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秋祭阅读答案》2200字
秋祭阅读答案
(“128815”);秋祭阅读答案
刘建超
“小戏妃”是红酒小说里的人物,红酒写小小说,故事都以相思镇为背景。
当年,相思古镇有个唱青衣的女演员,演皇妃爱由着自己的性子,她忘了自己是身穿日月龙凤衫的金枝玉叶,只要一出场,手端玉带侧身站定,就冲观众丢媚眼儿,师姐给她起了个绰号“小贱妃”。“小贱妃”的戏非常出彩,观众喜爱。县里的一个头头儿想对“小贱妃”非礼,岂料“小贱妃”戏里戏外两样人,义正词严地拒绝,全没了往日的妖媚。
我赞叹红酒笔下的人物形象,也很想见识一下“小贱妃”的原型。红酒认为我的想法可笑,那“小贱妃”是把舅舅讲的故事加工后虚拟出的人物,怎么能去现实中对号入座。
我和朋友相约去相思古镇寻访一座明末清初的古戏楼。时至晚秋,天已渐凉,道旁的白杨树在秋风中抖索着,枯黄的落叶萧瑟地飘零。垂暮泛黄的野草却显得精神饱满,摇曳着坚韧婀娜的身姿,不卑不亢地凄凉着。
古戏楼孤零零地出现在村口,看上去比我想象的还要沧桑。戏楼是两层土木结构硬山式建筑,下面的一层据说是演员起居和放置道具的场所,二层就是演出用的戏台了。台子上的楼板已经破裂,围栏也腐朽不堪,两根柱子上有楹联一副,字迹依旧遒劲飘逸:
“是虚是实当须着眼好排场,非幻非真只要留心大结局。”
村里人见有陌生的面孔来访,便三三两两地聚过来,好像也是第一次看到古戏楼子,与我们一起转悠着看。
这里唱过大戏吗,我觉得这不过是民间艺人的杂耍地方。
唱过~全本的《穆桂英挂帅》《西厢记》《铡美案)都唱过,你们不知道,听老人说原先这戏楼子对面是东大庙和昭帝寺,再往前两里地就是清代商铺一条街,繁华得很。每逢大集这儿都唱大戏,一唱就是七八天,热闹着哩。
噢,那你们听没听说过,当年剧团里有个绰号叫“小贱妃”的在这里唱过戏,
村人摇摇头,这是明清的戏楼,几十年前被当作学校,后来成了危房,学校早搬走了。
我走到二层的戏台前,凭栏眺望,想象着当年的繁茂风华,怂恿我的朋友唱了一段《梅妃》:下亭来只觉得清香阵阵,整衣襟我这厢按节徐行??
朋友喜欢戏曲,大学里曾修过此类课程,程派的韵味还是有的。我叫了声好。
村民都是在豫剧曲剧窝子里泡大的,对京剧没有多少概念。唯独一个背着柴草的老婆婆似乎听得很专注,还轻轻地点着头合着节拍。
婆婆,一看就知道您懂戏啊。我这位朋友唱得怎么样,
婆婆说,程派,唱得还中,就是神态不像。
哈,真遇到行家了。婆婆,您给指点指点。
婆婆环顾四周,犹豫着。
婆婆,我们从城里来,专门来访古戏楼。看这戏楼子多年没有琴鼓声了,它寂寞着哪。我看您老懂戏,也来一段吧,也不枉这戏楼子在咱村口矗#from本文来自学优网://.gkstk.end#立了几百年。
婆婆让我说动了心,放下柴草,掸掸褂子上的浮尘,伸手捋了捋头发,蹒跚着走上戏楼。就在她往台中央一站的那个瞬间,我们都惊呆了,只见她全没了不安和拘谨,一个亮相,开口唱的是《西厢记》里的红娘:
怨只怨你一念差,乱猜诗谜学偷花。
若打官司当贼拿,板子打、夹棍夹、游街示众还带枷。
姑念无知初犯法,看奴的薄面就饶恕了他。
一曲唱罢,竟然往台下丢了个飞眼。我们大声叫好。
村民说,还不知道怡萍她娘会唱戏哩。她闺女怡萍在剧团唱戏,多少年也没唱出个啥样法。听说傍了个大款,立马就出名了。在城里买了房子买了车,要接她娘进城享福,她娘死活不去还把闺女给骂走了。
婆婆走下台,朝我笑笑,又佝偻着身子,背起柴草郁郁而去。
品咖啡时,我把经过告诉了红酒,我说她肯定就是当年的“小贱妃”,假如她当初能灵活些,别去得罪权贵,现在也不至于落到这种地步,没准还在舞台上风光呢。
人,总要活个气节吧。说完,红酒不再搭话,凝神望着窗外,轻轻地唱了两句。什么词没听清,只是觉得那曲调除了低回婉转外还有些许惆怅忧伤??
?(结合小说品味下列加点词语。(5分)
?垂暮泛黄的野草却显得精神饱满,摇曳着坚韧婀娜的身姿,不卑不亢地凄凉着。
?婆婆走下台,朝我笑笑,又佝偻着身子,背起柴草郁郁而去。
?(简要分析红酒和朋友这两个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5分)
?(本文以“秋祭”为题,“祭”的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5分)
?(婆婆是不是红酒小说中“小贱妃”的原型,请加以探究。(8分)
1、(1)“不卑不亢”表现了野草饱满的精神和坚韧的身姿,象征了老婆婆的气节。(2分)(2)一是婆婆演艺高超,但无人知晓;二是女儿贪恋富贵名利,失去做人气节;三是现在处境凄凉。(3分。答对两点即可)
2((1)红酒:?引出“小贱妃”这个人物;?借红酒之口评价人物;?以红酒的情绪感染读者。(4分。各1分)(2)朋友:推动情节发展,引出老婆婆。(2分)
3(一祭古戏楼的衰败,二祭传统的戏剧文化的衰落,三祭像婆婆一样有气节的人命运的凄凉。(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可以有两种答案。
是。理由:两人演戏特点相同,如演戏都很出彩,都喜爱丢媚眼;性格相近,婆婆痛恨女儿丧失气节的行为,“小贱妃”拒绝权贵的非礼;命运相似,两人都湮没无闻;生活环境相同,都在相思古镇。(8分。)
不是。理由:红洒认为“小贱妃”是虚拟的人物,不能去现实中对号入座;小说中的人
物富有典型性,在现实生活中总能找到小说人物的影子,但未必是原型;村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婆婆会唱戏。(8分。)
作文二:《圆明园祭......阅读答案》1800字
阅读下面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圆明园祭
⑴那天很冷,我却刻意要到圆明园去。朋友们都劝说,圆明园没有什么可看的,只是几块烂石头,我说,你不懂我的心。
⑵北风凄厉,草木萧疏,断壁残垣,一览无余。
⑶然而,在凄厉的风雨声中,我却分明听到悠悠钟声,百鸟唱啁;透过萧疏草木,我看见了圆明之娇,长春之美,万春之秀,300亩园林春意正浓;断壁中,我看见了乾隆的题诗;残垣中,似见文源阁的浩翰藏书&&
⑷我听见了来自法国130年前的一个深情的声音:&&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汇集于圆明园;&&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假如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灿烂宝窟,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
⑸啊,一个惜墨如金的世界文豪,用了无所不极的文字来称赞她!以至100多年后仍引起人们振颤的心共鸣。
⑹然而,对于玉焚香殒了的美人,祭奠者越是抒以赞美,痴情者越是悲伤,正如白居易写《长恨歌》、汤显祖写《还魂》&&引得多少痴情男女欲悲欲死!此刻面对圆明园,我就是这种心情。
⑺我的心在哭,悲哀着美的逝去。
⑻我听见圆明园在哭泣,哭了100多年:以至我在遥远的南方也时常听见。
⑼圆明园在哭,哭护花无力;圆明园在泣,泣其悲惨遭遇渐被忘怀。
⑽我和圆明园在同声一哭!
⑾有好心人曾慷慨施舍,要把圆明园重修建。
⑿不管好心人如何慈悲,可我总要与刽子手杀死杨虎成后,在他英骸上建筑花圃这残酷的事实联想;我甚至联想到有人要把马嵬坡上的杨玉环的玉骨支起来,再披上半透明的比基尼。
⒀这是历史的悲哀!
