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关于薛宝钗的候选》2300字
关于薛宝钗的候选
关于宝钗待选的事情,曹公写得很含糊,我想最本质的原因,就是曹公不想针砭时弊,不想惹祸上身。唯恐他人说他是影射什么,比如拿宝钗的候选影射当朝皇上选妃,以宝钗的落选影射当今才选中的舞弊现象,那他就真的吃不了兜着走了。所以曹公只是提了一笔,告诉你有这么个事,既没说她落选,也没说为什么落选,更没敢再提是不是又一次参选,是不是一直在参选,等等,都不敢多说,只让你自己琢磨。
其实,宝钗到底是不是一直在待选,对于待选一事她是怎么想得,从她数年来的诗句就可以看出来。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中,大观园里第一次建立诗社吟海棠诗, 薛宝钗夺了魁,她的诗句中有这样一句,“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这是非常大气大志的句子,白帝是神话传说中的五天帝之一,主管秋事,薛宝钗说要用清洁自爱,婷婷玉立的白海棠之仙姿回报白帝,焉知她说的不是待选一事?秋天的重阳节前后就是宝钗的待选日期,所以宝钗在这里以诗明志。
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宝钗的诗道出了她在重阳节前后第一次参选失利的事情和失利真相,被人顶替或者贿选考官以致于宝钗落选了。我们可以看原诗,
忆菊
蘅芜君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谁怜为我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回忆自己昔年在重阳节待选,曾经为了落选肝肠寸断,但是毕竟还是宝姐姐,自己安慰自己将来还有机会,下次重阳再战。)
画菊
蘅芜君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和上一首诗表达的意思相近,只是少了惆怅,多了坚定的意志和再战重阳宫选的决心)
最后一首咏螃蟹的诗,其实说的就是自己为何落选的事情,揭露当时官场的黑暗和被贿选的考官一手遮天的丑恶举动。
桂霭桐阴坐举殇,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尽管落选了,但是宝钗仍然一心一意想要在数年后重阳大选的时候再展平生之志,在拷问和责骂被贿选的考官的同时,宝钗还是安慰自己可以重阳再次待选。可见宝钗平生志向坚定,只愿在仕途经济的路上闯出一条通途来。彼时的宝钗还是比较单纯的,不知道才华可能不是主要决定因素,所以才会坚信仕途经济的学问,并坚持劝导宝玉。等有朝一日宝钗自己领略了所谓仕途经济不过是虚梦一场,那个时候的宝钗也就和黛玉心志合二为一了。
在第六十四回幽淑女悲题五美吟浪荡子情遗九龙佩中,又借黛玉的五美吟中和王昭君相关的一首,写到了宝钗的评论,也透露了宝钗对待选的最新态度
明妃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林妹妹写了五首诗,各有所指,这里宝钗独评了王昭君这一首,可知这是关乎宝钗的仕途命运,书中说,宝钗亦说道:"做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义,究竟算不得好诗。即如前人所咏昭君之诗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延寿的,又有讥汉帝不能使画工图貌贤臣而画美人的,纷纷不一。后来王荆公复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永叔有'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二诗俱能各出己见,不袭前人。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了。"
这一次,好像是宝钗又落选了,经过了两次落选,宝钗的内心发生了一些变化,最开始她认为她的第一次落选是因为考官被贿选了,或者是考官的主观错误导致她落选的。可是第二次落选之后,她不再这样想了,她觉得皇帝的选拔制度可能也有问题。宝钗确实是才华出众,智慧超群,但是她的美色一般,不算是倾国倾城。所以宝钗的落选,最初以为是考官是个贪官,她在咏螃蟹诗里也骂到了,可是现在看来,皇帝要选的可能也是绝色美女,自己落选另有他因。所以宝钗才会有这样一番议论。
不过宝钗是不是就此放弃了呢?倒也没有。你看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林黛玉重建桃花社的时候,大家一起填柳絮词,你看林妹妹那首就只是李清照似得凄凄惨惨戚戚,而薛宝钗呢?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蜂团蝶阵乱纷纷。”写出了每次参选时,参选者良莠不齐,考官正邪混杂,怪事出尽的情况。“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写出自己不愿意随波逐流,不肯甘于堕落。“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不管你们让我落选几次,不管你们怎么打击我,只要我还有资格参选,我就决不后退绝不气馁。“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句凄凉中有凌云之志。虽然年华易逝,一年一年待选失利,好像已经没希望了,但是我相信,总有好风频频给我机会,我终有一天会平步青云,实现平生抱负。
“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宝钗,一直在等待东风。她觉得自己已经准备好了,学识,智慧,才华,眼光,见地,都准备好了,只等下一次考试了。这一次,一定要平步青云,直上云霄。宝钗,岂是一般庸庸碌碌的女子?
在开篇第一回叙述贾雨村甄士隐的故事时,说到贾雨村有才学而无盘缠,无法进京赶考时,贾雨村也因为胸怀大志写过两句诗,“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这两句诗,分明就是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命运写照。林黛玉一生在茜纱窗下等待长辈将宝玉和自己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所以是“玉在匮中求善价”,而薛宝钗则跳出了男女之情的小圈子,希望自己抓住时机借到东风并青云直上,顶天立地,可谓“钗于奁内待时飞。”所以两个人志向不一样,命运也各自不同。可知林黛玉为何只是风露清愁的秋芙蓉,而薛宝钗却是群芳之冠白牡丹了。
作文二:《写薛宝钗的作文》11600字
写薛宝钗的作文
篇一:薛宝钗的悲剧
薛宝钗的悲剧
薛宝钗的命运也同林黛玉的命运一样是一个悲剧。自有《红楼梦》二百多年来,薛宝钗是争议最多的。我无意对薛宝钗作一个褒贬的评价,只想从薛宝钗的遭遇和命运来认识和理解她,或许能更好地认识《红楼梦》的伟大现实意义。
林黛玉是个为追求自由自主的爱情面丧生的叛逆女性。她的悲剧足以令人为之涕泪。而薛宝钗则是按照封建礼法的要求,规规矩矩作人而遭致不幸命运的封建淑女。林黛玉死了,薛宝钗活着却比死还难,其不幸同样令人伤悲。一个具有民主意识的叛逆性格的林黛玉被封建宗法势力所毁灭,提示了封建制度的反动;一个封建道德化的完人,却也遭到不幸命运,这就更深刻地提示了封建思想及其制度的没落和不可救药。伟大的曹雪芹,也许他本人并没有意识到薛宝钗这个人物重大现实意义,然而,无论对薛宝钗腐败的争议如何多,也无论批评家们对作家对薛宝钗的态度作何种理解,曹雪芹笔下的苍翠宝钗形象从封建制度本身提示其腐败,给封建礼教以最后的,致使的一击,这却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一封建的完人
如果说林黛玉是在恋爱,那么薛宝钗是在做人。薛宝钗的一生始终按照儒家的要求作一个封建完人。她主张男子应当读书世进,为国效忠;女子则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不应看杂书,以免移了性情。她在广告上处处谨慎,从无越轨之事。她残酷地抑制自己的感情,精细地处理着一切。元妃省亲时,要姊妹们作诗,她看到贾宝玉写了“绿玉”两个字,就提醒宝玉元妃不喜欢“红香绿玉”的字样,叫他把“绿玉”改成“绿蜡”。贾母喜欢热闹,看戏时宝钗就专点《西厢记》、《打山门》之类的闹戏。湘云请客又没钱,她就从自家店里要些螃蟹来开螃蟹宴。金钏挨打投井而死,王夫人心里懊恼,宝钗却解释说:“据我看来,她并不是赌气投井-------或是在井旁边玩,失了脚掉下去的-------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王夫人正为要赏一套装裹衣服给金钏而为难,宝钗立刻答应自己有两套新作的衣服可以拿来用,而自己是从不忌讳的。
宝钗不仅作事谨慎小心,能讨得很多人的欢心,而且善于避害。王熙凤是贾府独揽大权的女霸王,宝钗决不去碰她,使她在王熙凤的眼中是个“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人。凤姐病了,王夫人让探春管家,并让宝钗参加管理,这对宝钗来说是个难题。但她在探春把园子承包给几个婆子时,就进一步把承包方法加以完善,提出收入作为经管人的补贴外,还应分些给其他的婆子媳妇们,这样公家省了钱又尘粒得吝啬,其他未经手的人们得了利益,也不致抱怨或暗中破坏别人,于是各方面都欢喜感
谢服。作者称这是“小惠全大体”。宝钗从不说刺激人的话,从不做妨碍人的事,有一次她高兴扑蝶到滴翠亭下,听见亭子内小红正和另一个小丫头密商与贾云换手帕的事,她知道一时躲闪不及,便立刻装作来找林黛玉,巧妙地躲避了嫌疑。大观园人事复杂,情弊日多,危机四伏,宝钗地得清清楚楚,可她从不指责人什么。到了绣春囊事发查抄大观园,虽然例外地不抄她的蘅芜院,她却乘势假托母亲有病无人照看,毫无痕迹地搬回家里去住,从此再不回来。
薛宝钗的为人得到贾地上下异口同声的称赞。然而我们可以发现,她的主张、言行都有诸多矛盾之处。她反对女孩子看邪书,她却无年不知,什么时候《西厢记》、《牡丹亭》之类,她是从小看过的,而且熟记在心。主张女子无才便是德,她却才高八斗,无所不通,是唯一能和林黛玉比美、被宝玉称之为“无书不晓”的。她为贾母点戏以及金钏之死的一番话,都违反了她的真心,所以,她不是在做事,而是在做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宝钗是把封建的伦理道德作为自己行为
处事的规范,为了做一个封建的完人,残酷地抹杀着自己的天然本性。作者在开篇不久就说2说宝钗是“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言守拙”。
薛宝钗本也爱着宝玉,但拘于封建礼教,从不表现为黛玉式的热情。他有时帮助贾政以宝玉进行,致使宝玉骂她“好好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子,也学得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蠢之流”。宝玉和黛
玉在一起,她就装作没看见,低着头过去,把一颗心紧锁着,我们不难体会到宝钗的内心有一种无名的痛苦,特别是在她看到宝玉明显地向着黛玉的时候。宝钗本来也和黛玉一样关心着自己的爱情和婚姻,尽管用封建礼教强制压抑自己的感情,却也还是常常不自学地流露出来,表现为忘情。宝玉挨打,她第一个手托一丸药去看望,并且说走了嘴,透露了内心的疼爱之意。听到袭人说宝玉挨打与薛蟠有关,回到家里就向薛蟠大发作起来。薛蟠桃说她作事尽向着宝玉。有一次宝钗到怡红院,宝玉正睡中觉,她坐在宝玉床边,看袭人的乡工,顺手拿起蝇甩子替宝玉赶蚊子,我们难说她有心还是无心,难以分辨是矫情还是忘情。宝玉有一次因要看她手上的香串,视她那丰润白嫩的手腕发呆,使宝钗羞红了脸。宝玉要参禅,她就和黛玉、湘云一起联合作战,使宝玉收了痴心。然而,她是谨慎地做着这一切,从不露任何追求宝玉的痕迹,难为她小小年纪,有此良苦用心。
但是宝钗深知封建婚姻的。能否最后占用黛玉的关键,不在于宝玉的心向着谁,而在于贾府最高权力拥有者的心向着谁。薛宝钗的处事法则正好和她的爱情追求相一致,因而她能够处处按着贾母们的意愿行事,得到她们的欢心。如果说林黛玉是把自己的血和小只倾注向定语主一人,薛宝钗由是把更多的精力用在适应贾府主子们上面。她谨慎行事,欲擒故纵。然而她是封闭着自己的情思,蹂躏着儿女真情,是一种痛苦的追求,爱的扭曲。
三悲剧的结局
从宝钗的生活经历看,和黛玉一样,她是个悲剧色彩很浓的人手。她虽然有一个金锁,确定了她命定的婚姻,并且由于贾府最高统治者的裁决,得到了宝二奶奶的席位,但她始终没有欢娱的爱情。她永远不会消除宝玉对黛玉的爱,以及她同宝玉间的思想距离。宝钗希望她的丈夫是个能干的士途中人,而这种人正是宝玉所痛恨的“禄蠢”、“国贼”。宝玉所设想的爱侣应当浪漫多情,超凡绝俗,而薛宝钗却认为这种人是被浪漫传奇诱导坏了的女性。宝玉是个爱情至上者,而宝钗却专注于如何做人,与情人永远保持着距离。宝玉对宝钗的钟情是由于薛宝钗的美丽对宝玉的引诱,是潜意识中美和情的警扰,而不是思想感情深处的爱恋,正因为如此,宝玉说宝钗“入了国贼禄囊之流,而宝钗说宝玉是“无事忙”,“富贵闲人”。他们之间的思想裂痕是无法弥补的。林黛玉放任个性,只钟于爱情,失掉了婚姻,把自己推上了死亡之路;薛宝钗收敛修改,按照封建道德做一人个完人,得到婚姻,却失掉了爱情,同样把自己推上了可悲的结局。
宝钗在和宝玉结婚时的情景是十分难堪的。宝钗明知新郎爱的是林黛玉,却利用宝玉扮演的精神状态,冒充情敌去行结婚礼,内心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这时她已经身不由己了,按着她平时的品德,不应当承担这种可悲而双滑稽的角色,在封建掌权者们的操纵下,她只好承受着,这既符合她的行为法则,又与她一贯的自尊相违。请看结婚时的情景:
那新人坐了帐就要揭盖头的----------宝玉------------便宜走到新人
跟前说道
路:“妹妹,身上好了,好些天不见了。盖这劳什子做什么,”欲待要揭去,反把贾母急出一身冷汗来。宝玉又转念一想道;林妹妹是爱生气的,不可造次了。又歇了一歇,仍是按捺不住,只得上前揭了盖头; ------------宝玉一看,好象是宝钗,心中不信,自己一手持灯,一手擦眼一看,可不是宝钗么~-------------宝玉发了一回怔-------------自己反以为是梦中了,呆呆地只管站着。-----------两眼直视,半语全无。-------------凤姐尤氏请宝钗进入里间坐下。宝钗此时自然是低头不语。--------------宝玉悄悄拿手指着道路;“坐在那里的这一位美人是谁,”袭人半日才说道:“那是新娶的二奶奶。”---------------宝玉又道:“好糊涂,说‘二奶奶’到底是谁,”袭人道:“宝姑娘”。宝玉道:“林姑娘呢,” 袭人道:“老爷作主娶的是宝姑娘------------”宝玉道:“我刚才看见林姑娘了么,你死我活这都是做什么时候玩呢”--------------便宜也不顾别的,口口声声要找林妹妹去,---------------宝钗置若罔闻,也便和衣在内暂歇。
这就是宝钗所得到的洞房花烛夜,她用全力争取来的现实性,就是如此一种残酷的惩罚~婚礼后的几天,新郎昏迷不语更加严重,哭着要去和林姑娘列在一处。我们这位温柔敦厚美丽计策的薛宝钗随着的精神压力,心都揉碎了,她比昏迷的宝玉更痛苦。在她把黛玉的死讯告诉了宝玉,宝玉放声大哭错死过去又死了心一样麻木了好一阵,病才渐渐好转。只有这时,宝钗的才貌才又
对宝恢复了吸引力,夫妻间才得以圆房。但时隔不久,宝玉便冲破美貌的引 诱,伦理的高压,“金玉良缘”的命定,做出了果断的选择:你们不许我得到黛玉,我也不许你们得到我。没有爱情只有婚姻的薛宝钗名位是到手了,可是她却把自己的青春生命付与了一个出走的丈夫和一个遗留下的胎儿,从此过着孤独冷清的艰难岁月。这就是宝钗所得到的一切。作者不仅讽刺了封建的现世功利主义的智巧,同时也坞地提示了封建主义行将就木的命运,这就是薛宝钗提供给我们的《红楼梦》的伟大意义。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薛宝钗和林黛玉一样受害于封建的礼教和伦理道德,同样为爱情走上了可悲的结局,所以同样值得我们同情。只是因为黛玉之死令人感愤,人们就把对黛玉的同情转换为对宝钗的愤恨,而忽略了她同样也是封建主义的牺牲品。而加一部分人只重宝钗品格的实用性,没有看到宝钗内心的扭曲及痛苦。宝钗的形象是和黛玉正好相反的方面地而出,收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这种认识不仅可以较深刻地理解薛宝钗形象的意义,而且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作者“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的真意。
