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这是我第三次经历社会实践》2500字
这是我第三次经历社会实践。对于一个大学生生而言,敢于接受挑战是一种基本的素质。虽天气严寒,寒风呼啸,我毅然踏上了社会实践的道路。想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想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
在现今社会,就业问题就似乎总是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成了说不完的话题。招聘会上的大字报都总写着“有经验者优先”,可还在校园里面的我们这班学子社会经验又会拥有多少呢?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真正真正走入社会,能够适应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的变化,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开始了我这个假期的社会实践。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 一开始,对自己手工艺期望很高,经过多次面试的失败,我总结了自己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己眼高手低,自己根本自身素质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另一方面是自己没有给自己一个很好的定位,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
总结了以前失败的教训,摆正好自己的位置,社会实践不只是要有工作、能供饭吃,我们的目的是在于锻炼自己。于是我找到了一家餐饮酒楼。老板看我结结实实的,并且身强体壮,就让我来做传菜员。每天9点钟-下午2点再从下午的4点-晚上8:30分上班,虽然时间长了点,但热情而年轻的我并没有丝毫的感到过累,我觉得这是一种激励,明白了人生,感悟了生活,接触了社会,了解了未来.在餐厅里虽然我是以传菜为主,但我不时还要做一些工作以外的事情,有时要做一些清洁的工作,在学校里也许有老师分配说今天做些什么,明天做些什么,但在这里,不一定有人会告诉你这些,你必须自觉地去做,而且要尽自已的努力做到最好,一件工作的效率就会得到别人不同的评价。在学校,只有学习的氛围,毕竟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每一个学生都在为取得更高的成绩而努力。而这里是工作的场所,每个人都会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而努力,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存在着竞争,在竞争中就要不断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也要不断学习别人怎样做人,以提高自已的能力!做了几天之后,刚开始的时候心理极不平衡。心想来从小到大读了这么多的书,家里花了那么多的钱把我培养长大成人,可现在只能端端盘子,多少也有点社会能力,当传菜员学徒有点失落再加上传菜部领班是个小学文化的,还对我指手画脚,确实心理上很不舒服。但是,人总是要适应自己自下而上的环境,我不想一开始就干不下去了,不行,我告诉我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要在自己的工作的环境中让自己的工作做起来很轻松。
在长达一个月的实习中,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个人工作的理念来规范自己在工作中的言行举止:
1. 首先行把自己同领导和同事之间的关系搞好。使尽快地熟悉自己所在的工作环境,笑对每一位顾客。
2. 我们的一切出发点是为了顾客,处处要为了顾客着想。顾客就是我们要服务的上帝。
3. 注意我的形象,服装、言行,举止大方、文明得体,要做到一个服务者应该做到的本质。
4. 在上班之前制定好今日的工作计划,并熟练酒楼里的各项规章和章程,保证上班的工作效率。
5. 按时上下班、坚决做到不迟到、不早退。
6. 上班时间不能接打电话,做私人事,聊天等。
7. 处理突发事件言遇事冷静、理智以酒楼与顾客的利益出发,不鲁莽行事,及时汇报。
8. 保证上班时间,服从领导安排,处处以大局为重,维护大局形象。
经过我的一番努力我的假期打工悄然落幕了,经过这次实践,我能真正体会到这一点。在工作中,在真正的社会交际中,顾客永远是对的,你不能掺杂自己的个性。
第一:乐观,不管遇上什么样的困难,都要用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相信会有所转机。 第二:自信,首先自己要有自信,自信不是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作出的肯定,这样别人才能更加相信信任你。你要对自己说“我一定能行”那你就一定能行。
第三:肯努力,我一直非常信奉一句话,“努力就有希望”不要觉得成功遥不可及,其实只要你在不停的努力你就靠成功越近,“踮起脚尖就更靠近阳光”在努力的过程中千万不要放弃,说不定你距离成功就差一步,而你却放弃了!要勇于面对各种挫折,挫折并不能阻挡有勇气的人走向成功。
第四:谦虚做人,特别对于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至关重要,我们本来对于社会上的知识知之甚少,我们千万不能骄傲自大,自以为是,那是肤浅的表现,我们要谦虚做人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更事半功倍。别人给的意见,我们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
经过这一次的寒假打工,社会实践,我真的是长了不少的见识,增长和很多社会经验,在实践中我也找到了自身的价值。我早晚都要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大染缸去。
我积极的倡议当代大学生走出校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锻炼中寻找自我价值,我我们来到大学的目的就是学到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好的服务社会,所以我们更应该尽早地了解社会的需求来提升自我各方面的文化知识和素质,当我们走向社会时更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为社会服务。
我们只要了解了社会的需求和自己所长,就会很快找到自己社会中的位现代大学生缺少社会知识和信息,在学校时从不关注社会中的情况,甚至连新闻都懒得看,更不用说社会锻炼,所以当他们迈出校门的那一刻就迷失了方向,拿着自己的简历不知何去何从,只知道自己学的是什么专业,却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以至于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都找不到工作;因为大学生缺少社会锻炼,空一肚子墨水却不知如何用,很多用人单位不愿招聘应届毕业生,都愿吸取有工作经验者,因此大学生的就业率也越来越低!有的学生辛辛苦苦学了数十年的专业当走进社会时却找不到任何与所学专业有关的工作,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这就是不了解社会的需求所造成的。所以我们要发起倡议,为了我们今后更好更快地投入到社会当中去,为了我们早日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为了能够更顺利的工作用自己的所长服务于社会,让我们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吧!
作文二:《第三次自信心的绘本-但愿我是蝴蝶》3100字
第三次:【自信心的繪本,但願我是蝴蝶】
午安,各位同學,歡迎收聽午餐饗宴,信心好品格
師,??呀,在開始今天的信心這個好品格之前,我們先來聽聽一個有趣的小故事哦。 生,酷,真棒,能邊吃飯邊聽故事真是人生中的一大享受耶,
師,不錯哦,這是一個正面積極的態度,好,那我們就一起邀請全校的同學們一起來聽,但願我是蝴蝶。
旁白,燕澤池塘邊,大多數的蟋蟀都很喜歡日出的時候。他們從陰暗的洞穴裡鑽出來,
用歌聲迎接陽光。
旁白,但是個子最小的那隻蟋蟀不高興的對媽媽說
小蟋蟀,「我要留在裡面。」
媽媽說,「留在陰暗的洞穴裡做什麼呢,快去外面唱歌。」
旁白,小蟋蟀不滿的說。
小蟋蟀,「我不想唱歌,我覺得沒什麼好唱的。」
媽媽說,「你不想出去,也不想唱歌,我看你連蟋蟀也不想當了。」
旁白,小蟋蟀嘆口氣,好像媽媽猜中他的心事。他自言自語的說
小蟋蟀,「但願我是蝴蝶。」
旁白,但媽媽沒聽見。媽媽接著又說
媽媽說,「出去吧,」
旁白,小蟋蟀知道再怎麼抗議也沒用,只好出去。但是他不唱歌。其他蟋蟀卻唱得很起勁,他忍不住大聲抱怨。
小蟋蟀,「為什麼他們當蟋蟀還那麼快樂,真無知,」
旁白,有隻小蟲剛好走過,好奇的問
小蟲,「那你知道些什麼,」
小蟋蟀說,「我知道自己很醜,所有的蟋蟀都很醜。」
小蟲,「誰說的,」
小蟋蟀,「池塘邊的青蛙說我是他看過最醜的生物。」
旁白,小蟲仔細的注視著小蟋蟀,說
小蟲,「也許你不是全世界最帥的,但也不會是最醜的。你看看我,我長得也不怎麼樣啊,」 小蟋蟀,「可是你長大後會變成螢火蟲,而我永遠是蟋蟀,一隻又醜又平凡的蟋蟀。但願我是蝴蝶,」。 小蟲,「不要異想天開,我覺得當蟋蟀也不錯啊,」
旁白,小蟲說完就走開了。
旁白,蟋蟀嘀咕著。
小蟋蟀,「哼,說的倒容易,總有一天他會變成螢火蟲,池塘邊的青蛙根本不會笑他醜。」旁白,此時一隻瓢蟲停在雛菊上,好奇的問
瓢蟲,「你為什麼在意青蛙說的話呢,如果他嫌我醜,我才不在乎呢,」 小蟋蟀,「誰會嫌你醜,你有亮麗的顏色,大家都覺得你漂亮,而我卻灰灰暗暗的。」 旁白,瓢蟲笑著回答
瓢蟲,「你說的也許沒錯,但是你應該對自己有信心,不要在乎那隻可笑的青蛙對你的批評。」 小蟋蟀,「說的倒容易」。
旁白,說著說著,小蟋蟀望著瓢蟲飛走,說
小蟋蟀,「但願我是蝴蝶。」
旁白,他跳到一片蓮葉上,漂過池塘。他想,我要去問有智慧的老蜘蛛,她會幫我。小蟋蟀看到水中的倒影,忍不住哭了
小蟋蟀,「我為什麼這麼醜,」
旁白,他對水中的自己說
小蟋蟀,「為什麼我不能像……」
小蜻蜓,「像我??蜻蜓,」
旁白,小蟋蟀抬頭,看到天空飛來一隻蜻蜓。他對蟋蟀說
小蜻蜓,「我聽見你的哀嘆了,不必羨慕別人,雖然我的確很不錯,但是你也有你的優點啊。」 小蟋蟀,「才不呢,你有絲綢般的薄翼、寶石般的身體,我哪能跟你比,蜻蜓先生,請你走開,你不會懂的,我真希望自己是一隻蝴蝶。」
小蜻蜓,「可是你不是蝴蝶,而且永遠不可能變成蝴蝶,胡思亂想只是浪費時間罷了。」 旁白,蜻蜓飛走了,小蟋蟀心想
小蟋蟀,「你是耀眼的蜻蜓,又不是醜陋的蟋蟀,當然很容易快樂。」
旁白,在燕澤池塘的另一邊,老蜘蛛再網的中央等待食物,他曾經告訴過蟋蟀,蜘蛛的生活就是這樣??結網、等待,等待、結網。
旁白,老蜘蛛看到小蟋蟀從蓮葉上跳下來,一臉的不開心。
老蜘蛛,「今天天氣很好,為什麼愁眉苦臉的,小朋友,你怎麼啦,」
旁白,小蟋蟀一臉懊惱的說。
小蟋蟀,「我很醜。」
老蜘蛛,「誰說的,」
小蟋蟀,「池塘邊的青蛙說的,唉,我真希望自己是一隻蝴蝶。」
旁白,老蜘蛛開始大笑
老蜘蛛,「蝴蝶雖然看起來很漂亮,但是他們並不比你特別。」
小蟋蟀,「真的嗎,蝴蝶是燕澤池塘邊最漂亮的生物,說不定還是全世界最漂亮的呢,我真希望和他們一樣出色。」
旁白,老蜘蛛沒說什麼,繼續大笑。
老蜘蛛,(大笑中)
小蟋蟀說,「你不羨慕蝴蝶,因為妳自己也很漂亮。」
旁白,老蜘蛛忽然停止大笑
老蜘蛛,「你認為我漂亮,」
旁白,小蟋蟀點點頭。
小蟋蟀,「嗯嗯嗯」
老蜘蛛,「可是也有人說過我是燕澤池塘邊、甚至是全世界最醜的。」
小蟋蟀驚訝的看著她,「是青蛙說的嗎,」
老蜘蛛,「不只青蛙,如果我總是相信別人的閒話,那我起不也認為自己非常醜陋。但是你看,我不介意人家說我醜,更不會去在乎那隻性情古怪的青蛙對我的批評。我相信你,因為你是我的朋友,你覺得我很美,那我就很美啊。」
小蟋蟀,「妳很美,可是我真的很醜,但願我是一隻蝴蝶。」
旁白,老蜘蛛要小蟋蟀跟她到水邊
老蜘蛛,「你看到什麼,」
小蟋蟀說,「美麗的妳和醜陋的我。妳呢,妳看到什麼,」
老蜘蛛,「兩個美麗的朋友。」
旁白,小蟋蟀凝視著自己的倒影,好久之後才問道
小蟋蟀,「我美嗎,」
老蜘蛛,「比我見過的任何蝴蝶都美?」
旁白,老蜘蛛肯定的回答?小蟋蟀望著水中的倒影,覺得自己不那麼難看了。忽然間,一陣風吹過水面。
小蟋蟀,「妳看,妳的網被風吹走了。」
老蜘蛛,「是啊,我又得從頭開始結網了。這就是我們蜘蛛的生活??等待、結網,結網、等待。如果有音樂作伴,工作起來就更起勁了。」
旁白,於是蜘蛛開始結網,蟋蟀高升伴唱。一隻蝴蝶翩然飛過,聽到歌聲,發出了讚嘆,「真好聽的音樂啊,但願我是蟋蟀,」
同學們,長得帥氣卻沒有自信的蟋蟀,可以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嗎,他原本一心想變成蝴蝶,但想一想,又覺得自己現在也不錯,如果你是蟋蟀,想要變成其他動物嗎,還是以原來的樣子,繼續生活下去呢,
生,「哦,我才不要變成什麼咧,當“人”最好,而且當“自己”最好」
師,「算你聰明,你知道嗎,一個人沒有自信,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沒有自信,就會愈來愈自卑。而自卑會把一個人的意志一點一點的磨滅。當自卑大到無法控制時,這個人就不會再懂得思考,只以為世間上所有人都是鄙視他的。他們會莫名奇妙地以為自己是世界上最笨,最不幸的人,甚至會以為自己是在被大家踩在腳底下的絕地。老師要跟你說哦,若你是在沒有自信的世界裡,那請先相信自己。這才是踏出自信的第一步。
