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反问句的性质和作用》7600字
中国语文,1984(6) 于根元 一 反问句往往含有问的意味,不少是可以回答的。有的确实作了回答。 一种是自问自答。?例如: 1是不是每人搞一门就利于深造我们的教授、讲师的水平是不是都比外国的高我看是不见得。 吕叔湘《语文论集》11页,商务印书馆,1983 2难道内地的导演就这么不行我就不信。 陈祖德《旅港见闻录》,《当代》1984年第2期235页 3拉丁字母出在罗马那个地方,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采用,我们用一下,是否就大有卖国嫌疑呢我看不见得。**同志1956年1月在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的讲话,见《中国语文》1983年第2期82页 一些同志认为设问本身不表示肯定或否定,自问自答;反问本身表示肯定或否定,问而不答。可是,语言事实并不一定受这个分界的限制。上面三例里的问句,实际上像是引述别人可能说的话或意思,引述部分又故意使用强烈的语气或者绝对的说法、大字眼。比如,例1的第一个问句“搞一门”跟“利于深造”事实上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而且用“就”来加强肯定。第二个问句有“都”表示绝对的说法“一概如此”,问话人是语言学界的权威,这两个问句显然不是作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提出询问跟大家共同研究的,而是有否定的倾向。后面有否定的回答,这一点就更清楚了。例2也有“就”加强肯定,还用了反问语气词“难道”。例3用了大字眼“大有”和大得有点吓人的“卖国嫌疑”。这两个问句本身也带有否定的倾向。?另一种是此问彼答。 说反问句无疑而问,那是就问话人(((的主观方面说的。?事实上,反问句经常是有疑的,另一方往往可能作答。例如: 4……李德海受到了严肃的批判:大寨一个劳动日才一元七角,你比大寨还高明 李德海不服:“我是那么想的。” 牟崇光《站起来的农民》,《人民文学》1984年第6期27页 5“那么说,赢的不好,输的倒好”小刚也有点生气了。 “那可难说,巴西输了,可巴西踢得最好。一开始我就说巴西踢得好,巴西输了,我还是说巴西踢得最好。” 小刚没言语,他知道山子说得对。史铁生《足球》,《人民文学》1984年第5期24页 例4的反问,在一个时候似乎是天经地义、毫无疑问。可在那时就有许多人并不奉为真理,李德海就作出了回答。例5小刚反问觉得并无疑问,而事实上却不妥,经山子一解释,他也服气了。 ? 阮显宗同志在一部内部教学用的《现代汉语》里说,反问后面自己回答的情况,可以看作是反问和设问结合的用法。谢逢江同志的《反问句要不要作答》《语文学习》1984年第1期也注意到了这种情况。 ? 例1的“是不是”和例3的“是否”在这里又起了减轻反问语气的作用,如果去掉,例3的“呢”改成“吗”,语义并没有多少不同,只不过本来就有一些的反问的意味突出了。请参见拙文《“是不是”之类的某些用法》《语文月刊》1984年第3期。 ? 这一点,丁声树等已经说得很清楚。见《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但是有时候说话的人并无所疑,那就不是真正的询问……可以称为反问。”206页,商务印书馆,1962有的同志好像把这个说法笼统化了,并且似乎当作反问句大多数不必作答的一个理由。 1中国语文,1984(6) 有的反问事实上无疑,而另一方以为有疑,也可以作答。例如: 6“什么身份 把辛辛苦苦的钱,扔在这里摆阔气,值得吗” “怎么不值能找个妻子,你终身大事就解决了。”韦奈《灯火阑珊处》, 《北京文学》1984年第6期20页 姨母为了便于给从香港回来的陈天皓找对象,硬让他住北京饭店,摆身份。陈天皓的反问是对的,姨母的认识不对头,认为有疑,作了回答。 少数对反问作了表示赞同的回答。例如: 7甲 看着俺这群闺女,俺心里百感交集,旧社会害得俺骨肉分离,新社会俺感受到了党的温暖,你说俺能不高兴吗 乙 应当高兴。 甲 能不欢笑吗 乙 应当欢笑。 甲 能不激动吗 乙 应当激动。霍建军、成四明《闺女》,
《曲艺》1983年2月号33—34页 如果说“俺多高兴啊”,是自我叙述,别人主要是听。说“俺能不高兴吗”,毕竟用了问的格式,又是与人交谈,别人脑子里也多少要转一转。转的结果,支吾也可,答出来也可,不作反应一般不妥。这里作了表示赞同的回答。反问里又有“你说”二字,对方更是可以回答了。?对反问作表示赞同回答的,又如: 8“我是好意,难道你不知道” “知道。” “难道我不该开诚布公和你谈吗难道我们之间还用忌讳什么吗” “确实什么也不用。” 王朔《空中小姐》,《当代》,1984年第2期170页 还有一种戏谑性的反问。例如: 9拐子衣服破了一天,莲嫂叫住拐子: “拐哥” “嗯” “你那媳妇的手长疔疮了” “啥”赵拐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李静《半山幺店》,《当代》1983年增刊第2期66页 10乙 ……我说,你说了半天,到底有多少闺女 甲 也就八十来个吧。 乙 八十来个 你要棉被不 甲 做嘛 乙 捂捂,发发汗。 甲 你当俺说胡话呀同7,31页 例9“你那媳妇的手长疔疮了”例10“你要棉被不”表面上像一般问,实际上是反问,有点讽喻的味道。犹如有人说错了话,对方有时问“发高烧啦,喝醉啦,困啦,做梦了吧”等。因为有时问的语气很平淡,有的问话字面上又与真要表示的意思相距甚远,被问者起初往往莫名其妙,无从回答。但这种反问也不是一概无可回答的。例如: 11“嘿嘿,好东西,别碰”考古学者笑着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古人类的侈口罐。” …… ? 反问句里有“你说”的又如:我涮你对我有什么好处你说。同27,63页有的同志认为反问句“并不期望听的人回答”,似可商榷。 2中国语文,1984(6) “我家里有个咸菜缸,你要不要” “君子不夺人所好,你留着用吧。” 张天民《荒岛》,《人民文学》1984年第2期18页 植物学者的反问,讽刺考古学者什么破罐破瓮都当宝贝。考古学者很机智,作了回答,风趣得很。 还有把反问句当一般问句来回答的。例如: 12米春辉在加氯间工地砌“一步架”,黄明明给他供料。一时没供上,米春辉在砖上敲开了大铲。供料的人最忌讳这个,黄明明马上喝问说:“你敲什么” “我敲砖哪”米春辉嘻皮笑脸地说。 鲍昌《昴星团之歌》,《长城》1984年第3期51页 13叶秋丽大儿子恼羞成怒,冲着冯开道大声吼道:“你算老几” “声大不等于理大”。冯开道态度从容、语言庄重……“我算老几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你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我们都是一样:都要守法都要讲理”吴晨笳《菜园巷风波》,《人民文学》1984年第6期71页 例12米春辉的回答既是掩饰,又是气黄明明。例13,一方作无礼的反问,恶语伤人;冯开道不针尖对麦芒,作一般问句来回答,晓之以理,态度严肃诚恳,谦逊礼貌。 有的反问句,问话人确实没有要求对方回答,对方也确实没有回答。例如: 14“你是什么东西”太太说。 四虎子愣住了,他自己不知道他是什么东西——这本是世界上最难答的一个问题。 老舍《牛天赐传》48页,宁夏人民出版社,1980 15“为什么那个苓苓不给我打电话是你们厂子没有电话机还是那个苓苓没长着嘴” 玲玲无言以答——她被秦辉问住了。从维熙《春之潮汐》, 《钟山》1984年第2期49页 16“什么都不学,就这么混,还不是一样没意思嗯” 这话反问得有趣。但我想想,居然发现也有一定的道理。一时间,我倒什么也说不出来了。 肖矛《我们唱起儿时的歌》,《北京文学》1984年第5期33页 例14“愣住了”,不是不想回答,而是回答不上来。四虎子不够机智,恐怕还屈于佣人的身份。类似的反问,例13的冯开道就作了回答。例15“被问住了”,也不是不想回答,而是有难言之苦衷。上两例,从问话人来说,太太是恶语伤人,要用话把四虎子噎住;秦辉是抓住了把柄想堵住玲玲的嘴。这种反?示渲皇侨糠次示淅锏囊恍〔糠郑裉煳颐侨嗣衲诓科降扔寻啻话悴挥谜饫喾次示洹,