《红楼梦》中,“世外仙姝寂寞林”与“山中高士晶莹雪”是美的双璧。相对于黛玉的感性而诗意的美,宝钗的美是一种理性的世俗的存在。长期以来,在《红楼梦》所塑造的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中,宝钗无疑是最难定性的一个,人们无法简单的将她划入“好人”或“坏人”的行列。她既是“无情”的,也是“动人”
的。从“人”的角度讲,她遵从着她认可的道德、信念、理想,与时俯仰地活着。从艺术魅力上说,她性格的多面性引起了从未停止的争论,成为文学史上“反角正写”的经典。而从思想意义上看,宝钗的形象对整部作品主题的表现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宝钗动人的一面代表着世俗礼教“温情”、“美好”的表象,是极具诱惑力的。但读者可以通过宝玉对她由昵而敬之到弃之而去的过程,领悟到了所谓世俗理想的本质,在令人目眩神迷的表象背后,竟是如此的庸俗和冷酷。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是相当耐人寻味的一节。占花名儿抽签时,黛玉抽得一支“风露清愁”的芙蓉花签,芙蓉花也即莲花。宝钗掣得的是牡丹花签,诗云:“任是无情也动人”。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两种花来分别比喻两人呢,我们可以从宋代周敦颐所写的影响深远的《爱莲说》中找到答案:“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莲花与牡丹的这种对比正契合了作者对世俗理想的叛逆之心。宝钗代表着那个时代备受推崇的“美德”,她的广受好评,正如人们对牡丹的爱,是“宜乎众矣”。但作者对此却是不屑的,他独爱芙蓉花的真性情。所以,作者撇开了众多称颂牡丹的诗句,单挑了全唐诗中唯一说牡丹无情的诗来配宝钗,无疑是饶有深意的。
一、宝钗的“动人”
在“花招绣带,柳拂香风”的大观园,黛玉、宝钗无疑是美中
魁首。相对于“娇袭一身之病”的黛玉来说,宝钗的健康美又要略胜一筹。她“脸若银盆,眼若水杏,唇不点而丹,眉不画而翠”,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怪不得宝玉为她的雪白一段酥臂,竟然魂悠悠出窍,被黛玉讥为“呆雁”。曹雪芹把宝钗的美表现为一种雍容娴雅之美,倘以儒家的审美标准看来 ,代表的是一种温柔敦厚的人格理想,“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正与她的“安分随时”的性格相契合。
论才情,她也堪与黛玉比肩。黛玉是灵气充溢的“仙才”,而宝钗则是“全才”。她经史子集融汇贯通,诗词歌赋博采广收,甚至连《西厢》、《琵琶》“元人百种”也多有涉猎。她能随意道出《唐诗品汇总序》中的“杜工部之沉郁,韦应物之淡雅,温庭蕴之绮靡”来,谈论理财之道时又能顺口道出《朱子文集大全类编》之语。除此之外,她对画论也卓有识见,谈及颜料画具娴熟谙晓;医学药理知之甚笃,经验丰富言之成理,甚至于参禅悟机那一套也是了如指掌,可谓博学杂收无所不能。如此才情卓著,为她的“动人”凭添了优雅智性的神韵。
然而,才、貌并不是宝钗的最动人之出,曹雪芹要表现的,是这位“品格端方”女子的“人情练达”之动人。在这方面,率性而叛逆的黛玉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古语云:“事上谄者,临下必骄”,而宝钗竟可以两全,以至贾府上下,无有不说她好的。连深爱黛玉的作者也忍不住赠了黛玉一句:“莫怨东风当自嗟。”黛玉放纵着闺阁知识分子特有的感情,写诗作画,沉溺情感,一任自然释
放着她的性灵。而宝钗则秉持世俗的理智,谨守封建妇德,几乎放弃个人的感情和追求,尽心尽力地维持着那个时代贵族女子的正统风范,一步一步实现她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人生理想:夫有治国才,妻有停机德。这也是当时女性的最高人生理想。宝钗的所有人情练达都因这个最终理想而带了明显的功利色彩,将纯情少女本该有的朝气和灵性完全掩盖了。但在统治者眼里,宝钗的品行却是最合心意也是最动人的。
二、宝钗的无情
《红楼梦》中,黛玉是最为感性的人物,她游离于世俗之外,只管诗意的活着。而宝钗却是最理性的人物,她是现实的活着,努力于“做人”而非“做诗”。理性的冷静不仅使宝钗在 活 色生香的大观园兀显了“品格端方”的大家仪态,也给她笼上了“无情”的色彩。
宝钗的无情首先表现在对待自己的情感上。在第三十四回,她去探望受笞的宝玉,情切之下说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
就是我们看了,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得急了,不觉就红了脸。这处描写是最传神的。宝钗毕竟是个怀春少女,但她所接受的教育和行事哲学使她不得不将自然的情感****深深地隐藏起来。而潜意识中的至情所在,却不是森严的礼教和严苛的自律能抵制的了得,所以在某些场合,宝钗的真情就会不经意地流露出来。当然这种“失态”会很快被她根深蒂固的
理性发觉并制止。她惯于“装愚守拙”,“一问摇头三不知,事不关己不开口”,宁可泯灭自然天性,生生将自己变成一个随时俯仰,随俗媚俗的“木美人”。这般毁心弃性,丧失自我,已不是一句“无情”所能负载。它既是她个人人格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整个人性的悲哀。
在对待他人方面,宝钗的冷静与理智也很令人惊异。“悍妇”如王夫人,尚且对逼死金钏感到不安;无恶不作的“薛呆子”也对好友的”冷遁”感到伤心。而青春年少的宝钗在这两件事上的反应却是无比冷静,她没有表现出一点人性的怜悯和同情,只想着如何安慰王夫人,如何安顿跟随哥哥的家人。滴翠亭外,她以“金蝉脱壳”之计全身而退,远离了祸患,却是以牺牲无辜的黛玉为代价,让黛玉在一众下人中更失人心。如果说明哲保身尚有可原,这等损人利己行径已彻底暴露了她人性中虚伪冷酷的阴影。 封建礼教所期望她的以及她自己所追求的“完美人格”,在自欺欺人的鲜美外衣下,掩不住可怜而可卑的本质。
甚至对待自己的爱情,宝钗也能做到“无情”。她的一生并不是为恋爱而来,而是为一场理想的婚姻而来。所以在理智与情感的对峙中,她总能将情感掩藏在理智之下,呈现出“无情”的淑仪风范。世事洞明的她,早已看出宝黛之间的爱情,却仍能置若惘闻。她的确常常巧妙地排挤黛玉,但更多的是出于利益的考虑。在那场轰轰烈烈的骗婚闹剧中,她任由家长将嫁衣披在自己身上,居然没有发出一点声息。以至当她已身为宝玉的合法妻子,而宝
玉却以众所周知的方式怀念黛玉时,她所想到的也只是如何才能使他恢复正常的心智,以考取功名,让她得到梦寐以求的夫贵妻荣的结局。怎奈宝玉是情根深种,”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失去了人生最后的慰籍,他终于也遁却了红尘。留下宝钗,独自品味着“金玉良缘终悲苦 ,琴边衾里总无缘”的凄凉。
三、宝钗与黛玉、熙凤的对比
大观园里,最“动人”的莫过于钗黛二人。宝钗的美貌多才使人自然而然地将她与黛玉进行对比,但她以自己的“无情”区别于黛玉。如果说林黛玉体现了曹雪芹精神上的理想追求,薛宝钗便是他世俗理想的具体化。这样理解就能明白,宝玉爱黛玉而娶宝钗是必然的。钗黛两人性格的矛盾,实际上反映了作者内心的一种彷徨。一方面,他反叛自己出身的阶级,以及这个阶级所代表的道德观念。另一方面,他对这个阶级并非没有一点留恋。他在进退之间无法决断。只有当他终于挣脱了宝钗精心编织的温柔乡后,他的理想才能得到最终的升华。所以,宝钗的形象对作品思想意义的深化,起着比黛玉更为重要的作用。换句话来说,宝钗“动人”的一面越突出,宝玉最后取黛舍钗的思想意义就越大。
宝钗对旧式大家庭的管理能力和心计又会使人想到王熙凤。但宝钗又以她的“动人”区别于王熙凤。使宝钗这个形象更具魅力的是,她的无情并没有表现得像王熙凤一样****裸,她的冷酷与势利是完美地掩藏在大家闺秀的优雅中的。因此尽管她与王熙凤
有着许多本质相似之处,贾府上下却从来没有人拿她们对比。生长在类似的家庭环境里,使宝钗和凤姐一样,养成了算度精确的习惯。但王熙凤的目光显然要短浅得多,以致给人以吃人不吐骨头的恶劣印象,为自己种下祸根。
篇二:红楼梦评论略史薛宝钗
《红楼梦》中的一号女主角到底是林黛玉还是薛宝钗,百余年来争论不休,似乎作者曹雪芹在这个问题上也犯了难,所以才让薛林二人同处于一首判词,并列金陵十二钗之首。如果说林黛玉赢得读者的眼泪、同情、爱怜最多的话,那么薛宝钗赢得了什么呢,这个问题回答起来非常困难,因为对于薛宝钗的评论其两极分化尤为突出,可以说褒贬参半,而且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其评论中的政治色彩也极其浓烈。
薛宝钗在《红楼梦》中的出场是平淡的,可以说没有任何的光彩可言。出场的前奏竟然是她哥哥薛蟠的一件人命官司,随后她又以世代皇商之女,待选秀女的身份进京出场。朱淡文先生曾经说薛宝钗的出场:“没有神话,没有诗意,甚至也没有美的氛围。在她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世俗,那么平凡,却又笼罩着富贵豪奢的宝色金光。”(1)以极其现实的社会画面为背景引领主要人物的出场,在曹雪芹笔下薛宝钗是一个突出的典型,在这种没有美,没有一点神话般诗意的状态下,作者想表达什么呢,舒芜先生说,想表达的“只有封建主义的最粗恶最鄙陋的一面。”(2)然而从这种简单的看似没有光彩的场景中走出的一号女主角却引来了读者
之间太多的“口角是非”,研究者们对薛宝钗的评析主要集中在名义、外貌、性情、才学、为人处事、结局等九个方面。
(此文摘录于:马经义著 《红楼十二钗评论史略》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3年版)
在现实社会中,人名虽然只是一个代号,但是父辈在为我们取名的时候总会赋予一定的含义,从而寄托长辈们的希望与祝愿。《红楼梦》中的人名所包含的意思可谓丰富,大大超越了“代号”的范围,“薛宝钗”这个名字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评论者们对“薛宝钗”名义的解析,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姓名的字面之意。
宝钗姓薛,“薛”历来被认为是“雪”的谐音,作者曹雪芹在护官符“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诗句中也证实了这一点。谐音法是历来的红学评论者惯用的解析名义之方,所以洪秋蕃先生说:“薛雪也,有阴冷之像”。(3)然而谐音法也有它的随意性,例如和“薛”同音者不在少数,除了同“雪”音,还可以同“血”音,于是刘铄先生推测,曹雪芹将“贾史王薛”连起来,用谐音法重新组装就成了“明亡血史”(4),这无疑又落入索隐派的深渊了。
“宝钗”这个词,原本指的是古代妇女用的高档首饰,从字面上看有“珠光宝气”之意。然而作者用此为主要人物命名,有典故出处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从《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的情节所知,“宝钗”这两个字源于李商隐的一首诗词“残花啼露莫留
春,尖发谁非怨别人。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无日不生尘。”也有学者认为用珠光宝气的首饰为人名命名其中暗含着一种讽刺,阚铎先生就说:“簪即钗也,十二金钗,宝钗等等皆簪之意,瓶儿屡以金头簪赠人,玉楼之金簪,春梅之金头簪,皆钗之意,俗者为钗,雅者为黛。”(5)
对“薛宝钗”这三个字的理解,翟胜健先生的解析尤为新颖,他认为“薛宝钗”的本义应该指的是一种“仙草”。翟先生根据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诗经》,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以及《毛诗撰笺》得出“薛”是一种类似于“苹”的植物,而且还可以作为药材食用,所以“‘薛’字之本义,乃生长在‘高燥’之地的一种蒿草”(6)。又根据《本草纲目》中“石草类”的记载,得出“宝钗”也是一种草,全称为“宝钗石斛”,这种植物同样可以入药。一番细加厘剔,追根溯源之后,翟胜健先生总结道:“‘宝钗’系一种生长在高山山石间,‘茎似
小竹节’,‘状如金钗之股’的仙草。曹雪芹所拟‘薛宝钗’其名,即含有‘仙草’之义。”(7)
翟胜健先生为了支撑自己的观点,还在《红楼梦》文本中找出例子作为证据,例如,第五回的《红楼梦曲?终身误》中,称薛宝钗为“山中高士”。再有薛宝钗居住的院子叫“蘅芜苑”,她的雅号叫“蘅芜君”,“蘅芜”也是一种香草名。
第二:姓名的象征性。
对于薛宝钗姓名的解析,研究者们的重点落在了它的象征性上。
首先象征着薛宝钗的冰冷性情,因为薛宝钗所表现出来的“不干己事不开口”的处事作风,被很多读者认为是一种“无情”,而这一特点刚好和“雪”的冰冷性极其相似,又联系着“薛”和“雪”的谐音,所以薛海燕指(转自:wWw.bdFqy. 千 叶帆 文摘:写薛宝钗的作文)出“宝钗被誉为‘冷美人’和‘任是无情也动人’,足见‘雪’在性情上喻其冷静、理性乃至‘无情’。”(8)这一象征性被绝大多数的研究者们所认可。因为支撑这一观点的例证在《红楼梦》文本中非常多,例如薛宝钗所居之处像“雪洞一般”,吃的药物叫“冷香丸”等等。所以俞晓红先生说:“‘冷’是其‘无情’的基本色调;‘冰’、‘雪’的‘冷’与、‘洁’,正象征着宝钗的情感世界的‘冷’与‘洁’”(9)
其次象征着薛宝钗的道德品行。同样是一枚“宝钗”,有的学者看到的是世俗的珠光宝气,而有的学者看到的却是高贵的道德品行。徐景洲先生认为,薛宝钗的命名非常符合她的思想、性格、品行。因为薛宝钗具有封建社会贤妻良母所有的才德,“所以作者以古代妇女的代称‘钗裙’之首字‘钗’来命名之,又是妇女插于头顶之饰物,更可见其独占鳌头之意,这显然又意指薛宝钗为最符合封建礼教的妇女典型。又因为她所具有的才德,大则可以安邦定国,小则可以相夫
教子,在贾府的女性中,能力不让最为出众的凤姐,而才华则远高于其之上,故而以‘宝’冠之,意指德才压群芳,是钗(妇女)中的最为出类拔萃者。”(10)
第三:姓名的预示性。
很多学者认为,“薛宝钗”这个名字预示着薛宝钗未来的命运。“雪”虽然是纯洁、冰冷的代表,然而它还有一个特性就是遇热即化,一旦春暖花开就会消失无踪,所以宋淇先生说:“这暗示宝钗乃‘薄命司’中人物,虽然得嫁宝玉,可是宝玉有了娇妻美婢,却仍‘悬崖撒手’出家,到头来还是一场空。”(11)
薛宝钗的命运是和贾宝玉与林黛玉密切相关的,所以吴竞存先生认为“宝玉是合钗黛之名,??钗黛是分取宝玉之名”(12)。吴世昌先生根据中国古典文学中有关“宝钗”的典故推测,“宝钗”象征着生离死别。“宝钗”二字最早见于东汉秦嘉《赠妇诗》,诗人们常用“钗”为分离的象征,吴世昌先生以陆罩的《闺怨》,白居易的《长恨歌》为例证,最后得出结论:“说明在作者全书计划中,她是注定要与书中的男主角先结婚而后离异的。”(13)
(1)朱淡文 《薛宝钗形象探源》载于《红楼梦学刊》1997年 第3辑
(2)舒芜 《红楼说梦》人民文学出版社 北京: 2004年 P89
(3)洪秋蕃 《红楼梦抉隐》 原载于 一粟编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 中华书局:北京 1963年 P238
(4)刘铄 《红楼梦真相》华艺出版社 北京: 1993年 P136
(5)阚铎 《红楼梦抉微》 原载于 人民中国出版社编 《红楼梦考评六种》 人民中国出版社:北京 1992年 P81—82
(6)翟胜健 《薛宝钗姓名新解》 载于 《红楼梦学刊》 1998
年 第2辑
(7)翟胜健 《薛宝钗姓名新解》 载于 《红楼梦学刊》 1998年 第2辑
(8)薛海燕 《红楼梦:一个诗性的文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北京: 2003年 P183
(9)俞晓红 《任是无情也动人——试探曹雪芹笔下薛宝钗感情世界的发展》载于 《红楼梦学刊》 1983年 第4辑
(10)徐景洲 《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命名之寓意》 载于《阅读与写作》 1998年 第3期
(11)宋淇 《/font红楼梦识要——宋淇红学论集》 中国书店 北京:2000年 P358
(12)吴竞存主编 《/font红楼梦的语言》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北京:1996年 P20
(13)吴世昌 《红楼梦探源外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 1980年 P379
