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2017初中科学小论文格式》3500字
? ? ? ? ? ? 2?017?初中科?学小论?文格式?
论文?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初中科?学小论?文格式?。1 ?题名的?定义与?重要性?科技论?文的题?名又叫? 题目? 、 ?标题 ?或 文?题 。?有的题?名还包?括副标?题或引?题。一?篇论文?一般还?有若干?段落标?题,也?称层次?标题或?小标题?。题名?是一种?标记,?题名不?是句子?,它比?句子更?简洁。?中国国?家标准?GB7?713?-87?规定:? 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报?告、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题名?所用每?一词语?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题名?应该避?免使用?不常用?的缩略?词、首?词字母?缩写、?字符、?代号和?公式等?。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0字?。报告?、论文?用作国?外交流?,应有?外文(?多用英?文)题?名。外?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10个?实词 ?。不管?读者是?从检索?工具,?还是期?刊目录?等地方?接触某?篇论文?,论文?题名都?是读者?先接触?的。判?断一篇?论文是?否值得?一读,?也是从?题名开?始的。?如题名?不当,?需要的?读者不?会去阅?读它,?因而失?去应起?的作用?。此外?,索引?和文摘?都依赖?论文题?名的正?确性,?如题名?不当,?读者可?能检索?不到它?。在I?NTE?RNE?T或其?他计算?机检索?系统中?用关键?词检索?可能会?检出大?量文献?,读者?一般通?过论文?题名浏?览来取?舍论文?。为文?章争取?读者,?为报告?争取听?众,为?科研基?金申请?得到批?准,都?必须考?虑拟定?好的论?文题名?。可见?一篇科?技论文?的题名?是十分?重要的?。2 ?一般写?作要求?科技论?文题名?一般要?求以最?明晰、?最简练?而便于?检索的?词组,?能简单?明了、?恰当、?鲜明、?准确地?概括论?文中最?主要的?内容,?同时又?引人注?目。国?外通常?要求科?技论文?题名符?合四性?,即:?
? br?evi?ty(? 简短?性)、?cla?rit?y(明?确性)?、in?dex?ibi?lit?y(可?检索性?)、s?pec?ifi?cit?y(特?异性)?。更多?详情请?点击进?入教育?学论文?。论文?的选定?不是一?下子就?能够确?定的.?若选择?的毕业?论文题?目范围?较大,?则写出?来的毕?业论文?内容比?较空洞?,下面?是本人?为各位?同学准?备的初?中论文?格式范?文。
? 1?.引用?有关政?策、方?针性内?容务必?正确无?误,不?得泄漏?国家机?密。2?.一律?使用A?4纸打印,双??面使用?。3.?编排格?式摘要?:
? 四?号宋体?,居中?;内容?为小4?号宋体?目录:? 四号?宋体,?居中;?内容为?五号宋?体,右?对齐一?级标题?:
? 3?号黑体?,居中?二级标?题:
? ?小4号?黑体,?左对齐?三级标?题:
? ?小4号?楷体,?左对齐?正文:?
? 小4?号宋体?(字数?要求:?
? 文科?类不少?于60?00字?, 理?工类不?少于4?000?字)表?题、图?题:
? ?小5号?黑体,?居中 ? 更多?详情请?点击进?入教育?学论文?。论文?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以学生?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不?应脱离?专业范?围,要?有一定?的综合?性,以?下就是?由本人?为您提?供的初?中论文?格式。?引言又?称前言?,属于?整篇论?文的引?论部分?。其写?作内容?包括:?
? 研究?的理由?、目的?、背景?、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引言的?文字不?可冗长?,内容?选择不?必过于?分散、?琐碎,?措词要?精炼,?要吸引?读者读?下去。?引言的?篇幅大?小,并?无硬性?的统一?规定,?需视整?篇论文?篇幅的?大小及?论文内?容的需?要来确?定,长?的可达?700?~ 或? 左右?,短的?可不到?100?字。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
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的?主标题?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 ? ? 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 ?。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
? ?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对?这两方?面的要?求分述?如
下。?要求论?文题目?能准确?表达论?文内容?,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常见毛?病是:?
? 过于?笼统,?题不扣?文。如?:
? ?不等式?的应用? 过于?笼统,?若改为?针对研?究的具?体对象?来命题?。效果?会好得?多,例?如 贝?塞耳不?等式的?应用 ?,这样?的题名?就要贴?切得多?。再如?:
? ?中值定?理在证?明一类?不等式?中的应?用 这?样的论?文题目?不准确?,题名?中值定?理是哪?一个??,令人?费解,?何类不?等式??请教不?得而知?,这就?叫题目?含混不?清,解?决的办?法就是?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清晰地?点示出?论文研?究的内?容。假?如上面?的题目?中,指?的是微?分中值?定理,?何类不?等式可?放在内?文中说?明,不?必写在?标题中?,标题?中只需?反映运?用微分?中值定?理这一?事实即?可。可?参考的?修改方?案为:?
? 巧?用微分?中值定?理 。?关键问?题在于?题目要?紧扣论?文内容?,或论?文内容?与论文?题目要?互相匹?配、紧?扣,即?题要扣?文,文?也要扣?题。这?是撰写?论文的?基本准?则。更?多详情?请点击?进入教?育学论?文。能?力与知?识的关?系,相?信大家?都很清?楚。知?识不是?能力,?但却是?获得能?力的前?提与基?础。而?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个体的?社会实?践。下?面是本?人为大?家准备?的初中?科学论?文格式?。
? 1.?论文要?求一律?用A4?纸双面?打印。?2.封?面:
? ?由教务?处统一?格式,?各学院?制作。?3.封?二:
? ?本人对?论文写?作内容?的声明?,由教?务处统?一格式?,各学?院制作?。4.?内容摘?要: ? ?论文要?有15?0-2?00字?的摘要?,能客?观反映?主要内?容信息?,具有?独立性?和包含?性。行?文用小?四号楷?体字。?5.关?键词:?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一?般每篇?3,8?个(中?、英文?对照)?。行文?用小四?号楷体?字。6?.正文?:
? 标?题用二?号黑体?字,行?文用小?四号宋?体字。?正文字?数应在?300?0字以?上60?00字?以内。?7.脚?注:
? ?论文中?引用资?料时要?加以脚?注。标?注次序?为:
? ?著者姓?名、文?献名、?卷册序?号、出?版单位?、出版?时间、?页码。?脚注统?一使用?小五号?宋体字?。8.?参考文?献:
? ?论文正?文后须?附参考?文献,?著明论?文所引?用的文?献资料?情况,?文献著?录格式?主要有?下列几?种:
? ?
??.专?(译)?著:
? ?作者.?书名(?译者)?.出版?地:
? ?出版者?,出版?年;
? ??.连续?出版物?:
? 作?者.题?目.刊?名,年?,卷号?(期号?);
? ??.论 ?文 集?:
? 作?者.文?章标题?:
? 编?者,文?集名.?出版地?:
? 出?版者,?出版年?;9.?鸣谢:?
? 学生?藉此表?达对论?文指导?教师和?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帮助?和支持?的其他?人的感?谢。1?0.封?底:
? ?指导教?师评分?表(教?务处统?一格式?,各学?院制作?)。学?生需要?上交存?档的学?年论文?一式两?份,按?封面、?封
? 二、?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封底、?指导教?师评分?表依次?装订。?更多详?情请点?击进入?教育学?论文。?
?
作文二:《初中科技论文格式2016》600字
初中科技论文格式2016
论文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以学生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不应脱离专业范围,要有一定的综合性,以下就是由编辑老师为您提供的初中科技论文格式。
毕业论文的全部标题层次应有条不紊,整齐清晰,相同的层次应采用统一的表示体例,正文中各级标题下的内容应同各自的标题对应,不应有与标题无关的内容。
按三级标题编写,要求标题层次清晰。层次格式要求如下所示:
标题(居中或前空2格)
(一)标题(前空2格,后面不接排正文)
1.标题(前空2格,后空1格,接排正文)
(1)标题(前空2格,后空1格,接排正文)
1)标题(前空2格,后空1格,接排正文)
?标题(前空2格,后空1格,接排正文)通常作整段接排时用,每个序号后通常用“;”号隔开,最后用句号。如??***;??***;??***。
注释
毕业论文中有个别名词或情况需要解释时,可加注说明,注释可用页末注(将注文放在加注页的下端)或篇末注(将全部注文集中在文章末尾),而不用行中注(夹在正文中的注)。采用页末注释时,若在同一页中有两个以上的注时,按各注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用?、?、?……依
次标示在需加注处,以上标形式表示,注释只限于写在注释符号出现的同页,不得隔页;采用篇末注释时,按各注在文章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列注号。
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初中科技论文格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毕业论文格式。
作文三:《初中科学论文格式范文》25500字
精品文档
初中科学论文格式范文
科学是时代的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内在要求、解决实践中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小编整理了初中科学论文格式范文,欢迎阅读!
初中科学论文格式范文篇一 论科学文化及其特性
摘 要:本文在界定 科学 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探讨了科学文化的12个特性,并进而展望了科学文化的未来 发展 趋势和进路。
关键词:科学文化 科学文化的特性 科学文化的未来
一、科学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像“科学精神”(spirit of science, 科学之精神;scientific spirit,科学的精神) 一样,“科学文化”(culture of science, 科学之文化;scientific culture,
科学的文化)这个术语的两种写法也难以截然分清。“科学之文化”中的“of science”有“属于科学的”、“与科学有关的”、“具有科学性质和 内容 的”含义,似乎指称科学自身内在的、固有的文化属性。“科学的文化”中的“scientific”是一个限制性的和修饰性的定语。作为带有限制性定语的词组,它似乎与“科学之文化”同义;作为带有修饰性定语的词组,它也许还包括具有某些科学成分或特征的少数非科学文化。由于“科学之文化”和“科学的文化”第一义几乎没有什么差异,第二义亦有重叠之出,并且在国内外 文献 中
1 / 38
精品文档
混用,因此如无特殊说明,我们一般对二者不加区分,统称“科学文化”。
从以上词义 分析 可知,科学文化不是吸纳了科学的某些要素和气质的其他亚文化,更不是科学诞生和发展的文化氛围诸文化或与境文化,如古希腊的文化遗产、英格兰清教主义文化、欧洲资本主义文化等。我以为,
科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种形态和重要构成要素,是人类的诸多亚文化之一。科学文化是科学人(man of science)
在科学活动中的生活形式和生活态度,或者是他们自觉和不自觉地遵循的生活形式和生活态度。科学文化以科学为载体,蕴涵着科学的禀赋和禀性,体现了科学以及科学共同体的精神气质,是科学的文化标格和标志。与 艺术 、宗教等亚文化相比,科学文化的 历史 要短得多,但是它在数百年间的 影响 却如日中天。科学文化深刻地内蕴于科学,并若隐若现地外显于世人。因此,它的一些组分已经潜移默化地浸淫了人们的思想和 心理,塑造了时人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定势,乃至成为人性的不可或缺的要素。还有一些组分比较隐秘,需要 研究 者加以发掘和阐释,才能被人们在理智上领悟,在行动中效法,从而进一步彰扬科学的文化意蕴和智慧魅力,促进人与 自然 的和谐,推动人类 社会 的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
正如皮克林所说,科学文化不是统一的、整体的东西,
2 / 38
精品文档
事实上是多个不同的、甚至异质要素的集合体。 从结构来看,科学文化也像人类的其他文化一样,分为器物、制度、观念三个层次。科学文化的器物部分是支撑科学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其中的实验设备、观察和测量器具直接与科学活动密切相关。科学文化的制度部分包括科学活动的各种建制,主要有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出版部门、法规章程等等。科学文化的观念层次——这是科学文化的内核——还可以细分为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 方法 、科学精神,其中包括认知、 语言和心理诸因素。科学共同体创造、丰富、共有和共享科学文化;以科学研究为生活形式的科学家也或多或少打上了科学文化的烙印;而且,每一个社会成员只要接受足够长的科学训练和培养,也能够在科学文化的王国里漫游和观光,濡染一些科学文化。
科学文化内涵丰赡、深邃,外延阔大、模糊,确实是一个难以定义的概念。不过,还是有不少学者力图定义它,至少是界定它的内涵和外延。希尔尽管承认,要对科学和技术文化(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ulture)下定义,往往表达重叠和多义、 实践交织、中介交叉,但是他还是表明,它指称在各种社会领域传播的有意义的实践和伴随它们的表现的系列,是知识、技艺和态度的组合。从1970年代以来,科学和技术文化的提法逐渐代替科学普及
(scientific popularization),到1990年代已经占支配地
3 / 38
精品文档
位。 莫尔指出,科学文化在主要欧洲国家有教养的人中被认为是独立于科学的 应用 的,因为它奉献给关于自然、人和人类的知识——为知识而知识所需要的知识——以及基于那种知识之上的世界观。 这实际上是说,科学文化不是技术文化,是形而上的东西。哈贝马斯揭示了科学文化的深层底蕴:
科学文化最终不是由 理论 的信息内涵创造的,而是由理论家中那种审慎的和具有启蒙性的素质的形成创造的。欧洲精神的发展过程似乎是以这种文化的形成为目标的。
马尔凯指出:“科学文化被认为是一套标准的社会规范形式和不受 环境约束的知识形式。这些规范典型地被认为是一套明确地限定特定类型的社会行为的规则。在 政治 学研究领域,它们被解释为要求科学家采用一种无私的、政治上中立的态度对待客观事实资料。” 至于我,虽然没有对科学文化径直下一个严格的定义,但是我在上面对科学文化概念的分析、理解和诠释,已经和盘托出了科学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也可以算作是一个准定义吧。
在这里,我想顺便阐述一下我对一些观点的看法和理由。
我不赞同希尔把科学文化和技术文化合在一起说成“科学和技术文化”,更反对“ 科技 文化”(scientific-technological culture)的提法。这是因为,
4 / 38
精品文档
科学和技术虽然关系密切,但毕竟是两个判若云泥的概念 。于是,由二者孕育、派生的科学文化和技术文化有泾渭之分,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从下面的几个驳论以及本书的有关各章,读者不难明白这一点。
我不赞成卡拉汉把科学文化等同于科学主义(scientism) 。从外延上讲,科学文化是一个大概念,包揽的范围较广;科学主义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之争,也仅仅是科学文化论争的议题之一。从内涵上看,科学主义有中性的表述(科学家对作为一个整体的科学的看法和态度,或外界认为科学家对作为一个整体的科学的看法和态度)和贬义的表述(相当于科学方法万能论和科学万能论) ,这与科学文化的内涵虽然有少许重叠和交叉,但是二者毕竟不是一码事。此外,科学文化的构成要素也许有高下之别、虚实之分,可是贬义的科学文化却叫人不知所云。
我不赞许西方学者提出的“科学文化效率观”——中心思想是建立在投入与产出分析基础上的权力分散机制和时间观念 。效率概念源于物 理学 ,是指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值。效率概念被移植到 经济 学,其核心意思是单位时间完成的 工作量或投入与产出的比率,主要包括交换效率、生产效率、最高水平效率。在生产和工程中,追求效率是十分重要的。在技术以及某些应用科学研究中,讲求效率
5 / 38
精品文档
也是必要的。但是,在学术科学即基础研究中,强调效率不见得都是好事。试问,爱因斯坦各花费了10年时间创立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他的效率是高还是低?爱因斯坦在一生的最后40年致力于建构统一场论,依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结果,他的效率就是零吗?难道我们非得要求数学家提高效率,在数月或数年之内对费马大定理做出证明吗?理论物理学家用大脑和纸笔引发了科学革命,其效率又该如何 计算 ?更重要的是,效率主要涉及物与物的关系,而纯粹科学研究主要是人的事业,强调效率难免有见物不见人之嫌。可见,科学文化效率观中的权力分散机制和时间观念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但是不宜在科学中过分看重和追求投入与产出的效率,尤其是在学术科学中。
我也不赞扬我所尊敬的同行林德宏教授的观点:“科学文化本质是关于物的文化,其主要任务是提高技术物的功能,更好地发挥物(物质资源和技术物)。人文文化本质上是关于人的文化,其主要任务是提高人的素质和社会的协调程度。科学文化的最大优点是物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物质文明的创新之源。” 我认为,科学虽然主要是研究自然或物(也在某些方面也研究社会和人本身)的,但是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则是人为的和为人的,是形而上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精神的创造和高扬。科学的这些精神价值 和无形的文化力量直接使整个社会和人类受惠无穷。 因此,“科学文
6 / 38
精品文档
化本质是关于物的文化”之类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况且,也不能把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截然对立起来,因为科学文化也包含诸多人文因素和人文精神,并且成为人文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乃至人性的组分 。此外,物化为生产力也不是、起码不完全是科学研究的本意,科学以技术为中介转化为生产力,只不过是科学的副产品或衍生物而已。在这里,林教授恐怕把科学文化和技术文化混为一谈了,果不其然,他在紧接着的语句中就有“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提法。
