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中国民俗文化》9700字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民俗与民俗学
一:什么是民俗、民俗学
民俗(folklore):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有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学(folkloritics):对历史与当代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事相进行调整整理,研究、阐述其本质结构、特点与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之规律的一门人文科学。
民俗学1946年创立于英国。早期含义:关于民众知识和智慧的科学。
二: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归纳为以下四种:
①文化遗留物说;②精神文化说;③民间文化说;④传统文化说
三:民俗事项纷繁复杂,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项:
①物质民俗;②社会民俗;③精神民俗;④语言民俗
四:民俗学的内容与作用: 内容:①民俗学原理;②民俗史;③民俗志;④民俗学史;⑤资料学;⑥民俗学方法论 其他研究方法:人类学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结构分析方法等。我们主要了解中国汉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及其文化内涵。
民俗学作用:①帮助我们认识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②加深我们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认识;③知道和辅助我们改造现实社会生活;④其他种种实用价值。
§第二节:民俗的基本特征与社会性能 一:民俗学的基本特征: ①民俗的集体性与地域性;②民俗的传承性与扩布性;③民俗的稳定与变异性;④民俗的类型性;⑤民俗的规范性。 二:民俗的社会功能: ①教化功能;②规范功能;③维系功能;④调节功能
§第三节: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和起源
一:史前民俗: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以前的民俗。史史前时期没有国家政权,在民族生活中,一切按照传统习俗办事,民俗是原始社会生活的唯一规范,这是史前民俗的显著特点。
二:古代民俗:夏王朝建立到鸦片战争之前这段时间。分两个阶段:汉末以前一阶段,这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的形成期,也是中国古代民俗系统的形成期。汉代以后为一阶段,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民俗的发展与繁荣期。
三:近现代民俗: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民俗,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中国近代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不适应的现代生活的封建民俗也逐渐消亡,同时,在现代文明的影响下,一些西方民俗传入中国与中国固有的民俗体系发生着交流与融合,以适应新的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民不断创立适合我国的国情,又满足现代生活的新民俗。
第二章:物质生产的民俗
定义:有广大民众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从事物质生产,商品交换等活动所创造,享用和传承文化事象,包括农业生产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与交通民俗等。
§第一节:农业民俗
一: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
※根据视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反映我国一定地区(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代表)一年中的自然现象与农事季节特征的二十四个节候。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节气 太阳黄经度数 所在公历(阳历)日期 所在苗历日期* 所分三个气候。
二:占天象,测农事习俗
◎观天象、测天气(阴、晴、雨、旱、涝)
年前立春过年暖,过年立春二月寒/立春节日露,秋来水满路
立春落雨到清明,一日落雨一日情/夏至有雨三优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雨落小暑头,干死黄秧渴死牛
◎观天象,测生产
雨水前后,植树插柳,小满前后,种点瓜豆
◎观天象,测收成
春分前后怕春霜,一见春霜麦苗伤
三:农村禁忌习俗
在宁远,所谓正月初十忌风,可以攘除风灾;正月初一不能睡觉;二月一日忌鸟雀;惊蛰在墙角撒石灰,可以避蛇;立秋农家禁止在家人在田间行走,否则秋收减产;七月二十日,棉花生产忌雨;安陆农民正月禁春苗。
四:农业祭祀习俗
○打春牛、迎句芒神;○祭社神—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社”;○祭土地神;○敬果树;○敬五谷神;○敬龙神;○敬王神;○敬八蜡神
五:农业娱乐风习
○唱薅草锣鼓——鄂西北地区盛行
○糊泥巴——汉川、汉阳一带农村,插秧季节盛行
○泥仓子——枝江一带农村盛行
六:农业生产过程习俗:
○击鼓催春——荆州农村腊月初八;○关冬水与烧生田——竹山水田、宜昌山地。
○早春备耕——休整犁、耙;○烧荒与烧火粪、沤土肥
○浸种播种;○开秧门
第三章 物质生活民俗
定义:有广大民众在一定的社会生活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有关饮食、服饰、居住、建筑及器用生活方面的文化意象。
§第一节:饮食民俗(孔子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一:日常习俗
1.主食:南方——水稻(稻米分粳米、籼米和糯米);北方——麦穗加上小米、玉米、高粱、豆类等 ○有雨各地自然条件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对主食的加工方式也不同。
南方——米饭为主食,用米制成饼、汤圆、米粉、糍粑等
北方——馒头、包子、饺子、饼子、面条等
青藏高原——青稞面、豌豆,拌酥油茶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多喜欢食糯米
2.副食:主要是蔬菜、肉类、奶类、饮料等,其制作方法因地而异
汉族八大菜系——鲁菜、淮扬菜、川菜、粤菜、浙菜、徽菜、湘菜、闽菜。东汉豆腐的出现是饮食业的一大发明。
3.酒类
商代酒为统治者常用(甜米酒)
周代酿酒工艺成熟,有专营造酒的官员酒正,浆人,大酋;张骞出使西域带回葡萄酒的酿造技术,汉代指定酒类专卖政策;魏晋南北朝有北方大曲和南方小曲的出现,唐代酒都冠以“春”的雅号,太宗时宫中酿成葡萄酒;南宋出现蒸馏酒,又称烧酒、白酒迄今有八百多年历史。
黄酒——周代可能已经有黄酒的酿制方法
浙江绍兴酒、福建沉缺酒、山东即量老酒、江苏惠泉酒、丹阳风缺酒、广东珍珠酒等
白酒名品:
贵州怀仁茅台酒、山西汾阳杏花村汾酒、四川宜宾五粮液、绵竹剑南春、泸州老窖、古井贡酒、遵义董酒
本省名酒:黄鹤楼、孝感米酒、房县黄酒
二:节日习俗
除夕——“团圆饭”,菜肴十分丰富,一般要做十二道菜,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有些菜的象征意义。“鱼”—年年有余;“芹”—勤快;“葱”—聪明;“蒜”—算计;“青菜白菜”—清清白白等。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冬至混沌夏至面”,腊八节吃腊八粥等。
节庆宴席:婚丧喜庆宴席、浙江西部的十八碗,四川的九大碗,陕西安康的十全花、八大件。陕西潼关
的八到底席。
湖北宴席的特点:无鱼不成席,无圆不成席,无汤不成席。
湖北婚宴离不开全鱼,酒过三巡上,吃中间留头尾(俗称有头有尾)
三:祭祀食俗
腊祭 供社神,徽州“二十四餜”,武当山的十二个祭灶饼。
清明节 扫墓是要做几样死者生前爱吃的食品供祭
中元节 有些地区要从各种菜肴食品祭祀祖先
重阳节 是重阳糕
端午节吃粽子,腊八节吃腊八粥等早先属于祭祀食品。
四:待客食俗
坐席方位:宾客位置,筷子的摆放,使用,斟酒,敬酒,进食不语,
大冶招待贵客用鸡肉下面,或者打几个荷包蛋。客人接收面条后不能喝完,需要留下一半汤或剩下鸡腿作为“回碗”。如果空碗放下则意味主人家小气,主人会再添一碗赔不是,但是这位客人下次将不受欢迎了。
§第二节:居住建筑民俗
一:原始居民的居住方式
第一阶段,是利用天然空间,主要是巢居、穴居。
第二阶段,是人造居住空间,主要有五种风格各异的类型,半穴居、井干式、石室、干栏式和竹木结构的草屋。
二:我国居住建筑的典型形式
中国的居民建筑,以四合院最为广泛。
干栏式住房是一种广泛流行的居民建筑
三:中国居民建筑民俗特点
①聚族而居;②房屋式样大体相同;③城镇附近有长亭而没有旅店;④民房低于官府;⑤中国哲学思想与神秘文化随处可见。 ※哲学思想和神秘文化在居民中的体现
“太极”和“八卦”是我国古代哲学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神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建筑的中梁、门头等多画有“太极”和“八卦”图。
