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word】 满目青山夕阳红》1800字
满目青山夕阳红
基
命
己
烧出一个别样绚烂的”夕阳红”,这就是循化县离退休干
部第一党支部.
1985年,循化县离退休干部第一党支部在党员老
干部们的期盼中成立了,虽然没有固定的支部活动场
所,没有可供学习的书报杂志和电教器材,但老党员们
不为所难,他们把党的旗帜植根于心坎,自己掏钱订购
书报杂志,把自家的电视机,录音机作为支部学习的电
教器材,烈士陵园,黄河沿边,是他们开展组织活动的场
所.1995年他们在积石宫创建了自己的党员活动室,有
了专门的活动阵地.尽管条件简陋,但20年来支部的组
织活动却从未间断过.
县离退休干部第一党支部把培养党员学习兴趣,用
党的理论武装头脑,作为每一个党员保持”政治坚定,思
想常新,理想永存”的重要途径,并在实践中创造了”与
时俱进学,针对问题学,结合实际学”的学习方法,总结
出了”集体讨论中理解,专题辅导中提高,实际行动中运
用”的学习经验,使支部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通过学
习,不仅使老干部们坚定了信念,统一了认识,提高了水
平,而且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丰富了老干部的精神
生活.
党支部把做好老干部安危冷暖的平常事作为一种
政治责任来对待,无论谁家有难事,支部成员都主动去
帮忙;无论哪个党员生病住院,都要前去探视;党员每逢
生日,支部成员都要带上精美的贺卡登门祝福.离休干
部苏亚奎因双目失明,不能参加支部生活,支委们就轮
流向他通报支部的活动情况,有时还特意把党组织活动
安排在他家里举行,使他真切感受到了党组织的温暖.
撒拉族老党员马明龙长期卧病在家,一次过生日,支部
书记吴绍安那字字跳动,句句传情的贺词使马明龙泪流
满面.病床上的马明龙无以回报党组织的关怀,把千言
万语转化为一个行动,郑重地委托老伴,定期到县城缴
纳党费,以此寄托自己对党的感情.离休老干部孟传为
从支部全体党员的一言一行中看到了共产党人的先锋
队本色,在74岁高龄时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他
说:”生不入党,死不瞑目!”在党支部的帮助下,终于实
现了自己入党的夙愿.
青海省委<党的生活)zoos?7
文化生活的想法.1997年,在县委,县政府及社会各界
的广泛支持和大力协助下,第一支部的全体党员以百
折不挠的勇气,开始了建设积石宫的具体行动.老干部
们既是构划蓝图的设计者,又是实施蓝图的建设者,在
没有丝毫物质回报的情况下,不分昼夜地投身到积石
宫的建设这中.期间,他们经历了工程短款,亲人不理
解等考验,在支部书记吴绍安的带领下,共筹集资金5O
万元,用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建成了老年人活动
室,青少年文化补习室和钟鼓楼.如今,每天来这里参
加文化娱乐活动的各族群众不下百人,已成为社区文
化活动的中心,传播先进文化的课堂,党支部活动的阵
地,青少年的乐园,老年人欢聚的场所.2003年,海东行
署在积石宫召开了全区宣传文化工作现场会,推广了
离退休干部第一党支部的经验.
循化县离退休干部第一党支部的共产党员们,始终
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以最真挚的感情,最朴实
的劳动和最具体的行动树立了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并
取得了不斐的业绩.书记吴绍安在退休后的十多年中为
党支部建设,社会公益事业等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先
后两次被循化县委,县人民政府评为”优秀党员”,”优秀
党务工作者”,2000年,2001年又分别获得全国,全省关
心下一代优秀工作者荣誉称号.出版了《吴绍安诗词选》
专集,发表了多篇学术专着,成为离退休干部的一面旗
帜.支部委员李瑾被同志们誉为是”一个闲不住的人”.
在支部里是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学用结合的表率,被海
东行署命名为”全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老党员
徐万龄看到东街村的巷道行人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
泥,就主动请战整修这条巷道.他四处奔走集资5万元.
带领群众苦干二十天,修成了长300米,宽4米的水泥
铺砌的平展路面,彻底解决了群众行路难的问题.由于
离退休干部第一党支部出色的工作,1999年被中央组
织部表彰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党支部”;2004年被
省委组织部,省老干部局授予”先进离退休干部党支
部”;同时还被评为”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和
“尊老,敬老先进集体”.
(作者单位:海东地委先进性教育领导小组)
作文二:《青山依旧夕阳红(佚名)》8900字
青山依旧夕阳红
作者:佚名
——世纪·印象·感慨
在许多人那里,“世纪”仅仅是一个计算年代的单位,并无多少文化蕴涵。其实不然,“世纪”不仅是一个计算年代的单位,它还是一个沾染着血泪、荣辱、生死的文化概念。
在人类历史上,不同的世纪其重要性各不相同。有些世纪特别重要,因为它往往决定了以后若干世纪的走向。在西方,公元1世纪耶稣的诞生与传教,最终使整个西方世界浸泡在基督教的乳汁之中,生活在耶和华的阴影之下;15世纪的文艺复兴开始了从中古走向现代、从宗教走向科学、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过渡,成为西方近代史上第一个里程碑。在中国,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在政治、经济上对先秦的“封建”体制作了重要调整,这决定了中国从此步入了大一统的王朝政治时代,历经两千余年无力自拔。19世纪西方帝国主义殖民势力东来,并以其船坚炮利的优势,撬开了中国封闭已久的门户,打破了中国以自我为天下中心的梦幻。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上接踵而来的20世纪,自然而然地成了决定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的一个世纪。
反思中国20世纪的历史就会发现,20世纪的中国历史是在追寻现代化的过程中,以血与火、理想与幻灭交织而成的沉痛历史。20世纪即将逝去,反思这段历史便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21世纪对于中国来说又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世纪,下个世纪我们在世界舞台上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我们能否解决自己政治、经济与文化上的难题获得新生?每个中国人都不能不思考这个问题。
一
作为一个文化概念,世纪并非整整一个百年。中国的20世纪并不始于1900年,也不始于1911年,而是始于1895年。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得古老的中国向外部世界敞开了大门,实现了中西文化与武力的较量,中国人几千年来真正地遇到了文化与武力上的对手,而且让这个对手打得东西不分,南北莫辨。此时的中国如同一个刚被春雷惊醒的冬眠巨人,不仅对自己的过去茫然若失,而且对自己的未来也是一头雾水,“月朦胧鸟朦胧”,摸着石头过河,得过且过。只是到了1894年,中国才同自己的近邻“小东洋鬼子”在武力上交锋,开始了近代史上鼎鼎大名的中日甲午战争,原以为“小东洋鬼子”不过是小菜一碟杀鸡焉用牛刀,谁知仗越打越苦越打越难,最后一败涂地,惨淡经营多年的北洋舰队全军覆灭。只是到了这个时候,中国人才真正睁开睡眼面对世界和未来,不再自己糊弄自己,想方设法从根本上“以夷制夷”了,从而开启了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中国不仅不再“处于”世界的中心,不配再以“夷”“狄”称其邻邦,而且一落千丈,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成为西方列强任意宰割的对象。“是刀就要学会砍肉,是肉就要学会忍受”,中国人对这句祖传格言的体会从来没有这样的痛彻五脏,这样的刻骨铭心。可以说,20世纪的中国历史是我们古老的祖国渐渐走出传统步入现代的历史,是从天朝天国、四海之中心汇入世界洪流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虽不乏昂扬向上、激动人心的凯旋乐章,但其主旋律却是壮烈、悲凉、深沉的进行曲。
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积弱、衰败、分裂、动乱的时代,它造成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面危机。西方列强的入侵,国民党政府的腐败,经济秩序的混乱,社会生活的动荡都是前所未有的,民不聊生,生灵涂炭。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绝非无中生有的夸张。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腐败的官僚政治结束了,列强的肆意凌辱结束了,分裂与动乱结束了,国家基本统一了,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屹立在世界东方,志在实现自己的现代化梦想。我们20世纪的主题是,通过实现民族的现代化,寻回中国往昔的荣光,使中国成为世界强国。但并非一切都一帆风顺,到处是明滩暗礁,我们常用的套话“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其实最能概括中国在奔向现代化之途中的无奈与困顿、自强与不息。
