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伯牙绝弦》3900字
《伯牙绝弦》课堂实录
课前谈话: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 老师说一个 “杨柳依依” , 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生:白雪茫茫 虎视眈眈??
师:同学们积累的词语真不少, 今天老师也为大家带来这样的词语:课件出示:清风徐徐 杨柳依依 明月皎皎 炊烟袅袅 流水淙淙 芳草萋萋 霞光灼灼 春雨 绵绵
师:齐读这些词语,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课文导入:
师: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 137页,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古文第 25——《伯牙 绝弦》 弦右半边读“玄”, 加了“弓”字旁就读“弦” (xián) 了。 齐读课题师: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题目的意色
师:表面的意思是“割断琴弦”,是不再弹琴了。现代汉语中有很多这样的词 语,譬如:两个人从此不再交往了,叫做—— (绝交 ) ,著名作家金庸不再写文 章了,叫—— (生:绝笔 ) 绝笔不是这个意思,应该是封笔,“封口”的封;所 以,不再弹琴了,叫—— (生:绝弦 ) 。
师:伯牙是谁? 伯牙又是为谁终生不再弹琴, 子期又是何许人也,
生:(读) 伯牙是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琴师, 他的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被人们誉为“琴仙”。《荀子 劝学篇》有这样的记载: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意思是说伯牙弹琴的时候,连马都停止了吃草,抬起头来听他的琴声。可见伯 牙的琴艺是何等高超。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课外资料查到的。利用课外资料搜寻自己有用的学习信息,这是一种很好 的学习方法。
师:对子期你有哪些了解?
生:子期 是一个樵夫,
师:课文里有一个字告诉我们钟子期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猜一猜,哪个字? (死。 皇上死了用 崩, 将军元帅死了叫 陨, 只有地位低下的人死了才直接说死。 ) 注重知识的积累也促进我们的学习,想一想,我们把 崩,陨,积累在哪个字的 旁边。
师:伯牙作为一代琴仙,是一个视音乐如生命的人,为什么会为了一个樵夫断 绝琴弦,一生不再弹琴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个千古流传的动人故事。 整体感知
(1)老师先来检查大家读课文的情况,其他同学看他能否读准字音,读通 句子。 (引导学生评价)这样难读的古文,你读的字字准确,句句清晰,很不简 单
(2)古文是讲究音韵的,所以我们读文言文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还要读出文言文的音韵美。下面请同学们用心倾听课文的范读,试着读出下列 句子的节奏。
伯牙鼓琴, 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 ! ” 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请同学们注意坐姿,端好课本,放开声音,读出文言文固有的节奏与气 势之美。
(4)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相信通过读书大家了解故事的大体内容。用自
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注意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先准备 2分钟, 把你了解到故事讲给你的同桌听。待会我们来交流。为了使听者听得明白,我 们在讲故事时可以适当得添加故事中人物的简单介绍。比如。伯牙是谁,钟子 期又是何须人也?通过交流,老师发现这么短的时间内大家把古人留给我们的 精华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很了不起。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发现没有,在文言文 中,有些相同的字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我们叫它一字多义。比如“善”,文 中出现了几次 ?(生:四次 ) ,生读原句:伯牙/善 /鼓琴,钟子期/善 /听。伯 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 哉,峨峨兮/若/泰山 ! ”志在流水,钟子 期曰 :“ 善 哉,洋洋兮/若/江河 ! ”
师: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
生:前两个“善”是擅长的意思,
师:齐读,体会伯牙和钟子期的共同爱好。
生:后两个“善”是好的意思。
师:“善哉”是什么意思 ?(赞叹、表扬 ) 用我们现在的话可以怎么赞叹 ?(妙极 了 ! 真好啊 ! 了不起啊 ! 好快乐啊 !)
师:齐读后两句,注意读的时候读出这种赞叹的语气。
深入感悟:
读书就是这样,我们可以把一个字读厚,我们也可以把整篇文章读薄,如果我 们把伯牙和子期的关系读成课文中的一个词吗 ?
生:(知音。板书 )
师:什么叫知音 ?
生:就是朋友。
师:朋友都是知音吗 ?
生:不是,知音就是相互了解、理解得很深的朋友。
生:心心相印的朋友是知音。
师:是呀,这样两个身份、地位相去甚远的人,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 千里知音一“琴”牵,读——
师:对,爱好相同是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基础。
师:还从文章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知音呀
生:伯牙鼓琴, 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 哉,峨峨兮/若/泰山 ! ”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 :“ 善 哉,洋洋兮/若/江河 ! ”
师:据记载,当年的伯牙焚一炉香,席地坐于瑶琴之前,弹得忘情、投入。现 在你们就是站在琴旁的子期,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吧 !
师: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飞向了那峨峨的泰山之颠, (播古琴高山流 水的“高山”片段 ) 子期听懂了,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 呢 ?(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想象 )
师:大家都沉醉了,音乐真是流淌心声的艺术。你看到的泰山是连绵不断、气 势磅礴的,还是挺拔险峻、高耸入云的 ? 或许还可能是??把你们想象到的、感 受到的,带到句子中,各读各的,旁若无人地赞叹。 (生练习朗读 )
师:谁来心领神会地赞叹 ?(一生读, “峨峨”读得重)“峨峨”读得高昂、 激越, 读出了气势,这是你的赞叹。
师:我们一起赞叹,善听的子期呀,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生 读 )
师:伯牙转轸拨弦,将琴再鼓,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流淌而出,—— (听 音乐 ) 子期,此时你又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流水 ?
生:我仿佛看到了广阔无边的江河。
生:我好像看到了浩瀚奔流的大江。
师:于是,你脱口而出—— (一生接读 ) 于是,你满心赞叹—— (一生接读 ) 师 :同学们, 伯牙是晋国的大乐师, 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 江河吧? 还会有哪些景色?
生 1:还会有鸟语花香。生 2:春天百花盛开。生 3:冬天白雪皑皑。?? 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 (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 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芳草——
生答:“善哉,善哉,萋萋兮若芳草。
师 :大家想,一带乐师伯牙的琴音里仅仅装着祖国的大好河山吗?
出示资料:
(出示链接,生阅读:相传伯牙学琴三年,虽技巧娴熟,但缺少神韵。于是 他的老师成连把他送到东海蓬莱山。伯牙独自在岛上,每日面对浩瀚的大海, 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鸟鸣深涧。十多日后,这些景象使他突然觉得自 己的心胸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情操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伯牙把这 些融于创作中,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
师:读了这段文字,你知道伯牙的琴声中还有可能装着什么?
生:还有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宽广胸怀,还有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 的情操 )
师:可是,在诸侯大夫中、在宫廷乐师间,有人能听懂他的峨峨高山吗 ?(生:
没有 ) 有人能听懂他的洋洋流水吗 ?(生:没有 )
师:有人能听懂他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心胸吗 ?(生:没有 ) 有人能听懂他 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间的情操吗 ?(生:没有 )
师:孤独的伯牙呀,他的琴声只有、也只有遇到了钟子期,才能从琴声中听出 他的心声, 听出他的志向, 也因此才会发出这由衷赞叹, 师生合作读书—— (师: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全体) “ 善 哉,峨峨兮/若/泰山 ! ”志在流 水,钟子期曰 :(全体) “ 善 哉,洋洋兮/若/江河 ! ”
师: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
生答:知音。
师:伯牙面对宫廷内外那些对自己空虚的赞美,他深切的感受到只有子期最能 明白他内心深处的表白。
师;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生:我认为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
师;是啊,是人生的知音。
生;他们还是生命的知音。
师:人生知己许见欢,二人相见恨晚,结为兄弟,并约定来年的中秋佳节再到 这里鼓琴听乐,一诉心声。第二年,伯牙如期而至,他多么盼望着见到自己的 知音为他弹奏乐曲呀!可是,他等来的却是子期的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 土,此时的伯牙内心会怎样?
师:此时伯牙纠结的心情无处哭诉,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你听得见吗 ? 子期,如今你一走,“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我又要回到没有知音的孤独中去,读——
师:你听得见吗 ? 子期, 如今你一走, 伯牙所念, 无人必得。 “摔断瑶琴凤尾寒, 子期不再对谁弹。”琴随你去,心随你碎,读——
子期死后,万念俱灰的伯牙写了这样一首短歌。 (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
三尺瑶琴为君死!