居民建筑多坐北朝南,除了便于采光,还与阴阳学说有关。传统习俗。居中面南为尊。,面东西者次之,面北者最低。故正房,上房住长辈,晚辈子媳住两侧。古代人建筑房屋时,十分注意阴阳适中,从利于延年益寿。 居民讲究风水,包含一些积极成分,但受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等学说的影响,人们把天体运行,宅地方位与人事相适应,认为地理环境,山川形势与人的祸福吉凶乃至子孙的命运前程有关,无论选生宅还是墓地,都请地理先生看风水。
§第三节:服饰民俗
一:服饰的产生与发展
最初阶段 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
第二阶段 还以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并因为生产条件的不同而产生服饰的差异性。
第三阶段 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志
第四阶段 服饰除了具备上述功能外,还能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
二:民间服饰包含的内容
①衣着;②各种附加的装饰物;③对人体自身的装饰;④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
第四章 社会组织民俗
§第一节:社会组织民俗的概况
一:社会组织概念
通常指有意识的建立,以便达到特定目标的社会单元,例如军队、企业。本章的“社会组织”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民间的各种形式的具有稳定的互动关系的人们共同体,例如:家族、帮会、钱会、老会、十姊妹、秘会宗教和庙会组织。
二:社会民俗的构成
①关于组织目标的民俗;②关于组织成员的民俗;③关于组织整合的民俗;④关于组织活动条件的民俗 §第二节:家族组织民俗
一:有关宗教组织要素的民俗
家族组织包括有血缘关系的丁口,显示这种血缘关系的族谱、祠堂、祖坟、资助这一组织及其活动的族产,以及协调这种关系的族规和族房长。
称谓民俗:表明了丁口之间的亲属关系;
族谱:是宗族共同体存在的文字形式;
族权:执掌在族房长及族产的专职管理人员手中;
祠堂:是最基本的族产;
族田:是宗族的重要的经济基础,又称庄田、义庄
共同的墓地和坟山,这是合族举行墓祭的前提
“五服”和“九族”
□我国古代的丧服称之为“五服”,指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服制。丧服的种类体现了一套严格的区分亲疏贵贱关系的丧葬等级制度,服丧制,从麻布的粗细来标志家庭成员的地位,强化了丧葬礼仪的伦理意识。在民间,五服的范围即为血缘组织的范围,出五服就不算一家人了。
□九族从我开始,上到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下到子、孙、曾孙、高孙是为九族。事实上,九代人不可能同时在世,在世的人一般不出五服范围。斩衰亲指同辈,齐衰亲指父辈,大功亲指祖父系亲属,小功亲指曾祖父系亲属,缌麻亲指高祖父系亲属,母系亲属均列入缌麻亲中。
二:有关宗教组织结构的民俗
㈠分家、分火土、分居、析产、划分养老送终的义务,设立单独的祭祀
㈡立族:通常需要设立族产,编修族谱,成立家族管理班子。
㈢入族:主要涉及确认因婚姻和生育二新增人口的家族成员身份的程序
㈣合谱:两个家族的族谱所载的祖先相同,证明他们是同源分流,他们协议合并成一个家族组织。 三:宗教成员参与的民俗活动
按参与时间分为三类
①按节候举行的,如拜年、清明会、寿庆等;
②择吉日举行的,如婚嫁,建房等;
③随即发生的成员闻讯前来的,如生诞,丧葬,家族救助等。
重大的家族民俗事件
家族救助:是载入族规的习俗惯例,包括救济和资助
拜年:首先集体到宗祠团拜,然后分拜本族近亲。在没有祖祠的情况下,先拜亲近,再拜本组各家 家族祭祀:分为祖神,神庙,业务均所等惯例。
§第三节:社团和社区组织民俗
一:行会
行会组织构成要素主要有行者(会长),值年(司年),行业神,神庙,业务均所,成员入行,出行,拜视以及同业的重大活动,都有一定的习俗惯例
◎各行各业都供奉行业神,包括祖师神和保护神
◎各行各业有固定的交易地点
◎行会常规的重大活动是祭祀行业神
◎职业活动亦称“行业语”
行老或者行头为一行之首。值年或司年负责行会一年的会务,行业神供奉在庙、堂、馆、殿、宫、阁、祠等祭祀神建筑内。
各行业学徒拜师入门的礼仪,语言禁忌和行为禁忌
二:民间秘密宗教组织
民间秘密宗教组织有两大类型:一种是秘密宗教,一种是秘密结社
秘密宗教
○最早的民间秘密宗教组织是东汉的天师道和太平道
○影响最大的民间秘密宗教组织是兴盛在明清层出不穷的白莲教
秘密结社
§民间秘密结社兴盛于清代和民国时期,其中以天地会系统和青帮的影响最大。
§天地会创立于明朝遗老,起于康熙时代,该会“拜天为父,拜地为母”义号“洪家”“洪门”
§青帮有清初运河上的“粮帮”发展而来,是一个家族式的秘密会党,组织严谨,有家庙,家谱和严格的帮规。又称“清帮”“安清帮”
§天地会和青帮都有一套又一套的内部成员互相联系的暗语手势。
第五章: 岁时节日民俗
——记载着祖先对自然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把握;
——反映了张弛有度,应时而作的自然生活节律;
——显示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发展水平
§第一节:岁时节日的由来与发展
一:岁时节日的由来
§岁时节日的形成,有两项必不可少的要素
①相对固定的节期
②节期中有特定的民俗活动
㈠节期的最初选择与确立,是以天文、历法知识为基础“七矅”,日月与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
二十八宿是在黄道、赤道附近有恒星组成的二十八星辰,对天象的观测与记录,使人们对天象周期性的变化的规律有了认识,形成了人们对时间的量度观念,并发明了历法。
为了更加精确的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一直到农业生产,人们又定出了二十四节气。
㈡节俗活动产生的内动力
○农业生产的需要
○与人类早期的原始信仰观念直接相关,包括自然崇拜和灵魂崇拜
二:岁时节日的发展
○先秦时期,是我国传统节日的萌芽期
○汉代,是我国节日风俗的定型期
○宋、元、明、清是岁时节日习俗的发展与繁荣时期
三:岁时节日的发展的影响因素
○神话传说的潜入;
○上层统治者的参与与提倡;
○民众的情感在节日风俗中的积淀
○宗教节日文化的渗透,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
§第二节 岁时节日的活动与特点
△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
§年——春节的由来。“年”是根据农业生产周期确立的岁名。其本意《说文》解释为“谷熟”,远古谷物成熟一次就是一年,故引申为年岁。
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历(农历)正月初一为“岁年”(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定下来,1911年辛亥革命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一月一号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年节周期从腊月初八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其间所有的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元。
§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从腊月二十三(二十四)小年节开始,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刷墙壁、贴春联、置办年货、添置新衣、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
§年节是祭祝祈年的日子。
§年岁是合家团圆,敦亲祭祖的日子。
§年岁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旦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竞相展开,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诗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各种的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
第六章 人生礼仪
诞生礼仪 成年礼仪 结婚礼仪 丧葬礼仪
§第一节 诞生礼仪
一:求子仪式
向神灵祈子,由旁人送子,性器崇拜与性行为模仿巫术
二:孕期习俗
孕妇禁忌、孕期馈送、接生方式
三:庆贺生子
○生命降生仪式:“洗三”或者“三朝”
○进入人群仪式:“满月”“百岁”
○预卜前程仪式:“周岁”“抓周儿”“产瓮制”男的也做月子,体会产妇不易
§第二节 成年礼仪
汉族历史上有一男子行冠礼,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的规定《仪礼?士冠?礼》记载,土阶层的冠礼过程是由主持仪式者给行冠礼者带三次帽子,称为“淄布冠”“皮弁”和“爵弁”,分别象征着从此以后有了统治人的权利,服兵役的义务和参加祭祀的资格(这是由男子和好的社会地位决定的)。
一:成人礼的习俗表现
①与婚礼相结合的成人礼;
②与幼子养育习俗相结合的成人礼;
③相当独立的成人礼
二:承认礼仪的规范与特征
①行成人礼仪的规范与特性;
②成人礼仪的性别区别;
③成人礼仪中的考验
