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盛唐诗歌的特点》400字
盛唐诗歌。盛唐诗人在陈子昂和沈、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正确的方向和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玄宗开元、天宝间,诗歌全面繁荣,名家大量出现。他们的作品精丽华美、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表现了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边塞诗和田园山水诗在盛唐诗中比重很大。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为代表,其作品气氛浓郁、情调悲壮,多用七言歌行或七绝。田园山水诗人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最知名,他们的诗多反映闲适、退隐的思想情绪,色彩清淡,意境深幽,多用五言律绝和五言古体。这派诗人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比六朝人前进了一大步。其中以王维成就最高。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李白的名作,以安史之乱前为多。内容、题材丰富,气势雄放,想象丰富,风格飘逸,多侧面、多层次地反映唐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时代心理。杜甫的诗则是动乱时代的诗史,忠实地记录了国家的变乱和人民的苦难;博大精深,沉郁顿挫;开新乐府运动先声。在诗歌语言、格律、技巧等方面,他善于转益多师,广泛地吸取前人和并世作者的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为后世诗歌发展开辟了众多途径。另外,元结、沈千运、孟云卿等人也是此期较有特色的诗人。
作文二:《盛唐诗歌的特点》16900字
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 国家统一,南北融合。《隋书?文学传叙》:“ 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
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于词,清绮则文过其实。”
? 经济繁荣,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空前提高。
? 国际文化交流频繁。
? 上层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 科举考试制度确立,诗赋成为考试内容。
? 《诗经》、《楚辞》以来悠久的诗歌传统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和多样的诗歌体裁。
? 诗歌唐音:题材广泛,意境雄阔,形象鲜明,情韵悠扬
? 散文
? 传奇
? 民间文学
– 变文
– 词文
– 话本
– 曲子词
初唐(618-712)盛唐(713-761)中唐(762-827)晚唐(828-978)
盛唐诗歌的特点
? 自信自励,神采飞扬
–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别童子入京》)
– 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高适《别韦参军》)
? 爱国爱民,无畏无惧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高适《燕歌行》)
? 纵情山水,气势雄浑
–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 张扬个性,傲岸舒放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题材广泛,众体皆备
二张与吴中四士
张说 与许国公苏颋号称“燕许大手笔” 诗益凄婉
张九龄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吴中四士 贺知章、包融、张旭、张若虚
贺知章 自号“四明狂客”
?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
?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
书》之一)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特色
1(画意、诗情、哲理交相融汇,发人深省。
2(语言优美自然,声韵和谐流畅。
3(结构精当,浑然一体。
王孟及其他山水田园诗人
王维诗歌的特点之一:诗中有禅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
?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王维诗歌的特点之二:诗中有画
终南山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鸲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积雨辋川庄作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动静,声色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边塞诗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的七古 格整而气敛 《老将行》燕支行
王维的七绝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
日忆山东兄弟》)
送元二使安西
对比:高适《别董大》
? 白居易: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
? 张祜:不堪昨夜先垂泪,西去阳关第一声。
? 李商隐: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
第二节 孟浩然
诗歌特色之一淡而有味如过雨石泉,清见鱼影
? 《秘书省联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特色二:冲淡中有壮逸之气。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对孟浩然的评价及其影响
储光羲等其他田园诗人
储光羲致力于田园诗的创作,往往采用民歌形式,以农夫、樵子、渔父、牧童等为吟咏对象,歌咏隐逸生活之趣,一些描写田家生活的诗歌中,富有农村泥土气息。 常建的山水诗奇奥诡谲,幽秀清丽。
祖咏,卢象,裴迪
高岑与其他盛唐边塞诗人
原因:一、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族自信心空前高涨。边塞诗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典型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处于全盛时期的精神风貌。
二、边境战争的频繁,疆土的扩大,以及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人们对边塞生活日渐关心。
三、许多诗人或从军边塞,或参预军幕,或去边塞(如幽蓟一带)旅行,对边塞有了直接或间接的了解。
四、盛唐时期尚武的社会风气的影响。
高适诗歌的特点:
– 多胸臆语,兼有气骨直举胸臆,模画景象,气骨琅然,而词锋华润,感赏之
情,殆出常表。
《燕歌行》
关于《燕歌行》
? 《燕歌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最早见于魏文帝曹丕之作。
? 其内容“言时序迁换,行役不归,妇人怨旷无所诉也。”(《乐府解题》)
? 或云“燕地名也,言良人行役于燕,而为此曲。”(《广题》) 《燕歌行》的艺术特色:
气高体厚、悲壮淋漓
1. 结构安排有条不紊,线索明确,收放自如。
2. 对塞外景观和边地生活的描写非常突出。
3.以对仗的句子形成各种鲜明的对比。
–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
–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
–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
4.全诗四句一换韵,平仄相间,使得诗歌读来抑扬顿挫,铿然奔放。
塞上听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此诗明净清丽,意蕴丰瞻,用语讲究技巧,与高适诗歌的主流风格颇有差异。
岑 参
岑参边塞诗歌的特点
– 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至如“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可谓逸才。又
“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宜称幽致也。
? 充满乐观积极的精神。
? 具有雄奇瑰丽之美。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王昌龄、李颀及其他诗人
王昌龄的诗歌
? 就题材而言,边塞诗、宫怨诗和送别诗成就突出。
? 就体裁而言,以七言绝句最善,被后世人称为“七绝圣手”。
? 诗歌的特点,一是细腻和超凡脱俗、惊耳骇目,一是“不假物色”,“不想倚傍”,而
使出语自然。
? 在写法上,善用比兴,一往情深而含蓄不露;重视意格和声律。
从军行
?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下长城。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卢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描写女性的诗歌
?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采莲曲
二首》其二)
闺中少妇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
?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长信秋
词》)
?
王昌龄的送别赠答诗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七绝总体特色:
? 温婉含蓄,令人回味。
? 语言圆润自然。
? 音调和谐宛转。
李 颀
? 李颀诗“发调既清,修辞亦秀,杂歌咸善,玄理最长。”(《河岳英灵集》)
? 工丽中有英爽之气。
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王之涣
《凉州词》二首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崔颢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共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王翰
凉州词二首(其一)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高、岑等诗人的特征
一、长于七言。
二、诗风奔放雄伟,以气象见长。
三、善于描写边塞风光与战争生活,善于表现征人离妇的思想感情。
四、作者的人生观是乐观的,热情的,富于浪漫气质。诗歌中具有爱国感情和积极精神。作品的色彩浓烈,情调高昂,因而显出了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感染力。
李白
仙风道骨
?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梦游天姥吟留别》)
?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抒写个人抱负与失意情怀——强烈的主观色彩
? 《南陵别儿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 《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行路难》:“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 《登太白峰》:“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 《梁甫吟》:“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
,、忧国忧民,批判现实
远别离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或云尧幽囚,舜野死。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远别离》的思想内容
? 沈德潜:“本咏英、皇,而借以咎肃宗之不振,李辅国之擅权。”(《说诗晬语》卷
下)
? 纪昀:“此忧天宝之将乱,欲抒其忠诚而不可得也。”(《唐宋诗醇》卷二)
? 翁方纲:“太白《远别离》一篇极尽迷离,不独以玄、肃父子事难显言,盖诗家变
幻至此,若一说煞,反无归著处也。惟其极尽迷离,乃即其归著处。(《小石帆亭诗
话》)
《远别离》的艺术特色
? 用语奇险
– 结构跳跃,语言兼用散体、骚体和七言韵语。
? 比喻夸张
– 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
? 情调谲异
– 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
,、对百姓生活寄予关心与同情
?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描绘自然风景,歌颂高山大川
?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歌唱爱情与友谊
? 《赠汪伦》: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朗西。
李白诗歌的特色
气奇:大量采用夸张手法和生动的比喻
?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 《秋浦歌》其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气奇:丰富而惊人的想象力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梁甫吟》、《古风》(西上莲花山):
– 通过幻想方式来表现自己在长安受到谗毁和安史叛军对中原地区的蹂躏。
? 《远别离》
– 通过迷离惝恍的传说来表现对唐朝政局的隐忧。
? 《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
– 借助于神话传说,构造出色彩缤纷、惊心动魄的境界 气逸:热爱、追求自由,诗风飘逸不群。
《襄阳歌》:
– 鸬鹚杓,鹦武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月下独酌》:
–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气逸:不肯让诗歌格律束缚自己。
气逸:喜写散文化的诗句
? 《蜀道难》:“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气壮:以壮浪恣肆之笔,无拘无束地书写雄伟壮丽、开阖动荡、富于刺激性的题材。
?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 气壮:意气豪迈,表现出强烈的自信心。
行路难
李白的七古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
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
流,举杯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蜀道难》的艺术特色
? 气奇
– 大量借用神话传说
? 蚕丛、鱼凫、五丁开山、六龙回日
– 极度的夸张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
? 扪参历井仰胁息
? 连峰去天不盈尺
– 丰富的想象力
? 沈德潜《说诗晬语》:“太白想落天外,局自变生,大江无风,涛浪
自涌,白云卷舒,从风变灭。此殆天授,非人力也。”
