但不以现实生活中的两类人原型。?对未来的要求不同,果戈里的《狂人日记》最后清醒后发出悲哀的哭泣:“救救我吧~把我带走吧~”带有一种悲观厌世的情绪。而鲁迅笔下的狂人对未来充满希望,是战斗作品。
在艺术形式上有相同也有差异,都是日记体裁,都用第一人称。但在日记体裁运用有两处不同:鲁迅的《狂人日记》创造性地加了个序,是阅读小说的钥匙,使作品具有客观性和可信性;鲁迅的小说一改果戈里平铺直叙的手法,用倒叙的手法,为深化主题提供了条件。都写了狂人特有的心理活动和语言,都很注意剖析狂人特有的内心世界,都写了主人公多疑、敏感,都采用回忆、联想、讲疯话、幻觉这样一些手法表现疯人。鲁迅在展开狂人心理活动时没有大段大段心理描
写,而是与行动联系起来了,通过医生的行动来揭露封建制度不仅在社会上相互残杀,而且适用于亲人。写梦境《日记之八》通过人物在梦中回答,在梦中交锋,使青年人麻木也想吃人。都以“救救孩子”作为结尾,果戈里的狂人“妈妈,
5
救救孩子。”鲁迅“没有吃人的孩子,救救孩子。” 果戈里的狂人是发自个人。都采取了以狗喻人的手法。果戈里通过人格化的狗揭露官僚的丑态,揭露等级制度泛滥,还把人间的等级制度带到狗的世界,将军家的狗看不起乡下的狗。鲁迅写了地主家的狗,象征为地主阶级效劳的走狗。鲁迅运用了象征、比喻、双关的手法与果戈里的不同。
可见,一个作家往往会受到外国众多文学、思想等因素的影响,使其在创作中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影子可寻。在鲁迅的创作中,他不仅受到了俄国、日本等国的作家小说影响,也受到了尼采哲学及达尔文进化论和小现实主义流派的影响,但是在他的作品中又是带有中国特色的,是在中国现实及他个人思想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不仅能够吸收多种文化,也要最终创造出自己的思想基础。
篇二:【中国现代文学】简析 《狂人日记》主题思想
浅析《狂人日记》思想主题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1918年5月15日发表于《新青年》杂志,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狂人日记》的主题十分明确,就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它由13则日记组成,记录了“狂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深刻揭露了封建主义的“吃人”本质,表现出彻底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鲁迅的其他小说如《阿Q正传》、《孔乙己》、《祥林嫂》
6
等多侧重于刻画人物性格的外现(形貌、言行、履历、事件等),而《狂人日记》以人物的内心及精神世界的某一因素的活动为主,展示其某一精神意识倾向。这类作品虽有人物的言行活动,但主宰作品的因素是某种精神意识。
现今都把《狂人日记》视为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但据可考资料严格来说,《狂人日记》并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白话小说。1917年6月,女作家陈衡哲在《留美学生季报》上发表了“记实小说”《一日》,不仅用白话,而且完全打破了旧小说的格式,写的是美国女子大学学生一天的琐事。在《狂人日记》之前,诗歌、散文也出现了用白话写作的作品。但《狂人日记》以足够的思想艺术分量,深刻体现了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实质,并且把彻底反封建的精神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狂人虽然具有迫害狂的精神特征,诸如“今天全没有月光,我知道不妙”,“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想害我”,“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等等,粗读来似乎是毫无逻辑的痴狂疯癫。但作品其实是有意识地指向几千年的历史和当时社会上的“吃人”现象。从古代的“易子而食”,到“前天狼子村佃户来说吃心肝的事”,从“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到徐锡林(即徐锡霖)被炒食心肝。作品内容虽然带有狂人的非逻辑心理特征,但始终围
7
绕着“吃人”,围绕着中国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不断发生的有史可查和无史记载的形形色色的吃人现象,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
鲁迅也曾在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棠的信中说道:“《狂人日记》实力拙作??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后以偶阅《通鉴》,乃司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此成篇。此种发见,关系亦甚大知者尚寥寥也。”
作品不仅表现了彻底批判封建礼教的勇气,还表现了作者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文艺创作来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狂人日记》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文学的范畴。 ??
鲁迅仰仗自己先前所看的外国文学作品和所学的医学知识,将狂人这个具有恐惧、多疑、知觉障碍和逻辑思维不健全等特征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患者,描写得栩栩如生,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表现他所受到的精神迫害,更不是一篇精神病人的纪实作品,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
狂人的形象具有狂与不狂的两重性。狂人的狂,一方面在于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特征,一方面也在于他对传统和世俗的反抗;而狂人的不狂,则在于他超前的思想认识,说出了当时人们不敢说或根本还没有想到的话。如同历史上凡是反抗传统、反抗社会现存秩序的人都无一例外地被视为疯子
8
一样,狂人的思维和语言常常是离经叛道的,但他的观察和结论却是丰富和深刻的。因此,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然而,鲁迅对于狂人的命运和前途却并不乐观,因此,在作品的文言小序中预感到了他的结局: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
在小说的结尾,有这样的一句话:“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鲁迅此处冠以“我”有“四千年履历”,并把“真的人”与“我”相对,暗示着“我”并非具体存在的人而是一种艺术设置,用这种特殊的艺术表现手法,让人读来觉得身临其境,反应出当时的社会形态。社会的心态是鲁迅毕生探索的一个问题,从 《狂人日记》看出当时社会环境在强权的统治,人们的心灵得不到自由的释放,变得扭曲而麻木。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秩序制约了人性的自由发展,进而造成了狂人日记的那种现象,因此社会需要呼唤建立一种更为合理的自发演化的秩序,来平衡人的自由与社会秩序之间的矛盾。
鲁迅曾说,《狂人日记》“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的确,《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联系作品的背景文章写于1918 年,尽管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
9
史上最后一个腐朽封建王朝, 给民族新生带来了巨大希望, 科举考试废除也有十几年了, 但封建统治
者, 用以维护其统治权威专制文化却依然存在, 广大的中华大地还笼罩在封建主义令人窒息的乌烟瘴气之中, 封建礼教还是像枷锁一样套在人们的脖子上。几千年来被奉为行为规范和准则的封建道德, 和吃人联结了起来;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是封建统治者以仁义道德吃人的历史, 这是对封建礼教道德最深刻最本质的揭露, 是作者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长期研究后的重大发现。
鲁迅的《狂人日记》通过狂人这一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社会叛逆者的形象,一个清醒的启蒙主义者的形象达到了充分挖掘中国国民劣根性以及批判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害人的目的, 正是基于狂人形象这样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以及他深广的社会意义, 才使他成为文学长廊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才使他具有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而成为古今中外独特的“这一个”。
在鲁迅看来, 人民生活的拮据困苦还在其次, 真正可怕的是人们心灵的麻木和思想的愚昧, 正所谓“凡是愚弱的国民, 即使体格如何健全, 如何茁壮, 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鲁迅《< 呐喊 自序》)。而联系当今社会,在各种新闻事件中,诸如“李刚门”“药八刀”,抱着“看客”心态围观者不在少数;抵制家乐
10
福、游行打砸日货店铺等恶性事件中,许多人只是为了泄一己私欲,而加入“爱国民主的赶集”中,伤及无辜。民众并非麻木,而是不理智,这是历史的退步。若鲁迅仍在,恐怕并不希望看到“围观”或者“赶集”这种现象的存在更甚恶化。这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每一个人从《狂人日记》乃至鲁迅后来更深度剖析人性侧面的文章中学习。如何更理性地看待事件,如何不让自己的热血洒在无意义的爱国主义赶集上,值得我们去探索。
篇三:读狂人日记有感
读狂人日记有感
当我读着鲁迅先生所写的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虽说与现代文区别无几,但是依然觉得那个年代给我一种模糊的距离感,一种沧桑感。而且,纵然是白天,读完后的我着实还是会感受到有一种十分恐怖的气氛笼罩着我。鲁迅先生似乎将我带进了那个“遥远”的地方,让我觉得自己就是那个狂人。而那种“吃人”的气氛更是被鲁迅先生再现的如此生动。
鲁迅先生笔下的狂人实则是一个“病人”,他有着强烈的“迫害症”,觉得周围的人全部都鬼使神差加入了吃“我”的团伙中,就连“那赵家的狗”,街上的小孩子都要瓜分自己的一片肉,半根骨。而更令人绝望的是,连自己的亲兄弟也参与了“密谋”。如此一来,狂人成了这个世上最孤独的人,他没有同伴,没有可以求助的人,只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识“清醒”
11
地“研究“着。
如此一来, 一个不懂世事却也头脑清醒的“疯人“道出了世间的本质,而那些将“疯人”称为“疯人”的人却故作糊涂,明明干出一些吃人的勾当,却道貌岸然地做起了“君子”。这正是封建社会对事实的歪曲。文中写道“他们一翻脸,便说人是恶人”,及其“翻天妙乎,与众不同”的处世原则更是将封建统治阶级颠倒黑白的本领描述的淋漓尽致。他们“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遮掩,不敢直接下手”,这正是他们缺乏勇气的体现,因此,只要我们拥有斗争的勇气,必然会取得胜利。文中也对他们的复杂的性格也有直接地批露。“狮子似的凶心,兔子似的怯弱,狐狸的狡猾”。但他们“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正如病人对他哥哥的劝说中所说的一样:“吃人的人,什么干不出~”的确,吃人的人,什么干不出~~为了吃人,竟连自己的同胞兄弟也要谋害,故在封建社会中,没有亲情叮言,有的只是杀害、暴力与凶残。所以,“小孩子”,“狗”,“医生”,“陈老五”以及“我的大哥”,都在以同样凶残的目光看着“我”这块肥肉,他们要“育肥我”,然后再逼“我”自戕,这样他们“没有杀人的罪名,又偿了心愿”,多么狡猾无耻与凶残~这是一个多么灰暗的社会,黑白颠倒,真正清醒的人被叫做疯人,真正清醒的世界也只有他一个人。而其他的“吃人兽”则是活在主流的社会,“吃人”才是活在他们世界里的王道。
12
更可悲的是我们的孩子们,他们何以有此等的心思呢,~无非是老子娘教的,况且大环境如此——“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如此一来,“吃人”的后代毕竟还是要“吃人”,这个种族注定着要这样繁衍下去。而像“我”这样的“清醒”的人是注定会在悔恨与与忧虑中静候这被“吃掉”的事实。文章结尾的那句的高声呐喊:救救孩子,是多么的深厚却也凄冷,这是为谁的呼唤,又有谁能听到懂得他的呼唤,全文在我读到这已然由
一部恐怖片转变成了悲情剧。现在看来这出剧已历历在目,它在我“清醒”的“研究”后显得越加真实和贴切。
读红楼梦有感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句话似乎道出了曹雪芹毕生的凄苦,以及《红楼梦》这满卷的哀诉。曹雪芹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挥洒的淋漓尽致,这部《石头记》无疑不成为了一块坚硬的石头,响彻地抨击了当时那封建悲剧性的社会,也给了后人一面关照历史,体味人生的铜镜。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生活,其中塑造的个个人物堪称活灵活现,犹如曹先生捏造的神奇的泥人,在他们纷杂的世界里开始了神话般的话语与姿态。
13
然而,这满眼的花枝,喜人的生气下,终究还是藏着一个让人掩面的悲剧故事。《石头记》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衔玉出生的怡红公子如何,才华横溢,孤高自许的林姑娘又如何,处事得体的皇商小姐又如何,皇贵妃的三个妹妹,富贵贾府的三位小姐又如何,最终也都是死的死,散的散。元春的选才凤藻宫,探春的千里东风一梦遥,惜春的青灯黄卷古佛旁,宝黛的木石前盟,宝玉宝钗的金玉良缘,以及上至元妃下至投井的金钏,屈死的晴雯,她们纵然有百媚千愁,终究拗不过那吃人的社会。其实,他们都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树倒猢狲散”是那个时代的必然结局。
另外,小说再手法上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