生,「老師,你講那麼多,我都快搞混了,可不可直接跟我說,我要怎樣才能讓自己有自信呢,」 師,「好,別急,你可不可以說說你有碰到那些狀況呢,」
1. 當我覺得——不如人的時候。
首先,馬上停止和別人比較,停止批評和責難自己。你要去珍惜自己目前所擁有的。我們要學習積極正面的自我對話。多跟自己說,「我是最棒的,」只要對自己說10次“我是最棒的”,真的,自己就會朝著那方向去提升。然後還要問問自己,「我還有什麼事可以做,」,清楚自己的能力後,積極去做可以做的,然後很肯定的去面對、去完成事情。這樣懂了嗎?
生,「哦,那我知道了,那…」
2. 當我覺得——傷心難過的時候呢,
那就去跑個步,打個球,運動一下,你知道我們人運動時會分泌一種腦啡,這會讓你提振心力,克服無力和疲乏感,令人舒暢和開朗,而若你想靜一點的方式,那就聽聽音樂,唱唱歌吧,就像一位美國哲學家威廉,詹姆士說的,我們不是因為快樂而唱歌,而是唱歌使我們快樂—這樣知道了嗎,笑一笑吧
生,「哦,好啦,那最後一個問題哦..」
3. 當我覺得——壓力大,喘不過氣來的時候呢,
哎喲那就暫停一下,想想愉快的事。跟老師、或爸媽聊聊天,談談你遇到的困難。相信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喔,偶爾放鬆一下心情,其實有助於你下一步行動的。
生,「這樣呀,好像乍聽之下還不錯,我想我會來試試看的,」
這樣真的很好,也希望廣播前的同學,從這一刻起,也來試試看哦,
祝福各位同學在不管在面對自己,或者面對挑戰時,都能無所懼怕,仍然往前飛,今天午餐嚮宴就到這邊,我們拜拜囉。
作文三:《第三次作业:思考与讨论:我的职业价值观是什么?》1200字
第三次作业:思考与讨论:我的职业价值观是什么,
在你的生命历程中,影响最深的事情有哪些,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在工作中我最想要获得什么呢,好环境、够稳定、对社会有贡献还是高收入??。价值观往往决定职业期望,影响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的选择。在职业规划中,价值观被作为职业定位的最关键因素。只有所从事的职业与自我价值观相符合时,人才不会有心理冲突,才能充分调动起积极性,最大程度的发挥能力,满足高层自我实现的需要,产生成就感。
请思考与讨论下面12个句子,你便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 如果我有500万,我会 。
? 我最欣赏的一个理念是 。
? 在这个世界上,我最想改变的是 。
? 我一生中最想要的是 。
? 我在下面这种情况下表现最好: 。
? 我最关心的是 。
? 我幻想最多的是 。
? 我的父母最希望我能 。
? 我生命中最大的喜悦是 。
? 我认为我自是 。
? 熟知我的人认为我是 。
? 我相信
也可网上测评,例如:这是浙江某高职院学生阿丽做的职业价值观测评结
果:
虽然评测结果简单清晰、一目了然,但是阿丽还是加了一点自己的看法:
1.工作中人际关系和谐:这是阿丽最最看重的。人际关系是工作的大环境、大背景,任何工作的出色完成都离不开他人的支持与帮助。
2.能够助人、为社会做贡献:阿丽一直认为自我价值需要通过社会价值的体现而体现,“有贡献于社会”是最高评价。
3.能够胜任:阿丽希望自己的路能够走得顺利些,所以要根据自己的“脚”选择适合自己的“鞋”,鞋太小或太大都是会影响阿丽的前进速度的。
4.符合家庭需求或期望:家是阿丽奋斗力量的源泉,家人的意见对我最终的职业选择有较大影响。
作文四:《什么是第三次产业》500字
什么是第三次产业
三次产业 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它是世界上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工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气、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门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具体又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咨询服务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农、林、牧、渔、水利服务业和水利业,公路、内河(湖)航道养护业等。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
业等。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
作文五:《什么是第三次分配》15400字
什么是第三次分配,为区别现有的“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有学者把“慈善事业机制”称为“三次分配”机制。
要缩小财富差距,就应当有三次分配:初次分配一定要讲效率,就是要让那些有知识、善于创新并努力工作的人得到更多的劳务报酬,首先富裕起来;二次分配要讲公平,政府应当利用税收等手段来帮助弱势群体,建立全面、系统、适度、公平和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次分配要讲社会责任,富人们应当在自愿的基础上拿出自己的部分财富,帮助穷人改善生活、教育和医疗的条件。
第三次分配是建立在志愿性的基础上,以募集,自愿捐赠和自主等慈善公益方式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进行的分派,它依靠“精神力量”,奉行“道德原则”。第三次分配主要是对前两种分配的补充,对缩小社会差距,实现更合理的收入分配和公平有重要意义:1、弥补市场失灵方面:通过对低收入群体技术要素的补给,提供慈善培训增强其技能,通过资本要素补给,给予他们一定的创业资本,从而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调节差距,而且其本身也符合市场效率要求,能总体上增加社会财富。2、弥补政府失灵方面:通过第三次分配可以弥补因税收问题造成的收入差距,同时高收入者的无偿捐赠势必会直接减少他们在整个社会中所占的收入比重;可以弥补因政府转移支付造成的收入差距,慈善在教育方面发挥着较大作用(如希望工程),一方面直接减轻了低收入群体的教育负担,另一方面为家庭成员获得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从长远角度看是一种智力救困;此外也是对政府社会保障的有力补充,客观上缩小了收入差距。 有利于缓解贫富差距和社会结构失衡问题。
有利于缓解不同社会阶层的对立情绪,弥合社会裂缝。
有利于社会文化的发展。
4.1从政府角度,政府作为“责任引导型”第三次分配主体,要加强引导作用,建立完善税收激励机制,降低慈善捐赠的“交易”成本,调动企业和个人的慈善捐赠积极性。在2006年的“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写进了支持发展慈善事业的内容,而在2007年的“两会”上,企业所得税法通过,在其中第9条里规定:企业发出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允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中予以扣除,可见,我们国家国民收入第三次分配现在也正在探索和起步之中。同时政府要加强对捐赠组织的建设和政策扶持,提高慈善组织运作效率。国家要用财政资金支持扶持优秀的慈善组织,使其做大做强,按照市场机制,把慈善募捐的资金更多以基金形式进行资本化运作,加强监督,提高透明度,真正把其用好用足,用出效益来,放大回报社会的效应,实现更大范围的相对公平,为第三次分配的实现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4.2发挥企业的社会责任作用,培养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在三次财富分配当中,第一次是追求市场规律、追求效益;第二次分配是追求法律、追求公平;第三次分配则可以看作是遵循道德准则。而企业在这三次分配中,分别负担有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企业作为“利益引导型”第三次分配的主体,应注意提高自身形象,着意慈善计划、设计以及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将参与公益事业作为企业文化来建设,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道德观念、行
为准则,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同时要引导企业家认识到自己的财富最初来源于社会,最终也要回报社会,是既合情又合理的仁德之举。一个企业要想在一个地方得到良好发展,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企业就很难做大。因此,企业需要有一个机制,把企业的部分利润回馈社会,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构筑社会第三次分配格局。
中国有具有真正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吗,他告诉企业家们“慈善没那么简单”,“不仅仅是乐善好施、积德行善的个人行为,还是重要的经济行为、社会行为和公关行为”,“‘善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企业要接招,积极转结构,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提高综合竞争力”。
在美国,每16个人中可能有一人具有企业家精神;在欧洲,每26人中可能有一人具有企业家精神;在日本,每36人中可能有一人具有企业家精神;而在中国,每1000人中还找不到一个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人们不得不追问为什么我们鲜有真正的企业家。
黄光裕出了问题,有人说是不守规则惹的祸;李彦宏出了问题,有人说是股东要求利益回报逼的;田文华、牛根生出了问题,有人说真正的祸首是行业潜规则。但是,当黄光裕、田文华、牛根生这样一批人都出了问题时,谁能知
道,那又是谁的错,难道是制度陷阱,
改革三十年来,一条启示录是:“全心全意经营企业,而不是刻意地去经营企业家自己。”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根本没有成功这一回事,生命是一个过程,所有的成功不过是我们用以自鉴的镜像,直到有一天,我们看到的是沧桑和衰老。 责任、财富良心、慈善是这几年的流行词。企业家的精神内涵半径在扩大。 可企业家精神终归是个“大词”, 有一则故事为此作了完美的注释。 有一次,李嘉诚的一枚硬币不慎滚到车底,若汽车开动,硬币便会掉到坑渠里,一名印度籍值班员代他拾起。李嘉诚收回2元硬币后,竟给他100元酬谢。他的解释是:2元硬币滚到坑渠,便会在世上消失;100元给了值班员,值班员便可将之用去。钱可以用,但不可以浪费。
李嘉诚的商道上承载的不仅仅是金钱观、财富观,更是一种价值观。推而广之,它甚至可以影响到商品社会中某一个个体的基本道德观。韦伯说过:一个国家之所以落后,往往不是由于其民众落后,而在于其精英落后。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建设中,我们把未来的希望寄托在那些富蕴商道的企业家身上。他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维的方式,这些思维的背后是观念,观念的背后是文化,文化的背后寄托着整个和谐社会。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O后与国际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这些使得中国商人面临更复杂的困境,更多元化的挑战。特别是当今,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巨大压力,在此背景下,重塑中国商道,以集体智慧化解风险,以合作精神分享商机,就成为当务之急。 阿里巴巴CEO马云曾说过,做企业有三重境界,分别为生意人、商人和企业家:生意人是完全的利益驱动者,为了钱什么都可以做;商人重利轻离别,但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企业家是带着使命感要完成某种社会价值。如果一个人脑子里想的是钱,就永远不会成功,就永远不能成为企业家。只有当一个人想着去帮助别人,去为社会创造财富,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的时候,才能真正成功。他还在“和中国的电子商务巨人一道,拥抱企业家精神”的演讲上表示,“当下面临的经济危机源于企业家精神的缺失。目前世界缺失的不是钱,商业社会缺失的是企业家的精神、梦想和价值观。”
郎咸平教授认为,中国的企业家有个毛病——就知道赚钱,而且为了这个目标可以不择手段。比如面对毒奶粉事件,你一夜之间发现之前那些“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广告全是骗人的~事实上,中国对各种食品的检验频率和密度,要比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高多了,因为这种事情在中国以外的几乎任何国家,都是不可想象的~同样不可想象的还有黑煤窑事件,等等,你看来看去发现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中国的企业家根本没有道德约束,这些人只知道赚钱。你有没有在思考如何活过明天之余,想想为什么要活到明天呢,赚钱,你不用跟郎教授腼腆,这点是大家都知道却都不好意思挑明的——整日奔波其实不就是为了多赚点儿钱吗,很可能此刻翻读着这本书的你,也是要从这本书里琢磨一些赚钱的点子。那么,赚钱又是为了什么,留给下一代吗,那么,如果政府要取消遗产税,你会不会因而欢欣雀跃,巧了,美国总统小布什曾经就打算这么干,你觉得美国富豪当时是不是也像你一样高兴呢,