? 章奇
– 不畏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三次出现,使《蜀道难》的主题得以反
复强调。
? 句奇
– 以七言为主,句法参差。
? 三字句:三个叹词
? 四字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五字句: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 八字句: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 九字句: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 十一字句: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 长短句交错,韵律错综变化。
? 字奇
– 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蜀道难》一篇,真与河岳并垂不朽。即起句“噫吁嚱,危乎高哉”
七字,如累棋架卵,谁敢并于一处,”
– 联绵词:峥嵘、崔嵬
– 叠词:盘盘
– 象声词:喧虺、砯崖
近体诗
荆门送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把登临、怀古、览胜、抒情融为一体,拓宽了诗的意境,扩大的诗的容量,提高了
诗的立意。
? 采用对比手法,以江水的永恒对比人事的短暂,写诗人的忧愁情怀和对国事的担忧。
又以吴宫花草与晋代衣冠的古今对比,以古讽今。
? 冲破格律束缚。起句连用三个“凤”字,冲破了律诗用字不重复的惯例,意韵复沓跌
宕,浑然天成。
李白的五言绝句
?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
?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亭》)
?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
?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夜宿山寺》)
?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
帝城》)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
送孟浩然之广陵》)
?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
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李白对后世的巨大影响,首先是他诗歌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
? 由于他以才力写诗,凭气质写诗,他的诗风事实上是无法学习的。在中国诗
歌史上,李白有不可更替的不朽的地位。
杜甫
月 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清吴瞻泰《杜诗提要》卷七:“怀远诗说我忆彼,意只一层;即说彼忆我,意亦只两层。唯说我遥揣彼忆我,意便三层。又遥揣彼不知忆我,则层折无限矣。”
月夜忆舍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天末怀李白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三、山水诗歌
? 《望岳》
–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
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
? 《旅夜书怀》
–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 官
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 《登岳阳楼》
–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 老
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 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六:
杜诗“精粗巨细,巧拙新陈,险易浅深,浓淡肥瘦,靡不毕具。” 一、沉郁顿挫
《哀江头》的艺术特色
,、语言凝炼,人物形象又不乏生动鲜明。
,、结构安排工稳,前后呼应。
(起兴)(贵妃专宠)(恣游无度)马嵬兵变)(作结)
二、工于声律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风急、猿啸、鸟飞、木落,伴以滚滚而来的江水,整个境界卷入到急速的流动之中。然后是一声深深的叹息。他用了那么多在动作上相互连贯性极强的动词,造成全诗的流动感和整体感,使人读来有一气流转之感。但细究起来,全诗在声律句式上,又有极精密的考究。八句皆对,首联句中也对。严整的对仗被形象的流动感掩盖起来了,严密变得疏畅。首联上句第一字仄声换成平声,下句第一字平声换成仄声,一开始便用轻重的变化增加了两个节奏。“猿啸”处本应是二仄声,他为了使“天高”与猿声连着表现一种高扬凌厉的情调,用了一个平声字 “猿”,三个平声连续上扬,“啸”仄下沉,两头均有一个急速的起伏,最后一个“哀”字,扬而不返。这首句在通过平仄的精心安排来表现声象上,真是精彩极了
–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一篇中句句皆律,一句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
贯穿,一气呵成。骤读之,首尾若未尝有对者,胸臆若无意于对者;细绎之,
则锱铢均两,毫发不差,而建瓴走坂之势,如百川东注于尾闾之窟。至用句
用字,又皆古今不敢道,决不能道者。真旷代之作也。”
阁 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江 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多病所须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流。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三、叙事技巧高度成熟
? 大量使用叙述手法,以五、七言古体写时事,即事名篇,将叙事手法发展到一个新
的高峰。
? 对话的大量运用。
? 着力于细部描写。
? 叙事与抒情结合。
四、萧散自然的别韵
? 轻俏细腻
? 幽默诙谐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上四句用流水对,把春雨神韵一气写下,无声无息不期然而来,末联写一种骤然回首的惊喜,格律严谨而浑然一体。《旅夜书怀》也是这类千古传诵的名篇。
? 六朝、盛唐诗歌集大成者。
? 杜诗是唐诗发展的一个转折。
? 白居易、元稹继承其缘事而发、写民生疾苦的一面,且受到杜甫五言排律夹叙夹议
的影响;
? 韩愈、孟郊、李贺受到杜甫奇崛、散文化和炼字的影响;炼字在晚唐更发展为苦吟
一派;
? 李商隐的七律得力于杜甫七律的组织严密而跳跃性极大的技法。
中唐诗歌以徘徊苦闷、哀怨惆怅、凄凉伤感为基调,气象内敛,境界狭窄。 中唐诗人或雕琢炼饰,追求丽藻与声韵的统一;或崇俗尚质,追求浅切尽露的平易之风;或崇奇尚怪,追求“笔补造化”的人工美。这都与盛唐诗歌形成鲜明对比。 第一节
元结、顾况及其他诗人
元结的诗歌主张与创作实践
? 反对“拘限声病,喜尚形似”(《箧中集序》)的诗风,主张诗歌要能够“极帝王理乱
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二风诗论》),达到“上感于上,下化于下”(《系乐府序》)
的目的。
? 提出“系乐府”这个有别于古题乐府的新名称,并创作了《思太古》、《贫妇词》、《农
妇怨》等诗作,可谓白居易新乐府的先声。
? 元结的诗以古体诗为主,多反映现实内容。
刘长卿五绝
? 《逢雪夜宿芙蓉山主人》:
–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一、韩孟诗派
? 理论主张:
– “不平则鸣”。
– “笔补造化”。
– 尚雄奇怪异之美。
韩愈诗歌创作的特点:
– 用古文的章法、句法入诗。
– 以古文中常见的议论入诗。
– 采用佶屈聱牙的奇字,造拗折排奡的怪句,押违背常规的险韵重韵,从而形
成宏伟奇崛的诗风。
– 在诗的内容上,通过?狠重奇险?的境界,追求“不美之美”;
– 在诗的形式上,通过散文化的风格追求“非诗之诗”。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诗歌创作对宋人的影响
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
孟郊诗的主要特色:
? 力求创新,追求立奇惊俗的效果,炼硬语,排奡句,苦心孤诣,呕心沥血。
? 有时难免气象寒蹇穷蹙、文字冷僻艰涩之弊。
? 风叶乱辞木,雪猿清叫山。(《送殷秀才南游》)
? 镜浪洗手绿,剡花入心春。(《送淡公十二首》其二)
? 声翻太白云,泪洗蓝田峰。(《远愁曲》)
? 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怨诗》)
? 苏轼《祭柳子玉文》:“元轻白俗,郊寒岛瘦”。
? 生活清贫,境遇潦倒
– “羁旅复经冬,瓢空盎亦空。”(《冬夜》)
– “近日营家计,绳悬一小瓢。”(《寄乔侍郎》)
? 诗歌充满寒酸枯槁的情调
– “独鹤耸寒骨,高杉韵细颸。”(《秋夜仰怀钱孟二公琴客会》)
– “萤从枯树出,蛩入破阶藏。”(《寄胡遇》)
– “茫然九州内,譬如一锥立。”
? 韩愈《送无本师归范阳》:“奸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 影响南宋四灵诗派以贾岛、姚合为宗,反对声势浩大的江西诗派,作品也曾风靡一时。
李贺
李贺诗歌题材:以诗讽时 抒发个人情怀 艳情诗
南园(其五、六)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李贺的诗歌风格
充满幻想色彩和浪漫气息,险僻幽奇,冷艳逼人。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仙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 多用病、啼、泪、寒、泣、湿等伤感词。
– “冷红泣露娇泣色。”(《南山田中行》)
– “露压烟啼千万枝。”(《昌谷北园新笋四首》之二)
– “冷红”、“老红”、“愁红”、“笑红”;
– “凝绿”、 “寒绿”、“颓绿”、“静绿”。
喜用硬字
第二节 柳宗元、刘禹锡
柳宗元的诗歌创作
? 柳宗元的诗今存一百四十多首,多山水之作。
? 继承谢灵运和陶渊明的诗歌创作风格,并有所发扬,形成自身特色。
? 清隽明秀,愤世伤时。
江雪
抓住山水特质,抒写内心愁苦,是柳宗元山水诗歌的一大特色。
二、 刘禹锡
– 比兴体制的讽谕诗
– 借古讽今的咏史诗
– 反映时世和个人遭际的感遇诗
– 模仿与改造民歌体的竹枝词、杨柳词等
金陵五题
?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石头城》)
?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
?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西塞山怀古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刘禹锡的感遇诗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有赠》:
–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
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的民歌体作品
? 山桃花红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竹枝词》
九首其二)
? 瞿唐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竹枝词》
其三)
?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竹枝词》
二首其一)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其二
元白诗派
第一节 王建与张籍
? 王建现存诗五百来首,以乐府诗、宫词最为著名。
? 《王建诗集》载乐府诗两卷余,共八十六首,加上绝句、古风中的乐府诗,当在百
首以上。
? 他的乐府诗涉及的题材极广,边陲、农村、水夫、渔人、蚕妇、织女以及民间传说、
家庭生活等都是他乐府诗表现的对象。如《簇蚕辞》、《当窗织》、《水夫谣》、《田家
行》、《羽林行》、《织锦曲》等新题乐府,单从诗题上,即可看出他吟咏的内容。 王建乐府诗的特色:
? 涉及题材广泛,
? 善于抓住事物特点来写
? 善写人物心理
? 语言平易朴素,多采用七言歌行体,通常七言句与三字句交合使用,富于变化。 王建《宫词》的特点
? 散发着人道主义的光彩。
? 善于抓住具有典型性的某个侧面,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动,将原来单
调乏味的宫廷生活鲜活地摆在读者面前。
张籍的乐府诗
? 《张籍诗集》有诗四百七十首,置于卷首的是七十首乐府诗。
? 用古题古义:《妾薄命》、《采莲曲》等;
? 用古题喻今义:《董逃行》、《筑城词》、《贾客乐》等;
? 即事名篇自创新词:《促促词》、《永嘉行》、《野老歌》、《山头鹿》等。
? 这些乐府诗,继承汉魏乐府的优良传统,又勇于暴露现实,给元、白新乐府的创作
以极有力的推动。
节妇吟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张籍近体诗
秋 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诗歌特色
?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 :
–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 自然浑成,含义深刻,因而语句看似寻常,意义却奇崛不凡,特别是每首乐府诗中
都有一两句点睛之笔,当对白居易的乐府诗创作有启发之功。
元稹的诗歌
? 元和七年,元稹应友人李景俭的请求,将自己的诗编为二十卷,分为十类:古风、
乐讽、古体、新题乐府、七律、五律、律讽、悼亡、古体艳诗、今体艳诗。
? 它们或“旨意可观”,或“吟写性情”,或“止于模象物色”,或“稍存寄兴”,或“抚存感
往”,抒发“伉俪之悲”,或“以干教化”(《叙诗寄乐天书》),内容丰富,各有特色。 元稹的文学主张
《连昌宫词》的艺术特色
? 强烈的今昔对比。
– 抓住典型场景,以铺陈手法着意描写。
– 末段的理智分析之中通过议论加以前后对比。
? 作者以“宫边老翁”之口进行叙事,颇具匠心。
第十一章 晚唐诗歌
第一节 杜 牧
杜牧的文学主张
? 文章“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强调内容的重
要性。
? “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杜牧《献
诗启》)
? 有意追求一种“高绝”的境界,既不满当时诗坛的绮靡倾向,也不愿追随时下浅白的
诗风,力图自辟蹊路。
? 诗歌往往于豪健跌宕中带有流丽华美的韵致。
杜牧的讽世之作
? 《感怀诗一首》《郡斋独酌》《河湟》《早雁》
杜牧的咏史怀古诗《赤壁》、《题乌江亭》、《商山四皓》等。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先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谢枋得:“后二句绝妙。众人咏赤壁,只善当时之胜;杜牧之咏赤壁,乃忧当时之
败。此是无中生有,死中求活,非浅识可到。”(《唐诗绝句注解》)
? 宋许彦周:“杜牧之作《赤壁》诗,……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
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被捉了二乔,
可见措大不识好恶。”(《彦周诗话》)
另一类咏史怀古诗寓意深长地借古讽今。诗人针对晚唐时期的黑暗政治及没落的社会现实,借历史上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来加以讽谕。《过华清宫三绝句》、《过勤政楼》等 过华清宫三绝句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的写景抒怀之作
? 写景之作鲜明如画。
? 抒怀之中颇多感慨。