14
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鲁迅曾经指出:“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迅所谓的“都打破了”指的是“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以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红楼梦》没有把人物写某种思想或性格的化身,更没有把人物当作说教的工具。作者以细腻的笔墨展现了生活本身所固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和复杂性。《红楼梦》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单线结构。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关系为中心线索,同时展开贵族大家庭的其他人物、事件的描写。在紧紧抓住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恋爱、婚姻
15
悲剧的同时,展开广阔的社会环境描写,从而写出了产生这一悲剧的社会根源。
一曲红楼犹如一部百科全书,涵盖了人间的纷杂世界的种种答案。它有万象竞争的喜气,有精致秀气的独吟,忧感善伤的凄婉,留给了我们无尽的对故事的爱恋,对人物的惋惜,和对那个社会的探索。
篇四:读《狂人日记》有感
读《狂人日记》有感
在写这篇读后感之前,我觉得有必要说几句我对鲁迅先生的感慨。
我想在我心目中也只有鲁迅先生配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样的评价了。不论是他的斐然的文采,还是他前瞻的思想。对中国来说都是隗宝。他写的文章一直到今日都警醒着我们,刺激着我们,甚至唤醒了我们。我有时会想先生是活在所有时代的人,他一眼望穿了古今,他写得那些文章讽刺了当时的社会,也讽刺了现在的社会。他看穿了所有时代。他以笔做刀,刀刀捅在社会所有腐烂污臭的伤口上,要先把这些污糟放干净,才能治愈它。萧红女士说鲁迅先生在北平教书时,从不发脾气,但常常好用这种眼光看人,一生气就用眼睛往下一掠,看着她们。而谁曾接触过这种眼光的人就会感到一个旷代的全智者的催逼。
现在来说说狂人日记这篇小说。狂人日记这篇短小说名气
16
实在是太大了,中国现当代伟大文学斗士鲁迅的第一篇小说、中国白话文第一篇小说、反帝反封建的第一篇战斗檄文,甚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也自狂人日记而始,狂人日记开创了一个又一个先河。之前看狂人日记,完全是一种膜拜与仰视的读法,把鲁迅先生的文字看下去,然后自豪地宣称:我也读狂人日记了;重要的是这看与宣称,而不在乎读。 《狂人日记》宏扬的人的文学,强调文学就是要维护人的权利,人的文学的中心思想就是要维护人性、宏扬人是完美的、人至高无上的思想截然不同。先生明白,在一个封建“吃人”数千年的社会,突
然把人性拔高到那样一个高度,就犹如突然把一群囚禁在黑暗中数十年的囚犯置于阳光之下,囚犯们是会痛苦,甚至发狂的,这发狂的力量犹如山崩地裂,维实可怕。更使得我们警醒,我们自持。
鲁迅先生抨击那个吃人的社会,更在结尾发出呼喊:救救孩子。鲁迅的文章被从教科书中拿走了是种遗憾~ 我们的孩子们缺少了对那个吃人社会的记忆,是种遗憾~遗憾的是现在的世道也变得像那时一样冷漠了。冷漠的社会,是吃人的社会,希望不要将冷漠继续下去了。那样吃人的社会我希望永不再从演。
17
18
作文二:《狂人日记教案》3100字
《狂人日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理解狂人形象的特异性及其深刻意义。
2(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小说中的作用。
3(结合语境,揣摩体味小说中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的语句。 教学重点
目标1和2
教学方法
阅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约2课时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检查预习
略。
二、导入新课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到底是个怎样的社会,作为五四悍将的鲁迅先生以小说的方式做出了自己的回答,它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让我们切换视角,看看当时的社会在“狂人”的眼中是怎样的景象。
三、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
《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第4卷第5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作者在这篇小说发表时,第一次采用了“鲁迅”的笔名。
从日本回国后,鲁迅接连遭到严酷现实的打击,一度失望而沉默。正当鲁迅埋头在中国古文化中“钩沉”的时候,正当鲁迅在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痛苦、焦虑的时候,《新青年》树起了“文学革命”的旗帜,使鲁迅走出沉默,将已数十年来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思考和认识,浓缩在一篇小说里,与《新年青》同仁一起,
站在了文学革命的最前沿,向整个封建社会提出了挑战。这篇非同凡响的小说,就是《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以“处女作”成名的作家为数不少,但在37岁时才发表处女作,而且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并成为大文豪的作家却为数不多。鲁迅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学革命的机遇。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文学革命,也就没有鲁迅。鲁迅在发表《狂人日记》之前,不但写了《文化偏至论》《魔罗诗力说》等文学论文,翻译了许多“域外”的进步小说,还创作了文言小说《怀旧》,其主要思想都在于唤起人们的觉醒。然而,作为一个先进的知识分子,声音虽然激进,但毕竟缺少呼应,不能造成一个运动。而《新青年》向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首先发难后,虽然也一时有些寂寞,但大家一起鼓动,终于形成了一股势力,其影响就震撼人心了。
2(播放课文相关录像,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感性感知。
3(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把握小说基本内容。
提示:
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非同寻常甚至有点恐怖的故事??作者回乡时听说一个朋友生了病,就顺路去看望了这个年轻人。这个时候,朋友已经病愈,在一个地方做了候补官;病人的哥哥就向作者讲述了弟弟生病的经过,并给作者一本弟弟在生病期间写的日记。在日记里,年轻的病人叙述了他在病中发现的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这是在他生病之前没有发生或者不敢想象发生的现象,于是在极度的紧张和恐慌下开始疑神疑鬼,在梦魇中胡言乱语??作者在回去之后,通过自己的整理,就有了这本《狂人日记》。
四、合作探究
1(“狂人”的“狂”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狂人总是时时害怕着、提防着被人活生生地吃掉,作品具体写出了他的狂态。
?变态的心理。
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视、抚摩都看作是吃人行为的一部分。将别人善意的“笑”理解为暗藏杀机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离了正常生活的心里轨道。
?混乱的逻辑。
狂人在这种变态的心理下,正常的逻辑必然会被打破,这就造成了逻辑的混乱。“他”与“赵家的狗”没有必然的联系,那狗看“我”两眼更是与“我”不相干,但狂人却将他和“那狗”与“我怕”与“月光”的不见都联系了起来。
?虚幻的幻觉。
狂人即疯子,是生活在幻觉世界中的人。
“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古久先生很不高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2(“狂人”难道仅是一个病人吗,
提示:
通过象征和暗示,从作品字里行间所传达出的信息中,我们可以发现,狂人实际上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
这可以从他的思想和行动的种种表现看出来:
?“凡事总需研究,才会明白”,表现了狂人怀疑传统、研究一切的启蒙者的思想特点。
?“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是狂人对“吃人者”本质的认识。
?狂人在“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的历史的“字缝里”,看出了“吃人”两个字,是他对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所做的历史概括。作品中所提及的活生生的吃人的事实,则是这一历史和结论的旁证。虽然狂人把“把脉”理解为“揣一揣肥瘠”是混乱的臆想,但既然古代能够“易子而食”,现实中狼子村能够吃人,为什么自己的大哥不可能吃自己呢,荒诞的逻辑中自有逻辑的合理性。
?狂人“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是对于吃人社会的“经典”“戒律”的蔑视和斗争。通过“古久”和“陈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意义,将矛头直接指向了保守的传统文化。
?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对未来社会的幻想和规划。
?“我也未必没有吃过妹子的肉”。这是对自我的估价和反思,也是对自己前途的绝望,充满了自我忏悔的精神。
?“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为建立新的社会而进行的实践性探索。现实中的人、文化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纯洁的。没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
因此,要想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就只能赶紧救救孩子。
3(小说通过狂人的形象,意在揭示什么,
提示:
作品通过狂人的形象,尖锐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为主题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4(环境是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揭示社会主题的重要元素。同学们速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有关的环境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意义。
提示:
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5(艺术手法,
提示:
?借实行虚,以虚证实。
小说选取狂人作为主角是个十分精心的安排。
?独特的心理描写。
?采用了一些注入象征、暗示、变态心理描绘等现代主义手段。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比喻黑暗的长久。
“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比喻、暗示中国几千年不变的传统文明。
“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象征整个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凶险。
?采用了对照的手法。
正文前面的小序是用文言写成的,它简洁、明了而又清醒;而正文部分是用白话写成的,具有很深的心理内涵。这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充分显示了白话文学的表现能力,前面清晰的小序也反衬了狂人日记的思维的混乱和混沌。
6(小结
《狂人日记》既是现代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它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直指中国封建主义文化的核心,同时对现实社会中的黑暗又进行了毫不犹豫地揭露。同时,它又不是采用了传统的写实的手法,而是运用大量的具有现代特征的注入暗示、影射,尤其是精神分析的手法来表现狂人的心理,甚至是中国文化的无意识。
《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都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文学)创作的基础;它的深刻的思想是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的高度概括。其在形式和思想方面都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思想史。
五、课后作业
1(一个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以拯救那样一个黑暗的时代;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当我们过上了和平幸福的新生活,我们的孩子在这个生活富裕的环境中几成“小皇帝”“小公主”时,有人又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这呼声是无病呻吟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2(预习《命若琴弦》。
作文三:《小狂人日记》1500字
一
阳光是慵懒的,可见太阳在伸懒腰。
太阳许久不这样轻松了,突然伸起懒腰,是不正常的。我须小心注意才好。不然前日那些同窗为什么凑到一堆,见到我却不自然了呢?还假意地笑笑。
我知道,他们已经成机器了,而我还是人。他们自然想将我变成机器。
我不怕人笑,我决不上你们的当!