二、科学文化的特性
科学文化是人类文化之一,不用说具有人类文化的共性。我们前面论述的文化的一般特征,或多或少都能在科学文化中窥见。科学文化又不同于人类的其他文化,诸如宗教文化、艺术文化等等,当然具有自己独有的个性,或具有与其他文化相较显得特别突出的性质。例如,在胡适看来,以科学文化为主导的西方近世文化有三大特色。一是理智化,即一切信仰须要经得起理智的评判,需要有充分的证据——“拿证据来”。凡没有充分证据的,只可存疑,不足信仰。二是人化,即智识的发达提高了人的能力,扩大了人的眼界,使他胸襟阔大,想象力高远,同情心浓挚。三是社会化的道德,即不局限于个人的拯救和个人的修养。 我们知道,近世西方文化的特质和头筹是科学文化,近世西方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即是科学文化,因此胡适列举的三大特色,也可以说
7 / 38
精品文档
是科学文化的特色。
一般而言,科学文化的主体是认知文化和理性文化,它与作为信仰文化的宗教,与作为感性文化的艺术有较大的差异。科学主要是对世界的认知探索和对真理的理性揭示,而非价值判断和感性欣赏——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科学中的价值和审美因素。于是,科学文化自然而然地拥有一些其他文化不具备的独特的性质。下面,我们拟尽可能全面地归纳、概括一下科学文化的特性。
(一)科学文化的对象和内容是实在的而非虚幻的。
科学文化面对的对象是自然界(以及社会和人的某些方面),它们都是现实存在的即实在的,不管这样的实在是实体还是关系。科学文化的内容尽管有某种约定的、甚至虚构的成分,但是由于其外部实在的强制,以及客观而严格的方法的约束,加之公开的批评和多元竞争的格局,所以科学知识不可能天马行空,基于其上的思想、精神、心态当然也不会成为虚无缥缈的东西。因此,与宗教和 文学艺术不同,在科学文化中,没有子乌虚有的人格化的上帝,没有虚幻的美妙天堂和阴森地狱;也没有天方夜谭式的神话,或者变幻无穷、魔法无边的孙大圣。诚如拉兹洛所说:科学-技术文化用看不见的力和实体充实这个世界,这些力和实体是实在的:不是超自然的神灵,而是物质世界的元素和特征。
(二)科学文化是最有效的研究真实世界的途径和知识
8 / 38
精品文档
生产的理想形态,是富有启发性的文化。
在人类所有文化的知识体系中,无论就其系统性和严密性而言,还是就其量的多少和质的精粹而言,科学文化知识体系大概都是独占鳌头的。科学文化仅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但是它所生产的知识总和却是其他文化难以匹敌的,这主要是因为科学文化有明确的研究对象、精湛的研究方法、公正的争论场所和客观的评价机制。科学文化不愧是孕育和生长新知识和新思想的沃土和园地。再者,科学文化一经确立,它的启发功能即脱颖而出:不仅具有自我繁殖的能力(知识可以产生知识,思想可以产生思想),而且对其他知识体系,对社会乃至人生,都会产生大大小小的影响。齐曼说得不错:“学术科学不只是一种碰巧在特定历史时期发生的公共活动,它是我们‘认识制度’的标准范例。同时,学术研究不只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形式,它是我们‘知识生产模式’的理想形态。” 威尔逊也深有同感:科学文化是一种富有启发性的文化,这种在历史进程中偶然发现的文化,找到了最有效的研究真实世界的途径。他进而评论说:
今天人类中的区别不是种族的区别,也不是宗教上的区别,也不是像人们普遍相信的那样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没有科学研究的工具和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知识的积累,人类就会陷入认识上的藩篱。他们就像一条聪明的鱼降生在深不见光线的池塘里。
9 / 38
精品文档
(三)独创性是科学文化的独特要求和鲜明标识。
齐曼说:“科学是对未知的发现。这就是说,科学研究成果总应该是新颖的。一项研究没有给充分了解和理解东西增添新内容,则无所贡献于科学。” 独创性使科学文化区别于重复的物质生产文化,也区别于有价值的和可复制的精神生产文化,它是科学文化的重要标志。在科学文化中,只有世界冠军或世界第一,没有世界亚军和世界第二,更没有所谓进入半决赛或前十名的个人或团队的地位,而非冠军名次在 体育 和艺术文化中都是难能可贵的,甚至是很了不起的。科学文化所要求的独创性也隐含着,剽窃抄袭和重复 发表不仅在道德上应该受到谴责和批评,而且这样做对科学的进步毫无积极意义。
(四)科学文化是尤为强烈的理性的和实证的文化。
史前时期和前科学时期的各种文化也具有某些理性的和 经验的特征,但却显得特别薄弱或不甚突出。在科学文化出现之后,同 时代 的其他文化虽然有长足的发展,但是与科学文化相比,其理性和实证的成分显然要逊色得多。科学强烈地受到理性和经验的制约;科学文化的最大特色之一是以经验实证为根基,以纯粹理性为先导,理性和实证成为科学文化的鲜明标识。李克特说,一个文化的知识体系并不是各种命题的随意集合,它们往往是受约束的或模式化的。他进而指出:
10 / 38
精品文档
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约束:理性的约束,是关于体系内部 组织的(就是体系的系统的特征;另一种是经验的约束,是关于体系和观察事实之间的 联系的(就是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所具有的特征)。理性的约束倾向于推进和保持内在的一致性,即体系中命题之间的逻辑一致性和相互强化作用。经验的约束倾向于推荐和保持事实上的合理性,即与已经被接受的“事实”相协调,而且能够满意地解释那些已经被接受并期望体系能予以解释的事实。
理性的约束包括体系的内部变化,也包括把一个体系分化为相抗衡的不同体系。经验的约束包括改变一个体系以使它与观察到的事实一致,或者重新解释事实使之适合于体系。这两种约束可以通过较长的文化进化过程“自然地”形成,也可以通过特殊的个人的有意构造“人为地”形成。 在这里,我想强调:尽 管理性的和经验的约束存在于所有文化,但是毫无疑问,它们在科学文化中表现得最为充分、最为强劲,以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科学文化就是理性的和实证的文化。
考尔迪恩对科学文化的这一特色做了更为详尽的分析和阐述,进一步佐证了我们的看法,加深了我们的印象。他说,科学是一种理性生活形式,它采纳了所有理性生活的某些共同原则。科学生活是理性生活的一种形式,是按正确的理由而生活的生活形式。它要求感觉经验、仔细的观察和谨
11 / 38
精品文档
慎的证实,通过经验了解自然。它要求理智的探求,用理性解释经验,把秩序引入感觉资料;要求严格的逻辑、有控制的想像、理智的洞察、明确的分析和广泛的综合,以及精神对新奇事物的警觉。它是以经验和理性的连续作用为特征的,科学生活要求思想和行动的理性统一。它是一个发展中的惯例:其核心准则既不会一成不变,也不会变幻无常,科学信念需要定期检查和不断调整。科学生活要求自由:思想自由、讨论自由、出版自由、研究自由。科学工作是社会的、也是个人的事业,他们都受惠于前人的遗产;因此,科学实践要求个人的正直和对同行的尊重,对他人观点和决定的宽容,在鉴赏和批评之间保持平衡。总而言之,科学生活是理性生活的缩影,科学实践是理性生活的学校。
(五)怀疑和批判是科学文化的生命,也是科学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宗教叫人信仰, 法律 使人服从,科学则公开让人怀疑和批判。科学文化内部的怀疑和批判对于科学发展和进步来说是生死攸关的——在这一点,科学与 哲学 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不是有人说,哲学家是靠别人的污垢生活吗?)。毫无疑问,怀疑和批判是摧毁旧科学观念的破坏性力量,比如马赫对经典力学的怀疑和批判,沉重打击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和 机械自然观,成为物理学革命行将到来的先声 。值得注意的是,怀疑和批判也是建设性的力量,比如马赫对牛顿
12 / 38
精品文档
旋转水桶的质疑和批判性分析(马赫原理),对爱因斯坦建构广义相对论有直接的启示。不难看出,怀疑是迷信的清洗剂,批判是教条的解毒药。难怪英国哲人科学家皮尔逊这样写道:
在像当代这样的本质上是科学探索的时代,怀疑和批判的盛行不应该被视为绝望和颓废的征兆。它是进步的保护措施之一,我们必须再次重申:批判是科学的生命。科学的最不幸的(并非不可能如此)前途也许是科学统治集团的成规,该集团把对它的结论的一切怀疑、把对它的结果的一切批判都打上异端的烙印。
此外,在科学文化中,作为怀疑和批判主体的科学家不光是怀疑和批判他人的或共同体的已有观念,也自我怀疑和自我批判——这是抑制草率的或有缺陷的科学产物出笼的有效工具,对于科学的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要知道,在许多情况下,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并不是自以为是,而是自以为非。诚如法拉第所言:“世上不知有多少思想和理论在科学研究者的心智中通过,但却被他自己的严厉批判和敌对审查在缄默和秘密状态中压碎了;在最成功的情况下,没有十分之一的建议、希望、意愿、最初的结论被实现。” 这实际上是怀疑和批判的双重功能的体现:剔除错误的思想,完善不成熟的理论,履行科学的清道夫和守门人之责。也许正是因此之故,在科学文化圈子内,假冒伪劣、逢场作戏、捕
13 / 38
精品文档
风捉影、恣意炒作的事情并不很多。而且,即使对于自己比较自信的发现,科学家往往也出言谨慎,不敢乱夸海口,否则便会贻笑大方,失去宝贵的 信誉和脸面。正像齐曼所说:“非正式的概率观念是科学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像“有可能是??”、“证据驳斥了??”、“结果意味着??”这样的说法,在研究 报告、评 论文章和其他公开的科学话语中比比皆是。
(六)科学文化具有普遍性、公有性和共享性。
各种宗教、民俗和艺术门类(文学、 音乐 、绘画、戏剧等)的人文文化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从实质内容到表现形式,可谓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科学文化尽管在创造过程中及初级阶段多少带有一些地方特点和个人色彩,但是经过科学共同体的充分交流和再加工,这种差异在成熟的理论中便大为减少,从而具有其他文化所不具有的普遍性。也就是说,科学文化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是共同的,能为每一个乐于分享它的个人和群体所共享。默顿早就揭示出这个特点。斯诺也认为:“我们需要有一种共有文化,科学属于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成分。”他进而指出:“科学文化确实是一种文化,不仅是智力意义上的文化,也是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科学界的成员彼此之间常常并不完全了解,他们的出身、阶级、宗教信仰和政治态度也大相径庭,但是“他们却有共同的态度、共同的行为标准和模式、共同的方法和设
14 / 38
精品文档
想”,其相似程度远远大于其他文化群体的成员。
(七)科学文化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和非历史性。
温格在接受科学是文化的一部分的同时,也确立了科学文化具有独特的自主性,不大受文化变迁的影响,而西方历史的其他产物似乎不是如此非历史的(ahistorical)。这表明,科学与其他文化是高度非对称的,科学这种主动的文化组分似乎总是影响其他本质上是被动的文化。 科学文化之所以自主性强,是因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结果较少受文化与境的影响,也是因为科学强固的内在逻辑引导科学自主发展。这种自主性决定了科学文化的主动性:对其他文化影响较大,而本身受其他文化的影响则相对较小。这样一来,历史中的科学的某种非历史性,显然是由科学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引起的,当然也与经验事实的稳定性有关。科学的某种非历史性俯拾即是:牛顿时代的许多文化风尚已经过时了、消失了,可是牛顿力学依然如故,基于其上的思维方式也没有完全丧失生命力。
(八)科学文化是见解和诠释多元化的竞技场,是争论和辩驳制度化的语境。
马尔凯(M. Mulkay)认为,科学知识在某种意义上是文化偶然性的产物。他把科学文化描述为被分享的诠释见解的多元化竞技场,该竞技场基于灵活的符号资源。 齐曼提出,科学文化是争论的制度化语境。科学共同体是一个好争论的
15 / 38
精品文档
领域,研究者围绕彼此结论的意义进行唇枪舌剑的争论。科学知识正如观察和用脑思考一样,同样是争论的产物。科学争论使用的语言是在正式科学交流中的有节制的、没有感情色彩的语言,许多传统的驳斥模式——诸如对个人的恶毒攻击、谴责卑鄙的动机、诉诸权威、演戏般的讲演等——现在极少公开使用。否则,它们会被认为是病态的,而且几乎肯定不会产生预期效果。然而,这种礼貌性的争论的言辞并不是法律明文规定的,但明显有利于开放的批评。公开争论是对教条主义的健康警告,并经常把注意力引向未被觉察的危险。
在科学文化共同体内之所以存在见解和诠释的多元化和争论的竞技场,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科学的基本观念,也即科学的逻辑前提或理论基础——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或基本公理——以及对其的评价,都具有约定的特征。法国哲人科学家彭加勒早就注意到这一点 。今人巴恩斯和埃奇也指出,科学知识或广而言之科学文化带有约定的特征。他说,通常把字面上的科学文化分为两个组成部分:事实和理论。但是,经过重新审查二者之间的关系,却发现它们并无根本的区别。因为我们关于事物的概念和图式、关于理论和实验符合的评价等等,都显示出约定的特征。一种文化的知识总是具有约定的成分,科学文化也不例外。科学文化只需要把约定作为起点,即作为逻辑推理的前提或公理,这样科学的
16 / 38
精品文档
精致结构或形式系统就产生了。按照这种观点,科学家被社会化到恰当的约定或前提中,然后本身依然作为一个理性的个人从事科学。再者,科学也是一个特殊的语言系统,而语言使用模式在深刻的意义上都具有约定的特征。 于是,我们对科学文化的这一特性获得了如下的新认识:
科学发展伴随着科学观念的局部调整,科学革命是科学观念急剧而根本的改造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学派拥有各自的科学观念(也可以广而言之称其为范式),即不同的本体实在和认识框架等,见解和诠释的多元化盖源于此。对于科学理论的评价和取舍 既有外部的确认(理论的命题与经验事实符合),又有内在的完备(理论的基本观念或逻辑前提的简单性),但前者更为根本。尽管人们对经验事实的理解和诠释可能会有分歧,但是事实毕竟是事实,它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涵义是无法人为地歪曲的。这就决定了科学的争论武断不得,只能靠证据道理说服,不能靠权势暴力压服 ,也不能靠巧舌如簧骗服。从而不会像政治争论那样或相互攻讦,或玩弄权术,或投其所好,不会像教会那样制裁和杀戮异端,也不会像经商那样靠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讨生计。同时,这也决定了科学争论比较容易取得共识,不会像哲学争论那样永永无穷。这样一来,科学文化自然就成为见解和诠释多元化的竞技场和争论制度化的语境。
(九)可靠性(即可信性)的声誉在科学文化中是首要的
17 / 38
精品文档
个人资产,同行评议是科学文化的关键制度。
齐曼揭示出,学术科学是这样一种文化,可靠性(即可信性)的声誉在其中是首要的个人资产。这份资产作为长期的物质资助和社会尊重的来源如此宝贵,以致于他不会冒险求取短期收益。在科学家的 教育 以及他们从事研究的学徒生涯中,这是被大力强调的,并且被诸如同行评议之类的许多社会实践所强化。 他还特别指出,同行评议是科学文化的关键制度。身处科学文化氛围中的科学家,相当多的人并不把权力和金钱放在第一位,也不投机取巧以获取立竿见影之效,而是看重自己的学术声誉和道德声誉,追求长远的、意义比较重大的科学目标。求实的和严格的同行评议制度,也使科学共同体的成员较少仰赖长官和权威,而把个人信誉看得得比什么都重要。(十) 科学 文化具有某些伦理道德的蕴涵,尤其是诚实第一。
科学文化主要是知识体系及其伴随物和衍生物,并不是伦理道德体系,但是它也蕴涵某些不成文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科学文化和更广泛的文化是反映和指导科学家行为的价值之源泉” ,其中最重要的是诚实。鲍尔登注意到,科学文化的重要伦理原则是诚实第一,即绝对不能说假话。如果他在做实验和写 论文时弄虚作假或抄袭剽窃,他就会被从科学界清除出去。这个原则在民间文化中偶尔有之,在官僚 政治 文化中很少见到,而在科学文化中则是最主要的。
18 / 38
精品文档
与诚实原则相关的还有另一个原则,就是不要把威胁作为迫使别人改变观点的手段。要别人改变观点应该凭证据,靠说理,这是科学界不同于其他集团,特别是政界和宗教团体的地方。 但是,如果游戏规则不合理,或者当事人的态度不够端正,诚实第一原则也有被异化的危险。齐曼揭橥了这一点:在许多国家,作为正式 申请的项目课题陈述已经成为学术科学的标准特色。忙碌的 研究 者把它们当作一种浪费的行政杂务,尤其是当他们中很高比例的人竞投资助失败时。可是他们知道,他们的科学生涯同取决于做出令人信服的科学发现一样取决于写这些花言巧语的项目申请。事实上,项目申请是 现代 科学文化中个人、物质、 社会 和认识诸多维度交叉的节点。
(十一)科学文化在更大的程度上是有机有机的、生物的现象。
马赫早就认为,科学无论就其起源、目的而言还是就其行为、进化而言都是一种类似生物的、有机的现象 。他说:“我们的整个科学生活在我们看来好像只不过是我们有机体 发展 的一个方面”,“我们在科学领域中的行为一般而言只不过是我们在有机体生活中的行为的副本” ,“科学显然是从生物的和文化的发展中成长起来的” 。辛普森沿着这条思想进路进一步强调:科学中的所有系统具有类似生物的组分。文化本来就是生物现象,科学作为文化在更大的程度
19 / 38
精品文档
上是生物现象。
(十二)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在理性主义和 经验主义、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理想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张力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
我在1980年代中期曾经论述过,科学是在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张力中成长起来的 。后来,我又提出哲人科学家的 哲学 是多元张力哲学的观念 。现在看来,科学文化的发展实际上也是在多元张力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李克特是这样评论科学文化发展中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张力的:在科学文化中,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尽管彼此不同,但是它们是相容的、结合在一起的。这是因为,二者都是知识的习得和确证的途径;能为那些在价值和文化的其他方面有差异的人们提供理解和达成一致的基础,逻辑的合理性的“工具”和观察的经验的“工具”是类似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彼此相似,都具有强烈的激进主义涵义,即必须遵循某些固定的原则。 其次,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科学研究的结果必须与经验事实符合或对应,这就决定了科学的客观性——冲淡为“主体间性”的客观性也是客观性一种形式——是不可抹杀的。但是,科学概念又是思维的自由创造和理智的自由发明,科学的基础也具有某种虚构的特征。这就形成了科学文化中的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张力,关键是如何在二者之间维持正确的比例和微妙的平衡。再
20 / 38
精品文档