卸苑叫睦锓炊远焐纤挡怀隼矗皇欠次示涞闹饕灾屎妥饔谩,?6小肖觉得吴小月反问得有理,所谓“一时间,我倒什么也说不出来了”,一是反对的话没有了,说不出来,二是因为好胜,心里赞成而嘴上不好意思说出来。这类情况,从问话人来说,没有非要对方嘴上回答出个子午卯酉来,那是宽容。反问句如果用在情绪比较激烈的时候,一定要对方嘴上表示赞成是很难的。对方不吭声了,往往也就差不多是表示赞成、愿意重新考虑原来的意见或者停止争吵,这就不错了,何必非要对方嘴上也立刻表示赞同呢一部分反问句没有非要对方回答,对方嘴上也没有回答,并不能说明反问句不期望回答、无须回答或者无可回答。总起来,大概可以说:反问句往往要对方不作反对的回答。 二 先看下面这个例句: 17“可以带个人来听课吗——不是外人,是我亲妹子。” “你妹妹也搞供销” 3中国语文,1984(6) “怎么,非得当业务员才能听吗”她以问代答…… 陈冲《小厂来了个大学生》,《小说选刊》1984年第6期38页 “以问代答”,是“问”,又用来作答。反问句常常用来作答,表示否定。?否定的对象是多种多样的,这里否定的是从杜萌的话里推断出来的他可能有的一条规定。又如: 18请她讲清楚点,她反而理直气壮地反问:“这还不清楚不就是这么回事吗”同上,36页 19那一次,我到徐州烫了头回家。女孩子家嘛,谁不爱美肖复兴《矿山两代人》,《钟山》1984年第3期157页 20艾利挑出几根干柴走过去,被朱振田一把推开。艾利火了,大叫起来:“你推人干什么” 王蒙《鹰谷》, 《人民文学》1984年第3期22页 例18反问否定的是对方的要求。例19,反问是对包括她父亲在内的社会上一些人反对女孩子打扮的否定。类似的如例7甲“你说俺能不高兴吗”,是对可能存在的认为他不该高兴的否定。例20艾利的反问,是对朱振田“一把推开”他这种行为的否定性回答。类似的如例12黄明明的反问是对米春辉敲大铲这一行为的否定性回答。 反问句作答,它如果原来含有问的意味,这时候仍然存在。一连串用反问句问答的后续句,既答且问、既问且答的作用尤其显著。例如: 21“别净想好事了。这么难买的票,谁买了会不看” “那可说不定,二华不就买了不看” “有几个二华让老婆管得儿子似的” 同5,23页 22甲 还是的,你们管哪,我也没拦着,干吗净找我呀 乙 你的孩子,不找你找谁呀 甲 噢,孩子念书,大人还得搭上 乙 什么叫搭上 老师是为了家长和学校配合着把孩子教育好了。《侯宝林相声选》5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例21的第二、三个反问句和22的第二、三、四个反问句,就是既答且问、既问且答。例22的第三个反问句,用了贬义的“搭上”表示不满。乙再答,一开头就用反问指出“搭上”说不妥,继而正面解释原因。? 有的反问句,除了否定之外,好像没有更多的信息。如例17“她”的回答,看起来她妹妹似乎不是搞供销的,但不很明确。又如: 23“你就是死脑筋” “我死脑筋”同19,158页 24 “听说处长要你写检查”二队队长关切地问道。 “那还能假”李良回答。 杜国《玉泉山》,《上海文学》1984年4月号34页 例23大体重复别人的话,把陈述改为反问表示否定。例24说消息不假,理由则没有。这些反问句在表意明确方面有时有一定局限性。为了表意明确,有时也是为了缓和气氛和礼貌起见,有的反问跟后面的正面说明合起来回答。例如: 25“你就是看不起井下工” “我看不起我就是井下工”同23 26“真的要打仗吗” “那还会假吗这是吴老柏说的”郭登科《深山父老》,《新港》1983年第 ?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说:“反诘实在是一种否定的方式”。290页,商务印书馆,1982 ? 反问句,除了上面说过的有时故意使用强烈的语气或者绝对的说法、大字眼之外,还常常用感情色彩很强烈的说法来表示否定的倾向,如例6的“摆阔气”,例8的“不该
开诚布公”,以及这里的“搭上”。 4中国语文,1984(6) 10期66页 试拿例25跟例23比较,拿例26跟例24比较,例2526除了用反问作否定回答之外,接着还用正面说明回答了一些理由,表意更加明确。?又如: 27“你以为我请你大吃二喝呀,”姑娘说,“我知道,那你会瞧不起我。你这种人我还不知道,你连饭馆儿都没进过吧” “谁说。”白天明反驳她:“我去过。”苏叔阳《故土》,《当代》1984年第1期42页 28“怎么你是不是要做诗呵” “人在诗中,还做什么诗呢”我笑着回答,“我只是想清理一下雍塞在自己脑子里的一些胡思乱想。”王西彦《在红叶的国土上》,《收获》1984年第1期233页 例27饭馆进过和没有进过只有两种情况,“谁说”否定了没有进过,意即进过,这里单用否定的话,表意还是明确的。再正面回答一下,表意更明确,也缓和气氛。例28“我”的反问友善风趣,又是“笑着回答”,不会使气氛紧张。但是否定了要做诗,而没有说做什么。接着正面说明做什么。估计对方问话字面后面还关心的问题,主动回答,礼貌机敏。 三 反问句在不同情况之下,相对而言,否定有轻有重,问话人否定的情绪以及对方感觉到的被否定的程度也相应地有所不同。 从否定的对象来看。例如: 29“……老炮,把您的绝招亮一亮吧” “看你说的,我有啥绝招哇。” 王家男 《猎人的遗嘱》,《人民文学》1984年第3期98页 30有什么不可以答应的呢难道我不知道她的心吗我是一个傻子吗张凤洪《雁群汉关飞》,《春风》1984年第1期77页 31刘迈克又问:“未必年轻人都不可靠。我比他还年轻……” “哪个讲你们不可靠了”魏旭之实际上处在辩解的地位。同27,102页 32刘迈克又问:“连长,你……也要走的吧” 曹铁强这才回答:“留下来就真的那么可怕”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中篇小说选刊》1984年第2期37页 33“哪一个狄丽白尔” “您在北京不知道狄丽白尔”他摆出一副决不可以原谅的不满表情。同20,28页 例29老炮的反问否定对方对自己的夸奖。例30内心的三个反问句,三种表述法,都是否定对方对自己不够理解。例31的反问否定自己有那种意思。上述三种的反问,都有点儿为自己辩解的意味,否定比较轻。例32的反问否定如此看的一些人的意见,对第三者。对刘迈克所否定的,也只是对自己不够理解,否定也比较轻,刘迈克听了之后感到“慰藉”。例33否定对方连大名鼎鼎的演员他妹妹狄丽白尔都不知道,类似的意思,比较否定对自己的夸奖、不够理解以及否定第三方而言,来得重一些。 同样是主要针对对方,否定也有轻有重。例如要看反问句的言外之意或潜台词: 34真便当他手下钱是那么好弄的你也不想想(((((……李杭育《船长》, 《钟山》1984年第3期89页 ? 例26的答话,可以说是例24的答话和下一例答话两种格式的相加: “陈敦,这消息是真的” “我亲耳听庞副经理说的。廖书记也知道。”水运宪《雷暴》,《当代》1984年第2期52页 又,例26的答话,事实上根据也不对,反问句事实上有疑,对这个反问句也可以作答。 5中国语文,1984(6) 35高兴还哭什么呢,真怪((。陈世旭《惊涛》,《人民文学》1984年第3期12页 36“岑老师好吗她怎么没来”她问。 “她怎么会来”孔立淡淡一笑。真的明知故问((((((~ 马道远《无所适从》,《北京文学》1984年第7期35页 37伤势这么重,草药能治好简直是笑话(((((郭明《月照九竹冲》,《人民文学》1984年第3期63页 38“同志,有余票吗” “什么,余票你没见我手里也捏着钱吗” 金一鸣《傍晚,下着细雨》, 《小说选刊》1984年第5期40页 例34有时候用“你想想看”等,往往是提醒对方再考虑考虑,有时是责怪对方不动脑筋。否定比较轻。例35有时候用“真摸不透、莫名其妙”等,否定不很轻了。例36孔立认为对方问“怎么没来”是明知故问,不必认真回答,反问“怎么会来”
的后面没有再跟什么正面说明。例37有时用“瞎胡闹、做梦”等,和例36的“真是明知故问”否定都比较重。上面这些带黑点的话,常常不在口头上出现。很重的话,如果出现了,否定就加重。这些话即使口头上不出现,人们大体上也体会得出来。如例38的言外之意或潜台词就近乎“瞎啦、没长眼”等,不文明礼貌。说这话的人这里滥用了反问句。 此外,还要看反问时的表情态度。例如: 39她的话使我暗暗吃惊,便用玩笑的口吻说:“你总不是叫大家去随风倒吧” 王西彦《保护神》,《钟山》1984年第3期195页 40“那你还想披花被面上街怎么着”他说完,自己也笑了。同19 41“这不是欧阳叔么”人群中有人说。 杜衍笑道:“不是永叔是谁人” 戴明贤《五老会》,《上海文学》1984年2月号36—37页 42画家把画稿递了过去。 “这,这像个啥人不人鬼不鬼的,像猢狲屁股 还是烤着的番薯”船长气得脸都涨红了。 同34,102页 例39—41是笑着说或者说完了笑。例39不用“难道”之类加强反问语气,又用“你总不是……”来表示开脱对方,可以是很重的否定也轻多了。例40是幽默的说法。例41显得自得、夸耀。例42反问时很生气,否定较重;如果换成笑着说,玩笑的口吻,就会不同。 下面两例是成心刺对方的,否定相当重: 43“哟三哥,怎么的,买喜糖呀” 张存河一撇嘴:“你娶媳妇上瘾呀怎么的快入土了,吃什么喜糖呀”李功达《牛把式的故事》,《北京文学》1984年第1期39页 44“你这小脑壳里装的都是些什么呀” “大饼大酱呗~” “你不会装点别的” “装点氟,你高兴了吧” 我成心刺他一下,为什么,我也说不清。 陈放《白与绿》,《小说选刊》1984年第7期16页 例43提问的人拿张存河开玩笑,张存河听了不入耳,第一个反问指出对方这种话是因为对方有毛病,气气对方。这种否定一般情况下都比较重。为了缓和一下,第二个反问否定对方对自己不了解,感叹自己没有这个运气。例44唐铁最担心她受到氟的侵害,她歪曲唐 6中国语文,1984(6) 铁话的原意否定有此担心,否定了唐铁非常珍重的感情,否定很重,伤了唐铁的心。 反问的轻重,还要看反问者的身份以及与对方的关系。例如: 45这时上海一连来几封电报催我快去,她也趁势激我说:“你就那么大辣气老婆有点儿头疼脑热的,你就离不开家了,让人知道了,是说我贤惠呢还是夸你有出息” 达理《红宝石》,《春风》1984半第1期69页 46“刘工,里面到底安全不安全呀,”一位小伙子拖腔拖调地问。 “废话不安全我还能爬上来吗要不要我用轿子把你们抬下去” 陈国凯《有这么一个人》,《上海文学》1984年1月号47页 例45是妻子对丈夫关心,外人这样反问就不很妥。例46是工程师对相处很好的一群小伙子,又是长辈对年轻人,话又风趣,所以否定不重。换成了小辈对长辈,否定会重得出奇,很不妥。 上面只是粗略地分析了一些反问句否定轻重的情况,大概也算粗略地介绍了一些反问句适用的条件以及如何恰当地选用反问句。情况一定不止这一些,而且,这几种情况在实际语言里往往是交错在一起的。 7