二
“出去玩玩吧!”老妈倚着门说。
虽然我还不知道你们的阴谋,可我却也不会上当。须问个清楚才好。
“你们都是一伙的吧!”我问老妈。
“什么呀?”她果然说。我知道她的心虚了,可是我还要问。
“你们想要将这世界的黑暗遮去,是不可能的。我已经看见了!”
她的脸上不安起来:“你病了,快睡觉去吧!”
我没病,我怎么会有病?可是我去睡了。
三
我许久没见她了,今天见了,但觉神清气爽,再也不想回到污浊的尘世。“我们走吧。”我说。“去哪里呢?”她回答。是呀,我们没有地方好去。“快回去吧,复习复习准备考试。”她说,竟然。
“你也来劝我?!”我突然想哭,就哭出来了。她惶惶然的样子,“我也是没有办法,为你好呀!”
我想起一件事情,就问她:“空气为何轻松了起来?”
“许是他们想让你先栽倒,再自己爬起来。”她说。
有理有理……
四
离开了她,我还不想回家。就在街上转转。
“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一个人拿个酒瓶子摇摇摆摆向我走来。我一把抓住他,“你倒想得和我一样!”
“喝酒,喝酒。”他说。
身旁的人拉着我去跳湖,我想起了她,就回家了。
五
老妈带我去医院。
我没病为什么要去医院?可我还是去了,想听听他们怎么说。
一看见那医生我就知道了,他也是机器。
机器看病,又怎么能看好呢?
果然。他看到我,脸上露出惊恐的神态,拉了老妈走到一旁轻声说话。一会儿,反过身来问我:“你在想什么?”
我想试试他还有没有救,便轻声唱起小齐的歌:“本来也可以/向这个世界举起白旗/把眼睛闭上/走进队伍里面/不看不想/不再争辩和反抗……”
他惊愕地睁大眼睛,连连摇着头:“没救了,没救了!”
我知道,他没救了。
六
“本来也可以/依照人生的速度前进/像一个好人/准时恋爱求职/一成不变/按部就班地老去/只要当初没听见/远方的鼓声/我就不必寻觅/那是什么歌曲/既然我已经看见/另一条路上的美景/那是怎样的崎岖/我都不在意/本来也可以/让我的呼吸不必费力/本来也可以/让我的快乐比较容易/只要我甘心。”
“不要说了!”
“你们怕了?”我笑着,“可是我要说:你们可都改了吧?收回,收回你们没有生机的面孔,不容新生的心灵。你们都老了,已是满头白发了!你们将人生虚度,你们的心灵成了废铁,你们都成机器了!按部就班地老去!”
似乎有人在撕扯,我也顾不了那么多:“你们是机器,按照规则生活,你们的灵魂,早已攥在了别人手中!”
我还是被他们关进了小屋, 可是这有什么关系。不与他们接触甚好, 免除了把我变成机器的灾难。可是, 我竟没有一点废铁的心吗?他们看我那冰冷的几眼,未必没有改变我的心。
不再想了。
不再想了。规则之中,有没有跳出圈子的小丑?
她,她……
作文四:《狂人日记》3100字
狂人日记: 阅读鲁迅《狂人日记》中的文段,回答问题
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
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我可不怕,仍旧走我的路。前面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我;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铁青。我想我同小孩子有什么仇,他也这样。忍不住大声说,
“你告诉我!”他们可就跑了。
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赵贵翁虽然不认识他,一定也听到风声,代抱不平;约定路上的人,同我作冤对。但是小孩子呢?那时候,他们还没有出世,何以今天也睁着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这真教我怕,教我纳罕而且伤心。
我明白了。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
请回答:
1. 这部分文字段描写了狂人怎样的特征?
答:知道别人要怕自己,但“我可不怕,仍旧走我的路”,说明“狂人”坚持自己的革命理想,坚持走自己的革命道路,有不怕牺牲、不屈不挠的精神。
2. 文中的“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表示什么意思?
答:指历史,二千多年来的中国封建历史。
3. 狂人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表示了狂人的反抗精神,运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 答:运用暗喻、象征的表现手法。踹了它一脚,即是批判中国的封建历史。
4. 对于文中狂人对小孩想害我,我既怕又伤心,为什么?(怕他们与大人一样“吃”我;为年青的一代也被礼教毒害,自觉不自觉的在维护着吃人的礼教而伤心)
答:括号里的基本正确。不过,我则认为他既害怕又伤心,不是怕自己为小孩子所害,而是害怕小孩子们成为像他们父辈那样的人,过着吃人与被吃的日子。
5. 根据这部分,并联系全文看,狂人是个怎样的人?
答:狂人是一个革命者,批判了中国的封建历史后为当时世俗人所迫害,但仍坚持革命的道路。他不怕牺牲,不在恶势力前低头。见到下一代人为封建礼教所毒害,他既害怕又伤心,不是怕自己为小孩子所害,而是害怕小孩子们成为像他们父辈那样的人,过着吃人与被吃的日子
总:《狂人日记》的启蒙主义思想特征,主要表现在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对麻木愚昧的国民性的批判,以及对将来的坚定信念和热烈希望。
它“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对迫害狂者的精神状态虽然有逼真的描写,但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更令人震惊,揭露了“仁义道德”的极端虚伪性,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不仅表现了鲁迅的“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创造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
1. 作者创作《阿Q 正传》的意图是什么?
答:《阿Q 正传》的创作意图是着眼于启蒙,写出中国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惨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麻木、沉睡的民众。(根据鲁迅做小说的目的,治疗国民弱点的论述和《阿Q 正传》的成因等分析)
2. 根据小说情节,概括阿Q 的性格特征。
① 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凭本能劳动和生活;偷萝卜死皮赖脸不承认。② 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做小偷毫不掩饰,凭生理本能求食求爱,不受传统道德规范约束;但他思想里又样样合于圣经贤传,严守男女之大防。③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未庄所有居民,全不在他的眼里,对赵太爷和钱太爷也不表格外地祟奉;但打败了就轻易求饶,骂自己,还打自己,用自贱的手段来消除失败的痛苦。④ 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争强好胜到与别人比丑的地步,但赵太爷打他嘴巴,他不反抗;地保敲诈他的酒钱,他也不争辩;他向吴妈求爱,赵太爷趁机敲诈,并剥夺他的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他也不反抗。⑤ 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不合未庄老例的,他都以为是错的,革命是与他为难,深恶痛绝;但他进了一回城,又鄙笑乡下人,革命党进城,看到盘辫,他也学起来。⑥ 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小尼姑不合儒教,是他排斥的对象,假洋鬼子剪掉长辫子,成为他最厌恶的人,对造反也反感;革命一来,虽然知道这是杀头的罪名,但想到可能有利可图,便也想革命,还不惜投降最厌恶的假洋鬼子。⑦ 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受欺负愤愤不平,对赵太爷之流心怀怨恨,只要有机会,他就狠狠地进行报复,看到赵太爷之流在革命面前的慌张,心中十分快意;但赵太爷权重之时,又时时想攀附他,借以抬高自己的身份。⑧ 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他欺软怕硬,对比他弱的,他表现出十足的霸道,被王胡打败,又遭假洋鬼子的哭丧捧,便迁怒于小尼姑,他受赵太爷迫害,丢了生计,又迁怒于小D ,在弱者面前,他俨然是赵太爷;但对赵太爷和假洋鬼子,做到骂不还口,打不还手,进了县大堂,他主动下跪。⑨ 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对自己缺点神经过敏,头上的癞疮疤成了他的禁区;但刚刚挨赵秀才的打便忘记了,反而跑去看热闹;死期已到,还有心思后悔自己画得不圆,示众时还想博得看客的喝彩。⑩ 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受欺负时,老说“现在的世界太不像话,儿子打老子。”他极力想改变现状,但实际上任凭赵太爷之流怎样迫害,他都随遇而安,到了山穷水尽之时,仍然用命运来安慰自己,认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要抓进抓出,要游街,要杀头的。
一. 结合小说中的下列语句,分析阿Q 的性格特点:
第一组:
(1)“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 你算什么东西! ”
(2)“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3)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
(4)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刺刺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
性格特点: 突出了阿Q 自高自大而又自轻自贱,以“精神胜利法”聊作自我安慰
第二组:
(1)老实说:他肯坐下去,简直还是抬举他(指王胡)。
(2)“和尚动得,我动不得? ”他扭住伊(小尼姑)的面颊。
(3)“这是你的? 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 你??”
性格特点:体现阿Q 蔑视平辈和游手之徒的狡猾
第三组:
(1)但他有一种不知从那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
(2)“革命也好罢”阿Q 想,“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 太可恨! ??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3)“造反了! 造反了! ”??“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 性格特点:画出了阿Q 愚昧落后,自发地想革命而又误解革命
3. 结合课文及此文,指出阿Q 精神胜利法是怎样形成的?