我们可以把1949年以前的动荡时期看作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帝国历史的自然延续,是中国一治一乱、一兴一衰、治乱兴衰相互交替的王朝史上的一个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旧王朝的崩溃与新政权的诞生恰如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一样,是中国历史演变的一环,平平淡淡无足为奇。这样看中国在20世纪前半叶的变迁,具有深沉的历史感,它能将眼光置入历史的纵深之处,着眼于中国绵延不断的文明史上。但是谁都明白,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变局是中国历史上所绝无仅有的,它与其说是中国历代王朝统治的自然延续,不如说是西方列强对中国历代王朝统治的强行中断,是中国对西方文化被动而又有力的回应。正因此故,可以把中国的动荡时代看成是由西方帝国主义的进攻和侵略造成的一个危机时代,看成是西学东渐给中国带来的思想混乱并由思想混乱引发政治动荡的时代。我们在19世纪末期所面临的局势,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遇之巨大历史变局。中国原来只是一种文化,还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国家。当然中国作为一种文化,它对外来文化的吸纳能力是举世皆惊的。在中国长期的王朝更替的循环史上,曾经燃起过五胡乱中华的烽烟,蒙古人的金戈铁马也踏遍大江南北,然而中国文化却像庄子在《秋水》中所描述的那个“春秋不变,水旱不知”的北海,统统将这些外族异端文化吸收融入自己的文化传统之中。不幸的是,19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化对中国的猛烈冲击,再也不是西域的羌风胡马了。以无所不能的资本和无坚不摧的钢炮武装起来的西方列强对中国所进行的商战,终于在这个不知虚盈的北海之上掀起了阵阵狂风,从此中国所发生的一切再也摆脱不了西方的影响了,中国从此生活在西方的阴影之下。北京的王府井,还在很繁华的时候,就称之为北京的“银座”,哈尔滨是“东方的莫斯科”,苏州是“东方的威尼斯”,上海向有“东方好莱坞”、“东方巴黎”之称,现在又把海南的三亚称为“东方夏威夷”,北京中关村则是中国的“硅谷”。把茅台称为“中国的XO”,把《梁山伯与祝英台》称为“中国的《罗米欧与朱丽叶》”,把某国货精品称作“中国的皮尔·卡丹”,把中国的英俊男子称为“中国的高仓健”……单从这些叫法上,就可以看到无所不在的西方影响。可以这样说,大到治国方略,小到举手投足,无一不显示出西方文化对于中国的“侵略”,我们谁都无可避免地是西方化的中国人了,可喜乎?可悲乎?或许既说不上荣辱也说不上悲欢,那仅仅是一种现实,冷冰冰的现实。而我们却要面对未来,那是一种怎样的未来呢?
二
我们这些“龙的传人”对大清帝国的感情很是复杂,细究起来,这复杂的感情及其变迁倒是可以写一本厚厚的著作。应该说,大清帝国的土崩瓦解无损于它入主中原的辉煌,入主中原的辉煌也不能掩饰它的极端残忍和颟顸无能。
到20世纪初年,满族人于1644年依靠屠刀建立起来的大清帝国立足中原已经长达两个半世纪之久了,这是一个长寿的王朝,长寿的王朝免不了百病丛生。满清王朝是作为一个游牧部落入主中原的,因此满清统治者依靠一方面吸收汉族文化精华,一方面学了些钳制言论自由、血腥镇压反抗等等汉族人固有的坏招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并一度开疆扩土,创造过所谓的“康乾盛世”。满清帝王们建立起来的中国王朝史上最为壮观的天朝大厦,到了19世纪末年,已经就要“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了。大清帝国之所以由盛转衰,由如日中天到日薄西山,外在原因是19世纪后半叶西方列强的商战、炮战有力震撼了清王朝,但清王朝的根基在18世纪末就已经腐朽不堪了。
由盛转衰发生在1770年。在此以前,大清帝国一直显示出强盛、繁荣、和平与稳定的景象,这是满清王朝统治中国一个世纪以来的“主流”。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1780年后,清朝统治中的各种政治、经济、军事问题都暴露了出来。问题首先来自人口的膨胀和由此带来的沉重压力。自1700—1850的150年间,中国的人口增加了一至两倍,人口与资源的比例失调使得中国面临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黄河河床的上升,黄河、长江上游森林植被的毁坏,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不仅土地在减少,而且水灾频仍,沿河民众屡受其害,生活水平急剧下降,以至于到了稍遇灾荒即易子而食的地步。在这一生态日趋恶化的情况下,在这样高压的专制政治体制之下,农民除了揭竿而起别无它法。农民起义接连不断,正如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样,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1774年的山东王伦起义,1781年甘肃循化苏四十三领导的撒拉族起义,1795年的湘黔地区苗民起义,都给满清统治者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在这个基础上,1796年爆发并持续长达9年、足迹遍及川、楚、陕、甘、豫五省的白莲教起义令满清统治者元气大伤,它从此一蹶不振了。
1796——1805年间的白莲教起义是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并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件大事。9年的农民白莲教起义使清朝内政外交中的各种问题暴露无遗,各种政治、经济、军事问题接踵而至。此战之后,满清政府犹如一个病入膏肓的巨人,带着遍体伤痕艰难地步入19世纪的门坎。对于中国来说,19世纪与以往任何一个世纪都大异其趣,正如1世纪对西方的影响长达若干世纪一样,19世纪对中国的影响将持续几个世纪,因为大清帝国必须面对西方殖民势力的海上扩张和全面冲击。1816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决定向中国输出鸦片,以补偿英国对华贸易逆差。此端一开,中国与西方有限的贸易交往就成了历史,从此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中西由贸易冲突发展到军事政治冲突,这在当时已经成为必然。当然,促成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的因素很多,然而有一个不太引人注目的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从19世纪起,在与东方通商的几个世纪的历史中,功勋卓著的东印度公司渐渐失去了对东方贸易的垄断权。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现象却产生了举足轻重的结果。因为自此以后,满清王朝面对的贸易对象不再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国家商业集团,而是地位日益上升的西方众多独立商业企业。满清王朝17和18世纪苦心经营起来的对外贸易制度对付一个国家商业集团,本来就已力不从心、防不胜防了——时刻担心西方的思想、风俗和文化进入天朝内地。面对西方各自由商业企业乱箭齐发的态势,清朝所能设想出来的最好办法就是闭关自守。尽管当时一些洋务派人物有自由贸易的主张,然而从有限贸易到闭关自守,再到在大炮的攻击下耻辱地开放门户,这就是清朝统治者所做的选择。
晚清政治史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个面对现实、试图改良、主张学习西方科技的洋务派和保守排外、无知狭隘的保守派的斗争史。1840年鸦片战争的失败,将洋务派推上了近代史的舞台,以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经过30年的惨淡经营,为清朝建立了中国第一支海师和中国最基本的军事工业。然而1884-1885年间的中法之战与1894-1895年间的甲午海战,使这些洋务运动的领袖们一败涂地。这一代表了中国近代变法维新、图强保国的政治力量的失败,把问题的关键凸现了出来——有识之士发现问题的症结在于政治制度的无能和腐败。在某些人看来,中国的失败并不在于中国固有文化的特点,虽然不断有人把板子打在“中国文化”身上,把“中国文化”当成承担一切罪责的“替罪羊”。问题的关键在于政治的“不良”。中华民族不乏优秀儿女,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应有之义,儒家精神并不排斥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中央政府的腐败无能,地方政府的互相推诿,是洋务运动失败的直接原因。更为发人深省的是,19世纪中国的悲剧还在于,满清帝国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应该说,慈禧并不缺乏治理国家的智慧、魅力与才能,但由她掌握政权却是名不正言不顺、缺乏合法性的,她不具备皇帝的道德权威。为了弥补这个致命的缺陷,她不得不千方百计地维持自己手中来之不易的政治权力。顺理成章地是,一部晚清政治史便成为由慈禧操纵的洋务派与保守派互相斗争的政治平衡史。既然如何获得和保持权力已经成为政治中的政治,核心中的核心,那么抵抗列强、变法图强等问题就只是枝节末叶了,只是手段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19世纪末叶的第一次现代化尝试,实际上葬送于清朝内部的权力斗争之中。而这一权力之争实际是由站在权力顶峰的统治者为维持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有意安排和挑起的。