⒁他们看不见圆明园的额头上耻辱两个黑字,他们听不到一个在屈辱中哭泣的母亲对她儿孙的声声嘱托以及希望着争气的未来。
⒂站在这写满血字的废墟上,我面对现实,拼搏未来!
⒃我见到了萧疏草木之上有苍郁的青松、冲天傲雪;我见到了熏烟的巨石峥嶙屹立,傲骨常在!
⒄100多年前,方才唱赞诗的作者坚信:总有这样一天——解放了的而且把身上的污浊洗刷干净了的法兰西,将会把自己的赃物交还给被劫夺的中国。
⒅而我永远相信:有志气的炎黄子孙,决不会让那屈辱的历史重演!一定会在这古老的土地上巍然屹立,奔向辉煌的未来!
1.从全文看,我刻意要去圆明园而朋友们劝我别去的理由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⑷段中那个深情的声音是谁发出的?你从我们所学的哪篇文章可以看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圆明园哭泣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全文看,第⒁节中的他们是指什么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列举二个关于军事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默写一句关于战争的名言或诗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完全文,请结合所学课文,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民族历史中的耻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我刻意要去圆明园的理由:缅怀过去,哭泣历史。同时面对现实,拼搏未来。 朋友们劝我别去的理由:圆明园没有什么可看的,只是几块烂石头。 2.雨果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3.哭护花无力,泣其悲惨遭遇渐被忘怀。
4.慷慨施舍想重修圆明园的人。 5.例:马革裹尸、草木皆兵等。(不唯一) 6.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不唯一) 7.略。
作文三:《圆明园祭阅读答案》1300字
现代文中的文学作品阅读理解题,一般考查表达技巧、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语言的鉴赏、思想内容赏析以及知识运用和探究能力。今天,查字典语文小编就以圆明园祭阅读答案为例,以供大家练习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圆明园祭
冯 峥
①那天很冷,我却刻意要到圆明园去。朋友们都劝说,圆明园没有什么可看的,只是几块烂石头,我说,你们不懂我的心。
②北风凄厉,草木萧疏,断壁残垣(音圆),一览无余。
③然而,在凄厉的风雨声中,我却分明听到悠悠钟声百鸟唱啁(音周);透过萧疏草木,我看见了圆明之娇,长春之美,万春之秀,300亩园林春意正浓;断壁中,我看见了乾隆的题诗;残垣中似见文渊阁的浩瀚藏书&&
④我听见了来自法国130年前的一个深情的声音&&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汇集于圆明园;&&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假如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灿烂宝库,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
⑤啊,一个惜墨如金的世界文豪,用了无所不极的文字来称赞她!以至100多年后仍引起人们振颤的新的共鸣。
⑥然而,对于玉焚香陨了的美人,祭奠者越是抒以赞美,痴情者越是悲伤,正如白居易写《长恨歌》、汤显祖写《还魂》&&引得多少痴情男女欲悲欲死!此刻面对圆明园,我就是这种心情。
⑦我的心在哭,悲哀着美的逝去。
⑧我听见圆明园在哭泣,哭了100多年:以至我在遥远的南方也时常听见。
⑨圆明园在哭,哭护花无力;圆明园在泣,泣其悲惨遭遇渐被忘怀。
⑩我和圆明园在同声一哭!
⑾有好心人曾慷慨施舍,要把圆明园重修建。
⑿不管好心人如何慈悲,可我总要与刽子手杀死杨虎城后,在他英骸上建筑花圃这残酷的事实联想;我甚至联想到有人要把杨玉环的玉骨支起来,再披上半透明的比基尼。
⒀这是历史的悲哀!
⒁他们看不见圆明园的额头上耻辱两个黑字,他们听不到一个在屈辱中哭泣的母亲对她儿孙
的声声嘱托以及希望着争气的未来。
⒂站在这写满血字的废墟上,我面对现实,拼搏未来!
⒃我见到了萧疏草木之上有苍郁的青松,冲天傲雪;我见到了熏烟的巨石峥磷屹立,傲骨常在!
⒄100多年前,方才唱赞诗的雨果先生坚信:总有这样一天——解放了的而且把身上的污浊洗刷干净了的法兰西,将会把自己的赃物交还给被劫夺的中国。
⒅而我永远相信:有志气的炎黄子孙,决不会让那屈辱的历史重演!一定会在这古老的土地上巍然屹立,奔向辉煌的未来!
1.从全文看,我刻意要去圆明园而朋友们劝我别去的理由个是什么?
2.请回答圆明园哭泣的原因。
3.从全文看,第⒁段中的他们是指?
4.就是否重新修建圆明园这个问题,作者持什么态度?
5.残破的圆明园作为历史的写照,对我们炎黄子孙有何作用?请用一句名言回答。
圆明园祭阅读答案由语文网小编整理并分享,仅供参考:
1.我是想去祭圆明园,所以我要去;而朋友们以为我是看风景,而那没什么可看的,故劝我别去。
2.因为护花无力和其悲惨遭遇渐被忘怀。
3.慷慨施舍想把圆明园重新修建的人。
4.作者持否定态度。
5.读史使人明智。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圆明园祭阅读答案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查字典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作文四:《圆明园祭阅读答案》14400字
圆明园祭阅读答案
圆明园祭阅读答案篇一
《圆明园祭》
圆明园祭 冯峥
那天很冷,我却刻意要到圆明园去。朋友们都劝说,圆明园没有什么可看的,只是几块烂石头,我说,你不懂我的心。?
北风凄厉,草木萧疏,断壁残垣,一览无余。?
然而,在凄厉妁风雨声中,我却分明听到悠悠钟声,百鸟唱啁;透过萧疏草木,我看见了圆明之娇,长春之美,万春之秀,300亩园林春意正浓;断壁中,我看见了乾隆的题诗;残垣中,似见文源阁的浩翰藏书……?
我听见了来自法国130年前的一个深情的声音:……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汇集于圆明园;……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假如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
之大成的灿烂宝窟,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
啊,一个惜墨如金的世界文豪,用了无所不极的文字来称赞她!以至100多年后仍引起人们振颤的心共鸣。?
然而,对于玉焚香殒了的美人,祭奠者越是抒以赞美,痴情者越是悲伤,正如白居易写《长恨歌》、汤显祖写《还魂》……引得多少痴情男女欲悲欲死!此刻面 对圆明园,我就是这种心情。?
我的心在哭,悲哀着美的逝去。?
我听见圆明园在哭泣,哭了100多年:以至我在遥远的南方也时常听见。? 圆明园在哭,哭护花无力;圆明园在泣,泣其悲惨遭遇渐被忘怀。? 我和圆明园在同声一哭!?
有好心人曾慷慨施舍,要把圆明园重修建。?
不管好心人如何慈悲,可我总要与刽子手杀死杨虎成后,在他英骸上建筑花圃这残酷的事实联想;我甚至联想到有人要把马嵬坡上的杨玉环的玉骨支起来,再披上半透明的比基
尼。?
这是历史的悲哀!?
他们看不见圆明园的额头上“耻辱”两个黑字,他们听不到一个在屈辱中哭泣的母亲对她儿孙的声声嘱托以及希望着争气的未来。?
站在这写满血字的废墟上,我面对现实,拼搏未来!?
我见到了萧疏草木之上有苍郁的青松、冲天傲雪;我见到了熏烟的巨石峥嶙屹立,傲骨常在!?
100多年前,方才唱赞诗的雨果坚信:总有这样一天——解放了的而且把身上的污浊洗刷干净了的法兰西,将会把自己的赃物交还给被劫夺的中国。?
而我永远相信:有志气的炎黄子孙,决不会让那屈辱的历史重演!一定会在这古老的土地上巍然屹立,奔向辉煌的未来!?
题目: 14(从全文看,“我”刻意要去圆明园而朋友们劝“我”
别去的理由各是什么?
15(第?、?两段的描写,轻松中蕴含着,沉静中透露出,作用是。
16(第?段中那个“深情的声音”是谁发出的,
17(第?段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其中的“这种心情”是指的心情。
18(第?段中的“悲哀”的词性已由 词活用为 词。 19(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圆明园哭泣的原因。
20(从全文看,第?节中的“他们”是指 。 21(就是否重建圆明园这个问题,作者持什么态度?