由于阿Q 这类人长期处于奴隶地位,不断反抗,不断失败,想反抗而在行动上又不能实现,于是便产生了“精神胜利法”。
《阿Q 正传》的批判精神与现实意义:
《阿Q 正传》的批判精神与现实意义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以其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入木三分的刻画分析及对社会的清醒认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和人性的“痼疾”,作者希望“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达到治病救人、改造国民性的目的,体现了深刻的主题,有着伟大的现实意义。
总:《阿Q 正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小说,它深刻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经济上的残酷剥削,政治上的沉重压迫,思想上的严重毒害。“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作者在这篇小说中生动地刻画了阿Q 这个“沉默的国民的灵魂”。
鲁迅创作《呐喊》的目的
1. 鲁迅先生将这部作品名为呐喊。是他心底的呼唤。他希望通过心灵的呐喊能够惊醒那些
还在沉睡的国人。惊醒他们麻木不仁的心灵
2. 呐喊的意义由他本人来说是两层意思,一是唤醒愚昧的国民,二是让敢于反抗的猛士听
到而不会觉得自己是孤身一人。
作文五:《狂人日记论文》2100字
“吃人”还是“被吃” 学号:11124582 姓名:詹欢欢 还记得在初中的时候听到这样的一个报道:着实把震惊了,吓到了,说是广东那边有一些饭庄,专门提供“婴儿滋补煲汤” ,而那些婴儿正是他们用残忍的手段弄到手的,或是非法高价买来,或是威胁,就这样上演了一幕一幕人吃人的罪恶。在我印象中,在这之前是在一篇微型小说中看到这样题材的,当时只当作者思维奇特,不以为然,万万没想到,它真的是现实生活中取材而来。 最近,又读了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 ,在觉得触目惊心之余,更加引发了内心深沉的思考,让我不得不对社会,人性,道德重新审视。在“吃人”与“被吃”之间,我们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 、 自然界中的,有“食人蚁”“食人鱼”“海乙那” ,这些会吃人的动物,在我们眼里是可怕的。但是,或许是因为我们自认为,我们是“人” ,是有思想道德的“人”,是高级的,所以更不会站在道德层面上批判动物食人,只会说:“它:们是禽兽,没有人性,所以会吃人” 。可是,我们且跟着《狂人日记》的“狂人”翻开历史看看: “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还是一直从前的事。谁晓得从盘古开辟天地以后,一直吃到易牙的儿子;从易牙的儿子,一直吃到徐锡林;从徐锡林,又一直吃到狼子村捉住的人。去年城里杀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舐” ,从古至今,我们真的就没有吃过人吗, 一句“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的呐喊是否令我们毛骨悚然的害怕了, 据鲁迅说,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弊害”何在,乃在“吃人”。鲁迅以其长期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深刻观察,发出了震聋发聩的呐喊:封建主义吃人~ 是的,吃人,顾名思义,就是吃食人的肉体、血液、甚至骨头,这只是在人的个体层面上;在精神层面上的“吃人” ,恐怕是要严重深远的多了。在鲁迅的很多小说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被封建体制、家族制度和礼教压迫而“被吃”的人。其中,孔乙己,满口的“之乎者也” ,孔孟之道,最终悲惨死去,难道不是因为深受封建腐朽的科举制度所害吗,小学时读的《少年闰土》 ,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极为深刻,小时的闰土,还没有太多受到封建等级制度等的太多影响,聪明伶俐,可是,就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受到了太多压迫与“洗脑” ,变得卑躬屈膝,畏畏缩缩,看了让人心寒。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 ,他其实本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正常人” ,他不吃人,身边的“吃人“的人便觉得不安,觉得他是精神有病的人,定要只好他,也把他变成“吃人”的人。诚然,他们,虽然只是鲁迅先生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可是却是我们生活中多少人的缩影啊~ 孔庆东先生说: “不自由就是被吃的,封建社会被压迫,被奴隶就是被吃,一个民族不承认自己侵略过其他国家, 不承认“吃过人” 的国家还是野蛮的国家。”以此推来,不承认“吃过人”的人还是野蛮人。 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会看到,因为道德的沦陷,法律的漏洞,人性的泯灭,而导致地惨绝人寰的悲剧。 、 “彭宇危机”“小悦悦事件”无不在对我们深沉地敲响着道德底线的警钟。 老人摔倒没人敢扶了, 小孩被车碾过无人上前救助了, ,钱包被抢无人敢见义勇为了,,这是一种大势所趋,这是一种正常现象,这是一种道德沦丧,到底我们是要做《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还是“正常人” ,我们究竟是在“吃人”还是“被吃”,在对我们深沉地敲响着道德底线的警钟。老人摔倒没人敢扶了, 小孩被车碾过无人上前救助了, , 钱包被抢无人敢见义勇为了,,这是一种大势所趋, 这是一种正常现象,这是一种道德沦丧,到底我们是要做《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还是“正常人” ,我们究竟是在“吃人”还是“被吃”,脑海中浮现的这些问题无不困扰着我,我也相信这些问题也时时困扰着每个人~ 现在,我们再
回到《狂人日记》中再来看待“吃人”这个问题,“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 仔细看了半夜, 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礼教就是吃人,仁义道德是礼教虚伪的面具,这就是鲁迅对封建道德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和认识的结果,可悲的是,即使到了今天我们还是延续着这样的病态,可以说,不单单是小部分群体,更可能是我们每个人的病根。 小说 《狂人日记》的最后一句歇斯底里的呼吁才是真正给我们当头一棒,“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 我可以看到,鲁迅先生内心的不安,惶恐,他不单单是看到民族的劣根,更多的是关注到了民族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那就是那些孩子。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未来,我们是否更应该关注“吃人“社会会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孩子,是一个弱势的群体,他们是天真无邪的,他们不该一出生就受到这种“吃人”血统的摧残,他们有权利在一个干净的,充满着和谐与快乐的环境下生长,只有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才有希望,才有未来。 或许“吃人”还是“被吃”这个话题,每天都有人在思考,每天都有人在争论,也每天都在演绎着。我想说,如果有一天,我们每个人都成了真正的“不吃人”的“狂人” ,这个世界才是正常的吧,~
作文六:《狂人日记摘抄》2500字
狂人日记摘抄
狂人日记摘抄
1、常常昼夜颠倒的我,每到凌晨都会有一种感觉:自己是这座城市里唯一还醒着的人,那种心情堪比猫头鹰倒挂在深夜的森林里,孤独地盯着外面的一片漆黑,想着大家都已经各自在床上做梦。那些梦里拒绝我的参与,而醒着的世界也都没为我亮着灯。
2、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赵贵翁虽然不认识他,一定也听到风声,代抱不平;约定路上的人,同我作冤对。但是小孩子呢,那时候,他们还没有出世,何以今天也睁着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这真教我怕,教我纳罕而且伤心。
我明白了。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
3、晚上总是睡不着。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
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候的脸色,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
想起来,我从顶上直冷到脚跟。
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
你看那女人”咬你几口”的话,和一伙青面獠牙人的笑,和前天佃户的话,明明是暗号。我看出他话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他们的牙齿,全是白厉厉的排着,这就是吃人的家伙。
照我自己想,虽然不是恶人,自从踹了古家的簿子,可就难说了。他们似乎别有心思,我全猜不出。况且他们一翻脸,便说人是恶人。我还记得大哥教我做论,无论怎样好人,翻他几句,他便打上几个圈;原谅坏人几句,他便说”翻天妙手,与众不同”.我那里猜得到他们的心思,究竟怎样;况且是要吃的时候。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
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4、他们这群人,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子遮掩,不敢直截下手,真要令我笑死。我忍不住,便放声大笑起来,十分快活。自己晓得这笑声里面,有的是义勇和正气。老头子和大哥,都失了色,被我这勇气正气镇压住了。
但是我有勇气,他们便越想吃我,沾光一点这勇气。老头子跨出门,走不多远,便低声对大哥说道,”赶紧吃罢~”大哥点点头。原来也有你~这一件大发见,虽似意外,也在意中:
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
吃人的是我哥哥~
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5、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
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6、最可怜的是我的大哥,他也是人,何以毫不害怕;而且合伙吃我呢,还是历来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
我诅咒吃人的人,先从他起头;要劝转吃人的人,也先从他下手。
7、其实这种道理,到了现在,他们也该早已懂得,……
忽然来了一个人;年纪不过二十左右,相貌是不很看得清楚,满面笑容,对了我点头,他的笑也不像真笑。我便问他,”吃人的事,对么,”他仍然笑着说,”不是荒年,怎么会吃人。”我立刻就晓得,他也是一伙,喜欢吃人的;便自勇
气百倍,偏要问他。
”对么,”
”这等事问他什么。你真会……说笑话。……今天天气很好。”
天气是好,月色也很亮了。可是我要问你,”对么,”
他不以为然了。含含胡胡的答道,”不……”
”不对,他们何以竟吃,~”
”没有的事……”
”没有的事,狼子村现吃;还有书上都写着,通红斩新~”
他便变了脸,铁一般青。睁着眼说,”有许有的,这是从来如此……”
”从来如此,便对么,”
”我不同你讲这些道理;总之你不该说,你说便是你错~”
我直跳起来,张开眼,这人便不见了。全身出了一大片汗。他的年纪,比我大哥小得远,居然也是一伙;这一定是他娘老子先教的。还怕已经教给他儿子了;所以连小孩子,也都恶狠狠的看我。
8、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
去了这心思,放心做事走路吃饭睡觉,何等舒服。这只是一条门槛,一个关头。他们可是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师生仇敌和各不相识的人,都结成一伙,互相劝勉,互相牵掣,死也不肯跨过这一步。
9、这时候,我又懂得一件他们的巧妙了。他们岂但不肯改,而且早已布置;预备下一个疯子的名目罩上我。将来吃了,不但太平无事,怕还会有人见情。佃户说的大家吃了一个恶人,正是这方法。这是他们的老谱~
陈老五也气愤愤的直走进来。如何按得住我的口,我偏要对这伙人说,”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那一伙人,都被陈老五赶走了。大哥也不知那里去了。陈老五劝我回屋子里去。屋里面全是黑沉沉的。横梁和椽子都在头上发抖;抖了一会,就大起来,堆在我身上。
万分沉重,动弹不得;他的意思是要我死。我晓得他的沉重是假的,便挣扎出来,出了一身汗。可是偏要说,
”你们立刻改了,从真心改起~你们要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
10、不能想了。
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哥正管着家务,妹子恰恰死了,他未必不和在饭菜里,暗暗给我们吃。
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
11、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
12、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怕得有理。
13、常常会有一种被世界暂时忘了的感觉,就像水槽里忘掉没洗的唯一一只筷子,或者孤零零挂在饭店门口的雨伞,一直没人来取走。
作文七:《读《狂人日记》》900字
读《狂人日记》
鲁迅的笔尖锋利,好像可以把旧社会的脸皮刺开一道口子。 狂人日记,不知狂人到底是何人,是文中所说的赵翁贵等“吃人”的人,还是文中的自己。狂人狂在吃人,抑或狂在整日担心被人吃,这种纠结孤独,恐怕才是日记中唯一真切的东西。
“自己想吃人,又怕被人吃,都用着疑似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
旧社会的黑暗动荡,在这篇白话小说中毕露无疑。生活好像是虚伪的,人面端庄,却留露着奸邪的汁液。是心理的扭曲,还是社会的现状,两者都有吧,这样高妙的手法,既可将晦暗无垠的肮脏揭露,又可安保自身。
都说鲁迅是拿笔尖战斗,如此看来,果然。
“这时候,大哥也忽然露出凶相,高声喝道:‘都出去,疯子有什么好看的!’”