作文二:《反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反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600字
精品文档
反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主要是加强语气,还兼有“顶撞”的效果,与人辩论时犹如“回马一枪”,写作文时用上排比反问,能增强气势。
表面上看,是疑问句;实际上说话者是在强调某种肯定或否定的答案,也就是明知故问。这类句式常和“难道”等词联接。通常答案就在句子当中.
比如:
1.”难道我会不知道,”----说话者是在强调自己是知道的免费论文 。
2.”(难道)我有这么笨吗,”----说话者在强调自己并不笨。这里“难道”一词也可以省略。
3.”数学真的这么难么?”----说话者在强调数学不难.
4.”那怎么是一样的呢,”----说话者在强调那是不一样的。
5.我们难道要浪费时间吗,——强调要珍惜时间
6.你们怎能破坏环境呢?——论文网 强调要保护环境
反问句结尾时正常用问号,而有些特殊的句子也可一用感叹号。
如:“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意思就是说同死人待在一起不行,表示极度强调。
1 / 2
精品文档
2 / 2
作文三:《一声反问别样情――例析唐诗中反问修辞手法的作用》1600字
高考备考中,诗歌鉴赏对艺术手法的考察是重中之重,读唐诗,会遇到许多包含问句的诗作,而这些问句在诗中各具作用,读起来也别有韵味,故小探知,列数首有问句诗如下,品读反问这一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为我们在鉴赏诗歌时提供一点借鉴: 《杂诗(二)》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相思》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忆东山二首》李白: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 《流莺》李商隐:流莺漂荡复参差,渡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放言五收(其三)》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绝句二首(二)》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寄夫》陈玉兰: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首先看王维的杂诗,作者纯用白描记言,简洁的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态,口吻等表现地十分生动,显示出我急欲知道故乡人事的心情。写的十分传神。二末两句看似突兀,怎么不说亲人,而单单谈起一株梅花呢?其实,窗前的寒梅已然成为作者心中的故乡的象征。因此,“寒梅”即成了对故乡思念的寄托。然而,特殊之处在于,作者以这一问,全部寄托了心中那对故乡的思念,这一问,实则省去千言,而又胜似千言,把作者的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而王诗《相思》也属于这一类,以富于情致的事物寄托情思,而寄语设问又亲切,令人神远。此外,从另一方面看。这种以发问表现诗人内心复杂强烈情感的还有如《咏蝉》《寄夫》《绝句》(杜甫)等。 以王建诗为例。诗人写“秋思”并未采用正面抒情,直抒心切,而用疑问语气。可是明明是诗人怀人,诗人却用“秋思落谁家..”,仿佛“秋思”唯有诗人才有。这看似无理,却表现出了诗人的情痴。这种“似放实收”的手法,还有礼李白的《忆东山二首》。那么,从另一种角度看,这种由眼前景以发问形式将读者引向更广阔地方的,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也是属于类似 另外一类――借外物之口,写自己之心。以骆宾王《咏蝉》为例,诗人以比喻说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相信他不是人间烟火呢?这句诗人自喻高洁品性却不为时人了解。须交待一点,这首诗是高宗仪凤三年(678),诗人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解忤武后,遭诬以贪赃之罪下狱后写的。诗人借蝉之口,表达了不被人理解的悲慨。诗人这一问,似与蝉浑然一体,而又明明地表现诗人自己的内心。李商隐的《流莺》属类似。 另外一类,以问发人深思。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全诗是想说:对人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需要时间的考验,需要用漫长的历史去衡量判断,否则极易出现错误。末句一句既警醒了人们,也启示了人们,这正是问句使人深思的作用。 总之以例概全,虽失偏颇,但也能大概的概括问句在诗中的作用:更深入的表现诗人内心,更广阔的转移视线,更委婉的表达道理。这一深入一广阔既可以将诗句进入读者的内心,也可以将读者引向更广阔的视野,而读诗的韵味其实全在这一进一出中。 从问句位置看,多位于句首和句末。首者,发也,兴之,引人入胜;末者,或叹之,或咏之,以助悠长也。 从问句作用看,不宜多,多易赘;而在适时用之,其效果当胜过千言。看,这就是问句“画龙点睛”的效果。
作文四:《试论谈反问句的意义和作用》5900字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试论谈反问句的意义和作用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论文关键词】,反问句; 语用; 会话含义
【论文摘要】,”反问句是说话人在一定的语境中为表达自己观点使用的一种 语言 策略,他把该观点的逆命题跟疑问方式相结合以构成他的话语--反问句。说话人的观点,对于听话人来说,其实是一种会话含义。文章同时构建出了反问句的会话模型,认为否定只是说话人构成反问句的方式之一,反问句是无疑而问,有答无答不是反问句的本质特征。 .LWLM.编辑。
1. 研究背景
1.1 关于反问句,人们已经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吕叔湘先生早在《中国文法要略》中就对反诘句作了充分的论述,认为说话人,文章专指说出反问句的人,没有疑问,并且指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出,”反诘实在是一种否定的方式”。《现代 汉语 语法讲话》指出了反问是说话人”并无所疑”。常玉钟,1994,指出反问句有深层的隐含意义,是以言行事。张斌在《新编现代汉语》中,第452页,对反问句作出了正确而精辟的解释,”问者对某一问题明明已经有了确定的见解,只是用疑问语气或疑问方式表达出来,目的是为了增加表达效果,而不是期望听话人回答,这类句子又叫反问句或反诘问句”。我们认为张斌的解释基本上指出了反问句的作用就是说话人用这种非常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常规方式是陈述句,,是站得住脚的。其他的现行主流现代汉语教材都一致讲到反问句是”无疑而问”,有加重语气,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
1.2 我们觉得应该利用语用学理论来合理的解释,了解这种特殊句式是如何完成其特殊的表达功能
分析反问句,探讨说话人的观点是否以会话含义的形式传递给听话人的,是很有价值的。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就可以据此建立反问句的会话模型,从而正确理解反问的意义,辨清它和否定,疑问句,是否有答的关系。
下面我们将证明在反问句中要表达的说话人的观点对于听话人是一种会话含义,并此构建出反问句的会话模式。
2. 关于会话含义的特征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2.1 Grice认为会话含义有五个特征
1) “可取消性”; 2) “不可分离性”; 3) “可推导性”,但由于话语可以是真实的,而会话含义可能不真实,所以含义的媒介体不是话本身,而是说这话的事实; 4) 会话含义是非规约性,但有些会话含义可能逐渐规约化; 5) 会话含义常有各种可能的解释。,沈家煊1986b、程雨民1983,
2.2 另外, Sadock指出会话含义的又一个特征
会话含义似乎是唯一的一类可以自由强化的语用或语义推理,即可以跟一个说明这种含义的陈述并联而不会有异常的冗余感.。,见程雨民1983,
2.3 Levinson认为单个看
“Grice提出的会话含义的特征每一个都有问题”,但”把各项特征放在一起作为必要条件”就没有问题了,”总体上满足这些条件就足以判定一个推理是会话含义”。,见沈家煊1986,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个原则来讨论反问句中表达的说话人的观点是不是会话含义。