伴随着中国企业家群体登上主流社会舞台的,是越来越多的“原罪说”和社会责任呼声,事实上,乐善好施、达济天下、厚德载物一直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精髓,在历史上,我们并不缺乏从回馈社会中去寻找商业价值的巨富商贾,而唯一缺失的是对慈善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这也体现了在物欲横流社会,相当一部分企业家社会责任的缺失,以及社会进步的必然回归和呼唤。 包括贪得无厌的资本主义,其另一面也是慈善、奉献和慷慨。福特、卡耐基、洛克菲勒等大资本家和企业家,也都在晚年创办了基金会形式的NGO (非政府组织),承担起社会责任,成为受人尊敬的社会责任家,巴菲特更是将自己85% 的财产捐赠出去。
在当今中国,也拥现出一批乐善好施的企业家,在大灾大难以及社会公益事业方面,他们纷纷慷慨解囊,像李嘉诚、邵逸夫、霍英东、黄如论、陈光标、张祥青、张近东、王健林等等,李嘉诚还跟随巴菲特捐赠了三分之一的财产。尤
其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更是一下子激发了中国企业家“达济天下”的千年传统美德,全力支援灾区。他们的大义举,为中国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和慈善事业树立了新的标杆和旗帜。这是一种对慈善文化、责任文化的历史性继承和集中释放。
罗伯特?蒙代尔语说:“企业家精神是企业的动力引擎,只有具备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才能够创新产品,是天然的领导者,有能力预测供需的变化和市场风险,能够抓住机会,勇于冒险,使目标变为现实。”可见,没有企业家精神,企业就不能存在;企业家创造了企业,企业家精神神则使企业充满朝气与活力。那么,如何紧握时代脉搏,提炼、塑造和凝聚企业文化基因以建立企业家自己的,乃至组织的、社会的精神家园,这成为社会转型、企业升级、环境剧变多重袭扰下,中国企业家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基本问题。
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开始关注、思考和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中去,坚定的承担社会责任、推动社会文明进步,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以汶川地震为历史标记,中国的企业家群体正在走出“原罪”阴影,中国的社会企业家群体正在逐步形成。
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强调中国崛起成为经济强国应借鉴日本经验(追赶型现代化),呼吁对具有俭朴和进取(儒商精神和文化)的民族资本加强扶持力度,提出建设具有儒家思想与道德的商业社会和企业模式。
精神不是万能的,但一个人没有精神却是万万不能的。对于以振兴民族产业为己任的中国当代企业家而言,缺乏企业家精神更是与这一历史使命所不相容的。从儒家伦理的型塑中走来的中国企业家们,如何在与西方新教伦理与契约社会的对话与和谐共融中实现心灵的自我救赎,可以预期为指引中国经济巨轮再次加速的又一记强力引擎。这同样对我们提出了新的命题:如何在与西方企业家精神内核的映照中,反思文化刻模对于中国企业家精神升华的历史局限,并能从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渊源中,提炼出中国企业家的商业精神。
西方的“新教伦理”也好,东亚的“儒家传统”也好,我们需要一个开放式的精神切口,能够容纳中国的“新商道”。建构中国的商业精神,就必须使它的三个核心规范:敬业、诚信和节俭。这三种精神既与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相通,更与儒家伦理为根源的中国现代社会伦理相适应。非此不足以建成能够有效规范中国现代商业活动的中国现代商业精神:
敬业:自强不息,生财有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诚信:民无信不立。诚信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智慧;
节俭: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节俭的另一面,却是为社会创造更多有形无形的价值。
希望新的商道伦理成为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源头,自我克制、勤劳、诚信等等进取创新精神,构成了大国崛起以及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精神动力。
目前,对于中国企业家们来说,他们最缺乏的不是金钱。能称得上企业家的都不差钱,他们支配的、运作的动辄数千万,数亿,甚至上百亿的资金,但他们又无不倒在金钱下面,或因贪污、挪用、诈骗、行贿受贿经济犯罪、或因违规操作违法、或因资金链断裂破产;并且无不与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相关。社会责任成为判定企业家的钢性标准:生意人为了钱什么都可以做,商人重利但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企业家则肩负着社会责任的使命——中国企业家迫切需要的是精神、灵魂的救黩~
疾风知劲草。商道大破大立,当为这个时代的最大呼声。我们从最现实的角度出发,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包容了伦理与法律双重内涵的市场体系。
逆市更高飞。商业负重而行,当是这个时代的坚定步伐。我们更需要新的商道产生,能够成为中国商道的新脊梁。(余胜海/文)
(律师声明:余胜海先生的博文未经作者许可,任何报刊、网站和个人不得转载使用,否则本律师将追究其法律责任。如有意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取得授权。余先生约稿信箱:ysh5198@163.,律师:江山)
目 录
内容提要
写作提纲
正文
一、资产减值准备的理论概述??????????????????4 (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概念?????????????????4 (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方法?????????????????5 (三)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意义?????????????????5 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5 (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模式不固定????????????5 (二)公允价值的获取?????????????????????6 (三)固定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计量?????????????7 (四)利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8 三、解决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10 (一)确定积累时间统一计提模式????????????????10 (二)统一的度量标准?????????????????????11 (三)提高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确定方式的操作性?????????11 (四)加强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认识????????????12
6
(五)完善会计监督体系????????????????????12 参考文献???????????????????????????15
内容提要
在六大会计要素中,资产是最重要的会计要素之一,与资产相关的会计信息是财务报表使用者关注的重要信息。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企业普遍存在资产不实、利润虚增的情况,从而使资产减值问题一度成为我国会计规范的热点问题。人们也期望通过会计上的法律法规减少信息的不对称,让企业向广大投资者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
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资产减值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本文通过对新旧会计准则的对比,针对会计实务中对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处理,分析资产减值准备在会计实务操作中的存在的问题,并对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分析与评价,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阐述了资产减值准备提取在实务操作中面临的境况。从资产减值准备入手,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分析,提出了计提标准不恰当,计提时间未作统一规定等问题,并针对存在的
7
问题提出了分析方法等对策。
写 作 提 纲
一、资产减值准备的理论概述
(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概念
8
(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方法
(三)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意义
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模式不固定 (二)公允价值的获取
(三)固定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计量 (四)利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 三、解决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一)确定积累时间统一计提模式
(二)统一的度量标准
(三)提高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确定方式的操作性 (四)加强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认识 (五)完善会计监督体系
9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问题的探讨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日益完善,大众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要求也逐步提高。而市场经济的完善,竞争的加剧,企业对其交易方会计信息要求也提高,国家为了宏观调控的需要,也需要企业提供大量真实的会计信息。
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是不可逆性的规定。按照财务会计的谨慎性原则,预期不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就不应列入资产,预期不会带来原预计额的经济利益的资源要折扣后列入资产,即减除预计减值后的部分才是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
本文通过对我国会计准则中的资产减值准备会计问题的研究,理论上提高企业对现行资产减值准则的认识,促进企业完善企业相关会计核算,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对于完善我国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准则提出建议,促进我国资产减值准备准则完善。实践中,这一研究旨在加强企业对与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准则的认识,完善企业会计核算,提示相关部门就准则中不完善的地方加强对企业的监督。以下就是我的论文。
一、资产减值准备的理论概述
