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2009年上海秋季高考作文》14700字
2009年上海秋季高考作文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形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分析:
先看要求: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总体上看,材料有三句话,分别谈了“板桥体”是怎么创制出来的,特点是什么,以及价值如何。所以笼统地说该材料是谈创新的,也是可以的。分解下来,该材料实际上牵涉到大致四组概念:继承与独创、局部(个体)与整体、个性与模仿或另类价值与主流价值。具体分析如下--
用隶书参以行楷(继承),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独创)。
“板桥体”被称为一种“体”,并以郑板桥的名字的命名,可见,社会和历史肯定他是一种创造,如物理上的“牛顿定理”、小说中“欧·亨利式结尾”一般。但这种创造又不是凭空而来的,是“用隶书参以行楷”得来的。所谓的“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实际上是“有隶有楷,有古有今”,所以,这里体现了“继承与创造”的关系。谈继承,目的是创造;谈创造,要突出来自继承。
单个字形看似歪歪斜斜(个体、个性),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整体)。
--不过有一“但”字,重点在后面。“板桥体”的美是整体美,是“别有韵味”。这个“别”字,有意思,强调是一种与众不同的“韵味”,是有创造的美。这里涉及的是“局部(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但是,这里的“局部(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又不是“人多力量大”或“团结就是力量”等的加法关系,而是“呼应、协调、避让、整体布局”的关系,是“个性”的最佳组合(“错落有致”)。--注意:这里的“歪歪斜斜”,不是缺陷,是一种特点,风格。
“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这句话高度凝练。它有两层意思,一是强调其独一无二的价值,所以不可跟风、模仿;一是强调其不能成为主流,只能略备一格罢了。注意不可把“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简单地抽象成“独一无二”。这里不是强调其数量的唯一,而是强调其个性及独创性。
这句话是“有人说”的,所以,并非定评。这句话的潜台词还是否认其主流字体的地位的,也许在他看来,书法要论正统,还得数颜体、柳体、欧体、赵体等,觉得“板桥体”的存在丰富了书体的风格,但正统的,可以推广的,还是“颜、柳、欧、赵”等家。命题者用“有人说”这样的表述,提醒我们可以否定他。这又是一个角度。另外,四组关系之间又有若干复杂的情况,这样,生发出来的角度更多了。
话又说回来,一个字体的创制是这样,任一有特点的物、事,文化现象,乃至有特点的人,又有哪一个不是这样呢?所以只要你理解了材料,在写作时,可以切入的生活是无穷无尽的。说古的,有唐诗、宋词的形成;说时尚的,有周立波的“海派清口”;说大事,有奥运会,世博会;说小事,可以谈自己的创新经历。可议论,可记叙。
独一无二
人常说隶书给人的感觉太张扬,而楷书给人的感觉太拘泥。而聪明的郑板桥将隶书与行楷相结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板桥体”。歪歪斜斜而又错落有致,实属妙哉!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实为有理,我颇有同感。不仅是书法界还是我们的社会,不是缺乏“郑板桥”,就是“郑板桥”仿品太多!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板桥体”,需要创新,而不是泛滥的空壳。
幼时学习书法,前期都是以临摹为主,刚开始练得很辛苦;直到后来,我才深究其意。原来,学习别人的字体与风格是难,特别是要将那种字体与自己思想情感甚至你的笔法融于一体,然而,真正的境界在于练就你自己的风格,这就是难上加难。学习多年,我仍还未成气候。因此甚是佩服郑板桥这类的先驱。然而,现在书法界中许多自称“书法家”的人,其实也与我的处境一样尴尬,只不过他们的“火候”比我更深罢了。其实也缺少了他们的“个性”。他们的“描摹”虽能形似,却不神似,也验证了那个“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道理。又岂止书法需要“板桥体”,我们的社会也需要其注入。
在我们的作文界时常会闹出两个字“抄袭”。如今书籍泛滥,人人都是“作家”,人人都可有一两本“著作”。然而,却有大部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实为狼狈。他们把名家的珍品抄袭一番,汇就一本书,却弄得个四不像。所以说,真正有价值的、意境高的你也抄不像,不如开创自己的品牌,自力更生呗!
且说最近红爆一时的小沈阳,大家都被他的搞笑天赋所吸引。小沈阳却实在是别出心裁,独树新枝,但是小沈阳可有一,却不可有二。有一,可谓之新潮,有二,有三则不然,不仅大大削减了其新意,还大大降低了整个社会的审美情趣,这可就不讨好了。因此,无论怎样,我们的社会都需要“板桥体”,需要注入新的活力,更丰富的元素,就像字体一样。
“板桥体”不仅有助于社会的发展,也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既不可太张扬,也不可太拘泥,要将隶书与行楷相结合,才适度、中和。要根据自身条件,打出自我的天地,勇于创新,塑造独一无二的个性。
放眼未来,希望我们的社会将会有更多不同的“板桥体”,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轻松舞出自己的舞台!
点评:以?独一无二?为题其实是有风险的,因为?无二?的?无?是?没有?的意思,而原材料是?不可以有二?。没有?二?与不可以有?二?还是有区别的,所以极易在写作的过程中偷换概念,导致偏离题意。但所幸该文作者对材料的内涵把握得很准确,自始至终都紧扣正确的题意。这就很不容易。
分析材料后,作者没有恋战,很快选取了自己的角度--?不可有二?,即反模仿,倡导创新。在第一段的结尾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板桥体?,需要创新。
紧接着以书法、作文为例正反对比论证,突出创新之重要、之意义。第四段进一步以?小沈阳?为例强调?不可有二?。强调:我们的社会都需要?板桥体?,需要注入新的活力。在这三段论证中作者展现出了相当成熟的分析能力,完全不同于许多同学作文中那种?材料+观点?油水分离的现象。你看,?小沈阳却实在是别出心裁,独树新枝,但是小沈阳可有一,却不可有二。有一,可谓之新潮,有二,有三则不然,不仅大大削减了其新意,还大大降低了整个社会的审美情趣,这可就不讨好了?。如果换成别的同学可能就是列举一下?小沈阳?如何出名,如何火爆,而这位同学对其?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艺术价值分析得实在是到位、精彩。这自然是得益于其写作思维的成熟。
倒数第二段更近一层谈到做人的道理,强调?要根据自身条件,打出自我的天地,勇于创新,塑造独一无二的个性?。而从结尾?希望我们的社会将会有更多不同的‘板桥体’?对?板桥体?这个概念的使用(借代一切创新的产品,有个性的事物)来看,小作者在考场上不仅对原材料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联想、类比的思维也已经被激活了。
当然,?人常说隶书给人的感觉太张扬,而楷书给人的感觉太拘泥。而聪明的郑板桥将隶书与行楷相结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板桥体’?这句话,对郑板桥的?聪明?是臆断。所以,?既不可太张扬,也不可太拘泥,要将隶书与行楷相结合,才适度、中和?,也与原材料的意思不合。
非常艺术与非常眼光
诗人在字里行间融入自己独特的思考;画家将自己的心绪一览无余地泼洒在纸上;书法家在蕴气与纵神的笔锋中挥洒新鲜的墨痕,于是中华民族的艺术史繁荣空前,每一次的发展与改变都为其写上独特的一笔。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形成了非隶非楷,非古非今的板桥体。我想如果他只是一味仿造仿古,那中国书法史上如何留下这一个竹痩我瘦的郑燮啊!而同样如果没有非常的眼光来捕捉欣赏,如何留得下这非常的艺术瑰宝啊!
但遗憾的是,现在的艺术已少能以非常的形态现于世人,而是由于缺乏非常的眼光而溃于芸芸众生之中。
当张晓刚的当代派画作以四千万的高价易主时,鲜花掌声,闪光灯不绝于世;但当经济寒流侵袭世界之时,当代艺术家们纷纷落马,于是评论家们的奚落声,嘲笑声又铺天盖地而来。看到这里,我不禁疑惑,评判欣赏艺术的尺度究竟是什么?对待这样的新兴当代艺术究竟应以什么样的态度?
我们看到,在这样一种非常艺术形式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时,人们称之为创新,而当其行情一落千丈时,人们称之为幼稚。我想判断艺术价值的标杆不应是行情,特别是这样一种非常态的艺术。这些年轻的艺术家们在临摹名家之作后,大胆地将自己对于宇宙人生的理解与对艺术的感悟融入其中,开创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其勇气可见一斑。无论这样的艺术是幼稚还是创新,抑或是媚俗或深刻,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至少他们经历过,痛苦过,快乐过,伤感过,这不是用一句值钱或不值钱所能
涵盖的。
这种非常艺术需要非常眼光,所谓独到眼光是不以守旧的眼光观艺术的行情。但有一些人却是以传统的艺术思维去思考当代艺术,没有看到当代的艺术中所有的发展与创新,或一味逐求商业利益,而使一些优秀的新形式艺术埋没世间。
如今,人们应该做的是不再以功利的方式看待非常艺术,而非常艺术则应以更成熟更严谨的状态面世,创造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派,不再让其它非艺术的因素左右我们的思想。艺术是独一的,同时又是有共性的。
生活需要创新,科学需要探索,中国的艺术同样亟待注入新鲜血液。当代书法家在熟练永字八法后,迫切需要的便是对于艺术、人生、世界、宇宙的思考和感悟,同时也要有一股不媚俗的勇气。
点评:该文从原材料?板桥体?的形成及获得的很高评价获得启示——非常艺术需要非常眼光,应该说也是非常符合题意的。
本文的开头是由远及近,先从诗、画等中华民族的艺术形成谈起,逐层逆推出自己的结论:我想如果他只是一味仿造仿古,那中国书法史上如何留下这一个竹痩我瘦的郑燮啊!而同样如果没有非常的眼光来捕捉欣赏,如何留得下这非常的艺术瑰宝啊!
接着,作者将目光投向当代艺术的发展上,用了两个段落,剖析了张晓刚的当代派画作的命运,与上文?板桥体?的命运形成对照,正反对比、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观点:非常艺术需要非常眼光。所谓非常的眼光,一是指非功利,一是不保守,作者的思路很清楚,思考也很深刻。
结尾两段由非常艺术的欣赏主体转到创作主体,从创作主体的角度分析非常艺术的产生所需要的心态、勇气,严格说来与文章的中心有些脱离。或者将题目改为?非常艺术?,这样我们可以理解为文章重心在谈论?非常艺术?产生的条件,也很妥帖。
文章可贵之处是其出众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特别是通过剖析一位画家的作品命运来立论,这种边破边立、破立结合的写法在中学生中是很少见的。
和谐的统一
去黄山旅游,总会对那怪峰孤松遐想万千,等到我亲眼见识到了,不免心潮澎湃,大呼壮丽——那孤松,曲曲折折,似老者的脊背;那危峰,亦崎岖险峻,有欲倾之势。两个个体本身都算不得美,却在相融中构造出了清雅高绝的图景!
一些个体,它们本身或许有特点,略有不足,但他们未曾勾心斗角过,未曾针锋相对过,在如斯的统一中,倘若你以总体之角度观之,竟是别样和谐。走下黄山,我不禁陷入了思考。
是的,如果你只求个体的方正,那么最终所得可能仅仅只是一潭死水,茫然而无趣。君不见,明清王朝盛行的八股文吗?八股文根本不讲求相融,不讲求文章总体的韵味,它只求圣人之气,只求体制规范,每一字的方方正正,这种是偏安一隅的排他性,最终让文字失去了它原有的重量与美感,更让明清王朝裹足不前。
我想,真正的大美,绝不应该如此!它应当是支点的寻觅,是元素的交融,是单一的颠覆,更是和谐的统一。
个体的波澜不惊,甚至旁逸斜出,却是在统一后成就整体的云蒸霞蔚,别样风采。郑板桥先生曾说:“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他也正是这样诠释自己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成就了和谐的统一,成就了“板桥体”的艺术高度。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以前读何立伟先生的《日月盐水豆》一文,不仅为他文章中的文白兼用所叹服。文言,精巧而意赅;白话,又不失抒情之美。也许仅取一者,会令文章或大腹便便,或词肥意瘠,但两者的兼用却令整篇文章彰显了别样的韵致。
非独文学如是。荣格说:“文化最终沉淀在人格上。”我想,我们的内心中或许也要依靠无数不调和因素的融合,才能更为饱满。“我的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这是诗人萨松的诗句。猛虎不免生猛,蔷薇过于柔韧,倘若两者并参,方为丰满而浪漫的人性啊!就像李易安,既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女儿情态;亦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气贯长虹。她的人格,非婉约,非雄健,而是两者兼具的浪漫,令人怀想千年。
道与万物参,万物的和谐统一,方造就世间大美。回首,我再看向那抹遒劲的孤松,再看向那面绝
然的峭壁,在夕阳下它们长久地融为一体,错落有致。我释然。
点评:显然,作者是围绕着原材料中?他的作品,单个字形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一句话来立意的,符合题意。
欣赏作者在考场上心态的娴静——本文有些杂文笔致,行文到处有些?随?,有些?闲?,但又收纵自如,层次清楚。
作者的观点是在第4段即文章快过半时提出来的,这与许多作文指导书所提倡的开头提论点的做法就有了很大的不同。作者很自信,对行文很有心得——作文指导书或教师强调开头提论点也是有道理的,是基于许多同学入题太晚,旁枝斜出,以至于不知所云而说的。那么,作者前3段写了些什么呢?我们看到,作者先从黄山旅游观感谈起,提到自己对?个体与总体?的关系?不禁陷入了思考?,接着在第3段从反面思考这个问题,于是自然而然地在第4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说,在提出观点之前,实际上已经完成了一层论证。
第5段以?板桥体?的形成与何立伟小说的语言风格为例进一步分析论证?个体与总体?的和谐统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第6段以?非独文学如是?,将自己的议论推及到?人生?,所举的两个例子仍很典型,议论很有力。结尾照应开头,收缩全文,显得干净利索,严谨统一。
本文作者显然读书甚多,?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一句的正确引用说明作者对课本学习也很重视。不只是古今中外名家名言及生平事迹的娴熟引用,其文笔的简练,文言色彩很浓的遣词造句都可见出作者很强的功底。
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
在博物馆的书法展馆中,我被那些极具气韵的展品震住了,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突然间一幅作品映入眼帘,它单个字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却别有味道,形神俱佳。我有些看呆了。
“那是郑燮的字。”一个沉沉的声音。我转过头去,是一个笑眯眯的老爷爷。
我禁不住感叹道:“这字太美了。虽然不似柳体、欧体的正统,但不妨碍它独特而一体的美,真不愧为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之作。”
老人笑了起来,“这就是中国和而不同的大智慧啊。单是从一幅小小的书法便可看出。每一个字歪歪斜斜,似乎并不美观,但将其融为一体,却具有极强的包涵一切,蕴藏万物的能量。”
“这是一种具体意义上的大同,即容纳一切不相同的?和?吧。”我说道,“这种?和?不是强制所有事物的同一,反倒是各美其美,美人所美。”
老人点点头,指着面前一幅幅作品。“你看,板桥的字,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中华智慧又何尝不是如此?它从没有具体的范式,没有统一的索求,古人将他们的智慧,放开于我们面前,任由我们一窥其所有,将各种文化、各种元素吸收并存于其中,最终将臻于一种?和?的境界。看看你眼前每一幅传世佳作吧。每一幅都拥有其特殊的韵味,即使如板桥这般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也是脱胎于最本原的精神。”他突然停下来笑笑,“大概从仓颉造字起就赋予了这种能量了吧!”