拓展延伸
读了这个流传至今的佳话,看到眼前这个心灰意冷,悲痛欲绝的伯牙,你为他 感动还是想安慰他、赞美他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学生动笔写感受。交流:
生 1:伯牙,我同情你,你一定很寂寞,振作起来,你一定能找到新的知音。 生 2;俗话说得好,不要把内心的大门永远关闭,你不要再伤心了。?? 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 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 ,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 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 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在优美的音乐中背诵课文。
作文二:《伯牙绝弦》1500字
《伯牙绝弦》导学案
主备人 魏北京 王晓敏 审核人 复核人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指导:峨峨兮 / 若 / 泰山 洋洋兮 / 若 / 江河 伯牙谓 / 世 / 再无知音 2. 注释
绝 鼓 志在高山 哉 峨峨 兮 洋洋
二、小组讨论,共同提高
1.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2.通过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 )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三、精彩展示
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
四.教师点拨
1. 文言文的重点:字词 句子的翻译 特殊字词的用法 通假字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三、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可以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 )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 )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
7.而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 )
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 8.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 )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9.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10.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感悟: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1.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12.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
五、作业: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作文三:《伯牙绝弦》700字
上一篇
相关上
相关下
下一篇
译文及注释
故事
朝代:未知?未知作家
作者:佚名?诗文目录
类型:小学文言文?音乐?故事?思念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关注微信号 Gushi360
河传(二之一)
作者:秦观(宋代辽朝金朝)
篱枯壁尽因谁做。若说相思,佛也眉儿聚。莫怪为伊,底死萦肠惹肚。为没教、人恨处。...查看全文...
夜上隐居寺
作者:唐求(唐代)
寻师拟学空,空住虎溪东。千里照山月,一枝惊鹤风。...查看全文...
蝶恋花
作者:周邦彦(宋代辽朝金朝)
鱼尾霞生明远树。翠壁粘天,玉叶迎风举。一笑相逢蓬海路。人间风月如尘土。剪水双眸云鬓吐。醉倒天瓢笑语生青雾。此会未阑须记取。桃花几度吹红雨。...查看全文...
上一篇
诗文分类
下一篇
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琴声。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 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查看全文...
赏析
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查看全文...
相关古诗文
拨棹子(退居)黄庭坚
拨棹子·风切切尹鹗
剥啄行韩愈
伯奴边见归田赋因投赵侍御张说
伯兮佚名
伯夷列传司马迁
驳复仇议柳宗元
泊巴东王周
泊船瓜洲王安石
泊丹阳与诸人同舟至马林溪遇雨皇甫冉
作文四:《伯牙绝弦》4700字
伯牙绝弦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理解词句意思。
3.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体会朋友间真挚深厚的友情,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吟诵知音
1、⑴导入: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文言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板书:伯牙绝弦)谁来读读这个课题?尤其是“弦”要念准了,齐读课题。
⑵通过预习你知道“绝”是什么意思?(断绝)“绝弦”是什么意思?(再也不弹琴了)那么“伯牙绝弦”呢?
2、伯牙为什么再也不弹琴了呢?老师先给大家读一遍课文。范读。模仿着老师自己先读一遍。齐读。
3、我们五年级时曾经学习过文言文,理解文言文首先要疏通文意,同学们预习时用了什么方法疏通了文意?(借助书下注释,没有注释就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翻译,读不懂的地方要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把预习成果先和同桌交流一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没有读懂的地方也可以互相请教。
4、在学习过程中,你觉得哪些词语或句子比较难读、难懂,需要提示大家或要向大家请教吗?
学生汇报: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弹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就说:好啊,高高的犹如泰山一样。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就说:好啊,广大的像江河一样。)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古文中的有些字确实难懂,没有注释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谓在古汉语词典中有这样的几种解释,你觉得“谓”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 谓:①称为。 ②认为,以为。 ③评论。 ④告诉。 ⑤意义,意思。
A. 老师想提示同学们有一个字在这则古文中出现了四次,你发现了吗?(善)意思一样吗?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呢?(好啊!) 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 由此可以看出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其实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里很常见。
B. 这则古文中还有不同的字意思相同的情况,你发现了吗?这里“伯牙所念”的“念”与前面句子当中的哪个字意思一样?(志)都是什么意思?(想)这就是古文中的异字同义现象。
C. 学而不思则罔,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时要学会归纳,才是善读。
二、精读课文品悟知音
1、我们能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具体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善听呢?(板书:鼓琴期善听) (可以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体会到。)
(1)把由衷赞叹的感觉读出来。你知道怎么断句吗?为什么要在“兮”字后边断句?(“兮”是个语气词。)借助注释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还能帮助我们朗读呢。这个“兮”和前边的“哉”一样都是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在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
古文的味就有了。我们再来找个同学试读。(善哉!)
(2)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哪个字表现出了巍峨?指名读,他看见的是巍峨的泰山,你又看见了什么样的山?读出这种画面来。指名读。不愧是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峨峨两个字表现出了这么多内容,古文真是用字凝练,意蕴丰富啊!
(3)下面的句子你打算怎样读?(洋洋)指名读。特别是“洋洋”这两个字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宽广的“江河”。古文里的“江河”是有特指,不是一处随意的江河。大家能猜出来吗?(这里的“江”是指长江,“河”是指黄河。)提到长江和黄河,你的脑海中跳出了哪些词语或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波澜壮阔、波涛汹涌”就是这样的江河,读!
(4)男生齐读第一句,女生齐读第二句。(善哉!不愧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汉,女生的朗读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
2、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
(清风徐徐明月皎皎 芳草萋萋 杨柳依依 白雪皑皑云雾蒙蒙 春雨潇潇炊烟袅袅 ) 读词。发现这些词语的特点了吗?(ABCC )
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
你是子期,寻觅你的伯牙,一个鼓琴一个赞叹。(练习句式)
无论伯牙弹什么,钟子期都能知道。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钟子期必得的到底是什么?(伯牙心里的想法。)古人常以琴言志,看来善听的子期不仅听懂了琴声,还听懂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志向。那么钟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究竟说出了什么呢?(出示)
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什么样的志向?什么样的胸怀?
原来钟子期不仅在说琴声,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出示)
峨峨泰山一般的高远志向,洋洋江河一样的宽广胸怀。
4、伯牙曾是名满天下的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投入地弹奏着《高山流水》,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他们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去。伯牙又气愤又伤心,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能真正听懂他的琴声,他心中充满了苦闷,寂寞,孤独。然而,他遇到了能听懂他琴声的钟子期。请你想象,假如你是伯牙,无论你在琴声中寄托着怎样的志向和情怀,钟子期都能“必得之”时,你是怎样的心情?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请你接着“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往下说。试着用文言文来表达。(知我者,子期也!)
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出示)
善哉善哉!子之听矣志想象犹吾心也。
好啊好啊,先生你听我的琴声,听到的志向和情怀简直和我心里所想的——(一模一样)。
5、志想象犹吾心,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用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讲就是——心有灵犀、心心相印。
是啊,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人,才可以叫做——知音。(板书:知音)
6、(出示)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这段话,看看咱们是不是也有知音的默契。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生逐句对读。
读着读着,你发现这些语言有什么特点?