(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概念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指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其可回收金额,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是指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固定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
10
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其中,处置费用包括与资产处置有关的法律费用、相关税费、搬运费以及为使资产达到可销售状态所发生的直接费用等判断固定资产是否减值,应依据资产可能已经发生减损的某些迹象,如果存在任何一种迹象,企业应对其可收回金额进行正式估计。企业的固定资产可按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按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减值准备。对于可收回金额须以相关技术、管理等部门的专业人员提供的内部或外部独立鉴定报告,作为判断依据。
(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方法
大部分企业的资产减值准备主要包括坏账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范围包括市场价格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固定资产。计提方法是按单项资产计提。
1、计提公式:减值准备=账面价值,可收回金额。
2、全额计提情况:
?长期闲置不用,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再使用,且已无转让价值的固定资产;
?虽然固定资产尚可使用,但使用后产生大量不合格的固定资产;
?已遭损毁,以至于不再具有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固定资产;
?其它实质上已经不能再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固定资产。
需要注意的是,已经全额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不再计提折旧。
(三)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意义
固定资产减值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存在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以及其他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情况。当可收回金额
11
低于帐面价值时,确认固定资产发生了减值,这是就要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从而调整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以使账面价值真实客观地反映实际价值。计提减值准备使得企业的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制定的财务政策更加稳健。而从信息的使用者角度出发,适时考虑无形损耗,更精确计量了期末资产的价值,同时也剔除了虚增的利润,降低了财务风险,体现了谨慎性原则。计提减值准备是对固定资产折旧的有益补充,它的实施也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使会计信息更加真实,财务政策更加稳健。现在,企业固定资产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利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及时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减值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确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模式不固定
固定资产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可以发现,企业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的时间“年度终了”较好掌握,但是“定期”会计制度没有说明,这就给企业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使企业在操作的时候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财务人员可以随意制定计提时间,造成虚假信息泛滥,误导投资,也使企业之间提供的相关信息缺乏了可比性。
企业的会计行为受会计准则等制度规定的约束,但是会计准则在具有统一性和规范指导作用的同时还兼有一定的灵活性,给会计人员区别不同情况留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和判断余地,如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存在多种备选的会计方法或可由会计人员做出不同的判断。准则的灵活性是为了让更多的企业从实际出发,多种会计处理方法并存,为企业进行会计操纵提供了可乘之机,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选择会计方法,操纵会计报表。
(二)公允价值的获取
对于固定资产减值而言,公允价值的获取有难度,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在公平交易,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的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可见,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反映的是现值,其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公平交易的市场而不是其它主体对资产或负债
12
价值的认定。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会提高资产减值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尽管我国市场经济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非市场化的因素依然很多,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所依赖的“成熟市场经济”相距甚远。部分市场仍然处于垄断状态,竞争不充分,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不能反映市场的公允性,我国目前的资产信息、价格市场不健全,不能定期、及时地公开各种资产的最新市价,因此公允价值难以得到合理的确定,不同市场上所反映出来的市场信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价格难以真正反映价值,准则对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估计规定过于笼统,没有明确划分不同性质的资产所使用的计量属性,企业资产按照其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待出售和处置或者持有的目的就是为了出售并且有公平市场价值的资产,如可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及投资性房地产等;另一类是基于持续经营的假设,通过持续使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资产,这类资产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如企业的生产设备和产房等固定资产,这类资产即使有公平的市场价格,但由于这类资产在正常经营条件下是不会被出售或处置的,因此,其相应的市场价格与其特定主体价值的计量是无关的,其价值取决于其未来所能实现的经济利益的折现值。即同一生产设备在不同企业的不同经营管理水平下其特定主体价值是不一样的。因此,如果笼统的运用公允价值和现值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并取其高者,不仅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也会降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在单个企业的经营环境恶化和经营管理水平下降的条件下,企业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可能会大于账面价值,账面价值可能大于现值,此时,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要求来看,企业应该以现值低于账面价值的金额来计提资产减值,这正是投资者决策所需要的会计信息。但是,按照准则规定,企业完全可以已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金额大于资产的账面价值为由不计提减值,而不对现值进行估计。而此时,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的资产价值不仅没有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也损害了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所获得的信息本身可能就是不完整的,增加了公允价值计量的难度,造成了投资者的决策失误。
(三)固定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计量
13
固定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计量难度较大,新准则规定:“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按照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和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来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可见,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准确性取决于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确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是,对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的确定很难把握。主要表现在:
1、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具有很大不确定性。新准则规定:“固定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的取得是需要企业管理层在合理和有依据的基础上对固定资产剩余使用寿命内整个经济状况进行最佳估计,其中预计的固定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应当包括:固定资产持续使用过程中预计产生的现金流入如销售量,以及售价的预测;为实现固定资产持续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现金流入所必需的预计现金流出(包括为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发生的现金流出)如设备购置、厂房构建的预测;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处置固定资产收到或者支付的净现金流量如处置收入、处置费用公允价值的预测。而这些预测,一方面需要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和估计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需要企业的管理当局具有较高的现金流量管理水平,对于我国而言中小企业占据着市场经营的主体,而中小企业的企业规模小、经营决策权高度集中,但凡是中小企业,基本上都是一家一户自主经营,使资本追求利润的动力完全体现在经营者的积极性上。由于经营者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反应灵敏,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治理权合一,既可以节约所有者的监督成本,又有利于企业快速作出决策。其次,中小企业员工人数较少,组织结构简单不会单设部门去管理现金流量,这样一来,对于企业的财务信息就会造成不确定,带来数据失真的后果。