历史是现实的镜子。现代化需要全民族的齐心协力、共同奋斗。权力斗争断送了中国19世纪现代化的前程,它不应一次又一次地断送中国的现代化前程。
三
在世界近代史上,每一次世界战争都会造成一系列的政治动荡,每一个战败国都会发生强烈的社会、政治危机,酝酿巨大的社会、政治变革。甲午海战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定,成了中国步入20世纪的起始点。《马关条约》是开启中国20世纪大门的钥匙,也是震撼国人的第一声惊雷。在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英勇抗击日本海军,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人气吞山河、威武不屈的战斗精神,但它无论作出了怎样的努力,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最终还得接受惨败的结局。这是一个沉痛得令人心碎的事实。甲午海战的失败最为直接的损失,是中国洋务派惨淡经营三十年的北洋舰队全军覆灭,同时,中国政府被迫与日本签定了割让台湾、辽东半岛,赔偿军费、承认日本在华特权的《马关条约》。这不仅意味着中华帝国战败于近邻日本,又一次在世界面前栽了跟头丢了面子,而且意味着半个世纪以来中日同时开始的现代化努力结出了大相径庭的果实。它一方面宣告了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另方面又证实了自1868年来日本实施的“明治维新”的成功。让中国人难堪的是,只有弹丸之地的日本已经作为一个新的殖民大国出现在亚洲的舞台上,中国人大有“岂有此理”式的愤恨,也有对“小人得志”的无奈。
甲午海战失败对现代中国产生了持续性的影响,它直接导致了中国力挽狂澜的有识之士的第一次严重分裂。20世纪初的15年中,在保清改良还是倒清革命的政治立场的交织中,中国一批杰出的仁人志士演出了一幕幕威武不屈、悲凉悲壮的历史剧。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公车上书,要求中国仿效日本改制,实行君主立宪,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对付日本。1898年康有为在北京设立保国会。同时,光绪皇帝接受变法主张,使用维新人士,推行新政,一时间中国各方面的改良之风大盛。然而改良必定会触及某些当权者的切身既得利益,一旦那些既得利益者发现自己受到威胁,他们也有能力动用武力予以镇压时,他们是绝不会心慈手软的,结果新政好景不长即被慈禧镇压,谭嗣同等六君子英勇就义,康、梁亡命日本,中国近代史上一场以保清图强的革新运动宣告不治,以君主立宪为核心的改良运动宣告失败。雪上加霜的是,就在这一年,西方列强进一步瓜分中国:德国获得了胶州湾的占有权,法国拥有了广州湾的使用权,而香港对岸的九龙半岛落入英国之手。戊戌变法的失败与西方殖民势力的深入导致了民族情绪的盲目高涨。从1899年开始,以扶清灭洋为宗旨的义和团运动迅速波及华北地区,一场威武强大、却又被扭曲了的民族主义斗争,引来了西方八国联军的武力干预,中国又一次陷入万劫不复的悲惨境地。
早在1894年,孙中山组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革命性的政治团体兴中会,主张通过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主共和。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时代的政治主题发生了巨大变化,君主立宪式的改良让位于推翻清帝的革命,和平渐进让位于武力暴动,已成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近代史上仿效日本明治维新、从清朝内部改良以自强救国的道路终于没有走通。1900年,孙中山在广东惠州策动武装起义;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创立同盟会。与此同时,岌岌可危的满清政府迫于内忧外患,不得不宣布实行新政,它废科举,兴学堂,并于1906年“发布谕旨”,宣布“预备仿行宪政”(预备立宪)。然而此时清政府已经油尽灯枯、奄奄一息了。势者,时也。此一时也,彼一时也。8年之前的良策如今已成败招,君主立宪也失去了它往日的魅力而顿成昨日黄花,木已成舟覆水难收。中国人民已经不再允许一个既不能为中华民族抵御外辱,又极力镇压改良人士,因而完全丧失了政治合法性的满清王朝继续统治下去了。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把社会精英逐渐逼向了自己的对立面,让他们成为大清帝国的掘墓人。可以说,对戊戌变法的血腥镇压既是清朝自己为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同时又义无反顾地把自己推进了坟墓。在中国,革命实出于无奈,如果改良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之梦,革命似乎就永远没有合法性。当清政府对改良派的镇压成为一个铁的事实时,当君主立宪派喋血菜市口已不再使世人吃惊时,革命的合法性就成了不需证明的自明之理,剩下的只是等待革命时机的成熟了。1911年时机成熟,终于爆发了辛亥革命,孙中山于次年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清帝被迫退位,两千多年的帝制宣告结束。从此以后,如果谁还想当一回皇帝老子过把瘾,那他最好的结局也只是南柯一梦;任何慈禧式人物的垂帘听政都会失去其合法性。辛亥革命的成果虽然为另一个专制政权所吞噬,但是它的精神却是永垂不朽的,它将鼓励中国的有识之士去建立第二共和,第三共和,以便最后在中国的大地上真正地绽放出共和之花,结出共和之果。
当然,革命会留下许多难以治愈的后遗症,但当一个人就要饿毙街头的时候,你再跟他讲吃什么食物可能会致癌,吃什么食物会使他颐养天年,那不是很迂腐可笑吗?孙中山通过暴力建立起来的政府很快被另一个暴力集团吞噬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也就此夭折了。这不是偶然的,以武力暴动为特点的辛亥革命的失败,是由当时中国社会的某些深层因素所决定的。孙中山的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在这里民族主义成为推翻清朝统治的一个最为重要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在完成革命任务之后就烟消云散一去不返了。事实也是如此,孙中山所领导的革命党在倒清之后没有再缔造出一个有凝聚力的精神象征,没能把中国人凝聚起来。大清倒了,帝国体制也倒了,统一的符号不存在了,中国这时所缺少的是能把大家团结起来的意识形态。没有了王权统一的符号,就会出现这样的局面:谁的拳头硬谁就是老大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十几个人七八条枪都可以占山头、排座次、分银子。正是利用这一点,袁世凯得以窃取革命成果。但是袁世凯窃取的政权不仅缺乏新的社会基础,而且同时不可避免地失去了清王朝旧有的政治系统与运作程序,军队是其唯一的政治支柱,除了军队他一无所有,用现在的话说,他穷得只剩下了军队。中国近代割据的大门从此敞开,一发不可收拾。
四
在现代史上,知识分子一刻也没有停下自己思维的脚步,无论他们的步伐多么别扭,多么笨拙,多么不如人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国思想界一直在不停地上下求索、不懈追寻救国的真理,并勇于参与社会改革,这种参与意识将日益显示出其价值。
以五四爱国运动为例。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英法等国在巴黎召开和会,讨论战后世界局势问题,同时划分势力范围。中国是一个战胜国,但我们不仅没能从德国收回山东主权,反而听任协约国的指挥,将山东主权拱手送给日本。消息传来,举国上下一片震惊。以北京十三校学生为前导,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内惩国贼、外争国权的五四爱国运动于是如火山迸发,蓬勃而起。5月4日,学生的爱国运动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同情,却遭到政府的镇压。5月7日,北京天安门人山人海,北京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举行声势浩大的国耻纪念会,又遭到政府军警镇压。然而运动就此扩大到全国各大城市,并波及法国和日本。整个五月,全国各地以学生、知识分子为主体的运动获得全国各界的广泛响应,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终于迫使政府向人民让步,向运动低头。政府于6月6日释放全部被捕学生,包围北京大学的军警被迫撤离,政府外交官员因学生围困大使馆而不能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达到了目的,胜利地宣告结束。五四爱国运动之所以能够取胜,不仅因为当时事关民族荣辱,全国民众纷纷响应,学生并非孤军作战地反对卖国政府;而且因为当时政府的力量相对说来比较弱小,社会有相当的独立性,政权并没有深入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像后来那样的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五四爱国运动似乎是突然表现出来的反帝情绪,而实际上却是一次思想更新、民族觉醒的大演习。它标志着中国将由此走向新秩序,并重新恢复伟大传统的荣光。五四爱国运动的胜利使中国现存的政治力量进一步消弱,从此分裂、动荡成为社会局势的主潮,因而也为以救亡图存的民族主义为宗旨的众多政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面感召人心的旗帜。在中国历史上,和平的人民以和平的方式迫使以整个国家机器、雄厚的军事实力(相对于对付学生而言)为后盾的政府作出了让步,这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和平战胜了强权,游行示威战胜了军警镇压。然而五四爱国运动之所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还在于它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转折的标志,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如果说甲午海战的失败导致中国以日本模式为救国之道的破产的话,那么五四爱国运动的胜利则意味着西方模式在中国的破产,意味着民主与科学的无力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出局,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深入人心时刻的到来,意味着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成功。五四爱国运动开启的中华民族的新方向毕竟是经过几代先进的中国人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的结果,是中国现代史合乎逻辑的发展。