3. 关于是否会话含义的讨论
3.1 可取消性
反问句所要表达的说话人的观点往往会因为语境的改变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而不复存在,即使吕叔湘先生认为最典型的带”难道”的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中,也可能不再是反问句。例如,1,具有含义,2,,
,1, 他生气了,说,”难道我错了吗,”
,2, 我没有错。
但在,3,中,会话含义,2,就被消除了。
,3, 他陷入深深的沉思,说,”难道我错了吗,”
很明显,这个人在思考,是想找到他是否错了的答案,是疑问句,只不过是在问自己而已。
3.2 不可分离性
仅仅用同义词替换并不能使说话人的观点脱离反问句。
(4) “嘿嘿,好东西,别碰,”考古学者笑着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古人类的侈口罐。”……
“我家里有个咸菜缸,你要不要,”
“君子不夺人所好,你留着用吧。”
这里是植物学家讽刺考古学者,认为考古学者什么破罐破瓮都当作宝贝。如果把”咸菜缸”换成”瓦缸”、”泡菜坛子”、”旧面盆”等,都能表达他的讽刺。
3.3 可推导性
每一个反问句表达的说话人的观点,都是能够推导出来的。下面,我们用Grice的推导模型来推导,5,中反问句的会话含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义,6,。
,5, “你就是看不起井下工,”
“我看不起,我就是井下工,”
,6, 我不可能看不起你。
推导过程如下,
说话人S说了P,指,4,中的反问句,,没有理由假设他不遵守各项准则或总的合作原则,
S知道,并且也明白我了解他知道,我能够看出,需要的假设是他认为G,即含义,5,,他并没有做任何事来防止我认为G,恰恰相反,他用了”我就是井下工,”来鼓励我认为G。,,他是要我认为,至少是愿意,在,4,中肯定是愿意,听任我认为G,所以他的含义是G。
3.4 非规约性
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296页,中指出,比如
你看得懂吗,
有这件事情吗,
这两个句子,用两种语调来说,就可以有询问或反诘的两种意义。
可见,听话人要在知道反问句的字面意义之后要在语境中推导才能得出它的含义,即说话人的观点。他不能从字面意义就可以得知说话人的观点。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我们认为反问句的会话含义规约化的程度不高,有时甚至是很低的,不足以改变反问句传达的说话人的观点对听话人来说是一种会话含义的事实。因为,?,更多的反问句是没有用”难道”,往往是不能单看一个句子就马上认为是反问句的。,?,很多用了”难道”的问句也不一定是反问句。,?,更重要的是,当说话人的观点表现为特殊性会话含义时,就算知道问话不是疑问句也要结合语境推导才可能知道说话人的观点。
3.5 不确定性
在有些情形里,反问句的会话含义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即使说话人的观点是确定的,但听话人会有自己的理解。看下面的例子。
(7) “……老炮,把您的绝招亮一亮吧,”
“看你说的,我有啥绝招哇。”
我们可以认为他是说他真的没有绝招,也可以认为他是谦虚。究竟是哪一个,要根据说话的场合而定。
4. 通过上面的论证,我们可以确定反问句中说话人的观点对于听话人是会话含义 论文联盟.LWLM.编辑。
下面,我们将拟建出反问句的会话模型。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4.1 反问句的会话模型
a. 有一个语境X,X中有听话人H的参与或存在,
b. 说话人对X中的某个事件Y有了自己的观点Z,
c. S用表述Z的否定命题~Z的字面形式和疑问形式想结合的方式构成反问句P,P具有会话含义Z,d. 按照合作原则,H认为S想要他做Z的理解,即说P时的含义是Z。
4.2 在这个模型中,我们认为a和b是反问句生成的两个必要的前提条件,c说明了就说话人一方反问句的构成方式,d说明了说话人的表达意图和听话人的理解方式,是作为一种会话含义来理解说话人的观点。
H的参与或存在要么以动作行为,要么以言语行为,要么只是以听话人的方式或身份出现。Y,我们也称作触发事件,既可以是一个实际的情形或动作,也可以是言语。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Z的字面形式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说话人简单地照搬表述Z的字面形式并对Z进行否定,另一种是用与表达Z的字面形式有很大不同的,甚至是完全不同的字面形式并对Z进行否定,换个角度,对于听话人来说,第一种是只需要否定~Z的字面形式就可以推导出Z的,第二种是在否定~Z的字面形式之后还必须要结合语境才能推导出Z来。我们认为前一种属于一般性会话含义,而后一种是特殊性会话含义。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5. 反问句的核心意义
从4.1的会话模型我们可以归纳出反问句的核心意义,说话人将自己观点的逆命题跟疑问方式相结合以构成话语来表达这个观点。它是人们表达对某个事件的观点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说话人的观点,对于听话人来说,其实是一种会话含义。
6. 反问句与否定的关系
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中指出,”反诘实在是一种否定的方式”。于根元,1984,和郭继懋(1999)提出了他们的观点,见1.2,。在我们看来,反问句中存在否定是肯定的,但它就象6.2中的会话模型显示的那样,只是作为说话人构成反问句的方式之一而存在,反问句的根本目的不是否定,而是表达说话人的观点。在一般性会话含义的反问句中,尤其是由听话人提供了反问句的触发事件时,我们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反问句就一定是一种否定。在由说话人根据自己提供的触发事件和有特殊性会话含义的句子中,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否定只不过是说话人构建表达自己观点的话语的方式之一,并非为了否定而否定。
7. 反问句与疑问句的关系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主流的现代 汉语 教材都认为,反问句是”无疑而问”,有的还强调常常是只问不答或说话人不希望回答。但于根元,1984,认为就问话人的主观方面来说,反问句是无疑而问。
对于听话人,”事实上,反问句经常是有疑的,另一方往往可以作答”。
我们认为,有的教材上说的只问不答确实是值得商榷的。但从6.2中的会话模型来看,反问句是”无疑而问”,这一点无庸质疑。关于是否有答的问题,我们认为,那不是反问句的特征。一个人提出他自己的观点,别人完全可以表示赞同、反对以及提出修正等等。这就是于根元,1984,所提到的对听话人有疑,往往可以作答的情况。他也正是根据可以作答来判断反问句对于听话人是有疑的。我们认为,反问句的答语不是对问句的回答,而是对说话人观点的应答。至于于根元,1984,提到的自问自答的情况,我们在4.6已经作出了解释。
8. 余论
文章提出了反问句的核心意义。黎天睦,1994,指出提出小品词对于汉语教学有重要的作用。我们认为,这个观点再汉语语法研究的其他方面也一样有启示作用。一个句式核心意义的提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把握它,运用它,尤其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反问句的会话含义除了说话人要表达的观点外,常常还有请求、讽谕、禁止、提醒、强调等等含义。这需要另文讨论。
注释
? 文章参考的现代汉语教材有刘月华等著《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冯志纯主编. 《现代汉语,增订本,》,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黄伯荣, 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三版,》,张斌.《新编现代汉语》。
为了保证语料的合法性,文章绝大部分语料都引用附注?中提到的教材和于根元,1984,中的例句,为行文方便就不再一一说明出处。特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常玉钟. 试析反问句的语用含义,《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北京 语言 学院出版社, 1994.
[2] 程雨民. 格赖斯的”会话含义”与有关的讨论,《国 外语 言学》, 1983, 1.
[3] 郭继懋. 反问句的意义与作用. 邢福义主编.《汉语法特点面面观》,北京 语言 文化 大学出版社, 1999.
