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优秀作文]蝙蝠和雷达》600字
清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的两盏灯。接着传来了隆隆声,这是一架飞机在夜航。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试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上,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
作文二:《《蝙蝠和雷达》教案》3000字
《蝙蝠和雷达》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清朗、敏锐、横七竖八、障碍物”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要点,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
3、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产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要点,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
教学难点:
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产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设疑激趣
1、教师引问: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教师利用课件展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
2、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介绍。
3、教师播放课件,相机补充介绍蝙蝠和雷达的资料。
(1)认识蝙蝠:它生活在农村的屋檐下或山洞里,蝙蝠是用耳朵和嘴巴探路的。它吃蚊子等昆虫,因为在屋檐下生活,所以人们称它为“檐老鼠”。它是人类的朋友。
(2)了解雷达:雷达可以用来侦察敌情,飞机上装有雷达,雷达是根据蝙蝠探路的方法发明的。
4、教师小结并引问:同学们知道得真多,老师非常高兴,特别想知道大家
是怎么得到这些知识的。(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归纳学习方法:阅读课外书、上网查找、向他人询问、细心观察。)
5、教师引问:蝙蝠是动物,雷达是电子设备,今天我们这篇课文为什么把蝙蝠和雷达放在一起呢?(老师在“蝙蝠”与“雷达”中间写上一个“和”字。)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今天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呢?(老师在学生交流、发言的基础上,概括出本课的阅读方法和学习要求。)
2、出示自学提示:
(1)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认一认:学习生字,掌握字形。
(3)说一说: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哪些内容?
(4)想一想:你还有哪些新的发现(包括问题)?请批注在书上。
3、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进行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4、两人一组合作将课文读一遍,相互指出对方在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5、小组间交流自己的自学成果。
三、交流反馈,相机点拨
1、检测字词。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教师相机指导生字的读音。
指导利用形声字法识记生字:请你仔细观察“蝙、蝠”这两个字,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左右结构的形声字,都带“虫”字旁。)本课生字中的形声字还有很多,同学们不妨利用形声字法来识记生字。
(2)词语游戏:清除障碍。读对一个词语,便可清除一个“障碍”。
课件出示词语:蝙蝠 清朗 捕捉 飞蛾 蚊子 避开 敏锐 铃铛 苍蝇 揭开 推进 障碍物 荧光屏 横七竖八
(3)词义方面,联系上下文理解“探路、敏锐、避开、清朗、障碍物、横七竖八”等词语;结合生活经验或资料理解“超声波、荧光屏、无线电波”等词语。
2、指导书写。
(1)说一说哪些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揭”里面不要多写一竖,注意“碍”右边下部“寸”上面还有一横。
(2)重点指导书写“蝙、蝠”。
师范写,讲解要领:“虫”字旁的“口”写得窄一些,提写得短一些,两个部分组合的时候,左边的“虫”字旁稍微靠上一些。我们中国的汉字几个部分之间总是要相互礼让,整个字才能漂亮。接下来咱们不妨也拿起笔,打开生字本,把“蝙、蝠”这两个生字端端正正地写一遍,注意写法。(学生认真练习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3、你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吗?指名逐段朗读课文。
4、你能尝试概括一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吗?(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5、教师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用课题拓展法,也可以用把各部分的意思相加的方法,还可以用抓住要点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过渡内容,导入新课
1、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教师引导:上节课,同学们通读了课文,认读、理解了生字词,初步知道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深入地阅读《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希望大家能从作者深入细致的描述中有新的体会和收获。
二、细读理解,品味语言
(一)探究蝙蝠夜间飞行的原因。
1、师:科学家是从蝙蝠夜间探路的方法上得到启示才发明雷达的,那么蝙蝠在夜间飞行探路的本领到底有多高?你能不能找到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2、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出对蝙蝠飞行技术高超的赞叹之情。
3、再读一读这段话,看看哪些词语体现了蝙蝠夜间飞行灵巧。(引导学生关
注“无论??从来没??即使??也能??”,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词语把蝙蝠的飞行本领表现出来的。)
4、仿照作者的表达方式,夸一夸蝙蝠夜间飞行的本领。
课件出示:蝙蝠飞行的本领真绝啊!无论____________________,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__________________,它也能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练笔,教师巡回指导。)
5、指名朗读小练笔,比一比哪只蝙蝠的飞行本领高超。
(二)交流实验过程。
1、过渡:蝙蝠夜间飞行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它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们做了一次试验。(生齐读第4自然段。)
2、出示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与精妙。
课件出示: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1)指名读,谈一谈哪些词语最重要。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关注“横七竖八”“许多绳子”“许多铃铛”,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3、指导朗读,读出蝙蝠飞行的灵巧。
4、请同学们用表格的形式来体现科学家三次试验的方式、结果、结论。 (学生填写,教师指导。)
5、学生自由解答,教师引导修正后出示表格。
师:请同学们把表格中科学家记录的第二、三次的试验与课文的第5自然段进行对比,你能发现作者写作的高超之处吗?(简洁明了、详略得当、富有变化。)
(三)揭示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1、默读课文的第6~8自然段,思考: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什么?
2、指名汇报,用课文中的语句来说一说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3、情境表演,展现蝙蝠夜间探路的过程。请三名同学分别扮演蝙蝠、超声波、障碍物,根据教师提示进行表演。
师情境提示:这是一个漆黑漆黑的夜晚,一只蝙蝠出来找吃的。它慢慢地向前飞,边飞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了,超声波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4、雷达与蝙蝠又有怎样的关系呢?快速浏览课文,完成填空内容。 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 )。
5、激趣续写。
师:又是一个漆黑的夜晚,蝙蝠飞呀飞呀,它发现前面有个很大很大的障碍物,正要绕过去,没想到那个大家伙居然跟它亲切地打起了招呼:“您好,蝙蝠先生!我是雷达!”??它们俩高兴地聊了起来。请你发挥想象,它们之间将会有怎样有趣的交流呢?动笔写一写吧。
6、交流点评学生练笔。
三、拓展升华,保持兴趣
1、想一想:还有哪些地方使用了雷达?