说自己是疯子,鲁迅在彼时,应当是众人眼里的疯子。他的格格不出,一腔先进热血无处释放,使得他俨然成了疯子,反对旧社会的人,反对专制的人,崇尚西方科学的人,都是疯子。
真的是吗,结果不想而知。
所以鲁迅是狂人,他狂倒可以将敌人的内心解剖的畅快淋漓,却又使得那些被激怒的疯狂的人无法发泄,狂倒可以用笔作利剑,将民族禁锢的思想各个击破,然后注入新生能量,如此的“狂妄”,如此的“放肆”。
凡事总需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世事的虚假伪迷,一览无遗,愚昧的族人竟可在这层层虚无中受尽欺骗,却可安然入睡。确是该换一换气息了,如若不然,又怎能走上条条明路完成度度艰辛。这吃人,其一在于说出世人吃人,描绘人世的血汗残暴,愚昧腐朽。其二是暗喻了封建礼教,千古猖獗的固步自封,野蛮荒谬张着血盆大口,吞噬着中国的人,这种“教育”贯彻了人的一生,从下生起,就是被如此的环境包裹着。
“没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
看整部《呐喊》也是一样,无非在于揭示社会的黑暗阴险。封建礼教的酷刑慑压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眼看着就瞅见黎明了,又怎能不叫周树人愤慨,泱泱大国几千年,到头来尽失其繁盛,无疑,鲁迅有双洞察实质的眼睛和滚烫觉悟的心,才使他骤然迸发,凝成中国屈辱史上的英雄,走向着先进文化的进行曲。
作文八:《狂人日记有感》1200字
狂人日记有感
“狂人”出生于封建士大夫家庭,身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造成对社会的恐怖心理。他认定现在是个“吃人”的世界,封建制度是“吃人”的社会。他半夜察看历史,看见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他对吃人社会发出勇敢的挑战,相信将来的社会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小说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吃人”的本质,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
“狂人”的第一则日记就吸引了我。虽然,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只是平凡普通的五句话。但这平凡与普通却又与别处不一样,平凡得出奇,普通得入胜。简单的“我怕得有理”这句话,就让我的心开始猜测:下面会写些?
《狂人日记》中所谓狂人,就是一个精神错乱的人物,语无伦次,意识好象也有些不清,鲁迅用了非常颠倒的次序,借狂人之口,叙述了中国从前的本真:人吃人。虽说文章是虚构的,可也微微泛出点点恐怖的味道。整篇文章读上去会感到压抑,流露出十分暗淡的调子,可你只要细细“品尝”如此深奥的小说,兴许也会感到忧愁:高远的夜空,朦胧的月光,以及“吃人”人的神情……鲁迅以神一般的描写,叙述了旧中国儿女的凄楚和绝望,又以神奇的笔触,有道出几千年无人敢道出的咏叹。
是啊,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优势谁是能足以相信的呢?当然了,除了自己,还有谁呢?
在那位“狂人”眼里,他不仅想保护自己,又想保护那些千千万万人当中又要被“吃”的孩子。
这篇小说是描写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动,把他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觉柔和一体,用人物自叙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狂人”出生于封建士大夫家庭,身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造成对社会的恐怖心理。他认定现在是个“吃人”的世界,封建制度是“吃人”的社会。他半夜察看历史,看见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他对吃人社会发出勇敢的挑战,相信将来的社会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
声。小说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吃人”的本质,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
“狂人”的第一则日记就吸引了我。虽然,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只是平凡普通的五句话。但这平凡与普通却又与别处不一样,平凡得出奇,普通得入胜。简单的“我怕得有理”这句话,就让我的心开始猜测:下面会写些什么?
《狂人日记》中所谓狂人,就是一个精神错乱的人物,语无伦次,意识好象也有些不清,鲁迅用了非常颠倒的次序,借狂人之口,叙述了中国从前的本真:人吃人。虽说文章是虚构的,可也微微泛出点点恐怖的味道。整篇文章读上去会感到压抑,流露出十分暗淡的调子,可你只要细细“品尝”如此深奥的小说,兴许也会感到忧愁:高远的夜空,朦胧的月光,以及“吃人”人的神情……鲁迅以神一般的描写,叙述了旧中国儿女的凄楚和绝望,又以神奇的笔触,有道出几千年无人敢道出的咏叹。
是啊,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优势谁是能足以相信的呢?当然了,除了自己,还有谁呢?
在那位“狂人”眼里,他不仅想保护自己,又想保护那些千千万万人当中又要被“吃”的孩子。
作文九:《狂人日记教案》13500字
高二语文《狂人日记》粤教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狂人日记》
二.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鲁迅的相关作品、创作思想和艺术成就。
2、理解文章中“吃人”的涵义。
3、了解文前小序的作用和小说的现代技巧特点。
三. 学习要点:
(一)作者简介
1、生平介绍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18岁以前,先后在本宅家塾和三味书屋读书,1893年离家到南京求学,1902年赴日本留学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 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 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 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为 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
鲁迅的思想基础是爱国主义。他在《自题小像》一诗中表达了他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正是这种情感驱使,鲁迅为了中国的维新而去日本学医,后来弃医从文,回国后奋身投入了辛亥革命的宣传活动,甘当新文化运动的一名小卒,20年代后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大声呐喊。
2、心路历程
绍兴 为父病 看透世态 想投异路
四处忙
南京 求新知 抉择学医 报效祖国
开眼界
仙台 攻医学 领悟要著 弃医从文
欲救民
东京 搞文艺 悲哀寂寞 深刻反省
唤民众
北京 抄古碑 苦闷沉默 思索追寻
泻忧闷
北京 应索稿 看到希望 作文呐喊
挥战笔
3、作品介绍
小说集:《呐喊》(一件小事、狂人日记、孔已己、故乡、药、阿Q正传、社戏)《彷徨》(祝福、伤逝)、《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
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坟》
4、鲁迅的思想
对国民的看法和对国民性的批判:
(1)基本观点
中国群众永远是戏剧的看客和示众的材料。
2)问题的形成及来源 (
鲁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和严峻思考,审视传统文化,对国民性的批判是其对民族更新改造思考的切入点。
(3)行动方式:文化批评
通过各种途径,一针见血,不留情面。
批判国民性试图达到对国民精神的改造,是鲁迅创作中一以贯之的主题。
(二)整体感知
比较这篇现代白话小说开山作与古典小说的不同之处
1、以人物的心理意识流动组织小说
2、以第一人称叙述
、日记形式 3
(古典小说重情节,多以第三人称全观角度叙事)
(三)合作探讨
1、“狂人”为什么名之为“狂人”,
所谓“狂人”是从所谓“正常人”的角度说的,“狂人”即“不正常”的人。文中的“我”有哪些不正常的表现——极度敏感,日夜胡思乱想,常发生错觉、幻想:怀疑周围的人,不论认识与否、不论男女老幼、不论贫富亲疏,甚至骨肉之亲的大哥都仇视他,想吃掉他,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小动作皆包藏祸心。从医学角度看,这种处于反应性妄想之中,对周围一切,都可能因某一事物特征而引起多疑性反应:或怀疑有人害他,或怀疑有人侮辱他,就是“迫害狂”的病症。
进一步启发:但这样“不正常”的人,在生活中我们一般称之为“疯子”,“狂人”与“疯子”有何不同吗,作者为何冠之以“狂人”而非“疯子”,——“我”不但怀疑周围的人,居然还试图改变它们(依据第十节有关描写),并预言“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这就不单是“疯”,而且是“狂”了。
2、“狂人”是怎么产生别人要吃他的想法的,
先是觉得大家都仇视自己,然后因街上一个女人打儿子时说的“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而受到触动、“启发”,接着由听说佃户吃了恶人的心肝而推论“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我也是人,他们想要吃我了”。而且他还找出了别人要吃自己的理由——
?曾踹了古家的簿子(古旧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
?好人可以被翻作恶人;
?古来时常吃人:“易子而食”、“食肉寝皮”,“易牙蒸子”、徐锡林(麟)心肝被炒食,人血馒头,佃户吃恶人心肝。
3、怎么吃,
吃死肉——让被吃的人自己勒死;罩上“疯子”“恶人”的名目;和在饭菜里,暗暗给人吃。
4、要吃人的究竟是什么,
注意第三、五、八、十一节的有关内容,从中可看到隐藏于吃人者背后的旧礼教、旧制度、旧文化的狰狞嘴脸。
5、被吃的是什么,
无论吃下的是好人还是恶人,是弱者还是强者,是陌路还是骨肉;也不管是否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吃了人,被一并吞入肚里的还有“人性”——吃人者人性的泯灭。所以被吃的不单是别人,也包括吃人者自己,吃了人就不是“真的人”了。
6、为什么要喊“救救孩子”,
因为“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孩子还保留人的天性,救救孩子就是救救整个国家、民族。
(四)小结
1、狂人对吃人的认识是如何一步步深化的,
1——3则,写狂人首先察觉到周围的人吃人,也即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吃人的现象,并通过研究发现“古来也时常吃人”,一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吃人的历史。这是狂人觉醒的第一层次。
4——10则,写狂人进而看到亲人吃人,即在家庭内部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之间也存在着这种可怕的现象,并通过观察和思考,对古今吃人的方式、吃人者的心态以及吃人者的类型,也有了具体的认识。
11——13则,写狂人联想到妹子被吃掉,进一步认识到原来自己亦是那个吃人传统的一部分。由审视社会、历史、他人,到自己也成为审视的对象,狂人的觉醒达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正是鉴于自我的不可救赎,狂人才把意向中心指向了代表未来的孩子,发出了急迫的呐喊——“救救孩子~”
2、“吃人”的涵义是什么,
吃人是一个中心隐喻,它暗指中国漫长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礼教对人性的窒息与戕害。权势者利用孔孟礼教欺骗宣传,这从精神与文化上吃人的现象,使弱小者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被吞噬。
3、“狂人”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狂人实际上是文化意识的反抗者,是一个挑战传统封建制度的战士。但是被不觉醒的大众视为疯子。
(五)主题思想
