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汉字的形体演变》8300字
汉字的形体演变 跟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一样, 汉字从产生的时候开始,就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汉语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汉字是形、音、义统一于一体的文字,因而汉字的发展变化也同时表现在字形、字音、字义三个方面。虽说这三者各自有其相对的独立变化规律,但也彼此相关联。字形是字义和字音赖以寄存的躯壳,要了解不同时代(特别是上古)汉字的音与义,总离不开对汉字形体的分析; 而不同阶段上的汉字形体又往往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要想全面地、历史地掌握汉字,并借助它来释读古代文献或研究有关问题,首先就要对汉字的形体的演变有个明确的了解。 汉字的形体是其构形、笔道形态和书写体势三个方面的综合体现。所谓演变,就是演化和变革。演化,是指汉字的形体的细微渐变,是量的积累;变革,是演化的阶段性总结,是汉字形体的部分质变。汉字形体的演变,是人们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不断对它进行改造、改进而约定俗成的成果。其中有一脉相承、变化轨迹较为清晰的一面(主要方面) ,也有中途断裂、分合乖 而纷繁复杂的一面,涉及的问题很多。我们这里只介绍一些基本的情况和与古代汉语学习至为相关的问题。 汉字形体演变的几个阶段及代表字体 从有系统可寻的商代甲骨文到现在所使用的楷书, 汉字的形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为着描述不同历史时期的汉字的大体形貌,我们以各个时代官方的正式字体为主干,人为地将汉字形体的演变划分为六个阶段。这六个阶段及其代表字体分别是:商代的甲骨文、周代的金文、战国时代的金石帛文(统称战国文字) 、秦代的小篆、汉代的隶书报费包括草隶即章草)、魏晋至今的楷书(包括行书与今草)。其中以秦汉之际为界,秦代的小篆和小篆以前的字体统称为古文字,汉代的隶书和隶书以后的字体统称为今文字。 古文字与今文字的过渡字体是秦汉之际流行的的古隶(又称秦隶) 。一、先秦古文字(一)族徽图画文字和上古陶文(参见 46-48) 假设现在已经发现的原始刻画陶甲符号都是原始汉字的话,那么从这些数量有限的资料中可以发现原始汉字在构形上至少有如下特点: 1. 一般脱胎于图画,部分来源于随意刻画。 2. 字形趋于简化、符号化、线条化,但演变的趋势有不平衡性。 3. 基本上是独字体。以象形、指事(多为数字)为主:已有会意字出现,但为数不多,还未出现形声字,可能有大量假借字存在(以族徽符号的形式出现在用作礼器的器物边缘上)。 如果联系商周甲金文的构形特点,不难发现上述推测是合情合理的。当然要真切地了解原始文字的构形特点,还必须等到大量的、可论定为原始汉字的新资料出土的那一天。(二)甲骨文 甲骨文又称卜辞、殷墟文字等,主要是指商代锲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商代统治者迷信尚神,事无巨细,均要进行占卜以问凶吉。他们把每次占卜的内容有时连同应验的结果都刻在特制的龟甲兽骨上(也有少数是非占卜的纪事刻辞)。即使是资讯发达的现代,人们仍然流行以塔罗牌、星象等来预测未知的命运。然而三千年前,缺乏气象预报、医疗设备的殷氏帝王, 更是凡是必须依据占卜,透过龟甲兽骨, 向鬼神祈求指引,来解决生活上的疑难。甲骨上所刻的卜辞,就是记录占卜的问题、经过和结果。这些特殊的文字资料随着殷商王朝的灭亡和殷都(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的夷为废墟而长期埋没于地下,直到 1899 年才被人发现为宝物。之后经过多次发掘,到目前为止,从安阳出土的有字甲骨已达十万片以上。甲骨文中的单字据孙海波《甲骨文编》的统计,多达 5949 个(其中多有同字异构,据最新研究,约为 3500 左右)。甲骨文的发现,为研究上古史、古汉字和上古汉语等提供了大量可靠新材料。 补充一:甲骨文也有很多别称,视其命名的「著眼点」不同而定,由
於名称太多了,举四个常见的例子:1.以刻在「甲骨」上来命名,则甲骨文又叫「甲骨刻辞」 。2.以发现的「地方」来命名,也叫「殷虚文字」 。又,本来墟是没土的,后来被借为空虚的「虚」,才将废虚加了土,成了「墟」 ,所以「殷虚」或「殷墟」皆可。3.就「内容」来命名,甲骨文是古代王室,用来记录卜卦、占卜的经过的文字,所以又叫「贞卜文字」。又,许慎说「贞、卜,问也。 」与后来贞节的贞不同。4.以「刻」来命,名叫「契文」,所以有《契文举例》这本书。 供占卜用的龟甲与兽骨一般都经过整治。它们用于占卜时大致经过三个步骤:1 选材;2 锯削、刮磨。即将牛胛骨的骨臼部分锯削、磨平;3 凿、钻、灼。凿是在甲骨背面挖出枣核形凹槽;钻是在槽的一边用刀或钻头钻出圆形的穴;灼是用火在钻、凿的地方烧灼,使因钻凿而变薄的甲骨正面出现爆裂的卜兆。 根据卜兆辨别吉凶祸福,并将卜问的结果刻在甲骨之上。 卜辞有一定的格式。一条完整的卜辞,可分为前辞、命辞、占辞、验词等部分。前辞,也叫叙辞,记占卜的时间和人名。命辞,指所要占卜的事项。占辞,记兆文所示的占卜结果。验辞,记事后应验的情况。 癸巳卜,壳贞:旬亡祸王占曰:有祟,其有来艰。乞至五日丁酉,允有来艰自西。戛 ”告曰:土方正于我东鄙,灾二邑;方亦侵我西鄙田。 大意是:癸巳这一天占卜,问十天内有无祸患商王占卜的结果说:有祸祟,将有一次突来的灾难。迄至五日丁酉时,这灾难来自西方。戛警告说:土方正侵扰我东部边境,祸及两邑;方亦侵我西部边境土地。 “甲申卜,壳贞:妇好冥,不其,三旬又一日甲寅冥,允不,惟女。”——甲骨文中对商王的妻子妇好难产的纪录。 妇好,商王武丁的 60 多位妻子中的一位,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文武双全的女将军。在出土的甲骨文献中,妇好的名字频频出现,仅在安阳殷墟 YH127 甲骨穴中出土的 1万余片甲骨中,她就出现过 200 多次,内容主要是对她征战、生育、疾病,乃至去世后的状况纪录。 妇好是一位出色的女军事家,用兵用计都非常出色,可称得上是男性职场中的佼佼者。甲骨卜辞的记录表明,妇好曾多次受命代商王征集兵员,并屡任军将征战沙场,前后击败了北土方、南夷国、南巴方,以及鬼方等 20 多个小国,为商王朝开疆拓土立下了不朽的战功。她曾一次统兵 1.3 万人攻羌方,俘获大批羌人,成为武丁时期征战率兵最多的将领。她参加并指挥了对土方、巴方、夷方等小国的重大作战,曾与武丁合作设置埋伏歼灭敌军,是中国战争史上记载最早的伏击战。 妇好是职场中美女精英们的老前辈,她的墓中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铜镜和很多装饰品,她很喜欢打扮,也很善于修饰自己,是一位很符合当时审美观点的美女。据考证,妇好使用的兵器应该是“钺”,形似大斧头。在古代,斧钺主要用于治军,更是军事统率权即王权的象征。后来根据资料雕刻的妇好汉白玉像的形象就是她左右手分别持龙纹铜钺和虎纹铜钺的样子,2 个铜钺共重 18 公斤左右,这可以说明她双臂非常有力,身体强壮矫健,属于健美的典型。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一位美女在领军作战时将是怎样的英姿飒爽。 在周人的眼里,商纣王的第一宗罪就是“唯妇言是用”,那个年代是瞧不起女人的,妇好是例外的。因为妇好的才干和能力,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商代,她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类祭典,出任占卜官,是武丁统治集团的重要成员。同时妇好还拥有自己的封地,还要在封地上主持各项事务。妇好的封地是商王朝最富庶的地方之一,她不但拥有自己的田地和奴隶,还拥有一支人数超过 3000 的独立嫡系部队,这是当时一般封地统治者无法想象的军队人数。为了管理好自己的封地,妇好经常离开王宫,到封地去生活,类似于现在职业女性因公出差,不同的是
妇好要管理的是一个小国家。 对比今天的职场女性来说,妇好的确算得上 CEO 级别的女强人了,她的工作除了固定的管理封地还要时不时地出征作战,但在这样繁忙的政务中她并没有放弃做母亲的权力,屡屡为武丁生育儿女。考古者发现这样的纪录,武丁曾多次卜问妇好是否怀孕,妇好怀孕后他又不断地卜问孩子是男是女,是否会生产顺利。这些卜问显示出父母对新生儿的关注,如果当时有孕检设备的话,估计武丁会要专门包一个病房每天为妇好检查。 考古学家根据众多卜辞发现,妇好生育的次数很多,说明她可能有许多子女,而且其中一位做了商王,所以妇好才列入周祭谱与武丁配享。 在医疗条件差的古代,生育对于女性来说是很大的挑战,死于难产的女性比比皆是。在商代,33 岁的妇好已经是标准的超高龄产妇了,这位久经沙场的女性没有战死疆场,却难逃高龄生育的危险。卜辞还记载了妇好生育遇到难产的事实:“壬寅卜,壳贞:妇好娩,不其嘉,王乩曰:凡不嘉,其嘉不吉于?,凡兹乃死。”卜官壳贞问:“妇好分娩,不顺利吗,”武丁判断说:“都不顺利,就是顺利也不是吉利的事情。现在看这总体的情况,妇好会死去。”这显然是妇好生产不顺利,情况十分凶险,因此让壳占卜,武丁判断卜兆后认为情况都不好,要是这样下去,妇好就会死去。 甲骨文中还有这样的记载“甲申卜,壳贞:妇好冥,不其,三旬又一日甲寅冥,允不,惟女。”翻译过来就是“妇好要分娩了,不好。三旬又一日,甲寅日分娩,一定不好。女孩。”还有诸如“贞妇好不死,”、“贞妇好其死,”、“贞妇好不死,有子,”、“贞妇好延死,”之语。可以推测妇好很可能是死于难产,享年只有 33 岁。 丁亥卜,贞子渔其有疾。甲骨文中的疾患种类商代人称病患为疒,即疾字,甲骨文疾写作,? 像一人卧倚版榻津津出虚汗状,以患者病态取意,相当《说文》说的“疒,倚也,人有疾病,象倚箸之形”。这是人们出于对病象病症认识的约定俗成。 quot从古非一,而梦为大quot.讨论中国古代预测术,那必然要涉及梦占,因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被梦魂索绕,可以说自占梦术产生以来,从来没有被冷落过,而西方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梦学理论的推出,在某种程度上也佐证了中国古代的梦占理论。 我国的祖先很早就研究梦,殷墟个辞中就有这样的记载:quot庚辰卜,贞:多鬼梦,不至祸,quot补充:甲骨的发现、鉴定、收藏及甲骨文早期研究的情形。〈一〉1.发现: 时间:清光绪18751908初年187578,为何不敢确定,因为是事后追记的。 地点:河南北部安阳县,古时的县有县城,在县城西北 5 华里处5 华里?5 公里,有个小屯村。 发现者:小屯村的农民, 在耕田、刨地时, 常在田里发现甲骨,农民不知为何物, 称之「龙骨」。 下场:村民将龙骨卖予中药店当药材,学术界一般相信,这些龙骨是被磨成粉,用来治毒虫咬伤,如现在的消炎药。2.经过:清光绪 241898、2599年追记,不确定,这些甲骨才被骨古董商视为具有商品价值的古物身价转变,运送到北京去卖1 斤 3 毛成了 1 两数百。3.鉴定与收藏:当时一位范姓古董商,将他买到的甲骨卖给在北京作官的王懿荣,这是甲骨命运的大转折。王见了甲骨,大为赏识。王是个收藏家,也是金石学家金铜器上的文字,如散氏盘。石石碑上的文字,如石鼓文,历代为了使功绩流传於世,秦汉就有很多石碑,像那到处跑的秦始皇,对文字的考订亦非常精深,因此,见此甲骨就鉴定为非常有价值的古物,从此,甲骨便广为世人所知出头了。因此有人说,「甲骨文」是在清光绪 25 年发现的,但这是不对的,王是业馀的收藏、金石家,对字的考订又极内行,但却没有研究这些字,所以「光绪 25 年」只能说是个关键性的一年,不能说是发现甲骨之年,亦不是发现甲骨文之年。4.为何
王没有研究甲骨上的文字呢,王虽是收藏、鉴定甲骨的第一人,但他与甲骨的因缘却不到一年,因为光绪 26 即发生庚子拳乱,八国联军入北京,王投井自杀以示负责。北京被破,皇帝都跑了,为何王不逃反死呢,王在京为官,当的是国子监祭酒,周朝的国子小学生,清的国子是大学生,监大学,祭酒是官名,王懿荣乃全国最高学府的首长,但这跟他的死无关;死亡关键在於,王以祭酒之官,兼任团练大臣当时中央、地方皆有团练,王是首长,一个为职位负责的读书人,就这麼自杀了,所以来不及作研究。5.王死后,他的 1000 片甲骨就归於刘鹗手中,后来刘又经古董商之手,陆续买了 5000 多片的甲骨。刘将手中 6、7000 片的甲骨,精选出 1000 多片,拓印行世刊行於世,名曰《铁云藏龟》,於光绪 291903年出版,公开贩售。 《铁云藏龟》为中国第一部本研究甲骨文的材料之书。为何要精选呢,因为一片大龟甲,可能破成好几小块,有些小片的,也许一个字也没有,刘精选出大块的、字多的拓印成册。6.有了研究的材料,隔年光 301904,研究甲骨文的第一本著作,孙诒让的《契文举例》就发表了写成了,隔好几年才大量出版。契刻,甲骨文契文。7.早期的研究情形:此后,继续研究甲骨文且具成就者,不乏其人有了材料,又有人开研究先例,其中,号称世界四大甲骨学者的四堂,分别是:1.罗振玉号雪堂 2.王国维号观堂3.董作宾号彦堂在台4.郭沫若号鼎堂大陆,此四堂是世界公认研究甲骨文最有成就之人。为何说是世界呢,甲骨自光绪初被发现,经 20、30 年而盛行,先后有「甲骨学」「甲骨学 、者」的出现。由於有材料和先例, 全世界的汉学者都在研究, 其中亚洲研究得最好的是日本,欧有英、法、瑞典、俄罗斯,美洲则有美、加,甲骨散在世界各地,俨然成为当时的世界显学了,而四堂正是世界公认最有成就之人。其形体结构,有如下特点: 1(形体来源于客观事物的图象,是原始记事方法——绘画记事法的继承体,但从整个文字体系来看, 其形体己经过了符号化的改造,在线条化和规范化方面都己具有相当的规模。 甲骨文是通过一百多个基本形体组成汉字合体字的独体字,也即形符。岛邦男《殷虚卜辞综类》归纳甲骨文部首时定为 164 个,于省吾主编的《甲骨文字诂林》并合为 149 个。的相互组合和变化形成的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 这些基本形体,一部分来源于客观事物的具体形体, 在其中占绝大多数的比例, 它们有正如许慎所谓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两大类。如加以进一步的划分,则有人体自身的图象,如:人、大、女、子、目、耳、自、口、止、又、手、白;有鸟兽虫鱼的图象,如:牛、羊、犬、豕、马、象、虎、隹、鱼、龙、龟;有草本植物的图象,如:屮、木、禾、来;有自然界的图象,如:日、月、雨、土、山、水;有日用器物的形象,如:其、网、力、皿、帚;有军事武器,如:戈、戉、戊、弓、矢等。这些都是最基本的文字符号。一部分来源于客观事物的抽象形体,如从一到十的数字,都不过是在“一”这个形体上所做出的形态变化和组合,而“一”是个抽象的形体和概念,上,下,甲,气等也是如此。 早期的甲骨文中象形字带有很浓厚的图绘性质, 仍然保留着大量比较原始的图象, 例如“马”,“虎”二字。但是后期的甲骨文中图绘性质有所减弱,“止”字与商金文的同字比较,已明显地线条化,符号化了,只有淡淡的图绘的意味了。这两种情况在甲骨文中极其普遍。. 2(结构上六书皆备,而以象形字、会意字为主,形声字占总字数的 22,左右,转注字已经萌芽,假借现象已经很普遍,一片甲骨卜辞中,假借字往往要占半数以上,这是在早期文字符号还不很齐备时的特有现象。甲骨文的象形字“山、兕、羽、鬲”等,指事字“上、亦、孔、本”等,会意字“雀、安、秉、羞”等,形声字“杞、帛、室、汝”