2、说一说:假如你是蝙蝠、雷达或者飞机,请介绍一下你是如何工作的。
3、写一写:你还知道我们生活中哪些东西利用了自然界生物的一些特点吗?你是如何知道的?请整理成一篇习作。
作文三:《[知识]《蝙蝠和雷达》》3700字
《蝙蝠和雷达》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四年级
2(学科:语文
3(课时:2
4(学生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
(3)标画出自然段,给课文做批注。
(4)有条件的同学用百度在网上搜索雷达和蝙蝠的图片。
二、教学课题:《蝙蝠和雷达》
三、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普知识短文,思路清晰,很有逻辑性,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增强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热情。也会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部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第三部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
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这项研究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课后的“资料袋”简要介绍了近代新兴的学科??仿生学。
四、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学会生字。
2.合作学习,突破重点。
学习本课应注意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独立阅读,再进行合作与交流。在突破难点过程中,要放手引导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学习,如:设计图表,当解说员等方法,教师要适当点拔,热情激励。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百度搜索】,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将一些雷达和蝙蝠的资料、图片等搜索出来,在课堂上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领悟。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揭题
1(利用【百度搜索】出示蝙蝠的图片:
://image.baidu./i?ct=201326592&lm=-1&word=%F2%F9
%F2%F0%B5%C4%D7%CA%C1%CF
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
(学生利用百度搜索蝙蝠的资料:
://baike.baidu./view/17933.htm)
2.利用百度搜索出示雷达图片:
://image.baidu./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
2&lm=-1&st=-1&fm=result&fr=&sf=1&fmq=1331856596578_R&pv=&ic
=0&z=&se=1&showtab=0&fb=0&width=&height=&face=0&istype=2&wo
rd=%BE%FC%D3%C3%C0%D7%B4%EF&s=0
这是什么?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预习时准备,百度搜索网址:
://zhidao.baidu./question/144900681.html)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自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师检测读生字和课文的情况;特别强调注意“蝙、荧”的读音;
,(自己默读课文,试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关联词,说说从这个关联词懂得了什么,文中有什么疑问,请练习疑问句的读法。
2(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请自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上问题。你可以通过填表找出答案。 试验条件
试 第一次试验 蒙住蝙蝠的_________ 结果:
验
第二次试验 塞住蝙蝠的_________ 结果:
情 第三次试验 封住蝙蝠的_________ 结果
况
试验结论
3(生交流自读情况。
4(请生上台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
可以让学生试着表示出来:
超声波 障嘴 碍
物 耳
反射 5(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四)合作学习,突破重点
1(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仔细品读七、八自然段,还可以利用百度搜索找出更完整的答案:
://zhidao.baidu./question/240381715.html
2(小组代表反馈交流
(五)拓展延伸
自读全文,说说你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的哪些发明都来自动物的启发,阅读资料袋,补充交流仿生学的资料。利用百度搜索
查找资料:
://zhidao.baidu./question/212271476.html
(六)总结
谈话结束,激励创造
科学的征途是无止境的。大家想不想将来也利用仿生学制造出一些有用的设备,只要大家今后多学习知识、多留心生活,做到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研究,充分打开想象的翅膀就一定能够办得到。这样结束课文,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及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七)板书
六、教学反思
《蝙蝠和雷达》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为了突破难点,使学生便于领会掌握文中所要说明的道理,我通盘考虑,精心设计如下:
1.自主学习
上课伊始,通过百度搜索图片,让学生认识蝙蝠和雷达,让学生初步知道蝙蝠和雷达。然后,让学生带着疑问自主学习,亲自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为了面向大多数,让每个学生得到练习的机会,人人动脑,个个动手,我将准备好的表格发给学生,分小组讨论填写。
学生自学后大多数学生得出结论:蝙蝠飞行探路不是靠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有一种成就感。
2.合作学习,突破重点
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我紧紧围绕科学家的三次试验和由蝙蝠受到的启发,发明雷达入手,反复请同学们采用不同的读书方式读课文,再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收获。并激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简笔画。之后,请一名学生上台绘制,让该生当小小科学家,为大家介绍蝙蝠是怎样依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3.注重课外延伸
本课第一次让学生接触到仿生学的知识,该科学领域是极其宽广的,因此在教学本文内容后,我让学生交流所收集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例如,由令人讨厌的苍蝇,仿制成功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人们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已研制成功一种电子蛙眼??使学
生对人类模仿动物进行创造发明有了更深的了解。这一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了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七、教学中涉及到的资源
蝙蝠夜间飞行
雷 达 图 片
仿生学补充材料
1(由令人讨厌的苍蝇,仿制成功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
仪。已经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
2(从萤火虫到人工冷光;
3(电鱼与伏特电池;
4(水母的顺风耳,仿照水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设计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能提前15小时对风暴作出预报,对航海和渔业的安全都有重要意义。
5(人们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已研制成功一种电子蛙眼。这种电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样,准确无误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物体。把电子蛙眼装入雷达系统后,雷达抗干扰能力大大提高。这种雷达系统能快速而准确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飞机、舰船和导弹等。特别是能够区别真假导弹,防止以假乱真。
电子蛙眼还广泛应用在机场及交通要道上。在机场,它能监视飞机的起飞与降落,若发现飞机将要发生碰撞,能及时发出警报。在交通要道,它能指挥车辆的行驶,防止车辆碰撞事故的发生。
6(根据蝙蝠超声定位器的原理,人们还仿制了盲人用的“探路仪”。这种探路仪内装一个超声波发射器,盲人带着它可以发现电杆、台阶、桥上的人等。如今,有类似作用的“超声眼镜”也已制成。
7(模拟蓝藻的不完全光合器,将设计出仿生光解水的装置,从而可获得大量的氢气。
8(根据对人体骨胳肌肉系统和生物电控制的研究,已仿制了人力增强器——步行机。
9(现代起重机的挂钩起源于许多动物的爪子。 10(屋顶瓦楞模仿动物的鳞甲。
11(船桨模仿的是鱼的鳍。
12(锯子学的是螳螂臂,或锯齿草。 13(苍耳属植物获取灵感发明了尼龙搭扣。 14(嗅觉灵敏的龙虾为人们制造气味探测仪提供了思路。
15(壁虎脚趾对制造能反复使用的粘性录音带提供了令人鼓舞的
前景。
16(贝用它的蛋白质生成的胶体非常牢固,这样一种胶体可应用
在从外科手术的缝合到补船等一切事情上 八、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山东省 学校:昌乐县朱刘街道九级小学
姓名:李明川 职称:二级教师 电子邮件:clzljj2007@163.
作文四:《《蝙蝠和雷达》》3500字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探究、感悟、拓展”让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
一、教案背景:
《蝙蝠和雷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四年级下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专题,是对以前所学习的观察大自然、保护环境的延伸与发展,并有新的内涵。选编本组教材,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一些新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在对自然的观察、了解、发现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想像等思维品质;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学生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的默读与自学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二、教学课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1课《蝙蝠和雷达》 三、教材分析:
《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
四、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表格导学法、多媒体演示法、讲授法(复述)、阅读法(朗读) 五、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设疑导读
1、教师:(课件出示蝙蝠图片)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 2、教师:(课件出示雷达图片)这是什么?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
3、教师: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而雷达则是人们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为什么会用“和”把它们连起来,他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层层设疑,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并初步感知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为学习下文打下基础。】
二、初读感知,把握要点
1、教师: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能说明蝙蝠和雷达有联系的一句话?指名说。 2、出示: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指名读。 (1)学生质疑:针对这句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过渡: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随着科学家一起去探究发现的过程。 三、扫除障碍 理解文意
1、默读课文,思考:科学家是怎么发现蝙蝠探路方法的?
2、学生汇报:科学家通过蝙蝠的认真观察,发现了它飞行的本领强,然后做了三次试验,又经过反复研究,得出了探路方法。教师:那么蝙蝠飞行时有什么本领?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它的特殊本领?自己默读划批,然后读出你的感受。 学习第三自然段: ?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 教师:从这段话中,大家对蝙蝠有什么认识? (1) 读划的句子,把你的理解跟大家讲讲。(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词语进行理解) A.夜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天黑、猎物小、准确); B.无论??(也)??;即使??(极细)也??(灵巧) 教师追问:无论怎么飞是怎样飞呢?极细能有多细? (2)指导朗读: A.教师:刚才我们通过对重点词语的品味,知道了蝙蝠夜行的本领真是够大的!你能把这个意思读出来吗? B.教师指名读书,集体评读。 (3)(出示句子)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100多年前,科学家们已经做了很多次试验。 四、自
主探究,介绍试验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手中的表格自学文章的4-6自然段。 附表格:
1、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3、教师:假如你现在就是科学家,你能来介绍一下你的实验过程吗? 4、学生发言,订正表格。 【设计意图:以表格
导学,化难为易,使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成为自主探究试验的过程,再让学生交流发言,及时检验自学效果。不仅突破了教学重点,也使学生自学能力得到了扎实有效的训练。】 5、教师:做完第一次试验,我们发现与眼睛无关,那到底与什么有关呢?于是科学家又带着疑问,做 了后两次试验。 6、激发想象:那同学们想想科学家就只做了这三次试验吗?学生集体交流。 7、教师小结:你们知道科学家们经历了多长时间才研究出结果的吗?(1)出示资料:蝙蝠为什么能够在黑暗中自如地飞行呢?早在1793年,意大利的斯帕兰赞尼就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对比实验。提出了在当时看似荒谬的结论:蝙蝠能用耳朵“看东西”。直到1938年,其中的奥秘才由美国哈佛大学的格里菲恩揭开。他提出了“回声定位”的概念,从而解决了斯帕兰赞尼的“蝙蝠问题”。
(2)谈感受:读了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小结:然而对于这个艰辛的探索过程文中并没有做具体的表述,只用一句话进行了总结。请你将这句话找出来读一读。(课件出示: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3)理解重点词:
你能结合重点词说说你对“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这句话的理解吗?
指名理解: “反复”、“终于” 教师:由此,你能感受到什么?
(4)教师小结:任何一项科学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往往要付出艰辛的代价,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只有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的人,才能摘下科学王冠上一颗颗闪光的宝珠。 (5)朗读:带着你的理解再来读读这句话。
(6)教师小结:虽然文中只用一句话带过,但我们通过这两个词语,却仿佛看到了他们研究过程的艰辛与付出。可见准确用词是多么重要呀!