我思索着,说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个人应该也是如此吧。只有获得和的力量,才能如此地将个性极强的字,幻化为一体。和而不同,就意味着存在不同。不,必须是不同。只有如此,才能不刚愎自用,局限于自己狭小的空间内,看不到一切,也没有气度看到感受这一切。”
“所以,有人说郑燮的书法是不可无一,也不可有二的。”老人回答道,“他便是那个唯一,便是那个不同。你看看那些大家的字,金农,八大山人,张旭,狂放与收敛并存,刚健与阴柔并存,看似如此个性鲜明,但他们同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个脚印,一脉相承。中国文化有其独有的气度包容着这些匠心独具的存在。”
“和而不同,我从没有如此认真地思考过这样一幅字画所藏有的智慧。”我感慨道。
老人拍拍我的肩,“中华智慧从来不是什么虚幻的东西,它早已渗入每一个具象之中了。你好好看看。” 我沉浸于那黑与白的交替之中。当我回过神时,转头再寻,老人已不见踪影了。
点评:文章的构思很新颖,虚拟一个观看书法展览的情境,通过?我?与一老者的对话来解读书法作品里?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所以可称之为对话体的议论文——而不是像很多人认为的记叙文,记叙文是通过叙述某件事情或刻画某个人物来抒发某种情感的一种文体。
在?我?与老者的对话中,作者先是提出观点:这就是中国和而不同的大智慧啊。单是从一幅小小的书法便可看出。每一个字歪歪斜斜,似乎并不美观,但将其融为一体,却具有极强的包涵一切,蕴藏万物的能量。接着分别从?大同?、?不同?、?和?三个层次步步深入地阐释了书法作品中蕴涵的?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
文章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对概念的阐释。用?和而不同?来谈?板桥体?实际上是蛮危险的。因为?和而不同?的?不同?与原材料中所言的?单个字看似歪歪斜斜?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非常容易混淆。但作者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在议论时对此做了界定与阐释——?它从没有具体的范式,没有统一的索求,古人将他们的智慧,放开于我们面前,任由我们一窥其所有,将各种文化、各种元素吸收并存于其中,最终将臻于一种和的境界?。这样就避免了一般同学在使用?和而不同?时的似是而非。
虽然不是记叙文,但作者在营造情境的能力上还是很强的,寥寥数笔,老人的神态、风骨跃然纸上。结尾?当我回过神时,转头再寻,老人已不见踪影了?一语大有唐传奇等古代笔记小说的意味,可见也是爱读书、会写作的同学。
有些遗憾的是,通篇读下来,似乎只是在解读?板桥体?及其它书法作品,而没能跳出来。对话体也有弊端,为了营造情境不得不出现一些与论题关系不大的语句,从而影响了有限时间、有限字数下的内容充实。
好似竹石缝中出
郑燮的“板桥体”,好似竹石缝中出,像一根坚忍不拔的竹子,屹立在书法之林。然而,使这根“竹子”被人们称为“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我想应该是郑板桥坚韧不屈的独立人格吧!而正是因为社会的错综复杂,独立人格的保留才显得至为珍贵。
窥其作品,无论是书法还是诗歌,都有一身“傲骨”,“咬定青山不放松”是也,“千磨万砺还坚劲”亦是也。他好像向世人诉说着唯有坚定的基石,才能“任尔东西南北风”,不随外物所动,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然而,保持独立的人格,在社会中自成一体,是何等艰难。很多人在风华正茂时壮志凌云,又有多少人能够恪守这份志向,不随波逐流,最终不被历史的浪涛湮灭?又有多少人能像郑板桥那样留下一纸书香,流芳百世,感染着我们这些在尘世间匆匆赶路的人呢?
中国有“梅兰竹菊”,辅助着求学、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们;西方哲学亦有诠释独立人格的精髓,阐释一个人区别于禽兽的不同。于是乎,陶渊明守着他的“菊”,淡泊明志,闲适优雅;梵高捧着他的朵朵看似枯萎却又从不低头的“向日葵”,吐露追求理想的芬芳。
人是一根思想的芦苇,虽然脆弱,但是只要他心中怀着信念,就好似脚底踩在石缝中,永远不会被命运所击败。
信念,既可以是头顶的灿烂星空,也可以是心中的道德准则。只要信念之火燃烧不灭,人格的独立就能像竹子那样,即使狂风暴雨,却更加滋润心中的“基石”,拔节而升,攀登新的高度,而不是像圆润的石头,被风沙越磨越圆,随着年历的增长,俨然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我们远远观赏“板桥体”,那总体的感觉错落有致;细细近观每一个字,歪歪斜斜,刚劲有力,于是我们知道,其实社会就像这幅字,应该能够包容独立人格。而每个人的独立人格正是构成社会画卷的重要元素,甚至一个完善又不失特色的独立人格,更可以是社会之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好似竹石缝中来,宿露风雨,挺起一个民族的脊梁骨。
何不怀着心中的信念,坚定不移地向着高处的阳光挺进?何不做一根缝中挺出的竹子,展示一个生命顽强的力量和它独特的风景?
我想,我们可以!
点评:这篇文章是围绕原材料里的?看似单个字形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来写的。在倒数第3段我们看出了作者对材料的理解:我们远远观赏?板桥体?,那总体的感觉错落有致;细细近观每一个字,歪歪斜斜,刚劲有力,于是我们知道,其实社会就像这幅字,应该能够包容独立人格。而每个人的独立人格正是构成社会画卷的重要元素,甚至一个完善又不失特色的独立人格,更可以是社会之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好似竹石缝中来,宿露风雨,挺起一个民族的脊梁骨。应该说这个理解是准确的,分析得也很清楚。
文章从?好似竹石缝中出?的?板桥体?写起,联想到?正是因为社会的错综复杂,独立人格的保留才显得至为珍贵?。在继续对郑板桥的诗书中透露出的独立人格进行鉴赏后,提出了问题:又有多少人能够恪守这份志向,不随波逐流,最终不被历史的浪涛湮灭?观点明确。又因为以反问的方式提出,显得很有力量。
在分析问题时,作者先是列举了中外先贤是怎样保持独立人格的,再进一步分析怎样才能具有独立人格,以及独立人格与社会整体的关系。最后发出呼吁:何不怀着心中的信念,坚定不移地向着高处的阳光挺进?何不做一根缝中挺出的竹子,展示一个生命顽强的力量和它独特的风景?以反问做结,与开头所提的问题相照应,文气贯通,结构完整。
文章最后,作者以一短句收尾:我想,我们可以!坚定有力!
通篇文章虽然有较为严密的推理,属于剖析事理的议论文,但是显然出于对独立人格的珍惜与敬仰,字里行间充满了充沛的情感,在有说服力的同时很有感染力,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传承与创新
“板桥体”,看似单个字形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如果有人因此而羡慕郑板桥的成就,想借模仿他的风格来出名,那么他必然会进入一条死胡同。因为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说“不可无一”,是肯定了板桥体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不朽的艺术地位;说“不可有二”,则揭示了艺术创作真理,正如贾平凹在信中对小妹说的:“对于大师,你只能学习,不能效仿。”
“板桥体”与“扬州八怪”等艺术风格的诞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在那个压制人才发展、摧残人的天性的清朝,“扬州八怪”用一种不合乎世俗审美标准的艺术风格,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理想,高尚情操,是对自由的追求,也是对权贵的蔑视和抗争。可以说,“板桥体”的“非隶非楷,非古非今”是挣脱束缚,思想和心灵获得自由的象征,这也是郑板桥作品的韵味所在。后人如果模仿“板桥体”,只能有其形而无其神。这样的作品,当然“不可有二”。
然而,许多人不信奉这个原则,当文学与时尚产生了关联,似乎文学创作也能产业化发展。作家只能按一个模子批量生产了。书店里,占据畅销书架上的一会是校园青春小说,一会是悬疑小说,一会又是通俗哲理,花样总在翻新,而大多千篇一律。那些书虽畅销一时,不久都被遗忘在角落,蒙上尘垢,挂上蛛网。马克思说过:“所有的价值最终只剩下时间。”时间会滤去所有跟风的作品,最终只留下一部或几部体现时代精神,关注人类和人生的作品。
这么说,我们是否就不要学习他人的作品了呢?当然不是,那些浮浅的跟风之作,正是因为对文化艺术传承研究不够,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落入俗套。因此,传承是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创新则为之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不仅艺术创作如此,生活和生产实践活动中的许多方面,都要传承与创新并重。改革开放后,我国与外界的科技、文化等交流频繁,汲取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尝到了甜头。但是现在,我国的创新实力比较薄弱。前几日的《文汇报》上说,上海的服务业管理照搬制造业管理模式,阻碍了服务业起舞。因此,制造业管理模式也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吧,有变通与创新,才有突破。
不管从事什么行业,我们都要广泛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并充分结合自身特点,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勇于将传承与创新并重,是科技与文艺等发展的根源。
点评:从学生?作文?写作的角度来说,这篇文章是蛮规范的。请让我分析一下它的思路和结构,大家就会看出来。
作为材料作文,文章的起点最好是所供的材料,作者做到了。开头从?板桥体?的特点写起,到其价值:?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然后,对这句话做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贾平凹的话提出观点:对于大师,你只能学习,不能效仿。即反对模仿,倡导创新。——这些都是材料作文的规范写法。但是看似简单,又很难得。难得的是,作者一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将原材料照搬照抄,二不是突兀地提出观点,而是在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引用提出,可以看出作者有很强的理解力。确实是高人一筹。
紧接着是分析问题。首先还是从?板桥体?写起,指出:?板桥体?与?扬州八怪?等艺术风格的诞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告诉我们为什么反对模仿,因为无法模仿。第3段落笔现实,指出那些?千篇一律?的跟风作品:虽畅销一时,不久都被遗忘在角落,蒙上尘垢,挂上蛛网。继续回答为什
么反对模仿。这两段,一段分析郑板桥的成功之处,一段分析当前文学创作中的失败、失误之处,不是简单的正反对比,而是形成很好的古今观照,有以古鉴今的效果,所以还是颇为用心的。
可贵的是,文章并非到此为止,而是在此基础上更进一层。那么,怎样更进一层呢?有什么办法吗?这是很多同学困惑的地方。作者给出了答案。文章从论证的严密性上着手,辨析了?模仿?与?学习?即继承的不同,指出:是否就不要学习他人的作品了呢?当然不是,那些浮浅的跟风之作,正是因为对文化艺术传承研究不够,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落入俗套。从议论的结构上看,这一段也可以说是解决问题的部分,回答的是?怎么办?的问题,即怎么创新的问题。
接下来,作者由此及彼地指出?生活和生产实践活动中的许多方面,都要传承与创新并重?,落脚点当然还在创新。拓展了视野,并照顾到议论的针对性。最后一段小结全文,照应标题。很周到,很规范。值得我们好好揣摩。
题目虽然是?传承与创新?,但重点在谈?创新?。
奇正相补方成大家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山路板桥斜。——题记
“竹溪山路板桥斜”,无意之中却点出了郑板桥的书法特点——歪斜中见韵味,看似错落无序,却蕴含着“闲着中庭栀子花”的美感,单字歪斜,非隶非楷,恰似堂堂之阵中的各路奇兵,正无奇不冠,奇无正不军。俄而方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之风。
板桥之书法却是让我想起了石榴树之枝干,虬结却又不失整体柔韧之感,有梅之高崛而无梅之枯脊;优美而不失个体的质朴,有柳之清新而无柳之娇媚,奇正相补,方成大家本色。
又由字想到他的为文为人,郑燮作为扬州八怪之一,却不受世俗之风所羁,年少之时,他因面目丑陋黝黑而倍受歧视,然其却作寒门苦读,成名后不受世家之邀而甘于清贫,以卖书鬻画为生,为众文人不齿却安贫乐道,终成一代书画大家。字形歪斜之间却透出了他含笑吟出的人生信条:难得糊涂。绝类一枝石榴花在三伏烈日下怒放,灿若云霞,于颠倒间见大道。
佛家有云:胸怀慈悲心,常作狮子吼。也是奇正相合。我却只想到了那个披麻戴孝,戟指怒骂于朝堂的方孝儒,六岁即被誉为“小韩子”的他儒雅温厚,先后为建文、福王等王公之师,却有别于其他风流人物,缘何?正由于其“奇”于那永乐脚下的蝇营狗苟之辈,痛斥其为“国贼”。文曰:天将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窃国用猷,忠臣发贲兮血泪交流,从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我仿佛看到他被腰斩后写下的“篡”字,及其想攫取什么而张开的手,那一如冬日的石榴枝干般的手,区别于文官应有的华丽清隽,我看到了一个有正有奇的忠臣,一根傲立于世的峥嵘。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随着“板桥体”的铁划银钩,我看到了陶潜“并非浑身是静穆”,看到了“将军百战死”后捻花微笑,看到了无数“奇”字组成的大道画卷。
道可道,非常道,用语言描述出的“道”总会失其本真,正如郑板桥的书法,石榴的虬枝,总得在那奇正之间才能求索出各自各人不同的韵味。
终有一日,将于那铁枝铜干书轴墨香间击节:微斯人,吾谁与归。
点评: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个?题记?: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山路板桥斜。结合正文看,作者仅借用其中的?板桥斜?,并无其它更多的意义。不过,该诗意境优美,读来也不怎么让人反感,所以,放在这里也算无伤大雅。但是,也可能会有人认为作者在卖弄。宽容一些说,小作者读书还是很多的。
说到读书多,还有一例证。作者引用了方孝孺的绝命诗,方的原文是?天将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忠臣发贲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乎哀哉兮庶不我尤?,此处是?天将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窃国用猷,忠臣发贲兮血泪交流,从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应该说基本准确,从引用的目的来看,该诗突出了方的?正?,也很恰当。——考查一个学生读书多少,看其作文的引用水平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我们想,如果没有对方孝孺的深度关注和大量阅读,作者是很难做到准确、恰当引用的。从后文对?想攫取什么而张开的手,那一如冬日的石榴枝干般的手?的描写,也可以看出作者对方孝孺其人其事其文的沉浸之深。所以,还是很难得的。
从写作思路上看,该文比较简单,当然也很清晰。文章从板桥书法?奇正相补?的特点写起,又通
过石榴的比喻进一步剖析,从而提出观点?奇正相补,方成大家本色?。接着分析了郑燮、方孝孺两人作为大家是如何?奇正相补?的,这是详例。又用一段略举了陶潜、花木兰的?奇正相补?,议论比较充分。节奏把握得也很好。
文章引用较多,一一细查,还都算恰当,暗引也是如此。文笔也较洒脱,散文笔致为文章增色不少,可为议论文写作也需要描摹刻画功底之明证
“一”与“二”,一横成天壑
郑板桥的书法古来就受人追捧,因为它非隶非楷,非古非今,有一种独特的美感。有人称这种作品是 “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一”与“二”,一横之差造成了天壤之差别。
“一”是创新之举,“二”则含有跟风之作的嫌疑。郑板桥作为开创的第一人,其革新精神可见一斑,可之后的模仿者却大多无名。不难发现,创新作为“一”,不仅能使大众眼前一亮,更是作为开路先锋而名留青史;跟风者则如沙砾,风一吹便不见踪影。从易中天的“国学热”开始,多少追随者蜂拥而来,最后却摔了个鼻青脸肿?可见,这小小的一横让这两者间发生了质的变化。
“一”心态平和,“二”则心浮气躁。郑板桥练书法时未想板桥体能为他带来荣耀,这是“一”的精神。 “二”则是拼了命地也要跟在“一”后面,搭个顺风车,狠捞一把,这种心态本就是不可取的。从“超级女声”的盛况空前到选秀节目遍地开花,低俗之风蔓延荧屏,最终清冷收场;从“魔术热”一夜风行全中国到如今魔术节目轮番登场导致收视率节节下滑,不禁让人感叹:这究竟是谁之过?但也正是因此,才使“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得以留存。
“一”是“阳春白雪”的孤独,“二”是下里巴人的热闹。郑板桥书法之时面对多少白眼?但最终惊艳世人,使当时的人们竞相效仿?热闹对于“一”来说来得太晚,总是在经历痛苦后才能获得。对此,整个社会是否该有所反思?在极力吹捧扶不起墙的 “二”的时候,为什么不去鼓励“一”遍地开花呢?在国人感叹诺贝尔奖始终与我无缘时,为何不思考那些“一”的科研环境究竟如何?因为毕竟,能不朽的还是那个“一”啊!