? 对爱情、友情的描写最富深情。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东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惜别二首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是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 总体看来,杜牧的诗歌气格高迈,俊爽清丽。
第二节李商隐
李商隐的政治诗
? 李商隐的政治诗,形象地反映了唐代后期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文、宣、武三朝一
系列政治、军事事件,揭示了唐王朝深重的统治危机。观点鲜明,见解精辟,表现
出卓异的胆识。
李商隐政治诗的特点
? “义山持论,忠愤郁盘,实有不同于众论者。”(《李义山诗辨证》)
? “义山此等篇,亦何愧于少陵诗史哉。”(《李义山诗辨证》)
? 在艺术表现上汲取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哀时抚事,笔触凝重,意境深沉。语言
锤炼,韵律和谐,气脉顺畅,得杜诗神髓。
此诗巧于用典,境界开阔,句法错综,语言情跌宕,是李商隐早期律诗中的代表作。 李商隐的咏史诗
? 李商隐咏史诗是其政治诗的一种特殊形式。诗人因事兴感,以历史上盛衰兴亡的往
事作为吟咏的题材,选取封建帝王们因生活上的荒淫奢侈、政治上的昏愦腐朽而造
成亡国的惨痛教训作为集中表现的主题,讽渝当代的帝王,抒发自己理智、冷峻而
感伤的亡国之忧。都是针对现实,有感而发。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以平常浅易的语言描述,达到出人意表的最终效果。
李商隐咏史诗的特色
? 藏锋敛锷,有案无断。
– 寓议论于叙事,将批判的倾向性融入作者所选择或重构的历史意象、画面之
中。具文见意,韵味深长。如《贾生》。
? 点出细节,即小见大。
– 纪昀:“妙从小物寄慨,倍觉唱叹有情。”(《李义山诗集辑评》)
? 李商隐咏史诗尽管在古今的联系方式上有以古鉴今、借古喻今、托古讽今之别,但
诗人在回溯历史、讽谕现实时,负载的情感意绪却主要是注入了冷峻深沉成分的感
伤忧患。其咏史诗渗透充溢于历史题材之中的悲剧 色彩正是晚唐时代生活的一种
折射。
李商隐的咏物诗
? 李商隐的咏物诗体物工切入微,但又不限于描绘所咏之物的外部特征,表现所咏之
物的固有的神态情韵,而是在此基础上寄托身世之感,将自己的身世遭遇、人生体
验等藉所咏之物体现出来,咏物抒怀。
李商隐咏物诗托物喻怀的方式
? 融我于物,物我交融。
– 《柳》、《北禽》
? 写物写已,物我交错。
– 《流莺》、《蝉》
? 物我之间,似分似合,在即离之间。
– 《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
李商隐的《无题》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内容缠绵凄婉,格律严整缜密,语言似浅实深。虽然通篇充满悲剧色彩,却始终给
人以美感。
李商隐的寄内诗和悼亡诗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四、李商隐诗歌的艺术风格
?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
– 李商隐作诗,爱用冷僻的典故,精确的对偶,工丽深细的语言,和美婉转的
音律,外形特别美丽,意义往往隐晦。而其佳者,含蓄蕴藉,韵味深厚。
? 李商隐习惯于用比兴手法,曲折隐微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
? 爱用冷典,而且用典往往只是取其与自身主观意象相吻合之处,而不一定用原典的
本义,这就使他的诗歌产生了“隔”的结果,扑朔迷离,朦胧多义。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艳情悼亡自伤咏物政治影射诗序寄托不明此外还有一些零星的说法。 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悼亡说怀人说咏女冠说
? 李商隐诗中充满了冷艳苍凉的气氛,往往表现出一种残缺之美,艳丽中隐含着苍凉。
–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登乐游原》)
–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第三节 晚唐其他诗人
? 晚唐后期诗人的诗作,多以思想性见称。如皮日休的《橡媪叹》、聂夷中的《伤田
家》、《田家》,杜荀鹤的《山中寡妇》、《乱后逢村叟》、《再经胡城县》等,多以写
实的手法,深刻反映了乱世之秋的百姓苦难,而且语言朴素浅近,将律诗带上了通
俗化的道路。
? 怀古咏史之作尤为兴盛,普遍表现出伤悼的情调。
汴河怀古
?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陆龟蒙作品
? 和袭美春夕酒醒
? 觉后不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
黄巢作品
? 题菊花
–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 菊花
–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温庭筠作品
? 商山早行
–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满山路,枳花明
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韦庄作品
? 残花
– 江头沉醉落残晖,却向花前恸哭归。惆怅一年春又去,碧魂芳草两依依。 ? 金陵图(一作“台城”)
–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谢
叠山:国亡主灭,陵谷变迁,唯台城柳必梁朝所种,草木无情,只如旧日。)
? 在唐代以前,小说处于由萌芽到初步发展阶段,多以志怪或志人为主。
– 张华《博物志》
– 干宝的《搜神记》
–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
? 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异
事。
? 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阶段。
? “传奇”一词最初用于小说的篇名,即元稹《莺莺传》的原名。后又用为书名,即裴
铏的小说集《传奇》。虽然在宋代及明清,说唱诸宫调及戏曲中均有“传奇”之称,
但通常意义上的“传奇”作品,都是指唐代的小说。
? 唐代“行卷”、“温卷”之风盛行,是唐传奇走向繁荣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 ? 唐代社会的繁荣,导致城市经济越来越发达,城填居民对文化消费的需求日益高涨。
而诗歌多长于抒情却弱于叙事,传统的志怪小说等则形式简陋,内容单薄,不能满
足人们文化消费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唐传奇便应孕而生,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 外来文化,主要是佛教文化和与之相关的变文讲唱活动也对传奇的繁荣起到一定影
响作用。
? 小说体裁自身的发展规律是唐传奇繁荣的内在原因。
唐代传奇的发轫期
? 初、盛唐时代为发轫期,也是由六朝志怪到成熟的唐传奇的一种过渡阶段。 ? 《古镜记》和《补江总白猿传》是现存年代较早的两篇唐传奇作品。 ? 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唐代传奇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作品《游仙窟》,作者张鷟。
– 作品多用骈语写成,但浅显通俗,保存了不少唐代口语,作品很富情趣,已
是较为成熟的传奇。
中唐是唐传奇发展的黄金时代。
陈玄祐《离魂记》
? 是传奇步入兴盛期的标志性作品。
? 小说约写于大历末年或此后不久。
? 作品运用浪漫手法,情节幻妙,构思大胆,歌颂了忠贞不渝的爱情,人物形象突出,
主题十分鲜明。
沈既济《任氏传》、《枕中记》使用了史传手法
? 李朝威《柳毅传》是一篇爱情与侠义相结合的神话小说。
? 小说最突出的成就在于人物形象的刻划十分鲜明生动。
? 作者十分注意线索的埋伏和贯穿。
? 在语言表达方面,以散文为主,在描写环境、渲染气氛时,也偶用骈语,使之绮丽。
在抒情场合,则运用诗歌,并且切合时地条件运用了楚歌形式。既丰富多彩,又不
失分寸,自然流畅,恰如其分。
? 元和年间,唐传奇的代表作品:
? 陈鸿《长恨歌传》
? 元稹《莺莺传》
? 白行简《李娃传》
? 蒋防《霍小玉传》
《冯燕传》是沈亚之的传奇代表之作。
? 以传奇小说为主体的小说集,其中最著名的,是牛僧孺的《玄怪录》。
? 晚唐传奇中涌现的一批描写豪侠之士及其侠义行为的传奇作品,是这一时期传奇创
作的亮点。
– 《甘泽谣》之《红线》
– 《传奇》之《聂隐娘》、《昆仑奴》
– 《集异记》之《贾人妻》
– 杜光庭《虬髯客传》
唐代传奇的艺术成就
? 与六朝小说传录异事、粗陈梗概而无甚作意的特点相比,传奇作者更注重作品的审
美价值,注重小说的愉情悦性功能,由此形成“作意好奇”(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卷三六)、“始有意为小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特点。
? 唐传奇的出现,结束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前史阶段,小说至此终于可作为一种新的独
立文体立足于文坛之上。较之于诗歌散文,唐传奇展现了更细致、更阔大的社会生
活场景,形形色色的人物,纷繁变化的背景,跌宕起伏的情节,明快传神的语言,
都萃聚于唐传奇之中,使其美学价值大为提高,并为后世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 传奇是唐代文人之作,而同样具有故事性的俗讲与变文却属民间俗文学的范畴。 ? 所谓俗讲,是僧人依照佛教经文对俗众宣讲佛家教义,从而获取布施的一种宗教性
说唱活动。
? 其内容不外乎佛教教义,但其中一些作品,却能以生动的故事情节,通过叙事、描
绘、抒情等手法,广譬博喻,纵横骋说,把深奥的教义转化为生活展示,往往突破
宗教藩篱,映照现实世界,以其浓郁的生活气息,新奇别致的内容,张弛起伏的情
节,通俗生动的语言,引人入胜。
变文或简称“变”,是唐五代与俗讲同时流行的民间说唱伎艺“转变”的底本
唐 五 代 词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民间词集 《云谣集》
菩萨蛮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 李白《菩萨蛮》、《忆秦娥》“二词为百代词曲之祖”。
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中唐词作:
,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
《渔歌子》其一)
,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
《忆江南》)
现存最早的文人词总集
, 《花间集》,十卷,后蜀赵崇祚编,选录唐开成元年(836)至后晋天福五年(940)
的词家18家,共500首。
, 由于这些词人的词风极为相近,内容大都写妇女衣饰体态和闺情离思,故被称为“花
间词派” 。其中最主要的作者是温庭筠和韦庄。
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州。
, 韦庄以情词闻名,在修辞与表现技巧上,韦庄善于运用清隽的字句,白描的笔法,
表现缠绵婉转的深情。
女冠子
,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不知魂已断,
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
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菩萨蛮
南唐词人
鹊踏枝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李璟
摊破浣溪沙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玉楼春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
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作文三:《盛唐诗歌的审美特征》2600字
盛唐诗歌的审美特征
摘要:盛唐时期,中国经济繁荣,国力繁盛,涌现出大批禀受山川英灵之气而天分极高的诗人。他们“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讲究声律辞藻与抒写慷慨情怀汇而为一,诗人作诗笔参造化,情因韵而显,在咏史诗、咏物诗、边塞诗等题材上均达到了神韵兼备的完美境界,既壮丽雄浑又清新自然,风调高华、星象玲珑,流丽浑成,情景交融,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关键词: 盛唐 慷慨情怀 神韵兼备 流丽浑成
众所周知,艺术美是美的形态的集中体现,诗歌又可以说是文学样式中最富于美学意味的。中国的文化就是以诗歌为传统中心的文化,因此才真正成为诗歌的国度。盛唐诗又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诗的国度中最辉煌的岁月,形成了星汉灿烂的文化奇观。他们“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讲究声律辞藻与抒写慷慨情怀汇而为一,诗人作诗笔参造化,情因韵而显,达到了神韵兼备的完美境界,既壮丽雄浑又清新自然,风调高华、星象玲珑,流丽浑成,情景交融,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盛唐的文学用空前的规模与气势,深化了中国文化史上的审美境界,文弱书生写起诗来也是豪气满纸:“少年心事当拿云”(《致酒行》),“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云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南园》),痛快淋漓的书写个人情怀。盛唐人用温柔敦厚的底子,加入许多慷慨悲歌的新成分,不知不觉,产生出一种异彩来。盛唐各大家,为什么能在文学史上创造出如此美韵?他们的价值,在能洗却南朝的铅华靡曼和北朝的粗野一路。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首先,盛唐作为政局大一统王朝的兴盛期,其本身就昭显出一种时代的豪壮气势与阔大胸襟;其次,盛唐经济的繁荣与国力的强盛,为文化的发展与文人的生活提供了丰实的基础;再次,唐统治者在政治上的相对开明,在思想文化政策上的开放兼容,更直接促进了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其中漫游、科举、从政三者的生活方式与诗歌创作的关系最为密切,漫游为创作提供了生活的原料,从政给予诗人以思想的活力,科举则又促进多方面的文化艺术修养和较为普遍的文化氛围,由此感召了士人的功业理想与进取精神,造就了一种积极入世、关心时政的社会心理特征。所以“诗家各体,至唐大备,譬如芳春草木百花盛开,灿烂绚烂,使人悦眼而迷心”,而若从各个题材来体味诗家的美学艺术会更能充分领略到盛唐诗歌无与伦比的美,因此本文仅从咏物诗、咏史诗、离别时、边塞诗等角度来浅析盛唐诗的审美特质。
(一) 咏物诗
古往今来,诗人所写的咏物诗数不胜数,任何一个物象只要具有吸引诗人的审美特性 就有了诗写的价值。唐咏物诗的审美性态大致可以分为纯然咏物、以物比人、咏物见志、咏物寓意四个方面,到了盛唐,诗人更以全新的视角对咏物诗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1、移情于物:咏物为宾,抒情为主;意蕴丰富,寄托深碗;既能见出诗人的身世、遭遇和品行,也能表现诗人的艺术修养和个性,更使人们在身心、神思等方面得到益处。
2、想象奇警:诗人高度跳跃的思维及奇特宏观的意象群,构成了盛唐诗想象奇特的特性。一方面是对审美意象的尽情展现,另一方面更是处于内心的观照和观感。
这类诗歌以李白的诗歌最为突出,比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歌纯任性灵,想落天外,而得形神兼备之妙:“直下”二字,既形容瀑布的激流,也写出奇峰突起的陡峭,而“三千尺”的夸张和“银河落九天”的想象则强化和突显出李白独有的自由放任的审美品质,读来令人神清气逸,畅快不已,同时我们也被李白内心深处宏大的抱负所折服,如若没有耐心这等旷达则能写出这样的意境?