(7)过渡:再好好读读这一段,一会儿请你用自己的话,给我们讲一讲蝙蝠嘴耳配合的方法。 (8)独立阅读,复述。
(9)指名复述,教师相应指导。
什么是超声波?回忆一下《回声》这篇课文中声波的原理,其实,超声波呢,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只是人的耳朵听不见。
出示:课件演示超声波,帮助孩子理解超声波的原理,边放课件边叙述配合的过程。 指名看课件复述,可以用加上动作。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课件演示,使学生直观了解超声波,及蝙蝠探路的秘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复述能力。】
(10)过渡:科学家又是怎样模仿蝙蝠发明雷达的呢?
A.自由读第八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雷达工作原理的句子(第二句),边划边读,理解句意。 B.课件演示蝙蝠探路的秘密与雷达工作的原理。
C.比较雷达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的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D.填写书上填空题。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学生很容易理解雷达工作的原理,再让学生通过蝙蝠探路的方法与雷达工作原理的对比进行填空,就可以顺利地突破教学难点。】四、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1、教师小结:正是根据蝙蝠的特性,科学家们发明(板书:发明)了雷达,装在飞机上,才能使它在夜间也能安全的飞行。不仅如此,雷达的发明还给我们的生活其他方面也带来了方便,你还知道哪些应用雷达的例子吗?
2、教师小结:可见,雷达的发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少的便利,让我们接受信息更加快捷,知道的领域更加宽泛。这真要感谢蝙蝠呀!当然,我们人类还通过研究生物某些器官的构造和功能,从中得到启示并进行模仿,从而研究出了更多对生活有用的发明。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出示课件) 五、回顾全文,感知结构
1、教师:在我们和科学家一起探究的过程中,你发现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吗?(指板书,提示学生归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教师:我们在写这种文章的时候也可以按照这样的写作方法进叙述。
全文总结:人类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为生活提供了方便。那你想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想观察哪些动植物,想发明出什么新成果呢?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思考,走向大自然,希望你能有新的发明。
【设计意图:课尾,把学生的兴趣引向课外,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以及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六、教学反思:
(一)探究:我们要做的是,以教材为凭借,通过教材这座桥梁,走向更广阔的研究领域,探求更博大的未知世界。通过教材的学习,让学生自己掌握一定的知识、方法,并凭借教材,进行交流、探讨,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使其在活动中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表格导学,化难为易,使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成为自主探究试验的过程,再让学生交流发言,及时检验自学效果。不仅突破了教学重点,也使学生自学能力得到了扎实有效的训练。
(二)感悟: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读中有悟。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进行感悟地读。老师则采取科学的艺术,在读中点拨和引导,为学生启“悟”,以实现学生的自“悟”,引导学生在读中抓住语言文字进行感悟,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把这种感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三)拓展:在对课文的理解上,让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仿生学资料进行展示,教师再利用课件向学生介绍他们所不知道的仿生学,把学生的兴趣由课内引向课外,既丰富了学生的科学知识,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以及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作文五:《《蝙蝠和雷达》评课》1200字
《蝙蝠和雷达》评课综述
听了霍老师《蝙蝠和雷达》一课,专题为“关注文体语言物质,训练言语表达能力”,我个人在听了这节课以后,提出了几个疑问。第一: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过程。为了突破“一问一答”的传统教法,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没有考虑到如何将教师的提问转化为学生的质疑,没有明确读文方向,然后老师没有扣住贯穿全文的问题,将它作为主线串联讲读全过程,达不到训练言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第二、以“字、词比较分析”突出不了语言基本功训练,也就是说没有关注文体语言物质。
审视当前的语文课,我们追求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科普类的文章,我们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科学常识后,往往存在忽略文中的字、词、句、修辞、标点、表达方式等语文形式的现象。课文是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介绍科学常识的。因此,在教学中,霍老师抓不住语言因素,没有通过对句、段的分析,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基础上了解不了科学常识。如第三自然段主要写蝙蝠夜间飞行很灵巧。他没有要求学生找出表现蝙蝠灵巧的句子读一读,看哪个词最能突出蝙蝠的灵巧?当学生提到“无论…即使…也…、极细”这些词时,老师进一步设问:“多灵巧的蝙蝠呀!你能读出你的惊奇和赞叹吗?”将“无论……也……”这个复句关系渗透于学生的朗读中,
力求在词、句的强调读中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再就是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句子,了解“配合、反复、终于”等词在文中所含盖的丰富意义,实现了文本“工具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第三、注重课外延伸
本课第一次让学生接触到仿生学的知识,该科学领域是极其宽广的,因此在教学本文内容后,老师让学生交流所收集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例如,人们根据乌贼喷水的原理,发明了喷水船;根据海蜇的游动,发明了风暴预测仪;根据蝴蝶的外表特征,发明了迷彩伪装……这一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使学生对人类模仿动物进行创造发明有了更深的了解。除此老师还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想象:你从什么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想发明什么?以此来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第四、教师的板书形象化,意境化
小学生具有喜欢新事物、上课容易视觉疲劳等特点。因此,千篇一律或固定模式的板书势必会令学生厌倦。所以教师在设计板书时,可以运用有趣的字体变化和图画等手法进行板书。图文并茂的板书更能促进学生的选择性知觉,使学生的记忆更牢固、更持久。老师以简笔画的形式呈现板书,极好地梳理了课文内容,让人一目了然,也为学生练习叙述课文提供了拐棍。 总的来说,整堂课教学思路较为清晰,由学生质疑的两个问题攒起课堂,解决不同问题采用不同形式,第一个问题的解决采用自主读文,完成表格;第二个问题的解决主要以自主读文,练习复述。可以
说做到了知识渗透与能力培养同步进行。当然,没有尽善尽美的课堂,这堂课也有不足之处,我们认为就是填表格的时候,如果能去掉答案,制作活动的课件,让同学们自己做完后再去出现答案,这样效果会更好,这就有待我们去深钻制作课件的方法。
作文六:《26蝙蝠和雷达》13000字
26蝙蝠和雷达
自读自悟做中理解
一、看图揭题
1.(出示蝙蝠图片)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蝙蝠吃蚊子和飞蛾;我知道蝙蝠住在潮湿的洞里,是哺乳动物;我知道蝙蝠是靠嘴和耳朵探路的??)
2.(出示雷达图片)这是什么?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
(雷达可以使飞机安全航行;雷达可以搜索敌机;雷达可以观测天气情况??)
过渡: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贴蝙蝠图片)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贴雷达图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板书“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提示:看看哪一句话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
2.交流后展示并齐读一遍。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3.小结并质疑。
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围绕这个主要内容,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
(可能提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蝙蝠是怎样探路的?为什么装上雷达飞机就能安全飞行了呢???)
4.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这些问题老师都明白,那么是老师告诉你们呢?还是——
(自己读书自己解决。)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你们对蝙蝠有什么认识?(了不起、本领大、飞行灵巧??)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词语“夜间”“还能”“无论”“从来没见过”“即使??也??”“极细”等)。
3.指导朗读。
①从我们刚才找到的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蝙蝠夜行的本领可真够大的!我们读的时候,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敬佩、佩服)
②提示:重点词语朗读时要加重语气。
过渡:是呀,蝙蝠究竟是靠什么来探路的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也来当回科学家,做一做试验。
四、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快速阅读4、5两个自然段,看看需做几次试验(三次)
2.分组试验。
第一组:负责试验场地的布置莫
第二组:负责第一次试验
第三组:负责第二次试验
第四组:负责第三次试验
各组都要填写好试验报告
附试验报告:
试验次数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试验证明
1 蒙眼睛
铃铛一个也没响
不靠眼睛
2 塞耳朵
铃铛响个不停
靠耳朵
3 封嘴巴
铃铛响个不停
靠嘴巴
(楷体字由学生填)
3.学生读书、讨论、填写报告。
4.每组选一个代表上台介绍试验情况,同时展示试验报告所要填写的内容。
5.理解“配合起来”。
第二次试验证明蝙蝠靠耳朵探路,第三次试验证明蝙蝠靠嘴巴探路。到底是靠耳朵,还是靠嘴巴呢?小结:对!这就是我们三次试验所得出的结论。
6.屏示、齐读。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质疑过渡:对这个结论你们满意了吗?产生“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疑问。
五、学习第六自然段
1.自由读第六自然段。
2.读懂了吗?谁能把这四张卡片:嘴巴、耳朵、发出超声波、反射回来”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3.指名贴卡片。
4.能看着这个示意图讲述蝙蝠是怎样探路的吗?
