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看云识天气》4000字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一、概述
本文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2课,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合理的说明顺序,了解科学的说明方法,使学生明白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也是有章有循的,科学地掌握自然现象能为人类所用。同时让学生了解谚语的科学性。总之,本文是篇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科普佳作,让学生在轻松中学习说明方法的使用,掌握一定的科普知识。
本文共需两个课时。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体会谚语这种语言的形式美。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日常接触科普类知识较少,理解起来需要花一些时间;
2、朗读能力方面不足,对语文学习来说是一大障碍,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能力比较欠缺,缺乏比较系统的学习方法,因此在问题的设置和学法指导方面尽量做到具体,注意梯度,易于操作。
本文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领会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通过平时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学生学习本文的重点及难点是:
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2.怎样看云识天气。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学生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
针对学生的情况,结合课文内容,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几个特点及重点:
(一)、文中尽管涉及的云的种类繁多,相应的天气现象也多样,但是作者安排了合理的说明顺序,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文章开门见山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指出看云可以识天气,接着依次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即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结尾点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体现了总——分——总的结构。
(二)、充分体现了科学小品平实准确的介绍而又不乏生动形象的描绘的特点,把抽象的事理力求形象化,如把云和天气的关系写成“云是天气的招牌”,“招牌”这个比喻既生动形象又通俗易懂;又如,运用大量形象的比喻把千姿百态、变幻莫测的云的形态生动描绘出来,既突出了云的特点又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多方引用谚语,突出了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使人兴味倍增。相信
在老师的引领下,能让学生在轻松中感受趣味,获得知识与科学。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生动的说明文。课文以云的变化为线索,以怎样看云识天气为重点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变化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如果把教学重点放在对天气知识的学习上,很容易上成地理课,因此应该以学习文章的阅读规律为重点,把握这一类文章的特点。课堂上让学生充分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资源与工具:为支持教师的教学,课前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大量查阅了有关各种云的图片,了解云与天气的相关资料,运用电脑制成PPT演示文稿,上课需要在多媒体电脑或电子白板系统下完成。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生需要课前查阅相关书籍或网络、收集谚语,作好课前预习。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释疑
俗话说:“进门看脸色,出门看天色”,云就是天的“脸色”,通过“云”的变化,可以“识”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 那么,为什么看云可识天气?怎样看云识天气?《看云识天气》这篇科学小品将教你几招。 解题:标题中“看”可以理解为“观察”的意思,“识”可理解为“识别、推测”的意思。文章标题即点明了要介绍的事理。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1、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认知方面)。 2、体会比喻的妙处,摘抄、背诵文中的佳词妙句、语段,积累丰富的词汇(技能方面)。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留心自然现象的兴趣和习惯(情感方面)。
(二)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
1、文中哪句话阐明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即找出全文中心句?如何理解这句话?
2、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提示:学会抓住重要句、段,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1:云是天气的“招牌”,亦即“脸色”,也就是说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根据云的形态和光彩可以识天气。明确2:文章首先从云的形态、变化说起,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指出看云可识天气,接着介绍了可以通过云的形态、光彩现象来识别天气,最后指出看云识天气对农业生产的意义及存在的局限性。全文是按照“总—分—总”的顺序条理井然地说明事理,并采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进行介绍的。
3、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三)研读品味、语感体验
研读第一自然段,品味比喻的妙处: 1. 朗读第一段。 2. 语感训练(投影出
第一段有关练习) 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 A;有的像鱼鳞, B;有的像羊群, C;有的像一张大棉絮, D;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时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下面四个短语是对文中的四个比喻的具
体描述,它们各自在横线上的适当位置是:①来来去去 ②轻轻地飘在空中 ③满满地盖住了天空 ④一片片整整齐齐排列着 A—
— B—— C—— D—— (2)这一段的中心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第一段的内容及在全文中的重要性。 明确:文章开头即介绍了云“千姿百态”“变化无常”的形态和特征,接着连用了八个比喻,紧扣“姿态万千”进行生动细致的描述,说明云的姿态之多,接着又用“刚才”“霎间”来突出云“变化无常”的特点,最后一句既是本部分的总结,也揭示了全文的中心“为什么看云可识天气”。 (4)这一段突出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说其表达效果;请模仿前四个比喻句,再写仿写出两个描绘云的比喻句。 明确: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云的形态特征及与天气的“招牌”关系,通俗易懂,既便于我们明白事理,又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同时激发读者留心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四) 师生对话、解读文本
话题一、体会第二段在文中提纲挈领的作用。 明确:第二段是3、4、5段的“纲”:段中分号前的文字引出第三段的内容,分号后的文字引出4、5段的内容。
话题二、①依次找出云的四种形态并归纳出共同特征:卷云→_____云→_____云→_____云。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轻、高、薄,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②云有许多种类。将第一段文字与课文第三段进行比较阅读,可以知道:第一段中“像羽毛”的云指_____云,“像羊群”的云指_____云,并且推知,“像鱼鳞”的云是云,“像一张大棉絮”的云指_____云。 ③依次找出云的四种变化并归结出共同特征:卷层云→_____云→_____云→_____云,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低、厚、密,常常是雨雪天气的预兆。
话题三、云的光彩现象及预示的天气情况:晕、华、虹、霞,预示着晴、雨天气。
(五) 交流展示、拓展延伸
1.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云和天气关系的成语、谚语,进一步加深对看云可识天气这一事理的认识。之后教师投影出有关谚语(课后可参照相关资料):棉花云,雨快临。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 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收麦。
2. 朗读、背诵并摘抄文中优美的比喻句及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积累丰富的词汇。
(六)讨论探究、链接生活
探讨:看云识天气有什么意义?又有什么局限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气象卫星的科学预报,还有没有必要依据老经验看云识天气?
(七)梳理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涉及的内容多、术语多,但文章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能够吸引读者,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方法,更重要的还要归功于作者对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八)布置作业。观察自然现象,写一篇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流程图:
教学内容与
教师的活动媒体的运用学生的活动教师进行逻辑选择
七、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设计评价量规表
课题____看云识天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帮助和总结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云彩知识的科技小品。课文以云的变化为线索,以怎样看云识天气为重点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变化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告诉人们可以看云识天气。
本案例是借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运用部分中央远程教育资源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文章思路,能说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因此我事先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分小组讨论填表,准确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表示的天气情况。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小组之间的竞赛,使学生在协作学习中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
本课结束后,安排了一个讨论探究、链接生活的环节,让学生讨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气象卫星的科学预报,还有没有必要依据老经验看云识天气? 同时,布置了一个课后作业,让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并写出一篇观察日记,以此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自然的精神。
作文二:《看云识天气》4800字
《看云识天气》教案
【教学目标】
德育点: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知识点:复习分类说明的方法;了解几种主要的说明方 法的作用; 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领会运 用比喻的妙处。
能力点:培养观察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体会谚语这 种语言的形式美。
【教学重点】
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 用及作用。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教法学法】
1. 利用多媒体手段演示云与天气的关系, 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抓住云与天气的关系这一中心 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 通过分组讨论进行制表的方法, 并结 合讲解, 从而使学生能更清楚地了解云层、 光彩的变化同天
气变化的关系,从而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2.讲讲、读读、写写、练练相结合,培养学生积极参与 的能力; 体会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 积累语言材料, 学习几 种修辞手法,进而领会这种说明文的特点。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要点: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 理清如何看云识天 气。 3.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 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 现象, 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 因为天气 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所以, 千百年来, 人们也在一直留 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 事实上, 天气 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 自有它的征兆。 我们先看一组图片, 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 ?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 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 形态、 变化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 说明了怎样看 云识天气。
1.解题
(1) 从题目上看, 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 ―― 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体裁: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读课文
第 1段老师范读,第 2段全班女生齐读,第 3、 4两段 分别由两名女同学朗读,第 5、 6段分别由两名男生朗读, 第 7段全班男生齐读。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 (第 1段) :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 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 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 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 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 限性。
4.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 序(由现象到本质)。
三、导读课文
1.阅读第 1段,回答下面各题。
(l )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 ――总分总。
(2)如何分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 第二层。
(3) 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 哪些内 容照应“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 轻轻地飘在空中; 有的像鱼鳞, 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 有的像羊群, 来来去去; 有的像 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 像雄狮,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 空笼罩得很阴森。 刚才还是白云朵朵, 阳光灿烂; 一霎间却 又是乌云密布, 大雨倾盆”, 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 应。
2.分组讨论制表。
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第一组阅读第 3段,讨论并制出 晴天云彩简表;第二组阅读第 4、 5段,讨论并制出雨雪冰 雹云层变化简表; 第三组阅读第 6段, 讨论并制出云彩识天 气简表。
晴天云彩简表
名称 形态变化 位置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 引起的粼波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渐渐消散 两千米 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洁白的羊群,成群的扁球状排列 两千米左右 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名称 形状变化过程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着,仿佛蒙上白色的绸幕,卷云慢 慢向前推进 高 晴转阴
高层云 卷层云越来越低,越来越厚,像毛玻璃遮着
太阳 低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低更厚,暗灰色云块布满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的云山,乌云密布 更低 雷雨冰雹
云彩识天气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 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 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 里紫外红 华环小到大晴华环大到小阴雨
虹 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 隆西虹雨
霞 出现在早、晚,太阳照红云层 云层变红 朝霞不 出门晚霞行千里
3.同学交流如何看云识天气。
4. 由多媒体演示云和天气的变化, 并伴随音乐, 同 学们看着画面进行复述。
5.速读课文,指出下列各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1) “卷云、 卷积云、 积云、 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 雨风雪的预兆。 ――分类别。
(2) “有的像羽毛, 轻轻地飘在空中; 有的像鱼鳞, 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
――打比方。
6. 本文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 打比方, 在文中再找 出例子来。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有:
(l )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 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 像河川, 像雄狮, 像奔 马??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3) 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 毛, 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 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4)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5)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着云着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
朦胧不清。
――分类别:光彩有晕、华、虹、霞。
7.拟题训练。
阅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即最后一段,分组拟题。 ――结尾总结全文、点题,同时说明了看云识天气 的局限性。
四、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 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 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 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 这是全文 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 从象 征晴朗天气的云, 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 又从云的形态 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 系。 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 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 云的形 态和光彩是现象; 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 就是本质。 云的种 类很多, 但说明层次不乱, 先说什么, 再说什么, 后说什么, 有助于把“看云识天气”的事理说清楚。 最后画龙点睛, 说 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五、布置作业
在课外, 练习看云识天气。 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 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把结果写在日记本上。 第二课时
要点:
1.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引用、 拟人、排比、 对比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 及作用。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的知识
过程:
一、巩固知识
1. 给下列字注音。
燚 yí霎 shà刹 chà(那) 晕 yùn(圈) 盈 yíng
2. 解释下列词语。
峦:又小又尖的山或连着的山。 点缀:加以衬 托或装饰。
轻盈:轻巧优美。 弥漫:布满。 姿态万千:姿 态多种多样。
3.说明云与天气的关系时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
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4. 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都是晴朗天气的征 兆; 卷层云、 高层云、 雨层云、 积雨云都是阴雨风雪的征兆, 光彩包括晕、华、虹、霞。这些是什么说明方法? ――分 类别。
5.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这一句是什么说明方 法?――打比方。
6. 天气晴朗的云有什么特点?阴雨雪风的天气,云 有什么特点?