[4] 黎天睦. 论”着”的核心意义. 戴浩一, 薛凤生主编《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4.
[5] 吕叔湘. 《中国文法要略》,《吕叔湘全集 第一卷》,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辽宁 教育 出版社, 2002.
[6] 沈家煊. 语用学论题之一,预设. [英] S. C. Levinson著. 沈家煊译.《国外语言学》, 1986, 1.
[7] 沈家煊. 语用学论题之二,会话含义. [英] S. C. Levinson著. 沈家煊译.《国外语言学》, 1986, 2.
[8] 于根元. 反问句的性质和作用,《中国语文》, 1984, 6.
作文五:《反问句_比喻_拟人的好处及作用-副本》1300字
1.反问句的好处:
主要是加强语气,还兼有“顶撞”的效果,与人辩论时犹如“回马一枪”,写作文时用上排比反问,曰:“增强气势”。 比如: 1.
都具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如:我不得不承认我很帅! 没有一个人不认为他傻。
3.比喻的作用:
(1) 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2)比喻叙事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清楚明白.
(3)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温馨提示:在习作中,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能够突出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刻画得入木三分。
4.拟人的主要作用
拟人,还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这就使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感染力。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把......写活了,是文章更生动,事物特点更突出
5.排比句: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排比句读起来感到琅琅上口,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一)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如:“他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的意志是这样坚韧和刚强,他的气质是这样的淳朴和谦逊,他的胸怀是那样的没有和宽广。”
(二)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收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朱自清《春》一文中,“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三)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比如:“我们的干部要关心第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为人民服务》)
(四)运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看刘川同学《我和书的故事》结尾一段:
7、(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9.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0、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个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二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11、对比(对照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数学复习要点:
第一单元:循环小数、和13页的试一试的例题。书后14页第4题。 第二单元:21页的表格记住几条对称轴。26页第2题。
第三单元:1、阅读书中重点话。
2、看书后题。
3、书后重点题:38页4题。可以列表。(注意要求)
第四单元:1.看书中重点句子。
2、每个面积的字母公式。
3、书54页试一试例题。57页试一试。
第五单元:1、看书67页。
2、69页例题。71页的题。77页例题。79页例题。81页。
3、练习册:42页8题。40页第7题。
第六单元:89页第5题。
92页进率。
数学册期末测试卷。
语文:一、看书中的每单元的单元导读。
二、看老师发的单。会用。
三、要卷上的重点题和错题。
四、读作文。
考试用品:
考试用具:1、黑色水性笔
2、直尺
3、三角板
4、平时上课画图用的铅笔
5、考试后有一个调查问卷,需要准备2B铅笔
6、草纸
作文六:《试论谈反问句的意义和作用.》5100字
试论谈反问句的意义和作用.
    【论文关键词】:反问句; 语用; 会话含义
    【论文摘要】:"反问句是说话人在一定的语境中为表达自己观点使用的一种语言策略,他把该观点的逆命题跟疑问方式相结合以构成他的话语--反问句。说话人的观点~对于听话人来说~其实是一种会话含义。文章同时构建出了反问句的会话模型~认为否定只是说话人构成反问句的方式之一~反问句是无疑而问~有答无答不是反问句的本质特征。
1. 研究背景
1.1 关于反问句~人们已经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吕叔湘先生早在《中国文法要略》中就对反诘句作了充分的论述~认为说话人,文章专指说出反问句的人,没有疑问~并且指出:"反诘实在是一种否定的方式"。《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指出了反问是说话人"并无所疑"。常玉钟,1994,指出反问句有深层的隐含意义~是以言行事。张斌在《新编现代汉语》中,第452页,对反问句作出了正确而精辟的解释~"问者对某一问题明明已经有了确定的见解~
只是用疑问语气或疑问方式表达出来~目的是为了增加表达效果~而不是期望听话人回答~这类句子又叫反问句或反诘问句"。我们认为张斌的解释基本上指出了反问句的作用就是说话人用这种非常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常规方式是陈述句,~是站得住脚的。其他的现行主流现代汉语教材都一致讲到反问句是"无疑而问"~有加重语气~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
1.2 我们觉得应该利用语用学理论来合理的解释~了解这种特殊句式是如何完成其特殊的表达功能
分析反问句~探讨说话人的观点是否以会话含义的形式传递给听话人的~是很有价值的。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就可以据此建立反问句的会话模型~从而正确理解反问的意义~辨清它和否定~疑问句~是否有答的关系。
下面我们将证明在反问句中要表达的说话人的观点对于听话人是一种会话含义~并此构建出反问句的会话模式。
2. 关于会话含义的特征
2.1 Grice认为会话含义有五个特征
1) "可取消性"; 2) "不可分离性"; 3) "可推导性"~
但由于话语可以是真实的~而会话含义可能不真实~所以含义的媒介体不是话本身~而是说这话的事实; 4) 会话含义是非规约性~但有些会话含义可能逐渐规约化; 5) 会话含义常有各种可能的解释。,沈家煊1986b、程雨民1983,
2.2 另外, Sadock指出会话含义的又一个特征
会话含义似乎是唯一的一类可以自由强化的语用或语义推理,即可以跟一个说明这种含义的陈述并联而不会有异常的冗余感.。,见程雨民1983,
2.3 Levinson认为单个看
"Grice提出的会话含义的特征每一个都有问题"~但"把各项特征放在一起作为必要条件"就没有问题了~"总体上满足这些条件就足以判定一个推理是会话含义"。,见沈家煊1986,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个原则来讨论反问句中表达的说话人的观点是不是会话含义。
3. 关于是否会话含义的讨论
3.1 可取消性
反问句所要表达的说话人的观点往往会因为语境的改变而不复存在~即使吕叔湘先生认为最典型的带"难道"的
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中~也可能不再是反问句。例如,1,具有含义,2,:
,1, 他生气了~说~"难道我错了吗,"
,2, 我没有错。
但在,3,中~会话含义,2,就被消除了。
,3, 他陷入深深的沉思~说~"难道我错了吗,"
很明显~这个人在思考~是想找到他是否错了的答案~是疑问句~只不过是在问自己而已。
3.2 不可分离性
仅仅用同义词替换并不能使说话人的观点脱离反问句。
(4) "嘿嘿~好东西~别碰:"考古学者笑着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古人类的侈口罐。"……
"我家里有个咸菜缸~你要不要,"
"君子不夺人所好~你留着用吧。"
这里是植物学家讽刺考古学者~认为考古学者什么破罐破瓮都当作宝贝。如果把"咸菜缸"换成"瓦缸"、"泡菜坛子"、"旧面盆"等~都能表达他的讽刺。
3.3 可推导性
每一个反问句表达的说话人的观点~都是能够推导出来的。下面~我们用Grice的推导模型来推导,5,中反问句的会话含义,6,。
,5, "你就是看不起井下工:"
"我看不起,我就是井下工:"
,6, 我不可能看不起你。
推导过程如下:
说话人S说了P,指,4,中的反问句,,没有理由假设他不遵守各项准则或总的合作原则,