5.拓宽知识。
蝙蝠的眼睛虽然不行,但是它的嘴巴和耳朵却特别的敏锐。我在一本书中看到:蝙蝠能在1秒钟内捕捉和分辨25组回声,而且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其他树木、房子等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来,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多么神奇呀!
6.让我们一起用佩服的语气再读第六自然段。
过渡: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六、自学第七自然段
1.自读第七自然段。
2.仿照前面把四张卡片“天线、荧光屏、发出无线电波,反射回来”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3.比较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的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①指名进行比较。
②师生评议、补充。
③各自进行比较。
七、编演童话故事
1.创设情境。
一天晚上,蝙蝠飞出来找吃的,突然它,发现了一架飞机在空中飞翔,非常奇怪,仔细观察原来是雷达帮助飞机夜间飞行。他是如何帮助飞机安全飞行的呢?蝙蝠决定去拜访雷达。见面时,他们俩会说些什么呢?(讨论准备)
2.学生表演。
八、总结其实,人类在生物的启示下,发明创造了很多东西。你们还知道些什么?
(飞机——鸟,潜水艇——鱼,降落伞——松鼠尾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生物界的不断认识,还有更多的东西等着我们去发明、去创造。希望同学们从小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将来成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
问题导读读中感语
一、导入新课
1.指名两位学生上台比赛走路,其中一位学生蒙上眼睛。比赛完说说自己的内心感受。
2.全班同学谈谈眼睛的用处。
3.谈话导入:人夜间行走,如同被蒙上眼睛一样不方便。有一种动物,它不仅善于夜间飞行,而且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动物吗?(板书:蝙蝠)蝙蝠在夜里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是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灵巧地避开。(多媒体演示)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们对蝙蝠进行了试验。(板书:试验)老师想请同学们帮助科学家们完成一个试验报告。请打开课本第103页,自由朗读课文第4、5自然段,用笔划出有关的内容。(多媒体出示实验报告单)
二、学习课文第4、5、6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4、5段,划出有关内容。
2.指名回答完成的试验报告。(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用多媒体出示答案。)
3.师述: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什么?找出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并划上横线。(多媒体出示这句话的内容。)
4.生齐读这句话。
5.师:“配合”是什么意思?去掉“配合起来”行吗?为什么?看了这个试验证明,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出示。)现在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齐读课文第6自然段。
6.师范读课文第6自然段,生思考刚才的问题。
7.指名回答。
8.教师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蝙蝠探路原理。
9.学生根据演示画出蝙蝠探路原理示意图。
10.教师根据学生叙述用多媒体画出蝙蝠探路原理示意图。
11.师述:我们已经知道了蝙蝠就是这样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那么科学家为了揭开这个秘密,又经过怎样的研究呢?你是从文中哪句话读懂的,把它读一遍。(板书:研究)
12.师述:“反复”是什么意思?谁能用“反复??终于”说一句话?
13.小结:通过刚才的试验和研究,我们已经知道了蝙蝠探路的办法。
三、学习第7自然段
1.(多媒体播放飞机夜航)师问:说说你看到了什么?飞机没有眼睛,它怎么能在漆黑的夜里安全飞行呢?(靠雷达)那么雷达是怎么发明创造出来的呢?(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文中的哪个自然段讲了这个内容?
2.学生自学第7自然段,了解科学家是怎样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雷达的。并画出雷达引导飞机飞行的示意图。
3.教师根据学生叙述,用多媒体动画演示雷达引导飞机飞行图,并画出示意图:
/天线→无线电波→ 障雷达 碍
\荧光屏→无线电波→ 物
4.小结:学了这一自然段的内容,我们明白了飞机能在夜里安全飞行靠的是雷达。
四、复习巩固
1.(多媒体出示两幅示意图)学生比较两幅示意图的异同点。
2.完成课后练习思考第2题。(学生把答案直接填在书上。)
3.多媒体出示答案,学生订正。
五、总结拓展
1.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科学家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板书:启示),然后进行反复试验和研究(板书:反复),终于发明创造了雷达。(板书:发明雷达)。同学们知道这篇课文的题目叫什么?(板书:18蝙蝠和雷达)为什么在课题中加“和”?
2.拓展:同学们,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这就是仿生学:你知道还有哪些发明创造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的?(多媒体展示如:蜻蜓——飞机、蛙眼——电子蛙眼、荧光屏——日光灯等)科学是多么神奇,一只平平常常的蝙蝠能使科学家们得到启示,创造发明了能使飞机安全夜航的雷达。同学们是不是也想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发明创造呢?那么现在我们该怎样做呢?联系实际畅谈。(刻苦学习,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通过探索研究,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六、课后作业
1.朗读课文。
2.课后阅读有关创造发明的读物。
运用电教媒体加强语言训练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从教材的内容看,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弄清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得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重点是理解科学家做实验的初衷及经过。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减缓学生掌握本文科学知识的坡度,我运用现代化的电教媒体,使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创设一个生动具体、新颖活泼的语言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有形可见,有话可说,从而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设计如下:
一、电教引路,巧设疑问,激发兴趣
这一环节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的视线聚集于特定的学习对象上,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参与学习活动。
在开始揭示课题时,教者采用一张幻灯片,灯片上画有蝙蝠和飞机,并设计如下一个问题:图片上一个是动物,一个是现代的交通工具,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呢?这样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能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二、切入重点,多元组合,明白关系
针对课文的重点、难点,我采用“切入重点,辐射两头”的方法,边讲解课文边利用抽动片、复台片演示蝙蝠是怎样利用用超声波探路的,为此重点设计了两项练习:第一,用自己的话说说科学家是如何进行三次实验的;第二,说清楚蝙蝠的耳朵和嘴巴是如何配合探路飞行的。
关于第一项练习,具体操作如下:
1.要求轻声读课文第4—5节,一边读一边思考: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试验?都是怎样做的?试验证明了什么?
2.根据课文内容镇空:(打出文字片)
顺序
条件
经过
结果
证明
3.语言训练:
(l)第一次试验是在什么条件下做的?如何做的?结果怎样?证明了什么?(用一段连贯的话说一说)
(2)第二次、第三次科学家是怎样做试验的?
(3)根据表格说一段完整的话,说清楚科学家是如何进行三次试验的。
关于第二项练习,具体设计如下:
1.学生自由读第6节,并思考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飞行的。
2.教师演示蝙蝠是如何用嘴和耳朵的配合来探路飞行的。(用复合、抽动片演示,边演示,边讲解)
3.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蝙蝠是如何探路飞行的。出示文字片:
蝙蝠的嘴里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遇到_________就____________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这样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通过读文、演示、讲解、练习,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激发了他们观察生活的兴趣,培养了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而且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又使学生受到了科学的教育。
三、激情练笔,及时巩固,加深理解
知识只有运用,才可能转化为能力。能力的形成是一个不断操作、练习的过程。因此在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高涨时,及时出示针对课文重点、难点的训练题进行练习,可以收到很好的训练效果。我拟的训练题目是: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____________;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____________。等等。 这种练习设计极具针对性,而且是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能达到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之目的。
总之,抓住重点,追求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电教手段的协调组合,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得到刺激,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形成听说读写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技能,能有效地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 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 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懂得课文中总起句的作用,学习先提出问题再逐步解决问题的写作方法。
3. 了解飞机夜间能够安全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引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事物,并从中也得到启示。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
4.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1.弄清人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才能够让飞机也在夜里安全飞行的。
2.练习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弄清蝙蝠夜间飞行和飞机夜航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分两步出现)
1.介绍蝙蝠(播放有关蝙蝠的多媒体资料)
2.简介雷达(播放有关雷达的多媒体资料)
3.引导学生思考课题:蝙蝠是一种夜间飞行的哺乳动物,雷达却是一种现代化的推测装置,它们是不是同一类事物呢?(不是)课题用一个“和”字把蝙蝠和雷达两种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块儿了,为什么会联系在一块呢?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让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来弄清楚这个问题。
二、检查自学生字词情况。
1.多媒体播放生字词,检查学生读音情况,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联系课文上下文理解词义,有困难的可查字典。
2. 讨论记字方法。
例:钟、辟、超,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
碍、塞、摹,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
3.用形近字组词的方法来做巩固练习。(多媒体播放)
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竖( )即( )得( )起( )
坚( )既( )碍( )超( )
塞( )摹( )辟( )彰( )
赛( )暮( )避( )障( )
(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例:横七竖八——形容纵横杂乱。联系上下文,横七竖八本课指科学家在做试验的房间里拉的绳子很多。
3.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本课指眼光尖锐。
摹仿: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本课指科学家根据蝙蝠探路的原理发明了雷达。
反复:①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②颠过来倒过去。③重复的情况。
找出课文中带有“反复”的句子读一读。“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看一看应选哪种解释?①
证明:①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或断定人或事物的真实性。
②证明书和证明信。
同样从文中找出带有“证明”的句子,读一读,看看选哪种解释。“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应选①。
(四)造句练习。
根据“证明”、“反复”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造两个句子。
例:
反复——经过反复思考和计算,小明终于做出了这道题。
证明——看到蚂蚁搬家,小明说要下雨了,果然,一会儿豆大的雨点落了下来,证明小明说得对。
(五)自由读课文。要求流畅、读准字音。
(六)作业。
1.写生字新词,造句。
2.熟读课文,并联系课文内容思考课后作业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玩一个小小的游戏。
(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来,然后用毛巾蒙住他的眼睛。)
现在,请这位同学走回自己的座位,(学生走)同学们,为什么他会撞到桌椅呢?(生答)是的,同学们都很聪明,是因为这位同学被蒙住了眼睛。既然眼睛那么重要,那么现在请大家想想,如果我们没有了眼睛,走路的时候怎么才可以避开障碍物呢?好,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蝙蝠与雷达》。
二、讲读课文。
(一)指名读第1、2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1.“第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自然段描述一架飞机在夜航。)
2.“夜航”,同学们刚刚提到了这个词语,那为什么飞机能在黑夜中安全飞行?