(每一句的前半句和后半句都是相对应的。)
一句伯牙,一句子期!这样的语言形式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伯牙和子期,一个鼓,一个听!一个倾诉,一个回应!写得多妙啊!让我们仿佛看到伯牙和子期的默契和谐,情谊深厚!(板书:情谊深)从此,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板书:高山流水)
三、深悟绝弦祭知音
1、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再相会,终于等到第二年的中秋,当伯牙兴致满满地赶来与子期相会,却等到了子期逝去的噩耗(板书:子期逝去)。伯牙悲痛欲绝,久久伫立在子期墓前,弹起了《高山流水》,吟诵起一首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谁来读读这句话。他用这种“为知己者死”的方式来祭知音。(板书:祭)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板书:破琴 对谁弹)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的伤痛和悲怆再齐读最后一句。
四、千古传唱怀知音
1、老师有感而发把这个故事写成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伯牙鼓琴期善听,高山流水情谊深。子期逝去对谁弹,破琴绝弦祭知音。这段千古佳话世代流传!课文后边有个资料袋,就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请你快速地浏览一遍。(出示)
(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我国古诗常有提及,如,“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2、引读:同学们,伯牙和子期的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代苦觅知音的中国人。就在故事发生300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出示)——一齐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时间在流逝,500多年过去了,秦朝的《吕氏春秋》依然为我们呈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美好的瞬间(出示)——男生一起读!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1000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在古诗中也都为那伯牙绝弦叹息不已(出示)——女生一起读!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000多年后的明朝,人们又用小说传诵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出示全文)—一齐读! 25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六(2)班的同学们伴着这曲《高山流水》,在深情地背诵着这个荡气回肠的知音故事。(集体背诵)
板书: 伯牙鼓琴期善听,
高山流水情谊深。
子期逝去对谁弹,
破琴绝弦祭知音。
说课
《伯牙绝弦》这则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动容。全文共77字,5句话。第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充满了音韵美。
依据文本特点我设定这样的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理解词句意思。
3.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体会朋友间真挚深厚的友情,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关于古文教学,于永正先生有一句话这样说的“粗知大意,背下来再说。”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将读贯穿始终。
首先,整体感知吟诵知音。六年级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曾学过《杨氏之子》这则古文,他们初步会运用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读懂大意,如借助书下注释,没有注释就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翻译,读不懂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我主要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古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如“善”一字多义的现象,“念”和“志”异字同义现象,教给学生善于发现思考和归纳总结文言文中的规律。
接着是精读课文品悟知音。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厚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补充传说故事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然后请学生想象“伯牙得遇善听得钟子期,感慨什么?”,加入让学生说文言文的环节,培养学生文言语感并学会运用语言,感受伯牙得遇子期的欣喜与快乐。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师生配合朗读,感受知音默契与和谐,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 第三步是深悟绝弦祭知音,借助《《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小说中的短歌,进行情境朗读感受伯牙痛失知音,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最后千古传唱怀知音,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层层引读全文,曼声吟哦,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当然课堂教学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课后感觉自己在预设与生成的问题,古文教学的策略上,如何正确地处理好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关系,如何使课堂更高效等等还存在很多缺陷,真诚地希望各位领导、老师提出批评意见。
作文五:《伯牙绝弦》2000字
伯牙绝弦
琼海市实验小学 黄婷婷
一、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全文共77字,5句话,语言凝炼典雅,抑扬顿挫,内涵丰富,堪称中华优秀经典诗文中的经典,是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学习文言文,感受艺术魅力,并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的典范之作。基于教材的特点,从年段教学目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出发,结合本册教学目标将精读课文后的习题作为教学课文时主要依据的要求以及本专题“感受艺术魅力”的教学目标,确定本课教学思路为“读—背—说—讲”。教学以读为主,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在读中领悟学习古文的方法,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理解“知音”的真正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对伯牙、子期那种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文本的人文内涵上不作过度挖掘,而是相应地降低难度,通过朗读、背诵、自学来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二、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理解词句意思,读懂故事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三、教学准备
本文古今字义差别不大,较容易理解,虽然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已有一些文言文的阅读基础,但对文言文的阅读体验还是太少,因此,课前让学生准备课文的预习。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㈠师板书课题,生书空,师简述“绝”字的本意。
㈡师讲述故事背景,指导读好课题。
㈢解题,质疑导入。
二、初读课文
㈠学生借助注音与注释自由读课文。
㈡检查朗读:
⒈检查注音:指导读好“善哉”“峨峨兮”这两个词。
⒉检查注释:结合注释理解“哉”“兮”的意思,指导读好其所在的句子“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⒊检查课文朗读:指名读课文,正音。随机表扬。
⒋小组合作,联系上下文理解没有注释的词语。学生汇报词语及所在句子的意思。
⒌齐读课文。
三、朗读背诵
过渡语:读书是越读越有滋味的,读古文和我们读现代文不一样,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讲究节奏,读到入情处还会摇头晃脑,下面我们就来找找古人读书的感觉。
㈠出示课件,多种形式合作朗读。(配乐)
伯牙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㈡出示课件,学生填空式背诵。
伯牙
钟子期
伯牙,,
钟子期曰:“!”
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
伯牙
钟子期。
子期,
伯牙,
四、理解故事
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同桌先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㈡体会知音的内涵,感受朋友间的真挚情谊:
⒈伯牙和子期之间那是怎样的一份深情厚谊啊!(创设情境)让我们回到那个八月十五的晚上,汉阳江边,皓月当空,琴声阵阵,伯牙和子期一个鼓,一个听,当伯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不由得赞叹道——当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听得如痴如醉,再一次发出由衷地赞叹——出示“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指导读。
⒉拓展想象,师生角色对话,进行口头语言训练。出示“的句式帮助学生说话。(配乐)
⒊引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 必得)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伯牙和子期之间的心意相通。
⒋写话训练: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你都生活在无边的寂寞和孤独中,为没有人能听懂你的琴声而苦恼,如今得遇钟子期这样懂你的朋友,此时的你会有怎样的感慨?学生练笔(配乐)。指名说。
相机板书:知音
㈢感悟失去知音之痛
⒈有道是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这次相遇让伯牙和子期彼此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到汉阳江边再相会,只可惜天意弄人,就在相会之日,伯牙见到的不是子期,而是一座冰冷的墓碑!(音乐起)出示:子期死,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听着这样的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导读句子。
⒉古书中记载,伯牙悲痛欲绝,在子期墓前写下这样一首短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师生读。
这真是人生何处觅知音,一曲肝肠断!
五、传唱知音
孩子们,这就是伯牙绝弦的故事,这就是知音难觅的故事。将来,当你遇到了知音或苦苦寻觅不到知音时,你一定会想到两个人——伯牙和钟子期,想到这两个人你一定会想到一个故事——伯牙绝弦,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播放《高山流水》乐曲)伴着这曲《高山流水》,让我们怀着对伯牙子期的这份敬意,怀着对知音的无限向往一起将这个故事传诵!全体起立背诵课文。
板书:
伯牙绝弦
所念 必得
知 音
作文六:《伯牙绝弦》5100字
三品知音
──《伯牙绝弦》课堂实录
执教:福建省福州市教育学院第二附属小学 唐 禧
点评:福建省福州市教育学院 黄 澜
一、初读
1、侃侃聊聊:
师:学文言文,你觉得最难的是什么?
板书:
生:我觉得学文言文最难的是断句和理解意思。
生:我觉得应该是了解文章其中的含义。
生:我觉得是要了解文言文中人物当时的心情。
师:这么难的文言文,你觉得你要做到哪些,这篇文言文才算学会了呢?学会的标准有哪些?
板书:
生:能够在现场表演出来。
生:能通顺地把它读下来。
生:能把它翻译成现代的白话文。
师:再提高一个层次,怎样才能算是学得比较好呢?
板书:
生:能了解文章的意境。
生:可以仿写。
生:揣摩人物当时的心情。
生:从故事中悟出所含的道理。
师:那今天,你既是一个学生,又是一个小裁判。用双重的身份进入课堂。一边学,看看解决了难点没有,学会了吗;评一评,学习过程的感觉怎么样。
(点评:课堂的导入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出发,营造有效的学习氛围,引导孩子谈学习的困难,以便教师顺学而导,依学而教。同时强调孩子在课堂上的双重身份,也体现了新课堂的民主。 )
2、延伸背景:
师:齐读《伯牙绝弦》。俞伯牙,故事的主人公,你有哪些初步的了解?结合你学习时候搜集的资料简单说一说。
生:他弹琴弹得非常好。
生:俞伯牙是个重情谊的人。
生:俞伯牙和钟子期是对知音。
师:这堂课,就让我们走进高山流水,走进俞伯牙高超的琴艺之中。 3、品读课题:
师:同学们,再读课题──《伯牙绝弦》。
师:“弦”是什么,谁知道?
生:琴上的弦。
师:嗯,看,这就是弦,对于鼓琴而言,弦就是琴之魂哪。出示课件同学们再看“琴”字,它上面的2个“王”,如果我们把它连起来,它就像丝丝琴弦。古人在造这个字的时候就是用象形的办法,把琴弦标注出来了。可见,弦对琴来说是多么重要啊。
(点评:说文解字,对“弦”的适度讲解补充学生知识经验不足,点明“弦”是琴之魂,有利于对后文俞伯牙“破弦绝弦”举止的理解与情感的共鸣。此设计巧妙。 ) 师:那“绝弦”的“绝”,怎么理解?
