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河南春节习俗作文》7200字
精品文档
河南春节习俗作文
新年到了,同学们过了最开心的一个年,那么其中哪些值得分享的呢?老师安排的习俗作文就可以用到了。这篇《关于河南春节习俗的作文》是由聘才网小编网整理提供,请大家参考!
河南春节习俗作文一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
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糊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1 / 12
精品文档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马”。
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
2 / 12
精品文档
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人们挤拥不动,争买祭灶火烧。农村大多是自己动手,发面、炕制,一家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年的味道。
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开封民间称春节为“过年”。但是,过年并非单指阴历正月初一,还包括年头、年尾,从旧岁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旧时,开封流传有句俗语说:“腊八、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所以,一到“腊八”,开封城乡便有“年味儿”了。
二十三、祭灶官。十二月二十三日为我国民间祭灶节,人们为了让灶王向天上玉皇大帝多说好话,家家都要摆上灶王爷的牌位,有的在牌位两边对子上写着“上天言好事,下
3 / 12
精品文档
界送吉祥”。意为灶王爷饯行。
祭灶过后,家家都忙于置买年货,打扫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烟、酒、鱼、肉和走亲戚用的礼品更不能少。置办年货一直忙到腊月三十。于今开封仍流传有一首过春节的民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杀只鸭;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贴门旗儿。”
大年三十儿惯称除夕,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以往这一天,开封还有诸多旧俗。如“文官封印”、“武官封操”、“商业封门”、“说书封板”、“讨饭的封棍”等,诸如此类。而民间最重要的活动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岁。现在除夕,开封人仍沿袭以往许多好的习俗。除夕之夜虽然不再“祭祖”了。但有的互拜亲友,看电视,猜迷语,直至深夜,有的全家人团聚一堂,互相勉励,总结一年来收获,制定新的一年工作和学习计划。"守岁"在新时代赋予了新的内容。当午夜的钟声响过,人们争放第一挂鞭炮,这又意味着开封人开启未来的决心和干劲。
正月初一,家家即早起床,更换新衣,洗涮完毕,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遗像。接着,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全家人吃过年饺子,随后开始到亲友家拜年。旧时拜年一般多由家长带领,先拜长辈近族、邻友,以后再去远处各家。各家为接等贺年客人,家里常备烟、茶、
4 / 12
精品文档
瓜子、花生、糖果等。按开封"早拜年,晚拜寿"的习惯,初一午后,拜年活动即告结束。
正月初二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旧时初二,开封城关四乡,鞭炮声、鸣笛声、哨子声响成一片,骡马大车往来穿梭,络绎不绝。
正月初三为祭坟、祭宗祖的日期,因旧皇历中说这一天“诸事不宜”,初三开封忌走亲戚。初五为破五节,民间认为初五是年后第一个不吉日,亲友之间亦忌相互串访。除此两日之外,节日期间,开封民间走亲串友,几无闲日。
林州民间将春节称为过年,但过年并非专指正月初一,而是包括年头和年尾。一进入腊月便有"年味儿"了。
腊月初八这天的早餐,民间要吃"腊八粥"。粥用小米、柿块熬制而成,味道甜香,俗称"柿疙瘩白汤"。农妇均要在太阳未出前将粥做好,扳上南墙一谷堆儿,口曰:"腊八粥早些做,扳上南墙一谷堆儿,小鸹不蹬俺家谷"。吃"腊八粥"据文献记载,林州是从宋朝开始的。原来的意思是人们用一年的收获祭祀祖先、祭祀众神并庆祝丰收。后来,由于林州灾害频繁,逐渐演变为吃"腊八粥",预祝来年粱谷丰登。目前林州民间尚有"吃了腊八粥,来年好收田"的俗语。
二十三,打发老灶爷上天。人们为了让灶王向玉帝为民请命,好话多说,就在灶王牌位两边的对子上写道:"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为了防止灶王汇报假情况,就用芝
5 / 12
精品文档
麻糖当供果,粘住灶王的嘴。
二十四扫房子。民间传说灶王为天帝督使,负责察看家人功过,凡是有过者,要在墙上划道记号,到年终腊月二十三上天汇报,禄一五更接天旨后带天兵回民间按墙上记号进行惩罚。人们为了消除隐患,待打发灶王爷上天后的第二天,立即动手打扫房子,这就形成了"二十四扫房子"的习俗。
二十五磨豆腐。是日,人们将浸泡的黄豆磨碎,揉沫过箩去渣,煮沸点浆成块,捞入筛子积压而成。事后均将豆腐切小块放入加盐的清水里保存,供春节期间食用。
二十六去割肉。是日,集市上肉架林立,村上支大锅宰杀猪羊,割肉者,量家财而行,富者备至正月十五;贫者备至正月初五左右。
二十七蒸着吃。是贫家富家都要办的一件事,也是过年的特征之一。每家都要根据人口大小,客人多少,要蒸够吃到正月十五,至少也要吃到"破五"的数量。
二十八大贴刮。1949年以前,林州民间大都请人写对联,有个别农家利用家花来表示自己的心愿,除此之外,六上还要贴门神。门神像多为秦琼、敬德、大刀关公、五子登科等,大都是刻板印的。贴对子讲究"穷签(横联),富对子",即横楣纸要小,对子纸要肥。1980年以后,农村又兴起了贴双对联,即除在门框上贴一幅外,另在门垛墙上再贴一幅巨联。还有用菱形纸写上一斗方子,上写"福"字,下竖写一条"出
6 / 12
精品文档
门见喜",或"迎喜接福",或"欢度春节"之类,贴在门口或迎壁墙上。庭树上贴有"满院春色",石磨上贴有"白虎大吉",石碾上贴"青龙大吉",车上贴"日行千里",牲口槽目贴"六畜兴旺",粮食屯上贴"米麦满仓",桌子上贴"日进斗金",衣柜上贴"衣服满箱",床头上贴"身体平安"。与此同时,各种神牌写刷一新,除厨房用绿色纸(意在免火灾)写外,其余均用红纸写成。里里外外一派红光吉祥。
二十九撒蜡走。是日晚上,以相邻近的大村庄为首,组成数十人提灯笼、敲大鼓、拍大铙、捧香卷,到各村寺庙神位前,点燃蜡烛,焚烧香箔,意在祭神驱邪送福音。村上的人们集中在圣地,等候着送福音的队伍到来。一村送,另村接,四野灯火辉煌。1950年后,此俗消失,改为二十九去打酒。
三十捏仁、出锅。捏仁即捏扁食,出锅即用油炸食品。这两项是腊月三十这天最紧张而繁重的活儿。是日,从早开始,家中所有的女子一起动手,盘馅的盘馅,和面的和面,待盘好馅和好面后,就围在炕边捏扁食。婆媳小姑边捏边逗,十分快乐。所包的扁食要足够三十晚上和初一早起食用。一直忙到下午5点左右。扁食包好后,要先煮一锅,捞到小盘内,每个盘子两个,由主妇在家烧香点纸祷告列祖列宗:"有话您先知,有饭您先吃,保佑一家平安,人旺财发。"另由家中男人用条盘端着到坟上祭祖,每个坟头放一小盘,燃
7 / 12
精品文档
炮叩头。这些事办完后,开始油炸,凡是该过油的食物都要炸完,酥肉、丸子、刀头(上供用的猪肋条),菜类食品统统下锅炸,但头一锅都要先拿一点,填入灶膛里,让灶王初一五更回来吃。当然,如果农历腊月小,这一天的活动就放在二十九了。
硬币扁食。这是林县民间盛行的习俗。在三十包扁食时,将数枚硬币分别包入扁食里,初一早饭,谁吃到硬币扁食谁在这一年就有福,给全家老少带来极大的乐趣。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早起,尤其小孩为了吃住钱,破例地多吃扁食,乐得全家哈哈大笑。
送灯。三十傍晚,县南乡村各家各户要将用纸扎成的灯笼,接上立柱,送于坟上,长夜照明,以让先祖随人过年。此灯于初一早上收回。
拦门棍。三十晚上,人们习惯在大门里门槛跟放一根桃木棍,没有桃木的用其它棍,以防"野鬼"进家。
熬年。又叫"守岁"。民间传说三十夜晚,只要有恒心,一定会等到老天爷的闺女打开南天门向人间赐福的时候,如果早睡就没有福了。人们怀着美好的愿望,每年腊月三十夜,全家一起聊天不休,趁此享受天伦这乐。主妇也要摆好香案供上祭品,通夜秉烛,上香5遍。是夜禁大声喧哗,以免惊动神灵;禁开箱柜,以免跑财;禁照镜子,拿木梳,以免见"
8 / 12
精品文档
鬼";禁见刀剪,以免破家;禁扫地,以免金银外流;禁倒尿盆,以免污秽神灵。三十晚上要丢剩饭,叫隔年饭。初一早起也要丢剩饭,以兆吉庆有余。1980年以后,熬年增加了新的内容,很多有条件的人家聚集在电视机旁,观看精彩的电视节目,将近子时,各家的青年右手掂着炮,左手拿着火,右脚跨门外,左脚踩门里,眼观电视屏,摆开抢点头响炮的架式。电视屏上子时一到,随着悠扬的钟声,千家万户的鞭炮声齐鸣,起火、烟花、两响等各种彩炮将天空点缀得五光十色,眼花缭乱。
初一磕头。人们天不明吃罢扁食后,晚辈先给家中长辈磕头,然后结伙去别家(一般是本族)磕头拜年。家里除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受头外,其余都到左邻右舍,甚至三里五村向亲族新友拜年。若晚辈是小孩,或新婚媳妇,长辈要给几个压岁钱。
走亲戚。走亲戚的次序是:外甥走姥姥家,闺女携婿走娘家,然后是去姑、姨、姐家。除特殊情况外,都要回拜。民间有"初一初二娥媚月,初三初四好拜节"之说。
破五节。农历正月初五为破五日,具有迷信色彩。人们认为,初五、十四、二十三为不吉之日。正月初五是年后的第一个不吉日,非常忌讳"走亲串友",积压自在家改善生活过节。是日寅时,家庭主妇还掏炉灰少许,送至当街十字路口,俗称"送穷灰"。
9 / 12
精品文档
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这段时间,孩子们一律不挨打挨骂,吃得好,穿得漂亮,玩得开心,那怕有了过失,也不挨打挨骂,这是老辈人传下的规矩。如打骂孩子,就会遭到众人谴责。所以孩子们最盼望的是过年。