等,转注字“辳、麓、墙、涉”等,以及假借字“西、兹、来、我”等,它们已具备了后世六书理论所总结的汉字的各种形义关系,这表明甲骨文虽还是一种早期文字,但已脱离了原始文字阶段,开始走向成熟。 3(处在不定型文字阶段,存在着很多不规范的因素,字型多不够固定,异体字繁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a. 在不发生混淆的前提下,字形书写允许部位移易, 即正反无别, 正侧无别,正倒无别,上下无别,左右无别,同一字有多种写法。 例如:“臣、新、龟、侯、相、灾”等字 b. 在不发生混淆的前提下,同一字允许 笔画、偏旁损益,即可以增减笔画甚至偏旁。 例如:“告、介、帝、晕、登、旅、渔、众” 等字 c. 在书写上允许义近的偏旁任作,即性 质相近的偏旁可以互相代替。 例如:“族、莫、 牢、逐”等字. d. 异体字同形现象尚存。这违反字形求别律,是文字形体在分化过程中,存在于过渡环节的一种形体交叉现象。例如:“正”与“足”,子孙之“子”与地支之“巳”,“六”与“入”,“立”与“位”,“七”与“甲”。 4(有相当数量的 合文。合文或称合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合刻或合写在一起,在行款上只占一个字的位置,形式上象一个字而实际上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代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语素。甲骨文中使用合文形式的,主要是先公先王的称谓、人名、地名、月份、十以上的数字以及某些常用熟语。例如:祖乙、祖丁、十二月等。甲骨文中合文形式往往是与析书同时并存的,因此判断一个字形是否合文,其重要依据之一便是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是否有析书而连用的形式。 5(笔画有直笔、圆笔、粗体、细体,但是一般都是瘦硬的细线,笔画多方折。这是因为甲骨文字多是用刀刻写在坚硬的龟甲兽骨上,或直接施刻,或先书而后刻,铜刀、玉刀刻划锋芒较明显所致。有些圆形之体往往刻成四方或五方形,如“日”字;有些肥体之物,往往只刻个轮廓或改用其他线条代替,如“天”字上本象人头,则刻成方框或一横。这样一来,其字体的象形程度间或也大打折扣。 6(行款比较自由,可直可横,可左可右,但是一般直行书写,即每行字从上到下字字相连,一行写完,另起一行,而提行有的向左,有的向右。段落一般是由下向上排列,以先下后上为序。(三)金文 所谓金文:中国古代,从殷周之世,下及秦汉之际,有个习俗:人们会把一国、一家一族的大事,个人的功勋对国家的汗马功劳,或者作器制作此器物的原因如毛公鼎、宗周钟,是用来告诫子孙,要对国家…,把以上这些内容,铸在用青铜器铸成的器物上文法说明:铸在…的器物上,中间的「青铜器铸成的」是补充说明,一句话有两个「铸」,意思要弄懂,凡是这些器物上的文字,就叫金文。 由来:虽说这习俗是殷周至秦汉,但听说夏代,甚至黄帝便有「铸大鼎」之事,但这毕竟是传说,我们没有具体的证据证明商以前的历史,所以我们从具体的开始讨论。过去,我们所知道的商史,都是根据史记所写,是近代发现甲骨文后,才有证据证明史记的真伪,那麼,汉朝的司马迁又是如何写商史的呢,司马子长是抄尚书的~如盘庚辛苦劝民渡殷的故事,就是尚书所载。《尚书(盘庚篇》是中国最早的散文之一,凡记在书本、经籍、典籍上的古事,尚书的最古老,所以说尚书为散文之祖;尚书的年代,包含了西周初,甚至殷末遗民的活动,到战国晚期,所以尚书也记了许多战国的传说。 关於青铜器:殷周秦汉之人,是如何制作青铜器的呢,铸造,先要有模子,才会有鼎。铜黄铜,称其「黄」乃因其颜色,古代的铜,硬度不够又易生锈,於是古人加了些其他种类的少量金属,就成了「青铜」;铜熔成液态?加入少量金属?放入模子?冷却?拆模板,就成了一个青铜器, 所以说,制器前先要有模子,模子上要先有字,总不能铸好了才刻字呀~总之,古人的
工艺技术是很高超的。凡将家国大事、个人功勋等内容,铸於青铜器上,这器物上的字,就叫「金文」 。所以说,古代的金铜,如尚书的「金」常是指「铜」 ;又,古代犯罪可用「金」赎之,视其罪而定。关於名称: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 ,又称「钟鼎文」 。 ,宋人称「款识」名称由来:为何叫「钟鼎文」,可以留下文字的器物有很多,如钟、鼎、盘、壶等,而这些器物中,最大的、能容下最多字的器物,就是钟和鼎,故名「钟鼎文」 「文」指文字而 ,又,非文章。何谓款识,为何提到宋朝,研究金石的风气,自宋朝始,宋朝的文人,几乎都会和金石发生关系,如李清照夫妇的《金石录》 ,如欧阳修的「六一」,其一便是金石、铜器,宋朝的人会人人知金石、研金石,因为风尚如此,也因此,宋朝对金文的研究,一开始就有了不起的成就。所谓款识,宋人对此二字有不同的定义:凡青铜器上的文字居外且凸出者,称为「款」 ,又叫「阳文」;凡青铜器的文字居内且凹下去的,叫「识」 。 ,又名「阴文」 要注意,是「且」 ,有些字居外却凹下去就不叫「阳文」罗~论古人习惯:钟,字常在外,铸里面谁看得到呀~鼎,理论上字可在外,但鼎外常是工匠展现其设计功力的地方,古代的工匠们,会将花纹图案设计满整个鼎外艺术化了,这时如果字也写在外,画面就会变得很怪,所以,就像毛公鼎里头,整整有 500 字,整齐地躺在锅底。又,如果拿这鼎来作食器,若鼎内的字是凸出的,翻煮时可能会弄坏,所以古人才会发展出居内又凹下的字。盘子也能铸字,且,理论上盘子也可写外面,因其盘浅可容纳很多字,故盘子.
作文二:《汉字的演变》500字
汉字王国之旅
今天有幸到“汉字王国”转了一圈,你还别说,收获还挺大呢!不但了解了汉字的历史、演变过程,还领略了许多关于汉字的奇闻轶事,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
说起汉字,我们每一个人都离不开它。没有它,我们的心里话表露不出来,更写不到书面上。
记得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让我们将自己美丽的家园介绍给大家。心想:这有什么难的?我仔细构思之后便动笔写起来,一会儿工夫,一篇优秀的习作就诞生了。可令我没有想到的是,草稿发下来时,老师竟在某些词语的下面画上了横线,并做了批注,上面写着“用词不当,请修改!”的字样。这不就是不理解词语的意思导致的吗?因此,学会恰当地用词,不写错别字是正确流利表达的前提。从此,我每写一篇文章在用词造句上都能潜心揣
摩,做到合理用词,不但说一口漂亮话,而且能够写出精美的文章与大家共享。
今天来汉字王国,除了懂得在写作中正确合理地用词外,还使自己的思想受到了熏陶和感染。
《一点值万金》这个小故事让我记忆犹新。由于挂面厂与进出口公司工作上疏忽大意,将挂面包装袋的商标“乌鲁木齐”写成了“鸟鲁木齐”,致使18万元的塑料袋变成了一堆废品,给挂面厂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可见汉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多么广泛啊?但若不仔细推敲,除了闹笑话
外,更关键是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无法弥补。 汉字王国之旅,既让我开心愉快,又从中受益匪浅。
作文三:《汉字的演变》800字
在中国,先秦古籀文字经秦汉隶变后,成为不易辨识的「古文字」,东汉许慎(约100A.D. )所作《说文解字》收了小篆9353字,并附古文、籀文、或体等重文,作第一桩的中国古文字辨识工作,为往后研究商周甲骨金文搭起最重要的桥梁。魏正始年间(公元240-248年)刻的「三体石经」,用古文、篆体、隶书三种字体书成,除了订正经书的文字外,其联结古、今二文字阶段的用义,恐怕是更重要的。
商周金文的释读,一直倚重《说文》,即便是1899年后出土新兴的晚商甲骨文字,也无法脱离《说文》而另行破译,而透过《说文》所累积的古文字考释成果,更可反过来证补《说文》的缺误。从唐兰提出辨明古文字形体、对照法、推勘法、偏旁的分析与历史的考证五种「认识古文字」的方法后,学者一直在实际考释工作中总结释读古文字资料的理论原则。简言之:必求先隶定「安于字形」,次求假借合于字音,后求通读合于字义、文例、句义与全篇大义。
汉字的演变
父,象手持斧具工作之状。为斧的本字。
加手以增加象早期石斧形,是古人的生产工具,的辨义性,父亲为一家经济主力,故借用为父字,其原本为斧形的意义渐不为人知,故又加性质相近的「斤」,标示它的属性,成为现在的「斧」字。
母,是母亲的象形字,字形象一位跪坐的女子,双手柔顺地迭放于腿膝之间( 这是「女」字)。在胸前加上生子后哺乳的特征(双乳),则成「母」字。头上加一横画是女子喜用的发簪,在此为饰笔。
农字象田里有杂草,手持蚌除草的样子。在耒、耜发明以前,古人常用坚硬的蚌壳深挖田地以除草种植。细看全字构形,俨然是一幅最早的农夫耕作图。
夫字象人正面立形,上加一发簪束发,表示是成年的「大丈夫」。
“出”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是表示足的行动符号“止”,下部为象征古人穴居的穴形符号,合起来表示脚离开坎穴出去的意思
“重”字的早期文字原是一个身荷重物者的形象(见图)。金文中将重物与人组合一体,又省去人足,并在足下平添一横表示地面(见图)。隶变后的“重”字就有点像“千”、“里”两字的组合了。
作文四:《汉字的演变过程》2700字
汉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商) (周) (秦) (汉)(魏晋)草书
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⑴ “声”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遥远漫长的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这就是语音的进化。例如:“ma、ba”用于代表“妈、爸”可能是从哭声“啊??”中分化出来。语音进化到现代,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汉语中大约有4×400=1600种声音。语音的分化必定有其自身一定的规律,从现代语言中可以分辩出一些线索。例如:
“鹅、鸡、鸭、猫??”等家禽和家畜可能是依据其叫声而定其名的。
“哈、喔、嘘、哎唷??”等声音是直接表示人类在不同情绪下的自然发声。 “五→午”、“苗→渺”、“木→冒”??音相通,意相联。
【原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
⑵ “形”是语言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必要的。在远古时代人类主要面临的是生存和种族延续问题。在与大自然和猛兽毒蛇等的斗争过程中,有时需要用“形”或“画”来表示事物。例如:远出狩猎,为了不至于迷失道路,可能在岩石上或树干上做一些标记。人类在狩猎时,也注意观察野兽的足迹,以辨别出野兽的特性。另外,人类也可能出于对神秘大自然的崇拜或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在岩洞壁上,画上“日、月、人、山、木、屮、动物、祖先??”等图象。 《说文解字》说,“黄帝的史官仓颉看见鸟兽的脚印,明白可以用形来区分事理,开始创造文字。”
【原文】皇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háng 野兽经过后留下的痕迹)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
“审(审)→宀番→宀采田”,“番”谓田中野兽的脚印。“采”辨别也,象兽指爪。“审”,悉也。
【原文】采,辨别也,象兽指爪,分别也。兽足谓之番,从采、田,象其掌。审,悉也,知审谛也,从宀、从采。悉,详尽也,从心、从采。释,解也,从采。采取其分别物也。
由“图画”经过一个简化过程,取事物的主要特征,开始了“文字”的进化过程。拼音文字是由原始图象向表示声音的字母方向发展,以语音作为主体。汉字由原始图象向“象、数、理”方向发展,用不同的图象来表示各种各样的意思。 ⑶ “象”是创造汉字和《易》说理预事的主要方法。“日、月”等属于象形文字,是造字的基本部件。这些基本部件相互组合,产生各种各样的“象”,创造出更多的字。基本部件和字还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组合,产生用于表示各种事物、各种意念的诸多文字。
【原文】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如:“明→日月”、“易→日勿→日月”,“旦→日一”(下边的“一”表示“地”,与“?”卦三阳爻象“天、人、地”相通),“显→日业”(“业”,表示地上有茂密的树木,“日”已上树梢,太明“显”了)。
这些字还可以组成更多的字。如:“盟→明皿”、“踢易”、“湿→氵显”、“但→亻旦”??。
造字和易理在这里完全相通,即所谓的“取象生理”的模糊思维和“阴阳互动”的二分原理。
“数”概念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类首先掌握的概念可能是“无”和“有”。没水喝会渴,没东西吃就会饿。“有月”字中表示手,“月”表示肉。“有”字原意“手下有肉”,有肉吃就不会挨饿。“有”进一步分化形成“一、二、三、多”等数的概念。
“数”向易符方向演变,逐渐从文字中分离,形成八卦,并在历史上的夏、商、周时期形成《易经》(《连山》、《归藏》、《周易》)。例如:奇数(一、三、
五、七、九)和偶数(二、四、六、八、十)是两组不同性质的数。若奇数属阳,偶数则属阴。在《河图》和《洛书》中以“黑、白”或“实心、空心”分别表示。
《易》中用“阳爻、阴爻”(、)表示。数字“一、二、三”中若按《易》之思维,将“一”视为阳爻“”,“二”即为“”,“三”即为“?”。按阳爻重叠之原理,将阴爻也重叠,即为“、、?”。若再将“、”符号组合,即产生所有的易符。
研究“数”的加减乘除为算术。研究“数”的“象”,并且以“象”说“理”,这是演绎《易经》了。汉字中,字根重叠现象比比皆是,这是“数理”在造字中的具体表现。例如: 唱→口昌→ckv(“唱”,从口、昌声)
哭→吅犬→kv(“哭”,从吅、狱省声)
噪→口喿→口品木→zkv/zkvm(“喿→品木”,表示树上有许多小鸟在叽叽喳喳的叫,“品”三口,评头品足。)
嚣→页→xvy(“嚣”,从、从页。页,首也)
土→十一→ti(《说文解字》中,土→二丨,从二,二为阴数,象地。模糊元码中按直观分为“十一”,与“士→十一”相同。)
【原文】二,地之数也,从偶。土,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物出形也。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 坏→土不→ht(坏,一说瓦未烧,毁也。)
【原文】坏,丘再成者也。一曰:瓦未烧,从土、不声。
圭(gūi)→土土→gtt(圭,瑞玉也,上圆下方。)
【原文】圭,瑞玉也,上圆下方。公执桓圭,九寸;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皆七寸;子执谷璧,男执蒲璧,皆五寸。以封诸侯,从重土。
垚(yáo)→土圭→ytv/ttt(元码字典)(垚,土高也。如:尧→垚兀,高也,从垚在兀上,高远也。)
【原文】垚,高也,从三土。尧,高也,从垚、在兀上,高远也。
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又如:金→鑫,木→林→森,水→淼,火→炎→焱,又→双,人→从→众,乂→爻??。通常,字根相重表示“多”,三重表示“众”。 ⑸ “理”是“象、数”的扩展。汉字外延的演变主要是通过“理”来扩大的,即相“象”的事物,“理”也相通。例如:“明”本意是明亮,延伸出“眼睛看得清楚、心里明白、事情变得明显??”等。
上述汉字演变的五个阶段“音、形、象、数、理”,本质上也是创造汉字的五种基本方法。兹举一例说明:
“猫→犭苗→犭艹田”字,“犭、屮、田”都属于象形,猫叫声“miǎo”,所以,“猫”声定为“māo”,造字时声部用“苗”字表示。“苗→艹田”,音通“渺”,意为“田中渺小之草”。猫可能是在神农氏农业耕种时期,才被人驯养用于对付损害农作物和粮食的老鼠的。定十二生肖可能要早于这个时期,这也许是猫没被收录的原因。汉字造字时,若两个重叠表示多。“艹→屮屮”表示草多,这是汉字造字中“数”的概念。“苗”本意小苗,“苗”字也延伸为“可培育的人才”,盖小孩、小苗相象,理则相通。这样,“苗”字外延就扩大了,这是,“理”的例子。从“猫”字的解剖中,可以看到“声、形、象、数、理”五种基本造字方法,并能看到汉字演变的历史沿革。
作文五:《汉字的演变》23200字
汉字的演变
汉字经过了 6000 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 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大篆→隶书 →楷书→行书 (殷商)(周) (秦)(汉) (魏晋)草书
1
略论中国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都是伴随着社会的转型而产生的。
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面临 着从奴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的转型,如何认识社会,如何改造社 会,儒墨道法兵农等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文化 繁荣。这次文化繁荣是一次原创型的中国思想的繁荣。
中国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是在清朝末年至五四时期,对 儒家学说的怀疑与否定,社会改良主义的流行、科学民主思想的 流传,三权分立与资本主义模式的引进,辩证法与对共产主义思 想的信仰,各种思想粉墨登场,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的文化 繁荣。这次文化繁荣是一次引进消化型的文化繁荣。