曾经有一位诗人这样写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此时此刻却与“一”是如此契合。板桥所书的不仅是板桥体,更是写下了“一”的辛酸、苦闷与无与伦比的伟大。 “二”在此时此刻已成为了渺小的尘埃。
同时,我也并不反对在继承“一”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开创出另外的“一”,我所反对的只是一味效仿罢了。
“一”与“二”,谁料到过这短短的一横成了一道天壑?
点评:本文构思独特,通过剖析原材料中的?一?与?二?来表达对创新与模仿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在简练开头并迅速提出论点后,作者分三层为我们剖析了?一?与?二?的不同:?一?是创新之举,?二?则含有跟风之作的嫌疑;?一?心态平和,?二?则心浮气躁;?一?是?阳春白雪?的孤独,?二?是下里巴人的热闹。看似并列结构,实则层层递进:先说实质(什么是创新),后说原因(为什么要创新),再说对之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所以,虽采用了流行的首句排比的结构方式,但因其内容的递进,文章还是具有了一定的纵深感的。
在层层深入的论证之后,作者于倒数第2段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我也并不反对在继承?一?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开创出另外的?一?,我所反对的只是一味效仿罢了。结尾一段照应开头并点题,收得很利落。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在文中作者结合?一?与?二?信手拈来易中天等话题人物,分析了?国学热?、?选秀热?、低俗之风、?魔术热?、诺贝尔奖始终与中国无缘等众多热门话题,叙议结合,析理有度,丝毫看不出中学生作文惯常见到的材料堆砌。由此可见,我们平常所说的积累,特别是素材积累,并不是仅仅背诵一些教师提供的热门材料,而是应有自己的思考、分析,让它们成为你思想的一部分。这样的积累多了,在考场上才可以如这位考生这样?长袖善舞?——用的恰当、适度。
不流俗,才真精彩
有青如包拯者——如果他对待权贵也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他也许只是“某个大官”,而非“包青天”。
有狂如熊十力者——如果他只是每日静坐诵十遍《金刚经》,他也许只能是某“佛学高人”,而非“十力菩萨”。
有淡如钱钟书者——如果他放下“架子”出席各种应酬和会谈,他也许只能是“某个名作家”,而非“大文豪”。
有奇如郑板桥者——从他非隶非楷的字,到他不求高位,也不择隐逸的作派,我看到了一种属于不流俗者的别样精彩。
不流俗,就是不人云亦云,不做被人潮推着走的人。跟着所谓的大流前进,表面上只在追逐时尚,实际上就是一种失去自我,而随大流、从大众的做法。混在人流中前进的人,究竟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吗?不一定!盲目的跟随,让太多人失去发光发热的机会,让太多人成了历史中无名的“某某某”。
不流俗的人,必定有自己坚定的信念,有属于自己明确的目标。所以当人潮来袭,他自岿然不动,依旧鹤立鸡群。即便是站在逆流的方向,也能有力量不懈前进。这样的人,终有一天会站上成功的高地,这样的人生,才算是真正精彩的人生,不同凡响。亦如郑板桥,他的坚定注定了他的不同世俗,他的不流俗,注定了他是那个独一无二的郑板桥。
然而,要做到不流俗,似乎是件不太容易的事。今天,还有多少人不梦想着富贵荣华?还有多少人能在物欲横流中抱紧自己的灵魂,不让它被污染?在追逐名利的人流中,有人告诉我,这就是社会本质;有人好心劝我,快认清现实,免得吃亏;有人鄙夷我幼稚天真……我看着他们赤足狂奔,低头猛冲的样子,心里一阵抽搐——不!这不是我要的!即便是在所谓的经济社会的今天,即便是在许多人一心求钱的今天,即便是在口号称“金钱万能利益万岁”的今天——我相信,这不是人生的全部。我绝不要做人流中不知何处是终点就跟着狂奔的那一个“某某某”。不流于世俗,坚信天边有朵叫真善美的云霞,不懈地去追逐它,会有一天,我的衣裳上将涂上彩云的颜色,我的人生中会画下与众不同的精彩华章。
不流俗,才能辨明内心的方向;不流俗,才能坚持最初的梦想;不流俗,才能了解人生的真谛;不流俗,才能使你是你,而不是易被人遗忘、会遭人取代的“某某某”。
点评:文章突出的特点是排比的句式,排比的思维:以排比举例,以排比分析,以排比概述现实。很有气势。又因为排比的推进中,内容得到了拓展,所以还没有滑到?华而不实?的泥淖。
作者先是以排比的形式,一句一段,列举了三位有个性?不流俗?的历史人物,好比是起兴,铺垫,引出了郑板桥?不流俗者的别样精彩?,观点也就寓于其中了。紧接着用了两段分别回答了?什么是不流俗?、?怎样才能不流俗?。精彩的是第7段,也是作者详写的段落。作者先以反问、排比列举了现实生活中种种?流俗?,然后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我绝不要做人流中不知何处是终点就跟着狂奔的那一个?某某某?。并坚信:会有一天,我的衣裳上将涂上彩云的颜色,我的人生中会画下与众不同的精彩华章。感情充沛,气势不凡。最后一段,又用4个排比的句子从4个侧面总结了?不流俗?的意义,小结了全文,也照应了前文。
应该说作者的才气还是有的,文章也有层次的推进,所以还不失为一篇议论的佳作。但,排比也是双刃剑,它对于列举事实、列举道理是有用的,但不利于思辨。一旦成为一种思维模式,就可能影响分析思维的发育了。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就很少读到令人叫好的析理片段,其表态式的句子太多,武断的词语也比比皆是。如?必定?、?注定?、?绝不要?、?坚信?等等,都不是理性的分析文章所应该多次出现的。
作文二:《2009年上海高考作文例文精选.doc》5700字
://.langlangjiajiao.
“板桥体”与为师之道
七宝中学高级教师 杜保军
如果根据美国一位社会心理学家的说法,这世界上任意两个人需要认识,只需六个人便可做到,那么,看到我这个题目,你也就不要惊诧了。回想自己近20年的教书生涯,还真的跟“板桥体”有点联系。
刚毕业分配,没教两年,就赶上了学习魏书生的热潮。整天整夜的捧着魏书生的书如痴如醉的看啊看——民主式教学、常年学生自学、六步教学法??看到赞叹处,恨不得赶紧天亮好到课堂上去实践。在那段日子里,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带给我的是亢奋的工作热情和学生的崇拜。可一两年过去了,就觉得自己很难深入下去,很难把这位教育家的每一招都完全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手段,好像总是在门外徘徊,更不用说登堂入室了。后来,又折服于同城的赵谦翔老师的风采,暗暗地追随模仿了很久。同样是获益良多,然而终又止步不前。直到今天,我曾学习P老师的诚挚、J老师的幽默、M老师的犀利、Q老师的优美、R老师的谦慎等等,可谓师从多家。
平心而论,今天的我之所以大体上还算是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肯定跟受到上述许多师长、同仁的辐射有关;不过,今天的我之所以还没有完全形成鲜明(更非著名)的“保军体”,固然有许多原因,但一定同我只知学习继承却不善从自身的个性特点出发勇于创新有关。所谓 “学我者死”,真不可不慎啊~
懂书法的爱说,字里有人生。确实,板桥体的单个字不佳、整体却别有韵味这一点,好像也正同我所经历的为师之道吻合。回想18年的教学历程,走过的弯路何其触目惊心啊~不过,如果不是因为曾经当众用卑俗的言语羞辱过一个后进的孩子,其他孩子震惊而又失望的唏嘘至今还在耳边回荡,或许就不会有今天谦和的杜老师;如果不是因为曾经用拳头“教训”过一个顽劣的少年,他恐惧的眼神至今还常常浮现在眼前,或许就没有今天友善的杜老师;如果没有曾经为了成绩和补课费补夜课,关闭了电灯让学生伏身噤声来瞒过教育局的检查的尴尬经历,或许就没有今天对教育领域种种弊端疾首、对教育的本质深思、对作业量减了又减的杜老师??
往事不堪回首,每一步都歪歪斜斜,每一年都有许多错误,但正如史铁生所说的,是“众生度化了佛祖”,今天相对从容的脚步又何尝不是从这坎坷的弯路上走出来的,只要总体方向是正确的,是趋近于善与美的自由王国的,又何必非要纠缠那局部的踉跄的缺憾呢,
年复一年的为师从教,不,准确的说,是年复一年的学习为师,学习做人,不断地调整、修正步伐,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养,不断地净化自己的心灵,相信终究会有一天,蓦然再回首时,曲曲折折的来路两边,教鞭挥掷之处,早已有一片独属于我的桃李林,参差竞放,满目缤纷??
创新,人类思维的永恒主旋律
原延安中学高级教师 周永蔚
://.langlangjiajiao. 10年专注,8万上海家长首选朗朗家教网~
://.langlangjiajiao.
郑板桥,运用“隶书参以行楷”的笔法,创新出了一种“非隶非楷,非古非今”的“板桥体”。后人评说这种书体,是“错落有致,别有韵味”。
从考题材料的内涵里,笔者自然得出如此结论:人们从事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坚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精神本质~
由此,它让我想到了——
2008年8月8日,第29届中国北京奥运会。
我们在学习了以往各举办国的先进而成功的经验之后,又紧密结合自己五千年文明史的儒家优秀文化精华,开拓创新,向全球庄重奏响了:“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的时代“和谐”新乐章~
她,让204个国家与地区的十余万名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志愿者及各国领导、贵宾们,沉醉在“文明中华”的经典文化氛围里;她,让全世界五大洲、四大洋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不同民族的几十亿当代地球公民们,共享了一次“别有韵味”的“有序、欢腾、炽热、难忘”的“更高、更强、更快”的体育盛会~
无怪乎,连“国奥会”主席罗格先生,在盛会过后不到二个月的时间里,给第29届中国北京奥运会做出了最高的评价:“无与伦比~”
由此,它更让我想到了——
2010年5月1日,中国上海(综合类)世博会。
“给我一次机会,还您无限精彩~”
明年即将开幕的“世博盛典”,举世嘱目、万众期待~别的不说,就拿各国的展馆建筑而言,那真可说是:“世界最佳凝固音符雕塑的大荟萃”~
“斗拱榫卯”的“中国馆”,在承传神州古国“天圆地方”的哲学理念,以及“故宫红”的墙面特色外,她还增添了不少来自世界各国现代文明建筑的时尚元素。华夏民族那“创新,发展”的聪明才智,在巧妙吸收了西方社会的精华成分之后,完美建成了一座“层层出挑、中外融合”的“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时代新地标~
伟大的俄罗斯民族有一句精彩的谚语:“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不是为了服从老朽的东西。”这正如,前苏联大文豪高尔基告诫我们的:“生活的意义在于创新,而创新是独立自在的、没有止境的~”
让我们人人争做“改革开放”新时代的“郑板桥”,去尽情开创各自领域里“更新更好”的“板桥体”吧~
海纳百川方显英雄本色
://.langlangjiajiao. 10年专注,8万上海家长首选朗朗家教网~
://.langlangjiajiao.
光明中学高级教师 李新
郑板桥是清代的大书法家,他的书法别具一格,单看他的每一个字歪歪斜斜,然而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人们把它称为“板桥体”。他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从这里可以看出,郑板桥书法风格的形成绝不是偶然的,他吸收各家之长,独创一体,正是因为有着这样海纳百川的胸怀,才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郑板桥”。
像郑板桥书法这样的例子,在书画界不胜枚举。大家知道大画家张大千,他晚年的画“苍
深渊穆”,在57岁时自创泼彩画法,这是在继承唐代王洽的泼墨画法的基础上,揉入西欧绘画的色光关系,而发展出来的一种山水画笔墨技法。这便是海纳百川的胸怀,没有这种胸怀,就没有张大千绘画独特风格的形成。
风格的形成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尤为重要。风格是一种创造,创造是艺术家的生命。同样是这位临摹过敦煌壁画的张大千,据说他在西方搞个人画展时,请来毕加索看他的画展,毕加索问:“你的画呢,我什么都没看见。”张大千不解,我的画不都在这儿吗,你怎么说什么都没看见呢,后来才弄明白,毕加索是说他的画没有自己的风格。于是张大千才深研从隋唐到清代的绘画,博采众家之长,甚至中西贯通,终于成为一代具有独特风格的中国画大师。
书画艺术是如此,小到个人处事,大到治国安邦均是如此。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其实“六世之余烈”,是并不像始皇“焚百家之言,隳名城,杀豪杰”的。秦国之所以由一小小部落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国富兵强的大国,乃至一统天下,是跟它善于吸纳各国优秀人才有关系的。我们熟知的商鞅、蹇叔、百里奚、范睢、张仪、李斯等,这些为秦国的强盛立下汗马功劳的人,都不是秦国的“土特产”,而是来自各个诸侯国家的。这是各国的精英,代表着各国的智慧和文化。秦国凭着海纳百川的胸怀,广纳贤才,为己所用,这是秦国迅速强盛的一个原因。
今日的世界强国美国也是如此。美国是殖民国家。美国在其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容纳了来自世界各国的人才,容纳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形成美国独特的经济和文化特征,使自己成为雄踞世界首位的强国。
我们今天正处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特殊时期。所谓中国特色,就是既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又要借鉴各国发展的经验,博采众长,走出一条符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来。海纳百川方显英雄本色,不远的将来,一个现代化的强国将会在世界的东方矗然崛起。
他,也是“独一”
育才中学高级教师 郭玉和
我想,郑板桥练书法,开始总会要临摹名帖的,后来自创“非隶非楷,非古非今”的板桥体,让后人记住了他“错落有致,别有韵味”的书法风格。这正是从走别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的成功范例。
://.langlangjiajiao. 10年专注,8万上海家长首选朗朗家教网~
://.langlangjiajiao.