2、合理折现率的计量难度大。新准则规定:“折现率是反映当前市场货币时间价值和资产特定风险的税前利率,该折现率是企业在购置或者投资资产时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因此合理的折现率必须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资产特定的风险价值。要求合理折现率的确定必须以能够反映该项资产特定风险的市场利率为依据,如果该项市场利率难以取得,也可以采用替代利率估计折现率。替代利率可以是调整后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增量借款利率或者其他相关借款利率。调整时需要考虑该项资产的特定风险,以及其他有关货币风险和价格风险。这样一来折现率成了一个十分不稳定的因素,对于企
14
业而言,客观估计某项固定资产的特定风险有相当大的难度,不同的会计人员对于固定资产价值的会计估计显然会有差异,这样也容易导致利润操纵,因而计提是否真实合理不易确定。
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要将计提的减值准备考虑进去。这样做企业将导致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一部分进入了产品成本,一部分进入了营业外支出,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做不是强行将本来属于一体的事物拆成了两部分,而对计提减值准备金额估计的大小将使营业费用与非营业费用之间的界限变模糊,进而影响到营业利润与非营业利润的计算结果。由于折旧率和尚可使用年限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转回的各期均要做相应的改变,固定资产均要重新计提折旧,不但计算烦琐,而且容易出错。
(四)利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
固定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公允价值等是企业确认和计量资产减值准备的很重要的基础。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等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其结果会因人而异。尽管新准则对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使用进行了细化和规范,但是要企业真实地计提固定资产减值,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利润操纵是公司的管理层为了实现自身的效用少交所得税或实现公司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目标,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调节公司盈余的行为固定资产减值的计提能够平抑各年度间的利润波动,为踌年度利润调节留出空间,有的企业甚至将视为操纵盈亏的“蓄水池”。企业利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表现形式通常有两种形式:
1、 少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增加企业利润。
企业自身的动机,有些企业为了上市或向银行贷款,少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来增加企业利润,不能真实的反映资产价值,反映资产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从而来粉饰财务报表,误导了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从而来得到想要的结果。
2、 多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减少企业利润。
15
盈利的公司加速计提,一些企业往往趁着当前生产经营态势较佳、利润大幅增长的经营背景,大额加速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这样既能集中清算、释放一些历史问题遗留下来的各种潜在风险,又能利用“会计估计”而低估固定资产形成秘密准备金,为以后的会计期间留下足够的“业绩储备”。
固定资产减值的计提直接影响企业利润的增减。有些企业人为地多提或少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以达到调节企业利润的目的,这种行为严重的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主观随意性较大,留给企业很大的选择空间,计提标准以及比例的确定都可由企业自行根据情况确定,这在客观上也为企业利用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提供了方便企业既可以“少提”来掩盖风险,虚增利润,也可以“多提”减少利润,为来年增加利润做准备,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新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使得企业想要利用转回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美梦破灭,避免出现虚列资产,少提减值而导致企业利润的虚增,这一项规定大大减少了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调节利润的空间。
三、解决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一)确定积累时间统一计提模式
新会计准则对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时间未作统一规定的问题做出了明确的说明,并规定应当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发生减值的可能性的迹象。如果存在减值迹象,应进行减值测试,估计资产的可回收金额。当固定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应当计提减值准备。这一规定统一了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时间,避免企业对外报送季报、年报时均应按照准则规定来判断是否存在资产减值的迹象,以便确定是否应该计提减值准备。准则还规定了,对于固定资产的减值损失,一旦确认后,会计期间内均不得转回。
1、判断资产减值迹象。
资产存在减值迹象是是否进行减值测试的必要前提,资产肯能发生减值
16
的迹象主要可从外部信息来源和内部信息来源两方面加以判断。
(1)从企业外部信息来源看,资产的市价当期大幅度下跌,其幅度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等环境及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者将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企业产生有不利的影响;市场利率或者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已经提高,从而影响企业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折现率,导致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等。
(2)从企业内部信息来源看,如果企业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企业内部报告的证据表明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
2、确定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应当根据公平交易中销售协议价格减去可直接归属该资产处置费用的金额确定;不存在销售协议但存在资产活跃市场时,应当按照资产的市场价值减去处置费用的金额确定。
(2)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按照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和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
(3)资产的公允价值经济安全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只要有一项超过了资产的账面价值,就表明资产没有发生减值,不需要再顾及另一项金额。
3、由于该企业治理结构、会计准则的不完善以及会计信息市场的不完备,会计政策选择权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赋予企业一定的会计弹性,便于企业通过专业判断和会计选择向市场传递企业的特有信息。然而,现在我国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发展时间毕竟还很短,各项措施都极不完善,在这种情
[9]况下不宜赋予企业过多的选择权。因此,应该对资产减值的试用范围作较
17
详细的规定,尽可能缩小会计人员人为估计和判断的范围,避免企业执行会计政策的主观随意性,统一和规范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和计提比例,尽可能减少同类业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和选择权。
对于不同的计量模式实际上可以统一起来,就会显得标准得多,好掌握的多了。所以,可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资产减值计量标准,形成统一规定,从而有利于今后制定该企业的资产减值准则。但这样做,必须要计算现金流量净现值,估计各现金流出、流入量及贴现率、使用期限等,这就对该企业的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统一的度量标准
作为企业治理、会计准则市场的不完善和不完整的会计信息,会计政策选择具有一定的必然性。给了企业一定程度的会计适应性,安心的企业通过专业判断与会计选择给市场的特定企业的信息。然而,我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在股票市场仍然很短的开发时间,这些措施都是很不完美,在这种情况下,不应该有太多的事要让企业期权。因此,我认为审理的范围应是资产减值,为一个更详细的要求,减少会计人员估计的范围和判断的人类,避免企业主观和任意实施会计政策、统一和规范会计资产的减值准备等上述方法、规定比例方法来减少同类业务的多样性和选择。
(三)提高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确定方式的操作性
提高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确定方式的操作性,我们应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操作性较强的具体标准,以指导企业的会计实践。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由企业根据自身所处的 经济 环境而定。如企业处于市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可鼓励企业建立财务预算或预测制度,根据财务预算或预测数据的反馈情况,看企业是否具备采用在用价值这一计量属性来确立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四)加强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认识
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为了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企业应制定固定资产的核算程序和标准,规范固定资产减值的核算,确
18
保企业财务状况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首先要建立固定资产的状态管理,并要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性能及时分析,掌握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如有确凿证据表明固定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要及时进行减值测试,正确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五)完善会计监督体系
完善会计监督体系,不仅要加强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审计,更要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监督作用。这样才能确保固定资产减值会计的合理运用,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1、开发相应的制度和规定