生:断绝。
师:看,你会利用注释,会利用身边的资源,不错。连起来,“绝弦”的意思?
生:把弦弄断。
师:你会颠倒语序,用现代文的话来理解,真好。这文言文的翻译啊,不能逐字逐句,那么呆板地翻译,要学会变通,要学会模糊地翻译。
(点评:孩子容易逐字翻译,从而会产生语义不畅。教师适时强调文言翻译的模糊性和注重语感顺畅。这一方法值得在小学文言教学中推广。 )
师:谁来连起来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
生:俞伯牙把琴弦弄断了。
师:高声地把这四个字连起来读一读。
(点评:题为文眼,充分发挥“课题”的教学资源。对“绝”的理解也为下文埋下伏笔。 )
4、读通读顺:
师:刚才大家都说文言难读。实际上,既是难点又是咱们必须做的事,那就是“多读”。请你自己读一读,遇到不通顺时,你可以问问身旁的小老师,还可以看看注释,争取把它读通顺。
生自由读。
师:读文言文,应该怎么读才像是一个小古人的模样呢?
生:摇头晃脑。
生:一只手要将书卷起,另一只手做动作。
生:要有适当的断句。
师:下面我要听听听咱们六⑵班同学的朗读啦。先数数,这篇课文总共几句话?
生:五句。
师:行,我请出五个同学。你们五个听好了,一人一句。不过,要连得顺畅,听起来就像一个人在读。能做到吗?全体安静,开始。
生五人连读。
师:很好。不过,这五个人读啊,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停顿不当。其实咱
们读古文,首要的就是要读出节奏,要知道,古文原来是没有标点的,现在的标点是今人加上去的。其实,每一篇古文就像一首歌一样,都有自身的节奏。下面大家请看这种符号“∕”。拿起笔,听唐老师读一读,在听出停顿的地方,请你在文中用这种符号标注节奏。待会儿,你也用这种节奏来试着读一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刚才有个同学提到了学这课要想学得好,最好要来段音乐,音乐来了。全班配乐齐读。
师:你看,才上课一会儿,咱们已经读正确了,读通顺了。离学会它已经进了一步。其实啊,文言,就应该是这样逐句地去品味,越嚼越有味道。
(点评:学生较少接触文言文,阅读确实有困难,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这种“私塾先生”惯用的“土办法”就是辅助学生正确朗读,理解文言文的简单有效的好办法。本课就是借助此法逐个解决学生阅读理解上的一个个障碍,达到古今贯通的教学效果。 )
二、感悟
1、一品:
师:同学们,你看,这一句话中,作者写了两个人,用了同样的一个字,什么字?
生:“善”。
师:是啊,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同学们,说他们是知音,他们真就是知音。他们两个虽然一个善鼓,一个善听。但,鼓与听之间都有一个相通之处。你觉得他们是靠什么相通的?
生:音乐。
生:琴声。
师:原来,他们靠琴声相互传递着友情,传递着信息啊。同学们,就凭着对这琴声、对音乐共同的热爱,来说说在你心中,这是对怎样的朋友呢?
生:我觉得他们是一对相知相识的朋友。
师板书:
2、二品:
师:多读一回课文就多一次理解。请大家再往下读。找找具体描写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的句子是哪两句话?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你发现了吗,这两句中间还有两个“善”字,这两个“善”,还是善于的意思吗?那你觉得它是什么意思呢?
生:妙!好!
师:这个善字很有意思。造字的时候,这两个点,就像人们伸出的两个大拇指在称赞他,下面的口呢,我们还可以写得大一点,张大嘴巴,大声的称赞,大大的称赞,要让别人看得见,听得着的称赞。好啊,真棒啊!善哉,谁会读?
板书:
生:个别试读。全班读。
(点评:全文出现了四个“善”意思不同,尤其是后两个“善”,学生似乎只可意会不好言传,教师再次通过“说文解字”的办法,梳理了几个学生的表达,理解后的朗读就能找到夸奖的意思。这部分的字词教学扎实。 )
师:由此可见,文言的一字多义,在今后的翻译时候,你可得要小心啦。回到文中“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你怎么翻译的?
生:妙妙妙,高大得犹如巍峨的泰山一样。
师:“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呢?再请一个同学来翻译。
生:妙极了,好像茫茫的江河。
师:来,让我们做个“善读”者,通过我们的朗读,再现当时二人的对话场景吧。
生:读相关句子。
师:好一个善鼓的俞伯牙,好一个善听的钟子期。在孤寂的俞伯牙的心中,他渴盼着就是什么呢?
生:知音。
师:此时钟子期的出现,俞伯牙的心情如何?心境如何?
生:他非常高兴有了一个了解自己的人了。
师:就是一个“喜”字。
板书:
师:课文还有这么一句总结的话: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这儿的“念”是什么意思?
生:想到。
师:与“念”相呼应的是一个什么字?
生:“得”。
师:“得”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理解、知道。
师:这一念一得之间配合得是如此的自然,如此的默契: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生:接读: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
生:接读: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同学们再想想,琴技高超的伯牙还会“念”着些什么呢?
生:他会想到炊烟。
师:你能不能用个叠词来形容这个炊烟呢?
生:袅袅炊烟。
师:同学们,你们听,他说的有点像钟子期对伯牙的称赞了。“峨峨泰山、袅袅炊烟”。这位同学,你能不能像钟子期那般,用简约凝练的话来称赞伯牙琴声中
的炊烟呢?
生: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师:掌声!同学们再想想,伯牙的琴声中还会出现哪些美丽的景象呢? 生:灼灼霞光。
生:善哉,灼灼兮若霞光。
生:潇潇春雨。
生:善哉,潇潇兮若春雨。
(点评:让学生用文中语言的规律来赞美伯牙的琴声,学生自然而然运用积累的语言来说话,通过这样的师生对话,学生入情入境,领会了“知音”心有灵犀的难能可贵。 )
师:看来,你们都是伯牙的知音啊。这正是,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知。
师:同学们,单从音乐的角度来看,你们觉得他们是怎样的一种朋友呢? 生:我认为伯牙和钟子期是一对心弦相通的朋友。
师:在这个故事中,这一对朋友更是体现了“心”与“弦”的融合。板书:心弦相通来,让我们连起来把1~4句话读一读,体会当时那种欢乐融洽的气氛吧。 3、三品:
师:可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第二年的中秋,在钟子期的墓碑前,俞伯牙做出了令世人惊愕的决定,请看这句话,全班读 。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同学们先数一数,这句话中,他做了几件事?
生:第一件事,伯牙说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第二件事,伯牙把琴弦摔碎了,终身都不弹琴了。
师:你会数,说明你会翻译了。对于伯牙而言,他心里好受吗?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
生:沉到谷底,悲痛欲绝。
师:板书:悲是啊,就是一个“悲”字,由“喜”转到“悲”只因那知音已去啦。我们就带着这种悲伤的情怀再读一遍。
师:同学们,看到如此悲痛的俞伯牙,你想不想劝劝他呢?谁来劝劝他呢?请问你师伯牙的什么人?
生:我是俞伯牙的朋友。伯牙兄,人已不在世了,何必拿琴出气呢?你再坚持弹下去,说不定子期在天上听到了会更高兴。
生:我是伯牙的妹妹:哥哥呀,世上热爱音乐的人很多,也许未必只有钟子期一个人能听懂你的琴声,你为此而摔琴啊。
生:我是伯牙的师父连成先。
生:伯牙,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请听为师一劝呀:世上没有不散的筵席,子期已死,人死不可复生,以后你还要多多弹琴,他在黄泉路上也听到你的琴声。
师:文绉绉的言语让我感到,你不但是伯牙的知音,还是文言文的知音啊。 (点评:“劝解”是老师的设计,因有前面充分感知知音的基础,才有此时学生个性多样的表达。“劝伯牙”的环节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他们能充分展开想象,多角度的劝解伯牙。 )
师:此时,伯牙,你不能再沉默下去了,要不,世人可就真要误会你了。谁心里有回应的话,你告诉他们,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这么做?伯牙在哪里?