――轻、高、薄;低、厚、密。
7. 第一段中,结构是怎样的?哪个短语是总写云的 形态?哪个短语是总写云的特征?
――总分总的结构,姿态万千总写云的形态,变化 无常总写云的特征。
二、感悟语言配乐朗诵第 1自然段)听完后有什么感 觉?――生动。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使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动态、静态结合描写。 寓准确于生动中,是这篇说明文的特点,作者用了
大量的比喻修辞方法,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与天气的关系等, 同时还用了拟人、排比、引用、 对比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分析本文寓准确于生动的语言特点,研究讨论以下 问题。
1. 文中用了大量的比喻,作用是什么?举例说明, 说明文中运用比喻要注意什么?
――本文中比喻的作用:一是知识性,如“卷云丝 丝缕缕地飘浮着,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 有时像一块洁白 的绫纱, 如果卷云成群成行的排列在空中, 好像微风吹过水 面引起的粼波, 这就成了卷积云。 ”这里的比喻分别说明了 卷云和卷积云的特征;二是形象性,便于读者理解,比如:还有的像峰峦, 像刚川, 像雄狮, 像奔马??说明文中运用 比喻要注意:喻体能够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和事理。 2. 生动的语言不仅是因为使用了比喻以及动态描摹 事物,还有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的多种修辞的使用,在 文中找出例子来体会作用。
(l )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比喻、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感。
(2) 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 有时又把天空笼罩 得很阴森。
――对比,能使人们对事物获得深刻的认识和鲜明 的印象。
(3)站得高的云,叫卷云。??这时的卷层云得改 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拟人,使被说明的对象具体生动形象。
(4)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对比、引用,引用谚语可简洁、通俗地说明有 关问题。
3. 本文作者准确地使用了表示时间、范围??的副 词,在文中找出例子并分析。
(l )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 糊, 不一会儿, 整座云山崩塌了, 乌云弥漫着天空, 顷刻间, 雷声隆隆, 电光闪闪, 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 有时竟 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2)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春云识天气有一定 的限度。
(3) 出现了高层云, 往往几个钟头内便下雨或者下
雪。
(4)卷云和卷积云的位置很高,那里水分少, 它们 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表明天气的阴晴变化虽有一定规律可循,但又 不是绝对的。
三、课堂总结
本文使用了逻辑顺序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楚,开 头指出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 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接着 再详细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这一部分采用分类别的说明方 法, 依次写了卷云、卷积云、 积云、 高积云这些象征天气晴 朗的云的位置、 形态特点以及和天气变化的关系, 再依次说 明卷层云、 高层云、 雨层云、 积雨云这些阴雨风雪预兆的形 态特点以及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然后就云上的光彩现象—— 晕、华、虹、霞与天气的关系作了简要的说明。文章结尾, 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目的及局限性。 强调依靠科学的天气预 报的重要性。 文章不仅通过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和动态静态 相结合的描摹来体现生动具体形象,还借助于词语的锤炼, 表示时间、范围的副词来体现准确性,寓准确于生动之中, 这些都是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借鉴的。
四、布置作业
1. 拓展延伸: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 有关云的成语、 俗语、诗词、文章片断等;小组交流。
2. 观察整理:观看每日的天气预报, 积累与天气预报相 关的词句与词汇,将它们整理到家庭作业本上。
【教学后记】
本课是一篇生动说明的典范文章。全文以生动有趣且富 有逻辑的语言揭示了天空中的云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授课 过程中重点落实学生对于生动说明的理解与体会, 同时, 要 求学生通过列表的形式充分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可收到很好 的教学效果。
作文三:《看云识天气》7700字
语文教案-看云识天气
-------------------------------------------------------------------------------------------
教学建议 一、结构内容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第一部分(开头),总说云的形态变化,说明为什么看云可以识天气。 第二部分(2—6小节),讲怎样看云识天气,是课文的主体。
第三部分(结尾),说明观测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的意义和应注意的问题。 二、语言特点
寓准确于生动中,是这篇说明文的特点。
准确,是说明语言的基本要求。如课文结尾指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自然有一定限度”,与此同时,又指出“要准确地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这两句话就严密地照应到前文多处使用的“往往”“常常”“有时”“一般”“可能”等一类用语,把“看云识天气”的事理,作了限制,这也是一种准确的表达。
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看云可以识别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
云的种类很多,但说明层次不乱。这里有一个选取说明角度安排说明顺序的问题。也就是说,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才有助于把“看云识天气”的事理说清楚。 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三、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的语言最基本的特点是准确。这是由它自身的特点决定的。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能、发展过程以及内部规律和内部联系的一种实用文体,目的在于向人们介绍知识。因此,说明文必须用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征或本质,才能给人以正确的、科学的知识。在《看云识天气》一文结尾指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一定限度”,与此同时,又指出“要准确地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科学的天气预报。”这两句话就严密地照应到前文多处使用的“往往”“常常”“有时”“一般”“可能”等一类用语,把“看云识天气”的事理作了限制,起到了准确表达的作用。
很好地突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l.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复习分类说明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二)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体会谚语这种语言的形式美。 二、学习建议
1.抓住云与天气的关系这一中心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会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学习几种修辞手法,进而领会 这种说明文的特点。
3.了解几种主要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难点: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2.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学生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 解决办法:
1.通过分组讨论进行制表的方法,并结合讲解,从而使学生能更清楚地了解云层、光彩的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从而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2.利用多媒体手段演示云与天气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3.讲讲、读读、写写、练练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录音机。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进行说的比赛,其中还可以培养观察能力。 2.听音乐,描述可能出现的画面。 3.分小组讨论,进行制表。
4.搜集有关识别天气的谚语,班上交流,并建立一个小天气预报站。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先放一段音乐,请同学们描述一下画面: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大雨点砸在盆上叮当响,人们四下奔跑的声音,鸡鸭乱叫声。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暴雨来临时的场面,由什么的变化引起了雨的到来?对,是云、风的到来引起的,所以说,云的变化就能暗示天气变化。(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和想像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云和天气关系的课文——《看云识天气》。 (-)明确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理清如何看云识天气。 3.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 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 体裁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读课文,第1段老师范读,第2段全班女生齐读,第3、4两段分别由两名女同学朗读,第5段、第6段分别由两名男生朗读,第7段全班男生齐读。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4.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5.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l)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2)如何分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
照应。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应。
6.分组讨论制表,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第一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第二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第三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云彩识天气简表。
晴天云彩简表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彩识天气简表
7.同学交流如何看云识天气。
8.由多媒体演示云和天气的变化,并伴随音乐,同学们看着画面进行复述。 9.再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分类别。
(2)“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打比方。
10.本文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来。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有:
(l)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3)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4)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5)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着云着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分类别:光彩有晕、华、虹、霞。 (四)总结、扩展
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春云可以识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云的种类很多,但说明层次不乱,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助于把“春云识天气”的事理说清楚。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拟题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阅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即最后一段分组拟题,互作答案。 结尾总结全文、点题,同时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局限性。 (五)布置作业
在课外,练习看云识天气。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把结果写在教室后墙的黑板上。 八、随堂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①近几年来,有关酸雨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酸雨对我国的影响愈来愈大,作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国人的广泛关注。
②什么是酸雨呢?它对我们人类有哪些危害?我们如何来清除它的危害呢?