《红楼梦》中关于薛宝钗的外貌描写最集中的两处在第8回与第28回,都以贾宝玉的视角加以描写。两处分别写道:“(薛宝钗)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雪白一般酥臂??忽然想起金玉一事来,再看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对于这两处外貌描写,不难发现,文字几乎是相同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朱淡文先生说:“大概宝钗的容貌的确难以令人产生浪漫的想象,只能令
贾宝玉有这种最实际的感觉吧~”(14)
然而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薛宝钗是美丽大方的,所以徐子余先生认为薛宝钗的这种美:“不论是先天带来的还是后天造就的,所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都较小,具有长远的审美价值。”(15)换而言之,徐先生认为宝钗的美是一种绝对的
篇三:关于红楼梦的作文600字
关于红楼梦的作文600字 永恒的美丽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迷恋上了《红楼梦》,迷恋上了大观园,也迷恋上了那个孤芳自赏的林黛玉。 林黛玉,我该用怎样的词来形容她呢,孤独,清高,还是多愁善感,不够,这远远不够。林黛玉的身上有一种脱俗的美,有一种孤傲的美,更有一种别人没有的悲剧美。林黛玉的一生似乎就是一场悲剧,好像她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还泪”。她的一生在眼泪中度过,也许正因为这样,才越发深刻,越发动人。从此,我记住了这样一个卓然孑立的名字——林黛玉。 初读“红楼”,林黛玉吸引我的原因不是她的美,而是她的才,是她的诗。诗,好像对于她来说,是一日不可无的。因为诗表现了她崇高的人格和纯洁的心灵。在她众多佳作中,我最喜欢的莫过于《葬花辞》了。“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表达了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则是她坎坷生活的写照;而“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体现的却是一种磅礴的精神和崇高的人格。我不得不佩服曹雪芹,因为花的命运就是黛玉的命运啊~ 读过《红楼梦》的人似乎都这么认
为,林黛玉是个小心眼儿的人,她的眼里似乎容不得一粒沙,也听不得别人说她一点儿不好。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林黛玉不像薛宝钗那样讨人喜欢,但是她尊重每一个人,她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所以对待下人亲如姐妹,从不大声喝斥,而自从宝钗对贾宝玉予以训导、给予关怀后,林黛玉却开诚相见,待宝钗如亲姐姐一样,如此看来,黛玉还是一个重情义的人。 在《红楼梦》后半段,高鹗笔下的林黛玉是焚稿断痴情,吐血而亡。林黛玉的死是那么突然,以至于人们还没有来得及很好地了解她,她就已经离开人世。这里不得不感谢高鹗,虽然他在很多方面不及曹雪芹,但他终究让林黛玉死了。不是我残忍,而是因为对林黛玉这样一位女子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一种幸运、一种幸福。还有一点,我也不得不感谢高鹗,因为他终究让林黛玉在临终前笑了。也许,她一生的痛苦都凝聚在这一个笑里。内心不是虚伪,是真实;不是掩盖,是释放。可又有谁知道,这一笑里包含了多少内容呢??“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林黛玉,永恒的美丽。
作文三:《我心里的薛宝钗作文》9100字
我心里的薛宝钗作文
篇一:评点薛宝钗
评点薛宝钗
“可叹停机德,堪咏柳絮才。玉带林中带,金簪雪里埋”。而我要为大家介绍的就是那“金簪雪里埋”的薛宝钗。一位在红楼梦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一位令人又爱又恨,褒贬不一的人物。今天,我也将自己所收集的一些材料,与大家共同分享,学习。
作者曾在第五回中这样描写她的外貌:“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品格端方,容貌丰美;罕言寡语,人为若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不难看出宝钗是圆润的杨贵妃般的美。但和比美女之首西施还要美上三分的林黛玉相比就没有什么了~但却也有一部分读者认为黛玉不如宝钗美,大概都是从“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所为黛玉所不及”;大概是因为宝钗善于和人打交道,很会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因吧。
也许有人问,什么样的家庭环境才能培养出这么一位聪明、美丽的可人儿呢,薛宝钗是宝玉的表姐,宝玉的母亲王夫人,还与薛宝钗的母亲薛姨妈是亲生姐妹。她出身于金陵四大家族。“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府,并且属于薛府中坚人物,但她偏不爱那些浮华的东西,生性简朴,与世无争。来到贾府后,
虽家道已比不得前时,但是依然算的上贯财千万,但她居然每天陪母亲做针线做到深夜,这样一个古怪的富家女子,实不多见。
薛宝钗是一个封建礼数的守护者,是封建势力的帮凶。但同时,她也受封建势力压迫,毒害的万千人物的一个。因此,作者在描绘这个人物是,是同情与批判兼而有之。
作者同情他,她也是“薄命司”里“有命天运得人”。她博学多才,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晓。各地风土,处世之万般皆通。就连医药之理,宝钗也略知一二,宝玉常常为之赞叹。她的艺术造诣很深,大观园里是有口皆碑的,诗才敏捷,常常独占鳌头,足可与黛玉相媲美,至于他那比黛玉更具一种妩媚风流的容貌神韵也常令宝玉羡慕的发呆。的确,薛宝钗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少女。
总上,就是我对宝钗的一些了解和认识,也许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今后佟大家一起可以了解的更多,来弥补不足之处。
篇二:梧州市中考满分作文-薛宝钗魂断大观园
薛宝钗魂断大观园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伴着哀怨的泣声,宝钗从大观园门口缓缓走来。金钗银饰足显她的富贵,脂粉却掩盖不了她眼角的皱纹。
二十年如一日。往昔的青春容貌已不在,那微微闪现的白发便是最好的印证;往日热闹的大观园也是残败不堪,那满地的落叶便是极好的说明与诠释。
宝钗支开了丫头,独个坐在池边一块小石上。儿子如今是朝廷重臣,家道兴盛,早已另选他址建大院。而她,在费尽心血把儿子扶养大的早已变得空荡。
二十年的独守空房,几千个夜晚无尽的相思,都化作那滚烫的泪水洗掉脂粉,那脸上的坑坑洼洼便是岁月的最好诠释。
泪落连珠子。
宝钗惨笑。一直以来,她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世人皆怪她无情,害死了林妹妹,然而又有谁悲悯她二十年的孤寂呢,
当贾府被抄时,是她,冒着被人羞耻的不正身份协助处理。当宝玉出家时,是她,压抑自己的苦楚稳住了王夫人。
当儿子出世时,是她,丢弃大小姐脾性,拼命挣钱让他吃好穿好。
多少个无眠之夜,多少次绣花针扎进她雪白的肌肤———那曾经令宝玉出神忘形的肌肤,又有多少回她梦中搂着儿子哭泣。一切的一切,在今天全部化为泪水。
宝钗擦了擦眼里的泪水,头上的珠玉在风儿拂动下发出清脆的响声。一只蝴蝶飞过,她举起扇子刚要拍下时,她顿住了。岁月不饶人,往日的情趣已无,甚至力气也用尽了。那《春花少女赴蝶图》早已在岁月的腐蚀下消失殆尽。
她痛苦地闭上双眼,想起小时候父母的教诲。封建礼教扼杀了她的天性,她不惜一切追求荣华富贵,她得到了,然而她又失去了。她不甘心,她的爱情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她甚至间接逼死
了疼爱的林妹妹。一切那么顺其自然,却又惹人心伤。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碧空中远远传来林妹妹的声音。
宝钗吃惊地四望。难道幻觉吗,她再次坐下。如今她已无牵无挂,儿子事业有成。可她有无限的悔恨,到底她得到了什么,难道她也不过是贾家传宗接代的工具?想到这,她又忿恨了:为什么要她活在这个朝代,没有亲情,没有爱情。腐朽的王朝在堕落,儿子,她又惨笑。
急走几步,她忽然明白林妹妹当初的无奈。都是这个腐朽的王朝。“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伴着惨淡的哀鸣,一阵水花溅起,一缕香魂随即消逝。
世人皆怪太圆滑,
哪知身世多浮沉。
香魂一断辞世去,
只怨朝代太腐朽。
篇三:薛宝钗的悲剧
薛宝钗的悲剧
薛宝钗的命运也同林黛玉的命运一样是一个悲剧。自有《红楼梦》二百多年来,薛宝钗是争议最多的。我无意对薛宝钗作一个褒贬的评价,只想从薛宝钗的遭遇和命运来认识和理解她,或许能更好地认识《红楼梦》的伟大现实意义。
林黛玉是个为追求自由自主的爱情面丧生的叛逆女性。她的悲
剧足以令人为之涕泪。而薛宝钗则是按照封建礼法的要求,规规矩矩作人而遭致不幸命运的封建淑女。林黛玉死了,薛宝钗活着却比死还难,其不幸同样令人伤悲。一个具有民主意识的叛逆性格的林黛玉被封建宗法势力所毁灭,提示了封建制度的反动;一个封建道德化的完人,却也遭到不幸命运,这就更深刻地提示了封建思想及其制度的没落和不可救药。伟大的曹雪芹,也许他本人并没有意识到薛宝钗这个人物重大现实意义,然而,无论对薛宝钗腐败的争议如何多,也无论批评家们对作家对薛宝钗的态度作何种理解,曹雪芹笔下的苍翠宝钗形象从封建制度本身提示其腐败,给封建礼教以最后的,致使的一击,这却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一封建的完人
如果说林黛玉是在恋爱,那么薛宝钗是在做人。薛宝钗的一生始终按照儒家的要求作一个封建完人。她主张男子应当读书世进,为国效忠;女子则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不应看杂书,以免移了性情。她在广告上处处谨慎,从无越轨之事。她残酷地抑制自己的感情,精细地处理着一切。元妃省亲时,要姊妹们作诗,她看到贾宝玉写了“绿玉”两个字,就提醒宝玉元妃不喜欢“红香绿玉”的字样,叫他把“绿玉”改成“绿蜡”。贾母喜欢热闹,看戏时宝钗就专点《西厢记》、《打山门》之类的闹戏。湘云请客又没钱,她就从自家店里要些螃蟹来开螃蟹宴。金钏挨打投井而死,王夫人心里懊恼,宝钗却解释说:“据我看来,她并不是
赌气投井-------或是在井旁边玩,失了脚掉下去的-------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王夫人正为要赏一套装裹衣服给金钏而为难,宝钗立刻答应自己有两套新作的衣服可以拿来用,而自己是从不忌讳的。
宝钗不仅作事谨慎小心,能讨得很多人的欢心,而且善于避害。王熙凤是贾府独揽大权的女霸王,宝钗决不去碰她,使她在王熙凤的眼中是个“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人。凤姐病了,王夫人让探春管家,并让宝钗参加管理,这对宝钗来说是个难题。但她在探春把园子承包给几个婆子时,就进一步把承包方法加以完善,提出收入作为经管人的补贴外,还应分些给其他的婆子媳妇们,这样公家省了钱又尘粒得吝啬,其他未经手的人们得了利益,也不致抱怨或暗中破坏别人,于是各方面都欢喜感谢服。作者称这是“小惠全大体”。宝钗从不说刺激人的话,从不做妨碍人的事,有一次她高兴扑蝶到滴翠亭下,听见亭子内小红正和另一个小丫头密商与贾云换手帕的事,她知道一时躲闪不及,便立刻装作来找林黛玉,巧妙地躲避了嫌疑。大观园人事复杂,情弊日多,危机四伏,宝钗地得清清楚楚,可她从不指责人什么。到了绣春囊事发查抄大观园,虽然例外地不抄她的蘅芜院,她却乘势假托母亲有病无人照看,毫无痕迹地搬回家里去住,从此再不回来。
薛宝钗的为人得到贾地上下异口同声的称赞。然而我们可以发现,她的主张、言行都有诸多矛盾之处。她反对女孩子看邪书,
她却无年不知,什么时候《西厢记》、《牡丹亭》之类,她是从小看过的,而且熟记在心。主张女子无才便是德,她却才高八斗,无所不通,是唯一能和林黛玉比美、被宝玉称之为“无书不晓”的。她为贾母点戏以及金钏之死的一番话,都违反了她的真心,所以,她不是在做事,而是在做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宝钗是把封建的伦理道德作为自己行为
处事的规范,为了做一个封建的完人,残酷地抹杀着自己的天然本性。作者在开篇不久就说2说宝钗是“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言守拙”。
薛宝钗本也爱着宝玉,但拘于封建礼教,从不表现为黛玉式的热情。他有时帮助贾政以宝玉进行,致使宝玉骂她“好好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子,也学得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蠢之流”。宝玉和黛玉在一起,她就装作没看见,低着头过去,把一颗心紧锁着,我们不难体会到宝钗的内心有一种无名的痛苦,特别是在她看到宝玉明显地向着黛玉的时候。宝钗本来也和黛玉一样关心着自己的爱情和婚姻,尽管用封建礼教强制压抑自己的感情,却也还是常常不自学地流露出来,表现为忘情。宝玉挨打,她第一个手托一丸药去看望,并且说走了嘴,透露了内心的疼爱之意。听到袭人说宝玉挨打与薛蟠有关,回到家里就向薛蟠大发作起来。薛蟠桃说她作事尽向着宝玉。有一次宝钗到怡红院,宝玉正睡中觉,她坐在宝玉床边,看袭人的乡工,顺手拿起蝇甩子替宝玉赶蚊子,我们难说她有心还是无心,难以分辨是矫情还是忘情。宝玉有一
次因要看她手上的香串,视她那丰润白嫩的手腕发呆,使宝钗羞红了脸。宝玉要参禅,她就和黛玉、湘云一起联合作战,使宝玉收了痴心。然而,她是谨慎地做着这一切,从不露任何追求宝玉的痕迹,难为她小小年纪,有此良苦用心。
但是宝钗深知封建婚姻的。能否最后占用黛玉的关键,不在于宝玉的心向着谁,而在于贾府最高权力拥有者的心向着谁。薛宝钗的处事法则正好和她的爱情追求相一致,因而她能够处处按着贾母们的意愿行事,得到她们的欢心。如果说林黛玉是把自己的血和小只倾注向定语主一人,薛宝钗由是把更多的精力用在适应贾府主子们上面。她谨慎行事,欲擒故纵。然而她是封闭着自己的情思,蹂躏着儿女真情,是一种痛苦的追求,爱的扭曲。
三悲剧的结局
从宝钗的生活经历看,和黛玉一样,她是个悲剧色彩很浓的人手。她虽然有一个金锁,确定了她命定的婚姻,并且由于贾府最高统治者的裁决,得到了宝二奶奶的席位,但她始终没有欢娱的爱情。她永远不会消除宝玉对黛玉的爱,以及她同宝玉间的思想距离。宝钗希望她的丈夫是个能干的士途中人,而这种人正是宝玉所痛恨的“禄蠢”、“国贼”。宝玉所设想的爱侣应当浪漫多情,超凡绝俗,而薛宝钗却认为这种人是被浪漫传奇诱导坏了的女性。宝玉是个爱情至上者,而宝钗却专注于如何做人,与情人永远保持着距离。宝玉对宝钗的钟情是由于薛宝钗的美丽对宝玉的引诱,是潜意识中美和情的警扰,而不是思想感情深处的爱恋,正因为
如此,宝玉说宝钗“入了国贼禄囊之流,而宝钗说宝玉是“无事忙”,“富贵闲人”。他们之间的思想裂痕是无法弥补的。林黛玉放任个性,只钟于爱情,失掉了婚姻,把自己推上了死亡之路;薛宝钗收敛修改,按照封建道德做一人个完人,得到婚姻,却失掉了爱情,同样把自己推上了可悲的结局。
宝钗在和宝玉结婚时的情景是十分难堪的。宝钗明知新郎爱的是林黛玉,却利用宝玉扮演的精神状态,冒充情敌去行结婚礼,内心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这时她已经身不由己了,按着她平时的品德,不应当承担这种可悲而双滑稽的角色,在封建掌权者们的操纵下,她只好承受着,这既符合她的行为法则,又与她一贯的自尊相违。请看结婚时的情景:
那新人坐了帐就要揭盖头的----------宝玉------------便宜走到新人跟前说道
路:“妹妹,身上好了,好些天不见了。盖这劳什子做什么,”欲待要揭去,反把贾母急出一身冷汗来。宝玉又转念一想道;林妹妹是爱生气的,不可造次了。又歇了一歇,仍是按捺不住,只得上前揭了盖头; ------------宝玉一看,好象是宝钗,心中不信,自己一手持灯,一手擦眼一看,可不是宝钗么~-------------宝玉发了一回怔-------------自己反以为是梦中了,呆呆地只管站着。-----------两眼直视,半语全无。-------------凤姐尤氏请宝钗进入里间坐下。宝钗此时自然是低头不语。--------------宝玉悄悄拿手指着道路;“坐在那里的这一位美人是谁,”袭人半日才说道:“那是新