书本中有这样的话吗?它是怎么解释的?现在请大家认真阅读,然后找出答案。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3.在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是重点词语呢?
(“启示”,多媒体播放)
4.那么第1、2自然段写了什么呢?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
(飞机夜航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二)那么同学们现在觉得课文接下来的会怎么写呢?谁来回答老师这个问题呢?
(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
1.下面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科学家探索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然后4人一小组进行讨论。
(课文第四至第6自然段写了这个内容)
2.下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3自然段。其他同学带着问题思考:这一自然段写的什么内容? (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引起了科学家的思考。)
3.从哪儿看出蝙蝠的飞行本领高超?划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夜间飞行能捕捉极小的飞虫,从来不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也能灵巧地避开。) 请同学们朗读有关句子,想象蝙蝠夜行的高超本领。
4.这些引起了科学家怎样的思考?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想想蝙蝠的眼睛是不是非常敏锐,在漆黑的夜里能看清楚所有的东西???
5.看书上是怎么说的?请大家齐声朗读,读出疑问的语气。
6.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做了三次试验,每次试验的目的是什么?用了什么方法?结果怎样?
(让同学们4人一小组一起讨论学习第四、五两个自然段。事先每组发一张表,讨论后集体填表。) 第一次试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眼睛。
方法: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结果:铃铛一个也没响。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眼睛无关。
第二次试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耳朵。
方法: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屋里飞。
结果:蝙蝠就像没头苍绳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耳朵有关。
第三次试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嘴。
方法: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里飞。
结果:同试验二。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嘴有关。
7.汇报填表情况。
8.科学家在这三次不同的试验中证明了什么?
(齐读: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9.“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来探路的。”(多媒体播放)这个结论与书上的有什么不同?哪一个更科学?同学们联系两次试验去思考一下。
(丢掉“配合”不科学,因为第二次和第三次两次试验,分别塞住耳朵,封住嘴,也就是说单独将嘴或耳朵露在外面,但蝙蝠都失去了暗中探路的本领,这说明探路时靠的是这两样器官同时发挥作用,所以课文上用上“配合”是科学的。)
(三)指导朗读第4、5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蝙蝠夜行探路靠的是嘴耳配合,那么蝙蝠到底口耳是怎样配合的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
(二)讲读课文。
1.指名读第6自然段,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口耳配合起来夜行探路的。
(先同桌互相讨论,再举手回答问题。)
学生说时,老师要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
2.下面哪位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捕捉小飞虫的?或蝙蝠是怎样避开极细的电线的?
3.那么你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科学家揭示出蝙蝠夜行的秘密是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的?
请同学们细细地体会“反复研究”一词。“反复研究”就是:一遍又一遍地研究。
4.你们能想象出科学家是怎样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研究的吗?
5.教师小结:任何一项科学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都是科学家们反复研究,经过无数次失败,无数次地总结经验教训。无数次地再试验才得来的,只有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的人才能够摘下科学王冠上的一颗颗闪闪发光的宝珠。
6.老师读第6自然段第一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全体同学齐读后三句: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7.科学家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夜行探路的秘密。科学家从这个秘密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4人一组讨论,试着画出示意图。指三或四个组的代表在黑板上板演并加以说明。)
8.看第6自然段,蝙蝠是怎么探路的?与飞机比较,然后画出示意图。
9.完成课后思考练习2。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飞机上的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超声波。 ②、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10.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说说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为什么?
(雷达探路的道理是从蝙蝠夜行探路的道理得来的,所以说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11.指导朗读第7自然段。
(三)指导分段,练习归纳段落大意。
1.指导分段:
仔细看每个自然段,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说的是一个具体的意思?(小组讨论)全文可分为三大段
第一段:第1、第2自然段;
第二段:第3至第6自然段;
第三段:第7自然段。
2.指导归纳第二段段意,完成思考练习3。
把课文分成三段,在下面的内容中选择第二段的段意,用“√”表示。
(1)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
(2)科学家通过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
(3)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选择(3),因为(3)准确、全面、正确。)
3.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学习了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许多科学技术都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创造出来的。)
4.你知道人们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还发明创造过什么?
5.激发兴趣。
同学们,希望你们从更多的生物中,得到更多的启示,有更多的发明创造,希望你们像一只只雄鹰展翅飞翔在科学的蓝天上,未来的科学家就在我们中间。
6.带着情感齐读全文。
探索蝙蝠的奥秘
几个世纪以来,
人们从蝙蝠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
它们的生活又是那样的神秘多彩,
以致于科学家们对这种特殊动物
产生了无尽的兴趣。
寂静的声音
夏夜里,我时常站在阳台上,用一种特殊的仪器收听一种寂静的声音。寂静的声音?这是个看似矛盾其实不矛盾的说法:寂静是人的感觉,而有声音则是客观事实。正如人的眼睛看不到空中的氧气,而氧气又的确存在的道理一样。这个寂静的声音是超声波,而发出超声波的便是我们大多数人常见却又不太熟悉
的蝙蝠。就拿蝙蝠发出的超声波来说,它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声音?这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个谜??
五花八门的食谱
我们绝大多数人可能只见过城市中飞翔的普通蝠翼,并由此猜测所有的蝙蝠都像带翅膀的老鼠一样,是一种黑糊糊的小飞兽。其实,蝙蝠的形态差异极大:在体型上,最大的狐蝠重1公斤,翼展达1.5米,被称为“飞狐”;而凹脸蝠只有2克,是最小的哺乳动物之一。在毛色上,虽然大多数种类为单调的灰色、黑色或棕色,但也的确有些种类为鲜艳的白色、金黄色或杂色??
山洞里的主人
温带地区蝙蝠一般以冬眠度过寒冷的冬季。为了观察和研究蝙蝠的这种特殊行为,我们在冬季造访了北京郊区的不少洞穴。与森林相比,山洞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生态环境:伸手不见五指,四周是冷冰冰、凸凹不平的石壁,偶尔有几处会听到滴滴答答的水滴声,更显出山洞的阴森。不过个别的洞穴有钟乳石或石花,到也别具一番情趣。在洞里,最应该注意的是脚下的路,有些地方稍为平坦,大多数地方则是乱石成堆,沟壑交错??
蝙蝠带我走进佛光寺
很多人都听说过甚至见过古老的建筑物中生活着蝙蝠,但山西古刹佛光寺的蝙蝠以及关于它们的故事,却值得大书特书一笔。由于佛光山地处五台山外围,交通不便,人迹少至,反而使得佛光寺保持了原貌。据考证,佛光寺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两座木构建筑之一。考证人便是著名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时间为1937年??