③酸雨是指因大气污染而产生的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包括雨雪雹雾露等。酸雨中的酸主要是稀硫酸和稀硝酸,另外还有有机酸。酸雨的形成虽然有诸多复杂因素,但根源在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等矿物燃料而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这些物质进入大气对流层后,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过程,在暖湿静风等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局部地区大气中二氧化碳或氮氧化物富集,在水汽凝结过程中溶于水而形成硫酸、亚硫酸或硝酸、亚硝酸,然后随雨降落,形成酸雨。
④酸雨给森林、土壤、湖泊、农作物等带来巨大危害,更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是当今世界三大环境灾害之一,被人们称为“空中杀手”。
⑤酸雨破坏植物气孔,使植物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导致林木的大面积死亡。欧洲、北美、亚洲等大面积的森林受到酸雨的危害;我国四川、重庆、贵州等省市每年都有大面积林木受酸雨危害枯萎或死亡,江苏、浙江等省森林受害面积达128万多公顷,每年林材损失达6亿元,生态效益损失更高达54亿元。 ⑥酸雨破坏土壤结构,中和土壤中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造成农作物减产,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极大。 ⑦酸雨使河流、湖泊的水质酸化,使鱼虾等水生物难以生存。西欧、美国、加拿大等地的许多湖泊正变成生物难以生存的“死湖”。
⑧酸雨对文物、古建筑的破坏程度令人吃惊。世界上许多千古不朽的建筑物、雕像等,被酸雨腐蚀得千疮百孔、面目全非。像希腊的雅典女神、意大利科洛西姆斗兽场、我国北京故宫的汉白玉雕、卢沟桥上的石狮等等,数千年保存完好的文化遗迹,在数十年间成了酸雨的牺牲品。
⑨酸雨更会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科学家们测算,由于受酸雨的影响,地下水中的铝、铜、锌、镉等金属含量已超出正常值的几十倍,人类在饮用这种水后,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毒害。含酸的空气也使多种呼吸道疾病增加。例如,巴西的库巴坦布有20%的居民因受酸雨毒害而患有哮喘、支气管炎和鼻炎,其中5
岁以下儿童患病率高达38%。
⑩防治酸雨首先要控制二氧化硫和氨氧化物的排放,这是最根本的措施。在目前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能源结构的情况下,应尽快改变我国对能源利用的传统方式,加快对煤炭液化、气化等技术的研究及生产步伐,加强二氧化硫的排放管理;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加环保投入,治理酸雨污染,防止酸雨扩大;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步伐,开发低污染新能源,特别是在水能丰富而酸雨危害严重的西南地区加快水能的开发……
⑾1998年初我国提出“向酸雨宣战”,经过两年的集中治理,一些污染重灾区如重庆、沈阳等大气环境质量有了明显好转。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大家积极行动,共同努力,我们一定会扼杀这个来自空中的“杀手”,我们的夭空会更蓝。
1.请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l)千疮百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牺牲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请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它的特点。 3.本文采用________顺序来说明。 4.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各举一例。
5.第⑨自然段介绍________________。作者从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方面说明。 6.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 第二课时
课前活动:上课前,带着学生观察天空中的云,展开想像,从颜色、形状、厚度、高度等方面描绘云,并写下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 导入 新课
(配乐朗诵第1自然段,同学们听)
同学们,你们听完后有什么感觉?(生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使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动态、静态相结合的写法。)对,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多种修辞方法相结合使用的作用。 (一)明确目标
1.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引用、拟人、排比、对比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的知识 (二)整体感知
寓准确于生动中,是这篇说明文的特点,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辞方法,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与天气的关系等,同时还用了拟人、排比、引用、对比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三)教学过程 l.复习提问。
(1)说明云与天气的关系时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答: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2)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都是晴朗天气的征兆;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都是阴雨风雪的征兆,光彩包括晕、华、虹、霞。这些是什么说明方法? 答: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3)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这一句是什么说明方法? 答: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4)天气晴朗的云有什么特点?阴雨雪风的天气,云有什么特点? 答:轻、高、薄;低、厚、密。
(5)第一段中,结构是怎样的?哪个短语是总写云的形态?哪个短语是总写云的特征? 答:总分总的结构,姿态万千总写云的形态,变化无常总写云的特征。 (6)给下列字注音。
燚yí 霎shà 刹chà(那) 晕yùn(圈) 盈yíng (7)解释下列词语。
峦:又小又尖的山或连着的山。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 轻盈:轻巧优美。
姿态万千:姿态多种多样。 弥漫;布满。
2.分析本文寓准确于生动的语言特点,研究讨论以下问题。
(1)文中用了大量的比喻,作用是什么?举例说明,说明文中运用比喻要注意什么?
本文中比喻的作用:一是知识性,如“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的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这就成了卷积云。”这里的比喻分别说明了卷云和卷积云的特征;二是形象性,便于读者理解,比如:还有的像峰峦,像刚川,像雄狮,像奔马……说明文中运用比喻要注意:喻体能够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和事理。
(2)比较下边的原句和改句,找出改动的地方,认准确生动的角度说说改动之处的优点。
①组改动的地方有:山一峰峦,水一河川,棉花一雄狮,原句和修改句虽然都用了比喻,但就准确、生动而言,却有差距。山、水的概念太广泛,不及峰峦、河川的概念准确、形象具体,棉花、薄纱,有形而无生命,不及雄狮奔马,具有动态特点,更能突出云彩的形象,更能生动。准确地写出了云块变幻、飘动的实况。
②组改动的地方有:根本不能看见——都躲藏了起来。修改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比原句既准确又生动形象。
③组原句和修改句意思虽然相同,语言则完全变了,修改句运用了比喻,把云比成“招牌”,使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更明确、更形象化了。原句只能说明两者有关系,但不能准确说明关系的性质。
④修改句改“气候”为“天气’,原句“气候”用词不准确,因为“气候”一般是指较大地区里较长时间的气候情况,“天气”是指较小地区和较短时间内大气中发生的各种气象变化。从天上挂的云能识别的是一天或数天较短时间的气候情况,所以用“天气”为宜。
3.本文之所以在语言上既准确又生动,主要是因为作者不断地锤炼语言。在本文的编写过程中,作者曾作过多次修改,那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所描绘的云的句子,进行修改。 4.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分析:这段描摹了夏天积云形成积雨云的过程,就是雷雨冰雹形成的过程,在描摹天气动态方面相当出色。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动词(争奇、变黑,崩塌、弥漫)。
5.生动的语言不仅是因为使用了比喻以及动态描摹事物,还有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的多种修辞的使用,在文中找出例子来体会作用。
(l)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比喻、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感)。
(2)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对比,能使人们对事物获得深刻的认识和鲜明的印象。)
(3)站得高的云,叫卷云。……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拟人,使被说明的对象具体生动形象。)
(4)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对比、引用,引用谚语可简洁、通俗地说明有关问题。)
6.准确的说明语言。在本文中,作者准确地使用了表示时间、范围等副词,在文中找出例子并分析。 (l)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儿,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2)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春云识天气有一定的限度。
(3)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几个钟头内便下雨或者下雪。
(4)卷云和卷积云的位置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以上加点的词表明天气的阴晴变化虽有一定规律可循,但又不是绝对的。
(四)总结、扩展
本文使用了逻辑顺序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楚,开头指出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接着再详细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这一部分采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依次写了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这些象征天气晴朗的云的位置、形态特点以及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依次说明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阴雨风雪预兆的形态特点以及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然后就云上的光彩现象——晕、华、虹、霞与天气的关系作了简要的说明。文章结尾,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目的及局限性。强调依靠科学的天气预报的重要性。文章不仅通过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和动态静态相结合的描摹来体现生动具体形象,还借助于词语的锤炼,表示时间、范围的副词来体现准确性,寓准确于生动之中,这些都是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借鉴的。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题。
答案:一、略
二、1.修辞方法有:比喻、排比、对比。比喻的作用是使说明对象具体生动形象;排比的作用是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感;对比的作用是能使人们对事物获得深刻的认识和鲜明印象。
2.“出现”、“凸起”、“争奇”、“耸入”、“崩塌”、“弥漫”、“下等”,这些动词准确地描摹出夏天积云形成积
雨云的过程,也是雷雨冰雹形成的过程,这一系列动态描写相当出色。
3.从你自己喜爱的工艺品中挑出一个有趣的来,用平实的语言说明它的功能或者操作方法,用生动的语言说明它的有趣,在班上作交流、比赛。
语文教案-看云识天气
作文四:《看云识天气》1200字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山东省昌邑市育秀学校 徐玉珍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 解决课文中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天气的科学小品文。 我们还知道哪些自 然现象能预测天气情况?
多媒体显示:小鸡叫不停 不久雨淋淋
小燕钻天蛇过道 不久大雨就来到
蚂蚁搬家山戴帽 必定大雨到
蚂蚁搬家蛤蟆叫 燕儿低飞大雨到
突出显出:同时,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还可以看云来预测天气。 二、听课文录音,思考问题:
1、整体感知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大意。
2、找出课文中心句。
说明云与天气的关系,说明要识天气可以看云 .
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1、观察云的 形态来判定天气
2、 |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三
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讨论:这一课的结构形式怎样?
全文的中心句是哪句。
中心句: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 天气。
三、云是天气的“招牌”,那么我们学了这篇课文就可以看云来预测 天气了。好,同学们拿出昨天预习时,要求大家所制作的“云与天气 关系”的表格。
晴天云彩简表 .
四、同学们通过表格了解了“云与天气关系”。接下来,我们来进行 一场小组竞赛, 老师出示各种云图, 然后请每一小组一位同学当一当
这个“天气情况发报员”,你来给大伙说说天空云的特点,以此又推 断什么样的天气情况 .