生:子期死了,再也没有人能听懂我的琴声了。我再弹琴又有什么意思呢?所以我决定“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高山流水,知音难觅。对于了解我、唯一能听懂我琴声、为我付出那么多的知音,我要用自己的行动来报答他。
生:子期死了,就让我的琴随他去吧。我不是无情之人,摔琴是我的一种纪念。
师:看来,是我们太不了解知音在他心中的地位与份量了。他毅然决然地还是作出了这个固执的决定。再读这句话,读得坚定些。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学到这,请你从生命的角度来说说,他们是怎样的一种朋友? 生:他们是一对同生共死的朋友。
师板书:
(点评:学生对“知音”的解读可以是多元的,老师的设计让孩子渐进式地体悟“知音”的内涵,丰富了其对文本的理解,也达到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的目的。 )
三、升华
师:你看,他们从最早的“互相了解”到后来的“心弦相通”,再到最后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这样的朋友,就不再是普通的朋友,而是知音。俞伯牙能因为“得”一知音而大喜,也可以因失去知音而大悲,应验了世人所说的“千金易得,知音难觅”啊。
师:我们就这么一路读着,译者,就把这一篇相隔千年的文言文弄懂了。现在,我请你们以一个裁判的身份,来说一说,文言,难不难?
生:不难。
板书:
师: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生:我学会了读书的方法。
师:你是用什么学习方法?
生:反复地读。
师:原来“读”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一条便捷的学习途径。
生:理解它的意思,每字每句地理解。
师:那么,这篇课文你学会了吗?
生:学会了。
师:怎么证明你学会了?
生:我可以把它翻译成白话文了。
生:我能通顺地读下来了。
生:我会断句了。
生:我读到了意境了。
师:看来你不仅读懂了文字,你还读到文字背后去了。
师:学完后,你还想怎么做呢?
生:我想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生:我想写个课本剧。
生:我想美美地再读几遍。
师:行,课后去做吧。最后,这则为世人所称道的千古佳话收录在《列子?汤问》中,让我们在下课之前,再一次和着音乐,注入你的情感,加入你的理解,把全文朗读一遍。
全班读。
师:能不看书吗?能背得下来吗?
生:能。
师:我相信,这样一则故事,一定会让你过目不忘的。来,全体起立,背诵。 全班配乐背诵。
【总评】
本节课,学生不仅对故事有了深入的认识,他们对人性、对社会的交往、对群体的生活也逐渐有了自己的思考。把语文与生活嫁接一处,语文课堂便有了广度。此时在加上课后拓展环节,课堂就有了张力。全课设计以“三品知音”为线索贯穿前后,一气呵成,既让孩子扎扎实实地接受了一次语言文字训练,又在过程中受到熏陶、感染、滋养,课堂的语文味浓重,学生学习效果凸现。
作文七:《伯牙绝弦》4500字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课前说话:同学们,学完轻叩诗歌的大门主题单元,想必你们已经积累了不少诗词佳句,课前我们来个小游戏,老师说诗句,你们接下句。你们知道这些诗歌的内容是写什么的吗?(友谊),除了诗句还有不少词语也是写友谊的,如莫逆之交,布衣之交,(你们还知道哪些呢?)今天坐在后面听课的老师也是我们一面之交的朋友,对于他们我们应该送上什么礼物呢?对啊,交朋友首先要做到坦诚相待,大胆展示你们风采,给朋友留下深刻的印象。好吗? 一,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你们知道什么是知音吗?人们常说,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人的一生要找到与自己心心相息的知己的确不容易,春秋时期,楚国的俞伯牙和钟子期是怎样成为知己的呢?让我们一起到《伯牙绝弦》中去探讨吧!(课前板书课题, 作翻书记号)
二、揭示课题:
谁来读一读课题?(读得好)这个弦字的字音很难读,但他读得很准确,咱们一起读。清晰响亮,字正腔圆,非常棒!绝是什么意思?(断绝)你怎么知道的?(看文后注释)知道题目的意思吗?(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对,看注释是我们学习的一种方法。(板书1; 借助注释)刚才这位同学没有直接说“伯牙断绝了琴弦”,他解释得真好!为什么呢?他不是机械地按照下面的注释把它翻译过来,而是用了我们能够理解的经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看来,他是真正读懂了这个题目的意思,他真会读书。我们学文言文就要这样,要学会变通。(板书:2学会变通) (打印出来)
三、范读引路:
1、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这篇古文,读不懂的词句就看一看下面的注释,想想它的意思,然后反复多读几遍,争取把它读通顺。自己读自己的。
古文已经和我们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说说你的初步印象(都是难的印象)
你们数数这篇文言文有几句话?只有五句话,就讲了一个故事。所以说文言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简练,内容丰富,涵意深刻,所以它们读起来有点深奥。第一次感觉有难度很正常,接触多了,你就会发现它很美有很有意思,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的朗读不一样,光读通顺了,读流利了还不行,还要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和韵味。下面我们再来读一遍,这一遍在读的时候,注意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这样吧,邹老师带着你们读好吗?音乐起,领读。
2、看来大家读得挺起劲儿,能不能自己找找那感觉?自由读。(板书3反复诵读)
3、检验朗读: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大声读一读,第一次接触文言文,邹老师还没有作任何讲解,他就能读得这么通顺,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给这位同学鼓鼓掌。请四人小组朗读。看来,同学们的朗读没问题了,我们一齐读一遍,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伯牙绝弦”,读。
4、师:读得越来越有味道,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虽然没有读到百遍,四、五遍总已经有了,那么,文中的意思是不是已经自现了呢?
四、研读交流:
(一)品读伯牙绝弦的原因:
1、考考大家吧,文章的题目是《伯牙绝弦》,课文中还有哪个地方也提到了“伯牙绝弦”?幻灯出示句子“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讲一讲?(生:钟子期死了以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人听懂他的琴声了,就摔破了他心爱的琴,终生不再弹了。)
刚才那个同学说是伯牙觉得这个世界再也没有知音。我们从哪个字读到“觉得”的意思?一齐说。(学生齐答:谓)所以后面要稍做停顿。谁再来读?(学生读)
2、这样一读,就觉得你们读懂了意思,所以读出了恰当的停顿,咱们全班孩子一起来读。(学生齐读)师:他永远地告别了弹琴,他彻底地放弃了弹琴。而且,这里的绝弦绝不是一
般的绝弦,它实际上是在向世人宣告,他怎样?(从此永不弹琴了。)察其言,观其行才能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为什么伯牙会有如此举动呢?我们还得了解文中人物的特点开始。 (出示句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同学们,我们再来读一读第一句。
师:谁读出了他们的特点?(伯牙是个琴技高超的人)你从哪个字读出的伯牙弹琴技术很高?(善)(4师板书:善)这个善与现在的意思相同吗?(在这里“善”是擅长的意思。)钟子期擅长听伯牙的琴声。
我不相信,得有事实证明,你从古文中的哪些句子在告诉我们伯牙善弹琴,而子期善听,用笔标记出来。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用笔勾)谁来把你标记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出示句子: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刚才我看到很多同学都勾的这两句,为什么我们能感受到伯牙善鼓琴,也能感受到子期善听呢?你从哪个字和哪个词能感受到呢?谁来说说你的意见?
1、我找到一个:(5、板书志字),伯牙弹琴,他弹出巍峨高山。志是想的意思,你从哪里看出伯牙的琴声有高山的意境?为什么会想到高山呢,你们从课前查找资料《伯牙学琴》的故事中就能找到答案。
2、当伯牙鼓琴,心里想着高山的时候,子期的心中浮现了怎样的高山呢?谁看到了?(钟子期看到了高高的泰山)哪个词让你感受这山特别的高?
(峨峨)那好,咱们把这高高的感觉读出来,谁来读?
(一名男生起来读)孩子,我感觉这山还不够高,女孩,你来!听他这么一读,你看出了什么?请把你看到的读出来了。山高了,你朗读的水平也高了,咱们一起来读。(学生齐读) 师:还有哪个词让你感受到子期善听?(我从钟子期曰:“善哉!“善哉”这个词听出来的。)“善哉”用今天的话说是什么意思?假如是你听到伯牙的琴声,你会说什么?(伯牙,我听了你的琴声,我知道你的心就好像比泰山还要高。)
所以,善哉!这个“善哉”是什么意思?(太好了,十分的好,妙啊!)