者,科学文化既要有“为知识而知识”或“为科学而科学”的理想追求,以利于科学自身的健康发展;又要实实在在地造福人类,以赢得社会和公众的理解和支持。这就必须在理想主义和功利主义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培根当年就是这样考虑 问题 的。海森伯进而表明,源于西方文化的科学文化把理性基础的知识与实用活动 联系起来,使提出原理性问题的方式和我们的行动密切联系。这是文化的全部力量之所在,由此产生出我们的一切进步。
毋庸讳言,若要进一步搜索的话,还可以列举出科学文化的一些特性。比如,科学文化像其他文化一样,也具有自己局限性。马斯洛(A. H. Maslow)提到:科学亚文化强大有力而包容甚广,足以解决许多以往不得不放弃的认知问题,但却无法解决个人的问题,以及价值、个性、意识、美、超验和伦理问题。 不过,话说回来,哪一种文化又没有自己的局限性呢?鉴于科学文化的主要特性基本上已经涉及到了,我们还是就此打住为佳。
三、科学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和进路
关于科学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和进路,我们不是预言家——恐怕预言家也难以做出准确的预言——不可率尔操觚、妄加置喙。不过,列举一下各家的看法,略谈自己的一孔之见,总是可以的吧。
希尔评论道:今天,科学和技术几乎变得使人着迷,它
21 / 38
精品文档
们渗透在当代政治生活、 经济 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于是,科学和技术文化(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ulture)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议题和争论核心。1989年法国《世界报》在一篇社评中这样写道:
1世纪活跃的公民,必须能够以充分的事实知识干预社会正在如此造成的伦理的、战略的、生态的和技术的选择,坚持我们个人的基本自由,在面对来自非理性的和科学主义的压力时保持批判的心智,保证经济的未来和我们社会的健康,维护民主本身,都取决于这个社会在它的中途发展真正的科学和技术文化的能力,而科学和技术文化不会被局限于技巧和技术文化,不会被限制在幸运的少数人手中。
在这一争论中,至少有四个关注项目生死攸关。在当代,所有各部分人口共享的科学和技术文化的发展,似乎是使个人能够在日益复杂的社会中结合起来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因素之一。不断变革人与世界和他人的关系的科学及其成就,要求每一个人能够参与关于我们社会未来的争论,或者至少理解它的含义,以便被看作是一个羽翼丰满的公民。生死攸关的是民主的责任。在当代,科学和技术文化的传播和共享是改善竞争、经济增长和繁荣的条件之一,为的是迅速适应科学的、技术的和 工业 的变化,这种变化增加了竞争的关键,我们必须发展基于理解和控制科学基本原理和技术之上的新技艺。生死攸关的是经济的竞争。在当代,由于科学创
22 / 38
精品文档
造的纪念碑被认为是人类心智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因此科学和技术文化占据的地位仅次于像 音乐 、 文学或 美术之类的其他文化领域。生死攸关的是对科学和技术的智力成就的感谢。最后,在当代,理性的当代表达通过吸收内在于科学和技术文化的推理过程而发生了,委任授权首要地落在学校系统上。我们期望,学校将传递我们社会赖以建立的价值和技艺。生死攸关的是构成现在和未来的决定性的质与集体和个人选择的质。
斯诺在列举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对立和走向融合的途径时预言:“第三种文化”——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新综合——将来临,文学知识分子和科学家的交流困难将最终得到缓和,二者会和睦相处 。布罗克曼借用了斯诺的名词,但是赋予其另外的意义:第三种文化是由下述处于经验世界的科学家和其他思想家构成,这些人通过他们的 工作和阐述的著作,正在代替传统的知识分子,使我们生活的更深刻的意义变得明显,重新定义我们是谁和是什么。今天,第三种文化的思想家正在避开中间人,用能够达到理解力强的读者大众的方式,努力表达他们最深刻的思想,直接与公众交流,从而引入了知识分子话语的新模式,是行动中的知识分子新共同体的展示。第三种文化能够宽容观念的不一致。它不是好争吵的达官贵人的边缘争论,它 影响 到每一个人的生活。第三种文化的思想家不是没有生气的学术人,
23 / 38
精品文档
而是形成他们一代思想的人,是综合者、宣传者、交流者,是关心社会公益事业的新的公众知识分子(new public
intellectuals)。
尤西姆兄弟(John and Ruth Hill Useem)认为,第三种文化是不同社会的科学家创造、共享和 学习 的那种文化式样,这些科学家致力于把他们的社会和地区相互联系起来。这样的式样是现代化的决定性力量。雷斯蒂沃就此议题提出四个基本问题:卷入科学的第三种文化的平凡活动激励正在出现的世界化意识,并构成对它的参与;这些活动通过创造不同国家科学家之间的强有力的、持久的和非私人的纽带,加强了主权国家的双边和多边合作;来自发展 中国 家的科学家是发达东道国的访问者,他们的活动有助于他们祖国的发展;在科学的第三种文化中的活动把科学家整合到超国家的科学社会系统中。但是,他向第三种文化是正在出现的世界共同体的缩影的观点提出挑战。在他看来,世界化(Ecumene)——世界社会或世界共同体——的一个条件是适当培育作为人的创造性和批判性的理智之表达的科学,而科学能够被视为构成进步的基础过程。科学的第三种文化的概念是关键性的,因为它强调人的探究、合作和进步之间的联系。它能够被看作是科学在其中发展并在世界化过程中传播的系统。理想地,科学的第三种文化培养出这样的科学家,他们有广阔的视野,对期望完成的东西比较自信,拥有最新
24 / 38
精品文档
的知识、技术能力和革新的热情。但是,这不能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跨文化活动的后果。 职业化和官僚化对第三种文化的机能失调有影响。
对于科学文化的未来走向和两种文化融合的途径,我也 发表过自己的粗浅看法。我 分析 了19和20世纪之交的科学革命 对于认识论和 方法 论的五点启示:实在弱化,主体凸现;理性主导,经验趋淡; 理论 暂定,真理相对;科学价值,难以分开;科学自律,平权对外。我进而表示,在坚持科学的理性和实证精神、怀疑和批判精神、多元和平权精神、创新和开放精神的基础上,凸显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人的科学创造力,建构和诠释新的科学世界图像和科学的智慧形象,协调人与 自然 和社会的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欲达此目的,就必须使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协调进步。行之有效的途径和办法既不是削足适履、刓方为圆,也不是揠苗助长、一蹴而就,而是使两种文化在相互借鉴、彼此补苴的基础上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一言以蔽之,两种文化汇流和整合的有效途径是,走向科学的人文主义(scientific humanism)和人文的科学主义(humanist
scientism),即走向新人文主义(neo-humanism)和新科学主义(neo-scientism)。这是双重的复兴——人文文化的复兴和科学文化的复兴。我这样写道:
要知道,人的认知能力有三种——理性、心灵和情感,
25 / 38
精品文档
人的认知对象有三个——自然、社会和人生,科学认知的范围和优势像其他学科一样,也是有限的和局部的,科学作为一种文化仅是整个人类文化的一部分。科学人要警惕科学沙文主义和科学霸权主义,清醒认识技治主义或专家政治(它无疑优于官僚政治,但却逊于通才政治)的弊端。因为在20世纪,科学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中轴,科学文化变成一种强势文化,一不小心就可能滋长那样的不正常情绪和非平权的心态。科学人既要进一步加强科学自身固有的自我批判和自我矫正机制,深入发掘科学内在的的精神潜能、文化意蕴和人文价值 ——正如哲人科学家所做的那样,也要以平权的态度善待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积极吸纳它们的思想菁华和 时代 精神气质,同时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和话语权,积极呼吁公众和决策者认识和重视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对于社会健康发展和人的完善的意义和重要性,并促成社会加大对它们的支持力度。与此同时,人文人(man of the humanities)
也要戒除井蛙主义(well-frogism)的愚昧无知(从索卡尔诈文事件不难看出)和夜郎主义(yelangism)的妄自尊大,克服某些极端立场、狭隘观点、偏执态度和嫉妒 心理,放弃对科学的迪士尼式的乃至妖魔化的涂鸦,多一点建设性的内在科学批判,少一点破坏性的外在科学批判,自觉节制一下封建贵族式的或流氓无产者化的新浪漫主义批判(the neo-romantic critique of science)。特别是那些乐于享
26 / 38
精品文档
用或不知不觉享用科学所导致的技术文明成果、而又无情诅
咒科学的人文人,更应该加以深刻反省。科学共同体和人文
共同体只有这样相互尊重、相互了解、相互学习,才能在和
谐的气氛中和正确的轨道上使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珠联璧
合,科学精神共人文精神相得益彰,从而走向新的综合——
科学的人文主义(渗透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新人文主义)
和人文的科学主义(充满人文思想和人文情怀的新科学主
义)。
参考 文献
李醒民:关于科学精神研究的几个问题,北京大学赵敦
华主编:《哲学门》,第4卷(xx),第1册,第129~149页,
武汉:湖北 教育 出版社,xx年第1版。
A. Pickering, The Mangle of Practice, Time, Agency, and Science,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95, p. x.
B. Schiele ed., When Science Bees Culture, World Survey of Scientific Culture, University of Ottawa Press, 1994, ~6.
H. Mohr, Structure & Significance of Science, New York: Springe-Verlay, 1977, Lecture1.
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是技术科学》,李黎等译,
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9年第1版,第120页。
27 / 38
精品文档
马尔凯:《科学与知识社会学》,林聚任译,北京:东方
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145页。
李醒民:在科学和技术之间,北京:《光明日报》xx年
月29日,B4版。
D. Callahan, Calling Scientific Ideology to
Account. T. L. Easton, ed., Taking Sides, Clashing View
on Controversial Issues i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econd Edition, Dushkin Publishing Group/Braw
& Benchmark Publishers, 1997,
李醒民:就科学主义和反科学主义答客问,北京:《科
学文化评论》,第1卷(xx),第4期,第94~106页。
张钢:论科学文化的效率观,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
第16卷(2000),第8期,第34~39页。
蔡仲:《后现代相对主义与反科学思潮——科学、修饰
与权力》,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xx年第1版,林德宏:
序。
李醒民:科学家的科学良心,北京:《百科知识》,1987
年第2期(总第91期),第72~74页。李醒民:论科学的精
神价值,福州:《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1年第2期(总第
63期),第1~7页。北京:《 科技 导报》转载,1996年第4
期,第16~20、23页。
李醒民:《科学的精神与价值》,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
28 / 38
精品文档
社,2001年10月第1版。参见其中的有关章节。
李醒民:走向科学的人文主义和人文的科学主义——两种文化汇流和整合的途径,北京:《光明日报》,xx年6月1日B4版。
胡适:我们对于西洋文明的态度,原载《东方杂志》,第23卷(1926),第17号。
拉兹洛:《决定命运的选择》,李吟波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1版,第125页。
齐曼:《真科学:它是什么,它指什么》,曾国屏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71页。
威尔逊:《论契合——知识的统合》,田洺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1版,第63页。
齐曼:《元科学导论》,刘珺珺等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版,第125页。
李克特:《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顾昕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第1版,第66~69页。
E. F. Caldin, The Power and Limit of Science, London:
Chapman & Hall LTD., 1949, Chapter IX.
李醒民:物 理学 革命行将到来的先声——马赫在《力学及其发展的批判 历史 概论》中对经典力学的批判,北京:《自然辩证法通讯》,第4卷(1982),第6期,第15~23页。
皮尔逊:《科学的规范》,李醒民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9 / 38
精品文档
1999年1月第1版,第54页。
皮尔逊:《科学的规范》,李醒民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9年1月第1版,第32页。
齐曼:《真科学:它是什么,它指什么》,曾国屏等译,
上海: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273页。
斯诺:《两种文化》,纪树立译,北京:三联书店,1994
年第1版,第v,~10页。
S. J. W Einger, Introduction. F. Amrine, ed., Literature and Science as Model of Expression,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89, p. xiv.
S. Restivo, Science, Society, and Values, Toward a Sociology of Objectivity, Bethlehem: Lehigh University Press, 1994,
齐曼:《真科学:它是什么,它指什么》,曾国屏等译,
上海: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301~308页。
李醒民:论彭加勒的经验约定论,北京:《中国社会科
学》,1988年第2期,第99~111页。
B. Barnes and D. Edge, Science in Context, Milton Keynes: The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82, Chapter.
李醒民:科学革命的实质与科学进步的图像,北京:《科
学学研究》,第4卷(1986),第4期,第33~40页。
李醒民: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北京:《哲学研究》,1985
30 / 38
精品文档
年第6期,第29~35页。
李醒民:科学精神的一个鲜明特色:说服而非压服,北
京:《学习时报》,xx年8月16日,第7版。
齐曼:《真科学:它是什么,它指什么》,曾国屏等译,
上海: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196、99页。
S. Restivo, Science, Society, and Values, Toward a Sociology of Objectivity, Bethlehem: Lehigh University Press, 1994,
鲍尔登:科学:人类共同的遗产,桂世济译,北京:《科
学与哲学》,1981年第6、7辑,第24~38页。
齐曼:《真科学:它是什么,它指什么》,曾国屏等译,
上海: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227~228页。
李醒民:进化认识论和自然主义的先驱,北京:《自然
辩证法通讯》,第17卷(1995),第6期,第1~9页。
E. Mach, Principles of the Theory of Heat, 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1986, , 117.
E. Mach, Knowledge and Error,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76,
G. G. Simpson, Biology and the Nature of Science, Science, 13(1963), ~88.
李醒民:善于在对立的两极保持必要的张力——一种卓
31 / 38
精品文档
有成效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准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1986年第4期,第143~156页。 英文 摘要The Preservation
of the Essential Tension Between Opposing Extrems: A Highly Efletive Principle of the Epistemology and Methodology of Science刊于第?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
科学哲学会议论文摘要集,莫斯科, 1987年。
李醒民:《迪昂》,台北:三民书局东大图书公司,1996
年10月第1版,第451~465页。李醒民:论哲人科学家哲
学思想的多元张力特征,合肥:《学术界》,2002年1期,第
171~184页。
李克特:《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顾昕等译,北京:三
联书店,1989年第1版,第99页。
海森伯:《物理学家的自然观》,吴忠译,北京:商务印
书馆,1990年第1版,第33~35页。
马斯洛:《科学家与科学家的心理》,邵威等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版,前言。
B. Schiele ed., When Science Bees Culture, World Survey of Scientific Culture, University of Ottawa Press, 1994, ~2.
斯诺:《两种文化》,纪树立译,北京:三联书店,1994
年第1版,第68页。
J. Brockman, Introduction. J. Brockman ed., The
32 / 38
精品文档
Third Culture,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5, ~20.