竞赛图例:
竞赛细则:让每组组长选择,然后小组共同讨论,并推选一位同学上 讲台担当“天气预报员”,例:今天天空中的云如果是微风吹过水面 所引起的鳞波,天晴,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五、文章语言特色
师:本课给我们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色彩, 可是我们读起文章 却显得条理清晰, 这是如何做到的呢?我们来看看这一篇课文语言方 面特点。
1、运用了分类别、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语言准确、生动、 形象是本篇说明文的主要特色。本文采用了生动形 象的语言,借助修辞手法,运用描写等方式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 云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
齐读课文第 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 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 到了心中有数。 另外, 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 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 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 除此外, 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 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 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六、布置作业: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 等。
作文五:《看云识天气》3500字
《看云识天气》课堂实录
一、问答式导入
师:同学们,我来问一下大家,平时你都是根据哪些方法来预知天气情况的? 生:我都是每天看天气预报。
师:好。
生:我可以通过报纸来得知天气情况。
师:再来。
生:我有时候看天上的星星,有星星说明第二天是晴天,没星星说明第二天是阴天。
师:你很注意观察。
生:我可以看我爸的手机。
生:可以根据小动物的活动:燕子低飞,蚂蚁搬家,鱼出水吐泡……
师:同学们的方法很多,今天呢,老师就教给大家一种非常直观的方法,看云识天气(板书)。
首先,我们先一起来看看天上的云吧。
(屏幕展示图片,图片自动切换) 二、预习反馈,巩固文章内容
师:昨天我留了预习内容。下面,请同桌互相检查预习内容的完成情况。 .1、熟读课文,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2、全文主要说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屏幕展示。)
课前预习要求:
(1)熟读课文,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生同桌互读互查字词读音。)
师:谁来给同学们说说易错的字音和字形?
生1:“匀称”读“ yún chèn”,容易读成“yún chèng”。
生2:峰峦的“峰”不要误写成金字旁的“锋”。它是山。弥漫的“漫”不要写成快慢的“慢”。它和水汽有关系。
师:大家还有要提醒的吗? (生摇头。)
师:那好,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这些词语好吗?
(生齐读,每个词语读三遍。)
师:全文主要说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生:全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三、交流释疑
屏幕展示:学习目标及任务
生:理解说明的思路。(齐读)
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师:快速阅读课文,说说本课的说明思路
生:基本思路是先总说云的作用,再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这其中有两小层:云的形态变化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最后是总说,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师:默读课文,看大屏幕提示。
师:那么天上究竟都有哪几种云和云的光彩现象呢?它们叫什么名字,又各自预示着怎样的天气呢?请同学们快速的默读课文,同时用笔及时的圈点出这些要点。
(学生默读提炼信息 )
师:好,谁来谈谈自己的收获,你说的时候可以把按照老师的问题顺序,你想说哪个就先说哪个。
生:看云是天气的基本经验是: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师:大家知道他说的在哪吗?
师:如果哪个同学没有注意到,请赶快画下来。 生:晴朗的天气里的云有: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阴雨风雪的天气里的云是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高积云。
生:我还知道了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
生: 我回答第一个问题。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这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师:请你把第一个问题再读一遍。
生读。
师:好,你看你刚才读得和这个问题能对上号吗?你读得应该是什么? 生:这是看云识天气的意义。
生:我接着刚才王坤的问题来说,看云可以识是因为云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师:很好,问题就是在交流辩论中越来越明晰。谁还有发现?
生:我发现第六段的第一句概括了这一段的内容。
师:那么这样的句子叫什么?
生:中心句。 师:对,中心句在我们捕捉信息时很重要,他可以帮助我们很快了解文中的内容。
师:刚才大家找的内容大都分布在2到6段,我想请大家深入思考一下,二段
和3、4、5段的关系怎样?
生:照应的关系。 师:作者从云的形状与光彩两方面来介绍如何识别天气。这样文章的思路也非常清晰了,先总说看云可以是天气,接着说看云怎样识天气,最后谈看云是天气的意义。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思路清晰。
师:我们今天认识了这么多云,那么今天的天气应该是什么样的云?
师: 好,下面我们来看几组图片,结合课文中的语言来对照一下,他们是什么
云?注意找出关键词,最能体现这种云的特点。
生1:卷云像洁白的羽毛。
生2: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是卷积云。
生3: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生4:像白色的帷幕的是卷层云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我们同学找到的都是比喻句,这些比喻句都抓住这些云的特点来介绍。我们想一想前段时间我们在学习《春》那一课时,有这些比喻句,(大屏幕出示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这些句子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写出了春天新魅力的特点。请你从课文中找出一些这样的比喻句。
生:我在第一段中找到了,
师: 我们来看大屏幕一起来读一下这些句子。
生齐读。
师:我想请大家注意一下红字部分,看这些内容有什么特点。
生:写出了像什么,还写出了它是什么样的。
师:对。这些比喻句不是简单的说出这些事物像什么,还要描绘出事物的具体形态。
师: 请大家把这些句子齐读一下,再来感受一下这些句子的特点。
生齐读。
师:下面我们按照这样的句式来仿写两个句子。请看大屏幕:你在两个句子中选择一个来仿写。
生仿写并准备。
师:准备好了吗?谁先来说。
生1: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眼睛、像星星、
生2:夜幕四合,远处的群山像巨人、像大象,
生3: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天上的星星在眨眼睛。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还有谁要说一说,你想我们在《春》那一课中说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师:同学们在观察事物时不但要仔细,还要学会用生动的语言来表述。 师:课文中还有那些生动形象的句子,请你找出来品味一下。
生圈点批画。 生: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运用比喻,把云比喻成招牌,很形象。 生:积云如果迅速地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云顶,就变成了积雨云。
生:还有不一会儿,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了天空。这些句子的描写很细致,语言很整齐。
师:谁能告诉大家天上有哪些云的光彩现象呢?
生:有一种云的光彩现象叫做晕,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日晕和月晕常常产生在卷层云上,卷层云后面的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是大风雨的征兆;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 ,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师:说得很详细,关于晕和华的区别你谈到了一点,华比晕小,然而他们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区别,谁看到了?
生:晕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
师:通过两者的比较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了二者的区别。云的光彩现象不仅仅是这两种呀,还有。
生:还有“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叫做霞。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师:好,请坐。(展示表格)这就是刚才大家所找的八种云和四种光彩现象
以及它们对应的天气情况,通过这些我们懂得了很多相关的知识,这就是这篇说明文所体现的丰富的知识性。(板书:丰富的知识)
小结:
师:本文是一篇介绍云和天气关系的科普文,文章成功运用了分类说明、比喻说明等方法,使得内容准确生动、层次明晰。看云识天气,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正如课文所言它毕竟有一定限度,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天气的准确预报,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昔日神话中的雷电神、风婆婆也只是故事中的角色,因为科技改写着大自然的历史。 巩固练习
1.阅读文段,完成习题。
屏幕展示:
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x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年中就曾出现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③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④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能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1)第①段从哪两个方面说明晕和彩虹的不同?(各不超过5个字)
(2)人们对“晕”的兴趣主要因为___________,文中“___________”与它相呼应。
(3)本文段依次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4)从语言风格看,本文主要是___________说明。
作文六:《看云识天气》6500字
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介绍的是云和天气的关系,涉及的云的种类繁多,相 应的天气现象也多样,但仍能让读者一读就懂,其原因有:一、安排了合理的说 明顺序, 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文章开门见山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 指出 看云可以识天气, 接着依次介绍了云的形态、 变化同天气的关系, 云的光彩现象 同天气的关系, 即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 结尾点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体现了总 —— 分 —— 总的结构。 二、 充分体现了科学小品平实准确的介绍而又不 乏生动形象的描绘的特点, 把抽象的事理力求形象化, 如把云和天气的关系写成 “ 云是天气的招牌 ” , “ 招牌 ” 这个比喻既生动形象又通俗易懂;又如,运用大量形 象的比喻把千姿百态、 变幻莫测的云的形态生动描绘出来, 既突出了云的特点又 给人以美的享受。另外,多方引用谚语,突出了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使 人兴味倍增。 由此可见, 本文是篇融科学性、 知识性、 趣味性于一体的科普佳作。 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释疑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到 “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 为我们 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 从中也可看出作者对这一现象细致入微的观 察。 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留心观察自然界, 以便掌握日月星辰等自然物来了解天气的变化, 并总结出许多相关的谚语、 诗词 等,而在各种观物识天气中,最重要的方法莫过于看云识天气。俗话说:“ 进门 看脸色, 出门看天色 ” , 云就是天的 “ 脸色 ” , 通过 “ 云 ” 的变化, 可以 “ 识 ” 阴晴风雨, 预知天气变化。
那么, 为什么看云可识天气?怎样看云识天气? 《看云识天气》 这篇科学小品将 教你几招。
解题:标题中 “ 看 ” 可以理解为 “ 观察 ” 的意思, “ 识 ” 可理解为 “ 识别、 推测 ” 的意思。 文章标题即点明了要介绍的事理。
投影出学习目标:
1、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认知方面)。
2、体会比喻的妙处,摘抄、背诵文中的佳词妙句、语段,积累丰富的词汇(技 能方面)。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留心自然现象的兴趣和习惯(情感方面)。
(二 )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1、为什么看云可以识天气?怎样看云识天气?