大画家独一无二的书法风格带给我远远近近的太多浮想——
首先,考察一代代国人学书法的过程,并非能用“独一”二字一律众人,凡学艺之路,总得分初级阶段与高级阶段,前期就得提倡循规范套路,以成功者作榜样。后期则必须远离榜样,努力自创一格。若从开始就不屑“走别人的路”,一起步练字就搞什么“非隶非楷,非古非今”的怪体,其结果只能是自己无路可走。象今日之“小沈阳”,大概早就偷着学赵本山了,至于他在台上诳言“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那是忽悠人的。
至于有人循规循到一生都在步别人后尘,那也只好为之遗憾了。
《列子?汤问》里讲过薛谭学讴的故事。薛谭向大师秦青学声乐,先自以为学成,他就辞别老师想下山回家,是秦青“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绝伦技艺,把薛谭留住了,薛谭这一留下,竟终身不敢言归。故事给我们的隐性猜想与感悟较多,学得再像老师,他终究“秦青第二”。学艺的后半程就应该勇于创新。能各领风骚者,方算得真英雄。“青胜于蓝”者,贵在人无我有的新元素。
我有位教中学语文的同行密友,彼此闲谈中,我常表示十二分地服膺前辈语文教育家××、×××、还有×××等大师级的人物。这位朋友抿唇笑曰:“书呆子啊~你说的尽‘王杨卢骆当时体’嘛,现在城乡各地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苦不堪言,业内权重人物不断呼吁: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要做好“减负”、“增效”的大课题??你不想想,当今,应试教育的引擎快把基础教育的列车拖进无边的沼泽国啦,你我还能对当代哪位教育家崇拜得起来呢,”
我纳闷道:“你老兄以前比我还要崇拜××、×××名师啊~当初,你学他们的教学风格曾让我私下好佩服啊。”
朋友一脸无奈,却又喃喃自语道:“不过,我当下正在探索属于我的“独一”教学理念,我现在上完课文以后就是不布置语文作业,我的学生作业全部“前移”了,学生只要将篇篇课文好好写些“点评”意见,这比过去对付作业的心态要好一些。我正在尝试我的“新语文考试”的改革。暂泄露一点‘绝密’给老兄听吧:我考一篇文章,必定要求学生写统一角度的点评意见一两处,这叫‘规定动作’;还有‘自选动作’,就是学生对文章自评若干处。以后,我要让考试院的命题专家受我的启发而彻底地易弦更张~”
我听得眼睛直愣:“怪~怪~怪~你真是我们语文教师队伍里一个‘另类’”。
今天,看到沪上考“郑板桥的书法”作文考题,我情急难抑,拨通朋友的电话,想顺便拿这位教师队伍里的“新版郑板桥”开涮一下。
不料同行老兄的一语竟让我醍醐灌顶:“请别跟“小作坊”的试验者过不去好不好啊,我现在‘小巫’都算不上,你怎能不首先想到为咱们国家描绘创新发展蓝图的那位总设计师呢,”
——哦~他讲得太好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乃今世之功勋最高的“独一”,难怪西方世界走资本发展正统模式的国家至今看我们仍不顺眼,还是不想承认我国“完全市://.langlangjiajiao. 10年专注,8万上海家长首选朗朗家教网~
://.langlangjiajiao. 场经济国家”的地位。料想其他欠发达的别国也不敢轻易照搬我们的模式去做吧。放低眼界看,如同我耳闻同行老兄“点评式教学法”的“独一”,“点评式阅读考试”的“独一”。我承认私下羡慕不已,可就是学不来。
博取众长 兼容并包
上海市光明中学高级教师 邓新华
隶书的浑厚,楷书的工整,行书的流畅。独一无二的“板桥体”,正是取这三体之所长,貌虽“非隶非楷,非古非今”,神则亦隶亦楷,亦古亦今。细细品味板桥先生的书法之道,使我想起与之同理的文化之道、办学之道、治国之道。
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几个国家的人在一起聚会,日本人谦恭地捧上淡薄的清酒,法
国人骄傲地拿出名贵的白兰地,俄国人豪爽地放上烈性的伏特加,中国人自豪地摆出醇香的茅台。只见美国人拿出一只空杯,将清酒、白兰地、伏特加、茅台先后倒入杯中,然后举起杯子幽默地说:“这是我们美国的鸡尾酒~”好一个“鸡尾酒”,它 “非清非白,非伏非茅”,但它又有着各种酒的味道和特点,在日后的酒文化中独树一帜。我想,美国人的这种博取众长的思维和做法,对于这个移民国家的后来居上,应该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吧~
我国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任北大校长时,大胆地提出“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他认为北大是高等学府,不是党派和社团,应该为学术而学术。不论一个人的政治派别、政治主张怎样,只要他在某一个专业有特长,有地位,就聘用他;也不搞论资排辈,不论老少,能者为师。正是由于蔡校长的兼容并包,才有了陈独秀、鲁迅、梁漱溟、陈寅恪等信仰不同、学历不同、经历不同的知名学者同校任教,才有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才有了北大作为中国最高学府的崇高地位。
今年是祖国成立六十周年。新中国成立之时,共和国的缔造者们并未照搬某一国家的国体、政体。中华人民共和国“非苏非美,非英非法”,她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博取各国的治国所长,兼容各国的发展经验。六十年的建国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伟大成就证明,中国人民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如果现在还有人对此怀疑和反对,必将遭到国人的不忿,板桥先生的不屑。
博取众长,兼容并包,是成就“板桥体”的书法之道,也应该成为我们的为人之道,处事之道。
://.langlangjiajiao. 10年专注,8万上海家长首选朗朗家教网~
作文三:《叶永烈写2009年上海高考作文贵在独创》1400字
考研屋 .kaoyanwu.
提供各大机构考研、公务员、四六级辅导视频课程
我从小喜欢集邮。我看见邮票,就从信封上剪下来,贴到我的集邮本上。据说,像我这样的中国的集邮迷,已经多达三亿。
在众多的集邮爱好者之中,北京的刘超是特殊的一位。他不是泛泛的收藏邮票,而是把目光投向邮票上的帽子。比如,“中国古代科学家”邮票中李时珍戴的帽子;“八一”纪念邮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陆、空军帽子;关汉卿纪念邮票上关汉卿的帽子;“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归国”纪念邮票上志愿军战士的帽子;杜甫纪念邮票上杜甫的帽子;儿童特种邮票那12个孩子戴着12种不同式样的帽子……他专门收藏这些跟帽子有关的邮票,接着他去查阅资料,去请教历史学家、戏剧家、文学家,深入研究帽子,透过邮票这小小的窗口,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帽子的演变史~他举办了《新中国邮票上的帽子》专题邮展,引起参观者莫大的兴趣。
我所感兴趣的不在于这邮展本身,而在于刘超独创的视角:他展出的邮票,都是普普通通的邮票,然而独具慧眼的他吹响了“帽子”邮票的“集结号”,产生了平中出奇、凡中显异的效果,成为三亿集邮爱好者中惟一的“帽子邮票专家”。他异彩耀人,一举荣获“中华全国邮票展览”银质奖~刘超出奇制胜,给了收藏迷们以深刻的启示,不要忙忙碌碌于收与藏,还要善于思索,善于创新,善于想出不同于众的新点子。
”邮票,我联想起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中国,会拉小 从刘超的“帽子
提琴的人不计其数,会哼越剧的人也数不胜数,然而青年作曲家何占豪把越剧跟小提琴结合起来,创一代之新,一炮打响,一举成功。
当时,何占豪还只是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的一名学生,还未学过作曲。他从小在浙江一个越剧团中长大,熟悉越剧。他的思想上没有什么框框,大胆把越剧与小提琴结合起来,与同学陈钢一起写出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当时,这在一般的作曲家看来,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然而,《梁祝》之所以会蜚声中外乐坛,就在于它一新耳目,别具风格。何占豪说:“我的创作,大的风格必须是中国的,小的风格必须是我何占豪个人的。”这句话集中地体现了他的独创精神。
其实,就京剧来说,“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他们各自成为一大流派,成功的缘由同样是“独创”两个字。在众多的画家中,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齐白石的虾,李可染的牛,也是由于富有独创精神,自成一家,各树一帜。
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莫过于踩着别人的脚印走。这种因循守旧的人,就像老是围着碾子打转转一样,永远不能走别人所没有走过的路,创造别人所没有创造的东西。正因为这样,作为作家,我一直把这样的格言奉为创作原则: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我要努考研路上必备的网站----考研屋 .kaoyanwu.
考研屋 .kaoyanwu. 提供各大机构考研、公务员、四六级辅导视频课程
力写出“人人眼中有,个个笔下无”的作品。只有敢于创一代之新,才能跨入成功之门。
哦,独创可贵,贵在创新~
2009年6月7日下午1:20-2:写于上海
考研屋 .kaoyanwu. :提供各大机构考研、公务员、四六级辅导视频课程 考研路上必备的网站----考研屋 .kaoyanwu.
作文四:《2009年上海春季高考作文:点亮心灯》800字
2009年上海春季高考作文:点亮心灯
天公无意间劈下一道闪电使野蛮人认识了火。他们苦苦寻找 “ 圣火 ” , 而那绚烂的火花也在碰撞下孕育出生。是不断的思考与实践促成了文明的 发展,而面对心中那由暗至亮的四盏灯,由绝望,犹豫,尝试到决心的心 情,我会一步步走过,直到那盏最亮的灯。
远方闪耀的是缤纷多彩的想法和执着追求的勇气。或许,这需要由困 顿绝望中慢慢走出,走近。
越是在绝望中就越能看到希望。 米老鼠的创作者迪斯尼在被公司裁员, 无家可归,甚至沦落到上街乞讨的日子里,生活得苦不堪言。人们甚至不 知道他是一个画家。而这时,一只小老鼠闯进了他的生活,陪伴他。艺术 的灵感就好比那些杰出的文学作品,往往在苦难的激流中诞生。迪斯尼看 到了希望,他立即拿起画笔,成就了这只可爱的小动物。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必先苦其心志 , 劳其筋骨。 迪斯尼便是在昏暗中点 亮了那盏明灯,那需要的是不畏艰难的勇气和坚持信念的决心。
既然想到了,便要大胆去做,不论环境恶劣,或人们的议论纷纷。但 丁曾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确,舆论是可怕的,但一个人若能 在舆论的波涛中正确坚定地站立,才能更显其伟大。君子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哥白尼正是这样冒着生命危险坚持证明 “ 日心说 ” ;苏格拉 底宁愿喝下毒药也不愿背弃真理。 因高寒, 多冻土而被外国人称为 “ 不可能 完成 ” 的青藏铁路也因国人的大胆思考与实践化为可能。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大胆的实践有多么重要。
实践需要的是一个人克服一切障碍的决心与勇气。最亮的那盏灯闪耀 出的便是这般品质。实践出真知。人们的灵感,想法,都是从实践中汲取 经验而得出的,两者相辅相成。我们要敢于去想,更要去做,就像制造飞 机的想法在很久之前被人笑话,也后人的的确确制造出这般机器。前人想 到或许做不到,而后人却可以完成它,当人们都逐渐拥有这盏最亮的明灯 时,整个时代将融为一体。
值得一提的是。在异想天开的同时,我们必须将其与客观规律联系在 一起,然后在苦难中磨砺自己,在实践中完善自己,保持一盏勇气的灯永 远明亮。
作文五:《上海市2009年高考作文佳作赏析》4700字
上海市 2009年高考作文佳作赏析
和谐的统一
去黄山旅游,总会对那怪峰孤松遐想万千,等到我亲眼见识到了, 不免心潮澎湃, 大呼 壮丽——那孤松,曲曲折折,似老者的脊背;那危峰,亦崎岖险峻,有欲倾之势。两个个体 本身都算不得美,却在相融中构造出了清雅高绝的图景!
一些个体, 它们本身或许有特点, 略有不足, 但他们未曾勾心斗角过, 未曾针锋相对过, 在如斯的统一中, 倘若你以总体之角度观之, 竟是别样和谐。 走下黄山, 我不禁陷于了思考。 是的, 如果你是求个体的方正, 那么最终所得可能仅仅只是一潭死水, 茫然而无趣。君 不见, 明清王朝盛行的八股文吗?八股文根本不讲求相融, 不讲求文章总体的韵味, 它只求 圣人之气, 只求体制规范,每一字的方方正正,这种是偏安一隅的排他性, 最终让文字失去 了它原有的重量与美感,更让明清王朝裹足不前。
我想,真正的大美,绝不应该如此!它应当是支点的寻觅,是元素的交融,是单一的颠 覆,更是和谐的统一。
个体的波澜不惊,甚至旁逸斜出,却是在同一后成就整体的云蒸霞蔚, 别样风采。 郑板 桥先生曾说:“意在笔先者, 定则也; 趣在法外者, 化机也。 ” 他也正是这样诠释自己的书法。 用隶书参以行楷, 成就了和谐的同一, 成就了 “板桥体” 的艺术高度。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以前读何立伟先生的《日月盐水豆》一文,不仅为他文章中的文白兼用所叹服。文言,精巧 而意赅;白话,又不失抒情之美。也许仅取一者,会令文章或大腹便便,或词肥意瘠,但两 者的兼用却令整篇文章彰显了别样的韵致。
非独文学如是。 荣格说:“文化最终沉淀在人格上。 ” 我想, 我们的内心中或许也要依靠 无数不调和因素的融合, 才能更为饱满。 “我的心里又猛虎在细嗅蔷薇。 ” 这是诗人萨松的诗 句。 猛虎不免生猛, 蔷薇过于柔韧, 倘若两者并参, 方为丰满而浪漫的人性啊! 就像李易安, 既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女儿情态;亦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的气 贯长虹。她的人格,非婉约,非雄健,而是两者兼具的浪漫,是令人怀想千年。
道与万物参,万物的和谐统一,方早就世间大美。回首,我再看向那抹遒劲的孤松,再 看向那面绝然的峭壁,在夕阳下它们长久地融为一体,错落有致。我释然。
[点评 ]此文有清晰的文脉、充实的内容以及富于文采的语言表述。文章由个体与整体的 关系谈起, 引申到文学的和谐统一, 再到人格的和谐统一,脉络非常清晰, 而且视野也有愈 加开阔之势。 所选用的素材无论是课内的, 还是课外的, 都因巧妙的点化而给人耳目一新之 感。
不过,考生虽然写到“非独文学如是” ,但在具体谈论“人格的和谐统一”这个问题时, 却依然停留在文学作品的展示与分析上,而对作家的人格结构缺乏有针对性的分析,这样, 文章就显得有些单薄了。 上海师大附中语文教师 张艳
特色是成功的催化剂
郑板桥的书法之所以闻名,被称为“板桥体” ,是因为他的作品有它自身的特色,是独 一无二, 无可替代的, 设想郑板桥当初如果只是用隶书或行楷, 即使模仿名人的笔迹再出色, 也不会在书法界有如此大的成就吧!