本世纪西方史学家汤英比研究了人类历史上现存的和灭亡了的所有人类文明的形态,他认为当一个文明遭到另一个文明的挑战时,这个文明内部总有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起来与之抗争。他们能否成功,取决于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唤起该文明体系中的大部分成员的觉醒,这将直接决定这个被挑战的文明的结局是中兴还是衰亡。当历经千年而不衰的中国文明遭到西方文明的强大挑战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起来应战与抗争;随着挑战与应战的深入,中国民众也越来越广泛地觉醒和响应了。越到这时,知识分子肩上的责任越重,他们是中国走向未来走向现代化的探索者和先行者,一旦他们误入歧途,中国的命运必定不幸。
好像上帝对于我们特别苛刻,中国一次次失去了展翅腾飞的机会,中国人一次次满怀希望等来的却永远是失望,失望中重新燃起希望之火,得到的又是失望的灰烬……我们中国有着与古希腊相媲美的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有相对丰富的物质资源和足够的聪明才智,有吃苦耐劳、不畏牺牲的人民大众,更有大批英才盖世、气吞山河的仁人志士。相信我们不会永远从失败走向失败,而应从失败走向成功,并获得新生。让我们为我们这个民族祈祷好运。
作文三:《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1600字
我们不能否认我们具体的新闻和传媒作品的“速朽”,但我们自豪于包括我们的实践在内的传媒和作品汇合而成的整个中国、世界新闻史和传媒史的“不朽”。 一个传媒人,素质比较高,重要的方面、环节,是在个人与社会、个人与时代、个人的具体作品与新闻的总体事业等这些问题上,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科学的对待。 在这些问题上,我有几个基本观点:一,个人是渺小的,整体是伟大的;二,个人生命是短暂的,人类历史是长久的;三,具体作品的力量是有限的,新闻事业的合力是无限的。 明代杨慎有首《临江仙》,被《三国演义》引了来“开宗明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夕阳”既红就意味它的消亡,其存在十分短暂;而“青山”则千秋万代巍然屹立,长久存在。表达和体现了人们对人世间规律的认识:短暂与长久,有限与无限,现实与历史,个体与总体,共同存在着。我们要把握住客观规律,正确认识自己个人的位置和作用,既不狂妄自大,又不妄自菲薄;既不好高骛远,又不丧失理想;既不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也不认为自己一无所能;既不对新东西望而生畏,甚至拒绝接受,又不能让所谓的“新东西”干扰了自己的视听和信念,成为生活的失败者。 在包括新闻史在内的人类历史上,许多人许多东西昙花一现,这是事实。但是,也有许多人许多东西保持得比较久远甚至成为永久。作为一个具体的传媒人,我们不应该幻想有许多“永久性”的宏观的东西,但我们应该为成就若干组成“永久”的微观的东西作出最大的努力。 关于年龄与精神状态及创作的关系,从理论上讲,一个人只要大脑能够思考,手脚能动,就可以从事传媒工作。我们没有办法使得我们的肉体生命不老化,但我们应当能够使得我们的精神生命不老化。比如:2002年《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在上海《新民晚报》开辟“敬宜笔记”专栏,是年71岁;2004年,著名记者、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爱泼斯坦89岁高龄,还以惊人的勤奋与毅力完成了《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一书…… 经过几十年的新闻和传媒实践,我始终认为:选择新闻、传媒作为自己人生的事业,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是幸运的,可以无悔。我主张新闻传媒工作者应当努力做到“一重三有”,就是:重人格;有作品,有理论,有影响。 如果说社会方方面面的人们都需要“重人格”,那么新闻传媒工作者就更加需要“重人格”,因为我们是社会的良心——良心坏了,社会怎么办? 我们的“有作品”,是基础的基础,因为我们的一切都要以“有作品”来做支撑,没有作品,就无以证明我们的劳动,无以证明我们的存在。 我们的“有理论”,是进一步的更高的要求,因为理论是我们对于新闻、传媒具体实践的理性总结和提高,理论上清醒是行动上坚定、有效的前提和保证。 我们的“有影响”,就是不可不努力,有了我们的具体奋斗和劳作,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传播信息,评论时事,鼎新革故,激浊扬清,我们才能实际地为社会的改革、进步作出贡献。 我主笔“杨柳青”专栏20年的时候,河北日报编委会选编出版了一本书,书前有高占祥的“序”和我的一则文字,我文中有这样两句联语:“过去,沧桑历史有我,曾经的人生,我聊能无怨无悔;如今,青年世界无我,未来的岁月,我力求有始有终。” 我们追求现实的成功,一个又一个。从而使得我们不断获得生命的满足。 我们追求前卫的乐趣,一点又一点,从而使得我们不断获得进取的鞭策。 我们不能否认我们的具体的新闻和传媒作品的“速朽”,但我们自豪于包括我们的实践在内的传媒和作品汇合而成的整个中国、世界新闻史和传媒史的“不朽”。 我们不能否认传媒工作者具体的个人生命的微小、短暂和“速朽”,但我们可以努力使得我们的生命的、精神的光芒,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而成为“不朽”。 (作者为杂文报创始人,河北日报高级编辑、“杨柳青”言论专栏20年主笔,韬奋新闻奖获得者)
作文四:《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1700字
(一)
看 大江东去
浪花淘尽千古英雄
笑 指点江山
是非成败俱灰飞烟灭
此地一为别
青山旧 雨初歇 豪情却 向谁说
机遇难赊
东风且暂借
流年似水足印难重叠
赤壁难辨
风流云散处
只剩下当时明月
枉海阔天空
故人不曾入梦
几度夕阳红
晚钟
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
暂寄天地之间敌友难分
多情应笑我华发生
但为君故独沉吟至今
一时瑜亮 一壶酒 万古销沉
人道是 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
和你终须一别
秋月春风残雪
(二)
刘玄德
三国志评曰:“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玄德的确是个仁义之士,孔明曾多次劝说他夺取荆益两州,可他却因为荆益两州的主公都是汉室宗亲迟迟不忍心夺取。特别是在他投刘表的时候最能说明,人家刘表都说了:“我如今年老多病,不能管事。贤弟乃天下英雄,人中之龙,我死以后,你就是荆州之主!”要是我的话,早答应了人家,也不会闹出“借荆州”这样的事来,东吴也没有理由来索要荆州了。可他啊他,竟说自己不能担当此大任,请求另选荆州之主。真是可惜了人家刘表的一番好意。说实话,我觉得他真的很笨,而且笨的可以,毕竟仁义不能当饭吃,迟早有一天会栽倒在自己所种下的仁义之树上。个人认为“仁义”应该是成为了皇帝之后才施展出来的,如今天下大乱,他的仁义很有可能会让敌人趁虚而入,特别是像曹操那样毫不留情的人。
但是,我发现他虽“笨”,却因此换来了不少的好处,他用他的仁义感动百姓,感动天下,使得有才能的人都愿意投靠他,为他出力而兴复汉室,徐元直、孔明、庞士元等众多有才能的人就是典型的例子。特别是元直,别了玄德以后,身在曹营却终身不为曹操献出一计!能让人如此效忠于他的原因,正是他的仁义之心,正是他的这种“笨”。
当然,他不仅只有这颗仁义之心,曹操曾说过: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足以说明他的确是一代枭雄,颇有当年汉高祖刘邦的气概。
玄德少年时孤苦贫困,终日与母亲一起织草席,卖鞋子,仅靠此为生,但是他碰到了关张二人,随即三人在桃园结下生死之交,发誓从此同心协力,扶危济困,上报国家,下安黎民。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就是如此。他不向命运低头,不安于现状,无时无刻不想着为国家出力,为百姓出力,正是因为这样的信念一直支撑着他,才让他与关张一起打败了黄巾军,从此干出了一番大事业。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勇气的,这世间怕死怕痛的人多着呢,他难道不怕死吗?依我见,他同样怕死,为了不让自己死得那么早,早点“起来”还不容易死掉,这样的道理,像他这样内心充满勇气、充满智慧的枭雄是懂得的。因此,他不停地告诫自己:“别安于现状,兴复汉室才是我唯一的选择!”