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从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至仍在继续, 对社会主义的反思与改革,成为新时代的主流。目前,新自由主 义与新左派都不能真正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因为完全彻底 的私有制,与完全彻底的公有制都不是人类理性的符合社会发展 规律的选择。随着网络的普及,我以为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必 然是在中国形成新的社会发展理论观,新的价值观,新的信仰体 系。这次文化繁荣也必然是一次原创型的中国思想的繁荣。
2
春秋战国时期,我认为是片面思想形成的一次高峰。儒墨道 法兵农等各家各抒己见,从不同的角度阐述有关社会的理论,从 而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
清朝末年至五四左右,中国无论是引进科学民主思想还是马 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最终战胜了儒家学说,成为大部分中国人的 主要思维方式。社会主义思想战胜了资本主义思想,中国人选择 了绝对公有制的社会模式。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的思想开始打破坚冰,逐渐活跃 起来。选择公私兼有的社会模式,成为新时代最大的亮点。
片面的看问题,辩证的看问题,系统的看问题,都是有其作 用的,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可偏废。
辩证法,尽管强调对立统一,但是它最主要的理论特色是一 分为二的看问题,也就是重点研究矛盾双方的对立及其斗争理 论。
系统哲学,是一种真正的统一论与矛盾论的完美结合,它既 有整体的眼光,又有部分的观察,既合二为一,也一分为二,从 这一点上,系统哲学应该是对辩证法的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
3
今天提系统哲学,并不是说过去的人们没用系统化的思维考 虑问题,而只是在理论总结上没有提升到一个高度罢了。
比方,一个系统,我们看它内部成分,主要存在对立、并立、 中立三种情况。对立是矛盾双方的对立,并立是某方面内部成分 之间的的合作并立。中立是系统内部性质不明显成分的中立。
从系统的观点看事物,可以发现事物存在两种标准状态:稳 定状态和巨变斗争状态。中间有渐变到大变的不同状态。
辩证法研究的理论主要是关于斗争的理论,也就是斗争发展 的理论,我以为这只是研究了事物运动的一方面,和谐发展的理 论,停滞的理论,消亡的理论,都是存在的。
所以,今天兴起的的系统哲学,应该是比辩证法更全面的理 论。
在今天的阶段,哲学不仅是整体的看事物,也是立体的看事 物。
我以为,这就是系统哲学的总视角。
4
我坚信,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各种思想会得以交流提高, 而系统哲学思想也会逐渐流行开来。
中国古代各朝代名称及起止时间
1. 夏朝 前 2100 年 - 前 1600 年 2. 商朝 前 1600 年 - 前 1066 年 3. 周朝 前 1066 年 - 前 221 年(西周 前 1066 年 - 前 771 年,东 周 前 770 年 - 前 256 年) 春秋 前 770 年 - 前 476 年(三家分晋始为战国) 战国 前 475 年 - 前 221 年 4. 秦朝 前 221 年 - 前 206 年 5. 汉朝 前 206 年 - 220 年 ( 西汉 前 206 年 - 23 年, 新朝 8 年 23 年, 东汉 25 年 - 220 年) 6. 三国 220 年 - 280 年 ( 曹魏 220 年 - 265 年,西蜀 221 年 263 年,孙吴 222 年 - 280 年) 7. 晋朝 265 年 - 420 年 (西晋 265 年 - 316 年 ,东晋 317 年 420 年)
5
8. 十六国 304 年 - 439 年 9. 南北朝 420 年 - 581 年 10. 隋朝 581 年 - 618 年 11. 唐朝 618 年 - 907 年 12. 五代十国 907 年 - 979 年 13. 宋朝 960 年- 1279 年 (北宋/南宋, 辽 916 年- 1125 年, 西夏 1032 年- 1227 年, 金朝 1115 年- 4 年) 14. 元朝 1260 年 - 1368 年 15. 明朝 1368 年 - 1644 年 16. 清朝 1644 年 - 1911 年 中华民族的 30 种精神 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 心。它对于我国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对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谐和发 展,发生过和正在发生这种重要的作用。他今天将成为我们维护社会 秩序、改善社会风尚、协调人际关系、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实现小康 社会,都将发生强有力的作用。因此,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它。然而, 中华民族由那些精神呢?
6
1、“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中华民族早形成的“天行健,君 子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所在,它集中反映了 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用于战胜艰难险阻、 百战不挠的艰 苦奋斗的品格。 2、“革故鼎新”的求新精神。中华民族以坚强勇敢著称于世, 富于革故鼎新传统。革故鼎新、变法图强,一直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主 流。今天我们进行的各项改革,都是以革新、改革和革命精神的划时 代的弘扬和发展。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贵”的爱国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 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民族。在几千年来悠久的历史中,蕴含着中华民 族爱国主义精神的精粹,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 患意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这都是中华民族不 畏强暴、自立自强的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崇高的民族品格和伟大精 神的真实写照。 4、“以天下为己任”的自觉精神。中华民族历来强调道德修养 和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极力倡导对主体到的自觉性和自律性 的高扬。这是人应该自觉地承担起道德的责任,自觉地把“仁”作为自 己的内心信仰。 5、“厚德载物”、“崇尚德义”的重德精神。中华民族具有重德 的传统,强调一道德作为整个社会立足的基础,主张让道德观念渗透
7
到人的各个方面,并以道德观念为标准来判断当褒还是当贬,判断世 事的是非。 6、“坚韧不拔”、“刻苦磨炼”的奋斗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 中,力求积极进取,不去从命运摆布,一向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主流。 孔子曾为实现字的社会主张和政治报复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7、“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整体精神。中华民族具有群体凝 聚的精神,为维护、关心和热爱这个整体,正是维护中华民族这个民 族大家庭。 这个整体精神除了表现在爱国主义精神方向, 在表现在“天 下为公”的精神。 8、“刚健有为”、“至大至刚”的理想人格。中华民族精神中注 重伦理道德建设,塑造理想人格,这种精神,像孟子提出的“富贵不 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受到人的景仰。 9、 “天地万物、 人之为贵”的人本主义思想。 中华民族有重“人” 的精神,即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着重人并注重人的品行,强调“天 地万物、人之为贵”,认识万物之灵,是天地的“心”,把人看成是宇宙 的中心。 10、“民胞物与”、“敬德保民”的爱民思想。儒家从仁爱的思想 出发,提倡仁民爱物、民胞物与、敬德保民、与民同乐。从先天下之 忧而忧,到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这都是对仁民爱民思想的继承和
8
发扬,是中华民族精神中富有人民性的精华所在。 11、人类共生共存的“仁爱”思想。在人类社会中,中华民族 这种“仁爱”思想作为伦理道德的核心和最高准则,是中国伦理道德的 宗旨和根本。它揭示了人性的灵光,展示了人格的伟大,在人类历史 上具有普遍意义。 12、人与社会的“和为贵”思想。中华民族是重“和”的民族。从 孔子强调“和为贵”,它不断地由一种认识发展成为社会思想和伦理思 想,并逐步形成了追求社会和谐,即人类与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要和 谐。 13、人际关系的“友爱”思想。中国人重交友,因为人需要了 解、关心、同情和安慰。这种友爱的人际关系的准则,正是人际关系 重“仁爱”和“和谐”思想的体现。这种思想不失为中华文化的一缕异彩。 14、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中华民族精神中的这种“天人合一” 的宇宙观,实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的道德思想,从人类生存的环 境中考虑,代表着一种生态学的关注。它强调人要对自然的了解、尊 重和保护。 15、“生荣死哀”的生命观。先秦儒家、墨家和道家都珍重生 命,不畏惧死亡,对生死抱着一种现实的态度。儒家主张“其生也荣, 其死也哀”的生命观,这是人要活得有骨气,活的自尊自重,才是光
9
荣的,有价值的。 16、“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生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非 常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 这种价值观一直是古代中国的仁人志士所向 往的人生标准, 它哺育这一代代有志气的人为了追求一种有意义的人 生而努力奋斗。 17、“义之为上”、“先义后利”的价值取向。孔子从国家利益的 原则出发,提出应当义之为上、义之为质、先义后利,义然后取。在 有利可得时,要见得思义,这种义利观,深深地给中华民族的精神文 明打下了烙印。 18、“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目标。中华民族有人在物质 生活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提倡追求一种精神生活。这种崇高的精神生 活就是历史上的“三不朽”。它启示人不能碌碌无为,而应有所建树, 有所成就。 19、“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价值实现途径。人 在实现人生价值上,要有内在价值向外在价值转化。为了对社会、对 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就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在价值,不断地学习、 学习、再学习。 20、“身体力行”、“言行一致”的务实精神。中华民族特别强调 道德践履,提倡积极入世的精神,主张踏踏实实地。它像马克思所说 的:“一步实际行动比大一纲领更重要。”这就是一种务实的精神,实
10
践的精神。 21、“克己内省”、“养心寡欲”的修道精神强调人的道德修养, 是克己、内省、自反、养心、改过、慎独,这种内省的修养方法,对 于人在今天抵制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腐蚀有它的意义。 22、在人生道路上“学而不厌”的好学精神。孔子提倡的学而 时习之;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发愤忘食,乐而忘忧;这种强 调通过学习来提高人的道德情操和品质, 是把一般的文化知识与伦理 道德联系起来的传统观念。 23、在人伦问题上强调“道德责任”。中华民族曾提出人伦关 系中的“五教”,由于这“五教”只涉及到家庭内的人际关系,后来,孟 子将它扩大到社会,处理这些人际关系,对于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起 了重要作用。 24、 在家庭道德中强调“除淫崇孝”。 中华民族对“淫”极为禁忌, 认为“万恶淫为首”。 因为淫给人类带累的直接后果是血缘关系的混乱。至于在家 庭道德中提倡孝,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一种特征。 25、在社会公德中强调“尊老爱幼”、“扶危救困”。中国传统道 德很重视社会公德的建设,注重对孤寡老幼的关怀。这是这种扶危救 困、扶贫救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互助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强大
11
的凝聚力所在。 26、在个人公德中强调“谦、敬、礼、让、诚”。中华民族对 个人道德的要求是极其严格的,它最显著的是与人为善、待人以礼、 辞让待人、宽容待人、待人谦虚、真诚实意、信守诺言,这都是调节 人际关系核心所在。 27、在职业道德中强调“忠信”原则。忠与信原来常常被连接 在一起使用,忠是对他人负责的道德要求;信是对自己负责的道德原 则。这就是在职位领域上必须具有敬业精神,它对于维持市场经济秩 序确是一副良药。 28、在创业守业中“勤劳节俭”的精神。中国人向以吃苦耐劳 专注创业著称于世,勤俭节约成了中华民族创业精神的象征。这是中 国人民的披荆斩棘, 顽强劳动, 在艰苦的环境下开创事业的创造精神。 29、在职国间国中“尊师重教”的精神。中国古代以德教为治 国之本,尊师重教成为中国突出的道德传统。教师作为“阳光底下最 光辉的职业”,像蜡烛一样烧毁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尊师重教师是今 天建国治国的良好方策。 30、在国与国之间“克明俊德”、“协和万镑”爱好和平的精神。 中华民族是中“和”的民族,在国与国之间讲和谐。中华民族从未侵略 奴役过邻邦友族。这种精神,一直是我中华民族在国与国之间、民族 与民族之间讲究和平、友好互利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这一优良的道
12
德传统,不啻为当今动荡的世界提供一副维护世界和平的救世良药。
从**的谈话 看**的真正死因
1971 年 10 月,**陪同埃塞俄比亚的海尔· 塞拉西皇帝到广州 参观交易会,送别外宾离境后,应邀给广州部队领导机关作报告,说 了**叛逃的一些内情。会上,有人递条子问是否总理命令部队用导 弹把**座机打下来的。**看完条子,非常严肃、郑重地说了下 面一席话:
“我再说一遍,**的座机不是我命令打下来的,确实是迫降时 自我爆炸,自取灭亡。大家可以想一想,**是党中央副主席,我仅 仅是个常委。在军队他是副统帅,而我在军队没挂职,我能命令部队 把党中央副主席、军队副统帅打下来吗?他是'九大’写进党章的接班 人啊!如果我命令部队把他打下来,我怎么向全党、全军、全国人民 交代啊!当然了,**座机外逃时,我是及时向主席报告了的。这是 一个共产党员起码的组织纪律性嘛!但主席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他要走,就由他走吧。主席尚能宽容**,我**为什么要阻止他 呢?主席南巡时也说过,**还是要保的。如果他承认错误,还可以 给他个政治局委员。主席对**宽容大量,我为什么要置**于死地 呢?”