河南春节习俗作文二
说到永康的春节习俗,那可真是多啊!让我给你细细道来。
掸尘:农历腊月二十四,这一天各家各户都要掸扫去室内、家具及厨房各角落的灰土尘埃,以免留下魔鬼的爪印,于来年不利。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每逢春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添加喜庆气氛。
倒贴“福”字:在贴春联的同时,大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人们干脆把“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谢年:在除夕,永康城乡各地鞭炮阵阵,家家户户按照传统习俗摆出了方桌,点上了红红的蜡烛谢年,祈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祭祖:在我们这里,正月初一,不是先拜年,而是先去
10 / 12
精品文档
祭祖。每拜完一个祖坟,就在坟前放鞭炮,为了让祖宗保佑我们。
拜年:祭完祖,就是拜年了。人们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怎么样,看了我们这儿春节习俗,才知道各地习俗每什么太大的差别吧。
河南春节习俗作文三
我们家乡的春节别有一番特色,从除夕到正月十五,每天都过得很精彩。虽然春节期间,大人们会比较忙,可是我想,忙碌和快乐相比,快乐应该会比较多。
除夕是一个最值得我们庆祝的一个时刻。因为在这一个时刻,除了一些特殊的关系外,一般亲戚什么的,都会回家团聚。在团聚时,一般都会吃团圆饭。吃完团圆饭后,我们可以到室外去,欣赏着美丽的烟火。
大年初一的早晨,我们都要吃上妈妈做的汤圆或面线。妈妈煮的汤圆有的是红色,好像是当我们吃了以后,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兴旺。吃面线和汤圆是我们民间的习惯。
从初一到初十,我们都要去亲朋好友家去拜年。拜年时,我们都会准备一些礼物,送给亲朋好友们,表示自己的一点小小的心意。
无论是亲朋好友来我们家做客,还是我们去亲朋好友家
11 / 12
精品文档
做客,我们小朋友总是能赚到便宜,因为小孩能拿到自己喜欢的压岁钱。一拿到压岁钱,别提有多高兴了。据说压岁钱可以避邪和避祟。避祟中的祟是压岁钱中的岁的谐音,意思是能我们在下一年里平平安安过着一岁。
家乡的春节十分的快乐,要说快乐,当然要属我们小孩子了。除了压岁钱的快乐,我们还有一个快乐,那便是放鞭炮。每当要准备引火时,在引火线上“嚓”的一下,鞭炮上就发出“刺啦刺啦”的火声音。
谅解、支援和友谊,比什么都重要。
12 / 12
作文二:《河南春节的习俗_河南过春节的习俗》3000字
河南春节的习俗_河南过春节的习俗
一到春节人们总是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那么在河南他们又是怎样过春节的呢?下面由百分网小编为你整理的河南春节习俗,希望大家喜欢!
河南春节习俗
送神慌年忙祭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
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糊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马。
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
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人们挤拥不动,争买祭灶火烧。农村大多是自己动手,发面、炕制,一家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
年的味道。
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春节送礼的方法
一、礼物轻重要得当
一般讲,礼物太轻,意义不大,很容易让人误解为瞧不起他,尤其是对关系不算亲密的人,更是如此,而且如果礼太轻而想求别人办的事难度较大,成功的可能几乎为零。但是,礼物太贵重,又会使接受礼物的人有受贿之嫌,特别是对上级、同事更应注意。除了某些爱占便宜又胆子特大的人之外,一般人就很可能婉言谢绝,或即使收下,也会付钱,要不就日后必定设法还礼,这样岂不是强迫人家消费吗?如果对方拒收,你钱已花出,留着无用,便会生出许多烦恼,就像平常人们常说的:花钱找罪受,何
苦呢。因此,礼物的轻重选择以对方能够愉快接受为尺度,争取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多花钱办好事。
二、送礼间隔要适宜
送礼的时间间隔也很有讲究,过频过繁或间隔过长都不合适。送礼者可能手头宽裕,或求助心切,便时常大包小包地送上门去,有人以为这样大方,一定可以博得别人的好感,细想起来,其实不然。因为你以这样的频率送礼目的性太强。另外,礼尚往来,人家还必须还情于你。一般来说,以选择重要节日、喜庆、寿诞送礼为宜,送礼的既不显得突兀虚套,受礼的收着也心安理得,两全其美。
三、了解风俗禁忌
送礼前应了解受礼人的身份、爱好、民族习惯,免得送礼送出麻烦来。有个人去医院看望病人,带去一袋苹果以示慰问,哪知引出了麻烦,正巧那位病人是上海人,上海人叫苹果跟病故
二字发音相同。送去苹果岂不是咒人家病故,由于送礼人不了解情况,弄得不欢而散。鉴于此,送礼时,一定要考虑周全,以免节外生枝。例如,不要送钟,因为钟与终谐音,让人觉得不吉利;对文化素养高的知识分子你送去一幅蹩脚的书画就很没趣;给伊斯兰教徒送去有猪的形象作装饰图案的礼品,可能会让人轰出来。
四、礼品要有意义
礼物是感情的载体。任何礼物都表示送礼人的特有心意,或酬谢、或求人、或联络感情等等。所以,你选择的礼品必须与你的心意相符,并使受礼者觉得你的礼物非同寻常,倍感珍贵。实际上,最好的礼品应该是根据对方兴趣爱好选择的,富有意义、耐人寻味、品质不凡却不显山露水的礼品。因此,选择礼物时要考虑它的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纪念性等多方面的因素,力求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春节要注意的要点
再如大年三十晚上忌人。除夕之夜,家家户户大团圆,出远
门的亲人也千里迢迢、迎风冒雪往家里赶,为嘛?就是回来跟家人一起吃团圆饺子。平日三餐可以凑合,但这顿晚餐,无论贫富都精心制作。三十晚上阖家团圆,外面扬风飘雪,屋里灯火通明、热气腾腾,尽享天伦之乐,在这特殊夜晚,形成不成文的规矩:对家鞑子之外的人,一律拒绝(当然,吃完饺子后呼朋引类,互相串门,相约打灯笼者例外)。汉语歇后语云:大年三十吃饺子没外人。
除夕之夜,不速之客前来串门或债主上门讨债,对一个家庭欢乐的年终团聚不啻大煞风景的干扰。旧时京津俗偐说:要命的糖瓜,救命的饺子。即腊月二十三糖瓜儿祭灶之际,正是债主催债讨债、穷人躲债逃债之时;但到了除夕夜煮饺子时,绝然不会有人来登门讨债了。因为此刻债主也在家里团聚,即便想讨债也无法分身,这就给穷人留了一条活路这条潜规则是人性化的。
猜你感兴趣:
1.中国人春节民俗
2.春节有什么习俗
3.河南中秋节的习俗有哪些
4.各地过年的风俗习惯
5.春节有哪些民间习俗
作文三:《河南各地的春节习俗》2400字
河南各地?的春?节习?俗?
?
河南各?地的?春节?习俗??送神慌年?忙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 ?祭灶节? ?。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糊?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
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 ?红马? ,白?公鸡?,俗?称? 马? 。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 ?领 !?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人们?挤拥?不动?,争?买祭?灶火?烧。?农村?大多?是自?己动?手,?发面?、炕?制,?一家?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年的??味道。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开?封过??年开封民?间称?春节?为? 过年? ?。但是?,过?年并?非?单指阴?历正?月初?一,?还包?括年?头、?年尾?,从?旧岁?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旧时?,开?封流?传有?句俗?语说?:? 腊?
八、?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 ?所以,?一到? ?腊八? ?,开封城?乡便?有? 年味?儿? 了。?二十? ?
三、祭??灶官。十?二月?二十?三日?为我?国民?间祭?灶节?,人?们为?了让?灶?王向天?上玉?皇大?帝多?说好?话,?家家?都要?摆上?灶王?爷的?牌位?,有?的在?牌?
位两边?对子?上写?着? 上天?言好?事,??下界送吉?祥? 。意?为灶?王爷?饯行?。祭??灶过后,?家家?都忙?于置?买年?货,?打扫?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烟、?酒、??鱼、肉和??走亲戚用?的礼?品更?不能?少。?置办?年货?一直?忙到?腊月?三十?。于??今开封仍?流传?有一??首过春节?的民?谣:?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杀?只?鸭;?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贴门?旗儿?。? 大年?三十?儿惯?称除?夕,?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以往?这一?天,?开封?还有?诸多?旧俗?。如? ?文官封?印? 、? 武官?封操? ?、 ?商业封?门? 、?&?ldq ?
?