S. Restivo, Science, Society, and Values, Toward
a Sociology of Objectivity, Bethlehem: Lehigh
University Press, 1994, ~104, 117.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初中科学论文格式范文
初中科学论文格式范文篇二 论科学发展
摘要:科学发展是时代的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内在要求、解决实践中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科学发展是质量的统一。科学发展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以人为本造福人民的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科学发展是行动的准则。要实现科学发展,就要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关键词:科学发展;时代要求;质量统一;行为准则
中图分类号:C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xx)36(c)-0102-01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为了发展,人类在实践上理论上进行着不懈的努力。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对发展问题进行有益的探讨,使发展的理论日益科学。
一、科学发展是时代的要求
33 / 38
精品文档
发展关系是执政兴国的伟业,科学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革命的党成为掌握国家政权的执政党,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历史赋予新的伟大使命。
1、科学发展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内在要求。不断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抓好第一要务,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本质和执政地位决定的,也是党的先进性的体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面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亚洲金融危机等严峻考验,后来,又遭遇洪涝和非典疫情等严重的自然灾害。今年,又经历了南方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灾害,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来自自然界的和全世界人民的两次大考验。我们之所以能够成功地经受住各种考验,战胜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紧紧抓住了科学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科学发展的能力,让最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体现和享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使我们党始终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戴和支持。2、科学发展是解决实践中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个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既是面临大好机遇的“黄金发展期”,又是存在风险和挑战的“矛盾凸显期”。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比如生产力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体制性障碍,经济结构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
34 / 38
精品文档
仍然十分繁重,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还在扩大,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资源的矛盾加剧等等。破解这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根本途径就是要科学发展。3、科学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然而在近代中国史上,却饱受战乱创伤和外国势力的侵略与欺凌而积贫积弱,深重灾难,央央大国却在世界上没有一席之地。没有经济上的强大,就没有民族的复兴。经过五十多年的艰苦奋斗,特别是经过三十来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整体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虽然有很大的提高,但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我们唯有抓住机遇,奋发图强,科学发展,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科学发展是质量的统一
科学发展与传统发展的重要区别是“科学”二字。科学发展,蕴含着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质量和数量的辩证统一。
1、科学发展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科学发展,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鲜明主题。能不能解决好科学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科学发展,要求我们只有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为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2、科学发展是以人为
35 / 38
精品文档
本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执政兴国的目的是造福于人民。科学发展强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求发展、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让发展的成果惠及于民,用之于民。3、科学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科学的发展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复杂系统工程,必须兼顾社会发展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坚持经济、政治、文化各要素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整体进步。我们讲的科学发展,是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是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发展。
三、科学发展是行动的准则
当前,全党正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1、要转变发展观念。当前在一些地方和部分党员领导干部身上存在的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共性。在发展问题上,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曾经把“发展”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增长”或“GDP增长”,而对发展的内在质
36 / 38
精品文档
量重视不够,对社会和人的发展重视不足。科学发展强调“以人为本”,但不是否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科学发展强调全面发展,但不是没有重点的发展,讲“两点论”不是否定“重点论”,而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统一;科学发展强调协调发展,但不是平均发展。不能以协调发展为由“压快拉慢”,“齐步走”,甚至“劫富济贫”,那样最终只能是慢发展或不发展;科学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但不是放慢发展。2、要创新发展模式。“十一五”以及今后一个历史时期,我们吸收世界各国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紧紧抓住科学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为此,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3、要提高发展质量。提高发展质量,更要求我们高度重视人的发展指标,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居住、就业、教育、交通、医疗、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在科学发展中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来促进科学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河南省驻马店市委党校
37 / 38
精品文档
看了“初中科学论文格式范文”的人还看:
38 / 38
作文四:《简述初中小论文格式》700字
简述初中小论文格式
论文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以学生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不应脱离专业范围,要有一定的综合性,以下就是由编辑老师为您提供的初中小论文格式。
1. 封面
使用学校统一格式(修双学位的学生第二学位论文使用专用封面)。题目要对论文的内容有高度的概括性,简明、易读,字数应在20以内。
2.中英文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中文摘要应简要说明毕业论文(设计)所研究的内容、目的、实验方法、主要成果和特色,一般为150-300字。英文摘要的词汇和语法必须准确。关键词:一般3-5个。
3.目录
4.正文
正文要符合一般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文科毕业论文字数一般在5000-8000字左右。
论文应文字流畅,语言准确,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论证完整、严密,有独立的观点和见解。
应具备学术性、科学性和一定的创造性。理科各院系要根据本学科特点做出具体要求。
毕业论文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涉及到他人的观点、统计数据或计算公式的要有出处(引注),涉及的计算内容的数据要求准确。
数字标题从大到小的顺序写法应为一、(一)1.(1)?。
5.文后注
注序要与文中提及的页码一致,序号不能用[1],[2],[3]等
数码表示,以免与参考文献的序码相混淆。注释方法参见参考文献顺序。
6.参考文献
论文后要标注清楚参考文献和附录,参考文献要写明作者、书名(或文章题目及报刊名)、版次(初版不注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序号使用[1],[2],[3]。中译本前要加国别。
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初中小论文格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毕业论文格式。
作文五:《初中科技论文格式简介》5900字
? ? ? ? ? ? 初?中科技?论文格?式简介?
论文?的选定?不是一?下子就?能够确?定的.?若选择?的毕业?论文题?目范围?较大,?则写出?来的毕?业论文?内容比?较空洞?,下面?是本人?为各位?同学准?备的初?中科技?论文格?式。 ? 1?、内容?要求
? 1?.1 ?题目题?目应恰?当、准?确地反?映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毕业?设计(?论文)?的中文?题目应?不超过?25字?,并不?设副标?题。
? 1?.2 ?摘要与?关键词?
?1.2?.1 ?摘要摘?要是毕?业设计?(论文?)内容?的简要?陈述,?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摘要?应包括?本设计?(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及其?理论与?实际意?义。摘?要中不?宜使用?公式、?图表,?不标注?引用文?献编号?。避免?将摘要?写成目?录式的?内容介?绍。 ? 1?.2.?2 关?键词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覆?盖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参照相?应的技?术术语?标准)?。关键?词一般?列3,?5个,?按词条?的外延?层次排?列(外?延大的?排在前?面)。?
?1.3? 毕业?设计(?论文)?正文 ? 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初中?科学论?文格式?。
? 1.? 封面?。2.? 版权?声明。?3. ?题目:?
? 应准?确概括?整个论?文的核?心内容?,简明?扼要,?让人一?目了然?。一般?不宜超?过20?个
?中文摘?要: 字。?4.
? ?内容摘?要要求?在30?00字?以内,?应简要?说明本?论文的?目的、?内容、?方法、?成果和?结论。?要突出?论文的?创新之?处。语?言力求?精炼、?准确。?在本页?的最下?方另起?一行,?注明本?文的关?键词(?3-5?个)。?5. ?英文摘?要:
? ?英文摘?要上方?应有题?目,内?容与中?文摘要?相同。?在英文?题目下?面第一?行写研?究生姓?名,专?业名称?用括弧?括起置?于姓名?之后,?研究生?姓名下?面一行?写导师?姓名。?最下方?一行为?英文关?键词。?参见附?件2。?6. ?目录:?
? 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7.? 序言?(或序?论、导?论):?
? 内容?应包括?本课题?对学术?发展、?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述?评,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论文?运用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基?本思路?和论文?结构等?。8.? 正文?:
? 是?学位论?文的主?体。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选?题情况?,可以?有不同?的写作?方式。?但必须?言之成?理,论?据可靠?,严格?遵循本?学科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毕业论?文格式?。论文?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以学生?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不?应脱离?专业范?围,要?有一定?的综合?性,以?下就是?由本人?为您提?供的成?人本科?论文格?式。
? 1?.引言?
?1.1?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为了统?一本科?毕业论?文的格?式,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1.2?毕业论?文应采?用最新?颁布的?汉语简?化文字?,符合?《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由?作者在?计算机?上输入?、编排?与打印?完成。?
?1.3?毕业论?文作者?应在选?题前后?阅读大?量有关?文献,?文献阅?读量不?少于1?0篇,?将其列?入参考?文献表?,并在?正文中?引用内?容处注?明参考?文献编?号(按?出现先?后顺序?编排)?。2.?编写要?求2.?1页面?要求:?
? 毕业?论文须?用A4?(21?0 2?97m?m)标?准、7?0克以?上白纸?,一律?采用单?面打印?;毕业?论文页?边距按?以下标?准设置?:
? 上?边距(?天头)?为:
? ?30 ?mm;?下边距?(地脚?)25?mm;?左边距?和右边?距为:?
? 25?mm;?装订线?:
? 1?0mm?;页眉?:
? 1?6mm?;页脚?:
? 1?5mm?。2.?2页眉?:
? 页?眉从摘?要页开?始到论?文最后?一页,?均需设?置。页?眉内容?:
?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居?中,打?印字号?为5号?宋体,?页眉之?下有一?条下划?线。2?.3页?脚:
? ?从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开?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页?,页码?编写方?法为:?
? 第x?页共x?页,居?中,打?印字号?为小5?号宋体?。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毕业?论文格?式。能?力与知?识的关?系,相?信大家?都很清?楚。知?识不是?能力,?但却是?获得能?力的前?提与基?础。而?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个体的?社会实?践。下?面是本?人为大?家准备?的毕业?论文提?纲格式?范文。?
?1、封?面及题?目:
? ?毕业论?文(设?计)封?面由学?校统一?印制。?毕业论?文的标?题为黑?体小二?号字体?,字数?
?,英文?标题采?用Ti?mes? Ne?w R?oma?n体小?三号。? 不超过?20个
?2、摘?要:
? ?中、外?文摘要?,内容?包括研?究工作?目的、?研究方?法、结?果和结?论。要?求扼要?叙述本?论文的?主要内?容、特?点,语?言力求?精练。?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即不阅?读论文?的全文?就能获?得论文?所能提?供的主?要信息?。中文?摘要在?200?字左右?,外文?摘要不?宜超过?150?个实词?。
? ?摘要 ?二字用?小四号?黑体,?内容用?小四号?宋体,? 关键?词 三?个字用?小四号?黑体,?内容用?小四号?宋体。?关键词?要符合?学科分?类,一?般为2? 5个?,均为?专业名?词(或?词组)?,关键?词间用? 隔开?。(见?摘要附?件示例?)。
? 3?、目录?:
? 应?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目?录列至?四级标?题,以?阿拉伯?数字分?级标出?(见附?件目录?示例)?。
? 4、?引言:?
? 在论?文正文?前。应?阐述本?课题来?源、研?究目的?、意义?、对本?研究国?内外研?究现状?有针对?性的简?要综合?评述和?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等。?是学位?论文的?核心。?写作内?容可因?研究课?题性质?而不同?。一般?包括:?
? 过程?(材料?与方法?)论述?:
? 指?作者对?自己的?研究工?作的详?细表述?。要求?论理正?确、论?据确凿?、逻辑?性强、?层次分?明、表?达确切?。结果?与分析?:
? 对?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主要的?数据、?现象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得出结?论和推?论。结?论与讨?论:
? ?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归纳和?综合,?阐述本?课题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开展研?究的见?解和建?议。
? 6?、结论?:
? 结?论应该?明确、?精炼、?完整、?准确。?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归纳和?综合。?要认真?阐述自?己的研?究工作?在本领?域的地?位和作?用,自?己新见?解的意?义,也?可提出?本课题?研究中?尚待解?决的问?题及进?一步开?展研究?的见解?和建议?。
? 7、?参考文?献:
? ?应反映?文稿的?科学依?据和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以?及向读?者指出?有关信?息的出?处。正?文中应?按顺序?在引用?参考文?献出处?的文字?右上角?用[ ?]标明?,[ ?]中序?号应与? 参考?文献 ?中序号?一致。?正文之?后则应?刊出参?考文献?,并列?出作者?亲自阅?读过的,在论??文中引?用过、?正式发?表的文?献资料?,作者?姓名写?至第三?位,余?者写 ?,等 ?或 ,?et ?al ?。查阅?文献1?0篇以?上(其?中外文?参考文?献至少?3篇)?。 ? ?参考文?献 四?字用四?号黑体?字居中?排写。?参考文?献的著?录,按?著录/?题名/?出版事?项顺序排列:??
? 期刊? 著者?,题名?,期刊?名称,?出版年?,卷号?(期号?),起?始页码?。书籍? 著者?,书名?、版次?(第一?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始页?码。学?位论文?---?-作者?. 文?题:
? ?[XX?学位论?文].? 授予?单位所?在地:?
? 授予?单位,?授予年?举例如?下:
? ?[1]? 梅树?立,陈?奎孚,?张森文?,等.? 两点?边值问?题的S?han?non?小波数?值解法?.中国?农
,?7 业大?学学报?,20?17
? (2?):
? ?12 ?16[?2] ?朱文学?. 粮?食干燥?原理及?品质分?析.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57? 10?8[3?] 欧?阳忠.? 中国?股市及?农业板?块的弱?市场有?效性假?设的分?析和应?用:
? ?[硕士?学位论?文].?北京:?
? 中国?农业大?学,2?017?[4]? Ne?ari?ng ?M A?,No?rto?n L? D,? Bu?lga?kov? D ?A,e?t a?l. ?Hyd?rau?lic?s a?nd ?ero?sio?n i?n e?rod?ing? ri?lls?. W?ate?r R?eso?urc?es,?199?7,3?3
? (4?):8?65-?876?
?8、致?谢;致?谢对象?限于在?学校和?论文工?作中有?较重要?帮助的?有关人?士。另?页起。?
?9、附?录:
? ?凡不宜?放在正?文中,?但又与?论文有?关的研?究过程?或资料?,包括?论文的?附图附?表、计?算机程?序、运?行结果?、主要?设备、?仪器仪?表的测?试精度?等有关?说明。?附录序?号采用? 附录?
?1、附?录2 ?等, ?附录 ?二字用?四号黑?体书写?,其后?不加标?点符号?,空一?行书写?附录内?容。附?录内容?文字字?体字号?参照正?文要求?。古典?文学中?常见论?文这个?词,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为论?文。以?下就是?由编为?您提供?的党课?论文格?式。
? 1?.题目?:
? 题?目应当?简明、?具体、?确切地?反映出?本文的?特定内?容,一?般不宜?超过2?0字,?如果题?目语意?未尽,?用副题?补充说?明。2?.作者?:
? 署?名的作?者只限?于那些?选定研?究课题?和制订?研究方?案、直?接参加?全部或?主要研?究工作?、做出?主要贡?献,并?了解论?文报告?的全部?内容,?能对全?部内容?负责解?答的人?。其他?参加工?作的人?员,可?列入附?注或致?谢部分?。3.?摘要:?
? 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有?数据结?论,是?一篇完?整的短?文。摘?要一般?200?-30?0字.?摘要中?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4.正?文: ? ?论文中?的图、?表、附?注、参?考文献?、公式?等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编码?,其标?注形式?应便于?互相区?别,如?图1,?图2-?1;表?2,表?3-2?;附注?:
? 1?);文?献[4?];式?
?(5)?,式(?3-5?)等.?具体要?求如下?;4.?1图:?
? 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毕业?论文格?式。论?文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以学?生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不应脱?离专业?范围,?要有一?定的综?合性,?以下就?是由本?人为您?提供的?毕业论?文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有的含?副标题?。题目?之下是?作者署?名,署?名之前?或下边?一行写?作者的?校、院?、系、?年级。?