有趣的仿生学
科学家通过对大自然和动物界里发生的许多奇迹的仔细观察,建立了一门新兴的学科——仿生学。仿生学是集动物学、物理学、化学、心理学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一门独立的边缘科学。模拟动物的功能,以改进现有的和创立崭新的机械、建筑结构和新材料,仪器和工艺研究,创造出许多适用于生产、学习和人们生活的先进技术。
飞机的出现毫无疑问是来自人们对飞禽鸟类的直接模仿,现代飞机的垂直起降,空中定悬后掉头等诸多方面功能的实现也深受飞鸟和蚊虫的启发。
船和潜艇来自人们对鱼类和海豚的模仿。生物学家通过对蛛丝的研究制造出高级丝线,抗撕断裂降落伞与临时吊桥用的高强度缆索。
响尾蛇导弹等就是科学家模仿蛇的“热眼”功能和其舌上排列着一种似照相机装置的天然红外线感知能力的原理,研制开发出来的现代化武器。
人类模拟动物的变色术,研制了军用的迷彩服装,模拟蜻蜓、螳螂的复眼制造出了雷达以及蛙眼雷达等等,研究应用动物的灵性来为人类服务的例子真是不枚胜举。
说说《蝙蝠和雷达》
间是凭什么探路飞行的,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蝙蝠和雷达》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科普文章介绍了仿生学的应用——蝙蝠夜
根据大纲的要求本组课文的教学应注意:要在理解词句,练习给课文分段的基础上学习归纳段落大意,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经过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弄清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2、学会生字新词,练习给课文分段,学习归纳段意,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3、利用科学家几次进行科学实验的例子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1、学习归纳段意;理解科学家的实验过程。(重点)
2、弄清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联系。(难点)
根据以上的依据,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就分五个方面来谈谈。
一、巧设悬念,激趣导入
我采用展示图片、设疑激趣的方法导入新课。一上课,先出示蝙蝠图片,问:“(1)这是什么?它在什么时候才出来活动?(2)在漆黑的晚上,你能安全地进行各种活动吗?那么蝙蝠在夜里是怎样活动的?”然后出示飞机图片问:“它能在夜里飞行吗?靠什么引路?”出示雷达图片问:“它是怎样引路的,它跟蝙蝠有联系吗?”通过层层设疑,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并初步感知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为学习下文打下基础。
二、扫除障碍,理解文意
这一节主要完成以下的教学任务:1、通过自学、点拨的方法使学生读准字音、理解生词。学法指导:读准字音:拼查问:理解生词:查问联系上下文。2、概括自然段的意思,用归并法给课文分段和归纳段落大意。这样就使学生通读了课文,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结构,为精读课文打下基础。同时训练了学生的自学、理解、思维、概括能力。
三、突破重点,弄清联系
三次科学实验,蝙蝠、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间的联系是这一节的教学要点,为达到要求,我采用“设置悬念、讨论探究、方法指导、观察演示、表演解说”等方法引导学生学文。这样做有三个目的:1、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入透彻地理解问题。2、化抽象为形象,突破教学重难点。3、训练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的教学具体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由于1——3自然段的内容比较简单,我主要采用读、问、想、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明白飞机安全夜航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感受蝙蝠夜间飞行动作的灵巧。从中引导学生提出疑问: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它为什么能在夜间灵巧飞行?通过引导质疑,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步:指导学生弄清三次科学实验的过程。教学时先让学生在听读4——5自然段中思考:科学家在什么环境下做了多少次实验?从中释词“横七竖八”,并练习造句。然后让学生默读4——5自然段,采用“独立思考、同桌讨论”的方式弄清三次不同实验的方法、结果及结论(表格形式出现)。接着让学生分别说说实验的经过,同时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证明”并练习造句。这样就使学生在多读、多说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了三次科学实验的过程,明白了蝙蝠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从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和理解、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三步:指导学生揭开蝙蝠探路的密秘。蝙蝠发出和接收超声波这一内容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易于接受,我采用了观察演示的方法来开展教学。教学中我提出:蝙蝠是怎样利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然后让学生边听读边看有关蝙蝠捉蚊子的影片演示并思考问题,并要求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回答,弄清密秘。由于影片这一辅助手段的运用,使抽象的科学原理生动形象化、显现化,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另外,通过这一段的学习,总结出学法:听朗读、看演示、说原理。以此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自学下文打下基础。这正体现了大纲提出的“阅读教学要着眼
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
第四步:指导学生明白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弄清雷达的工作原理及其跟蝙蝠之间的联系。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前面总结的学法自学课文,并仿照作出雷达的探路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教师做好放录音及影片的工作)。在明白了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之后,让学生根据示意图讨论它们之间的联系,再让学生根据对话提示进行对话,并抽二个学生分别带上头饰进行对话、表演。这样就使学生在分析、比较、联想、对话、表演中明白了蝙蝠与雷达之间的联系,生动化、趣味化了课文内容,突破了教学重难点,且贯彻了大纲要求的“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至此,本文的教学任务已大部分完成。
四、课外延伸,扩展思维
大纲指出:“要注意课内和课外的联系。”因此,学完课文后提问:“雷达是仿照蝙蝠制造出来的,科学家还从哪些生物的身上得到启示,制造了哪些现代化设备?”以此扩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把学习兴趣由课内引向课外。
五、谈话结束,激励创造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科学的征途是无止境的。大家想不想将来也利用仿生学制造出一些有用的设备?只要大家今后多学习知识、多留心生活,做到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研究,充分打开想象的翅膀就一定能够办得到。这样结束课文,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及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便于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教学流程图:
巧设悬念 激趣导入
扫除障碍 理解文意 科学实验:(列表:次数方法结果证明)
突破重点 弄清联系 { 揭开密秘:(板书部分)
课外延伸 扩展思维 得到启示:(板书部分)
谈话结束 激励创造
这个板书设计,图文结合,直观、简洁反映了蝙蝠、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体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
收到动物特征的启发而的发明
鱼类的尾鳍----船舵 鱼类的胸鳍----船桨 蜘蛛网------鱼网和新型纤维 动物的巢穴---房屋 食肉动物捕 狩猎术 鲨鱼----“鲨鱼皮”连体游泳衣 鸟类----滑翔机和飞机 动物的伪装色---迷彩服 乌龟-----坦克和龟息等气功吐纳养生手段 动物的蹼---潜水装备中的蹼脚 猪----防毒面具 蛙类-----蛙泳 蝴蝶----蝶泳蜻蜓----直升飞机
仿生学举16个例子:
1。由令人讨厌的苍蝇,仿制成功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已经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
2。从萤火虫到人工冷光;
3。电鱼与伏特电池;
4。水母的顺风耳,仿照水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设计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能提前15小时对风暴作出预报,对航海和渔业的安全都有重要意义。
5。人们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已研制成功一种电子蛙眼。这种电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样,准确无误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物体。把电子蛙眼装入雷达系统后,雷达抗干扰能力大大提高。这种雷达系统能快速而准确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飞机、舰船和导弹等。特别是能够区别真假导弹,防止以假乱真。
电子蛙眼还广泛应用在机场及交通要道上。在机场,它能监视飞机的起飞与降落,若发现飞机将要发生碰撞,能及时发出警报。在交通要道,它能指挥车辆的行驶,防止车辆碰撞事故的发生。
6。根据蝙蝠超声定位器的原理,人们还仿制了盲人用的“探路仪”。这种探路仪内装一个超声波发射器,盲人带着它可以发现电杆、台阶、桥上的人等。如今,有类似作用的“超声眼镜”也已制成。
7。模拟蓝藻的不完全光合器,将设计出仿生光解水的装置,从而可获得大量的氢气。
8。根据对人体骨胳肌肉系统和生物电控制的研究,已仿制了人力增强器——步行机。
9。现代起重机的挂钩起源于许多动物的爪子。
10。屋顶瓦楞模仿动物的鳞甲。
11。船桨模仿的是鱼的鳍。
12。锯子学的是螳螂臂,或锯齿草。
13。苍耳属植物获取灵感发明了尼龙搭扣。
14。嗅觉灵敏的龙虾为人们制造气味探测仪提供了思路。
15。壁虎脚趾对制造能反复使用的粘性录音带提供了令人鼓舞的前景。
16。贝用它的蛋白质生成的胶体非常牢固,这样一种胶体可应用在从外科手术的缝合到补船等一切事情上。
作文七:《蝙蝠和雷达教案》1800字
〈〈蝙蝠和雷达〉〉教案
蔡铃燕 一、导入
1、 刚才同学们在图中看到了什么?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2、 出示课题,读课题。
二、过程
1、 快速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
2、 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3、 ?刚才我们说飞机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那么蝙蝠的夜飞能力有多强呢?