鲁迅先生借一个狂人之口,叙述了封建社会吃人的事例,把一种抽象的思想融于一种形象的叙述,展示了封建制度下中国国民生存的悖论与无奈以及愚弱的精神状态。狂人思考和分析了从历史到现实、从社会到家庭到个人的吃人问题,最大限度的揭露了封建主义吃人的罪恶,除了血淋淋的吃人以外,还有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吃人,也就是对人精神的残害。狂人彻底瓦解和撕破了常人世界平和安全的表面状态,直达其最残酷、最黑暗的深层,不仅在表征意义上指出了仁义道德对人性的扼杀,更指出了残酷的极限,进而揭示了民族集体无意识吃人欲望的存在,从而使整个中国社会呈露出“千年不散的人肉宴席”的恐怖意象——这从根本上暴露了封建伦理秩序的全部荒谬性,否定了它存在的价值,从更深层次摇撼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的根底。
同时也批评了国民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歌颂了“狂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坚信真的人必将埋葬自愿吃人与自甘被吃的人,坚信新的世界必然来到。
(六)小说的现代技巧特点
、这篇日记体小说由十三则不标明年月日的日记构成,打破以情节为主、注重故事完整性,以第三人1
称全知视角侧重叙述外在事件的传统小说结构方式,而以第一人称即主人公自述的方式,按狂人的心理意识活动组织小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请同学们试把第一节改成以第三人称叙述,比较不同之处】
这样的改动虽也是以狂人的眼光看待周遭一切,但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的不同表述还是有效果上的区别:
第一人称表述的文字较难看出叙述者的态度,使人感觉它们就是主人公内心的真实想法,使读者直接进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没有“心想”“那天”之类引导语的打扰,同主人公一起体验,以他的感受与外在世界互动。
第三人称表述存在着一个叙事者,他是超越小说世界之上的,居高临下、明察一切、调度一切,用仿佛透视一切的明晰眼睛去观察事物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窥视人物的言谈举止、内心世界。他可以自由出入小说的世界,一会儿在故事之中,一会儿又跳出故事,发表个人的感想和评论。这样,就很容易造成读者与故事、读者与故事主人公之间的疏离,也不容易突出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
而日记往往是一个人内心世界最真实、最直接的呈现,以日记体来表达同样是增强了艺术的真实感以及与人物的直接交流感。
2、文言小序的作用是什么,
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又以一则文言文作为小序,这就构成了两个视点、两重叙述——文言体表现“正常人”的世界,而在当时被视为标新立异的白话体则用于表现“狂人”的内心世界:疯狂中透着清醒,如此反观以文言文为载体的常人世界,则让人感觉到了:传统保守中实含疯狂。
再看序中的一些记述,又会让我们领悟到作品的更多用心:序中记述主人公病愈后成为官员候补——可见故事的实际结局是“大团圆”,暗示了“狂人”的反抗是以失败告终的,他到底还是加入了“吃人”的行列。
作者给出这样一个结局又是什么意识呢,——在当时实际上存在着一种悖论:文化意识的反抗者被不觉醒的大众视为疯子狂人,因此,他们的反抗是不被理解与接受的。要有效果,就要变成“正常人”,然而,一旦成为“常人”,反抗也就消失了,一样会成为吃人机器的零件。
这种悖论是十分耐人寻味的,或者更能激起人们对“出路何在”的思考。
补充材料(1)
《狂人日记》资料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鲁迅一生出版了三部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在这三部小说集中共收录鲁迅创作的小说34篇。尽管从数量上看鲁迅的小说创作算不上多产,但是,他的作品不但思想意义深刻,而且也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正因此,他的小说创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创了中国小说发展的新纪元。
《呐喊》、《彷徨》作于1918年至1924年间。这是鲁迅创作的两个重要的小说集,也是代表着本时期中国小说创作最高成就的作品。此时期,正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蓬勃开展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较自觉地从更高的历史层面,更全面、更深刻地对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进行历史反思并进而建设中国现代文化,其主要表现是一次文学革新。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他的小说集《呐喊》、《彷徨》正集中体现了这个文化革命的要求和历史特征。它们的中心内容是:对中国传统封建文化、封建道德、封建思想意识予以抨击和批判。同时,作者的这种抨击与批判又是通过对“国民性”弱点的艺术剖析集中表现出来的。
在抨击、批判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总主题下,鲁迅在《呐喊》、《彷徨》中还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和
社会关系给予了描写,这其中主要包括六个人物系列:
一是自觉对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进行反抗的、首先觉醒起来的知识分子。这类人物有《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孤独者》中的魏连殳(shū)等;《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也是这类人物的象征性表现。这类人物的特征是:他们已经意识到封建传统思想的荒谬性,有反封建思想的主观愿望,也极力去摆脱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但是,由于传统封建思想势力的强大,他们的理想最终被毁灭。
二是封建社会及其思想领域的统治者——地主阶级。这类人包括《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等。这类人物的特征是:冷酷、虚伪和陈腐。他们集中体现了传统封建道德的本质及其特征。
三是卫道的封建知识分子。《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等,都属于这类人物形象。这类人物的主要特征是:他们的维护封建道德,表面看来没有直接的实利目的,但在无意识层次中已经走向了遵从、维护旧道德的泥淖。
四是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的盲目维护者。这类人物在《呐喊》、《彷徨》中有时是作为大的背景人物出现的。如《狂人日记》中的路人、《孔乙己》中的酒客、《药》中的茶客等。这类人物的特征是:盲目维护封建传统,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封建舆论力量。
五是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在精神与肉体上的全面受害者——劳动群众和下层知识分子中的悲剧人物,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故乡》中的闰土、《阿Q正传》中的阿Q、《祝福》中的祥林嫂等。这类人物的主要特征是:他们意识不到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不合理性,在不自觉中被封建的旧思想、旧道德吞噬。
六是“自然人”。所谓“自然人”,是指对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的“吃人”本质没有理性的自觉,但也没有被这种道德严重窒息的人,如《一件小事》中的车夫、《故乡》中的少年闰土、宏儿、水生等。这类人物身上一定程度体现了鲁迅对理想人性的追求。
鲁迅在《呐喊》、《彷徨》中围绕表现反封建的思想总主题,还对辛亥革命问题、妇女问题、农民问题以及知识分子问题等,作了深刻的思考。作者指出:由于社会思想的沉滞落后,群众思想的愚昧麻木,使辛亥革命在夺取政权之后陷入悲惨的失败;妇女是受中国封建传统道德摧残最重的一个社会阶层;农民是中国社会中人数最多的一个阶级,他们不但政治、经济上受到最惨重的压迫、剥削,精神上也受着封建思想和道德的严重束缚和压迫;知识分子的觉醒与出路,直接联系着中国整个社会思想的改造。作者在对上述问题思索的同时,也提出对全民反封建思想启蒙的紧迫性。
鲁迅的小说创作,在艺术上也有着彻底的革新。鲁迅小说首打破了中国古典小说以人物与人物的公开矛盾冲突构成的故事为情节链条、以时间先后为惟一叙述程式、以第三人称为惟一叙事方式、以叙述为主要表现手段等单一、呆板的固定模式,开创了以塑造人物、表现思想感情为主要原则,更自由地安排情节、组织结构的中国现代小说的先河。在《呐喊》和《彷徨》中,小说在横断面的扩展上有了更大的规模,从而为描写手段的运用开辟了更广阔的艺术空间,使叙述和描写两种艺术手段都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在结构形式上,鲁迅小说自由地运用顺叙、倒叙和插叙,自由地选择第一和第三人称的叙事方式,把深入表现人物心理与刻画人物言行有机地结合起来,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段。在审美特征上,鲁迅小说在现实真实性和主观感情表现两个方面都得到了加强,并且在“为人生”的前提下,把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各种审美特征融为一体,这其中深沉的悲剧性同强烈的喜剧性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鲁迅小说独有的审美境界。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篇之作。作品塑造了一个“迫害狂”患者的形象——“狂人”,他被封建势力压迫、禁锢了多年,时时害怕、提防着被人吃掉。作品通过对狂人变态心理的描写,以猛烈的炮火轰击了传统的封建道德,揭露了这种道德是一种“吃人”的道德,几千年的封建史是一部“吃人”的历史。应该说,这是对封建伦理道德本质的最深刻的揭露,是对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的最深刻的概括。
《狂人日记》对封建道德的深刻批判是以“狂人”的意识流动为描绘对象,逐层深入揭露的。作品中,“狂人”的意识流动大致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感到赵贵翁和路人都是“吃人”的人,都要吃他;二是知道
他的大哥也是“吃人”的人,也要吃他;三是怀疑自己也在无意中吃过人。这三个层次的思想内涵是:其一,封建道德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造成了封建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普遍冷酷;其二,封建道德在家庭关系
”性质;其三,在传统封建道德的无中的贯彻,即封建的家族制度,使家庭关系也带上了反人性的“吃人
形浸染下,在封建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人都可能沾染上“吃人”的思想,无意中吃过人,害过人。由于传统的封建道德是以调整家庭关系的家族制度为基础的,是以一整套封建礼仪规定为基本保证的,因此,鲁迅将批判的重点放在了“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上。
作品在抨击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同时,还通过“狂人”之口,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这表明了作者对未来没有“人吃人”现象的社会的憧憬。
“狂人”是作者在小说中塑造的一个奇特而又复杂的艺术形象。一方面,“狂人”是一个真实的患迫害狂症的精神病患者,他的言行、思维,都具有迫害狂症的特征。但另一方面,“狂人”又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社会中的叛逆者。在“狂人”的臆想疯话中,包含着许多深刻的真理。“狂人”非常喜欢研究和思考问题,凡事喜欢寻根究底,而且对问题有着一股不弄明白不罢休的精神。他在探究现实和历史时,
”对现实的认识也非常清醒。他在看到了周围是一个可怕的吃人终于发现了仁义道德的吃人本质。“狂人