虽然对逆转资产减值是一种严重的虐待在中国的政策,但作为一个实际的政策,,其存在的修订的精度可以提高企业财务数据。如果未来的资产价值的逆转恢复,然后要自然减值亏损公认。为了防止损害调整利润情况是由企业、计提的减值,之前的资产价值回收和逆转的准备。这种情况下属于企业谨慎性原则在过去对反向的滥用,秘密的准备。我想,是区分开发有关系统提供了一个标准,而不是一个合理的解释减值准备的转移反应,进行应用回顾性的调整。针对存在的问题,关键是这个禁令不是逆转,但应进一步提高会计标准,而发展相应的制度和法规来规范的使用的固定资产减值。
2、加强信息披露
在目前的有关规定,规定企业会计政策的变化,在本年度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不应详细描述了哪些变化。所以大部分的企业提供或者转让大型回来时,并没有提及或少提及的原因是资产减值,而且没有透露细节,甚至如果投资者想知道更多的损害企业资产,没有开始。因此,完善法律法规,规范企业信息披露标准,提高信息透明度和公众披露企业的资料,减值准备的利润来提高使用现象的控制有一定的影响。此外,作者建议监管部门披露信息作为上市企业将被评估的重要部分,限制人为操纵利润。
3、提高从业会计的职业判断能力
19
提高从业会计的职业判断能力,必须加强企业会计人员在职培训,学习先进 科学 的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并强化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企业自身要注意到积极开发应用先进的财务管理软件,促进企业财务部门管理职能的强化,及时准确地提供固定资产价值变动信息,从而适当地记录固定资产的价值变动。加强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审计监督,在审计实施阶段,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固定资产减值计算的程序和方法以及相关内部控制制度,以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注册会计师应收集资产减值所依据的资料、假设及计提方法是否合理,复核可收回金额的计算是否正确,检查审计证据,以评价固定资产减值所依据资料的相关性、充分性和可靠性;在审计报告阶段,应将依据审计证据所估计的固定资产减值中可收回金额与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列示的可收回金额进行比较,在有差异时,应判断差异是否合理。如认为差异不合理,注册会计师应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如被审计单位拒绝调整,注册会计师应将其视为一项错报,并同其他错报一并考虑。如差异金额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则不必调整,但各项差异的累积数对会计报表造成重大影响时,注册会计师应将各项差异综合起来考虑。被审计单位对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不合理或披露不充分时,注册会计师应视其重要程度,出具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当缺乏客观数据或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时,注册会计师无法判断被审计单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合理性,应当考虑其对审计报告的影响,决定是否在审计报告中予以揭示,以引起会计报表使用者充分注意,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例如强调不相容职位的相互分离与相互牵制。为了使企业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能够比较公允地反映出企业资产的减值情况,正确报告当期的资产和经营业绩,对于在测算过程中的一些关键岗位必须进行有效的分离,以达到相互监督、相互牵制的效果。强化企业内部监督部门作用,对于一些需要有关人员做出判断的事项应当交由相关的监督部门再次核查。
综上所述,通过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分析,对此我有了一些了解,但是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我并未能完全深入了解。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也只有通过不断地完善企业会计制度,企业在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方面存在的问题才会得到更好的解决,本文只是
20
粗浅的分析,尚未触及课题的精髓,仍需要加强学习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因此这篇文章只是一个粗浅的研究与论述,我今后仍需多加学习,运用更多的实践知识,在具体应用方面多以研究,并做进一步的探讨与分析。 评语:看了你的论文,与上一稿相比没有太大改观啊,尤其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部分,要继续找一些资料,可以到收费网站或找一些权威的书刊杂志的资料来补充。一定要找一些有深度的资料,不能过于简单了。佟贺
21
参考文献
1. 谭燕~《资产减值准备与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管制》~2008管理世
界,
2. 郑维~《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08~商业现
代化,
3. 黄涛~《我国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探讨》~2010~企业技术开发, 4. 罗素新~《试论资产减值会计问题》~2010~现代经济信息, 5. 黄东平~《固定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2008~新疆财经出版社; 6. 勾文静~《浅析资产减值准备》~2007~石家庄联合技术职业
学院学术研究。
22
作文六:《朝鲜第三次核试验是真是假?》1300字
蔡慎坤
陷入四面楚歌的金正恩政权于中国农历新年之际再次引爆了核弹,并导致中朝边境发生4.9级有感地震,4.9级地震相当于大约2万吨TNT当量,与广岛原子弹(2万吨)几乎是同一个量级。朝鲜曾在2006年和2009年,先后进行过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核试验。
2月14日,在朝鲜首都平壤金日成广场,数十万朝鲜军民冒着严寒,热烈庆祝第三次核试验取得完美成功。当天,金正恩发布第29号命令,提拔张洙吉等10名军官为中将,车永范等38名军官为少将。金正恩在命令中称赞朝鲜人民军的光荣历史和辉煌战绩,表示相信朝鲜人民军的将领能够“在光荣的战斗中忠实履行职责,以取得最后的胜利”。
金正恩担任最高领导人后曾多次提拔军方官员,去年4月签署命令,将71名军官晋升为将官,其中包括1名中将和70名少将。
2月15日,金正恩向在保卫祖国和国家建设中的立功者授予印有金正日名字的手表,这也是金正恩在第三次核试验之后首次在公开场合露面。
朝鲜不顾国际社会包括中国的强烈反对,再次进行核试验,令国际社会深感忧虑,与朝鲜相邻的中国周边地区,民众自然更加恐慌。但是蹊跷的是,朝鲜核试验两天之后,即2月16日,中国环保部门在中国东北边境及周边地区开展辐射环境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朝鲜第三次核试验尚未对中国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影响,在中国境内尚未监测到核试验产生的任何人工放射性核素。
东北边境及周边地区大气气溶胶样品和气碘样品监测中均未发现人工放射性核素。分布在全国境内的150多个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24小时运行,对环境辐射水平进行实时监测,实时连续空气吸收剂量率监测结果处于正常水平。
日本和韩国这些监测严密的国家也没有在大气中检测到核爆后最常出现的“氙(Xe)”等放射性稀有气体。韩国持续对东海上空大气采样,并未检测到任何放射性物质成分。日本当日即派出T4练习机升空采样,未检出核试后辐射物质,13日又派出运输机高空采样,也未发现任何核辐射物质。
朝鲜第三次核试验后,日本气象厅曾发布地震观测,规模约里氏5.2级左右,有别于一般地震过程,不具有初期微震及主震的差别,日本专家表示不排除是小型高性能炸弹所引发的地震。日本在2006年朝鲜第一次核试验及2009年第二次核试验时,也分别测到里氏4.9和5.3级地震。此次监测数据令国际社会大感疑惑,怀疑朝鲜不过是一下子引爆了数千吨黄色炸药(TNT),制造了一场核试验的假相。
金正恩此举的目的或许是为了稳定陷入四面楚歌的政权,也对国际社会显示他的强硬姿态,从而让国内权力层的各种势力不得不臣服于他。中国是朝鲜的近邻,也是最靠近核试验场所的国家,中国政府应本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郑重告诉朝鲜,确保中国东北不受其核试爆的任何污染,这也应是朝鲜必须不折不扣遵守的红线。
就在国际社会猜疑朝鲜第三次核试验之际,路透社2月15日引述北京及平壤的消息指,朝鲜已经知会中国,会在今年内再进行一至两次核试,以及再次发射飞越日本上空的远程弹道导弹。消息说,第四次核试验的威力会比第三次核试验大很多,将会相当于一万公吨黄色炸药。这条消息耐人寻味,朝鲜是否向中国耍横,老子明着来,中国敢怎样?而在国际社会看来,则是中朝一家亲,如此重大的秘密不告诉别国,只告诉中国,中国是不是朝鲜最大的后台?
作文七:《慈善事业是第三次分配》1700字
慈善事业是第三次分配
众所周知,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十分关键的发展阶段,中国的财富量急剧增长, 2010年 的 GDP 已经达到 401202亿元,人均 GDP 达到了 29748元。中国突破人均 GDP4000美元大关, 提前 40年实现**同志所确定的 2050年发展目标。而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人均可支配收 入也随之增长,财富总量的大规模快速增长直接造成社会各项公共事业得到长足发展,而一 直备受关注的中国慈善事业更是激起中国学术界的片片涟漪。
“分配与再分配”,这两个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颇有分量的名词更让现今的不少学者争 得脸红耳赤。而关于“第二次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理论也随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应运而生,有权威学者认为第二次分配一般指通过政府调节而进行的收入分配,而第三次分 配即指个人出于自愿,在习惯与道德的影响下把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捐赠出去。以 此可以看出:第三次分配说明慈善事业应以个人捐赠为主!而第二次分配则认为慈善事业当 以政府行为为主。
何为慈善事业!是极端的劫富济贫还是仁慈的散财济世,是“慈善”还是“事业”呢? 其实慈善事业更多的时候是一种事业!因为单纯的一种类似捐献的慈善行为在表现出社会救 助的同时, 还从更大的角度上说明了积聚的财富需要一种科学、 有效率的方式来处理和回收, 在平等的社会里,在先进的社会体制中,处理社会发展中的效率和公平是一大难题!而慈善 事业将成为协调社会贫富差距和维持和谐发展的内在稳定器。财富可以聚集,但是拥有财富 的机会不能被垄断,中国也应当走出许多贫民窟中的百万富翁。富,取之于民或散之于贫!, 慈善事业应是社会大众对于财富的良性管理,从而使贫富之间,能够建立兄弟情谊,并和睦 相处。
2009年中国慈善捐赠已经达到 509亿元,占当年 30多万亿元 GDP 的 0.17%,占中国财 政收入 6800亿元的比例不到 5%。比较一下,美国 2008年的捐款 3000亿美元,占当年 14万 亿美元 GDP 的 2%左右,占美国财政收入 3万亿美元的 10%。要达到美国的水平,中国年度捐 赠额应该是 6000亿元。当然,我们不能一律的与拥有完善社会管理制度的美国比,可是慈善 事业的蛋糕越做越大,我们不妨分析一下这么大的蛋糕能从何而来?而在参与慈善事业的各 类主体中,商业力量、财富阶层虽往往成为其中夺目的明星,但囿于各种因素,所起到的作 用实则有限。这就是今天中国慈善的真实面目,是谓“真相” ,而商业力量、财富阶层的捐赠 除了来自外部的政府动员和社团劝募而不得不做之外,他们的慈善动因主要还是受怜悯心的 驱使。
从现实情况看来,中国自愿性捐赠还非常不足。其原因有三:一是与国内捐赠文化有关, 二是与国内捐赠制度的缺位有关,三是中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度不高有关,而这三点或许都 与政府抓得死、管得烂有关!何为:“抓的死”,即政府依旧以“全能政府”为己任!何为:
“管得烂”,即政府无法制定更加完善的社会管理制度!在 2010年 1189亿元的慈善蛋糕中 大额捐赠总额达到 336.28亿元,而目前中国已经有 87.5万个千万富翁,对于中国慈善事业 来说这是一个很庞大的慈善群体,但现在却不是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因!