例如现在经营餐饮业, 竞争很激烈, 随时有被时代淘汰的可能性, 据网上统计, 业绩好、 受顾客欢迎的, 大多数是主题餐厅。 有在一片黑暗中进食的餐厅, 有专门以白领女性为顾客 的餐厅,考虑到白领女性的烦恼,特地提供免费营养减肥套餐,并提供一次性拖鞋,除去她 们穿高跟鞋的不适。 这些餐厅之所以能在金融危机影响下, 保持较好的业绩, 因为他们的主 管经营有道,知道如何突出店中的特色,迎合顾客的需要。
又如英国十六、 七世纪的著名画家乔治·摩兰, 他的油画作品起初被当做贡品运往中国
的时候, 人们以为远看还行, 可近看一无是处, 只看得见一片片的颜料。 正是因为这种特色, 他的油画作品还是渐渐别国人所接受了,甚至以有他的作品收藏为荣。
其实,我们自身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由于现在上海着力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因此今年财经大学、海事大学、 海洋大学都非常热门, 许多人是有从众心理的, 即使自己的孩子不喜欢, 也硬逼着他们填上 这所学校。 我认为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当我们自身的特色和别人的特色一样时, 那也就 不可称其为“特色” 。反之,只要根据自己喜欢的专业来填报学校,即使这门专业是冷门, 只要自己有兴趣,就可以学得很好,说不定毕业后会成为各公司争夺的人才呢!
做人也是如此,有谚语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只要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 值得去做的事, 那就放手一搏, 努力去做吧, 又何必在意别人的眼光呢!活出自己的特色就 好。
但特色并不等于个性, 在做任何事之前, 要考虑是否侵犯了别人的利益, 要在法律允许 的范围内。
培养出属于自己的特色,我相信可以活得更精彩,生活也会充满乐趣。
[点评 ]由 “板桥体” 而悟出特色与成功的关系, 算是抓住了材料的要领。 由餐饮到艺术, 从学业方向到人生道路, 在朴素的口吻与语言中, 话题得到自然贴切的引申。 这让我想到了 一句俗话:是金子总会发光。其实, 也许我们并不是惯常意义上的金子,却也可因自己的个 性与特色而具有了超乎寻常的价值。 在今天这样一个倡导多元、 高扬个性的时代, 本文阐述 的道理显得亲切而可信。
除了倒数第二段略显多余, 本文在整体上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 在众多华丽的高考作文 之中,此文倒也不减光彩。 上海师大附中语文教师 张艳
传承与创新
“板桥体” 看似单个字形歪歪斜斜, 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 如果有人因此而 羡慕郑板桥的成就, 想借模仿他的风格来出名, 那么他必定会走入一条死胡同。 因为有人说, 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说“不可无一” ,是肯定了“板桥体”独特的艺术价值和 不朽的艺术地位;说“不可有二” ,则揭示了艺术创作中的真理。正如贾平凹在信中对小妹 所说:“对于大师,你只能学习,不能效仿。 ”
“板桥体”与“扬州八怪”的其他艺术风格的诞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在那 个压制人才发展、摧残人才天性的清王朝, “扬州八怪”用一种不合乎世俗审美标准的艺术 风格,表达自己的人格理想、高尚情操,是对自由的追求,也是对于权贵的蔑视和抗争。可 以说, “板桥体”的“非隶非楷,非古非今”是挣脱束缚,思想和心灵获得自由的象征,这 也便是郑板桥作品的韵味所在。后人如果模仿“板桥体” ,只能有其形而无其神。这样的作 品,当然“不可有二” 。然而,许多人并不信奉这个原则。当文学与时尚产生了关联,似乎 文学创作也能产业化发展,作家也能按一个模子批量生产了。书店里,占据“畅销书架”的 一会儿是悬疑小说, 一会儿又是通俗哲理。花样总在翻新,却大都千篇一律。那些书虽畅销 一时,不久却被遗忘在角落,蒙上尘垢,挂上蛛网。一位名人说过:“所有的价值最终都只 剩下时间。 时间会滤去所有跟风的作品, 最终只留下一部或几部体现时代精神, 关注人类和 人生的作品。 ”
这么说, 我们是否就不要学习他人的作品了呢?当然不是。 那些肤浅的跟风之作, 正是 因为对文化艺术传承、研究不够,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落于俗套。因此,传承是文化生存 和发展的基础,创新则为之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不仅艺术创作如此, 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许多方面, 都要传承与创新并重。 改革开放后, 我国与外界的科技、文化等交流频繁,汲取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尝到了甜头。但是现在,我
国的创新实力却比较薄弱。前几日的 《文汇报》 上说,上海的服务业管理照搬制造业管理模 式,阻碍了服务业起舞。在此,制造业管理模式也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吧。有变通 与创新,才有突破。
不论从事什么行业, 我们都要广泛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 并充分认识自身特点, 选择正 确的发展方向,勇于创新。传承与创新并重,是科技和文艺等发展的根源。
[点评 ]“ 传承与创新”话题的归纳,把握住了材料的精髓。论述中的逻辑性和思辨色彩 也让人称道。文章首先诠释“不可无一” 、 “不可有二”的内涵,这既让论题明确而集中,巧 妙地揭示板桥体的“独特”和“不可重复” ,又让阅卷者能很快抓住作者的思路和见解,在 自己与读者 (阅卷者 ) 之间找到对话的基点。接着,文章采用追根溯源的写法,一针见血地指 出 “板桥体” 的精神实质是 “挣脱束缚” , 让 “思想和心灵获得自由” , 这就使立意显得厚重。 同时,作者将思维转向现实社会,显示出可贵的“文章合为时而著”的意识。当然,最值得 称道的是对“传承与创新”的辩证论述。考场上有这种思辨色彩的论述,难能可贵。
如果文章继续深挖传承与创新的方法,则会更有深度。
上海师大附中高级教师 谭荣生
非常艺术与非常眼光
诗人在字里行间融入自己独特的思考; 画家将自己的心绪一览无余地泼洒在纸上; 书法 家在蕴气与纵神的笔锋中挥洒新鲜的墨痕, 于是中华民族的艺术史繁荣空前, 每一次的发展 与改变都为其写上独特的一笔。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形成了非隶非楷, 非古非今的板桥体。 我想如果他只是一 味仿造仿古, 那中国书法史上如何留下这一个竹痩我瘦的郑燮啊! 而同样如果没有非常的眼 光来捕捉欣赏,如何留得下这非常的艺术瑰宝啊!
但遗憾的是, 现在的艺术已少能以非常的形态现于世人, 而是由于缺乏非常的眼光而溃 于芸芸众生之中。
当张晓刚的当代派画作以四千万的高价易主时, 鲜花掌声, 闪光灯不绝于世; 但当经济 寒流侵袭世界之时, 当代艺术家们纷纷落马, 于是评论家们的奚落声, 嘲笑声又铺天盖地而 来。 看到这里, 我不禁疑惑, 评判欣赏艺术的尺度究竟是什么?对待这样的新兴当代艺术究 竟应以什么样的态度?
我们看到, 在这样一种非常艺术形式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时, 人们称之为创新, 而当其 行情一落千丈时, 人们称之为幼稚。 我想判断艺术价值的标杆不应是行情, 特别是这样一种 非常态的艺术。 这些年轻的艺术家们在临摹名家之作后, 大胆地将自己对于宇宙人生的理解 与对艺术的感悟融入其中, 开创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其勇气可见一斑。 无论这样的艺术是 幼稚还是创新, 抑或是媚俗或深刻, 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至少他们经历过,痛 苦过,快乐过,伤感过,这不是用一句值钱或不值钱所能涵盖的。
这种非常艺术需要非常眼光, 所谓独到眼光是不以守旧的眼光观艺术的行情。 但有一些 人却是以传统的艺术思维去思考当代艺术, 没有看到当代的艺术中所有的发展与创新, 或一 味逐求商业利益,而使一些优秀的新形式艺术埋没世间。
如今, 人们应该做的是不再以功利的方式看待非常艺术, 而非常艺术则应以更成熟更严 谨的状态面世, 创造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派, 不再让其它非艺术的因素左右我们的思想。 艺术 是独一的,同时又是有共性的。
生活需要创新, 科学需要探索, 中国的艺术同样亟待注入新鲜血液。 当代书法家在熟练 永字八法后,迫切需要的便是对于艺术、人生、世界、宇宙的思考和感悟,同时也要有一股 不媚俗的勇气。
[点评 ]该考生作文有三巧:一是拟题之巧,紧扣材料主旨——有独特之感;二是开篇之 巧, 通过对三种艺术的独特风格的描述, 得出对独特艺术的价值判断——有乐读之感; 三是 辨析之巧,对“非常艺术需要非常眼光”的关系分析后,得出“生活需要创新,科学需要探 索, 中国的艺术同样亟待注入新鲜血液。 当代书法家在熟练永字八法后, 迫切需要的便是对 于艺术、人生、世界、宇宙的思考和感悟,同时也要有一股不媚俗的勇气”的结论——有顿 悟之意。
如果该考生能跳出就书法艺术论书法艺术的思考范畴,则会更增添析理的深度。 上海市位育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国庆波
作文六:《惊喜不断 2009年上海高考作文阅卷手记》1700字
考研屋 .kaoyanwu.
提供各大机构考研、公务员、四六级辅导视频课程
?李新(上海市光明中学)
?传统意义上的材料作文,一般是写成议论文,但也可以不拘泥于议论文这种形式。今年就有考生采用记叙文的形式,照样写出很出彩的作文。
?与往届相比,今年高考作文中使用老例子的少了。我们更多地看到大量新鲜而富有鲜明时代气息的材料,如小沈阳、周立波、周杰伦、刘谦、芙蓉姐姐、易中天、于丹、韩寒、“山寨文化”等。而且多数学生不流于表面,能透过现象进行较深入的分析。
?有些考生,从其行文来看,是有一定写作功底的,老老实实自己去写,不一定就写不出好作文,但由于缺乏自信,偏要套题,结果落得四类卷的下场。阅卷老师颇为这些考生感到可惜。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尽管2009年上海高考作文命题刚刚掀起它神秘盖头的时候,多少让人感觉有点懵,觉得材料不好理解,无从下手,一些考生离考试结束只剩半小时却还迟迟不敢下笔。但从阅卷的实际效果来看,老师们还是发现了不少令人惊喜的好作文。
高考作文中所反映出的学生视域之宽,阅读之广,选取角度之新颖,积累材料之丰富,行文之活泼,思想之深刻,见解之独到,令阅卷老师啧啧赞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理解与把握题意准确、到位
有的考生能从“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想到继承和借鉴;从“他的作品,单个字形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想到每一个人都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个体,而正是由这些不同个性的个体,构成了和谐美好的整体;从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想到个性不可缺少,但具有个性的东西,如果有人一味地摹仿,那便失去了其个性,也失去了其创造的价值;有的考生能整体把握命题人所给的材料,认为任何一种形式的创新都不是孤立的,它离不开对前人成果的继承,离不开对他人的借鉴,离不开每一个体的相互配合与对全局整体的把握。像这样理解与把握题意,都是比较准确、到位的。
2 角度新颖、独特
一些考生选取的写作角度非常新颖。比如一位考生写道:整齐就好吗,这位作者是针对“歪歪斜斜”而言的,“歪歪斜斜”是独立的个性与风格,正是因为这些具有独立个性与风格考研路上必备的网站----考研屋 .kaoyanwu.
考研屋 .kaoyanwu.
提供各大机构考研、公务员、四六级辅导视频课程
的个体,组合起来就成为整体的美;相反,整整齐齐毫无个性的个体,组合起来就显得单调、呆板,不能给人以整体的美感。就如同一个人,看起来“歪歪斜斜”,邋里邋遢,但他却拥有一颗善良美好的心灵。选取这样的角度立意,就很新颖、独特。
3 形式上不拘一格
传统意义上的材料作文,一般是写成议论文,但也可以不拘泥于议论文这种形式。有的考生采用记叙文的形式,照样能写出很出彩的作文。有一篇作文是这样写的:有三个人物,
”字,一个是长着红胡子的郑板桥,一个是一百多年后的“我”。那个“难”字在角落一个是“难
里哭泣,感到很委屈,说本来我和“得糊涂”是放在一起的,为什么把我单踢出来,歪歪斜斜,人家都嫌我难看。一百多年后的“我”为它打抱不平,就去找郑板桥理论,不料郑板桥却说:“歪歪斜斜恰是我的独创,这是我用隶参以行楷,造成非隶非楷,非古非今的效果,这是独一无二的‘板桥体’,何有难看之理,你看我现在把它和‘得糊涂’放在一起,不是造成错落有致,别有韵味的整体美吗,”这篇作文写得颇有情趣,富有灵性,又耐人寻味,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主旨,给阅卷老师留下深刻印象。
4 材料新鲜而丰富
与往届相比,本届学生发生了一个可喜的变化,就是使用老例子的少了。相反,我们在考生作文中看到了大量
考研屋 .kaoyanwu. :提供各大机构考研、公务员、四六级辅导视频课程 考研路上必备的网站----考研屋 .kaoyanwu.