22(残破的圆明园作为历史的写照,对我们炎黄子孙有何作用?请用培根的一句名言回答。
【补充资料】 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于10月6日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法军
队洗劫二天后,向城内开进。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火烧圆明园,这是人们说惯了的一个提法。其实,火烧圆明园的真正概念,不仅是火烧圆明园,而是火烧京西皇家三山五园。焚毁的范围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
这三山五园是: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
历史上侵略军火烧圆明园曾有两次。第一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法联军到处烧杀抢掠、野蛮洗劫、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园内寺庙建筑也大多被毁于火。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本意是将其夷为平地,但是由于圆明园园子的面积太大,景点分散,而且水域辽阔,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景点幸免于难。据同治十
二年(1873年)冬查勘,园内尚存有建筑13处。如,圆明园的蓬岛瑶台、藏舟坞,绮春园的大宫门、正觉寺等。
第二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烧圆明园,使这里残存的13处皇家宫殿建筑又遭掠夺焚劫。
在文学作品中似乎把火烧圆明园的罪过,归咎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之无能。听起来好象也有一些道理,但并不确切。历史上的无数事实表明,一个贫穷落后、弱小的国家和民族,只能处于被压迫、被剥削、被凌辱、被掠夺的地位。火烧圆明园的历史则再次证明:国家贫穷、落后、软弱就要挨打。
现在,圆明园已辟为遗址公园,并正对遗址进行保护性维修,恢复山形水系、园林植被、桥涵闸路,部分古建筑也将重修。
圆明园祭阅读答案篇二
《阅读题》
圆明园祭
冯 峥
?那天很冷,我却刻意要到圆明园去。朋友们都劝说,圆明园没有什么可看的,只是几块烂石头,我说,你们不懂我的心。
?北风凄厉,草木萧疏,断壁残垣(音“圆”),一览无余。
?然而,在凄厉的风雨声中,我却分明听到悠悠钟声百鸟唱啁(音“周”);透过萧疏草木,我看见了圆明之娇,长春之美,万春之秀,300亩园林春意正浓;断壁中,我看见了乾隆的题诗;残垣中似见文渊阁的浩瀚藏书??
?我听见了来自法国130年前的一个深情的声音??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汇集于圆明园;??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假如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灿烂宝库,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
?啊,一个惜墨如金的世界文豪,用了无所不极的文字来称赞她~以至100多年后仍引起人们振颤的新的共鸣。
?然而,对于玉焚香陨了的美人,祭奠者越是抒以赞美,
痴情者越是悲伤,正如白居易写《长恨歌》、汤显祖写《还魂》??引得多少痴情男女欲悲欲死~此刻面对圆明园,我就是这种心情。
?我的心在哭,悲哀着美的逝去。
?我听见圆明园在哭泣,哭了100多年:以至我在遥远的南方也时常听见。 ?圆明园在哭,哭护花无力;圆明园在泣,泣其悲惨遭遇渐被忘怀。
?我和圆明园在同声一哭~
?有好心人曾慷慨施舍,要把圆明园重修建。
?不管好心人如何慈悲,可我总要与刽子手杀死杨虎城后,在他英骸上建筑花圃这残酷的事实联想;我甚至联想到有人要把杨玉环的玉骨支起来,再披上半透明的比基尼。 ?这是历史的悲哀~
?他们看不见圆明园的额头上“耻辱”两个黑字,他们听不到一个在屈辱中哭泣的母亲对她儿孙的声声嘱托以及希望着争气的未来。
?站在这写满血字的废墟上,我面对现实,拼搏未来~
?我见到了萧疏草木之上有苍郁的青松,冲天傲雪;我见到了熏烟的巨石峥磷屹立,傲骨常在~
?100多年前,方才唱赞诗的雨果先生坚信:总有这样一天——解放了的而且把身上的污浊洗刷干净了的法兰西,将会把自己的赃物交还给被劫夺的中国。
?而我永远相信:有志气的炎黄子孙,决不会让那屈辱的历史重演~一定会在这古老的土地上巍然屹立,奔向辉煌的未来~
1.从全文看,“我”刻意要去圆明园而朋友们劝“我”别去的理由个是什么,
2.请回答圆明园哭泣的原因。
3.从全文看,第?段中的“他们”是指,
4.就是否重新修建圆明园这个问题,作者持什么态度,
5.残破的圆明园作为历史的写照,对我们炎黄子孙有何作用,请用一句名言回答。 第二部分:
邂逅霍金
葛剑雄
?自从《时间简史》在中国翻译出版后,知道霍金的人越来越多。青年人争相阅读《时间简史》,一时颇有洛阳纸贵之势。我没有看过这本书,但我对霍金以高度残疾之身写出如此经典著作的精神和业绩,却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圆明园祭阅读答案篇三
《阅读专题第二讲》
教辅精选第二讲
记叙文阅读
11( 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12( 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
(1) 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
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 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 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
(8) 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门见山。G、倒叙
13( 修辞方法及作用
(1)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
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 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圆 明 园 祭
1 现 代 文 阅 读 板 块
圆明园祭阅读答案篇四
《哭泣的圆明园》
哭泣的圆明园
张晓惠
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臂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去。 是阴凄凄的天,是冷嗖嗖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见一个人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科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玉白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后来我就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我没带相机,但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水不磨灭的壁画。
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
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曾经寂静的圆明园一片喧嚣。柳绿桃红藤紫,满目春色也罢,昔日皇族的休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门票从五角涨到二十五元也罢,这遗址这偌大的园子要人管理也得养活自己。装饰华丽的人力车左右缠着:去福海?去绮春风?就十元,拖您去西洋楼您哪!谢了您哪,我说,我就是想自个儿走走。
往前,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竟也有这许多的人!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着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儿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声唱着“对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几位看上去似干部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像,那捧着相机的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在大水法遗址前,就是那小时在书中看到,十年前在那霹儿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
刹那,我有点不知所措。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要唱歌蛮好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
前些年,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论,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了。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嘻闹的人群,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岁月之后,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
该是来圆明园,天就要阴的。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圆明园祭阅读答案篇五
《江苏省泰州市201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泰州市201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
(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015(4
一、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来临之际,我们要________日本的右翼政客们,历史是绝不容________的。昧
良心者多噩梦,长此以往,弄出个________不齐的毛病来,可对健康不利。当然,我们更要警惕的是,逆潮流而动者最终易成为________。
A. 正告 窜改 心率 不逞之徒
B. 警告 篡改 心率 亡命之徒
C. 正告 篡改 心律 不逞之徒
D. 警告 窜改 心律 亡命之徒
2. 按照规范、平实的要求对下面这段网络语言所做的转述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他总是自以为颜值高,凡事都很任性,而且稍有点成绩,就爱说自己是人品爆发,哎,心塞呀~
A. 他总是自认为长得很帅,凡事都很认真,而且稍有点成绩,就爱说自己是时来运转,哎,让人感觉很有意思啊~
B. 他总是自认为长得很帅,凡事都无所顾忌,而且稍有点
成绩,就爱说自己是时来运转,哎,让人感觉很不舒服啊~
C. 他总是自认为威望很高,凡事都无所顾忌,而且稍有点成绩,就爱说是因为自己人品好,哎,让人感觉很不舒服啊~
D. 他总是自认为威望很高,凡事都很认真,而且稍有点成绩,就爱说是因为自己人品好,哎,让人感觉很有意思啊~
3. 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3分)( )
A. 各位书友~新版《普希金诗选》业已售罄。本店正在组织货源,一旦到货,当函请各位光临~
B. 兹捡到钱包一只,内有饭卡等物品,暂惠存我处,遗失者请电话或短信联系后勤组王子健。一经核实,定当奉还。
C. 先生迟暮之年,仍躬耕三尺讲台,实令后学感佩~值此六十华诞之日,恭祝您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D. 十二年寒窗苦读,我辈岂能马齿徒增,今日自当驰骋考场,蟾宫折桂,实现自我,感恩母校,报效祖国~
4. 下列谜底与谜面依次对应最为恰当的一组是(3分)( )