经常使用的考验方法和手段:①环境的突然改变,十几岁的年轻人要带往远离父母与亲人的陌生地方;②置身与人为的艰苦生活中,饮食、睡眠说笑行为受到了严格的限制;③从事沉重的体力劳动与耐力培养,如进行长距离行军等;④接收鞭打等肉体痛苦和施行损伤性手术,如割礼、纹身、凿齿等;⑤制造恐怖场面使年轻人受到惊吓。
※意义:是那些将承受社会责任的年轻人得到身心的磨练,从而具备了迎接未来艰苦生活的能力,从情绪感受的角度看,年轻人在仪式中所遭受的痛苦越大就会强烈的意识到自身社会地位上发生急剧的变化,同时加强他与现场周围人的连带感,此外,这些考验,本身具有“死亡与再生”的象征意义,是社会使年轻人从依赖父母的状态中分离出来的仪式。
§第三节:结婚礼仪程式
古代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一:相亲:订婚阶段,媒、帖、聘的含义
①媒:媒人是使婚事成立关键的人物《礼记?坊记》曰:“男女无媒不交”,只有经过媒人的从中介绍,男女双方的家长才能进入谈婚论嫁的阶段。
②贴:《礼记?昏义》中的词名,纳吉之礼在民间俗称“下帖”
③聘:是婚礼前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环节,男方送财礼往妇家,表明聘女方为妻。
二:迎娶阶段:祈求吉祥,多生贵子的祝愿
三:婚礼后,姻亲关系的认可。
§第四节:丧葬礼仪
一:死亡——人生旅途的转换
1.初终:是指弥留之际-招魂“复”
2.设床:招魂以后,即设床停尸
3.沐浴:更衣“小敛”
4.报丧
5.大殓
6.选择墓地及落葬日
二:葬——灵魂不灭的幻想
1.让死者回归大自然:土葬、水葬、树葬等等
2.保存尸体,以求灵魂不死:墓葬、塔葬、悬棺等等
3.弃其朽肉,让灵魂脱离尸体而存在:火葬、瓮葬等等
第七章:民俗信仰
§第一节:民俗信仰含义
民俗信仰——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的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礼仪式的制度。
一.灵魂
二.自然神:是把自然视为神灵并加以崇拜。分四类:天体、自然现象、无生物、生物
三.图腾:它是原北美印第安人鄂吉布瓦人的方言,是“他的亲族”的意思
四.祖先神:是人类把已故祖先加以深化的结果
五.生育神:是主宰生育诸神的总称
六.行业神:指各行各业信奉的行业祖神和保护神
§第二节:信仰媒介
一.巫的种类※ 巫觋:巫为女,觋为男,被称为能通鬼神。 通神方式:请神附体,过阴 祭司:是由巫觋发展而来的,是一种高级的巫,即大巫,皆有男生担任
二.巫的职能※ ◆预测人的命运好坏 ◆主持祭祀活动 ◆驱疫求吉巫术 ◆主持人生礼仪 ◆主持神判,处理纠纷
§第三节:信仰的表现方式
一.预知:预兆、预言、占卜
二.祭祀:祭祀是民众向民间神祈求福佑或者驱除祸灾的一种行为惯例,具有相应的仪式制度。
祭祀因素:①必有明确的祭祀对象和地点;②有主祭人和参加祭祀的人群;③有一系列的祭祀程序,包括请神、降临、叙述、祈福、送神、谢神;④进行奉献,主要是为神提供衣食所需,后来出现血祭,即杀牲畜进行祭神,奉献还有歌舞。
三.巫术
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模仿和相似巫术,即以相似的食物代替当事人或者事,作为施行巫术的对象,例如:摧毁对方的画像或者姓名,在模仿对象的木偶身上的银针,就认为可以至对方于死命,等等 二.接触或者感染巫术,认为两种事物接触式,彼此会产生一种长期的感应关系,例如接触岩石会坚硬,接触大树会长青,对对方的指甲、头发施行巫术,就可以挫败敌人等。在我国的农耕生产中,也有在这类民俗信仰。例如,立春节,人们把抢来的春牛撒到土地或者畜栏中,认为可以获得农牧业丰收等等。 具体分类:○招魂巫术○驱疫巫术○放蛊巫术○神判巫术○想药巫术○避邪巫术○邪巫术
第四节: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
①民俗信仰有突出的功利性;②民俗信仰具有强烈的神秘性,保守性,封闭性。
③民俗信仰足有较强的包容性;④民俗信仰有较大的渗透性;⑤民俗信仰有俗信化趋势。
第八章:民间科学技术
§第一节:民间科学知识
一.算学知识
①七巧板,也称“七巧图”“智慧版”是汉族民间流传的智力玩具;
②纵横图,亦称“幻方”例如“九宫图”三行,三列以及主对角线上三数之和都等于15;
③九连环,也是汉族民间流传的智力玩具,用九个圆环相连成串,以揭开为胜
二:物理学知识
风筝、孔明灯、辘轳、水车、水力鼓风机、指南针等等
三.天文学知识:天文观象,历法制定
四.地理学知识,如气象,气候、谚语有多方面的内容
五.生物学知识
§第二节:传统中医学
一.中医学的基本特征
1.“医经”(医学理论和黄帝内经)与经方(治疗方法如神农本草、本草纲目是中医学的主体)
2.中医理论体系在两汉时期基本定型至今未有重大改变
3.诊断技术方面,当时已经采用了“四诊”望闻问切
4.中国古代医学理论化却不是官方医学的特征,而是由广大的民间医生完成的
二.中医学的学说
阴阳五行 (青)(红)(黄)(白)(黑)
木 火 土 金 水
脏(阴) 肝 心 脾 肺 肾 心包
腑(阳) 胆 小肠 胃 大肠 膀胱 三焦
甲乙为木,甲为阳木,乙为阴木;肝属木,同于目,左目为甲,入胆经,右目为乙,入与肝经
三.经脉学说:
1.十二经脉:也称“正经”。是经络系统的主题,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十二正经相互衔接,形成一个如环无端的循环圈
2.奇经八脉:即任督脉,冲,带,阴跷,阳跷,阴淮,阳淮脉。奇经不连脏腑,故称之为奇。设立奇经八脉,以脉喻湖泊,当正经气血有余时,就像江河之水溢入湖泊一样地流入奇经中。
通过经络的联系,形成了人体外表,肌肉,内脏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个部分之间的特定联系,以此作为依据和治疗的途径,这就是经脉学说在临床的具体作用。经络不在体表,而穴位将经络具体化。 四:独特的针灸方法
1.传统“经方”的两大体系:“神农”——草药的药物治疗体系;伏善,黄帝,针砭即针灸治疗体系 针灸疗法与经脉学说联系紧密程度,远远高于药物的疗法,对于针灸疗法来说,只要确定病症归属于某一经脉,即可施以某一治疗而药物疗法则以“病症-药物”为最直接的认识途径。
五:咒禁疗法
本质是一种法术行为,一般指以咒语,画符为治疗手段
第九章 民间口头文学
民间口头文学按文体行为分为三大类
㈠散文的口头叙述文学包括神话,传说和各种民间故事。
㈡韵文的民间诗歌(抒情和叙事的长诗,各种歌谣),谚语,谜语。
㈢综合叙事,抒情,歌舞,具有效系表演成分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
§第一节:口头散文叙事文学的体裁和分类
一. 神话的种类分析
1.神话是一种古老的故事载体,主要产生于原始社会和阶级社会初期,它是当时人们在原始思准基础上不自觉地把自然和社会生活加以形象化而形成的一种幻想神奇的故事。
2.神话是整个原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涉及广泛,对涉及宗教、哲学、科学知识、社会制度、习俗、历史、心理学等等,他不仅以语言创作的形式存在,在各种早期艺术形成中也得到了表现。 ◎神话的主要特征是对自然现象和社会文化现象起源的解释。
二:神话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天地开辟与人类起源的神话;2.自然起源神话;
3.洪水和人类再繁衍神话;4.图腾神话;5.神和神性英雄神话;6.文化起源神话
三:传说的种类分析
1.远古时期传说和神话很难截然分开,传说不像神话那样只以原始思准为基础,随着社会 文化的发展和人类思维的进步,一些古代神话在流传过程中往往发生种种变化,新的神话产生也渐渐减少了,以至消失,传说在原始时期,以后继续繁荣发展,直至现代仍然有新的创作出现。
2.传说突出的特点是:它与特定的自然或社会事务相关联,是关于特定的人、地、事、物的口头故事。 四:传说的种类
1.人物传说;2.地方传说;3.史事传说;4.以动植物和某些自然现象的传说
5.关于各种风俗,土特产品,民间工艺等的传说
五:民间故事及笑话的种类分析
1.民间故事所讲的内容多带娱乐性,是虚构性故事体裁的总称,民间故事不以特定的人、地、事、物为对象,他所讲的事件,人物大多不具有确定性,民间称此故事为瞎话。
2.民间故事因其题材、形象、风格的不同,细分为以下几类:
①动物故事;②幻想故事;③生活故事;④笑话(1.讽刺封建官吏的笑话。2.讽刺贪吝和迷信的笑话。
3.讽刺迂腐和虚伪狡诈的笑话。4.讽刺思想性格怪谬的笑话。)
§第二节:民间诗歌的类别 一:民间歌谣 ①劳动歌;②仪礼歌;③礼俗歌;④生活歌;⑤时政歌;⑥情歌;⑦儿歌 二:民间长诗: ㈠民间叙事诗的分类:①原始性叙事诗,或称原始性史诗;②英雄性叙事诗,其中部分可称为英雄史诗;③世俗生活叙事诗。 ㈡民间抒情长诗的特征与分类:①爱情婚姻的歌;反映婚丧生活习惯的歌
作文二:《中国民俗文化》1200字
中国民俗文化
一、民俗的概念
民俗是一个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和表现在文化上的共同心
理素质的人文共同体,也就是风俗习惯。民俗文化:文化是人们的生活方式,
而且民俗本身,又是一种观念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
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1、共同性特性
2、历史性特征
;具有传承性;可变性和创造性;有消亡的可能性 具有时代特点
3、民族性和地域性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特色;不同地域会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 三、民俗文化的分类
四、生产民俗
从经济生产的民俗事象上看,生产民俗大体上有四种形态:山村狩猎民俗、渔村捕捞民俗、牧村畜牧民俗和农村农耕民俗。
1、种植与养殖民俗
稻作风俗,山林风俗,养蚕风俗
2、狩猎与采集民俗