作文七:《2009年上海春季高考作文:勇于圆梦》1200字
2009年?上海春季高?考作文:勇于圆梦
在哈佛大学?的图书馆中?有这样一句?“此刻迟疑格言:,只能做梦;此刻学习,才能圆梦。”虽然这只是?关于学习上?的,但仍向我们?昭示着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只有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与?实践,才能圆梦。敢于尝试或?许就像是人?们心中那盏?最亮的明灯?,它照亮了人?们前行的路?,那条通往梦?想的康庄大?道。
或许每个人?都有梦想,但真正能够?实现的却寥?寥无几。这或许是因?为他们在巨?大的阻碍面?前都放弃了?,或根本都不?敢想。其实就如哲?理所言一切?新事物的产?生都会受到?旧事物的破?坏与干扰,但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它们推动了?世界的发展?,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苏格拉底在?古希腊就已?萌生了探求?世界的想法?,是探究哲学?的先驱。他还开办了?第一所学院?,供人们讨论?几何,哲学等等。这虽然遭到?了当时教会?的严厉打击?,但他从来没?有因此而心?存退念,并且要求改?革,破旧立新之?心更加迫切?。最终,他被送上了?绞刑台。当教会成员?以放弃哲学?为由欲赦免?他的罪行之?时,他回答:“希腊此时是?一匹驾马,我的任务就?是促它前进?,我好比是它?身上的牛甿?,你说我会放?弃吗,”后来,那位伟人不?在了。但他留下了?无数跟随者?,他的那种敢?想敢为,不畏强权的?精神与勇气?,不正是他心?中的那盏明?灯吗,那灯光不仅?照亮了他,也照亮了他?的那些莘莘?学子,更照亮了所?有向往改革?,向往创新,向往美好未?来的人们。
无边的黑暗?吞噬不了改?革的火种;极度的冰冷?冻结不了创?新的光芒~这就是勇于?尝试的力量?,或许一开始?他是柔软而?卑微的,但时间是它?最好的养料?,未来属于伟?大的他们。
想到这些,我不经把思?绪转到自己?的祖国。过去的我们?是强大的,而现在,我们却落后?于西方国家?。究其原因,或许是我们?缺乏了他们?的那种勇于?尝试,勇于创新的?精神。一部好莱坞?大片《功夫熊猫》的问世,或许正是这?种现象的极?好证明,值得我们深?刻地反思。这部轰动全?球的电影的?内容,几乎全部都?是来源于中?国。为什么中国?没有拍出这?样的电影,难道是他们?比我们更“了解”我们的文化?,其实,归根到底是?我们没有勇?于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的包装处?理,或许就是根?本没有想过?把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进行完美地?对接和融合?。而好莱坞却?以其敏锐的?洞察力与大?胆地尝试借?中国传统文?化这棵“老树”,为他们开出?了朵朵“新花”。由此部影片?带来的效益?足以让他们?名利双收,赚了个盆满?杯满,我想或许只?有发挥我们?的创新精神?,才能真正把?所谓的“国为洋用”“洋为中用”落实到实处?。
事实证明,唯有勇于创?新,敢于实践,人类才能进?步,才能发展。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是人类发展?的滚滚动力?”。让我们常怀?一盏天马行?空的畅想之?灯,敢做敢为的?勇气之灯,永不放弃的?坚毅之灯,去共同点亮?我们的美好?未来
作文八:《2009年上海高考作文佳作赏析》14800字
写作 70分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
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
可有二”。
叶永烈
我从小喜欢集邮。我看见邮票,就从信封上剪下来,贴到我的集邮本上。据说,像我这
样的中国的集邮迷,已经多达三亿。
在众多的集邮爱好者之中,北京的刘超是特殊的一位。他不是泛泛的收藏邮票,而是把
目光投向邮票上的帽子。比如,“中国古代科学家”邮票中李时珍戴的帽子;“八一”纪念
邮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陆、空军帽子;关汉卿纪念邮票上关汉卿的帽子;“中国人民志
愿军凯旋归国”纪念邮票上志愿军战士的帽子;杜甫纪念邮票上杜甫的帽子;儿童特种邮票
那12个孩子戴着12种不同式样的帽子??他专门收藏这些跟帽子有关的邮票,接着他去查
阅资料,去请教历史学家、戏剧家、文学家,深入研究帽子,透过邮票这小小的窗口,让人
们看到了中国帽子的演变史!他举办了《新中国邮票上的帽子》专题邮展,引起参观者莫大
的兴趣。
我所感兴趣的不在于这邮展本身,而在于刘超独创的视角:他展出的邮票,都是普普通
通的邮票,然而独具慧眼的他吹响了“帽子”邮票的“集结号”,产生了平中出奇、凡中显
异的效果,成为三亿集邮爱好者中惟一的“帽子邮票专家”。他异彩耀人,一举荣获“中华
全国邮票展览”银质奖!刘超出奇制胜,给了收藏迷们以深刻的启示,不要忙忙碌碌于收与
藏,还要善于思索,善于创新,善于想出不同于众的新点子。
从刘超的“帽子”邮票,我联想起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中国,会拉小
提琴的人不计其数,会哼越剧的人也数不胜数,然而青年作曲家何占豪把越剧跟小提琴结合
起来,创一代之新,一炮打响,一举成功。
当时,何占豪还只是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的一名学生,还未学过作曲。他从小在浙
江一个越剧团中长大,熟悉越剧。他的思想上没有什么框框,大胆把越剧与小提琴结合起来,
与同学陈钢一起写出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当时,这在一般的作曲家看来,几乎是不可
想象的事!然而,《梁祝》之所以会蜚声中外乐坛,就在于它一新耳目,别具风格。何占豪
说:“我的创作,大的风格必须是中国的,小的风格必须是我何占豪个人的。”这句话集中
地体现了他的独创精神。
其实,就京剧来说,“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他们各自成
为一大流派,成功的缘由同样是“独创”两个字。在众多的画家中,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
齐白石的虾,李可染的牛,也是由于富有独创精神,自成一家,各树一帜。
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莫过于踩着别人的脚印走。这种因循守旧的人,就像老是围着碾
子打转转一样,永远不能走别人所没有走过的路,创造别人所没有创造的东西。正因为这样,
作为作家,我一直把这样的格言奉为创作原则: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我要努力写
出“人人眼中有,个个笔下无”的作品。只有敢于创一代之新,才能跨入成功之门。
哦,独创可贵,贵在创新!
湖南科技大学法学院董永亮
板桥有诗为证: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老先生怀揣“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的气度胸襟,在从善如流、博采众长基础上,不落窠臼、独辟蹊径,挥写成就了一段令后来
者呼之欲出、叹为观止的书法传奇。《世说新语》道: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板桥书法意味
深长,其间折射出的创新力道正力透纸背,让你我在品味解读的过程中心领神会。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悠悠华夏史,上下五千
年。创新的精魂理念在浩如烟海的史书典籍中勃发奔涌,于星光璀璨的驿站隧道里大放异彩。
直面顽固守旧势力“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叫嚣责难,深谙“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
至理名言。
商鞅阐述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真谛,力推新法,富国强兵,泼墨创制了
一幅恢弘磅礴的战国画卷;大地早非赵宋有,介甫新政留诗篇。王安石正视因循守旧、不思
进取造成的时局危艰,饱蘸“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的雄浑胆气,勾勒诠
释了一篇“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盛世史诗。指点江山、忧乐天下的使命抱
负,至今萦绕华夏故国苍茫的天际。无独有偶,刻舟求剑、固步自封的材料故事也屡见不鲜。
一百多年前的大清帝国闭关自守、愚昧无知,上演了一出“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
哀”的悲情剧戏。天朝上国,当遭遇到“船坚炮利”、沉沦至“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险滩
恶水的时候,惟我独尊演绎为无力回天的心力交瘁,南柯一梦终于被击得支离破碎。**
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
它的生机就停止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改革是第二次革命”的命题公理早已经被作为检
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实践所印证。改革创新,成为时代精神的核心,在龙的传人心灵记忆深处
熠熠生辉。板桥书法折射的创新力道流淌飘荡在治国理政范畴层面上空,溢满魅力芳菲。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板桥书法折射出的创新力道独特新颖、卓尔不群,在文艺科研层次领域中凸显焕发出独到神韵和无限风光。传统这个怪物时常表征出“撼山易,
撼传统难”的可憎面孔。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但如果拥有发挥创新的力道,就会赢得“山
重水复、柳暗花明”的辉煌奇迹的铸造。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开创了我国纪传体文学体裁的先河,谱写了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史家之绝唱”经典赞歌;唐
宋八大家抛弃了前代散文陈旧腐朽的语言风格,匠心独运、独出心裁,凝聚创造了一种别开
洞天、耳目一新的文章体裁,好个“不废江河万古流”的无尽畅快;梁羽生、金庸以“前不
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高远意境,推陈出新、锐意改革,创立了新派武侠文艺,使中国传
统侠客小说于扬弃中获得新生,真个炉火纯青、淋漓尽致。神舟飞天,太空梦圆。科学技术
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广大科研工作者,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
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研工作的核心位置,大力加
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推出了大批中国品牌,为中华腾飞提供了科技
支撑。
红日初生,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古人云: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从板桥书法中折射溢出的创新力道,正是营养和滋补治国理政、昌文兴科的“康庄大道”。我国
已经提出夯实自主创新基础能力的战略思想,创新型国家的实现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放思想已经成为一大法宝。敢为天下先、与时俱进的中国人正在创新
力道挥洒折射的光泽暖辉中薪火相传、继往开来,走进新时代。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七宝中学高级教师 杜保军
如果根据美国一位社会心理学家的说法,这世界上任意两个人需要认识,只需六个人便可做到,那么,看到我这个题目,你也就不要惊诧了。回想自己近20年的教书生涯,还真
的跟“板桥体”有点联系。
刚毕业分配,没教两年,就赶上了学习魏书生的热潮。整天整夜的捧着魏书生的书如痴如醉的看啊看——民主式教学、常年学生自学、六步教学法??看到赞叹处,恨不得赶紧天
亮好到课堂上去实践。在那段日子里,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带给我的是亢奋的工作热情和学生
的崇拜。可一两年过去了,就觉得自己很难深入下去,很难把这位教育家的每一招都完全化
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手段,好像总是在门外徘徊,更不用说登堂入室了。后来,又折服于同城
的赵谦翔老师的风采,暗暗地追随模仿了很久。同样是获益良多,然而终又止步不前。直到
今天,我曾学习P老师的诚挚、J老师的幽默、M老师的犀利、Q老师的优美、R老师的谦慎
等等,可谓师从多家。
平心而论,今天的我之所以大体上还算是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肯定跟受到上述许多
师长、同仁的辐射有关;不过,今天的我之所以还没有完全形成鲜明(更非著名)的“保军体”,
固然有许多原因,但一定同我只知学习继承却不善从自身的个性特点出发勇于创新有关。所
谓 “学我者死”,真不可不慎啊!
懂书法的爱说,字里有人生。确实,板桥体的单个字不佳、整体却别有韵味这一点,好
像也正同我所经历的为师之道吻合。回想18年的教学历程,走过的弯路何其触目惊心啊!不过,如果不是因为曾经当众用卑俗的言语羞辱过一个后进的孩子,其他孩子震惊而又失望
的唏嘘至今还在耳边回荡,或许就不会有今天谦和的杜老师;如果不是因为曾经用拳头“教
训”过一个顽劣的少年,他恐惧的眼神至今还常常浮现在眼前,或许就没有今天友善的杜老
师;如果没有曾经为了成绩和补课费补夜课,关闭了电灯让学生伏身噤声来瞒过教育局的检
查的尴尬经历,或许就没有今天对教育领域种种弊端疾首、对教育的本质深思、对作业量减
了又减的杜老师??
往事不堪回首,每一步都歪歪斜斜,每一年都有许多错误,但正如史铁生所说的,是“众
生度化了佛祖”,今天相对从容的脚步又何尝不是从这坎坷的弯路上走出来的?只要总体方
向是正确的,是趋近于善与美的自由王国的,又何必非要纠缠那局部的踉跄的缺憾呢?
年复一年的为师从教,不,准确的说,是年复一年的学习为师,学习做人,不断地调整、
修正步伐,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养,不断地净化自己的心灵,相信终究会有一天,蓦然再回
首时,曲曲折折的来路两边,教鞭挥掷之处,早已有一片独属于我的桃李林,参差竞放,满
目缤纷??
原延安中学高级教师 周永蔚
郑板桥,运用“隶书参以行楷”的笔法,创新出了一种“非隶非楷,非古非今”的“板
桥体”。后人评说这种书体,是“错落有致,别有韵味”。
从考题材料的内涵里,笔者自然得出如此结论:人们从事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坚持“不
可无一,不可有二”的精神本质!
由此,它让我想到了——
2008年8月8日,第29届中国北京奥运会。
我们在学习了以往各举办国的先进而成功的经验之后,又紧密结合自己五千年文明史的
儒家优秀文化精华,开拓创新,向全球庄重奏响了:“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的
时代“和谐”新乐章!
她,让204个国家与地区的十余万名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志愿者及各国领导、贵
宾们,沉醉在“文明中华”的经典文化氛围里;她,让全世界五大洲、四大洋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不同民族的几十亿当代地球公民们,共享了一次“别有韵味”的“有序、欢腾、炽
热、难忘”的“更高、更强、更快”的体育盛会!
无怪乎,连“国奥会”主席罗格先生,在盛会过后不到二个月的时间里,给第29届中
国北京奥运会做出了最高的评价:“无与伦比!”
由此,它更让我想到了——
2010年5月1日,中国上海(综合类)世博会。
“给我一次机会,还您无限精彩!”
明年即将开幕的“世博盛典”,举世嘱目、万众期待!别的不说,就拿各国的展馆建筑
而言,那真可说是:“世界最佳凝固音符雕塑的大荟萃”!
“斗拱榫卯”的“中国馆”,在承传神州古国“天圆地方”的哲学理念,以及“故宫红”
的墙面特色外,她还增添了不少来自世界各国现代文明建筑的时尚元素。华夏民族那“创新,
发展”的聪明才智,在巧妙吸收了西方社会的精华成分之后,完美建成了一座“层层出挑、
中外融合”的“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时代新地标!
伟大的俄罗斯民族有一句精彩的谚语:“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不是为了服从老朽的
东西。”这正如,前苏联大文豪高尔基告诫我们的:“生活的意义在于创新,而创新是独立
自在的、没有止境的!”
让我们人人争做“改革开放”新时代的“郑板桥”,去尽情开创各自领域里“更新更好”
的“板桥体”吧!
光明中学高级教师 李新
郑板桥是清代的大书法家,他的书法别具一格,单看他的每一个字歪歪斜斜,然而总体
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人们把它称为“板桥体”。他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
楷,非古非今,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从这里可以看出,郑板桥书法风
格的形成绝不是偶然的,他吸收各家之长,独创一体,正是因为有着这样海纳百川的胸怀,
才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郑板桥”。
像郑板桥书法这样的例子,在书画界不胜枚举。大家知道大画家张大千,他晚年的画“苍
深渊穆”,在57岁时自创泼彩画法,这是在继承唐代王洽的泼墨画法的基础上,揉入西欧
绘画的色光关系,而发展出来的一种山水画笔墨技法。这便是海纳百川的胸怀,没有这种胸
怀,就没有张大千绘画独特风格的形成。
风格的形成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尤为重要。风格是一种创造,创造是艺术家的生命。同样
是这位临摹过敦煌壁画的张大千,据说他在西方搞个人画展时,请来毕加索看他的画展,毕
加索问:“你的画呢?我什么都没看见。”张大千不解,我的画不都在这儿吗?你怎么说什
么都没看见呢?后来才弄明白,毕加索是说他的画没有自己的风格。于是张大千才深研从隋
唐到清代的绘画,博采众家之长,甚至中西贯通,终于成为一代具有独特风格的中国画大师。
书画艺术是如此,小到个人处事,大到治国安邦均是如此。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其实“六世之余烈”,是并不像始皇“焚百家之言,隳名城,杀豪杰”的。秦国之所以由一
小小部落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国富兵强的大国,乃至一统天下,是跟它善于吸纳各国优秀人才
有关系的。我们熟知的商鞅、蹇叔、百里奚、范睢、张仪、李斯等,这些为秦国的强盛立下
汗马功劳的人,都不是秦国的“土特产”,而是来自各个诸侯国家的。这是各国的精英,代
表着各国的智慧和文化。秦国凭着海纳百川的胸怀,广纳贤才,为己所用,这是秦国迅速强
盛的一个原因。
今日的世界强国美国也是如此。美国是殖民国家。美国在其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容
纳了来自世界各国的人才,容纳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形成美国独特的经济和文化特征,使自
己成为雄踞世界首位的强国。
我们今天正处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特殊时期。所谓中国特色,就是既要
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又要借鉴各国发展的经验,博采众长,走出一条符合具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来。海纳百川方显英雄本色,不远的将来,一个现代化的强国将会在
世界的东方矗然崛起。
育才中学高级教师 郭玉和
我想,郑板桥练书法,开始总会要临摹名帖的,后来自创“非隶非楷,非古非今”的板
桥体,让后人记住了他“错落有致,别有韵味”的书法风格。这正是从走别人的路到走自己
的路的成功范例。
大画家独一无二的书法风格带给我远远近近的太多浮想——
首先,考察一代代国人学书法的过程,并非能用“独一”二字一律众人,凡学艺之路,
总得分初级阶段与高级阶段,前期就得提倡循规范套路,以成功者作榜样。后期则必须远离
榜样,努力自创一格。若从开始就不屑“走别人的路”,一起步练字就搞什么“非隶非楷,
非古非今”的怪体,其结果只能是自己无路可走。象今日之“小沈阳”,大概早就偷着学赵
本山了,至于他在台上诳言“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那是忽悠人的。
至于有人循规循到一生都在步别人后尘,那也只好为之遗憾了。
《列子?汤问》里讲过薛谭学讴的故事。薛谭向大师秦青学声乐,先自以为学成,他就
辞别老师想下山回家,是秦青“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绝伦技艺,把薛谭留住了,薛谭这
一留下,竟终身不敢言归。故事给我们的隐性猜想与感悟较多,学得再像老师,他终究“秦
青第二”。学艺的后半程就应该勇于创新。能各领风骚者,方算得真英雄。“青胜于蓝”者,
贵在人无我有的新元素。
我有位教中学语文的同行密友,彼此闲谈中,我常表示十二分地服膺前辈语文教育家×
×、×××、还有×××等大师级的人物。这位朋友抿唇笑曰:“书呆子啊!你说的尽‘王
杨卢骆当时体’嘛,现在城乡各地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苦不堪言,业内权重人物不断呼吁:
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要做好“减负”、“增效”的大课题??你不想想,当今,应试教育
的引擎快把基础教育的列车拖进无边的沼泽国啦,你我还能对当代哪位教育家崇拜得起来
呢?”