13
1972 年春,在京西宾馆的一个中央召开的会议上,针对有人提 出中央为什么不阻拦**的飞机而让他跑掉的问题, **在讲话中 说:**是我们党的副主席,叶群给我打电话说他要在天上转一转, 当时并不知道他要飞到哪里去,做什么事,在这个情况下你们哪一个 (**用右手食指指着与会人员)敢下决心把它拦截下来?拦截副 统帅的专机,把**打下来,怎么向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交代?!
从大历史观看中国道路
来源:《 光明日报 》( 2012 年 11 月 25 日 05 版) 2004 年 5 月,一位名叫乔舒亚· 库珀· 雷默的人写了一份研究报 告,以“中国是否能够成为另一种典范”为核心议题,提出一套看待中 国发展道路的新观点,从而引发了一场以中国经验、中国模式、中国 道路为关键词的大讨论。这场讨论直到今天也没有结束,但讨论中所 呈现出的共识性基本点,却日渐清晰。那就是:中国已经取得巨大成 功;中国之所以成功,在于她走了一条借鉴西方经验但不同于西方的 独特道路;中国这条道路,不仅改变了中国,而且还在帮助和重塑着 这个世界,给世界带来了希望。
时至今日,中国道路不仅是一条现代化的成功之路,而且是一条 文明之路、和平之路的理念,正越来越广泛地为世界人民所认同。作
14
为中国人自己,在中国道路的建设过程中,对这条道路的思想认知程 度也越来越深刻。这种深刻性的重要标识,就在于有越来越多的思考 者认识到,唯有融通历史与现实,打通历史的关节点,将 170 多年 的历史作为有机联系的整体来考察,才能看清中国道路的来龙去脉。 《中国道路》一书的撰写宗旨,即在于将大历史观贯穿到全书中去。
从历史的维度看中国道路,应当秉持大历史观。也就是说,应当 把鸦片战争以来直到今天中国的 170 多年的历史,作为一个不可分 割的整体来看。这 170 多年的历史,从时间断代上划分,通常被分 为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三个部分。这当然有其合理性与必要性。 但是,随着中国道路的拓展,将 170 多年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观 察,显得越来越必要。因为只有这样做,中国道路的内容及逻辑才能 相对地看清楚,看透彻。因此,这部书不是从新中国成立,也不是从 改革开放写起的,而是从鸦片战争写起。鸦片战争作为一个重大的国 际事件,它既是历史的结果,也是历史的起点,在大历史观中意味着 中国道路的起步。从鸦片战争一直到 2012 年,作者试图通过长时段 的视角,从整体上揭示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鸦片战争既是一个历史概念, 也是一个历史理论概念。 作为后者, 它是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点, 意味着中国到底应该走什 么样的路、怎样走这一历史课题的提出。此后,中国人先后发动了三 次伟大革命,均可以看作是对这一历史课题的解答。第一次是孙中山
15
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 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为中 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第二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 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 统治,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 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第三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 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 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道 路,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三场伟大革命,构成前后 相连、完整持续的因果关系,构成历史与逻辑的高度统一。
在这条道路的演变过程中,洋务派搞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试图在不变更大清王朝根基的前提下继续走封建皇权之路, 结果, 历 史抛弃了他们。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发动戊戌变法运动, 试图将中国引向皇权资本主义,结果,历史同样抛弃了他们。孙中山 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和早期中国国民党,试图将中国引向资本主义社 会,结果,政权被他人篡夺。民国初年,袁世凯想让帝制回炉,结果, 历史把他钉在了耻辱柱上。与之相伴或稍后,改良主义的、村社主义 的、无政府主义的、三民主义的、新儒家的、复古主义的、法西斯主 义的、社会民主主义的种种方案,均被提出或实践过,但历史同样没 有选择它们。这就凸显了另一条路,即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这条道路, 正是鸦 片战争以后的中国历史不断演变、不断积累、不断选择的结果。
16
民国时期的著名历史学家何炳松提出, 历史联系主要表现为源流 关系,而不是其他的什么关系。这就启发我们,历史“共通性”的思想 绝不可废。从这样的高度考察中国道路,我们自然不能割断历史的源 流,不能损坏历史的“完形”。我们不仅不应将新旧两个民主革命截然 分开,而且不可把改革开放前后的两个 30 年分开。近代中国历史的 发展使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使中国选 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真正使中国实 现现代化。这就是 170 多年来中国所走过并还在继续走的现代化之 路!这条道路,唯有站在大历史观的高度,才看得真切,看得明白!
毖泽东人格的象征意义
毖泽东是在中西文化的冲突达到高潮的五四时期走上历叱舞台的。 这 就为他毕生的历叱使命和怃想性格设立了根本性和觃定性。 同那个时代的大部分知识分子一样, 毖泽东的整个精神世界都交织着 中西文化激烈而复杂的冲突。 他受到过近代西学和五四启蒙运动的精 神洗礼,幵曾全身地投入了新民德、开民智的怃想启蒙运动。在严峻 的救亡危机面前,毖泽东毗丌动摇地将目光转向了西斱,希望从西斱 找到足以拯救民族危机,促使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大本大源”。他以 近代西斱自由、平等、博爱,以及个性至上、自我实现等怃想观念为 价值背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腐朽内容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在众多的 西斱理论和主丿乀中, 毖泽东最终选定以马兊怃主丿为自己的终身信
17
仰,以马兊怃主丿作为实现自己“改造中国不世界”崇高理想以及安 身立命的精神依据。 这就从根本上铸就了毖泽东毕生反传统的文化性 格,铸就了他矢志走出儒家文化的樊篱的心路历程。 但是,不此同时,毖泽东恰恰又是中国最后一代受到过传统国学系统 熏陶的知识分子。从《三字经》到“四书五经”,青少年时代,毖泽 东在封闭的社会环境下走过了一条相当正觃的传统知识分子的怃想 文化历程。正统儒家经典加古典小说,几乎构成了毖泽东少年时代整 个阅读世界。甚至直到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头两年,毖泽东最下苦 功的还是传统国学, 以至亍有人说青年毖泽东走上了一条没有科丼考 试的科丼乀路。毖泽东自己丌止一次地说过:我的学习,第一阶段是 在私塾里学孔夫子,第二阶段迚学校学资本主丿,后来客观形势使我 和周围的人转向马兊怃主丿。他还说,我读了八年孔夫子,又读了六 年资产阶级的书,二十四岁才知道马兊怃。建党时,我们也很幼稚, 开始搞革命,谁知道怂举搞呀? 毖泽东的自述,相当清晰地概括了他早年的怃想历程:以儒家为主体 的传统国学——近代西学——马兊怃主丿。深厚的传统国学根底, 曾使青年毖泽东一度接受了一整套正统的儒家怃想体系, 幵使中国传 统文化的诸多怃想内容深刻地积淀在自己的怃维斱式和价值观念乀 中。在二十四岁“知道马克思”以前,毖泽东已经在传统文化的思想 背景和精神氛围中,初步形成了一种具有浓厚的传统色彩的文化心 态,从而为他毕生的思想探索奠定了坚实传统文化的精神根基。相比
18
亍一般的怃想观念,主体内在的文化心态戒者说心理结构,对主体的 怃想和行为的影响更具有根深蒂固的深刻性不持丽性。 处在瞬息万变 的社会环境中,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及其相互乊间的冲突,可以使人 们表层的思想观念发生翻来覆去的种种变迁。 但自幼形成的主体文化 心态一经形成,则往往丌易发生根本性的变更,它将以有形无形的方 式,对主体思想不行为产生毕生的深刻的制约作用。正是基于在传统 文化背景中所形成的文化心态, 无论毖泽东在表层的思想观念中对传 统文化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他的灵魂深处始终都存留着一条中国传统 文化的精神脐带。从这个意义上说,毖泽东的基本文化性格是反传统 的,但它同时又具有深刻的传统文化根基,表现出了相当浓厚的中国 文化精神气质。这种传统文化根基的存在,丌仅使毖泽东一生的反传 统性格表现得极为复杂, 而且为他晚年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传统奠定了 精神基础。 从文化层面来讲,毖泽东一生的最大成功,就在亍他在中西斱文化的 冲突面前没有走向非此即彼的极端, 既没有因为倾心亍近代西斱和马 兊怃主丿而彻底割断同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联系, 成为全盘反传统的 西化论者; 更没有因为注重弘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而完全拒斥西斱 文化,而是卓有成效地实现了中西文化的超越性融合。毖泽东创造性 地将近代西斱文化的优秀成果, 即马兊怃主丿同中国文化传统有机地 结合在一起。一斱面,他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成果,幵以 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符号通俗地阐述了马兊怃主丿的基本理 论,将马兊怃主丿丰富、深刻的怃想内容成功地转化为中国人民从事
19
自己的解放事业的怃想武器, 转化为中国人民改造旧世界和解放新世 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信仰。这种独特的解释模式,打破了中国人对西 洋文化的隔膜心理, 使马兊怃主丿顺利地融化成为民族文化新传统的 重要组成部分。借助亍毖泽东怃想这一中介,来自异域的马兊怃主丿 已经演化为一系列的怃想斱法、工作作风、人生价值不道德准则,演 化为一整套有中国特艱的价值信仰系统。 另一斱面,毖泽东又运用马兊怃主丿,全面地、批判性地总结了中国 文化历叱传统,幵运用阶级分析的斱法,大力发掘和弘扬传统的非主 流文化,在五四新文化解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重构了中国的文化传 统,从而在理论形态上,为中国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嬗变迚行了一次大 胆的尝试。 实现马兊怃主丿同中国文化传统的有机融合, 就是近现代中西斱文化 冲突、 融汇的漫长历叱迚程最终取得的历叱成就。 而这一成就的取得, 正是不毖泽东的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中西文化交融的背景中形 成的独特文化心态为毖泽东实现马兊怃主丿中国化, 提供了丌可缺少 的内在依据。特殊的文化历叱背景,学贯中西的个人文化修养以及所 承担的实现马兊怃主丿中国化的历叱背景, 共同制约着毖泽东的文化 性格,以及整个人格世界的形成不发展。对毖泽东人格世界各个侧面 的剖析, 可以清晰的地透规出中西斱文化精神在他的人格世界的交融 和碰撞。 譬如英雄性格中西斱浮士德式的个人英雄主丿冲动同中国知 识分子传统的拯救亍水火的历叱使命感的融合; 价值立场中马兊怃主
20
义人民创造历史的历史哲学同中国古代民本主义价值信仰的相互渗透;挑战性格中西方式的“动变斗”的生存法则同中国古老的《周易》之道的融合;超越情怀中西方外在式超越同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内在的超越精神的重叠……如此等等。
就**的文化心态和人格气质而言,民族文化的精神传统对他的影响相比于西方文化来讲更具有根本性的意义。**的整个人格世界,自始自终都深刻地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历史传统之中。**是一位土生土长的中国知识分子,无论他曾在言辞上有过多么激烈的反传统表现,但在客观事实上,他的全部思想探索都深深地沐浴在民族文化的精神氛围之中。维系**的精神世界同中国文化历史传统的联系的那根无形的脐带,始终不停地为**的现实探索提供着民族智慧的养分,它为**的全部思想理论植下了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的精神根基。
**人格世界的每一个侧面的精神特色,都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的精神底蕴。反过来,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都可以在**的人格世界中寻觅到它所留下的思想痕迹。正统儒家的思想学说,是孕育**“内圣外王”的思维方式,民本主义的价值立场,“六亿神州尽舜尧”式的道德理想主义,以及“秦始皇加马克思”式的君师合一的人格理想最重要的精神源头。而儒家思想传统内部的具有“异端”色彩的思想(如颜李学派等等),对于铸造**鲜明理性性格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道家思想传统,则是塑造**浪漫主义
诗人气质,以及飘逸洒脱的超越情怀最重要的精神背景。法家思想不仅于**的政治家韬略以及“虎气”淋漓的气势存在难以割舍的精神联系,而且为他晚年的反儒提供了重要思想根据。墨家思想以及农家文化的熏陶,不断强化着**与底层民众以及民间文化息息相通的精神联系。而佛家的思想对于**慈悲为怀,普渡众生,拯民于水火的胸襟也很难说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此外,溢出正统秩序之外的各种叛逆思想传统,正是**凝重的“造反情结”的精神母体。而从庄子、屈原到汗牛充栋的唐诗宋词这一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则为**建构了一个超越于滚滚红尘之外的温馨的精神家园…… 的确,**不仅在言辞上而且在思想观念上都有许多反传统的表现,在晚年,这种反传统意识甚至是非常激烈的。但是,只要我们稍作深入的分析,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终其一生都绝难冠之全盘反传统的称号。其一,晚年**诚然掀起过一场反儒的思想政治运动,但他在“批儒”的同时又“崇儒”,又以“秦始皇加马克思”作为自己的人格注脚。儒家思想固然是传统文化的主流,而法家,“秦始皇”又何尝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晚年**在热衷于批儒时,同样流露出相当浓厚的传统观念意识,他不仅神往于“兼相爱”、“交相利”的墨家大同的理想,而且津津乐道于张鲁式的所谓“社会主义作风”。其反传统的思想实质,不过是以传统反传统,即以墨反儒,以褒扬墨学思想以及社会底层的反主流文化,贬斥儒家正统思想来实现传统的重建,完成对民族文化传统内部正统文化与反正统文化的在地位上的根本置换,建立起以墨家文化、“老粗”文化、
受压迫者文化为主流的新的文化秩序。其三,严格地讲,即使是对于儒家正统文化,晚年**的反传统也仅仅停留在显意识层次,就潜意识层次的思想和文化心态而言,那根深蒂固的“内圣外王”的思维方式,那浓郁的道德理想主义色彩,恰恰表明他在相当程度上也呈现出复归传统的文化倾向。
因此,从总体上看,晚年**的文化性格不是反传统,而恰恰是复归于传统。**晚年的人格悲剧就在于传统文化性格的日益凸显、膨胀,最终导致对马克思主义解读与实践出现重大偏差。一个以超越传统为精神使命的文化超人,最终却为传统文化所淹没,这才是**的文化悲剧所在。
应当指出,正因为**的人格世界乃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人格凝聚,**的文化心路历程的缩影,晚年**的人格悲剧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它深刻地昭示了一个民族要在两种文化的冲突面前,在创造性实现两种文化的有机融合的基础上,建构出一种崭新的文化体系决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经历几代人的长期探索。**没有,也不可能结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他只要为此而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尝试,闯出一条需要后人进一步探索的道路。正如斯图尔特·施拉姆所说的:“在毛生长成人的传统中国和一个竭力要在20世纪下半个世纪吸收最先进科学和技术的社会在知识和组织上的需要之间的鸿沟,要由单独一个人来逾越是太艰辛了。”从这个特殊意义上说,晚年**的文化悲剧在一定程度是可以理解的,
它属于开拓者的探索所难以完全避免的失误。完全不顾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种复杂的历史背景,把晚年**的文化悲剧简单地理解为是个人主观好恶之所为,把一场民族悲剧旧归咎于个人的道义责任,是缺乏对历史起码的尊重的表现。
《易经》八卦中“乾、坤、离、坎、震、巽、艮、兑”各代表什么意思
分别代表天, 地, 水, 火, 雷, 风, 山, 泽.
在《周易·说卦传》中有显示关于八卦图卦位具体位置的图腾属性说明,比如象“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 艮为狗,兑为羊.”又有“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等等,如果将上述八卦图图腾属性组合在一起,便有了“乾,马首;坤,牛腹;震,龙足;巽,鸡股;坎,豕耳;离,雉目;艮, 狗手;兑,羊口。”八卦的图腾属性就相当清晰和具体化了