我们需要把中国慈善事业当做第三次分配来看,因为市场调节才是市场经济中的主要分 配机制,而作为第三次分配的个人自愿性捐助才真正的能够起到改善贫富差距、调节社会矛 盾的作用!我们必须把中国慈善事业当做第三次分配来看,因为引导个人自愿性捐助的过程 中可以锻炼出一支具有公信力和更高效率的民间慈善队伍,实际上今天的中国慈善事业只是 没被政府管理好的第三次分配, 不能简单的以为社会捐款和慈善事业还是属于 “第二次分配” , 并具有与纳税和公共福利支出同样的性质。要求政府通过免税以及其他的制度安排促进和鼓 励国民在“再分配”领域发扬爱心从很大的程度上说明慈善捐款需要以个人或企业自愿捐赠 为基础,而由政府牵头建立的一种完善慈善制度,让更多的民间力量促成一支慈善机构,在 接受政府监督的同时引导民间捐款,那么此时中国的慈善事业将以自愿性捐赠为主要来源。
作文八:《“土地入股”是“第三次土地革命吗”?》2300字
“土地入股”是“第三次土地革命吗”?
2007-07-15
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 党国英
编辑同志:
近日有媒体披露重庆市工商局出台了新举措:允许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资入股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人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三次土地革命”。请问:扩大经营规模就要搞土地入股吗?这对农民会有风险吗?
读者?华夏农夫
重庆市这个做法其实我国很多地方都正在搞,但我不认为这种改革能称得上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三次土地革命”。在我看来,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旨并不是要农民拿土地入股合作社;而是适用于直接农业生产过程;农业生产方式还是应该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社要大力发展,但合作社主要应该在农业生产的市场环节上活动,而不应替代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农户家庭经营。
农业生产,是土地密集型的产业类型。在现代农业技术条件下,一农户若生产粮食,就可以耕种几百公顷甚至更多的土地,形成规模经营,从而极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这样一个认识大概能为当今熟悉农业生产的许多人所接受。然而,中国农村的现实情况是劳动力较多,而土地相对较少,规模经营遇到困难。许多地方政府都想在这个方面迈开较大的步伐。目前,一个比较普遍的做法,就是主张用“股田制”的办法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常常是由一个或几个出资者注册一家经济实体,种植经济作物,或搞所谓“设施农业”,而农民则用自己的承包地入股,按股取得报酬。重庆的设想则是让农民通过土地入股来组成合作社,而不是公司一类的经济实体。按这个想法,土地经营规模的确可以增大。但我不认为这是最好途径。
股份制是人们为了降低生产经营风险而建立的一种合作方式,并不适合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在股份制之下,普通股东要以某种方式参与管理活动,以保障自己的权益;对于上市股份制企业,小股东也会以所谓“用脚投票”的方式对企业经营施加影响。只有那些拥有“优先权”的股东才不参与企业的经营。农民的专业合作社一般来说不必须是股份制企业,虽然它们的建立也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减少风险。在所有发达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不是以土地入股而建立的;农民与合作社的联系是以农民的“惠顾”为纽带,就是说合作社是在市场活动中代理农民进行交易活动,农民依照自己与合作社的交易量来获得由合作社创造的属于自己的那部分利益。离开了市场交易,在直接生产环节上,农业生产还是以家庭经营为主。
在农业生产经营的全部过程中,市场风险主要发生在交易环节上,农民通过建立合作社,可以集中采购生产资料,集中销售农产品,提高农民在市场上的谈判能力,把风险化解到最小。没有哪个保险公司可以为市场风险提供担保,所以,组成合作社是农民降低风险的基本办法。除了市场活动,农业的直接生产过程就是农民自己的事情;一户农民就可以耕作大量土地,没有必要通过彼此间的“合作”降低生产经营的风险。其实,不必要的“合作”反倒会增加交易成本,降低生产的效率。举例来说,如果一户农民有可能耕作500亩土地,就没有必要每户农民耕作50亩土地,然后10户农民再“合作”起来共同耕作500亩土地。直接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常常是自然灾害的风险,这种风险可以由保险公司来解决,农民的“合作”于事无补。
也许有人会问:只要能扩大经营规模,土地入股为什么就不可以呢?其实,农民之间可以通过土地承包权的租佃关系来实现土地的流转,从而扩大农户的经营规模。任何一户农民在有了完全的非农业就业机会后,可以把自己的土地承包权租给种粮农户。比较而言,如果硬要农民搞股份制,建立起农业公司,反倒会增加农民的风险。如果公司发生资不抵债的情形怎么办?是不是要拍卖公司的资产(农民的土地)用以还债?我们不禁要问:放着风险小的租佃流转方式不用,为什么要搞风险大的“股田制”呢?
实行“股田制”如果把握不好,可能在更大的程度上损害农民利益。目前,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强烈的城市资本“下农村”的冲动,有的地方政府用行政干预的办法促使农民将承包地作为“股份”交给“大户”搞“设施农业”,而股份收益的不稳定是天经地义的现象,农民的收益就没有保障了。在不少地方已经发生了一些农业资本家经营不善而逃跑的现象,而农民的土地经过所谓“设施农业”的折腾以后,农民再要恢复大田耕作就很难了。这种现象要引起决策者的高度关注。中国农村的“人地比例”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在三天两后晌就搞出像美国那样的“规模经营”来。规模经营的发展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实现逐步去推动,而不是想着法子去驱赶农民离开自己的土地。我特别要说明,在农业领域,连西方国家也十分慎重地对待城市资本“下农村”,搞农业雇佣劳动制度;他们把“耕者有其田”看作是建立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原则。我们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那么着急地要让农民离开土地吗?