作文四:《河南过春节的习俗》4700字
河南过春节的习俗
河南过春节的习俗2016-01-16浏览:分享人:高辉松手机版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糊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
1 / 9
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马”。
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
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
2 / 9
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人们挤拥不动~争买祭灶火烧。农村大多是自己动手~发面、炕制~一家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年的味道。
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开封民间称春节为“过年”。但是~过年并非单指阴历正月初一~还包括年头、年尾~从旧岁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旧时~开封流传有句俗语说:“腊八、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所以~一到“腊八”~开封城乡便有“年味儿”了。
二十三、祭灶官。十二月二十三日为我国民间祭灶节~人们为了让灶王向天上玉皇大帝多说好话~家家都要摆上灶王爷的牌位~有的在牌位两边对子上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送吉祥”。意为灶王爷饯行。
祭灶过后~家家都忙于置买年货~打扫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烟、酒、鱼、肉和走亲戚用的礼品更不能少。置办年货一直忙到腊月三十。于今开封仍流传有一首过春节的民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杀只鸭;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贴门旗儿。”
3 / 9
大年三十儿惯称除夕~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以往这一天~开封还有诸多旧俗。如“文官封印”、“武官封操”、“商业封门”、“说书封板”、“讨饭的封棍”等~诸如此类。而民间最重要的活动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岁。现在除夕~开封人仍沿袭以往许多好的习俗。除夕之夜虽然不再“祭祖”了。但有的互拜亲友~看电视~猜迷语~直至深夜~有的全家人团聚一堂~互相勉励~总结一年来收获~制定新的一年工作和学习计划。“守岁”在新时代赋予了新的内容。当午夜的钟声响过~人们争放第一挂鞭炮~这又意味着开封人开启未来的决心和干劲。
正月初一~家家即早起床~更换新衣~洗涮完毕~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遗像。接着~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全家人吃过年饺子~随后开始到亲友家拜年。旧时拜年一般多由家长带领~先拜长辈近族、邻友~以后再去远处各家。各家为接等贺年客人~家里常备烟、茶、瓜子、花生、糖果等。按开封“早拜年~晚拜寿”的习惯~初一午后~拜年活动即告结束。
正月初二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旧时初二~开封城关四乡~鞭炮声、鸣笛声、哨子声响成一片~骡马大车往来穿梭~络绎不绝。
正月初三为祭坟、祭宗祖的日期~因旧皇历中说这一天“诸事不宜”~初三开封忌走亲戚。初五为破五节~民间认
4 / 9
为初五是年后第一个不吉日~亲友之间亦忌相互串访。除此两日之外~节日期间~开封民间走亲串友~几无闲日。
林州民间将春节称为过年~但过年并非专指正月初一~而是包括年头和年尾。一进入腊月便有“年味儿”了。
腊月初八这天的早餐~民间要吃“腊八粥”。粥用小米、柿块熬制而成~味道甜香~俗称“柿疙瘩白汤”。农妇均要在太阳未出前将粥做好~扳上南墙一谷堆儿~口曰:“腊八粥早些做~扳上南墙一谷堆儿~小鸹不蹬俺家谷”。吃“腊八粥”据文献记载~林州是从宋朝开始的。原来的意思是人们用一年的收获祭祀祖先、祭祀众神并庆祝丰收。后来~由于林州灾害频繁~逐渐演变为吃“腊八粥”~预祝来年粱谷丰登。目前林州民间尚有“吃了腊八粥~来年好收田”的俗语。
二十三~打发老灶爷上天。人们为了让灶王向玉帝为民请命~好话多说~就在灶王牌位两边的对子上写道:“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为了防止灶王汇报假情况~就用芝麻糖当供果~粘住灶王的嘴。
二十四扫房子。民间传说灶王为天帝督使~负责察看家人功过~凡是有过者~要在墙上划道记号~到年终腊月二十三上天汇报~禄一五更接天旨后带天兵回民间按墙上记号进行惩罚。人们为了消除隐患~待打发灶王爷上天后的第二天~立即动手打扫房子~这就形成了“二十四扫房子”的习俗。
5 / 9
二十五磨豆腐。是日~人们将浸泡的黄豆磨碎~揉沫过箩去渣~煮沸点浆成块~捞入筛子积压而成。事后均将豆腐切小块放入加盐的清水里保存~供春节期间食用。
二十六去割肉。是日~集市上肉架林立~村上支大锅宰杀猪羊~割肉者~量家财而行~富者备至正月十五;贫者备至正月初五左右。
二十七蒸着吃。是贫家富家都要办的一件事~也是过年的特征之一。每家都要根据人口大小~客人多少~要蒸够吃到正月十五~至少也要吃到“破五”的数量。
二十八大贴刮。1949年以前~林州民间大都请人写对联~有个别农家利用家花来表示自己的心愿~除此之外~六上还要贴门神。门神像多为秦琼、敬德、大刀关公、五子登科等~大都是刻板印的。贴对子讲究“穷签(横联)~富对子”~即横楣纸要小~对子纸要肥。1980年以后~农村又兴起了贴双对联~即除在门框上贴一幅外~另在门垛墙上再贴一幅巨联。还有用菱形纸写上一斗方子~上写“福”字~下竖写一条“出门见喜”~或“迎喜接福”~或“欢度春节”之类~贴在门口或迎壁墙上。庭树上贴有“满院春色”~石磨上贴有“白虎大吉”~石碾上贴“青龙大吉”~车上贴“日行千里”~牲口槽目贴“六畜兴旺”~粮食屯上贴“米麦满仓”~桌子上贴“日进斗金”~衣柜上贴“衣服满箱”~床头上贴“身体平安”。与此同时~各种神牌写刷一新~除厨房用绿色纸(意在免火
6 / 9
灾)写外~其余均用红纸写成。里里外外一派红光吉祥。
二十九撒蜡走。是日晚上~以相邻近的大村庄为首~组成数十人提灯笼、敲大鼓、拍大铙、捧香卷~到各村寺庙神位前~点燃蜡烛~焚烧香箔~意在祭神驱邪送福音。村上的人们集中在圣地~等候着送福音的队伍到来。一村送~另村接~四野灯火辉煌。1950年后~此俗消失~改为二十九去打酒。
三十捏仁、出锅。捏仁即捏扁食~出锅即用油炸食品。这两项是腊月三十这天最紧张而繁重的活儿。是日~从早开始~家中所有的女子一起动手~盘馅的盘馅~和面的和面~待盘好馅和好面后~就围在炕边捏扁食。婆媳小姑边捏边逗~十分快乐。所包的扁食要足够三十晚上和初一早起食用。一直忙到下午5点左右。扁食包好后~要先煮一锅~捞到小盘内~每个盘子两个~由主妇在家烧香点纸祷告列祖列宗:“有话您先知~有饭您先吃~保佑一家平安~人旺财发。”另由家中男人用条盘端着到坟上祭祖~每个坟头放一小盘~燃炮叩头。这些事办完后~开始油炸~凡是该过油的食物都要炸完~酥肉、丸子、刀头(上供用的猪肋条)~菜类食品统统下锅炸~但头一锅都要先拿一点~填入灶膛里~让灶王初一五更回来吃。当然~如果农历腊月小~这一天的活动就放在二十九了。
硬币扁食。这是林县民间盛行的习俗。在三十包扁食时~
7 / 9
将数枚硬币分别包入扁食里~初一早饭~谁吃到硬币扁食谁在这一年就有福~给全家老少带来极大的乐趣。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早起~尤其小孩为了吃住钱~破例地多吃扁食~乐得全家哈哈大笑。
送灯。三十傍晚~县南乡村各家各户要将用纸扎成的灯笼~接上立柱~送于坟上~长夜照明~以让先祖随人过年。此灯于初一早上收回。
拦门棍。三十晚上~人们习惯在大门里门槛跟放一根桃木棍~没有桃木的用其它棍~以防“野鬼”进家。
熬年。又叫“守岁”。民间传说三十夜晚~只要有恒心~一定会等到老天爷的闺女打开南天门向人间赐福的时候~如果早睡就没有福了。人们怀着美好的愿望~每年腊月三十夜~全家一起聊天不休~趁此享受天伦这乐。主妇也要摆好香案供上祭品~通夜秉烛~上香5遍。是夜禁大声喧哗~以免惊动神灵;禁开箱柜~以免跑财;禁照镜子~拿木梳~以免见“鬼”;禁见刀剪~以免破家;禁扫地~以免金银外流;禁倒尿盆~以免污秽神灵。三十晚上要丢剩饭~叫隔年饭。初一早起也要丢剩饭~以兆吉庆有余。1980年以后~熬年增加了新的内容~很多有条件的人家聚集在电视机旁~观看精彩的电视节目~将近子时~各家的青年右手掂着炮~左手拿着火~右脚跨门外~左脚踩门里~眼观电视屏~摆开抢点头响炮的架式。电视屏上子时一到~随着悠扬的钟声~千家万户的鞭炮声齐鸣~
8 / 9
起火、烟花、两响等各种彩炮将天空点缀得五光十色~眼花缭乱。
初一磕头。人们天不明吃罢扁食后~晚辈先给家中长辈磕头~然后结伙去别家(一般是本族)磕头拜年。家里除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受头外~其余都到左邻右舍~甚至三里五村向亲族新友拜年。若晚辈是小孩~或新婚媳妇~长辈要给几个压岁钱。
走亲戚。走亲戚的次序是:外甥走姥姥家~闺女携婿走娘家~然后是去姑、姨、姐家。除特殊情况外~都要回拜。民间有“初一初二娥媚月~初三初四好拜节”之说。
破五节。农历正月初五为破五日~具有迷信色彩。人们认为~初五、十四、二十三为不吉之日。正月初五是年后的第一个不吉日~非常忌讳“走亲串友”~积压自在家改善生活过节。是日寅时~家庭主妇还掏炉灰少许~送至当街十字路口~俗称“送穷灰”。