娶的二奶奶。”---------------宝玉又道:“好糊涂,说‘二奶奶’到底是谁,”袭人道:“宝姑娘”。宝玉道:“林姑娘呢,” 袭人道:“老爷作主娶的是宝姑娘------------”宝玉道:“我刚才看见林姑娘了么,你死我活这都是做什么时候玩呢”--------------便宜也不顾别的,口口声声要找林妹妹去,---------------宝钗置若罔闻,也便和衣在内暂歇。
这就是宝钗所得到的洞房花烛夜,她用全力争取来的现实性,就是如此一种残酷的惩罚~婚礼后的几天,新郎昏迷不语更加严重,哭着要去和林姑娘列在一处。我们这位温柔敦厚美丽计策的薛宝钗随着的精神压力,心都揉碎了,她比昏迷的宝玉更痛苦。在她把黛玉的死讯告诉了宝玉,宝玉放声大哭错死过去又死了心一样麻木了好一阵,病才渐渐好转。只有这时,宝钗的才貌才又对宝恢复了吸引力,夫妻间才得以圆房。但时隔不久,宝玉便冲破美貌的引 诱,伦理的高压,“金玉良缘”的命定,做出了果断的选择:你们不许我得到黛玉,我也不许你们得到我。没有爱情只有婚姻的薛宝钗名位是到手了,可是她却把自己的青春生命付与了一个出走的丈夫和一个遗留下的胎儿,从此过着孤独冷清的艰难岁月。这就是宝钗所得到的一切。作者不仅讽刺了封建的现世功利主义的智巧,同时也坞地提示了封建主义行将就木的命运,这就是薛宝钗提供给我们的《红楼梦》的伟大意义。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薛宝钗和林黛玉一样受害于封建的礼教和伦理道德,同样为爱情走上了可悲的结局,所以同样值得我
们同情。只是因为黛玉之死令人感愤,人们就把对黛玉的同情转换为对宝钗的愤恨,而忽略了她同样也是封建主义的牺牲品。而加一部分人只重宝钗品格的实用性,没有看到宝钗内心的扭曲及痛苦。宝钗的形象是和黛玉正好相反的方面地而出,收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这种认识不仅可以较深刻地理解薛宝钗形象的意义,而且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作者“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的真意。
《红楼梦》中,“世外仙姝寂寞林”与“山中高士晶莹雪”是美的双璧。相对于黛玉的感性而诗意的美,宝钗的美是一种理性的世俗的存在。长期以来,在《红楼梦》所塑造的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中,宝钗无疑是最难定性的一个,人们无法简单的将她划入“好人”或“坏人”的行列。她既是“无情”的,也是“动人”的。从“人”的角度讲,她遵从着她认可的道德、信念、理想,与时俯仰地活着。从艺术魅力上说,她性格的多面性引起了从未停止的争论,成为文学史上“反角正写”的经典。而从思想意义上看,宝钗的形象对整部作品主题的表现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宝钗动人的一面代表着世俗礼教“温情”、“美好”的表象,是极具诱惑力的。但读者可以通过宝玉对她由昵而敬之到弃之而去的过程,领悟到了所谓世俗理想的本质,在令人目眩神迷的表象背后,竟是如此的庸俗和冷酷。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是相当耐人寻味的一节。占花名儿抽签时,黛玉抽得一支“风露清愁”的芙蓉花签,
芙蓉花也即莲花。宝钗掣得的是牡丹花签,诗云:“任是无情也动人”。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两种花来分别比喻两人呢,我们可以从宋代周敦颐所写的影响深远的《爱莲说》中找到答案:“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莲花与牡丹的这种对比正契合了作者对世俗理想的叛逆之心。宝钗代表着那个时代备受推崇的“美德”,她的广受好评,正如人们对牡丹的爱,是“宜乎众矣”。但作者对此却是不屑的,他独爱芙蓉花的真性情。所以,作者撇开了众多称颂牡丹的诗句,单挑了全唐诗中唯一说牡丹无情的诗来配宝钗,无疑是饶有深意的。
一、宝钗的“动人”
在“花招绣带,柳拂香风”的大观园,黛玉、宝钗无疑是美中魁首。相对于“娇袭一身之病”的黛玉来说,宝钗的健康美又要略胜一筹。她“脸若银盆,眼若水杏,唇不点而丹,眉不画而翠”,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怪不得宝玉为她的雪白一段酥臂,竟然魂悠悠出窍,被黛玉讥为“呆雁”。曹雪芹把宝钗的美表现为一种雍容娴雅之美,倘以儒家的审美标准看来 ,代表的是一种温柔敦厚的人格理想,“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正与她的“安分随时”的性格相契合。
论才情,她也堪与黛玉比肩。黛玉是灵气充溢的“仙才”,而宝钗则是“全才”。她经史子集融汇贯通,诗词歌赋博采广收,甚至连《西厢》、《琵琶》“元人百种”也多有涉猎。她能随意道出《唐
诗品汇总序》中的“杜工部之沉郁,韦应物之淡雅,温庭蕴之绮靡”来,谈论理财之道时又能顺口道出《朱子文集大全类编》之语。除此之外,她对画论也卓有识见,谈及颜料画具娴熟谙晓;医学药理知之甚笃,经验丰富言之成理,甚至于参禅悟机那一套也是了如指掌,可谓博学杂收无所不能。如此才情卓著,为她的“动人”凭添了优雅智性的神韵。
然而,才、貌并不是宝钗的最动人之出,曹雪芹要表现的,是这位“品格端方”女子的“人情练达”之动人。在这方面,率性而叛逆的黛玉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古语云:“事上谄者,临下必骄”,而宝钗竟可以两全,以至贾府上下,无有不说她好的。连深爱黛玉的作者也忍不住赠了黛玉一句:“莫怨东风当自嗟。”黛玉放纵着闺阁知识分子特有的感情,写诗作画,沉溺情感,一任自然释放着她的性灵。而宝钗则秉持世俗的理智,谨守封建妇德,几乎放弃个人的感情和追求,尽心尽力地维持着那个时代贵族女子的正统风范,一步一步实现她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人生理想:夫有治国才,妻有停机德。这也是当时女性的最高人生理想。宝钗的所有人情练达都因这个最终理想而带了明显的功利色彩,将纯情少女本该有的朝气和灵性完全掩盖了。但在统治者眼里,宝钗的品行却是最合心意也是最动人的。
二、宝钗的无情
《红楼梦》中,黛玉是最为感性的人物,她游离于世俗之外,只管诗意的活着。而宝钗却是最理性的人物,她是现实的活着,
努力于“做人”而非“做诗”。理性的冷静不仅使宝钗在 活 色生香的大观园兀显了“品格端方”的大家仪态,也给她笼上了“无情”的色彩。
宝钗的无情首先表现在对待自己的情感上。在第三十四回,她去探望受笞的宝玉,情切之下说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
就是我们看了,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得急了,不觉就红了脸。这处描写是最传神的。宝钗毕竟是个怀春少女,但她所接受的教育和行事哲学使她不得不将自然的情感****深深地隐藏起来。而潜意识中的至情所在,却不是森严的礼教和严苛的自律能抵制的了得,所以在某些场合,宝钗的真情就会不经意地流露出来。当然这种“失态”会很快被她根深蒂固的理性发觉并制止。她惯于“装愚守拙”,“一问摇头三不知,事不关己不开口”,宁可泯灭自然天性,生生将自己变成一个随时俯仰,随俗媚俗的“木美人”。这般毁心弃性,丧失自我,已不是一句“无情”所能负载。它既是她个人人格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整个人性的悲哀(本文来自:Www.bdfqY.cOm 千 叶帆文 摘:我心里的薛宝钗作文)。
在对待他人方面,宝钗的冷静与理智也很令人惊异。“悍妇”如王夫人,尚且对逼死金钏感到不安;无恶不作的“薛呆子”也对好友的“冷遁”感到伤心。而青春年少的宝钗在这两件事上的反应却是无比冷静,她没有表现出一点人性的怜悯和同情,只想着
如何安慰王夫人,如何安顿跟随哥哥的家人。滴翠亭外,她以“金蝉脱壳”之计全身而退,远离了祸患,却是以牺牲无辜的黛玉为代价,让黛玉在一众下人中更失人心。如果说明哲保身尚有可原,这等损人利己行径已彻底暴露了她人性中虚伪冷酷的阴影。 封建礼教所期望她的以及她自己所追求的“完美人格”,在自欺欺人的鲜美外衣下,掩不住可怜而可卑的本质。
甚至对待自己的爱情,宝钗也能做到“无情”。她的一生并不是为恋爱而来,而是为一场理想的婚姻而来。所以在理智与情感的对峙中,她总能将情感掩藏在理智之下,呈现出“无情”的淑仪风范。世事洞明的她,早已看出宝黛之间的爱情,却仍能置若惘闻。她的确常常巧妙地排挤黛玉,但更多的是出于利益的考虑。在那场轰轰烈烈的骗婚闹剧中,她任由家长将嫁衣披在自己身上,居然没有发出一点声息。以至当她已身为宝玉的合法妻子,而宝玉却以众所周知的方式怀念黛玉时,她所想到的也只是如何才能使他恢复正常的心智,以考取功名,让她得到梦寐以求的夫贵妻荣的结局。怎奈宝玉是情根深种,“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失去了人生最后的慰籍,他终于也遁却了红尘。留下宝钗,独自品味着“金玉良缘终悲苦 ,琴边衾里总无缘”的凄凉。
三、宝钗与黛玉、熙凤的对比
大观园里,最“动人”的莫过于钗黛二人。宝钗的美貌多才使人自然而然地将她与黛玉进行对比,但她以自己的“无情”区别
于黛玉。如果说林黛玉体现了曹雪芹精神上的理想追求,薛宝钗便是他世俗理想的具体化。这样理解就能明白,宝玉爱黛玉而娶宝钗是必然的。钗黛两人性格的矛盾,实际上反映了作者内心的一种彷徨。一方面,他反叛自己出身的阶级,以及这个阶级所代表的道德观念。另一方面,他对这个阶级并非没有一点留恋。他在进退之间无法决断。只有当他终于挣脱了宝钗精心编织的温柔乡后,他的理想才能得到最终的升华。所以,宝钗的形象对作品思想意义的深化,起着比黛玉更为重要的作用。换句话来说,宝钗“动人”的一面越突出,宝玉最后取黛舍钗的思想意义就越大。
宝钗对旧式大家庭的管理能力和心计又会使人想到王熙凤。但宝钗又以她的“动人”区别于王熙凤。使宝钗这个形象更具魅力的是,她的无情并没有表现得像王熙凤一样****裸,她的冷酷与势利是完美地掩藏在大家闺秀的优雅中的。因此尽管她与王熙凤有着许多本质相似之处,贾府上下却从来没有人拿她们对比。生长在类似的家庭环境里,使宝钗和凤姐一样,养成了算度精确的习惯。但王熙凤的目光显然要短浅得多,以致给人以吃人不吐骨头的恶劣印象,为自己种下祸根。
作文四:《[优秀作文]背对阳光的薛宝钗》1100字
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
——题记
我读过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清高自傲的妙玉,柔弱多病的秦可卿,泼辣大方的王熙凤,孤寂深宫的贾元春,聪敏能干的贾探春,木愣呆傻的贾迎春,看破红尘的贾惜春,落魄村庄的贾巧姐,大大咧咧的史湘云,初嫁守寡的李纨,但她们的美丽才华都在岁月的沉淀中慢慢消逝,只有薛宝钗的唯美高贵依然在我心中传来空灵的回响。
暗自祝福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美好姻缘的人,多多少少对断送了这份爱情的薛宝钗有些怨恨。但我看见的是一个背对阳光的薛宝钗。
也许她是有城府的女子。书中写她“挑贾母爱看的几出热闹的戏点,贾母见了,更是喜欢。”可是,我赞赏她懂得在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为人处事是一门哲学,那么薛宝钗可是小小年纪便精通这门哲学的。元春省亲时发下来的灯谜,即使她觉得并无什么新奇,嘴上也止不住的夸赞灯谜新颖精巧。有城府又怎样,我喜欢的便是她那恰到好处的城府。
也许她是个可怜而朴素的女子。就算贵为大家闺秀,房间里也“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古朴的定窑花瓶,供着数枝菊花,并两本书,茶奁茶杯而已。”不过,这是衬托出了她的超凡脱俗。不喜用那些庸俗的胭脂古董来修饰自己,即便如此,也丝毫掩不出她的大气。她不会浪费,她可以坦然穿着半旧的家常衣裳和身为宝见华贵的贾宝玉交谈。她可怜嫁进家门三月就被迫守寡。就算贾宝玉不爱她,为什么也这样决然而去独留她一人?是岁月无情还是天意弄人?
她是如此的善解人意。知道史湘云没钱请诗社作席,就把哥哥的螃蟹宴搬来替史湘云解围;史湘云送了绛纹石戒指,便给袭人也送去一份;夏金桂独独欺负香菱,她便把香菱要来跟在自己身边;林黛玉身体不好,她给黛玉送燕窝,送一瓶儿蜜饯,还开导她爱惜自己身体和读正经书。这般的善解人意,更是红楼梦中无人可比肩的。
论相貌,她“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不知是哪一点比那“倾国倾城貌”差了些。论才学,她“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痕”,也不比那“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差。论女红,她“坐在床边纺织女红”远超林黛玉的“丫鬟紫鹊坐在风口做针线活”。论道理,宝钗心胸开阔,黛玉那小心眼儿远不及她。
某日,蓦然在一个午后胡思乱想:如果宝玉先遇到的是宝钗,那会不会没有这个结局?而后,我便释然了:宝玉黛玉纯真的爱情岂是时间可以决定的!也许从一开始就注定最后受伤的那个人是宝钗。那个朴素却超凡脱俗,善解人意又有城府的女子。
任他宝玉弃你而去,你依旧是《红楼梦》中最美的那一朵花,跳一曲最美的独舞,爱上那座盛世的空城。
让我跨过千年来爱你,背对阳光的薛宝钗。
作文五:《高中写人作文:背对阳光的薛宝钗》1500字
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题记
我读过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清高自傲的妙玉,柔弱多病的秦可卿,泼辣大方的王熙凤,孤寂深宫的贾元春,聪敏能干的贾探春,木愣呆傻的贾迎春,看破红尘的贾惜春,落魄村庄的贾巧姐,大大咧咧的史湘云,初嫁守寡的李纨,但她们的美丽才华都在岁月的沉淀中慢慢消逝,只有薛宝钗的唯美高贵依然在我心中传来空灵的回响。
暗自祝福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美好姻缘的人,多多少少对断送了这份爱情的薛宝钗有些怨恨。但我看见的是一个背对阳光的薛宝钗。
也许她是有城府的女子。书中写她“挑贾母爱看的几出热闹的戏点,贾母见了,更是喜欢。”可是,我赞赏她懂得在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为人处事是一门哲学,那么薛宝钗可是小小年纪便精通这门哲学的。元春省亲时发下来的灯谜,即使她觉得并无什么新奇,嘴上也止不住的夸赞灯谜新颖精巧。有城府又怎样,我喜欢的便是她那恰到好处的城府。
也许她是个可怜而朴素的女子。就算贵为大家闺秀,房间里也“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古朴的定窑花瓶,供着数枝菊花,并两本书,茶奁茶杯而已。”不过,这是衬托出了她的超凡脱俗。不喜用那些庸俗的胭脂古董来修饰自己,即便如此,也丝毫掩不出她的大气。她不会浪费,她可以坦然穿着半旧的家常衣裳和身为宝见华贵的贾宝玉交谈。她可怜嫁进家门三月就被迫守寡。就算贾宝玉不爱她,为什么也这样决然而去独留她一人,是岁月无情还是天意弄人,
她是如此的善解人意。知道史湘云没钱请诗社作席,就把哥哥的螃蟹宴搬来替史湘云解围;史湘云送了绛纹石戒指,便给袭人也送去一份;夏金桂独独欺负香菱,她便把香菱要来跟在自己身边;林黛玉身体不好,她给黛玉送燕窝,送一瓶儿蜜饯,还开导她爱惜自己身体和读正经书。这般的善解人意,更是红楼梦中无人可比肩的。
论相貌,她“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不知是哪一点比那“倾国倾城貌”差了些。论才学,她“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痕”,也不比那“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差。论女红,她“坐在床边纺织女红”远超林黛玉的“丫鬟紫鹊坐在风口做针线活”。论道理,宝钗心胸开阔,黛玉那小心眼儿远不及她。
某日,蓦然在一个午后胡思乱想:如果宝玉先遇到的是宝钗,那会不会没有这个结局,而后,我便释然了:宝玉黛玉纯真的爱情岂是时间可以决定的~也许从一开始就注定最后受伤的那个人是宝钗。那个朴素却超凡脱俗,善解人意又有城府的女子。
任他宝玉弃你而去,你依旧是《红楼梦》中最美的那一朵花,跳一曲最美的独舞,爱上那座盛世的空城。
让我跨过千年来爱你,背对阳光的薛宝钗。
读后感作文
高中满分作文
写作经验
高分策略
英语靓词酷句
作文预测
节日作文
历年优秀作文
名家著作
想象作文
写作技巧
趣写作文
名人故事
作文剖析
满分英语作文
获奖作文
高三作文
应用文作文
名师指导
美文欣赏
66文库.doc66.