(二) 咏史诗
盛唐人的咏史诗呈现出的审美体验情感的多维性,在艺术手法方面的不断探索与诗歌的完美结合,讲求历史情感与现实的统一,理性美与诗意美的融汇,又能凝练而不流于晦涩,技巧圆熟,独具新意。诗体多为七体,在狭小的空间里创造出一片广阔的天地。 灵活用典,言简意赅;雄浑厚重,寓意深刻;对比映衬,主题显豁;先扬后抑,曲折顿挫,又能画龙点睛,引人深思,是盛唐的独创。
许浑的《途径秦始皇墓》“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如浮云亦是崩。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诗句首先渲染秦始皇陵的巍峨壮观,联想他的功绩,不可一世,却迅速崩溃。结尾拈出生前宽仁,死后简朴的汉文帝为陪衬对比,从现实土壤中汲取比托之物,更不加褒贬,而诗意昭然。
(三) 离别诗
书写离愁别绪是古今常见的情感,要么是直抒胸臆,要么委婉深曲,唐人虽不出二者,却能既注重主体真实、自然而又充沛的情谊,又能将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深情,化为具体可感的审美艺术形象,在言愁悲别、慰人慰己中揭示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波澜,展现出诗人广阔而深远的内心世界。
如果说王维的离别诗多表现诗人心地友好、真情抚慰,那么高适的送别诗则侧重从现实的充满机遇和美好前程来宽慰友人,豪情满怀,壮思飞动,给人以昂扬激愤的熏染。如《别董大二首》(其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两句用悲大宏伟的画面刻画依依惜别之情,千里风光,阔别在即,更有北飞群雁相衬,后两句即使对友人的赞美也是对友人光明前途的预言,从中也披露出诗人自己的胸襟。整个诗句沐浴着盛唐惠泽,唱出了真正属于他们那一代的声音。
(四) 边塞诗
以边塞诗为题材的诗在唐代极为流行,盛唐时蔚为壮观。奇特的边塞风光,宏伟壮阔的边塞天地极大地适应了应时而生的诗人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义气,更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慷慨奇伟的美。
王昌龄身上有一种豪侠之人缺乏的深沉,观察问题常带有历史的厚重感,他做诗不全屏意气,更讲究立意构思,将边塞诗与豪情完美融汇。如《出塞二首》(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全诗的主调式最后一句表现出来的为国豪情,悲壮浑成,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感。诗人从秦时明月关山落笔,上下千年,同此悲壮,万里征人,迄无还日,不仅写出了沉思历史的时对勇于献身边关者的同情和民族自豪感,还蕴含着对现实中将非其人的讽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情感,压缩在短短四句诗中,意脉细密曲折而情气疏当俊爽,堪为大手笔。
总之,盛唐人可以在这样的艺术园地淋漓尽情的展示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创造出极富美感的诗歌意象,重铸与实践一种全新的美学精神,以独特的音色和旋律征服了千百年来难以数计的读者之心,给人以强烈的美的震撼,真所谓“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张道洽《岭梅》),而最终又呈现为一个时代的诗歌美学风范,其高情远韵,后世莫及。
作文四:《诗歌的盛唐哪去了》900字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斯蒂芬·欧文)在《初唐诗》中说:“在‘盛唐’面前,其他任何朝代的诗歌都黯然失色”,“这是文化繁盛与文学天才幸运巧合的时刻。”纵览古今华夏,何以惟独唐朝“幸运”地出现了井喷式的天才潮涌?何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引车卖浆之流都能进行诗歌创作?我无法将这种繁荣归于“巧合”。
唐朝“文学天才”的涌现是因为那是一个尚诗的社会,诗歌成为评价一个人志趣高下、能力大小的标准,乃至成为全社会的价值追求。唐玄宗见李白,“不觉忘万乘之尊,与之如知友焉”。连绿林豪强路遇诗人李涉都不索钱财,只求一诗。“暮雨萧萧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便是李涉保住性命的特赦令。连山贼草寇都推崇诗人,喜欢诗歌,能够为了一首诗而放弃“职业操守”,可见全社会对诗人和诗歌的重视程度。所以,唐诗在唐朝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潮流,或者叫文化时尚。几乎所有的人都走在写诗和读诗的路上。
雍容平和的社会对唐诗形成了质的规定:高远朴实,自然干净。伤感诗哀而不怨,绝不悲悲戚戚、哭天抢地;揭露诗含威不露,绝不义愤填膺、尖酸刻薄。文如其人,诗为心声。唐诗是表达,是敞开,是唐代社会的真实反映,是唐人精神风貌的生动描容。唐诗是不可以仿造的,是不可复制的。
上世纪末,朦胧派诗人舒婷曾经给顾城写过一首诗《童话诗人》:“你相信了你编写的童话/自己就成了童话中幽蓝的花/你的眼睛省略过/病树、颓墙/锈崩的铁栅/只凭一个简单的信号/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向没有被污染的远方/出发。”顾城自己写道:“世界缠成一团——/罪和爱,虚伪和名声,权力和路/只是忘却了我”。诗人或许就是这样的混合体——在童真与深刻中游走,惟一不变的是一颗干净敏感疯狂的心。在如今这个纷繁多元的时代,许多疯狂的行为都被视为正常,偏偏一个疯狂的诗人却难有立锥之地。在物质主义的温床上,诗人无所适从;消费的狂舞下,诗人落落寡合,痛苦而孤独。他们的心被磨出了厚厚的茧,麻木在一饮一啄的炊烟中。
我们的诗歌在现代化的巨轮碾压之下,不同于《太阳》里手指落日,眼含尘土和热血,扶着马头倒下的无头英雄,当代人的精神不是在某场战役中集体阵亡的惨烈,而是在工业齿轮的日渐蚕食中沉默。
如果历史是一个回环的过程,唐诗的年代走了,我期待着它还会重生。
作文五:《如何的盛唐气象孕育出那样的盛唐诗歌》6800字
如何的盛唐气象孕育出那样的盛唐诗歌
一、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盛唐的时代风貌
盛唐指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年间,大致相当于公元八世纪上半叶。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盛唐涌现出以李白、杜甫、王维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他们共同开辟了一个气象恢宏的诗歌的黄金时代。
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它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盛唐诗人王湾有一首《次北固山下》,当时的宰相张说称赞不已,将颈联抄在官署的墙上,作为诗歌的楷模。(见殷《河岳英灵集》)这诗的中间两联正好可以用来形容那个时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那三个形容词:平、阔、正,还有那高悬的风帆,从残夜中生成的海日,进入到旧年里的江春,都让人感受到盛唐时代的气息以及盛唐诗歌的风貌。再看以下这些盛唐诗人的歌唱:“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李白《庐山谣》)“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在这些诗句里洋溢着一股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千载之下仍能令懦者勇、弱者壮。盛唐诗人并不是没有忧愁,李白就经常把愁字挂在嘴边,诸如“愁疾”、“愁颜”、“愁心”、“愁发”、“愁肠”,不一而足。但我们只要将李白和中唐的孟郊、李贺,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比一比,就可以感到李白愁得来有力、愁得来气派。正如他的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气。杜甫也写愁,那是一片忧国忧民的伟大之愁、健康之愁:“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王维诗意
集中地体现了盛唐气象的诗人,往往是富有魅力的人物。例如王维,那个时代培育出来的全才,便是这样一个人。他的佛教造诣很深,而且能将禅意融会到诗里。他是书法家,又是音乐家和画家,被后人推崇为文人画的始祖。他的画迹,据《宣和画谱》著录,仅宋朝宫廷里就有一百二十六件。王维九岁就会作诗属文,他的政治感遇诗、山水诗、边塞诗、赠别诗,都是第一流的。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李白的魅力更是无人可以匹敌,他以一种震慑的力量征服了当时的读者。他不甘心走一般士人的科举之路,要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声誉直取卿相。他常自比为大鹏,任意地遨游于天地之间。秘书监贺知章在长安初遇李白,诵其《蜀道难》,竟呼为“谪仙人”,解下身上的佩饰金龟换酒为乐。唐玄宗也降辇步迎,御手调羹以招待他。杜甫在赴长安应试的途中与离开长安东下漫游的李白相遇,竟然放弃考试,跟随李白漫游了许多地方,别后杜甫对他仍念念不忘,写了许多诗怀念他,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还有一个叫魏万的人,为了一睹李白的风采,从嵩宋出发追踪李白几千里,终于在广陵见面,称赞李白的诗“鬼出神入”。盛唐诗人的魅力,既是属于他们个人的,又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只有辉煌的时代,才能为辉煌的人物提供形成魅力的条件。
盛唐气象作为盛唐时代精神的反映,也呈现在书法、绘画、音乐等其它艺术门类之中。张旭的草书狂放不羁,李颀在《赠张旭》中形容他写字时的神态:“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颜真卿的楷书在庄重严整之中透露出凛然而不可犯的气势。吴道子的绘画轰动长安,他在兴善寺绘画时,“立笔挥扫,势若风旋,人皆谓之神助。”(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吴道子在洛阳曾遇到书法家张旭和舞剑名手裴,裴请吴在天宫寺为他亡故的双亲作壁画,吴不受金而请裴舞剑以壮气。“舞毕,奋笔,俄顷而就。”张旭也在那里写了一壁字。洛阳人都说:“一日之中,获睹三绝。”(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当时还有专擅画马的曹霸、韩干、韦偃等。杜甫在《丹青引》中称赞曹霸的画“有神”;说他为玄宗的御马画像,“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董庭兰善弹胡笳,李颀描写他的音乐所产生的效果:“川为净其波,鸟亦罢其鸣。”(《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公孙大娘善舞剑器,当她舞蹈时,“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这些艺术家的出现,以及他们有若神助的艺术,同样呈现了盛唐气象。
李白
二、盛唐诗歌的新趋势
盛唐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在前期,盛唐气象主要表现为:投身社会和参预政治的热情,高度的自信和自尊。后期,李林甫、杨国忠等奸相当政,这时盛唐气象主要表现为:敏锐的洞察力,暴露社会矛盾的勇气,对国家的责任感,以及对社会危机即将到来的忧虑。例如李白在《古风》其二十四中痛斥宦官和斗鸡小儿,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揭露政治的腐败。又如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夕揭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尖锐的问题(《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对社会充满信心和责任感。李白六十一岁时还请求参加李光弼的军队,去讨伐安史叛军。杜甫虽然忧国忧民,但不是悲观主义者。写于安史之乱期间的《北征》,忠实地记录了战乱中民生的疾苦,却仍相信国家将会中兴。他漂泊西南之际所写的《登楼》,在痛心“万方多难”之余又把大唐比作北极星,相信它不会沉沦。他在《江汉》中说:“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在《凤凰台》中说:“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在《洗兵马》中说:“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正是在安史之乱那些最阴霾的日子里,他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从诗歌创作的角度看,盛唐和前代相比有一些新的趋势。从这些趋势中也可以看到盛唐气象:
首先是面向外部世界。初唐诗歌的发展脉络是从宫廷御用的路线转向个人抒情的路线,这是很大的进步。如果只是沉溺于个人感情的纠葛之中,而不能面向外部世界,那还是很有局限的。盛唐诗人既不用诗去讨好帝王,也不把诗当成只供个人玩赏的小摆设,而是把一己之情融入普遍性的主题之中。这普遍性的主题就是社会政治主题,希望尽自己的力量创造出长治久安的局面。李白抱着宏伟的理想,欲“济苍生”、“安社稷”,“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然后像鲁仲连、范蠡、谢安那样功成身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杜甫突破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虽然一生未达,却始终以天下为己任。其次是表现新的体验。盛唐诗歌的题材都是旧有的,无非是感遇、咏怀、咏史、山水、田园、离别、闺怨、边塞、从军、宴饮等等。明代张之象《唐诗类苑》收有1472位诗人的28245首诗,占《全唐诗》的五分之三。此书按题材分为39类,没有哪一类前代未曾写过。可见盛唐诗人的贡献并不在开拓了新的题材,而在于他们就原有的题材,找到并表现了新的体验。例如边塞诗早在汉魏就有了,此后一直没有中断过,可是许多人写边塞诗未必到过边塞,而盛唐的边塞诗多出自诗人亲身的生活体验。高适以政治家的眼光议论边防之得失,王维和岑参以诗人的敏感描绘边塞奇异的风光,王昌龄以战士的口吻诉说内心复杂的感情。例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这样真切的诗句以前是少见的。第三是大眼光、大格局。初唐以精细为美,盛唐以阔大为美。李白的眼光简直是宇宙眼光,他说“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同科。”(《日出入行》)又说:“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他与宇宙处于平等的地位,也可以说他心里装着整个宇宙,并以这种气魄看待社会与人生。这是一种全新的眼光和格局,正如皮日休所说,李白是“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刘枣强碑》)此外如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凉州词》)杜甫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望岳》这些盛唐的佳句都表现了大眼光、大格局,具有雄伟的气魄。
三、开明与开放——盛唐气象的根基