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这段时间~孩子们一律不挨打挨骂~吃得好~穿得漂亮~玩得开心~那怕有了过失~也不挨打挨骂~这是老辈人传下的规矩。如打骂孩子~就会遭到众人谴责。所以孩子们最盼望的是过年。
9 / 9
作文五:《河南过春节的习俗》5900字
精品文档
河南过春节的习俗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糊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
1 / 10
精品文档
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马”。
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
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
2 / 10
精品文档
兴隆。人们挤拥不动,争买祭灶火烧。农村大多是自己动手,发面、炕制,一家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年的味道。
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开封民间称春节为“过年”。但是,过年并非单指阴历正月初一,还包括年头、年尾,从旧岁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旧时,开封流传有句俗语说:“腊八、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所以,一到“腊八”,开封城乡便有“年味儿”了。
二十三、祭灶官。十二月二十三日为我国民间祭灶节,人们为了让灶王向天上玉皇大帝多说好话,家家都要摆上灶王爷的牌位,有的在牌位两边对子上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送吉祥”。意为灶王爷饯行。
祭灶过后,家家都忙于置买年货,打扫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烟、酒、鱼、肉和走亲戚用的礼品更不能少。置办年货一直忙到腊月三十。于今开封仍流传有一首过春节的民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杀只鸭;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贴门旗儿。”
大年三十儿惯称除夕,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以往这一
3 / 10
精品文档
天,开封还有诸多旧俗。如“文官封印”、“武官封操”、“商业封门”、“说书封板”、“讨饭的封棍”等,诸如此类。而民间最重要的活动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岁。现在除夕,开封人仍沿袭以往许多好的习俗。除夕之夜虽然不再“祭祖”了。但有的互拜亲友,看电视,猜迷语,直至深夜,有的全家人团聚一堂,互相勉励,总结一年来收获,制定新的一年工作和学习计划。“守岁”在新时代赋予了新的内容。当午夜的钟声响过,人们争放第一挂鞭炮,这又意味着开封人开启未来的决心和干劲。
正月初一,家家即早起床,更换新衣,洗涮完毕,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遗像。接着,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全家人吃过年饺子,随后开始到亲友家拜年。旧时拜年一般多由家长带领,先拜长辈近族、邻友,以后再去远处各家。各家为接等贺年客人,家里常备烟、茶、瓜子、花生、糖果等。按开封“早拜年,晚拜寿”的习惯,初一午后,拜年活动即告结束。
正月初二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旧时初二,开封城关四乡,鞭炮声、鸣笛声、哨子声响成一片,骡马大车往来穿梭,络绎不绝。
正月初三为祭坟、祭宗祖的日期,因旧皇历中说这一天“诸事不宜”,初三开封忌走亲戚。初五为破五节,民间认为初五是年后第一个不吉日,亲友之间亦忌相互串访。除此
4 / 10
精品文档
两日之外,节日期间,开封民间走亲串友,几无闲日。
林州民间将春节称为过年,但过年并非专指正月初一,而是包括年头和年尾。一进入腊月便有“年味儿”了。
腊月初八这天的早餐,民间要吃“腊八粥”。粥用小米、柿块熬制而成,味道甜香,俗称“柿疙瘩白汤”。农妇均要在太阳未出前将粥做好,扳上南墙一谷堆儿,口曰:“腊八粥早些做,扳上南墙一谷堆儿,小鸹不蹬俺家谷”。吃“腊八粥”据文献记载,林州是从宋朝开始的。原来的意思是人们用一年的收获祭祀祖先、祭祀众神并庆祝丰收。后来,由于林州灾害频繁,逐渐演变为吃“腊八粥”,预祝来年粱谷丰登。目前林州民间尚有“吃了腊八粥,来年好收田”的俗语。
二十三,打发老灶爷上天。人们为了让灶王向玉帝为民请命,好话多说,就在灶王牌位两边的对子上写道:“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为了防止灶王汇报假情况,就用芝麻糖当供果,粘住灶王的嘴。
二十四扫房子。民间传说灶王为天帝督使,负责察看家人功过,凡是有过者,要在墙上划道记号,到年终腊月二十三上天汇报,禄一五更接天旨后带天兵回民间按墙上记号进行惩罚。人们为了消除隐患,待打发灶王爷上天后的第二天,立即动手打扫房子,这就形成了“二十四扫房子”的习俗。
二十五磨豆腐。是日,人们将浸泡的黄豆磨碎,揉沫过
5 / 10
精品文档
箩去渣,煮沸点浆成块,捞入筛子积压而成。事后均将豆腐切小块放入加盐的清水里保存,供春节期间食用。
二十六去割肉。是日,集市上肉架林立,村上支大锅宰杀猪羊,割肉者,量家财而行,富者备至正月十五;贫者备至正月初五左右。
二十七蒸着吃。是贫家富家都要办的一件事,也是过年的特征之一。每家都要根据人口大小,客人多少,要蒸够吃到正月十五,至少也要吃到“破五”的数量。
二十八大贴刮。1949年以前,林州民间大都请人写对联,有个别农家利用家花来表示自己的心愿,除此之外,六上还要贴门神。门神像多为秦琼、敬德、大刀关公、五子登科等,大都是刻板印的。贴对子讲究“穷签(横联),富对子”,即横楣纸要小,对子纸要肥。1980年以后,农村又兴起了贴双对联,即除在门框上贴一幅外,另在门垛墙上再贴一幅巨联。还有用菱形纸写上一斗方子,上写“福”字,下竖写一条“出门见喜”,或“迎喜接福”,或“欢度春节”之类,贴在门口或迎壁墙上。庭树上贴有“满院春色”,石磨上贴有“白虎大吉”,石碾上贴“青龙大吉”,车上贴“日行千里”,牲口槽目贴“六畜兴旺”,粮食屯上贴“米麦满仓”,桌子上贴“日进斗金”,衣柜上贴“衣服满箱”,床头上贴“身体平安”。与此同时,各种神牌写刷一新,除厨房用绿色纸(意在免火灾)写外,其余均用红纸写成。里里外外一派红光吉祥。
6 / 10
精品文档
二十九撒蜡走。是日晚上,以相邻近的大村庄为首,组成数十人提灯笼、敲大鼓、拍大铙、捧香卷,到各村寺庙神位前,点燃蜡烛,焚烧香箔,意在祭神驱邪送福音。村上的人们集中在圣地,等候着送福音的队伍到来。一村送,另村接,四野灯火辉煌。1950年后,此俗消失,改为二十九去打酒。
三十捏仁、出锅。捏仁即捏扁食,出锅即用油炸食品。这两项是腊月三十这天最紧张而繁重的活儿。是日,从早开始,家中所有的女子一起动手,盘馅的盘馅,和面的和面,待盘好馅和好面后,就围在炕边捏扁食。婆媳小姑边捏边逗,十分快乐。所包的扁食要足够三十晚上和初一早起食用。一直忙到下午5点左右。扁食包好后,要先煮一锅,捞到小盘内,每个盘子两个,由主妇在家烧香点纸祷告列祖列宗:“有话您先知,有饭您先吃,保佑一家平安,人旺财发。”另由家中男人用条盘端着到坟上祭祖,每个坟头放一小盘,燃炮叩头。这些事办完后,开始油炸,凡是该过油的食物都要炸完,酥肉、丸子、刀头(上供用的猪肋条),菜类食品统统下锅炸,但头一锅都要先拿一点,填入灶膛里,让灶王初一五更回来吃。当然,如果农历腊月小,这一天的活动就放在二十九了。
硬币扁食。这是林县民间盛行的习俗。在三十包扁食时,将数枚硬币分别包入扁食里,初一早饭,谁吃到硬币扁食谁
7 / 10
精品文档
在这一年就有福,给全家老少带来极大的乐趣。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早起,尤其小孩为了吃住钱,破例地多吃扁食,乐得全家哈哈大笑。
送灯。三十傍晚,县南乡村各家各户要将用纸扎成的灯笼,接上立柱,送于坟上,长夜照明,以让先祖随人过年。此灯于初一早上收回。
拦门棍。三十晚上,人们习惯在大门里门槛跟放一根桃木棍,没有桃木的用其它棍,以防“野鬼”进家。
熬年。又叫“守岁”。民间传说三十夜晚,只要有恒心,一定会等到老天爷的闺女打开南天门向人间赐福的时候,如果早睡就没有福了。人们怀着美好的愿望,每年腊月三十夜,全家一起聊天不休,趁此享受天伦这乐。主妇也要摆好香案供上祭品,通夜秉烛,上香5遍。是夜禁大声喧哗,以免惊动神灵;禁开箱柜,以免跑财;禁照镜子,拿木梳,以免见“鬼”;禁见刀剪,以免破家;禁扫地,以免金银外流;禁倒尿盆,以免污秽神灵。三十晚上要丢剩饭,叫隔年饭。初一早起也要丢剩饭,以兆吉庆有余。1980年以后,熬年增加了新的内容,很多有条件的人家聚集在电视机旁,观看精彩的电视节目,将近子时,各家的青年右手掂着炮,左手拿着火,右脚跨门外,左脚踩门里,眼观电视屏,摆开抢点头响炮的架式。电视屏上子时一到,随着悠扬的钟声,千家万户的鞭炮声齐鸣,起火、烟花、两响等各种彩炮将天空点缀得五光十色,眼花
8 / 10
精品文档
缭乱。
初一磕头。人们天不明吃罢扁食后,晚辈先给家中长辈磕头,然后结伙去别家(一般是本族)磕头拜年。家里除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受头外,其余都到左邻右舍,甚至三里五村向亲族新友拜年。若晚辈是小孩,或新婚媳妇,长辈要给几个压岁钱。
走亲戚。走亲戚的次序是:外甥走姥姥家,闺女携婿走娘家,然后是去姑、姨、姐家。除特殊情况外,都要回拜。民间有“初一初二娥媚月,初三初四好拜节”之说。
破五节。农历正月初五为破五日,具有迷信色彩。人们认为,初五、十四、二十三为不吉之日。正月初五是年后的第一个不吉日,非常忌讳“走亲串友”,积压自在家改善生活过节。是日寅时,家庭主妇还掏炉灰少许,送至当街十字路口,俗称“送穷灰”。