2、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提示:学会抓住重要句、段,理清文 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云是天气的 “ 招牌 ” ,亦即 “ 脸色 ” ,也就是说天上挂什 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根据云的形态和光彩可以识天气。明确 2:文章 首先从云的形态、变化说起,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指出看云可识天气,接着 介绍了可以通过云的形态、 光彩现象来识别天气, 最后指出看云识天气对农业生 产的意义及存在的局限性。全文是按照 “ 总 — 分 — 总 ” 的顺序条理井然地说明事 理,并采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进行介绍的。 (关键句、段:第二段说明可以根据 云的形态识天气,是 3、 4、 5段的 “ 纲 ” , “ 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 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 ,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 “ 纲 ” 展开的。 第 6自然段首句是过渡句,说明还可以根据云的光彩识天气。)
(三)研读品味、语感体验
研读第一自然段,品味比喻的妙处:
1. 朗读第一段。
2. 语感训练(投影出第一段有关练习)
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 A;有的像鱼鳞 , B;有的像 羊群 , C;有的像一张大棉絮 , D;还有的像峰峦 , 像河川 , 像奔马 …… 它们有时把天 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 一霎时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 “ 招牌 ” ,天上挂什么云,就 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下面四个短语是对文中的四个比喻的具体描述,它们各自在横线上的适当 位置是:①来来去去 ②轻轻地飘在空中 ③满满地盖住了天空 ④一片片整整 齐齐排列着 A—— B—— C—— D——
(2)这一段的中心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第一段的内容及在全文中的重要性。
明确:文章开头即介绍了云 “ 千姿百态 ”“ 变化无常 ” 的形态和特征, 接着连用了八 个比喻, 紧扣 “ 姿态万千 ” 进行生动细致的描述, 说明云的姿态之多, 接着又用 “ 刚 才 ”“ 霎间 ” 来突出云 “ 变化无常 ” 的特点,最后一句既是本部分的总结,也揭示了 全文的中心 “ 为什么看云可识天气 ” 。
(4)这一段突出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说其表达效果;请模仿前四个比 喻句,再写仿写出两个描绘云的比喻句。
明确: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云的形态特征及与天气的 “ 招 牌 ” 关系,通俗易懂,既便于我们明白事理,又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同时激发 读者留心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四 ) 师生对话、解读文本
话题一、体会第二段在文中提纲挈领的作用。
明确:第二段是 3、 4、 5段的 “ 纲 ” :段中分号前的文字引出第三段的内容, 分号后的 文字引出 4、 5段的内容。
话题二、 ①依次找出云的四种形态并归纳出共同特征:卷云 →_____云 →_____云 →_____云。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轻、高、薄,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②云有许多种类。将第一段文字与课文第三段进行比较阅读,可以知道:第一段中 “ 像羽毛 ” 的云指 _____云 ,“ 像羊群 ” 的云指 _____云 , 并且推知 ,“ 像鱼鳞 ” 的 云是云, “ 像一张大棉絮 ” 的云指 _____云。
③依次找出云的四种变化并归结出共同特征 :卷层云 →_____云 →_____云
→ _____云 ,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低、厚、密 , 常常是雨雪天气的预兆。
话题三、 云的光彩现象及预示的天气情况:晕、 华、 虹、 霞, 预示着晴、 雨天气。 (五 ) 交流展示、读背积累
1.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云和天气关系的成语、谚语,进一步加深对看云可识 天气这一事理的认识。
之后教师投影出有关谚语(课后可参照相关资料):棉花云,雨快临。 天上钩 钩云,地上雨淋淋。 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 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云 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收麦。
2. 朗读、背诵并摘抄文中优美的比喻句及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积累丰富的词 汇。
(六)讨论探究、链接生活
探讨:看云识天气有什么意义?又有什么局限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气 象卫星的科学预报,还有没有必要依据老经验看云识天气?
(七)梳理小结、拓展延伸
1.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涉及的内容多、术 语多,但文章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 什么,后说什么,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的语言生 动形象,能够吸引读者,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方法, 更重要的还要归功于作者对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 其实, 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做个 有心人,留心观察、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2。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篇观察日记。
附板书:
形态 轻、高、薄云 —— 晴朗
看云 低、厚、密云 —— 阴雨风雪
识天气
光彩 晕 华 虹 霞 —— 晴
1)、看看课文主要说明了什么,能否用一句话来回答。
2)、文中最县先提出云和天气之间存在联系的句子是哪处?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全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4)、“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
的预兆”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还有何处与它相似?
5)、最后一段的大意是什么?对全文有何意义?
6)、全文的结构如何?
3、交流反馈 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小结:
1)课文主要介绍了如何看云来识天气,即写云和天气的关系。
2)“云是天气的招牌”,它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起总领全文的作用
3)天上挂着什么云,就会有什么样的天气
4)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这也是我们看云识天气的基本经验;第六段的开头一句
5)指出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6)看云识天气 (总)云就像天气的招牌 ---看云可以识天气
(分)怎样看云识天气 形态
云彩
(总)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具体把握:
1、细读课文 :框出依次介绍了哪些云和光彩?画出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言材料,并明确它们将带 给我们怎样的天气? (粗略板书)
2、明确任务: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 Hai !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 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 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3、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在书上作记号
4、学生发言,先各自预演,后课堂交流。(边演边完善板书)
5、小结: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彩,明白了它与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样我们对课 文内容与层次是不是更熟悉了?
四、课外延伸:
1、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 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 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
2、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讲述。
五、布置作业:
1、 拓展延伸: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俗语、诗词、文章片断等;小组交流。
2.、观察整理:观看每日的天气预报,积累与天气预报相关的词句与词汇,将它们整理到家庭作业本 上。
六、总结:今天,你会看云识天气了吗?
七、板书设计:
(总)云就像天气的招牌 ---看云可以识天气
看云识天气 (分)怎样看云识天气 形态
云彩
(总)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关于云的谚语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
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
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
早晨东云长,有雨不过晌
。
早晨浮云走,午后晒死狗。
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
今晚花花云,明天晒死人。
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
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
老云结了驾,不阴也要下。
云吃雾有雨,雾吃云好天。
云吃火有雨,火吃云晴天。
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
乌云脚底白,定有大雨来。
低云不见走,落雨在不久
西北恶云长,冰雹在后晌。
暴热黑云起,雹子要落地。
黑云起了烟,雹子在当天。
黑黄云滚翻,冰雹在眼前。
黑黄云滚翻,将要下冰蛋。
满天水上波,有雨跑不脱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美,感受准确性;尝试仿句,积累佳句。
一、导入
复习旧知,导入 科普小品的语言美: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语言要求准 确,但也生动形象,尤其对云的描摹细致形象。
二、赏美句 —— 生动
1、 学生默读课文, 找出自己认为生动、 优美的句子读一读, 相互交流, 并说明理由。 (侧 重于比喻句 )
2、变换表述,体会说明性语言与描述性语言的区别:
如:把第三段中对卷云的表述转换为 “ 天空中最高、最薄的云叫卷云。阳光可以透过 它照到地面。 ” 好不好?为什么?(运用打比方,使卷云的形态更形象,让读者容易理解。) 3、仿句练习。
示例:天上的云 …… 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
造句:
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
月光照在地上,像 ……
三、析佳词 —— 准确
请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你认为运用得好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如:① “ 招牌 ” 指什么?用在这里说明云有怎样的作用?
②把 “ 往往 ” 和 “ 常常 ” 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③ “ 躲藏 ” 一词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④文中 “ 一般 ” 、 “ 左右 ” 、 “ 有时 ” 能否删去?为什么?
①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 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 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 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 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
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 ? 今天我们来学习 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②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整体感知
①出示学习目标。
②听读课文,思考:
a .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
b .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 ? 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 ? 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
①天空的薄云, 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那些低而厚密的云 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重点研讨
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 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 明确: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第 1段概述, 先用 “天
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 的云。 第 2段是 3、 4、 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 这个“纲”展开的。第 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 4、 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 6自 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 内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例第 3段,把“薄云”又 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 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②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但语言生动, 对云的描 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 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 处 ? 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 句子 ?
a . 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 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 (侧 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
对于修辞方法, 学生了解即可, 关键体会运用比喻等修辞 方法的好处 (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 。 b .齐读课文第 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 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 像河流, 像雄狮, 像奔马?? [造句 ]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 但文章层次清晰, 很 有条理, 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 先说什么, 后说什么, 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 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 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 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 文章片断等。
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或修辞手法。
(1)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 的。这种光圈叫做晕。()
(2)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 层层地布满了。()
(3)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 )
(4)所以有 “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 的说法。( )
(5)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层,叫卷云 …… 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 过水面引起的鳞波, 这就成了卷积云 …… 还有一种像棉花似的白云, 叫积云 …… 在晴天,
我 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 )
作文七:《看云识天气》5100字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及练习答案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能概述课文内容。 2、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3、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4、培养学生观察热爱自然的情趣。
【知识链接】 1、主题解读
本文具体生动的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气象的关系,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
2、作者简介 朱永燚,当代科普作家。
【积累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鱼鳞( ) (2)峰峦( ) (3)一霎间( )
(4)冰雹( ) (5)弥漫( ) (6)圆弧 ( )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它们有时把天空点zhuì( )的很美丽。
(2)小明因为家庭困难,现在一直chu?( )学在家。
(3)我听见有人在chu?( ) 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3、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1)笼( )茏( ) (2)薄( )簿( )
(3)缕( )镂( ) (4)幕( )慕( )
4、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1)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 )
(2)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 ( )
(3)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 )
(4)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 虹。( )
5、“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者又是如何来展示云的“姿 态万千,变化无常”的?
【问题探究】 6、本文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
7、本文用了大量的比喻,说说运用比喻的作用是什么,在说明文中运用比喻要注意什么?除了比喻还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8、本文怎样抓住云的特点来进行说明的?
【精读精练】 (一)、阅读下面文段后回答问题。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常产生在卷层云上,卷层云后面的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再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9、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 .