师:妙哉。妙啊,那咱们就把那种妙哉,妙啊的感觉带到这句话中去读。
(自由有感情地读)老师也要对你说,善哉!(请几个同学读)咱们一起来赞美赞美!(全班有感情的齐读)
3、“洋洋”的理解:想着画面读出情感,感受感受,孩子,听他这样读,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我看到了一条很长很长的江河,还听到了波涛澎湃的声音)那把你听到的读出来。(生声情并茂的读第三句)读得真好!咱们把掌声送给她。(学生掌声)善哉!谁还想读?你来,可爱小女孩。对,读书就得这样,想着画面读出情感(板书;6、想象画面,)咱们一起读这句。
4、请同学们看这四个句子,观察“善”字,课件出示四个句子,比较“善’字。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第一个表示善长,第二个“善”表示好啊!这里的两个“善”字意思不一样的,这里相当于现在的一字多意,借助注释,读懂意思,读出情感就能体会其中的意思变化。
5、那你们能运用这个方法读出这句话的意思吗?
出示句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他弹琴弹出什么,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说出来。那你从哪个字读出了伯牙心中有所想。我从“所念”中听出伯牙心中所想。刚才上文中也有一字和念字意思相近的,是哪个字?(生:志)咱们把这个“念”圈一圈。师:读书就得这样,读着下文念着上文,(板书7联系上下文)那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话,你还能读懂什么?
生:我从“必”字,读懂钟子期每次都听懂了伯牙的琴。
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
生1:还会有鸟语花香。生2:春天百花盛开。生3:冬天白雪皑皑。??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生答:知音。
身在宫廷,伯牙虽然是著名的乐师,名满天下,可是没有人听懂他的音乐,只有钟子期才听出伯牙的志向,伯牙的胸怀。这子期才是伯牙的知音哪,这知音二字(师板书:知音)概括了千言万语,同学们,此时的伯牙是怎样的心情?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伯牙是非常高兴的心情。)是啊,是眉稍眼角都带笑,你把这高兴之情读出来。还有什么心情?再读一读。好一个喜出望外的伯牙,同学们,此刻的伯牙可能是春风满面,喜出望外。因这世上知音难寻,可他得到了。“所以伯牙所念”咱们一起读。(老师意味深长地引导)可能伯牙也是百感交织,喜极而泣,因为知音难寻。所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咱们再来读
(二)播放音乐,出示图画,体会到的情感不同,读出的味道也就不一样。这对知音约定第二年中秋在老地方见,可是当伯牙赶去的时候,看到的是钟子期那冰冷的坟墓。原来分手后不久,子期就病死了。在子期墓前,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大家轻声读一读,你仿佛听到伯牙在说什么?看到他在做什么?在想什么?
出示伯牙在墓碑前的一首短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同学们,你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我听到了伯牙的哭泣声,他在向老天爷问,为什么?为什么?我好不容易才寻找到的知音,为什么这么快就让他丧失生命?)读出这个句子,把伯牙的这种责问读出来。(我仿佛看到了伯牙把琴摔坏了,而且再也不弹琴了)他是在怎么地摔琴啊?(很伤心,而且很悲痛。)那你把悲痛之情,读出来。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读!(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三)拓展延伸: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生齐说: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请一个孩子把他想说的话读给大家听听。
生:子期,你死了以后,没有人听懂我的琴声。想到你在时,能听得懂我的江山江河。现在我还能找谁来听我的琴呢?所以我只能摔破琴,从此不再弹琴。
生:子期,我已经砸破了琴,掷了弦,世上除了你,我就没有了知音。我继续弹琴,有何用呢?
师:这绝的是弦,不绝的是对知音的怀念之情哪!
生:子期,你死了,我弹琴何用,谁又能听得懂呢?
师:是啊!
生:虽然我有超高的造诣,但你死后,没有人能够了解我,欣赏我,,一切都是徒劳的,我从此不再弹琴了。
师:虽然有很高的造诣,但是我从此不再弹琴。同学们,我们在这绝弦中感受到的是伯牙对知音的怀念之情。但是我们古代的精典,古人的情怀,往往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阅读,去领悟。今天我们领悟到的是此时此刻的情怀。两千多年来,不同的人读故事有不同的体会,
相信同学们以后再读《伯牙绝弦》。从这绝弦中领悟到更多更多。后人根据这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这首《高山流水》。拿起书,听着琴声,我们再来回味着这个故事。(放音乐〈高山流水〉学生齐读课文)
(四)背诵古文:
谁把这故事记在了心里,谁来试一试?熟读成诵啊!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读懂了伯牙绝弦这个故事。读出了情感,读出了体会,习得了方法,最后熟读成诵。古文就是这样,要读书百遍,(学生:其义自见)。
(五)作业超市:
1、必选题:
背诵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2、自选题:
(1)把《伯牙绝弦》改编成课本剧。
(2)把《伯牙绝弦》改写成记叙文。
作文八:《伯牙绝弦》2700字
伯牙绝弦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或flash 动画。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1.师:我们来看一下下面一组成语:(展示)
一琴一鹤 人琴俱亡 琴心剑胆
琴挑文君 琴瑟和好 琴瑟不调
琴棋书画 焚琴煮鹤 对牛弹琴
请大家读一读,找出这些成语的共同点。(成语中都含有一个琴字)
2.师:谁能再说几个带琴字的词语。(预设答案:琴瑟、琴曲、琴师、琴意、抚琴、钢琴、月琴、胡琴、口琴、竖琴、小提琴、电子琴??)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一些词语,可以使我们知识视野更宽阔,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3.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释课题。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和平时课文的有什么区别。
2.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谈谈体会。
3.师: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4.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5.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发。
6.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7.学生互相交流读,教师检查读,相机指导读。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4.预设交流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
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啊!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预设交流:2: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4: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5.你们又从哪里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预设答案: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
6.师: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怎么赞叹?(生自由发表意见。)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①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雪皑皑。??)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
③师: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⑤师: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预设答案:1、失望。2、寂寞。3 、忧虑。生4、渴望。??)
⑥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预设答案: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⑦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⑧师: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学生感情读文)
⑨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但课文最后一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预设答案: 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①师:伯牙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 2、断了他的心弦。 3、断了他的希望。??)
②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③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四、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1.师:课文短短的74个字,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学生动笔写感受。然后交流。)
2.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生齐读课文。)
3.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音乐或flash 动画。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或背诵课文)
4.师生分角色读。
5.引导背诵。
作文九:《伯牙绝弦》1100字
《伯牙绝弦》个案
教学目标:
1.采用个人、小组、全班的方式朗读课文。诵读课文。
2.引导学生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懂课文内容。
3.以读悟情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
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谈话揭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师范读,自由读、小组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设计理念:文言文是以读为主。设计了自由读、试有节奏的读师范读、小组读、齐读五个步骤,层层深入体现读的实效性。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三、理解课文,品知音之情。
1、解说课题。
(1)“绝”是什么意思?
(2 )“绝弦”是什么意思呢?
2.、了解伯牙和钟子期。问题:你了解伯牙和钟子期他们的什么情况?(预设句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3、体会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仔细读读课文,从哪些句子中你能体现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用笔标出来。
预设学生画出的句子:
(1)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2)“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引导学生理解意思。
4、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钟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5、得出知音:出示课文第四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6、出第五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并理解。
(设计理念: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学生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在通过学生熟读课文后,在从学生的感受设计相应的、能够理解内容及课文所映射出的情感的问题。让学生学会如何抓住句子来理解课文。同时,要学生能深一层的理解内容,适当的展开想象,展示相应的资料,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以读为主,适时进行引导,真正的体现文言文的以读促理解。)
四、拓展延伸,深悟“绝弦”。
1、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五、总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人生苦短,知音难求,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作文十:《伯牙绝弦》7600字
张聪《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北京市 张聪
整理:四川省 龚蕾
课前问好:
师:好!上课!
值日生:起立!
生齐:老师,您好!
师:好,同学们好!同学们请坐!