我纳闷道:“你老兄以前比我还要崇拜××、×××名师啊!当初,你学他们的教学风
格曾让我私下好佩服啊。”
朋友一脸无奈,却又喃喃自语道:“不过,我当下正在探索属于我的“独一”教学理念,
我现在上完课文以后就是不布置语文作业,我的学生作业全部“前移”了,学生只要将篇篇
课文好好写些“点评”意见,这比过去对付作业的心态要好一些。我正在尝试我的“新语文
考试”的改革。暂泄露一点‘绝密’给老兄听吧:我考一篇文章,必定要求学生写统一角度
的点评意见一两处,这叫‘规定动作’;还有‘自选动作’,就是学生对文章自评若干处。
以后,我要让考试院的命题专家受我的启发而彻底地易弦更张!”
我听得眼睛直愣:“怪!怪!怪!你真是我们语文教师队伍里一个‘另类’”。
今天,看到沪上考“郑板桥的书法”作文考题,我情急难抑,拨通朋友的电话,想顺便
拿这位教师队伍里的“新版郑板桥”开涮一下。
不料同行老兄的一语竟让我醍醐灌顶:“请别跟“小作坊”的试验者过不去好不好啊?
我现在‘小巫’都算不上,你怎能不首先想到为咱们国家描绘创新发展蓝图的那位总设计师
呢?”
——哦!他讲得太好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乃今世之功勋最高的“独一”,
难怪西方世界走资本发展正统模式的国家至今看我们仍不顺眼,还是不想承认我国“完全市
场经济国家”的地位。料想其他欠发达的别国也不敢轻易照搬我们的模式去做吧。放低眼界
看,如同我耳闻同行老兄“点评式教学法”的“独一”,“点评式阅读考试”的“独一”。
我承认私下羡慕不已,可就是学不来。
光明中学高级教师 邓新华
隶书的浑厚,楷书的工整,行书的流畅。独一无二的“板桥体”,正是取这三体之所长,
貌虽“非隶非楷,非古非今”,神则亦隶亦楷,亦古亦今。细细品味板桥先生的书法之道,
使我想起与之同理的文化之道、办学之道、建国之道。
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几个国家的人在一起聚会,日本人谦恭地捧上淡薄的清酒,法
国人骄傲地拿出名贵的白兰地,俄国人豪爽地放上烈性的伏特加,中国人自豪地摆出醇香的
茅台。只见美国人拿出一只空杯,将清酒、白兰地、伏特加、茅台先后倒入杯中,然后举起
杯子幽默地说:“这是我们美国的鸡尾酒!”好一个“鸡尾酒”,它 “非清非白,非伏非
茅”,但它又有着各种酒的味道和特点,在日后的酒文化中独树一帜。我想,美国人的这种
博取众长的思维和做法,对于这个移民国家的后来居上,应该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吧!
我国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任北大校长时,大胆地提出“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
他认为北大是高等学府,不是党派和社团,应该为学术而学术。不论一个人的政治派别、政
治主张怎样,只要他在某一个专业有特长,有地位,就聘用他;也不搞论资排辈,不论老少,
能者为师。正是由于蔡校长的兼容并包,才有了陈独秀、鲁迅、梁漱溟、陈寅恪等信仰不同、
学历不同、经历不同的知名学者同校任教,才有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才有了
北大作为中国最高学府的崇高地位。
今年是祖国成立六十周年。新中国成立之时,共和国的缔造者们并未照搬某一国家的国
体、政体。中华人民共和国“非苏非美,非英非法”,她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博取各国的治国所长,兼容各国的发展经验。六十年的建国实践,特
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伟大成就证明,中国人民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如果现在还有人对此
怀疑和反对,必将遭到国人之愤,板桥先生的不屑。
博取众长,兼容并包,是成就“板桥体”的书法之道,也应该成为我们的为人之道,处
事之道。
在博物馆的书法展览中,我被那些极具气韵的展品震住了,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突然
间一幅作品映入眼帘,它单个字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却别有味道,形神俱佳。我有些看呆
了。
“那是郑燮的字。”一个沉沉的声音。我转过头去,是一个笑眯眯的老爷爷。
我禁不住感叹道:“这字太美了,虽然不似柳体欧体的正统,但不妨碍它独特而一体的
美,真不愧为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之作。”
老人笑了起来:“这就是中国和而不同的大智慧啊。单是从一副小小的书法便可看出。
每一个字歪歪斜斜,似乎并不美观,但将其融为一体,却具有极强的包涵一切,蕴藏万物的
能量。”
“这是一种具体意义上的大同,即容纳一切不相同的和吧,”我说道,“这种和不是强
制所有事物的同一,反倒是名美其美,美人所美。”
老人点点头,指着面前一幅幅作品:“你看,板桥的字,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
中华智慧又何尝不是如此。它从没有具体的范式,没有统一的索求,古人将他们的智慧,放
开于我们面前,任由我们一窥其所有,将各种文化,各种元素吸收并存于其中,最终臻于一
种和的境界。看看你眼前每一幅传世佳作吧。每一幅都拥有其特殊的韵味,即使如板桥这般
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也是脱胎于最本源的精神。”他突然停下笑笑,“大概从仓颉造字就
赋予了这种能量吧。”
我思索着,说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个人应该也是如此吧。只有获得
和的力量,才能如此地将个性极强的字,幻化为一体。和而不同,就意味着存在不同,不,
必须是不同,只有如此,才能不刚愎自用,局限于自己狭小的空间内,看不到一切,也没有
气度感受这一切。”
“所以有人说郑燮的书法是不可无一,也不可有二的。”老人回答道,“他便是那个唯
一,便是那个不同。你看看那些大家的字,金农、八大山人、张旭,狂放与收敛并存,刚健
与阴柔并存,看似如此个性鲜明,但他们同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个脚印,一脉相承。中国文
化以其独有的气度包容着这些匠心独具的存在。”
“和而不同,我从没如此认真地思考过这样一幅字画所藏有的智慧。”我感慨道。
老人拍拍我的肩:“中华智慧从来不是什么虚幻的东西,它早已渗入每一个具象之中了。
你好好看看。”
我沉浸于那黑与白的交替之中。当回过神时,转头再寻,老人已不见踪影。
作为考场作文,本文最为人激赏之处在于思想上的理性思辨、文化思考以及行文
上收放自如的对话形式的成功运用。题目“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显然是准确把握材料,
进而凝练升华思维的成果。作者就字说人,就事论理,层层推进。起笔从“板桥体”说起,
中间以修身、做人承接与延伸,结尾再以文化特色加以归纳和概括,这就将“和而不同”的
真谛阐述透彻了:承认差异,包容个性,走向大同。文章运用对话体,或总或分地将具象的
材料与抽象的事理结合在一起进行论述,较好地达到了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的论述要求。
当然,文章如果能将视野再扩大一点,就显得更加厚实了。
上海师大附中高级教师 谭荣生
人常说隶书给人的感觉太张扬,而楷书给人的感觉太拘泥。而聪明的郑板桥将隶书与行
楷相结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板桥体”。歪歪斜斜而又错落有致,实属妙哉!有人说,这种
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实为有理,我颇有同感。不仅是书法界还是我们的社会,不
是缺乏“郑板桥”,就是“郑板桥”仿品太多!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板桥体”,需要创新,
而不是泛滥的空壳。
幼时学习书法,前期都是以临摹为主,刚开始练得很辛苦;直到后来,我才深究其意。
原来,学习别人的字体与风格是难,特别是要将那种字体与自己思想情感甚至你的笔法融于
一体,然而,真正的境界在于练就你自己的风格,这就是难上加难。学习多年,我仍还未成
气候。因此甚是佩服郑板桥这类的先驱。然而,现在书法界中许多自称“书法家”的人,其
实也与我的处境一样尴尬,只不过他们的“火候”比我更深罢了。其实也缺少了他们的“个
性”。他们的“描摹”虽能形似,却不神似,也验证了“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道理。又
岂止书法需要“板桥体”,我们的社会也需要其注入。
在我们的作文界时常会闹出两个字“抄袭”。如今书籍泛滥,人人都是“作家”,人人
都可有一两本“著作”。然而,却有大部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实为狼狈。他们把名家的
珍品抄袭一番,汇就一本书,却弄得个四不像。所以说,真正有价值的、意境高的你也抄不
像,不如开创自己的品牌,自力更生呗!
且说最近红爆一时的小沈阳,大家都被他的搞笑天赋所吸引。小沈阳却实在是别出心裁,
独树新枝,但是小沈阳可有一,却不可有二。有一,可谓之新潮,有二,有三则不然,不仅
大大削减了其新意,还大大降低了整个社会的审美情趣,这可就不讨好了。因此,无论怎样,
我们的社会都需要“板桥体”,需要注入新的活力,更丰富的元素,就像字体一样。
“板桥体”不仅有助于社会的发展,也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既不可太张扬,也不可太
拘泥,要将隶书与行楷相结合,才适度、中和。要根据自身条件,打出自我的天地,勇于创
新,塑造独一无二的个性。
放眼未来,希望我们的社会将会有更多不同的“板桥体”,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
复制的。轻松舞出自己的舞台!
考生对材料的理解紧扣提倡创新、发展个性这一主题,足见其有阅读提炼能力。
开篇对楷书和隶书特点的评价,自然引出作文材料,足见其对材料的处理能力。正文由“板
桥体”的“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说开去,写到了幼时学习书法“描摹”的感受、写作界的
“抄袭”、小沈阳的搞笑新潮,这一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议论,足见其有认识事理的思想
素质。
虽然语言表达尚待锤炼,但作为考场作文功底可嘉。
上海市位育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国庆波
去黄山旅游,总会对那怪峰孤松遐想万千,等到我亲眼见识到了,不免心潮澎湃,大呼
壮丽——那孤松,曲曲折折,似老者的脊背;那危峰,亦崎岖险峻,有欲倾之势。两个个体
本身都算不得美,却在相融中构造出了清雅高绝的图景!
一些个体,它们本身或许有特点,略有不足,但他们未曾勾心斗角过,未曾针锋相对过,
在如斯的统一中,倘若你以总体之角度观之,竟是别样和谐。走下黄山,我不禁陷于了思考。
是的,如果你是求个体的方正,那么最终所得可能仅仅只是一潭死水,茫然而无趣。君
不见,明清王朝盛行的八股文吗?八股文根本不讲求相融,不讲求文章总体的韵味,它只求
圣人之气,只求体制规范,每一字的方方正正,这种是偏安一隅的排他性,最终让文字失去
了它原有的重量与美感,更让明清王朝裹足不前。
我想,真正的大美,绝不应该如此!它应当是支点的寻觅,是元素的交融,是单一的颠
覆,更是和谐的统一。
个体的波澜不惊,甚至旁逸斜出,却是在同一后成就整体的云蒸霞蔚,别样风采。郑板
桥先生曾说:“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他也正是这样诠释自己的书
法。用隶书参以行楷,成就了和谐的同一,成就了“板桥体”的艺术高度。这样的例子还有
很多,以前读何立伟先生的《日月盐水豆》一文,不仅为他文章中的文白兼用所叹服。文言,
精巧而意赅;白话,又不失抒情之美。也许仅取一者,会令文章或大腹便便,或词肥意瘠,
但两者的兼用却令整篇文章彰显了别样的韵致。
非独文学如是。荣格说:“文化最终沉淀在人格上。”我想,我们的内心中或许也要依
靠无数不调和因素的融合,才能更为饱满。“我的心里又猛虎在细嗅蔷薇。”这是诗人萨松
的诗句。猛虎不免生猛,蔷薇过于柔韧,倘若两者并参,方为丰满而浪漫的人性啊!就像李
易安,既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女儿情态;亦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的气贯长虹。她的人格,非婉约,非雄健,而是两者兼具的浪漫,是令人怀想千年。
道与万物参,万物的和谐统一,方早就世间大美。回首,我再看向那抹遒劲的孤松,再
看向那面绝然的峭壁,在夕阳下它们长久地融为一体,错落有致。我释然。
此文有清晰的文脉、充实的内容以及富于文采的语言表述。文章由个体与整体的
关系谈起,引申到文学的和谐统一,再到人格的和谐统一,脉络非常清晰,而且视野也有愈
加开阔之势。所选用的素材无论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都因巧妙的点化而给人耳目一新之
感。
不过,考生虽然写到“非独文学如是”,但在具体谈论“人格的和谐统一”这个问题时,
却依然停留在文学作品的展示与分析上,而对作家的人格结构缺乏有针对性的分析,这样,
文章就显得有些单薄了。
上海师大附中语文教师 张艳
郑板桥的书法之所以闻名,被称为“板桥体”,是因为他的作品有它自身的特色,是独
一无二,无可替代的,设想郑板桥当初如果只是用隶书或行楷,即使模仿名人的笔迹再出色,
也不会在书法界有如此大的成就吧!
例如现在经营餐饮业,竞争很激烈,随时有被时代淘汰的可能性,据网上统计,业绩好、
受顾客欢迎的,大多数是主题餐厅。有在一片黑暗中进食的餐厅,有专门以白领女性为顾客
的餐厅,考虑到白领女性的烦恼,特地提供免费营养减肥套餐,并提供一次性拖鞋,除去她
们穿高跟鞋的不适。这些餐厅之所以能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保持较好的业绩,因为他们的主
管经营有道,知道如何突出店中的特色,迎合顾客的需要。
又如英国十六、七世纪的著名画家乔治?摩兰,他的油画作品起初被当做贡品运往中国
的时候,人们以为远看还行,可近看一无是处,只看得见一片片的颜料。正是因为这种特色,
他的油画作品还是渐渐别国人所接受了,甚至以有他的作品收藏为荣。
其实,我们自身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由于现在上海着力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因此今年财经大学、海事大学、
海洋大学都非常热门,许多人是有从众心理的,即使自己的孩子不喜欢,也硬逼着他们填上
这所学校。我认为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当我们自身的特色和别人的特色一样时,那也就
不可称其为“特色”。反之,只要根据自己喜欢的专业来填报学校,即使这门专业是冷门,
只要自己有兴趣,就可以学得很好,说不定毕业后会成为各公司争夺的人才呢!