?? 摘?要 与? 关键?词 (?或称 ?内容提?要 )?,一般?为30?0字左?右。位?于作者?署名之?后,正?文之前?。关键?词,结?合标题?和正文?内容一?般选取?3至5?个。
? ??引论。?用 O? 标示?,常写?作 引?言 、? 引论? 、 ?绪论 ?,引言?较短时?可不标?出 O?.引言? 类小?标题。?引论的?内容一?般是交?代选题?背景,?主要有?:课题?来源,?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状况。?已有的?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选?题的意?义,讨?论的问?题。本?文分几?部分,?从哪些?方面进?行讨论?,以及?指导思?想、论?证方法?等,均?可根据?内容的?需要写?在引论?中。
? ??正论。?正论常?分几部?分写,?分别标?示 一? 二 ?三 四? 等,?有的加?小标题?,或以?分论点?的形式?出现,?以凸现?论述的?观点或?主要内?容。这?部分是?对研究?过程及?分析、?归纳、?概括的?表达,?体现出?分析方?法与思?路,充?分有力?的论证?。正论?还要体?现出明?确的指?导思想?。
? ?结?论。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毕?业论文?格式。?能力与?知识的?关系,?相信大?家都很?清楚。?知识不?是能力?,但却?是获得?能力的?前提与?基础。?而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个体?的社会?实践。?下面是?本人为?大家准?备的参?考学位?论文格?式。一?级标题?三号标?宋居中?题目二?级标题?四号黑?体左空?2字,?单占行?汉字加?顿号,?如
?
? 一?、 三?级标题?四号仿?宋体左?空2字?,单占?行汉字?加括号?,如 ?
?(一)? 四级?标题小?四号黑?体左空?2字,?单占行?阿拉伯?数字加?下圆点?,如 ?1。 ?
? 五级?标题小?四号宋?体左空?2字,?右空1?字,接?排正文?阿拉伯?数字加?括号,?如 ? (?1) ?允许用?于无标?题段落?图、表?、注释?及参考?文献体?例
?
作文六:《初中地理论文格式范文》10800字
精品文档
初中地理论文格式范文
地理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的一门科学,小编整理了初中地理论文格式范文,欢迎阅读!
初中地理论文格式范文篇一 论地理科学
摘要:1986年钱学森在地球表层科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地理科学”的概念[2],与原来的地 理学的不同在于地理学受自然科学与 社会科学的局限,将自身分成自然地理与 经济地理,而地理科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科学;地理科学与地球科学也不同,在于地球科学是自然科学,地理科学不隶属于地球科学,而是独立于地球科学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跨界科学。笔者在1996年曾 发表“论地理科学的 发展”提出了地理科学的三个层次。
1 地理科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钱学森在20世纪80-90年代逐步完成了 总结全人类研究的科学体系。概括起来分11个门类、5大巨系统、4项建设(图1、图2、图3、表1),下面分别表述原著与解解的内容。
钱学森将当今人类对科学知识的体系,分为数学科学、自然科学、地理科学、社会科学、 建筑科学、军事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行为科学、系统科学与美学11个体系。对上述人类知识体系解读,可以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地理科学作为客体世界的主要研究对象;而人体科学、思
1 / 17
精品文档
维科学和行为科学作为人类主体的主要研究对象;建筑科学界于客体与主体科学之间;军事科学实际上是指谋略科学(包括经济、 政治、军事等),是在掌握所有科学基础上的智慧较量;美学是纵贯于各个学科的;数学科学与系统科学是横贯于各个学科的。因此有以下的科学分类 网络系统(图2)。
在五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中(图3),地理系统与星系系统、社会系统、人体系统、人脑系统并列,其中的物理、地理、事理、人理、脑理中的“理”都是指研究的“规律”。
钱学森提出的社会主义总体设计部(表1)中,除了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外,特别提出地理建设,笔者将其修改为地理系统工程,并增加了人口、科教、城镇、资源、灾害、产业。
地理信息科学
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来自外层空间的遥感、遥测、定位、通讯信息海量地增加;随着 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处理与解决这些海量数据的能力大幅度地提高。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专家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辅助决策系统应运而生,使得地理信息科学首先获得发展的机会。正是地理信息科学这门用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技术科学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地理科学的建立与发展。
地理信息科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系
2 / 17
精品文档
统,包括航天信息网络系统(外层空间卫星之间的信息网络)、地面的网络系统、天地之间的网络系统三部分,是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连通的一体化网络系统。1998年笔者发表了“航天信息与地理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及其 应用”的 论文[5],2002年又发表了“论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6]一文。两篇论文基本上代表了地理信息科学的创始与发展,当前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数字化或信息化的建设,实际上都是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中的部分子网络或子系统。地理信息科学中最重要的原创性的成果是遥感信息模型与地理信息编码模型。
随着遥感信息的大量获取,数学家以模式识别为工具对遥感信息进行图像处理与分类,使用的数学工具主要是数理 统计的方法,把遥感信息看成是没有成因关系的随机变量;物理学家则把获取遥感的物理过程视为遥感信息的成因,因此采用反演的方法,使用辐射传输方程为主的数学工具,事实上不承认地理现象的不确定性;大多数地理学家将遥感信息当成系列成图的基础信息,快速、准确地制作系列地图。地图是符号系统,其信息量远不可与遥感信息量比较,地图学家把遥感信息转化成符号系统的系列图谱。遥感信息模型则是将地理复杂现象中的非遥感信息转变为归一化的影像信息,与遥感信息一起用方程、统计与相似准则结合,也即演绎逻辑、归纳逻辑与类比逻辑结合;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包括随机的不确定性、模糊的不确定性、灰色的不确定性、分
3 / 17
精品文档
形的不确定性)辩证统一;图像与方程(一个像元或一个图斑、一个方程)耦合;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互动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地理复杂信息模型[7-9]。这种信息模型只有在遥感技术的推动下才有可能产生。这种信息模型是遥感信息与地理信息连接的纽带。
地理信息系统本来就是为了制作地图而创建的,因此地图学家将从遥感中提取的系列地图存入地理信息系统,是顺理成章的。但是这种地理信息系统无论空间分析功能多么强大,也不可能进行模型计算,外挂、内嵌种种方式都不可能解决直接进行模型计算问题。系列地图存入 计算机的图形库时,信息又是冗余的,因此带来一系列与计算机技术 发展格格不入的疑难,最为典型的是数据挖掘,数据挖掘说明存在数据库中的信息有冗余。遥感信息模型的运算要求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直接进行模型计算,由此地理信息编码模型应运而生[10,11]。传统的地理信息系统以图形的叠合(Overlay)为主;而能够进行遥感信息模型运算的地理信息系统则以像元或图斑中的多位编码的抽取(Extract)为主。这又是完全相反的途径。地理信息编码模型还是地理定量信息与定性信息转化的纽带,也是地理信息系统中属性库与地理专家系统中知识库 联系的桥梁。
总之,天地信息一体化 网络系统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研究这个巨系统的地理信息科学的内容远远超过了
4 / 17
精品文档
3S(Remote Sensing,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的范围,而是以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为核心的天—地—人—机系统。地理信息科学虽然是从属于地理科学的技术科学,但是地理信息科学的诞生与发展是引领地理科学成长的核心力量,因此本刊更名时,将地理信息科学与地理科学相提并论,突出了地理信息科学的重要性。
地理系统工程
地理系统工程当前尚未被广泛认识,已经认识到的也仅仅是系统工程在地 理学中的 应用。当地理信息科学中的模型在 实践中应用时,必然会涉及地理系统工程的可操作性。地理遥感复杂信息模型的建立,可以进行定量预报和回溯,因此为地理系统工程打下了工程的基础。国民 经济的主战场主要包括人口、资源、生态、 环境、灾害、城镇、基建、产业等8个方面,这8个方面是互动的。中国的人口问题、西部开发问题、21世纪水资源问题、能源问题、洪旱灾害问题、环境问题、生态 农业问题、城镇体系问题、基建布局问题、产业结构动态调整问题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无不属于地理系统工程。
地理现象是复杂现象,地理系统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当研究西部开发时,如果国家各个部门各行其是,石油开发只考虑石油开采与输送管道;交通只考虑公路建设;铁路只
5 / 17
精品文档
考虑铁路建设;水利只考虑南水北调问题;城镇建设只考虑城市规划等,那么整体的西部地区有可能产生许多事倍功半的现象,例如修了公路没有物资运输;城市居民结构不尽合理;劳动力与产业结构不配套等。钱学森的 社会主义总体设计部就是要把地理系统工程与 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系统地结合起来,地理系统工程仅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而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灾害、城镇、基建、产业是地理系统工程中的子系统。人口中的数量、素质、结构、分布是人口系统中的要素;资源中的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土资源、大气资源等又是资源系统中的子系统;大气环境、水环境、土环境、生物环境、地质环境是环境系统的子系统;交通、铁路、航运、航空、供排水、供电、供气、供暖、电讯、电视、计算机网络是基础建设系统的子系统等。系统嵌套系统,分层次子系统与交叉子系统,构成完整的、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
研究开放复杂巨系统的方法,首先是将系统分解为多层次的子系统,明确其中的交叉子系统;其次是从定性到定量地确定子系统中各个要素与指标体系;第三是根据指标(相似准则)建立模型进行预测预报;最后是检验该巨系统的效益与效率。当前大多数是分别研究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灾害、城镇、基建、产业等子系统,在一个地区全面研究区域地理系统工程的有效实例不多,区域经济地理的研究还远
6 / 17
精品文档
远够不上地理系统工程。笔者曾在2000年底提出中国水资源、水灾害、水环境、生产用水、生活用水统一解决的洪水充分利用,全国水系网络化与渤海淡化的地理系统工程,中国科技报曾进行报道,之后笔者在“21世纪黄河系统工程方略”一文中进行阐述,首先所能进行的研究是虚拟地理系统工程。全国水系网络化与渤海淡化是21世纪的世纪工程,尚需有识之士共识,广泛地深入研究,进一步的论证。
如果没有以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地理信息科学的支撑,研究复杂的地理系统工程就是空想,然而所幸的是人们已经掌握了地理信息科学的许多关键技术,地理系统工程的 实践指日可待。
理论地理科学
地理信息科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为地理系统工程提供研究方法与手段;另一方面又为理论地理科学提供技术基础。从遥感信息模型 发展到地理复杂信息模型再到地理数学[8],为理论地理科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理论地理科学中首要的是建立开放的复杂巨地理系统的理论;其次是地理类比的广义相似理论[13];第三是一般地理复杂模型理论与地理数学;第四是地理数学在部门地理—部门子地理系统工程与区域地理—区域地理系统工程中的 应用。理论地理科学如果不能指导部门子地理系统工程的研究和区域地理系统工程的研究,那么就失去了理论意
7 / 17
精品文档
义。
如果没有以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地理信息科学的支撑,研究理论地理科学也是空想,然而所幸的是人们已经掌握了地理信息科学的许多关键技术,理论地理科学的建立指日可待。
地理科学在可持续发展信息 社会中的作用
地 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地理 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主义”,然后达到了地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阶段。地球上人类消耗的资源、能源是极其不平衡的,按照发达国家的水平,一个地球是满足不了全人类的需求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在信息社会中才能实现,人类一方面需要依靠科学技术开发资源,如太阳能的利用,靠基因工程使绿色植被更多地利用太阳辐射,靠纳米技术直接转化太阳能为电能;另一方面是靠信息技术节省资源、能源,如天地信息一体化 网络系统就是信息社会的重要支柱之一,靠航天技术获取外层空间信息源,靠 计算机技术建立信息网络。由此可见,地理信息科学在可持续发展信息社会中的作用[14]。随着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地理系统工程与理论地理科学的发展,将为国民 经济的主战场做出重要的贡献。
由上分析,可见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已经被广泛共识,地理系统工程与理论地理科学的发展尚不够充分,因此本刊更名为“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是适时的,是既有继承
8 / 17
精品文档
性又有发展性的;是既有前瞻性又有现实性的。在这里我们希望地理科学界的同仁,切不要轻视技术,高新技术恰恰是新理论、新应用的强大推动力。
【参考文献】
[1] 钱学森,等.论地理科学[M].杭州:浙江 教育出版社,
[2] 钱学森.发展地理科学的建议[J].大自然探索,1987,6(19):36-46
[3] 钱学森.就“地理科学”答《地理知识》记者问[J].地理知识,1990,(1):90-93.
[4] 马蔼乃.论地理科学的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32(1):120-129.
[5] 马蔼乃.航天信息与地理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及其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4(4):533-541.
[6] 马蔼乃,等.论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1):1-8.
[7] 马蔼乃.遥感信息模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8] 马蔼乃.遥感信息模型与地理数学[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7(4):521-529.
[9] 马蔼乃.遥感地理信息模型[J].地理学报,
9 / 17
精品文档
1996,51(3):266-271.
[10] 马蔼乃.地理信息编码模型[A].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论[C].武汉,武汉出版社,
[11] 马蔼乃.地理知识的形式化[A].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论[C].武汉,武汉出版社,
[12] 马蔼乃.21世纪黄河系统工程方略(首届黄河论坛暨王化云治黄思想研讨会)[N].黄河报(转载),2002.