正式上课:
师:上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伯牙绝弦》这篇课文,这节课,让我们用心感受一下这篇杰作。 (生自读课文)
师:好,你看,这句话能读好吗?(师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师:嗯,你仔细看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认为,世上再没有自己的知音了。 (师范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师:理解了意思,我们就能读好这句话,自己再读读。
(生自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师:长句子读好,我们读文言文,侧重它的字字句句。你看——
师:你发现了什么?请你。
生:我发现在一篇课文里面,一个字可能出现了很多次,但是它不一定是同一个意思。 师:你能继续说下去吗?比如说善字,
生:比如: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两个善字是表示他们两个都很擅长的意思,善哉的善字我觉得应该是语气词。
师:都是好的意思。同一个字表达的意思却不一样,这就叫一字多义。
师:看一看,发现了吗?……是什么意思?
生:它们都是想的意思
师:就像你所说的那样,不同的字表达了同一个意思,这在我们以后的学习中,还会遇到。不同的意思。
师:故事为我们留下了这样的结局,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不少的同学保证一定有问题想要问?
生:我想问为什么子期死了,伯牙就要破琴绝弦?
师:想得好,问得好,还有吗?
生:我想问,什么叫复鼓?
师:为什么伯牙一定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复古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两个问题。
生:我想问,伯牙为什么觉得,这世上本来就没有知音嘛。我想问,为什么伯牙觉得子期死了就没有知音了?
师:为什么世界上再无知音?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几个问题。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这句话就能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
生:我认为应该是伯牙觉得,他在这世界上已经再也没有知音了,所以弹琴对他已经没有意义了,所以他就破琴绝弦了。
师:你说对了一个关键/词——知音,我就把你说的这个词写在黑板上。(板书:知音) 师:在这里,知音是什么呢?我们都来看课文,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知音是什么?可以把你的想法写在学习单上。
(生动手在学习单上写上自己的理解。)
师:好,同学们,我们来看一看,我们高年级要求同学们写字要写得正确、美观、还要有一定的速度。怎么样?心灵相通,心有灵犀……这边的同学要继续加油,啊,我们再来看看所写的内容,有的同学写了知心,有的同学写了心灵相通,还有的人写了心有灵犀,词语表达了自己对知音的理解,……同学们写的……大家谁理解了他们其中一个人的想法,愿意说说。来,你说。
生:我根据课文想说说(学生名)的意思。因为……所以他写的是心灵相通。
师:你是结合了课文内容查到了自己对知音的理解。原来知音还是一种情操,还有对对方的用心。其他同学呢?你理解了谁的想法?
生:我觉得我理解了曹雪的心有灵犀,因为我觉得心有灵犀的意思就是,不管他还想着最想的,他的知音都会知道。
师:你想的。你想的我能知道,我想的你也知道。两颗心贴在了一起,这不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嘛。还有吗?
生:我了解了(学生名)说的知音。意思是因为是——
师:你了解了知心。谈一谈对他的理解。
生:知音就是一个非常了解自己的人,而且里面伯牙和钟子期有共同语言,所以就是知心。
师:有共同语言,你想的和我想的能交融在一起,这就是知音。刚才这几个同学说的,说到你的心里去了没?我想你们也一定有话想说,谁来最后一个?来,小雪。
生:我觉得知音就能迫切地感受到他人所想的,就叫知音。
师:哟,都不用语言了。你想的,我就能默契的知道,这就是心灵相通。伯牙和子期就是这样,心与心的交流,我们来合作的再现一下当时的情景,好吗?
生:好!
师:我来做伯牙,你们来做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生齐: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子期,我的心在这里呀!(播放音乐:高山)子期,你会怎么说?
生:我会说,峨峨兮若泰山!
师:你的心是在这峨峨高山之中!子期,你会怎么说?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我的心在这里(播放音乐:流水)子期——
生:我会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真是伯牙所念。
生齐:钟子期必得之。
师:伯牙子期会念些什么呢?有高山有流水,还会念些什么?你们想象开始,来,(学生名)。 生:我觉得他会想象些清风明月,
师:皎皎明月,徐徐清风,可能会出现在伯牙的旋律之中。
生:他还有可能会想到大自然,
师:大自然中勃勃的生机,也可能会出现在伯牙的乐曲之中,
生:我觉得他还可能想到春雨。
师:绵绵春雨也可能会出现在伯牙的琴里。可是,课文中却只写了,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知道这个志字在古代的写法很有意思,我们来看看——(多媒体出示“),下面是一颗心,上面是一只正在行走的脚,志的意思就是心所去往的地方,伯牙和子期的心到哪里去了?
生:我认为他们两个人的心都来到了他们的心中。
师:都来了高山流水之中,我们的古人常常借高山流水来抒发自己的志向和胸怀。杜甫写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借山来抒发自己的志向;李白也曾写过“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借水来抒发自己的心。……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生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峨峨兮若泰山!说出了我怎样的志向?
生:说出了我想象泰山,说出了俞伯牙想像泰山一样的……情怀。
师:说出了想象泰山,你说得好,就是说出了我高远的志向,……伯牙抚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生齐:“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洋洋兮若江河!又抒发了我怎样的胸怀?
生:说出了伯牙宽广的胸怀。
师:说得好,知我者,子期也!此时,你对知音又有了怎样的理解?可以补充修改你的学习单,开始——
(学生修改学习单,再次写下自己对知音的理解)
师:好,我们来看这几个同学写的。这两个字写得又大又工整,真漂亮!……对于知音的理解是越来越深了。有的同学写了重聚,有的同学写了志向相同,有的同学写了志同道合,我们对知音的理解从心到志,子期就有这样的知心者,知志者呀!刚才,提了个问题,伯牙为什么在子期死后,一定要破琴绝弦?是呀,那样的知心者、知志者死了,为什么一定要破琴绝弦?别着急,上节课,我们借助资料了解了伯牙子期,这节课我们手边的资料也能继续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打开课文,看看下面的资料——(生看资料)
师:好,同学们,我们来交流一下、此时,你对伯牙绝弦又有了怎样的理解?伯牙为什么一定要破琴绝弦?
生:因为,因为伯牙的琴艺很高超,只有钟子期一个人能够理解他的心意,
师:只有钟子期一个人能理解他的心意,这个关键/词你抓得好,独一子期呀!
生:子期现在死了,伯牙认为,能够适当听出,再没有可以听得懂他琴声的人了,所以他弹琴没有任何意义了,所以他就破琴绝弦了。
师:这是你根据资料获得的感受,是吗?还有吗?来。
生:因为俞伯牙认为钟子期都死了,还弹给谁听呢?
师:根据资料说说,你从哪儿获得这样的感受?
生:我是从第一……里面获取的。
师:……
生: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因为千百年来,两个知音在一起是非常不容易的,当时是古代交通又不发达,也没有像我们现在这么通讯发达,所以,即使有俞伯牙这样的知音,也非常难遇到,所以钟子期好不容易,呃,钟子期和俞伯牙好不容易遇到了,现在钟子期死了,俞伯牙伤心欲绝,所以再也不弹琴了。
师:好一个知音难逢!说得好,还有吗?
生:……我觉得伯牙心中有高远的志向和宽广的胸怀,没有人能知道,只有子期能了解他心中的志向,
师:只有子期,再无二人,其实课文中也写到这个问题,哪个词写出了再无二人? 生:我觉得应该是再无知音。
师:是啊,再也无知音,你看资料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刚才有位同学问道:为什么伯牙认为世界上再没有知音了?是(学生名)问的吗?我想听听你读过资料之后,有怎样的感受?
生:我觉得千金易得,千金万两非常难求,知心一个也难求,
师:说得好,知心一个也难求,(学生名),你把难求二字写在黑板上,我们一起把这个词语补充在学习单上。
(生板书,其余生补充学习单)
生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当他志在流水时,只有子期会对他说:
生齐: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所以,子期死了,
生齐: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师:所以伯牙此时满腔的悲痛,就化成了课题中的一个字
生齐:绝
师:痛失知音的朋友,再所难痛,当他志在高山时,再也听不到子期对他说:
生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当他志在流水时,再也听不到子期对他说: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山河依旧,物是人非,面对子期的墓碑,伯牙思绪万千,(老师播放音乐: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筼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伯牙绝弦发生在春秋时期,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被遗忘,(播放音乐:高山流水,同时出示诗词,)这是两千多年前汉代的诗人写下的诗句,这是1700多年前魏晋诗人发出的感慨,这是1300多年前唐代诗人对知音的佳话,这是800多年前宋代诗人对知音的赞赏,这是400多年前明代诗人写下的诗,这是100年前**主席为悼念自己的好友而写下的诗,从这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他们对失去知音,好友这样的事感到悲痛。
师:这样的悲痛震撼着一代一代人的心灵,还有吗?