大家在文中找一找。
?(出示第三节)蝙蝠的夜飞能力确实很强,同学们能用朗读来表现蝙蝠的本领强吗?
?小提示:强调关联词;再读。
?关联词造句。
4、?蝙蝠的本领真大,读到这里大家有什么疑问吗?难道是它的眼睛特别敏锐吗?
?那么就让我们和科学家一起来发现和研究一下,蝙蝠到底有什么秘密。(出示4、5节)
男女各读一段。
?科学家在试验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横七竖八”说明了什么?(环境复杂)
?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分别是怎样做的?蝙蝠表现如何?完成表格。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作者对不同的部位用了不同的动词。三个动词:蒙、塞、封。边做
动作边读语段。
?刚才在读的过程中,老师从同学们的眼中发现了疑问,把你们的疑问说出来,我们一
起解决吧。
5、?那么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呢?蝙蝠和雷达的发明到底有什么关
系呢?请同学们轻读7、8两段,找出答案。
?交流:a.蝙蝠如何配合
b.飞机如何在夜里飞行
?现在我们知道了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也知道了雷达工作的原理,现在我们来找找朋
友。
6、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了雷达的发明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那么你
们还知道哪些发明创造也是从动物或植物身上得到启示的呢? 7、从刚才的例子当中,我们发现原来很多发明创造都是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希望以后大
家能多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善于发现,你一定也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教学反思: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学说明文。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
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
又是难点。我所讲授的时第一课时,本课时我运用自读自悟,探究合作,填表交流等方式充
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
力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节课中我力求做到三个侧重侧重预习指导;侧重学生自主学习;侧重体现语文人文性与
工具性。
一、成功之处:
1、课前准备较充分。预习表格的设计对学生的学习起到预习检查的作用又起到学习的指导
引领作用。使课堂有据可依。
2、我利用电教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一上课,就播放在晴朗夜空
里,一只蝙蝠在愉快地飞行,一架飞机穿梭夜空,平稳的飞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一起,
然后设问:一个是动物,一个是现代交通工具,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一下子学生的的
学习情绪被调动起来,将学生的学习思维置于一定的情景中,学生乐于参与兴趣浓厚。
3、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大面积的练说,如三次试验的过程,我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
完成表格里的内容,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对照屏幕进行复述,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
都能说充分。既注重了面向全体学生,又注意了说的层次性,帮助学生积累课文语言。
4、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的工作原理之间的联系是课文的重点,也是课文的难点所在。为
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采用了简单示意图,直观地显现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然后指导学生
在自学的基础上,画出雷达的工作示意图,再借助这两份示意图,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
化难为易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二、不足与困惑之处:
根据蝙蝠飞行示意图,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课文的介绍,画出雷达工作原理图。这时,学生灵
活的双手在键盘上跳动,而老师则通过网络,随机调取任何一位学生的示意图,进行个别指
导,及时了解学生对难点问题的理解。当学生正确画出雷达工作示意图时,教师应该及时广
播,让屏幕上出现一个圆圆的笑脸,夸它“真棒!”这时,笑意写在孩子们的脸上,他们完
全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而教师缺乏计算机方面的操作与训练, 没有及时广播,感觉只是课堂上的一大遗憾,也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虽然这堂课有很多失误,但通过这节课我对优化语文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有更深的感触,
也有了更多的思考。构建自主有效课堂教师必须从思想上进行根本改变,找准切入点。努力
学习,不断地探究语文教育教学的艺术和方法,真正发挥一个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
作文八:《《蝙蝠和雷达》案例》3100字
“群文阅读”,使学生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
文章分类
单位名称
作者姓名
年 龄联系电话 ——《蝙蝠和雷达》教学案例案例 北京市东城区前门小学 薄文
K 32 18611114725
题目:
“群文阅读”,使学生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
——《蝙蝠和雷达》教学案例
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尝试运用“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从教课文内容到教语文能力,从一篇课文的阅读到一类文章的阅读,从一篇文章的阅读到一本书的阅读......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 关键词: 群文阅读 拓展阅读
正文: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把讲教材当作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但是如果我们只关注教材本身,那我们的学生也大多只在一篇篇课文里打转。一个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必须站在课程的视角来思考怎么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教学,怎么把对学生语文学习有用的东西拿到课堂中来,让孩子享受有营养的语文。
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奠基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除了兴趣、方法和习惯外,独立阅读能力的形成离不开阅读量的支撑。以课本为载体的阅读量毕竟是有限的,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课外阅读的支持。课程标准对各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有明确的要求。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
带着这样的思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尝试运用“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从教课文内容到教语文能力,从一篇课文的阅读到一类文章的阅读,从一篇文章的阅读到一本书的阅读...... 实现“用例文教语文”的目的。
课前思考——深知文本的例子功能。
我们知道,文本内容并不是教和学的全部,文本只是学生阅读的载体,语文教学的内容是隐藏在课文之中的。教师要发掘文本中那些对学生学习阅读有帮助的元素,给学生提供阅读的空间、机会和过程。
《蝙蝠和雷达》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第8册第5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4篇课文都是科普知识短文。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说明文不一定就板起脸
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说明文,大多是生动活泼的科普知识短文。形象有趣,通俗易懂,学生读起来也是饶有兴趣。课堂上,我们该怎样指导学生学习、品味、鉴赏这类说明性文章呢?我想,何不就以课文《蝙蝠和雷达》为例,指导学生阅读一组说明文,从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我将《蝙蝠和雷达》、《猪鼻子和防毒面具》、《苍耳和尼龙搭扣》、《鱼和潜水艇》以及《青蛙和电子蛙眼》这5篇文章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学生的阅读材料,使学生能够在了解“仿生学”这一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学习这类文章的基本的阅读方法,领悟这类文章的基本的表达方法,同时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 群文选择——深谙学生的认知规律。
关于仿生学的资料有很多,哪些内容适合四年级的学生阅读呢?面对大量的阅读材料,我选择了四篇内容符合中年段学生认知水平的文章。但说明文原文的语言表达都比较成人化,如果要适于学生阅读,还需要老师的反复斟酌和适当修改,才能使之成为承载着鲜明特点的阅读材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阅读体验。所以,我将每篇文章的长度缩简成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的程度,将原文中难理解的科学性描写改写成生动活泼、平实简明的语言,并重新编写了文章题目。最终,我将《猪鼻子和防毒面具》、《苍耳和尼龙搭扣》、《鱼和潜水艇》、《青蛙和电子蛙眼》这四篇文章组合在一起,再加上课文《蝙蝠和雷达》,构成了学生的阅读材料。
五篇文章,不仅在题目上具有鲜明的特点,都直接点明了文章内容。在写作方法上也有共同之处,开篇都是由人们在生活中的一个有趣发现引入,继而描写科学家通过试验得出科学结论,用朴实的、趣味性的语言介绍仿生学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我想,一个负责人的教师,教学既不能“超标”,也不能“不达标”,教师的有心就在于了解学生,找到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基于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
● 备课构想——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普知识性短文,属于说明文。既不能把语文阅读课上成自然常识课,又要依据文章内容,对学生进行语言方面的训练和语文能力的
培养,让课堂散发出“语文的味道”。在课堂上,我有意识地引领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实现阅读的实效性。
在课前的学情调查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对仿生学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谈起这方面的话题,他们畅所欲言、津津乐道,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所以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减少了对课文内容的分析。而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前研究、课堂活动、课后延伸中来,运用小组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
例如:
1、 指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撰写试验报告,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2、 给学生机会在黑板上画图演示实验过程,培养
学生把“话”变成“画”的语言理解能力。
3、 为学生播放补充资料的录音,帮助学生在听中理解“反复”、“终于”这些词语的意思。
4、 组织学生召开“仿生学阅读分享会”,请“小小讲解员”来作介绍,培养学生活用资料的能力,使学生懂得语文是为生活服务的。
之后,学生阅读本组文章,目的是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学生发现说明性文章的语言或生动活泼或平实简明,都是为了更形象地说明事物,使读者很容易就能读懂的这个特点。以此为契合点,我给每篇文章设计了阅读任务,需要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再次运用表格、示意图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阅读这组既有趣味性,又富于语言魅力的科普知识文章,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素养,感受科学的奇妙。从而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课后反思——发挥“群文阅读”的实效。
这节课,我努力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而多样的阅读资源,由课内一篇课文的阅读带动多篇文本的阅读,通过阅读一组有关联的文章,
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
提升。