(二)乾(qian 钱)乾为天卦像:上乾下乾纯阳卦;
乾卦阳刚,刚健,自强不息。乾六爻皆盈滴,故肥园,园满、亭通,成功、重大。但刚多易折,含欠安之像。人物表示为上级、领导、当官的,执法者,有钱而富贵者,司机。
(三)坤(kun )坤为地卦像:上坤下坤纯阴卦;
坤卦明柔,地道贤生;厚载万物,运行不息而前进无疆,有顺畅之像。坤六爻皆虚,断有破裂之像,明暗、陷害、静止,测出行不走,行人不归。人物表示小人(由天大地小而取)。
(四)坎(kan )坎为水卦像:重坎八纯卦;
坎卦为二坎相重,阳陷阴中,险陷之意,险上加险,重重险难,天险,地险。险阳失道,渊深不测,水道弯曲,人生历程曲折坎坷。绝颠聪明,“心诚行有功”。比和卦,谋事顺畅可成,但内中有波折。肾,泌尿系统疾病,血病,妇科病,视力差,心脏病。
(五)离(li )离为火卦像:重离八纯卦;
离卦离明两重,光明绚丽,火性炎上,依附团结。离散,离开,分离。凡八纯卦互为依托帮助,但又具同性相斥之性。虽比和,但内有冲突,谋事可成,却有周折,目疾,心脏疾病,高血压,肺虚症。
(六)震(zhen )震为雷卦像:上震下震八纯卦;
震卦重雷交叠,相与往来,震而动起出。震动,震惊鸣叫,惊惕,再三思考,好动。建功立业,声名大振。森林,树林。八纯卦,吉顺
而有波折,肝旺易怒,惊恐,肝病,抽筋,伤脾胃。
(七)巽(xun 驯)巽为风卦像:上巽下巽八纯卦;
巽卦“柔而又柔,前风往而后风复兴,相随不息,柔和如春风,随风而顺。”巽顺,顺从,进入而下伏。重巽申令,气功,双床双桌相并连,作生意可获三倍之利,头发稀少,草木丛生。活跃,坐不住,静不下来,测事比和吉。肝胆疾病,坐骨神经痛,股部疼痛,风湿中风,脾胃欠佳。
(八)艮(gen 去声)艮为山卦像:上艮下艮八纯卦;
艮卦山外有山,山相连。不动,静止,停止,克制,沉稳、稳定,止其所欲,重担。两桌、两床相连,上下铺位,床上、桌下。测外出,不能出行,行人不归。癌症,青春痘,痧菲子,肿瘤,疮块,脾胃病,肾病,结石症。
(九)兑(dui 对)兑为泽卦像:上兑下兑八纯卦;
兑卦喜悦可见,快乐照临人,口若悬河,善言喜说,高兴,沼泽地,洞穴,废穴,败壁破宅,坑洼地,纵横沟渠。测事如意悦心。口疾,气管疾病,肺疾,麻脸,肝胆疾症,股疼,血光灾,作手术。
中国的传统节日
一 二十四节气
节气是人们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中国古代人是根据日影的长短和北斗七星的位置来规定节气的。春秋时代就已经有了 “二分”(春分和秋分)和“二至”(夏至和冬至)。战国时代又有了“四立”(立春和立夏,立秋和立冬)。就有了八个节气了。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中的二十四节气同现在的二十四节气就已经大体相同了。
气象学家竺可桢(1890——1974年说:“四节之递嬗,中国知之极早,二至二分已见于《尚书 尧典》,即今日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也。降至战国、秦汉之间,遂有二十四节气之名目。”(转引自冯骥才主编《清明》11页,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
二十四节气就是: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竺可桢说:“四节之安排,法莫善于此者,此所以宋儒沈括赞扬于先,而今日气象学家泰斗英人萧伯纳氏提倡欧美之采用此法也。”
二 四时八节
成语“四时气备”和“四时八节”中的四时指的是:春、夏、秋冬四季。中国人希望“四季如春”,但是却并不偏废或排斥夏秋冬三季。没有春不行,没有夏秋冬也不行。强调的是春夏秋冬四季之气都要具备。“四时气备”,表现了中国人的辩证观念,对立物是相互依存和补充的,甚至是相互转化的,是不可以偏废的。
“四时八节”八节指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与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大节日。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立”。春分和秋分为“二分”。夏至和冬至为“二至”。
立春——春天的开始。在二月三或五日。标准着春天的开始。谚语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宋代诗人张幡《立春》: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家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春社——立春后的第五个戍日,是祭祀土地神的节日。王驾(851——?年)《社日》:
鹅湖山下稻粮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陆游(1126——1210年)《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迫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民谣说:“立春一日,水暖三分。”“吃了立春饭,一天暖一天。”“打春冻人不冻水。”“立春一日,百草回芽。”“立春晴,一春晴;立春下,一春下。”“最好立春晴一日,风调雨顺好种田。”“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立春不晴,还要冷一月零。”“立春寒,一春暖。”“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立春不下是旱年。”
春分——三月二十或二十一日。这一天,地球的南北半球昼夜都一样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五月五或七日。标志着夏天的开始。立夏要吃无香茶叶蛋,吃咸鸭蛋,叫做“补夏”。立夏不可坐门槛。立夏那天要称体重,尤其是孩子。江浙一带立夏吃花饭补夏。立夏那天最好下雨,民谚说:“立夏不下,旱到麦罢。”“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
夏至——六月二十一二日。“夏至、冬至”都是主谓式合成词。就是”夏天到。冬天到“的意思。这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
立秋——八月七或九日。标准着秋天的开始。清张焘《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说:“立秋之时食瓜,曰' 咬秋’,可免腹泻。” 四川部分地区喝“立秋水”,立秋正刻(立秋时分),全家老小各自饮一杯水,消除积暑,秋天不闹肚子。山东莱西地区立秋吃“渣”,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认为“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
宋代诗人刘武子《立秋日》: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秋社——立秋后的第五个戍日是秋社。
秋分——九月二十二、二十三或二十四日。这一天地球上南北半球昼夜一样长。
立冬——11月7或8日。标志着冬季的开始。
冬至——十二月二十一或二十三日。这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 浙江有“冬至如大年”的说法。
“四时八节”也泛指一年四季中的一切的节日。
“节日良辰”,中国节日中最重要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
三 春节
元日(春节)——正月一日。 据说尧舜时代就有这个节日了。《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宋吴自牧《梦梁录》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新年。”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结日,“八节之端,三元之始。”。 王安石(1021——1086年)有《元旦》:
鞭炮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旧符换新符。
过年就是迎新辞旧。燃放鞭炮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大特色。
春节其实是从除夕就开始了的。除夕——腊月三十日。又叫做:岁夕、岁夜、岁除、年夜、除夜、大年夜。除夕是一年里的最后一个节日。唐代诗人王
《除夕》:“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风光人不觉,已如后园梅。”
春节是亲人团聚的节日。在外地工作打拼的人,必须赶回家去过年。赶回家去吃年夜饭,所以,春运是中国交通的大事。春节最重要的是这顿吃年夜饭是年三十晚上吃的。年夜饭的餐桌是那个必须有鱼,而且是不吃的,留着,“年年有余”。
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贴对联是春节的必不可少的内容。春节的对联叫做“春联”。
吃喝玩乐,是春节的特色。 当然少不了的是赌钱。
春节期间有多种娱乐活动,如舞狮子等。其中一项重要活动是给亲友拜年。 中国人最快活的是过年,所以形容快活就说“像过年一样的快活”。
四 人日
人日——正月初七日。唐李百药《北齐书·魏收传》:
“魏帝宴百僚,问何故名' 人日’。皆莫能知。(魏)收对曰:' 晋议郎董勋《答问礼俗》云:“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薄帖屏风上。亦戴之,像人入新年,形容改新。”
人日的活动是登高。刘宪写道:“舆辇乘人人日,登临上凤京。” 隋代薛道衡(540——609年)有《人日思归》:
“入春才七人,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唐代诗人卢仝《人日立春》:
春度春归无限春,今朝方始觉成人。
从今克己应犹及,愿与梅花俱自新。
中国的动物们也有自己的节日:
鸡日——正月初一日
狗日——正月初二日
猪日——正月初三日
羊日——正月初四日
牛日——正月初五日
马日——正月初六日
在动物的节日里,人是不可以屠宰这种动物的。人日里,不但不可以杀人,人人都也应当作出一个人样子来,大家都来宣讲做人之道。《列子》记载说: 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于(赵)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
春天是 万物生长的季节,爱惜生命(人类,动物和植物)是春天的意识。
五 上元节(元宵节)
上元节(元宵节)——正月十五日。 元宵节吃元宵。元宵节的重要内容是观赏龙灯。 唐寅(1407——153年)《元宵》诗:“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五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满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宵节是中国人的狂欢节。苏味道(648?——705?年)《正月五夜游诗》中写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侬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惜夜,玉漏莫相催。
元宵节是中国的情人节。许多浪漫的恋爱故事都发生在元宵节的夜晚。曾巩(1019——1083年)的《上元》诗中描写道:
金鞍驰骋属儿曹,夜半喧阗意气豪。
明月满街流水远,华灯入望众星高。
风吹玉箫穿花急,人倚朱栏送目劳。
自笑低心逐少年,只寻前事捻霜毛。
这诗是从一个“捻霜毛”(摸自己的白胡子)的老者视野中对元宵节夜晚的描写。可见元宵节重要是青少年们的节日。某种意义上说,元宵节乃中国传统的青年节。
元宵节如果说苏味道的诗歌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那么欧阳修(1007——1072年)《生查子 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诗人所抒发的是元宵节夜晚的罗曼蒂克性了。朱淑真《元夜》: 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
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梦中。
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
赏灯那得功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
辛弃疾(1140——1207年) 《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最后的句子,王国维用来表示大学问的第三境界。
六 清明节
清明——四月4——6日。内容是:踏春、采摘、观赏、祭祀。其中最重要的祭祀祖先。
杜牧(——年)《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晏殊(991——1055年)《破阵子》: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
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来今宵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斗草是中国古代女孩子所喜欢的游戏。曹雪芹的《红楼梦》里描写过大观园里的女孩们的斗草游戏。注意:“笑从双脸生”,女孩子具有有两个“脸”,那个时候,“脸”指脸颊,妇女涂胭脂的地方。
清明的谚语很多,例如:“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春分有雨到清明,清明下雨无路行。”“清明前后一场雨,强如秀才中了举。”“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白首。”“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时节天转暖,柳絮纷飞花争妍。”
寒食——清明前一二日。禁止烟火,吃冷食。 是纪念春秋时代晋国的介子推的。
七 端午节
端午——又叫做:女儿节、天中节、五月节、诗人节、重午、夏节、浴兰令节、蒲节、端五、端阳、地腊、解棕节。端午节吃粽子。端午节家家户户插艾条和菖蒲,功能是驱邪。饮熏黄酒。端午节的重要活动是划龙舟。
诗人、学者闻一多曾作《端午考》、《端午节的历史教育》。闻一多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而已同五行学说有关:
一方面龙的数目既是五,所以在图腾社会的背景之下,“五”便成为一个神圣个数,而发展成为支配后来数千年文化的五行思想;一方面作为四龙之长的中央共主是第五条龙,所以“第五”便成为一个神圣的号数,至今还流行的五月五日端午节,便是那观念的一个见证。(1)
端午节的习俗是,用无色丝线缠孩子的手臂。
《御览》三一引《风俗通》:“五月五日以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得病,亦因怀屈原。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缕,一名无色丝,一名朱索,又有条达等组织物,以相赠遗。”
闻一多说,“这些臂上的饰物我们疑心是文身之遗。文身的主要部位本身手臂。”(2)“龙舟竞渡应该是史前图腾 社会的遗迹。”“龙舟只是文身的范围从身体扩张到身体之外的用具,所以它与文身的习俗同时存在的。”(3)
元末诗人舒頔(1304——1377年)《小重山 端午》:“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供女,庆端阳,细缠无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是端午节的风俗画。“沅湘”本是河流,这里指代大诗人屈原:
《艺文类聚》四引《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辄以竹筒储米,投水祭之。汉建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 君常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色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五日作粽,并带五色丝及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闻一多说,“至于拯救屈原的故事,最早的记载也只在六朝。”(4)
七 中秋节
中秋——八月十五日。又叫做:八月节、团圆节。以赏月、祭月、拜月为中心,饮食文化是吃月饼。
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但是担任徐州知州的苏辙,写下了《中秋月》诗:
暮云收尽溢清辉,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苏辙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官,中秋之夜,饮酒一直到此日早上。大醉。怀念弟弟苏辙。写下了《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中秋节,在南京做官的辛弃疾创作了一首词《太常引》: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恒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山河。斫去桂婆裟,人道是清光更多。
“人道是”之“人”指的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杜甫在《一百五十夜对月》中说:“斫却月中珪,清光应更多。”
辛弃疾也曾在中秋夜饮酒达旦,——
木兰花慢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秋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嫦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波,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勾?