【谜面】 甲:唠叨不休;乙:袁世凯称帝;丙:新月如钩;丁:汨
【谜底】 ? 白云无尽时;? 海上生明月;? 东边日出西边雨;? 琵琶声停欲语迟;? 至今思项羽;? 此曲只应天上有;? 日出江花红胜火;? 清光犹为君
A. ???? B. ???? C. ???? D. ????
5.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必须通过学校才能培养出来。______________。
? 即使现代工厂的经营管理。
? 所需的工程技术人才,也非得经过专门的学校培养才行。
第 1 页 共 12 页
圆明园祭阅读答案篇六
《九年级(上)第四单元语文试题》
2009—2010学年(上)九年级第四单元语文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45分钟;命题:刘世昌) 班级:初三( )班 座号: 姓名: 得分:
选择题(25分)
1(下面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咫尺(zhǐ) 锐减(lèi) 未雨绸缪(miù) (((非选择题(75分)
一、实践应用。(13分)
6(湾坞中学初三(6)班的郑宇萍准备向《宁德晚报》投稿,她已经查得《宁德晚报》编辑部地址是:宁德市蕉城北路15号,邮政编码是:352100,本地邮政编码:355006。请你替她填写下面信封:(9分)
B(苟(同(ɡ?u) 希冀((jì) 毋(庸赘言(wù) C(了(然(liào) 擅(自(zhàn) 瘦骨嶙(峋(lín) D(亏(心(kuī) 劫掠((lüè) 忐(忑不安(tǎn)
2(下面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5分) A(抉择 取悦 眼花缭乱 B(争辩 瞥见 举轻若重 C(逾时 辅育 一泄千里 D(豁达 纽带 微不足道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5分)
A(外人巧言令色((((,意在图我台湾,此世人所共知者。(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 B(我曾倚马万言((((,可给你写信,笔有如千斤。(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又快又好。) C(上帝在他们身上看见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美和一种从未见过的力量。(没法用语言形容。) D(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宏伟美丽,气势盛大。)
4(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5分)
A(信件里的称谓应写在第一行顶格,后加冒号,以示尊敬。
B(刘亚洲的《给儿子的一封信》中提到儿子的优点,一是“心地善良”,一是“具有平民思想”。 C(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给女儿的信》中他正面回答了女儿的问题,爱情就是人类永恒的美与力量。D(《给巴特勒的信》先极力描绘圆明园的神奇壮丽,然后才写侵略者对其焚烧洗劫。这样安排材料就是以“美”来衬托“丑”,越是写圆明园的美,就越是突现出侵略者毁灭人类文明的丑恶行径可恨之至。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5分)
A(霞浦摩尼教遗迹的发现,是近年来我国宗教考古最重要发现之一。 B(动车速度大约是普通火车速度的两倍左右。
C(自从他报名参加校运会的那一天起,就一直认真刻苦地训练。 D(是否重视课内外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7(2009年11月16—18日第三届海峡两岸茶博会在福建省宁德市举行,本届茶博会吉祥物取名为“宁宁”,请你说说吉祥物有什么深意,(4分)
二、阅读理解。(62分)
(一)阅读《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完成下列各题。(18分)
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台湾终必回归祖国,早日解决对各方有利。台湾同胞可安居乐业,两岸各族人民可解骨肉分离之痛,在台诸前辈及大陆去台人员亦可各得其所,且有利于亚太地区局势稳定和世界和平。吾弟尝以“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自勉,倘能于吾弟手中成此伟业,必为举国尊敬,世人推崇,功在国家,名留青史。所谓“罪人”之说,实相悖谬,局促东隅,终非久计。明若吾弟,自当了然。如迁延不决,或委之异日,不仅徒生困扰,吾弟亦将难辞其咎。再者,和平统一纯属内政。外人巧言令色,意在图我台湾,此世人所共知者。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愿弟慎思。
8(选文作者从什么角度对蒋经国进行劝说的,(4分)
9(“倘能于吾弟手中成此伟业”中的“伟业”指什么,(4分)
10.台湾问题的解决,对于全中国人民都有哪些好处,对蒋经国又有什么好处,用原文回答。(10分)
1
圆明园祭阅读答案篇七
《2013年北京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_含解析)》
2013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语文试卷
第?卷(共70分)
一、语文基础,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卡上用铅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
母涂黑涂满。(共12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绯红(fēi) 狭隘(yì) 津津有味(jīn) (((
B(剔透(tī) 步骤(zhòu) 既往不咎(jiù) (((
C(濒临(bīn) 颈椎(jīng) 载歌载舞(zǎi) (((
D(庇护(pì) 广袤(mào) 中流砥柱(jīn) (((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古木参天,竹林掩映,环境十分清幽静谧。
B(素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兰亭序》是学习行书的首先字帖。
C(面对圆明园的断壁残垣,我们坚定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信念。
D(垃圾分类即能回收可再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环保,可谓两全其美。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或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重庆合川区三汇天然石体,虽不及云南石林壮观奇绝,也不及湘西红石林古朴秀雅,却也形态万千,别具匠心。 ((((
B(他出射于书画世家,自幼便随研究敦煌艺术的父亲出入莫高窟,耳濡目染,最终选((((择了用线条的色彩演绎人生。
C(玉不琢不成器,一个运动员天赋再好,如果没有教练的悉心心指导和严格训练,也((((((
难以超越自我,取得优异成绩。
D(柳敬亭拜说书艺人莫后光为师,虚心学习,说书技艺炉火纯青,成为扬州评话的一代宗师,真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4(在下面语段中,一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沙漠地区的兀鹰个个都是捕猎高手,却很少单独出去,这与沙漠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有很大关系, 这种环境下,为了避免被天敌捕获,许多弱小运动都有很强的逃生能力, 兀鹰来说, 想获得足够食物,单干就不如合作。
A(因为 但是 只要 B(所以 因此 只要
1
圆明园祭阅读答案篇八
《江苏省泰州市201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泰州市201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
(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015(4
一、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来临之际,我们要________日本的右翼政客们,历史是绝不容________的。昧良心者多噩梦,长此以往,弄出个________不齐的毛病来,可对健康不利。当然,我们更要警惕的是,逆潮流而动者最终易成为________。
A. 正告 窜改 心率 不逞之徒
B. 警告 篡改 心率 亡命之徒
C. 正告 篡改 心律 不逞之徒
D. 警告 窜改 心律 亡命之徒
2. 按照规范、平实的要求对下面这段网络语言所做的转述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他总是自以为颜值高,凡事都很任性,而且稍有点成绩,就爱说自己是人品爆发,哎,心塞呀~
A. 他总是自认为长得很帅,凡事都很认真,而且稍有点成绩,就爱说自己是时来运转,哎,让人感觉很有意思啊~
B. 他总是自认为长得很帅,凡事都无所顾忌,而且稍有点成绩,就爱说自己是时来运转,哎,让人感觉很不舒服啊~
C. 他总是自认为威望很高,凡事都无所顾忌,而且稍有点成绩,就爱说是因为自己人品好,哎,让人感觉很不舒服啊~
D. 他总是自认为威望很高,凡事都很认真,而且稍有点成绩,就爱说是因为自己人品好,哎,让人感觉很有意思啊~
3. 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3分)( )
A. 各位书友~新版《普希金诗选》业已售罄。本店正在组织货源,一旦到货,当函请各位光临~
B. 兹捡到钱包一只,内有饭卡等物品,暂惠存我处,遗失者请电话或短信联系后勤组王子健。一经核实,定当奉还。
C. 先生迟暮之年,仍躬耕三尺讲台,实令后学感佩~值此六十华诞之日,恭祝您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D. 十二年寒窗苦读,我辈岂能马齿徒增,今日自当驰骋考场,蟾宫折桂,实现自我,感恩母校,报效祖国~
4. 下列谜底与谜面依次对应最为恰当的一组是(3分)( )