10、这段文字为我们介绍了与天气变化有关的几种云彩,它们依次
是 、 、 、 。
11、下列对这段文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晕与华的区别,主要在光环的大小以及云彩颜色的排列上。
B.根据虹、霞来推测天气变化,主要是看它们出现的时间。
C.文中的谚语揭示了天气变化的基本规律,是劳动人民生活经验的总结。
D.文中用“推测”而不用“断定”,体现了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12、“晕”有什么特征?
13、“华”有什么特征?
14、“-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说明了什么?
15、“华环”的变化预示了什么?
16、“东虹轰隆西虹雨”说明了什么?
17、“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同天气有什么联系?
18、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你对“看云识天气”有何看法。
【主题阅读】(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绿叶净化空气》
(1)假日里,你到田野、公园或山林去走走,看到绿树成阴,芳草遍地,作物繁茂,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顿时会感到空气清新,心旷神怡,精神舒畅。绿色世界是多么美啊!
(2)你知道,这一切好处,都是绿色植物带来的。可是,绿色植物又是怎样默默工作的呢?
(3)地球上的人类和一切动植物,都要进行呼吸: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现代工业的发展,对氧气的需要量越来越大,二氧化碳的排出量也越来越多。但是,氧气和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却变化不大,这是怎么回事呢?
(4)原来,地球表面的陆地上覆盖着大约37亿公顷的森林和13亿多公顷的草地。绿叶的细胞里有大量的叶绿体,它含有一种绿色的色素--叶绿素。据科学家研究,绿叶是一个奇妙的“绿色工厂”,它的“车间”是叶绿体,“机器”是叶绿素,动力是太阳光。通过光合作用,把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加工制造成淀粉,并且放出氧气。植物还通过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由于白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要比呼吸作用排出的二氧化碳多20倍,所以,总的收支,消耗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了空气中的氧。
(5)据测定,每公顷森林每天可以吸收大约1吨二氧化碳,生产出0.73吨氧气。1平方米草地每小时可以吸收1.52克二氧化碳,而一个人每小时呼出二氧化碳大约是38克。
(6)一个成年人每天需要消耗750克的氧气,排出将近1000克的二氧化碳。因此,10平方米面积的树木或者50平方米面积的草地,可满足一个人一天所需要的氧气,并吸收他呼出的二氧化碳。如果没有这样的循环,没有绿色植物,人和动物就不能活在世界上了。
(7)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工厂散发出的许多烟尘和毒气污染着环境,主要有二氧化硫、氟化物、硫化氢、氯气、氮氧化物以及放射性废物等等。植物是大气的天然“净化器”.香椿树、夹竹桃、柳杉、丁香、银杏、洋槐等树木的叶子,有吸收二氧化硫的作用,1公顷的柳杉每年可吸收720
公斤二氧化硫;女贞、刺槐、桧柏的叶片,有比较强的吸氟能力;合欢、紫藤、木槿有较好的抗氯和吸氯本领;樟树和悬铃木的叶片,有良好的吸臭能力。不少常见的花卉,比如石竹花、鸡冠花、水仙花和一串红等等,有吸收二氧化硫或抵抗氯气的作用。
(8)植物分泌的杀菌素有挥发油丁香酚、天竺葵油、肉桂油、柠檬油等等,都能杀菌。一亩松树,一天一夜就能分泌出两公斤杀菌素,它可以杀死白喉、肺结核和痢疾等病菌。柳杉、白皮松的分泌物,能在8分钟之内把细菌杀死。地榆根的分泌物,在1分钟之内就能把细菌歼灭。据法国环境保护工作者测定,每立方米空气内的含菌量,百货商店里是400万个,林阴道是58万个,公园内是1000个,林区草地只有55个。因此,法国提出绿地覆盖率应达50%.
(9)植物是天然的“吸尘器”.风沙弥漫的气流吹过森林,由于枝叶的滞留、吸附,含尘量可以大大减少。大片草地厚密的叶子,会自动接收、吸附、过滤空气中的尘埃。1公顷的山毛榉树,1年内吸附的粉尘多达68吨。
(10)自然的空气中含有负氧离子。在每立方厘米的空气中,①一般居室内约有25~450人,②公园有170~1000个,③城市街道有100~450个,④在海滨、瀑布、山林等旅游、疗养胜地多达一两万个负氧离子。如果你所在的场所缺少负氧离子,时间久了就会头痛、恶心和精神不安,还容易患病。森林和田野负氧离子比较多,它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使呼吸变得均匀,血压下降,精力旺盛,还可以提高免疫力。负氧离子由此而得到了一个美称:“空气维生素”.
(11)人们曾经这样说,绿地草坪是“大地之肺”,还把森林誉为“绿色的卫士”.可是,我国的森林覆盖面积和城市绿地覆盖率还不大,需要大力展开植树造林和种植草坪的活动。
(12)人人动手,植树造林,绿化祖国!让荒山变成花果山,让城市成为“花城”.少年朋友们,你在祖国未来的绿化蓝图中将做些什么?(摘自《神奇的植物世界》)
19、第(1)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20、第(2)(3)(12)自然段的三个问句各有什么作用?
21、“植物又是大气的天然‘灭菌器‘.”这句话可作为哪一段的中心句?放在何处合适?为什么?
22、第(10)段中标有①--④的几个句子的排列顺序已打乱,正确的顺序应是 ,这样排的理由是 .
2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绿叶净化空气的?
24、人们把绿地草坪比作“大地之肺”,理由是什么?
25、判断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1)据科学家研究,绿叶是一个奇妙的“绿色工厂”,它的“车间”是叶绿体,“机器”是叶绿素,动力是太阳光。( )
(2)据测定,每公顷森林每天可以吸收大约1吨二氧化碳,生产出0.73吨氧气。( )
(3)不少常见的花卉,比如石竹花、鸡冠花、水仙花和一串红等等,有吸收二氧化硫或抵抗氯气的作用。( )
(4)由于白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要比呼吸作用排出的二氧化碳多20倍,所以,总的收支,消耗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了空气中的氧。( )
26、请你设计一句“保护绿地”的公益广告语。
【能力提升】 27、仿照示例,以灾区一个孩子的口吻给失踪的母亲写两句话。
妈妈 妈妈
我深信您还活着 我深信您还活着
深信地震只能 深信地震只能
击碎钢筋水泥
击不碎你坚强的心 .
28、请从《名人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宾孙漂流记》中任选一部,依照所给的句子形式,仿写一个句子。
我来到俄罗斯,仿佛听到高尔基在叙说自己苦难童年的种种坎坷;我来到
;我来
到英国,仿佛听到斯威夫特在讲述格列佛航海中的种种奇遇。 ,仿佛听到
参考答案
1、(1)lín(2)luán(3)shà(4)báo(5)mí(6)hú
2、(1)缀(2)辍(3)啜
3、(1) l?ng,笼子;l?ng,葱茏
(2)b?,薄荷;bù,帐簿(3)lǚ,丝丝缕缕;l?u,雕镂(4)mù,序幕;
mù,羡慕
4、(1)打比方(2)引用(3)摹
状貌(4)作诠释
5、是本段的总起句(中心句),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在第一段作者主要用
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来展示云的“姿态万千”,主要用了对比的修辞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写出了云的“变化无常”.(写出具体的语句也可以)
6、本文的说明顺序是由现象到本
质。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从而具体生动的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
7、比喻的作用:一具有知识性。比如:“卷云丝丝缕缕的漂浮着,有时候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菱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的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这里的比喻分别说明了卷云和卷积云的特征。二是形象性。便于读者理解。说明文运用比喻要注意:喻体能够准确的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拟人、排比、引用等。
8、文章细致的把云分成薄云和厚云两大类,又分别把薄云和厚云分成细致
的若干种类,并形象生动的对各个种类的云进行细致的描绘,使读者能更细致、具体的了解云的形态与天气状况的关系。
9、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云彩,推测天气的情况。(云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10、晕、华、虹、霞 11、B 12、“晕”是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红色,外层紫色。
13、“华”是比晕小的彩色光环。里紫外红。14、日晕和月晕出现在卷层云上,是大风雨的征兆。
15、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16、虹在东方,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17、出现朝霞,表明阴雨天气就要到来,出现晚霞,表明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18、略。19、描写;激发读者兴趣,引出下文说明的对象。
20、第(2)(3)段的问句起过渡作用;第(12)段的问句提出问题,总结全文,引人深思。
21、第⑧段的开头。因为第⑧段中内容支撑该句内容,说明植物在灭菌方面的作用。
22、①③②④;这个顺序排列能更加突出绿色植物对人类生存的重要作用
23、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写:①绿叶能吸收工业废气;②绿叶能杀灭病菌;③绿叶能接收、吸附、过滤空气中的尘埃。
24、因为“肺”的作用要进行呼吸,而绿色植物每天能吸进大量的对人体有害的二氧化碳,呼出人体必需的氧
气,所以把绿地草坪比作“大地之肺”.
25、(1)打比方(2)列数字(3)举例子(4)作比较
26、示例:“绿色是生命之源”等。
27、示例:摧毁房屋桥梁,摧不毁你顽强的意志。(意思对即可)
为无产阶级战士的人生历程。(意思对即可)
作文八:《看云识天气》8500字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l.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复习分类说明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二)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体会谚语这种语言的形式美。
二、重点?难点
重点: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难点: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2.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学生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进行说的比赛,其中还可以培养观察能力。
2.听音乐,描述可能出现的画面。
3.分小组讨论,进行制表。
4.搜集有关识别天气的谚语,班上交流,并建立一个小天气预报站。
四、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第一课
人们常说:“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边讲边放音乐—下雨、打雷时的声音)人们为什么这么说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有趣的问题一起来走进云的世界——《看云识天气》.