S知道,并且也明白我了解他知道,我能够看出:需要的假设是他认为G,即含义,5,,他并没有做任何事来防止我认为G,恰恰相反~他用了"我就是井下工:"来鼓励我认为G。,,他是要我认为~至少是愿意,在,4,中肯定是愿意,听任我认为G,所以他的含义是G。
3.4 非规约性
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296页,中指出:比如
你看得懂吗,
有这件事情吗,
这两个句子~用两种语调来说~就可以有询问或反诘的两种意义。
可见~听话人要在知道反问句的字面意义之后要在语境中推导才能得出它的含义~即说话人的观点。他不能从字面意义就可以得知说话人的观点。
我们认为反问句的会话含义规约化的程度不高~有时甚至是很低的~不足以改变反问句传达的说话人的观点对听话人来说是一种会话含义的事实。因为,?,更多的反问句是没有用"难道"~往往是不能单看一个句子就马上认为是反问句的。,?,很多用了"难道"的问句也不一定是反问句。,?,更重要的是~当说话人的观点表现为特殊性会话含义时~就算知道问话不是疑问句也要结合语境推导才可能知道说话人的观点。
3.5 不确定性
在有些情形里,反问句的会话含义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即使说话人的观点是确定的~但听话人会有自己的理解。看下面的例子。
(7) "……老炮~把您的绝招亮一亮吧:"
"看你说的~我有啥绝招哇。"
我们可以认为他是说他真的没有绝招~也可以认为他是谦虚。究竟是哪一个~要根据说话的场合而定。
4. 通过上面的论证~我们可以确定反问句中说话人
的观点对于听话人是会话含义
下面~我们将拟建出反问句的会话模型。
4.1 反问句的会话模型
a. 有一个语境X~X中有听话人H的参与或存在,
b. 说话人对X中的某个
1事件Y有了自己的观点Z,
c. S用表述Z的否定命题~Z的字面形式和疑问形式想结合的方式构成反问句P~P具有会话含义Z,d. 按照合作原则~H认为S想要他做Z的理解~即说P时的含义是Z。
    4.2 在这个模型中,我们认为a和b是反问句生成的两个必要的前提条件,c说明了就说话人一方反问句的构成方式~d说明了说话人的表达意图和听话人的理解方式~是作为一种会话含义来理解说话人的观点。
H的参与或存在要么以动作行为~要么以言语行为~要么只是以听话人的方式或身份出现。Y~我们也称作触发事件~既可以是一个实际的情形或动作~也可以是言语。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Z的字面形式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说话人简单地照搬表述Z的字面形式并对Z进行否定~另一种是用与表达Z的字面形式有很大不同的~甚至
是完全不同的字面形式并对Z进行否定~换个角度~对于听话人来说~第一种是只需要否定~Z的字面形式就可以推导出Z的~第二种是在否定~Z的字面形式之后还必须要结合语境才能推导出Z来。我们认为前一种属于一般性会话含义~而后一种是特殊性会话含义。
5. 反问句的核心意义
从4.1的会话模型我们可以归纳出反问句的核心意义:说话人将自己观点的逆命题跟疑问方式相结合以构成话语来表达这个观点。它是人们表达对某个事件的观点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说话人的观点~对于听话人来说~其实是一种会话含义。
6. 反问句与否定的关系
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中指出:"反诘实在是一种否定的方式"。于根元,1984,和郭继懋(1999)提出了他们的观点,见1.2,。在我们看来~反问句中存在否定是肯定的~但它就象6.2中的会话模型显示的那样~只是作为说话人构成反问句的方式之一而存在~反问句的根本目的不
是否定~而是表达说话人的观点。在一般性会话含义的反问句中~尤其是由听话人提供了反问句的触发事件时~我们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反问句就一定是一种否定。在由说话人根据自己提供的触发事件和有特殊性会话含义的句子中~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否定只不过是说话人构建表达自己观点的话语的方式之一~并非为了否定而否定。
7. 反问句与疑问句的关系
主流的现代汉语教材都认为~反问句是"无疑而问"~有的还强调常常是只问不答或说话人不希望回答。但于根元,1984,认为就问话人的主观方面来说~反问句是无疑而问。
对于听话人~"事实上~反问句经常是有疑的~另一方往往可以作答"。
我们认为~有的教材上说的只问不答确实是值得商榷的。但从6.2中的会话模型来看~反问句是"无疑而问"~这一点无庸质疑。关于是否有答的问题~我们认为~那不是反问句的特征。一个人提出他自己的观点~别人完全可以表示赞同、反对以及提出修正等等。这就是于根元,1984,所提到的对听话人有疑~往往可以作答的情况。他也正是根据可以作答来判断反问句对于听话人是有疑的。我们认为~反问句的答语不是对问句的回答~而是对说话人观点的应答。
至于于根元,1984,提到的自问自答的情况~我们在4.6已经作出了解释。
8. 余论
文章提出了反问句的核心意义。黎天睦,1994,指出提出小品词对于汉语教学有重要的作用。我们认为~这个观点再汉语语法研究的其他方面也一样有启示作用。一个句式核心意义的提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把握它~运用它~尤其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反问句的会话含义除了说话人要表达的观点外~常常还有请求、讽谕、禁止、提醒、强调等等含义。这需要另文讨论。
注释
? 文章参考的现代汉语教材有刘月华等著《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冯志纯主编. 《现代汉语,增订本,》~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黄伯荣, 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三版,》~张斌.《新编现代汉语》。
为了保证语料的合法性~文章绝大部分语料都引用附注?中提到的教材和于根元,1984,中的例句~为行文方便就不再一一说明出处。特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常玉钟. 试析反问句的语用含义~《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4.
[2] 程雨民. 格赖斯的"会话含义"与有关的讨论,《国外语言学》, 1983, 1.
[3] 郭继懋. 反问句的意义与作用. 邢福义主编.《汉语法特点面面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9.
[4] 黎天睦. 论"着"的核心意义. 戴浩一, 薛凤生主编.《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4.
[5] 吕叔湘. 《中国文法要略》~《吕叔湘全集 第一卷》~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2.
[6] 沈家煊. 语用学论题之一:预设. [英] S. C. Levinson著. 沈家煊译.《国外语言学》, 1986, 1.
[7] 沈家煊. 语用学论题之二:会话含义. [英] S. C. Levinson著. 沈家煊译.《国外语言学》, 1986, 2.
[8] 于根元. 反问句的性质和作用~《中国语文》, 1984, 6. [摘要]"反问句是说话人在一定的语境中为表达自己观点使用的一种语言策略,他把该观点的逆命题跟疑问方式相结合以构成他的话语--反问句。说话人的观点,对于听话人来说,其实是一种会话含义。文章同时构建出了反问句的会话模型,认为否定只是说话人构成反问句的方式之一,反问句是无疑而问,有答无答不是反问句的本质特征。
论文关键字: 反问句;语用;会话含义
1. 研究背景
1.1 关于反问句,人们已经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吕叔湘先生早在《中国文法要略》中就对反诘句作了充分的论述,认为说话人(文章专指说出反问句的人)没有疑问,并且指出:"反诘实在是一种否定的方式"。《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指出了反问是说话人"并无所疑"。常玉钟(1994)指出反问句有深层的隐含意义,是以言行事。张斌在《新编现代汉语》中(第452页)对反问句作出了正确而精辟的解释,"问者对某一问题明明已经有了确定的见解,只是用疑问语气或疑问方式表达出来,目的是为了增加表达效果,
。我们认为张斌的解而不是期望听话人回答,这类句子又叫反问句或反诘问句"
释基本上指出了反问句的作用就是说话人用这种非常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常规方式是陈述句),是站得住脚的。其他的现行主流现代汉语教材都一致讲到反问句是"无疑而问",有加重语气,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 1.2 我们觉得应该利用语用学理论来合理的解释,了解这种特殊句式是如何完成其特殊的表达功能
分析反问句,探讨说话人的观点是否以会话含义的形式传递给听话人的,是很有价值的。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就可以据此建立反问句的会话模型,从而正确理解反问的意义,辨清它和否定,疑问句,是否有答的关系。 下面我们将证明在反问句中要表达的说话人的观点对于听话人是一种会话含义,并此构建出反问句的会话模式。
2. 关于会话含义的特征
2.1 Grice认为会话含义有五个特征
1) "可取消性"; 2) "不可分离性"; 3) "可推导性",但由于话语可以是真实的,而会话含义可能不真实,所以含义的媒介体不是话本身,而是说这话的事实; 4) 会话含义是非规约性,但有些会话含义可能逐渐规约化; 5) 会话含义常有各种可能的解释。(沈家煊1986b、程雨民1983)
2.2 另外, Sadock指出会话含义的又一个特征
会话含义似乎是唯一的一类可以自由强化的语用或语义推理,即可以跟一个说明这种含义的陈述并联而不会有异常的冗余感.。(见程雨民1983) 2.3 Levinson认为单个看