捕猎方法,捕鱼民俗,采集民俗——东北采参
五、生活民俗
1、中国的饮食民俗
1)特点:食品种类之丰富属世间少有
构成区域性食谱程式——菜系
色、香、味俱全(烹调艺术化)
构建了民间各种饮食风俗的惯制
独特的茶艺与酒俗
2)中国各地的饮食习俗
1.北方人的饮食习俗:过年吃饺子(远为“交子”),主食吃馒头(馍馍),花卷(丧
事),大碗喝茶、大口吃饭
2.南方人的饮食习俗:过年吃馄饨、年糕(年年高),饮酒喝茶 3.壮族人的饮食习俗:喜欢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逢年过节要吃糯米
饭;壮族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
4.满族人的饮食习俗:早晚吃干饭或稀饭,中午吃面食;萨其马是传统食物;过
年吃饺子,除夕吃手抓肉
5.回族人的饮食习俗:宰杀牲畜时要念经文;饮食要求“清、净、香”;羊羔肉、
肉夹馍、馓子等;盖碗茶
3)中国饮食业发展现状
, 餐饮业迅速发展
, 菜肴自成特色,并有新的发展(1500种菜点) , 烹饪教育和科研工作发展迅速
, 国外饮食进入中国市场。
4)中国饮食业发展趋势
, 特色餐馆、酒楼会继续增加。
, 中式快餐会突现异军。
, 餐饮更重视营养配食。
, 中外饮食大融合。
2、中国的服饰民俗
)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特点:历史性特征,阶级性特征,职业性特征,民族(1
性特征
(2)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春秋战国服饰——出现胡服;魏晋南北朝时期——
胡服流行;隋唐服饰(转变时期);宋朝服饰——趋于保守 (3)近现代服饰:旗袍
3、中国的居住民俗
4、中国的器用民俗
文房四宝,算盘,筷子,扇子,泥人,陶瓷,窗花 六、少数民族民俗
七、旅游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1、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正面作用
, 增加民俗文化的吸引力
自然风光+民俗文化 =旅游景区的腾飞
, 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和民族团结
, 促进文化的复兴,轿子、黄包车
, 丰富旅游资源的内容
, 为当地居民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 保护自然环境
2、旅游对民俗文化的负面影响
, 不真实的反映本土文化
, 当地居民参与旅游活动的机会有限
, 文化侵犯
作文三:《中国民俗文化》3900字
中国民俗文化 ——风水文化和风水建筑
风水一说被大多数人视为无稽之谈.在科学发展的今天,从科学的角度来看,风水之说并不是一无是处.大多数人也将其看做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 《黄帝宅经》曰:地善,苗旺盛;宅吉,人兴隆.短短十个字就完全道出风水学的精髓.风水从字面上来理解,风是流动的空气; 水是大地的血脉, 万物生长的依靠.
有风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和生气,万物就能生长,人群就能生活.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正因为有了空气与水和适宜的温度,地球上才有了生命.所以,风水一说也有正确所在,正因如此,在建筑中从古至今人们都十分重视风水一说.
在中国有许多风水建筑,人们在建造房屋,选择家宅的时候会注意风水的好坏,讲究环境方位问题.人们也常以山水俊秀,地灵人杰等词语来赞美自己所在的地方.风水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那么,何为风水文化?它究竟是迷信还是科学呢?
《葬书》最早提出风水一词, “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所谓的风水学便是:太极生两仪(阴阳、正负) ,两仪生四相(五行) ,四相生八卦,八卦生二十四山.通常人们将风水分为:龙、穴、砂、水、向、意、形、天.所有高等的风水师,都是按这些理去做,但要结合人命理,本性去计算;以前风水大师们的一句发家名言便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
中国古人把风水称为堪舆,也叫地理,我们可以将其连起来读做:堪舆风水地理——堪(观察天) 、舆(勘察地)、风(空气空间) 、水(水文水质)、地(地形地质)理(的研究分析理论) .
在地球上, 水、 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是也是风 占最大体积的物质是风、 地. (空气)、水、地(土地) .在地球上除了由天体进来的物质之外,几乎所有物质都由风水地三者所承载所包含所孕育,当然也包括人类.可见古代人所说的风水,就是泛指地球中的所有物质,风水学就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微观物质(空气、水和土)和宏观环境(天地)的学说. 根据古人的感知,在大地上除了地和水之外,余下的就是空间了,空间里只有风了.古人认为,风和空间和天是联在一体的,风水学中所说的风,既是空气,也代表空间,同时也包含天.老子曾说过: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就是天,所以有天一生水之说,二就是地,三就是水.翻成白话文便是:天生地,天地生水,天地水生万物. 风水一词最早出于伏羲时代, 太昊伏羲根据自己研创的简易图, 推理出地球有过一段是风与水的时期.
《简易经》里记载: “研地说:一雾水,二风水,三山水,四丘水,五泽水,六地水,七少水,八缺水,九无水. ”这里所指的风水应该就是风水的原义了.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 风水一词是这样定义的: 指住宅基地、 坟地等的地理形势,如地脉,山水的方向等.在《辞海》中也是如是解释:风水,也叫“堪舆” .旧中国的一种迷信.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祸福.也指相宅、相墓之法.但其实这两种说法并不准确.其一,它将风水等同于一种迷信,没有肯定其科学的内涵;其二,没有把风水与风水术区别开来.风水是从古代沿袭至今的一种文化现象.从表面上讲,它是一种民俗,一种择吉避凶的术数;从本质上讲,它是古人研究人与环境之间关系 、的一门学问.简略地说,它与现代的“人类聚居学”“环境地理学”有些相似,但二者之间仍有本质的差别: 后者是建立在观察与实验基础上的一门科学; 而前者由于缺乏科学理论与实验基础, 夹杂着许多唯心主义的说法和迷信的内容, 以至于我们还不能将它作为一种科学,只能作为一种“术数” .
近年来,由于对传统文化研究不断深人,中外学者对风水的看法渐趋一致.他们认为:风水是中国古代为寻找建筑物吉祥地点而提出的一套景观评价系统, 是古人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处理的方法与布局的艺术.风水的范围包含住宅、宫院、寺观、陵墓、村落、城市等许多方面,其中涉及死人葬地的称“阴宅风水” ,涉及生人居住地的称“阳宅风水”.风水有糟
粕也有精华,不能简单地采用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的态度对待它.有的学者还认为,严格地讲,风水与风水术是有区别的.风水是一种客观存在,其本体是自然界;而风水术是主观对客观的活动,其本体是人.
中国风水学是宇宙星体学、天文学、天体运行方位学、地球物理学、地磁方位学,水文学、地质地貌学、环境景观学、自然生态建筑学、社会伦理学、美学、人体信息学、气象学、空间选择学、时间选择学、民俗学、做人哲学、玄学、易学、预测学、阴阳学、五行学、形气学、理气学、日课学等等一门庞大的综合类学科.这是中国古人的伟大智慧的结晶,这是我们后人所应学习继承,应大力发扬光大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所有人都熟知的风水建筑可能非故宫和明十三陵莫属了. 北京有一条龙脉,贯穿故宫和明十三陵. 古代君王身前居住之所与身后安息之地皆在龙脉之上,受天神庇护. 故宫,距今已经有了 600 多年的历史.故宫的龙脉与昆仑山相通,而昆仑山与天上元气相通.故宫中的交泰殿是故宫的龙穴也是北京城的龙穴,同时也是全中国的龙穴.从静态风水来看,故宫后有景山,前有金水河,位于山水之间,镇山金水,处于山水的环抱之中,为延年穿宅之格.从后宫后寝分析,以前宫前三殿来论,主体建筑太和殿、中永殿、保和殿皆占吉星位置,以后寝、后三宫来论,朝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亦处于吉星位置,尤其是延年吉星得位,更主长久稳固.整个故宫是完全按照风水这个大体的格局来建造的. 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十三陵亦是如此,它始建于永乐七年.为了求得吉祥的墓地,明成祖命江西风水师在昌平境内找到了这一片山地, 经朱棣亲自踏勘确认后并封为“天寿山”.以后的十二代明朝皇帝也相继把陵墓建造在这里,十三陵周围层峦叠嶂,秀美天成.十三陵所处的地形是北、东、西三面环山,南面开敞,山间众溪汇于陵前河道后,向东南奔泻而去.陵前神道两侧的两座小山,为“龙山”和“虎山” ,符合东青龙、西白虎的四灵方位格局;用风水理论来衡量,天寿山山势延绵, “龙脉”旺盛,陵墓南面而立,背后主峰耸峙,左右“护砂(山)”环抱,向南远处一直伸展至北京小平原,前景开阔.陵墓的“明堂” (基址)平坦宽广,山上草木丰茂,地脉富有“生气” ,着实是一处天造地设的帝陵吉地.这次在去北京的旅游途中,我还听说了北京另一特别知名的风水建筑——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大厦.此建行位于北京西二环金融街 25 号.