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这段时间,孩子们一律不挨打挨骂,吃得好,穿得漂亮,玩得开心,那怕有了过失,也不挨打挨骂,这是老辈人传下的规矩。如打骂孩子,就会遭到众人谴责。所以孩子们最盼望的是过年。
美丽的花虽然会凋谢,可是盛开的时刻值得欣赏。要在美好的时候创造出美好的东西,人生才会充满意义。
9 / 10
精品文档
感 谢 阅 读~
10 / 10
作文六:《春节习俗高一作文:春节的习俗》1200字
初一这天一般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新衣,首先祭拜神灵,然后手捧五谷斗和青稞酒互相拜年??春节习俗高一作文富有感染力。春节习俗高一作文:春节的习俗新一年即将到来,再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又收获了什么?你是不是又有了新的目标?问自己几个问题,来迎接美好的又一年吧!当然,在迎新年的时候,我们还要度过快乐的春节,为整整一年劳累的学习做一个消遣。让我们来看看中国各个地区的人们都在做什么吧!江苏按江苏无锡旧俗,年初一早晨开门,要放3声开门爆仗。早餐吃糕丝、圆子、面条,取团圆、高升、长寿、长春之意。这天,只吃隔年除夕的剩饭,寓意“有余”。吃饭时不能以汤浇饭,怕出门遇雨。还忌向邻居取火、汲水,告诫不能骂人,不发怒,不讲不吉利的话,祈求全年平安吉祥。春节作文1000字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中考作文-高考作文-节日作文及各类中小学生作文。春节期间,江苏地区的旧习俗中还有许多禁忌,诸如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不扫地,怕把财运扫光等等。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学的习俗也逐渐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娱乐休闲活动,却一直延续下来。河南一般进入腊月之后,人们便开始陆续地置办年货了。腊月初八熬腊八粥;腊月二十八贴春联;腊月三十晚上饺子包好后就开始放炮,晚上全家人坐一起守岁;然后零点的钟敲响后齐放炮,听着震耳欲聋,此起彼伏的炮声,这时候的年味应该是最足的。大年初一亲朋好友互相拜年;初二走娘家(女方的父母都在的);初三走娘家(女方的父母有一个过世了或两个都过世了),去的时候要带上些烧纸;初五要放炮,俗称“破五”,也就是这天过后,日子还像平常一样过,过年这几天不能做的,比如针线活等等,以后可以照常做。西藏从藏历十二月初人们便开始准备过年,首先是将培育好的青苗供在佛前的双柜上,到了月中,各家各户便开始用酥油和面粉炸果子。接近年关岁尾时,每家必备的五谷斗上便盛满了酥油拌和的糌粑、炒青稞粒、人参果等食品,上插青稞穗,并准备一个彩色酥油塑的羊头,这一切都是为了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人畜两旺、喜获丰收。到了十二月二十九,人们打扫灶房,在正中的墙上用干面粉绘“八吉祥徽”。时至除夕晚上,就开始正式过年。初一这天一般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新衣,首先祭拜神灵,然后手捧五谷斗和青稞酒互相拜年,说一些吉祥的祝词,接下来开始喝头天做好的热青稞酒,吃酥油煮的人参果。看了这么多地方过春节的习俗,是不是了解到许多知识呢?看来我们中国文化习俗真是丰富多彩呀!新的一年即将来临,你有什么新的梦想吗?我的梦想是能为保护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出一份力。我们祖国传统习俗数不胜数,可因大量外国文化的引进,我们的许多传统都受到侵占,我们该怎样做呢?首先,我们要认识它们,怀有一颗民族心,其次,我们再对更多不了解它们的人进行讲解,当然我们也一定要在合适的时间提倡大家一起进行传统的仪式。
作文七:《河南春节习俗小学生作文》7600字
精品文档
河南春节习俗小学生作文
春节是中是的传统节日,也是备受学生们以及工作人员喜欢的节日,因为在春节期间,家人们可以回家团圆,也可以抛开一年的烦恼,2016年猴年春节也在人们的期盼中登场了,春节期间往往有一些值得我们记忆和怀念的事情,学生们常常通过写作的形式来纪念自己的春节,同时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个机会,由聘才网小编提供作文请看《关于河南春节习俗小学生作文》:希望能帮助到您!
河南春节习俗小学生作文一
河南人,过年时的风俗非常传统,处处体现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悠久文化。
一般,我们腊月二十三便开始准备去了。
二十三,我们便打扫房子,把各个房子里的东西都搬到院子里来,开始洗洗刷刷,然后把屋子里积了一年的灰尘全都打扫干净,再把洗好的件件东西搬回屋里去。看起来确实有些累人,但那又怎么办呢?谁让我们有一颗质朴的心呢?最后也就是晚上啦,老人都在厨房里贴上灶王爷的画。到了过节那一天,便要把画拿下来,点上香,然后烧掉,意思是让灶王爷上天汇报情况。所以,当过节时,我便知道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届保平安”。
到了二十四,便要把那些需要做的,鱼啊,肉啊,鸡啊,菜类等年货齐全,然后能洗的拿出来洗,活的要宰杀为
1 / 12
精品文档
后面要做的几道食品,做准备,而二十五时,变无事可做,而这天更多的是休息。
腊月二十六到了,这一天可没前一天舒服了,人们又忙活开了。这不,开始发面,和面,蒸馒头。满满的几大盆子面要一个一个的把馒头做的圆圆的,光溜溜的,很好看。有的时候,还要蒸上两三袋(面粉袋),因为在过年之前,就只做一次馒头,所以要多蒸一些为平常日子做一次补充。
到了二十七,也是人们在厨房里徘徊奔忙的日子。这天要煮肉,先买来猪肉,切成像要上供那样的方块,然后便放在锅里煮,只闻到空中弥漫着阵阵肉香。等肉煮熟了,瘦的肉,和带骨头的肉便进了小孩子们的肚子里。嘻嘻!吃了!然后,大人们用一些可以煮的干菜,用肉汤“红烧”一下,最常见的一些干菜;海带,黄花菜,干豆
角,然后把肉片放在一起爆炒,做成了一道菜。
腊月二十八,炸家里的鱼,炸了以后再吃。然后,还有什么:炸鸡块,炸虾,炸绿豆丸子,炸大丸子,炸素鸡?? 太多了。而这些炸食,都让我们这些孩子口水流三尺。爸妈爷奶们忙着做,而我们也忙着吃,吃的时候如果渴了,也不能说出来,不然是要挨骂的,可能是因为风俗的崇尚吧。不知道是啥原因,等炸出来好多好吃的东西时,我们也已经吃饱了。
到了二十九,可以说是“忙上加忙”,毕竟这天过完就
2 / 12
精品文档
要真真正正的过年了,老爸老妈带着我们几个姐妹去别人家道喜串门。
大年三十到了,这天要包饺子,在家里基本是奶奶包的。然后,我们也帮一下小忙。做的饺子,啥馅儿都有。下午,便要开始贴对联,在大门上贴上上、下联还有横批。然后在院子里的每个屋门上贴上喜庆的对联和年画,便差不多大功告成了。然后小孩子们便穿起新衣,先出门“炫耀”,到了晚上吃饺子,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个年夜饭,看看春节联欢晚会,而同时,屋外鞭炮声和烟花绽放时的声音同样给这美好的夜晚留下了一个定格,定格住了当时的喜庆、祥和、和温馨。
照我这样讲了,河南的春节似乎要很长,不错,时间确实很长,但这也更加体现了我们河南人对家乡风俗的喜爱之情。而我们也要更加保护这些风俗,使我们不断延续下去,使子孙也能看到这中国文化的一大魅力之一。
小学生河南春节习俗作文二
送神慌年忙祭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
3 / 12
精品文档
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糊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作文
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作文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
4 / 12
精品文档
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马”。
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
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人们挤拥不动,争买祭灶火烧。农村大多是自己动手,发面、炕制,一家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年的味道。
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
5 / 12
精品文档
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开封过年
开封民间称春节为“过年”。但是,过年并非单指阴历正月初一,还包括年头、年尾,从旧岁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旧时,开封流传有句俗语说:“腊八、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所以,一到“腊八”,开封城乡便有“年味儿”了。
二十三、祭灶官。十二月二十三日为我国民间祭灶节,人们为了让灶王向天上玉皇大帝多说好话,家家都要摆上灶王爷的牌位,有的在牌位两边对子上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送吉祥”。意为灶王爷饯行。
祭灶过后,家家都忙于置买年货,打扫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烟、酒、鱼、肉和走亲戚用的礼品更不能少。置办年货一直忙到腊月三十。于今开封仍流传有一首过春节的民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杀只鸭;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贴门旗儿。”