(-)明确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理清如何看云识天气。
3.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1、扫清字词障碍(找人读课文,标段) 鱼鳞(lìn) 峰峦(lùan) 一霎(shà)间 弥(mí)漫 匀(yún)称 绫(líng)纱 顷(qǐng) 崩(bēng)塌(tā) 朝(zhāo)霞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 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 体裁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读课文,第1段老师范读,第2段全班女生齐读,第3、4两段分别由两名女同学朗读,第5段、第6段分别由两名男生朗读,第7段全班男生齐读。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4.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5.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l)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2)如何分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应。
6.分组讨论制表,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第一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第二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第三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云彩识天气简表
7.同学交流如何看云识天气。
8.由多媒体演示云和天气的变化,并伴随音乐,同学们看着画面进行复述。
9.再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分类别。
(2)“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打比方。
10.本文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来。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有:
(l)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3)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4)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5)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着云着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分类别:光彩有晕、华、虹、霞。
(四)总结、扩展 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春云可以识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云的种类很多,但说明层次不乱,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助于把“春云识天气”的事理说清楚。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拟题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阅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即最后一段分组拟题,互作答案。
结尾总结全文、点题,同时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局限性。
(五)布置作业 在课外,练习看云识天气。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把结果写在教室后墙的黑板上。
教学设计(A)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 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 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学生齐读“预习提示”第一段,整体把握本文说明的内容。
三、学习字词。(出示小黑板或用多媒体教学,字词采用窗口显示,指名学生读, 读一个显示一个读音。)
衰草连天 ——鬓毛衰
连翘 ——翘尾巴
差异 ——差遣 ——差劲 ——参差
观测 ——道观
播种 ——耕种
落叶 ——丢三落四 ——落枕
每个词齐读两遍,读准字音。
四、自由朗读课文,标好段序,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根据课后练习题一中的四个问题,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六、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明确: 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接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
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 清楚。
提问: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答:开笔用“沉睡”“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 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概说三种:“冰雪融化,草木前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勾勒出一 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用“融 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 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 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写秋风落叶,用“簇簇”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 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 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 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既然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
也就很自然了。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 画卷。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学生默读这两段,然后总结段意。
第二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三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提问:本段以什么为例来说明何为“大自然的语言”?
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见下面板书)
草木荣枯 杏花传语耕地 桃花暗示种谷子
候鸟去来 布谷鸟唱歌割麦插禾
本文用“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写得有情有感,这种手法大大增 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例,按时间安排农事的顺序来说明什么是大自然 的语言,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提问: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
指名回答: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仔细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
“许多”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密。
“植物生长荣枯’树“桃花开”,“动物的养有往来”对“燕子来”,两两相对,十分严 谨,体现了作者对语句的精心组织。
七、小结本课。
本文的第一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
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此外, 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八、课后作业:
1.熟读第一自然段,仔细品味生动形象的写景语言。
2.掌握本文所学的六个多音多义字。
3.用“籁籁”、“销声匿迹”、“翩然’等词造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温故知新,复习旧知。
1.听写上节课所学的词语。
2.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讲授新课。
(-)指名朗读第四、五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观测手段:“活的仪器”活生生的生物
数据意义
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
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上
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文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第五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
(二)默读第六到十自然段。
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
首先是纬度(7)
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8)
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9)
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l0)
主要
三
次要
空间上
时间
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换顺序说?为什么?
明确答案: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 列,很有条理。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
2.举例子是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
学生在第六至十自然段中对所举的例子作些评点,注意举例时的语言。
①
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
晚着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纬度因素)
②
如: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经度差异)
③例如秋冬之交: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高下差异)
④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同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
抽青和开花日期比较,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古今差异)
这些例子的运用能使读者更具体地理解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成因,有说服力。
(三)齐读第十一、十二段。
思考: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将问题的答案在书上标记。)
①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②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 值。
③还可以利用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④也可以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三、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
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结合实际, 畅所欲言。)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学到这里,你们知道文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有什么作用吗?
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 也含蓄地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标题形象、生动,颇具文学性。
五、小结。
本文介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第一部分的内容是说明的基础,第二部分 是第一部分的概括总.
此,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是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另外,一个 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或以时间为序,或由主要到次 要,由一般到特殊。
说明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 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 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六、课后作业。
1.举例说明几种文具的使用方法。(字数在200字左右)
2以“我的卧室”为题写一篇说明文,字数在300-400之间。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一、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现象——物候和物候学
二、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比较简便
容易掌握
避免损失
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纬度差异
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主要
上
次要
空间
I
时间
四、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
(刘英)
教学设计(B)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语引入课题。
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走进大自然,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恰。今天我们 学习的不是去领略大自然优美的风光,而是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学习一篇介绍物候学 知识的说明文。
二、指名读“预习提示”,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学习字词。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衰草连天 —鬓毛 连翘——翘尾巴
差异 ——差遣 ——差劲——参差
观测——道观 播种 ——耕种
落叶——一丢三落四 落枕
萌发 翩然 孕育 簌簌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四、在5分钟之内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并写出阅读提要。
第1至3自然段: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入手,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4至5自然段: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6至10自然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即纬度因素、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第11、12自然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齐读第1至3自然段,根据下列问题评点课文。
思考题:
1.每个自然段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文章~开始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写起,作者离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文中哪些 词语用得既准确又生动?有何作用?(在书上作好评点。)
(一)先总结三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1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第2自然段: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自然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二)着重评点第1、2自然段的语言,体会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及作 用,理解、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事物的表达技巧。
1.先检查学生的评点情况,并抽查学生讲析第1、2自然段中准确、生动、富有表 现力的词语的作用。
2.在学生评析的基础上,教师作些讲评或归纳。
3.第1、2自然段词语评点如下,仅供参考。
写春:大地苏醒冰雪融化单本朋友谷仔几次单件改
........
“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
“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
“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
这些词语描写春天景色很有层次,用词非常典雅。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美 丽画卷,美不胜收。
写燕子“翩然归来”,植物“孕育”果实,自然过渡,描写了夏季的景色。
“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透露出喜爱之情。
“孕育”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写秋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准备迎接叶子籁籁落下
“销声匿迹”描写了昆虫(准备)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写得有情有感,十分形 象。
“衰草连天”描写出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迎接”一词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热、善解无意的天使。
“簌簌”写飘飞的落叶,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用“风雪载途”写寒冬,一词传神,表现出冬天风狂雪灾,寒气逼人。
以上这些词语,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把大自然写 得神形兼备,为下文用拟人手法写大自然的语言作了准备。
这些描写,精彩纷呈,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鲜活的四季风花图画,令人目不暇 接。
第2自然段一开始并未直接解释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而是从“草木”“候鸟”两方面 举例说明物候现象同农业生产的关系。“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传语要赶快耕地;桃 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先写开花早的杏花、再写桃花,很有条理。这些 都照应了上句的“草木”。而“传语”“暗示”与语言有关,且将杏花、桃花拟人化,十分亲 切可爱。“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把布 谷鸟的鸣叫写成“唱歌”,拟人形象,把布谷鸟的叫声写得很有音韵节奏,给人以美妙的 享受。这一段由“杏”写到“桃”,从“植物”写到“动物”,最后才对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诠 释,即:花香鸟语,草长芬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条理十分清楚。
六、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第1、2自然段的语言进行精点精评, 从中我们体会了说明文中也可以对事物进行准确、生动、形象的描写,这既增强了说明 的生动性,也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这种寓说明于描写之中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七、朗读并背诵第1自然段。
八、布置作业:
1.背诵第1自然段。
2.将第1至3段的有关词语抄下来,作好词语的积累。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H、学习第 4至第,12自然段。
教学形式:3至4个学生组成~个学习小组,根据老师提出的思考题自学课文内
容,然后集中讨论,交流学习体会。再从若干组中选派若干名同学作代表上讲台讲课, 听后互相评议,教师适时点拨,最后归纳小结。
自学思考题:(出示小黑板)
1.用自己的话概括第4、5、7、B、9、10、11、1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文中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哪些例子?各用来说明什么问题?
3.第7、8、9、10段分别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是按 什么顺序排列的?能否打乱顺序?为什么?
4.研究物候学有何意义?