世界的同时,还能分辨出食人者的种种类型。“狂人”不仅善于思考,具有清醒的认识,而且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精神,对“从来如此”的封建道德、封建传统,敢于大胆怀疑和抨击,发出“从来如此,便对吗?”的反传统的疾呼!最难能可贵的是,“狂人”在批判封建传统、封建道德的同时,还具有自省精神。他不只是看到别人在吃人,还醒悟到自己“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几片肉”。这就不只使自己成为批判者,也把自己放在了全民族一分子的地位上。“狂人”最后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这呼声既传达出了“狂人”对未来社会的憧憬,又使人感受到“狂人”为民族前途忧心如焚的灼热感情。
《狂人日记》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是:作者巧妙地将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和象征主义表现手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很好地表现了人物,深化了主题。
在作品中,作者对“狂人”的狂态描写,是严格按照现实主义方法进行的。作品所表现出的“狂人”特有的病态心理,如敏感、日夜胡思乱想、思维混乱,常常处于迷离恍惚状态之中,常发生错觉、幻象等,这些描写都采用的是现实主义笔法,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的。它细致真切地写出了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迫害狂患者的特征。但另一方面,作者在运用现实主义方法细致入微地刻画狂人病态心理的同时,又吸取和采用了象征主义的表现方法,如用象征、暗示、双关等,这便使对“狂人”的许多描写具有了象征意义。如“狂人”的所谓“吃人”,指的是从肉体上把人吃掉;但它却暗示出封建礼教、家族制度在思想和精神上对人的戕害和虐杀。“狂人”被关在黑屋子里,感到横梁椽子在头上发抖,全压在他身上,这种病态心理和感觉是真实的;但读者却可以将黑屋子理解为是封建主义的象征,“狂人”被关在黑屋子里,正是封建主义竭尽全力要扑杀它的反叛者。正是由于作者很好地将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与象征主义表现手法有机地融为一体来表现人物,因此在“狂人”与清醒的战士之间,“狂人”的疯话与真理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从现实主义角度看,作品是沿着“狂人”的狂症愈来愈严重这一线索,逐步展示人物内心,使人物形象越来越真实的;从象征主义角度看,“狂人”的思想不断深化,对封建主义的认识愈来愈深刻,反叛性格越来越鲜明。
总之,作者采用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有机结合的创作方法,使作品既具有了真实的力量,又包含了更加丰富深邃的思想意蕴。
补充材料(2)
《狂人日记》的解读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现代白话小说。令人惊异的是,这部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开山意义的作品,已经显示出极其成熟的特色,使后来的许多研究者为之倾倒,究其原因,除了鲁迅深厚的文学素养外,我们也无法不叹服于先生的天才。
下面,我将对《狂人日记》进行个人化的解读,其中自然有偏颇之处,然而作为一位读者,我想也可以有放肆一下的权力。
翻开《狂人日记》,首先进入读者视野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这个狂人臆想的世界,是通过“常人视角”叙述出来的:狂人发病——旁人侧目——家人延医救治——狂人复原。这一层的意思凡识字者均可以解读出来,因为在小说的“序”中清楚地交待了:
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
通过常人视角,我们可以合理地解释狂人眼中他人对其的“迫害行为”。比如小说的第一节中狂人记道:
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因为得知狂人发了狂,因此大家对他有些害怕,并且议论他的事情,然而落在狂人的眼里,却认定是大家谋划好了,要害了他了。
再如,狂人的大哥请了医生来给狂人诊治,开了药,嘱咐大哥赶快给狂人吃下,然而在狂人的眼里,却是这样的情形:
老头子跨出门,走不多远,便低声对大哥说道,“赶紧吃罢~”大哥点点头。原来也有你~这一件大发见,虽似意外,也在意中: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
有了这些描写,于是我们得到一个完整的符合逻辑的故事:一个年轻人由于脑筋出了毛病,因此疑神疑鬼,臆想所有人都在对他进行迫害,并且吃人,但不久之后由于医生的治疗年轻人的疯病治愈了,重新进入了正常人的生活轨道(赴某地候补矣)。我们所看到的“狂人日记”就是这样一个医学上的病例的记载。由于鲁迅曾经学习过医学,并且护理过患精神病的家人,因此这份“狂人日记”模拟得十分真切、详尽。
以上是对《狂人日记》的第一层解读,然而大多数人都可以很轻易地透过病例的假象,看到鲁迅以象征的形式对封建传统所进行的批判——在这里,我将它作为我的第二层解读,即狂人“狂行下的表层批判”。
当我们以“狂人视角”对作者笔下的世界进行关照时,我们就开始了解狂人眼中的世界真相:狂人忽然醒悟“传统”杀人、吃人的罪恶——周围人无法容纳清醒者开始对他进行迫害:加之“疯”的罪名,狂人重新屈服于恶势力,同流合污(或被吃)。
这是在《狂人日记》发表的当时和以后,大多数评论者所解读出来的共同结果。在这种解读中,出现了一个时代化的批判对象:“传统礼教”——这正是新文化运动着力批判的对象。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以此为自己批判的焦点,是无可置疑的,而且也的确是鲁迅当时的创作目的,在作品中,也用狂人的自白清楚地昭示出来: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的两个字是“吃人”~
另外,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也曾表示《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正因为有了这种共同的解读,《狂人日记》才被作为“五四”启蒙运动的一个文学范本,通过它,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打起一面大旗:“救救孩子”~
然而一个文本在它被创作完成之后,便脱离了作者成为独立存在的事物,因此在不同的时代中,不同的读者将会有不同的解读出现。正如世纪末的今天,在我的眼中,《狂人日记》可以解读出的第三层意义:这就是狂人“对人类的深层批判”。
依然是通过“狂人视角”关照周围世界的真相:敢于对世界和人生做抽象思考的狂人,发现了人与人之间提防、倾轧、残杀,并且已经成为一种难以扼止的恶性循环: 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
于是狂人呼吁人类和睦相处:去了这心思,放心做事走路吃饭睡觉,何等舒服。这只是一条门槛,一个关头。然而:他们可是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师生仇敌和各不相识的人,都结成一伙,互相劝勉,互相牵掣,
死也不肯跨过这一步。绝望当中狂人呐喊、呻吟,发出“救救孩子??”的绝望之音。对人类整体的批判也许并非鲁迅创作时清醒的本意,但狂人眼中的常人世界却具有广阔的共时性和世界性,因而其批判便决不仅止于五四前的中国国民而可以延伸到整个人类;其批判所指的人类劣根性也不是仅仅消灭“封建文化制度”就可以根除——也许它本就是人类基因中根深蒂固的一个分子,永远无法消除,并将在最终导致人类的自我毁灭。这征兆,我们在今天已经可以看出:可以将地球毁灭几千次的核武器、每个人都参与其中的对地球的污染、因人类道德沦丧爆发出来无法治愈的世纪疾病“爱滋”??鲁迅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类的这种难以根除的劣根性,因此才感到深深的绝望,“救救孩子”的呼声之后才不是一个“感叹号”而是“省略号”。在他看来,这呼声如将封闭在无法打破的铁屋子里的将死之人唤醒,就会使他们感到无法解脱的痛苦。然而鲁迅始终是一位直面现实的勇士,即使他内心中已经感到绝望却仍然站起来进行绝望中的反抗。而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在今天也并非全部灭绝,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已经有人在呼吁保护地球、建立绿色家园,有人在“以笔为旌”,寻找人类的终极价值??虽然这呼声十分微弱,但却令人看到了人类世界的最后曙光。
补充材料(3)
狂人日记分析
在中国,以前没有日记体小说,只有笔记体和章回体小说。笔记体是“采风式”的,章回体是“说书式”的,它们都采用第三人称,而日记体则全部采用第一人称,整篇作品几乎都是主人公内心世界的表白。鲁迅的《狂人日记》不但从题目上,而且从整体形式上都借鉴了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鲁迅在借鉴果戈理小说的同时,不仅在思想内容方面表现得更为“忧愤深广”,把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礼教,很好地表现了本民族的生活和意识,而且在艺术手法方面,并没有因此而完全抛弃本国的小说传统,在以自我表白为主要特征的日记体小说中,仍然能很好地运用白描手法,极简明地通过语言和行为刻画出人物的形象和性格。此外,作者对白话的运用,也达到了非常娴熟的程度。比如:早上,我静坐了一会。陈老五送进饭来,一碗菜,一碗蒸鱼,这鱼的眼睛,白而且硬,张着嘴,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便把它兜肚连肠的吐出。从这短短的几十个字里,就可以看出作者文字功夫,其中有心理、有动作、有细节,用的都是标准的白话,自然朴实,却又处处生动形象,充满意趣。作品中还有一些警句式的词句,如“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等等,其概括的力度和含义的深度,都绝不亚于文言文。正是他高超的语言功力,使鲁迅在借鉴外国小说形式的同时,将其与传统小说的优点结合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本民族的思想和生活,才创造出了“日记体”这样一种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从创作方法上看,《狂人日记》主要采用的还是现实主义的方法。这表现在作品重视典型环境的描写、重视细节的真实性、重视人物性格的统一性等方面。我们在阅读中,如果把狂人的“错觉”加以矫正,就可以发现,无论是路人对他的态度,还是何先生对他的诊断,都是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生活现象。而“从盘古开辟天地以后,一直吃到易牙的儿子;从易牙的儿子,一直吃到徐锡林”,甚至于“去年城里钉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着血舐”(这个细节后来被作者用于他的另一篇小说《药》之中),确实是“从来如此”。
《狂人日记》的现实主义精神,最重要的是念念不忘对封建道德的批判、对愚昧国民的同情和鞭挞。在作品中,除了现实主义的方法外,象征主义也时常可见。无论是“很好的月光”,还是“赵家的狗”;无论是狼子村的炒吃心肝,还是李时珍写的人肉可以煎吃,都既可以看作是现实主义的刻画,也可以看作是象征主义的结合。狂人的精神病状的描写是逼真的,而他的几乎所有语言又都是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的。他的形象本身的象征意义则更为突出。
【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血型符号
那天夜里,熄灯号悠长的颤音像一只无形的手,一下揪住了他的心,揪得他七慌八乱,离凌晨五点仅
剩七个小时了呀。
“娘,您路上劳累,就先歇吧。”他截断娘绵长无尽的话,抓起军上衣,想赶紧在左口袋上沿儿缝上部队代号、姓名和血型。
娘把军衣从他手里扯过去:“让娘缝。” “我会缝。到部队一年,我连被子都会缝呢。” “会归会,娘在跟前,就该娘缝。” “是缝字。”他知道娘大字不识一个。 “你用笔写上。依着样儿,娘还能描花绣凤哩。”
他掏出钢笔,在口袋上沿儿一笔一画写上“,,,,,、张强根、,型”的字样儿。
“衣上缝字干啥,”娘一边穿针引线,一边问。
“战友这么多,一色一式衣服,缝上字,不易串换,丢了好找。”说这话时,他舌头有点打拐发硬。
娘嗯了一声。她沉默了一会儿,停下手中的针线,看着他问:“根儿,离家一年了,想娘不,”
他心一紧,但还是用平静的口气说:“想娘时,合上眼,娘就到跟前了。”
娘笑了。娘心中盛不下的甜蜜正从她那眯细的眼角溢出来。
他入伍离家的那天晚上,娘摸着他的头说:“根儿,到了部队,若想娘,就合上眼,心里轻轻喊声娘,娘就到你跟前了。”他当时以为娘开玩笑,可到部队一试,果真灵验。后来,他就把这法儿传给了战友,战友们试了都说灵。他们戏称这法儿为“强根定理”。可这定理的发现者不是他强根,是娘呀。
他端详着娘:娘的头发已由去年的灰白变为银白,脸上的皱纹也加深了一些,像一道道反画的抛物线。娘今天突然来部队,莫非听到了什么风声,还是意外巧合??强根想了想,试探着问:“娘也想儿吧,要不,这么远来??”