一个人的一生是不可能时时刻刻都顺利的,虽然他得到了贤才的辅佐,但是毕竟他自己才是主公,贤才说的话对他来说只能是一句建议,最终作出决定的只能是他自己。猇亭之战本是实在不需要的,但他看到曾与自己桃园三结义的两兄弟死亡,情绪冲走了他的理智,他不顾孔明的劝阻,不顾蜀汉的长远利益,下定了决心去攻打东吴。人家东吴都低声下气的派使者来承认自己的错误,并答应归还荆州了(重点是归还荆州)。但他岂能善罢甘休,下铁了心做的事怎能收回?于是,他带着蜀汉的强壮兵马进攻东吴,发誓要为关张报仇雪恨!
一路上蜀军士气高涨,连败东吴军队,可谓把东吴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这样说也不为过。经过蜀军接二连三的攻击,东吴军队被打怕了,见到蜀军撒腿就跑,根本是无心再战。就这样,杀死关羽的马忠被他杀了来祭奠关羽,杀死张飞的那两名小小手下(范疆、张达)也被东吴给绑来祭奠张飞了,照理说他报了仇也就算了,东吴使者再次用同样的条件来劝说他收兵,可他再次的不理智了,竟出此狂语:“我一定要荡平东吴!兴复汉室!”好吧,那名使者被这句话给吓回东吴去了,蜀军又开始了进攻。孙权没办法,既然这样那就拼了吧,于是派陆逊前去与蜀军对抗。就是这位小小书生,竟击退了浩浩荡荡的七十多万蜀军!
玄德输了,而且输得很惨,惨不忍睹。到了白帝城之后就一病不起,在病重时期,他后悔没有听孔明的劝告才招致惨败,可后悔又有什么用呢?他悔,他也恨,就在这样悔恨交加的心情中,咽气了,终年六十三岁。“我始终没有完成兴复汉室的愿望啊!”
(三)
孔明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作文五:《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1400字
作者:何廣書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话说《三国演义》整本书不只在写历史,其实在写英雄。英雄的起落,英雄的兴衰,英雄的气势气魄,英雄的无奈,最后终归到历史的无情。这部风起云湧的历史,多少英雄豪杰,多少能人异士,历史过后,留下了什么?一切都转眼就没了,只留下一个「空」。
整部三国历史,就是轰轰烈烈的一个朝代之争;《三国演义》洋洋洒洒数十万言,都浓缩在这首小词中。
不只是三国,历史上多少英雄豪杰,多少风云人物,多少丰功伟业,在永恒的景物面前,更显得短暂而虚空。无怪乎苏东坡要大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李白要高歌「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而这个江上的老翁,并不是普通的一名渔夫。「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轻轻松松,茶余饭后,就可以说古论今。可见是个饱读诗书,贯通古今的高士。这样一个白发苍苍的高士,讲出这样彻悟人生、看透人世的永恒之理,背后隐藏著高士坎坷起伏的一生,其实也正是作者杨慎一生命运蹭蹬的写照。
说杨慎命薄,一点都不假。杨慎是明代人,他虽然从小长于官宦人家,又是少年魁首高中,科场得意,但下半生却凄凉。一生中竟有卅五年,是在边地的戍所中过著被拘留的生活。前头的好日子短,而后头的苦日子长。 若非经过大苦大难,岂能有对人生如此的大彻大悟?岂能用如此旷达超脱的语气,道出如此深沉悲壮的真理?英雄再叱咤风云,也不过是江上的一朵小浪花;历史过去,随即消逝。「是非成败」好像只是简简单单的四个字,但英雄的「是非成败」,却影响著一个朝代的兴亡,千千万万人民的生活。然而,不管是小小个人的是非成败,亦或是英雄豪杰的是非成败,时间过后,都只是一场空。
而无情的青山,看惯人世间的起伏,了然无动于衷,依旧长青;无情的夕阳,除了让人感伤年华老去,它还一样的豔丽,一样的不曾老去。
「惯看秋月春风」,一个「惯」字,道出了对人生的彻悟。这个「秋月春风」不就相对于前面的历史的「是非成败」吗?
是先看透了「是非成败转头空」,才能放下那个争名夺利的心。像这样一个有才能的人,也才能够真正的静下心来,天天看著那秋月春风。才能习惯,才能释怀,也才能豁达,才能潇洒,也才能把「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开头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最初的版本没有这首词,显然这词不是他所作。康熙年间出版的毛宗岗父子修删评定的版本最为流行,这首词才被加在了卷首,但它也不是毛宗岗父子所作。是明代杨慎所做。
这首《临江仙》的作者是明代中叶的文学家杨慎,他曾作《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后被简称为《廿一史弹词》,全书分两卷,共十段。第一段是总说,其余九段,从三代说到元朝,讲述了历代兴亡的故事。每一段以一首词开端,以另一首词结尾。《三国演义》引用的这首《临江仙》,是《说秦汉》的开端,而毛宗岗父子选出来放进了《三国演义》中。杨慎的《廿一史弹词》在《说三分两晋》的一前一后,各有一首词《西江月》,是说三国历史的。开端用的词是这样的:“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霸闹春秋,秦汉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而结尾用的词是:“豪杰千年往事,渔樵一曲高歌。鸟飞兔走急如梭,眨眼风惊雨过。妙算龙韬虎略,英雄铁马金戈。争名夺利竟如何,必有收因结果。”
《三国演义》选《临江仙》,却不选上面这两首《西江月》,是因为前者的确比后者写得好,而且内容也与三国的历史切合。
作文六:《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1600字
青 山依 旧枉 几度 夕阳红
潞 园文学社 徐悦冬
我 喜 欢 历 史 ,喜 欢 帝 王 相 句是 :“ 百 年 世 事 三 更梦 ,万 里 许 多如昭君 、李广一样 的英雄
将 与才子佳 人 ,喜欢政 治较量 乾 坤 一 局 棋 。 ” 颇 为 超 脱 的 句 人 物 在 我 脑海 中 一 一 浮 现 又 与后 宫争宠 ,也喜欢 战争传奇 子 ,道 出 了 最 为 清 晰 的 历 史 , 远 去 , 唯 留 下 亘 古 不 变 的 青 与风 流艳事 ,那些跌宕起 伏的 空 一 场 。
故 事 总 是 让 我 悲 、让 我喜 、让 翻 开 书 ,可 以 看 到 昭 君 出
山 , H 日如 旧 的 夕 阳 。
光 阴 易 逝 ,人 生 易 老 ,是
我 怒 、让 我狂 。然 后掩 卷 而 思 , 塞的故事 ,一个舍 弃 自身幸福 非 成 败 转 头 空 。 武 侯 六 出 祁
又不禁 微微 迷茫 ,黯然 神伤 。 换 来 百 姓 安 宁 和 平 的 女 子 。 她 山 , 出师 未 捷 身 先 死 ,曹 孟 德
读 史 就 像 看 一 场 电 影 , 所 披 着 斗 篷 ,满 面 风 尘 , 目光 忧 横 槊 赋 诗 ,得 陇 不 望 蜀 … … 历 有 的 人物 与情 节 活跃 在 眼前 , 郁 ,遥 望着故 乡 ,手 中怀抱 琵 史 就 像 晴 朗 夜 空 ,风 流 人 物 化
自我 欣赏 ,又 自我沉醉 。然而 琶 慢 弹 低 吟 , 欲 说 心 中 无 尽 为 满 天 星 辰 。 我 抬 头 仰 望 ,却 就在 合上书的那 一刻 ,影 院所 事 。于 是 杜 甫 说 :“ 千载 琵 琶 作 也 只 能 望 见 由 太 阳 反 射 过 来 有 的灯突然打 开 ,我 于是惊惶 胡语 ,分明怨恨 曲中论 。 ”“ 一 的 光 芒 ,遥 远 而 不 可 触 及 ,可 地 起 身 ,现 实 世 界 又 重 新 归 去 紫 台连 朔 漠 , 独 留 青 冢 向黄 是 我依 旧痴 痴迷恋 ,这 光 ,竟
来 ,狂 妄 的 戏 谑 ,我 所 见 的 只 昏。 ” 昭君 夜 夜 魂 兮 归来 ,带 着 然 魅 惑 至 极 。
不 过 是 几 束 光 交 织 的 幻 影 罢 些 许 凄 凉 , 念 故 乡 。 了。 只是 幻 影 ,我提 醒 着 自己 ,
也 许 时 间 并 不 能 阻 隔 什
又 翻 开 了一 页 ,可 以 看 到 么 , 阻 隔 不 了我 的 感 叹 与 回
却 总 是 深 深 地 惆 怅 , 无 论是 英 李广 难封 的故事 。汉 代名 将 ,我 味 ,也 阻 隔 不 了我 此 生 前 进 的
雄豪 杰还是奸佞 小人 ,都不过 独怜惜李广 ,为他不平和遗憾 , 步 伐 ,更 阻 隔 不 了我 对 光 芒 的 是镜花 水月 ,连 我 ,在几百 年 憨 厚 朴 实 的 天 才 将 领 , 虽然 美 仰 望 , 有 时 明 白 了 历 史 的 虚
几 千 年 之 后 ,也 是 一 样 。
名远播四方,却到处受排挤,得 无 ,
也 就 明 白 了 有 生 之 年 的 宝
自 贵 。每每听 到电视剧 ( 我 并 不 是 一 个 虚 无 主 义 不 到封 侯 与 厚 禄 。鲍 照说 :“ ( 三国演 者 , 只 是 觉 得 读 史 可 以 让 人 接 古 圣 贤 尽 贫 贱 ,何 况 我 辈 孤 且 义 熟悉的旋 律 ,就 感觉青 山 近 最 真 实 的 人 生 ,让 我 看 清 繁 直 。 ”真像是李 广一生的写照 。
夕阳都在诉说 :劝君莫惜 金缕
华 与荒 芜 ,以 及 命运 的走 向。
( 《 三 国 演义 》 的 歌 中唱 道 衣 , 劝 君 惜 取 少 年 时 … …
作文七:《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600字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喜欢那句:惟愿现世安稳,岁月静好,每每于沉思凝眸中拈花含笑;喜欢那句:你见或不见,我就在那里,甘愿于一厢痴情中品味沧海桑田。
捻一指清风入怀;摘一片绿叶细语;拾一抹情思触动心灵;让清灵的空气凝滞住脚步,让心、剥落掉所有的浮华与喧嚣,轻嗅着恬恬静静的味道,在一径蜿蜒里去感知天与地的纯净与博远......