生:刚刚读了,我读了**主席写给他已故知音的诗句,我觉得他和俞伯牙非常有共同,因为他们都痛失自己的知音,觉得非常痛苦。
师:是啊,伯牙绝弦已成经典,知音琴真已成文则,当我闻到此时高山流水,伯牙钟期之妙旅时,你会想到课文中的哪些语句?
生:我会想到: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牙琴从此绝时,你又想到什么样的语句?
生:我读了那两句诗后,我又想到课文最后的一句: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师:一幕又一幕,仍然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打开课文,我来表现一个人物,你们来……我说:伯牙善鼓琴,
生齐:钟子期善听。
师:我说的是: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生齐: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我说的还是伯牙,你们,志在流水,
生齐: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我说的又是伯牙,你们,伯牙所念,
生齐:钟子期必得之。
师:下面,我来表现子期,子期死,
生齐: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师:就在我们这一答一应之中,你发现了什么?我说的是,你们说的是?
生:我们说的是子期的话,你说的是伯牙的话?
师:一句伯牙
生:一句钟子期,
师:有伯牙必有子期,有子期方显伯牙,真是知音难追啊!相信伯牙绝弦这篇课文,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真情,已经凝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让我们一起背一遍,伯牙绝弦—— (师生齐背课文。)
师:将课文打开,今天我们的第一项考验,让大家测试已经完成了,伯牙绝弦这个故事出自列子中的……篇,在……篇中,还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比如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纪昌学射》等等等等,在本单元的语文园地中,这样一篇成语故事《响遏行云》,也出自列子汤问篇,今天的第二份作业是推荐大家阅读列子中的汤问篇,我为大家买了列子
这本书,我把这本书送给咱们班的同学,希望大家能够在课下继续阅读。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值日生:起立,
师:同学们再见!谢谢同学们!
生齐:老师再见!老师们再见!
摘自人教网
伯牙绝弦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 张 聪
一、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艺术的魅力”这一主题下的一篇文言文,全文共5句话,77个字。这篇课文语言精粹,简洁流畅,适于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古文意蕴,品味文字精妙,享受审美乐趣。
知音相逢,千载其一,伯牙绝弦,荡气回肠。古人与学生虽相隔遥远,但文字中所传递出的真挚情感却跨越时空,叩击着我们的心灵,值得我们在读中体验、读中感受、读中理解。 峨峨群山,仁者之乐,洋洋江河,智者情抒,作为流传不衰的文化经典,“高山流水觅知音”所传递出的,不仅是挚友间的心心相映,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这就需要我与学生一起,透过语言文字,去触摸伯牙、子期博大的胸襟、高洁的情怀;通过组合阅读,感受文化经典在历史长河中的恒久魅力。
学生在五年级时,对于“文言文”这种“古代书面语”已有了初步感知,也掌握了阅读文言文的一些方法。但是,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形式,使学生在走进文本、把握情感方面仍具有一定的困难。
作为第二课时教学,就需要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诵读、感悟、对话、拓展中,含英咀华,披文入情,提升语感,感受意蕴。
二、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在自读自悟中,丰富对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 通过组合阅读[1],形成对“知音”内涵的理解,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能根据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触摸到伯牙、子期的知音之情,借助课外资料了解“高山流水”的文化含义。
教师准备:相应课件,组合文本。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二)体会知音情深
1. 阅读《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受知音深情。
2. 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知音深情:
(1)学生自由读。
(2)创设情境,感受知音深情。
(3)生生合作读。
3. 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知音”内涵。
(1) 知志。
出示:
以伯牙之艺,而独一子期能知其志。——《吕氏春秋》
(2)指导读出伯牙、子期的志向。
(3)师生对读,烘托情感:
当伯牙志在高山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
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
(4)课文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发现?
(5)再次创设情景引读,感受生命之交。
师读:当伯牙“志在高山”时,已听不到子期说——
生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读: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已听不到——
生读: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4. 读写结合。
5. 紧扣“绝”字,感受文言文的语言。
(1)交流对 “绝”字的理解。
(2)从“绝”字中发现文言文语言的特点。
(3)再读课文,感受文言文语言魅力。
(三)组合阅读,触摸知音文化。
1. 出示诗文,表达感受。
2. 自读诗句,积累语言。
3. 背诵课文。
板书: 25 伯牙绝弦
志
知音 千古绝唱
课文:
伯 牙 绝① 弦
伯牙善鼓②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③,钟子期曰:“善哉(z āi )④, 峨峨⑤兮(Xī)⑥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⑦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①绝:断绝。②鼓:弹。③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④哉:语气词,表示感叹。⑤峨峨:高。⑥兮:语气词,相当于“啊”。⑦洋洋:广大。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一读,说说句子的意思。
(1)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2)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资料袋
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我国古诗常有提及,如,“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1]“组合阅读”是组合阅读教学的简称,指为实现一定的阅读教学目标,从文体、文本、作家、时代等不同层面选择多篇与教材相关的文章,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引导学生构建课内外文本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以发现性的思维方式感受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探讨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进而促进学生的阅读力和阅读品质的提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阅读态度,使学生在阅读中经历有意义的阅读过程,感受阅读的快乐,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伯牙绝弦(人教版 六上)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 张聪
课前谈话:
1、自我介绍——让学生看动作猜老师的姓:张弓射箭(姓张)
2、出示象鼻山图片,让学生介绍桂林的山水。(生介绍)
真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3、师介绍北京的龙庆峡小漓江,邀请同学到北京游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学生读课文,指导读出节奏。
2、出示难读的句子,检查朗读情况。
3、出示带四个“善”字的句子,(“善”标成红色)问学生有什么发现?
小结:同一个表达的意思不同,这就叫一字多义。这在以后的学生中还会遇到。
4、让学生质疑。引入课文的学习。
生质疑:为什么世界上再无知音?伯牙为什么绝弦?
二、体会知音情深
1、板书“知音”,阅读课文,了解什么叫“知音”?(生默读,请三名学生
2、全班交流:为什么有这种感受,师点拨。
3、师生合作读句子,再现当时的画面。
4、知己在这里啊,(一一出示高山图、流水图)子期会怎么说?
生接着朗诵:“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师:这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5、伯牙还会想到什么呢?
6、板书甲骨文“志”字,解释字义,问:伯牙和子期的心去哪呢?
(引出杜甫、李白的诗句)
7、“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出了伯牙怎么胸怀?
(生:伯牙博大胸怀)
8、此时,你对知音有什么新的认识?(生板书:)
同学们对知音的认识有了新的变化,从知心到知志……
(生上台板书:志同道合,志向相同。)
9、伯牙在子期死后,为什么会破琴绝弦?(生借助阅读资料自学,再全班交流,师点拨)
10、哪个词写出了“再无二人”?生:知音难求(板书)
11、创设情境引渡,感受生命之交。
(师生合作读)
师读:当伯牙“志在高山”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峨峨兮若泰山”) 师读: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洋洋兮若江河”)
12、紧扣“绝”字,感受文言文的语言。
师读:当伯牙“志在高山”,却再也听不到子期说——(生读“峨峨兮若泰山”) 师读:当伯牙“志在流水”,却再也听不到子期说——(生读“洋洋兮若江河”) 师:可面对子期的墓碑,伯牙悲痛欲绝。(配乐出示句子的播放录音)
忆昔去年春,……三尺瑶台为君死!
伯牙绝弦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可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出示历代诗人名人提到伯牙子期的诗句)
师:从这些诗句,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谈理解。
13、出示诗句:此时高山与流水,应有钟期知妙旨。
师:你想到了文中那句?生读句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出示: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
师:你想到了文中那句?生读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三、组合阅读,触摸知音文化
1、一幕又一幕出现在我们面前,师生合作读
2、尝试背诵课文。
四、布置作业:
1、背诵《伯牙绝弦》
2、《推荐阅读《列子 汤问》
五、板书:
伯牙绝弦
知音
心灵相通 志同道合
心有灵犀 志向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