大年三十儿惯称除夕,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以往这一天,开封还有诸多旧俗。如“文官封印”、“武官封操”、“商业封门”、“说书封板”、“讨饭的封棍”等,诸如此类。而民
6 / 12
精品文档
间最重要的活动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岁。现在除夕,开封人仍沿袭以往许多好的习俗。除夕之夜虽然不再“祭祖”了。但有的互拜亲友,看电视,猜迷语,直至深夜,有的全家人团聚一堂,互相勉励,总结一年来收获,制定新的一年工作和学习计划。“守岁”在新时代赋予了新的内容。当午夜的钟声响过,人们争放第一挂鞭炮,这又意味着开封人开启未来的决心和干劲。
正月初一,家家即早起床,更换新衣,洗涮完毕,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遗像。接着,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全家人吃过年饺子,随后开始到亲友家拜年。旧时拜年一般多由家长带领,先拜长辈近族、邻友,以后再去远处各家。各家为接等贺年客人,家里常备烟、茶、瓜子、花生、糖果等。按开封“早拜年,晚拜寿”的习惯,初一午后,拜年活动即告结束。
正月初二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旧时初二,开封城关四乡,鞭炮声、鸣笛声、哨子声响成一片,骡马大车往来穿梭,络绎不绝。
正月初三为祭坟、祭宗祖的日期,因旧皇历中说这一天“诸事不宜”,初三开封忌走亲戚。初五为破五节,民间认为初五是年后第一个不吉日,亲友之间亦忌相互串访。除此两日之外,节日期间,开封民间走亲串友,几无闲日。
林州民间的春节
7 / 12
精品文档
林州民间将春节称为过年,但过年并非专指正月初一,而是包括年头和年尾。一进入腊月便有“年味儿”了。
腊月初八这天的早餐,民间要吃“腊八粥”。粥用小米、柿块熬制而成,味道甜香,俗称“柿疙瘩白汤”。农妇均要在太阳未出前将粥做好,扳上南墙一谷堆儿,口曰:“腊八粥早些做,扳上南墙一谷堆儿,小鸹不蹬俺家谷”。吃“腊八粥”据文献记载,林州是从宋朝开始的。原来的意思是人们用一年的收获祭祀祖先、祭祀众神并庆祝丰收。后来,由于林州灾害频繁,逐渐演变为吃“腊八粥”,预祝来年粱谷丰登。目前林州民间尚有“吃了腊八粥,来年好收田”的俗语。
二十三,打发老灶爷上天。人们为了让灶王向玉帝为民请命,好话多说,就在灶王牌位两边的对子上写道:“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为了防止灶王汇报假情况,就用芝麻糖当供果,粘住灶王的嘴。
二十四扫房子。民间传说灶王为天帝督使,负责察看家人功过,凡是有过者,要在墙上划道记号,到年终腊月二十三上天汇报,禄一五更接天旨后带天兵回民间按墙上记号进行惩罚。人们为了消除隐患,待打发灶王爷上天后的第二天,立即动手打扫房子,这就形成了“二十四扫房子”的习俗。
二十五磨豆腐。是日,人们将浸泡的黄豆磨碎,揉沫
8 / 12
精品文档
过箩去渣,煮沸点浆成块,捞入筛子积压而成。事后均将豆腐切小块放入加盐的清水里保存,供春节期间食用。
二十六去割肉。是日,集市上肉架林立,村上支大锅宰杀猪羊,割肉者,量家财而行,富者备至正月十五;贫者备至正月初五左右。
二十七蒸着吃。是贫家富家都要办的一件事,也是过年的特征之一。每家都要根据人口大小,客人多少,要蒸够吃到正月十五,至少也要吃到“破五”的数量。
二十八大贴刮。1949年以前,林州民间大都请人写对联,有个别农家利用家花来表示自己的心愿,除此之外,六上还要贴门神。门神像多为秦琼、敬德、大刀关公、五子登科等,大都是刻板印的。贴对子讲究“穷签(横联),富对子”,即横楣纸要小,对子纸要肥。1980年以后,农村又兴起了贴双对联,即除在门框上贴一幅外,另在门垛墙上再贴一幅巨联。还有用菱形纸写上一斗方子,上写“福”字,下竖写一条“出门见喜”,或“迎喜接福”,或“欢度春节”之类,贴在门口或迎壁墙上。庭树上贴有“满院春*”,石磨上贴有“白虎大吉”,石碾上贴“青龙大吉”,车上贴“日行千里”,牲口槽目贴“六畜兴旺”,粮食屯上贴“米麦满仓”,桌子上贴“日进斗金”,衣柜上贴“衣服满箱”,床头上贴“身体平安”。与此同时,各种神牌写刷一新,除厨房用绿色纸(意在免火灾)写外,其余均用红纸写成。里里外外一派红光吉祥。
9 / 12
精品文档
二十九撒蜡走。是日晚上,以相邻近的大村庄为首,组成数十人提灯笼、敲大鼓、拍大铙、捧香卷,到各村寺庙神位前,点燃蜡烛,焚烧香箔,意在祭神驱邪送福音。村上的人们集中在圣地,等候着送福音的队伍到来。一村送,另村接,四野灯火辉煌。1950年后,此俗消失,改为二十九去打酒。
三十捏仁、出锅。捏仁即捏扁食,出锅即用油炸食品。这两项是腊月三十这天最紧张而繁重的活儿。是日,从早开始,家中所有的女子一起动手,盘馅的盘馅,和面的和面,待盘好馅和好面后,就围在炕边捏扁食。婆媳小姑边捏边逗,十分快乐。所包的扁食要足够三十晚上和初一早起食用。一直忙到下午5点左右。扁食包好后,要先煮一锅,捞到小盘内,每个盘子两个,由主妇在家烧香点纸祷告列祖列宗:“有话您先知,有饭您先吃,保佑一家平安,人旺财发。”另由家中男人用条盘端着到坟上祭祖,每个坟头放一小盘,燃炮叩头。这些事办完后,开始油炸,凡是该过油的食物都要炸完,酥肉、丸子、刀头(上供用的猪肋条),菜类食品统统下锅炸,但头一锅都要先拿一点,填入灶膛里,让灶王初一五更回来吃。当然,如果农历腊月小,这一天的活动就放在二十九了。
硬币扁食。这是林县民间盛行的习俗。在三十包扁食
10 / 12
精品文档
时,将数枚硬币分别包入扁食里,初一早饭,谁吃到硬币扁食谁在这一年就有福,给全家老少带来极大的乐趣。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早起,尤其小孩为了吃住钱,破例地多吃扁食,乐得全家哈哈大笑。
送灯。三十傍晚,县南乡村各家各户要将用纸扎成的灯笼,接上立柱,送于坟上,长夜照明,以让先祖随人过年。此灯于初一早上收回。
拦门棍。三十晚上,人们习惯在大门里门槛跟放一根桃木棍,没有桃木的用其它棍,以防“野鬼”进家。
熬年。又叫“守岁”。民间传说三十夜晚,只要有恒心,一定会等到老天爷的闺女打开南天门向人间赐福的时候,如果早睡就没有福了。人们怀着美好的愿望,每年腊月三十夜,全家一起聊天不休,趁此享受天伦这乐。主妇也要摆好香案供上祭品,通夜秉烛,上香5遍。是夜禁大声喧哗,以免惊动神灵;禁开箱柜,以免跑财;禁照镜子,拿木梳,以免见“鬼”;禁见刀剪,以免破家;禁扫地,以免金银外流;禁倒尿盆,以免污秽神灵。三十晚上要丢剩饭,叫隔年饭。初一早起也要丢剩饭,以兆吉庆有余。1980年以后,熬年增加了新的内容,很多有条件的人家聚集在电视机旁,观看精彩的电视节目,将近子时,各家的青年右手掂着炮,左手拿着火,右脚跨门外,左脚踩门里,眼观电视屏,摆开抢点头响炮的架式。电视屏上子时一到,随着悠扬的钟声,千家万户的鞭炮声齐鸣,
11 / 12
精品文档
起火、烟花、两响等各种彩炮将天空点缀得五光十色,眼花缭乱。
初一磕头。人们天不明吃罢扁食后,晚辈先给家中长辈磕头,然后结伙去别家(一般是本族)磕头拜年。家里除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受头外,其余都到左邻右舍,甚至三里五村向亲族新友拜年。若晚辈是小孩,或新婚媳妇,长辈要给几个压岁钱。
走亲戚。走亲戚的次序是:外甥走姥姥家,闺女携婿走娘家,然后是去姑、姨、姐家。除特殊情况外,都要回拜。民间有“初一初二娥媚月,初三初四好拜节”之说。
破五节。农历正月初五为破五日,具有迷信色彩。人们认为,初五、十四、二十三为不吉之日。正月初五是年后的第一个不吉日,非常忌讳“走亲串友”,积压自在家改善生活过节。是日寅时,家庭主妇还掏炉灰少许,送至当街十字路口,俗称“送穷灰”。
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这段时间,孩子们一律不挨打挨骂,吃得好,穿得漂亮,玩得开心,那怕有了过失,也不挨打挨骂,这是老辈人传下的规矩。如打骂孩子,就会遭到众人谴责。所以孩子们最盼望的是过年。
12 / 12
作文八:《春节习俗的作文》3500字
春节习俗的作文
介绍春节习俗的作文一:春节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中国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还有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相传至今。比如,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画年画和守岁等等。
尾月二十四,掸尘扫屋子,在古书《吕氏春秋》中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习惯了,此外,扫尘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
春联也叫对联、桃符,它以对偶、精巧的文字抒发美好的愿望,是我们中国独特的文学形式。春节贴春联这一习俗起源于宋代,春联分为上联、下联和横批。
福字,指的是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是为了表达对亲朋好
友的一种祝福。可是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祝福,人们干脆把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倒了。
现在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已很是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家家户户带去了兴旺和欢乐的喜庆场面。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在此我再送大家一副对联:焰火耀长空,色彩斑斓欢度除夕度,金龙腾大地,人声鼎沸喜迎吉祥年!