【谜面】 甲:唠叨不休;乙:袁世凯称帝;丙:新月如钩;丁:汨
【谜底】 ? 白云无尽时;? 海上生明月;? 东边日出西边雨;? 琵琶声停欲语迟;? 至今思项羽;? 此曲只应天上有;? 日出江花红胜火;? 清光犹为君
A. ???? B. ???? C. ???? D. ????
5.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必须通过学校才能培养出来。______________。
? 即使现代工厂的经营管理。
? 所需的工程技术人才,也非得经过专门的学校培养才行。
圆明园祭阅读答案篇九
《2013年北京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_含解析)》
2013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语文试卷
第?卷(共70分)
一、语文基础,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卡上用铅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共12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绯红(fēi) 狭隘(yì) 津津有味(jīn) (((
B(剔透(tī) 步骤(zhòu) 既往不咎(jiù) (((
C(濒临(bīn) 颈椎(jīng) 载歌载舞(zǎi) (((
D(庇护(pì) 广袤(mào) 中流砥柱(jīn) (((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古木参天,竹林掩映,环境十分清幽静谧。
B(素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兰亭序》是学习行书的首先字帖。
C(面对圆明园的断壁残垣,我们坚定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信念。
D(垃圾分类即能回收可再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环保,可谓两全其美。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或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重庆合川区三汇天然石体,虽不及云南石林壮观奇绝,也不及湘西红石林古朴秀雅,却也形态万千,别具匠心。 ((((
B(他出射于书画世家,自幼便随研究敦煌艺术的父亲出入莫高窟,耳濡目染,最终选((((择了用线条的色彩演绎人生。
C(玉不琢不成器,一个运动员天赋再好,如果没有教练的悉心心指导和严格训练,也((((((
难以超越自我,取得优异成绩。
D(柳敬亭拜说书艺人莫后光为师,虚心学习,说书技艺炉火纯青,成为扬州评话的一代宗师,真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4(在下面语段中,一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沙漠地区的兀鹰个个都是捕猎高手,却很少单独出去,这与沙漠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有很大关系, 这种环境下,为了避免被天敌捕获,许多弱小运动都有很强的逃生能力, 兀鹰来说, 想获得足够食物,单干就不如合作。
A(因为 但是 只要 B(所以 因此 只要
1
圆明园祭阅读答案篇十
《2013年北京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_含解析)[2]》
2013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语文试卷
第?卷(共70分)
一、语文基础,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卡上用铅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共12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绯红(fēi) 狭隘(yì) 津津有味(jīn) (((
B(剔透(tī) 步骤(zhòu) 既往不咎(jiù) (((
C(濒临(bīn) 颈椎(jīng) 载歌载舞(zǎi) (((
D(庇护(pì) 广袤(mào) 中流砥柱(jīn) (((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古木参天,竹林掩映,环境十分清幽静谧。
B(素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兰亭序》是学习行书的首先字帖。
C(面对圆明园的断壁残垣,我们坚定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信念。
D(垃圾分类即能回收可再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环保,可谓两全其美。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或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重庆合川区三汇天然石体,虽不及云南石林壮观奇绝,也不及湘西红石林古朴秀雅,却也形态万千,别具匠心。 ((((
B(他出射于书画世家,自幼便随研究敦煌艺术的父亲出入莫高窟,耳濡目染,最终选((((择了用线条的色彩演绎人
生。
C(玉不琢不成器,一个运动员天赋再好,如果没有教练的悉心心指导和严格训练,也((((((
难以超越自我,取得优异成绩。
D(柳敬亭拜说书艺人莫后光为师,虚心学习,说书技艺炉火纯青,成为扬州评话的一代宗师,真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4(在下面语段中,一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沙漠地区的兀鹰个个都是捕猎高手,却很少单独出去,这与沙漠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有很大关系, 这种环境下,为了避免被天敌捕获,许多弱小运动都有很强的逃生能力, 兀鹰来说, 想获得足够食物,单干就不如合作。
A(因为 但是 只要 B(所以 因此 只要
1
以上就是招生考试网
://.chinazhaokao./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课件。想要了解更多《圆明园祭阅读答案》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课件内容哦! 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圆明园祭阅读及答案 圆明园祭短文阅读答案
12
作文五:《胡杨祭阅读答案》18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胡杨祭
刘湘晨
人们常说:野生胡杨树,一千年不死,一千年不倒,一千年不朽……
——古维吾尔语
几乎所有见诸文字的表述中都将这里称作“死亡之海”,沙漠腹地的克里雅人却执拗地以此为故乡,他们把这里称作原来居住的地方。这种古老的故乡情结最早很可能与这些胡杨树有关。若许多年后,好景不在,失去了故乡的克里雅人一定是世界上最为悲伤的族群,如同秀色尽去、满目斑痕的胡杨树。
望着大漠荒原,让人遐想万端。树木已被伐尽,荒原正处在退化的某一过程中。我注意到地面的车辙已远不是农人和牧民擅用的牛车或小毛驴车的轮迹,而是地道的机械轮痕,拖拉机、汽车都在频频进入荒漠,这意味着什么呢?不能不让人觉其无限恐怖!
走一路,寻索一路,每有胡杨树,我必仔细浏览,驻足长久,如急于兑现一个久远的梦。每每在一株或一片胡杨前伫立,不知道我何以会有那么深的怜惜。
仅在二百年前,发源于塔克拉玛干四周众山间的河流多还处在发育盛期,水源充足,水势旺,一气呵成,倾泻而去,一直抵达沙漠腹地,最终汇入万宗之宿的罗布泊。如今,罗布泊一片干涸。从前所有最终汇入罗布泊的河流尽数萎缩,就连通贯整个塔克拉玛干的那条母亲河——塔里木河,也缩短了几百公里,河水汛期来得格外迟,枯季却变得更长,让人盼而无期。死去的胡杨兀立荒原,树皮尽褪,树心儿被掏空,在碧蓝的天幕之下,一具躯干愈显得惨白,铭志着已失去的无数沧桑岁月。胡杨树倒后仅剩的一段残根也被掏空了,如一口巨缸的缸洞。
伴随着河流的退化和它们每次的改道,像牧人丢弃揩屁股的土块儿一样,与河水伴生的大片胡杨林终被抛弃了,最终尽数枯死,在塔克拉玛干常见到成片成片的胡杨林静若一片坟场,就是这个原因。河道收缩和胡杨林退化,又是人不断迁徙的原因,从沙漠的深处逐步向距水源更近、也更利于生存的地方靠近。这段历史有多长呢?没有人知道。
我努力想象这里从前确有一座桥,还有一处傍河而居的人家,这是一处隔世的田园。风尘远去了,只有家的宁静与温馨,一位即将从远处来的亲戚会让一家人长久处在期待与兴奋之中。他们会倾尽所有来表达自己的心境。这或许是这个家一年的盛事。而更多平常的日子如同荒原本身一样朴实无华,如同岁月流逝一样不露形色,只守着一份心的宁静与知足。
后来呢?谁也不知道那个傍河而居的人家因什么原因离开了这里……
胡杨树严重退化,只有次生林生机勃勃,生长期多在五十年到百年之间。上一代的胡杨已是一片与荒原本身实在不再有什么差异的景观,树干裸露,树冠褪去,虬枝枯老,似是终期不远的老人。在更大的视界里,胡杨林与尘土一色,寒风吹过,摆动的树干和那些永远不能再摆动的树干,还有慢慢成灰的一座座胡杨坟,都在诉说一个久远又在眼前的故事。
我尊敬胡杨是荒漠中的英雄树,给人以绝境中重生的启示。夏季,披一身油绿犹如沙漠中的绿色火炬;秋季,抖动着金色的双臂装点着原野的苍茫;冬季,像一位长发及肩的女孩子挟着一股寒气向你跑来。
我们还会拥有一个长有胡杨树的梦吗?人类最后的痛苦就是家园的失去,祖先最初的热土,该不是家园最后的墓志吧?
作者在第二段中问道:“这意味着什么呢?”请你试着回答一下,这意味着什么呢?
文中说:“都在诉说一个久远又在眼前的故事。”“久远”和“眼前”的故事分别是什么?
从全文看,胡杨林退化的原因有哪些?
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称胡杨是英雄树?它给人们哪些启示?