盛唐气象的形成有诗歌艺术方面的原因,例如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意象的运用与意境的呈现等等,这在拙作《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一书以及其它一些论文中已从多方面做过论述,本文限于篇幅不再重复了。下面仅从历史、文化的发展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方面做一番探讨。
从历史、文化的发展这个角度看来,有两点值得注意:
首先是南北文化的交融。晋室东渡之后,中国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分裂和战乱。在这期间,南北双方的文化呈现相当明显的差异。南方喜庄老、尚清谈,注重抽象名理的论辩;北方流行汉儒的经学,注重人的行为准则。南方文风华靡,北方文风质朴。南方的书法多见于帖,南帖飘逸;北方的书法多见于碑,北碑凝重。《隋书·文学传序》说:“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之大较也。”很显然,单一的南方文化或单一的北方文化,都有局限性,如果不能融合就不能蔚为大观。隋朝统一全国,以及大运河的通航,已经开启了南北文化互补的过程。唐朝继隋之后,经过太宗贞观之治,文化交融的过程大大地加速了。南朝的“文”妆点了北朝的“质”,北朝的“质”充实了南朝的“文”,“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隋书·文学传序》)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长的、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熟的地步。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如果说战国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那么盛唐就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李白带有蜀地的浪漫与豪情,杜甫带有中原的纯朴与厚重;王维信佛,李白崇道,杜甫尊儒。盛唐的许多诗人都有一段漫游的经历,这只有在国家统一的时候才有可能。南朝的诗人足未涉黄河,身未登泰山。而北朝的诗人,亦未能见到南方的奇山异水。若论眼界、胸襟和见识,他们就差多了。盛唐的诗人可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李白五岳寻仙,四海为家,足迹及于大半个中国。杜甫也有一段壮游时期,黄河上下、长江南北都留下他的足迹。当时的东越即现在浙江东部地区风光奇丽,许多诗人都到那里寻幽探胜,觅得诗的灵感。就连大半生隐居在家的孟浩然,也有浙东之行。至于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人,远走东北、西北边陲,充分体验了军旅的生活,目睹了边塞的风光,他们的眼界就更不一般了。
其次是中外文化的交流。当时的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等大都市,都是中外文化交汇的地方,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在八世纪前半叶人口已达百万,居住着许多外国的王侯、供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求法僧、外国的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至于外国的使臣更是络绎不绝。在宗教方面,佛教之外,伊斯兰教、祆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流行。敦煌石窟中所存《摩尼光佛教法仪略》是开元十九年翻译的汉文摩尼教经典。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交流也给盛唐社会注入新的气息。早在唐太宗时就设立了十部乐,其中四部来自唐朝境内少数民族,四部来自国外。盛唐时期外来的舞蹈也很流行,如著名的胡旋舞。敦煌石窟中盛唐的壁画和雕塑,以雄浑的气魄、卓绝的造型、丰富的色彩,远远高出于其它的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
姚崇
归根结底,盛唐气象的出现是由大一统的局面下经济繁荣、政治开明、社会安定所决定的。无法想象,在一个民生凋敝、战乱频仍、国家分裂的时代会有甚么气象可言。关于盛唐经济繁荣的局面,文献不乏记载,如:“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元结《问进士》三)“四方丰稔,百姓殷富。……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郑綮《开天传信记》)据两《唐书》、《唐六典》、《通典》、《资治通鉴》、《唐会要》等书记载,从中宗神龙元年(705)到玄宗天宝十四年(755),短短的五十年间,人口就从37140000,增加到52919309,增幅达40%。人口激增说明社会安定、经济富裕。可是在这种情况下,物价反而有所下降,开元初年,“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绢一匹钱二百。”(《新唐书·食货一》)天宝年间人均粮食达到700斤。杜甫在《忆昔》里说:“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玄宗诛除了韦后、太平公主等腐朽势力后,任用姚崇、宋等贤相,整顿吏治、检括田户、改善财政、改革兵制,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并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在这里有必要特别提一下被称为“救时之相”的姚崇,以及宋。姚崇为人豪爽,崇尚气节,为政简肃,掊断如流。
开元元年(713),玄宗不顾某些大臣的激烈反对,毅然任命姚崇为相。姚崇提出“十事要说”,针对当时存在的问题,从稳定政局、整顿吏治、改善财政这三个大的方面申述了自己的施政纲领,得到玄宗的支持。姚崇于开元四年(716)罢相时推荐宋继任相位。宋耿介无私,直言急谏,而且工于文翰。在三年多的时间里,继续贯彻姚崇的政策,使得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庶。盛唐时期能够出现姚崇、宋这样的人物,而玄宗又能发现和任用他们,这对盛唐安定繁荣局面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释、道三教得以并用,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这是形成盛唐气象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儒家在唐朝的地位不断提高,玄宗很重视在官学里研习儒家经典,并允许民间立私学以弘扬儒家学说。对于佛教,玄宗在开元初期曾经采取一些限制的政策,但总的看来他对佛教还是尊重的,对于开元年间传入的密宗尤有兴趣。玄宗的崇道更有甚于尊儒,他在科举中设立了道举;在两京设立崇玄馆;还亲自注释《道德经》颁示天下。在思想比较自由的气氛中,诗人们可以从各方面汲取营养。李白信道,杜甫尊儒,王维崇佛。他们的不同信仰,对于形成各自的诗歌风格起了重要的作用。
人才发展空间的扩大是一个起了直接作用的因素。由于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与此同时,文化也从少数士族文人手中转移到中下层庶族文人手中。这批在唐朝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新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比较了解社会的实际、政治的利弊和民生的疾苦。他们有抱负、有见识、有能力,敢于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盛唐文化实际上主要是这批新人创造出来的,盛唐气象也就是这批新人的气象。
盛唐文人之间有一种健康融洽的关系,这也有助于气象的形成。杜甫在《忆昔》中回忆开元年间的情况说:“天下朋友皆胶漆”,反映了当时的状况。他们觉得某个人受了委屈,就为之大声疾呼,有担待、不世故。杜甫为郑虔鸣不平:“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甲第纷纷厌粱肉,广文先生饭不足。先生有道出羲皇,先生有才过屈宋。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醉时歌》)李白为王十二鸣不平:“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而当他们佩服一个人时,又出自真心的褒之扬之。从贺知章和杜甫对李白的推崇、李白对孟浩然的称颂中,都能看出盛唐文坛那种良好的气氛。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描绘贺知章、李白、张旭等八人醉后的狂态,欣赏和钦佩之情溢于言表。还有一个人应当特别提出来说一说,这就是张说,他是从初唐过渡到盛唐的关键人物。他的诗还带着初唐的拘谨,不具备盛唐诗歌那种浏亮与光彩。但是他“前后三秉大政”,朝廷的“大手笔”都是由他撰述,“天下词人咸讽诵之。”(《旧唐书·张说传》)他特别奖掖后进,他所奖掖的文人能考知的有张九龄、贺知章等三十余人。还有一些是曾以文学受知于张说,日后以政绩著称的,如房、李泌、刘晏等。这种奖掖后进的做法已经形成传统,贺知章和张九龄受到张说的拔擢,他们又再奖掖后进,如贺之对李白,张之对王维。从以上所举的种种事例可以看出,盛唐文人是怎样的大度。盛唐文坛的情况可以借用曹丕《典论·论文》里的两句话来形容:“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总之:开明与开放是盛唐气象的根基。惟开明才能革旧布新云蒸霞蔚,惟开放才能百川汇海博大深邃。盛唐不过短短的五十年,其国势之强盛,气象之恢宏,不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亮点,放到世界历史上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片辉煌。
转载请注明出自? .topyl.,? 本贴地址:://.topyl./bbs/viewthread.php?tid=425773
作文六:《盛唐诗歌》4700字
第二章 盛唐诗歌
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直到“安史之乱”爆发,是唐朝的“盛世”,也是诗歌史上的盛唐。欣欣向荣的时代造就了一代人胸襟开阔、抱负远大、乐观自信的精神风貌,他们以天下为已任,充满风云际会的幻想,以比他们所追慕的建安文人更为高涨的热情、更为豪迈的气质、更为坚定的信念,去观照社会、体验人生。不论个人遭际如何,无论感情快乐或悲伤,都开朗健康、豁达从容,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无限的希望,形成盛唐诗歌所特有的理想主义、英雄性格和浪漫色彩,从而创造出千百年来古典诗歌中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峰。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尤其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标志着盛唐诗歌的杰出成就。盛唐在诗体上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乐府、七言歌行、七绝的创作都达到很高的境界,杜甫更是众体兼长,律诗尤其具有很高的造诣。
第一节 张说、张九龄和王之涣
张说(667——730),字道济,又字说之,祖籍范阳(今河北诼州)。自武后起历任四朝,封燕国公。与许国公苏頲并称“燕许大手笔”。他是盛唐前期的文坛领袖,主要功绩在于阻遏了文学的浮华倾向。代表作有七古《邺都引》,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抱负,风格接近盛唐歌行。
张九龄是张说之后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位名相,也是深为时人宗仰的文坛宗匠。创作主要表现自己如何在穷达进退中保持高洁的人格操守。代表作《感遇》十二首,如其一“兰叶春葳蕤”,比喻贤者不随俗从流、不求悦于人。诗风清淡,情景交融。《望月怀远》在澄澈优美的月夜描写中,处处渗透着婉约深长的情思。其清澹的风格开孟浩然、王维一路诗风。
王之涣存诗只6首,但均为精品。其吟咏从军出塞之作,在当时即“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通过描写塞外荒寒景物,透露出征人生活的艰苦和久戍思家的哀怨,表现了作者对戍卒的深厚同情。诗意顿挫曲折,抒情含蓄委婉。《登鹳雀楼》写作者傍晚登楼所见山河胜概,气势恢宏,景象壮阔,于叙述登楼行动中寓登高才能望远的深刻哲理,反映了作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高瞻远瞩的宽阔胸襟。全篇对仗而自然流畅,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王湾《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二句意境壮美,富于展望,寓新生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宰相张说手题此联于政事堂,“令为楷式”,仿佛预告了诗歌高潮就要到来。
第二节 王维、孟浩然和其他水田园诗人
孟浩然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一生以四十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闭门读书,为仕而隐;后期因无人汲引,求仕失败,愤然隐居。他既追慕陶渊明躬耕田园的高尚情操,又怀有盛唐人拯世济物的时代理想,诗多以山水田园为描写对象。或描写隐居萧散高雅的生活和种种闲情逸致,或描写行旅途中所见山水胜景和高情远思。风格自然平淡,意境完整浑成。《夜归鹿门歌》、《宿建德江》、《过故人庄》是其代
表作。孟诗中还有《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夏日南亭怀辛大》、《春晓》等名篇,或气势雄浑,或语浅情深,显示了作者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多方面的才能。
孟浩然不论是对山水题材的开拓,还是笔墨清淡意境浑成的风格,在盛唐诗坛都可谓开风气之先。其不足之处在于题材不够宽泛,内容比较狭窄,同时缺少盛唐诗歌所特有的理想的光彩。
王维是享有盛名的盛唐诗人。他出身世代为官的家庭,本人又多才多艺,21岁即中进士。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罢相,权奸李林甫当政,遂成为王维一生的分界线。前期积极入仕,后期半官半隐,前后期的创作也因此而表现出不同的倾向。存诗380多首,按题材可分为政治诗、边塞诗、抒情诗、山水田园诗,最有创造性和特色的是山水田园诗。
他的游侠和边塞的题材多写于前期,代表作有《少年行》、《陇头吟》、《老将行》、《使至塞上》等。如《少年行》(其一)表现了长安少年的任侠意气与豪迈气概;(其
四)突出了咸阳游侠精于骑射、驰骋疆场的雄姿。《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形象刻画了沙漠奇特壮丽的自然风光,意境雄浑,画面开阔,是“千古壮观”的名句。后期多描写作者隐逸终南、辋川的自然景色和闲情逸致,由于他既精于诗道,又深于画理,因而使他的山水田园诗充满诗情画意,标志着这一题材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笔下的山水景物多彩多姿,风格各异:有的气象雄伟,境界开阔;有的清新秀丽、优美静谧;有的色彩鲜明;有的萧疏简淡。每一类诗都有不少佳作,如《终南山》、《山居秋暝》、《渭川田家》等。然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还是那些意境冲淡空灵、禅理与诗情结合的作品,如《辋川集》中的《鹿柴》、《竹里馆》、《辛夷坞》等。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善于发掘与自己主观情感相契合的客观景物,抓住其特征,以画家所特有的艺术匠心将它们再现出来,形成一种意境,从而托物以寓情,立象以尽意,使诗情与画意达到高度的统一。二是善于用清新的笔调、匀润的色彩细致入微地描绘山水田园中清灵、优美的境界,表现自己生活于其中的闲情逸致。三是以禅入诗,即以独特的禅宗的审美眼光观照自然,从而特别善于发现和捕捉大自然中极细微的声响和动态,生动表现自然界的变化和内在的律动,进入常人不能达到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境界,创造出独特的优美静谧的意境。