介绍春节习俗的作文二:春节习俗
春节就是农历新年,是华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降临,万象更新,象征着一年的开始;标志着人生的另一个出发点。
春节之所以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日,是由于通过这个节日的庆祝仪式,能加强家庭联系与亲情。诸如吃团圆饭、向亲友拜年送礼等等,这些习俗都在提醒人们,家庭在社会中的中心地位。世界各地凡有华人聚居的地方,无不隆重而热烈的庆祝这个节日。春节的庆祝活动,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到农历正月十五,一连15天。
古代帝王继位,为了显示天子的权威,往往自立历法,因此历代元旦月日都不一致。汉武帝继位,决定重修历法,使之统一。今日我们所采用的历法是汉武帝以后,经过多个朝代修定的。
历代皇室庆祝春节的场面往往反映出那个朝代的强大、稳定与繁荣,国家越富强,庆祝仪式就越隆重。
为了接待亲戚朋友上门拜年,家家户户都在节日前把住家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一些家庭还在门上贴上春联,写上吉祥联语,祈求好运,年年丰收。
春联在我国华人社会已逐渐简化了。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人们把象征吉利的春福等单字当作装饰品挂在门上或墙上,有者还特地把这些单字倒贴,那是由于倒与到谐音,表示春到、福到的意思。如:爆竹声声三羊开泰羊群来 鞭炮阵阵万马齐喑马儿过
介绍春节习俗的作文三:春节习俗
回到老家,心里可兴奋了,春节习俗总会让我吃惊不小,最普遍的就是以下四个了:吃年饭,看晚会,午夜放烟花和拜年。
大年三十,舅舅舅妈等亲戚都欢聚一堂,外婆外公满脸喜悦,开心地忙碌着。对,今天我们要吃年饭了!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响起,年饭做好了!当然,吃年饭总忘不了土地爷爷,敬几根香,摆几碗菜和一碗饭,求土地爷爷保佑,来年丰收。接下来,便入席了。吃罢年饭,大家都坐在炉子旁边聊天。外公外婆这时候可就忙咯!吃年饭(也可以说是团圆饭),是春节的重要习俗之一,不
管是在哪儿,大家都会赶回来,和家人一起共享这美好的时刻。吃年饭时,大家总有很多话要说,说工作,说家庭,等等。吃年饭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只要家人都到齐了,想什么时候吃都行。
晚上,就剩下自己家的人了。在看春节联欢晚会之前,是我最期待的时候:收压岁钱。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大舅舅一个,小舅舅一个,外婆一个大家都忙活完了,该坐下来休息休息了,于是,我们便团聚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边看边聊,仿佛话总也说不完似的。总算熬到12点了,午夜烟花快燃放了!轰!一个礼炮打响了,天空顿时蒙上了一件五彩斑斓的彩衣。随着第一个礼炮的打响,各家不约而同地放出了各种款式的烟花,每一家的屋顶上都挂上了一个美丽的帽子。放烟花的声音震耳欲聋,五彩的烟花使我眼花缭乱。我和大舅妈跑到楼顶上观看烟花,我兴奋得直跳:我这次苦熬到12点真是没白费,这真是太壮观了!午夜放烟花,有可能是每个地方都有的习俗,有可能是我们家乡特有的一种习俗,但都一样,我见识到了,你们也听说了!
这天,是初一,才刚起来,就闻声门外一阵拜年声:给您老拜年了啊!哎!来了来了,新年快乐!新年快乐!这时候,外婆正忙着做早餐,外公则正忙着招呼人。坐一下吧啊?不了不了。这样的对
话总会闻声很多次。我赶紧吃完早餐和小舅舅他们出门了。小舅舅的双胞胎女儿紫依和紫芊各提着一个袋子,每到一处袋子里的东西就会增加一点,可兴奋坏她们了。所谓的拜年呢,就是挨家挨户地走动,有时候会在哪一家坐一会儿,聊聊天什么的。而小孩子就提着个袋子去拜糖。声明一下啊,我可没有哦!
每个地方的春节习俗或多或少都有些不同吧,你们是不是也该让我长长见识了呢?
介绍春节习俗的作文四:春节习俗
扭秧歌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妈妈经常提到他;陌生的是,我从来没见过。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去年春节,我有机会看到了它,那场面可真够壮观的,使我终身难忘。
正月初一的早上,妈妈带我去逛地坛庙会。庙会上,卖的东西可真不少。光是吃的就有七八十种,什么驴打滚,艾窝窝。让人看了真要垂涎三尺了。庙会里不仅东西多,尔且人也特多。远远看去,人群就像一团乱麻缠在一起似的,黑压压的一片。忽然,我发现东北角的人最多,人们牢牢挨在一起。
我好不容易才挤进去。往前一看,嘿!这是什么?真棒。只见广场上几位老爷爷和老奶奶,身穿红色的服装走摆摆步。衣服上挂着一条红段子,腰上系着一只鼓。随着鼓不停的敲,翩翩起舞。脚步随着鼓点越跳越快,最后想飞起来一样。场面十分壮观。
这时,妈妈挤了进来,对我说:佳欣,这是扭秧歌。是啊。孩子。这时,一位老爷爷搭上话,扭秧歌在你出生前就不演了,你是第一次看吧?我轻轻点点头。老爷爷继续说:要不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号召我们继承民族文化,可能你们这辈人尽看不着他了。
听着这位纯朴憨厚的北京老汉的一番话,看着扭秧歌,我的心中出现了一阵阵的波涛,久久不能平静。我在想:中国扭秧歌和很多其他民族文艺,都是我国民族艺术的珍品,假如人们一味
的去追求洋玩意尔把我们自己的艺术珍品扔掉,那多可惜啊!
扭秧歌不但是中国的土产,而且它显示着中华民族的气魄,把奋进的精神带给我们每个人,我们一定要继承他,发扬它。
介绍春节习俗的作文五:春节习俗
春节是所有学生盼望的节日,但是与此同时老师会留一些作文作业,你是否还在为怎么写作文而苦恼,以下是考试吧为大家整理搜索的关于春节习俗的作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春节是我们中国农历的新年,所以过年对我们中国人而言非常重要的!因此,春节前的预备也是必不可少的。
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剃头发,做年夜饭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规矩太多了!有些习俗还很怪,无奈之下,我就去问正在贴春联的妈妈。
我看见妈妈将福字倒着贴,我固然知道为什么要倒着贴,将福字倒着贴是一种习俗,福倒贴说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问道:过年有什么习俗和规矩啊?妈妈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给我谈起来。
原来,以前过年还有一种放鞭炮的习俗,来源于年兽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兽,长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跃出海面到处作恶。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穿红衣,贴红春联的方法驱赶走年兽,这才得以平静,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但是现在广州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所以我们就不再进行这个活动了。
除夕这一天对我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天晚上,我们全家预备除旧迎新,吃团年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全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鸡、鹅、
烧肉等等,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热气腾腾,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喻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获太大了,知道了很多过年习俗的知识,不过我觉得有点迷信,但这又仿佛是一种乐趣,只要快乐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况这是传统的习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
作文九:《春节的习俗作文》2500字
春节的习俗作文(一)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春节的习俗作文(二)
春节是一年当中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春节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大街小巷都洋溢着节日的气息,各个商场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子们手里都是大包小包的,脸上洋溢着节日快乐的笑容。
过新年我最高兴做的事就是贴“春联”呢!“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妈妈特别吩咐我,让我去找几对春联,贴在我家门上。于是,我找到了两对春联,我大声读道:“喜居宝地千门旺福照家门万事兴”还有一幅上面写着:“春风春光春意正人喜人乐人自高”妈妈说春联都是吉祥话,是人们祈求在新得一年里能过上快乐幸福的日子。我们全家一起装饰屋子,在客厅里,我挂了一个红艳艳的小灯笼,爸爸又在别的屋子里挂了些五光十色的小彩灯,一闪一闪,一亮一亮,有的是小礼物形的,有的是花骨朵形的,还有的带着细细的尖儿。它们有的红艳艳,红得像冬天的糖葫芦一样,有的黄澄澄,黄得像秋天的树叶一样,有的绿油油,绿得像夏天的小草一样,有的粉嘟嘟,粉得像春天的丁香花一样,屋里很美,我的准备工作终于结束了。
我们一家人吃完晚饭,便准时地围在电视机前收看“春节联欢晚会”,我们津津有味地看着。晚会的节目丰富多彩:相声、小品让我们捧腹大笑;唱歌、跳舞让我们跟着载歌载舞;魔术、杂技让我们啧啧称赞。晚会进入了高潮,“当当当……”十二点钟声敲响了,瞧,外面成了烟花的世界。窗外简直是火树银花,格外绚丽。看那千姿百态的烟花多美呀!有的像“仙女散花”,有的像“大红花”,有的像“满天繁星”,有的像“龙飞凤舞”……多么像一个“空中花园”!这些烟花使人看得目不暇接,把天空点缀得五光十色。我和弟弟也迫不及待拿着烟花跑到屋外,我们先拉了一鞭,在鞭炮声中,我心想:“新的一年来临了。我暗暗地许下心愿,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我的学习成绩能更进一层楼。
大年初一,我们就开始走东家串西家地拜年。拜年也可以为我们攒点压岁钱。先是向爷爷奶奶拜年,祝爷爷奶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然后,爷爷奶奶就会说真乖,就开始拿压岁钱。
春节的习俗作文(三)
春节是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定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风首春节的风俗,但当时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m.lz13.)