此生有你,纵然最终只是一场幻觉,为你痴,为你狂,心甘情愿,莫管它谁是谁的几世轮回,不去想谁与谁再续前缘。 最美的风景不在远方,而在心上;人世间有一种相遇,不是在路上,而是在心里。人世间有一种陪伴,不是在身边,而是在灵魂。
掬一缕风的温柔,揽一泓月的纯白与清透,煮一壶闲暇的溪水,让沉积心底的泥沙在静怡的空灵中如烟如雾的升华、淡化。 一场情深缘浅的漂泊,终将越不过缘来缘去的鸿沟,就算追问秋风,看尽落叶染红,故事,依旧是繁华过后的风景。 雾里看花,苍老了谁的等待。梦里眺望 ,褪尽了谁的铅华……习惯了寂寞之后,一个人就是全世界。
红尘因了你,感动了我流年的传奇,于是,我许你一世的柔情,你回我一生的缠绵,就这样,心心相印,灵魂相惜。 这世界,美丽易碎,不必慌乱,只要静然于心,就会海阔天
空。
如果相逢总在山水外,莫如,在人生的渡口安然等待。看一段宿命,
如何将你我的缘分,重新安排。
守候一份悠然静美,让思念如花芬芳,回眸处,一树清风,一窗暖阳,一声念安,已足够!
在流年的转角,看一场人来人往,缘聚缘散,许一场春暖花开,温暖过往……
谁,在天之涯,盈一眸浅笑,浅浅语;
谁,在海之角,执一笔淡墨,深深藏......
作文八:《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3500字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三国演义》中的武将无疑是大家最喜欢讨论和比较的话题之一,我搜索到一些诸如“武将武力值高低排名”,“武力Top10”一类的帖子,大家都各说各理。当然这种排名不会有一个统一的版本,因此以档次对诸将武力进行归类更显合理一些,同档次中排名没有绝对的先后。
罗贯中小说的主线是维护正统,即褒蜀贬魏的,所以蜀国大将的武力值总体上略微有些加成。
而罗先生每每要刻意突出一个人的武力时,往往会忽略先前已有的一些武力对比,这造成了很多人在比较武力时的断章取义。
再度翻阅《三国演义》,我大致挑选出 47 名Top武将,并归为 7 个档次。
这 47 名Top武将分别属于:
第七档:{曹洪、王双、乐进、李严、夏侯霸、丁奉、华雄、张任、高顺}
^^曹洪是追随曹操打天下的早期功臣之一,虽说武艺不似夏侯氏、张辽等将般的“精”,却有一番勇力。潼关一战,曹操割须弃袍,眼见马超
赶得近时,正是曹洪挺身相救,与武艺明显高于自己的马孟起力战了四五十合,也算是把自己的武力发挥到了极限。
^^王双使一把六十斤大刀,流星锤百发百中,孔明北伐时被魏帝封为虎威将军御敌。王双也不负众望,首战三合内连杀蜀将两员,又重伤张嶷,大败蜀军。后来中了孔明埋伏,措手不及被魏延诛杀(类似黄忠砍夏侯)。
^^乐进官位当与于禁、李典同档,但《演义》中对三人武力的描写更加侧重乐进。曾与东吴大将凌统酣斗五十合不分胜败,不过这厮也因此被甘宁射中面门。
^^刘备托孤时委李严以重任,孔明北伐使李严防范东吴,此人必是一将才。刘备军入川杀至绵竹时,李严与黄忠大战五十合,连孔明都说:“吾见李严武艺,不可力取。”
^^夏侯霸继承了父亲夏侯渊的高超武艺,一度是姜维最得力的帮手,多次救姜维于危难之中。弃魏投蜀的时候,十合内战败大将郭淮。
^^东吴大将丁奉活得长命,所以关于其武艺的描绘自然比好基友徐盛更多也更胜一筹。尤其是三国晚期,丁老头子更是被描绘成廉颇似的勇将,杀魏国年轻将领像杀猪似的容易。
^^华雄遇关羽之前,一合杀祖茂,三合杀俞涉,当然还有上将潘凤也被其砍于马下。后来遇到关羽,罗先生又正想藉此烘托关于的神武,那就得另当别论了。
^^计杀凤雏的张任,武力也非同小可,与张飞大战十余合未见胜败,后因战势大局罢战退守。被擒后誓不降刘,也体现了张大将军的气节。
^^高顺当年在吕布旗下位与张辽并列,曾与夏侯惇激战不分胜败,武力也是相当可以的。曹操破吕布后,将高顺一并杀了,可见没关系的主就是可怜(参见张辽)。
第六档:{邓艾、文聘、曹仁、姜维、关平、关兴、张苞、韩当、黄盖、凌统、朱桓、全琮、纪
灵}
^^邓艾和姜维是《演义》后期为数不多的将才,武艺自不在话下,单挑鲜尝败绩。不过后期的将领武艺缺乏一个参照性,而且给他们的笔墨也不再向前期那么浓厚。考虑到姜维与七旬赵子龙大战了一场,就把这两人归进第六档。
^^文聘原先是刘表旗下的大将,深为曹操器重。魏延第一次在书中出现时,就煽动要让带着百姓的刘备进城,结果被文聘制止,两人打着打着最终以魏延落荒而逃告终。
^^曹仁身为曹魏的主要统帅,武艺也非同小可。虽然对其单挑的描写不多,但在赤壁后与周瑜的较量中,他的武力得以体现:率百骑救牛金,接连杀退徐盛和蒋钦,霸气外露。
^^虎父无犬子,这个短语在关平、关兴和张苞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关平可以和名将徐晃大战数十合不落下风。关兴张苞更是了得,东征孙权为父报仇时,对上吴将见一个砍一个;后来降服孟获与前几次北伐中原的章节里,面对南蛮头领和魏国将领,基本上没见得获胜要十个回合以上。不过这三人与名将前辈交手不多,杀得名不见经传的龙套更多些。
^^韩当和黄盖是江东三世名将,韩当在赤壁大战的时候有些描述,一般曹军将领根本不是韩将军的对手,他最光彩的战绩是后来三十回合击退曹洪。黄盖武力描写很少,但早时也有一鞭打死末将的提及,最初孙坚帐下黄盖排位在程普和韩当中间,想来武艺也当与韩当差不多。