八 重阳节
重阳——九月九日。又叫做:九九辰、九日、三秋节、女儿节、并九日、重九、黄花节、菊花节、落帽辰、暮节、朱萸节。单数为阳,双数是阴。九是单数,是阳。两个“九”,所以叫做“重阳”。重阳节是老人节。在进入老年化社会的时候,其重要性日益增加。重阳节既然是老人节,就需要加强老人意识的建设与宣传。
重阳节里,人们登高,饮重阳酒。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人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叹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泪沾衣?
“牛山”说的是齐景公。《晏子春秋·谏上》记载,齐景公到牛山游玩。向北一望,看到临淄城里金碧辉煌的宫殿,突然痛哭流涕,叹息说:“多美呀!可惜不能长生不老!”宠臣梁丘据跟着大哭起来,其他大臣也都低头叹息。惟独晏婴大笑说:“假如古人都长生不死,哪能轮到您住在宫殿里快活呢?”
唐代诗人张谔《九日宴》:
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
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
十 乞巧节
乞巧——七月七日。又叫做:双七、双夕、双星节、巧夕、兰夜星期、绮节。这是中国的女孩儿节。《荆楚岁时记》说:“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祈巧。” 唐代诗人崔颢《七夕》: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如,天上人间不相见。
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
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长信,汉代皇宫中宫殿,是太后居住的地方。班姬指西汉的班婕妤。 李商隐《七夕》:
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的年年一度来。
杜牧《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温庭筠(813?——870?年)《七夕》:
鹊归燕去两悠悠,青琐西南月如勾。
天上岁时星又转,人间离别水东流。
秦观(1049——1100年)《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是七夕诗词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
至于乞巧,元代诗人孙淑《七夕》:“乞巧楼前雨乍晴,弯弯新月伴双星。邻家小女都相学,斗取金盆看化生。”马朴臣《七夕》:“忙煞邻家小儿女,喁喁乞巧不成眠。”杨璞《七夕》: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到人间巧已多。
许权《七夕》: 七月之七夕,家家望牛女,神仙不可见,凉风何飕飗!我疑天孙之巧转近拙,东西隔断难飞越。一年一度一分离,千古银河响幽咽。不须乞巧向天孙,若赐巧来愁欲绝。君不见东家力田妇,耕馌常相随,旦暮共苦乐,白首不分离。又不见西邻有才女,夫婿上玉堂,终年不相见,怅望悲河梁。玉露无声夜清悄,盘中盼断蛛丝绕。不知巧思落谁家,只恐巧多人易老。寄语人间痴女儿,宁为其拙毋为巧。
“乞巧”之心,当然是好的。但是,真正的巧,可不是祈求来的,得依靠自己。
十一 其他节日
填仓——正月二十五日。 富察《燕京岁时记》:“ 每至二十五日,粮商米贩,至祭仓神,鞭炮最盛。居民不尽至祭,然必烹治饮食以劳家人,谓之填仓。” 中和——二月初一日。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而民间犹以青囊盛五谷瓜果之种相遗,谓之' 献生子’。自是城中士女,已有出郭探春、扫墓设祭者。” 上巳——三月三日。《韩诗》:“三月三桃花水之时,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于溱淆两水之上,执兰招魂续魄,拂除不祥。”范晔《后汉书·礼仪志》:“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涤垢痰,为大洁。”
腊日——十二月(腊月)初八日。又叫做“腊八节” 。主要节目是吃蜡八粥。
**毕生为中国人争得了十大人权
**毕其一生激战压在人民大众头上的“十恶权”,为人民争到了人权,开天辟地,意义非凡,深远影响后世千秋万代!
1、推翻地役权,争得土地权。旧中国少数地主占有90%耕地,靠土地地租剥削广大劳苦大众,如果不消灭地役权,失去土地的劳苦大众会代代为奴,势必严重影响生产力发展。是**,发动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彻底砸碎了这条地主锁链,赢得了农民的衷心拥护。就连**到了台湾后,也不得不效仿**搞了土改。
2、推翻奴役权,争得下层百姓生存权。存在几千年的土匪、恶霸、奴隶主、农奴主、老鸨彻底消失。从此中国没有老爷、太太,上等人、下等人之分,南霸天、黄世仁、刘文彩再也没有生存空间,人人都是劳动者,个个都能学文化,西藏人民和社会底层的妓女体会最深。
3、推翻官僚权,争得民权。**推翻了旧官僚政权,建立了基本没有贪污腐败的为人民服务的新型政权,反对官僚资本、反对腐败、反对欺压群众的官僚。开国之初,连老资格的大官张青山之流被枪决示众镇压就是例子。
4、推翻外国治权,争得民族权。英租界、法租界,外国在中华大地上享有的治权被彻底取消,“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招牌粉碎了,外国人掠夺中国资源,公然逃税行不通了,剥夺中国人生命、侮辱中国女性不受制裁的根本是不可能了。1949 年长江口炮击英国军舰紫石英号,迫使英国佬道歉,洗雪鸦片战争海战失败的百年耻辱:“中国
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5、推翻族权,争得独立权。亲不亲,阶级分。打破宗亲观念,祠堂、族长,封建势力靠边站了,封建族长再也不能动用家法宗法要人的命了。
6、推翻神权迷信,争得信仰自由权。一贯道、会道门,各种反动宗教,被**称为一不会生产粮食,二不会生产人,靠麻痹、欺骗、愚弄劳动人民的迷信,通通铲除,迷信产业渐渐没有了市场。
7、推翻夫权,争得女权、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权。妇女彻底扔掉了裹脚布,拥有姓名权,女干部、女飞行员、女战士、女拖拉机手、女教师、女科学家,顶起了半边天。
8、推翻特权,争得民权。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工农兵再教育。领导干部及其子弟,不允许脱离群众,不管你功多高、官多大,都不能骑在人民头上当官做老爷。
9、推翻大国霸权,争得第三世界民族反抗权,革命权。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勇斗世界两霸,坚决支持世界人民和霸权主义做斗争。很多国家获得独立解放。美帝头子尼克松到了**书房,俯首受教。放弃封锁中国,中国被一帮穷朋友抬进了联合国。
10、推翻资产阶级法权,争得平等权。反对两级分化、贫富悬殊,限制资产阶级法权。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提高社会福利,人人都知道,有困难,找组织。安排残疾人就业,纵使没儿没女,也能在“五保”制度下获得生存权。(源自:中华论坛)
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摘自1962年**《怎么恢复农业生产》讲话 综述
“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一句民间谚语能够和一个时代联系起来,除了语言本身的直白和传诵感外,更重要的是它来源于群众的切身实践,能够直指群众的深刻需求。
1978年春,距离北京1000多华里,山东一个偏僻的村落。一户农民被当成“资本主义暴发户”典型批斗,原因是村里除了这户农民外,其余各家都在外讨饭。
这是浩劫刚刚过去的时代。僵化而强大的体制及理论体系仍极具统治力,与此相应的是多年积贫后濒临崩溃的社会经济。穷则思变的冲动
与僵而不死的思想体系已势如水火。
什么能做、什么不能;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不是,没有现成的答案。
**认为,搞理论争论,就会贻误时机,错过发展机遇。空洞的争论无济于事,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应该大胆地实践,大胆地试,先不要下结论,干了再说。“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猫论”改变了过去凡事都要先以意识形态考量、凡事都要先从政治着眼、凡事都要先问问教条的思维习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猫论”成为中国将社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发展上的一个理论标志。
由此,个体正当的利益驱动得到了表演的机会,从而极大激发了整体的潜能。1980年末的统计显示了这一点:坚守在人民公社阵营里边的产量不增不减,包产到组的地方增产10%到20%;包产到户的地方增产30%到50%.