在我国最古的文字记载中,有许多关于岁首的故事,腊月和新春,正是”秋收冬藏“以后的农闲季节,汉郑玄也说过,岁未年初”劳农以休息之“。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劳逸结合的意思。
那么春节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想把节令定准,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树阴下面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日晷仪。可是,天阴雨雾,影响测量,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他的兴趣,他又动手做了五层漏壶,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
那时的国君叫祖乙,天时风云的不测,使他很苦恼。一个名叫阿衡的大臣,为讨好皇上,奏称要设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认为有理,便带领百官去祭天,却无济于事,万年知道后,忍不住带着日晷仪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派了十二童子服待万年,祖乙对万年说:”希望你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传旨要阿衡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写了一些字,阿衡看见后,知道万年的历法已研究成功,怕皇上重用他,于日派人刺杀万年,结果刺客被士卫抓住了,祖乙知道后,惩处了阿衡,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道,就叫春节吧。“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后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了准确的太阳历,后来为了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日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传说就是为了纪念万年的。
现在我们过年也有一些习俗,如倒贴”福“字,放爆竹,拜年等等。
* 关于春节习俗的作文
* 春节习俗作文
* 家乡春节习俗作文
作文十:《春节的习俗作文》2800字
春节的习俗作文
明天就是春节了,我非常高兴,想着能吃到美味的饭菜,香喷喷的点心,还能得到很多压岁钱,我越想越高兴,当晚我兴奋得一夜都没睡,脑子里想的全是饭菜,点心、压岁钱,还有那漂亮的新衣服,可爱的玩具……
今天早上,我第一个从床上跳起来,抖擞抖擞精神,活动活动筋骨,然后高高兴兴去叫爸妈,爸爸见我起得这么早,也不甘落后,从床上翻身便爬了起来了,妈妈和姐姐也陆续地起床了,洗完脸刷完牙,一心想到的就是吃个痛快!一想到吃,我就来劲,忙向爸妈建议做这做那,妈妈是我家的主厨,因此做什么由她这位裁判来决定,妈妈说:“很久没吃过饺子了,包些饺子吃吧。”我们都非常赞同。
决定做什么以后,我们便分工进行了,爸爸做肉馅,妈妈揉面,我和姐姐烧水。我们干起来都十分有劲,不到半个小时,肉馅弄好了,饺子也弄好了,水也快烧开了。妈妈便熟练地包起饺子来,我和姐姐也学着包起来,我好不容易包了三个,累死了,还真难学啊!妈妈说:“我就天生会做啊,不吃点苦,努力学,怎么能学得好呢?”我听了有点惭愧,便吸取教训,重新扬起风帆,认认真真地包了起来,这下做得更快了一些。这就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什么都应该刻苦。
过了大概二十多分钟,揉的面已经全部做成了饺子,我和姐姐烧的水也已经在锅里翻江倒海了。妈妈便把饺子放进锅里,煮了起来。妈妈在中途还加了一些佐料,使饺子更加好吃,约摸过了十多分钟吧,妈妈便把饺子捞起来,分成了四碗,在每碗中还放了一些汤。我妈刚弄好汤,我便抢了一碗津津有味地吃个痛快!由于吃得太快,舌头都火辣辣的。
我们个个都吃得满嘴是油,便欢天喜地去看精彩电视节目了。
啊,真是一个快乐的春节啊!
春节的习俗作文
我们家乡的春节与北方是一样热闹的,但是我们的风俗习惯却是截然不同的!北方的春节一般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而我们家乡则一般在腊月的下旬才开始。
在腊月二十四这一天,我们就会开始准备过年要用的东西。我们会到市场或商场里购买年货、 买对联、 买新衣服……
过了二十四,大家则更忙。家家户户户都必须大扫除一次,我们都会把家里的每一个角落打扫的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好在新年的时候显示出万象更新的新气象。
除夕十分热闹。在这一天我们按照老规矩是要杀家禽的。家家户户都赶着做年菜,到处都是香喷喷的香味。每一户人家的门外都贴上了红红的对联。这一天,小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除夕的夜晚,有人会放烟花。那个时候,天空中顿时变得火花满天,绚丽多彩。那一朵朵烟花在空中飞舞,有的好像闪烁着神秘光彩的宝石,有的像闪闪发光的星星,有的像小蜜蜂在空中飞舞,有的喷着红光升到空中,照亮了整个夜空。“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彻云霄,划破了夜空的沉静,孩子们的欢呼声,大人们的议论声、鞭炮声送走了旧岁,迎来了新年。
正月初一到了!大家都穿上了新衣服。小孩子们一般会到亲戚家拜年,女人们会到庙里拜佛,男人们有时会随着孩子一起出去;有时则会待在家里。这一天,街上会有很多小贩出来摆摊,有的卖玩具,有的卖小吃,有的卖日常用品…真是品种繁多啊!
正月初二,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在这一天我们一早就会去外婆家。我们会在外婆家玩耍、吃饭、拜年。大人们在一起谈天说地,我们小孩子则在一边玩。一家人聚在一起,互相拜年,问候对方,那种感觉很温暖。
“百里不通风,千里不同俗”,这就是我们的春节,你们的春节又是怎样过的呢?
春节的习俗作文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节日,过了春节,就意味着新的一年开始了,就意味着我们又长了一岁,就意味着我们应该更懂事一些了。在春节这天,到处都是喜气洋洋的,人人嘴边都会挂着一丝微笑。
大年三十的晚上,街上最为热闹,到处张灯结彩,小孩子嘴里叼着糖块,在街上放着各式各样的烟花,偶尔也会有几个大人们放起了爆竹,有的孩子欢呼起来,有的孩子索性用手捂住耳朵,还有更小的孩子则吓得跑回了家。
这年春节,和往常有些不一样,妈妈帮我张罗了一桌丰盛的佳肴,邀请了几个最要好的朋友来我家吃饺子,妈妈包饺子时还在八个饺子里放了硬币,说谁吃到了硬币饺子谁今年就有好运,结果我和妈妈还有一个小朋友各吃到了二个带着硬币的饺子。
春晚结束后,妈妈拿来了一大瓶饮料,和我们做猜迷语游戏,方法是由妈妈出迷语,我和几个小朋友轮流猜,猜对的奖励一小杯饮料,猜不出或猜错的不但没有饮料喝,还要表演一个小节目。
时间在钟表的嘀哒声中过去了,半小时后,饮料解决完毕,我和小朋友们个个都坐在椅子上,不停地打着饱嗝,有的还不停地上厕所。
休息了一会儿,玩的兴头又上来了,大家拿起烟花就往外跑,开始和外面的大人小孩放了起来,我也不甘落后,去年买的两百元烟花还剩下不少呢。没过多久,装着满满的烟花的袋子就空了肚子。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朋友们在爆竹声和欢笑声中告别了。
大家走后,妈妈又开始忙着收拾碗筷,我也过来帮妈妈的忙。虽然妈妈说不用我,可我还是帮妈妈收拾完才休息。
年夜饭吃完了,春节也过了,新的一年就开始了,我长大了一岁,也变得更懂事了,新的一年里,我要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妈妈对我的爱。
春节的习俗作文200字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春节是中国农历岁首,也是中国民间最热闹的古老传统节日。中国民间过春节的习惯大概是从原始社会的时代‘腊祭’演变而来的。
春节的习俗有:每家每户门口都要贴红对联,有的人家大门上有挂红灯笼,放鞭炮,拜年。有的家长拿压岁钱给我们。人们都穿新衣服,舞龙,登山玩乐。
每年的春节都一样。过年这天我们穿好新衣服去跟长辈拜年,要说好话祝福语。吃团圆饭,热热闹闹的。小孩子都喜欢过春节。
春节的习俗作文200字
我的春节和你们的春节大不相同,我回了河南汝南的老家,放了许多各种各样的炮,有大纸炮、飞天雷、飞天火箭、水雷等等。
有一天,我把一个有30厘米高,直径20厘米的白色大纸炮放在雪堆里,它的威力比小型手榴弹的还大,我用火机点燃了火线,然后我很快的跑进了屋里,1、2、3轰的一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我跑上去一看,雪堆上有一个很大的洞,比我想象得还要大。我们又把水雷往水里里一扔,很大一个水花一飞冲天,威力无边,把水面的冰都炸得飞了起来,水面上出现了壮观的景象,很多黑色的烟从水而起。
在老家过年真开心,我可以放炮,还可以率领很多童子军,我在老家的这几天玩得很开心。
春节的习俗作文200字
晚饭过后,我们一家都被好看的电视给迷住了,谁也不愿去洗碗。
一会儿,电视完了,可谁也没动过洗碗的念头。一家之主老爸发话了:“今天,今天谁洗碗啊?”
我和老妈都没有吱声。可老爸和老妈的目光投向了我。
好啊!你们这两只“老狐狸”,想合起伙来整我,那??可没门!我现在还真有点怀疑,十二生肖里为什么没有狐狸。
我很想笑,可是为了老爸那张老脸,我尽量不笑,捂着嘴说:“老爸,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哦。”
老爸连脸都气红了,只说了一句话:“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说着就转身走向厨房去了。
我和妈妈都忍不住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