“金融街”在元代被称为“金城坊” ,明、清两代是金铺、银号聚集之地;清末至民国,我国的大部分银行也多设于此,是历代各种金融机构垂青的风水宝地.“现在的‘金融街’始建于1993 年 8 月,至 2005 年全部完工.南起复兴门, 北至阜成门,东临太平桥,西沿二环路,占地总面积 103 公顷.这里云集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中国工商银行总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总行、中行总行、农发行总行等国家级银行总部,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中保集团、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网通等一大批著名金融保险证券单位和电信企业入驻.马来西亚丰隆集团等国外的著名银行机构等 200多家国内外金融及非金融机构落户此地, 成为我国掌握国际最新金融信息, 了解世界金融动态的国家级金融中心.” 虽说在此块“风水宝地”之上,但建行总行却是“地处不兴” .建行门前天桥斜去,呈虚水而走遇“天桥煞”,而其西北角又面对十字路口遭“路冲煞” ,皆为泄财之象.相传时任行长周小川为此请来了香港著名的风水大师为建行的设计出谋划策, 力图化险为夷.于是便有了这幢为北京人所津津乐道的“风水建筑” .金融街上的建行大厦通体黑色,在世界建筑史上实属罕见,在风水学中,黑色属水,水亦表财,黑色不仅催财力量强而且可以化煞;在西北角的煞重之位,大厦被设计成两把尖刀状的化煞布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顶部,为四个形如水闸放水的旺财设计, 意为财源滚滚;十字路口与天桥的西北角也有一对号称中国最大的汉白玉貔貅来招财镇宅;在貔貅的正中,竖立三根旗杆,意为三根高香表示对天地神灵的敬畏.在如此风水建筑的庇佑之下,这几年来,建行蓬勃发展,成为了我国四大商业银行之楚翘;原行长周小川也官升三级,从总行行长之位扶摇直上至证监会主席、央行行长之高位.
真正的中国古代风水学应该是一种古代人类繁衍生息,治国安民等社会活动所形成的生
存知识;是一种研究大自然对人类作用的精深学问;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是一种趋吉避凶的术数; 是一种流传了几千年的民俗活动;是一种中国独有的以天人合一阴阳调和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产物;是一种由实践积累起来的经验所形成的人居环境选择优化的实用技术;是一种由中国古人的唯物唯心学术混杂而形成的博大学派; 是一种科学与玄学相提并论的、精华与糟粕并存的、落后于现代技术的、超越于现代科学的的系统理论;是一种宝贵的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
风水可以改天命而夺神功,这是古人对风水学的高度肯定.风水学告诉人们要能顺应自然规律,做到天人合一,要优化自然环境,这样就有了好的阴阳宅,有了好的风水地的吉气感应与荫庇,自己和后人即可以平安昌盛,所以丁财贵秀,百福臻临,如果人人家家都能获得好风水地而吉祥, 社会就会因人人平安幸福而和谐,民族国家也就会因人人有为家家发达社会和谐而兴旺,这就是风水学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所在.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风水不是万能的,风水也只是影响人生的一种力量.中国风水学虽博大但杂乱,虽精深但虚玄,虽可验证但少数据,虽有作用但多无科学根据,尚存在很多局限性,广而无边,深不见底,艰以学习,难以操作,尚泥古不化,裹足不前,为此,但愿风水同行们能摒弃成见,在考古践今的同时,努力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地丰富它,充实它,完善它,提升它.是所至望!
作文四:《中国民俗文化》2300字
《中国民俗文化》期末考试考查方案
一、考试方法:论文
二、考试内容:
请在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 请自选主题,谈谈对民众生活中的民俗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2、 概述在你身边发生的春节民俗的变迁,并谈谈你个人对这种变迁的含义和趋势的认识。 要求:论文格式不限, 自拟标题。 要求观点明确, 条理清晰, 有理有据, 字数不少于 3500字。
三、期末成绩评分标准
总成绩 =平时成绩 *60%+论文成绩 *40%
期末作品满分为 100分
注意事项:
* 该考试方式仅限 10级营销与策划专业 1— 4班、 10级汉语网络编辑专业、 10级文化事业管 理专业学生
* 不能互相抄袭和与别人的论文相同,一经发现取消成绩。
附:论文格式
一、论文的格式
1、 题目 :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 20个字。
2、 摘要 :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中文摘要约 100— 200字;
3、 关键词 :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 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
4、 目录 :写出目录,标明页码。
5、 正文 :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 3500字以上。
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前言 (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 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
本论 是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 实验材料、 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等。 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 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结论 是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 加深题意。
6、 参考文献 :在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 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
7、 注释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
二、论文(设计)文字排式
论文题目排式
要求用小 2~3号字,字体选用标宋(或黑体) ,居中排。
“专业” 选用楷体 4号字,排在论文(设计)题目的正下方,与论文(设计)题 目之间空 1行, 居中排。 “学生 □□□”选用楷体 4号字, 排在“专业”下方, 与“专 业”之间空 1行,居中排。
摘要排式
摘要以摘录或缩编的方式复述本论文主要内容。要求:概括地、不加注释地摘录本 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或简洁的介绍本论文阐述的主要内容及取得的进 展。
编写摘要应注意:客观反映原文内容,不得简单地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要着重 反映论文的新内容和特别强调的观点。 摘要宜采用第三人称过去式的写法(如“对?? 进行了研究”,“综述了??”等;不应写成“本文”、“我校??”等) 。摘要一般 不分段,字数要求不完全一致
主题词(关键词)排式
主题词是表达论文主要内容的词或词组,是论文的重要检索点。主题词一般由 3~ 5个词或词组组成。主题词一般可以直接从论文题目或论文正文中抽取。
主题词在摘要后另起一行排。主题词的字级、字体和排式与“摘要”的相同。 主题词与摘要之间一般不空行;主题词与正文之间一般空 1行。
正文排式
一律横排,通栏,文字一般选用小 4号宋体。
标题排式
标题可分为章(一级) 、节(二级) 、小节(三级)等。最小一级标题的字级一般应 与正文文字的字级相同。
标题的字级、字体
一级标题用小 3号字,字体选用标宋黑体;二级标题用 4号字,字体选用 4号宋体 加粗(或黑体) ;三级标题用小 4号字,字体选用楷体;最末一级标题用小 4号字,字 体选用宋体加黑(或黑体) 。
标题占行
一级标题文字上下各空一行;居中排;二级标题的上面空一行,居中排;三级标题 及其以下标题上下不空行,居左排。 在两级标题连排的情况下,可省 1~2行。
标题长度与转行
标题文字较多时, 可按密排标题方式处理, 即字与字之间不加间空。 标题文字少时, 可按疏排标题方式处理,即在字与字之间加间空。间空一般是两字间空两字,三字间空 一字,四字间空半字,五字及五字以下不间空。
标题文字长度占两行或两行以上的, 可按多行标题方式处理, 即应转行。 标题转行:在标题文字的行长超过主体文字 4/5行长的情况下,必须转行,转行标题文字居中排。 标题转行不能割裂词义,如人名、地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不能断开,虚词、术语、 符号等不能转为下一行的第一字。
在有副标题的情况下,应注意主题与副标题的关系与比例。
引文排式
短句引文排式:与主体文字相同。
大段引文排式:整段引文,另段起排,每行行头、行尾均缩进两格。引文上、下应 各空一行。引文应变体。引文行头、行尾不加引号。诗歌等第一行的行头可后退四格或 更多。
表格排式
表格用字的字级一般用 5号字宋体;表头(即表格名称)用 5号黑体(或其他规定 字体) 。每一表格应统一编号,该编号应在正文中相应处标明。
表格宽度不能超过版心。
续表(即一页未排完,下一页接着排的表)应在接排面的表上方加“续表”或“表 ×(续)”等字样,如续表不止一页,则需加上“续表一”等字样。
如表格较大,也可用 B4纸制成横表,按 A4规格折叠后,装订入册。
图片排式
手绘图、摄影照片、计算机制作图、印刷品等彩色、黑白图照均应清晰、清楚、准 确,层次丰富。
图片裁切或遮幅后不能造成不良效果。
图片的长度和宽度不能超过版心尺寸。
目录排式
目录中的标题一般不能超过三级。一级标题用小 3~4号字;二级标题用 4~小 4号字;三级标题用小 4号字。