"Grice提出的会话含义的特征每一个都有问题",但"把各项特征放在一起作为必要条件"就没有问题了,"总体上满足这些条件就足以判定一个推理是会话含义"。(见沈家煊1986)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个原则来讨论反问句中表达的说话人的观点是不是会话含义。
3. 关于是否会话含义的讨论
3.1 可取消性
反问句所要表达的说话人的观点往往会因为语境的改变而不复存在,即使吕叔湘先生认为最典型的带"难道"的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中,也可能不再是反问句。例如(1)具有含义(2):
(1) 他生气了,说,"难道我错了吗,"
(2) 我没有错。
但在(3)中,会话含义(2)就被消除了。
(3) 他陷入深深的沉思,说,"难道我错了吗,"
很明显,这个人在思考,是想找到他是否错了的答案,是疑问句,只不过是在问自己而已。
3.2 不可分离性
仅仅用同义词替换并不能使说话人的观点脱离反问句。
(4) "嘿嘿,好东西,别碰~"考古学者笑着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古人类的侈口罐。"……
"我家里有个咸菜缸,你要不要,"
"text-align:center;">
"君子不夺人所好,你留着用吧。"
这里是植物学家讽刺考古学者,认为考古学者什么破罐破瓮都当作宝贝。如果把"咸菜缸"换成"瓦缸"、"泡菜坛子"、"旧面盆"等,都能表达他的讽刺。
3.3 可推导性
每一个反问句表达的说话人的观点,都是能够推导出来的。下面,我们用Grice的推导模型来推导(5)中反问句的会话含义(6)。 (5) "你就是看不起井下工~"
"我看不起,我就是井下工~"
(6) 我不可能看不起你。
推导过程如下:
说话人S说了P(指(4)中的反问句);没有理由假设他不遵守各项准则或总的合作原则;
S知道(并且也明白我了解他知道)我能够看出:需要的假设是他认为G(即含义(5);他并没有做任何事来防止我认为G(恰恰相反,他用了"我就是井下工~"来鼓励我认为G。);他是要我认为,至少是愿意(在(4)中肯定是愿意)听任我认为G;所以他的含义是G。
3.4 非规约性
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296页)中指出:比如
你看得懂吗,
有这件事情吗,
这两个句子,用两种语调来说,就可以有询问或反诘的两种意义。 可见,听话人要在知道反问句的字面意义之后要在语境中推导才能得出它的含义,即说话人的观点。他不能从字面意义就可以得知说话人的观点。 我们认为反问句的会话含义规约化的程度不高,有时甚至是很低的,不足以改变反问句传达的说话人的观点对听话人来说是一种会话含义的事实。因为(?)更多的反问句是没有用"难道",往往是不能单看一个句子就马上认为是反问句的。(?)很多用了"难道"的问句也不一定是反问句。(?)更重要的是,当说话人的观点表现为特殊性会话含义时,就算知道问话不是疑问句也要结合语境推导才可能知道说话人的观点。
3.5 不确定性
在有些情形里,反问句的会话含义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即使说话人的观点是确定的,但听话人会有自己的理解。看下面的例子。
(7) "……老炮,把您的绝招亮一亮吧~"
"看你说的,我有啥绝招哇。"
我们可以认为他是说他真的没有绝招,也可以认为他是谦虚。究竟是哪一个,要根据说话的场合而定。
4. 通过上面的论证,我们可以确定反问句中说话人的观点对于听话人是会话含义
建出反问句的会话模型。 下面,我们将拟
4.1 反问句的会话模型
a. 有一个语境X,X中有听话人H的参与或存在;
b. 说话人对X中的某个事件Y有了自己的观点Z;
c. S用表述Z的否定命题~Z的字面形式和疑问形式想结合的方式构成反问句P,P具有会话含义Z;d. 按照合作原则,H认为S想要他做Z的理解,即说P时的含义是Z。
4.2 在这个模型中,我们认为a和b是反问句生成的两个必要的前提条件,c说明了就说话人一方反问句的构成方式,d说明了说话人的表达意图和听话人的
理解方式,是作为一种会话含义来理解说话人的观点。
H的参与或存在要么以动作行为,要么以言语行为,要么只是以听话人的方式或身份出现。Y,我们也称作触发事件,既可以是一个实际的情形或动作,也可以是言语。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Z的字面形式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说话人简单地照搬表述Z的字面形式并对Z进行否定,另一种是用与表达Z的字面形式有很大不同的,甚至是完全不同的字面形式并对Z进行否定,换个角度,对于听话人来说,第一种是只需要否定~Z的字面形式就可以推导出Z的,第二种是在否定~Z的字面形式之后还必须要结合语境才能推导出Z来。我们认为前一种属于一般性会话含义,而后一种是特殊性会话含义。
5. 反问句的核心意义
从4.1的会话模型我们可以归纳出反问句的核心意义:说话人将自己观点的逆命题跟疑问方式相结合以构成话语来表达这个观点。它是人们表达对某个事件的观点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说话人的观点,对于听话人来说,其实是一种会话含义。
"text-align:center;">
6. 反问句与否定的关系
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中指出:"反诘实在是一种否定的方式"。于根元(1984)和郭继懋(1999)提出了他们的观点(见1.2)。在我们看来,反问句中存在否定是肯定的,但它就象6.2中的会话模型显示的那样,只是作为说话人构成反问句的方式之一而存在,反问句的根本目的不是否定,而是表达说话人的观点。在一般性会话含义的反问句中,尤其是由听话人提供了反问句的触发事件时,我们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反问句就一定是一种否定。在由说话人根据自己提供的触发事件和有特殊性会话含义的句子中,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否定只不过是说话人构建表达自己观点的话语的方式之一,并非为了否定而否定。
7. 反问句与疑问句的关系
主流的现代汉语教材都认为,反问句是"无疑而问",有的还强调常常是只问不答或说话人不希望回答。但于根元(1984)认为就问话人的主观方面来说,反问句是无疑而问。
事实上,反问句经常是有疑的,另一方往往可以作答"。 对于听话人,"
我们认为,有的教材上说的只问不答确实是值得商榷的。但从6.2中的会话模型来看,反问句是"无疑而问",这一点无庸质疑。关于是否有答的问题,我们认为,那不是反问句的特征。一个人提出他自己的观点,别人完全可以表示赞同、反对以及提出修正等等。这就是于根元(1984)所提到的对听话人有疑,往往可以作答的情况。他也正是根据可以作答来判断反问句对于听话人是有疑的。我们认为,反问句的答语不是对问句的回答,而是对说话人观点的应答。至于于根元(1984)提到的自问自答的情况,我们在4.6已经作出了解释。 8. 余论
文章提出了反问句的核心意义。黎天睦(1994)指出提出小品词对于汉语教学有重要的作用。我们认为,这个观点再汉语语法研究的其他方面也一样有启示作用。一个句式核心意义的提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把握它,运用它,尤其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反问句的会话含义除了说话人要表达的观点外,常常还有请求、讽谕、禁止、提醒、强调等等含义。这需要另文讨论。
注释
? 文章参考的现代汉语教材有刘月华等著《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冯志纯主编. 《现代汉语(增订本)》,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黄伯荣, 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三版)》,张斌.《新编现代汉语》。
为了保证语料的合法性,文章绝大部分语料都引用附注?中提到的教材和于根元(1984)中的例句,为行文方便就不再一一说明出处。特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常玉钟. 试析反问句的语用含义,《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4.
[2] 程雨民. 格赖斯的"会话含义"与有关的讨论,《国外语言学》, 1983, 1. [3] 郭继懋. 反问句的意义与作用. 邢福义主编.《汉语法特点面面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9.
[4] 黎天睦. 论"着"的核心意义. 戴浩一, 薛凤生主编.《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4.
[5] 吕叔湘. 《中国文法要略》,《吕叔湘全集 第一卷》,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2.
[6] 沈家煊. 语用学论题之一:预设. [英] S. C. Levinson著. 沈家煊译.《国外语言学》, 1986, 1.
[7] 沈家煊. 语用学论题之二:会话含义. [英] S. C. Levinson著. 沈家煊译.《国外语言学》, 1986, 2.
[8] 于根元. 反问句的性质和作用,《中国语文》, 1984, 6.
作文九:《反问句_比喻_拟人的好处及作用》2900字
反问句的好问主要是加强问~问兼有“问撞”的效果~人问问问如“回问一问”~作文问用上排比反问~气与犹写
曰,“增强问”。气
表面上看~是疑问句~问问上问问者是在强问某问肯定或否定的答案,也就是明知故问。问问句式常和
“问道”等问问接。通常答案就在句子中当.
比如,
1. "问道我不知道,会"----问问者是在强问自己是知道的。
2. ";问道,我有问问问,笨"----问问者在强问自己不。问里“问道”一问也可以省略。 并笨
3."数学真的问问问问?"----问问者在强问不问数学.