2.简要分析概括作者对胡杨怀有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
阅读答案:
【小题】意味着人类侵入荒原,大肆采伐胡杨,将会造成胡杨最后的灭绝。
【小题】“久远”的故事指的是原来塔克拉玛干地区河流众多,水源充足,胡杨林郁郁葱葱,非常茂盛。“眼前”的故事指的是现在河流萎缩,胡杨枯死。
【小题】胡杨林退化有自然的原因:河流萎缩,水源不足,造成胡杨大量枯死。也有人类自身的原因:大肆采伐胡杨,使环境变得恶化,导致了胡杨林的退化。
【小题】
1.因为胡杨能在荒漠那样恶劣的环境中顽强地生存,即使死了也不倒、不朽,所以作者称其为“英雄树”。这启示人们要能够适应恶劣复杂的环境,要有旺盛的生命力,要有顽强的精神。
2.作者对胡杨的感情是复杂的:既有对胡杨英雄树的尊敬和赞美,又有对胡杨树枯死的伤感和叹息,还有对人类大量采伐胡杨、破坏生态环境的悲愤和谴责,更有对胡杨未来命运的担忧和希望。
解析:
略
作文六:《双琴祭阅读答案》1700字
双琴祭
梁晓声
(1)那两棵树,是生长极慢的树,其材最适合做琴。那位老制琴师呢,他的经验是,一棵那样的树,只能锯取一段,做成一把音质优良的小提琴。所以他打算用那两橡树同时做两把小提琴,使它们在音质上不分轩轾。
(2)琴取于材,材取于树。老制琴师当年亲手栽下的两株小树苗,在十余栽里,不但增加看年轮,也像少年和少女渐渐长成健壮的青年和标致的女郎一样,深深地相爱了。它们彼此欣赏,彼此赞美,永不厌倦地诉说着缠绵的情话。
(3)但是,琴还没做,老制琴师却病倒了。他临终前对儿子说:我一直想要制成两把音质同样优艮的小提琴。我想做的事是做不到了,你一定要替我做到&&
(4)后来,他的儿子伐倒那两棵树,锯取了它们各自最好的一段,制成了两把音质同样一流的小提琴。他把琴送到了琴店,郑重地交代:如果有谁在这两把琴中反复比较、挑选,那么无论他最终选择了哪一把,都不卖给他。如果有人说它们是同样好的琴,那么可以将两把琴都送给他。如果是两个人,那么一人一把。
(5)有一天,琴店来了两位父亲,带着两名少年。两位父亲是好友,他们是陪儿子束选琴的。两名少年不约而同地看上了那两把小提琴,于是店主取出琴让他们试一试。
(6)他们各拉一曲后,都说以他们的耳听来,两把琴的音质同样优良。为了使大人们相信他们所选的不后
悔,他们还毫不犹豫地交换了琴。于是他们幸运地接受了赠予。
(7)后来,他们果然都成了家,声名鹊起。无论何时何地,他们一直合奏着。
(8)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的=不久,就有了他们之间孰高孰低的冲种说法。而寂寞的传媒则一口咬住那纷纭众说,推波助澜。
(9)最后,他们不能再合奏下去了,只能迫不得已地分开,各自独奏。但他们都是那么眷恋合奏,因为他们觉得只有合奏才能发挥出他们的演奏天赋。
(10)比他们更眷恋合奏的是那两把小提琴。只有合奏的时候,它们才有机会开日见。
(11)但自从分开后,,它们再没见到过对方。它们被思念折磨着,它们的琴音里开始注入了缕缕忧伤,正如苦苦相思着的情人的信上有泪痕一样。
(12)然而两位由合奏而独奏的演奏家,心里竞渐渐地相互生出嫉恨来。他们不知不觉就坠入了别人的阴
谋。他们曾经的珠联璧合引起了别人的嫉恨。别人想要离间他们,想要看他们成为仇敌。
(13)终于,他们中的一个心理崩溃了。他摔毁了他心爱的小提琴,跃下阳台,一命呜呼。
(14)那时,另一个正在舞台上演出。他提琴的几根弦,随弓皆断。弦断之际,小提琴发出类似哀号的最后一声颤音&
(15)悲剧的发生使人心趋于冷静,对死者的同情超过了人心对其他一切的表现。有同情就有憎恨,另一个还没来得及从惊愕中悟到什么,已然懵懂地成了罪魁祸首。最后,他疯了。
(16)他那一把琴被按了弦,又摆在琴店里了。然而,无人问津,因为它已被视为不祥之物。只要琴弓一搭在弦上,便会发出号哭一般的声音。
(17)是的,那真是一把小提琴在号哭——在为它不幸的爱人人而号哭。
(选自《2011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老制琴师的儿子为实现父亲遗愿,把琴送到琴店并郑重交代:可以将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赠送给反复比较、挑选的人。
B、小说把双琴喻为一对恋人,讲述了它们前世为树、今生为琴的姻缘,演绎了一出由相爱相依至分离毁废的悲剧。
C、第8段画线句在全文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紧承上文,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的则引领下文。
D、第10、11段用拟人和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两把小提琴因为分离而不能彼此欣赏、赞美的相思之苦和饱受思念折磨的忧伤情状。
E、小说在叙述时,他们它们交替使用,人和物相互交融,灵活地展现了事件过程,暗示了人和物命运的共同性。
2、小说的结局是悲剧性的。造成悲剧的外在原因有哪些?请概述。(4分)
3、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6分)
答案:
1、(5分) A D
2、(4分) ①世人妄评两位演奏家演技的高低;②传媒对世人的各种评论推波助澜;③别人
嫉恨两位演奏家合奏的珠联壁合;④世人将悲剧归罪于活着的演奏家。
3、(6分)【要点】①惋惜双琴一毁一废;②同情两位演奏家一死一疯;③哀叹美好的事物被世人的古怪心理毁灭;④悲悯世人毁灭了美好事物而始终不自知。
作文七:《《圆明园祭》阅读答案》1200字
圆明园祭
冯? 峥
①那天很冷,我却刻意要到圆明园去。朋友们都劝说,圆明园没有什么可看的,只是几块烂石头,我说,你们不懂我的心。
②北风凄厉,草木萧疏,断壁残垣(音“圆”),一览无余。
③然而,在凄厉的风雨声中,我却分明听到悠悠钟声百鸟唱啁(音“周”);透过萧疏草木,我看见了圆明之娇,长春之美,万春之秀,300亩园林春意正浓;断壁中,我看见了乾隆的题诗;残垣中似见文渊阁的浩瀚藏书……
④我听见了来自法国130年前的一个深情的声音……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汇集于圆明园;……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假如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灿烂宝库,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
⑤啊,一个惜墨如金的世界文豪,用了无所不极的文字来称赞她!以至100多年后仍引起人们振颤的新的共鸣。
⑥然而,对于玉焚香陨了的美人,祭奠者越是抒以赞美,痴情者越是悲伤,正如白居易写《长恨歌》、汤显祖写《还魂》……引得多少痴情男女欲悲欲死!此刻面对圆明园,我就是这种心情。
⑦我的心在哭,悲哀着美的逝去。
⑧我听见圆明园在哭泣,哭了100多年:以至我在遥远的南方也时常听见。
⑨圆明园在哭,哭护花无力;圆明园在泣,泣其悲惨遭遇渐被忘怀。
⑩我和圆明园在同声一哭!
⑾有好心人曾慷慨施舍,要把圆明园重修建。
⑿不管好心人如何慈悲,可我总要与刽子手杀死杨虎城后,在他英骸上建筑花圃这残酷的事实联想;我甚至联想到有人要把杨玉环的玉骨支起来,再披上半透明的比基尼。
⒀这是历史的悲哀!
⒁他们看不见圆明园的额头上“耻辱”两个黑字,他们听不到一个在屈辱中哭泣的母亲对她儿孙的声声嘱托以及希望着争气的未来。
⒂站在这写满血字的废墟上,我面对现实,拼搏未来!
⒃我见到了萧疏草木之上有苍郁的青松,冲天傲雪;我见到了熏烟的巨石峥磷屹立,傲骨常在!
⒄100多年前,方才唱赞诗的雨果先生坚信:总有这样一天——解放了的而且把身上的污浊洗刷干净了的法兰西,将会把自己的赃物交还给被劫夺的中国。
⒅而我永远相信:有志气的炎黄子孙,决不会让那屈辱的历史重演!一定会在这古老的土地上巍然屹立,奔向辉煌的未来!
1.从全文看,“我”刻意要去圆明园而朋友们劝“我”别去的理由个是什么?
2.请回答圆明园哭泣的原因。
3.从全文看,第⒁段中的“他们”是指?
4.就是否重新修建圆明园这个问题,作者持什么态度?