做人也是如此,有谚语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只要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
值得去做的事,那就放手一搏,努力去做吧,又何必在意别人的眼光呢!活出自己的特色就
好。
但特色并不等于个性,在做任何事之前,要考虑是否侵犯了别人的利益,要在法律允许
的范围内。
培养出属于自己的特色,我相信可以活得更精彩,生活也会充满乐趣。
由“板桥体”而悟出特色与成功的关系,算是抓住了材料的要领。由餐饮到艺术,
从学业方向到人生道路,在朴素的口吻与语言中,话题得到自然贴切的引申。这让我想到了
一句俗话:是金子总会发光。其实,也许我们并不是惯常意义上的金子,却也可因自己的个
性与特色而具有了超乎寻常的价值。在今天这样一个倡导多元、高扬个性的时代,本文阐述
的道理显得亲切而可信。
除了倒数第二段略显多余,本文在整体上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在众多华丽的高考作文
之中,此文倒也不减光彩。
上海师大附中语文教师 张艳
“板桥体”看似单个字形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如果有人因此而
羡慕郑板桥的成就,想借模仿他的风格来出名,那么他必定会走入一条死胡同。因为有人说,
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说“不可无一”,是肯定了“板桥体”独特的艺术价值
和不朽的艺术地位;说“不可有二”,则揭示了艺术创作中的真理。正如贾平凹在信中对小
妹所说:“对于大师,你只能学习,不能效仿。”
“板桥体”与“扬州八怪”的其他艺术风格的诞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在那
个压制人才发展、摧残人才天性的清王朝,“扬州八怪”用一种不合乎世俗审美标准的艺术
风格,表达自己的人格理想、高尚情操,是对自由的追求,也是对于权贵的蔑视和抗争。可
以说,“板桥体”的“非隶非楷,非古非今”是挣脱束缚,思想和心灵获得自由的象征,这
也便是郑板桥作品的韵味所在。后人如果模仿“板桥体”,只能有其形而无其神。这样的作
品,当然“不可有二”。然而,许多人并不信奉这个原则。当文学与时尚产生了关联,似乎
文学创作也能产业化发展,作家也能按一个模子批量生产了。书店里,占据“畅销书架”的
一会儿是悬疑小说,一会儿又是通俗哲理。花样总在翻新,却大都千篇一律。那些书虽畅销
一时,不久却被遗忘在角落,蒙上尘垢,挂上蛛网。一位名人说过:“所有的价值最终都只
剩下时间。时间会滤去所有跟风的作品,最终只留下一部或几部体现时代精神,关注人类和
人生的作品。”
这么说,我们是否就不要学习他人的作品了呢?当然不是。那些肤浅的跟风之作,正是
因为对文化艺术传承、研究不够,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落于俗套。因此,传承是文化生存
和发展的基础,创新则为之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不仅艺术创作如此,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许多方面,都要传承与创新并重。改革开放后,
我国与外界的科技、文化等交流频繁,汲取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尝到了甜头。但是现在,我
国的创新实力却比较薄弱。前几日的《文汇报》上说,上海的服务业管理照搬制造业管理模
式,阻碍了服务业起舞。在此,制造业管理模式也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吧。有变通
与创新,才有突破。
不论从事什么行业,我们都要广泛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并充分认识自身特点,选择正
确的发展方向,勇于创新。传承与创新并重,是科技和文艺等发展的根源。
“传承与创新”话题的归纳,把握住了材料的精髓。论述中的逻辑性和思辨色彩
也让人称道。文章首先诠释“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内涵,这既让论题明确而集中,
巧妙地揭示板桥体的“独特”和“不可重复”,又让阅卷者能很快抓住作者的思路和见解,
在自己与读者(阅卷者)之间找到对话的基点。接着,文章采用追根溯源的写法,一针见血地
指出“板桥体”的精神实质是“挣脱束缚”,让“思想和心灵获得自由”,这就使立意显得
厚重。同时,作者将思维转向现实社会,显示出可贵的“文章合为时而著”的意识。当然,
最值得称道的是对“传承与创新”的辩证论述。考场上有这种思辨色彩的论述,难能可贵。
如果文章继续深挖传承与创新的方法,则会更有深度。
上海师大附中高级教师 谭荣生
诗人在字里行间融入自己独特的思考;画家将自己的心绪一览无余地泼洒在纸上;书法
家在蕴气与纵神的笔锋中挥洒新鲜的墨痕,于是中华民族的艺术史繁荣空前,每一次的发展
与改变都为其写上独特的一笔。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形成了非隶非楷,非古非今的板桥体。我想如果他只是一
味仿造仿古,那中国书法史上如何留下这一个竹痩我瘦的郑燮啊!而同样如果没有非常的眼
光来捕捉欣赏,如何留得下这非常的艺术瑰宝啊!
但遗憾的是,现在的艺术已少能以非常的形态现于世人,而是由于缺乏非常的眼光而溃
于芸芸众生之中。
当张晓刚的当代派画作以四千万的高价易主时,鲜花掌声,闪光灯不绝于世;但当经济
寒流侵袭世界之时,当代艺术家们纷纷落马,于是评论家们的奚落声,嘲笑声又铺天盖地而
来。看到这里,我不禁疑惑,评判欣赏艺术的尺度究竟是什么?对待这样的新兴当代艺术究
竟应以什么样的态度?
我们看到,在这样一种非常艺术形式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时,人们称之为创新,而当其
行情一落千丈时,人们称之为幼稚。我想判断艺术价值的标杆不应是行情,特别是这样一种
非常态的艺术。这些年轻的艺术家们在临摹名家之作后,大胆地将自己对于宇宙人生的理解
与对艺术的感悟融入其中,开创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其勇气可见一斑。无论这样的艺术是
幼稚还是创新,抑或是媚俗或深刻,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至少他们经历过,痛
苦过,快乐过,伤感过,这不是用一句值钱或不值钱所能涵盖的。
这种非常艺术需要非常眼光,所谓独到眼光是不以守旧的眼光观艺术的行情。但有一些
人却是以传统的艺术思维去思考当代艺术,没有看到当代的艺术中所有的发展与创新,或一
味逐求商业利益,而使一些优秀的新形式艺术埋没世间。
如今,人们应该做的是不再以功利的方式看待非常艺术,而非常艺术则应以更成熟更严
谨的状态面世,创造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派,不再让其它非艺术的因素左右我们的思想。艺术
是独一的,同时又是有共性的。
生活需要创新,科学需要探索,中国的艺术同样亟待注入新鲜血液。当代书法家在熟练
永字八法后,迫切需要的便是对于艺术、人生、世界、宇宙的思考和感悟,同时也要有一股
不媚俗的勇气。
该考生作文有三巧:一是拟题之巧,紧扣材料主旨——有独特之感;二是开篇之
巧,通过对三种艺术的独特风格的描述,得出对独特艺术的价值判断——有乐读之感;三是
辨析之巧,对“非常艺术需要非常眼光”的关系分析后,得出“生活需要创新,科学需要探
索,中国的艺术同样亟待注入新鲜血液。当代书法家在熟练永字八法后,迫切需要的便是对
于艺术、人生、世界、宇宙的思考和感悟,同时也要有一股不媚俗的勇气”的结论——有顿
悟之意。
如果该考生能跳出就书法艺术论书法艺术的思考范畴,则会更增添析理的深度。
上海市位育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国庆波
作文九:《2009年高考作文》2000字
湖北 2009年高考作文题目:
半命题作文
站在 ____门口
江西高考语文作文题:
以一个社会热点,作为评论的中心 --兽首拍卖,要求写一篇议论文。
福建 2009年高考语文作文题:
这也是一种 ___ 命题作文
安徽 2009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生活给我智慧
山东 2009年高考语文作文题:
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 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又成为历史的见证。
请以 “ 见证 ”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 2、自定立意。 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4、文体特征鲜明
上海 2009高考语文作文:
郑板桥相关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
郑板桥是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 扬州八怪 ” 之一。他自幼爱好书法,立志掌握古今书 法大家的要旨。他勤学苦练,然开始时只是反复临摹名家字帖,进步不大,深感苦恼。直 到后来醒悟到:书法贵在独创,自成一体,老是临摹别人的碑帖,怎么行呢?从此以后, 他力求创新,摸索着把画竹的技巧渗在书法艺术中,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 板桥 体。
根据这段材料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 800字。
北京 2009全国高考作文题: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四川 2009全国高考作文题:
熟悉
湖南 2009年高考作文题:
踮起脚尖 ……
浙江 2009全国高考作文题:
绿叶对根的情意
全国 I2009高考语文卷作文题:
小动物学游泳材料
全国Ⅱ 2009高考语文卷作文题:
根据英国科学家道尔顿的妈妈色盲的小故事,自拟题目。材料一:在一个圣诞节前夕,道 尔顿给他的妈妈买了一双 “ 棕灰色 ” 的袜了做为圣诞节的礼物。当妈妈看到袜子时,感到袜 子的颜色过于鲜艳,就对道尔顿说:“ 你买的这双樱桃红色的袜子,让我怎么穿呢? ” 道尔 顿感到非常奇怪:袜子明明是棕灰色的,为什么妈妈说是樱桃红色的呢?疑惑不解的道尔 顿拿着袜子又去问弟弟和周围的人,除了弟弟与自己的看法相同以外,被问的其他人都说 袜子是樱桃红色的,道尔顿对这件小事没有轻易地放过,他经过认真的分析比较,发现他 和弟弟的色觉与别人不同。原来,自己和弟弟都是色盲。道尔顿虽然不是生物学家和医学 家, 却成了第一个发现色盲的人, 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为此他写了篇论文 《论 色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提出色盲问题的人。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又把色盲症称为 道尔顿症。
材料二日本安藤发明方便面二战后,日本食品严重不足。一天,安藤百福偶而经过一 家拉面摊,看到穿着简陋的人们顶着寒风排起了二三十米的长队。这使他对拉面产生了极 大的兴趣,感到这是大众的一个巨大需求。 1958年春天,安藤百福在大阪府池田市住宅的 后院内建了一个 10平方米的简陋小屋,找来了一台旧制面机,然后买了面粉、食油等,埋 头于方便面的开发。
功夫不负有心人 安藤百福设想的方便面是一种只要加入热水立刻就能食用的速食面, 他开始研究时完全处在摸索阶段,早晨 5点起床后便立刻钻进小屋,一直研究到深夜一两 点,睡眠时间平均不到 4小时,这样的日子整整持续了一年。后来,安藤夫人做的油炸菜 肴启发了他。油炸食品的面衣上有无数的洞眼,这是因为面衣是用水调和的,其中的水分 在油炸过程中会发散掉,形成 “ 洞眼 ” ,加入开水就会变软。这样,将面条浸在汤汁中使之 着味,然后油炸使之干燥,就能同时解决保存和烹调的问题。于是他很快便拿到了方便面 制法的专利。
抓住稍纵即逝的灵感 1966年安藤百福第一次去欧美视察旅行, 当他拿着拉面去洛杉矶 的超市时,他让几个采购人员试尝拉面,他们没有放面条的碗。找到的只有纸杯子,于是 把面分成两半放入纸杯中,注入开水,他们用 *子吃着。吃完后把杯子随手扔进了垃圾箱。 安藤恍然大悟,脑子里就有了开发 “ 杯装方便面 ” 的构想。在一次从美国回国的飞机上,安
藤发现空中小姐给的放开心果的铝制容器的上部是一个由纸和铝箔贴合而成的密封盖子。 当时,他正被如何才能长期保存这个问题困扰,想找一种不通气的材料。杯装方便面的铝 盖在那一刻就这么定了下来。
材料三:
一个美国农民穷的没饭吃,只好去给当地的一个富翁打杂。一天夜晚他借着身旁的煤 油灯的微光洗衣服,不小心把旁边的煤油灯打翻了。把那昂贵的礼服弄脏了,女主人知道 后非常生气,扣掉了这个农民两个月的工钱。从此这个农民把这件衣服挂在窗户上,每天 起床以后看它一眼才开始新一天的工作,以示工作不要马虎。二周之后的一天,他起床以 后照常看了衣服一眼,但他发现被煤油弄脏的污点奇迹般的消失了。
海南 2009年高考作文题:
诚实善良
宁夏 2009全国高考语文卷作文题:
以善良为题写一篇作文
辽宁 2009年高考作文题:
名人做广告代言,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请选取一个角度, 根据材料自拟题目作文, 不少于 800字。
重庆高考作文题:
我与故事
天津 2009年高考作文:
我说九零后
陕西 2009年高考作文:
小动物学游泳材料作文(详细)
作文十:《2009年上海春季高考作文:心中那盏灯作文上海》1000字
2009年上海春季高考作文:心中那盏灯作文上海
上海 春季 高考 作文
2009年上海春季高考作文:心中那盏灯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盏灯,或明或暗,它代表着每个人心中不同的想法,点亮人们心中的思维火花。我并不讨厌两盏昏暗的灯,他们只是缺乏自信,我却也不是那最亮的等,对事没有如此大的干劲。我最为欣赏的却是那盏略暗的灯,那是一种谨慎,也是一种勇于尝试的品性。
问自己“可以做吗,”这也许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但也是一种自我警省。毕竟世上还有善恶之分,在做一件事情前,是应该考虑一下事成之后的结果。等考虑清楚后,我们就能做出决定。若是肯定的答案,我们就应该试着去做,即使没有成功,但你至少尽力去做了,将来也不会有什么遗憾。若是否定的答案,那就不要再想了,抛弃这个想法吧~我希望自己心中能有一盏略暗的灯,能在我做每件事前,点醒我去思考,而不是盲目行动,以免发生不愿看到的结果。
我想大多数科学家心中应该有两盏灯吧。那盏最亮的灯,点亮了他们的想法,让他们有所创造和发现。而那盏略暗的灯,则试试警示他们再研究过程中要严谨,不能掉以轻心。同时这盏灯也给予他们勇于尝试新鲜事物的勇气和信心。美国发明家贝尔,通过和助手千百次的尝试,并且不断改进,终于发明了电话,方便了人们的通讯。诺贝尔为了不影响周围居民,曾住再一艘小船上,独自研究炸药。他知道炸药一个爆炸有多危险,所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谨慎。最后终于在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的失败后,发明了炸药。这为人类开山凿路带去了大大的便利。所以心中只有那盏最亮的灯是不够的,那盏略暗的灯,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最为欣赏那盏略暗的灯,因为它没有后两盏灯的颓废和放弃,也没有最亮的那盏那样耀眼,锋芒毕露。我喜欢那种做足准备,有过思考后的行动,这比一想到就做的成功率要高。最亮的灯往往照亮了人们心中的思维,但同时也容易让人看不清事情的真相,被这种“有了好点子”的喜悦冲昏了头脑。而那盏略暗的灯正起着冲淡莫名兴奋的作用,它让人能够冷静下来思考,帮助人们更好的完善自己的计划和想法。
每个人心中都有盏灯,它会指引我们走向不同的道路和方向。即使你心中的灯不够明亮,也别丧气,只要你想,你心中的灯就会变亮。我喜欢自己心中那盏略暗的灯,虽然不是最亮,却是最令人安心和踏实的。
>>>>这篇文章来自,无忧文档,.5udoc.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center>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2009年上海秋季高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