作文六:《关于薛宝钗选秀之谜》4800字
(2007-11-06 16:40:56)
转载▼
标签: 红楼梦研究
分类: 红楼梦研究
关于薛宝钗选秀之谜
今年11月1日至11月5日,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连着五天,终于将我国著名作家刘心武的《红楼梦揭秘之薛宝钗》播放完了。说心里话,我很郁闷,因为我觉得刘心武老师又一次肆意地歪曲了红楼梦文本,进而又一次严重地误导了全国广大的红迷朋友。
先说第一集,《薛宝钗选秀之谜》。事实上,所谓薛宝钗选秀,根本无从谈起,亦无谜可言。因为曹雪芹写薛蟠送宝钗进京待选,只是一笔带过,目的无非是找个理由,让宝钗迅速地、合情合理地进入贾府。作为惜墨如金的曹雪芹,完全没有必要专门交代宝钗是自身不愿进宫当秀女,还是选秀失利落了选。因为此与小说主体无关,任何读者都能一眼看出来。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宝钗进宫当了秀女,则红楼梦故事岂能演绎?说实在话,宝钗从未流露过对宫廷的向往,曹雪芹在第四回一笔带过宝钗"进京待选"后,也再没有提起过此事。凭宝钗的学识、见识、宝钗不见得愿象元春一样,"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如果宝钗有意当秀女,不会是难事。她相貌、品行、性格、才华,样样超群。刘心武说"选秀"腐败,需要贿赂,宝钗没有门路,所以选秀落了选,此完全是凭空想像、主观臆测。我要说,薛宝钗家是皇商,拿出些钱财去贿赂有关太监,有何费事?至于说薛宝钗"门路",她姨夫贾政门路不大么?她姐姐贾元春后台不硬么?薛宝钗另外还有许多炙手可热的权贵、曲里拐弯的亲戚,放着不用,岂不犯傻了么?-当然,我们现在讨论这些,无异于捕风捉影、无的放矢。因为薛宝钗落选,此纯属刘心武无中生有、无稽之谈。我们在根本没有发生过的事情上大加探讨,岂不可笑之极?!
这里,还牵涉到刘心武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刘心武喜欢把自己的主观臆测,说成是红楼梦的潜文本,即暗写。比如他说元春告发秦可卿、害死秦可卿;比如他说秦可卿是康熙废太子胤礽的女儿,如此等等,都是些既无史料依据又无文本依据的胡言乱语、主观臆测。记得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里,第一条就是:凡立一义,必凭证据。无证据而以臆度者,在所必摈。作为小说家的刘心武,无疑是出色的,然而,作为红学家的刘心武,我实不敢恭维。
或许有读者要说,宝钗不想进宫当秀女,就不必进京待选。但这不行。因为宝钗进京待选,那是当时的国制,无论宝钗家还是宝钗本人,都是不敢违抗的。不过,宝钗要想自己落选,办法还不有的是?比如故意把自己打扮得难看些,行为举止失礼些,甚至有意去得罪与选秀有关的太监们,等等。
或许又有读者要说,宝钗一心一意地想往高处爬,岂能不愿进宫当秀女?我说,事情并非那么简单。因为宝钗的哥哥薛蟠"不能体贴母怀",父亲又早已去世,宝钗岂肯"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而与家人分离?须知,宝钗在红楼梦里,可是一个极其温柔、孝顺的女儿!
至于说到薛姨妈,她在红楼梦里,绝对是个慈姨妈。她决不会逼迫自己的女儿去跳火坑。刘心武说薛姨妈帮着宝钗抢夺宝玉,说薛姨妈"螳螂捕蝉",破坏宝黛爱情等等,全都是刘心武误读红楼梦的结果。我希望广大的红迷朋友们擦亮眼睛,明辩是非,不受刘心武"秦学"的错误引导。
宝钗入住贾府不久,即碰到"元春归省",元春与家人骨肉分离之痛苦,宝钗当是看得一清二楚的,故薛宝钗不愿进宫当秀女,是有思想依据的,也是理所当然的。不过,我们说这些,全都毫无意义。因为红楼梦文本,对宝钗选秀一事,完全是回避的。我们只是通过具体的分析,推断宝钗没进宫当秀女,缘于自己的有意破坏,而非因为宝钗选秀没去贿赂、没有后门可走而落选。(事实上,宝钗不愿进宫当秀女,曹雪芹是不敢明目张胆地写出来的。)
这样,下面一个问题即浮出了水面,即宝钗为什么在三十回,因宝玉一句话说得比较"造次",宝钗大怒,甚至有点出口伤人。
首先一点,曹雪芹笔下的宝钗,是一个立体的丰满的艺术形象。她的性格绝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她温柔贤惠,稳重和平,然而,却不是袭人,更不是迎春,必要时,她会锋芒毕露,咄咄逼人。三十八回,宝钗写"螃蟹咏",诗句冷峭而尖刻,连众人都说"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难道我们据此可以说宝钗的心情特烦燥、举止特反常?难道我们可以进一步地主观臆测,判定宝钗是选秀落选、是家里没钱行贿赂,又没后台走门路?显然,这是不能的,也是不可以的。
我们看红楼梦,当然要看得仔细,然而,却不能随意歪曲,更不能胡乱猜想。刘心武老是说自己细读红楼梦文本,可在我看来,刘心武粗枝大叶,似乎从来没有认真地拜读过红楼梦。
三十回中,宝钗"大怒",其实是有来历的。这只要我们细读红楼梦,就能看得一清二楚。
二十六回,古董行程日兴因薛蟠生日将到,故送了四样礼品,有鲜藕、大西瓜、鲟鱼、暹猪,薛蟠觉得礼品实在太好,又很难得,便诚邀宝玉一起享用。宝玉当时笑说"我的寿礼还未送来,倒先扰了"。然而,五月初三,薛蟠生日,宝玉却没去给薛蟠送礼,也没去给薛蟠磕头。对此,宝钗当然是极不满意的,尽管,宝钗说"你便要去也不敢惊动,何况身上不好"。接下来,宝玉又道:"姐姐怎么不看戏去"?宝钗道:"我怕热,看了两出,热的很。要走,客又不散。我少不得推身上不好,就来了"。须知,宝钗最后一句话,"我少不得推身上不好",是话里有话地刺了宝玉一下,所以,宝玉听了,由不得脸上没意思,即不好意思。
按理说,话说到此地步,宝玉当知趣。因为宝钗的话里,已明显表达出对宝玉推病不去给薛蟠祝寿,充满不满情绪,何况,宝玉的"病"是与林黛玉争吵引起。宝钗清楚地知道宝林二人表面争吵,实是爱情的曲折表达,故心里难免有些醋意。--因为宝钗在内心深处,其实也爱着宝玉,只不过是由于少女的矜持、封建的礼教,迫使宝钗将此爱情深埋在心底。元春所赐红麝串,一方面使宝钗羞羞答答,另一方面,宝钗也是暗中惊喜的。她把红麝串戴在自己手腕上,无疑透露出宝钗内心对宝玉的一片真情。
通过上面叙述,我们可知,宝钗"大怒"前,心理上已有铺垫,换一句话说,宝钗对宝玉,已极其不满,而且醋缸打翻--尽管,这醋缸打翻,只不过是内心深处,有些许酸溜溜的感觉而已,并不意味着宝钗对宝玉已经由爱生恨。但是,"怒气"二字,毫无疑问,已经积聚在宝钗心头。
遗憾的是,宝玉一心扑在黛玉身上,对宝钗的心理状态,没有丝毫觉察。他不知深浅,居然在"脸上没意思"的情况下,又搭讪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这一下,宝钗实在憋不住心头的怒火,"不由的大怒,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回思了一回,脸红起来,便冷笑了两声,说道:'我倒象杨妃,只是没有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这里面,宝钗"回思了一回,脸红起来",是大有讲究的。因为在宝钗的心目中,杨妃无疑是淫荡的代名词。红楼梦第五回,写秦可卿卧室中的淫荡气息,墙上所挂的正是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而两边对联写的是秦太虚的"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脂批点明:艳极、淫极!此可见,在红楼梦里,"杨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淫荡。(说明一点:二十七回中,"杨妃戏彩蝶",此"杨妃",香汗淋漓,娇喘细细,丝毫没让人感觉淫荡,只让人感觉抒情。这说明同一人物,要看用在什么地方,什么背景下)。
宝钗在得到元春所赐红麝串,心里对宝玉情意缠绵然而又有点醋缸打翻的心理状态下,宝玉说宝钗象杨妃,岂不引爆宝钗"大怒",差点失去情绪控制,--何况,这里面还夹杂着宝玉推"病"不去为薛蟠祝寿之事呢。紧接着,曹雪芹写宝钗借扇训斥靛儿,"机带双敲",表面上,当然是冲着靛儿,可实际上,却是冲着宝黛"爱情"。--我在爱情两字上打上引号,是因为在宝钗眼里看来,宝黛爱情,实在可笑,又实在别扭。当然,这里面隐含着宝钗醋意,这是不言而喻的。
我的理解错了吗?应该说不会有错,因为红楼梦紧接着写宝钗回答林黛玉的问话。宝钗回答极其巧妙:"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便笑道:"姐姐通今博古,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串子。这叫《负荆请罪》"。宝钗笑道:"原来这叫作《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一句话还未说完,宝玉、林黛玉二人心里有病,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看到了吧?这里面,写出了宝钗的醋意,也写出了宝钗看宝黛爱情感觉可笑,感觉别扭。
在这儿,我想申明,宝钗并无与黛玉争夺宝玉之意。她心底里爱慕宝玉,是妙龄少女极其正常的情感。但她有浓厚的封建礼教思想,决不会去主动追求宝玉,也决不会为自己的所谓婚姻幸福而去破坏宝黛爱情。在这些方面,曹雪芹写得是极有分寸的。在曹雪芹的笔下,宝钗对自己的婚姻大事,是听凭长辈们的安排的,与自己心里喜欢谁,是根本不搭界的。元春赐她红麝串,令宝钗暗喜,但宝钗却无功利思想,冥思苦想要想去做什么"宝二奶奶"。她后与宝玉成婚,是因为黛玉"泪尽夭亡"后的自然结果。此所谓"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这里面,没有薛宝钗、薛姨妈为争夺宝玉而"螳螂捕蝉",也没有为讨好贾母而费尽心机的阴谋诡计。刘心武对薛姨妈、薛宝钗的解读,从根本上来说,是完全错误的。
"宝钗大怒",前有铺垫,后有发展,是水到渠成的事,绝不是刘心武主观臆测的"选秀落选"而引发。红楼梦写"一时宝钗、凤姐去了,林黛玉笑向宝玉道:'你也试着比我厉害的人了。谁都像我心拙口笨的由着人说呢!'"宝玉反应是什么呢?"宝玉正因宝钗多了心,自己没趣,又见林黛玉来问着她,越发没好气起来。待要说两句,又恐林黛玉多心,说不得忍着气,无精打采一直出来。"--这段话,清楚地表明宝钗"大怒",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宝玉说话"造次",宝钗听到杨妃两字多了心,终于按捺不住,发了火。这个火,不是平白无故发的,而是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情绪混在其中,不仅有薛蟠之事,宝黛之事,还有自己的微妙的吃醋心理。(宝钗绝对是个正经女儿,宝玉将淫荡的杨妃比她,宝钗岂能不大怒)。
应该说,宝玉对宝钗无意中的伤害还是比较大的。三十一回,已经是五月初五了,王夫人治了酒席,请薛家母女等赏午,可宝钗见了宝玉,还是淡淡的,不想理睬。(宝钗大怒,是在五月初四)。
刘心武还在《薛宝钗选秀之谜》中说,宝钗的金锁,要等日后有玉的来相配,可这有玉的,不是指宝玉,而是指皇上、王爷等等,因为他们也有玉。我一听刘心武老师这话,简直惊得目瞪口呆,心想,刘心武老师胆子也实在太大了,竟然敢毫无根据地如此猜测薛宝钗。薛宝钗,虽然有往上爬的野心,然而,就薛宝钗目前所处地位,根本还没发达,居然敢高攀皇上。这犹如一个平头百姓的女儿,发迹之兆丝毫没有显露,却异想天开地想着要嫁给皇上,不管是谁,如果不说此女脑子有病,那才叫怪呢。
最后,顺便说一下与上面有关联的一个小问题,即薛姨妈对王夫人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而薛宝钗对宝玉说:"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所以錾上了,叫天天戴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母女俩对此金锁,说法不同。我理解,薛姨妈说的话是事实,而宝钗说的话,有藏掖。宝钗修改了薛姨妈的话,实是因为宝钗是未出嫁的姑娘,她岂能对宝玉原封不动地照搬薛姨妈的话?她内心爱着宝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透露出了内心的秘密。可她,在宝玉面前,必然是害羞的,她不可能在宝玉面前照搬薛姨妈的话。二十八回,宝钗因薛姨妈的话与元春所赐红麝串,两下里配合上了,故"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此"越发没意思",分明是指宝钗更加不好意思,害羞的心理,使她"总远着宝玉"。
薛姨妈是个慈姨妈,她在王夫人面前说的话,绝非造谣。但,和尚的话,并没有错。黛玉死亡后,宝钗与宝玉奉旨成婚了。(薛姨妈对王夫人说"日后有玉"的话,并不是针对宝玉而言的,因为世界上,有玉的并非只有宝玉。应该说,薛姨妈是有口无心地照搬和尚的话。在红楼梦里,薛姨妈绝无破坏宝黛爱情之意)。
文章写到此,暂告一段落。对于刘心武的《薛宝钗结局之谜》,我认为还有许多地方应当予以批驳,不然,红楼梦将会被刘心武彻底毁掉,对此,我们千万不可掉以轻心。我呼吁全国广大的红迷朋友们,拿起笔来,批驳刘心武,捍卫红楼梦!