5.残破的圆明园作为历史的写照,对我们炎黄子孙有何作用?请用一句名言回答。
参考答案:
1.“我”是想去祭圆明园,所以“我”要去;而朋友们以为“我”是看风景,而那没什么可看的,故劝“我”别去。
2.因为护花无力和其悲惨遭遇渐被忘怀。
3.慷慨施舍想把圆明园重新修建的人。
4.作者持否定态度。
5.读史使人明智。
作文八:《笔墨祭阅读答案》27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笔墨祭
①书法艺术在总体上是一种形式美,它与人品的关系曲折错综。许多性格柔弱的文人却有一副奇崛的笔墨,而沙场猛将的字迹倒未必有杀伐之气。
中国传统文人面壁十年,博览诸子,行迹万里,宦海浮沉,文化人格的吐纳几乎是一个混沌的秘仪,不可轻易窥探;而当文化人格折射为书法形式时,又会增加几层别样的云霭。
②被傅青主所瞧不起的赵孟頫,他的书法确有甜媚之弊,但甜媚之中却又嶙嶙峋峋地有着许多前人风范的沉淀。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说,见到一幅赵孟頫的墨迹,乍看全是赵孟頫,但仔细一看,这个过于纯净的赵孟頫就不可能是赵孟頫。赵孟頫学过二王,学过李北海,学过褚河南,没有这些先师们的痕迹,赵孟頫就只剩了一种字形,显然是赝品。
③这个论断着实高妙。像赵孟頫这么复杂的文人,只能是多重人格结构汇聚和溶化的结果。已经汇聚、溶化成了一个卓然独立的大家,竟可以一一寻其脉络,并在墨迹上指认出来,这种现象,与人们平时谈艺时津津乐道的“融会百家而了无痕迹”正好相悖。这里,展露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特征。
④“融会百家而了无痕迹”的情况也是有的,主要出现在早期创业者群体中,如王羲之,曾悉心学习过卫夫人的书法,后来又追慕钟繇和张芝,还揣摩过其他许多秦汉以来的碑迹。他自称隶胜钟而草逊张,终于融会贯通而攀上万世瞩目的书学峰巅。要在王羲之行书中一一辨认出他师法过的前代书家的痕迹,不太容易。但是,当高峰树起之后,它也就成了后世书家不能不继承的遗产。继承者又成了高峰,遗产也就累聚成一座深幽重叠的迷宫,使代代子孙既富足又惶恐,即使力求创新也摆脱不了遗传的干系。苏东坡算是敢于独立创新的了,但清代翁方纲却一眼看破,说苏字中最好的仍然是带有晋贤风味的那一种。二王余绪的远代流注,连苏东坡也逃不过。
⑤这就是可敬可叹的中国文化。不能说完全没有独立的人格,但传统的磁场紧紧地总摄着全盘,再强悍的文化个性也在前后牵连的网络中层层损减。本该健全而响亮的文化人格越来越趋于群体性的互渗和耗散,互渗于空间便变成一种社会性的认同,互渗于时间便变成一种承传性定势。个体人格在这两种力量的拉扯中步履维艰。生命的发射多多少少屈从于群体情性的熏染,刚直的灵魂被华丽的重担渐渐压弯。请看,仅仅是一枝毛笔,就负载起了千年文人的如许无奈。
1.结合全文来看,“文化人格的吐纳几乎是一个混沌的秘仪”一句中“吐”“纳”的具体含义各是什么?
“吐”的含义是(不超过20个字)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口 口 口 口 口 口
“纳”的含义是(不超过14个字)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2.第⑤段中说:“个体人格在这两种力量的拉扯中步履维艰。”请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两种力量”的具体含义。
“两种力量”是指(不超过15个字)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口
3.第③段开头说:“这个论断着实高妙。”其中“这个论断”指什么?
“这个论断”指(不超过20个字)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口 口 口 口 口 口
4.试用自己的话概括第④段内容。第④段写的是(不超过35个字)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口
5.下面是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三项是______________.
A.书品与人品是不完全一致的,其关系曲折错综。
B.傅青主认为,赵孟頫的书法有甜媚之弊,但也沉淀着许多前人的风范。
C.文章用例证法,列举了赵孟頫、王羲之、卫夫人、钟繇、张芝、苏东坡等事例,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D.这篇文章,作者旨在说明:个性人格在社会和传统的习惯势力作用下,虽没有完全消失,但要保留却很艰难。
E.末段中说:“刚直的灵魂被华丽的重担渐渐压弯。”其中“华丽的重担”这个比喻指的是优秀的传统文化。
F.文章中说的“中国文化”,不单指书法艺术,文章的观点也适用于其他文化艺术。
阅读答案:
答案:见详解
解析:
1.“吐”就是在吸收的基础上形成个性、风格。“纳”就是吸收优秀的文化传统。以上答案意思对即可;2.社会性认同和承传性定势;3.过于纯净的赵孟頫就不可能是赵孟頫;4.书法家高峰迭起之后,子孙们力求创新也摆脱不了干系;5.AEF
提示:
1.解此题要借助原文中特别强调的例子,如赵孟頫、王羲之两例,他们“吐”出的是“墨迹”,他们纳进的是“前代书法家”的精华。懂得了这一点,再考虑“吐”? 和“纳”的具体含义就不难了;
2.解此题要注意原句“个体人格在这两种力量的拉扯中步履维艰”中的“这“表明什么?“这表明两种力量在前文中已出现过。看前文,“互渗透于空间便变成一种社会的认同,互渗透于时间便变成一种承传性定势。个体人格在这两种力量的拉扯中步履维艰”,很显然,这两种力量正是前面的两个单句,因为回答不得超过15个字,将其组合起来就行了;
3. 解此题要注意,既然有“这个”词出现,那就表明“这个论断”在前文中出现过了。另外,既是“论断”,又是一个高妙的论断,那就表明前文中出现过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看上文,的确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那就是“过于纯净的赵孟頫就不可能是赵孟頫”。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赵孟頫学过二王,学过李北海,学过褚河南,没有这些先师们的痕迹,赵孟頫只剩下了一种字形,显然是赝品”——前面是论断,后面是解说。
4. 如果一个段落就是一个句群,那么找出中心句,而后归纳段落大意,可谓是最佳办法。而第4段正好是一个句群。其中心句是:当高峰树起之后,它也就成了后世书家不能不继承的遗产,继承者又成了高峰,遗产也就累聚成一座深幽重叠的迷宫,使代代子孙既富足又惶恐,即使力求创新也摆脱不了干系——中心句太长,要将主要意思压缩出来。
5. 解此题首先排除B项。对照原文的第2段赵孟頫书法的特点并非傅青主的观点,而是文章作者的观点。其次排除C项,文章的确采用了例证法,但只例举了赵孟頫、王羲之、苏东坡三例。最后排除D项,D项的歪曲甚大,作者的意思很清楚,那就是:文化人的个性风格在传统的影响下很难形成与确立,即使形成了也烙印着传统的印记。这与“消失”“保留”的说法相距甚远。A项为什么正确呢?请参照第一小节的第一句话与第二小节的第一句话,赵孟頫的人品不仅为傅青主所不齿,也为许多正直的文化人所不齿, 但他的书品却是共认的好。E项为什么正确呢?“华丽的重担”是个比喻,在本文中喻的正是“优秀的传统文化”。F项为什么正确呢?可对照全文的最后一句话,“仅仅是一枝毛笔(是书法的代名词),就负载起了千年文人的如许无奈”,其他艺术呢?不也如此吗?
作文九:《诗祭阅读答案》18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诗祭
①尘土飞扬的人流中,颠簸的马车缓缓穿过垓下古战场。李清照揭开窗帘,她嗅到了风的气息。“到了,夫人。”随从们说。乌江亭下的渡口上拥满了数以千计的逃难者。
②金帝国的金戈铁马,击碎了她的“浓睡”与“闲愁”,冷冷清清的李清照遁入了无数逃难者的行列。
③江面上笼罩着浓厚的阴云,流水呜咽着,如泣如诉。李清照孑然一身,漫步江岸,她似乎仍在寻寻觅觅。她找到了一位在江边摆渡的老艄公。李清照询问:“今夜能否过江?”艄公答道:“不行,夜里是从来渡不过船的,只有风和日丽的白天方可过江,可这样的日子为数不多啊!很多年了,这江水好像从来都没能平息过。”李清照追问原因,老艄公说:“唉,这都是因为楚霸王的阴灵不散,八千亡魂兴风作浪所致啊。”
④李清照低头倾听,她听见江水在唱着一首歌,一首飘忽在眼前这片古战场的空旷与?? 荒凉中的挽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⑤夜间,李清照来到山后一处颓败的古庙里过夜。庙的墙皮已斑驳脱落。借着灯光,李清照可辨认出门楣上的字迹“霸王祠”。借着残光,李清照看清了祠内供奉着的是一组霸王别姬的雕像。只见霸王伏案长吟,独特的“双瞳”炯炯闪亮,虽然穷途末路,却依然英姿勃勃。他的左边立着那匹与他出生人死的乌骓马,右边是为他且歌且舞、仗剑引颈的虞姬。
⑥虞姬的塑像像磁石一样吸住了李清照的目光。这就是传说中那个风情万种的女子:迷蒙而又凄婉的眼神,娇小的下巴,视死如归的面庞真是惟妙惟肖。这个与项王风雨同舟、形影相随的奇女子,在为自己心爱的男人殉情的最后瞬间,没有一丝的痛苦和哀怨,有的只是坦然的情怀和幸福到骨子里的微笑。人世间至情如此,真不知比帝王身下的宝座要珍贵多少倍!