阅读材料的选择应该契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在组合本组说明文时,我进行了反复的筛选和修改。我想,阅读材料的呈现应该既能够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又要具有鲜明的特点,使学生在组文阅读中品读语言文字,渗透阅读方法的学习和运用。
本节课充分考虑了组文阅读使课堂上的阅读量有所增加,必然要对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对于学生已在课前读懂的内容、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弄明白的问题,不再进行讲授。学生通过小设计试验报告和读后演示图示的方法,理解了蝙蝠和雷达之间联系,同时感受到了说明文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品读中理解语意,赏读中领略语趣。
课堂上,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组文阅读。宽松的氛围使学生不时绽放思维的火花,在分享阅读心得时,生生、师生之间互动,不仅营造了浓厚的阅读氛围,还使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整合起来。学生的感悟是属于他们的独特感悟,课堂上的我,应该是引导者、组织者,更是参与者和聆听者。
这是一组说明文,课标中提出,对说明性文章的阅读要求是训练学生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学生通过运用从教材中习得的文法,引发出他们阅读其它四篇文章时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感受到了作品的文本特征和表达风格。最大程度地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尽情地品味阅读,享受阅读。
当然,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一样,如何运用有效策略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获得阅读体验和提高,如何通过及时、到位的评价鼓励、指导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是我在完成本节课教学后思考的问题。
课堂,只是一把钥匙,它应该帮助学生开启更为广阔丰富、生动精彩的阅读世界。当学生有了课内阅读坚实的根基,又有了课外阅读繁密的枝叶,就一定会结出累累硕果。
作文九:《蝙蝠和雷达教学》3200字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曹辛庄明德小学 孙巧稳
课文分析:
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部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第三部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这项研究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飞蛾、揭开、雷达、蝙蝠、避开、敏锐、模仿、捕捉、漆黑、超声波、障碍物、启示、试验、铃铛、荧光屏、配合、探路、秘密、横七竖八、摹仿、研究、驾驶”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能大致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知道蝙蝠夜间飞行时不会碰到障碍物的原因。
3、明白蝙蝠和雷达在夜间探路的原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查找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2、课文朗读录音、写有生字词语的小黑板、CAI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图为媒,引入新课
(依次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指导写“蝙蝠”两字。
二、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1、听课文朗读,注意生字的读音,标出自然段。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同桌轮流读课文,互相评价,互相指导。
4、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指名开火车从读生字词,提示学生注意形声字和“蝙、荧”等字的读音。
三、默读课文,归纳大意
1、课文主要讲什么,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同桌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3、指名讲,师生共同归纳。你现在知道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了吧,
四、学习前三个自然段
(一)默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出过渡句
(二)出示过渡句,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设问)读了这个句子,你心中产生了什么疑问,
过渡:要想揭开其中的奥秘,我们要先来学习第三自然段。
(三)重点学习第三自然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讲段意
3、对于蝙蝠在夜间飞行,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为什么,
4、出示句子: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1)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知道蝙蝠有能在夜间飞行而且不会有危险的本领。
(2)模拟体验:你想试一下在夜里飞行吗,让学生闭上双眼,在教室里走一圈,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
(3)说感受
(4)指导朗读:蝙蝠的本领真让人佩服,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话,(赞叹、佩服)
五、结束语:我们人类是靠什么来判断有没有障碍物的,(眼睛)那蝙蝠能在漆黑的夜里飞行,它靠的是不是那双像猫头鹰一样锐利的眼睛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学习。
作业布置:
抄写生字词语
熟读课文
查找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11课《蝙蝠和雷达》,还记得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吗,(科学家们经过反复试验,发现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研读课文,解开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
导入:【课件出示一只蝙蝠】看~今天小蝙蝠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说有话要对我们说呢,我们来听听吧:你们人类真了不起~竟然连我们蝙蝠界的秘密都能知道,我真的很想知道你们人类是怎么发现我们的秘密的,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吗,
师:同学们,你们愿意代替科学们回答小蝙蝠的问题吗,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我们要把问题回答准确、完整就要先认真读书,我们先来找一下,哪些自然段是写了科学家们的试验的,(4、5、6自然段)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4、5、6自然段。
(一)学习4、5、6自然段
【课件出示读书要求】自由轻声读课文4、5、6自然段,想一想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在什么环境中做实验,分别怎么做,结果怎么样,得出了什么结论, 边默读4、5、6自然段,边用简洁、准确的话来填写表格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小组讨论填表结果
指名讲所填写的表格【课件出示:表格】
哪位同学可以看着表格来为小蝙蝠解释试验的过程,要注意人称的变化。【课件出示:表格】
【出示课件】过渡语:你们这班小科学家真棒~那你们又知道我的嘴和耳朵是怎么配合起来探路的吗,
(二)学习第七自然段
课文哪个自然段回答了小蝙蝠的问题,快速读第七自然段,动手画出有关句子,并把句子读一读。
汇报句子
男女同学赛读
默读句子,在表格背后的空白处画出蝙蝠的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示意图
展示示意图,并复述蝙蝠探路的原理,完善学生的示意图,板书:
同桌看板书复述蝙蝠探路的原理
科学家们发现蝙蝠夜间能安全飞行的秘密容易吗,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理解“反复、终于”的用词准确性。【课件出示句子】
齐读句子,说体会
齐读体会
齐读第七自然段
【课件出示小蝙蝠】:同学们说得不错,我能在夜间安全飞行的秘密就是嘴和耳朵能互相配合,嘴和耳朵两样东西是缺一不可的。那你们人类的科学家发明的雷达又是怎样探路的呢,课文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答案,
(三)学习第八自然段
边读文段,边画出有关句子,并读一读
模仿板书动手画雷达的探路方法示意图
同桌交流示意图,并复述
指名展示示意图,并复述,完善学生的示意图并板书:
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44页,完成课后练习三
指名讲答案
齐读
三、拓展延伸
(一)默读“资料袋”,填写:人们从( )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 )。【课件出示】
(二)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用“人们从( )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 )。”的句式来说。【课件出示】
(三)补充有关仿生学的资料【课件出示】
(四)说一说:我从( )身上得到启发,想发明( )。【课件出示】
参考:我从变色龙身上得到启发,想发明变色纸尿裤,如果婴儿小便了,就显示蓝色,如果婴儿拉臭臭了,就显示红色,大大方便了家长。
(五)推荐课外书籍:《开心小博士——奇妙的仿生学》【课件出示】
四、作业布置:
1、阅读有关动、植物秘密的书籍,仿照《蝙蝠和雷达》的写法,写写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什么启示,设计出来的小发明。
五、板书设计:
超声波
嘴 )))))))
蝙蝠 障碍物
耳朵((((((((((((
启发 安全夜行
天线 ))))))))))))
飞机(雷达) 障碍物
荧光屏(((((((((((
作文十:《《蝙蝠和雷达》说课稿》1000字
《蝙蝠和雷达》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1课《蝙蝠和雷达》。
一、说教材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文中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能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二、说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科学家的实验过程,正确读写12个生字。难点是:弄清蝙蝠探路和飞机空间安全飞行的联系。
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正确认读本课生词。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4、搜集并能和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课件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是(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和雷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块儿来学习11课。(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三、根据提出的要求进行讨论。
(一)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飞行的?(三、四、五、六)
1、蝙蝠飞行有什么特点?课文有哪几个句子最能说明蝙蝠飞行的这个特点?
2、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试验?每次试验是怎么做的?
3、这三次试验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4、这三次试验证明了什么?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三次试验为什么能证明这一点?
5、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二)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的?(二、七)
1、指名读第七自然段。
2、为什么说给飞机装上雷达是“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四、巩固练习
通过完成课后练习题来巩固课本内容,同时也起到了检查教学效果的作用。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重点内容的缩影,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边总结边记录的方式记录板书。本节课的板书是围绕这蝙蝠飞行的秘密,和雷达是怎么工作的进行板书的,板书简洁、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六、说教学反思
整节课下来,我感觉教学目标基本完成,对科学家探究蝙蝠飞行的秘密这一部分讲解得较清晰,但对于蝙蝠和飞机飞行之间的关系,探究得不够深入,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我的说课完毕,希望各位老师可以给我多提宝贵意见。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优秀作文]蝙蝠和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