鸳鸯剑
二OO七年十一月五日
作文七:《关于薛宝钗的描写(5篇)》14100字
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关于薛宝钗的描写的资料5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一
关于薛宝钗的候选
关于宝钗待选的事情,曹公写得很含糊,我想最本质的原因,就是曹公不想针砭时弊,不想惹祸上身。唯恐他人说他是影射什么,比如拿宝钗的候选影射当朝皇上选妃,以宝钗的落选影射当今才选中的舞弊现象,那他就真的吃不了兜着走了。所以曹公只是提了一笔,告诉你有这么个事,既没说她落选,也没说为什么落选,更没敢再提是不是又一次参选,是不是一直在参选,等等,都不敢多说,只让你自己琢磨。
其实,宝钗到底是不是一直在待选,对于待选一事她是怎
1
么想得,从她数年来的诗句就可以看出来。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中,大观园里第一次建立诗社吟海棠诗, 薛宝钗夺了魁,她的诗句中有这样一句,“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这是非常大气大志的句子,白帝是神话传说中的五天帝之一,主管秋事,薛宝钗说要用清洁自爱,婷婷玉立的白海棠之仙姿回报白帝,焉知她说的不是待选一事,秋天的重阳节前后就是宝钗的待选日期,所以宝钗在这里以诗明志。
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宝钗的诗道出了她在重阳节前后第一次参选失利的事情和失利真相,被人顶替或者贿选考官以致于宝钗落选了。我们可以看原诗,
忆菊
蘅芜君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谁怜为我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回忆自己昔年在重阳节待选,曾经为了落选肝肠寸断,但是毕竟还是宝姐姐,自己安慰自己将来还有机会,下次重阳再战。)
2
画菊
蘅芜君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和上一首诗表达的意思相近,只是少了惆怅,多了坚定的意志和再战重阳宫选的决心)
最后一首咏螃蟹的诗,其实说的就是自己为何落选的事情,揭露当时官场的黑暗和被贿选的考官一手遮天的丑恶举动。
桂霭桐阴坐举殇,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尽管落选了,但是宝钗仍然一心一意想要在数年后重阳大选的时候再展平生之志,在拷问和责骂被贿选的考官的同时,宝钗还是安慰自己可以重阳再次待选。可见宝钗平生志向坚定,只愿在仕途经济的路上闯出一条通途来。彼时的宝钗还是比较单纯的,不知道才华可能不是主要决定因素,所以才会坚信仕途经济的学问,并坚持劝导宝玉。等有朝一日宝钗自己领略了所谓仕途经济不过是虚梦一场,那个时候的
3
宝钗也就和黛玉心志合二为一了。
在第六十四回幽淑女悲题五美吟浪荡子情遗九龙佩中,又借黛玉的五美吟中和王昭君相关的一首,写到了宝钗的评论,也透露了宝钗对待选的最新态度
明妃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林妹妹写了五首诗,各有所指,这里宝钗独评了王昭君这一首,可知这是关乎宝钗的仕途命运,书中说,宝钗亦说道:”做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义,究竟算不得好诗。即如前人所咏昭君之诗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延寿的,又有讥汉帝不能使画工图貌贤臣而画美人的,纷纷不一。后来王荆公复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永叔有’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二诗俱能各出己见,不袭前人。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了。”
这一次,好像是宝钗又落选了,经过了两次落选,宝钗的内心发生了一些变化,最开始她认为她的第一次落选是因为考官被贿选了,或者是考官的主观错误导致她落选的。可是第二次落选之后,她不再这样想了,她觉得皇帝的选拔制度可能也有问题。宝钗确实是才华出众,智慧超群,但是她的
4
美色一般,不算是倾国倾城。所以宝钗的落选,最初以为是考官是个贪官,她在咏螃蟹诗里也骂到了,可是现在看来,皇帝要选的可能也是绝色美女,自己落选另有他因。所以宝钗才会有这样一番议论。
不过宝钗是不是就此放弃了呢,倒也没有。你看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林黛玉重建桃花社的时候,大家一起填柳絮词,你看林妹妹那首就只是李清照似得凄凄惨惨戚戚,而薛宝钗呢,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蜂团蝶阵乱纷纷。”写出了每次参选时,参选者良莠不齐,考官正邪混杂,怪事出尽的情况。“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写出自己不愿意随波逐流,不肯甘于堕落。“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不管你们让我落选几次,不管你们怎么打击我,只要我还有资格参选,我就决不后退绝不气馁。“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句凄凉中有凌云之志。虽然年华易逝,一年一年待选失利,好像已经没希望了,但是我相信,总有好风频频给我机会,我终
5
有一天会平步青云,实现平生抱负。
“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宝钗,一直在等待东风。她觉得自己已经准备好了,学识,智慧,才华,眼光,见地,都准备好了,只等下一次考试了。这一次,一定要平步青云,直上云霄。宝钗,岂是一般庸庸碌碌的女子,
在开篇第一回叙述贾雨村甄士隐的故事时,说到贾雨村有才学而无盘缠,无法进京赶考时,贾雨村也因为胸怀大志写过两句诗,“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这两句诗,分明就是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命运写照。林黛玉一生在茜纱窗下等待长辈将宝玉和自己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所以是“玉在匮中求善价”,而薛宝钗则跳出了男女之情的小圈子,希望自己抓住时机借到东风并青云直上,顶天立地,可谓“钗于奁内待时飞。”所以两个人志向不一样,命运也各自不同。可知林黛玉为何只是风露清愁的秋芙蓉,而薛宝钗却是群芳之冠白牡丹了。
篇二
6
作者:Old Bang
序
老BANG并不太喜欢宝钗,只是很尊重她。BANG以为,宝钗绝非居心不测之人,下面从几个方面说说宝钗。
一、宝钗的才
宝姐姐和林妹妹(还有湘云)的文才应该说差不多,所以大观园数次吟诗,各擅胜场。但林有对宝玉的深情,对自己的感伤,所以葬花吟才哀怨缠绵,成为绝唱。这一点是宝钗比不上的。诗文贵在以情感人,文采不如三女的宝玉,凭着对晴雯的深情,也能写出《芙蓉女儿诔》。宝钗的感情,不太适合做才女。
至于宝钗杂学颇多,识得当票等,这只是家庭原因。薛家是官商,又开有当铺,宝钗识得当票是很自然的,商家一般见多识广,故宝钗杂学也多。
二、宝钗的情
宝钗是大家闺秀,大笑或哭都不合其身份。但宝钗也哭过。
那是在宝玉被贾政暴打之后,宝钗在宝玉面前没有哭,回去后怀疑是薛蟠使的坏,追问薛蟠时,却被薛蟠一句说哭
7
了。薛蟠那句是:“好妹妹,你不用和我闹,我早知道你的心了。从先妈妈和我说:你这金锁要捡有玉的才可配。你留了心,见宝玉有那劳什子,你自然如今行动护着他~”,而宝钗则是“回到屋里整哭了一夜”。以宝钗的性格,竟对这一句无从反驳,足见宝钗对宝玉也是一片深情,薛蟠的话正说在她的伤心处。
宝钗几乎永远是端庄典雅的形象。她也有情,但别人有伤心处可以找人倾诉,她的心事始终深埋于心里。
三、宝钗的恨
宝钗如果有恨,是不会显露出来的。
不过,宝钗对世事是比较明了的,她知道世态的炎凉,知道贾府内藏污纳垢,从她接济邢岫烟中就可以看出来。她对这些黑暗又是怎么看的呢,
宝钗的螃蟹咏也是绝唱:
桂蔼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需姜。
如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诗未必只指螃蟹,但到底指什么,宝钗是不会明说的。
爱不敢爱,恨不敢恨,这就是我眼中的宝钗。在我看来,宝钗活的好累。
8
篇三
内容摘要
金陵十二钗之一的薛宝钗,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但在《红楼梦》的研究中,对薛宝钗这个人物一直存有分歧。总的说来,分歧的焦点,不在于她是否是封建礼教的信养者,不在于她是否是“四德具备”的封建淑女。在这点上人们的看法是一致的。争论的主要问题,是关于她在作品中的地位。那就是说她是个封建礼教的受害者,还是封建势力的帮凶,她在作品中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作者对她的态度是褒还是贬。但是,作者塑造薛宝钗这个形像,绝非仅仅写出一个沽名钓誉的国贼禄鬼和八面玲珑的势利小人;更不是要塑造一个虚伪奸隐的“女曹操”;甚至也不止是塑造一个标准的封建淑女形像;而是在薛宝钗这个形像中,寄托着作者复杂的感情,深深的感慨:既赞美这位美丽少女的聪明才智,同情她不幸的悲剧命运;又痛惜她奴隶般地信奉封建礼教,批判她“随分从时”的处世哲学。因而,他要塑造的是一个品格端庄,容貌美丽,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青春少女,被封建礼教所毒害以至毁灭的过程。要对薛宝钗这个人物作出正确的评价,还须仔细推敲。
关键词:薛宝钗,封建,红楼梦,曹雪芹
正文
9
有人说薛宝钗是个封建礼教的受害者,还有人说她是封建势力的帮凶。而我认为,任何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人即使封建社会的受害者,也是封建社会的帮凶。封建社会中的人,既受封建制度的压迫,也用封建制度压迫着别人。受害者既是帮凶,帮凶既是受害者。 薛宝钗却是封建社会中的一个聪明的的人,她冷峻,识时务,又不像黛玉那样是小性子。在生活中,宝钗常常深隐心机。她表面上“随分从时”“装愚守拙”“罕言寡语”,一举一动显得“端庄贤淑”完全符合封建“淑女”风范。但实际上她期望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温柔敦厚的仪范中掩盖的是“欲偿白帝”的野心。她熟谙世故,诚府极深。“来了贾府这几年”虽然表面不言不语,安分守已,实则“留心观察”因此即使是在荣国府这个人事复杂,矛盾交错的环境里,也生活得左右逢源,如鱼得水 。甚至就连那个几乏忌恨一切的赵姨娘也赞她:“很大方”,“会做人”。 “会做人”的确是薛宝钗的性格特点,这与她“温柔敦厚”的外露特征相融合,使得她为人人所夸赞。宝钗“会做人”,“不关已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为人处世原则,让她凡事不像黛玉一样用尖酸刻薄的话语指出,而是充闻耳不闻,装作看不见,只为心里明白也就罢了。这就使得那些平日里做着些见不得人的丑事的封建主子们便 赞她“会做人”。宝钗“会做人”不仅体现在对封建阶级最高统治者不露声色的笼络,还表现在对处于封建阶级下层的被压迫者的收
10
卖上。贾母给她做生日,要她点戏,她就依着贾母素日的喜好说了一遍。又将贾母喜吃的甜烂之食当做自己喜吃之物说了出来,结果“贾母更加喜欢了”。王夫人逼死金钏儿后,她和袭人扣听到消息,就连一向奴性很强的袭人也不觉流下泪来,而剥削阶级冷酷无情的本质使得她只感到“奇”便急忙撇下袭人,跑来王夫人处来安慰她。把全部罪过都归之于金钏儿的“糊涂”。她还说:“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主仆之情了。”为了笼络王夫人--- 她未来的婆婆,宝钗表现得非常大方,表示了她并不忌讳把自己的衣服赏与死去的奴才穿,当即回家拿了几身衣服来。至于受压迫的封建阶级下层统治者,宝钗为刑岫烟掩盖当衣度日的事实,来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地位。她还设法拉拢黛玉,为病中的黛玉送去燕窝、糖片。甚至就连赵姨娘这个众人嫌弃的女人有时也能得到一份宝钗送来的礼物,令她受宠若惊。遇到她在宝玉面前谈论仕途经济,恼了的宝玉当面给她下逐客令,宝钗为求“会做人”的命号,自然不能发火,只能把努力埋在心底,一笑了之,让袭人对她“会做人”的名声又多了一份赞叹。
宝钗不仅会做人,而且常常借“做人”的机会来表现自己的才能。史湘云要起诗社,但没有钱,这时宝钗便趁机要替她设东。宝钗告诉湘云要从自家带 东西来请大家,但出门叫一个婆子来却说:“明日饭后请老太太姨娘赏桂花。”“会做人”的宝钗表面上是帮了贫弱孤女的大忙,但实际上却是给
11
另一段“金玉良缘”一次打击。她借口请大家,实则是为讨好封建统治的大家长。她处处小心,处处为了讨好贾母而布置。如此可见“会做人”的宝钗是怎样“会做人”的了。
宝钗另一个主要性格特点就是虚伪,她虽然说过,对和尚道士所说的“金玉良缘”认为是胡说,又说金锁沉甸甸的戴着无趣,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宝玉去看生病的宝钗,宝钗拿着他的玉“重新翻过来细看”又“念了两遍”,再嗔怪丫环莺儿为何不去倒茶,引出莺儿笑说“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这正好达到
此此起宝玉注意的目的。然后再将本来戴着无趣的金锁从里面的大红袄上掏将出来。薛宝钗笼着红麝串招摇过市也是同样道理。本来她不爱花粉,衣著朴素,最不喜打扮,但金锁专等玉来配,而红麝串是元春独赐予她和宝玉的,都是命定婚姻的征兆,所以以此才能来证明只有她才是得天运命的人堪配宝玉。虚伪而“会做人”的宝钗就是这样,以“敦厚温柔”的“淑女”身分为掩盖,用她深隐的心机暗示和讨好贾府的家长们。 有的人说她封建,这让我想起了有人对岳飞的评价。有人说岳飞精忠报国,是个大英雄,但是它维护的是封建主义国建,代表的是封建忠君主义思想。看到这里我忍不住想问一下,请问在南宋的时候有社会主义国家让他维护吗,因此,薛宝钗的确是封建的,但这是没法改变的。她再封建也掩盖不了她的才华出众,雍容典雅,才貌双全的才女
12
形象。
不过就其社会会地位和得到在人们心中的好评来说,宝钗“做人”是成功的。就从这点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一点启示。在当今纷繁变化的社会中,要想得心应手地周旋其中,恐怕这就要向宝钗学几手了。不过有得必有失,或许我们会推动我们的真本性。但我想,只要我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只学习好的一面,或许对我们也是很有帮助的。
注释:红楼梦 上卷 第六十七回,红楼梦 上卷 第七十一回,红楼梦 上卷 第四十四回,红楼梦 上卷 第三十二回,红楼梦 上卷 第二十八回等
参考文献:《红楼梦的鉴赏与研究》,《薛宝钗性格特点分析》顾玉阶,《红楼梦学刊》,《文史天地》,《红楼梦评论》王国维
篇四
小议我眼中的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翁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一首《咏白海棠》体现了大家闺秀的内心,优雅的孤独,安分的追求,低调的优秀,似乎习惯性的批评封建闺秀薛宝钗,但在我眼中,她却是当之
13
无愧的金陵十二钗之首。
在《红楼梦》中,黛玉更出众的似乎是爱情、才情和悲情,但细细想来宝钗似乎也别无选择。
与黛玉相比,宝钗似乎是世故,但幼时无父,哥哥败家的她又怎能和书香门家,后又得贾母、宝玉百般包容的黛玉同样的自由。黛玉在贾家受到的待遇甚至超过了“三春”,有了贾母的大伞保护,她几乎可以随心所欲,于是她可以上演悲天的黛玉葬花,可以处处争胜,可以得理不饶人,完全是公主一样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像极了我们很多人的童年,我们当然认为这是好的,可宝钗那,开篇就是哥哥闯祸,家里似乎从来没怎么平静,这让她拿什么单纯来感慨,
在爱情方面,我看过一个评论说“若黛玉没有遇上宝玉的运气,那么最好做一位宝钗这样的女子:温柔敦厚,通情达理,落落大方,情绪收放自如,行事张
弛有度。就算没有爱,也不做楚楚可怜的姿态。”是啊,由于木石前盟的序言,宝黛自相见就亲密,宝玉用溺爱浇灌出黛玉飞扬单纯的性格,她的一笑一悲都能引来宝玉无限的爱恋,但宝钗不能像黛玉那样可爱,因为没人这么宠爱她,所以她只能收敛多愁善感的性格,打包少女时代的祈祷,将幻想中玫瑰色的人生束之高阁,脚踏实地的过日子。无论是选秀之谜还是金玉良缘,我们都认为她没有真爱,而且还拆散了深爱的宝黛。其实这我并不否认,但自由恋爱本就不属于
14
她们的年代,宝黛的爱情美的太乌托邦,依仗家族势力的无忧生活到底稳不稳定在抄家之时已得到答案,就算没有宝钗,在贾府崩塌之日谁来支持这倾城之恋那。而宝钗一再不顾宝玉的反感劝他入仕,也是她经历了不同于贵族公子的人世的必然,不管喜不喜欢,现实或许不如大观园来的美好。
至于才情,黛玉自然是书中当之无愧的第一才女,但从海棠社初结时的夺魁和蘅芜讽和螃蟹咏来看,黛玉才情虽佛光普照但也难掩宝钗的灵光,只不过一个含蓄浑厚一个哀极怨极,后者更感人罢了。而且从元妃归省时的“绿玉”改为”绿腊“和对湘云问“棔”树的解析以及审黛时的《牡丹亭》《西厢记》来看,宝钗博览群书而且书中提及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及佛
学都有广泛涉猎,不可谓不博学,只不过受制于她封建正统思想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影响,不去开发潜能罢了。
但宝钗相对黛玉的最大优势就是人缘好,深得贾府上下的欢心,以至于赵姨娘这样的人都觉得她胜于黛玉,有了人脉的支持金玉良缘似乎就水到渠成了。体贴,忍耐,办事周到促成了这绝对优势。相对与黛玉的处处争强好胜,蘅芜似乎低调了许多但最能体现她隐忍的是她的大婚上,正值贾府没落没怎么置办嫁妆,而且还是冒充黛玉嫁过去的(当然,这仅限于高鹗续写的四十回中),终身大事如此仓促不堪,她却不抱怨帮忙搀扶飘摇的贾府和照顾疯癫的宝玉,若换成黛
15
玉恐怕会使贾府乱上加乱吧。
至于她的体贴和办事周到则是贯穿了整个《红楼梦》。从责怪袭人给湘云制造负担并主动承担起针线活到替刑山由烟典当衣服,都想的体贴周到,这细腻的心思虽然带有一点的目的色彩显得不真心,但确实令她左右丰源。
作为金陵十二钗的并列榜首,黛玉的吸引力不言而喻,我夸赞宝钗不是说黛玉不好,只是歌颂黛玉的太多,迷恋宝黛的太盛,而作为背后的悲情人物,宝钗的经历可以说悲惨,只是被木石前盟掩盖的太多,所
以说一说蘅芜,当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红楼梦的红学谜一样的学问,我就是以稚嫩的眼光感受了一下皮毛与人分享,对错不论,狭隘不可避免,希望大家读读想想就好了。
篇五
1.3 薛宝钗的性格
书中描述的薛宝钗总是给我们一种成熟老到的感觉,可实际上她只是一个青春少女,原本是花一样的年纪,却有着许多与年龄不相符的心机。单说她的住所,连贾母都看不过去,觉得太素净了,像个雪洞一般,一点都没有闺房的温馨舒适,