娘咧嘴笑了:“儿是娘身上掉下的肉,想不想,你说呢,”
强根嘿嘿笑了。笑过,心一沉,嗫嚅地说:“娘,前一段,我参加了部队高校统考,但没考上,孩儿无能,这辈子,恐怕不能穿四个兜儿的军服给娘荣耀了。”说过这些,他不安地看着娘。
娘停住针,用异样的眼光审视儿子一会儿,说:“根儿,娘送你到部队,不图你混个一官半职,只求你出息个人样儿。”
娘的话,似一股清凌凌的泉水在儿子心头漫过。强根感到清爽爽、甜丝丝的。
娘这时已缝到“,”字,缝着缝着,娘的手哆嗦起来。娘慢慢抬起头,意味深长地打量着儿子:“根儿,这是血型符号吧,”
他惊愕了,娘怎么认识血型符号,
“根儿,你有事瞒着娘。抗美援朝时,送你爸上前线,我给你爸缝衣服,你爸衣服上,就有这么个圈圈儿。”
娘的声音发颤。
听了娘这话,强根心头一阵滚热,欣喜和愧疚的泪水夺眶而出,他觉得再也不能隐瞒娘了,他抹着泪水说:“娘,天一亮,我就要随部队,奔赴前线保卫边疆了。”
娘听了什么也没说。
在娘手里,绿军装上红色的圆慢慢合拢了。
“娘。”他一下扑到娘的怀里。
娘紧紧地搂着儿子。(选自《新旅游报》)
回答下列问题:
1. 请梳理和概括小说的情节内容。
?开端:娘执意替儿子在军衣上缝字。
?发展:
?高潮、结局:
2. 根据提示填空。
?那天夜里,熄灯号悠长的颤音像一只无形的手,一下揪住了他的心,揪得他七慌八乱,离凌晨五点
仅剩七个小时了呀。儿子慌乱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娘心中盛不下的甜蜜正从她那眯细的眼角溢出来。
娘感到“甜蜜”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端详着娘:娘的头发已由去年的灰白变为银白,脸上的皱纹也加深了一些,像一道道反画的抛物线。儿子看着日益苍老的母亲,一定心潮难平,他当时想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了娘这话,强根心头一阵滚热,欣喜和愧疚的泪水夺眶而出。
强根感到欣喜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愧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娘听了什么也没说”,其实娘的心里着一定装着挂念和担忧,也可能装着安慰与鼓励,但她为什么“什么也没说”,
4. 对于一位战士来说,在军衣上缝上血型符号意味着什么,对于一位母亲来说,替儿子缝上血型符号说明了什么,
试题答案
1. 母子互诉思念之情;
母亲知道了真相,仍支持儿子上前线。
2. ?自己即将奔赴前线,但是自己的娘还不知道,也生怕她知道。
?离家到部队一年多的儿子还惦记着家里的娘。
?娘更加老了,自己奔赴前线的事情,怎么向娘开口;上了前线后,娘怎么办。
?娘理解并支持他上前线;
第一,对娘隐瞒过上前线的事情,第二,因为要上前线不能在娘身边尽孝,甚至可能牺牲而永远不能为娘尽孝了。
3. 如果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挂念和担忧,怕拖儿子后腿;要在当时说出安慰与鼓励的话语,作为深爱着儿子的母亲,确也违心。所以,娘当时什么也不说。
4. ?意味着可能会在战场上负伤流血甚至牺牲。?说明了对儿子的关爱、理解和支持。
作文十:《《狂人日记》赏析》2400字
【赏析】
《狂人日记》的主题十分明确,就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他还曾在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棠的信中说道:“《狂人日记》实为拙作……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后以偶阅《通鉴》,”乃司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此成篇。此种发见,关系亦甚大知者尚寥寥也。”由此可见,作品小序中所谓“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等语,完全可以理解为作者有意摹传统笔记小说作法而写的反语,也可以理解为作者所说的“医家”有更深广的含义,并非狭义的“医生”、“大夫”。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狂人虽然具有迫害狂的精神特征,诸如“今天全没有月光,我知道不妙”,“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想害我”,“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等等,但作品的深层意蕴却是有意识地指向几千年的历史和当时社会上的“吃人”现象从古代的“易子而食”,到“前天狼子村佃户来说吃心肝的事”;从“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到徐锡林(即徐锡霖)被炒食心肝。作品内容虽然带有狂人的非逻辑心理特征,但始终围绕着“吃人”,围绕着中国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不断发生的有史可查和无史记载的形形色色的吃人现象,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
《狂人日记》在表现其主题时,也表现出鲜明的启蒙主义的思想特征。鲁迅对中国国民性中的“看客”心态最为深恶痛绝,他的“弃医从文”的重大抉择便直接由于这个因素。而顾在五四运动前后写的所有杂文和小说,都是以启蒙主义为总的思想特征的。
《狂人日记》的创作,是鲁迅在经历了沉默与思索之后的第一声呐喊,其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愤怒、怨恨、不满、焦虑,以及希望、企求等各种复杂的情绪,也必然地体现了他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深思和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后全部创作的“总序言”。
《狂人日记》的启蒙主义思想特征,主要表现在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对麻木愚昧的国民性的批判,以及对将来的坚定信念和热烈希望。作者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礼教就是吃人,仁义道德是礼教虚伪的面具,这就是鲁迅对封建道德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和认识的结果,也是这篇作品最辉煌的成就。
作品借主人公的眼睛,观察了他周围的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给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然而,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吃人。作者为此感到不解和愤怒:“还是历来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作品还写道:“我诅咒吃人的人,先从他(即狂人的大哥引者)起头;要劝转吃人的人,也先从他下手。”“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作用!你们也会吃尽。”在作品的最后一日记里,作者深切地希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并具大声疾呼:“救救孩子……”?《狂人日记》不仅表现了彻底批判封建礼教的勇气,而且还表现了鲁迅“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文艺创作来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狂人日记》的意义,确实远远超出了文学的领域。
作品的主人公虽然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狂人”,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写下层劳动人民所受到的迫害,更不是一个精神病人的“纪实文学”,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露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因此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历史上多少反抗旧传统的、离经叛道的人,曾经被视为疯子,如孙中山,也曾被人叫做“疯子”。从世俗的眼光看去他是疯子;站在革命的立场看去他是先知先觉。同一个人、同一个思想却在社会上有截然对立的两种看法和评价,这也是变革时代的社会矛盾的反映。鲁迅塑造这具有狂与不狂两重性的形象,就是对社会矛盾的一种揭示。这也是狂个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深刻含义”。掌握狂人形象的关键,就在于对狂人是真狂还是假狂的理解。
《狂人日记》一发表,就以其“格式的特别”而引起了许多关注新文学的人们的注意。而它的特别,主要就在于它采用的是中国传统小说从来没有过的“日记体”形式。此外,作者口中所带有的“淡淡的象征主义色彩”和新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寓热于冷”的风格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所以,茅盾说:当时“还没有第二个同样惹人注意的作家,更找不出同样成功的第二篇创作小说”。
在中国,以前没有日记体小说,只有笔记体和章回体小说。笔记体是“采风式”的,章回体是“说书式”的,它们在都采用第三人称,而日记体则全部采用第一人称,整篇作品几乎都是主人公内心世界的表白。鲁迅的《狂人日记》不但从题目上,而且从整体形式上都借鉴了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鲁迅在借鉴果戈理小说的同时,不仅在思想内容方面表现得更为“忧愤深广”,把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礼教,很好地表现了本民族的生活和意识,而且在艺术手法方面,并没有因此而完全抛弃本国的小说传统,在以自我表白为主要特征的日记体小说中,仍然能很好地运用白描手法,极简明地通过语言和行为刻画出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此外,作者对白话的运用,也达到了非常娴熟的程度。比如“早上,我静坐了一会。陈老五送进饭来,一碗菜,一碗蒸鱼,这鱼的眼睛,白而且硬,张着嘴,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便把它兜肚连肠的吐出。”从这短短的几十个字里,就可以看出作者文字功夫,其中有心理、有动作、有细节,用的都是标准的白话,自然朴实,却又处处生动形象,充满意趣。作品中还有一些警句式的词句,如“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等等,其概括的力度和含义的深度,都绝不亚于文言文。鲁迅正是他高超的语言功力,在借鉴外国小说形式的同时,很成功地与传统小说的优点结合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本民族的思想和生活,才创造出了“日记体”这样一种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狂人日记》将彻底的反封建精神与崭新而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深刻地体现了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实绩,对其也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