标题字体按由重到轻的原则选择。一级标题用 4黑,二级用 4号字,三级用小 4号 字。标题文字居左,页码居右,之间用连续三连点连接。标题需转行的,转行后的标题 文字应缩进 1字处理。
页码排式
一般用 5号字排在页脚居中。
作文五:《中国民俗文化》900字
中国民俗文化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风俗文化不一,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民 风民俗可谓包罗万象。 面对众多的民俗, 我最熟悉和喜欢的就是中国 传统节日了。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我就说说我老家是怎么过春 节的吧。 春节是我们那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 从腊月初八的 腊祭,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闹花灯。
腊月初八,相传是祭典佛祖成佛的日子,家家户户在这一天用各 种五谷熬成粥吃。吃完腊八粥, “年”的脚步就越来越近了。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 ,是祭灶的日子。老家灶间都设有“灶王 爷” 神位, 传说灶王爷到了这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 恶行。人们在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 上用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希望灶王爷能够“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 安。
一过腊月二十三,人们便开始为过年做各种准备。
“腊月二十四 , 掸尘扫房子” ,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 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 , 在这一天人们开始筹备过年的肉食。
“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 。这一天,家家户户除了要宰杀自家 的家禽,还要赶集采购。主要是买年节物品,如鞭炮、春联、香烛、 烧纸、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这一天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窗花” 。 就是做馒头、炸油糕等面食, 和在门上张贴门神、春联,在屋里张贴窗花和年画。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 就格外郑重。
腊月三十晚上叫除夕,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 思。这一天晚上,有吃团圆饭、祭祖、接神、放爆竹、守岁、长辈给 孩子给压岁钱等习俗。我最开心了,因为我能收到压岁钱。
正月初一是新年的头一天,走家串户的拜年,亲朋好友、邻里街 坊之间相互祝贺新春。
正月初五俗称 “破五” , 即从初五开始, 过年的诸多禁忌就取消了。 我却因为没有完成作业,开始受到爸爸的责罚了。
正月十五闹元宵,各家各户张灯结彩,这一天要吃元宵,晚上看 花灯、 游百病、 跳火堆。 这天一过虽然还没出正月, 但年就算过完了, 人们恢复往日的劳作,开始播种新的希望。
春节期间民俗活动,不管是迎神、祭祖、年夜饭、还是拜年、看 花灯、 闹元宵, 无处不显现出了温暖与亲情、 吉祥与欢乐、 举国同庆、 万民同乐的和谐社会。我爱中国民俗文化,我爱中国年。
作文六:《中国民俗文化》2000字
万水千山总是情
——遇见贵州
这个学期我学了一门课《中国民俗文化》,可以说这门课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在这门课上,闫老师带领我们领略了中国的人文风俗,让我对自己的国家又有了更深的印象。饮食、服饰、语言、艺术形式、丧葬习惯等方面的讲解,在我惊叹讶异之余也不禁想起了我的家乡—贵州。
正如龙生九子,各不相同,神州大地上的每一个地方都有它独特的脾气与秉性。贵州或许是一个比较平庸的存在,饮食上并没有在八大菜系里占据一格;地理上典型的“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处平”;少数民族众多,但却略少于云南;经济上或许只有贵州人才关注到今年又是倒数第几??总的来说,贵州就像一个什么都有的地方,但这些却没一个是独一无二的,即使这样,我仍然想谈一谈贵州,因为它是我的家乡,一个美丽的地方。
贵州的饮食文化简单分类的话就是川菜系列,不仅口味相似,很多四川名菜都是贵州每家每户喜爱并且会做的菜。但是细细分一下的话,还是稍稍有一点不同。四川偏爱麻辣,重庆偏爱酸辣,贵州人则喜欢将三者混合在一起,但酸和麻的比重被降低了很多。贵州人嗜辣,和地理条件有关,长期湿润的气候,食用辣椒可以防寒祛湿,并且贵州的土壤非常适合辣椒生长,长期以来贵州人将辣椒的制法发扬光大,种类繁多,有干辣椒(整个)、糊辣椒(碎的)、糍粑辣椒、阴辣椒、辣椒面等等。另外一个独特的便是苗族酸汤,分红酸汤与酸汤,颜色不同食用方法及制作方法也不尽相同。酸汤夏天降暑生津(凉着喝),冬天鲜香暖胃(多为火锅底汤),可以说是劳动人民一大享受了。在我看来,最喜欢的菜并不是凯里酸汤鱼,而是阳朗辣子鸡,地域性的差异,黔西南和黔东南的口味是不太一样的。
贵州不得不提的是少数民族文化。贵州是49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之一,因为我是汉族,服饰上面比较普通,但少数民族聚居区就丰富多彩得多。除汉族外,人数最多的是苗族、布依族、侗族等,服饰特点不必多说,最有特色是侗族大歌和水族文字及德江傩戏。号称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1986年曾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亮相,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体现了侗族人民与大自然亲切友好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和善相处,族人凝聚力十分强大。水族文字即为水书,是为数不多拥有自己文字的少数民族之一,现主要存于三都水族自治县,也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水书里面承载了水族人民的文化与历史,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最后德江傩戏是一种基于汉族祭祀的戏曲形式,由于历史背景和所接受的艺术影响不同,傩戏分为傩堂戏、地戏、阳戏三种。地戏是由明初“调北征南”留守在云南、贵州屯田戍边将士的后裔屯堡人为祭祀祖先而演出的一种傩戏,没有民间生活戏和才子佳人戏,所演都是反映历史故事的武打戏。现存于贵州德江主要是傩戏中的堂戏,由土家族人民传承下来,德江傩堂戏具有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戏剧学等多学科学术研究价值,对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完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另外一个值得提起的方面便是贵州的山山水水。没来过的人都知道黄果树瀑
布、遵义会议会址、梵净山等等,但来过的人会发现真正的美景就在旅途中,那些没有被大肆宣扬的地方。在我心里,最美丽的代表性分别是贵阳花溪、西江苗寨及龙宫。花溪被誉为贵州的后花园,虽然它只是小小的一个区,但它却拥有不容小觑的景观资源。花溪湿地公园是夏天的避暑胜地,风景优美,河流清澈,一年四季气候如春,神秘的天河潭,有着浓烈民俗文化的青岩古镇以及风景与民俗结合的高坡景区,每一个地方都能让你享受其中。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仅有的、世界无双的千户苗寨,素有“苗都”之称,被誉为"苗族民族文化艺术馆",是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西江苗寨依山傍水而建,吊脚楼层层叠叠,是了解和研究苗族干栏民居文化的最好去处。在那里不仅可以看见苗族的建筑风格与人文情怀,还可以亲自体验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与传统文化。最后龙宫可以说是贵州喀斯特地貌的最独特体现,贵州省境内的溶洞景观数不胜数,但以龙宫最为出彩。龙宫主要特点为:一、被誉为“中国惟美水溶洞”的地下暗河溶洞。
二、拥有国内最大的洞中寺院——龙宫观音洞。
三、全国最大的洞中瀑布——龙宫龙门飞瀑。。
四、被称为山不转水转的旋水奇观——龙宫漩塘。
当你走进贵州后会发现,万水千山总是情,每一个地方都是一首优美婉转的歌谣,在你的心里盘桓不去。
这个学期学习《中国民俗文化》的确了解到了很多知识,对我们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可能传承于远久的民俗文化,和我们生生代代的繁衍有着密切的关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活中的我们常常被困住,难以实现这样美好的愿望,但通过这门课,我却仿佛已经去过那些别具一格的建筑,看过那些美丽又充满寓意服饰,参与过那些古老的祭祀,或许只有美食只能幻想一下味道了。这门课不仅为我打开了观看生活的大门,还赋予了我发现传承之美、文化之美的眼睛,我将在今后生活中发现更多精彩。
作文七:《中国民俗文化》1600字
中国民俗文化
——贵州大方漆器的传承 我曾经有幸去过一次六盘水大方县, 对于大方印象最为深刻的莫 过于大方的漆器了,
大方漆器,是贵州富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作 品。明、清朝代,大方漆器就被选作“贡品”上京供奉皇帝。作为家 庭陈设品装饰书斋、客厅, 更增添了古色古香的雅致。民间也作为日 常生活中的用具,盛装干鲜果品、蜜饯乃至菜肴均可。大方漆器在清 道光年间盛极一时。当时古老的大定府城内几乎家家都会制作漆器, 故享有“漆城”之誉称。又称“彝族漆器髹(音 xi ū)饰技艺 ” 漆器的历史传与特点