16
由此可见薛宝钗的心性:安分低调。可是不要忘了她实际还只是个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举止呢,根结底就是封建礼教制度。《红楼梦》中有许多寄人篱下的女子,可是大家忽略了薛宝钗也是寄人篱下的。贾府不是她的家,大观园更不是她的乐土,宝钗知道,她受尊敬受宠爱是她的自爱、她的懂事换来的。她如果有一天不自爱不懂事了,眼前的一切也都随之而逝了,于是她的克己由最初的自觉变成最后的本能。总体来说,薛宝钗的性格是温婉贤淑,安分守己,进退明礼,但同时也带有许多封建士族的本性,例如唯利是图,见风使舵,待人势利等。我们不能将这些缺点都归于薛宝钗,因为她是封建礼教制度最大的受害者,她的成长环境决定了她不可能像林黛玉那样直接向封建势力宣战。
薛宝钗的悲剧命运源于她的性格,而性格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深刻的环境影响、时代因素和阶级根源,又有她自己的特殊遭遇。总之,在封建礼教制度的影响下,薛宝钗——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女孩子,少了单纯与活泼,多了世故与老练,让人有点不寒而栗,敬而远之。
1.3.1 薛宝钗的事不关己,冷漠示人
初进贾府时,薛宝钗并没有林黛玉那般天真无邪,而是冷眼观人,投其所好,自然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书中写到
17
人们对她的印象是:年纪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个小丫头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然而作者却笔锋一转,让我们发现了这样的一个特点,愈看得仔细就愈加分明的特点,这就是薛宝钗的一言一行,不像林黛玉那样的任随真实情感的流露,而是常常经过某种理智的雕琢或深心的考虑,并从而形成她所特有的“稳重和平”以及人人称道的“贤惠”。不但是贾母等人称道,连那个心地鬼祟、几乎对一切人都怀着嫉恨的赵姨娘,也唯独对她怀着衷心的赞美:怨不得别人都说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来果然不错。自然刚进贾府的薛宝钗赢得了满堂彩。
从这个少女的内心深处,还使人感到一个不寻常的特点:那就是只重利不重感情。当柳湘莲与尤三姐演了一场血的爱情悲剧后,不仅是贾珍、贾琏这些人都感到“不胜悲悼”,而且连薛蟠也悲伤起来。这个花花公子不忘柳湘莲曾经救过他一命的情谊,满面泪痕地跑回来把这事告诉大家。可是当薛宝钗听到这个几乎使人人都感到凄惨的事之后,只是淡淡地“并不在意”,而且说了这样的一番话: “俗话说得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福祸’。这也是他们前生注定。如今已经死的死了,走的走了,依我说,也只好由他罢了。妈妈也不必为他们伤感了,倒是自从哥哥由江南回来了一二十
18
日,贩了来的货物,想来也该发完了。那同伙去的伙计们,辛辛苦苦的,往来几个月了。妈妈和哥哥商议商议,也该请一请酬谢酬谢才是,别叫人家看着无礼似的。”
是的,这个少女“在意”的是,只是那些世俗的、实利的事务。凡是与这没有利害关系的一切,看来已经很难打动这个少女的心。她几乎把人间的泪痕和血
迹看得十分平淡;至于为此动感情,似乎更是一种多余的浪费了。
1.3.2 薛宝钗的损人利己,虚伪自私
薛宝钗的一个特点是善解人意而且说话周全,这既是她的优点也是她的缺点,有时更足证她的虚伪和残忍。比如贾宝玉调戏金钏儿,金钏儿却被王夫人殴打并撵出,刚烈的金钏儿受不了这种侮辱,羞愤而投井自尽。这是贾府和王夫人直接逼死一条人命的最直接的见证,王夫人得知后,她手上沾着血,心里当然害怕而且慌张内疚,可是这时薛宝钗登场了:
王夫人点头哭道:“你可知一桩奇事,金钏儿忽然投井死了~”宝钗见说道:“怎么好好地投井,”王夫人道:“原是前儿他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他几下,撵了他下去。我只说气他两天,还叫他上来,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宝钗叹道:“姨娘是慈善人,
19
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的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王夫人点头叹道:“这话虽然如此说,到底我心不安。”宝钗叹道:“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
(且不说这里王夫人完全撒谎)薛宝钗在这里的话虽然完全是为了安慰姨妈,确有应该原谅之处,但这些话,细细地分析起来却太过残忍,太让人心寒、让人不齿。
她姨妈杀了人,起初还有点惊惶,但宝钗的话在这里简直是没有人心。她先是扯谎说金钏儿不是投井,竟是“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直是推卸责任和对死者的不敬。但她之道王夫人不是三岁的孩子,转而又安慰她并切齿责备因遭受凌辱而死去的金钏儿如果是为了志气而死足证是个“糊涂人”——什么样的人才不是“糊涂人”呢,必是逆来顺受、摇尾乞怜、逢迎巴结等如她辈者。可惜这丫鬟没这等修养,故死不足惜。
“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何等的骄矜,何等的轻狂~这确实薛宝钗骨子里对下人的情感的真正暴露。一调青春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含屈抱怨地离开了人世,金钏儿原本其实也不是“糊涂人”,她多么想逆来顺受、
20
死心塌地的做奴隶~而最后她竟是想做奴隶而不得,被残忍的王夫人决绝地抛弃、彻底断了念而走上绝路的,依宝钗的聪明,当然深知其中的缘故,而她此刻故作轻狂污蔑死者来讨好生者,的确有失厚道,也让读者觳觫。
1.3.3 薛宝钗的见风使舵,待人势利
薛宝钗的见风使舵,始终是和她的“贤淑”一起出现的,而且有时甚至是连她自己也未必意识到的自然习惯。譬如对于封建家族“太君”的贾母,她懂得应该迎合贾母安详天年的心理,于是当她做生日时,唱戏摆酒,众人都来祝贺;贾母因问她爱听何戏、爱吃何物时,她“深知贾母年老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便总依贾母素喜者说了一遍”,于是果然取得了这样的效果——“贾母更加
欢喜”。
薛宝钗不但为薛蟠辩护,也为那个流气十足、几乎为人人所不齿的庶生工子贾环辩护。贾环和丫鬟莺儿等掷骰子玩,输了耍赖,莺儿不依,薛宝钗便“嗔”莺儿道:“越大越没有规矩,难道爷儿们还赖你,还不放下钱来呢~”莺儿忍不住申辩,她又“不等说完,就忙喝住”。从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薛宝钗对是非曲直并不是很关心,只关心维护自己阶级的
21
尊严,而出言吐语又是显得那样的不失大家风范。
结 论
《红楼梦》是清朝最优秀的小说,也是一部具有思想启蒙意义的著作,曹雪芹以恢弘的手笔展现了封建大家族烈火烹油的奢华气势,并且塑造了众多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不仅展示了封建势力的繁荣富贵,也揭露了其必将走向毁灭的历史事实。书中既有贾政、薛宝钗、袭人等封建主义的卫道士,也有林黛玉、晴雯、司棋等敢于挑战封建势力的战斗者,虽然最终这些反抗都被无情地镇压,但我们还是看到了希望和曙光。
中国古代女性的命运大都是悲剧结尾的,因为在封建制度的压迫下,在男尊女卑的观念中不容许她们有任何的反抗,顺应了封建制度就能妻凭夫贵,得享荣华,背离了就只能随便扣上个罪名过早地离开人世。不是没有反抗,只是封建顽固势力太过强悍,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岂会因几个弱女子而改变。曹雪芹本身也是一位战士,作为作者他手握生杀大权,决定着书中人物的去留问题。对于他的盟友,也就是林黛玉之辈,他选择让她们先死,不是他向封建势力的妥协,而是为了激发更多人的斗志和他一起并肩作战。
薛宝钗大概是最让曹雪芹费心思的人物,一方面他将这个
22
人物形象塑造地十分完美,令封建势力爱不释手,另一方面,他忍痛割爱将其归于封建阵营,站在了他的对立面。无论是在书中,还是在人们的印象中,薛宝钗的地位都是尴尬的。书中的她,总是与林黛玉对比存在的,同是寄人篱下,她没有林黛玉的真实流露,处处小心翼翼,有母亲却不足恃,有兄长却等于无兄长,反而还得替他们着想,远没有黛玉无牵无挂来得洒脱;在人们的印象中,林黛玉的死是由薛宝钗一手造成的,于是所有的同情心都给了林黛玉,千百年来薛宝钗落得的只有无尽的骂名和指责,可她也是受害者,嫁给贾宝玉她也是被迫的,况且那时的宝玉已经形同枯木,她的婚姻没有任何幸福可言,婚后的生活就如同守活寡,这些事实历来都被读者忽略。
薛宝钗的悲剧命运是社会和时代共同造成的。封建社会是薛宝钗仕途经济思想形成的根源,身处这样的社会,又是一个女子,除了顺从没有别的出路,而时代的发展已经至此,反抗的时机尚未成熟,所以还是只能顺从,于是就有了薛宝钗的端庄贤淑、轻语寡言、安分低调的性格。若是按照正常的发展道路来看,薛
宝钗的结局是很完满的,如此一个贤良淑德的女子定会是一位好妻子好母亲,可偏偏她遇见了贾宝玉——封建势力的怪胎,偏偏不信仕途经济的那一套,于是选宝钗的人生改写了。我们不能把所有的过错都归于薛宝钗,因为她也是封建
23
制度的受害者,她的结局并没有好过其他薄命的女子。
薛宝钗的封建主义,有着深刻的环境影响、时代因素和阶级根源,但同时又是通过她自己的特殊遭遇和独特个性表现出来的。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她最初来到贾府时,并不像林黛玉那样的孤身投靠,而是因为“探亲被留”;更重要的是因为当今皇上除了选聘妃嫔之外,还要在她这样出身的“仕宦名家”的小姐当中,“亲名达部,备选为公主郡主的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而她正是来京参加这一竞选的。自然,她的眼光也就很早落到封建社会的最高顶端——皇宫里去了。
其次,她虽然也像林黛玉一样早年丧父,但不像林黛玉一直禁处深闺,却是很早就“留心家计”,“为母亲分忧代劳”,因此接触世面较多,懂得世故人情。史湘云不认识的当票她认识,探春不知道“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她加以嘲笑。她虽然有着比较丰富的社会知识,但却变得更加练达人情、精明处世,更加懂得如何巩固自己出身阶级的利益。从帮助探春理家中,已经可以看到她的这种表现;更重要的是,在这种表现中还贯彻着当时统治阶级的思想精神。当她问探春:“竟没有见过朱夫子有一篇《不自弃》的论文么,”探春笑道:“虽也看过,不过时勉人自慰,虚比浮词,那里是真有的,”她一听这话,立刻大为吃惊地说:“朱
24
子都有虚比浮词了~”接着又说:“你再出去,见了那些利弊大事,越发连孔子也看虚了呢~”最后又带着训诫的口气说道:“学问中便是正事,若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市俗去了。”她所谓的“学问”,就是中国数千年来被封建统治阶级绝对化了的孔孟之道,而她自己也分明是一个封建主义的模范信徒。
贯穿于薛宝钗一切行动中的正是这种思想,而这种思想又是她所生活的时代——清代封建王朝统治时期的所谓“康乾盛世”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清兵入关以后,天下既定,但民族斗争的烽火仍是余延不绝。清代皇帝为了收拾人心,清除反抗情绪,除了采取血腥的高压政策之外,还从精神上进行麻醉,采取了一系列怀柔政策。这就是一方面承袭明朝旧制,推行八股取士制度,用为束缚天下读书人思想的工具;另一方面又办法谕旨,禁书毁书,把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也目为“小说淫词”,一律严禁销毁,同时大力提倡读经尊孔,推行封建道德。于是,那个以注疏孔孟之书和讲究“三纲五常”而出名的朱子,便受到清朝皇帝的大加赞赏;把他所建立的一套有利于专制统治的哲学——“理学”,几乎捧到天上。康熙皇帝就曾经对臣僚说:“日用常行,无非此理。”又谕大学士等“朕以为孔孟之后,有裨斯文者,朱子之功最为宏钜。”此外,由敕令编纂《性理精义》、《朱子大全》等书颁行全国,并重用李光地、汤斌等“理学耄儒”。康熙五十一
25
年,更是把朱子抬进孔庙,尊为“十二哲”。
当时专制皇帝极喜爱的朱子,正是薛宝钗心目中的“圣人”。更从她循循善诱的劝诫史湘云、林黛玉恪守封建妇道,以及敦劝宝玉留心功名学些“仕途经济”的学问等方面来看,她拥护封建秩序,固然有其阶级根源;但从她的“侍选”入宫这一特殊情况来说,自然在她的头脑中也更为加固了那一套思想体系。这个少女俨然成了中国数千年封建道统的继承人~
薛宝钗不仅是封建主义的模范实践者,而且也是一个封建主义的积极宣传者。
在大观园中,她一有机会,就要传经布道,扩大其思想影响。史湘云、探春等曾被她征服过来自不必说,即如崇尚性灵,任凭感情燃烧的林黛玉也在她的责问和诱寻下,被暂时征服过来。有一次林黛玉在行酒令时,念了两句《西厢记》《牡丹亭》上的词句,众人皆不在意,唯有薛宝钗敏锐地觉察到这是越了封建主义的正轨。她毫不忽略这件事情,第二天就把林黛玉教导蘅芜院中,先用玩笑的口吻半真半假地恐吓:“你跪下我要审你。”继而又冷笑道:“好个千金小姐,好个不出闺门的女孩儿,满嘴里说的是甚么,你只着实说吧~”在那个一再明令“小说淫词,严禁销毁”的绞杀一切民主思想的年代里,站在薛宝钗背后的是庞大的黑暗势力,林黛玉哪得不低下头来,她“羞得满脸通红”,满口“好姐姐”地央告她别说与别人,并作了“以后再不说了”的保证。聪明的
26
林黛玉,竟没有相到反问薛宝钗一下,为什么她也知道这两句话的出处,看来,薛宝钗似乎也感到这是需要防一着的,因此她先故装糊涂地说:“我也不知道,听你说得怪生的,所以请教你。”不过,这终是饰词,只能蒙蔽一时,终究要露马脚的,于是她便索性这样说道:
“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儿七八岁上,也够格人缠的。我们家业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极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兄弟也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诸如这些《西厢记》《琵琶记》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背着我们偷看,我们也背着他们偷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
应当说,这番话说得很真率,它使我们看到这个少女有一个“淘气”的、然而是可爱的童年;可惜它又像电光一闪,瞬即消逝,接着又听她说道:
“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连作诗写字等事,这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就更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并不是书误了他,可惜他把书糟蹋了。至于你我,只该做些针线纺绩的事才是,偏又认得几个字。既认得字,不过拣了那正经书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薛宝钗在这里又一个道学家的面孔出现,大讲了一道“女子
27
无才便是德”的学问。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她幼年时代也像一般青少年一样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并且被《西厢记》等“杂书”吸引住了,只是后来在大人们的“打”、“骂”、“烧”下,才把“怕看正经书”的脾气改了。在这里,《红楼梦》深曲地讽谕了当时的一个黑暗现象——封建统治者对文化的禁锢和摧残。“打”、“骂”、“烧”,其实也正是当时专制皇帝的禁书、焚书和大兴文字狱的反映。而薛宝钗所说的那一番话,又正是体现了当时风靡一世的封建理学精神。那个被专制皇帝尊为“圣哲”的朱子曾说过一句名言:
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
所谓“天理”,主要是封建主义的纲常伦理,亦即薛宝钗所说的“学问”;所谓“人欲”,则无非是那些企图突破封建束缚的生活要求或带有民主色彩的思想,亦即薛宝钗最怕移了的“性情”。从这里又可以发现薛宝钗的一个特点:她虽然也像一般大家闺秀一样受过严格的封建管教,但她似乎对此并无反感。在她的精神世界里,“天理”已经战胜了“人欲”,因此她不但自觉地遵守封建教义,而且还要以此牢笼别人。
自缚而又缚人,这正是一切卫道者的典型特征。
然而,薛宝钗虽然循循善诱,却始终没有羁缚朱一人,那就是封建贵族家庭
的“逆子”——贾宝玉。她对这个“多情公子”的一切“劝导”,所得来的却是一句唾骂:
28
“好的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子,也学得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 之流。”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看薛宝钗那一套贤淑端庄的待人行事作风,就可以明白无非是封建道统精神的具体实践,无非是封建统治者所标榜的“礼之用,和为贵”、“尊上睦下”以及“存天理,灭人欲”等等一类的修身齐家之道。
29
作文八:《关于林黛玉与薛宝钗的人物对比结题报告》3600字
关于《林黛玉与薛宝钗的人物对比》结题报告
1.研究的主要成果:论文《林黛玉与薛宝钗的人物对比》
2.研究的主要方法:上网查阅资料,阅读相关书籍
3.研究的主要步骤:1.选定课题
2.查阅资料(上网,书籍)
3.小组讨论与交流
4.撰写论文
4.开展的主要研究活动:
5.查证的主要文献资料:《红楼梦》
林黛玉与薛宝钗的人物对比
就像唐诗不可能没有李白或杜甫,《红楼梦》里也不能没有黛玉或宝钗,少了谁,故事都不会精彩。
她们也许是曾经在作者早年记忆中出现的两个个性迥异的女子,在小说中,也是一个很好的对照组,“木石前盟”会领先,还是“金玉良缘”够实力?这个伏笔一直是《红楼梦》的主线故事,引领许多读者穿越大观园里的细流水账寻觅下去。
从EQ来看林黛玉,人人都会觉得她的缺点比优点多。
她的器量确实小。器量怎么小呢?写她器量狭窄的例子都很生动,比如,薛宝钗的母亲,托个管家送宫花给住在贾府的姐妹们。送花人顺路送了过去,最后才送到黛玉的住处,因为她住得最远。别的姑娘拿了宫花,好歹会跟送花的管家说声谢,她偏偏要拐弯抹角地问: 只送我一个?还是大家都有?那管家摸不着意思,诚实回答: 大家都有,这两枝是姑娘的。黛玉听了,竟然冷笑道: 我就知道,如果不是别人挑剩下的,也不会拿到我这里来。
连收到礼物都不开心,这样的女子,确实难讨好。
还有,她太自命清高。大观园里养了个戏班子,戏班子里头有个小姑娘,大家都觉得她长得像黛玉,但人人也都知道黛玉小心眼,正心照不宣时,神经最粗的湘云却把实话说出来,惹得黛玉大大地生了气。只因戏子身分卑下,就不能长得像她?换作宝钗,必是一笑置之,她却斤斤计较。
她还有些刻薄。刘姥姥为了弄点银子度过荒年,阴错阳差进了大观园,逗得贾母无比开心,不喜粗人的黛玉却在私下称呼这位老太太“母蝗虫”!