^^凌统的成名战是拔剑砍向以椅子抵挡的甘宁,哈哈,玩笑归玩笑,凌统的武力还是很高的,曾与张辽大战五十回合不见高下,与乐进大战三五十合也未见输赢。
^^朱桓和全琮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两员武将,很多人甚至没听说过着两个人。东吴本来就描写的少,朱全两人基本上就露了一两次小脸,不过正是这一两次小脸,两人的武力尽显无遗,只不过当背景的魏将又使得曹魏将领的整体战斗力降格了。
^^我不知道为什么罗先生会让张飞在数十合内刺杀纪灵,身为袁术手下第一武将,纪灵的战斗力不会这么差,先前与关公大战三十合都没有分出个胜负来过。
第五档:{张颌、夏侯渊、徐晃、曹彰、魏延、孙坚、程普、文鸯}
^^张颌徐晃在罗先生笔下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一出场威力无边,中晚期又一次威力无边,但中间这段时间常常会被拿来当作烘托别人武力(如文丑、赵云、张飞等)的托。作为曹操手下的两员名将,历史上的张徐二人应该比演义中更加强大。
^^被老黄忠砍头的夏侯渊之前骁勇善战,早期随曹操打仗也可以说是英勇无敌了,骚骚骚逊哥哥夏侯惇一些吧。
^^曹彰是曹阿瞒儿子中只会武功的一个,但这武功可是“会”得不得了。曹操与刘备在汉中相持时就未能胜,立马想到彰儿。曹彰一出马,不到三合就把刘备的假子刘封打回本阵去了。
^^魏延是蜀汉一方武力仅次于五虎上将的人,尤其到了后期,老将们都一个个不在的时候,魏延成了秒杀后生的大将————除了被马岱砍掉。
^^孙坚出场的时候,那个跳上城墙砍翻贼寇的描写很容易会在读者脑海中形成霹雳侠的英雄形象,后来成了一方霸主,虽然也带兵打仗,但很少单挑了。程普是最德高望重的老将之一,曾与太史慈大战三十回合不分胜败,面对末将三合内就可以铁脊刺杀。
^^文鸯是三国后期又一个横空出世的少年英雄,单骑退雄兵的故事让人联想起常山赵子龙大战长坂坡的壮烈。只是赵云的形象太深入人心了,文鸯和他的武艺一样,不常常被人提及。
第四档:{夏侯惇、张辽、黄忠、太史慈、周泰、甘宁、孙策、颜良、文丑}
^^魏国大将军夏侯惇也是三合内可以结果偏将性命的高级武将,当年追赶离弃曹操的关羽时,曾与后者大战十余合后被张辽喝停
^^还在吕布麾下时,有一次张飞正准备提兵追赶撤退的张辽,关二哥止之曰:“此人武艺不在你我之下。”之后大战孙权,威震逍遥津的事迹更是把张辽提升到“魏版赵云”的高度。
^^刀法绝伦并且本着神经要胜对手的关云长百合之内尚且解决不了老黄忠,足以说明黄汉升的武艺功底。一刀挂掉夏侯渊更是战神级的表现。如果黄忠出现在演义的时候只有30岁,不知道能不能和吕布PK一下。
^^周泰之于孙权类似许褚典韦之于曹操,战贼寇百人不得近身,战将领十合刺于马下。甘宁武艺高强就如他的表字“兴霸”,百骑劫曹营令敌方万余心惊魂散。孙策号称小霸王,武力自不必说,当年令整个江东诸侯闻风丧胆,更有小霸王一战“喝”死一将,“挟”死一将,真奇才也。太史慈是孙策那时候遇到过唯一的对头,后来大战张辽也难分高下,也是一等一的高级武将。
^^颜良文丑只是当了关二爷的背景而已,其实他们的武力应该是这样的:曹将没人可以战胜他们,于禁完败,张颌可以坚持二十合,徐晃+张辽没能获胜,赵云可以打平之。但是为了小说的艺术,罗先生牺牲了两只“鹿”,塑造了一只“虎”。
第三档:{许褚、典韦、庞德、张飞、赵云、马超}
^^曹操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细心到老犯疑心病。如此细心的人会选什么样的人做贴身保镖呢?答案是两个和老虎一般勇猛,以生命保护曹操安全,以弑敌无数证明自己武艺的人:许褚、典韦。前者独战赵云、马超永远不见输赢,后者死了也没人敢靠近。
^^把庞德放在这里略显得高了,不过书中对庞德武艺的描写确实值得这个位置。效力马腾期间已是锋芒毕露,遇敌手都是三两刀解决。汉中保护曹操时,奋力杀退魏延,当然还有大家最熟悉的决战关公,虽然关公已是年近六旬,但战后如此傲气之人竟也给与庞德肯定,可见是英雄惜英雄。
^^张飞、赵云算是除吕布、关羽之外罗先生最重点描写武艺高超的两个人,鲁迅说“状诸葛之智而近妖”,我看张翼德第二次与吕布单挑能来回一百合,赵子龙七进七出砍翻曹营名将50员的描写也可以说是“状张赵之武而近妖”了。不过小说本来要得就是烘托人物形象,张飞,尤
其是赵云成为大家深受喜爱的武将。“锦马超”也无需赘言,曹操一句“马超不在吕布之下”就足以证明其武力了。
第二档:关羽
死后成为后人膜拜的“武圣”,其武艺的影响力可见一斑。《演义》中的温酒斩华雄,诛颜良文丑,过五关斩六将,以及无数死于青龙偃月刀下的小兵大将,都足以证明五虎大将之首的关云长武艺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第一档:吕布
虽然头脑简单,目光短浅,反复无常,但这都不影响吕奉先“马中赤兔,人中吕布”的武艺绝伦形象。光想象那杆方天画戟使得:秒杀普通将领,轻取中级将领,面对高级将领仍能以一敌多,武力第一舍吕布其谁!