[13] 马蔼乃.地理图像信息模型[A].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论[C].武汉,武汉出版社,
[14] 马蔼乃,等.可持续发展与长江地区发展战略[M].武汉:武汉出版社,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初中地理论文格式范文
初中地理论文格式范文篇二 论信息地理学及信息地理景观
【摘 要】本文就信息地理学与信息地理景观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认为:时空观念、网络关系、数据化(大数据)、双空间观四方面是主要的信息地理观,其中网络起最主要的作用,由于它的作用,时空网络化、数据网络化导致出现真实地理空间、虚拟空间的叠合映射,产生了新的信息地理特征与景观,对这些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未来地理规律,更好地指导社会经济工作。
【关键词】信息地理学 信息地理景观 网络关系 大数
10 / 17
精品文档
据
信息社会的地理学有何特点,会如何深刻影响当今社会经济,我们必须有个清楚的认识。信息具有地域性、扩散性、再生性、网络性,这些特征不仅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且正在作为一革命性的力量左右着我国新的政治经济格局的形成。例如,社交网络改变了社会政治格局、网络金融改变了社会经济格局,其背后都隐含着信息的地理性。所以,信息地理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信息地理学
所谓信息地理学是研究信息社会地理特征的一门新型交叉学科,以区域数字化的信息资源、网络链接为对象,研究社会经济网络化所产生新的地域特征、时空特征的新型地理学。不同与农业社会和工业社那样的大规模的物质生产,那样物质和能源则是主要资源,信息化社会中信息资源起了主要作用。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是第一重要资源,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目的信息经济活动迅速扩大,逐渐取代工业生产活动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信息资源将成为信息地理研究的重要方面。信息产生在一定的区域基础上的,或者有IP 标识、或者是其他资源的数字化。各地区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体系中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地位不同形成了具有不同区域特征的信息组合,或者不同地域来源、或者不同IP 标识的
11 / 17
精品文档
信息,可见当今的信息是具有地域特征的区域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映射。
信息社会中网络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并构成社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以计算机、微电子和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革命是社会信息化的动力源泉。网络技术在生产、科研教育、医疗保健、企业和政府管理以及家庭中的广泛应用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而且,网络拥有巨大的创新、整合能力蕴藏着无数的财富宝藏。所以,信息地理学中的网络特征成为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信息地理学将研究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的区域差异及它产生、传播、利用规律,信息是依托一定的地域(或产业系统)基础上的,区域的差异带来了信息效益的差异,这反映出区域系统中信息势的差异。信息势可较好地反映信息社会的区域新特点。它由以下几方面来构成:(1)区域系统数字化、网络化信息的能力;(2)网络系统捕获、扩散信息的能力;(3)区域形成、聚集、处理信息的能力;(4)区域网络设备建设水平等。
信息地理学是建立在信息经济、网络经济与人文地理学基础上的,旨在解决信息在网络环境中各个区位、等级、规模的城市体系中怎样生成、处理、传播、集聚、作用、反馈;从网络特性这一观点来看待区域经济问题,可制定区域发展
12 / 17
精品文档
政策,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信息社会由于引进新的生产力要素― ― 信息资源和现代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等)使得社会发生革命性变化,旧的观念正在为新的观念所取代。为此,提出信息地理重要四原则:
(1)时空观念。信息革命加快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了社会经济循环,产生出更多的效益。一方面区域间的时空距离正在变短、另一方面又延伸了在线服务时间、可达空间;网络使得区域合作更加密切频繁了,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输、处理速度倍增,信息的时效性、实时性带来了当今社会的快节奏高效率,消弱了传统地理学中的中心地、区位论等理论影响。
(2)网络关系。互联网、交通网使得区域之间的关系已逐步变为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网络不停整合所有资源、产生新需求、提出新技术,产生出大量的溢出效益。我们现在在互联网上掘出一个个的产业金矿,而不是挖自然界破坏环境,经济在走向信息化、网络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人类现在生存在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地理世界)、虚拟世界。依托现实世界,人们更多地在虚拟世界进行生产交易等。这一切都是基于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国内、国际的经济格局也随着日益发达网络关系的建立而发生重大的调整和重构,国家和国际问所致力的通讯信息网络、计算机网络、
13 / 17
精品文档
交通网络动摇了传统的社会经济关系,也改变了区域自然资源在社会经济的决定性作用。
(3)数据化再生能力。对社会政治经济资源的数据化成为社会变化的主要特征,数据信息资源成为社会最有价值的资源。数据被各个部门、区域所拥有所割据拥有地域归属特征。数据必须有明确的指向,归属,或者IP址才能发挥精确的作用。将现实社会通过数字化映射到虚拟世界,加快了信息化的步伐。信息资源具有再生.再积累、再加工、再扩散、再利用的能力,从而形成大数据。数据已经是信息社会的重要资源,利用云计算手段挖掘数据可以获得极大的社会经济价值。
(4)双空间观。人类生存空间发展成:地理空间、虚拟空间两种。地理空间不断映射到虚拟空间,虚拟空间融合了网络空间、信息空间。地理空间是信息的发源地和产生信息地域差异的原因所在,信息的地域性的产生是在区域原有的产业基础上由于市场意识、科学、技术、文化水平等的智力差异造成区域利用、扩散信息能力的不同而形成的。双空间结构使得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社会扁平化、时空压缩;虚拟空间延伸了地理空间,社会运行更加畅通、节奏加快、效率更高。
信息地理景观
从这个矩阵结构里面我们看到了建立在传统社会基础
14 / 17
精品文档
上的信息地理景观,这个景观比传统的景观多了网络系统和信息系统。可以这样认为,农耕社会地理景观是初级的不完善的,如婴幼儿一样,网络神经系统还没有发展完善,这里权当网络要素相当于其神经系统,随着工业社会的逐步成熟,也一定要有完备的网络神经系统才行。没有网络和信息的社会是僵硬的、失活的、呆滞的、不成熟的;有网络的是畅通的、成熟的、发达的;而有信息的社会才是灵动的、活跃的、有生命的、也是有经济效益的。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地理逐步成为主流的地理学,随之而来的信息地理景观势必成为一种新的景观现象蕴含了丰富的社会经济文化内容。
信息地理学的研究的前沿领域
为此以下几个方面将成为信息地理研究热点:
.1大数据与信息资源
信息是当今社会的灵魂和最有用的资源,基于大流量、大数据和用户关系图谱,现在信息社会流量为王,谁拥有大数据谁就拥有未来。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由于信息是社会经济数字化的结果,是社会经济在信息空间中的映射,其具有地域性、再生成、再利用、再扩散等大数据特性。每日的浏览网页、智能手机上网、行业产业数据等都蕴含着空间位置、潜在客户、未来发展等信息。如何分析这些大数
15 / 17
精品文档
据数字化进程、所表达的数字世界的本质、数字经济等显得非常重要,是深入发掘利用信息地理资源的重要途径。
.2网络关系
网络已经成为社会的神经系统、标志着社会的成熟度。人类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并逐步实现移动互联,网络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特征,地理被叠加了丰富的网络,区域被网络化、数据(信息)被网络化,所以出现了新的时空特点。深入阐述信息地理学的网络关系――交通网、互联网、移动网、物联网等特性将是信息地理重要的研究内容,对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及相关政策具有深刻影响。
.3空间特征
线下空间与线上空间融合并存,互为依托;是移动空间与地理空间并存。物联网通过GPS-GIS实现空间位置管理。如,京东O2O通过与社交、地图、搜索、本地生活、当地便利店等的合作形成完整的线上空间与线下空间。 网络主权是依托地理行政边界的,也就是传统的户籍归属的,你拥有中国国籍,你必定受制于归属地的管理。借助虚拟网络世界,你可以分布在世界任何地方,但是,人是有地域归属的所以在信息社会里存在着这样的信息地理特征:虚拟空间+地理空间=有地域特性的移动空间。基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分析,分析信息(大数据)所隐含的位置信息、空间信息、权属信息将成为信息地理研究热点。
16 / 17
精品文档
.4智慧城市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地理空间信息等信息技术,从网络连接到数据生成管理再到自动控制正把我们的世界塑造成智慧社会智慧城市。正如吴基传指出“智慧城市建设带动各行各业技术升级和替换创新了社会经济管理发展,提高社会信息化和运行效率,改变了人民生活方式节奏”。这些带来新的具有鲜明信息化特征的地理现象或地理景观是信息地理研究的又一热点。
.5虚拟特征
现在人类生存在两个世界,地理世界(现实世界)、虚拟世界。互联网实现了人-人-物之间的全面连接,形成一个映射真实社会的虚拟世界,也就是真实地理的虚拟映射,对这个虚拟世界的分析也就是准确分析真实地理空间。
参考文献:
[1]沙晋明,史源英,李小梅.《信息地理刍议》.中国信息导报,1996..
[2][3][4]许可,左娟,苏晨辉,杨惠.《互联网新思维》.经济管理出版社,2016.
看了“初中地理论文格式范文”的人还看:
17 / 17
作文七:《初中论文格式范文简介》700字
初中论文格式范文简介
能力与知识的关系,相信大家都很清楚。知识不是能力,但却是获得能力的前提与基础。而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个体的社会实践。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初中论文格式范文。
论文要求统一使用Microsoft Word软件进行文字处理,统一采用A4页面复印纸打印。其中上边距25mm、下边距25mm、左边距25mm、右边距25mm、页眉15mm、页脚15mm。页眉内容统一为“华中农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或设计)”,采用宋体小五号斜体字居右排写。
论文页码在下边线下居中放置,用小五号阿拉伯数字(1、2……)编排。目录、摘要、关键词等文前部分的页码用罗马数字(?、?……)编排,论文错
漏按正式出版物要求不能大于万分之一。
论文中的各级标题与正文、表头、题头等可以用不同的字号
和字体加以区别,但通篇论文的同级标题和正文应采用统一的字间距、行间距、字体和字号。论文标题一般可设三级,一级标题采用三号黑体,二级标题采用小三号黑体,三级标题采用四号黑体,且都采用左对齐排版;标题以外的正文,一般采用小四号宋体(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图表应同时标注中英文对照标题,中文标题用小四号宋体加粗,英文标题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加粗;图表内的文字一般中文采用五号宋体,英文采用五号Times New Roman体。
论文中的各级标题应采用统一的编号体系,一般按“1”、“1.1”、“1.1.1”体系进行标题编号,不能将“一、”、“1、”、“1.1”、“(1)”等混编在一起。
编辑老师在此也特别为朋友们编辑整理了初中论文格式范文。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毕业论文格式。
作文八:《初中科技论文格式范文》19600字
精品文档
初中科技论文格式范文
科技是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体系及方法手段的总和。小编整理了初中科技论文格式范文,欢迎阅读!
初中科技论文格式范文篇一 论地球科技的发展
【摘 要】介绍了测会学的发展,数字地球与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情况。为加速建设我国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发展我国的测绘学科和测绘事业,提出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数字地球;测绘科技;发展
0.引言
1993年和1994年美国先后以总统令的形式提出建立“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即通称的信息高速公路,以及“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这是进一步推进社会信息化,抢占信息产业发展新的制高点和主动权的重大战略步骤,时隔5年,这一计划的实施初见成效,刺激了美国的经济增长,于是去年又以美国副总统演讲形式推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和构想,并计划到2020年试图达到地球信息化的最终目标,亮出了美国这一近期全球信息战略的底牌。由美国政府高层出面提出的这一“数字地球”构想引起全球各方关注,并成为学术界热点话题。中国学者尤其在地学界也做出了积极的反应,不论从科学技术的角度还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中国要准备迎接这一严峻挑战,已成共识。作为测绘学科,测绘
1 / 30
精品文档
行业反应更显强烈,数字地球概念为测绘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更高层次的发展前景。这里我们想就现代测绘学的发展从学科的观点稍为具体地探讨一下它与数字地球的关系和在构建数字地球中的作用。
1.测绘学的现代发展
空间技术,各类对地观测卫星使人类有了对地球整体进行观察和测绘的工具,好像可以把地球摆在实验室进行观察研究一样方便。由空间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如由计算机、信息、通讯等技术发展起来的3S技术(GPS,RS,GIS)在测绘学中的不断出现和应用,使测绘学从理论到手段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测绘生产任务也由传统的纸上或类似介质的地图编制、生产和更新发展到地理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和管理。GPS的出现革新了传统的定位方式;传统的摄影测量数据采集技术已由遥感卫星或数字摄影获得的影像所代替,测绘人员在室内借助高速高容量计算机和专用配套设备对遥感影像或信号记录数据进行地表(甚至地壳浅层)几何和物理信息的提取和变换,得出数字化地理信息产品,由此制作各类可供社会使用的专用地图等测绘产品。我国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国家基本地图的成图或更新周期可望从十几年,几十年缩短到几年或更短,测绘业的体力劳动得到解放,生产力得到大的提高。
今天,光缆通讯、卫星通讯、数字化多媒体网络技术可
2 / 30
精品文档
使测绘产品从单一纸质信息转变为磁盘和光盘等电子信息,产品分发可从单一邮路转到“电路”(数字通讯和计算机网络传真),测绘产品的形式和服务社会的方式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发生了很大变化,实现了信息化的发展。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所有制成份和运行体制的改革,需要开放民用国家测绘产品;从技术方面看,西方国家卫星测地技术可制作全球几乎任一地区1m分辨率(相当1?1万比例尺)的地图,卫星上的GPS又可将这种地图纳入全球参考框架和转换为他们的国家坐标系,中、小比例尺国家地图的保密价值已大大降低;对于军事敏感的重力数据,卫星重力技术所发展的低阶全球重力场模型已足够用于他们的远程战略导弹发射。目前全球高阶重力场模型(如EGM96)分辨率已达50km,已接近我国现有重力数据的分辨率,其保密价值也需要重新评估。
综上所述,由于以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支柱的测绘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测绘学的理论基础、测绘工程的技术体系、其研究领域和学科目标,正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表现为正在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和动力,进入市场竞争求发展,测绘业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信息产业。它的服务范围和对象也在不断扩大,不仅是原来的单纯从控制到测图,为国家制作基本地形图的任务,而是扩大到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与空间数据有
3 / 30
精品文档
关的各个领域。它必将随着21世纪更加成熟的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向更高层次发展,在未来数字地球的概念和技术框架中占据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数字地球和现代测绘学
地球上一切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空间位置,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需要的信息绝大部分(约80%)都与地理位置相关。中国21世纪议程62个优先发展项目中,约有40个需要建立或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是利用海量地理信息(即地球空间数据)对地球所做的多分辨率、3维数字化描述的整体信息模型,便于人类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合理使用,为人类认识、改造和保护地球提供一种新的手段,这里在数字地球的概念中突出显示了地理坐标的框架作用,因此NSDI是数字地球的基础设施,要求提供(地球)空间数据框架,包括大地测量控制框架(国家定位网和重力控制网)、数字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道路、水系、行政境界、公共地籍等基础地理数据集。在此框架上加载各类地球自然信息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等一切所需要和感兴趣的人文信息。为数字地球提供上述地球空间,海洋占全球面积的70%,海洋将是21世纪资源开发的主要竞争空间,海洋动力环境的变化(如厄尔尼诺现象)又是决定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控制“阀门”。数字地球向海洋测绘提出了挑战。从全球来说,目前海洋的精细测绘基本上还是空白,多波束测深技
4 / 30
精品文档
术的发展加速了各国领海海底地形的测绘,但要将陆地坐标参考框架以相近的精度扩展到海洋仍存在困难,海上GPS定位精度还低于5m;由于陆地高程基准不能用水准测量传递到海洋,在卫星测高技术的支持下用某种去掉潮汐影响的平均海面作深度基准,精度可达米级,和多波束测深精度相当。但广大的开阔深海的海底地形测绘不可能用船载测深仪完成,用卫星测高结合重力数据(低阶或中阶重力场模型)反演海底地形,目前试验精度可达10,100m。数字地球将要求海洋测绘技术有新的突破。
数字地球构想是推动人类大踏步跨进信息社会重大战略步骤,有挑战也有风险。测绘是数字地球的基础,测绘工作者也将是构造数字地球的“尖兵”,也要求测绘学有新的发展和突破。
.建议
本文漫谈了测绘学的发展及其与数字地球构想的关系。为在21世纪加速建设我国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发展我国的测绘学科和测绘事业,以迎接“数字地球”的挑战,根据我国目前测绘事业发展的现状,从一个侧面(主要是大地测量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尽快统一我国大地定位参考框架的建设,对近年来由各个部门独立建立的各等级GPS定位网进行必要的联测和统一整体平差,此举可望进一步加强国家级的大地定位框
5 / 30
精品文档
架。
(2)将沿海各部门100多个验潮站统一组织GPS联测,精密确定各验潮站水位标尺零点的大地高,填补陆海相接地带重力测量空白。此举为统一陆海大地水准面,建立海洋高程基准,研究海平面变化至关重要。
(3)研究将陆地GPS定位框架向我国领海扩展的方案,着手建立我国包括海域的广域差分GPS定位系统。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初中科技论文格式范文
初中科技论文格式范文篇二 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
摘 要: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传承的人文精神以及通过物质来表现的各种形态的总和。科学技术是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体系及方法手段的总和。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不仅有潜在的可能性,而且还有内在根据的必然性。探寻两者融合的实现路径,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推进我国科技创新进步的重要举措。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大力实施文化强国战略与科技强国战略,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文化与科技;融合;可能性;必然性;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6 / 30
精品文档
1002-7408(2016)12-0089-06
基金项目:山西省社科联重点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的文化与科技融合研究”
(SSKLZDKT2016058);山西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政策与措施研究――以山西省为例”(晋文办发[2016]147号);中北大学2016年度科学基金计划资助课题。
作者简介:张胜旺(1970-),男,太原人,中北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积累传承而凝聚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表现的总体体系,是人类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方面的总和。[1]科学技术是人类对自然界、社会、思维过程及其他事物的认知体系和对这些事物改造的物质手段及方式方法。[2]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类创造文化和革新科技的发展史。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讲,文化与科技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它们都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相互排斥竞争,但它们又相互依存渗透。“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转移。”[3]471文化与科技相互作用,融合为一体,符合它们内在的发展规律,也是社会进步不可抗御的趋势。
加强文化与科技相互作用的发展,推动文化与科技创新要素的有机结合,促进文化与科技有机融合创新机制的形成
7 / 30
精品文档
和完善,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工作。[4]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促进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发展文化新型业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对基础性、战略性和前沿性科学研究的支持机制,大力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这表明了我们党在认识文化与科技关系问题上的正确把握,同时也是党在制定文化与科技政策方面做出的英明决断。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社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显著标志。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是富有时代性的重大课题,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探讨,有着现实的启示性意义。
一、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可能性
文化与科技虽然在组成要素、表现形态、运行规律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但并不是说两者就没有任何的关系。事实上,它们都来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都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它们之间还具有着彼此关联性。正是由于文化与科技的这些特性,使得它们能够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8 / 30
精品文档
1.文化与科技都源自人类的实践活动。文化是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的结果,是人类的本质力量和智慧意志的积淀与升华。马克思曾经指出:“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5]428这说明文化是人类生产实践劳动的产物。实践是人类生存的方式,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和改造自身的活动的统一。这种实践活动,使得“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6]191实践是人类对整个世界的对象性物质活动,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双向互动的过程。正是由于这个过程,使得实践所产生的精神文化成果并不会由于每一代人的消失而消亡,反而会使这些成果在世世代代之间继承和传递,铸造了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和内涵丰富的文化宝库。由生产实践所创造的文化精神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由落后向先进转化,由低级向高级迈进。而文化的灿烂辉煌,也成为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象征。“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使人类“迈向自由的一步”。[3]120
科学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及规律来把握客观世界的特定知识体系。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人类在自然学科领域的重大发现不断推动着科学的发展。由此,马克思对科学有了清楚的认识,他说:“科学这种既是观念的财富同时又是实际的财富的发展,只不过是人的生产力的发展即财富的发
9 / 30
精品文档
展所表现的一个方面,一种形式。”[7]170而这种财富正是人进行生产实践的结果,是“人的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7]137人们把科学运用于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改造对象以达到自己目的的方法和手段,这就是技术。从这个角度来讲,技术就是在实践中连接人与客观事物的中间环节。在由主体、客体和手段构成的实践要素中,手段是最为活跃的要素,一定社会的实践水平高低受多种因素影响,但最终是由实践手段的革新来决定的。马克思说过,客观事物“都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因此可以在不同方面有用。发现这些不同的方面,从而发现物的多种使用方式,是历史的事情”。[8]48正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不断探索整个世界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手段水平,直接带来了技术发展的革新。
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是人类本质力量充分的体现和确证。在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人类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使得自然界成为自己之外的对象物。在对整个自然界进行对象性的物质活动过程中,形成了人类特有的人文精神及物质表现形式的财富,这就是文化;同时也形成了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知识体系及方法手段,这就是科学技术。正是由于文化与科技都来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才使得它们能够相互融合在一起。 2.文化与科技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是人类长期实践活动的结果,它在人类社会由低到高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
10 / 30
精品文档
重要的作用。由于文化本身的历史继承性特点,使得其世代传承,经久不衰。但是历代的人们在创造他们那个时代的文化时“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根据特定的时代条件和在“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9]470-471
这种从历史上继承下来的又赋予时代特点的精神文化,往往具有前瞻性,对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先导作用。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那些适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反映社会合理生产关系的先进文化,不仅对既有的腐朽没落的意识形态进行无情的鞭挞与批判,同时对即将来临的新生事物予以高度颂扬与肯定,激励人们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而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恩格斯曾指出,由政治法律思想、哲学、宗教、艺术等组成的观念上层建筑是受社会的经济基础来决定的,但是反过来它们又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10]668正是由于观念上层建筑中的这些文化形态对社会的经济基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才使得社会不断地进步与发展。
同样,科学技术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人类历史上,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每一次提高,社会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和技术上的重大发明所带来的。科技的产生与发展由生产实践所决定,而科技反过来又作用于生产实践,不断促进社会的发展。马克思向来重视科学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推动作用,认为科学是“革命的力量”。[5]602这种力量改变了人们的生存图景,变革了社
11 / 30
精品文档
会的生产方式,提升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以科学和技术推动着的工业文明发展进程“结束了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幼稚态度以及其他幼稚行为”[11],并且这种发展进程所带来的巨大影响“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6]193最终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样,科技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力“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和自然科学及其应用方面的进步联系在一起。”[12]96就是说“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7]188**发展了马克思的这一重要思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3]的著名论断,把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提升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现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地发展,它与经济社会的结合越加紧密,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越加明显,它已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文化与科技相互关联。文化根植于知识,如果没有知识的支撑,那么文化也就失去了生长发展的土壤。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知识体系,而技术是科学知识的运用,表现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技能和手段等。科学的知识体系与技术中具有知识形态的要素一起成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文化与科技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马克思指出:“科学则与前一代人遗留的知识量成比例地发展”[6]82,但又与这些时