⑦黑暗越来越浓。江面上的风吹奏出呜呜咽咽的凄凉,江流翻滚,发出震天的嘶鸣。李清照的纤手滑过项工身上的每一片甲胄。黑暗中,她觉得已是在触摸一团火——这是黑暗中陡然进发起来的一团天火,就是这团火,曾经从江东一直熊熊燃烧到阿房宫。
⑧江水悠悠,泊船无数,纵使晴空万里,也无船载得动昨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冲天霸气;莫说一生只有一次失败,纵然有一千次,也永远无法抹去这伟岸男子的千古雄姿。
⑨李清照跪倒在项王的神台前。此时此刻,她多么渴望这位神坛上的英雄能走下来,以横扫六合、气盖八方的气势北上中原,背水一战,一举扫除强虏,救民生于水火之中。
⑩李清照满腔的幽情别恨化作滴血的泪水连绵不断地流淌着,她伏在项王的雕像前,哭诉了整整一夜。
11项王啊!你这纯钢铸成的生命,竟然伟大到毫无韧性的地步,没有一丝一毫的权宜与苟且。要么一战而灭暴秦,要么一战而弃天下。酣畅淋漓而壁立千仞,真是一种至奇至美的大活法啊!
12东方开始泛白,李清照站起身来,拭干泪水,用尽全部力量,咬破玉指,在墙壁上疯狂地涂写起来,殷红的血迹凝成一首千古绝唱——《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3自从霸王祠有了这首诗后,乌江不再呜咽。
14自此,乌江水浪为之平息,渡口开始日日渡人。
1.“诗祭”的含义是什么?
2.在李清照的眼里,项羽是怎样的一个人?请你概括一下。
3.文中的李清照的身份是怎样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4.本文的环境描写很精彩,请你任选一处分析其作用。
5.根据短文内容及你自己的积累,写两个关于项羽的故事。
6.为什么“自从霸王祠有了这首诗后,乌江不再呜咽”?希望你能展开丰富(当然也是合理)的联想和想像。
阅读答案:
1.词人李清照以一首《夏日绝句》来祭奠、歌颂自己心目中的英雄项羽。
2.是一个横扫六合、气盖八方的豪杰,是伟岸刚毅、宁折不弯的一代英豪,是宁死不苟且,有气节有血性的末路英雄。(大意正确即可)
3.李清照的身份:词人、逃难者。李清照是词人,才有最后的《夏日绝句》;李清照是一个逃难者,才能见景生情,睹物伤怀,和项羽有一种相通的情怀,抒发的感情才更真挚。
4.主要是要抓住环境的衬托作用。答案(略)
5.略
6.没有标准答案。提示:李清照的这首《夏日绝句》给了项羽高度的褒扬和赞颂,泉下有知的项羽遇到了这样一位知音,无比欣慰,虽死无憾,怨气化解,乌江于是再不呜咽了。
作文十:《《笔墨祭》阅读答案》1800字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笔墨祭》
(1)书法艺术在总体上是一种形式美,它与人品的关系曲折错综。许多性格柔弱的文人却有一副奇崛的笔墨,而沙场猛将的字迹倒未必有杀伐之气。中国传统文人面壁十年,博览诸子,行迹万里,宦海浮沉,文化人格的吐纳几乎是一个浑沌的秘仪,不可轻易窥探;而当文化人格折射为书法形式时,又会增加几层别样的云霭。
(2)被傅青主所瞧不起的赵孟,他的书法确有甜媚之弊,但甜媚之中却又嶙嶙峋峋地有着许多前人风范的沉淀。清代书法评论家包世臣说,见到一幅赵孟的墨迹,乍看全是赵孟,但仔细一看,这个过于纯净的赵孟就不可能是赵孟。赵孟学过二王,学过李北海,学过褚河南,没有这些先师们的痕迹,赵孟只剩了一种字形,显然是赝品。
(3)这个论断着实高妙。像赵孟这么复杂的文人。只能是多重人格结构会聚和溶化的结果。已经会聚、溶化成了一个卓然独立的大家,竟可能一一寻其脉络,并在墨迹上指认出来,这种现象,与人们平时谈艺时津津乐道的“融会百家而了无痕迹”正好相悖,这里,展露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特征。
(4)“融会百家而了无痕迹”的情况也是有的,主要出在同在早期创业者群体中,如王羲之,曾悉心学习过卫夫人的书法,后来又追慕钟繇和张芝,还揣摩过其他许多秦汉以来的碑迹。他自称隶胜钟而草逊张,终于融会贯通而攀上万世瞩目的书学峰巅。要在王羲之行书中一一辨认出他师法过的前代书家的痕迹,不太容易。但是,当高峰树起之后,它也就成了后世书家不能不继承的遗产。继承者又成了高峰,遗产也就累聚成一座深幽重叠的迷宫,使代代子孙既富足又惶恐,即使力求创新也摆脱不了遗传的干系。苏东坡算是敢于独立创新的了,但清代翁方钢却一眼看破,说苏字中最好的仍然是带有晋贤风味的那一种。二王余绪的远代流注,连苏东坡也逃不过。
(5)这就是可敬可叹的中国文化。不能说完全没有独立的人格,但传统的磁场紧紧地统摄着全盘,再强悍的文化个性也在前后牵连的网络中层层损减。本该健全而响亮的文化人格越来越趋于群体性的互渗和耗散。互渗于空间便变成一种社会性的认同。互渗于时间便成一种承传性定势。个体人格在这两种力量的拉扯中步履维艰。生命的发射多多少少屈从于群体惰性的熏染,刚直的灵魂被华丽的重担渐渐压弯。请看,仅仅是一枝毛笔,就负载起了千年文人的如许无奈。
(节选自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有删改)
1. 第(3)段开头说:“这个论断着实高妙。”其中“这个论断”指什么?
这个论断指□□□□□□□□□□□□□□□□□□□□(不超过20个字)
2. 第(3)段末尾说:“这里,展露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特征。”请简单说明这种“重要特征”的内容。(不超过30个字)
□□□□□□□□□□□□□□□□□□□□□□□□□□□□□□□□□
3. 第(5)段说:“个体人格在这两种力量的拉扯中步履维艰。”请用原文词语回答这“两种力量”的具体含义。(不超过15个字)
这“两种力量”是指□□□□□□□□□□□□□□□
4. 第(5)段开头说:“这就是可敬可叹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在这里指什么?为什么说是“可敬可叹”的?请摘引原文加以简要说明。
(1)“中国文化”在这里指□□□□□□□□□□□□□□□□□□□□
(2)说“可敬”是因为□□□□□□□□□□□□□□□□□□□□(不超过20个字)
(3)说“可叹”是因为□□□□□□□□□□□□□□□□□□□□□□□□□□□□□□□□□□□(不超过35个字)
5. 下面列有一些对本文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几项是(??? )
A. 文品与人品,书品与人品是不完全一致的,其关系曲折错综。
B. 傅青主认为,赵孟的书法有甜媚之弊,但也沉淀着许多前人的风范。
C. 包世臣说:“一看全是赵孟。”这个“赵孟”和后面的“一种字形”所指相同。
D. 末段中说,“刚直的灵魂被华丽的重担渐渐压弯”。“华丽的重担”这个比喻指的是个人的名和利等等。
阅读答案:
1. 过于纯净的赵孟就不可能是赵孟
2. 书法遗产极其丰富,即使力求创新也摆脱不了传统的影响
3. 社会认同和承传性定势
4. (1)书法(2)书法遗产累聚成一座深幽重叠的迷宫(3)文化个性在传统的统摄下层层损减,越来越趋向于群体性的互渗和耗散
5. ACD
解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