学生自学15分钟,讨论、交流10分钟,派代表讲课15分钟,教师归纳小结5分 钟。
(一)概括段意
第4段:介绍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5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7段: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是纬度的差异。
第8段: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第9段: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第10段:物候现象来临的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
第11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第12段i加强物候观测,促进农业生产。
(二)体会本文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1.北京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
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第5段) 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更有说服力。
2.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 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第7段)
举例说明纬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
3.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盛开都比北京要迟 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第8段) 举两例说明经度的差异是怎样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
4.山地秋冬两季,??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 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第9段)
举例说明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5.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几天。(第10段) 举例说明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举例子是常用的说明方法,它往往能深入浅出,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通 俗易懂,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解说得很清楚。
(三)说明的顺序。
第7段至第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
间的顺序来说明的,顺序不能打乱,因为这是按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说明事理的,否 则就会不合逻辑、事理。
(四)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有四点:①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②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 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③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④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三、教师归纳小结。
这堂课采用这样的形式,意在调动大家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会学” 的目的。从效果来看,大家都动了脑、动了笔、动了口,并且大家互帮互学,想必是有 很大收获的。希望大家像这堂课一样主动地学习,学会求知。
四、布置作业。
课后作一次社会调查,通过调查,你发现还有哪些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试举例说明。(农谚也行,但要做适当的解释。)
(
作文九:《看云识天气》4200字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镇康县第一中学 王世兰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 “ 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 态、变化无常 ” 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能力目标
1.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积累文中比喻,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2.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
3.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预习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绫 . 纱() 绸 . 幕() 弥 . 漫()
峰峦 . () 轻盈 . () 鳞 . 波()
谚 . 语() 日晕 . () 崩塌
.. ()
点缀 . () 一霎 . ()间 晕 . ()头转向 2、解释下列词语
预兆:轻盈:
一霎间:征兆:
崩塌:弥漫:
3、说明文的定义:
4、常见的 10种说明方法: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晴天云简表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图表
云的光彩与天气的关系
1.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又十分准确。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体会其 表达效果。
(1) 经验告诉我们 …… 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 ___________(一定 有时 常常) 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出现了高层云, ___________(一定 有时 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 或下雪。
(3)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 起暴雨来, ___________(一定 有时 常常)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4)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 ___________(相当 一定 非常)的限 度。
(5)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 ___________(判断 推断 推测)天气的情 况。
2.下面一段话的句序被打乱了,将理顺后的句序写在后面的方格内。
①人们常说:“ 东虹轰隆西虹雨 ” 。
②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③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
④所以有 “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 的谚语。
⑤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
⑥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⑦朝霞在西, 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 晚霞在东, 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正确句序:
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或修辞手法。
(1)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 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 ()
(2)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 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 ()
(3)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
(4)所以有 “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 的说法。 ()
(5)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层,叫卷云 …… 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 …… 还有一种像棉花似的白云, 叫积云 …… 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 ()
4.如果将下面一段描写天气的语言改成天气预报的语言形式,请用恰当的语言 表述。
清晨,天上飘着片片白云,中午,天空渐渐聚集起了层层阴云,到了下午, 便下起了濛濛细雨。轻风拂面,使人略感凉意。
预习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绫 . 纱 (l íng ) 绸 . 幕(chóu ) 弥 . 漫(m í) 峰峦 . (lu án ) 轻盈 . (yíng ) 鳞 . 波(l ín )
谚 . 语(yàn ) 日晕 . (y ùn ) 崩塌
.. (
b ēng tā) 点缀 . ( zhuì) 一霎 . (sh à)间 晕 . (y ūn )头转向 2、解释下列词语
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崩塌:崩裂而倒塌。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3、说明文的定义: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 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 本质及其规律性。特点
4、常见的 10种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 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 10种。
课堂案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晴天云简表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图表
测评案
1.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又十分准确。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体会其 表达效果。
(1) 经验告诉我们 …… 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 __常常 ____(一定 有时 常常) 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出现了高层云, ____往往 __(一定 有时 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 或下雪。
(3)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 起暴雨来, _______有时 ____(一定 有时 常常)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4)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 _______一定 ___(相当 一定 非常) 的限度。
(5)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 ____推测 __(判断 推断 推测)天气的情 况。
2.下面一段话的句序被打乱了,将理顺后的句序写在后面的方格内。
①人们常说:“ 东虹轰隆西虹雨 ” 。
②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③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
④所以有 “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 的谚语。
⑤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
⑥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⑦朝霞在西, 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 晚霞在东, 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正确句序:②①⑥⑤③⑦④
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或修辞手法。
(1)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 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 (下定义 )
(2)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 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 (拟人 )
(3)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分类别 )
(4)所以有 “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 的说法。 (引用 )
(5)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层,叫卷云 …… 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 …… 还有一种像棉花似的白云, 叫积云 …… 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 (拟人 分类别 作诠释)
4.如果将下面一段描写天气的语言改成天气预报的语言形式,请用恰当的语言 表述。
清晨,天上飘着片片白云,中午,天空渐渐聚集起了层层阴云,到了下午, 便下起了濛濛细雨。轻风拂面,使人略感凉意。
天气:晴转多云,午后有小雨,风力 1~2级。
天上鲤鱼斑,晒谷不用翻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满天乱飞云,雨雪下不停
馒头云,天气晴
天上扫帚云,三五日内雨淋淋
火烧乌云盖,大雨来得快
棉花云,雨快临
天上花花云,地上晒死人
一、 通过云看天气的谚语:
1、早起浮云走,中午晒死狗
2、早怕南云漫,晚怕北云翻
3、日出红云升,劝君莫远行;
日落红云升,来日是晴天
4、日落云里走,地雨半夜后
5、乌云接日高,有雨在明朝;
乌云接日低,有雨在夜里
6、云在东,雨不凶;云在南,河水满
7、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8、日落西山一点红,半夜起来搭雨蓬
9、星星眨眼天要变
10、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11、月亮生毛,大雨冲壕(“ 毛指晕或华 ” )
12、西虹跨过天,有雨在眼前
13、不怕阴雨天气久,只要西北开了口。
14、云向东,有雨变成风,云向南,水涟涟,云向西,下地披衣。 15、时雨时晴,几天几夜不停。
16、乌云拦东,不下雨也有风。乱云天顶绞,风雨来不小。 17、朝有破紫云,午后雷雨临。
二,有关风向和天气的谚语
东风急,备斗笠。
风静闷热,雷雨强烈。
急雨易晴,慢雨不开。
雨后生东风,未来雨更凶。
雨前有风雨不久,雨后无风雨不停。
不刮东风不雨,不刮西风不晴。
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
日落西风住,不住刮倒树。
常刮西北风,近日天气晴。
半夜东风起,明日好天气。
雨后刮东风,未来雨不停。
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
南风怕日落,北风怕天明。 南风多雾露,北风多寒霜。 夜夜刮大风,雨雪不相逢。 南风若过三,不下就阴天。 风头一个帆,雨后变晴天。 晌午不止风,刮到点上灯。 无风现长浪,不久风必狂。 无风起横浪,三天台风降。 大风怕日落,久雨起风晴。 东风不过晌,过晌翁翁响。 雨后东风大,来日雨还下。 雹来顺风走,顶风就扭头。 春天刮风多,秋天下雨多。
三、 看天象识天气谚语 星星密,雨滴滴。
星星稀,好天气。
星星明,来日晴。
星星眨眼,有雨不起。 直闪雨小,横闪雨大。 炸雷雨小,闷雷雨大。 雷轰天顶,虽雨不猛。 雷轰天边,大雨连天。 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 南闪火开门,北闪有雨临。 天空灰布悬,大雨必连绵。 天上拉海纤,下雨不过三。 四周天不亮,必定有风浪。 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日落胭脂红,无雨便是风。 日落黄澄澄,明日刮大风。 日出太阳黄,午后风必狂。 星星水汪汪,下雨有希望。 星星眨眨眼,出门要带伞。 日月有风圈,无雨也风颠。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风大夜无露,阴天夜无霜。 大雾不过三,过三阴雨天。 雾露在山腰,有雨今明朝。 久晴大雾阴,久雨大雾晴。 雷声连成片,雨下沟河漫。
先雷后刮风,有雨也不凶。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闷雷拉磨声,雹子必定生。 阴雨亮一亮,还要下一丈。
四、有关生物反应与天气的谚语 泥鳅跳,雨来到。
泥鳅静,天气晴。
青蛙叫,大雨到。
鸡进笼晚兆阴雨。
燕子低飞要落雨。
蚂蚁搬家早晚要下。
蜜蜂归窠迟,来日好天气。 鱼儿出水跳,风雨就来到。 蜻蜓飞得低,出门带 笠。 黑蜻蜓乱,天气要旱。 扑地烟,雨连天。
水缸穿裙,大雨淋淋。 咸物返潮天将雨。
柱石脚下潮有雨。
草灰结成饼,天有风雨临。 水里泛青苔,天有风雨来。
喜鹊搭窝高,当年雨水涝。 久雨闻鸟鸣,不久即转晴。 海雀向上飞,有风不等黑。 鸟往船上落,雨天要经过。 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蟋蟀上房叫,庄稼挨水泡。 蚊子咬的怪,天气要变坏。 蜻蜓千百绕,不日雨来到。 蜜蜂采花忙,短期有雨降。 腰酸疮疤痒,有雨在半晌。 枣花多主旱,梨花多主涝。 晴天不见山,下雨三五天。 河里泛青苔,必有大雨来。 海水起黄沫,大风不久过。
作文十:《看云识天气》800字
看云识天气
主备人:尚峰 二备人:【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4、初步了解几种主要的说明方法。
5、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词语写
在下面,并借助工具书解决。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具体、生动
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及云上的光彩现
象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
朗读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 段) :
第二部分(第 段) :
第三部分(第 段) :
三、导读课文
1、朗读第 1段,回答下面各题。
(l )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
(2)如何分层?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
千” ,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2、朗读课文,填充下列内容。
晴天云彩简表
名称 形态变化 位置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卷积云
积云
高积云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1
名称 形状变化过程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高层云
雨层云
积雨云
云彩识天气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华
虹
霞
3、速读课文,指出下列各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1) “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
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
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
(2)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
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
4、本文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
再找出例子来。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有:
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有:
四、感悟语言
本文语言准确、生动。
1、文中用了大量的比喻,作用是什么?
2、生动的语言不仅是因为使用了比喻以及
动态描摹事物,还有拟人、排比、对比、引
用的多种修辞的使用,在文中找出例子来体
会作用。
【达标练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峰峦 . () 崩 . 塌() 缕缕 . ()点缀 . ()轻盈 . () 2、第 2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第二段中的 “往往” 、 “常常”能否去掉?为什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