据史料记载,大方漆器的生产始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已有 600多年历史。 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袭贵州宣慰使期间, 在向朱元璋进 贡的“方物”中,就有许多漆器珍品。
清朝民间的大方漆器工艺技术比明代更为完美。 道光年间的大方 皮胎描金等漆器独具特色, 与北京雕漆、 山西云雕等齐名并载入史册。 民国时期,大方专门从事漆器工艺的有“万寿宫” 、 “义森公”等漆器 作坊 10多家。其艺人手艺娴熟,尤以造型、整型技艺为高,质量以 型准、缝口密合、做工细致而驰名。 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巴 拿马运河开通的万国博览会上, 贵州大方漆器与江苏扬州漆器双双获 得银质奖,随后与茅台酒、玉屏箫笛并称“贵州三宝” 。
大方漆器的特点是,图案幽雅逼真,造型朴实,漆色光亮可照人
影,色泽艳丽,经久耐用,并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用作食具,不导 热,不串味,不漏水,不生虫,耐酸、碱,不易腐朽,不褪色等。大 方漆器具有质地坚实、造型古朴雅致、涂漆光亮、漆色润泽生辉的特 色。装饰多以写实与大胆夸张相结合,形成鲜明地方色彩。现产品除 保留隐花、明花、退光等传统手法外,还发展了明光、印漆、台花、 金花、银刻、五彩嵌花等品种。大方漆器选料精良,采用牛、马皮脱 胎和布胎, 以上等漆作涂料, 一般一件制品需经过四十多道工序才得 以完成。漆器制作工艺,可分为制漆、胎坯、灰地、漆地、装饰等五 个重要环节。
比较复杂的是装饰。 装饰的技法有 100多种, 总起来可分为浮花、 平花、暗花三个类型。这些工艺都极为精湛,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 的智慧和创造。
大方漆器的另一个特色是:采用牛、 马、 羊等家禽的皮革, 以棉、 麻、绸、缎、木等做胎,以当地的优质生漆作原料,漆中的漆酶、漆 酚含量较高,具有燥性好、色泽鲜,耐潮、耐酸、耐碱和抗高温等特 点。
隐花是大方漆器的独特技艺。 艺人巧妙地把各种花纹隐衬在漆质 与胎胚之间,若隐基现,其状,如深巷基虚静影沉壁;其态,线条装 饰自然,挥洒自如,似行云流水,独树一帜。在颜色上现在也由原来 的隐石红木色改为珊瑚色等,更加丰富了彩面。
传承与发扬
大方漆器的制作技艺 2008年 6月入选 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作为当代的青年应该将我们本民族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 对 于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加以保护, 文化遗产, 是一 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文化遗产不仅对于人类文明 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 用,他们是人类共同文化财富。文化不是民族,同时也是世界的。 我们不能让这些民族的文化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这里断了。 我们加 强对传统技艺的保护, 贵州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 应该多加培养 相关的技艺人, 强化品牌保护意思等。 让世界都知道我们中国的传统 手工艺。
当今世界的经济环境已发生很大的变化, 为漆器的发展奠定了良 好的市场需求背景, 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管理已在较大的社会范围内 形成共识, 大方漆器这一有着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工艺品迎来了发展的 大好时机。
学号 : 113020222054六 盘 水 师 范 院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大方漆器文化与保护
院 (部 ) 系 中文系
所 学 专 业 语文教育
年 级 、 班 级 2011级专(2)班
完 成 人 姓 名 张伟
指导教师姓名
冯秀君
2013年 12 月 10日
作文八:《中国民俗文化》1200字
中国民俗文化之浅谈服装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 在我 国古代对于“衣食住行”是有着深入的研究的。 在古代, “衣食住行”是人们最 常用的字眼。 的确, 一个人的一生怎么能离开这四件事呢?而把衣放在第一位更 是突出了“衣”在我们祖先心中无比重要的价值。 在最初, 人是不穿衣服的, 后 来由于有了羞耻之心,衣服才产生了。当然,那时的衣服是最原始和简单的。后 来随着历史的进步, 衣服也在不断地改变, 可以说, 衣服的历史也是一部文明史。 中国传统服饰的特色在于:
一:善于表达形与色的含蓄:朦朦胧胧,藏而不露,给人以审美的感受。这 种含蓄有时通过款式展现,有时通过造型、线条、等手段给人以整体和谐之美, 以此表达深刻的设计思想。比如清朝的服装,就演变成了后来的旗袍。
二:注重精细的手工艺表现,大量采用刺绣、符号等手法,表达丰富的想象 力,以浪漫主义情调,达到效果。如红楼梦,对王熙凤的着装刻画的表现。 三:注重气派稳重的氛围效果, 服装的整体配合给人以秩序的谐美感, 严肃 端庄。如:中山装的流行。
四:为了营造和平统一的气氛。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价值观念是以情意为主 线, 以家庭人伦关系为中心的氛围中, 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维持礼仪之邦的声 誉的。
五:表现其民俗信仰。 在民族信仰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服饰纹样来表达的 , 这些纹样具体地表现了中国古代民俗信仰以及图腾崇拜的情感与内涵。
由于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我国共有 56个民族, 其中 55个少数 民族,居住在全国一千多的县,分布广阔。在这些少数民族中,有些民族又具有 众多的支系,如苗族分为红苗、黑苗、白苗、青苗、花苗五大类,其中的花苗又 包括了大头苗、独角苗、蒙纱苗等,皆以不同的服饰划分。这样一来,不但不同 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服饰, 仅是同一民族内也因支系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服饰, 使 得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显得格外丰富。
由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旋律,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全球文化的发展问题。 全球化对中国的本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 冲击, 引起国人普遍的焦虑感, 因此人们纷纷投入复兴传统文化的潮流中。 近几 年, 汉服复兴已经成为不能忽视的文化现象, 它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试图与 全球化抗衡着。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它既为汉服复兴提供了条件, 也危及着包 括汉服在内的传统文化的生存与发展。而我们该何去何从呢?
我认为汉服运动不能以一方的观点来看待, 其一:汉服复兴有利于我们对自 己国家文化的了解与推崇; 其二:汉服运动有利于我们增强爱国之心。 但是汉服 的全面复兴对于当今来说是不现实的, 在全球化的今天, 汉服运动的开展, 如果 只把它看作爱国是不正确的。 因为我认为爱国是用心, 而不是穿几次汉服, 喊两 句口号。而且,汉服的造价成本较高,很多家庭是难以支付的,这也不利于我们 经济的发展。
作文九:《中国民俗文化》2700字
中国民俗文化
第一章
一、
㈠民 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由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㈡民俗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事项进行调查、整理、研究、阐述其本质结构、特点与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之规律的一门人文科学。于1846年创立于英国,早期含义是指关于民众知识或智慧的科学。
㈢民俗概念的理解:①文化遗留物说②精神文化说③民间文学说④传统文化说 ㈣民俗事象可分为四部分:①物质民俗②社会民俗③精神民俗④语言民俗
㈤民俗学的内容:①民俗学原理②民俗史③民俗志④民俗学史⑤资料学⑥民俗学方法论23
我们主要了解中国汉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及其文化内涵
二、
㈠民俗的基本特征:
1.民俗的集体性与地域性
2.民俗的传承性与扩布性
3.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由复杂到简单;由简单到复杂
4.民俗的类型
5.民俗的规范性
㈡民俗的社会功能:1.教化功能 2.规范功能 3.维系功能 4.调节功能
三、中国民俗的起源发展
㈠史前民俗:夏王朝建立以前的民俗
没有国家政权,一切按习俗办事
民俗事原始社会生活的唯一规范。(特点)
㈡古代民俗: 从夏王朝建立到鸦片战争之前的这段期间的民俗
两阶段: 汉末以前,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的形成,民俗系统形成期
汉代以后,中国封建社会民俗的发展与繁荣期
㈢近现代民俗: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民俗
中国近现代民俗发生着很大变化,一些不适应的封建民俗逐渐消亡,一些西方民俗传入中国,交流融合,人们又不断创造出一些新民俗(既合适我国情况,又适应现代生活)。
第二章 物质生产民俗
物质生产民俗——由广大民众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从事