其实,类似“股田制”这样的做法,中央的态度是慎重的。近几年的“一号文件”没有一个明确提倡这种“改革”。只有2004年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提出,“对有稳定收益的项目,农民可以经依法批准的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入股。”但这个规定是针对农村建设用地的,而不是鼓励在农业生产领域搞“股田制”。中央政府一贯提倡土地要适度流转,并强调农村家庭经营制度与土地流转并不矛盾;家庭经营制度越是稳定,土地流转才越会健康发展。
土地制度改革的空间其实很大。改革的原则,一是要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耕者有其田”来保障农村社会的稳定;二是要有利于流转中的土地商品化和土地权利的稳定化,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近几年,有人提出农业用地承包权要“物权化”,以保障农民拥有真正的土地财产权;还有人提出要实行“永包制”,把土地承包权固定下来,使农民的承包地变成一种“准私有土地”等等,我以为这些都是很积极的想法,值得地方政府在改革中加以尝试。
作文九:《“土地入股”是“第三次土地革命”吗?》2000字
重庆市这个做法其实我国很多地方都正在搞,但我不认为这种改革能称得上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三次土地革命”。在我看来,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旨并不是要农民拿土地入股合作社;而是适用于直接农业生产过程;农业生产方式还是应该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社要大力发展,但合作社主要应该在农业生产的市场环节上活动,而不应替代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农户家庭经营。 农业生产,是土地密集型的产业类型。在现代农业技术条件下,一农户若生产粮食,就可以耕种几百公顷甚至更多的土地,形成规模经营,从而极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然而,中国农村的现实情况是劳动力较多,而土地相对较少,规模经营遇到困难。许多地方政府都想在这个方面迈开较大的步伐。目前,一个比较普遍的做法,就是主张用“股田制”的办法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常常是由一个或几个出资者注册一家经济实体,种植经济作物,或搞所谓“设施农业”,而农民则用自己的承包地入股,按股取得报酬。重庆的设想则是让农民通过土地入股来组成合作社,而不是公司一类的经济实体。按这个想法,土地经营规模的确可以增大。但我不认为这是最好途径。 股份制是人们为了降低生产经营风险而建立的一种合作方式,并不适合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农民的专业合作社一般来说不必须是股份制企业,虽然它们的建立也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减少风险。在所有发达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不是以土地入股而建立的;农民与合作社的联系是以农民的“惠顾”为纽带,就是说合作社是在市场活动中代理农民进行交易活动,农民依照自己与合作社的交易量来获得由合作社创造的属于自己的那部分利益。离开了市场交易,在直接生产环节上,农业生产还是以家庭经营为主。 在农业生产经营的全部过程中,市场风险主要发生在交易环节上,农民通过建立合作社,可以集中采购生产资料,集中销售农产品,提高农民在市场上的谈判能力,把风险化解到最小。没有哪个保险公司可以为市场风险提供担保,所以,组成合作社是农民降低风险的基本办法。除了市场活动,农业的直接生产过程就是农民自己的事情,一户农民就可以耕作大量土地,没有必要通过彼此间的“合作”降低生产经营的风险。其实,不必要的“合作”反倒会增加交易成本,降低生产的效率。直接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常常是自然灾害的风险,这种风险可以由保险公司来解决,农民的“合作”于事无补。 也许有人会问:只要能扩大经营规模,土地入股为什么就不可以呢?其实,农民之间可以通过土地承包权的租佃关系来实现土地的流转,从而扩大农户的经营规模。任何一户农民在有了完全的非农业就业机会后,可以把自己的土地承包权租给种粮农户。比较而言,如果硬要农民搞股份制,建立起农业公司,反倒会增加农民的风险。如果公司发生资不抵债的情形怎么办?是不是要拍卖公司的资产(农民的土地)用以还债?我们不禁要问:放着风险小的租佃流转方式不用,为什么要搞风险大的“股田制”呢? 实行“股田制”如果把握不好,可能在更大的程度上损害农民利益。目前,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强烈的城市资本“下农村”的冲动,有的地方政府用行政干预的办法促使农民将承包地作为“股份”交给“大户”搞“设施农业”,而股份收益的不稳定是天经地义的现象,农民的收益就没有保障了。在不少地方已经发生了一些农业资本家经营不善而逃跑的现象,而农民的土地经过所谓“设施农业”的折腾以后,农民再要恢复大田耕作就很难了。这种现象要引起决策者的高度关注。中国农村的“人地比例”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在三天两后晌就搞出像美国那样的“规模经营”来。规模经营的发展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实现逐步去推动,而不是想着法子去驱赶农民离开自己的土地。我特别要说明,在农业领域,连西方国家也十分慎重地对待城市资本“下农村”,搞农业雇佣劳动制度;他们把“耕者有其田”看作是建立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原则。我们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那么着急地要让农民离开土地吗? 其实,类似“股田制”这样的做法,中央的态度是慎重的。近几年的“一号文件”没有一个明确提倡这种“改革”。只有2004年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提出,“对有稳定收益的项目,农民可以经依法批准的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入股。”但这个规定是针对农村建设用地的,而不是鼓励在农业生产领域搞“股田制”。中央政府一贯提倡土地要适度流转,并强调农村家庭经营制度与土地流转并不矛盾;家庭经营制度越是稳定,土地流转才越会健康发展。 土地制度改革的空间其实很大。改革的原则,一是要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耕者有其田”来保障农村社会的稳定;二是要有利于流转中的土地商品化和土地权利的稳定化,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近几年,有人提出农业用地承包权要“物权化”,以保障农民拥有真正的土地财产权;还有人提出要实行“永包制”,把土地承包权固定下来,使农民的承包地变成一种“准私有土地”等等,我以为这些都是很积极的想法,值得地方政府在改革中加以尝试。 (摘自7月15日《中国青年报》)
作文十:《“土地入股”是“第三次土地革命”吗?》2000字
“土地入股”是“第三次土地革命”吗?,观察与思考,
党国英 约2051字
重庆市这个做法其实我国很多地方都正在搞,但我不认为这种改革能称得上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三次土地革命”。在我看来,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旨并不是要农民拿土地入股合作社;而是适用于直接农业生产过程;农业生产方式还是应该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社要大力发展,但合作社主要应该在农业生产的市场环节上活动,而不应替代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农户家庭经营。
农业生产,是土地密集型的产业类型。在现代农业技术条件下,一农户若生产粮食,就可以耕种几百公顷甚至更多的土地,形成规模经营,从而极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然而,中国农村的现实情况是劳动力较多,而土地相对较少,规模经营遇到困难。许多地方政府都想在这个方面迈开较大的步伐。目前,一个比较普遍的做法,就是主张用“股田制”的办法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常常是由一个或几个出资者注册一家经济实体,种植经济作物,或搞所谓“设施农业”,而农民则用自己的承包地入股,按股取得报酬。重庆的设想则是让农民通过土地入股来组成合作社,而不是公司一类的经济实体。按这个想法,土地经营规模的确可以增大。但我不认为这是最好途径。
股份制是人们为了降低生产经营风险而建立的一种合作方式,并不适合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农民的专业合作社一般来说不必须是股份制企业,虽然它们的建立也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减少风险。在所有发达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不是以土地入股而建立的;农民与合作社的联系是以农民的“惠顾”为纽带,就是说合作社是在市场活动中代理农民进行交易活动,农民依照自己与合作社的交易量来获得由合作社创造的属于自己的那部分利益。离开了市场交易,在直接生产环节上,农业生产还是以家庭经营为主。
在农业生产经营的全部过程中,市场风险主要发生在交易环节上,农民通过建立合作社,可以集中采购生产资料,集中销售农产品,提高农民在市场上的谈判能力,把风险化解到最小。没有哪个保险公司可以为市场风险提供担保,所以,组成合作社是农民降低风险的基本办法。除了市场活动,农业的直接生产过程就是农民自己的事情,一户农民就可以耕作大量土地,没有必要通过彼此间的“合作”降低生产经营的风险。其实,不必要的“合作”反倒会增加交易成本,降低生产的效率。直接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常常是自然灾害的风险,这种风险可以由保险公司来解决,农民的“合作”于事无补。
也许有人会问:只要能扩大经营规模,土地入股为什么就不可以呢?其实,农民之间可以通过土地承包权的租佃关系来实现土地的流转,从而扩大农户的经营规模。任何一户农民在有了完全的非农业就业机会后,可以把自己的土地承包权租给种粮农户。比较而言,如果硬要农民搞股份制,建立起农业公司,反倒会增加农民的风险。如果公司发生资不抵债的情形怎么办?是不是要拍卖公司的资产(农民的土地)用以还债?我们不禁要问:放着风险小的租佃流转方式不用,为什么要搞风险大的“股田制”呢?
实行“股田制”如果把握不好,可能在更大的程度上损害农民利益。目前,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强烈的城市资本“下农村”的冲动,有的地方政府用行政干预的办法促使农民将承包地作为“股份”交给“大户”搞“设施农业”,而股份收益的不稳定是天经地义的现象,农民的收益就没有保障了。在不少地方已经发生了一些农业资本家经营不善而逃跑的现象,而农民的土地经过所谓“设施农业”的折腾以后,农民再要恢复大田耕作就很难了。这种现象要引起决策者的高度关注。中国农村的“人地比例”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在三天两后晌就搞出像美国那样的“规模经营”来。规模经营的发展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实现逐步去推动,而不是想着法子去驱赶农民离开自己的土地。我特别要说明,在农业领域,连西方国家也十分慎重地对待城市资本“下农村”,搞农业雇佣劳动制度;他们把“耕者有其田”看作是建立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原则。我们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那么着急地要让农民离开土地吗?
其实,类似“股田制”这样的做法,中央的态度是慎重的。近几年的“一号文件”没有一个明确提倡这种“改革”。只有2004年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提出,“对有稳定收益的项目,农民可以经依法批准的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入股。”但这个规定是针对农村建设用地的,而不是鼓励在农业生产领域搞“股田制”。中央政府一贯提倡土地要适度流转,并强调农村家庭经营制度与土地流转并不矛盾;家庭经营制度越是稳定,土地流转才越会健康发展。
土地制度改革的空间其实很大。改革的原则,一是要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耕者有其田”来保障农村社会的稳定;二是要有利于流转中的土地商品化和土地权利的稳定化,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近几年,有人提出农业用地承包权要“物权化”,以保障农民拥有真正的土地财产权;还有人提出要实行“永包制”,把土地承包权固定下来,使农民的承包地变成一种“准私有土地”等等,我以为这些都是很积极的想法,值得地方政府在改革中加以尝试。
(摘自7月15日《中国青年报》)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这是我第三次经历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