12 / 30
精品文档
代“精神生产领域内的进步”[12]96不无关系。这说明科技的发展也内含有文化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很少使用“社会科学”这一包含人文精神的概念,而更多时候用“历史科学”来代替。他们指出,历史可以划分为两个密切相联的方面即自然史和人类史,只要人类社会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14]与此相适应,研究自然史的自然科学与研究人类史的社会科学也是密切相联彼此制约的。马克思还指出,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6]194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科学(内含有人文精神的文化)和自然科学(内含有技术)在整个人类历史的进程中是相互作用、不可分离的统一关系。
文化与科技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联性关系源远流长,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愈加紧密,愈加显著。现今社会出现的许多复杂问题,如环境保护问题、人口问题、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等等,单独靠文化或是科技的力量是不能够圆满解决的。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运用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各种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诠释和理解,付诸于实践才能有效地、全面地、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富有人性的文化在构筑起人们休憩的精神家园的同时,也为人们追求内心世界的自由和发展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文化是感性的,但其中也内含着理性的成分和因素。因为文化体系的构成并不是感性经验的积累和堆砌,
13 / 30
精品文档
而是要经过逻辑概括、推理论证而形成。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的兴盛与衰微关系到整个社会走向的命运。纵观科技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得出它与特定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中国古代哲学中内含着的理性的自然主义和开明的怀疑主义思想,成就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辉煌,达到了当时西方望尘莫及的水平。[15]近代西方科技的产生与发展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需要,但还与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化背景有直接的关系。[16]文化与科技的关联性关系,表明它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对方而孤立存在,它们只有融合在一起才能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
二、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必然性
文化与科技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任何一种繁荣的文化必然孕育出赋予这种文化烙印的科学和技术,科技发展的兴盛与衰枯都与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有关。同样,任何一种发达的科技都能够催生富有时代特色的先进文化,折射出这个时代人们所崇尚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没有了人文精神的科技是盲目的,没有了科学精神的文化是虚浮的。文化与科技是相互作用、彼此渗透的。正如列宁所说:“从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强大潮流,不仅在配第时代存在,在马克思时代也是存在的。到二十世纪,这个潮流是同样强大,可以说更加强大了。”[17]同样的,在现时代社会科学奔向自然科学的潮流也是强大的。文化与
14 / 30
精品文档
科技的融合是它们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1.文化对科技的影响。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传承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表现形式的总和。从广义上讲,它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三部分组成。物质文化是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成果,是以具体器物形态表现的文化,它处于文化结构中的表层。制度文化是人们在改造社会过程中处理社会矛盾、调节社会关系的各种法律、体制、准则等,是以社会制度形态表现的文化,它处于文化结构中的中层。观念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社会心理、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是以社会意识形态表现的文化,它处于文化结构中的深层。三种文化形式之间相互作用,彼此观照,形成了与一定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文化有机体。[18]而就文化对科技的影响来讲,它的三种形式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分别对科技起着承载、制约和导向的作用。 第一,物质文化对科技的承载作用。物质文化是人们在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规律的认识基础之上创造出来的器物产品,这些产品是有形可感觉的,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如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等。这些器物原本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而是人们运用科技知识和手段创造出来的成果,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人类“物化的知识力量”[19]的体现。“自然力本身没有价值”,对于
15 / 30
精品文档
人没有意义,而人类运用科技“才能占有自然力”,[7]356把这些自然力变为有用的器物来服务于人类。而这些器物凝结着人类的智慧与力量,体现了人对自然的认知能力和改造能力,是特定时期社会科技水平的反映。所以,作为物质文化的器物就成为了展现科技水平的载体。一个社会所拥有的器物多寡直接影响到这个社会科技的发展水平,这就要求科技必须物化到器物当中去。马克思认为,如果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直接应用就会对其发展起“决定性的和推动作用的”[7]195影响;反之,科技则不会进步和发展。这是因为科技只有在生产中不断应用,转化为器物,才能不断革新和改进,由此不断推动自身的发展。如果由于社会的某种重大变化或某种原因使得科技得不到广泛的应用,已经创造出来的器物也就得不到更新,那么它“会遭受自然力的破坏性的作用”[20]64而解体消失,其承载的科技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一定社会器物的存在与使用对于科技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制度文化对科技的制约作用。制度文化是以社会群体和组织共同遵守的规则、制度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以及科技体制、教育体制、卫生体制等等,但这些基本上都是由社会制度来决定的。制度文化因不同制度的国家、不同性质的社会而有所不同。从这个角度来讲,制度文化是通过特定的社会制度来表现的。虽然科技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
16 / 30
精品文档
的,但又与不同的社会制度有直接的关系。在远古时期,人类依赖于自然的恩赐,膜拜自然的无限威力,“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6]534在这种状态下,人们既不可能对自然界进行认知,也不可能对自然界进行改造。只是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国家的产生,人类由原始文明进入农业文明以后,科技才得到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到了近代工业文明时期,资本主义才“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7]359才“第一次把物质生产过程变成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20]576这个时期科技的发展达到了人类前所未有的水平,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凸显深化,已成为了科技发展“愈来愈大的障碍”。[21]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科技的发展才能摆脱异化的“局限性”,才能“按照最适合于它自己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或发展的原则”[22]来造福于人类。
第三,观念文化对科技的导向作用。观念文化由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意识形态来组成,它在整个文化系统中居于支配和核心的地位,而且对科技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是通过观念文化中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对科技应用的影响来实现的。一个社会的科技水平发展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社会普遍认同的科技价值取向和这个社会规范的科技运用行为。马克思在考察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科技发展水平时,认为这“不是纯粹的
17 / 30
精品文档
自然需要,而是历史上随着一定的文化水平而发生变化的自然需要”。[20]52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第二版序言中也谈到:“正是由于自然科学正在学会掌握二千五百年来哲学发展的成果,??它才可以摆脱它本身的、从英国经验主义沿袭下来的、狭隘的思维方法。”[3]17这些都说明观念文化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何等的重要。当社会上的人们所持有的价值观念与科技的内在精神气质相一致时,就会为科学研究热潮的掀起和技术创新风尚的流行提供浓厚的人文氛围,以此推进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反之,就会延缓或阻碍科技的发展。
.科技对文化的影响。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体系和方法手段,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作为认识和探索整个世界的思想升华,科技以人的精神生产的方式参与了人类文化的创造过程,并且不断推进社会文化由低级及向高级的演化。科技对人类文化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物质文化的带动作用、对制度文化的推动作用和对观念文化的触动作用。
第一,科技对物质文化的带动作用。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杠杆,不断创造着人类所需要的物质财富。随着它在生产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它的力量随之凝结在各种器物产品当中。马克思谈到:“科学的积累和再生产,
18 / 30
精品文档
科学或多或少直接决定物质生产过程。”[23]而这个过程是“人类生活的物质生存条件的生产过程”。[12]927人们运用所掌握的科学技术,认知世界改造世界,创造着各种器物形式的物质财富,以此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科学技术创造出来无穷无尽的生产能力,造福于社会大众,结果使“人类肩负的劳动就会很快地减少到最低限度”。[6]77这时“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去获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中??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5]258当然,这个文化中包含有物质文化的诸多形式。可见,科技所带来的物质文化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而作为科技物化形态的生产力也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
第二,科技对制度文化的推动作用。科学技术随着人类不断探索整个世界的实践活动而产生和发展,它的每一次具有划时代的进步都给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在推动着社会制度文化的变迁。马克思曾把科学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有力的杠杆”。[24]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在科技随其内在逻辑的发展过程中,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相应地建立或解体。马克思清晰地觉察到了这一点,他说:“现代运用机器一事是我们的现代经济制度的关系之一。”[10]46由于当时工业革命的完成,先进的科技得到了广泛的
19 / 30
精品文档
应用,促使了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的一切旧有关系和生活条件发生了变革”,[9]378从而根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封建社会生产关系,新型的资本主义雇佣关系随之确立起来,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马克思总结到:“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6]602正像科技在变革封建所有制关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一样,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科技“为用真正社会的生产制度代替雇佣劳动制度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25]加速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解体”。[26]“创造了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那些科技力量,“现在已经由于接连不断的商业危机而使这个社会走向崩溃并且最后走向消灭。”[27]可以预见到的是,科技的进步必然会对以社会制度为表现形态的制度文化产生巨大影响,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也能够得到不断的调整和变革,以期适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样使得人类社会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演进。 第三,科技对观念文化的触动作用。观念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灵魂,它决定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人们运用科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是凝结着这个时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科技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它对文化结构中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产生深刻影响之后,最终会作用于文化的核心层次即观念文化。马克思虽把科学看作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有力的
20 / 30
精品文档
杠杆”,但与此同时,马克思还把科学看作是促进观念文化进步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是“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7]338可以看得出,科技对观念文化产生的作用是非常大的。马克思还说:“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都会使观念文化领域“改变自己的形式”。[28]281“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28]280都会推动观念文化的进步。这是因为科技的发展能够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通过运用科技手段,人们不断地把更多的客观事物纳入社会需要的范围之内,使得已有的主客体价值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这样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也就发生了变化。随着科技对价值观念的影响日趋显著,人们也就拥有了更多的适合于他们的价值选择了。科技不断丰富观念文化的内涵,不断注入观念文化新的活力,使之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源泉。
三、关于文化与科技融合实现路径的思考
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分析,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但在21世纪的今天,如何把两者的融合由理论变为现实,就成为我们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外许多学者就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实现路径做了多方面的探讨,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这些都是我们现在探讨两者融合实现路径的重要参考和理论依据。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当前我
21 / 30
精品文档
国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要实现文化与科技的当代融合,应该从以下方面来着手:
1.更新观念是实现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出发点。人们对于文化与科技的看法往往是片面的,或者只重视文化或者只重视科技。这种偏激的态度,直接导致了文化与科技的排斥与分离。因此,要弥合文化与科技的分裂状态,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就应该从更新观念着手。长期以来,在社会中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人文主义倾向强调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推崇情感思维,反对理性判断,贬低科技的社会作用,对科技持否定的态度;而科学主义倾向则提倡科学至上,认为科学可以解决人类的一切争端和所有问题,把科学置于现代“图腾”的地位。这种倾向排斥压抑人文文化,完全忽视了人文文化的判断导向作用,致使科技偏离了人类追求理想的正确轨迹,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科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一方面是由于他坚持不懈的科学实践,另一方面则要归功于他在哲学上的研究。他认为,科学和技术取得的巨大成就并不能给人类带来幸福和尊严,而精神上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比这些更重要。[29]事实证明,科技并非万能,它能给人类带来福祉或灾难,并不单单取决于它的工具理性,而是取决于人们对它的正确价值判断。所以,更新观念,正视文化与科技的关系及社会功能,是实现两者一体化融合的前提和基础。
22 / 30
精品文档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举是实现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关键点。教育作为一个社会的永恒事业,肩负着向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就人文教育来讲,它的目的是教人如何做人;就科学教育来讲,它的目的是教人如何做事。当代社会需要的是既会做人又会做事的德才兼备的综合型人才。学校和社会要适应时代的要求,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并举,加强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有效沟通,是实现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关键所在。爱因斯坦始终关注人文与科学的统一,他曾指出,科学专业知识教育是不够的,还应该关注人本身的发展,关注人奋斗目标的实现,这样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30]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表明,随着自然科学彰显的巨大力量,使得理工学科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文学科则受到冷落而得不到与理工学科同等的重视程度,其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局限。长期以来,我国的人文学科教育和理工学科教育互不关联,各自独立单一化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这种状况有所改变,但并没有彻底解决两种学科教育的统一互补问题。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文学科学生缺乏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理性逻辑思维能力;而理工学科学生缺乏一定的社会知识和人文精神。为此,需要改变我们现行的教育制度,不再让教育仅仅成为改变学生命运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使教育成为每一个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手段。[31]所以,学校和全社会通过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兼顾并举,逐渐培养社会
23 / 30
精品文档
成员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这样就会为实现文化与科技的有效融合提供关键性的条件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是实现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契合点。“以人为本”是我党执政理念的核心和灵魂。“人”就是人民群众,是从事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现实的人,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本”就是存在根据和目的归宿。可以这么说,以人为本的远景目标是实现人类彻底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现实目标就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取利益,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之所以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最佳契合点,这是因为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坚持以人为本不仅是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而且还是进行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建设的遵循原则。文化的基本功能在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构建人们心灵休憩的精神家园。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目的就是提升人民的思想境界,陶冶人们的情操,赋予人们以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使每个人都能够得到精神上的最大满足。科学具有“祛魅”功能,它使人们挣脱迷信和宗教的束缚,获得理性的自由。同时,科学从不献媚于“金钱”和“权贵”,它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追求真理为整个人类服务。我们进行科学上的探索和技术上的创新,就是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使每个人能够得到物质上的最大满足。正是由于以人为本是文化与科技的共同目的归宿,这也就成为实现它们融合
24 / 30
精品文档
的最佳路径选择。
.体制创新是实现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着力点。作为我国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制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综合创新能力的提高,并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就文化体制创新而言,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克服了原有计划性文化体制的弊端,铲除了长期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解决了文化生产与文化需求之间的问题矛盾,由此使得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初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型文化体制。就科技体制创新而言,自1978年3月召开全国科学大会以来,我们在科技运行体制、科技组织结构体制及管理体制等方面做了重大的调整,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初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科技体制。文化体制与科技体制在各种领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效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项事业的发展。当前,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构建科技研发创新体制,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创造创新的文化发展环境,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32]进行文化体制和科技体制创新,实现两者的交叉互补,互溶互通,建立文化政策和科技政策密切相关的政策体系,使得文化政策和科技政策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33]以此建立起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才能实现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使两者共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25 / 30
精品文档
5.解决现实问题是实现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落脚点。实现文化与科技的当代融合,目的就是解决社会的现实问题,服务于改革开放,服务于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客观历史发展趋势,它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全球化潮流中,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交融对话,但也存在着对立和冲突,甚至有文化霸权的出现。在科技领域,不同国家交流合作,资源共享,协调研发,共同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但也存在着科技垄断,阻碍了民族国家经济的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应加强我国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综合国力。当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所遇到的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来解决。如增加国民经济总量问题,可以大力发展被誉为是当今社会“朝阳产业”的文化产业来解决,而文化产业就是文化与科技相融合所产生的新型产业。再如,在生态问题严重的现在,可以在全社会倡导生态文化和推行生态科技来解决。通过搭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支撑平台,建立融合的保障体系,拓展融合的领域范围,以此逐渐提高二者融合的社会效益,使它们能够有效地解决现实不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这才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意义所在。
文化与科技同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它们之间存在着无法割断的关联性。正是由于
26 / 30
精品文档
文化与科技的这些特点,使得它们的融合成为可能。而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影响关系,又使得它们的融合成为必然。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是历史的感召与现实的呼唤的统一,它们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当前,在国际复杂的形势下,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中,积极进行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理论探索,努力寻求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实现路径,大力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和科技强国战略,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科技硬实力,逐渐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才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王宁.中国文化概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
[2]陈筠泉.科技革命与当代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5.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57-160.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7 / 30
精品文档
2016.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41.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3]**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4.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0.