物质生产高,商品交换等活动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事象,包括
农业生产,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和交通民俗等。
第一节 农业习俗
一、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
㈠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以阴历定的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夏至,冬至,春分,秋分,雨水,惊蛰,清明,谷雨,小满,芒种,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节气歌:春雨惊蛰满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双降,冬雪雪冬大小寒。
㈡“正月建寅”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二、占天象,测试农事的习俗
㈠观天象测天气(阴晴雨雪早满)
年前立春过年暖,过年立春二月寒\立春节日露,秋来水满路
立春落雨到清明,一日落雨一日晴\夏至有雨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雨落小暑头,干死黄秧渴死牛
小暑起西北,鲤鱼飞上屋
㈡观测天象测生产
㈢观测天象测收成
三、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
四、农业禁忌习俗
五、农业祭祀习俗
1. 打春牛与迎句芒神 2.祭社神——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社”
2. 祭土地神 4.敬果树 5.敬五谷神 6.敬龙神 7.敬牛王神
六、农业娱乐风习
1.唱X草锣鼓——鄂西北地区盛行
2.糊泥巴——仅汉川汉阳一带农村,插秧季节盛行
3.苍苍子——枝江一带农村盛行
七、农业生产过程习俗
1.击鼓崔春 2.关冬X与烧生田 3.早春备耕
4.烧荒与烧火粪 5.浸种与播种 6.开秧门
第三章 物质生活民俗 物质生活民俗——由广大民众在一定的社会生活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有关饮食,服饰,居住,建筑及器用等日常生活方面的文化事象。
第一节 饮食风俗
一、日常食俗
㈠主食:南方——水稻 ; 北方——麦稷
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生活方式不同,对主食的加工制作也就不同
南方——米饭为主食,用米制成糕饼,汤圆,米粉米耙等
北方——馒头,包子,饺子,面条,饼子等
青藏高原——青稞,豌豆面,糍粑,拌酥油茶食用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多喜食糯米
㈡副食:主要是蔬菜,肉类,奶类和饮料等,其制作方法也因地而异
汉族八大菜系——鲁菜,淮扬菜,川菜,粤菜,浙菜,徽菜,湘菜,闽菜 东汉豆腐出现是饮食业的一大发明
㈢酒类
商(甜米酒)——周——汉(酒类专卖政策)——魏晋南北朝(北方大曲,南方小曲出现)——唐(酒冠以“春”的雅号,太宗时宫中酿成葡萄酒),宋(南宋出现蒸馏酒,迄今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黄酒——周代可能已有制黄酒之法
浙江绍兴酒,福建沉缸酒,山东即墨老就,江苏惠泉酒,丹阳封缸酒
*白酒名品
贵州怀仁茅台酒,山西汾酒杏花村汾酒,四川宜宾五粮液,绵竹剑南春,泸州老窖,古井贡酒,遵义董酒等
*本省:黄鹤楼,白云边,孝感米酒,房县黄酒
二、节日食俗
除夕——“团圆饭”一般要做12道菜,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
有些菜的象征意义:鱼——年年有余 芹——勤快 葱——聪明 蒜——算计等 “冬至馄饨夏至面”
节庆宴席:婚丧喜庆等
湖北宴席的特点:无汤,无圆,无鱼不成席
三、祭祀食俗
腊祭:供灶神,武当山十二个祭灶饼
清明节:扫墓时要做上几样死者生前爱好的食品供祭
中元节:要以各种菜肴食品祭祀祖先
重阳节:食重阳糕
三、待客食俗
坐席方位宾客位置,进食不语,尊长吃完离席等礼节
大冶招待贵客多用鸡肉下面,客人接受面条后,不能喝完,须留下一半汤或剩下鸡腿作为“回
碗”
第二节 居住建筑民俗
一、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
第一阶段 :是利益自然空间
第二空间: 是人造居住空间,半穴居,并干式,石室,干栏式和竹木结构的草屋。
二、我国居住建筑的典型形式
中国居民建筑以四合院最为广泛
干栏式住房是另一种广泛流行的居民建筑
三、中国居民建筑民俗特点
㈠ 聚族而居
㈡ 房屋式样大体相同
㈢ 城镇附近有长亭而无旅社
㈣ 房屋低于官府
㈤ 中国哲学思想和神秘文化随处可见:
a太极和八卦是我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居民建筑的中量,门头等多画有太极和八卦图 b居民多坐北朝南,除了便于采光,还与阴阳学说有关,传统习俗,居中面阳为尊,面东西者次之,面北者最低,正房,上房住长辈,晚辈子媳住两侧,居民还十分注意阴阳适中,以利于延年益寿。
c居民讲究风水,包含一些积极成分,但受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等学说的影响,认为地理环境,山川形势与人的祸福吉凶乃至子孙的命运前程有关,无论选生宅还是墓地,都请地理先生看风水
第三节 服饰民俗
一、服饰的产生与发展
二、民间服饰包括的内容
㈠衣着
㈡各种附和的装饰物
㈢对人体自身的装饰
㈣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
第四章 社会组织民俗
宗族组织民俗
社团和社区组织民俗
第一节 社会组织民俗概说
一、社会组织概念
通常指有意识地建立,以便达到特定目标的社会单元,例如军队,企业,本章的“社会组织”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民间各种形式的具有稳定的互动关系的人们共同体。例如家族,行会,帮会,钱会,老会,姊妹和庙会组织
二、社会组织民俗的构成
㈠关于组织目标的民俗
㈡关于组织成员民俗
㈢关于组织整合的民俗
㈣关于组织活动条件的民俗
第二节 宗教组织民俗 五服和九族 称谓民俗:
作文十:《中国民俗文化》1600字
姓名:余钦 班级:工业工程 1班 学号:201114210131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
中 华 民 族 是 一 个 有 着 五 千 年 历 史 文 明 和 灿 烂 文 化 的 民 族 , 中 华 民 族 历 史 源 远 流 长 ,传 统 文 化 博 大 精 深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是 中 华 民 族 在 中 国 古 代 社 会 形 成 和 发 展 起 来 的 比 较 稳 定 的 文 化 形 态 ,是 中 华 民 族 智 慧 的 结 晶 ,是 中 华 民 族 的 历 史 遗 产 在 现 实 生 活 中 的 展 现 , 是 中 华 民 族 引 以 为 豪 的 重 要 凝 聚 力 。 中 国 古 代 “ 人 文 ” 精 神 的 产 生 和 中 国 历 史 的 演 进 是 同 步 的 。早 在 炎 黄 时 代 就 已 蕴 含“ 人 文 ”精 神 的 萌 芽 。经 过 夏 、 商 、 周 , 到 春 秋 末 期 , “ 人 文 ”
精 神 才 以 系 统 而 完 整 的 理 论 形 式 出 现 。这 要 归 功 于 春 秋 末 期 大 思 想 家 、 大 教 育 家 孔 子 。 他 继 续 商 、 周 “ 人 文 ” 精 神 , 又 有 创 造 性 的 发 展 。孔 子 以 后 , 不 仅 在 儒 家 学 派 , 而 且 在 其 他 学 派 和 各 个 学 科 领 域 里 , “ 人 文 ”精 神 又 有 新 的 发 展 和 创 造 。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的 “ 人 文 ” 精 神 带 有 这 样 的 特 征 :它 重 视 人 的 道 德 修 养 ,主 张 人 们 通 自 身 的 修 养 和 学 习 ,成 为 高 尚 的 人 , 有 理 想 的 人 , 因 而 古 代 的 “ 人 文 ” 精 神 非 常 重 视 礼 仪 式 提 倡 德 治 , 力 求 使 社 会 各 个 等 级 和 睦 相 处 。
总 之 ; “ 人 文 ” 精 神 培 育 了 中 华 民 族 的 美 德 :积 极 进 取 、
坚 韧 不 拔 、
敬 老 爱 幼 、救 济 孤 残 、勤 俭 治 家 治 国 等 等 。这 些 美 德 是 我 们 的 宝 贵 精 神 财 富 , 也 是 古 代 “ 人 文 ” 精 神 中 精 华 的 结 晶 ! 人 文 精 神 在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中 的 体 现 般 诺 文 化 是 一 个 延 续 和 发 展 的 运 动 过 程 。 每 一 个 国 家 、民 族 的 文 化 ,都 有 它 发 展 的 历 史 ,都 有 它 的 昨 天 、今 天 和 明 天 。正 是 这 种 文 化 发 展 的 特 殊 性 , 催 生 出 了 世 界 文 明 的 多 样 性 。
中 华 民 族 的 发 展 可 谓 源 远 流 长 , 若 从 黄 帝 时 代 算 起 , 已 有 5000年 的 绚 烂 文 明 史 。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源 远 流 长 , 博 大 精 深 , 从 充 满 思 辨 智 慧 的 儒 释 道 思 想 ,到 内 容 丰 富 的 文 史 哲 三 科 ,再 到 讲 求 和 谐 统 一 的 天 地 人 三 学 ,每 一 种 文 化 都 明 显 地 显 示 出 人 文 精 神 的 内 涵 , 其 实 质 是 漫 长 的 历 史 发 展 中 对 人 类 生 存 的 关 怀 与 追 求 。 中 国 文 化 中 的 人 文 主 义 精 神 , 是 中 国 人 的 宝 贵 财 富 , 它 对 于 增 强 中 华 民 族 的 凝 聚 力 、促 进 人 民 间 友 好 和 睦 相 处 、构 建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具 有 十 分 重 要 意 义 ,它 在 中 国 走 向 现 代 化 的 进 程 中 将 发 挥 重 大 作 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