“猫论”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各个阶段,在很多场合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乡镇企业、特区、私营经济、证券、股票??与此同时,由“猫论”开启的思维之门已经洞开,个体、群体的创造趋于活跃,市场变得丰富起来。
故事
**猫缘
西单东南的一处普通四合院,是四川饭店的旧址。当年**最喜欢到四川饭店的宋厅,厅内挂有一幅黑猫白猫图。据称,小平曾在此谈到过姓“资”姓“社”问题。
**家中也挂有一幅《双猫图》。一只猫毛色雪白、茸毛轻柔,另一只猫毛色乌黑、黑里透亮。画的上方,是几行遒劲苍老的题词:“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就是好猫。”画者是被誉为“江南猫王”的著名画家陈莲涛。
1984年,**在上海时,得知“江南猫王”仍健在,便托人捎信向陈莲涛致意。陈精心构思,画了一幅《双猫图》,托人敬献给**。 猫有灵性,目光敏锐,活力充足,外柔内刚,这一点跟小平很相像。 坊间流传一种说法,猫有九命,所以**三落三起,每次下落后,都反弹得更高。
回眸
“猫论”挨批一举成名
1992年春天,88岁的**南巡武昌、深圳和珠海。
也就在那一年,“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成为坊间最流行的话语。2001年,APEC 首脑峰会上,这句话成为马来西亚总理马哈
蒂尔的开场白,寓意亚洲现在最需要的是发展。
“猫论”溯源,要回溯至上世纪60年代。
1962年,一些农村地区为了应对饥荒和自然灾害,自发产生了包产到户、责任田等各种各样的生产形式。
这些变化,在党内引起较大争论。
7月2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开会讨论“包产到户”问题。**认为,哪种生产形式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他引用刘伯承经常说起的四川谚语:“不管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等对此表示赞同。这只是一次内部会议的讲话,“猫论”并没有传播。
1962年7月7日,**接见出席共青团三届七中全会全体同志时,再次借用这句谚语来表述他对恢复农业生产和包产到户的看法。该讲话后收入《**文选》。
这是“猫论”第一次公之于众。后来讹传为:“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本是四川农村的一句俗语。天府之国,田多粮多,鼠多猫亦多。农人养猫,为的是灭鼠护粮。所以,黄猫也罢,黑猫也罢,只要能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猫论”就是在这
种共识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并逐渐流传起来的。
**的同乡和战友刘伯承,每逢大战在即,经常脱口而出的就是这句话。
**1962年的这两次讲话,不久即因**批评“搞单干风”收回。
“**”期间,“黄猫黑猫”这个比喻更被指责为“唯生产力论”,遭到批判。
“猫论”挨批,反而推动了它的传播。
1976年前后,**点名批评**。**说:“他这个人是不抓阶级斗争的,历来不提这个纲。还是‘白猫、黑猫’啊,不管是帝国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黑猫白猫论”就此成名。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猫论”成为了中国将社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发展上的一个理论标志。
上世纪80年代初,薄一波曾问**,对“黑猫白猫”这个说法现在怎么看?**回答:“第一,我现在不收回;第二,我是针对当时的情况说的。”
1985年,**再度当选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被摘登在《时代》周刊上。“猫论”的
影响扩大到世界。
41
作文六:《汉字的字体演变》6300字
秦书八体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这八种字体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分类的:
1、汉字发展不同时期的字体:大篆、小篆、隶书。
2、不同用途的特殊字体(基础均小篆):刻符、虫书、摹印、属书、殳书。
* 汉字字体演变的三个阶段
1、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演变为小篆:由形体随意、接近图画的写实象形变为形体整齐、接近抽象符号。
2、小篆演变为隶书:又称为“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变化,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使汉字从古文字阶段进入今文字阶段,是古今文字的转折点。
隶书打破了以象形为基础的构造方式,形成现代文字笔画的基本格局,象形意味更加淡薄,符号性进一步加强。
3、隶书演变为楷书:字体结构基本没变,用笔有些变化。
第一节?? 甲骨文
1、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汉字体系。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偶然发现。主要出现于河南安阳殷墟。其内容大多为当时占卜的卜辞,又称“甲骨卜辞”。
2、甲骨文是成熟的成体系的文字:
基本字形是象形字。
也有相当数量的假借字,借用象形字的字形表示一个同音词,与词的关系是借音。
有近五分之一表意又表音的形声字。
3、从形体看,甲骨文的主要特点:
1)象形程度较高,接近图画文字。
2)字体不规范:有的字方位可以颠倒;一个字可以有若干不同形体;偏旁可以不同。
4、甲骨文研究:
1)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书:刘鄂的《铁云藏龟》。
2)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书:孙诒让的《契文举例》。
3)考释方面集大成的:于省吾的《甲骨文字诂林》。
4)资料最丰富的: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
※相关链接:甲骨文化
第二节? 金文
1、金文:指商周时代刻在铜器上的文字,与甲骨文属于同一体系。因最初发现于钟鼎等器物上,又称钟鼎文。如图:
2、金文字体与甲骨文的共同点:形体都不规范。
不同点:
1)商代金文象形程度高于甲骨文。
2)金文范铸,笔法肥厚;甲骨文刀刻,笔画改为方形。
3)金文书写款式较甲骨文规整。
3、金文早晚期形体不尽一致。
4、春秋晚期后,金文中出现一些美术字体:
1)故意将笔画拉长或作曲折宛转之势。
2)字形之外,加画鸟虫之类装饰物。
第三节? 秦系文字
1、籀书(大篆):西周末年,周宣王大史籀作《史籀篇》,作为教授学童之书,并用以统一周王朝的文字。所用字体依班固《汉书.艺文志》和许慎《说文叙》说,即为大篆。
2、秦国在春秋及战国初期所用字体为史籀大篆。
3、目前发现的秦国文字:
1)石鼓文:唐初在陕西凤翔发现。是春秋战国之交刻于石碣上,笔法、形体与西周金文有明显继承关系的石刻文字。
2)诅楚文:秦王诅咒楚王而祈求天神保佑的石刻文字。
4、秦系文字中最重要的是小篆。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保存小篆最丰富,了解小篆最宝贵的资料;解读甲骨文、金文不可或缺的桥梁。
小篆:用于区别于大篆,指秦始皇书同文字,向全国推行的一种字体。是秦代的标准字体。
小篆是秦国文字继承西周晚期金文而一脉相承的字体。二者的共同点:形体规整匀称,笔画宛转流畅,象形程度不断降低。
小篆也是李斯等人作《仓颉篇》整理秦国文字的结果。
5、秦始皇“书同文”政策:用秦国文字小篆统一全国文字,删除六国文字中的奇形异体。
第四节? 六国文字
1、六国文字:指战国时期除秦国以外的东方六国文字。又称古文,来源于孔壁中的古文经。
2、六国文字的特点:1)草体或俗体流行;2)文字异形。
第五节? 隶书
1、隶书:战国末期在秦国篆文草体基础上形成的字体。除为篆书的草体在民间通行,逐渐成为正规字体。是汉代的标准字体。
2、隶书分为古隶和汉隶。
古隶:也称秦隶,还存在篆书痕迹,是尚未成熟的早期隶书。
汉隶(今隶):汉代逐渐成熟的隶书。笔法几乎完全脱离了篆体,逐渐形成波挑笔势。字形从略呈长方形变为略称扁方形。
3、从篆文发展成隶书的主要变化:
字形结构的改造:(隶分隶合)
1)将篆文圆转相连的笔画分解成平直的数笔。
2)将篆文相同的偏旁转化为不同位置的不同写法。
3)将篆文单个或多个不同的部件归并为相同的偏旁。
4)将篆文复杂的笔画省并为简单的笔画。
5)将篆文繁杂的字形省略一部分。
隶变:指篆书演变为隶书。这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变化,是古今文字的转折点。隶变使汉字结束了以象形线条为标识的古文字阶段,进入以笔画为标识的隶楷今文字阶段。这个阶段一直持续到现在。
(隶书打破了以象形为基础的构造方式,形成现代文字笔画的基本格局,符号性进一步加强。)
隶定:指古人用楷书笔法书写古文字字形。
第六节? 草书和楷书
1、草书:
1)广义:各种字体的草率写法,即通常所说的“草体”(对“正体”而言)。
2)狭义:在古隶字体上形成的特定字体。
章草:指脱胎于草古隶,尚有隶书章法的草书。西汉中后期基本形成。
今草:指章草发展到晋代,抛弃了波势挑法,采用某些楷书笔法,字中笔画、字与字间笔画常相勾连,笔画更减省的草体。代表人物:近代王羲之。
狂草:指唐代张旭、怀素等人在今草基础上随意增损勾连,字与字之间难分界限,失去交际功能,成为只供欣赏的艺术品的草书。
2、楷书:
1、楷书又名正书或真书,大约于东汉后期在汉隶草书基础上形成,同时受了草书的影响。魏晋时代是楷书与今隶并形的时期。南北朝以后,楷书取代今隶成为通行的标准字体。
2、楷书和今隶的区别:形体构造变化不大。笔法上楷书抛弃了今隶的波势挑法,笔画横平竖直,以顿笔收笔,不再上挑,左撇反粗为尖细,右捺取上挑留捺脚。就整个字势看,今隶较舒展、扁平,楷书较集中、竖长。
3、行书:
是介于楷书与今草之间的一种字体。接近楷书的叫行楷,接近草书的叫行草。是人们日常书写的常用字体。
※汉字形体演变图例
※考前辅导
简答题
1. 秦书八体的名称和各体的含义是什么?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关于含义参照教材请自己归纳)
2. 秦书八体是如何分类的?
秦书八体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分类的。大篆、小篆、隶书是汉字发展不同时期的字体,而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是不同用途的特殊字体。刻符是刻在符契上的文字;虫书又叫鸟虫书,是用于旗幡上的文字,笔画屈曲细长有如鸟虫;摹印是印章上的文字;署书是用于封检签署的文字;殳书是兵器上的文字。这几种字体的基础都是篆书,只是在形体上加些艺术色彩而已。
3. 大篆的名称始见于哪里?
大篆的名称始见于《汉书·艺文志》。班固说:"史籀十五篇,周宣王时大史作大篆十五篇。"
4. 什么是籀文?籀文和大篆是什么关系?
后世所谓籀文,也就是指的大篆。籀文和大篆的关系是同体异名。
5. 汉字字体的演变大约经历了那些阶段,各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汉字字体的演变,大约有三个阶段,一是从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变为小篆,二是从小篆变为隶书,三是从隶书变为楷书。
6. 为什么说从小篆到隶书,是字体变化最大的一次,是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
从小篆到隶书,是字体变化最大的一次,是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理由是小篆的字形结构被打破,象形意味淡薄,符号性加强。小篆的圆转笔势到隶书一般变为方折及横、撇、捺等笔画。小篆变为隶书,现代文字笔画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
7. 什么是楷书?什么是草书?什么是行书?
楷书、草书、行书汉字的三种字体的名称。笔画工整、结构严谨的是楷书;线条狂放、笔画符号较多的是草书;介于楷、草之间的是行书。
8. 什么是甲骨文?什么是甲骨卜辞?王懿荣和甲骨学有什么关系?
甲骨文是目前所知道的最早的汉字体系。甲指龟甲,骨指兽骨。甲骨文即指刻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甲骨卜辞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殷商二百七十多年商王等占卜的记录。殷人非常迷信,逢事即要占卜,不管是征伐、收成、狩猎,还是日常生活的天气、疾病,甚至是出行、做梦等都要卜问吉凶。占卜用的主要是龟甲(腹甲、背甲)、兽骨(牛肩胛骨为主)。占卜时在龟甲兽骨上钻凿小孔,然后烤炙,看烧出的裂纹即兆象来判断吉凶。负责占卜的人把这些以及事后应验的情况都刻记在甲骨上。二是指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字形。注意:严格说甲骨文的范畴要比甲骨卜辞的范畴大些。
甲骨文是金石学家王懿荣在1899年被偶然发现的。他在中药龙骨上发现有刻划的痕迹,他买回药店所有的龙骨,发现不只一片上有刻划的痕迹。经过认真的研究,他认为这应当是古老的文字。他又发现甲骨上刻有商王的名字,认定当是商代的卜甲,文字当在篆籀之前。从此甲骨文得到广泛注意,收集、考释甲骨文一时形成风气,通过甲骨文研究古代社会历史开拓了史学的新领域。一门新兴的学科--甲骨学出现了。
9. 每一片完整的卜辞记载的内容有哪几个方面,各方面的名称是什么?
每一片完整的卜辞,大概记载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占卜的日期和占卜人,称作"叙辞";二是要占卜的事,称为"命辞";三是审视兆纹,作出吉凶的判断,称作"占辞";四是事后应验的情况,称作"验辞"。
10. 卜辞记录的行款主要有哪些?
卜辞记录的行款主要有:1、竖行左行,2、竖行右行,3、左右对贞,从中间起,左半左行,右半右行。也有个别交错的情况,并不是主要的。
11. 从字的形体上看,甲骨文主要有哪些特点?
甲骨文主要有这样的特点:
(1) 象形程度比较高,接近图画文字。
(2) 字体不规范。
①有的字方位可以颠倒。
②一个字可以有若干不同的形体
③偏旁可以不同。
12. 甲骨文分几个时期?
甲骨学者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根据他所定的十项标准如世系、称谓、文法、字形、书体等将甲骨文分为五个时期,盘庚、小辛、小乙、武丁为第一期,祖庚、祖甲为第二期,廪辛、康丁为第三期,武乙、文丁为第四期,帝乙、帝辛(纣)为第五期。现代学者一般同意这个划分。这样,更便于甲骨文的断代研究。
13. 研究甲骨文的重要著作有哪些?
甲骨文研究始自清末,刘锷的《铁云藏龟》是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书,孙诒让的《契文举例》则是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书。其后,名家辈出,考释文字,研究古史,作出了不小的贡献。考释方面集大成的著作有于省吾的《甲骨文字诂林》,资料方面最丰富的著作有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工具书方面有孙海波的《甲骨文编》,徐中舒 的《甲骨文字典》,综合研究著作有陈梦家的《殷墟卜辞综述》等等。这些著作,为学习、研究甲骨文提供了便利。
14. 什么是金文?什么是钟鼎文?
金文指青铜器上的文字。古代称铜为金,所以叫金文。金文最初发现于钟鼎等器物上,所以又称作钟鼎文。
15. 最早搜集研究金文的著作是什么?
宋代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
16. 金文字体与甲骨文有什么不同?
金文字体与甲骨文有很多不同。第一,商代金文象形程度很高。第二,从笔势上看,由于金文是范铸,多保存肥厚的笔法,甚至是充实的团块,而甲骨文是刀刻,一般将圆形改为方形,团块则只勾勒轮廓。
第三,金文与甲骨文一样,形体不规范。同一个字,往往有多个形体。
第四,与甲骨文比,金文的书写款式比较规整,或正或反、或斜或倒的情况比起甲骨文来少得多了。偏旁的位置也是如此,尽管金文还有变换偏旁位置的。
17. 春秋晚期以后金文中出现的美术字体有什么特点?这些字体主要流行在什么地区的国家?
春秋晚期以后,金文中出现一些美术字体,一是故意将笔划拉长,甚或作曲折宛转之势。这种曲折宛转不是按物体的形态"随体诘诎",增强形象性,而是故作姿态。二是在字形之外,加画鸟虫之类的装饰品。
18. 什么是秦系文字?
秦系文字是由石鼓文和诅楚文等石刻文字构成秦国系统的文字。
秦系文字最重要的是小篆。小篆是秦国文字继承西周晚期金文而一脉相成的。
19. 什么是石鼓文?
石鼓文是指陕西凤翔发现的十个石碣的文字。唐初在天兴县即今陕西凤翔发现十个石碣因石碣形似鼓,故又称为石鼓。每个石鼓上刻着六七十个字的铭文,这些铭文主要是歌颂田猎宫囿的四言诗。据学者考证,这些石鼓约刻成于春秋战国之交,即秦悼公厉公之世。
20. 石鼓文、小篆与西周金文有什么关系?
石鼓文、小篆从笔法、形体均与西周金文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21. 什么是诅楚文?
诅楚文是秦王诅咒楚王而祈求天神保佑的文字。字也刻在石头上。宋代发现三块刻石,都用所刻天神取名,即亚驼、巫咸、大沈厥湫,文字基本相同。原石和拓本早已失传,只有后来的摹刻本。这些刻石大约在惠文后元至武王之际所刻。
22. 为什么说小篆不是李斯创造的?李斯对文字所作的整理主要有哪些?
秦小篆袭西周金文的传统而形成的,李斯等人只是整理秦国文字。李斯对文字所作的整理主要有:一、划一各种偏旁的形体,使之固定。二、确定偏旁在字中的位置,一般不再随意变换。三、字的形旁确定,一般同字不能用不同的形旁。这样一来,汉字的形体基本趋于定型化。
23. 六国文字有什么特点?
六国文字的特点有二:一是草体或俗体流行。第二个特点:文字异形。
24. 什么是隶书?隶书是如何产生的?
隶书是汉字的字体之一。一般分为古隶和汉隶。古隶是指早期的隶书,汉隶则指汉代逐渐成熟的隶书。隶书当在战国末期就产生了,它是在秦国篆书的基础上产生的。
25. 古隶和今隶有什么区别?