[15][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1卷)[M].袁翰青,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1-2,17.
[16]洪晓楠.科学文化哲学的前沿探索[M].北京:人民
28 / 30
精品文档
出版社,xx?198-199.
[17]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43.
[18]房列曙,木华.中国文化史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19.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246.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20.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67.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372.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357.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47.
[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
29 / 30
精品文档
社,1972?470.
[2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9][美]海伦?杜卡斯,巴纳西?霍夫曼.爱因斯坦谈人生[M].高志凯,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5-6,61.
[30]许良英.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73,310.
[31]毕娟.北京文化与科技融合模式与路径[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193.
[32]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53,259-260.
[33]肖庆.文化科技创新:理论构建与实证分析[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6?61.
看了“初中科技论文格式范文”的人还看:
30 / 30
作文九:《初中科学论文格式简介》5300字
? ? ? ? ? ? 初?中科学?论文格?式简介?
论文?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初中科?学论文?格式。?
?1. ?封面。?2. ?版权声?明。3?. 题?目:
? ?应准确?概括整?个论文?的核心?内容,?简明扼?要,让?人一目?了然。?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4?. 中?文摘要?:
? 内?容摘要?要求在?300?0字以?内,应?简要说?明本论?文的目?的、内?容、方?法、成?果和结?论。要?突出论?文的创?新之处?。语言?力求精?炼、准?确。在?本页的?最下方?另起一?行,注?明本文?的关键?词(3?-5个?)。5?. 英?文摘要?:
? 英?文摘要?上方应?有题目?,内容?与中文?摘要相?同。在?英文题?目下面?第一行?写研究?生姓名?,专业?名称用?括弧括?起置于?姓名之?后,研?究生姓?名下面?一行写?导师姓?名。最?下方一?行为英?文关键?词。参?见附件?2。6?. 目?录:
? ?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7. ?序言(?或序论?、导论?): ? ?内容应?包括本?课题对?学术发?展、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述评?,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论文运?用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基本?思路和?论文结?构等。?8. ?正文:?
? 是学?位论文?的主体?。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选题?情况,?可以有?不同的?写作方?式。但?必须言?之成理?,论据?可靠,?严格遵?循本学?科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毕?业论文?格式。?论文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以?学生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不应?脱离专?业范围?,要有?一定的?综合性?,以下?就是由?本人为?您提供?的成人?本科论?文格式?。
? 1.?引言
? 1?.1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为?了统一?本科毕?业论文?的格式?,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 1?.2毕?业论文?应采用?最新颁?布的汉?语简化?文字,?符合《?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由作?者在计?算机上?输入、?编排与?打印完?成。
? 1?.3毕?业论文?作者应?在选题?前后阅?读大量?有关文?献,文?献阅读?量不少?于10?篇,将?其列入?参考文?献表,?并在正?文中引?用内容?处注明?参考文?献编号?(按出?现先后?顺序编?排)。?2.编?写要求?2.1?页面要?求:
? ?毕业论?文须用?A4(?210? 29?7mm?)标准?、70?克以上?白纸,?一律采?用单面?打印;?毕业论?文页边?距按以?下标准?设置:?
? 上边?距(天?头)为?:
? 3?0 m?m;下?边距(?地脚)?25m?m;左?边距和?右边距?为:
? ?25m?m;装?订线:?
? 10?mm;?页眉:?
? 16?mm;?页脚:?
? 15?mm。?2.2?页眉:?
? 页眉?从摘要?页开始?到论文?最后一?页,均?需设置?。页眉?内容:?
?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居中?,打印?字号为?5号宋?体,页?眉之下?有一条?下划线?。2.?3页脚?:
? 从?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开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页,?页码编?写方法?为:
? ?第x页?共x页?,居中?,打印?字号为?小5号?宋体。?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毕业论?文格式?。能力?与知识?的关系?,相信?大家都?很清楚?。知识?不是能?力,但?却是获?得能力?的前提?与基础?。而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个?体的社?会实践?。下面?是本人?为大家?准备的?毕业论?文提纲?格式范?文。
? 1?、封面?及题目?:
? 毕?业论文?(设计?)封面?由学校?统一印?制。毕?业论文?的标题?为黑体?小二号?字体,?字数不?超过2?0个,?英文标?题采用?Tim?es ?New? Ro?man?体小三?号。
? 2?、摘要?:
? 中?、外文?摘要,?内容包?括研究?工作目?的、研?究方法?、结果?和结论?。要求?扼要叙?述本论?文的主?要内容?、特点?,语言?力求精?练。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即?不阅读?论文的?全文就?能获得?论文所?能提供?的主要?信息。?中文摘?要在2?00字?左右,?外文摘?要不宜?超过1?50个?实词。?
? 摘?要 二?字用小?四号黑?体,内?容用小?四号宋?体, ?关键词? 三个?字用小?四号黑?体,内?容用小?四号宋?体。关?键词要?符合学?科分类?,一般?为2 ?5个,?均为专?业名词?(或词?组),?关键词?间用 ?隔开。?(见摘?要附件?示例)?。
? 3、?目录:?
? 应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目录?列至四?级标题?,以阿?拉伯数?字分级?标出(?见附件?目录示?例)。?
?4、引?言:
? ?在论文?正文前?。应阐?述本课?题来源?、研究?目的、?意义、?对本研?究国内?外研究?现状有?针对性?的简要?综合评?述和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等。是?学位论?文的核?心。写?作内容?可因研?究课题?性质而?不同。?一般包?括:
? ?过程(?材料与?方法)?论述:?
? 指作?者对自?己的研?究工作?的详细?表述。?要求论?理正确?、论据?确凿、?逻辑性?强、层?次分明?、表达?确切。?结果与?分析:?
? 对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主?要的数?据、现?象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得?出结论?和推论?。结论?与讨论?:
? 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归?纳和综?合,阐?述本课?题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开?展研究?的见解?和建议?。
? 6、?结论:?
? 结论?应该明?确、精?炼、完?整、准?确。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归?纳和综?合。要?认真阐?述自己?的研究?工作在?本领域?的地位?和作用?,自己?新见解?的意义?,也可?提出本?课题研?究中尚?待解决?的问题?及进一?步开展?研究的?见解和?建议。?
?7、参?考文献?:
? 应?反映文?稿的科?学依据?和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以及?向读者?指出有?关信息?的出处?。正文?中应按?顺序在?引用参?考文献?出处的?文字右?上角用?[ ]?标明,?[ ]?中序号?应与 ?参考文?献 中?序号一?致。正?文之后?则应刊?出参考?文献,?并列出?作者亲?自阅读?过的,?在论文?中引用?过、正?式发表?的文献?资料,?作者姓?名写至?第三位?,余者?写 ,?等 或? ,e?t a?l 。?查阅文?献10?篇以上?(其中?外文参?考文献?至少3?篇)。?
? 参?考文献? 四字?用四号?黑体字?居中排?写。参?考文献?的著录?,按著?录/题?名/出?版事项?顺序排?列:
? ?期刊 ?著者,?题名,?期刊名?称,出?版年,?卷号(?期号)?,起始?页码。?书籍 ?著者,?书名、?版次(?第一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始页码?。学位?论文-?---?作者.? 文题?:
? [?XX学?位论文?]. ?授予单?位所在?地:
? ?授予单?位,授?予年举?例如下?:
? [?1] ?梅树立?,陈奎?孚,张?森文,?等. ?两点边?值问题?的Sh?ann?on小?波数值?解法.?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7,7?
?(2)?:
? 1?2 1?6[2?] 朱?文学.? 粮食?干燥原?理及品?质分析?.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57 ?108?[3]? 欧阳?忠. ?中国股?市及农?业板块?的弱市?场有效?性假设?的分析?和应用?:
? [?硕士学?位论文?].北?京:
? ?中国农?业大学?,20?17[?4] ?Nea?rin?g M? A,?Nor?ton? L ?D, ?Bul?gak?ov ?D A?,et? al?. H?ydr?aul?ics? an?d e?ros?ion? in? er?odi?ng ?ril?ls.? Wa?ter? Re?sou?rce?s,1?997?,33?
?(4)?:86?5-8?76
? 8?、致谢?;致谢?对象限?于在学?校和论?文工作?中有较?重要帮?助的有?关人士?。另页?起。 ? 9?、附录?:
? 凡?不宜放?在正文?中,但?又与论?文有关?的研究?过程或?资料,?包括论?文的附?图附表?、计算?机程序?、运行?结果、?主要设?备、仪?器仪表?的测试?精度等?有关说?明。附?录序号?采用 ?附录
? 1?、附录?2 等?, 附?录 二?字用四?号黑体?书写,?其后不?加标点?符号,?空一行?书写附?录内容?。附录?内容文?字字体?字号参?照正文?要求。?古典文?学中常?见论文?这个词?,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为论文?。以下就是由??编为您?提供的?党课论?文格式?。
? 1.?题目:?
? 题目?应当简?明、具?体、确?切地反?映出本?文的特?定内容?,一般?不宜超?过20?字,如?果题目?语意未?尽,用?副题补?充说明?。2.?作者:?
? 署名?的作者?只限于?那些选?定研究?课题和?制订研?究方案?、直接?参加全?部或主?要研究?工作、?做出主?要贡献?,并了?解论文?报告的?全部内?容,能?对全部?内容负?责解答?的人。?其他参?加工作?的人员?,可列?入附注?或致谢?部分。?3.摘?要:
? ?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有数?据结论?,是一?篇完整?的短文?。摘要?一般2?00-?300?字.摘?要中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4?.正文?:
? 论?文中的?图、表?、附注?、参考?文献、?公式等?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编码,?其标注?形式应?便于互?相区别?,如图?1,图?2-1?;表2?,表3?-2;?附注:?
? 1)?;文献?[4]?;式
? (?5),?式(3?-5)?等.具?体要求?如下;?4.1?图:
? ?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毕业论?文格式?。论文?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以学生?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不?应脱离?专业范?围,要?有一定?的综合?性,以?下就是?由本人?为您提?供的毕?业论文?论文格?式。
? ??论文题?目。有?的含副?标题。?题目之?下是作?者署名?,署名?之前或?下边一?行写作?者的校?、院、?系、年?级。
? ?? 摘要? 与 ?关键词? (或?称 内?容提要? ),?一般为?300?字左右?。位于?作者署?名之后?,正文?之前。?关键词?,结合?标题和?正文内?容一般?选取3?至5个?。
? ?引?论。用? O ?标示,?常写作? 引言? 、 ?引论 ?、 绪?论 ,?引言较?短时可?不标出? O.?引言 ?类小标?题。引?论的内?容一般?是交代?选题背?景,主?要有:?课题来?源,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状?况。已?有的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选题?的意义?,讨论?的问题?。本文?分几部?分,从?哪些方?面进行?讨论,?以及指?导思想?、论证?方法等?,均可?根据内?容的需?要写在?引论中?。
? ?正?论。正?论常分?几部分?写,分?别标示? 一 ?二 三? 四 ?等,有?的加小?标题,?或以分?论点的?形式出?现,以?凸现论?述的观?点或主?要内容?。这部?分是对?研究过?程及分?析、归?纳、概?括的表?达,体?现出分?析方法?与思路?,充分?有力的?论证。?正论还?要体现?出明确?的指导?思想。?
??结论?。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毕业?论文格?式。能?力与知?识的关?系,相?信大家?都很清?楚。知?识不是?能力,?但却是?获得能?力的前?提与基?础。而?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个体的?社会实?践。下?面是本?人为大?家准备?的参考?学位论?文格式?。一级?标题三?号标宋?居中题?目二级?标题四?号黑体?左空2?字,单?占行汉?字加顿?号,如?
?
? 一、? 三级?标题四?号仿宋?体左空?2字,?单占行?汉字加?括号,?如 ? (?一) ?四级标?题小四?号黑体?左空2?字,单?占行阿?拉伯数?字加下?圆点,?如 1?。 ? ?五级标?题小四?号宋体?左空2?字,右?空1字?,接排?正文阿?拉伯数?字加括?号,如? (1?) 允?许用于?无标题?段落图?、表、?注释及?参考文?献体例? ?
?
作文十:《2015初中科学小论文格式》1600字
2015初中科学小论文格式
论文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初中科学小论文格式。
1 题名的定义与重要性
科技论文的题名又叫“题目”、“标题”或“文题”。有的题名还包括副标题或引题。一篇论文一般还有若干段落标题,也称层次标题或小标题。题名是一种标记,题名不是句子,它比句子更简洁。
中国国家标准GB7713-87规定:“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报告、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题名所用每一词语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题名应该避免使用不常用的缩略词、首词字母缩写、字符、代号和公式等。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0字。报告、论文用作国外交流,应
有外文(多用英文)题名。外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10个实词”。
不管读者是从检索工具,还是期刊目录等地方接触某篇论文,论文题名都是读者先接触的。判断一篇论文是否值得一读,也是从题名开始的。如题名不当,需要的读者不会去阅读它,因而失去应起的作用。此外,索引和文摘都依赖论文题名的正确性,如题名不当,读者可能检索不到它。在INTERNET或其他计算机检索系统中用关键词检索可能会检出大量文献,读者一般通过论文题名浏览来取舍论文。为文章争取读者,为报告争取听众,为科研基金申请得到批准,都必须考虑拟定好的论文题名。可见一篇科技论文的题名是十分重要的。
2 一般写作要求
科技论文题名一般要求以最明晰、最简练而便于检索的词组,能简单明了、恰当、鲜明、准确地概括论文中最主要的内容,同时又引人注目。国外通常要求科技论文题名符合四性,即:brevity( 简短性)、clarity(明确性)、indexibility(可检索性)、specificity(特异性)。
在科技论文题名中,最好避免使用缩略语、首词字母缩写、字符、代号、化学分子式、专利商标名称、行话、罕见的或过时的术语。在撰写题名时,作者应问一问自己:我怎样在索引中寻找这这篇论文,看到这种题名的论文我是否会继续往下看吗?
在科技论文的写作中,往往先草拟一个题名,等论文完成后,再拟定题名。拟题过程中,可设想几个题名加以选择,也可查阅有关文献,避免与同类论文的题名相似或雷同。邹承鲁院士指出:如果结论或主要发现能用一句话表明,用它作为论文题名有时可达到醒目、生动的目的。
副标题的形式一般是在主题名下一行用破折号引出副标题(主题名¾ 副题);引题的一般形式由冒号引出(主题名:引题名) 。在对待副标题和引题问题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为了使题名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又使题名尽可能的简明,可采用副题名的方法;另一种观点认为:多数编辑反对用“主题名¾ 副题名”这样的题名形式,也反对用引题。因为每一篇发表的论文“应提出独立而完整的研究结果,而不提倡标有篇序的系列文章”。系列文章内容的不独立完整,严重防碍了读者的阅读和理解。“主题名¾ 副题名”的第一部分价值一般不大,可以不用。当
二次情报源编出的关键字索引过长时,常常使人无法理解,因为索引不可能列出“主题名--副题名”这样的双重题名。而引题中必须加标点,会使索引系统混乱不堪。因此,一般来说它不及直截了当的标记式题名。当二次情报源编制采用关键词自动方式标引时,应尽量少用或不采用副标题或引题形式题名(特别是外文稿件)。
科技论文中题名及层次标题的书写格式要依指定的标准。不同的刊物、场合和对象可能要求不同。国际标准
ISO2145-1978和中国国家标准规定科技报告、论文采用六级层次题名,1至4级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各级间数字右下加圆点。
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初中科学小论文格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详情请点击进入教育学论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2017初中科学小论文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