王维的叙事、抒情诗也有不少佳作。如《观猎》写观赏将军射猎,叙述极为精练,布局也十分严谨,衬托出将军威武豪迈、气度非凡的形象;又如《送元二使安西》将送友西行时的惜别之情写得既深挚又豪放,为人传诵不衰。《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也是脍炙人口的抒情名篇。
王维在诗体的运用方面也取得很高的成就,概而言之,五律沉雄慷慨,意气飞动;五绝写景自然超妙传神;七绝语浅情深,音节优美。
以山水田园诗著称的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等诗人。
储光羲(706?—762?),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与孟浩然、王维、綦毋潜等有交往,以田园诗著称。诗风古雅质朴。代表作有《田家杂兴》等。
常建的诗旨远兴僻,时有佳句,为时人所推重。山水诗好以光和影写幽深空寂的感觉,代表作是《题破山寺后禅院》。
祖咏与王维、储光羲、卢象等诗人相交往,互有赠答,颇有文名。其诗多写山水景物,《终南望馀雪》是他应考时写的半首五律,称“意尽而止”,成为咏雪的名篇。 总的说来,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创作上有如下特点:一是描写景物多为青山白云、鸣禽芳草、清风流水,人物多是幽人隐士、野老牧童、挑夫浣女,从中表现出回归自然、向往闲适隐逸的思想。二是多数诗歌偏于恬静淡雅,富于阴柔之美。三是诗体运用上,多五古、五律、五绝等形式。
第三节 高适、岑参与其他边塞诗人
高适今存诗200多首。内容有的慨叹身世,抒发怀才不遇;有的反映民生疾苦,同情百姓。还有一些送别应酬诗。一首《燕歌行》在蔚为大观的边塞诗中脱颖而出,奠定了他边塞诗代表诗人的地位。殷璠称赞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河岳英灵集》卷上)
《燕歌行》综合了作者的见闻,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和极其凝炼的笔墨,在广阔的背景上描写了边塞战争,表现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既有对战士保卫边疆、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的颂扬,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还有对当时边塞用兵而将非其人的揭露和不满,在反映现实的深度上超过同时的许多诗人。追求不朽功名的高亢基调,与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苦难与崇高相对照,使全诗有一种慷慨悲壮的美。此诗在艺术上也取得很大成功。诗中句式骈散相间,用韵平仄交替,动荡开阖,纵横豪宕,显示出浑厚的骨力和矫健的笔力,不愧是唐代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他的送别诗《别董大》声情慷慨,气势豪壮,既是对友人的安慰体贴,更包含着对友人的理解、信任与期待。从中显示出盛唐文人对前途的乐观自信和友谊的巨大精神力量。
岑参一生中曾两次出塞,在西北边地长达六年,并在安西、北庭、关西节度幕中任过职,有丰富的边塞生活的阅历。充满异域情调的风土人情,尤其是西北边地雄奇壮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吸引了这位生性“好奇”的诗人,成为他取之不尽的创作题材。因此他的边塞诗不仅数量多,而且题材广阔,内容丰富,风格独特。代表作有《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这些诗想象奇特鲜明,语言雄奇瑰丽,艺术上善用比喻、夸张,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其中,《白雪歌》尤为出色。岑参还描写了边塞的各种习俗和各族人民的友好交往,这不仅是对边塞题材的大力开拓,也是对唐诗领域的极大开拓。其怀土思亲的七绝《逢入京使》自然真切,语浅情深,也是广为传诵的佳作。
岑参诗题材新奇,色彩瑰丽,想象奇特而又夸张合理,在将夸张与具体、奇妙与真实结合得如此和谐方面,唐代很少有人与他相比。殷璠评其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河岳英灵集》卷上)这种奇丽,不仅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特质的再现,更是诗人艺术心灵的再现。
总的说来,高适、岑参同以边塞诗擅名,同长于七言歌行,诗风同样豪放。但也有不同,高诗悲壮,岑诗奇丽;高诗多现实描绘,岑诗多浪漫色彩。陈绎曾说:“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唐音癸签》卷五引)准确概括了二者的不同。
王昌龄是盛唐时期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他和当时的著名诗人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李白等几乎都有交游。他无论写什么题材,表达什么感情,总有一种刚健之美。他是专攻七绝的高手,留存下来的七十馀首绝句,几乎首首皆佳。故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称。其诗主要写边塞军旅、宫怨闺情和送别题材。
边塞诗《从军行》一组七首,非一时一地之作,或抒征人久戍思家之念,或写将士克敌卫国的豪情,或写战争胜利的喜悦,均意态雄健,音节高亮,言近旨远,语浅情深。《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以亘古不变的明月关山见证了边患不息、征戍无已,无数士兵不得生还的悲惨历史,表达了巩固边防、实现和平的愿望。笔力雄浑,深沉含蓄,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宫怨诗《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含蓄委婉地揭示了宫女深沉的内心痛苦,对她们的不幸命运寄予同情.其中“玉颜”同“寒鸦色”的强烈对比,抒发了宫女的深沉怨愤,尤含蓄蕴藉,别出心裁。《闺怨》写闺中少妇由“不知愁”而生“悔”,却不去说明这一变化的原因,只是展示少妇一刹那的心态和微妙变化,巧妙地表达了怨思,给读者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借景物抒发了江楼送别友人的惆怅,并表现了作者冰清玉洁的品格,也是送别七绝中的上乘之作。
王昌龄的七绝善于捕捉最有包孕的片刻,表现人物刹那间对外界事物的感触。并精心处理绝句中的每一句。如起句骤响易彻,单刀直入,开门见山;次句顺承;第三句另辟新境,翻出新意;结句含蓄蕴藉,不令语尽思穷。
李颀的边塞诗数量并不多,但境界高远,格调悲壮。给他带来声誉的边塞诗是《古从军行》,表现了戍边士卒的悲苦和胡汉双方士卒对战争的怨愤,尤其揭露了统治者发动不义战争的掠夺性,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李颀善于在赠别诗中刻画人物,如《送陈章甫》、《别梁鍠》等,传神地写出了盛唐士人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是唐代诗人中成功地以诗刻画人物性格的第一人。他描写音乐的诗篇更是出神入化,《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听安万善吹筚篥歌》等诗,尽量用自然界的声响和形象来表达音乐的变化给人的感受,是唐代听乐诗中的名篇。
崔颢以古诗和歌行著称于世。殷璠说他“年少为诗,名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河岳英灵集》卷中)。《古游侠呈军中诸将》、《赠王威古》等诗,都以少年游侠的形象自况或喻人,具有豪迈勇武的气息。崔颢最著名的诗是《黄鹤楼》,写登上黄鹤楼所联想到的有关传说,以及眺望江景触发的思乡之愁。作者从“黄鹤楼”三字着笔,托想空灵,寄情高远,此外连用三句“黄鹤”,有一气旋转,高唱入云之妙。被后人推为古今七律第一,其独创性的手法对李白产生一定影响。
作文七:《盛唐诗歌》1100字
盛 唐 诗 歌
第一节孟浩然、王维与山水田园派
1、 山水田园派:是盛唐诗坛一个以描写山水田园情趣为主要创作题材的重要诗歌流派,也称“王
孟诗派”,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祖咏、等人。他们的诗歌创作,把我国山水田园诗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2、 孟浩然的田园隐逸诗《过故人庄》,山水诗《宿建德江》 其山水田园诗的特点:①山水诗多写旅游中的所见所感,常表达求仕不得的烦恼,所以情调低沉而微露愤懑。田园隐逸诗学习了陶渊明的经验,创造出一种恬雅的意境,寄寓闲适之情。 ②作诗往往是“助兴而作”,重视“兴象”,没有惊人的字眼,没有精警动人的句子,但由于诗人本之以“兴”,出之以“象”,因而诗作整体上浑融完整。 ③风格上以冲淡为主,诗的境界清淡恬远,运用白描手法,风味天然,但却韵味醇厚。不过也有雄浑壮逸之作。
3、王维:字摩诘,被称为“诗佛” 其山水田园诗的特点是: ①情景交融,含蓄蕴藉的意境创造
②绘画技术的运用于诗歌的诗情画意,以画理作诗,创造出一种与山水墨丹青具有相同意韵的诗歌。
③注重音响处理,使诗歌具有音乐美 ④还富于禅意和禅趣
4、 王维在当时被称为“一代文宗”,他的诗歌大致分为四类:
(1)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终南山》 (2)游侠、边塞诗,《使至塞上》、《观猎》 (3)乡情、友情、爱情诗。《是送元二使安
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政治感情诗。《寓言》其一,《偶然作》其二
王维前期以具有强烈批判的政治诗和具有奋发向上精神的边塞诗为主,如《少年行》、《使至塞上》。 王维后期大部分是山水田园诗。如《山居秋暝》、《鸟鸣涧》。
第二节高适、岑参与边塞诗派
1、边塞诗派:盛唐诗坛一个以反映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军民生活为题材的诗歌流派,也称“高岑诗派”。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王之涣、王昌龄、;李颀等。他们的边塞诗开拓了题材,艺术上也有创新,是盛唐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有《高常侍集》,存诗240多首。如《燕歌行》《别董大》。
岑参的诗创作分三个阶段:京洛十年,多写怀才不遇;两度出塞,大量边塞诗的问世为;后期诗歌多壮志难酬的感慨。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他写边塞乡思的抒情小诗,如《逢入京使》。
2、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
⑴ 同:在题材上均以边塞诗著称;风格上都有豪迈雄壮的特点;体裁上均以七言歌行见长。
⑵ 异:风格上,高适雄浑悲壮,岑参雄奇壮丽
写法上,高适诗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岑参诗长于写景,多寓情于景
高适诗浑朴质实,多采用写实手法,现实主义;岑参瑰奇峭拔,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高适直追汉魏,岑诗则吸收融汇了六朝诗歌的成就。
作文八:《盛唐诗歌》2600字
第二章 盛唐诗歌
唐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空前繁荣,国力也极度强大。唐诗也在这个时期发展到了繁荣的顶峰。在盛唐诗坛上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一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一是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
第一节、山水田园诗人
山水田园诗派除王维、孟浩然外,还有一批诗风与他们相近的诗人,如储光羲、常建、裴迪等人。山水田园诗派成因有三:
1、从初唐到盛唐近百年来社会基本安定,经济繁荣,为文人提供了漫游山水和隐居田园的物质条件。
2、佛、道的兴盛和知识分子漫游隐逸的风气是文人描写山水田园的直接原因。
3、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陶渊明田园诗、谢灵运、谢眺山水诗创作经验,为之提供了艺术借鉴。
一、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幼年丧父,母亲奉佛,王维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他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不仅能诗,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二十一岁举进士,被授于太乐丞的职务。这是太常寺的属官太乐令的副手,主要负责音乐、舞蹈的教习、排练。但不久便因伶人舞黄狮子的事,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这一次被贬,对王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于是他开始了半官半隐的生活,曾先后隐居淇上、嵩山和终南山,并在终南山筑辋川别业以隐居。其间,他向宰相张九龄献诗以求汲引,官右拾遗。又一度赴河西节度使幕,为监察御史兼节度判官。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玄宗匆匆逃往蜀中。王维因追随玄宗不及,被叛军俘获。安禄山因久知王维盛名,迫其接受伪职。肃宗回京后,他一度被贬官,最后又升至尚书右丞,卒于官。
1
王维的诗歌创作,其一生以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罢相为分界,即以40岁左右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有政治热情,诗多慷慨英发之气,风格雄浑博大,后期则消极避世,隐逸山林,多山水田园诗,风格幽邃空静,多禅趣。其诗歌可大致分为四类:
1、山水田园诗,如《山居秋暝》、《终南山》、《渭川田家》、《鹿柴》、《竹里馆》、《辛夷坞》、《鸟鸣涧》等。
2、游侠边塞诗,有《使至塞上》、《观猎》、《少年行》、《老将行》、《陇西行》等。
3、友情爱情诗,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杂诗》其二、《送元二使安西》、《送沈之福之江东》、《相思》等。
4、政治感遇诗,有《寓言》其一、《偶然作》其五等。
前期表现了盛唐时期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以政治诗、边塞诗为主。如《少年行》: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又如《使至塞上》
又《观猎》: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章法、句发、字法俱臻绝顶。
顾小谢《唐诗消夏录》:全是形容一‘快’字,耳后生风,鼻端火出,鹰飞兔走,蹄响弓鸣,真有瞬息千里之势。
后期,由于生活上和政治上的一系列挫折,思想趋于消极,隐遁山林,笃志奉佛,其创作题材也转向了山水田园,如《山居秋暝》:
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竹喧”、“莲动”,细极!静极!