作文九:《青山依旧在 几度 夕阳红”》1100字
纪念改革开放 30 年特刊
古人云: “ 饮水思源” 。 百姓 说 “吃水不忘打井人” 。 改革开放 30 年来, 在历届市 委、 市政府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 下, 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 省 委关于老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 在各级领导的具体指导、 关怀 下, 经过老干部工作部门的努 力, 我市的老干部工作逐渐完 善, 不断创新, 很多方面走在全 国的前列, 许多先进经验在国内 同行业推广。 老干部们得到很好 的照顾。 我市的许多做法不仅受 到老干部的广泛好评, 而且得到 上级部门的高度评价。 我国的干部退休制度是由 退休、 离休、 退职三种形式组成 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为了使党的事业兴旺发达, 后继 有人, 保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来路线、 方针、 政策的连续性 和稳定性, 党中央果断地作出了 实行新老干部交替和合作的决 定, 建立了老干部退休制度。 中 共中央和国务院先后下发文件, 对新中国成立以前参加革命工 作的老干部实行一种特殊的养 老形式——离休。 老干部离职休 养后, 除工资照发外, 还在政治、 生活等方面和退休干部相比享 有较为优厚的待遇。 改革开放 30 年来, 我市共有 3 万多名老同志离开了工作岗 位, 办理了离休手续, 这些老干 部积极响应党的号召, 主动退出 第一线, 以实际行动带头推进干 部制度的改革, 保证了各级领导 班子新老交替的顺利进行, 在新 的历史时期开创了干部能上能 下的新风, 作出了具有历史意义 的贡献。 目前我市健在的老干部还 有 17966 人, 其中老红军 21 人, 抗战时期老干部 962 人, 解放战 争时期老干部 16983 人。
2008 年 12 月 18 日 责任编辑: 谷秋平 版式总监: 李丹
T4
青山依旧在 几度 “夕阳红”
——改革开放 30 年大连老干部工作纪实
中共大连市委老干部局
药费统筹金减免,每年还对医药费超支部 分进行补贴。另外,在生活补贴、福利待 遇、取暖补贴、社会优待等方面,我市还 对老干部给予诸多特殊政策的优惠。逢重 大节日和老干部生病住院期间,都坚持进 行走访慰问。 从 1996 年开始,我市实施了国有企业 改制工作。为了妥善安置改制企业的离休 干部,从 1998 年开始,我市先后出台了三 个政策,将改制、破产企业的离休干部分 批从原企业剥离出来,移交到企业主管局 管理,确保了改制企业离休干部“事情有 人管、工作有机构、所需经费有保障” ,各 项待遇得到落实、管理服务到位。 干部“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教、 老有所为”的重要平台。 20 多年来,根据 老年人的特点、爱好,市老干部大学先后 开设了书法、国画、文学、
作文十:《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3100字
去年夏天,为了编辑出版一位画家的画册,我与几位同事到江阴市采访。有幸见到了江苏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江阴市企业家协会会长、法尔胜泓集团董事局主席周建松。法尔胜泓集团是一家从事以金属制品为主,产业涉及光通信、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的多元化生产经营企业集团,公司20多年来综合实力一直位居全国金属制品行业第一,是苏南地区首批首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周建松是该集团的创始人。身为一位企业家,周建松是一位风度儒雅、敢闯敢干的领路人。他那宽厚的笑容、睿智的目光、随和的语调、过人的胆识,展现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退出一线经营岗位之后,周建松在有生之年身体力行,为企业创建企业文化方面的工作。他认为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的精神、是企业的形象、是一个企业长盛不衰的永恒源泉。文化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但文化也要有经济作基础支撑。宏伟大业是叶,企业文化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他不仅为法尔胜人留下大量的物质资产,还要为他们留下珍贵的精神财富,要让以后的每一代法尔胜人记住,通过文化的传承来超越老一辈,薪火相传。他虽然是高度近视,却醉心于摄影、书法艺术,并且常年致力于资助残疾儿童等慈善事业。他是一位企业家,又是一位摄影家、书法家、慈善家。这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
顽强拼搏 独领风骚
周建松十分欣赏罗伯特的一句话:“很难说什么是办不到的事情,因为昨天的梦想可以是今天的希望,并且可以成为明天的现实。” 因此,周建松以“为明天而工作”作为自己一生的座右铭。正是他和同伴们为振兴祖国的民族工业,用新产品结束历史和开创新纪元,经过近50个春秋创造了法尔胜泓今天的辉煌。周建松率领法尔胜人演绎了一部科技创新的成长发展史,使传统制造业实现了企业的转型提升,增强了核心竞争力。1978年开发研制的胶带绳,结束了中国以前纯进口的历史,目前占到世界份额的半壁江山;九十年代法尔胜和12个国家同时参与竞标,结果产品一举中标虎门大桥,该桥是我国自己设计、自己建造、用中国的材料,其中主缆的缆索就出自法尔胜。虎门是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地方,是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大桥,从此掀开了中国人第一次能够自主建造大桥钢缆的新篇章。法尔胜集团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桥钢缆,十年来法尔胜的悬索、斜拉索产品被成功应用于苏通大桥,江阴大桥、泸浦大桥、润扬大桥、苏通大桥、泰州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和国家奥体中心等500多个重大桥梁及钢结构的世界级建筑工程之中。21世纪初,法尔胜构建了一条完整的民族光通信产业链,一举打破了国际产业垄断的格局。周建松认为,置身飞速发展的时代,惟有随时间前行,与时代进,才能掌握发展与变化的主动权。
凌云壮志 生生不息
退出一线经营岗位之后的周建松并没有赋闲在家里颐养天年,而是拿起相机把镜头对准奇特的自然风光、旖旎的风土人情,去体现独特的对生命、生活、生态的感觉、体验、理解和礼赞。他由企业家华丽转身成为知名的摄影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现已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作为一个非职业摄影人,周建松早年就喜欢摄影,由于肩负着经济工作重任,根本无法抽出时间外出摄影,现在法尔胜新一代年轻团队已顺利交接,因此能够有时间可重新拿起相机去发现、寻找大自然色彩缤纷的景观,选择好角度和光线,用手中的相机拍摄下来,并融入自己无限的情意和意境中。为了求得一张精彩的照片,他经常驱车数千里,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近年来,先后去过美国、巴西、阿根廷等许多国家和我国的大部分地区,拍摄名山大川、人间胜景名以及人类和动物休生养息的场景。
面对周建松众多的摄影作品,我不想做更多的描述,看看他近年来出版的摄影画册和举办的各种摄影展,就足以令人震撼了:《周建松风光摄影艺术》《人物》《泓洲凌韵》《气贯长虹》、《国色仙芝》《鹭影鹤舞》《美影—周建松行摄美国》《美影—周建松行摄阿根廷》等等。在出版摄影作品集的同时,周建松还先后在日本、南韩、美国等各地举办摄影展。2009年7月19日至28日,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中国摄影报》、法尔胜泓集团承办的“自然生态和畅—周建松摄影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展出的近百幅照片是他几年来对鸟类世界的聚焦,经过精心选择了鸳鸯、天鹅、海鸥、白鹭、丹顶鹤五种候鸟作为自己镜头前的主角,来演绎和引导企业文化精神。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除了从事摄影创作外,周建松还放弃业余休息时间,专心从事书法创作和研究。他继承和学习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用手中的毛笔谱写中华传统文化和优秀美德;潜心总结企业近50年发展中累积的宝贵经验和创业历程,书写集团走过的每一个足迹以及自己的人生感悟,分享着生命的体验,传递着人生的真谛。
他从2008年8月开始书写万米书法长卷,于2013年8月完成,历时五年书写了50多万字、长达10200多米的书法长卷。长卷用正、草、隶、篆、行多种书体书写,仅印章就钤盖了一万余枚,重量860多公斤。长卷内容以企业文化大事记为主题,凝聚了周建松先生对法尔胜泓集团的深厚情感;谱写了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创业历程;描述了法尔胜由麻绳到钢绳再到光绳产业领域的发展历程。除了书写企业创业史外,周建松还十分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四种字体书写的《千字文》、“百福”“百寿”“仁义礼智信、德和忠孝、恭俭谦约、金木水火土”等经典内容,作为法尔胜泓集团传承创业精神、弘扬企业文化的激励语、警示语,使企业生生不息,基业长青。
2013年10月10日,“周建松万米书法长卷” 在江阴市体育中心隆重举行,展示现场还举行了周建松书法作品义捐认购活动。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20多万元善款当场捐赠给江阴市特殊教育中心校和西藏琪琪盲童幼儿园。
万米书法长卷不仅见证、展现了这位企业家、创始人用他的书法继续谱写着法尔胜泓集团辉煌的企业文化,更表明他“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为法尔胜企业精神的传承和创新奋斗不止的纯高境界!
情系慈善 大爱无垠
2009年初,周建松在与西藏摄影家协会车刚副主席交流中得知了西藏盲童的情况。他感慨万千地说:“我曾经也是高度近视,接近于‘盲人’,对盲人失去光明的痛苦,有着深厚的感触,我一直想为盲人做点事。”于是,2010年他几次赴藏,拍摄了大量盲童生活、学习的照片,也多次捐款帮助这个充满爱心的地方,把自己拍摄的一些照片和车刚副主席等一批摄影家拍摄的图文资料,以及一些国内外名人的留言,编辑成一本图文并茂的图文书,由他出资出版,让更多的人了解西藏盲童的学习生活,了解他们充满阳光的心灵世界,了解他们在黑暗中追逐光明的梦想。图文书出版后,义卖所得全部捐献给阳光小院,献上自己一份真诚的爱心。人人渴望光明,心灵的明亮是通过无私奉献的爱而产生。
2010年8月9日下午,法尔胜团队赴西藏代表满怀崇敬之情,专程来到拉萨朗堆巷10号阳光小院,看望盲人培训中心的盲童,并与他们联欢。联欢会上,盲童们为大家表演了操作计算机、手工技能、唱歌、跳舞、民乐独奏等,令所有代表大为感动,有的代表流出了深情的泪水。周建松代表及星源爱心基金会把三万余元的捐款当场捐给了阳光小院的盲童。
周建松的爱心举动,受到了西藏自治区有关部门的褒奖,在2010·中国西藏珠穆朗玛摄影大展颁奖会上,为表彰他“大力支持西藏摄影事业的发展进步·真情关爱西藏残障儿童健康成长”,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崔玉英部长亲自将突出贡献奖牌及特别荣誉奖授于周建松。
这就是周建松,一个“鏖战商场”、“宝刀不老”的企业家,退休后华丽转身成为摄影家、书法家,并始终延续着他的慈善家事业。
(责编:魏佩)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word】满目青山夕阳红