黛玉葬花的桥段,向来是《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那一幅少女荷锄葬花的画面,确实凄绝美绝。然而,这样的景象背后,藏着的不只是多愁善感的灵魂,还有一颗拒绝接受现实的心: 连落花陷污泥她都无法忍受,怎么可能接受世间种种丑恶?
平日都已经这么小心眼,一碰到感情,更容不下一粒沙子。别说沙子,可能连一点灰尘也容不下吧~偏偏大观园里出现了薛宝钗这个大情敌。宝钗身上还戴着个金璎珞的佩饰,和贾宝玉凑合成“金玉良缘”这件事,怎不教她如鲠在喉,动不动就和宝玉呕气!这样会生闷气的女子,在长辈眼里,怎么当得了好媳妇呢?
所以她不像薛宝钗一样得到长辈的属意,她的爱情注定是悲剧。
从心理分析来看林黛玉,自命清高的背后,是自卑在作祟。她自幼丧母,少女时期又丧父,只好投靠外祖母和舅舅,寄人篱下,个性好强的她为了一点尊严,把自己弄成一只纸老虎,空架子里头藏着一颗比豆腐还柔软的心。
然而,林黛玉的文学形象却仍讨人欢喜——我们看得出她的真诚,她有心眼,却没心机;她很聪明,却一点也不精明。我们不知不觉像贾宝玉一样爱上她了。不然,我们不会在这个小心眼又有点刻薄的女人吐血焚稿、而“一群奸人”又拿宝钗冒充黛玉嫁给宝玉时,忍不住
掩卷叹息,激动地掉下眼泪,心里为她打抱不平,说: “怎么可以这样?怎么可以这样?”
其实她的缺点与优点是不可分的一体两面。
正因她自视甚高,所以她不会劝宝玉好好读八股文考取功名,绝不是个俗不可耐的女人(你有没有发现,在历代小说中,她也几乎是惟一一个敢瞧不起功名利禄、不肯尽心尽力鼓励男人考状元的奇女子?)正因为她是个美貌又孤傲的少女,所以由她葬起花来不显得虚伪矫情;正因她薄命,所以她不必面临贾府被抄家时树倒猢狲散的不堪。
没有出路的时代,这样的女子惟有香消玉殒才能逃离。在一个封建时代,一个女人再有才华,也不过是要嫁个好丈夫,生几个好儿子。林黛玉再文质彬彬,也得走这条路;但以她的个性、以她虚弱的身子,为她安排个完美而庸俗的下场也很牵强。如果你是贾母,恐怕也只要这样的外孙女,不要这样的孙媳妇吧?我们虽然同情她的焚诗毁帕,抑郁而亡,心里却又明白: 人间总有许多不得已,这样也好。
林黛玉若嫁给贾宝玉,两人可能要吵一辈子。林黛玉也可能会变成一个宝玉口中最俗气的人,不得不为下一顿饭在哪里愁眉苦脸,动不动因为老公流连在脂粉堆里大发脾气,不可能自命清高活下去。
让林黛玉在该出局时出局,是天妒良缘,却也是个巧妙的安排。
《红楼梦》如果写成大团圆,那必然是本俗不可耐的小说了。
如果说,林黛玉像文人,薛宝钗就像商人。
黛玉是文人之女,宝钗是富商之女,她们的出身点出了她们的性格。
林黛玉说话酸不溜丢、爱使性子;薛宝钗却懂得事不关己不开口、打好人际关系。她也有才华,不输林黛玉,只是意趣不同;黛玉写的诗意境总是悲苦,宝钗的诗却总是很吉祥如意的,连歌咏柳絮——一向被视为无根而漂泊的可怜柳絮,都可以被她翻案,写成“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好“正面思考”的一个人。
黛玉是个写意的人,宝钗是个写实的人,葬花对她而言必然是个荒谬的笑话。如果没有宝钗这个凡事踏实的对照组,林黛玉的形象必然失色许多。
然而,乖巧懂事,未必出自纯洁天真。林黛玉小心眼,却没心机;薛宝钗器量大,心机却深。在大观园里的薛宝钗,也不过十来岁,就非常懂得做人。会做人到什么地步呢?她分送礼物时,连贾府里行事最卑鄙的赵姨娘(贾宝玉父亲贾政的侍妾,也是贾环和探春的母亲)都有一份。就连赵姨娘都会受宠若惊地想: 怪不得人家都说宝丫头好,如果是林丫头,连正眼都不会看我们母子一眼,别说送东西了!
黛玉说话处处调侃人,宝钗说话却处处为人着想;话虽不多,迎合长辈却很周到。宝玉跑到母亲王夫人房里和金钏儿调笑了几句,惹得王夫人生气撵走金钏儿,金钏儿竟然投井自杀以证明自己无辜。王夫人正为处理金钏儿的丧事惴惴不安时,宝钗还可以含笑对着王夫人说: 我们都知道您一向是个大善人,所以您才以为她的死跟您有关。我想她不是赌气投井,是在井边玩,不小心掉下去的;就算她是生气去投井的,也是个糊涂人,死不足惜!
话说得好听,也说得有理。说完还把自己的新衣服拿去给金钏儿做丧服,帮王夫人一个忙,表现出毫不忌讳的气度。这一点,使她深得未来婆婆的欢心。
可是,这样的安慰话可不是一般少女说得出来的。她识大体,却近乎无情。黛玉连花谢了都会哭,宝钗连人死了都能淡然处之。如果你有宝钗这样的朋友,你总会怀疑,她对你和气,是否出自于真感情,还是只为了证明她会做人而已。
一个重情,一个重理。钗黛之争,也是情理之争。
不过,《红楼梦》里,钗黛之争都不是明争,读者看不到惊心动魄的爱情争夺战实况转播。因为宝钗从来不跟黛玉明争,向来都知退让,甚至很懂得收服黛玉的心,最后连黛玉都忏悔自己太多心,认她为知己。
钗黛之争也是“喜欢”与“爱”之争。宝玉爱黛玉,却也喜欢宝钗喜欢得不得了,虽然对林妹妹的挚情铭刻在他心里,但他也应该会很犹豫: 如果是宝钗远嫁,他又何尝舍得这个贴心的宝姐姐!
一整部的《红楼梦》,宝钗应对进退无一不得体,但无人能看出她的喜怒哀乐爱恶欲。甚至在黛玉病入膏肓时,她竟可以镇定地顶替黛玉嫁给宝玉。虽然说长辈之命难为,但她表现得依然稳重,仿佛一切与她无关,也就有点让读者心寒了。宝玉曾说,女人婚前都很可爱,像珍珠;婚后却常沾染了男人的气味,变得混浊起来,成了鱼眼睛,比男人更不可爱。婚后的宝钗就应验了这句话,变成一个只会苦劝丈夫考功名、丈夫只要有一点伤春悲秋她就要大泼冷水的妇人。
钗黛之争,宝钗坐上宝座,然而现实中的“金玉良缘”却无法击退精神上的“木石前盟”。
虽然当上贾家的好媳妇,对宝钗却只是悲剧的开始,因为降罪抄家、繁华不再,一场崇尚性灵的红楼梦,在这个时候,已是曲终人散的时刻。宝钗虽然得到“宝二奶奶”的头衔,却没法戴上光芒万丈的胜利冠冕,因为贾家和薛家,都变成王谢堂前燕,不可能再回复往日荣光。末了,宝玉为了交代,留下一个后代,考上一个功名,然后便出家了。
钗黛之争,宝钗的胜利并不风光。赢的是翻脸无情的命运。
一个死,一个逃,一个守活寡,若要以结果论英雄,《红楼梦》里,无人胜出,男人女人,都是一枚不由自主的小棋子,那是一个人的自由意志逃不出命运的时代,你我得接受此等的无奈。然而宝玉、黛玉、宝钗却如此鲜活地活在我们心里,让我们仿佛备受荣宠的贾宝玉,为了黛玉和宝钗谁可爱而犹豫,这就是作者的胜利。赢的是曹雪芹。
作文九:《老BANG眼中的薛宝钗》700字
作者:Old?Bang
序
老BANG并不太喜欢宝钗,只是很尊重她。BANG以为,宝钗绝非居心不测之人,下面从几个方面说说宝钗。
一、宝钗的才
宝姐姐和林妹妹(还有湘云)的文才应该说差不多,所以大观园数次吟诗,各擅胜场。但林有对宝玉的深情,对自己的感伤,所以葬花吟才哀怨缠绵,成为绝唱。这一点是宝钗比不上的。诗文贵在以情感人,文采不如三女的宝玉,凭着对晴雯的深情,也能写出《芙蓉女儿诔》。宝钗的感情,不太适合做才女。
至于宝钗杂学颇多,识得当票等,这只是家庭原因。薛家是官商,又开有当铺,宝钗识得当票是很自然的,商家一般见多识广,故宝钗杂学也多。
二、宝钗的情
宝钗是大家闺秀,大笑或哭都不合其身份。但宝钗也哭过。
那是在宝玉被贾政暴打之后,宝钗在宝玉面前没有哭,回去后怀疑是薛蟠使的坏,追问薛蟠时,却被薛蟠一句说哭了。薛蟠那句是:“好妹妹,你不用和我闹,我早知道你的心了。从先妈妈和我说:你这金锁要捡有玉的才可配。你留了心,见宝玉有那劳什子,你自然如今行动护着他!”,而宝钗则是“回到屋里整哭了一夜”。以宝钗的性格,竟对这一句无从反驳,足见宝钗对宝玉也是一片深情,薛蟠的话正说在她的伤心处。
宝钗几乎永远是端庄典雅的形象。她也有情,但别人有伤心处可以找人倾诉,她的心事始终深埋于心里。
三、宝钗的恨
宝钗如果有恨,是不会显露出来的。
不过,宝钗对世事是比较明了的,她知道世态的炎凉,知道贾府内藏污纳垢,从她接济邢岫烟中就可以看出来。她对这些黑暗又是怎么看的呢?
宝钗的螃蟹咏也是绝唱:
桂蔼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需姜。
如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诗未必只指螃蟹,但到底指什么,宝钗是不会明说的。
爱不敢爱,恨不敢恨,这就是我眼中的宝钗。在我看来,宝钗活的好累。
作文十:《我眼中的薛宝钗》2400字
内容摘要
金陵十二钗之一的薛宝钗,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但在《红楼梦》的研究中,对薛宝钗这个人物一直存有分歧。总的说来,分歧的焦点,不在于她是否是封建礼教的信养者,不在于她是否是“四德具备”的封建淑女。在这点上人们的看法是一致的。争论的主要问题,是关于她在作品中的地位。那就是说她是个封建礼教的受害者,还是封建势力的帮凶,她在作品中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作者对她的态度是褒还是贬。但是,作者塑造薛宝钗这个形像,绝非仅仅写出一个沽名钓誉的国贼禄鬼和八面玲珑的势利小人;更不是要塑造一个虚伪奸隐的“女曹操”;甚至也不止是塑造一个标准的封建淑女形像;而是在薛宝钗这个形像中,寄托着作者复杂的感情,深深的感慨:既赞美这位美丽少女的聪明才智,同情她不幸的悲剧命运;又痛惜她奴隶般地信奉封建礼教,批判她“随分从时”的处世哲学。因而,他要塑造的是一个品格端庄,容貌美丽,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青春少女,被封建礼教所毒害以至毁灭的过程。要对薛宝钗这个人物作出正确的评价,还须仔细推敲。
关键词:薛宝钗,封建,红楼梦,曹雪芹
正文
有人说薛宝钗是个封建礼教的受害者,还有人说她是封建势力的帮凶。而我认为,任何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人即使封建社会的受害者,也是封建社会的帮凶。封建社会中的人,既受封建制度的压迫,也用封建制度压迫着别人。受害者既是帮凶,帮凶既是受害者。 薛宝钗却是封建社会中的一个聪明的的人,她冷峻,识时务,又不像黛玉那样是小性子。在生活中,宝钗常常深隐心机。她表面上“随分从时”“装愚守拙”“罕言寡语”,一举一动显得“端庄贤淑”完全符合封建“淑女”风范。但实际上她期望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温柔敦厚的仪范中掩盖的是“欲偿白帝”的野心。她熟谙世故,诚府极深。“来了贾府这几年”虽然表面不言不语,安分守已,实则“留心观察”因此即使是在荣国府这个人事复杂,矛盾交错的环境里,也生活得左右逢源,如鱼得水 。甚至就连那个几乏忌恨一切的赵姨娘也赞她:“很大方”,“会做人”。 “会做人”的确是薛宝钗的性格特点,这与她“温柔敦厚”的外露特征相融合,使得她为人人所夸赞。宝钗“会做人”,“不关已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为人处世原则,让她凡事不像黛玉一样用尖酸刻薄的话语指出,而是充闻耳不闻,装作看不见,只为心里明白也就罢了。这就使得那些平日里做着些见不得人的丑事的封建主子们便 赞她“会做人”。宝钗“会做人”不仅体现在对封建阶级最高统治者不露声色的笼络,还表现在对处于封建阶级下层的被压迫者的收卖上。贾母给她做生日,要她点戏,她就依着贾母素日的喜好说了一遍。又将贾母喜吃的甜烂之食当做自己喜吃之物说了出来,结果“贾母更加喜欢了”。王夫人逼死金钏儿后,她和袭人扣听到消息,就连一向奴性很强的袭人也不觉流下泪来,而剥削阶级冷酷无情的本质使得她只感到“奇”便急忙撇下袭人,跑来王夫人处来安慰她。把全部罪过都归之于金钏儿的“糊涂”。她还说:“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主仆之情了。”为了笼络王夫人--- 她未来的婆婆,宝钗表现得非常大方,表示了她并不忌讳把自己的衣服赏与死去的奴才穿,当即回家拿了几身衣服来。至于受压迫的封建阶级下层统治者,宝钗为刑岫烟掩盖当衣度日的事实,来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地位。她还设法拉拢黛玉,为病中的黛玉送去燕窝、糖片。甚至就连赵姨娘这个众人嫌弃的女人有时也能得到一份宝钗送来的礼物,令她受宠若惊。遇到她在宝玉面前谈论仕途经济,恼了的宝玉当面给她下逐客令,宝钗为求“会做人”的命号,自然不能发火,只能把努力埋在心底,一笑了之,让袭人对她“会做人”的名声又多了一份赞叹。
宝钗不仅会做人,而且常常借“做人”的机会来表现自己的才能。史湘云要起诗社,但没有钱,这时宝钗便趁机要替她设东。宝钗告诉湘云要从自家带 东西来请大家,但出门叫一个婆子来却说:“明日饭后请老太太姨娘赏桂花。”“会做人”的宝钗表面上是帮了贫弱孤女的大忙,但实际上却是给另一段“金玉良缘”一次打击。她借口请大家,实则是为讨好封建统治的大家长。她处处小心,处处为了讨好贾母而布置。如此可见“会做人”的宝钗是怎样“会做人”的了。
宝钗另一个主要性格特点就是虚伪,她虽然说过,对和尚道士所说的“金玉良缘”认为是胡说,又说金锁沉甸甸的戴着无趣,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宝玉去看生病的宝钗,宝钗拿着他的玉“重新翻过来细看”又“念了两遍”,再嗔怪丫环莺儿为何不去倒茶,引出莺儿笑说“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这正好达到
此此起宝玉注意的目的。然后再将本来戴着无趣的金锁从里面的大红袄上掏将出来。薛宝钗笼着红麝串招摇过市也是同样道理。本来她不爱花粉,衣著朴素,最不喜打扮,但金锁专等玉来配,而红麝串是元春独赐予她和宝玉的,都是命定婚姻的征兆,所以以此才能来证明只有她才是得天运命的人堪配宝玉。虚伪而“会做人”的宝钗就是这样,以“敦厚温柔”的“淑女”身分为掩盖,用她深隐的心机暗示和讨好贾府的家长们。 有的人说她封建,这让我想起了有人对岳飞的评价。有人说岳飞精忠报国,是个大英雄,但是它维护的是封建主义国建,代表的是封建忠君主义思想。看到这里我忍不住想问一下,请问在南宋的时候有社会主义国家让他维护吗?因此,薛宝钗的确是封建的,但这是没法改变的。她再封建也掩盖不了她的才华出众,雍容典雅,才貌双全的才女形象。
不过就其社会会地位和得到在人们心中的好评来说,宝钗“做人”是成功的。就从这点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一点启示。在当今纷繁变化的社会中,要想得心应手地周旋其中,恐怕这就要向宝钗学几手了。不过有得必有失,或许我们会推动我们的真本性。但我想,只要我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只学习好的一面,或许对我们也是很有帮助的。
注释:红楼梦 上卷 第六十七回,红楼梦 上卷 第七十一回,红楼梦 上卷 第四十四回,红楼梦 上卷 第三十二回,红楼梦 上卷 第二十八回等
参考文献:《红楼梦的鉴赏与研究》,《薛宝钗性格特点分析》顾玉阶,《红楼梦学刊》,《文史天地》,《红楼梦评论》王国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