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不用禅语,时得禅理。
又如《辋川集二十首》:
2
据《旧唐书·王维传》: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廸浮舟往來,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尝聚其田园,所为诗号《辋川集》。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谭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絶尘累,干元二年七月卒。
辋川别业有景二十,王维与裴迪经常在此欢聚优游,各自分别以辋川二十景作诗二十首,均五绝。两人得四十首,结成《辋川集》,全是山水诗,表现了诗人澄彻超脱的心境,风格清空自然。是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也是盛唐山水诗的代表作。如《竹里馆》、《辛夷坞》、《鹿柴》等。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又《鹿柴》,黄叔灿《唐诗笺注》说:“‘不见人’,‘闻人语’,以林深也。林深少日,易长青苔,而返景照入,空山阒寂,真麋鹿场也。”
辋川图
3
江干雪霁
4
特色:
1、画意美: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往往通过细致的描绘、精巧的构图、和谐的色调写出富有诗情画意的风光,具有“诗中有画”的特色。
苏轼《唐王维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或曰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
2、音乐美:王维是音乐家,对声音的感觉敏锐而精细。善于捕捉一般人难以察觉的大自然的音响、声息,如“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更善于将声音与画面和谐地配合,构成有声有色的胜境,如“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细枝风响乱,疏影月光寒”(《沈十四拾遗新竹生读经处同诸公之作》);“松含风声里,花对池中影”(《林园即事寄舍弟紞》)。描摹大自然的各种音响,往往采用多样化的手法,或用象声词摹拟,或刻划声音的情状;或巧妙地“寓声于景”和“藏声于象”,引导读者发挥想象力,从景物的形象和色彩中 5
“听”出声音来。另外,对语言的平仄音调,即字音的长短轻重、抑扬顿挫精于鉴别,故其诗歌大多具有和谐流畅的节奏韵律,有很强的音乐性。
此外,其诗歌语言清新明快、凝炼自然。
二、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湖北)人,前半生主要是在家闭门读书,曾一度隐居鹿门山。四十岁才到长安,求仕无望。在江淮吴越各地漫游了几年,重回故乡。张九龄作荆州长史,曾引他作过短期的幕僚,最后还是归隐,死在家中
6
孟浩然一生基本上是在隐居与漫游中度过,其作品主要是田园隐逸诗与山水行旅诗两大类。
1、田园隐逸诗不多,《过故人庄》为代表。
方回《瀛奎律髓》:“此诗句句自然,无刻划之迹。”
黄生《唐诗摘抄》:“全首俱以信口道出,笔尖几不着点墨。浅之至而深,淡之至而浓,老之至而媚。火候至此,并烹炼之迹俱化矣。”
2、山水行旅诗较多,描写故乡风光,记叙巴蜀、吴越的游历,如《宿建德江》、《晚泊浔阳望庐山》、《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九:“起法高深,三四浑阔,足与题称。读此诗襄阳非甘于隐遁者。谚云:‘临湖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意外望张公接引也。”
孟浩然诗的艺术风格主要是清淡。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意感受,用素淡的语言表现出来。
闻一多《唐诗杂论》:“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一:“语淡而味终不薄”。
7
作文九:《盛唐诗歌》7800字
开元年间,社会安定,经济富庶,以隐求仕的“终南捷径”成为时尚。而道教的归朴返真,佛教的净心明性的崇尚,为文人的漫游、隐居,及观照、把握大自然美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氛围、物质条件和思想基础。另一方面,一些诗人在政治上曾有过建功立业的抱负,但最终因仕途受挫或不满现实,而半官半隐,漫游山水,甚至辞官归里,躬耕田园。由于他们大都拥有田庄,具备漫游隐居的经济基础。所有这些都为进行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创造了条件。主要代表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储光曦、祖咏、裴迪等。 这一诗派并无明确的文学主张,但相互之间常以所作山水田园诗酬唱切磋,形成了远绍陶渊明、谢灵运,近学张九龄的清淡自然的流派特色。作品通过大量细致入微描绘自然山水,体现了情景交融、物我契合的意境,发掘和开拓绚丽多姿的自然美。
进入盛唐,诗歌达到高峰,表现之一是随着内容题材的开拓,出现了相应的诗派,每派都拥有大批高水平的作家。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派,一是山水田园诗派,二是边塞诗派。前者重要的作家有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綦毋潜、丘为等,后者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崔颢、李颀等。值得注意的是,两派的划分只是相对而言,并没有绝对的界限,有些作家两者兼善,如王维也写过很多优秀的边塞诗,岑参也写过不少优秀的山水诗。盛唐的山水田园诗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大多有长期的隐居经历,但有大多不甘心隐居,怀有建功立业的抱负,因而在山水田园诗中常表现出矛盾的思想。他们彼此交往颇深,常互相唱和,其风格也颇接近。正如胡应麟《诗薮》所评:他们都“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 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早在《诗经》、楚辞中就有一些描写这方面内容的诗句。魏晋时,完整的山水田园诗正式出现,但那时山水与田园的结合还不够紧密。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田园诗人。创作田园诗必须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有田园生活的亲身经历,二是有闲适的归隐之情,并将这份情感化作对田园生活的一种美的体验。陶渊明以前,只有“竹林七贤”具备第一个条件,但尚未能完善第二个条件,故没给后人留下什么田园诗。只有陶渊明,才把田园生活上升到审美的体验,写下一系列田园诗。他的诗虽有不少写景名句,但往往是为抒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服务,不是专为写景,故而人们习惯称他为田园诗人。山水诗兴起于南朝,那时许多士大夫以隐逸为清高,将自己的情怀寄托在大自然中,形成了雅好山水的社会风气。而随着经济文化重点的南移,南方优美的山水自然又为这些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人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再加上受玄学的影响,士族文人又喜用哲学的眼光把山水看成“以形媚道”的客体,故描写山水成为当时的习尚。先是谢灵运与谢朓崛起于前,将着眼重点从田园扩展到大自然,成为山水诗的开创者;后是何逊、阴铿、初唐诸人并起继作,山水诗遂牢固地占领诗坛,成为最常见的题材。初唐王绩学陶渊明,写了不少田园诗,但诗中写景的句子仍不多,“山水”的成份较少,隐逸的成份太浓。其后张说、张九龄创作了数量颇多的山水诗,但“田园”的成份较少,直到盛唐的王、孟才真正将这二者结合起来,开宗立派。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成就有三:一是将山水与田园二者结合得更紧密了,亦即把隐居田园的情趣和欣赏山水的优美加以融合,丰富了意境。二是保留了陶渊明的纯朴而更趋优美,摒弃谢灵运等人的艰涩和玄言的尾巴而更趋清新,形神兼备,物我契合,致使诗意与画境相结合,名篇辐凑,俊句迭出。三是山水田园诗背后具有更深厚的思想内涵,大多数的山水田园诗人都在诗中寄托了自己高尚的情操和难言的身世之感。如常建的《江上琴兴》:“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黄金。”表现出极高雅的清心澄虑的思想修养。而王维的这类诗更能达到“气和容众,心静为空” (王维《裴右丞写真赞》)的“无我”之境。
山水田园诗在盛唐兴起有其社会基础。盛唐社会的富庶繁荣,使很多士大夫文人有足够的闲暇优游林下,寄情山水。王维的一些作品就是由此得来的。而漫游风气也很盛行。文人纷纷“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到各处饱览名山胜迹,广交友朋,干谒公卿,希图获得社会声誉。孟浩然的一些作品就是这样的产物。特别是由隐入仕成为当时的社会习尚,并被视为“终南捷径”。《新唐书·卢藏用传》说:“司马承祯尝召至阙下,将还山,藏用指终南曰:?此中大有嘉处。?承祯徐曰:?以仆视之,仕宦之捷径耳。?”这更刺激了山水田园诗的发展。而佛教的兴盛和禅宗的兴起,又为隐逸山林的文人提供了借山水悟道明志的思维方法和表现手段。王维以佛教徒自居自不必多言,孟浩然亦云:“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迷心应觉悟,客思未遑宁”(《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当他们进入禅静之后,面对尘世外的山水田园,自然会以次为契机,进入“搜
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王昌龄《诗格》语)的创作境界,这也是唐代山水田园诗高于前代的深层次原因。
边塞诗 严羽《沧浪诗话》云:“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足见边塞诗在唐诗中的崇高地位,而盛唐边塞诗成就尤高。
唐代边塞诗的繁荣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作家作品量多。据初步统计,隋以前的边塞诗不足二百首,而唐代则有两千首,自初唐以至晚唐,绵延不断,而以盛唐尤多。著名的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崔颢、李颀、王翰等。二是内容广,有客观描写,有主观抒情,有赞美,有批判,有从军之乐,有征戍之苦,不一而足。三是风格繁多,形式多样,有豪迈,有沉郁,有浪漫,有写实,有直露,有含蓄,有歌行,有律绝,各臻其美,尤以盛唐达到高峰。
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现实状况所致。唐自建国以来边事不断,开元天宝后尤多。玄宗后期还有“吞灭四夷之志”,发动了多次扩边战争,也进行过多次正义的守边战争,这些重大的客观现实必然反映到诗歌创作中去。二是从军赴边、建功立业是当时文人的普遍时尚。从初唐起,文人就以此为理想,于是官吏巡边和诗人从军几乎形成一股潮流,而戍边开疆、建功立业也成为他们建功立业的首选途径。正像杨炯所云“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从军行》)。盛唐以后,国力更强,诗人的浪漫气质和追求功业的热切希望及自信力也更强,此风变得更盛。正像胡震亨所评:“唐词人自禁林外,节镇幕府为盛。如高适之依哥舒翰,岑参之依高仙芝,杜甫之依严武,比比皆是。中叶后尤多,盖唐制,新及第人,例就辟外幕。而布衣流落才士,更多因缘幕府,蹑级进身。”(《唐音癸签》)这些人自然要“一窥塞垣,说尽戍旅”(殷璠《河岳英灵集》评崔颢语)。三是有悠久的文学渊源。先秦的《诗经》、《楚辞》,虽无边塞诗一说,但已有描写征戍的篇章;秦汉虽没有流传下多少边塞诗,但汉乐府中已有《出塞》、《入塞》等横吹曲辞;汉魏之际,描写征战的作品渐多。南北朝时边塞诗渐盛,颜延之、鲍照、谢脁以至萧绎、陈后主都喜写这类诗。当然,他们的作品多是想象之词,缺乏生活基础;有些干脆就是赝品。只有庾信、王褒由南入北后,有些实际经验,写下了一些优秀之作。隋和初唐,边塞诗更趋繁荣、成熟,几乎所有的知名作家都有这类作品,即使像沈佺期、宋之问这样的宫廷诗人都不乏佳作,四杰、陈子昂的成就更高。他们都为盛唐边塞诗的全面繁荣和高度成熟开创了良好的风气和坚实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比虞世南的“雾锋黯无色,霜旗冻不翻”(《出塞》)和岑参的“愁云惨淡万里凝”、“风掣红旗冻不翻”(《白雪歌》);以及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从军行》)和高适的“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塞下曲》),即可看出两者的传承关系。中唐后边塞诗仍很发达,但内容和风格与盛唐有别。简言之,中晚唐边塞诗更长于思考和批判,风格更趋向深沉悲凉,与盛唐的百花齐放而偏重热烈奔放各具时代特色。
盛唐边塞诗体裁完备,但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运用得更多。这些诗表达了他们请缨杀敌、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描写了边塞和军中艰苦的征戍生活和奇异风光;抒发了他们缭绕不尽的乡思边愁;有的还揭露了军中矛盾与黑暗,批判了当局穷兵黩武的政策,反映了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可谓丰富多彩、琳琅满目。 这些诗人大多具有雄杰豪侠的气质,因而诗风大多豪爽俊健、风骨凛然,具有一种刚健奔放、热情开朗的格调,和边塞题材极为相配,从而为唐诗宝库增添了瑰丽雄伟的宝贵财富。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山水田园诗在盛唐形成一个诗碑,至于山水田园诗之外的数量更多的写景诗反例显得不很突出了。古代优秀的山水田园诗,都是佳山胜水的自然美在艺术上的再现,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孟浩然、王维、范成大、杨万里等,李白、杜甫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6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山水田园诗在盛唐形成一个诗碑,至于山水田园诗之外的数量更多的写景诗反例显得不很突出了。古代优秀的山水田园诗,都是佳山胜水的自然美在艺术上的再现,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何谓边塞诗: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三、唐代的边塞诗 (一)概况:
1、边塞诗和边塞诗派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A、边塞风光;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 《走马川行》等七言 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特点 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概括出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它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
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山水田园诗在盛唐形成一个诗碑,至于山水田园诗之外的数量更多的写景诗反例显得不很突出了。古代优秀的山水田园诗,都是佳山胜水的自然美在艺术上的再现,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王维、范成大、杨万里等,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山水田园诗起自晋宋之间。陶渊明为田园诗之祖,谢灵运为山水诗之祖。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即与陶谢一脉相承:在艺术上,他们能综合陶谢所长,融陶诗浑成与谢诗工巧于一炉,不仅模山容,范水态,而且力求表现山水的个性;不仅表现山水个性,而且力求表象与意象的合一、内情与外景的交融。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他们大大提高了对山水田园的审美能力,把山水田园诗推向高峰。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这一概念有特定的内涵:首先,顾名思义,它形成与活动于盛唐时期。明乎此,前代的陶、谢与后代的韦、柳等山水田园诗人当不在其列。其次,它从一开始便同隐逸之风联系在一起,其成员多以五言的体式,借歌咏山水田园风光,表现隐逸意趣,抒发闲适情调,诗风清新淡雅。明乎此,我们也就不会把同处于盛唐时期,并且也写过山水田园诗的高、岑、李、杜划归这一流派了。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产生当然不是偶然的。隐逸风气盛行,庄园经济的发展,佛老思想的广为传播,分别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产生的政治原因、经济原因和思想原因。其中,隐逸风气的盛行尤为一大关键——在经济繁荣、生活富足的开、天盛世,既有视隐逸为“终南捷径”者,也有借隐逸以遁离现实者。他们都寄情于山水、栖心于田园,使山水田园成为自己的主要审美对象。于是,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也就盛乎一时了。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除了王维、孟浩然之外,还包括储光羲、常建、祖咏、刘春虚、裴迪、卢象、丘为等人。但其中最能代表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创作成就和卓异风貌的,当推王、孟二人。
盛唐边塞诗写景抒情的风格,无论是平中见奇,还是悲中见壮,始终洋溢着积极进取的精神,体现出“盛唐气象”。盛唐边塞诗既可表现为尽情地歌颂雄奇的边塞风光或欢呼战斗的胜利,也可表现为直面严峻现实的勇气与真诚。边塞风光有它奇异的一面,诗人们尽可像岑参那样以新奇浪漫的眼光为之高歌,面对风雪交加的情景,却能生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美丽想象,让人们在严寒的环境中唤起对春天温暖的回忆;但边塞的环境更有其恶劣荒凉的一面,诗人们也可像王之涣那样面对“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的荒寒时,既不怨杨柳,也无须责备春风,而以平常的心态来审视,不做悲欢之态。盛唐诗人甚至能满怀豪情地面对死亡。王翰《凉州词》甚至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些都写得风骨凛然。这首诗所表现的是盛唐人审美观的一种突破和盛唐人特有的精神风貌。盛唐边塞诗中的豪情并非故作旷达,更不是空洞的豪言壮语,而是在面对艰险甚至死亡的情况下,仍然能一笑置之而无所畏惧,这种真正的洒脱与旷达,只有盛唐边塞诗中才有。同样,西北边疆雄阔之中带有荒寒的美,也只有在盛唐才被人领略、被大量表现在诗中。这种笑对死亡的洒脱态度,这种对壮阔和荒寒的美的欣赏,归根结底是那个时代国力强盛、民族自信心增强而产生的。只有理解盛唐的人,才能理解盛唐的诗。
边塞诗虽不等于战争诗。盛唐有不少边塞诗是写征夫思妇之间的相思离别之情,好像没有战斗的情怀,似乎离“盛唐气象”距离很远。但诗人们对由于征夫长期戍守边疆而造成的夫妇分离、对由于征战频繁而造成的家庭破裂等不幸与痛苦,表现出巨大的关注与深切的同情,充满了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这本身就很了不起。正是在这种认识下,边塞诗中出现了反对穷兵黩武的呼声。“万里长征人未还”是历代以来边疆战争的悲剧,唐代也不例外。这种惨状的出现,有的完全是因为君主好大喜功和边帅邀功固宠所致,所以有的诗人直把矛头指向这些君臣:“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刘湾《出塞曲》)、“武皇开边意未已,边庭流血成海水”(杜甫《兵车行》)。有的诗人还能超越狭隘的民族眼光,对战争给其他少数民族人民带来的苦难也深表同情,寄托了各民族和平共处的美好希望。“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崔颢《雁门胡人歌》)、“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裘”(岑参《赵将军歌》)对胡汉民族在和平时代和谐相处的描写,本身不就昭示着和平给人们带来何等快意的生活了吗?这些充满深厚情感的描写和广泛深刻的思考,又始终是建立在“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高适《蓟门五首》其五)、“洗兵条
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李白《战城南》)这样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基础上的。正是因为有这种精神,所以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和高适《燕歌行》诗中的战士,面对流血牺牲以及军中不平待遇,仍主张为国尽节,表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盛唐气象”是由宋人严羽首先提出来的。关于它的内涵,严羽在《答吴景仙书》中说:“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他还认为以“雄浑悲壮”四字评盛唐诗,最为贴切。这种“雄壮浑厚”、“雄浑悲壮”的“盛唐气象”,与盛唐的边塞诗关系如何?严羽并未明确说明,但他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这四种诗歌题材,除迁谪与边塞诗无甚关联外,其他三种大多与边塞诗有关。林庚先生也在《略谈唐诗高潮中的一些标志》一文中指出,边塞诗的具体内容“往往是传统的游子主题的扩展,政治视野的扩展,山水风光的扩展”。可见,边塞生活渗透在盛唐多种题材、多种主题的作品中,因而更能体现出盛唐诗歌普遍具有的“盛唐气象”。当然,边塞诗作为一种诗歌题材,它本身与“盛唐气象”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因为盛唐边塞诗具有悲壮有力的感人力量,因而成为“雄浑悲壮”的“盛唐气象”的典型体现。而这又离不开盛唐这一特定的时代土壤,以及在这种土壤上所产生的时代精神。一旦时代土壤变了,时代精神变了,边塞诗的情调与精神也会发生改变。中晚唐的边塞诗尽管在艺术技巧上不一定比盛唐逊色,但在总体风貌上与盛唐诗是迥异其趣的,这又进一步说明了盛唐边塞诗与“盛唐气象”之间的深刻联系。晚唐诗人陈陶《陇西行》曰:“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该诗把相距遥远、对比鲜明的沙场骨和春闺梦联系在一起,组成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给人以惨烈的感受,这种不幸的感受显然不属于“盛唐气象”。虽然盛唐边塞诗不乏牺牲场面的描写,却能让人们直面现实,而不会让人们沉睡在梦中——梦毕竟不是生活的真实,更不能掩盖时代的真相。
作文十:《李白的诗歌就是盛唐的魅力》2000字
李白的诗歌就是盛唐的魅力
摘要:盛唐的诗歌声律风骨兼备达到了可谓完美的境界,诗歌创造不但“既多兴像,复备风骨”,并且形成了不同风格的群体,创造出各种诗歌之美。但在这众多繁花中,李白以及他的诗歌创作不得不说是其中的一朵标新立异的奇葩。李白非凡的自信和自负在其乐府歌行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无不体现着他的个人艺术特色,强烈的主观色彩,想象奇特,语言爽朗明丽,具有傲世独立的人格。而其中的美人侠客形象更是在古往今来的诗歌独树一帜,无论是描写的数量还是深刻度,都非常具有艺术形象意义。
关键词:盛唐魅力李白诗歌美人侠客
正文: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天才诗人李白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他强烈的主观抒情中,在他奇特的想象中,在他爽朗明丽的语言中,在他傲世独立的人格中,无不体现着自身的魅力,体现着盛唐的魅力。
而在李白的诗歌中,不仅有个人自身创造的独特形象,亦有与众相同,却能写得独具匠心的艺术形象。在李白较多的诗歌中,都有思妇怨妇这一大众诗人都偏爱的人物形象,偏偏李白也是,并能在语言和主题上,写得清新脱俗。当然,也有对她们的垂怜爱惜同情之意在其中,这便是出自男儿的侠客深情,这也是其人格魅力中别有韵味的一笔。
在李白超然的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中,这些思念良人的妇女或者宫女的形象都是哀怨忧伤但无不又是美丽的。李白出任过翰林学士,
所以宫女便成了他的艺术人物形象之一。《清平乐》:“女伴莫话孤眠,六宫罗绮三千。一笑皆生百媚,宸衷教在谁边。”这虽然在写宫女不得宠幸的落寞,但是亦可觉察出其美貌。以众多的宫中女子,一笑都是百媚生娇,但是没有谁能常得君王正眼相看,即写出了争宠人数之多,更是写出了失宠宫女只得相互安慰的落寞。而在另一首《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从一个宫女在台阶上望月如痴,到察觉天寒回屋放下水晶帘的整个动作过程,全诗无一字提及此女的相貌,但是令人读来,总觉得是一位倾国倾城的佳人,都感叹可惜,都能感受到女子、诗人的无奈的孤独。
然而李白的眼光不仅仅局限于此,在他游历的生活中,亦感受到了民间思妇的惆怅思念。不但能深入了解,更是塑造出了多种的思妇形象,使之更加的鲜活饱满。把她们难以言说的苦楚思念书写给时间给万世千秋看看,看看这些女子都怎样在鸿雁不可传信,青鸟不能探看的年代,内心怎样的汹涌。“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这是等待良人归来的的忧愁,更有甚者,对于良人目前的归来是不抱希望的,所以在《菩萨蛮》”叵耐薄情夫,一行书也无。泣归香阁恨,和泪淹红粉。待雁却回时,也无书寄伊。“她们所指望的不过是一封报平安的书信而已,也好增添自己的希望。而还有的便是希望没有战争,战争尽快地结束,《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还有因春风就能勾起相思的女子《春思》:“当君还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一个怀念夫君,又娇
嗔可爱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再有一种古典美人式的传统思念,《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众多思妇形象出现在了李白的笔下,并把她们的形象,感情通过诗歌发泄、保存、流传到了后世,这不得不说是李白诗歌艺术的特色与魅力。
如果说刚才那些是李白替别人作的旁白,那么侠客意气的抒发,便是自身一种浪漫的宣泄与吟诵。意气风发年少轻狂的李白,执剑潇洒出蜀,他的视野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广阔,这也把他豪情无限的侠客之气,展现出来。说到李白的侠客精神,尤为人称赞的是他的《侠客行》中: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痕。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不但剑艺高超,胆识过人,更豪情万丈,热情报国。那么侠客又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李白在侠客行中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三杯吐然若,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奈霓生,”这是李白心中的侠客,不仅技艺过人,形态过人,不仅活在当下,更要遗留精神“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在古代的诗歌中很少有人这样写侠客这一形象,但是李白偏偏就是独树一帜,不但写了这种形象,更是发挥其浪漫主义的精神把侠客这一形象灌输到豪迈抒情的诗歌中去。在《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大歌到: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书写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南陵别儿童入京》中笑曰: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侠客不仅仅是李白诗中一种特有的意象,更是李白的一种追求,也是后世之人的处世榜样。
李白不仅创作丰富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更是用美不胜收的瑰丽语
言,丰富奇特的想象,把这些形象一一塑造成经典。把自己饮者,侠客,追月人的情丝一一流露出来,读之则神驰人极,测之则心怀四溟。
李白酒肠豪放,把那七分酒气酿成了皎皎美人红颜般的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侠客之士的剑气,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