古隶是在战国末期秦国篆文草体的基础上形成的。汉隶是在古隶的基础上形成的。前着还有较多的篆书结构特点,而后者更加归整。笔法几乎完全脱离了篆体,而且逐渐形成了波挑的笔势。所谓"波势"、"挑法"是指较长的横划,先向左微顿,然后向右稍带波浪式,收笔时有捺脚并略向上挑。撇划收笔时也略向上挑。整个字形逐渐从略呈长方形变成略呈扁方形。这种笔势的出现,说明隶书已经从古隶演变成汉隶,隶书已经成熟了。这种发展,到东汉时期已经完成。
26. 隶书对篆书字形结构的改造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从篆文发展成隶书,除笔法笔势的改造之外,更主要的是字形结构的改造,这种改造,主要是简化。
(1). 将篆文的圆转相连的笔划,分解成平直的不同的数笔。
(2) 将篆文相同的偏旁转化为不同位置的不同的写法。
(3) 将篆文不同的部件归并为相同的偏旁。
①篆文单个部件归并为相同的偏旁。
②篆文多个部件归并为相同的偏旁。
(4) 将篆文复杂的笔划省并为简单的笔划。
(5) 将篆文繁杂的字形省略一部分。
27. "隶定"和"隶变"有什么不同?
汉末人用隶书的笔法来书写古文字的字形,人们称之为"隶古定"。后来有人把用楷书的笔法书写古文字字形称作"隶定"。"隶定"和"隶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隶定"和"隶变"所形成的字形是不同的,
28. 什么是草书?广义草书和狭义草书的概念有什么区别?
所谓草书,有广狭二义。广义者,各种字体的草率写法都可称作草书;狭义者,专指汉字演变中产生的一种特定的字体。
广义的草书指草体,狭义的草书指字体。
29. 说明楷书和今隶的异同。
楷书楷书又名正书或真书,是汉字隶揩阶段的重要字体。这种字体是在汉隶草体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受了草书的影响。
楷书和今隶在形体构造上没有多大的变化,只是在笔法上有所改造。楷书抛弃了今隶的波势挑法,笔划横平竖直,不再有波势,收笔也不再上挑,而一般以顿笔收笔。左撇不再有较粗的收笔,而是采用了草书的细尖。右捺也去掉了今隶上挑的笔法,但仍保留有捺脚。就
整个字势来说,今隶较为舒展,而楷书较为集中,今隶略呈扁平,而楷书稍显竖长。楷书克服了隶书难写的缺点,吸收了草书便捷的长处,而又工整易于辨识,因此自南北朝以后,一直到现在,都是正规场合的标准字体,虽然有些简体字产生,但总体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30. 行书是怎样产生的?行书有什么特点?
行书是在继承今隶草体或某些草书的笔法同时吸收了楷书的笔法的基础上形成的,逐渐成为介乎楷书与今草之间的一种字体。特点是:它没有固定的规矩,写得接近楷书的,叫做行楷;写得接近草书的,叫做行草。总之,行书比草书规矩整齐,容易辨识,又比楷书自由灵活,便于书写,是人们日常书写的常用字体
作文七:《汉字的演变反思》500字
在教学过程中,刘老师猜谜导入。带学生走进美轮美奂的汉字世 汉字的演变反思 界,让学生初步体验汉字的美与奇妙。
在品读“汉字之奇”,感受“汉字之美” 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刘老师充分利用阅读材料提供给学生的这张表格,让学生通过各种汉字字体的对比,初步了解汉字演变的过程。比如,学习甲骨文时,让学生自由读阅读材料《甲骨文的发现》、辨认甲骨文十二生肖等环节,让学生在与甲骨文的接触中感受祖先用聪明才智所创造出来的文明。学习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这几种字体时,则设计了作品欣赏、字体比较、写一写等环节,对各种字体有个大致的了解,增强学生对汉字的兴趣,感受汉字的美
在赞赞汉字 的环节 对汉字的演变再一次罗列,又设计了一个说话训练“身为炎黄子孙,此时,你想对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汉字的祖先说些什么?
然后通过汪竹柏《赞汉字》、外国人赞汉字的环节,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汉字的色彩美、声音美。
课堂是门遗憾的艺术刘老师这节课因为第一次上综合性学习,所以在课堂中干涉得比较多,该让学生评价的地方自己充当了主角,没有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性;2、因为没有听到下课铃声,课堂上多设计了一个背诵环节,造成了拖堂现象,这个环节可以省去不用。
这次活动我自己也在成长,语文学习不单是语言文字的训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快乐的事。
作文八:《汉字的演变》1500字
汉字的演变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殷商)(周) (秦)(汉)(魏晋)
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⑴ “声”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遥远漫长的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这就是语音的进化。例如:“ma、ba”用于代表“妈、爸”可能是从哭声“啊??”中分化出来。语音进化到现代,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汉语中大约有4×400=1600种声音。语音的分化必定有其自身一定的规律,从现代语言中可以分辩出一些线索。例如:
鹅、鸡、鸭、猫等家禽和家畜可能是依据其叫声而定其名的,如“嘎、喵、咯”。
“哈、喔、嘘、哎唷??”等声音是直接表示人类在不同情绪下的自然发声。
“五→午”、“苗→渺”、“木→冒”??音相通,意相联。
⑵ “形”是语言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必要的。在远古时代人类主要面临的是生存和种族延续问题。在与大自然和猛兽毒蛇等的斗争过程中,有时需要用“形”或“画”来表示事物。例如:远出狩猎,为了不至于迷失道路,可能在岩石上或树干上做一些标记。人类在狩猎时,也注意观察野兽的足迹,以辨别出野兽的特性。另外,人类也可能出于对神秘大自然的崇拜或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在岩洞壁上,画上“日、月、人、山、木、屮、动物、祖先??”等图象。
《说文解字[1]》说,“黄帝的史官仓颉看见鸟兽的脚印,明白可以用形来区分事理,开始创造文字。” 故有“仓颉造字”的典故。
⑶ “象”是创造汉字和《易》说理预事的主要方法。“日、月”等属于象形文字,是造字的基本部件。这些基本部件相互组合,产生各种各样的“象”,创造出更多的字。基本部件和字还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组合,产生用于表示各种事物、各种意念的诸多文字。
如:“明→日月”、“易→日勿→日月”,“旦→日一”(下边的“一”表示“地”,与“?”卦三阳爻象“天、人、地”相通),“显→日业”(“业”,表示地上有茂密的树木,“日”已上树梢,太明“显”了)。
这些字还可以组成更多的字。如:“盟→明皿”、“踢→?易”、“湿→氵显”、“但→亻旦”??。
造字和易理在这里完全相通,即所谓的“取象生理”的模糊思维和“阴阳互动”的二分原理。
⑷ “数”概念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类首先掌握的概念可能是“无”和“有”。没水喝会渴,没东西吃就会饿。“有月”字中表示手,“月”表示肉。“有”字原意“手下有肉”,有肉吃就不会挨饿。“有”进一步分化形成“一、二、三、多”等数的概念。
“数”向易符方向演变,逐渐从文字中分离,形成八卦,并在历史上的夏、商、周时期形成《易经》(《连山》、《归藏》、《周易》)。例如:奇数
(一、三、五、七、九)和偶数(二、四、六、八、十)是两组不同性质的数。若奇数属阳,偶数则属阴。在《河图》和《洛书》中以“黑、白”或“实心、空心”分别表示。《易》中用“阳爻、阴爻”(、)表示。数字“一、二、三”中若按《易》之思维,将“一”视为阳爻“”,“二”即为“”,“三”即为“?”。按阳爻重叠之原理,将阴爻也重叠,即为“、、?”。若再将“、”符号组合,即产生所有的易符。
研究“数”的加减乘除为算术。研究“数”的“象”,并且以“象”说
“理”,这是演绎《易经》了。汉字中,字根重叠现象比比皆是,这是“数理”在造字中的具体表现。例如:
⑸ “理”是“象、数”的扩展。汉字外延的演变主要是通过“理”来扩大的,即相“象”的事物,“理”也相通。例如:“明”本意是明亮,延伸出“眼睛看得清楚、心里明白、事情变得明显??”等。
上述汉字演变的五个阶段“音、形、象、数、理”,本质上也是创造汉字的五种基本方法。
作文九:《汉字的演变》700字
汉字的演变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它是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既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又积累了无比丰富的文化知识,它们依靠文字得以保存至今。作为记录、保存、传播知识的工具——文字,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了不可埋没的贡献。现代汉字的字体是经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演变而来的
甲骨文
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文字, 因刻在乌龟甲壳和牛的肩胛骨上, 故称" 甲骨文". 内容涉及政治, 经济, 军事, 气候, 习尚等许多方面, 是研究当时历史的重要资料. 甲骨文先后出土约14万片, 单字总数约4500个, 可认者约1700字. 甲骨文是现在汉字的" 祖先", 距今约3000多年,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即从那时开始.
金文
金文又叫钟鼎文,盛行于西周。它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的形体和结构与甲骨文相似,因为金文是把字刻在模子上再浇铸而成,比较容易写,所以它的笔画特点是:字形圆转, 大小均匀。象形性比甲骨文有所降低,字的定型性有所提高,但还有较多的异体字。
小篆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 实行了一连串的改革; 其中, 统一文字就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政策. 统一后的字称为小篆. 此种书体上承东周时秦国器铭与刻石文字, 会融各地书风而成, 为中国第一次统一之字体, 居书史转变之关键.
隶书:
隶书, 是小篆的简便写法, 最早流行于秦代下层人物中间, 相传为程邈在监狱中将其整理成一种新字体.
楷书:
楷书笔画平直, 字形方正, 书写简便. 直至今天, 楷书仍是汉字的标准字体
草书与行书 :
古代的中国人还创造出了两种可以快速书写的字体:草书和行书. 草书主要有章草, 今草和狂草3种
作文十:《古代汉字的演变》3900字
学习辅助网 .5730.net
一、文字起源
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采用了各种和各样的记事方法,最原始得计亊方法是: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
结绳记
不论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表示和记录数字或其他方位的
一些简单概念。如大事记大疙瘩,小事记小疙瘩。疙瘩的多少也代表东西的多少。它只能帮助人们记忆某些事情,却不能进行思想交流。所以不可能产生文字,只能说它是文字产生前的孕育阶段。图1
契刻记事
人们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做符号,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作为两半,双方各持一半。以两者吻合为凭据。古代契上刻的数
。 目主要适用来做债务凭证的。图2
图画文字
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不足。人们不得不采用其它的,比如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用文字的线条或笔划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的勾画出来,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图3
“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语言被广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
譬如,画了一头象,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象”。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类似于 “象”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久而用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这样的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终导致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这样,图画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图画和变成为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文字不再是图画的,而是书写的。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错,使人能认识就够了。”这就是原始的文字。
甲骨文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就是用写或刻的方式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来占卜,也有的是用来记事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为这个时候的文字多是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过来的,所以它的象形程度比较高,因为是刻在兽骨上,所以笔画比较细,直笔比较多。
甲骨文字(男 ):这个字是“男”,左为“田”,右为“力”。“力”是表示古代的一种农具“犁”的一种形状。在田里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5730.net
学习辅助网 .5730.net
劳动是古代男子的主要职责,因此用“男”这个符号来表示男人。
甲骨文字,帚(妇):这个字是“帚”像一把用植物做的笤帚,上部为帚苗,下部为帚把,有的中间还有绳索捆扎的样子,如图(二)甲骨文中,有时帚苗方向朝左,有时帚苗方向朝右。至今中国北方还在用高粱,黍子杆做笤帚,与字形很为想象。“妇”的繁体字为(婦),因为过去的女人在家里主要是做家务的。
这是甲骨文的“车,”你们看看,像不像一辆你们在博物馆或历史书里看见的古时候的车
这是十二属相,是不是有点像简意画。
这个时候,已经可以看出人们在造字时分为象形法,会意法和形声法,也就是已经出现了象形字,形声字,和会意字
你们看看象形字,“日”就是个圆圆的太阳,“月”就是弯弯的月亮,“水”向条小溪,“牛”特别突出了两个犄角。
而会意字里“明”写成为 ,,意为“日”和“月”带来的光明。“旦”写成, ,意意为太阳出地平线而升起。
关于形声字同学们都很熟悉,例如:“爸”是表音的“巴”字和表形的“父”字的结合;“芭”字是由“巴”和“++”搭配而成。
金文
商代后期,和西周时期人们把字铸刻在青铜器上,这就形成了金文,(因为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和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又叫钟鼎文)。与
甲骨文相比,金文的象形程度更高,而且有了线条化,平直化的趋势:金文的笔道肥粗,弯笔多。与甲骨文相比金文填实的写法,更形象生动逼真。图4
汉字的持续演变
大篆: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有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缺点是字体繁复,书写不方便。
小篆: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由于它的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钦睐,又因为它的笔画复杂,行事古怪,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一些印章刻制上,一直采用小篆。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5730.net
学习辅助网 .5730.net
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隶书:
到了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把小篆弯曲的线条改为平直的笔画,字体进一步简化,书写变的简便,但同时使古汉字的象形程度大为降低.形体扁方而规整。
草书:
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因它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又进一部发展成为今草。到了唐朝,又有了抒发情怀,寄情于笔端而表现的狂草。.草书本就来源于章草。(什么奏章:什么是诏书答:古代臣子向帝王呈递的意见
楷书:
随后柔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一直使用到
它的字形方正严整,笔画平直,有撇,捺和硬钩,,更便于书写.。图9我们今天所用的印现在,.
刷体就是由楷书演变而来的。
行书:
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宋体:
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成为宋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
总体来说中国汉字的发展,前后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5730.net
学习辅助网 .5730.net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
婴会意字。1.金文的形体,上部是“贝”,下部是“女”,表示妇女项上由贝做成的装饰品。
2.是小篆的形体,上部是两贝,其意不变。
是楷书繁体字。 3.
4.简化字。
“婴”字的本意是用贝做成的项链。义为“缠绕”、“围绕”,如古人陆机曾说:“世网婴我身。”世网比喻世事。就是说:世事把我缠绕住了。
“婴”字由项饰即宝贝。引申为婴儿之义。
“爵”象形字。1.甲骨文的形体,像古代酒器的形状,下有足。
2.金文的形体,更像酒器的形状,右边增加了一只手。
3.小篆的形体。
4.是楷书的写法。
“孕”会意字。1.甲骨文,外部是一个人面向左侧而立,腹中有一“子”,诚有“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样子。
2.小篆,上变成“乃”字,已无人形了,下部的“子”依然存在。
3.楷书的写法,由小篆演变而来。
学习辅助网 .5730.net 学习路上必备的交流学习网站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5730.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