4."那问是一问的,怎呢"----问问者在强问那是不一问的。
5.我问问道要浪问问问问,强问要珍惜问问——
6.你怎坏呢问能破问境问? ——强问要保问问境
反问句问尾问正常用问~而有些特殊的句子也可以用感问。号号
如,“得把他问抱问~同死人待在一起问行,”意思就是问同死人待在一起不行~表示来怎极
度强问。
双重否定句的好问加强问~如,我不得不承问我问,气很
没个有一人不问问他问。
都具有加强问的作用。例如~“敢于问问做的人~问道不是一英雄问,”~意思气个
就是“是一英雄”~但问更强烈~强问了敢于问问做的人是一“大大的英个气个
雄”。
比问的特点及作用, 比问就是"打比方"。住问不同性问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问一事物。问成即抓两来另构
比问的问问,甲和乙必问是本问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问必问有相似点~否问比问不能成立。比问的作
用主要是,化平淡问生问~化深问问~化抽象问具问~化冗问问问问。奥浅体
比问的问问,
?明问。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问问都出问~中问用比问问体体"像、似、佛、如仿犹"等相
问问。例如,收问的庄稼堆成问~像问问矗立的小山。" ?暗问。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问都出问~中问问有比问问~常用体体没"是"、"成了"、"问
成"等问问。例如,问克思主问和中革命的问系~就是箭和的问系。国靶
?借问。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问本~直接述问。但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体叙体它两事物相问点~借问取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问问机器。两袱
?博问。问用比问不同角度~用不同的相似点问同一本问行比问。例如,问问的几个从运体叶
子中问~零星地点问着些白花~有问娜地问着的~有羞问地打着问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儿
碧天里的星星~又如问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问出浴的美人"分问色彩、光问、感从受等角度~住光亮、问问问问、新问等相似点描问出荷花的美。,抓清静来
大致问~比问的作用主要有,一是问事物的特征问行描问或渲染~使事物生问具~问来两个体
人留下问明深刻的印象~二是用问的或人问熟悉的事物问深问问的的事物加以问明~便于人浅奥懂
问深入理解。
比问句的作用
;1,比问问理问易~使人容易接受,浅懂
;2,比问事能化抽象问具~使事物更楚明白,叙体清
;3,比问物能使括的问西形象化~问人深刻的印象,状概
温辞画馨提示,在问作中~用上比问的修手法~能问突出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刻得入木三分。
问人的主要作用
问人的主要作用,在于使事物问得人的性属,便于抒问感情,使人感到问切、易受感染。问人,问可使抽象的事物具化体,使无生命的问西活问起来,问就使问言的形象性、生问性、感染力。运辞写用了问人的修~生问形象的出了事物......的特点~把......写活了~是文章更生问~事物特点更突出
可以形象地出事物特征~且可以使文章耐看~不枯燥无味使描的事物具有了人的感写并写
情~使文章更具有情趣容易理解
问人句:
什问是问人句,
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做人述或描~使“物”具有人一问的言行、神问、思想和感情。当来叙写
一句问~问人就是用人的问句去物。问问手法又叫做“人格化”。写写
问人句的用形式运
;1,把问物问人化。
;2,把植物问人化。
;3,把一般的事物问人化。
排比句
排比句问起感到来达琅琅上口~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增强文章的表效果。 ;一,用排比人~可人物刻问致。如,“他的写将画尚品问是那问的问问和高~他的意志是问问问问和问强~他的问是问问的气没广淳朴和问问~他的胸问是那问的有和问。”
;二,用排比写将写清写景~可景物描得问致入微~能收问次楚、描问问、形象生问之效。朱自清来来阳来《春》一文中~“山朗问起了~水问起了~太的问问起了。”
“ 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问问毛的问子一般的雪~在问中问舞。” ;三,用排比问理~可道理问得运将个充分透问。比如,“我问的干部要问心第一问士~一切革命问伍的人都要互相问心~互相问问~互相帮助。”;《问人民服问》,
“燕子去了~有再来青匆匆的问候~问柳枯了~有再的问候~桃花问了~有再问的问候……”《》 “一日之问在于晨,一年之问在于春,一生之问在于勤。”
;四,用排比抒情~问运刘学奏和问~问得感情洋溢。看川同《我和问的故事》问尾一段,"我和问的故事问在是太多了~问问而问问~问问而哀愁~问问而被问问……既问问了全文~又抒问了和问之问的不解之问。
“保问家问~保问黄国河~保问问北~保问全中,”
“我问不会帮她双会忘问~朝问大嫂问助志愿问失去了的脚~我问也不忘问~朝问大娘问了保问志愿问~失去了的问子~我问更不她会她忘问~朝问小姑娘问了问救志愿问~失去了的问问。” 恰当运达气达地用排比才能表强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问明问问的事理~增强问言的问和表效果。运从内拼凑用排比必问容的需要出问~不能生硬地排比的形式。
形式多问的排比有问奏感~增强了问问,深化中心。
夸问句
夸问句的作用主要是深刻、生问地揭示事物的本问~增强问言的感染力~问人以深刻的印象。问了表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问事物的本问特征~用达运丰富的想象力~问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大或问小~作问问上的渲染~问问修手法叫做问。夸辞夸
一、问大问,故意把夸客问事物问得“大,多,高,强,深”的问形式。夸
例如,问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问河落九天。
二、问小问,故意把夸客问事物问得“小,少,低,弱,浅夸”的问形式。
例如,五问问问浪逶迤,问蒙磅走泥丸礴。
三、超前夸问,在问问上,把前后事物提前一步的问形式。夸
例如,看问问问问问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问问的香味了。来
我起捋将凑袖口~问到冲水问问~问问水~然后问问“如神来掌”先问一它来招“倒问乾坤”~再招来来个气气“天昏地暗”~最后“问回问”。一番折问~累得我“喘如牛”
问人句的作用
问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问作~使物人格化~而到形象生问 的效果。从达并且可以使文章耐看~不枯燥无味使描的事物具有了人的感情~使文章更具有情趣容易理解写
例如
问问昆非虫两条条匀称两常漂亮~问身嫩问~问面有淡白色的问问~身材问美~苗~片大翼问盈如问。 答,句子用了问人的修手法~生问形象地突出了问问的运辞达外形特征~表了作者问问问的喜问之情~有问切感。;问准格式,哦
问是问皮的~一把那问会赶跑断她会儿叶悠问的云得问天~问不问化的面具~一卷起地上的落~问她问打着旋舞蹈。
作文十:《试论谈反问句的意义和作用【论文】》1400字
试论谈反问句的意义和作用? ?
试论谈反问句的意义和作?用?
【论文关键词】?:?
反问句?; 语用; ?会话含义 ?【论文摘要】:?
"?反问句是说话人在一定的?语境中为表达?自己观点使用?的一种语?言策略?,他把该观点的逆命题跟?疑问方式相结?合以构成他的?话语?--反问句。说话人的?观点,对于听?话人来说,其?实是一种会话?含义。文章?同时构建出了反?问句的会话模?型,认为否定??只是说话人构成反问句的?方式之一,反问?句是无疑而问?,有答无答不?是反问句的本?质特征。? ?
1. ?研究背景? ?
1.1 ?关于反问句,人们已?经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吕叔湘先生早在《中国?文法要略》中?就对反诘句作??了充分的论述,认为说话人?(文章专指说?出反问句的人?)没有疑问,??并且指出:
"?反诘实在是一种否?定的方式?"。《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指出?了反?问是说话人?"并无所疑"?。常玉钟(199 ?
4?)指出反问句有深层的?隐含意义,是?以言行事。张?斌在《新编现??代汉语》中(第?452页)对反问句作出?了正确而精辟?的解释,?"问者?对某一问题明明已经有了?确定的见解,?只是用疑问语?气或疑问方式?表?达出来,目的是为了增加?表达效果,而?不是期望听话?人回答,这类?句?子又叫反问句或反诘问句?"?。我们认为张斌的解释基?本上指出了反?问?句的作用就是说话人用这?种非常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常规方?式?是陈述句),是站得住脚?的。其他的现?行主流现代汉?语教材都一致?讲?到反问句是"?无疑而问",有加重语气?,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
?? ?
1.2 ?我们觉得应该利用语用?学理论来合理?的解释,了解?这种特殊?句式是如何完成其?特殊的表达功?能? 分析反问句,探讨说?话人的观点?是否以会话含义?的形式传递给?听话人的,是?很有价值的。?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就?可以据此建立?反问句的会话?模型,从而正?确理解反问?
的意义,辨清它?和否定,疑问?句,是否有答?的关系。? 下面我们将证??明在反问句中要表达的说话?人的观点对于?听话人是一种?会话含义,并??此构建出反问句的会话模式?。?
?关于会话含义的特征? ?
1 Gri?e?认为会话含义有五个特征? 1) "?可取消性?"; 2) "?不可分?离性";? 3) "可推导性?",但由于话语可以?是真实的,而?会话含义可能??不真实,所以含义的媒介体?不是话本身,?而是说这话的?事实?; 4) ?会话含义是非规约性,但?有些会话含义?可能逐渐规约?化?; 5) 会话含义?常有各种可能的解?释。(沈家煊?1986b?、程雨民?198 ?
3) ?
2 ?另外, Sadok?指出会话含义?的又一个特征? ?会话含义似乎是唯一?的一类可以自由?强化的语用或?语义推理?,即可以跟一个说?明这种含义?的陈述并联而不?会有异常的冗?余感?.。(见程雨民?198 ?
3) ?
3 Lev?inson?认为单个看? "Grie?提出的会话含义?的特征每一个?都?有问题",但?"把各项特征放在一起作?为必要条件?"就没有问题了?,?"总体上满足这些条件就?足以判定一个?推理是会话含??义"。(见沈家煊?198
6?)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个原则来讨?论反问句中表?达的说话人的?观点?是不是会话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